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科学发展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科学发展

相关日志

温习《易经杂谈》
shuilinxi 2011-12-8 22:19
上次出差同李博士还聊得蛮来,他是在北大读的理论物理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在美国读的,现在在上海金融界混。他也喜欢看南怀瑾的书。 我们有一个一致的观点,未来的世界和科学发展的方向是多进制组合的,单一的2进制,6进制,8进制,10进制不能解释世界。这里也包含了《易经》的玄机。 他建议我再去重新理解薛定谔公式对物理世界的意义并看到未来的发展。 其实我预感到我们有一天会静下心来做同一件事,就是对客观世界我们觉得最关键问题的理论研究。 今天又把南怀瑾的《易经杂谈》翻了翻。把原来标记的再温习一下。 1《易经》的三个内涵:理、象、数。 象是属于现象的,宇宙我们能观察到的就是现象; 理是属于哲学和客观规律的,任何现象都有其内在的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数,任何现象一定有他的数。每个现象,到了一定的数,一定会变,为什么会变,一定有他的道理。 2研究易经的三种人: (1)研究理的; (2)研究数的; (3)研究象的。 比如我们用桌子来摇茶杯 (1)研究理的:为什么力作用到桌子上,茶杯会摇? (2)研究数的:茶杯多少秒摇一个周期,摇多少度...(摇了多少度,茶杯就会倒,这就是变数,到了一定的数,一定会变) (3)研究象的:茶杯出现了左摇右摆的现象,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3《易经》三原则 (1)变易 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没有一样是不变的。 我们要做的事就是要知道变,而且能领导变和适应变。 佛教里的无常的观念也是这个观点。 (2)简易 所有的现象一定会有其道理,只是我们智慧不够,找不出他的原理。一旦找出他的原理,复杂性就消失了,变为最简单最平凡的。这就是简易,万物的现象复杂,但是原理原则一出就变得简易了。 (3)不易 万物都在变,但是能变出那个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这就是永恒存在(也叫上帝,菩萨,本体,道,天命,深层结构。。。。)
个人分类: 人文|3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城大雾.空气污染.发展观反思
热度 1 panfq 2011-12-6 23:58
这几天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深切体会到京城大雾的危害。科学网上的一些科学家们,在抱怨空气污染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我想,当科学家们开始为空气污染头疼的时候,环境污染的解决就指日可待了。 平心而论,这几年中国的环境污染有所改善。在过去的十几年,同中国的许多人一样,我一直向往着流向一个空气清新、阳光明媚、山青水秀的地方,但最终也没有成功。因为凡是发达一点的城市,基本上都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这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曾 经有那么几年,每当看到窗外的空气污染,我的心境就被扰乱,不时 写下一些愤懑的东西,反思我们的发展观。 时间从 2004 年到 2008 年 ,现在也把它们汇集在一处,真是往日不堪回首,觉得这些东西像狂人日记似的 。 跟空气污染叫劲,势必影响到生活和工作。心理学家往往告诉人们“你改变不了环境,就要改变你对环境的态度” 。可是我这教心理学的,一直也没有改变自己对环境的态度。现摘录 如下 : 2004 年 我们发展经济究竟是为了什么? 2 005 年 “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006 年 别让环境问题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留下口实 2008 年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发展中的一个主要矛盾 2010 年 绿色美国,绿色中国 2004 年 - 我们发展经济究竟是为了什么? 片面的经济发展并不能给人以幸福 原载 光明网 2004-9-5 无论国家、个人,努力奋斗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生活的幸福,幸福源于良好的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由此引起的心境。这一点对于环境污染重灾区的人们都有深切的体会。设想你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冬日清晨烟雾笼罩,夏日热闷的空气中带着难闻的气味,当你看见昔日的小河流变成了臭水沟,沟里淌的不是黑水就是污水,还眼睁睁地看到那污水竟然淌到蔬菜和麦苗地里,你能有好的心境吗?  当然人们的感觉是有一定的适应性的。也许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吧,在某个城市呆久了,可能也会习惯了空气中的怪味。可是当你到适于人居的地方住上一段时间后,你才意识到我们的产值( GDP )上去了,生活质量下降了。 然而感觉适应时有极限的,否则,如果人们麻木到底,生命就无法存在。被称为“中国皮都”的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因猪皮革加工给当地带来滚滚财源,但是,也把原山青水秀的地方污染得不堪入目,并且严重威胁着当地和下游百姓的生命安全。河南省沈丘县周营乡黄孟营村原先是个美丽的村庄,可是大约从十几年前开始,这个村庄就逐渐开始被癌症的阴影所笼罩, 100 多人死于地下水的污染。看来,我们已到了杞人忧天的时候了,我们必须改变着自己的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中目前发展中的要害。 目前,环境污染污染在一些地方正在逐步得到治理,但治理的代价肯定是很大的。别的费用不说,单企业的关停就意味着下岗职工的增多。 任何一项决策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没有放之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皆准的一劳永逸的决策。“以阶级斗争为纲”后来违背了它所处的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起到了重要的纠正作用。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本经又让一些地方念弯了,他们在建设中只注重 GDP 之类的经济指标,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以牺牲后代的幸福为代价。实际上,如果一切都以经济的字眼来解释,那么,环境保护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文化也是重要的资本之一。 不过请注意,我们坚持辩证的否定之否定的观念,“科学发展观”不是对“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否定,而是在肯定这一决策之上的新的发展。    2005 年 “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05-8-17 光明观察 对于和谐发展观,如今已出现泛化的可能。一旦说到和谐,这也需要和谐,那也需要和谐。一片“和谐”之声。这或许要怪“和谐”一词本身,它代表着方方面面,代表一个系统,好像忽视任何一面都与发展不利。 但任何事物在某一发展阶段都有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想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主要是看到目前发展中的某些问题已经危及到人们的生存,不得不认真解决的时候了。就像当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了,我们不得不改弦更张,“以发展经济为中心”。那么今天是发展中的什么问题太突出,让我们普通的老百姓都感到这样下去“可能不行”呢?是什么问题刺激我们提出科学和谐的发展观呢?也就是说,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呢?我认为,目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当是人和自然的和谐问题。目前,某些问题是局部性的,温饱是部分,教育不平等是部分,失业是部分,收入差别使某些人不满,而自然环境,是所有人存在的根本,是危及子孙能否良好生活的大事。无论是腰缠万贯的老板,地位显赫的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下岗工人,莘莘学子,都不能不要喝水、呼吸空气、享受明丽的阳光吧?那好,每天给你受过或可能受过污染的水喝,每天早晨半死不活的阳光去看和烟雾蒙蒙的空气去呼吸吧(不好的水、空气、阳光没法像垃圾一样搬运到郊区去)。至于慢性疾病的养成,比如呼吸道感染、鼻炎咽喉炎,甚至各种癌症之类,那是一时看不见的东西,跟我们眼前的经济无关,都怨你身体素质不好,免疫力不强所致。都说锻炼能提高免疫力,外面的空气不好,在室内锻炼吧,眼不见心不烦!自欺欺人! 是不是有人说我在“杞人忧天”呢?我说,该杞人忧天了。是不是说我得了“环境恐怖症”呢?我说,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得环境恐怖症才怪!我真想参加什么绿色组织,上街游行呐喊一番,但这样能解决问题吗?不是我们的政府不努力,而是环境问题一旦造就,非一日所能解决,政府也可能一时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解决本身又带有可持续性。既然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应立即行动起来。 同我一样患“环境恐怖症”的不是我一个人,如今我们都在谈论全球化,以下是一位台湾学者论述到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全球化无限制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与环境。跨国企业将产业移往某些国家,除了考虑人力成本之外,也考虑环境成本。开发中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往往较为宽松,成为吸引高污染产业外移的主因。此外,跨国企业在掠夺穷国的森林资源、矿产、渔业资源时,常忽略这样的掠夺会造成资源生产国生态环境的永久性破坏。以中国为例,全球化似乎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其代价却是却是十分惊人。根据 E. O. Wilson 的叙述,中国境内 80% 的河川已不适合鱼类生存,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Wilson 预言即使中国能安然度过危机,也与大灾难只有一线之隔”。 听听这危言耸听对于我们只有好处。这也许和资本主义及其作为手段的市场有关,需要我们政府的高度警惕:“中国以 13 亿之人口追求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必然是一场不可能的梦(这句话有待事实检验,本文作者注)。问题不在于中国人智能不足和文化不良,而是地球的资源不足以支持这么多的人口享受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依赖无限制的消费主义。一旦消费走下坡,产能就会过剩,工厂就要关闭,工人就失业。当消费强劲时,产能就能扩充,工厂要扩建,工人需求量增加,各行各业都会兴旺,大家都获利,转而再刺激消费,刺激投资,一直循环下去。……至于消费内容的价值或意义就不是那么重要,有消费就可以。市场上许多强劲的消费品对生活品质或人类文明的意义其实可有可无,甚至毫无意义,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上却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大堆不必存在的商品,却因为有人买而大量制造。这些商品的制造可能要破坏森林或污染河川,然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这些问题是盲目的”。 和谐的发展观,首先要求我们区分发展的目的和手段,重视消费的内容与人的精神生活。谈论经济也要从政治经济出发,不能只有计量经济学。市场只能是手段,目的则需要政府调控。我想这就是我们不能直接采取资本主义制度而选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之原因。 我不会像经济学家一样谈论经济发展的大道理,只是谈谈心理感受。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层次之分,从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如今却相反,寻找一个适于人居的环境、能健康地生活转化成了最高追求,成了自我实现的象征。如今,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谈论才刚刚开始,一些人就开始宏论对环境问题是不是强调的过头了,会不会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然而现实情况是,带有污染的生产比环境问题在决策中更具优势,环境问题更多地停留在口头上,除非到了恶性污染致出人命的时候,如淮河边的河南一村庄的癌症频发。 我本来就为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忧心忡忡,忽然听到有的地方评选宜居城市,而本地电台却报道谁谁死于癌症,说本地的癌症这么多皆因环境之故。这不是明摆着刺激我吗?我从一个污染都市移居到另一个污染都市,容易吗我?难道你要让我移居国外不成?我可没有那么大的本事。 2006 年 别让环境问题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留下口实  发布时间: 2006-04-24   来源:光明网 先从最低层的老百姓的感受说起。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之时,到农村听到这样一则笑谈。父子俩在争论两代领导人的功过是非,儿子说:“没有邓爷,你哪能吃上白馒头!” 老父大为不满,说:“没有毛爷,你爹哪能活下来,哪里又有你!” 说这则笑话的意思是,普通老百姓凭直觉,往往直接把自己的生活满意与否与党的领导、中央政府的功过联系起来,说到这点,我们马上会想起建国之初人们一旦有感恩心理,马上会说出那几年流行的感恩话语“感谢党中央,感谢毛主席!”同样,一旦某个党员行为不正,人们会说他“给党的脸上抹黑”。 民间的这种太过于直接的思维方式,想必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某些启示,即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如不能有效的解决身边的问题,不能及时化解矛盾,老百姓的积怨及时找不到出路,可能会凭意气直接归咎于党、归咎于中央政府。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人都能理智地看待眼前的问题。 关键是,事情解决不好,会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找到口实。 以环境问题为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也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例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问题有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和矛盾。例如环保“十五”计划未能完成,在于科学发展观未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环境污染治理的历史欠账较多,污染事故有所增加;环保机制不健全,监管能力薄弱,等等。 这几年我也生活在污染的空气中而愤愤不平,怨天尤人,但过了一段时间,就觉得自己是否在自寻烦恼。不是人们没有环境意识,不是政府不努力,而是环境破坏既成事实,改变需要过程。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的增大,环境的破环成为瞬间的事情,而环境的恢复却需要漫长的过程。所谓“十年树木”,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样一想,就对政府多了一层理解,不再那么大发牢骚了。还是这句话大气:“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再说了,你说的问题谁没有注意到,不用你向中央建议什么,近几天的沙尘已把相关建议沙尘刮到了北京,带给了中央。因为北京也创有史以来污染最重。 应该说我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处于理智的状态。 但是以下发生的事情就有点不大对头了。一些国际组织和媒体动辄以环境问题玷污中国,例如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一篇“有毒的中国汞污染物正向美国传播”的报道,尽管美国自己也在污染环境。更有甚者,以此为借口诬蔑我党。今天打开邮箱,突然收到一份邮件,仔细一看,原来是法轮功之流的退党宣传,他们也在利用环境等问题说事,什么“令人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空气、水、食品的污染,使我再也无处可藏”,还说一些读书人,硕士博士的,可知识的增多并未唤起作为“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这样的责任感,等等。 显然,这些人是别有用心,利用我上述的普通人的过于直接的思维达到其反动的目的。但是他们说的环境问题确实存在,于是我也从“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这样的责任感出发,建议相关部门从速解决有关问题,免得给这些人以玷污党政的口实。我们在批驳了国外的谣言和反动分子的不良用心后,要赶快解决我们面对的具体问题。近来广州市通过领导坐阵“民声热线”来解决民众关心的问题,效果不错。 2008 年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发展中的一个主要矛盾 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因吸入污染物过多,广州人一旦超过 50 岁,肺部就变成了黑色。尽管这一说在一些人看来有点危言耸听。但中国的污染严重,发展付出的环境代价恐怕许多人都有体验。一网友对此留言,连南方花城广州都如此严重,那北方城市,例如天津市,就更没法生活了。 …… 节约: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正在倡导的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个有效办法。倡导节约、反对浪费,我们就可以在某些方面少生产一些,对大自然的过分索取、对能源的浪费也就少一些。这种呼吁不仅是为了应对电力紧张之类的能源危机,更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曾几何时,仅仅为了生产量的不断增长,我们在某些方面也曾鼓励大量的消费。今天,观念又倒转了过来。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某些大城市提出的“家家有小汽车”的目标是否合适,有待环境容量的考验。例如济南市要求 全体干部职工每周五上下班时间不使用私家车和公务车。连省长也率先垂范,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 看来我眼前不买车也是为环境保护作了一点贡献。 本来,无论是汉语的“经济”,还是英语中“ economy ” , 都有节约的意思。 2010年 绿色美国,绿色中国 发布时间 2010-9-5 最近国内某地出现用绿漆刷山的现象,以使采石场看起来有更多的绿色。据说这还是“国内最先进的经验”。 中国人对绿色的向往是迫切的。 许多从国外回来的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人家美好的自然环境。 到了美国,才知道地球是绿色的,我们裸露的黄土地太多;到了美国,才知道 Windows XP 桌面上的自然风光是真的(没出国之前以为是人为设计的),美国不乏这样的风光。坐车出行,一路青山绿水,令人心旷神怡。 有人揶揄道,到国外等于“清洗了一次肺”。不言自明,我们现在所处的城市差的就是空气。 个别在国内发了大财的老板们,放着国内的好日子不过,却要移民国外,据他们称,其中的两个原因就是,享受自然环境和为了孩子的教育,虽然他们也要面临文化、社会心理上的适应。 小时候被灌输的概念是——“中国地大物博”,感受了美国的“地大物博”后,才知道我们有点“坐井观天”。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大片的森林和绿地。徒步行走在山林溪水边,随处可见倒伏的大树,任其自然腐烂,那古木上自然长出许多蘑菇来。倘若是在中国,那可是一块绝好的木料,做家具或什么的,腐烂掉太可惜了。中国众多人口需要吃饭,所以有点地块就立即开辟为庄稼地,而在美国东部,所到之处,尽是草地、树林,开始有点奇怪,庄稼地哪去了? 美国资源丰富,消费起来也显得大方,甚至有点浪费。电线杆仍有许多是树干;室内家具多是实木(中国的实木家具已日渐稀少)。公共场所和大巴内的空调温度很低,不小心的中国人可能要得感冒(我在美国的唯一一次感冒就是因为他们教室内空调温度太低,美国的气温,在我这个夏天住在国内闷热地区的人来说,几乎可以不用空调)。在节能方面,老实说,美国还得向中国学习,须承担起自己的一份全球责任来。美国家庭的庭院门前,停几辆各式小轿车是很正常的。可这要耗费多少能源?我们的商场开始实行塑料方便袋的有偿使用,美国的商场仍然大量提供、使用塑料袋。 把美国的“地大” 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除了纽约市内有点拥挤外,其它许多城市都留有大片空地和绿地、洼地,公共设施前多有大的停车场。这看起来有点浪费,但到下大雨的时候,就看出它的合理性来了。一阵暴雨过后,居然路上、停车场,很少有积水,原来水都流向附近的一块围起来的低洼湿地。我说这一点主要是想起今年中国各地的城市内涝。我们许多城市的楼房都建设得像纽约一样密集,舍不得流出一点空地草地、湿地,没有给雨水以出路。 美国虽地大物博,可地面很少见开采的痕迹,那日用商品来自何处?到了商场仔细一看商品的产地,你就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了。许多商品的产地都是 Made in China( 中国制造 ) 。于是你明白了中国的环境为什么被破坏的那么严重,不仅要承受国内拥挤的人口及其消费,还要供发达国家消费。中国国内一件像样的衣服要好几百乃至上千元人民币,但在美国仅几十美元,相对于他们的收入来说,太便宜了。中国人在用自己的自然资源和血汗支撑着美国人的优裕生活。 虽然中国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但是要享受到人家的自然环境,恐怕还要很长的路要走,至少要五六十年吧。人口众多和资源有限,是我们面对的困境。 不过从美国的日见增多的来自越南等国的商品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开始调整自己的政策,开始改变自己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才使得一些国外厂家把商品生产移向周边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 是的,我们要从“红色中国”、“灰色中国”变为“绿色中国”。这个任务是有些艰巨,因为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又要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物质需求。这中间需要扎扎实实地工作,仅靠绿漆刷山是刷不出“绿色中国”的。别让曾有过的商品生产中的造假之风蔓延到绿色中国的建设中,否则来自自然的报复更为无情。 北京大雾专题 http://news.163.com/special/2011fog/ 北京半月以来空气质量对比图 http://news.163.com/photoview/00AN0001/19094.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2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统计的科学发展与统计科学
kerong1996 2011-11-9 17:52
第十六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观点综述 2011-11-04   统计的科学发展与统计科学 ——第十六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观点综述 徐强 杨仲山 吕洁 / 文   中国统计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于 9 月 22 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会议的主题是:统计的科学发展与统计科学。这是全国最高级别、最大规模的统计科讨会。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徐一帆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李强,联合国统计司司长张保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马志明,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耿直,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天津财经大学教授肖红叶,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东北财经大学教授蒋萍,台湾辅仁大学商学研究所所长谢邦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助理处长梁坤志和高级统计师余振强受邀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鲜祖德主持开幕式。来自全国有关院校、统计机构、政府部门的学者、官员和论文作者近 200 人聚集科讨会,为统计的科学发展与统计科学建言献策。   这次大会共收到论文 314 篇,经专家双向匿名评审、严格筛选,共有 205 篇论文入选,其中会议发言论文 130 篇。这次大会的论文选题十分广泛,研究与讨论的主题涉及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面的研究;加强政府统计标准建设方面的研究;加强行政记录与官方统计的关联问题的研究;反映科学发展指标的测算问题研究;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研究;统计基础与基层建设问题研究;社会发展与民生统计测量等多个方面。参会论文普遍具有较高水平,基本反映了目前我国统计科研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水平,尤其是特邀学术报告的研究成果在与会代表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 统计科学要服务于统计的科学发展   围绕着这次会议的主题——统计的科学发展与统计科学,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徐一帆特别指出:统计科学要服务于统计的科学发展。他说,近年来,统计科学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统计理论研究的进展加快上,也反映在更好地服务于统计的中心工作上,取得了许多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成果。尤其是更加关注统计工作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更加重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二是更加积极开展民生统计问题研究,三是积极开展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研究等。   徐一帆强调:统计科学要进一步推动统计的科学发展。从统计的科学发展来看,全国统计系统围绕“三个提高”,积极推进统计事业的发展。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建设以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一套表、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和联网直报系统为内容的“四大工程”,这是事关统计的科学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他指出,统计科学创新的源泉来自统计的科学发展;统计科研要以统计的需求为导向;普及统计科学也是统计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   徐一帆还谈到,科研成果的转化困难是一个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对统计科研来说亦是如此。中国统计学会积极探索统计科研资源整合的新模式。 2009 年 4 月 13 日,经国家统计局局领导批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6 家单位成为首批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基地。同年 9 月,科研所与各研究基地经过多次磋商,并结合当前统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各研究基地的特点,确定了第一期共 7 个选题。 2010 年底,首批研究基地的 7 项科研课题都通过了结项验收,不仅理论水平和完成质量高而且针对性强。特别是《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统计推断与科学计算》、《〈中国统计年鉴〉解读研究》和《关于我国统计调查体系改革与完善的进一步研究》、《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更重要的是贴近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实际。 官方统计面临新挑战   联合国统计司司长张保罗从国际的视角为与会代表作了题为《统计与社会:官方统计的挑战》的特邀学术报告。他指出,经济全球化造成对政府统计的需求与日俱增,打造强大的统计系统已成为全球各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他说,目前官方统计面临的四个挑战:一是中东和北非国家的动荡给政府统计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需要重新建设冲突后的政府统计系统,并重新树立统计机构的公信力。二是 GDP 作为测度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指标具有局限性,需要扩展对经济资源的测算,强调家庭的资源及其分配;开发幸福、生活质量的主观衡量方法,改进分配不平等的测算;更准确评估增长的可持续性,编制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评估指标。三是随着绿色经济成为政策的核心焦点,需要统计机构提供各类数据以满足政策需求,需要开发环境统计发展框架,实施和完善 SEEA 。四是地理空间信息存在显著的缺口,需要制定地理空间信息的全球标准,开发共同的工具和统计方法,将地理空间信息与全球政策问题相关联,将统计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相整合。官方统计工作通过统计方法和手段、统计信息和分析为社会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统计改革与发展离不开创新   目前,全国统计系统正在奋力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全力实施四大工程建设,积极创新统计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建设等。与会代表紧扣这些热点问题阐述自己的的观点。   (一)统计四大工程建设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李强就四大工程这一热点问题作了题为《推进四大工程建设 实现统计工作三个提高》的特邀学术报告。他向与会代表阐述了四大工程的内涵:四大工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基本单位名录库是基础,企业一套表制度是核心,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是平台,联网直报系统是手段。简言之,四大工程就是统一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中的法定调查单位,按照企业一套表制度规定的调查内容,采用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将原始数据通过互联网直接报送全国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各级统计机构在线同步接收、审核和共享原始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四大工程既是内容独立但又密切联系、互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统一的软件平台是四大工程的技术主线,对其他三大工程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指出:建设四大工程是在现有体制条件下破解统计工作难题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举措。而现阶段全面推行企业一套表的基本条件已趋于成熟。一是全国统计系统对实施一套表的认识已基本统一;二是多年来的探索和研究为实施企业一套表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三是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和联网直报系统已初步建立;四是统一认定企业一套表调查单位的相关工作稳步推进;五是多年的研究试点为实施一套表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如何推进统计四大工程,一是要统一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二是要充分调动多种资源;三是要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推进;四是要抓好试点,全面实施。   (二)统计调查体制改革与发展   围绕政府统计调查体系改革问题,与会代表基本上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条从统计调查制度方法角度进行改进和完善,另一条从统计调查组织体制角度进行改革。山东工商学院王忠辉和王艳明从纵向关系角度讨论统计调查组织体系的改革模式。他们认为,“一局制”、“二元统计管理体制”和“两层次统计调查体系” 是政府统计调查体系改革的三种可能模式,在对这三种模式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比较后,他们认为“两层次统计调查体系”改革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在对城镇住户调查方法改革的探索方面,国家统计局陈小龙认为,现行城镇住户调查中的日记账方法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改革。现行的住户调查是以日记账为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数据采集周期为每月一次,所有收入内容按家庭成员分别记录,所有消费支出内容按家庭为单位统一记账。由被调查户记录本户一个月中的全部收入和支出数据。住户调查方法的改革目标必须紧抓以下两点:一是解决开户难、居民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幅减轻调查户的工作量;二是数据的信息量不能减少太多,否则,不能满足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住户调查的需要。他建议住户调查方法的改革宜采用问卷调查和日记账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应成为今后住户调查的一种主要方法,而日记账将作为今后住户调查的一种补充方法。   厦门大学许永洪、福建省永春县农调队林华智分别就使用行政记录改善政府统计的方向和城乡收支一体化统计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三)基层统计建设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一般是指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组织实施国家、省级、县级制定的各项统计调查制度,依法管理同级政府部门和基层调查单位统计工作,实现自身运行管理的全部活动。从包括的范围讲,一般指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管理的全部活动、部门统计、企业统计等。统计基础工作是统计工作的源头,是统计信息数据采集、加工和管理的首要环节,统计基础工作的好坏决定着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与会代表结合统计工作实际,对加强基层统计建设提出了思考。   河北省统计局科研所宋辉分析了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河北省为例,给出了县、乡两级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思路和实施办法,并对加强基层统计工作问题进行了探讨。   湖南城市学院罗放华提出基层统计市场主导模式的概念,他认为基层统计市场主导模式的总体构架包括管理理论、系统结构、管理规范、维护保障四个主要部分。其中,系统结构由相互关联的基层统计组织系统、交易系统和管理系统构成,试图为我国基层统计的事业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江苏省统计局盐城调查局虞华、广西财经学院胡桂华、临汾市统计局苏彩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向书坚和柴士改分别从价格调查统计工作的质量控制、人口普查数据修订、 GDP 数据修订等不同角度对加强统计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受到高度关注   这次会议对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使得认识更加具体和深化。与会代表从数据质量的认识偏差、利益相关者、行政登记数据库等多个方面对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进行了研讨。   以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蒋萍所作的特邀学术报告最具代表性,她在题为《全方位、立体性数据质量概念的建立与实施》的报告中指出,数据质量不仅仅指“准确性”,还包括诚信、方法的健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适用性、可获得性及质量前提。国际上数据质量概念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数据质量概念是全方位的,其评价是多方面的;数据质量的评估是立体的;评估对象不是惟一的;“生产条件”是保障数据质量的首要条件。国际上通行的数据质量概念及国际统计标准是构建中国统计框架的惟一参照系,也是保障中国数据质量的强有力技术支持。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中央政府要解放思想,将统计作为一个技术部门,从政治上对统计机构松绑,保证中国统计能够按着统计自身发展规律正常发展;第二,全面对外开放,按国际标准构建统计工作框架与技术流程。   目前大量的研究中对部门专业性调查数据和跨部门行政登记数据的重视度不够。厦门大学魏瑾瑞、谢邦昌和朱建平从整合跨部门行政登记数据库的角度,提出了处理跨部门行政登记数据的集成分析方法和模块化组织理论框架。他们认为统计部门不仅是数据的生产者和储存者,特别是在应对公众多样化需求和快节奏变化的背景下可能更重要的是作为数据的组织者和分析者,是对统计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管者。一如企业根据交易成本与协调成本的比较将部分业务外包于市场其他参与者,模块化组织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将部分统计工作“外包”于部门行政登记,从而使统计部门更专注于数据组织、分析、规则制定与监督体系建设。事实上,单从这种更精细的专业化分工来看,它对数据质量的提升也是有所助益的。最后,大多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与提升的视角都着眼于“内”,对统计外部环境建设关注不多,比如大众对数据的真实性仍有顾虑,而事实上,内部的修正与外部环境之间是有一定互动关系的。   统计数据质量涉及到数据的生产者、使用者、提供者和监督者等利益相关者,不同主体关注的数据质量维度各有侧重。浙江工商大学程开明认为,作为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主体的统计机构,应突破自身作为数据生产者的局限,兼顾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要求;针对生产者、使用者、提供者和监督者视角,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和多样化的评估形式,全面评估统计数据质量,采取有效的数据质量管理策略。   兰州商学院杨盛菁和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马卫、哈尔滨市统计局刘丽俊、汕头调查队林永龙、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辛金国和严兴良、国家统计局佳木斯调查队田野等都从不同角度围绕统计数据质量内涵、数据质量影响因素、评估方法、改进途径、控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不断拓展    国民经济核算是本次讨论会的另一个热点,与会代表就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分析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   2008 SNA 最主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对金融核算的发展与完善。总的来看, 2008SNA 对金融核算的主要发展可归纳为概念、分类、产出估算方法、特定项目处理和其他等五个方面。北京师范大学陈梦根提出,中国从 1990 年代初开始采用 SNA 体系,国家统计局先后颁布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 1992 )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002 )》,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原则、分类、基本框架和核算内容进行规范, 2004 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国核算体系。但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服务业统计不健全、机构部门账户存在众多不足、金融核算领域还留有太多空白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新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基金公司发展迅猛,非上市公司分红、基金公司运营、新型金融衍生产品等一些新情况在金融核算中没有得到体现。中国应充分利用实施 2008SNA 的契机,积极采纳新的概念、分类、标准和核算方法,发展和完善中国的金融核算,逐步建立起一个科学高效、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金融核算制度。   2008 SNA 首次探讨性地提出了一种福利测度思路。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何强认为, SNA 对福利测度的保守态度是不可取的。它应该积极响应当前时代的需求,以更加兼容、开阔的视角重新审视福利测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Daniel Kahneman 认为,既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A )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为度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方法,那么国民福利核算体系在未来也有可能取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而成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何强对其国民福利核算体系在未来取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观点持保留意见,但对其建立系统的国民福利测度方法的倾向性态度是非常支持的。在具体的宏观发展步骤上,他认为要完善福利测度方法首先要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框架下的福利概念本身,在 GDP 核算的基础上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等影响福利的多个重要方面全方位地进行针对性改进。概念清楚地界定到哪里,方法就跟进到哪里,并进一步确定福利测度在流量、存量核算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结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的核算探索,促进核算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并最终推进系统的福利核算框架构建,为全球人类的和谐发展带来更多的福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许晓娟和中国人民大学高敏雪研究了全球化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挑战:一是跨国公司挑战 SNA 以国家为单位的基本框架;二是加工贸易和仲介贸易挑战 SNA 以行政管辖为前提的数据采集机制;三是一些指标会受全球化的影响;四是跨国公司的避税行为会带来 GDP 的系统偏差。   上海财经大学张鸣芳和李腾飞利用 2003 — 2010 年上海市季度 GDP 和年度 GDP 数据,用 Denton 比例法解决了季度值与年度值的衔接问题。实证研究证明: Denton 比例法不但使衔接数据满足了年度总值的约束,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季度值序列的环比变动特征,消除了一般比例修正法带来的台阶问题,显示了 Denton 比例法在解决衔接问题中的良好效果。   湖南大学许鹏、叶少波和欧阳胜银将现行的宏观经济统计国际准则分为统计分类国际准则、数据生产国际准则和数据公布国际准则三类,对三者中的主要准则,即 ISIC 和 CPC , SNA 、 BPM 、 GFS 和 MFS ,以及 GDDS 和 SDDS 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数据生产国际准则与数据公布国际准则的联系;总结了当代统计国际准则发展的特点,据此提出了中国宏观经济统计改革与发展的若干启示,即:以国际接轨为改革的主旋律、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应注重分工协作、在重视数据生产的同时更应重视数据公布。   OECD 各国 CPI 的基础概念和具体编制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东北财经大学徐强从测度目标与理论框架、范围、消费品和服务分类、支出权数来源与更新频率、抽样方法、质量变化调整方法、计算公式、自有住房、季节性产品、季节调整等多个方面对 OECD 国家 CPI 的编制方法进行了系统比较,并总结了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一是消费品和服务的分类应转向 COICOP 分类体系;二是抽样调查方法应更加科学化;三是加快权数更新的频率;四是加快引入 Hedonic 等各种质量调整方法;五是发布经季节调整的 CPI 数据。   东北财经大学黄雪成、上海金融学院吴开尧和杨廷干、河南大学杨凤娟、东北财经大学刘渊等分别就提高我国 CPI 数据质量的几点思考、基于网络化统计生产方式的我国能源核算、 2008 版 MFS 与 2000 版 MFS 的比较研究以及储蓄测度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经济发展的测度   天津财经大学肖红叶在题为《全球经济模型的研究框架—— FRB 与 IMF 研究评述》的特邀学术报告中从全球化、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关注全球经济模型的原因。他认为其原因有三:一是世界经济的基本态势;二是金融危机对全球冲击与世界经济秩序调整;三是全球经济研究是我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报告全面介绍了全球经济模型的提出和扩散情况,分析了全球经济模型发展的政策需求与技术驱动因素,总结了美联储全球模型 FRB/Glboal 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模型 IMF/GEM 各自的目标、基本特色、模型基本框架、模型的模拟实验机制等,认为全球经济模型研究提出了复杂现象测度命题,这将为我国经济统计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驱动力。复杂经济测度应成为经济统计研究的一个主战场,经济统计学界应投入力量开展全球经济模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统计理论、方法应用更加结合实际   (一)统计学与数学的互动关系   2011 年 3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新修订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1 年)》,统计学调整为一级学科。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志明在题为《统计和数学要相互欣赏》的特邀学术报告中提出,在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统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统计与数学这两门学科既不是蕴含关系,也不是相互独立的。数学为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的发展提供基础,而反过来,统计科学的需求也会促进数学的发展。统计与数学要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相互交融,共同促进学科的发展。马志明教授用两个实例说明了统计学的发展需要与数学交融。一是为完善我国人口统计调查制度、改进全国及分地区年度人口资料,应建立科学的人口统计模型,这些模型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特别是小域估计的抽样调查要用到一些前沿的数学知识。二是互联网页面排序问题,面对海量的用户上网统计数据,必须巧用深刻的数学理论,才能建立可操作的实用算法,计算出页面的重要性排序。   (二)统计理论、方法及应用   探索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学等几乎所有科学研究的重要目的。自 1888 年高尔顿提出相关性概念以来,统计学关于相关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关于因果关系的研究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北京大学耿直对因果推断的统计方法进行了探索。他在题为《因果推断的统计方法》的特邀学术报告中指出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重要概念。他说,相关关系只能用在没有外部干预情况下的预测,而因果关系意味着可预言性,可以进行干预情况下的预测。无因果关系可能会表现出虚假的相关关系,有因果关系也可能表现出无相关关系。在分析辛普森悖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替代指标悖论,并探讨了如何评价事物之间的因果作用,如何挖掘因果关系,如何进行干预预测的统计方法。   台湾辅仁大学谢邦昌在《云计算在统计研究之应用及前沿综述》的特邀学术报告中生动地描绘了云计算在统计研究中的美好前景。他提出,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运算方式,它通过互联网为个人或企业提供按需即取的服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存储量成倍地增长,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技术在“数据海洋、知识荒漠”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一经出现就得到各个领域的重视。随着统计实务应用及数据挖掘的逐渐成熟,以数据挖掘及统计分析为核心的商业智慧已经成为 IT 和其他行业中的必争之地。云计算可以实现使用端通过在线上传数据或购买数据,通过云数据仓库服务进行数据仓库建模和数据抽取,在线支付使用数据挖掘工具和商业智慧相关分析处理软件。数据挖掘和商业智慧的原理相似,均由数据提供信息、产生知识,再由知识累积智能。而云计算可以使这个过程在互联网上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云计算可以提供基于 SaaS 的知识与智能分析的服务( Information Intelligence as a Service ),简称 IIaaS ,它是 SaaS 的延伸。他同时指出,目前云计算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安全性的保障。   上海交通大学孙祝岭、施珺羽和施琪俊提出了一个评估统计估算方法优劣的评价标准——多优准则,用多种常用统计估算方法对我国若干个缺损或有疑问的价格指数进行了估算,提出的若干个缺损或有疑问的价格指数的估算结果,并应用多优准则对估算结果进行了选择和讨论,改善了数据质量,对相关的统计分析有一定参考价值。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刘强和刘黎明研究了响应变量随机删失情形下的线性 EV 模型的估计问题,提出了一种修正的最小二乘估计方法,证明了未知参数估计的渐近正态性,同时将经验似然方法运用到了上述问题,证明了所构造的经验似然比统计量渐近于卡方分布,所得结果可以用来构造未知参数的渐近置信域。   稳健主成分回归( RPCR )是稳健主成分分析和稳健回归分析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安徽财经大学卢二坡和张焕明运用稳健主成分回归和异常值诊断方法,对 2008 年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横截面数据可靠性做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稳健主成分回归能更好地克服异常值的影响,使估计结果更加可靠,并能有效地克服经典的主成分回归方法容易出现的多个异常点的掩盖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吴晓坤论述了保险、概率、统计统一于人们实践中对可能性事件的认识态度,人们对事件发生概率依据自身做出调整,或高于客观概率或低于客观概率,由此解释了保险的定价问题,同时也对效用函数进行了合理修改和解释。   兰州商学院黄恒君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刘黎明根据收入分布拟合研究现状,给出了基于 B- 样条和分布函数形式相结合的收入分布函数及拟合思路,并将该方法用于我国 1996 — 2009 年城镇居民收入分布序列拟合、洛伦兹曲线估计和基尼系数测算的实证分析。 天津财经大学杨贵军和王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杨延飞、徐映梅和王志勇、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贺建风、中国人民大学贺本岚等就抽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计量经济模型应用   经济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经济过程各环节之间、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除了存在经济行为理论上的相互联系之外,还存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机构分析、政策评价、经济预测和检验与发展经济理论。天津财经大学李腊生、翟淑萍和刘磊从投资者异质性的客观现实出发,通过对投资者二维视角的交叉分类与相关行为的探讨,提出了一种按交易特点与行为依据的新的分类方案,即将投资者分为套利交易者、价格预期交易者和量能变动交易者三类。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各类投资者的需求函数,通过对证券市场供求函数的讨论,利用均衡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投资者异质性的证券市场定价模型,并以我国证券市场 1999 — 2011 年的月度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价格主要由价格预期交易者的诱导性策略行为与量能变动交易者的羊群行为决定,套利交易者的套利行为对市场价格没有显著的影响,证券市场扩容也未对市场价格的形成产生系统性冲击。   北京师范大学吕光明等利用 1999 — 2009 年的中国季度数据,构建了由 GDP 、外汇储备累计额、消费者价格指数、货币政策(分别包括广义货币供应量、人民币贷款余额、一年期贷款利率和银行间 7 天同业加权平均利率)组成的四变量 SVAR 模型族,然后在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的基础上通过 Cholesky 分解施加约束,测算出不同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和价格波动的具体效应。   西北师范大学杨立勋和韩立国通过构建二元 SVAR 模型,将影响中国实际 GDP 波动和失业波动的随机冲击分解成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   东北财经大学陆倩倩利用 1997 — 2009 年的金融发展相关数据进行全局相关和局部相关的检验,发现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聚集现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程学锐以新古典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等统计方法来研究出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口数三个变量对 GDP 的冲击。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熊鹭、湖南商学院张芳和李梦觉、东北财经大学张怀宇等就境内外汇率市场互动关系实证研究、中国加工贸易技术扩散效应、基于 UN-CTS 的犯罪与腐败关系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社会经济统计分析更加广泛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路兴和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史亚东利用分块 RAS 法,计算得到了 1993 — 2009 年国内产品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在此基础上利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获得了 1993 — 2009 年中国 20 个部门出口隐含碳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分析发现,中国出口隐含碳及其占全国碳排放量的比重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且 2002 年后增速明显加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向书坚和郑瑞坤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中,构建了能够反映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以 1995 — 2006 年的时序数据为例,进行了实证测评。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依然体现在经济运行质量上,对资源的投入、消耗及其排放关注过少,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依然较大,严重制约了人民生活与生存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任重道远。   兰州商学院庞智强和王必达构建了一套以反映发展目标、模式、资源、资本、技术、制度以及市场机制创新为核心内容的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并通过典型地区经济转型进程的实证分析,揭示了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的突出制约因素和主要着力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海平构建了由 28 个指标组成的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我国 31 个省市区 2009 年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数据,运用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 RAGA )的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法( PPC )对 31 个省市区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厦门大学徐丽和福州大学林筱文构建了包括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海洋科技综合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等五个方面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层次的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   山西财经大学高艳云和林剑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 CHNS )选取了中国市场化进程中 1993 年和 2009 年两年的数据,分析了在此时间跨度内中国的工资性别差异情况。一个基本结论是在市场化进程中两性的工资差距在扩大,而分解结果又说明对女性的歧视很严重,一个重要的政策建议是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同时要特别重视女性的受教育状况,以提高其竞争力。   与会代表还围绕反映科学发展指标的测算研究、社会发展与民生统计测量、收入分配状况研究、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研究等诸多问题畅所欲言,充分展示了学术成果、学术思想和学术水平,并为本次科讨会营造了鲜明的学术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梁坤志和余振强通过制作精美的宣传短片对 2013 年 ISI 世界统计大会进行了推介。国际统计学会属非政府组织,是一个有逾 120 年悠久历史的著名专业团体。学会因迎合世界各地对专业统计信息的需求和带领推动统计方法的发展及应用而享负盛名,第五十九届世界统计大会将于 2013 年 8 月 24 日至 30 日在香港举行。大会将给予统计专业人员相互就不同统计范畴的新研究交换最新动态提供机会,为专业研究带来更广泛的应用。 (徐强:东北财经大学 杨仲山:东北财经大学 吕洁: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24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从军:努力开创新华社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whyhoo 2011-11-7 11:32
继承传统 砥砺奋进 努力开创新华社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 在新华社建社 8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 2011 年 11 月 7 日) 李从军 尊敬的长春同志、建敏、马凯、奎元同志, 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80 年前的今天,新华社的前身 —— 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成立。自诞生以来,新华社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肩负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忠实履行喉舌、耳目、智库和信息总汇职责,在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80 年来,我们始终把增强政治意识作为践行使命、履行职责的根本要求,坚持政治家办社方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大力宣传党的政治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广泛报道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事迹,及时把最新消息报告党中央,成为党指挥革命斗争的重要信息渠道;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热情讴歌社会主义新制度,充分报道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大成就,激发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澎湃激情;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勇立时代潮头,生动报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宣传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大好形势,充分展示中国人民蓬勃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唱响时代主旋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精神动力。 80 年来,我们始终把增强宗旨意识作为践行使命、履行职责的牢固根基,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群众、赞美群众、激励群众,充分展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强大祖国、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活力。一代代新华社记者坚持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采写了《县委书记的榜样 -- 焦裕禄》等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的名篇精品,推出了雷锋、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方永刚、王顺友、沈浩、郭明义等一大批受人敬仰的典型人物,忠实履行了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充分发挥了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80 年来,我们始终把增强敬业意识作为践行使命、履行职责的重要保证,视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为神圣职业,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督促自己,以一流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锻造自己,恪尽职守、忘我奉献,创造了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业绩。从为党的新闻事业英勇捐躯的红中社早期负责人周以栗,到被敌人残酷杀害也绝不说出党的秘密的叶邦瑾,从 “ 克什米尔公主 ” 号飞机失事中壮烈牺牲的沈建图,到在贝尔格莱德坚守报道一线付出生命的邵云环 ……150 多位先烈用生命诠释了新华人崇高的敬业精神。近年来,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日本地震及核泄漏事故等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一批批新华社记者克服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第一时间突进现场、坚守一线,向全世界发出大量报道,以英勇的壮举书写了光辉的篇章,以无畏的精神赢得了人民的敬重,他们是新时期践行敬业意识的楷模,是新华社的光荣和骄傲。 80 年来,我们始终把增强创新意识作为践行使命、履行职责的不竭动力,主动顺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传媒业发展新趋势,大力弘扬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创新观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新华社事业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从文字报道为主,到构建文字、图片、音视频 " 三位一体 " 全方位报道格局;从传统通讯社业务为主,到打造融通讯社业务、报刊业务、电视业务、网络业务、金融信息业务、新媒体业务和多媒体数据库业务为一体的现代全媒体业态;从立足国内为主,到建设多元化对外交流合作系统,不断拓展海外阵地,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以创新的思维和实践推动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80 年来,我们始终把增强发展意识作为践行使命、履行职责的根本途径,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步伐,拓展发展空间,筚路蓝缕、奋力开拓、永不止步。从瑞金时期仅有两三个人、一部半电台的 “ 茅屋 - 马背通讯社 ” ,到拥有 1 万多人、 162 个驻外机构、采集网络遍布全球、涵盖各类媒体形态的多语种、多媒体、多终端全媒体机构,新华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业务内容不断丰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传播能力不断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正以崭新的面貌和自信的步伐迈向世界一流媒体舞台中央。 在 80 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新华人在履行职责、推动事业发展中凝聚、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的政治意识、宗旨意识、敬业意识、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是新华社优良传统作风的集中体现,其本质归根结底就是以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新华精神。经过 80 年的实践和发展,新华精神业已成为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成为镌刻在新华人心扉间、融化在新华人血液中最闪光的特质,感召和鼓舞着新华人砥砺奋进、勇往直前。党的十七大以来,新华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新华精神,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加快推动 " 三个拓展 " ,创新工作思路、运营体制和文化业态,着力提高质量、提高素质、提高效益,事业实现新突破新发展,基本建成全媒体架构,形成进一步拓展全媒体业态的战略性、基础性、支柱性产业格局,初步探索出一条事业体制为主导、与市场经济成功对接、多元运营体制并存的事业发展新路子,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传媒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同志们、朋友们! 回顾新华社 80 年的历程,我们深切感受到,新华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过 100 余篇新闻稿件,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也都为新华社撰写、审改过大量稿件,瞿秋白、博古、杨尚昆、廖承志、胡乔木等同志曾先后担任过新华社的主要领导职务。 1955 年,毛泽东同志要求新华社 “ 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 ” 。 1957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 ,“ 新华社要向着世界大的通讯社的方向努力 ” ;粉碎 “ 四人帮 ” 重新工作后,他又视察新华社并作了 “ 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 ” 的题词。 1991 年,江泽民同志为新华社作了 “ 努力学习,深入实际,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 的题词。 2008 年 9 月 13 日,胡锦涛总书记对《新华社 2008-2015 年工作设想》作出重要批示: “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职责。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创新体制机制、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建立高素质队伍、提高采编效率和质量上下功夫,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 ” 今天,长春同志出席纪念大会,并代表中央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当前,新华社正处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拥有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强大动力,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加快事业科学发展,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我们要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 “ 三贴近 ” 原则,坚持政治家办社方针,践行群众观点,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精神动力和有力舆论支持。 我们要继承发扬新华社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 , 追求卓越、搏击一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履行职责,以勇于变革、不断超越的精神创新工作思路、运营体制和文化业态,以昂扬的斗志、火热的激情、扎实的作风推动事业科学发展,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书写崭新篇章。 我们要积极顺应世界传媒业发展趋势,加快构建更加健全的现代传播体系,着力打造更加成熟的全媒体业态,全力培育更加强大的支柱性产业,不断增强新华社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力量发挥应有作用。 我们要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实施 “ 阵地前移 ” 战略,深化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新华社在国际传媒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形成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传播能力,努力推动构建更加公平、更多共赢、更大包容、更强责任的国际舆论传播新秩序。 我们要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良好制度环境,深入开展 “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 活动,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加强职业化建设,着力造就一批传媒领域各个专业的杰出人才、领军人物,努力锻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优秀新闻工作者队伍。 同志们、朋友们!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 80 年只是短暂一瞬;在砥砺奋进征程中, 80 年已然铸就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华社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继承和发扬新华社 80 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全媒体机构,努力开创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为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原文见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1-11/07/c_111150348.htm
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科学发展纪实
毛宁波 2011-11-7 07:38
[转载]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科学发展纪实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东方物探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寻宝”,把“死亡之海”变成“希望之海”。 云贵川勘探区域山高林密,是国内勘探难度较大的地区之一。图为物探队员靠人拉肩扛把设备运到山上。 形成技术服务单位与油田一体化的新型合作模式。图为库尔勒研究分院技术人员处理现场资料。   东方物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矢志找油,当好主力军;持续创新,再做新贡献”的定位要求,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国内外油气资源战略,充分发挥找油找气服务保障作用,有力地推进了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东方物探陆上市场份额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销售收入位列全球物探行业前三位,找油找气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国有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规模有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进入2011年,东方物探业务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作为东方物探的规模生产基地,利比亚和也门等国家的政治危机使东方物探10多支施工地震队撤离。在这一背景下,2011年上半年,东方物探再创佳绩:与去年同期相比,主营业务累计落实价值工作量增长5.3%,非主营业务累计完成价值工作量增长48.7%,总计完成价值工作量增长5.6%。一组组数据,验证了东方物探的快速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则是东方物探快速发展的支点。    依靠科技创新 争做勘探先锋    “十一五”期间,东方物探共完成6个国家级和65个集团公司级重点项目,申请专利234项,其中发明专利占66%。   提升技术支持保障能力是服务集团公司国内外找油找气战略的重要支撑。东方物探按照蒋洁敏总经理提出的“希望东方物探成为技术领跑者”的要求,以强化科研管理、创新研发模式为抓手,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在科研管理上,东方物探健全“三个层次、两级管理”科研创新体系;完善了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劲动力。   在研发模式上,这个公司搭建了高水平开放合作的创新平台,与国内外12所知名院校、24家科研院所和8家国际公司建立技术合作关系,积极分享全球研发资源。与壳牌公司开展的低频信号激发试验成果,在2010年国际地球物理年会上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在科技创新上,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加快物探技术集成创新,全力打造核心软件和装备两大勘探“利器”。物探技术通过集成创新推出了PAI技术系列。其中,复杂山地等4项勘探技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全球发布后引起业界高度关注。软件形成以GeoEast、KLSeis等为代表,涵盖物探主要领域的技术系列。GeoEast整体功能实现质的飞跃,主要性能与国际主流软件相当,叠前去噪等多项功能超过了国外同类软件,打破了国际大物探公司的垄断。装备形成了以大型地震仪器、可控震源等为代表的技术系列。ES109新型地震仪器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集团公司评为2009年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并上报国务院作为国家重大专项标志性成果。   科技进步有力地推进了技术服务保障能力的提升。在国内,“十一五”期间,东方物探配合油田公司发现11个亿吨级以上规模石油储量区、12个千亿立方米以上的大气田,累计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当量超过50亿吨。在海外,配合集团公司CNODC发现5个千万吨级规模储量区,成功运作土库曼阿姆河右岸天然气勘探项目,为西气东输二线和中亚天然气合作奠定了基础。 东方物探地震队结构图    优化业务结构 构建一体化优势   东方物探在做优做强陆上勘探的同时,切实加快深海勘探、装备制造、处理解释等成长性业务发展,积极构建一体化发展新优势。   根据集团公司战略部署要求,东方物探坚持专业化物探服务公司定位不动摇,按照“立足陆上、发展海上,立足国内、发展国际”的总体思路,在做优做强陆上勘探的同时,切实加快深海勘探、装备制造、处理解释等成长性业务发展,积极构建一体化发展新优势。   深海业务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按照集团公司开发“蓝色国土”的要求,2005年,东方物探决策进入深海业务后,统筹规划,坚持船舶建造、队伍培训、技术创新、市场开发“四同步”,仅用两年时间就建成了公司第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深海作业队伍。目前,东方物探拥有深海作业队伍5支,总缆数达23缆,位居全球第六位。在圆满完成集团公司深海项目的同时,先后为20多家国外油公司30多个深海项目服务,实现收入近4亿美元。   处理解释、过渡带、装备制造等业务海外发展成效突出。“十一五”期间,处理解释运算能力达到每秒350万亿次,是亚洲最大的物探资料处理中心;装备制造业务通过重组并购有效提升了研发能力,形成了核心装备产品系列;信息、综合物化探和VSP等业务相继成功进入海外市场。   大力发展IT技术服务。东方物探已在油气水井、油气调控中心建设和数字化管道建设等方面形成竞争优势,拥有1700多人的IT服务团队,成为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服务商。   5年来,东方物探收入增长81.8%,利润增长28.2%,勘探业务实现了从单一陆上勘探向物探全领域服务的转变,成为全球拥有物探全领域勘探实力的三大公司之一。   拓展海外业务 走进高端市场   目前,东方物探形成了中东、中亚、北非、西非四大规模市场,成功进入欧佩克成员国和国家石油公司等高端市场。   按照集团公司总体部署,紧跟国家“走出去”战略,东方物探把寻找更多海外油气资源作为第一要务,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市场和声誉,先后通过了壳牌、道达尔、Saudi—Aramco、雪佛龙等64家大油公司的HSE资格审计,全球前20个油公司中有13个成为东方物探的主要客户。东方物探海外市场布局更加优化,形成了中东、中亚、北非、西非四大规模市场,成功进入欧佩克成员国和国家石油公司等高端市场,全球物探市场份额达到18%,高端市场占46%,国际化指数达到60%以上。   在公司经营收入中,海外收入2006年开始一直超过国内,2010年海外收入超过12亿美元。坚持资本运作国际化探索,把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收购美国ION上市公司16.66%的股份;成功并购ION公司陆上装备制造业务,合资成立英诺瓦物探装备公司,并持有合资公司51%的股份。2010年3月完成交易,东方物探获得了高水平物探装备研发团队和248项专利、64项软件、11个注册商标。此次并购,是中国石油第一个工程技术国际并购项目,被国家发改委认为是国企并购美国技术公司的首个成功案例,开创了中国能源领域技术并购先河。   在拓展海外征程中,东方物探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业务领域从陆上勘探拓展到海陆齐头并进,服务方式从地震采集发展为采集、处理、解释、非地震一体化服务,市场开发从服务小油公司到服务国际大油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作业国家从最初的1个扩展为61个,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被集团公司誉为“中国石油海外发展的一面旗帜”。“BGP”已经成为业内知名品牌和优秀国际物探承包商。   东方物探技术人员情况   推行精细管理 发挥整体优势   在体制机制上,东方物探建立了集中管理与授权经营相结合、业务板块与专业化相结合的事业部管理体制;建立了核心装备、物资供应、科技支持和人力资源专业化服务体系;授权国际事业部按照“六统一”原则对一体化单位国际业务实行集中管理,形成以内部模拟市场为纽带的“专业化服务、一体化运作”模式,发挥了公司整体优势,实现了“国内支持国际、国际带动国内”的良性发展格局。   在经营管理上,建立了市场开发、技术创新、人力资源、财务经营和物资装备等“八大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了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行对标管理,在搞好内部单位对标的同时,与行业第一的法国地球物理公司建立定期对标机制,推进了国际化中“短板”问题的解决。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把培训作为提升人力资本价值、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在构建全球化培训体系的同时,着力突出国际化管理、技术和操作人才培养,先后选拔410多名管理和技术骨干到国内外进行高层次培训,19名专家到国外访学,聘请英国知名咨询公司用3年时间对公司所有管理者分批进行HSE管理培训,为集团公司各单位输送国际化管理人才110多人。   在风险管控上,积极推进内控体系建设,高度重视战略管理,坚持每年召开战略研讨会,及时根据形势发展调整战略举措,使公司在面临风险时能够超前筹划,科学应对,不仅抓住了行业高潮实现快速发展,而且抓住低潮超越竞争对手。建立了完善的HSE管理体系,先后通过壳牌等64家国际油公司HSE审计,积极与杜邦公司合作,推行先进管理理念,以良好的HSE业绩提升品牌形象;认真落实“不评估不进入,不安全不生产”原则,建立完善安保风险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先后3次启动SOS挽救员工生命,成功完成尼日尔、利比亚和也门等项目中方人员紧急撤离。   突出HSE管理。按照集团公司要求,与杜邦公司合作推进HSE管理体系试点工作,2010年百万工时可记录事件率0.608,安全环保业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集团公司安全和环保“双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为确保员工生命安全,先后三次启动SOS,从巴基斯坦、乍得和中国新疆把患病和受伤的员工接到北京进行救治,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绝不以牺牲员工的生命安全换取企业利益”的承诺 持续不断的“文化下基层活动”,是东方物探提升员工生活质量的一项举措。图为文化下基层慰问演出。 东方物探·足迹 长庆 图为长庆物探处280队在黄土塬勘探施工。   东方物探始终牢记找油找气历史使命,把服从服务于集团公司油气资源战略作为第一要务,在一切可以寻找油气的地方,都留下了石油物探人的足迹。   30多年来,东方物探人勘探足迹遍布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和鄂尔多斯等地,为油田增储上产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为实现长庆油田油气当量突破3000万吨,物探队员应用高精度、全数字地震等技术,配合长庆油田发现了苏里格气田等一批重点油气田。 苏丹 图为东方物探承担的苏丹地震勘探项目测线穿越水域,物探队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涉水作业。   1997年,东方物探走进苏丹。目前,东方物探在苏丹的队伍由3支壮大到8支,勘探领域从苏丹辐射到周边国家,从陆上走到海上,从地震延伸到非地震。   2008年,甲方利用东方物探提供的沼泽地区精确的勘探资料,在此工区成功打出第一口高油气含量的探井。   长期以来,在苏丹雨季进行勘探作业被公认为禁区。从营地到工地要换乘四种交通工具,像一场接力赛。 沙特 图为“东方先锋”号在波斯湾海上作业。   2005年,经过8年努力,东方物探终于叩开了沙特勘探市场的大门,并在沙特连年中标,始终保持市场份额第一,成功实现了由国际物探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的转变。进入中东市场不仅是全球所有物探公司的梦想,而且是公司实力与品牌的体现。   目前,全球前20位的油公司中,壳牌、道达尔等13个公司成为东方物探的客户。东方物探海外收入的85%来自欧佩克成员国和国家石油公司。 巴基斯坦 图为东方物探员工在巴基斯坦公园施工。   东方物探在巴基斯坦至今已经有10多年的勘探历史。在施工中,为适应不同地表条件和满足不同甲方的要求,东方物探在实践中总结了一套富有当地特色的完整的地震采集技术。   东方物探狠抓HSE管理。在巴基斯坦国家公园施工时,东方物探停用了所有机动车辆,雇用270头骆驼进入现场施工作业。为防止骆驼啃咬公园植被,他们还给骆驼戴上“口罩”。   东方物探被当地媒体誉为“环保先锋”。(文字图片由东方物探记者站提供 图表制作:丁月婵 赵丹笛) 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1/07/11/001340724.shtml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3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再专注写博客的原因
热度 3 guozhenru 2011-11-6 08:41
很长时间不写博客了,因为有许多博主总喜欢谈自己不熟悉的话题,专业、科学、预见性的博客很少,大部分看客随自己的利益和喜好在起哄。这样的博客网不仅起不到促进科学发展的作用,而且会起反作用! 同时,发现自己也有同样的毛病,所以也就时常随意浏览一下标题,免得自己忽悠自己,也少让别人忽悠自己。生活中已经充满了数不清的诱惑,如果再在科学网上追求“扩大自己的影响”、“小红花”、访问次数,岂不是更加舍本求末!
3170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发展的核心力量在于哲学的创新
热度 4 daodezhenjing 2011-10-27 10:30
  近现代科学的所有成就几乎都是建立在分而析之的基础之上,在它看来,只要找出了组成这个世界的最小基本砖块,这个世界的秘密就找到了。可事实却是很残酷的,无论你花再多的钱,建再大的加速器,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死寂不变的最小砖块,世界的特点就是变,当年毛主席都说世界是无限可分的,就是基于对变的哲学辩证,如果真的存在这些基本砖块,那就是变就成了一句空话了。即使不存在这些基本砖块,那么世界的秘密是什么?我们如何去发现?   认识这个世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哲学的思辨,一种是科学的观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这是因为这个世界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可观察的,一部分是不可观察的,而且不可观察的占据这个宇宙的绝大部分,主导着这个世界的发展。科学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可观察的世界,却无法帮助我们了解不可观察的世界,这就需要哲学的帮助,哲学可以为科学提出原理,科学可以为验证这种原理提供依据,进而提出新的原理,科学就是这样一步步发展而来的。离开了哲学,科学发展的前景就会黑暗一片。   或许有人会问,哲学能够告诉我们些什么?让我们看来历代的哲学家是怎样理解世界的秘密的。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是统一的,不仅在组成物质上,而且在运动原理上也是统一的,因此,自然的秘密不是什么可观察的东西,而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原理,它就存在于自然的每一个事物当中,当然也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反思自己,就能够找出这个原理,进而理解支配万物的规律。哲学就是一门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的学问。   科学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发展起来的,而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就是打倒上帝,解放思想。可如果我们能够反思一下上帝的真正本义,就能够知道这个上帝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什么人格化的神,而是物质的上帝,支配物质运动的规律,自然科学的心飞速发展正是基于“自然规律神圣不可侵犯”这个原则的建立,如果根本没有什么必然性的规律,科学家们的动力何在?就是相信了这个规律的存在,科学家们才孜孜不倦地探索这深藏自然背后的原理,如牛顿和爱因斯坦,都一直相信这个上帝的存在,这才做出了巨大的科学发现。   可能不少人觉得古人很无知,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就拿上帝这个概念的创造来说,先哲们并不是不知道这个上帝的本义,而是如果用这个本义给公众讲没有人愿意接受,不相信规律的人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受到规律的惩罚。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这才创造了上帝的概念,目的就是让人们能够接受这种正确的观念,进而指导人类的生存。中国的先哲不也是这样吗?除了老子弄了一篇玄之又玄的关于“道”的文章来说明这个规则,更多的人都是用隐喻的方式来说明的,如农夫和蛇,如果真的要给老百姓讲什么蛇的本性,恐怕是没有几个人愿意听。   今天的自然科学发展看起来富丽堂皇,没有多少发展的能力了,其实不然,我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还远远没有到头。最显然的一点就是对人的认识,要知道,科学的存在就是因为自然秩序的存在,科学的目的就是要挖掘隐藏在表象背后的自然规则,进而指导人的生存。科学最终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认识我们自己,关于人的科学才是科学中的科学,可我们对它认识多少,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更不知道如何来活,如此的科学怎么能说已经到头?可科学发展的下一步究竟该如何?这就要我们的思想家们先提出原理,指明方向,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够进一步发展。如果盲目相信眼前的成就,固步自封,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永远只是一个谜,甚至远远落后于古人对人的认识。比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古人早就知道整体的自然决定局部的人,疾病就是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产物,可我们现代人呢?由于观察不到人与自然普遍联系的物质基础,就不相信这种联系的存在,结果连疾病的正确原因都找不到了,这样怎么可能治好疾病,医学对众多身心疾病和不治之症的无能不是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吗?   科学要发展,就不能离了哲学,它可以为我们认识不可观察的世界立下头功,如果没有它,科学如何来认识它们,难道还要靠观测仪器的进一步精密吗?要知道,组成仪器的原子也是一个有秩序的物质结构,而且这个结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否则早就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走向无序化了,它之所以能够让巨大的原子能稳定存在,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和外在世界变化不断相互作用的物质系统,况且它的物质组成和被观测的世界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如果我们迷信于它,就会闹出一患的笑话,因为它也会欺骗我们,它只给我们看那些有秩序的物质,而对那些无秩序的物质视为不见,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就是一些粒子的机械构成。这样的笑话还少吗?我们该考虑一下科学的一步发展了。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23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tangminqian 2011-10-21 13:34
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7_zcwj/201110/125717.html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 12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服务经济转型,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1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按照“到 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二、加强政府统筹,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协作机制    3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学校布局和发展规模,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布局,分类指导,支持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做优做强。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促进地方政府充分发挥政策调控与资源配置作用,引导学校科学定位,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大力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4 .发挥地方及行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工作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改革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完善学校自主设置、地方统筹、行业指导、国家备案、信息公开的专业管理机制。各地要建立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动态机制,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引导高等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国家将根据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参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分批确定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高等职业学校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申请在基本修业年限范围外,适当延长或缩短相关专业的修业年限。国家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平台,对全国专业分布情况进行年度统计并向社会公布。    三、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    5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优化区域政策环境,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通过地方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制度化。    6 .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职业学校积极与军队合作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    7 .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进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举办方、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公办高等职业学校在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同时,鼓励建立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增强办学活力。    四、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8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9 .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要按照生源特点,系统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养过程。要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10 .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升教学效果。要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措施,确保实习实训安全。    11 .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搭建校企互动信息化教学平台,探索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学校课堂和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现场远程开展专业教学的改革。    12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各地和各高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    五、改革评聘办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3 .各地要创新高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标准,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继续将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纳入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聘系列。积极推进新进专业教师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事管理改革试点。    14 .各地要加大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在优秀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完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要在学校建立名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完善老中青三结合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要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健全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和政策。    15 .高等职业学校要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要率先开展改革试点,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申报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成果,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六、改革招考制度,探索多样化选拔机制    16 .推广高等职业学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完善“知识+技能”的考核办法。稳步开展根据高中阶段教育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职业准备类课程学习情况和职业倾向测试结果综合评价录取新生的招生改革试点。积极开展具有高中阶段教育学历的复转军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单独招生试点。支持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逐步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的试点。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拓宽高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学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扩大奖学金、助学金资助受众面,鼓励优秀学生报考高等职业学校。    七、增强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    17 .高等职业学校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面向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18 .各地要鼓励和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和规则的研究与制定,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高等职业学校要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服务大型跨国集团和企业的境外合作,开展技术培训,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和高技能劳务输出需要;要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境外办学,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    19 .高等职业学校要努力成为当地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中心,搭建多样化学习平台,开放教育资源,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社区教育,服务老年学习,在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八、完善保障机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0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与相关部门合作,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高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逐步实行依据生均经费基本标准核定高等职业学校经费的制度;建立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要将高等职业学校财政预算纳入高等学校系列,逐步推广将国家示范高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按本地区同类普通本科院校标准执行的做法。高等职业学校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落实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的资助和免学费政策。    21 .各地要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加大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育科研、领导能力等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继续做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精品开放课程项目等表彰奖励、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涉及高等职业教育部分的工作。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实习实训保障制度,开展顶岗实习工伤和意外伤害保险、兼职教师课时费等政府补贴试点,确保学生实习权益和实践教学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个人分类: 技术与职业教育|1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毛”又回到党的全会公报中了
热度 4 liuliangyun 2011-10-20 13:01
刚无意看了人民日报,有点吃惊。党的 16大7中以前的各公报中都有提到“马、毛”,从这以后至17大5中的都没有了,刚闭幕的17大6中“马、毛”又回来了。 祈祷我们的国家能够如17大5中“ 全面推进改革” 中强调的, “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 17大5中 http://news.qq.com/a/20101018/001667.htm 中共17届5中全会公报公布 要求全面推进改革, 全会强调,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17大6中“马、毛”又回来了 http://news.qq.com/a/20111018/001473.htm 全会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230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体制下最有效率的科研方式
热度 5 Zhanglincn 2011-10-20 03:40
在谈到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现实问题时很多人都会把矛头最终指向我们的社会制度或科研体制,然而事情并不是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因为任何一种制度只要能充分利用其优势,都能成就自己框架下的奇迹。 中国社会制度中最大的资源是公有制的集体资源,国家可以集中利用这些资源去做到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做到的事情,这就是公有制社会最为优越的地方。 对于科学发展中重大技术的突破,中国完全可以采用“国家组织”的方式进行,即由国家出面,抽调全国某方面的技术专家,以某人为课题组负责人组建全国性的课题组,并立项进行某一方面的科学技术攻关研究。这种方式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其效率也是很高的,因为这种技术性课题组不仅可以组合全国最顶级的人才和团队,并集中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去攻破某一项技术难题,而且其研究项目的进行由于会得到社会的普遍支持、关注和监督而发挥科研人员的最大的潜能。这种集中方式的科研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因为靠全国各地的某位专家在某一个环境中自由成长,自我申请项目,单独进行研究,然后去获得某一方面的突破(除进行有效研究活动外这些人还得花更多的时间在其他事情上),其需要的时间周期是非常长的,而且对个人力量而言也是极为困难的事情。如果此时国家牵头组织课题组提供经费和场所进行某方面的研究,那么这些专家就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自己的所有精力而发挥出个人的专业优势,同样在课题组内大家通过相互启发和合作,其研究的进展会非常快速。 然而这种方式在美国就很难实现。首先美国的人才是隶属于各个私有公司的,即便是公立的大学里的科研人员也是“私有化色彩”非常重的,国家想非常容易地调集各个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在某个地方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其调集程序的复杂和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而在中国人员所在的机构几乎都是国家的,也就是人才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机构都是在为国家而工作,所以国家可以非常有效地进行调控和抽调。其次是资金问题,美国即便是课题组建立起来了,其经费的出处也是很大的问题,美国国家没有多少钱(其政府运行经费都是靠私有公司或 靠 社会借贷而来),所以项目组的研究经费就得公司或大学大家分摊,这时候的科研利益就使得事情显得非常复杂。而在我们国家政府的科研经费非常充足,与其浪费在大家分散独立探索的项目上,不如集中专家成立课题组完成国家重大技术项目,这样的效率会远远大于外包式的大家申请。课题组的科研成果直接由国家用来在国家的企业中应用和产业化,如此的优势是美国完全没有的。 所以我们不能在科学技术的落后中丧失中国人的自信,事事都必须效仿美国的做法,就连自己的制度也要一并地否定而模仿美国,我们要做的不是沿着美国的那条线路发展,而是要沿着我们自己的线路,或者说以中国式的发展模式去成就我们的科学研究,这才是我们应该走的道路。我们可以发现世界的文明模式都是丰富多彩而各不相同的,但它们都能拥有自己的辉煌时代,所以科学的发展同样不会那样单一,不会只有美国一种模式!
个人分类: 科学教育|4063 次阅读|5 个评论
卧虎藏龙
热度 1 liuyangbnu 2011-10-19 23:44
今天在瑞士鸟类学研究所讲座。之后一个退休老爷子很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你们这一代很幸福,科学发展真快,统计用R和遗传用基因组。我们那个时候都没有。我说您在哪学习的?他说牛津,他的老师叫David Lack,同门还有Andy Gosler, ChristopherPerrin. 这么说Ben Sheldon是您晚辈了。好吧,我握了你的手,就当时空穿梭握了David Lack了 ,厄.。。。
个人分类: 饭后扯淡|492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现代科学的起点在哪?
热度 1 daodezhenjing 2011-10-11 11:03
  我说的中国现代科学,就是指中国主导的新科学。现有的中国科学都是泊来的,本质上并不是中国的,你可以说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我总觉得拿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总有点抬不起头,要想中国的现代科学真正地抬起头来,就需要自己来创造,只有中国创造的才能够真正属于中国。   中国的古代科学辉煌而灿烂,在十七世纪以前还一直远远领先于西方。这不仅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而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关于人的科学体系。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闭关锁国,制度缺失,中国的科学人才一直毫无用武之地,致使中国科学几百年来一直没有进展。新中国成立,应该说,中国科学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可旧的传统仍在,科学的环境仍然不容乐观,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一个全新的发展良机出现了,至今,我们已经系统地完成了对西方现代科学的消化吸收,使它成为中国科学发展最好的奠基石,如果我们能够把中国人自己的思想融入科学,就能够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科学体系。   回顾以往,每一次东西方文化的结合都会给科学带来革命性的进展。为什么近现代科学能够在西方产生,其根本原因有两点,一个就是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消化与吸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第二个就是对中国先进科学思想的吸收,以前人们一直信仰无知的上帝,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人们打倒了上帝,却吸收了中国“道”的思想树立了一个物质的上帝,即自然规律决定一切,如果没有这个思想,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而今天,东西方文化的又一次大融合即将到来,这就是扬弃还原论,用东方文化中系统的观点来认识世界。虽然西方人也创造了关于系统的众多学说,如一般系统论,混沌沦,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等,但近几十年来的停滞不前已经说明了它还缺乏一个灵魂性的东西,而这个灵魂性的东西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果我们国人能够将两者结合,一个全新的科学体系将会建立,那时,我们将认识到一个现代科学还远没有认识到的未知世界。这个世界是不可观察的,象暗物质、暗能量占据了宇宙的绝大部分一样,认识它靠现有的科学手段是不行的,只有系统论才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这个未知的世界。   科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科学,就是因为自然的秩序性存在,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索秩序存在的规律,用来指导人类的生存。可我们对自然秩序了解多少,现代科学只告诉我们热力学第二定律规定的单调走向无序,却无法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秩序产生的内在根源。特别是在对人的研究上,科学研究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人类自己,而关于人的科学应该是科学中的科学,可我们对人的科学了解多少,至今我们还有众多不治之症在等着科学来解决,科学的不完善是显而易见的。   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个迷信现代科学的时代,很多人都觉得它已经接近顶峰,现代科学的未来就是修修补补的事,根本不需要大的变革,对新科学的产生总是报以敌视的眼光,甚至扣帽子,扔砖头,使新科学的发展受到重重的阻碍。特别是在中国,中国先人对人的研究一直就是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的,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而现代科学才刚刚入门,不少人就要抡砖头把它打死,疏不知,不懂得对先人成果的扬弃,就无法取得真正的进步,现代科学对人认识的无知不正说明这一点吗?或许不少人会辩解,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组织学,神经学等的研究不正说明现代科学对人认识的高明吗?可我要说,这些研究就象是瞎子摸象,你能说你摸到那一部分就是象的全部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能真正认识人吗?   李约瑟对东西方科学认识很深,他说的话很值得人们借鉴,他说:现代科学不能作为古代科学的审判台,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远远还没有结束。是的,现代科学只帮助我们认识到了这个世界可观察的部分,可这个世界不可观察的部分占据了宇宙的大部,如果我们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它,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不全面的。可要认识它,不是靠现有的科学手段能够达到的,唯有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才是真正可能的。中国在系统论的研究方面远远领先于西方,如果现在的中国人能够用中国独有的思想来武装西方的系统论,将会带来一场真正的科学革命。那时,中国科学才会真正地扬眉吐气,我一直盼望着那一天!只是希望国人不要对他们扣帽子,拍砖头,给他们一个能够让中国人自豪的机会吧!
188 次阅读|1 个评论
浅议科学发展中假说的重要性
热度 1 qsqhopeiggcas 2011-10-10 15:32
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所谓科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认为是一个不断提出新假说和验证、修正或推翻假说,直至形成新理论的过程。 下面先看看爱因斯坦提出的 广义相对论得到验证 、 并被大家最终肯定的漫长过程。 光线在通过强引力场附近时会发生弯曲,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预言之一。 后来 1922 年、 1929 年、 1936 年、 1947 年和 1952 年发生日食时,各国天文学家都组织了检验光线弯曲的观测,公布的结果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有的符合较好,有的则严重不符合。但不管怎样,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天文学家开始确信太阳对星光确有偏折,并认为爱因斯坦预言的偏折量比牛顿力学所预言的更接近于观测。但是广义相对论的预言与观测结果仍有偏差,爱因斯坦的理论可能需要修正。 1973 年 6 月 30 日的日全食是二十世纪全食时间第二长的日全食,并且发生日全食时太阳位于恒星最密集的银河星空背景下,十分有利于对光线偏折进行检验。美国人的观测结果再次证实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比牛顿力学的预言更符合观测,但是难以排除此前已经提出的布兰斯-迪克理论。 光学观测的精度似乎到了极限,人们想到通过观测太阳对无线电波的偏折来检验广义相对论的预言。从 1970 年左右开始进行了这样的观测, 1974 年到 1975 年间,福马伦特( A. B. Fomalont )和什拉 梅克 ( R. A. Sramek )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技术,观测了太阳对三个射电源的偏折,最后( 1976 年)得到太阳边缘处射电源的微波被偏折 1.761″±0.016″ 。终于天文学家以误差小于 1 %的精度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到 1991 年利用多家天文台协同观测的技术,以万分之一的精度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对光线弯曲的预言。只不过这时观测的不再是看得见的光线而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 光线弯曲长期观测的结果最终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不是假说,而是科学的理论,最终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认可,并对物理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反观我国诸多的科研工作者,习惯于认可洋人的理论方法,不敢质疑其正确性,愿意跟在后面做些跟踪、模仿、修正式的科研工作,这样虽有利于发表论文、职称评定、项目申请等,但从根本上无助于科研的突破。 假说也不要随便杜撰,应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提出假说后,要通过观测、试验、预测检验的证实,假说如得不到证实,仍然只能是假说。现在有些人想象力丰富,敢于提出假说,如在地震成因机制上,有些学者提出了核变成因、板块追尾成因、天然气爆裂成因等,但由于得不到验证,难以被人接受。 提出有价值的假说后,要进行验证,有的假说甚至要进行长期的验证,所以科研的重大突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这需要科研人员要耐得住寂寞,有长期做冷板凳的毅力。 希望大家敢于质疑别人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多提出有价值的假说,并在长期验证后升华为新理论,这是实现重大科研突破的成功之路。 参考 阎辉:科研有无“格式”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3540.shtm 光线弯曲 http://baike.baidu.com/view/1338717.htm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372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转载。呵呵,觉得自娱自乐一下。
ericdantian 2011-10-5 14:31
关于学校寝室限电500W的常见问题解答 1、请问学校突然在各寝室施行限电500W的举动意义何在? 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宗旨以及宁可渴死、冻死也不能烧死的科学态 度,为保护寝室安全,学校决定秘密施行寝室用电改造,确保各寝室无论离开水房有多远 ,无论开水有多贵都不能使用电热器,无论头发有多长、洗后多难干都不能使用吹风机。 2、请问限电500W这一举措经过了怎样的决策过程,500W这个限额是如何而来,有什么根据 吗?是一创举还是已有先例? 关于决策过程,这个说的太严重了,不需要什么过程啊,也不需要什么根据。啊!至于是 否具有先例,显然已经有其他兄弟院校采用这一做法,所以完全可以直接照搬过来嘛。 3、限电改造为何没有预先告知学生,更没有征求学生意见,是否有失民主? 告知学生,这个有必要吗?学校想办什么事还要去征求你等学生的意见?闻所未闻嘛!民 主是什么东东,好好学习,这些东西想想即可!再说是学分重要还是民主重要? 4、限电500W是否进行合理性论证?据我所知,地大很多寝室离开水房特别遥远,根本不可 能跑那么远去开水房打开水,在没有解决这么多寝室开水供应问题的情况下就贸然实行限 电是否欠考虑? 这位同学,太过放肆,学校的措施当然是合理的,上面已经回答,怎能是你等P学生能够怀 疑的。再说一次,为了防止寝室因用电起火,无论因喝不到开水而渴死,还是因白天洗头 、晚上用不了热水袋之类的事情而冻死,都不能因用电而烧死。用电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必 将影响安全和谐,当然影响学校 声誉,渴死、冻死没人管你。 5、作为一个女生,每次晚上洗头发之后,不用吹风机吹干,是很难自然干燥的,请问学校 有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女生嘛洗洗头吹吹风,爱美之心人皆有,学校很能理解,但是无论怎么爱美都不能影响大 局,都不能影响*****。至于头发干不了怎么办?可以去干洗嘛! 6、研究生新三栋每天晚上淋浴供应只到十点半,每当有事回去晚一点,就要洗冷水,有时 洗一半热水一半冷水,而且价格很高,一分钟一毛五。 新三能装热水淋浴已经很不错了,还妄想全天供应啊?年轻人洗洗冷水没什么不好,洗一 半热水一半冷水也很好玩嘛!至于价格,你怎么不说物价已经很高了哦! 7、学校企图采用这种限电瓦数的方式来防止寝室出现用电事故是不是为了节省管理开支啊 ? 一旦限电瓦数,高于500W的发热设备都将失去作用,嘿嘿,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只需切一 刀就可切实可行地解决了学校寝室安全管理问题,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教育过来教育过去 、提醒过来提醒过去、检查过来检查过去了。显而易见这是一件利校利学的好事,就是节 省管理开支,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8、请问现在网上上关于地大的负面新闻有不少,能否跟学生说说? 注意今天是关于限电的回答,其它的一概不说。 9、网上已经有“防限电插座”、“转换器”之类的东西卖,而且据说存在安全隐患,请问 有无应对措施? 还有这种东西卖?。。。这个不便回答。。。 10、学校的这种行为是不是拍脑袋决策,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啊? 什么拍脑袋决策,注意你的言辞,什么实际情况啊,你们有什么实际情况?你们考虑到领 导的实际情况了吗? 严重注意,以上问答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奇迹! 转载:侏罗纪公园http://bbs.cug.edu.cn/guest-frames.html
1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狭隘的“生态优先”阻碍着我国的科学发展
热度 5 zbt92 2011-10-3 07:04
文 / 水博 提要: 党的十七大提倡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而最近以来我国的环保部门却在水电开发的问题上更喜欢提倡“生态优先”,看起来似乎这两种表述非常相似,然而,实际上两者之间差距,恰恰是最重要科学发展理念。记得早在几年以前,就有一位我国水资源管理部门的老领导,一针见血的指出: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影环境响是局部的,而它的生态环境效益却是全流域的,甚至是全球性的。遗憾的是,至今我们的各级政府对我国环保部门、环保官员的考核指标,还仅仅停留在当地的生态环境上。以至于我国当前极其严重的旱涝灾害频繁交替的生态困境,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上升的生态难题的最重要根源之一,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国环保官员狭隘的、本位主义的生态观。 前言 最近,环保官员在一篇论述《我国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文章中,提出了环保部门将要实行“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水电开发原则。 作为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的官员,为了让大家重视他们的工作,而提出“生态优先”的建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实,“生态优先”只是一个简要的缩写,比较全面的表述应该是“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众所周知,我们党和国家的国策从来都是提倡“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科学发展。这也经常表示为“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然而,在实践当中的有些环保官员对国家的这一政策当然是不满足的,认为国家现行的这种政策,有可能会导致大家不够重视环保部门的作用。所以,把“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国策,变为环保部门能说了算的“保护优先”一直是不少环保官员梦寐以求的。 现在,“环保优先”的动议终于被明确的提出来了,只不过表述的还比较隐晦。环保官员还不敢直接说“环境保护优先”,而是故意拐了个弯,变成了“生态优先”。当然,我们承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优先”是应该提倡的,但是,前提一定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不应该为了现实部门的权利。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我们发现环保官员所提出的“生态优先”,有较大的部门局限性,不仅非常不利于我国的科学发展,而且,也不会有利于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具体的理由如下: 一、“生态优先”的提出是对十二五规划的曲解 为了论证“生态优先”政策的合理性,环保官员在文章中列举了自己的理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突出强调了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对于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这种解释,表面上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经过客观的、历史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解释,是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断章取义的曲解。 首先,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是一个整体的表述,我们不能把它割裂开来。文章只强调要“做好生态保护”的前提,而却忽视了规划要达到的“积极发展水电”的目的。这种片面的解释,已经篡改了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比如,我们假设“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表述是“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水电。”,而不是现在国家所要求的“积极发展水电”。那么,很显然环保官员所倡导的“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原则和解释,一定会更加理直气壮。然而,由于环保官员自己也知道他们所发明的“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水电开发原则。只能符合“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水电”的表述,而完全偏离了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积极发展水电”的目标。所以,他们在引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时候,故意采取了“只提前提,而不提目标”的断章取义方式。 其次,要准确理解“十二五”规划纲要,我们也不能割裂历史。大家都知道“十一五”规划中对水电的描述曾经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然而,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实践结果,我们发现这种表述非常容易引起环保官员和社会公众对我们国家和国际社会都要积极支持的水电开发的误解。 为什么我们国家和国际社会都要积极支持水电开发呢?因为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尽管世界各国的地理环境不同,各国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天然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当前全世界一个非常明显的现实却是: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普遍都比较高,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电开发程度都普遍非常低。目前,全球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平均在 70% 以上,而欠发达的非洲地区的水电开发程度还不足 8% 。水电是当今世界上替代化石能源的第一主力。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人类替代化石能源的最有效、最可行的还是水电。目前世界上凡是水电资源丰富而且开发程度高的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十一五”期间,我们由于受到水电妖魔化的影响,我国很多重要的大型水电建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本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清洁能源,却常常被伪环保组织和狭隘的环保官员宣传成为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很长时间以来,社会上妖魔化水电的欺骗宣传不仅已经误导了社会公众,而且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某些政府部门。以至于我国的怒江水电开发已经被一些莫须有的谎言搁置了多年。我们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开工建设的金沙江中游水电被叫停审查之后,才发现所依据的一些理由竟然是误导宣传的传言,以至于我们至今也搞不清楚,谁应该对“叫停”金沙江所造成的国家利益的重大损失负责。 要知道,正是由于我国的水电在经济腾飞的关键时期严重受阻,以至于我国的水电开发水平已经严重的滞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能源供应矛盾,要比其它发达国家尖锐得多。最近几年,在全球各国都积极地致力于减排温室气体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以每年 2 、 3 亿吨的增量加速煤炭的开采,不断刷新着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纪录。面对经济强劲增长的能源需求,我国煤炭的产能不足、运力有限、矿难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煤电矛盾也不断升级。大量的煤炭开采和燃烧不仅引发了我国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让我们在 GDP 还远低于美国的情况下,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引来了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完全不相符的批评和阻力。 在 2009 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我国的处境与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绝对是不公平的。很多人至今都不能理解为什么全世界都要跟中国过不去?客观地说正是由于我们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相对比其它发达国家,我们的发展,确实已经消耗了过多的化石能源,排放了与我们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温室气体。为此,我国政府已经向国际社会做出了承诺:要在 2020 年把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提高到 15% ,单位 GDP 能耗下降 40% 到 45%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资源禀赋,能否实现我们的这一承诺,在很大程度上就要取决于我国水电开发的进程。 为此,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充分吸取了“十一五”规划中表述的不够严谨的教训,把曾经引起了误解的“有序开发水电”的说法,明确地改为“积极发展水电”。遗憾的是,我们的环保官员在论证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不仅有意隐瞒了“十二五”规划所作出的这一重要调整,而且还有故意窜改和误导公众之嫌。按照环保官员提出的“生态优先”的水电开发原则中的“适度开发、确保底线”表述。似乎我们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非但不是把“有序开发”改成了“积极发展”,而是变成了更加严格控制的“适度发展”,甚至是要确保底线的“限制发展”。所以,强调“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水电开发原则,完全违背了现行的“十二五”规划的基本精神。 二、环保官员对我国水电开发现状的判断不够客观 从前面一章节的叙述,我们不难发现,环保官员引证十二五规划的表述,完全是一种断章取义。除了对国家政策的曲解,环保官员对我国现实的阐述也不够客观。文章中关于“受历史原因和认知水平的限制,水电开发在一定阶段存在‘保护让位于开发’、‘保护跟不上开发’的现象,对一些河流的水生生态、景观环境等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部分河段的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的说法,与我国水电开发的现状,几乎是截然相反的。 关于我国是否存在着“‘保护让位于开发’、‘保护跟不上开发’的现象,对一些河流的水生生态、景观环境等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的问题?我们非常希望环保官员能拿出证据说话。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水电开发最典型的失误就是三门峡。然而,即便是这个最失败的三门峡工程,经过我们的改造之后,也还是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改造后的三门峡水库由于环境优美,每年至少有数万只天鹅在那里栖息,已经变为当地有名的“天鹅湖”。也就是说,即便是全球公认的水电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的典型,都没有出现“对一些河流的水生生态、景观环境等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部分河段的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的情况。 三门峡都尚且如此,别的水电开发又会是怎样呢?客观的说,社会上很多水电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的传言,大多都是缺乏事实根据的炒作。众所周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炒作水电开发破坏生态问题最多的,恐怕要数我国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了。但是,三峡的生态环境效果到底如何,我们的环保官员心理应该很清楚。 相反,由于我国的水电开发落后于经济发展,以至于严重的影响了生态环境的情况,却是屡见不鲜。例如,我国的怒江水电开发,至今还被莫须有的谎言搁置着。本来早在 1995 年就已经在干流上建成了查龙等水电站的怒江,曾经被人抄作成世界上唯一没有建水坝的最后的生态江。在保护最后的原生态江的骗人旗号下,怒江几十万人口不得不在那里陡坡耕种,艰难生存。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每年光是为了维护基本生存的烧柴,就要砍烧掉 50 多万立方米的植被。不仅如此,由于怒江水电不能被开发利用,我国每年还要多开采、燃烧 5000 万吨煤炭,多向地球排放一亿吨二氧化碳。由此可见,环保官员所说的我国“保护让位于开发,保护跟不上开发吗”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不过那似乎不是我国水电的开发,而是我国煤炭的开采。而且,这些都是由于我们不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积极开发水电的必然后果。 实际上,与环保官员难以举出水电开发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具体实例完全相反,我们却很容易感受到由于我国水电开发严重受阻而带来的严重生态环境难题。因此,国家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时,为了吸取“十一五”规划中不够严谨的表述导致水电开发严重受阻的教训,特别把曾经引起社会误解的“有序开发水电”的说法,明确地改为“积极发展水电”。如果我国的现实情况,真的像环保官员所说的“水电开发在一定阶段存在‘保护让位于开发’、‘保护跟不上开发’的现象,对一些河流的水生生态、景观环境等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部分河段的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的话,那么,我们的“十二五”规划对水电的描述,真的应该改成环保官员希望的“适度发展”或者说“限制发展”,而不是现在的“积极发展”。难道不是吗?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环保官员提倡的 “ 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 ” 的水电开发原则,不仅是篡改“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精神的产物,而且也是建立在歪曲“我国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总体情况”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误导。应该予以澄清。 三、国外的发展现实并不能支持环保官员的“生态优先” 在这篇文章中环保官员不能客观、公正的列举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情况,还远不止出现在我国国内。在文章中环保官员的关于“在开发理念上做到生态保护优先。世界各国在水电建设生态环境管理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的所说到的“如瑞典和欧盟建立了‘绿色水电’认证制度,美国开展了‘低影响水坝’评估,邻国不丹则为了保护森林植被而基本将水电站建在地下。”的例子,以及所得到了结论“总体来看,这些经验的核心就是坚持生态优先,对我国的水电开发具有重要指导和参考意义。”也都有很大的误导作用。 实际上“欧盟的‘绿色水电’认证和美国的‘低影响水坝’评估”都是他们利用经济手段提升老旧水电站环境标准的一种方式。一旦通过绿色水电的认证,经营者就可以享受绿色水电的待遇,提高上网电价。这恰恰说明以往国外的水电开发没有实施“生态优先”的要求,否则,他们今天也就用不着动用经济手段推行这种认证了。直到今天,很多国家的这种绿色水电的认证制度,也都不是强制性的。显然这种经济的手段对于管理那些以牟利为出发点的私营经济,特别有效,但是,往往难以适用于本来就是以社会公益为基本前提的、代表国家经营和管理大型水电站的机构。因此,美国的低影响水电的评估对象,从不包括国有独资的大型水电站。总之,这些事例恰恰说明国外的水电开发,不仅过去没有实行“生态优先”,而且现在也仍然没有实行,只不过正在想办法用经济手段提高民营水电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性。 此外,所谓“邻国不丹则为了保护森林植被而基本将水电站建在地下”的说法也不够准确。首先,要把水电站的水库、大坝建设在地下完全是不可能的。其次,倒是有很多国家的水电站的厂房经常会建在地下。不过这并不是为了保护森林植被,因为厂房的占地面积很小,即使建在地下也保护不了多少植被。相反,由于厂房被建造在地下,而增加的大量开挖工程和日后交通所增加的困难,绝对要比所保护的植被,增加成千上万倍的碳排放。所以,水电站厂房被建在地下的原因,一般都不是为了保护植被,而是出于地质条件和工程建设合理布局的需要。 只有水电站的一些必要的交通道路建设,从地面改到地下才具有减少植被破坏的意义。因为,地面的道路要想通过一座山峰,需要盘旋折返多次上山,然后再盘旋多次下山。道路总长度将大幅度增加,对植被的影响也较大。如果能在适当的部位开挖一条隧洞,则可以大量的减少对植被破坏。因此,所谓“基本将水电站建在地下”保护植被的说法是非常容易误导人的。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不丹的“经验”,就不难发现,能够具有保护植被作用的不是把水电站建在地下,而是把水电站的交通道路建在地下。这个经验,与其说是水电建设的经验,还不如说是山区交通道路建设的经验。也许有人觉得我们这样强调细节,有点过于较真。其实不然,因为水电建设需要淹没土地是土地生态向湿地生态的一种必然转换。绝不是根据人们重视不重视“生态”的主观意愿,就能改变的。 所以,环保官员在文章中列举的国外的例子,都不能得到他所说的“总体来看,这些经验的核心就是坚持生态优先”的结论。实事求是的说,环保官员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不可能找到他们所幻想的所谓“生态优先”的具体事例。倒是一些经济非常落后的非洲国家,由于没有钱开发水电,似乎正在不得不暂时地实践着环保官员所倡导的“生态优先”。这种“生态优先”带给它们的是贫困、落后和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四、“生态优先”与 “生态文明”存在着巨大差距    严格来讲,所谓的“生态优先”是一个非常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模糊概念。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们生态保护工作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党的十七大提倡的“生态文明”或者说是“科学发展观”。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根据定义 , 我们对于科学发展观应解释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中,“以人为本”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定位。而环保官员的“生态优先”与党中央的“生态文明”的最大差距,恰恰就是“科学发展观”中非常重要的“以人为本”理念。 生态文明水平即生态效率( Eco-efficiency, 缩写为 EEI ),其概念源自 20 世纪 90 年代 OECE( 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 ) 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委员会的研究和政策中,通常作为企业和地区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广义来看,生态文明水平就是指生态资源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其本质就是以更少的生态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产出。根据最近两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生态文明水平排序来看,北京第一,而我们的一些生态大省(例如云南、贵州)的生态文明却属于低水平。 可见,在有人生存的现实中,一味的强调保存原生态并不代表生态文明,而还有可能是一种保护生态愚昧的愚蠢。因为,只要有人生存他就要向周围的环境进行所取,如果你不能科学的、积极的、能动的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必然就要自发的、无序的、被动的影响自然生态和破坏自然环境。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人们对社会自然资源的索取量必然要上升。“自发的、无序的、被动的影响自然生态和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只有及时地、主动的、科学的开发利用好生态资源,才是真正的保护生态环境。 党中央之所以要提倡“生态文明”而不是“生态优先”就是要强调,我们国家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要反对“生态野蛮”的不科学的发展,同时也要避免“生态愚昧”的不发展。而环保部门所发明的“生态优先”虽然也反对“生态野蛮”的不科学的发展,但是却不能避免不文明的“生态愚昧”。 具体到现实当中,人们判别生态环境的好坏,都应该是相对一定的主体而言的。例如腐烂的食物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可怕的污染,但是对于苍蝇却是其繁衍生息最好的生态环境;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是人类社会的环境难题,但是对于老鼠则可能是最好的栖息地。因此,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一定是相对于某个主题而言的。我们科学发展观所要保护的生态环境,应该是指以人为本的社会自然生态,并不是指原始的自然生态。特别是在我们人类的生活区域内,生态保护就应该是努力维护、创造一个适应人的存在的社会生态环境。 因此,“生态优先”的说法只能在承认科学发展的前提下成立,而不能把它与“以人为本”割裂开来,机械地用到每一个局部的、具体的地方。否则,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用保护某一条鱼、某一棵草的“生态优先”的理由,拒绝任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而“生态文明”的理念则不会出现这种漏洞。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微观上我们都应该大力提倡“生态文明”。比如说,即便在某个自然保护区内,只要这个保护区内还有人在那里生活,我们就不能不顾人的死活的去强调什么某个物种的“生态优先”。否则,你就违背了科学发展观中最重要的“以人为本”的原则,除非你有能力把保护区内的居民全部搬迁出去。 五、统筹兼顾的基础是“生态文明”还是“生态优先”? 在前面一章我们已经论述了“生态优先”与“生态文明”在理论上的差距是,缺乏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环保官员关于规划和决策过程中需要生态优先的论述,我们也不难发现“生态优先”的原则,常常是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在规划的生态优先问题上,环保官员认为“水电开发规划环评要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论证水电规划拟定的开发强度、开发方式、开发时序的环境合理性,提出规划的优化调整方案以及生态保护对策措施,要保留必要的生态空间,避让重要的生态敏感区。” 这种要求水电开发必须生态优先的“避让重要的生态敏感区”的原则,就是一种典型的忽视“以人为本”的产物。包括下面环保官员所提出的“在决策过程中体现生态优先”的理由,也都存在同样问题。 环保官员所说的“水电建设必须以水电开发规划和规划环评作为基本依据,科学、合理、有序地推进。对流域干支流开发与保护统筹考虑不够的不开发,对流域生态系统影响较大的不开发,对生态环保措施不落实的不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的不开发。要确保生态流量、生态措施和生态资金得到充分保障,干流水生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基本稳定,河流健康得到整体维护。”。所有这些论证,表面上似乎道理很充足,但是,却不仅丝毫没有考虑那些在生态敏感区生存着的人们的基本需求,而且,也无视着当地人类生存活动,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生态破坏。 例如,我国怒江的水电开发就面临着这样的选择,你如果忽视以人为本的去强调“生态优先”的原则,当然可以用生态保护优先的理由反对水电开发。但是如果你以生态文明的标准来衡量,就不难发现,无视几十万人的生存现状的提倡什么原始生态的保护优先,几乎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在怒江开发的问题上,我们的环保官员倒是实践了“对流域干支流开发与保护统筹考虑不够的不开发,对流域生态系统影响较大的不开发,对生态环保措施不落实的不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的不开发”的原则,但是实际结果如何呢?不准开发怒江水电,但是,现实中你却一天也不能阻止怒江的老百姓吃饭、烧柴。 所以,某一处的水电到底该不该开发的决策,不应该是取决于我们环保官员自己的认识水平,而是首先要“以人为本”的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群众生存需求。如果我们的环保官员不肯尊重现实,不容许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而是天真的以为,只要能利用权力的把某一个地区定义为“生态敏感区”,我们就能剥夺当地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话,那么,我们所得到实际结果,决不是什么“生态优先”,而是生态保护官员的权力优先。怒江今天的现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假设我们怒江开发的原则,不是依据环保官员发明的生态优先,而是用党中央所提倡的生态文明,那么,我们就决不会无视怒江沿岸几十万人的生存和发展现状,以及让怒江继续遭受着不准开发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所造成的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 六、环保官员“适度开发”的要求,是否科学合理? 环保官员对于水电的适度开发的具体要求是“一是把握好流域水电开发的强度。水电开发规划必须优先考虑流域生态保护的需求,充分保障生态用水,满足生物生存空间和通道等的要求。要避免水电开发超出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确保河流生态系统功能有效发挥。” 这种愿望如果能实现,当然是很好的,然而,环保官员却没有考虑到我们维持河流生态的前提,必须是“以人为本”的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例如,为了满足北京市的用水需求,北京的永定河已经被水库拦截干枯了十几年了。这倒不是说我们环保官员的愿望不好、不对,而是现实社会中我们河流的生态保护,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基础之上。在任何社会里,河流生态用水的保障,一定要放在人民生产生活之后考虑。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为了保障人的用水需求和基本的生存环境,常常必须要违背环保官员的“适度开发”的原则。 环保官员的适度开发还认为“二是把握好流域水电开发的尺度。水电开发要减少占用天然河道的长度,根据不同珍稀生物的生活习性以及人文自然景观特征,保留充足和必要的天然河段,要防止 “ 吃干榨尽 ” 式的开发,避免水电开发各梯级首尾相连、河流水体湖库化,尽最大努力来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 这种尽量要保持天然河道的观点,其实是把开发与保护完全对立起来的,国内外反水坝组织所提倡的伪科学。然而,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科学界都还是公认,梯级水电开发是最科学的开发方式。例如,如果梯级水电开发不能首尾相接,河流的航运功能就无法得到保障。所以,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重要河流,如欧洲的莱茵河、多瑙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等都是首尾相接的进行梯级开发。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其它发达国家一样,在科学的发挥和利用河流的各种功能的同时,来实现“尽最大努力来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呢?可见,所有国外河流开发成功的经验,都是建立在“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之上的,而不是“生态优先”的产物。 环保官员的适度开发的“三是把握好流域水电开发的速度。要根据区域能源供给需求程度和生态环境的敏感程度,明确各水电梯级开发的先后顺序。要避免干流、支流水电项目遍地开花的现象,积极做好水电有序开发的文章。” 应该承认,关于什么是“有序开发水电 ” 一直存在着争议。以至于在“十一五”期间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水电的正常发展。为了避免这种不严谨的提法继续造成混乱,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已经否定了这种有序开发水电的说法。有序开发当然没有什么不好,可具体来说怎么才叫有序呢?例如,本文环保官员认为的“要避免干流、支流水电项目遍地开花的现象”的说法,就不能作为有序开发水电的标准。因为我国的电力发展政策就是“水火并重、大、中、小并举”,所以执行国家电力政策的结果,必然就是“干流、支流水电项目遍地开花”。此外,无论是从水电开发的科学理论上,还是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干流、支流水电项目遍地开花”的水电建设,都没有什么错误。如果我们环保官员的“适度开发”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基础之上,就绝对不会把伪环保的“避免干流、支流水电项目遍地开花”的口号,作为衡量有序开发水电的标准。 七、环保官员要确保的生态底线,能否实现? 根据环保官员的忽视以人为本的“生态优先”原则,环保官员断言要“严禁在依法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的区域,国家和地方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以及濒危、珍稀、特有保护动植物的重要生境等生态敏感区,布局水电梯级。对于可能直接导致敏感目标消失或珍稀物种灭绝的梯级电站要坚决取消。” 这种理由,听起来似乎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社会的水资源需求不断的增长。目前,世界上的天然水资源分布,几乎都是无法自然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因而,人们只能通过建立水坝和一系列的水利工程,才能解决我们人类生存用水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尖锐矛盾。而且,在目前科技水平下只有通过利用这些一系列的水利工程设施,我们才能实现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调配,在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社会生态环境。这就是我们当前人类社会的普遍现实。 在当前社会的科技水平下,只有建造了具有足够的蓄水能力的水库,才能把汛期的洪水拦蓄下来,避免形成洪水灾害。同样,只有大型水库拦蓄和存储了足够的洪水,才能在枯水季节提供足够的水资源保证。因此,目前世界各国的水库蓄水能力都与该国家的现代化文明程度成正比。保障水资源的生态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水旱灾害频繁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已经暴露出我国的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目前的水库总数虽然有 8 万多座,但是水库蓄水的总量还不足美国的一半。最近几年以来,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 正是由于我们缺乏大江大河上龙头电站水库对河流水资源足够的控制能力﹐我国的社会﹑生态环境遭受自然灾害的冲击极大。一方面洪涝灾害频发﹐另一方面又是干旱严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由于我们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不足造成的。我国的人口是美国的 5 倍,而按照我国现有的水电开发规划,全部开发之后,我国水库的蓄水总量也未必能赶上现在的美国。 然而,目前我国所划定的各种保护区,几乎囊括了我们水电开发规划的所有区域。我国未来调蓄水资源的水库建设与现行的各种保护区明显存在着冲突。其实,各种保护区未必就与存蓄水资源的水库建设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很多人造水库湿地照样可以成为各种功能的保护区。反之,如果我们非要把保护区与建立水库存蓄水资源对立起来,我们则可能会要承受更严重的生态灾难。 曾几何时,为了保护某条河流、某个河段的局部生态,我们的环保部门曾经以“生态优先”的理由搁置过很多大型水电项目。然而,正是由于我国的大型水电开发严重滞后,缺乏足够的水库调蓄能力。所以,我国去年的西南大旱和今年的长江中下游大旱,导致了数以千计的河流、湖泊干涸。河流的生态遭受到了比修建任何水利水电项目都严重得多的毁灭性的打击。这些惨痛的教训,已经深刻的说明,在河流生态的问题上,我们绝不能以局部的“生态优先”的底线来代替整体的“生态文明”。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有时候确实有可能会对局部的生态和环境造成某种不利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因此就不去开发,那么由洪水泛滥和严重干旱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非常可能会是更严重的。 环保官员的确保底线认为“三是坚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底线。水电开发必须维护好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的整体性和河流健康稳定,减少梯级开发对生态系统的扰动和破坏,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发展的空间,确保河流水电开发的可持续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环保官员的这种认识,完全是基于把水电开发与河流生态的保护对立起来的错误看法。实际上,我们需要确保的生态底线,不仅不能依靠限制水电的开发来实现,而且还必须以满足我国社会水资源调控的需要为标准的积极地开发水电。因为现代社会的河流都会担负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所以,科学的水电开发不仅不是对生态系统的扰动和破坏,而且还是实现环保官员要确保底线所期望的“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发展的空间,确保河流水电开发的可持续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一条必由之路。 结语 记得早在几年以前,就有一位水资源管理部门的老领导,一针见血的指出: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影环境响是局部的,而它的生态环境效益却是全流域的,甚至是全球性的。遗憾的是,至今我们的各级政府对我国环保部门、环保官员的考核指标,还仅仅停留在当地的生态环境上。以至于我国当前极其严重的旱涝灾害频繁交替的生态困境,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上升的生态难题的最重要根源之一,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国环保官员狭隘的、本位主义的生态观。 最后,如果我们套用文章中环保官员所提到的“统筹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说法,我们特别提醒环保官员能跳出行业的局限性,看待生态环境。我们不能仅仅强调“认真对待水电开发对地区历史文化”以及“干支流、上下游的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问题”,而更要从全国的生态、全社会甚至全球的生态“统筹考虑”水电开发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生态环境作用。 此时此刻,我们不知道环保官员是否能听得进去我们的建议 ? 也许环保官员继续坚持狭隘的环保理念,利用权力压制和刁难我国的水电开发。但是,我们可以断言,这种环保官员以保护局部生态的名义 , 破坏全球生态的做法不可能长久。早晚有一天,全球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和我国社会水资源调控的需求,一定会让环保官员认识到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积极发展水电”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只不过,在此之前我们整个社会正在为环保官员狭隘的观念,付出惨痛的生态环境代价。 附:参考文章《我国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作者:吴晓青 来源 : 《人民日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 “ 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 ” ,突出强调了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对于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做好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近期,环境保护部组织了金沙江上游、澜沧江干流水电开发环境保护工作调研,进一步梳理了我国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总体情况,形成了 “ 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 ” 等原则共识,明确了我国水电开发环境管理的重点工作。    一、我国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总体情况   我国的水能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已建成水电的装机容量也居世界第一位,但是目前,火电在我国能源供给中占主导地位,水电年发电量只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 7 %。根据应对气候变化和污染减排要求,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了 “ 争取到 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5 %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 % —45 % ” 的承诺,水电作为技术成熟、供应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应当在改善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我国水能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往往也是自然环境良好、生态功能重要、生物物种丰富和地质条件脆弱的地区,生态系统敏感度较高、稳定性相对较差。受历史原因和认知水平的限制,水电开发在一定阶段存在 “ 保护让位于开发 ” 、 “ 保护跟不上开发 ” 的现象,对一些河流的水生生态、景观环境等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部分河段的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将生态优先的原则贯穿到水电规划开发的全过程,维护好河流的生态系统健康和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    二、按照 “ 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 ” 的原则,全面落实水电开发的生态保护工作   生态优先。一是在开发理念上做到生态保护优先。世界各国在水电建设生态环境管理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如瑞典和欧盟建立了 “ 绿色水电 ” 认证制度,美国开展了 “ 低影响水坝 ” 评估,邻国不丹则为了保护森林植被而基本将水电站建在地下。总体来看,这些经验的核心就是坚持生态优先,对我国的水电开发具有重要指导和参考意义。   二是在制定开发规划时做到生态优先。河流水电开发规划应与流域综合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并同步开展规划环评工作。水电开发规划环评要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论证水电规划拟定的开发强度、开发方式、开发时序的环境合理性,提出规划的优化调整方案以及生态保护对策措施,要保留必要的生态空间,避让重要的生态敏感区。   三是在决策过程中体现生态优先。水电建设必须以水电开发规划和规划环评作为基本依据,科学、合理、有序地推进。对流域干支流开发与保护统筹考虑不够的不开发,对流域生态系统影响较大的不开发,对生态环保措施不落实的不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的不开发。要确保生态流量、生态措施和生态资金得到充分保障,干流水生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基本稳定,河流健康得到整体维护。   统筹考虑。一要统筹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要客观和系统评估水电开发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要认真对待水电开发对地区历史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带来的影响。要让水电开发建设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难得机遇。要确保流域生态安全和增强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要统筹考虑干支流、上下游的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问题。要做好干流开发和支流开发规划的有机衔接,尽快建立和完善水电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机制,积极开展 “ 干流开发、支流保护 ” 生态补偿试点。要根据当地生产、生活、生态以及景观需水的要求,科学确定水电站的下泄生态流量,研究制定优化运行方式,最大限度地减轻对下游水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三要统筹考虑单个电站环境影响和流域水电开发累积环境影响。要进一步深化对水电站分层取水、珍稀特有鱼类人工驯养繁殖和放流、河流生境修复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深入研究论证水电梯级开发对全流域的整体性、累积性生态环境影响,并从流域层面制定预防或减轻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探索建立流域性的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和环境管理机制。   适度开发。一是把握好流域水电开发的强度。水电开发规划必须优先考虑流域生态保护的需求,充分保障生态用水,满足生物生存空间和通道等的要求。要避免水电开发超出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确保河流生态系统功能有效发挥。   二是把握好流域水电开发的尺度。水电开发要减少占用天然河道的长度,根据不同珍稀生物的生活习性以及人文自然景观特征,保留充足和必要的天然河段,要防止 “ 吃干榨尽 ” 式的开发,避免水电开发各梯级首尾相连、河流水体湖库化,尽最大努力来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   三是把握好流域水电开发的速度。要根据区域能源供给需求程度和生态环境的敏感程度,明确各水电梯级开发的先后顺序。要避免干流、支流水电项目遍地开花的现象,积极做好水电有序开发的文章。   确保底线。一是坚持法律政策的底线。严禁在依法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的区域,国家和地方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以及濒危、珍稀、特有保护动植物的重要生境等生态敏感区,布局水电梯级。对于可能直接导致敏感目标消失或珍稀物种灭绝的梯级电站要坚决取消。   二是坚持公众环境权益的底线。水电开发要重视公众参与,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尊重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受益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水电开发规划和水电项目,应当采取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公开有关信息,充分听取公众意见。   三是坚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底线。水电开发必须维护好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的整体性和河流健康稳定,减少梯级开发对生态系统的扰动和破坏,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发展的空间,确保河流水电开发的可持续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吴晓青 作者为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4021 次阅读|4 个评论
资料:科技部长透露 中央领导关注科技体制改革
liuli66 2011-9-27 09:21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pj2011/20110924/4673274.shtml 凤凰网财经讯 9月24~9月25日,2011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下为科技部部长万钢发言实录: 万钢: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再次在浦江论坛上和大家交流,我今天的报告题目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地指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求我们继续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大力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推动经济发展切实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我想这也是这次论坛把主题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意义,这个意义十分重大,我今天的报告从三个方面来讨论科技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首先我想提的是改革创新与中国科技实力的跃升。我们国家的科技体制改革一直伴随着科技体制的发展,从改革初期的80年代初中央制定了经济建设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改革了科技拨款制度,打破了传统科技体制格局,激发了活力,90年代中央又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个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应用开发类院所,企业转制,优化了科技力量的布局,提高了创新的效率。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了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16字方针,科技体制的改革,全面进入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强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在十一五期间,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不断推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区域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取得重要进展,我们颁布了激励自主创新的法律框架和政策体系,并且不断完善,新修订了科技进步法,我们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市场科技进步下举国体制取得了重大进展,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地位得到加强,实施知识创新2020年启动了先导性专项,落实教育发展改革纲要规划,实施了985的3期建设,落实人才规划的纲要,创新型的人才队伍不断扩大。改革为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推动我国科技的发展,进入了重要的跃升期。首先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的科技投入持续快速地增长,5年来,中央财政的科技投入年增长20%以上,从808亿增长到2010年的2046亿元,带动前社会研究以试验开发经费支出,从2050亿增长到2600亿,企业研发投入达到74%,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研发人员全市当量到2010年达到了255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国际科技论文数量世界第二位,高技术产值达到6.78亿元,占世界第二位,我们取得了科技进步,技术研究,科技技术领域不断取得进步,千万亿技术工程、超级计算机、杂交水稻增举世瞩目的成果,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全面实施,有利培育和发展了战略型产业,国际作为国家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措施的重大措施,在保护北京奥运、世博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技的外交已经成为国家整体外交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测度我国创新型建设的进程,我们参考世界经济论坛,瑞士落上发展学院等国际权威评估方式,建立一套评估体系,从创新资源、支持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等30多个指标,回归计算国家的趋势,我们发现一个规律,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一般说起来,是按照它的人均GDP能力呈线性关系,但是世界上有23个国家超出了能力,也就是说美国、日本和韩国,中国从进入 新世纪 以来,科技促进国家创新能力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国家的创新能力占人均GDP3000 美元 阶段,已经接近中等发展国家水平,但是距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们在世界的第21位。分析我们的创新的情况,可以很明显看出,我们的 综合指数 创新的综合指数,创新的资源和创新的绩效呈均衡发展,但是我们在知识创造方面进展较快,在企业创新方面进展相对缓慢,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仍然是今后重要的工作。 下面谈一下“十二五”发展期间新形势的研判,过去5年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取得了瞩目成就,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这就是说我们“十二五”发展的基础和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胡锦涛总书记在最近讲话当中,特别强调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要依靠科技力量,最关键的是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同时提出积极推动各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学8大报告指出,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核心问题,对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决策体制,评价体系以及科技系统组织结构,科技人员,人事管理制度等,进行有部署系统地推进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合,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现代科技体制。从国际发展的形势来看,一是世界正在处于创新密集的时代,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明确增快,基本科学问题,研究不断地推进,重大科技成果相继出现,科学技术领域进入了新一轮重大变革和巨大的力量,因此许多国家已经将创新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 在知识创新密集的时代,我们必须要看到科技对于产业发展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科技的创新不断地推进着产业的变革,使质量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这些变革也会对产业发生影响,比如说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数码相机取代了胶片,CD取代了唱片和时代机,平板电视取代了玻壳电视,曾经引发了新的产业革命,在今天我们看到了智能终端,无线网络和云计算的相结合,自然对我们的PC产业产生重大深刻的影响,当我们看到LED正在全方位的铺开,以快速的速度取代传统照明,它必然对传统照明产生重大的影响,长远以来,我们前些日子在北京举办了碳捕捉,清洁煤利用的国际论坛,IGCC 煤气化 联产,碳捕捉利用已经形成了可循环,可操作和经济上可行的新的因素,自然对煤发电的改革形成新的动力。如果我们仔细地考虑周边所发生的科技创新,就必须要考虑我们在未来5年-10年之内的产业变革,以及这些产业变革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经济的全球化推动创新资源全球配置,知识技术人才机构等创新资源向新型国家流动,全球500强已经有346家在中国建立了研发机构,而且具有相当大规模的研发机构,随着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一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遇到的技术和贸易的壁垒也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按照以前发展的模式,引进一个再进行消化创新,这样的模式已经跟不上这种需求,从国内发展的需求来看,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化服务业,保障改善民生,繁荣文化事业,加强社会管理,都要求更好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前不久我们颁布了第12个五年计划,期间科技发展的五年规划,并且已经在网上公布,我们也发现了,在科技创新的特点和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强联字性创新,提高科研质量要求十分迫切,提高投入和产出的效应受到广泛的关注,依靠自主创新,产业需求的非常强烈,科技成果与商业模式,金融资本等结合,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我在调研的时候和很多朋友谈到了科技这方面的问题,大家深深地感受到,就像过去我们搞技术改造,只要在先进的装备上的某一块实现了产业化,就成为我们产业成果,现在我们创新必须要有新的变迁条件,由自己确定。过去搞一个新产品,注意它的市场技术完善,不需要我们考虑商业模式或者经济模式,而今天当我们搞战略型新兴产业的时候,必然需要我们把科研、商业运行和金融资本等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规模性的产业化,所以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 面对长期的要求,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我们的科技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科技和经济的结合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解决,以企业为主题技术创新没有真正确立,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高,技术储备明显不足,创新能力难以支撑作为经济大国的健康持续发展,我们在技术创新方面缺乏应对新的产业变革,引领技术发展潮流的能力,对于重大产业技术路线、变革导致的创新产业的竞争准备不足,我们在应用推广方面,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缺乏相应政策、环境和条件,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形成了出口依赖对我们国家的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支撑不够,我们的风能、太阳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规模,但是90%以上依赖出口,中国最需要新能源,特别是像可再生的新能源,但是由于我们市场我们的认识推动不够,这就形成了在我们国家应用的少,就形成了我们集成系统综合运用能力差。 在原始创新方面,我们在重大科学问题上缺乏原创思维,面向未来发展的创新能力较弱,十一五期间我们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铁丝超导,高温超导,IPS,量子调控,但是仔细想想,这些原理的提出,方向的提出,还都是有其他国家,我们在原创思维对于科学发展贡献还不够。应该说我们的企业也开始考虑到这个问题,特别最近我在调研的时候,一些重要的通信设备制造的企业,他们的领导人跟我说,我们现在蜂窝战,建立通信设备能力相当强,但是当这个产业产生变革,也就是说用卫星中介取代蜂窝战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的产业没有发展前途,我们把互联网企业的领导跟我说,我们现在在互联网上的交易,已经达到很大规模,发展也相当快,但是当移动通讯的手段取代了互联网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跟上这个变革,是我们当前考虑的问题。我到神华调研,我问他们为什么搞煤自由?他们的回答使我感到很惊讶,他说,随着煤资源紧缺,成本增加,安全性的要求,用煤发电已经是不合适的事情了,所以今天我们在做煤变油,现在有效率,但是最重要的是可以产生大量的氢气,这种氢气为氢能源时代到来作好了准备。 最后我到华能调研,他们自己聚焦了力量,做碳捕捉风尘,他们在上海石洞口建立很大的二氧化碳厂,并且能够都应用起来,为世界创造了模式,华能总裁说,他设想IGCC,CCUS将成为新一代火力发电的主力,也许这个事情在10年以后产生,但是今天我们的产业必须为此做好准备,这就是我们当前改革的紧迫性和责任心,我们的科技工作还存在突出的问题,第二是科技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的需求,我们的科技资源分散封闭还比较严重,短缺以浪费的现象并存,投入的效率不高,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亟待改革。 第三是我们的创新环境还不完善,自主创新的政策落实还不到位,科技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激励与约束的机制不健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我们也对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的改革进行了回顾,按照国务院制定,1999年以来国务院300多家,地方1000多家,三分之一院所进行了改制,经过10年当中,完善了市场经济下院所运行机制,以 法人 治理机构加快了现代企业自主建设,强化了市场导向,科技与市场结合更加密切。经过10年改革,这些院所成为四种类型,一个是科技企业机构,包括 航天科技 集团 ,第二种企业研发中心,比如中石油、中石化的研发中心。第三个作为行业研发服务,比如钢铁、有色等等技术领域,我们认为首先这个改革促进了市场的活力,产业化的能力大幅提升,转制后院所成为独立开发的主体,实现了开发和产业化一体化,多年的积累技术优势得到了充分释放,取得了比如第四代移动通讯标准TDIDE,并且成功运用于实践,相对于2010年,仅中央转制的院所资产总值增加5倍,净资产增加了4倍,实现的利润增加188亿元,职工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还产生了如 中联重科 ,武汉光讯增几十家上市企业。 第二提高创新能力面向行业提升,累计向技术转让成果达到10000多项,面向2011年达到421亿元,增长了5倍,承担科技项目达到56亿元,增长了3.4倍,从市场获得的科研资金是从政府获得资金的4倍多,取得专利5139项,增长了8倍,发明专利量达到2662项增长了4倍,钢铁、有色、建材、建筑、农业等一些领域已经成为行业领头羊,服务关键研发能力得到提升,在这些院所中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1家,有国家技术研究中心107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了27家,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这些院所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上面的发展,使他们更多能够为本行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科技的支撑,使他们能够真正的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第三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初步考虑。从今年7月份以来,温总理亲自提出了要加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研究,有刘延东国务委员牵头组织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研和文件起草小组,两个多月以来,研东同志亲自召开了6次不同类型的座谈会,21个部门共同参与了工作小组,对全国各地10几个省市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同时也对重点的院所高校进行了座谈,我们认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建设和完善国家的创新体系,支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建设国际强国确立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的创新制度保障。 首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强创新主体的能力建设,建设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创新型企业,我们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创新的活力,加大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支持,鼓励外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我们要完善现代院所制度,推进重点院校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落实科技教育规划的纲要,促进高等教育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的作用,我们要稳定支持重点学科,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公益性的科研活动。建设各具特色的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来支撑科技转变,要加快国家高新区建设,推动创新城市的试点工作,要建设和完善军民结合以国防体系,推进国防科技与工业基础,科技资源布局相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科技中介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我们要大力推动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调整优化全国科技力量布局,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的会商机制和协调沟通机制,加强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的统筹配置,形成目标统一科技协作的新格局,进一步高等院校开发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大科技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和金融的结合,建立科技成果报告制度,加强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开放共享。 要推进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国家重大项目改革评价执行分开,互相监督的厉行机制,拓宽项目渠道,建立项目储备渠道,推进网络视频,建立项目公开透明,完善科技项目法人责任制,明确法人服务管理和监督的机制,加强对于科技项目第三方监督评价机制,要完善竞争兴和稳定性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加大对创新团队,完善科研课题间补偿和人员绩效,强化预算申报和预算调整程序,明确科研单位,管好、用好服务好科研经费,建立好科研经费的公开、公示制度,推进科技计划管理的改革,正在按照这些部署正在进行,今年所确定,明年实施科研计划按照新的管理体制和经费管理体制实施,使我们许多院所的间接经费用于人头的经费和科研经费更加适合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进行。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完善并落实财税金融等各项激励措施,促进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支撑科技成果的转化,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的战略,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促进技术交易,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支持作用,按照分类评价的原则,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等不同类型的科研活动,确定不同评价标准,改革科技奖励办法,减少奖项数量,提高奖项质量,改变重项目轻人才的现象,加强对优秀团队和接受人才的导向,要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提高奖励的社会公信力。 要造就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按照人才规划的部署,组织实施重点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专项规划,促进人才流动,开展 高校毕业生 工作,要加强一线技能人才培养,要严谨求实,开发包容的诚信,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创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加强诚信自律,不断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的素质。要进一步扩大对外科技的开放,充分利用全球的科技资源,推进互利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加大于科技参与国际科学计划的力度,逐步加大国家科技计划的对外开放的力度,支持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组织的工作,支持国际学术组织,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机构,搭建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联合研究的平台,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技术交流和交易,支持科技技术的引进和再创新,我们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加大同为兄弟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援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我们实施“十二五”规划期间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与我们落实“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 我们希望经过“十二五”期间共同努力,形成产学研各创新主体功能明确,相互之间有效互动的制度保障,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创新的能力大幅度增强,协同创新取得重大的突破,我们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运行高效,作用充分发挥,创新体系整体的效能取得较大提高,知识创新的制度和环境更加完善,创新人才辈出,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形成全社会推动自主创新的大好局面。我们也在考虑,改革必然会促进创新,我们在设想我们在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和科技发展规划,在面向2020年的创新范围当中,我们将继续取得快速的发展,能够使我们在2020年,我们国家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的前列。谢谢大家!
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彭实戈被聘为“2011—12普林斯顿全球学者”
lysyxcs 2011-9-26 12:45
普林斯顿大学国际教育和研究委员会在聘任书中,对彭实戈院士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委员会认为,“彭实戈是概率论和金融数学领域最原始的和积极的贡献者之一。由于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和非线性期望的工作,他被认为是全世界公认的领军人物,并且在数学和金融工程领域影响深远。他曾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一小时报告,而这被认为是给予数学家的最高荣誉之一。在访问普林斯顿大学期间,彭实戈院士将做系列演讲和短期课程,必将有助于促进两校在随机分析及其应用领域的合作交流,并为寻求在中国进行合作交流的老师和学生打开新的大门。” “普林斯顿全球学者”是普林斯顿大学为了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推动科学发展进步,面向全球招聘,由校内院系推荐,首次设立的学术岗位,由普林斯顿大学国际教育和研究委员会评审和聘任。2011年第一次进行招聘,共批准聘任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都是全世界各学科领域的领袖人物。彭实戈院士由该校三个系联合推荐,并最终获聘,充分显示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相关领域的领袖地位。
2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