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砀山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建设安徽省砀山果园场
热度 2 caotiansheng 2011-4-11 11:57
安徽省砀山果园场是安徽省农垦事业管理局下属单位,位于安徽省砀山县境内的黄河故道上,皖、苏、鲁、豫四省交界处,建于 1955 年 11 月,至今已有 50 年的历史。砀山果园场下辖 10 个果树分场、 5 个综合服务单位,东西长 16.4 千米,南北宽 1.21 千米— 3.6 千米,总面积 2016 公顷,资产总额 6235 万元,固定资产 831 万元,拥有优质果园面积 1200 公顷,年产优质水果砀山酥梨 4000 万公斤, 2007 年主营产品销售收入 5268 万元,净利润 1532 万元,带动周边乡镇果农 23000 户、 100000 亩果园进行科学化管理。其较强的科技力量和较高的果树管理技术水平受到国内果树界的高度认可,每年义务为周边县、市的乡镇果农传授果树科学管理技术 8500 多人次,砀山酥梨精品示范园全新的栽培管理模式已成为周边梨区果农学习的典范。 砀山果园场拥有独立的科技机构和一个 16 亩的示范园。全场有科技人员 110 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 35 人,中级技术职称 75 人,近年来先后取得技术成果 13 项,其中获奖成果 5 项,市安徽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兴城果树研究所的协作单位和试验基地,也是安徽农业大学教学试验基地。 砀山果园场设有销售科,共有销售人员 16 名,负责生产资料的统一供应、产品的统一销售工作,具有自主经营产品进出口权,每年销售水果 1500 万公斤,产品远销欧盟、中东、东南亚、港澳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 10 多个大中城市。 砀山果园场致力于加快水果产业发展,已建成生产、科研、贮藏加工、包装、运输、供应、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其主营产品“翡翠”牌砀山酥梨于 1991 年获得并一直保持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编号: LB-18-0405120551A ),在历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都荣获金奖和“国家名牌产品”称号;在 2000 年绿色食品昆明博览会上获“畅销产品奖”; 2002 年企业顺利通过 ISO9001 — 2000 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004 年被农业部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 2005 年获得“宿州市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 2007 年 12 月,果园场“翡翠”商标被认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 2008 年 2 月,果园场生产的砀山酥梨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 2008 年 2 月,生产的砀山酥梨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 砀山果园场主栽砀山酥梨、红香酥梨、园黄梨、黄金梨、黄冠梨以及黄桃、油桃、葡萄等,是全国四大连片果园之一。砀山果园场生产的“翡翠”牌砀山酥梨已经国家商标局核定注册,于 1991 年获得并一直保持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编号: LB-18-0405120551A ),在历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都荣获金奖和国家名牌产品称号。 1998 年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华名果”。 1999 年、 2001 年被第四届、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评为名牌产品。 2000 年、 2004 年连续获安徽省名牌产品称号,在中国绿色食品 2000 昆明博览会上获畅销产品奖。 2002 年企业通过了 ISO 9001 : 2000 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004 年被农业部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 砀山果园场从 60 年代就开始酥梨出口,主要出口到港澳地区及欧盟、中东和东南亚各国,内销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目前,全场已建立了生产、贮藏、加工、包装、通讯、运输、供应、销售等一整套的产业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5673 次阅读|3 个评论
黄世东央视说酥梨
caotiansheng 2011-3-30 22:26
黄世东( 1948.10 —),砀山县人。砀山县文化馆原馆长,现任砀山县摄影协会主席。黄世东出生于砀山县黄河故道南岸的一个村庄。细柔的沙壤土和葱郁的酥梨园是他儿时成长的摇篮;离村庄不远处那蜿蜒的黄河故道大堤是他和小伙伴儿时玩耍的天堂;丰厚的故道文化底蕴和数不清的梨乡民间传说故事,给他留下甜蜜的童年记忆。 黄世东自幼酷爱文化艺术,长大后,走上圣洁而充满挑战的文化事业之路,长期的群众文化工作,使他深深根植于黄河故道沿岸广大的梨园和乡村之中。深受齐鲁和梁宋文化影响的纯厚砀山民风,充实了他故道文化的知识积累,使他更加热爱砀山县这片美丽丰饶的热土。 2006 年 8 月,中央电视台国际中文频道《走遍中国》栏目组,决定以《走进宿州》为主题,以《黄河故道的传奇》为节目切入点,做一期全方位、多角度介绍砀山县的专题节目。经过县委宣传部和央视摄制组以及来自砀山多个单位十多位专家学者的数次座谈,县委宣传部和摄制组决定让黄世东出镜介绍部分内容。在摄制组进驻砀山的近 10 天时间,黄世东和摄制组全体人员一道,冒着 40 度的高温,走遍砀山县黄河故道沿岸的梨园和村庄,较全面地介绍了砀山酥梨在砀山县文字记载的 300 多年栽培历史,摄制了砀山境内 70 万亩堪称世界之最的连片果园。同时,也介绍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自 1168 年至 1855 年近 700 年流经砀山境内,并造成“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黄河水患给历史上的砀山百姓带来的灾难,且引申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一民间谚语典故即出自这里黄河故道。在此期间,黄世东还带领摄制组到省果园场、县园艺场和更多的乡村果农的酥梨园,介绍了“砀山酥梨”之所以成为驰名中外的名优特产品,是与这里独特的土壤、光照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此间,他还带领摄制组参观了砀山县“第一届梨王大赛”选出的一枚净重 2400 克特大酥梨。同时,还介绍了砀山境内的超细黄沙壤土。 2006 年 11 月 12 日,经央视剪辑后近 30 分钟的《黄河故道的传奇》专题节目在央视国际中文频道首播,之后又在央视四套和八套三次重播,安徽卫视之后也多次转播了这一专题。 中央电视台以近 30 分钟的鸿篇专题介绍砀山县的历史与现状,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尚属首次。节目播出后,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互联网至今仍有网络对此专题发帖予以高度称赞,并在国内外广泛传播。(见 2008 年 4 月 2 日《拂晓报》)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3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老一少剪纸颂酥梨
caotiansheng 2011-3-22 14:21
剪纸,是中国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也是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的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有人认为,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砀山县民间有许多剪纸艺人,说她们是艺人,是指她们掌握和熟悉剪纸这门艺术而言的,实际上她们并不以此谋生。砀山的剪纸艺人多为农村妇女,尤其是老年妇女,如今年轻妇女已经没有了剪纸必须的观察事物的细腻、创作作品的耐心了。 砀山县妇女剪纸创作有许多传统的对象,如“喜鹊登梅”、“福禄寿”、“送子观音”等,但与外地不同的是,砀山许多剪纸是以砀山酥梨为对象的。笔者有幸见到这样两位一老一少的剪纸人。 (一)宫廷剪纸艺人之后——张翠英 张翠英( 1947 —),砀山县良梨乡邵庄人。邵波曾以《黄河文化的拓片》一文记述了砀山民间艺人张翠英剪纸的事迹。 笔者等数人在一个雨日专门寻访了这位艺人。她的太外祖母是清朝江南织造府的绣工。据说在道光年间,其太外祖母被召入宫中为道光皇帝做朝服,绣了两个滚龙袍,名扬一时。其剪纸刺绣艺术也代代相传,至今已历五世。张翠英的外祖父擅长木雕,外祖母擅长女红,至张翠英母亲一代,仅靠走街串巷剪纸卖花为生,在丰县、沛县、萧县、砀山县这一带颇负盛名。张翠英年少时代,正值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每日随母亲卖剪花做刺绣,虽然尝尽了人间艰辛,但却从她母亲那里继承了一手剪纸刺绣的绝活。 张翠英现场剪纸张斌摄 张翠英的剪纸作品继承了母亲作品的题材和想象夸张的艺术风格,并多出几分精巧与灵气,以构思之“奇”和剪工之“巧”见长,有婀娜之态,隽秀之美,流畅之姿,不同于其母亲作品的朴拙豪放。作品题材有梨花、梨树、梨农,古代民间传说,花鸟虫鱼,农家生活,婚庆装饰图,等等。既有实用价值,更具有收藏价值。 张翠英只用普通的剪刀,且从不用笔预先勾画图案,把纸对折,随你命题,随手剪来,立等可得,令人叹奇。仅以菊花为例,可以构思不同的风格和组合,剪出 60 多种图案。她还善于构图,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不同的物种加以组合,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如《石榴莲》、《丹凤图》、《蝶恋花》等,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展示着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身为梨乡人,她创作的作品有许多与酥梨相关,如梨花、梨果、梨树等。我们在拜访时,她为我们作了热情的剪纸表演。她的作品细腻生动,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她剪花,精到花蕊花须;她剪叶,细到脉络纹理;剪人物,可见音容笑貌;剪鸟兽,可闻莺啼虎啸。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构思精巧,惟妙惟肖,堪称一绝。 砀山剪纸艺术的后起之秀——刘书辰 刘书辰( 1993.11 —),砀山县人,高中毕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笔者听说砀山县城有一个名叫刘书辰的小姑娘会剪纸,并且她的作品在有关的比赛中获过大奖,据说在县城已是一位小名人。于是我们在县委宣传部刘建科长的带领下见到刘书辰。 刘书辰自幼喜欢绘画,尤其喜爱民间剪纸艺术,在某些方面得到了剪纸老人的真传。刚开始练习剪纸时,怎么也剪不出好作品,但她并不气馁,她下定决心,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她每天放学后就一头扎进她的房间里,一剪就是一地碎纸,一篓碎纸。一次次地剪,一次次地失败,有时一直都剪到午夜一点多钟才不得不休息,这样一来她那拿剪刀的手都磨出了好几个血泡,她顾不上手的疼痛,第二天照常背起书包上学。功夫不负有心人。 2006 年她参加了第三届“成功杯”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奖赛,其剪纸作品荣获二等奖,获得了证书和小记者证。刘书辰现已成为砀山的民间剪纸艺术童星。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4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砀山酥梨的食用价值
caotiansheng 2011-3-10 21:44
从砀山酥梨多方面价值来看,食用价值是其基本价值,其他价值都是在这个价值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的。食用价值是砀山酥梨的初始价值,也是最重要的价值。 食用价值来源于砀山酥梨的生理特性。根据专家介绍和综合众多介绍性资料:砀山酥梨果实近圆柱形,顶部平截稍宽,平均单果重 250 克,大者可达 1000 克以上; 在 1993 年的酥梨采摘季节,砀山县举行了一次梨王大赛,果农踊跃参加,其中送展的酥梨最大者达 2400 克,至今仍作为标本保存在砀山酥梨研究所的标本室内供人参观。 果皮绿黄色,贮后黄色;果点小而密;果心小,果肉白色,中粗,酥脆,果汁多,味浓且甜,有石细胞;根据专家测算,可溶性固形物 11%~14% ,可溶性糖 7.35% ,可滴定酸 0.10% ,维生素 C2.21 毫克 / 百克。 砀山酥梨的食用价值,主要表现果腹充饥、品尝、降温三个功效方面。先说果腹充饥的功效。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人民水平生活普遍提高,而且部分地方的民众已经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砀山酥梨的果腹价值即充饥的作用,现在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但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砀山酥梨首先是作为食用经济植物来加以栽培的。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在栽培经济作物时,首先是考虑可食,其次才考虑好食,至于砀山酥梨的“好食”,那是与当地的土壤、气候密切相互作用的,是后来人们加以不断改良的结果。如果说在古代,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只是果腹的话,到了今天,果腹的价值已经让位于欣赏性的品尝食用了。不过,如果不吃主食,食用砀山酥梨仍然可以起到果腹充饥的作用。对于普通人来说,食用两个梨(约重 500 克),也完全可以起到果腹充饥的作用,完全可以不再享用主食。一位朋友相告,他为了减肥,不食其他,以砀山酥梨和苹果为食,居然效果明显。经查文献资料,历史上还真有关于食用砀山酥梨的记载。由于砀山酥梨皮薄多汁,肉肥核小,酥脆甘甜,弹指可破,可食可吮,入口即酥,落地无渣。产地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形容:“砀山梨,皮儿薄,落掉地上找不着。”这样的脆酥,当然吃的爽口酣畅,喜笑颜开了。 砀山酥梨和其他水果一样,还有防暑降温的功效。炎炎夏日,吃上一两个酥梨,其香沁人心脾不说,暑气顿时消解,使人精神立时倍增。所以,有许多单位购进大批砀山酥梨,作为防暑降温的福利之物发给单位成员,工作人员满心欢喜,一边享用,一边夸赞砀山酥梨的美味和甘甜。 砀山酥梨的食用价值是由其特性所决定的,这种特性又是何时形成的呢?这似乎还未查到明确的记载,但根据现有史料,我们可以大体窥见其中梗概:明隆庆年间( 1567 — 1572 年)《砀山志》记载,其时,砀山梨被写入,且被列为供品。在清雍正十一年( 1733 年)编纂的《铜山县志》里,明确记载“黄里石榴砀山梨,义安柿子居满集”。黄里,地名,现安徽萧县境;义安,地名,现江苏铜山县境。 据此,说明其时的砀山梨已经是十分优良的品种,被作为贡品和地方优质果品而载入史籍。据说,清乾隆三十三年( 1768 年)二月,乾隆帝南巡途经砀山,夜宿訾庄寺院,砀山县令曾将砀山酥梨呈进,乾隆帝品尝后大为赞赏:“全国进贡果梨不少,此酥梨乃甲天下矣。再为朕精选上品,带回京呈供皇考祭品。”此事我们虽然未及查得出处,也不知其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有几多演绎成分,但是口口相传至少作为一个历史托言,说明了砀山酥梨的影响,说明了砀山酥梨食用口味的不同凡响。 砀山酥梨有多种多样的吃法。一是生吃。生吃是清洗后直接连皮就吃,稍微讲究一点就是削皮生吃。二是榨成汁吃。三是蒸熟吃。四是加工成罐头食品吃。五是制成饮料饮用。当然,酥梨虽为极品水果之一,但也不能贪食,过则伤脾胃,助阴湿,故脘腹冷疼、脾虚便泻者要慎食。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砀山酥梨的食用更讲究卫生、营养和文明,吃出健康、吃出和谐,勤劳、智慧的砀山人民就酥梨食用方面开发了许多种类。下面列举几个典型的酥梨菜肴制作实例: 关于酥梨的食谱很多,因为梨的药理因素,食谱往往也是药谱。我们摘取的这些食谱都是以梨为主料而成的,但是有时并不有意区分是何种梨,只要梨的品质纯正,做出的菜当然口味独特,受到食客欢迎,砀山酥梨作为梨中之王,在砀山已经有全梨宴,但总体来说,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3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