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抑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袋鼠也抑郁
longfo 2010-12-28 20:35
当未来不在眼前 当未来不在手边 当未来变得迷茫 当未来在大脑徘徊 一只袋鼠 踱步来到海边 蔚蓝色的大海 是不是生命的源头 已经不重要 因为这只袋鼠想着 结束生命的延续 蔚蓝的大海 刻画下这个抑郁的袋鼠 蹲坐着 迷茫着 思考着 最后 走进了 生命的怀抱 死亡就这样走进了 生命
个人分类: 呼吸生理和社会|2481 次阅读|4 个评论
神经科学与生活:慢性疲劳症和抑郁症的预防和心理健康
Laojin 2010-7-10 06:24
前段时间著名的500强公司发生了惊人的连跳事件, 网上各种评论铺天盖地, 觉得不好 为什么要跳楼 而不是选择离开, 有人说说其实富士康因为加班费用高,所以人们拼命加班,所以月收入还不错,当然这个是牺牲了休息,牺牲了调整自己状态的代价获得的。这样的做的结果是慢慢地,自己可能感觉不到的可能患了慢性疲劳综合症(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关于此病的介绍在维基百科上有介绍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onic_fatigue_syndrome (维基百科是个好地方)。当然可能多少有点患了抑郁症,患了病的人可能意识不到自己患病,以为只是单纯的有点累。但是他们的意识,他们的行为已经超出了自己控制的范围,他们的认知、情绪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天熬着下班回家休息的质量也不高。慢慢地没有了思想,渐渐地。。。。。。。 不是他们有多么想不开,是他们已经无法自救了,没有外力帮助的话,发生危险的情况很大。 由此我想到了在米国的众多为前程打拼的人们,尤其是全球著名的廉价劳动力博士、博士后同志们,去年博士跳楼后我写了首诗纪念了一下,基本描述了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博士博士后的生活状态。Mitbbs上经常有人说自己不知不觉的进入了千老(千年博士后)的状态,心态变得越来越差,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天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的这种高压(尽管有些人认为生活很悠闲,但是身份问题是一个无形的鞭子抽打着每一个人)生存环境下, 人不可避免的越来越自私, 越来越猥琐。环境会改变人的。处于这种环境下的人要积极参加活动,多和别人沟通交流,夫妻男女朋友要互相体贴,帮着分担心理压力。 博士/博士后能够成为PI的机会很有限, 不是你会几种技术,你发了几篇paper就能办到,而且发paper的路上还是那么荆棘密布,在发paper的诱饵下,被老板牵着鼻子榨干了每一个细胞。大部分只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做着千老,哪天老板没钱必须走人了才发现生活是这么凄凉残酷。穷则变,变则通,感觉到生活轨道出现了偏差要及时做出改变。这样才能杜绝慢性疲劳的发生。人生短暂,不要拖拖拉拉的挨日子, 你没有进步就等于是在退步,凡事要给自己订个期限(deadline),这样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可以督促自己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实现预期的目标,另外就是如果自己尽力了,到期还是无果,那么赶紧撤退,不要总是天真的以为已经付出了98%,就剩下一点点就好了,沉默成本固然高,但是如果不及时抽出,机会成本将会更高。分析形势后,做决定坚决不能犹豫不觉。 人的一生其实是一个销售自己的过程,找工作是把自己销售给单位,找对象是把自己销售给对方,如何销售自己把自己卖个好价钱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自己对自己没有个定位光想着天价年薪,漂亮女友那只能一次次无情的打击自己。想很好的销售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好的销售。 杜拉拉升职记对中一个好的销售的评价标准: 首先要有准确判断目标客户的能力;(判断力永远是第一重要的) 其次要有发现客户需求的能力;(寻找到对方和你能匹配的地方) 第三,要有为客户增值(VALUEADDED)的能力;(这个是人家选择你的关键) 第四,要有要求生意的能力;(这个是成败的终结点) 第五,要是一个TEAMPLAYER; 第六,要有很好的学习能力; 光是一个好的销售还不够,你的肚里得有货,你的做好准备,及时更新你的简历,自己做过的相关工作,取得相关成就都要有记录,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做过些什么,那就完蛋了。 Mitbbs上一个哥们的经验,非常好,很欣赏和大家分享一下,原文见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Biology/31368655.html 在美国的十几年,一直不停地找工作,跳槽,再找工作,再跳槽,也算累积了些经验, 看到板上无数化学人生物人找工作不顺,写些我自己的经验供大家参考吧。 对于我来说,找工作是我的主要工作。没有工作的时候找工作,有工作的时候要跳到更 好的工作,每一份工作从第一天开始就是为了下一次的跳槽做好准备。做化学和生物的 工作机会少,因为机会少,所以就要比其它专业多用功。不管有没有工作,对工作满意 不满意,我基本是每一两个星期 check 一次新出来的工作机会,如果有合适的就申请。 投出去的申请多半是没有回音的,但是长期坚持不懈,总会有天会有人看上你。 找工作区首先需要写好 resume ,我看过很多人的 resume ,有的语法错误满篇,有的平淡 无味,根本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一份好的 resume 能够为你赢来难得的机会。 由于这行机会少,本来就很难有申请得到回复,一旦有了回复就一定要把握好机会,不 能因为准备不足而浪费掉机会,机会一旦错失也许要等很多年才会再有第二次这样的机 会。所以一定要事先练好 phone skill, interview skill ,写好跟人联系的 mail/email. 在我看来如果别人要跟你 telephone interview ,基本就说明你的背景对他们来说是 可以接受的,至于最后要不要录用你就靠你 interview 的表现了。对于公司来说,安排 个 interview 其实也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很多时候往往就只 interview 一两个人,觉得 不错就不再多 interview 其它人了。 interview 远远不只答对问题那么简单,需要在短短 的 interview 中突出夸大自己优点,掩盖缺点,更要赢得别人的好感。我到后来每次 interveiw 感觉自己都象在演一场非常投入的感情戏。为了准备好这场感情戏,除了自 己反复练习,还需要找人陪你多次练习,才会找出你自己发现不到的不足之处。 每次到找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欠缺某些市场热门的经验。经验除了在工作中要注 意积累外,还可以靠吹牛吹出来。多找几次工作就会知道,你心仪的工作永远会要求一 些你没有或者不够的 skill ,这种情况下就要靠你自己吹好牛来补足。要吹好牛而不吹 破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常用的方法是大量相关阅读配以少量实际操作经验。除了 理论阅读,还要吃透几个具体 project 的各种详细细节。这样 interview 的时候才不至于 露馅。一般从收到第一次回复到 onsite interview 会有两三个星期的时间,足够你准备 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具体操作细节。 至于 reference, 找 industry 工作不一定需要要你老板做 reference ,找几个能为你说好 话帮你圆谎的同事就可以了。很多时候就根本没有人联系你的推荐人。但是也有些公司 会问你的 reference 一些很刁钻具体的问题,所以如果你不是确信能帮你圆好谎的人一 定不要找来做 reference.
个人分类: 神经科学|3328 次阅读|1 个评论
抑郁(症患者)心情科学家最可知——科学或始于抑郁
ljry8044 2010-6-7 09:11
摘要: 抑郁实为人类一种适应能力,一种既给思维带来损耗又能带来实际利益的状态。当一个人处于抑郁状态时,更能细致且又深入地思考问题,思维方式更加科学这种对解决复杂问题非常有利的反应可能正是最初引发抑郁的原因。 抑郁使思维更具科学性,有利人类进化 其实,抑郁未必就是坏事,因为会促使人本能地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处于抑郁状态时,思维方式分析性很强,善于将复杂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深入思考清楚后再综合起来处理,如此,整个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 抑郁的人往往只会持续地、专注地思考自己的问题,之间,对其它问题不屑一顾。这正是科学家最难得可贵的性格,也是一般人最难具备的性格,因为很难就着某个单一问题深入下去,而且也容易受外界干扰。 所以,当你遇到一个数学难题时,感到抑郁通常为一有效反应,可能会帮你分析并解决问题。 一些研究发现,在解决智力测试中的复杂问题时被弄得越抑郁的人,在测试中的得分越高。 我不能说现代科学的发展拜抑郁所赐,但抑郁后,人们都会本能地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 所以,适当地抑郁实有利于生存进化,能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这些正好是引发抑郁的那些问题:它们极具挑战,需要专注的分析思维才能解决,也因此足以驱动抑郁这种耗费心思的心里状态演化至今。 抑郁是一种进化适应性得到了基因、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药理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以及对抑郁病人的治疗效果等多个层面的证据支持。 总之,抑郁不是大脑障碍,而是对生活难题的正常反应。 鉴于此,抑郁的一些症状就很容易理解了。 【深沉】分析问题需要大量思考,而且不能中断,抑郁会协调人体内许多变化,让人们在思考时不分心。 【孤立】为了避免参与到其它社会情境而被迫思考其它问题,抑郁的人倾向于与社会隔离。 【厌食】为了避免吃得太饱导致头脑昏沉,精神萎靡,抑郁的人往往食而无味。 抑郁之弊 万事皆有度,否则,物极必反,显然,抑郁也不例外。一旦过度,其优势就转化为弊端甚至致命的危害了。 比如,抑郁有助于人排除社会、情感等等一切杂念解决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可如果该复杂问题一辈子也解决不好,则有可能一辈子困于其中,拒绝娱乐、社交、亲情、友情、美食、性爱等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主要由右脑支配,研究表明:有重度抑郁家族史的人大脑右半球皮层平均变薄28%,严重退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工作事业,甚至可能使人自杀。 如何解决抑郁的危害: 这一直是心理学家头疼不已的问题,因为治愈率极低,一般只能帮助病人在一定时段内从一定程度上化解,但中国的相关专家、教授常常宣称自己能80%地治愈,远领先于美国达到了世界超顶尖水平。 不过,最新的研究成果可能有助于大幅度提高治愈率:顺势化解、鼓励患者沉思,协助解决使患者抑郁的复杂问题。 这就是说,当我们常被数学问题困扰而抑郁时,不要回避( 除非我们能确信以后不再受此问题困扰 ),而是找本系统、连贯的高数书籍进一步学习,多做题,如此,自然能逐渐化解抑郁的弊端。 可现今心理学家常常在鼓励人转移注意力,回避问题。 所以,抑郁症总是那么难治。 这就是说,被抑郁困扰的人大多沉思不够(中国则可能更多地是被抑郁),思维缺乏深度,须多从事相应训练。 事实上,调研数据也证实这一点:经济越是发达,患抑郁症的概率越高,另外,女人患抑郁症的概率也高于男人。 总之,生活可以舒适、安逸,但大脑不能退化,相比于其它动物,人类的一大根本优势就在于能深层次思考问题,如不想倒退至猿人的智商,请永远不要放弃深层次思考习惯 ,至少,不要像以下销售员一样: 看到有的专家建议早起和一杯白开水,而另外的专家则建议早起喝一杯蜂蜜水后,她就不知所措,然后采取了一让人哭笑不得的折衷方法,就是白开水与蜂蜜水各喝一杯,好像白开水和蜂蜜水到了腹中还能各行其道、泾渭分明一样。 尽管她年薪数十万,但如不能适当地深思,就只能永远张悟本之辈忽悠蒙骗,然后痛骂专家不说人话,被养身问题搞得抑郁不已,有钱也解决不了问题。 智商是不可能直接用钱来购买的。 另外,研究表明,从事适量快走或者其它运动有助于调节心情,缓解抑郁。其道理与运动有利于促进科研一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至少可以促进睡眠,是大脑清醒、锐利,从而能进一步解决深层次问题。 推荐链接: 【置顶】运动,得享受,唯有如此才能也必然能促进健康 抑郁症与自杀: 最后强调一下,尽管 重度抑郁者自杀率更高,但是,对于真正尝试自杀的人来说,重度抑郁并非有力的预测指标。被疼痛、受伤或者死亡的经验磨练成的无所畏惧才是! 这就是说,抑郁症患者之所以自杀往往并非抑郁本身,而是被使其抑郁的复杂问题给困住,该问题对其非常重要,使其痛苦不堪,却有解决不了。 所以,真正导致去年浙大海归涂新序博士自杀的根因并非抑郁症,而是使其抑郁一系列问题,比如住房、职称、科研等等,使其痛苦不堪,终不能承受。 主要参考资料:进化出来的抑郁,自杀预防手册等。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5488 次阅读|3 个评论
国际研究热点:抑郁与自杀研究的文献分析 1950 - 2010
xupeiyang 2010-5-26 14:25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 8,501 of 50,803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erm: Depression Description: Depressive states usually of moderate intensity in contrast with major depression present in neurotic and psychotic disorders. Synonyms: Emotional Depressions, Emotional Depression, Depressions, Depressive Symptoms, Depressive Symptom 1 2 3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9 559 2007 542 2008 509 2006 488 2005 474 2004 403 2003 360 2001 353 1999 290 2002 285 2000 280 1997 259 1998 244 2010 238 1995 200 1994 192 1996 188 1992 173 1993 170 1991 150 1 2 3 1 2 3 ... 6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2,720 United Kingdom 471 Canada 305 Germany 285 Australia 235 France 234 Sweden 171 Japan 138 Italy 129 Colombia 119 Finland 113 Israel 99 Spain 96 Switzerland 82 Netherlands 76 Norway 68 Turkey 66 Taiwan 60 Hungary 58 Brazil 58 1 2 3 ... 6 1 2 3 ... 48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New York 322 London 171 Pittsburgh 143 Boston 114 Chicago 74 Toronto 71 Munich 69 Seattle 68 Baltimore 67 Rochester 65 Philadelphia 63 Paris 62 Helsinki 57 Los Angeles 55 Montreal 52 Providence 52 Stockholm 50 Atlanta 48 Budapest 46 Ann Arbor 45 1 2 3 ... 48 1 2 3 ... 76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Am J Psychiat 247 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 236 J Affect Disorders 227 Brit J Psychiat 158 Acta Psychiat Scand 157 J Clin Psychiat 140 Arch Gen Psychiat 135 J Am Acad Child Psy 122 Encephale 107 Psychol Med 96 J Nerv Ment Dis 94 Psychiat Res 93 Crisis 83 Psychol Rep 78 Biol Psychiat 76 Compr Psychiat 70 Can J Psychiat 58 Bmj 53 Aust Nz J Psychiat 53 J Affect Disord 52 1 2 3 ... 76 1 2 3 ... 326 Top Terms Publications Depression 8,501 Suicide 8,093 Humans 8,092 Adult 4,409 Suicide, Attempted 3,590 Patients 3,557 Depressive Disorder 2,908 Adolescent 2,871 Middle Aged 2,772 Risk Factors 2,075 Aged 1,952 Diagnosis 1,544 Anxiety 1,288 Antidepressive Agents 1,284 Hospitalization 1,262 Child 1,230 Mental Disorders 1,219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1,188 Prevalence 1,118 Substance-Related Disorders 1,071 1 2 3 ... 326 1 2 3 ... 1036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Mann J 99 Oquendo M 56 Beck A 46 Brent D 41 Conwell Y 41 Lnnqvist J 39 Weissman M 38 Reynolds C 37 Sher L 32 Apter A 30 Duberstein P 28 Malone K 28 Turecki G 26 Rihmer Z 26 Overholser J 26 Horton R 26 Katona C 26 Akiskal H 25 Arango V 24 Crompton M 24 1 2 3 ... 1036
个人分类: 精神病学|3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抑郁,流行的不见得都是病
songshuhui 2010-5-11 23:30
蓝枫 发表于 2010-05-11 9:02 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打上抑郁的标签,甚至许多明星的经纪公司,将自己旗下的艺人与抑郁、自闭联系起来,大打深沉牌。许多年轻人也以自闭族、抑郁族自居。 据说,21世纪是抑郁症流行的年代,也的确有明确的数字表明抑郁症的传播速度之惊人。目前,全球范围有1.5亿人确诊并正遭受抑郁症的折磨,我国约有2800万人。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身边真的有像大家所表现的那样,每天都有很多人喊着自己得抑郁症了。 抑郁症是一种我们十分常见的情感障碍类的心理疾病,是与狂躁症相对的。一般情况下,抑郁症患者不会像我们平时所说的那样出现今天我抑郁了或者过两天我再抑郁吧,今天休息一天。真性抑郁症一般都会有很长时间的发病史,一般抑郁症都要连续半年以上的时间来积累坏情绪,而急性发作也最少要2-4周的发病期。而这半年中,往往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并常常自我责备怪罪,担心自己是不是会得各种身体疾病,而且饮食睡眠也都会持续性失调,有时候反复出现自杀、自残念头。但有这些现象,只是存在抑郁情绪。抑郁症看似简单,在临床上的诊断实际上是十分严苛的。所以,没必要仅仅因为出现了一时的情绪不佳就自行过早地给自己打上抑郁症的标签。 根据临床观察,越来越多的假性抑郁症正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之所以会这样,首当其冲的便是社会舆论的传播问题。由于近年抑郁症的研究步伐的加快,我们在原有的内源性抑郁和广泛性焦虑基础上,定义了很多新型抑郁症。如青春期抑郁症、产后抑郁症、精英抑郁症等等。这些新种类的发现,让舆论广泛地讨论引用,但更多的是讨论危言耸听的高自杀率、高影响度。让人们对于抑郁症无法从本质上科学客观地认知,以为心情不爽到极点就可能和抑郁症搭边或者挂钩了。 其次,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85%的假性抑郁症患者都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自我认同感,并且拥有大量的负面情绪不会发泄。由于当今社会发展速度极快,社会环境变化加剧,各种小环境下的评价标准也自然而然地发生着巨大变化。和这种差异加剧相比,我们个人的自我认同则相对比较稳定。这就带来了有些人无法一下子适应这些新的标准和要求,从而出现迷茫困惑。当自我认同感受到威胁,而主体又不能很快地适应新时代时,出现抑郁、焦虑这些负面情绪也是常理之中的事情。当不良情绪出现时,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一时的情绪不佳并不代表一定会发生情感障碍。但如果我们此时不积极面对,采取办法改善自我认同感,反而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和暗示,告诉自己我抑郁了、我有病了,那这种情况下,假戏真做,可能发生自发性心境障碍。如果真的发生,那真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说到潮流,这便是除了以上两种情况外的一种可能。从古至今,死亡文化和一些消极厌世的思想在世间隐秘地传播着,在一些文学描写、影视作品中不乏表现。对于这些思想、文化的追求、推崇,让许多人沉迷在认为忧郁是内涵的代表,悲观是深沉的别称。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因素变化和各种原因的叠加,让越来越多的人去追赶抑郁的潮流。 从科学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各种情况的到来,让抑郁症已经加入到流行病学研究的行列,也是因此,我们更要做好甄别,对不良情绪、不佳情感状态及时疏导,重预防、重自我调节。学习了解科学的自我心理保健常识,让负面情绪仅仅成为过客,让今天你抑郁了没有变成一个笑话。 文字编辑:拇姬 已发表于新京报《新知周刊》
个人分类: 心理|2136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觉得我得了轻度抑郁。。。
edwina 2010-5-8 22:06
就是没办法开心 世界是灰暗的 我的世界更是灰暗的 活着有什么意思呢
个人分类: 生活心得|3194 次阅读|6 个评论
焦虑与抑郁的磁共振研究文献分析
xupeiyang 2010-4-2 08:50
最新研究报道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10/health/2010-04/02/c_13234402.htm LOS ANGELES, April 1 (Xinhua) -- Anxiety may modify depression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indicating a link between the two, U.S. researchers suggest. By using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researchers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looked at brain activity in subjects who were depressed and not anxious, anxious but not depressed, or who exhibited varying degrees of depression and one or both types of anxiety. The researchers took into account two types of anxiety: anxious arousal, the fearful vigilance that sometimes turns into panic; and anxious apprehension, better known as worry.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4?WEB0m67ovw19fuinI3I1I00f01000j100200010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329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1 2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8 55 2009 49 2007 36 2006 32 2005 27 2004 23 2003 23 2001 19 2002 18 2010 12 2000 8 1996 5 1999 4 1995 4 1998 3 1993 3 1997 2 1988 2 1994 1 1991 1 1 2 1 2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126 United Kingdom 37 Germany 23 Italy 22 Australia 17 Japan 13 Canada 12 France 11 Netherlands 10 Brazil 7 Spain 5 Switzerland 4 Turkey 4 South Korea 3 Israel 3 China 3 Austria 2 Norway 2 Hungary 2 South Africa 2 1 2 1 2 3 ... 7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Bethesda 21 New York 14 London 14 Oxford 10 Trieste 9 Boston 8 Melbourne 7 San Antonio 7 Los Angeles 6 Ann Arbor 5 Toronto 5 Pittsburgh 5 Rome 5 Montreal 4 So Paulo 4 Freiburg 4 San Diego 4 Baltimore 4 Amsterdam 4 Grenoble 3 1 2 3 ... 7 1 2 3 ... 9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Biol Psychiat 18 Neuroimage 10 Psychiat Res 8 Am J Psychiat 8 Arch Gen Psychiat 8 Biol Psychiatry 7 Neuropsychopharmacol 7 Cns Spectr 6 Encephale 5 Epilepsia 5 Depress Anxiety 5 J Neurol Neurosur Ps 5 J Affect Disord 4 Mol Psychiatry 4 J Neurol 4 Neuropsychologia 3 J Clin Psychiatry 3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3 Arch Gen Psychiatry 3 Zh Nevrol Psikhiatr Im S S Korsakova 3 1 2 3 ... 9 1 2 3 ... 83 Top Terms Publication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317 Humans 303 Depression 286 Anxiety 277 Patients 207 Adult 197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178 Middle Aged 147 Brain 122 Anxiety Disorders 92 Depressive Disorder 79 Evaluation Studies as Topic 75 Diagnosis 73 Neuropsychological Tests 72 Amygdala 69 Adolescent 67 amygdala development 65 Aged 64 Emotions 60 Depressive Disorder, Major 52 1 2 3 ... 83 1 2 3 ... 91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Drevets W 10 Charney D 9 Cazzato G 8 Pine D 7 Nugent A 6 Zivadinov R 6 Zorzon M 6 Brammer M 5 Rauch S 5 Bain E 5 Luckenbaugh D 5 Nasuelli D 5 Bratina A 5 Ukmar M 5 Cowen P 4 Wen W 4 Carson R 4 Soares J 4 Hatch J 4 Sachdev P 4 1 2 3 ... 91
个人分类: 神经科学|2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由浙大事件想到的:我的九年抑郁+强迫史
nevergu 2010-2-27 23:37
尽管自己有医学背景,对抑郁有点了解,看完这篇文章,还是很感震惊。人长说好死不如癞活着,没有想到抑郁者会找一切机会结束自己的生命,活着只是为了亲人。作者分析原因时说到了她母亲在儿童时期的不当教育,给她造成了自卑,追求过分完美,社会交往能力缺乏等等。作者的经历给我们作家长的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多些鼓励,少些责备;在注重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该努力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由浙大事件想到的:我的九年抑郁+强迫史 from MITBBS, by xiaobuding (小布丁) Dr Tu跳了,大家都在奇怪。怎么好好的就跳了呢?有什么绕不过去的坎呢?我能理解 ,我都能理解。他跳的时候他是最开心的。国人对抑郁症这种精神上的痛苦还认识不足 ,反而认为患者很奇怪的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我就体验过这种精神痛苦,今天我申请了 一个新号,来跟大家讲讲我的九年抑郁强迫史吧!希望大家看过我的经历后能对自己的 后代(小孩)、亲人、朋友,多点关爱,少些责怪。由于我有着不太幸福的童年,所以 也希望大家能从我的童年经历有所启发,对自己的小孩少些苛责。 大概高二的时候,由于家庭教育和高考压力的双重原因,患上了抑郁症。 我的家境一般,妈妈是小学数学老师,对我相当的严厉,脾气很不好;爸爸是个工人, 对我很溺爱。我妈很强势,从小我就笼罩在我妈的阴影下,她的同事都是小学老师,所 以读小学的时候班上的老师都对我特别的照顾。我学习成绩很好,也很听话,所以在班 上也比较受宠。 但是我从小骨子里就不自信,因为每次数学考满分后,妈妈给我的从来不是表扬和鼓励 ,而是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考试考分不高的话,反而是我的过错。 我的性格遗传了我爸的懦弱,小时候就被妹妹欺负的只会哭却不会反抗。 记得小学有一次数学作业,我题目全部都做对了,但是由于字迹写的不是很漂亮,我妈 恼怒的把我的作业撕了,我只有哭着把作业重新又写了一遍。 我从小就是个自卑、胆小、懦弱、听话、逆来顺受的小女孩。 我妈脾气很不好,家里气氛总是很紧张,爸妈说话经常都是喊叫的方式,日子久了,一 家人相处的方式都是喊叫式。 我妈有完美主义、强迫症,长年累积下来,我也继承了她的毛病。 我妈打毛衣可以因为一针大错,把一晚上打起来的部分全部拆掉。 而我做作业也是超级追求字迹的漂亮这些细节,而不是知识是否掌握了的这个本质性问 题;所以我交上去的作业都是工工整整的,但是内容我基本上都是囫囵吞枣,照着课文 写上去的。 我的强迫症体现在出门时总是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交作业时反复检查有没有写完,还 有反复洗手的洁癖,等等。还有一些很无聊的无谓的担心,比如我如果这次又考了年级 第一名的话,老师要我上台谈感想怎么办;我今天对这个男生多看了几眼,他会不会误 以为我对他有感觉。。。 我从小数学就好,倒不是因为我妈是数学老师的原因,她从来不辅导我数学,而是我自 己觉得数学很简单,可能是因为遗传我妈基因的原因吧。 相反,我从小就怕语文,最怕写作文。 我妈总是辅导我怎样写作文。我一开始不会写作文,我妈就告诉我怎么写。我妈又要面 子,看我写不出来,就用她的idea来告诉我写作文,经常是她念我写。所以写出来的作 文都还不错,经常被评为优秀老师拿到班上念。所以我都一直没有尝试过自己用自己的 idea去思考去写作文。有时候老师一发下来个作文题,我回家就是从屉子里报出一大摞 作文书,一本一本的翻,看有没有类似的作文,要么抄要么就往上套。所以每次的作文 也还行,有时候还不错,有时候也拿到班上去念。考试的时候我也最怕考语文,怕写作 文,怕自己没有idea可以写。 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居然鬼使神差的语文分数考的出奇的高,再加上我妈教过初中班主任 儿子的小学数学的原因,我被班主任任命为语文课代表,晕~~ 其实我觉得自己适合当 数学课代表,但是出于生性的软弱,只好默默接受了班主任的这个安排。身为语文课代 表,再加上对写作的恐惧,更给我了加上了一层无形的压力。 记得有次市作文比赛,我用的是以前看过的报纸上的一篇写的很精彩的文章的idea,结 果居然还拿了市里的一等奖,晕~~ 后来班主任要我把我的作文回忆一下写出来,好贴 在学校的橱窗里,我当时心里那个怕啊。。。 小学初中一直都是班上的数一数二,考入市重点高中后,班上都是来自全市的精英,成 绩就在班上平平了,心中倍感失落。加上高考压力,第一次抑郁症发作,当时的症状是 觉得人生没什么意义,想着起床后又要埋在无聊痛苦的题海战术里,就只想躺在床上, 逃避现实。 这个月跟心理医生谈了后,才有所顿悟: 我对作文的恐惧就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尝试过自己用自己的idea去写作文,因为没有尝试 ,总是抄啊套啊,所以就一直害怕写作文,害怕那层被我妈套上的华丽的外套被揭穿了! 所以这个恐惧一直在我心里面,所以周末在网上跟小学初中同学聊天完后,虽然白天聊 的很开心,但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脑子里却重现了小时候对写作文的恐惧,就一直在做语 文考试的噩梦,就很担心啊很着急啊!!!。。。 我觉得我妈对我的教育方法很有问题! 她总是想办法帮我解决一个个的问题,而不是教我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老师布置下来一个作文时,比如明天早上要交作文,我今晚就很着急很担心这个作文 ,我自己也写不出来。用我爸的话就是:你这个作文你哭都哭不出来。我自己和我的家 人给我的否定我自己的这个心理暗示也很重要!而且我妈又很爱面子,怕我写很丢脸的 烂作文,就用她的idea来交我写作文,最后就是她念我往本子上写。最后作文写完了, 任务完成了,我就感觉轻松了,卸了一个担子,就安心的去睡觉了。所以一直都是我在 想办法一次次的按时交作文作业,而不是想办法来提高自己的文笔和思想。 我觉得关于家里的喊叫也是来自我妈。 我妈脾气太暴躁了,而我爸蛮懦弱的,性格蛮温和的,他对任何人都很温和。但是由于 我妈常年累月的喊叫,我爸也开始和她对喊起来。而我的性格跟我爸一样懦弱,在外面 对别人都很温和。长时间经过家里喊叫的熏陶后,在家里就也跟着他们对着喊。 还有我的完美主义也是来自于我妈。我小学的数学作业做完了,全部都做对了。但是我 妈觉得我字写的不好,就把作业撕了,让我重写其实这个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 数学题的解法是不是正确的。我妈总是focus on这些不重要的细节上,她把她的这个坏 毛病传染给了我。而我超级自卑的心理导致了我很容易受他人影响,什么都觉得自己的 什么都不好,别人的好像都是对的,什么都学别人的,好的也学,坏的也学,长年累月 的跟我妈一起的生活,那肯定就也有完美主义了撒! 我觉得如果我小时候我妈给我足够多的鼓励,适当的让开手正确的引导我去好好的尝试 写作文的话,那我肯定不会一直心中有对写作文的恐惧。 我从小的最大爱好就是唱歌。小学的时候是学校合唱队的领唱。初二的时候自己在家用 卡拉OK给自己录制了一盘磁带。但是我妈担心我唱歌影响我中考,对我的爱好进行了严 重的扼杀,我记得她气愤的对我说:你唱歌那么难听,还在那里唱! 高考备考阶段由于同时受抑郁症和强迫症的折磨,我只考入一所二类大学。 我妈坚决要我复读,而我因为不想再受抑郁症和强迫症一年的困扰,坚决选择不复读。 因为当压力越大的时候,抑郁症和强迫症就会越严重! 在这种二流大学,只要稍微努力一点点,考试的时候就可以稳拿奖学金,所以学习对我 没什么问题。但是大二的时候,我软弱、完美主义、自卑的性格却使我的抑郁症第二次 发作。我的女伴是个很强势的学生干部,刚进校的时候,她说看我还蛮爱学习,性格也 很温顺,便开始和我形影不离。到大二时候,她开始竞选学生会干部的时候,我才知道 她是利用我帮她打理学习生活上的各种琐事,她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竞选党员。这 是她背着我跟别人说的,我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她说过:这点小事她都做不好,要她还 有何用! 对友情的失望,对人心的怀疑,对人性的看破,再加上自己对外在打扮上的自卑,对自 己能力的过度贬低,导致我抑郁发作,我开始想到死亡,想到自杀,每天都不愿回到寝 室看到室友那张虚伪、物质、自私的脸。那个学期,我总是想到跳楼、跳河各种自杀想 法。2003年4月1日,张国荣跳楼自杀。很多人不解,但是我却能深刻理解他的想法。因 为自杀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是最开心的事了。但我最终因为想象到父母伤心的泪而不忍心 离去。 后来大四发愤考研终于改变了自己的本科出生,由二流大学公费考入一所一类大学。在 国内研一那年是我这么多年来最自信最快乐的一年,因为我成绩优异、外表淑女、外语 也不错,再加上唱歌这个爱好特长,我在班上很受大家的欢迎。雅思考了实验室最高分 7分;顺利以全奖申请到欧洲一所理工大学的研究生。 由于奖学金经济情况和申请项目的不同,男朋友和我申请到了一个不同的国家。我一个 人在国外,体会到的是孤独、寂寞、无助、人性的冷漠。由于本科出自二流大学,本科 四年的基础没打好,在国外学工科学的是相当相当的吃力。学习任务的繁重、学习压力 的沉重让我每天累的踹不过气来。一壶壶的咖啡已经不起作用,考试来临时我开始喝红 牛来提神。有时候备考前期一个人经常在自习楼学到半夜1、2点,然后再在安静的街道 上一个人听着音乐轻松的走回家里。其实这样也还好,我自己不觉得痛苦。痛苦的是, 每当我一个人孤单的自习回到家后,我的同专业女室友却对我冷眼相看,气呼呼的一句 话都不跟我说,因为她自己不爱学习,看到别人自习回来心里又极度的不爽。所以搞的 我每次自习完回到家后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似的,反而觉得心里非常的愧疚。 到国外第二年,有了国外的毕设和国内的研究生毕设这2个重大任务,就像2座大山让我 头痛欲裂。抑郁的时候会经常跑到未名空间的抑郁症互助组去看看,呵呵~~ 准备回国研究生答辩前期,正好和男朋友处于感情危机时期,回国前那段时间天天在屋 子里躲着哭,卫生纸一卷卷的,鼻子都要揪破了。学习也学不进,论文也没心情整理, 答辩完全都没心理准备;再加上2年都没回国,一想到国内的亲朋好友的期望和羡慕, 心理就感到一阵阵的恐惧。 回国时抑郁症已达到重度,每天每时每刻想到的都是各种死法,面对父母和男朋友的哭 泣也丝毫动摇不了我死的想法。。。。。。 爸爸带我去市里的心理诊所治疗,虽然是很有名的医生,可是总觉得敷衍了事,开了药 就让你回家按顿吃。然后就一觉躺下去昏迷不醒,错过了研究生的学士服年级集体照。 男朋友得知我的病情后从国外匆匆赶回来,陪我渡过了答辩这个难关。 答辩完回到国外后,抑郁症又发作了几次,每次发作的时候,就一个人躲在屋子里不敢 出去见任何人,什么事都不想做,不吃不喝,连平常对自己来说很容易的洗澡也变得很 复杂很复杂,就整天在床上躺着逃避现实。 吃抗抑郁药、看心理医生、行心理辅导、做运动,各种方法男朋友都在陪我努力积极的 尝试着。经过从抑郁发作到抑郁恢复的几个月的几轮循环后,最终发现还是只有靠自己 才能战胜它。最了解自己身体的,终究还是你自己。心理上的痛苦,还是要靠自己的坚 强意志来调整并且战胜。有的时候太把自己当回事,太娇纵自己真是会把自己惯坏的。 于是我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积累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每一次扫地、每一次收拾屋子、 每一次晒衣服、每一次做饭、每一次洗碗、每一次按时起床,都能让我体会到内心的满 足感和充实感。让我觉得,又有了价值。不要小瞧这些细微的事情,它们对我的慢慢恢 复至关重要。头开始一阵阵的发热的时候,要告诉自己不可能连自己都控制不了。去洗 洗衣服,去找朋友聊聊天。戒掉比如阿桑这种听着听着就会流泪的歌曲。在没完全把握 住自己情绪的时候,给自己积极的环境和对待生活的态度,相信自己。爱惜自己,才能 懂得爱惜想爱的别人。像《我的抑郁症》里面说的,我不知道下一次发作是什么时候, 但是起码我战胜过自己,走出来了。 这个月跟心理医生聊天,她分析得出,我就好比是个考试机器,对于考试只是考试的分 数很高,但其实根本没有掌握知识。我考试分数一般都很高,比一般同学考的都高些, 但是对知识的理解都掌握的不透,或者囫囵吞枣,或者根本就一点都不懂,就是死记硬 背。我的记忆体系很独特,我短时间突击的知识很容易忘记,比如临考前的突击。但是 长时间的事情,比如童年啊,过去啊,什么的,我都记得很清楚。 每当抑郁发作的时候,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内疚之中,我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就是个骗 局。越想就越觉得我是个骗子,觉得我的整个人生都是骗过来的!!! 从小开始骗起 ,不会写作文的一个小孩被塑造成一个写作文得奖的语文课代表! 被我妈塑造的考试 机器,女海龟。。。 最近几个月都在做被追逐的发疯般的噩梦。每天睡觉都是躲人。。被追。。追上就撕裂 。。什么的。。搞的我睡觉比活着还累。 对于抑郁症的患者,我的亲身经历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借鉴。 在这里最感激的是,我的男友在我每次抑郁发作的时候都立刻丢开手边一切工作,飞到 我身边,陪伴着我一起渡过那些痛苦的日子。 《说说如何不自杀吧》这篇文章中的有些观点我很是赞同。 其实很多人一郁闷就吃,购物,SEX等,都是在利用自己的愉快记忆带 来的条件反射来减压。但不建议建立消极的减压反射,如喝酒抽烟/吸 大麻 睡觉等,其中睡觉或许不算很不健康,但压力焦虑本身就让人的精神萎靡,除非需要 休息,否则用睡觉的方式,效果不是很好,甚至导致失眠,睡不醒, 头痛等症状,这 样的条件反射结合起来,对压力的缓解就更不好了。 对于强迫症的患者,我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痛苦,它把我也折磨的经常想到自杀。我给的意见,引用我以前看过的网页内容: 强迫症人的错误在于:把精神能量用错地方了,整天陷于理论的旋涡,即是内耗, 康复的本质在于:把能量用对地方了,即是外耗, 强迫症所有的康复者,其实根本就没有去做一件治疗强迫症的事情, 如果整天为消除症状而生活,一万年也康复不了啊. 一切症状都是本能,你斗不过它们的, 只有把对它们的压制与压抑降到零,最终让本能尽情的放纵,开放的让一切症状尽情的肆 虐,而且要放纵它们一万年! 解除一切压抑,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永久.这就是最终彻底的解脱. 理解以上方法,强迫症就接近开悟了,就剩下最后一层窗户纸了,但你还在强迫里, 要真正跳到正常人精彩生活的漩窝里,剩下的那最后一步就只能靠悟性了,这一步无关乎 文字,只有真正把以上的所有佛法也扔了,完完全全进入到生活这个层面里来的时候, 你也就终于醒过来了.靠文字和理论永远也不会跨过这一步,因为这完全是两个不同层面 的问题.对于强迫症本身,没有标准就是最好的标准,没有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森田说: 这样也行,那样也行.怎末样都行,都可以,就没有不行,不能,不可以的.强迫都是你自己 想出来的,这一切究竟是空,问题因解决才存在,越解决越存在,不解决就不会再存在,首 先需要维持正常的工作学习与交往,不要一味躲避就行了.行动和生活,尽情的去生活,而 不是去治病,生活才是最好的药. 说实话,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强迫症和神经症,一切烦恼都是空,自寻烦恼而已,症状不是 病,其实它们都是人人都有的本能现象而已,烦恼的本质是执着,强迫症的本质仅仅只是 生活的不在,就象白天和黑夜,生活多一分,强迫就会少一分,当生活争取到八九分的时候 ,强迫症也就不复再存在了. 不要气馁,顺应自然,为所当为,不安常在,无所住心,相信自己,不要过于在乎 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有最基本的共性。 凡抑郁、强迫等神经症患者,郁躁狂、轻躁狂等心境障碍患者,尽是聪明才智之人。所 有的人都有一种最为直接和强烈的生存本能:那就是追求轻松快乐,享受生活!正是因 为人有这种最为直接的本能,才有个人的向上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 抑郁、强迫等神经症患者和郁躁狂、轻躁狂等心境障碍患者,受到严重挫伤后,在正常 的生活中体验不到轻松快乐,享受不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因而沉浸于自我反复锤炼所 体验出来的痛苦感觉中,用心理学专业的术语叫不断地强化。深陷其中,形成思维和情 绪的自动化,最终不能自拔。 治疗强迫症关键就是先绝望,别想好了。如果你还存有侥幸心理能治好的话,你就永远 也好不了。我就是个例子。想当初厉害的时候差点自杀。就是太想让它好了, 焦点老 集中在症状上,转移不了。当我绝望了,不想好了,彻底放弃治疗了。我的强迫症好了 ,就这么简单。彻底绝望吧,发自内心的不想好了。不要把彻底绝望当 作治疗强迫症 的一个方法,否则又陷入误区了。让强迫症跟我一辈子,别去和它对抗,把它当作好朋 友,那你的病就快好了。一个过来人的建议。 我得强迫历程在我前面发得帖子中已经提到了。我就是疾病恐惧,老是害怕自己得精神 分裂,满脑子都是精神分裂。并且还有强迫动作,反复的查网每当这个怕也就是强迫观 念来临时,我就试图抵抗,怎样让自己不怕,用了很多方法,但是还是怕,焦点一直转 移不了。但是在一个晚上我想开了,我接受怕,我想我得心理就是不正常,我就是怕, 一辈子怕下去了,不想好了。这是一个重大得转折,想开之后,我就能顺其自然了,该 做什么做什么,带着这种怕做该做得事,不到一个月,我就 不怕了。所以我说就是从 心里彻底的绝望。你一天不绝望,你的潜意识里就存在着和强迫症斗争,也就是所谓的 反强迫。真正让我们痛不欲生的就是这种反强迫。也 就是我们千方百计的克服自己强 迫但是克服不了所带来的紧张和焦虑。森田疗法的宗旨就是让我们放弃这种反强迫,接 受自己的强迫。然后去生活,带着问题生活。我刚开始也是拼命的排斥,所以一直好不 了。后来就是靠一个晚上的顿悟才领悟出来这个道理,慢慢好起来的。 现在问题在于患者道理都明白,但是多年的执着和完美主义的性格导致他们潜意识老是 排斥自己的症状,就是说不接受自己的症状,因此好不了。那应该怎么办 那,不要着 急,每个人都会有顿悟的那一天,只是时间长短而已,因为我治疗的及时,发病就开始 治了,所以顿悟的快。我敢保证强迫症肯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 轻,这是肯定的, 所以我告诉患者朋友,痛苦是暂时的。你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带着问题生活,我知道很 痛苦,但是一定要坚持,只有这样多年形成的执着才会淡 化,才会走向正轨。 对付强迫症就是要抱着这样的心态.无论有多大的毅力、多大的决心与强迫症作斗争, 都是无用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接受它,与它共存,并打算一辈子就这样了,它反而会 不知不觉好了。就这样,别期望好,就象是残疾,如同断了手脚一样,无可奈何,无法 改变的现实。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对于抑郁症和强迫症这类型的神经症,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很重 要。但是如果这两点都过了时期的话,那就只有通过后天的心理强化来改变了,虽然过 程很痛苦很漫长,但是如果自己真的从自己的漩涡中走出来了的话,那就是海阔天空了 ,呵呵~~ ^_^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被抑郁症和强迫症折磨的朋友们, 希望你们可以早日走出阴影! ----------------《由浙大事件想到的:我的九年抑郁+强迫史》结束 大二有过跳楼的想法,有过跳河的想法,有过从上铺床上摔下的想法,但是最终因为想 象到父母伤心流泪的样子,而没有去真正具体的实施于行动 -- 几次 国外研一的时候,和一个中国女生一起住一个双人间。早上起床很痛苦,一个人走到阳 台上(七楼),有过跳楼的想法,但是告诉自己要坚强:挺过去就好了! -- 几次 国外研二的时候,和一个外国女生住一个屋,自己住一个单人间,有单独的小阳台。晚 上一个人站在安静的阳台上(七楼),经常有从楼上跳下去的冲动,但是想到一个人如 果死在异国他乡的话,没有人给自己收尸,会给我的外国房东造成极大的麻烦,所以没 有跳下去。 -- 很多次!!! 搬家后,早上醒来后,想到去学校学习很痛苦,于是不想起床,想撞墙 -- 一两次 回国途中,坐飞机时,手机不关机,幻想要是坠机那样就好了,那样最开心了,可以有 正当理由死了,而且不会受到任何舆论压力的指责 回国途中,做火车时(卧铺、夜车、窗户紧闭打不开),到达终点的前一晚一整夜没有 睡着,想到各种自杀想法。用手表金属表带用力割自己的手腕,由于怕疼而停止。于是 ,又想在火车在中途车站停下来的时候跑下车去、卧轨自杀,车厢的灯已经熄灭,整个 车厢的人都在熟睡,我跑到火车门那里好几次,灯是亮的,从玻璃门反光的镜子里面看 到自己像个疯子,又跑回自己的下铺床,来后反复几次,每当火车停下来的时候,内心 就在不断挣扎要不要起床,每当火车有开起来的时候,又非常后悔,觉得自己又错过了 一个自杀的机会,最终没有勇气实施 回到家里,已经是有计划的开始实施行动了。 骗家里是要出门买手机卡,自己一个人跑到桥上,想跳河,但是因为是五一,人群太多 ,想到如果自己要开始跳的话,肯定会有很多人阻拦,于是没有跳。于是到处找没有人 的地方,找了2个小时,找到了河边的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坐在河边,犹豫要不要跳 下去,告诉自己也就一下下,跳下去就死了,就解脱了,就快乐了。犹犹豫豫了很久很 久,起码有2个小时,但最终还是因为不断的有人出现而没有跳下去。然后就想找一个 没有人的高楼去跳楼,但是找了好久好久也没有找到。。。 回到国内学校时,想过自杀无数次,也是已经是有计划的开始实施行动了。 好几次跑到学校最高的教学楼的最高一层,站在窗边,想要不要跳下去,告诉自己痛苦 也就是一下子,等我跳下去了一切就结束了,但是由于脑子里面有太多太多的顾虑,想 的最多的是自己的男友,觉得如果跳下去的话就太对不起他了,于是每一次最终都没有 真正跳下去。于是,开始为了男友和老爸不伤心而痛苦的活着。 在家里,晚上躺在床上,很多次有从屋里跑出去跳河的想法,轻轻的光脚走向门的方向 ,犹犹豫豫了很久很久,最终还是回到自己的床上。 在家里,晚上从床上爬起来,因为怕拖鞋出声,就打赤脚经过客厅走到厨房,拿起菜刀 ,想实施割腕自杀法,但是想到这个自杀法太慢,在自己死之前肯定会家人被发现,所 以没有实施。于是把煤气打开,因为声音太响、火苗太亮,怕被老爸发现就把煤气关了 。所以还是决定回到自己的床上,但是回到床上之前,果然被老爸发现,老爸吓一跳: 你怎么光脚在客厅站着啊。。。 在家里,白天把自己反锁在屋里,老爸在客厅一个人伤心的哭喊,我抓紧时间在床上用 小纸条写很简单的遗书,然后把窗户的防盗网打开,蹲在六楼的窗户口向下看,正在我 犹豫要不要跳的时候,老爸找到了房门钥匙把门打开发现了,老爸冲过来抱着我狂哭。 我跟老爸赶紧说对不起,接下来我说出来的话让老爸震惊了: -- 爸爸,你想不想活啊? -- 。。。。。。 想啊!当然想啊!!! -- 爸爸,我不想活了,我们一家三个人一起舒舒服服的死去好不好啊?(我想到的死 法是煤气中毒自杀法,因为这的确是最舒服的死法) 。。。 老爸感到一阵恐慌,马上跟亲戚打电话。。。 坐在从家里到到学校的的士里面,有把车门推开跳出去的冲动。 和老爸在从医院回到家里的途中,有过很多次撞向公共汽车的想法,但是老爸把我拉向 我平时最喜欢吃的麻辣食品,说:女儿你想不想吃这个啊,你以前最喜欢吃这个了,你 知不知道啊,你在国外这两年来,爸爸又多想念你啊!!!。。。我又心软了。。。 被男朋友拉到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去寻求帮助,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应该马上住院 进行治疗,于是立刻被学校的专车直接送到市郊的精神病院,被关起来,分到一个双人 间病房,女室友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接到电话后立即坐车赶过来。我到卫生间 去寻找自杀办法,发现好像唯一只有上吊的可能性,然后回到病房看到电源插座,于是 立刻想到触电自杀法,觉得这个自杀方法很快。男友离开病房去买晚饭的时候,我马上 拿出自己的金属钥匙,特意沾上水,插入到电源插座的孔内,但是没有想到插座有安全 防护措施,所以没有自杀成功。 -- 这一次已经是真真正正的具体的实施了我的自杀想法!!!!!!!!! 从国内回到国外后,站在阳台上有过无数次从阳台上跳下去的想法,最终没有实施。也 想到过跳河,但是由于怕水的冰凉,想到死去的时间太长,而且万一被人发现了会更麻 烦,所以没有跳下去。 也跑到学校的单独个人卫生间去寻找自杀机会,看到屋子上放天花板上有铁架,于是想 到上吊自杀法,从洗手池爬上去,用手够到铁架然后用力拉扯,但是感觉到铁架明显不 能承担起一个人的体重,于是不得不放弃卫生间上吊自杀法。 -------- 自杀史回忆结束
个人分类: 科普大众|4638 次阅读|2 个评论
AJP:爱吃零食?小心抑郁!
leixu 2010-1-20 11:37
正如我前面blog提到的,心情烦躁的时候,有些人就爱用零食来作替代发泄。一个明显的结果就是会反复变胖。 我以前的blog在这里: 反复变肥?大脑为避免负面情绪和焦虑强迫进食! 最近墨尔本大学Jacka的研究,把这个问题进一步严重化。他们发现,20岁至93岁女性中,情绪紊乱症状相当普遍。而跟踪调查显示,她们饮食结构多以西方式饮食为主。主要是些加工、精制以及高脂肪食品,如汉堡、匹萨、薯条、牛肉以及多糖食物等。这些食物容易引起情绪紊乱。与初加工食品,它们引起情绪紊乱的几率甚至高出50%。还是应了句广告语: 多吃蔬菜瓜果好! 他们的研究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研究提示,受抑郁与焦虑困扰的女性应注意日常饮食结构,彻底告别加工食品。 原文信息: Am J Psychiatry January 4, 2010 Association of Western and Traditional Diets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Women Jacka et al. Objective: Key bi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on are modified by diet.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high-prence mental disorders are related to habitual diet in 1,046 women ages 2093 year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population. Method: A diet quality score was derived from answers to a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and a factor analysis identified habitual dietary patterns. The 12-item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12) was used to measure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a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was used to assess current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Results: After adjustments for age, socioeconomic status, education, and health behaviors, a traditional dietary pattern characterized by vegetables, fruit, meat, fish, and whole grains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odds for major depression or dysthymia and for anxiety disorders. A western diet of processed or fried foods, refined grains, sugary products, and beer wa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GHQ-12 score. There was also an inverse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 quality score and GHQ-12 score that was not confounded by age, socioeconomic status, education, or other health behaviors.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an association between habitual diet quality and the high-prence mental disorders, although reverse causality and confounding cannot be ruled out as explanations. Further prospective studies are warranted.
个人分类: neuroscience|4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伯特·恩克(Robert Enke) - 他再也受不了了
xhuukt 2009-12-17 07:44
德国失去了一位优秀的足球门将罗伯特恩克死于自杀。听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正好和朋友们坐在一间酒吧聊天。顿时整个厅里安静下来,人们面面相觑,都被这突然的消息惊呆了,无法理解,人人都在问,为什么?但是没有人可以知道为什么,因为死者已矣,你无法再从他口中得知。 我对这个事件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发表于11月16日的《明镜周刊》的一篇文章Er hielt sich nicht mehr aus (《他再也受不了了》) ,看完全文,才觉得这个题目非常贴切,一个守门员应当坚强冷静得经受住对方的射球,而一个自杀者,则是忍受不住了活着才选择死亡。自杀对于这样的性格与这样的职业选择是否是必然呢? 恩克的父亲是一位心理治疗师,却无法打开自己儿子的心扉。这不奇怪,一个决定自杀的人,可以骗过自己的心理医生,自己的妻子,父亲,朋友。旁人一点办法都没有。关于自杀的研究是如此难以进行,因为永远无法搜集到可靠的数据 。老恩克口中的罗伯特,从小就内向,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心情。六岁的时候,就连因为矫正牙齿而难过的心情都不说出口。同样,后来他因为在西班牙和伊斯坦布尔的系列失败造成的抑郁症的困扰,都不愿意公开。连续好多年,罗伯特害怕自己再次失败,害怕自己失去国家队的位置。他在心中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逻辑: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如果我不是最好的,那我就是最差的。然而守门员的职责正如此残酷。人们总是希望守门员能够万无一失。罗伯特在Barcelona的失败,队友公开指责他;在Fenerbahe的失败,5万球迷向他扔钱币和炮仗。面对这样的压力,叫人如何坚强?反过来想想,在众望所归的体育界宣布患有抑郁症无异于自我否定。一个例子,当昔日的德国灵魂中场代斯勒终于鼓足勇气宣布自己患有抑郁症的时候,却被恶意骂成是软蛋 (Weichei)。罗伯特的死,不但让足球界意识到球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还在德国引起一场关于抑郁症的讨论。 德国的心理治疗系统已经非常发达,主要的治疗方法都已经得到了公费医疗保险的支持。然而据估计,也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获得恰当的诊断,只有百分之六到九的人获得相应的治疗。这里有许多原因,比如很多医生对抑郁症缺乏认识,又比如患者犹豫是否要寻求公费帮助(这意味着工作单位了解到病情),等等。令人吃惊的是,在欧洲,抑郁症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艾滋病,药物成瘾以及交通事故的总和。抑郁症在中国的危害也同样不容乐观。研究生自杀也好,海归摆地摊也好,这些都是高等教育人群中的个别现象。所以,当我读到有些人影射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政策问题时,不免觉得有些不得要点。要使这样的状况得到改善,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提高整个社会层面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与宽容。因而,名人对抑郁症的坦然自述无疑起到很好的作用,如代斯勒,也如中国的名嘴崔永元。任何疾病只有坦承才能有效治疗,但愿有一天,人们说我得了抑郁症,就如同说我得了感冒那样从容。 参考文献: Biermann, C., von Bredow, R., et al., (2009). Er hielt sich nicht mehr aus, der Spiegel, 47 . http://www.spiegel.de/spiegel/print/d-67768148.html Comer, R.J. (2001). Klinische Psychologie. Heidelberg; Berlin: Spektrum Akademischer Verlag.
个人分类: 名人惑事|4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好好睡~
eloa 2009-7-10 22:11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07-09 6:28 译者:xyz,一个已经远离专业数载的小公务员,信息安全专业硕士,从小生活在上海,因为今年三月在上海多伦美术馆的活动第一次走进松鼠会,并成为志愿者在签到处收发了无数份问卷调查(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我~),很高兴能够通过这个组织结识到更多的朋友。本文的原文见 这里 。 导言 :不久以前,新加坡歌手许美静承认患上抑郁症的消息曾令很多歌迷唏嘘不已,然而翻开娱乐新闻的版面,有关明星患抑郁症的报导总是不绝于耳,似乎这类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了现代人健康生活的潜在杀手,然而很少会有人想到这些困扰或许会与我们的睡眠状况休戚相关,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国外专家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吧。 不良的睡眠习惯是否会令我们精神错乱?请看EmmaYoung的报导。 精神病人往往同时伴有睡眠质量低下的情况。对此,人们长久以来将之视为精神疾病所造成的后果。然而,现在这一观点可能将被彻底推翻。新的研究发现低下的睡眠质量恰恰可能是导致精神疾病的罪魁祸首,而这当中甚至包括了那些仅仅因为睡眠导致行为表现异常而被医生误诊的情况。由此带给我们正反两方面的启示,一方面,积极的睡眠疗法将可能会对精神病人的康复起到辅助甚至是关键的作用,而另一方面,这也令人震惊地表明,对于现在大量包括儿童在内的服药人群而言,药物治疗对于其康复非但可能收效甚微,甚至可能起着负面作用。 缺少REM睡眠可能会对我们处理情绪的方式造成损害,从而导致精神疾病。 然而,现在还不清楚究竟有多少精神病案例是这种情况。这是很可怕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精神病学家MattWalker说:被诊断为患有精神问题的人中,究竟有多少实际上只是睡眠问题?是3%、5%还是50%?,你不认为我们的社会对这个比例心中有数是至关重要的么? 首先,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是,睡眠障碍是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会导致精神问题。在睡眠研究人员发现了这个问题后的几年间,他们仅仅为了解决这个最基本的疑问,就倾注了大量的精力。 事实上,医生们很早以前便已经注意到:不规律的睡眠同他们所研究的精神异常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他们发现,抑郁症成年患者在熟睡时感到呼吸困难的数量,比一般正常人多五倍;有大约25%至50%的注意力缺陷伴多动症(ADHD)患儿同时为睡眠问题所困扰,而这个比例在正常儿童中仅占7%。 然而,直到不久以前,将睡眠问题看作是精神疾病的症状而非原因的观点还一直根深蒂固,以致无人质疑。正如哈佛大学睡眠研究专家RobertStickgold所言:人们很自然地认为抑郁症或狂躁症患者必然会表现出睡眠质量下降的情况,却从来没有试着想过从反面来研究它们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他表示,即便是偶尔出现了正确的研究方向,其结论也常被大大地忽视。 例如,1987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PatriciaChang及其团队曾对1053名男性医学院毕业生进行了平均长达34年的跟踪研究。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有101人曾被临床诊断为抑郁症患者,其中有13人自杀。研究显示,在这些人中,有失眠状况的学生患抑郁症的比例是其他人的2倍。由此,该团队谨慎地结论说,失眠是其他更严重疾病的风险标尺。倒是Stickgold的观点更为大胆,他认为该研究数据表明才失眠可能成为抑郁症的先兆。 看到PatriciaChang的研究成果,再加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某些睡眠问题确实能够引发同某些精神疾病相似的症状,Stickgold已经不是唯一被说服的人。 2006年,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的PaulPeppard及其团队对抑郁症和睡眠呼吸紊乱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睡眠呼吸紊乱(SDB)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患者睡眠时出现暂时的呼吸停止,其原因是气管收缩或堵塞导致含氧量急剧下降,并造成患者的暂时性苏醒。课题小组随机选取了800名男性和600名女性在职人员,对他们进行了SDB和抑郁症的评估。根据SDB由轻到重的程度,研究人员将症状分为四个等级,结果发现,SDB等级每增加一级比如从极微到轻微,该级别患抑郁症人群的比率几乎增加了一倍(参见内科医学,第16卷,第1709页)。同时,由于对于SDB的病理原因十分清楚,它是由气管壁过厚,或者舌或扁桃体体积相对于气管口过大等物理原因所造成的,因此SDB不可能是由抑郁症引起的。这次研究恰恰证明了睡眠紊乱可能导致抑郁症。 事实上,宾州匹兹堡大学睡眠和生物钟研究小组的课题带头人DanielBuysse的研究也发现,抑郁症患者在服用了用于治疗睡眠问题的药物(如镇静剂等)后,其情绪异常也出现了明显的好转。虽然Buysse并没有给出属于此类抑郁症患者的确切比例,但是他由此进一步认为,一部分抑郁症患者的病情是由失眠引起的。 不良睡眠理论可能也将帮助我们解释一些与其他精神疾病相关的典型行为的产生。例如,根据去年五月发表的一篇综述称,有大量的证据证明睡眠不佳会引发双相型精神障碍患者的狂躁发作。(参见美国精神病学期刊第165卷,830页)。Stickgold甚至认为睡眠不足还会引致一些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症状,如不能熟练掌握操作机器等重复性工作。Stickgold的团队发现,对于此类需要机械技巧的工作,健康人很快就能有所提高,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却无法办到。他们指出:我们确定了同睡眠特异相关的一种过程学习的缺陷。(参见生物精神病学,DOI:10.1016/j.bps.2004.09.012)。因此,理论上来讲,改善睡眠质量将有助于这一类症状的缓解。 感到情绪波动?小睡一会儿吧 当你发现你的工作关系在一天之中逐渐恶化的时候,尝试着打个盹吧。在一项尚未公布的研究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attWalker及其团队向参加实验的人们展示了象征喜、怒、哀、乐等情感的不同面部表情的图片,并要求他们评判这些表情的情绪化程度。试验在中午和下午6点分别进行,在后一次试验中,参与人员明显对于愤怒和恐惧的表情更为敏感。 然而,在志愿者午间进行了90分钟REM睡眠的情况下,上述的这种区别却没有发生。而且,经过午睡的志愿者们更易于接受象征喜悦的面部表情。Walker由此得出结论认为REM睡眠可以帮助我们更新不断激化的情绪反应。他表示:睡眠可以帮助我们将情绪的罗盘指向好的方向。 睡眠不足紊乱症 因睡眠不足引起的行为障碍问题也可能常常地被误诊为注意力缺陷紊乱症(ADD)或注意力缺陷伴多动症(ADHD)。2005年,马赛诸塞州Marlborough睡眠问题中心主任CliffordRisk在美国胸科医师学会的年会上公布了他的一项研究成果。在他研究的34名患有睡眠窒息症的成年患者中,有16人伴有中度或重度的注意力缺乏。而通过针对窒息的治疗,60%患者的注意力得到了改善由此至少说明,在研究的人群中睡眠窒息症是注意力障碍的病因。 类似地,肯塔基州路易斯威尔大学DavidGozal及其同事在对83名ADHD患儿进行分析后发现,有四分之一的轻度患儿同时患有睡眠窒息症,而这个比例在重度患儿和健康儿童中为5%。他们由此得出结论,SDB会引发一些同轻度ADHD相似的行为,这很容易导致误诊,并延误诊断和真正有效的治疗(参见2007年儿科杂志,第111卷,第544页)。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那些通过接受扁桃体和淋巴组织摘除手术来治疗打鼾和睡眠窒息症的儿童中,手术前被诊断为ADHD的比率高达四分之一,这一数字在正常儿童中仅为7.4%。而术后一年的观察发现,这其中一半的儿童已没有ADHD的症状(参见耳喉鼻学头部及颈部治疗,第133卷,974页)。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妇幼医院研究睡眠与ADHD之间关系的MarkKohler担心,一些正在接受利他林等药物治疗的儿童,实际上或许只是患有睡眠障碍症-而这一真正病因却受到了忽视。 那么睡眠问题究竟是如何引起行为或精神问题的呢?这其中的某些联系是明显的。例如,每一个家长都知道当孩子感到疲劳时,他们往往表现为多动而非困倦。睡眠障碍会造成同压力有关的激素指数的突然增高,从而导致白天的情绪紧张,这正是许多精神失常的一项表现。更为重要的是,睡眠障碍可能会从根本上影响大脑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并影响到大脑对情绪刺激做出准确反应(另见插入段落)。 众所周知,夜间睡眠不足往往会导致第二天人非常敏感易怒,但究其原因却未必清楚,Walker及其同事们的研究揭示了这一现象的症结所在。实验中,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是正常睡眠人群,另一组则是已经35小时没有睡眠。研究人员分别向他们展示了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的内容会变得越来越令人烦躁。结果显示,缺少睡眠的这组人员比正常休息人员的大脑杏仁核活动增加了60%,而杏仁核恰恰被认为是大脑最先对情绪产生反应的区域。更进一步的扫描研究发现,缺乏睡眠的人,其杏仁核区域无法与前额叶之间进行正常的通讯,而后者正是用于向大脑控制情绪的部分发出安抚信号的器官。我们有高度发达的前额叶,它的作用正如一个情绪的制动器,正是由于其对情绪的控制作用,才能够使我们在听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不至于火冒三丈,Walker介绍说。他认为,由于睡眠不足导致的杏仁核与前额叶之间通讯的缺失,可能造成人们表现出一些精神疾病方面的症状。他进而补充道:有相当数量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等),都是由于前额叶活动受阻所引起的。现在也已有一些初步证据,证明ADHD及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TSD)也与此有关。 另一组研究团队通过大量研究发现,睡眠特别是伴有梦境的快速眼球运动性睡眠(REM)能够帮助大脑进行记忆处理。而这个过程一旦受到破坏,人就可能患上PTSD之类的精神疾病。 2008年8月,Stickgold及其团队撰文指出,当他们向人们呈示激发感情的图片,或那些描述景观的中性图片,在一天的过程中,人们会对看到的这些景观逐渐淡忘。经过一晚上的睡眠,人们通常只能回忆起那些激发其情绪的图片来,在这些情况下,受试的记忆一直保持明晰,或变得更加深刻(心理科学,第19卷,第781页)。Walker指出,当回忆往昔时,占据在记忆中的多是那些曾经为之激起过某些感情的事情。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于激烈的情绪如同标记了重要事情的红色标志旗。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你回想起那些事情的时候,你并没有重新体验当时的那些发自肺腑的情绪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脑在保留了关于某事记忆的同时,却丢弃了关于它的内在情绪。Stickgold和Walker都相信,这一记忆丢弃的处理机制恰恰发生在REM睡眠过程中。 他们指出,在REM期间,大脑对血清素及降肾上腺素的分泌将会中断。降肾上腺素是一种与压力、害怕以及畏惧有关的神经化学物质;这些反应在人体内被肾上腺素继续执行。血清素则控制着人的愤怒和攻击性情绪。Walker介绍说:在REM过程中,人体就如一间奇妙的生物剧场,上演着数日来的种种经历,令你宛若身临其境,却不会分泌刺激性的生物化学物质。由此,虽然梦的内容可能很牵动情绪,但其最终可以帮助将记忆中关于情绪化的部分渐渐抹去。 而对于PTSD患者而言,他们睡眠过程血清素及降肾上腺素的分泌失去了该有的抑制,因此在睡眠过程中,那些不愉快事件的情绪细节都会被完全清晰地回忆起来。Walker认为,虽然还不确定这一现象的原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很多PTSD患者醒来以后血清素及降肾上腺素的指标都比正常人高。这可能表明,这些神经递质的分泌不能像在正常REM中那样被有效中断,从而不能使记忆中那些情绪化的内容被遗忘掉。 很明显,要想搞清楚睡眠干扰究竟如何引发精神疾病症状,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我们还需解释许多不符合我们推理的事实,例如为何抗抑郁症药物在降低REM的同时又疗效显著。另外很多抑郁症患者表示,他们在通宵不眠后反而心情愉悦,这同样还是一个迷。 然而,至少当谈及睡眠障碍对于精神问题的影响方式及程度,Walker表示:我们正在接近真理。五年前无论科学家或是普通人都还对此毫无察觉。而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对此提出问题,这就说明,总有一天我们必能找到答案。 什么才是真正的睡眠? 当有人说他们感到半睡的时候,他们的感受可能是真实的。传统睡眠模型认为,在睡眠中人体有一个贯穿全身的控制中心,它负责在该打瞌睡的时候向整个大脑传递信号。然而在去年,位于铂尔曼的华盛顿州立大学的James Krueger指出,大脑中的某些区域是独立进入睡眠的,而只有当大脑中足够多的区域从清醒转入休眠时,人体才会进入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睡眠状态(《自然综述神经科学》,第9卷,第910页)。 他和他的同事们相信,睡眠是由于一个个独立的皮层柱工作疲劳而引发的皮层柱是一些神经元聚合,被认为是大脑最基本的处理单元。中枢调节机制只是在稍后才将要进入休息的状态确定下来罢了。 这一观点可以用来解释一些睡眠异常。如梦游症,患者可以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处理事情;又如睡后迟惰,表现为在刚醒来后的半个多小时里,人还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中。 Krueger表示:设想一下在大脑中存在这样一种状态,即在有一部分是处于清醒状态的同时,还有一部分是处于睡眠状态,上述现象便很容易得到解释。 尽管这一观点迄今还没有完全被其他睡眠研究专家所接受,Krueger相信关于睡眠理论的反思已经开始。在我看来教科书将被重写。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能理解什么是压抑!
aimeiya 2009-5-31 19:15
这几天心情一直不是很好,调整也没效果。不是有特别具体的烦恼,但就是觉得有无形的压抑感。没做事或效率不高时非常自责,但却无法扭转这样的局面,就是强迫自己不能放任。对接受的各种信息都很敏感,常有想哭的感觉,但若是真的哭了自己也会觉得可笑因为没有明确的理由~~~ 前几天看一个关于抑郁症的节目,是两个在外人看来是成功、生活很幸福的中年女性,因为不是从最开始看起的不知道她们是什么情形下得的抑郁症,只知道她们当时很痛苦、现在治疗后觉得很轻松。当我说我能理解她们时,老公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她们完全是没事找事、有病!甚至觉得我看这类节目都不应该。同在一个屋檐下的我和老公就有这么大的差距,由此看来,不同个体的感知类型差别太大了。那么在面对同样的问题和环境时,个体的反应也会表现出多么的不同。我能理解什么是压抑、为什么会有人得抑郁症,但我还很有理性,知道自己不应该是抑郁症的状态,因为我还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尽管调整情绪效果很慢! 当今社会的压力是无形的,没有恰当的释放渠道,人真的很容易崩溃。我能体会到这样的压力、感知到这样的情绪,我理智地破解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68 次阅读|1 个评论
担忧自扰
aimeiya 2009-3-23 19:23
我的压力特别大,回想起来有很多是自己找的。我知道这是一种病态,自己却控制不了。坦率地说,我工作努力,虽然谈不上有多么突出的成绩,但也是很不错的;生活上是衣食无忧,老公和孩子也很可心。按说这样的生活应该是一种比较轻松自如的状态,但我却生活的很沉重,好像整天都在担忧中度过。我担忧的事情不分大小,既有评职称这样的大事,也有邮寄的特快专递能不能丢这样的小事儿,每天一到快放学时就心神不定,孩子晚到家一分钟我就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的担忧很多都是很久远的事儿,诸如孩子将来考不上理想的大学怎么办之类的。我知道这是没事儿找事儿,有时这样的情绪还会影响老公,但我控制不了自己的状态,道理上我特别清楚,但遇事儿就糊涂,若是眼前没有可担忧的小事儿,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想那些大事。现在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了,我在这点肯定是不健康的,但不知道算不算是抑郁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消逝的忧伤
eloa 2009-3-12 13:46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03-12 2:00 原文在这里 译者:Stony(自我介绍呢?) 杰西卡马绍尔发问:悲伤是人类必要的情感吗?是不是到了永远驱逐它的时候了? 忧伤百害而无一利? 为什么愁眉苦脸的?哦,已经一月份了。长假过后你身体发福、钱包瘦身,但真的没必要为此烦恼。苦恼让人浑身不适、心情欠佳,现代社会崇尚快乐至上,绝难容忍任何人沉溺于绝望之中。何况现在我们有了对症良药。 抗抑郁药有助驱散悲伤的情绪不光是临床抑郁症的那种生气全无的沮丧情绪,也包括大多数人会经历的困难时期(失业、分手或者丧亲)的情感。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服用抗抑郁药也就不足为怪了(见图)。 但是用药物治疗悲伤真的好吗?越来越多的精神健康研究界人士警告并非如此。面对日益增长的将寻常悲伤当作疾病治疗的趋势,他们深感担忧,认为这种做法忽视了生物学的核心理念。他们主张悲伤是为着进化的目的,如果我们丢掉了悲伤就会被淘汰。 在我们身上发现的生物现象应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必然有其优越性,否则我们就用不着背负这个累赘。(用药物治疗悲伤)这是拿生物结构开玩笑。纽约大学临床社工(clinical social worker)( 请点击 )杰罗姆韦克菲尔德(Jerome Wakefield)如是说,他也是( (请点击) 《失去的悲伤:精神病学如何将正常的悲伤转变为抑郁障碍》的作者之一(与艾伦霍维茨(Allan Horwitz)合著,牛津出版社,2007)。 照这么说,我们也许应该接纳悲伤的情感。然而又有很多精神学家持相反的意见。他们警告说悲伤很容易转为抑郁。就算确实有伤心事,只要当事人认为必要,就应该被允许依靠药物来缓解伤痛。 那么哪种意见正确呢?我们能远离悲伤生活吗?还是说悲伤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情态? 证明悲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的证据颇难取得,但关于我们为何会感到悲伤已经有了多种理论。悲伤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这点可以在其它会流露悲伤情绪的灵长类动物中得到印证。失去地位的类人猿如果不夹着尾巴溜走就会被视为仍在挑战猿王这会要了它的命。 韦克菲尔德相信人类的悲伤有着更深远的作用:帮助我们从错误中学习。我认为强烈的负面情感有中止正常生活的作用,使得我们暂时专注于另外一些事。负面情感可能有心理威慑的作用,从而预防第一时间犯错误。比如在面对恋爱等我们珍视的事物时,悲伤的阴影使得我们不会不顾一切地投入其中。 更有甚者,英国加的夫大学的精神病学家 (请点击) 保罗基德威尔认为即使是深度的抑郁也可能将我们从长期的压力中解救出来。他认为,如果不抽出时间来反思,你可能会长期承受压力,直到精疲力竭或死亡。他还认为将表露悲伤做为一种沟通方式可能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我们以悲伤的表情告知其他社会成员:我们需要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 (请点击) 阴暗的情愫常常和创造性有密切的联系。史上被抑郁症和人格分裂折磨的伟大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比比皆是。虽然很难找到足够数量的公认的天才来进行大型受控实验以验证这一观点,但很多较普通的创造似乎确实与情绪障碍有着某种联系。哈佛大学的 (请点击) 莫杜普艾金诺拉和温迪贝里门德斯(Wendy Berry Mendes)发现有抑郁迹象的人在创造性工作中表现较佳,这在接收到旨在加重低落情绪的回馈后尤为明显。研究者认为负面的回馈使得人们反思不愉快的经历,从而引发潜意识中的创造性思维,或者也可解读为负面回馈促使有抑郁倾向的人努力工作,以避免将来心情不爽。( (请点击)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公报》,第34期,1677页)。 别高兴,苦恼吧 有证据表明过度快乐可能会危及你的职业生涯。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精神病学家埃德第耶内(Ed Diener)和他的同事发现,在总分为10分的快乐程度量表中,得8分的被试在收入和教育程度上都比得9分和10分的被试成功,而后者则在恋爱中更为成功 ( (请点击) 《心理科学观点》,第2期,346页)。 这可能只是说明了最快乐的人重视恋爱关系超过权力和成功,但也可能表示过于快乐的人失去了改善自身生活的动力。基德威尔认为用药物治疗悲伤也有相同的作用淡化不幸的境遇的后果并夺走人们改善生活的动力。对于那些真正的问题并非抑郁(而是恋爱不顺等等)的人而言,让他们服用抗抑郁药可能会使其继续处于不健康的状态,而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 不管适度的悲伤是否有积极作用,所有人都认同临床抑郁症一点儿好处都没有。不幸的是我们很难在两者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参阅《悲伤还是抑郁?》)。正常的悲伤本可以促使我们在失业或分手后重新评估我们的人生,但有时被用药过度;而临床抑郁症有时又被低估而用药不足:两者哪个更危险呢?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大脑与思维研究院的 (请点击) 伊恩希基坚持认为抑郁症没有被过度诊断,且他宁愿其被过度诊断也不愿意看到严重抑郁的人们遭受忽视。他指出有证据表明当抑郁症确诊数量上升时自杀数量在下降。他认为认真地进行边缘性抑郁诊断十分重要,因为大多数自杀并不是发生在最严重的抑郁症状中。 然而,对于在不确定患者是否有必要用药时就开具药方的做法,韦克菲尔德表示了担忧。他指出,暂且不论其它因素,抗抑郁药是有副作用的,有些还非常严重。 我们需要悲伤 那么如何看待人类的悲伤呢?当生命中发生重大事件时,我们应该悲痛难已、无法自制,还是跑到医生那里、寄望药物能够加速我们重回快乐的心路历程? 位于里奇蒙的弗吉尼亚联邦大学(VCU)精神病学家肯肯德勒(Ken Kendler)指出,对于某些人来说,最好还是不要带着悲伤生活。曾有一位年近30岁的母亲到他那里做心理咨询。她患有大动脉缺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因动脉破裂而死,但却无法通过手术进行矫正。在知道这个无情的事实后她就郁郁寡欢,但她不想在余下的生命中成为家庭的累赘。 在我看来,以她的处境这是无可厚非的逻辑,肯德勒说。我让她服用抗抑郁药。再次来会诊的时候她显得乐观多了。就这个案例,如果要说我剥夺了这位女士体验适度悲伤的权力、妨碍她更深刻地体味其中的意义,未免太不切实际了。 而对于没有遇到如此极端问题的其他人来说,加州斯坦福大学的精神病学家特伦斯凯特(Terence Ketter)认为应该更加谨慎。幸福的代价是自满。而悲伤仍是有用的情感:不满现状会驱使人们做出改变。所以,你不应该扼杀或漠视情感它实际上是一种信息。 基德威尔对此表示同意。在回应韦克菲尔德在哈佛的创新研究时他说到:显然,如果没有成功达到目标却不感到悲伤,就不会回顾目标并加以反思,从而尝试改变前进的策略。狂热而昂扬的心态可能导致盲目燥进。 那么有没有两全齐美的办法?双方都认同可以不用药物走出忧郁。一种办法是反思不高兴的原因,韦克菲尔德说,还有就是在观察中等待。多角度观察情况会有助于做出最佳选择。 第耶内也建议不要沉醉于永葆快乐的诱惑(见《有病必开药》)。我们需要做的是让人们认识到自己还不够快乐。他说。他引述了一项使用情感认知软件测试 (请点击) 蒙娜丽莎内心情感的研究( (请点击) 《新科学家》,2005年12月17日,25页)。结果表明她的快乐指数是83%,余下的则是混合了恐惧与愤怒的负面情感。似乎确然如此。 有病必开药 当第一种抗抑郁药于1950年上市的时候,营销公司认为抑郁人群的数量并不足以使这种药物盈利。然后到了2000年,抗抑郁药仅在美国一地的产业规模就达到了70亿美元。接受抑郁治疗的门诊病人在1987年到1998年间增长了三倍。 很多人指责制药业是导致抑郁确诊病例激增的幕后推手,尤其在美国等地,制药公司可以在电视、广播和杂志上直接向消费者作广告,这种推动作用就可能更为直接。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UC-Davis)的 (请点击) 理查德克拉维茨的近期研究即旨在测试这一观点。 克拉维茨派演员们去门诊,其中一半的人表演抑郁症状,另一半形同常人。每个演员或者特别要求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者不指明地要求某种能够改善病情的药,或者不要求开药。结果不管是否表现出抑郁症状,要求药物治疗的人得到药物的可能性都比没有要求开药的人高( (请点击) 《美国医学学会期刊》,第293期,1995页)。 澳大利亚悉尼黑狗学院的戈登帕克(Gordon Parker)也指出,制药业确实从多少有些宽泛的抑郁症定义中获益:由于缺乏精确的定义,制药业可以理所当然的说我们只是在治疗广义的一般性症状。 也有人并不信服病人被引导用药的说法。有观点认为是医生和制药业在推销抗抑郁药。我认为这种看法忽略了人们对自身良好生活的愿望。悉尼大学大脑与思维研究学院的伊恩希基说。人们总是希望过得更好。我认为临床诊断的抑郁症不是生活方式的问题。就好像手术是严肃的事,但并不妨碍整容手术行业的发展。 悲伤还是抑郁? 如果你连续两个星期或更长时间有以下症状中的五种,包括前两种症状中的至少一种,你已经满足了重度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情绪沮丧 不再享受日常活动或对其失去兴趣 体重/食欲增长或减少 失眠或嗜睡 感到疲劳或失去活力 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过度或不恰当的自责 犹豫不决或无法集中精力 走路或书写不稳定,或身体行动迟缓 想到死亡或自杀 这是美国精神病学会在1980年出版的第三版《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II)中引入的定义,改变以往根据病患个人个人生活情境的定义方法而采用了更加客观的症状列表。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说明。根据DSM标准,如果你在亲人逝世后有这些症状不会被认为是抑郁,而是丧亲之痛的正常反应。 然而也有人认为丧亲并不是唯一应被排除在抑郁诊断标准之外的悲伤类型。纽约大学的杰罗姆韦克菲尔德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诸如离婚、生病、失业等挫折也应该被排除在抑郁诊断之外,因为这些不愉快而又常见的事件也能引发相似的症状。 任何使你无法发挥在快乐的时候的能力的负面情感(除了丧亲之痛)都被归类为抑郁障碍确实使人困扰。他说。 在 200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维克菲尔德的团队研究了上千个满足重度抑郁症标准的人,其中一些是由标准的丧亲事件导致发病,而另一些是由其它挫折造成的。 该团队发现这些人的抑郁症状十分相似。这表明大约25%的会被诊断为抑郁的人所经历的痛苦很可能是(对挫折的)正常反应。韦克菲尔德说。另外,有时候因其它缘故悲伤的人同丧亲人群的症状之间很难区分开来。 (请点击) 《普通精神病学文献》,第64期,433页) 韦克菲尔德认为这意味着其它形式的正常悲伤也应被排除在DSM诊断标准之外。然而也有研究者支持相反的观点:包括悲伤在内的任何引发抑郁症状的事件都不该被排除在外,而应该被诊断为临床抑郁并进行相应治疗。 位于里奇蒙的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肯肯德勒就是持这种意见的人之一。他做了与韦克菲尔德相似的研究,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他对比了丧亲相关的抑郁和因其它压力事件造成抑郁的个人,发现两组人群的症状之间几乎没有差异。他在报告中写道:丧亲相关的抑郁往往是会复发而受遗传因素影响的,会逐渐减弱,且疗效显著。而不仅仅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件。 ( (请点击) 《美国精神病学期刊》,第165期,1449页)。 下一个版本的DSM将于2012出版,因此接下来的几年中关于抑郁症诊断标准的争论可能会日趋激烈。然而对于一些学者来说,问题不仅仅是将部分情况排除在标准之外,而是标准门槛过低了。澳大利亚悉尼 (请点击) 黑狗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和执行主任戈登帕克就认为过低的抑郁症诊断标准并无益处。 (标准过低)已使精神病学堕入黑暗年代。他说。在他看来,过于宽泛且缺乏情境的抑郁症定义毫无用处。假设你去全科医师那里,他告诉你:我知道你得了什么病。 你有严重气绝症状。这有点答非所问。你想知道的是得的究竟是肺炎、哮喘还是肺栓塞,这样才知道疗法是否合理。如果只做表面的诊断,你怎么能知道病理学上的要害所在?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8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和我一起在城市中散步
eloa 2009-1-5 16:16
蓝枫 发表于 2008-12-31 4:45 每天从睁开眼睛开始,我便知道,今天又会有很多人来找到我,说些让我习以为常的开场白:最近好郁闷! 您看看我是不是得抑郁症了! 您知道吗?我真的快崩溃了! 呜呜呜 ( TA 面对对不起观众的我也许只剩下哭泣了。) 出于咨询技巧的应用,我都会好像自己生活在他们的生活里一样,皱皱眉头,若有若无的的发出一声感慨。实际上对于大家来说解决起来相当简单。如果你愿意可以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发泄方式:美食、购物、极限、感官 或许有人会说,泛泛之谈对于大家来说根本没有实际作用。那今天我就与大家一起来分享一种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解压方法散步。 当周围的一切都躁动不安的时候,在都市里闲逛是一种绝好的自我恢复和安慰的方式。也是向外面的世界敞开心扉的一种尝试和探索。有时和风拂面,天高云淡;有时雨后晴天,万物清朗;还有一路吸引眼球的绚丽橱窗,巷子深处别具一格的小店 记得有一位喜欢散步的朋友说:我最喜欢走在像平安大街这样的干道上。大马路太吵,车辆在耳边飕飕开过,却看不见对面,让我感觉力不从心。而小马路又太窄,卫生状况也相对差些。所以在那些有专门人行道的街上走最舒服。当然,路边的风景最好别是一溜小发廊或者什么汽车修理一条街。 当我们放开步子,穿越在不同街区,哪些蛰伏已久的风景都活跃起来,好似特意为我们安排的诸多惊喜。 据医学专家的记实:走路不管是在城市还是旷野,都是给自己一个机会重新回到人体平衡,修复因经常坐着或者足不出户而受损的身体。每天以 5 公里时速步行 30-60 分钟可以有效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肥胖症、抑郁症、糖尿病、骨质疏松和老年痴呆症,也可以帮助身体摆脱紧张和压力更好的呼吸,重振精神,恢复生机。 在心理治疗学中也有类似的治疗方法。而为了证明这一点,研究人员比较了在乡间公园步行 30 分钟和在室内购物中心步行 30 分钟的两组抑郁者。结果表明,在公园步行的被试者中中,有 71 %表示心情感到舒畅许多,有 90 %表示觉得拥有更多自信了。而室内步行的被试中,只有 45 %表示心情变得更好,有 22 %表示觉得更郁闷了,有 50 %的人更加紧张,有 44 %的人自信心下降。就是说,同样是散步,只有户外散步才能达到缓解抑郁的效果。 户外散步能给人一种轻松、自由自在的感觉,这对克服忧郁者共有的孤独感很有益。但散步也讲究一定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方能达到预期效果。一般说来,开始时可每天步行 1500 米,并力争在 20 分钟内走完。以后逐渐加大距离,能达到每天 3000 米左右最好。散步早晚进行均可,但以晨走效果更佳,因为清晨散步,会加快唤起新陈代谢功能,进而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如果无心脑血管疾病,步行速度应保持中、快速为好。也可根据自身体力,调节行走速度。如果能长期(至少 1 个月以上)坚持每天一次户外散步,就将收到明显效果。 我整理了 7 个月心理门诊数据显示, 37% 的轻度心理障碍者完全可以不用登门求药,只要找到适当的晒晒太阳、合家野游、去奔跑去发泄就可轻松解决。而散步作为作为最简单解压方式,似乎正逐步被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所掩埋。 户外散步除了作为一种运动,能锻炼身体,加快新陈代谢功能,还有一点很重的就是在于户外。 同事告诉我,一位医院近 3 年来住院的 602 名抑郁者中,那些住在病房窗户朝东的总比病房朝西的平均要早 4 天出院。这一结果与抑郁者能获得更多晨光照射有密切关系。就像我们都知道的,感冒时要勤通风,服刑的犯罪分子也要每天出来放风运动一样。 近年来的研究数据可以得知,冬季是抑郁症的高发季节,而接受阳光照射有助于抑郁症者的症状改善,尤其抑郁者接受清晨阳光的 沐浴 效果会更佳。这是因为 晨光能抑制体内褪黑素的产生,褪黑素的多少决定了新陈代谢的活动 。 其实,阳光本属一种电磁波,它犹如一种天然的 兴奋剂 。比如:红外线 热 的作用,会使毛细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紫外线可以使黑色素氧化,皮肤中维生素 D 和组胺增高,胃酸分泌增加。此外,接受阳光照射还有助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钙、磷、镁等含量上升。这些综合效应对改善情绪都是有帮助的。所以,有关专家提出:抑郁者,或者当你有精神萎靡、疲乏、大脑反应迟钝及昏昏欲睡等症状时,不妨经常迎着晨光散步或慢跑。 就像人类学家大卫勒布雷东( David Le Breton )说的:在城市中闲逛的人,抛开时间的束缚,按照自己的节奏散步,接纳周围世界的趣味,对所有的新奇发现来者不拒,充分享受那份无拘无束。其实,步行的人们是在以各自的方式主动改变着不得不老坐着的状态,重新学习回自己的身体生活。 想象一下。在自己生活的城市街道中晕头转向,没有目标也不带任何向导指南。在无所事事的闲逛中,走走停停,偶尔推开小店的门,发现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公园。午后阳光和煦地洒在身上,穿过草坪,走过几个街区,在十字路口和一位一见钟情的人擦肩而过的美丽邂逅。 这不是电影,也不是小说。其实我们每个人如果想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活,都可以将这些梦在现实中呈现出来。 给大家说一个案例吧,我的一个来访者是一个忙碌的白领,刚刚 28 岁便已是某娱乐旗舰的知名策划了。但职业的压力让她患上了焦虑症,在 2 个助理的围绕中,在响声不停的电话铃伴奏下,我说,与其这样咨询不如我们到下面的河边走走吧,就我们两个。说实话,我楼下是一条主干道,往来不停的车辆让这里异常喧嚣,她也一直静不下心来,我也被刚才的情景弄的头大一言不发,她偶尔礼貌性的抛问也仅仅被我的微笑所回答,慢慢的走入后街的一条小路,而她也进入了回归状态。摒弃了周遭的一切,估计连我也遗忘了。就这样她喜欢上了散步于街头。 在一次回访中,她说那次之后,她发现原来安静如此简单,起初我只是给自己的脑子补氧气,所以每天走上一刻钟,但很快我的身体就提出更多的要求,时间也被大大拉长。现在,我非常热衷于两三小时的到处乱走。由性子走路的时候,我觉得很愉快。那是一种莫名的兴奋。感觉我飘飘然了。现在她已经把车卖掉了,爱上了购买跑鞋和运动装。 其实就是这样,当我们每天自怨自艾的找人哭诉这老板多么欺压人,社会多么不公平,工作有多累、家务有多烦,孩子是邻居家的乖,老婆是同事家的好的时候,有些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穿上跑鞋、披上外套,在黄昏的夕阳映衬下,走入城市,走出烦恼。在走路之中去找寻新的生活奇迹。 米多小厨说,散步为了减肥,如果在阳光下散步就是情趣。而我说,让心在阳光下散步就是我们美妙而幸福的人生。 那现在你想和我一起散步了吗,哦,对了,记得先把鞋子中的小石子倒掉! 城市漫步 TIPS : 1、 仔细找几条污染最少的路线,研究一下什么时候为不拥挤的时段; 2、 早出发一段时间,搭乘公交或者地铁时在目的地前几站下车; 3、 在工作地点附近找一个惬意的广场,能在休息时间散步; 4、 起初步行时间短, 10~20 分钟,然后逐渐增加散步时间; 5、 在自己的记事本上安排散步时间,并且严格遵守,重要的是养成习惯; 6、 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姿态,手臂下垂,挺胸腹式深呼吸。这样才能更好的放松自己; 7、 快步走,速度在每小时 5-6 公里,可获得抗压效果; 8、 把自己的恐惧和消极的想法抛在脑后,一旦出门就只想着让自己的身体和思想呼吸新鲜空气; 9、 如果需要的话,预先准备好一顶帽子、防晒霜,并随时给自己补充水分,也可以随身带本书,笔记本或者相机; 10、尤其别忘了,关掉手机。
个人分类: 心理|1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恋网成狂
eloa 2008-12-13 11:26
猛犸 发表于2008-12-11 星期四 23:22 本文发表于近期的《 新世纪周刊 》,编辑有修改。与发表版有所不同。 北京军区总医院制订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一出,马上引来口水无数。把网瘾划分到精神疾病当中,就已经让许多读者不舒服了;更何况有些媒体还把注意力集中在每天上网六小时,持续三个月以上这句话上,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其他症状标准。 所以,我们这份世界第一的网瘾标准往往就被解读成了这样:如果每天上网六小时,且持续三个月以上,那么就是精神病患者。好吧,今天,你精神病了吗? 纽约的伊凡戈德伯格医生打算开个玩笑。1995年,他仿造《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写了一个叫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帖子放在网上。这个帖子列出几条诊断标准,其中包括手指经常不自觉地做出敲打键盘的样子。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对这个本意是开个小玩笑的帖子,居然有人当真。很快,他收到大量邮件,询问如何应对这种新瘾。 网瘾这个词就这样延续下来了。有些精神病学家认为网瘾应当定义成一种冲动控制障碍症,这种病患会持续去做那些自己明确知道不该去做的事,并且无法停止。像强迫性购物、病态赌博这样的行为往往会发生在冲动控制障碍症患者身上。看起来和网瘾有些相似是不是?是不是有时候冒出过再玩一分钟、再看最后一个帖子就关机这样的念头,并且为此而自责? 不过在目前,冲动控制障碍症的病因仍然是个谜。神经生物学家认为这种疾病可能与大脑中的5-羟色胺和多巴胺异常有关而前者的异常往往会导致抑郁症,而后者则是产生幸福感的重要物质。心理学家认为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某些心理学含义,例如从现实世界中不能够获得满足感,转而从虚拟世界获得;而社会文化论也尝试对这种病症做出某些解释,例如流行的文化对某些行为的不正确引导等等。 相对于网瘾这种看起来就有害的名词,金伯利杨使用的网络依赖者说法可能更容易为人所接受。这位圣波拿文图大学的教授也从1995年开始进行网络行为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出十条标准来在普通网民和网络依赖者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在她的这十条标准中,只要符合四条以上,就可以认为是网络依赖者。这次北京军区总医院制订的网瘾标准就是源于金伯利的标准。 在金伯利的标准中,着重强调的是对网络的不可抗拒的渴望。她认为,断网后的不适感、因使用网络而导致正常生活受到损害、思想总是被网络占据是网络依赖者的重要标志,这些症状和一些药物成瘾有相似之处。 不过,依然有一些学者认为网瘾根本是不存在的东西。这些学者的主要出发点在于,互联网作为沟通的媒介和内容的载体,是不能和毒品相提并论的。如果网瘾的说法成立的话,是不是还存在电话瘾、读书瘾? 戈德伯格自己也反对网瘾的提法。他说,网瘾其实是个不合适的名字,它会让人联想到毒品。但是,毒品会让人的生理产生变化,但网络不会。他认为,像赌博、打牌或者上网这样的活动是没有什么可以上瘾的。人们之所以沉迷于此,往往是因为他们借此来克服自身的一些问题抑郁、焦虑或者社交障碍。沉迷于互联网只是表象而已,如果没有互联网,他们也可能会沉迷于其他东西只不过目前还没有其他东西,能够像互联网这样提供如此之多的沟通途径和内容罢了。按照他的说法,互联网只是个无辜的替罪羊罢了,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些成瘾者的心理疾病。 最近的一个研究结果表明,沉迷于视频暴力游戏会增加未成年人的心律变异性和导致睡眠障碍。这可能会让未成年人出现情绪波动、易怒、喜好垃圾食品以及丧失理性的症状。这样看来,互联网最少是互联网上的一些内容也未必是真的无辜。 到底网瘾是不是一种病,医生们还在争论不休。目前人们依然倾向于认为网瘾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复杂结果,而非可以单独考虑的病症。而且无论如何,抑郁、焦虑和网瘾总是能够扯上关系。那么谁是原因,谁又是结果?是因为网瘾才导致抑郁、焦虑,还是抑郁或焦虑导致人们沉迷于网络呢?现在还没有人知道。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866.html
个人分类: 心理|1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精神疾患你有吗
jijianlin 2008-11-22 08:55
许多白领人士在工作中都承受着巨大压力,每天忙于工作,心理上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不及早的意识到,可能会对身心造成一定伤害,下面的症状你有吗? 一、抑郁症:导致抑郁症的因素很多,包括遗传、生物化学、性格、节食减肥、缺乏运动、日照不足等。主要表现是情绪持久低落、对日常生活娱乐等的兴趣显著减退、悲观、自我评价降低、精神不振,对工作和学习缺乏信心等。有些还会出现躯体表现,如不明原因的头痛、身体疼痛、头晕、耳鸣,腹泻、便秘等。严重的抑郁发作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抑郁病程最短的几天,最长的超过10年。抑郁症一般情况下预后较好,但易反复发作。有上述症状的人,平时要注意安排好行为活动,逐步建立有信心的活动程序。多参加休闲娱乐活动,多做运动,避免超负荷工作以及配合松弛训练等方法,其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二、焦虑:导致焦虑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定论,焦虑症患者多是性格较为胆小、自卑、多疑、做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适应新事物或环境的能力较差的人。临床上主要有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急性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发抖、出汗等;慢性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宁、缺乏安全感、无缘无故害怕、心烦意乱等。患者虽然意识到所焦虑的事物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但是仍不能控制自己的恐惧意识。焦虑症的预后在很大程度上与患者的个体素质有关,如果处理得当,多数患者在半年之内好转。平时要注意消除疑虑、正确安排工作学习生活,经常给自己一些鼓励,多参加社团活动,结交朋友等。 三、强迫症:强迫症的诱发因素很多,包括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换,要求过分严格、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等。使患者谨小慎微、忧心忡忡,引发强迫症。强迫症临床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两大类。如强迫性怀疑、反复锁门、强迫性思考、强迫计数等。强迫症并不可怕,关键时要勇于理智面对,凡事顺其自然,一旦遇到问题,把心理的紧张恐惧对朋友家人说出来,求得精神解脱,不要压抑在内心。尽可能把时间安排得紧凑些,或者向专业医生咨询。 四、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患者不能适当地表达情绪、缺少幻想,普遍存在于心身疾病、神经症和各种心理障碍的患者中。犹豫述情障碍者对情绪变化的领悟能力差,心理治疗反应不佳,常给治疗带来不利影响。述情障碍可能发生于很多疾病患者中,如冠心病、类风湿关节炎、偏头痛等;与心理因素有关的消化道疾病、皮肤病等。此外,精神障碍如神经症、精神性疼痛等。 五、适应障碍:适应障碍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忧伤易哭、敏感多疑、愿意向别人倾诉痛苦、逃学、旷工、生活无规律等。适应障碍发病通常在应激时间或生活改变发生一个月内,除长期的抑郁性反应外,在应激和困难处境消除后,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 六、偏执倾向:偏执的发病原因一般是在个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刺激而诱发。患者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好强、自命不凡、敏感、多疑、爱幻想、易激动、自我评价高等。偏执性精神病的病程多为持续性,有的可终生不愈,老年后由于体力和精力的衰退,症状可有化解。 七、恐惧:恐惧症使人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主动采取回避的方式来解除焦虑。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者多种,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或社交活动等,往往心里明知没有必要害怕、紧张、但无法克制。有恐惧倾向者要让自己面对现实,以增强自身的安全感。 八、应激障碍:其产生有生活时间、生活处境明显改变、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个体人格特点、教育程度等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表现有自言自语、表情紧张、躁动不安、激动或叫喊、沮丧、绝望等多种症状。对于突如其来的事件,要以积极的态度和措施来应对,逐渐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调整人际关系,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