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基督宗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楊鳳崗博士伯克萊主講中國宗教政策之變遷
aaa0 2012-8-25 04:08
週三(9月23日)下午,美國普渡大學宗教社會學著名學者之一 楊鳳崗 博士於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主講了一場講座,主題圍繞中國1949年以後數十年來的宗教政策,吸引了不少本地學者前來參加,教室中座無虛席,顯示了美國人對 中國宗教 政策之關注。 楊博士按照年代,回顧了中國內地自1949年以後數十年內、文化大革明期間、及至改革開放之後不同階段中宗教政策的變遷。他總結說,過去60年來,雖然中國官方企圖對宗教嚴加管制,但是事實證明其效果有限。各個宗教的信徒,其中特別是信奉基督宗教的人數,只是按照官方公佈的數字,都有顯著的倍數增長。不但天主教信徒增長十分明顯,基督教新教信徒的數字與1949年時相比更是有數百倍之多。 楊博士指出,如今中國老百姓對宗教的需求可以說是「需求過剩」(Over-demand)。很多老百姓希望有宗教信仰,這顯示了宗教信仰在中國社會中是有充滿的活力的。同時,如何發展與管理宗教亦成為一個亟需探討的挑戰。 楊鳳崗 教授二十多年前來美國求學並成為基督徒,現在是位於美國印第安那州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社會系的教授,多年來致力於宗教社會學、北美華人宗教等問題的研究,並且在普渡大學成立了「 中國宗教 與社會研究中心」,支持和資助當代 中國宗教 的實證研究。該組織每年都會在中國內地組織有關宗教社會的暑期高級研討班及研討會,從世界各地邀請著名宗教學者講學與研討。去年10月,與北京大學合舉辦了 中國宗教 社會科學高峰論壇,邀請了多位國際學術界最活躍的著名學者進行探討。 楊鳳崗 教授對中國的宗教狀況與管理有不少專文論述,並曾參加去年11月份於北京舉行的由中國官方機構所舉辦的「中國 家庭教會 問題專題研討會」,就 家庭教會 登記、政府的 宗教管理 政策進行討論。 楊教授著作的一篇題為《 中國宗教 的三色市場》的論文指出,「加強宗教管制的結果不是宗教信仰和行為的總體減低,而是致使宗教市場複雜化,即出現三個宗教市場,而且每個市場都有自身特別的動力學。這三個市傲虎場是:紅市——合法的宗教組織、信眾及活動;黑市——政府禁止或取締的宗教組織、信眾及活動;灰市——既不合法也不非法,既合法又非法的宗教組織、信眾及活動。」 他並且提出三個命題進行討論:「只要宗教組織在數量和活動上受到政府限制,黑市就必然會出現(無論信徒個人要付出的代價有多大)。只要紅市受到限制和黑市受到鎮壓,灰市就必然會出現。宗教管制越嚴,宗教灰市越大。」 最後,總結說:「雖然對於正式的宗教組織的參與會減少,但是其他形式的宗教性的表達會相應增加,結果是造成一個龐大的和非常不穩定的宗教灰市。宗教灰市的現實表明,宗教管制的實際效果總是非常有限的」 本講座由附屬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宗教、政治與全球化計畫」(Religion, Politics and Globalization Program, RPGP)、社會學學系、東亞研究學院(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IEAS)、中國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CCS),以及美籍亞裔基督教研究學院(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Asian American Christianity, ISAAC)聯合贊助。
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外在区别
热度 3 StephenCatholic 2011-12-17 06:43
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外在区别
声明: 纯属个人观点 信仰基督耶稣的宗教基本都属于基督宗教(Christian)范畴,在基督宗教内部基本呈现三足鼎力的态势,其中有主要的三大派别分别:罗马公教(Catholic),希腊正教(Orthodox),抗议宗(Protestant)。 在392年时,基督教被指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1054年,基督教开始分裂,分为西部的罗马公教和东部的希腊正教,16世纪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使 许多 教派从罗马公教中分离出来, 统称 为Protestant 。其名称估计是从抗议罗马公教而来,对应而言,就把罗马公教称为旧教,而分裂出来的教派统称为新教。 罗马公教是由利玛窦带入国,汉译名为天主教,称GOD为天主,后期誓反教进入中国后,也许觉的誓反这个名称不太好听,命名为基督教,一般称GOD为上帝,也有称之为神的。基督教和上帝这两个名词使新教占尽了优势,使人感觉天主教怎么也信耶稣呢?那不是基督教的神吗?汉语译名为本来就很保守的天主教在传教过程中设下了不小的障碍。 只从外观来看,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区别就很大。 天主教的十字架上面有耶稣,而基督新教的标志只是一个十字架。 基督教堂 天主教堂 天主教教徒祈祷开始和结束时会画一个十字架的圣号,即用手指在额头,胸前,和靠近左右肩的位置依次点一下,并念道: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阿门。基督新教没有这种祈祷方式。 天主教的神职人员称为神父,神父必须是男性,且不可结婚。新教的叫做牧师,有男女牧师,不强调是否单身。 天主教教堂内前方设有祭台,后方或偏僻角落会有一个小黑屋,叫告解室。也就是平时电影中看到有人跪在小黑屋前向里面的神父承认自己的罪过,并由神父赦罪的情节,这是天主教的一个圣事,只有领了洗的教友才能告解。 告解室 告解室 天主教最重要的宗教仪式称之为弥撒。隆重,华丽,由其是复活节和圣诞节时。 弥撒 天主教有一位最高统领,就是罗马教皇,梵蒂冈做为教皇国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 天主教堂一般为高耸的哥特式建筑。 —————— 虽然信奉的是同一神,但除了外在显著区别外,内在的教礼、教义、组织结构、神学观念,信徒的信仰方式,都有着天壤之别。
个人分类: Catholic|2239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基督宗教信仰能我们带来什么?
热度 1 StephenCatholic 2011-12-16 01:37
在我们的福传慕道中,一些慕道者,甚至一些老教友都会常常向神父提出这样的问题:信仰能给我带来什么? 一位婆婆常常劝她没有信仰的儿媳的信教,劝的次数多了,儿媳开口问: “娘!如果你让我念经,念出两斗米来,我就信! ”不知有多少人曾提出类似的问题: 只要信教我的病就能好了吗?如果你们的神让我把这次生意搞定我一定信,我就想要一个儿子你们的神能不能帮忙…… 在此情境下人们能感受到什么呢? 实用和迷信 !如果抱这这样的态度去追求信仰,人们只能看到由 愚昧带来传说 , 由传说带来恐惧 , 由恐惧带来虔诚 , 由虔诚带来狂热 , 在狂热中导致的是毁灭 。这里不是有意否认圣迹和它的力量,而是想强调圣迹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给人们带来实际的利益, 最为重要的是他让人们从伦理—心理—精神的皈依;到情感—理智—意志的皈依;再到信德—望德—爱德的皈依,在最后达到真正的信仰的皈依。 如果人们拥有这样的皈依心态,人们就会觉悟, 也许信仰确实不能给人们带来财富、权利、地位、子孙、荣誉 ,但 信仰确实满足了人与生俱有的本性 ,通过对创造主的认识和崇敬,不仅能给人带来来世的幸福,而且也解决了人的精神需求,使 人的精神得到安宁,使人的生活充满意义和希望。 光明和救援 信仰就像黑暗中的蜡烛,虽然不能给人们带来什么物质利益,但却给人们心灵的眼睛带来光明。让人们在人生旅途的夜色中看清脚下的路,看清眼前的陷阱,看清身边的障碍物。认清什么是人们真正的需求,什么是虚而又虚的诱惑,什么是生命的果实。让人们在失望中看到光明,在绝望中得到救援,在畏惧中感受到上主给人们生命的力量。 希望和信心 美国德裔神学家普勒·泰利奇(Paul Tillich)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时间和地点的差距越来越小,但人内心的孤寂却越来越强烈。” 孤寂会导致灰心丧气,对未来失去希望,失去奋斗的动力。而信仰全能、全知的上主就可以使人摆脱孤寂的困扰,使人认识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对未来充满信心,并尝试到由祈祷带来的希望和信心。 坚强和力量 有人说:“今世忍耐一时,后世幸福无限。”信仰能使人在生活的道路上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够坚忍不拔,无论处于任何环境都能以积极上进的思想对待生活,这一点得到了心理学家的证实。麦卡利姆·拉兹认为,任何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困难,而在克服这些困难时,只有信仰能赋予人强大的精神力量。 上主乐于赐福给人,但人往往因己的罪而失去神的恩典,但若人们愿意信赖天主,他的幸福必然降临。 公正和无私 人的内心渴望无私需求公正,但真正的公正无私只有在创造万物的上主那里才能实现。人们依靠榜样的力量,法律制度的力量,科学机制的力量都很难实现公正无私。因为这些力量都是由人的因素构成的,只要人为的因素起了变化,这些力量就很难靠得住。而信仰能使人对上主产生敬畏,不敢作恶,不敢欺压他人,因为他知道行不义之事终将遭到上主的审判。从这个角度来看,信仰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人类获得幸福的源泉。 彼岸和永生 在岁月的长河中,每个人不过是长河中的一叶小舟,从人伴随着第一次哭声,离开温暖的母腹的此岸,到含泪归西的彼岸。人对自己的生命态度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不相信彼岸的永生,为此,人只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没有目标的划行。二是相信在彼岸有等待我们进入永生的上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认为死亡是人生的终结的人,精神不免是空虚的,生活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便名垂青史,光耀祖宗,封妻荫子,而这些又能在世上停留多长时间呢?只有彼岸才是永生,而获得永生幸福最基本的条件是,必须信仰宇宙的创造者,必须信仰彼岸的存在,并为此而努力。从此来看,信仰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填补精神的空虚了,而是人奋发的目标了,是生活的道路,是体现人生的价值。 由此可见,没有信仰,意味着什么也没有,自己拥有的一切都将消失,为永恒的生命来说将一无所用。 ———— 来源于网络,作者不详,致谢!
个人分类: Catholic|2677 次阅读|2 个评论
福音也是向动物宣说的
热度 4 jiangjinsong 2011-5-6 17:54
蔣科學按: 這篇文章過去也曾在本博貼過,但是,似乎沒有什麽人注意到過,閒著也是閒著,再貼一遍。 聆听动物的福音 辛普里    在莽萍女士所主编的这套《护生文丛》中,《动物福音》是一本特别的书。对于动物权利的论证,有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的,如彼特·辛格的《动物解放》;有从西方传统的自由权利立场立言的,如汤姆·睿根的《打开牢笼》;有从平等对待原则层面展开的,如弗兰西恩的《动物权利导论》;而供职于牛津大学的安德鲁·林基却是从挖掘基督教神学的思想资源来发挥其动物权利观点的。   本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基督宗教回应动物权利运动的批评,努力作出正面回应的产物。我这样介绍,有人会以为本书是在宣传教会官方立场以及宣传教会在动物保护上的丰功伟绩,恰恰相反,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批评教会的官方立场,是在批评教会对待动物的历史纪录。其主旨是要力图证明,捍卫动物权利是基督宗教教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动物保护问题上教会的官方立场以及教会的实际表现实际上是违背了基督宗教的教义的。   因此,林基除了强调圣经中强调动物保护和权利的文字之外,还援引了历史上受到迫害的边缘化的异端教派的理论与实践,来支持其所主张的基督宗教本质上是动物友好的宗教的观点。有趣的是,他在中文版序言中,特别提及在唐朝时曾流行于中国的基督宗教的一个支派:景教。从景教的经典中可以看出,与在西方流行的主流的教派相比,景教是一个更加强调保护动物的素食主义教派。无论是受到了中国的佛教、道教影响的缘故,还是基督宗教本身的保护动物的传统在中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空间,都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保护动物方面的巨大贡献。    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事情啊,林基为了说服他的西方当代基督徒兄弟姐妹,要到古代东方来寻找根据,而今天宣传动物权利的中国人,却常常被人指责站在西方立场发言。那些以科学自命,开明自居的人们,在动物保护的问题上,其态度之保守、顽固,与他们最为鄙视的教会倒是比较类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唯一的区别不过是前者将其冷酷的态度说成是科学,后者则归之以永恒不变的来自上帝的真理。   正如作者所言,本书不是一本标榜客观立场的学术著作,而是一份反映个人情感和体验的告白。尽管作者本人是卓有成就的学者,对于学术工作的价值也非常重视,而且本书中也不乏严谨的论证,但他仍然指出,“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虽然可能在学术研究上有时具有一定价值,但是一旦它成为了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就会使得他永远无法投身任何一项志业。而这对于人的心灵成长与社会奉献是致命的。作者在动物权利问题上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理智与情感的高度统一,在当代精神分裂文化的知识分子中实属不可多得的优良品质。   由于作者的神学背景以及所使用的概念话语,他所要说服的读者首先应该是广大的基督徒,尤其是神学家和教会官方。然而,好书都是有穿透力的,我们不信基督教的东方人同样也能从中大有收获。   例如,作者深刻地指出, 对弱小无告的动物的迫害,是和对于弱势人群的迫害的逻辑一样的。因为用来为迫害动物辩护的所谓“利益”、“效益”,完全就是用来为迫害无力保护自己的人群辩护的借口。而在历史上,反对人体实验的运动,首先就是由反对动物实验者们率先发动的。因此,以人类的名义反对动物保护,完全是在制造混乱有意误导。因为关键的问题不是人与动物之间的零和博弈,而是人们是否可以只为了自己的利益任意地对待那些无助者,不管他是什么信仰、肤色、性别乃至物种?   基督教神学的观念是信仰的对象,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即使如此仍然包含了一些极具启发性的内容。例如,最后在关于基督教如何能够对于动物权利作出贡献方面,作者强调对上帝的礼拜,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似乎完全是对于宗教的迷信。其实不然,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就是,人非制造万物、支配万物的上帝,在上帝面前万物皆有其内在的价值。而礼拜正是以宗教仪式形式对人的有限性这一事实的不断确认。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今,人们对自然改造威力不断扩展,人的欲望和野心如脱缰野马毫无羁绊,对于人的有限性和自然万物内在价值的认识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在这种意义上,各种宗教所极力提倡的“敬畏”、“慈爱”、“怜悯”,正是现代世俗文化中最为欠缺、最被忽略的因素,也是宗教在整个社会文化中所能作出的最重要贡献。   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关于宗教的各种流言和误解中,最常见的就是指责宗教不讲理性,教条主义,墨守成规,缺乏自我批判精神等等。这些指责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宗教和人类其它一切制度一样,都不能完全避免这样的现象,作者在本书中对于自己隶属其中的教会的严厉批评,在动物权利问题上对于教义的重新诠释,都让我们看到了活生生的宗教中所蕴藏的自我批判、自我更新的一面,这是常常为外人所忽视的。   而相比之下, 某些科学主义者却常常以科学的理性和自我批评为借口,拒斥一切来自外界的合理批评,宣称只有符合他们所理解的科学才有批评资格,宣称科学内置的自我批评机制使得没有必要听取外界批评。科学的批判精神居然成为科学主义者顽固、保守的保护伞,这真是对科学的批判精神的最大讽刺和歪曲。作者在本书中所批评的基督教会,把原本提倡慈悲护生的教义扭曲成动物权利的最大障碍之一,二者的做法真是不分上下,难兄难弟!    有人批评唯科学主义变成了科学教,唯科学主义者们自然把这当作侮辱。然而,既然正经八百的宗教在当今社会文化生态中都有其价值,唯科学主义即使就是科学教,也不应一味排斥。唯科学主义者们其实倒是可以学习基督教徒在动物权利问题上的与时俱进,争取不断创新,不断升级,推出更加精致的唯科学主义。例如在动物权利问题上修改立场,这样可以顺应时代潮流,争取更多的支持,毕竟唯科学主义与动物权利的结合在逻辑上也是可能的,就像一个支持动物保护的天主教会在逻辑上是可能的一样。   如果说基督宗教关爱、怜悯动物的教义是给动物带来的福音的话,那么它同时也是给同属动物的人类带来的福音。因为,只有在对待动物时人类不恃强凌弱,人类在彼此相处时才能同样恪守正义、满怀慈悲,人类才会生活在人间天堂。让我们都仔细聆听这给动物也给人类带来的福音吧!   《动物福音》,安德鲁·林基著, 李鑑慧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20.00元。     20060128加入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711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上帝的个性
热度 2 周可真 2011-3-2 12:21
要理解基督宗教的教义,只要看上帝的个性就知道了。 上帝是怎样一种个性呢?这种个性体现在它与人类的关系中。 世界上本无人类,只有上帝。上帝是凭其自我意志创造了人类,然后看到由它创造的人类违背了它的意志,又对人类进行惩罚,后来又有耶稣降生受难为人类赎罪之事,这种行为看起来似乎是显示了上帝对人类的爱,而其实不过是上帝对自己过去行为的一种忏悔。 从创造人类到惩罚人类再到为人类赎罪,这全部的活动都只是上帝的自我意志活动,人类在这里只是扮演了道具的角色,这个道具只是上帝自我意志的对象化或外化形式。所以,上帝对人类的爱只是一种假象,上帝爱它自己才是真谛。 基督宗教的教义归根结底只是教人自爱而已。 这种自爱也意味着自律,意味着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要承担起全部责任。耶稣的受难,就是生起了忏悔之心的上帝为自己的过失自我承担责任并付出相应的代价的表现,这相当于中国俗语所谓“大丈夫敢做敢当”。上帝在这里所展示的个性就是主体性,这种主体性首先表现为主体的创造性(创造世界和人类),其次表现为主体创造活动的异化(作为主体创造物的人类违背主体本意而犯下原罪),再次表现为主体与客体(人类)的对立(人类因偷食禁果而变得有智慧,从而成为相对独立于上帝的主体,并与上帝相对立)和斗争(上帝凭自己的意志对人类做出惩罚),这种对立与斗争显示了主体的自尊,即其意志的神圣不可侵犯,最后表现为主体与客体(人类)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通过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和调整来达到的。
个人分类: 宗教|4698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