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作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没有普通水平的研究就没有科技发展
yaoyu76 2010-11-30 16:43
看了博文“普通水平的研究对科技发展有什么用?”(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7657),深感共鸣。要说普通水平的研究对科技发展有什么用?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没有普通水平的研究就无法推动科技发展。那么这个答案是否有些武断了呢?我们倒是可以把另外一句话拿出来类比一下。“普通水平的体育项目对我国体育战略的发展有什么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学信息的特征及作用
热度 2 xupeiyang 2010-11-29 08:11
医学信息的特征及作用 医学信息是按信息所属的学科内容而划分出来的一种资源类型,它是与医学这一学科相关的各类信息的总称。 医学信息除具有一般信息共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 1. 数据量大、复杂性高。 生物医学作为当今科技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生物医学信息资源迅猛增加。据报道,医学图书约占科技图书总量的1/4,医学期刊约占科技期刊总数的1/5,整个医学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在所有学科中位居首位。同时,医学信息以人作为信息收集对象,包括基础医学信息、临床医学信息、医疗卫生保健信息、公共卫生信息等,不仅数据量大,而且数据类型、属性、表达方式较为复杂。 2. 资源多样、文种繁多。 医学信息包括多种类型,除传统的医药科技文献,如图书、期刊、特种文献,缩微型资料、视听型资料、电子出版物和网络文献外,还包括书写型和电子型病历、诊断报告等。全世界医学文献的文种较多,其中英文文献量最大,约占全世界文献量的2/3,德文、俄文、法文、日文、西班牙以及中文等各占一定的比例,据报道,美国化学文摘收录的语种有50多种,美国PubMed数据库收录的语种达80多种。 3. 学科交叉、内容分散。 学科交叉渗透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生物医学领域作为当今科技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与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紧密结合,如信息科学、工程学、物理学、化学、社会学等,以致约有三分之一的医学研究成果发表在医学专业期刊上,另外三分之二的成果发表在相关学科专业期刊上。因此,医学文献检索除需检索医学专业数据库外,还应检索综合性文献数据库及其他相关学科数据库。 4. 半衰期短、更新迅速。 文献半衰期是反映知识更新、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医学信息不仅数据量大而且半衰期短。据报道,医学文献的平均半衰期为3~7.7年,小于其它学科文献的半衰期,如物理学4.6年、社会学5年、化学8.1年、植物学10年、数学10.5年、地质学11.8年、地理学16.1年,因此凸显了医学信息的时效性。尤其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及时、准确、把握专业医学领域信息成为医学科研人员、决策管理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 医学信息在反映医药卫生领域发展态势、促进医学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医学知识是人类健康或疾病状态下生命活动现象(信息)的总结或认识,其内容包括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将医学知识采用不同的手段记录在不同的载体上形成了医学文献。医学文献记载着人类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推进医学科技发展的依据。医学信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医学科技发展的继承和交流。 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总结,只有通过文献的形式才能得以保存、积累和传播。医学科研人员只有借鉴、交流、学习和继承前人或今人的研究成果、医学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医疗科研水平。同时,医学科研人员自身的研究成果或临床经验,也只有通过信息交流、传播,才能造福于人类。医学文献在医学知识继承、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 提升医学科技创新能力。 医学科技创新的目的在于探索生命的本质、过程,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理,作为引领21世纪科技发展的医学科学技术,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医学信息是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对医学科技创新的实施起到支持、促进、指导和规范作用。因此,开展医学科研必需具有充足的医学信息,只有充分掌握本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才能高瞻远瞩,在利用前人和今人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成果。 3. 辅助医疗卫生决策 。医学决策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涉及诊疗方案、医疗费用等项目的选择,而医学信息是医疗卫生决策的科学依据,无论对病人还是医疗机构的决策者都至关重要。如,在临床医疗工作中,除依靠医生本身的临床经验外,还需借助各种诊疗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以及学习到的新知识和医学文献,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最终对患者给予及时准确的诊断和制定可靠的治疗方案。 4. 加强医药卫生事业管理。 医药卫生事业管理信息内容广泛,涉及医疗、医药、健康保障、疾病预防控制、初级卫生保健、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社区卫生、计划生育管理、医学教育、医药科技、生物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不同的信息为医药卫生事业工作正常开展及其有效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保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辅助高层领导决策,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摘自《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 主编 代涛 副主编 许培扬阮学平 编者 (按姓氏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阿丽塔安新颖代涛方安葛红梅 侯丽黄利辉李军莲李越刘晓婷 倪素云钱庆任慧玲阮学平孙海霞 唐小利王敏许培扬张玢张燕舞 周琴 秘 书 张玢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12579 次阅读|3 个评论
水电形势好转,也要澄清妖魔化的谣言
zbt92 2010-11-1 10:13
张博庭 在 2010 中国能源企业高层论坛(水电分论坛)上的发言 能源是人类文明的最基本标志,人类文明始于火的使用。几千年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以来,能源的作用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在带给人们方便舒适的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的难以解决的难题。 当前,威胁我们人类发展的能源的难题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能源资源枯竭的威胁,另一个就是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针对人类能源难题的特点,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的能源。 核能是不产生温室气体的清洁能源,是当前我们解决人类环境难题的主力之一,应该大力发展。但是,核能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最终也还是不能解决资源枯竭的问题。所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不仅在于要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而且更要注重开发利用可再生的能源。 水电是目前全世界唯一可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的可再生能源,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人类社会替代化石能源,解决能源难题的最主要方式。然而,水电的开发又是迄今为止一种社会争议最大的能源开发。很多人都感到奇怪,为什么我们社会中的那么多不可再生的、不清洁的能源,都没有能引起那么大的非议,而偏偏只有水电被严重的妖魔化了呢? 水电被人为的妖魔化的历史巧合因素 人类文明的领域非常广泛,任何一种人类文明活动都会有代价,然而,为什么在诸多社会发展都离不开的现代文明活动中,偏偏只有水坝和水电建设经历了这样巨大的反复和曲折呢?分析起来这里有一定的历史巧合因素。 人类利用、建造水利工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工业化以后,特别是发明电以后,利用水力发电造福人类,更是成为人类现代文明进步的象征。到 20 世纪初,大型水电站几乎成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义词。 不过 20 世纪 90 年代,大坝、水电的发展开始变缓。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用现代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很多大型水坝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很多已经建成和在建的大坝和水电项目成为了敏感的话题,一些对环境和社会负面影响较大的项目,遭遇到公众的强烈抵制以致于最终被迫停止。 为什么呢,因为环保意识的觉醒吗?大家知道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的海洋生态学家卡逊出版了一本著名的图书《寂静的春天》,提出了滥用杀虫剂的巨大危害。由此,唤醒了我们整个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卡逊也因此成为全世界公认的环保先驱。这个环保英雄的成功有很大的吸引力,于是社会上就有不少人想去模仿卡逊成功的经验。努力寻找出另外一种大家都认可的文明活动,找出它的问题,唤起公众对它的反感,最终达到表现出自己的惊人的环保觉悟的目的。 与卡逊所不同的是,这些人并不都是业内的专家,很多只是利用环保追逐名利的投机者。由于他们一般都不懂科学,他们的行动也不是出于科学的良知,而是名利的驱动。所以,环保投机者们往往很难获得卡逊那样的成功。但是,水电行业的某些特点和当时国际环境,却给了某些投机反水电环保的人士成名的可能。 因为,水电的特点之一就是资源的有限性。一个国家的水电资源一般都会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开发殆尽。而水电的这种特点,又恰巧被当时的美、苏政治对立的国际局势所利用。这就是有关阿斯旺大坝的争论。当时,埃及人利用美苏矛盾,嫌美国人要价太高,就把工程交给了苏联人建造。出于攻击政治对手的目的,美国人就开始发动全世界的资源给阿斯旺大坝挑毛病。 然而,要把攻击阿斯旺大坝的理由,编造得让人信服,就难免要对所有的水电和大坝都进行贬低。好在当时美国已经基本完成了自己国家的大型水电开发,所以,不必顾虑这种攻击会影响自己国家的发展。因此, 60 年代后国际上充斥着大量的反水坝、反水电的所谓 科研成果 。其实,当时的这些成果都有很强的政治动机,其科学性和可信性是值得怀疑的。不过这种政治斗争的产物,却给某些反水坝、反水电的极端环保投机者制造了机会。 例如,《寂静的河流》的作者卡麦利,就是一位利用(反水坝)投机环保的成功人士。这本书曾多次在中国境内翻译出版。投机成功之后,这本书再版的中译本改名为《大坝经济学》。以前它为什么叫《寂静的河流》?我觉得显然就是作者在模仿《寂静的春天》。 由于美苏争霸,作者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大量的资料来论证水坝、水电站的 罪恶 。因此,《寂静的河流》这本书本身和所引用的很多参考文献中,也难免充斥着大量的片面的意见甚至谎言。 例如,为了危言耸听,书中说全世界的水库拦截水的总量,相当于所有河流的 5 倍(实际上还不足 50% )。特别是书中还引用了一些水电站的特殊数据,居然得出水电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是燃煤的火电厂几倍的耸人听闻的结论。 众所周知,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是全世界最大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如果水电的排放居然高于火电,那么水电的发展必须要受到严格的限制。由于这个致命谣言的传播,从根本上否定了水电的清洁能源地位,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所以,在 1996 年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上,大型水电居然被明确排除在可再生能源的范围之外,只承认了小水电的可再生能源地位。 国际社会的这个态度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各国的政策,我国很多的政府部门和那一时期制定的政策、法规都有歧视、排斥大型水电的内容。例如,在世纪之交制定的的我国科技发展规划,就明确地把大水电排除在可再生内能源之外。这些歧视大型水电政策,至今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国内水电被妖魔化的历史原因 相对于国际社会关于水电的争论,我国有一个滞后期。上世纪晚期,当国际上的反水坝运动最高潮的时候,我们国内的声音还很少。当事国家建设水电的态度也非常坚决。特别是三峡工程的上马和最终成功建成,让国际上很多反水坝、反水电的谣言在事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民主化进程,在国际社会开始逐渐澄清和反思极端环保对水电的诬蔑之词之后,国内的一些炒作反水坝的极端人士却已经开始在国外极端组织的资助下活跃起来了,并且成功的实施了一系列极端环保理念和不实之词的传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媒体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市场化进程加快。一些传统的媒体概念已经从过去党的舆论喉舌变成了一种新闻产业。不少媒体工作者由党的宣传员变成了职业记者。社会民主化的进步也让国外极端环保组织,通过提供资金的诱饵在中国发展自己的势力,阻碍中国的发展成为了可能。 特别是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之后,电力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对手的关系。企业为了少得罪人,没有人还愿意站在国家发展的角度上反击各种诬蔑水电的谣言。在国家没有明确的政府部门管理水电,其他部门对水电的误导宣传不表态,企业自己不投入的同时,在国外颜色革命组织的资金的各种支持下,国内反坝组织活动积极,成功的进行了一系列的媒体营销运作,一些媒体已经逐渐被反水电的宣传所影响,进行了大量的不实宣传。 什么欧美国家早就停止了大坝建设,什么美国已经进入了拆坝时代等等误导宣传广泛传播。从 2003 年起,我国国内反倒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水坝的高潮。例如,怒江水电开发被最后一条生态江的谣言所搁置;我国金沙江水电的开发程度至今还是零,但却一度因为开发过度而被叫停。 几年来这些误导舆论的宣传,又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的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政府部门,以至于高层领导,甚至包括我们自己行业内的某些干部和技术人员。 水电形式的好转,水电的宣传和科学传播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 最近以来大家都会感觉到,社会各界对水电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的确,从今年的年初起国家有关部门明显调整了水电开发的政策。根据水电被妖魔化、社会舆论被误导所带来的公众不理解、不支持水电开发,最后导致我国能源结构严重恶化的一系列教训,国家能源局和中宣部都特别强调要加强水电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国家能源局还特地举办的新闻记者培训班,介绍水电知识。 有关部门还借助今年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的百年庆典和装机突破二亿千瓦的活动高调宣传水电。同时,国务院也及时恢复了停滞多年的大型常规水电站的核准审批,去年被叫停的金沙江中游的水电站也通过了环评审批,加速水电开发的理念已经形成共识,预示着全国的水电建设又将掀起一个新的高潮。 然而,我们现在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水电形势的好转,不仅需要我们水电人在工作上更加谨慎的建设好每一个水电工程,注重环保友好和移民安置工作,保障安全,杜绝事故。同时,水电的宣传和科学传播任务将变得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当前水电形势的好转,并不是缘于我们整个社会对水电的认识的提高,而是迫于能源难题的压力。这与国际上的情况非常相似。 2002 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上,经过激烈的争论,到会的 192 个国家最终一致同意;在世界上各国都在鼓励发展各种可再生能源来减缓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呼吁全球能源供应多样化和增加包括大型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份额。大型水电有必要被确认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可见,国际社会对水电态度的转变并不是澄清社会各界对水电的误解之后,才开始大力提倡水电开发的。而是在温室气体减排的巨大压力之下,不得不恢复大型水电的可再生能源地位。 最近我国水电被误解、被搁置的形势的改变,同样也不是因为社会各界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水电所具有的巨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而是迫于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才不得不把能源开发的重点转向水电的。 总之,在全世界范围内,强调水电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是缘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严酷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重新重视水电的开发与利用。这种情况无论在国际、国内都非常相似,尽管时间上并不完全同步。 然而,如果水电被妖魔化的现状不能被澄清,我们水电的尴尬地位就有点像当年的戴帽右派。一方面需要你水电来承担重要的减排任务,同时还要让你身背着(被妖魔化)的黑锅。如果这种 右派 黑锅不能消除,水电发展一定会是如履薄冰。 因此,我们当前水电开发被重新重视的大好形势,并不能取代和放松水电的宣传和科学传播工作。不管是在国际还是国内,水电被妖魔化的形象一天不能被澄清,水电开发就不可能健康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减排温室气体确实需要水电,但它却不能自然的还水电以公道。所以在大力开展水电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加强水电的正面宣传和水电的科学传播。 具体来说:对于当前制约我们水电发展的移民、环保和地质灾害三个方面,水电科学的宣传和传播的作用都显得非常重要。 下面分别简单的加以阐述: 1 、水电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的悖论 根据全世界的现实,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总是成正比。这是不是说明在水电的环境关系上,水电开发不仅不应该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而且还是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呢? 当然,如果不能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水电,确实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开发利用水能和水资源,那么由洪水泛滥和严重干旱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就无法避免。同时要满足我们的发展和需求,就必须每年多开采、燃烧数亿吨的煤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要知道,因为所谓害怕 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 就放弃开发利用水电的后果,就是 肯定 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这就是我们国家和全世界所面临的现实。 由于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尽管世界各国的地理环境不同,各国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天然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现实却是: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普遍都比较高,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电开发程度都普遍非常低。 目前,全球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平均在 70% 以上,而欠发达的非洲地区的水电开发程度还不足 8% 。 水电是当今世界上替代化石能源的第一主力。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人类替代化石能源的最有效、最可行的还是水电。目前世界上凡是水电资源丰富而且开发程度高的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另外,水电还是大型水库建设的副产品,人类社会应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手段是要建造大型水库。大型水库在存蓄水的同时也积蓄了大量的势能,在水库放水的过程中如果不把这些能量用来发电,就会对水库设施和下游边坡造成巨大的伤害。 因此,任何大型的水资源调控水库一定就是大型水电站,一个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的高低,与其对水资源的开发程度暨调控能力通常也是成正比的。 去年我们通过和中国大坝协会、国际大坝委员会的联合调研,发现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不仅与这个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紧密相关,而且,几乎还都与这个国家的水资源开发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程度与水库的蓄水能力成正比。 具体表现为: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库库容普遍都比较高,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水库库容,普遍都比较低。 其实,我国东部与西部的社会发展的差距,也进一步证明了水资源开发与社会文明的关系。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电开发程度高达 80% 多,而西部只有百分之十几。我国东部地区的水资源开发程度也相对较高,但西部的水资源开发程都在 10% 以下。所以我国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此外从理论上看,也不例外。 1972 年联合国的《人类环境宣言》第四条指出 在发展中的国家中,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 ------ 因此,发展中的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牢记他们优先任务和保护及改善环境的必要。 可见,无论是环保的理论和现实都说明:一个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所以,世界上 水电开发程度越高,生态环境越好 必然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 2 、水电开发会损害移民利益的悖论 移民是我国水电开发公认的最主要阻力。因为移民的问题直接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所以,目前我国水电工程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水库移民。 然而,实际上由于水电是最经济的能源之一,开发水电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水电开发本应该是造福于当地居民的大好时机。只不过由于我们个别地方执政水平的原因和宣传舆论的误导,让社会各界已经形成了,水电开发的移民利益普遍受损的错误概念。 社会上曾经炒作漫湾水电移民的问题。说什么水电站建成之后移民都去捡破烂了。这是明显的编造和误导。一个几百人的水电站产生的垃圾能养活二百多人的村子吗? 实际上,田坝村的移民都是居民户口,不仅可以享受城镇居民的生活保障,而且比一般的城镇居民还要多享受一个库区后期扶持费。以前一直是每年 400 元,后来随着国家政策统一调整成 600 元。 从宏观数据上看,我们漫湾工程移民的总费用是 5000 多万元,而漫湾每年交给国家和地方的税收就大约 2 亿。一年的税收就可以补偿移民四次,如果我们还说处理不好移民问题,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执政能力有问题呢? 再比如,怒江的水能资源非常丰富,梯级开发之后每年可产生一千多亿度水电,相当于产出 5000 万吨原煤的能源。折合到目前怒江水电开发的 5 万水电移民身上,相当于每人每年可以生产出 1000 吨原煤。而目前怒江农民依靠在陡坡上耕种的农业产值,只有 1000 元左右,只相当于 2 、 3 吨煤炭。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利用好怒江的水能资源,产值将增加 300 到 500 倍。 发挥资源优势,社会财富多创造了几百倍,反倒不能保证移民的基本利益,这符合逻辑吗? 水电开发是联合国千年扶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世界都把水电开发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最近世行《水电与发展》的报告中对全球水电的总结也特别强调水电的减贫作用。报告指出 水电及多功能水利基础设施为减贫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在全球水电开发都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难道就是我们国家的情况特殊吗? 实际上,总体上我们国家水电移民也是受益群体,从虎跳峡移民的前后巨大变化的态度就可以说明,水库移民是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的机遇。每一个水电项目的移民,也都是争着往移民圈里面靠,没有一个想往外跑的。水库的封库令都是限制进入,从来也不会限制流出。 这充分说明以往我们水电移民主要还是受惠的群体,否则,不会有人还愿意当移民。 总之,如果我们能理清思路,澄清我国水电移民的悖论,水电的移民问题不仅不应该是水电开发的阻力,而且还应该是水电开发的动力。我国怒江地区大多数百姓,盼望能早日开发怒江水电就是证明。 3 、水电建设会加剧地质灾害的悖论 前几天,( 10 月 26 日 ) 某报 上还有一篇《西南重大水电工程生态恢复整治研究观览》的文章中说 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损伤严重,将可能导致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活动,且存在潜在地质灾害判识困难,灾害防治中的生态工程技术水平较低等突出问题。 我仔细看了几遍,也没有找出来文章中有支持这种说法依据。而只是强调了地质部门怎么样帮助识别原有的潜在滑坡、泥石流,避免了给水电建设带来损失。 由于水电被妖魔化的观念根深蒂固,像这种毫无根据的诬蔑 水电开发生态损伤严重和导致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的习惯说法非常有代表性,很多人笼统地认为大型工程活动的扰动,会加剧地质灾害。但是,他们却没有注意到水电开发与其它工程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 一般来说,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例如,我国怒江地区的山高水急河水中的蕴藏着极大的能量。恰恰是因为怒江水流含有巨大的能量,长期冲击河谷,造成河床不断下切,周围的岸坡币需要不断地坍塌变形的必然结果。所以,怒江地区的地质灾害就特别频繁、特别严重。沿着一条几百公里的怒江公路,每年至少就有滑坡、崩岸、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上百起。今年怒江的贡山和保山先后都发生了造成了数十人死亡比较严重的泥石流灾难。这与当地水电开发不足不无关系。只有把水能资源利用起来发电,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产生的成因,从而减少地质灾害。如果不进行水电开发,怒江的地质灾害将永远无法避免。 水电工程修建之后,将从三个方面改进原有的自然边坡的地质条件: 1 、水电开发就是把江水切割岸坡的能量利用起来发电,减少江水对河谷的急速深切,使河流发育趋于缓慢、稳定,最终会大大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2 、对主要的滑坡体进行人工排除,或者护坡处理。 3 、水库蓄水的初期,是一个水库新库岸的不稳定期和再造期,是隐性的地质灾害的集中释放期。 由于通过建水电站治理地质灾害需要一个过程,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水库建成后的蓄水的初期,地质灾害反倒有所的增加的现象,也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水库建成蓄水后,由于水位上升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在新的水边线地带开始了库岸形成的过程。特别是在水库突然泄水时,由于原有的水位比较高,边坡在水中浸泡后土壤当中的空隙水压力增加,而突然的泄水导致水位急剧下降,土壤中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变化,而边坡外部的静水压力突然丧失,土体内外压力的不平衡导致边坡的失稳和滑坡的发生。 发生这种情况的前提,是需要边坡本身就具备产生滑坡 ( 或者说潜在的滑坡 ) 的水文和地质条件。在这种地质条件下,即便没有水库的水位变化,如果在连续的强降雨的情况下,只要边坡的土壤吸收了足够的水分,也可能会造成同样孔隙水的压力加大,从而容易产生滑坡的现象。 例如,去年台湾省的 8.8 暴雨泥石流和我们今年 8.8 的舟曲泥石流。这些其实都是一些潜在的地质滑坡体在暴雨中得到了释放。 也可以说,如果不具备产生滑坡的潜在的地质条件,水库水位变化也不可能造成滑坡。反之如果边坡本身具备水库水位变化造成的滑坡的地质条件,说明边坡本身就具备了滑坡(或者说是潜在的滑坡)的地质地貌条件,在连续的强降雨,或者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地震)同样也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岸和泥石流。水库的建造和蓄水不是制造出了滑坡,而是为原有不稳定的地质滑坡体,提供一个集中释放的机会。一般来说,不稳定的地质灾害释放之后,就不会再出现了。 因此,水电开发最终将有助于减轻当地的地质灾害。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现实也是,我国西部的水能资源丰富,开发程度却很低,而且开发的时间还普遍比较晚,因此,水电建设的地质减灾效果,往往还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来。所以,西部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损失普遍都比较严重。然而,由于我国东部的经济发达,水电开发建设的比较早,而且绝大多数水电资源都已经基本上开发完毕,因而,我国东部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几率就明显的低于西部。 从国际上来看,情况也是一样。法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最充分的国家之一。开发程度接近 100% 。由于河水的能量不会再用来冲击河谷制造地质灾害,因此,同时样是水电开发非常密集的法国的地质灾害,却非常非常少。 这种现象几乎是全球普遍存在的,调查结果表明,凡是水电开发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就越好,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损失就越小。 总之,只有通过对水电开发的利弊科学分析,正确认识水电的地质减灾作用,我们才能做到趋利避害,通过加速水电开发减少我国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 可以预言,若干年后我国怒江水电开发的现实,将进一步证实水电开发的地质减灾作用。 结论 水电这种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资源,必须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缺少这一步,人类文明就无法发展。 水电被妖魔化的现状必须要逐步澄清,否则,水电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我们国家和整个人类的发展必将受到严重影响。 在开发中保护和在保护中开发,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最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与 十一五 的表述有很大的不同,把原来的 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 改为 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 。更加注意强调:加速开发水电,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些党的政策,都迫切需要我们专业工作者和媒体,用加强水电科学的传播实际行动,予以响应、配合。水电科学的传播任重道远。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三峡|2836 次阅读|62 个评论
构成纠缠态的粒子之间是什么相互作用?
lijinghui 2010-9-24 12:36
量子力学中的纠缠态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构成。它们之间究竟是种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呢? 我们人类现在已经知道的自然界中的相互作用有四种: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简称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 如果构成纠缠态的粒子之间是通过光子来相互作用(或交换信息),那么它们就应当是电磁相互作用。构成纠缠态的粒子之间肯定有引力相互作用,只是这种相互作用太微弱了不足使它们之间相互交换信息。另外,构成纠缠态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绝对不会是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因为这两种相互作用只有两个基本粒子离得非常近(比如在原子核内部)才可会发生相互作用。 所以说:(1)如果我们能探测到构成纠缠态的粒子之间是通过光子来交换信息,那么构成纠缠态的粒子之间必然是电磁相互作用; (2)如果我们不能探测到构成纠缠态的粒子之间的光子交换,那么构成纠缠态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能是人类现在还不知道的一种新的相互作用----第五种相互作用。 ... ... ...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关键要做的是:探测构成纠缠态的粒子之间是否有光子交换!!! ... ...
个人分类: 未分类|5279 次阅读|1 个评论
膝关节半月板的作用是什么?(回答SmileyCat齐女士问)
GaoXurenKnee 2010-9-15 16:28
SmileyCat 问句外行话,半月板起什么作用?我的不少爱滑雪的朋友都多少有半月板的损伤。 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膝关节方向 高绪仁 回答: SmileyCat 朋友您好! 欢迎光临高绪仁膝关节工作站! 膝关节半月板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我将半月板的主要作用为您简单归纳如下: 第一、 最主要的作用是将载荷(力)从股骨(大腿)传递到胫骨(小腿),避免股骨远端的软骨和胫骨近端的软骨直接相撞击。在膝关节屈曲的整个过程中,半月板的这一载荷传导作用都存在。在传递载荷的过程中,半月板会向四周适度移位。外侧半月板比内侧半月板的可移动性更大。但是,当载荷过大的时候,半月板周边所受的环应力过大,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半月板撕裂。 第二、 震荡吸收作用。步态行走分析发现,走路时,半月板就像在我们膝关节里面加了一个弹簧,可以吸收震荡。切除了半月板后,膝关节的震荡会增加20%,从而导致膝关节退变加速,软骨损伤,进一步导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产生,从而出现膝关节疼痛,严重者因疼痛难忍,逐渐丧失了行走能力。 第三、 稳定膝关节的作用。半月板和膝关节的交叉韧带一起可以起到稳定膝关节的作用。半月板就像是车轮下面垫的小木块,可以防止股骨(大腿)和胫骨(小腿)过度的前移、后移,保持前后方向的稳定性。还可以和膝关节两侧的侧副韧带联合,起到侧方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当半月板损伤后,这种稳定特点就会被破坏,从而出现膝关节不稳,继而容易出现骨性关节炎,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 第四、 半月板起到润滑的作用。半月板表面通过膝关节滑液和大腿远端及小腿近端贴合,能够减少摩擦,减少膝关节的磨损。 第五、 填充作用。半月板就像是填充在股骨(大腿)和胫骨(小腿)之间的垫片,对膝关节的稳定,缓冲起到作用。 第六、 适合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的轮廓。半月板楔形的结构使股骨远端(大腿)和胫骨近端(小腿)相适合。在膝关节屈曲和伸直过程中保持关节的吻合。 总之,正常的半月板对我们的膝关节具有保护作用,但是,受损、撕裂的半月板反而会对我们的膝关节起到破坏作用,需要根据损伤情况进行科学地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 让我们一起关注我们的膝关节半月板,让我们的膝关节半月板更好地为我们的健康行走而服务! 滑雪、足球、篮球、排球爱好者经常出现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所以敬请提醒您的朋友注意保护他们的膝关节半月板。 欢迎有机会来我处就膝关节的健康问题进行交流! 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膝关节方向 高绪仁
个人分类: 膝关节健康学校讲座|74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生命是什么?
chenfap 2010-9-13 07:02
生命是什么? 从老子、朱熹到Schrodinger, Feynman和Mandelbrot 许靖华2002年5月22日在南京大学的演讲,陈道元译 引言 - 生命的一种定义 - 真理可以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说明 - 时间是实在的,生命沿着时间的方向前进 - 生命由称为时子的基本粒子组成 - 生命有记忆,可以产生有序的连续事件 - 生命随着时间流逝而衰老 - 生命可以自我保持 - 生命取得 - 生命并不总遵循最少作用法则 - 生命的相互作用:阴、阳和奇异吸引者 - 生命的反射和智慧 - 时钟机构和偶然性 - 生命的终结 - 生命的起始和进化 - 死亡以后的生命和不朽 - 身体和思想 - 致谢 引言 什么是生命?能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吗? Richard Feynman曾说过,物理科学中的所有物体都是一堆质子、中子和电子,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谈的是人、历史、美好和希望。 生命造成了人和历史。生命给予我们美好和希望。但是,我们能把生命也简化到一堆质子、中子和电子吗? Erwin Schrodinger在1944年曾试图这样作。他认为生命源于非常少的原子以及它们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中国的哲学家以日常生活的语言来探讨这个问题,他们说阴、阳,理、气。 作为一个华裔的物理科学工作者,我曾思索,在这个问题上,西方的物理和中国的哲学间有没有共同点?除很多质子、中子和电子外,生命还有更多东西吗?质子、中子和电子在新儒家的理、气世界中扮演什么角色?我们能在Feynman的讲学中找到老子的智慧吗?我们能在Benoit Mandelbrot的浑沌状态理论中找到阴、阳吗?有希望互相理解吗?有希望找到共同语言吗?古典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的传统智慧能以自然科学的方式表述吗? 任何一个人不揣冒昧地要探讨这样困难的问题,会承担被认为是天真无知的傻子或花言巧语的骗子的风险。但是,在我被邀请在这世界著名科学家论坛上发言的时候,我无法抵御试一试的诱惑。我已入古稀之年了,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我这样作或者可以得到人们的理解吧。 生命的一种定义 约翰福音说: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现代生物学家发现道在DNA中1)。将圣经中的道以DNA代替,就可以按上述福音的句子写出: 太初有DNA。有生命的万物是藉着DNA编码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DNA编码造的。生命在DNA里头。 那么,什么是DNA呢? 它们是分子。分子是由很多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而这些子又是由更基本的粒子构成的。 DNA的分子又是什么呢? DNA的分子存储了使生命形成可以自我保持、繁殖、作用、反应的自我组成的系统的信息。 接受了这样的科学假设,就可以将生命定义为: 生命是一种物体,由称为时子(chronon)2)的基本粒子组成,由自我组成的系统的连续作用(action)表现。这系统从带有记忆的种子里生长起来。这记忆使系统可以发展为自我保持的系统,可以繁殖,可以获得知识以改善系统本身,以至可以作用、可以反作用,可能违背物理上的最少作用法则。 在这定义中我用了一些和通常用法不同的词和术语。本文以我们的科学知识为基础,探讨一下这些词和术语的意义。 什么是基本粒子?什么是时子? 什么是作用? 什么是自我组成系统? 什么是生长?生命如何生长? 什么是自我保持的系统的记忆? 什么是年龄?什么是时间? 什么是最少作用法则? 什么是违背最少作用法则? 什么时候生命发生?什么时候生命终止? 生命如何进化? 真理可以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说明 在人们发现DNA以前,Schrodinger就写了他的古典名著什么是生命?。他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开始,说宇宙万物的自然倾向是向浑沌状态发展。例如,死去的有机物被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而活着的有机体则有一种奇异的本能延缓这变化过程。这定义启发了Robert Pirsig,他在他的小说丽娜里说:生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到一个化学教授的身体里,而死亡将这位教授的身体还原为二氧化碳和水。 什么是延缓死亡变化过程的生命的奇异的本能? Schrodinger说(1944,68页)这奇异本能是一种物质的有序的、合法的行为,不完全以有序变无序的趋向为基础,而是部分地以生存要求为基础,那就是坚持下去。 他以热力学的语言告诉我们,人不仅要呼气也还要吸气。对物理学者,而且仅对他们,在从数学上讨论了量子理论的一个间歇后,为使他的论点更清楚,他说,活着的有机体是一个宏观的系统,它的行为部分地趋向于所有系统都趋向的纯机械的行为,象温度趋向于绝对零度,分子的无序被消除那样。 我不懂量子理论,不理解所有系统都趋向的纯机械的行为,象温度趋向于绝对零度那样的意义。Schrodinger的定义使我灰心了。但是,我相信这杰出的物理学家的智慧,直到有一天我的朋友Paul Feyeraband和我说,量子力学中数学语言的真理并不比希腊神话中普通语言的真理多。 那么,什么是真理呢? 我没有怎么思考过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我们全家参加John Cage在慕尼黑举行的一次音乐会。我对这音乐会非常不满意。因为我不大懂音乐,就问我的音乐家的儿子Andrew: 他怎么创作了这样的噪声?他故意要我们难受吗? 不,完全不是这样。Andrew回答,Cage只是试着去寻找真理。就象你们科学家一样。 Andrew的观点是:真理是存在的,但表现方式不同。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用日常生活的语言,画家用绘画手法,音乐家用音符表达他们对真理的理解,而量子物理学家在数学中发现了真理。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是,在爱因斯坦和量子物理学家就科学的哲学向我们社会说下面这样一段话时,就有问题了: 用日常语言表达的关于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逻辑说法是不恰当的,只有数学方程式是真实的。 例如,物理学家已说明,质子既是粒子也是波。但在字典上,粒子是一个很微小的东西。一个微小的粒子也是有质量的,即使它的质量太小了,以至用现代技术测量也只是零。但是,这个零不是什么都没有,粒子是有质量的。波不是一个很微小的东西,不以质量为特征。波不是粒子,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运动形式。以我们的日常生活语言,说质子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是难以理解的。 一次.我向我的同事说起我天真的想法。他建议我想想老子的理论: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用文字说明的真理,不是真正的真理)。他试图说服我,真正的真理只能用数学表述:实验证明了质子和电子都是粒子和波。他说,这个真理已由马克斯韦方程式数学地表述,但不能用日常语言表述。 恰巧,我具有Popperian现实主义的观点,认为数学只是一种不完善的语言,一种不精确的、速记式的语言,不能区分零和什么都没有的概念(许,2002)。波和粒子是不同的事物或概念,可以用日常生活语言表述,为什么被认为兼存波和粒子的现象或过程就不能用日常语言表述呢? 作为一个地球物理学者,我很熟悉包含粒子和波的宏观现象。空气是粒子,声音是波。水是分子,海浪是波。在地球这弹性固体里有原子,也有地震的波。我们地质学者也研究光波在矿物中的传播,象Fresnel讲的那样。光以切变波的形式在以太中传播,光波可以被极化。作为Mandelbrot的信徒:自然界的分形几何(fractal geometry)理论是与对象大小无关的,我找不着能说明光的切变波传播在本质上就应与宏观的切变波传播不同的理由。 切变波必须通过固体介质传播。没有哪种物理理论会去假设波的能量能在空无一物的空间里传播。物理学家引用了场的概念:质子和电子在电磁场中传播;水的分子在水力场中传播;岩石在应力场中分化;场以场势描述等等。场这个字在日常生活语言中和数学物理语言中的意义太不相同了。一般说来,场是一个区域,而在势的理论中,场是一个三维空间。一个元件,例如一个光子、一个电子、一个水分子或应力,在场中移动,或在势差下传输。场这个字在物理学中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物理属性是不能以日常生活语言准确定义的。这样看来,这个字对我说来只是无知的一个简单的代用词。 科学家常用以太这个词代替上面说的无知。我们现在得知,根据对Michelson和Morley的实验的正规的解释,以太是不存在的。实验数据是以物理模型为基础而表述的。看来以太曾被认为是气体。这显然是因为它是看不见的。粒子可以通过位移在气体物质中穿过。实验表明,光子并没有在以太中位移或穿过。 可能有人要说:以太不是气体。光作为切变波而传输,证明以太在固态中存在。 不,有人会本能地反辩道,以太不可能是固体。它是看不见的。 为什么由很小、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网格就应该看得见呢?我们看不见空气,但空气的存在已为各种实验所证实。 如果以太是固体,粒子撞击着它并不一定穿过它,但可以引发固体中波的运动。当介质的粒子被一种输入的能量激励,激起波的运动,波的能量就通过这介质而传播。例如,地下核爆炸的粒子的动能,包括光子的动能,通过地壳中粒子的运动,作为切变波传输到远方的观测站。光子和其他裂变产物没有通过介质穿行,但它们的能量通过了。以此类比,光子撞击了以太,不在以太里穿过,而引发了以太中波的运动。光的速度不是光子在以太中位移的速度,而是通过以太的波的运动的速度。光电仪器或衍射试验检测到的光子不是原来激发波的运动的光子,而是排出的光子,是从以太的不连续的表面出来的。(许,1998) 光子既是粒子也是波的说法,不大符合语言的语法,使物理难以理解。高级的物理学家深信,真理只存在于数学中。象埃及法老时代抄写经书的那些人一样,他们不再和我们普通人交流。 有思想的哲学家、科学家,如Karl Popper,Eric Lerner,注意到量子物理学家和宇宙论学家在和现实及实际观测的联系方面已经走得太远了,已走向纯数学的无效果的冥想中。爱因斯坦在将理论和科学观察的分离方面走了第一步,Heisenberg和Bohr走得更远。他们得出道家的思想:自然是不能被人们理解的。他们说,只有数学公式是真的,其他都只是外表的表现。 老子写了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随着Kahl Popple,我叹息科学从现实退化到数学的无理中。数学只是一种语言。没有实在的证据证明某种语言可以垄断对真理的解释。是的,真的真理不能用文字说明,如果这文字不能被理解。正确的理解是:光子并不既是粒子也是波,而是一种很微小的东西,是一种可以激发光以波的运动的形式在固体介质中传播的很小很小的粒子。 我们必须接受真理可以用文字说明的事实,以回答什么是生命?这个问题。 Schrodinger尝试着用我们理解的文字翻译他的数学语言,但没有成功。我应该再尝试一下去寻找现代科学和传统哲学之间的共同语言。 时间是实在的,生命沿着时间的方向前进 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生命在前进,因为时间在前进。这是常识性的概念,但也受到相对论的质疑。我们被告知,在普通的空间时间概念中,时间流逝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科学家的错误在于他们对时间的看法和人们的经验看法太一致了。相对论者已将移动着的现在搬出了宇宙的上层建筑,搬进它所属的人的意识中。(Davies, 1944) 爱因斯坦熟练地运用相对论的数学,证明了双胞胎中的一个经历了一次很长的空间旅行,在他回来的时候会发现他比留在家里的那个双胞胎年轻得多。爱因斯坦把我们带到康德的唯心主义的世界,声称时间是一种意识中的假象。这样的哲学看来支持中国佛教名僧玄奘的论点:宇宙万物,包括外部世界的客观现象和似乎真实的主观自我,都是虚幻的,它们只是纯粹的理念。事实上,康德还没有这样极端的观点。他认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后面,总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即使它是看不见的,难以理解的):是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3)。 那么,时间是自在之物(time-in-itself)吗?时间是实在的吗?空间是实在的吗? 我们很容易理解空间物体的实在性。我们可以直接观察或间接理解空间物体。它们的大小可以用米,或光年,或其他什么人为单位度量,它们也可以由质量定量地确定。但是,空间物体的存在与它们是否可以被度量,或是否可以被现代科学仪器观察是两回事。 以此类比,我们可以说,我们可以直接观察或间接理解时态的现象。时间可以用秒,年,或其他什么人为单位度量。无论如何,时态的现象不是人造的假象。它们能被事件和系列事件证实。事件可以用物理参数定量地度量。这个参数在物理学中定义为作用(action),是能量和时间的乘积。时间是实在的,它是作用的一个分量,不是人们意识中的假象。 作用或事件的时态分量总是前进的,沿着时间流的方向前进。事件发生了,作用是有形的、实在的,如Ilya Priogogine强调的那样,是不可逆的。事件的持续时间在累加着,因为时间的前进总是正方向的。过去的事就是过去了,象过去了的时间一样,不会再回来。 相对论物理学家没有抓住时间的量度和时间是自在之物的区别,没有抓住理解的和实在的世界的区别。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这样的极端,因为所有科学,除物理以外,都已发展到成为历史的科学这样的阶段。时间必须是实在的,这样才有历史。一个词深层时间(deep time)已被用来表述自在之物的时间实体。 时间没有尺寸大小。物理中的尺度是为便于测量设立的。量纲秒和米、千克一样都是物理的基本单位,但秒不是空间的度量,而是年的一部分,是地球轨道公转运动的时态分量的一部分。 作用是实在的。因为作用作为能量和时间的乘积,是由实在的、物质的、有质量的物体进行的。事件是实在的,因为它们是作用的物理表现。千百万年来北极那里就下雪了,虽然没有人在那里(直到近年才有人去)观察这些事件或记录时间的流逝。下雪是实在的,因为如果那里没有下雪,就不会有北极的冰盖。生命也象这样,是一连串沿着时间流方向前进的事件和作用。 生命由称为时子的基本粒子组成 生命是物质的。一个人站在磅秤上,看到自己的质量是70 kg,可以用Feynman 的话说,这是一堆质子、电子和中子。虽然这些粒子很小,看不见,但物理学家还不认为这些就是基本粒子。它们的质量各不相同,可能由更基本的粒子或更小的质量组成。粒子物理学家确实发现了很多更小的粒子,夸克4)、胶子5)等等,但看来在它们中也还没有一个是最基本的粒子。 中微子(neutrino)和光子看来是不可分的,而且它们太小了,以至被认为没有质量而只是一点很小的束缚能量(bundle of energy)。不能将小的束缚能量看作基本粒子,而且光子的能量也随着光波运动的频率而不同。 基本粒子的特征应是质量最小并相等,或能量最小并相等。既然找不到这样的最小的质量或能量,寻找基本粒子的工作就没有结束。我们可以回想Max Planck在一世纪多以前,在他的黑体辐射实验里,确实发现了一种物理实体,这种实体被证明为在各种物理现象中是最小的不变的。这就是Planck常数: h = E / 式中E是能量,是波的频率。频率是周期的倒数,或: = 1 / 将以上关系代入Planck方程式, h = E 这样,Planck常数的量纲就是能量和时间的乘积。物理中的实体作用(action)正具有这种量纲。Planck常数的值代表了量子作用的大小。 量子作用包含在无数量子物理的现象里:黑体辐射包含量子作用,光电包含量子作用,电子的轨道移动包含量子作用,氢键(hydrogen-bond)包含量子作用。量子作用是最小的不可分的质量带有的能量和它作用的很短的、离散的时间的乘积。 造成世界的质子、电子和中子都有自旋,它们都已由能量定义。自旋需要时间。当这些束缚能量自旋时,它们就是作用。因此,我想,我们或应放弃粒子是占据空间的一个纯实体的想法:粒子是作用。 作用是能量和时间的乘积。能量是力和距离的乘积,或动量和速度的乘积。不论是参量力或参量动量都要有变量质量才能定量地表示。因此能量必须有具有质量m的物质载体。例如,在光电子学里,一个光子带有的动能转换为一个电子。碰撞的持续时间很短很短,是波的传输的周期。能量和持续时间的乘积构成量子作用,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作用,虽然能量和时间这两个变量还和光传输的波长有关。将量子作用作为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理实体,宇宙的基本粒子就不是光子、电子或其他粒子,而是它们的量子作用。为便于叙述,我建议将它简称为时子。 宇宙由基本粒子构成。因此,宇宙是基本作用的一个无尽的序列。作用的组合为事件所证实,这些事件形成了宇宙的历史。 生命为出生、成长、死亡这些事件证实。这些事件可以用物理参量作用度量。生命由称作时子的基本粒子组成,生命的持续可以用时态的单位度量。时间是生命的一个基本分量。生命是一序列的作用,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诗人Jorge Luis Borges在他的诗里很恰当地表达了这个概念: 时间是形成我的物质。时间是让我随波而下的江河,而我就是这江河本身。 基本粒子是动态的实体这样的概念是早期爱奥尼亚的希腊人和传统中国人的宇宙观。例如,新儒学家声称,整个宇宙是由气组成的。 什么是气? 气是看不见的。中国人用这个字一般表示气体和空气,而新儒学的气表示一些看不见的要素。他们认为,气存在于地球上、外层空间里和我们身体里,气无处不在。气由基本粒子组成。生命由气组成,由宇宙的基本粒子组成。 世界不是停滞不前的。我们也不说宇宙是物质,宇宙是连续的事件或连续的作用。所有作用基本上都是量子作用的组合和连续。有了这样的定义,我们就能赞赏朱熹的智慧:气由宇宙的基本要素组成。同样,生命不是停滞不前的。生命是连续的事件,生命由连续的综合的量子作用组成,生命由时子组成。 新儒学的宇宙观还包含凝聚、扩散。在二氧化碳和水组合成一个化学教授的时候,气是凝聚的。在教授的身体腐烂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时候,气是扩散的。生命是凝聚和扩散的循环变化。 气根据相同的自然法则理而凝聚或扩散。身体和思想的理叫做生理和心理。指导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的理是伦理。无生命的世界的理是物理。自然科学家发现的自然法则应可以用来理解生命、身体和人们的思想。而道家和儒家就不试图用物理学(自然科学)去理解生理学、心理学和伦理学。 生命有记忆,可以产生有序的连续事件 Schrodinger在发现DNA分子以前就写道,他为遗传和胚胎的发育而迷惑,生命生长的时钟般的精确性给了他极深刻的印象。 生命可以生长,而无机物也可以生长。螺钉长锈是个例子。这是氧化铁和氧化氢的成长,由螺钉所在的微化学环境中铁的氧化形成的:空气中的氧、水蒸汽和螺钉中的铁原子化合起来。这过程是随机地发生的:一个铁原子先被氧化,然后又一个。这化学过程由化学法则控制:铁生锈在海水中更快一些;如将铁涂上油脂,储存在很干燥的地方,就可能完全不生锈。 生命的生长不是简单的化学化合过程,而是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的。例如人的细胞可以分裂五、六十次,每次分裂都是一个事件,包含在连续的量子作用或时子中。Schrodinger写道:生命是事件的有序的、合法的展开,他们由与无机世界的概率机制完全不同的机制指导。生命的种子具有惊人的记忆。难以置信的一点原子就注定要产生有序的连续事件。这是有条理、有秩序的典范。这种情况是无先例的。除有生命的机体外,其他物体是不会这样的。(Schrodinger, 1947) 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在人体内结合,一个受精卵单细胞就产生了。受精卵有46条染色体,染色体中的每个基因复制成两个,一个继承自卵子,一个继承自精子。生命是通过自发的细胞分裂成长起来的:一个先分裂成两个,然后再分裂成四个。胚胎在开始时是一个由显然相同的细胞组成的简单的球,称为卵蘖球。随着身体的发育,分裂的细胞又分裂为特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例如肌肉细胞、肝细胞、脑细胞等等。在一个细胞沿着一定途径演变时,它的DNA中的特定的基因程序就激活了。每种特定的细胞开始具有一些特定的功能。各种细胞不同功能的组合生成了源于生命种子的自我保持、自我形成的系统。 生命和无生命物体的区别在于生命是由种子生长出来的,种子具有惊人的记忆,可以产生有序的连续事件。这种记忆存储在一种软件里,那就是惊人的DNA分子。各种生物就这样地形成:存储在文本里的记忆产生了有序的连续事件,那就是生命。 生命随着时间流逝而衰老 生命在生长,并随着时间流逝而衰老。树木的年龄由年轮体现。人的年龄以年计算。年轮和年都是时间的单位,一个和地球上季节变化有关,一个和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运动周期有关。和相对论物理学家的观点不同,时间不仅是感觉范畴里的事物。人确实在变老,树确实在长大,即使它们的年龄有时不能准确地或定量地表述。生物的时间是实在的,不是四维的时间-空间坐标系统中的一个尺度。 树木在生长,它的年龄可以通过它的年轮的数量来度量。一棵树从种在土地里的一粒种子生长出来,另一棵树从同时种在飞速前进的火箭的温室里的一粒种子生长出来。如果温室的温度变化被自动地控制着和地面上的季节变化一样,这两棵树的年轮应该一样多。生命的生物年龄和运动的速度无关。爱因斯坦的双胞胎的说法是一种和有生命的机体的世界里的实验不一致的想法。 人在老,可能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老一些或年轻一些。人的年龄和细胞分裂的速度有关,也不准确地和地球轨道公转的时间有关。不正常的加速衰老来自细胞不正常的加速分裂,这是一种病,称为早衰症。一个六岁或八岁的孩子可能看起来象他的十倍年龄那样老,这样的孩子也难以活到十岁以上。 有放射性的无生命物质也有年龄。木头有三种碳原子:碳-12、碳-13和碳-14。碳-14有放射性。在它的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变成一个留在原子核里的质子和围绕原子核作轨道旋转的电子以后,它就衰变成了氮原子。 放射性物质的年龄用半衰期表述。一些实验证实半衰期是常数。例如,碳-14的半衰期是5700年。换句话说,在这样长的时间里,有一半的碳原子衰变了,消失了。 放射性衰变的法则是个统计法则。一块木头有千百万个碳-14原子,不可能预知哪个原子明天就要衰变,哪个要过1000年,哪个要过10000年。看来,在木头里没有一种告警系统会告诉这个或那个碳原子,说你变成一个氮原子的时间到了。但是,看来是有这样一个统计法则: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基本上是常数。 为什么会这样? 一般是认为衰变是自发进行的:不稳定的原子就是要衰变,没有什么理由。 我不满足于这种近于无的概念。放射性是可以通过实验激发的。例如,X射线是一种衰变,它们可以通过实验由变动电子轨道激发,由电子轰击的能量激发。衰变和衰变也可以由反应堆激发。以此类比,我很高兴,可以这样假设,自然界放射性衰变也是一种粒子的碰撞现象,虽然自然发生的产生碰撞的粒子还没有被证实。 为探索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过程,我和台湾的同事不久前作了实验,观测碳-14的衰变率。我们发现了宇宙射线粒子的通量和半衰期改变之间的一种关系。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衰变可能由中子和中微子的相互作用产生:在碳-14的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被宇宙射线中的中微子轰击后,这个碳-14的原子就衰变了。(许等,2000) 如果放射性衰变确实由于偶然的碰撞产生,放射性衰变的法则就不仅是个统计法则,而是典型的支配其他物理现象的概率法则。就可以将生命衰老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之间的差异,和生命成长的宿命论的生物机理和无生命世界偶然发生的概率机理之间的差异,作惊人的对比。 生命可以自我保持 种子发芽,秧苗在光合作用的滋养下生长,新陈代谢的废弃物被蒸发掉。孩子在取得空气、水、食物情况下成长,新陈代谢的废弃物被呼出或排出。生命的保持需要通过细胞里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产生和消耗能量。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化学系统。生命在自我保持着。 从种子发芽起,植物的生命就开始了,生命就开始自我保持了。一粒种子不是,但可以成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人的生命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问题就不这样清楚了。保护生命论者认为生命从卵子受精时开始6)。但是,一个受精卵还只是母亲生命的一部分,还不能自我保持。如采用生命可以自我保持的定义,就须按照拥护选择论者的观点,认为生命开始于婴儿出生的时候:从婴儿开始呼吸时候起,生命就可以自我保持了7)。 自我保持是可以区别人和机器人的一个特征,是生命的定义中必需的,但不是充分的一个部分。生命是按照指令而自我保持的。通过存储在一个自我组成的系统中的软件的编码,生命取得也付出。这个系统就是生命。 生命取得 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取得太阳能,以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生命的物质。在为生命的机能消耗了能量以后,新陈代谢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也以热的形式产生多余的能量,返回给大气。植物的生命在取得。 动物吃东西,喝水,呼吸。素食动物吃植物;杂食动物吃植物和动物;肉食动物吃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从太阳能中取得。它们为新陈代谢的需要而饮水、呼吸空气,以产生进行生命机能需要的能量。废弃物被呼出或排出。动物的生命也在取得。 在达尔文的自然界生存竞争的世界中,自私、利己的基因是主要的。但是生命并不这样简单。生命不只是自己的生存。不仅在人类的文明社会中,而且在动物世界里,也有仁慈、爱或利他。例如,母兽对幼仔的爱护就是一个证明。取得并不是生命的唯一策略,生命也要付出。在生存竞争中,最大的赢家也可能是最大的付出者。 生命并不总遵循最少作用法则 一个人从A点扔一块石头,在空中飞过,落在前面的B点。可以根据牛顿定律计算石头落在什么地方。飞行的路径和距离决定于射出的角度、离开人手的初速度等等。更准确的计算还需考虑风速、空气阻力等其他因素。但是,Richard Feynman发现,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分析这个现象:由牛顿运动定律规定的飞行路径也可以预计,因为这路径是一种最少作用。无生命的物体选择了最少作用的路径,就好象它探索了附近所有路径,最后再选择最少作用的路径那样。(Feynman, 1964, 19.9页) 如果你从A点扔出一个黄蜂,它在空中飞行,会落在什么地方,这地方可能比B点近些或远些。你不能用任何物理定律,不论是牛顿的或Feynman的定律来预计它的飞行路径。黄蜂可能向这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飞行,最后不一定落在B点。如它最后到达了B点,它从A点到B点的所有作用的总和当然大于扔一块石头的最少作用。 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一个无生命的物体,石头运动这个简单系统遵循一个或一组物理定律。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很多细胞的总和,它的作用在一个系统中遵循一个自然法则,在另一个系统中遵循另一个自然法则。可以说黄蜂有它自己的思想,有一种生命力,改变最少运动法则的简单的指令。 单细胞的机体在为获得最低给养的竞争中要遵循简单系统的最少运动法则。为获利的基因驱使,事实上他们会选择以最少作用获得最大回报的途径。即使是高级机体的软件,为适应复杂的环境,也会这样的编程:指示它的个体选择最少作用的途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工作以后骑自行车回家。他会选择直的路径,以通常速度回家。他本能地按最少作用法则选择自己的路径。当然,他也可以不这样作。他可以绕点路去商店买一块面包,甚至可以在一个酒吧停下来,喝一杯啤酒。他不是一个机器人,不必须按照一定路径,不象扔一块石头。一个人在沮丧中可能浪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可能很少遵循最少作用法则。生命包含着这一类的作用浪费,以至中国的哲人老子教导我们要无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研究学问应日日增益,探求大道应日日减损。减损再减损,以至于无所为。无所为而无所不能为。) 当然,一个人作的每件事,例如呼吸,都是作用。无为不是完全不作事,而是尽量少作事。老子要我们以自然界最少作用的物理作人类行为理论的指导原则。 在人们相互作用比较少的社会里,老子教导的价值很高。Thoreau去Waldon那里,发现了他的无为。但是世界上有60亿人口,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找得到他的Waldon,将最少作用法则在他的生命中体现的。无为可能使道的地位更好一些,但是为养育世界上的众多人口,显然,是必需比最少作用多作一些的。 法家或现实主义者的哲学实事求是地面向世界。生命作用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自己的利益,但是自己的利益并不都是通过最少作用法则的实践得到的。生命虽然也是一场生存竞争,但和其他生命体的竞争或相互作用并不总是短见的、自私的或敌意的。在生物世界里,共生是一种自然法则,是一种双赢,甚至可以看成是利他的。生命不仅是获得,在和其他机体相互作用中,生命也要付出。 生命的相互作用:阴、阳和奇异吸引者8) 机体不能生活在完全隔离的状态中。动物要吃东西,它们的食物包括另一种形式的生命。生命相互作用着。但是:赛跑并不总是跑得快的赢,战争并不总是强者胜,生存的也不总是适者。 生命是非线性的,它的基本规律可以用捕猎者和猎物的归一化数量关系图示说明。下面几个图中坐标x是猎物的群体密度(相对于某一基准值的标幺值),坐标y是捕猎者的群体密度(相对于另一基准值的标幺值)。捕猎者以猎物为食物,它的群体密度和猎物的群体密度有近似以下函数的关系: yn = xn(1 - xn) 将以下直线作为将猎物群体密度再归一化的参照线: xn+1 = yn 如捕猎者过分捕获(图2),猎物群体密度就要减少,也会影响捕猎者的捕食,使其群体密度减少: yn+1 = xn+1(1 - xn+1) , 重复这过程,每再归一化一次,y和x值都要减少一些,导致最后捕猎者群体和猎物群体都灭绝。 图2中的抛物线较低,它的值小(0.8),是捕猎者过度捕食的竞争情况。人类实在太贪婪,不管自然界和谐发展的要求,沉溺于过度捕猎和捕捞。例如,欧洲北海过度捕鲸,鲸鱼(猎物)愈来愈少,捕鲸业(捕猎者)效益也愈来愈小,形成鲸鱼和捕鲸业都将灭绝的趋势,就象图2的曲线那样。假如取值大一些,就出现一种奇异吸引者可以共存的情况,捕猎者群体会适度发展,猎物群体会恢复。生态学者发现,没有哪种野生物种是由于人类以外的捕猎者过度捕食而灭绝的。 图4曲线取值为3.1,反映猎物的恢复。猎物的恢复导致它们群体密度xn+1增加,也使得捕猎者群体密度yn+1(= xn+2)相应增加。这就会到达某一点,猎物群体密度太高,使捕猎者难以发展,捕猎者群体反而要减少,从而有了新一轮的开始,使新的猎物群体密度减少。图中的再归一化表明,捕猎者群体和猎物群体可以在奇异吸引者的小范围内调整。 野生动植物的模式不符合达尔文适者生存的教义。自然界有和谐。这就是孔子讲的中庸。中国的传统智慧说,阴、阳是天地之道。宇宙一直在变动中,但这种变动有固定的因此可以说明的规律,由闭合的循环运动组成。人类世界是宇宙的一部分,和宇宙一样,也符合一种固定的、循环的而不是线性的运动模式。被奇异吸引者控制着的循环转化的观点是中国哲学的本质。易经说有两种宇宙的力量在永恒地相互作用着:万物都带着阴,也含有阳。两者的交替就是道。 阴、阳组成了整体,可以用式子表示: xn (阴) + (1 - xn) (阳) = 1 (整体) 宇宙是阴、阳的相互作用。社会也是阴、阳的相互作用。老子说: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为政宽厚,似若无为,百姓会淳朴自然。为政严格,明察秋毫,百姓会感觉有所缺失,抱怨不满。) 老子的智慧可以用奇异吸引者之间的作用图解(图4、图5)。图中以xn为治理的严格程度,yn为百姓的缺失抱怨程度。治理国家手段太严格会使百姓的缺失抱怨增加,直到到达某一点,治理国家改用宽厚手段,百姓的抱怨相应减少。阴、阳就象奇异吸引者那样转化。 生命是宇宙、社会的反映。生命体是一个自我组成的系统,由相同的理支配。生命不是沿着直线前进的运动(图1),而是一种无尽的反复过程。时间在前进,事物也在转化。生命是奇异吸引者的循环转化的表现。 中医药的理论说,如果身体里的阴太盛或阳太盛,人就要生病。生病是由于失去调和,或失去奇异吸引者的控制。在两根直线的相互作用中(图1), yn = c xn xn+1 = yn 这里只有盘旋式的膨胀,没有控制无限增长的反馈。用这样的阴阳失调可以解释,例如,癌症病人身体里失控的细胞分裂。因此,中医强调人的健康需要阴、阳调和。 生命的反射和智慧 一个朋友在休士顿跑步锻炼身体时死了。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验尸官说他的死因是缺钾。在通过神经元通道薄膜进行的离子交换中,钾是不可缺少的;而这种离子交换是传递神经系统的信号必需的。他跑步出汗太多,在消耗完了他的钾以后,脑细胞为心脏继续跳动发出的指令不能通过离子交换传递,我的朋友就去世了。 另一个朋友服用了很多安眠药,陷入沉睡状态。脑细胞被麻醉了,不能发出指令。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也死了。 这样,信息的传递就是事关生死的大问题。传递信息给心脏让它跳动的系统是存储在受精卵的基因中的记忆在人体中安装的。其他生命功能,如呼吸、血液循环、饮食、消化等等也是这样。发这些指令是本能的,是从DNA分子的编码中发出的。所有知识也都编程为软件而存储在按基因的编码而发育起来的我们的头脑中。在自动地发出命令以保持生命时,生命就成长为一个自我组成的系统。 不是所有的反射都是保持生命必需的。割橡胶树的皮,胶液就流出。打狗,狗就叫。婴儿饿了,他就哭。这都是本能。这些反射的软件都存储在基因里。生命机体的保持不都需要教,他们有本能,或他们有与生俱来的智慧。 不是所有的软件都是在出生时的基因里编程的。生命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钟机构,生命可以即席演奏。婴儿出生时就具备了基本硬件和不可缺少的软件以执行生命的基本功能。同时,在成长过程中这个硬件还在改善着,新的软件也不断地安装着,以优化这自我组成的系统的功能。 软件处理信息和存储信息。什么是信息? 信息不是物质的。 您进入一个商场,看见人们在等待。他们没有排队,但您看见了。您得到了信息,也等着您的轮次买东西。这信息存储在您的记忆里。这时,又来了一个顾客,他问了您关于您存储的信息,又有了他的记忆。这里就有了这样的事实:您或他中有一个人先来了,不论这事实是否正确地记录在您或他的记忆中,或被一种什么监视器记忆。 您来了,他来了。这些是作用。您先来,他后来。这是顺序排列的作用。作用是物质的,包括能量通过载体的转换以及时间的消逝。然而,关于作用的信息却不是物质的。信息存储在人的头脑中,象软件存储在计算机里那样,是文本而不是作用。信息记录了作用和事件、它们之间的时间关系、它们的原因和结果等等,然后又转化为软件的文本,用以指导自我组成的系统的功能和反应。有生命的机体的这种存储、利用新的信息的能力是生命的另一种奇异的本能。我们不仅生活着,我们还学习着。 信息是记忆,象软件那样存储在我们头脑中。记忆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以文字,书籍,音符,或以绘画记下这些经处理或未经处理的信息,这些信息就离开了自我组成的系统,也就是离开了生命。人们脑力劳动的产物,象有血有肉的孩子,在子孙后代中有他自己的生命,可以在我们过世以后继续活下去。创造性的劳动是不朽的。 时钟机构和偶然性 Joseph Needham发现了西方和中国思想方式的一种差异。他认为西方的世界观可以追索到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想象着宇宙(包括生命)远离自我包含、自我运作的机体,认为宇宙是在某个时刻创造出来的并且一直被神的力量外在地控制着。神为世界上的各种现象制定着法则。而中国的关于天的思想和宇宙观则立足于完全不同的思想路线。万物(包括生命)的协调配合不来自外在的超权威给予它们的命令,而来自它们是宇宙结构中的各个部分的这样的事实。它们服从的是来自它们本性的内在的命令。(Needham, 1951) 当今的主张宇宙大爆炸的宇宙学者和西方的传统观点偏离得也不太远,因此受到罗马天主教的欢迎。幸好不是所有宇宙学者都相信宇宙大爆炸的教条。等离子物理学者的工作不从认定的时间的起点以后作起,而从现在起向前作。他们认为宇宙一直存在着,发展着,还将继续发展下去。宇宙大爆炸从来没有发生过。 这样的现代理论使我们回忆起新儒家的学说。在中国的理气世界里,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结。世间万物产生时来于太空 9),消逝后又归于太空。它们在产生、消逝两者之间交替地变化着。阴、阳的平衡,或奇异吸引者的转化,确定了产生或消逝都不是事物的全部:既没有宇宙大爆炸,也没有宇宙大粉碎。 Schrodinger的古典思想和我在本文阐述的思想的差异也反映了东西方哲学上的差异。一些著名物理学家强调生命具有时钟结构那样的规律性,认为生命从DNA的编码发展起来,机体,象计算机中的硬件那样,根据存储在DNA中的记忆,有规律地或合法地活动着。在我看来,生命不止是个时钟结构。除掉遗传赠予的那部分以外,一个活着的机体具有这样的软件:可以获得信息,并在很大程度上按自己的兴趣,在他所处客观环境的限制范围内行动。 西方的科学总去研究事物的起因或第一个原因。他们在说明、预期无生命世界形成的发展演变方面获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例如,地球的历史起始于放射性热的产生。为了散发热量就有了地球覆盖层的对流或移动,导致了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喜马拉雅山的隆起估计约在一亿年以前。地质学家预计在下一个亿年里,在欧洲和非洲之间,会因象喜马拉雅山那样的挤压而形成山脉。但是,地球上生命的历史是难以估计的,其中生命个体的连续事件更难以估计。生命不是一个时钟机构,而是时间和偶然性的结合体。 中国的民间传说中有宿命论的观点。一个中国故事说,婚姻是上天决定的:一个男孩出生了,在他的脚上系了一根红线,红线的另一头系在在另一个地方出生的一个女孩的脚上。月老牵着这根红线,直到这两个人长大了,走到一起并结为夫妻。现在的中国人还常说起这个美丽的故事。我们回顾自己的婚姻,看到了机遇起着主要作用。两个人就象两个粒子,或象在宇宙的气的演化中的两个作用。我们的路径交叉着,某种机遇下碰到一块。我们结合了,我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人们有自己的思想。思想是一种存储在我们的身体这个硬件里的软件。软件接收着信息。什么信息能够被接收取决于连续的事件,也就是宇宙的气。思想这软件常被补充修改,发指令给身体 一个自我组成的系统,让它对从外界接收来的信息作出反应。在我们的命运中没有时钟机构。时间和机遇在人和宇宙的气的相互作用中扮演着单独的角色。 生命的终结 如果一个人死了,他的生命也就终结了。 中国人用断气这个词作为死的同义语。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一个活着的人的连续事件也可以认为是气 中断了,生命就终结了。从此,自我保持、自我组成的系统就不再运行了 生命停止了。死者的身体会被按物理和化学的最少作用法则发生的连续事件改变。这法则控制着尸体的各部分。 法律上的死亡是心脏停止跳动。心脏停止跳动可能比身体不再是自我保持、自我组成的系统晚一些时间。一个人的心脏跳动可以由外部接入的设备来维持。当自我保持、自我组成的系统功能不再来自自己的身体,当生命要由机器维持的时候,这个人在临床病理上实际就死亡了。 生命的起始和进化 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不论它由无性的细胞分裂产生,或由有性的受精卵发育生成,都含有它的双亲的因素。从生命开始时刻起,我们就含有母亲的DNA。母亲的DNA又是从她的先人那里遗传来的,如此等等。如果我们相信地球上的生命是在某一次产生的,所有有生命的机体都是从它们祖先那里进化出来的,那么,就应该有第一个祖先。古孢粉学研究的迹象说明最初的生命是单细胞细菌,约生活在40亿年前。在有性繁殖以前,生命只能靠细胞分裂繁殖。 达尔文的进化论只是生命进化的多种假说中的一种。这种理论认为原始物种是通过变异,不适者灭绝和适者生存而选择性地进化为新物种的。但是,根据对机体化石的消失的研究,很多地质学者得到这样的结论:促进进化的因素是群体的消失,而不是自然选择。很多物种的生存环境在大灾难中毁灭了,它们也消失了。一种群体消失后,新的物种大量进化出来。 达尔文理论至今仍被认为是准则,新变异的自然选择仍被认为是产生新物种的唯一力量。Schrodinger指出,达尔文理论使我们感到前景暗淡:变异是在染色体中本能地产生的,又是所谓自然选择的。什么都由机遇决定了,可能由自私的基因决定了,个体很难对遗传因素产生什么影响。写在看不见的化学介质(DNA)中的文本可以决定个人的行为,但它不是由智者写的,而是由与道德智慧无关的自然选择写的,人文主义者对此十分反感。生命的进化不由上帝决定,不由盖娅10)决定,也不由称为理的宇宙法则决定,而仅由机遇决定! Lamarck的学说优于达尔文理论,说生命体可以通过适应环境而获得新的特点,新的特点还可以遗传。 不幸,Schrodinger接受了他的生物学方面的同事的论点,写道:Lamarck主义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的立足点 后天获得的特点可以遗传 是错误的。据我们所知这是不可能的。进化的每一步都是自发的、偶然的突变。个体在他生命期间的适应行为和进化没有关系。 环境进化论的基本点是错误的吗?环境对生命体的基因的进化没有影响吗? Lynn Margonis学校就共生起源作的关于进化论的陈述是最令人高兴的科学新进展。这新学说的基本思想有三点: 1) 单个的有生命机体要聚集起来形成群体,象珊瑚礁那样。这种生长形式在基因中是编码保存的。 2) 群体有时也需要与非共生的机体共同生存,象共生的珊瑚礁和红海藻那样。这种共生是两个物种的自愿行为,每个物种还有它自己的基因。共生不在基因中编码保存。 3) 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一个共生物种的某些DNA分子可能偶然地和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的DNA分子结合,两个物种的信息在一个新结合起来的基因中编码。新染色体包含新的基因,是指导新物种发展的新的文本。 Margolis阐述了他关于线粒体基因在高级生命体中的存在的观点。约20亿年前,线粒体是一种自由生存的细菌物种,它可以将糖转化为能量。线粒体的这功能很有用,因此它成为另一个物种的细胞中的共生体。经过一些时间,线粒体细菌和它的后代丧失了它们可以到处生存的自由,而只能在共生物种的细胞中生存。这个信息编码保存在共生宿主的染色体中。 将糖转化为能量在生命中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功能。在长时间进化过程中,线粒体结合到很多物种的基因里,在所有高级形式的生命体(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实际上都可以发现它。如果没有线粒体和人类基因的结合,也就没有智人的出现。 线粒体进化的这种学说使突变不再来自随机机遇。新的基因是通过和共生体的老基因结合形成的。环境因素为各种形式的共生体所必需,可能是推动进化的力量。 死亡以后的生命和不朽 生命是一个自我组成的系统的连续的作用。有生命的机体死亡了,生命的作用停止了,自我保持、自我组成的系统都没有了。死亡的躯体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不能违背最少作用的物理法则:尸体开始腐烂。 死者生命的一部分以身体或思想的形式留给了他的子孙,或存在于子孙后代的记忆里。后代的生命历程和祖先不同,但他们从祖先那里获得了基因。聪明的后代是他们的祖先的复制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记忆在这个人的生命中只是复制的软件。 不朽是指有关一个人的连续事件的信息保存在后人的软件中。这里的事件是过去发生的作用,保存的是关于过去事件的信息。死亡就是死亡。我们看不见一个曾经自我保持、自我组成的死亡的躯体还真能继续进行连续的作用,不论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在天堂里或甚至在地狱里。 身体和思想 我将生命定义为:生命是一种物体,由称为时子的基本粒子组成,由自我组成的系统的连续作用表现。这系统从带有记忆的种子里生长起来。这记忆使系统可以发展为自我保持的系统,可以繁殖,可以获得知识以改善系统本身,以至可以作用、可以反作用,可能违背物理上的最少作用法则。 我说明了生命的高级形式,例如智人,有身体和思想。身体是一个由细微的物理化学系统组成的能够作用的复杂的集合体。作用是在一定时间过程中能量的转化。能量以占有一定空间的有质量的物体为载体。时间只在发生事件的情况下才有意义。身体根据存储在种子里的DNA分子的编码信息生长起来,身体的每一种微系统功能都符合自然法则。身体可以和装着软件的计算机硬件相比拟。有生命的身体的功能是自动地、无意识地执行的。另一方面,思想具有获得信息、存储信息以及开发自我组成的系统的软件程序的能力。软件对来自外部的信号发出作用或反应的指令。软件的算法是用浑沌的、不规则碎片形的语言写的。 生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到一个化学教授的身体里,而死亡将这位教授的身体还原为二氧化碳和水。生命的循环让人们想起中国关于宇宙循环的说法:世间万物在产生时来于太空,消逝后又归于太空。它们在产生、消逝两者之间交替地变化着。 致谢 1990年,加州理工学院请我去讲沉积学的物理原理课程。我到Pasadena后系秘书告诉我只有一个学生注册了我的课。我不希望在一个几乎空着的教室里讲课,象常在苏黎士做的那样,决定讲一些生动的内容。由于这样的促进和机会,我将课程改为时间的分形几何。这就是事情的起因,然后经过一系列的作用,终于有了今天的发言:什么是生命? 我曾作过地质史中群体消失的记录。我体会到一个统计规律:稀有物种所以稀少,不是由于它们的本性,而是由于它们的数量。例如,小地震每天都会发生,而9级大地震在10年里也难得出现一次。我在一次汉堡的报告中说了这个体会。Don Turcotte出席了这个会,告诉我Benoit Mandelbrot将这个统计关系定义在分形几何里。我写信给Mandelbrot,他为我打开了通往浑沌和不规则碎片的世界的大门。 在我改变课程题目以后,还是只有一个学生听我的课,但是很多有名的同事参加了。其中,特别要感谢Don Anderson, Yuk Yung, Peter Wiley, Barclay Kamb, Lee Silver, Gerry Wasserburg和Kerry Sieh等先生。和他们在教室里和饭桌上进行的讨论促使我反复思考着时间的意义。 李白 中国的大诗人,牛顿 微积分的发明者,都比较过时间的消逝和江河的奔流。水的流动是连续的,而水的分子是离散的。这比较启发着我去考虑时间的消逝是否也由一种离散粒子的流动组成。我的妻子Christine是希腊文的学生,告诉我希腊文 的意思是立即,而(不可分的)可以用来表示一个不可分的、离散的时间单元。她将我引向时子的概念。 Yuk Yung介绍我去看T. D. Lee的文章,其中将时间按离散的动态的变量处理。他也是使我注意到Planck常数在描述量子现象的数学式中重现的第一个人。Hans Schillnhuber赞成我关于时子的假设,请我去Posdam在他的研究所里发言。 感谢杨振宁和Paul Chu,他们提醒我注意中国古老的智慧。虽然他们不介入我的独特想法,但对我很友好。感谢Frank Dickson送我Popper和Priogogine的书。我高兴地和Eric Lerner通信,他参与了我关于科学哲学的观点的讨论。 Don Anderson, Paul Feyerabend和Dave Olgarrd看了我的时间的分形几何初稿。他们想放射性衰变可能由时子的作用引起,需要实验证实。这使我想起时子可能是质量非常小的粒子,以至它的作用也难以探测得到。我请陈民本、黄朝凯进行观测碳-14的半衰期变化的实验。他们进行了实验,将实验结果和其他几种变量的暂时变化比较,黄发现衰变率和宇宙线的强度有关。他们的实验结果是衰变中时子的作用可能是中微子和中子的相互作用的第一个观测到的证据。感谢Kurt Dressler,他告诉我,用这个假设可以解释自由中子的不稳定性。 最后,要向我的家人表示谢意。我和女儿Elisabeth讨论了中国古代思想并从中受益。儿子Andreas和Martin让我了解了音乐和视觉艺术中的美的分形几何。妻子Christine和儿子Peter十多年来常在饭桌上听我自言自语。从我的胡乱言辞中他们可能或不能得到什么益处,但他们一直都支持着我。 参考文献 Borges, J. L., 1970 时间的新驳斥 Penguin Books, Harmondsworth, 269页 Chan Wing-tsit, 1986 朱熹和新儒学 Univ. Hawaii Press, Honolulu, 644页 Davis, P. C. W., 1994 时间不对称的物理 Univ. Calif. Press, Berkeley CA, 214页 Einstein, A., 1956 狭义及广义相对论 Springer Verlag Edition, Heidelberg, 112页 许靖华,1992 时间的物理理论的研究 Proc.Natl. Acad. Sci., v. 89 1022 1026页 许靖华,1996 时子是不是空间和时间的基本粒子 Terr. Atm. Ocean Sci. 台北 v. 7 239-255页 许靖华, 陈民本, 黄朝凯, 2000 实验观测碳-14的衰变的初步报告 载U. Briegel和W. Xiao编Paradoxes in Geology, Elsevier, Amesterdam, 421 436页 Feng, G. F., English, J., 1972 老子的道德经 Wildwood House, London Feynman R., 1964 物理讲稿 Addison-Wesley, Menlo Park, CA, 19/1 19/14页 Feynman R., 1965 物理法则的特点 MIT Press, Cambridge, MA, 108 - 126页 Feyerabend, P., 1988 关于方法 Verso, London, 296页 Gleick, James, 1987 浑沌 Penguim Books, New York, 352页 Lee, T. D., 1983 物理通信 v. 122B, 217页 Lerner, E. J., 1992 大爆炸没有发生过 Vantage Books, New York, 466页 Levy-LeBlond. J., F. Balibar, 1990 量子论 North Holland, Amsterdam, 539页 Margolis, Lynn, L. Olendzenski编 1992, 环境的进化 MIT Press, Cambridge, MA Mettenheim, Ch., 1998 爆破和爱因斯坦 Mohr Sieback, Tubingen, 238页 Needham, Joseph, 1951 中国的社会和自然法则 Jour. History Ideas, v. 12, 3 30, 194 - 230页 Pirsig, R. M., 1991 丽娜,对道德的调查 Black Swan, Black Swan Books, London, 476页 Pollack, Robert, 1994 DNA的代码和意义 Penguin Books., Middlesex UK., 212页 Popper, K. R., 1963 猜想和驳斥 Routledge, Kegan Paul, London, 431页 Popper, K. R., 1974 没有结束的问题 Open Court, London 258页 Prigogin E, Ilya, 1997 确定性、时间、浑沌和自然界新法则的终结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228页 Schrodinger, Erwin, 1947 什么是生命? Cambridge Univ. Press, Cambridge, UK, 143页 Toulmin, Stephen, Goodfield, June 1965 时间的发现 Univ. Chicago Press, Chicago, 280页 Wright, A. F. 1953 中国思想研究 Univ. Chicago Press, Chicago, 317页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制度
caoman 2010-8-17 11:32
随着社会的进步,制度这个词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如公共区不乱丢垃圾、过路走斑马线、上班不迟到等等,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居安思危,假设没有制度人类社会将是个什么样子?恐怕不仅仅是混乱吧。在制度越来越健全的情况下,违规造成的伤亡人数越来越多,世界上物种灭亡的速度仍居高不下。当只剩下人类的时候,下一个要灭亡的物种除了人类还有谁?看来使人人理解制度、遵守制度、完善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制度的定义。 早在 1899 年凡勃伦给制度定义后,其内涵和外延不断被丰富和完善。其中,被广泛认可的有:舒尔茨认为制度是约束和规范个人行为的规则; 诺斯把制度定义为博弈规则,并分为正式规则 ( 如宪法、 章程 、合同 ) 和非正式规则 ( 如 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 俗 习惯 ) ,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最近,有人将制度的定义表述为约束和规范个人行为的规则及其的执行和实现。 哪一个定义或如何把定义做的更加科学是专家的事,作为公民知道制度是约束人不利并激励人有利行为的规则就行了,重要的是理解制度的内涵和制定的目的,掌握同个人有关的制度条款和使用方法。 制度的内涵。 制度的一般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广义上讲 制度是一个由多层次构成的结合体,至少由规定性、能动性和变动性三个层面组成,即包括规则本身及其执行和完善,执行的保障是法庭、军队、社会舆论等,完善的驱动力是打破不公平的规则或规则的不健全和执行的不到位。制度的内涵 从传统 习俗发展到约束性规则,进一步到激励性规则,其根本属性或本质是维护人与人关系或交易的公平及其效率的提高,具有积累性、 规定性、 强制性、约束性、能动性、指导性、 鞭策性、 激励性、变 . 动性、 程序性、 多样性 和公共性等特点。 知道制度的内涵就不难理解,改朝换代改的主要是制度换的主要是人,民族斗争斗的是人争的是利,都是通过改变制度来实现的,强权和独权必然导致起义和叛变(争取公平),制度缺失必然滋生黑社会(找公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可避免不公平(如分粥的故事)促进发展(如美国的快速发展),企业向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效益。 制度的分类。 制度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方法有:根据 制度指向的不同行为领域可分为 政治 制度、经济制度、 法律 制度、分配制度、生产制度等;根据制度指向的行为客体不同可分成个人的、类别的、地位的、群体的、商业的、系统的制度;按照指向行为的层次性也可以分为微观制度(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宏观制度(如行政法、财政法);根据制度的约束强度将其分为指令性制度和禁令性制度;根据制度指向的群体范围边界可以分为内在制度(非正式)和外在制度(正式)。 制度的种类不断增加,每一个制度都掌握是不现实的,即使是律师也难做到。介绍制度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分清主次,知道哪些制度同我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哪些需要了解、哪些需要掌握、哪些需要委托律师代劳。例如,吃、住、行、婚姻、家庭、学习和工作中的规章制度都是需要掌握的。 制度的作用。 简单讲制度的作用或价值是保障人生安全、平等和进步,理论上讲制度的作用是由其性质决定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功能:一规范约束保障功能,规范社会组织秩序,界定权利边界和行为空间,对各种可能的具有负的外部性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约束;二积累凝聚改变功能,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及其经验积累,会强化社会组织成员彼此之间的认同感,起到凝聚力量改进完善的作用;三指导鞭策激励功能,有助于缩减人们在相互对立的理性之间进行选择时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主动向着有利方向努力,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 知道制度的功能价值有利于利用制度,否则 有法不依,比无法可依更糟。如果没有制度,就是以人治代替法制。用制度约束和激励别人容易自己难,问题是没有想到或不知道制度的作用或好处。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制度是双双共同遵守和进步的游戏规则;对世界,制度是社会组织和天人和谐发展的保障。 人性是恶还是善?事实告诉我们都有,只是不同人和不同时间二者的程度大小不同而已。制度是用来驱善避恶、驱利避害的,愿制度越来越健全,人人争做遵守制度、利用制度、改进制度的模范,早日实现社会和谐、天人和谐。
个人分类: 社会学|2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想明白:教授的作用有多大?
longtao312 2010-6-4 22:05
教授是一个很神圣的词。被称作教授的人都具有比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是我最近总在想,教授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有多大?说实在的,我总觉得很多教授做的科研可能真的很好,但是科研的内容是否真的有用呢?我所谓的有用,是指能否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少可以拿来干点事吧。有很大一部分教授们写的论文(哪怕是高级别期刊的)貌似用处不大啊,因为既不能直接搞成应用,也没有多么深入的理论研究,对同行工作的启发意义也不大。那帮没有斗志,等死型的教授,因看到自己在科研上不可能干出多大的成绩来,就一边放养着一帮研究生,一边享受享受生活,不再为科研和培养学生累死多少脑细胞。这样的所谓教授对社会的贡献就更小了。的确也有很多教授科研搞得好,成果的应用也对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大多数这毕竟是少数。教授重要的一个社会贡献可能还在于培育下一代,即培养研究生,培养新的科学工作者。但在这个放羊的年代,真正用心很是情愿把研究生们领进科学门槛的又有几人呢?教授的作用有多大,真没想明白。让拍砖来得更猛烈些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5246 次阅读|2 个评论
浅析科技团体在科普活动中的作用
xinge0926 2010-4-24 20:39
我国科普事业经过了近百年发展,回顾我国的科普史,有过高潮也有过低谷,有过平稳的发展亦有过萎靡的停滞,如果表现在坐标上的话应该是一条上下波动的曲线图。在这条曲线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科普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而这三次大的发展前后,当然也都有过低谷。在分析出现高潮和低谷的背景和原因时,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的高潮和低谷都跟中国科技团体的兴与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就从科普史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中国科技社团的兴衰对科普事业的影响。 首先,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近代科学开始传入到中国,在中国掀起了浩大的新文化运动。随之大量的科学团体出现,中国的科普事业开始了蓬勃的发展。自1914年中国科学社成立后,多种综合或单科的科学社团纷纷建立,这其中包括著名的中国农学会(1917 上海)、中国学艺社(1920 上海)、中国自然科学社(1927 南京)、世界科学社(1934 北平)以及中国地质、天文、气象、医学、地理、化学等单科学会。正是这些科技社团的建立,推进了中国在科普事业上的发展。孙中山就曾提出无论一技之能,皆献于朝,而公于众,以利民生富强之基。 以致出现民间讲求学问之会,无地不有。据资料统计,1919年到1937年之间,成立的各类科学技术团体达到了394个。虽然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团体,在目的宗旨、工作内容、活动方式上都因所处环境的差异而各别,但是对那个时代整个民众的科学思想的启蒙、科学文化的教育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团的主旨都是双料的,不但开展自然科学的研究,而且还把科学技术的普及作为最主要的活动内容。比如中国科学社,它的宗旨是: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该社并于1 9 1 5 年和1 9 3 3 年先后创办了面向知识界的《科学》和面向大众的《科学画报》两种不同层次的科普杂志。再如1 9 1 7 年成立的中华农学会,其宗旨是:一研究学术, 图农业之发挥;二普及知识,求农事之改进。显而易见,两者都把推进科学研究、普及科学知识作为其主要宗旨。其次,社团开展的学术交流,延揽了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同时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为科普工作注进了新鲜的血液,从而大大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另外,社团大量出版科学著作、刊行科学杂志,其中也包括许多国外著名科普作品等。如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等机构就出版了大量的科普读物。 在随后的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政治上的影响,很多科技团体不能像原来那么正常开展活动,在科学普及上面的开展也不够深入,使得科普事业一度停滞。但是,在抗战时期解放区的科技团体,能够更加重视科普工作。成立了诸如国防科学社、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等开展自然科学大众化运动,进行自然科学教育,推广自然科学知识。在文化落后,物质缺乏的相对背景下,社团研究与宣传两途同时进行,对解放区民众普及防空防毒、防灾防疫、医药卫生等必需的科学常识,使自然科学能广泛地深入到群众。对解放区的生产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建国后,我国的科普事业进入了发展的高潮。首先是文化部于1949年11月1日设立科学普及局,科普局一建立,就给科普工作带来一个生机勃勃的局面。包括一些大型全国性的政治、文化、经济活动,都伴有科普宣传活动。1950年8月,国家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即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 1958年9月,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两个团体合并,正式成立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统一的全国性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是由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地方科协组成,地方科协又分为同级学会和下一级科协及基层组织。这样全国范围内的科学大众化运动就如火如荼开展开来。随着科普工作的逐步展开,国家又先后创办了各种科普出版机构,筹建了天文馆、科教电影制片厂、展览馆、博物馆以及各地的工人文化宫、工会俱乐部和军人俱乐部等。从此,中国科技团体和中国科普事业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成为了中国科普事业的第二次大发展。 1966年到1976年,是中国文化大革命 的十年内乱时期,这期间,科普事业也陷进了这场灾难。中国科协被解散,各级科协也被取消,各种科普活动也统统被取消。而那些科普工作者或被下放或被遣散,以致科技团体出现了人散、网破、线段的局面,致使科普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科普事业陷入了瘫痪的局面。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吹响了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角,科学的春天亦带来了科普的春天。1978年中国科协全面恢复工作。地方科协与众多学会、学校和地方基层组织也相继恢复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对全国民众进行科学技术文化的普及教育,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从儿童抓起,从小学做起,科教兴国,成为国家在科技教育上的战略思想。青少年活动场所和学校开始举办各种各样的科技大赛以及夏令营活动。通过科技下乡活动,在乡村兴起了科学大普及,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繁荣文化、提高素质,逐步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基础。据统计,中国科协及各省市科协下设的乡镇科普协会达5 0 0 0 0 多个。在科协和各种组织机构的努力下,全国的科普事业逐渐复苏、兴旺。 上世纪近百年的科普历史中,每一次的科普高潮均是出现在科技团体的兴起之后,而低谷也恰是因为科技团体的衰微。所以,在中国的科普事业中,恰是这些科学技术团体,在自身的发展中,吸纳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管理干部,形成了有效能的科研群体,大大推动了中国科普事业的开展。科技团体得以发展,科普事业方有发展;科技团体自身不能发展,则科普事业也就会出现停滞,甚至瘫痪。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试论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及其功能发挥
热度 1 sciteclife 2010-4-22 15:07
试论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及其功能发挥 李思敏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偏低,在 2001 年和 2003 年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综合数值分别为 1.4% 和 1.98% ,而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更是显而易见:日本在 1991 年便达到了 3% , 1989 年欧共体 12 国的数字是 4.4% ,美国在 2000 年更是达到 17 % ① 。有关调查显示,在中国公民中, 83% 的人是通过电视获得科普信息, 52% 通过报刊获得, 20% 通过人际交谈获得, 11% 通过广播获得, 5% 通过图书获得, 2% 通过网络获得。②。大众媒介是我国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所以,大众媒介在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方面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一、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 科技传播的本质是对科技信息的宣传、接受与交流。科技传播主要有六种类型,即科技新闻传播、科技出版传播、学术活动传播、科技展示传播、科技教育传播、科技中介传播。③。大众媒体主要是进行科技新闻传播,它的作用主要有:沟通信息、解读科学事件、引导舆论和教育受众。 1 、沟通信息。 媒体作为去塞求通、上传下达的工具,作为人民的耳目喉舌,作为站在船桥上的瞭望者,应该把新近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及时地进行报道,让受众在第一时间内了解事件的发展进程。当然,科技新闻不同于其他新闻,它更注重科学性和专业性,不是什么轰动的事件都可以成为科技新闻的,它需要记者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分辨能力,这样才不会跟风,导致大众媒体把关失守。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邱氏鼠药、高露洁牙膏、啤酒致癌、基因皇后等事件给广大的科技新闻工作者敲响了警钟,科技新闻不能跟风、不能盲从、不能偏听偏信,它需要科学理智的判断,这样才能还原事实的真相。 媒体沟通信息的作用还表现为它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桥梁作用,媒体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报道出来,帮助科技成果投入生产,帮助企业找到想要的技术支持。 2 、解读科学事件。 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天文学家卡尔萨根( Carl Sagan )说过,对于从事科学普及的人来说,巨大的挑战是,如何解释清楚科学发现、客观真实、曲折坎坷的历史和人们对科学的误解 。科学记者是科学事件的翻译者,做科学报道是必须小心求证,精益求精,不然,记者对科学的误读一旦通过大众媒体传播出去,这种误读的害处就会无限放大,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在传播方式上,如果在报道科技现象的同时辅以科学原理的介绍,既告知其然,也阐释其所以然,这种依托事件的科学知识推广,效果会比纯粹的科技介绍更能吸引人。例如,今年 7 月 22 日的日全食,媒体给予了很大关注,报纸、电视、网站,在日全食发生前的半个月时间内都预报了日全食的发生,并且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日全食发生的过程、原理、观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报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引导舆论。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无论在什么时候,新闻媒体都要有利于党的团结和人民的团结把促进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最为自己的准则和目标。媒介除了传递信息之外,还担负着宣传的使命,这就要求,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要满足宣传的需要,分清哪些事实可以成为新闻,哪些事实只能压下来,变成旧闻,甚至不闻。在宣传中,新闻、旧闻、不闻的是一种传播策略,但是,媒体不能把新闻报道与宣传等同起来,认为负面消息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而一味地排斥负面报道。 信息的公开透明是保障健康的舆论环境的主要手段,根据传播学者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的流言公式, R=ia , R ( Rumour )指流言, I ( important )指重要性, a (amfiguous) 指暧昧性,事件越重要,影响范围越广,信息越模糊,流言量也就越多,传播速度也就越快,传播范围也就越广。所以,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应该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告知受众,指导他们采取应对行动,让信息走在流言前面,这是控制流言的最佳手段。而媒体对正面宣传为主、新闻、旧闻、不闻的错误理解,常常导致流言的蔓延,这种情况在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最为明显。 2008 年年底的毒奶粉事件,媒体的不做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问题奶粉堂而皇之地登上国家免检产品名单的现象。如果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递真实情况提醒消费者,通过舆论的作用向企业施压,促使其纠正错误,检验制作工序,及时回收问题奶粉并改进奶粉生产,也不会造成大范围的食品安全事件。 还清晰记得 2003 年的非典,由于政府的遮遮掩掩,媒体的万马其喑,病情迅速蔓延开来,面对环境的变化,受众需要应对事件的指导性信息,而他们又不能通过正式渠道来获取,于是流言开始成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直到媒体开始公开信息才使公众的舆论混乱逐渐平复。 4 、教育受众。 2005 年,中国科普研究进行了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除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大众媒体是科技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高达 91.0% 的公众通过 电视 获得科技发展信息; 报纸杂志 利用的比例为 44.9% ;公众通过 广播 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比例为 22.4% ;通过 图书 、 科学期刊 和 其他 途径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比例依次为 10.2% 、 9.5% 和 7.9% ;通过 因特网 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比例仍然最低,只有 7.4% 。④ 但是,大众媒体似乎没有发挥好自身的科技传播作用。我国公众对当前新闻很感兴趣的人比例很高,达到 38.8 %,比较感兴趣的达到 43.0 %,但是对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新闻很感兴趣的比例仅有 28.2 %,比较感兴趣的达到 48.4 %⑤。这与媒体科技新闻报道的质量有关。常常看到有科技节目标题噱头十足,如千年法老复活、古墓探秘、健康长寿的秘密之类,结果观看完节目之后,才发现节目介绍的科学原理相当简单,心理上就会产生较大的落差,节目不能很好地满足观众的求知欲,久而久之,受众就会对这类节目甚至是其他的科技报道产生排斥心理。 二、媒体科技传播功能的发挥 我国科技信息需求广阔,那么,应该怎样发挥好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呢? 1 、明确媒体定位。 受众定位是媒体定位的关键。面对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受众市场已经替代了传者市场,所以,媒体应该根据受众的需求进行媒介产品的生产,受众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由于受众兴趣爱好的不同,受众市场已经呈现碎片化的局面,媒体要做好前期的市场调查,锁定好目标受众,制作有特色的媒介产品,还要注意收集受众反馈,努力提升媒介产品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媒体不能盲目追求阅读率而失去自我,硬是把专版专栏办成综合性刊物,这样效果反而不好,得不偿失。 2 、每个媒体都有自身的媒介优势,应该量体裁衣,选择适合的报道内容与形式。 纸质媒体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文字的间隙能给人们带来广阔的思考空间,所以,纸质媒体还是有自己的发展空间的,关键是要把握住自己的特色,把新闻做新、做深,没有必要因为新兴媒体(如网络、 3G 手机等)带来的冲击而自乱阵脚。报纸权威性较强, 记者要沉到现实中去,采写具有三贴近的新闻,以独家内容和原创新闻稿件,为读者提供有用而真实的信息。 杂志有固定的读者群,可以把内容做精做细。 电视画面丰富多样,既可以是直观的现场直播(如 2007 年 10 月的嫦娥一号探月行动、今年的日全食奇观等等,央视就抓住了民众的兴趣点,抓住科技事件的时效性特征,全方位地对事件进行直播,实现了较好的科技传播效果 ),也可以是应用高科技制作的 3D 模拟动画(如在日全食奇观的报道中,用动画模拟日全食形成的原理及过程),电视的可视性降低了科学原理的理解难度,适合大众科学普及。 网络随着科技的发展应运而生,它凭借即时性、交互性、多媒体性等方面的优势,很快笼络了一大批受众。 2009 年 1 月 13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了《第 2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 2008 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 22.6% 的比例首次超过 21.9% 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网民数达到 2.98 亿,宽带网民数达到 2.7 亿,国家 CN 域名数达 1357.2 万,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排名第一。⑥这说明利用网络传播科技信息还是大有市场的。 3 、营造良好的科技传播氛围。 第一,政府应该重视媒体的科技传播作用,加大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受阅率高的报纸、节目等的支持,另外,政府还可制定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投资科技媒体。当然,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它只能起到一定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科技媒体还需要提高自身水平来应对时代的挑战。 第二,媒介应该提升自身的传播能力。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身份使媒体不得不面对生存这一残酷现实,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以二重售卖的理论(受众花费金钱或时间购买了媒介产品之后,又被媒体当成注意力的商品售卖给广告商)为指导,受阅率就是生存。人类一直以来都是追求娱乐的动物,媒体抓住这一点,制作出了许多轰炸眼球、刺激神经的媒介商品,也就是把媒介产品娱乐化了,几乎所有的新闻加上一个噱头、吸引人的描写,都可以吸引到受众注意力。但是, 科技节目的娱乐化冲淡并简化了科技内容,久而久之,科技节目就会失去公信力,而更糟糕的是,这中低俗的节目误导了受众对科学的理解 。另外,由于媒体对广告商的依赖,常常放松了广告的把关,使得一些广告借用科学的名义,发布片面、甚至虚假的信息误导、欺骗受众,有的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媒体既有经济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作为 社会主义的媒体,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媒体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牺牲了人们的利益。媒体应该以人为本,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努力制作出有品位、有风格、倡导健康精神风尚的作品,努力成为受众的心灵鸡汤、精神充电器。 4 、加强新闻工作者的科学素养。 新闻民工道出了许多记者的生存尴尬, 据资料介绍,中国目前约有近百万新闻工作者或媒体从业人员,其中约 43% 的人没有与所服务的媒体签订劳动合同,当然也就没有 三保一金 。许多人甚至没有工作证、记者证,有的人为媒体干了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正常的工资待遇等合法权益却得不到保障⑦。无奈之中,一些记者只能出卖手中的新闻线索,以权谋私。有的记者,缺乏起码的新闻伦理道德,导致了为企业捂盖子、唱赞歌、抄袭、假新闻等不良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形象和公信力。 媒体行业进入门槛较低是媒体从业者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之一,基本上非科班出身的工作者进行几次实践之后,基本上都能掌握一定的报道技巧,有的媒体为了节约成本,甚至不经过培训就直接启用新员工,对操作程序的不熟悉、缺乏相应的职业精神等等,都会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 科技新闻的专业性科技要求记者 要成为专家,专业素养、科技知识储备不够,报道就会出现偏颇。提高记者素养,媒介要重视培训,为新员工提供入门指导,为老员工更新知识体系;高校也要针对科学记者的特点,建立合理的教学培养计划,既有新闻理论和实务的教学,也要有自然科学的学习。另外,邀请科学专家加入,可以保证新闻的权威性,起到引领作用,对提升科学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也有一定帮助。 5 、其他科学传播手段媒体的介入,能够提高传播的效果。 科学会议,如科学研讨会或论文会议,把科技研究领域或科技传播领域的精英聚集在一起,通过讨论、交流,新成果、新思想能够传播开来, 学术交流不但有利于科学家之间互相提供最新科技数据、科研动态、科研方法等信息,避免科研资源的浪费、防止科学研究的重复劳动,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且,媒体对会议的报道也能引起受众对科学事件的关注,有时候甚至能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 科技展示上和科技馆中的 展品不但可以观看,而且可以动手操作,形成与观众互动的交流方式,观众通过动手操作展品,了解展品所要表达的知识点的形成过程或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加深对某一知识经验的理解,激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现在,动漫也可以成为传播科学的渠道,例如 国外的《未来狂想曲》, 影片完全通过电脑模拟史前图景.观众能够感受到史前生物的生存状态,还有中国的 《蓝猫三千问》、奥运动画片《福娃》等等,借助动画这种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形式,传递科学知识,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培根有言,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传播得越广、越深,这种力量的发挥就越充分, 科学技术正是通过普及的途径和手段变为生产力的 。 科技传播除了传播科学知识之外,还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培养人们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科技的传播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政府要制定政策,正确引导,加大科学传播力度;大众媒体,作为科学传播的主力军,要不断提高自身科技传播的水平,科技新闻工作者要深入第一现场,仔细辨别科技信息, 特别是在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中更应该小心认真求证,要遵循科学的客观性,把最新的科技动态真实地报道给受众,从而引导受众以科学的方式理解世界,了解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科技工作者,应主动和传媒界沟通合作,引导帮助科技记者,积极促进公众理解科学,让中国媒体上出现更多更精彩更贴近大众的科技报道,让科学更好地服务生活。只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才能营造出有利于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的氛围。为了民众的发展,为了民族的振兴,媒体,行动起来吧! 参考资料: ① http://tech.163.com/06/1113/10/2VQ68AT400091537.html ② 吴月娥,刘静静 .WEB 时代的科技记者与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 李浩鸣 . 湖南省科技新闻学会 2005/2006 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175 ③ 李浩鸣 . 论现代科技传播的社会功能 ./ 李浩鸣,陶贤都 . 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82 ④ 中国科普研究所 .2005 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主要结果 .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9/56813/63493/ . ⑤ http://www.jswl.cn/course/B1015/chapter_1/section_2/paper/1zlkexuesuyang.htm ⑥ 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9/01/12/5447.htm ⑦ http://press.gapp.gov.cn/news/wen.php?val=newsaid=305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古植物学的故事(34):学会、协会和研究会到底有什么用?
livingfossil 2010-2-1 22:52
古植物学的故事(34 ): 学会、协会和研究会到底有什么用?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967 发表于 2010-2-1 22:52:30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34): What does professional society or association act as? (by Qigao Sun) 关键词:学会;协会;研究会;作用;公信力 孙启高 2010 年元月31日写于美国 围绕古植物学之问,我原计划编写 30期《古植物学的故事》,现已超出计划,这未必是好事情。 我在几期《古植物学的故事》里介绍了国内外古植物学研究领域内的几个专业学术团体及其附属学会,并初步探讨了学会公信力问题,认为公信力绝不是小事情!有人问:现在的学会、协会和研究会到底有什么用呢?这是一个老问题,也是很现实的问题。本期《古植物学的故事》试作回答,并提出有关学会工作的若干问题清单供大家分析与探讨。 学会、协会和研究会涵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及其交叉领域的众多学术团体。人们习惯将各种各样的学会、协会或研究会简称为学会。本文主要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学会或协会。国人一般将各级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为科协。 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和实际观察,有些人对学会不了解,不关心学会的工作,也不积极参加学会活动。有些人对学会甚感兴趣,非常喜欢在学会捞个一官半职,如 XX主任、XX委员、XX理事长、XX理事、XX常务理事等很响亮的学术虚衔,几乎不做任何实事。真正关心学会命运和支持学会工作的人也是有的,但在如今社会并不多见。可以肯定地讲,尽管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学会大有用武之地。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各级学会组织在全球冷战政治背景下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它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事业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功不可没。改革开放 30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学会工作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化的现实条件下,我们的学会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学会工作涉及到我国科学教育、新闻出版和民政管理诸多部门,学会工作与目前的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制度也有密切联系。例如,国家一级学会可以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推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增选候选人。中国进入和平发展和全面崛起的新形势呼唤国际一流的学术团体。唯有改革才是积极推动学会工作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良药,但是变革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维基百科对术语 society 和 association 的解释 关于 Society 的解释详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ety 关于Association 的解释详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Association 二、中国学会的一般概况 目前中国的学会可以分为民办、半官半民和官办三大类。建国后官办学会在中国学会体制中占主导地位,逐步形成学会工作的中国模式。中国科协虽然不属于正式政府机构,但拥有自上而下且呈网状发展的学会组织体系。有人认为官办学会系行政机构的衍生物。 以下文字引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方网站: 1958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正式成立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统一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91年1月,全国政协七届十二次常委会议决定,恢复中国科协为全国政协组成单位。 中国科协由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学会)和地方科协组成。地方科协由同级学会和下一级科协及基层组织组成。组织系统横向跨越绝大部分自然科学学科和大部分产业部门,是一个具有较大覆盖面的网络型组织体系。 目前,中国科协主管的全国学会共 191个,其中中国科协团体会员有167个,包括理科学会41个、工科学会64个、农 科学会14个、医科学会22个、科普和交叉学科学会26个。 地方科协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市(地)科协和县科协,总计 3141个,其中省级科协32个,副省级、省会城市 科协32个,地市级科协381个,县级科协2696个。此外,还有大量科协基层组织,如乡镇科协(科普协会)3.1万多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9.4万多个、企业科协1.3万多个、街道科协近8400多个、高校科协550个。 中国科协属中直系统,由中央书记处直接领导,中央政治局一位领导同志代表中央分管科协工作,国务院一位领导同志分工联系科协工作,中央书记处每年听取科协工作汇报。中国科协实行全国代表大会(五年召开一次)、全国委员会(每年召开会议一次)、常务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会议一次)领导制度。 (引用出处: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7592/10181819.html ) 三、学会的定位与特点 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科协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协属于非营利性单位,接受民政部门的登记管理。 关于官办学会的一般特征,陈泽曦先生在其《 浅探官办学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一文中作了很好的归纳,内容如下: (一)学会必须有挂靠单位,挂靠单位的性质是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学会在日常工作中很大程度是依赖挂靠单位,而秘书处工作主要是对理事长负责,不是对理事会负责。 (二)学会理事长、秘书长是公务员或是国有企、事业现职人员,至于理事长是退休行政领导也可以列入其特征表现。他们的薪水是由国家支付,是主要标志,他们从事的是委派性工作。 (三)学会理事长、秘书长的人选,是由挂靠单位推荐的。这一条也是典型的特征之一,这对于有编制的学会来说,只是挂靠单位内部调动事情,无编制的学会也只是委派制形式。 (四)学会活动经费主要是依靠挂靠单位的支助和提供权力影响范围内的支助。这影响范围包括行业性、地域性或某项目实施的有关联系等,离开了权力影响,支助能力就微乎其微。 (五)学会制定工作时主要是围绕挂靠单位的目标、任务、重点为依据,对于学会的特点、发展和宗旨考虑甚少。挂靠单位的影响力可以提升到决策的否决权。 文章出处: http://www.fjxhyj.cn/ShowArticle.aspx?aid=220 陈泽曦,2009, 浅探官办学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 2009年9月24日) 四、学会的功能与作用 我们的学会工作具有政治性、学术性和社会性服务功能。政治性功能表现为学会制度化服务于政治目标,我国科技社团和全国性学会承担着党和国家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学会的学术服务功能主要是通过出版学术刊物和组织学术会议为学术界提供服务。社会性功能体现在学会以非营利组织姿态开展各种科学普及活动和其他公益性活动。 关于学会的具体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其任务中有非常明确的表述。现抄录如下: (一)是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自主创新。 (二)是组织科学技术工作者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贡献。 (三)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捍卫科学尊严,推广先进技术,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四)是反映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建议、意见和诉求,维护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学术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 (五)是组织科学技术工作者参与国家科学技术政策、法规制定和国家事务的政治协商、科学决策、民主监督工作。 (六)是表彰奖励优秀科学技术工作者,举荐人才。 (七)是开展科学论证、咨询服务,提出政策建议,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接受委托承担项目评估、成果鉴定,参与技术标准制定、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认证等任务。 (八)是开展民间国际科学技术交流活动,促进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发展同国外的科学技术团体和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友好交往。 (九)是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十)是兴办符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宗旨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引 用出处 :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7592/10181819.html ) 五、学会工作若干问题 针对国内学会工作的历史与现状,我在这里提供一份问题清单,供大家参考。 (1) 关于学会工作的中国模式: 学会如何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家需求提供服务? 学会如何建立科学研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学会如何在自身建设和发展过程带头倡导科学精神? 学会如何克服行政化倾向? 如何逐步实现学会与行政管理机构的剥离? 官办学会如何民办? 学会如何走实体化的自主发展道路,从而避免空壳化? 资金是学会开展工作的血液。 如何多渠道筹集资金发展学会事业? 如何实现学会工作人员的生活与医疗保障等问题社会化? (2 )关于组织形式与结构: 如何完善学会章程? 学会选举、运行与管理机制如何革新? 如何在组织与结构上提高学会的工作效率? 如何建立一个干练高效的理事会或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Committee) 为学会掌舵? 如何减少学会内部摆设性的机构或没有实际意义的委员会? 如何克服理事会存在人浮于事的局面? 如何淡化学会的官本位理念? 如何强化学会理事的学术服务与社会服务的意识? 如何发挥理事的作用? 学会如何设立下属分支学会(或称分会)? 如何建立和完善分会章程? 如何支持并充分发挥分会活动的自主性? (3 )关于学会公信力: 当前有哪些因素直接影响学会的公信力? 有哪些因素影响学会的活力? 学会如何建立和加强自身的学术诚信制度? 如何树立和提高学会声誉? 学会如何包容正常的学术争论? (4 )关于会员: 学会能为会员提供哪些服务? 学会如何吸引会员? 如何吸纳国内会员? 如何吸纳国际会员? 谁现在对学会感兴趣? 谁愿意交会员费? 会员有哪些责任与好处? 如何管理会员费? 如何把学会办成 科学工作者之家? (5 )关于挂靠单位: 挂靠单位为学会提供哪些支持? 如何评估挂靠单位对学会工作的影响? 如果没有挂靠单位,学会能不能活? (6 )关于学术刊物: 学会如何通过其学术刊物为推动学术进步提供服务? 学会主办的刊物实际归属学会,还是归属挂靠单位? 刊物是否为学会的镜子? 刊物是否体现学会的声誉与影响力? 刊物是挂靠单位的家报,还是国际学术刊物? 刊物编辑工作如何国际化? 如何强化刊物编辑与编委的服务意识? 刊物能否自主管理与经营? 刊物能否与会员制绑定营销? 刊物的盈利能否归属学会? 学会的刊物能否少而精? (7 )关于学术会议: 学会如何通过学术会议提供学术服务? 学术会议的盈利是否归属学会? (8 )关于社会化: 学会如何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如何在全社会树立学会的良好形象、扩大学会的积极影响? 如何吸引社会公众参加学会活动? 如何吸引社会资金发展学会事业? (9 )关于学术奖励与人才推荐: 学会如何公平与公正开展荣誉性的学术奖励和人才推荐(包括院士推选)? 学会如何利用多种渠道设立奖励基金? (10 )关于国际化: 开放的学会工作如何面向世界? 如何提高学会的国际声誉? 如何建设世界一流的学会或协会或研究会? (11 )关于财务: 学会 属于非营利性单位,如何向社会公开财务? 在中国植物学会早期活动中,著名植物分类学家秦仁昌先生曾担任该学会的会计。中国植物学会的账目刊登在该学会主办的科普刊物《中国植物学杂志》上。 ( 12)关于 中国科学院与学会: 中国科学院是否对发展学会工作赋有历史使命? 按照现行的学会建制,许多重要的一级学会(国字号的学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机构。这些学会一般都有其主办的学术刊物,许多是国内一级学报。许多刊物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的科学出版社 ( http://www2.cas.cn/index/0P/10/index.htm ; http://www.sciencep.com) 有联系。 挂靠在中国科学院的国字号学会(部分名单) 中国动物学会 http://www.czs.ioz.ac.cn/brief.asp 挂靠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植物学会 http://www.botany.org.cn/manage/news_view.asp?newsid=12 挂靠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微生物学会 http://csm.im.ac.cn/html/xuehuijianjie/20080306/57.html 挂靠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数学会 http://www.cms.org.cn/ 挂靠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物理学会 http://www.cps-net.org.cn/ 挂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化学会 http://www.ccs.ac.cn/ 挂靠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地理学会 http://www.gsc.org.cn/xh/xhjj//xhjj.htm 挂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生态学学会 http://www.esc.org.cn/xhjs.asp?tid=0mkid=0 挂靠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天文学会 http://www.pmo.ac.cn/xuehui/xhjs.htm 挂靠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中国古生物学会 http://www.nigpas.ac.cn/zgxh/main.htm 挂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http://www.cshst.org.cn/default.htm 挂靠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六、相关文献与网站 1.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096/n10225918/11008701.html ( 2008年12月15日) 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介 引用出处: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7592/10181819.html ) 3. 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学会工作的若干意见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533/n38590/10436033.html (2007 年6月1日中国科协七届四次常委会议通过,2007年06月12日公布) 4. 林林,2004,社会转型中科协功能定位及其演变的研究,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5. 新浪网--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题 http://tech.sina.com.cn/focus/cast2006/index.shtml 6. 王学健, 科技学术团体实现由 官办到民办的转变---- 真正把学会建成科学工作者之家 http://tech.sina.com.cn/d/2006-05-26/1416958532.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6 年05月26日14:16 科学时报 7. 陈泽曦,2009, 浅探官办学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http://www.fjxhyj.cn/ShowArticle.aspx?aid=220 ( 2009年9月24日) 8. 中共四川新津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协工作的意见 http://www.xjst.gov.cn/xzmx.php?tb=xjkjj_tblid=47 ( 2007年3月12日) 9. 江西九江市浔阳科协, 科协的作用是什么? http://www.xunyang.gov.cn/xunyang/minshenminyi/check.asp?nid=45 (2007 年1月17日) -------------- 附有关资料: What is society or human society?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ety Society or human society is the manner or condition in which the members of a community live together for their mutual benefit. By extension, society denotes the people of a region or country, sometimes even the world, taken as a whole. Used in the sense of an association, a society is a body of individuals outlined by the bounds of functional interdependence , possibly comprising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national or cultural identity , social solidarity , language or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 Human societ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pattern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s sharing a distinctive culture and institutions . Like other communities or groups, a society allows its members to achieve needs or wishes they could not fulfill alone. A society, however, may be ontologically independent of, and utterly irreducible to, the qualities of constituent individuals; it may act to oppress . The urbaniz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inherent in some, particularly Western capitalist , societies,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feelings of isolation and social anomie . More broadly, a society is an economic , social or industrial infrastructure , made up of a varied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Members of a society may be from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 A society may be a particular ethnic group, such as the Saxons ; a nation state , such as Bhutan ; a broader cultural group, such as a Western society . The word society may also refer to an organized voluntary association of people for religious, benevolent, cultural, scientific, political, patriotic, or other purposes. A society may even, though more by means of metaphor, refer to a social organism such as an ant colony . What is associa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Association Association may refer to: Voluntary association , a group of individuals who voluntarily enter into an agreement to accomplish a purpose 501(c)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lumni association , an association of former students of a college or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An industry trade group is also known as a trade association Sports association Associations in various fields of study: Archaeological association , in archaeolog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jects found together Association (astronomy) , combined or co-added group of astronomical exposures Association (ecology) , a set of organisms which appear together and cover areas in a roughly uniform way Association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 in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a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es Association (psychology) , Association (statistics) , Association of Ideas , philosophical und psychological term Genetic association Names of particular entities or things: Continental Association , often called the Association, an economic boycott during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HMS Association (1697) , a Royal Navy ship which sank in 1707 L'Association , a French comic book publisher The Association , a pop band -------------------------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Professional_association A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also called a professional body ,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 , or professional society ) is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seeking to further a particular profession , the interests of individuals engaged in that profess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 The roles of these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have been variously defined: A group of people in a learned occupation who are entrusted with maintaining control or oversight of the legitimate practice of the occupation; also a body acting to safeguard the public interest; organizations which represent the interest of the professional practitioners, and so act to maintain their own privileged and powerful position as a controlling body. Such bodies generally strive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these two often conflicting mandates. Though professional bodies often act to protect the public by maintaining and enforcing standards of training and ethics in their profession, they often also act like a cartel or a labor union (trade union) for the members of the profession, though this description is commonly rejected by the body concerned. Therefore, in certain dispute situations the balance between these two aims may get tipped more in favor of protecting and defending the professionals than in protecting the public. An example can be used to illustrate this. In a dispute between a lawyer and his/her client or between a patient and his/her doctor, the Law Society of England and Wales or the General Medical Council will inevitably find itself plunged into a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a) its wish to defend the interests of the client, while also (b) wishing to defend the interests, status and privileges of the professional. It is clearly a tough call for it do both. Many professional bodies ar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onitoring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al programs, and the updating of skills, and thus perform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to indicate that a person possesses qualifications in the subject area. Sometimes membership of a professional body is synonymous with certification, though not always. Membership of a professional body, as a legal requirement, can in some professions form the primary formal basis for gaining entry to and setting up practice within the profession; see licensure . Many professional bodies also act as learned societies for the academic disciplines underlying their professions.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4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思维平台的概念
fanxiaoyingz 2009-12-20 14:25
请教思维平台的概念 思维是如何产生的,思维是靠什么得出结果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是越来越清除了。 首先思维依赖内因和外因,所谓的内因就是某个思维者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决定于思维者的大脑的天然的结构和功能,这种结构和功能是与生俱来的,是天才的;而思维的力度来自于思维动力,思维的动力则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天然,一个来自后天。来自天然的则是来自于大脑某个区域的特质性的兴奋性,是什么东西刺激了大脑区域然后产生兴奋性呢?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有以下因素:第一,神经性疾病,第二慢性脏器疾病,尤其是脾脏和心脏。我们发现五脏对于思维动力都有影响,首先肺脏发达的人是天然的诗人,脾脏发达的人是天然的工程师,心脏发达的人是天然的思想者,肾脏功能发达的人是天然的企业家,肝脏发达的人是天然的开拓者。他们分别擅长于抒情、设计、思维、理财和冒险。而为相应的思维提供能源是思维动力的根本来源。思维动力的后天来源主要来自于各种有效刺激,各种压力,各个情绪感情的变化,即所谓七情六欲。当然我们发现除过七情六欲之外,男人和女人都有其他的生物性本能,例如男人有保护妇女和幼儿的本能,也有努力当领头的本能;而女人有保护幼子的本能,也有创造美好气氛的本能。等等。本能、本性、七情六欲、压力、环境都是后天思维动力的来源。 思维是在人体内进行的一种综合性运动,在思维过程中要有思维主体,而人的五脏六腑提供动力,但是谁来提供思维对象呢?就是思维平台。 什么是思维平台?他有什么结构和功能。 思维平台就是已经形成在你自己的大脑和身体里的知识、经验体系,他决定了你思维的内容和方向,也直接影响了你思维的结果。 首先,思维平台是存在于思维者大脑中的东西,而不是来至于外来的东西。当然现代社会给思维者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不断地提供思维和分析的外在对象,但是思维平台不是思维对象本身。应该说外在工具性的的知识为思维提供了思维平台的一部分,但是不是思维平台的全部。而外在的东西一般是思维对象。思维平台是一个存在于思维者大脑内部的,被本人完全理解消化,并且已经被思维者本人固化的知识和经验体系,他已经成为感官和大脑的综合体。 第二,思维平台中的东西是可以增加或者减少的。因为他是外来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可以通过体会、实验和学习不断地增加思维平台的宽广度。但是必须通过本人的分析、消化和融汇在本人大脑中,以便于随时调用。思维平台也是因为遗忘和放弃而减小。这是很显然的。 第三,思维平台是有层次有地基的,它有哲学基础,人生观基础,知识体系,方法体系,组织体系和经验体系等几个大的部分组成。每一个人的思维平台的侧重点不同,实际经验丰富的人的思维平台往往来自于客观现实,即经验,而他就对现实事情非常敏感,分析和直觉思维的结果很正确。但是有些人对于现实就很不敏感,最多的是大啃书本的知识分子。但是知识分子对于材料却比较敏感,尤其对于他本人专业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思维平台就是他们的专业知识组成的。 组成思维平台的知识是一个体系,首先要有相应的知识,生活和工作中,绝大多数思维实际就是对原来学过的知识的挑选和运用。所以,知识本身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的根本原因。但是知识本身只能使人有常规思维,这种建立在知识体系上的思维只能选择在思维者所掌握的知识内部进行,他对于创造性思维还是很不够的。创造性思维本身超越了思维者所掌握的现有知识的范围界限。所以,知识只能提供常规思维平台。 所以光有知识不行,还要有方法论,没有方法论所提供的方法,同样不能正常思维。这些方法包括世界观方法,唯物主义者总是企图从客观现实中寻找;唯心主义者总是企图从本人内心找答案;形而上学者总是机械的分辨是非,辩证法论者总是企图一分为二地看到反面和正面结果。方法还包括具体科学德具体方法,例如逻辑学,数学、推理、演绎、统计学、各种电脑软件、三维画图、辩证法、实验方法、科学学,计算计算法等等具体的方法科学。这些科学绝对对正确和深入思维有巨大的帮助作用,而且时时处处都可能用到。 组成思维平台的第三个内容就是各种感性认识。就是各种各样的经验。没有经验谈不上好的思维。没有经验的思维者本人只能钻进形式中,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看不到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暴露的,哪些是潜藏的,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哪些是当前的,哪些应当推后?他们对于现实缺乏敏感性,也不能从现实中思维,即不能从现实中提炼知识。可以说,中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是犯的这种错误,他们的思维平台中没有这种东西。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往往不能正确地理解现实,从而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他们不能当政治家,企业家,实干家。有经验的人,他们直接思维能力很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所锻炼的各种感觉器官很发达,而感觉器官直接参与了判断和思维部分过程,至少参与了信息的筛选过程所致。所以一个杰出的思想者绝对不可以没有现实经验。最好要培养出对现实的敏感性。 比如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有留学生都顶不住一个毛泽东。他们都清一色地犯了教条主义错误。书本上没有教授的,他们在现实中提炼不出来,这是最大的缺点。有人说毛泽东是半个知识分子,我深以为然,因为毛泽东就根本不是那种完全从书本里走出来的人,而是对书本和现实感知能力都比较强的人,他从现实中提炼知识的能力很少有人能够达到。他有很强的现实敏感性,而王明一伙对现实是麻木的,处在无感应状态。 第四,思维平台还依赖于技术的提高。有了好的实验技术,有了模拟系统,有了数学参数,思维就变成了模拟。思维过程就会简化和可以演绎的程度。所以,一个好的思维者必须精通数学,精通计算机软件。比如,马克思为什么那么伟大,就是因为他通过数学公式把资本主义的普遍范式演绎了一番。而定义和推理过程都离不开数学。现代社会已经进入自动化时代,借助电脑等工具进行判断决策、建立模型已经不是复杂的事情。 第五,要成为伟大的思维者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你如果相信上帝,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不可知的东西,可以想见你是不会有好的思维成果的,无论是专业上,还是其他。你如果不能建立良好的抽象思维模式,就不会有好的思维结果。你如果因为思维而自暴自弃,悲观厌世,飞扬跋扈,骄傲自满,武断专横都不会有好的思维结果。 第六,思维应该有良好的组织体系。一个人想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从事哪一方面的思维,首先应该有一个好的思维平台,这个平台中个人经验的权重,知识的权重,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能力的权重,知识中基础知识的权重,具体学科的权重都应该有一个良好的预测和准备。这些知识能力的权重就构成了思维平台的良好体系。如果缺少一类,那么就注定思维结果是不健全,甚至错误的。这是现代教育的主要课题,尤其是个性化培养的主要课题。 第七,思维平台应该有一个独特的思维习惯,或者说思维辅助工具。有的人在用钢笔铅笔书写的时候才会思维流畅,电脑应用习惯的人在敲打键盘时会思维流畅。毛主席会在写毛笔字的时候思维流畅,也会在大会上讲话的时候投入角色,思维流畅,他的许多著作是在讲演的时候形成的,很了不起。有的人在深更半夜以后会思维流畅,许多小说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作。而李白在喝酒以后会诗兴大发,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歌。而教师在拿上教鞭以后会思维流畅,画家在拿起画笔以后会思路清晰,爱因斯坦会因为拉小提琴而陷入沉思等等。所以,培养个人爱好绝对不是业余那么简单。 任何人的思维都是在思维平台上进行的,不会超出思维平台的范围。但是思维结果可以独立于思维平台而存在。所以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可以从他的思维平台上预测出来,但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失败之处也可以从他的思维平台上找出原因。 当然,思维成就的大小本身不完全决定于思维平台的大小,与思维的力度,天赋和机遇等都有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和研究中存在大量思维平台不好而导致的遗憾事件。 例如,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有天然的政治敏感性,但是她是个一字不识的文盲。她对许多事情的分析很独到,待人处事在她的小圈子里很有影响,许多做法也很正确,有远见,比我强。但是我后来发现她的许多观点是错误的,处理事情不够长远、准确、到位等,因此家里许多事情没有做好。我分析认为就是她的思维平台很狭窄的缘故。她的知识来之两个方面:一个是别人口头教的,她看的戏曲,电影,老人的言传,党国家生产队的教导,还有传统的知识;另一个就是她的实践。这构成了她的思维平台。她的思维平台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是有知识和世界观缺陷的。所以尽管她可能是个处理凡俗事务的天才,也不可能成为正确伟大的化身。 再比如,毛主席。在毛主席的思维平台中缺乏数学的精密。所以,在建国以后,尽管他不住地讲辩证法,还是心里比较混乱,不知道经济的根本应该如何抓。可能他想的很全面,但是想的不够精密。有人认为他不懂经济学,我不这样看,我认为他很懂得经济学的本质,但是不能精密地组合经济成分。 我们的大学教授中,甚至什么博导、硕导中,思维平台不健全的大有人在。有的教授仅仅是教师出身,对于方法论一点也不懂,他们带硕士就很吃力。不会指导学生,不会设计实验,不会为学生分析数据,不会给学生指出错误,不知道研究步骤和目标等等。我见过好几个。有的连知识体系都有缺陷。这在大学教授中很普遍。 三国的时候,诸葛亮有千条计谋,但是司马懿只有老注意。最后谁胜利了,谁失败了?司马懿不但气死了诸葛亮,而且夺了曹操重孙子的皇位。这个就是司马懿的思维平台比诸葛亮宽大带来的好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思维本身应该分为四个部分: 1 ,思维结构,包括大脑和周围神经。 2 ,思维动力, 3 ,思维平台, 4 ,思维对象。 我们思维科学是教育学的基础。所以这里所说的思维平台的概念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理论问题,而是涉及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的大问题。我们的教育给与孩子们的知识思维平台的一部分。学生们必须在实践中,在感性认识中有巨大的培养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个人分类: 教育与思维|27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交流作用新解
gxfycyyhang 2009-12-7 16:00
学术交流作用新解 、 对学术交流,普遍理解为学术信息的交流: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流后我们各有两个思想。就科协系统而言,比较多的认识是学术交流有交流信息、开阔视野、掌握新知的作用,如有些人提出,学术交流的最终目的是使科学信息、思想、观点得到沟通和交流。(中国科协学会学术交流活动状况及期望调查专题组:《学术交流是学会凝聚科技工作者的基础学会学术交流活动状况及期望调查报告》2004年11月)还有的人提到学术交流有对思维的启迪作用。笔者认为,传统对学术交流的这种认识是浅显的、不全面的,它不能深刻揭示学术交流对思维创新的重要作用。因为比交流信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学术交流的激励(激活、激发)、启迪作用,可以说激励(激活、激发)、启迪才是学术交流最本质的意义 我们知道,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组成部份,是科学家向同行发表自已的研究成果,得到评论和承认的团体活动,是研究者学术生涯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类知识生产力的一种生产方式。与学术交流相近的提法是科学交流。用原苏联学者..米哈依洛夫对科学交流的定义是:科学交流是科学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科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机制。学术交流泛指以科学技术的学术研究、信息、学术思想为主要对象和内容以及与此有关的科学活动,也可理解为学术交流活动的简称。中国科协原主席周培源于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作的题为《科学技术协会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的讲话中指出:学术交流活动是科学技术工作中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相结合的一种形式。通过科学家之间的思想接触,学术交流,自由争辩,可以沟通情况,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认识得到发展,从而有可能产生新的科学假说,开辟新的研究途径。这可以说是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个特点。(邢天寿:《学会与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70页)我国科学学理论家赵红州指出:科学创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常常超出一个人的智力范围,而需要科学家智力集团效应,(赵红州:《科学能力学引论》第115页,科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而科学家智力集团效应,不是多个科学家智力的简单叠加,而是科学家智力的相互碰撞、相互激发和协作研究。 与一般理解的交流信息的作用不同,激励(激活、激发)、启迪作用有奋起、振作,使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精神之意。赵红州在论述学会这一社会集团研究能力时称,学会很象科学劳动的 催化剂 ,它可以 激活民族的创造力 。虽然学会的社会集团研究能力是通过学术交流而实现的,但科学交流是 智力的碰撞 、 智力的协作 ,通过碰撞(其中包括争论、答辩等方式 ),科学知识单元由一个 研究能力 传递给另一个 研究能力 ,这样便在科学家之间,建立一种智力的结构方式,形成了 比单个科学家智力高的多的集体大脑 。(赵红州:《科学能力学引论》科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129页、132页)他说:近代学会所以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学会 形成了高于个体研究能力,高于个别学派的集团能力的社会集团研究能力 (赵红州:《科学能力学引论》科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128页)科学家的科学劳动要素与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产生 额外的 新成果的关键。比如,一个生物学家只能产生生物学的成果,一个物理学家只能产生物理学的成果。如果由于科学交流使两个科学家思想有了相互的激发,这便多产生出一项生物物理学的成果。这种额外的收获,正是造成 科学发展指数增长 的重要机制。 所以,他认为学会具有科学劳动成果的 放大 或 加速 功能。( 赵红州:《科学计量学与学会工作》《学会》1988年第3期第7、8页) 科学学创始人j.d.贝尔纳认为,现代科学的最伟大的发现有一些有赖于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只有当吸收了不同中心的思想的工作者聚集一堂的时候,才会产生这样的发现。玻尔原子理论是我们一切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它所以能产生,就是因为玻尔在德国吸收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论,以后又到卢瑟福的实验室工作,并且在那里接触到原子核的理论。 这种交流的价值是再大也不过了。我们确信这种交流还没有在科学发展中充分发挥它可以发挥的作用。 (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年11月版第412页) 贝尔纳这里所说的思想的相互作用,不能仅仅理解为信息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碰撞,从而激发出新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相互作用,是无论读多少书也办不到的(同上)所以学术交流中,思想的碰撞、科学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可以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产生额外的科学新成果,这才是学术交流作用的关键与本质,是学术交流成为一种科学活动、成为人类知识生产力的一种生产方式、成为研究者学术生涯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关键所在。 在学术交流中,激励(激活、激发)、启迪作用最有效的方式是学术争鸣与学术批判。批判是科学的生命,是科学进步的保障之一。科学史一再告诉我们,从怀疑、批判我们所推崇的信念开始,也许是我们最佳的行动方案,乍看起来,这种方案似乎与常理相悖。但是,那些想发现真理而又不惧怕真理的人,却深知须以怀疑和批判为自己开辟道路。批判与反批判是同伍的,待到被批评者被挑剔得忍无可忍,不得不进行反击的时候,学术创造力便受到从未有过的激发,正是在这种批评与反批评、挑战与应战的学术竞争、学术争鸣中,理论得到锤炼,思想碰出火花,方法受到洗礼 (张保生:《学术评价的性质和作用》 《新华文摘》2006年第9期第147页)所以,学术批评、学术争鸣起到的激励(激活、激发)、启迪,作用远远超出一般理解的信息交流的作用,它是智力提升的一次跃迁,是创造性思维的一次激活。 从思维科学来说,有人研究认为,创造性思想与某种来自他们自身之外的信息或启示有关,与某种外部的强制或指导之下有关。具有跃迀性,表现在认识客体、认识主体和认识中介__信息的三维结构的链锁反应之中。灵感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中的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灵感来源于人们知识和经验的沉积,启迪于意外客观信息的激发。(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版第346、348页)。虽然创造性思维和灵感的产生现在还没有搞的很清楚,但有一点是共识,即它们不仅是信息的简单交流,还与信息的启示、思想的激发,与认识客体、认识主体、认识中介(信息)三要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有关。而目前我们对学术交流作用的主流认识有缺陷,特在这里强调学术交流的激励(激活、激发)、启迪作用,并与同行争鸣、探讨,以利进一步认识学术交流与学术创新的关系。 根据上述认识,学术交流的流程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知识)-学术交流-知识人或思想者-学习、创新-新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知识)。学术交流的最终落脚点在新学术思想上、在学术创新上。所以,学术交流是原始性创新源头之一,也是学术创新的条件和动力之一,它还是提升学会集团研究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个人分类: 未分类|86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交通对经济的作用——今昔观点演变
热度 1 weberfrank 2009-11-26 22:51
关于交通对经济的作用,国内交通学界的观点多年来是保持乐观的。体现在专业教学中,相信受过专业教育的朋友不会陌生。 追溯起来,这乐观源自清末世界范围内对铁路争先恐后的乐观态度。不同的是,随后的一百多年里,西方学界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得到了丰富的具有说服力的结论;而国内情况则貌似人云亦云,乐观的程度在口耳相传中进一步加强,并扩展到大交通范围。 凭个人寡闻,俺冒昧地以为,是时候引荐认识下西方交通与经济关系的研究概况。 一、早期的促进观 早期的观点认为,交通促进经济发展;代表人物有,经济史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Rostow,1966),曾言历史上,铁路建设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和俄国等皆如此! 一又一、更进一步,该观点将促进作用分为直接促进和间接促进两类 直接促进包括,运输成本降低及随之而来的消费和原料市场范围扩大,这点对于一些依赖国际贸易的国家尤其重要; 间接促进则包括,交通建设、管理和服务所产生的就业;交通建设对其他行业如铁、矿、石油等产生的经济乘数效应;此外,交通建设及管理也使从业人员积累了知识和经验,这一点对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意味着技术资本的引入。 二、近代的允许观 近代的观点则更倾向认为,交通允许(帮助)经济发展。交通经济学家Button坦言,经济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交通的功能是使国家的资源和人才能够流通。后者才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 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明显。学者Ahmed 1976,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交通设施的匮乏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常常地,交通缺位,意味着其他社会资源无法流通,例如教育和医疗服务;交通供给不足,限制了农业现代技术在国家范围内的传播,以及农业与其他经济产业间的市场联系。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农业生产效率惨低,这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致命的。 因此,从这方面来看,交通更大程度上是帮助经济发展,却非直接促进之功。 国内的一句口号,常见于乡村,深刻概括了这种关系,仅用六个字:要想富,先修路! 三、交通失败观点 There is a feeling among some economists that an excessive amount of scarce resources sometimes tend to be devoted to transport improvements. At a given poi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ountry requires a certain level of transport provision so that its growth potential is maximized. That means there is an optimum transport capacity for any development level. It has been argued, however, that there are economic forces that tend to lead to an excess of transport provision (especially high cost infrastructure) at the expense of more efficient and productive projects. Wilson (1966)在其编著的书中 pointed to the lumpiness of transport capital which together with its longevity and associated externalities makes it particularly difficult to estimate future costs and benefits. Consequently, decisions to devote resources to transport are not easily reversible or readily corrected. 并且,发展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 (Hirschman,1958)在其书中指出了The political acceptability of transport的原因是the sector attracts resources quite simply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for mistakes (of an economic nature) to be proved even after major projects have been completed. Also development planners tend to be mainly concerned with allocating public investment funds and it is , therefore, natural that they should claim transport, communications, etc. as being of overriding and fundamental importance. Further, given the industrial composition of wealthier developed countries with an established heavy industrial base, tied aid for transport schemes has a firm attraction. Those adopting this rather skeptical approach to the role of transport, therefore, accept that an adequate basic transport system is an obvious sine qua non for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question whether the opportunity costs involved in further improving transport are necessarily justified. 结语 交通可以使得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甚至知识和技术)摆脱地理空间的限制,并且交通技术进步则使得上述要素流动代价更低。此外,交通还带来一系列的连带作用,例如,创造和扩大相关行业的市场,引发潜在的社会资源流动并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交通技术进步或水平的提高的是有成本的。考虑机会成本,判断交通投资是否过度,防止浪费,是当代交通制度下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5601 次阅读|1 个评论
23F 数据库在科研中的作用与价值 3
icstu1 2009-11-23 13:25
23F {推荐} 数据库在科研中的作用与价值 3 {链接} 数据库在科研中的作用与价值 3
个人分类: F 描述场景与回溯某个实例|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23F 数据库在科研中的作用与价值 2
icstu1 2009-11-23 13:22
23F {推荐} 数据库在科研中的作用与价值2 {链接} 数据库在科研中的作用与价值 2
个人分类: F 描述场景与回溯某个实例|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23F 数据库在科研中的作用与价值 1
icstu1 2009-11-23 12:27
23F {推荐} 数据库在科研中的作用与价值 1 {链接} SCI_CAS-1 SCI_CAS-2 SCI_CAS-1
个人分类: F 描述场景与回溯某个实例|10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外奇想之二:哈勃太空望远镜
sheep021 2009-6-11 11:02
看到吴中祥老师的 哈勃望远镜拍到壮观宇宙喷泉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7314 ) 图很猛,很多似曾相识,就像3D做出来的一样,思路顿开,连回两贴: 1.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我怀疑这些都是处理过的东西,人家是不会白白共享成果的 同理,我认为,我们自己发布的数据也要处理一下,不要泄密 说科学无国界,那是骗傻子的。 我们自己太空行走之后,才知道以前被人忽悠了 我们曾经跟人家合作研究地质、地下构造等课题,泄了多少秘,估计目前未必清楚。 2.哈勃望远镜的真实作用估计不是表面上宣传的那样 我们不妨猜想一下: 如果用来对地观测,将会怎样? 也许,它可以对准某间办公室,里面的声音被听得一清二楚。 也许,它可以对准某街上的某个人,其言行举止皆被掌握 也许,它可以对准某街上的某个人,免费对其进行放化疗 一切,皆由其操控者而定。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会议问题的一些感想
huangyy 2008-11-22 12:46
看了陈安研究员关于学术会议的博文,觉得他说得还是比较有道理的。学术会议本来是各方仁人志士携弟子相会,学术交流,共商发展策略等。显然过于看中是否被检索不太必要。但论文集、摘要集其实在国际上有规定,不管是否有刊号,都是有知识产权的。即只要进入文集,就是正式的公布方式之一。因此,不管其是否被哪个数据库检索,都不是重要的。当然,会议文集还有可以继续作为论文全文发表的权利,这也是学术会议的特点。在刊物上发表的全文还有权进行调整和修改。 当然,对于现在的一些规定,研究生要有什么样的文章,要参加几次国际会议等的要求,也就难怪一些年轻学者想会议文集被检索。 现在国内的一些会议,是有忙者做了报告就跑,闲者,参加了开幕式就旅游,闭幕式回来的现象。显然不对或相当不对。首先,将会议的氛围搞差了。第二,交流、商谈、探讨的成员少了,信息量就少了。第三,给研究生的影响显然也不理想。学术还是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大牌的学者更应该多些在现场倾听其他学者或研究生的报告,一方面,也能吸收到不少来自不同地方和各自有不同特点的研究方向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对这个学科的关注和给予更多的支持,也鼓励年轻的学者和研究生们,让他们更热心地参加到该学科的研究队伍中和努力工作。在国家级的一些学会上,许多著名专家,在这一点上还是做得较好的。但也确有相当一部分,是自己做了报告就跑的。这本身可能是太忙了,也是比较忽略了上面的几点的。但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学术态度上也有一点问题。今后能改一些更好。做些榜样嘛。 国外的学术会议,或在国内开的有许多外国学者参加的会议,这些方面好许多的。那些著名科学家、学者都很细心的倾听年轻学者的报告,提问、鼓励等等。这样多好!使得会议达到很多的促进性的作用。 仅一些想法,供各位参考。 黄玉源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5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今农业发展与农业科研、管理人员所应起的作用
kerer009 2008-10-20 16:12
 国家决策者在其位置能够获得相对更为全面的信息,能够高屋建瓴地对现实发展进行决策,可以在宏观上更好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努力方向。现在国家决策者的一些言论和决策行为表明,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了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这绝非是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生产率不高以及环境生态方面的问题,而且还和农业行业人员整体素质、国家农业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机制密切相关,同时还和弥漫于整个社会的精神、心理状况密切相关,这其中包括社会整体上对农业发展的矛盾心态。   在国内外社会大环境背景下,国家最近提出的千亿斤粮食增产规划和转基因技术作为国家支持产业的举措表明,虽然他们比从事农业研究和管理的很多人更为清醒地看到了现状的严峻和复杂,但不容置疑的是,决策内容和具体实施途径对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意识和把握仍是平面的,有些甚至是片面的。在他们把握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后,由于其所依赖的决策参谋机制和决策参谋系统不能对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制度和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标的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内的原因有深入、系统地认识,还由于决策执行的运行机制问题,由此产生的决策实施的实际效果是相当有限的。多年以来农村发展水平的滞后和教育科研、管理等国家农业相关部门的低效、内耗乃至惰政,使得国家在面对急需解决的问题时,又回到了简单一刀切,甚至受部门利益影响采取不顾客观自然规律的实施途径上来。这些做法不仅为具有真知灼见的而又没有出声权的人感到愤懑和无奈,同时决策的实施过程也容易产生劳民伤财、破坏农业发展资源或导致农业生产系统的失衡,最终不仅为直接承受这些后果的农民、也为关注此事的其他民众所不满和失望,从而产生严重的不良社会后果。  为何多数情况下要出现这种愿望良好后果严重的自相矛盾现象呢?  首先,问题出在对国家农业发展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管理等农业相关部门内部或部门之间形成的一小部分具有相当特权的利益结合体身上,这部分特权阶层掌控国家农业投入的大部分资源,按照国家决策层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提出能够为其带来更多垄断利益的决策参考而左右着国策,并在决策执行的过程中收获着垄断的、或违规的、或非法的多种表现形式的高额利益,国家近期提出的明确支持转基因产业的决策过程就是明显一例。事实上,农业生产是在农业生态系统内进行的,单一过分依赖、强调生物转基因技术只会造成生产系统的失衡,有可能产生更大的灾难。现在提倡的农业转基因技术并非主要作为一种配套农业技术为生产健康农产品、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而是主要以生产石油农产品为目标为石油农业服务的。   在农业科研发展过程中,生物转基因技术与其他技术的博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博弈格局中作为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中仅是多个组成部分中的一方(生物转基因技术)独大,大到足以侵害其他各方的发展空间,从而破坏了整个农业科研体系的平衡发展,并导致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失衡。  第二,由于现在国家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途径是完全依靠教育科研、管理等农业相关部门通过资源分配和管理来促进农业的发展,这一切则有赖于相关部门对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而农业教育科研、管理等相关部门的对资源的使用效率则有目共睹。这意味着关注民生问题、对农村问题有着全面感受、有着开创新局面的自觉与决心的政府,虽然在相当高度上意识到了农业生产问题的复杂,但在其工作层面上并没有摆脱以往部门运营机制的制约,并且由于农业生产污染越发严重、大量农民工弃农务工、国家处于经济转型期等原因,国家决策层在农村发展、粮食生产问题上变得更加敏感,再参杂其他因素在内,政府部门上上下下也都更急切希望采取措施的迅速见效。   过去的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是人们有没有想到去做、有没有信心勇气去做的问题,是精神层面上的事,而现在很多情况下是利益攸关的问题,需要产生利益冲突,而非精神层面上的事,改革就要触犯既得特权阶层的利益,这个特权阶层却正是当前上位者中的一部分。当前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当前农业问题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之所在,就在于农业投入资金的监督使用和科研项目的评审走过场,缺乏进行客观评价的机制和手段。如果能够敢于让这一切通过公共性来使之透明,那么这个管理运行机制的所有托辞就很容易被击败。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发展、农业生产暴露的根本性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现在不进行改革,那么今后面对改革的对抗就会逐渐升格、阻碍改革的力量将会越来越大,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迟迟不能深入的原因也在于此。  许多农业科研人员自以为充分理智化的研究工作,不过仅仅是历史情境随便拨弄的产物,形势一变或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只留下飘渺的浮华化作一篇篇垃圾文章或各种项目、奖项。这么说并不是要求农业科研人员具有超越历史做天才的能力,从大多数人只有理论轻视实践的培养方式看也不能够苛求过多,但在科研工作中摆脱生产和理论实践之外的现实庸俗因素,以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地做点事情还不是太难做到的,最起码应该对得起个人享受的待遇和条件。  农业科教、管理人员要想真的在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业生产效益较低的情况下,担负起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对政府决策或言论光知道批判、表示支持和理解,或者干脆对其错误行为感到无可奈何,显然是不够的,而无原则地迎合则不仅无耻,而且更是危害巨大。农业领域的知识分子更应该把工作的重心放到运用清晰概念整理、解决问题的方向上来,通过明晰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产品安全、粮食保障、生产效率和效益等难点问题在中国农业古今历史中的发展过程中和之间的关联关系,结合现实条件和今后发展方向,提出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解决方案。  只有如此,我们才看到地少人多、发展落后的农村其实充满着各种契机和可能性,当然也蕴含着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并与为之提供持续发展动力的潜在力量。从光能高效利用、养分吸收运转、生物潜能发挥等生理生态学基础理论层面入手(而非远离基础理论,只从基础理论知识构建出的原有正统知识认为有效的固化方法来入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学层面上对农村发展潜力进行进一步的深刻揭示和原理不变、形式多样的各种现实可操作生产模式的成型,我们才算在置身困境的情况走出一条现实问题的解决之路,这有助于整个社会行为和精神在更高层次上全面理解和把握自古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认识,在此过程中重新获得对生命存在的理解,在社会整体上以新的社会主义精神面貌出现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  这样做对农业领域的知识分子而言也是极其有利的,知识分子这样可以充分地融入现实中去,真正地参与解决现实问题、开创未来,而非五谷不分、坐在办公室里搞研究,被农民讥为只剩理论不懂实践的文化人。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3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