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科学发展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科学发展

相关日志

[转载]院士们,辛苦啦!
热度 1 xupeiyang 2011-5-5 06:58
新华网北京5月4日电 由中央组织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2个部门组织的院士专家咨询服务团第一批110名成员近日圆满结束在福建、陕西、湖北为期一周的咨询服务,112名成员5月5日启程赴辽宁、江西、广西三省区继续开展为期一周的第二批咨询服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活动启动仪式上指出,以院士专家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科学发展的稀缺资源,要把最稀缺的资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为落实“十二五”规划、推动科学发展提供科技服务。 在福建、陕西、湖北期间,带着服务基层、服务一线的使命,院士专家们深入基层一线与广大干部群众、企业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帮助解难题、拓思路、谋发展,为落实“十二五”规划、推动科学发展提供科技服务。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5/04/c_13858976.htm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1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继续教育科学发展需要处理好六对关系
热度 2 lgmxxl 2011-5-1 09:08
大学继续教育面临转型期,也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把握住继续教育发展机会的大学,会使他们的继续教育进入一个良性发展态势,反之,失去机会,则有可能面临着继续教育整体市场的丢失。在新的阶段,大学继续教育科学发展必须处理好六对关系。 一、学院与环境关系 组织社会学的“资源依附理论”、“权变理论”环境观告诉我们:任何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其生存环境。我坚信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同样面临着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处理。关系处理的结果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互为因果导致自我肯定,在这种状态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组织结构稳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可以得到发展需要的物质、资源和信息,继续教育学院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另一种则代表互相否定,它意味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对外调节功能的丧失,继续教育学院因之面临环境不稳定的窘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面临的环境主要有:市场环境、其它利益相关者组织环境、政策环境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因之要细分自己面临的市场情况、其它利益相关者情况、政策情况,只有对自己的外部环境了如指掌,才能科学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学院与环境的相互肯定。 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关系 目前中国大学继续教育可以提供包括函授、业余 / 夜大、脱产、现代远程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方面的学历补偿教育,也可提供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国民教育、生活娱乐教育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前者称为学历教育,后者可通称为非学历教育。截止 2010 年,全国共有 1500 多所普通高校开展了成人本专科教育,在读学生 536 万人,年招生 208.4 万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 69 所(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网络教育本专科在校生 453.1 万人,毕业生 110.6 万人。全国累计 2.1 亿多人次参加自学考试,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 980 多万。如此算来,总计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年招生在 300 余万人,接近普通学历教育的一半( 2010 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共招生 657 万人)。同样,非学历的继续教育也是一个诱人的市场:我国 2009 年有 16600 万人次的从业者参加了继续教育,到 2015 年,这一数字将达到 29000 万人次,到 2020 年,这一数字将变为 35000 万人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到 2020 年将达到 50%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在不同的大学会有同情况的侧重,重点大学,特别是国家“ 985 工程大学”以非学历教育为主;一般大学则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特别是以函授、自考助学为主。由于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投入不同,收益不同,运作方式、运作成本也不同,各校继续教育学院应该根据自己学院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二者发展,最终实现学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 无论何种类型的继续教育,都需要一定的规模作支撑。没有规模,就不会有质量,也不会有效益,更不会有合理的生源结构。因为,没有规模,课都没有办法开。在学历教育中,继续教育类学生只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只是为了获得一个文凭,继续教育中学历教育的各类课堂到课率都非常低,有些课到课率不到 20% ,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因为规模小,任课教师就较难聘请,好老师不愿来,差老师就应付。一些函授站情况就更难,有些函授站根本没有能力开课,但却在招生。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窘境:要质量就无生源,也就无效益;要生源,有效益,但没有质量。因之,在继续教育方面,规模是第一位的,只有规模上去了,才有可能抓质量、抓结构,也才会有效益。 四、特色与资源共享的关系 各类继续教育学院,不管有没有开办远程教育的资格,都必须下大力气抓网上资源建设,要切实加强投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本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这些数字化资源既方便同学学习,也节省上课成本。当然这应该在有效控制下完成,不能把继续教育办成完全开放无序的开放大学。当然,在开发数字化资源方面,各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学校专业特色,积极开发有本校特色的数字化资源,为不同层次类型大学共享资源开下基础。现在国家教育部已经起动了“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的研究及应用”项目,目的是整合与开放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模式及机制,搭建共享平台,整合优质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向全社会开放服务(含免费开放和市场化开放服务),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该项目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形成数百所高校加盟、上千名名师参与、数万门课程或知识模块开放、数亿人受益的高校继续教育学习资源开放基本态势。各校应该为此做好充分准备。 五、现代技术教学、管理与传统教学、管理的关系 继续教育中传统的函授、业余 / 夜大形式,目前面临着生源少,开课难,上课效果差等问题。这既有继续教育的规模问题,也有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管理模式落后的问题。大学继续教育中的函授、业余 / 夜大等学历教育形式必须实现管理方式与教学方式的改革。继续教育学院要积极探索现代科学技术在传统函授、业余 / 夜大中的应运方式。函授、业余 / 夜大等传统继续教育模式也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为载体开展教学与管理。继续教育学院必须借助互联网为函授、业余 / 夜大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继续教育方面的“以人为本”。 六、市场机制与学院机制之间的关系 继续教育的市场属性很强,虽然我也承认继续教育应该有社会公益属性。在国家没有加大对继续教育投入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认清继续教育的市场属性。因为只有认清了市场属性,我们才可以对继续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市场属性是目前中国继续教育的基本属性。但接下来的问题就来了,虽然继续教育有很强的市场属性,但中国高校却没有多少市场属性的生存之地,虽然我们讲求效益、讲求目标管理、讲求按市场规则办事。但是,在学院管理中,你很难推广市场化的管理手段,不能多劳多得,不能实施项目管理责任制。因为,大部分的继续教育从业者一是年龄大;二是家属多。他们不希望创新,也不希望风险。同时,学校也没有市场化的机制和管理模式。学校领导、学校制度并不支持继续教育学院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机构。平时管理中,他们基本以计划经济的模式来管理继续教育学院。所以要想把继续学院做好,并不是容易的事。必须妥善处理市场机制与学院机制之间的关系,继续教育学院的工作,必须在校领导、在学校制度的边界内行事,也必须在同事们的承受能力内行事。否则,将是一败涂地。
个人分类: 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3900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所看到的美国大学
热度 15 Zhanglincn 2011-4-30 01:25
通过我国政府的资助,我有幸到美国西部的一所大学进行合作访问研究,这让我看到了美国,一个产生科学和技术并影响世界的国家里一所名牌大学的全部面貌。我想我基本已经懂得为什么美国大学的科学研究能够产生如此数目众多的科研成果,而这个似乎是到了美国就能感受到的东西,却为什么到现在也没有人出来进行借鉴,这其实不是什么环境问题,也不是什么中国现实问题,我想我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 在说美国这所大学之前,我首先想感谢的是我们的祖国(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想法,不存在所谓的献媚政府和讨好,相反我非常反感通过拍马屁博得上位的饭桶),是祖国资助我到美国学习先进的思想,我内心总是心存感激。我知道祖国希望自己的国家科学发展、人才济济,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我也一直为自己不能成长为祖国有用的人才而感到难过,然而在国内备受煎熬的学术环境中,我能感受到的只是生活的压力,很少能体会到研究的快乐,我想我也许同样在找什么失败的理由,可是我正在努力,并从不想放弃。 然而自己成为科学家是不能改变中国科学现实的,就如同一朵花并不能代表春天一样,所以我还是想在这里说说美国大学的情况,希望能够被国内的有权有势的决策者忽然理解和发现,作为一种尝试也罢能够向那个方向发展,这对于我经常失望于所谓饭桶领导也算个意外收获吧。 (废话到此为止) 我所到的这所大学是地处美国西部,虽然地理位置非常不好,但这所大学的某些专业是美国第一的(当然在世界上应该不会排在后面吧),我所到的这个中心的那个专业也是排在全美前列的。来到这里后到中心去的第一感觉是安静,整个大楼里非常的安静,走廊的墙上是明显的科学标志物,第一感觉是这里很像做科学的地方,没有半点浮躁的元素。下面说说主要的感受。 1. 美国大学的服务是一流的。 美国大学对学生和教职工的服务是一流,我感触非常深,而且学生和教工在学术资源上非常平等。这些服务首先是网络,这里的网络系统非常发达,办公系统由于依赖网络显得非常自由和方便。当你报道后信息即被录入系统,你作为某种人员就会拥有某种相应的权利(这不是某某人给你的什么权利,是制度本身就规定给你的),这样你就会得到一张卡,这张卡具有非常广泛的使用价值(和国内的所谓校园卡相似,但国内的校园卡没有如此大的效力和广泛性,纯粹是个次要的东西,有没有都一样),你可以凭这张卡立刻获得一个邮箱(立刻由你在网上注册获得),立刻获得在规定的地点停车的权利、获得到学校任何公共体育馆使用体育器材锻炼的权利,进入中心大楼的权利,进入任何图书馆和借阅的权利等等,可以说到现在我还搞不清这个卡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伴随这张个卡,我逐渐感受到美国大学之所以如此强大的间接也可能是直接的原因:服务。 这里在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你都可以登录网站,获得最新最全的科学资源,所有的刊物,检索,视频等等资源,最让我感受到非常爽的是这里你可以下载获得几乎所有科学杂志的所有文章,这在国内是决然没有的。我所在的国内大学只购买了一些杂志的一些年代的一些论文的访问和下载权利,有时候在国内想找到一篇论文真是难以上青天,对这点我是非常羡慕的。 但是不久我在这所大学的网站上看到美国政府和这个州削减财政的压力,也就是没钱了,但是再没钱这所大学购买这些数据库的种类和范围都没有任何削减,相反还要增加,我于是非常地敬佩这个大学的精神,大学重要的东西难道不是这些吗?要把钱花在什么地方呢,去建高楼大厦吗,不,去做面子工程吗?不,这不就是美国大学的精神吗?说到这里我就想骂娘,国内把钱如果花在这个地方就感到非常得不舒服,当然领导们都说感到有些浪费,屁话,我知道你觉得每年向这些国家的数据库交这么些钱有些舍不得,但我觉得你是所谓的“妇人之仁”,大学里重要的东西不是学术资源是什么,我可以不需要电影院,但我们不能没有这些东西,其实更重要的是现在交这些钱是为了以后少交或不交,如果你现在吝啬于学术资源,你的科学永远上不去,你得一直交下去,懂吗! 其次这里的图书馆是极为奇特的。这所大学一共有两个图书馆,这两个图书馆在周一到周五是从不闭馆的,也就是说你可以24小时呆在图书馆里。图书馆的书可以随便阅读,阅读完你可以不放回原处,我看到很多学生拿了很多书在自己的座位上,翻阅完了就放在那里,自然会有服务人员来收掉和整理,第二天你会看到一切又很整齐。当然你如果没有看完第二天还要看,只要你打个招呼你的书还会放在那里等你第二天来看(但你必须来早)。而这在中国是没有的,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首先不是24小时开放的(连个通宵教室都难找到),其次学生阅读完书必须用所谓的代书板放回原处。当然有人已经不耐烦了说中国学生这么多,如果学生不帮助把书放回原处这怎么维护图书馆的秩序,图书馆工作人员这么辛苦,学生应该发扬什么精神!我靠,我都想吐出来了。首先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职责之一是整理书籍,这是这个岗位应该做的本职工作。学生的职责是学习,获得知识,也就是读你的书就好了,有必要帮忙吗,除非有提出要求或进行某种义务活动的时候?图书馆人员整理书籍比学生专业,如果学生多管理人员忙不过来,那就再多雇一个管理人员就是了。假想在某些所谓“好人”的眼里让学生帮助图书馆人员做某些事情,体现一下和谐社会的气氛,你就会发现:图书馆管理人员和学生的职责模糊了,到头来的结果是图书馆管理人员干不好他们的工作(无论什么原因,比如懒惰了,业务不熟了,依赖了等等)而学生也学不好他们的功课,图书馆变得更乱了,因为不知道该由谁去收桌子上的书籍,不专业的学生将书放在了不知道的地方,结果图书馆的价值会大大降低。这一点是中国人服务意识里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比如网上有个香港大学实验室着火非专业人员救火浪费消防资源的事情,我觉得和此相似),中国服务的核心是人,美国服务的核心是岗位和相应的职责,中国的服务太主观,而美国的服务很客观,这也许就是美国服务效率的体现。 图书馆底层有自由使用的电脑,还配有打印机,不知道是免费还是收费,但我没有看见管理人员,而看见一个学生在那里打印后直接走了。图书馆的桌子很多,都是很大的那种,每个桌子边的墙上都有足够的插座供学生使用笔记本,我看到图书馆的各层都有学生自由使用自己的笔记本进行学习(或者上网什么的)。图书馆的自动化程度比较高,还书系统只需要你把你的书从一个窗口放进去就可以离开了。总之看不到管理,设施很先进(当然需要钱了,后面我再说)。 除此之外学校的交通也是极为便利的,学校的校车学生和教工都可以免费乘坐,如果某个晚上你工作得很晚,你可以打电话给他们,他们可以免费送你回到你的住处。当然我没有试过,也不知道管不管用。除了交通之外我还想说的是学校对钥匙的管理。钥匙是使用某种资源进入某种场合的重要凭证,所以这所学校在你注册成为教工或学生之后,你就可以通过正式的手续到学校专门的地点去领钥匙,这个钥匙是不能随便自己配的,学校会给你配好并进行登记,而且你必须持有这把钥匙的凭据卡。学校任何一个学院大楼的每个门都能自己关闭,你只需要推开门进去就可以了,但是到了晚上你用你卡刷一下然后按你自己设定的密码,你就能在任何时间进入学院或中心的大楼。学院大楼内有专门为学生和老师提供办公设施和用品的地方,你可以拿到稿纸,黑板写字的笔,订书针,大头针,文件夹等等办公用品,当然是免费的。专门有一间房内配有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机器供教师学生免费使用。在任何一间房子里,办公室、会议室、实验室、图书馆的阅读室等都配有随时讨论用的黑板或白板,你可以随时和一个教授或同事在任何地方进行讨论。办公大楼里的空调系统长年保持在最舒适的温度上,这和香港非常相似(夏天在室内还要穿长袖),如此等等。 总之,美国大学为教育和科研所提供的服务是一流的,而这些服务的背后不是某些人兢兢业业形成的结果,而是长期制度锤炼下形成的一个服务系统,任何人都在为这个系统而工作,缺少谁这个系统都会正常运转。 2.美国大学的教育和科研环境是自由、开放和宽松的。 美国自由的精神在大学里有最集中的表现。首先“人人有平等接受大学教育的权利”在这里不是写在纸上到处宣传的空话,这点在大学处处可以体现。在这个校园里各色的人都存在,当然包括身体有残疾的学生,这我在中国大学很难见到或很少见到。而这里这些残疾的学生依靠电动轮椅出入各种场所,而各个大楼都有专门的电动轮椅通道,停车的地方也有专门为弱者提供的停车位置。这里的学生服装也五颜六色,穿着非常随便,教室图书馆可以穿任何服装自由出入(当然不穿可能不行,没见过),比如他们容忍学生穿拖鞋出入图书馆、教室或去听报告等等也就是校园学生可去的任何地方都行。还有美国的无论教室、图书馆甚至学术会议、答辩会等等场所都允许学生吃东西或喝饮料。我就在一个博士论文答辩会上看到一个评委一边提问一般吃汉堡,这些自由并不妨碍学术的发展,相反美国学生在酒吧里在任何场所都会谈到学习或科研上的东西,绝不会让人感到丝毫的别扭,而中国人很少在吃饭和喝茶的时候还在争论学术问题。 我能感受到学生和教职工在学习和科研上宽松的气氛,对学生你有自己选择课程的权利(国内实行的学分制不论不类),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是他的兴趣和爱好驱使的。美国的教工如果做科研那一定是兴趣使然,如果他自己觉得乏味,他会自己离开这个岗位而去从事其他工作(中国这方面的代价很大)。美国教职工没有必要在做学问的时候考虑很多问题,大学对待在岗位的职工非常地好,也就是提供你充足的生活保障和科研保障,给你充分的行为自由。比如说教授如果不想做项目了他可以不去申请什么经费,而这也没有人会去管你,或者考核你,没有人会要求你这要求你那,要求你发几篇论文或拿多少经费。然而奇怪的是没有人管的教工们每年都能有很多文章发表。我的这个研究小组每年在一流刊物上发7、8篇论文那是常有的事,没有人逼迫你和考核你,却有如此的结果,这是让搞行政的领导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其实,真正做科研的境界就是这种自由、宽松的境界,我能理解我的那个老板,他每隔几天就来组里,和学生开玩笑啊讨论啊,组织学生开讨论会呀组织什么学术活动啊,非常地勤快(我开始以为大学有人会考核他的,呵呵),然而当我特意问到有没有考核比如看论文数量啊什么的时他表示非常的不理解。我知道他所做的这一切是一个研究工作者想使自己成为一个一流科学家的自我要求,这是从内心自发的动力,然而比这更高的境界是脑子里只有自己喜欢的研究内容,只有为自己的结果而兴奋的激动,没有为了成为什么科学家,为了要获什么奖,没有为了金钱、权力、名气等等的任何想法,这才是最高境界。在美国的这所大学里我能更多感受到教授们纯粹的科研工作,而在国内我不仅仅经常遇到水平很低的教授,还能遇到水平很高的教授成天开会讲话的身影,如果被组织信任提拔为干部(你得识抬举哦),呵呵,那就不知道在哪里了!当然了,是教授了,什么都该有了,什么都不愁了,还能感觉不到轻松自由的环境吗?呵呵,我不想和你抬杠,你明白我的意思! 我看到的美国的这所大学里博士后,博士,没有获得教授职位的教工们依然自由的表情(当然会给你这个表情了,谁还能在你眼前总哭丧个脸表示他很有压力),然而我说的不仅仅是表情的轻松,更是生活的轻松工作的轻松。每到周末,我记得平时很热闹的办公的大楼忽然会极为冷清,我记得我每次去那里更多见到的是中国人或中国学生,我不知道中国高压政策下的教师们在周末有没有这么清闲,反正我觉得即便在中国赔上周末也不见得能够获得足够的薪水或达到所谓的行政的要求。美国大学的每个人当然都有压力,而这个压力不是中国科研人员的那种压力,他们只不过是有要谋求一个职位的压力。这个压力仅仅来自于这个岗位的要求,而不是来自于获得这个岗位后污七八糟的人为压力,什么生活没有保障(工资极低,我去了美国才觉得最廉价的人在中国,人多嘛。大学涨个工资都咬紧牙关,吝啬到觉得给教职工发钱多了他们就不干活了。中国大学年轻教师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我这样讲一点都不为过),什么要考核,什么要汇报,什么要填表,他们几乎都要感觉到窒息了。然而我就是不太懂,为什么大学的领导们都会以为:如果不去管理和考核他们的教师(本来就不是他们的),他们会不会都到酒吧去喝酒去了?其实(我都觉得这是常识),每个喜欢搞科研(不是混饭吃,但现在必须混饭吃)的人都有自发实现自身价值的迫切愿望,不需要管理,就如同美国这所大学一样,他们依然会在办公室和实验室工作和讨论到忘记吃饭的地步。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领导们都以为自己比被他们管理的人民聪明,其实他们最为愚蠢,而最聪明的人往往隐藏在民间。 我在美国那所大学里的时候,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这些会议给我的唯一感觉就是美国的教育和科研环境不仅自由而且开放。这所大学的学术活动是非常频繁的,老板非常重视交流,学术会最主要的不是在会上的Report,而是下面端着咖啡交流的时间,你可以随便找任何一个很牛的教授去请教问题,这是开放的,没有人会拒绝你,而且不仅学生重视会议,教授也非常愿意到处和同行交流,我的老板就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开讨论会,经常还利用网络进行交流,也许这是他所申请的项目机构的要求(需要你们合作交流不要做重复的东西),但这里的学术环境无疑已经形成传统,而且非常稳固。 总之美国的大学体制是为科学技术的前进量身打造的环境,而这也并不是不能移植到中国的专利,这是美国科学运行积累下形成的最科学的模式,我们当然不能一蹴而就,但一定能慢慢推行。 (下面我会另文讲关键的经费问题)
个人分类: 社会视角|7539 次阅读|52 个评论
[转载]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全文) --转
www053991 2011-4-28 18:36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 (2011-04-24 20:49:18) var $tag='美大上流,清华大学,教育,创新,科学发展,人才,德才兼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var $tag_code='846b9b97b6bd1b2d8b73cd2fe95eb619'; var $r_quote_bligid='50b119d001017zzq'; var $worldcup='0'; var $worldcupball='0'; 标签: 美大上流 清华大学 教育 创新 科学发展 人才 德才兼备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分类: 产业文化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胡锦涛   (2011年4月24日)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4月的北京,春风送暖。在这个美好的时节,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参加庆祝活动的海内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国高等学校的师生员工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100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建立了。那个时代,外国列强的侵略欺凌,封建统治的腐败黑暗,使我们的祖国和人民蒙受了水深火热的苦难。中国人民和大批仁人志士在苦难中觉醒、在压迫下奋起,决心改变民族积贫积弱的命运和人民苦不聊生的状况。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推动全民族更加自觉地走上了振兴中华的奋斗历程。   90年前,在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命运如火如荼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顽强拼搏,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和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了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建校以来,广大清华师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形成了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隽永篇章。   建校伊始,清华秉持科学救国理想,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一批学界泰斗在清华园里潜心治学、精育良才,形成了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的盛况,很快发展成为我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填补了我国现代科技的诸多空白。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同北大、南开一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共创了西南联大的办学成就。梁启超、冯友兰、陈岱孙、费孝通、钱钟书、吴晗、曹禺、季羡林等一大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大师,叶企孙、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钱伟长等一大批我国自然科学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奠基人和开拓者,还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都是清华人中的佼佼者。广大清华师生始终满怀强烈的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坚定走在“一二九”运动等爱国民主运动前列,奋勇参加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斗争,涌现出闻一多、朱自清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民主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清华师生满怀豪情投身祖国教育、科研、建设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重视因材施教、实践锻炼、能力培养,努力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了原子能、无线电等一批国家急需的新技术专业,积极参与“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完成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密云水库等重要设计,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我和很多同龄人在这一时期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清华园里蓬勃昂扬的青春理想、严谨勤奋的治学氛围、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生动活泼的文化生活深深熏陶了我们。当时,蒋南翔校长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刘仙洲、梁思成、马约翰、张光斗等大家名师执教讲坛、垂范学子的风采,令我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清华师生牢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使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加快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办学总体实力大为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清华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大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的人才,广大毕业生踊跃到国家重点行业和基层施展才干。清华大学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要开展科研,取得高温气冷堆等一大批先进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不断提升,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重大步伐、取得显著成绩。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秉承“ 爱国奉献、追求卓越 ”的传统,恪守“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的校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460位清华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0年来,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顽强拼搏、真诚奉献,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建立了突出功绩。   清华百年历史又一次表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我们的大学就能获得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就能源源不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   对我国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必须谦虚谨慎、埋头苦干,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奋勇前进。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参与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进程,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深入开展政策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总之,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让所有受教育者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加大支持力度,健全长效机制,鼓励重点建设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清华大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改革创新,奋勇争先,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党和人民对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全国青年寄予厚望。在这里,我想给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3点希望。   第一,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青年人朝气蓬勃,善于接受新事物,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珍惜美好青春年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同时,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   第二,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同学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同学们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形成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国广大有志青年提供了创造精彩人生的广阔舞台。生长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我国青年一代应该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让我们紧紧携起手来,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共同为我们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奋斗、奋斗、再奋斗!
1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热度 1 xupeiyang 2011-4-26 07:13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学术大师曾芸集在这里辛勤开拓,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知名的生物学家。在中国科学院历届生物学部委员中,有30多位曾在清华生物系学习或工作过。清华大学于 2001 年建立了医学院,首任院长由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两院院士吴阶平教授担任。为加强和促进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发展及其与其它工程学科间的交叉合作,清华大学于 2004 年成立了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以利于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和取得重大科技成果。为创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培养医学精英人才,2006年清华大学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紧密合作,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旨在打造迈向国际一流水准的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纳入清华大学的普通招生计划。2009年清华大学在理学院生物系的基础上成立了生命科学学院,以崭新的姿态全力迎接生命科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是国内声誉最好、影响力最大、实力最强的医学院,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独树一帜,通过强强合作,清华大学雄厚的基础学科综合优势和优良的学术氛围,与协和在医学领域中强大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实力,将得到充分的发挥。一部协和发展史,被称为半部中国医学发展史,协和最早开启了我国八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和高等护理学教育的先河,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独特的社会影响力。协和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在教学上以高标准、严要求著称,以培养具有真才实学、学风严谨、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教研复合型人才而闻名。八十余年来,协和以培养研究生为重点,以培养八年制医学博士为特色,创造和凝聚了现代科学思想,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临床医学家、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护理学家和医政管理家,可谓人才济济,硕果累累,对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协和拥有闻名国内外的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服务体系,附属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水平。协和还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其中1人为两院院士),为国内医学学科最雄厚的师资力量。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是我国培养医学博士的摇篮,也是优秀学子施展才华的向往之地,是广大有志于投身医学事业的莘莘学子的第一选择。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2607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TS:“研发群体”科学的兴起
kejidaobao 2011-4-21 15:45
文/杨书卷 “一百年前,人类经历了一场由几位天才个体物理学家诱发的科学风暴;百年后,我们或许正处在另一场由群体唱主角的科技风暴之前夜,而SciTS正是渡过这风暴所需要的灯塔。”作为国内首位关注SciTS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教授如是评价这一国际上正在兴起的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 SciTS全称为Science of Team Science,意为“研发群体”的科学,核心任务是了解促进或阻碍各种各样科技合作的情况和阶段,并加以有效管理和利用。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复杂系统的美国学者认为,SciTS将成为促进21世纪科学合作的一盏指路明灯。 SciTS来自于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王飞跃教授介绍,美国学者通过对科学界论文的研究,发现所有科学分支都呈现出一个根本性和普遍性的变化:在产生高影响、高引用科学成果时,群体比个体科学家越来越居优势;群体也变得越来越大。他们认为,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科学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涉及交叉学科知识,超越传统学科边界。因此,解决这些复杂问题必需从许多不同的学科视角去考量,而关键与核心就是跨学科交叉的研究群体。 不过,SciTS并不是简单层面上的“跨学科研究”,它更关注群体科学的有效管理,即发现哪些因素会促进科学的协同效益,哪些会反其道而行之;如何科学评价群体合作研究的成果,包括产生了哪些科学新发现和学术新理念;科技成果转化为专利和实用产品的能力;在更高的层次上,解析该研究是否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科技政策产生了哪些多重影响。 并且,SciTS有着自己的“一揽子”的复杂研究方法。其中,既有定量方法如海量数据挖掘、统计学习、复杂网络、模式分类、问卷调查、文献计量分析等,也包括社会学中的人种学观查、个案研究、科学小组成员的采访,社会关系可视化网络如合作者的地理分布、筹资模式、专利奖利,商业化时间表等定性研究,涉及人文、社会、科学、技术和工程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虽然SciTS的概念令人兴奋,但作为一个新生领域,SciTS的定义、方法和成果现在均存在争议,还有待于充足的时间来有效界定,但SciTS学科出现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对内部的科学群体,它可以有效提高科研效率,对外部的社会公众,它也提供了衡量科学团队成绩的一种看上去较为定量的标准。 与过去的世界相比,今天的科学问题更加复杂和不稳定,尤其在一些影响全人类命运的问题上——气候变暖、核电安全、生物工程等等,而如何为解决这些问题建立有创造力的科学研究群体,这些科学研究群体又如何能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展开“拨开云雾见天日”的研究, SciTS无疑提供了一种较为明晰的思路和方向。 维基百科的“Science of Team Science”条目中写到,SciTS的概念,首先在2006年10月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举办的一次会议中提出,4年后,第一届SciTS会议于2010年4月在美国西北大学临床与转化科学研究所中举办,这可以看做是SciTS已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研究领域方向发展的新学科的标志。 有趣的是,本期“科技风云”所关注的世界重大科技进展均与美国医学界有关,这是否在为美国医学界首先倡导SciTS加上了一个合理的注解呢? 据英国《每日邮报》4月4日报道,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一批科学家正进行一项“石破天惊”的实验——在实验室内培植出首个人类心脏! 研究人员首先从心脏捐赠者身上移除心脏和去除肌肉细胞,只剩下蛋白骨干和架构,成为一个“幽灵心脏”。接下来,他们注入数以百万计的干细胞,辅以各种营养剂,让干细胞认出心脏蛋白骨干细胞,并围绕蛋白骨干和架构自行分裂及生长,最终发展成为健康的心脏细胞。 接下来,更复杂的是要令这个人工心脏连接复杂的血管系统,把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而且想办法令这个心脏的跳动速度和次数保持正常。率领研究人员进行这项实验的再生医学专家Doris Taylor说:“我们希望在未来数周内,它会出现跳动的现象。” 在2007年,一批英国科学家就利用病人抽取出来的骨髓干细胞培植出人类心脏瓣膜,1年后,科学家又首次成功培植出一个可以自行跳动的动物心脏。现在,首个“人类心脏”又即将问世,而其技术理论上也可适用于其它器官例如肝、肺和肾——人类医学史正在揭开新的一页。 “久攻不破”的艾滋疫苗也有了也许是“里程碑标志式”的进展: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一个国际科研组设计的“镶嵌疫苗”能够适应不断变异的致命艾滋病毒,计划在2012年进行人类临床试验,届时可能将打破25年来艾滋疫苗研制屡战屡败的尴尬僵局。 艾滋病毒能够迅速进化变异,这使传统的病毒疫苗研制方式对它毫无办法。而“镶嵌疫苗”由很多通过电脑排序的人造蛋白质组成。它们会暗示人体免疫系统,令其对多种艾滋病毒变种产生反应。实验证明,“镶嵌疫苗”在老鼠和猴子身上已产生很强的免疫响应,科学家极度期盼“镶嵌疫苗”在人类身上也取得成功。 现代科学,已经从早期少数科学天才独自开拓科学疆界的“孤胆英雄”时代,发展到需要交互式、网格式合作共同推进的集体英雄时代,更需要一种非线性的、多视角的、创造性的综合思维模式,而 SciTS,会成为一座21世纪科技合作的灯塔么?■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32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家博客笔会
xupeiyang 2011-4-19 09:58
专家博客作者深入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以自己敏锐的视角、独到的见解,用丰富的文字、精彩的图片,发现和捕捉四川人民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见证和感受灾区曾经山河破碎、而今美好家园的历史巨变,记录和诠释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人间奇迹,体现灾区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诠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强大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http://politics.gmw.cn/2011-04/18/content_1850119.htm
个人分类: 科学博客|1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拟请第一美女做形象代言人
热度 15 liuli66 2011-4-18 07:25
科学网大学拟请第一美女做形象代言人
科学网大学暨科技政策与科技普及学院 坚持 科学发展。 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推动又快又好,又好又快的和谐发展 拟请 第一美女 做形象代言人。 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 我们就NB ! (来自网络;公益 性) 一候选人
个人分类: 教与学|586 次阅读|14 个评论
能量耗散法则是一个通俗的科学发展普遍法则
热度 3 jitaowang 2011-3-27 07:22
能量耗散法则是一个通俗的科学发展普遍法则
注 : 在圈子中日前我写了一个帖子 : “ 熵产生 ( 又称耗散函数 ) 是热二律的普适判据 ”. 接着 张学文老师 zhangxw 的帖子 中 提出了他的看法 : “ 我看法是如果一个真理普遍应用于多个场合,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它,就有利于大众理解它。 ” 我很赞成 , 同时认为目前对熵产生 ( 又称耗散函数 ) 是热二律的普适判据的提法是比较通俗合理的 . 当然也欢迎张老师和广大网友提出更好的具体意见和建议方案 . 毕竟现代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是一项当今人类宏观经验的总结 . 需要所有相关人士,包括自然科学家、人文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共同关心和应用 . 能量耗散法则是一个通俗的普遍法则 众所周知 , 能量守恒法则是一个通俗的普遍法则 . 同样 , 能量耗散法则也是一个通俗的普遍法则 . 首先这两个普遍法则是不同的 , 不能加以混淆 . 同时又都要通俗、简洁地加以表达 . 汽车在平地上行驶 . 根据平移不做功的法则 , 汽车不论开到多远 , 是不是可以不消耗任何能量吗 ?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 因为汽车消耗汽油的原因就是能量消耗在各种地面摩擦、轴承摩擦、汽缸摩擦、空气阻力、等能量的散失上面 . 那么汽车燃烧汽油时生成的推动汽车对外作功能量是不是被消灭了 ? 答案一定也是否定的 . 大家也一定知道 : 能量守恒法则 : 能量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能量形式 , 但是能量是不生不灭的 . 那么如何解释以上的现象呢 ? 大家就会说 : 汽车燃烧汽油时生成的对外作功能量最后都转化为环境中的热量 . 那么是不是还可以利用这些环境温度的热量来对外作功呢 ? 不能 ! 因此 , 这些环境温度的热量 , 就被称为 “ 废热 ”. 这种原来可以对外作功的能量变成不能对外作功的废热 , 就被称为能量的 “ 耗散 ”, 即 ( 能对外作功的 ) 有效能量的 消耗 和 散失 . 当然开尔文也曾经把这样的变化称为能量的 “ 退化 ”. 但是目前来看 , 可能是能量的 “ 耗散 ” 概念和名词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 能量守恒法则和能量耗散法则在热力学领域中就分别被称为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 而熵产生就是耗散函数 , 是体系耗散程度的度量 , 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因此可以定量地表达为 di S ³ 0 ( 注意量纲不是能量 , 而温度和熵产生的乘积 T di S 才是能量的量纲 ). 同时 , 能量守恒法则和能量耗散法则在广阔的力学领域也是普遍适用的 . 例如 , 在国际上有一本比较知名的 “ 物理化学 ” 教材是 P. Atkin J. de Paula: “Atkin’s Physical Chemistry”, 8th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其中 “ 第 3 章 第二定律 (The Second Law)” 中 p.77 讨论 “ 自发过程的方向 (The direction of spontaneous change)” 时说到 : “ 自发的变化总是伴随着能量的耗散 (… spontaneous changes are always accompanied by a dispersal of energy).” 接着就是非常明确的小节题目和表述 : “§3.1 能量的耗散 (The dispersal of energy) 我们似乎已经找到自发变化的方向标 . 它就是导致孤立体系总能量耗散的变化方向 . 这一法则可以说明弹跳球的变化趋势 , 因为它的能量会以地板原子的热运动形式被分散掉 . (We appear to have found the signpost of spontaneous change: we look for the direction of change lead to dispersal of the total energy of the isolated system. This principle accounts for the direction of change of the bouncing ball, because its energy is spread out as thermal motion of the atoms of the floor. )” 注 : 在英文中对 “ 耗散 ” 一词可以用 “dissipation”, “dispersion” 或 “disperal” 等 . 这本 Atkin 的书中还有一个附图 , 如图 1. ( 但是图 1 并不是 “Atkin’s Physical Chemistry” 一书中的原图而是我绘制的类似示意图 . ) 我再列举另外一个力学的例子 . 图 2 表述一个球体在曲面内运动时的能量耗散 . 先由红球从势能最大的位置开始 , 经历势能变成动能最大的底部白球位置 , 再到粉红球的位置 , 最后由于摩擦等因素的能量耗散变成热能而停留在曲面的最低处 . 总之 , 能量耗散的法则是普适的 , 表述也是很通俗的 , 应用非常广泛 . 图 1 弹跳球的 “ 能量的 耗散 ” 图 2 球在曲面内的运动 所有这些都是平时常见的现象 . 再举一个例子 , 如 : 树上的苹果会掉到地上 , 既可以从力的角度来解释 , 也可以从变化前后能量的耗散来进行解释 . 因此 , 这一 “ 能量耗散法则 ” 的通俗性和普遍性是没有问题的 . 问题的 遗憾一面在于 : 是至今绝大多数热力学教科书并没有把熵产生和耗散函数等重要的基础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 di S ³ 0, 列入实际的教学中 . 更不知晓 1865 年克劳修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对复杂体系 ( 同时包含自发过程和非自发过程体系 ) 的 “ 补偿 ”, 即热力学耦合的表述 . 把 1865 年克劳修斯的表述结合熵产生原理的数学表达式 , 就得到 . 可惜目前绝大多数热力学教科书并没有引用把 1865 年克劳修斯对复杂体系的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 . 其中也包括了 Atkin 的这本书 . 这本书虽然引入了能量的耗散概念 , 却没有跳出经典热力学的框子 . 因此热力学学科和教学长期停留在经典热力学阶段只能处理简单体系的阶段达到一百多年之久 . 相应地也延误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和一代又一代的学人 , 对此必须迅速改变这样的现状 ! 去年 8 月我在日本参加 21 届国际化学热力学会议 (21st IUPA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ICCT2010) 时 , 也见到 Atkin 本人 , 他也亲自听取了我的报告 , 并 表示要看了我的 “ Modern Thermodynamics – based on the extended Carnot theorem ” ( 英文版 ) 书以后再作进一步的思考 . 最后要说明一点 ! 能量耗散法则是不能违背的客观科学发展规律的法则 , 但是它不是一个悲观的法则 . 特别是弄清1865年克劳修斯的“补偿”即 “热力学耦合”表述,并得到复杂体系的熵产生原理的数学表达式, 以后 , 就成为一个说明达尔文进化论和科学发展、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法则. 客观体系是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地球村! 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在耗散, 即 di S 1 0; 而生物的进化、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都是 di S 2 0, 负的熵产生过程 ( 不是 “负熵产生体系”更不是所谓的 “ 负熵 ”); 整个地球体系的熵产生仍然是大于等于零 , di S ³ 0. 认清这一点 , 我们就会反对不能推动进化的战争、动乱等行为,更充分地享用大自然给予地球村的恩惠,有多好啊!因此我说现代热力学就是自然科学发展观 , 它不仅可以指导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 也对人文社会科学和哲学都会有深远的影响 !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9772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发展理论
huaweiguo 2010-12-30 12:11
我们都要反思、包括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在反思,都必须为人民而反思。不这样,他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有过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往死路上坚持到底不动摇,文过饰非,诡计多端,瞒天过海,而最终为自己的私利而葬丧整个民族。因而,邓小平说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上邪路了,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必须彻底摆脱对圣人的盲目跟随,用自己的脑子独立思考,在现实与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中进行反思,弄清楚理论和政策上的哪些失误导致两极分化,并加以纠正,以便走上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为此,我们必须有勇气反思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对此,网友未来评论说:今天的中国社会,问题、危机重重。按照邓的观点,应该是不折不扣地走上邪路了。资本的泛滥和加剧,正在愈来愈猛烈地消耗摧毁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元气。怎么样让古老而优秀的中华文明延续下去,代代相传,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使命。也是我们能否紧密团结的根本所在。从这个意义上反思改革的失误和纠正之法,反思我们每个人尤其是青年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以及在历史长河中所应当担当起的角色,就会少一些迷茫!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境保护,必须用科学发展的理念诠释生态文明
zbt92 2010-12-29 07:42
----- 舆论宣传对我国水电的影响和分析( 8 ) 张博庭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为什么要强调生态文明呢?大家知道进入近代工业文明时期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引起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因而,我们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主要就是要防止这种生态不文明(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生态野蛮)的情况在中国泛滥。然而,如果我们对生态文明仅仅具有这种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看到,文明的反义词并不是唯一的。生态野蛮和生态愚昧都是与生态文明相矛盾的状态。特别是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生态不文明的威胁,往往主要来自于生态愚昧,而恰恰还不是生态野蛮。 1972 年发布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 4 )在发展中的国家中,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千百万人的生活仍然远远低于象样的生活所需要的最低水平。他们无法取得充足的食物和衣服、住房和教育、保健和卫生设备。因此,发展中的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牢记他们优先任务和保护及改善环境的必要。这就说明欠发达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的生态愚昧。 生态文明水平即生态效率( Eco-efficiency, 缩写为 EEI ),其概念源自 20 世纪 90 年代 OECE( 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 ) 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委员会的研究和政策中,通常作为企业和地区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广义来看,生态文明水平就是指生态资源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其本质就是以更少的生态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产出。根据最近两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生态文明水平排序来看,北京第一,而我们的一些生态大省(例如云南)的生态文明却属于低水平。 可见,在有人生存的现实中,一味的强调保存原生态并不代表生态文明,而可能是一种保护生态愚昧。因为,只要有人生存他就要向周围的环境进行所取,如果你不能科学的、积极的、能动的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必然就要自发的、无序的、被动的影响自然生态和破坏自然环境。 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曾指出:每一个有机体都不得不反抗其环境,而文化又强化了这种对抗。生活于文化中的人实现了对自然的统治。我们重新改变了地球,使之变成城市。但这个过程包含着某种辩证的真理:正题是自然,反题是文化,合题是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这两者构成了一个家园,一个住所(生态学的希腊语词根 oikos 的含义就是住所)。由此可见,对于人类来说,生态(保护)就是要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反抗,创造一个适应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不是一味的强调要保存自然生态的保守。 我国环境伦理学的倡导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 余谋昌 教授,在关于怒江开发的生态保护问题上深刻地指出人类文化发展不断加速地球从自然性向社会性发展。这是客观的历史进程。有一种反对干预自然的观点,它认为人类干预自然过程,引起大自然平衡破坏,这是人类最大的错误。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人类干预自然过程,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它引起自然界变化,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自然生态系统对人而言不一定是最理想的。但是,人类改变自然,不一定要破坏自然,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劳动,按照生态规律,可以建设比自然生态系统有更高生产力的、更加合理和更加美好的人工生态系统。这里,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旧有平衡,建立有益于人类的新的自然平衡。这是世界的进步。 人类从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开始,到现在发明、制造和使用的高科技手段,都是为了同自然进行抗争,并在这场斗争中取得更大的主动权,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发展。因此,我们今天的地球,早已经不是原来的纯粹自然的地球,而是由人类活动改变了的人类学的地球,或者说是社会的地球。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也曾指出自 18 世纪晚期开始,地球已进入最新地质时代―人类世时期。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既不能脱离自然来看待历史事件,也不能脱离社会来看待自然事件,人、社会与自然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类生命共同体,要以人类生命共同体的整体性观点看待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自由流淌的河流、任意泛滥的洪水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和人烟稀少的无人区、生态保护区完全是应该提倡的,但是,对于现代人类社活动密集的社会来说,就完全就是一种灾难,一种极大的生态破坏。堤防、水坝就是人们在几千年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抵御洪水,保护社会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所以,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必要的水坝建设就是保护生态,而盲目地提倡让河流自由流淌、让洪水自由泛滥,决不是什么生态保护,而是十足的生态保守、生态愚昧。 一般来说,以人类为主的社会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要求是比较苛刻的。水少了(干旱)不行,水多了(洪涝)同样也不行。因此,纵观历史,我们人类几千年来的社会文明发展过程,几乎就是一部用水、治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控制、利用程度,就是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社会的水资源需求不断的增长。目前,世界上的天然水资源分布,几乎都是无法自然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因而,人们只能通过建立水坝和一系列的水利工程,才能解决我们人类生存用水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尖锐矛盾。而且,在目前科技水平下只有通过利用这些一系列的水利工程设施,我们才能实现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调配,在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社会生态环境。这就是我们当前人类社会的普遍现实。 尽管目前社会上虽然流行着水电开发不可避免地要破坏生态环境的说法。但是,在实际当中,我们几乎谁也找不到一个真正能够说服人的有力证据。就连曾经被一些极端环保人士频频拿来宣传的埃及阿斯旺水坝,通过实地考察和埃及政府公布的资料,我们发现很多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片面炒作。走遍全世界我们所看到的现实都是,水电开发成都越高的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越好。(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三峡|4668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0年最启迪中国科学发展的人
sheep021 2010-12-22 16:30
献身科学不怕苦 捍卫科学不怕死 追求卓越无止境 奉献人民无国界 呵呵,他是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1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广州市“后亚运”之祈望
yushp1935 2010-12-20 21:17
昨晚”亚残运”以”欢聚,关爱,互助,共赢”而胜利闭幕!两个”亚运”同样精彩,同样热烈,同样祥和,同样友爱,获得全国人民及世界各国人民之好评。作为东道主的广州市民及各级领导,当然兴高采烈。我们觉得,作为改革开放先锋的广州人,没有辜负全国人民之重托,没有辜负亚洲与世界各国人民之祈望,几年来之艰辛劳苦以及各种代价的付出,也没有白费。从城市的基础设施,到市容市貌;从空气质量,到整个环境;从城市治安,到社会和谐;从众多志愿者青年学生广大市民,到运动员教练员管理员;从公安干警保安人员服务人员,到各级党政官员;从市民精神面貌,到道德人文氛围;……都有所提升,都大放异彩,展现了岭南文化之精神和珠江水文化之特质。 从今天起,广州将进入“后亚运”时期,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有什么祈盼呢? 第一, 希望永远保持:空气清新,天空碧兰,河水洁净,花红树绿;街道干净,庭院整洁,噪音减少,秩序井然。 第二, 希望尽力做到:交通畅顺,喇吧声哑,事故减少,老弱安全;落实防火,严防偷盗,疏导水浸,堵塞漏洞。 第三, 希望逐步实现:病有所医,危有所救,贫有所扶,老有所养;幼有所教,青年有学,学有所用,用有所长。 第四, 希望切实做到:稳定物价,保证菜篮,肉食充足,水果不断;衣服鞋帽,五彩滨纷,高雅大方,时尚美观。 第五, 希望真正实施:富民工程,人人富裕,居有其所,乐有其场;群众体育,琴棋书画,高新娱乐,文化网络。 第六, 希望认真坚持: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独立创新,引领风骚;率先改革,保证人权,政治清明,全面进步。 我想,要做到以上各点,市民大众自觉自强,固然是其基础,然而,执政党和政府以及其官员乃是关键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96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种的苹果芒,科学发展的结果!
zhangyuxiu 2010-11-4 22:59
苹果芒不同于国内经常见到的芒果,它基本呈圆形。未成熟之前, 皮呈青绿色,经历了烈日和暴雨的洗礼,吸收了庞大根系输送的 水分,它渐渐的变得饱满,褪掉了稚嫩的颜色,脸上露出红润, 显示着它的成熟和自信。幽幽的甜蜜气息让它魅力四射。将果 皮 揭开,金黄的果肉展露出来,表面渗着汁水,芒果的诱人香味 扑鼻而来 .
个人分类: 未分类|512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能够做到预测诺贝尔奖,需要深层次的眼光和思考
wrc218 2010-10-21 18:19
我的名单差不多要过时了 饶毅 2002年10月6 日,我曾经写过一篇《 二十一项值得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工作及科学家 》 也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51 这些工作都是2002年可以判断,有些新发现,还有些工作出现导致对以前工作评价的改变。 我说明过不是预测诺贝尔奖,而是评价值得得奖的工作。 不过,我的名单比同期国外专门公司预测的命中率要高。 从2002年以来,Thomson Reuter(汤森路透)公司专门派人做研究、并运用数据分析,每年做预测,结果将近预测了120人,其中19位获奖,这个比率之所以低,就是因为不能隔靴搔痒,用间接数据(汤森路透公司在用计算机分析数据后,还派人读文献,再分析出他们所谓的预测,但这样耗资耗时的工作,仍不如内行稍做思考后说出的体会)。 汤森路透希望通过每年发布预测来彰显其数据分析的可用性,我想,比较我的名单,正好说明无需用他们的数据。 8年后,这个名单现在可以分成四类: 1) 剩下第6、第7、第9、第10项还可能获奖 。其中,第10项在2002年以后出现重要发现,日本科学家 Shinya Yamanaka(山中伸弥) 在2006年发明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方法,带来广泛的影响。 2002年名单,记不清楚为何我没列 瘦素 ( leptin ) 发现,这个领域一个里程碑性的工作是洛克菲勒大学 Jeff Friedman 实 验室所做,其第一作者是中国留学生张一影。她们的工作在1994年12月发表后,我于1995年在《健康报》撰文介绍,那可能是 我写的第一篇科普文章,也见 http://www.sciencenet.cn /m/user_content.aspx?id=3075。 不在2002年名单上,但也较重要的还有我另外介绍过 David Page 、 Marshall Graves 和 Lovell-Badge 确定人类男性基因的研究, 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331 2002年名单也没有写表观遗传学( epigenetics ),最重要的工作那时已经做出,是目前在洛克菲勒大学的 David Allis 。在此领域做出重要工作的华裔有 施扬 和张毅。曾简介过施扬和 Allis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1229 2002年名单遗漏了 光学成像 在生物学的应用。其中部分工作是 2002年以前做的。而2002年以后,相关的技术继续扩展,成像技术急剧发展。光学应用也不限于成像,而可以通过操纵光、结合生物学方法,调控细胞和分子。在神经生物学, 光遗传学 的技术在2002 年和 2005年有重要进展,并继续不断改进。 主要工作在2002年以后的,待其他感兴趣的年轻人介绍。 而2002年名单所列其他,多数都过时了。 2)很多已经得奖了, 第1,第2,第 3,第4,第5,第8,第13,第15,第16,第17,第21 其中,第3项是同类工作得奖了,获奖者是 Roger Kornberg ,不是我名单上的 Mark Ptashne ,或者很多人认为应该得奖的 Bob Roeder 。只能说,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评判生物能力不太行。 第16项我提了两个相关工作,其中第二部分功能核磁共振已经得奖(我没有提具体人名,因为当时没有去查谁做的,只知道工作重要),剩下的 Marc Rachle 和正电子扫描( PET )应该得奖,但2003年奖了相关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Paul Lauterbur 和 Peter Mansfield ),就有可能不再发相近的 PET 。 也可能专门看重脑 成像,那可以是Marc Raichle 的PET,以及日裔美国科学家Seiji Ogawa(小川诚二)对于脑fRMI成像的工作。 3)其中有些工作,2002年写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们并不会得奖,只是我的题目是值得得奖的工作,说明是工作好的程度,而不考虑得奖几率。 比如,第20项,其中几个重要的科学家在2002年以前已经去世。除非奖给还活着的人(如John Hughes)。 第19项,重组DNA技术,诺贝尔奖委员会早已做出错误的决定,给其他人了,所以,在2002年就知道不可能再发奖。 第18项,发现长期性增强的两位科学家,2002年文章已经指出因为不久前(2000年)已经给了相关工作发奖,而受影响,不仅当时说了会延迟、也可能不给。 第11项,三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在2002年前已经去世,所以写的时候已经提到不一定真会得。 4)有些工作, 2002年科学家还活着,现在过世了 ,所 以,也不可能。 如,第12项,发现 PKC 的日本科学家 Yasutomi Nishizuka (西 塚泰美),不幸于 2004 年去世。日本在生命科学方面有几个值得得奖的工作,可惜至少两位已经去世,一位是西塚泰美,另外一位是1992年去世的京都大学教授 Shosaku Numa (绍正作)。 第14项的科学家也于2008年去世。 1. Mario Capecchi(美国尤他大学U. Utah),发明基因剔除技术,肯定值得得奖,可能和其他1,2个做基因剔除(Oliver Smithies)或转基因动物的人合得,也有可能和第一个做出鼠胚胎干细胞的Gail Martin(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合得。   2. Bob Horvitz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细胞凋亡的遗传机理,可能合得者是:AH Wylie或JFR Kerr其中之一(细胞凋亡的概念和电子显微镜下形态变化特征),Susanne Cory或Stanley Korsmeyer之一(Bcl-2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得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王晓东也有可能(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学机理)。另外如果不以细胞凋亡来看,而以 线立体新的功能 来看, 王 晓东 和Korsmeyer(甚至La Jolla癌症研究所John Reed)也是一个可能组合。 { 2005 年,Stanley Korsmeyer去世,影响细胞凋亡获奖 } {细胞器线粒体新功能,是另外一个可能 }   3. Mark Ptashne (美国纽约凯特菱癌症研究中心Sloan Kettering),基因调控的机理,发现第一个转录因子:原核细胞(细菌)的lamda抑制子。可以单独,也可和Bob Tjian (钱泽南,UC Berkeley)合得。Ptashne做真核细胞转录调控的研究中,有北大留学生马俊的工作。 {同类工作得奖了,获奖者是Roger Kornberg,不是此名单上的Mark Ptashne,或者很多人认为应该得奖的Bob Roeder。只能说,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评判生物能力不太行 }   4. Elizabeth Blackburn (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和Carol Greider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端粒子和端粒酶,Blackburn主要发现在UC Berkeley做,Greider那时是她的学生。另外有复旦的留学生于国良在他实验室做过早期一些工作。   5. Roderick MacKinnon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钾离子通道的结构,可以单独,也可以合得 (不确定合得者,如果就钾通道而言,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的Lily Jan叶公杼和YN Jan詹裕农有可能;如果广义地给离子通道,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Bertil Hille有可能)。    6. Y. W. Kan 简悦威 (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第一个提出可以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断多态性跟踪人类基因变异,使人类遗传学进入新时代,可以合得,也可以单独。 {也可能David Botstein}    7. Eric Lander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John Sulston (英国剑桥Cambridge,UK),Bob Wasterson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基因组研究。 {也可能Craig Venter}   8. Roger Y. Tsien 钱永健(美国圣跌哥加州大学UCSD)和 Douglas C. Prasher(美国农业部麻州Otis植物保护中心),发明测定活细胞内分子的新方法。Tsien发明钙染料,Prasher发现绿色荧光旦白GFP。 {也见:美妙的生物荧光分子与好奇的生物化学家,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1568 }。    9. Afred G. Knudson (美国费城Fox Chase癌症中心),肿瘤抑制基因,可能和Janet D. Rowley(美国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和Bob Weinberg (麻省理工学院MIT)合得,华裔李文华(得州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和Weinberg工作很近,有争议谁第一,Weinberg可能容易得,他以前因为 癌基因错过一次和Bishop和Varmus合得的机会。   10. John Gurdon(英国剑桥Cambridge,UK)和 Ian Wilmut (英国爱尔兰Roslin研究所),核转移,Gurdon是60年代第一个用成体细胞核成功克隆动物(蛙),Wilmut是九十第一个用类似方法克隆哺乳 动物。 {必须增加2006年,日本科学家Shinya Yamanaka(山中伸弥)发明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方法 }。   11. Pamela Bjorkman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Jack Strominger (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和Emil Unanue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前二者发现M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结构,后者发现抗原呈现细胞。Bjorkman是和Don Wiley做研究生时的工作, Wiley如果不去世,应该得 。   12. Yasutomi Nishizuka(日本)和Michael Berridge (英国),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前者发现旦白激酶C,后者发现磷酸肌醇。   13. Aaron Ciechanover (以色列工学院Technion),Avram Hershko (以色列工学院Technion),Alexander Varshavsky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发现蛋白质降解的生物化学机理。   14. Judah Folkman(哈佛大学医学院)发现调节血管形成的分子。   15. Sydney Brenner 和 Seymour Benzer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用遗传学方法研究发育,神经和行为。Brenner提出用c elegans研究发育和神经,Benzer提出用果蝇做神经和行为。   16. Marc Raichle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用 正电子扫描(PET scan) 做活体人影像检 测, 可能和发明改进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或称功能性磁共振影像)的人合得。 他们的工作是生物医学影像的重要发展。 {MRI 于2003年给Paul Lauterbur 和Peter Mansfield} {可以着重于脑成像方面, Marc Raichle的PET,日裔美国科学家Seiji Ogawa小川诚二对于脑fMRI成像的工作 } 。   17. Luc Montagnier(法国)Robert C. Gallo(美国),发现爱滋病毒。   18. Tim Bliss(英国)和Terje Lomo (挪威),发现长期性增强作用(LTP),推动高等动物学习记忆研究。这项奖,受Eric Kandel近年刚因为研究低等动物(海兔)学习记忆得奖而可能推后。   19. Herbert Boyer (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和Stanley Cohen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发明重组DNA技术,开创生物工程时代。   20. Avaram Goldstein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Solomon Snyder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John Hughes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发现痛觉的分子机理。Goldstein提出证明鸦片受体的方法,Snyder实验室的Candace Pert,纽约大学的 Eric Simon 和瑞典的Lars Terenius用Goldstein的方法发现鸦片受体,在英国苏格兰Aberdeen工作的John Hughes和导师Hans Kosterlitz发现第一个内源性鸦片肽。 Kosterlitz 已经去世 。 严格地说,李卓皓(Choh H Li, UC Berkeley)是第一个发现有镇痛作用的蛋白质,他在1964年发现B-Lipotropin 而且知道有镇痛作用,但未提出内源性的鸦片样物质概念,而且他已经去世多年了。   21. RNA干扰,不一定会在近年发奖,可能等机理进一步搞清,但是发奖时会包括发现RNA干扰现象的人,有三个重要的候选人,如果不包括机理,就是他们,如果 包括机理,那么只能在这三个里面选一俩个加上以后发现RNAi机理最重要的人。Ken Kemphues(美国康乃尔大学Cornell),Andy Fire (美国卡内矶研究所Carnegie),Craig Mello(美国麻州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Kemphues的工作是复旦留美学生郭苏做的。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9371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来自博主委员会的建议
longfo 2010-10-14 10:55
《 人性的光辉 》《 对生命垂危,紧急求助鲍曼不动杆菌的建议 》《 生命垂危,紧急求助 》 ,曹老师带着感谢回到了科学网,说明科学网上还是好人多,还可以做很多好事的。我把曹老师的求助信息发到了我校BBS,没有感谢我,看来是疏忽了,哈哈。不过,努力过了,总归得到了好过程,我觉得结果也会是好的。 想到昨晚,我接了一个本科生的电话,说是要跟着我做实验,一个大二的学生,这份心真的是感动了我,在这个纷飞的学术世界里,我希望可以用我的努力帮助他。 但是,还有多少非复旦大学的学生想早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啊,或许半路就逐步的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科学网,如果在这里做做文章,暑期,寒假能带带这些求知若渴的学子,那么,对科学的发展真的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我计划在寒假做做氢气前处理对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先在此发个信息,各位大牛,别吝啬了,该出手时候就出手啊。还有我想接触一下中医临床,有上海的名老中医也帮我一把啊。 科学网,这个正轨可要进入哦,我也是博主委员会的委员哦,这个建议可要采纳啊。
个人分类: 呼吸生理和社会|2431 次阅读|1 个评论
预防灾害,还是设防预测专家?
杨学祥 2010-8-15 09:25
预防灾害,还是设防预测专家? 正确的预测为什么总会受到非难 杨学祥 最近几年,全球灾害频发,灾害预测预防受到空前的重视,但预测界的大环境令人忧虑:不预测,特别是灾害辟谣者有功;预测,特别是预测被证实者有过。没有教训,也没有经验,我们总是跟在灾害后面走,科学发展观受到灾害实践的挑战。 一池浑水更有利于南郭先生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合奏,好吃懒做的南 郭 先生想办法混进了乐队,他不懂装懂、摇头晃脑,装出一幅行家的样子。不久老国王死后,新国王喜欢听吹竽独奏,南 郭 先生这下心虚了,害怕会露馅就连夜逃出了皇宫。 现代的南 郭 先生由吹手改行为评论家,专门给做工作的人挑毛病,直到大家都不做工作,都好吃懒做,都成为与自己一样混日子的人。这个方法确实有效。 龙小霞因成功预测地震而遭遇尴尬 2008 年 5 月 12 日 的四川汶川地震不幸被龙小霞 2006 年的论文预测到了,这本来是件好事,学者们本应从学术的角度研究一下相关的可公度理论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事实正好相反,龙小霞被指责连构造地质、地球物理这些研究地震所必需的课程都没学过,预测地震已经远远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追根溯源,其导师也受到株连,罪名是学术转包,浪费点经费,造就几个混饭吃的人才。一个学术问题,竟变为刑事诈骗案,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连构造地质、地球物理这些研究地震所必需的课程都没学过就不能预测地震吗?非也。预测的方法有多种,有的从成因,有的从形态,有的从数字,有的从智能。可公度性预测恰恰就是抽去了事件的物理意义,仅从数字规律来预测事件的发生。度者,量也。可公度者,有共同的数字特征也。大到天文轨道,小到元素周期,万物皆有明显的数字特征。批评者连可公度性预测方法的基本原理都不懂,怎能以势定人罪名呢? 中国有著称于世界的四大发明,为什么后来又落后了?原因就在于历代官商巨富的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闭目塞听,剿灭异见,愚民而求自身富贵平安。枪打出头鸟,中庸保平安,最终导致浪淘尽千古科学人物:没预测出地震的都是人才,预测出地震的都是骗子,地不分南北,人不论老幼,一律剿杀干净。在科学的问题上,批评者能不能也科学一点:少一点屠刀的专横,多一点笔墨的商榷? 学术问题只能用学术争论的方法来解决。龙小霞 2006 年论文的科学价值是不容否定的,但也不是无懈可击的。翁文波院士在对 1982 年华北干旱的预测用到五元可公度公式,这还不能做出预测,他指出,实际对干旱中心的估计还要综合其他信息才能做出的 。 龙小霞受专业知识限制,其他信息不多,判断的可信度受到影响。我们也不能因为有了龙小霞的预测,就认定某某部门失职:科学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人的学术观点都可能有不同评价。 事实上, 19 年周期是月亮赤纬角 18.6 年周期的取整。全球地震确实存在 18.6 年周期 ,潮汐激发地震也在国内外研究中得到证实 。龙小霞 2006 年论文的结论可以有明确的地球物理机制的支持。从青年人身上可以看到,地震预测还是大有希望大有可为的。地震夺去了近 7 万条鲜活生命,难道还要让地震预测的争论夺去地震预测者的学术生命吗 ? 预言舟曲泥石流的专家马东涛所面临的责难 2010 年 8 月 8 日 凌晨,甘肃省舟曲县因强降雨引发滑坡泥石流,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电力、交通、通讯中断。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造成 702 人死亡, 1042 人失踪,重伤 42 人,其损失远远大于地震。 舟曲泥石流事件既有事前的理论预警,又有历史和现实的灾害记录。 1992 年 6 月 4 日 ,三眼峪沟发生 50 年一遇的大规模泥石流,死伤 87 人。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人员在 1997 年发表论文警告说,若三眼峪沟发生大规模泥石流,其造成的灾害损失将大大超过 1992 年。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防灾工程专家马东涛认为,舟曲周边地区是国内泥石流滑坡最严重的四个灾害地区之一,防灾减灾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 但是,有人认为,更可怕的,更令人毛骨悚然的并不是灾难,而是一些专家声称在 13 年前就已经预测出了这场泥石流。值得怀疑的一点是,社会各界正在全力以赴的抗灾救灾,而这位专家却坐在自家沙发上,口里振振有词,手里摇着鹅毛扇扮起了诸葛亮,他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在这 13 年当中,他早不提、晚不提自己预测出泥石流的事,偏偏等到特大泥石流发生后,当很多人捂着伤口哭泣的时候,才高调的将这个迟来的好消息通过媒体公布于天下。这种事后大放厥词的做法,这种事后扮诸葛亮的做法,对抢险救灾有何帮助?对安抚灾民有何意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是一种点沽名钓誉的做法,也是在炫耀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不管这次泥石流是由天灾引发,还是由人祸所致,用 13 年时间去防患于未然,用 13 年时间去制定一套应对特大泥石流的方案,应该够了。但是,在这 13 年时间中,这位专家不仅守口如瓶,而且也无动于衷,甚至扳着手指头数着时间,等着让灾难去验证自己预测的准确性。也许会有人说,当时这位专家即使预测出了泥石流,也不会有人相信。但是,如果这位专家把自己上报纸要闻的积极性用上 1/3 ,搜集足够的资料和证据去证明自己的预测,并说服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应该没一点问题。 当一些专家开始冲着灾难大放马后炮时,那才是最可怕的。因为,在一种冷血思想的传播下,不但会动摇抗灾救灾的信心,而且,会暴露出很多丑陋的人,丑陋的面孔,侵蚀和充斥这个充满爱的社会和国度。因此,任何媒体应该不给这样的专家提供任何露脸的机会,才可以封住他们没有口德的嘴,让那些所谓的预测见鬼去吧 ! 根据社会分工和职责权限,专家负责理论研究和预测,相关部门负责统筹管理和决策,不重视预测的帽子怎么能扣在专家的头上?专家的预测为什么要去见鬼,不需要科学研究了吗?不需要预测预防了吗?我们只能事后被动的救灾吗? 为管理官员失察辩护,也不必拿科技人员开刀。让科技人员游说诸侯,这真是现代版的天方夜谭,孔子游说列国不总是吃闭门羹吗。如果科技人员的灾害预测都去见鬼,科学发展观还存在于何处? 不恰当的比拟:预测专家是诸葛亮,还是田丰? 在《三国演绎》中,实力最强的袁绍因刚愎自用、滥杀谋臣而先期灭亡。当袁绍决定兵伐曹操的时候,谋士田丰因为谏言太多而被关大牢。当袁绍大败而归时,牢头向田丰道喜,田丰却说:若袁绍得胜而归,我尚有免死希望,今大败而归,我必死无疑。袁绍的另两个谋士对田丰的看法有分歧,郭图认为,袁绍没有听取田丰的建议而导致大败,建议袁绍释放田丰并委以重任,而许攸的看法是田丰才高气傲,不能久留。袁绍最后选择了将田丰杀掉。即使按照 封建的 君臣关系,人们赞扬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使诸葛亮能人尽其才,三分天下;鞭挞的是袁绍用人不当,滥杀谋臣,损兵折将,坐失一统天下之良机。 田丰知道自己一定会死,在自杀前给袁绍写了一封信,说一定是许攸在袁绍的面前说他有问题而导致袁绍要杀他,并说许攸和曹操是老乡,且在一段时间内和曹操进行过信息传递,有反叛之心。这封信是由郭图当着许攸和袁绍的面念出来的。在袁绍大败的时候,这封信使袁绍对许攸彻底失去了信任。有评论说,许攸、田丰和郭图其实是在进行窝里斗,并且为了自己能够被信任,专门陷害他人,不惜牺牲大局。 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千万不要步田丰和许攸后尘而相互攻轩,管理官员也要效法刘备而不是袁绍。如果我们把精力都用在设防预测专家上,科学防灾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不要为自身利益而牺牲大局! 科学发展观受到预测实践的挑战 2010 年 4 月 14 日 ( 农历三月初一 ),青海省玉树发生 7 1 级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发后,国内若干地震局立即发布公告均称本地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博主 认为,地震局发布这样的公告,实际上违反了我国的地震法。 为什么说地震局发布无震预报违反了地震法?有一下 5 大原因:    1 、我国地震法规定,地震局没有权力发布地震预报结果,只有地方政府才能发布地震预报。    2 、地震局发布的本地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公告,明显是在发布地震预报结果。这是因为,所谓本地指出了地震发生的地点,近期指出了地震发生的时间(通常指数月之内),而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通常指 5 级以上地震)则指出了震级(会发生不破坏性地震,亦即发生 5 级以下地震)。无庸置疑,这样的公告已经完整包括了地震预报三要素(地点、时间、震级),因此百分之百是在发布地震预报结果。    3 、有鉴于此,上述地震局应该撤销本地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公告,当事人并应做出深刻检讨。    4 、如果当地政府认为有必要发布本地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震预报结果,则应由当地政府办公室出面发布。 5 、如果地震局想要拥有发布本地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权力,就应该谋求修改现行的地震法 。 笔者认为,以上 5 条符合地震法,而任何人不能置身于国家法律的约束之外。在玉树地震之前,有人信誓旦旦地预测,近期不会发生 7 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结果是愚民误国,后患无穷,地震辟谣有科学根据吗? 目前地震界主流派的观点是地震不可预测。按照这一观点,地震预测和地震辟谣都是不科学的。科学界公认,有些地震是有前兆的,有些地震是没有前兆的。以没有观测到异常,就断言不会发生地震,显然违背公认的准则。正确的辟谣只能指出谣言没有科学根据,不能断言地震一定不能发生。如果我们有判定地震不能发生的能力,我们就可以做出每天的地震不能发生的预报了,这违背地震不能预报的前提。我们不能因为实用主义而造成思维和逻辑的混乱。 对于这种既违法,又不科学的地震辟谣,地方地震局应考虑改变做法,否则,不仅失去民众信任,也造成今后工作被动:地震专家变成了心理医生。 我们陷入灾害恐惧的怪圈 我们正陷入灾害恐惧的怪圈:官员害怕灾害信息引发社会恐慌,相关部门忙于灾害辟谣,公众担心灾害信息不透明过于敏感,相关人员攻击灾害前的预测怕追究担责。国际上,关于灾害预言层出不穷,并未引起世界人民的恐惧和骚乱。难道中国人的神经就这样弱不禁风? 科技日报波恩 1999 年 12 月 27 日 电 记者顾钢报道:据德国波茨坦地理学研究中心透露,该中心最近绘制出首张世界地震风险分布图。波茨坦地理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搜集了地球最近 500 年来的地震数据,并结合地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绘制出了这张世界地震风险分布图。这张彩色分布图根据不同地区地震风险的强弱分成 4 个等级、 8 种颜色。从图上可以看出,地震风险最高是在欧亚接壤的土耳其、伊朗和我国西部一带;日本列岛、台湾、菲律宾至印度尼西亚以及美国西海岸、墨西哥、秘鲁、智利一带,地震风险最低的是俄罗斯、非洲大陆、加拿大和巴西。 1999 年土耳其、希腊、台湾等一连串地震表明,尽管地球的年龄已到中年,但还是非常活跃,未来地震还将是威胁人类的最难预测的自然灾害 。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18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 7 次,在 197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4-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4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4-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 我们收集 1999 年以来网上关于大地震的报告,按地震发生的时间循序排列,仅供研究者检验和讨论 。 2006 年 4 月 17 日 ,美国地质学家发出的一份最新的全球地质调查报告表明,在全球各大陆地板块中,目前最为脆弱的就属于中东海湾地区了,科学家预测,在未来 5 年内,海湾地区将会发生 1906 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地震。该份报告表明,这次地震将会超过 7.9 级,死亡的人数将会超过数百万,损失将达数千亿美元。地质专家警告海湾地区的居民要作好预警准备,因为这次世纪性的地震可能随时都会降临,专家还表示,引起这次地震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国家任意开采石油及肆意开发地下核设施 。 中新网 2007 年 9 月 6 日 电 俄新网消息,洛杉矶地壳断层内部运动目前在整个观测史上达到峰值。俄罗斯科学家认为,这有可能成为在未来几年内发生毁灭洛杉矶市的毁灭性地震的原因。据学者估计,这场可能发生的灾难将带来 1500 亿美元的损失。报道援引位于美国圣迭戈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组组长吉姆奥尔辛的话说,截止目前,断层南部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大约为 70% ,地震强度将达到里氏 8 级。洛杉矶位于地震活跃地带。根据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估计,这一地区的地震活跃性在整个监测期间达到最高值。在距洛杉矶以北 160 公里 的滨海地区的平原地带,确实发现了地壳大裂缝。俄罗斯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危险性预测实验室主任阿历克谢扎维亚洛夫表示,除了著名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之外,加利福尼亚滨海地区还有几个相邻断层。其中地壳断层的内部运动甚至比这一断面更为强烈,这些构造很快也可能演化成为构造运动,这将加重局势。报道说,加利福尼亚人已经开始启动使可能发生的地震后果最小化的工作 。    2000 年 7 月 6 日 台北消息 台湾高雄私立高苑技术学院地震预测研究室教授郑魁香,近日发表台湾地区 2000 年至 2010 年的地震危险图,对未来 10 年岛内地震活动程度、地震可能造成灾害的风险进行图像展示。郑魁香依据台湾地区 100 年来的强震潜势分析结果,绘制成这幅未来强震预测的地震危险图。他表示,未来地震风险图显示,岛内东部 3 个地震带未来 10 年的地震风险都属于极高,从地震所产生的损失风险看,未来 10 年台湾东西部 6 个地震带中,仅东北角的硫台地震带与西部嘉南地震带会有损失风险 。 人民网 2005 年 12 月 26 日 电 据台湾媒体报道,曾有台湾学者表示,台北 101 大楼的重量有可能压迫到地下的断层带从而导致台北增加地震发生的机率。对此,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 席叶 博士 (Dr. Kerry Sieh) 虽有不同见解,却对于未来在台湾西北部发生大地震的机率发出了特别的警告。报道指出,台湾位于地震相当频繁的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每年约可产生百余次的有感地震与无数的无感地震,相较于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南亚大地震一次所释放出来的惊人能量,台湾地层平时持续释放能量虽然有助于地层的稳定,却无法保证大地震不会再度发生。 席叶 博士表示:我们发现,位于桃园与台北之间的地层活动相当频繁,将来有可能导致台北盆地的地层突然下沉 1 到 3 公尺 。除了台北市外,台湾西岸的其他城市也将同时产生巨大的撼动,对台湾整体发生重大的影响。由于高科技密集的新竹科学园区与台北地标建筑物台北 101 大楼皆位于断层带上,席叶特别注意这两个地区的地层发展。他指出:新竹科学园区位于从没有发生过大规模 地震的断层带上,所以的确有可能在未来发生大地震,而台北 101 也是直接位于活动频繁的震带之上,台湾当局应该重视我们所发现的这些现象,并且采取相关的因应措施。报道综合 席叶 博士的分析指出,若是发生以上地层移动的状况,台北有可能产生规模 7 到 7.5 的大地震,不但对台北 101 大楼造成严重的损害,台北、桃园、新竹等台湾西北部大城市,也会产生重大威胁 。   据路透社 2005 年 4 月 1 日 报道,地震学家指出, 3 月 28 日晚 在印尼发生的大型海底地震的起因是去年 12 月那次引发灾难性海啸的剧烈地震造成的地质压力增加。他们还警告说,这个地区迟早会发生第三次大地震。同去年底的地震一样,这次地震也是垂直方向的,由于部分海床被另一块冲到下面的地质板块顶起来而引发。 澳大利亚地震学家菲尔卡明斯对路透社记者说:看起来两次地震发生在同一处板块边界。澳大利亚板块滑到了苏门答腊板块下面。卡明斯认为还会发生第三次地震,因为在最近这次地震之后,地质压力将进一步增加。他说:偏东南方的地区发生地震的时间可能会早于我们的预料。但我们无法预测准确时间。它也许会在 20 到 50 年之内发生,而不是 100 年。但他补充说,它也可能就出现在未来 3 个月内 。 在 2007 年 9 月 6 日 发表的《自然》 (vol.449 , no.7158 , Page: 75) 中,科学家认为缅甸沿海地区有发生大地震和海啸的风险。苏门答腊 - 安达曼地震和 2004 年印度洋海啸的发生,对地球科学界大多数人来说都很突然。虽然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在中苏门答腊附近紧靠 2004 年地震震中东面的地方发生另一次大地震的风险很高,但似乎人们对北部的俯冲带(在孟加拉北部湾沿缅甸沿海地区)相对来说却不是很担心。不过,费尔 . 秋明斯( Phil Cummins )提出,大地震活动在这一地区是有可能的,而且众多脆弱的人口将面临一次相当大的地震和海啸的风险 。 2003 年 12 月 23 日 报道,美国科学家认为,今天加利福尼亚州发生的里氏六点五级地震,意味着未来一个世纪内美国西部可能发生强度更大的地震。加州一家地方报纸引用地震专家的话说,美国西部未来十二年内可能发生里氏九级的大地震。西北部的西雅图市受灾可能性最大。根据大陆板块学说,加州正处于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洲板块的结合处。太平洋板块一直缓缓地向东北方向移动,不断挤压北美洲板块,造成加州地区地质活动频繁。其中著名的圣安德利亚断层 (San Andreas Fault) 是加州地震的最大肇因。它南起加利福尼亚湾,向北经过洛杉矶市区,直贯旧金山半岛,并继续向北延伸。断层以东向上隆起,形成海岸山脉;断层以西是海岸,向太平洋洋底滑落。每过一百多年,断层附近即有一次震动,使此断层不断向下滑跌。 1906 年旧金山大地震时,岩层移位 二十五厘米 。而今天的地震就发生在一个与圣安德利亚断层平行的未知断层之上。迄今,科学家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比如一九九九年洛杉矶大地震的强度达到了七点一级,但它由一个被地震学家们认为不活动的断层引起。一位地震学家解释说,因为加州断层多得可怕,所以只能对情况最严重的断层进行分类识别,这自然也就造成了很多遗漏 。    2001 年年初,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 (FEMA) 曾经列出了最有可能威胁美国的三大潜在灾难:一是纽约遭受恐怖袭击,二是新奥尔良遭遇飓风袭击,三是旧金山发生大地震。迄今为止,前两大潜在灾难都已经相继变成了活生生的事实,那么第三大潜在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根据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未来的 20 年内,旧金山很有可能会再度遭遇与 1906 年类似的那样一场大地震。科学家预测,这场地震的发生几率为 25% 。 20 世纪初的那次大地震使旧金山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长期以来,对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做出准确的预测一直是地震学家面临的一道难题。通常情况下,科学家一般会利用测量地质断层的应力积聚状况或者通过分析过去的地震数据来确定地震的循环模式。美国地质测量局于 2002 年开展的一项研究工作曾利用后一种方法计算出,在 2002 年至 2031 年之间,圣安德里亚斯断层有 18.2% 的可能性爆发 7 级或 7 级以上的地震,从而对旧金山地区造成致命打击 ( 据估算, 1906 年的旧金山地震约为 7.9 级 ) 。 在一项新的研究工作中,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物理学家 John Rundle 和地质学家 Donald Turcotte 与同事将这两种研究方法进行了综合。利用一种名为虚拟加利福尼亚的计算机模拟系统,该系统将圣安德里亚斯断层和附近断层的地质压力积聚、这些断层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该地区的地震历史数据等因素进行了整合,研究小组模拟了未来 4 万年中圣安德里亚斯断层的地震活动。模拟结果显示, 4 万年里像 1906 年发生在旧金山那样的地震将重复 395 次平均每 101 年发生一次。研究小组于最近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报告说,在这一数据的基础上,他们推断,在未来 20 年中,旧金山地区爆发另一场 7 级或 7 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为 25% 。在未来的 45 年中,爆发大地震的可能性为 50% ,而在未来的 80 年中,爆发大地震的几率达到 75% 。美国地质测量局的地球物理学家菲尔德说:这场大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将在 8200 万美元至 2.52 亿美元之间,死亡人数将在 3000 到 1.8 万之间 。 据 2007 年 9 月 5 日 报道,今后 50 年东京发生直下型地震的几率为 90 %。首都圈肯定会发生 7 级以上的大地震,说得不好听,到那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就看各人的运气了。差别在于灾害发生之前和之后,预先的防灾措施能够做到什么程度。现在就应该收集情报,采取对策 。   中国青年报东京 2004 年 9 月 6 日 电 9 月 5 日晚 至 6 日凌晨,日本本州南端的纪伊半岛附近海域连续发生多次较强地震,给日本中西部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但是更令地震专家担心的是,这次地震为日本敲响了大地震的警钟。第一次地震发生在 5 日晚 7 时 07 分,震中在和歌山县纪伊半岛东南 10 公里 处,震级为里氏 6 . 9 级。当晚 11 时 57 分,在 30 公里 外的同一地区再次发生更强烈的地震,震级达到 7 . 4 级,日本气象厅发出了海啸警报。到 6 日中午,当地共发生了 16 次有感余震。    6 日下午,日本政府召开地震调查委员会会议。日本气象厅专家在会上介绍说,两次地震均由菲律宾板块内部裂变引发。更多的专家指出,不排除它对日本担心的东南海大地震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谓东南海大地震是指菲律宾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而引发的地震, 1944 年和 1946 年曾连续发生。据日本地震专家统计,这种地震的周期是 50 年至 100 年,震级将在 8 级以上。日本中央防灾会议预测,如果发生这样大规模的地震,将造成 2 . 8 万人死亡, 96 万栋房屋毁坏,经济损失将超过 81 万亿日元。   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教授、大阪府震灾对策委员会委员长河田惠昭指出,此次地震可能是东南海大地震的先期征兆,因为 1946 年大地震前 40 年共发生 10 次 6 级以上的地震,这次继阪神大地震后也已经发生过 5 次,说明大震的危险系数在增高。地震调查委员会指出,在未来 30 年内,发生东南海大地震的可能性在 60 %以上,它因此呼吁日本社会增强抗震防灾意识 。 强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连续 22 年没有发生 8.5 级以上强震,全球气候在这一时期迅速变暖,海平面迅速上升,太平洋增加了 5 -10 厘米 厚的海水层,破坏了原来的地壳均衡和水均衡,形成陆海地壳的翘翘板运动,导致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过程。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地震( 8.7 级)海啸拉开了全球 8.5 级以上强震序幕。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从 1950 年到 1965 年短短 16 年内发生了 7 次 8.5 级以上强震。平均两年一次,最短时间间隔为 5 个月 。 上述地区的居民并没有因为地震预测而寝食不安,原因在于灾害信息的透明。消除中国大陆的地震恐惧病,不是封锁消息,而是要多听国内外地震预测的信息,增强适应性和判断能力。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频发 参考文献 1. 翁文波 . 预测论基础 . 北京 : 石油出版社, 1984 : 55 。 2. 杜品仁。 18.6a 地震轮回及其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报。 1994 , 37 ( 3 ): 362-369 。 3.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 2004 , 47 ( 4 ): 616-631 。 4. Elizabeth S. Cochran, John E. Vidale, and Sachiko Tanaka. Earth Tides Can Trigger Shallow Thrust Fault Earthquakes. Science. 2004, 306: 1164-1166. 5. 杨学祥。龙小霞预测地震的遭遇:浪淘尽千古科学人物!发表于 2008-5-30 22:35:0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264 6. 李虎军。专家曾就三眼峪沟泥石流风险发出严厉警告。发表于 2010-8-10 10:09:2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597 7. 魏奇峰。比灾难更可怕的是专家的马后炮。 2010 年 08 月 11 日 15:25 来源:人民网 - 甘肃频道。 http://gs.people.com.cn/GB/183362/199606/199660/12411830.html 8. 重构智因学研院。地震局发布本地近期无破坏性地震预报违反了地震法。发表时间: 2010-04-17 10:59:23 。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99052570 9. 陈云富。极端天气引发农产品连续涨价 考验预期管理。 2010 年 08 月 13 日 17:33 新华社。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5,2010081389948951.html 10. 杨学祥。极端天气多原是拉尼娜惹的祸:你预测到拉尼娜了吗?发表于 2010-8-4 9:16 :18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9844 11. 杨学祥。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可能发生的强震名单。 2007-09-08 07:00:46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08/content_668219.htm 12. 顾钢。德绘出首张世界地震风险分布图。 1999/12/29 10:31 科技日报。 http://tech.sina.com.cn/news/ology/1999-12-29/14416.shtml 1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14. 哲骞。科学家预测未来五年海湾将发生大地震 死百万人。 2006-4-20 17:05:41  来源 : 东亚经贸新闻。 http://www2.sdnews.com.cn/news/yw/2006-4/20_195302.html 15. 报道称洛杉矶面临大地震 损失或高达 1500 亿美元。 2007 年 09 月 06 日 13:50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o/2007-09-06/135012521126s.shtml 16. 台湾一教授绘制台湾地震危险图。 2000/07/06 13:46 南方都市报。 http://tech.sina.com.cn/ology/2000-07-06/29912.shtml 17. 学者称未来台湾西北部发生大地震机率较大。天新网。 2005 年 12 月 27 日 人民网。 http://news.21tx.com/2005/12/27/11903.html 18. 印尼地震缘于地质压力增加 未来可能还有大震。 2005-04-01 10:53:05  来源 : 新华网。 http://news.163.com/05/0401/11/1G8FOHST0001121R.html 19. 《自然》拔萃选( 2007 年 9 月 6 日 )三则。 2007 年 9 月 07 日 ( 气象港 *20070907*wz317* 朝霞 * 自《自然》周刊 vol.449 no.7158) http://qxg.com.cn/n/?fc=ndcid=6nid=14985 20. 陈蔚 . 科学家认为美国西部未来发生大地震可能性加大 . 2003 年 12 月 23 日 。 http://news.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148/20031223/class014800004/hwz1062304.htm 21. 研究称旧金山 20 年内爆发大地震几率为 25% . 2005 年 10 月 20 日 15:39 科学时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5-10-20/1539744476.shtml 22. 杨孝文,郭隽 编译。 东京发生地震的几率为 90% 。 2007 年 09 月 05 日 09:54 青年参考。 http://news.sina.com.cn/w/2007-09-05/095413821812.shtml 23. 熊李。日本地震专家担忧纪伊地震为未来大地震先兆。 2004-9-7 来源:中国青年报。 http://dalian.runsky.com/homepage/n/inter/n/userobject1ai478368.html 24. 杨学祥,杨冬红 . 关注环太平洋强震准 60 年周期 . 2005-6-18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4455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4743 次阅读|4 个评论
环保罚单:罚钱,更要罚权
张显峰 2010-7-5 18:24
西安市政府最近收到了一张由陕西省环保厅开出的40万元罚单,原因是超标向渭河排放污染物,宝鸡和咸阳市政府也以同样原因被罚。新华社记者在报道中说:将环境罚单直接下达给一级政府,甚至对省会城市也不留情面,这在陕西前所未有,在全国也屈指可数。(7月5日《中国青年报》) 不留情面且屈指可数这样的用语自然是意在表达陕西省环保厅的果敢作为与执法力度,但透过记者的语气,也不难读出过往环保部门在面对政府这样的污染主体时,何其为难,何其软弱,或者说何其宽容。 一张区区40万元的罚单究竟能有多大的作用,报道里说, 西安市常务副市长董军坦言:这张环保罚单对我们触动很大,它警示我们把治污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 一张罚单竟然可以触动一级政府,且能警示其改变发展观念,真可谓功劳不浅。但细一琢磨,这位常务副市长所言警示我们把治污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的,是这张环保罚单而非渭河被污染的现实,这就不免令人对这个罚单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其初衷产生怀疑。第一个被罚总有些难为情,总要用一些冠冕堂皇的话编个遮羞布挡一挡,但我不相信,政府的发展观念在长达一两年的科学发展观学习中没能端正,却被一张区区40万元的罚单改变了。 报道里说,罚单开出之后,西安市迅速查找原因,发现造成月度污染物浓度超标的主因,是渭河支流新河沿岸的一家精制棉企业和一家淀粉企业超标污染排放。目前这两家企业都已停产进行限期整改。很迅速,很果断。西安市政府以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被触动,小罚单果然产生了大作用。不过我还是不明白:没有收到罚单之前,西安市环保部门就没有查找过原因?这次迅速查找算是彻查吗?这两家企业是全部的污染源吗? 两家企业的限期整改,算是为40万元的罚单找到了肇事者,政府可以一本正经地站在舆论聚光灯下,表达他们的气魄,一个河流污染的政府不作为事件,便堂而皇之地成了政府转变发展方式的正面典型。而获此美名,政府所付出的成本只不过是两家企业的暂时停产和纳税人的40万元。 那么,我们甚至不用假设,被处罚的三个城市会不会因为污染而收到第二张罚单。倘若每次的代价不过是一两家企业被整顿和几十万元的处罚,即便再多个几张罚单,于它们而言实在算不得什么代价。 所以说,对陕西省环保厅开出的这三张环保罚单,我们可以给它冠以种种美名,甚至鼓掌叫好,但对其作用不必高估。不要轻信那些官员的信誓旦旦,要真的触动他们的神经,还得加大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双重约束,让环保和官员的乌纱帽挂钩因为权力历来真正惧怕的是失去权力,而非其它。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3964 次阅读|1 个评论
“至高无上”的“科学”是伪科学
jitaowang 2010-7-2 09:19
科学不能 至高无上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 科学否定 信仰 权威 科学没有 化身 代言 科学接受事实检验 科学要用证据说话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3479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