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CCR5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世界首例,北大教授找到治疗白血病和艾滋病的新方法?
yanmeibaxia999 2019-12-1 21:30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呼吁大众关注艾滋病的防治 01 每年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主题是“ 社区动员同防艾,健康中国我行动 ”。看到艾滋病这三个字,我们脑海中会不自觉浮现吸毒、乱搞、同性恋、好可怕、与我无关自动过滤……它还有一个让人恐惧的属性,那就是会传染。 在艾滋病高发的今天,为保护自己和家人,让我们一起响应中国健康我行动的号召,一起了解艾滋病知识吧。海豚博士的科普主业是癌症,但当癌症与艾滋两大恶霸碰撞时,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最近,朋友给我发来一个新闻:《世界首例!北大教授找到治疗艾滋病和白血病的新方法》。朋友问我:“这是世界首例吗?白血病与艾滋病可以被同时治好吗?”下面海豚和朋友们一起探索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和白血病被治愈的故事。 02 提莫西·布朗(Timothy Brown)出生在美国单亲家庭,由妈妈独立抚养长大,童年在西雅图度过。高中时,他勇敢地公开自己是同性恋。他还加入了反艾滋病联盟,极力抗议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因为他觉得: 人人生而平等,都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991年,25岁的提莫西为了寻求一个对同性恋更加包容的环境,他先是从西雅图搬到了巴塞罗那,然后去了柏林。在柏林,他一边读大学,一边在餐厅工作。柏林是他的福地,在那里他还遇到自己的如意郎君。 1995年,提莫西收到前男友的消息:“我得了艾滋病,你也应该做个检查。”那时,还没有拯救生命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得了艾滋病就像是被判了死刑。在战战兢兢中,提莫西做了检测,结果让他陷入恐慌与孤单。 他得了艾滋病,长久以来筑起来的城墙轰然倒塌。 03 提莫西说:“那个提醒我做检测的朋友,对我说他还有最多两年生命。我当时的确非常难过,但我依旧需要继续我的生活,表现的像是所有事情都很顺利的样子。”但艾滋病真的很可怕。 艾滋病病毒(HIV)是如何在人体内“作妖”的?HIV是RNA病毒,在感染的T细胞中,逆转录为DNA,并整合到基因组上。于是将T细胞变为HIV工厂,大量的HIV便让人体免疫系统丧失。 1996年,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发明“鸡尾酒疗法”,就是把几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的药物混合一起。 该疗法让艾滋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只要每天吃药,就可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提摩西服用了鸡尾酒新疗法。幸运的是,相安无事,一晃十年过去了。他逐渐习惯了需要终生服用这些药物的想 法。 生活有时是不公平的,但我们却没理由对此绝望。 04 2006年,提莫西去纽约参加了一场婚礼,但这让他精疲力竭。回到柏林后,他发现自己甚至连一英里的自行车都骑不了。几次检查后,骨髓活检显示:他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白血病在临床上可分为淋巴细胞白血病、髓细胞白血病、混合细胞白血病等。根据白血病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慢性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多数病例病情急重,预后凶险。它以骨髓与外周血中原始和幼稚髓性细胞异常增生为主要特征,临床症状包括贫血、感染和发热、出血、脏器浸润等。 AML是一种生存率不大高,骨髓移植效果不大好的白血病。40岁的提摩西,不得不面临着第二种致命疾病——癌症。他积极参与治疗,停止了鸡尾酒疗法,并开始了几个月的化疗。由于身体原因,他无法完成全部化疗疗程。 2007年1月,提莫西的白血病复发了。此时,骨髓移植是他战胜白血病的最后机会。但骨髓移植的复发率会有50%,还得面对移植物抗宿主的副作用。 他相信科学,积极治疗。 骨髓移植就是通过放化疗去除原来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然后移植健康供体的骨髓细胞。骨髓含有丰富的免疫细胞,进入患者后可以维持免疫功能,并有效消灭残留癌细胞。因此,这也算一种癌症免疫细胞疗法。 05 骨髓移植有一个门槛,就是得找到合适的配型,不然会发生严重的排斥反应,危及生命。幸运的是,德国有完善的骨髓库。和提摩西配型合适的人,就有267个。那选谁呢? 作为血液癌症的专家,医生Gero Hütter从未做过HIV的研究。但他在文章中看到了一种罕见的基因突变——CCR5基因突变,会对艾滋病病毒产生天然的抵抗力。 医生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找一个CCR5基因突变的供体? CCR5编码一种蛋白质受体,是为HIV进入免疫细胞的帮手。如果没有CCR5,HIV就不能进入到免疫细胞,更不要说复制了。 医生便和提摩西说他的计划:我们通过化疗清除已经被HIV感染的免疫细胞,并通过骨髓移植换成不能被HIV感染的免疫细胞。如果HIV不能自我复制,艾滋病就会被治好。提莫西对做一只“试验小白鼠”并不感兴趣。 经过一番纠结后,提莫西还是相选择相信科学。经过筛选,第61位测试者,拥有CCR5突变。2007年2月7日,他进行骨髓移植。令人吃惊的是,移植三个月后,在没有服用抗艾滋病药物的情况下,他的体内没有检测到HIV。 06 一年后,提莫西感觉抵抗力越来越差。在一次肺炎后,医生宣布他的白血病再次回来了。 生活就像一系列的暴击。 2008年2月,在柏林,提莫西接受了来自同一供体的第二次骨髓移植。这次,白血病没有反弹。至今,在他体内没有检测到HIV。 人们谈“艾”色变,对艾滋病患者持有歧视。年轻时,提摩西受不了这种歧视。为了抗议歧视,加入反艾滋病联盟,甚至多次搬家,以期找到一个可以接受自己地方。 经历了那么多次的生死争斗,他开始顿悟。 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小事。人生最重要的是,接纳自己,接纳别人,接纳世界。 2010年,提莫西决定以柏林病人的身份公之于众。他说:“我不想成为唯一被治愈的人,我想尽我所能,使治愈成为可能。我的第一步是向公众公布我的名字和形象。” 为了帮助更多的艾滋病人被治愈。他的血液和组织样本被送到世界各地的实验室。在一次国际艾滋病大会上,一位荷兰科学家告诉他,“提莫西,我很了解你。我的冰箱里有7,000份你的血。” 至今,提莫西一直积极参与艾滋病的宣传工作。 只要生活搞不死你,你就永远有翻盘的机会。 比所有奇迹更真实和宝贵的东西,就是永不言弃和爱。 逆瘤小科普 朋友 :海豚,回到开头,很多新闻都报道《世界首例!北大教授找到治疗艾滋病和白血病的新方法》。这是世界首例吗?白血病与艾滋病可以被同时治好吗?” 海豚博士 :提摩西才是世界第一例白血病和艾滋病同时治好的人。北大邓教授的研究,是想重现柏林病人的奇迹。不同的是,柏林病人是通过天然100% CCR5突变的骨髓移植,获得对HIV的免疫能力。而该研究是通过基因编辑方式获得CCR5缺陷的造血干血胞再进行移植,但 基因编辑的效率只有~8%。 朋友 :那试验成功了吗? 海豚博士 :造血干细胞移植暂时治好了白血病,但艾滋病并没有治好,可能因为CCR5突变效率不足。该病人在停止抗艾药物后,3周内病毒载量反弹至将近1亿拷贝/毫升,不得不重新服用抗艾药物。 朋友 :为什么众多媒体都用治好艾滋病的口径?这既不尊重事实,也不尊重进行这项研究的学者和患者。 海豚博士 :不负责任的新闻和谣言太多了。大家多了解科学,掌握科学思维,就可以避免上当啊。 主要参考资料 Xu, Lei, et al. CRISPR-edited stem cells in a patient with HIV and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1.13 (2019): 1240-1247. https://www.fredhutch.org/en/news/center-news/2015/02/aids-icon-timothy-ray-brown.html --------------- 看更多走心故事,请关注公-众-号:逆瘤而上 ---------------
个人分类: 癌症故事|2962 次阅读|0 个评论
ABBS: Recruitment of CCR6-expressing Th17 cells by CCL20 s
chshou 2015-10-29 09:34
Recruitment of CCR6-expressing Th17 cells by CCL20 secreted from plasmin-stimulated macrophages Qun Li, Yves Laumonnier, Tatiana Syrovetsand Thomas Simmet Joint Laboratory of Vascular Biology of Ruijin Hospital and Shanghai Institute of Hypertensio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25, China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2013, 45: 593–600; doi: 10.1093/abbs/gmt049 In the present study, monocyte-derived human macrophages were differentiated from buffy coats. Nave CD4+ T-cells enrich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using anti-CD4 magnetic beads and the autoMACS separation system were polarized under T-helper 17 (Th17)-promoting conditions for 6 days to get Th17 cells. The frequency of Th17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C-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6 (CCR6) on Th17 cells were investigated by flow cytometry. Plasmin-triggered induction of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3alpha/C-C chemokine ligand 20 (CCL20) genes in macrophages was assess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secreted protein levels were measur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Th17 cell migration induced by CCL20 secreted from plasmin-stimulated macrophages was tested in vitro by chemotaxis using a transwell system.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plasmin triggers the expression of chemokine CCL20 messenger RNA and the release of CCL20 protein in human monocyte-derived macrophages, which critically depend on the proteolytic activity of plasmin and activation of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nd nuclear factor-kappaB signaling pathways. Expression of CCR6 was detected on 87.23 ± 8.6% of Th17 cells in vitro. Similar to chemotaxis triggered by recombinant human CCL20, supernatants collected from plasmin-stimulated macrophage-induced chemotactic migration of Th17 cells, which could be inhibited by an anti-CCL20 neutralizing antibod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plasmin generated in inflamed tissues might elicit production of chemokine CCL20 by human macrophages leading to the recruitment of CCR6 positive Th17 cells to the inflammatory sites. CCL20 induces the Th17 cell migration 全文: http://abbs.oxfordjournals.org/content/45/7/593.full.pdf+html 相关论文: 1 The chemokine receptor CCR6 facilitates the onset of mammary neoplasia in the MMTV-PyMT mouse model via recruitment of tumor-promoting macrophages 2 CCL20 mediates lipopolysaccharide induced liver injury and is a potential driver of 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 in alcoholic hepatitis 3 Identification of CD300a as a new hypoxia-inducible gene and a regulator of CCL20 and VEGF production by human monocytes and macrophages 4 CCL20 /CCR6 promotes the invasion and migration of thyroid cancer cells via NF-kappa B signaling-induced MMP-3 production 5 CCR6, the Sole Receptor for the Chemokine CCL20 , Promotes Spontaneous Intestinal Tumorigenesis 6 CCR6 and CCL20 : emerging player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1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Gene Therapy May Thwart HIV
JackyJzhang 2011-9-29 01:09
Gene Therapy May Thwart HIV by Jon Cohen on 19 September 2011, 12:36 PM
2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白血病男子移植骨髓后体内艾滋病毒奇迹消失
热度 2 sheep021 2011-3-4 17:14
http://www.jxnews.com.cn 2010-12-29 蒂莫西·雷·布朗(Timothy Ray Brown)一定是2010年最引人注目的病人。   有关他的一切都神秘极了,很少有人知道他头发的颜色,家里养着什么宠物,或是喜欢哪个电影明星。尽管如此,全世界的媒体都在争相报道这个居住在德国柏林的42岁白人男子。他曾经被艾滋病纠缠了整整10年。12月8日,一个由德国三所大学医学部研究人员组成的七人小组在著名科学杂志《血液》上发表在线论文称,“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这个病人的艾滋病被治愈了”。   自从1981年艾滋病毒被发现后,在这个“世纪杀手”多达6000万人的追杀名单中,布朗也许是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被治愈的人。这名德国病人的痊愈被视为“令人震撼的突破性进展”。   治疗白血病时治愈了艾滋病   奇迹发生在一栋砖红色的建筑里,那是位于德国首都的夏洛特医院,也是欧洲规模最大的大学医院。   布朗是这家医院的老病号了。自从10年前被诊断出患有艾滋病后,他就一直在这里接受药物治疗。病毒没有击垮这个中年男人的身体,而是一直在他体内平静地潜伏着。   在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教授张林琦看来,这正是艾滋病毒可怕的地方。如果将细胞看成一座金库,这种病毒就像是一个劫匪。这个在显微镜下看来就像是个“小刺球”的病毒,会破解“金库”大门的“安全密码”,冲进细胞内部。然后,它会将自己的印记整合进细胞最内部的染色体,变成细胞的一部分。   如今,人们对这个抢劫者带来的危险已经不再陌生,它会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一旦免疫组织崩溃,人的抵抗能力变低,就极有可能因感染死亡。   抢劫者可能在病人体内潜伏10年以上。因此,当人们将药物“警察”派入被感染的病人体内时,也往往难以追捕到这些悄悄隐藏的坏蛋。   布朗就一直生活在这群劫匪的阴影之下。同时,另外一种可怕的疾病又悄悄地缠上了他。几年前,这个倒霉的男人确诊患有白血病。在两种“绝症”的夹击之下,看起来,他几乎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可能。   不过,夏洛特医院临床医生主任埃克哈德·蒂尔(Eckhard T hiel)并没有放弃,这个主攻血液学和肿瘤学的医生决定进行一个大胆的尝试。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一些科学家曾经发现,有一些人天生不会受到艾滋病毒的感染。蒂尔和他的同事们开始思考,如果在与布朗骨髓配型的捐献者中找到一个“天生不受艾滋病毒感染者”,“在用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后,是不是病人体内的艾滋病毒也会跟着一起消失呢”?   事实上,在普通人的细胞“金库”外,大多设置了两个“安全密码”,一个被称作CD4,另外一个则被称作CCR5。但对艾滋病毒来说,这两组密码破解起来非常容易,所谓的安保措施形同虚设。   但在那些天生对艾滋病毒“免疫”的幸运儿细胞上,由于基因突变,CCR5基因编码区域第185号氨基酸后发生了32碱基缺失。这种被称为CCR5△32的缺陷型基因就相当于为金库加密,劫匪无论使出怎样的招数,都无法溜到金库之中。   布朗十分幸运,在60名适合布朗进行骨髓移植的捐献者中,研究小组为他找到了一位具有CCR5△32型基因的人。2007年2月,当布朗接受移植手术后,捐献者的骨髓开始在他的体内运作,新的血细胞开始产生。   如同医生们曾经预想过的那样,新生成的细胞具有CCR5△32缺陷型基因。在3年多的追踪调查后,医生们确信一个奇迹发生了,“艾滋病毒在这个病人的体内完全消失了”。   在这个大家甚至不敢大声提到“治愈”二字的领域里,这绝对是个振聋发聩的发现   就在一年以前,为这个病例撰写的论文发表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那时,这个来自德国的研究小组很谨慎地表示“通过骨髓移植长期控制了艾滋病毒”。张林琦记得,这个病例令整个科学领域“震惊极了”。   在那篇论文发表之前,这种可怕的病毒一直被称作“史后世纪的瘟疫”。艾滋病毒被誉为全世界“头号传染病杀手”,每年有200万人因此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也在自己的官方网站撰文称,如果坚持治疗,“艾滋病毒感染者可以保持良好状态,保持劳动能力,延长生命时间,即使在低收入国家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也可以做到。”不过,WHO同样斩钉截铁地说:“艾滋病毒感染不能被治愈。”   因此,当布朗体内再也找不到艾滋病毒的行踪时,路透社在报道中写道,在这个“大家甚至不敢大声提到‘治愈’二字的领域里,这绝对是个振聋发聩的发现”。   尽管这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但对它的研究并没有因此搁浅。 目前,抗病毒治疗可以延长病人寿命30年到50年,比完全治愈的预期寿命只提前10年。   上个世纪90年代,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提出了著名的“鸡尾酒疗法”,即同时使用几种药物,每一种药物针对艾滋病毒繁殖周期中的不同环节,从而达到抑制或杀灭艾滋病毒的目的。   今年11月,一篇由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小组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称,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艾滋病的感染风险和传播速度,“它第一次证明了定期服用药物可部分减少艾滋病在男同性恋和双性恋男性高危人群中的传播速度”。   曾经在美国担任何大一助手的张林琦发现,虽然药物可以抑制新的细胞被感染,但已经被感染的细胞却还能在体内存活很长时间。这些病毒悄悄地潜伏着,致使药物甚至根本没法发觉。这成为“根治艾滋病的最大障碍”。   他把艾滋病毒比作“微观世界中的超人”,尽管直径只有短短的100纳米,却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   几年前,这个已经和艾滋病毒打了19年交道的“海归”教授决定开始研制艾滋病疫苗。如今,在实验室的动物实验里,疫苗已经产生了“非常好的观测结果”。   今年7月,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专家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称发现了两种能够“绑定”并打击90%%以上艾滋病病毒变异毒株的抗体。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疫苗即将投入生产。张林琦说:“虽然方向清楚,但路有多远,谁也不知道。”   当布朗被治愈的消息传出后,那些曾经认为“这是一个没法根治疾病”的科学家都感到非常兴奋。这证明了医学界之前的猜想,“如果利用基因手段将细胞表面的CCR532碱基敲掉,那么感染者体内的艾滋病毒就可能被彻底清除。”   一些欧美的科学家已经准备鼓励CCR5△32型人群捐献骨髓,并在全世界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中寻找适合的配型。他们兴奋地告诉绝望的病人,“别担心,艾滋病是可以治愈的”。   复制布朗的幸运并不容易   不过,想要复制布朗的幸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张林琦看来,这个德国病人被治愈的过程,简直就像“被闪电连续击中好几次的小概率事件”。一个被艾滋病毒感染的白血病患者,一个对艾滋病毒“免疫”的骨髓配型,一个能付得起巨额医疗费的钱包,这些要素缺一不可。   至少,一个中国病人很难完成这一点,因为黄种人中少有具有CCR5△32型基因的人。而在100个欧洲人中,也只有一个人具有这种保护能力极强的突变基因。   美国艾滋病病毒医学协会前会长扎格认为,“如果将这种方法变成标准疗法,存在着很大风险。”   目前,干细胞或骨髓移植常用于癌症治疗,但没有人知道健康人如果接受这种手术需要承担多大的危险。它涉及利用强力药物和放射物摧毁人体原有的免疫系统,然后输入捐献者的骨髓,以重造一个新的免疫系统,而这种疗法及其引发的并发症很有可能提高死亡率。   “这个方法并不实际,而且很可能把人杀死。”美国马里兰大学人类病毒学院的加洛博士说。26年前,正是这个科学家与他的工作伙伴一起发现了艾滋病毒。“我不想在这个有趣的事情上泼冷水,不过,你知道,这充其量也就是件趣事而已。而且,直到这个人死了,进行详细的检查,才能完全确定病毒彻底消失了。”   对于张林琦来说,“科学的不可预测性太大了,一些事情开始时看上去只是好玩而已,但最后很可能带来里程碑式的进展。”   他曾经的同事帕克斯顿就是一个好例子。那个病毒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同性恋。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出于好奇,他对自己周围一些同性恋朋友的血液进行检测。结果令人大吃一惊,一部分人很容易被艾滋病毒感染,而另一部分则根本不会被感染。   科学家们在帕克斯顿的实验基础上找到了CCR5△32。而正是十几年前那个出于好奇才进行的实验,救了德国病人布朗一命。   “科学发展不可能一步到位,距离治愈艾滋病可能还有很长的路,但现在至少跨出了第一步。”张林琦说。对于这位长期从事艾滋病病毒研究的教授来说,这位奇特的德国病人至少证明了一点,如果能在体内敲掉CCR5的32碱基,就有根治艾滋病的可能。   “在基础科学研究中,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快,没有人能说得准,究竟是在什么时刻,在哪个实验室里,这项研究就会取得成功。”他认真地说。 见: http://news.jxnews.com.cn/system/2010/12/29/011553933.shtml 评: 搂草打兔子。 虽然今天捡了一只死兔子,但不可守株待兔哦——不能死盯着 CCR5△32基因不放。眼光依然要高远。
个人分类: 奇闻怪病|202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