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宽容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宽容

相关日志

我理想中的一流大学应当有这一个特征
热度 16 fdc1947 2020-10-16 08:04
我理想中的一流大学应当有这一个特征 世界一流大学有哪些特点?我不是很清楚,但是我理想中的一流大学起码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上课不点名(包括如摄像一类的变相点名)而大多数的学生都自觉地来上课学习。 不点名而学生都自觉学习,说明学生的素质好,是自己要求学习。不点名而学生都来上课,说明教师所讲的内容,对大多数学生有较大的帮助。不点名,也是对不来上课的同学的宽容。 当然,一流大学应当有其他更严格的标准,我这里且不管它。只说我所说的起码的要求。 我们现在的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都是很严的。学校都要求对学生是否来上课作认真的考核。就是这样认真考核,仍然有许多学生想办法逃课,甚至花钱请人替他上课。即使自己坐着教室里,也是名义上听课,实际上不知道在做些什么。这样的学校,即使在某些方面有一些成就,即使被外面吹得天花乱坠,也决不能称为一流大学。 像监狱一样严格的管理,学生动一动就必须报告,让学生一天到晚按照被安排好程序去学习,只能培养出像机器包括如今的计算机那样能干的优秀的熟练工人,而不是具有创新思维的学者。 只有给学生以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由接触到最优秀的科学思想,找到能够发挥自己最大能力的科学领域,才可能使他们不但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养成有独立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流大学要培养一流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应当被培养成能够独立思考,有创新的思维能力的人。在学习上,他们应当能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正因为如此,学校对不来听课的那些学生,就能够也应当比较宽容,相信这些学生确实能够通过自学学好这些课程内容。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一流的大学里被培养成一流的大学毕业生的。一流大学并没有本领把不想学习的懒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一个人的很多习惯、思维方式等在少年时期也就是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就基本形成。只有愿意自觉认真学习并有继续深造潜力的的高中毕业生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一流的大学毕业生。 只有对于真正愿意学习并有自学能力的人,学校才能够采取比较宽容的管理办法。也只有这样宽容的管理,才能够培养出来真正高质量的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毕业生。 所以一流大学必须起码有我一开始就提出的那个特征,那就是上课不必任何形式的点名。 但是,如果对于不想认真读书学习,厌倦甚至已经怨恨读书,只是想混一张名牌大学文凭的学生,采取这样的宽松管理办法显然是不行的。那只能使这些学生进一步堕落。 因此,一流大学必须能够招收到真正愿意学习并且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这也是一个学校能够成为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 那么,我们现在力争成为一流大学的学校能够招到全都是自觉学习的学生吗? 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经过了三年炼狱般高中生活而考出来的。那与身高相仿佛的练习册是取得高分、上得好大学的资本。他们中间有多少人还愿意自觉地学习,谁知道? 诚然,在数以千万计的考生中确实还有大量的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但是,我们的大学并没有多少选择学生的余地,他们只能按照高考的分数从可能的最高分学生向下顺次录取,无法考察这些学生有没有继续深造的潜力,或者有没有自觉认真学习的愿望(而不是仅仅取得文凭的愿望)。为了现在大多数人要求的在高考分数面前的“公平”,我们就是这样做的。 到了大学阶段,所有的大学,包括已经宣布实现一流目标的大学,都只有继续严格管理,不敢有半点松懈,不然,这些学生真的会堕落。 所以,在如今的情况下,要想在大学上课不点名,恐怕还非常困难。要想成为我理想中的一流大学,恐怕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基础”,没有自觉自愿认真学习的学生,一切都是空话。 盖房子最重要的是打好地基。基础不行,上面的一切都很难好。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基础教育出了问题。六年小学、六年中学读完,弄得学生都不肯认真读书了,讨厌学习了。学生只是想混一张文凭,最好是名牌大学的文凭。这不能不说是基础教育的失败。这个问题不解决,一流大学只是一句空话。 现在的基础教育,不是为了教育人,而只是为了得到一张可能的大学文凭。这是走到岔道上去了。 基础教育,应当就是打好学生人生的基础,培养有道德、有文化、身体健康的人才。它应当与高考没有关系。高考是高等学校招生的考试,是高等学校检验学生是否适合到自己学校里来学习的一项工作。 现在事情弄反了,高等学校对于本应属于自己的工作,倒反而几乎袖手旁观,只需要在计算机旁数一数分数的高低,以及可以到自己学校学习的学生人数。而这样的事情,被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不这样做倒是违反了常理。 什么时候基础教育归基础教育,高等学校招生真正成为高等学校的事情,高等学校可以招收到真正愿意自觉学习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再谈论一流大学,就很有希望了。
个人分类: 教育|15983 次阅读|34 个评论
草中笋的每日体悟(62)
jiangjiping 2019-4-6 08:08
草中笋的每日体悟(62) (六十二)宽容他人就是升华自己 蒋继平 2019年4月6日 宽容是一种心态。 人生的状态取决于人的心态。 宽容的人属于气量大的人, 因而, 被称为大度的人。 中国有句古语: 宰相肚里可撑船。 意思是有品位的人是具有宽容心态的人。 现实社会中, 很多人心胸狭隘, 羡慕妒忌恨样样俱全, 就是没有宽容的心态, 善于斤斤计较,喜欢攀比,记恨寻仇,终日生活在烦恼之中。 在生活的进程中, 我深切体会到宽容对人生的正面影响。 我觉得, 每次对别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一次解脱。 对自己的解脱就是给自己卸下重负。 卸下重负就利于升腾。这些道理大家都会懂的。 鉴于此种体验和认知, 我现在越来越学着养成宽容别人的习惯。我觉得这样做的结果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对被宽容的人来说, 是一种福音或者友情, 对自己来说, 是一种解脱或者说升华。 不管怎么说, 具有宽容心态的人的人品素养一定比较好, 是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的。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草中笋的每日体悟(13)
jiangjiping 2019-2-14 07:44
草中笋的每日体悟(13) (十三)学会用宁静的心去接受已经发生的事 蒋继平 2019年2月14日 人生中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 比如说, 洗碗时不小心打破了一个杯子。杯子摔破了, 已经成了既成事实,心痛没用, 抱怨也没用,心痛和抱怨都不能使一个破杯子重新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认识到这点, 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学会用宁静的心去接受已经发生的事。 这是因为已经发生的事是不能改变的事实。既然不能改变,抱怨, 后悔也无济于事, 因而, 我们可以把抱怨和后悔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去做能够改变的事。 在现实生活中, 能够用宁静的心去接受已经发生的事的人不多。有的家长, 看到孩子洗碗时不小心摔破了一个碗, 就会严厉责备孩子, 有的还可能采用打骂的家暴行为。大多数人在出现意外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抱怨和指责。 要是自己属于造成这个意外事件的人, 就会想尽办法推卸责任, 而不是接受这个已经发生, 不能改变的事实, 采用主动承担责任的态度。受到意外事件影响的人,就会寻找各种借口来指责这个已经发生的事, 而不是冷静地思考导致这个事故的原因。 这是造成目前社会上一些民事纠纷的一个主要原因。 要是我们大家都能用宁静的心去接受已经发生的事, 尽量宽容他人不经意造成的失误,那么, 社会上的民事纠纷事件就会少得多。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8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火灾责任人
dfedhw 2018-9-1 11:27
每逢一起重大的火灾事故发生之后,火灾责任人立刻成为被关注的焦点,甚至由此沦为被口诛笔伐的对象,原本平静的人生轨迹将就此被改写。 消防安全具有公共属性,并非哪一家的私事,更不是凭经营者一己之力就能搞好。每次重大火灾事故之后,其实最该自责和反省的应该是消防技术界以及管理部门,因为没有人比其更专业、更系统。 作为一个专门的行业,无法通过切实可行的技术或管理手段把火灾概率及损失降至一个可以普遍接受的水平,属于无作为;但凡出了问题,只会把讨论的重心引向所谓的火灾责任人,隔岸观火,置身事外,更是缺乏应有的担当精神。 纵观以往的事故案例,对全时空范围内随机出现的火灾进行防范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课题,并不是靠寥寥数语就可以做到尽如人意。火情发现不及时、火势蔓延速度快、装置动作不可靠、灭火剂输送速率低、现场环境条件复杂、初期扑救面临的风险等等都可能进一步酿成灾难性后果。作为长期与火灾打交道的人来说可能好一点,然而对于绝大部分几十年才遭遇一起火灾的普通人而言,防火灭火救援实施的具体过程远没有预案中那般容易,事实上没人愿意看到灾祸降临, 故对于火灾当事人,需给予一定程度的宽容及谅解 。 现有的火灾防控体系,无论从技术还是管理角度,并不完善,更谈不上完美,因此更不能去苛责火灾当事人面面俱到, 如果预防实际操作起来可以达到理想效果,那么整个火灾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重复性的火灾事故屡屡上演,连篇累牍的措施建议漫天飞舞,到底能否落地,或者为什么没有落地,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是受制于经济因素还是可靠性太低,是维护工作繁琐还是寿命周期太短,标准规程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这些都值得深入调研及探讨,思路如果实在行不通,是否需要再换一个角度或路径。 持续的追责并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加大处罚力度只会让人以难为难,敷衍了事,甚至走向事物的反面。什么时候,当大众聚焦的目光能够从所谓的责任人及当事人身上移开,作为消防从业者或参与者,依靠集体智慧去重新审视整个火灾防控体系的每个环节,着力解决制约火灾扑救的关键性难题,整个社会的消防问题或许才能真正步入正轨。 “ 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闻天下有焚者,犹己焚之也。”
2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一个最佳解脱就是宽容
jiangjiping 2018-7-28 22:15
人生一个最佳解脱就是宽容 蒋继平 2018年7月28日 人生在世, 举步维艰, 天灾不断, 人祸频频,竞争激烈, 责任繁多。因而, 人生是一个苦旅。所以, 人从出生一开始就哭, 出生时是自己哭, 死的时候是亲人哭。 出生时自己哭就是表明从现在开始就要开始一个艰难的历程了。死的时候亲人哭就是表明辛辛苦苦一辈子就这样结束了。 人生的苦旅到底有多少维艰, 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 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 但是, 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着悲喜交加的剧情。 人生的悲情主要是被人冤枉, 被人误解, 被人伤害, 或者自己犯错, 或者自己的能力所限, 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 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 悲情是人生的一个巨大负面影响因子, 生活在悲情中的人一定心情忧闷, 情绪低落。 悲情就像是一把枷锁牢牢地绑住我们的心灵, 所以,悲情对我们的生存很不利。 悲情的产生有外部的因素, 也有内部的因素。 被人冤枉, 被人误解, 被人伤害属于外部的因素; 自己犯错, 自己不努力,自己后悔当初的行为都是属于内部的因子。 要消除人生的悲情, 就是要有效地解除这些不利因素。 可是, 这些不利因素已经发生了, 我们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忘记这些已经发生的事。 忘记就是等于宽容。 宽容待人, 忘记别人对自己的伤害, 误解和冤枉, 把这些不愉快的事统统抛开,心中无恨, 心中无仇, 就能心胸舒畅。 这是人生从悲情中解脱的最佳方略, 也是人生获得潇洒自如的最高境界。 宽容待己。 人难免会犯错, 年少无知, 老年昏沉。 对于已经不经意犯的错误, 原谅自己, 只要今后注意改进, 不再重犯就行了。另外, 对于生活现状, 要学会知足, 要懂得感恩。 做到这些, 人生就是真正的解脱了。 宽容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还是需要一定修养的。宽容是一种胸境, 只有心胸开阔, 气度不凡的人才能做到。 宽容需要不断地修炼。 实际上, 宽容待人也是善待自己。 人心都是肉长的, 世界上很少有人会把好心当成恶意。宽容是化敌为友的一个策略。 所以, 让我们尽量宽容一些, 从生活的不如意中解脱出来, 活得潇洒自如一些。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2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话说宽容
jlpemail 2018-7-18 08:53
宽 容 有人笼统地讲:要宽容。这是需要辨析的。 1 对于无赖与流氓,我们要宽容吗?比如,一个不劳而获的人,把自己的所得当成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要宽容吗?比如一对儿男女关系暧昧(其中一个恰好属狗),在公开场合下秀“恩爱”,讲肉麻的话,互换暧昧的眼神、搞亲昵的小动作,我们需要宽容他们吗?对于一个有点权势,过分偏袒照顾嫡系、姘头的人,我们要宽容吗?人,可以有利己思想,可以有权欲、色欲、金钱欲,可是如果攫取起来,不择手段,运用了肮脏的、见不得人的措施,做事又不是完美地高明,露馅了。我们还要宽容他的丑陋演出吗? 宽容邪恶的,是他本家? 迁就无赖的,是他盟兄弟? 关照流氓的,是他搭档? 2 对于偶尔恶作剧的顽童、孤独无助的老者,我们要宽容。我们需要适当地帮助。倚老卖老的有,因为年纪小,就无限撒泼的,也有。宽容,也要有度。早年,遇见过一个不到十岁的男孩,经常躲在拐角处,往路过的比他大的学生脖颈处扔沙子,然后跑开。有人找他妈妈说理,答复是——小孩子吗,无非是淘气。后来,这个小孩子受到了同样的袭击。他妈妈却瞬间出现,主持正义说——你怎么欺负小孩子呢?小到人,大到国家。都有类似的事情出现。有些国家的行为,的确和这个顽童(之母),有些类似。 3 一个人,自己不做事,或者做事时耍滑头。专拣容易显示成果的便宜事做,还专门挑别人的刺,无限放大,到处宣讲,贬低他人,抬高自己。这样的人,我们要宽容吗?一个人,屡次得到谦让和照顾,不思感激、不思回报,却心安理得。甚至,认为,比TA大的谦让,是应该的,是无能的表现;比TA小的忍让是应该的,是弱者的天职;和TA不相上下的,关照还是应该的,平庸的就该让优秀的。这样的人,有了成功的速度,有了锦绣前程,也有了恬不知耻的心理素质。可是,人们就应该一直谦让、忍让和关照这样的人吗? 4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古人的话,有道理。如果一个人,毫无原则地、无休止地关照另一个人,没有企图就不可思议了。这和他们攫取最高利益的天性不相符。所以,从那些一贯被关照、被高看、被授予的人角度看,这些人也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既得或者将得利益,让一些聪明无比的人,迷了心窍。何况,眼光不如孔明的亮度大的一般人呢。 5 总之,一个貌似公正的人,言说要宽容。我们对其心理要具体分析。到底要宽容的是受了委屈的人,还是要宽容得了便宜还卖乖的人。如果是前者,宽容无措。如果是后者,宽容接近于邪恶。 6 “我们不依附别人,也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就个体的人而言,不依附、不掠夺,与人为善,不欺负老实人,不榨取老实人的利益;不惧怕、不迁就滑头的人,讲道理,不霸道,是难能可贵的。
个人分类: 思维秀场|1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也谈郭敬明
stefanzhang 2018-3-29 12:30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大抵是说宽容比自由更根本,没有宽容也就没有自由。这话对我们这个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有着“道德洁癖”的国民来说尤其重要。 2004年,中国文坛有一场影响深远的官司,最终法院判处郭敬明抄袭成立,赔偿原告庄羽20万并向其道歉。2012年1月,庄羽在微博上旧事重提,她是这么说的:“ 我不会因为抄袭的问题在任何场合痛斥郭敬明,他赔钱道歉我在几年前就已经接受,抄袭固然不对,但我拒绝在得到法律支持的前提之下再次站上道德的高点痛斥,这与我做人的原则相悖。 ”她确实是这么做的。 这与那些痛恨郭敬明,认为其道德败坏、价值观堕落、误导广大青少年的正义之士的义愤填膺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不奇怪,抄袭案,尤其是郭敬明拒绝登报道歉时我也是痛恨他的,骂他是“注水的病猪肉”;奇怪的是,这些人能够十年如一日,始终那么痛恨他。实际上,我在几年前就改变了对郭的看法,甚至可以说,开始变得有些欣赏。 当然,我绝不是说抄袭可以接受,无论如何,抄袭都是不对的。郭敬明在今天似乎仍不肯承认其为抄袭,这点也是需要批评的。但郭已经因为他的抄袭受到了惩罚,法律上的,经济上的,道德上——各路公知、媒体(以南方周末为代表)长年累月的口诛笔伐,他为不道谦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惨重。 其实,郭敬明主要是个文化商人,制造文化商品的商人。从这个意义来看,他不是不可原谅的,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普遍的道德水准并不高。那些正义之士的道德水准也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高,如果他们尚有自省能力的话。我们从来没用过盗版软件,看过盗版视频,下载过盗版歌曲吗?我们不是有这么多山寨能力超强、视各种专利保护为无物的公司、企业吗?包括那些互联网大公司也如此,直接剽窃小公司的创意?遑论那些生产地沟油、毒奶粉……的无良商家了。 宽容,意味着对别人自由的尊重。
个人分类: 感想|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秋季人生感悟
热度 7 xin 2017-9-30 16:41
1. 宽容人与事。要宽容地看待身边的人与事,存在就一定有它们的道理。如果觉得不合理,说明我们还不够了解,还没有走进其内心。很多人,很多事情,我们了解的越多,越就觉得有其合理性。 2. 如何面对嫉妒。我也会嫉妒,也会红眼。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感受,每个人都会有,这是凡人俗世普遍现象。我们要用伟大的理性,用长远的眼光和伟大的爱,尽量减少其影响。 3. 奉献完善自己。何为生命的意义?不是索取,而是奉献与爱。索取满足私欲,充满进取,但终归难以满足,趋向失去平衡。奉献才能让生命丰盈,内心安定。奉献有很多类型,需要用心。 4. 积极面对事物。一切事情都是最好的安排,主要还是看自己在乎什么,关心什么。凡事都有多面,我们要看清多面,关注好的一面,避免或者主观上忽视其他面。做事情,关键是情愿而为,一厢情愿。 5. 别怕失眠。失眠了,就安安静静的看小说。精力终归是有限的,慢慢的损耗,等着困了,倒头继续睡下去。如果一直等到天明,爱没有困意。那样更好,起床洗脸,走出屋门,迎接新一轮太阳。 6. 拖延和推迟。不是不想做,也不是太忙,都是认识不够,更是不够喜欢,内心抗拒,故意忽视不去面对。说到底,勇气不足,诱惑不大,理性不强。 7. 创作的意义。不是为了更多拥有文章,只是为了纪念过去,走出过往,开创新生活,开启新旅程。每天都受过往而羁绊,不能前行,心累啊。创作开创人生,开始新的生活,新的旅程。 8. 不要去依赖。小时候我们依赖父母,后来父母老了,无法依赖。青年依赖师长,毕业了,发现都成了过去了。到头来,我们仍旧无依无靠,还要靠自己,走下去,走完一生。人生终归是一个人的旅行,不管是人群里,还是一个人,一切都是主观的感受。 9. 无情的时间。时间让我们成长,也让我们变老。让我们忘记,也让我们沉淀。我们曾经觉得爱情伟大,友情万古长青,可到头来一切都淹没在庸俗生活。好的,坏的,最终,都已经不记得了。 10. 有你真的很好。回忆前半生,除了极少的事情,最好的感觉,就是还好还有你。赋予我们生命的父母,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发小伙伴,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师长,志同道合的同学,还有那些一路风雨同行、同舟共济的人。 11. 活着就有趣。人生短暂,活着就好,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太多。放下太多的要求,只要随性地生活,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放慢节奏,似乎一切都是美好。读半部小说,听一首歌,看一眼风景,淌过一条河! 12. 别和自己较劲。我们总是想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也常为自己浪费时间而痛苦内疚。其实,每天都注定是虚度的,每一天也都是有意义的。
5358 次阅读|13 个评论
[选择题] 仁慈 = 纵容犯罪?宽容 = 包庇犯罪?
热度 4 zlyang 2017-6-20 13:12
仁慈 = 纵容犯罪? 宽容 = 包庇犯罪? 1. (选择题)请从下面的选项里选出最合理的答案。 (A) 仁慈 = 纵容犯罪;宽容 = 包庇犯罪。 (B) 仁慈 ≠ 纵容犯罪;宽容 ≠ 包庇犯罪。 (C) 纵容犯罪 ∈ 仁慈;包庇犯罪 ∈ 宽容。 (D) 纵容犯罪 ∉ 仁慈;包庇犯罪 ∉ 宽容。
3635 次阅读|8 个评论
韩春雨的事,学术界不应该这样表现
热度 34 lin602 2016-8-12 17:39
这二个月科学网博客看得不多,写得更少,韩春雨事件无疑是近期的热点。 实话说,他的研究方向我们做化工的不懂,只是对这个事件说点看法。 1 学术界应该用学术特别是实验来说明问题,这需要一个时间,更需要许多人进行实验重复。有时候可能实验操作的条件上有误差,这都是正常的。例如我们做化学实验,有时候试剂的纯度也经常影响实验结果的重复的。时间与学术界的重复实验,会慢慢给个结果的。在这之前,说得太重并不利于学术界的文化。 2 即使学术界没有办法重复,学校或学术界可以成立一个小组,对韩的原始实验记录进行核查,主要是防止有损学术道德行为发生。如何做的,试剂是什么,重复了多少次,有没有图片与摄像等。但这需要过一段时间,学术界基本上否定以后进行。 3 我们也不排除韩的实验误差的可能性,包括实验有误,记录与观察有误,评价方法有误,但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给予一定的宽容。开车还会出事故呢,也应该允许他的错误的出现。只要不是有意为之,有学术道德的问题。 4 学术界应该更加多点宽容,这样有利于大家公开自己的结果及做有实验难度的科研工作。真的不会假,假的不会真。 学术界目前已经够热闹的了,做科研的人也够不容易的,更加宽容的学术环境(当然一定要杜绝作假),不要无限上纲,要允许学术中的‘事故’,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让人感觉到有点急吼吼的味道。
8439 次阅读|77 个评论
今天,你自以为是了吗?
热度 1 zr0118 2016-2-26 22:17
“我们常常基于非常片面的信息,或者自我经历的联想,就在心里给别人贴上标签,下了结论,从而获得某种道德优越感。” 晚上书中看到的一段话,直击心房。 一直有一种感悟:永远不要轻易以自己的角度来判别他人。 当你看到一个不太开心的人,不要认为他不热爱生活,也许他刚刚经历了失业的痛苦;当你看到一个衣角没有整理好的人,不要轻易认为他不爱整洁,也许他只是刚刚赶了一晚的工作,还未来得及收拾整理;当你看到一个公共场合大声说话的人,不要轻易认为他不懂礼貌,也许他的听力不够好.......太多的太多。 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了只凭一件小事,一个动作,来给别人贴标签。因为,我们习惯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评判别人,看待别人。习惯了从那些自己认为正确的固有印象来看待这个世界,并企图不断证明自己正确的。 诚然,大部分时候,我们似乎都习惯了“自以为是”。对吗? 但,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非他,又怎知他的快乐,他的悲伤? 殊不知,当我们在评判他人的时候,自己也是在被别人评判呀。那么,为什么不能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谅解,体谅别人,接纳不同,让这多样的世界更加美好呢。
个人分类: 一点感想|2728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校领导“阅兵”要宽容
热度 2 姜文来 2015-9-15 08:21
对校领导“阅兵”要宽容 姜文来 近日,一则名为“周虎振检阅河北科技学院 2015 级新生”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在这段时长 6 分钟的视频中,河北科技学院董事长周虎振乘坐一辆皮卡“检阅” 2015 级军训新生。 周虎振在视频中频频挥手致意,不时向军训新生高呼“同学们好”、“同学们辛苦啦”等口号,而受“检阅”的学生则回复以“首长好”、“为人民服务”,场面颇为壮观。 (9 月 14 日东北新闻网 ) 社会舆论对校领导“阅兵”一片哗然,强烈谴责校领导“阅兵”,认为校领导模仿党和国家领导人天安门阅兵,有“犯上”之嫌,有的批评校领导过“官瘾”,大有将校领导打到在地,永不翻身的趋势。笔者呼吁对待校领导“阅兵”要宽容。 客观地说,学校领导检阅军训成果也是其工作的一部分,领导“阅兵”本无可厚非,但如模仿国家领导人天安门阅兵的方式让人确实有些不舒服,有过“官瘾”之大嫌疑。不舒服归不舒服,嫌疑归嫌疑,但领导采用这种方式“阅兵”并不违法,也不违规,因为没有法律和规定规范校长“阅兵”不得采用这种方式,在法规层面校领导并没有错。作为社会人,法规上没有规定的可以做,这是法治社会应有的宽容,如果这点宽容都没有,那表明社会法治观念还没有深入到更深层次,法治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进行法治教育。 从道德层面来看,校领导“阅兵”确实有点“大逆不道”,社会普遍认为,阅兵是国家领导人才能享有的特权,其他人不能分享,否则就是“篡上”,就是“篡党夺权”的行为。实际上,并没有法律赋权只有中央领导才有阅兵的权利,实际上任何人都有阅兵的权利,大家之所以认为只有国家领导有阅兵的权利只是遵循“惯例”,普通百姓没有机会“阅兵”,就将阅兵的权利只赋予了高级领导人,这种赋权方式本身没有科学依据。国家领导人有阅兵的权利,军队中领导也有阅兵的权利,当然在大学生军训中校领导也有“阅兵”的权利。我们每个人都有“阅兵”的权利,只是我们没有这个机会,阅兵权利并不是专属的。校长“阅兵”只是行使他的阅兵权利而已,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面对类似校领导模仿国家领导人“阅兵”事件,我们应该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只要其不违法违规,我们就对其保持宽容,允许其存在,这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大力鞭挞并不说明我们文明高,反而显示我们的民主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充分尊重法规的前提下,宽容是解决问题的一剂良药,社会越宽容,离和谐更进一步。让宽容之心在社会扩散。
2380 次阅读|1 个评论
思绪一缕:极端还是中道?狂热,还是淡定?
pww1380 2015-8-13 14:36
思绪一缕: 极端还是中道?狂热,还是淡定? 杨文祥 极端,必然狂热 。 中道,才能淡定 。 淡定,才能宽容 。 历史经验证明, 极端,必然狂热,不极端,无以狂热 。 狂热,必然走向斗争,不狂热,无以斗争 。 而斗争,只能导致社会的撕裂 —— 从狂热地斗争,到残酷无情地斗争,从残酷地斗争,到社会动荡,苍生蒙难 。 生活实践证明, 唯中道,才能淡定宽容,唯淡定宽容,才能走向和谐 。 唯有和谐,才能构建起百花盛开,“和而不同”,争奇斗艳,多元一体的精神文明百花园 。 参见:牛登科《罗马教皇承认了进化论,不被极端成员所绑架》评论 杨文祥 2015-8-1313:5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1772do=blogid=911951
个人分类: 学坛杂俎|2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老师的素质
热度 16 zdqiao 2015-7-13 16:47
当老师的素质 ——在生命学院新老教师见面会上的发言 上周,教务老师告诉我,让我来和我们学院的新生力量,新进教师,以一个老教师的身份谈谈自己当老师的体会。我有些诚惶诚恐,我其实就是岁数大一点儿,老师当得也不好。 但是既然答应了,我想还是根据我自己当老师的体会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当老师要随和,但不能随意。我们是老师,说得高大一点儿,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怎么教育学生呢?那就是要在学生面前,在社会大众面前树立一个做人的榜样。这样的一个榜样,是靠我们的人格魅力来实现的。我个人以为,与同事和学生相处要随和。这种随和是用一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别人,对待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不要对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我们学院最成功的人是谁呢?是邓子新,是贺林。我和他们认识已经十几年了,他们两个无论是学问上还是做人上都称得上是我的榜样。我们学院给全校博士研究生开设了一门选修课,请的是生农医药各个学院的长江学者、院士等大腕级的教授。每年我请他们俩讲课的时候,他们都非常乐意的接受,并且对讲课内容进行了精心准备,从来没有因为是院士缺过一次课。有次下了课,已经到中午的饭点了,我邀请贺林院士去高知餐厅去用餐。正值下课,路上学生太多了。贺院士见开车不方便,路过二食堂,他就建议不去一食堂了。就在二食堂,我们一个人买了两个卷菜的饼子,跑到我办公室,烧了一杯咖啡,两个人,咖啡就着菜饼子,聊着天……。 当然, 随和决不是没有原则的,随和绝不能和随便画等号。我们作为一个老师,虽然工资不高,但我们的一言一行代表影响着教师的形象,影响着学生的未来。有个学生曾经跟我说,乔老师,其实我们学生的坏习惯都是家长和老师教给我们的。我听了这些话感到很羞愧。认真想起来,这个学生说的话没错。因为某些老师为了提高升学率,某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考一个好的学校,他们设计并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雇佣枪手,这样就教会了我们的学生如何作弊,如何不择手段。这样的错误是有意而为之的,学生还不成熟,缺乏对是非的分辨能力,以为是捷径,近墨者黑,当然就学会了作弊。 还有一些情况是我们老师的无心之举。就我所知,在申请基金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为了图方便,会和参与的老师同学打个招呼,找人替他们代为签字。但是我们让学生这样做就不合适了。曾经有个学院的老师给学生发邮件说,如果老师离的远,你们自己就找一个人代签一下就行了。结果学生根本就没有经过其他老师和同学的同意,就给人代签了。 还有在上课的时候,更不能随便乱说。上课讲的内容都是有要求的,有的时候看见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了,说两句笑话,让学生注意听讲,这是可以的。但不能在课堂上发牢骚,大讲特讲与课程内容无关的问题。有一次我从厦门回上海,旁边坐着一个上海理工大学的老师。她告诉我她信基督,但是她还告诉我,上课绝不能讲圣经,否则主会不喜的! 有一次,我在和一个年轻老师打电话的时候,说当老师你装也要装个样子出来。老婆在旁边听见了,对我说,我不同意你这句话,什么是装,而应该是由衷的去做,伪君子才装! 其次,我们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要低调,但不能低俗。己有所短,人有所长。 低调做人,是一种品格,一种风度,更是有修养、有智慧的表现。我就见过有些人,动不动就指谪别人,碰到评选优秀什么的时候,总要告诉别人你这不行,那不行的。自己下棋不行就和聂卫平比篮球,自己篮球不行就和姚明比游泳。反正你有不如我的地方。 低调做人,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而是不假惺惺、不故作呻吟,不搬弄是非。我们在人面前,永远要将自己最闪光、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大家面前。老实人常在,老实人不吃亏,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最后,是我们对待学生要宽容,但不能纵容。孟子曰:人皆可能为尧舜。交大的学生,都是我们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学生。他们聪明,充满活力。但是,他们毕竟年轻,对待学生要有耐心,绝对不能谩骂,更不能侮辱。我儿子曾经就对我说,老爸,我现在还年轻,就想尝试各种可能,趁年轻,还有犯错误的时间,别让我到了你这个年龄再犯错,那就万劫不复了。所以,我们对待学生主要是看主流,看大方向,必要的时候一定要规劝一下。学生不来上课,我可以每天打电话叫他,但考试绝不会放水。我们要告诉学生:心有敬畏,方能行有所止,这句话好像是曾国藩说的。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可以宽容,但绝不能纵容,否则我们就不配教师的称号。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上海交通大学是一个展示你才华的最好平台,只要你心有所想,必定能事有所成。努力吧!前途是属于大家的!
7640 次阅读|34 个评论
谁来同情科学网平台?
热度 35 小水獭 2015-4-25 22:21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大大小小圈子各有不同。在一个江湖里扬名立万了,也应该保护这个江湖。科学网是我很珍视的一个网络平台,不为其他,就为在百度 google 上科学网的搜索条目在第一页最上头,就这一点证明了科学网的强大。 嵇少丞博客暂时被封了,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之情在所难免。但是谁来同情和理解科学网的幕后运营同胞?他们可是拿着中国的工资,吃着中国的饭,呼吸着中国的空气,养着中国的娃。这和海外人士有着本质的不同。嵇少丞在这个江湖被谢绝进入,他大有的是别的地方激情四射,当然可能上不了 google 第一页也是点小损失。 但是网站的运营者就要承担压力和责任了,嵇少丞先生你何曾体谅过他们? 如果这个平台整个崩溃了, 谁来体谅还期望以这个平台以识为媒、以文会友的各个领域的研究者? 每个人的言论自由要因别人的利益而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是一种宽容和同情心的体现。 鲁迅先生说“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小水獭我想说“我不惮以最好的善意来原谅中国人的种种不得已”。
个人分类: 剑胆琴心|4810 次阅读|56 个评论
随笔:报复、规矩和肚量
热度 12 wangdh 2015-1-17 14:27
随笔:报复、规矩和肚量 (王德华) 报复 。就是算账。以牙还牙,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穿小鞋。给点颜色看看。 小朋友打闹翻脸了,闹翻了,一方感觉自己吃亏了,就要找对方的大人告状。找他爸爸告,找他妈妈告,找他爷爷告,找他奶奶告,谁主持正义,就找谁告。什么是正义?小朋友的逻辑,能为自己说话,站在自己立场上说话,就是主持正义。告状告什么呢?告对方不守信用,告对方不遵守规则,告对方故意伤人,等等,很多很多的理由。 如果事情严重,明显被欺负了,挨打了,被骗了,流血了,挂彩了,那就要寻求自己方大人们撑腰,搬出靠山来。烈性姐姐,仗义哥哥,虎性妈妈,护犊奶奶,都是可以搬出来的靠山。谁能给自己出气,讨回公道,谁就高大,谁就是英雄。跟在英雄后面去算账出气的那当儿,灭了对方威风的时候,甭提多神气了。 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了,伤自尊了,就琢磨着找机会给老师点颜色看看。把老师自行车轮胎上的气门芯拔了。伺机在老师的座位上加点恶心的东西。胆子大点的,会来点恶作剧。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你出我的丑,你跟我过不去,你让我不舒服,我就要出这口气。如果本事大,这口气自己出。本事小,就要雇人出。 挨爸爸妈妈批评了,受罚了,心里憋屈得慌。不吃饭,哭喊,砸门,以示抗议。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对父母的敲门、呼唤,甚至命令,不理不睬。甚者,也有毁物品的,有进行破坏性动作的,毁掉爸爸妈妈喜欢的物品 … … 让爸爸妈妈着急、不安,生气,不高兴。这就解气了。 这就是报复。很纯朴的报复形式。 报复行为,不只发生在孩提时代。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报复形式,有不同的报复理由。 有高中生为了报复父母,不认真上学的。有大学生,为了报复老师,故意逃课的,故意不完成作业的。有女孩为了报复妈妈的严厉管教跟男孩离家出走的。甚至有研究生为了报复导师,不按章法做实验的。故意不写论文的,故意不回老师邮件、电话的,故意不上班的。故意违反规定的,故意违反纪律的。 形形色色的报复方式,千奇百怪的报复理由。 很是好奇,也是自己无知。所以很想知道,这报复,是出于天性吗? 规矩 。从孩童的报复方式和理由,就可以明了规矩的重要性了。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有了规矩,就要遵守规矩。规矩是有条件的,有范围的,有时限的。规矩就是约束人的,言行举止都有规矩。不可以随便打人骂人,不可以仗势欺人、欺软怕硬,不可以胡作非为、我行我素,不可以打砸抢,不可以损人利己。规矩是需要告知的。不懂规矩,是鲁莽。也说不知者不为怪,但事情过了头,违规了,就要追究责任了。明知故犯,是自作自受。鲁莽者,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树立规矩意识,对于一个人的健康人生、快乐人生是必须的。规矩是美满生活的保障。知道哪些事情可做,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都是很重要的。 总有人是不守规矩的,践踏规矩的。哪个社会也总有专横跋扈者,痞子流氓和无赖。所以,这个世界上,总有好人受委屈,总有好人被欺凌,总有被不公正对待的。所以,人们呼唤公平,呼唤正义。 宽容 。宽容很难。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存报复之心,可以理解。人要活得有血气。可恩恩怨怨,世世代代,何时了?人们希望一个和谐的环境,渴望安逸的生活。所以,呼唤宽容。 宽容,需要胸怀和大度。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不记小人过。面对不公,面对误解,一笑了之。宽容,不是忘记。宽容也不是原谅。 人活着,到底为了啥? 都说人活一口气。那口气,到底是啥?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5609 次阅读|11 个评论
“革命”态度无助于“保命”
热度 24 何裕民 2015-1-13 16:17
西北某省城有一位老年女性,现年79岁。70岁时确诊为肺癌,71岁时开始接受我的治疗,康复情况良好,近四年来每年复诊两次,从没有大的问题。不久前又找我复诊,复诊时打开一本本子,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很多东西。然后跟我细细述说着一连串的问题。我很好奇,顺手拿过来翻了翻,不仅哑然失笑!她也觉得不好意思。原来,本子上记载着每天吃喝拉撒睡的具体细节,以及每次听健康讲座(包括各种传销类推广讲座)及电视节目涉及健康时的记录。哪天症状有头晕,哪一天又出现了咳嗽,多少次,怎么怎么样!前数十页记载的都是每次听课的记录,包括在我这听了建议后记下的笔记和回去后整理东西。还有一些则是网上查的东西。我开着玩笑和她说了:你这把年纪还保留着当年革命的精神啊!她说:“是啊!我五十年代开始工作起,受党教育,天下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故就养成了个习惯,凡事记录,不管大小,时时检查,认认真真做好每件事情!”“天天做笔记,什么都要记下来,以免忘了,耽误事情!”我笑着说:你这革命精神是可嘉的,但是革命不适合于保命,保命和革命是完全两种性质!革命工作(特别是承担领导工作),有些问题马虎不得!但保命恰恰需要从容、宽容,该马虎时马虎!现在党中央不是倡导“和谐”吗?和谐的核心,包含着妥协,必要的妥协!首先和自己妥协。像你这样年龄,还事事在意,什么东西都要细做记录!什么东西都要追求细致!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什么都要搞个明明白白!什么都觉得担心!你活着累不累。她老伴站在背后,拼命插话说:“是啊!是啊!她一听到有健康讲座就去,去了还一定要抢头排!而且,每一次回来都要整理记录,很多意见不一致的,她会烦恼,几乎每次听完讲座后会为这些不同的讲法而苦恼、不安、失眠,到处去问,到处去查,我们拦也拦不住……。”“她原先是中学党总支书记,一贯如此!”“老了,退了20多年了,从过去烦(牵挂)单位事,到今天烦(牵挂)健康,她的生活中只有这些健康困惑与万事牵挂,而且,这带给她的只是无穷无尽的苦恼、焦虑、失眠,天天为这些忐忑不安!” 其实,真的,时代不同了,应对方式也应该适应。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理解好好生活才是活着的真正意义所在!而且要学会自我角色调整,从战争年代(革命第一)调整为生活第一,从容轻松为主;从年轻的拼命付出,调整为老年的学会保健;生活中我们还应该学会区分,工作是工作,保健是保健!革命和保命是完全两码事。保命最好的态度也许就是从容一点,宽容一点,得过且过一些!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别再去纠结了。她也笑着说:我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我到医院去,每个医生说法都不完全一样!我每每一直会思考:究竟是谁对的!看过一次病,就有好几天睡不好觉!但不看、不听心理又不踏实。我答曰:那又何必呢? 切记:保命就是保命,保命需要的是宽容、从容、包容,学会妥协,得过且过,知足常乐!甚至,有的时候少去医院更助于长命!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1866 次阅读|24 个评论
一个宽容的学者
热度 2 chemicalbond 2015-1-11 05:46
昨天(1月10日),号称“老邪”的科学网博主李小文先生去世,无数人在科学网或撰写文章或者在文章后面表达思念,这个规模是空前的。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我比较认同武夷山老师提的“平民院士”。在很多院士高高在上的年代,一个幽默,关心社会, 乐以助人,不拘小节, 喜欢喝酒喜欢交友而又平易近人的院士博主,能不受大家的喜爱吗? 除了很多网友对他的评价,我觉得他还是个宽容的学者。他在博客里面时常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而任何对社会问题的讨论都是会有不同意见的,但是好像没有看到他与人争执的文字。根据一些科学网的文章,似乎他交友也很广,和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年龄的人都有交往。这对于一般人都是很难做到的,更不要说是一个院士,也许只有一个非常宽容的胸怀才能做到。宽容,也是科学网这个小社会常常所缺失的,更是年轻人所需要学习的。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1940 次阅读|2 个评论
说骂人
xiaoyanghe 2014-12-10 17:00
人即使不是惟一的,也肯定是为数不多的会骂人的动物。据有些养狗的人说,狗狗也会骂人。不过我没有见过。 骂人的情形很多,比如说菜市里买菜的李大妈觉得小贩坑了她的秤而破口大骂,或者是张大爷觉得楼下的人说话大声坏了他的午觉而恶言相向。 我今天专说在科学网上看完博文后发表评论骂人的问题。本来科学网是知识分子相聚的地方,可很多人的涵养不过如此。因此,骂人的功夫以及恶毒程度一点也不比骂大街的大妈或者大爷们差。往往是骂完博主又骂楼下,骂完政府接着骂小编,反正是看谁都不顺眼。 骂人的原因恐怕有以下这么几个: 觉得自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 比如,觉得自己是动物保护者,您如果替吃狗肉的人辩护这么几句,他就会觉得你十恶不赦。还有些人觉得自己是十足的爱国者,看谁都像卖国贼。 觉得自己是公平正义的化身 有人见不得别人替有钱人或者名人说话,更别提替罪犯说话了。例如,近日复旦投毒案的二审,很多人不理解林森浩的律师的辩护,骂人的很多。当然,很多的人是因为不知道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又例如,茅于轼老先生主张高等教育要提高学费,很多人都还没有弄清楚他的主张的内在逻辑就破口大骂。更不要说他主张廉租房只设立公共厕所了。 觉得别人的智商远不如自己 这类的例子就不举了。这种人常用的术语无非就是“脑残”,“傻逼”,“白痴”之类的。 不能容忍别人的政治主张 这类的例子也不举例了。 如果还有其他的骂人原因,恐怕就是发泄了 骂人往往都是冲动之举。估计骂人的人,往往看完博文才几秒钟(有的就没看完或者没认真看)就开口骂人了。 骂人的人往往有这么一个特点:骂人时勇气十足,可等到发觉自己骂错了,却又缺乏道歉的勇气。 想对骂人者说: “ 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 ” 宽容是一种美德。哲人说过:“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 “ 生气时,开口前先数到十,非常生气时,数到一百。 ” 最后,有勇气骂人,就应该有勇气道歉! 又及:也想对被骂的博主们说,回骂不值得!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2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做导师,还是做家长?
热度 26 wangdh 2013-12-18 13:49
是做导师,还是做家长? (王德华) 又想胡说几句了。这就是博客的魅力,有话就想说。写出文字,就可以发表。你不同意观点,就是审稿人之一。令人很不爽的是,审稿人不同意,文章照样发表了,发表了,我还可以改。专家的权力被剥夺了,是很痛快的事情。我们天天呼吁的不就是自由吗?我这是不是在胡说呢? 我这是自己壮胆。实际上,如果经常看科学网关于师生关系文章的讨论,一旦自己真想写点什么的时候,就不觉心惊胆战,很多时候就干脆不写了,应了那句“何苦呢”。文字,是反映作者的思想和观念的,是真心流露而不是刻意保留,甚至是口是心非,言不由衷。表达自己生活和思考(说大了是思想)的文字掺假,就真的失去了意义。有老师很善意地提醒说,科学网上导师是不可以褒贬自己学生的。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如果是导师批评学生,那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学生,如果是表扬学生,也会被认为是在献媚学生。不管你写,还是不写,你读,还是不读,现实总会告诉你,那是真,那是假。学生的观念五花八门,做人做事的方式各异,表现层次不齐,这是正常现象。学生希望进步,导师希望学生优秀,似乎也是常情。 导师,学生,本没有善恶。但善恶、好坏,是人们心中很自然形成的观念,遇事情很容易给个有争议的结论。 明智的导师说,导师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好了,学生都是成年人了,不需要管得太多太死。 那么,哪些方面是本分的内容呢?如何做才算做到本分呢? 我们也经常说,面对迷茫的学生,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导师。那么,怎么做才是负责任呢? 学生们经常呼吁,导师也附和,导师要尊重学生。那么什么叫尊重呢?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呢?怎么做,就是不尊重了呢? 现实中,我觉得很多导师是不愿意当家长的,可似乎是当今的管理制度上很多方面要求你必须做给学生当家长,很多时候学生的吃喝拉撒睡,你都需要负责。问题是,你可以做家长,你有哪些权力和义务呢?很多事情,你管得了吗? 我相信,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在很多方面是很大的。要学生改变本性不容易,改变一些表现和习惯还是可以做到的。我也相信,团队文化的力量是存在的,传统的力量是存在的。我们会看到,导师的张扬跋扈,导师的自私自利,他影响下的学生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终于有海外回来的老师亲口对我说,我很赞成你的一些看法。现实告诉了他,中国不是美国,不是英国,不是德国。理想不是现实。那么,我们需要理想吗?当然需要。我们忽视现实吗?当然我们需要面对现实。因为现实就不能有理想了吗?因为理想就可以漠视现实吗?这个道理,我觉得不需要很多解释的。 举个例子。记得我在一次研究生教育的讲座上,在谈到研究生要获得学位,需要发表一定数量和级别的论文的时候,我说“从长远看,从培养研究生的角度看,这是不对的,迟早是要取消的。但是,针对当前的科技考核体系,针对当前的研究生整体现状,有这种要求是不得已而为之。从单位和导师的角度,似乎也是合理的。”我们都知道,理想的境界,对学生是不需要规定必须发表多少篇论文的,也不需要跟祥林嫂一样对学生说“学习可是你自己的事情啊”、 “发表文章对你将来的发展有好处啊”之类的废得不能再废的废话。 我们也看到,在现实中,规定必须发表论文获得学位,对于大多数研究生是在某些方面真的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似乎有了具体的目标,而对于少数优秀的学生,那无疑是一种摧残。大多数人满足了,好学生就被耽误了。本不可以获得学位的,获得了学位。本来少部分才可以获得的学位,多数人都获得了,那些所谓的有追求的、我们特别向往的少数研究生,就被淹埋了。这就是我们当前的困境,我们该重视、该照顾那部分同学呢?按照理想,我们应该对小部分优秀的研究生提供最好的条件,最好的待遇,最大的自由,而对于多数呢,不需要特别关怀,只需要常规指导就可以了,只要他们能满足获得学位的要求,就足够了。可是现实是怎样的呢?我们绝大多数导师是不敢这么做的,还是把精力放在了多数同学身上,这有意无意就对那少数优秀有追求的学生,分散了精力、减少了资源。这是当今培养研究生过程中,非常严重的事情。所以,我们的论文数量多了,质量下滑了。我们的博士数量增加了,有潜力的学者少之又少了。 再举个例子。为了让研究生专心科研,能够做点像样的工作,尝试对学生不做获得学位必须发表论文的要求。很快,写论文的学生真的就不多了。再如,提倡研究生要生要快乐科研。一旦要求放松,研究生就真快乐了,到头来呢,导师和学生都不快乐了。 过时的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早就说过了,如果学生这么认为,是认识错了。如果导师这么认为,就错到家了。有导师说“我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不否认有这样的导师,但这个“一样”实际是不一样。为人父母的人都知道,做过儿女的人也有体验。自己怎么对待自己儿女的言行?尤其是对付反叛期的青春少年少女。同样,自己是怎么对待自己的父母?细细比较一下,哪些地方一样啊? 我特别想说,导师的心理实际上是很脆弱的。有时候,学生的一些小事就会彻底摧毁导师的自信。至少,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我带的学生从 60 后,到 70 后,到 80 后,到现在是 90 后,我是越来越没有信心,也越来越困惑。但我觉得,导师不能给学生撒谎,看不惯就想说出来,感觉学生言行不对就想指出来,学生优秀了,就想表扬几句。做到像一家人那样,不是很好吗?真诚,诚信,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和维持的基础。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我们都喜欢说宽容,到了具体的事情、具体的人身上,我们怎么就忘记了“宽容”呢?我们都呼吁不同的声音,为什么不同的声音来了,我们 却 又那么抵触呢? 在这个物欲横流、价值观错乱的社会里,年轻人有些迷茫是很常见的。我们做导师的,应该有责任告诉学生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准确的,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学生也应该有个是非观念。 又有点好为人师了。 口渴了,喝茶。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1254 次阅读|49 个评论
科学网民们就不知道“和而不同”吗?
热度 4 chemicalbond 2013-12-12 00:36
科学网有一定程度上的言论自由,满足了很多网民的表达欲望。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这是个很大的进步。当然,有些网民也滥用了这来之不易的自由,在表达言论的时候离不开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这在近日施一公的博文出来之后表现得非常露骨,而且这种言论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吹捧。【1-3】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算是儒家思想,但是,它也是西方民主理念所具有的特征,因此它基本上就是普世的真理。为何很多人就不明白呢。 宽容点吧,想想近日离世的曼德拉为何在全世界受到那么普遍的尊敬? 参考博文 【1】 饶毅其人其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212-748521.html 【2】 【饶毅其人其事】一封公开分手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50-748878.html 【3】 扫地僧和俺在谢力博文后的留言:号召下孤魂和老曹别老互掐得互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748715.html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786 次阅读|13 个评论
【慈悲】不是伤人,【宽容】不是纵恶
热度 2 outcrop 2013-11-28 16:17
真慈悲的话,可以选择割自己的肉喂老虎,但别杀兔子喂老虎。 宽容和人性,不是对不诚信或者违反规则的纵容;成年人违反规则需要付出代价。 虽然网上做滥好人不会损及自己一根毫毛,又显得有爱、充满人性——唯一的付出就是需要扛起一面看起来漂亮的旗帜,才不管旗帜下面的真相和内容。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2718 次阅读|6 个评论
君子兰夹箭给人的启示
热度 1 xucq45 2013-11-26 21:40
这两天,我家的两支君子兰又开始开花了。一支生长空间很大,所以花枝招展,光辉灿烂;另一只夹箭严重,几乎窒息而亡。发现后,我每日早晚两次较长时间将夹箭两侧叶茎向外按压。3-4天后的今天中午,我发现她终于露出一丝笑容。几天后,也许也会山花烂漫。 1 2 3 4 5 6 博士后王天旭事件近来成为 科学网热议的话题 。许多人发表各自的看法,可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看见眼前这两种不同命运的君子兰,不由令人浮想联翩。一切事物都要一分为二。一方面,学校、社会和国家要努力给每个人创造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就像君子兰一样,浇水施肥促生长,阳光充沛花绽放。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要不靠天不靠地,一切靠自己,不要一根筋。常言道:树挪死人挪活。外面的天很蓝,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总之,我们对别人要多一些理解和宽容,自己要自立自强,做一朵迎风绽放的兰花。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5128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阴道独白到阴道自白——青涩地女权运动,绝不是露阴癖
热度 12 arthurw321 2013-11-8 16:08
北京外国语大学几位女生做了一次阴道自白的运动。可以说,这算一次青涩地女权运动。 为何是青涩的?因为这次运动,似乎并没有什么主张。但是似乎又有什么主张。那就是女权运动。北京外国语大学肯定是中国接受西方文化的前哨站,而赫赫有名的《阴道独白》估计也正是此次运动的来源。 另外北外的女孩们其实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她们成功了,这个活动把她们的话剧《阴道之道》推上了前台。这个话剧基于Eve Ensler《Vagina Monologue》的改编版本,剧本由北京B Come小组所创作,大部分演员为北外英语学院11级学生。看出来了吧,其实这只是一个预演。后面还有你们受的。 从明天起做一个婊子/自慰、呻吟、不戴胸罩/从明天起做一个婊子/装纯、卖萌、不给操/从明天起关心妇科和套套/从明天起关心高潮和阴道/陌生人,我也祝福你/祝你们有情人终成眷属/祝你们郎才女貌、早生贵子/而我只愿一辈子做一个婊子。”——《阴道之道 婊》 这是《阴道之道》中的一篇《婊》里的一段台词。可以看出,歧视女性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是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文化甚至语言里的。可是这文化那么美,我们怎么忍心抛弃它?于是,我们来改造它吧。 在《阴道独白》里有一段话。 女人3:而在中国,我们通常叫它……那个!                  女人1:那玩意儿!                  女人2:那东西!                  女人3:那地方!                  女人1:没毛的叫白虎精。                  女人2:有毛的叫芳草地。                  女人3:以前叫那话儿!                  女人1:现在叫妹妹!网上叫MiMi!                  女人2:不要意思时叫做下身、下面、下体!                  女人3:可要是好意思的时候,就都叫B,A、B、C、D的B!                  女人1:大多数的时候,我们通常总是很好意思。                  女人2:莎士比亚说过──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女人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女人2:生存不成问题,阴道是我们的问题。                  女人1、2、3:我们真的很担忧,真的,我们为我们的阴道担忧! 是的,基本上我们对于阴道,没有什么俗称或者昵称。阴茎,我们可以教小弟弟,小鸡鸡,小丁丁,可是阴道要如何文雅地表示?有人说为何不文雅一点,那是因为这个词完全就没有文雅的替代。 有人说这个运动是语言上的露阴癖。也许确实让某些人不舒服了。在国外有天体浴场来满足露阴癖,可是国内很少。所谓露阴癖,不过是社会规范下对于性的隐晦造成对于一部分违反社会规范人的描述。可是这并非是语言上的露阴癖。难不成,一个人体器官反而不能说出来了?难道真的要说,那话,那地方? 也不要忘了对女性的暴力。前几天性侵小学生的事情,难道大家忘记了吗? 更不要把阴道与阴茎相提并论。阴道仍然是被动的,它只能被插入。可阴茎却是主动的,它想怎样就怎样。这如何能比?女人强奸男人不是没有,但是难道比男人强奸女人还多么? 对待文化的改造,不妨多一点宽容。对于年轻人,90后,不妨承认自己老了。如何?
个人分类: 渭城朝雨浥轻尘-原创|6248 次阅读|24 个评论
请宽容【可笑】的博文
热度 13 outcrop 2013-9-18 09:45
我一直谦虚或者自卑的觉得,在很多事情上,我们每个人的认知状态永远是我博客顶栏写的一句话:【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我们在认知上的局限和缺陷,注定了对很多事情认识的片面与幼稚,这很正常——也是交流的意义所在。 因此,在遇到看不惯的博文的时候,我们不妨思考: 觉得对方的观点荒唐,是不是我过于自我? 这里要点名批评下张海霞老师,过于自我;自己写些伟哥生殖器之类的时候觉得无所谓,但见不得别人写写风花雪月;很不好、太自我。 觉得对方的观点错误,要不要写出博文交流消除对方的误导? 既然错误,为什么不说明? 觉得对方的观点幼稚,要不要帮助他深入的了解讨论? 博客是个表达和交流的场所,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表达自我的观点;交流、摩擦也是其重要的功能。 我认为,容得下不同观点、观念的人,才算一个成熟的人。希望大家多交流,有问题或者不同看法,直接说出来,而不是阴阳怪气的放冷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81 次阅读|26 个评论
为“搞怪科学”说两句话
热度 6 武际可 2013-9-9 20:37
为“搞怪科学”说两句话 前两天,在导演王俊的组织下,推出了一组科普视频片征求意见。参加的人都是科普界的有影响的专家。 在收到通知后,有人好意地提出意见。认为“搞怪科学”名字不妥。建议改一改。王俊他们接受了意见,将片名改为“神奇科学”。不过还是引起了一番关于片名的议论。 原来建议改名的专家解释“搞怪科学”必改的理由时说:“ 这个名字一定要改过来,为什么?因为科学的本质就是平实、朴素、理性、智慧,但凡用些怪词给科学贴标签的,在一阵喧嚣之后都会归于平静。” 后来还有一位据说是北京科普作家协会的常务理事竟还专门为此写了一篇博文《科学的“外衣”与伪科学的“解毒剂”——从“搞怪科学”说开去》。(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3-09/06/content_641005.htm )就把这件事加以“上纲上线”地把它和伪科学并列加以批判。 看了这些说辞,觉得有几句话不得不说。 首先,科普片制作者,已经接受意见改了名。表示虚心接受意见。这种精神已经是很可贵的了。何苦还要拿原名说事。揪住不放。显得小题大做不够厚道,实在是没有必要。 其次,我作为一个科普爱好者,需要多说几句的是。即便是不改名又如何呢。科普不是写教科书,只能板起面孔说话。科普的语言需要生动活泼、不拘一格。就是用“搞怪科学”这个名字也不会是大逆不道的事。我们可以举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科普读物的书名,他们中有的是各种离奇古怪的用语。爱因斯坦的话《上帝不是掷骰子》按照这位专家的说法就有传播宗教的嫌疑。更不要说我们可以举出一串著名的科普著作,像《魔鬼头脑训练营》、《魔鬼出没的世界》、《量子纠缠(上帝效应)》、《原子中的幽灵》、《皇帝新脑》、《上帝与新物理》,等等。在科普著作中,应当允许说幽默话、反话和俏皮话。即使在严肃的科学中也允许采用幽默的语言,如将 希格斯玻色子称为“上帝粒子”。难道他们都应当被批判为“用怪词给科学贴标签”吗?甚或被批判为伪科学吗?事实是,这些书不仅没有“喧嚣一阵之后”归于平静,相反却一版再版,并且被翻译为多种语言传播。我们中国出不了第一流的科普著作,除了科学本身上的原因而外,语言无味也是原因之一。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主张视频制作者改回原名。而是说即便是原名,也不应当苛求和上纲到伪科学的程度。还是宽容一点好。 为此,我还是要呼吁,在对待科普作品上,只要是没有科学上和政治上的不妥之处,还是宽厚一点比较好。宽松的空气会导致学术繁荣。也会促进科普繁荣。 为了便于了解事情的原委,我这里将 《科学的“外衣”与伪科学的“解毒剂”——从“搞怪科学”说开去》和《神奇科学》导演王俊的回应《也从“搞怪科学”说开去——兼与尹传红商榷》两文附在后面。 也从“搞怪科学”说开去 ——兼与尹传红商榷 《神奇科学》导演 王俊 作为理工科大学的科班生,当年应“科技之光”的召唤,来到传媒界从事科普工作 18 年了。最近忙着制作 100 集微视频系列片,对于节目的命名,也费过一番斟酌。譬如叫《科学实验 100 例》、《动手做科学》之类,都感到未免过于平淡。为了在浩瀚的信息汪洋中更加醒目招眼,我和几个青年助手给节目取了个“酷”点的名字叫《搞怪科学》。 临到北京出版社要开研讨会前两天,赵致真主编打电话来说:“张开逊老师认为这个名字不好,咱们就改一改,叫《神奇科学》吧,以免会议把宝贵时间用在片名的争论上”。结果我们为此熬了两个通宵,因为多媒体片头的更改和计算机重新生成需要大量时间。 但开会时张开逊老师还是把这个话题翻了出来作为发言重点。我们都洗耳恭听,诺诺称是。《搞怪科学》名字不好就不好吧,反正我们已经“改正”了。想不到昨天又看到尹传红一篇文章,《科学的“外衣”与伪科学的“解毒剂”——从“搞怪科学”说开去》。这就叫人觉得有些话不能不说了。 按照尹传红的说法,《搞怪科学》的名字简直大逆不道,幸亏张开逊老师及时纠正,否则就会铸成大错,走上“怪的、歪的、斜的”道路,让节目毁于一旦,而且会和“ 迷信、伪科学之类搅和在一起了 ” 。还举出许多包括“王林大师”在内的例证。真叫人啼笑皆非,难以苟同。 平心而论,我至今也并不觉得《搞怪科学》这一改就“改邪归正”了。剧组的同伴们也不都认为《神奇科学》就一定胜过《搞怪科学》,怪,就是异,看起来违反日常经验,但却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这正是节目引人入胜的地方。其实这个《搞怪科学》的创意权,我还真不敢掠美,中国市面上已经有著名法国科普丛书《 自然搞怪科学工厂 》、《 人体搞怪科学工厂 》、《 动物搞怪科学工厂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我们不过借用而已。 再说我们本次合作伙伴北京少儿社出的《可怕的科学》,销售量创过历史记录,达到上亿册,取得巨大成功。他们的书名岂不是比我们“罪加一等”?《别闹了,费曼先生》,这个书名让盖尔曼反感,但他自己的书取名为《夸克和美洲豹》,可见也出自吸引眼球的考虑。而美国另一本少儿畅销科普书叫 Weird Science ,翻译过来就是《搞怪科学》。 美国还有办给孩子看的《少儿搞怪科学》网站 ; 加拿大的《搞怪科学》网站 ; 新西兰的《搞怪科学》网站;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拥有 25 年历史的全球最成功连锁科普网站,名字叫做《疯狂科学》。澳大利亚著名的儿童科普网站也叫《疯狂科学》。对这些书名网名我并非一律欣赏,只不过说明这类“名号”在世界各地都稀松平常,大可不必少见多怪。行文至此还是不免感到悲哀,难道只有找到外国人的成功先例,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无辜”?如果这类名字是我们首创或独创,还真不知道“该当何罪”了。 美国 《少儿搞怪科学》网站( http://www.weirdsciencekids.com ) 加拿大 《搞怪科学》网站( www.weirdscience.ca ) 新西兰 《搞怪科学》网站( www.sciencekids.co.nz ) 全球最成功连锁科普网站 《疯狂科学》( http://www.madscience.org/ ) 澳大利亚 《疯狂科学》网站( http://www.crazyscience.com.au ) 多年从事科普电视,我对科学的感情不会比别人浅,也绝不会去亵渎科学和轻慢科学。但无论科学是何方神圣,难道不能在有些时候放下正襟危坐、严肃刻板的架子,来一点幽默、诙谐和俏皮吗?作为科学象征的人物爱因斯坦吐出舌头“搞怪”的照片至今风靡全球,大大拉近了科学巨人和草根民众的距离。我自己的节目一向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这次想尝试着改变一下风格,用点公众在网络上的语言,没想到却“闯了祸”,真是“未敢翻身已碰头”。身边几个朋友闻讯后都十分惊诧,今夕何夕,一个节目播出前“曾经”取了个《搞怪科学》的片名而且已经改了,值得这样小题大做、如获至宝、不依不饶和上纲上线吗? 任何作品的真正价值归根结底还是看内容。自信我们的节目经得起科学和公众的检验。反倒是那些“伪科学”的东西从来不敢自我调侃。他们热衷于穿上最正统的“高科技”、“量子技术”、“纳米技术”的“外衣”来唬人。 每当说起中国科普的落后,都抱怨政府不重视。我看还有科普工作队伍自身的原因:怎样让作品更生动活泼,同时为辛勤耕耘者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气氛和环境。 科学的“外衣”与伪科学的“解毒剂” ——从“搞怪科学”说开去 http://www.stdaily.com 2013 年 09 月 06 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尹传红 上周接一短信,邀笔者参加“‘搞怪科学’微视频系列片出版策划会”。当时,对“搞怪”一词用于“科学”之前,我颇感诧异。前天上午到会,却发现“名目”变了,是谓“‘神奇科学’微视频……”又吃了一惊。 稍后,听与会的一位学者发言,方知事情原委。那位学者说,他接信后即致电邀请方,表示“十分理解你们选择这个名字的初衷,你们希望用一个与众不同的词重新唤起人们对科学的关注。”但是,他又直言:这个名字一定要改过来,为什么?因为科学的本质就是平实、朴素、理性、智慧,但凡用些怪词给科学贴标签的,在一阵喧嚣之后都会归于平静;而且,让人觉得那只是停留在刺激和消遣层次上的不入流的东西,这无疑会损害创作者崇高的目标。 这番“正名”解说,引起了诸多与会者的共鸣。有人说,现在确实有这样一种现象和认识:似乎搞科普不来点怪的、歪的、邪的,就难以吸引受众,效果就好不了。如此一来,岂不是很容易就跟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期望通过科普工作来应对的迷信、伪科学之类搅和在一起了? 说到这个话题,笔者手头正好有一个鲜活的“案例”可供探讨。上月底出版、入列“中文核心期刊”的某科技类杂志,在其“图书推介”栏目中特别向读者致歉。编辑部在文章中写道:“本栏目推介的《水知道答案》一书近日被热心读者反映系伪科学读物,经查该书确已受到颇多质疑和批判,目前科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该书只是无科学根据的照片小品文。本刊就推介书目失误向读者诚挚致歉。为防误导,本期栏目特别开辟‘书话’板块刊登相关资料,以供明辨此书本质。” 就笔者所见,这本由日本人江本胜撰写、介绍水之“情感”与“神奇”的书,前时还堂而皇之地摆放在北京图书大厦的科普书架上。值得玩味的是,尽管批评不断,该书却在公众中大受欢迎,至今还时常打入各类科普图书排行榜。出现此种现象原因何在?据前述“书话”提供的信息,从当当网、亚马逊等各图书网站的读者反馈或许可以觅得端倪:“水结晶的照片十分吸引人”;“有趣、不可思议”;“看后会对心态产生很大影响”……很显然,图文并茂的形式、“心灵鸡汤”式的哲学理念,加之媒体宣传、出版商利用科学外衣包装等等合力,造就了该书的流行。 这委实应该引起人们警惕! 英国著名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说过,科学允许奥妙的存在,但并不是法术;允许超过极限想象的奇特现象,但并不是咒术或魔法,更不是廉价的戏法……对奇特现象的探索,本该激发人们对真科学的兴趣。从伪科学的流行来看,人们对奇特现象的感觉是广泛而有深入基础的,但常常也被误导和滥用。 的确,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说法和传言,没有任何理论依据,却常常在“科学”的名号下,被我们作为“常识”接受了;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看来颇为偶然、巧合乃至神奇的事件,究其实却是普通的现象、必然的规律……不要小瞧了那些“有趣的”奇谈怪论。它会利用一些人的无知和好奇,在受众心目中培植错误的观念,进而将人们引入愚昧的歧途。 而且,奇妙的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人们的诱惑,往往减弱或取代了人们的批判性思考;人们对于任何能够减少恐惧、带来希望的解释都是欣然接受的。尤其是当人们感到孤单和发生信仰饥渴时,特别容易轻信、盲从、受愚弄。有些时候,我们甚至会倾向于抛弃有力的证据而拒绝承认已犯的错误,因为“揭露真相”毕竟剥夺了许多人对奇异事件想入非非的乐趣,更切断了有意造假或蒙骗者的财源。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媒体和教育界对那些奇谈怪论并不总是具有免疫力,他们有时竟然也会成为伪科学、迷信和一些无聊的说法的传声筒。最近一个时期,随着“大师”王林败了“身价”走下“神坛”,类似“谁成就了‘大师’”、“何以‘大师’不断涌现”这样的话题,又一次引发社会热议。毫无疑问,如果人们的科学素质能够得到普遍提高的话,相信像王林这样的“大师”绝然就不会有什么市场。当然,提高“科学素质”是有着多重内涵的,绝非只限于“科学知识的普及”。真正重要的或许不是科学知识本身,而是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 不必讳言,在科学的领域中仍还存在着许多未知的东西,科学的发展也会走弯路,科学突破需要一定的时间,科学结论常常也是相对的…… 在科学普及的过程中,应该把事物或事实的正、反面告诉人们,体现真正的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一句话,科学是伪科学最好的“解毒剂”。避免邪说泛滥的最好办法,就是向人民大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体悟理性的思维方式。 ( 中国科技网 )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 |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3-09/06/content_641005.htm
个人分类: 科普|5727 次阅读|11 个评论
2012年1月家长会——与家长座谈有感
Yaogy 2013-4-27 20:45
2012 年 1 月 16 日 下午一点多,家长陆陆续续走进教室来开家长会。几乎,每位家长手里都会带着纸和笔,家长们的虔诚态度着实让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收到孙老师的热情邀请,我按时参加了高二一班的家长会,我坐在家长中间,和家长一起感受孩子在这一学期的成长。 轮到我发言了,我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激情地阐述了家长爱孩子,我们老师也像家长一样爱着每一位学生。培养每一位学生成才,这是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的目标,因此,老师和家长就是一个团队,就是一个集体。培养学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家长和孩子之间交流应该充分,孩子和老师之间交流也要融洽,但是我们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实在是太少了! 我真挚地邀请了家长到我的办公室进行了座谈,座谈的时间很长,谈的十分投机,为了孩子的更好的发展,我们发自肺腑,畅所欲言。最终我们达成了一些共识: (一)相信孩子 无论孩子在学校里的成绩如何,我们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将来必然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家长和老师的着眼点不应该只是成绩,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好了,再加上过硬的心理素质,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的,况且学生的健康成长,快乐生活,才是家长和老师共同所期望的。 (二)更新教育理念 第一个理念: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家长和老师都应该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经历一下,收获都是靠汗水换来的。 第二个理念:人人平等。 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放下权威的架子,权威在事实面前显得一文不值啊。孩子经常犯错,家长和老师也会犯错啊,孩子犯错,孩子要受到惩罚,同样,家长和老师犯了错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惩罚。 第三个理念:和孩子一起成长。 在学生眼里,家长和老师都是伟大的。因此,家长和老师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要想让学生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和孩子学在一起,玩在一起,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三)宽容孩子 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足够的宽容,一味地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存在逆反心理的时候,我们在教育的时候,总会事倍功半的,显得力不从心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应该宽容学生所犯的错,更何况我们的学生只是一个孩子啊!但是我们宽容绝不是纵容, 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却不肯承认错误,甚至还想找借口、说谎来隐瞒自己的错误,这是不能原谅的。 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家长的心愿,同样也是老师的心愿。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属于同一个团队,一个有着明确目标的团队!家长和老师之间应该时常保持沟通,积极进行交流,保持交流渠道畅通无阻。
2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应以民粹精神来批判科研人员
热度 2 hyperthink 2013-4-21 12:16
网上看到种种出笑话的专家,也因此常常被拿出来批评。现行体制下,不负责任的专家或者科学家固然有,但是,个人感觉还是要防止一种趋势: 就是不应以民粹精神来批判科研人员 。 那些给政府拍马屁,或者为了沽名钓誉,甚至为了政治正确而造假的科学家固然有;但是, 我们不能反过来,因为有些科研人员他(她)的科研结论的错误,就怀疑他(她)的科学精神,怀疑他(她)的科研价值,甚至站在道德的角度开展民粹式的批判。 我希望说明的是:我们要尊敬在科学上探索的人们,不论他最后的科研结论是否对错,甚至是否有成果。 我理解大家对那些不是以真正的科学精神做科研的人。 但是, 如果我们仅仅因为科研结论的错误就怀疑和批判科研人员(“科学家话就更不能乱说”),这其实是一种缘心定罪和有罪推论 ,没有明确的证据,仅仅因为其结论错了,就说人是乱说,是不科学的,是非常主观的。是不是乱说,要看他的研究过程是不是造假,是不是严谨,思考方法和科研路线是不是有问题等,需要专业人士来判断,而不是我们随意来判断。 而且,即使结论错了,也许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有借鉴,这个本身也是科研的价值。有很多科学成果就是从别人的错误中发展出来的。 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和科学家,因为不被当时的大众所理解,其研究常常遭遇打压,其人生也非常悲惨(包括罗氏几何,包括伽利略等)。因此, 希望在科学网这样的平台上,大家也都能以科学精神来看待问题,不以民粹的情绪来轻易批判科研人员。 如果一个国家的科研人员,一旦其结论错误就会被批判,那么对科学的危害会更大。没有人会再轻易表达自己的研究结果。其结果就是,万马齐喑更可哀。 科研人员,在现行体制下,其实是不容易的。我觉得只要其科研过程问心无愧,符合科学,不论其结论是否对错,都值得尊敬。 这也是一个国家的科学能够进步所需要的宽容气氛。 后话 —————————— 当前,在环境高压和社会乱象之下,很多意见无法正常沟通,很多权利无法正常表达;转而形成一种民粹的情绪,通过网络,借助个别事件发泄出来。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民粹者往往拿着道德上的优势,发展成非理性的行为,甚至导致善良者(民粹的人常常是善良的,甚至是简单的)被利用和裹挟,而真正的体制性的问题却得不到解决。
1926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3年书单(23)
zywsict 2013-3-26 19:53
将 2013 年所看的书列个清单,并且以后持续更新,留 作 纪念! 序号 作品 作者 1 《飘》 米切尔 2 《狼图腾》 姜戎 3 《自控力》 凯利·麦格尼格尔 4 《自由在高处》 熊培云 5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 6 《影响历史的爱情》 金永华 7 《中国科大逸事》 丁毅信 8 《尘埃落定》 阿来 9 《伊索寓言》 蔡晓锋(译) 10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11 《格林童话》 格林 12 《张居正》 熊召政 14 《东藏记》 宗璞 15 《向杰克·韦尔奇学管理》 罗伯特·史雷特 16 《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 17 《社会契约论》 卢梭 18 《吾国与吾民》 林语堂 19 《叔本华谈人生得失》 叔本华 20 《傅雷家书》 傅雷 21 《居里夫人传》 艾芙·居里 22 《宽容》 房龙 23 《求医不如求己》 中里巴人
个人分类: 书单|2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宽容失败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神逻辑
热度 4 Avalon2013 2013-3-25 16:30
人人都知道创新对中国的发展很重要。而要鼓励创新,就要有宽容失败的胸怀,这是一个递等式。因为创新走的是一条未知路,谁也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任何一项创新活动的开展直至结束都不是一帆风顺,那是凝聚了一批人甚至几代人艰难跋涉的身影,结局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在这个过程中,创新一直在与风险并肩而行。所以,要先拿出有容乃大的高姿态,给创新者吃一个定心丸,而后才会有大无畏的创新者勇挑重担。 当宽容失败不是创新的目的,只能算是创新和成功的铺路石。记得破解庞加莱猜想的朱熹平教授说:破解猜想,我和我的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失望,“我已经把失败看成常态,把成功当作偶然”。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承受力,若没有神一般的意志,只怕早已游荡在崩溃的边缘了。 宽容失败,其实是遵循了科研创新的基本规律,因为无论你是否宽容,失败的概率和事实并不会因我们宽容与否而发生任何改变。宽容失败,既可以避免“成王败寇”的逻辑,逼迫科研人员去制造“硕果盈枝”的虚假繁荣,又可以光明正大地总结教训,真正让失败成本显性化为成功资本。英国人安德鲁·怀尔斯在1985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以后,九年内几乎未发表一篇论文,而九年的面壁之路促成了他1995年世界级的数学难题费马大定理的破解。九年未发表一篇论文对一个职业数学家应该是致命的,如果看过那本叫《费马大定理》的书的人就更能深刻的认识到一位在数学中心生活的数学家的生存状态,在获奖的背后他的失误、挫折和心酸又有几个人能体会到呢,幸运的是,他坚持到了最后。更幸运的是,没有人嘲笑他的失败。西方人往往给成功者严苛,给失败者以宽容,这与中国的“成王败寇”的思潮是截然相反的。给成功者严苛是为了不让他们再跌倒,给失败者宽容是为了让他们再战江湖。我觉得失败的人很可爱,支持失败者,因为这种态度符合人道。 宽容失败是创新的基石,这应该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然而在科学网上这条常识却演化成另外一系列神逻辑,把宽容歪曲成所谓“趋炎附势”、“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实在可笑可叹,先不说发言者的头衔和资历,我看有些人真是白活那么大岁数了。
3629 次阅读|6 个评论
十字路口的等候
热度 15 dmi2007 2013-3-15 12:15
都三月中旬了,居然下了一场大雪。望着银装素裹的大地,因为忙却找不到心情去寻觅光影;偶尔到网上瞅瞅,喧哗像集市里行车的喇叭声一样闹心。于是想附庸风雅的心也被埋藏起来。一周了,总该更新一下博客,那就说个故事吧。 托二妞的福,我们结识了一位很爽气的朋友M(二妞幼儿园小朋友的爸爸)。这位兄弟很辛苦,除了"努力赚钱,保护媳妇",时不时地还要客串一下我们家的车夫。他也是个聪明的家伙,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于是常常劝我们赶紧学车拿本。 朋友说,在丹麦开车容易,你只要想着一点就成,凡是跟人有关的,你都避着让着就不会出问题。其他方面,即使犯点错,也不打紧。为了证明这一点,他讲了一个自身的经历。 几年前,M刚上路的时候,也是紧张得不得了,手里攥着的方向盘经常是湿漉漉的。有一次,经过一个十字路口,一个犹豫,在绿灯黄灯转换的当口没能冲过去,停在了第一个位置。绿灯再亮的时候,他一踩油门,第一个冲出去,没想到车窜到十字路的中央突然熄了火。M赶紧再启动,发动机哼哼几声,却发动不起来。再踩离合,拧钥匙,依然如故。M开始紧张起来,偷眼扫了一下四周,除了他的车孤零零地趴在中间挣扎,周围的车没一辆发动,都静静地等着。M又试了一次,还是不行。这时,交叉方向的红绿灯已转换,四个来向的车依然排队等候着。一头冷汗的M觉得时间都凝固了,不知所措的手摸着挂档器,猛地发现停留在3挡位----原来停车的时候挡没有归位,怪不得熄火和发动不起来呢。M如释重负,挡归零,踩离合,启动,终于听到了马达正常的轰鸣声。M挂挡踩油门绝尘而去的瞬间,看到左侧有个人下车向他这边走来,可以推想,他是来看M需要什么帮助的! 我在想,如果时空挪一下位,说不定会上演一出围剿与反围剿的好戏,可这一切为什么没有发生呢?
个人分类: 杂谈|3968 次阅读|39 个评论
宽容的界限
热度 8 lvnaiji 2013-1-30 16:08
吕乃基 常常有人说起宽容是美德云云,脑海里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弥勒佛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以及房龙的《宽容》。对比中西方之“宽容”,之同,之异,如何各异其趣,或又殊途同归,无疑饶有兴味。 本人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在互联网上略加查找,发现在“宽容”的词条下,国人对宽容的理解篇幅宏大,有数千字之巨;而维基百科的词条仅 211 个字,其中直接定义仅 42 字,大部分文字是对概念的限定。全文如下: 宽容 是一个用于 社会 , 文化 和 宗教 信仰 背景下的 术语 ,指对于持不同意见的人表示一定的 理解 。 宽容 的概念是有争议的。对于一个 人 而言,“容忍” 不会提高 实际的原则或 伦理 的水平。 自由 批评者可能会认为它有不适当的暗示,也就是说,“容忍” 的习惯或 行为 属于异常,或者当局应当有处罚这些差别的权力;这些批评反而会强调诸如 文明 , 多元化 ,或尊重的观念。其他批评人士会认为狭义地定义“宽容”更有用的,因为它不需要对团体或真正有积极性的做法作出 虚假 表达。 结合中西文化背景,感到区别有三。 其一,西方以理性看待宽容,中国的宽容中饱含情感,甚至某种虚伪。 其二,西方的词条基本上处于中性的地位,而中国则充满溢美之辞,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了“一面之词”。“中性”之意,一为同时收入关于“宽容”词条的不同见解,二为对宽容本身的某种限定。然而,对“宽容”的言论一律,看似把“宽容”捧到了天上,实际上却背离了宽容的本意。 其三,西方的宽容不能违背法律的底线,被宽容的言行不能干预、侵犯他人在法律之下的自由和权利。中国的宽容在“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之类的旗帜下,往往突破甚至没有底线,只能要求中庸而不走极端。往往在个人的基本权利受到侵犯之时也“默默”忍受,所谓“惹不起还躲不起”,乃至“好死不如赖活”。 中国式宽容是当代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也是行政权力过大的原因之一。 有必要反省中国式宽容。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4226 次阅读|17 个评论
学术本是争论,请多些宽容和倾听
热度 5 smallhu2010 2013-1-12 00:52
我只是一个小硕,没有资格对大环境进行评论,因此以下纯属个人意见。 我们的 学术需要宽容,需要倾听 。 事情是这样的:今天倾听了一位本科同学(硕士转专业了)的委屈,她在开题报告会上受到了答辩老师几近疯狂的批评,尤其是她自己的老师。正常人都会觉得她可能真的是没好好准备,或者真的是做的不好,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位同学十分刻苦,很有想法,目前已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投稿其专业较为顶级的期刊(仅投稿),研究水平怎么说也不会差到接受到的全是批评(很多她的同学都是被批斗的,当然也包括真做的不好的)。据我所知(她们同学说的),那几个批评的老师就只看了题目就开始评论,根本不知道实际研究内容是什么,也不给报告展示的机会(汇报的同学有点多),她自己的老师更是夸张,听说帮改论文只改题目,也从没看过论文正文的内容,对学生学术水平的评论虽多,但根本是与研究内容无关的,即根本不是基于研究上的评论(毫不夸张,都是看了题目的主观臆想?)。 这个只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案例,十分可悲。看题目就评定论文好坏几乎是主观臆测,全是批评也极为夸张。我想,当一个新的思路,新的观点,新的交叉学科,抑或是旧事物我们没接触过的,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不能够全盘否定它们,我们更多的是应该去解读理解它们,也许此时此刻的异想天开就可能造就了将来的某个领域的突飞猛进,或者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碰到我们以前未接触到的事物,就更应该去学习,而不是抵触! 此外,读硕士一年多来,见过很多“放养”的研究生。有自己想做,但导师不管的;有自己想做,导师没能力去管的...很多“放养”的情况,相信大家放眼周边都能看到。引用那位备受打击的同学对我说的话来说明其中一个最最令人痛心的情况吧!“我的论文,在没有投稿前,只有你和我看过;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到现在为止,只有你,我还有其他几个同学知道是什么”。我看过,是因为我帮她改过论文,我知道她的研究内容,是因为我和她探讨过思路(根本没有老师对她进行指导)。一个人,在研究过程中,得不到同行、导师的承认是很痛苦的(我承认她,但我是外行)!因此,我今天也建议她,既然在这边得不到认可,也找没有相关指导,可以在看文献的时候,可以与一些国内外的文献作者联系,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来交流促进进步。 离别前,这位同学最后的话语,让我也落泪了,我明显感受到了她的孤独、无助和对学术的矜持。“我这次开题报告是怀着听取建议的心态去的,我想听听其他XX专业老师的建议,我想接受一点正规XX专业研究思路的训练,我真的好想好想,但是,当我走下讲台的时候,我才发现,我被冤枉了,我得到的只是攻击”。是的,她得到的只是攻击:研究思路的混乱;毫无学术性;你想把实习的内容带到论文中来;你的题目不行还要再改(改了N多次了);你的研究不是XX专业的(大家都查过,她的研究内容是XX专业的一个分支)......去辩驳?没有机会!听XX专业答辩过的其他学生说:话说到一半就被打断了,根本没有自己表达的余地! 我觉得,导师给学生的应该是建议,即有用的指导,而不是那些无关痛痒的评头论足,当然,这些建议应该建立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 幸好,最后有一个答辩老师对她进行了肯定,认为她的研究内容很务实,是很有前景的!相信也能极大的安慰她,也祝她成功,将来能够以自己的实力来点醒那些只看论文题目来评论,不会倾听学生的老师(不可否认,现在很多导师在某个方向上的研究水平是不如学生,因为学生只是专注于这个领域,学生对这个领域吃得更透!)。 希望我们的大环境,我们的导师多一些宽容和倾听。 PS:感谢自己导师6年多来的教导!谢谢您! PPS:只会写科技论文了...散文神马的写作水平已经不行了,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关注,就先发到博客上吧!
4223 次阅读|13 个评论
何为乐愁
Elephantd 2012-12-3 23:03
何为乐愁
看到一篇日志,说“…… 忙碌里没有喜悦,却看到无数的伤悲。……请让我离开,我在痛苦里期待。” 这,触动了我的神经! 人生面对很多“困难”,我是按照以下方式应对“困难”的。 在这难忘的日子,以此为生日礼物,送给我的女儿,祝她一生幸福、愉快! 江河的源头,是溪流。 江河的归宿,是大海。 溪流, 唱着欢快的歌儿,蹦蹦跳跳,激流跟着激流; 秋去冬来,枝绿叶黄,激流跟着激流。 生来应该快乐,哪有忧愁! 大海, 摆出浩瀚的姿态,纹丝不动,沉寂伴着沉寂; 天阴天晴,日出日落,沉寂伴着沉寂。 注定没有笑容,怎言忧愁! 问江河,溪海同源,为何天地别? 听江河,首尾各异,哪里存乐愁! (2012 12 03)
28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宽容-房龙 【序】
热度 2 bulkneutron 2012-11-16 09:21
序言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   它消失在未来的沼泽。   这条小溪并不象江河那样彼澜滚滚,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绰有余裕。   晚上,村民们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   守旧的老人们被搀扶出来,他们在荫凉角落里度过了整个白天。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   他们向儿孙们叨唠着古怪的字眼,可是孩子们却惦记着玩耍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   这些字眼的含意往往模糊不清。   不过,它们是一千年前由一个已不为人所知的部族写下的,因此神圣而不可亵渎。   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   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   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谁要是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又该怎么办呢?   深夜,在小镇的狭窄街巷里,人们低声讲述着情节模糊的往事,讲述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   这些男男女女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另一些人曾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   但他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   日月流逝,年复一年。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        ※         ※   外面是一片漆黑,一个人正在爬行。   他手上的指甲已经磨破。   他的脚上缠着破布,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   他跌跌撞撞来到附近一间草房,敲了敲门。   接着他昏了过去。借着颤动的烛光,他被抬上一张吊床。   到了早晨,全村都已知道:“他回来了。”   邻居们站在他的周围,摇着头。他们明白,这样的结局是注定的。   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在村子的一角,守旧老人们摇着头,低声倾吐着恶狠狠的词句。   他们并不是天性残忍,但律法毕竟是律法。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犯了弥天大罪。   他的伤一旦治愈,就必须接受审判。   守旧老人本想宽大为怀。   他们没有忘记他母亲的那双奇异闪亮的眸子,也回忆起他父亲三十年前在沙漠里失踪的悲剧。   不过,律法毕竟是律法,必须遵守。   守旧老人是它的执行者。          ※        ※         ※   守旧老人把漫游者抬到集市区,人们毕恭毕敬地站在周围,鸦雀无声。   漫游者由于饥渴,身体还很衰弱,老者让他坐下。   他拒绝了   他们命令他闭嘴。   但他偏要说话。   他把脊背转向老者,两眼搜寻着不久以前还与他志同道合的人。   “听我说吧,”他恳求道,“听我说,大家都高兴起来吧!我刚从山的那边来,我的脚踏上了新鲜的土地,我的手感觉到了其他民族的抚摸,我的眼睛看到了奇妙的景象。   “小时候,我的世界只是父亲的花园。   “早在创世的时候,花园东面、南面、西面和北面的疆界就定下来了。   “只要我问疆界那边藏着什么,大家就不住地摇头,一片嘘声。可我偏要刨根问底,于是他们把我带到这块岩石上,让我看那些敢于蔑视上帝的人的嶙嶙白骨。   “‘骗人!上帝喜欢勇敢的人!’我喊道。于是,守旧老人走过来,对我读起他们的圣书。他们说,上帝的旨意已经决定了天上人间万物的命运。山谷是我们的,由我们掌管,野兽和花朵,果实和鱼虾,都是我们的,按我们的旨意行事。但山是上帝的,对山那边的事物我们应该一无所知,直到世界的末日。   “他们是在撒谎。他们欺骗了我,就象欺骗了你们一样。   “那边的山上有牧场,牧草同样肥沃,男男女女有同佯的血肉,城市是经过一千年能工巧匠细心雕琢的,光采夺目。   “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大道,我已经看到幸福生活的曙光。跟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其它地方。”   他停住了,人群里发出一声恐怖的吼叫。   “亵渎,这是对神圣的亵渎。”守旧老人叫喊着。“给他的罪行以应有的惩罚吧!他已经丧失理智,胆敢嘲弄一千年前定下的律法。他死有余辜!”   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   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   人们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   没过多久,爆发了一场特大干旱。潺潺的知识小溪枯竭了,牲畜因干渴而死去,粮食在田野里枯萎,无知山谷里饥声遍野。   不过,守旧老人们并没有灰心。他们预言说,一切都会转危为安,至少那些最神圣的篇章是这样写的。   况且,他们已经很老了,只要一点食物就足够了。   冬天降临了。   村庄里空荡荡的,人稀烟少。   半数以上的人由于饥寒交迫已经离开人世。活着的人把唯一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   但是律法却说,“不行!”   律法必须遵守。   一天夜里爆发了叛乱。   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守旧老人们无力地抗争着。   他们被推到一旁,嘴里还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诅咒孩子们忘恩负义。下过,最后一辆马车驶出村子时,他们叫住了车夫,强迫他把他们带走。   这样,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开始了。   离那个漫游者回来的时间,已经过了很多年,所以要找到他开辟的道路并非易事。   成千上万人死了,人们踏着他们的尸骨,才找到第一座用石子堆起的路标。   此后,旅程中的磨难少了一些。   那个细心的先驱者已经在丛林和无际的荒野乱石中用人烧出了一条宽敞大道。   它一步一步把人们引到新世界的绿色牧场。   大家相视无言。   “归根结底他是对了,”人们说道。“他对了,守旧老人错了。”   “他讲的是实话,守旧老人撒了谎……   “他的尸首还在山崖下腐烂,可是守旧老人却坐在我们的车里,唱那些老掉牙的歌子。   “他救了我们,我们反倒杀死了他。”   “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随后,人们解下马和牛的套具,把牛羊赶进牧场,建造起自己的房屋,规划自己的土地。从这以后很长时间,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          ※        ※         ※   几年以后,人们建起了一座新大厦,作为智慧老人的住宅,并准备把勇敢先驱者的遗骨埋在里面。   一支肃穆的队伍回到了早已荒无人烟的山谷。但是,山脚下空空如也,先驱者的尸首荡然无存。   一只饥饿的豺狗早己把尸首拖入自己的洞穴。   人们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先驱者足迹的尽头(现在那已是一条大道),石头上刻着先驱者的名字,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的名字,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石上还写明,它是由前来感恩朝礼的后代所建。          ※        ※         ※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个人分类: |1427 次阅读|6 个评论
辩证看待三峡工程所带来的利弊就是宽容
热度 2 zbt92 2012-10-31 11:35
文 / 水博 昨天( 10 月 30 日 ),三峡水库再次成功完成 175 米 的实验性蓄水。今年是三峡工程 175 米 试验性蓄水的第 5 年 , 2008 年三峡第一次实验性蓄至 172.8 米 ,因担心库岸的稳定而停止了蓄水。 2009 年第二次实验性蓄至 171.43 米 后由于下游干旱,而停止了蓄水。此后,国家防总根据以往的经验,适当提前了蓄水的时间, 2010 年 2011 年和今年三峡水库均成功实现 175 米 蓄水目标。 与三峡最初两次的实验性蓄水都未能如愿一样,社会舆论关于三峡工程的理解和作用也有过多次的曲折。在今年三峡实验性蓄水再次成功的同时,新华社的瞭望东方周刊发表了采访了中国工程院的院士陈祖煜的长文《 诸多 “ 委屈 ” 加身 三峡工程需要宽容 》,文章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很好的总结了三峡工程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解答了社会上曾经对三峡的诸多疑问。该文章一开头就总结说“有关泥沙、地质灾害和移民、环境等问题均或多或少包含有负面效应,只是处于受控状态,和三峡工程带来的巨大效益相比,当属次要的地位。”。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陈祖煜院士关于三峡工程利弊的定位,是非常准确的。其次,我还想进一步强调的是,三峡工程的利弊之间,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就是说,世界上从来也没有绝对的好事,三峡工程在实现它的每一项预期的重要功能的同时,必然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副作用。反之,即使我们普遍认为是三峡工程所带来弊端的问题上,也有很多正面积极的作用。 例如,三峡工程的最重要的作用是防洪、供水,调节水资源。但是,从生态角度看很多鱼类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洪、枯水位的信号。三峡现在减少了汛期洪水和增加了旱季的供水的同时,也打乱了鱼类随季节的变化自然生长的规律。尽管,我们的运行管理人员,会在可能的范围内适当的控制一定的生态流量,以满足鱼类自然生长的需要,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三峡建成之后的水位变化,与没建设三峡之前完全一样。因为,我们建设三峡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蓄洪补枯的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尖锐矛盾。可见,我们获得的利,与它所带来的弊是分不开的。 再比如陈祖煜院士在文章中也提到“在长江中游防洪形势图中,可以看到明显的荆江大堤,江水在汛期高过江汉平原 10 米 之多,一旦大堤溃决,滔滔洪水将直取沙市、武汉。”。多年以来,如何消除“地上悬河”这一心腹大患,一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目标。三峡工程建成了之后,我们终于实现了这一心愿。由于清水的下泄,使得大量原来淤积在河道里的泥沙被带走。由于河道淘刷、河床加深地上悬河的巨大威胁正在不断的减轻。但是,在河道白淘刷的同时,也非常容易造成长江大堤的崩岸、坍塌。不仅如此,多年的地上悬河与鄱阳湖、洞庭湖所形成的河湖关系,也被打破了。造成了枯水期两湖的水位下降,也产生了一定的生态问题。可见,我们降低了地上悬河,让长江恢复安澜的努力,也必然会是有利有弊的。 三峡实验性蓄水后,滑坡等地质灾害明显增加。根据陈祖煜院士透露“ 175 米 试验性蓄水以来,三峡库区共发生地灾 378 起。滑坡崩塌总体积约 3. 2 亿立方米 ,塌岸 57 段总长约 25.1 公里 。紧急转移群众 10482 多人,至今没有灾害造成死亡的报道。”。尽管至今没有死亡的报道,但是,蓄水期地质灾害频度增加却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这种水电开发导致地质灾害增加的现象,不仅只是暂时的,而且,从长远来看还具有一种积极的减灾效果。因为,在河流的沿岸,造成地质变迁的本质是河水的能量不断地冲刷、切割着河床、岸坡。所以,当水电被开发,河水的能量被用来发电之后,河岸的地质变迁以及地质灾害的情况都会从根本上得到减轻。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科学的水库水电站的建设一般会从客观上大大的减少滑坡、崩岸、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人们把奔腾的江河水用来发电,势必会大大降低水能对岸坡的冲蚀能力,减少江水对河谷的急速深切,使河流发育趋于缓慢、稳定,最终会从根本上大大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二是,在工程修建过程中,为了减少滑坡通常都要对主要的滑坡体进行人工排除,或者护坡(包括混凝土喷涂、打入抗剪滑桩和预应力锚索固定等)处理。大大减少了滑坡体的数量。三是,水库蓄水的初期,对前面工程处理之后还不能完全消除的滑坡体或者说是潜在的滑坡体,提供一个集中释放的机会。经过几次蓄水、泄水,这些滑坡体都被释放之后,新的水库库岸肯定会变得更加稳定安全。 三峡实验性蓄水后,短期内地质灾害频度增加,就是上述三条之一的,提前释放危险滑坡体的一个过程。水电开发与地质灾害发生的关系往往是辩证的,在开发建设期和水电站建成的初期,有可能会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但是,从长远和根本上看,水电开发将会最终一定会减轻乃至杜绝地质灾害的发生。特别是水电开发完成多年以后的地区,很少还有大规模的地质灾害出现。从全球来看,早已完成了水电开发的欧洲发达国家很少发生地质灾害。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我们很少听说丰满、新安江这些早年开发的水电站周围发生地质灾害的。三峡的未来,也不会例外。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三峡工程的利弊都是辩证的,利中有弊、弊中也会有利,只要我们不带偏见的看待问题,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我们当初建设三峡的各项目标,都已经顺利实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公众也会逐渐对三峡工程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辩证的、客观地看待三峡的利弊,就是一种宽容。 参考文章《诸多 “ 委屈 ” 加身 三峡工程需要宽容!》 http://www.hydropower.org.cn/info/shownews.asp?newsid=8337
4385 次阅读|8 个评论
当感到非常幸福时,心态就会变好了
热度 4 cutefay 2012-10-11 11:41
前几天刘进平老师发了篇博文评论了一下王邦进博主喜得闺女的心情,其中说到高晓松当爹的那一刻感到非常幸福,感觉自己原谅了一切。 为人父母的那种幸福心情我暂时还没有机会体会,但长这么大也在不同的时期经历过一些幸福的事情,回想了一下自己在因为某件事情而感到幸福时的心情,的确是有种觉得全世界都很美好的感觉,以前会计较的一些事情,也不会计较了,以前一些放不下的事情,也很容易放下了。因为,那些其他的小事,跟这件让自己感觉非常幸福的事情相比,微不足道。 然而,能够让自己原谅一切的幸福感并不是常有的,虽然,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很多高兴的事情,例如小时候考试考100分,得到更多零用钱,会觉得很高兴;长大了工作得到提升也会觉得很高兴,但是这些事情还不足以让自己能够有上述所说的幸福感,往往是人生大事让自己非常满意,才会有这种幸福感。例如,考上理想的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找到满意的人生伴侣,孩子出生了,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孩子找到理想的工作,孩子找到满意的人生伴侣…… 现在我父母内心也总有一种幸福感,心态非常好,他们有这种幸福感是因为我和弟弟在他们亲朋好友中是比较有出息的,所以他们内心很幸福。为了父母的这种幸福感,我们要继续努力奋斗。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2842 次阅读|8 个评论
“宽容"和“善善”——科学网争执有感
热度 1 supdesign 2012-10-6 00:11
看到科学网时有争执,甚至部分争执发展到侮辱和谩骂,与我心目中的科学网大不相同。 希望科学网能够保留一片净土,能够为人师表。 大家彼此之间多一份宽容,一起努力把事情做好。 善善!!!
2506 次阅读|1 个评论
坦然处事
grating 2012-9-24 12:50
骑自行车下班回家,非常注意周围的机动车,总是希望他们慢一些,尽量躲避着非机动车和行人。记起自己开车的时候,对行人和非机动车乱穿马路非常恼火,总是希望他们能够尽量遵守交通规则。 反思自己的心思,觉得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屁股决定大脑”,自己在什么位置,处于什么环境,就会有一些什么样的考虑,而且这种考虑也总是尽量有利于自己的。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还是对别人宽容一些吧。
个人分类: 综述|2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一颗宽容的心吧——有敢于XX校长打牌
热度 2 yuliping 2012-7-23 21:38
任何人,一旦到了一定的地位,外界和舆论对其会非常苛刻,其实这是要不得的。校长也是人,局长也是人,只要总体上称职,不犯原则性错误,公众没有必要对其要求过高,毕竟都是肉体凡胎,应该多点宽容,少点责备。 简单几个问题:在中国,没有用过盗版软件的能有几人?由于条件所限,偶尔不得已你随口吐过痰吗?你在工作时间接过私人电话或发过私人短信吗?你对待他人有没有粗鲁过?开会时你玩过手机上过网吧? 不说啦! 2012.7.23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教师生涯|333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宽容与理性讨论以及科学家的相关道德
SciteJushi 2012-7-21 18:16
居士不怀疑,科技活动、互联网上交流,都要宽容、理性讨论、正确面对诚实错误。因此,特别地摘抄了一些句子放在这里以自律、自勉。但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和现状,以及这些句子,应该已足够支持一点: 儒,是不值得宽容的。儒,对中国造成了最可怕的危害; 儒,顽固地死守世俗偶像,敌视变革,歧视科技、艺术,反对法制; 儒,厚颜无耻地教导,以封建“仁义道德”为工具,实行思想控制、文化专制、羞辱诛心; 儒,“存在于一种拥有恒久不变的禁忌,拥有被当作如日东升或季节循环,或类似于自然界的明显规律一样不可避免的律法和习俗的巫术圈子之中。” 本段下面,引号内的内容, 摘抄(剽窃)自卡尔·波普尔著, 范景中、李本正译的《通过知识获得解放》中的《宽容与知识分子的责任(剽窃自色诺芬尼与伏尔泰)》。不过, 居士未查阅纸质印刷品, 而直接取自“素心学苑”制作的电子书《波普大合集》。前一段中,引号内的句子, 也来自这一文集。特此声明、感谢。 “只是因为几千年来我们知识分子造成了最可怕的危害。以一种观念、一种学说、一种理论、一种宗教为名的大屠杀——这都是我们的所为、我们的发明:知识分子的发明。只要我们停止使人们对抗——常常怀着最好的意图——就会有很大改进。谁也不能说我们不可能停止这样做。” “在正统派信仰和异端邪说的观念后面隐藏着一类最小的罪恶,知识分子尤其容易犯的那些罪恶:傲慢、近乎教条主义的自以为是、理智的虚荣。所有这些都是小的罪恶——不是像残酷那样的大罪恶。” “‘宽容与知识分子的责任’,是指启蒙运动之父伏尔泰[Voltaire]的一个论点,为宽容辩护的论点。 ” “宽容是认识到我们人的可错性的必然结果:人孰无过,我们一直在犯错误。因此让我们互相谅解对方的愚行。这是天赋人权的第一个原则。” “伏尔泰为宽容辩护提出的理由是,我们应当互相谅解对方的愚行。但是,伏尔泰十分正确地发现,一种通常的愚行,不容异说的愚行,是难以宽容的。” “但是,除不容异说外,还有其他一些愚行我们不应宽容,尤其是使知识分子追随最新时尚的愚行。” “构成每一次理性讨论即在寻求真理中进行的每一次讨论的基础的原则基本上是伦理学的原则。我想讲三个这样的原则。 1.可错性原则:也许我是错的,也许你是对的。但是我们很可能都是错的。 2.理性讨论的原则:我们希望努力尽量与个人无关地仔细考虑我们赞成或反对一种理论的理由;一种明确的和可批评的理论。 3.接近真理的原则:在避免个人攻击的讨论中我们几乎总能更接近真理。它能帮助我们达到更好的理解,甚至在我取得一致的那些情况下也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原则既是认识论的又是伦理学的原则。因为除其他外它们还意味着宽容:如果我希望向你学习,如果我想为了真理而学习,那么我不仅必须宽容你而且必须承认你是潜在的地位相等者;所有人潜在的一致与平等以某种方式构成了我们乐于理解地讨论问题的先决条件。这个原则也很重要,即,我们可以从讨论中学到许多东西,甚至当它没有导致一致见解时也如此:讨论可以通过使我们了解自己的一些错误而给我们以帮助。 因此伦理学原则构成了科学的基础。真理是基本的调节原则——指导我们的探索的原则——的观念可被看作一个伦理学原则。 对真理的寻求和接近真理的观念也是伦理学原则;如理智的诚实和可错性原则是伦理学原则一样,它们把我们引到自我批评的态度和宽容。” “我提出我们需要主要而非全部对于科学家来说的新的职业道德,其原因就在于此。我建议它应基于下面十二条原则,我将以这十二条原则结束我的讲演。 1.我们的客观的猜测性知识越来越超出任何一个人所能掌握的程度。因此简直不会有任何“权威”。在专业化的学科中亦然。 2.不可能避免一切错误,或者甚至本身可避免的所有那些错误。人们可以避免错误因此义不容辞地要避免它们,对于这种旧日的观念必须予以修正:它本身是错误的。 3.当然,只要可能就避免错误,它仍然是我们的职责。但是,正是为着避免它们,我们必须首先意识到避免它们何其困难,没有人完全取得了成功。甚至由直觉引导的最有创造力的科学家也没有成功:直觉可能把我们引入歧途。 4.错误甚至可能隐藏在得到很好证实的那些理论中,寻求这样的错误是科学家的特殊任务。人们看到被成功地使用的得到很好证实的理论或技术是错误的,这种观察可能是一种重要发现。 5.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对错误的态度。我们实际的道德改革正是必须从这里开始。因为旧的职业道德的态度使我们掩盖错误,保守秘密,尽快忘掉它们。 6.新的基本原则是,为学会避免犯错误,我们必须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因此,掩盖错误是最大的理智的罪恶。 7.我们必须不断提防错误。当我们发现错误时,一定要记住它们;我们必须彻底分析它们,弄清事情的原委。 8.因此维护批评态度,维护个人的诚实成了职责的问题。 9.既然我们必须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当别人让我们注意到我们的错误时,我们也必须学会接受,甚至感激地接受。当我们又让别人注意他们的错误时,我们总应当记住我们自己曾犯过相似的错误。我们应当记住,最伟大的科学家们曾犯过错误。我无疑不想说我们的错误通常是可宽恕的:我们决不可让我们的注意力松懈。但是从人的角度说,一再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10.我们自己心中必须清楚,我们需要别人发现和纠正我们的错误(如他们需要我们一样),尤其那些在不同的环境中带着不同的观念成长起来的人。这也导致宽容。 11.我们必须了解,自我批评是最好的批评;但是别人的批评是必需的。它几乎和自我批评一样有益。 12.理性批评必须总是特定的:它必须给出特定的命题、特定的假设何以错误,特定的论点何以站不住脚的特定的原因。它必须由更接近客观真理的观念作指导。在这个意义上,它必须是非个人的。 我请你们把这几点看作建议。它们是要表明,在伦理学领域人们也可以提出可予以讨论和改进的建议。” 新浪赛特居士SciteJushi-2012-07-2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9a921401017h6z.html
1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中的孤独者
热度 1 JRoy 2012-5-24 18:17
世界一流物理学家爱德华·威腾的研究方向是弦论,获得过数学菲尔茨奖, 但他本科学的却是历史 。 哈洛德·瓦尔默思本科和硕士拿的是文学学位,结果去读哈佛生物医学博士,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 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十多年没有一篇文章和一本著作,但系里没有扣掉他一分钱的津贴,最后他拿出《正义论》。 物理学家肯尼斯·威尔逊获得教职,评估时发现他一篇文章都没有,物理系投票让他离开。后来校长去跟他谈话,听完他的研究内容后给他延长了年份。恰恰就在第二年,他的文章像潮水一样涌出来,三年以后获得诺贝尔奖。“如果这个校长比较短视的话,这个诺贝尔奖可能就被扼杀了。” “现在的各种考核指标,其实是针对落后的10%的人而制订的,但这恰恰对顶尖的10%的人形成了限制。”在5月22日复旦大学举行的庆祝建校107周年第46届科学报告会上,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对当前急功近利的科研考核体系表达了不满,他认为,科学研究需要忍受一定的孤独,社会应该宽容这个孤独。 “ 科学研究有时候需要忍受一定的孤独,社会应该宽容这个孤独,而不是逼得他孤独得过不下去。 ”杨玉良透露,复旦最近正在重新设计考核指标系统,宽容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对学者宽容,在一种非常柔性的系统下,才有可能让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涌现出来,才能出现一流的科学家。 ” related: 科研名利场的孤独者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李白们喘口气儿
热度 1 zilu85 2012-3-29 12:50
前些天,看《非诚勿扰》。一个四川小伙在一片嘻笑怒骂中落荒而逃。坐在电视机前面的一家人感到十分解恨,活该!狂什么狂?凭什么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凭什么狗眼看人低?我猜,这里也许真成了踌躇满志而来的小伙儿的人生转折点。 这个舞台提倡真诚、真情,但是一定要委婉地说。一定要摒弃直来直去、未经包装的话。黄老师引用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其实让我说,就是女嘉宾该幏就嫁了吧,别站在台上朽着了。一样的事情,阿Q直接跪地下说:“吴妈,我要跟你困觉”,吓得吴妈狂喜中飞奔而逃,徐志摩说:“我要和你一起醒来”,让美妙才女芳心乱撞。这小伙在VCR里说,如果你抽烟喝酒打麻将,那你就交不到我这个朋友了。这是这句话,让我很是不舒服。不过,一觉醒来,忽然对小伙儿产生了几分同情和担忧。 这个舞台青睐温情,不仅是男嘉宾对心动女生脉脉含情,女嘉宾对参加过支教的、当过兵的,都表现出尊重,透着和谐与旋律。说到底,这是个电视节目,是个媒体主办的秀(show),让每个人表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爱情的期许,这个无可厚非,问题是表明观点之后,我们该怎么办? 你可以说出来,我可以不同意,但是要心平气和,别埋汰人。“做人要厚道”。为什么不能把这个地方当做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呢?为什么一定要牵手成功呢?其实,很多优秀的小伙子,例如一些海龟或者在海里没归来的男人,最终选择了放弃,我猜想他们其实在心里就是把这个地方当做展示自己的舞台,换言之,他们根本即没有看上台上的24位中的任何一位。他是为了电视机前的那个命中注定的她而来的。只是,如果这个她是个高端的女人的话,可能不看这个节目,不过总归会有渠道的,有缘千里来相会(这就是通过社会网络,六度空间和小世界原理),嘿嘿,扯远了。 宽容,是我们社会坚强的钙片,是让靠五千年文明支撑着站立的民族重新抬头的自信。 只有在盛唐,才能让李白这个来自边疆的轻狂酒徒(还好不抽烟不打麻将)搏出位。他的轻狂让皇帝都不舒服,但是,他还好,经得住了时间的考验。当时的文联主席、文化旗手、诗坛超男是白居易,这老头子据说是个色情中人,皇上让他编写统编教材,把自己的两个小姘借他做生活秘书,最后老白把她们都扣下来自己留用。难怪摇滚歌手要高唱《梦回唐朝》呢,我一听这个题目,一听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天下朋友皆交情,眼界无穷世界宽,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念白,爱国情怀民族骄傲油然而生,现在往深了想,其实国家强大了,经济发达了,精神文明建设好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也会很舒服的,也能把校长派来的秘书留下来,即使不能一起醒来看日出,也许能一起喝喝咖啡呢(不加大蒜的)。 忽然想起1998年的事情,或许超出了宽容的范畴了。在美国时候,煜兴跟我讲他从纽约乡下进城坐火车的经历。他说,下火车的时候,他顺便问了一句列车员“到崔雷家怎么走”,不想到,那个列车员竟然认真地拿出纸和笔,写下来行车路线,让煜兴不能忘记的是他的高大形象:一脚踩在车厢里,一脚踩在站台上。这样火车就没办法开走了。当然,这是个不正规的local小火车,几乎和我们小公汽一样了,但是他们不是高喊“快下快下”的那种,而是悠然地认真地傻傻地帮助这几个Chinese。还是在1998年,过几天,剃着小队会计发型的BS跟我忆苦思甜,讲起当年住在于洪南里的狼狈像:有时候,清早刚把饼烙好,通勤车就来了,两口子一个抱着孩子,一个捧着盛饼的铝饭盒,冲出家门,可是到了车站,远远地只能看到通勤车卷起的烟尘。BS说:“有时候明明看见我们了也不等,MLGB”。 宽容,和低调,和自信一样,是一种心态。归根结蒂,是和你的实力挂钩的。那什么是实力呢?你有那些实力呢?一天到晚激呶呶的。
个人分类: 休闲|406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什么人总对他人宽容而对亲人苛刻
热度 3 smallland 2012-3-14 22:20
一好友让我评论一下“为什么人总对他人宽容而对亲人苛刻”(看 这里 ),说实话,我没认真看原文,因为我分析的角度不同,所以也不是要对原文发表任何评论或提出反对意见。 为 什么人总对他人宽容而对亲人苛刻?从生物学角度看,这个提法本身就不正确。为什么?因为动物最重要的是生存和生殖。哪个方面的社会交往对生存和生殖最重 要?关于资源的方面。现代社会的资源是什么?集中体现在孔方兄身上。太太花了你的钱,儿子花了你的钱,或者父母花了你的钱vs办公室的同事天天花你的钱, 你对哪个更宽容?不用我回答。如果同事花你的钱你更宽容,十有八九你是婚外恋--同性恋或异性恋。当然,除了钱,还有许多方面,譬如灾难、重病、生死。 我 们说“为什么人总对他人宽容而对亲人苛刻”,一般是指不直接关乎钱和重大事件的社会关系维持或相互作用。对于人这种复杂的动物,维持必要的社会关系对生存 和生殖都很重要,自己的行为表现必然要符合周围环境的容忍程度。一个妻子在家里可能为了一点细节唠叨半小时,在公司里她能这样?如果为一点小事和经理唠叨 半小时,就要被解雇了。一个具有家庭暴力习惯的雄性,他知道妻子或孩子不会离开他,动不动就实施暴力,而在公司里他敢这样?动不动就把经理或同事揍一顿? 为什么“亲人”之间就能容忍更多?这个很简单,因为有不可分割的利益--特别是生殖利益或与生殖利益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利益。如果亲人不能容忍,个体还会“苛刻”?譬如,你说了孩子几句,孩子跳楼了。如果孩子万幸,没死没伤,你仍会为一点小事和孩子计较? 当 然,亲人之间的利益并 非 总是一致的。譬如夫妻之间,有重大的共同利益,又经常有重大的利益分歧--譬如婚外交配,就必然是一对宽容与苛刻的杂合矛盾体。相对 地讲,对母亲来说,孩子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有高度的一致性,所以母亲对孩子总是最宽容的。为什么父子不是?这是个纯粹的生物学问题--paternity 的确定性。 这个问题还有许多方面的生物学因素,暂不深究了
3469 次阅读|8 个评论
华中科大跳楼事件触发起的感慨~
热度 4 duxq 2011-11-29 17:16
世界的一半在心中, 世界的精彩不在别人的眼里! 为什么我们要用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去改变自己、改变别人!? 为什么我们要拿那么多所谓成功人士的品质、能力去要求自己!? 为什么到最后, 我们学会了成功, 自己却变得越来越不开心?也让身边工作的人越来越不开心? 人生,不是只有“成功”一个字眼去定义,去诠释,去完成…… 每一个人 生来都有他 / 她 擅长或注定的 行走方式与轨道 每一条轨道,哪怕稚嫩、哪怕粗糙, 只要保留着发自内心的真诚、善良与喜爱 都会走出漂亮而闪亮的弧线 ~~~ 不是人人都是全能冠军, 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世界冠军, 就如一位博主所说,“好感觉若干种” 对自己、对别人,少一些苛求、苛责吧! 对自己、对别人,多一些宽容、宽容、宽容吧! 多去宽容地对待身边的人,看待身边的事物! 关注弱者,体谅并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对成功特别苛求的中国人, 宽容,应是大部分中国人学习的一个重要品质!
3111 次阅读|6 个评论
美国:天使的温情还是撒旦的凶残
热度 1 Zhanglincn 2011-10-24 08:43
高尚的人总会在适当的时候会用宽容化解仇恨,然而有些人对于自己的仇恨从来都不愿忘记,这也许是惩罚邪恶的天使信念,亦或是制造仇恨的撒旦心理。 美国似乎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一个自由制造武器又呼唤人权平等的国家。 邪恶必须得到惩罚,就如同善良的人们都需要受到保护一样,我们的世界应该是一个没有仇恨没有杀戮的世界,对于美国的复仇全世界的人都非常理解。 然而天使也许真的告诉过我们:如果你愿意献出你的温暖,你会得到更多的温暖,如果你想索回你的仇恨,你同样会制造更多的仇恨。这世界本身就存在轮回的法则,如果是人都似乎逃不过这种循环。 1950 年中美参与的朝鲜战争爆发。 这无疑 是 一场政治冷战中的实战较量,最后用很多人的生命为代价结束了这场持续 3 年的相互残杀,直到今天无论中国和美国谁的内心都存在无法弥合的创伤。然而我们并不知道已经有多少仇恨的种子洒向了人们的心野。 1961 年中美参与的越战爆发。 这依然是一场政治冷战中的实战较量,最后依然是在很多人生命的不正常终结中结束,同样战争留下很多人在痛苦中挣扎,为了寻求逃生的肉体在死亡前心灵的最后依靠。仇恨依然在播种的季节萌发。 1991 年苏联解体。 这同样是一场冷战的政治结局,一个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家庭的人民,却为了某个国家某个阴谋的过错在不很清晰的仇恨中分崩离析,这表面看上去似乎没有多少鲜血的解体,其残杀生命的残酷代价已经在 1968 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 1979 年入侵阿富汗,还有 1983 年美国入侵格林纳达 等等的战争中支付了。这些战争里从来不会失去苏联和美国的影子,然而没有人能够理解一场意识形态上不同的两个国家,竟然在世界各地引起如此多的杀戮仇恨,需要如此多生命的终结为这些政治游戏买单。直到今天,这些地区,这些曾遭受过历史创伤的地区的伤口依然流着鲜血,并不断制造着仇恨和死亡,我想没有人不会看到这些。 正是如此,中国政府才坚决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政策,就如同你尊重任何人一样,你不会因为他和你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你就粗暴地加以干涉,做为美国人的公民都比中国人民懂得这个道理,但到了他们组成的政府身上却竟然变得截然相反?!这背后的东西真让人毛骨悚然。 2001 年 9 月 11 日 是让整个世界都感到震惊的时刻,美国的许多无辜大众在这一天失去生命,从这一天起美国便开始全面发动反恐战争,全世界人民都非常理解。我已经说过邪恶应该受到惩罚,这就等于正义获得了维护,但惩罚邪恶的时候并不需要更多无辜者用生命去陪葬。美国有国家的尊严,那些世界各地贫困中的人们和他们的国家同样有尊严,而这种尊严不存在贵贱,惩罚邪恶同样不能以超越成本为代价。 让我们回忆一下 1980 年 9 月 22 日所爆发的两伊战争。提起这场似乎是毫不相干的战争当然是为了解读仇恨究竟从何而来的道理。这场战争的表面是两个邻国的边界纠纷、民族仇恨和宗教矛盾的表现,这当然也是事实,但和前面讲到的众多战争一样,我们依然能够隐约感受到伊朗背后的美国和伊拉克背后苏联的身影,这身影究竟是天使的双手还是撒旦的影子我无从知道,但历时从 1990 年到 2003 年的两场海湾战争和长达二十多年的不停追捕,美国终于将萨达姆至于死地,世界人民都看到了美国的胜利和萨达姆的死去,而美国的胜利究竟是不是天使的胜利,许多人此时已经很难分辨,但美国胜利的骄傲似乎已不能代表美国人民的骄傲,更不能代表世界各地那些“低等”民族的骄傲。我只是看到一颗颗仇恨的种子已经撒向了很多人的心里,这些种子正在不断地发芽和生长,它带给美国人民的不是和平和安宁,而是无尽的噩梦、不安和恐惧。而从这时开始人们 已经 慢慢理解 911 仇恨里最原始的影子是撒旦那无法遏制的贪婪呢,还是为死去灵魂给予安息和交代的善良。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让美国的仇恨结束。可是复仇还是会让死去的人在临死前种下仇恨的种子,伊拉克因为两伊战争对美国的仇恨,驱使萨达姆支持所谓的基地组织,伊拉克在美国的极端压力下,更是加剧了对基地组织的投入,这些仇恨的种子还是带给美国人民 2001 年 9 月 11 日的空袭灾难。 复仇之中的美国,给美国人民又带来了对阿富汗的入侵行动,虽然美国最后还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兑现了自己的仇恨,然而美国的仇恨依然远远没有结束。美国继续进行着他的复仇计划,在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中美国都没有放弃,终于在 2011 年的五月本 . 拉登被美国成功击毙。本拉登的死是全世界人民都可以理解的事情,因为邪恶必须接受惩罚,但“有仇必报”是美国的国家信念还是美国的生存的法则?世界人民并没有像美国民众那样上街欢呼庆祝拉登的死去。虽然我似乎听到有些受过伤害的美国人说:我真的看不到一个人死去有什么让人高兴的理由。然而这些微弱的声音被国家强大的意识淹没在众人的谩骂之中。 就在今天,利比亚,一个全民正在遭受动乱的国家。谁能想象一个经过如此战乱的人民能很快地从战争的鲜血中爬起来开始他们有秩序的生活:“国家马上就会全面恢复生产,人们的家园也很快重建,教育会得到很快恢复 …. ”,谁会为这个国家的人民这样承诺,战争后的利比亚土地是沉默的,战争后的北约各国也是沉默的。我不知道这段混乱的时间究竟能够持续多长,而我只知道大多数平民的生活必然面临艰难,虽然有人曾许诺利比亚人民新的生活即将开始,当然新的开始代价都可以从利比亚的油田中获得支付! 然而利比亚人民曾经的和平幸福( 1981 年,利比亚人均国民收入达到 1.1 万美元,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那些本该存在的人民的生命,都是在一场阴谋中逐渐丧失的。而盘踞在这个阴谋背后的,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不同所催生出来的政治敌对,也可以把仇恨追溯到很久以前某个恐怖活动所引发的公民仇恨,当然也可以追溯到虽然不是很远但却隐藏很深的对石油的贪婪和对财富的贪得无厌。在地球的国家形象里,美国又一次在利比亚的战争中证明自己是一个“有仇必报”的强国,现在这个信号非常地强烈,根本没有底线可以谈判。 和平时期的利比亚是让美国十分惦念的国家,也许是因为一架美联航的飞机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坠毁,这无疑是卡扎菲这个独裁者个人的罪恶。但在卡扎菲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美国和利比亚关系非常地好,然而这种表面直接的敌对已经被一种更高明的内部瓦解所代替。当利比亚的亲美势力引起国家动荡之后,美国就准备出手了,但碍于舆论无法立刻直接行动(怕引起世界的敌视,因为近代 65 场局部战争中大部分战争都有美国的影子),然而在美国眼前还有一个北约,更远还有一个联合国,可是联合国里毕竟还有富有正义的国家存在,而北约则就手到擒来。美国于是忽悠法国最先出手轰炸利比亚(后来法国似乎也感到了什么),自己则在背后进行操控。终于美国又一次获得胜利,卡扎菲被自己的人处决,从而避免了自己导弹所带的鲜血,避免了自己审判所带来的敌视。美国的胜利更为沉稳,依然充满了喜悦,但那种喜悦却越来越多地属于美国执政者,而非美国人民更非世界人民! 说起美国的导弹,有一颗就无意落在了中国大使馆的楼顶,导弹落下的理由可以是没有证据的推测,也可以是误炸,或者因为中国提供的武器摧毁了美国的战机,然而我不明白的是美国的武器和弹药,可以在世界各地不断出售,这些武器和弹药已不知道剥夺了多少人的生命,却没有人去算这笔明显的帐目,即便真是中国出售武器给别的国家,这比起美国全球最大的军火提供商来这又有什么? 我不想说一个经常在世界各地进行军事行动并不断取得胜利的国家的内心现在是什么感觉,但我感觉到美国现在更加愿意回忆 1950 年和 1961 年的那两场战争了,我能感觉到政治成熟的美国在中国内部这些年所做的努力,也能感到很多很多中国人已经把美国当作偶像,把美国的制度当作社会理想。我同样感觉到在我们祖国的周围,从越南到泰国到菲律宾到日本再到韩国,都被一种无形的东西所笼罩和扶持,就如同战前利比亚那些宁静而和平时期的政治事件。然而在我们心里,越战和朝鲜战争的痛苦已经逐渐被中国人忘记和原谅,已经把这段痛苦交还给历史,让它去提醒人们珍爱你眼前的和平。中国,从华夏文明诞生开始就不断经历战争的洗礼,所以今天我们都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和平稳定的秩序,然而总也有迷恋鹰和剑的中国人痴迷心中的英雄,向往这乱世的冲杀!历史是制造过英雄,但总会为此堆满垒垒白骨,无论英雄的头颅是不是垒上白骨那最后的一块,我们只能看到仇恨无法化解的世界最终会沦为地狱的战场。中国懂得忍让,懂得和睦,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但为何这种善良的国家观念总会被人无端地践踏并视为软弱?试问,你们打得过团结一心的中国人民吗? 今天又有邻国韩国在海域无端制造矛盾,引发两国人民新的仇恨,我们的退让不是没有原则的软弱,我们珍惜我们之间的友谊。中国没有贪婪的野心,没有称霸世界的想法,更没有掠夺其他国家资源的贪婪,然而我们依靠自己的强大却为什么成了幕后野心家攻击的标靶!然而我们一直在寻找和地球那一侧的人民能够互相拥抱的共同信念和理由! 请相信我,世界上有一个国家是宽容的,是希望每个人都幸福的,而也有一个国家是有仇必报绝不宽容的,只要你不愿臣服你的意识形态和支付你的财富,这笔帐永远都会存在和有效!我想这个冗长的充满美国制裁和政治打击的“复仇名单”永不会结束,这个被驱逐和迫害的人物名单也永没有尽头,从穆巴拉克、卡斯特罗、萨达姆、本拉登、卡扎菲到时局不停振荡的海湾阿拉伯非洲国家,谁都不知道美国的下一目标在哪里,下一个遭到倒台领袖是在俄罗斯周围,还是在中国旁边,抑或是在遥远的某个没有向美国臣服却有着自己强烈文化个性的国度里? 毋庸置疑,世界的文明依然在前进,但你卑贱的生命在贪得无厌的富人的眼里依然不算作什么,你卑贱的仇恨是必须忘记的宿命而他们高贵的仇恨是必须需要偿还的,你不要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平等,虽然这无尽仇恨的来源仅仅是他们内心深藏而永不能遏制的贪婪!因为有人始终尊崇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 人,是喜欢手持利剑的撒旦呢还是喜欢满身伤痕的天使,我想我们是等不到听到答案的那一天了,但我们希望看到的世界是任何一个民族和人民还有他们的国家都能够幸福健康、和平安宁地存在下去的世界,一个没有泪水和仇恨,只有相互展开微笑的世界!
个人分类: 社会视角|2561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家的观念——关于院士评选争议的一点思考
热度 1 自我源于思考 2011-8-25 09:50
现代的中国并非只有一个价值观,只有一个评判标准;如我们对宗教,无论佛、道还是基督、伊斯兰,我们都允许他们在国内发展。 但现代的中国却只有一个正统的价值观,并只有一个正统的评判标准。并且这种价值观和评判标准是由当权者制订的。当其它价值观不损害正统价值观时,一切都会相安无事;而一旦出现了双方间的竞争和冲突,那么,自视为正统的一方就会强行使用自己的评判标准,压制与自己竞争的不同意见者。 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综合国力的支柱,它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了,权力已经浸入到了科技研究的各个细节。科技成为正统观念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所以科学家的观念也应当是“正统”的。 而这种“正统”的思维传统是不对的。因为没有标新立异,社会就难以进步,即便大多数标新立异都是不适宜的。 而一个不能宽容、鼓励标新立异的国度,永远不能站到世界之巅!
个人分类: 点滴|2309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议宽容地看待建设发展中的失误
热度 2 黄安年 2011-8-3 09:13
小议宽容地看待建设发展中的失误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8 月 3 日发布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科学发展的观点来看 , 无论是重大革命、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都会遭遇挫折、失败、磨难,不管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还是客观进程发展中难以避免的 , 认为一帆风顺、一贯正确、始终无误,是根本没有的事,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特色国家概莫能外。 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宣传报道中不适当地宣扬我们的执政党如何一帆风顺、一贯正确、始终无误,因而一旦出现重大事故甚至令人难以接受的人身伤害严重事故,人们极度不满、严重谴责,以至怀疑政府的公信力是很自然的事。这有点物极必反的味道。 问题在于,我们需用理性地看待建设发展中的严重失误,实事求是地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所在。我们希望在建设发展中不犯或少犯错误 , 但是希望是一回事,现实则是最大的事实 , 尤其在伟大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的时代。我们要有可能犯错误、容许犯错误 , 宽容地对待发生事故的思想准备,而不要一味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科学实验允许不断地修正数据的变化,科学实验修正后付之社会实践和建设工程 , 还得不断监管和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 如果监管不力 , 即使设计上没有大的问题 , 完全可能在实施中出现新问题 , 以为设备先进就不可能出问题 , 是很危险的见解。任何事情需用强调忧患意识 , 防患于未然。
2522 次阅读|5 个评论
原谅别人,你用什么?
热度 24 zhangyuxiu 2011-7-24 17:04
昨天(星期六)又被省委组织部拉去干了一天活。期间碰到这样一个案例,说的是早年爱迪生搞发明时熬了一天一夜做出一个灯泡,却被学徒送实验室时不小心摔碎。爱迪生没有埋怨,又花一天一夜时间做出一个,并再次让学徒去送。旁人不解,问:原谅就够了,为什么还让他送?言外之意就是又摔碎了怎么办,做的这么辛苦?爱迪生平静地说:原谅不是光用嘴巴说的,而是要用行动来体现的。 这个案例让我很感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碰上这样的事,比方说你的子女或你的下属,做错了什么事,人家也道歉了,承认了错误,你嘴上对对方表示原谅了,但下次再碰上类似事情时,你就不信任对方了,不让先前犯过类似错误的人再去做了。 这类事说明什么? 首先,我们是心口不一的虚伪的人。 清代顾炎武曾赋诗言志:“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表达了自己坚守信用的处世态度和内在品格。富兰克林指出:“品格,是人的桂冠和荣耀。它是一个人最高贵的财产,它构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本身,它是一个人在信誉方面的全部财产。它比财富更具威力,它使所有的荣誉都毫无偏见地得到保障。一个人的品格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显著地影响着别人对他的信任和尊敬的程度。” 我们嘴上表明原谅别人,就相当于给了犯错误的人一个承诺,意味着我们今后必须要用行动相信别人。我们不能做表里不一的人,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或下属看在眼里,学在心里,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就会变成心口不一、谎话满天飞的社会,诚恳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其次表明,我们是心胸狭窄的人,没有器量原谅别人。 我们能否努力使自己豁达一些,能原谅的原谅,能忘记的忘记,不对人和事形成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耿耿于怀,念念不忘?有人曾批评林肯对待政敌的态度:“你为什么试图让他们变成朋友呢?你应该想办法打击他们,消灭他们才对。”林肯温和地说“我们难道不是在消灭政敌吗?当我们成为朋友时,政敌就不存在了。” 如果能用化敌为友的宽容态度对待他人所犯的错误,这个社会会变得简单得多,透明得多,我们的心也会轻松许多,这就是宽容的魅力。温暖的宽容将使这个社会,这个国家不再那么冷漠,也使我们心中多了一个柔软的角落。这样,我们就会放下负累,轻装前行,把充沛的精力用在发明和创造,用在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一切有意义的事上。 因此,最后,我还是要问一句:原谅别人,你用什么?
5152 次阅读|57 个评论
中国公众对同性恋者的宽容度高于美国吗?
热度 3 zhangnju 2011-7-10 12:17
中国社科院教授李银河 在 “华人社会和谐家庭论坛暨第九届全国家庭问题学术研讨会”上说,自己曾做过国内同性恋的调研,结果显示国人对“同志”的认同度并不低,在问卷的个别指标中,中国公众对同性恋者的宽容度甚至高于美国。李银河分析,国内东 方人之所以对同性恋者有如此“胸怀”,源于中国历史上从未对同性恋者有过惩罚。她进一步解释说,中国人看性,只重欲望,不关心其指向,“有这样的欲望,需 要宣泄,而宣泄的对象是谁,并不关心。” 李银河教授所作的调查在我认为是不科学的,因为最近各大网站的调查和评论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对于同性恋远没有到那么宽容的程度。中国历史上从未对同性恋者有过惩罚,这个应该也是不对的吧。可以逃托惩罚的可都不是一般人,普通人被抓到严厉的惩罚肯定是难免的。李银河也曾呼吁取消“聚众淫乱罪”,也许原有的法律条文有待完善。但我想,我们的社会还没到连“聚众淫乱”都可以宽容的地步吧。呼吁人性的解放,至少应该还应该有个底线吧。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1117 次阅读|3 个评论
用公正保持一颗善良之心
zls111 2011-6-21 10:25
良心总是受文化的影响,或者周边的人影响。如果良心能保持公正那该是多么好的事情呀,历史上那么多的悲剧就不会发生,就不会重演悲剧。 话说实验室一个人在淘宝买了一样东西,不是很满意,给了个中评,卖家就要求改一下。实验室人就开始说了,不能改,就给中评等等的,没看到有异样的声音,我是多么得为那个卖家捏汗,假如是卖家是我,你,面对大家一口同声的要给你中评,你我会说些什么呢?结果可想而知,什么都不敢说,你要是说些什么,“群众”的愤怒会淹死你,要是过去是惨剧加惨。 我总是记得初中一个老师与我们说,人类最伟大的品德是“宽容”,现在依然记得那个老师的摸样与声音,这个”宽容“二字一直保留在心中,当看到,听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总是想到这两个字。有时也想过这个是不是真的,真的用心想下真的是这样的,还真的想不到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美好。 很多时候需要用心去思考,而不是随便跟着心走,才能保持一个善良之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镜子微博:学问与为人没有什么“相关”
liwei999 2011-5-6 09:06
回答: 冰儿"越有学问的人出言越是平和,对批评也越大度"是愿望,不是事实 由 为你好 于 June 01, 2005 20:59:55 引号的用法:不是在“冰儿”,而是在“报复”上。 学问与为人没有什么“相关”。批评的大度与否,一个决定于心理素质,一个是“环境条件”。先帝只做到了原谅“反对过自己,并且是反对错了的人”,而对“反对过自己,并且是反对对了的人”就不能宽容了。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导师的宽容是好事还是坏事
热度 2 outcrop 2011-3-16 00:37
在《 选导师的一些感想 》一文评论看到王老师提到一个问题:导师的宽容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这个问题对于不同学生,可能答案不同。 导师的宽容,对于能独立思考、目标明确、态度积极的学生,应该是好事;学生可以有极大的自我发挥空间。 但对于部分自我约束力不好、没有目标或者懒散的学生,导师的宽容,可能就是坏事了;容易导致他们放羊。 不过目前导师队伍里,宽容的也不多;甚至有不少刻薄的导师,学生毕业后那是苦大仇深,老死不相往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2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专家谈天安门附近竖孔子像:社会开放体现宽容
jiangjinsong 2011-1-28 17:41
专家谈天安门附近竖孔子像:社会开放体现宽容 2011年01月24日 17:00 来源:齐鲁晚报 石念军 -天安门广场附近为什么要竖立孔子像?该不该竖立孔子像? -一尊孔子像,为什么引发了这么多围观和争议? 西邻天安门广场,北望天安门城楼,与故宫只隔一条长安街。 这里是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 如织的人流,从这里急匆匆走过,赶地铁或者去广场。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自三年多前开始闭馆扩建,它就有些沉寂。 2011年1月11日,一生颠沛流离、执意周游列国却饱受困厄之苦的孔子走到了这里。一个原本并不令人注意的区域,开始引发围观。 这会是一个大事件吗? 天安门广场以东 尽管这里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天安门广场区域,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基于这一“暧昧位置”的想象,一些生活在天安门广场周边的老北京说,将孔子像所在的位置视为天安门广场范围之内其实是他们的一种习惯表达。 7天了,他就那么站在那里,不苟言笑。 1月18日11时许,行驶在长安街上的车辆快速而安静,出现在车窗外的青铜雕塑静谧而平和。 他就是孔子,一尊身高7.9米、基座1.6米,以17吨青铜铸造而成的巨型雕像。 单以制造这座青铜塑像所用的铜来计算,近期铜价维持在7万元一吨左右,“孔子”一出场就身价百万。对于在春秋乱世中生活了73年的孔子而言,从来都不曾遭逢这样的盛世。 铜像周围有隔离线,市民不能跨入其中,更不能与孔子近距离接触。听说头几天还能到基座下面摸一摸,途经此处的一对情侣模样的年轻人,还曾好奇地问:“竖这么个铜像,有什么意思?” 在人民网开展的专题调查中,“天安门广场附近竖立孔子像您怎么看”,有七成网友表示反对。更多的人将此举视为一个信号、一种象征。以讲述《论语》而红遍中国的于丹说,这体现了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教授认为,这些议论和解读都是基于天安门广场的特殊位置而激发的。 尽管这里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天安门广场区域,“国家博物馆区域并不属于我们管辖”,北京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基于这一“暧昧位置”的想象,一些生活在天安门广场周边的老北京说,将孔子像所在的位置视为天安门广场范围之内其实是他们的一种习惯表达。 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在孔子像落成仪式上,阐明了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地理位置的独特价值—“——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面向世界著名的长安大街,并与故宫面对,其地理位置足以说明它特殊的政治与文化地位。” 不曾料到的“围观” 看上去,孔子像在此时安放,是在为国博重新开门纳客预热。但很快,这一事件就被社会各阶层人士赋予了各种解读,而这显然超出了国博方面的预料。 对于这一发生在具有“特殊的政治与文化地位”的地理位置上的事,公众的反应,似乎超出了国家博物馆方面的预想。 孔子像落成两天之时,即1月13日,国家博物馆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已搜集30多篇报道与博文……希望能听到人民微博网友的声音。”国家博物馆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一个活动之后,收集媒体报道供领导参考是他们的工作惯例。 5天后,这条微博再也看不到了。 与此同时,国家博物馆收到大量媒体的采访函,国博宣教部门负责人黄琛在请示领导后,表示“暂且一概不接受”。 2010年3月,吕章申找到雕塑家吴为山,请他创作一尊孔子像,安放在国博北门广场。时值全国两会期间,同为政协委员的他们在北京相遇。 以创作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群而闻名的吴为山,现为全国城市雕塑委员会副主任。近十多年来,他先后塑造过多尊不同造型的孔子塑像,立于英国菲兹威廉博物馆及世界许多文化教育场所。 “国博作为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国家最高殿堂,理应为这一重要区域增添光彩,增加与这一宏伟而庄严的建筑相应的文化含量。”吕章申说,孔子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代表,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有一尊孔子像,与国家博物馆的地位、文化象征是相配的。 2010年底,山西宇达集团100多名工人根据吴为山先生的设计稿,历时4个月完成雕像。2011年1月11日,高9.5米的巨型孔子铜像走上了长安街,站在了具有“特殊政治与文化地位”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 “我们面对塑像会发出许多对文化的感慨,会产生与孔子思想相关的许多联想,所谓的思接千古,正是通过这一特殊的媒介而获得雕塑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在孔子像落成仪式上,吕章申这样阐述竖立孔子像的价值。 孔子像落成仪式上传出消息,闭馆改造达3年半之久的国博,2011年三四月份即将开馆。 看上去,孔子像在此时安放,是在为国博重新开门纳客预热。但很快,这一事件就被社会各阶层人士赋予了各种解读,而这,显然超出了国博方面的预料。 驻京高校的第一尊孔子像 若是在前些年,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说,以前在一些地方立孔子像,当地政府一般都会态度审慎地提请专家论证。 孔子像落成一周后,《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正式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与此同时,国家主席胡锦涛正式赴美开始国事访问。 1月21日,胡锦涛主席将前往当地的孔子学院视察。 以推广汉语、弘扬国学为己任的孔子学院,眼下在全球已有500多所。 “从今天来看,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国学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构成部分,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效应,如现在的孔子学院、汉学交流,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演出,都体现了这一点。”在袁济喜看来,孔子像能够立在天安门广场附近,与眼下开放、宽容的社会密不可分。 若是在前些年,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说,以前在一些地方立孔子像,当地政府一般都会态度审慎地提请专家论证。 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接受香港一家基金会的捐赠,在驻京高校中立起了第一尊孔子像。具体参与了这一捐赠活动的袁济喜说,国学院的很多活动现在都会选择在孔子像前举行。但在当时,究竟要不要接受这一捐赠,学校内部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之前,该校校园竖起的是成仿吾等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雕像。 但这尊孔子像毕竟是竖立在人大图书馆门前。现在,在被视为中国政治文化心脏的天安门广场附近竖立孔子像,这多少让袁济喜感到“有些突然”。 尽管在2008年北京两会上,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的他,也曾提过类似提案,建议在天安门、奥运中心场馆等区域建设“先贤纪念馆”。这些年来,他与圈内的朋友随时关注、沟通着国学领域的一举一动,包括在北京建设大型国学馆的动议,但在这些信息中,唯独对天安门广场附近立孔子像一事,他闻所未闻。 文化符号 吴为山说 :“虽然雕塑的主题是孔子, 但这不仅仅是孔子一个人,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丰碑。” 孔子“悄悄”走上长安街,在距离天安门广场200米的东侧驻足。 如吕章申所言,其地理位置具有“特殊的政治与文化地位”。出现在这里的“孔子”,应该是什么模样? 与一些游客现场交流时,就听他们谈到,“这个和以前见过的都不太一样”。 为了与周围的国家博物馆建筑融合,塑像采用现代建筑的几何状构成。作者吴为山在整体上以山体的形象作为造型参考,意在表现孔子的正大气象;其次,在人物姿态上又借鉴了孔子的写实性造型,通过人物造型的谦恭、和善、仁义、智慧等气质,来表现孔子的内在文化精神,同时力求雕塑和周围环境的适应与协调。 塑像的整体高度选择9.5米,就是为了取国家博物馆建筑高度的1/3许。这样看上去更协调一些。 更重要的则是塑像的气度和精神。 吴为山说:“虽 然雕塑的主题是孔子,但这不仅仅是孔子一个人,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丰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雕塑的气象就要很大。另外,国家博物馆作为一个特殊的背景,它是中国5000年文化的一个积聚体,收藏着100多万件文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孔子像需要与之对应起来,但是这种对应不仅仅是历史文化的对应。” 显然,雕塑者并不是要给孔子个人塑像,而是塑造“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丰碑”。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认为,看上去是竖立了一个孔子像,其实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的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王大千说, 孔子像立在长安街,这是非常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事件,是对我们自己文化的自信、自强和自觉的一种体现。历史上不乏抬升甚至无限拔高孔子的时代,但是也有贬低、丑化甚至妖魔化孔子的时代。这些起起伏伏丝毫没有影响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地位,这也充分说明了孔子的生命力。 一直被颠覆 “20世纪中国在思想文明的传承上遭遇的坎坷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在21世纪,我们要完成的实际上是一次修复。”袁济喜说。 孔子在历朝历代都有着不同的评价。袁济喜说,单单自“五四”以来,我们就经历了两次根本性的颠覆,一次是“打倒孔家店”,一次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批林批孔”。 释迦牟尼、耶稣、苏格拉底、孔子,这几乎是同时代诞生的四位伟人,但是在其他的文明体系中,另外三位都没有遭受过如此彻底的、全面的颠覆。 “20世纪中国在思想文明的传承上遭遇的坎坷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在21世纪,我们要完成的实际上是一次修复。”在袁济喜看来,孔子像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的竖立,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等到若干年后再回过头来看,它的历史性价值可能就会凸显。” 在他看来,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国学,由此站在一个新起点上。 这实际也是社会变革的必然选择。从内部环境讲,“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切实目标。而自改革开放以来,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一直被广为重视。十六大提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十七大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胡锦涛总书记也多次讲要弘扬中华文化。 从那时开始,国内学界和知识界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提出这个事情,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刘申宁认为,它最大的意义在于要用中国文化来凝聚中华民族。 其次是对外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孔子的影响力是世界性的。王大千认为,以孔子为文化名片,实现与世界的沟通,显然更便于取得世界认同。 1月20日凌晨,正在北京出差的王大千,意外收到一个朋友的短信称,孔子塑像要移位。他赶忙离开宾馆,打上出租车就向天安门赶…… 孔子塑像自然还在那里。王大千说,这一事件目前还有争议,历史自会有评判。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播仇恨比传播宽容要有效得多
liwei999 2010-12-27 19:25
这也是提抽了。学以至用,乐在其中了。 (116973) Posted by: mirror Date: November 15, 2007 10:13AM 从某种意义上讲,传播仇恨比传播宽容要有效得多。国人的武打片无非就是报仇这类的路数,但是效率好。有心理学研究讲,记忆深刻的是痛苦。小时候痛苦的事都记着呢,而快乐的记忆就不那么深刻了。 杀犹太人的问题也不能都算在纳粹的头上。上千年的积怨了,不过是那个时代爆发了罢了。也是因为机械化(科学)的阴影。如果没有机器支撑着的人口普查这类的事儿,就是想杀人,也不可能实现。优生学也是基于科学精神的产物。杀犹太人的一个理论就是这个优生学。 对于过去的罪过,西方人选择的是赎罪。基督文化也是赎罪的文化。生下来就有原罪,教会就可以高人一等了。东方人选择的大约是忘却,集体的失去记忆。 记仇就是对集体的失去记忆的一种补偿了 。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五个小故事
anan 2010-11-25 13:35
1、 宽容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牠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牠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宜幸灾乐祸,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要有宽容的心! 2、 靠自己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 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   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3、 鲨鱼与鱼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耐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有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断的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的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   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他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固定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但这一切只不过是假像罢了,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实验结束了,实验人员讥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鱼。   可是失恋过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它怕痛。 4、 神迹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回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一句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祂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试想: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不管人生的得与失,总是要让自已的生命充满了亮丽与光彩,不再为过去掉泪,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5、 钓竿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我想你一定会说:好聪明的小孩。错了,他如果只要钓竿,那他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是没用的,因为钓鱼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   有太多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上的钓竿,再也无惧于路上的风雨,如此,难免会跌倒于泥泞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为只要有钓竿就有吃不完的鱼,像职员看老板,以为只要坐在办公室,就有滚进的财源。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235454
个人分类: 日常生活|1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學到東西了2
jiangjinsong 2010-10-29 06:29
這位高人還說: 我們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看, 其實, 別人和我們自己一樣, 有優點也有缺點。 老是執著別人的缺點,我們心中就充滿了陰暗。 總是尋找他人的優點,我們心中就充滿了光明。 挑剔苛刻,滿身寒氣。 自以為是,上火著急。 找別人的好處,是暖心丸,驅走一切身上的寒氣 認自己的不是,是清涼散,消解一切心中的火氣 聽了他的話 不寒而慄 句句話直指我的毛病根源 感謝他開的藥方 決心改 不過 估計改起來絕不容易。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794 次阅读|8 个评论
向李銘老師學習!
jiangjinsong 2010-10-15 14:24
在我的博文 請李銘先生回答:我何曾為肖傳國教授唱讚歌了? 我說明了我有關蕭方之爭的博文 並沒有對肖傳國的科學成就和手術做出任何評價 所有的轉帖和博文推薦都是基於兼聽則明的原則 讓科學網友不被國內墮落的主流媒體蒙蔽 接觸到不同的信息來源 我覺得有必要做出這樣的澄清 但是沒有想到李銘老師真有追求真理的精神 當下在博文後面留言: 我只是看你的博文得到这样的感觉。感觉错了,请原谅。 這種精神值得欽佩 國人常常愛面子勝過愛真理 能夠勇於承認錯誤并道歉的人不多 其實,這樣不會丟面子 反而獲得了我對李老師的尊重 在這方面我要向李老師學習! 雖然對於科學主義、中醫的立場 估計以後我與李老師仍然會有嚴重的分歧 但是,觀點分歧沒有什麽了不起 建設一種良好的交流文化才是關鍵所在 彼此爭論的雙方不是不共戴天的敵人 而是共同發現真理的合作戰友 我們要戰勝的不是論敵 而是自己內心中不寬容、不開放、不嚴謹的錯誤心態! 在中國目前的社會中 理性仍然是非常稀缺的資源 希望我們大家能從科學網博客開始 努力培養理性交流探討的文化 讓仇恨、暴戾之氣遠離我們的身心 所有人都能沐浴在清淨祥和的氛圍中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970 次阅读|6 个评论
The Burden of Proof (外一则)
热度 1 秋天的布鲁斯 2010-10-14 20:15
The Burden of Proof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法律相关的系列电视节目,题目好像就是The Burden of Proof。我理解,其基本的意思是谁起诉,谁就得举证。好像还有一层意思,在美国证明谁有罪太难了。就像审判911之前抓起来的一个为恐怖分子安排飞行学校和负责财务的人,指控的三项罪名,只要一条罪名成立,就可以判死刑。法庭举证顺利,陪审团由12个陪审员组成,讨论时就像一个人在说话似的意见一致,偏就投票时,两项指控11票,一项10票,都不够100%。结果就是判不了死刑。 立体的人生,大度的宽容 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里,人也是立体的。看待任何事、任何人也都应该从多维多角度来看,而不应该只揪住一件事、或一个指标,再用一维的评判代表全部。要想全面地理解一件事或一个人,需要大度的宽容,需要换位思考的沉静。
个人分类: 旅行见闻|6012 次阅读|1 个评论
宽容,肖传国与十二怒汉
dimliu 2010-9-29 08:27
高中的语文有一篇课文题目是《宽容》,取自房龙《宽容》的序言,文中描述了守旧者对探路者的疯狂打压,愚昧民众助纣为虐,于是探路者只剩下一堆白骨以及那唱着挽歌的路标。但到最后这些守旧的,愚昧的,无知的,丑陋的罪犯却只能依靠探路者的发现苟延残喘。现在我才真正感受到房龙那最后的点睛是多么的具有现实意义。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不过此时守旧者披上了科学,严谨的外衣(也有人说,这件外衣随着要求而变,),而愚昧无知的民众还是那样傻的可爱,暴力的真实!
个人分类: 日省吾身|5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类似于婆媳关系
DNAgene 2010-8-13 20:07
最近,看到多为网友讨论师生关系, 叶长辉老师,也从导师角度谈谈师生关系,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665 ;王德华,学生要求导师适时抽鞭子,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683 ; 吕喆老师,导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多说实话,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525 等等,好多,我就不一一罗列了。就此我也谈点自己的看法。师生关系,在我眼里,非常像婆媳关系。 1. 都是很密切的关系(挂名导师除外)。离也离不开,不管相处得好坏,硬着头皮也得处。 2. 婆媳的纽带在中间的男人,师生的纽带在共同的科研项目。这个男人好了婆媳都好,科研项目做好了师生皆大欢喜。但婆媳都想争这个男人,婆婆怕儿子心中没自己,媳妇嫌老公没有全身心爱自己。科研项目虽然一起做了,但署名上,师生利益就不一致了都觉得自己的贡献大。多说两句,有人统计过,叫论文的作者没人写出自己的贡献率,加起来通常会远大于100%。感觉自己贡献大是人的本性,但道德就是对本性中一些不利于社会关系的方面进行约束。任凭本性发挥就是道德素质不高的表现。 3. 如果媳妇有了外心,婆婆对媳妇就不必留任何情面了。学生如果不想做科研了,与导师的纽带没了,导师也就很难对你还有什么希望。 4. 至少在传统上,媳妇处于劣势;在师生之间,学生通常也处于劣势。媳妇寄希望于多年媳妇熬成婆,学生经过多年磨练,也可以变成导师。学生既然处于劣势,还是要收敛一些,低调一点,不要太斤斤计较、锋芒毕露,不要鸡蛋碰石头;导师既然处于强势,也应该懂得感恩,就像媳妇给儿子带来幸福一样,没有学生,导师的项目无法开展,再好的想法也只是假说。导师对学生呢,也就因该宽容一些。 5. 不要抱怨你遇到了一个如何差劲的导师。你与他/她的交往中得到了锻炼,熬过这几年,将来你与婆婆(或丈母娘,等同于婆婆)交往中就轻松了。如果你的导师是一个其他同学都从内心中说不错的导师,就你一个人受不了他/她,那你将来与婆婆(或丈母娘)相处也好不了。 6. 导师也是一样,如果对学生总是高高在上,专横跋扈,将来与你的儿媳或女婿相处中定会有罪受。待人宽容是一种习惯。 如果感觉我的比方比较恰当,师生关系遇到麻烦时,不妨到婆媳关系那边找找经验或教训,那边历史可比上升关系长多了。 导师和学生的关系近似于婆媳关系,不是在调侃,是严肃的话题。本人仅是抛砖引玉,欢迎各位网友深入讨论。 补遗:师徒如父子现在很不适当了。师生关系可以很好,就像有些婆媳情同母女一样。但婆媳永远不是母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493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在天堂遇到的五个人
xin 2010-7-22 13:19
一位叫艾迪的游乐场维修工,在他83岁生日那天,一场意外事故中,为了救一个小女孩,失去了生命。艾迪生前一直不快乐,他的自我评价很低:我的一生一无是处,也没有好的工作,只是做了个没有出息的游乐场修理工。其实年轻时的艾迪是有自己的人生规划的,他一直想等打工存够了钱后,就去学习,然后当工程师。 故事是从艾迪去世后开始展开的,去世后的艾迪灵魂出窍,进了天堂。在天堂,他依次遇到了五个人。一个陌生人、一个熟人、一个伤害过他的人、一个他深爱的人和一个被他伤害过的人。他们分别代表他人生中五个重要阶段,也代表五种有关人生的真谛。 第一个陌生人,是为艾迪而丧失自己生命的人。那年艾迪7岁,在街头玩球,这个被称作蓝肤人的陌生人正驾驶着汽车,为了避免撞上冲过来捡球的艾迪,他紧急调整方向,并因此丧生。这个陌生人让艾迪知道,世界上没有随机的偶发事件,每件事都是环环相扣的,这个世界上没有陌生人,陌生人只是你尚未认识的家人。正是由于这个陌生人的利他精神,我们才能看到艾迪后来的故事。 艾迪在天堂遇到的第二个人,是二战期间他在菲律宾战场上当兵时的上尉。上尉带着士兵逃出战俘营时,为探路不幸踩上地雷而身亡。同样的时空中,艾迪牺牲的是一条腿。失去生命的上尉认为:牺牲的真谛,是你并没有失去生命,只是转交给了别人。战场上我们作出了牺牲,但是 你的心态不对,你心怀怨恨,对自己失去的东西太执着。(写的真好,我一直觉得对过去很多事情难以释怀,对过去很多事情太执着) 失去一条腿的艾迪,总认为自己是个失败的人。他把他的失败归因于战争造成的病腿,还有那个从小就苛求他、轻视他、粗暴地对待他的父亲。 艾迪对父亲的了解也是在天堂。经由一个陌生人的引导,他才知道,他的父亲是一个忠于爱情和友情的人,那一刻,他对父亲的怨恨烟消云散。 艾迪在天堂遇见的第四个人,是他朝思暮想近40年的妻子玛格瑞特。他亡妻的出现,让我们知道原来艾迪是一个如此细腻温柔、忠贞不渝的丈夫,他对她永无止息的爱让她的妻子实现了所有女孩最美好的梦想拥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艾迪在天堂遇见的第五个人,是他在战场上误杀的一个菲律宾小姑娘塔拉。她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宽恕,而且最意味深长的是,她告诉了艾迪他存在的意义:你在世界上没有白活,你保障了那么多孩子的安全。是的,我们都见证了艾迪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周都要玩一遍准确地说是亲身检验一遍所有的游乐设施,包括过山车那类绝对不适合老年人的项目。不仅如此,他总是随身带着可以编成各种动物的裹着绒的铁丝,不知给多少孩子带去了欢乐。 所以,当艾迪的灵魂再回到游乐场时,他看到那么多人在纪念他,那么多人在怀念他。他听到人们在说,:他防止了那么多次意外发生,保障了那么多人的安全,那些被他保护过的孩子长大,生儿育女,他们的孩子又生了孩子,只因为他一天又一天做的那些事。 尽管艾迪认为自己的人生是被父亲和战争毁掉的,尽管他自我设限的人生态度限制了他的发展,但是在行为上、在工作中,他始终尽职尽责,这种认真负责成就了他,使他的人生没有虚度。 如果没有那样一个苛刻的父亲,如果没有战争,如果没有在战争中受伤致残,艾迪的人生会是什么样?我们想,以他的人生态度,他别样的人生也会一样令人感动和难忘。 认真走过的人生没有弯路,即使你没有做成最好的自己,你仍然有可能在人们的口碑中永生。(总是对自己要求太高,这个过程可能也对身边的人要求太高了吧。完美主义给自己带来的可能是心理阈值的降低,让自己对很多事情过于计较和敏感了吧。) 来源:读者2010-14作者:杨眉
740 次阅读|1 个评论
宽容来自于自信
周可真 2010-7-18 22:19
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颇为自负,其实隐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自卑心!正是这种自卑心才使其缺乏一种唯有自信之人才具有的内在力量;并且正是由于缺乏这种内在力量,才使其相应地缺乏一种只有自信之人才具有的对于他人的宽容心。 宽容来自于自信;刻薄根源于自卑。
个人分类: 人生.世相|4607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宽容是自我的赐福!
zqxxqa 2010-6-27 05:11
一位智者这样说过:你必须原谅你自己,因为你不可能完美无缺;你必须原谅别人,因为你的愤怒之火只会影响自己和家人。 我们常常的确对别人太严厉了,世俗的舌头,我们更习惯用它在人群中掀起风雨。每个人都在企图证明:我是对的,而你错了。 宽容,是一种美德;当我们对万事万物都苛刻的时候,世界在我们眼里就剩下了闪电。 宽容,也是一种博大。有容乃大。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颗心,能装下别人或者自己的缺点,才能装下整个世界的风雨。 宽容,更是一种赐福。我们宽容了别人,不仅给了他们尊重和信任,同时也给自己以赐福。 你看那常常蹲伏在墙角,伺机出来拿住别人缺点的人,他们的眼睛缺少光彩,脸色铁青阴森;而那些能够以一颗宽容的心面对世界的人,却面色红润,平安喜乐。 有句话叫福祸无门,唯人自招。人一生的福气有很多种,其中最恒定的,就是宽容。因为这种福气并不是谁给予的,它是对自我的赐福。心中装下整个世界风雨的人,在他的心里,同样也会到处开满鲜花。
个人分类: 生活|2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客与反对意见
lhj701 2010-6-19 10:55
博客本来是一种比较松散的发表自己见解、看法和观点的形式,发表博客者或者想寻找同感和共鸣,或者想给予他人以启示、经验和借鉴,或者想传播新知识。其好处自不用多说,不然,就不会有这么多人热衷开博,热衷看博。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从看博中获益是写博的几百倍。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形式比较松散和自由,写的东西就观点和看法而言,难免各人有不同的见解;写的内容难免有不足、不精确之处。我尊敬的一位博导就经常对学生说:你说的这东西我不太懂,我回去查查。其实,他本人是某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我觉得他不是谦虚,却是真的返璞归真而已。既然如此,人不可能什么都精通,仅仅是博客而已,你从人家写的博客中得到一点点启发和收获,博客就有意义了。所以首先要尊重人家和人家的博客。 由于科学网博客使用实名制,博主写的东西,也就似自己的孩子一般,自己心里自然充满了关爱。可一放到网上,却是一个必然争鸣的过程。其实争鸣也是好事,别人有不同意见,如果人家是对的,自己可以提高认识,更加全面自己的观点。如果人家是错的,其实也不必太过计较,有正就有反吗?看博的人也是凡人,就如写博的人一样。宽容在博客界依然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美德。 但也不是说,就不用自律了。写博者和看博者还是需要一些自律的。我就看到许多博客用了不该用的字眼,都是受教育多年的学者,尤其又是在科学网的博客上,即使观点很正确,你用了一些不雅的字眼,咱们看看也可以不加计较,但网络是一个公开的平台,日后一旦让子孙看到,也实在有些不雅。所以用这些词之前,我觉得还是应谨慎些。另外,有些学者,钻科学网博客游客不实名的空子,评论人家的文章太过了,也是不利于博客存在和发展的一种情况。 科学网的博客代表了一种水准和水平,我想这是多数博主和那些数以万计需要科学知识、科研经验、科研精神的读博者被吸引到此处的原因。大家既然待在这儿,本质上讲,就是一伙的。我想如果能够对别人更宽容一些,同时对自己更严格一些,永远不要忘记从客观出发,争鸣就会更加健康和更有意义,科学网的博客就会更有魅力并且发展会更好。以上是我的个人拙见。请大家指正。
个人分类: 观点建议|3993 次阅读|4 个评论
求真、宽容、合作
antnj 2010-5-1 10:02
在科学网上注册博客,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直以来,不知道在开篇写点什么合适。最近,我去参加了一次中学时代的校友会。一位退休老教师就抛出教育、为人需要求真、宽容、合作这样的观点。当时,我就觉得应该去认真思考这样一个话题。 陶行知 先生曾倡导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所理解的求真,就是尽可能地还原事物本真的面目。有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去曲解或误解。为什么要在真之前加一个求?换句话说,一般状态下人们不容易获得真,要想获得真,就需要不断探索、发现和逼近。为什么不容易获得真?因为现实环境总是喜欢掩盖真。与之对应的就是假,现实中假的东西过于泛滥,也就更容易淹没真的东西,从而要想获得真的东西就必须更进一步的去求。 经常在各种媒体上得知,诸如奶粉造假、虎照造假、论文造假、疫苗造假、运动员年龄造假 假,就是在各种利益驱使之下堂而皇之的堵塞大家的心灵,特别是孩子们。如果我们一代比一代的造假水平高,那么,我们的未来将是彻底的失败。我们多么希望家长、学校和社会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求真务实的成长环境,而不是一种奢华浮躁的心理暗示。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我想这个智代表的应该是心智,包括心理和智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心理要蕴含着对真理的不懈探索和追求,从而才能从根本上来提升智力。这种真智力汇聚到一起就形成推动国家进步的合力,由此才能实现国智。所以,我本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来说,平时跟学生以各种方式提及最多的是实事求是。比如做实验的时候,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测定的数据是什么就什么,要以最简洁的、最朴实的语言去记录。如果从工作第一线反馈回来的信息都偏离真实,那之后的分析、讨论与结论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除了浪费生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即便是平日里学生请假,也要说出真正的事由,不要动不动就说身体不舒服。如果有合理的事由来请假,准假也是应当应份的。我们要把求真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避虚就实。 刚才说到学生请假的事情。毕竟都是成年人,有一些事情要占用工作时间去处理,也是可以理解的。有很多时候,老师和学生之间因为一些小事情,得不到彼此的宽容,往往导致很严重的后果。最近几天,连续发生几起针对小学,甚至幼儿园学生的流血事件。反映出什么问题呢?如果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发展怀着一颗宽容的心,也许类似事件少发生或不发生。过激的语言和行为,不能够帮助人们从根本上解决实质性问题。相反地,滋生出很多不安定的因素,于人于己都不利。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逐渐发展的过程。不能期待像核反应那样发生急剧的变化,其结果当然难以收场。所以,人际关系需要宽容,人们对社会发展也需要宽容。 有容乃大。 当今的社会已经很多元化,不同群体、组织和个人都需要融合到一起。大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众多的事务当中往往需要具有合作精神。简单的说,就像一个课题组内部有分工协作一样。每一位成员,都有一定的角色,首先需要能顶起自身角色的作用。当这些生旦净末丑都能出色的完成各自的角色时,才是一部好戏。如果上演的是独角戏,必定走不出恢宏的气势,到头来只能沦落到滑稽戏,成为茶余饭后的笑料。 精诚合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将心比心
jizw0704 2010-3-28 12:03
春天的天气,真是多变,一不注意,就被感冒盯上了,郁闷 由于头疼的厉害,在同学的陪同下来到校医院来做检查。挂号,交费之后,终于见到了医生,望,闻,问,切,可能是由于我一再强调头疼,又被医生推出去,采用西医的诊断验血。 来到化验室,采血员是一个年龄不大的女孩子,看上去,一脸的学生气,我估计是来这里实习的学生吧。 结果真不出我所料,胸牌上赫然写着实习两个大字,看那孩子态度挺不错的,没等我开口,就请我坐下,熟练地在化验单上写起来,并利落地拿出器材,到我面前,摆弄起来,准备好后,让我把手放松地放在一块棉垫上,他先用药棉擦好我的无名指后,开始用针状片挑血,还一面叮嘱我不要紧张。 一次没有成功,我也有点紧张了,这是瞥见他的额头上已经有了豆大的汗珠,我只好镇静一下,在一旁说:没关系,再试一次!这一次成功了,血出来了,后来顺利的完成了检查,临走时,从她的眼神里能看出感激! 说实话,我有一个学医学的表妹,也希望在她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得到病人的宽容与谅解,将心比心嘛 多一份将心比心,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吉宗威
个人分类: 历程|27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幸福家庭是“嫉妒与宽容”的适度调和
fqng1008 2010-3-8 08:06
读到 周国平的嫉妒与宽容,其中谈到 专一的性爱仅是各方为了照顾自己的嫉妒心理而自觉地或被迫地向对方的嫉妒心理做出的让步,是一种基于嫉妒本能的理智选择 。 那么, 嫉妒是 什么呢?他的回答是:嫉妒无非是虚荣心的受伤。看到这里,忽然想起我院最近正在闹家庭纠纷的一对同事夫妇。   他们的矛盾焦点是对待 专一性爱的态度上。女方认为,专一性爱是婚姻中至高无上的原则,我已经在这个原则问题上一退再退,再也没有后退的余地了;男方认为,经常的盯梢干涉,捕风捉影,弄得我一点空间都没有,在朋友面前丢尽了面子。我曾经将妻的平凡故事发表于博客,期望他们有所借鉴,看来没有什么效果。今天发现周国平的文章有些新意,故此闲话一通。 周国平说:虚荣心的伤害是最大的,也是最小的,全看你在乎的程度。他进一步阐述, 在性爱中,嫉妒和宽容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如果你真心爱一个异性,当他/她与别人发生性爱关系时,你不可能不嫉妒。如果你是一个通晓人类天性的智者,你又不会不对他/她宽容。这是带着嫉妒的宽容,和带着宽容的嫉妒。二者互相约束,使得你的嫉妒成为一种有尊严的嫉妒,你的宽容也成为一种有尊严的宽容。相反,在此种情境中一味嫉妒,毫不宽容,或者一味宽容,毫不嫉妒,则都是失了尊严的表现。我赞成周国平的观点, 专一性爱是一种基于嫉妒本能的理智选择,而并非婚姻的最高原则,婚姻的最高原则应该是积极地、合理地浇灌爱情! 也许,好的爱情具有韧性,拉得开但又扯不断 两者互不束缚,表明双方对爱情充满信心;两者互不限制,结果谁也离不开谁。也许,好的爱情来自于我们的一种理性态度,来自于我们对婚姻家庭的一种正确的认识。
个人分类: 探讨幸福|3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男人和女人的相处1
wido 2010-2-15 11:10
这绝对不是一个崭新的话题,我敢保证。当然,这是废话。 废话有必要写到前头,为什么?因为这不至于断了自己的后路,你说的要是不好,大可以说,我已经说过了这是废话,你要看的,我错了么? 我认为这是比较狠的一招,中国人的厚黑,其实无处不在。 这是我一直想写的一个专题,因为吧,搞科研的人,总是给人不会谈恋爱的感觉,但恰恰相反,搞科研的人心却是最仔细的,不然能出科研成果才怪呢。这里头写下的话,有部分是我的,有部分不是我的,是我借来的,但是可能一时半会记不起从哪里借来的,未能表明出处,不是我剽窃,望原文作者原谅。 有时候,相爱的人往往越是蛮不讲理,很容易就吵架,这其实是一种相爱很深的证明。 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感情很一般,两个人见面,会很客气,即使不同意相互的意见,也会进行一些求同存异的达成共识的行为,其实这不是爱的证明,这恰恰是不爱。但是如果很相爱,意见稍有不和,反而会大吵大闹,这也很有可能是两个人没有沟通交流好。大家都会理直气壮的认为,既然你爱我,凭什么不能听我的,凭什么要和我反着干呢?其实,爱到深处就是专制了,越是蛮不讲理的女生,可能越是爱你。 两个人很相爱,老是吵架,有两个原因,一是男人心里有鬼,二是女人的嘴巴实在太厉害,不饶人,男人往往选择溜之大吉。 其实,并不是解决不了这些,两个人应该试着尊重不同的逻辑,至少彼此的本意是不刻意伤害吧。只要不是大原则上的不同,其他方面其实是可以调和的。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802731fpage=1 ,特此申明。
个人分类: 被生活打败|25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曼 德 拉 的 顿 悟
jiangjinsong 2010-2-8 12:12
曼 德 拉 的 顿 悟 南非的民族斗士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 27 年。当时尽管曼德拉已经高龄,但是白人统治者依然像对待一般的年轻犯人一样对他进行残酷的虐待。 罗本岛位于离开普敦西北方向 7 英里 的桌湾,岛上布满岩石,到处都是海豹和蛇及其他动物。 曼德拉被关在总集中营一个「锌皮房」,白天打石头,将采石场采的大石块碎成石料。有时从冰冷的海水里捞取海带,还做采石灰的工作。他每天早晨排队到采石场,然后被解开脚镣,下到一个很大的石灰石田地,用尖镐和铁锹挖掘石灰石。因为曼德拉是要犯,专门看守他的人就有 3 个。他们对他并不友好,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虐待他。 但是,当 1991 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曼德拉在他的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来宾。他先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虽然他深感荣幸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他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看守他的 3 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他邀请他们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绍给大家。 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精神,让南非那些残酷虐待了他 27 年的白人无地自容,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来,恭敬地向 3 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的来宾以至于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 后来,曼德拉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他的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苦难的痛苦。他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 他说起获释出狱当天的心情 : 「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 , 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个人分类: 精彩轉帖|2581 次阅读|8 个评论
谁来维系文明?也许当我们高声呼吁时,自己也正践踏着
yunweichen 2010-1-7 22:36
我想,但凡在科学网开博的人,都是文明人,至少是崇尚文明、追求文明的人,抑或是为社会的文明努力行动着、维系着的人,对那些不文明现象嗤之以鼻的人。然而,我们当中定不乏大量在高呼文明的同时、却在不断践踏着文明的行为。 不觉要问,文明是什么,我们离文明有多远? 社会现象万千,我能经历与体验的仅是少部分,仅就我观察到、经历过并有所思、尚残留于大脑中的记忆来讲述文明: 场景1:我相信在我国很多大城市都有交通文明协管员或类似的称呼,也因为她们身着黄色的上衣,且大多为中年妇女为主,所以也被民间称为黄道婆。其主要职责是在主要交通路口执勤,在几年前她们还有更至高无上的罚款的权力,我也曾经被罚过几次,原因不同,包括自行车无牌照,罚款5元(还是出示了学生证后的优惠价),搭人,罚款10元(那种脚踩着单车、搭着女友在林荫道上疾驰的场景仅能在校园里去体验了^_^)。现在她们没有了罚款的权利,仅负责提醒自行车搭人着下车,免得遭交警罚款,另外是指挥自行车和行人不要创红灯。提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文明的问题,既然有红绿灯了,为何还要协管员?这里说明我们大众的文明程度还不够高,不能遵守公共秩序。协管员提醒并维持着秩序,也减少了安全隐患,对自行车和行人安全来说,是绝对的好事,既然大众不能自己关心自己的安全,那么协管员来帮助大众维系她们的安全,维系了文明,多名神圣!然而问题出现了,身披交通文明协管员标识的老太太们,从事的是维系文明的职业,然而我去多次见到她们的不文明举动:某天,某男骑电动车创红灯,一男协管员破口大骂奔丧去吗!不想过年了哇!冲嘛!被碾成饼饼!,我听后,无奈、无语。 场景2:骑车人骂开车人。开车的总是嫌骑车的人挡路,骑车的人总是怪开车的人抢道。所以很多中国人到国外,特别是到了美国的小镇,总是对异国的交通文明大加赞叹。行人优先,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开车人也能主动停车,左观右看再起步行驶。国情不同,这样的做法并不适合我们国家,我们国家似乎是汽车优先原则,总是在没有红绿灯(虽有但功能丧失)的路口汽车在疾驰,行人无耐地等待。这些暂且不论,谁让我们人多呢!但不能因为人多就丢掉了文明。开车的人摇开车窗破口大骂的场景并不少见;由于汽车抢道,骑车人对着汽车呼喊谩骂也不稀奇。也许这就是缺乏一种法律之外的一种应有的文明的约束,有一次,小路口,一队汽车拐弯,将行人和骑车人堵了一群,大家都等待,唯有以外籍男子停车驻足在汽车前,挥手示意所有行人和骑车人通过。令人深思! 场景3:吐痰。中国人爱随地随时吐痰,全世界闻名吧。看似小事,其实不小。有痰是生理反映,不能憋着,关键是如何吐。我是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深受吐痰者之害。一不留神,就会被前面的人的口水飞到自己的身上。呼吁一下,不要骑着车还吐痰,更不要开车者摇开车窗来吐痰。 场景4:吸烟。吸烟不违法,也不属于不文明行为,但如果在不该吸烟的地方吸烟,就是不文明了。比如烟灰飘在别人的身上,这样似乎不妥吧!自己吞云吐雾地让他人吸二手烟,也不妥当。 场景5:
个人分类: 杂谈评述|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先学会做人做事,再获得成功幸福【转自新东方】
wangdg 2009-12-11 23:00
在对待他人的时候: (1)感恩 :对待他人得有一颗感恩之心,乐于看到别人对自己的好。比如说,谈到前任老板的时候,顺便提及他对自己的提携与恩惠。 (2)宽容 :对待他人如同对待自己。比如说,看到别人有缺点的时候,立刻联想到,自己也有同样的缺点,所以就会变得很豁达,很宽容。 在对待自己的时候: (3)自省 :经常检讨自身的不足,每日三省吾身。经常检讨自己:今天,我有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 (4)自律 :在学习、工作、生活这三个方面,对自己有严格的规定。比如说,要求自己每天11点前上床睡觉。(笔者感慨:现在,在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抬头看窗外,夜幕已低垂;低头看手表,指针已凌晨我做到了刻苦,但却没有做到自己所宣扬的自律,而没有自律,安能确保长远的刻苦?好了,我决定休息!多么幸运,我具有自省和立刻行动的优良品质!亲爱的读者朋友们,看看手表,如果你该休息了,自律地去睡觉吧) 在个性方面: (5)吃苦耐劳 :闭上眼睛想一想,你最喜欢合作的人是哪种人?有创新思维的?有领导能力的?还是吃苦耐劳的?毫无疑问,每个面试官都会倾向于选择一个兢兢业业的候选人。 (6)积极阳光 :积极阳光的个性,即使看一件坏事也能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比如说,谈到自私的同事的时候,告诉面试官自私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的手段,有时候会起到好的作用。 (7)大方幽默 :我不只一次听一些经理人说过:那个男孩子/女孩子大大方方的,而且特别好玩,就要他/她了! (8)心智成熟 :不再单纯天真得令人担心,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成熟可能是面试官最想看到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对于应届毕业生。成熟其实是一个关口,在这个关口之前,一个人会把自我看得很大,经历了这个关口之后,自我会变得越来越小,而其他的东西会越来越大。比方说,婴儿是最不成熟的,是自我的,只要想吃喝拉撒就会理所当然地大声哭喊。以此类推,在职场上,刚毕业的大学生是最不成熟的,他/她们张口闭口说我并且感觉是理所当然的,比如,我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我具有领导能力然而,一个成熟的职场人,更多的时候会说工作,比如,工作要求我应付挑战,我就会拼尽全力去应付 ,工作需要我领导一个项目的时候,我乐于承担任务并且有能力胜任;如果工作不需要我担任一个领导者,我会乐于做一个被领导者,因为,我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一起可以把工作做好。所以说,成熟代表着一个候选人把自我看得很小,而把职业精神看得很大。   以上种种,颇多说教,可能令一些年轻学子不以为意。然,笔者作为有着10余年职场经历的过来人,深刻地体会到:上面所述的这些做事与做人的道理,堪称句句经典!从短期利益来看,它们能帮助你了解面试官的好恶,设计出精彩答案,以迎合其喜好,避免其厌恶。从长期利益来看,它们能有效地指导你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以此为镜,你势必将成为一名称职的好员工,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从而达到多数人所向往的人生最高境界:事业成功,心灵幸福。
个人分类: 为人行事|2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导师对学生要宽容为怀
热度 1 罗帆 2009-10-23 14:51
在芸芸众生中,能够形成亲近的师生关系,实在是一种缘分,导师和学生都应该珍惜。 作为导师,回想我们的青春时代,曾经那样不知天高地厚,说过一些不该说的话,也做过一些不该做的事。青春是美好的,即使是过错,也是美好的。如果没有过错,就没有教训和反省,就不可能走向今天的成熟。 学生年轻,不谙世事,缺乏经验,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导师是过来人,对学生要宽容为怀,不可过于苛求。对于学生的优点和点滴进步,更要适时给予鼓励,表达自己的赏识之情。 然而,人都具有局限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认识一位年纪相仿的大学教授,有一次聊天时谈到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多年前,他曾经师从一位学术权威,深受导师的喜爱。他不仅是导师最得力的科研助手,而且是其日常生活中的好帮手。同系另一位老教授教过他,也很喜欢他,有时会公开表示对他的赏识。他对老教授很尊敬,偶尔也会帮他做点事。没有想到,导师与这位老教授在运动期间有过节,两人势不两立。同门弟子中有人告了他的状,导师勃然大怒,认为他背叛了自己。他觉得导师误解了,想向导师解释,但没有机会,而且导师说永远不会再理他。后来,虽经种种努力却没能化解与导师之间的隔阂,最终没有得到博士学位。他说,那一段经历是他心中的隐痛,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不怪导师。但他无法理解的是,原来导师对他比亲生儿子还好,后来怎么会成了仇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越是彼此亲近的人,越是苛求对方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倾向保持一致。也许,导师与他太亲近了,才不能容忍他与自己对那位老教授的态度和立场不一致。导师与学生的关系越密切,彼此的期望和要求就会越多,一旦哪方面不能满足对方,就可能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不过,导师的心胸要开阔些,对学生应有宽容之心,至少应该给对方申辩和解释的机会。 当然,宽容不是放纵。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因此,导师在对学生宽容关爱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密切关注其心理动态,在学习、科研和生活方面悉心指导。对学生所存在的缺点,要善意地及时指出;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该批评时不能含糊,但一定要注意批评的方式和方法。
个人分类: 教学花絮|6412 次阅读|7 个评论
宽容为何这么难?
weizhangsuda 2009-9-26 21:15
读研以来一直很郁闷,也许我不应该再呆在这个学校,这个学院。不是也许,是确实。这里有我的痛,深入骨髓的痛。当初稀里糊涂进材料学院,还跟朱**一个班,迷信的说,是命运的作弄。考研时你还考这儿,就是你自作自受了。我承认我以前傻B似的,确实做了一些蠢事。可是后来该我做的,我已经全做了。可是现在,还跟我玩这套:我还没见过这么做作,虚伪的女人,当面客气的不行,背后捅刀子。我人品不行?你人品好到哪里去?貌似不喜欢你的人很多。还有那个班的张**,你那样问候我妈,我也没跟你说什么,没想到都3年多过去了,跟你客气、仁义,你TMD的转着弯说我吊人,装的真像。 我靠!宽容别人就这点效果。我错了,错的无话可说。错的五体投地。我知道:年头,做人要像狼一样,要狠要强,这样才不会被人欺负。 让宽容见鬼去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宽容失败
mohsh 2009-9-18 08:25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提出要宽容失败。如何宽容失败就成为一个大家讨论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要淡化评估标准,使研究项目最终都能通过。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方法,是一种不尊重科学的方法,也不能起到鼓励原始创新的作用。在科技评价中如何做到宽容失败,我认为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正视和宽容失败 失败就是失败,没有失败也就无所谓宽容失败。客观上,我国的科学研究很少出现失败。这一方面在于我国科学研究以跟踪为主,缺少原创性;另一方面就是不愿或不敢正视和承认失败,项目失败,既有损项目研究者的面子,也有损项目承担单位、依托部门以及项目资助部门的面子;还有一个关键原因,目前我国的科研环境使得一次失败对研究者来说很可能是致命的。因此,要正视和承认失败首先要形成能正视和宽容失败的科学环境。 2. 要允许失败 科学研究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必然存在失败。要营造一种允许失败的环境,鼓励科研人员勇于探索未知世界,从事具有原创性的高风险研究。 3. 要总结和分析失败 对于失败的研究项目,要认真总结项目失败的原因,找到问题的根结所在,明确是项目目标被证明不可行,还是研究方法或研究过程存在问题,或是研究人员没有尽到责任。并依此对项目做出不同的评价结论。建议对于失败的研究项目或其中失败的部分,应由研究者对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然后对其总结和分析结果进行评估,确定失败的原因。 4. 汲取教训,孕育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因此需要将项目失败的原因公开,以使更多的研究者能够吸取失败中经验教训,避免重复失败。 5. 基于失败原因分类对待失败 宽容失败不等于纵容失败,对失败的项目也要分别对待:对于因某些原因而研究人员已尽到职责且其研究结果仍然具有科学价值的失败项目应予以通过并给予鼓励;对于研究人员没有尽到职责的失败项目,无论失败原因是主观还是客观的,都应给予一定的惩罚,但要设定期限,给予其发展机会。
个人分类: 未分类|6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出开创性研究的若干条件
boxcar 2009-9-3 10:07
阅读了陈金晖老师的博文中国人为什么做不出开创性的研究(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2884 )以及随后的若干跟帖,很受教益。于是,不觉又蠢蠢欲动,也想冒个头出来探讨一下做出开创性研究所需的条件问题(谈点儿条件),遂写下此博文,与众博友、网友们探讨,期待我国和全球的华人同胞能做出更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为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喊句口号)。 陈老师的博文中已经总结了一些目前影响中国人科研开创性的习惯,包括喜欢跟踪模仿发高端杂志文章、偏好填坑灌水拼凑数量、善于学习知识却不乐于创造知识、知识面狭窄等,回帖中也论及惯性思维和发文章跟大流的问题。这篇博文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例如 将所学的知 识打碎,分开记忆 、避免形成思维定式、学生应当 在看似平淡 的方向里寻找不平常的 议题 等。不过在我看来,还有些条件值得我们注意。 (一)开创性研究可以说是在没路的地方蹚一条路出来,不但需要研究者有足够的能力,而且需要不同寻常的勇气、决心、毅力和自信心,没有这些,就算是路找对了也未必能走到下去,更别说成功了。 (二)许多开创性研究仍需要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储备,才能在上路之后走得对、走得快、走得稳。虽然在我们回顾科学发展史的时候,经常慨叹一些有为的青年在20多岁的时候就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些看似灵光一现就解决了重大难题,但他们既有的功底也是我们不能忽略的。社会有些人(传说中的民间科学家)也执着于科学或某类技术,倾其一生去开展研究,有的也能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新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但由于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会走很多弯路,甚至不小心步入歧途、钻进牛角尖无法脱身却茫然不知。 (三)开创性研究需要对特立独行的宽容。那些已经举世(或举国、举领域)公认的东西是所说的公知常识(最近专利审查员有时就这么说),肯定算不上开创,而独特的、不为人知或一时还不为人理解的东西最有可能是开创性的。不过这些东西可能是一出来,就因为它的独和它的特先被骂个狗血淋头、七荤八素的,提出者若无第一条所论及的勇气和自信心,就趁早悔过自新从众如流吧。 (四)开创性研究的评价和认可问题不容回避。对于新生事物,最困难的东西永远是对它的正确评价。仅从表面看,一项研究是否是开创性的,似乎很容易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利查新就能进行评价并做出判断,检索不到已有此类工作意味着这项研究够新了,但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有时会成为开创性能否得到认可的更为关键的因素。此外,许多原创研究在面世之处可能还不够成熟,其研究过程和结论难免存在缺陷,也常因为这些问题低估其价值和不被认可。 (五)开创性研究还需要研究者有一颗淡定的心。如果做研究的时候老惦记着成功后可以迅速一夜成名或一日暴富,那么刚取得一点儿进展可能就急于宣扬,让一些不甚成熟的东西过早地面世,急功近利地炒作,结果也可能会让成果夭折。 总之,做出开创性的研究,除了必要的资源(钱、人、物、信息等)以外,还需要不少做这事儿的人具备一些非物质性的条件,需要周边相关的人甚至整个领域提供一个好的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保住这些开创性的研究的萌芽,在宽容的学术氛围之中、理性的思辨风气之下,没有过多禁区的大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术创造,过多的情绪化的批判挞伐很容易挫伤研究者的积极性,是不利于创新的。只有不断播下了创新的种子,小心培育出幼苗,才有机会做出和做好开创性研究。
个人分类: 青春年小|8432 次阅读|8 个评论
错误常在不觉中
wangyong77 2009-3-14 20:04
错误常在不觉中 记得高中的时候,有个看法是无限循环小数0.999999- =1 并且给出了证明,它把0.999999分成3个0.33333,但是我认为这点就是错误的,因为3个1/3等于1,而3个0.33333他的最尾部不是3,而是3+1/3,这样3个合起来等于10,触发了连锁反应,所以0.999999不等于3个0.33333。 我从直观上看认为是不可能的,因此找到了证明,看起来似乎有道理,后来发现,原来是它忽视了进位造成的,本来应该进位,结果就会导致整个循环中的9都向前进一位,结果是1。实际上,现实中还会有许多这样的似是而非的问题。 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苛求别人不犯错误,犯错误应该得到宽容,比如申报项目,写论文,不能因为犯了错误就断然否定,但是,批判精神也不能少,只是不是对人,而是对事。自己要学会独立思考,你自己看懂别人的理论和自己想通别人的理论完全是两码事,后者虽然慢,困难,但是只有如此,你才能洞悉许多东西。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900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对待小人
cutefay 2009-1-24 15:02
我在上篇博文为人正直不等于说话直言直语走西口看后感的最后提到如何对待小人问题,由于那篇博文主要不是论证如何对待小人问题,所以就没有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很多读者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在后面做了评论。在这篇博文里,我想谈谈我对如何对待小人的看法。 什么谓之小人?我百度了一下,小人有很多种解释,而我这里阐述的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陈昉 《颍川语小》卷下:君子小人之目,始於 大禹 誓师之辞,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盖谓废仁哲任奸佞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亲贤臣,远小人,此 先汉 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 后汉 所以倾颓也。《朱子语类》卷七十:君子小人只是箇正不正。 许地山 《女国士》:你配说吗?偷东西的是君子,还是小人? 还有一句老话叫做心口皆是是君子,心口皆非即小人,口是心非的应该就是伪君子了。我觉得小人比伪君子容易对付,因为小人往往有其弱点,而伪君子经常伪善得很好,难以找出破绽,就像《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满口仁义道德,却背地里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 我在上一篇中提到:不要轻易得罪别人,尤其是不要得罪小人。有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小人,会把一个人置于死地。所以,能够善待一个人的时候就不要去恶意地对他,能够宽容一个人的时候就尽量去宽容对方。不过,当宽容真小人的时候,宽容归宽容,但不能完全信任这样的小人,因为很多人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很可能他有一天还会再算计你的。这段话的意思 并不是说遇到小人就要忍气吞声,而是说在打击小人的同时要注意保护自己 。 一、跟小人说话要讲究艺术。小人也有善的一面,如果有个小人对你好,我觉得那就也善待他吧!在善待他的同时好好地劝劝他不要做坏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人都是讲利益的,人也是讲感情的。如果你的劝说能够让对方觉得如果他不按照你说的话做,他就很吃亏的话,那就达到了劝说的高境界。我觉得古代魏征这样性子直敢于冒犯皇上的人的精神虽然可贵,但是如果他能够用点说话的艺术,对皇上进谏的话别那么难听,说不定皇上会更加重用他。并且幸亏李世民是个好皇帝,能够听得进去这样的逆耳的话,如果换个皇帝,估计魏征早就挂了,一代忠臣冤死,很不值得。 所以,我觉得说话的艺术很重要,同样的意思的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人听起来的舒服程度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赞美,都希望听到好听的,不希望听到批评和咒骂,这是人之常情。人们完全可以利用人性的这一点,把话说得好听一些,让别人乐意接受自己的意见。我们家的人性子直,所以有时候说话容易得罪人,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希望自己说话能够更加艺术一些,也慢慢地在学习和尝试着。 二、对付小人也要讲究艺术。我觉得对付小人不能面对面的交锋,因为小人会算计,君子往往不是小人的对手,跟小人作对就要用对付小人的办法。很多时候是小人当道,我觉得小人当道的原因一方面是很多人不敢跟小人作对,忍气吞声;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君子不是小人的对手。对付小人,我觉得那就也用小人的办法对付他。可能有人会说,如果君子用了小人的办法,那也不变成小人了吗?我觉得不尽然,我觉得是否是君子,关键要看是否做伤天害理的事情,做人是否厚道。如果铲除小人是为民除害,那么在手段上稍微用点策略,也是可取的。古代这么多战争,并不是谁的兵力多谁取胜,而要看策略。策略这个词是个中性词,而往往敌方用策略,那就叫做阴险狡诈,而我方用策略,那就叫做足智多谋。既然小人很阴险狡诈的话,那么我们必须更加足智多谋才能对付得了他。否则很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对付不成,反而自己被小人算计。 我觉得对付小人,最好是有把握一下子把他拍死,让他永远不得翻身,永远都不会再对自己构成威胁。这种办法最好是自己有十足的把握的时候用,否则一旦拍不成,自己就要遭殃了。坏人没被除掉反而害了自己,不值得。如果没有办法一下子把他拍死,那就采取另外的一种战略:暗地里把他置于死地,他还以为你是好人。这种办法是伪君子式的办法,也是保护自己的好办法。不过这种办法一定要让对方在被拍死之前不知道是你把他置于死地。 至于宽容,我觉得 宽容要用对地方,如果宽容是用在纵容小人作恶,那么就是助纣为虐 。宽容应该用在已经打败小人的时候,稍微放他一马,给他个改邪归正的机会。不过这也要看对待什么样的小人,有的小人是本性难移,再怎么宽容他也还是会作孽,那就干脆不要宽容了;如果是改正态度较好,那就宽容一下,得饶人处且饶人,给他个改邪归正的机会。 因为小人是不在乎在公众的形象的,所以人们也都知道他是小人,在这种情况下,对付小人有群众基础,还好对付。而伪君子,往往伪装得很好,世人难以辨别其真面目,对付这样的人就要难一些了。我觉得,对付伪君子,可以利用其很在乎公众形象的弱点,来打击他;或者是利用他来做些好事。 以上言论目前属于纸上谈兵,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是否可行,如有异议,欢迎指出来,我们一起探讨更合理的对付小人的办法:)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12849 次阅读|8 个评论
社会应对女硕博士们宽容一些
jxz1963 2009-1-6 17:23
昨天,我在科学网上发了一篇博导应适时推出女硕博士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8592 )。 这不,今天就有一位著名大学的女硕士找上门来送简历了,在应聘简历中无处不在地称赞着所处学校的许多硬件和强处,有些赞美的语言让我读了都有些不安,特别是一些夸大其词的表述,更让人有些好笑。 对于一所大学,那怕是民办大学,其教学、科研、实验和人才队伍,大家都是了解地,作为学生,你只要介绍好你的成绩和各种奖励或成就,就完全可以说服用人单位了,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厚厚的、那么让人费解地读上几个小时。用人单位只对你的成绩和各项硬件关注,对于其他的东西,完全没有必要罗列其中,更不会用心去读的。 再说回来,用人单位也应对应聘学生客气一些,不应横挑鼻子竖挑眼地横眉冷对。听来应聘的女硕士讲,她们到有些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感到这个世界对他们是多么地冰冷,没有一丝的笑容,没有一句温暖的话语,更别说让你坐下来聊上一会儿,好象生怕女硕博士们坐下来不走了似的。 其实,女硕博士们只是想到你们单位与你成为很好的同事,与你一起上班、干活,有一口合适的饭吃,不是来抢你们饭碗以及LG的。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单位,对于女硕博士们先别怕,应用一颗宽容的心善待女硕博士们!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5868 次阅读|12 个评论
宽容处事心量经典语句 【转帖】
麦立强 2009-1-6 14:07
转自幽草黄鹂的博客 http://lovezhigang.blog.hexun.com/27938970_d.html
个人分类: 励志修身|3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每个人都是自己领域里的偏执狂
考槃在涧 2008-11-21 15:14
在《天龙八部》里,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偏执狂里。 段誉偏执于对王语嫣的爱,王语嫣偏执于对慕容复的爱,慕容复和慕容博偏执于复国的妄想,萧远山偏执于对中原武林的仇恨,萧峰偏执于对阿朱的愧疚,阿紫偏执于对萧峰的爱,游坦之偏执于对阿紫的爱,段延庆偏执于对段家的恨, 马 夫人偏执于对萧峰的恨,天山童姥偏执于对李秋水的恨,玄慈偏执于对少林正宗的维护,虚竹偏执于和尚的身份,南海鳄神偏执于自己的排名,叶二娘偏执于失子,云中鹤偏执于性欲,段正淳偏执于风流, 那王 夫人、阮星竹、等一众红颜娇娘、莺莺燕燕偏执于段正淳,中原武林人士偏执于对契丹的恨,契丹偏执于吞并中原的野心 每个人都迷失在自己的偏执里而不自知。金庸在这本书写人只写其偏执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连每个章节的题目也很有意思: 向来痴 、 从此醉 。是啊,我们向来是偏执的,从此更加偏执。 难道我们不是活在自己的偏执里么?有的人偏执于利,有的人偏执于名;有的人偏执于感情,有的人偏执于肉欲;有的人偏执于失恋,有的人偏执于轰烈;有的人偏执于痛苦,有的人偏执于享乐;有的人偏执于成功,有的人偏执于成就;有的人偏执于安稳,有的人偏执于冒险;有的人偏执于天下,有的人偏执于小家;有的人偏执于激情,有的人偏执于淡定;有的人偏执于实,有的人偏执于道。把所有人的偏执加起来,正好就是人世间。简并后的人世间,就是文化,就是思想,就是政治。 其实很多时候,人多少会怀疑自己的偏执是否正确。想来想去,被西瓜撑死,总要好过在西瓜、芝麻之间来回游移至饿死。既然如此,干脆偏执到底。各自守住自己的愚人码头,总有人会等来客船。也许是运气,也许是注定,谁管呢?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等不耐烦跑回屋子里取暖而错过了客船。 每个人都是自己领域里的偏执狂,被人误解也误解他人;所以聪明人警惕自己,宽容他人,世间的事,不过如此。 熊天平 愚人码头 时间是码头 它收留我停泊 满载的渔获 原来是你我 拥抱的失落 在爱情的码头 我燃烧我的船 怕夜黑时候 你疏忽错过 我焚心等候 我已不能回头 天,它可愿意帮我 你在何处漂流 你在和谁厮守 我的天涯和梦要你挽救 我已不能回头 天,你要伤我多久 多麽愚蠢是我 多麽爱你是我 才会守着不走 你给的寂寞 才会痴痴固守 这愚人码头
个人分类: 哲思|4949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