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清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季羡林:清新俊逸清华园
Synthon 2009-7-14 10:23
这两天季羡林先生西去,网上各种文章都很多,我却突然想起八年前的一篇文章来。 八年前,2001年春天的某天,我们正在上大学物理课,一堂课讲到大半,任教的郭钊老师突然停了下来,问道,分析化学班的科代表来了没有?请到讲台上来一下。于是我跑上讲台,还没来得及解释我们的班号分0不是分析化学而是高分子的简称,郭老师就拿出一张报纸说,这里有一篇文章,我的普通话不好,你来给大家读一下。 这篇文章便是季先生写的《清新俊逸清华园》,当时正临近清华90年校庆,该文便是为校庆所作。说实话,当时的我,作为一个大一的学生,只知道季先生是著名学者,很模糊的印象,但是当我读完这篇文章,不禁为季先生对母校的感情所打动。 日前季先生仙逝,我对季先生的了解仍然不深,无法像网上各位那样写长文纪念,只能把季先生当年的文章重录于此。同为清华校友,我祝愿季先生在天国一切都好。清华百年校庆即将来临,也希望清华大学像季先生文中说的那样,永葆青春,永远充满了活力,阔步向前,巍然立于世界名校之林,为我们伟大祖国增添无量光辉。 ----------------------------------------------------------------------   清华园,简单淳朴的三个字;但却似乎具有极大的启示性,极深邃的内涵。谁见了会不油然从内心深处漾起一缕诗情画意呢?人们眼前晃动的一定会是水木明瑟,花草葳蕤,宛如人间的桃源,天上的净土。   记得在七十一年前,在 1930 年 夏天,我从山东到北京来投考大学。当时我年少气盛,不知天高地厚,幼稚到可爱的程度,别的同学都报六七个大学,我却只报了清华和北大。这是中国最顶尖的两 所大学,一直到今天,八九十年来,始终是千千万万青年学子向往的地方。当年我的狂妄居然得逞,两所大学都录取了我。我为了梦想留洋镀金,终于选中了清华, 成了清华的学生,校友。我生平值得骄傲的事情不多,这是其中之一。   闲话少说,我想讲的是当年入学考试的国文作文题目。清华出的是 梦游清华园记 。因为清华离城远,所以借了北大北河沿三院作考场,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到过清华园,仅仅凭借 清华园 这三个字,让自己的幻想腾飞驰骋,写出了妙或不妙的文章。我的幻想能力自谓差堪自慰,大概分数不低,最终把我送进了清华园。在这里,我还想顺便补充几句:那一年,北大出的国文作文题是 何谓科学方法,试分析详论之 。两校对照,差别昭然。去年,我曾根据我在清华四年,在北大五十六年的观察与反思,写了一篇谈两校校格不同的文章,我认为北大是深厚凝重,清华是清新俊逸。例证当然是很多的。仅仅从上面谈到的入学考试国文题目上不也就能参透其中的消息吗?    一走进清华园,我立刻对照我那一场人造的梦来检验梦中的清华园和现实的清华园有多大的差距。差距当然会有的,而且会极大。在梦中只能有一团团模糊的影 像;但是,在现实中却有巍峨壮丽的校门,古色古香的清华学堂的匾额,美轮美奂的欧洲古典式的大礼堂,绿荫满窗的大图书馆等等,等等。在自然景观方面又有水 木清华,荷塘月色,西山紫气,三秋红叶。这一切都是在梦中决不可能见到的。但是,梦中的水木明瑟,花草葳蕤,却是一点也不差的。这颇给了自己一点慰藉。    星换斗移,时移事迁,与我同寿的母校到今年整整九十岁了。这是清华校史上的一件大事,热烈庆祝是义不容辞的。庆祝的方式多种 多样,自在意中。我认为,其中最能别开生面的一种就是清华同方集团邀请国内外著名画家描绘清华的自然风光,新老建筑,兼及著名学者和行政领导,并选出其中 优秀作品,编纂成册,名之曰《名家绘清华》,出版问世。这实在可以说是一件心裁别出意义深远的举措。这样的画册,对向往清华想投考清华的青年学子来说,他 们看了一定会 狂喜不已,更增强了报考的决心。他们用不着再写 梦游清华园记 那 样的文章了,他们梦想的人间仙境就历历摆在眼前。对新老校友来 说,他们毕业有先后,术业有专精,现在遍布全国、全世界,看到了绘画,一定会唤起思古之幽情,望母校之风光,感平生于畴昔,一定增强对母校的热爱,加深对 母校的向心力。这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用不着丝毫怀疑的。看了这些绘画,我自己的感受怎样呢?在这方面,我可以说是有独特的优势。我曾梦游过清华园,又 曾在长达四年的时间内,亲自把梦境与现实对照过。而今,在七十一年以后,又看到这样一些优秀艺术家的绘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在艺术家的生花妙笔下,清 华园活脱脱地站在我眼前。艺术家的本领在于,出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他们画出了清华园的形,又画出了她的神,歌德在他的《谈话录》中曾有一个绝妙的说 法,说艺术家能改变自然。眼前的这一本画册,就是艺术家改变清华园的结集。在这里,我忍不住要引 徐葆耕 教授的话,给自己脸上贴点金。他说,相当多的艺术家同我所说的清新俊逸有近似的感觉,绘画的色彩洋溢着春天的生命气息。听到这些话,我不禁颇有一点手舞足蹈洋洋得意了。    文章写到这里,本来可以打住了。但是我意犹未尽,想再引申一下,写了下去。这个关键的灵感是清华同方集团带给我的。这个集团 所从事的业务是高科技的应用和发展。用一般人的通俗的说法来表示就是理工科,就是科技。这是目前最走俏的大潮。不少的人认为,建设一个国家,只要有科技就 行了。其实这是一种短见。建国不能没有科技;但是只有科技也还不够全面。科技必须辅之以与之并提的人文社会科学,在一些人的口中就是文科。二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人类社会才能前进,人类文化才能发展。可惜的是,这一正确的观点并不为所有人所共有。同方文化公司的领导们具有远见卓识,同意这个观点,并且身 体力行,《名家绘清华》这样的书于焉产生,这一个并没有大肆宣扬的行动,实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定能受到全体清华人以及整个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欢迎与赞美。   综观清华九十年的历史,走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阳关大道。 1952 年 以前,清华是一所具有文、理、法、工、农的综合大学。院系调整以后,清华成了单一的工科大学,连理科都被排挤出来。这个决 定当时是否正确,我不敢说。但是,经过了以后三四十年的实践,却证明了它是缺乏远见的。清华大学当局于是当机立断,决定恢复人文社会科学院系。锲而不舍, 勇往直前,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成绩已灿然可见,斐然可观,一个新的充满了活力的清华正在腾飞。最近又与工艺美术学院合并,清华万象,更加更新。这引起了一 个大科学家李政道教授和一个大艺术家 吴冠中 教授联袂携手共辟新的教学和科研的途径的做法。他们想把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培养完全新型的艺术科学家和科学艺术家。这是一条文理结合的具体的新途径,前途未可限量。   我在上面讲到的我对清华园的印象:清新俊逸,这不仅仅指的是清华园的自然风光,而更重要的指的是清华精神。什么叫 清华精神 呢? 我的理解就是:永葆青春,永远充满了生命活力,永远走向上的道路。缅怀过去九十年的历史,审视当前发展的情况和动向,我不能不得到这样的印象。我离开清华 已经六十七年了。最近半个多世纪,我在北大工作。但是,燕园与清华园相距咫尺,弦歌之声可以相闻。特别是最近若干年以来,清华在努力恢复人文社会科学的院 系,我到清华参加会议的机会就多了起来。作为清华的老校友,我十分关心母校的发展,只要有可尽力之处,我一定会尽上我的绵薄。这里面难免搀杂上了一点报恩 思想:没有清华,就没有我的今天,清华园毕竟是我的学术生涯起步之处,我虽然身不在清华,但心却从未离开那里。我想,现在遍布五湖四海的清华校友也无不如 此。清华的一切成就我 都感同身受。眼前清华蒸蒸日上的局面,我老汉看了也不禁 漫卷诗书喜欲狂 了。我相信,清华将同像北大这样的友校一起,永葆青春,永远充满了活力,阔步向前,巍然立于世界名校之林,为我们伟大祖国增添无量光辉。 2001 年2 月18 日
个人分类: 其他|4909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事:王晓东回国,徐冠华去清华,季羡林逝世
科学网编辑部 2009-7-11 16:51
周末收集的三条关于重要人物的新闻: 王晓东全时回国 入选千人 李源潮接见接受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第二任聘书 清华大学聘徐冠华为教授 恢复筹建地学学科 北大资深教授季羡林逝世 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岁
个人分类: 通知公告|9356 次阅读|2 个评论
实验室旁边两只可爱的小猫
luoc 2009-7-1 17:31
第一张是隔着玻璃拍的 有点模糊 嗯 一过去小黄就发现我了 小白探出头来 小白要吃我?不像啊 他们原来不怕我 我很和蔼 小黄一直都很困的样子 小白对我的相机很感兴趣 它在想什么呢 干脆都不理我了 亲热去了 小白说:你还不走?! 又回去找它们家小黄去了 我走了
个人分类: 政经观察|4217 次阅读|1 个评论
没有背景很难混?
hongkuan15 2009-6-25 17:09
这几天网上讨论的热热闹闹的一件事就是中国最年轻的市长,湖北省襄樊市下属的县级市宜城市市长---29岁的周森锋。这位80后的清华大学硕士,当地一位公务员认为他是中国政坛第一人。据说称之为第一的因素有两个:一是29岁就担任了县级市党政正职,二是他是中国目前最年轻的市长。 然而,这一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相关记者的跟踪报道,按照中国人的当官逻辑,这位周市长怎么着也得有一个可靠的关系才行啊,于是开始对其身世和家庭背景展开了深入调查,先是记者想法打听到周市长老家,并且寻找了老家亲戚,最终发现,周市长根本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背景! 这样一来,大家更加不满了,我们的传统被打破了吗?没道理啊,怎么可能一个没有背景,这么年轻的小伙子能够直步青云?于是眼红的,不服气的人就多了,开始了针对性的全方位的调查,恨不得找出什么隐藏的证据证明确实有所谓的关系存在。调查结果五花八门,有人举报说他在清华大学的论文存在抄袭,他的爱人人事任命存在问题等等。 依照中国官场逻辑,你没有背景,又那么年轻,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就做到市长?从这种逻辑中,不难看出一些潜规则的东西,不难看出目前社会的一些现实。没有背景真的很难混! 无论做什么,关系,背景还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在中国,几千的文化传统形成的思维,已经根深蒂固。孩子上学需要关系,从幼儿园到大学都一样,毕业工作需要关系,据说,在中国毕业生找工作80%需要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如果你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怎么办?拉关系,走关系,想方设法建立关系,这是必须得,不过,自己的努力也是很重要的。早意识到这一点,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个很大的帮助。
个人分类: 未分类|4712 次阅读|3 个评论
最年轻市长的导师应该负什么责任?组织部说其应负相应责任
qlms 2009-6-25 11:46
前记, 刚才刚说了最年轻市长的导师是幸运的清华人,现在发现太乐观了,襄樊市委组织部现在说了,市长同学发表抄袭论文,导师和杂志社应负相关责任。看来还真的要逼着清华表个态啊。 不过这个地方还真的不好说,因为导师没有在其文章上面署名。还有人说,要是导师给他缴了版面费的话,也算本组的文章,导师要负责的。看来轻易不要出钱帮助别人啊,要不出事了,你要负责的。 相关文章请浏览新闻晨报,网址如下: http://www.jfdaily.com/news/xwgn/200906/t20090625_685076.htm 下面只摘录其中的一些片段 襄樊市组织部昨天下午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周森锋论文涉嫌抄袭,其指导老师或刊发论文的杂志社应该负相应责任,组织部门当时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对周森锋研究生期间所做论文进行考察。 当时没有条件考察其论文 针对网友质疑周森锋论文抄袭一事,襄樊市委组织部信息科一名姓史的负责人昨天下午告诉记者,如果周森锋论文真涉嫌抄袭,其指导老师或刊发论文的杂志社应该负相应责任。作为组织部门,他们当时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对周森锋研究生期间所做论文进行考察,而且当时引进周森锋也不是组织部一个部门能够决定的。 至于组织部是否会因为论文涉嫌抄袭重新考察周森锋,该市组织部一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还不能确定。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3411 次阅读|3 个评论
由华罗庚看当前人才发展及学术环境
luoc 2009-6-18 13:43
据报道,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及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杨伦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是抄袭一事已被确认基本属实。不过,学校表示,抄袭系杨伦一人所为,陆杰荣署名只为帮助学生的论文得以发表。 学校的说法是否是事实我们且不去深究,但是这个事情可以说明的一个现象就是:有了著名学者的名字上去,期刊编辑对文章的态度就是不一样的,文章的发表就水到渠成了。 华罗庚是大数学家,关于他的故事笔者直接转载在下面。结合当前这个事情,学术界应该能得到一定的启发吧。 如何发现华罗庚 中华读书报 2004-6-15 樊洪业 1928年,17岁的华罗庚因家里穷而辍学。这时,已对数学发生兴趣的他,抓紧时间自学,一方面苦读手中仅有的几份教材《大代数》、《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为自己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他还攒起零花钱,用来购买《科学》和《学艺》两种杂志,以便及时了解数学领域的进展情况。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华罗庚开始发现 和研究问题,写自己的论文,分别向《科学》和《学艺》两杂志投稿。 《学艺》杂志创刊于1917年4月,主办者是以留日学生为主体的中华学艺社,1920年以后转到国内编印。 华罗庚阅读了苏家驹1926年底发表在《学艺》杂志上的《代数的五次方程式的解法》,初时颇为赞赏,经缜密思考,又转怀疑,随后写信给《学艺》杂志。而《学艺》只刊载了一个承认苏文有误、编辑失责,对华罗庚君来函质疑,殊深感谢的更正声明,但没有发表华罗庚来函的全文。这种埋没作者劳动成果的做法,对华罗庚是不公平的,对读者也是不负责任的。 同是与编辑部打交道,《科学》杂志的回应是另一种结果。 1929年底,《科学》月刊发表了华罗庚的处女作《Sturm氏定理的研究》。 名不见经传的华罗庚,文章何以能在《科学》上一投中的呢? 《科学》杂志经常刊登投稿简章,讲明对投稿者的要求。 简章的最后一条是投稿请寄上海亚尔培路309号中国科学社编辑部王季梁先生收,或有与本部编辑员相识者,直接寄交亦可。 按当年公布的名单,《科学》的编辑员有吴有训、翁文灏、任鸿隽、庄长恭、艾伟、杨铨(杏佛)、钱天鹤、杨克念、萨本栋和蔡堡,皆为当时科学界的名人,困守一隅的华罗庚不可能与他们相识。他只能按规定把稿件寄给王季梁。 王季梁,是1909年首批庚款赴美留学生之一。1915年获里海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回国后,曾出任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的理学院院长。作为化学界的名人,在筹建中央研究院之始,王即被蔡元培邀请参与工作,并出任化学研究所首任所长。王是中国科学 社的早期社员,从1926年9月起,他开始担任《科学》编辑部主任,在领导化学研究所的工作之后,也还继续担着这项业余兼职的差事。 按照编辑程序,王在收到华罗庚的稿件之后,会分交有关编辑审稿,再决定是否刊用。我们现在不清楚审稿的细节,但可以肯定的是,编辑部重视文章的质量,而不在乎作者的身份,华罗庚的文章,只是对求代数方程实根数的Sturm定理做了简化,这在数学史上虽然算不得什么重要发现,但对立志向数学王国挺进的华罗庚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由于受到第一步的鼓励,拉近了华罗庚与《科学》杂志的距离,很可能他又很快把质疑苏家驹论点的情况告诉给了《科学》编辑部。他经本社编辑员暗示,遂从事于苏君解法确否之工作。 1930年12月,《科学》以来件的方式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 后来,清华大学的熊庆来教授等通过《科学》知道了华罗庚的名字; 再后来,熊庆来通过清华大学的教员唐培经(与华罗庚未曾谋面的金坛老乡)了解了在金坛中学担当庶务的华罗庚; 再再后来,在熊庆来、杨武之教授的举荐下,经叶企孙拍板,华罗庚走进了清华校园,在数学系做了一名管理图书、收发文件等杂务的助理员。 再再再后来华罗庚成了顶尖的数学家。 《科学》不拘一格选文章,使得一位自学青年露出尖尖角,长期以来成为人们津律乐道的刊物编辑当伯乐的经典故事。 (摘自《科学旧踪》)
个人分类: 人文思考|3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有门修斯,清华有常凯申,扯平了
cooperlin 2009-6-12 09:48
北大、清华两校总是在暗中较劲,这不,北大出了一个门修斯,清华岂能落后,也得出一个不是,于是,常凯申就出世了。又打成了一个平手,还是并列第一。
个人分类: 未分类|6300 次阅读|1 个评论
百度联合清华出版教材
rbwxy197301 2009-6-4 15:24
今天在百度定制的新闻中发现,百度联合清华出版搜索引擎技术方面的教材。这对于我们了解搜索引擎这一互联网核心技术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期待这样的教材早日出版。 搜索课程进入高校教育体系 百度联合清华出版教材 作者:D3D 编辑:D3D 2009-06-03 17:16:04 本文转载自:http://news.mydrivers.com/1/136/136274.htm 近日,记者获悉,在搜索引擎公司百度与清华大学的联合推动下,国内首本关于搜索引擎技术基础的培训教材即将出版发行,并将纳入到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体系之中。此前,百度已经分别在华中科技大学及清华大学成功进行了搜索引擎技术基础课程的试讲,并获得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对此,业内专家评价认为,百度此举将大大填补我国在搜索引擎技术教育领域的空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科技信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搜索引擎与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并列为信息技术领域四大高地,尤其是伴随着全球互联网及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搜索引擎技术水平更是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在信息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地位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搜索引擎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跨世纪新兴学科,涉及计算机处理、云计算、计算机存储、人工智能、信息处理、交叉语言检索、多媒体检索等多个技术领域,较为复杂,在中国现有的高校教育体系中,搜索引擎技术培训领域尚属空白。 通过在高校开设搜索引擎技术培训课程、出版教材等一系列举措,百度对我国搜索引擎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意义重大。对于百度此举业内专家评价颇高。在专家看来,拥有独立知识产权、服务于超过3亿网民的百度,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搜索引擎核心技术的公司之一,有着全球领先的技术研发团队及丰富的市场实战经验。而此次引入高校的搜索引擎技术基础课程,是百度在其多年来技术及实战知识的积累之上,特别针对高校学生的学习模式而量身定制的,因而极具实用价值。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最顶尖的搜索引擎技术专家之一、在世界搜索技术、网络社区和广告业务模式等领域公认的领导者、百度首席科学家威廉 张(William I. Chang),极富前瞻性的中国自主创新科学技术领域顶尖专家、有技术天才之称的百度CTO李一男,在数据挖掘、信息检索、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和金融数据分析等软件研发方面极具经验的百度高级科学家洪涛等百度公司的技术大鳄们,也都将参与到搜索引擎技术基础课程规划设置、教材撰写乃至具体的教学之中。对于高校学子而言,能够获得这些大鳄们的指点,无疑将是极其难得的机遇。 在当前基于互联网的新一轮世界信息大战中,能否掌握搜索引擎这一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已经不仅仅关于个人和企业的发展,更是上升到了国家科技竞争力及信息安全层面。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刘奕群副教授介绍称,优秀搜索引擎技术人才对于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现行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较少有对搜索专业技术知识进行系统讲授的课程,要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中国自主的搜索引擎人才,需要企业与高校的共同努力。刘奕群称,百度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公司,在搜索引擎技术方面位于全球领先地位,此次其能通过授课、编写教材等形式,与学术界分享搜索引擎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必然将为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及高科技人才培养作出积极的贡献。 实际上,除了联合清华大学出版搜索引擎技术教材之外,早在两周前,百度便已启动了面向全国高校的技术公益巡讲活动,首批覆盖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哈尔滨等五大城市的数十所高校,未来还将逐渐拓展。这也是百度自5月初启动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开启三条绿色校园招聘通道之后,在高科技人才培育方面做出的又一重要举措。
个人分类: 生活随想|3315 次阅读|1 个评论
胰岛素的故乡——多伦多大学
热度 1 远帆 2009-5-22 23:15
The Hometown of Insulin University of Toronto □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 杨远帆 (本文于2009年5月22日刊登于清华大学《荷风》) 上 月初,《荷风》主编联系我,希望聊聊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半年交换学习的所见所感。面对聪明而年纪相仿的同学,我远没有足够阅历来谈“感悟”,倒是写一些自己的体会出来,可以相互交流,引起思考。 缘起 最初打开 清华大学本科生 交换项目手册,一眼便看中了多大,原因很简单,只为那份属于它的不老传奇。是他,年轻时牵挂民众疾苦,日后 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英勇战士——医学院 1916 届毕业生白求恩。还在 1900 年,年仅十岁的 白求恩 把爷爷行医用的铜牌挂在胸前,憧憬 将来救人于危苦;而来到边区之前,他已在人工输血与外科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所有的英雄都应当被永久 地 铭记,而当我在多大提起 Norman Bethune ,熟悉的人一定会指给我看医学院大厅 里 的那幅画像 —— 这一 位“白求恩 教授 ”是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创院院长 , 安大略省最有名望的医学家。而这位“ 老白求恩 ”,恰恰是白求恩大夫的祖父,历史 竟如此传奇 !处于不同文化背景 中 , 人们 所见所思既相联又不同,而这种错易之感也伴随整个交换学期,让我学会用不同视角审视世界。 上排正中是诺尔曼·白求恩大夫在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毕业照(毕业照摄于1916年)。 享誉世界的医学院 多大是加拿大人的骄傲,依傍清澈的安大略湖,她是枫叶之国最深邃的思想,是多元文化中心腾飞的力量。在艺术与科学的交织中,这里走出了众多文学艺术大师,培养了大数学家菲尔茨,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加拿大各界领军人物,综合排名常居世界前 25 位。 在学术上,多大最值得骄傲的是她著名的医学院,那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医学王国。医学院解剖学系享有崇高威望,其编写的 Grant’s 系列临床解剖学、胚胎学书籍经久不衰,一直是享誉世界的经典教材。 Maud Menten 参与提出的米氏方程早已 是 生化反应酶动力学的基础; 而年轻的医学院毕业生 Banting 等人发现了 胰岛素 并投入临床,成为 20 世纪人类对抗疾病最锋利的宝剑,挽救了千万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后来聊起这段传奇,有人笑说他们只是生得早加运气好 , 而当我 了解到 Banting 医生为了求证一个前途未卜的推想,竟变卖诊所,全无收入,在一间酷热且充满动物熏人气味的小屋里没日没夜志愿工作数年的往事,才深深感叹 —— 宝剑锋自磨砺出!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在现代医学与生命科学相互促进的大潮中,多大更确立了其地位。电子心脏起搏器在这里问世,肺叶移植手术在这里开创; T 细胞受体、干细胞性质相继在附属医院被发现,奠定了现代免疫学与器官移植的基础。多大还别有一份中国情缘,医学院长廊壁上铭刻着毕业生 Davidson Black 在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系主任时, 在周口店 发现 了 北京人头盖骨 的故事;现任港大校长 徐立之 在那里因发现囊性纤维化基因而一举成名;“两弹元勋”林家翘、钱伟长、郭永怀在这里求学的经历都已在传为校园佳话。徜徉于校园宁静的女王公园 ,我似乎看到他们年轻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样子。 很多人问我多伦多大学的教学氛围和国内有些什么不同?具 体细节不一而足。但总体来说,多大医学院下属有 29 个与清华生物系规模相当的系,因而开出的课程的门类非常广,选择面宽,仅生化实验就有从初级到 Independent research 七种 —— 只你有兴趣学,那么“ 上不封顶 ”。实验课也颇有新意, 8 名同学一班,自主性极强,与 TA 讨论充分,实验报告的要求更贴近真实论文,还辅导学生写申请项目的 Proposal ,收获不小。 微生物实验科上,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制备样本使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注重师生交流 多大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给我留下了印象很深,授课基本是在师生之间的问答中进行的。这让中国学生很不习惯,中国大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比平时、甚至比自己在小学课堂上内向许多,不利老师得到教学效果反馈。另外,看得出多大教授们很享受与有激情的年轻学生们探讨的过程,再加上小班教学,使得交流更容易。和北美许多大学一样,课下的沟通同样得到鼓励,教授中午常去一些学生餐厅用餐,于是就有了许多某位教授发得了 Nature 下得了 Kitchen 的趣闻;而 Dean’s Madness Day 是系主任每月一次在教学楼大厅摆下茶点,请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随意品尝与交流,教授们直接听取学生反映各种问题,学生们也能更多了解作为学者的真实生活与情怀。相应地,多大的学生活动也很重视与校友 、 老师的交流 ,重视 同学自身的收获, 于是 往往限定参加名额数而不求人多或者场面宏大。在规划自己未来的方向时,不论如何选择,学生们显得更胸有成竹,这与他们得到更多信息和指引不无关系。 医学院学生会组织的 Career in Medicine 活动,请在医学界小有成就学长回来和同学交流。 在生物系时,有老师抱怨学生刚进来还算多能干细胞,却没有向期望的方向分化 , 毕业出国好似突变细胞突破了基底膜 , 很快就转移了。但我们有没有注意,培育过程中是否加入了足量的细胞因子?在协和 , 管学生的老师也希望有 更多时间和学生交流,却被牵扯在大量的“重要会议”上。我认为大学里, 老师对学生做人和做事的影响应该是第一位的 ,如有缺失,其它各种因素的入侵便不可避免。而最近一年清华生物系有了很多新的变化与改进,大家越来越关心学生的教育, 是很好的趋势 。 而 能够把这一点做好,可能是北美大学在四年时间,从科学素养普遍不高的高中生里培养出一批批拔尖人才的原因之一吧。 基础与临床相互促进 诸如此类不复赘述,而多大医学院有一条主线贯穿教学,那就是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的紧密相关。微生物课讲到细菌分泌的时候会介绍相关的尿道感染和治疗原理,细胞课讲到表面蛋白 dystrophin (抗肌萎缩蛋白)时会从医院请研究相关疾病的大夫来参加讨论课。医学院 29 个系融成整体,而不像国内生物和临床医学分得很开,沟通不足并因不了解而相互轻视。在这里我惊异于基础课老师对临床的了解与重视,让生命科学知识更联系实际应用;也惊异于医生们对医学研究进展的熟悉,他们大都经过生命科学本科教育,优秀的医生拥有实验室, 把出色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周刊等著名 杂志 上与世界同行交流。 我在 北京 协和医院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上早期临床课时,见到一些有氧呼吸电子传递链异常的病人,各种症状和生化课学到的每步反应相应,大大加深了理解,但生化课上完全接触不到;而在医院,大夫们只知道是“线粒体”出了问题,都补充“辅酶 Q ”,疗效不一,结果见过病例算得上“世界第一”,却没有深入探究。 线粒体中的有氧呼吸电子传递链,Quinone(辅酶Q)是其中第三步反应的关键物质,如果其下游的反应出现问题,补充Quinone显然起不到作用。 (picture from Huntington's Outreach Project for Education, Stanford ) 多大医学院拥有的不仅仅是一批优秀的实验室和医院,更是其宽松健康的学习和研究氛围,在多大,科学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娱乐。学生每天穿 过医学院图书馆,门口就摆着本周的 Science , Nature , NEJM … 不需正襟危坐,茶余饭后扫上几眼,看看课程相关的进内容——因为明天的测验里很快会涉及到相关问题,课堂讨论也常谈起新的进展—— Science, Nature 离他们没多远。而西方起自 50 年代的公共卫生和人口学研究已取得社会效应,公共卫生已日趋成熟并反映在医学生培养中, 医学科学的范畴已不仅仅是国内认为的医疗技术 。现在清华、协和都 想 创办 自己的 “ 世界 一流医学院”,仅仅盖大楼请老师恐怕还不够,对于最一流医学生,需要改变目前工匠式的培养模式。 美丽的多伦多大学校园 清华人 在出国前,我就有个疑问,经过清华的生命科学教育的学生,拿到世界上来比水平到底怎么样?离别美丽的枫叶之国前,我 偶然遇到一位获得过美国医学研究最高奖 Lasker Award 的华人科学家,于是会后向他提出心中埋藏的这个疑问。他想想后很高兴地回答我: “ You can’t easily find such a university as Tsinghua whose fate is so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fate of a nation. If you guys treasure the history of Tsinghua and preserve your motivation, you’ll finally be among the world’s best. While without the motivation, considering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you are just…” “ Motivation?” 我有点困惑。 教授沉思片刻,用中文郑重地解释说:“ 使命感 。” 该期清华大学《荷风》版面 后记: 离开清华园已经有一年了,还时常从清华信息门户或者同学们口中得知清华每一天的变化,甚是欣喜。清华每一年都有一个崭新的面目,老师们每年都在为本科生的教育奔走着,昨天还看到更加合理的新选课系统投入使用,又是一个大家期待的进步。 这一年,除了施一公教授以外,生物系引进了很多年轻老师,从同学们口中听说系里进步越来越快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大大增加了,还将举办第一届本科生接待日增进师生互动,而对研究生培养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格,听说原来走形式的初期考核今年居然让一半人“挂掉”了。开风气之先,难能可贵。 祝福清华,祝福清华生物系! 全文发表于卫生部《中国卫生人才》杂志 探寻医学使命(1).pdf 探寻医学使命(2).pdf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098 次阅读|5 个评论
如何解读大学排行榜
Synthon 2009-5-17 09:29
今天先后看见王惜宝老师(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2246)和王振东老师(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2412)发文讨论大学排行榜,俺作为关注大学排名这么多年的一外行,也想说两句。 我总觉得吧,你看一个排行榜,总要看他是怎么排的,如王振东老师说的,研究它的评价体系,在了解了评价体系之后,你就可以知道这个排行榜是否是你所需要的。不同的排行榜,两个学校的相对排名可能会差别很大,这是由于排名者的价值取向造成的。而读者也要考虑自己选择排名的价值取向。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清华和北大的相对排名。现在常被引用的两个世界大学排行榜,一个是英国人搞得,北大排在前10,清华前些年排在五六十名之后,今年好像排到了15名,但是你仔细看看,清华和北大的得分,主要差距就在国际学生人数这一项上面,北大大幅度超出。那我们就好理解了,国际友人希望学习中国文化,北大自然是最好的选择,而来中国学习理工科的留学生还比较少,所以北大得分高就很自然了。所以,如果读者不是国际友人的话,就可以认为两校水平基本相当。另外一个流行的世界大学排名,是上海交大搞得,这回清华排在北大前面了,但是你仔细一看呢,清华比北大得分高出很多的那项,是得诺贝尔奖的校友,也就是说,是杨振宁先生一人的贡献,让清华超过了北大。 所以说,我的立论就是,看大学排行榜,不要只看总排名,要看得分计算出来的经过。 希望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排行榜,如果找不到,不妨自己排一个:)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7921 次阅读|1 个评论
真的有天才、神童?-转文一篇
emlyn 2009-4-21 09:07
清华大学再次给予4名文科生最高60分优惠 去年,少女作家蒋方舟因为获得了清华大学60分的特殊自主招生政策优惠,引起了社会关注。4月19日,在清华的校园开放日上,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孟芊表示,今年学校又给了4名考生这样的特别优惠,但其中没有北京考生。 ■关于最高加分 幸运儿全是文科生 19日,孟芊首次就60分优惠的自主招生给予明确答复,今年获得这项特殊加分政策的考生全国共有4人,且全是文科生,没有北京地区的考生。其中,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张莹嫇(mng)笔试第一部分的成绩位居全国前5名,杭州二中张祎喆笔试第二部分成绩也属于全国前列。为避免给考生增加压力,清华未透露另外两名尚未被媒体曝光的考生情况。 据悉,全国共有20名在自主招生考试中的最拔尖人才入选了清华的综合考试,这其中有一名北京考生入围。综合考核由4位博士生导师和1位学生管理专家组成,他们可以采用任何需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时间上不封顶。最终,这4名考生打动了专家组,让专家组相信他们具备显著超出一般考生的特点。 为何获得60分优惠资格的全是文科生?孟芊解释说,此次自主招生考试中也发现了很多拔尖的理科人才,但是他们本身已经有保送生的资格。比如在第四科目的数学测试中,在不包括白卷考生,其他考生平均分为16分(满分为100分)的情况下,有考生取得了92分,这份试卷当时在阅卷办公室传阅多日,也许数学系的研究生都做不到这样的水平。 ■关于专业 心理学增加机动名额 今年首次招生的心理学方向成为19日校园开放日上家长关注的焦点。该专业在全国只投放了10个左右名额,许多家长都认为这个专业的计划太少。 孟芊解释说,由于心理学第一年招生,不好预计报名情况,所以暂时投放了少量计划,但是学校预留了机动名额给心理学。若报名情况好、学生素质高,将会用机动名额录取。目前心理学没有设定录取人数上限。 二次招生专业有望增加 新生报到时,他们还希望有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去年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班、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等专业面向校内新生进行二次选拔,孟芊表示,今年在此基础上,有可能增加二次招生专业。 去年清华这4个专业各提供20个二次招生计划。其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报名最火热,报名与录取比例达7∶1。 ■关于教学 知名教授做钱班班主任 今年开设的钱学森力学班,规模将在20到30人间,该班将有专门的课程体系,配备最优秀的国际化师资力量,小班授课,并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由于该班的目的是培养顶尖人才,绝大部分同学将一直攻读到博士学位。 为了给钱学森力学班更多的学术氛围和指导,在本科期间,就将由院士或者即将成为院士的高水平知名教授亲自做班主任。 ■关于未来 三成学生将出国交流 今年清华特别提出,在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时,30%的本科生(每年1000名左右)具有海外经历。即今年入学的考生在大三左右,有三成将去国外交流。 清华大学今年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京大学等20所大学签订了学生交换协议,目前清华拥有50余个交换生项目。 据悉,2009年的秋季学期,清华将选派110多名同学赴海外32所知名大学进行交换学习。 ■高分人物 张莹嫇:数学基本满分 1.6米多高的张莹嫇很阳光,骨子里带着些男孩子的豪气、直爽,从高一起,张莹嫇连任两届学生会主席。在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书面测试中,她是四川省第一名。和6人一组参加集体面试不同,她获得了单独面试的机会。教授们请她谈谈对就读清华有什么看法、平日有何兴趣爱好,张莹嫇滔滔不绝讲起自己平日喜欢看书、运动,从初中开始就在各种英语竞赛中披金挂银。面试结束,张莹嫇向老师敬礼时,没想到5名教授给她的面试成绩打出了当天的最高分,更让她没想到的是,教授们还向她递名片,邀请张莹嫇就读自己指导的专业。 太聪明了!太优秀了!太勤奋了!英语老师这样表扬她的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张莹嫇高考上清华分数线完全没有问题,降低60分对学习能力超强的她来说荣誉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过去的几年,她的成绩在全年级一直名列前三。让很多人瞠目结舌的是,就读文科班的张莹嫇数学小考、大考一般都是满分150分,英语很少低于140分。同样,她的语文、文综成绩也让很多同学难以望其项背。 张祎喆:毛遂自荐成功 去年清华大学进行自主招生报名,张祎喆作为文科生在年级里排第6名,没有能够进入校荐的程序,于是她毛遂自荐向清华大学发去了材料。连她自己也没想到,这一次毛遂自荐竟然让她拿到了最大奖。我也感觉自己像是被馅饼砸中了。我根本就没想到能拿到这么多降分。 今年元旦,在清华大学组织的自主招生笔试中,张祎喆一鸣惊人:综合卷拿到了A+,她还获得了单独面试的机会。在半个小时里,她一一回答了5个考官的一连串提问,从《四库全书》说到《二十四史》,从人肉搜索说到巴以问题。张祎喆坦然地告诉考官,她是个和同龄人比知识面广的学生。 新闻传播和国际关系是她向往的专业,从初中开始,张祎喆就迷上了白岩松,最喜欢他主持的《中国新闻周刊》;进入高中阶段,每天都看《参考消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阮次山也是她的偶像。 我觉得应该做的事情,我就会冲出去。她这样形容自己的性格。
个人分类: 科研心路|2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影·清华园 (上)
热度 2 远帆 2009-4-10 17:03
  离开清华园已近半个学期,而梦中每每想起。在那里,每一个学生体会到的是博爱,是尊重。正如一位同学所说,那里勤恳的老师们对学生的爱,是我们这些孩子一生的骄傲。这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她的宽广博大,让我感动。离开她的游子,总想在那个温暖的港湾边多停靠一会,只一会... 清华园 二校门 清华大学生物系伟伦楼 夏日的中央主楼 校河红叶 生物系新馆 机械工程馆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四月五日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立。 校影·清华园 (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640do=blogid=43552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994 次阅读|18 个评论
清华女生节赠诗
yalongwelcome 2009-3-10 14:42
女生节,清华之传统也。去年11月11日男生节,余被五女生承包,获礼甚丰,今年3月女生节至,自当投桃报李。遂手书五卷轴,赠此五同窗。今将卷轴内容挂于此以备忘: 西江月 赠席 就君之校内头像有感而赠之。 恰似清新曲调, 正如烂漫文章。 秋波流转映烛光, 直到柳梢月上。 此去滇南塞北, 别来水木荷塘。 莲池两瓣六园香, 最爱群蛙晚唱。 七绝一首 赠陈 我家住在三峡里, 君住三峡东更东。 同饮三峡一处水, 竟无片语付归鸿。 而今同聚熊门下, 博雅塔边心已同。 唯有搔首兼苦笑, 一杯浊酒醉春风。 七古一首 赠秦 君本女子胜儿郎, 兼爱红妆与武装。 星际暗黑任我行, 伊人秋水楚留香。 可否同醉燕山下? 释怀长啸动京华。 无端歌泣随流水, 明月蛾眉映落花。 望海潮 赠杨 锦城初识,而今五载,其间多少烟云。可曾记取,北园细雨,桐荫笑谈古今?历塞北江南,喜荷塘烟雨,水木清芬。回首须臾。又思巴蜀,物风淳。 尔来大地回春,欲临风把盏,笑傲北宸。富贵浮云,王侯流水,何须舍命沉沦?惊寰宇危机,看神州苍茫,世事纷纭。闲来挑灯夜读,又有景物新。 五古一首 赠张 天下爱牡丹, 君或好芙蕖; 世间好芙蕖, 君独爱牡丹。 喜君不偏爱, 愿君不独欢, 牡丹与芙蕖, 同芳天地间。
个人分类: 清华生活|4172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和施一公教授接触的二三事
热度 1 远帆 2009-1-27 15:46
今天因为学籍归属问题再起争议,清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搬往协和医学院未能按计划执行,我在宿舍守着大大小小零乱的纸箱百无聊赖。忽然进门的同学不慎碰倒一个箱子,收藏已久的一卷报纸《荷风》滚落出来,那期头版正是我拍摄的一张施一公教授给本科生作报告的照片。还记得那一晚,风雨交加,三教的大教室依然坐满了热切的同学们,在谈话中分享他对事业的执着,感动于他坚韧不拔的意志。虽然没有直接上过他的课,但这两年多几次机缘巧合的接触,都让我对他叹服。他不一定记得我的名字,但一公教授对我影响很深,让我坚持自己想走的路。 外人看施一公教授,看到的是作为“杰出生物学家”,“某某学者”,“获IvringSigal青年奖”的他,而在我这个在清华上学的学生眼中,他就是我们系“很牛的大师兄”。还记得今年夏天和几个同学从生物系走出来,看到施一公和颜宁学姐/教授(清华的同学也不清楚叫学姐好还是叫教授好,只听他们实验室的同学说大家叫她“小师傅”)两人从学生食堂走出来,一人捧着一个甜筒冰淇凌边舔边走回医学楼。我们几个同学站得老远以“注目礼”的方式目送他们,后来一同学恍然大悟:“原来施一公也啃甜筒冰淇淋啊!”大家笑了,是啊,做Researcher只不过是他的职业罢了,业余时间他也就和我们每个普通人一样,是老师,是家庭的支柱,是一个参加小学生家长会的家长。而可贵的是,他在研究之余,在清华为学生做了不少事,我有幸见证其中二三,让我钦佩,让我感动。 说来挺巧,我还清晰记得考进清华大学之后听的第一次报告是就施教授的学术报告。那是正式开学上课前一天的晚上,偶然看到宿舍楼贴的学术讲座海报上说报告人是清华生物系毕业生,我很感兴趣20年前的毕业生在做些什么便兴冲冲地去了。至于通知上讲的“普林斯顿教授”——这学校名我听过——但究竟代表什么,刚从高中走出的我并不知晓。时隔两年半,学术报告的内容除了一个Smac蛋白的名字之外我已记不清楚,但每每让我回想起来是都激动一番的是,报告结束后我“初生牛犊不怕虎”,第一个用英文向他提问,大意说:“一公教授,我是刚毕业的高中生,您说的科学研究我一丁点儿也没听懂(他笑了),但您刚才在讲座最后直陈了国内大学生教育和科研体制的很多弊端。而我是临床医学8年制的学生,还得长期面对国内的环境,该怎样克服呢?”他回答说的确国内的学术环境不能令人满意,一方面要向好的老师学习,与优秀的清华同学相互鼓励;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一份小小的力量来改善环境,需要的时候一定挺身而出,连自己都不肯站出来说抱怨别人是没有意义的。事实上,尽自己所能改变环境带来新风气正是他回国之后践行的,而我也一直记着他这句话,并尽己所能。 第二次和他的近距离接触是大二和马丁同学一同作为清华生物系系刊《荷风》主编期间,大约在2008年春我们发邮件给刚刚回国工作的施教授想请他接受我们采访,和生物系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经历并与同学们交流。他很快回复我们:“I’llbemorethanhappytomeetyou!”只是那段时间临近期中考试,保持对考试过于重视的清华“传统毛病”的我们把采访日期约在了两周以后。可就在原定日期的几天前,我们看到科学网上面登出了专业记者对他采访记录,大家心里没底,他工作那么忙还会再接受一次我们这种小打小闹的系级学生报纸采访么? 硬着头皮按约定的时间敲开房间门,施教授向我们一群“小记者”问好,又说:“哗,来了这么多同学啊,你们把编辑部都搬过来啦!”我们赶紧解释因为大家都想来亲自和施教授交流交流,打搅教授工作了。“没关系,对培养本科生我是有时间和耐心的,办公室坐不下我们去二楼大厅坐地下聊。”开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我们写好的采访海龟的常规话题“回国”,出人意料,施教授说,其实毕业出国时和那个年代的青年人一样没有想过还要回来,回国也没有什么特别“伟大”的动机,只是在美国做学生和工作时遇到的一次次小事冲击着内心最朴素的情感,最终慢慢形成了这个决定。讲起往事来话匣子打开了,发现原本准备的问题根本用不上,施教授和我们即兴讲了求学时的酸甜苦辣。聊他上大学时敬重的父亲因人为事故不幸过早离开对他的打击,也聊起美国求学时因为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而激起的热血争夺战,当然作为科学家他讲得更多是他对国内科学研究前景的看法和独到见解,以及对自己的师弟师妹们的建议和殷切希望。采访他的一个多小时里,我见到的并不是那个见诸报端的施一公教授,而是我们的施一公学长,他和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困惑过,都抱怨过,都失望过,都曾经不想再干这一行了,甚至还差点接手管理餐馆,但他身上有股坚韧不拔的力量,当他最终下定决心在生命科学的路上走下去,他便以非凡的意志坚持下去。 清华生物系系刊《荷风》的小记者在采访施一公教授 后来我们编辑部文笔最好的小记者施文同学根据录音撰写了稿件,发表在系刊《荷风》的首页上。如果说他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是与关心他的科学界和社会大众交流,那么和我们交谈的内容就是与自己师弟师妹毫无隔阂的亲切交谈。关于国内学术界一些不大令人满意的现象,我估计他只愿意和我们这些年轻人谈,因为将文章给施教授过目之后,大家看得出他把几句谈到科研软环境时带有锋芒的话改掉了。当然发行之后果不出所料,文章大受同学欢迎,又配上他给学生讲座的照片做封面,连系里老师们都赞赏有加。于是我们“得寸进尺”,邀请施一公教授作为系刊的顾问时常和生物系同学交流,他不仅答应了,在之后也做到了。 科学家也同样需要社会责任感。那一次是几个月后的汶川大地震,举国哀悼。没过几天系里的老师就自发组织起来为地震灾区捐款,生物系公告栏上能看到老师同学捐款的情况,施一公捐出最多,不过让我吃惊是唯独他的捐款数额不是整十整百,而是小数点后面还带着一位数。钱多少没有关系,但是我猜得出他当时是把抽屉里能找到的钱都捐出去了,最后那几元几角也带着真情啊!前段时间有人说他回国还保留美国国籍是否谈得上爱国,这问题太深奥我想不清楚,毕竟自己有亲戚加入美籍时是被作为老革命的爷爷骂过“投敌叛国”的。但后来大地震时亲戚和当地华人一起通过中国驻美使馆捐给灾区,得到使馆赞扬,老革命爷爷听到也慢慢能够理解。我想,如果中国也像其他主要国家一样允许双重国籍,那么更多华人肯定愿意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同时保留自己的中国国籍。 最后一次也是清华生物系几年来最让我感动的一次。生物系的本科教学计划多少年来一直存在问题,究竟如何改革,却存在不同意见。我们系刊《荷风》专门以接连两期专版的方式请毕业生和各年级同学参与讨论,引起关注和思考,最后我们想请顾问施一公教授给同学们写一点他的看法。没想到上门一谈,不谋而合,他说:“我一直希望对研究生教学作出改革,倒是你们本科生先找上门来,很好,但还不够!”让我兴奋的是,他说本科生教学改革需要得到全体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建议我们搞一次仿照国外大学的“系内教学师生研讨会”。一不做二不休,施教授马上给生物系主管教学的张荣庆老师打电话沟通此事,意见也得到了张老师的认可,于是两位老师负责联系全系教师,我们负责张贴海报联系学生代表参与讨论。 没想到的是请学生代表的事遇到不小困难,低年级同学特别积极踊跃,听说两位教授牵头联系了系里多数老师,都想和大教授们面对面聊聊自己的想法和困惑;高年级的同学们一路走来最有体会和感悟,却格外低调,说有点“怕”老师,很多人担心讲到课程的弊端会影响和老师的关系。这种在国外司空见惯的师生教学研讨会在国内却很少有先例,大家从小到大习惯被老师教育却不习惯给老师提建议,心里都没底,客观上大家对言论环境也没有十足的信心。而我想,召集老师肯定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我们系不乏备课认认真真上课兢兢业业的老师,但也有每两周飞回北京一次连上四堂课的老师,不乏年年更新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老师,但也有只用一纸90%考题来自陈年试卷的期末考试评价学生的老师。对老师高要求,就需要一些老师额外付出,必然影响到一些既得利益;而降低课程要求,又有点耽误清华的学生,调整课程设置更是牵扯一大堆,总之多方利益很难调节。施教授支持这件事完全是志愿的,他和张荣庆老师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清华生物系同学在系刊《荷风》上讨论本科生教学 到了研讨会当天,施一公教授来得非常早,看到我们布置的会场还是传统的——老师坐第一排讲,同学在后面听的形式,说“这样不好,我们要面对面对等交流。”说着就自己先动手搬桌子。我们见状赶紧帮忙一起把桌子摆成会谈式的两排,让老师们坐在左边一排学生在右边一排后面。那天我们谈了很多关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具体教学方法、老师的期望和学生之间的困惑,达成的共识也颇让人兴奋。后来这学期我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交换,发现国外学生的确更加积极踊跃参加这种活动,提建议也更自由开放,但是不管怎么说清华大学生物系的老师有这样的自信、魄力和诚恳的态度来面对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这在国内绝不是轻易办到的,肯定是开了国内的先河。而且我相信随着同学对这种面对面交流方式的认可和信任,会更加积极和更有建设性,以后的本科生也会因此受益。这一回,生物系的老师着实感动了我一把,让我对她的将来充满信心,这和施一公老师、张荣庆老师以及其他敢于吃螃蟹的老师和同学们十分不开的,也教我越来越信奉开学第一天前施教授答复我的话: 每个人都有一份小小的力量来改善环境,我们不能总气定神闲坐在那里抱怨为什么没有别人站出来做点什么。 作为协和学生在清华园的两年半的学习已经结束,清华园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精彩的课程,丰富的校园生活,更重要是名家大师对我们的熏陶。我们会不负清华老师们的厚望,在医学科学的路上稳稳前行,看施一公,他整整20年前入学时,不也就是清华园里和我们一样的孩子嘛! 于北京至广州航班 附:清华生物系系刊(生命学院院刊)《荷风》关于课程改革的相关报道 生物系系刊《荷风》第25期_2008年5月(封面:施一公)resize.pdf 生物系系刊《荷风》第26期2008.6.pdf 生物系系刊《荷风》第27期_新生手册resize.pdf 生物系系刊《荷风》第28期resize.pdf 其他 生物系系刊《荷风》第23期(封面:孟安明院士)resize.pdf 生物系系刊《荷风》第24期2008.3(封面:水立方志愿者)缩小版.pdf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532 次阅读|10 个评论
无题——关于清华
yalongwelcome 2008-12-25 22:30
长夜漫漫,无心睡眠,作业苦长,人生苦短。遂有感,仿得歪诗一首,庆贺此圣诞夜。 清华就是男生有余 作业有余 水木有余 听话出活有余 学生食堂饭菜有余 清华就是怀念人文日新有余 怀念国学院有余 怀念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还有凉起那个超有余 怀念曹禺钱锺书有余 怀念超萌的林徽因梁思成 还有那个永远未完成时态的 男小三有余 清华就是校歌只唱一段有余 校长爱送日晷有余 校车乱打圈圈有余 教授讲校史 圆明园是八国联军烧的有余 清华就是东门朝南开有余 二校门进不来有余 打开水老掉卡有余 楼长老敲门有余 清华就是有余有余有余
个人分类: 清华生活|2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慈禧为人体艺术献了身
ningxinfei 2008-10-28 10:53
文/宁鑫斐 清华大学教授雕刻出全裸慈禧像引争议   在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上,一尊私处遮着白方巾的半裸慈禧雕塑,引起不少观众注意。雕塑作者李象群称,该雕塑本无此遮羞布,是主办方称有观众举报,才将雕塑私处遮盖。   这件名为堆云堆雪的等人大小半裸雕塑作品,为清宫女子形象,其坐在椅子上,裸露着胸部和大腿。私处遮盖着一条白色方巾,与原有材质并不协调。在中国美术馆一层展厅,不少观众注意到这一细节。   展厅工作人员回忆,该雕塑布展时并没有遮盖方巾,开展后不久才被遮上。   雕塑作者李象群称,该雕塑以慈禧太后为原型创作,半裸的创作方式只为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来源:网络)   慈禧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能有今天,她没有为中华民族献身,却为人体艺术献了身。   我原来以为只有活人可以为某人或某事业献身,今天终于长了见识,原来死人依然可以献身,而且这样献身毫无痛苦。   我原先不懂艺术,以为艺术很神秘,今天终于发现艺术有时候很简单,脱了裸了就很艺术;让艺术神秘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被遮羞布挡住的东西。   我原先以为出名很难,要迅速出名就得自己裸,今天终于明白出名有时候也不难,而出名不一定得让自己裸,让别人裸有时候出名更快。   假如我是李象群教授的学生,我一定会效仿我的老师, 为武则天搞个裸体雕塑。这样,我就会成为历史上最勇敢的男人,因为我敢脱中国唯一女皇的衣服;我也将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因为我可以不费口水地让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为艺术献身!   假如不敢再想象了,万一我成了历史名人,有一天也得无声无息地为艺术献身。
个人分类: 麻辣评论|489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方的阳光
yalongwelcome 2008-10-25 22:00
在清华三堡学术基地拍到的,远处有长城。这里介绍一下,三堡学术基地在八达岭附近。今天有一个学术论坛,所以就去了,太阳很好。北方的阳光特别明媚,据说有很多红叶,可惜没见到 在去三堡的路上堵车了,走过去的这才叫阳光啊比起南方的晴天,北方的晴天爽朗多了 早上的清华园,游客没来,不像平常那么人头涌动,恰好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过来,二校门看着很舒服 前几天在参加爱泼斯坦中心的会后去东门,看见这里的落叶还不错,就拍下来了 参加爱泼斯坦中心成立典礼头一天,在清华里踩点探路下午的太阳,也很舒服
个人分类: 清华生活|2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斯巴达的清华与雅典的北大
yalongwelcome 2008-10-25 21:33
清华与北大有什么不同?一个如斯巴达,一个如雅典,这就是不同。到清华来也已经一月有余了,前几天去了一次北大,回来了就一直在想,紧紧挨着的两个学校,为何差别就这么大? 我刚到清华,就发现在紫荆公寓的两栋朝向南面的大楼上挂着醒目的两副标语:一边是又红又专一边是 为祖国健康奋斗五十年。据说这是当年的校长蒋南翔提出来的,当今的校党委书记现在又拿出来大力提倡。 于是乎清华的学生上课永远准时,几乎不懂得什么叫做缺席。在清华,我早上起来出门,站在丁香园餐厅, 能看见一串串的自行车从那条自紫荆公寓到南门的公路蜂拥而来;晚上吃完饭回宿舍,又能看到一串串自行车从同 一条公路上蜂拥而去。。以至于我每次上下课都会发现,其实骑车还不如走路,人太多,堵得太厉害了。 于是乎清华的团校是最累人的,我参加团晓校的那几天天天在熬夜。清华的党课是最严肃的,上党课签到制 度很严格,我们一伙人守在门口严防死守,见到随意出门的就会盘查一番 于是乎清华的操场,早上晚上充斥着跑步的人群,有男有女,在操场上做着各种匀速和非匀速运动。 于是乎当其它大学里黄昏后到寝室关门前街道上情侣荟萃的时候,在清华同样的时间你连单身的人都很少见 到,大都是一辆自行车呼的一声从旁边就滑了过去,站立在街道边相互喁喁低语的的只有这棵树和那棵树或这棵 树和那盏路灯。 这里我想说的是,由于新建立了文科各学院,再加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加入,清华现在男女比例已经达 到了二比一,比以前好得多了,而且还有旁边的北大、北语、北师诸学校的可以作为战略储备库,其实清华男生 选择还是很丰富的。 而北大,则完全是另外一番天地,在清华你会看到到处整整齐齐,花坛很整齐,草坪很整齐,教学楼前的自行 车也很整齐,就连教学楼栏杆上摆放的盆景都很整齐,被修剪得有棱有角的。在北大,要想找到这种整齐可不容 易。这里很松散,你能看到草坪里面草各种各样都有,一看就知道不是人工种植的,且大都是未经修剪的,长得 自由自在。太极广场上草长到了你蹲里面没人能发现的地步,一过去就会扑棱棱惊起一群麻雀。 北大逃课的人多了去了.一师兄以前北大的,老逃课。可是来清华了上课一直很准时,问他,他说习惯变了 。北大里面你能看见各种相对来说比较奇怪的人,比如大下午坐在亭子里对着水中浮萍发呆的人。在那个博 物馆旁边的雕塑群里练太极的人。我还看见过一个须发皆白的人在那里走过,不过不是老人,是一个背着书包的 年轻学生。 我老在想,清华实在有斯巴达的风范:拥有一群精英,崇尚强健体魄,注重体育,不仅党委书记曾经有体育 特长,现在也在大力宣传胡凯这样的人,这里的人都精益求精,随时在讲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其他的只 要听话,出活就行;这样的校园,这样的环境,自然也就和那个孔武有力,精英主义并一直希望成为希腊城 邦的领袖的国家很像了。而相对于清华,北大更多有雅典的散漫,雅典的自由,雅典的思想多元和雅典的效率低 、反应慢和雅典的软弱。我不能说这两个学校现在哪个更强,我只是说按照一种标准这个更强,按照另一种标准 那个更强。就如斯巴达有温泉关的三百勇士,而雅典也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而斯巴达的确再后来打败了雅典, 但是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率50万大军再次进攻希腊,斯巴达人为主力的希腊陆军在温泉关阻击波斯陆 军而不幸兵败,但雅典人为主力的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海战中却一举击溃波斯海军,使波斯人面临补给被切断的危 险,不得不撤退。雅典如果不是因为西西里而元气大伤,也不会被斯巴达打败的。 当然战争总会是激烈而尖锐的,学校之间则非如此。我上李学勤和汪晖老师的课的时候经常有北大的学生过 来听课,而我们也会不时去北大蹭课。历史上的若干运动,也总是北大策划,清华出活。所以把清华和北大 这样类比当然有偏颇之处,然而历史却总会勾起人们的联想和回忆,尤其是当我们发现一些历史现象是有联系的, 而这联系又会勾起我们的忧虑和沉思的时候。
个人分类: 清华生活|2976 次阅读|1 个评论
优秀的本科生是否应该出国读博士?
immuneweb 2008-7-14 21:50
7月11日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中国的清华北大毕业生已据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外国大学之首,随后在国内学者间引起热议,很多人认为每年国家出巨资给清华北大,结果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 我却不以为然,因为下面的问题我们无法获得满意的答案:那就是这些优秀的本科生如果留在国内我们能否把他们培养成国际上一流的人才?如果不能把他们留在国内不是人才的浪费吗?难道非要让他们象某位北大毕业生那样回家卖猪肉,我们才认为国家投资到清华北大是值得的吗?其次目前虽然是大量的出国,实际上也是为我们储备人才,虽然我们国家从小学培养到大学花费很多钱,但在美国培养一个博士他们也不少花钱,我认为出去十个回来一个,咱们就不赔,呵呵。北大的饶毅教授和清华的施一公教授回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的眼光应该放的长远一点。 另外一方面,我们应该迅速改变目前的科研管理制度和研究生培养制度,最大限度地与国际接轨,只有多吸引世界一流的教授回国,才能在国内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才能扭转目前的局面。按 王鸿飞老师的说法 ,目前国内99%的导师不合格,我们怎能忍心让这些优秀的本科生留在国内?
个人分类: 教育|6127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