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科学发展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科学发展

相关日志

巴基斯坦科学院院长 拉曼(Atta-ur-Rahman):巴基斯坦科学发展
ScienceNews 2012-10-15 15:43
提起和中国的合作,巴基斯坦科学院院长如数家珍。他不仅仅是巴基斯坦的科学院院长,同时还是TWAS的副院长和伊斯兰国家科学组织的带头人。 立足本土发展 《科学新闻》:巴基斯坦近年来科技发展状况如何? Atta-ur-Rahman:巴基斯坦近年来科学发展良好。早在2000年我们就大力发展 了信息通讯科技等新技术, 从2002年开始提升我们的高等教育水平,到2006年,巴基斯坦高等学校数量由此前的59所增加至127所。我们在基础科学领域和应用科学领域都有所发 展,尤其是工程领域。同时,论文的发表数量也得到了增长。 《科学新闻》:巴基斯坦重点发展的科技领域有哪些? Atta-ur-Rahman:因为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所以,现在我们着力于发展工程类学科,包括生物医药、纳米科学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等。 《科学新闻》:巴基斯坦的科学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Atta-ur-Rahman:我认为主要是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巴基斯坦应该制订好发展的路线图,即未来国家走向是什么。只有有了路线图才能集中力量 专注于一个领域更好的发展,否则每个方向都发展最终就没有强势的领域。而路线图的制订必须是专业的,要取决于国家的资源和发展现状。我们为巴基斯坦制订了 一个路线图,包含了300页的文件,来论述巴基斯坦的未来方向。 第二,巴基斯坦应该制定有持续性的科技政策。 第三,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的时代,巴基斯坦应该寻找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模式,摈弃低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模式。 加强国际合作 《科学新闻》:巴基斯坦的国际合作状况如何? Atta-ur-Rahman:因为我同时也是伊斯兰国家联合组织的代表,所以我们与伊斯兰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如马来西亚、土耳其等。 在发展中国家中,我们与中国的联系最为紧密,有许多的合作项目。是友好的伙伴关系,是好邻居。在发达国家中,与美国的科研合作最多。 《科学新闻》:在科学领域,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有哪些不同意义? Atta-ur-Rahman:南南合作更多的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在南南合作中,我们必须学会分享。这也是TWAS所一直倡导的。 南北合作更多的是学习。在工程领域而言,因为许多领域涉及到机密,所以发达国家并不是很乐意接受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进入工程类的研究机构有一定的难度。 寄望TWAS 《科学新闻》:TWAS有了新的院长,对于TWAS的未来有哪些期待? Atta-ur-Rahman:新院长的当选对于TWAS的发展而言是一个绝佳的机会。白春 礼院长有很多很好的经历,他是一个科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长,管理上百个研究所。TWAS能够有他这样一个院长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我确信在白春礼院长 的带领下,TWAS的工作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2年第10期 封面)
1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站在历史节点上
ScienceNews 2012-10-15 15:26
8月6日,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我有一种预感,中国地学发展正在改变和重塑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必将重塑国际地学的未 来。”在34届国际地质大会(以下简称大会)期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主席里卡迪教授(Alberto C. Riccardi)在与中国地质代表团团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会谈时,由衷地说出这句话。 这句话令人感动,更耐人寻味。 中国的地学发生了什么,让拥有120个成员国、100万地质科学家会员的全球地质科学最高组织——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的主席如此评价? 里卡迪先生之所以认为中国地质科学发展正在改变和重塑国际地科联和国际地学未来,可能有以下几点理由。 “地质强国”之梦将提前实现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1998年首次提出中国从“地质大国”走向“地质强国”之发展战略报告。从此,改变这一字之差就成为中国地质科学家追求的梦想和目标。 此后,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先后在多项战略研究中预测,约在2020~2030年之间,中国将成为地质强国。 我们认识到,从大到强,不是一个量级变化,而是一个质的跃升。要有一系列重要的表征,包括: 对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球和行星探测、认识的能力,对解决全球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的贡献、对地质学科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国家付出,对国际地学发展所承担的责 任,对低收入国家发展的助力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努力等。 国际地质大会被认为是国际地学发展和动向的方向标。大会已经发出了信号,中国正在“地质强国”之路上奋进,与强国差距正在加速缩短。 首先,中国地学研究经费保持高比例增长,开足了赶超国际地学研究先进水平的“发动机”。 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全面下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低迷,财政出现危机,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影响深远。 经济不景气,直接导致矿业投入减少,从而加重了地质科学的投入不足。所以,大会后,全球地质科学的投入整体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地质科学发展受到极大的挑战。 相形之下,中国科技投入持续年增长20%,中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预算为20亿 元,2012年为62亿元,5年增长3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学(不含地理、大气和海洋)研究经费2008年为3.9亿元,2012年为9.7亿元,增长 2.5倍。国家科技投入持续高速增长,相继启动一大批重大科技工程和计划,包括: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等一系列挑战认识自然极限的科学探索计划。这一系 列国家组织的大科学计划,带动了中国地质科学大幅度发展与进步。中国地质科学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 其次,中国科技成果持续增长,地学高水平论文增长显著,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大。 科技投入增加带来了科技产出增加。最新统计,2010年Cell、 Nature和Science共刊登论文5620篇,其中中国论文为145篇,排在世界第9位。中国发表论文最多的前十位机构分别是:中科院、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大基因、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其中有两个地学机构。说明中国地学研究高水平的 成果和高影响因子论文有大幅提升。 从学科发展看,中国地质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包括: 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理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是从全球变化开始的, 几乎与世界同时起步。从1987年陆续开展了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包括以地质方法为主的“过去全球变化”(PAGES)研究项目,在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 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于2002年提出21世纪初的地球科学战略重点,拟定了“以地球系统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为主线,从中国具有优势 的前沿领域寻找主攻目标”的优先资助领域战略。在古全球变化研究中,以中国学者为主的黄土、海洋、冰芯、湖泊、沙漠和石笋等记录的研究,以及青藏高原隆升 历史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拓展了地球科学向深空研究的领域:“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标志了中国的深空探测地学研究进 入了一个新阶段。截至2010年2月,获得经过各种校正后生成的各级数据产品约2.76TB。通过这些探测数据的处理、分析与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的成 果,例如第一次实现了月球表面图像数据的100%覆盖,制作了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通过卫星微波辐射计得到全月球亮温图,对月壤特性、月壤厚度以及月壤 稀有气体的研究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以及编制完成中国第一张1/250万的月球虹湾幅地质图,利用离子探针测年方法,为月球早期历史及演化提供了高精度的年 代学证据等,填补了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多项空白。 此外,中国火星地质研究已经起步,目前已经在青藏高原研究盐湖地质环境,与火星表面的环境和盐类矿物进行类比研究。 中国地球深部探测进入国际大国行列:继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开展 “地壳探测工程”之后,2008年国家启动了地壳探测工程的培育性科学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2008~2012年),目前完成了6000千米 的高分辨率的近垂直反射地震剖面,超过了中国过去50年的总和,使中国进入到深反射地震剖面超过万千米的大国行列。 深探专项获得了一大批引起国内外地学界极大关注的科学发现和进展,大大缩小了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建立了适应中国特殊地壳结构的探测技术体系。 同时,取得一系列重大深部科学发现和重要地质研究成果,为全面开展“地壳探测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深海探测进入高潮:2006年1月20日,执行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环球大洋科考伟大任务的“大洋一号”,经过297天完成43230海里的环球航行,标志着中国第一代海洋人于上个世纪提出的“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宏伟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迄今,“大洋一号”先后执行了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7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察 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在2012年年初结束的环球大洋科考中,“大洋一号”发现现代硫化物热液成矿过程的“黑烟囱”11个,不仅提供了一个前景非常好的多 金属硫化物研究调查区域,也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积极参与和引导对国际海底这一人类共同遗产的和平研究和利用。 由于国际上对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地区海底热液活动的研究程度的认识还很不足,中国的这些重大发现为国际大洋中脊和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研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近年来,中国先后成功申请到西太平洋、西南印度洋两块矿区,2012年率先提交西太平洋富钴 结壳矿区申请,相关方案得到了联合国技术专家组的一致通过。“矿区的成功申请让我们迈进了‘深海采矿俱乐部’的大门,成为国际海底开发先驱投资者,但是我 们真正在俱乐部中雄起还是经过了十年的磨练。”(中国大洋协会,2012) 中国地学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跟踪、引进、“跻身”,目前正在进入“转型”阶段,正在从“原料输出型” 向“深加工型”转变(汪品先,2012)。中国正在加快从地质大国进入地质强国的速度。 肩负国际地学界的期望和重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地质科学稳步、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更加融入到国际地学大家庭,国际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各种层次的多边、双边地学合作如火如荼。 中国科学家对国际地学计划(IGCP)作出了巨大贡献。国际地学计划(IGCP),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五大科学计划之一,亦是联合国系统唯一的国际地学计划,得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地球科学家的普遍认可与关注。 截至日前,IGCP已批准实施了300余个项目,其中254个区域性与全球性的地球科学研究 项目已先后完成。IGCP40年来已经执行了近300个项目,中国科学家参加了123个项目,其中中国科学家发起并领导的项目19个,共同发起、领导的项 目32个,中国主办了120个IGCP研讨会,平均每年2~3个。 中国政府对IGCP的项目资助,推动了IGCP的发展,被IGCP科学执行局总结为“中国政 府支持模式”和“欧洲区域合作模式”两个成功模式之一。从2008年起,中国政府每年资助IGCP20000美元,这对美国政府撤出资助后面临发展与生存 挑战的IGCP予以极大的支持和声援,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地科联的高度评价和国际地学家的广泛赞誉。 为国际地科联提供强大的支持。1996年中国成功组织承办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办成规模最 大的地质大会,得到国际地科联和所有与会者的一致称赞。1997~2008年,国际地科联机关刊物《地质幕》编辑部迁址中国,由中方提供办公和人力资源支 持,张宏仁和杨振宇先后担任编辑部主编,刊物水准均得到地科联和国际同行的赞许。 自1976年以来,中国不仅及时交纳地科联的年度会费,而且多次组织和资助地科联召开执委会 会议,积极参与地科联及各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各类全球和区域性地学研究。迄今为止经国际地层委员会投票通过、国际地科联批准,有十颗“金钉 子”(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落户中国,是世界上发现“金钉子”最多的国家(全世界共64颗),这标志着中国地学领域综合研究实力居世界前 列。 中国在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地质公园的自然遗迹模式有效缓解了发展 中的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激烈冲突,体现了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2002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lobal Geoparks Network,GGN)。截至2008年底,该网络共有56个成员,分布在18个国家,其中中国有28家地质公园先后进入GGN名单,是最多的国家。 2000年以来中国已经建立了180余个国家地质公园,在有效地保护地质遗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地学科学普及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发展 和建设的典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拟推广中国地质公园建设模式,邀请中国政府派专家支援非洲地质公园建设。 中国正在对世界地球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大会期间,中国地质代表团团长、国土资源部部长徐 绍史在布里斯班会见了以里卡迪主席为首的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执委会全体成员,双方签署协议,决定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常设秘书处迁址北京。秘书处是国际地 科联的核心运作中心,设在中国表明了国际地科联及国际地学界对中国的高度认同,给中国地学界予强烈鞭策和鼓舞,更为中国对世界地质科学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 贡献提供了机会。 同时,在本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和国际地质大会理事会会议上,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当 选国际地科联司库。执行委员会主席、秘书长、司库组成执行局,是国际地科联的核心领导层。这是自1976年我在国际地科联合法会员席位正式恢复以来,继张 炳熙、刘敦一和张宏仁之后第四位担任国际地科联执委会成员的中国科学家。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矿业发展和地质科学发展也面临大调整。从战略层面,全球进入到 新一轮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继中国、印度、南非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快速发展之后,东南亚、中东、北非和南美等国家群正在步入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约30亿 人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需要巨量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以支撑。也就是说,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全球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仍将持续上升。这种新的发展趋势,预示 了全球地质科学将会持续发展。34届国际地质大会的主题定为“为明天提供资源”。进入新世纪以来,31、32、33连续三届国际地质大会均以环境保护、可 持续发展为主题,这折射出后工业化的地质科学发展的特征不同。 这次地质大会主题的变化,展示了一个新的方向标,预计“资源环境并重”将会再次成为地学界关 注的热题,国际地质科学也将重新定位其发展方向。2016年,第35届国际地质大会东道主是另一个矿业大国南非,资源主旋律将会继续。由此,这将深刻影响 中国地质科学发展走向,这也为中国在国际地质科学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历史机遇。■ (作者董树文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34届国际地质大会中国代表团副秘书长)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2年第10期 科学传播)
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明新国: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和高等教育
pikeliu 2012-10-3 12:42
明新国: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和高等教育 : 2012年09月30日 字号: : 卢思语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是我国工业产业链由“苦笑”曲线走向“微笑”曲线的关键。   ■ 优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研发创新体系能否建成的关键所在。   ■ 推行精益企业管理模式,对于改造和提升我国传统工业企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继承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学习消化先进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探索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益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是我国工业企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 不断进行服务创新,并且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对于国内制造业来说迫在眉睫。    创新驱动科学发展是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的历史必然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中国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然而我国制造业绝大多数关键技术及其装备长期依赖进口,基本处在模仿或者引进、消化、吸收、落后、再引进的层次;绝大部分制造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还没有形成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环境,缺乏大量的技术创新的优秀领军人才,从而导致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我国原创性的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工具、系统和产品还甚少,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创造和创新的产业价值链和生态链,除了国防工业企业(因为买不来、也模仿不到,反而能够做好自主创新!)和极少数的国际知名品牌的民族企业(例如:华为、联想、海尔等),总体来说,我国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相当的薄弱。   众所周知,制造业的利润来源主要是来自于品牌价值、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产品设计、高技术零部件等等。而中国制造业总体上处于生产和组装这两个产业环节,大多是高劳动、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工业产业链(“微笑”曲线)的底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价值曲线呈现“苦笑”型。   在2012年7月6日至7日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完全有条件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跟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世界科技创新格局调整的机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市场不断扩大的机遇,坚定立足自主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确保国家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在2010年天津达沃斯年会企业家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针对记者提出的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政府成功创造了以“中国制造”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而在未来是否要通过“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来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指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问题,也是保持中国经济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是我国工业产业链由“苦笑”曲线走向“微笑”曲线的关键。因此,需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在创新思维、创新机制、创新方式等方面,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从“中国制造”的红海,走向“中国创造”以及“中国服务”的蓝海。在不远的将来,建立中国标准、中国品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文明。   实现“中国创造”以及“中国服务”,需要努力提升我国整体创新水平,通过研发创新以及服务创新提升我国的“软实力”,继而建成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对于传统的“中国制造”模式,也可以通过系统化的管理创新,来进行改造提升和转型升级。    研发创新是引领我国工业企业科学发展的开路先锋   缺乏研发创新能力对我国向世界制造强国发展形成严重制约,我国理论界和研究机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研究与开发管理、技术创新等学科领域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前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2006年机械制造业发展论坛上表示,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着力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要解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良的顽症;二是要解决系统设计、系统集成技术能力薄弱的问题;三是要尽快改变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缺失的状况;四是要解决学科发展和产业技术发展结合度较弱的问题。一些国外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如MIT产品开发创新中心、斯坦福大学设计研究中心、剑桥大学制造研究所等,对产品设计开发的研究基本立足于产品研发过程的研究。这是因为对于具体的产品开发具有特例性、不可再现性,而产品设计开发的通用性则主要体现在其开发过程上,因此对开发过程本身、过程组织和相关的管理活动的研究成为了产品设计开发研究的中心课题。   同样,国家有迫切需要通过理论、方法、技术和系统等发面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尽快培养和培育优秀研发设计专业人才、技术管理人才、复合型专门人才,结合企业研发实践活动使企业完成现代研发模式转变,以达到提升研发设计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图1 研发创新体系层次结构   为了完成研发模式的迅速转变,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研发创新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研发创新体系建设决定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个研发体系不单单是一个隶属于某个企业的开发机构,而是包含产学研用的产业生态链。如图1所示,研发技术处于一个基础地位,由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组成,它主要由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来完成。研发技术通过融合和集成形成一系列研发知识、流程、规范和方法,通过软件化形成管理和设计的工具、系统或平台。研发系统是理论与方法付诸于实施的规范化载体。这些系统和平台就构成了产品研发设计信息化平台的基本构件,进而可以全面支撑产品研发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研发过程,从而形成产品创新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大多数包含人的活动在内的系统由人、活动、工具和管理四个基本系统组成的。这个四个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使得整个系统得以不断提升和发展。对应到研发体系,也有四个子系统,那就是:集成产品开发团队(IPT);产品研发设计与管理流程;理论、方法、技术与系统;产品型谱/创新/项目/知识的管理,如图2所示。流程是研发活动的实施体现,在体系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换句话说,无论何种研发模式都离不开流程。如果没有规范的流程,任何其它三个方面都无法发挥其效力。理论、方法、技术、系统、平台则是为实施研发任务提供的工具,是研发体系中人的活动实现的手段。只有流程和手段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必须有相一致的管理来计划、监控和协调,才能达到研发目标。研发体系中的管理是研发体系能否正确运转的保障。任何活动的主体都是人,研发也不例外,人是研发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人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也就是说研发体系的核心就是集成产品开发团队,因此,优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研发创新体系能否建成的关键所在。 图2 研发创新体系总体架构   研发创新体系的逐步实施和不断提升,可以分为5个层次,包括:规范化(标准化)、模块化、协同化、精益化和最优化,如图3所示。规范化包括产品研发设计和管理流程的规范化,以及产品零部件的规范化。模块化主要是用来解决满足前端市场的客户个性化需求与后段需要采用大批量生产来降低制造成本的矛盾。协同化是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产品的需求、设计、开发、采购、制造、总装、使用、服务等遍布全球,需要面向全球相关利益方的协同化研发。精益化是从系统化的角度,为产品的相关利益方创造价值、消除浪费。最优化则是在产品研发的开始,综合平衡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研发流程各个阶段、各个相关利益方,得到最优化的产品解决方案。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国防企业、少数知名国际品牌的民族企业,已经达到了规范化的层次,有的甚至开始涉及模块化和协同化。国际领先和优秀的跨国企业(例如:GE、Boeing、Siemens等),绝大多数已经到达了最优化的层次。 图3 研发创新体系提升层次    管理创新是提升我国工业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现代精益企业管理思想的涌现,是对管理创新最好的诠释。   精益企业管理由最初在生产系统的管理实践(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第一次提出“精益生产”概念),逐步延伸到企业的各项管理业务,也由最初的具体业务管理方法,上升为战略管理理念。精益管理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精益思维”(Lean Thinking)的理念和方法。“精益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已经有无数的实践证明精益企业管理模式是卓有成效的:库存大幅降低,生产周期减短,质量稳定提高,各种资源(能源、空间、材料、人力等)的使用效率提高,各种浪费减少、生产成本下降,企业利润增加。同时,生产技术、员工士气、企业文化、领导力等都在实施中得到提升,最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对于服务型企业而言,提升企业内部流程效率,做到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可以缩短从顾客需求、产生到实现的过程时间,大大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从而稳定和不断扩展市场占有率。推行精益企业管理模式,对于改造和提升我国传统工业企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精益企业管理模式的产生是管理创新的典范,而我国如何突破制造业目前的瓶颈,在继承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学习消化先进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探索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益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是我国工业企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服务创新是开拓我国工业企业持续发展的利润源泉   现代服务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焦点。服务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71%,中等收入国家达到61%,低收入国家达到4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中的份额也由1978年的24%左右上升到42%左右,服务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从1998年的26.7%提高到33.2%。然而,与发达国家乃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差距较大,这与我国服务创新能力不足有着很大的关系。   服务创新主要是指在服务过程中应用新思想和新技术来改善和变革现有的服务流程和服务产品,提高现有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范围,更新服务内容,增加新的服务项目,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最终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经济角度看,服务创新是指通过非物质制造手段所进行的增加有形或无形“产品”之附加价值的经济活动。从技术角度看,服务创新是以满足人类需求为目的的软技术的创新活动。从社会角度看,服务创新是创造和开发人类自身价值,提高和完善生存质量,改善社会生态环境的活动。从方法论角度看,服务创新是指开发一切有利于创造附加价值的新方法、新途径的活动。   服务创新主要有如下特点:   用户需求及社会责任是服务创新的主要驱动力;   服务创新往往需要用户的参与;   服务创新以组织创新为基础;   服务创新比较灵活,与产品相比更难控制和把握;   服务创新中包括一定的技术创新,更多的是以技术为支撑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界面、功能等非技术性创新。   在工业经济时代,我们注重工业创新的研究,明确工业创新是提高制造业绩效的重要途径。那么,在经济服务化时代,我们推断服务创新也必将而且正在成为决定经济绩效的主要因素。   在新世纪的经济环境下,服务经济因为其自身特点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显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为制造企业带来持续稳定的利润收入,很多大型制造企业中,服务经济环节已经成为了收入的中流砥柱。尤其在面临经济危机等一些经济不稳定因素的时候,服务在制造业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因此可以看出,如今的服务业,特别是制造业中的服务业已经从幕后走到了前台。   顺应时代潮流,许多大型制造企业为保持和提高竞争力,通过进入或兼并服务业等各种办法来整合原有的业务,发展自己的服务业,或者转变公司的发展战略,明确把提供服务作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GE已进入金融业为其客户提供贷款,并明确提出要实行由制造业公司转变为服务业公司的战略调整,将原有制造业务进行转移或外包;HP通过兼并服务型企业为客户提供从硬件到软件、从销售到咨询的全套服务;IBM已经成功地由制造型企业转型为服务型企业。   在成功转型的案例中,可以总结出服务型制造价值创造框架(如图4所示),从服务型制造价值网络分析入手,识别企业核心价值与顾客感知价值;从服务价值共创的角度,实现服务价值链重构,指导服务业务流程优化;通过利益相关者间的服务价值博弈,结合服务特征,实现服务收益管理,并形成产品服务系统的定价模型。 图4 服务型制造价值创造框架   对于中国的工业企业,经过改革开发30多年的努力发展和积淀,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大而不强”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依赖人力资源节约成本的优势也越来越受到威胁,而且长期发展与利润链的最底端迫使国内工业企业生存发展难度越来越大,原因之一就是服务业的支撑功能没有发挥出来,服务业对工业的“改造”功能和价值创造功能没有显现出来。不断进行服务创新,并且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对于国内制造业来说迫在眉睫。   从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角度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   面对我国社会对于研发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理论以及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国高校应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思想引领等方面,搭建相应的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人才师资队伍,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组织管理体制、运营管理规范等,争当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组织机构设置:建立学校层面的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中心、精益管理研究中心、服务型制造研究中心,整合面向研发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的价值链生态系统资源,形成科研资源优势互补、产学研用有效合作的创新基地。   学科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的“985计划”、“211计划”、“2011计划”的国拨资金,在“研发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学科方向,进行引领性的先期投入,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管理体制、绩效考核机制。   师资队伍培养:采用在国内外之间、在产学研用之间的“引进来、送出去”,组建面向研发、管理和服务创新产业链和生态链的复合型人才的师资队伍。   课程教学体系:面向国际学科前沿,围绕我国国民经济的“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发展战略,设置面向培养学生研发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综合能力和团队素质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彻底改变我国传统几千年以来的“填鸭式”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采用目前国际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启发式”教育方式,面向研发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建立引领性、实践强、团队型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学者小传   明新国,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研究所教授、博导。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标准化协会理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国际项目管理协会(PMI)中国区专家委员会委员。   1995年研究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3月至2005年6月受聘于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曾任Research Fellow、Research Scientist。2005年9月起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007年6月至8月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Visiting Faculty Fellow。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产品创新工程与管理、服务型制造/生产性服务/产品服务系统、精益企业与管理、物流与供应链(价值链)管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撰写和发表论文50多篇,被国外SCI/EI收录30多篇。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工业研讨会发表主题演讲、出任专题分会主席及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担任国际期刊《Concurrent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 Development》、《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s》、《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的国际编委会委员。 : 明新国 : : : 299 人次 : 0 人次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1 次阅读|0 个评论
非常规与常规科学研究发表策略
热度 2 benlion 2012-9-25 18:07
评论 -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616591.html) 《科学革命的结构》将科学的发展划分为2个大时期:非常规和常规时期,非常规是需要突破以往权威的学科发展时期,常规时期是一个学科的理论和概念、观点、方法等已经建立起来并产生了新的权威;所以,关键在于你的成果属于哪个阶段的研究。 权威刊物当然是科学权威把控质量 - 这个本身也是科学防止错误的重要机制,如果属于权威可以接受的论文当然首选这类刊物,一是很容易为科学界接受你的成果,二是能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或传播力(影响因子和高引用率等);但是,如果你的研究成果属于突破以往学科,那你在这个领域尚未为学术届接受之前投这些权威刊物,那就是自找墙壁去碰了。 个人的经历是:在这个难以被接受的非常规阶段只要有时间、地点等证据的发表就可以了,事后可在各种学术场合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通信等,甚至用互联网页等传播,只要是正确的研究,总会有一天这个学科或领域或研究等发展的时代将会到来。 对于技术来说,如果是重大技术发明,应该首先申请专利,是否再发表论文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如果首先发表了就失去了专利权。这同样也有个人经历,比如,转基因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我的文章在1994年-1997年已经发表,后来我看到有1999年之后国际国内的发明专利,有一些文字就来自我的文章;因此,其中,一些与已经发表的论文重复的部分实际上是权利无效部分。 - 名家:科学论文与科学期刊,信息与载体,合一而非同一。
个人分类: 2012|2093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中医药局: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西药加中药
热度 1 xuxiaxx 2012-9-17 09:39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不是开一点西药,再开一点中药就是结合,这不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 15日,在河北中医肝病医院举办的全国第七届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高级专修班暨全国首届李东垣学术思想研讨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做出以上表述。   据介绍,我国属于乙肝病毒感染高发区,全国约有1.2亿人成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现有慢性肝炎病人3000万人,每年死于乙肝相关性肝病为30~50万人,其中50%为原发性肝癌。我国每年用于治疗肝病的医疗费约1000亿元。   吴刚表示,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既是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产物,又为未来医学科学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形成了我国医学科学的优势与特点。特别是在治疗肝病方面,中医药在与西医药相互补充,维护大众健康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吴刚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不是开一点西药,再开一点中药就是结合。真正的中西医结合,是在传统医药学与西医西药融会贯通、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从发病的源头,在发病机理或病因病机上下功夫。 来源: http://zhongyi.health.sohu.com/20120917/n353318523.shtml
1080 次阅读|1 个评论
“少数决定多数,多数服从少数”
热度 1 hucs 2012-9-16 23:19
(转载) 科学发展砺雄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纪实 ( 转载 ) 吴邦国会见缅甸总统吴登盛 ( 转载 ) 温家宝与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通电话 ( 转载 ) 贾庆林参观中国农业科技十年发展成就展 ( 转载 ) 李长春会见第14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 ( 转载 ) 组图:习近平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 ( 转载 ) 李克强在宁夏考察时强调 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开发开放 ( 转载 ) 贺国强:加强和改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 ( 转载 ) 周永康:推动社会管理之路越走越宽 “少数决定多数,多数服从少数” 胡春松 在职博士 南昌大学 众所周知,“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决定少数”是一个常见的社会现象与规律。 然而,很多时候是“少数决定多数,多数服从少数”。这在现实社会中也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例如,一支足球队,队长或明星球员是全队的核心或灵魂式人物,影响并决定着一支球队的水平和或胜负。又例如,一 个国家或地区,少数主要领导对其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或走向起到关键作用。 同样,在自然科学中,尤其是生物医学领域,情况也往往如此。这似乎也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例如,在健康个体内,一个或数个基因的突变作用,往往可以导致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或癌症,甚至发展、形成 CDC 链 ( Hu CS, et al , 待发表) 。 因此, “少数决定多数,多数服从少数”既是一个社会规律,又是一个自然规律。 看来,先前普遍认可的“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决定少数”并不是一个定式。在很多情况下,恰恰相反。因此,我们思考问题、作出抉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作出分析和判断。而我们的研究工作和目标,就是要发现并确定那些起决定作用的少数或关键。 注: 作于 2012 年 9 月 16 日于南昌大学。本文入选: 《青春论语》( 待出版)。 ---- 《青春论语》 胡春松 在职博士 著 胡永新 校党委书记 审
个人分类: 博士研究|191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从转方式看科学发展
whyhoo 2012-9-3 10:49
这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中国经济减轻了对外需的依赖,增强内生动力,努力实现创新驱动。   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百姓,资源环境更好得到保护,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十年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全国上下的高度共识和积极实践,体现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定决心,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扩大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通过改善民生和推动 改革 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当前,欧债危机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然而小家电企业深圳艾美特电器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蔡正富却颇为淡定,不像国际金融危机刚爆发时心里没底。今年前七个月,虽然他们出口只同比增长了3.6%,但内销增长达11%,拉动整个销售收入增速达9%。   “‘内外兼修’是企业的理性选择。你以前没做内需市场,那今天一定要做,不然一定后悔。”蔡正富回顾艾美特过去几年从只做外贸转为内外贸并举的历程,深有感触。   正是扩大内需政策和经济形势变化,促成了艾美特的巨大转变,更使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下降,得以在低迷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作为一个大国,经济发展必须以内需为根基。国际金融危机使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2008年11月,中央果断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到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再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及随后在全国推广的家电、汽车下乡,扩大投资、提振消费双管齐下,使中国经济迅速在2009年实现了“V”形反转。   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外贸依存度从2006年67%降至去年的50.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83.9%升至104.1%。   “内需的强劲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的不足,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国际金融危机仍未结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很多新问题。如何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仍是重大课题。   “扩大内需正从应急式的政策性刺激,转向强化内生动力的制度安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宏观经济 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   日前,有关部委出台42项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实施细则。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认为,为各种所有制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要求推动垄断行业改革,以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要朝着这个方向做长期努力。   投资要优化结构,消费该怎样持久提振?在总结十年来中国发展新特点时,很多专家都谈到了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医疗、社保、教育等领域投入力度空前。例如,2003年全国医保覆盖面仅15%左右,而去年底超过了95%。这不仅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消除后顾之忧、提振消费的先决条件。   消费是中国经济最大潜力所在。姚景源认为,扩大消费根本上要靠收入分配改革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增加百姓收入,消除后顾之忧。“只要13亿多中国人有钱花、敢花钱,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不可限量的。”    节能减排成为强有力抓手,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最近从湖南长株潭地区调研回来,那里的巨变让他振奋。   作为长沙、株洲、湘潭地区两型社会建设方案组组长,他五年前第一次来到株洲清水塘工业区的重金属厂,烟囱林立,气味刺鼻,五颜六色的污水直接排入湘江。而这次再去,污水处理厂早已运转起来,湘江两岸正大规模推进森林公园建设。   作为国家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试验区,长株潭肩负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任,共计关停污染企业1017家,重金属排放削减率达一半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超过三成。曾“黑乎乎、灰蒙蒙”的株洲,炸掉了200多根烟囱,从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转变为国家级园林城市,显得“绿油油、水灵灵”。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是宏大主题,一定要有强有力的抓手。节能减排不仅可以破解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瓶颈,而且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迟福林点评道。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把经济结构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而节能减排就是牵动这一转变的“牛鼻子”。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各地频繁遭遇拉闸限电,这既是经济踏上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信号,又拉响了节能减排的警报。从这一年开始,国家大力清理整顿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此后,一场“壮士断腕”般的节能减排攻坚战打响了。   勇于自我加压,节能减排成为硬指标。“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并建立考核制度。这是首次把节能减排指标列入发展规划(计划),成为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   “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增设了两个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   经过不懈努力,2005年以来,中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1%,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16%和14%。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2年的41.5%提高到去年的43.1%。   日前,中央财政又出台了1700亿元推进节能减排计划。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指出,这有助于实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共赢。   “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资源环境透支问题的根本解决仍需要长期艰苦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任重道远。”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 经济学 家庄健认为。    科技创新正成为根本动力,在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中抓住机遇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7月1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签发了中国第100万号授权发明专利证书。   “发明专利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从过去的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而只有保护知识产权,才能促进技术创新,提升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田力普深有感触。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长期依赖的劳动力等低要素成本条件正在变化。日前,全球体育用品巨头阿迪达斯宣布将关闭在中国唯一一家自有工厂,引起广泛关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最近对东部一些企业进行了调查。过去5年这些企业劳动力成本年均提高15%到20%,而劳动生产率年均只提高8%到10%。长此以往,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会受到影响。   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的迫切需求。中央制定了大力鼓励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远之策,各地的企业纷纷积极行动起来。   “金融危机爆发进一步放大了产能过剩矛盾,但有技术创新作后盾,我们重点产品市场份额还有所提升。”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国清透露了企业逆势而上的秘诀。   技术地位决定市场地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拥有15名院士的科研队伍,成为企业发展最强大的动力。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研发成功,打破了国外对耐高温高压大口径厚壁特种钢管的垄断,给企业带来核电用无缝钢管大笔合同。   十年间,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增加。去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比2002年增长了5.7倍。   抢占科技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中央反复强调,紧紧抓住这样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7个重点发展方向。今年5月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   “IT产业风云变幻,科技创新时不我待。我们企业历史上的四次大发展,源于四次科技创新。我们把产品性能提高近10倍,成本降低80%以上,别人的产品还能有力竞争么?对整个中国经济而言,也是一样的道理。”通信技术领域自主创新起家的成都迈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花欣如是说。这家企业把每年超过10%的销售额投入研发。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中,国内工业化进程也正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的新阶段转变。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就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抉择。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对中国未来具有决定性意义。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以技术进步重塑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和包容性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冯飞强调。   (记者刘铮、王敏、安蓓、王攀、侯大伟) 原文见 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Macro/report/201209/t20120903_149739.htm
个人分类: 经济|9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孙政才:科学发展 加快振兴 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whyhoo 2012-9-2 09:48
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回顾总结吉林振兴发展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党的十六大以来吉林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最重要的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中央精神与吉林实际结合起来,着力在统筹上下功夫、在创新上求突破、在落实上见成效,从而摆脱了老工业基地举步维艰的困难局面,进入了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新阶段。    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明确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央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以来,吉林历届省委、省政府班子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突出关键环节,合力攻坚克难,振兴老工业基地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未从根本上得到破解,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结构调整任务较重,民生改善欠账较多、压力较大,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我们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和阶段特征,认为吉林正处在“三个关键节点”,即处在夯实基础、积蓄能量、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节点;处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关键节点;处在破除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快形成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关键节点。在这样一个爬坡过坎、充满“两难”的阶段,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经济与社会、总量与结构、发展与民生、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切实把中央精神和要求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特色城镇化、实施富民工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意见》,实施十大产业发展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动工作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实践抓手。我们确立了未来5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用好发展机遇期,妥善应对矛盾凸显期,突出“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强化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动力支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让城乡居民过上更加殷实富裕、自信尊严、充实快乐、和谐安全、舒适健康的美好生活。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动振兴发展的根本目的、衡量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    二、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   从根本上讲,老工业基地所有困难的根源在于体制机制不活,而这又是发展不够、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可持续造成的。抓住了“发展”,就抓住了吉林全部工作的“牛鼻子”。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方面迈出了新步伐。一是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投资出口良性互动。全面实施十大产业发展计划,做大做强支柱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突出抓好产业间、企业间相互融合、配套协作,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集聚度。二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农民为本”这个根本原则,牢牢把握“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的关键是收入问题这一主线,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全面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三是着力加快特色城镇化。统筹推进“三化”是实现吉林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希望所在,其中城镇化是事关全局的一篇大文章。我们准确把握正确方向,更多地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从减少农民、善待农民、提升农民、富裕农民的角度来谋划城镇化,更多地从发展新型工业化、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产业支撑的角度来推动城镇化,更多地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土地、资本、劳动等优化组合,促进资源、产业、人口等有效配置的角度来发展城镇化,突出加快长吉一体化、带动中部城市群发展,大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四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牢固树立“重视科技就是重视吉林的明天,投资科技就是投资吉林的未来”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和市场驱动并举,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五是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松花江水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10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等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把节能减排与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民生改善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新路子。六是着力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振兴发展注入强大活力、提供持久动力。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坚持市场化取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在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方面,坚持公平正义取向,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社会发展转型。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作为全省扩大开放的有效载体和改革创新的重要平台,加快形成以珲春为桥头堡,以延(吉)龙(井)图(们)为前沿,以长(春)吉(林)为腹地支撑,促进边境与腹地联动发展的格局。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民生是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抓住了民生,我们前进的方向就不会出现偏差。我们始终坚持把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不懈地抓好民生工作,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一是加快推进富民工程。稳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企业职工最低工资动态机制和政府、企业、工会三方面定期协商工资形成机制,连续3年大幅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二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统筹解决44.9万名厂办大集体职工和21.06万名“五七家属工”参保续保问题;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建立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政府扶持和体制改革两加强,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深入实施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送戏下乡、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四是着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把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住得温暖作为工作目标,全面推进“八路安居”工程,全省超过1/5人口的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大力实施“暖房子”工程,84.02万户、255.11万城市居民供暖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成为广受赞誉的民生改善工程、节能减排工程、环境提升工程和扩大内需、促进发展工程。五是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实际困难。连年大幅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圆满完成10年扶贫计划。    四、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基础,努力创造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   和谐稳定是民心所向、发展所倚、事业所需。我们始终坚持做到“五个必须”:必须树立一个理念,就是没有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毫无意义;没有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我们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必须强化一个意识,就是要知道“害怕”,懂得没有忧患意识、危机就会找上门来,没有责任意识、事故就会找上门来。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坚持重在预防,把事情想在前头、工作做在前头、问题解决在前头。必须坚持一个标准,就是千方百计做到事情要解决、情绪要理顺,把矛盾控制在初始、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必须严守一个纪律,就是要以铁的纪律,坚决防止发生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性事件、坚决防止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坚决防止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坚决防止发生大规模进京上访活动和重大个人极端事件、坚决防止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把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统筹起来谋划,把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联系起来推动,把社会管理与群众工作结合起来实施,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吉林特点、体现时代特征的社会管理新路子,全省改革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五、以党的建设为根本,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在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和制度的约束力上下功夫。我们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巩固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切实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到实践层面,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努力提升决策水平。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等活动,全面加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在全省开展帮扶困难群众、帮扶困难党员、帮扶薄弱基层党组织的“三帮扶”活动,帮助基层和党员、群众解决了一大批实际问题。四是加强作风建设。要求各级干部做到“胸中始终有大局,心里时刻有群众”,在“快、实、细、新”上下功夫,加快工作节奏,做实工作措施,细化工作组织,创新工作路数和办法。大力倡导紧密联系实际之风、务实重行之风、改革创新之风、艰苦奋斗之风、密切联系群众之风。五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求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一颗敬畏心、亮起一盏“红绿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农村重大事项民主决策、“三资”代理服务、勤廉双述民主评议干部三项制度。深入开展教育收费、医疗服务、高考考风考纪等专项治理。严格处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一批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我们感到,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和制度的约束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是我们党赢得群众信任,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基础和前提。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17/201208/t20120826_177720.htm
个人分类: 政治|1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天文学教育如何走出困境?
热度 5 baolintan 2012-8-25 10:46
刚从科学网上看了3篇帖子: 艾国祥院士:空间天文将迎来大发展(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8/268596.shtm ) 被边缘化的自然科学:天文教育陷“招生”困境(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8/268346.shtm ) 中国天文学须“独辟蹊径”(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8/268559.shtm ) 我觉得, 如果说要与国际接轨的话,我国至少应该在 50 所以上的大学开设天文学系,否则谈什么科学发展呢? 考虑我国实情,天文学系的设置应该在不同档次大学(如 985 , 211 ,一本、二本)之间有个合理的配置,让高考中处于不同分数段的考生都有读天文学的机会(中等考分学生中有许多也是很有科学潜质的)。同时,考虑到天文学需要比较扎实的数理基础,反对在档次较低的高校(如三本)开天文学系。 建议在我国有比较好的数学物理教学科研基础、同时又靠近天文观测条件较好地区的大学,如 兰州大学 、 西北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 等高校尽快开设天文学系。这些天文系可以招收一定数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科研带动教学,并为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开设天文学公共课,推动天文科普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各天文台、南京大学天文系和北京大学天文系应该同那些新开天文系的大学进行沟通,鼓励本单位毕业的博士到那些天文系去工作,并协调解决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等(这个是需要的,因为毕竟天文学是个不挣钱的专业,官方不去协调,那些校方就想不起来去关心),基金委也可以在基金支持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 应该相信,天文学的发展,眼前不一定能看到收益,长远必然会对强国有难以估量的推动力的。
6573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为纯科学呼吁
nuaazsj 2012-8-24 18:50
1883年8月15日,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1848-1901)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上做了题为“为纯科学呼吁”的演讲。该演讲的文字后发表在1883年8月24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并被誉为“美国科学的独立宣言”。 2005年《科学》杂志创刊125周年纪念时,《科学》杂志主编唐纳德·肯尼迪提到了 1883 年 8 月 24 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全文发表亨利·奥古斯特·罗兰 1883 年 8 月 15 日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发表的题为《为纯科学呼吁》的著名演讲一事,指出这是一篇美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经典文章,影响了美国科学的发展。 一百多年后重读罗兰的“为纯科学呼吁” 演讲,可以感觉到今日中国的科学发展与美国当年颇有相似之处。在当前我国科技界尚存在许多急功近利、浮躁浮夸以及学术不端行为等现象的情况下,罗兰先生的文章更是具有洞穿历史的警世作用。 为纯科学呼吁 A Plea for Pure Science 有时我们会被问及这样的问题:你最喜欢一年中的哪段时光?对我来说,春天最令人愉快,大自然从冷漠的冬天中苏醒,生命的力量又开始涌动。树叶生长、蓓蕾绽放,眼前的一切生机盎然,令人赏心悦目。在这大自然生命复苏的时刻,我们的心也为之狂喜。但是美景不会永恒,叶子会到达它的生命极限,花蕾盛开后就走向枯萎。于是,我们开始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这一切是否最终都归于虚无,或者它会带来丰硕的收成?      在它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也有着春天般无以匹敌的勃勃生机。森林被砍伐,城市被建立,一个伟大而强盛的国家在地球上被创造出来。我们为自己的进步而骄傲。我们为这些新生的城市而骄傲,仅仅在几年前,这些地方还只是美洲印地安人狩猎美洲野牛的地方。但是,我们必须记住现在只是我们国家的春天。我们的眼光不能向后看。无论叶子多么美丽、花儿多么鲜艳、它们生长的速度多么令人惊叹,但叶子毕竟是叶子,花终究是花。我们更应该向前看,去发现这些繁荣的结果是什么,收获的机会是什么。如果我们及时地这样做,那么我们也许能发现那些威胁果实成熟的害虫,或者看到收获正因缺水而受到摧毁的贫瘠之地。   1 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      我应邀在今年AAAS年会的物理学分会上作报告。我乐意在这个题目上讲让你们高兴的事,我乐意向你们列举我的同胞们在此领域所取得的进步,他们为认识宇宙的秩序而付出的高贵努力。但是,当我走出去收集等待收割的谷物时,我发现的却只是杂草。杂草丛中散落着一些鹤立鸡群的高贵谷穗。但是,它们是如此之少,以至我发现我的大多数同胞并不了解这些现状,还以为他们有一场大丰收,而实际上最终等待他们收获的不过是杂草。美国的科学只存在未来,它没有今天和过去。在我这个位置上的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做些什么才能创造出我国的物理学,而不是把电报机、电灯和其它的便利设施称之为科学。我并不是想低估所有这些东西的价值,世界的进步需要依靠它们,成功发明这些东西的人应该受到世界的尊重。但是,虽然一位厨师发明了餐桌上的一道新鲜的美味佳肴,使世人在某种程度上享受到了口福,但是,我们并不会尊称他为化学家。但是,人们将应用科学与纯科学混为一谈并不是罕见之事,特别是在美国的报纸上。一些卑微的美国人偷取过去伟大人物的思想,通过这些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自己富裕,他们得到的赞美高于那些提出这些思想的伟大原创者。如果这些原创者思想中有一些庸俗成分,他们早就可以做出成百种这样的应用。我时常被问及这样的问题: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哪个对世界更重要。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在科学上)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 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我们现在只是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 然而,我们的国家也正处于同样的状况。不过,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因为我们获得了欧洲世界的科学,并将它们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就像接受从天空中落下的雨水那样理所应当地接过这些科学知识,既不问它们究竟从哪里来,也没有感激为我们提供这些知识的伟大、无私的人们的恩情。就像天堂之雨一样,纯科学降临到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的国家更加伟大、富裕和强壮。      对于今天已经文明化的一个国家来说,科学的应用是必需的。迄今为止,我们的国家在这条路上走得很成功,因为纯科学在世界上的某些国家中存在并得到培养,对自然的科学研究在这些国家中被尊敬为高贵的追求。但这样的国家实在稀少,在我国,希望从事纯科学研究的人必须以更多的道德勇气来面对公众的舆论。他们必须接受被每一位成功的发明家所轻视的可能,在他们肤浅的思想中,这些人以为人类唯一的追求就是财富,那些拥有最多财富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每个人都理解100万美元的意义,但能够理解科学理论进展的人屈指可数,特别是对科学理论中最抽象的部分。我相信这是只有极少数人献身于人类至高的科学事业的原因之一。人是社会动物,他们的幸福感非常依赖于周围人的认同,只有极少数的人有勇气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在乎所处的环境。过去的人们比现在更为与世隔绝,一个人只和少数几个人交往。因此,那时的人们有时间创造出伟大的雕塑、绘画和诗歌。每个人的思想都可以相对自由地追随自己的想法,结果就成就了古代大师们伟大、非凡的作品。今天的铁路、电报、书籍和报纸将世界各地的每个人联结起来,他的思想不再是个人的,不再是独立和独特的,它要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并依赖于外部世界,因此在极大的程度上失去了原创性。按照今天的标准,过去的天才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可能都非常贫乏,周围弥漫着傲慢的建议告诉他如何使其外表与自己的身份相符。他从来没有新想法,但他至少能吸收他人的思想来填充自己苍白的精神世界。所以,这位过去时代的天才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比别人高得太多而不为世人所尊重:他的思想被裁剪成标准形式,所有新生的分支被压制,直到他不再高于他周围的人。从此,世界通过这种过多的交流降低到同一个水平。过去的陆地拥有我们今天无法欣赏到的高耸入云的大山和幽暗的深谷,它们安静、平和,构成了伟大壮丽的陆上风景。如今,深谷被填充、高山被削平,随风起伏的麦浪和冒烟的工厂成为大地上的风景。      在普通人看来,这是好的变化。较之以往,人们的生活更快乐,精神状态更好。但我们失去了高山赋予的气势。我们厌倦平庸,这是我们国家所遭受的诅咒。我们厌恶地看到我们的艺术家只为金钱而工作,并且恳求国会保护他们以避免外国人的竞争。我们厌恶地看到我们的同胞从国外获取科学,然后夸耀他们在这里将其转化为财富。我们厌恶地看到,我们的教授因追求应用科学而不是纯科学从而损害了教授的声誉,当整个世界有待研究时他们却麻木不仁,当整个宇宙的问题有待解决时他们却袖手旁观。我们希望这个国家在平庸之上尚有更崇高和尊贵的东西,一座高山也能让风景不再是单调沉闷。我们被奥秘所包围,大自然赋予了我们情感去享受这些奥秘,赋予我们理智去揭开这些奥秘。大自然呼唤着我们去研究它,我们更好的感悟力也促使我们走向这同一方向。   多少代人来,只有少数学习科学的学生将对自然的研究珍视为最崇高的追求。无论富裕或者贫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自然及其规律充满热爱。世界因科学的应用而带来的进步应归功于这少数人,但他们中只有极少数曾从世人那里得到他们应有的回报。   法拉弟(Faraday Michael,1791-1867,英国物理学、化学家,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提出相应理论,后被麦克斯维和爱因斯坦进一步发展)是所有电光机器、电气铁路、电力传输等基本原理的伟大发现者,尽管整个世界因他的发现而富裕,但他却死于贫困。这也是今后一段时期中跟随他脚步的人必将面对的命运。      但是,未来还是有因纯粹热爱而研究自然的人,以前人们未曾获得过的更崇高的奖赏在等待着他们。我们已经开始追求科学,站在门槛上想知道里面究竟有什么。我们通过重力定律解释了行星的运动,但是谁将解释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两个相隔数百万英里的天体彼此相向运动呢?      今天,我们能够非常容易地测量电量和电流,但是我们有方法来解释电的现象吗?光是波动的,但我们知道波动的是什么吗?热是一种运动,但我们知道运动着的是什么吗?普通物质随处可见,但是谁探究出了其内部组成的奥秘呢?      所有参与工作的人都有机会,竞赛已经开始。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在不确定的时间里,用最优秀的头脑做出最好的工作。      当其它国家在竞赛中领先时,我们国家能满足于袖手旁观吗?难道我们总是匍匐在尘土中去捡富人餐桌上掉下来的面包屑、并因为我们有更多的面包屑而认为自己比他更富裕吗?但我们忘记了这样的事实:他拥有面包,这是所有面包屑的来源。难道我们卑贱如猪,认为谷粒和谷壳的价值比珍珠高得多吗?如果我对时代的认识是正确的,那么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满足于我们低下的地位。目标低下使我们几乎变成了瞎子,但这是可以恢复的。在一个新国家中,生存的需求是首先需要关注的事情。亚当受到的诅咒降临到所有人身上,我们必须自己养活自己。      但是,让整个世界更轻松地生活是应用科学的使命。我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它阐明了应用科学在世界上的真实地位。在蒸气机时代的早期,一个热爱阅读甚于工作的男孩获得了一份工作,他的职责是在每次引擎运动时开关阀门。男孩的阅读被他的工作所打乱,他很快发现通过将阀门与引擎的活动部分联结起来,让活塞的运动带动阀门的运动,他就能从工作中解脱出来。这个故事说明需求是发明之母,所以我认为人类真正的追求是智慧。对自然所有分支的科学研究、对数学的研究、对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研究、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所有这些事业的培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高贵的事业,它们是人类最高级的职业。对有更高理想的人来说,商业、科学的应用、财富的积累是一种诅咒,但对世界上那些没有能力从事和鉴赏崇高追求的人来说,却是一种祝福。    2 教授的职责是促进科学进步      随着科学应用的日益增加,生活变得越来越容易,购买仪器所必须的经费也不难获得,追求生存之外的其它东西成为了可能。      但是,在能够更多地从事纯科学之前,精神品质的培育应该与国家财富的增长平衡。通过合法的专业工作,成功的雕塑家或画家自然能够获得财富。对小说家、诗人和音乐家们来说,职业成功就意味着财富。但是,科学家们和数学家们却从未有过这种对工作的动力:他们必须通过做其它工作如教学等来维持生活,只能将业余时间奉献给对科学的追求。通常情况是,因为所挣得的薪水少得可怜、因为仪器设备和资料文献的匮缺、因为他们所处的精神环境,而更重要的是因为生活理想不高,他们被迫将自己的业余时间花在给应用科学或其它增加财富的手段上。那么,我们该怎样兑现对那些少数人中的少数人的尊敬呢?尽管也面临所有这些现实困难,他们仍然坚定不移地认定目标,持之以恒地从事纯科学研究,给这个世界最珍贵的贡献,他们创造的伟大知识丰富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当这些知识被应用到物质生活时,成千上万人的生活更加富裕,我们中的每个人都受益于此。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拥有从事纯科学研究所需的所有设施,他们拥有丰厚的薪水以及每一件工作仪器,但却全力投入了商业性的工作,他们到法院作证,去做其它可增加现有丰厚收入的工作。如果这些人放弃教授的头衔,而冠之以化学顾问专家或物理学顾问专家的称谓,那么他们是值得受到尊重的。我们的社会确实需要这样的人。但是,如果一个人拥有最著名大学的教授席位,而他的精力和能力却用在科学知识的商业化应用上,他以尊贵的身份出现在社区,在报纸又成为科学的解释者,那么这对他和他所在的学院来说都是一种耻辱。这是对其所在科学事业的致命打击。给他以恰如其分的称谓,他马上就会成为这个社会中有用的一员。将一个按规则并能以身作则培育科学的人放在他的职位上,结果会多么的不同!那些正在世上寻找生活目标的年轻人,看到他们眼前这个高尚和高贵的人生,他们就会发现世界上还有比积累财富更为尊贵的东西。于是他们就愿意将生命奉献给相同的事业,他们就会尊重那些将他们引向更高境界的教授,这一境界是他们通过其它途径所不能企及的。      我并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被误解。因发明而获得财富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从事商业化的科学工作并不是一件有失体面的事。但是,纯科学应该是具有教授职位的人的追求目标,这个目标之伟大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我们生活的目标是追求财富,那就让我们诚实地从事商业,与他人竞争财富。但是,如果我们选择了我们认为更崇高的事业,那么就说到做到,无论贫富都随遇而安,二者都不能改变既定的追求。      教学工作会消耗大部分精力,这也是绝大多数在教授职位上不进行任何科学工作的人的一个借口。但是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很少本国教授所承担的教学或演讲工作像德国教授那么繁重,后者却以在科学期刊上发表详细阐述、精心写作的论文而著名。我自己也肩负教育工作,深知这意味着什么。然而,在这里我仍然坚持认为:只要您愿意,您就会找出时间来做科学研究。但是,在这里我们依然无法逃避这个国家的诅咒:平庸。我们的学院和大学很少寻找有声誉的一流水平人士,我甚至听说过这样的事,一所知名学院的董事曾经声称教授不需要做研究,因为这是浪费时间。我高兴地看到在该学院的优秀科学家的呼吁下,该董事会的大多数董事都不认可这位董事的观点。      毫无疑问,教学工作是重要的。一位成功的教师应该受到尊重。但是,如果他没有引导学生向最高方向努力,难道他不该受到谴责吗?我们国家的绝大多数纯科学都是在大学和学院中进行的,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些大学和学院的状况。首先我们看看现状是怎样的。    3 什么样的机构才称得上大学      有一位人士,我们可能会称他为罗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英国作家和艺术评论家,他认为伟大的图画应是能够给观赏者以伟大的思想)的实际追随者,他声称在这个国家里他拥有船长、上校和教授等多种头衔。这个故事真实与否并不重要,但我们都知道我们同胞们的习惯是对此没有原则性的争议。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有的人既是船长又是上校,又是教授,因此所有的人可以这样。这个逻辑是决定性的;相同的逻辑也适用于了我们的中小学、学院和大学。我手上有一份教育专员在1880年写的报告。根据这份报告,我们国家有380或者400个左右的机构称自己为学院或大学!我们或许可以借此声称我们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拥有大学的数量比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总数还要多。事实足够明确,整个世界也基本上很难有能力支持如此多的一流大学。它们一窝蜂地出现,平庸的诅咒一定会降临到它们身上。它们必定是一群蚊虫,而不是自诩的雄鹰。深入的分析将证实这一观点。约有三分之一的这些机构渴望被称为大学。我需要指出的是,一个只有2名教授和18名学生的机构也称自己是大学。而另外一所“大学”有3名教授和12位学生!这些例子并不罕见,自称为大学的小型机构和学校的数量相当高。很难从这些学校的统计数据决定它们的准确地位。极端的情况比较容易处理。谁能怀疑一所拥有800名学生和70名教员的机构会比拥有10或20名学生、2名或3名教授的学校要高出一个等级呢?然而,这并不总是对的。我知道的一所拥有500多名学生的机构,按我个人的标准来看不过相当于一所高中。统计数据有或多或少的缺陷,如果我仔细推究的话会有更多的弱点。我列举出下面的数字: 1)在330所自称为学院或大学的机构中,其中218 所机构的学生数在0到100之间, 88所机构的学生数在100到200之间,12所机构的学生数在200到300之间, 6所机构的学生数在300到500之间, 6所机构的学生数超过500;2)在322所自称为学院或大学的机构中,其中206所机构的教员数在0到10之间,99所机构的教员数在10到20之间,17所机构的教员数在20以上。      我们也许能够通过学生的平均年龄了解这些机构的地位,以及实现真正的大学理想的方式,这些统计数据是可以获得的,也或者它们已经存在。学生与教师的比例数据也会有所帮助。所有的这些方法都只给出这些机构现有地位的大概情况。但还有一种方法可解决这个问题,这会很准确,但只限于告诉我们该机构可能的潜力。我指的是这个机构的财产。在估计财产时,我没有纳入土地和建筑物的价值。因为好的工作既可在宫殿中做出也可在陋屋中做出。我用研究机构的运转性经费作为估算的标准,我发现:234所机构的低于50万美元;8所机构的在50万美元 —100万美元;8所机构的在100万美元以上。      不容置疑,世界上的高等教育机构都不可能自己养活自己,这是一个再清楚不过的事。通常的情况是,一个学院教育一位年轻人的成本远远高于他所交的学费,成本一般是学费的3到4倍。教育的层次越高,这个比例就会越大,一所最高等级的大学只能期望学费占其收入的一小部分。因此,在所有事例中,我所用的方法都给出了可能的真实性。根据这些数字,只有16所学院和大学的投入金额达到或超过了50万,其中只有一半的基金达到或超过了100万。后面这个数字对一所学院来说也是非常小的;在世界上将一所经费不足100万美元的机构称为大学,实在荒唐。然而,我们有100多所这样机构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滥用了“大学”之名,但实际上它们中的大多数是值得尊敬的学院。其中那些值得尊敬的学院获得的捐赠还有望增加,这是它们应得的,也许长久以来它们还一直在为自己的不幸称谓而自责。      但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一个社区呢?它将大学特许状颁发给只有2万美元捐赠经费、2名所谓的教授和18位学生的机构,或者有3名教授、12名学生、捐赠经费只为2.7 万美元的机构,而且绝大部分经费都花在大楼上。此外,还有相当多的类似机构,有16所机构只有3位或更少的教授,更多机构确实只有4-5位教授。      这类的事实只会存在于一个民主的国家,它所自豪的是将所有的东西都降低到同一层次。或许我可以这样说,这类事情只可能存在于这样一个民主国家的早期,因为明智的公众很快就会发现:一个错误的称谓并不能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这一真理才是我们应该告诉这个国家的青年人的最为重要的事情。      人们也许会争辩说,所有这些机构在教育方面都做出了好工作;许多负担不起学院和大学费用的年轻人在这里接受教育。我并不反对教育,虽然我相信调查会揭示出这种说法之荒谬,但这种说法并不是我要反对的。我所反对的是降低我们国家年轻人的理想。要让他们知道他们正在上的是一所学校而不是一所大学;要让他们知道学校之上是学院,学院之上是大学。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只接受了一半的教育,他们与世界上的一些人相比如原子般微不足道。换句话说,他们应该被告知真相。      也许也有一些小型机构有较高的地位,特别是那些新建的机构,但是谁也不怀疑,在我们那些自称为学院或大学的机构中,至少有三分二是名不符实的。每一个这样的机构都有所谓的教授,但事实证明他们至多称得上是一般教师。为什么不这样称呼他们呢?教师是一个受尊重的职位,但这个职位不会因一个假定的错误头衔而变得更为崇高。而且,头衔越多、越容易获得,它就越没有值得追求的价值。当一个充满精力、能力或者是天赋的人所得到的头衔和薪水与一个只有很少知识的普通人相同时,而后者教书的原因不是他能够胜任这一工作,而很可能是因为他没有能力在商业上与别人竞争,那么我会说,鼓励一流水平的人成为教授的动力之一就不复存在了。      当教授职位的工作和能力有明确要求时,当教授被要求要跟上所在领域的发展并要尽全力促进领域的发展时,而且当他是因这些原因而被选出时,那么教授就是一个值得为之努力争取的职位,成功的竞争者就会得到相应的尊重。骑士精神促使法拉弟将生命奉献给对自然的研究,这一精神也将激励少数高贵的人们将他们的生命奉献给科学事业。但是,如果我们希望在科学界培育这种最高级的人才,那么我们必须向他们展示一个他们值得之出付出的事业。      在某种程度上,詹妮•林德(Jenny Lind,1820-1887,瑞典女高音歌唱家,1850-1852年间在P.T.巴南的安排下在美国作巡回演出)可以用她美妙的歌喉在她出生的小村庄中培育这种文化,但谁能期望她在世界各地开音乐会而一无所获呢?如果她有这样的愿望,她又应该如何具备这样的能力呢?对科学家来说也是如此,无论他有什么样的天赋,在他竭尽全力工作之前,他必须拥有仪器、图书馆,和生活所需的恰当、受人尊重的薪水。要促进所有高级学科的真正进步,有些东西是必须的,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更多的事情也是必须的。在这个国家中,并不是那些拿最高薪水、并在最富裕的大学拥有职位的人最大程度地促进了其所在学科的进步。那些拿最高薪水并拥有教授职位的人今天所做的事绝对不是纯科学研究,而是科学知识的商业应用,目的是增加他们已经很高的收入。如我之前所说,在恰当的职位上做这种追求是值得尊重的,但是教授的职责是促进科学的进步,他应该向学生和世界展示一个完全、真实地献身科学的榜样,告诉他们生命中还有更崇高的价值。货币兑换者常常是受人尊重的人,但是(耶稣)曾经严厉地谴责他们在教堂的大厅中进行交易。      财富不能成就大学,大楼也不能。大学是由教授和跟随他们学习的学生们构成的。大学是少数学生能够踏入的最后和最高一步。之后,他走向世界,他在大学里有意或无意感受到的理想会影响他今后所能达到的高度。如果他跟随的教授在其职业中一直处于很高的地位,自己又有崇高的理想;如果这些教授认为促进所在领域的进步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工作,并因其智慧而受到全世界的尊重,那么这位学生就会被引向最高处,甚至在他今后的一生中他都有更高的理想。但是,如果这位学生被一些当时所谓的好老师所教育,这些老师所知道的只比学生多一点,并常常被学生超过甚至轻视,那么没有人会怀疑这位学生的品味低下。这位学生发现只要他稍加努力,他就能超过他所在的大学中拥有最高荣誉的人;他开始认为自己是一个天才,工作的动力随之消失了。旁边的小土丘让他感到自己是一个伟大的人,但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他无法比拟的大山。      一所大学的老师队伍中不仅要有伟大的人,而且还要有无数的各类小教授和助理,并要鼓励他们从事最高级的工作,不为别的原因,而是为了鼓励学生们要尽他们最大的努力。      但是,假如这位教授有高尚的理想,拥有大而且高级的大学所给他掌握的财富,那么,他就有充分发展其才能的机会。      在我们物理科学中尤其如此。在物理学和化学的早期时代,许多基本的实验都能够在最简单的仪器上完成。因此我们发现,渥拉斯顿(Wollaston William Hyde,1766-1828,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1803年发现了钯,1804年发现了铑)和法拉弟的名字总是被当作是基本上不需要任何设备做研究的名字而被提及。是的,现在仍然可以用最简单的设备做很多事情;除了完全不胜任者,没有任何人会因为缺少设备而停止工作。但是现实却是这样的,只有当一个人不仅拥有完整的实验室,而且还有一位可以为他支付每一个实验费用的朋友时,他才可能自由地在所有的化学和物理学科中做研究。物理系中最简单的部门如天文学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装备完善的天文台,研究人员基本上什么都不能做,而且如果没有经费聘请一批实施观测和计算的助手,这一切也是没有用的。我们国家拥有许多非常好的天文台,然而,相比而言所做的工作太少了,如果将财富集中,也许可以有一个更有效率的天文台,而且将会证明这对天文科学发展更有利。相反,这些经费分散在六、七个地方,仅能够为附近地区人们提观测月亮的望远镜。在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国家要在科学上站住脚,那么对她来说至少有一个问题是重要的。下面这个故事是我从报纸下剪下来的,它能说明问题的本质:      “Arunah Huntington是一位古怪的加拿大人,他留下20万美元的遗产计划分给佛蒙特地区的公立学校,但他为这些学校做的事情却基本上没有一点实用价值。每所社区学校获得了微不足道的10美元,这对教育事业的提高没有一点作用。”      没有人会怀疑这笔遗产的使用是愚蠢的,也没有会怀疑在我们的国家布满观测月亮的望远镜并将之称之为天文台的做法是愚蠢的。将这些财产集中在一起会多么好,从而建立一个第一流的天文台和天文研究所。      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在我们400多所学院和大学中,有部分机构对知识的热爱程度足以将它们彼此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更大的机构?有没有这样的可能,部分机构出于对真理的挚爱而要求用恰如其分的名称来称呼自己?我担心没有。因为在美国人的心中,期望与赌博的欲望被混为一谈,除了它们的名字不同之外,每个机构都在混沌中昏睡,期望时间的流逝能带来繁荣昌盛。尽管其中的许多人都受到宗教的影响,并被教导要讲真话,他们接受的教训是:为了被召唤到更高处,他们应该选择桌上更低的位置,也不要因被贬入更低的位置而觉得有失体面。但是我们的这些机构却将自己推到桌上最高的位置,也许很难让他们从位置上走下来。      但是,有没有可能改变公众的观点呢?让他们知道世界上找不到一所捐赠基金少于100万美元的学院,也找不到捐赠基金少于300万或400万美元的大学。我从教育委员的报告中得知这种变化已经开始;走向大研究机构的趋势在增加,拥有大名称的小机构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繁殖之快,令人担心,而东部已经着手迎接大型的大学到来。      1880年,这400所学院和大学的财产总值约为:建筑物4000万美元,运转经费4300万美元。这足以建立1所资产为1000万美元的大型大学、4所资产为500万美元的大学、26所资产为200万美元的学院。但是这个设想不可能成为现实。政府的拨款是不可能的,因为理想的大学绝不能允许政治权术掺和进来。      1880年,所有学校和学院获得的私人捐赠总数约为550万美元,尽管其中一项为125万美元,但这个数目还不是那么巨大。这样看起来,每年的捐赠数会达到500万美元,其中一半以上给了所谓的学院和大学。将这些遗产集中起来足以产生一个立竿见影的结果,但这样做非常之难。但这些数字表明:慷慨给予是美国人最优秀的品质,这个国家所需要的将会在将来的资金中得到支持。我们必须要让这个国家感觉到对研究和纯科学的需求。我们必须要让那些完全献身科学的人们活着,所有的人都看到我们争取钱,但并不是因为要依靠慈善施舍懒惰度日,而是为了这样的一个事业,较之于其它任何学问,这个事业在知识上和物质上已经并将更多地促进世界的进步。我们必须这样生活,以消除那些损害了职业尊严的高位者的影响,或者是那些让自己轻松过日子却没有为其所代表的学科做一点事的人的影响。让我们在目前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做一切可能的事情。今天,我们中没有一个人拥有完全适合的位置,足以让他充分发挥能力、允许他做最好的科学。所有的人都有困难,但我不相信环境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如果一个人对研究有一种直觉,它总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但是,环境也许会将它带上新的征途,或许会给它以哺育,否则它可能会在含苞待放时死去,而不是像现在繁花盛开并结出完美的果实。      美国人在小事情上不缺乏发明和创造,当同样的精神被用到知识和对科学的热爱上时,它就会变成研究的精神。受限于自己的电学知识和对其规律的认识,电报员自然会将他的注意力用到如何提高他所知道的电学设备的性能上,他的研究将局限于他的知识范围,以及他知道的简单规律。但是,随着他的知识的增长,他面前的天地会越来越宽,因为他学了相关题目的数学理论,光的电磁理论也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成为他日常的伴侣。电报装备在他的手中成了他的一个玩具,他发现新东西的努力成为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等到一个人精通了科学后再努力去促进科学的进步是没有用的:他必须站到前沿,这样他的努力才可能在竞争中被分辨出来。而且,我也不相信一个没有促进科学发展愿望的人能够通晓所有的科学学科。在学习已有的知识时、在阅读科学期刊时、在讨论目前的科学问题时,一个人可能激发出工作的冲动,甚至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情。追求已有知识的精神会促使他去探求那些未知的东西。我可以这样说,除了著名的研究人员外,我从未见过一个对我所在领域有彻底认识的人。我遇见过这样人,他们说得很好,我也时常问自己他们为什么不做一些事情。进一步了解这些人的本性让我发现他们拥有的知识是多么肤浅。我再也不相信这样的人,他们说只要愿意他们就能做某些事情,或者只要有机会他们就做某些事情。他们都是冒牌货。如果真实的精神的确存在,无论环境怎样它总会显现出来。      如我之前所说,从事纯科学的研究人员通常都是一位教授。他必须在教学的同时也做研究。近年来人们也在讨论这样的问题,即研究与教育两个功能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更好呢还是分开更好。绝大多数人认为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有益于研究的精神,而不是别的。我自己认为确实是这样的,我自己不愿意中断每日的讲课。但一个人不能超负荷。我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许多情况下可以增加助手,既为教学也为做研究。一些人天生有更多的主意,超出他们的双手能够实现的限度,如果没有为他们提供额外的助手,世界就会失去很多珍贵的东西。生命是短暂的:时光飞逝,晚年很快就会来临,一双手所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有哪一种商店或工厂是靠一个人的手做所有的工作呢?在自然界中有一个即使民主也不能改变的事实是:人是不平等的,一些人有(聪明的)大脑、一些有(灵巧的)手。对平等的空谈不可能推翻这些自然的规则。      在这个国家里,我没有发现一个机构设有直接辅助研究的助理。那么为什么不这样做呢?甚至缺乏助理教授和其它各类助理来帮助教学,也是非常明显的问题,这类问题必须得以补救。      还有许多物理学问题,特别是那些一个人无法完成的需要精确测量的工作,要完成这些工作需要配备精良的设备和完整的助手队伍。比如,雷诺有关气体和蒸气定律的实验,是30年或40年前在法国政府的协助下完成的,他的发现已经成今天的标准。尽管这些实验着眼于对蒸汽机的实际计算,但它们在进行的时候考虑了应用之外更为广泛的问题,因此在理论上也极为有用。此外,如果没有人捐赠天文台,天文学能有什么成就呢?通过这些手段,天文学已经成为物理学中发展最完美的领域,当然天文学的简洁性也使它理应如此。毫无疑问,我认为整个物理学的其它分支的类似机构,都会能取得同样的成功。就像捐赠的天文台促进天文学一样,一个经费充足、配备有教授和助手队伍,以及能够建造新设备的机械工厂的大型、装备完善的物理实验室,同样能够促进物理学的进步。但是,这种实验室不能草率建成。它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担任实验室负责人的物理学家,他要制定计划,并通过实际的工作来启动研究。这样的人总是很稀少,而且不一定总能找得到。当一个实验室成功启动后,其它的就会跟进,毕竟模仿不需要什么智慧。      我们不可能每次都想当然地得到适合的人,但必须对任命方法进行仔细研究,以保证能够具有很好的平均水平。毫无疑问,任命必须由能够判断每位候选者最高水平工作的科学团体来决定。      如果有任何普通的因素会加入进来,那么选出的人或者只是对科学有一定了解的人,或者就是在科学的边缘有所涉猎却会以最夸张的方式展示自己小小发现的人。我们所需要的是有深度的人,他对物质科学具有深刻见解,能够分辨什么时候能够给科学进展以最关键的一击。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我所描述的这种伟大的物理实验室。但是,天文科学在获得捐赠方面从来都没有什么困难。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认可天文台的价值,因为天文学是最简单明了的科学学科,很快就能拥有精致的仪器和昂贵计算,这是促进天文学发展所必需的。物理学天地是如此的辽阔,以至到今天研究人员们还能发现许多可以做的事情。但是情况并非总是如此,现在已经到了需要建造大型实验室的时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国家是起领导作用呢,还是等着让其它国家走在前面?未来肯定会建立这样的实验室,但问题是什么时候建以及如何建。      几个研究机构正在设立物理实验室。它们主要将用于教学,可以想象其中绝大多数实验室只可能产生出很少的工作。但是它们显示了进步,如果这方面进步速度如其它方面的一样快,那么我们就能够想象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巨大的变化。    4 在科学协会中紧密联系起来      如前面所讲,人们总是受到所接触的人们的认同的影响。我们不可能立即按有利于我们的方向改变公众的看法,而且,我们必须努力去引导公众而不是被它所指导。因为从事纯科学的研究者是先驱,他们不可能在城市和已经文明化的社会中徘徊,他们必须一头扎入未知的森林,攀登迄今无法涉足的高山,在那里俯览希望之乡的美景,这是科学许诺在未来给我们的乐土,这片土地不仅流淌着奶和蜜,而且赋予我们更好和更伟大的思想来认识这个神奇的宇宙。我们必须创造出有利于我们的公众舆论,但并不需要一定从一般大众开始。我们必须满足于站在一旁,看见世界的荣誉在一段时间里给予水平在我们之下的人;我们必须从自我良心的认可中,以及从极少数有能力评判我们工作的人们的赞许中得到更良好的满足,而不在乎整个世界在说什么。我们要将目光投向整个世界的物理学家,而不是本城或本国的物理学家,看看他们是怎么赞美或指责我们,赞美让我们受到鼓励,指责则刺激我们重新努力。无知者的赞美对我们有什么用?让我们像正在做的那样,在我们的科学协会中紧密联系起来,在追求我们喜爱的研究中彼此相互鼓励。我们知道世界需要时间才能承认我们的服务,我们也知道我们组成了人类进步最重要的力量。      但即使在我们的科学协会里,危险离我们还是很近。当协会的平均素质不高、当最高的荣誉给予平庸之辈、三流水准的人被树立成榜样、微不足道的发明被夸大为科学发现时,这种协会影响就是有害的。一位参加这种协会会议的年轻科学家很快就会得到被歪曲的思想。在他的思想中,小土丘就是高山,高山反而成为小土丘。在他的头脑中,小小的发明家或当地的某个地方名人会比国际上的科学领袖还高不可及。他就会用小土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对自己状态感到满意,但他不知道与真正的高山相比,他不过如原子般的大小。或许,当他老的时候他会明白这一点,但为时已晚!如果在他起步之初他就看到了高山的雄伟,那么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至少会在其成长过程中就会一直受到激励努力向上。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天才,但至少我们能够将他们指引向我们身边的天才。我们自己也许无法从科学获得太多的好处,但我们可以有崇高的理想,并将它们逐渐渗透给我们接触到的人们。为了我们自己的幸福、为了我们国家的福祉,为了全世界的利益,我们应该形成一套能够真正衡量人或事的价值和地位的评价体系,在我们的头脑中把所有高尚、有益和高贵的思想放在前面,把所有对科学发展重要的东西放在前面,高于那些平庸的、低级的和琐碎的东西,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人们总是说,一个人有权有自己观点。对于在荒岛中生活的人来说这种说法也许是对的,因为他的错误只会影响到他一个人;但是当他的话是用于教导别人时,特别是他的观点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时,他就必须对他在判断或事实方面的所有错误承担直接责任。他没有权利将一个小土丘当作是高山,也不能这样去教学生,就正如他不能认为地球是平的,并用这一观点来教学生一样。我们所发现的科学事实和规律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每个研究人员的科学成果的重要性也是不一样的。一件事比另一件事更伟大,我们没有权力忽视这个秩序。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被正确地引导,我们的努力才会朝着最高的方向。      因此我们应该看到,这个国家还没有第一流的物理学家,我们必须到其它国家去寻找这个领域的领导,在他们创建出美国科学或者为世界科学做出贡献前,我国少数杰出的人物必须从无到有得到更多的财富支持。      但是,让我回到科学协会的题目上。美国科学有最棘手的问题需要处理。有太多的地方学会被冠以大而不当的名称,每个学会都有自己的知名人士,他们有特权将他在早晨散步时发现的某些多出一支脚的螃蟹描述为无价之宝。我们也有一些科学学会,在求知方面在当地做出很好的工作。但是,路途如此遥远,很难将人们集中到一个地方。今天我们参加开会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并不是一个科学机构,也不过是聚集了对科学有兴趣的人,让他们阅读论文并享受交流的乐趣。美国国家科学院是由整个国家中最杰出的人士组成的,但它的作用只是在科学问题上为政府提供免费的建议。它没有自己的办公楼,没有图书馆,也没有出版物;它除了免费给政府的信息外,政府并不向它回报任何东西。它对美国科学没有多少直接的影响;不过,政府在科学考察、出版等方面的宽松和慷慨部分是归功于它的影响,它以这种方式做了很多好事。但是,它没有办法获得像伟大的英国皇家学会、或者是在巴黎、柏林、维也纳和其它欧洲首都和大城市的伟大学院的地位。这些学会通过它们的出版物,给年轻学生以及高级的物理学家树立了卓越的榜样,成为学会的会员是学者们期望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写出让学会认为值得发表在其学报上的论文集,是他们努力的最高目标。      设在波士顿的美国科学院或许是我们最有代表性的接近于这些层次的学院机构,但是它的会员只限于该州,使它缺乏全国性的影响。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影响着我们科学事业的成长。      因为我们必需在纯科学方面从国外寻求最高的灵感,因为科学不是局限于一个城市或国家的事务,而是整个世界的事业,所以我们所有的人在阅读自己国家的期刊时,也必须同时阅读最新的外国科学期刊和最重要的外国协会的学报。我们国家每一个从事科学教育的机构的图书馆,都必须存放有这些伟大的学报和期刊。如果没有提供这些期刊和学报,又怎么能期望我们的教师或教授知道过去发现过什么,或是了解到现在正在发现些什么?哪一所机构有这样的权利让它所聘请的教师或到此学习的学生们在精神上挨饿?这只能有一个答案,如果一个自称为大学的机构在它的桌子上没最新的科学期刊,或者在它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没有存放学会的学报,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它没尽最大的努力来促进和培育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人和事。      我们称自己的国家是一个自由的国家,然而它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对科学事业直接收税的国家。目前我国纯科学水平低下或许是因为我们国家很年轻,但是直接向科学收税从而阻止我国科学的成长,却不能说不是最为丢脸的事。这里我指的是对外国书籍和期刊的征税。在科学方面,我们国家还没有出版过或者即将出版任何中小学教材以上的书籍。但是,物理学的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拥有这样的书,不仅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而且是在他们自己的书架上。这个国家有责任让这些教师有能力用自己微薄的薪水的一部分来购买有利于整个国家的书籍。做不到这一点,所有有益于培育我国科学成长的自由交流就会被全部中断。那些有助于提升我国高于平庸水平的新生事物在萌芽阶段就会被政府窒息,而这一政府在直接的科学题目上给人的印象好像还是较为宽松自由的。      人们可能以为外文书籍免税进入不过是为了让某些人或重印德国书籍的工人高兴,而没有认识到不这样,我们与德国进行自由的科学交流的权利就被剥夺了。我们的科学协会和社会必须让人们知道自己在此事上的立场,并让当局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最后,让我再次重申:我不相信我们的国家会长期处于目前的这种状况。物理学的应用让我们国家繁荣富强,我国物理学正在蒸蒸日上地发展,它会让我们受到世界各国家的尊重。这个预言似乎过于轻率,因为我们国家所做的物理学工作还不足以支撑一个物理学期刊。但是,我们知道这个国家前进的速度:我们看见城市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其它的宏伟事业也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前进。我们看见了正在建造的物理学实验室,我们看见了对接受过全面训练又不惧怕数学的物理学家的大量需求,需要他们做教授或加入到所谓的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与所有真正的美国人有着同样的感觉,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昌盛的未来,我们将努力成为世界科学的领导,就像我们今天努力成为世界财富的领导一样。      如果要实现这样的理想,我们的目标就不能太低。没有辛勤工作,宇宙的问题就不会被解开;没有恰当的知识分子和物理工具,这些问题就不会被攻克;缺乏数学知识的物理学家不会走得太远。没有人会期待一匹没有经过良好训练的马能赢得伟大的长距离赛马比赛。无论拥有多么纯正、高贵的血统,指望没有良好训练的人获得大奖也是大错特错的。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远比任何竞赛都更困难:没有恰当的准备,即使最高智力水平的人也不会获得成功。最伟大的奖励等待着伟大的智力付出最大的努力,他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实践来保持敏锐的目光和新鲜的思想。仪器和设备可以用钱买来,天赋可能与生俱来,但是我们心智的工具、我们的数学知识、我们的实验能力、我们对前人创造的知识的掌握,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努力才能获得。即使是在我们国家,三流水平的人因为什么都不会做而成为教师的时代也已经过去。我们希望在教授席位上看到这样的人,他们聪明、好学、精力旺盛,又充满工作的动力,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看到能够激励人们排除万难去追求最高理想的高贵和勇敢的精神,他们是在自己良知的赞许而不是他人的认可之下去探求自然界的难题。让他用所有的数学武器、前人的经验来武装自己,让他胸怀征服的坚定目标走进这个竞技场。让他不要满足于站在平庸之辈的人群后面,要让他在竞争中力争站到最前列。      整个宇宙就在我们面前,等待我们去研究。最伟大的头脑经过最伟大的努力才能给我们带来少量的珍宝。但是无穷的海洋在我们面前,它隐秘的深谷中充满了钻石和宝石。宇宙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即使一个原子的秘密也还让我们迷惑不已。当我们不断前进时,研究的领域就会越来越宽广,自然的庄严和美丽让我们惊讶和赞叹。我们能为这些伟大的工作做些什么吗?我们的国家是会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呢?还是只会生活在世界的施舍中呢?
2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汪洋:走广东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whyhoo 2012-8-24 11:04
“面对经济社会转型期矛盾的日益凸显,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传统粗放发展路径的现实制约, 广东 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中央精神和广东实际结合起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先行先试,开拓进取。”   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既是中央对广东的殷切寄望,又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1.05亿广东人民的热切期盼。   党的十七大以来,面对经济社会转型期矛盾的日益凸显,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传统粗放发展路径的现实制约,广东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中央精神和广东实际结合起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先行先试,开拓进取。我们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新趋势,不断深化科学发展主题;顺应现代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律,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不断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不断改善民生;顺应公众多元利益诉求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不断推进民主政治进程;顺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当前,广东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南粤大地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和活力,全省人民正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开拓前进。   广东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也得益于我们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出一条广东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我们的体会是:    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发展理念   解放思想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要求我们实事求是,遵循规律,着眼新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新发展。实践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特别是面对转型期已经或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的省情新特征,解放思想更应该不断深化,决不能一劳永逸。   这些年来,我们围绕科学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形成“八个必须、八个解放出来”的思想共识,在落实以人为本、推进转型升级、增进人民福祉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上有新突破。从解放思想大讨论到推进转型升级,再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和幸福广东建设,我们经历了从思想到行动、从经济到社会、从重点突破到系统构建的演变,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通过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激发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探索科学发展新路的创造活动,形成的新观念、新做法、新措施,不仅直接推动了广东科学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而且为我省今后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和宝贵精神财富。   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必须与时俱进,主动顺应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要求,从落后的思维定势和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才能以思想的领先促进发展的率先。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我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制度成果是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党的领导和改革所形成的体制竞争力,要续写辉煌,就必须把广东市场发育比较充分的优势和社会主义的体制优势结合起来,继续旗帜鲜明地坚持这一改革方向。   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强化改革排头兵的意识和责任,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打破背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利益格局,着力完善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治理模式,全方位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改革,努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效率与公平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等事关全局的重大关系,力争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实践证明,我们既不能走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也不能让权力寻租扭曲市场经济,更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模式,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才能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    始终坚持加快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加快转型升级是广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的关键选择,是事关广东前途命运和人民群众福祉的一场硬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加快转型升级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   这些年来,我们着力推动产业转型,以创新为核心推动力,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建设结构优化、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结构转型,实施提升 珠三角 带动东西北战略、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与“腾笼换鸟”,坚持扩内需稳外贸,构建区域协调、 城乡统筹 、海陆联动、内外同步的发展新格局;着力推进发展模式转型,实施节能减排、节约集约用地、环保倒逼等战略措施,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绿色发展。   实践证明,只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敢于突破粗放发展的路径依赖,破除不合理的利益格局,时刻把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就一定能够创造产品附加值高、发展质量好、支撑人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的发展模式。    始终坚持造福人民的目的取向   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的崇高使命,建设幸福广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深化和体现,也是转型升级的价值追求和目的依归。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如果错误地把发展手段当成了目的,搞不计成本、不顾资源环境的所谓发展,必然导致发展陷入片面性,使人民群众难以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甚至会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些年来,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幸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尺。一方面,倡导“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不断凝聚社会共识,注重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突出改善民生,维护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营造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推进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让人民群众大胆探索自己的幸福道路,实现全省人民共建共享幸福广东。   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把幸福变成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物质精神享受,让人民群众逐步过上富裕、文明、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好日子。    始终坚持从严管党治党的根本保障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办好广东事情的根本保证。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较早,社会多样、价值多元、思潮多变等特点更直接反映到党内来,这些特殊性与党长期执政所面临的各种考验和危险交织叠加,决定了我省党的建设任务更加繁重,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更加迫切。   管党治党,关键在严管,要害在善治。这些年来,我们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注重增强党建“主业”意识,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改进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加强市县领导班子建设,健全选人用人机制,选贤任能,固本强基,特别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先做人后做“官”、为了做事而做“官”、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去做事,建设一支引领科学发展的干部人才队伍。   实践证明,只有遵循执政规律,直面挑战,严管善治,才能确保各级党组织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征程上扬帆奋进。 原文见 http://www.chinareform.org.cn/area/inshore/Speech/201208/t20120824_149137.htm
个人分类: 政治|1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吴爱英 : 贯彻胡锦涛讲话精神 推动工作科学发展
whyhoo 2012-8-22 22:10
近日,司法部部长、党组书记吴爱英主持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专题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吴爱英强调,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全面做好司法行政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吴爱英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后,司法部党组把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及时作出安排部署,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部机关各司局、各直属单位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加深了理解,提高了认识。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在前段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把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紧密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进一步深入学习、深刻把握精神实质,推进学习不断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深刻把握党和国家工作总要求,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内涵,深刻把握改革开放强大动力,深刻把握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部署,深刻把握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要求,深刻理解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始终坚持司法行政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吴爱英强调,要以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做好司法行政各项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在服务科学发展中推动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一要努力为科学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按照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的要求,立足职能、发挥作用,积极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二要努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服务群众的职能优势,进一步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三要努力做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进一步增强做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稳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落实“第一责任”,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全面做好监狱劳教戒毒、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法制宣传等工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四要努力推动司法行政工作自身科学发展。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加强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深化司法行政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系统党的建设,努力实现司法行政工作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司法行政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吴爱英要求,要全力做好司法行政机关维护稳定工作。为十八大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当前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的重要政治任务。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贯彻中央维护稳定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忠诚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扎扎实实做好维护稳定各项工作。要加强对司法行政机关维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认真落实安全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狠抓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实,确保维护稳定各项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努力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司法部党组成员参加学习并作了发言。部机关各司局、各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学习,政治部、劳教(戒毒)局、法援司和全国律协等单位负责同志作了发言。 原文见 http://www.moj.gov.cn/index/content/2012-08/22/content_3785056.htm?node=7343
个人分类: 政法|2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赵乐际:在科学发展中全面建设西部强省
whyhoo 2012-8-22 09:33
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总结陕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我们深切感到:党的十六大以来,陕西同全国一样,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为了赢得这些机遇和挑战,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近5年年均增长14.9%,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9.9%,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10%和11.2%。陕西已经跨入西部强省行列,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在科学发展中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其主要内涵是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这“三强一富一美”的主要标志是,到2016年实现全省生产总值比2011年翻一番、人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建成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占生产总值6%以上,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力争比2011年翻一番,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超过45%,环境质量明显提高。这五个方面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体现发展、富民、强省三者的有机统一,是陕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全面建设西部强省,既是陕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的时代使命和政治责任。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发展是前提、富民是目的、强省是使命。只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富民强省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只有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创造力才能充分释放,全面建设西部强省才会拥有不竭的动力源泉,强省之路才能越走越好。只有全面建成西部强省,取得的发展成果才能巩固和扩大,才能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在更高的层次上使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视当今陕西,可以清醒地认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经济欠发达依然是基本省情,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方式粗放问题依然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数量仍然较多,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但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区域差距仍然较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但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繁荣,但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旺盛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社会活力有效激发,但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带来诸多矛盾;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但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仍然较多。这些重要特征,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陕西的具体表现,也是我们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当前,全球经济结构深入调整,各国经济治理机制加速变革,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新的突破,为我们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了良好环境。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积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鼓励产业梯度转移,为我们发挥比较优势、释放发展潜能创造了难得机遇。全省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干部群众谋发展、促和谐、奔小康成为主流氛围,干事业、兴产业、创家业成为自觉行动,自我加压、不断赶超、争创一流成为共同意愿,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全面建设西部强省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倍加珍惜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倍加珍惜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坚持开拓创新、接续奋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完善符合省情的科学发展之路,在“六个推动”上下功夫,谱写全面建设西部强省新篇章。   推动经济建设跃上新台阶。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突出基础先行、强化支撑,加快水利、交通等重点项目建设,健全城乡公用设施,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要素集聚,强化产业互动联动,突出发展实体经济,培育特色鲜明的产业群和产业带,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和全国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推进金融服务业与科技资源的融合,依托特色产业推动科技创新,面向市场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深入实施关中创新、陕北持续、陕南循环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衔接互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做大经济规模。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财税、金融、投资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国际高端产业、技术和人才,促进我省优质资源与国内外一流企业对接融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推动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我们要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省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各级党政工作的基本着力点,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积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强物权保护,引导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加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力度,推进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让更多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推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力争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两年内覆盖城乡全体人民。加大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助,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坚持强化多边受益、共生共济、合作共赢的社会机制,既尊重多样、包容差异,又求同存异、化异趋同,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我们要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全面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引导经济相对集中布局,保持和稳定农业生产空间,合理控制工矿建设空间,提高国土利用效率。实行最严格的节地节水制度,加快全国低碳试点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排污权交易,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全面加强人居环境建设,完善城市公园绿地、休闲广场等设施,强化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启动细颗粒物(PM2.5)监测,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完善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加快治理面源污染,打造绿色生活空间。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并重,以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强秦岭生态保护,推进渭河、汉丹江综合整治,培育绿色生态环境。   推动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文化强省“八大工程”为抓手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增强机遇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开展工作。发挥主流媒体导向作用,使用好管理好新兴媒体。大力弘扬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陕西精神,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扩大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覆盖面,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艺创作生产扶持引导力度,打造“文学陕军”、“西部影视”、“秦腔戏曲”等特色品牌。积极发展新闻出版、文娱演出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影视制作、创意动漫、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加快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文化领军企业,打造更多的精品力作,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推动政治建设实现新进步。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挥省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巩固全省政通人和、团结民主、拼搏进取的生动局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及港澳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法依章开展工作,使各个方面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和衷共济。推进法治陕西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决维护司法公正。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和“六五”普法宣传,引导干部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群众依法按程序维护权益。   推动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我们要坚持从严治党,始终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突出抓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打造西部人才高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为民服务、创先争优,选优配强基层带头人。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党内制度体系。健全领导班子综合研判机制,坚持和完善年度目标责任、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风廉政“三位一体”考核制度。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促进党员干部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书记)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16/201208/t20120814_175734.htm
个人分类: 政治|1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刘奇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 走具有西部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whyhoo 2012-8-21 10:08
胡锦涛总书记在7月23日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当前,四川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战略,就是要着眼实现全面小康、迈向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总结和汲取国内外现代化历程的经验教训,解决当前四川发展的阶段性矛盾和问题,走出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准确把握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科学内涵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基本取向是加快发展,增强发展的持久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最现实的选择。“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把大量农村人口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不仅会带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投资需求,还将带来分配关系的调整,把蕴藏在城乡特别是农村的巨大内需潜力激活释放出来,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性、支撑性的作用。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内在要求是转型提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强调在“新型”上下功夫,转型提升是题中之义。四川作为后发地区,在发展模式上不能重复粗放增长的老路,必须高点起步、高端切入,以较小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支撑和推动发展,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关键之举是改革突破,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二元体制壁垒导致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不能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就是要把农村和城镇发展作为统一的整体,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解开“三农”问题最核心的症结。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必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并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核心支撑是创新驱动,提高发展竞争力和质量效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要在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大胆探索和突破。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必须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第一推动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改变低端低效的粗放增长,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涵盖城市与农村两大领域,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实施这一战略,要突出“互动”、“统筹”、“协调”的理念,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产业与城市、城镇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开发与保护等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有效解决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城镇与农村发展不协调带来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体现到推动四川发展之中。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也是统筹城乡的基础。我们要以工业强省为主导,把握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色,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加速推进”的工业化道路。   鲜明确立“产业兴省”理念,以产业优势奠定四川在现代化格局中的地位。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全国将最终形成几个大的区域经济板块。四川是西部大省,在发展定位上要把握这个趋势,致力于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板块。要着眼建设西部产业发展高地,用几年时间集中力量把产业做强,形成产业优势,增强吸引各种要素的能力。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把工业做大做强,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突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在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上抢占先机。要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把有选择性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阶段推进工业化的一个高端切入点。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支持企业办科研院所和研发中心,抓技术创新,推动一批重点成果转化落地并产业化。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是要实现有效益的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不是一定要淘汰传统产业。要积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和产品高端化,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壮大人才队伍,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更加注重承接重大产业转移,以引进高端现代产业促进转型升级。四川处在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阶段,处在要素集聚效应大于要素扩散效应阶段,引进发展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都将居于重要地位。要抓住时机、主动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打造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平台。招大引强,争取更多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投资四川,推动与央企的合作由资源开发向产业发展转变,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抓住世界经济调整机遇,提升国际化水平。   以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为方向,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集中集群集约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降低企业成本,拉长产业链条,增强整体竞争力。要把产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场所,实现工业空间布局上的集中。推进园区内产业组织方式转变,围绕主导产业搞好配套发展,提高园区内企业间、产业间的关联度,打造产业集群。大力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要素集约水平,用最少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三、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新型城镇化,是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避免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空心城镇化”;必须同步解决“三农”问题,避免城乡脱节的“片面城镇化”;必须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特征,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粗放城镇化”;必须用科学规划引领和保障,避免遍地开花、盲目随意的“无序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群众主体,避免鞭赶进城的“被动城镇化”,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加强总体谋划和规划统筹,科学构建全省城镇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基本框架。城镇体系要与区域发展定位相一致,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相适应,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使全省城市网络的主体骨架与全省主要产业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加强各种规划的统筹,推进城乡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建设、文化保护等规划相衔接。科学确定城镇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省域城镇体系。前瞻性地定位未来城乡发展的形态,在一个县域范围内把城镇和农村作为整体来规划,使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准确把握和落实“产城一体”的要求,推动产业和城市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强化“两化”互动、产城融合的理念,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协调和处理好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搞好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的一个功能区,同步规划建设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把园区建设成为既是产业新城、又是城市新区的“两化”互动发展示范区。   高水平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有序拓展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综合考虑城市未来发展规模、人口和产业集聚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多重因素,结合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科学规划城市新区。处理好城市新区与旧城改造的关系,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新区的发展必须有产业的支撑,坚持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扩展。把握“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定位,把天府新区打造成产城一体、“两化”互动的示范区。   大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镇现代化水平。把“宜居”放在首位,科学划分城镇功能分区,适度超前规划和加快建设与城镇规模、容量相匹配的市政设施,促进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就业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全面配套。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趋势,优先考虑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体,繁荣发展城市经济,培育浓厚的商业氛围和生活气息。加强城镇管理,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提高管理水平,建设低碳生态城镇和数字化城镇,提高城镇运行管理效率。在城镇规划建设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塑造城镇风貌,注重提升城镇品位。    四、深入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构建现代新型城乡形态   统筹城乡发展要逐步实现城乡规划的一体化、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深入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构建起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形态。   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和保护,既可以让他们带着这些权利进城,也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自主流转或处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关系全局,要认真总结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验,完善措施,鼓励其他地方因地制宜,在实践中探索多种途径和方式,给农民更多的选择权。   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解决好人口城镇化问题。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体制,构建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中小城市(镇)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改革大城市户籍准入制度,放开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政策条件。在发挥大中城市作用的同时,重视加强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让更多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解决所谓“半城镇化”的问题,重点要改革社会公共服务与户籍挂钩的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在劳动就业、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共享。   以适度集中居住和适度规模经营为方向,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同步变革。以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为主要抓手,以集中居住为主要居住方式,以规模经营现代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促进产业和新村互动相融,让农民享受现代生活,建设现代农村。总结地震灾区农村重建、藏区牧民定居、彝区“彝家新寨”建设经验,根据平原、丘陵、山区等特点,因地制宜建设新村,提高农村居民聚居度,优化村落和人口布局。积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方式,鼓励探索各类以土地使用权为纽带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推动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在坚持以工业强省为主导的同时,切不可放松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巩固四川作为全国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大幅度提高农业附加值,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为目标,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不是让农村全部变为城市,而是要让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村在保持空间开敞、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同时又具有现代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水利、农村公路、环境综合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积极促进城乡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城乡居民的福利差距。    五、顺应现代化趋势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模式   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主动解决社会转型中的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建立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和要求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   积极构建城乡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必须尊重和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所有工作都要建立在群众自主自愿基础之上,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完善让群众自主决策、自我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安排,只要是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农民自主作出的选择,就应当尊重。通过完善基层自治机制,健全村(居)委会、议事会和监委会,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推动基层民主制度和民主实践同步发展、相互促进。   大力加强城乡社区建设。随着城镇化和农村集中居住步伐加快,城乡社区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单元。要把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以社区管理促进社会管理。全面建立以居住地为核心的社区管理体制,健全以城乡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管理服务机制。以集中居住区为单元建立新社区,壮大社区力量,强化社区服务功能,让社区有组织管事、有制度理事、有人员办事。   切实改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现代社会需要现代的政府管理,创新和改进管理方式和手段。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把政府职能更多地转向社会建设,以建设民生政府为目标,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坚持依法行政,建立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引导群众以合法理性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健全社会管理方式,更加重视运用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综合治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形成社会管理的合力。   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在繁荣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民主法治素养。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倡导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作者: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16/201208/t20120814_175735.htm
个人分类: 政治|1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升级
tangminqian 2012-8-19 22:25
[转载]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升级
中国教育新闻网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8/15/content_75651.htm 2012.08.15中国教育报 第01版:要闻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关键词:高素质技能人才 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升级 高职生两年成公司骨干 【亲历者说】 ■本报记者 董少校 采访整理 我是上海汽车商用车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王邦东。上汽商用车是一家2009年才创立的公司。我刚上任时,工厂还没有建成,人员招聘就紧锣密鼓地做起来了。为了确保人员的稳定性,公司采取本土化策略,优先考虑无锡当地的毕业生。 2010年春天,我们与无锡技师学院、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取得联系,引入了机械、电工等相关专业的56名应届高职生,其中无锡技师学院有41人,同时也面向社会招聘了部分有工作经验的员工。 为了确保这批新入职场的大专生能够迅速在岗位上挑起大梁,公司不惜代价为他们提供丰富扎实的培训项目。借助上汽集团的资源优势,把这批新员工分专业派往各地整车工厂,现场学习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等四大整车制造工艺和团队管理工作,为期3到6个月。从各地反馈来看,这批学生个人定位清晰、踏实肯干、勤奋好学,因此公司有了与学校进一步合作的愿望。 (下转第二版) 【政策背景】 造就适应现代经济 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 近年来,各地频现“技工荒”,技能型人才的紧缺,严重制约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2003年底,教育部等部门启动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努力造就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04年初,农业部、教育部等部门启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8年,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办,“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开始形成,体现了职业教育的重大制度设计和创新。 同时,各地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培养了大批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要致富,学技术”,“读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人民群众的切实感受。( 本报记者 李凌 整理 ) 【图说变化】 2008年至2011年中职校就业人数增长情况 2011年中职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不含技工学校)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制图 李凌) 2012.08.15中国教育报 第02版:新闻·热点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8/15/content_75664.htm 高职生两年成公司骨干 (上接第一版) 在我们的积极争取下,上汽商用车与无锡技师学院、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正式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上汽商用车无锡工厂作为学生实习基地,每年接纳50名应届高职生来厂实习,随后双向选择,择优录用。设立上汽商用车冠名班,公司每年向冠名班学生提供一定数额奖学金,学生毕业后将获得优先录用的机会。我们终于在员工入口方面有了较为可靠的保障。近3年,上述两所院校已经有超过100名的毕业生来到上汽商用车,慢慢成长为公司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们初步统计了一下,目前在上汽商用车无锡工厂的80多名班组长、机长、线长等一线骨干中,超过40%是首批进入公司的上述两所院校的毕业生。算起来,他们参加工作只有短短两年! 生产一线也有部分中专技校的毕业生,公司鼓励他们在职进修,甚至规定成为班组长的“门槛”之一就是达到大专学历。对于工作表现出色的中职学生,我们提拔他们成为代理班组长,享受班组长待遇,但同时要求其在2年至3年的代理期内必须完成学历提升计划,否则将予替换。 随着上汽商用车不断成长壮大,我们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接下来,我们打算与无锡技师学院、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开展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从冠名班升级到联合办班,派出我们的技师、工程师到学校讲课,向他们传授上汽商用车的整车生产工艺和产品技术,同时接纳学生到工厂实习实训,实现“无缝对接”。 我想,这是企业和学校共同的愿望,相信也会开启双方事业的新局面。
个人分类: 技术与职业教育|2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界的金牌是什么?
热度 7 jitaowang 2012-8-6 06:07
科学界的金牌是什么 ? 作者王季陶 对科学技术的评价体系的议论很多 , 似乎也没有得到太多的有用的结果 . 其实也可以参照奥运会的评价体系来考虑 . 不同的是 1. 科学界只有金牌 , 没有银牌和铜牌 . 2. 最后的裁判是科学发展史 . 教育也是很好的检查标准 . 一般情况下 , 能够进入大学本科基础课教材的内容 , 比仅仅能进入大学专业课或研究生课的内容更具有普遍的基础意义 . 能够进入中学课堂或教材的科学发展内容更是极其罕见的 . 可以肯定的是 : 科学界的金牌不是 SCI, H-index, Science 和 Nature 等 . Nobel 奖确实具有金牌的性质 , 但也不是全部 . 金牌的性质就是在一定学科领域中 ( 如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三级学科 , 而不是微不足道的或自言自语的 “ 学科领域 ”) 推动科学发展的世界第一 . 也就是领域性创新发展 . 1948 年上海的聋哑人楼文敖到伦敦参加奥运会长跑比赛一事给当时高中生的我留下一定的印象 . 结果楼文敖被一双破钉鞋刺破了脚 , 马拉松赛跑没有到终点就退出了比赛 . 当时的中国人被国内外都骂成 “ 东亚病夫 ”. 如今中国在奥运会的奖牌榜总数名列前茅 . 年青人可能对 “ 东亚病夫 ” 一词都不知道 . 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国家进步和发展 . 尽管一直在叫没有拿到 Nobel 奖 , 而如今我国的科学水平不会比 1948 年的我国奥运会水平差 . 两弹一星的成果并非科学意义上的金牌 , 但是同样体现出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进入世界的前列 . 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水平和我国的青蒿素贡献都不会低于 Nobel 奖的水平和贡献 . 因此 Nobel 奖也不是唯一的 “ 金牌 ” 标准 . 任何人为的标准都可能存在偏差或不足 . 不必唯 Nobel 奖是求 . 当前的关键: 需要高度重视具有领域性深远意义的国际领先基础研究成果 . 而且这方面正是体现我国科学界金牌水平的关键所在 !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4641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党中央关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科学发展纪实
whyhoo 2012-7-31 13:07
浩瀚无垠星空,中华神舟翱翔——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中国已成功发射了9艘飞船、1个目标飞行器,4次把航天员送上太空。 1992年,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20年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基础技术的国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载人航天体系。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航天员驻留……20年不懈探索,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向着建设空间站的目标稳步迈进。 党中央科学决策,中华民族飞天梦想化作国家发展战略 2012年6月16日18时56分,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正在丹麦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闻讯后发来贺电:希望同志们继续发扬载人航天精神,精心做好各项后续工作,奋力夺取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全面胜利,为推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回望神舟飞天的壮丽航程,航天人不会忘记,正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把中华民族千年梦想化作国家发展战略,引领着中国开启了壮丽的飞天征程。 1986年3月3日,由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著名科学家撰写的《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建议,呈送给了邓小平同志。 两天之后,邓小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也逐渐形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经过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专家们形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规划: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听取专家汇报后,江泽民同志强调,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载人航天是综合国力的标志,要坚持不懈地、锲而不舍地去搞…… 1992年,“国际空间年”。这一年,中国开始了圆梦九天的壮丽起飞。 1998年11月10日至11日,刚刚建成的北京航天城迎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来到这里,考察载人航天工程主要研制成果和神舟号试验飞船。 就在这次考察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为中国载人飞船取名“神舟”,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神舟”二字…… 历史的脚步终于走到了一个辉煌时刻—— 1999年11月20日清晨,西北大漠深处。 成千上万的人们在袭人的寒风中兴奋地等待着。6时30分,随着指挥员“点火”命令的下达,大地震颤,烈焰喷腾,长征火箭托举着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一号无人飞船直上云天…… 神舟一号成功飞天4天之后,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兴致勃勃地来到北京航天城,详细了解神舟一号飞船发射试验情况,仔细观看一天前从内蒙古着陆场运抵这里的飞船返回舱,亲切会见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部分科技人员。 2002年3月26日,正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视察的江泽民同志再次会见航天科技人员代表。谈到头一天晚上成功飞天的神舟三号飞船,江泽民同志说: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刚刚起步,今后还要搞空间实验室和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任重道远…… 在成功进行了4次无人飞船发射后,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按计划在2003年秋天举行。还在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就将这项工作列入这一年的工作要点。 10月14日下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刚一闭幕,胡锦涛同志就赶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连夜听取载人航天飞行准备工作情况汇报。次日凌晨,他来到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为航天员杨利伟壮行…… 神舟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不久,胡锦涛同志又对即将实施的神舟六号任务提出明确要求: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确保成功、确保万无一失…… 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飞船平安返回祖国,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双人多天太空飞行。 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同志要求中国航天人,要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2008年9月27日,随着航天员走出舱外,成功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中国航天,离建设空间站的目标越来越近。 此时,建设什么样的空间站?如何应用空间站……一系列问题引起党中央高度关注。201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并通过空间站建设立项报告。胡锦涛同志明确要求,在2020年前后建成具有中国特色、能够充分发挥效益的空间站…… 从最小配置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到全系统状态上天的神舟二号;从神舟五号第一次载人飞行到神舟六号多人多天飞行、神舟七号太空行走;从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到神舟八号、九号相继突破自动、手控交会对接,实现航天员短期驻留……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统筹,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了载人航天,根据中国自己的国情和需求开展规模适度的飞行试验。 从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制定,到把航天工程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从航天产业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到对航天员选拔、大型运载火箭研制作出周密部署……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高瞻远瞩的科学决策,推动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党中央深情勉励,激励着中国航天人自主创新建伟业 实际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端可以追溯得很远很远。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传来,震动了拥有千年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1958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随后,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地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还负责制定了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设想…… 就在中国人造卫星躁动于母腹之中的时候,中国进入到一个艰难年代。调整任务,收缩机构,停止大型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制,把力量先转移到探空火箭上去,成为当时正确的选择。 1960年2月19日,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在上海郊区发射成功。中华民族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10年后的4月24日,西北大漠深处,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科学家们就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时的这些设想未能付诸实施…… 1992年,中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时,世界航天大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行进了30年。此时,尽管我们已经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但对于载人航天,却几乎一切从零开始。 面对飞天路上的一系列挑战,党中央明确要求,我们起步虽晚但起点要高,要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 在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许多重要时刻,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或亲临发射现场慰问科技人员,或深入科研一线解决实际困难,鼓励航天科技人员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坚持自主创新,奋起直追…… 2008年9月25日,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肩负着出舱使命踏上太空征程。 舱外航天服决定着此次出舱活动的成败。胡锦涛同志不仅关注着舱外航天服的研制进展,还亲笔为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服题名——“飞天”。神舟七号升空的第3天,他又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出舱活动实况。当看到身着“飞天”航天服的翟志刚在另外两位航天员的协助下打开轨道舱舱门、把中国人的第一行足迹留在茫茫太空,胡锦涛同志随即拿起话筒同航天员通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对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作为一个承载着责任、使命、荣誉的特殊群体,党中央对中国航天员队伍始终给予了特殊的关注。早在199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组建不久,江泽民同志就来到航天员中间,深情地对航天员们说,中华民族将会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举国望天宫,电波传深情。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实施以后,胡锦涛同志一直牵挂着执行这项任务的航天员。2012年6月26日10时许,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专程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此刻,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正在距地面约343千米的轨道上飞行,飞控大厅大屏幕上清晰显现出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在天宫一号内的实时画面。 10时16分,胡锦涛同志走到指挥席前,拿起话筒同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指令长景海鹏通话,亲切的话语通过电波传向正在茫茫太空遨游的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你们作为担负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员,表现得非常出色,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向前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党中央的深切关怀。每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之后,党中央都要隆重褒奖参试人员;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中央领导同志都会亲自登门看望航天工作者或邀请他们参加联谊活动;每次召开有关会议,都征求航天老专家的意见;国家设立专门的航天人才特殊津贴,鼓励年青一代早日成才…… 党中央的深情勉励,激励着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通过突破关键技术带动着工程研制、建设的整体跃升—— 神舟飞船从研制开始就瞄准了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直接采用三人三舱的设计方案,轨道舱可留轨半年,继续进行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为打造托举神舟飞天的神箭,运载火箭设计制造人员开展了近千项技术攻关,让长征2号F型火箭成为享誉世界的“金牌火箭”; 建设载人航天发射场,采用中国特色的总体技术方案——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整体运输、远距离测试发射,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由陆基测控站、远洋测量船和中继卫星组成的新一代航天测控网的迅速建成,使中国拥有了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的陆海天基航天测控网; 发展载人航天,目的在于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空间应用系统的科技人员先后研制出上百种船载科学仪器和设备,开拓了中国空间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天文观测、地球环境监测、空间环境探测与预报、流体物理六大科学领域…… 自强不息,自主创新——中国航天人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工程发展道路。 2005年11月27日,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同志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这正是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留给人们最重要的启示。 党中央大力倡导,载人航天精神成为助推神舟飞天强大力量 2003年11月7日,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永远值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 两年后的同一个季节,胡锦涛同志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的讲话中,把载人航天精神的主要表现系统概括为5个方面: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在圆梦九天的壮丽航程中,爱国奉献是永远的主旋律。仅是为了应对火箭上升段那短短10分钟的应急返回,就有6艘船、多家后方支持医院、数支空中搜索分队参与其中。在飞船副着陆场训练了8年的搜救队员从未见过飞船,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亲手摸摸返回舱…… 2004年2月20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胡锦涛同志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这位4个月前参与实施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动情地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同祖国、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大有作为。”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把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紧紧相连,把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相连——这,就是中国航天人不断创造非凡业绩的最根本原因。 载人航天,成败系于毫发,质量重于千斤。20年来,党中央坚持把质量第一作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明确要求,多次指示要“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一丝不苟,分秒不差”。 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要求,中国航天人把质量当作载人航天工程的生命,把确保航天员绝对安全作为工程建设、研制、试验的最高原则,狠抓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努力培育和锻造良好的科研作风,使每次发射试验都真正做到设施设备零故障、技术操作零差错、组织指挥零失误。 “归零”,中国航天人创造的名词。在载人航天工程的管理规定中,这个可以简单解释为“从头开始查找故障原因”的词语被细化为5个步骤,即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归零”原则与经过一次次发射试验淬炼而成的严慎细实作风,成就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成功飞行。 执行出舱活动试验任务的神舟七号飞船,原定于2007年发射。由于受部分核心部件的进度影响,计划被迫推迟。中央领导同志得知这一情况,专门嘱托工程负责同志:不要抢进度,要将确保质量放在第一位。遵照中央领导同志的嘱托,广大科技人员奋力攻关,很快攻克了关键技术。 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全国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坚持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努力实现着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组合—— 依靠团结协作、万众一心,依靠现代化的交通,在西安生产的火箭发动机,在天津制造的飞船太阳帆板,在上海制造的推进器,在四川制造的元器件,在哈尔滨制造的控制器……最终组装成了船箭组合体。 作为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协调面最广的跨世纪工程,直接承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科研院所有100多家,如果算上协作单位,共有十几万人参与到这项工程之中。 面对如此宏大的工程,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凝聚力量;只有群策群力,才能克服困难;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20年神舟飞天,中国航天人在用心血和汗水铸就载人航天精神的同时,还培养造就了一支事业持续发展的人才方阵——今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总设计师大多在40岁至50岁之间,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工程科研人员的80%。在愈发密集的载人航天任务历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新一代航天人,正在为实现新的突破积蓄强大力量…… 2012年7月27日,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胜利完成任务的3名航天员,向所有参加这次任务的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勉励大家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团结拼搏、开拓奋进,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20年神舟飞天,中国开启了一个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航天时代。随着第四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中国人的太空探索又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自信、自强、自立的中国人必将在更高的领域、更广阔的空间,创造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辉煌。 (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记者曹智、白瑞雪) 原文见 http://news.mod.gov.cn/headlines/2012-07/31/content_4387966.htm
个人分类: 国防|1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此之前与在此之后
benlion 2012-7-30 10:36
- 科学发展的同时与历时 现代科学是从传统工艺和哲学思想的结合中产生,工程是模型测试与规范化制作 , 比如,风筝,火箭炮(烟花的一种)是早期 “ 工程 ” 设计试验的模型,在古代中国做成了玩具等。所谓的科学是对经验(受控的称实验,实际上中药在炼制和治疗过程也存在受控操作)求证,在人类发明显微镜等工具和技术之前中医药是的研究极为丰厚广阔,在古代科技的限制未能深入到细胞、分子层面,那是科学发展的历史阶段。然而,只是现代物理、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发展,才使人们能够认识到更精细的程度,留给现代科学家的是深入下去研究其机理,古代科学家为现代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宝藏,为何不去开采它?西方如欧洲在中学生的教材里就有许多篇幅关于从中医药和印度医学等发掘新药成分等。假如中国人自己不从传统工艺、传统科技、传统文化等挖掘宝藏,并不等于西方人不去挖掘这些资源。 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结合,非线性系统和自组织理论在细胞、分子层次的应用,为系统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开发中医药资源的可能和方法,这就是 90 年代提出的系统生物科学体系(遗传学、医药学和生物工程等)。 当系统生物学在分子层次重新提出之后,研究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一是偏于组学( omics )的分子生物技术和计算机统计数学分析,二是偏于多基因的数量性状和生物信息学的软件技术。基因修饰、变异性和数量性状研究,基因组测序和组学基因分析的统计数规模、生物遗传标志和各种组学数据等,只是系统生物学和系统医学非常粗浅的部分,离开生物遗传和生命活动机理的核心研究距离仍然非常之远。 1996 年 -1999 年之前与之后是系统生物学发展的分岭线,各个路径的研究在国际遗传、生物、医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发展。 1999 年之后胡德(之前并无记录)的组学系统生物学和医学只是国际上同时涌现的居多研究中的一个方面,而且,显示出一种线性加合型简化的数量统计研究,离系统论的观点还很远。 1999 年同时开始系统或合成生物学的国际科学家的集合倒是正切合了这个科学的整体思路和发展方向或路径。 1996 年 -1999 年未检索到国际上有这方面的文献,而在 1999 年 -2000 年却几乎同时从不同学科背景和不同的课题方向涌现出大量的这些方面的研究工作,显然这是一个同时性现象。 - 《创业,海的故事》 (5)
个人分类: 2012|1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为什么在中国成了宗教 ?来看看太蔟的洗脑文
热度 3 zhanghuatian 2012-7-24 09:08
方舟子推荐了他的走卒太蔟7月14日在所谓“世界无神论者”论坛的演讲稿,该演讲宣称“科学发展不再需要哲学。面对宗教,科学则需要主动出击。邪教在光屁股进行洗脑作业。各位自己看图吧。 查看大图 | 向左转 | 向右转
482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