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回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与王希教授对话:中国的美国史教学历史回顾与思考
黄安年 2009-6-23 10:01
与王希教授对话:中国的美国史教学历史回顾与思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6 月 23 日发布 6 月 17 日 , 北京大学历史系王希教授来电话 , 希望就中国美国史教学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The Teaching of U.S. History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1949-2009) 专题对我进行访谈。王希教授告诉我 2010 年 1 月在美国圣地亚哥召开的美国历史学会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年会将设有一个小组讨论会,该小组会主题是 United States History Abroad: Australia, China, Germany, Tunisia, and Russia, 小组会的组织者和主席为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托马斯本德 (Thomas Bender) 教授。小组会的目的之一是推动美国历史学家学会近年提出的一种新思路,即将美国史研究放到世界历史范围的框架下来进行,认真关注、了解美国之外的美国史教学和研究的成果,推动非美国人的美国史学者与美国历史学家的交流。小组会将邀请来自德国、俄罗斯、突尼斯、澳大利亚和中国的 5 位学者介绍本国美国史教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与美国学者一起交流和讨论在不同国情和语境下开展美国史教学的经验得失。他是小组的中国学者发言人,并将为大会提交一篇研究论文。 他认为,这是一个向美国和国外同行介绍中国美国史教学发展的机会,也非常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对我国美国史教学发展的历史做一个梳理,系统了解和整理美国史在新中国发展的历程,总结经验教训,为我们在新时期下思考美国历史教学的发展方向提供一种有益的参考。他也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来观察和思考另外一个相关问题,即中国美国史研究者和教学者接触、了解、传播和解读美国史知识的过程,尤其是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遭遇的挑战、克服的困难、做出的成就以及所产生的影响。为此,他希望采访一些建国以来在高校从事美国史教学的前辈学者和现在仍然在高校讲授美国史专题的学者。他选择我作为希望接受采访的学者之一 , 我愉快地接收的他的邀访 , 并作了必要的准备。 6 月 22 日 9:15-12:00, 在天通苑寓所 , 我接受了王希教授的采访和对话。 王希教授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大陆最早赴美国攻读美国史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之一 , 他 1984 年赴美留学, 1993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博士学位,这也是我国大陆留学生改革开放后在美国最先获得美国史博士学位并在美国继续从事美国历史研究的学者之一。 1993 94 年他任哈佛大学杜波伊斯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他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 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历史系教授,曾任该校历史系主任。 90 年代以来他一直积极从事沟通美中学者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 , 并在南开、北大等校系统讲授美国历史专题。 2005-2008 年应聘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全职教授。他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 19 世纪美国史、美国内战与重建、美国黑人史、美国宪政史、美国制度发展等 , 著有: The Trial of Democracy : Black Suffrage and Northern Republicans,1860 1910 ( 1997 )、《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2000 , 2005 )和中英文论文数十篇;主要译著包括:(美)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 2002 , 2003 )等。在 25 年的美国学习、教学和研究的学术生涯中,他有着在美国较为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并且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 , 而且也对美国社会生活和教学研究管理的运作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作为美国学界的教授 , 并在北京大学受聘任全职历史系教授的洋博士 , 他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人。他放弃在美国的优厚稳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执教和从事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必将为推动我国的美国史研究并缩短和美国的美国史研究差距作出新的贡献,也望带动更多有一定造诣的中国留学生回国任教。 我和王希教授有多年的交往, 1991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游访期间蒙王希陪同,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和中国留美学生历史协会之间,我们又有良好的互动。在今年这次访谈期间,我们之间已在两次学术活动中相聚,一次是 2 月中国社科院举行的学术评价机制的研讨会,另一次 6 月初北京大学历史系一位申请历史学博士学位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 在采访开始 100 分钟内 , 笔者就美国史教学两个发展阶段( 1949-1979; 1979-2009 是两个三十年);美国史教学与历史变化( 1979-2009 )的十三个表现 ; 美国史教学内容的六个特点;新世纪美国史教学研究的三大机遇与三大挑战,系统地发表的自己见解。然后我们中国美国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作了深入的交谈。 附王希教授所列采访主要问题: 1 、 1949 年以前中国的美国史教学情况 ( 中国何时在大学开始美国史教学的?在什 么学校?教师来自何方?背景如何?所用教材是什么? ) 2 、 1949-1979 年间中国的美国史教学发展历史 ( 美国史教学主要在那些高校展 开?教师来自何方?教师的专业背景?课程设置?美国史讲授的内容与形式 ?美国史与世界史的关系? ) 3 、 1949-1979 年美国史教材的情况 ( 使用的是什么教材?由谁编写教材?是否还 有存留的教材?备课的情况 ?对美国史重大问题的讲 解和诠释?如何与国外史学界保持联络?是否能够采用和获得美国史学界的研究 成果? ) 4 、 1949-1979 年国内美国时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这些成果是否转化成为教学材 料?研究与教学的关系是否紧密? 5 、改革开放( 1978 )后,美国史教学和研究如何重新布局和启动的?美国史教学 发展在 1979-2009 年这个时段的转折性(或里程碑性)事件和体制转换是什么(如 设立研究生计划、硕士和博士点等)? 6 、 1979-2009 年美国史教学与前一时段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从事美国史教学 的教师是谁?美国史如何发展逐渐成为一门专门外国史学科的?推动力来自何 方?推动者是谁?主要的代表事件是什么? 7 、在这一时段,中美之间的学术交流(包括互派访问学者、富布赖特计划、美国 学者的讲学、留学生出国受训和归国)都起到了什么作用?哪些交流和活动对这 一时段的美国史教学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 8 、 1979-2009 年国内的美国史教学在教材、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史学问题诠 释、研究指导思想等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发生的过程?如何评价这些 变化(从当时和现在的角度)? 9 、在中国从事美国史教学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10 、美国史研究和教学在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它们将受到什么情况的制约?有 无可能发展出中国特色的美国史教学和研究? 下面是即时拍摄的照片2幅。
个人分类: 世界各国见闻(09-11)|5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灵
pingguo 2009-6-2 15:59
抑制不住的一句话, 一声笑或一声叹息, 匆匆写下的一行诗, 原是对心灵的回顾。 心灵仿佛星空, 难以想象它的深奥。 心灵的虚空愈大, 无知愈多, 看世界的虚空亦愈大, 无知亦愈多。 我对心灵的神秘, 充满敬畏。 发掘心灵, 原以为可以找到一些价值: 比如快乐、荣誉、爱情。 生命中有几分可称之为真? 错过的唯是幻想。往事当初 非之无益,是之或亦无益。
个人分类: 诗歌|3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刚石薄膜的性质、制备及应用
热度 1 jackiemwd 2009-5-15 09:23
关于金刚石膜技术的生产等问题,可以参考我的博客文章: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02561 ( 关于(微波法)CVD金刚石膜产业化的看法 ) 1 引言 早在公元前 700 年,人们就知金刚石很硬,“金刚石”的英文名 diamond 来自希腊文“ adamas ” , 意思是“无敌”。如果翻开材料物性手册,将会发现金刚石的许多性质是最大和最高的:金刚石在所有已知物质中具有最高的硬度,室温下有最高的热导率,对光线而言从远红外区到深紫外区是完全透明的,有最低的可压缩性,极佳的化学惰性,其生物兼容性超过了钛合金等等。表 1 列举了金刚石的一些突出的性质 。 表 1 金刚石的一些突出性质 Table 1 Some of the outstanding properties of diamond Extreme mechanical hardness (ca. 90Gpa) and wear resistance Highest bulk modulus ( 1.2 × 1012N. m-2 ) Lowest compressibility ( 8.3 × 10-13m2. N-1 ) Highest room temperature thermal conductivity ( 2 × 103W. m-1 .K-1 )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 at room temperature very low ( 1 × 10-6K ) Broad optical transparency from the deep ultraviolet to the far infrared Highest sound propagation velocity ( 17.5km .s-1 ) Very good electrical insulator (room temperature resistivity is ca. 1013 Ω . ㎝ ) Diamond can be doped, becoming a semiconductor with a wide band gap of 5.4eV Very resistant to chemical corrosion Biologically compatible Some surfaces exhibit very low or “negative” electron affinity 然而由于天然金刚石数量稀少,价格昂贵,尺寸有限等因素,人们很难利用金刚石的上述优异的性能。 1796 年, S. Tennant 将金刚石燃烧成 CO2 ,证明金刚石是由碳组成的。后来又知道天然金刚石是碳在地壳深处的高温高压下转变而来的,因此人们一直想通过碳的另一同素异形体——石墨来合成金刚石。从热力学角度看,在室温常压下,石墨是碳的稳定相,金刚石是碳的不稳定相;而且金刚石与石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能量势垒(见图 1 ),要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必须克服这个能量势垒。表 2 为石墨和金刚石的热力学性质对照表 : 表 2 石墨和金刚石的热力学性质对照表 Table 2 Some thermodynamics properties of graphite and diamond Δ H ° , KJ/mol S ° , J/(mol.K) Δ G , KJ/mol C , J/(mol.K) Density , g/cm3 Diamond 1.90 2.44 2.87 6.05 3.514 Graphite 0.00 5.69 0.00 8.64 2.266 根据表 2 中的这些数据进行粗略计算,要使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至少需要 15000atm 的压力,而要使转化速度达到工业化生产的要求,使用的压力一般要超过 50000atm 。根据热力学数据以及天然金刚石存在的事实,人们开始模仿大自然的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研究,即所谓的高温高压( HTHP )技术。美国通用( GE )电气公司于 1955 年率先制成了 HTHP 金刚石,并于 60 年代将 HTHP 金刚石用于工具加工领域。通过添加金属催化剂如 Fe 、 Co 、 Ni 、 Mn 、 Cr 等可以使转化温度和压力从 3,000K , 150 , 000atm 下降到 1,600K , 60,000atm 。图 2 为生产金刚石的主要方法中碳的热力学稳定区相图 。 目前使用 HTHP 生长技术,一般只能合成小颗粒的金刚石;在合成大颗粒金刚石单晶方面,主要使用晶种法,在较高压力和较高温度下( 60000atm,1800K ),在几天时间内使晶种长成粒度为几个毫米,重达几个克拉的宝石级人造金刚石 , 较长时间的高温高压使得生产成本昂贵 , 设备要求苛刻,而且 HTHP 金刚石由于使用了金属催化剂,使得金刚石中残留有微量的金属,因此目前完全代替天然金刚石还有相当距离。而且用目前的技术生产的 HTHP 金刚石的尺寸只能从数微米到几个毫米,这也限制了 HTHP 金刚石的大规模应用。因而必须开发出一种新方法,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金刚石,其形态能使得金刚石的那些优异性能得到充分体现,这一形态就是用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的金刚石薄膜。 2 化学气相沉积 化学气相沉积,是通过含有薄膜元素的挥发性化合物与其它气相物质的化学反应产生非挥发性的固相物质并使之以原子态沉积在置于适当位置的衬底上,从而形成所要求的材料。化学气相沉积过程包括反应气体的激发(图 3 )和活性物质的沉积(图 4 )两个步骤。 所有制备 CVD 金刚石膜的 CVD 技术都要能激发含碳反应物气相分子。激发方式有加热方式(如热丝),电子放电(如直流,射频或微波),或燃烧火焰(如氧乙炔炬)。图 5 显示了几种最常用的实验装置。尽管每一种装置都有一些不同之处,但它们都有一些共性,如生长金刚石(而不是石墨)通常要求前驱气体(通常为 CH4 )稀释在过量的氢气中,典型比例为 1%vol.CH4 ,基片温度通常高于 700 ℃以确保生成的是金刚石而不是无定形碳。 热丝 CVD ( HFCVD ) (见图 5a )的真空腔是由一台旋转式机械泵维持的,其间各种反应气体混合时是严格控制的(通常总流量为几百毫升每分钟, SCCM )。微量流量计保持反应腔内的压力,通常为 20-30Torr ( 1Torr=133Pa ),同时基片台加热器将基片温度升至 700-900 ℃ 。在基片台的加热器上放一片Si 或 Mo ,热丝在距离基片几个毫米上的地方。热丝通电使之温度达到 2200 ℃。制成热丝的金属要能够承受这样的高温且不能明显与反应气体反应,热丝材料通常为钨和钽,尽管它们最终也与含碳气体反应被碳化生成金属碳化和物。这一变化使得它们变脆,缩短了它们的使用寿命,因而它们最多只能使用一个沉积周期。 HFCVD 相对较便宜,且容易操作,能以约 1 ~ 10 μ m h-1 的速率沉积质量比较高的多晶金刚石,这取决于适宜的沉积环境。然而, HFCVD 也面临一些严重问题。热丝对氧化性和腐蚀性气体极为敏感,这样限制了可用来参与反应的气体的种类;又因为热丝是金属材料,不可避免的会污染金刚石膜。如果金刚石薄膜仅仅用于机械领域,数十 ppm 级的金属不纯并不是严重问题,但若应用于电子领域,这种不纯是不能接受的。而且,由于是靠热激发,使得等离子体密度不高,这也限制了通过施加偏压以提高生长速率和金刚石膜的取向生长。 微波等离子体 CVD ( MWCVD )反应器的沉积环境基本与 HFCVD 相似,尽管价格昂贵,但却是目前用于金刚石生长最为广泛的方法。在微波反应器中,微波穿过一绝缘窗口(通常为石英)进入沉积腔体并放电。气体分子的电子吸收微波能量后碰撞加剧,气体分子被加热后分解,生成反应活性粒子,并沉积在处于等离子体球中的基片表面上。最常用的 MWCVD 反应器是 NIRIM 型(图 b ) 和 ASTEX 型(图 5c ) 反应器。在 NIRIM 型反应器中,一根石英管穿过沿着矩形波导传来的 2.45GHz 微波场。放电管中部正好是电场最强的地方,从而在放电管中部生成稳定的等离子体球。等离子体球的精确位置可以通过波导终端的短路滑片来调节。 ASTEX 型(图 5c )反应器是另一种常用的微波反应器。这种反应器是用天线将 TE10 模式的微波转变为 TM01 模式,使得微波穿过一石英窗口后进入沉积腔,在基片台上方放电并产生等离子体球,将被抛光研磨了的直径达 10 ㎝的基片置于加热台上并紧贴着等离子体球,在一定条件下可在基片上沉积出金刚石膜。如果将微波功率加大到 5KW ,这种设备可使金刚石膜的生长速率达到接近 10 μ m h-1 。 微波反应器较其他类型反应器的优势是能使用种类更为广泛的反应气体,包括高含量的氧,也能使用含氯或氟的气体;由于不含有热丝,使得 MWCVD 比 HFCVD 更加洁净,因而 MWCVD 法成为用作电子应用金刚石膜的首选方法 ;而且由于放电区含有高浓度的等离子体粒子,使得可以通过施加偏压来改变沉积环境,更重要的是使用这种所谓的偏压增强形核( BEN ) ,即在沉积最初的几分钟里在基片加热器下施加一定的负偏压(通常为 100 — 200V )。认为含碳离子在偏压作用下加速驶向基片表面,在撞击基片表面的同时部分渗入基片上表层,使得基片上表层生成一层富碳层。这有两个重要作用:( 1 )大大提高了形核初期的速度;( 2 )由于受基底材料晶格的影响,可以有选择生长特定的金刚石膜。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发明的等离子体炬,等离子体炬与传统的低压 HFCVD 、 MWCVD 相比也有一些优势。等离子体炬的气体流量非常高(以升每分钟为单位而不是 HF 和 MW 系统的以毫升每分钟为单位),高流速的气体流经一个高能量放电区时被离子化,离子化了的粒子、原子、微粒被喷射扩散至第二个腔体内并以很高的速度撞击基片。等离子体炬的第二反应室的压强可以从 100Torr 到 1 个大气压,其间等离子体放电却是连续不断的。最常用的等离子体炬是直流 DC 电弧喷射(见图 5d ) ,它是用高而又非常稳定的电流来使流经的气体离子化。等离子体炬的优点是生长金刚石膜的速率是最高的,达 900 μ m h-1 ,比 HFCVD 和 MWCVD 高出 3 个数量级;缺点是高能量消耗、高设备损耗,且沉积面积取决于喷射弧的大小(一般为 1 ㎝ 2 ),基片的冷却也是一个大难题,因为在如此高能量系统中保持均匀一致的温度是很困难的,即使有非常好的冷却。而且由于喷射弧的点燃与熄灭所带来的巨大热冲击,使得有很多材料不能用作基片,如 Si 太脆,易在热冲击中碎裂,所以基片材料通常为金属钼,但即使用钼,当炬熄灭时基片的快速收缩会使得金刚石膜从钼基片上脱落而成为自支撑的金刚石片。如果是强调附着力的涂层,这个问题是十分严重的;另一方面,若是要制备自支撑的金刚石片,这种方法是却又是十分合适的。 氧乙炔炬是由等离子体炬演化而来的,它又称为燃烧火焰法 。因为这种系统造价低廉,可以在空气里常压操作而不需要复杂的真空设备使得这种方法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到中期在制备金刚石膜方面作为一种独特的技术而有一定程度的应用。在氧乙炔系统中,乙炔的流量稍稍高于氧气流量,这样在火焰中(称为乙炔焰)含高浓度的含碳激发态粒子。如果将基片置于火焰中,金刚石膜将以 200 μ m h-1 的速率在其上生长。氧乙炔燃烧法的主要缺点也类同与等离子体炬,沉积面积较小,薄膜的均匀性较差,冷却难度较大,非金刚石成分含量较高。 其他一些生长金刚石薄膜的沉积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包括射频放电法、激光辅助 CVD ,脉冲激光沉积等,就目前而言,在所有这些方法中, MWCVD 法仍然是高速率、高质量、大面积沉积金刚石薄膜的首选方法。 3 CVD 金刚石生长的化学机理 在 CVD 沉积金刚石膜的过程中的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但其中又都有密切相关的特征,见图 4 。反应气体(以 CH4 和 H2 为例)在扩散到基片表面前先混合,在扩散途中,反应气体要经过一个激发区(即热丝或微波放电),气体粒子在那里获得能量而激发,激发为反应粒子、原子、离子和电子,并加热到数千 K ,经过激发区后这些反应粒子继续混合并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到达基片表面。这时,反应物种有的被吸附并与基底表面反应,有的被脱附重新进入气相,或扩散到基片近表面徘徊直到有合适的反应点。如果所有的条件适宜,这种表面反应的产物就会是金刚石。 用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薄膜是利用高自由能的原子碳(见图 1 )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合成金刚石薄膜,从图 2 可见,在 CVD 的合成条件下石墨是碳的稳定相,但由于石墨与金刚石之间的自由能相差很小,因此在反应过程中大部分碳转化为 sp2 结构的石墨,有极少部分碳转化成 sp3 金刚石。如果能及时有效地除去 SP2 结构的石墨状碳而留下 SP3 结构的金刚石碳,金刚石薄膜的生长就能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基片表面大量存在的原子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 原子氢能稳定金刚石表面的“悬挂键”,防止表面石墨化; 2. 原子氢对 SP2 结构碳的刻蚀能力远远大于对 SP3 结构碳的刻蚀能力。大量原子氢不停地将生成的石墨刻蚀掉,留下金刚石,从而使得金刚石薄膜得以不断地长大; 3. 原子氢能有效地与反应先驱物质—碳氢化合物反应,生成大量有利于金刚石薄膜生长的活性基团。 对于反应先驱物质的成分,人们先后用 CH4 、 C2H4 、 H2O 、 CO2 、 CO 、 CH3OH 、 C2H5OH 、 C3H6O 等合成了金刚石薄膜, Bachmann 等人通过在 70 多个不同反应器和使用不同反应气体的实验基础上得到了“ Bachmann 三角相图” ( 图 6) 。如图 6 所示, Bachmann 发现气体混合物与沉积系统无关,当气体组成紧靠近 CO 线上方时,才有可能生长金刚石。这就意味着气相反应先驱的本性与金刚石的生长无关,同时也意味着在这种气相化学中反应先驱气体可以被迅速而又有效地分解为更小的反应粒子。 目前 CVD 法制备的金刚石薄膜为多晶金刚石,晶粒生长由于受沉积温度、含碳气源浓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晶面,一般为任意取向的金刚石膜,但如果精确控制沉积条件,可以得到高取向度的金刚石膜 , 见图 7 。晶粒最终体现为哪一种晶面取决于各晶面的法向生长速度。这通常用一个叫α的参数来描述。对α的定义是:α = ,这里 V100 和 V111 是晶面( 100 )和( 111 )的法向生长速度。对单晶来讲,α =1 时为立方体;α =3 时为八面体;当α在 1 和 3 之间时,晶体也是立方体和八面体的复合体。对于多晶膜来说,α控制着膜的织构,通过调节薄膜生长的工艺参数,可制备出不同织构的金刚石薄膜以适应不同的需要:如从硬度来讲,不同织构的多晶金刚石膜的硬度相差很大,有:( 111 )形 ( 110 )形 ( 100 )形,因此将金刚石薄膜用于刀具涂层,( 111 )织构的金刚石膜比较适合;用于光学的金刚石薄膜,需要表面平整、排列紧密的高取向度的( 100 )形织构的金刚石薄膜。 4 金刚石薄膜的应用 正是由于金刚石的优异性质,加上 CVD 法大大降低了金刚石的生产成本而 CVD 金刚石薄膜的品质逐渐赶上甚至在一些方面超过天然金刚石而使得金刚石薄膜广泛地用于工业的许多领域: 4.1 工具领域 随着汽车、航空和航天工业的发展以及对材质轻量化、高比强度的要求日益提高,有色金属、碳纤维增强塑料( CFRP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GFRP )、纤维增强金属( FRM )以及石墨、陶瓷等新材料在工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因而对加工这些材料的刀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刚石的高硬度,耐磨损,高热导,低热膨胀系数,低摩擦系数,化学惰性等优点使得金刚石是加工非铁系材料的理想工具材料。 HTHP 金刚石在二十世纪 60 年代就被用于刀具领域,但由于其制备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刀具种类受限而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将金刚石薄膜直接沉积在刀具表面,能极大地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加工质量也大为提高。表 2 为常见硬制涂层材料力学及热学性质 ;图 8 显示了用金刚石涂层的刀具与无涂层的刀具的加工性能对照 。 表 3 常见硬制涂层材料力学及热学性质 Table 3.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some common materials for hardcoating Materials Melting Point ℃ Hardness HV M p a Young's Modulus kN/mm2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 10-6k-1 Thermal Conductivity W/(m.K) Al2O3 2047 21000 400 6.5 ~ 25 Diamond 3800 80000 1050 1 1100 c-BN 2730 50000 440 SiC 2760 26000 480 5.3 84 Si3N4 1900 17000 310 2.5 17 TiN 2950 21000 590 9.3 30 WC 2776 23000 720 4.0 35 4.2 热沉领域 目前国内半导体功率器件采用铜作热沉,在同时要求绝缘的场合采用氧化铍陶瓷。但氧化铍在制备过程中有剧毒物质产生,在发达国家已禁止使用。金刚石在室温下具有最高的热导率,是铜、银的 5 倍,又是良好的绝缘体,因而是大功率激光器件、微波器件、高集成电子器件的理想散热材料。表 4 为常用电子封装材料的物性对照表 。 表 4 常用电子封装材料物性对照表 Table 4. Properties of CVD Diamond and other Electronic Packaging Materials Material Thermal Conductivity , (W/cm/°K)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 , ( × 10-6/°K) CVD Diamond 12-18 1.2 Alumina 0.25 8 Aluminum Nitride 1.7 4.6 Beryllia 2.5 6.4 CuW/90/10 1.7 6.5 Silver 4.1 19 Copper 3.9 17 Silicon 1.5 4.1 GaAs 0.44 6.5 采用金刚石热沉(散热片)的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已经用于光通信 , 在激光二极管、功率晶体管、电子封装材料等方面都有应用;金刚石热沉商品也已在国外市场出现。金刚石热沉的另一应用前景是用于正在发展之中的多芯片技术( MCMs , Multi Chip Modules ) , 这一技术的目标是把许多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以三维的方式紧密排列结合成为超小型的超高性能器件,而这些芯片的散热则是该技术的关键,显然金刚石薄膜是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最理想的材料。 4.3 光学应用领域 金刚石的光学吸收在 0.22 μ m 左右,相当于真空紫外光波段,从此位置直到毫米波段,除位于~ 5 μ m 附近由于双声子吸收而造成的微弱吸收峰(吸收系数~ 12.3cm -1 )外,不存在任何吸收峰。 金刚石膜作为光学涂层的应用前景非常好。在军事可用作红外光学窗口和透镜的涂层。在民用方面可用作在恶劣环境(如冶金,化工等)下工作的红外在线监测和控制仪器的光学元件涂层。 CVD 金刚石膜通常沉积温度在 800 ~ 1000 ℃左右 , 大多数光学材料衬底都不允许在这样高的温度下沉积金刚石膜 , 因此在低温下沉积金刚石膜的技术就成为金刚石膜光学涂层应用的关键 . 目前采用微波等离子体 CVD 方法已能在~ 140 ℃的低温下沉积质量可以接受的多晶金刚石膜 . 该技术的关键是必须在沉积气氛中引入大量的氧 , 依靠原子氧在低温下对非金刚石碳的较强刻蚀作用保证金刚石膜的低温沉积 . 在 280 ℃用微波等离子体 CVD 方法沉积的金刚石膜 , 金刚石晶粒尺寸仅 0.2 μ m 左右 , 因此表面非常平整 , 不需要抛光就可以在红外波段应用 . 但由于沉积温度低 , 膜的生长速度也相当低 , 这是低温沉积技术的一个不足之处 . 当前正在发展的用卤素化合物作为碳源的沉积技术 , 以及激光 CVD 技术很有可能成为更好的金刚石膜低温沉积技术 . 金刚石膜光学涂层已经开始实用化 , 如 X- 射线光刻技术的掩膜 , 红外光学器件涂层及 X- 射线窗口等等。 4.4 电子学应用领域 金刚石与现有半导体材料相比,具有最低的介电常数,最高的禁带宽度,极好的电子及空穴迁移率及最高的热导率。它有可能制备微波甚至于毫米波段超高速计算机芯片,高电压高速开关及固体功率放大器,它们的工作温度可达 600 ℃。金刚石制备电子器件的应用已取得了初步的结果,目前实现的金刚石薄膜半导体器件有金刚石薄膜发光管、金刚石薄膜场效应管、金刚石薄膜热敏电阻等。表 5 列出金刚石和一些常用半导体材料的某些特征参数。表中禁带宽度与半导体上限工作温度有直接关系,金刚石居各半导体材料的首位。低介电常数则有利于超高频及微波段的大功率输出。表 3 为常用电子材料的性质对比。 表 5 常用电子材料的性质对比 Table 5. Properties of some common electrical materials Material Band Gap ( eV ) Carrier Mobility ( cm2/V.s ) Dielectric Constant ε Electron Cavity Si 1.1 1500 600 11.8 GaAs 1.4 8500 400 10.9 SiC 3.0 400 50 10 Diamond 5.5 1800 1600 5.5 CVD 金刚石是绝缘性的,击穿电压达 107 V/m ,针对金刚石薄膜在电子器件领域中的应用所进行的气相掺杂研究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于金刚石的 P 型掺杂已经研究的十分成功,将 BCl3 或 B2H6 等含 B 的物质加入 CVD 反应气体中,将原子较小的 B 掺入金刚石的晶格中而成为 P 型半导体,使得金刚石的电阻率可控制在 10-14 ~ 10-2 Ω .cm 之间,硼掺杂金刚石薄膜的孔穴载流子浓度达到 1020cm -3 。而在制备 N 型金刚石半导体时,如常用的 P 、 As 等,很难实现金刚石膜的 N 型掺杂,因为 P 、 As 的原子较大,较难进入金刚石晶格中或取代晶格中碳原子的位置。最近 Sakaguchi 等人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他们用 H2S 作为掺杂剂,成功将 S 原子掺入金刚石膜中,从而制备成功 n 型金刚石 。 利用金刚石表面“负”的电子亲和性,可以将金刚石薄膜制作平面显示器 ;另外金刚石薄膜在声表面波器件( SAW ) 、辐射探测器 , 光电探测器 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薄膜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合成技术与金刚石薄膜的性质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应用开发还存在许多问题,金刚石薄膜异质外延生长的机理还不十分清楚,非金刚石衬底表面上金刚石异质外延的实现,低温沉积金刚石薄膜、气相合成金刚石中晶体缺陷和杂质的有效控制,金刚石薄膜与其他衬底材料间的附着力的提高以及提高金刚石的生长速度、降低生产成本等都是进一步开发金刚石薄膜工业化应用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但作为一种优异的工程材料——金刚石,由于 CVD 法制备金刚石薄膜的成功制备,使得金刚石正在扩大在科学和工业领域里的应用。 目前,除钢铁耗用量以外,金刚石的耗用量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如果说 20 世纪是硅的时代,那么可以说 21 世纪将是金刚石的时代。 Summary PORPERTY,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IAMOND THIN FILM Man Wei-dong1,2, Wang Jian-hua1, Wang Chuan-xin1,2, Ma Zhi-bin1 1) Plasma Technology and Thin Film Material Laboratory, Wuh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Wuhan 430073, China. 2) Institute of Plasma Physic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efei 230031,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briefly explained the ba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derlying th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diamond thin films. The properties, the methods of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diamond thin film are also summarized. Key Words: Review, Diamond thin films,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参考文献 May P W. Diamond thin films: a 21st-century material. Phil. Trans. R. Soc. Lond. A, 2000, 358:473 - 495. 郝润蓉 . 无机化学丛书 - 碳、硅锗分族,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19. Jaeshin A, Tan F H, Tan H S, et al. Diamond thin film growth by microwave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and investigation by scanning tunneling force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J. Mater. Sci. Lett., 1993 , 12:773 - 778. Matsumoto S, Sato Y, Tsutsumi M. Growth of diamond particles from methane-hydrogen gas. J. Mater. Sci., 1982, 17(11):3106 - 3112. 藤森直治 . 金刚石半导体的研制动向 . 微细加工技术, 1990 , (2 ~ 3):46-50. Hyman E, Tsang K, Drobot A, et al. One-point numerical modeling of microwave plasma chemical-vapor-deposition diamond deposition reactors. J.Vac.Sci.Technol.A, 1994,12(4):1474-1479. Jubber M G, Wilson J I, Drummond I C, et al. Microwave plasma CVD of high purity diamond films. Diam. Relat. Mater., 1993, 2:402 - 406. Robertson J, Gerber J, Sattel S. Mechanism of bias-enhanced nucleation of diamond on Si. Appl. Phys. Lett., 1995, 66(24):3286 - 3289. Jubber M G, Milne D K. Microwave plasma CVD of high quality heteroepitaxial diamond films. Phys. Stat. Sol.,1996, 154(1):185 - 195. Buck V, Liesenfeld M, Naubert T, et al. Influence of plasma parameters on the properties of diamond films deposited by the d.c. are technique. Diam. Relat. Mater., 1994, 4:33-42. Huu T L, Schmitt M, Paulmier D. Combustion flame synthesis: a promising technique to obtain diamond single crystal. Thin Solid Films, 1999, 355-356:122 - 126. Milne D K, John P, Roberts P G, et al. Epitaxy of diamond on silicon. Diam. Relat. Mater., 1995, 4(4):394 - 400 Kanda K, Takehana S, Yoshida S, et al. Application of diamond-coated cutting tools. Surf. Coat. Technol.,1995, 73:115 - 120. Durante S, Rutelli,G, Rabezzana F, et al. Aluminum-based MMC machining with diamond-coated cutting tools. Surf. Coat. Technol., 1997, 94-95:632 - 640. Vandevelde T C S, Vandierendonck K, Stappen M V. Cutting applications of DLC, hard carbon and diamond films. Surf. Coat. Technol., 1999, 113:80 - 85. 曲敬信 . 表面工程手册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287. Shen C H. The importance of diamond coated tools for agile manufacturing and dry machining. Surf. Coat. Technol., 1996, 86/87:672 - 677. Sahli S, Aslam D M. Ultra-high Sensitivity Intra-Grain Poly-Diamond Piezoresistors. Sensors and Actuators: A, 1998 , 71(3):193 - 197. Aslam M, Schulz D. Technology of Diamond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Technical Digest: 8th Int. Conf. Solid-State Sensor Actu., Stockholm (Sweden), 1995, 2:222 - 224. Panic P. Affordable Industrial Diamond – Properties Reference. http://www.p1diamond.com/prop_ref.html , 2000. Braz O. High power 170 GHz test of CVD diamond for ECH windo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1997, 18(8):1495 - 1503. Ulczynski M J, Wright B, Reinhard D K, et al. Diamond-coated glass substrates. Diam. Relat. Mater., 1998, 7: 1939 - 1946. Ulczynski M J. Low-temperature deposition of transparent diamond films with a microwave cavity plasma disk reactor. Doctoral Dissertati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1998. Muranaka Y, Yamashita H, Miyadera H. Characterization of diamond films synthesized in the microwave plasma of CO/H2 and CO/O2/H2 system at low temperatures (403-1023K) . J. Appl. Phys., 1991, 69:8145-8153. Gildenblat G S, Member S. High-teperature thin-film diamond field-effect transistor fabricated using a selective growth method.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 1991,12(2):37 - 39. Gildenalat G S, Member S, Grot S A, et al. High-temperature schottky diodes with thin-film diamond base.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 1990, 11(9):371 - 372. Yang M, Aslam D M. Single-Structure Heater and Temperature Sensor Using a p-Type Polycrsytalline Diamond Resistor. IEEE Electron Dev. Lett.,1996, 17(5):250 - 252. Aslam M, Yang G S, Masood A, et al. Boron-Doped Vapor-Deposited Diamond Temperature Microsensors. Sensors and Actuators A, 1994, 45 (2):131 - 138. Sakaguchi I, Gamo M N, Kikuchi Y, et al. Sulfur: A donor dopant for n-type diamond semiconductors. Phys. Rev., 1999, B60:B2139-2141. Himpsel F J, Knapp J A,Vechten J A, et al. Quantum photoyield of diamond(111)-A stable negative-affinity emitter. Phys. Rev.,1979,B20:624-627. Higaki K. High power durability of diamond surface acoustic wave filter. 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 1997, 44(6): 1395 - 1400. Nakahata H. High frequency surface acoustic wave filter using ZnO/diamond/Si structure. Jap. J. Appl. Phys., Part 1 (Regular Papers Short Notes), 1994, 33(1)A: 324 - 328. Rukovishnikov A I , Rossukanyi N M , Krikunov A I, et al. Photodetectors with CVD diamond films: electrical and photoelectrical properties photoconductive and photodiode structures. Diam. Relat. Mater., 1998, 7:821 - 825. Wei J, Ahn J, Irradiation-induced failure of diamond based UV detector, Cryst. Res. Technol., 1999, 34(1):133 ~ 140. 附件中的是发表的原文。 金刚石薄膜的性质、制备及应用 如果需要CVD金刚石膜设备,可以与我联系,可以根据要求进行配置,从而满足不同的科研,教学的要求。 热丝CVD或者各种功率大小的微波CVD均可以与我联系!喜欢CVD金刚石膜的朋友,可以看我博客中的其他文章。 -------------------------------- 欢迎看看我的其他的博客内容: 金刚石薄膜的性质、制备及应用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7140do=blogid=231983 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 一种制备金刚石膜的理想方法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7140do=blogid=232233 微波CVD金刚石膜产品及应用分析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7140do=blogid=402659 关于(微波法)CVD金刚石膜产业化的看法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7140do=blogid=402561 Carnegie-Made Diamonds on Exhibit(CVD金刚石产品展示)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7140do=blogid=386101 国外先进的微波等离子体CVD制备金刚石膜设备介绍(Diamond)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7140do=blogid=384330 微波等离子体CVD制备金刚石膜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7140do=blogid=384313 Synthetic Diamonds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7140do=blogid=351296 微波等离子体同质外延修复金刚石的研究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7140do=blogid=232229 微波CVD金刚石薄膜用作LED散热片的制备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7140do=blogid=232213 提高金刚石薄膜与硬质合金基底之间附着力工艺的研究进展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7140do=blogid=231988 等离子体技术——一种处理废弃物的理想方法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7140do=blogid=259594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937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生的新起点,获得九个发明专利的感想
热度 1 chrujun 2009-4-20 20:41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人生和科研也到了关键时刻。这几天上火,根本无法休息好,要干的事情太多了。不过今天却发生了几件令人高兴的事,值得我好好总结一下过去的得失,为下一步确立新的奋斗目标。首先是上午收到专利事务所发来的邮件,说我有5个发明专利证书下来了,让我去取。之后收到了两封毕业班本科生的来信。其中一个学生马上要被加州大学录取,毕业设计也做得相当好,解决了很多研究生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另外一个学生发来了他想发表的论文初稿,论文写得不错。最后我打电话问了一个发明专利的情况,得到的消息是发明专利被授权了。至此,我已经肯定以前申请的发明专利今年有9个会得到发明专利证书。由此我想起了我大学以来走过路。大学以来我的人生方向一直是我自己决定,我做对了吗?我有遗憾吗?我一下步该怎么做?我想,我该静下心来好好总结得失,为新的起点确立方向。 大学期间,我对争奖学金没什么兴趣。课余时间很少看专业书。我想,我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一辈子都有用的知识。要是改行了,专业课学得再精通也没有用了。如果能够学一点一辈子都有用的东西,以后也不吃亏。什么东西一辈子都有用呢?我想到了哲学和英语。要搞科研不懂英语肯定不行。我大二的时候大学英语四、六级都过了。后面的两年也没有把英语放弃,经常看专业英语、报纸之类。我为什么要学哲学呢?因为我听老师讲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哲学来源于科学又高于科学,哲学对科研有重要指导作用。大三和大四那两年,我课余时间基本上在学哲学。我最喜欢的还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智慧,《孙子兵法》、《道德经》、《周易》、《毛泽东选集》和《鲁迅杂文集》是我看得最多的著作。外国哲学著作看得不多。我觉得外国哲学著作大部头的书很多,看了一半天也就学到一点点。特别是《小逻辑》,一个概念就讲了好多页。几个概念的关系就讲了好多章。远不如《孙子兵法》,一句话就包含了无穷无尽的信息。要搞短平快,还是《孙子兵法》有用。 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我还是想学以后会越来越有用的东西。本来导师让我研究小波变换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但我觉得小波变换只是一种方法,应用范围有限。通过我对《周易》与二进制,及其与计算机技术关系的理解,我觉得以数字信号处理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将占统治地位。尽管那个时候还没有手机、MP3、MP4、数码相机之类的东西流行。所以我去选了《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C语言程序设计》、《数值分析》等课程学习。自己从图书馆借来了关于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现代谱估计等方面的外文书看。由于当时没有MATLAB等数字信号处理工具软件供教学,当时在课堂上学的东西根本无法实验。由此我想自己编一个数字信号处理软件包,可以一边编程一边学习。我从图书馆借来两本外文书,自己用FORTRAN编了绘图程序,把书上的各种信号处理程序全部输入并调试通了,对各种数字信号处理方法有了感性认识。记得有年我没有回家,大年初一也在调试程序。研究生还有大半年就要毕业的时候,我们所的蒲老师用仪器采集了一些时间序列数据,有个博士编的程序算的效果不好。我说我有办法,她就让我编程序处理看看。处理效果不错,于是所里的老师动员我考博士,让我留下来和蒲老师一起做仪器。本来我报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也只好放弃了。 读博士生期间,我学的数字信号处理和编程技术在仪器中进一步发挥了作用。一直到现在,我不知编了多少行程序,按照5个字母一个字计算,超过《红楼梦》的字数应该没有问题。由于学习了信号与系统和数字滤波器,仪器中的一些模拟信号处理技术也很快掌握了。对国外主流电法仪器的原理,也基本掌握了。 我觉得电法仪器发展的下一步方向是高度的智能化。因此我找到了我国人工智能的权威蔡自兴教授,在他的门下做博士后,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地球物理仪器中。由于我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地球物理仪器中,搞了一些绝无仅有的仪器方案,再加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我可以申请若干发明专利。这是我今天能够获得9项发明专利授权,还有多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和公开的原因。 回想我走过的路,我觉得大方向是对的。之所以没有走错方向,与我当时在大学热衷于哲学是分不开的。英语也帮了我大忙,我可以毫不费力地阅读多个学科的文献,拓宽自己的视野,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研成果。 我觉得自己最大的失败是没有意识到写文章的重要性。对写文章不积极,也没有什么兴趣。这几年做了不少成果,但放在那里没有写成文章。除了为开会学知识写点会议论文外,在七年内没有写过一篇期刊文章。当意识到我有必要写文章的时候,却发现写一般文章已经不行。学校要求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文章才算数。要是早几年就朝这个目标努力多好。 还有一点是我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这只有我自己清楚,我的潜力完全没有发挥出来。这辈子我就读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好好学了一年,要是我一直好好干多好。 亡羊补牢,不足晚! 从今天开始,我的目标是真正做出一流的地球物理仪器,写出一流的文章,教出一流的学生。如果到了40岁还无法实现上述目标,我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9285 次阅读|4 个评论
《激荡三十年》:在远景和近景之间
bookscent 2009-3-28 16:55
在我的个人记忆中,过去30年的主线就是学习、工作,解决没完没了的各种问题。说平淡吧也有波折,每一年的结果都始料未及;说坎坷吧,又觉得那不过是常态,谈不上轰轰烈烈。最难忘的人,最刻骨铭心的事,最喜欢的书,等等,似乎都和改革开放的主题无关。 个人经验往往和主流文字所描述的国家的事大相径庭。想想看,如果你被疾病夺去了健康的肢体,或是在地震中丧失了爱子,所谓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能还原你陡然而逝的幸福感吗? 我时常在想,这就像远景和近景的关系。个人只是一个特写,是局部中的局部。个人的知觉与记忆所能触及的范围是很小的。所以,哪怕是刚刚经历过的历史,你也只能通过阅读来见识更为广阔的景观。 然而,我们真正能读到的资料总是那么千篇一律,太远景化,像教科书,所有的事件都是那么逻辑分明,所有的成就都是按部就班的结果。我相信,事实绝非如此。社会发展充满着即兴、偶然、歪打正着、矫枉过正、冒险与赌博等等,大家在你推我搡中不知不觉地成长起来了。 这种认识使我特别想看到那样一种历史描写,它不太远景化,也不太个人化,最好是介于两者之间。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算是接近了我的期望,虽然也没到火候。在这本书里,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改革开放这30年真正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哪一年是平平稳稳度过的,一个问题赶着一个问题,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既非最初设计好的,也未必是所有参与者都期望的。这正是历史的真实。 从这一点上来说,要回顾改革开放30年,这类书比有些官方读本更值得一看。 顺便说一句,如果你实在没有功夫去啃这部70万字的大书,建议你去读它的图文精简版,只有6万多字且配有大量图片。
个人分类: 开卷有益|4377 次阅读|1 个评论
松鼠会之大杭其道(上)
eloa 2009-3-7 21:44
达文西 发表于 2009-03-07 19:28 新书签售杭州之行,是上上周的事情。作为一个身患拖延症这种绝症的中年少女,各位能在今天看到此文,还是要感谢小姬。 杭州回来第三天开始,她就已经催我回顾,我一上MSN,她就跳出来说你的回顾文章呢?我只能回她看不见我看不见我。 杭州之行的文章琵琶遮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此行收获良多、感慨良多,令我迟迟难以动笔。 那我就按流水账顺序来报一下吧! 我们赶上好时代了! 动身去杭州之前一星期,已经就买火车票和订住宿之类问题来回讨论了几番。原先是说统计人数后由我统一代购,再预定住宿。然其间变化不断,我甩手罢工,还好ZHUJI同学极有耐心地收拾了我的烂摊子,并且老孙也主动为大家买好回程车票。 那天一早赶去坐传说中的动车,动车已经不是普通概念里的火车了,样子更像磁悬浮,干净、快捷,同行的老沙(我的一位朋友)一走进车站,感慨一声我们赶上好时代了! 十三、小姬他们都没吃早饭,坐定后就纷纷挖出方便面。我和老沙、大刘(刘慈欣)、叶峰(亲友团成员)及其女友坐一起。对的,各位,我和大刘坐斜对面,你们就羡慕吧! 一路上叶峰和大刘狂侃电影,叶峰看过的电影着实不少,他最讨厌影评人把电影解剖架构;随后我们说到恐怖片,大刘还和我聊了库布里克的那部《闪灵》。 以前看《三体》,对大刘的想象力佩服得不行,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会一起搭火车聊天。没想到的事后面多着呢,这是松鼠会的魔力。 出车站,十几个人挤上一部面包车。那天杭州下雨,快到青年旅馆的时候,路有些堵。望着窗外一溜行人撑伞蛇行,不分平舌音翘舌音的田不野抒情道: 看,五颜六色的Shan(第三声)。 姬十三慢悠悠接口:天堂Shan 我点评:好Shan好Shan。 小姬在前排笑得打跌。 姬十三之原始的呼唤 到了江南驿青年旅馆,大家把包一丢,直奔吃饭。由于人多,我们被安排在地下室。开始我心里还嘟囔,怎么把我们安排在下面,看不起松鼠会!不过江南驿的地下饭堂还挺有趣,事先拼好了15人的座,矮桌子,小椅子,每人一套餐具,看上去很像幼儿园小朋友吃午饭。 众人落座,点菜的任务交给我。椒麻鸡、酸辣包心菜、孜然菠菜、大鱼烧小鱼、臭豆腐炖牛肉、豆角茄子人多,每个菜来两份。 江南驿的菜果然名不虚传,众人边吃边聊的时候,大刘一直默默努力扒饭。吃完一碗就站起来,扫视临近的人,说加饭吗?我帮你盛。打着帮别人添饭的幌子,他用这种方法前后吃掉四碗饭。 姬十三则在每上一个菜的时候边说我吃不下了,边站起来,眼睛如豁闪,筷子如雨点,神速撩上几口到自己碗中开吃。 等我们吃得差不多了,小菊才电话来说是马上就到。于是我们只得停下来,把残羹冷炙重新打扮一番。小菊来后大家都做淡定状,他手舞足蹈地述说自己一路死赶活赶。 我望了一眼已经完全找不到鸡块的椒麻鸡,夹起一根大葱放到小菊碗里说,来,尝尝这里的特色,椒麻大葱。 小姬和小庄开始热烈讨论北京的玫瑰星云看片会,在说到通过透明玻璃顶棚看星星看月亮时,两人连连感叹好浪漫好浪漫姬十三坐直身子把手枕着头,慢慢往后一仰,吐出两字:女人! 各位看官,我来教大家怎么解读以上这一段。如果省略小姬和小庄的讨论,其实就是说,姬十三在酒足饭饱之后饱暖思淫,真情流露地呼唤女人 温暖的签售活动现场 一点半,出发去浙江大学。前方记者发来贺电说,晓风书屋已经人满为患。小姬和十三就是否把读者们分两波活动而激烈争论,小姬很担心大刘的安全。快到目的地时,终于达成一致:大家先在晓风书屋做简单签售,随后大刘移驾浙大科幻协会组织的见面会。 大刘首先出场,他拿着我们的书,有没有有没有! 什么?没看到?好,上特写。 大刘说,搞科普的把科学知识看作一碗苦汤药, 他们觉得自己的职责是往苦汤药里洒点儿糖面,让大家更容易喝下去。但在松鼠会眼中,知识本身就有自己的魅力,不需要加任何东西。要想讲清楚这种魅力,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持。 随后大刘还聊了几句科幻和科普的关系,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松鼠会能把科普型的科幻恢复起来。 姬十三介绍了科学松鼠会后介绍新书,他说,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书名特别长。 兄妹俩一唱一和,小姬在十三发言过程中插播了很长的小姬看片会广告,以致十三重新开口时都忘了先前说到哪里。 小姬说科学松鼠会这本书,就像黄金搭档一样,可以用来送老人、送小孩、送朋友、送长辈 海虹姐穿着红色大衣,别了一枚琵琶造型的胸针,非常雅致。 小姬开始介绍新书的几位作者。首先出场的是北海道农民田不野。 可惜没找到照片,田不野我对不起你。 第二位老孙,小姬曝出他留在上海是因为爱情的力量。读者们十分配合,异口同声地起哄哦~~~ 这里本来还有老怀大慰的猛犸,但是因其形象过于猥琐,所以松鼠会公众道德委员会将其删除了 小庄说了好些科学写作的技巧 野驴饿着肚子匆匆赶到,一进书屋就四处乱窜找吃的,却被小姬眼尖看到拉上台发言。 小菊说自己是87年的,引台下一片哇声。 杭州亲友团成员苏杰,他在活动前去了书店踩点、打印并且张贴海报。在江南驿接头的时候,他掏出名片分发一圈,其名片眼花缭乱之程度令人发指。 大刘在媒体记者、科幻爱好者们的簇拥下走向阶梯教室,继续移步去和浙大科幻协会的同学们近距离接触。 姬十三、小姬、猛犸、田不野等等留在书屋和同学们聊天。 同学们看松鼠会的书很认真。 著名主妇松鼠YAMI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来到阶梯教室的时候,被庄严隆重的会场气氛震惊了。 而我则被赶鸭子上架赶上去主持,播放松鼠会PPT的时候,小庄在操作室里帮忙控制PPT进度,我讲完一张就朝她示意。但工作人员告诉我噩耗说PPT没有快进功能。小庄轻声说:这张还有31秒,再讲点什么。 囧。 流着冷汗讲完PPT、看完松鼠会推介视频,进入互动环节。 问答一个多小时后,姬十三、小姬他们赶过来。 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举手提问。考虑到时间关系,我们不得不结束此次活动。我一说完现在可以请各位作者给大家签名了,同学们就拿着书冲向大刘、十三、海虹姐他们。 货真价实的排队。 大刘、海虹姐、科幻协会工作人员、众松鼠、亲友团、读者们大合影。 签售结束,大家一起去晚饭。 席间,大刘和海虹姐有怎样的经典对话? 神秘人为什么要默默为大家买单? 酒吧里姬十三为何和衣躺倒? 小庄和野驴讨论三小时哲学,到底有何结论? 猛犸如何加入,野驴为啥呕吐? 小姬和我怎样挖掘出一个人才?这个人才还为松鼠会制作了一个可爱的Flash短篇? 姬十三继女人的呼唤后又一次流露了怎样不为人知的真情?
个人分类: 其他|1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读者见面会活动回顾
eloa 2009-2-28 17:25
达文西 发表于 2009-02-28 3:46 片头广告: 上海活动现场抽奖,抽到若干同学的奖品为《新发现》、《人与自然》以及《新发现丛书》,只有3名同学留了联系方式给我。现场没有找到我的中奖者们,请把你的真实姓名、地址、邮编(一定要)、电话以及中到的奖品写邮件告知: dawenxi2009@gmail.com 《新发现》杂志社会统一安排寄奖品给各位的,静待。 连着一星期都下雨,姬十三忧心地说,要是21号也下雨怎么办?我安慰他:多伦美术馆的阳光暖棚,有阳光,我们就晒;下雨,我们就听雨打玻璃;阴天,多伦文化街还别有一番风情呢! 21号当天下午,老天给科学松鼠会面子。赞助下午茶的宾集堂会展公司1点就到现场张罗了,JOJO为我们带来了五颜六色的各式糖果,装在好看的竹篮子里,放在签到台供大家自取。 我还要给他们家做一次广告,因为他们太靠谱了!他们不仅带了吃喝喝的,还带来好看的茶具、餐具、装饰品! JOJO和糖果和我们的新书《当彩色地声音尝起来》一样甜! 看到瓷杯子和穿白色宴会装的Waiter时,小姬连说,好高级哦! 好吃好喝的一字排开,整装待客: 下午3点,志愿者们忙翻:来宾核对名字、签到、出示电子门票并且把门票一撕为二作抽奖凭据、分发调查问卷、卖新书、卖问题本子为了便于区分,每一位志愿者工作人员都别着三条杠的大队长标志,喜感。 再次向各位志愿者表示由衷感谢,他们都是提前两小时到现场帮忙布置。大家都是站到活动结束,接待来宾。特别是几位负责新书和问题本子的志愿者,还要清点金额、找零,事后他们还写了一份很清晰的明细表给我,非常负责任! 多伦美术馆很周到:此次上海和杭州两地的活动海报都是由美术馆的沈嘉设计的。当时他们问我要可爱的松鼠图片,我随手发了一张过去,被美术馆的卢星鄙视说还是我们来找吧!所以大家后来才能看到两张海报上那样憨态可掬的可爱松鼠! 他们还帮着印刷了易拉宝和海报,在现场张贴起来。 活动准时开始,开场节目街舞秀的表演者叶辉,毕业于海南大学,是特地从福州赶来的,第二天我们在浙江大学又一次看到了她! 嘉宾卞毓麟,被很多人误认为是叶永烈。 卞老先生很可爱,毫不生气,发言的时候从口袋里掏出小抄说:我还是要照着读,万一有人要引用叶老的讲话呢! 严锋老师总是那么玉树临风! 大刘其实很早就到了,比我们到得都早,都没能招呼他吃上午饭! 李乔老师对松鼠会寄予厚望,还说以后上海的科学会堂要免费地、经常性地对松鼠会开放,我们又有新据点啦! 这位就是多伦美术馆的大好人,卢星! 暖场第二个节目是魔术,颜高雨同学自备表演服装,很专业的白色衬衫: 还自备了道具枪支 我那漂亮妹妹哟,举枪而对求爱者,如此狠心为哪般阿为哪般! 右边这位观众,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台下怎一个满字了得。 活动当天主角中的主角:科学松鼠会的书。 我们今天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可就是为了你啊! 抽奖过后,松鼠会成员FUJIA的妹妹陈亦加(左)小姑娘表演小提琴独奏。小姑娘很害羞呢,FUJIA和她妈妈威逼利诱,最后她妈妈给了50块出场费,小姑娘才鼓足勇气上的台(有爱的妈妈) 开场之前,小姑娘还紧张得脸蛋通红。大家给成长中的潜力松鼠掌声! 这位琴谱架同学,也是多才多艺的,特地画了两幅漫画送给我们。姬十三怪叔叔表示:这漫画御用了! 怪叔叔讲解屁屁踢 左边这位红衣男究竟是谁~~能坐在大刘和严锋老师旁边,好神秘好遭人嫉妒! 他献上了松鼠会活动有史以来最高级的节目:玩转魔方!随便你怎么打乱魔方,他CHUA CHUA15秒就给你整出来。台下惊叹声一片! 看到桌上一溜不同阶数的魔方了吗?最右边的七阶魔方,知道为什么是圆弧形的吗?我不告诉你。 这款异型魔方,奏是一艺术品! YAMI当场就拜倒在魔方兄的牛仔裤下认了师傅。 老一辈和新一辈的科学传播者华丽侧脸合影。 镜头切换到阳光棚:大家在看表演、抽奖、玩乐的同时,我们的志愿者依然在签到处忙碌着: 以下松鼠们要出场了,ID小菊,被很多人以为是女生 ID达文西,被很多人以为是男生其实,是个怪叔叔。 被怪叔叔吓到的小朋友来看科学松鼠会头牌小生没睡醒的BOBO 可爱的小庄 从哈尔滨赶来的猛犸,飞机误点。下飞机第一时间猛犸就发来短消息说:给我留点吃的吧,我早饭和午饭都没吃! 虽然他带来了4个哈尔滨特产列巴一种很大的面包,但他却忍受着阵阵饥饿的侵袭,任凭手中的列巴散发扑鼻香气,他都坚定地目不斜视一路赶到现场来献给松鼠会。 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病! 猛犸一到会场,就捧着塑料饭盒子,躲在人群中默默扫荡下午茶剩下的蛋糕饼干。吃完后满足地擦擦嘴上台发言,淡定地说着加入松鼠会是因为视姬十三为偶像。忽地顿了下,用颤抖的声音嘤咛了一声大刘~~~~台下哄笑一片,猛犸有10秒钟语无伦次。 饭一粒送来了福字姓名剪纸,高难度手眼脑并用艺术品。 北海道农民田不野,你在数什么呐! 这张照片看起来,老孙和小姬像在对唱卡拉OK。 大家也发现了,小姬在本文的出镜率太高。就在我写这篇回顾的时候,小姬在MSN上跳出来说:不好看的照片不许放! 大家都很有纪律 ,小朋友都坐得住@_@ 还有传说中的四月同学,为达文西行走中队第一次活动参观解剖标本室出了大力气的姑娘。 原定五点半结束的活动,延长了一个多小时。重量级嘉宾坐镇、各种趣味表演、成员们千奇百怪的发言,三轮抽奖掀起三次小高潮。 奖品计:除了《新发现》杂志和丛书,郭纲亲自开车送来上海天文台提供的天文台历,启明星天文爱好者联盟的旋转星图,以及招商银行钥匙包小礼盒;方焱小姐从729普贤茶庄搬过来很多普洱茶饼和一套精致的茶具作为大奖。 活动结束后,有好些热心的松鼠会亲友团成员或读者找到我,说很愿意为松鼠会做些事情,纷纷自告奋勇要做我的助手,令我受宠若惊。十三,你看,都不用发公告,大家对我多好,我比你高级 众人杀将到美术馆对面的饭店吃饭(还是大好人卢星帮忙定位和点菜),坐了三桌。席间,严锋老师提了一个希望:下次再见到我们的时候,我们能唱一首自己作词作曲、激动人心、美妙动听的歌这首歌的名字也许可以叫松鼠的声音。 饭后,走出饭店,雨下大了。红着眼睛的姬十三和记者朋友转战到旁边的咖啡馆继续聊天。我和小庄、野驴他们去赶地铁末班车。一路撑着伞,走着聊着。大家都很累,像刚刚打完一场仗,但是心里却对第二天的杭州之行充满期待如小姬说的那样,长时间处于一种不正常的亢奋状态! 第二天一早,众人在动车上集合,杭州之行那叫一个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错综复杂、扣人心弦,认识了很多很有趣有想法的人,发生好些意想不到的事,以及亲身经历了无数笑点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个人分类: 其他|2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史研究通讯》创办101期的回顾和展望 (三)
黄安年 2009-2-13 09:26
《美国史研究通讯》创办 101 期的回顾和展望 (三)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13 日发布 (上接一、二) 2003 年 6 月 15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3 年第 1 期 ( 总第 90 期 ) 出版 , 从这一期到 2005 年第 2 期的主编是王旭,副主编是胡锦山、赵学功,编辑胡锦山、韩宇。通讯内容亦刊登于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站 http://ushistory.xmu.edu.cn, 由此《通讯》进入了以网站为依托 , 《通讯》和网站双管齐下的新时期。 该期《编后记》写道 : 《美国史研究通讯》厦门版与各位会员见面了。说实在话,我们没有初次亮相的那种忐忑心境。这首先是因为我们有南开的经验可资借鉴,并有南开的默契在《通讯》的内容或形式上尽可放心地盗版;其次,我们的网站开通近半年, 5880 次的访问量,表明我们的工作业经很多会员的检阅,有些底气,不似羞见公婆的丑媳妇;至于装帧上用了点心思,是新版本常见的套路搞点新鲜感而已。   《通讯》的内容当然还是希望各位会员品头论足,而且意见多多益善。这一期《通讯》实际上是研究会网站内容的精华版。我们从网站中选取最有价值的内容,编辑成册,以飨那些不经常上网的会员。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传统的《通讯》远远不能代替研究会网站。尽管研究会网站刚刚创办不久,内容不多,但还是蛮有我会特色的,大致包括:研究会历届《通讯》( PDF ),历届年会的照片;部分会员撰写的美国史专著和美国学者的英文论著;会员的最新信息和国内外美国史研究的最新信息,细心的会员,可以在资源导航部分看到很多新的信息和有用的资料。我们的网站不断更新,大约每周一次,将来还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资源上网,希望能为会员们提供更多信息和资料,籍此推动研究会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网站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需要全体会员的支持。会员支持的具体表现就是:其一,提供信息,不断使网站锦上添花;其二,经常访问和利用网站,使我们的努力物有所值。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杨玉圣、黄安年和周祥森三位会员,我们从他们各自主办的学术批评网、学术交流网、史学评论网上转载了相当多的内容,他们还以建立链接、专栏介绍等方式积极宣传本会网站。同时我们还要感谢任东来、王立新、金卫星、高春常、吴金平、李爱慧等会员,他们向秘书处提供论文和相关信息,使我会网站有了自己的原创作品。   为鼓励会员上网,我们特地制做了《网上美国史资源精选》光盘,送给通过网上进行重新登记的会员,兑现了我们在西安年会上的承诺。这套光盘,是我们上网多年经验的积累,所开列的网站都是优中选优,还配有简明扼要的说明。我们还准备制做一些,其他会员,若有需要,亦可索取,但条件仍然是:上网。   我会网站的发展和通讯电子版的发行降低了印刷成本,使研究会囊中羞涩的窘境有所缓解,然而,稿源严重不足仍然是困扰我们的难题。这一期是秘书处搬到厦门后第一期,同时又在网站建设过程中收集了大量信息和资料,因此内容还是差强人意的,但下一期前景如何我们心中无底。这里不得不重复秘书处在南开时期常用的一句话:恳请广大会员积极赐稿,使我们的会刊得以生存下去。(《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3 年第 1 期,总 90 期) 2003 年 12 月 30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3 年第 2 期(总第 91 期),在《编后记》中说 : 自从美国史研究会的网站建成后,很多会员对我们的网站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使我们网站的内容得以不断更新,能向会员提供更多信息和资料,并使会员间能够便捷地交流信息,互相切磋,查看会员的论文。也正是在这一网站资源的基础之上,《美国史研究通讯》厦门版的第二期如期与各位会员见面了。这一期的内容和版式基本套用了 2003 年出版的第一期通讯的模式,增加了学术论文的份量,并继承了南开版通讯的好传统,继续刊登美国史硕士论文题录,以便加强信息交流,避免选题时的盲目与重复。 2004 年 6 月 18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4 年第 1 期(总第 92 期)《编后记》中说 : 《美国史研究通讯》历经二十五载见证了我会发展壮大的历程,同时也记载了我国美国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取得丰硕成果的辉煌历史。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是我会会员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默默无闻、不畏艰难、辛勤耕耘的结晶。本期通讯得到了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江苏大学等校会员的大力支持,更令人感动的是,我会的创始人杨生茂先生、张友伦先生和李世洞先生专门致函秘书处对秘书处的工作表示关心和支持,并给通讯寄来文章,同时也表示今后会继续给通讯撰文,在此秘书处表示衷心的感谢,相信在老一代会员的关切之下,我们的通讯会越办越好。在此也希望能继续得到各院校的支持,得到更多会员的投稿。 2004 年 12 月 15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4 年第 2 期(总第 93 期)《编后记》中说 :   又是一年将去。在我们美国史学会专家学者的鼎力提携与帮助下,在学会全体同仁关爱的目光中,《美国史研究通讯》已在厦门大学走过了两年的历程,万千感慨、万语千言只能简化成两个字谢谢。   本期通讯所收文章与前三期一样,主要来自于我们的网站。网站的建设对于宣传扩大我们研究会的影响和作用,加深会员间的沟通和了解,增强学会凝聚力至关重要,每年出版两期的《通讯》的作用也是如此,同时《通讯》也是为了使一些尚未上网或上网不便的学会会员能及时了解中国美国史研究的现状及我会会员的一些学术研究情况。正如本期所载《理事工作会议纪要》一文中所中肯指出的,对于秘书处来说,在办好《通讯》和网站上我们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是稿件和信息不很充足,而且这几期的研究会历史回顾和学术动态稿件来源一直仅限于两三所高校,比较狭窄。我们热切地希望在新的年度里我们的网站和我们的《通讯》能够获得更充足的稿源,刊登更丰富的信息,我们将始终欢迎会员的投稿,多多益善。   美国史研究的学科建设和我们学会的发展壮大是离不开我们广大会员长期不懈辛勤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毫无疑问,会员们的这些教学科研工作将贯穿于我们美国史学科发展的全过程。我们的网站和《通讯》尤其欢迎会员们系统研究的成果和教学成果,以增加学术研究的交流,并扩大学术影响。网站和《通讯》衷心希望今后有发表高质量系列学术论文的荣幸。   另外,一个学科要一直保持长足的进展,除了原有教学研究人员的辛勤耕耘外,还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生机勃勃的学术梯队,在国内各个国别史中,我们美国史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兴旺发达是有目共睹的,网站和《通讯》希望在反映我们新一代学者的研究不断深入、学术视野不断拓宽方面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借此,我们再次呼吁各位指导美国史研究方向的博硕士研究生导师及时通报所指导的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情况,向我们提供全文、摘要,或者提交论文题目。 2005 年 6 月 25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5 年第 1 期(总第 94 期)《编后记》中说 : 新的一期《通讯》即将付印,心中除了如释重负的轻松,更是充盈着感激之情。这绝非客套,实乃发至肺腑之言。衷心感谢我会会员的鼎力相助!当然,研究会网站和《通讯》的成长还需要诸位更多的支持和合作。会员发来的信息会先在我会的网站的发布,之后登载于《通讯》。除了踊跃赐稿的各位会员,这里特别感谢的是一个新的对象:互联网。迅速普及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输的重要平台,已形成与传统的纸质媒体并驾齐驱之势。在网络大潮之中,我会会员无疑是国内史学界最为活跃的群体。黄安年教授的学术交流网、杨玉圣教授的学术批评网和周祥森编审的史学评论网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学术网站,他们发布的美国史研究信息是我会网站和《通讯》重要的信息来源。网站维护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在这里,秘书处代表全体会员对他们的无私奉献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为了更好的为会员服务,秘书处正在努力将研究会网站办得更好。在已有的研究会简介、会员介绍、学术动态、科研成果、资源导航、《美国史研究通讯》和邮件列表等栏目的基础上,计划增加美国史博硕士论文综合目录、研究会会员个人著述等新的栏目,以便于会员的查询和利用。目前,秘书处正在集中力量,进行相关的技术准备和资料搜集和录入工作,计划在 2005 年内完成新栏目的建设工作。同时,秘书处还在进行现有栏目的整合工作,以便于会员更好的利用网站资源。 2005 年 12 月 25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5 年第 2 期(总第 95 期)公布《第十届理事会通报》经第十届常务理事会 10 月 22 日研究,决定成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刊《美国史研究通讯》新一届编委会,成员如下:主编:王旭 副主编:胡锦山 韩宇。在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旭的《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详细谈到了继续编辑出版《通讯》的工作。报告说 : 秘书处对《通讯》的封面进行了重新设计,并采用铜版纸印刷,在形式上有了新的改观。内容上,在保持过去主要栏目的同时,增设研究会历史回顾栏目,以挖掘与弘扬我会的精神遗产。应该说,这是最近几期《通讯》的一大亮点。诚如我会顾问、武汉大学历史系的李世洞先生在来函中的建议,为了给后代留下关于学会历史的宝贵资料,建议秘书处现在就抓紧请现在还健在的老前辈写些回忆文章,为将来写会史打下资料基础。我会首任理事长黄绍湘教授率先撰文,追忆研究会成长的一段令人难忘的历程,随后,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武汉大学教授刘绪贻先生,原副理事长、南开大学教授杨生茂教授和原理事长张友伦教授,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武汉大学教授李世洞教授均积极为研究会撰写了有关研究会成长历程的文章。李世洞还将第 1 至 6 期年会论文题目全部整理出来,挂在网站上。在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中心、苏州大学、山东师大、陕西师大等一些院校和许多会员的热心支持下,秘书处不断收到一些会员寄来的有关院校活动与会员讲学、研究及著述的学术动态信息,丰富了《通讯》的内容。   从 2003 年到现在,秘书处共出版 5 期通讯,刊登学术论文 15 篇、各类专栏文章 14 篇、研究会历史回顾文章 13 篇、书评 8 篇、学术报道 27 篇、研究会工作 13 篇、以及若干会员动态。   作为研究会的内部刊物,稿源不足和经费紧张是通讯一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秘书处通过开源节流,经费紧张问题有所缓解。为了尽量节省开支,秘书处成员利用个人的休息时间,承担了《通讯》的文字录入和编辑工作。在此方面应该感谢厦大历史系美国史专业的研究生们。他们在编辑发行过程中无偿地为通讯校订样稿,包装邮寄,为秘书处节省了很大的开销。当然,稿源不足还是个难题。五期《通讯》当然按时完成,但每一次都免不了临时征集部分稿件,有些被动。   《通讯》电子版的编辑和发行则是节省经费的另一主要举措。从 2003 年第一期开始,秘书处开始《通讯》电子版的制作和发行,此举堪称研究会《通讯》发行历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由于越来越多的会员具备了上网的条件,秘书处可将《通讯》电子版通过电子邮件送达,会员也可直接从研究会网站下载。《通讯》电子版的发行不仅降低了印刷成本,使研究会经费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也可以使会员更方便地利用和保存通讯。   美国史研究,有一个很好的条件,就是网上资源极其丰富,作为美国史研究工作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在利用网上资源方面先行一步。为充分发掘这一资源,鼓励会员上网,研究会秘书处特地制作了《网上美国史资源精选》光盘,免费赠送通过网上进行重新登记的会员。这套光盘汇集了美国史网上资源的精华,所开列的网站都是优中选优,还配有简明扼要的说明,对从事美国史的教学和科研大有帮助。秘书处还积极配合美国的 Newsbank 数据库的推广工作,他们此次专门与会,向大家介绍该数据库相关情况,希望广大会员获得更多的网上信息,推动美国史研究工作。   报道还谈到 : 2004 年和 2005 年《通讯》一个遗憾之处是,拟继续刊登的美国史博士、硕士论文题录却因没有得到充足信息而删除。秘书处希望担任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的会员积极协助通讯的工作,将近年所指导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毕业论文的题目报给秘书处,并敦促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将博士论文摘要通过电子邮件发给秘书处,以利及时沟通各学科点的信息,加强学术交流,避免各校研究生论文选题出现不必要的重复。 在《编后记》中写道 : 本期通讯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的专辑。本届年会对我会会员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一次聚会。来自全国 51 所社科院研究所、高等院校和学术出版单位的 103 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共收到论文 85 篇,与会人数和提交论文数量都非常可观。本期通讯受篇幅和主题的限制 , 还有些丰富的内容和信息未能收入。但我们拥有网站这个巨大的信息平台,可籽弥补。另外,秘书处正在进行研究会网站改版工作。改版之后 , 网站质量和内容将有很大改观,希望会员们给予关注并经济浏览。 2006 年 6 月 25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6 年第 1 期(总第 96 期)《编后记》写道 : 惊闻刘祚昌先生逝世的消息,我们的心情十分沉重,这是中国美国史学界的巨大损失。刘先生 130 多万字的鸿篇巨作《杰斐逊全传》面世不久,便乘鹤西去,令人扼腕痛惜。刘先生一生耕耘不辍,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历史研究事业,令后学钦佩不已。读了黄安年、黄柯可、王立新、陈海宏、黄兆群、吴金平等学界同仁的纪念文字,更是对刘先生的道德文章平添了几分敬仰之情。刘祚昌先生现葬于西雅图华盛顿湖北部陵园,愿先生安眠于大洋彼岸。   研究会的网站和《通讯》一直是秘书处工作的重点。由于现在的网站在国外无法登录,不利于我会扩大影响,上半年我们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新的网站建设之中。但是,新的网站两次遭到黑客的攻击,使前期工作付诸东流,因此研究会新网站的面世只能推迟。网站和《通讯》的维持和发展需要各位会员的支持和帮助,这里要再次感谢提供稿件和信息的会员,也恳请更多的会员为研究会的成长出一份力。我会自成立以来,逐渐成长壮大,是国别史研究会中规模最大的一个。研究会运作规范,定期出版《通讯》,又开办了网站,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信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今日的成就是广大会员积极参与和支持的结果,有你们的鼎力相助,我会必然有更辉煌的明天! 2005 年 12 月 20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6 年第 2 期(总第 97 期)的《编后记》集中介绍了该期《通讯》重点内容,编后记写道 : 2006 年仲夏之际,喜逢我国美国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我会顾问、著名历史学家杨生茂教授 90 大寿, 8 月 11 日至 12 日,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从国际视野重新审视美国历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为献给杨生茂教授九十华诞的一份贺礼。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大陆的 70 多名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研讨会。 8 月 13 日,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还为杨生茂教授隆重举行九十华诞庆贺大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 100 余名史学界专家学者汇聚天津,为杨生茂教授祝寿,盛赞杨生茂教授对我国美国史研究的巨大贡献及其在教学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历史教学》杂志社等发来贺电、贺信及寿联。   由我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安年编著的《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大型历史图片画册, 2006 年 10 月由五洲传播出版社以中文版、英文版分别公开出版。黄安年教授在十个月左右的时间里,通过在美国、加拿大和国内的网上和纸媒等各种渠道,夜以继日地收集了一千多幅图片和上百万文字资料,其中包括历史老照片、历史图片、当年报刊杂志漫画,以及必要的历史地图、铁路建设图,历史文献等。黄安年教授对画册进行了八次修改,最后精选了 200 幅左右图片,并一一编写了文字说明,附录还注明了图片来源和注释、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这部画册记载了一个半世界前远涉重洋来到北美的华工先驱们的伟大功绩,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黄安年教授所编写的前言、引言、附录等文笔洗练,寓意深刻,兼具可读性、知识性、资料性。本期通讯在征得黄安年教授同意下,特刊载黄安年教授为画册所写的前言,各章引言与后记,以纪念为建设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前辈华工们。    2007 年的春天又将临近,秘书处在此祝各位同仁新春愉快,在新的一年里为我国的美国史研究再做新贡献。    2006 年岁末 该期秘书处还就网站自 2006 年 9 月以来遭黑客恶意攻击做出说明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启用新网站的网址: http://www.ahrac.com 其中 ahrac 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American History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China )的英文缩写,这个网址一直使用至今。由于网址的不稳定性和部分会员对于纸媒《通讯》的偏好 , 《通讯》的重要地位依然是不可取代的。 2007 年 7 月 1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7 年第 1 期(总第 98 期)的《编后记》重点说明了以下三点 : 我会顾问冯承柏先生不幸辞世,我们深感痛心。我们失去了一位博学的智者,冯先生在美国使研究、博物馆学、图书馆学和数字化家建设等诸多领域成就卓著;我们也失去了一位热心支持研究会工作的会员 , 冯先生是我们最大的一笔个人赞助会费(现金)的捐赠者。本期通讯刊发了纪念冯承柏先生的专栏,以致哀悼。本期学术讨论的主题是大国崛起这个当今热门话题。源于美国崛起,李剑鸣、黄安年、任动来等会员在各类媒体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产生很大反响,我们也希望听到更多会员的声音。本期开设了美国纪行栏目(借用黄安年新著的书名),欢迎各位会员积极投稿 , 谈谈自己在美国的见闻。新著节录是新设的一个栏目,有新著出版的会员可以将前言和后记等内容发给秘书处,发布在我会网站和通讯 , 以广而告之、扩大影响。最后还要向各位会员汇报一下我会网站得人心情况。这两年可以说是我会网站的多事之秋。由于黑客的恶意攻击,旧网站所在的厦门大学历史系服务器被彻底破坏、无法修复 , 设于电信服务器的新亡站在建设和运行中多次被黑客入侵,至今还没能修复。我们正在考虑建一个更完全的新网站。 2007 年 12 月 1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7 年第 2 期(总第 99 期)的《编后记》写道 : 《美国史研究通讯》作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唯一的会刊,它在很大程度上 , 至少是在一些重要研究领域,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美国史研究整个学科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研究动向。也正因为如此 , 本刊长期以来深得我会会员的厚爱 , 近些年来在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之下 , 《通讯》所容纳的学术成果日益丰富 , 刊物的篇幅逐期增加 , 足以表明我国美国史学科的喜人进展。身为《通讯》的编辑 , 尽管每期整理汇总时我们难免忙乱一阵 , 但忙乱中心情是极为愉悦的 . 我们也希望以此为契机,为我们的美国史学术事业尽一分力。编后记还写道 : 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做得还十分不够,但我一直十分用心在努力做好 , 并且将继续认真负责地做下去。《通讯》是我们全体会员的刊物,需要整个美国史学术界的扶持和努力 , 需要有更广泛的理解与宽容,支持与帮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有更多的会员和相关学者以《通讯》为平台而对美国史研究有所裨益,促进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发展和繁荣。 2008 年 7 月 6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8 年第 1 期(总第 100 期)发表了王旭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在《第十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2008 年 5 月 25 日),报告专门谈到《美国史研究通讯》编辑工作。报告说 : 《美国史研究通讯》的编辑和印刷发行是研究会的另一重要工作。作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会刊,《通讯》在很大程度上、至少是在一些重要研究领域,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美国史研究整个学科的基本面貌和主要动向,并成为会员间沟通信息的重要平台。也正因如此,本刊长期以来深得我会会员的厚爱。   在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之下,《通讯》所容纳的学术成果日益丰富,刊物的栏目分类愈加合理。我们根据当前热点话题设置专栏,先后两期刊载了对美国崛起问题的相关探讨,还分别刊发了祝贺杨生茂教授九十华诞、悼念刘祚昌先生和冯承柏先生的专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讯》还增加了新著节选、美国纪行栏目(借用黄安年教授新著的书名)。新著节选刊载会员新著的前言和后记等内容,可广而告之、扩大影响,目前海内外学术交流日趋频繁,美国纪行刊载我会会员的访美观感,也欢迎各位会员积极投稿。   向《通讯》提供信息 , 不仅是会员的权利,同样也是会员的义务。在分享其他会员精彩的信息同时 , 他们也等待分享你的成果 , 作为一个非正式出版的内部刊物,《通讯》能够维持至今实属不易,依靠的是广大会员的鼎力支持和秘书处的积极工作。我们对 2006 年和 2007 年《通讯》稿件的来源情况进行了粗略统计,可反映有关部门和个人的参与情况,并借此机会向这些为《通讯》积极提供稿件和相关信息的单位和会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6-2007 年《通讯》稿源主要来源单位(包括作者和信息提供者) 排名 单位名称 数量 1 南开大学 13 1 厦门大学 13 3 北京师范大学 10 4 山东师大 6 4 社科院世界史所 6 6 北京大学 5 7 南京大学 4 7 东北师大 4 7 暨南大学 4 10 武汉大学 3 11 陕西师大 2 11 福建师大 2 11 上海外国语大学 2 11 华中师大 2   其中,为通讯提供稿源在 2 次以上的会员有:黄安年、王旭、张聚国、王玮、王立新、陈海宏、吴金平、孙群郎、高国荣、李剑鸣、任东来、白建才、王晓德、王恩铭、李其荣、韩宇。   在此顺便说明,每期《通讯》都有印刷本和电子版两个版本,个别未及时收到者(有些会员地址变动)可上网站浏览。 在谈到存在问题时,报告说 : 美国史博硕士论文题目是我会《通讯》一个传统栏目,该栏目是反映我国美国史研究发展状况的重要窗口,可供各院校在读研究生的学习交流,避免重复选题。秘书处曾给我会理事逐个发去邮件,希望相关理事能协助提交各理事所在院校攻读美国史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题目等信息,但由于各种原因,只有少数单位提交,信息不完整,其价值受到影响,因此该栏目暂时空缺。上次年会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效果不显,希望本次会议真正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由于这届年会不举行换届改选 , 《通讯》编辑部依然是原班人马。该期的《编后记》写道 : 本期《通讯》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刊的第 100 期。自 30 年前在武汉大学呱呱落地,《通讯》在不断成长进步。《通讯》的栏目不断推陈出新,内容日益丰富 , 如李世洞先生所言,经历了从武大的油印版、到南开时期的铅自版、到厦门大学时期电脑版的升级换代 , 发行量大幅增加。《通讯》的发展变化见证了研究会的成长壮大,已成为我会的重要窗口和维系广大会员的情感纽带。作为一个非正式出版的内部刊物,《通讯》能够维持至今实属不易 , 依靠的是广大会员的鼎立支持和历任秘书处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通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秘书处工作人员的细心培育,更需要广大会员一如既往的主持个帮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 我们的《通讯》一定会有更辉煌的明天。 武汉时期编印《通报》的主要负责人李世洞教授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通讯》的发展还谈到 : 现在的《通讯》外观更加精美,内容更加广泛。此外,有建立了内容更加丰富 , 查阅更加便捷方便的网站。这固然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有关,但也和近几届学会领导特别是厦门大学秘书处同志的努力密不可分。这也是老一辈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同上) 2008 年 12 月 28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8 年第 2 期(总第 101 期)的《编后记》在简要介绍了本期主要内容外 , 还写道 : 2009 年我会将创建满 30 年 , 整整一个世代。这 30 年我会从小到大,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走向兴旺 , 是老一代学者筚路蓝缕的艰辛开拓为我会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铭记老一代学者的丰功伟绩,也为了让新一代学者能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我会的历程,激励我们不断进取 , 推进中国的美国史研究 , 我会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学会的顾问进行采访报道 , 并将在网站和通讯上刊登,盘点我会 30 年来走过的道路和取得的成绩。这将是 2009 年第一期的重点内容。另一个内容 30 年来美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包括美国经济史、政治史、外交史、城市史、文化史、断代史、重点和热点问题研究等,希望广大会员撰写此方面文章。在我会即将进入而立之年 , 恰逢《通讯》第 101 期,这可视为一个继往开来的新起点。在这各时刻,我们对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祝福!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设在厦门大学时期的《通讯》,是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站交相辉映发展的新时期,不仅《通讯》的版式、内容和印刷有了新的改进 , 而且丰富了稿源,节约了成本 , 扩大了影响 , 保障了可持续发展 , 《通讯》和网址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 有利于美国史研究和教学的普及与提高。 ****************************************************** 30 年《通报》和《通讯》的发展历程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美国史研究发展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国美国史研究者学术道路的坎坷和艰辛,老中青三代学人潜心学术的奉献精神。 办好刊物是需要精神的 , 是需要凝聚力的 , 我们凭着中国美国学者的一股精气神 , 凭着中国美国学者的凝聚力,凭着锲而不舍的韧劲,无私服务的态度 , 克服困难的决心 , 不仅把会刊办好,还力争越办越好。 如果没有武汉时期以刘绪贻、李世洞为代表的编辑队伍,如果没有南开时期以李剑鸣为代表的编辑队伍,如果没有以王旭为代表的编辑队伍,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劳《通讯》到现在是不可想象的。需要强调的是 , 这些编辑自身都有繁重的教学和研究任务 , 会刊编辑是额外的非本职工作,是不计算在量化学术评价机制之内的 , 如果没有无私奉献精神 , 如果不付出相当的额外精力 , 做好编辑工作同样是难以设想的。办好会刊,最重要一条是要有一支无私奉献的忠于职守勇于创新的编辑队伍,可以实事求是地说 , 他们做到了 , 他们奉献了 , 是值得我们的美国史研究者尊敬的。 办好会刊需要源源不断的不断提高质量的稿源。由于会刊是内部刊物,在现行量化机制下会刊的文章并不为量化机制认可为成果 , 不能不对会刊的稿源和文章质量带来不利影响。会刊的性质使得美国史研究会的理事和会员不仅享有免费获得会刊的权利,而且也应负有为会刊提供优质稿源的责任。理事需要理事,如果理事根本不理事 , 既不投稿也不推荐,只是挂名理事 , 并不是认真负责的态度。会刊的内稿和公开刊物可以并行不悖。事实上会刊上有些文章是先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后在会刊上刊登的 , 有的是先在会刊上发表而后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笔者注意到理事会的负责人和理事成员是会刊的稿源的重要保障 , 而广大攻读硕士学位和攻读博士学位青年学子及一批中青年美国研究骨干则是确保稿源头的中坚力量。由于中国美国史网址的开通,大大扩大了会刊的稿源。 办好会刊需要足够的财源 , 财源是制约会刊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 , 当然钱也不是万能。 30 年来的经验证明把财源仅仅寄希望于黄粮是靠不住的 , 还要自力更生,自救、自助,广开财源。这包括会员主动承担一期或几期的会刊印刷、会员按时缴纳会费尤其是赞助性会费。除了开源 , 还需节流,争取承办排印企业减轻印制费用,而扩大电子版稿件则是减轻负担的重要举措。值得赞颂的是会刊的所有编辑人员没有报酬,所有会刊文章不支稿酬。 30 年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会刊发展历程表明: 《通讯》是美国史教学与研究者的家园,也是美国史爱好者的园地。 《通讯》是美国史研究会的喉舌,也是美国史理事会的参谋。 《通讯》是美国史学术交流的纸媒平台,也是网络传播的窗口。 《通讯》是美国史学术研究历程的见证,也是美国研究凝聚力的体现。 展望《美国史研究通讯》第二个 100 期,笔者殷切期望我们的会刊更上一个新台阶 , 具体来说 : 第一 , 让我们的会刊不仅办成美国史教育和研究者的学术交流和信息汇聚的美史家园 , 而且也让我们的会刊办成全国美国问题爱好者喜闻乐见经常光顾的文化园地。在新世纪美国问题普及与提高的时代 , 会刊需要适应美国史专业队伍的需要 , 也要为全国广大美国问题爱好者服务 , 在提高和普及两个方面做好服务。 第二 , 让我们的会刊更好地成为美国史研究会的喉舌,并为美国史理事会当好参谋、做好研究会学术发言人。让人们通过会刊了解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和中国的美国史教育和研究。 第三 , 让我们的会刊不仅成为美国史学术交流的纸媒优质平台,而且成为通过网络向海内外传播和开放交流的活动窗口。使得作为《通讯》的会刊和作为网站的网络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网站的开放讨论和交流信息、传播汇总将大大扩大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影响 , 其精选内容在《通讯》的集中将大大提高会刊的质量和加强个会员内外的联系 , 满足纸媒平台和网络平台不同群体的需要。 第四,让我们的会刊成为凝聚美国研究者和爱好者学术与文化的阵地。为此逐步扩大会刊的编辑力量,扩大会刊的作者队伍,扩大会刊的稿源,增强中国美国史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凝聚力。扩大会刊的编辑力量不仅要求秘书处的编辑组恪尽职守,而且依据需要不定期聘任临时性义务的专栏编辑 , 一来减轻编辑组人员大压力,二来开放办刊物,发挥美国史家园大积极性。扩大会刊的作者队伍要求巩固地增加会刊的基本稿源群体,同时充分调动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撰稿积极性 , 适当吸收美国史爱好者的稿源,精选网站优秀稿源。扩大会刊的稿源要求在推动会员赞助性会费的同时 , 还要广开财源 , 包括推动图书出版单位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多种形式的赞助,也欢迎社会各界美国问题爱好者伸出援助之手。 会刊第二个百期将开创新局面新世纪第二 30 年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新局面,我们为会刊期望,我们为会刊骄傲,我们还梦想在条件成熟尽快使会刊正式公开面世。中国的美国史学人 , 航线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写于 2009 年 2 月 9-12 日 全文完, 附图7幅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5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史研究通讯》创办101期的回顾和展望 (二)
黄安年 2009-2-11 08:04
《美国史研究通讯》创办 101 期的回顾和展望 (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11 日发布 (上接一) 根据理事会的决定 , 1990 年 11 月第六届年会后 , 秘书处办公地点由武汉大学历史系迁至南开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在原武大秘书处李世洞、刘景霞等同志的支持下 , 这项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 , 新的秘书处很快走上了正常的轨道。笔者自那时起被推选为秘书长,这是一个秘书长在北京 , 秘书处在天津的新工作模式。《通报》的组织编辑出版工作则是由副秘书长李剑鸣先生具体组织的。 1991 年 3 月31日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通报》第 50 期在《编后絮语》中写道 : 这是秘书处迁到南开大学办公以后所出的第一期《通报》。在编辑出版《通报》方面,武汉大学美国史研究室的同行们作出了很大的成绩 ,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初编《通报》一是缺乏经验 , 二是稿件不多。幸蒙多方支持 , 使第五十期《通报》得以按期出版。李世洞同志热心传授编印经验 , 王旭、梁茂信、黄安年、张聪等同志慨然赐稿,都令我们深受感动鼓舞。我们尽力为全体会员服务 , 一定争取把《通报》办好,使它成为交流信息、探讨问题、增进了解的园地。所垦于全体理事及广大会员者莫过多赐稿、多提宝贵建议。 1992 年 3 月 15 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在京理事长、秘书长举行工作会议 , 《会议纪要》写道应部分会员的要求和秘书处的倡议 , 会议还讨论了进一步办好会刊问题。一致认为 : 为了扩大美国史研究的社会影响 , 自 1992 年起改《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通报》刊名为《美国史研究通讯》 , 并调整和充实会刊的版面和内容。会议要求广大会员和热心美国史研究者踊跃投稿,并就办好会刊提出宝贵意见。(见《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在京理事长、秘书长工作会议纪要》载(《美国史研究会通讯》 1992 年第 1 期,总第 54 期, 1992 年 4 月 15 日)秘书处在《关于近期工作的说明》中说 : 经秘书处与京津地区主要学会负责人商定,决定改进会刊 , 调整栏目,增加封面,每期争取固定为两个印张 ( 即 32 个版面 ) ,容纳内容 4.5 万字左右。现急需各种稿件,凡论文、译稿、学术信息、会员动态、书刊评介、出版情况、学位论文提要等稿件,不在长短,一概欢迎。特别盼望老一代学者将自己的研究心得、治学经验形成文字 , 或请人整理成篇 , 在《通讯》刊登,以启迪后学 , 鼓励来者,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美国史研究。对学位论文提要亦作一些规格要求:博士论文提要以 5000 字左右为宜,后附参考书目 ; 硕士学位论文以 3000 字左右为宜,亦请附上主要参考书目。(《美国史研究会通讯》 1992 年第 1 期,总第 54 期, 1992 年 4 月 15 日)该期《编后记》写道 : 有关《通讯》的编辑 , 编者曾听到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 , 《通讯》不过是为会员提供一些情况 , 交流一些信息 , 一般是看过即扔 , 没有多大保存价值 , 因此,也用不着在纸张、印刷、版面等形式问题上多做文章,登些有内容的稿件即算功德圆满 ; 另一种意见则主张把《通讯》办得气派一些 , 办得象个刊物,办得正规一点 , 因为作为一个研究会 , 会刊是一个门面 , 是其存在的体现。这两种看法都颇有道理,编者也对此进行过深思。俗语云佛要金妆,再好的刊物,纸张低劣,印刷粗糙,版面混乱,恐怕也很难招徕读者,但一谈上等纸张、精良印刷、优美版式之列的问题 , 就涉及到了孔方兄,而这正是我们这种民间团体最发愁的事情。如何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把刊物办得好一些 , 办得让人看起来舒服一些 , 这一直是编者日夜为之计较的问题。这期刊物在版式上做了一些改动(改是改了 , 是改进还是该退,编者尚缺少自信) , 至于纸张 , 上等的花不起钱 , 还是一如旧制;印刷上编者鞭长莫及 , 但可多与印刷厂联系 , 争取他们的合作 . 我们努力的方向 , 是想把《通讯》办得到潇洒一些。 1992 年 7 月 10 日出版的《通讯》 1992 年第 2 期(总第 55 期)开始向刊物正规化发展。封面的设计和印制比较讲究 , 目录页上写明主编张友伦 , 副主编黄安年、李剑鸣 , 编辑李剑鸣、马梅秀、肖军、周学军 , 本期责任编辑李剑鸣。这一期刊登了 1992 年 6 月 13 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京津地区理事会议纪要》中专门谈到关于办好《美国史研究通讯》问题。会议对改刊名后的《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2 年第 1 期表示满意,对责任编辑李剑鸣的同志的辛劳表示谢意。为提高刊物质量 , 并争取刊号 , 内部发行 , 与会理事提出以下意见。 1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办的内部发行刊物《美国史研究通讯》由每届年会的理事长任主编,秘书长和常务副秘书长任副主编。 1992-1993 年 , 《美国史研究通讯》主编张友伦,副主编黄安年、李剑鸣。《美国史研究通讯》由李剑鸣、马梅秀、张聪(暂时由周学军代)、肖军四人组成编辑组 , 李剑鸣兼任负责人。 2 ,办好刊物,需要全体会员的大力支持 , 特别是踊跃投稿。每位理事和会员有责任向会刊提供或推荐稿源,理事更应与会刊保持联系。《通讯》刊登未公开发表的有见地的学术论文或摘要。学位论文要办成特色,硕士学位论文提要不要超过 3000 字 , 博士学位论文提要不超过 5000 字。研究生导师和应届毕业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后即抓紧提要撰写,学术信息、史学动态、资料选择、新书评介、会员动态等栏目均望各位会员积极撰稿。刊物内容应符合我会宗旨:促进我国的美国使教学与科研发展。提倡开展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 , 推动会员尖的相互了解和团结。稿件形式不拘,提倡短小精悍,学术论文以 5000 字左右为宜。为减轻编辑重负,稿件请用稿纸誊写清楚。限于目前经费拮据,所刊件恕不能付给稿酬,将视情况赠送少量《通讯》以示感谢。 这一期的《编后记》写道 : 为办好我们这份小小的刊物,京津地区历史曾多次开会研究。经过个各方面的一致努力 , 刊物总算办得有些特色。但问题和毛病仍然很不少 , 需要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第一个问题 , 也就是最突出的问题 , 是错漏现象严重。这个问题不仅见之于我们的会刊,时下一些名号响亮的正规刊物亦在所不免。但我们不能采取有云林遮丑于前的态度来搪塞或自慰,而应加倍地认真工作 , 争取少出错漏 , 使我们大刊物在质量上更进一步。再有就是版面不够活跃,变化较少。造成这种现象,主要由于编者都是办刊的门外汉。今后当学习有关的知识 , 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第三是长文较多。文长未必不好 , 但短小精悍当更合本刊特点。这点请会员予以理解。我们特别欢迎 5000 字以内的稿件,对字数较多的文稿 , 编者将酌情删削,纵或删之不忍、削之不当 , 但亦无可如何,作者鉴谅。本期刊发的京津地区理事会议纪要中提出了办好会刊的新设想,这不仅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需要广大会员和理事予以更大支持 , 让我们付出更多的劳动 , 调动更大的热情 , 力求使《通讯》的面目为之焕然。 仔细阅读每期的《编后记》,都给人对编辑的辛劳有新的了解。 1992 年 10 月 1 日出版的《通讯》 1992 年第 3 期(总第 56 期)《编后记》说 :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 , 自从秘书处迁址后 , 会刊上每期都刊有出自南开大学会员之手的文稿,有时一期上甚至不止一篇。造成这种状况,并非编者私心作祟,也不是南开大学会员刻意捞取楼堂台近水之便 , 而确系不得已而为之。由于种种原因,本刊常有稿荒之虞,编者曾多次向部分会员约稿,其中特包括在天津的会员 ; 本地会员因联络较方便 , 所以成了最可靠的稿源之一,而这些会员总是有求必应,令编者很是感激。如遇稿源丰富 , 编者则优先刊用外地会员的稿件,而南开大学会员只有在缺稿时才刊用。瓜田李下,确应当心,以免以刊谋私之嫌。由此编者想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 即本刊作者面较窄,特别是会员较少的单位的美国史研究与教学 , 未得到应有的反映 . 编者曾在编者后中说过 , 会刊是全体会员的园地,希望得到全体会员的支持和爱护,在此 , 我们再次恳请广大会员为本刊撰稿。 1993 年 4 月 1 日出版的《通讯》 1993 年第 1 期(总第 58 期)《编后记》说 : 又是让人颇为费心力的第一期。每年编发这一期时 , 编者总是甚为犯难。因为紧接寒假之后 , 手边稿件极少。这次编辑采取紧急求援的办法 , 向理事和部分会员发出索编信。数日之内受到若干来稿和回信。李世洞、张兹暑、方生、时殷弘、杨玉圣等先生及时赐稿,使本期得以按时发稿。年近八旬的我会顾问黄绍湘教授不顾体弱眼疾,仍为本刊赐稿,尤其令人感动。编者深深感到全靠大家的无私支持 , 本刊才得以维继。在拜金主义猛烈冲击的今天,能有这种局面着实难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加倍工作呢。新年总得有新伽光景。本刊的封面是经过重新设计的 , 版式也略有改动。我们相信 , 在广大理事和会员的支持下,本刊今年一定能办得更有特色。这当然也是大家所冀望于我们的。 1993 年8月1日,笔者在第七届年会上做《面向四化 , 面向世界 , 办好学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其中谈到改进会刊的编辑工作 , 提高刊物质量 , 为争取公开出版创造条件。报告说 : 为了扩大美国史研究的社会影响 , 更好地发挥会刊交流信息、探讨问题、联络会员的作用 , 1992 年 3 月 15 日京津地区理事长、秘书长会议决定 , 从 1992 年起对会刊的刊名 , 版面 , 栏目进行调整。刊名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通报》改为《美国史研究通讯》 (CHINA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固定为季刊,每期两个印张,增加封面,加大学术论文的比重, 开辟新书评价,学位论文提要,学者论坛,国内外史学界等栏目 , 并改用电脑激光照排胶版轻印刷。 6 月 13 日京津地区理事会会议决定 : 该刊由在任理事长任主编 , 秘书长和常务副秘书长任副主编 , 并组成以常务副秘书长为负责人的编辑组。在广大会员、顾问、理事的支持下 , 刊物质量有了明显地提高 , 日益接近正规刊物的水平。改版后已经出版了 6 期。会刊得到越来越多的会员和顾问的关心和支持 , 经常为会刊供稿的会员有杨玉圣、高春常、张聪、王英文、梁茂信、赵学功、陈海宏、肖军政等 ; 理事中踊跃投稿的有李世洞、时殷弘、黄柯可、方生、杨宇光、王旭、张兹署、李剑鸣、黄安年等 ; 顾问中有黄绍湘、杨生茂、刘绪贻等先生热心扶持会刊 , 经常赐稿。对所有支持和关心会刊的会员和顾问 , 我代表理事会在此表示感谢。报告在谈及理事会和秘书处工作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建议时说 : 目前 , 我会尚无一个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办的学术刊物 , 《美国史研究通讯》已为争取刊物的公开出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期望新一届理事会在这一问题上获得突破。(《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3 年第 3 期,总第 60 期 ,1993 年 10 月 1 日) 自中国美国史理事会第六届理事会起 , 每届的一揽子新班子的《通报》都有关于新一届《美国史研究通讯》编委会的名单,《通报》说 : 经第六届常务理事会 8 月 5 日研究 , 成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办的《美国史研究通讯》本届编委会,成员如下:主编张友伦,副主编黄安年、李剑鸣、杨玉圣。编辑李剑鸣、杨玉圣、肖军、张聪(女)。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3 年第 3 期的《编后记》就会刊写道 : 会刊向来的宗旨是 : 探讨问题,交流信息 , 介绍国内外美国史研究的新成果 , 联络会员共同推动学术的繁荣与发展。有的会员建议 , 为加快信息传递和活跃学术空气 , 可以借会刊这块园地,对一些会员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 如商品经济冲击下的美国史研究走向、中国美国史研究如何形成中国特色、青年学者的成长道路、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美国史学的成败得失、中国美国史研究如何面对和走向世界等等,开展讨论和交流。这个设想极富启发性,也是本刊编者想着手而未能有成的事情。我们盼望广大会员都来关心会刊,关心中国美国史研究 , 不断为本刊赐稿。坦率地说 , 本刊能否有新面目的关键 , 并不在编者 , 而在于广大会员的支持和爱护。尽管经济和社会的压力很大,办刊日感困难 , 但我们仍旧是满怀信心的 , 因为近来会刊的稿源日趋扩大 , 这使我们看到了希望,增添了劲头 , 由此看来 , 广大会员所期冀的新面目,是完全有望出现的。 我们可以从各期的编后记中体会到维持《通讯》出刊之难和编辑精心设计的付出。 1993 年 12 月 1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3 年第 4 期(总第 61 期)的《编后记》就会刊写道 : 待今年第三期印出寄走 , 才发现帐薄上已是羞涩得很 , 第四期稿件齐备 , 却不能送往印刷厂 , 这次为炊之难,不在无米,却在无柴!正在学会负责人和本刊编者为之发愁时 , 从西北的兰州传来佳讯 : 我会常务理事、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武文军研究员慨然允诺,独力负责本刊第四期和明年第一期的印刷 , 这真让我们喜出望外。和着连声的阿弥陀佛,我们心里充满感激。武文军研究员此举 , 不仅力助学会和本刊,更是裨益于全体会员 , 我们相信大家的感激之情,与我们是同样热烈而真挚的。因危之际解囊相助,这在学会的发展史上 , 也是值得一书的事情。我们曾经提级,现在办刊所感到的社会和经济压力均很大 , 这决非虚妄之言。若无慷慨之助 , 第四期便不能与大家见面 , 而编者所预告的新面目,则更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在印工、纸张、和邮费急剧上涨的情况下 , 指望稳如泰山而分文不涨的皇粮,想要维持会刊,实在是完全无望的。在广开稿源之外,尚须广开财源,寻求各方赞助支资持,这已是本刊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条件,敬祈广大会员援之以手 , 共同扶持本刊的成长。 1994 年 4 月 1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4 年第 1 期(总第 62 期)的《编后记》写道 : 各位会员能够读到这期刊物,仍要感谢我会常务理事武文军研究员。从去年第四期可以看出,无论纸张还是印刷 , 都较以前有了明显改观,真是令人万分喜悦,更加从心底里感激所有为第四期顺利面世付出劳动的各位朋友。本期是 1994 年第一期,遵循惯例,应当有一些新的变化。封面经过重新设计。这是一新;作者中出现几个新名字,这也是新的体现。我们不想把刊物办成一个美国史论文集,而想在学术性之外,大力加强信息论 , 并使刊物生动可读。我们尤其希望开展争鸣和讨论 , 多刊登一些短小精而观点新颖的文章。上期曾发表两篇讨论厚积薄发的短文,只是一个尝试和开端。另外我们还十分欢迎书评,无论是中国学者的美国使著作 , 还是英文式中文的外国学者的著作 , 都可以成为评论的对象。如果真正开展评论而不止于赞颂,则于扭转图书评论界的不当风气大有裨益。 1994 年 7 月 1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4 年第 2 期(总第 63 期)的《编后记》写道 : 编这一期刊物时 , 我们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 . 我们首先要感谢的 , 是河南大学历史系的杨麦龙副教授,正是由于他的资助,本期的编印才成为可能。我会会员真是既热心又善良,只要理所当然,总是伸出援助之手 , 这或许是我会凝聚力和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我会存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同时我们的忧虑也日益强烈。会刊乃是我回存在和活动的一个标志,可是它的出版已为越来越严峻的经济困难所困扰 , 从去年第四期至今,如果不是武文军先生和杨麦龙先生慷慨资助,局面断然不能维持 . 我们真诚地努力把刊物办得好一些 , 但有时确有独木难支之感。如何保持会刊的生存,现在已是一个摆在编者和全体会员面前的紧迫问题 . 让我们共同设法,倾其全力以渡过难关吧。本期的文章以信息性为主。此外还刊发了几篇批评式书评。这些文章本着推动学术研究的善意,对学术界的某些不良风气加以针贬,虽然只是作者的一家之盐,但涉及的问题却具有普遍性。我们很想利用会刊来开展讨论和争鸣,共同为纯洁学风、深化美国史研究献计出力。学术应是社会共同的事业 , 一个治学的人 , 理应在个人名利得失之外,多为读者着想 , 多为社会考虑 . 前贤的榜样总是令人鼓舞。我们相信 , 通过正常的批评和讨论 , 一定可以活跃我们的学术气氛。 在 1995 年 2 月 14 日举行的世界历史学科的学会、研究会负责人会议上 , 笔者以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的身份做《近年来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工作》汇报,谈到 : 本会主持编辑、出版的会刊《美国史研究通讯》 ( 原名《中国美国史研究通报》 ), 自 1979 年以来 , 已连续出版 65 期内刊。所刊文章 , 均系出自会员之笔的论文、书评、学术动态、海外信息和学位论文提要等。它力图立足本会 , 面向四化 , 放眼世界 , 以学术性、信息性、多样性为特色 , 在学术界已经起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在谈及理事会工作时说 : 办好会刊 , 努力提高刊物质量 , 为争取公开出版创造条件。为了扩大美国史研究的社会影响 , 更好地发挥会刊交流信息、探讨问题、联络会员的作用 , 1992 年 3 月 15 日京津地区理事长、秘书长会议决定 , 从 1992 年起对会刊的刊名 , 版面 , 栏目进行调整。刊名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通报》改为《美国史研究通讯》 (CHINA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固定为季刊,每期两个印张,增加封面 , 加大学术论文的比重 , 开辟新书评价 , 学位论文提要 , 学者论坛 , 国内外史学界等栏目 , 并改用电脑激光照排胶版轻印刷。 6 月 13 日京津地区理事会会议决定 : 该刊由在任理事长任主编 , 秘书长和常务副秘书长任副主编 , 并组成以常务副秘书长为负责人的编辑组。在广大会员、顾问、理事的支持下 , 刊物稿源有一定保障 , 自 1992 年第 1 期至 1994 年第 4 期共发表各种文章、资料和报道等共 215 篇 , 质量逐步有所提高 , 日益接近正规刊物的水平。( 1995 年 4 月 30 日出版的《通讯》 1995 年第 1 期(总第 66 期) 1995 年 12 月 31 日出版的《通讯》 1995 年第 4 期(总第 69 期)的《编后记》中写道 : 我们有一本难念也的确念好的经。一年到头都是那些老问题让人头痛不已:稿源不足啦,经费短缺啦,等等。能够支撑到现在,一年四气从不短缺 , 自觉甚为不易,反馈回来的消息说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不错 , 有一份像模像样的刊物。我们听了固然如酷暑得甘霖,但也略约有点不以为然:偌大一个研究会,大抵不能满足于维持这样一份像模像样的刊物吧?其实 , 我们要做的远不止于维持。推动中国的美国史研究走向深入 , 这是我们全体会员的共同心愿。我们面临许多的难题,也有不少体会与心得 , 因而我们需要讨论 , 需要交流。那就请利用会刊所提供的这块小小的园地吧! 1996 年 3 月 31 日出版的《通讯》 1996 年第 1 期(总第 70 期)的《编后记》中写道 : 这是今年的第一期,也是本刊创办以来的第 70 期 , 但愿它同时是一个新起点。从内容看 , 这个希望是甚为实在的 , 因为本期各篇文章均言之有物,信息量很大。特别是关于美国经济重心是否西移的讨论 , 就很有意思。无论是上期所刊钟文范先生的文章,还是本期的两篇 , 都本着平等讨论问题精神 , 平心静气地就学术论学术 , 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学风。这是本刊一直盼望的一种气氛,如果类似的讨论能够不断出现,对于活跃我们的思路,打破各自埋头自己领域的沉闷状态,深化美国史研究 , 都必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实 , 值得讨论的问题还很多 , 只要出于追求知识的健康心态,这样的讨论将推动学术事业进入新的境界。另外,有关人物的几篇文章,或介绍著名作家,或侧记美国史教授,或抒发研究者自己的心声,都有打动人的地方。评论美国史新著的文字 , 也为读者提供了新办的信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出自中国人之手的美国史著作 , 开始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 这真值得高兴。推动中国美国史研究与国际学术界对话,也是我们办刊的心愿。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通报》说 : 经第七届常务理事会 8 月 7 日研究 , 成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办的《美国史研究通讯》本届编委会,成员如下:主编时殷弘,副主编李剑鸣、杨玉圣、赵学功。编辑李剑鸣、杨玉圣、赵学功、肖军。( 1996 年 9 月 30 日出版的《通讯》 1996 年第 3 期,总第 72 期) 1996 年 8 月 5 日 , 笔者以副历史长兼秘书长身份做《切实推动学术研究 , 开创跨世纪的新局面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 , 首先谈的进一步做好会刊的编辑工作 , 提高刊物质量。报告说 : 为了积极推动我国美国史研究的发展 , 扩大美国史研究的社会影响 , 也为了更好地发挥会刊交流信息、探讨问题、联络会员的作用 , 《美国史研究通讯》自第七届理事会以来 , 共编辑出版 12 期 , 累计 70 余万字 , 发表各类文章、简讯等 200 余篇 , 其中学术专论 26 篇、译文 11 篇、序跋 8 篇、书评 26 篇、学位论文提要 12 篇 , 还介绍了 40 余种美国研究著作的出版信息 ; 对版面和栏目均作了较大的调整 , 先后辟有学术动态、史学述评、学术短论、学界人物、学者论坛等栏目。经过个方面的持续努力 , 会刊的学术性有所提高,信息量明显扩大,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规范性,一直是联络会员、交流信息和探讨问题的重要园地,基本上达到了办刊的目标。《美国史研究通讯》 ( 前身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通报》 ) 自创办以来到今年 6 月已经出版 71 期了。记得上届年会刚结束 , 复旦大学姚椿龄和杨宇光同志曾在《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3 年第 3 期上发表《年会后话》的一文 , 文中的一段话表达了广大会员的心声。该文写道 : 这份通讯标志着研究会的学术存在 , 也确实起了交流信息 , 沟通情感的作用。许多同志所以对美国史研究会维系着感情 , 通讯是起了不可忽视的纽带作用的。这份通讯办的期数之多 , 内容之充实 , 在我国众多的学会中 , 恐怕还不多见。会刊的编辑和出版得到了理事会的指导和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 , 在没有稿费和任何其他回报的情况下 , 许多会员包括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踊跃赐稿极大地丰富了会刊的稿源 , 在来稿中有高质量的学术专论 , 有探讨学术问题的争鸣文章,有批评不良学风的评论,有丰富的信息含量学术消息和短论,这些文章是提高刊物质量的有力保证。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当会刊的出版遇到严重的经费困难时,我会常务理事、兰州市委宣传部武文军研究员曾慨然出资承担 1993 年第 4 期和 1994 年第 1 期的印刷出版工作 , 我会会员、河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杨麦龙先生捐赠人民币 1000 元资助 1994 年第 2 期的出版 ; 不少会员主动缴纳赞助性会费以赞助我会会刊的出版 , 以及美国西华盛顿大学教授、富布赖特学者唐纳德魏森浩 (Donald Whisenhunt) 先生捐赠和募集资金合人民币约 1100 元,反映了美国朋友对《通讯》的关注。所有这些慨然相助,是会刊能够出版的财力保障。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上述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我们的会刊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面貌。我会常务副秘书长李剑鸣教授为《通讯》的编辑做了大量具体细致、富有成效的工作。为此 , 理事会特代表全体会员,对所有支持会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人士和编辑部的工作会员表示诚挚的谢意。但会刊的编辑出版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首先是经费极其紧张。由于物价上涨而研究会经费并未相应增加,加以此次开会支出甚多,因此本次年会以后会刊的维持费用将发生严重危机,我们引以为自豪的连续性能否坚持,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希望新一届理事会和秘书处多方筹措资金,设法渡过难关。目前我们已高兴地获悉武文军研究员已再次表示将赞助出版 1997 年的两期通讯。第二是稿源尚待扩大。会刊主要是一个提供信息和交流意见的学术媒体,因此特别欢迎短小精悍而信息丰富、见解新颖的论文、争鸣文章、学术短论、治学体会、学术信息、出版消息、会员动态等方面的稿件,并请会员在投稿时尽量寄给秘书处《美国史研究通讯》编辑组,勿寄个人,以免延误。第三是刊物的印刷装订质量有待改进。我们相信,在新一届理事会的领导下,通过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会刊的质量一定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上) 1997 年 12 月 30 日出版了《通讯》 1997 年第 3 、 4 期,(总第 76 , 77 期),谁知这一临时性合刊模式一直维系到现在。该两期的《编后记》写道 : 本期的印刷和出版 , 得到了祝立明先生的大力支持。再次期间,我会经费来源受到限制 , 本刊可能不得不改每季度出版为半年一期。恳请会员谅解。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实际上 1998 年和 1999 年两年均分别出版了一年的合刊。 1998 年 10 月 30 日出版了《通讯》 1998 年第 1 、 2 期,(总第 78 , 79 期),该两期的《编后记》写道 : 在我会祝立明先生大力支持下 , 我们顺利推出了今年的第一、二期合刊,、。目前办刊的条件变得日益困难 , 我们这份刊物仍能支撑到今日,如果没有热心公益者的慷慨支援和广大会员的不断鼓舞,自然是难以想象的。近期的刊物在编、校方面存在许多不足 , 错、漏现象时有发生。虽然我们真诚地想把刊物办好,以期不辜负大家的信任,但由于几为编者既未受过专业编辑的训练 , 又都在各自的单位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 能力和精力的双重限制 , 大大制约了刊物编辑质量的改进。我们已经从这些编后记中隐约感受到会刊 不仅受到来自财源的限制 , 而且收到编者自身时间安排上的困难。 1999 年 7 月 30 日出版了《通讯》 1999 年第 1 、 2 期,(总第 80 , 81 期),该两期的《编后记》写道 : 本刊 1998 年第一二合刊因故延期 , 出版时已是今年年初 , 所以去年仅出了一期合刊。现在编出的这一期 , 乃是 1999 年的第一、二期合刊。这一期的编印,仍旧得到了我会理事祝立明先生的大力支持。目前我会在经费方面嗯正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自 1997 年开始的民间团体清理工作尚未结束 , 我会的正式登记手续正在办理之中 . 在此期间,主管部门的经费不能及时到位 , 致使基本工作无法开展。幸而得到许多热心会员的慷慨赞助,特别是在祝立明先生的帮助下 , 本刊在艰难处境中仍得以维持。作为本刊的编辑人员,我们可以想广大会员承诺:虽然刊物不能按期按时出版 , 但无论遇到何种困难 , 我们都不会使这份延续了 20 年的刊物中断。 1999 年 10 月《美国史研究通讯》新一届编委会,成员如下:主编李剑鸣,副主编杨玉圣、赵学功。编辑杨玉圣、赵学功、肖军、张聚国。 2000 年 5 月 31 日出版的《通讯》 2000 年第 1 期,(总第 84 期)《通讯》《编后记》称本刊是 200 年第一期,在版式、开本、栏目上作了一些新的调整。为使这本延续了 20 年的刊物能更好地为会员服务 , 编辑人员做了一些努力与尝试。从这时起到 2002 年,会刊的开本改为小 32 开本。 2002 年 12 月 31 日出版的《通讯》 2002 年第 2 期,(总第 89 期)刊登了 10 月 22 日第九届理事会《通报》 , 宣布 : 经第九届常务理事会 10 月 22 日研究 , 成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刊《美国史研究通讯》新一届编委会,成员如下:主编王旭,副主编胡锦山、赵学功。秘书处办公地点由南开大学迁至厦门大学。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剑鸣在《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谈到会刊的编印时说 : 编印出版会刊《美国史研究通讯》一直是理事会的一项主要工作。第九届年会以后,经于有关各方商议,对《美国史研究通讯》作了改版,由原来的 16 开改为大 32 开,仍保持警 2 个印张。同时对封面和版式作了调整。改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印张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容量,同时便于邮寄和保存。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和稿源有限 , 不得不由季刊改为半年刊。 1999 年下半年迄今共出版 6 期,共刊登论文 14 篇、书评 , 随笔 4 篇 , 学术报道 9 篇 , 学术论文提要 6 篇 , 其他专稿 18 篇 , 简讯和书评 20 余则。来稿较多的会员单位有北京师大、东北师大、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和南开大学等 . 编辑人员所做的另一项主要工作 , 是收集和整理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各校的美国史硕士、博士论文题录,制成表格,在会刊上陆续刊登。据秘书处收到的反馈,这种题录受到了广泛欢迎 , 有些文章和硕士、博士论文还引用了其中的资料和数据。这两项工作得到许多理事和导师的支持与协助,特此向他们表示感谢。会刊的编印一度为经费匮乏所困扰,由于黄安年教授所做的富有成效的工作 , 目前这一困难得到缓解,欢迎各位会员继续为会刊撰稿,共同努力以改善会刊的编印。在该期《编后记》中写道 : 这是在南开编印的最后一期通讯 , 从下一期起,通讯将在厦门大学编辑出版。在上一个羊年 , 我们从武汉大学接过了编辑通讯的工作 ,12 年来 , 通讯的编辑出版是在不断克服种种困难中进行的 , 在最困难的时候,武文军、祝立明和杨麦龙等先生给予了研究会很大的支持和关照,编委会全体人员也在广大会员的支持和鼓励下 , 使通讯得以不间断地出版 . 对此,本届编委会表示忠心的感谢,对于不尽人意之处,垦盼各位会员能给予谅解。在编辑过程中 , 我们可以感到中国美国史研究正在不断走向深入 . 这本小小的刊物是一条纽带,它把全国的美国史研究人员联结在一起 , 它也是一块园地,使同行们能在这里交流信息 , 互相切磋。 南开大学时期的《通报》和《通讯》和在武汉大学时期相比,上了一个新台阶,作出了新贡献 , 结交了新朋友,扩大了新交流 , 增强了新的凝聚力。也充分展现了财源难、稿源难、编辑难和创新难的酸甜苦辣历程,以及会刊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未完待续,下接三) . 附《通讯》影印件6 张。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5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图书发布会回顾
eloa 2009-1-24 23:47
yami 发表于 2009-01-21 15:41 1月11日中午,北京。最高气温零下1度,风力4─5级。 我被司机扔在商务印书馆的门口,走到台阶那短短的几步,风就把脸吹的生疼,我暗自担心,不知道这样的天气,来的人是否会很少? 前一晚,十三、小姬、罗岚、杨杨、小庄、李晨,加上我,几个人在长椿街的麦当劳碰头商量发布会的事情。走一遍流程,再做下分工,和这本书出版过程中的四百多封邮件、无数次小会议相比,发布会的准备,显得那么简单。没有详细的执行方案,也没有彩排,虽然这可能是科学松鼠会最大型的一次活动了。 我在心里焦虑,但是,凌晨一点多大家从麦当劳离开时,小庄连连的打着呵欠,杨杨在寒风中去拦车赶回大东边,我知道,作为一个松散的组织,大家已经足够足够尽力和辛苦了。 上了书店的二层,远远的就看见了野驴和瘦驼和啃着汉堡的十三,他们比我来的还早。这时候已经是12点半了,距离发布会还有2个小时。我又开始焦虑了,会不会有差错? 排座位,试灯光,拆书,买矿泉水,大家忙碌着,一会儿的功夫,刚才还空荡荡的场地就呈现出了会场的样子,罗兰带着抽奖的箱子来了,杨杨带着签名本来了,刘燕把机器人带来了,瘦驼举着大相机开始拍照,读者也来的越来越多,我这才略略放下了心。 正忙碌着,抬头一看,十三、段玉他们正在小舞台排成两队拍照,是真正的拍照,因为我在他们旁边看到了聚光灯,挡光的伞还有一看就很专业的长发摄影师。 是《时尚》来为科学松鼠会拍照,看着灯光下的他们,突然很感动,一直以来,大家都说,让科学流行起来!如今这些常被人误解为书呆子的博士、理科生们,带着灿烂的笑容走上时尚类杂志,也许科学的流行,真的指日可待。 不知不觉的,座位都坐满了,李淼老师来了,老六等嘉宾也来了,安静的书店突然变的很热闹。书店的人员几次出来无奈的让大家小点声,可是,我,我爱这热闹! ─────暖场活动的分割线──── 小姬出场预告暖场活动,美女刘燕和工程师开始指挥三个方头方脑的机器人表演,音乐响起的时候,机器人缓慢的做着热身,大家就已经被震到了,等他们做出各种舞蹈动作,甚至翻起了跟头时,全场一片尖叫声。我偷偷得意,我们的图书发布会,跟那些明星招来粉丝尖叫,作家演讲创作心得相比,技术含量很高吧! 一开始,本来乐高的机器人要来表演,后来因为他们的老师临时出差,前一天我们找到了 北京智能佳公司 ,本来并没有抱多大希望,他们的机器人一个就要几千上万,可跟他们说明来意以后,美女刘燕痛快的答应了,我们也一直参与科普工作嘛!没问题,我们支持你们! 机器人表演之后,发布会正式开始了,我在后面,只看见刘燕在人群里跟我挥手告别,悄悄的走了,而我还没顾得上给他们递瓶水。 ─────正式开始的分割线──── 来的人也许没想到,嘉宾的阵容会这样豪华。年纪不大但是德高望重的科学家李淼、读库主编老六、胖兔子粥粥、央视《科技人生》制片人冯其器、《森林之歌》制片人陈晓卿、央视正直美女柴静,《焦点访谈》主编庄永志,甚至还有《走近科学》的制片人张国飞老师。 这些拥有众多粉丝的嘉宾们,在发布会现场,却一个个笑容可掬,一直到散场都饶有兴味的倾听和参与。 老六今天没有说嗯哼,他在夸松鼠会的时候,还是很正经的。 老六 是从梁文道的新书发布会过来,他说,梁的新书叫《常识》,他刚到会场就想起一句话,都是浮云,几千年前,常识已经出来了,故事已经讲完,但是秘密没有讲完,他觉得松鼠会搞这些秘密,比常识要好玩。 小姬坏坏的问他,那松鼠会和 读库 哪个更好玩? 老六说:我觉得松鼠会更好玩,小姬说你不要觉得我们这里人多就说客气话。可老六不紧不慢的说:读库是包括松鼠会在内的大概夏天的时候决定要在读库里做松鼠会文章的文选,之前看到松鼠会的工作,我凭着编辑本能和嗅觉,觉得你们特别好! 借老六吉言,现在的科学松鼠会真的特别好。 胖兔子粥粥 是科学松鼠会特别好的朋友,小姬看片会的logo就是他给设计的,有一次看片会,他跑到场外的黑板,很认真的给科学松鼠会几个字描线做美化,这次发布会,他给松鼠会画了一幅很好看的画,把大家感动坏了。 粥粥说,怒闻科学松鼠会出了新书,却没让我画插图!我很愤怒!但我还是带来一幅画,云上的松鼠,希望大家都喜欢科学松鼠会! 粥粥不知道的是,科学松鼠会的新书不是属于商业操作的书籍,粥粥给别人画一幅插图很贵,我们不好意思让他这么辛苦,不过以后再出新书,我们一定要好意思一点! 陈晓卿老师 很低调,他说看到书名以为是讲吃喝的书,到了才发现被骗了,但是带来了做科普工作的制片人,张国飞。 他在介绍张老师身份时 ,把《走近科学》说成《走近伪科学》又说他们和松鼠会的区别是传播惊悚的科学,引来一片笑声。。尽管这个节目在网上引发了众多争议,但如果你见到可爱的张老师,也许会改变对这个节目的看法。他对陈老师的说法并不以为意,笑着说:能走进伪科学也很不容易,科学被证实之前都是伪的,伪科学到今年六月一日已经十年了,刚才小姬说最新的研究说爱情可以维持21年,我们还不到一半,还要继续战斗,也希望能得到老鼠小鼠的支持,帮助说完了他又笑,最好不要在网上 人们喜欢说收视率是万恶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收视率也能说明大众的喜好,就像松鼠会致力用有趣和轻松的手段传播科学一样,也许惊悚和悬念,也是一种吸引另外人群靠近科学的手段,起码看完节目很多人会知道,那些稀奇古怪的现象,其实并不是神迹,只是正常现象。 科学不会成为宗教,但它会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式,让生活变的更好,不是吗? 《科技人生》的制片人冯其器,是科学松鼠会的老朋友了,她和 儿子想想 ,经常会出现在科学松鼠会的活动现场。第一次见面,我们都没想到央视的美女制片人,会那么谦和,那么实在,又那么善良。大家不知道的是,《科技人生》在背后支持了科学松鼠会很多,包括前一段的征文活动,包括美丽科学大赛,其器从来没有说过为科学传播做贡献这样的话,但是他们的帮助,让我们记在了心里。 她执意坐到后面,跟我说,我是作为科学松鼠会小粉丝的家长来参加活动的。她可爱的儿子想想,已经听妈妈读完了这本新书。他叫我好吃阿姨,因为他把Yami,听成了yummy。 李淼 老师,貌似都不用多介绍了,看看他的博客,你就知道这是一个多么不一样的科学家。他说今天是来见松鼠会的众多偶像的,其实,他是我们大家的偶像,如果科学家都能像他一样风趣和睿智,那世界该有多么美好。 柴静 来的时候,闪光灯一片,就像梁文道和连岳一样,她受大家喜爱,是因为她的公众责任心,而不是她的美丽。 柴静发起言来,跟电视上不一样,柔柔的,她说跟十三在06年新年在厦门认识,当时没有松鼠会,十三跟她谈到对科学传播概念,和对就业问题的有一些困惑。当时他是无业游民,在找一份靠谱的科研工作和实现科学传播的理想之间徘徊。十三的话,也引发了她的一些思考:当时十三谈到科普,说不喜欢这两个字,因为这是居高临下,带优越感的,打动了自己,我是新闻记者,做调查工作的,都说我们要启蒙大众,我们真的有那么强的姿态启蒙别人吗,启蒙是人摆脱自身蒙昧的状态,科学传播也是一样的,我们不是传教士去转播,不是证明我自己正确,而是我们和大众一起分享,摆脱这种蒙昧的状态。 《焦点访谈》的主编庄永志,之前就给科学松鼠会提过很多建议和指导,这次又来现场找焦点,也许是见到的不公和苦难太多,他希望科学松鼠会,在传播科学的同时,也能揭露伪科学。 老六用梁文道的祝福结束了发布会的嘉宾发言环节。他说梁文道的新书发布会也是两点开始,是梁让他赶紧过来,说我这边没什么可看的,快去科学松鼠会那边吧,我今天是没办法过去了,替我转达问候,下个月来北京,一定去拜访科学松鼠会。 ─────松鼠们的分割线───── 十三带着新书介绍的PPT出场,因为来的朋友都了解科学松鼠会,他只用了三分钟介绍新书本身的特点,包括专业好玩的作者,包括丰富、实用、有趣的内容。 作为图书策划小组的一员,这份PPT对我而言太简单了。这本漂亮的书背后,有着太多太多的故事,也凝结着众多人的努力。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整理了一下邮件,希望能给这本书做个大事记,作为一个非正式团体,《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在当当两次卖断货,市场上一书难求,这大概是给所有作者和参与图书工作的人最好的回报。 也许不该占用太多篇幅说书背后的故事,但还是让我发布一下书的大事记吧! 9月21日,十三发来100多篇文章给大家连夜选 9月23日,文章正式选好。 9月28日,姬十三发来图书的目录和文章 10月17日,书名确认,集体头脑风暴 。。 10月20日,第一副插图出炉 10月22日,前两副封面出炉 10月23日,猛犸做出PDF 同一天,梁文道 回复邮件同意作序 10月27日,书的校样到达, 11月27日,编辑发来四个封面 11月28日,推荐和序确定 12月2日,书的后记出来 12月8日,书正式印刷 12月21日,电子书做好、得到书上市的日期 12月24日, 图书宣传小组成立 1月4日 发布会公告 1月5日起,书评陆陆续续见报 1月11日,新书发布会正式开始 这每一件事情后面,都有数封的邮件和数个人在忙碌,粗粗的统计了一下,关于图书的群体邮件在我的gmail里有400多封,这还不包括十三和编辑沟通的邮件。被弊掉的一个个封面,十几个人选的文章版本,大家绞尽脑汁想书名和章节导语的饭局,苏震和Marvin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插图,十三就像一台机器,在MSN上和邮件上不停的发不停的发图书的这个那个事情,有时候甚至显得面目可憎。 但这一切,是值得的。在发布会的早上,豆瓣上想看的人已经快到2000个,一本还没完全铺到市场的新书,也在科普书籍的tag里,排到了第一页,而前面的书,全是《时间简史》这样的国外书籍。 在发布会的前几天,我见到了图书的编辑彭毅文,这是一个看起来文静实际很能干的女孩子,她不停的感谢科学松鼠会做的这些工作,可我也知道她为了这本书做到精益求精,她有多辛苦。对于科学松鼠会和她来说,这本书,都是自己的孩子。 当这本精致的书在商务印书馆,这个有100多年历史,中国第一家出版社的收银台桌面上摞了那么老高,被那么多人询问和阅读,和那么多专业的出版社、图书工作室相比,我们这些业余的人,做的并不差! ─────作者的分割线────── 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 姬十三 刘旸 刘念龙 瘦驼 韩彦文 小庄 苏震 邢立达 小蓟 gerry Topaz 赵洋 史军 空错 段玉 悠扬 张撞鹿 刘璟 青方 薄三郎 丁丁虫 安婆婆 denovo 云无心 田不野 尢又 黄晶 猛犸 程瑾 袁越 也许这是我见到松鼠会会员最多的一次,当一个个作者走到台前,台下的我,好像比他们都快乐。 小桔子是10号从芝加哥飞回来的,她面对话筒,很害羞,不过在小姬出色的主持功夫下,她还是唱了一首歌。 刘旸在收到十三后记的邮件里说,为什么把我放在第一位?十三说,你的文章最多,也做了很多工作。书的插图,一直是刘旸和苏震和Marvin在沟通,协调。 小庄MM从上海赶来,之前看她的文章,知道她的身份,我一直以为她是个精干的眼镜女。见面以后我的眼镜差点掉下来,她不但是美女,还是个时尚美女。 gerry用他动听的声音,又一次征服了在场的美女们。一个天文博士,花在松鼠会代码上的功夫都快超过做论文的辛苦了,而这本书他也没少出力气。 偷拍从来都是开心果,他站在台上的时候,我真想让他再讲讲松岛枫的段子,正是松鼠会拥有这些多才多艺,幽默阳光的会员们,才会有这样有趣、好看的文章。 邢立达长长的自述,在让全场笑声不断的情况下,打动了嘉宾们。 兄弟俩又碰面了,钱烈宪一见到邢立达,就不腼腆了。 悠扬妹妹,很可惜她没在现场亮亮她的歌剧。 小蓟妹妹大概12点半就来了,忙前忙后的。 野驴平时难得一见,这次也出现在发布会的现场,这些天,他解释了一次又一次的书名。因为《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就是他写的! 第二次见瘦驼了,他是科学松鼠会的御用摄影师,虽然他的相机好像是山寨的。 空错我是第一次见,前一段他结婚的时候,十三让我做个祝贺的banner放在页面上,真是抱歉,我给拖过去了,这份祝福始终也没好意思对他说出口。现在补上,来得及吗? 史军总是很成熟稳重的样子,但他的文章可是非常有趣。 欣宇是图书小组的成员,发挥了她出色的编辑功力。 小鹿和桔子的《没有蜜蜂的春天》,到现在,也被很多人喜欢。 很少会看到这么多会员一起出现,他们在台上发言的时候,我很想念前一段回国来的安婆婆,没见过面的DNA,BOBO,李清晨不知道什么时候,大家能够全部聚在一起?明年4月,松鼠会网站上线一周年的时候,这个梦想能实现吗? 发布会结束以后,大家一起聚餐,我很焦虑的跟李淼老师絮叨,说不知道观众感觉怎么样,他说,全场笑声那么多,都没有人离场,你还担心什么?我说感觉没有前几次的看片会效果好。李淼老师真是耐心,他一点都没怪我的祥林嫂,一个劲儿的肯定我们。 后来我知道,是自己太苛求了,几个朋友下来都跟我说,你们的发布会太好玩了,根本没想到,一本科普书的发布会能这么有意思。 是,其实他们不知道,每次饭局,看片会,活动,都是充满笑声和欢乐的。加入松鼠会一个月以后,我根本不会想什么理科生文科生的问题了。他们完全颠覆了我对博士、理科生的印象。他们的机智,幽默、博学,欢迎你们来亲自感受。 所以,有了好玩的人,才有了好玩的书。 ─────读者的分割线───── 大奖是能说话会唱歌还能遥控走路的瓦力。被一位可爱的男生拿到。 发布会结束以后,是签名时间,我真的没想到,一本合集,会出现畅销书签名的场面,大家挤在一起,争先恐后 那天那么冷,可屋子里比夏天还热。那一张张带着笑容的脸,让我又一次感动,又一次为科学松鼠会感到骄傲。 ─────结束的分割线───── 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饭,平时不喝酒的编辑彭毅文也倒上啤酒和大家碰杯,她太开心了。李淼老师,也带着笑容听我们这桌的女生谈家务,谈化妆品。快散场的时候,美女弹起了钢琴,刹那间,大家都不说话了,静静的倾听。 在饭馆的门口,大家又跟往常一样,不急着走,集体拿出指星笔show,像一群孩子。我实在太累了,就上了出租车,可开出很远,耳边还回荡着他们的笑声 ────意犹未尽的分割线──── 翻遍了steed和瘦驼,还有大家的相册,也没有找到一张以小姬妹妹为主角的照片。我实在忍不住想赞赞她,如果不是她轻松自如,幽默大方的主持,换成姬十三,也许发布会没有如此成功。她拿来书让我签名,我写的是,小姬你是我的天使,其实我想说的是,小姬是松鼠会的天使。 我也没有找到杨杨和罗岚的单张照片,很多活动,她们都是幕后工作者,如果你看到漂亮的抽奖箱,就知道她们有多细心了。 ────对不起我还想说的分割线──── 终于要结束这篇文章了,拖了好久,是因为想写的太多了。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感性,所以会有这么多的感慨,回望这些日子,很多事情都想和大家分享。姑且摘几个片段吧! ──在选文章的时候,十三很为难,他不想放弃每个人的文章,但编辑限定了书的总字数,书不是定位给理科生的,一些稍显深奥的文章不能选,一些不够科学的也不能选,而且十几个人各自选的版本相差也很大,大家争来争去,一番痛苦的抉择以后,终于定了稿。 ──第一次碰头商量书名,提起找人推荐的事情,十几个人群策群力,想了很多自己的资源,大家都喜欢蔡康永,但是他有经纪人,也没有人直接认识,所以算是个遗憾。有一些大牌明星,却被大家否了,因为所有人都觉得,我们要找有社会责任心的人做序和做推荐。 而当初的书名有这些: 《爱因斯坦不在家》 《可爱的科学》 《2008松鼠会合辑》 《马桶上的科学》 《上一道科学凉菜》 ──10月23日,梁文道回复邀请他作序的邮件这样说道: 收到來信,實在高興,因為我也是貴會的忠實讀者。依我看來,科普寫作是目前中國出版品中最弱的一環,你們這本集子來得正是時候。幸蒙邀約,我義不容辭即頌吉祥 文道頓首 ──而连岳是这样答复十三的: 十三,我会写。稿酬就不用了。我喜欢松鼠会,喜欢你们温和而宽容的方式。 连岳 ──12月10日,段玉发来信件谈到关于《从烂嘴角到郁金香》一文中的错误,他说: 文章中【几年前的非典、禽流感;几十年前的艾滋病;几百年前的天花、鼠疫;年年春天来这里的流感。致病病毒摇身一变就可能威胁到全人类!】中的鼠疫致病原因并非病毒,而是细菌。是我给弄错了。 由于我的错误导致了整本书《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其他作者受到了相应的影响,表示歉意。并宣布对于本书稿所获所有收入提交松鼠会处理。 对于钱的处理我的个人建议: 1,以这些钱建立纠错基金(如果够的话)-若读者在松鼠会网站上找到错误,支付其奖金若干元(10元多还是少?)。 2,平分给其他作者。 3,维护松鼠会网站。 对于今后,我会吸取教训,认真撰写文章。希望自己和他人都不要再出现这样的损失。 ──12月6日开始起,因为连岳的序谈到要用爱和宽容科普,引发网络上的大讨论,甚至对科学松鼠会的一些攻击,在会员的论坛里,没有一个人提出对攻击做出回应,所有的会员,态度都是一致的:做我们该做的。 从书上市到今天,所有的书评没有一篇是付费的软文,虽然有人对姬十三帮忙推广新书的文章提出了质疑。但看到这一切,你应该知道,《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真的成了流行书籍,这证明科学也有流行的力量。 所以,一切有关的推广,所有人都是无愧的,这本书的版税,也都归作者所有,而三十个作者每个人拿到的,其实是很少的一笔钱,但who cares?松鼠的归属感和这个团队的气氛,不是能拿钱衡量的。 ──────真的结束的分割线──── 当当已经有货了,据说卓越也进了很多本,还没拿到书的朋友,现在可以购买了!希望今年,科学松鼠会还会有新书发布,也希望到时候我还能做这样一个快乐的感慨多多的回顾!
个人分类: 其他|2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1月11日新书发布会回顾
eloa 2009-1-24 23:38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09-01-21 5:40 看图,不说话。如果说话,也是瘦驼说的除非有加注。 感谢瘦驼同学拍摄的照片,感谢不知名同学录制的视频。 十三的媚态~ 一万多一台的机器人,功夫果然不一般 steed和小朋友一样专心,都是机械控 机器人舞蹈~ 老六说,那啥没事儿都去买读库 柴静mm驾到,闪光灯响成一片 高朋满座 桔子说,小帮主会害羞的啦。。 indie小庄主 嘻哈小偷拍 邢立达,不要用看恐龙的眼神看美女。。 哥俩好咋变成断背山了,捕头,你家mm还在看着呢 (注:这是松鼠会保留节目邢立达和钱烈宪兄弟相认) 好高级哦。。
个人分类: 其他|1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别让年轻越长大越孤单——上海行记and新年快乐
eloa 2009-1-5 15:49
小姬 发表于 2008-12-25 23:19 这不是那首矫情的歌,这是小虎队。 别让年轻越长大越孤单 把我的幸运草种在你的梦田 让地球随我们的同心圆 永远的不停转 这是小姬看片会上海行之后的FB场面。我们勾肩搭背,高唱那首刻在我们青春里的歌小虎队的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 上海行让我收获了很多,一直没有时间整理出来给你们。 短短四天,仿佛一年。最多的是朋友之间那种默契的感觉。 比如头一次100多号人拥拥挤挤在一个房间里谈论世界的真实性,比如三四十人包下火锅店,每个人都被白色的热气蒸得满脸通红,再比如三三两两交头接耳,说着不接地气的话题。 笑得满脸油油的。 photo by 陈莹 这是松鼠会第一次在上海搞活动,跟没想到比北京人气还旺,报名只进行了一天半就完全爆满,只好急急关闭。 一下飞机,小姬一下子就被南方温暖的空气扑了个正着。 松鼠会最年轻的留美博士 一非,人称蝙蝠老师,5岁。留美天文学生物学博士。对天体物理和蝙蝠、蛇等小女生害怕的生物都很有研究。 在介绍完小庄和十三之后,我隆重地说:有请松鼠会最年轻的留美博士蝙蝠老师!大家掌声雷动忽然看到一个小小小小的身影从容镇定地登上舞台。 蝙蝠老师很镇定。不,是淡定。photo by 天翼 蝙蝠老师虽然英文很没的说,但是他说,对中国人要讲中文。 于是他拿出自己制作的教具,非常耐心地把八大行星都讲了一遍 然后问:在火星上面会怎样? 观众面面相觑。 他说:会冷死。 然后又问:在水星上会怎样? 会热死。 蝙蝠老师和chonps老师。有爱心的一家人。真让人温暖。photo by 天翼 讲完课,就拿出自己制作的贺卡,和看过的儿童科普书,要我转送给北川的地震孤儿。 嗯。这就是蝙蝠老师。 不仅智慧,而且有爱心。 优雅的多维宇宙 在咫尺眺望远方 photo by Aether 不论我们多么绞尽脑汁、抓耳挠腮、蓬头垢面,宇宙仍然优雅,兀自美丽。 所以我们聚在一起,等待宇宙给我们答案。 小庄和CS博士。也许宇宙的秘密就藏在我们身后。 photo by marily song 我始终相信,宇宙,实际上是有生命的。千寻没办法阻止自己的思绪。你看星空剧烈的诞生和消亡,正在上演一场狂热的宇宙生命之舞。他们,在思考着什么呢? 现在的宇宙深处,正在有多少无法看见的恒星归于沉寂,多少超新星就此爆发,把物质抛洒向周围的空间,还有多少星系正在远离或者靠拢,跳一场宇宙华丽的华尔兹。 很难不去相信这个宇宙正在进行思考,就像人脑依靠五羟色胺和多巴胺这样的化学物质传递思维的信号,而并非细小的突触之间相互碰触,这个宇宙也正在依靠光速运行的光子和看不见的中微子辐射传递思维的符号吧。 而我们,相聚在一起,思考着相同的问题,我们的微妙联系似乎也在形成着某种更强大的思考。 弦,就是一个闭合的环,或者一小段卷曲的线段。它是通往大一统理论钥匙,也是要求我们世界增加到11维小小杠杆。 当我们的思绪延伸到微小的、永远无法到达的世界,是不是,也是一种奇妙的旅行呢? 就像 Aether同学 说的,在此刻,就让我们在此处,眺望远方。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烛光摇曳,穿过狭长的走廊。我们来到另一个世界。 严锋老师说,他好像进入了一个多维的世界。在上海新天地这样的地方,外面物欲横流,屋内却在讨论科学,而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又有一个充满弦的奇妙世界。 严锋老师是我最崇敬的人之一。作为 《新发现》 的主编,那两天他们杂志下印场,正是最忙的时候,他却坚持来了。我很感动。是他的渊博和儒雅造就了新发现的气度。 他说:刚才有朋友问这两位博士,弦论有什么用。我想借用庄子一句话: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我们自费去上海有什么用?我们办活动、请专家有什么用?我们翘班去讲遥远的科学有什么用? 没有用。但是,有大用。 我看到无数思维的火光。 小姬、小庄、CS、姬十三,一字排开。也许宇宙的秘密就藏在我们身后。 photo by marily so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姬看片会大家评 谢谢你们的感言,让我觉得此行不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群人。photo by marily song 超强大预告:上海以后的活动 达文西哒哒哒小分队 每次挑选一位专家,带你走入博物馆、科技馆、解剖室、幼儿园总之,好多人一起,哒哒哒哒哒哒让我们走起来吧! 很快你们就会看到达文西放出的公告哦! 我们回来了。我们会继续走。 下一期,恐龙专家 邢立达 老师(一位非常有型的大号松鼠)带你翻阅人类出现之前的历史。 第四期:耶诞三天,上帝说:要有恐龙 松鼠们有幸邀请到著名手风琴歌手张玮玮。 张玮玮:时间都变成了灰 他是谁? 他参加过野孩子,参加过美好药店,参加过IZ。 他给左小祖咒、万晓利、老狼做演出乐手。 他给孟京辉《恋爱的犀牛》做过现场音乐。 他在江湖酒吧拉着手风琴,唱着:你一手拿着苹果,一手拿着命运,在寻找你自己香。 他说:10年了,我也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了,这样就挺好的了,无名无利的,我只有大把的时间。 他是松鼠的朋友,他有相同的气场。 现在我正坐在办公室里,正午的阳光照在我的藤蔓植物上,反射出柔和的金色光芒。 别让越长大越孤单。森林里松鼠们正在急急赶来,奔向同一个地方 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 串一株幸运草串一个同心圆 让所有期待未来的呼唤 趁青春做个伴 photo by 小庄 一非和妈妈的字。书和贺卡已经寄给孩子们,谢谢你们! 祝你们,圣诞快乐,新年快乐!
个人分类: 小姬看片会|26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顾2008,展望2009
Medicine 2009-1-4 11:17
时间的脚步好像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快,2007年的一切好像就发生在昨天,而2008年即将结束。还有10多个小时,2008年就会成为过去,2008的所有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记忆里沉淀。每一年都看似平淡,在已经过去的365天内,却也有得有失。在得到与失去中不断寻找平衡,也在寻找平衡的过程中让自己迷失、清醒、再迷失、再清醒,这也许就是人生。 2008即将成为过去,自己能为2008所做的就是沉淀精华,剥离糟粕。2008年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想家,因为在外1年多的生活让自己越来越明白家真正的含义;2008年比以往都冷静,因为知道很多东西虽然很好,但不属于自己;2008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忍受孤独,因为这是成长所必须的;同时,2008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充实,因为上海之行让我明白原来儿时的梦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也是自己最真实的想法;2008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想你爸爸妈妈,虽然可以从电话中听到那关爱的声音,但是我知道他们的怀抱永远是最温暖的;2008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讨厌工作,因为种种失去了工作的热情和激情!2008,我的2008不管我失去什么,也不论我得到什么,重要的是我用心走过! 2008对于每个中国人都是不平静的一年。人们的话题还没有从年初的50年不遇的雪灾完全结束,西藏那个神圣美丽的地方发生的藏独事件,又一次把人们的视线转移到那个美丽的高原;当我们在感叹国家对藏独事件的处理态度时,5.12汶川大地震让每个中国人流泪,让汶川在瞬间传遍全球。8月的奥运的顺利闭幕,让中国人民兴奋高兴了,盼望着中国拿奖牌,当时那种高涨的爱国情感染了所有的人。世间没有完美,或许缺憾是美的源泉,总是有这样那样不好的消息传到我们每个人的耳朵里,十月探头的金融危机,随着危机的蔓延,逐步变成了经济危机,每个人都在居安思危,瞬间整个世界好像都变了颜色。 时间总是公平的,不会因为某个特殊的事件或特殊的人,停下自己的脚步,发生的已经发生了,继续的还得继续,那来年我们该如何呢?不要被眼前的事物、耳朵听到的话语、各种媒介蒙蔽了自己的心,相信自己、相信家人,用心坦然面对一切,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2009即将到来,自己的2009应该是如何?我不能计划2009的每一天,但我知道我又长大了一岁,应该学会承担更多的东西;我不能把握2009的每一天,但我能把握回家的时间,知道自己会让父母在短短的时间里开心;我不能要求父母百分百理解我,但我知道只要我真实的告诉他们我的想法,他们会理解,更会祝福我;在2009的计划中,我无法保证我会实施的很完美,但我知道我会用心去体验,认真去对待;2009我知道自己会离开,但我无法知道自己是否还会回来;也许2009有很多机遇,也会和2008一样平静,但我还会用心去生活,用心去体验2009的每一天,即使有些时候会孤独、会痛苦! 用记忆埋藏2008,用心迎接2009,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份感情,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勇敢的面对自己,挑战自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49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博”诗路2008:(三)秋律冬韵
刘玉平 2008-12-31 23:19
科博诗路 2008 :(三) 一、国庆京津游 奥运期间,本来答应儿子带他到北京转转,无奈诸多原因未能成行。国庆长假得遂此愿,便乘列车前往,一则好几年没坐长途火车了,想忆苦思甜一下;二则经过几次提速,一天多就可到达,还可以饱览沿途的秀美山川。一路上,秋高云淡、风和日丽、江山如画、美不胜收,更得几位博友不时盛情关心,便应景而作 七绝国庆乘列车进京杂感三则 其中,第二首个人感觉还不错,尾联步尘杜工部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电掣风驰啸铁龙,白云紫霭舞晴空。 即从苗岭经湘鄂,便跨黄河抵冀中。 国庆期间,奥运场馆一票难求,感谢应宽老庚冒着寒风搞定,让儿子 鸟巢之梦得圆。游览而归,遂做 七律游鸟巢有感 。又去天津小游,感受了一把风掣电弛的子弹头和数年间津门变化之大,喜填老干体式的 清平乐小游天津有感 。 在京期间,先后有祖兄、考兄、亚辉兄、柏松兄、立哥、安哥、苹果 MM 等以及一位出版界的博友盛情款待,于是有了 七律 国庆博友相聚有感 : 科媒网妁结佳缘,海角天涯一线牵。 往昔荧屏传友信,今朝美酒映欢颜。 激扬文字善真美,指点江山道理禅。 倍感高朋予厚爱,自当不止百寻竿。 上述几首诗词,得 融 君、昌凤兄、烟人兄、建良兄等赐字或指点,乃定其稿。 二、深秋咏叹 10 月 9 日 ,无意中 听到大学期间耳熟能详的一首老歌:罗大佑的《野百合也有春天》,习填 卜算子题野百合 以赞: 未几日,天气骤变,凄雨冷风送秋寒。不觉又虚长一岁,乃感怀而作 七绝 叹深秋 。是时粗读《孟子》,感叹红尘俗事,化用其典而得七绝两则 七绝粗读《孟子梁惠王章句》 。又读鹰哥妙文,便草做 七律 读王鹰兄 人生 而不平等 偶感 ,并引来 jiang 兄两佳玉: 10 月底 ~11 月初,到云南丽江参加研究生导师培训班(呵呵,咱无证上岗已 5 年,已指导三名研究生完成硕士论文,令人欣慰的是学生挺争气,学位论文质量都不错),课余闲暇粗游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得圆三过滇西而未睹芳容之梦( 2000 年 ~2003 年期间,曾经对 三江云南段进行过初步的研究)。培训结束,又赶赴文山州都龙锡锌矿区采集了部分近期钻探的岩芯。虽旅途劳顿,然一路美景,诗随思至,而得 七绝 丽江到文山 、 七律 夜游丽江古城 、 丽江行诗词四首 、 七绝葱兰 等八块燕石,亦不快哉。其中,自我感觉下面这两块还勉强可以拿得出手,呵呵: 七绝丽江到文山 (二) 矫健神鹰凌峻岭,绵延玉带到南疆。 千山静沐娇阳碧,百里欣迎爽飒香。 三、冬日抒怀 11 月中旬后,天气愈冷。一日,得赏融君 偶得 ,回想起三年前在澳大利亚的那段日子,乃用其原韵草和七绝一首附于图片类型博文 澳洲春色 。此外,还先后 七绝三角梅 、 七绝题蕙兰 、 七绝答谢祖兄赐画 等咏物寄情之作。其中, 七律排调河 感觉还算可以,颌联之沤字费了些功夫,尾联转结也比较自然顺畅。 不久前,逢小刺猬加盟科博周年之际,回首 366 个日夜,自有一番感慨,乃作 诗词两首 博客周年 以志。其时,正品读 毛泽东 诗词 ,浪淘沙博客周年便是步韵浪淘沙北戴河而作。 于诗词而言、于知识而言,我都只是刚刚起步的小刺猬。 诗山有路谦为径,科海无涯志作舟。时光飞逝,交织着酸甜苦辣的2008年即将过去,将苦涩静静沉淀,将快乐珍藏心中 此时此刻,感谢诸位一年来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祝科博更加红火,祝各位博友和斑竹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5795 次阅读|13 个评论
“科博”诗路2008:(二)学舌格律篇
刘玉平 2008-12-29 02:13
科博 诗路 2008 :(二)学舌格律篇 一、诗兴初起 尽管孩提时代生活在 毛泽东 诗词 的世界里,中学时也曾参加过文学社,胡诌过几首七绝、清平乐和十六字令之类的。但小刺猬乃南方人士,发音不准、又懒得去记那些格律,高二分科后就差不多把古诗词的知识还给了毛主席。上得科博,自川北地震期间看到昌凤兄、 融 君、俊明兄、燕清姐姐、元宵姐姐等平平仄仄,又勾起咱的兴趣,早在一旁看得心痒痒的啦。 考兄是科博的一大才子,虽年逊于小刺猬,然闻道有先后,不时得到他的指教和关心,亦师亦友也。考兄加盟科博一年之际,见元宵姐姐贺以 忆江南 贺玲君博客一周年 ,我亦学舌并经昌凤兄和俊明兄指点,而作 忆 江 南 贺杨玲兄开博一年 : 多少夜, 槃 考键中游。睿智试求天地理,佳篇欲载世间忧。博客现良 璆 。 此后,小刺猬就开始聒噪不休、附庸风雅来了。未几日,被某博友称为正红星一级博论大师 的可真老师开博一年半。可真老师是我尊敬的师长之一,咱对哲学也比较感兴趣,从他那里我不但学到了不少知识,更学到正直、理性和严谨的人品文风。于是尝作七绝 贺 可真老师开博一年半 : 率直刚正品诚佳,严谨渊博句朴华。勤勉耕耘年半载,七百灼见伴星霞。 自称老邪的 李小文 先生,视角犀利独到、文风亦庄亦谐,特别是地震期间的不少思考十分精辟深刻,是我敬重的地学前辈,贺以拙草 忆江南贺李小文先生博客一周年 : 白驹隙,勤种屡佳篇。平易正派现字里,庄谐爱诤跃笔尖。老邪志贞坚。 2008 年 8 月初 ,正值我大学毕业进入地化所攻读研究生十五年,时光飞逝、情愫依旧,于是有了这首 七律毕业十五年感怀 : 在学舌新韵期间,还经历了科博上一度掀起风波的施琪事件。虽然打油诗不考虑格律,但对锻炼构思和写作速度等方面有一定的益处。因此,至少从这个意义上非常感谢施琪君(见: 打油和施琪 )。 二、新韵起步 不久,喜逢北京奥运盛会,各国健儿的精彩表现激起了小刺猬的诗兴,先后应景写下了 七绝 贺举重斩获八金 、 七绝 赞男子百米决赛 、 年轻的喝彩 赞 飞人 博尔特 、 赞乒乓球女单、男子百米接力 、 奥运诗两首:赞邹市明、马琳 、 七律 奥运闭幕抒怀 等八首律诗 ,并开始尝试诗画音的博文形式。其中,个人感觉比较满意的是七绝 贺举重斩获八金: 奥运会后,通过新韵习作逐步把握了近体诗的格律,并不时得到昌凤兄、 融 君、 钟 先生、绥君等师长的指教和帮助,收获颇丰。其间,还多次与直人兄、元宵姐姐、建良兄等人就诗词进行交流、切磋,获益匪浅。呵呵,这里选取其中两首自我感觉比较不错的: 七律入学三十年抒怀 求知路上卅年逝,自愧学疏技艺拙。 曾抱玄成安世梦,时吟楚子索求歌。 开轩博大家邦道,伴月精深天地说。 志向前途寻至理,人生苦短莫蹉跎。 三、初试平水韵 经过中华新韵的习练后,在昌凤兄的多次建议下,小刺猬开始尝试平水韵。最初是在 春风化雨花齐放 忆林丛 老 师 一文中,以一首七绝聊表对恩师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春风化雨花齐放,蜡炬成灰泪始干。 亲切音容时宛在,敦敦教诲记心间。 接着在诗画音科普类博文 八月桂花香 中,以七绝咏桂 为引 : 度度金秋风送爽,幽香缕缕伴思飘。仙居大地繁荫盛,曾共嫦娥舞九霄。又在博客点击 10 万之际,草作 七绝博客新起点抒怀 : 博杂娱乐逾百文,又会新朋老友存。十万台阶新起点,同心问道志鸿鵾。 呵呵,得到诸位师友的初步肯定后,便以两首七律正式开始小刺猬的平水韵时代: 七绝中秋杂感两首 (一) 秋风暗送几丝寒,桂醉神州伴玉蟾。 浅峡无言翻碧浪,何时两岸共团圆。 (二) 幽幽桂馥迎明月,惊报婴号始肃州。 本享天伦千里乐,却添悲愤万民忧。 接着又写下 七绝杂感两首 、 七律近日吏治有感 和 七绝贺神七发射成功 。 这一阶段以近体格律诗作为主,并多为应景之作,字句直白、意境浅显,大致可归于文学性不高的老干体。 仲秋时节,风清夜阑,直人兄清雅秀逸的俳句 惜 秋 宛如一缕淡淡的幽香从东瀛飘来。得赏佳玉自然爱不释手,细细品味后,尝试以类似的风格而作 秋夜读直人兄雅玉偶得三则 ,开始逐步找到做诗的感觉,其中的七绝和天净沙自我感觉还不错: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4022 次阅读|15 个评论
“科博”诗路2008:(一)新诗及散文诗篇
刘玉平 2008-12-23 14:24
科博诗路2008:(一)新诗及散文诗篇 在 科博 里开垦自留地不觉已一年了。回顾过去,为了更好的明天 在岁末之际整理了一下,各种形式的诗词(含和诗)居然达近百首,按进平兄的标准,小刺猬俨然也 混 入了 诗词派 ,呵呵。在此感谢诸位师友的关心和鼓励,特别是昌凤兄、融君、绥君、钟先生和燕清姐姐的指教和帮助。小刺猬是与直人兄、元宵姐姐和建良兄等,大致同时开始学习格律诗词的,与他们的交流切磋是我取得些许进步的重要途径,一路上有你,真好! 我是中学时从看顾城、舒婷、汪国真、席慕容等人的作品,开始喜欢上新诗的。虽然在大学时,还不时学舌练笔,大约也有上百首(遗憾的是,因多次搬家而燕石难觅),但读研究生以后已有十余年未动笔了。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 28 ,发生了川北 8 级大地震,罹难同胞近十万。当时正好在蒙自野外考察结束返回昆明的途中,听到该噩耗,作为地学工作者,心理受到极大的震动。 5 月 19 日 国悼日,我举起了生涩的笔,即兴写下了 一路走好(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247 ) 川北大地震后不久,又逢 六一儿童节 ,灾区的许多少年儿童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亲人、甚至是他们自己幼小的生命。不少校舍达不到足够的抗震标准,是众多学龄儿童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对这些建筑工程所涉及违法违纪问题的处理,却迟迟没有下文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这个原本是孩子们享受幸福和欢乐的日子,但那些罹难的幼小生命却永远与这一天无缘 读完考兄的 给离去的未来的主人翁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533 ) ,我写下了这首 天堂里有没有 六一节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593 ) ,愿他们的灵魂安息 贵州西部素有江南煤海之称,但丰富的矿产资源带来的巨大利益却基本被少数人所占有,而不少人民群众并没有过上理想的生活、还处于温饱线以下,贫富悬殊比较严重,甚至还出现住在煤山上,却没有煤烧的现象。加上恰好看到地学同行孟津老师的博文 背煤的人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987 ) ,联想到自己的野外工作体验与生活感触: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辛苦劳作、默默无闻、平凡而伟大的人民群众,他们是支撑民族希望的重要力量就写下了这首短诗 煤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048 ) 2003 年、 2004 年,小刺猬曾两度赴藏开展地质矿产考察,初步领略了世界屋脊绝美的雄山秀水,体验了藏族同胞淳朴直率的民风。在首次进藏考察五周年之际,写下散文诗 拉萨印象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853 ) 以略抒情感 雪莲是一种产于高寒山区稀有的名贵药用植物。它形态娇艳,屹立于冰峰悬崖,笑傲狂风暴雪,其高洁之风骨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赞颂。我以这首直抒胸臆的赞美诗 雪莲 ,作为医药生物类科普博文 何亭亭而独芳 雪莲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992 ) 的引子 11 月底已是初冬时节,寒潮南下频繁。加上国际政局的错综复杂、经济形势的低迷,寒意更浓,所以就写下了这首 初冬夜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460 )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3782 次阅读|19 个评论
回顾三年,兼从梦中醒来
liufeng 2008-12-19 17:41
作者:刘锋 关于互联网进化的规律问题共写了7篇文章,终于可以告一段落, 2005年6月份的一天,一位同学到我的房间问我愿不愿意为学院做一个网站。我答应了,不知道他是天使还是恶魔,从此我掉进了深渊里,完成学院的工作,我开始用回想起来的编程知识实现自己的构思,没日没夜的程序编写让我似乎看到互联网黑洞里的秘密。从BBS功能分裂到威客的提出,从虚拟神经元到互联网进化,每天12个小时的工作和思考的确让我感到心力交瘁。所有的努力其实只为了一件事,去想明白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万花筒一样的三年转瞬过去了,似乎比我前30还要丰富,自己提出并命名的一个互联网新现象--威客在不知情中,忽然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被写进了高考试题,进入了新汉语词汇,好像并没有可高兴的地方,因为先进行英文命名而被诬蔑为崇洋媚外,一些文章被恶意篡改和抄袭,更为关键的是,那时我并没有想清楚威客的很多问题,大量有关威客的报道让我感到自己像是裸体站在聚光灯下。 2006年在同学的资助下,我成立了一家公司在实践中摸索。不象是商业运作,更像是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不断的与科学院我的老师们进行交流,在他们的指导下发表了自己人生中第一篇学术论文,第一篇英文学术论文,第一篇中文学术论文。并没有科研的压力,但我希望与美国人在互联网理论领域进行竞争并超越他们。 或许是劳累,或许是情绪的波动,或许是之前遇到的学术抄袭,我能感到自己的心态有所变化,世界第一重要的科学发现等等文字出现在自己的博文中,也许是一种声明,但肯定也会让人生厌,思量了很久,还是把重要的科学发现删掉,希望不要把不舒服带给我的读者。 关于互联网与神经学的关系还有一块拼图没有完成,那是未来的事情,从梦中清醒过来,人生其实还有很多乐趣要寻找。回顾三年的成果其实仅仅就是想明白了一个问题的答案。 写于2008年岁末 -刘锋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改革30年时尚回顾之1998—2007(图)
sxzx 2008-11-26 21:20
改革30年时尚回顾之19982007(图) 作者:三峡在线 三 十年,时尚的百转千回,让三峡在线人感慨万千。让我们一起重拾时尚30年,你就会发现,每一次时尚的变迁,就是一种对往昔再造的过程。在历史的流转中,它和建筑、音乐、绘画一样有着相似的轨迹。应新浪编辑之邀,三峡在线与大家一起回顾:改革30年时尚回顾之19982007。 1998:伟哥和格格    伟哥走红折射两性意识的开放。Viagra主治ED,非常有效,以致台湾省叫它威尔刚,而内地和香港称呼它伟哥。从此,伟哥大名带着强烈的暧昧弥漫了中国在国人看来,它就是种蠢药。伟哥引发的全球社会效应前所未有:在美国,一77岁老翁要求卖给他1000粒,以便讨回他多年来的损失;它在台湾省一上市,一些老太太就投诉说,她们清晨在公园里运动时,有部分老先生对她们毛手毛脚;一名60岁埃及男子视伟哥为唯一的救星,但收效不佳,一气之下引火;Viagra尚未在内地上市前,其中文伟哥商标之争已引发多起官司,1999年,沈阳飞龙集团销售伟哥开泰胶囊被禁事件受到广泛关注。     格格热。格格原为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姑娘之意。琼瑶在1998年推出的电视剧《还珠格格》大热。连续火了两年后,至今仍有电视台重播。女主角小燕子的扮演者赵薇一跃成为中国内地最热门的偶像明星,甚至引发社会上小燕子热的大辩论因为其拥趸都是少年儿童。 1999 建立中国式品牌意识    曾经,我们的身边似乎很少看到有中国式品牌意识。那时的时尚开始和世界接轨,前卫、冲动、幼稚甚至可笑混杂在一起。中国第一代名模马艳丽、热衷于向古典要时尚的香港设计师张天爱,都洋溢着怀旧情愫。怀旧的时尚主题断断续续地流行着。这一年,三峡在线看到我们已经在建立中国式品牌意识。秀水街成为关键词,仿货当道。班尼路,真维斯成为流行品。    1999年9月9日。在整个20世纪再也找不出比这个日子更合适结婚的了,本着天长地久的美好愿意,中国婚龄男女有相当一部分都选择了这一天结婚。 2000 痞子蔡的网恋和超模吕燕 E时代到来,都市里,对互联网经济的痴迷已到令人盲目的程度,E时代就这么来临了。网站遍地开花,以致泡沫泛滥。这股热潮引发了大跃进式的炒作概念热、网恋异军突起,也带动了电脑的普及,CNNIC机构统计,到2000年1月,中国上网电脑有892万台,上网用户数达2250万人。     台湾成功大学水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蔡智恒以jht为笔名,在网上电子公告栏完成了长达34篇的连载《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让网恋成为最时髦的恋爱方式。    同步,MP3逐渐替代CD机成为年轻人喜欢的音乐播放器。     这一年,世界超模大赛爆出大冷门,亚军吕燕。在2000年世界超级模特大赛上,小眼睛、厚嘴唇、雀斑点点的中国少女吕燕获得亚军,这是中国模特迄今在世界上获得的最高荣誉。前段时间一直以金黄头发形象示人的吕燕,这次在一个时尚聚会上出现时,又变成了一头黑发的中国娃娃。 2001 旗袍唐装年,中国式美丽成为专有名词    唐装享誉全球,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国家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齐刷刷地穿着大红色和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刹时光彩四射,此情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传遍全球,中国唐装迅速流行。         《花样年华》掀旗袍热,带动旗袍热片中张曼玉身着旗袍的造型性感、优雅,使旗袍弥漫了第二年的春夏秋。    2001年中国首次时尚颁奖盛会风尚大典在北京21世纪剧院隆重举行,从此中国娱乐界、时尚界开始了颁奖盛典时代。     贵族车发表宣言,虽然1994年劳斯莱斯就在中国现身,但直到这一年,劳斯莱斯才正式在内地建立了专门的展示厅。 2002 蕾丝、BOBO、白骨精和汤加丽     蕾丝是该年里最受欢迎的服饰。它们被点缀在服装中所有能够点缀的地方,从领口到裤脚。    8月,环球小姐大赛第一次设立了中国小姐的席位。卓灵获亚军。随后一年,世界小姐正式落户中国举办。     新概念炒翻天:白骨精综合了以前对白领、骨干和精英的称谓;BOBO族一词开始流行。BOBO族指的是那些拥有较高学历、收入丰厚、追求生活享受、崇尚自由解放、积极进取的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一类人。    江诗丹顿 1755年问世的、排名世界第二的手表江诗丹顿在北京开第一家专卖店。     直到2003年9月,这本2002年9月出版的写真集,仍然跻身各大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它就是号称中国第一本人体模特署名的《汤加丽人体艺术写真》。     手机短信拜年火爆。三峡在线听说这一年的春节期间,共有70万条短信从手机发出。 2003 非典口罩成必备品     彩屏手机的兴起。彩屏手机。在02年已经出现,随着价格的走势和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在03年,它才真正摆满了各大手机专柜。     SARS口罩热。今年的流行元素并不突出,但一种流行疾病却让大半个中国陷入恐慌。那就是非典。非典的出现也导致口罩热销。这样的场景三峡在线相信大家一定都还记得吧?    杨利伟。随着神舟五号的飞天,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小朋友们的心中的最高理想比成为科学家又多了一个选择,成为一名航天员!     7月,中国男模首获国际排名,李学庆成为世界10大男模,排名第9,中国男模首次获得国际排名。 2004 外滩3号和性小康生活,讨论性不再罪不可赦        外滩改造升级,外滩三号时尚人聚集地。全球首站,2004年对于中国,特别是对于上海来说,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尚年。这一年里,许多顶级国际品牌将新品发布的全球首站或亚洲首站设在中国,设在上海,各种国际水准的豪华派对也在上海滩频繁上演,上海俨然已成为世界时尚的第六大都市。    性小康,有关统计,2004年网络上的关键词是刀郎、宝马、性小康。性小康还有性商,更是从2004年的年初就进入了火热讨论阶段,直至2004年的年尾仍是经久不衰。     刘翔!刘翔!刘翔赢了!那一个名字在一刹那之间响彻了全世界,大家也都记住了那个双手高举着五星红旗,张扬地跳上了奥运会最高领奖台的小伙子。刘翔,你是中国的骄傲! 2005 超女带来中性风潮    超女中性风潮,金牌电视人制作人王平操刀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掀起全国热潮,冠军李宇春的中性风潮引起很大争议,并迅速在中国流行普及,成为亿万少年少女模仿的对象。     中国模特登《TIME》封面。杜鹃以中国模特身份第一次登上《TIME》副刊封面,并代言多个国际品牌,世界名牌有了中国面孔。 2006 中国整型术赶日超韩     黄金甲带动丰胸热。三峡在线注意到,在黄金甲中,包括女主角巩俐在内,几乎所有女性都穿着低胸宫廷服,展示着丰满的胸部。这强烈的视觉冲击没想到引来了另一种热潮丰胸。不少整形美容医院趁此也抓住商机,搞起了满城尽带丰胸热。韩星簇拥中国整形业,韩国艺人俊男美女如云使得韩国鬼斧神工的整形医术扬名国际,但06却是韩国艺人选择来中国整容最多的一年。杭州、成都、昆明等大都市都成韩星整形首选。究其原因,中国整容技术好,费用低廉是最大诱因。     zara进入中国。2006年,在国际时装业界享有盛誉的Inditex集团,在上海核心商业区设立了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Zara首家旗舰店,并以此做为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标志。 2007 环保时尚年,街上塑胶袋减少,棉花袋越来越多     中国选手获世姐冠军,在世界小姐落户中国后的第五年,中国选手张梓琳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世姐冠军。        我不是塑料袋环保布袋引发抢购狂潮。禁止或劝导少用塑料袋,已逐渐成为国际趋势,这也是地球意识提升的具体表现。     hm进入中国。法国里昂内衣展在里昂举办,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内衣商,法国本地品牌商占30%,海外品牌商占70%,中国内衣品牌爱慕首次以品牌的名义亮相里昂。 这是一名 liuxh333的留言,有画龙点睛之妙,三峡在线特意修改到正文之中,与大家分享! 改革三十年,变化实在大; 科学大发展,性趣也不差; 国人破茧出,当惊世界殊; 伟哉是中华,壮哉唯华夏。
个人分类: 社会时评|7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传播的“小趋势”
eloa 2008-11-24 14:14
BOBO 发表于2008-11-24 星期一 8:00 在今天这个分裂的社会,如果你要成功地做一些事情,你必须了解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的那些群体,它们正在按照纵横交错的方向迅速而激烈地发展和运动。 这句话,摘自最近很火的一本书《小趋势》。这本书被称为可揭示未来发展走向,若用此书的观点衡量姬十三( http://jshisan.ycool.com/ )及科学松鼠会( http://songshuhui.net/ ),我亦觉得妥帖。 2006年,便注意到《新发现》上有姬十三的文章,后常在《上海壹周》上看其哈赛族专栏,我自此获知:科学的东西可以这样写,可以如此好玩。我曾在一篇日志中写道:把科学写的貌似八卦,实则好看,生动有趣,这不是容易的事情。 虽是在读医学博士生,但若把高血压写的明白又好看耐读,却觉得很困难。最初写作时,说话啰嗦,如同流水账。因此,那些第一次历历在目。第一次为新京报moogee写稿,在电话中被多番指导,规划思路,初稿写了快2000字,最后被编辑到1200字不到。第一次为《新探索》写生男生女问题,同董董编辑电话长谈半小时以上,请教生产过的女士,查阅妇产学经典著作,初稿写了快9000字,最后成稿3000字。第一次接十三的活,为严肃刊物《瞭望东方周刊》写手足口病问题,诚惶诚恐,核对文章每一句话,每一个数字,确保无差错发生。 半年已过,那些写过的稿件就像自己的孩子,看着暖心亲切,至少的我曾为科学传播做了自己一份力量,为这个数据芜杂化社会提供了一份科学知识。作为一个写过一些东西的松鼠,我觉得科学传播绝非死板一块,读者需要的也绝非生硬的科学原理与结论,读者需要你用美的语言重新组织科学事实,以合适的方式进行传播。 正像《小趋势》的著者马克佩恩所言:那些小的、新的、热情的群体,正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而松鼠会群博,便聚集了大量好手,为热衷科学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从512地震、奥运会,还是新近的诺贝尔奖以及牛奶中的三聚氰胺等,我们用科学去诠释,提供客观视角,破解疑惑,厘清真相。 重翻旧日博客,找到4月份写的一篇日志,作为一名热爱科学写作的小松鼠,这应是一份真切的记录。 那是一月前,在豆瓣里找到了姬十三的科学松鼠会的板块,于是一番申请,加入其中。由于先前已叨扰过姬十三,所以加入其中倒也算方便,毕竟我的研究课题和其当年的课题有着类似之处,往大了说都是脑科学嘛! 当然,偶对姬十三是崇拜的。先前在《新发现》上拜读其关于一些科学话题的文章,读来有趣。没想到科学可以被写作的这样美丽,这样吸引目光;随后在《南方周末》上N次的在科学板块发现其文,不免细致研究,发现姬十三对于科技领域的科学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把握是相当迅速及时并且精准的,重点在于其思维发散,收集材料广泛,但落笔时中心不丢,论证严密,也全无一派学究论文腔调,可读性强。 当然,姬十三现在是一百分百的科学作家了,远离了研究的事情,与媒体交道多了,发文遍布大江南北。《上海一周》也偶发其文,专栏名为哈赛族。偶虽向来对新名字不甚感冒,但哈赛还是让俺偶感鼻塞了下。哈即把玩、喜欢、浸淫,赛即science的中文谐音了,族自然代指一群人了,所以哈赛族自然就是浸淫于科学的一群人了。 当然,这群人目前在姬十三的号召之下,组了个google论坛组科学松鼠会,里面遍布着科学类媒体、编辑、作者、译者等等。截至3月27日已有47名成员,我也不要脸的忝列其中。当然,我的身份定性为译者研究者,毕竟偶还没发一个完全与科学绝对相关的文章,除非医学科普和仅有的几个医学时评也算的话。当然,我在其中是无关重要的。 姬十三甚至在看了我的博客之后,在给大家的联系资料里写道从不写与科学或本专业有关的东西,都是完全相反的。我是绝对认为其正确,偶已然认为做着医生(现在顶着做科学实验的名号)的职业,不能继续在博客上继续老本行,所以才会胡言乱语写点别的东西。 在日常生活圈落之外,我们另一重身份与ID是松鼠。我们可以YY下将来,在N年后人们提及松鼠这一词汇时,脑中首先涌现的是一群科学传播人,做着传播科学、倡导知识的松鼠。 松鼠会群博已经一年,原初的涓涓细流及至现在,松鼠会在成长,群博的读者在成长,这样一股科学传播的小趋势已然形成,逐渐散发其影响力。当然,这影响力还需要更强悍的内功修炼。何况,科学写作本身是辛劳的,属于痛并快乐着的事,松鼠会群博的持续动力源亦需要各位同学的持续输出,才能蒸蒸日上。 著名主妇yami的开心网记录中,有这样一条:会写诗的人比会修马桶的人多,会怀孕的人比会正确避孕的人多日常生活也是需要技术含量的,可惜我们通常缺乏技术。以此观照眼下的科学传播,我们还有许多要做。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665.html
个人分类: 感悟|1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默默漠漠回顾
apple334334 2008-10-22 16:06
   一年的时间原以为很长,过去后才发现相当短嘛!有些东西原以为刻在基因里,淡了之后才发现物是人非不是吹的!很长时间坚守的概念,被经历那么稍稍一摆弄竟他奶奶的灰飞烟灭留下我端着烟灰缸不知怎么去接....   走过才知道边走边唱最漂亮,错过才知道边走边忘很正常,不管怎么样热情善良积极向上我永远欣赏!感谢路过或曾停留过的每位朋友,谢谢来访.   事实,是我见过的最狠毒的单词!他让一切原形笔录又让一切面目全非伤痕累累!但最终不得不学会面对,以自己的方式.有时不禁会问,是不是无奈也算一种成熟,反抗也叫无知一定程度上!?    连外貌都能整连性别都能变,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      天亮了,新的一天像鬼子一样潜入我的生命,哈哈。 假期到了 怎么过假期? 不想,上网先玩也要专心投入玩不多想!   爸爸妈妈你们还好吗,好久不这样问了,因为对这个答案。。。。。   要睡个饱觉,在图书楼埋一整天,要回家,见好朋友发发疯,吃苏记奶酪,回焦作钱柜唱歌,好多事好少时间。。。   第一次仔细看自己写的日志,原来的都碎碎得分散的哪里都是.我一直离不开写日记的习惯虽然那都只能称作周记甚至月记了,但是真的觉得比网络日志好.首先,过去上网不方便,再次,我打字奇慢,还有就是,我还没有习惯晾晒心情.上面这些是丛QQ空间里粘来的,现在再看,好稚气的坚定好洒脱的无知啊.   真的,好多东西是应该回头看看的.过去走得太急太浮,从不为过去的事驻足不为已定的遗憾后悔从不等拔出的脚下显出足迹的年轮就匆匆上路.就像我爱坐公交车一样.喜欢前进中的感觉,眼前永远是新的过去的永远都无关了,轻轻的懒懒的,只是看着但从没回过头看车尾后的种种.眼前的身后的车内的街上的现在的以后的,都淡淡地在失去,淡淡的舍不得又淡淡地无奈着适应最后淡淡地遗忘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现在想来,只剩下淡淡的淡淡的心疼.   我不喜欢怎么总结因为不善于总结,我觉得做这样的事情心理成本太大.还是迷迷糊糊地傻着过好.突然回头一看,才发现自己少说了那么多的对不起少体会到那么多的感谢少尽到那么多的义务少感悟到那么多的道理...我不是个多愁善感的人,但这篇日志第一次让我看到了些什么,不知道该怎么称呼,长大还是老化或是其他?   不理了,睡觉。   过去,晚安.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6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