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硼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牧区盐俗的科学品读(三)
热度 1 WLHyh 2013-11-24 22:44
牧区盐俗的科学品读(三) 硼砂 在古代,硼砂更多被称为 “ 蓬砂 ” 和 “ 蓬晶 ” ,而牧民更多称其为 “ 月石 ” 。这些称呼是人民对硼砂用途或性质不同认识的反映。 硼砂被人们认识和使用已经数千年, 硼砂在一千多年前成书的藏族医学典籍《四部医典》中就已经入药。 特别是在金银首饰匠人眼中,硼砂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物质,被用作各种有色金属的焊药和清洁剂。在古代硼砂的需求与价格很高, 解放前,富硼盐湖区贫瘠的生态条件下,牧民在放牧之余提制硼砂是一种收入不薄的副业。 青海省大柴旦湖区的蒙古牧民能从“硼土”制取硼砂,并能对粗产品进行重结晶提纯。蒙古牧民经过长期的摸索总结并积累了很多经验,能区分不同颜色“硼土”的优劣,并能找准收取“硼土”的合适月份,能准确的掌握反应条件。 牧民们制取硼砂的典型过程为:将收集的硼土用热水熬煮,趁热过滤,滤液在夜间自然冷却析出混盐晶体,根据固液比例,再熬去些水或加适量的水,使盐晶体在稠厚的母液中共处一段时日,待到硼砂晶体长到数毫米乃至 1 厘米 左右时,可以与芒硝、食盐和碱等的晶体明显区分时,再人工挑拣出来。 硼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迅速降低,且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所以,牧民看到或得到硼砂的较好结晶多是在夜月下,硼砂在日间太阳照射的升温条件下又会回溶或消失。而且经长时间重结晶的硼砂多呈板片状,轮廓近似圆月且晶莹透明,所以牧民称其为“月石”。牧民知道:不生火且顶着月亮在温度最低的时候挑拣,才能有最好的“收成”。从盐溶液环境中结晶的硼砂的味道总体是淡,微甜,初尝略咸、后感稍涩。 中科院盐湖科考队进柴达木盆地找硼资源时,受牧民的启发很大,高世扬在其专著《盐湖化学》中附了 1950 年以前蒙古牧民熬制硼砂的土锅炉照片。 从 “ 炼金术 ” 到现代,硼砂广泛用做焊药。主要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硼砂的结构与 “ 氨基酸 ” 有一定的相似性,硼砂分子中交错分布着两个酸中心( 3 配位的硼)与两个碱中心( 4 配位的硼)。而且硼砂分子内化学键的强度适中,熔融时若即若离的三氧化二硼和氧化钠,都具有很强的反应活性。此外硼砂有较低的熔点 ( 741 ℃ ) 与较高的沸点( 1575 ℃ ),其 间有 800 多 ℃ 的液态范围,这个温程是人们易达到,且能调控的范围。 在金属被灼热锻打或熔融焊接时,敷上硼砂熔融包裹可减缓热散失、降低熔点,最主要的是可以使金属中的氧化硅与氧化砷等杂质可与硼砂的 “ 碱基 ”( 氧化钠 ) 反应;而金属表面的锈(氧化铁、氧化铜)和金属中的氧化钙、氧化镁等杂质与硼砂的 “ 酸基 ”( 三氧化硼 ) 反应。上述反应产物是蓬松的渣砂(主要是硼酸盐和硅酸盐玻璃),轻敲即可使其脱离金属,使金属被清洁纯化或更好的焊接。因硼砂在锻打、焊接后为蓬松的渣砂,所以被称为 “ 蓬砂 ” 或 “ 蓬晶 ” 。 金属中含氧化钙、氧化镁、氧化硅等则韧性差,相关物质与金属的膨胀系数不同,热冷成形过程中易造成空隙。若焊接时相关杂质恰在接解面,则极脆、易开焊,俗称“砂眼”。 1812 年贝采里乌斯发明并推广的 “ 硼砂珠 ” 实验,可鉴别多种无机物,在现代无机化学实验中仍是极重要的定性试验手段,其实质脱胎于 “ 炼金术 ” 。硼砂较宽的熔融范围,及硼砂分子中的三氧化二硼和氧化钠介于键合与游离之间,使其热熔时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可与多种氧化物或盐反应。 无论是贵金属首饰被追捧,还是锋韧武器与坚固铠甲在冷兵器时代为尊。焊接、锻打时总离不开硼砂的重要作用,这使硼砂成为稀缺物资。青海大柴旦地区丰富的硼资源有机会被转化成硼砂,青藏高原上牧民医学的结晶《四部医典》已记录硼砂入药。成书更晚的《梦溪笔谈》相关短文说明青海 “ 青唐甲 ” 反映的锻铁技术远高于中原宋朝,硼砂在锻铁技术中的应用秘而不宣,关键是青藏地区更有硼资源优势。 锻铁技术是从哪里传播到青藏高原的?我认为是来自印度, J.R. 柏廷顿( Partington )著《化学简史》中 “ 印度的化学 ” 部分记载: “ 印度生产优质铁,著名的德里铁柱,重 6.5 吨,由锻铁(不是铸铁)造成,建造于公元 415 年。 ” 德里铁柱建造于公元 5 世纪初,而 5 世纪中叶到 6 世纪柔然汗王的外甥厌哒人(其故乡在阿尔泰山)扩张到喀布尔建国并多次侵入印度, 6 世界初厌哒人的故乡阿尔泰山是游牧民族的锻铁中心,该区初代突厥王自立前向柔然王求婚时,被柔然汗王拒婚,并骂为 “ 锻奴 ” 。成吉思汗进中原之前先进控青海,北元俺答汗也经略青海,明末清初时的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的顾实汗也移牧青海。可相对新疆、蒙古高原而言,青海并不是很好的牧区。 青海硼资源区邻近敦煌,敦煌是 “ 丝绸之路 ” 的枢纽,也是朝圣的牧民与天竺、阿拉伯商人们商贸交流的中心,青藏高原的硼砂因而通过 “ 丝绸之路 ” 远行。 回到主题上,科学解读下: 青海大柴旦周围“硼土”的主要成份是钠硼解石 NaCaB 5 O 6 (OH) 6 5H 2 O ,这东西在水浸后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转化成硼砂与碳酸盐。硼土主要取自湖周的沼泽地,湖水渗透过来的硫酸盐与淤积于此的牛羊粪等发生硫酸盐还原反应,也会产生碱性吸收二氧化碳而成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热时钙镁的碳酸盐溶解度变小,而硼砂的溶解度很大。所以牧民用热水熬煮,可使“硼土”中的钠硼解石与钠的碳酸盐充分反应,再热过滤可使不溶性的碳酸盐分离出去。而且硼土的主要成份钠硼解石本身,在 60 ℃ 以上热水中开始转化成硼砂与 白硼钙石 Ca 2 B 5 O 8 (OH) 3 2H 2 O 。 牧民从硼土中提取硼砂的过程,有现代加压二氧化碳浸取法,加纯碱热分解法等从硼矿中提取硼砂的影子。 现在,无水硼砂 (Na 2 B 4 O 7 ) 受热时的主流说法是分解成三氧化二硼 (B 2 O 3 ) 与偏硼酸钠 (NaBO 2 ) 。其实与本文的解读并不矛盾,偏硼酸钠乘个系数 2 的分子式 Na 2 B 2 O 4 写成氧化物式就是 Na 2 O ● B 2 O 3 ,在游离的三氧化二硼被反应掉时,这种半束缚的三氧化硼也会与氧化铁等结合。
个人分类: 问源-文化|2967 次阅读|2 个评论
酸碱相遇一定中和吗?
热度 1 WLHyh 2013-8-30 14:56
拷问传统化学 “酸碱相吸,遇必相消而中和”是真命题吗? 或说酸碱相遇一定发生中和反应吗?中学化学相关考纲需要考评中和反应,但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非中和反应的特例。可是总体上,无论发生什么反应,一般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相遇的结果,pH值差距应该相消,而趋中性。但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发现碱性物质与酸性物质相遇,未必会发生pH值差距相消的问题。具体如下: 问题:硼砂吸收二氧化碳生成什么? 条件:硼砂溶液的 pH=11 左右,二氧化碳饱和时 pH=5 左右,应该能反应。 或答:生成硼酸和碳酸氢钠? 再问:那硼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什么? 条件:硼酸 pH=2-3 左右,碳酸氢钠 8-10 左右,也应该能反应。 问源专业的路上,可以有无数设问和解答。关键是我们的回答能否自洽。 我曾问:如何定义盐?如何定义电解质? 其实还有许多,经典化学需要太多的问题去激活。 既然一些中学化学花大力气反复强化巩固的定义,到大学以后会推翻。那么中学的那些强化训练是否值得?对中学以后不再学化学的人是否公平?
个人分类: 问源-专业|5196 次阅读|40 个评论
我看硼砂拉面和蓬灰拉面
热度 4 hongkuan15 2011-2-25 16:30
今天和一个朋友聊天,说起最近的一个关于拉面的新闻,有记者见证了面条可以点燃!然后爆出关于拉面的一些“黑幕”。大致添加的东西有明胶,硼砂和蓬灰。也就是所谓的硼砂拉面和蓬灰拉面。 说到这个,我想起前两天跟我堂哥讨论魔芋的传统做法,他去湖南那边,当地人做魔芋豆腐时,磨好了浆都要抓一把草木灰进去才能凝固成劲道好吃的魔芋豆腐,这个草木灰跟这个“蓬灰”的作用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草木灰,呈碱性,能够促进胶体凝固。 草木灰是草木燃烧后的灰烬,主要是碳酸钾,属于钾盐,以前没有钾肥的时候都是拿他作为肥料使用的。 食品加工过程中为什么要添加草木灰呢? 主要是因为草木灰里的 碳酸钾呈碱性,就是容易游离出-OH,由于胶体微粒具有电荷,加入电解质后能中和电荷,使胶体沉淀形成胶装固体。 我认为草木灰是一种天然物质,其中还有其他成分能够改善风味,可以中和魔芋里面的一些有毒物质,老祖宗一直用它加工食品应该是安全可靠的。 然而,如果现在为了达到同样的效果,仅采用里面的有用成分,比如碳酸钾这类化学物质可能引起一些麻烦,化工过程中都要用到其他化学物质,如果那些含有有毒物质,重金属等难免残留,所以这些危害是潜在的。 至于硼砂拉面,我不认为跟蓬灰有什么关系,两种根本不是一种物质。 要我说蓬灰拉面可以吃,但必须是天然蓬灰。 硼砂拉面要小心吃。 至于明胶,这个东西可是食品添加剂里的常用物质,面条里加明胶可能是增加面的拉力,弹性,吃起来更有嚼头。国家批准的正规厂家产的明胶质量应该是可靠的。 但是非得加明胶吗?为什么加明胶?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1,加了明胶能够提高品质,单纯的为了面更好吃,增加竞争力。2,为了降低成本,谋求暴利。厂家所用面粉为低质量面粉,只能用明胶增加韧性。 凡是加了化学合成的都要慎食。 如果不会区分,那就养成“来者不惧”,食谱要广泛,这样可以减少某一类食物里面的有害物质的积累,同时保证尽可能多的营养摄入。 千万不要磕着一样东西吃,还总在一家吃。
21650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