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有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灭火过程中的“有功”与“无功”
dfedhw 2019-1-18 21:18
在灭火行动中,凡是直接灭火的行为可以称之为 “有用功”;凡是与灭火操作不直接相关的行为,如信息传递、人员组织、管线架设、阀门开启、灭火剂搜寻运输、相关准备工作等,均可称之为“无用功”。 所谓“无用功”,并非真的“无用” ,而是指在火场中某些所必须耗费的时间、精力、体力等并没有直接体现于灭火,然而这些工作又是必须要做的,否则“有用功”根本无从发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或者说“无用功”是能够释放“有用功”的基础。 举一些最简单的例子,搬运灭火器金属壳体所耗费的体力可视为“无用功”,单纯就灭火而言,这属于一种“浪费”,而 体力 消耗于搬运灭火剂则为“有用功”;临时搭建供水“管道”所花费的功夫当然也属于必不可少的“无用功”。 如图所示,火场中用于灭火所有可供调用的“力量”可看作是斜边的这条“视在功率”,三者数量关系为S 2 =P 2 +Q 2 ,紧急时刻,有限的视在功率“不得不”分出去一部分去用于提供无功功率,自然就会影响到有功功率的输出,故而影响到实际灭火效率,无用功通常以一种“隐形”的方式存在,却又在客观上消耗着视在功率,无用功与有用功几乎可以看做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不可分离。 图中的这个cosΦ夹角越小越完美,意味着必须要做的无用功越少,“斜边”与“底边”也越接近重合,更多的视在功率则会“分配”给有功功率,灭火的实际效率就会变得更高。 “无用功”的大小是由某一项具体的灭火技术本身所决定的,越复杂的技术实施起来必然就要消耗掉更多的“无用功”,从而严重影响到灭火效率。当然,一定程度的“无用功”永远是必不可少的,只是能够越小越好,无用功减小则有用功增加,这就好比电力系统中理想功率因数值规定为0.95。 灭火行动甚至还可以简单地看作是在“斜坡”上推箱子,如果因为“无用功”造成“角度”过大,不仅推动速度明显变缓,甚至可能由于“坡度”过大而“推不动”,有效的灭火行动迟迟难以展开,足量灭火剂始终难以抵达起火部位,以往火灾案例中当事人的一些具体表现或许可通过这一视角予以阐释,包括火灾初期周围人员的围观都属于有用功的“浪费”。 初期灭火讲求时效性,如果技术复杂程度过高,具体实施起来“门槛”过高,牵扯环节及配合交流过多,造成较多的“无用功”损耗,对于灭火实际效果而言未必有益。 什么是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你真的搞明白了么? 如何理解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
2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心科研为了啥?闲时写博有用吗?
热度 5 ncepuztf 2018-2-4 11:19
有人说:搞科研要“ 仰望星空,脚踏大地 ”; 有人说:搞科研要“ 顶天立地 ”或“ 上天入地 ”,既要理论又要实际; 有人说:搞科研“ 不只基金和论文,还有技术和应用 ”; 习总书记 说: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意即“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 我说:你们说的都有理,但说到底,无非就是名和利; 我们要搞清:何为名啥为利?为了谁的名?谁的利? 名,精神层面,就是荣誉,让人记住你,认可你,时间越长越好 ; 利,物质层面,就是财物,可改善生活,使宽裕,数量多多益善; 为了谁?从小往大说: 为个人,为集体,为国家,为人类 。 我们喜欢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所以用歌声来赞美: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而更多的时候,情况是: 我知道你是谁,也知道你为了谁! 对于高校的相当多老师来说: 你的星空,就是职称! 它是名利的耦合器!它是你科研的推进剂! 其实,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在流行佛系,就是要淡薄名利这种让人急躁的东西。 很喜欢 胡耀邦总书记 题于南阳武侯祠的楹联: 心在人民 原无论大事小事 利归天下 何必争多得少得 有此胸怀,便可如 毛主席 所说: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我是一枝花,哪里需要哪里插! 还有人问: 你写博客有用吗? 其实,他所说的“有用”就是类似教育部把科学网博客像 ESI 一样列入大学评估指标,那样就“有用”了。 在我看来, 科学网写博要比“编造”论文有意义的多。 列与不列, 科学网博客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反馈渠道,讨论问题、 分享知识的手段, 学者交流沟通的平台,明辨是非和真理的途径!
个人分类: 科教|2376 次阅读|10 个评论
火灾探测器与汽车刹车片
dfedhw 2017-12-6 22:50
家里,真的需要装个火灾报警器吗?【保命】 来自微信公众号 ifire-hy 靠山屯闲话 说到火灾探测器,一般人或多或少了解,说起来这也算是一件关键时刻能救命的东西,可实际生活当中普及率并不高,同样属于安全防护类产品的刹车片,在实际使用当中,用户却会毫不犹豫地定期更换。按理说,火灾的凶险程度丝毫不亚于交通事故,且目前独立式的火灾探测器价格一般不超过一副刹车片,为何实际普及率却仍然百不及一,远逊于刹车片,难道仅仅只是风险意识不强、认识不足那么简单? 1. 火灾实际发生的概率远不如交通事故 尽管火灾事故的后果让人难以承受,但比起每天都在频繁上演的交通事故而言,概率却小得多,身边的交通事故常见,而一般人有机会身临其境或亲眼目睹到火灾,恐怕一生当中屈指可数。 2. 刹车片的功能不可或缺,无法替代 刹车片是通过减速直接避免机械伤害,报警器的功能仅仅只是为了及早发现火情,以避免人员受到伤害并尽量降低财产损失,为了达成这些安全目标,刹车片是绕不开的关键环节,只有靠它才能做到;而报警器只是环节之一,甚至可以绕开,并不是说没有报警器一定 就 会造成伤害,甚至连有报警器的场所也未见得能明显降低伤害。 3. 刹车片常用,而探测器不常用 探测器不常“用”的意思是:尽管探测器一直处于运行状态,但只有真正发生火情时才可以“用”得上,如果一直平安无事,那么探测器是没什么“用”的;刹车片则无需多言,只要车轮一开始转动,随时都要备刹。 4. 探测器使用中会带来一些副面及负面问题 火灾探测器可能会“误报”,空气中的尘埃或湿度等因素都会引发报警, 包括电子元器件及线路中的各种故障, 并不是说它真的就误报,只是报的不是真火警而已,所以统一称其为:误报,烦躁之余,用户干脆一拔了之,如果懒于更换电池或是疏于维护,最终可能也就不了了之,至于误报引起的反应过激与集体恐慌,也在所难免。 进一步来看,倘若一次真火警夹杂在十次假火警当中,反倒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狼来了”的认知在思想上形成麻痹,反倒会不为之所“动”,这样的真实案例并不鲜见。 5. 火灾伤害的急迫性不比交通事故 火灾事故即使“猛于虎”,多少还有几分钟的反应时间,并且有多种应对方式,交通事故则截然不同,一瞬间可能就是天壤之别,所以对火灾的探测,真的要说急迫,好像并没有急迫到那种程度,实际部分火灾发生时还伴随有其它征兆:如爆炸、停电、火光、声响、热量等,这些都可以间接起到提醒作用,察觉到异常,从而做出反应,“人”本身就是最灵敏、最可靠、最先进的“探测器”,所以在人员密集区(例如商场、学校等),想必探测器的反应速度还不如人,它的执行过程毕竟都是“机械”的、被动的,更何况相当一部分火灾是由于人员操作引起,为此探测器更多的仅适用于一些隐蔽场所。 6. 火灾探测器的实际应用存在局限性 要迅速探测到火情,与探测器所处位置及风向都有关系,空间也要求具有一定封闭性,也就是说,无论是探测烟雾还是温度,如果“运气”不好,可能还要多等一会儿,起火点一开始未必就在传感器附近,等到烟雾或热量积聚,才能“捕捉”到火灾所带来的这些异常信息,实际当中为了确保逃生,可能连这点儿时间都“耗不起”。 鉴于上述分析, 火灾事故不常有,探测器不常“用”,性能不稳定,感知火灾方式的多样化,探测器的副面影响甚至是负面作用,报警略有延迟,使用场所的局限性 等等, 诸如此类的原因,结合历史上的实际表现,使得纵使它价格再便宜,用起来多少感觉有点儿“鸡肋”的味道。当然,刹车片属于执行元件,探测器是感知元件,两者不完全具有可比性。当你每次站在事故经验教训总结的立场上,从回溯的角度去看,会想当然地认为火灾报警器一定管用,但是,当你能够以侧面甚至是正向发展的眼光来看,又会发觉它的实际作用和功效,难以达到预期,可靠性及可依赖程度并不高。况且,就算最终能把火灾报警环节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也仅仅只是迈出了整个灭火应急救援行动的第一步,火情仍在继续,威胁与危机并未解除。 写到最后,火灾报警器到底可不可以有?个人以为:有,不见得能好到哪儿去;没有,结果未必就会差到哪儿去,当然,还是有必要区分不同的场所来讨论这一话题。 人类最早的火灾报警器是什么?
3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热度 33 kongling814 2017-2-23 20:52
记得我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跟一位老师说,练习口语没有用,我不想浪费时间在英语口语上面了,考研又不考。他反问我说,你考研考什么,我回答说考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他说, 难道你每天生活都用到你学的有关微生物的知识吗? 我竟然无言以对。之后还是听了他的话坚持去练习口语,尽管对于考研来说,那是“没用”的。 是啊,每天学的很多东西都用不到的,我考研的东西每天生活更是用不到的。不过很巧的是,考研微生物试卷发下来,整个页面不见一个中文,整张试卷是以英文命题,这是之前我备考期间往年试题从来没出现的。还好我平时无聊就会去记些微生物书本出现的单词,至少不至于看不明白试题,没有考太差。还记得考完微生物我打电话跟那位老师说试卷英文出题的事,他也很开心。 我们读书自古以来太过功利,“学而优则仕”。我们做其他很多事情也很功利,我们总是会以有用没用来衡量?什么叫有用呢? 书中如果没有了“黄金屋”和“颜如玉”,或者你能找到其他更快捷的办法得到,读到最后不但不能“仕”,甚至有可能还找不到工作,干嘛还要读书? 之后那个被我视为浪费时间的英语口语在研究生复试,之后工作面试,博士申请,在之后的各项工作中重要性不言自明,说成为我打开了之后的道路也不为过分。这让我想起了很久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在餐馆打工的张曼玉很努力地在学英语,她一边擦玻璃一边记单词,因为她坚信 “If you can speak English, you can work anywhere”。当时我看这部电影感触最深的是 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打工妹都没有放弃学习,还有着梦想去全世界工作 ,你我又有什么资格停下来学习?不过这个电影我都想不起来是哪部了。 后来又有一个事情。我跟我的一个长辈说,我现在的新工作是新的领域,跨度很大,我要学习很多新的知识和技能,都得从头学。我的这个长辈听了反问, 你学这些有什么用呢?以后你要是不做这行对将来找工作也没帮助吧? 又回到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说用他能听明白的语言回答。 我学的这些东西到底有没有用? 我跟另外一个的朋友谈起来,还好他的态度截然不同,觉得工作中能学新东西很好,而且他认为有机会的话,博后就应该换个领域,最好不要一直呆在一个地方。 我自己是很珍惜在工作中要学新东西的机会,还不用给学费,觉得自己赚了很大便宜。 有个很久没有联系的老师,前段时间联系我得知她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而她的这些问题刚好是我过去几个月研究的课题,如果没有接触这些新的知识,我根本不能了解也无从去帮助她。我都没想到有些东西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 如果我们总是想着读书有没有用,干脆就别读了。因为这样想的话,真的没用。 再退一步,活着有没有用?除了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加重社会负担,而且最后不免一死,活着好像也没有用,那大家干脆都别活了?是不是这样呢?
3750 次阅读|65 个评论
为何法国图书馆会劝林志颖父子退赛
热度 16 ninglz 2016-12-21 08:34
为 何 法国 图书馆 会 劝 林志 颖 父子退 赛 艺 人 林志 颖 ,因 带 儿子 Kimi 参加 《爸爸去哪儿》 节 目, 被更多的 观 众 所熟悉。 在网上看到一篇 来自 《趣味 频 道》 的文章, 讲 林志 颖 Kimi 父子在法国 图书节 遭遇 尴 尬 的事情, 觉 得很有意思 。 读书 , 为 何 读书 ?如何 读书 ? 这 个故事是一面 镜 子…… 文章 说 一年夏天, 林志 颖 带 着儿子小小志到 法国 里昂去旅游,恰好赶上 读书节 。 为 了鼓励孩子 们 多 读书 ,当地最大的市立 图书馆 开展了一 项 活 动 :两周内, 谁读书 最多,将有一份大礼物送 给 他。 林志 颖 和其他家 长 一 样 ,赶 紧给 孩子 报 了名, 规 定 时间 一到,小小志和其他很多孩子在市立 图书馆 工作人 员 的安排下, 领 到了要 读 的 书 。 小小志十分刻苦,放弃了一切活 动 ,一周后 经过 市立 图书馆 工作人 员 考核,小小志 读 会了三本 书 , 别 的法国孩子一本也没有完成。林志 颖 看着孩子成 绩 遥遥 领 先十分高 兴 , 对 孩子 频频 鼓励, 让 他再接再 厉 ,抓住剩下一周的 时间 ,争取 创记录给 老爸争光。 这时 ,市立 图书馆 工作人 员 来了, 带 着一份要 给 第一名的礼物, 对 林志 颖说 : “ 希望你的孩子放弃 这 次 读书 活 动 ,礼物可以先 发给 你。 ” 林志 颖 很惊 讶 地 问 : “ 还 有一周呢, 为 什么提前 给 礼物啊? 为 什么 让 我孩子退出? ” 工作人 员说 : “ 因 为 你的孩子 为 了 读书 而 读书 ,只想争第一,而不理解内容,没有感 觉 到 读书 的 乐 趣。 读书 不是比 赛 ,没有功利性,他 这样疯 狂地 读 ,要是得了第一,会 给 其他孩子作出不好的榜 样 。所以,我 们 提前 发给 你礼物。他退出了, 别 的孩子就没有了 忧虑 感,才会用心去感受 读书 的快 乐 。 ” 林志 颖 原本有些 愤 怒,但是听完了工作人 员 的 话 ,不由地 连连 点 头 ,最后 连 礼物也没要,很 诚恳 地主 动让 儿子退出了活 动 。 据 说这 件事 对 林志 颖 触 动 很大,他 对 朋友感慨道:“我 们 教育孩子 读书 ,目的都不 纯 , 规 定了目 标 ,好像是 为 了完成任 务 。 这 次法国之行 让 我明白了, 读书 就是放松,就是享受,孩子 读书仅仅 因 为读书 快 乐 ,就 这 么 简单 。” 文章后 边 写到: 从小被 规 定甚至被 强 制 读书 的中国人,在 长 大后 继续 保持 读书习惯 的很少。人 们 都在 电话 上(大声 谈话 ),不打 电话 就低 头 写 简讯 、刷微博或打游 戏 , 或喧 嚣 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惟独缺少一种 满 足的安宁。 而 这 些从小享受 读书乐 趣的法国人,却将 阅读 的 习惯 保持 终 生。火 车 上、地 铁 里、机 场 …… 眼光所及之 处 的法国人每人手拿一本 书 、一份 报纸 、或是一部kindle,旁若无人 专 心致志的 阅读 。 真正的 阅读 是指,你忘 记 周 围 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 乐 、悲 伤 、 愤 怒、平和。 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 验 ,不是那些碎片的 讯 息和夸 张 的 视频 可以取代的。 当然,网路侵 蚀阅读 是一个全球化的 现 象;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 让 人独 处 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 , 自己的灵魂 对话 的空 间 。 生活 总 是 让 人疲倦,我 们 都需要有短 暂 的 “ 关机 ” 时间 , 让 自己只与自己相 处 , 阅读 ,写作, 发 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或 许 我 们对 于一个 经济还 在迅速 发 展的 发 展中国家不 应过 分苛 责 , 过 于忙碌是 压 力所迫,并不是一种 过错 。但只是 忧虑 ,如果就此疏 远 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 为 此付出代价。 宁可慢一点,松一下…… 科学网上 谈读书 的文字不少, 照照“ 镜 子 ”,一定会在 对 比 中有所感触,有所启 发 …… 其 实 ,说开了, 岂 止 读书啊! 我们在许许 多多 的事情上,都逃不脱“有用无用”的功利思 维 …… 印在 日本最高 额 面额 一万日元 上的 教育家、思想家福 泽谕 吉 先生的弟子,庆应大学(七代)校长小泉信三先生在“读书论”中说:有用的,都会很快无用的 。 带着功利思维做事,做出来的“速成”“快餐”……虽可充一时之饥,却难以做到“历久弥香”。 而充满兴趣,全神贯注做出来的物件,虽不一定都能传世,但一定会看起来顺眼,用起来舒心,处起来平和,想起来耐人品味…… 红叶随笔 2016/12/21
个人分类: 教育漫谈|3203 次阅读|45 个评论
[转载]钱颖一:“无用”比“有用”更有用,好学比学好更重要,育人比育
热度 2 rbwxy197301 2016-11-22 08:59
在知行教育基金会(YES WE DO)慈善晚宴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就教育的基本问题发表演讲。他就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这三个基本问题,提出“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好学”比“学好”更重要;“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一、“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1939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弗来克斯纳在《哈泼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他在这篇文章写道,虽然麦克斯韦尔在1873年发表的电磁理论完全是抽象的数学,赫兹在1887年对他做的电磁波实验的实用价值也毫不关心,但是正是这些看上去无用的研究却为马科尼发明电报和电台奠定了基础。 再举一个工程中的例子。乔布斯当年大学一年级辍学后并没有离开学校,而是听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其中一门是美术字课。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无用的课,在十年后他设计电脑上的可变字体时发挥了作用。乔布斯这样说:“如果我当年没有去上这门美术字课,苹果电脑就不会发明这么漂亮的字体。” 以上例子告诉我们,对知识有用性的认识不能过于短视。我们心目中的“有用”,往往是指立竿见影式的马上有用。这种“短期功利主义”使得我们把知识的“有用性”局限在极其小的范围内。 比如,大学中人文类的专业和课程不受青睐。又比如,学生在选课前总要先考虑这课对找实习或找工作有什么用。可是另一方面,毕业10年、20年、30年的校友们,对他们在大学时期所上的课的评价,却与在校生很不一样:他们感到遗憾的是,当时学的所谓有用的课在后来变得如此无用;同时又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无用”但日后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类的课。有趣的是,不少美国商界的成功人士,他们在大学本科读的是“无用”的人文类专业,比如投资银行高盛的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在哈佛的本科专业是历史,私募基金黑石的CEO史蒂夫·施瓦茨曼在耶鲁的本科专业是文化与行为,PayPal联合创始人、《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在斯坦福的本科专业是哲学。 钱颖一对话彼得·蒂尔 有许多原因,使得毕业时间较长的人对知识“有用”的看法会基于更加长远的考量。首先,知识发展得快,过时得也快。许多在大学里学的知识虽然一时有用,但是没有多长时间就变得过时了;第二,多数人在一生中要更换多次工作和专业,他们后来从事的工作与他们早年在大学选择的专业不一样,甚至相距甚远;第三,人们对未来预测的能力很有限,只有在事后才能看清。乔布斯曾这样反思:“在我念大学时,是不可能把未来的很多点连接起来的。只是在10年之后,当我回头看时,是如此的清楚和显然。” 二、“好学”比“学好”更重要 在中学阶段,“好学生”就是“学得好的学生”,而学得好就是学习成绩好、考试成绩好。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磨练出一套怎样学好的方法,可以概括为:文科靠死记硬背,理科靠大量做题。 进入大学后,“好学生”就不应该是这种类型的“学得好”的学生,而应该是“好学的”学生。“学好”与“好学”有很大区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的境界:“学好”是学习中被动的接受,而“好学”则是学习中主动的探索;“学好”是今天学习的一个结果,而“好学”则是今后学习的一种习惯;“学好”只是对学习已有知识的一种度量,而“好学”则是对学习未来知识的一种态度;“学好”是为了掌握知识,而“好学”是为了探索问题;“学好”得到的是答案,而“好学”追求的是真理。“好学”远比“学好”更重要。 钱颖一对话埃隆·马斯克 “好学”是懂得怎样学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中有若干要素,我特别要强调“好奇”、“好问”、“好思”这三点。 我把好奇放在首位。多年前,四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到清华理学院与学生座谈。当被问到什么是科学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了好奇心。连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都说:“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 好奇是好学的第一要素,好学源于好奇。然而,我们发现,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好奇心”。我进一步的猜测是,人生来都是有好奇心的,是后天的教育把原始的好奇心磨灭了。 钱颖一对话蒂姆·库克 好奇往往导致好问,而好问是质疑既有知识、探求未知的起点。但是,我们面临的情况是,学生不好问,也不会问。我们不仅不鼓励学生质疑老师,而且还往往对那些喜欢质疑的学生产生负面印象。 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会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据说,犹太学生回到家里,家长问的是:“你今天提出了什么好问题”,甚至还接着问:“你提出的问题有没有老师回答不出来的”?以色列著名作家阿莫斯·奥兹说:“怀疑和争辩是犹太文明的特征。这是一种怀疑和争辩的文化,一种解释、反解释、重新解释、反对性解释的开放式自由问答游戏。”全球犹太人总数只有一千多万,还没有北京市人口多,而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犹太人以百计。这或许与他们的好问有关。 钱颖一对话扎克伯格、马云 三、“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教育如何体现“育人”?在我看来,作为目的的“人”包括“人文”、“人格”、“人生”三个方面,所以,关于人的教育,应该包括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格养成的教育和人生发展的教育。 钱颖一对话马化腾 人文是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言的。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都是科学进步与人文进步并举的。如果说科学是为了做事,那么人文是为了做人,做有品位的人。科学告诉你什么是真理,人文告诉你说真话的价值。台湾作家龙应台这样解读人文:文学使你看见原来看不见的东西,可以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从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从而有了走出思想迷宫的可能;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其特定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文学让你看见,哲学让你定位,历史让你连接,这都是人文的价值。 台湾作家龙应台 以人文为基础的人格是做人的准则。人格养成是人的教育的基础,正直诚实是对人格的基本要求,而对人格的起码要求就是人格底线。说话有底线,就是说话讲真话;做事有底线,就是做事有原则;做人有底线,就是做人有良知。人格的底线就是文明人的底线。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经批评我们的一些精英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批评的不是一般的利己主义者,而是那些学过很多知识、善于利用制度的缺陷和传统的弊端,同时又没有人格底线的利己主义者。 我们当前的教育中,相对而言,我们更缺乏对人文精神、人格养成、人生发展的教育。理解人文价值,坚守人格底线,反省人生意义,应成为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必修课。 转自: http://sanwen8.cn/p/58abiRE.html
个人分类: 文章转载|1705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研中您做的东西有用吗?
热度 1 mashengwei 2016-10-8 17:57
今天老头告诉我做的某个文件没用,沟通一番之后我还是删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做的这个文件很多同学用很久了,突然今天老头告诉我这个文件没用。我联想到我们经常问这个东西有用?面对课题,很多人不止一遍地问:我做的这个东西值得吗?有用吗?值得我浪费我的青春在这里吗?回家的时候,我家里的那些长辈总问你读博是干啥的,我解释一番之后,看他们似懂非懂的样子,我会再补充一句,等我工作了这个东西能赚大钱,比咱村那个谁谁赚的还多,他们忽然就懂了。看你的眼神貌似也有点不一样。教大家一招,如果回家有老人问你做啥工作?你直接告诉他你赚多少钱,比他儿子要赚的多,这样他就不会继续问些没用的了。问工作就是问钱,问有没有用就是问赚的多不多。也许一句话说的很对今天之社会是一个商业的时代。 一个技术、知识、物件有没有用、是救人还是杀人,是小用还是大用,不是取决于技术、知识、物件本身,而是取决于用它的人。做科研或课题,首先要问问这东西有用吗。哪怕发表文章,一定少不了说明这项研究的意义(有的时候还要大谈特谈)。申请基金的时候又有多少本子是因为做的研究没用,或者应用价值不大被拒的?诚然,追求一项技术、知识、物件有用是没错的,但是若是时时以“有用没用“去评价一项技术、一门知识、甚至一个人,恐怕就不妥了。 有句话叫做“眼光要放长远“,放在这里也是合适的,只是追求一项研究有没有用,那就是把眼光放在眼前,时间长了会出大事,再说谁又能保证今天有用的技术指不定哪天被一个今天看似没用的另一个技术取代呢?作为个人,作为一个从事科研的人,不应该只顾着眼前有用的那些,还要兼顾一些看似没用的。作为一个国家、民族,除了资助一些眼前有重大应用价值的课题外,还要注重一些今天看似没有用的研究。作为基金的评委也要持有这样的眼光才能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全人类。(我怎么想的这么宏观了)。 我们评价一项技术、一门知识、一个物件、甚至一个人,是基于我们过去的认知去判断。过去的认知是对还是错呢?我们现在知道是对的,未来还是对的吗?对呀,未来的事情谁说的准呢。既然说不准,我们利用它去判断一个“ 东西“是不是也要思量思量。一个领域内,哪怕是世界最顶尖的专家也不敢也不能说,这个领域内的东西我都知道有没有用。更何况一个外人去看呢? 对于一项技术、一门知识只问有没有用,说明还没有脱离低级趣味。做科研,有的时候需要勇气去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做科研,树新风,争做一个“高尚“的人!!
2749 次阅读|3 个评论
论读书
sstone2009 2015-4-4 20:36
纵观人的一生,盖棺定论的依据,不是这个人读书多少,而是他做了什么?这些事情的价值多少? 一个人的自娱自乐式的读书,与痴迷游戏有什么区别? 倘若,因读书而事业更大,助人更多,社会更美!那才是真读书! 读书观,即是人生观。人生观,未必受读书影响。而人生观将影响我们一生的走向! 读书,贵思考,贵笃行,不论多寡,在吸收,在施行!观正、心正、行正,则处处皆书,皆学问,皆有用! 读书有几种境界:一种,翻几页就懂了,无需细读;一种,读毕,恍然有悟;一种,读毕,沾沾自喜,无求甚解,自娱而已;一种,翻几页,厌恶弃之;一种,读无数,如一本,似游戏! 陶冶情操的读书,那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了。问题是,陶冶了情操没有? 比如读一本书,有人看到仁,有人看到智,有人看到诈,有人看到淫……如何才是陶冶情操? 一个高尚情操的人,不管著书立说,还是笑谈人生,都能给旁人启迪、正气,那是何等有益啊! 我有位朋友,读书无数,令人敬服,可惜,言谈起来,除了那些书中人物或作者的琐事、打趣,别无他物!可惜!可惜! 读艺知美,读医知病,读史知道,读人知情,读业知进……所以我知足!
个人分类: 随笔|2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不能纠缠于有用没用
热度 15 Bobby 2013-9-20 14:17
总有些同志,喜欢用有用没用来评判科研,这些同志如果不是有很深的门户之见外,就是由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作怪。 有些科研与应用靠的比较近,也就是应用科学或应用基础科学,但也有些科研离应用比较远,比如一些纯理论的或纯基础的科学。搞应用的不该用搞应用的标准来衡量一切科研,同样搞理论的也不宜纯粹用发表 SCI 来衡量一切科研。这本是很简单的道理,但还是常有同志来犯。 那么恨铁不成钢是什么样的心理呢?就是目睹国内科研比较落后而西方科研比较先进,所以就急不可耐,拿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衡量国内科研,非比较得一无是处或处处不如人不可。西方在核心技术与涉及安全领域往往不向别国开放,这也不是不可理解。但也不能人人都搞核心技术呀?更何况核心技术也是由某些基础研究或边缘研究转化而来的。 搞科研我们只看是否揭示了真理或部分真理,是否提供了知识增量,至于有用没用,不应该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某种角度讲,科研选题除传承外,也是有科学家个人“品味”存在的。另外体制的压力也有些影响。大家比较诟病大量“ me too ”型科研存在也不是没有道理。但这需要慢慢改变,而不是一棒子打死。 中国人对于实用的文化心理已经吃了不少苦头。为什么现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在我国?不排除我国实用的文化心理作祟。有人说,我国古代只有技术而没有理论,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958 次阅读|34 个评论
为什么提倡读书无用论
热度 9 szc009 2012-4-30 14:10
这个题目是南怀瑾讲的,起初俺读了还不相信,这个一辈子只关心两件事( 世上苍生架上书 )的人,怎么会提倡读书无用呢? 刚看了王德华老师的博文: 科学网上不应该鼓励读书无用的言论 ,又想起了南怀瑾那篇《为什么提倡读书无用论》,在反复看了王老师的博文几遍后,仍觉得意犹未尽。俺就把那篇旧文翻出来,之前俺看南怀瑾那篇文章反复看了很多遍的,也还做了评注(红笔部分),一并放在这里,一则与王老师文章做个比对补充;二则俺的评注属于俗论,可以做到雅俗共赏。 南怀瑾 :我现在 (这个“现在”用的好) 还 (绝妙) 发现读书无用论,拿到博士没有用,将来博士会越来越多。 ( 其实大家都是为了生计找工作的,一样悲欢逐世波,不为名利怎么活?) 为什么我提倡读书无用论?我发现中国的经验,包括我在内都是乡巴佬,乡下的小孩子出身,因为读书害了自己一辈子 ( 确实不在少数,俺也看到很多)。 读完了以后,说名满天下,骗人的 (此三字可省略,虽说人家是虚名,怎么也得留点面子不是。) ,对地方上、家乡一点贡献都没有 (可不可以不要那么深刻嘛?俺一直在寻找回乡的路,你知道火车有多挤人,尤其是春运的时候,还要转好几趟汽车,回家不容易啊) 。你看乡下的老太太,老头子,辛辛苦苦培养一个孩子读书 (辛苦,也可怜啊) ,读完了以后就到城市来了,到城市再也不回乡贡献了 (可悲啊,不过那房子好像还是家乡人建的啊,建设的欠账都没拿到,房贷是不能拿拖欠给父辈的工资抵扣的!) 。所以我主张大教授大学者统统回乡去教小学 (注意啊,偏题了,不是读书无用嘛?) 。否则,这个国家不得了 (忧国忧民不值钱的) ,知识越普及学问越没有了 (现象) ,社会越空虚了 (变化中的现象) ,农村破产 (这个是现象回归出来的结果) ,没有人才 (我要反驳,人才很多啊,根据供需原理,人才还很便宜,一定人才济济。联系上下文一想,不对啊,应该是根本上没人才吧。都是读书不认真惹的祸,还不如不读书。) ,这不是读书无用论吗? (这是读书无用论吗?) 此其一。 第二,书读多了的人,什么都不肯做 (你别说,俺确实很懒,可是也没读很多书,惭愧) 。然后游手好闲,专门吹牛,实际上一点事都做不好。尤其,女孩子们书读多了,嫁人都困难 (这个,这个,情何以堪啊) 。因为一定要嫁一个比自己学问好,比自己高一点的,实际上,学问好的不多啊 (您早说嘛,害得俺寻寻觅觅,从中原到湘江畔,一路又到长江源,学问好真不多见) ! 所以,我常常鼓励大家读书要注意 (第三次跑题了,要思考,别被标题误导) ,中国人讲的,读书有个目标的,我们当时就受这个思想的影响。中国讲教育,读书不是为了做官 (现在有多少人不是呢?你不知道考公务员多么激烈啊,现在的娃也是很苦滴了) 。像我当年读书,我的祖母就吩咐过我,孩子啊,读书可以,千万不要做官。我说为什么啊?“一代做官九代牛” (现代人做官是“一代做官几代人都很牛”) ,做了一代官,就做了很多不好的事,九辈子要做牛做马,回报给老百姓的。所以读书可以,不能做官 (读书为了做官才是无用,很多做官的不读书了,有人代考的) 。 我们中国古代讲读书是什么呢?《朱子治家格言》两句话,我们都背的:“ 读书志在圣贤 ” (俺很惶恐) ,读书的目的是准备做尧舜,学大禹王一样,建设国家 (巍巍乎,高哉!浩浩乎,远哉!) 。所以“ 为官心存君国 ”,古代我们受的教育,做官是报效国家的 (读书不是为了做官,做官也是可以的) 。 三十年前,有一个学生,师范大学的博士,我也是他的指导老师。跟我很久了。有一天他跟我谈起来,说很多教育家坐在一起谈论,大家都说,这个教育怎么得了啊!我说不要讲了,我从小听到现在,就说“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 (应该说“士风日下,人心不古”更确切,士风不是指每一个人,但跟每一个人都有关系的。不要看到古,就以为古老,古板,其实这个古是古风,一般是说德化社会下的风尚,也有人说是周朝社会风尚,貌似狭隘了,不过孔子是不可能说唐朝的。) 。我说没有问题啦,你们老的不要担心,我们死了以后太阳照样从东边出来,不会西边出来的啊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为古人担忧,得为后代着想!) 。不过现在教育有问题,有个学生拿到博士,他说,老师啊,现在教育目标在考试 (现在与时俱进了,考试还要作弊的;还要写论文的,写论文还要复制、黏贴啥的) 。我说你讲得对,这句话好讽刺啊! (干的人多了就不是讽刺了,到处都是刺。) 你看现在的教育,小学生背的书包那么重 (有家长帮着背书包,不用担心,作业写不完,家长帮忙) ,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尽玩的 (我也很怀念小时候,不过怀念归怀念) 。我现在能够向你们报告得出来的,都是十一岁、十二、三岁的学问啊! (你这不是夸自己神童嘛?不过俺确实是十四、五才开始背点东西,现在记得的诗词啥的也都是那2年的。) 那时读书都是背的,书背完了就玩,到处玩,哪里像现在这么辛苦。所以我现在八九十岁了,有时候晚上看报还不戴眼镜呢。你们现在那个灯光太亮,把小孩子弄得都架着眼镜,这个国家一旦有事,这些人怎么出来当兵打仗啊?然后报告敌人慢点放炮啊,我眼镜还没有戴上,那行吗? (老先生还是很幽默的嘛。) 所以都是问题! 现在你看为了考试,小学读的书到中学没有用了,拼命考,还补习,中学读的书,到高中没有用了;高中读的书,到大学没有用了;出去留学,就更没有用了 (压根就没学好,咋个用?) 。你看读书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当年的教育方法,十几岁读出来的书,一辈子有用,越老越好,越熟越好。(俺问过上百号大学生,除了应付考试之外,那些书自己读过三遍以上,答案都是“没有”,学英语没学好,繁荣出来N多的英语辅导机构,很多大学生汉语文章不成章。) 现在读的书啊,幼儿园开始,“小白兔,两只耳朵跳三跳”,跳六跳也没有用啊!这个背了干什么用啊? (可以娱乐、愚乐嘛!给您老出个成语填空题,小学3年级水准的:___的人流(参考答案:熙熙攘攘),小学生答:无痛。) 家长们也不懂,拼命鼓励孩子考好的大学,大学考取了,留学回来,读博士。我说你们博士有什么用啊?你看今天社会,所有的博士都是给那个“不是”用的。那种人什么都不是,格老子我有钱就可以请你一百个博士。 (不要把什么都看破了,不好。有些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对不对?) 对不对?所以是读书无用论吧?读书的目的不在学位啊! 我们现在读书,教育没有宗旨。(您一直在书读书的目的啊,我想哭了,您不是说读书无用吗?) 这个学生一提说教育的目标是考试,我说对了,怪不得。台湾当年也是同我们现在一样。喜欢外国留学回来的博士,结果没有用。 (看来国内还是落后了,最近才喜欢得厉害。) 因此,台湾有个老辈子的公务员 (热啊 ) ,最后死了。死以前写副对子拿来给我看,我说真好: 为五斗米折腰 三卡三考 丧尽气节 领百万元滚蛋 一分一厘 了此残生 (我无话可说了,还有人会写对子?) 读书出来拿到博士做官,就是为了一点薪水,五斗米是待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五柳先生家米米多啊!) 晋朝陶渊明那个时候的待遇,是一个月五斗米。折腰,就是跪下来给人家行礼。“三卡三考”,形容台湾当年,“三卡”,早晨八点钟签到,有个卡片的,下班也要签卡的,审查你。“三考”,小学考中学,中学考高中,高中考大学,大学考留学,留学回来做公务员,三年一考试,才能够升上去,把读书人、知识分子的人格都磨光了。 (试问:人格多少钱一斤?) 然后,到老了退休,“领百万元滚蛋”,最后退休了拿一百万元,“一分一厘”,放在银行里拿利息,“了此残生”,是这么过一辈子。这是知识分子!现在当然好一点啦。可是,我看来也差不多。 (现在城管都很威武,国家公务员啊!) 当年明清考的文章,就是大家都骂的八股文。我现在问这些学者,你们光骂八股文,八股文章你懂不懂?我看没有一个懂。我说你看都没有看过,八股文章你不要轻视不要骂喔,我说也蛮逻辑的,有他的文学。所谓八股,一个题目,你看准了题目的内容是什么,第一个先说正面的理由,再加上反面理由,两股了;然后第三股综合起来。所以一篇文章有起承转合。八股文是不好,我们当年也骂,所以有两句话,“消磨天下英雄气,八股文章台阁书”,考试是消磨天下英雄气。现在的联考也是消磨天下英雄气。过去用功名把天下英雄消磨了,现在天下英雄还只有十一二岁而已!可是已经把他的头脑、眼睛都消磨了。太可怜了!这个教育,我非常痛心的啊! (现在已经没有八股了,咋懂?写作文有模板,写论文有格式的,不想考高分啊,不想要奖学金啊,不想拿毕业证了……) 假使我来搞教育的话 (你要是为了教育,我就原谅你个标题党吧!) ,我是快要死的人啦 (我还年轻了,救救我,孩子还小,救救孩子。) ,当然是假使 (能不能当真使啊?拜托啦!) 。把现在这个教育制度,这个学校统统废掉,不要浪费钱 (哈哈,学校已经废掉了,只是还在大把大把的浪费钱) 。有最好的办法,不浪费钱,而每个培养出来的是人才,那是真办教育了,这个闲话不说。 (这个禅机还是要透露点的,哪怕偶尔透漏下,俺的悟性不大好!) 最后俺也做副对联,不过有点绕,没得错别字滴: 上联: 读无用者书,唯有无用处用! 下联:做有为之人,实无有为所为? 横批:读书合用
个人分类: 省思教育|3517 次阅读|22 个评论
哲学 vs. 科学
热度 5 等离子体科学 2011-6-15 11:54
这场“比赛”在科学网上很是讨论了一阵,甚至扩展到了 “有趣 vs. 有用” 。 对喜欢“与国际接轨”的文理科的博士们来说、特别是对从英语国家留学回来的博士们来说,这应该不是问题。因为这些人的博士学位,在英文里就是 PhD —— Doctor of Philosophy ——翻译过来,就是“哲学博士”。 那么是否有“科学”博士呢? 笔者就学的学院( School of Applied Science Engineering ,简称 SEAS )也授予 Doctor of Engineering Science 的学位,“硬译”一下,就是“工程科学博士”学位。不过我们 APNE ( Applied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现在叫 APAM —— Applied Physics Applied Math )的学生都到 GSAS (文理学院——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Sciences )注册,申请的也是 PhD 。而且,在学校里尽管多数学院( Schools )都冠以 Graduate School ,但是提起 Graduate School ,人人都知道指的是 GSAS !也就是说,只有文理学院才是正宗的“ 研究生院 ”,只有这个学院授予的 PhD 才是正宗的博士学位! 说到硕士就更明显了。笔者曾在《 我的三个硕士学位 》中有介绍,抄一段在这里: 一个是 Master of Science 。这是我当时就读的 Dept. of Applied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发给 ” 每一个修完了一年级研究生课程,考试合格的研究生。你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 另一个是 “ Master of Philosophy ” ,也是 “ 发 ” 的 —— 给所有通过 博士资格考试的研究生,也是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 说明什么呢?——“科学”( Science )在与“哲学”( Philosophy )的对垒中吃了败仗!!! :p 要得“哲学硕士”( Master of Philosophy ),你必须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而那些没考过的,发你一个“科学硕士”( Master of Science )! 你说哲学有学问还是科学有学问?!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3546 次阅读|12 个评论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有什么用”的话题。
热度 2 liwei999 2011-6-14 16:41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有什么用”的话题。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13/2011 20:09:51 这是风老师博文 Just for fun! 中的疑问。对应着这篇文章,又有几位“高手”写了 研究的目的,只是为了fun么? 和 有用与有趣 的文章。 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有什么用”的问题,需要有个正面的理解。可以说“证明了”本身就是“用”了。 另外的一个“用处”就是维持学术的水准。因为人要死,要死去的那一代人的东西有个传承的问题。要传承,就要有人来做这些事情,如同妈妈教孩子一样。 研究的“正道”用途是教育。“邪道”是赌博。宏观上看,开赌场的都是赚钱的,而赌客则是有输有赢。输的人是绝对的多数,而赢的人是少数。投资搞研究,与开赌场的意义是差不多的。从这个意义上论,“Just for fun!”是个很合适的解释。 纸货币也是有实际价值的。至少纸货币的流通会带来利息。就如同高速公路坐地收钱一样,货币就是汽车,中央银行就是收款台。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5280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用的,没用了;没用的,有用了。555......
热度 9 zlyang 2011-6-3 12:21
有用的,没用了;没用的,有用了。555......
有用的,没用了;没用的,有用了。 555...... 以上两个小动画为“新浪网”的“ 悠嘻猴 ”。 Dropping the Pilot ( 老漫画: 俾斯麦下岗 )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1890_Bismarcks_Ruecktritt.jpg Caricature by Sir John Tenniel (1820-1914), first published in the British magazine Punch, March 1890. Showing German Emperor Wilhelm II and the leaving Chancellor Otto von Bismarck. “Dropping the Pilot,” cartoon by Sir John Tenniel commenting on the forced resignation of Otto von Bismarck from the government of Emperor William II (Kaiser Wilhelm) of Germany, 1890
5738 次阅读|22 个评论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热度 2 hjf306 2011-3-8 19:03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庄子·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实验室前有一片绿地,种有花花草草,一年四季倒也翠绿。几棵桂树下设有石桌椅,供人休息娱乐。其中有张桌子,不知为何裂成几块散落一地。由于平时经常在实验室,眼睛对着显示器身体也没怎么运动,坐久了难免疲劳。于是,每过一个多小时都会出去绕着校园散散步,放松眼睛也当锻炼身体。后来不知道哪天头脑发热想练练口语,于是打印了几篇英语美文,每次散步后就走到绿地里读上几遍。这个时候,这张损坏的石桌反倒成了我的首选。因为断裂而无人问津,因而也没有纸屑果皮等垃圾,不至于影响心情。更重要的是,在此处朗读既不会受人影响也不会影响他人,实为一举两得。 一张破石桌,对于过路人或许毫无用处,可对我而言反倒成了最佳选择。同一事物,对不同人也会有不同效用。有用,无用,恐怕也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 再上纲上线地说,“用与无用,都是根据具体某个问题而言的(在具体应用层面内)。“无用之用”指的是那些不针对具体问题,类似于形而上,在具体的应用层面表现为“无用”,即处理具体问题时好像用不到,但是对于某类的多个问题的处理具有方向性指导意义。庄子认为存在最高层面的指导规则(道),它的用就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就是对所有的存在都有指导意义,或者说都符合道的规则。”(该段引号文字摘自网络) 无论如何,庄子是个富有智慧、或者情商值极高的人,读一读他的书,总能有所收获,或大或小,或“有用”或“无用”。过几天也去图书馆借本看看。各位博友若有较好的庄子注解书籍,还请不吝推荐,定当感激涕零,定当以点击率回报之~~
个人分类: 我思我在|6023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