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科学发展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科学发展

相关日志

院士-阻碍科学发展的绊脚石
热度 2 DaphniaChen 2011-9-24 12:12
院士制度的好与坏已经讨论很久,我只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1)讨论院士好与坏的根源在什么地方,a)院士是名与利的象征,而利益是最大的祸水,因为院士可以获取更大的利益,所以单位、个人都不惜一切去争取,在中国,只要有利可图的地方,就是肮脏的开始;b)院士几乎是学霸的代名词,当然不是所有的院士,可出来风光的院士却给人这个印象,即一些院士不管自己的专业,到处评论,而且毫不脸红,末了,把钱往兜里一塞,走人。 (2)院士的评选阻碍了科学的整体发展,由于同一个学科,比如生物学,其中的方向是很多的,但要凭文章的档次就差别很大了,于是集中在少数几个方向的学者就占了优势,而其它学者只能看着,虽然这些学者也有国际地位,但是名额的限制只能望院士止步了。出现这种状况从长期来看只能阻碍我国科学的整体发展。 院士制度的改革,(1)要摒弃“利”,即院士只是学术(或工程)上的最高荣誉,而不能增加特殊的待遇或利益;(2)院士是各个学科方向最有成就和代表性的学者,这样不管哪个学科方向,都有他的学术(工程)归宿。
2262 次阅读|2 个评论
崇拜是科学发展的源动力
longfo 2011-9-24 09:55
崇拜是科学发展的源动力 强烈驳斥吴鹏飞之崇拜是科研工作者的脑瘤 崇拜在维基百科的解释这样的: 崇拜 通常指 宗教 或 信仰 上对赞扬、荣耀、虔诚与爱心的特殊举动,如与 超自然力 的 神 相联系的举动极为典型。英语的崇拜属于为正式用语, 宗教社会学 称之为 礼拜 ,实践与习惯上归于 神学 ;汉语的崇拜亦即“顶礼膜拜”。 宗教崇拜的对象,表现为个体地、非正式的群体组织,或有特定头目的事务性组织的一部分如 基督教堂 、 犹太教堂 、 佛教寺庙 或 清真寺 等。崇拜也常与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相联系,如 君主崇拜 、 权力崇拜 ;也可以指崇拜敬重的人,如 个人崇拜 ,可以指敬仰的 政治家 、 爱人 、 偶像 等等。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4%87%E6%8B%9C 而吴则认为崇拜在维基百科没有解释,这就是谬论,睁眼说瞎话。 崇拜是科学发展的源动力。人类为什么会产生科学?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希望大家认真思考一下。应该不是出于对自然的破坏吧,从宗教发展来看,科学的发展来源于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进而发展成为宗教信仰,从而赞美自然,认识自然,发展成为科学理论。 在自然发展史上,崇拜一直是重要的推动力。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科学家为什么投身科学,还不是因为有前辈的提携,还不是出于对科学的崇拜和对于老一辈科学家的崇拜?试问一下,那一个科学家没有怀着崇拜的心情去从事科研,怀着崇拜的心情去跟随老一辈科学家的步伐。 科学为什么会有世家,科学为什么会有伟大的实验室,那些怀着崇拜心理的年轻人正是崇拜那些道高望重的学者,才一步一步走进了科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敢于直面前辈,也是一种崇拜,敢于推翻前人的理论同样也是崇拜心理作怪。 谁在推崇不崇拜论 那些政治家们一直在否定个人崇拜,可是哪个政治家不被崇拜,中国尤其如此。只有搞崇拜的人才会否定崇拜。 我相信,科学需要崇拜,不然发展不下去。
2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愚民和贪官相辅相成:中国科学黑洞
热度 7 杨学祥 2011-9-22 05:32
愚民和贪官相辅相成:中国科学黑洞 杨学祥 行贿受贿必须是两者俱在,两厢情愿。同样,贪官和愚民也是落后腐朽社会存在的基础。中国科学落后的几千年历史,不仅仅是因为贪官忽视和压制科学发展,垄断科学成果的所有权,而且在于公民只注意是非和眼前利益,忽视科学规律,盲目营造自己的关系网,通过潜规则以行贿等方式获取生存条件,酿造和滋生腐败的土壤。 四大发明被销毁在中国的科学黑洞中,发明者甚至被遗忘,研究成果被吞噬。不堪回首的是,火药的发明者不但没留下姓名,他的祖国反而败在火枪火炮之下不得不割地赔款。现代文明传播方式的进步并没有使中国的科学创新得到承认,文山会海淹没了有价值的科学精神和观点,权威只顾争夺名利,忽视科学的首发权,忽视对科学发展的客观评价,忽视科学的自然规律。 灾害发生了,人们怨天忧地;灾害过去了,人们又忽视灾害的预警。许靖华低温干旱的警报、郭增减等人地震低温的警报、汤懋苍等人坏天气时代(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警报,杨冬红等人流感大流行的预警,远不及轻歌曼舞被网民追捧。 为什么对社会有益的灾害研究得不到重视和发展?阿斗,你是贪官还是愚民? 参考文献 许靖华.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 中国科学, D辑. 1998, 28(4): 366-384 郭增建.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气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2002,24(3):287. 杨冬红,杨学祥.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西北地震学报,2005,27(1):96. 郭增建.巨形大震与全球变化 .2005,23(10):68-70. 汤懋苍,柳艳香,郭维栋. 天时、气候与中国历史(Ⅰ):太阳黑子周长与中国气候.高原气象. 2001 Vol.20 No.4 368-373 页.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88867 全球正处在大流感预警期。凤凰资讯。2008年07月22日 17:37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7/0722_23_668605.shtml 附件: 两面作战的鲁迅:反抗精英与批判底层 wangxi820412 新手入门 0 精英群体创造的人文学术体系,主要具有三个功能。 第一,精英人物探讨精英人物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如何维系政治的平等、财富与权力分配的公平、社会的繁荣和彼此的幸福。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汉代人整理的周代“宪法”《礼记》,还有孔夫子的伦理思想,都体现了这样的功能。 第二,精英人物探讨对底层群体作出什么评价、提出什么要求、征收多少赋税、施加什么刑法。在这四项功能中,后两项一般是由社会控制集团的最核心机构决定的,王宫、总统府、议院等等就是这样的核心机构。前两项通常是由精英群体中的笔杆子完成的,鲁迅的一系列涉及底层人形象和境遇的小说,以及进行国民性批判时涉及底层群体的诸多杂文,就体现了这样的功能。 第三,精英人物对人类生命的自由意义、对“存在”的神秘性和宇宙大生命的奥秘进行哲学研究和神学思考。《庄子》、佛教的《金刚经》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即体现了这种作用。这些精神成果有时候也能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被底层群体接受和消费,但是总的来说,这主要是上流社会即精英群体享用和消费的东西。 从以上所列人文学术的三大功能中,我们不难看出,底层人群在这个文化体系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他们永远是“被描述”者、“被要求”者、“被征收”(财产赋税)者、“被征调”(劳役、兵役等)者、“被刑罚”者、“被处置”者。至于如何“被”描述、“被”要求、“被”征收财产赋税、“被”征调劳役兵役、 “被”刑罚、“被”处置,他们自己没有发言权,没有表达意愿的渠道和机会。因为这些都由王公大臣们聚在皇宫大殿里议决,由屈原、亚里士多德、培根、杰弗逊等等大宗师拟成条文,颁行天下。 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结构的现实,韩愈有充分的依据总结说:“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原道》)韩愈的言论跟亚里士多德的言论如出一辙。中国农民虽然并没有被精英阶级明确描述为工具和财产,但是一个“诛”字表明他们的境遇比古希腊时代的奴隶也好不到哪里去。 一个社会内部不同群体的关系既然如此判然有别,由精英群体掌握的文化权力必定会对那个无力掌握文化权力的群体进行否定性的描述和评价。所以,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愚民愚妇”是一个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这是上流社会人士对底层人的基本用词。 即使是那些在感情上对底层群体十分同情的贤达之士,只要一谈到底层群体,“愚昧”往往是首选词。比如,真心实意为底层群体谋利益,终生都在从事平民教育的晏阳初先生,他对农村和农民的基本描述是“愚、穷、弱、私”,其中愚字名列第一。著名的胡适博士在诊断中国的病症时,提出了“五鬼乱中华”的重要学说,在“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五鬼中,“愚昧”当然不是用来描述他自己的,而是用来描述那个生产“粟米麻丝以事其上”的底层群体的。 在晏阳初和胡适等精英人士的描述中,大众的“愚昧”始终是、永远是中国近代以来政治腐败、国力衰弱、军事溃败的主要原因甚至是根本原因。在这个判断中,精英群体显然把谋国无智、治国无方、护国无力的责任统统转嫁给了底层群体,底层群体不但永远是精英群体的供养者,必要的时候必须充当精英群体的替罪羊。 描述了这样的背景之后,终于到了可以讨论鲁迅的时候。 我把鲁迅安置在一个庞大的人文学术体系的背景下来讨论,并不是说鲁迅在精英群体中有什么特殊的身份或者特殊的社会关系,只是想指出鲁迅作为一个文化人所拥有的基本特征。 这个特征分两层说。第一层,鲁迅获得生存资料的方式是官俸、政府补贴、版税,他不是靠体力或者武力而是靠他的知识谋生的;第二层,他作为一个靠知识谋生的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以自古以来的精英群体所建立的这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作为基本资源和依托。这个庞大的知识体系的主要部分被命名为人文学术,这个人文学术体系及其诸般特征,成为鲁迅无可摆脱的背景。 我们必须指出的是,鲁迅是对于人文学术的精英性质具有洞穿力和批判意识的极少数学者之一。他时时警惕着社会控制集团的政治权力转化为文化权力和意识形态权力对弱势群体构成的隐性威压。就此而言,鲁迅一直是精英意识形态的敌人。鲁迅在五四时期写过不少文化批评文字,对于体现中国历代精英群体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定居上海之后,他的晚年毫不放松对于精英群体及其意识形态的批评。很显然,鲁迅为自己竟然只能属于精英群体而沮丧万分,并且十分渴望跟精英群体划清界限。他经常强调自己“无所属”(“在中国活动的现有两种主义者,外表都很新的,但我研究他们的精神,还是旧货,所以我现在无所属,但希望他们自己觉悟,自动的改良而已。”《两地书·八》),其中包含着他对精英群体和某种权力框架的拒绝。 尽管鲁迅对于人文学术体系中所隐含的权力因素抱有世所罕见的敏感和警惕,但是,他作为一个文化人,作为一个仰仗人文学术体系的养育而获得话语权力和话语方式的人,他的言说也只有带着“权力”的原罪才能产生并展开。底层群体呼吸于空气之中,精英群体却呼吸于人文学术体系之中。精英群体的血肉之中因此饱含着精神权力的因子。 就像《狂人日记》中猛烈抨击吃人文化的狂人也吃过妹妹的人肉一样,鲁迅只要一开口,整个人文学术体系就作为一种精神权力自觉地站在他的身后,作为他的护法使者和后盾。当他对上流社会即精英群体展开批评时,他所攻击的对象实际上就是他身后的这个护法使者和后盾,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鲁迅与他自己的权力来源相对抗的悲壮身姿。然而那搏战的力量极其渺小,情景似乎不无荒谬。因为他只是孤家寡人,无法获得身外力量的支持。 可是,当他对底层群体展开批评时,他的思想和言说立时拥有万钧之力,因为此时他实际上是那个庞大的精英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就像狂人无以摆脱吃人的原罪一样,鲁迅也无以摆脱作为一个文化人的原罪。 鲁迅是精英群体之中极为少见的两面作战的异数。一方面他对精英群体及其意识形态的权力结构,奋力揭示之、反抗之;另一方面,他又借助精英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力,将精英群体和底层群体所共有的人性弱点,诸如麻木、贪婪、愚昧、残酷等等,作为专属于底层群体的弱点,予以激愤的描述和猛烈的批判。 在鲁迅小说所描述的形象体系中,精英群体的人物分化为夏瑜、狂人、子君、涓生、魏连殳、吕纬甫和鲁四老爷、赵太爷、假洋鬼子等判然有别的不同类型,由鲁四老爷、赵太爷、假洋鬼子组成的后一种类型,显然也像华老栓、华小栓、七斤、九斤老太太、闰土、阿Q、吴妈、祥林嫂、豆腐西施、阿金(《阿金》)等等底层人一样,被作者归入“愚昧”的行列,但是,鲁四老爷、赵太爷、假洋鬼子这些愚昧的精英只是信手拈来的角色,不是鲁迅所要表现的重点。鲁迅小说的重点一直是仔细考察愚昧底层群体的精神状况。他给后代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也恰是这些底层人形象。 鲁迅为什么如此重视对于底层群体状况的考察,这一点我们留到后边再谈。我们先强调一下他的考察结果。众所周知,鲁迅对于底层群体的精神状况极为不满。他一直在努力揭示这个群体的精神缺陷。因此他对底层群体的评价也是很负面的。除了《社戏》中的孩子和那个极不起眼的六一公公表现了一点人情之常的可爱,其他作品中的底层人,几乎都是极尽夸张的愚昧、麻木、自私、丑陋。要读者喜欢上这样的人,实在很难,连同情他们也不容易做到。作者原是要表达他的失望和批判而写作的,读者果然也很自然地跟着作者产生了压抑感,失望感,并常常涌起批判的冲动。 鲁迅对于底层群体的形象展示,正好呼应了胡适、晏阳初对于底层群体的定性分析。他们与那个时代的整个精英群体一起,共同完成了对于底层群体的卑贱性建构、否定性描述和批判性评价。 不勾勒出以上的历史背景,我们就无法理解,鲁迅对于他笔下的底层群体何以如此夸张和尖刻。鲁迅对于底层群体的态度,比起历史上孔子、韩愈等等圣贤之徒来,可能格外复杂一些。他在批判底层群体的同时,常常为底层社会说几句贴己话,实际上是多么难能可贵。 但这种内在的品德并不能消解他观察底层群体时同样内在的歧视性视角。他对底层群体的绝大多数特点都以一种神经质式的大惊小怪予以负面的解读。他最终无法逃脱他那个士大夫阶层对于底层群体的偏见,往往将社会黑暗的责任归咎于一无所有的底层群体,他在诅咒专制政府的罪恶时,甚至将此归咎于被统治的国民。 这样的思路虽然十分乖谬,却又非常自然。他的背后矗立着一个庞大的精英意识形态,这种精英意识形态对于底层群体不遗余力地进行着卑贱性建构、否定性描述和批判性评价。国家贫弱决不是因为精英群体穷奢极欲,而是因为底层群体纳税不诚。政局动荡决不是因为精英群体争抢天下,而是因为暴民作乱。这种对底层群体极尽卑贱性建构、否定性描述和批判性评价,并且将一切人间罪恶转嫁于底层群体的习惯性思维,在五四时代达到了最为登峰造极的程度,而且具有一些新的内容和特色,我将五四时代精英群体的这种倾向,命名为“五四精英意识形态”。 以下来研究鲁迅对于底层群体的卑贱性建构、否定性描述和批判性评价,然后再来研究五四精英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 精英群体对于底层群体的卑贱性建构、否定性描述和批判性评价,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得到底层群体的认可和接受。比如一个农民见到一位前来采风的学者,他多半会谦逊地说:“我们是粗人,没文化。”这个“没文化”的描述,就是“愚昧”的延伸。因为底层人背不出四书五经,也没读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既不知道维新运动,也不知道文艺复兴,所有上流社会的礼乐他都不曾见识,而他自己的生存经验和日常习俗又无法进入知识分子的法眼,无法形成文本进入历史传承的渠道以及教育体系,所以,他们只能相信知识分子对他们“没文化”的描述是真实准确的。这显示了精英群体对于底层群体的精神奴役十分成功。 (本文系《中国的疼痛》之一章,该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http://bbs.gmw.cn/thread-183739-1-1.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096 次阅读|8 个评论
谈科学竞争规则的制定
热度 1 tcmkan 2011-9-20 12:41
  科学要发展,就必须有竞争,有竞争还需要有规则,如果没有规则,科学的发展就会盲无头绪。我国科学发展几十年的成果欠差人意,原因就在于我国科学缺乏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规则。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批判伪科学的运动一个接着一个,让人们至今还记忆犹新:是谁发动了对摩尔根基因学说的批判,对孟德尔遗传学的批判,对梁思成建筑学的批判,对马寅初人口学的批判,对量子力学的批判,对相对论的批判,对控制论的批判,批判伪科学的后果,就是中国科学和西方科学的差距更远了。即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科学至今仍然没有摆脱权威主宰科学界的处境,权威说西方科学是对的,于是凡是和西方科学相违背的东西都遭到了无情的打击,人们至今仍然记得,对人体科学的批判,本来它只是一门从系统角度探索人体的科学,可却被少数人拿马克思主义经典无情地打击,丝毫不记得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机械唯物主义全胜的时代,本身不可避免地带有机械唯物主义的倾向,特别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拿一个错误的东西来套在科学研究上面,简直是科学的悲哀!   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不让竞争,或不用科学的规则来管理竞争,中国科学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目前,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明显地向东方科学靠拢,这就是开始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自然,中国在这方面有着无以类比的优势,可恰恰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受到某些权威的阻碍,甚至将其划为伪科学进行打击,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这与西方科学格格不入,做为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代表,不压抑它显示不出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例子是极多的,如对决定论的认识,这是科学上的一个最基本的论点,可在中国,决定论是被上升到政治高度进行打击的,哪一个领导说是相信决定论,那就是封建迷信,伪科学,大家知道不知道,科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科学,就是因为自然秩序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规则在决定着它,科学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个制约万物的规则,用来指导人类的生存。如果连规则的普遍性就要否定,科学的意义何在?何况那些最著名的大科学家都相信决定论,如牛顿和爱因斯坦,没有这个必然性的规则,科学还探索什么,拿个骰子扔一扔不就行了?中医是中国唯一完整的科学体系,研究关于人的科学也是科学中的科学,应该说中国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可实际情况呢?一直有人把伪科学的帽子强加给它,中医的发展至今仍然阻碍重重。   西方科学真是就那么科学吗?不尽然吧!我们从哲学角度随便来看一下西方科学的论点就知道了。物质不灭是哲学的基本观点,可科学却否定了,能量不灭也是哲学的基本观点,科学却杜撰出了宇宙大爆炸论,能量在走向消失。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却被科学杜撰成“无私奉献”的榜样,世界上真的存在一个纯粹无私奉献的东西吗?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如果它在走向灭亡,太阳系能长期稳定吗?在人体科学方面,大脑虽然高高在它,但它绝对只是整体的一部分,它应该服从于整体,而不是凌驾在整体之上,可科学呢?却仅仅根据表象把大脑凌驾在整体之上,这真的科学吗?特别是量子力学,本来空间中充满着连续的物质,量子根本不可能是稳定的粒子,它仅仅是局部物质暂态有序的结果,或者说它只是一个极为短命的粒子,它迅速产生,又迅速灭亡,周期变换,能量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一包一包地在空间中传递。可科学呢?却把量子当成稳定的粒子来看待,并基于这一点,把科学最基本的原则--因果关系都否定了,难道这也是科学?   中国的科学啊!就是在这种对西方科学的迷信当中一步步走向了迷失,并表现出了与西方科学越来越大的差距,悲哀啊!如果不及时改变,中国科学的未来无疑是黑暗的。   毫无疑问,中国科学的问题就出现没有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规则,正是这个规则的缺失,人们往往把这个规则与政治标准看齐,于是出现了中国科学界独特的风景,这就是人们习惯于舆论一边倒,哪怕是翻来复去,也要在同一时间保持论调统一。正是这种畸形的科学规则,使中国新科学的发展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时不我待,在关系到国家大计的科学界,应该地反省自身,拿出真实的行动,营造出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没有权威,没有标准,更没有门户之见,学历高低之分,只有公平竞争的规则,这也是科学的原则。即相信一个不依赖于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客观的大自然规则决定着一切。因此,凡是相信自然规则的存在,并一直从物质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认识自然的体系,科学界都应该大力支持,而那些盲目夸大人的作用,甚至将某些东西神化,那么无论这个体系多么眩目,都应该加以禁止。我想,如果科学界真的能够反省到这一点,中国科学的发展就有望了。
37 次阅读|1 个评论
培育科学文化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9-19 14:44
文/孙小淳 科学主导当今的社会,现代的文明可以说就是科学的文明。然而,科学的发展要有科学文化的土壤。中国科学要在世界科学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力量,就必须认真培育中国科学的“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包含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价值理念以及支撑科学活动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制度。体现在科学家身上就是科学精神;体现在具体的学科就是科学传统;体现在科学管理就是科学体制。中外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文化”这种精神层面的发展。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和古希腊科学的发展,是因为当时中国和古希腊都有“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 欧洲17世纪经历并完成了一场非常根本的精神革命,才有近代科学的发生,而近代科学反过来又促进了思想的启蒙,使近代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歌猛进。 今天的中国科学固然在物质文化方面有很多进步,但是在精神文化方面却存在很多不足。从科学家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科学家的哲学素养普遍较差。我们培养的研究人员,普遍都是“工匠式”的人才,在“定式的”研究中可能有很多小智小慧,但是就是缺乏深层思考,缺乏融会贯通、开拓前沿的大智慧。科学史上伟大的科学家,哪一个不是具有深邃的哲学思维?爱因斯坦在其《相对论的意义》的开篇,就是在讨论牛顿的和康德的时空观,就是在常人不以为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我们的研究生教学中,哲学思维的培养是非常欠缺的。   我们的科研人员,往往对科学发展的历史缺乏必要的了解,认为科学就是教科书上表述的理论、实验和方法,以为科学的发现就是像“苹果落到牛顿头上”所引起的那种灵感,殊不知没有按照科学方法对研究问题有深思熟虑的探究,没有从一团乱麻的数据中理出头绪、提出假说,进行验证的艰苦过程,是不可能有科学发现的。历史上科学重大的发现,无不是有着极其复杂的过程,只有了解这种科学发现的过程,才能体会到科学的方法。有人说,学习一门科学的最佳门径是学习这门科学的历史。这话一点也不为过。哈佛大学的校长柯南特就曾倡导并推行科学通识教育,科学史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我常想,如果要教学生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一个很不错的办法是让他们读读伽利略的《星际使者》。 我们的科研人员,对科学的方法论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反思,所谓“埋头做学问”,一条路走到底。其实科学研究很多时候就是要“左顾右盼”,不走寻常路。法国伟大的哲人科学家彭加勒在上世纪初写的《科学与方法》,至今读来都会使我们对数学、力学和天文学的研究产生无限的遐想。 在科学管理和科学评价方面,目前同样存在很多弊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投入产出”思维占主导地位,过分强调实用,过分强调论文数量,对科学之“大用”认识不够。违反科学发展的规律,天天讲“创新”,人人要“跨越”,实际上成了真正创新的障碍。科学选题、立项、资源分配,官僚机构的话语权太大,科学家的话语权越来越少。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专家治所、民主办所的精神本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出现“权术”代替“学术”的情况。办所重点放在想方设法搞资源。有了资源,就能发表;发表多了,就有“成果”;“成果”多了,就有份量。而对真正的科学问题关注则越来越少。这样下去,资源再多,也搞不出一流的科学。 我们的科学家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意识还比较淡漠。对于科学的社会功能认识不足,以为科学家最好是“两眼不管窗外事”。但是,在科学成为主导文化的今天,科学家们实际上肩负着越来越重大的社会责任。说小了,纳税人的钱不能乱花;说大了,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是志在天下,肩负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任。只有把科学的精神融入到民族文化的血液中,才能使国强和民族兴旺发达。而科学家理应做好表率,成为科学精神的力行者和传播者。这就是科学家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为培育中国科学的科学文化,有许多具体的工作可做,例如: 首先,要加强科研人员哲学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或许可以从研究生培养做起。可以在研究生教学中加强科学史与科学思想史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不能脱离专门学科的特点,所以要考虑科学史家与科学家在教学中的联合互动。真正有效的方式是请有哲学素养的资深科学家或前沿科学家与科学史家一道开设各种各样的学科史讨论班。 其次,要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开展不同学科学者之间的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融会贯通,方能创新。 第三,要多开展科学家与公众面对面的活动。除了科普讲座、“开放日”活动之外,还可以开展面向公众的科学讨论和科学争鸣,通过科学家的身体力行,让公众理解科学、知情科学,把科学的精神、科学的价值、科学的方法论等渗透到大众文化之中。 第四,在科学管理、科学决策和科学评价中要发挥科学家的学术权威作用。要改变目前各专业局官员在科学决策中实际拥有很大的话语权的局面。从事科学管理的官员应该拿出为科学家服务的态度, 而不是以学者的姿态对研究所的科研过多加以干预。院士和前沿科学家在科学决策中应该要有更多的话语权。 第五,建立青年科学家思想交流的平台。可以考虑建立“中国科学院青年院士团”,使一批有志之士可以为国家和科学的发展献计献策。国外有一些科学院如荷兰皇家科学院就有这样的做法, 效果就非常好。 “科学文化”看起来是一个很抽象、很难描述、很难界定的东西,但它是实实在在体现在科学的组织、决策和管理之中;体现在科学家个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视野之中;体现在科学家对科学与社会的责任与信心之中;体现在科学家“求真”、“宽容”、“好奇”等科学价值观的自我实现之中;体现在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对科学强烈的追求和饱满的自信之中。只有把“科学文化”培育好了,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科学院科学活动的发展与进步,才能造就科学家个人科学活动的发展与进步。 (转载自中国科学院网6月24日“我心中的科学院”征文)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1344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来谈谈科学的目的
热度 1 zhaodeyu 2011-9-17 10:14
科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科学,就是因为自然的秩序性,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挖掘决定自然秩序的规则,指导人类的生存。如果自然真的象一头怪兽盲无目的的乱撞,自然秩序怎么可能形成呢?科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可我们遗憾的发现,科学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远了,甚至明确地走向了反面。最显明的证据就是量子力学对因果关系的否定,没有了必然性,科学的意义何在?难道把自然的秩序看成是无数个偶然的结果就是科学?恰恰相反,它是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 自然有一个必然性的规则存在,这不仅是哲学思辩的结果,而且也是无数大科学家不断坚持并证明的结果。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它在自然界都客观存在,你顺应它就会事半功倍,违背它就会事倍功半。科学发展几百年来,到底发现了什么样的必然性规则让我们遵守?难道是能量守恒“你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的教唆,还是量子力学“没有必然,人定胜天”的诱惑。或许不少人会说,不是发现很多规则吗?科学研究的动机不是对自然的惊奇,而是指导人类生存的需要,如果有这样一个必然性的规则,那你告诉我们,人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没有吧!可事实上真的没有这样一个规则吗?难道人的行为没有必然,只有偶然?鬼才相信! 自然的规则是什么?在近现代科学看来,它仿佛是一种东西,可几千年来的哲学一直在告诉我们,它不是东西,而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原理,用科学的方法根本是得不到的,得到它的唯一方式就是哲学的思辩,因为这个世界是统一的,不仅在组成料子上,而且在运动原理上都是一样的,你认识了自己存在与发展的原理,就可以用这个原理来理解万物的存在。可科学家是自负的,他们只相信精密仪器,仿佛它能看到隐藏在世界背后的全部真相,可事实上呢?精密仪器、我们的眼睛和被观测的东西本质上是一样的,它根本无法观察到它的本原。比如,我们眼睛看不到空间中的气体分子,难道它不存在吗?再说,精密仪器观测不到空间中的连续物质,难道就一定不存在吗?如果真的不存在,那么引力和电磁力就失去了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这还是科学吗? 恩格斯说过,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一切现象的原因。科学要想真的达到目的,就需要从物质的相互作用做为根基来进行研究,可事实上呢?科学家们只知道方程式,却不知道方程式背后真正的意义。比如万有引力,科学只给了我们一个方程式,但它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科学家们不是研究这个,而是在否定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仿佛引力真的可以不依赖物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难道这就是科学伟大的发现吗?不是,离开了物质的相互作用这个科学最坚实的根基,科学就会走向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的陷阱,事实上,现代科学已经走向了这一点,却不知愧改! 让我们来看看自然规则到底是什么?如果这个世界的物质真的统一于一种实在,那么这个世界分解到最后得不到任何直理,真理性的东西不是可以观察到的,它只可能是一个不可观察的原理,或者说数学规则,它就存在于自然的每一个事物当中,你也可以从每一个事物的运动原理中领悟到。但如果你要迷信于科学的观察,对不起,真理永远你也发现不了!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16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关于21世纪信息科学发展的一些见解
热度 2 geneculture 2011-9-15 14:09
http://bybk.pku.edu.cn/user1/yxgfirst/archives/2007/9316.html 关于21世纪信息科学发展的一些见解 Some Viewpoi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21st Century 作者:闫学杉。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情报学教研室,副教授。 今日的信息理论像一个多学科讲坛, 不同的信息问题研究者, 把一些分布在不同领域里的信息概念加以阐述、系统化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命题。传播学家呼吁: 公平的信息获取才是信息对称的基本保障; 通讯工程师说: 当受信者对一个事件出现的验前概率估计越小时, 他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大; 计算机科学家则说: 微处理器时钟频率的大小, 决定着它处理信息的速度高低; 生物学家则高呼: 脱氧核糖核酸上的信息是控制子代和亲代相像的唯一源泉。 凡此种种表达了不同的信息问题研究者对不同领域信息问题的见解。他们用各自学科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看法, 而且都深刻地洞察了他们自己所关心的信息对象的本质。这些研究者的工作都和信息问题相关, 尽管这个共性是显而易见的, 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 代表这些共性探索的真正的信息科学却不存在。虽然“信息科学”这个名称早在40 年前就出现了, 但对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却一直界定不清, 它时而指计算机科学家所说的信息, 时而指文献学家所说的信息,有时又代表通讯科学家所说的信息。而真正的信息科学所关注的信息, 应该不是指任何个别信息领域里的特定信息, 它应该反映着一切和信息有关领域里的信息现象, 关怀着一切和信息有关领域里的信息问题。从1948 年《信息论》和《控制论》的问世到现在, 已经整整50 年过去了, 尝试建立这样的信息科学理论一直是许多人的梦想。昨天它没有出现, 在即将到来的21 世纪它会出现吗? 21 世纪的信息科学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这是研究信息问题的人都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科学研究的历史 本世纪20 年代之前, 信息概念在东西方的使用, 尤其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使用, 其范围一直局限在人类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领域里, 含义多指关于人的消息或事物的报道。从20 年代起, 一些数学家开始尝试着把这个概念引进统计学。此后不久,通讯科学家把它引进到电子通讯工程研究中, 但它的主要应用范围仍旧局限于人类生活和文学作品里。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20 世纪40 年代后期。 从1948 年开始, 由于申农就通讯工程信道容量的研究创建了一套出色的统计理论, 一时间, 信息概念在通讯工程中开始流行起来, 并第一次超越了它在人类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出现频率。同时,由于维纳关于在生物和机器中通讯和控制问题的研究成果的问世和普及, 信息概念又迅速地扩展到了生物学、哲学、心理学、神经病理学和语言学等研究领域。据统计, 至80 年代初, 信息被引进的学术领域已不下30 门。而至90 年代中期, 这个可观的数字已扩展至50 余门。今天,在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分支中,如果不想看到“信息”的出现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在过去看来和信息概念完全不相干的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和部分技术科学中, 也随时能够见到“信息”概念的频繁出现。 作为对信息问题理论化的关注, 一开始被学术界认为只是《信息论》和《控制论》的任务, 到了1959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子工程学院首次提出了“信息科学”的概念, 它被用来代表一组计算机方面的课程 。但此后的计算机学术界,并没有在信息本体或更大的范围上就信息的理论问题进行任何探讨, 使其仅限于计算机科学可以用信息科学来指称的形式上。60 年代中期,计算机在文献检索试验方面闪露出的曙光, 极大地刺激了图书馆学家们的兴趣, 他们迅速地用“信息科学”这个概念来代表他们对文献信息的研究 。于是,人们只好用“图书馆信息科学”(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和“计算机信息科学”(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来区分上述两种所谓的“信息科学”。 由于信息概念在使用领域上的不断膨胀, 使得人们一直希望出现一门真正的信息科学, 它所关注的信息, 既不仅是文献学家所说的那种, 也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家所说的那种, 它的范围应该更加广泛。于是,在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一种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第三种信息科学出现了 。这种信息科学有时被称之为广义信息论, 它不仅包含了申农信息论的内容,有时还包括信号处理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 它试图把工程的、自然的、生物的和人类等类型的信息也作为它的研究范围。人们期望它会成为新的信息科学的代表, 但由于这种信息科学仍旧把基础建立在申农的概率信息理论之上, 而申农理论至少在解释细胞信息和人类信息方面是失败的, 因而这种信息科学的基础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脆弱性。如果我们把这种信息科学叫作概率论信息科学的话, 那么, 在今天看来, 信息研究的历史上至少有三种信息科学出现, 它们是:“计算机信息科学”、“图书馆信息科学”以及“概率论信息科学”。现在, 每门“信息科学”都存在着, 但从公理学的角度上说, 都没有建立起令人信服的信息理论, 这就是今日信息科学理论在全世界的现状。 信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导致了它在不同领域里存在着特殊含义, 结果就出现了信息的基本含义和特殊含义之分。总体上说,包括上述三种信息科学在内, 目前对信息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基于信息的基本含义之上的信息科学, 一类是基于信息的特殊含义之上的信息科学。如果我们把第一种信息科学称之为统一信息科学, 把第二种信息科学称之为部门信息科学的话, 那么在信息研究领域里,部门信息科学和统一信息科学同时发展的状况, 在本世纪末已是既成事实, 并将会继续成为21 世纪初叶, 也许在更长一段时间里信息科学发展的风景线。 在各种各样的信息类型里, 有一个共性是存在的,那就是每种信息都有它们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让我们把目光放在这些发出者和接受者之上。根据它们的不同, 我们把发出者和接受者分为机械的(包括各种电子、光学、声学机构) 、细胞的(目前主要集中在动物细胞上) 、人类的(以人的整个大脑为基础) 、分子的(目前主要局限于化学分子上) 、动物的(以低等动物的大脑为基础) 等类型, 依此就有机械信息学、细胞信息学、人类信息学、化学信息学、动物信息学。下面让我们以发展得比较迅速的机械信息学、细胞信息学和人类信息学为例, 对部门信息学进行一个示例性分析。 二、三个主要的部门信息科学分支 机械信息学 或称电子信息学, 或称计算机与通信科学。它是信息科学群体中最为重要的分支之一, 是专门研究信息机械中机械信息的存在、传输、变换、行为及处理规律的科学。什么是信息机械?按照机械学理论作出的解释, 机械的类型共由三大类组成。它们是动力机械、物料机械和信息机械, 分别做能量、物质和信息的处理和传输工作。动力机械把一种能量变换成另一种能量, 物料机械将物料进行加工或位移, 而信息机械的任务, 则是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或进行传输。机械信息学是站在理论的角度研究信息机械中理论问题的, 它既是应用科学的分支,也是信息科学的分支。信息机械包括传统的音视频信息机械、通讯信息机械和计算信息机械(计算机) 等。传统信息机械的主要目的在于信息的传输和再现, 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信息的处理和再生。 信息机械工作原理服从于下述一些理论, 它们构成了机械信息学的核心。第一,信息的统计理论。它的基础建立在信号的概率之上。信号是信息的物理承载者, 就像电子、光学或声学元器件是信号的物理承载者一样。由于申农理论被无限制地渲染,人们往往把信号理论当作信息理论来看待。即便如此,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 存在了差不多半个世纪, 以传统的电话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申农信息量理论, 也开始受到了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计量理论的挑战。事实证明,申农理论已不能胜任或不能完全胜任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通讯分析。因为复杂的网络分层协议替代了简单的电话通讯规程, 非即时通讯或准即时通讯替代了即时通讯 。 信息机械工作原理依据的第二个理论是电子学或微电子学。电子学的历史开始于阴极射线管的发现并仍在继续发展着。它是一部记载着数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卓越贡献的历史, 也是一部辛勤建立起来的完整的应用科学史。电子学致力于电子在真空、气体、液体、固体和等离子体中运动时产生的许多物理现象的规律研究, 致力于电磁波在上述介质中传播时发生的物理效应, 以及电子和电磁波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发现。电子学作为科学门类之一具有鲜明的应用性。除了为信息机械的研制服务之外,电子学还为材料、能源的研究和开发服务。 也许我们应该把程序设计与人工智能作为机械信息学中的第三个分支, 虽然传统的信息机械不受制于它, 但随着智能化信息机械的普及, 包含程序化操作的信息机械已随处可见。新的程序设计理论的出现也只是最近10 余年的事情, 它致力于使问题空间和求解空间在结构上尽可能地一致, 它不再仅仅是数学、逻辑学和语言学的结合, 它还包含了一种被称之为对象理论的程序哲学, 因此人们把新的程序设计学称之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理论。人工智能研究在经历了最初的高昂热情和激动之后, 冰冷的现实逼迫人工智能研究者坐下来重新审视他们最初的理想, 现在人工智能学家正在寻求新的突破点来从事这项研究。 细胞信息学 细胞信息学还有另外一些名称,分别是生物信息论、生物信息学、细胞通讯研究。生物信息论和生物信息学略有不同, 生物信息论是信息概念被引进生物学后, 人们创立的生物学和信息论的交叉学科,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神经科学和遗传学中的信息流问题。而近年来流行的生物信息学 有时指传统的生物信息论内容, 有时又指计算机在生物学中的应用。生物学是维纳推广信息运动时最早涉及的领域之一, 但那时维纳关注的生物学信息问题还主要局限于神经科学。而今天的生物学中,除了神经科学和遗传学外, 内分泌学和免疫学也早已成为生物学中推广使用信息概念的两个新领域。 在同一生物体不同物理位置的多种相互影响方式之间, 神经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一种, 而在神经细胞的内部, 起着这种“二仙传道”的作俑者被认为是信息, 这是神经科学家们早已公认的; 遗传学是第二个引进信息概念的生物学领域。随着40 年代基因研究的发展, 从发现脱氧核糖核酸是遗传的物质载体, 到20 世纪末叶人工培育的“多莉”绵羊在英国的成功,信息是亲代和子代之间遗传基因的体现者, 这也已家喻户晓; 激素研究一直是内分泌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今天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已开始把激素作为内分泌系统中传递信息的使者, 从而起着接受信息的靶细胞和其他细胞之间的协调作用, 结果能够使得内分泌系统正常工作; 在免疫学研究中, 传统的免疫概念主要指机体免除疾病的能力, 但在今天的免疫学家看来, 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能力是由于机体具有识别某类特别细胞的机能。换句话说,免疫机能实质上是免疫细胞能否通过抗原正确地和其他细胞进行信息通讯的问题 。这样,免疫学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就变成了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了。 从根本上说, 生命体的各种信息过程, 是生命体为适应其环境而存在的。从以上信息在生物学研究的应用中我们可以看到, 细胞是信息存在和流动于其间的基本个体。也就是说,信息概念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完全是以细胞为基础的, 它们包括信息在信息源细胞、携带信息的配体、接受信息的受体细胞中的存在与表达方式, 以及信息在这些细胞之间的传递规律等。所有这些问题构成了信息在生物学中应用的主要研究内容。尽管信息概念在上述四个生物学研究领域中还未形成统一的细胞信息理论, 但用细胞信息学来表达这个信息科学和生物学的交叉分支, 仍不失为一个比较准确地反映生物学中信息问题实质所在的选择。 人类信息学 人类信息学的另一个流行名称叫信息传播学。它是研究信息在人类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传播和交流规律的信息科学分支。和机械信息学、细胞信息学相比, 人类信息学所关注的信息, 是迄今为止所有信息类型中人们使用得最多的一种,事实它上涵盖了信息的一切原始含义, 它是消息、音信、新闻、资料、指标、数据、情报、命令、指示、知识、文学和艺术话语内容等的总称。一个人没有信息可以生活和工作是不可思议的; 同样一个团体或一个国家没有有效的信息保障而能够有效地运转也是不可思议的。 人类信息学由三个部分组成, 它们是: 信息的本体研究、信息的内部过程研究和信息的外部过程研究。信息本体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人类信息的本质,人类信息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 信息是怎样在人类的认知、决策和审美中发生效用的。信息的内部过程研究是人类信息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交叉领地, 内容包括: 信息在大脑内部的表征、注意的信息机制、信息记忆和检索、信息思维、信息和语言的关系等。信息的外部过程研究包括信息在不同的人类群体,例如小组、组织、系统、一国之内或国与国之间的传播问题。由新闻学发展而来的传播学已经对这些问题进问题进行了长时期的探索。因此,信息的外部过程研究也叫(人类) 传播学。 在一个处于稳定态的社会系统内, 社会的前进一般被认为是建立在以市场为基础、以信息为导向的机制之上。这就涉及到了人类信息学和其他学科交叉而形成的最为引人入胜的地带。1994 年和1996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连续两年授给了信息经济学研究者, 而信息经济学则是由信息科学和经济科学形成的交叉学科, 这已或多或少地向人们昭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1991 年阿姆斯特丹第一届信息法学国际大会所表现出来的精神, 正在预示着一门新的信息法学的问世。信息法不是仅由新闻法、出版法、广告法、著作权法、专利法、艺术法、电影法、电视法、电信法、网络法、个人隐私法、国家保密法、政府政务公开法等法规的汇集, 它是一部建立在一切自由的信息行为必须在法律的保障和约束下进行的法典。经济法的目的在于调整经济活动中人和机构的经济行为, 而信息法的目的则在于调整社会活动中人和机构的信息传播行为, 这在信息社会中尤为重要。人类信息学中第三个重要的交叉学科是信息社会学。现在有人说, 人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 有人说这种情况只适于发达国家, 这种争论需要由信息社会学理论提供标准来确定。信息社会学是信息传播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此外, 随着人们对信息化社会认识的不断加深, 发现它并不是仅由计算机加电子通讯构成的技术拼盘, 一个有效的信息化社会运转所需要的基础是一个有关信息与传播理论的复合体, 它包括支持信息社会有效运行所需的理论建设、文化教育、政策法规、规章制度、道德观念、人才资源等, 而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不仅构成了人类信息学丰富的内涵和艰巨的使命, 而且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 人类信息学———信息与传播科学的发展, 将是21 世纪信息科学和人文与社会科学中一个双重亮丽的分支。 三、对21 世纪信息科学发展的一些预测 对信息科学研究内容的确定, 目前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一种是过程性方法,一种是规定性方法。过程性方法认为, 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的获取、表述、存输、识别、编码、处理等传输过程中各种信息问题的科学。规定性方法则人为地规定,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计算机科学、电子与信息系统科学、自动化科学, 有时还包括半导体科学和光学。过程性方法是理想的, 但不实用, 因为不同领域里的信息过程可能是完全不相像的。规定性方法是实用的,但不尽科学。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力倡这种信息科学的研究者,为这种“信息科学”定义和为这种“信息科学”的学科体系提出理论依据。过程性方法多为学术界行为,规定性方法多为政府性行为。 进入80 年代以来, 信息研究的多元化已经被学术界所公认, 这种见解已经从继《信息论》和《控制论》之后的第三部信息科学经典名著《信息研究: 学科之间的讯息》 中明白无误地传递出来, 书中9 个不同信息研究领域里的39 位科学家已经坦承, “信息科学”的名称不应该为一个或某些学科所垄断, 这就像量子物理学不能单一垄断物理学的名称、工业经济学不能单一垄断经济学的名称一样, 尽管它们各自在自己的大学科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从科学界默认的传统来看, 只有统一的信息科学才是真正的信息科学, 而所有的统一科学都是关于全类对象的科学, 所有的分支科学都是关于分支对象的科学。虽然计算机信息科学家、概率论信息科学家和图书馆信息科学家都对某类信息问题进行了研究, 但还都没有真正立足于所有的信息对象之上,因此从统一信息科学的观点上看, 上述研究将在21世纪逐渐淡出, 并重新归类到不同的部门信息科学里去。 由于统一信息科学关注的信息对象分布在不同领域, 所以要发现不同领域里信息现象的共同规律是很困难的。目前仅可以看到:在一切有机的或相关的多个体的群体中, 个体之间均存在着相互影响或相互作用, 这些影响或作用在本质上又不能仅归因于来自个体之间的物质或能量, 那么这些个体之间就必然发生通讯或传播; 有通讯或传播就必然有信息的存在, 有信息就必然有信息研究, 从而有可能产生新的信息科学分支。这就是我们从近代信息研究中得到的启示,特别是从化学信息学 的出现中总结出的信息科学发展规律。由于信息是和通讯或传播联系在一起的, 而分析通讯与传播问题的首要条件是必须考虑两个以上的个体, 所以凡是使用信息的地方, 就必然使人们产生关于对象的联想或系统化思维,这就是信息概念的生命力和活力之所在。 但上述材料还不足以构成支持真正信息科学出现的充分依据。建立统一信息科学理论是项艰巨复杂的工作, 它将象征人类对纷繁的信息世界的了解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同时它也是高智力的角斗场:对许多要予以抽象的分支需要有深刻的了解, 而信息涉及的分支又那样的繁多, 它涵盖着从电子学到哲学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中的许多基本问题。喜欢挑战性工作的人也许会对它产生兴趣, 但必然会冒一定风险。因为, 在部门信息科学中, 现在几乎还没有一门理论已成型或被公认, 其中大部分还只是一个雏形或正处于探索之中。在诸多使用信息的不同领域, 信息之间的含义相去甚远,甚至永远都是互不相干的。如果统一的信息科学找不到足够的共同信息规律来承载起信息科学基础的话, 信息科学很可能蜕化为一个群体研究的指称而不再被看作一门实体的科学。 就部门信息科学的发展来看, 立足于不同领域里信息问题之上的部门信息科学在21 世纪将会有较大的发展, 因为大部分部门信息科学所涉及的信息问题都和人类的生产实践直接相关。而生产实践,也只有生产实践才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真正动力。除了本文主要论及的机械信息学、细胞信息学和人类信息学之外, 化学信息学也将会为人们展开一部用信息观点看待古老科学问题的新篇章。了解低等动物之间通讯的动物信息学也会有所进展, 但肯定是小步伐的, 因为这门学科还缺乏强烈的社会需求动力。上述五种部门信息科学可以视为标准部门信息学, 因为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信息传递于其中的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而另外一些信息学,主要立足于认识论或工程基础之上, 但却表现出一派生机。例如,全(信) 息学、信息物理学以及正处于形成或完善之中的土地信息学、地理信息学、心电信息学、医疗信息学等。起源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全息理论, 今天已经扩大到了文化和经济等现象的研究之中。这门理论在新世纪也会有较大的发展,因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全息或半全息现象到处存在。信息物理学, 如果它想从结构是一切物质的属性角度切入信息科学 , 它还需要接受更加严峻的考验。 统一信息科学上的悲观主义, 部门信息科学上的乐观主义, 这就是我们对信息科学在进入21世纪时的总看法。 主要参考文献 Wellisch , Hans : From Information Science to Informatics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vol. 4 , (July 1972) ,pp. 164 - 187 Saracevic , Tefko , ed. :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cience ,New York :R. R. Bowker ,1970 鲁晨光. 广义信息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83 年版 钟义信. 信息科学原理.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逯绍义, 王思明著. 计算机通信网络信息量理论.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 年版 Schombarg ,Dietmar : Bioinformatics : From Nucleic Acids and Proteins to Cell Metabolism, Berlin : Walter de Gruyter ,1994 ,p. 1 尤复翰, 陆佩洪等. 细胞的通讯与细胞的防御.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年版,172 Machlup ,Fritz;Mansfield ,Una :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Interdisciplinary Message ,New York:JohnWiley Sons ,1983 宋心琦, 周金渭, 周福添著. 分子识别、化学信息学和化学反应智能化问题. 载21 世纪100 个科学难题.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403 Stonier , Tom: Information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An Exploration into Information Physics , London :Springer - Verlag ,1990 ,p. 17 (责任编辑孙立明) http://www.21chinaweb.com/article.asp?id=94 我系闫学杉副教授当选为国际信息学会副主席    发布时间:2011-9-1 17:11:39   点击次数:293 2011年7月,国际信息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tudies,ISIS)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成立,我系闫学杉副教授当选为该学会副主席。 自上世纪下半叶信息科学研究出现以来,世界上已建立了不少区域性的或专业性的信息科学学术组织,前者如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SIST),后者如国际医疗信息学会(International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IMIA)。但随着信息概念向不同学科的不断渗透,随着物理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人类信息学等新兴信息研究学科的兴起,一个全球性的超越所有国家和地区所有信息学科的国际性信息科学组织“国际信息学会”应运而生,它的成立将会为促进世界各国不同地区、不同信息学科向前推进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我校而言,除了最早和信息具有密切联系的计算机系、无线电系、信息科学中心(三者已合并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信息管理系,以及语言、心理、传播、哲学等系科外,随着信息研究的发展,北京大学近年来也有部分物理、生物、化学研究者开始关注自己的学科和信息研究的关系。据闫学杉副教授的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几年我校还将会有更多的学科,特别是更多的人文学科,例如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等研究将会逐渐和信息研究发生联系。在世界各国大学的信息科学研究中,日本东京大学对校内各有关信息学科的整合做得最好。2004年,东京大学在原来“社会信息与传播研究所”的基础上,将全校和信息有关的系科联合一起成立了一个东京大学院际信息学规划和交叉信息学研究生院(The University of Tokyo Interfaculty Initiative in Information Studies,Graduate 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Information Studies)。根据国际信息学会的调查,东京大学是目前世界上对信息研究最为重视的大学之一,原“社会信息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滨田纯一现已被提升为东京大学校长。 从2000年起,闫学杉副教授与我校地空学院马蔼乃教授,哲学系冯国瑞教授三人一起联合组织了一个“北京大学交叉信息科学研讨班”,开始对世界当今和信息有关的大部分学科进行了连续10年的追踪研究。研讨班在国内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在该研讨班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根据国际信息学会的建议,该研讨班现已更名为“信息科学基础北京小组(FIS Beijing Group)”。 http://www.im.pku.edu.cn/shownews.asp?id=138
个人分类: 朋友们发表的重要文章|2041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教育是国家发展的 基础 和 先导
dongzg101 2011-9-11 05:37
胡锦涛: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作者: dangjian 来源: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点击数:200 文章录入: dangjian ]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胡锦涛提出教育改革发展工作4点意见 ■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 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    ■ 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 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广大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新华网北京2月22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问题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面向未来,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中国教育学会谈松华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袁振国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胡锦涛强调,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是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高度、从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强大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胡锦涛指出,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贯彻落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好。   胡锦涛就做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提出4点意见。第一,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第二,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第三,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第四,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广大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扎实落实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要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而共同奋斗。
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发展挑战人类的科研能力(英文)
BJTUcivil 2011-9-7 14:06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Challenges Human’s Research Capacity Wang Yuanfeng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P.R. China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has been increasing unprecedentedly during the past century, especially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due to the drive of following three elements: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the advance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tools as well as the intertwin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 However, the rapid increas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does not make scientific problems decrease accordingly, on the contrary, the issues presenting to human being are augmenting.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epistemology, human beings’ abilities of finding out and identifying problems are improved with knowledge growth. In addition, modern science is no longer to be the traditional natural science, although the questions, such as “What is the universe made of” and “What is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consciousness” etc.(2), are still the essential problem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ut subjec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re mostly created by human being themselves. The human being’s ability to create problems is far stronger than that of solving problems. This prominent unsymmetry with science’s “endless frontier”(3) results in that it is not capable for human being to solve all the scientific problems. However, although scientists on the globe does not expect to carry out the impossible mission, the growth of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presents a great challenge to scientific research because human’s research capacity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apaciti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re capital invested in scientific studies, which is generally denoted by RD investment,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e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mong the three factors, the first is most essential, it influences not only scientific research directly but also the quant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 as well a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t present, the global RD investment is of about $ 100 billion, accounting for about 2 % of world GDP (4,5,6). In the RD investment, only about one sixth was spent on basic research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corresponding expenditures were much less. The investment devoted into scientific research was too little as compared with the world expenditures on weapons and narcotics. Moreover, global investments in RD grew at a rate of less than 1% between 2001 and 2002, compared to 4.6% annually between 1994 and 2001(4). Government RD funds have been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the academic sector, which is the source of much of the basic research, but as warned by 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C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year of 2002: RD investment from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as fallen to its lowest point as a percentage of the GDP in over 25 years(7,8). PCAST also worried about strong support of RD by private sector, which accounted for around 64 percent of U.S. RD investment(4), “this source of funding cycles with business patterns and focuses on short term results emphasizing development of existing technology rather than establishing new frontiers”(7). Most essentially, western countries, which occupy most proportion of global RD investment, have lost the will to fund basic science research (9), large number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posals can not obtain support. In 2004,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of the Unite States funded only 23.6 percent of proposals that has decreased to the lowest point in the past 10 years(10). Scientists in all over the world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insufficient funds, especially those who are engaged in basic research. Even French scientists took to the streets to protest their government’s policies of the basic research investment (9). The work of scientists especially those in the field of basic research, is quite demanding, but in the society of market economy, scientists’ incomes just match that of the middle class. As a result, their career becomes less attractive, mai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facing the declining interest in scientific jobs among their young people (5). A dditionally, with the restrict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vestment,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supply sufficient researchers for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and the shortage of the researchers in some disciplines gets more serious. Whether the quantity of science and technical staff is enough is still under discussion, but mai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all challenged by a period of growing retirements among their researchers(5). The case is notable in the Unite States: more than 30 percent of its university faculty are 55 years of age or older, and the total of individuals below age 45 has fallen to 36 percent(5). Meanwhile, modern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challenged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 Mostly, modern scientific problems have the characters of complexity, non-linearity, interdisciplinarity, it highlights the requirement to scientists. Scientists should be qualified with various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bundant working experience, spirit of team work and skillful utilization of advanced research methods and facilities to do cutting-edge research. Whether the whole groups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 can adapt to science development or not has not been reported, the clai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o scientists’ qualities should be studied. Advanced and effective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is critic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Modern infrastructure make researchers more productive and be able to do more complex and different tasks than they could in the past. The Unite States possesses the most advanced research conditions, but during the past decade, according to the diverse studies and reports(11) of NS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NSTC),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 there is a growing gap between the academic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that is needed and the infrastructure provided. Scientific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in the Unite States can not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science development. Nowadays, constructing and maintaining infra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s very costly, however, NSTC reported that over the last ten years, the funding for academic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has not caught up with rapidly changing technology, expanding research opportunities, and increasing numbers of users(11,12). The current 22 percent of the budget of NSF used in research infrastructures is too low(11). Many large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can not be accomplished by one country because of their complexity and requirements in investment, technology and human resources. At present, a number of large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has been constructed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and partnerships (11). However, in the view of the scientific problems that human being has to face jointly, the work just starts. Besides those mentioned above, institutions, cultures, people’s education and interests on science are other factors affecting human's research capacity. Excep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raises new requests for human’s research capacity, human being must upgrade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s society. References 1. Nelson R,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2. 125 Questions, what don’t we know, Science, Vol. 309, July 2005 http://www.sciencemag.org/sciext/125th/ 3. Bush V., 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 A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on a Program for Postwar Scientific Research, July 1945 4. OEC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Outlook 2004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4) http://www.oecd.org/dataoecd/0/60/33998255.pdf 5.Science Engineering Indicators – 2010(The National Science Board, 2010) http://www.nsf.gov/statistics/seind10/ 6.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0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 2010) http://hdr.undp.org/reports/global/2010/ 7.Assessing the U.S. RD Investment (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ctober 16, 2002 ) http://www.ostp.gov/PCAST/pcast2002rpt.html 8.Elisa Eiseman, Kei Koizumi and Donna Fossum, Federal Investment in RD,   (RAND, September 2002)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MR/MR1639.0/MR1639.0.pdf 9.William Brody , The west has lost the will to fund basic research , (The Financial Times , August 18, 2005) 10.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Introduction and NSF Overview, Regional Grants Conference, (April 4-5, 2005) http://www.nsf.gov/bfa/dias/policy/docs/introoakland.pdf 11.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frastructure for the 21st Century , (The National Science Board, 2003) http://www.nsf.gov/nsb/documents/2002/nsb02190/nsb02190.pdf 12. A Review of Reports on Selected Large Federal Science Facilities (Rand, 2003)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MR/MR1728/MR1728.ch1.pdf
3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的科研能力满足不了科研发展需要
热度 2 BJTUcivil 2011-9-7 13:59
科学发展挑战人类的科研能力 王元丰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20 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 科学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科学知识迅猛增长主要由于下面三个方面因素的推动: 1 、学科交叉融合。 跨学科研究、学科交叉研究不断地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 ,促使新兴学科不断涌现。此外,传统学科 不断地分化出新的分支,孕育出许多新学科生长点。 2 、研究方法与手段的进步。先进现代实验与计算方法、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使科学研究能力大大增强,并且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方法相结合,不断创新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使人类不断突破传统研究的极限。 3 、科学和技术的融合( 1 )。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逐步形成一体的科学技术体系,极大地拓展了科学的研究范畴,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增长。 但是,科学知识的快速增长没有使需要研究的问题减少,相反,摆在人类面前的问题也同样是急剧增长。从认识论讲,人类认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随着其拥有知识的增加而增长的。另一方面,现代科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尽管像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宇宙与生命的起源等问题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但是科学现在研究对象绝大部分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问题。 人类创造问题的能力远大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类没有能力解决所有的科学问题,科学研究的疆域是没有边界的 ( 2 ) 。但是,因为人类的科学研究能力不足,难以跟上科学发展的要求,科学问题的增长给科学研究带来很大的挑战。这一问题需要引起深思,由此衍生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影响科学研究能力的因素主要是科研资金投入量,科研人员的数量与素质以及科研基础设施状况。在这其中科研资金的投入量是最至关重要的,它不但决定科学研究地开展程度,而且决定科研人员数量,决定着科研基础设施的先进程度。 当前 ,全世界 RD 的投入在10 000 亿美元左右,占当年全世界 GDP 的 2% 左右( 3,4,5 )。在 RD 的投入中,像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也仅有六分之一左右用在基础研究上,发展中国家则更低,全世界在科学研究上的投入远低于花在武器或毒品上的费用。而且,值得关注的是,在 RD 的投入中商业机构的投入已占有主导地位,而商业机构的投入主要目的并不是基础科学研究( 6,7 );更值得关注的是占科研投入绝大比例的西方国家正失去资助基础研究的兴趣( 8 )。大量的科研项目申请得不到资助, 2004 年美国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项目申请的资助率仅为 23.6% ,降到十年来的最低点( 9 )。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感到科学研究的经费不足,尤其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法国科学家甚至为此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政策( 10 )。 在市场经济社会,科学家尤其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工作要求高、经济收入水平仅在中产阶级行列,其职业并不特别具有吸引力,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着青年人对科技工作兴趣下降的问题( 4 )。另外,加之科研经费投入有限的限制,科研人员的数量不可能十分充足,在一些学科上,科研人员的数量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虽然是否存在科技人员短缺问题还有不同的意见,但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一段时间内科技人员退休高峰的挑战,美国这方面的问题更加显著: 30% 的大学教师年龄超过 55 岁, 45 岁以下的教师仅占 36% ( 4 )。与此同时,现代科学研究对科研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挑战。很多现代科学问题具有复杂性、非线性、多学科交叉性、技术依赖性等特点,对科学家及科学家团队提出很高的要求。科学家及科学家团队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要掌握先进的研究手段,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要能够协同工作等等,才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科研工作者在整体上能否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这方面尚未见到专门的研究。而作者认为科学发展对科研工作者素质的挑战比数量的挑战更大。 随着科学的发展,对科研基础设施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条件,但在过去十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NSF) 、国家科技委员会( NSTC )、国家健康研究院 (NIH) ,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的调查研究显示:科研基础设施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 11 ),美国的科研基础设施未能满足科研发展的需要。在当代,建造和维护科学研究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当量的资金。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 NSTC )报告认为:在过去 10 年内,美国对学术研究基础设施的投资没有跟上飞速改变的技术、飞速增加的研究机会以及飞速增长的用户数。国家科学基金用于基础设施的预算太少,仅占 22% ( 11,12 )。很多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资金投入、技术、人员、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远非一个国家所能完成,目前一些大型科研基础设施通过国际合作进行建设( 11 )。然而,从人类共同面对重大科学问题的角度,这方面的工作仅仅是刚刚开始。 影响人类的科研能力还有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另外,科学技术的教育,大众的科学爱好等,也对人类的科研能力有影响。对这些本文不做讨论。 除了科学发展对人类的科研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还有很多重大科学问题,如灾害、疾病、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等问题( 13 ),迫切需要人类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R Nelso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2. Vannevar Bush, 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 A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on a Program for Postwar Scientific Research, July 1945 3.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istical Compendium 2004 (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4 ) 4. Science Engineering Indicators – 2010( The National Science Board, 2010) 5.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0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 2010) 6. Assessing the U.S. RD Investment ( 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ctober 16, 2002 ) 7. Elisa Eiseman, Kei Koizumi and Donna Fossum, Federal Investment in RD       (RAND, September 2002) 8. William Brody , The west has lost the will to fund basic research , (The Financial     Times , August 18 2005) 9.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Introduction and NSF Overview, Regional Grants Conference, (April 4-5 2005) 10. “ French scientists fear for basic resea rch, despite government assurances ”, http://dbs.cordis.lu/cgi-bin/srchidadb?CALLER=NHP_EN_NEWSACTION=DSESSION=RCN=EN_RCN_ID:24203 11.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frastructure for the 21 st Century ( The National Science Board, 2003) http://www.nsf.gov/nsb/documents/2002/nsb02190/nsb02190.pdf 12 . A Review of Reports on Selected Large Federal Science Facilities (Rand, 2003)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MR/MR1728/MR1728.ch1.pdf 13 . 125 Questions, what don’t we know, Science, Vol 3091,July 2005 Editor-in-Chief D. Kennedy and News Editor Colin. Norman
34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判断我国科学家是否还能保持基本理性的入门判据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1-8-29 20:03
  所有强调、强化科学家脸上标签的行为都是阻碍中国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官本位在科学界的典型表现,争烈士或为别人争烈士之类就是此类表现之一。   所有支持往科学家脸上贴标签的行为都是非理性行为。即使我们必须得贴,教授、副教授的标签还不够?还需要再贴上几个才算合理?莫非要象玩拱猪似的,最后弄上一满脸的纸条才过瘾?   所有支持脸上贴着“超一流”标签的科学家伙强化标签意识的科学家伙,难说理性,甚至可以说毫无理性。   如果如此非理性持续下去,中国科学界就真成“非诚勿扰”的现实版和科学界版了。
个人分类: 物论|3421 次阅读|9 个评论
语言决定科学发展
热度 1 zhangjinami 2011-8-24 21:41
广义的语言不只是人类的语言,从宇宙诞生到我们的出现,每时每刻都在书写着语言和发明着语言。 人类的语言因为很多偶然的原因,所以造成了与大自然语言的隔阂,每一种人类语言都存在缺陷 ,但是有的离自然语言接近一些,英语可能接近一些。 科学家就是在人类语言和自然语言之间进行翻译工作,这种翻译是十分困难的。
197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陈宜瑜院士: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教育至关重要
txy908253726 2011-8-16 10:3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等6部委7个部门今天举行科研诚信教育座谈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在会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监督惩处机制,但更需要加强科研诚信和科研行为规范的教育。 陈宜瑜说,对于当前中国科学发展来说,科研诚信教育,尤其是科研人员在入门阶段所接受的科研诚信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科研诚信教育仍是非常薄弱的环节,在我国的大部分高等院校,还没有开设科研诚信、科研行为规范的相关课程,也缺乏适合的教材和读本。许多年青人甚至有一定经验的科研工作者不很清楚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什么属于不当或不端行为,之所以要加强教育,倡导负责任的科研行为。 据介绍,作为促进科研诚信的一项举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商有关部门,结合我国科研诚信教育薄弱的现状,先后征求国内外专家意见,最后遴选出《科研诚信: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教程与案例》一书组织翻译出版。该书旨在对科研人员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负责任研究行为给以充分引导,是美国负责任的科研行为领域最畅销的一本教材,包括加利福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杜克大学、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等在内的大约100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将该书作为大学生和研究生教材和讨论班的材料,很多机构将这本教材作为他们负责任科研行为的“圣经”。 据悉,该书详细介绍了美国科学界对于科研诚信的相关概念及具体表现的理解和把握,并辅之以问卷调查、案例研究、剧情模拟等互动手段,打破了“教义式”的单一传授模式,使读者易学易懂,其侧重点在于对在校学生、见习研究人员和青年学者在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方面的教育。陈宜瑜表示,这也应该是我国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科研实践中完善科研诚信教育所应该借鉴的思路。 createPageHTML(1, 0, "t20110804_3319473", "html");
17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应设立国家首席科学发展政策顾问
dongzg101 2011-8-10 11:32
我国应设立国家首席科学发展政策顾问 已有 230 次阅读 2011-8-9 11:44 | 个人分类: STS论坛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我国应设立国家首席科学发展政策顾问 这个建议已经不新鲜,比如,RAO博士,HE老师等专家学者提过类似的建议。“重复就是力量”,所以 AN 还是想再说一说。另外,AN用的词是“科学发展”,包括科学技术发展;也包括科学发展观意义上的“科学发展”。 据最新报道,欧盟今年9月将设立首席科技政策顾问[ 1 ]。首席科学家(即首席科技政策顾问),将直接向欧盟委员会主席负责,主要在科研和创新政策、环境、气候变化和转基因决策等方面为巴罗佐及欧委会提供咨询和建议,并作为欧盟科学事务方面的高级代表参加相关国际活动。巴罗佐将在 2011 年 9 月任命欧盟首席科学家。首席科学家的行政岗位级别与总司长( Director-General )同级,年薪约 20 万欧元,其编制设在欧洲政策咨询局( Bureau of European Policy Advisers )。 欧盟设立首席科技政策顾问,可能是效仿美国的“最佳实践”。美国没有科技部和科技部长,但有总统科学顾问。 AN “认识”三位。第一位是科技政策里程碑报告《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的作者布什(相当于总统科学顾问),其政策建议导致美国科学基金会( NSF )的成立。 第二位是 John H. Marburger III ,他的生平及贡献见文献[ 2 ]。 AN 特别强调的是,他开创了“科技政策学”( science of science policy )。为了建立和发展“科技政策学”,美国发布了《科技政策学:联邦研究路线图》; NSF 设立了“科学与创新政策学”专项基金。 第三位是现任美国总统科学顾问 John Holdren 。本人听过他关于气候变化的报告,并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关于 Holdren 的生平和这次报告的情况,见文献[ 3 ]。 在我国设立国家首席科学发展政策顾问(或首席科技政策顾问),具有紧迫性和重大意义,这些留待“笔杆子”们去修辞, AN 这里只说两点: 1 国家首席科技政策顾问,应真正站在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的立场上,超越部委和部门之间的利益和资源的激烈竞争,做一个真正的“诚实代理人”。 2 国家首席科技政策顾问处理著名科学家(如王大珩院士)给中央的“上书”,让中央领导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更为重大的事情。 国家首席科学发展政策顾问,其编制可设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直接向总理和国家科教领导小组负责,级别高于正部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欧盟委员会将设立首席科学家 http://www.most.gov.cn/gnwkjdt/201108/t20110808_88904.htm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0614.shtm [ 2 ]美国前总统科学顾问约翰·马伯格逝世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0316.shtm [ 3 ]哈佛大学 John Holdren 教授做客清华论坛演讲 “ 如何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 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5/2011/20110225232100031925240/20110225232100031925240_.html 国家科技发展顾问委员会能否“破冰” 科学时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7/249154.shtm 何老师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8482500.html
10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CUSBEA项目的实施及其对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影响
charles08 2011-8-7 20:59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6年第1期 CUSBEA项目的实施及其对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影响 陈小科 张大庆 (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 北京100083) 摘 要:20世纪80年代,美籍分子生物学家、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吴瑞(Ray Wu)发起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hina-United States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amin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Program,简称CUSBEA项目),在中国选拔优秀学生赴美国学习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该项目自1981年开始至1989年结束,先后派出了422名学生赴美攻读生物学科博士学位。该项目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生命科学的杰出人才。本文回顾了CUSBEA项目的实施过程、CUSBEA学生赴美后的学习情况、CUSBEA学生组织的交流活动,讨论了CUSBEA项目实施对中国生命科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CUSBEA项目 吴瑞 赴美留学 科技交流 一、CUSBEA项目的发起 1 、项目的起因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开始恢复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十年动乱期间,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损失极大,科研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已有相当的差距。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国际科技发展的优秀人才。然而,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科教联系尚不充分。为了帮助中国培养科技人才,一些美籍中国学者在中美大学之间牵线搭桥。1979年,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发起中美物理学联合招生项目(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gram,简称CUSPEA项目),每年选派100多名中国学生赴美国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学习物理 。 受到CUSPEA项目的启发,美籍分子生物学家、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吴瑞萌发了举办生物化学项目的想法。吴瑞,1928年8月14日生于北京,祖籍福建省福州市。其父吴宪(1893~1959),是中国近现代生物化学的创始人之一,是北京协和医院生化系首任系主任 。他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理论,发明了“血液分析方法”,这种血液分析法在1920至1950年代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后被命名为“Folin-吴法”。其母吴严彩韵,是中国最早的一位在国内从事现代生物化学和营养研究的女性 。在家庭的影响下,吴瑞很自然地学上了生命科学,并以此为终生职业。1971年,吴瑞首先建立了依据位点特异引物延长来分析DNA顺序的方法。这一方法后为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F.Sanger)所改进,成为DNA测序方法,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吴瑞致力于转基因水稻的研究。他领导的研究组在水稻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已初步培育出具有抗虫、耐旱、耐盐特性的转基因超级水稻 。 吴瑞十分关注中国生命科学事业,非常乐意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1981年,吴瑞在得知CUSPEA项目实施之后,决定发起CUSBEA项目,选拔中国学生赴美国学习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以缩短中国生命科学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于是,吴瑞写信给李政道表示想把CUSPEA方法推广到生物学科。李政道十分赞同吴瑞的想法,并把吴瑞打算举办生物化学项目的想法转达给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 。经过李政道的联系,吴瑞得到了中国方面对举办中美生物化学招生项目的肯定意见。 1981年3月24日,吴瑞和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生物化学助理教授戴碧瓘(Bik-kwoon Tye)写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建议举办CUSBEA项目,表示“愿意效仿李政道博士进行的‘CUSPEA’方式,举办中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考试(简称‘CUSBMBEA’ ),选拔这方面的研究生赴美深造。”并且希望“此项目可于今年下半年进行选拔1982-1983学年度研究生 ”。 1981年4月至5月,吴瑞开始了繁忙的准备工作。他和戴碧瓘以及康乃尔大学的其他同事向50多所美国的一流大学写信,询问是否愿意参加中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招生项目。约有40所大学表示愿意,这极大地增加了吴瑞举办CUSBEA项目的信心 。 1981年4月14日,严济慈和李政道通电话,得知吴瑞在美国已经联系了近40所大学,于是建议国内主办单位与吴瑞联系,邀请他来中国详细面谈 。随后,李政道询问吴瑞是否愿意去北京商谈具体情况,吴瑞表示同意。这一消息经李政道转告给严济慈 。 2 、项目的展开 吴瑞来中国的消息被转告给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的领导们。然而,CUSBEA项目是由教育部还是科学院来主办,这一问题尚未决定。接到吴瑞的信件后,教育部提出了两种方案,“一是以教育部的名义邀请,费用由教育部出,二是由科学院和教育部合请合办,费用亦可两家出。”时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吴塘表示“研究生院承担不了,没力量”。于是,教育部副部长黄辛白表示,“如果科学院不办,教育部决不推辞。” 在得知了双方的态度之后,李政道写信询问了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的意见。最后,教育部决定主办CUSBEA项目,并负责邀请吴瑞来华讨论详细的招考事宜。 教育部决定主办这个项目之后,需要选择一个单位来协助具体实施。经过综合考虑,教育部决定委托北京大学作为实施机构,负责参加接待、谈判、组织考试、评阅试卷以及部分对外联系等工作。 1981年5月15日,黄辛白写信正式邀请吴瑞来中国,具体商谈举办中美生物学方面考试赴美研究生事宜。1981年,7月1日,教育部正式发布文件,委托北京大学承办CUSBEA项目,并将这个项目纳入教育部的公派出国留学计划。 3 、招生与考试方案的确定 在教育部着手举办CUSBEA项目时,对这个项目的具体实施还不太确定。当时,教育部和吴瑞对如何招生,如何进行考试有各自的想法。吴瑞表示要效仿CUSPEA方式举办CUSBEA项目。教育部则表示:“物理考试一时难定下来,即使定下来了,也不能完全按此办,……建议采取多林教授办法 ” 当时,教育部的公派出国预备研究生招考计划也在紧张地进行着。教育部打算把CUSBEA项目作为其中的一部分。 关于CUSBEA考生的来源,教育部表示,“1981年,国内预计招收1500名出国预备研究生,其中生物学科计划招收49人,可让吴瑞等其在此生物学科范围内选拔若干人派出。” 关于CUSBEA考生的选拔方案,教育部认为,“待李政道(的)CUSPEA(项目)今年选拔办法定后,可考虑向其推荐10名候选人,但不必由其来人选拔和面试,可由我统一组织GRE考试(来选拔)。” 由此可知,教育部倾向于不举行CUSBEA。而吴瑞的想法是要把这个项目办成一个类似于CUSPEA项目的生物领域的大规模出国留学项目。他打算在专业背景为生物或化学的学生中选拔CUSBEA考生,挑选出前500名学生,作为CUSBEA考生,参加CUSBEA考试进行选拔派出。 在吴瑞和负责CUSBEA项目的黄辛白电话商谈过程中,黄辛白表示,没有500多人可供吴瑞选拔,并告知1981年计划派出49名生物学科出国研究生可供吴瑞选拔 。吴瑞的顾虑是如果这49人经CUSBEA笔试和面试的选拔后,可能剩下的只有30人左右,这样派出的名额就更少了 。 吴瑞在当时已经预测到,“在1981年以后的50年内,以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生命科学是会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会远超物理学领域” 。世界生命科学已经快速发展了20多年,中国在生物领域已经落后太多了。因此,派遣留学生要派得越早越好,派得越多越好。 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说服教育部采纳自己的意见,吴瑞先后三次写信给教育部副部长黄辛白、北京大学校长张龙翔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这三封信对教育部和CUSBEA招考委员会接受并采纳吴瑞的意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这三封信中,吴瑞详细介绍了他所设想的CUSBEA项目实施方案,说明了学生的专业和院系来源、考试的内容和组成、面试及推荐过程、举行CUSBEA考试的必要性、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和增加派出人数的必要性等问题 。在给张龙翔的信中,他特别强调了培养生化人才的重要性:“现代生命科学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已由原来的被动的观察,描述为主的阶段转入以实验,主动改造客观世界为主的阶段。生命科学的这种转变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现代生物化学的蓬勃发展。生物化学不仅是所有生命科学的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又是实验基础,它能为所有生命科学提供强有力的实验手段。” 最后,吴瑞提出了一个方案来选拔CUSBEA考生,如果采用这个方案,就能够选拔出足够多的学生参加CUSBEA考试。吴瑞通过这三封信最终说服了教育部接受举办CUSBEA考试和增加派出人数和扩大考生的选拔来源的意见。 1981年9月14日吴瑞飞抵北京。16日至21日,他分别与教育部长蒋南翔、副部长黄辛白、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北京大学校长张龙翔等会面,讨论派遣生化留学生的人数、考试以及推荐研究生等事宜 。23至24日,吴瑞与张龙翔为首的CUSBEA招考委员会在北京大学就考试的具体事宜进行会谈。会议采用了吴瑞所推荐的招生方案并且确定了实施CUSBEA项目的具体方案。吴瑞对会议的结果感到非常满意,这是因为CUSBEA招考委员会的5位专家同意了他的建议,并且国家领导接受了5位专家的建议。 1981年10月4日,教育部向全国参加CUSBEA项目的大学和研究院(所)发布了关于招考赴美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的通知。至此,在吴瑞的努力下,CUSBEA项目从当时的公派出国预备研究生招考计划中独立出来,成为迄今为止生物领域最大的出国留学项目。 二、CUSBEA项目的具体实施 1 、 考生的来源和选拔 报考CUSBEA项目的考生必须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的专业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病毒学、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内分泌学、昆虫毒理学、发育生物学或植物病理学。CUSBEA考生的报考资格是,大学本科即将毕业的学生和大学本科毕业后已经工作,年龄在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考生的专业背景,除了本科学生物的学生外,本科出身于化学系而又有志于攻读生物化学的学生也包括在内 。 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达到录取标准的考生,根据个人自愿申请的原则,由录取他们的单位择优推荐参加CUSBEA考试。参加CUSBEA考生选拔的大学和研究所为教育部、卫生部及农业部所属的高等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研究所,这些大学和研究院(所)在当时都具有比较好的生物学科基础。 各个单位参加CUSBEA考试的考生人数,由各单位根据当年所分配的CUSBEA出国名额,按照一比二的比例进行选拔 。选拔出来的考生,在经过招考委员会审核后,安排参加当年的CUSBEA考试。在CUSBEA项目实施的后期(1984年开始),也允许在国内取得硕士学位的优秀学生经过推荐直接参加CUSBEA考试 。当时,参与项目的院校(所)主要有: 教育部直属院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 农业部所属院所;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学院、山东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 卫生部所属院所:北京医学院、上海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广州中山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等; 中国科学院所属的各个研究所:遗传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脑研究所、上海昆虫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武汉水生生物所等。 后来,考虑到地区的分布,在当时北京大学生物系陈德明教授的建议下,加上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几所院校,有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广西医学院等 。 2 、CUSBEA考试 CUSBEA考试由美方命题。每年由两所参与CUSBEA项目的美国大学负责出题,试题密封后交给北京大学CUSBEA招考委员会。CUSBEA招考委员会负责复制试题并安排考生参加CUSBEA笔试。各年参与出题的美国大学有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印地安纳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 CUSBEA考试由二个部分组成,分别考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或者化学内容。考试全部用英文出题。考试的难度水平大致适于优秀的美国大三学生和美国博士研究生一年级学生。 第一届CUSBEA考试的时间定于1981年11月23日、24日进行。从第二届开始,CUSBEA考试被安排在8月中旬,主要原因是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由原来的9月份改在4月初。各届CUSBEA考试的具体时间、地点参见表(表1)。 CUSBEA考生按考试分数的高低进行排名后,由CUSBEA招考委员会按照宁缺毋滥的原则择优选拔参加面试。能够参加下一轮面试的考生,在CUSBEA二个部分的考试中至少要及格。 表1. 历届CUSBEA考试相关事宜简表 届数 年份 CUSBEA 笔试时间 笔试及 面试地点 面试 时间 面试考官 派出 人数 第一届 1981 11月23、24 北京、武 汉、上海 11月底 哈佛大学Manfred Karnovsky教授及夫人; 康乃尔大学Keith Moffat教授及夫人 55 第二届 1982 8月15、 16 北京 上海 10月 17-27 哈佛大学Manfred Karnovsky教授及夫人; 康奈尔大学Keith Moffat教授 62 第三届 1983 8月初 北京 上海 9月 19-28 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David W. Allmann教授及夫人; 康奈尔大学Gerald Feigenson教授 59 第四届 1984 8月初 北京 上海 9月底 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David W. Allmann教授及夫人; 伊利诺伊大学Richard Gumport教授 61 第五届 1985 8月初 北京 上海 9月底 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David W. Allmann教授及夫人; 伊利诺伊大学Richard Gumport教授 58 第六届 1986 8月初 北京 上海 9月底 哈佛大学Manfred Karnovsky教授; 康乃尔大学Keith Moffat教授 28 第七届 1987 8月初 北京 上海 9月底 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David W. Allmann教授及夫人; 伊利诺伊大学Richard Gumport教授 50 第八届 1988 8月初 北京 上海 9月底 哈佛大学Woodland Hastings教授; 伊利诺伊大学Richard Gumport教授 49 足够的英语能力是进入美国大学的先决条件,因此,CUSBEA招考委员会采用了几种方法来评估申请者的英语水平。前几届CUSBEA考试,主要以考生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英语成绩和美国教授面试过程中对考生的英语评价作为英语水平的参考。从1984年(第三届)开始,CUSBEA招考委员会开始组织考生参加当时正在举行的CUSPEA项目的英语考试。CUSPEA英语考试内容分为四项:听力,结构,阅读理解(包括词汇)与写作。英语考试的成绩单独列出,供美国大学进行选拔时进行参考。 在选择面试考官的过程中,吴瑞决定只邀请美国教授,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也可藉此了解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每年,吴瑞邀请参加CUSBEA项目的美国大学教授来中国对CUSBEA考生进行面试,每年来华的教授由当年出题的学校所派。面试为20分钟,一般由2个教授面试学生,有时是面试小组的所有成员联合进行 。面试考查考生的专业知识、知识面、出国动机和口语能力等。CUSBEA考生通过笔试以后,基本上已被录取,只有那些英语口语及表达能力不太理想的考生才会在美国教授的面谈中被淘汰,但通常情况下美国教授会建议他们在国内学习一年英语 。 美国教授来中国主要是为了把CUSBEA考生推荐给美国大学,并协助他们进行申请。通过谈话,面试考官了解考生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个人倾向和考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并据此对每一位CUSBEA学生作一扼要的评价。最后,由CUSBEA考生本人在面试评价表上用英语写下他们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及其理由。面试评价表在随后的申请过程中提供给美国大学作为参考。 3 、美国大学的申请 参与CUSBEA项目的美国大学都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高水平机构,其生物院系的排名也都居于前列,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乃尔大学等。最初参加CUSBEA项目的美国高校有40多所,到1987年的时候,增加到70多所 。吴瑞要求参与CUSBEA项目的美国大学做到以下几点: 1、为通过CUSBEA项目接受的学生提供学费和生活费。 2、放弃对TOEFL和GRE 考试的需要,接受我们等同的考试。 3、对CUSBEA学生免收申请费。 只有接受了以上要求并对CUSBEA项目感兴趣的美国院所被邀请参加CUSBEA项目。通过面试后的学生在CUSBEA招考委员会的协助和指导下,根据考生的实力和意愿,选择五至六所美国大学,进行申请。CUSBEA招考委员会负责寄送考生成绩汇总表(包括国内研究生英语成绩,CUSBEA考试成绩、面试评价记录、英语笔试和听力成绩) 。 这些材料寄送给美国大学之后,由参与CUSBEA项目的美国大学决定其每年准备接收的中国学生人数,通常为1-2个。CUSBEA招考委员会要求美国大学在每年3月28日之前,决定录取哪些学生。然后把结果通过电报告诉给北京大学校长张龙翔和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顾孝诚。美国大学的录取结果要求注明其首选的学生和备选的学生。CUSBEA招考委员会收到录取名单后,决定CUSBEA学生去哪一所美国大学。每个CUSBEA考生能够收到的录取通知数不同,一般能够得到2-4份录取通知书,但有的考生可能会收不到录取通知。为了尽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派出,招考委员会通常需要内部协调考生赴美的学校。 少数未能被录取的CUSBEA学生,先在广州中山大学外语培训中心进行英语培训,然后参加下一届的CUSBEA项目。这些学生不需要再次参加考试而直接面试,参加下一年的推荐和申请。CUSBEA笔试及面试落选者则回到原推荐单位,录取为原推荐单位的研究生。 最后被录取的CUSBEA学生,由教育部出国人员集训部办理出国手续。为保证CUSBEA学生完成学业后按期回国服务,出国前,推荐CUSBEA考生的各个单位会与CUSBEA学生签订出国留学协议书,明确派出学生的留学目的、内容和期限,并且规定CUSBEA研究生学成回国服务的义务等。 通常每一个被录取的CUSBEA学生都能从美国大学的研究院(所)得到经济资助(包括学费、生活费及其它费用)。但是,一些顶尖的美国大学接受外国留学生通常需要奖学金支持。为了帮助更多CUSBEA学生进入顶尖的美国大学,从第3届CUSBEA项目(即1984年)起,教育部决定,由中国政府提供全额奖学金(学费和生活费)给15名CUSBEA学生。面试后前15名的CUSBEA学生得到了中国政府提供的全额奖学金,由这15名学生申请美国的顶尖大学 。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只是一年的奖学金,金额为5000美元,由中国使馆支付。1985年,中国政府为CUSBEA学生提供了30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在赴美之前,已被录取的CUSBEA学生在广州中山大学外语培训中心进行4-8个月的英语培训,以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及了解美国文化。在培训期间,来之全国各地的CUSBEA学生聚集在一起,几个月的共同生活增进了他们之间的了解。这一段时间的共同相处使得他们在赴美以后,能够保持一定的联系,这对他们在美国建立联系和举办学术交流活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CUSBEA 项目的结束及其影响 1、CUSBEA项目的结束 在CUSBEA项目实施之初,吴瑞表示,“如果这个项目很成功地打开了留学生出国的通道,我们三年办三次就够了 ”。实施CUSBEA项目的一个目标就是要让美国的大学了解中国学生。前三年派出的学生在美国表现普遍良好,取得了外国教授的广泛的好评。他们的良好表现为后来的中国学生赴美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了评估CUSBEA留学生的表现,1983年吴瑞设计了调查问卷,让所有参加CUSBEA项目的美国大学的教授们把CUSBEA学生和所在学院的其它研究生进行比较,调查项目主要有,英语能力的进步情况、中国学生的课程学习排名情况、研究工作情况、总体评估等 。调查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这是CUSBEA招考委员会决心把这个项目继续举办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后,吴瑞在1985年和1992年又分别进行过一次调查,三次调查的结果基本相似。1992年的调查,反馈的问卷最多,结果最为详实。199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与100多个院系生物专业的其它学生相比,80%的CUSBEA学生表现突出,或者高于平均水平。这一结果说明,CUSBEA学生在美国高校的表现非常突出。特别要提及的是,即便是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美国顶尖大学,CUSBEA学生的表现也非常出众 。 1984年以后,国内赴美学习生物的留学通道基本打开了。美国大学开始大量接收自费申请的学生赴美留学。这一方面是由于CUSBEA学生在美的优异表现使得美国教授接受了中国学生;另一方面是由于1984年以后,TOEFL和GRE考试开始在中国国内广泛举行,自费留学的途径开始建立。 留学的通道全面打开以后,与CUSBEA项目同时举行的其它项目先后停办了 。CUSPEA项目也决定1988年招收最后一届学生 。1988年秋,CUSBEA委员会正式决定停止举行下一届考试 。1989年8月,在派出最后一届(即第八届)学生以后,CUSBEA项目正式结束。CUSBEA项目在特定时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得以圆满完成。该项目自1981年实施,至1989年结束,一共举办了8届,共派出422名学生赴美攻读生物学科的博士学位。 2 、无形学院:CUSBEA学生的学术交流 CUSBEA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团体,对推动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和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广州英语培训期间,CUSBEA学生就自发地组织起来。每一届CUSBEA学生都编制了通讯录,约定赴美以后加强联系,互相帮助。第一届CUSBEA学生在广州培训时成立了“CUSBEA Fellow Union”的组织,并拟订了章程,规定赴美以后要定期联络,举办研讨会和编发刊物等事项 。 赴美以后,在同一所美国大学学习的CUSBEA学生联系比较紧密,他们之间形成了互相帮助的良好传统。位于同一地区的CUSBEA学生也会经常聚集在一起讨论生活和学习问题 。 1987年以后,CUSBEA学生陆续获得博士学位。1987年、1989年和1993年,CUSBEA学生先后在美国举行了三届名为“旅美中国学生(学者)生命科学研讨会”学术交流会议。每一次的学术讨论会除了有学术报告外,还会有专门的议程,讨论当前中国生物学科留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从1993年开始,CUSBEA学生每年夏季在国内举行“海外及归国中国生物学者生命科学暨生物技术讨论会”。该研讨会一直举办到1998年,共举行了6届。2001年6月,为了庆祝CUSBEA项目实施20周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科技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CUSBEA学生在国内组织召开了“二十一世纪生物科学前沿论坛”。 自从1993年CUSBEA学者在国内举办“海外及归国中国生物学者生命科学暨生物技术讨论会”以来,越来越多的华人生物学家开始同国内交往起来。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1998年1月,以CUSBEA学生为主的100多位留美生物学家聚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建立了“吴瑞学会(The Ray Wu Society)”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代表也出席会议,学会的宗旨是:“为华人生物学家提供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同时致力于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 ” 同时也表达了对吴瑞教授在推动中国生命科学事业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的敬意。吴瑞学会每隔1年在美国举行一次年会。迄今为止,吴瑞学会已经在美国开了三次年会。在吴瑞学会的会员中,CUSBEA学者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是吴瑞学会中的核心力量,在学会的成立和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成立吴瑞协会,不仅CUSBEA学者团结在一起,而且还将通过其它途径出国的一批华人生物学界的精英们也吸引了进来。 正如克兰在《无形学院》中所指出的:“无形学院对于统一研究领域和为领域提供凝聚力和方向是有帮助的。这些重要的人物和他们的某些合作者由直接的纽带紧密相连在一起,他们发展了有利于在成员间形成道德原则和保持积极性的团结。” CUSBEA学生举办这一系列学术讨论促进了在美国学习生命科学的中国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合作,同时也增强了在美的CUSBEA学者之间的凝聚力。此外,近10年来,通过组织和参加这一系列的在学术交流会议,CUSBEA学生开始向中国国内传播最新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开始为中国的生命科学发展做出他们的贡献。 3 、CUSBEA学者的成就 到如今,20多年过去了,很多CUSBEA学生已成为各自所在学科的中坚力量,并在国际上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现在,一大批华裔生物学家(包括许多CUSBEA学生)活跃在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 笔者目前收集到133名CUSBEA学者的简要资料,根据这些资料,笔者列表分析这些CUSBEA学者的职位情况,以期能够对他们的成就窥一端倪。目前查到的133名CUSBEA学者,其中有21人获得正教授职位,有49人获得副教授职位,有33人获得助理教授职位,有3人仍在研究助理岗位。在生物公司做研究员的有17人;自己创办生物公司和处于生物公司管理岗位的有5人;在非生物行业工作的有5人(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133名CUSBEA学者中,有103人已经在美国的高校和研究所获得教授席位,约占总人数的77.4%。如果加上在生物公司做研发的人员,在这133名CUSBEA学者中,则有约90.2%的人活跃在生命科学的研究岗位。 表2. 当前CUSBEA学生所在职位统计分析表 职位 正教授 副教授 助理教授 研究助理 生物公司研究人员 生物公司管理人员 其它行业(非生物) 人数 21 49 33 3 17 5 5 比例 15.8% 36.8% 24.8% 2.2% 12.8% 3.8% 3.8% 据此可见,当前有一多半的CUSBEA学生活跃在生物领域的研究岗位,在这一部分人中,在高校从事研究工作的和在企业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大概各占一半,在企业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可能会略多一些。同时,有一少部分人改行从事其它职业,但是他们所做的工作或多或少会和生物领域有一定的联系。 在所查到的这133名CUSBEA学生中,那些处于研究岗位的CUSBEA学者,绝大多数都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并且在相关的研究机构担任学科带头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Nature、Science、Cell以及其所从事学科的权威杂志上发表过多篇重量级的文章。 在查找这些CUSBEA学者的资料的过程中,笔者看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很多CUSBEA学者的重要研究成果在最近几年涌现出来,他们发表在权威杂志上的文章也在近几年逐渐多起来。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CUSBEA学者在学术上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CUSBEA学者将会逐步成长为其研究领域的权威。 四、结语 从1981年CUSBEA项目提出并开始实行,至今二十多年已过去了。虽然CUSBEA项目不过是中国生命科学发展历史中一个插曲,但是它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CUSBEA项目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生命科学前沿的顶级科学家。正如海外学者钱卓所说,“如果吴瑞先生的计划晚10年,生物学界还会有10年的人才断层和整体水平的断层。 ” CUSBEA项目的实施,是中美两国科学界、教育界在改革开放初期双边合作的一种有效模式,是热心于两国学术交流的学者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CUSBEA项目的发起人——吴瑞教授,为项目的顺利实施付出了不懈努力。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吴瑞几乎每年都要回中国访问,或亲拟电函向中国有关领导人提出建议,与有关人士联系工作。在美国,有关CUSBEA的工作,包括同几十所大学的联系,组织命题,邀请教授来华进行面试等等繁杂的事情,吴瑞先生事必躬亲。他的夫人陈智龙和家人们对CUSBEA项目的实施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帮助。此外,20多年来,吴瑞教授几乎出席参加了CUSBEA学生举办的每一届学术研讨会,他始终关注着CUSBEA学生的成长。可以说,CUSBEA项目凝聚了吴瑞为发展祖国科学教育事业所耗费的心血,倾注着他对祖国青年一代优秀人才的殷切希望。 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对CUSBEA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内的所有和CUSBEA招考活动有关的费用、CUSBEA学生赴美的机票费用以及美国教授来华的旅费等全部由中国政府支付。教育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也为项目的实施付出了努力。作为国内CUSBEA项目的实施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龙翔教授和顾孝诚教授为CUSBEA项目和CUSBEA学生的成长也付出了巨大努力。多年来,他们积极推动CUSBEA学生回国或在中国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充分地反映出老一代科学家对CUSBEA学生在促进中国生命科学发展方面所寄予的厚望。 此外,在CUSBEA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有几位美国面试考官多次来华帮助选派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如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David W. Allmann教授、伊利诺伊大学的Richard Gumport教授,康奈尔大学的Keith Moffat教授、哈佛大学的Manfred Karnovsky教授。他们还经常参加CUSBEA学生举行的学术研讨会。此外,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潘其丽、叶宁等人为项目的实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现在,他们中的有些人已经不在原来的工作岗位或者已经去世了,但他们为CUSBEA项目顺利实施所作的贡献应该被永远记载。 当前,生命科学的重要性正逐步显现出来。CUSBEA学生有一大半活跃在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著名的科学家,目前回国工作和参与交流的CUSBEA学生也正逐年增多,而留在海外的CUSBEA学者有的回国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有的在国内开办生物产业。他们往返于中美两国之间,这也促进了中美两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交流。可以认为,CUSBEA项目的实施无疑是成功的。通过国家大规模地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从而加快某个学科的发展,这样一种培养人才的方式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作用。 应当承认,至今尚有很多CUSBEA学生滞留海外。对于许多留学生出国后逾期不归这一现象,一直被认为是不利派出国方。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学术和经济方面的巨大差距,人才外流,即所谓“脑流失”(brain drain)的问题,一直是困绕发展中国家科技人才培养的难题。影响留学生回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内研究条件的限制、经济原因、家庭原因以及国内的科研体制不完善等原因。但在科学技术领域,留学生出国完成学业立即回国,还是在国际领先的实验室继续从事研究、成长为一流学者后再回国服务,是颇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以CUSBEA学生为例,从留学生成为学者、科学家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以留学后是否立即回国服务作为判断留学项目是否成功是短视的。实际上,我们可以将他们看成为我国科学发展的一个“人才库”。如果要直接吸引一流学者回国,我们还需要时间等待“脑收获”(brain gain),等待人才收获季节的到来。 吴塘,柳怀祖. CUSPEA十年(第二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第14~18页。 曹育. 杰出的生物化学家吴宪博士. 中国科技史料, 1993, 14(4): 第30~42页 曹育. 最早在国内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女学者——吴严彩韵. 中国科技史料, 1995,16(4): 第35~44页 曹育. 著名美籍华人分子生物学家吴瑞教授. 中国科技史料, 1998, 19(4): 第51~67页 严济慈致吴瑞的信. 1981年5月10日. 吴瑞收藏. 1982年起,简称更改为“CUSBEA”。 李滔编. 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第602~603页 吴瑞致陈小科的信. 2004年4月31日.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北京大学档案馆,1981校办卷宗. CUSBEA文件. 第16页(本卷宗无卷宗编号,下同) 北京大学档案馆,1981校办卷宗.CUSBEA文件. 第5至7页 北京大学档案馆,1981校办卷宗.CUSBEA文件. 第12页 多林教授办法指CGP项目招考方式。1981年,复旦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化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多林教授(W·Doering)发起了中美化学研究生计划(China Chemistry Program,简称CGP计划),该计划的特点是,不需要美国方面出题及派人来面试。由中国方面出题负责对派出学生进行化学专业考试,不再另行复试。 北京大学档案馆,1981校办卷宗.CUSBEA文件. 第13页 北京大学档案馆,1981校办卷宗.CUSBEA文件. 第32~35页 吴瑞致陈小科的信. 2004年4月31日.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吴瑞致陈小科的信. 2004年4月31日. 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吴瑞写给中国教育部的三封信的详细介绍参见陈小科硕士学位论文. CUSBEA项目与中国生命科学发展.北京大学图书馆. 2004. 第10~14页. 吴瑞致张龙翔的信. 1981年8月3日. 吴瑞收藏.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发给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的电传. 1981年8月23日.吴瑞收藏. 吴瑞致陈小科的信. 2004年4月31日. 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The Directory of the Ray Wu Society for Life Science (1998). 吴瑞收藏. The Directory of the Ray Wu Society for Life Science (1998). 吴瑞收藏. 陈小科. 祁鸣教授录音采访. 2003年11月27日.陈小科于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记录,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张大庆、颜宜葳. 顾孝诚教授访谈记录. 2002年7月26日.张大庆、颜宜葳于北京大学生命中心记录,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此表格内容根据吴瑞与国内的往来信件、电报和历届CUSBEA公告等整理而得。特别感谢吴瑞教授核实并补充此表格内容。 吴瑞致参与CUSBEA项目的美国大学生物院系及研究生院的信.1982年3月. 吴瑞收藏. 陈小科.罗明教授采访记录. 2003年8月25日.陈小科于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337E记录,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吴瑞致陈小科的信.2004年4月31日. 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吴瑞致参与CUSBEA项目的美国大学生物院系及研究生院的信.1982年7月14日. 吴瑞收藏. Bulletin 2 of CUSBEA Program,1982年9月28日. 吴瑞收藏. Bulletin 12 of CUSBEA Program. 1983年12月2日. 吴瑞收藏. Bulletin 15 of CUSBEA Program. 1984年12月12日. 吴瑞收藏. 吴瑞致陈小科的信. 2004年4月31日. 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Ray Wu. The history of the CUSBEA program and the future of developing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in China. Journal of Bio ScienceTechnology(A quarterly public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Biologists in North China), 1993,1: 2-3. 吴瑞收藏. CHINA UPDATE #6,National Associate for Foreign Student Affairs(NAFSA),1985. 吴瑞收藏. 李滔编. 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621~622。 吴塘,柳怀祖. CUSPEA十年(第二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 陈小科. 顾孝诚教授专题访谈. 2004年3月5日.陈小科于北京大学生命中心记录, 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陈小科. 罗明教授采访记录. 2003年8月25日.陈小科于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337E记录,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陈小科. 陈克勤总经理录音采访. 2003年12月23日.陈小科于上海单抗制药技术有限公司记录,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学会的全称为"吴瑞生命科学学会(The Ray Wu Society for Life Science)". The Ray Wu Society. http://info.med.yale.edu/genetics/xu/RWS/ 克兰,无形学院,华夏出版社,1988,第129页。 张卉,丁肇文. 全球生物界“三高”聚北大. 北京晚报,2001-6-22 以上博文转自: http://sourcedb.cas.cn/sourcedb_scr_cas/zwqkk/kxwhzl/kjysh/201001/t20100111_2724702.html
个人分类: 科学史诗|18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声叹息——曾六次问鼎诺贝尔奖de实验室关闭
热度 1 zxczxc0417 2011-7-30 11:39
贝尔实验室大楼 昨天在新浪网上看到贝尔实验室最近决定放弃基础物理学研究,而以母公司的主要业务为主,也就是和应用技术直接相关了。上图就是位于新泽西霍姆德(Holmdel)的贝尔实验室大楼——一个基础物理学研究的家园。但现在的它已经人走楼空,惨遭忽视。这一决定标志着这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灿烂篇章的结束。看到这里只能是一声叹息 ——写在贝尔实验室结束基础物理研究之时 。 最近,还看到美国能源部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简称费米实验室)因为2008年度预算紧缩,实验室不得不裁员7%的报道。虽然最后在6月中旬,国会在资助伊拉克战争的追加预算案中有几千万的科研金费,为费米实验室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毕竟是一场不大不小的危机。问题时还有多少没有化解的呢? 更有意思的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同步加速器不是在美国,这样一个曾经是物理学研究天堂的国度,而是在瑞士这样一个小国,真是一个大笑话。伴随着加速器的欧洲化,世界上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必然向哪里汇聚,美国的神话又在哪里呢? Cornell (康乃尔)大学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也基本快关闭了,基础研究很少,大多数是用在应用物理领域。现在的应用物理的确进行得如火如荼,这说明美国的基础研究的金费很紧张,而应用领域相对比较好点。 难以置信的是,美国2007年度军费开支再攀新高,高达5468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40.8%。另外,参议院以90票对3票通过给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费开支增加1890亿美元。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反正我是想象不出来,我只知道几千万就可以让费米实验室得很多人继续他们的研究,可以让一个公司的基础物理学研究继续他的辉煌,可以让一个大学的加速器运行很多年,可以组织直接上最顶尖的科学家进行高能物理的研究------ 如果美国继续这样下去,他的基础研究领域比较遭受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打击。据我所知,现在有很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因为申请不到金费,已经转到欧洲去了。基础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始动力,如果美国失去它,最后他只能沦为一个二流国家,不管它的军队多莫强大,应用领域多么先进,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不是替美国担心,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强国的没落往往伴随着战争,生灵就要涂炭,因为很多时候国家强弱的转变是通过战争这个审判台上去宣判的。 事实上,贝尔实验室的很多著名发现和发明——例如晶体管和激光——都源于对基础物理学的潜心研究,它们的问世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上演这些发现,贝尔实验室在国际上享有巨大声望。自1937年实验室研究员克林顿·戴维森(Clinton Davisson)因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作用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贝尔实验室已经6次问鼎这一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现在的贝尔实验室将目光锁定在网络、高速电子、无线电、纳米技术、软件等可能更快为母公司“阿尔卡特-朗讯”带来回报的领域。在即将向这个基础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最后堡垒说“再见”的时候,我们不妨细数一下贝尔实验室在物理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在结束这篇文章之前来回顾一下贝尔实验室物理学研究的辉煌,她为整个人类的进步做出过贡献,现在她就要离我们而去了,除了纪念她的逝去,剩下的只能是一声叹息了!! 贝尔实验室美国总部 图中所示建筑就是贝尔实验室位于新泽西默里·希尔的美国总部,这里是很多发明创造和科学突破的诞生地。阿尔卡特-朗讯表示,贝尔实验室总部仍具有令人无法抵御的魅力。相比之下,身为基础物理学研究“老巢”的霍姆德大楼运气就没有这么好了,现在已成他人囊中之物。霍姆德大楼取得的技术成就包括研制第一颗通讯卫星,以及朱棣文(Steven Chu)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研究中取得的巨大突破——他曾凭借这一成就摘得诺贝尔奖。 验证电子波动性 1927年,贝尔实验室的两名研究员——戴维森(图片中的人)和莱斯特·格莫尔(Lester Germer)通过将缓慢移动的电子射向镍晶体标靶,验证了电子的波动性。这项实验为所有物质和能量都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特性这一假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戴维森的发现成为固态电子学多个领域的基础。10年之后,他又凭借在电子干扰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奖。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晶体管问世 图片中呈现的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晶体管。它是在1947年问世的,身份是作为真空管和机械继电器的替代品。这一发明改变了电子学世界的面貌,成为当前承载所有电脑技术的基础。1956年,贝尔实验室科学家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约翰·巴丁(John Bardeen)和沃尔特·布拉顿(Walter Brattain)因研制晶体管共享诺贝尔奖。值得一提的是,肖克利还在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创办了“夏克利半导体”公司,这也是首批落户后被称之为“硅谷”的高科技公司之一。 最有创造力的物理学家:菲利普·安德森 图片中的人就是菲利普·安德森(Philip Anderson)。因在了解玻璃和磁性材料电子结构方面取得的成就,安德森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研制电子开关和电脑存储设备的大门。2006年,根据一种新的科技论文评估方法,安德森成为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物理学家。新评估方法建立在马德里大学统计物理学家何塞·索勒(Jose Soler)所提理论基础之上。1984年,安德森离开贝尔实验室,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名教授。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图片中展示的就是“喇叭天线”,站在上面的两个人分别是阿尔诺·彭齐亚斯(Arno Penzias)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正是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宇宙是一个非常炽热的所在,随着不断向外扩张,宇宙中的气体慢慢冷却下来。如果这一理论成立,宇宙中应该充斥着大量辐射,即原始热量的残余物。经过潜心研究,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最终证实了这一推测。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位于新泽西默里·希尔的贝尔实验室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种辐射正是他们研制的无线电接收机内部过量噪音的来源。凭借这一发现,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于1978年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用激光冷却和捕获钠原子 图片中所呈现的就是用激光冷却和“捕获”钠原子的过程。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想法最初是在贝尔实验室位于霍姆德的大楼举行的一次午餐会上提出来的。1978年,朱棣文加盟贝尔实验室,后来凭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他在传记中写道:“两年内,贝尔实验室雇佣了大约20多个年轻科学家,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都觉得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人’。除了热衷的研究外,我们没有义务做其它任何事情。科学研究带来的快乐和兴奋遍布大楼的各个角落。”朱棣文现在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负责人。 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1998年,贝尔实验室研究员霍斯特·斯多莫尔(Horst Stormer)、罗伯特·拉夫林(Robert Laughlin,现就职于斯坦福大学)和崔琦(Daniel Tsui,现就职于普林斯顿大学),因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共享物理学诺贝尔奖。根据这个三人组的研究发现,电在强磁场下可产生关联并形成新的粒子,也就是所说的准粒子,只携带分数电子电荷。图片中展示的就是被散射和扫描的电子,呈现了准粒子创建的干扰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0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新语丝:送傅德志、蒋高明两位专家一副对联
热度 3 zbt92 2011-7-27 06:38
作者:  田中华 尚仁严   我们不认为转基因食品绝对安全,正像不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一种野生植物、 或采用常规育种手段或放射线育种手段培育的任何一个新品种绝对安全一样。但 是,也不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危险性会大于自然产生或其他育种手段产生的任何一 个新的物种。采用转基因技术创造的新物种或新品种,与地球上早已存在的和用 其他方法创造的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物种或品种相比,除了更适合人类需要之 外,并没有其他本质的不同。现代遗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是人类科学发展的一个 巨大进步。它使农作物选种、育种工由过去带有一定盲目性的少慢差费发展到如 今目标明确、技术精准的多快好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完全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得到解决。反转基因的喧嚣完全是一些人别有用心的鼓噪。 缺乏科学常识的人被卷入其中随声附和是情有可原的。令人惊异的是堂堂中国科 学院植物研究所这样的专业机构里的“首席科学家”之流竟然也冲到里面摇旗呐 喊。傅德志、蒋高明二位尤其卖力。惊异感慨之余,送二位一副对联:上联是: 傅德志无德无志;下联是:蒋高明不高不明;横批是:智障专家。万勿推辞,敬 请笑纳。 (XYS20110726)
357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