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科学发展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科学发展

相关日志

《哈利波特》,弱智的魔幻和腐朽没落的娱乐的代表作
热度 4 seawan 2011-7-25 14:58
《哈利波特》是一个国际性的热门娱乐项目,不仅仅包含小说、电影,还包含诸多衍生品,例如服装、玩具、游戏、等等。 然而,再火爆再流行,无法掩盖一个事实: 它是一个弱智的魔幻作品,一个腐朽没落的娱乐文化。 与这个末日帝国(英国)的文化产品相对应的,是当前的年轻强势的新帝国(美国)的科幻文化,其代表作包括《Startrek》系列,《X档案系列》等等,以及太宏大而难以拍成电影的《基地三部曲》等。 后者的共同特点是:以丰厚的文化、科学及宗教等为依托展开故事情节,关心社会人文、科学发展、宇宙本原等方面带有普遍性的各种问题,并往往能够起到启迪思考,激发创意等作用。 前者则建立在虚假的一个“故事前提”上(例如:“在古老的XX之地,有两个世世敌对的两大势力。。。”),直接使用所谓“魔幻”名词来解释所有的“幻想”因素(例如“ 幻影移形法 ”、“ 石化束缚咒 ”等),不再有任何解释(也不可能有解释)。 看完这样的作品,除了特技、情节给你的刺激外,无任何其他的启迪,大脑一片空虚。 国内文学作品中像封神、西游等也有类似的魔幻特性,但仍具有较为丰厚的文化基础,因此也比这个《哈利波特》要“文化”的多。 本来,也不用指望一个60后(实际是65年)的 J.K.罗琳(基本没有什么严肃的科学及哲学素养,只学过“ 法语和古典文学” )能够有什么深刻的思想,而她写了6年的哈利波特,出版时(1997年)也只是她25~31年坎坷生活经历中的一些“纯属幻想”性的东东而已,甚至即使中国的武侠小说,也比这个有深度。。。 ============= Remember Me和“万法唯识” 推荐:永恒经典StarTrek TNG 百度知道:《重力使命》 【科幻书评】自由贸易模式对文明的重要性 “计算为王”?80年代的科幻
个人分类: 娱乐|8297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为中国科技“画龙点睛”
dongzg101 2011-7-22 20:28
为中国科技“画龙点睛” 金国藩院士谈王大珩推动中国仪器科学发展 为中国科技“画龙点睛” 金国藩院士谈王大珩推动中国仪器科学发展 □本报记者 王静 “王老从事科技事业,尤其是光学和仪器科学事业70余年。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精力和智慧都无私奉献给了这个事业。”作为王老的学生,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国藩特别谈到了王老在推动中国仪器科学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思想和杰出贡献。 “仪器是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工具” 王老关于仪器科学创新发展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精辟的论述,金国藩院士指出了其中几个影响后续发展的重要论点。 王老十分强调仪器仪表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如,“仪器不是机器,仪器是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工具,而机器只能改造却不能认识物质世界”。 王老还说:“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军事上的‘战斗力’和社会生活中的‘物化法官’。” “仪器仪表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卡脖子’的产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现代仪器设备则是第一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之一。” 他对仪器仪表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中国科学技术要像蛟龙一样腾飞,这条蛟龙的头是信息技术,仪器仪表则是蛟龙的眼睛,要画龙点睛。” 国家和政府应支持加快发展仪器仪表 王老曾经指出,仪器仪表不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还关系到国家和公共安全以及人民的生命健康。而仪器仪表是个特殊行业,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创新发展,产业化必须有别于其他产业,国家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和大力支持。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他多次向国家和政府提出支持加快发展仪器仪表的建议。其中,最重要的建议有3次。第一次在1979年4月,他联合汪德昭等科学家共同发起,以出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成立大会的全体代表的名义,提出了《关于加快仪器仪表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建议提出,希望国家成立仪器仪表工业总局,统一管理和支持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这份建议受到邓小平、方毅和余秋里等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当年10月就批准成立了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 1995年和2000年,他又两次联合一批院士向国家提出关于加快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建议,同样受到朱镕基、吴邦国、温家宝等领导人的重视。 王老对仪器科学的创新发展有一个重要思想。他认为,仪器科学是一门新兴科学,发展极快,而且同不少学科交叉,保持创新和发展,加强学术交流至关重要。从建国初期到2003年最后一次主持以“激光制造与未来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他建议召开或亲自主持和参加的有关仪器科学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达数十次之多。 在王老的建议和亲自安排下,科学仪器的学术会议几次步入了香山科学会议的殿堂,成为香山科学会议讨论的主题。 王老对举办学术会议一贯是高标准要求。他明确提出,学术会议要吸收广大科技工作者参加,选题要结合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要允许不同学术观点展开讨论,要不断提高学术交流的水平。 期待领军人物涌现 多年来,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并常常告诫我们,要保持仪器科学与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必须有一批优秀科技人才,有一批领军人物。他说,优秀科技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基础培养都在大学,因此他特别重视和关心大学教育。 早在1949年王老回国不久,便建议在大连大学工学院设立应用物理系,并担任系主任主持创建工作。 1952年,王老又和龚祖同院士等共同建议并促成教育部在浙江大学设立了光学仪器系。为了争取把光学和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列入高等教育的一级学科,王老多次亲自到教育部商议。王老身体力行地担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亲手创建了长春光机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现哈尔滨理工大学)并担任校长。几十年来,从这几所大学走出来的几万名光学和仪器科学的科技人才,为我国仪器科学与产业的创新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王老还抽身亲自主持编写了几百万字的《现代仪器仪表技术与设计》一书,送给了100多所大学的图书馆。他对培养人才倾注了无限的关怀和爱心。他在实际工作中也十分注意对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与王老共过事、在王老身边成长起来的优秀科技人才不计其数。一些人已成为院士和知名的科学家。他一直期待着领军人物的涌现。 重视研究成果产业化 与此同时,王老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强调研究方向要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研究成果要注意向产业化转化,仪器科学也必须这样。在他担任清华大学原子分子纳米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期间,在他的指导下,该实验室从事原子光谱的研究,结合建设实际需要,在重金属找矿等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金国藩亲身经历和感受极深的一件事是在2000年,王老联合11位院士,其中也包括他本人,向吴邦国、温家宝和李岚清3位时任副总理提出了加快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一份建议。3位副总理很快作出批示,由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科技部商议,提出支持仪器仪表发展的具体办法。得知这一消息后,为了尽快落实副总理的批示精神,早日商议出支持仪器仪表加快发展的有效办法,在王老的带动下,杨嘉墀院士和金国藩一起走访拜会了两委一部的领导同志。最后研究确定,由两委一部委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组织一个专家调研组在全国开展一次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报告和支持仪器仪表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当时已85岁高龄的王老,为了使这次建议贯彻落实,为了仪器科学和产业的创新发展,欣然参加了调研组开展调查研究。此次调研历时3个月,走访了7个省市,调查了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等几十个企事业单位,会见了几百名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 在上海,他几次听取意见到深夜;在重庆,他一天调查5个企业,累得需要人架着才能行走,调研结束回到北京便住进了医院……调研组一份两万多字的《振兴我国仪器仪表产业的对策和建议》调研报告,也是在王老亲自主持和参与下完成的。 《科学时报》 (2011-07-22 A2 纪念王大珩先生特别报道)
1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生物信息学群组—大家都来加吧!
jiangyongshuai 2011-7-22 11:33
建了个生物信息学群组,当代生命科学发展需要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介入,赶快加进来把,朋友们!一起加油! 群组地址: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362
个人分类: 生物信息学|1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得不向世俗低头!
热度 10 zhaodl 2011-7-13 09:31
不得不向世俗低头! 作为学术期刊出版者,想追求学术谈何容易?世俗的评价无时无刻不干扰着出版工作。影响因子的片面追求,尽管是问题显而易见,而人们还是乐此不疲;数据库检索、核心期刊,一旦与利益挂钩,多少题外功夫展现出来?更不用说其他的私心和杂念对出版的干扰。 前几天,一个作者提出:文章地脚的标注请注明某某作者为“通讯作者”。我回信解析:本刊地脚的标注不评价作者在文章中的贡献,不具有评价功能,为了读者联系的方便,如果第一作者是学生,因为学生的联系方式变化比较频繁,所以才在地脚处注明“联系人”。很简单,本刊是为读者考虑,否则读者需要与作者探讨文章的内容,不知道与哪位作者联系,不利于学术交流和科学发展。 可是,今天早上一上班,编辑向我反映:作者强烈要求将“联系人”改为“通讯作者”。我问作者:“联系人和通讯作者不是一个意思吗?”作者回答的十分肯定:“校长说必须写通讯作者字样才算,才给哪位导师计工作量。” 无奈!我只好服从这位作者的校长,否则这位作者的现实利益就会由于我的“古板”而损失!对于我刊物而言,不满足作者的要求、不保护作者的利益,那么也会伤害我期刊的利益,作者在我这发稿子就会丧失“价值”。低头吧,不要害人害己。有人会说:“这是国际惯例”。我没有查过是否“全部都是”,但我怕另外一个校长再有其他要求,或者过两年再有另外一种“国际惯例”的标注方式,回头看看我期刊的标注,就可以“作为历史资料”来研究了。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4613 次阅读|22 个评论
·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1-6-28 13:56
如何培养科学鉴赏力 科学鉴赏力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体验,有比较高的科学鉴赏力的学者不仅能从自己的科研工作中体会到美的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可以从别人的科研成果中体会到科学之美。 科学鉴赏力主要来自经验和提炼。科学经验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但提炼必须靠自己。怎样培养和训练科学鉴赏力?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可能会有所帮助。 一要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把科学研究只作为谋生手段的科研工作者,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也很难有较高的科学鉴赏力。对科学兴趣比较高的人一定会热衷于了解新的科学发现,喜欢对各种问题刨根问底,喜欢了解过去的科学发现是如何做出的。由于兴趣带来的这些活动都对科学鉴赏力的提高有帮助。 二要多学习科学史。从科学史中能够了解科学发展的规律,而不是那些看上去似乎是简单明了的理论和假说。从科学发展史中,可以了解人类科学发现的规律性,对评判现有的科学发现有更全面的眼光。从历史上看,许多发现和理论都经历过曲折和反复的过程,很少有一下就获得广泛认可的重要理论。 三是要积极参加各种讨论。参加学术会议,特别是针对某一个特定问题的小型学术交流不仅是解决科学困难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科学鉴赏力的有效途径。 四是要了解一些基本科研技能。例如你必须能看懂基本的试验结果,清楚不同试验技术的特殊作用和不足,能看懂哪些是可靠的结果,哪些可能存在一些误差。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鉴赏力起码要具备鉴别真伪的能力。 五是要学习一些宏观性知识。例如学习音乐、绘画等知识,从其他艺术和美的评价中感受科学之美,这对提高科学鉴赏力应有一定帮助。也可以学习一些哲学,哲学本来是包括自然科学的学科,是从思维方法和整体上认识世界、指导科学研究的学问,科学鉴赏力有时候就是哲学修养在某一具体学科中的体现,或者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某一具体科学发现的能力。 上述几个方面虽然很重要,但对一个研究生和初涉科研领域的年轻人,怎么样才能提高对某一个小领域的科学鉴赏力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要全面了解自己所从事领域的经典文献。所谓经典文献资料,主要是指本领域的教材、专著和综述性文献。争取能全面深入阅读,系统地吸收相关知识。在这个阶段,最好要写一批综述性文献,明确几个本领域的关键问题和重要问题。 二是形成一种阅读习惯。了解本领域最新进展,特别是阅读本领域的专业杂志,按照对解决本领域问题的实质性贡献来判断进展的水平。 三是要熟悉该领域的基本研究套路和技术。这对从事具体的科研工作是必要的,对感悟和体会科学价值也不可缺少。当然你可以不是技术高手,甚至都不用进行具体的研究操作。但你要成为一个懂行的人,就必须了解基本的工作程序。 四是要养成随时学习新知识的习惯。科学新发现和进展往往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在一个具体的领域也会经常用到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因此要养成随时学习的习惯,才能随时跟进新进展。 五是要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遇到任何文献,首先要怀疑。科学的发展从来都是非常曲折的,科学假说大部分都是不完善的,只有采用批判的眼光,才能降低错误判断的几率,形成自己独立的科学品位和鉴赏能力。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潜水医学教研室教授 孙学军 从研究生的第一篇论文谈起 经过几番周折,L君的第一篇论文终于被一国际期刊正式接受了。性格开朗的L君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这又一次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第一篇论文对于博士与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意义。 不时听到诸如“教授全靠研究生给写论文”或“研究生本来就应该给教授写论文”等调侃与高论。此类说法的确反映了某些实际情况,但如果将其无限夸大,甚至绝对化,则显然有失偏颇与肤浅。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论调,其实都无视了一个根本问题。即,指导与学习学术论文撰写乃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对研究生而言,撰写学术论文乃天经地义之事。而撰写学术论文的目的,却莫衷一是。从功利的角度看,写论文自然是要将研究成果整理成白纸黑字,既为研究成果的保存与累积,也为研究成果的传播与交流,自然也会成为研究者业绩之证明。而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学术论文撰写另一个重要意义,那就是论文撰写过程是科学研究本身一个重要环节。 论文撰写不仅仅是研究结果的简单总结,更应该是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案之重新审视、科学规律之提炼、物理图像之构筑、数学模型之建立、新的科学问题之提出、以及研究方向深化的过程。因此,学术论文撰写理应是教授与研究生共同完成的。指导研究生如何撰写好学术论文是教授的基本职责,而学会如何撰写学术论文是研究生必经之训练。由此不难理解第一篇论文对于一个博士或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意义。第一篇学术论文的完成意味着一个研究生初步接受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训练的过程、初步形成了对科学研究自觉的兴趣。而第一篇学术论文的正式接受则意味着研究生研究能力与成果得到认可,其对于提升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热情以及信心至关重要,很可能对其整个学位论文工作乃至今后的研究生涯产生深远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我曾将如何指导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总结成三种模式:1) 在指导研究生如何整理与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自己执笔撰写,然后让他们学习我如何写;2) 指导研究生如何整理分析数据、帮其整理出提纲或进一步写出摘要与前言,然后让他们写其他部分;3) 与研究生一起整理思路,然后全部让他们自己写。 对于研究生的第一篇论文,我一般会针对不同情况采用第一或第二种模式。第三种模式主要针对第二篇以后的情形,但对于领悟力特别强的研究生也可能从第一篇开始就采用该模式。总结十几年的经验,对于研究生的第一篇论文,第一种模式于我最轻松,然不宜多用;第二种模式于学生最有益,然需要我花费的精力最多;而第三种模式适用范围有限,但可能有非常成功的个例。自然,不管采用何种模式指导研究生的第一篇论文,最终一定得收敛于第三种模式。一位行将毕业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能否在与教授进行适当讨论后独立撰写出合格的学术论文,应该是判断其是否达到硕士或博士水平的基本判据之一,当然也是教授指导研究生是否成功的基本判据之一。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陈湘明 (责任编辑 李娜,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6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电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与作用
热度 3 zbt92 2011-6-23 11:45
张博庭 2011.6.23 在 2011 中国清洁电力论坛上的发言 众所周知,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是人类发展的最大难题。为了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能的需要,未来我国清洁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发电装机容量及发电量比重不断增大。  一、 水电是最重要、最经济、最有效的清洁电力 大型水库电站具有水资源调节、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等功能,在满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防洪安全、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社会上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水电建设破坏生态环境。 二、水电开发建设破坏生态环境吗? 水电建设的生态作用是有利的。生态影响是有利有弊的,通过科学的开发和管理措施,我们可以把生态影响中的决大多数的弊转化为利。 2.1 水电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水利水电工程的防洪、供水、发电、航运作用,本质上这些都是它的生态保护作用。 1 、洪涝灾害,造成人类社会大量的人员财产损失,是对人类生态的极大破坏。 2 、水资源的匮乏所造成的严重的生态灾难,只能靠水库的蓄水调节来解决。 3 、人类当前最大的生态环境难题就是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清洁发电就是最重要的生态保护。 4 、航运的燃料消耗仅为路面交通的 1/7 ,河流水库化之后,化石燃料消耗又要大幅度的降低。(三峡蓄水后航运的单位能耗降低 46% ,相当于节煤近千万吨。 ) 2.2 水电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辩证分析 尽管水电拦河筑坝,占用土地阻碍某些鱼类的洄游是客观存在的。然而,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不影响自然生态平衡的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只要占用土地、水面,就要改变自然生态和环境。相对来说水电大坝占用土地或者水面之后,是把原来的自然生态转变为水库湿地的生态。湿地的生态环境作用非常重要,我们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的矛盾,决不是担心湿地太多了,而是湿地的不断减少。所以,关于水电大坝破坏生态环境的指责,大都是舆论反复炒作的结果。事实上水电大坝的建设是人类为数不多的环境保护工程,走遍全世界几乎没有哪一座水库大坝建成之后,不是风景秀丽的旅游度假胜地。 2.3 水电的不利生态影响是可以克服的 即便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严格来说并不能够称为是破坏。因为只有在水坝建设的不够科学,或者建成后管理得不好才有可能造成生态破坏的。而在实践中违背自然规律、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水坝,往往不可能被容许建造。即使建造了也不能让它投入运行。例如我国的三门峡。很多人都认为四川岷江的水电开发是破坏生态的典型。大量的引水式电站造成了很多河段的干涸,严重的影响了河流生态。但这些并非不可解决的,三门峡我们已经进行了科学的改造,岷江的问题可以参考挪威的水电经验。 挪威的水电绝大多数都是引水式的开发,他们为什么就没有出现我国岷江的问题呢?他们严格的管理水电站的运行,必须要保证一定的生态流量下泄。流量太小了怎么办?他们就建了很多滚水坝,以保证在水资源很少的情况下河流的基本生态。 2.4 水电建设对鱼类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水电建设对生态环境例如水生生物确实有影响,尤其是对于洄游性鱼类的洄游。所以,从一百多年以前。我们刚开始建水电站。我们的工程师就知道要修鱼道了。现在,通过建设鱼梯、鱼道、捕捞辅助过坝、人工增殖等各种技术,基本上已经可以解决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问题了。 其它的一些所谓水电大坝生态影响的说法,未必就是科学的。例如,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说法之一,是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的四大家鱼数量明显减少,渔业经济受到巨大损失。但是,确切的说这未必就是三峡大坝带来的问题。因为我们无法找到另外一个没有建三峡的长江进行比较,到底是不是由于三峡大坝造成了长江鱼类资源的大幅下降。不过,我们倒是可以提供一些数据和照片,来说明问题。(胡佛水库中的鱼插图) 我国的新安江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域面积扩大、水质变好,几十年来当地的鱼获总量增加了 300 倍。美国的胡佛大坝建成之后,由于没有遭到水污染的伤害,也很少有人过度的捕捞水库中的鱼,静水性的鱼类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目前几乎已经到了鱼多成灾的地步。同样的大坝、同样的水库,为什么结果完全相反呢?这是不是能说明,目前长江的四大家鱼的减少,可能是别的原因呢? 还有鱼类专家说长江里大都是激流性的鱼类,它们的卵只能在流动的水中成活。也有人说长江的鱼类产卵要得到涨水的信号。现在为了防洪你把洪峰搞没了,所以,鱼就不爱产卵了。对于这种说法,我们相信它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但是,这些鱼类的比重有多大?而且它们所形成的这些习惯,是不是由于长江的环境造成的?那么这种习惯会不会随着长江水文情势的变化也发生变化呢?其实,水坝建成了之后,并不会完全改变一条河流的激流状态。不仅在每个水坝的泄水区,其水文状态一定是接近激流,而且在很多支流上,激流状态也是改变不了的。所以,在一条激流的河上建水坝之后,将会增加生境的多样性,应改是有利于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例如,大渡河和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都是岷江的支流,所不同一个至今是激流奔腾的河流,一个是在被很多地震的堰塞坝截成了一串串湖泊。经过一段时间的进化,我们发现九寨沟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要比大渡河丰富的多。为什么呢?很显然,九寨沟不仅具有激流、静水的生境多样性,而且水环境容量也比大渡河要大得多。 这就是天然水库的生态环境作用的最好说明。不过,对于人造的水库,往往由于建成后人口大幅的聚集,河流沿岸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已经分不出来某些河流生态环境的变化,是水坝的作用还是人口增加的作用了。 2.5 水电建设对河流水温生态的影响分析 再比如,我国一些生态学者认为高坝水库分层形成的低温水下泄,会对鱼类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他们要求我国的高坝必须花费巨额的费用增加水库分层取水的设施。 由于我们对河流水温和鱼类的关系了解得不够全面,生态学者们自己也说不清楚水温的高低对各种鱼类到底有什么影响。所以,索性就来一个要求你不能改变原有的环境,就是进行生态保护。我们却确切的知道,目前美国的大坝分层取水,取得是水库下层中的低温水。而根据我国生态学家的意见修建的分层缺水设施,取得全都是水库上层的高温水。这两种完全相反的取水方式,是不是也足以说明,水坝的水温作用其实也是有利有弊的呢? 其实,水电的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土地生态环境与湿地生态环境的转换的问题。我国黄河上的青铜峡水库,建成几年后形成了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湿地保护区,水库建成后新增保护区的物种上百种,真正把昔日的黄土高坡,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自从黄河的小浪底水库能够控制水流以后,不仅黄河 10 年不再断流,而且在出海口东赢出现了两个湿地,引来了 400 多种候鸟。 09 年春天,华北、华中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小浪底紧急调水三十多亿立米水,使山东、河南粮食产量超历史纪录。如果没有小浪底水坝,黄河的这些巨大的生态变化都只能是梦想。 2.6 水电建设的地质减灾害作用 水能丰富的地区就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因为江河水流含有巨大的能量,长期冲击河谷,造成河床不断下切的必然结果。只有把水能资源利用起来发电,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产生的成因,从而减少地质灾害。一般来说水电工程修建之后,除了上面的河流消能减灾的原因,还将从另外二个方面改进原有的自然边坡的地质条件:一个是对主要的滑坡体进行人工排除,或者护坡(包括混凝土喷涂、打入抗剪滑桩和预应力锚索固定等)处理。另一个是水库蓄水的初期,是一个水库新库岸的不稳定期和再造期,是隐性的地质灾害的集中释放期。 不过,由于通过建水电站治理地质灾害需要一个过程,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我国的三峡建成后的蓄水的初期地质灾害反倒有所的增加的现象,也是非常正常的。 水库初期蓄水发生滑坡情况的前提,是需要边坡本身就具备产生滑坡 ( 或者说潜在的滑坡 ) 的水文和地质条件。在这种地质条件下,即便没有水库的水位变化,在强烈的连续降雨的情况下,只要边坡的土壤吸收了足够的水分,也可能会造成同样孔隙水的压力加大,从而产生滑坡的现象。例如, 2009 年台湾省的 8.8 暴雨泥石流和我们 2010 年 8.8 的舟曲泥石流,都是一些潜在的滑坡体在暴雨中得到了释放。 由于水库的建设将会释放周围潜在的地质滑坡体,因此水电开发最终将有助于减轻地质灾害。(地震后的沙牌水电站上、下游插图)从国际上来看,情况也是一样。法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最充分的国家之一。开发程度接近 100% 。由于河水的能量不会再用来冲击河谷制造地质灾害,因此,同时样是水电开发非常密集的法国的地质灾害,却非常非常少。 三、为什么往往是水电开发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越好? 3.1 、水电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水电是技术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它可以重复利用,源源不断,但是,它也有致命的弱点,就是不能保存。如果你不开发利用,它就要随着时间流逝。 在这方面,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各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目前还不够十分成熟,开发成本和效率都还难以满足大规模电网的需要。水电是目前唯一可以进行商业化大规模应用的可再生资源。所以,世界上的所有发达国家都是优先开发利用水电,把可保存的化石能源尽量留给后代。 3.2 、水电是现代文明的保障 尽管世界各国的地理环境不同,各国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天然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现实却是:水电开发程度较高的国家更发达生态环境也更好。目前,发达国家平均在 70% 上,非洲地区还不足 8% 。 因为,任何大型的水资源调控水库一定就是大型水电站,一个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的高低,与其对水资源的开发程度暨调控能力肯定是成正比。同时解决水多﹑水少这个最主要水资源矛盾的最根本途径,就是要修建大型水库﹐在洪水期拦蓄洪水,枯水期提供水资源,变水害为水利。 例如:美国目前建有大小水坝八万多座﹐水库总库容约为 1.3 万亿立方米。目前中国虽然水坝数量名义上比美国还多,但是水库总库容仅为美国的一半﹐如果以人均水库蓄水量来比较﹐中美差距在十倍以上。由于缺乏水库的调蓄能力,我国一方面洪涝灾害频发﹐另一方面又是干旱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由于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不足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通过建立具有调蓄功能的龙头水库﹐增加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图 人均库容与人类发展指数关系)( 几个典型国家的人均库容数) 为什么全世界都毫无例外的表现出,水资源开发程度与经济发展成正比的特点呢?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问题是一个社会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没有水资源的保障,任何社会都无法维持正常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就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了。水电特别是大型水电的开发就是水资源的开发,而水资源的开发,则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文明的保障。 3.3 、水电是减排温室气体的主力 水电是当今世界上替代化石能源的第一主力。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人类替代化石能源最有效、最可行的还是水电。目前世界上凡是水电资源丰富而且开发程度高的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果我国的水电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利用,那么我们至少每年还可以多减排 20 亿吨二氧化碳。 四、水电破坏生态的误解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的科学素养 由于我国社会的整体科学素养不高(平均只有 3.27% ),一些公众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因为,改造自然的欲望是人类文明的根本动力,如果我们的祖先当初也总是想等到所有问题都搞清楚之后,才开始改造自然的努力,那么我们现在就一定还是生活在树上的猴子。 人的认识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无论慎重到什么时候,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也一定要有代价。正确的发展(改造自然)方式不是否定发展、害怕发展,而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地把发展的代价降低。这就是要科学发展。 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出发,我们对生态的影响,生态环境好坏的理解,一定不能脱离人。生态实际上是关于物种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我们现在如果脱离人去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是错误的,不同的物种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标准是截然不同的。 自由流淌的河流、任意泛滥的洪水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和人烟稀少的无人区、生态保护区完全是应该提倡的。但是,在现代化的社会,自由流淌的河流决不是保护河流生态的好办法。因为,人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现实,努力创造一个适应人类生存的人工自然,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基本前提。这是经过无数实践检验过的真理。 因此,必须承认改造自然是不仅是人类文明则最基本属性,而且也是生态文明的基本属性。 五、结论 1 、水电这种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资源,必须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 2 、科学的开发利用水电是最重要的生态保护措施。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同于动物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建立在能动的改造自然基础上。 3 、不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水电一定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为在这方面社会强调的已经比较多了,所以,本文没有多强调。但并不是说它不重要。水电开发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必须注重环境友好的科学开发。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避免再出现三门峡那样的教训。同时,在科学开发建设的基础上还要注重科学管理。黄河小浪底的经验;岷江水电的教训;联合国的水资源报告都证明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4 、提高科学素养,普及水利水电科学知识,取得社会公众理解、支持,是保障我国水电科学的开发、科学的管理的当务之急。
4290 次阅读|5 个评论
好文必读:杨振宁心系中国科学发展 对未来发展很乐观
热度 3 xupeiyang 2011-6-23 08:07
博主感受: 读了这篇文章,更为敬重杨院士,敬佩他的敏锐科学洞察力,他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准确判断,指出了中国的科学研究优势、差距和突破口所在。 89岁的他,依然在研究,依然在畅想 杨振宁“对未来发展很乐观”    ◎中国的基础教育打下的“底子”要比国外扎实。   ◎10年以后,希望我们能和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直接抢人才。   ◎我知道自己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也知道哪个领域最能出成绩,钻进去就很容易成功。 89岁的他,依旧反应敏捷、思路清晰、表达流畅,甚至是30年前报纸上刊登的新闻,他都能“信口拈来”。回首中国科学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他连称“极其成功”,但也坦承“科学发展还需要时间和耐心”。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6/23/c_121571620.htm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341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权威与学术信誉
kejidaobao 2011-6-21 13:33
文/朱大明 在学术界,“权威学者”、“权威机构”、“权威著作”、“权威期刊”历来有着令人尊崇的地位,科学的发展总是与科学权威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共同体就是由这些普遍存在着的不同层级的权威,一级一级建成的。要成为科学界权威,主要取决于该人所拥有的科学知识及对科学所做出贡献的杰出程度,而且这些要被科学界所公认。科学权威无论以何种形式和面貌出现,其所以成为权威,最初起点是对知识的贡献;声名显赫的科学权威正是因其对科学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引领科学发展,从而奠定了其科学权威的基础;翻开任何一部科学史都会看到,科学的发展总是与科学权威联系在一起的——由科学权威的名字命名的定律、原理、现象、常数、公式等等俯拾皆是 。尽管我们对盲目崇拜权威以及某些权威的学阀作风持批评态度,但总体而言,真正的学术权威是令人尊敬、尊重和遵从的。毋庸讳言,学术界普遍存在着权威意识,并且从未割舍过“权威情结”。 何谓“权威”? 按照词典的解释,“权威”是指:① 令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如权威人士,权威著作;② 在某个范围内享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可见,权威性的真正要义是“威望”和“令人信从的力量”。我们往往把权威看作“地位”或“权势”的代名词,其实“权威”更深层的内涵是信誉和威信,是令人信服、信赖和遵从的威望和力量 ;学术权威之所以令人信从、受人尊重,关键在于其在学术贡献、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规范性方面具有公认的声誉和威望。以此理解,真正的学术权威性并不是一种令人盲从、屈从或强制的威慑力量,恰恰在于其令人理性承认的公信力(可靠性、可信性),是基于自发的尊重;学术权威是学术本身的权威,而不应受行政、意识形态和一切非学术因素的影响。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20世纪全世界公认的最权威的科学家之一,其权威性不仅是由于他广义相对论等一系列惊世骇俗理论的创立,更是其令人钦佩的探索真理的科学品格。当他提出举世注目的广义相对论之后,又在不断的研究、探索过程中自觉修正其中的错误;渴求并鼓励天文学家尽一切努力获得光线在太阳附近偏折的观测数据,来验证、确证其预言,也正是在其极力促成天文学家通过日食观测获得光线在太阳附近偏折的实际数据证实其理论之后,其科学权威形象地位逐步提升。总之,真正的权威学者是令学界和社会信服并公认的具有很高学术水平和杰出创新性科学贡献的学术带头人;权威论著是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并经时间及实践考验的值得信赖的经典;而权威期刊则是发表了大量创新性、导向性论文并严格执行学术规范、具有很高学术信誉的期刊;权威学术机构不仅是科研实力雄厚、学术水平高、学术地位显赫,更重要的是其发布的创新科研成果真实、可靠,令人信服。以此推论,真正的“学术权威性”不是表面的学术级别或头衔,关键是其重大科研成果或学术创见的“信誉”和“令人信从”的影响力;而只有开拓创新并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和严谨规范,才可能值得信赖,赢得声誉。也就是说,真正的权威学者、权威机构、权威著作或权威期刊,要体现其公认的“权威性”,首先都应该是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求真务实的典范。 而所谓的“学术权威”,抑或曾经做出过较大的学术贡献,一旦因学术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而失信于众,则将彻底丧失其权威地位以致威望扫地;如果科学界频频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则势必危及科学的社会公信力和权威形象。韩国著名的生物学家黄禹锡,曾被誉为国际克隆领域的权威专家,但因其在培育胚胎干细胞过程中弄虚作假而在科学界声名狼藉,身败名裂;我国一些高校的校长、院长、或者院士、教授,都可谓是各学科领域学术圈子里的大小“权威”,然而,一旦牵涉学术造假等不端行为并被曝光,其“权威光环”便消失殆尽。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学术界接二连三的学术造假事件已对科学的整体形象和学术信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学术的权威性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已经大打折扣。 科学社会学家认为,权威原则是科学评价系统的核心,科学权威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原则是以科学人为科学作出的卓越贡献作为尺度来建立科学权威的标准和传统,并且通过科学权威充当各种角色(研究、教学、出版、管理、评审等)来维持科学共同体的存在,保证科学创新的确立与传播,实现科学传统的延续,维持科学共同体的自主,发挥科学的社会功能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进步、知识积累以及科学标准的确立与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科学权威的主导来实现;虽然科学探索、创新的进程也可能会受到某些“老权威”固有观念或理论的阻碍,但真正有生命力的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在付出一定的时间代价后都终究战胜了“老权威”的压制,脱颖而出。科学的权威意识并不意味着要盲目崇拜某位“权威人士”或“权威理论”;但可以试想,科学界如果丧失了基于求真务实、学术诚信要义的学术“权威性”,就等于把学术送上了末路。 参考文献 费多益. 科学价值论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 28-32. 朱大明. 科技期刊权威性的基本要素 . 科技导报, 2011, 291: 120. 刘珺珺. 科学社会学 .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 165-167.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4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念不平凡的历程
kejidaobao 2011-6-13 13:31
文/杨书卷 2011年5月27日,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习近平在开幕祝词中用“不平凡的5年”,来高度评价中国科协走过的这极不寻常、取得重大成就的5年。 通过中国科协的平台,团结、联系和引领各个行业的科技工作者,推动全体国民的科普意识的提高,如此大规模的组织机构在国际上都难以想象。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深感责任重大:“全世界没有一个跟中国科协一样的组织。这5年里,我们最大的进步就是为科协的科学发展、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积累了新的经验。”(5月30日中国科协网) 新当选的中国科协副主席之一、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邓中翰已连续参加过3次科协全国代表大会,亲身感受到中国科协的蓬勃发展:“每次都是盛会。2006年科协七大的时候,中国已经完成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而在芯片领域,我刚回国的时候基本没有人做,现在来开会,很多代表已经在跟我谈如何开辟一个新的芯片领域。我1999年回国后,一直不太了解国内的状况,通过科协这个窗口,看到了我们的研究队伍、科研实力和科技政策。”在科技人才的管理、团结工作上,中国科协探索出了一条崭新道路(5月31日《科学时报》)。 未来5年,中国科协将继续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优质高效服务科技工作者中谱写发展新篇章,为“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贡献力量。 随着科学问题的范围、规模、成本和复杂性提高,“大科学”的概念行为愈加明显,科学家个人之间的合作、科研机构或大学之间的对等合作、政府间的合作成为科技界流行趋势。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空间站计划、强子对撞机计划后,又一个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阿尔法磁谱仪项目结出了美丽的果实。 5月16日,随着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的升空,太空粒子探测器“阿尔法磁谱仪2号”(AMS-2)被送入国际空间站,开始其为期10年以上的“宇宙起源”探寻之旅。这是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最复杂的太空实验任务,项目首席科学家、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执着潜心17年,终于等到了这个“一飞冲天”的时刻。 作为人类在太空中研究宇宙射线的仪器,AMS-2的主要设计目标是探测宇宙大爆炸后产生的两朵“乌云”——反物质和暗物质。因为天文望远镜只能观测物质发出的可见光和电磁波,而大气层会吸收反物质和暗物质粒子,因此寻找它们最直接、最有用的办法就是到太空中去,让磁谱仪亲自捕捉“流窜”在太空的反物质和暗物质粒子。但是,要将重达6.7吨的AMS-2送入太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障碍不仅来源于技术——大型磁体会严重干扰航天器飞行而难以上天,还来源于其价值的不被认同——许多理论物理学家并不认为这一实验能够发现任何原始反物质,更别提高达20亿美元的“天价”投入了。 丁肇中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坚持实施这个备受争议、坎坷不断的AMS项目,领导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56个科研机构的600多名科学家,终于走出了关键的一步。现在,让我们一起期待AMS-2可能带来的完全意料不到的宇宙发现(5月27日《科技日报》)。 在宇宙探索领域,更多的进展还在涌现。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近日公布了一款最新的宇宙飞船(MPCV),设计是以“猎户座”航天器的原型为基础,将作为未来美国宇航员进入外太空的全新运输系统,可同时携载4名宇航员前往火星,这也意味着美国航天飞机的时代将就此终结,新一代的航天器正在大胆试水(5月27日中国新闻网)。 而宇宙的“立体”形象也开始生动起来。据英国5月25日《每日邮报》报道,英国普兹茅斯大学的天文学家Karen Masters通过10多年的努力,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3D版宇宙图像,其广度达到使人产生无限遐想的3.8亿光年。同时,这份图详细地绘制了早前发现隐藏在银河后的空间,能更好地使天文学家了解这些空间运动对宇宙其他领域的影响。 所有的迹象似乎都在表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与探索将掀开崭新的一页。而在基因医学领域,本月也出现了一起堪称“里程碑”的事件。 英国5月26日出版的Nature杂志刊登的一份研究报告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Marius Wernig等不久前成功将人类皮肤细胞直接转化为神经细胞,跨过了“诱导多功能干细胞”阶段(即先对成年体细胞进行基因“重新编排”使其回归到胚胎干细胞状态,再将其慢慢培育成所需细胞)的“回转”,对再生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与“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方法相比,直接把皮肤细胞转化为神经细胞在时间上更快,转化生成的新细胞发生病变的风险也更少。虽然现在的研究成果只有较低的2%到4%的转化率,但其挑战近两年来最热门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所带来的突破,却令人无比振奋。也许,基因治疗又找到了一条更直接、更接近成功的道路。 近日,前途摇摆不定的核电领域也变数陡生。5月31日,德国宣布,该国将于2022年前关闭国内所有的核电站,德国也将成为首个不再使用核能的主要工业国家。而在5月25日,瑞士刚决定逐步放弃核能发电,这意味着2034年前,瑞士最后一座核电站也将关闭。在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给全球核能发展以沉重一击之后,未来的世界能源供应前景开始了重新洗牌(6月1日中国新闻网)。■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1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的”与“地”还是别分了吧
outcrop 2011-6-10 12:29
在《 个体极大的左右了科学发展进程 》评论中,鬼王对标题中的“的”表达了抗议。 但在我的记忆里,“的”与“地”似乎统一为“的”了。 查了下,在《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中提到: ※结构助词“地”“的”可以合用为“的”,即定语、状语都用“的”:(伟大)的人民:(勇敢)的前进。但不作硬性规定,如分开用,要用得正确,定语用“的”,状语用“地”。 要不,“的”与“地”还是别分了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个体极大的左右了科学发展进程
热度 8 outcrop 2011-6-10 11:55
吕乃基老师在《 条条大道通罗马和地球照样转 》一文中留下了一个问题: 条条大道通罗马。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人一再有这样的言辞:如果没有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那么后人迟早也会发现力学定律、进化论和相对论。 把这样的话推向极致,就是没有某某,地球照样转。 上述推理是否成立?为什么? 我不赞同这个推理,因为个体很多时候极大的左右了科学发展的进程。 对个体的影响力大小的判断的差异,其核心原因可能在于时间轴上评价尺度的差异,以及对知识发展认识的差异。 对个体影响的评价,时间上过于宏观的话,就淡化了个体的作用;过于微观,则夸大的个体的作用。对个体的淡化和夸张,也许都不适合,或者说都合适;角度差异而已。但一般评论者, 以自我来对比被评论者的话 ,其巨大个人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另外,理想的知识发展可能是树状的,二维的;某优秀个体可能代表一个新的分支;换做另一个优秀的个体,也许是另一个分支。然而现实的知识发展基本是线状的,一维的。因此我们站在一维的角度,也就看不到二维环境中个体的作用。 欢迎探讨。
个人分类: 个人知识管理|3720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举办高职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
tangminqian 2011-6-9 15:55
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讨班学习资料汇编.pdf 鲁部长在高职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上的讲话-PPT.ppt 6月12日上午: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思考(马树超)-PPT.ppt 6月11日下午: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新进展(赵志群)-PPT. 发布时间:2011年6月9日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首页 要闻 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0609090122859cata_id=N002 高职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举办 鲁昕出席 本报北京6月8日讯(记者 翟帆)由教育部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今天在京开班,来自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200位校长参加了研讨活动。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   鲁昕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下连中等职业教育,上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性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引领作用。   鲁昕认为,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远非制造业强国,位居全球产业链上的中低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给职教提出新期望,经济大国变经济强国期望职业教育成为新基础,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期望职业教育成为新支撑,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期望职业教育成为新动力,传统产业到现代产业期望职业教育成为新前提。   鲁昕强调,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的背景下,作为国家急需的职业教育,要提高质量,满足国家产业体系建设的要求,也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体系建设中,中等职业学校应发挥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   鲁昕认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坚持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当前,首先应做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等10个方面的衔接,两年后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初步架构,力争10年内建成完整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鲁昕强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继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未来职业教育能否取得长足发展,能否积累国家经验和成功案例,能否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都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密切相关。   鲁昕对高职院校长提出了七点新期望,一是要做到立意高远,二要力争思路前沿,三要具有国际视野,四要勇于破解难题,五要明确目标任务,六要研究政策推进,七要取得国家成果;深刻认识改革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方向和任务,全力以赴,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了解,这次研讨活动是教育部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统筹管理、统一部署、协调推进后举行的 首次高等职业院校校长集中研讨 。在5天的时间里,高等职业院校的校长们将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科技规划纲要等进行系统学习,并围绕机制体制创新、校内管理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展开深入讨论。 相关阅读: 关于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修班”的通知 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7_gggs/201105/119672.html 教职成司函 8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高等职业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提升办学理念和战略思维、科学决策、资源整合以及办学治校能力,全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现整体跨越,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经研究,决定自2011年起,分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修班”,组织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轮训。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内容   深入学习领会教育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科技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最新讲话精神;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借鉴国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功经验,研讨在新阶段、新起点、新体制下,以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模式创新为主线,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建立高等职业学校与教育部的沟通对话机制;研讨制订高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的原则和实施建议。   二、培训形式   培训采取专题报告、案例交流、实地考察、分组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每期5天。(1)专题报告与案例交流。邀请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及相关行业部门的领导、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知名职教专家、高等职业学校校长做专题报告和交流;(2)实地考察。到有标志性特色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有代表性的合作企业着重考察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学校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3)分组研讨。组织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代表,分组召开研讨会,开展对话与交流,研究探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模式创新的重点问题。    三、培训对象   全国独立设置高等职业学校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及部分学校党委书记。优先考虑非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学校。   四、培训安排   培训班委托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承办,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和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联盟协办。   1.每年举办3期研修班,每期约200人。   2.第一期研修班拟定于2011年6月初举办,具体开课时间另行通知。   3.培训人员食宿统一安排,差旅、食宿及培训费由派出单位支付。培训班具体安排事宜由承办单位另行通知。   五、人选与报名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培训班名额分配表(附件1),统筹安排确定人选。由参加培训人员填写推荐表(附件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于5月27日前将汇总后的纸质报名材料报送至我司高职与高专教育处,电子邮件形式同时报送我司和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   六、联系方式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与高专教育处   联系人:任占营 王学东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 邮编:100816   电 话:010-66096232   邮 箱:gzjnds@moe.edu.cn   2.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   联系人:李 颖 潘余洁   电 话:0574-86891951   邮 箱:nzymsc@vip.163.com   附件:1. 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修班名额分配表.doc      2. 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修班学员推荐表.doc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二日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修班”会务安排的通知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首页 公告 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0601110216453cata_id=N003 有关职业院校及相关单位: 根据《关于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修班”的通知》(教职成司函 83号 )要求,拟定于 2011年6月8日~12日在北京举办第一期“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修班”。本次研修班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主办,委托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承办,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和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协办。现将有关培训安排通知如下: 一、时间及地点 时间: 2011年6月7日全天报到,6月8日-12日研修,6月13日撤离。 地点:北京友谊宾馆敬宾楼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号,宾馆位置图和示意图见附件一)。 二、培训安排 每天安排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单元的研修任务,每天完成一篇研修心得,培训结束后提交研修报告。 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培训费 2500元/人。 请参加专题研修班的院校长填写回执(附件二),并于 6月2日前以电子邮件形式反馈至 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秘书处。 秘书处联系人: 艾文忠 13911597980 武海岚 13910633141 邮 箱:gaozhizhongxin@163.com 附件: 1. 北京友谊宾馆位置图和示意图 2. 研修班回执 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 二〇一一年五月三十日
个人分类: 技术与职业教育|2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际顶级杂志Nature 和Science
AIPBeijing2010 2011-6-1 14:08
要介绍外刊, Nature 和 Science 是两个怎么也无法绕过去的刊物。他们是覆盖所有学科的综合性国际外刊,是可读性很强的学术性刊物。 Nature 创刊于1869年,出版于英国, Science 创刊于1880年,出版于美国。至今都有一百年的历史。一百年来,学术舞台上的刊物来来往往,兴兴衰衰,但 nature 和 science 从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成为科学发展相关性最高、最有声誉的两种刊物。这两种刊物成为研究科学发展的动向、韵律等等的风向标。不仅如此,因为累计有多个国家 100 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 Science 上发表文章, ,而使这两个刊物被喻为 诺贝尔奖的摇篮。是什么原因让这两种刊物达到如此的声誉呢? Science 的发展机遇 在 1985 年, Science 的国际性明显低于 nature, 不仅如此,它还被称作是一种好却沉闷的杂志,是沉睡中的杂志。 1985 年 , 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化学带进学科领路人的 Daniel Koshland 担任 Science 的主编,他检查了 Science 的同行审核过程,建立了同行评审委员会,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以促进刊物的国际化进程,不仅如此,他还开始注重物理学方面进展,率先报道高温超导现象等,通过这一系列努力,在 1985-1995 年他在 Science 的任职期间, Science 的影响因子从 10.9 上升到 21.9 ,使这一个刊物对美国甚至全球的科技政策都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形成期刊品牌,并带动一系列的知识产品的开发经营。 Nature 的新举措 在科研信息交流不断变革的过程, Nature 注重科研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交流,对科学生产过程进行更加深如的组织策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Nature 注重对中国的开放交流, nature 公司开设了一个新平台 -http://www.nature.com/nchina/index.html 也称 Nature China 是一个免费服务平台 , 致力于鼓励和宣传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优秀科研成果,收藏了华人科学家们在 nature 等有名期刊所发表文章撮要 , 科学家可以了解国内同行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开创一个简体中文版的 Nature ,主页 http://www.natureasia.com/ch/ ,栏目有主页,拔萃、目录、过期阅览等,利于中国科学家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 Science 和 Nature 的学科范围 从学科范围上来说,俄罗斯计量学家对发表于 nature 期刊上 1890-1998 年的文章进行统计后发现, Nature 上生物医学类文章占据39%,物理和天文学占22%,化学和地球科学各占14%,人文学科的文章占5%,数学和机械的文章占据2%,高技术相关文章也占2%, Science 和 Nature 的学科分布类似,只是近些年来走向多学科化。 Nature 和 Science 是以生物科学为主的刊物,在西方国家,要在生物界谋取一个职位,就必须在 nature 和 science 发表文章。计量学发展的,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等占据的比例比较大,对我校生科院、医学院、海洋学院、土木学院等的教职员工是个福音,但 如前所述, Nature 和 Science 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只要您在科技领域有重要突破,都会在 Nature 和 Science 占有一席之地的。 中国人在 Nature 和 Science 上发文情况及中国和诺贝尔奖的距离 到 2008 年 4 月 15 日 ,中国人在 Nature 上发文 262 篇,占总数 41518 篇的 0.63% ,在所有国家中排 16 位,距发文数量第一位的美国 15426 差 15264 篇;在 Science 发文 357 篇,占总数 38129 的 0.94% ,在所有国家中排 12 位,距发文数量的第一位的美国差 18018 篇 ,近些年来,因为国家政策激励,中国在国际上发文的数量急剧攀升,已经排到第四 ,但被引用率很低,从 Nature 和 Science 的发文统计看,中国高质量的论文还很少,这少量的论文还有很多是和国外科学家合作发表的。但 2004 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 Linda Buck 因为中国科学家提供的图表和数据不能重现,而撤销了 2001 年发表在《 Nature 》 的论文,反映了中国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上还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出版|3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科学院的后备力量---青年学者的发展献计献策。。。
热度 4 hgiap 2011-5-31 23:00
想在这里讨论一下科学院如何为青年学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舞台,有太多科学发展政策,但是我在这里想谈些务实一些的。以北京分院为例: 我觉得更多的应从生活的角度来关心青年学者,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氛围,自由的学术空气等。。 1)现在有太多的学生抱怨压力太大,做论文压力大,发文章压力大,找工作压力大,找房子压力大等等,我在这里要说年轻学者同样压力也很大,他们拿项目压力大,招学生压力大,给学生找工作压力也大。博士毕业,学生成为学者,面临诸多问题,结婚生子还有找房子找工作等使很多人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身心疲惫。现在大部分博士留所还不是固定岗,就类似高级打工仔,项目聘用,科学院在创新2020以后加大固定岗位编制,这样给课题松绑,使老师和学生等不用疲于各种项目的申请和paper work。 2)能否科学院今后实行年薪制,有一个统一的评定体系,不要老是变化。我们的政策不要总是“日新月异”。特别是提职还有科学院课题申请,下放到各研究所,所长及所务会有很大的权利,这样削弱了原来学术委员会(老科学家)的地位。现阶段,应加大科学院民主的作风。去行政化,对科研尤为重要。 3)年轻学者的浮躁风气很重,这是目前的考评体系造成的,文章的系列剧或者1篇文章拆成多篇文章发表,另外部分内容重复等现象时有发生,目前科学院的考评体系亟待改正。如何衡量科学家,标准是一个很难量化的东西,这方面希望大家聊聊。 4)加大后勤保障,从生活上真正做到关心青年人。譬如解决他们子女的入学入托问题。还有以科学院为单位和房地产公司谈,原地改造现有小区或者开发新的小区,或者解决房源等问题,使大批留所人员不用疲于找房子等琐事。我们每年有大批年青人进入科研院所,他们的稳定对研究所的发展非常重要。这方面需要科学院的后勤单位大力合作,或者成立相应部门。还有各所的食堂也是老大难问题,很多食堂开始办得还不错,渐渐的都走下坡路。我们的食堂不要以赚钱为目的,应多参照大学食堂,给食堂以补助。物理所他们的食堂和宾馆就办的不错。 5)加大科学院的体育设施,我们北郊苇子坑地区基本没有什么体育设施,地质所和大气所只有1个小篮球场。好像地理所他们还不错。另外科学院院所之间的合作比较少,还有很多所的基础设施不提供给其他研究所,造成资源的分配不公。现在发展的是基地建设应该打消原来院所的界限,特别是很多研究所本属于一个基地(例如同属于地学基地),之间的围墙等依然存在,但是食堂等却在其中1个研究所等,非常不方便。资源共享以及平台共享很重要,还有很多重要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图书馆资源等)如何做到方便全院学者使用,可以参照科学院图书馆员制度。 6)加大海外合作,将年轻人定期派往国外执行合作任务,特别是和一流国外实验室的合作。使我们时刻了解到国外最新研究动态,同时吸引国外一流的科学家进入科学院进行短期工作等。还有和国外本领域最优秀的科学家联系,每年在科学院或者国内某地区进行双边workshop或者就某一双方共同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专门研讨或者为学生和青年学者进行短期summer school等。 7)加大创新文化建设,院里定期组织专门的人员对青年学者进行访问或者倾听他们的意见,建立专门的网站或者论坛等,院领导定期参与和他们的讨论或者回答他们的问题。 8)鼓励交叉研究,特别是对青年学者专项的支持,鼓励他们向本领域或者交叉领域的探索。给与他们先行的支持,允许失败。鼓励青年人向权威挑战,他们很多人在技术和交叉领域具有优势,适当的给予支持,对他们的创新性工作非常重要。而且对于科学院的精神尤为重要。长江后浪推前浪。。。。。 瞎写一堆,希望抛砖引玉。。。。
个人分类: 课题组相关|3389 次阅读|4 个评论
图示千年科学发展
热度 2 vcitym 2011-5-27 21:10
看到博文“科学和科学家的一千年:988-1988 ”,感觉不错,通过这个文章可以从另外一个视角看到世界科学发展轨迹。为了直观一些,特图示之。 数据来源于: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9678do=blogid=448553
2853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的超长投稿经历——bu仅仅供娱乐
热度 5 zxczxc0417 2011-5-11 06:11
看了那么多高手投稿,我也来说说我的一个投稿经历,就当是茶余饭后的小故事,也来娱乐一下。 我在2004年6月准备了一个稿子,十月份投了出去,由于是第一次投稿,所以直接把文章用email寄给了主编,现在想来真的是很危险,那个编辑还算比较有耐心吧,把它送审了。我想还有个原因可能是我的文章超长,超过60页(排版前),主编不好随便据吧。另外,主编是个日本人,从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办事还是比较敬业的。 后来,到了2005年2月是在忍不住了,写了一封信问了一下。说是在审,就只有等了。终于到2005年5月来了审稿意见,要大修,然后就修改,花了一两个月。 到8月份又收到审稿意见。 最后到十月份才接收,到2006年8月才在网上发表。总共历时1年又2个月。我知道这个事件不是最长,也应该算比较长了吧。我后来投的文章早就接受了,这篇才姗姗出来。 虽然这篇文章下了不少功夫,但是到现在没有一个人引用。我写的文章里面有很多垃圾文章,这篇算是垃圾中的垃圾了。看来工作量和质量不一定成正比,还是说我的研究太冷门。幸好早有先见之明,文章发表后再也没做这方面了,转方向罗!嗬嗬!
个人分类: 好好学习|3123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