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磨合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PMP学习有感系列之一
热度 2 windlight 2012-12-10 14:47
赵凤光 原创 请勿转载 首发科学网和丁香园。 从大学体制进入到企业研究所开始工作,领导安排的岗位是负责项目调研和管理。尽管原来在沈药和清华工作也是科研管理工作为主,但基本是国家课题为主,属于农民那种春种秋收型,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基本是确定的。但企业面对着瞬息万变的市场,面临着中国这种处于黄金发展十年的生物医药快速发展期,以及国家管理政策的磨合期和探索期。企业项目的压力巨大,近百人几十个项目的管理需要一个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加强。国内几个研发领先的企业在近十年也基本完成了项目管理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了矩阵式研发项目管理系统。 参观完业内研发领先的先声,其项目总监檀总建议我们去系统学习一下项目管理。参观完天士力和东阳光,也基本都是按这个先进的项目管理架构来参与国际化竞争。 在领导支持下,10月中下旬下定决心开始冲刺学习。基本10、11月,一直到前天考试结束,所有的周末和早晚都用来学习PMP。 一个月的紧张压力和缺乏锻炼,体重增加了好几斤。但也收获不少。我们原来的摸索着过河,实际美国人已经在70年代就形成基本一致的管理规范。 由于时间有限,今天先简单记录几个关键术语。待时间允许,详细记录我的学习思考。 一、渐进明细: 项目制实际上是我的签名所描述对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一个方面的具体应用。是有限资源在特定时间完成有限目标的计划管理体系。 其计划体制基本上是在一个利益体内协调多种资源完成具体商业价值的目标。但美国人的制造业(建筑业和制药行业)实践发现,这个计划不要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是渐进明细的。是随时间而逐渐演进完善的。 所以渐进明细是美国发现项目管理三大特征之一,独特,临时和渐进明细。 独特,临时我是早就有所了解,系统的学习PMP体系,发现这个渐进明细是一个主线,即解决了计划体制的弊端,又利用了计划的好处。 二 镀金: 由于项目资源有限,如果项目团队做了超出项目目标范围的工作就是镀金。 这个精神和中国的中庸之道是类似的。但这就是商业社会对中庸之道的很好应用。符合经济社会的本质规律。 PMP拒绝项目团队的镀金行为。 我个人理解就是做一个事,及格为好,过犹不及就是镀金了。
个人分类: 思辨|343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细心处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磨合期----林中祥
热度 1 yxleng 2012-11-4 09:50
细心处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磨合期’ 精选 林中祥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628780.html 已有 2459 次阅读 2012-11-3 08:26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研究生 导师 磨合期 买辆新汽车刚开始几千公里不要开的速度太快,因为新车有个磨合期,如果速度太快,新车磨合不好,会影响汽车的寿命。 夫妻结婚后,也有个磨合期,在这个磨合期内,各自都要细心处理,否则难过‘七年之痒’,甚至最后886。随着年龄增长,夫妻共同生活时间长,双方越来越默契。 研究生与导师也有‘磨合期’。 看到不少研究生要换导师(还出面处理过其他导师的研究生要求换导师的事情),有的研究生会选择退学,有的导师会要求研究生离开课题组,还有的研究生毕业后与导师基本上联系很少。 时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导师要求的工作时间与任务,研究生们不能够执行或完成;导师对实验的要求研究生们认为要求偏高;导师对论文的总体科研目标或发表文章要求,研究生认为导师在‘剥削’研究生;导师说话的严厉,研究生感觉不能接受,等等。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要处理好的事情是,导师与研究生对读研究生要达到什么要求的认识。 有的导师是重点高校毕业的,甚至是国外回来的博后,在他们读研究生期间,在自己导师的严格要求及重点学校高标准要求下,高要求高标准甚至高强度地做科研工 作,而且养成了一个习惯。当他(她)自己当导师后,将这习惯与要求‘照搬’到自己目前的工作岗位上,也要求自己的研究生象当年自己做研究生时那样的‘努 力’。他的一部分研究生能够接受并理解导师的要求与想法,但一部分研究生觉得导师的要求太高了,受不了。特别是一部分研究生的本科阶段是‘小学校’的(也 是少部分人),本科阶段没有感受到科研的气氛,对考上研究生只是认为做点科研,拿个毕业与学位文凭到社会上工作,甚至不少人觉得‘混’个文凭就可以了。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认识上的差别,如果导师及研究生互相处理得好,逐步增加科研强度,让研究生逐步认识到研究生做科研的训练要求,这个磨合期可以安全度过。 有的研究生在比较本系或本院甚至本校的其他导师及研究生,觉得自己的导师要求太高了,别人不象自己那样苦也可以拿到文凭,自己那样苦是导师‘剥削’自己。因此产生对自己导师的不满与怨恨,并产生互相之间的不默契。 还有的就是性格上的不协调,都是急性子,也都不互相让步或理解。 还有其他情况。 当研究生与导师磨合好了后,这些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 我们做导师的,经常会遇到这类的问题。特别是刚做导师时,研究生们还没有事先知道导师的风格与要求,没有心理上的准备,而且刚做导师时,往往会将以前自己 研究生的努力来要求自己的研究生,与其他导师的要求之间会有点不同,研究生会难以接受,加上新导师在处理与研究生关系时经常经验不足,新导师往往权威还不 够。 这些问题导师一定要细心处理,针对不同的情况要不同的处理方式,而且不要一次磨合到位,有的情况下要将磨合期延长一点,‘慢慢磨’。 许多研究生不是有意的,是由于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及家庭,对读研究生的目的与任务要求理解上不正确引起的。导师一定要慢慢影响甚至 纠正研究生这方面认识上的误差。有的研究生毕业前后认识到这问题时,非常感谢自己的导师,让他学到了科研上的本领,没有虚度时光。当自己工作小有成就时, 会立刻向导师‘报喜’,并发自内心对导师的感谢。 导师一定要注意方法与耐心,不要太操之过急。在口气上一定要注意,对研究生必须要人格上尊重,避免对研究生的歧视与羞辱。而且批评完了后,要立刻忘掉这不愉快,让研究生感觉到导师并没有因此而冷落他,将他打入‘冷宫’。让研究生没有自己是‘后娘’生的感觉。 对自己的研究生就象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打一打要哄一哄’ 。哈哈。 自己做了几年研究生,也做了十多年的导师,指导了不少研究生,有经验,也有教训。 可能部分研究生们会不太同意以上看法。我说的可能也不全面,我认为, 磨合不好,许多情况下是导师是责任 。 以上看法只是自己的体会,说出来共勉!也是对自己的提醒。 研究生离开导师后总体上工作发展如何,在社会上有没有竞争力;研究生对自己的导师‘亲不亲’,这二个方面是导师的‘考核指标’。
1882 次阅读|1 个评论
细心处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磨合期’
热度 15 lin602 2012-11-3 08:26
买辆新汽车刚开始几千公里不要开的速度太快,因为新车有个磨合期,如果速度太快,新车磨合不好,会影响汽车的寿命。 夫妻结婚后,也有个磨合期,在这个磨合期内,各自都要细心处理,否则难过‘七年之痒’,甚至最后886。随着年龄增长,夫妻共同生活时间长,双方越来越默契。 研究生与导师也有‘磨合期’。 看到不少研究生要换导师(还出面处理过其他导师的研究生要求换导师的事情),有的研究生会选择退学,有的导师会要求研究生离开课题组,还有的研究生毕业后与导师基本上联系很少。 时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导师要求的工作时间与任务,研究生们不能够执行或完成;导师对实验的要求研究生们认为要求偏高;导师对论文的总体科研目标或发表文章要求,研究生认为导师在‘剥削’研究生;导师说话的严厉,研究生感觉不能接受,等等。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要处理好的事情是,导师与研究生对读研究生要达到什么要求的认识。 有的导师是重点高校毕业的,甚至是国外回来的博后,在他们读研究生期间,在自己导师的严格要求及重点学校高标准要求下,高要求高标准甚至高强度地做科研工作,而且养成了一个习惯。当他(她)自己当导师后,将这习惯与要求‘照搬’到自己目前的工作岗位上,也要求自己的研究生象当年自己做研究生时那样的‘努力’。他的一部分研究生能够接受并理解导师的要求与想法,但一部分研究生觉得导师的要求太高了,受不了。特别是一部分研究生的本科阶段是‘小学校’的(也是少部分人),本科阶段没有感受到科研的气氛,对考上研究生只是认为做点科研,拿个毕业与学位文凭到社会上工作,甚至不少人觉得‘混’个文凭就可以了。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认识上的差别,如果导师及研究生互相处理得好,逐步增加科研强度,让研究生逐步认识到研究生做科研的训练要求,这个磨合期可以安全度过。 有的研究生在比较本系或本院甚至本校的其他导师及研究生,觉得自己的导师要求太高了,别人不象自己那样苦也可以拿到文凭,自己那样苦是导师‘剥削’自己。因此产生对自己导师的不满与怨恨,并产生互相之间的不默契。 还有的就是性格上的不协调,都是急性子,也都不互相让步或理解。 还有其他情况。 当研究生与导师磨合好了后,这些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 我们做导师的,经常会遇到这类的问题。特别是刚做导师时,研究生们还没有事先知道导师的风格与要求,没有心理上的准备,而且刚做导师时,往往会将以前自己研究生的努力来要求自己的研究生,与其他导师的要求之间会有点不同,研究生会难以接受,加上新导师在处理与研究生关系时经常经验不足,新导师往往权威还不够。 这些问题导师一定要细心处理,针对不同的情况要不同的处理方式,而且不要一次磨合到位,有的情况下要将磨合期延长一点,‘慢慢磨’。 许多研究生不是有意的,是由于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及家庭,对读研究生的目的与任务要求理解上不正确引起的。导师一定要慢慢影响甚至纠正研究生这方面认识上的误差。有的研究生毕业前后认识到这问题时,非常感谢自己的导师,让他学到了科研上的本领,没有虚度时光。当自己工作小有成就时,会立刻向导师‘报喜’,并发自内心对导师的感谢。 导师一定要注意方法与耐心,不要太操之过急。在口气上一定要注意,对研究生必须要人格上尊重,避免对研究生的歧视与羞辱。而且批评完了后,要立刻忘掉这不愉快,让研究生感觉到导师并没有因此而冷落他,将他打入‘冷宫’。让研究生没有自己是‘后娘’生的感觉。 对自己的研究生就象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打一打要哄一哄’ 。哈哈。 自己做了几年研究生,也做了十多年的导师,指导了不少研究生,有经验,也有教训。 可能部分研究生们会不太同意以上看法。我说的可能也不全面,我认为, 磨合不好,许多情况下是导师是责任 。 以上看法只是自己的体会,说出来共勉!也是对自己的提醒。 研究生离开导师后总体上工作发展如何,在社会上有没有竞争力;研究生对自己的导师‘亲不亲’,这二个方面是导师的‘考核指标’。
7195 次阅读|28 个评论
10月的丽江(八):让爱传递
fqng1008 2011-10-9 12:59
10月的丽江(八):让爱传递
丽江的10月是喜庆的,但仍有一些不和谐、不愉快的插曲,这也许是孩子们磨合期应该经历的苦恼,和应该交付的学费。昨天离开的时候,我给他们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两个孩子: 以一个侧面,丽江之行应该使你们懂得:父爱如山,是怎样的厚重;母爱似海,是如何的深沉。 因此,希望你们在前进道路上遇到障碍的时候,在人生过程中遇到困惑的时候,在个人感情遇到危机的时候,请向父母敞开心扉,倾吐真言。因为我们对你们的爱无怨无悔、从不计较;我们对你们的关注永不消失,直到生命的终止;你们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幸福。任何时候,你们都要想到站在你们身后的那两个身影,因为他们永远地爱你们! 爸爸 记得那天,亲家二人回老家告别的时候,一直沉默寡言、任劳任怨的亲家母终于说出了她好不容易才说出来的一句话:“一梅托付给你了!”虽然声音低微,但作为怀着父爱的我,完全能够领会另一个母亲对女儿之爱的深情厚意,其中的涵义只有作为父母的人才能够深刻领会,并永远牢记。 孩子们,这是一个爱的世界,尽管存在腥风血雨,存在仇恨嫉妒,存在口是心非,存在一时意气,存在斤斤计较,存在心理阴暗,但是让爱照亮自己。人们能够传递更多的爱,就能够化解更多的不幸,让不和谐、不愉快、不健康、不磊落慢慢地离开!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2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多少“精品”可以等待?有多少“创新”可以重来?
热度 9 qpzeng 2011-3-2 23:32
做科学,别说“三年不鸣”,就是“十年磨一剑”都是应该的!从事科学研究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要急功近利,只能“温水煮青蛙”,功到自然成! 只有“慢工”才能出“细活”,不要催促,也不要逼迫,必须给科学家留下充裕的时间,同时还要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 由于国内环境与国外环境之极大不同,从海外归来的学者肯定需要一段磨合期才能理顺各种关系,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也要较长时间才能走上正轨,因此海归回国两三年没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完全可以理解。 不过,除了陌生环境尚未熟悉之外,海归学者几年做不出成绩,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呢? 有的海归在国外有一支精锐部队,个个是精兵,人人是强将,做起研究来得心应手,顺理成章,“东方不亮西方亮”,这边不出那边出,一篇篇高水平论文源源不断地在顶尖杂志亮相。 可是,海归回到国内后,帅才还是原来的帅才,可将才却不是原来的将才,没有了原来的团队优势,就像“鸟儿失去了翅膀”,想飞已经飞不起来了。即使头两年也出了几篇高水平论文,那很可能是国外工作产生的“惯性”,并不是真的在国内做出来的。因此,这样的海归回国几年出不了成果,不是“舵手”出了问题,而是“划船手”不得力! 有的海归离开了国外优越的学术环境,很长时间未能跟同行进行思想碰撞,创新的意识淡薄了,创新的思维钝化了。 尽管如此,他们的头脑中仍然存在对创新成果的崇拜,而且过去辉煌的经历不允许他们发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论文,那样会很没面子。这些“脸皮薄”的海归必须放下包袱,解放思想,该与高手过招的还得过招,该上擂台挑战的还得挑战,“你不受难谁受难”?“好汉不提当年勇”,唯有着眼当前才是真! 也有的海归在国外只是优秀科研团队中的成员之一,并无全面领导科研课题攻关的经验和能力。即使是海外正教授,也有可能只会上课,不会做科研! 可是,这类海归回到国内却被“拿着黄牛当马骑”!由于他们既没思路,也没创意,研究做了好几年,经费用掉几百万,就是不见拿得出手的成果。国家将这些人引进国内与其说是“大材小用”,不如说是“正才歪用”!因此,对于海归人才,国家应该建立适当的“退出”机制。 还有一些海归既有水平也有能力,但回国后却被委以各种行政职务 ,使得他们在无尽的会议及社交应酬中疲于奔命! 不仅应该做的科研被荒废了,而且研究生也腾不出时间来带,研究团队陷于“一盘散沙”的无政府状态,谈何做出世界一流成果?对于这些海归,不是等待,也不是宽限,而是尽快松绑,让他们回归学术,人尽其才! 因此,海归不出成果,并非都属于“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该及时掌握人才动态,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不能听之任之,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管好、用好海外人才,以防少数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以宽松做学问之名行懒散无作为之实。
个人分类: 名人轶事|3351 次阅读|1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