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优先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研究发表新冠状病毒
热度 6 liuli66 2020-1-22 12:32
据《赛先生》和《生物通》报道:2020年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郝沛研究员、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应急防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钟武研究员和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李轩研究员合作,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在线发表了题为“Evolution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from the ongoing Wuhan outbreak and modeling of its spike protein for risk of human transmission”的论文。研究揭示: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作用机制相似。据称,该研究为科学防控,制定防控策略和开发检测/干预技术手段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这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一个典型例子,比如: 1)针对祖国大地上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当前最重大的应急的现实问题是新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 2)论文发表在祖国的中英文期刊上,以保证我国在关于“2019-nCoV病毒这个国际科研竞争研究获得”首发权“和”优先权“。 从论文的信息看到,科研人员投稿《中国科学:生命科学》,1月16日收到稿子;经过评审,5天后即1月20日被接收,第二天1月21日正式上线发表,如图所示。如果投稿到国外期刊上,绝对不会像这样在“第一时间”快速发表。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我国科学家可以充分利用国内中英文期刊获得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和”优先权“。 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广大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在抗击新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工作中,将作出重要的贡献。 相关: 最新论文: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来源和传染人的分子作用通路20200121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20-1/2020121152048431.htm 84岁钟南山行程曝光!致敬这群疫情中的逆行者! 人民日报公号,20200122https://mp.weixin.qq.com/s/byhQIFMLy7z0sC9RjGkYvg
个人分类: 科技与创新政策|2647 次阅读|27 个评论
随感:教授发表论文的期刊档次,低于青椒和副教授
热度 2 liuli66 2019-5-31 17:32
又一说,“铁牛”(tenure)(副)教授发表论文的期刊档次,低于“铁牛轨”(tenure-track)助理和副教授。 大家是否同意这个直观观察结果? 主要是因为: 教授和“铁牛”(副)教授,大部分不再用发表论文的期刊的档次影响因子,来被考核了,更注重论文本身的原创性。另外,有人说:上了教授或铁牛,就是”革命成功了“。一个流行歌曲说:“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吧。” 而“铁牛轨”助理和副教授,在国内外很多大学,都是用期刊的档次影响因子等“外在”指标,来考核来晋升。 教授和“铁牛”,应有这样的意识:把论文更多地发在国内的中英文期刊上。一则便于第一次时间获得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和优先权,二则便于国内科学家包括工业界的科学家以及广大公众,更便捷了解科技最新进展;三则有助于提升国内期刊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力。
个人分类: 杂感|1668 次阅读|14 个评论
郁闷:项目验收被说美国西部水权不属于我们的研究范围!
热度 13 jiasf 2015-10-15 20:31
昨天一个项目验收,研究主题是中国西部某地的水权制度研究,研究报告有美国西部地区水权制度的分析、尤其是犹他州水权制度分析与评价,被评审专家和主管部门说成是不属于项目的研究范围。真有点有理说不清的感觉。 现代水权制度无疑起源于西方,尤其是现代水权制度的一类典型——优先权制度起源于美国犹他州。我们所研究的区域位于中国西部干旱区,与犹他州的水资源条件很类似。一方面为了吸取先行者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为了吸取条件类似地区的经验教训,为我们的水权改革提供借鉴,研究美国西部、尤其是犹他州的水权制度,应该说是应有之义吧? 真是郁闷!
个人分类: 杂感|3488 次阅读|26 个评论
妙哉!数学话剧!
zhaojl2004 2013-12-3 20:47
今天看到学校网页出现了“数学话剧:梦幻空间演绎微积分优先权之争”, http://news.ecnu.edu.cn/s/192/t/342/59/b1/info88497.htm 觉得很有意思,更觉得让众人了解数学,普及数学更有意义。 另外一个方面,这个想法很有创意,这种形式表现数学历史,数学人物等也很独特。数学也可成为戏剧的题材。在国外有很多部关于数学大师题材的电影,如《美丽心灵》等。但华东师大把数学题材搬上话剧舞台上尚属首次,赞一个! 数学的故事说不完......
47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万有引力可以质疑
热度 4 liu005777 2013-5-17 09:57
——刘全稳 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质疑声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这些质疑可以归为五类:一类是引力发现的优先权问题,认为是胡克首先发现了引力问题;二类是不接受万有引力的定义,认为不是任何两个带质量的物体都有万有引力的存在;三类是日蚀观测发现了重力变小、深井观测发现了重力变大的严重违背引力定义的现象;四类是美国航空航天局星际探索航天器的轨道运行出现了与万有引力相左的现象问题。不过这四类质疑都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万有引力”是牛顿发明的;本文作者的质疑属于第五类——万有引力不是力且是后人强加给牛顿的。 俗话说“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一个谣言被传次数多了也许就成了至理名言,何况一个被无数次写进各种语言的教科书被无数次传授给各种人群已三百多年的万有引力? 今天只谈第一类质疑——关于引力发明的优先权之争 几乎是从1684 年牛顿发表《论轨道上物体的运动》涉及引力认识以来,这种质疑就一直存在。质疑者声称牛顿剽窃了他人的成果。最先的质疑者主要是胡克。事情的大致原委可能是这样的(一切基于资料,资料矛盾之处以个人偏好选取,不合意处请多包涵): 成立于1660 年的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是一个独立、自治的得到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其成员的吸纳无需经过政府批准,由一批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及科技人才组成。在英国享有崇高的地位。代表了英国科学界。 1661 年,基于前人的认识发展,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了一个专委会致力于研究重力问题。以图搞清地球重力在科学界的地位与作用。 1663 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 )被聘为 英国皇家学会 第一个外国会员, 1672 年,惠更斯发表了离心力定律。 1666 年胡克在皇家学会做过一次实验报告,指出了重力与磁力和电力相似,并且提出了重力必随离地球中心的距离而减少。后来,他又指出行星运动轨道的曲线必是由某种恒力所引起,并认为行星对太阳的倾向力可从旋转中心具有某种吸引性质来解释。 1679 年,在惠更斯离心力定律激发下,胡克(Robert Hooke )、雷恩(Christopher Wren )、哈雷(Edmund Halley )几乎同时发现了引力的距离平方反比关系,但他们都无法证明这一点。于是,哈雷就此问题请教于年轻的牛顿,没想到牛顿表示他早在1666 年在乡下躲避鼠疫期间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并完成了推导,只是手稿一时找不到了,愿意专门为此再推导一次。很快,当年(1679 )牛顿就证明了引力的平方反比关系与行星椭圆轨道之间的对应关系。 1684 年,牛顿发表了《论轨道上物体的运动》,文中阐明,天上与地上的物体都服从同样的运动规律,引力的存在使得行星及其卫星必定沿椭圆轨道运行。 哈雷意识到该论文的重要价值,于是建议牛顿扩充为专著发表,两年后,牛顿完成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可奇怪的是成立了重力问题研究专委会的由英女王担保的英国皇家学会却无钱资助它的出版,哈雷只好自己掏钱帮着牛顿出版了它。 诡异的是有人从英国皇家学会的会议记录中找到了这样的记载:“1684 年4 月28 日文生脱博士(Dr. Vincent )送来了牛顿定名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 )》的研究报告,其中有关于哥白尼假设的数学证明。这一假设的形式和开普勒所提出的相同,所有的天体运动是根据向太阳中心的引力的唯一假设,以距离平方成反此的定律来解释的”(参看《依萨克 • 牛顿爵士的生平、著作和发明回忆录》第305 页)。 牛顿与胡克的争论最早可能算在1673 年,争论的焦点围绕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牛顿力主粒子性,胡克赞成波动性。1679 年则转入引力的距离平方反比关系的发明之争。1687 年牛顿的专著出版后,牛顿与胡克的引力争论更加激烈,这时,关于流数法的发明之争又在牛顿与莱布尼茨之间展开。莱布尼茨又加入到对引力是连上帝也搞不清楚的“隐秘的质”的质疑。 这时的牛顿日子是相当难过的,一方面要面对胡克的优先权之争,一方面要面对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发明权之争,一方面还要面对大人物们对引力的实验证明的要求。 哈雷也许充当了牛顿与胡克双方的调解人,资料显示:牛顿就平方反比定律的发明权曾于1686 年6 月20 日给哈雷的信中写到“姑且认为我 … 从胡克先生那里了解到平方反比率 … ”,表明牛顿的确有些心虚。 牛顿与胡克的引力之争终结于1703 年,这一年,胡克逝世,牛顿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三百多年后,我们再来梳理引力的发现历程及胡克-牛顿之争是这样的。 1543 年,哥白尼(Mikolaj Kopernik )《天体运行论》的出版发行,使日心地动说得以流传。而布鲁诺(Giordano Bruno )的勇敢捍卫、传播与发展则使日心说得以在欧洲传遍。日心说为正确认识太阳系的星体运行及引力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以后的每一项讨论都建立起了公共平台。 1590 年,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在比萨斜塔上的落球试验,发现了地球重力加速度。将人们的视野从速度与质量成正比扩展至地球重力与加速度的存在。 1600 年,英国皇家科学院物理学家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 )的《磁石论》出版,提出了地球是一个永磁体的观点。向人们揭示了地球磁性的本质,磁力的吸引作用无疑为人们认识宇宙打开了一扇窗户,提供了一个方向。 在哥白尼日心说的指导和吉尔伯特地球永磁体说启发下,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Johanns   Kepler )提出了行星围绕太阳转动是因为受到了太阳的吸引力作用结果的认识,认为太阳发出的类似于磁力的流,沿着切线方向推动着行星公转,这种磁力的强度随与太阳距离的增加而减弱。这便是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定律,提出时间大约是1619 年。开普勒还曾用磁力机制解释椭圆轨道的产生,用月球与海水间的磁性吸引来解释地球的潮汐现象。 在开普勒行星运行磁性引力的启发下,1645 年法国天文学家布里阿德 ( I.Bulliadus ) 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假设:“开普勒力与离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时,牛顿才3 岁,胡克才10 岁。 可见,引力和行星运动的联系,早在牛顿与胡克成名之前就已十分明确。 胡克1655 年20 岁时成为玻意耳的助手,1662 年起到逝世一直担任皇家学会实验管理员,1663 年获得牛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并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676 年发布弹性定律,1677 -1682 年任皇家学会干事。难道聪明的胡克没有利用皇家学会的优越条件阅读到布里阿德的成果? 1666 年胡克在皇家学会做的实验报告,与1679 年提出的假设论述引力的存在,以及这一年分别就此问题与哈雷、雷恩、牛顿间的交流,无疑为胡克的“优先”,他人属于受启发或接受的说法增加了不少分。可是——难道胡克的这些认识不是获益于布里阿德的假设? 1679 年胡克曾跟牛顿探讨过由沿切线的直线运动和向中心物体的吸引运动所组成的行星运动的复杂问题。1680 年1 月他还纠正了牛顿在确定地球旋转时得出落体下降的方向的偏差。1680 年1 月6 日胡克在给牛顿的另一封信中写有: “假设吸引力是与两中心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此。”这些都为胡克藐视牛顿埋下了伏笔。 牛顿中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被推荐到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书,得以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前人论述,他的勤奋与聪慧使他有能力涉猎广泛,内容包括自然哲学、数学、光学,也使他很快就超越了他的指导老师。 但是,牛顿肯定没有读到布里阿德的假设,不然,他会在给哈雷的回信中指出距离的平方反比最早出自于法国人布里阿德而绝对不是胡克的。 我们可否这样推理:胡克知道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关系源自于布里阿德的“开普勒力与离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牛顿却不知道。当胡克了解到这种论点就要被年轻的牛顿发表时非常苦恼,自己既不想告诉牛顿而暴露源头,又不便于发表文章以炒别人的冷饭迟早遭同行笑话,于是通过调解人哈雷提出希望牛顿在著作中提一下自己,却遭牛顿拒绝,于是展开了争论,这样,胡克丢掉了皇家学会干事,也阻扰了牛顿著作的公费出版。胡克临死也没有告诉人们真相,也无脸告诉真相,因为此前胡克已经在各种公开场合与一些名人中借助布里阿德的假设获取了必要的荣耀。 胡克离世后,皇家学会成为牛顿的天下,布里阿德也可能已离世,再也没有了引力的竞争者,牛顿便成为了引力当仁不让的发明者。 随着莱布尼茨1716 年的谢世,暮年的牛顿回忆起1666 年的“苹果树下”的想法等情节的补充,再经其学生与追随者们的传颂,牛顿的万有引力成为了铁板钉钉。 关于引力的发明优先权之争是一个典型的“众口铄金”“三人成虎”例证。众口铄金的结果使胡克变得越来越渺小,相反地,牛顿最终被三人成虎。
个人分类: 大自然探索|6572 次阅读|5 个评论
最近科学网经常舞龙【外一则:“优先权”或助轻判李天一】
热度 19 boxcar 2013-3-10 07:14
如题。 最近我发现,在科学网博文下面发评论和推荐的时候,经常出现“后发先至”的奇怪现象。也就是说,本来是第一个推荐的,可能不一会儿就变成了第二个推荐的;本来抢到了“沙发”,很快就会被人挤到了“板凳”甚至“地板”上。 大家都说,在科学上“优先权”是非常重要的,在科学网上,这“优先权”虽然没那么重要,但至少会让读者感到有些诧异。 这种诡异的失误,一般会被称为“ 乌龙 ”。 俺感觉“乌龙”不好看也不好玩儿,把它撷英成了“ 舞龙 ”。 对!舞龙!!!龙头可能在舞动的过程中突然扭转回来,跑到了脖子的后面。。。 刚刚俺就遭遇了一次“舞龙”:在陈安博士的博文“ 给31日学术报告的吕乃基老师出题【吕氏眼中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下面写了两条评论,第一条是改错别字的,发上去了,第二条评论上来后把它的“沙发”抢走了。。。 ================================================== 外一则: 据说 曝李天一第一个与女子发生关系 不构成轮奸 http://hlj.sina.com.cn/news/wtbg/2013-03-09/135741315.html 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涉嫌强奸罪于7日被批捕。李的76人律师团领队、法律大学副校长张爱国教授对媒体表示,李天一因第一个与被害女子发生性关系,不构成轮奸罪,只是以判罚较轻的强奸罪批捕,这是律师团所有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消息不知真假。 如果是真的, 那么我们将看到,在这么一大群(据说多达76人的律师团)打算要再次去“轮奸”中国法律尊严和民意的律师们口中,“优先权”是多么的重要。 这时他们居然闭口不谈“带头作案”之情节如何恶劣了,以及以前常听到“首恶必办”的惯例了。 ================================= 关于科学网的舞龙,编辑部今天给了我一个答复: 删除 回复 科学网编辑部 2013-3-11 10:28 吕老师,您好! 经技术人员检查,推荐和评论顺序问题属于服务器同步时间问题,目前已经更新恢复正常。
个人分类: 社会|4469 次阅读|40 个评论
氧气是谁最先发现的?看库恩怎么说
liuli66 2013-2-5 13:24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论述了氧气的发现。 有个同行就此写了文章,见附件: 托马斯_库恩的氧气发现观浅析.pdf 这个科学史案例,可能对争论谁拥有砒霜治疗白血病的优先权有参考价值。
个人分类: 杂感|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献引用的目的和动机,唯有作者自己最清楚
xupeiyang 2012-6-30 09:35
文献引用的目的和动机,唯有作者自己最清楚。 最近SCI 影响因子闹腾的,大家讲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 科研管理部门的领导在政策上很重视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科研人员主观上很重视论文的引用和被引用,可是他们把科学交流和知识传播的基本规律严重破坏了,失真了,变形了。 引文的动机与引文分析的基本假设 在由科学文献组成的体系中,各文献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而这种关联就反映在写作中相互之间的引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思想交流和借鉴。 一篇完整的科学论文通常包括两部分:作者的正文部分和附着于其后的参考文献部分。正文部分是旨在体现著者所表达的自身观点和思想,而参考文献则反映了著者在构思文献是吸收或利用早期研究者概念、方法和技术设备等。“参考文献”与“引文文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普赖斯在提到文献的引征关系时提出:每一篇被引文献,对于引征者(著者)而言,就是有了一片参考文献(Reference),而对于被引文献的著者来说则是有了一篇引用文献。通常将文献群体以及由其相互印证关系所形成的这种结构成为引文网络(citation network)。引用文献和被引文献之间体现了研究学科、研究领域之间的横向交流。科学论文的相互 引用说明了知识与情报内容的继承、交流和应用,标志着学科的发展。 通过对引用和被引关系的研究,我们有可能在学科联系与发展、文献的聚积和交流诸多方面获得有用的信息。 一篇引文总是反映了被引文献和引用文献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关系。 人们对于这种引征关系的所存在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温斯托克 ( M. Weinstock,1971)将其归纳为15条: 1、对开拓者表示敬意; 2、对有关著作表示肯定; 3、对科研采用的方设备的验证; 4、提供背景性材料; 4、对自己著作的纠正; 6、对他人著作的纠正; 7、对他人著作的批评; 8、为自己的论点寻找可靠的证据; 9、提请注意即将发表的著作; 10、对未被充分传播、标引或未被引用的文献给予指导; 11、验证数据,如物理常数等; 12、检查原始出版物中是否对某一观点或概念进行过讨论; 13、核查原始出版物或其他著作是否讨论过某一任命、概念或术语; 14、否定他人的著作或观点; 15、对他人的优先权提出异议。 以上15原因,虽然内容各异,但对于科学发展、文献交流来讲,可以认为是正常的动机。因此,由此而产生的引征关系必然会程度不同的反映科学发展、文献集流的情况。 有些作者出于其它复杂的心态和目的去引用与自身文献毫无关系的某些文献,索恩(F.C.Thorne)归结为如下几种: 1、为阿谀某人的引用; 2、以自诩为目的的引用; 3、为相互吹捧而带有偏见的引用; 4、为支持某一观点牵强的引用; 5、为维护某一学术研究派别的利益的不正常引用; 6、因迫于某种压力的引用。 由于文献的引证关系由如此复杂的背景,即便是出于正常的动机进行引证,也仍然会存在引文联系在程度上的差异。所以,利用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进行的定量研究一般只能采用数理统计的手段对足够多的引文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最后才能得出反映科学发展、文献交流的历史、当前状况以及今后趋势的可资参考的结论。 引文分析与其他文献计量学定律一样,都是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解释文献群内存在的数量规律。 引文分析的三个假设: 假设1 文献间形式上存在的联系表明,文献间在内容上必然存在某种联系; 假设2 若引用形式一样,则文献间内容联系程度一样,对于每种内容间的联系均可定义相应的计量单位; 假设3 上述联系均具有简单的可加性。 这样的三个假设是我们能够通过形式间的数量联系来讨论文献内容之间的联系。 对照 温斯托克 和索恩所列举的引用动机,以及引用程度上所存在的差距可知,不论进行何种内容的引文分析,建立在上述架设基础上的引文分析结果必然会有其有限性,因为这样的转换过程实际上是把极为复杂的引征关系变为了极为简单的“有”或者“无”的问题,这也是迄今为止引文分析所存在的局限性。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6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发表优先权的得与失
热度 13 Bobby 2012-3-20 20:56
刘立 《 科学竞赛 2.0 时代的一个发表策略:优先权重于 影响因子 》 在不那么著名的 SCI 期刊上以优先权发文(通过“快速通道”发文,或者邢老所谓的“加塞儿”)。 其“失”是:论文“下嫁”,期刊影响因子低了,奖励的时候点数低,记分低,奖金少了。其次,低影响因子期刊发行量和知名度一般较小,受众面小,或读者少,影响小。好在现在有互联网,后面的负作用稍有所抵消。 其“得”是:论文在时间上抢先出版,意味着其后所有相关论文差不多都要引用该文,引用率上去了。如果按论文接收日期或出版日期来看发现优先权的话,至少可抢先一步,确保第一。如果是在国论期刊发表开创性论文,还可获得支持民族或国内期刊的名声。 但能赏脸得到开创性论文发表优先的期刊,无疑是最赚的了。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7835 次阅读|29 个评论
科学竞赛2.0时代的一个发表策略:优先权重于影响因子
热度 29 liuli66 2012-3-20 20:11
当今的科学,是一场永无停息的 月月会克 奥林匹克竞赛。 科学竞赛,争先恐后获得发现的优先权( priority ),在牛顿时代就已经存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优先权,微积分发现的优先权,都曾经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最后都被牛顿摘取。 20 世纪一个著名的科学竞赛是揭示 DNA 的结构。美国鲍林在这次竞赛中输给了英国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华生和克里克,后者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获得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 科学竞争,于今为烈。可以称之为“科学竞赛 2.0 时代”。 在氨基酸晶体结构及有关机制研究领域,国际上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S 科学家多次获得了有关研究的发现优先权。 为了获得优先权,一个重要的策略是在国内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这样可以一路绿灯,特事特办。或者用邢老人家的话说,可以“加塞儿”。 在中微子研究方面,国际上存在惨烈的竞争。国际上一个研究组抢先发表了“中微子超光速”的发现,现已证明那神马是浮云。关于中微子振荡, 法国的 Double Chooz 反应堆实验、日本的 T2K 加速器实验、美国的 MINOS 加速器实验、韩国的 RENO 反应堆实验,以及我国的大亚湾实验室都在马不停蹄地研究中微子振荡。 以我国科学家为第一单位、为主体的国际研究小组率先发现了中微子 的新振荡。在论文尚未正式发表的情况下,以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方式“放了一个卫星”,把各路记者、有关领导和人士搞得兴奋不已,以为该发现可以获得 NB 奖。 以新闻发布会宣布发现的优先权,在科学竞赛 1.0 时代被认为是不妥的,违规的。邹承鲁先生曾经批评过这种做法。 1989 年 美国两位化学家 以新闻发布会的方式宣布“冷聚变”的发现,曾广为科学共同体诟病。然而,科学社会学家 COLLINS 认为,那样做并无不妥,这是当代科学家的“正当”做法。不应要求科学家改变这些“违规”的做法,而是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科学观。如果用科学家 ZIMAN 的话说,这就是后学院科学( post-academic science ),是 Real Science 。 中微子 新振荡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公布发现,体现了后学院科学的特征。为了获得国际科学家的承认,该研究组将论文投寄到国际上最著名的物理杂志,等待漫长的审稿发表周期。在新闻发布会上,有一国内期刊问能否将论文投寄到该杂志发表,以提高国内期刊的国际地位。一位科学家“支支吾吾”地说了一通,说我们还是投到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该文章正式发表尚待时日,人家不给我们开设“绿色通道”。 邢 志忠老人家 也就座在新闻发布会主席台上,他一句话不说,特低调,就是接过那个编辑的话说了一句:他将把他关于中微子振荡的理论文章投给那家期刊。那编辑喜出望外,翘首以盼。 今天( 3 月 20 日),邢老人家撰写了该文投稿、编辑及发表的“高铁”过程: “新闻发布会之后我很快就收到 CPC [ Chinese Physics C ]编辑部主任肖梅女士的约稿。于是乎,这篇 25 页的学术论文立即进入审稿程序。在 CPC 主编郑志鹏老师的特别关照下,稿件很快被接受,第二天就进入了编辑程序。…… 从投稿到正式刊印,只用了四、五天。” 据 AN 对邢老人家的初步了解,他这篇文章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是有遗憾的。据邢老人家说,评奖的时候, NSC [自然 科学 细胞]得 10 分的话, CPC 最多 1 分。 然而, AN 问邢老人家:您独立作者的这篇[国内期刊文章],是中微子 振荡正式文章的 第一炮吧? 邢老人家说:对,第一炮。 这第一炮,由此确定了邢老人家对中微子 新振荡理论解释的优先权,那神马顶级期刊、神马影响因子都是浮云,唯有优先权不是浮云。有人认识到了这一点,据邢老人家:有人就对我很有意见。这世道! 邢老人家说:我期望它能给 CPC 和我本人带来好运。 邢老人家发表文章看重优先权胜于影响因子, 这才是真NB,而不是假NB ! ———————————————————— 相关链接: 邢老人家20120320 传奇:中微子帮我加塞儿 大亚湾中微子新闻发布会 http://www.sciencenet.cn/video/gns/index.html 补充: 刘进平:论文发表优先权的得与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731do=blogid=549871 高英:安徒生-欧登塞,优先权-影响因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82215do=blogid=549936
4717 次阅读|48 个评论
发paper:在科学竞赛中,“优先权”重于“影响因子”
热度 6 liuli66 2012-2-14 12:40
科学共同体最终承认的是“优先权”(priority of discovery), 而不是发Paper文章的杂志的“影响因子”。 在白热化的科学竞赛中,选择杂志发Paper,一个重要的策略是: 以快取胜。 快鱼吃慢鱼。
797 次阅读|12 个评论
科学优先权之争:交流还是保密--由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之争想起
热度 5 lifei 2011-10-16 10:09
屠呦呦拿了大奖,引发了争议。说到底还是科学优先权的问题,这种争议自古有之,而且还很激烈。极大程度上阻止了科学的交流,催生了科学家的对自己研究工作和成果的保密心态。 科学家在争什么?说到底是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特别是某个重大发现,拥有这个发现的优先权就代表了自己在科学界的地位。而这种优先权,一方面是同行认可,另一方面是优先发表论文。但由于很多原因,第一个发表论文的人,往往不是第一个发现者。而在发表论文的作者中,并非所有人具有同等贡献。谁具有优先权,就有很多争议了。 屠呦呦的争议两个都存在,由于特殊时期,她没有第一时间发表论文; 在发表的论文中,无法确定她的贡献是最重要的。 同时,她也没有得到最为不可争议的同行认可。因此,她对于青蒿素发现的优先权一直不被接受和承认。幸好有饶毅教授的持之以恒,此争议应该说有一个较好的结论。 科学上存在优先权之争的事例非常多: 牛顿和莱布尼兹争微积分的优先权; 伽利略和巴尔德萨•卡帕争几何学的优先权; 牛顿和胡克争万有引力定律的优先权; 胸腺功能发现的优先权之争; PCR发现的优先权之争; DNA双螺旋的发现优先权之争; 宇称不守恒发现的优先权之争(导致李杨失和,《李政道传》"“我和杨振宁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在1956年我们合作发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中,有关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 这些我们崇拜的名人,有时在争优先权时,毫不手软,牛顿算是代表了。要是和牛顿比起来,屠呦呦争自己的优先权,丝毫不过分。 这些优先权之争,应该说极大地影响了科研的合作与交流,让科研之地成为了“名利场”。学术保密成为流行,前几天主持中国昆虫学会的分会场讨论,有两个报告,明显是只想讲大概但不愿意透露细节的。 如果放在今天, 屠呦呦以保密的心态来开展 青 蒿素的发现和提纯 工作,应该可以成为毫无争议的独立发现青 蒿素的第一人,但也有可能被国外同行超越,而与中国失之交臂。但时代如斯,当时的 屠呦呦不可能保密,只能交流。也可以说,是充分的交流和成果共享才促使了 青蒿素的快速发现。 中国的研究人员普遍有共同的感受,中国的科研合作普遍较少而且不深入,是否与彼此的竞争有关,也有潜意识的科学优先权竞争有关,值得思考! 参考阅读: 科学发现的优先权问题 李醒民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北京100039) 一部科学史,是科学家为探求真理前仆后继的奋斗史,其中充满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和激动人心的事例。令人惋惜的是,科学史中也不乏关于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之争。   近代科学的开拓者伽利略曾强有力地捍卫过自己的优先权。他指责巴尔德萨•卡帕窃取自己的几何学和军用罗盘的优先权,又痛斥其他四个人与他争夺 有关天文学上的发现权,他不承认开普勒的工作成就。古典力学体系的创立者牛顿也曾就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优先权同胡克进行了尖锐的论争。胡克仅希望牛顿在 《自然哲学的原理》中对他的劳动成果稍为“提一下”,仅这一点要求也遭到牛顿的坚决拒绝。牛顿给监督出版《原理》的哈莱写信说,他不想给胡克任何荣誉,并 把胡克描绘成“对什么都提出要求的人”。在微积分发明权的论争中,牛顿指责德国人莱布尼兹是一位剽窃者。当皇家学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调查竞争双方的权利 要求时,当时身为皇家学会主席的牛顿收买了这个委员会,并暗中操纵它的活动,还匿名地为第二次发表的调查报告写了一个前言,攻击莱布尼兹。   优先权之争不仅仅是17世纪的时代气质问题,18世纪也不乏这样的不幸事件。例如,持续时间最长的而且宗派主义最浓的是关于发现水是化合物而 不是单质的论争,当时卡文迪什、瓦特和拉瓦锡三方都卷入这场激烈的争斗之中。英国人亚当斯和法国人勒维烈也为海王星的发现权闹得不可开交。整个19世纪以 至当今,关于优先权问题的争论也没有消声匿迹。几位数学巨人拉普拉斯、伯努利、勒让德、高斯、柯西等都曾不同程度地陷入优先权的纷争。   当然,在科学史上也有互谦互让的好例子。例如,生物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和华莱士便是,他们都想把优先权让给对方。不过,达尔文还是在感情上 受到了谦让和谋求应得优先权的矛盾处境的折磨,华莱士在事后五十年尽管承认“我那时是一个匆匆忙忙的年轻人,而达尔文则是一位刻苦、耐心的学者,他寻求一 切充分的证据以证明他已经发现了的真理,而不是想取得个人眼前的名气”,但言下之意,仍然坚持把他匆忙完成的工作与达尔文在花了二十年心血收集证据的基础 上完成的工作相提并论。   人们一般都把优先权之争视为人类天性,即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和科学家本人的虚荣心和道德品质问题。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认为,这种解 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卷入优先权之争的科学家中,常常涉及到具有谦逊气质的人,他们只是在捍卫自己的个人知识财产时才会以一种表面上自以为是的方式行 事;而且,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发现者和发明者本人并没有为优先权问题而争斗,他们或感到这样做有损自己的声誉而退出争斗,进行不休止争斗的却是其朋友和门 徒,是那些持公正态度的、有正义感的科学家。前面提到的关于水的组成的争论,就是普利斯特利、德•留克和布拉格登这些在科学上出类拔萃、在名声上洁白无暇 的人,促使羞怯的卡文迪什和谦逊的瓦特陷入争论。   因此,在默顿看来,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之争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科学家自身,而在于科学本身,它基本上是科学体制方面的规范产物。这种规范从各个方 面提醒科学家,增进知识是他的任务,而只有通过或大或小的独创性发现,知识才可能增加。况且,科学发现一旦公布,它就不再是科学家的私有财产。科学家对他 的发现的惟一要求仅仅是其他人承认他在这一发现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当科学体制卓有成效(它并不总是如此)时,承认和尊敬就会给那些出色完成任务、为增进知 识做出开创性的贡献的人。由此可见,对承认优先权的兴趣是科学体制的规范强调独创性而在科学家的心理上造成的伴生物,正是这些规范对科学家施加了无形的压 力,迫使他们维护他们的正当权利,科学家个人并不一定首先就有成名的欲望。只要科学体制把独创性定义为一种最高价值,只要科学经常持久地从机能方面强调独 创性并按独创性来分配奖励,就可以使对优先权的承认成为至高无上的东西。加之在一个由许多国家组成的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民族自豪感,这就使优 先权之争变得更广泛、激烈,更带有感情色彩。 毋庸置疑,强调对优先权的承认,具有刺激科学研究人员渴望得到应有的荣誉、并努力进行探索发现的功能,它对科学的进步产生了巨大作用。相反地,那些自我否 定,不愿及时发表他的研究成果,甚至把新思想随同其躯体带进棺材的人(科学史上确有这样的人),则延误科学的进程或危害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无法弥补的 损失。当然,强调优先权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它导致的争论耗费了科学家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助长了好大喜功、虚荣心、热衷争论、谴责竞争对手、任性的权利要 求、怕别人争先而保密、仅仅报道支持一种假设的数据、毫无根据地指责别人剽窃、甚至偷窃别人的成果以及拼凑数据的不正之风。   鉴于此,我们在肯定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的功能的同时,也要提倡谦逊的价值观念,使科学家认识到他们的成就的取得,大大受惠于前人留下的知识遗 产,而个人能力和个人掌握的知识毕竟是有局限性的。但是,也不要把谦逊的价值观念庸俗化和过度夸张,否则它就会变成老一套的行为和毫无真正内容的虚伪情 感。因为承认独创性的价值观念和谦逊的价值观念一般来说是不平等的,伟大的谦虚固然可以获得人们的尊敬,而伟大的独创性肯定会得到永久的声誉,所以重要的 是,科学家最好能在这两种价值观念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在这方面,爱因斯坦的作为也许值得我们借鉴。他对牛顿、伽利略陷入优先权的纷争表示伤心,对富兰克林从来没有为保护他的实验或思想写过一点争 论的东西表示钦佩。不过他也说:“要避免个人勾心斗角那是对的,但是一个人为自己的思想辩护,那也是重要的。人们不应当由于不负责而简单地放弃自己的思 想,好像他并不是真正地相信它们似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变革了牛顿力学的基本观念,是一次不折不扣的科学革命。但是,在晚年的《自述》中,他深刻批判 了牛顿力学的基础之后,紧接着满怀深情地写道:“牛顿呵!请原谅我,你所发现的道路,在你那个时代,是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所能发现的惟一 的道路。你所创造的概念,甚至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虽然我们现在知道,如果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各种联系,那就必须用另外一些离直接经验领域较远的概 念来代替这些概念。”(这不用说是一种谦逊态度,但确实也是历史地看问题)当有人认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起源于迈克尔孙-莫雷实验时,他承认迈克尔孙 是“科学的艺术家”,赞赏这个实验“本身优美”和“方法精湛”。但是他也多次明确而坦率地表示,著名的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对他自己的思考的影响只是间接 的。另一个有趣的事例是,玻恩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同事惠特克写了本《以太和电学的历史》第二卷(于1953年出版),其中第二章的标题为“彭加勒和洛伦兹 的相对论”,而把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贡献故意放在次要位置上。玻恩看到手稿后,曾多次劝阻惠特克,但惠特克置若罔闻,固守他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观点。玻恩 当时把此事告诉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给玻恩的信中坦然地写道:“不要为你朋友的书而失眠。每个人都做他认为是对的事,或者用决定论的语言来说,都做他必须 做的事。如果他居然使别人信服了,那是别人自己的事。我自己对我的努力固然感到满足,但是,要像一个老守财奴保护他辛苦攒来的几个铜板那样,把我的工作当 作我自己的‘财产’来保护,那我并不认为是明智的。我对他毫无怨尤之意,对你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在对待优先权问题的态度上,爱因斯坦的态度是既尊重 事实、坚持原则,又襟怀坦荡、宽于待人。   (原载北京:《北京科技报》,1986年7月30日,8月6日连载) http://wenku.baidu.com/view/91f70fcea1c7aa00b52acb8f.html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5106 次阅读|5 个评论
法律对书证的优先权限定是教条主义
热度 2 胡业生 2011-5-16 08:24
有机会被小人诬告一次,小人设计害我,把我写给他的欠条当成证据告我欠钱,小人自然不敢出庭,委托别人代理。哪个傻逼代理被问的大汗淋漓,狼狈不堪。那一刻,我突然觉的社会也许真的要崩溃了。按照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书证的效力大于其他效力,这是神马逻辑?教条主义难道真的成了弱智民族的专利不成?我对中国的司法感到悲凉,为不良律师有的是冒充律师,司法考试不易通过的,感到可耻。中国司法割裂了经验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就难免。
2527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专利制度简析——优先权(2)
xsquare 2011-3-10 21:05
申请人在要求优先权时,必须在发明专利请求书、实用新型专利请求书或者外观设计专利请求书中声明,并至少应当指出作为优先权基础的在先申请的受理机构、申请日或申请号,否则的话,视为未要求优先权。 如果作为优先权基础的在先申请的受理机构、申请日或申请号有一项或两项填写错误,审查员会发出补正通知书,申请人需要在审查员指定的期限内答复,否则会视为未要求优先权。 对于要求国外优先权的申请,应当在中国申请之后的三个月内提交在先申请文件副本,但对于我国与在先申请的受理机构签订的协议获得了在先申请文件的副本的,申请人无需另外提交在先申请文件副本。对于要求国内优先权的申请,其在先申请文件的副本由知识产权局制作,申请人无需提交。 要求优先权的申请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优先权要求费,期满未缴纳的,视为未要求优先权。优先权要求可以撤回,但是作为国内优先权基础的在先申请不能因在后申请撤回优先权要求而恢复,并且已缴纳的优先权要求费用也不得请求返还。
359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