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乡下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未来真正的富人都住乡下
热度 4 duke01361 2015-5-30 09:35
城市的贫民化,乡村的天堂化 城里人有几所房子几部车子,这或许就是一位富有城里人的主要财富;乡下人除了几所房子几部车子之外,还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几乎是私有的土地。这笔土地财富及延伸出的自然效益,经济效益是城里人望尘莫及的。随着中国城乡差别的逐渐缩小,最终必然有那么个拐点的出现,城市贫民化,真正的富人在乡下。
个人分类: On Culture|2872 次阅读|9 个评论
放羊娃的童年记忆
热度 1 wangbing187717 2015-4-28 07:36
昨天有个同龄的朋友发朋友圈,写的是关于自己童年的事,大概描述的是小时候奶奶把她放在田间地头的篮子里,听奶奶干活时歌声长大的回忆,要不是她昨天突然说起,我是看不出她有这段童年的,在我看来,她没有丝毫乡下人的痕迹。后来听他说那时小时候父母忙由奶奶托管,其实她很早就进城了,难怪呢? 她的那段描述是我在午休期间看的,硬是不由勾起了我的童年记忆,午休也就泡汤了。她还在文末发出疑问:同龄或者现在的孩子应该没有这样的记忆了吧?说真的,作为二十多一点的我们这代90后关于这样的记忆真是甚少!我就想,我关于这样的记忆真是太多天多,因为我生在西北一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小学、初中一直在农村,高中第一次进县城,大学第一次进城市,所以我的经历是:农村——县城——城市!我小时候有个“嗜好”,那真是爱放羊,记得农村夏天五点半放学后,回家早,正赶上在大山沟放3个小时左右的羊,每天回家最期盼的是听家里人夸奖道:羊肚子好鼓啊!初中、高中假期、周末帮家里用牲口犁地、干农活也是常有的事。还有记忆最深的就是妈妈的小布鞋了!说到这里,不禁感叹人真是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我都不知道怎么就到了今天这里?感谢这段经历,有心酸,便有甜蜜,回忆是苦涩的,亦是甜蜜的,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付出,相信世界、大多数人人、生活都是美好的。 对这段童年的总结: 这段回忆是苦涩的,亦是甜蜜的,起码在我很小就明白,即便我们没有特别的天赋或背景,但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认真而踏实的人。所 有励志的道理,其实都可以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只要你真的努力了,就会获得成功”,而所有努力的 秘诀 又可以归结为另一句话——踏踏实实,尽心尽力! 踏实,来自于健康的心态。英国作家狄更斯曾经说过:“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这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因此,想要获得真正的快乐和终身的幸福,你必须把各种不健康的心态统统赶出你的胸怀,净化你的心灵,选择正确而积极的心态,踏实的感觉才会与你相伴。人生那么短,你起码应该认真踏实,人生就是要找到一种踏实的感觉! 正值家乡小山村的村庄,让我带你去回忆吧! 放羊的回忆 犁地的场景 家乡的沟壑 春天的杏花、果花 刚刚破土的春麦
10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什么我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远?
jingmisiyaun 2012-12-10 22:05
研究生的生涯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着,不知不觉从每天的指缝中溜走,从每天匆忙的脚步声中滑跑。很久没有和同学们聊天了,今天和同学聊了聊。一种震撼,一种自责顿时充满了我的内心。 同学们的研究生生活都很丰富多彩,大家都在为明年的毕业做着准备。什么BEC.GRE,托业,托福,各种我知道不知道的证件大家都拿到了。还有很多同学在参加各种世界500强的企业的实习。而自己所做的仅仅是试验,和看是很忙的各种低效率的工作。 生活是现实的,当你觉得自己很努力时,其实不知道别人已经比你更加努力。就像跑步一样,你觉得自己已经在很靠前的位置了,其实不知道很多人已经超过你一圈了。我还能怎么样呢?还能像以前一样过着那种安逸使人堕落的生活吗?那种低效率的生活如果不改变的话,到底会使自己最终距离别人有多远呢? 不是羡慕嫉妒恨,而是一种发自内息你的自责,一种乡下人看大都市的自责和自卑。我们刚开始都是在一条起平线上,而自己的懒惰,自己的内心的不思进取才导致自己的今天。 我现在只能对自己说:加油,新的一天!
1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愚人节的来历,假作真时真亦假
xupeiyang 2012-4-1 07:54
愚人节的来历,假作真时真亦假
愚人节的起源一直是个谜。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为了与罗法历法匹配,法国人于16世纪改革他们的历法,以便让新年从一月份开始,而不是春天(三月末或四月初)开始。然而,这种变化却传播得很慢,许多不知情的乡下人仍然在春天庆祝他们的新年。因此,有人把这些在四月初庆祝新年的乡下居民称为“四月愚人”。 每年搞笑诺贝尔奖都是授予在科学、医学和技术等领域所取得的真实发现,这些发现首先会引人发笑,然后又让人深思。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6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你们都是乡下人哦~
热度 1 daladala 2012-2-21 13:19
转载以记录。 在新加坡,有人胆敢发表涉嫌种族歧视和地域歧视的言论, 是要被鞭刑、坐牢和罚款的。 此人起码要被鞭三下、坐牢6个月,外加罚金若干。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上海牌越野车强冲白堤 女乘客骂杭州人都是乡下人 正文 我来说两句 ( 2288 人参与) 2012年02月21日11:23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黄轶涵 复制链接 打印   浙江在线02月21日讯 杭州人都知道,车子从西泠桥上白堤,过了楼外楼,开到平湖秋月这里,就禁行了。就算是外地游客,看到路口摆放的栏杆和禁行标志,也应该知道,车子是不能再往里开了。   前天上午,就有这么一辆上海牌照的越野车,明知故犯,不顾保安的阻拦,强冲路卡。车上女乘客一句“你们杭州人都是乡下人”激怒了在场的杭州市民。    当班保安黄国祥说:    车上下来一个女人,一把就把栏杆拉开了   前天上午9点左右,我站在平湖秋月这个路口当班。一辆上海牌照的越野车开过来,停在栏杆前,司机揿了揿喇叭,示意我把栏杆移开,他要开过去。   男司机大概30多岁。我朝他摆摆手,指了指禁行标志。结果车上跳下一个女人,个头挺高,有1米7,力气也蛮大,光凭两只手,就推开栏杆让出一条通道。   我连忙吹响哨子,跑到车窗边说,前面禁止一切车辆通行。司机连车窗都不肯摇下来,装作没听到。   那个女人跳回车上,车子“轰”的一声就窜出去了,拦都拦不住。我赶紧用对讲机通知前面的同事,一定要拦住这辆车,太嚣张了!    当班保安祝连森说:    车子速度不慢,我张开双手双脚挡在前面   那天我在锦带桥值班,收到老黄消息后,赶紧去拦车。果然,一辆越野车,直挺挺地开过来。当时白堤上都是游客,还有老人和小孩,要是被车带到,是要闯大祸的。   我赶紧朝驾驶员挥手示意,还猛吹口哨,都没用。车子越开越快,我没办法了,只好张开双手,挡住去路。车子总算停下来了,驾驶员挂了倒挡,准备掉头。   坐在旁边的那个女人,嘴巴不停地动,看她表情,应该是在骂人吧。    追上去的黄国祥说:    女人骂我是乡下人,大伯大妈们懊恼了   我又跟掉头开回来的越野车,撞了个正着。驾驶员终于肯摇下车窗了,还很委屈地说:“我不是开回来了嘛!”   这时,那个女人又跳下来了,蹿到我面前,叽里呱啦说了一通,一会儿上海话,一会儿普通话,一边说一边指手画脚。我没怎么听懂,就听明白了一句:“你们杭州人都是乡下人……”   围过来的人本来就多,这么一说,彻底把那些来晨练的大伯大妈激怒了。大家把车子围牢了,“那你们上海人还蛮喜欢到我们杭州乡下来的么……”   我本来想打打圆场,就跟那个女人说:“你们这样,是要罚款的。”没想到她马上从包里拿出几张百元大钞,像拿扑克牌一样,在手里晃来晃去,“你不是要罚款吗?拿去!”钱扔在了地上,大概有5张。   大伯大妈彻底懊恼了,坚决不让车开走,说是要找电视台和报社来,给这两个上海人曝曝光。后来交警就来了。    记者核实:    车主被罚100元扣三分   2月20日下午,我们从西湖景区交警处了解到,的确有这么一件事,两个上海游客最后接受了处罚,交纳了100元罚款,扣了三分。   岳庙管理处保安队队长陈润朝说,白堤东面这一段,一年365天都是禁行的。但是每个月,总有这么一两辆外地车要往里头开,不过像这辆上海车这么横的,还真是头一回碰到。
个人分类: 中国纪实|33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要轻言“看不起”
热度 3 cntspy 2012-1-25 15:22
最近看到很多关于香港人看不起大陆人、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等等诸多新闻。“看不起”这三个字好似中国人最爱说,中国人可以因为这三个字而反目成仇、大动干戈,而这三个字往往不是因为对方说出来的,而是凭借对方的语气甚至眼神判断出来的。 我不想说的太多,我想说的是国人拥有根深蒂固的“怕看不起”情结,也就是说国人最怕别人看不起。其实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自卑情结。外地人怕本地人看不起,乡下人怕城里人看不起,中国人怕外国人看不起,大陆人怕港澳台胞看不起。 我尚不清楚这种情结具有多大的负面作用,但是我觉得这样其实挺不好的。有的时候别人并不是看不起你,但是你却误认为别人看不起你,结果反目成仇甚至大动干戈,对同胞之间的团结有百害而无一益。怕别人看不起有时候也是一个人努力奋斗的一个动力,因为努力超过别人就不怕别人看不起了,但是你超过了别人,别人同样也怕你看不起他,结果所有的人都更加努力奋斗。表面上看所有的中国人都很努力,但是这种现象是相互攀比的结果,其实相互之间谁都不买谁的账。 也许这就是中国人不团结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根除了自己内心的自卑情结,就不怕别人看不起。只要你自己看得起你自己,没有人看不起你。
个人分类: 科学生活|4517 次阅读|5 个评论
幽点儿默:中国的教育还差得远哩!
热度 9 wangxh 2011-8-4 16:37
幽点儿默:中国的教育还差得远哩!
教育有两个基本功能,尤其是对我们堂堂中华,一是传授知识,二是扫除愚昧。 由于长期深受封建专制思想的统治与奴役,大部分中国人都处于迷信与愚昧之中。西方科学思想从开始传入我国也不过一百三四十年的样子,而广大中华子民全面接受这种教育也不过数十年的历程。至今在广大偏远地区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对“现代知识”一无所知的愚昧。 由于愚昧,带来迷信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改革开放部分人富起来之后,俺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城里人越有钱越迷信,乡下人越贫穷越迷信 。【今天不讨论迷信】 马是不卧着或趴着睡觉的 俺知道这么一个人——大学教师,用一个最恰当的词描述就是:崇洋媚外,一门心思想走出国门。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得以实现。由于出国是压倒一切的目的,所以一切活动均围绕这一目的展开。 比如,孩子出生之后,他不让其他家人与孩子说话,只许他自己与之对话—— 当然用英语 。也就是说,不会说英语的妈妈、爷爷、奶奶等,都没有与孩子说话的资格。好在孩子、家人都比较顺从他的意志,这样等孩子会说话时,的确说的英语。会说英语之后,才开始学习母语——汉语。怎么样?好玩吧?下面还有更好玩儿的呢! 想出国,尤其是去国外定居,可不是很容易的事儿。一起出去吃喝拉撒睡都很难解决,不行就分批出去。这哥儿们就先出去了,决定当安居后再接爱人、孩子出去。事情倒也发展顺利。 经过多年在外打拼、奋斗,终于迎来了全家外国定居的曙光。当然年纪也不小了,年纪大了总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吧。比如说牙可能最先出现问题,结果这哥儿们去牙科拔牙,My God,国外拔个牙怎么这么贵呀!天价呀!这与国内某些地方几块钱拔一个牙形成鲜明对比! 两口子嘛,无话不说,这个“拔牙昂贵”的信息就烙在其爱人的头脑里了...... 一家人国外团聚的日子终于来临了,临走前几天,这哥儿们的 爱人去医院把所有的牙都拔了出来 ——省得到国外犯毛病还得花昂贵的拔牙费!
个人分类: 社会|3158 次阅读|13 个评论
和自己谈恋爱的沈从文
热度 8 lilystraw 2011-3-7 16:45
最近看了一本人物传记《一半明媚,一半忧伤:民国那些女子》,对沈从文老先生的另一半有些许的了解。其中的一些实事陈述让我吃惊:他非常爱他的夫人,追求时极尽其浪漫与疯狂,婚后为其写小说写诗;但其夫人张兆和并不与其和鸣,他们之间一头热一头冷,可能是认为他是个“乡下人”,又“穷”吧。 沈老对其夫人一生的狂热与其文人气质有关,情怀浪漫,向往爱情。在当时林徽因、梁思成琴瑟和鸣,相知相敬的羡慕中,希望这种爱情在自己身上也发生。于是找到一个四姐妹都闻名的张兆和,不管对方是否愿意和喜欢,肆意对其倾泻他的爱情,文字、书信、文章、小说里充满了对张的爱。其实,张对沈的文章有点不屑的,那些不屑可能起始于沈是来自湖南湘西的乡下,张一辈子也看不起沈。但是沈当时在文坛有一定的地位,深受文坛大家的推崇;加之沈对家世好却并不是很出众的张的一往情深,张勉强接受了沈从文的求婚。但是,张一直对沈的文章和身世等有些看不起,这种看不起可以保持张的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保持任意指使沈的优势。可怜再有才华的沈从文也只能如牛头前被挂上了食物,一直为这个故意保持距离的诱惑牵引往前,却永远够不到他所要的。这是一些女人支使男人的高招:喜欢推崇一些男人不能达到却又似乎能达到的东西,让男人乐此不疲;而至于她自己如何,男人已经无暇顾及思考,唯一的精力都在为弥补与女人目标之间的差距而奋斗! 想想,乡下人又怎样?穷又怎样?这些和才华有和相干?可是现实中很多人初婚时由于这两点被岳父居高临下,或者被岳父资助欠情,而许下了一辈子的欠缺与契约。“想当初,要不是我家...”,这种话好像在很多故事里有过。沈似乎也没有摆脱这种世俗的轨道,寻找爱情,倾注爱情,换来的只是不屑。 所以我认为,沈从文只是在和自己的爱情向往谈恋爱,在和自己谈恋爱。或者说他恋爱了,和梁思成他们一样恋爱了,只是对方是悬空的,张兆和并不是真正的喜欢他。沈从文的爱情无处摆放,张也只是他的假想情人。这是多情人的可悲!寂寞如斯!... 有这么一个情景可以印证我的观点:在沈从文83岁的时候,一位女记者去采访他听了他的生平以后说了句:“沈老,您受委屈了!”,83三岁的他,抱着拍他的那只手,一句话也没说,放声大哭起来。这种释放,恐怕不仅仅是文革中的压抑,还有很多千言万语无法表达啊!只有因为一生缺乏知音,内心丰富的沈从文来才能因为陌生人一句“你受委屈了”而被撩拨得如此悲伤...
个人分类: 云端看的世界|245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