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归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人生抉择取决于工作地
lazybones 2018-9-22 08:00
最近老是梦见旧人旧事,难道归海已成事实? 唯一不舍的是这里宽阔的街道,哈!
22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析适应力与能力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jiangjiping 2018-1-31 07:33
浅析适应力与能力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蒋继平 2018年1月30日 我在昨天的【外国学者在美国相当于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境况】一文中说到:“ 最后,一些适应力比较强的外国学者就在美国定居, 安家乐业, 归化成为美国公民, 那些适应力较差的就回各自的祖国。同样,农民工中那些适应力比较强的就在城里扎下了根,成为城市的一份子, 那些适应力较差的还是回到故乡过农村人的生活。” 在我的博文评论中, 我发现一些读者好像误解了我的意思, 把适应力与能力和价值等同起来了。这样的话, 可能会导致绝大多数已经海归的学者的不满, 认为我在贬低他们的价值和能力。为了消除这个可能的误会, 我这篇文章专门来谈谈适应力与能力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我文章中提及的适应力与能力和价值没有任何关系, 是指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反应, 是生物的一种本能。这种生物的本能与自身的价值没有任何正相关的关系。 现在让我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来证明我的观点。小草的适应力比水稻要强的多, 可是小草的价值远远比不上水稻, 是不是?所以, 很明显,适应力与价值没有正相关的关系。 再来举一个大家也熟悉的例子来说明适应力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文革期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也知道当代农民工进城的事态。城市青年到农村在许多方面觉得不适应, 这在许多文学著作中已经明显表示出来了, 用不着我多说。这些青年人不适应农村的生活环境, 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行, 而是因为农村的环境条件与城市的环境条件有很大的差异。城市的环境条件要明显的比农村好一些。生物的本能总是趋向于更好的生活环境。 因而, 这些青年人从好的环境到艰苦的环境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不适应。 尽管他们有知识文化, 在能力上甚至比农村青年更有学问和见识。与此却却相反, 农民工进城就显得比较适应,他们很愿意生活在城市。他们能够在城市扎下根来。 这不是他们的能力强, 而是他们愿意承受生活的无奈,是一种生物适应力的自我表露, 是从艰苦环境走向优良环境的本能追求。 上面的这个例子清楚地说明适应力与能力之间没有任何正相关的关系, 也就是说, 适应力强并不等于能力强。反过来, 能力强并不代表适应力强。 在懂得这个道理后, 我们不应该认为那些因为不适应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人是能力和价值有问题, 而应该认为是他们自己个人的人生选择。 我始终觉得, 美国有美国的优势, 中国有中国的特长。美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比较好,蓝天白云,到处是绿地草坪,人民遵纪守法,礼貌谦让,平等相待。但是, 人情淡薄, 相当孤独寂寞。中国非常热闹,吃喝便宜, 国家单位责任轻松。但是,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较差。 在这种差异下,喜欢环境优美和守得住孤独寂寞的人就选择留在美国, 喜欢轻松热闹和好吃好喝的人就选择回国。 这里没有能力和价值的因素。 要是一定要将海归和归海的两类人群按照适应力来区分的话, 那么就我本人的划分应该是:海归 = 水稻和返城下乡知青, 归海 = 小草和进城打工定居城市的农民工。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4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趣的错误信息
热度 31 weijia2009 2013-7-1 22:29
有趣的错误信息 贾伟 刚才无意间看到网上的一篇文章,是《 中国青年报 》在2013年02月01日07 版发表的,文章第一句话就让人跌破眼镜: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副院长贾伟教授在评论张海霞教授提出的语文教育问题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这位记者大概在网上花了几秒钟搜了下便“明确”了我的身份,可惜在网上弄到的这个信息已是陈年往事了。事实上我2008年7月正式辞去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和副院长一职,重新“归海” - 赴美国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担任终身教授(tenured Professor)。 近年来包括科学网博友在内的很多朋友都问我,你现在到底是在上交大还是美国、还是两边都做?我只能像祥林嫂般地一遍一遍跟他(她)们讲,我在交大已经辞职,交大药学院的工资发到08年7月,我8月1日到美国北卡报到上班。还有好几个人在科学网上或明或暗(用匿名的方式)问我:你既然在美国工作,为什么还能在前几年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一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我在这里一并作答:那个项目是我在国内工作时申请到的(07年),但离开交大后,我向科技部和负责这一个重大计划的(首席)饶子和老师主动做了汇报,随后辞去了首席一职,项目由别的老师(交大的敖平教授)接任首席。 刚才我又花了几分钟时间在网上看看有没有其他的关于我的错误信息,结果看到了好几则。有一则2008年2月的消息称: 贾伟教授发表最新《PNAS》文章 。看到这个已经挂在网上好几年的消息,我无语了,当时交大的赵立平课题组在PNAS上发了这篇文章,我们课题组只是合作单位之一,怎么就弄成了是我发表的?不过我也纳闷了,这个赵立平同学(也是我们科学网的博友)咋就一声不吭呢?下次见面我得试探一下,看立平还愿不愿意请我吃饭了。 还有个错误的消息让我笑了一通。一位仁兄转载了我的一篇博文: 中美两地招聘教授的比较 ,但他狡猾地换了个题目,以突出(调侃一下交大的)重点。新题目是, 贾伟:上海交大张杰校长让我参加评审工作,门口安排了一排“ 制服美女” 。为了表示这个题目靠谱,转载人特意把关键句子标红。实际上,博文说得清清楚楚,报告和面试是两个场合,报告会是前一天,门口安排有迎宾美女;而这个跟张杰校长主持的面试会没有半点关系。但文章做了技术处理后,眼睛一眨- 老母鸡变鸭,意思大不一样了!估计这个题目在网上转载后,我们备受交大师生爱戴的张帅哥的形象会有点受损,而我八成是脱不了干系啦。想到这里我笑不出来了,感觉心里有点不踏实了,像是十五个吊桶在打水– 七上八下的。。。
15034 次阅读|61 个评论
归海也有潮?
热度 37 weijia2009 2013-4-27 04:36
归海也有潮? 贾伟 前两天听说有个中科院的同事正在美国高校找工作,有点诧异。感觉他这些年在国内的事业顺风顺水,现在却跑到大洋这一边找工作。脱离了美国高校 7-8年,重新入职恐怕不那么容易。 不过这似乎不是偶然现象,今年以来就有 3-4个我较熟悉的国内同行都在美国高校系统找工作,有的在面试,有的已获得tentative offer 正在办理校内评审手续。这几个人当初海归时有的是百人,有的是千人,都属于高端人才。 考虑重新归海的人各有各的原因。一种说法是待遇上的“不可预见性”,他们说国内的薪水结构很不同,各种津贴占了较高的比例,基本工资并不高,而在国内干久了,势必要考虑退休的问题,未来退休金是按基本工资来计算的,预计到时候落差会很大。很多人海归得早,干的是千人的活,拿的是长江、百人甚至更低的待遇。即便是千人,也不知道合同期满后是否会继续延,不延怎么办?退休怎么办?总之有不少难以预见的东西让他们纠结并开始探求重新归海的可能性。 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如科研文化和价值观上的一些东西让高端海归们不适应,或虽然适应了仍不想匍匐于体系内而就此终了一身。 我推测未来的几年里归海者会逐步增多,但不至于成为一股可与“海归潮”相比拟的“热潮”。海归和归海,有来有去很正常,不必过度解读。一方面,体制的不同导致人才流动;另一方面,人才的流动也促进体制在竞争中调整。而东西方高校之间互相竞争性聘用人才,在未来将会是一种常态。
18176 次阅读|59 个评论
怎样才是"best man"?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12-14 00:07
怎样才是"best man"? 有人发了"红花"帖, May the best man win! 但是,怎样才是"best man"? 有海龟后, 认为90%土鳖不够龟! 自己还没成"best", 就又归海了去求"best"了! 那么, 他的所谓"best"难道就也是我们的吗?
个人分类: 其它|2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龟复归海,只为坚守住心灵深处的家——孤独
热度 21 ljry8044 2011-3-10 07:20
海龟复归海,只为坚守住心灵深处的家——孤独
我喜欢看美国国家地理关于印度虎、西伯利亚虎等野生动物纪录片,常常梦想着那些回荡在山林中的虎啸声能在中国华南野外重现,这里曾孕育了大自然的精灵和中国的文化源泉——中国虎(中国独有的华南虎)。 可如今,野生中国虎早已灭绝,剩下不到 100 只还多存在因近亲繁殖等因素导致的基因缺陷,行将灭绝,而拯救华南虎的最佳方法却是将其送到远离故土的非洲野化,那里原本是适应群居的狮子的水土。为此,华裔才女全莉斥资一千万的毕生心血挑选了 2 只华南虎去进行野化训练,历经攻击谩骂、排挤打压、欺骗等重重挫折,几乎崩溃,幸好其已经退出银行界的英国丈夫斯图尔特不仅拿出了自己的积蓄支持她,还逼迫自己重新开始工作,全力以赴资助全莉,为拯救中国虎花费 1000 多万美元…… 于是,令我欣喜至极的奇迹发生了,这些已被宣布绝种的孤傲的中国精灵居然在非洲野外存活且成功繁衍后代了…… 注意,理论上,老虎只适合在丛林而非非洲大草原生存,事实上,已有一只华南虎和几只幼崽在野化过程中夭折,所幸的是,剩下的还是顽强生存下来了,只要有那么一点点像样的空间,这些中国精灵就不会亡。 曾经活跃在华南的中国独有的孤傲精灵,如今只在非洲野外有。 感谢两位伟大的国际友人和非洲大草原,我们终于可以重新听到野生中国虎的啸声了。 感谢米国,使得我一复又归海的江南老乡得以像中国虎一样,拥有了自由的个人生活选择,并承担好充分的家庭责任,得以于充裕的孤独中悉听心灵深处的声音,并在博客中抒发出来滋润这我们这些在迷失在喧嚣中的国人的心灵: 至美人生止于静 喧嚣过后终发觉,我们的生活的确热闹得有点过头了,我在这样的氛围里工作十几年,说实在的,记不清在七嘴八舌、香烟缭绕的会议桌旁达成过什么共识,在人声嘈杂、推杯换盏的酒席上叙出过什么真正的友情来。一路走来,觉得生命中想要珍惜的美景似乎总是在幻化,总是那么难以留住,有一天忽然明白过来,原来是我们自己一直在喧闹中躁动,一直在朝秦暮楚。心念错杂,再好的景色都是荒芜!在平平淡淡中终于发现,我们内心所渴望的绿野,原来近在咫尺!理想、计划、甚至是传说中的格物致知,在平实的路途上其实都是可以实现的。 我们的人生太喧闹,稍不留神,很多梦想在滚滚红尘中就这么过眼云烟了。 内心的不安比人世的缭乱更影响我们的心情。如果这世上晴雨都可任其有无的话,我们更可以少一些利害之念、得失之患了,当你心静如水,也就无所谓 “ 雨 ” 还是 “ 晴 ” 了。 心静不下来就谈不上做大事,没有恒心和专注就势必浪费青春而蹉跎岁月。不要着急跟风,安静下来,凝神专注于自己手头上的重要工作,学会享受工作带来的快乐!享受人生的快乐! 其实你们不觉得人生之路也应该这么走么?要么智者千虑而没有行动,要么东一头西一头没有方向,这是 99% 的人在干的事 —— 那些大多是高智商的人。而我们呢,要“愚笨地”走我们自己的路,从容淡定地往心目中的顶峰攀登 - 看尽沿途的无限风光,这才叫美丽人生! 我们这个社会辛苦了很多年,财富聚集了不少,但是并未像预计的那样 “ 小康 ” 起来,幸福没有来,而健康又在离我们而去。也许在异国他乡的静思中我们可以反省一些过去所谓的成就,在披星戴月、风雨兼程中我们似乎并未走得很远,更多的时候,我们在原地打转或者在倒退。 孤独殇之反思 每一个社会的成员都需要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拥有一点陪家人说话、和知己聊天、跟自己孩子下盘棋的时间。如果连这一点点时间都要牺牲,那我们就应该问一下自己到底在从事一种什么样的崇高事业了!我想,这种伟大、崇高到极致时也许跟蠢不可及的 “ 零 ” 就很接近了。 家——其实就在心灵深处 生命其实就是让我们不断迷失、不断顿悟却又永远无法解决的一道试题,当我们无法清晰地看清自己的内心,痛苦和迷失在所难免。但这道试题的魅力在于它能给我们绵长的思考和回味。在回味中,我们能听到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告别迷失后,我们才能找到内心要前往的途径。而当我们在痛苦的跋涉中,心中有一个温暖的家让我们思念,至少还是幸福的。 宗教里说家应该在天上,我想我们的家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到哪里,哪里就是家。心中的家是不朽的,当红尘流逝,一切都时过境迁,那些曾经拥有的鲜艳都缓慢褪去,就像冬日里的黄叶在枝头消失殆尽时,我们却发现她依然站在我们儿时上学的路口在等待着,于是,她就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种永恒。 大器 我们的生活显然长久地误会了大器,以为大器就是翻云覆雨的大手笔,或者是高屋建瓴、 “ 四两拨千斤 ” 的大智慧,或者是一次演讲拥有多少新名词能引起无数次掌声的大领导。其实,生活之大器,必产生于平实的处世态度,在专注和执着的求索中体验彻心彻骨的灼热和寒冷,最终超越自己个性上的局限,抵达一种人生意义上的大气磅礴。 于是,生命才会变得异常的精彩。 科学局限与东方文化之优势 科学应是发展的,科学从西方来,但在生命科学研究中,东方文化或许有更接近于生命本质的思维和理解方式,现代科学是否会在东方的国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更新将是我们很多学者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 我们常常赞叹人类的科学知识和力量之伟大。抬头仰望星空,我们知道人类的科技已经越出地球,远达太阳系的边缘,而我们的天文望远镜已经穿越茫茫宇宙,在探测多少光年以外的恒星和黑洞的变化。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小问题 - 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头顶上是否会下雨、什么时候下,我们的天气预报好像还没有农村里某一个毫无科学知识的老农说得更准确些。难道经验不重要么? 寄语与期盼 我内心的一个祈求是能更好的理解变化中的世界和自己身边的学子,在淡泊宁静中获得一双慧眼,看清我们社会变革中静寂无声的山崩地裂和沧海桑田!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速变化中的社会,再没有一个长期固定的目标让我们为之奋斗、为之翘首以盼了,但我想这不是我们需要全民 “ 投机 ” 的理由,对自身的投资和提高应该是永恒的,这是我们人生目的所在,也是我们有能力捕捉 “ 上好 ” 机会的先决条件! 在五光十色的万象中,我们期盼这个社会能往前进步,进步到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 - 不论是高校的知识分子,还是流水线上的工友们。
个人分类: 享受孤独|6939 次阅读|4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