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误人子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虚度光阴的同时,我等青椒也在误人子弟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2-11-22 12:51
我等青椒在浪费青春的同时,也在误人子弟。教好一门本科课程,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没有多年实践经验的积淀就是误人子弟。我等青椒,基本上就是从校门到校门,有的还在国外逛了一圈,但是除了照本宣科外,又能有多少工程实践的经验。虽然大学生的修行主要靠个人。但是为师者如果不能传道授业解惑,又有几个学生能够无师自通,一毕业就能对工作中千奇百怪的实际问题应付自如呢?长期以往,高校教育质量不下降,大学生不贬值才是怪事呢。 不仅是本科生,包括研究生,读研时期所做的,可能今后工作中一辈子都用不到。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已然是两张皮,我专业尤甚。不知道是科学发展的太超前,还是社会太落后。科学啊,你慢些走,不要把社会落得太远。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3410 次阅读|3 个评论
误人子弟,忐忑中
热度 6 sxhelijian 2011-5-27 11:28
  当老师的,应该最怕别人说误人子弟,就和当医生的怕人说误人性命一般。所以,经常反思自己是不是在误人子弟,时不时的去调整调整。   在平常的教课、答疑当中,怕误人子弟。一怕的是该讲的没有讲,或干脆讲错了。二怕该严格要求的时候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教得热火朝天,学生我行我素,该不学的还是不学。三怕严格过火,个别学生会打击报复,在评教的时候,给你多来几个不合格的评语。最后一怕是光把自己的课当回事了,一定要让学生投身进去,影响他或她的其他大事,例如我那大四宝贝学生的考研、求职、考公务员、参加培训,等等。   在心理学中,怕不叫怕,叫焦虑。凡事都要有适度的焦虑,才能做好。没有焦虑了,也就没有压力了,那工作也就不叫工作了,顶多也就将教书只做为糊口的手段了。再没有志气,咱也还没有那样想。   当然有了焦虑,就应该一个一个地破解。焦虑太多,会把人压垮,至少是不能积极应对身边的事情。   第一怕没说的,努力提高学术水平,课前认真备课,讲课集中精力,有准备了,也就没有的怕了。这种焦虑是亲始终有点儿的.   第二怕要配点措施:声明贺老师严格执行学校规定,缺课1/3不能参加考核;收来学生的照片,几周之内把自己的学生都认全,不点名,但谁来谁不来记得相当清楚;谁要是不得不缺课,天下人都知道大四不好过,先和我请假,完了老贺给你补课,缺了今日你不能缺明日;作业按时交1次3分,拖拉了得2分,考前才补完得1分,不做只得0分,搞得自己像个会计;开学几周还不露面的学生,一一打电话告知:“我说什么什么了,我的观点是什么什么,您既选我的课,游戏规则你要知道。”最后不忘强调:“我可是要说到做到。”同学们还真买帐,几周过后,几乎一个不拉都来上课。光来硬的那学生能服你?那自然得使出浑身解数,把人家吸引住了,课内的、课外的,自己的总结是“刚柔相济”,尽力“以柔克刚”。在这方面可能就有闲话了,这就是自由的大学吗?使这些手段强迫人家听你课,丢人不?还有脸写到博客中让天下人知道。要知道,大学里有些课能通过自学解决,有些不行。不能自学的如我的“形式语言与自动机”课,反正是历届不上课的学生还没有算及格率的时候当分子的。不是我黑,他真的达不到课程最最基本的要求。而更多的是,个别同学似乎缺课是常态,而上课反倒异常了。老师讲得差倒罢了,但他根本不给老师表现的机会。还有,大四还得做作业?似乎很新鲜。我上大学的四年里,还真没有交过几次作业。但那时老师布置作业了,那肯定写;老师没有布置的,习题、实践项目一个接一个地做。至于交作业,老师不要求,但学生争着想给老师看。要是习题课老师不讲的,图书馆找资料对答案去。现在的同学能做到吗?所以我就厚颜布置作业、收作业、全批全改、记作业分,当然我也没有资格找助教帮忙。要知道,即使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以习题为介质的训练还是必须的,不经训练怎么可能。还好,我的学生买我帐,以前好好学的,以前不会好学的,只要选了课,只要被我召来了,都在好好学,有的还说,要早遇上老师您就好了。我也把这话当真。我当然爱听这话。看来,第二怕也顺利解决。   第三怕是很多老师头疼的。学生当面说爱你,说相见恨晚,背后,就在网上评教时黑你一下,谁捅了你,福尔摩斯再世也不能帮你找出来。这一点我是能想得开的。首先,自己定位不高,爱当老师还能天天教书,够知足了,讲个课,还是有些把握的。更有底的是,我早就看出一个道理,学生不是有些老师想当然认为的那样。学生是有良心的,要让学生理解和服气你的严格要求,而不是有些人用不当的方法所谓严格要求。相反,不坚持原则,不负责任,承诺学生轻松过关的老师,学生是不会买帐的。于是很有趣,我的要求似乎越来越不合一些潜规则,学生给我的评价还越来越好,即使我的课的及格率要比惯例低得多。   克服第四怕最为不易。光让学生应付你的课了,其他事情,那个不比这大。很多老师确实也心疼学生:考研啊?可以理解,好好准备,我这课就……;下周公务员考试?抓紧了,去准备吧;上节课哪去了?面试了,可怜你们怎么赶上了经济危机。我是在受了几年折磨后下定决心的:说考研不能上课的,研没有考上,课程学得更惨;公务员考试中彩的就更少了;有打着找工作旗帜请假的,却在我惦念他的时候在寝室中找周公或去网吧进虚拟世界里日日游去了。反倒是,和我说“老师,我能克服的”的同学心想事成。人要的是一口气,成天找借口逃避现实的,做不好他所谓最在意的事情。我和学生讲这个道理,当然,我也铁了心,就这么地了。   这么说,我并不怕这四怕。由无知而不惧的,是纸老虎,不经打;如果是理性地思考后不惧的,应该能赛过“不要命的”。不怕这四怕,使我能抛开顾虑,按我的思路去处理教学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让自己能找到革新教学的入手点,常新常乐。   说了一通,我似乎是没有“误人子弟”了。我讲好我的课,让选我课的学生要学好,不学好不行,不及格的你就是没有达到要求。让他要明白,做学问要认真,做事要坚持,做人要正真,要有自己的想法。即使前三年大学都混下来的,我也得让他知道真正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   实际上,我却常被自己真的“误”人子弟而愧疚。是否真的有学生在我的课上投入相对太多而影响了考研和考公务员的成绩?是否真的有学生因为必须上课而误了一次可能成功了面试。没有人和我说起,如果真是这样,我善良的学生也应该是“学生不记老师过”而原谅了我。我和学生定好的规矩是一定要执行的,这是我的一个原则,可能不够人性。于是每学期都有学生该不及格就不及格的。有的平时貌似认真实则应付,考卷上露了馅;有的使劲了,但还是不行的。不要说我的题难,在频频出现超低分的同时,我对90分以上的同学要占到了30%而觉得不妥。我是看见过由于我所谓坚持原则,有学生就差这么两个学分而没有按时拿到毕业证的。我毁了他的青春,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这是最令我不安的,谁说这不是误人子弟呢?   但从当前我们的教育来讲,为什么会有目前的种种难看的局面。大学生在学校不投入学习似乎成了常态。计算机专业就业好时,大家没有压力学习;就业难时又没有动力学习了。入学没有多久,没有大四学生的那么多事情时,学会逃课了。只要考试及格,其他都不管,后来考试不及格也什么都不管了。如果逃课做点个性的还好,但有些睡了,有些成了网吧老板的“衣食父母”。而真正就业时,发现岗位就在那儿,却不能胜任,只能改行、低就。口口声声不喜欢这个专业,却从来没有了解这个专业,专业兴趣都没有坐过摇篮,就死在了摇篮之外。迁就太多,照顾太多,看似享受大学自由的空气,但空气吸到了胃里而不是肺里。   所以,要恢复学校中的正气,恢复良好的学风。我的做法并不过,只是做到了一门课程应该做的环节。前几年反思我的教学要求是否得当,也崇拜西方的教育,也想我们的学生是否真的负担太重,我浏览了众多国外名校的网站,看过不少教师手册、学生手册,在线听了一些名校的课程。我明白了我们的差距。我们学生投入学习太少了,学生看的参考资料太少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太过于“仁慈”了,老师对学生太“好”了。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怪学生、怪老师、怪教务处、怪校长、怪教育部、怪社会?好像都能又都不能。解决这个局面,依我之见,教师先行,这是可行且最易见效的,只不过又要我们的老师发扬老传统、不计各种各样老百姓很在乎的事情,体验到底有没有误人子弟的徘徊。   中国人很复杂,易中天老师在《看不懂的中国人》(读者2008年第19期)一文中做了精彩分析。在为师方面,有某大师面对仅有学生一首题诗的物理试卷,大师因学生文才好而“人各有志,给分60”的佳话,也有某师一个标点都不放过,对学生严格到苛刻地步的美言。共同点是,这两位学生后来都成了大器。我没有那样的慧眼识出文学领域的才子,不能也不敢把试卷上错的说成对的,却也没有严格到后一位大师的程度。我想我们的老师们为什么能放宽对学生的要求时,可能前述四怕起了作用,不想通了这四怕还真就是四把刀。   其实还有其他的:“学生说要考研,很忙,我能再说什么?”,“他还在重修其他几门课,我只得松一些了”,“人家外国学生哪有这么多英语课政治课”。我想大声呼吁,老师们要都简单一些,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正是由于我们所谓的大局观,当学生需要用其意志力顶一下的时候,善良的老师抽走的他们可以借力的档板。我清楚,我只是教这一门课,我能做事的范围仅是这门课。学生培养中的其他环节需要我们的帮助,但放弃在这门课中的坚持只能是把事情搞坏了。我的这一门课仅是数不清的大学课程沙漠中的一粒沙子,这一门课是我的学生人生长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但他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沙漠是由沙子堆成的,大河是由浪花汇集的。   到底有没有误,觉得没误的时候多,但有些候也不爽。上半年有幸听了一次南京大学全国教学名师卢德馨数教授的一次关于教学方法的讲座,后来我向他诉说了我的犹豫,问他我是否要坚持。卢教授鼓励我,可以坚持。这给了我不小的信心。这个学期,我对刚与柔的把握有了更多的长进,学生学的效果明显改善,我的心情也格外舒畅。但是刚刚改完试卷,仍有同学倒在我的原则线下,心情自然又起波澜,引发误与不误的感慨。   突然想到一个事,我不喜欢使足吃奶的劲、逃遍所有的课才考上研的学生。要走向学术的道路,首先要开窍。开窃了的不应是那样。否则上了研也是受罪,他还会拿考的思路上硕、考博,甚至用考的思路做任何事。让不该上或不适于上研究生的学生,以和学术相背的手段上了研究生,而不是和他找出适合自己的路,是不是也是一种误人子弟。想到这,我更释然了。   我不想误人子弟。如果真的有“误”,我无奈,因为我们的目光还要放得更远。 -------------------- 注:此文2008年12月18日发布于本人新浪博客,为求更多交流,转发此处。原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17f02f0100bspx.html
个人分类: 教学相关|4972 次阅读|11 个评论
学生评教等于误人子弟!
热度 7 yangwqcumt 2011-4-15 15:41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多有欠缺,需要学校继续管理。 但是现在,倒过来了。 某大学,每门课结束后,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前,都要给老师打个分。而且老师得到的这个分数要在全校排名,排名后20%的课程,老师要有相应的处罚。这样一来,老师上课肯定要更加仔细认真,同时,老师也不敢得罪学生了! 什么叫做得罪学生,回答大致是:留作业多、上课点名、考前不给复习、考前不画重点、画了重点不给讲答案、讲了答案不明确告诉学生这个考不考、考试让学生作弊不能得逞等等。 也许管理方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现在,学风每况愈下。老师不敢管学生、学校通过学生管理老师,造成学生没有得到严格管理。本来自我掌控的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们,在没有约束的条件下,部分人就不学习了。 所以我觉得,这种学生评教的做法,就是对学生的放任与纵容,就是误人子弟。
个人分类: 乱弹琵琶|2540 次阅读|9 个评论
一篇故意媚上的弱智散文 评袁鹰入选小学课文之《白杨》
热度 6 chrujun 2011-2-28 21:06
一篇故意媚上的弱智散文 评袁鹰入选小学课文之《白杨》 今天让儿子背诵小学语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白杨》,发现如此媚上的弱智散文,竟然入选小学课文,岂不是误人子弟? 这篇散文的重点是说教,通过对白杨的赞扬来号召年青人扎根西部。其中的各种情节和人物对话,一看就是为了突出主题来的瞎编乱造,完全脱离生活常识,犯了许多弱智错误。 第一个情节是哥哥和妹妹争辩白杨树是树还是伞,白杨树隔铁轨也就是2-3米的距离,小妹妹再弱智,也不会把大树看成是伞吧。不知作者懂不懂认知心理学? 其次,由于白杨树在铁路边上,在车窗内的乘客根本无法看清白杨树的全部,他们只能够看到白杨树的小部分躯干,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看到白杨树的伞状树冠。 小妹妹既然看不到白杨的全部,怎么会把白杨树认为是伞呢。由此可以看出,袁鹰这段话完全是瞎编的。 第二个情节是父亲的说教。且不说父亲对两个不懂事的小孩说教一番有何意义,其说教内容也缺乏常识。 父亲说,无论什么环境,哪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会在哪儿生根发芽。 这完全是欺人之谈,在戈壁滩上,要是不定期对白杨树浇水,白杨树很快就会死掉。 白杨树根本没有在干旱环境里的生存能力,这位父亲也真会信口开河。 课文的最后一个情节是父亲看见高大白杨树边上有几棵小白杨树在风沙中成长起来,露出会心的微笑。这里给读者一个以为白杨树在干旱地区会自然生长的错误认识,这完全是无稽之谈。没有人的精心栽培和浇水,白杨树根本不可能在干旱地区生长。连最耐旱的胡杨也无法生存,更不用说白杨了。 由此看来,这篇散文根本不是来自生活。而是袁鹰定了一个歌颂高、大、全的目标后,故意编造的伪劣产品。我们可以谅解袁鹰在那个时代不得不写这样的文章求自保。但这样的伪劣作品还选入小学课文,就完全是误人子弟了。
个人分类: 儿童教育|12873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4: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