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答案在风中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99%的科学发现是1%的科学家做出的(旧文重贴)
热度 13 hongfei 2011-3-11 00:20
99%的科学发现是1%的科学家做出的(旧文重贴) 2011.03.10 前几天在《科学院能不能多支持优秀科学家?》博文中提到四年前的博文《99%的科学发现是1%的科学家做出的》。有网友评论说不知道那个1%的数值从哪里来的,所以觉得有必要把《99%的科学发现是1%的科学家做出的》博文重贴一遍。 《科学院能不能多支持优秀科学家?》博文链接: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420273 《99%的科学发现是1%的科学家做出的》博文链接: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quickforward=1id=8172 重贴一遍《99%的科学发现是1%的科学家做出的》博文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在该博文中提到的2005年美国工业界和国家科学院负责组织撰写的《站在风暴之上》(Rising above the Gathering Storm:Energizing and Employing America for a Brighter Economic Future)的报告,在2010年又被美国National Science Council重新修订之后发布,报告叫做《重访站在风暴之上》 (Rising Above the Gathering Storm, Revisited: Rapidly Approaching Category 5)。 2010年《重访站在风暴之上》 (Rising Above the Gathering Storm, Revisited: Rapidly Approaching Category 5)报告链接: http://www.nap.edu/catalog.php?record_id=12999 所谓Category 5,是Saffir–Simpson Hurricane Scale飓风分级中的最高级别。维基百科上有关Saffir–Simpson Hurricane Scale中说: The highest classification in the scale, Category 5 , is reserved for storms with winds exceeding 155 mph (69 m/s; 135 kn; 249 km/h). 维基百科Saffir–Simpson Hurricane Scale介绍链接: http://en.wikipedia.org/wiki/Saffir%E2%80%93Simpson_Hurricane_Scale 在新的这个报告开头,引用的是卢瑟福的一句话: “Gentlemen, we have run out of money. It is time to start thinking.” - Sir Ernest Rutherford, Nobel Laureate (Chemistry ) 美国工业界和科学界想要站在即将来临的风暴之上,但愿中国工业界和科学界不是只打算像一直以来那样随风飘(gone with the wind)。 答案在风中飘。 ****************************************************************** 99%的科学发现是1%的科学家做出的 2007.10.01 我对国内学术界的担忧,基本上是关于两个99%的算术问题。大家都了解我们的学术界只有数量而没有足够好的质量的状况,但并不清楚这样的状况是多么严重,所以常常还会自我安慰。 一个关于99%的算数问题 今天早上的《99%的博士和博导不合格》博文,反响强烈。不过即使是好心的人也觉得我夸大其词了。其实不然。古人云,出家人不打诳语。作为一个有影响的科学家,我也不会乱说话。只要不想当然,大家自可以认认真真去地算一算,看看我说的数字是否真的准确和有道理。 《99%的博士和博导不合格》博文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8116userid=176 我的原话是: “简单地说,以我在Columbia的学术标准来衡量,我所在的研究所和中国最好的大学99%的研究员教授和毕业的博士是不合格的。以美国三流大学的水平的学术标准来衡量,中国大陆99%的研究员教授和毕业的博士是不合格的。” “如果有人有异议,我可以把数字改为98%或者97%。” 比如说我们化学所是中国最好的化学研究机构。我们有没有人有水平足够到Columbia大学或者水平相当的美国最好的大学去做化学教授呢?我不能说没有,但反正我不觉得自己真够格。如果有一两个人自告奋勇,那就算有有1%。化学所也许有个七八位水平足够到美国三流或以上大学做教授,可是化学所的人才可都是在全国不说是百里挑一的,也是几十里面挑一的。所以我说中国大陆99%研究员教授没法到美国三流大学当上教授,绝对没有危言耸听和夸大其辞的意思。 化学所如此,北大化学学院和我们半斤八两,原则上也如此。如果大家有异议,尽管拿出数字和逻辑来,但不要轻易否定我在国内更具多年考察的实事得出的结论。很多时候,简单的事实是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否则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中原本貌似强大的大清帝国就不会失败了。我自己也但愿是历史写错了。 我也绝对没有贬低我的同事的意思。因为我在博文中已经声明,“我周围的同事和平时接触的人,在国内大多数是属于前1%的高水平。他们的自知之明比我高,对于学术界官本位和封闭造成的危害比我的感触深。”我自己最多也就是到美国做二、三流大学教授的水平,所以按照上面的算法,我绝没有抬高自己,也没有贬低同事,而是非常的实事求是。 所以,实事求是的人可以得出结论,我说的99%或97%是很准确的数字。 又一个关于99%的算数问题 有一句大家可能也不喜欢的有关99%的名言,叫做: 99%的科学发现是1%的科学家做的。(Ninety-nine percent of the discoveries are made by one percent of the scientists.) 这句话不是说99%的科学家没用,只是说99%的科学家是充当发现的分母,99%的发现是1%的科学家做出的,其他人的作用是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作些进一步发展和修补的工作。 这句话是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Julius Axelrod说的,而且他也不打诳语,这句话绝不是随便说的。即使是随便说的,大家也把他非常地当真。 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网页链接: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1970/index.html Axelrod的学生SOLOMON H. SNYDER,鸦片受体的发现者,Lasker奖获得者在他题为《The Audacity Principle in Science》的文章中就说: “This may sound like an exaggeration. However, a brief examination of the major advances in any branch of science reveals the truth of this dictum. Axelrod himself is a prime example.” (这听起来好像是夸大其词。不过,简要地检验一下我的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进展就表明这句断言之不虚。Axelrod本人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例子。) 2005年SNYDER发表在《美国哲学学会会刊》上的《The Audacity Principle in Science》文章: SnyderPaper .pdf 更为重要的是,2005年美国工业界和国家科学院负责组织撰写的《站在风暴之上》(Rising above the Gathering Storm:Energizing and Employing America for a Brighter Economic Future)的报告的卷首,就是引用Axelrod的这句话,说明基础科学研究和教育对美国社会回未来的重要性,建议政府和国会促进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和增进基础科学发现。这个报告正是美国布什总统在2006年1月31日《国情咨文》中宣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ACI)的主要基础。前不久我在《院士总裁:科学家、企业家和一代完人P. Roy Vagelos博士》博文中也专门提到过这个非常重要的报告。 《院士总裁:科学家、企业家和一代完人P. Roy Vagelos博士》博文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66 美国国家科学院《Rising Above the Gathering Storm: Energizing and Employing America for a Brighter Economic Future》报告的链接: http://www.nap.edu/catalog.php?record_id=11463 关于重要科学家的关键性贡献,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家Cole兄弟于1972年在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The Ortega Hypothesis等文章上有专门的科学计量学研究,他们明确地得出和Axelrod相同的结论,并且建议科学界一定要保证质量和限制规模。相关的内容,我在前不久《向曹聪博士讨教科学社会学》的博文中有专门提到。Cole兄弟中的Jonathan Cole曾经是Columbia大学任期长达14年的教务长,美国教育界的重要人物之一。Cole兄弟中的Stephen Cole是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NYSU-Stony Brook,就是杨振宁先生的那个学校)社会学系的教授和系主任。凑巧的是,我的学生饶毅的公子在纽约市和Stephen Cole的继子一个班是朋友,饶毅告诉我他和Stephen两个人开家长座谈会时会坐在一起。 《向曹聪博士讨教科学社会学》博文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94 Cole兄弟的论文《The Ortega Hypothesis》的下载链接: http://www.columbia.edu/cu/univprof/jcole/_pdf/1972Ortega.pdf Axelrod的这个99%的算数,说明高质量的科学家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决不可以被低估。国家科学院负责组织撰写的《站在风暴之上》报告,非常明确地把高质量的基础研究和科学人才培养与美国的经济、就业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我们能安安心心在这里不以为然地做梦家陪人家和牌吗? 师从天才 师从天才一书的不同中英文版本封面(图像来源:网络搜索) Julius Axelrod是1970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之一。他和他的老师及学生的整个学术家族,有好几个诺贝尔奖,Wolf奖和医学上最有名的Lasker奖,是名师出高徒这一名言的最好注脚。 有一本书叫做《Apprentice to Genius: The Making of a Scientific Dynasty》,就是专门讲述这个学术家族如何名师出高徒的故事。此书有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书名叫《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收在该社颇受欢迎的哲人石丛书中。台湾天下文化书坊的中译本名则叫做《天才的学徒》。复旦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委办主任杨玉良院士在《漫谈年轻优秀科学家的培养》的报告中,也专门提到了这本书和这个名师出高徒的学术家族的故事。 前几年我买了好几本《师从天才》给学生看,后来还专门去弄了一本英文版。我是很聪明和能干的人,但还算不上天才,我心向往之,也希望我的学生心向往之。 Amazon上《Apprentice to Genius: The Making of a Scientific Dynasty》一书的介绍链接: http://www.amazon.com/Apprentice-Genius-Making-Scientific-Dynasty/dp/0801847575 《Apprentice to Genius: The Making of a Scientific Dynasty》一书作者的相关网页: http://robertkanigel.com/work5.ht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一书介绍网页: http://www.sste.com/showbook.asp?id=210 复旦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委办主任杨玉良院士《漫谈年轻优秀科学家的培养》报告链接: http://law.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32/6/class003200001/hwz639413.htm **************************************** 《师从天才》一书目次 引言 第一章 诺贝尔奖得主 第二章 战时紧急任务 第三章 史蒂夫·布罗迪,甲基橙及新药理学 第四章 布罗迪和阿克塞尔罗德:“让我们大胆地试一下” 第五章 3号楼:“他做的惟一的事就是召唤” 第六章 分道扬镳 第七章 朱利实验室 第八章 黄金时代 第九章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第十章 阿片受体:“疯起来,去研究它” 第十一章 拉斯克奖危机 第十二章 师承链 第十三章 1985年 第十四章 尾声:1993年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10410 次阅读|2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