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怀念母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桂花飘香
热度 1 saraca 2020-7-31 09:39
一、八月桂花香 院子里种有几株桂花树,已有二三十年树龄。原本低矮的小灌木,如今已是枝繁叶茂的小乔木了。只因每年会被园丁修剪,桂花的树型轮廓不枝不蔓、中规中矩,多了圆弧形线条,平添一份缩手缩脚、局促不安的人工味。 然而,正是这样一棵庭院桂花树,千百年来倍受人们青睐。它们被人从山野移植庭院,精心养护、培育筛选,形成了不同花色、花期的品种,如: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桂花,叶片质地坚硬,厚实如冬青叶,但无后者的 叶缘 锐刺,显得较为温和且朴实,四季常绿,不开花时一副憨厚老实、默默无闻的样子。唯每年立秋前夕,秋风乍起,湿润的空气中就会弥漫着一股浓郁的奇香。嗅到这股奇香,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惊叹道:“哟,桂花开了 ” ,或淡淡地来一句:“咦,八月桂花香! ” 鼻翼间的细品,可辨析出这是一种八月才有的甜香。它,有着桂花糕的软糯,也带着桂花糖的甜腻,还有沏上一壶桂花茶时的醇香,更带一份初秋时节的清凉。盛夏庭院 , 满目葱茏,难以辨识花草树木,唯有循着鼻尖的奇香,抬眼细瞅,便可看到叶片层层的细小枝条上,一颗颗细如米粒儿的小桂花,挤挤挨挨、密密匝匝,簇成一团,在枝桠间凝成一股浓香,扑鼻而来、沁入心田。桂花细小,花瓣质地厚实如凝脂,多为浅黄色。桂花品种中,花开多为浅黄色或白色者,称为“ 银桂 ”;也有花开深黄色,金黄灿烂的,谓之曰“ 金桂 ” ;更有花开为橙黄色或橙红色者,名之曰“ 丹桂 ”。这三个品种多为秋天盛开,香味浓郁,也有一年四季皆有花的四季桂和月月桂,唯香味较淡,不甚引人瞩目。 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栽培历史悠久。最早的记载见于屈原的《 楚辞 九歌 》“援北斗兮酌桂浆”,后见于东汉班固《汉书 礼乐志》“尊桂酒,宾八乡”,从侧面反映了古人用桂花浸酒成佳酿的栽培利用史。“ 桂花 ”一词,来自于其叶脉形如圭,而称“ 桂 ”;因其材质致密、纹理如犀被命名“木樨”;因其生于岩岭间而别称“岩桂”。千百年来, 桂,音谐同“贵”,庭院植桂花,寓意“富贵到家”,或兼盼“贵人相助”之意。其中,花开金黄色者, 谓之曰“金桂”,谐同“金贵”,有稀罕之物的意思。桂花盛开,摘一枝入清水放几案便为“ 清供 ”,寄希望于赶考或比赛胜出时“勇折桂冠”之喜。此外,桂花飘香、夏夜漫步,举头望月,便有李商隐大笔一挥:“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之佳作,更有杨万里诗云:“不是人间种,疑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故,桂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之位。 桂花,不以奇花异草自居而受青睐,也不以花色绚丽而冠名花之首,但贵在以“花粒虽小香如故 ”的自在,年年岁岁如约飘香。 本文已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更多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植物新语之旅”
个人分类: 认识植物|3532 次阅读|2 个评论
怀 念 母 亲
热度 8 lzj6189 2013-12-14 20:25
四叔(陆雄飞)从杭州来,参加浙江大学建筑、工民建58级毕业50周年同学会。匆匆之间,先告知有新的“怀念母亲”版本。其情深、其义诚,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母亲生于清末,长于民国,是个“放脚”女人。经历了三个“朝代”的老人家,一辈子操持家务,相夫教子,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妇女。 我家在宁波市郊一个叫澥浦的古老渔镇。母亲自进这个家门后,基本上没有离开过老家。只有一次例外,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已在上海安家的大哥、二哥再三请母亲去他们家住些日子,母亲也想念儿孙们,于是下决心去了趟上海。在大哥、二哥家各住了不到三个月。大城市的喧闹与古老渔镇宁静的反差,让她忍受不了。尤其不习惯那鸽子笼般的住宿条件。白天儿孙们上班、上学了,她在“笼子”里独受孤独;晚上下班、放学的回来了,她与大家共“享”拥挤。于是多次提出回老家,无奈只得把她送回来。还有一次是“未遂”出行。那是我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工作不久,当她知道当年的皇宫可让普通老百姓参覌,就产生了看看皇宫的念头。对于出生清朝末年的老人来说,“皇上”在她心目的崇高和神秘是可想而知的,能到“皇上”的金銮殿看看,当然是桩无比想往的事。当时我住单身宿舍,同室的同事表示可以暂时搬到别处去住。三哥是铁路职工,其亲属每年有一次免费坐火车的优惠,于是为老人家开了一张从宁波到北京的免票。万事俱备,却等不到母亲的光临。后来收到她的来信,说路太远,又怕不习惯北方生活,就不来了。以后我结婚了,又分配到住房,生活条件大有攺善,多次邀母亲来京,她都答应,却把行程都安排在明年。可是“明年”复“明年”,直刭老太太年迈体衰,走不动了,这个“明年”也就没有了。尽管母亲不来北京的理由有几条,我心中明白,主要还是老人家怕麻烦我们,她心疼儿子儿媳。可是没让母亲实现皇宫行的愿望,是我一个终生遗憾。 母亲生了我们兄弟四个,我是老四。老人家很爱孩子,从来没打过我们,也极少挨骂。如果真把她气急了,她可以几天不理你,尽管一日三餐仍是一丝不笱。这可是杀手锏,第一天可以忍受,第二天就忍不住了,就得认错。这样的“处罚”可以使我们老实几天。母亲教育子女有她的“理论”:孩子淘气不用担心,只要肯用功读书,长大了照样有出息。鉴于这种“理论”,她对我们读书是管得较严的。母亲没有上过学,但能认数字和一些简单的字,也能“画”自已的名字。就恁这种水平,根本辅导不了我们功课,可是她行使严格的监督权。每学期的成绩单和平时考试的卷子,她是必要审查的。只要单子上有八十分以上就高兴,八十分以上多了,就可能有两个水煮蛋的奖励。假期里我们贪玩,只要几天不看书,她就要我们收收“魂”,督促你去用功。母亲把书分为“正书”和“闲书”,“正书”是学校发的教科书,“闲书”是课外读物和小说。她不反对看闲书,但认为“正书得分数,闲书长见识”,读书人分数是主要的,所以应以“正书”为主,“闲书”为辅。而对我们的淘气,母亲采取宽容态度。记得有一年,我到离家十里地的姨妈家玩,因为淘气,倒裁在大水缸里险些丧命,吓得姨妈当天就把我送回家。闯了大祸,我觉得这次难免皮肉之苦,想不到母亲却淡淡地说:“以后要小心,死了就不能吃饭了”。她用一句最朴实的话,诠释了死的含义。母亲认为,孩子闯了祸,已经受了惊,如再过份责备,会吓出“灵魂”,就会成傻子、呆子。我们兄弟四个就是在母亲这种育子“理论”呵护下长大。长大后的我们,分赴国家各地,各自在金融、公安、铁路和国防工业战线上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尽管没有“光宗耀祖”,但也平平安安,没有给父母惹事、丢脸。 在我国三年困难时期,我正上大学。当时浙江省保证大学生每月32市斤粮食供应,己经是很不容易了。但由于缺乏副食和油水,每天总处于半饥饿状态中。母亲心疼我,说要为我补一补,寒、暑假回家,她就在食堂为我订中餐8两(老称,合现称半斤),晚餐6两,且尽量挑“好”菜,而自己每餐仅吃3两(不到现称2两),吃我剩下的菜汤。有时我故意留点菜,她也总把它留给我下餐吃,而这一切不需我缴粮票(我的户口在学校,粮票在学校领)。我曽多次“抗议”过母亲的“不公”,希望减少我的定量,让她增加些,但老人家却“置若罔闻”,继续“我行我素”。最后,我不得不以“绝食”相威胁,母亲这才在“训斥”我不听话的同时,把她的中餐增加一两,这场母子的“粮食战”,终于以我的小胜而告终。假期结束,母亲还往往塞给我几斤粮票,一个假期耗尽了母亲所有粮食“储备”。我知道,这是她从自己每月22市斤定量中,从嘴里一口饭一颗米扣出来的,在当时情况下,母亲只能用这种最原始的牺牲自已的办法去呵护孩子。我大学五年级的寒假前夕,母亲来信说,希望我准时回家,还为我买了半只兔子肉过年吃。可是这个寒假偏偏是我报考研究生前夕,必须留下复习。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招收研究生很少,我报考的“爆破力学”专业,大概属於军工事业,系里指定我报考,且是惟一的一个名额,我是奉命应考的。把这个情况告诉母亲后,老人家不久就来信,説情况知道了,要我安心“好好读书”,注意身体,不要让先生(老师)担心。其实母亲很惦念我,可是她把母子亲情的“小局”让位给了“好好读书”的“大局”。结果研究生没有考上,也耽误了我吃兔子肉。半年后回家,想不到这半个兔子肉还给我留着。她用一层厚厚的盐和不知从那里搞来的半斤黄酒腌渍起来。每想到这些,我总会抑制不了自已,感覚眼眶湿湿的,鼻子酸酸的。其实,几乎所有的母亲都会这样做,这就是母爱,一种可以牺牲自已,奉献一切而不图回报的爱,一种平凡中突显崇高的爱,这是世上最伟大的爱。 按照宁波人传统理念,男孩长大后到家乡外去工作才是有出息的表现。父母把四个儿子都陆续送到外地,父亲也长期在外地工作,家中只剩下她一人。母亲常对人说:“如果有个女儿就好了,可以留在身边作伴。”这种心情反应了她的孤独,也是我们作为子女的心病。我家有个相处几十年,关系极好的老邻居,生有三个女儿。见母亲这样欢喜女孩,就说把其中一个“过继”给母亲。这虽然是戏说,也没有办什么手续,却成了真实。姑娘朴实本份,且很能干,实际上承担起“过房囡”的责任,给孤独的母亲不但带来心理上的安慰,也得到生活上的照顾。“过房女婿”是镇里卫生院大夫,他就成了母亲的“保健医生”,“看病在家里,抓药送进门”。这个“过房囡”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直到送走了老人家。至今我和这个“妺妹”仍保持密切联系,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当然“过房囡”的照顾并不能完全摆脱对在外地儿孙们的思念,除了四年一次的探亲假外,唯一办法是写信。母亲规定,每人每月给她写一封信。不识字的她能从信封上认出这是谁的来信,也能准确祘出哪天哪个儿子该来信了。如果谁写信迟了,她会烦燥不安,有时甚至会收到老人家的“责问信”。不过这样的信我们很少收到,因为我们没有特殊情况是不会违反母亲规定的。同时我们会准时收到她的回信。她的信由“过房囡”执笔。这个“妺妺”完全尊重原作,按母亲的口述,一句不拉照写不误,连语气都是母亲的,整封信是篇原汁原味的母亲“原创版”。其实给母亲写信很简单,绝对是报喜不报忧,无非是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之类的“标准话”,也写些当地发生的事情和风土人情。我们兄弟散落各地,还经常较长时间出差在外,从这些地方发出的信件,也给母亲积累了不少信息,使她能知道许多地方发生的大事和风俗习惯。老人家是“双脚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乡下睡觉早,母亲躺着就想儿孙们,一会儿想这个地方儿子,一会又想另一地方的孙女,一个晚上能把全国“转”个遍,我们笑称她是“立足老家,放眼全国”。另外,我们每年还会收到母亲寄来的家乡土特产小鱼干。夏天,母亲在老街的鱼摊上买来一种叫弹涂(跳鱼)的小鱼,洗净、煮熟,晒干即成,是很好的休闲另食和下酒菜。这种鱼长约十公分左右,形丑而肉鲜美,是我儿时最爱吃的一种。母亲毎年都要晒上十几斤分寄给分散在各地的儿孙们,我们都倍加珍惜,不仅仅因为它味美,更重要的是它牵萦着母亲的牵挂,母亲的爱。 母亲爱喝茶,且仅喝绿茶。她一般不买茶店的茶,而是通过熟人买山里(茶区)茶。这种茶事实上是土制茶,新鲜而不作假。每年都要买十来斤。时间长了,这家茶农成了母亲的茶叶“专供户”,也成了朋友。每年清明后的一个月内准时送茶上门,有时还送些“笋干”之类的土产。母亲也热情接待,一般招待一餐便饭。她对茶具无啥要求,就是用普通带盖瓷杯。后来我去江苏宜兴出差,买一个紫砂壶给母亲,她爱不择手,从此跟随她多年的瓷杯光荣下岗。十几年过后,壶里又结了一层厚厚茶垢。不过母亲喝茶有个不好的习惯,每天晩上都把喝过的剩茶收拾起来,笫二天早上煮一下再喝一次,这可能是出于一种节约习惯吧。后来我们告?她喝隔夜茶不好,她也就不喝了。喝茶是母亲唯一嗜好,去世后,每去扫墓,总要供上一盒好茶,以示怀念。 母亲信佛,但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不过是一种信仰而已。除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吃素外,其它时间荤素不论。有时也会念念经,但不是雷打不动,主要还是排解寂寞和孤独。同所有信佛者一样,母亲坚信“报应”,认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今世不报,来世必报”是哪个“朝代”都不会变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句话成了她的口头语、座右铭,也是她经常向我们灌输的“主题语”。母亲也相信“来世”和“因果”,因此对死并不恐惧。她认为死了即去另一世界,那就是阴间。只要今世不做坏事,多行善积德,到阴间就不会受苦,转世也可落个好地方。阴间有她的父母、公婆和我们的父亲,一去就可与他们相聚了。鉴于这种信念,她就自已准备后事。首先是寿衣,布料自己买,式样是俗成的,请个缝纫师傅做了全套寿衣。然后用布包好,先是放在柜子里,后来干脆放在枕头边,每年夏天还拿出来凉晒一番。其次是棺材。母亲怕死后火葬,好在当时宁波还没有强制推行火葬。土葬要棺材,母亲説这是她到另一世界的“床”。正好制棺材的木板家里有现成的,请木工打了一口白皮棺材。当年正值我回家探亲,从在宁波市区工作的同学那里要了桐油石灰,(那是极好的嵌缝材料,是造木帆船用的),买了红、黑油潻,把白皮棺材潻成里红外黑。还与另一在家乡工作的同学一起在棺材的一头刻了个大寿字,喜得母亲合不拢嘴,硬要留那同学吃晚饭。最后是坟墓。母亲説这是她阴间的“住房”,对此她的要求不高,够“住”就行。1981年我们兄弟四个在距家四公里的公墓园,买了父母的合葬墓。墓穴坐北朝南,还特意加大了墓碑,由擅长书法的三哥亲自写了碑文。四年后的的1985年,母亲驾鹤西归,享年79岁。我们把她老人家和父亲骨灰合葬进坟穴。从此父母又在一起了,而与我们却阴阳相隔。长跪父母墓前,我们黙黙祈祷:愿老人家在天堂愉快,我们永远怀念你们。
5277 次阅读|8 个评论
怀念母亲葛华奠老人逝世九周年
热度 2 黄安年 2013-8-5 20:01
怀念母亲葛华奠老人逝世九周年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8月5日发布 今天是我的岳母、吕启祥的母亲葛华奠老人逝世九周年忌日。母亲在世时的近照一直挂在我们的卧室内,我在母亲遗像前三鞠躬,如果母亲还健在的话,今年已经104岁了。现在重发怀念母亲葛华奠老人逝世七周年 ,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8月5日发布,和2009年《纪念母亲葛华奠老人百年诞辰(1909-2009))的思念文章。照片一张,为母亲遗容 ***************** 怀念母亲葛华奠老人逝世七周年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8月5日发布 今天是我的岳母、吕启祥的母亲葛华奠老人逝世七周年忌日。母亲在世时的近照一直挂在我们的卧室内,如果母亲还健在的话,今年已经102岁了。现在重发2009年《纪念母亲葛华奠老人百年诞辰(1909-2009))的思念文章。照片一张,为母亲遗容 。 ********************* 纪念母亲葛华奠老人百年诞辰(1909-2009) 黄安年、吕启祥文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0月2日发布 今天(2009年10月2日,己丑年农历八月十四日),是我的岳母,吕启祥的母亲葛华奠老人百年诞辰(1909-2009)。她生在清皇朝宣统元年,历经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军阀混战、国民政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文革动乱、开改革开放、新世纪到来等不同时期的风云变幻,饱经风霜,累积了太多的人生阅历。她生在浙江萧山的一个农村家庭,先后在上海、香港、广州等地居住,1968年底以来一直和我们在北京同住,直到2004年她去世。 十年前,还在母亲健在的1999年,启祥就写了《母亲今年九十整》一文,作为她的专著《红楼梦寻味录》的代后记,母亲生前看到了这篇文章。 文章详尽地谈到了我们的伟大的母亲: “母亲生于1909年,今年整整九十岁了。 母亲延展了我的学术生命,开拓了我的人生阅历。我不愿按常例在母亲百年之后才来写祭悼文字,怀念生前、赞颂美德,因为她已无知无觉;我只愿她在有生之年看到这篇文字,明白她在儿女心目中的位置,了解自己的人生价值,则其欣慰当何如! 母亲并无高学历,然而她有文化、有教养;母亲并非完全的职业妇女,然而她有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母亲亦非纯粹的家庭妇女,然而她不惮琐屑、坚韧耐劳,恪尽为室为家为亲为长的一切天职。总之,母亲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却以她的普通平凡支撑起我们的生活和事业。虽然我们并不出色,但如若没有母亲这个后盾,只怕连这点事情都做不成。 十多年前在《红楼梦开卷录》的后记里,我曾述说自己怎样阴差阳错地走进了红学这个圈子;以后在《红楼梦会心录》后记里,又曾慨叹自身功力和悟性俱差,学术之路跋涉艰难。两次都叙及之所以还要为文以至出书,多半是凭借师长学友的教诲和关爱。如今《红楼梦寻味录》编就,又到了写后记的时候,除了一如既往地感念师友和读者而外,我不能不提及我的母亲了,可以这样说,我之所以有点读书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很大程度上仰赖她创造的条件。如果说,时间就是生命,人生就是一本大书,那么母亲不仅给予了我自然生命,同时也延展我的学术生命。 当代一位著名作家说得好,“《红楼梦》就是人生,《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你的一切经历经验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和共振。依据我自身的“涉红”经历,在《开卷录》后记里也说过,“对于《红楼梦》这部书,总要有一定的人生经验,才能领略它的好处;翻转来,它又能使人间接地认识社会,阅历人生。”我自身的闻见有限、阅世不深,母亲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阅历自然而然地成为我领会和感悟《红楼梦》的一种参照和依托。 她所走过的九十年的岁月虽无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也充满了离合悲欢、升沉起伏。如今人们见了她常道“老太太有福气”,实则母亲中年丧夫、晚年失子,按传统观念并无福气可言,照现代说法也是一种坎坷人生。父亲在五十年代初44岁已病故,当年四个孩子都尚在学,其难可知,母亲不等不靠,毅然走出家庭,自食其力,从头学起,辛苦劳累,在所不计。至七十年代末弟弟突发恶性脑瘤,英年早逝,这一打击对七十开外的老母何其沉重,一度意绪萧索,了无生趣,终于走出低谷,依旧坚韧地面对生活。此外亲属子女几十年来所遭受的种种沉浮变故,都使她身心承受种种压力,养成一种处变不惊、居安思危的人生态度。《红楼梦》中所谓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祸福相倚、好了归一的意蕴,正是从生活中浓缩出来的至理真谛。母亲对于升沉荣辱的平常心态往往是我领悟红楼意蕴的一种最切近生动的启示和参照。 所谓处世说到底就是处人,就是处理人际关系。都说《红楼梦》把人物写活了,很大程度是因为把人际关系写活了。偌大家族,上下左右、纷繁复杂、变幻莫测。处身其中,一方面是风波迭起,险象丛生;另方面亦有挚爱真情,天然韵趣。凡利名之心、货财之欲、一己之私膨胀,必定尔虞我诈、关系紧张;反之,则能将矛盾纠葛、误解积怨缩小,乃至化解。《红楼梦》写的似乎是一言一笑一饮一馔的生活琐事,若要处置得当,进退有据,分寸得宜,却有很深的学问。 体察作品中人物关系,每每不期而然地联系到母亲,她堪称处理人际关系的模范,自尊亲长者至后生晚辈、远亲近邻、新朋故交无不交口称道。算来母亲曾经搬过无数次家,变换过多种人文环境,不论在乡下、在上海、在香港、在广州、在北京,到任何地方她都能与邻居和睦相处、以诚相待。在家庭中,她侍奉我祖母至九十高龄,平素持家以俭、薄己厚人、宽容忍让,我叔叔和姑姑现在都已八十开外,还因母亲当年“长嫂代母”的风范,至今对她敬爱有加、关切备至。在亲子关系上,母亲的观念亦不泥于传统,从不视子女为私有,一任我们天南地北求学就业,比方五六十年代,我们有的分到东北,有的到了海南,有的到西北,当年都是比较偏远的地方、穷地方,她视为当然,从不阻拦。 而自1968年至今的这三十年间,母亲退休来到北京,和我同住。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和外子前十年的下乡、下厂、劳动、运动,近二十年间的教学、研究、出差、开会,无不以母亲作可靠的后盾,其间劫难欢愉,无不同当共享,特别是自我女儿出生,从小学、中学、大学、以至留学,无不渗透着老人的心血和期盼。确切地说,母亲在晚年成就了我们的事业和孩子的学业,使我们的家庭成为一个有老有小、互爱互补的和谐之家。我深切地感受到母亲处理人际关系中自奉甚俭、待人至厚、不图回报的一贯准则。她永远心态平和,处处着想他人,连对自己的子女亲属也是如此。 虽则我并不曾和母亲讨论《红楼梦》, 但她这种不慕虚荣、淡泊名利的平常心态,甘愿付出,不图回报的处人原则,透过九十岁的人生经历和三十载的共同生活,给予了我一种铺垫和参照,使得我在寻求作品真味和人生真谛时多了一份心得、一份印证。 今年因了偶然的机会得见《山阴天乐乡葛氏宗谱》亦即我外祖的家谱,其中有一篇外祖父的传,传中有云“君之文虽不得志于科举,而贡献社会,裨益乡土”,“中年以后,居沪为久,门墙桃李遍及江南。民二十后复执笔商务印书馆”,日寇侵华,“于一.二八前夕,毅然返里,在籍笔耕,对人绝口不言贫字,而于乡村公益,排难解纷,莫不倡导”,“清风亮节,安贫乐道”。可见母亲之为人品性渊源有自。传中又云“君文笔博雅弘达,乡先贤汤公寿潜而后,当首屈一指,积稿满箧,日本第一次侵略上海,悉付之一炬,半生心血,尽成劫灰”。在《会心录》后记中,我曾有憾于无从感应先辈的余泽流风,以文事论确乎如此,若以做人而言,则仍可从母亲身上感受其余绪。母亲不求子女闻达而安于平常,不希望我们做官而鼓励我们做事。在我想来,笔耕心织,当属做事,是符合先人心愿的吧。 新的世纪将何如?自己不能预知,更不能预支。只愿在此衷心祝愿母亲平安跨入新世纪,并在新世纪里安享晚年。即便此书在本世纪内不可能面世,这篇后记无论如何要在她九十周岁的1999年秋写出;即便此文不及发表,我也会在她老人家寿辰之际呈上,以达成本文开头所说的愿望。 写于1999年8月, 2001年3月修订” *********************************888 2004 月8月5日,我在学术交流网发布短文说到,我们多么期望老人家再过一个多月就能够亲眼看到日夜盼望的活泼可爱的来自美国曾外孙在她的身边玩耍,多么希望她老人家能亲眼在北京看到奥运会的举行,那时我们将同时为她举行白岁老人的生日庆典。我们还多么希望她老人家能健康长寿见证跨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祖国更加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这一切都被2004年7月28日傍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所中断,老人因大面积脑出血已经重度昏迷住院6天了,为了抢救老人的生命,中国航空中心医院内二科的大夫和护士群体尽了最大的努力并且已经创造了该院经抢救延长如此危重病人时间的奇迹,但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无法挽回的事实终于出现在8月5日下午3点28分,经全力抢救无效我们的妈妈终于没有痛苦安详地离开我们而去。在这个悲痛的时刻,母亲(1909年8月14日 -2004年8月5日)近一个世纪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历程不断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我们将永远怀念我们的母亲。遵照老人生前遗愿,在她走以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不给任何人带来不便。 遵照母亲生前关于后事一切从简的遗嘱,2004年8月6日上午母亲遗体在昌平殡仪馆火化,骨灰暂时寄安放在殡仪馆骨灰堂里。2004年11月10日上午我们按照母亲生前的意愿,将她老人家的骨灰在苏州凤凰公墓特八区和父亲的墓地合葬。每年母亲的忌日,我们都在网上祭奠,今年秋,我们将去苏州凰凰山公墓为母亲和父亲扫墓。 在母亲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初步收集了母亲一生不同历程中和家人、亲友合影的部分照片集结在一起在博客上发布,作为我们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好友许令仪老师主动提出要专门为我们提供的照片和文字进行艺术整合,几经修改,正值十一庆典,衷心感谢令仪老师的辛勤付出。 母亲永远活在儿女和亲友的心中! 吕启祥、黄安年 2009 年10月2日 于母亲百年诞辰之日 下面发布的照片分(一)26幅,(二)26幅,(三)28幅。另外一批照片待过后一些日子续发。诚挚欢迎亲友提供有关母亲在世时照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259276 F10A-01 先岳母葛华奠 * 献给母亲的礼物:《母亲今年九十整》(《红楼梦寻味录》代后记)黄安年的博客, 2007年5月13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68) * 怀念母亲葛华奠老人(1909-2004)(一),黄安年的博客, 2007年8月7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654) * 怀念母亲葛华奠老人(1909-2004)(二),黄安年的博客, 2007年8月7日 * 和母亲在一起的最后一张照片,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8月4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6561) * 清明忆亲人(照片辑集)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4月4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4311) * 亲人生前照片图片(辑集)(一)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4月4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4363) * 亲人生前照片图片(辑集)(二)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4月4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4369) * 怀念母亲葛华奠老人(1909-2009),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8月5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7661) * 纪念母亲葛华奠老人百年诞辰(1909-2009)(一),黄安年、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0月2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9276) * 纪念母亲葛华奠老人百年诞辰(1909-2009)(二),黄安年、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0月2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9279) * 纪念母亲葛华奠老人百年诞辰(1909-2009)(三),黄安年、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0月2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9289) * 在苏州凤凰山为亲人扫墓,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0月26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5299) * 葛需生先生传(载《山阴天乐乡葛氏宗谱》)(影印照片),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2月13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8247) * 怀念母亲葛华奠老人逝世七周年,图 1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8 月 5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 , 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72003 * 奠祭已故岳父母吕晋康、葛华奠墓,图 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5 月 23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74148.html
4601 次阅读|2 个评论
无尽的思念——写在母亲7周年忌日
热度 4 cherrylu1960 2011-9-1 14:41
昨夜的一场雨,又给京城带来了有点久违的蓝天。我盼望蓝天,蓝天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心情。 此时,仿佛透过蓝天,我又可以更清晰地同天上的母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2011年9月1日,母亲7周年的忌日。中午短暂的小憩,居然又梦见了母亲,带她出去游玩儿,腰板直直的,仿佛比我们走得还快......好神奇! 7年前的9月1日,也是一个像今天一样阳光灿烂的早上,85岁的母亲扔下我们,驾鹤西归,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 只有经历了那一刻,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撕心裂肺的痛。那天一早儿,刚刚上班,正在作者处谈稿子的我,接到电话,拼命地往回赶啊,可是,开学的日子,交通实在有点拥堵,最终没有见上母亲最后一眼。我甚至有点恨一切妨碍我在最后的日子没有能更多更多陪在母亲身边的事物...... 那一晚,我几乎整整哭了一夜,日记本上记录那一刻历史文字的地方曾经被泪水浸透...... 在我们的心目中,母亲不仅仅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亦称得起伟大而坚强的女姓,我们为有这样的母亲而骄傲。 85年的生命历程,经历过很多艰难和贫穷的日子,母亲曾为我们,为她的儿女们付出了太多。面对艰难贫困的日子,从未见她掉过一滴眼泪,母亲说过,哭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可是在她离开的那一刻,在以后充满回忆的日子里,她的儿女们却没有这么坚强,经历了撕心裂腹、泪已哭干、心将碎的日子,现在7年过去了,发现心中的思念并没有随岁月的流逝而淡去。每每想起母亲,想起最后的遗憾,泪水忍不住会流淌。 自从父亲1969年离开我们,母亲经历了35年漫长的守寡日子。面对还未成年的女儿,面对难以想象的生活窘迫,母亲没有叫过苦,没有喊过难,勇敢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靠自己的劳动艰难地把我们养大,并供我们读书。几十年的艰难岁月,八年与疾病抗争的岁月,母亲创造了很多奇迹,包括生命的奇迹。在最后的日子里,母亲更多惦念的是别人,而对自己即将逝去的生命却表现得十分坦然。人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是不是都能做到这一点吗? 是母亲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面对曾经经历过的贫困,我们抱怨过,但困苦中的经历,让我们逐渐认识了什么是生活的艰辛,如何面对困难。以往生活的贫困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它使我们变得坚强,让我们个个成为强者。母亲虽然只念过几年私塾,可却有着渊博的知识,通古晓今;她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对小时候所读诗书至今倒背如流;直到最后仍然保持着十分清醒的头脑,一天也没有糊涂过。可见不是一个平凡的人。 9月1日,天堂的学校是不是也是这个时候开学? 是不是缺老师,母亲当年赶着去那儿教学,相信母亲要当老师,一定是个好老师。 记得小的时候,我们时常在母亲讲的惩恶扬善的故事中进入梦香,她常教育我们“与人为善,自己为善”,“吃亏常在,能忍自安”,这些是对我们的思想道德启蒙教育,这将影响我们的一生。母亲虽出身大家,年轻时也享受过富足,但却有着劳动人民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她常教育我们不浪费一粒米、一滴水,最看不惯大手大脚,现在想起来,我们为自己没能做得更好而感到惭愧。 母亲吃苦耐劳的品德、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是我们永远的财富。母亲辛苦过,相信也一定幸福过。母亲是了不起的,不但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所有认识她的人。记得母亲下葬的那一天,天空突然飘起了细雨,相信老天也是为之动容。 如今,整整7年过去了,可以告慰母亲的是,儿女们都努力记住她的教诲。特别是那最后的遗训 “君子防未然, 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我们会继续努力做人。 不管人生中遇到什么沟沟坎坎,我们会勇敢面对。母亲,您就放心吧。 愿亲爱的母亲在天之灵安息,也保佑儿女们平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78 次阅读|8 个评论
怀念母亲葛华奠老人(1909-2009)
黄安年 2009-8-5 20:03
怀念母亲葛华奠老人( 1909-2009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5 日发布 今年农历八月十四日 , 是我的妻子启祥的母亲百年诞辰, 5 年前的今天,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今天我们在母亲遗容前深深地三鞠躬,表达我们的怀念之情。还在母亲健在的 1999 年,启祥就写了《母亲 今 年 九 十 整》一文 , 作为她的专著《红楼梦寻味录》的代后记,母亲生前看到了这篇文章,现在重发 10 年前的这篇文章作为我们对老人的怀念。 每年母亲的忌日 , 我们都在网上祭奠,今年秋 , 我们将去苏州凰凰山公墓为母亲和父亲扫墓。 附笔者博客上发表的相关怀念文章 ***********************************8888 和母亲在一起的最后一张照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8 月 4 日发布 2004 年 8 月 5 日是母亲永远离开的日子,那时离老人 95 岁诞辰还不到 10 天。去年 8 月 7 日笔者发布博文《怀念母亲葛华奠老人( 1909-2004 )》(见附文),其中附有 37 幅照片,现在发布的是母亲生前和我们在一起的一张照片,以表达对老人的怀念。 ? 照片中在母亲身边的是戴洵同志 , 她是我的远亲、北师大历史系老领导。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162 *********************** 怀念母亲葛华奠老人( 1909-2004 ) (( 一 ) 黄安年文 2007 年 8 月 7 日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母亲不仅是我们的亲人,而且是我们的榜样,为了永远怀念我们的母亲现在选发部分母亲生前的照片和向母亲告别时的照片在我的博客上发表。 附文 ********************************* 母 亲 今 年 九 十 整(《红楼梦寻味录》代后记)(补充版,) 吕启祥文 发表:《老人天地》 /2000 年第 3 期 ; 学术交流网 / 学术问题研究 /2006 年 8 月 6 日补充说明版 * 学术交流网主持人 2006 年 8 月 06 日按:值此母亲逝世两周年的忌日之际,再次发表启祥文章:母亲今年九十整(《红楼梦寻味录》代后记)。 * 学术交流网主持人 2006 年 5 月 13 日按: 5 月 14 日是母亲节,为纪念我们的母亲,特再次发表《母亲今 年 九 十 整(《红楼梦寻味录》代后记)》一文。 * 学术交流网 2005 年 8 月 5 日按:今天是母亲逝世一周年的忌日。遵照母亲生前关于后事一切从简的遗嘱, 2004 年 8 月 6 日上午母亲遗体在昌平殡仪馆火化,骨灰暂时寄安放在殡仪馆骨灰堂里。 2004 年 11 月 10 日上午我们按照母亲生前的意愿,将她老人家的骨灰在苏州凤凰公墓特八区和父亲的墓地合葬。今天我们在家中放满鲜花的灵堂里,向母亲三鞠躬和默哀,表达我们的深切怀念之情。下面是 1909 年 8 月吕启祥所写《母亲今年九十整》一文。 * 学术交流网主持人 2004 年 9 月 27 日按:今天是我的岳母、吕启祥的母亲葛华奠老人九十五诞生日,为永远纪念老人家特重发《母亲今年九十整》一文。 * 学术交流网主持人黄安年 2004 年 8 月 5 日 22 时按:我的岳母、吕启祥的母亲葛华奠老人今年九十五整,再过个把月,她老人家就要九十六了。我们多么期望老人家再过一个多月就能够亲眼看到日夜盼望的活泼可爱的来自美国曾外孙在她的身边玩耍,多么希望她老人家再过四年能亲眼在北京看到奥运会的举行,那时我们将同时为她举行白岁老人的生日庆典。我们还多么希望她老人家能健康长寿见证跨入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祖国更加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这一切都被 7 月 28 日傍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所中断,老人因大面积脑出血已经重度昏迷住院 6 天了,为了抢救老人的生命,一个令人敬佩的具有高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的中国航空中心医院内二科的大夫和护士群体开始了异常紧张而有序的挽救高龄垂危病人的战斗,在内二科大夫们的精心组织下,他们日以继夜地全力抢救,已经数度从死亡线上将母亲的生命线上挽救过来,只要有 1% 的可能绝不放弃用 100% 的努力来争取。 在抢救过程中我们深感航空医院内二科的大夫和护士们遇到了一次巨大的挑战 : 面对一位入院时已经昏迷多时快 96 岁高龄的老人、大面积脑出血多达 70 毫升而且已经深入脑室,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并且已经创造了该院经抢救延长如此危重病人时间的奇迹,但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无法挽回的事实终于出现在今天下午 3 点 28 分 , 经全力抢救无效我们的妈妈终于没有痛苦安祥地离开我们而去。在这个悲痛的时刻,母亲 (1909 年 8 月 14 日 -2004 年 8 月 5 日 ) 近一个世纪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历程不断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我们将永远怀念我们的母亲。我们也由衷地向航空医院发扬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精神的白衣战士们 , 向特别护工 , 向专程前来为老人值班和看护的亲朋好友们(杜春耕、何涛、张春梅、李金明、杨蔼仁、尹舜英、杨玉圣、周京京 , 胡玉坤、郑政、闻明以及准备 8 月 7 日来值班看护老人的肖军政等 )说一声谢谢你们。 遵照老人生前遗愿,在她走以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不给任何人带来不便。为追思老人,下面是我的妻子吕启祥 1999 年在老人 90 岁时所写的一篇短文,现再次发表在学术交流网上。 ************************************************************************* 母亲生于 1909 年,今年整整九十岁了。 母亲延展了我的学术生命,开拓了我的人生阅历。我不愿按常例在母亲百年之后才来写祭悼文字 , 怀念生前、赞颂美德,因为她已无知无觉;我只愿她在有生之年看到这篇文字,明白她在儿女心目中的位置,了解自己的人生价值,则其欣慰当何如! 母亲并无高学历,然而她有文化、有教养;母亲并非完全的职业妇女,然而她有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母亲亦非纯粹的家庭妇女,然而她不惮琐屑、坚韧耐劳,恪尽为室为家为亲为长的一切天职。总之,母亲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却以她的普通平凡支撑起我们的生活和事业。虽然我们并不出色,但如若没有母亲这个后盾,只怕连这点事情都做不成。 十多年前在《红楼梦开卷录》的后记里 , 我曾述说自己怎样阴差阳错地走进了红学这个圈子 ; 以后在《红楼梦会心录》后记里 , 又曾慨叹自身功力和悟性俱差 , 学术之路跋涉艰难。两次都叙及之所以还要为文以至出书 , 多半是凭借师长学友的教诲和关爱。如今《红楼梦寻味录》编就 , 又到了写后记的时候 , 除了一如既往地感念师友和读者而外 , 我不能不提及我的母亲了 , 可以这样说 , 我之所以有点读书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很大程度上仰赖她创造的条件。如果说,时间就是生命,人生就是一本大书,那么母亲不仅给予了我自然生命,同时也延展我的学术生命。 当代一位著名作家说得好,《红楼梦》就是人生,《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你的一切经历经验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和共振。依据我自身的涉红经历,在《开卷录》后记里也说过 , 对于《红楼梦》这部书,总要有一定的人生经验,才能领略它的好处;翻转来,它又能使人间接地认识社会,阅历人生。我自身的闻见有限、阅世不深,母亲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阅历自然而然地成为我领会和感悟《红楼梦》的一种参照和依托。 她所走过的九十年的岁月虽无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也充满了离合悲欢、升沉起伏。如今人们见了她常道老太太有福气,实则母亲中年丧夫、晚年失子,按传统观念并无福气可言,照现代说法也是一种坎坷人生。父亲在五十年代初 44 岁已病故,当年四个孩子都尚在学,其难可知,母亲不等不靠,毅然走出家庭,自食其力,从头学起,辛苦劳累,在所不计。至七十年代末弟弟突发恶性脑瘤,英年早逝,这一打击对七十开外的老母何其沉重,一度意绪萧索,了无生趣,终于走出低谷,依旧坚韧地面对生活。此外亲属子女几十年来所遭受的种种沉浮变故,都使她身心承受种种压力,养成一种处变不惊、居安思危的人生态度。《红楼梦》中所谓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祸福相倚、好了归一的意蕴,正是从生活中浓缩出来的至理真谛。母亲对于升沉荣辱的平常心态往往是我领悟红楼意蕴的一种最切近生动的启示和参照。 所谓处世说到底就是处人,就是处理人际关系。都说《红楼梦》把人物写活了,很大程度是因为把人际关系写活了。偌大家族,上下左右、纷繁复杂、变幻莫测。处身其中,一方面是风波迭起,险象丛生;另方面亦有挚爱真情,天然韵趣。凡利名之心、货财之欲、一己之私膨胀,必定尔虞我诈、关系紧张;反之,则能将矛盾纠葛、误解积怨缩小,乃至化解。《红楼梦》写的似乎是一言一笑一饮一馔的生活琐事 , 若要处置得当,进退有据,分寸得宜,却有很深的学问。 体察作品中人物关系,每每不期而然地联系到母亲,她堪称处理人际关系的模范,自尊亲长者至后生晚辈、远亲近邻、新朋故交无不交口称道。算来母亲曾经搬过无数次家,变换过多种人文环境,不论在乡下、在上海、在香港、在广州、在北京,到任何地方她都能与邻居和睦相处、以诚相待。在家庭中,她侍奉我祖母至九十高龄,平素持家以俭、薄己厚人、宽容忍让,我叔叔和姑姑现在都已八十开外,还因母亲当年长嫂代母的风范,至今对她敬爱有加、关切备至。在亲子关系上,母亲的观念亦不泥于传统,从不视子女为私有,一任我们天南地北求学就业,比方五六十年代,我们有的分到东北,有的到了海南,有的到西北,当年都是比较偏远的地方、穷地方,她视为当然,从不阻拦。 而自 1968 年至今的这三十年间,母亲退休来到北京,和我同住。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和外子前十年的下乡、下厂、劳动、运动,近二十年间的教学、研究、出差、开会,无不以母亲作可靠的后盾,其间劫难欢愉,无不同当共享,特别是自我女儿出生,从小学、中学、大学、以至留学,无不渗透着老人的心血和期盼。确切地说,母亲在晚年成就了我们的事业和孩子的学业,使我们的家庭成为一个有老有小、互爱互补的和谐之家。我深切地感受到母亲处理人际关系中自奉甚俭、待人至厚、不图回报的一贯准则。她永远心态平和,处处着想他人,连对自己的子女亲属也是如此。 虽则我并不曾和母亲讨论《红楼梦》 , 但她这种不慕虚荣、淡泊名利的平常心态,甘愿付出,不图回报的处人原则,透过九十岁的人生经历和三十载的共同生活,给予了我一种铺垫和参照,使得我在寻求作品真味和人生真谛时多了一份心得、一份印证。 今年因了偶然的机会得见《山阴天乐乡葛氏宗谱》亦即我外祖的家谱 , 其中有一篇外祖父的传 , 传中有云君之文虽不得志于科举,而贡献社会,裨益乡土,中年以后,居沪为久,门墙桃李遍及江南。民二十后复执笔商务印书馆,日寇侵华,于一 . 二八前夕,毅然返里,在籍笔耕,对人绝口不言贫字,而于乡村公益,排难解纷,莫不倡导,清风亮节,安贫乐道。可见母亲之为人品性渊源有自。传中又云君文笔博雅弘达,乡先贤汤公寿潜而后,当首屈一指,积稿满箧,日本第一次侵略上海,悉付之一炬,半生心血,尽成劫灰。在《会心录》后记中 , 我曾有憾于无从感应先辈的余泽流风 , 以文事论确乎如此 , 若以做人而言 , 则仍可从母亲身上感受其余绪。母亲不求子女闻达而安于平常 , 不希望我们做官而鼓励我们做事。在我想来 , 笔耕心织 , 当属做事,是符合先人心愿的吧。 本书收入 1992 至 1999 年间所写长短文章二十一篇 , 长的超过两万字 , 短的不足一千字 , 依其内容大致分成四组。体悟红楼梦等篇是近年来阅读作品的心得 , 其中两篇分别为提交 1992 年和 1997 年两次国际红学研讨会的论文。入迷出悟话红楼一文只三千字,是 1998 年秋在台北讲演的提要,以其比较简括,拿来做了代前言。有关红楼女性数篇是在 1995 年世界妇女大会前后有所感发写成的,也算作为一个女性研究者的一孔之见。《红楼梦》与《再生缘》、与《鹿鼎记》、与李贺诗、与《金锁记》等篇则是对流源影响的一些考察 , 只拣我感兴趣的相关作品评说一番 , 够不上比较研究。后两篇曾收入《会心录》 , 因该书未在大陆出版 , 而《金锁记》一篇最初发在中国现代文学丛刊上 , 红学界朋友尝索阅而苦无书 , 故予收录。此外有关注释、书评、前言等一组几乎都是长文,大多在翻看爬梳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用的笨工夫不少。余下六篇均属千字上下短文,自问并不因短而塞责,记事说理,力求言之有物,读来有趣。最后还有一项附录,为辑录四象桥残钞本异文,主要是杜春耕兄的劳绩,此项资料或有读者会感兴趣,一并收入。 本书名之曰《红楼梦寻味录》 , 不消说是来自于作者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喟。扪心自忖,解味是不敢说的,寻味倒符合实际。耐人寻味难道不是《红楼梦》读者包括笔者在内的共同感受吗 ! 至于寻到多少、味得深浅,那就凭各人的悟性和功力了。 二十世纪行程将尽,近年与友人同道合编一项资料,即本世纪上半叶红学评论汇要,辑入约 300 篇,至于本世纪下半叶则太繁富复杂,当留待来者。翻检个人所写除已编二集外,截止 1999 年尚有上述各篇计二十余万字,心想还是在本世纪内将它编就较妥,不管能否出版,也算告一段落、有个交代了。 新的世纪将何如?自己不能预知,更不能预支。只愿在此衷心祝愿母亲平安跨入新世纪,并在新世纪里安享晚年。即便此书在本世纪内不可能面世,这篇后记无论如何要在她九十周岁的 1999 年秋写出;即便此文不及发表,我也会在她老人家寿辰之际呈上,以达成本文开头所说的愿望。 启功先生年事已高,我不忍再像从前那样屡为题签去打扰他了。本书封面题签乃启先生昔年所题加集字而成。冯其庸先生为师为友,始终关心我的滴聚寸进,冯先生所题的书签今置于扉页。以上都得到两位老先生的同意。 最后,谨向给本书以面世机会的出版家和编辑者,致诚挚的敬意和谢忱。 写于 1999 年 8 月, 2001 年 3 月修订 (说明:原载《红楼梦寻味录》第 386-390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第 1 版。《老人天地》 2000 年第 3 期,第 38-39 页。) 说明 : 本文在 2004 年 8 月 1 日、 8 月 4 日分别重发 , 现在再发时按语有所改动。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学术问题研究 /2004 年 8 月 5 日再发; 2004 年 9 月 27 日重发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学术问题研究 /2005 年 8 月 5 日母亲逝世周年版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学术问题研究 /2006 年 5 月 13 日母亲节版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学术问题研究 /2006 年 8 月 6 日补充说明版 *********************************************8 附图 37 幅,均为即时拍摄。 www.sciencespace.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654 sciencetimes.com.cn/m/Print.aspx?id=5661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08A)|7595 次阅读|1 个评论
妈妈,走好!---怀念母亲
热度 1 麦立强 2008-11-24 13:15
近日波士顿越来越冷了,然而对母亲的怀念却愈来愈深,尽管很忙,写下一直想写的文字,寄托我对母亲无限的哀思和眷恋,使我感觉力量倍增,我知道是这伟大的母爱在支持和鼓舞着我 -------- 妈妈,走好! --- 怀念母亲 今年的初夏 就在来哈佛前不久 我亲爱的妈妈,你离我们而去了 你走时很安静 有无数的牵挂 但没有半点怨悔 妈妈,你知道吗, 儿子真的很想你 本打算在出国前我一家三口回老家看望你 你念及我工作忙事情多,坚持要到武汉来 就在那天中午 我对你说,妈我好想你呀 你充满喜悦地说,强,我和你爸今晚上坐车,明天就能见面了 说好了要在武汉相聚 然而,你。。。。。。 妈妈,请你告诉我 何时才能与你相见 妈妈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你总是时时处处为儿女们着想 不求回报 妈妈的一生是友善的一生 你通情达理待人和蔼 街坊邻居有口皆碑 妈妈 你给了我生命,教会了我做人 但在你生命的最后一刻我没能在你身边 儿子怎能不流泪,怎能不伤心 妈妈,儿子不想让你走 我想竭尽全能地回报你 让你享受几天清福 妈妈,既然你走了 你就要走好 我们会化悲痛为力量 完成你一切未了的心愿 妈妈,走好!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于查尔斯河畔
个人分类: 私人空间|4169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