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威斯康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什么学术研究和科技推动可超前社会发展许多年?
geneculture 2016-12-18 07:33
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大学职能的形成过程有几个里程碑,英国提出教学理念(纽曼),德国提出研究理念(洪堡),美国提出服务理念(威斯康星)、国际交流理念(伯克利)和引领社会发展理念(哈佛) 这就是为什么学术研究和科技推动可超前社会发展许多年的一个重要原因。--邹晓辉Geneculture 电子地图的导航作用已经普遍被大众所体验到了,尽管其背后的GPS科技和数据库技术的支撑并非被每一个人所理解;知识地图或知识图谱以及知识导图也开始被一些人所体验到了,尽管其背后的知识库与知识中心等技术和GLPS、GKPS以及GSPS乃至GHPS(GPS可视为其一类典型的特例)科技支撑也并非能被每一个人所理解。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学|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招收公派硕士和博士
热度 2 chunhuizhang 2013-11-14 13:22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www.wisc.edu,2012年交大版世界排名19位)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统工程系Troy Runge教授计划招收2-3名公派或联培博士生或硕士生(国家公派、学校公派或广州市菁英计划),Runge教授的主要研究方面为生物质精炼(Biorefinery)和碳水化合物的化学催化转化、酶解和发酵等,所在的研究机构为美国能源部三大生物质能源实验室之一,实验室的科研条件良好,设备仪器齐全,网站为http://energy.wisc.edu/。Runge教授的详情请参见bse.wisc.edu/Troy_Runge.htm。 要求: 1. 大四在读本科,研三在读硕士,博一、博二的在读博士 2. 英语通过相关的外派考试,良好的听说读写水平 3. 较强的动手能力,勤于思考,勤奋好学 4. 掌握与碳水化合物相关的仪器分析手段 5. 有制浆造纸、木材化学、林产化学、资源科学、微生物学背景者为佳。 有意者请与张老师联系,huey.c.zhang@gmail.com.
563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跨学科研究实践
sdzjh870 2013-9-16 22:20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跨学科研究实践 分校集群聘请计划(CHI)旨在通过跨越现有学术部门的界限,促进跨学科研究、教学和服务,以满足跨学科知识领域的新需要,推动美国经济发展。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简称UWM)是威斯康星大学系统的旗帜性学校,也是美国及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在美国大学中有公立常春藤之称。与美国其他主要的研究型大学相比,UWM对跨学科教学、研究与服务进行了更为广泛的支持。近期以来,UWM开展了分校集群聘请计划(Cluster Hiring Initiative,CHI)的实践,以满足新的知识领域、新的教学形式和日益复杂的应用研究的需要。 □陈艾华 邹晓东 陈勇 分校集群聘请计划(CHI)的提出 1998年,UWM发起了一项大学/州伙伴关系创新性计划,即CHI。这一大胆的计划旨在通过跨越现有学术部门的界限,促进跨学科研究、教学和服务,以满足跨学科知识领域的新需要,推动美国经济发展。它有7个主要的目标:学校组织一些有实力的学院对某一知识领域进行研究,而不是由现有的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研究;提供新的研究途径和合作机会;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通过跨学科研究、教学和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发展威斯康星思想;鼓励和促进有实力的学院、教职员工进行合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新课程;协助大学履行其他使命,特别是要增加校园的多样性。 CHI围绕某一思想而形成研究集群。集群本身是一个虚拟的实体,不隶属于任何组织机构,集群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开展活动。因此,它也被称为“自然实验”集群。虽然没有特定的研究中心、研究所或部门结构,但通过定期举行会议,与会议/活动赞助商联系、协同教学、研究与服务,促使不同学院的教师群体之间就某一共同感兴趣的跨学科问题开展合作研究。UWM试图通过一些内部评估与会议,掌握集群的跨学科研究经验,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合作与发展。参与CHI的教师称为集群教师,集群教师具有双重甚至多重身份。除非在集群建议和聘用书中有具体说明,集群教师一般都要履行其作为所在学院一员的职责,如教学、研究和公众服务。 自CHI 实施以来,由于UWM教务长办公室对其进行重点的财政支持,这一独特的计划形成了一些研究集群,如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集群、计算机工程研究集群、美国比较研究集群等,为跨学科和跨机构合作提供了新的思想。目前,全美各地的多数大学都在复制或采用这一创新性的举措,如2007年11月,密歇根大学宣布投资3000万美元鼓励聘请100名教师,其目标就是扩展跨学科教学与研究。 分校集群聘请计划(CHI)的管理体制 第一,设置专门的跨学科研究管理机构。为了在管理上给予跨学科研究以大力支持,UWM教务长办公室在CHI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务长办公室在CHI中的主要职责包括:负责对CHI进行整体规划、对CHI进行监督和评估、为集群和跨学科研究提供咨询和政策指导等。为了促进集群、跨学科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教务长办公室需要关注集群和跨学科及跨学院的行政问题。教务长任命的学院咨询审查委员会由6人组成,其中4人分别来自4个不同部门的研究委员会,另外2人由校长指定。学院咨询审查委员会依据5条标准对集群建议进行评估,分别是:计划的质量和价值;UWM的使命与愿景的相关性;适时性;成功的潜能;教师多样性的潜能。2004年秋天,教务长办公室组建了集群聘请/跨学科咨询委员会,为集群和跨学科研究提供咨询和政策指导,确保对跨学科研究的投入具有价值性。UWM通过设置这种专门的跨学科研究管理机构,从组织和人员配备上保证了跨学科研究的顺利实施。 第二,创建跨学科文化与研究平台。CHI为UWM创建了跨部门、跨学院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超过三分之二的研究集群是大型研究中心、大型研究计划或团体的组成部分,主要进行教学或研究活动。UWM许多部门在其报告中指出,通过跨越部门之间的障碍,为各部门建立桥梁,研究集群发挥了它最大的优势——为研究主题提供了多方的解决方法。许多部门已经营造了更为广泛的跨学院文化氛围。而且,CHI也使它们聘请到了一些新教师,而这在传统的文化与部门管理体制中是无法做到的。一些聘请的集群教师现已成为某一部门的主席或大学委员会的成员,他们将跨学科文化进一步融入到现有的体制文化中。此外,CHI 还通过消除组织、管理和人员障碍,建立了跨越部门与跨越学院的联系,甚至在许多不同的研究集群成员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网络。更为重要的是,大多数研究集群已与当地、区域、国家和国际网络建立了联系,创建了跨学科研究平台。 第三,支持教师路线。通过CHI,UWM认识到一些教师致力于追求重要的、新的、更具实验性的、尚未成熟的项目研究或偏离单一学科核心的跨学科研究,而现有的工作制度及学院的治理可能会限制部门在教师聘用方面寻求新方向的机会,各部门可能无法聘请到这些教师;同时,主流的学术文化和学术结构往往复制现有的专门知识领域,对个人取得的成就进行奖励,而忽视对团队合作进行奖励。在大学或学院,这种学术文化和学术结构对激励和奖励跨学科研究和合作的行动产生了明显的制约。为了革新原有的实践理念,教务长希望各学院提出一些建议与意见,并确定一些有前途的合作项目。自1998年以来,各学院提出了数以百计的建议以支持教师路线使教师追求和发展新的、有前途的跨学科领域和进行合作研究。UWM已经进行了五个阶段的集群鉴定和资金资助。截至2003年,49个集群中137条学院新路线获得了权威机构的主要资助,学校也配套增设了6个集群教师职位。从1998年CHI 实施以来至2008年1月,教务长办公室批准资助了49个集群中的142条教师路线,学校在2003年的基础上配套增设了5个集群教师职位,以促进研究集群的发展。 分校集群聘请计划(CHI)的成果 UWM每5年对CHI进行一次评估。2003年,教务长特设咨询委员会对CHI进行了第一次评估,认为研究集群是新研究、新课程和新服务活动的孵化器。2008年,集群/跨学科咨询委员会通过为期两年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对CHI进行了第二次评估。 在研究方法与研究能力上,CHI建立了UWM跨学科研究方法,使其具备了跨学科研究能力。CHI自实行以来,为跨学科合作和打破体制壁垒提供了新的思想与观念,促进了跨学科合作的发展。现已发展成熟的研究集群在积极创建跨学科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同时也已成为新发现、新过程、新应用的一个重要催化剂,为跨学科研究新方法的发展和理论建构改善了条件。 在教学上,CHI取得了一项显著的成就,即对现有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跨学科课程和计划进行了更新和开发。CHI中几乎每个研究集群都开发了新的课程,一些研究集群甚至已经开发出新的跨学科计划。此外,由于集群教师获得了几个大型的研究生培训项目,UWM已成为一个在多个领域为研究生提供培训的国家或国际中心。其他先进的教学经验包括:把生物科学技术融入到本科生化学课程的实验部分中、为私营部门员工实习和培训创建新的跨学院竞赛、为跨学科实验室和个人获得实践经验创造新的机会。一些研究集群通过提供专门的夏季学术计划和机会,为少数民族高中生和具有本科水平的高中生开发其跨学科技能提供新机会。 在公众服务和公众参与上,几乎每个研究集群都有一些服务活动。一半的研究集群已开展了新的服务活动,如会议、研讨会或系列讲座等都对公众开放。将近三分之二的研究集群在UWM、其他大学和教育机构、企业、政府机构及其他团体之间建立了校内校外伙伴关系,以促进CHI的进一步发展。 《科学时报》 (2010-8-17 B3 国际)
个人分类: 教学资源|1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著名土壤环境学家-黄盘铭
热度 1 snoopyli 2012-12-14 21:49
黄盘铭教授,土壤学博士,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终生教授,国际土壤学会土壤界面反应专业委员会的开创者,迄今唯一一位获得美国土壤学会土壤科学研究奖的华裔科学家。黄教授早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后来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然后一直呆在加拿大的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大学。黄教授长期致力于环境土壤化学领域的研究,学术造诣高深,在土壤组分相互作用及污染物对环境质量冲击方面取得了国际公认的重大成就。出版著作17本,发表SCI论文300多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刊物上发表论文9篇,《Soil Science》、《Analytical Chemistry》、《Geoderma》等国际刊物特约Book reviews 6篇,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283场。 黄盘铭教授现任《Bio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Environmental Systems》系列丛书主编,曾担任《The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和《Water, Air Soil Pollution》副主编、《Water Pollu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Canada》、《Chemosphere》、《Trends in Agricultural Sciences-Soil Science》、《Geoderma》、《The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Trends in Soil Science》、《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Humic Substances in the Environment》等十余种国际刊物的编委;《Nature》、《Science》、《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等国际刊物的审稿专家;国际土壤学会、美国土壤学会、加拿大土壤学会、加拿大农学会、美国农学会、美国化学学会、纽约科学院、国际腐殖质协会、国际水污染研究和控制协会、国际生态健康和医学学会等20余种学会会员。 求学经历: B.S.A., Agricultural Chemistry,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1957 M.S., Soil Science, University of Manitoba, Winnipeg, Canada, 1962 Ph.D., Soil Scienc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USA, 1965 中兴大学个人主页: http://www.nchu.edu.tw/~soil/html/teachers/teachers_19_periodical.html 发表的Nature文章列表: 1.Huang, P.M. and M.L. Jackson. 1966. Fluoride Interaction with Clays in Relation to Third Buffer Range. Nature (London) 211:779-780. 2. Huang, P.M. and L.M. Kozak. 1970. Adsorption of Hydroxy-Aluminum Polymers by Muscovite and Biotite. Nature (London) 228:1084-1085. 3. Kwong, K.F. Ng Kee and P.M. Huang. 1978. Sorption of Phosphate by Hydrolytic Reaction Products of Aluminum. Nature (London) 271:336-338. 4. Oscarson, D.W., P.M. Huang, C. Defosse, and A. Herbillon. 1981. Oxidative Power of Mn (IV) and Fe (III) Oxides with Respect to As (III) in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Environments. Nature (London) 291:50-51 5.Shindo, H. and P.M. Huang. 1982. Role of Mn(IV) Oxide in Abiotic Formation of Humic Substances in the Environment. Nature (London) 298:363-365. 6.Inoue, K. and P.M. Huang. 1984. Influence of Citric Acid on the Natural Formation of Imogolite. Nature (London) 308:58-60. 7.Shindo, H. and P.M. Huang. 1984. Significance of Mn(IV) Oxide in Abiotic Formation of Organic Nitrogen Complex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Nature (London) 308:57-58. 8. Wang, M.C. and P.M. Huang. 1986. Humic Macromolecule Interlayering in Nontronite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Phenol Monomers. Nature (London) 323:529-531. 9. Lou, G. and P.M. Huang. 1988. Hydroxy-aluminosilicate Interlayers in Montmorillonite: Implications for Acidic Environments. Nature (London) 335:625-627 注:估计应该是目前华裔以及土壤学届发表论文最牛的人,在经典的土壤化学领域发表9篇Nature论文,估计也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也是很困难的事情。
个人分类: 著名学者|3043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发现的一个问题
热度 4 bpding 2012-11-8 15:58
昨天下午,我去人大教育学院听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 麦迪逊校区教育学院著名教育学者 T. S. Popkewitz 教授的一个讲座。他讲的是美国乃至各国教育改革中一些难解的问题,如美国奥巴马政府、小布什政府的一些教育改革政策,它们在试图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些看似是新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历史上是一直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学校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性问题。如贫困学生的学习问题、种族问题、性别问题等等,它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但又不可能仅靠教育改革就能解决好。 Popkewitz 教授 擅长于以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视野来分析社会和教育问题,试图以一种新的、另类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途径。 在接下来的问答阶段,人大的研究生提问很活跃、很积极。但大家提出的问题总不外是关于中国教育的某个难题或自己困惑的问题,希望 Popkewitz 教授给以“解惑”(这是我们中国学子对待“老师”理所当然的期待,自古皆然)。老先生是一个诚实、正直的学者,对于很多来自同学们的问题,他干脆回答“不知道!”。有些问题虽然他接过来,尽力予以回答,但在我听起来感觉有些“答非所问”。或许他自己也感觉到如此,所以最后他有些愤愤地说:“你们干吗老问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不知道啊!我在北京都需要别人帮助我,我哪里提得出你们所需要的解决问题的方略啊?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等大师们都提出了很好的理论,可是他们的理论也不能拿来现成地解决当今的社会问题啊!”如此等等。 其实,作为美国的一位知名教育学者, Popkewitz 教授来讲学,并不是带来一堆“锦囊妙计”应付我们提出的问题,重要的是他研究问题的视野、方式和方法。他研究当代美国教育问题和教育改革,总是历史地进行分析,用后现代的眼光寻找问题的历史脉络及其与当代的联系,质疑看似合理的教育改革政策背后存在的问题和造成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后果,非常具有辩证思维和宏观视野。可是,对于这些,我们的研究生似乎没有注意到。所以提问总是怀着期待的心情满心指望人家给自己“解惑”。结果是提问者和回答者都感到不甚愉快:前者没有满足自己的期待,后者可能感到无法展开交流和对话。作为大学教授,他不希望看到提给他的问题是跟他的学术研究不甚相关的,而是希望听到对他的讲座进行质疑、甚至批评的问题或评论,是能够让他从对话中获得新的理解的问题。 从昨天人大教育学院的那场讲座的问答中,反映出我国教育(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一个严重的问题:学生对教师的严重依赖,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性。我国的教育模式仍然是自古以来的“上所施,下所效”也。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姑且如此,其他学校的学生可能更是等而下之了。中国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人的现代化,要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家庭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好,社会教育也好——需要现代化甚至后现代化。但从另外一面看,教育的现代化需要社会政治改革作为前提,国家要民主化,要高举“五四”时期“赛先生”和“德先生”两面大旗。没有社会改革,没有政治体制的改革,教育现代化就难以成功。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2612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沉痛悼念郑国锠老先生
baobeisha 2012-10-13 00:01
郑国锠,男, 1914年3月生,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植物细胞学家、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一位长期从事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学者。1943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博物系,1950年底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历任兰州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名誉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兼研究员,杭州大学生物系客座教授。曾任国务院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细胞生物学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植物细胞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委员,《细胞学》副主编,国家教委高校理科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细胞生物学编审组组长。《植物学报》、《实验生物学报》、《西北植物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编委,《细胞生物学进展》主编,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科协副主席。   他长期从事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教学工作方面,1978年由教育部授命编写国内第一部《细胞生物学》高等学校教材和草拟《细胞生物学》教材大纲,并成立了教育部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室。1980年《细胞生物学》第一版由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连续印了八万余册,1992年又出了《细胞生物学》第二版,已重印五次。编写了实验教材《生物现微技术》。1980年在国内首创细胞生物学专业,并在兰州主持召开了全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成立大会。先后多次举办了全国细胞生物学师资讲习班和实验课班,为国内培养了大量细胞生物学教学与科研人才。在兰州大学生物系执教五十余年,长期从事生物学基础课和实验课的教学任务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已毕业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32名,这其中大部分已成为国内外学术带头人和各单位的领导骨干。 在科学研究方面,他长期从事植物细胞融合和细胞工程的研究。在早期他发表的有关植物体细胞染色体减数的论文提出的体细胞同源染色体在前期分离,后期形成双纺锤体,最后形成为四个单倍体,是国际细胞学公认为体细胞内出现的染色体减数机理之一。在细胞融合(Cytomixis)方面,研究了细胞融合的起因、机理及其生物学意义;近年来又进行了胞间连丝和胞质通道生物发生的过程及其功能,细胞骨架和核骨架与细胞融合运动的关系的研究。首先肯定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运动是自发的正常生理现象,发现核液运动和收缩蛋白与染色体穿壁运动有密切的关系,而染色体穿壁运动后出现的染色体突变又与核型进化和B染色体的起源有关。1998年发表在Protoplasma杂志上题为“百合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I纤维素酶的细胞化学定位及其与次生胞间连丝形成的关系”一文,解答了国际上几十年来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即阐明了形成胞间连丝所需的酶出现的时间和部位,受到编委的重视,将该文的一张照片刊登在封面上。在植物细胞工程方面,指导研究生在花药和未授粉子房培养、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体细胞胚的发生、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杂交、抗盐作物品种的筛选和遗传转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曾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主持了国家教委的“七五”规划生命科学中的“细胞工程”项目,取得了一些成就,其成果编有《植物细胞工程应用基础研究新进展(1988)》一书。2011年郑国锠获“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CST杰出贡献奖”。 (转自人人网-王则夫)
1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利用光子反弹可对角落处物体成像
crossludo 2012-8-19 20:07
利用光子反弹可对角落处物体成像 受光子放大和光子在室内被物体和墙壁反弹现象的启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和莱斯大学的科学家利用先进的光学系统追踪反弹的光子,从而能够“看到”隐藏在屋内拐角处无法直接看到的物体。该技术在未来有望成为减灾和无损生物医学成像的无价之宝。 麻省理工大学研究生奥特克莱斯特·古普塔表示,当光子从墙上反弹并射在室内拐角处暗藏物体上被反射回来时,利用光子环绕和反弹的时间数据,他们能够获取有关物体几何形状的信息。 先进光学系统主要由超快激光器和两维超快扫描照相机组成,它们的工作频率可达每秒万亿次。科学家用它们能在1秒钟内拍摄数10亿张图像,通过分析反弹光子的运动状况“看到”室内拐角处的物体。 超快扫描照相机与其他照相机不同,它是根据光子进入照相机的时间来成像。古普塔说,这样的成像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光子需要多长时间被反弹回来的良好途径。如果在拐角处存在某种物体的话,光子返回得越快则进入超快扫描照相机的时间就越早。他们用超快扫描照相机捕捉和计算光子数,每张图像上有3个或更少的光子。通过快速大量的成像来生产扫描图像,帮助他们决定光子传输的距离(以厘米计算)。当数据收集完成后,他们便能了解拐角处暗藏物体的基本几何形状和3维成像。 新的成像技术具有众多潜在的应用,其中包括在救灾方面的应用。古普塔认为,如果有房屋倒塌,新技术能够帮助救灾人员知道废墟内是否有人存在。事实上,新技术几乎适用于各种各样的灾害现场,特别是需要了解内部具体情况以及角落处是否有人的火灾,火灾的危险程度以及有害环境,由此人们不会冒险派人进入燃烧的房屋内,新技术可以极大地减少救灾人员可能面对的威胁。 此外,新技术十分有望被用作无损或非侵害生物医学成像,帮助医生掌握病人皮下组织的情况。这是科学家目前要着手研究的课题。古普塔表示,根据典型的时间表,研发展示到产品推出,新技术商业化需要5年至10年的时间。
个人分类: 趣味科技|18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决定去威斯康星大学任教。
热度 7 dongfangfr 2012-5-5 10:43
历时半年的教职申请终于尘埃落定。拿到几个offer,最终决定去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任教。 欢迎对无线网络及相关领域(mobile computing, smart grid等)感兴趣,并有志于到UW-Madison ECE或CS读博士的同学与我email联系。也欢迎公派或联合培养博士生前来学习交流。 如果你有较强的功底,并且足够用功,那么我保证你在五年之后能拿到美国高校/研究所或国内顶级高校的职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810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金观源 四十五年磨一针
Wuyishan 2011-12-5 11:33
金观源 四十五年磨一针 http://news.idoican.com.cn/xhsmb/html/2011-11/24/content_3155309.htm?div=-1 金观源 美国著名针灸专家,国际著名中医大师,神经生理学家,系统医学家,反射学家与时间生物学家,美国大芝加哥地区(包括威斯康星州)著名社会活动家,具有中西医结合、国内外45年从事针灸临床与科研的独特背景。现任美国国际整体医学研究所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著作论文丰富,代表作有《现代医学针灸(英文版)》《临床针灸反射学》《现代时间医学》《生物钟与健康》《针灸与控制论》《风靡世界的针灸之谜》《高血压的魔咒》等。 □本报记者孙梦姝 他跨越了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经历了中医与现代医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激烈碰撞,他是金庸、古龙的粉丝,他将文学创作的灵感融入到医学写作之中,已过“知天命”的他声如洪钟、语言幽默、博学强知、心向祖国。古语有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他花费45年,终于磨成了“一根针”。他就是金观源。 缘入医门 1949年9月20日,在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前十天,金观源出生在杭州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母给他取名为“观源”,有“饮水思源”,不忘祖根的含义。 但谁都不知道,他在以后的人生中,居然多次应验自己的名字。他缘入医门,探索人体内部的奥秘与救死扶伤,就像观音菩萨手持瓶中的圣水,悬壶济世,源源不绝。而且,“观源”与人体要穴“关元”同音,英语翻译完全相同。关元穴区正是真气的发源地——丹田所在。“观察内难精髓义,源泉引导针法中”,这是20年后金观源的老师焦勉斋赠他的藏头诗。玄冥天机,跃然纸上。 然而,他步入医门纯属时势所迫。1966年,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适逢金观源高三毕业。在中学时代,他从来没有想过将来要做一个医生。他爱好数理化,其成绩一直是班里最优秀之列。他的外语也相当杰出,高一时已开始用当时苏联出版的俄语数理化教材作为课外读物,还曾翻译了一本俄语版的数学习题集。在化学家父亲的影响下,他把今后的专业方向朝化学领域倾斜。“文革”前夕,他已填过大学报考志愿: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第二志愿是当时还在北京的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文革”摧毁了高考招生制度,也毁灭了他想当一名化学家的梦。风起云涌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使他们这一代人还未掌握一点谋生的本事,就早早地卷入到“与人斗”的政治漩涡中去,接着又把他们送向农村去“与天斗,与地斗”。1969年4月,金观源单身一人离开从小长大的杭州城,来到浙江省湖州市的善琏镇下乡“插队”。金观源由此走上了一条从“赤脚医生”开始的从医之路。 圆梦大学 一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使得金观源这代人丧失了求学的最好年华,他也因此耽搁了11年才迈进大学校门。但他在农村期间没有放弃自学,而担任赤脚医生的工作又让他拼命地“在实践中学习”,故还多多少少地有了一些弥补。 他的“大学梦”是在粉碎“四人帮”后实现的。1978年5月3日,他告别了新婚不久的妻子,离开了奋斗近十年之久的湖州城乡,成为高等学府——浙江医科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医疗系77级的一名本科生。虽然考上大学的过程异常艰辛,但是他凭着过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随后,他又以大学毕业的同等学历考上该校生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从此,他的学业突飞猛进。在那“科学的春天”里,从艰苦自学条件下闯出来的他,在高等学府优越的条件下,自由自在地游弋于知识的海洋中,大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 在人才济济、高手如云的高等学府里,年轻教师可以学到老教师的各种长处,这是好的一面。但另一方面,要想早日出头,树立一个称职教师的形象与建立一个属于自己领域的科研基地,则实不容易。从毕业留校起到1989年初出国前,金观源就是在这样的竞争中奋斗的。 成绩斐然 好在经过5年的深造,他的基础知识已经相当扎实,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大大提高。而且,他与一般从未跨出过校门的研究生也不同。因为他上学前已有过多年实践经验,经理论与基础训练后又重新回到实践中来,故无论是在大学里搞教学抑或科研,都是得心应手。最难得的是,他开创了完全属于自己的科研领域,这就是现代时间生理学与时间医学。根据经气的子午流注理论实施针灸,可以算是古典的东方时间医学,但它毕竟是十分原始与简朴的认识,其中牵强附会之处甚多。在现代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时间医学就不同了,它完全是科学实验的结晶。随后,他参加了“中国时间生物学与时间医学会”的筹建,1988年出任其第一届常务理事,在国内多种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有关生物钟的论文与综述。随后他的两本著作《生物钟与健康》与《现代时间医学》分别于1988年与1993年出版。 金观源在浙江医科大学工作的7年中,从内部来看,他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科研思维方法与学术表达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外部来看,他也获得了从教学到科研的双丰收。 扬名海外 1989年2月,他受邀到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当访问教授和开展博士后研究。原计划只一年时间就回国,但没有想到,由于种种原因,从此他就离开了自己为之奋斗过多年的母校与祖国,开始了流落海外,重新创业的艰苦历程。在美国弘扬祖国医学的过程中,他与当地人民之间建立了可贵的友谊。有一次,金观源与妻子在当地的医院妇产科病房为一位白人律师做接生手术时做了第一例针刺麻醉。经新生儿的父母亲要求,金观源给婴儿取了中文名字“谊”,以纪念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他在以后的一次回国报告中曾提出目前中国开展“针灸外交”的重要性不亚于当年的“乒乓外交”,即源于那次针麻实践。不少相信中医或针灸的西方人通常都对中国表示友好,他幽默地说:“如果每一个美国人都扎过针灸,那中美友谊一定牢不可破。” 相濡以沫 在“磨针四十五载”中,金观源最感激的是他的合作者和贤内助——相嘉嘉,他们相濡以沫,同甘共苦。金观源1976年首次提出信息带理论时,他和妻子正在热恋之中,理论提出前她就十分支持金观源的研究工作,理论提出后又与他一起分享报告成功的喜悦。来到国外后,在金观源的海外创业过程中,妻子不仅是他朝夕相处的伴侣——“同吃、同住、同劳动”,更是他的得力助手,家内家外充分表现出妻子待人处事的气魄与才华。“研究所与诊所发展业务的很多策略与办法都是她首先提出的。我每写一本书,她都是第一个读者,并且认真地一字一句地加以修改。许多新观点,其实都是我们两人共同的看法或体会,在多次讨论中逐步形成的。”金观源对妻子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采访的最后,金观源回想自己从开始拜师学艺起到步入杏林,至今已有45个年头。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的信息带理论,已在大量的国内外医学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开拓。“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科学化的现代针灸疗法可以造福全世界所有民族的人民。”金观源说道。
个人分类: 中医国粹|3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诺贝尔的囚徒
dongzg101 2011-10-30 23:52
作者简介 卡尔·杰拉西(Carl Djerassi)“人工避孕药之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发明家名优堂成员。1923年生于奥地利,1945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1959年起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杰拉西在化学领域卓有建树,发表过1200篇学术论文,他是唯一一位先后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美国国家技术奖章的科学家,并获得首届国际沃尔夫化学奖、美国化学界最高奖——普里斯特利奖等多项荣誉,1999年被《泰晤士报》评为“千年最有影响力的三十大人物”之一。杰拉西在退休后,致力于用文学形式帮助公众了解科学界的“部落文化”,先后出版5部小说和3部剧本,赢得了国际性声誉 。 敢于揭开科学恶疮的人不多,而能如此深刻地用一个故事讲述出这一切的,肯定当推《诺贝尔的囚徒》。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已经幽怨太深,我们在憧憬中国科学走向世界一流的美好未来的时候,是否也应该静下心来看待我们自己的科学共同体?唯SCI论、唯第一作者论、唯第一单位论等等已经严重侵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自己把自己束缚成了科学的囚徒…… 来源:生物秀佛骨舍利原帖 请依次下载,合并解压
13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贫困人口4620万创纪录 每6.6人中就有1名穷人
zhao1198 2011-9-15 19:23
综合美国媒体9月14日报道,美国人口普查局13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2010年贫困人口达到4620万人,与2009年相比新增贫困人口 260万人,达到52年来的最高值;贫困人口比例攀升至15.1%,相当于6.6个人中就有一名穷人,为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所谓贫困人口,系指四口之家税前年现金收入低于22314美元或两口之家低于14218美元。    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为49445美元,比前一年下跌了2.3%,与2000年的数据相比减少了7%,创下了1996年以来的最低记 录。从人口分布来看,去年收入下滑最多的是年轻人和少数族裔。去年美国黑人的家庭收入中位数下滑了3.2%,而非西班牙裔白人的收入中位数则只下滑了 1.3%。   威斯康星大学的一位学者表示,引起贫困人口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失业,并称“如果那些没有工作的年轻人不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话,这一数字可能会更高”。   此外,报告还指出,2010年美国18岁以下青少年的贫困人口比例由2009年的20.7%上升至22%;对于6岁以下的儿童,这一数据更为可怕,2010年有高达25.3%的6岁以下儿童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媒体认为,此份报告将为美国国会未来探讨促进就业和削减赤字法案提供参考,同时也会令就业和经济问题成为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主要辩题。     资料:我国贫困人口标准和美国贫困人口标准   现在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标准过低,仅相当于国际贫困线确定的最低贫困人口标准的1/5,相当其贫困标准的1/10;相当于美国贫困人口标准的1 /50。贫困人口难以完成在当前社会一般的、正常状况下劳动力的再生产。农村贫困人口从2亿多减少到2000多万,主要不是扶贫工作所致,而是到城镇打 工。  1985年,我国开始制定的农村贫困人口标准是206元人民币,每人每天不足1元。当时世界银行提出的最低贫困人口标准是每人每天1美元,贫困人 口标准是每人每天两美元。20年后的200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标准提高到652元,增长了两倍。但农民消费的主要生活资料价格上涨了远不止两倍,我国 农村贫困人口标准实际不升反降了。   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力价值内涵主要包括了三个部分:一是劳动力本人的生活资料价值;二是劳动力子女的生活资料价值;三是劳动力及其子女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劳动力价值包含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品种应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例如,电冰箱、电视 机、洗衣机以及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在西方发达国家,半个世纪前已纳入劳动力价值之中,因为它们不再被视为奢侈品,而被视为生活必需品。构成劳动力价值的生 活资料是以满足社会一般水平为依据,而不是仅以维持生命为依据。   我国的城市与农村由于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实行一系列不同的具体制度,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的状态,就现实而言,只能制定不同的贫困标准。   但我国不仅没有制定城乡统一的全国贫困人口标准,至今也没有制定城市贫困人口标准;改革开放后不久制定了农村贫困人口标准,至今已有20年历 史,但不是以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学说作为理论基础,而是以国家职能部门和一些学者提出或赞同的"绝对贫困"作为基础。所谓"绝对贫困",就是生存贫困,即 以维持生命为原则,体现在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现行标准上:1985年206元,1990年300元,1999年625元,2003年637元,2005年 652元至今。   按目前每人每天1.8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标准,只是我们通常所能购买的最普通的1斤大米或1斤面粉的价钱,但只靠1斤粮食而没有任何其他东西是不能再生产出健康又有一定文化教育水平的劳动力的,仅只能维持生存而已。   绝对贫困不应该定义为生存贫困(也可以称之为生命贫困),而应当以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的内涵为基础。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绝对贫困问题,而发达国家主要是相对贫困问题,因为他们制定的贫困标准明显超过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的内涵,而只相对于富裕阶级和中产阶级而言是收入较少的。   2003年9月2日报道美国的贫困人口为3480万,2004年美国贫困人口又增加140万,占其总人口的12.4%。这是美国人口普查局对外公布的官方数据。我国2003年公布的贫困人口数据是2900万,占总人口不到3%.   美国贫困人口标准是四口之家年收入低于16895美元,人均4000美元(约合人民币3万多元)。我国很多媒体宣传美国贫困人口如何多,但较少提到美国贫困人口的标准;宣传我国贫困人口近年来大幅减少,也较少提到我国贫困人口的标准问题。   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最新数字,2005年划分贫困线的标准是:单身年收入低于9570美元,两口之家低于12830美元(约相当于每年10万元 人民币),三口之家低于16090美元(约相当于每年13万元人民币),四口之家少于19350美元(约相当于每年近16万元人民币),五口之家少于 22610美元(约相当于每年18万多元人民币)。   美国的贫困人口最近几年基本保持在3500万人左右。美国贫困人口中有46%的家庭拥有自己的房屋。美国人口普查局调查的这部分人拥有的典型房 屋一般有三间卧室,一个半卫生间(家庭中带浴池和抽水马桶的卫生间称为全卫生间,只有抽水马桶的卫生间为半个卫生间),一个车库,一个门廊,以及一个晒 台。76%的贫困人口家庭里有空调,75%的贫困家庭拥有一辆汽车,30%的美国贫困家庭拥有两辆汽车,97%的贫困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一半以上的贫困 家庭拥有两台或两台以上的彩色电视机,78%的贫困家庭拥有录像机或者DVD ,62%的贫困家庭装了有线电视或者卫星电视,73%的贫困家庭有微波炉,一半以上的贫困家庭有立体声音响装置,1/3的贫困家庭有洗碗机。   美国贫困家庭的孩子和中产阶级的孩子在摄取蛋白质、维他命和矿物质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贫困家庭孩子摄入的营养甚至超出 身体的需要。贫困家庭的孩子事实上比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消费更多的肉类食品,贫困家庭的孩子平均蛋白质摄入量超过政府卫生部门建议摄入量100%。   今天美国大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一般都营养过剩,他们的平均身高比美国在二战期间参加诺曼底登陆的美国军人高1英寸,体重重10磅。家庭里有孩子 的美国典型的贫困家庭,每年父母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平均只有800个小时。如果以每天工作8小时来计算,贫困家庭的父母每星期只上16小时的班。如果这些贫 困家庭的父母每周工作40小时,那么75%的穷人家庭将立即脱离贫困。   而且,我国652元的贫困标准意味着贫困人口实际上达不到这个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不是贫困人口了,而是计算到脱贫人口中去了。至于说每人每年非食品消费的261元,这包括了除食品以外的一切支出,主要是医疗和教育以及住房、穿衣等等。   据一项调查说,现在中国部分城市的居民一次感冒的医疗支出平均为220元,这也就是说中国贫困人口每人每年的全部非食品支出仅够城市人感冒一次多一点。况且几乎所有工业品农村比城市贵、小城市比大城市贵。   笼统地说农村物价比城市便宜,实在是糊涂话,因为农村市场发育程度低,竞争不充分,再加上运输成本高等原因,并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平均利润率规律不同程度的发生作用。   世界银行从1990年以来就一直统计全球贫困人口的数据。最近一次调查是1999年10月进行的:全世界60亿人口中有28亿人每天生活费用不足2美元,有12亿人口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   其中中国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的贫困人口为2.12亿。也即最低贫困人口,称低贫困线。中国每天生活费用不足2美元的贫困人近7亿,占总人口的50%以上,这也称高贫困线。世界银行列出的中低收入国家大多采用高贫困线。中国也是被世界银行列为中低收入的国家之一。   资料来源:天津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刘纯彬《我国贫困人口标准再探讨》,原载2006年第6期《人口研究》
个人分类: 世界_经济|1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国外地质大学排名
fyh1010 2011-3-14 11:09
2007年Geology 地质学专业排名 1 Stanfo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 2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 3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理工学院 Penn State University Park宾州州立大学-University Park Campus 5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7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亚利桑那大学 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9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10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华盛顿大学 11 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 12 Columbia University,The School of General Studies哥伦比亚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康乃尔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 1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 17 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 1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 20 Brown University布朗大学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明尼苏达大学Twin Cities分校 22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科罗拉多矿业大学 23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南加州大学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2007年Earth Sciences 地球科学专业排名 1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理工学院 2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 Stanfo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 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5 Columbia University,The School of General Studies哥伦比亚大学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7 Penn State University Park宾州州立大学-University Park Campus 8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亚利桑那大学 9 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11 Princeton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华盛顿大学 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 15 Cornell University康乃尔大学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芝加哥大学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19 Brown University布朗大学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 21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明尼苏达大学Twin Cities分校 25 Rice University莱斯大学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28 Stony Brook University SUNY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南加州大学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31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科罗拉多矿业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西北大学 34 Duke University杜克大学 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印地安那大学伯明顿分校 Texas AM University德州AM大学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Champaign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 38 Rutgers University New Brunswick罗格斯大学新伯朗士威校区 University of Hawaii-Manoa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University of Oregon俄勒冈大学 43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Columbus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 Oregon State University俄勒冈州立大学 Purdue University,West Lafayette普渡大学西拉法叶校区 University of Miami迈阿密大学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The University of Utah犹他大学 49 Dartmouth College达特茅斯学院 Lehigh University利哈伊大学 New Mexico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马萨诸塞大学Amherst校区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University of Wyoming 55 BOSTON University波士顿大学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佐治亚理工学院 University of Alaska-Fairbanks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堪萨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俄克拉荷马大学 60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Baton Rouge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伦斯勒理工学院 Binghamton University SUNY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大学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University of Florida佛罗里达大学 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内华达大学里诺校区 University of Rochester罗切斯特大学 67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乔治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70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科罗拉多州立大学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密歇根州立大学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伊利诺大学芝加哥校区 The University of Iowa爱荷华大学 University of Nebraska Lincoln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田纳西大学 77 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密歇根理工大学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辛辛那提大学 University of Missouri Columbia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新罕布什尔大学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圣母大学 Geology(Ph.D.) 1.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4.9 2.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4.8 3. Stanford University (CA) 4.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4.5 Sedimentology/Stratigraphy 1.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 2.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3.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Park Tectonics/Structure 1.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 Stanford University (CA) 3.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ochemistry 1.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Hydrogeology 1. University of Arizona 2. Stanford University (CA) 3.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Paleontology 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2. University of Chicago 3. Harvard University (MA)
个人分类: 转载|3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客感言:苏老师是怎样指导我闯江湖的
热度 5 xingzz 2011-3-2 20:38
博客感言:苏老师是怎样指导我闯江湖的
中科大才女苏淑芳论年龄算是我的学妹,可是在专业上当我的老师都富余。苏老师现在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理论物理学教授,近日被威斯康星大学的韩涛老师鼓动,到我的科学网博客转了一圈。一圈转下来之后,苏老师不仅不觉得晕,而且在开车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作诗一首,入木三分地指导了我的“所谓江湖”:回顾了历史、评说了现在、展望了未来。 说实话,我刚收到苏老师的邮件时还有点不服气:人家诗人写诗要么是在“通宵失眠夜”,要么是当“风花雪月时”;您再有才,也不能在接送孩子的路上随便作诗授课呀。 可是读了苏老师的诗作之后,我佩服得不要说五体投地,而是直接趴马路牙子上了。 难怪韩老师都说,“淑芳绝顶才女早为人知,但大白天里,送孩子路上遂成大作,真是太神马神马.....”(此处略去十八个字的溢美之词)。 那神马,闲话少叙,下面原文拷贝苏老师的诗作,并与科学网博客们共勉。 ======================================= 所谓江湖----读志忠博客有感(苏淑芳) 自由而寂寞的邢捕头 不靠谱的江湖 小隐隐于市 大隐隐于网 一点出世的洒脱 一点入世的认真 一点人生的顿悟 一点无奈的感慨 一丝掩不住的张狂 飞花摘叶 信手拈来 嬉笑浅骂 皆成博文 招个女生有多难 不如半夜杀M难 重逢女博后有多难 不如小女生和老不师的电话对白难 一壶茶 一篇文 掩卷而笑 那谁谁 那什么什么 点点点 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所谓江湖 ================= 注1:此文亦发给涛,以谢荐博客。自动以“一杯酒”代入“一壶茶”。 注2:无文献索引,方舟子自动略过。 注3: 此乃我出国以来第一篇中文,见笑了。读了你的博文居然有写文的冲动,也算赚了。
个人分类: 江湖|5241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4: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