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郊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西北农林的本科生质量比以前提高了,但研究生不如我们当年了
jiangming800403 2017-7-1 21:46
2017-6-2421:55 首先,不建议一味的追求所谓的211-985,像上面提到的西北农林,虽然是985,但其为国家照顾农业相关专业而得,学校地理位置、环境氛围与学生层次都欠佳; 其次,报考专业,就个人来讲,要坚决避开传统冷-偏-窄专业,如农林地矿油等,对于女孩子,亦要尽量避开专业性强的理工专业,如建筑学比较热吧,但其野外工作多、出差多,导致性别差异比较大; 第三,建议首选城市,尤其是一线或中心城市或新兴发达城市,先进的城市给人的思维熏陶是循序渐进、无可替代的,其实这一点从高校录取分数线可以看出,即使是一线城市的二类学校,其分数线也比偏远城市的所谓985-211学校高,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第四,由于二类学校数量众多,鱼龙混杂,所以不要被所谓的综合数据或耀眼名字所迷惑,一定要细细探究,比如有的高校看似综合实力很强、排名也靠前,其实是多个行业性高校合并的结果,并没有形成合力,甚至校区都隔得十万八千里,如位于荆州的长江大学;至于高校校名,更是众所周知的混乱,不再赘述; ------------------------------------------------------------------------------------------------------------------------------------------------ 赵幽厉伯曰: 我觉得西北农林是很好的大学,上一次我写过《西北农林:最好的高校》主要是针对青年教师工作和生活。其实,对于学生,我觉得杨陵这样的小城,我觉得也是挺好的。 实际上在互联网时代,不同地区的信息开放程度其实没有多大的差距,小镇杨陵更谈不上有多闭塞。不要被学校的地理位置唬住,很多在大城市的高校,新校区基本上都是在距离市中心几十里甚至百十里的郊外,周边与农村无异,今趟车需要挤一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号称北京**的高校有些甚至在河北的廊坊或者燕郊。西农不论南校还是北校步行半个小时的范围内,有汽车站、火车站,好又多超市、电影院(虽然杨陵有长达10多年的时间没电影院),高速大巴都西安70分钟,高铁更快,当然新建的高铁杨陵南站位置还是有点偏,从北校骑车过去得半个多小时,但是从离开宿舍到西安市中心的钟楼,2小时多一点完全可以,这个时间比西安南郊的一些大学也多不了多少 虽然西农的院士都年事已高,年轻一些的院士近二三十年来一直没有突破(中国农大康绍忠院士的主要工作实际上是在西农完成的),西农的学术水平也不能完胜南农、华(中)农,但西农+水保所应该还是稍强于至少不次于南农、华农。 西农成为985/211以后,本科生源质量比农业部时期还是提高了不少,至少不再是压线,甚至降分录取,而是要高出重点线几十分,特别是女生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和我们那个年代都有很大的提高。 当然,西农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其实是不如我们读书的时候了。为了创办研究型大学,招生名额增加了不少,每年出国的指标也挺多,而西农本土的学生也不是100%读研,而且很多还会选择保送或者考到外校。特别是某些专业,比如西农比较王牌的水土保持,西农和北林的水保加起来能招150人左右,加上水保方向的专硕。因此,西农每年录取的研究生中外校,特别是地方二本院校的比重也挺大。地方院校的学生在科研能力特别是积极性、主动性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提升潜力的。 我和层主的意见更好相反,不是非常强的学生其实不要报那些热门专业。农、林、水、地、矿、油当中水利(电)和石油其实并不算冷门专业,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也在社会平均以上,特别是大的设计院,早在10几年以前,年薪六位数以上都正常,当时新进华为的硕士月工资也就是五六千元(相当于北京天通苑-回龙观一平米的房价)。当然那时候是中国水利水电建设的黄金时代,近十年来中国水利和整个基本建设行业工资增长的速度不快。 层主作为地大(北京)的研究生,对地矿行业的看法是悲观的,诚然自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矿山地质逐渐陷入低谷,甚至是深不可测的深渊,但是这是十几年大牛市之后的必然反复,而且最黑暗的时候也意味着黎明的曙光就在前面。而且工程和环境地质现在也一直在发展。 实际上对于考分不是很高的学生综合性师大和农业院校都是比较不错的选择。师范类在文理科都有比较深的积累,像巴黎高师一直都是法国很好的大学。除了育种、栽培和畜牧兽医以外,农业院校在生物、环境、食品、园林设计等学科领域还是有很有优势的,而且这些专业其实也是适合女生。对于男生而言,综合性农大的土木(水利、建筑)、机械专业的性价比也都不错。当然,女生的话学工科我建议还是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化一类。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6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逃离北上广深就那么一回儿事
jiangming800403 2016-5-26 14:46
赵建民 2016-5-25 20:29 如果什么集中在北上广深,中小城市还有怎样的发展空间,大都市区每千米五到10亿元的轨道交通(地铁)建设成本,大体上依靠土地财政。深圳实际上的建设面积只有不到1000平方千米,如果以北上广的标准衡量,东莞就是深圳的郊区。实际上,不论是上海的平原还是北京的平原都不可能被建成区填满。 博主回复(2016-5-25 22:55) : 被动均衡发展?恐怕没那么乐观。 赵建民 2016-5-25 21:18 深圳这个文化多元、生活方便、充满创新动能的城市吸引着无数有为青年投奔。 深圳越来越高的房价,即使是高收入群体也会望而兴叹。 所以高成本最终会摧毁一个城市的竞争力。 大城市的高成本造就了中小城市的发展机会。 没有深圳的高成本也就不会有东莞的新机会。 这是大城市发展的宿命,也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宿命, 所以,没什么可改变,也没什么可焦虑的。 “反思”可以到此为止。(作者是央视财经频道评论员) http://opinion.huanqiu.com/1152/2016-05/8970590.html 博主回复(2016-5-25 22:58) : 看来,我们的相官可以放手了,无论如何都不是他们的责任了,捞一把走人,爱谁谁。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2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搬家”
热度 19 jiangming800403 2015-8-16 10:50
大学“搬家” 今年夏天河北(具体是河北第一经济大市唐山)发生了与高等教育有关的两件不大不小的事情,第一是教育部批准河北联大更名为华北理工这个高大上的名字,当然与另外两个华工(华东、华南)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更不提已经重组为华中科技大学(华科)素有中南小清华之说的华中理工了。第二华北理工准备启用位于曹妃甸的新校区。可能不久之后,外地的新生就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一方面是高大上的校名(三所华工之一)和响当当的地理位置(能和京津相提并论的重要工业城市),但是一下火车还要坐一个小时的大巴,才能到百里之外的曹妃甸——芦苇棵里的唐海县城,在教室或者宿舍都能听到学校外面鱼塘或者稻田地里面的蛙鸣,夜里蟋蟀可能跳到你的床上。这么大的反差,不知道有多少新生会哭鼻子,甚至闹情绪,买张车票准备回家。 实际上河北联合大学也是 2010 年由驻唐山的两所省属大学——河北理工大学(我在唐山读中学的时候还叫河北理工学院,前身是矿冶学院)和华北煤炭医学院合并组建的。理工大(理工学院,矿院)和煤炭医学院(煤医)都是唐山的地标性单位,唐山的两条主干道——学院路和煤医道就是分别用这两所学校命名的。华北理工搬家后,这两条道路的名称又如何谈起呢?当然也不可能全部搬走,至少煤医附院就搬不了。 而曹妃甸虽然名声在外,但还是原来唐海县城的底子,而唐海建县只有三十年的历史,唐海县城规模一直是唐山十县(现在是三区二市五县)中最小的。唐海的前身是柏各庄农场——河北省最大也是海河平原最大的国有农垦企业,开垦的历史不过六七十年,以前则是滦州与丰润之间的一片荒无人烟的滨海沼泽湿地。华北理工大学搬家也是唐山市为了做大曹妃甸规模,两三万大学生,超过唐海县城一半的人口了。而矿院和煤医在唐山市内的旧址,大体上也属于土地开发的黄金地段。 在中国一百余年的高校发展史上,大的高校搬迁大概发生过四次。第一次是抗战军兴,高校辗转迁移。第二次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了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以部门(条条)管理为主的“统招统分”的高教体制,拆分综合性大学建立专业院校的“院系调整”,大量高校由沿海(上海、北京)向内陆迁移,形成了西安、武汉、四川等高教中心。第三次是文革时期,主要是北京和东北的一些高校内迁。 二十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大学扩招,大学又开始了一轮新的搬家。主要是和华北理工大学一样,由市区(当然老校区过去也多属于城市边缘地带,但城市发展太快,一不留神就成为了城市的黄金地段了)向郊区搬迁。京内的很多高校(如北航、中央政法)都在昌平建了新校区,有些高校甚至搬到了河北的廊坊(东方大学城)或者燕郊,中国科学院大学更是飞到了怀柔城北的长城脚下,符合国际公认的“小城大学”了。当然,搬大学也是身不由己,扩招以后,学生增加了很多。但由于大学周边已经成为了繁华的市区,原地扩建已经不可能,只能在郊区建立新校区。一些没有搬的学校,如中农、北林,教室紧张、自习紧张、宿舍紧张,甚至吃饭和洗澡也是人挤人。特别是北京林大, 300 亩的校园里,挤了几万人,博士宿舍也都是四人间。当然清华园、燕园本身的面积都比较大,清华和北大即使不建新校区压力也不大。还有一些大学是很多学校合并设立的,校区分散,不便于管理。而随着城市发展,这些校区即使不是黄金地段,也是白银地段,因此,通过土地置换,在郊区建立新校区也是合理的。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也在天津主城和滨海新区之间建立了新校区。西安南郊很多高校都把新校区建在了长安区郭杜的高教园区,交大和理工大的新校区在东南郊的少陵原,长安大学新校区则搬到了北郊草滩,距离市中心(钟楼)有一二十公里,西安科大、电子科大、西工大、西安石油则飞得更远。西安科大在长安区黄良,电子科大在长安区兴隆。西工大、西安石油新校区在秦岭脚下,分别在长安东大和户县草堂,近一趟城要三四十公里。兰州大学的新校区在榆中县,新老校区之间距离有 50 公里。 当然还有另外一些大学是从小城市和县城往中心城市附近搬家,甚至位于保定的华北电力也把主校区搬到了北京。位于昌黎县城的河北科技师范(农机化师范)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新校区。辽宁工程技术大(阜新矿院)将大约一半的专业搬到了葫芦岛。八一农垦从军垦边城密山搬到了石油城市大庆,鸡西矿务学院搬到了哈尔滨,改为黑龙江工程大学(学院)。山东的莱阳农学院搬到青岛,改名为青岛农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也从东营搬到青岛;山东科技大学(地质学院,泰安)也在青岛和济南建立了新校区;滨州医学院搬到了烟台。位于抚州市的东华理工(华东地质学院)也基本搬到了南昌经开区。开封的河南大学也想往郑州搬家。长江大学(荆州)在向武汉搬家。中南林大从株洲搬到长沙(中南林辗转迁移的过程可以说是新中国大学中最曲折复杂的了)。西南交大(峨眉山)、四川农大(雅安)也在成都建立了校区。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13414 次阅读|23 个评论
温榆河畔 2009-11-06 10:28
taodeng 2014-2-11 23:50
北京 顺义 后沙峪 没水还能叫河吗?可这在北方太平常了。北京的所谓五大水系中,就只有温榆河是唯一常年有水的,而它仅仅是一条不到50公里长的小河。温榆河发源于燕山南麓的昌平居庸关,元朝时曾经是京杭大运河最北边的转运点。那时山区的水果顺这条河运到通州销售,所以它又被称作果渠。现在为了保持有水而在河上建了许多闸,早已不能行船了。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649 次阅读|0 个评论
白雪红叶 2009-11-02 09:19
taodeng 2014-2-11 23:49
北京 顺义 高丽营 雪突然就来了,还是这么大的雪,连气象部门都不敢相信,所以也没有预报。也难怪,头一天还是阳光和煦的情形,怎么没说变就变了呢?谁都没有准备好,人没准备好、路没准备好、连树都没准备好。红叶黄叶才刚刚开始招摇,许多树上还是满身浓绿,只好扛着厚厚的积雪。雪下个不停,扛不住的枝杈折断了,重重地跌倒在冬天的门外。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脚下有路,行者无疆》之36:北京北郊冰消雪融
pony1984621 2011-3-1 23:44
《脚下有路,行者无疆》之36:北京北郊冰消雪融
摄影时间:2011年03月01日 摄影地点:北京北郊 摄影:马志飞
个人分类: 原创摄影|401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