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无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穷二代”更无私,有钱使人易变坏
热度 41 SoSoliton 2015-8-9 10:05
冷眼旁观,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可能也在走向毁灭。追求成功是值得、也应该鼓励的,但走向毁灭更是应当竭力阻止的,道理无需赘言。物欲横溢的时代,金钱成了许多人心目中成功的即使不是唯一也是十分重要的标志。社会阶层常常被简单地基于金钱用二分法划分为穷人和富人,他们的下一代,被赋予专有名字,分别叫做“穷二代”和“富二代”。走向毁灭是从变坏开始的,所以探讨变坏有益于阻止毁灭。“穷二代”和“富二代”谁更容易变坏?有钱和没钱哪个更容易导致人性扭曲? 这样的问题,其实千百年来早有论断,“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饱暖思淫欲”,等等说法就隐含答案,一直被奉为至理名言。现代社会,这样的至理名言据说已不至理了,例如,近年来不断有“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感叹,而近日更有人放言“‘穷二代’更易贪腐”,并推而广之,“人们似乎有一个‘贫穷容易导致人性扭曲’的共识”。 科学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国外一直有许多关于这类问题的研究,据说至少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这里撷取两个最新的影响较大的研究结果。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JonasMiller等人最近在《心理科学》杂志发表一篇论文“大公无私的根源和好处”( Roots and Benefits of Costly Giving ),论文目的之一是探讨我们所说的“穷二代”和“富二代”究竟谁更大公无私。 研究人员找了74个儿童做实验。在大约2小时的实验中,孩子们通过完成各种各样的活动任务,可以逐渐获得20张奖劵,这些奖劵保存在一个奖劵盒里。实验结束时,孩子们被告知,他们获得了足够的奖劵,可以用奖劵“去换取一个真实的大奖”了,有两种选择:一是想兑奖的话可以用自己的奖劵去兑;二是如果愿意也可以捐出一些奖劵给一个“因病不能来实验室获取奖励的孩子”,想捐多少都行。然后,研究人员远离孩子们,以便每个孩子能够私下决定捐出多少奖劵。 74 个孩子中有40个孩子捐出了至少1张奖劵,平均每人捐出3张。研究人员发现,越贫穷的孩子捐得越多——家庭收入每增加15000美元,来自该家庭的孩子便少捐出约1/3张奖劵。研究人员综合其研究得出结论:穷人家的孩子比富人家的孩子表现得更无私,且有更大的自主灵活性。(Children who are more altruistic have greater autonomic flexibility and less family wealth.)有评论说,这样的结论其实并不令人惊讶,因为早前的很多研究都有类似报道。 “穷二代”为什么比“富二代”更无私?“人之初,性本善。”照说孩子们的本性不应有明显差别。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只能归于家长们的“三观”和其对孩子们的言传身教了。2007年,《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的 一篇论文指出 :工薪阶层的家长们更倾向于给他们的孩子灌输一种“并非只为了你”(It’s not just about you)的思想,并强调尽管壮大自己和自立很重要,但理解别人的需要、遵守社会接受的规则和行为标准也是必须的。”而高收入家庭会更倾向于教导孩子“世界非你莫属”(It’s your world),并强调提升自我和发展个人兴趣的重要性。也就是说,“穷二代”从小接受的熏陶更无私,而“富二代”从小接受的训导更自我。反推至家长,穷人比富人更无私,大致也是成立的。 “穷二代”比“富二代”更无私,这是否意味着出身越穷越不易变坏?答案看起来好像是肯定的,因为从机遇与挑战并存角度看,成功机会越多变坏的几率越大,而在任何社会,显然,“富二代”比“穷二代”成功的机会多得多。这里,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走向成功(姑且像下面要介绍的研究一样用“金钱”衡量成功)的过程中,“穷二代”和“富二代”谁更容易变坏?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钱多使人的行为不怎么人性,或至少不怎么仁慈。( New research suggests that more money makes people act less human. Or at least less humane.)这项研究否定了“贫穷容易导致人性扭曲”的所谓“共识”。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叫大富翁(Monopoly)的两人游戏,其中一个玩家完全没有获胜机会。这个游戏排除了技能、脑子、精明和运气等这些无论在生活还是在游戏中都十分重要的因素,让“金钱”成为决定游戏胜负的唯一重要因素,目的是揭示金钱影响人性的规律。 他们招募两名大学生在一间没有窗户的房子里玩这个游戏。让一个穿条纹T恤的瘦子玩家“有钱”,游戏开始时他从大富翁银行获得2000美元起始资金,而每次游戏过关后可再收到200美元。另一个玩家是一个戴眼镜的胖子,他被变得相对较穷,他得到的起始资金和每次游戏过关后再收到的资金都分别是第一个玩家的一半。此外,为了限制“眼镜”前进的速度,“T恤”可以掷2次骰子,而“眼镜”只能掷1次。 两个家伙在摄像头的注视下玩了15分钟,研究人员在另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里通过电脑屏幕监视并记录两人的每一个面部抽搐和手势变化。游戏规则的设计本来就不公平,所以“T恤”以压倒性优势获得游戏的胜利。看看有钱如何逐渐改变人性: 最初,“T恤”对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对他明显有利)报以一连串的傻笑,他的表情好像在说,“这规则是奇怪的和不公平的,但是,管他呢!任何游戏都有其固有的不公平。”很快,他在操纵面板上到处飕飕飕,娴熟地购买资产、收取租金,先前的所有不适感都——烟消云散了。“T恤”尽管个子瘦小,但在游戏过程中,他的自我像气球一样不断膨胀,他伸手踢蹆,不停地拍棋子(实验中有钱玩家用劳斯莱斯做棋子),一轮游戏完成时,他则猛击面板,发出“梆!”的震动声。游戏中,“T恤”还拿起“眼镜”的棋子(穷玩家的棋子是小精灵的鞋)并帮他移走。比赛临近结束时,T恤开始更迅速地挪动他的劳斯莱斯。 游戏结束了,“T恤”感觉完全靠实力获胜,他回避“眼镜”的注视,当他收取失败者手中的现金时,面部表情像石头般冷漠。长期以来,灵长类动物学家都知道黑猩猩会用诸如“拍手、跺脚”或“横冲直撞、拖曳粗大树枝”等行为,来表现自己的社会主导性。“T恤”在游戏过程中的行为跟想要表现自己的社会主导性的黑猩猩有相似之处。 研究人员还通过临时增加来自各种经济背景的真实人物的财力,来显示当只存在“金钱”这个唯一变量时,它对人性产生多大改变。设计这个实验的心理学家Paul Piff说:“在游戏中,让人置身于一个拥有更多特权和更大权力的角色,能使他们逐渐表现得像是真的拥有更大权力、更多金钱和更高社会地位的人。”上述实验中,“T恤”和“眼镜”实际上谁穷谁富是不知道的,也无关紧要,但在游戏中只要让任何一个有钱和有特权,他都会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膨胀。 2012 年,Piff还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社会阶层越高预示越多的不道德行为”( Higher Social Class Predicts Increased Unethical Behavior )的论文。论文通过测试、在线游戏、问卷调查、实验室设计和实地研究,证明:生活在社会经济上层能使人失去人性或非人化(dehumanize people)——它能让人变得缺乏道德伦理观念,更自私,更狭隘,并且比其他人更缺乏慈悲心;它甚至让人更可能从专供儿童的糖果碗中拿走糖果。Piff指出:“虽然有钱不一定使人能做所有事情,但是有钱的途径更可能是优先考虑自身利益,把自身利益置于他人利益之上。”Piff的研究尽管可能引起一些上层人士的愤怒,但其结果其实并不新鲜。伊利诺伊大学Kraus教授说:“仅仅产生有钱的想法便可以使人变得自私。”(Just the idea of holding money can make people selfish.)明尼苏达大学Kathleen Vohs教授说:“你想有钱,你就得表现得像个混蛋。人家不喜欢你,你便想有更多的钱。”(You’re reminded of money, and you act like a jerk. People don’t like you, and you’re reminded of money more.) 综上,科学研究表明,“穷二代”比“富二代”更无私,但一个人是否变坏,本质上无关乎他是“穷二代”还是“富二代”。那关乎什么呢?金钱!金钱才容易导致人性扭曲,使人非人化,使人变坏,而不是贫穷。Piff的研究警示世人:无论你现在实际有多少钱,如果你同意“为了在这个社会上成为一名成功者,必须利用一切到手的机会”的话,你就比较容易做出不道德行为。 (发表于《科技生活》周刊 2015年8月24日|总第3544期 )
个人分类: 管点闲事|23060 次阅读|40 个评论
再论自私:无私才是可怕的
热度 4 smallland 2011-2-26 13:40
我在“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中曾分析了一种极端情况,即,自私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彻底的无私。有私心,就会爱财,就会惜命,就会爱自己的孩子。试想,如果官员们连命都不顾,会怎样?那就不是贪点钱的问题了。 历史也证明,真正可怕的破坏性力量和反人类力量,正是彻底的无私。疯狂的纳粹、效忠天皇的武士、甚至文革期间的红卫兵,都可能声称自己是无私的。 掩盖自私,弘扬无私精神,也是可怕的。曾经一时的大锅饭,割尾巴(自私的尾巴),结果怎样?三年××灾害饿死多少人?事实证明,猴子割掉尾巴,还是猴子。既然尾巴有用,还是再粘上的好。 从生物学角度看,最自私的行为是什么?是繁殖。如果人人都贪图眼前的享乐而不要孩子,人类会怎样?人类能延续到现在,靠的就是这种最原始的自私力量。 事实也证明,无私是不容易教育出来的。花在无私教育上的钱,哪个国家能比我们多?结果怎样呢?当年的《毛选》,家家都有(作者也赚了点钱),大都糊墙用了(想起了某个小品),现在也都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被遗弃。 小平同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靠的是什么,是科学技术。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解放的首先是自私的力量,首先是揭掉大锅饭那块遮羞布。那快遮羞布,能遮住私处,却遮不住欲望。 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自私,正是生命发展的动力,像太阳。 同一块地,同样的技术,承包后第一年粮食“立刻”就增产了。这就是自私的力量。 当然,人毕竟不是猴子。我们的社会,不是猴王的统治方式,我们有自己的社会结构。维护和发展这样的结构,不需要消灭自私,而是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私。我们需要的东西其实很简单:规则、法律,附带一点道德。 股票期货市场是这样,商品市场是这样,整个社会也是这样,只要守规则,遵法律,还怕自私不成!
6461 次阅读|13 个评论
爱 让孩子变得无私!!!
jsnjjlj 2010-12-5 22:11
儿子大约在一岁多的时候突然变得自私起来! 一反常态,变得不愿意与人分享。 即使是最亲爱的外婆想从他手里要一块饼干也很困难。 对此,搞教育的夫人不以为然 说,这是他自我意识萌醒的表现 因为有了自我意识,所以有了所有权意识,因而变得自私。 我大不以为然 因为 净信书不如无书, 儿童自我意识的萌醒是必然的一个阶段, 如此,任何变化都可以装到这个大框里 换句话来说,自我意识萌醒和自私并没有直接关联。 我的感觉是:儿童这个阶段的自私和他应得的爱不够有关 因为自我意识萌醒,儿童从一个简单的吃吃喝喝的小动物 变成了一个情感丰富的小大人。 这个转变使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式的 即使是最亲爱的外婆可能也没有意识到 这个可爱的小家伙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 还需要有情感的交流了 其实这个阶段的情感交流很简单 眼神、触摸、拥抱和倾听都是交流的方式 关键在于要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在他表达了交流的欲望时 真有点天时地利人和的味道 我不止一次地发现,在他索要食物没有得到及时响应后, 你在给他食物他也不要了 有点像成人伤了自尊心的感觉。 所以,我和夫人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 我们开始关注他的情感需求, 尽量在最恰当的时候与他进行响应的情感交流 陪他看电视,陪他拍皮球,在他害怕的时候紧紧拥抱他。。。。。。 大约一个月过去了 儿子的眼神更加清澈了,清澈里透出更多的自信 而他自私的毛病,居然不见了 这也许是个特例 但是至少给我们做家长的一个省示: 当孩子开始自私的时候 你就要记住了 您的孩子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小动物变成了情感丰富的小大人了 他和你一样 需要情感的交流与满足。 我不做大哥许多天!
个人分类: 儿童教育|3524 次阅读|3 个评论
真有无条件的爱吗?
niuyy 2008-11-21 20:48
在希腊文中,爱有三个等级,其中最高级别的爱(agape)指的是上帝的爱,神爱世人就是这个爱,这种爱代表着无私,不图回报。第二个级别爱是亲情之爱,第三个级别是指广泛意义的爱。 像太阳普照宇宙万物,就如 上帝之爱 ,是无条件的爱。 又有说法,人有三六九:圣人,君子,凡夫,小人。圣人之爱,只为人不为己。君子之爱,先为人后为己,凡夫之爱,先为己后为人;小人之爱者,只为自己不管他人; 其实还有一种爱,就是 对自己的爱 ,往往被人忽略了,人可以爱自己的,人必先自爱然后人爱之,爱自己不代表自私,爱自己不一定要与别人有利益冲突,找到自己真正的内在的平静就是自爱,这是一种真爱。遗憾的是很多人丢失了这种最纯真单一的爱,找回来吧,这本来是一种无条件的爱,现在你却必须有条件地把它找回来,即使你不信佛也可以敲敲木鱼和铜罄,听听那一曲清音。 争议最大的是 父母之爱 ,她是无条件的爱吗,如果是,那怎么还说养儿防老,如果不是,那在地震现场为什么多少父母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让孩子存活下来呢?
个人分类: |829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