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商品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实验结果要接受同行的重复实验检验
geneculture 2019-11-12 07:44
学术研究成果发表是便于同行认证。科学实验结果要接受同行的重复实验检验。初试成果,中试成果,市场化应用三个阶段,缺一不可。试验结果,中试结果,应用的效果三个层次,步步为营。产品如此,服务如此,商品更如此三个方面,面面俱到。初步交流,系统交流,全面的交流三个系统,各有千秋。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的商品化
Enago 2015-8-19 11:51
什么是商品(commodity)?根据牛津字典,商品被定义为“一种可供买卖的原材料,主要是农作物,如橡胶与咖啡;兼具使用价值和价值。”科研当然是有价值跟使用价值的,从这个定义上来说,科研是一种商品,所以商品化不应该是件很令人惊讶的事情。但要从商品的经济学定义来看,商品的关键属性是其可替代性,至于是谁生产的,并不重要。科研人员这会估计是要松口气了,老牛,老爱这些人的贡献是随便能替代的吗?当然不能,所以科研不能当作商品,是有它独特的地方的,因此科研人员也是不可替代的(这下不用担心失业了,这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很遗憾的是,虽然那些牛人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像你我这种草根,就跟螺丝一样,说换了就换了,也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损失。可见科研还是可以商品化的。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科研的商品化 --- 商品化需要标准化的过程,在科研上就需要把一些步骤固定下来,然后可以由一些技术公司来完成。在生物学领域,已经有一些公司在提供这种服务。对科研人员反而是一件好事,不但可以省掉了搭建实验平台的经费,还把自己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当然前提是得申请到经费支付这些费用。 科研商品化的主要推动力既来自企业也有科研单位自身的需求。现在科研单位的经费来源越来越多样化,企业越来越多参与到科研经费支持中。比较明显的是药物开发方面,一些国际药物研发企业将一些药物研究内容用合同方式转包给其他单位已经是一个公认的成功模式。同时,科研单位,比如高校已经不再是以培养学生为主要功能了,它的操作方式与公司越来越像了。过去的那种学校花重金引进先进设施,来吸引知名研究团队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学校的理念已经变成了如何让科研人员利用已有的设施,共同努力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所谓“有价值”,如果能产生很大的社会价值那当然最好,如果不能,至少也得有点“经济价值”吧。 对传统的科研人员,说起科研的商品化,会觉得难以接受。但是现在的科研环境变得越来越功利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到了有一天,所有的科研人员都接受了“我是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的想法,科研商品化也就名正言顺地走上了它的轨道了。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研究项目被拒的几个主要原因 2. 写好项目申请书 3. 科研与商业有多远 -------------------------------------------------------------------------------------------------------------------------------------
27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权力的私有化与商品化——评招生腐败现象
热度 15 sucreal 2015-2-14 01:19
这段时间,媒体曝光了多起招生中存在的腐败现象,有违规招生的,有违规转学的,还有违规加分的。对这个问题,想简单说说自己最近以来的学习和思考成果。 人都希望拥有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社会想要发展,就必须要监督和制约这些权力。奇怪的是,我们并不是靠制约每个人的权力来达到权力的平衡,而是任由每个人巩固自己领域里不受制约的权力,让拥有不同权力的人之间互相制约,即权力的私有化。举个简单的例子,常听说过去国营商店里的售货员非常吃香。因为当时各种货物短缺,售货员有卖给你和不卖给你的权力,也有卖给你优质品和劣质品的权力,所以大家都巴结售货员。但当这个售货员坐公交车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原来拥有的权力在这里没法用,买不买票是售票员的权力。这个时候,售货员和售票员就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达成了交换,售票员去售货员那里买东西的时候,售货员让渡一些自己的权力,给售票员好的商品;售货员坐公交车的时候,售票员给售货员免票。权力在这种看似平淡的场所完成了“惊险的一跃”,成为了商品。 一旦想清楚权力的私有化和商品化,就不难理解我们日常的行为了。想让自己手中的权力商品有个好的销路,就得扩大市场。售货员和售票员互不相识,自然没法交换。于是我们就组织了大量的酒局饭局,人情往来,让有权力的人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权力。这些应酬往往就是权力的展销会,这个人是交警,将来可以找他“铲事”,那个人是老师,将来可以托他帮孩子上学。一个人的社会关系越广,就越能把自己手里的权力卖出好价钱。还有人可以当掮客,把A家的权力卖到B家,吃差价,这就是权力商品的中间商。 在其他一些国家,钱是衡量人获取服务能力的唯一标准。假如你有个中等收入,你就可以预期你可以去中等条件的医院,去中等条件的学校,去中等条件的餐厅等等,你对自己的位置有清晰的判断。但在我们这里不行,因为权力商品的存在,你的收入就不能代表你获取服务的能力。你的收入可能是某些人的三倍五倍,但你家孩子上的学校还是不如他们,你出入的餐厅也不如他们,你去医院住的病房也不如他们。 现在社会上,几乎每个职业都有被剥夺感,医生说教师挣得多,教师说公务员挣得多,公务员说医生挣得多……产生的原因也是权力的私人化和商品化。你可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医生,也能挣很多钱,但你家孩子上学的时候还是得给老师送礼,为什么,因为你的权力只在医生这个领域有效。但假如你孩子班主任的老娘正好在你的医院治病,你瞬间就能在教育这个领域享受你应有的尊重,你手中的权力也成功变成商品,为你创造了价值。 说了这么多,回到招生问题上,请各位想一想,假如一个学校招生计划是数百人,但各级领导递过来的条子就有上千,现在你是这个学校的领导,是不是有一种刚发了工资站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前的感觉?这种感觉多么美好,多么让人沉醉啊。 现在看来,要想根治招生中的腐败现象,就必须制止权力的私有化。没有私有化就不能成为商品。遏制权力私有化的办法有两条:一是完善的制度建设,不要光看招生办某个工作人员有没有腐败,而是要看招生办这个岗位设置出来有没有腐败的可能;二是要发动最广泛的监督,光有专职负责监督的机构是不行的。试问,如果连上公交车买不买票这个权力都能用来交易,那决定一个人进不进监狱的权力得卖多少钱呢。
3070 次阅读|27 个评论
国兰商品化组培快繁生产现状分析
dingchch 2013-10-3 02:15
国兰以其独特的幽香,亭亭玉立、刚柔兼具的形姿,给人以高贵、典雅、纯洁的精神享受,深受国人喜爱,故有所谓“一兰在室,满屋高雅”的称誉。中国兰(地生兰)主要有春兰、蕙兰、建兰、墨兰、寒兰、莲瓣兰和春剑。国兰的赏玩虽然起源于我国,但如今在新品种培育、栽培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国内水平与我国台湾地区以及周边的日本、韩国等比较仍有较大差距。随着兰花市场的不断壮大,国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了重视,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蝴蝶兰、大花蕙兰等“洋兰”品种相比,国兰的研究与产业化明显滞后,特别是在组培及工厂化育苗方面,在过去的20年间,国内外国兰组培在技术上并没有显著的创新或突破。 1 国兰商品化组培快繁生产现状 1.1 国兰组培快繁技术已日臻完善 我国国兰组培研究始于上世纪8O年代,王熊等以建兰(大一白品种)和秋兰为材料,切取茎尖或侧芽的分生组织,诱导形成原球茎,然后形成丛生形原球茎并实现离体增殖生长,成功获得了建兰和秋兰的无性系;段金玉等在无菌条件下,通过NAA和BA的配合处理研究了种子处理对10种兰属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找到了使地生兰种子较快萌发的方法,个别地生兰种子在3个月内萌发率达1.140%。 、随后我国许多科研院所及企业都积极开展国兰组培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形态学研究已进入细胞水平,正向分子水平迈进。国兰组培快繁和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据报道,在适当条件下国兰外植体培育成功率达66.7%,工厂化育苗年最高增殖倍数可达1000倍以上,国兰瓶苗移栽成活率可高达95%等。 1.2 国兰组培科技企业日益增多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的国兰爱好者有数百万人之多,大小兰园近万家, 国兰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但大部分兰花企业仍以传统分株繁殖方式进行兰花生产,只有极个别企业开展组培快繁技术生产组培苗,且大多缺乏与工厂化生产相适应的技术工艺和生产管理,质量控制能力差,生产规模小、效率低、成本高。在种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花卉企业或国兰科技企业开展了工厂化组培快繁研究。成都同心国兰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国兰组培苗生产企业之一,通过8年时间,终于成功地推出了春剑品种,组培扩繁年产量达3万株。 1.3 国兰组培苗在生产中的地位有所提高 我国是国兰生产大国,在广东的翁源、沙湾和陈村等国兰规模化生产基地,积极引进生物科技企业,推广组培快繁技术,其中,墨兰的金嘴、银边、企剑黑墨、企剑白墨,建兰的小桃红、铁骨素,寒兰的向阳红蝶、富贵蕊蝶、冠荷等,春兰的大富贵、宋梅,莲瓣兰的大雪素、小雪素等品种都形成了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组培快繁技术的优势日益明显。 1.4 国兰品种组培苗日渐丰富 我国国兰品种资源丰富,选育的优势品种超过2000个,其中通过中国兰花品种登录委员会登录的品种超过300个。虽然国兰的生产栽培模式仍停留在原始阶段,但越来越多的品种组培苗开始进入市场, 目前市场上能看到的组培苗品种有隆昌素、绿云、宋梅、大富贵、珍蝶、逸品、环荷、红玉素、建兰同信蝶等数10个品种。 2 国兰商品化组培苗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可选择的外植体种类较少 国兰组织培养除茎尖、侧芽和种子外,花瓣、叶片、萼片、子房、花梗、侧芽、花芽、茎段、根、根状茎等外植体,也可作为兰花组织培养中原球茎的重要来源。但在国兰组培生产中,受技术、母体数量等因素制约,可选择的外植体种类相对较少。 茎尖、侧芽是最早用于兰花快速繁殖的外植体。春兰、墨兰、建兰等均可用茎尖诱导出大量的类原球茎,从而进一步分化出芽和根,长成幼苗。吴汉珠等采用茎尖和侧芽对45个国兰品种进行组培诱导试验,有38个品种成功启动,但最后获得无性系的品种只有20个;接种茎尖、侧芽共917个,诱导启动率达35.3%,但诱导成功率仅为13.6%。茎尖和侧芽是较好的外植体材料,但采摘后对母体有较大的伤害,且来源有限,特别是对于一些珍贵品种。 采用花芽作为外植体可使母体免于受伤,但成功的报道较少。其他利用花梗、根、根状茎、叶片作为外植体材料的报道称,诱导难度较大,成功率极低。陈丽等从墨兰幼叶的叶尖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直接培养出体细胞胚,但在诱导30天后仍无愈伤组织产生;另有报道称,王求清等用春兰成年植株的根状茎成功诱导出了完整植株。 兰科植物种子量巨大,但种子非常细小,而且由于发育不完全,缺少胚乳,利用其原球茎分化成幼苗时,必须与真菌建立共生关系,或者在基质中添加特定的营养物质。因此,兰科植物在自然环境中很难萌发。国兰种子作为外植体进行无菌非共生播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这方面的成功报道较多。孙崇波等以蕙兰“大一品”种子为外植体进行无菌萌发,成功萌发并诱导形成了根状茎,最后发育成苗;徐晓薇等利用寒兰23个株系和墨兰、春兰、大花蕙兰、蝴蝶兰各1个株系杂交后获得的种子进行萌发试验,最高萌发率可达100%。无菌非共生萌发技术虽然大大提高了兰花苗木的生产效率,但由于种子萌发的性状分离,在生产中常常会出现与母本性状不一致的苗木,因而多应用于兰花新品种的选育。 2.2 国兰组培快繁生产周期长 国兰组培苗生产过程复杂,一般需要经过原球茎的诱导、增殖,芽的分化诱导,根的诱导以及壮苗、炼苗等过程,且因所选外植体的不同其诱导过程和诱导所需时间也有所区别。王熊等以素心建兰“金丝凤尾素”和“铁骨素”等品种的茎尖或腋芽为外植体,诱导产生原球茎,再将原球茎切割进行继代增殖,然后将原球茎转入液体培养基中,通过连续的照光处理诱导出芽,再通过芽分化出根,形成小植株。 国兰在自然环境中是与兰菌共生生长的,而组培苗则是在高湿、适温、无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出瓶后必须经较长时间的炼苗期,否则难以成活,出瓶后的栽培过程在国兰界通称为“硬化”。对多数植物来说,炼苗时问有1~2个星期就已经足够,但国兰的炼苗时间则越长越好。炼苗过程不仅是让组培苗能够适应新的栽培环境,同时还可使组培苗生长得更高更大更硬朗。然后在生产过程中,炼苗期的时间长则意味着生产周期及成本的增加,因而有些商家为节省成本缩短组培苗的炼苗期,导致消费者普遍认为组培苗难以养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兰组培技术的发展。国兰组培苗开花迟,从出瓶到开花大约需要4~5年,吴应祥在其专著中记载, 国兰采用种子播种法育苗栽培,一般经过4~6年幼苗才逐渐长大和开花;而采用分株法栽培,则开花快;Arditti在其专著中记载,兰花在开花前有一定的幼态期, 通常从种子萌发到第一次开花约需5~7年;Steward的研究表明,兰花从茎尖分生组织获得的试管苗,移植盆栽后约需5年才能开花。由于国兰组培苗从出瓶到开花过程漫长,而消费者大多数只愿意见花购买,或希望购买尽早开花的兰株。所以,通常组培苗需在工厂培育3~4年长成大苗再出售,这无疑又增加了生产养护成本。因此,许多兰花生产者更愿意采用传统的分株方式进行生产,采用分株方式生产的兰花苗一般1年左右就能开花。 2.3 消费习惯制约国兰产业化发展 我国对花卉的传统消费期主要集中在春节,而国兰的7大种类中,蕙兰、建兰和寒兰的花期都不在春节,即使可在春节前后开花的墨兰、春兰、春剑、莲瓣兰等大部分品种,也不能自然在春节期间开花;而且国兰的开花期一般只有半个月,若要让国兰作为年销花卉还需在延长花期和花期调控上进行改良。我国历史上爱兰、植兰、赏兰大都属于上层社会人士的业余爱好,因而目前国兰市场主要还是以收藏珍稀品种为主。收藏用的兰花通常价位很高,追求品种的奇异,仅少量种植, 以炒作为主,形成了国兰市场覆盖面小、价格波动大等特点。同时,对国兰的鉴赏及种养技术的普及宣传不够,给人们造成兰花娇贵不好养的印象,于是导致了高价兰花不敢买,低价的商品兰花又无人要的局面。国兰市场的这种畸形消费状况,也直接影响到兰花的产业化发展。 2.4 利益保护主义阻碍国兰组培苗推广 国兰产业化虽然已经提出多年,但直到现在,国兰市场仍然以珍稀品种市场为主,而价格适中、观赏价值较高的大众消费商品所占的份额较少。大部分兰花生产者和兰友仍抱着炒高价兰思想,不愿将好品种(特别是珍稀品种)大量繁殖,已达到控制苗木数量、获得高额收益的目的。因此,一部分生产者和兰友不愿甚至抵制国兰组培快繁技术,担心国兰产业化后会影响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国兰组培快繁技术的发展。 组培技术的应用在理论上可以显著增加某些品种的数量,尽管在增加数量的同时并没有降低该品种的质量,但历来“物以稀为贵”,一旦数量增加必然导致价格下跌。因此,珍稀品种的拥有者并不热衷甚至是极端地反对将自己拥有的珍稀品种进行组培繁殖。这严重阻碍了国兰产业化的发展,使国兰成为一个局限于少数炒兰者的畸形消费市场,许多优良的国兰品种得不到开发利用,进不了普通消费者市场。 2.5 传统文化对组培快繁技术存在误解 有许多兰花爱好者认为国兰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粹,而组织培养则是起源于国外的一种繁殖植物种苗的技术,因此部分兰友在思想上抵制国兰组培技术,认为中国兰花是一个文化符号,引入外来技术将会改变中国特有的兰花文化,例如包括种兰习惯等,使国兰在某些方面失去特色。组培技术甚至成了部分兰界中坚人士的心病,生怕有朝一日国兰太多不再有文化底蕴。还有部分兰友认为只有传统兰花品种、下山兰原种才具神韵,却不知道,组培苗保持了母本的特性,在外观上根本分别不出是下山原种还是组培苗。 由于部分兰花生产者和兰友对于组培技术的诟病,组培技术在国兰上的应用存在明显的阻力,虽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但却未能产生类似于其它植物组培技术的作用,多数品种的国兰组培没有能够取得成功。 3 关于国兰商品化组培快繁技术发展的建议 3.1 突破组培快繁技术瓶颈 国兰组培技术经过近40年的研究,基本技术体系早已建立,但目前国兰组培技术仍然没有大的突破。近些年来,洋兰的组培技术发展迅速,继卡特兰后,蝴蝶兰、大花蕙兰、文心兰接踵而来,仅10年功夫, 已经占去了国内花卉市场的半壁江山。我们应该借鉴洋兰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国兰组培技术的更新,突破组培生产中的技术瓶颈,扩大外植体选择,缩短育苗周期。 3.2培育观赏性高、开花早的新品种 要确保国兰产业稳步发展,必须发挥国兰株型优美、花香的优点,通过杂交、辐射等育种手段不断培育花大、色艳、观赏性高的新品种。只有把国兰定位于大众消费产品,才能使国兰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组培快繁技术才能推广。只有选育开花早的品种,缩短商品化育苗生产周期,才有利于产业化生产,实现国兰良种的更新换代。组培快繁技术的应用,是加快国兰新品种试种、示范和推广进程的重要手段,而优良品种的不断育成,是增强组培苗生产企业竞争力的保障。 3.3 构建有序、高效的市场体系 国兰潜在市场巨大,要开发市场,必须推介国兰文化,普及养兰赏兰知识,正确引导和培育国内外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企业要树立兰花品牌,打破国兰的畸形消费圈,杜绝利益保护主义,打击炒兰投机现象,把国兰真正推向普通大众消费者,建立有序、高效的国兰市场体系。 3.4 制定国兰组培快繁技术标准及规程 虽然国兰组培快繁技术己日臻完善,但由于缺少相应的工厂化育苗生产技术标准或规程,国兰组培育苗生产仍停留在实验室研究和小规模生产阶段。应学习蝴蝶兰、大花蕙兰、石斛兰等“洋兰”品种的工厂化组培育苗生产技术标准及规程,尽快出台国兰工厂化组培育苗生产技术标准及规程。 note: originated from http://zupeimiao.com/hangye/20130227138.html
3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精明的科学家与糊涂的科学家
热度 5 jiangjiping 2011-8-8 05:13
精明的科学家与糊涂的科学家 蒋继平 2011 年 8 月 8 日 人类对科学家的认同是比较一致的, 人们把在科技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统称为科学家。科学家又可根据他们所从事的研究方向被分成不同的科学家, 比如说, 物理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生物学家和病理学家等等。 这些称谓已经是家喻户晓, 不用多做解释。 众所周知, 科学家是搞研究的,研究就需要创新,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科学创新。 我是一位科学家, 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来一个创新, 把科学家的分类从职业的范畴转换到社会的范畴。 根据这个创新思维, 我把现代的科学家们分成“精明”的科学家和“糊涂”的科学家两个类型。 谈到精明两个字,人们一定会想到商业上去, 这是很自然的,也是符合现实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商业化社会,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商业化的。 科学家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 为了生存,必须适应这样的环境。 那么要在商业上取胜,就必须学得精明, 要能够精打细算,要能够投机取巧, 要能够见风使舵, 要是动机不纯的话,还会唯利是图。 所以,很明显,现代社会的环境迫使科学家们尽量朝着精明的领域进军,以便生存的更好。 提到糊涂这两个字, 人们一定会想到智商,心态和情绪方面去。 比如说:我真糊涂, 难得糊涂。 我这里说的糊涂是人的一种心态和情绪, 也就是装“傻”。持有这种心态和情绪的科学家对社会动态采取身处事外的态度,袖手旁观,逆来顺受,麻木不仁。 他们采取的是明哲保身的策略。 根据以上的定义,纵观当今世界,所有的科学家都可归纳进这两类之中, 即精明的科学家和糊涂的科学家, 前者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不懈地努力奋斗,他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顾科学的原则和人类的公德, 只考虑商业利益;而后者只求明哲保身和养家糊口,没有勇气来捍卫科学的原则和人类的正义。 因而,现今的世界, 真正地为了科学, 为了寻找真理而奋斗的科学家已经是凤毛麟角, 可以忽略不计。 随着商品社会的进展,会有越来越多的糊涂科学家清醒过来, 变得精明起来, 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争取进入精明科学家的队伍, 这将成为一个时代潮流。 这既不是时代的光荣,也不是时代的悲哀, 而只是时代的产物。 什么环境生长出什么生物, 这是自然法则! 备注: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个人分类: 个人学术观点|4160 次阅读|10 个评论
学术期刊与商品、商品化、权力寻租(三)
欧阳明 2009-1-11 03:16
学术期刊与商品、商品化、权力寻租(三) 欧阳明 (常用笔名田辛苦) 二、商品与商品化:孰为学术期刊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 纵观国内外的学术期刊,其实现公共利益存在着公营与民营两途。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仍然仅取公营一途而弃民营。 我国学术期刊的公营基本上为国有国营,共和国成立以后有严格管制与相对管制之分。被严格管制的学术期刊的主要特点是:( 1 )学术期刊属于国有,即学术期刊的所有权者为国家。( 2 )学术期刊的经济来源在国家,即办刊的一切费用悉取自政府拨款。( 3 )学术期刊采取国营,即期刊的干部由国家选拔、任命,运营受国家具体指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出现相对管制的学术期刊。这具体表现为:在党和政府对学术期刊所有权与管理权的根本权力不变的前提下释权,给予并逐步扩大学术期刊主管部门、主办部门与期刊社办刊的自主权力。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的学术期刊一方面是数量快速扩张,另一方面则是政府对学术期刊办刊经费投入的相对萎缩。先看我国学术期刊的快速发展。我国有期刊, 1949 年为 257 种,总印数 2000 万册; 1977 年为 628 种,总印数为 5 6 亿册; 1987 年为 5687 种,总印数为 25 9 亿册。 我国的科技期刊 1949 年为 37 种, 1966 年为 465 种, 2003 年底为 4497 种。 我国 2003 年底期刊总数为 9047 种, 其中的学术期刊近期维持在 7000 ~ 8000 之间。 再看我国学术期刊办刊经费相对萎缩。这主要指的是政府拨款在办刊经费中的比例下降、学术期刊社经济收入常不如大众化期刊,普遍感到经费吃紧。(关于我国学术期刊办刊经费筹措问题,本人将另文论述)。 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一般为商品。我国毕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除少数赠刊等外,均应借助市场并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科研信息的公开传播。我国的学术期刊可以也应该成为商品。 但是,我国的学术期刊不宜商品化。何为学术期刊的商品化?即学术期刊的一切听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凡有利于市场交换的学术信息就编辑、出版,否则就压缩甚至取消。学术期刊商品化的要害是唯市场是举,办刊不再以公共利益为主。这必然会给学术期刊以致命的毁灭。其原因是:( 1 )学术期刊的受众数量不大,市场稳定,广告来源无法与《时尚》、《知音》、《读者》、《大众软件》等大众化期刊相较。如任凭市场调节,学术期刊,尤其是当下我国转型时期的学术期刊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则很难通过商品交换筹足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资金。( 2 )不同的学术期刊因内容与市场关联程度的不同,会在商品化过程中出现发展上的严重落差。不同学术期刊的市场生存环境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在生存环境上,偏重应用研究的技术类学术期刊要优于偏重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类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总体上优于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然而,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各个学科均衡前进,即便貌似务虚的学科学术研究亦不可或缺。比如,伦理学研究不能直接创造社会财富,无法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具体的生产原理、生产方法,似乎是无用之学。但是,任何社会失去社会道德的约束俱难免社会软环境恶化,引发社会动荡,剧增社会发展成本,如任其发展往往最终导致社会混乱,造成国民经济崩溃。社会发展,离不开包括伦理学研究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术研究事业损毁易,恢复难。毫无疑义,如果听任学术期刊商品化,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必然严重受损,党和国家的大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会蒙遭重大伤害。因此,学术期刊成为商品可以是我国学术期刊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学术期刊的商品化则有悖于学术期刊的根本属性,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弊大于利。 三、权力寻租:当前我国学术期刊之痛 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在发展中存在三种值得警惕的现象。此即:收取版面费、收取赞助费与通过其它途径间接获取物质等世俗实惠。学术期刊的这三种现象俱难免权力寻租嫌疑。 (一)权力寻租与版面费 收取版面费在上述三种现象中所引发的争议最多。所谓收取版面费,指的是学术期刊向在本刊发表学术论文或有关文章的作者方收取发表费用。据介绍,一篇四千字左右的论文版面费,省级以上期刊收费为 800 元~ 1200 元,中文核心期刊为 4000 元~ 6000 元,而有的学术期刊版面费已突破 8000 元。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交费发稿似乎成为业界的潜规则。 对于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支持者以为收费可解决学术期刊办刊经费不足,西方发达国家同样有收取版面费的现象,收费无可指责。但我以为,我国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难逃权力寻租之嫌,比学术期刊商品化造成的社会问题还严重。 何为权力寻租?所谓权力寻租,指的是握有公权者以公权为筹码来谋求、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生产活动。在收取版面费上,我国的学术期刊与西方国家不可相提并论:( 1 )西方国家学术期刊的主流是不收取版面费。据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发言人 郎妮 女士等介绍:美国的著名学术期刊《科学》、《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不向作者收取任何版面费;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基本上不收取版面费。《人民日报》记者唐勇报道:美国学术期刊的主流是不收版面费。 ( 2 )西方国家学术期刊对所收取的版面费在使用上规范严格。如美国医疗类学术期刊大多向作者收取版面费,但对所收取的版面费在期刊出版时附带有版面使用的明细表,让作者知道版面费用在了何处。 而且西方国家科研经费获取往往非官本位化,普通科研人员亦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故即便支付版面费也会从研究经费内走账,而不用学者自己付费,近年来未见西方 国家有 博士研究生为支付版面费而被迫卖血等触目惊心的现象。( 3 )西方国家学术期刊对收取版面费的文章在刊发时一般会明示读者要将所收取版面费的文章看如广告。如美国学术期刊在收费文章的结尾编辑会注明:本文收了多少版面费,请读者视同广告。 ( 4 )最为重要的,西方国家期刊的创办不是政府限制进入的公权行为,而我国的刊号是一种十分稀缺的公共资源,期刊举办的门槛高,由政府严格控制,特许经营,属于行政性垄断而非纯粹的市场之路。 相反,我国学术期刊所收取的版面费常去向暧昧。据介绍,我国多数核心期刊收取的版面费,最后都变成了福利费或奖金了。这些福利费和奖金额度很大,要远远超过他们的工资收入。期刊社编辑们从中收益十分丰厚,他们指望靠版面费来改善生活。 显然,这样的学术期刊实际是利用国家特别赋予的出版权在与作者方进行交换,作者方付出的是打着版面费名义的金钱,是典型的权钱交易,属于学术期刊的权力寻租范围,而不是学术期刊商品化。在这种所谓的版面费的特殊权钱交易中,来稿质量并未构成期刊社刊发稿件的唯一标准,甚至于主要标准。 (二)权力寻租与赞助费 我国学术期刊目前收取赞助费也难逃权力寻租干系。本来学术期刊社获取来自社会的赞助费是件好事,但赞助费现在我国已经变了味道。我国学术期刊所收取赞助费,一方面是赞助方每年向学术期刊提供一定金额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对赞助方又是有回馈的,回馈的是本刊编委、顾问等名称与一定数量的不再另费的文章刊发版面。如某高校一次向一家学术期刊付出六万元的所谓赞助费,该学术期刊则为这一家高校留下了在这一年中的六篇论文预发版面。 所谓的赞助费在我国演变为一种交换:学术期刊用来交换的是手中的特殊公权出版权,赞助方支付的则是金钱。这所谓的赞助费虽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学术期刊利用国家赋予的特殊权力与赞助方进行权钱交易的本质没有变。这里论文发表的无偿、免费俱是虚晃一枪。如果没有金钱支出,学术期刊是不会向所谓的赞助方提供所谓免费而迅速发表论文的机会的。因此,这样的赞助费与版面费没有本质区别,不同的仅仅是权钱交易的名称而已。 赞助费还存在特殊的害处。向学术期刊提供经济赞助的一般为大专院校等文化单位。这些单位及其工作人员需要学术论文用以个人晋升职称、申请科研项目,单位申请学位点,领导获取政绩、升迁等。对于赞助方,通过赞助费获取最大好处的往往是赞助单位的领导:赞助方领导除了可以在所赞助的学术期刊上免费刊发学术论文之外,还有权指定本单位其他人员在所赞助的学术期刊上免费发表论文。因此,由所谓的赞助费引发的权力寻租,就同时存在于学术期刊社与赞助方单位的两头。 (三)权力寻租与学术期刊获取物质实惠的其它途径 学术期刊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物质等世俗实惠同样难免权力寻租范围。这里的其它途径,指的是学术期刊通过版面费、赞助费之外的途径来聚敛物质实惠,主要包括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与有关说了算的编辑到大专院校等文化单位进行讲学、做报告、开会等活动。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通过这样的活动获取的经济实惠,要远高于一般讲学、做报告的劳动报酬(如某高校支付《文学》期刊副主编讲课费 28000 元 ),有昂贵的礼品、到当地名胜旅游,有的好处是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子女的上学优惠,个别下作者甚至提供色情服务。其中的来往交通、住宿、会务等费用由邀约方承担。但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学术期刊必须向给自己提供物质等实惠的大专院校等一方回送刊发论文的好处。显而易见,学术期刊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物质等实惠同样属于权力寻租范围,为权权交易:双方用来交换的东西,一方是物质等世俗实惠,学术期刊一方则是国家特殊授予的学术信息出版权力。这样的交换方式虽然隐蔽,甚至不无温情脉脉的表象,但其权力寻租的本性依然。 学术期刊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物质等世俗实惠亦存在特别的害处。首先,对邀请方有害。学术期刊对邀请自己讲学、做报告、开会等活动的邀请方提供刊发学术论文机会时,一般只将这样的好处给予邀请者。而能够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发出讲课等邀请的往往是大专院校等单位的各级有关领导。其次,加剧期刊业的不正之风。学术期刊因自身社会地位的不同,在收获来自社会的物质实惠上存在重大区别。一般说来,核心期刊优于一般期刊。以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为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各中心、所室所主办的学术期刊最为社会青睐,获得来自大专院校的讲学、做报告等邀约尤盛。由于核心期刊与一般期刊的社会待遇出入颇大,故选刊又成为众多非选刊期刊社的拉拢的目标。 一些期刊社邀请选刊的编辑人员吃饭、旅游等,目的是期望通过选刊对自己期刊文章的选刊来放大自己的社会影响,提高自己入选核心期刊的把握。显然,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物质等世俗实惠这一做法造成我国期刊业的混乱与不公。总之,收取版面费、赞助费与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物质等实惠均属于学术期刊的权力寻租范围。 学术期刊的上述权力寻租做法形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负面作用。它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我国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水平,引发学术成果在刊发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趋势,不利于我国学术争鸣与科研进步,败坏了我国的学术风气,成为制造学术腐败的源头之一,而且混淆是非标准,污损社会风气,抹黑国家形象,极大地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信心,成为一个社会不安定的重要策源地。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第 511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 年版。 苏青等《中国科技期刊现状分析研究》,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出版工作》 2006 年第 9 期,第 24 页。 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 2004 》,第 5 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年版。 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 2004 》,第 5 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年版。 朱向东等《学术期刊商品化之忧》,见 《光明日报》 2007 年 1 月 22 日 ,第 10 版;张耀明《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出版工作》 2006 年第 7 期,第 33 页。 朱向东等《学术期刊商品化之忧》,见 《光明日报》 2007 年 1 月 22 日 ,第 10 版;张琰《核心期刊利益链》,见《瞭望东方周刊》 2006 年第 49 期。 肖国忠《非市场化的学术期刊,如何废除版面费》,见《光明日报》 2006 年 6 月 7 日 ,第 5 版观察版。 唐勇《不收版面费是主流》,见《人民日报》 2007 年 1 月 25 日 ,第 14 版。 肖国忠《非市场化的学术期刊,如何废除版面费》,见《光明日报》 2006 年 6 月 7 日 ,第 5 版观察版。 郑英隆《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辨析》,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出版工作》 2006 年第 9 期,第 38 页,原发《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 年第 2 期,第 74 页。 郑英隆《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辨析》,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出版工作》 2006 年第 9 期,第 36 页。 张琰《核心期刊利益链》,见《瞭望东方周刊》 2006 年第 49 期。 张琰《 核心期刊 利益链》,见《瞭望东方周刊》 2006 年第 49 期。 张琰《 核心期刊 利益链》,见《瞭望东方周刊》 2006 年第 49 期。 张琰《 核心期刊 利益链》,见《瞭望东方周刊》 2006 年第 49 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61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期刊与商品、商品化、权力寻租(二)
欧阳明 2009-1-11 03:14
学术期刊与商品、商品化、权力寻租(二) 欧阳明 一、公共服务:学术期刊的根本属性 学术期刊,尤其是我国的学术期刊的根本属性是什么?答曰:为公共利益服务。所谓学术期刊,是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等文章 的连续出版物,出版周期介于每周一次与一年一次之间。我国的学术期刊近年来以月刊、双月刊为主。 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是传播最新研究学术成果,培养科学精神,开展学术争鸣,推动学术进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为国家的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与人民幸福提供强大的原创性智力支持。学术期刊向为学术公器与科研信息沟通平台。离开学术期刊,学术研究就无法顺利进行,长期以往则难免严重损害国家的综合国力与软硬资源。毫无意义,学术期刊事关国运民祥,其根本属性就在为公共利益服务。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第 235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 年版。 苏青等《中国科技期刊现状分析研究》云: 2005 年底,我国有刊载自然科学信息的科技期刊 4758 种,其中双月刊 1868 种,占科技期刊总数的 39 3 %,月刊 1295 种,占科技期刊总数的 27 2 %,两者相加 3163 种,共占科技期刊总数的 66 5 %。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出版工作》 2006 年第 9 期,第 23 ~ 26 页;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 2004 》,第 5 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年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期刊与商品、商品化、权力寻租(上)
欧阳明 2009-1-11 03:09
学术期刊与商品、商品化、权力寻租 欧阳明 常用笔名田辛苦 武汉 430074 论文提要:本文简要论述我国学术期刊的根本属性是为公共利益服务,认为商品之路是我国学术期刊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学术期刊的商品化则与学术期刊的根本属性背道而驰。论文对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广泛存在的收取版面费、赞助费与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物质等实惠的做法进行了辨析,结论是我国学术期刊的这三种做法均难脱权力寻租之嫌,而不属于学术期刊商品化范围。 关键词:学术期刊、公共利益、权力寻租、商品化、版面费 近年来,我国的学术期刊广受争议,争论的焦点是学术期刊是否应该收取版面费等。朱向东等人的《学术期刊商品化之忧》等文认为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等行为将学术期刊商品化,助长了学术腐败, 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以为学术期刊是否收取版面费与学术腐败没有必然联系,甚至有助于拒绝关系稿。 那么,学术期刊的根本属性是什么?我国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等行为是否合理?本文将对此予以辨析,以厘清是非,促进我国学术期刊健康发展。 《光明日报》 2007 年 1 月 22 日 第 10 版。 肖国忠《非市场化的学术期刊,如何废除版面费》,见《光明日报》 2006 年 6 月 7 日 ,第 5 版观察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