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核辐射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核辐射

相关日志

惩恶扬善永祥和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1-3-18 17:34
海啸地震核辐射, 三箭穿心向倭国。 天公震怒人涂炭, 皆因企图复军国。 周边邻国不施善, 军演频频太龌龊。 好人好报是正理, 惩治奸佞理不错。 坏人当道民遭殃, 委实可怜代受过。 奖罚分明几时有, 惩恶扬善永祥和!
个人分类: 感怀|2332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我们能承受多大的核辐射?(转)
flysui 2011-3-18 13:07
昨天听 Muller 教授讲了核电站的反应堆不会像原子弹那样爆炸,但核辐射的危险依然存在。今天我们就接着听 M 老师讲辐射,还是他给未来总统的讲课。 人们对放射性几乎有着先天的恐惧。放射性不仅是潜藏的威胁,也是潜藏的攻击。基因悄无声息地变异,直到 10 年或 20 年后,当癌变最终发生,它才显露出来。 放射性 是原子核的爆炸,最有名的放射性原子有: 铀、钚、碳同位素、锶 90 ,还有更新近的 钋 210 ,曾被用来谋害俄罗斯反情报官员 利特维连科 ( Alexander Litvinenko )。 辐射是指核爆炸后飞出的碎片。和手榴弹一样,造成伤害的正是爆炸的碎片。它们就仿佛榴霰弹、弹片和子弹,以巨大的速度飞溅出来,有时甚至接近或等于光速 (如伽玛射线,本身就是光子)。这些碎片穿进你的身体,撕裂你的分子。如果足够多的细胞被杀死,你也会很快死去。小一些的伤害也将引发癌变。 致癌辐射剂量 我们用单位 雷姆 ( rem ) 来度量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剂量。【 rem 即人体伦琴当量, Röntgen equivalent man‎ ,这个单位现在被 西弗(Sv) 取代了: 1Sv= 100rem 。 】如果你遭受的全身剂量为 100 雷姆,可能不会有什么感觉。你的身体会修复大部分伤害,不会让你得病。若遭到 200 雷姆的打击,你就会生病,那种病叫 辐射中毒 或 辐射病 。你的头发会脱落,你会感到恶心、疲倦。如果你认识做辐射治疗的人(通常是为了杀死癌细胞),就见过这些症状。恶心的部分原因是,你的生理系统在劳碌地修复辐射的伤害,占用了其他剧烈活动(如消化)的能量。 当剂量超过 200 雷姆,你可能会死。超过 300 雷姆时,你暴露在辐射下的死亡几率将超过 50 %,除非你得到输血和其他强化治疗。因为这个理由, 300 雷姆就是 半数致死剂量 ( LD50 )。暴露在 1000 雷姆的辐射下,几个小时就会让你失去活动能力。在如此高的辐射水平下,医疗手段可能也无能为力了。 关于这些事实,我们可以记住一句话: 几百雷姆真要命 。 不过, 100 雷姆以下不会引起任何症状 。 所以,我们说辐射有“阈值”效应。阈值高是因为你的身体强健。它可以应对部分损伤,甚至能修复其中的大部分而不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低剂量尽管可能最终增 大癌变的风险(很多年以后),也不会被人注意;我们等会儿再谈。多数疾病都有阈值效应。如果你的身体能识别某种病毒,并在它繁殖之前将其杀死,你就不会患 感冒了。 认识辐射阈值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假 定担心恐怖分子用脏弹(一种放射性武器)来攻击,如果辐射扩散很广,那么它对任何暴露的人的剂量都将减小到阈值以下。这意味着如果它以这种方式扩散,现场 就不会死人;实际上可能连病人也没有。有些恐怖分子就因为这一点而对脏弹的想法感到失望。基地组织大概也正因为这个,才要它在美国的特务帕迪拉放弃制造脏 弹的请求,转而考虑用天然气炸毁公寓大楼。 有 些癌症患者害怕辐射,躲避放射性治疗,那是没道理的。怕辐射的应该是他们的癌细胞。在辐射面前,癌细胞比正常细胞还软弱,大概是因为它们把所有新陈代谢的 能量都用来无限繁殖,而无力去修复伤害。也因为这一点,治疗癌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在患者能承受的范围内尽量多地施以辐射 。 1 雷姆的剂量需要多少辐射呢?我们考虑伽玛射线,这种辐射穿透能力很强,而且也是核武器、辐射尘埃、脏弹和核反应堆事故致死的主要祸根。你可以将伽玛射线看做能量极高的 X 射线。 为得到 1 雷姆的辐射,你需要将身体暴露在 10 万亿伽玛射线之下!这个数字确实很大。如果告诉你切尔诺贝利的消防队员经历的伽玛射线比它还多几百倍(大于 10 15 ), 你大概会更惊讶。难怪他们都得辐射病死了。 我们体内都有碳,就因为它, 我们身体大约每分钟经历 120 000 次核衰变 ,每次衰变释放高能电子(贝塔射线),损害周围的细胞。但即使这样自我暴露一年,也不到 1/1000 雷姆。重要的是要认识, 即使真正的强辐射会致命,低水平的辐射却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 除去所有人工核源,美国人每年平均暴露在大约 0.2 雷姆的自然辐射下。 辐射与癌症 人在成年后, DNA 中的一系列特殊基因会告诉细胞停止分裂,所以不再生长了。只有为着某些特殊的目的,分裂才会重新开始——例如在你需要愈合伤口或更新血液的时候。等这些事情结束了,调节基因又让细胞停止分裂。因为中止细胞扩张那么重要,所以由几个多余的基因来负责。 假如你暴露在辐射下而且特别倒霉,那么所有这些调节基因都可能被破坏。如果这样,细胞就会全部开始分裂、增长,但没有什么令它们停下来。经过十次分裂,一个细胞就会变成 1000 多个。再经过十次分裂,就有了百万细胞。它们再经过十次分裂,细胞就达 10 亿了。 这种指数式的多余细胞的暴涨,就叫癌。 如果基因损坏了,癌也许会很快增长,不过更可能是在几年或几十年之后才开始。那是因为,很多癌在细胞增长完全失控之前需要两个或更多基因突变。假如辐射引发了最终需要的基因突变,完成那致命一击,则癌变会迅速发生。 现在考虑一个悖论:辐射致癌的剂量已经测定为约 2500 雷姆,那足以在几个小时内杀死辐射中毒的人。一个人如果遭受了致癌的辐射剂量,在癌变之前就会死去。 但 …… 但 …… 如果说致癌剂量那么高,辐射又从何导致癌变呢?悖论的答案在于概率论。在小剂量下(如 25 雷姆,致癌剂量的 1% ),人不会得辐射病,因为剂量远低于辐射病的阈值。但即使在那个低剂量下,控制细胞增长的调节基因也会有一定几率被辐射破坏而且不能修复。结果, 1% 的致癌剂量有 1% 的几率导致最终的癌变。对更大的剂量,这个几率也成正比地增大。 4% 的致癌剂量有 4% 的几率引发癌变。但这比例是有极限的: 暴露在 100% 致癌剂量的辐射下的人不可能得癌症,因为他们在几小时内就死于辐射病了 。 这些结论是根据 美国国家科 学院“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报 告 (简称 BEIR 报告 )得到的。但数据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例如,我们不知道 200 雷姆的致癌几率到底是 4% 还是 12% 。这引起人们争论是否该用辐射暴露来计算预期死亡几率。不过, 将 2500 雷姆作为 1 个致癌剂量,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我们需要记住它。 当然,即使不暴露在人为辐射下, 我们也有大约 20% 的死于癌变的几率 。没人知道为什么。 这 20% 并不来自任何确证的环境效应。环境放射性还不足以导致这个结果。我们不知道哪些环境污染的效应能累积到 20% 。这个数从哪儿来?这是一个科学和医学的难题。 著名生物化学家 Bruce Ames 曾提出,有些癌变可能是长期暴露在氧气的结果,就像脂肪因为氧化而变质腐化一样。如果所有生长调节基因都失效了,那么即使体内只有一个细胞,它也会开始毫无节制的分裂,从而导致癌变。氧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这个理论激发一些人为了减小危害而去消费更多的抗氧化剂。 重复一下: 我们大约 20 %会死于不明原因的癌症。 当放射性引发癌变时,我们把辐射的风险加在那个基数上。放射性引发 额外的 癌变。 假定你暴露在 100 雷姆的辐射下,那是致癌剂量的 4 %,因此你死于癌症的几率 从“正常的” 20 %增大到 24 %。 切尔诺贝利事件 1986 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城附近的一座核电站发生了重大事故。反应堆深处的链式反应失控,释放出大量能量,反应堆核心发生爆炸,大量辐射散入大气,大概占反应堆辐射总量的 30 %或更多。与烈火搏斗的几十名消防队员死于辐射病。 事故的很多灾难是在最初几个星期内发生的。每个核只能爆炸一次,辐射源就耗尽了。 15 分钟后,辐射降到初始值的四分之一;一天后,十五分之一;三个月后,不到 1 %。但直到今天,仍有一些残留下来。多数辐射几乎都随风飘散了,只有近地面的辐射感染到人群。很难估计人群暴露的辐射总量。估计在反应堆附近的大约 30 000 人平均遭受了 45 雷姆的辐射,与广岛幸存者的平均辐射量差不多。注意这个平均水平还不足以引发辐射病,但暴露人群增加的癌变几率为 45/2500 = 1.8 %。除了 6000 个正常的自然癌变患者外,这个风险几率可能导致额外 500 人死于癌症。政府决定把一生可能遭受 35 雷姆以上的所有区域的人都搬迁出去;到 2008 年,辐射已经降到每年 1 雷姆以下,人们原则上可以搬回来了。 如果把远离事故的世界其他地区(遭受的辐射量很小)也考虑进来,预期的死亡人数还会高很多。即使 25 000 人平均每人遭受 0.1 雷姆,也会多出 1 个死于癌症的人,而实际的数字更令人伤心。 切尔诺贝利事故造成的额外癌变患者的预期总人数是多少呢?为计算这个数字,我们必须计算每个辐射区的人数,然后将他们的暴露雷姆数加起来。我们假定(根据线性效应),每 2500 雷姆有一个患者。因为这个数字对世界共同体至关重要,人们投入了大量心血来测量辐射分布。 2006 年,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隶属联合国)发表了辐射总量分布的最好估计:大约 1000 万雷姆。那意味着切尔诺贝利事故导致的额外癌症死亡总数将达到 10 000 000 除以 2500 ,即 4000 。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邻近区域的预期数 500 。 令很多人惊奇的是,即使这个计算正确,预期的癌变患者数也准确,仍然难以确定哪些人死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很难从几百万人中找出那 4000 个额外的死于癌症的人,因为其他原因的癌变也非常普遍。某些类型的癌症可以归结到这次事故。 许多辐射是以放射性碘的形式释放的,它们集中在甲状腺,诱发甲状腺肿瘤。甲状腺肿瘤很少见,所以切尔诺贝利地区附近发现的十几例甲状腺肿瘤几乎肯定可以归因于那次事故。 甲状腺肿瘤是可以治疗的,虽然有三个切尔诺贝利的患者死了。除此而外,跟广岛和长崎幸存者的癌症情形一样,几乎不可能认定任何一个死于癌症的病人,将其原因归结为切尔诺贝利释放的辐射引起的病变。 切尔诺贝利地区还有几种疾病比辐射诱发的癌症更糟糕,因为它们会导致更多人死亡。其中两种就是因为吸烟和酗酒产生的癌症和心脏病。如果说搬迁会给当地居民带来压力,从而加剧物质滥用,但这可能变成事故的更大的健康效应。 放射性会传染吗? 假如你暴露在某种具有放射性的东西面前,你自己会变得更有放射性吗?你会像患感冒一样被 它“传染”吗? 答案是否定的, 放射性不会传染 ——至少大多数放射性在大多数时间不会那样。记住, 放射性是原子核的爆炸,这种爆炸损害你的 DNA ,但不会将其他原子转化为放射性原子。 即使被某些放射性物质击中了,你也不会真的产生放射性,而只是被放射性尘埃污染了。如果原子弹爆炸的尘埃落到你身上,或者你在参观核反应堆内部时接触了放射性尘埃,就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有一个例外——那种辐射能使你染上放射性:中子。有些形式的放射性爆炸释放中子,当它们打中你的身体时,可以附着在你的原子核上,从而使那些原子具有放射 性。在现实中,只有在大量中子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这种事情,而你可能会死于辐射病。暴露在强中子下的物体会出现放射性,那主要发生在核反应堆和核弹中。 中子弹其实就是为了尽量减小被炸城市产生的放射性而设计的。 与更原始的核弹产生的典型放射性尘埃扩散比起来,中子弹导致的放射性其实非常小。 我们有时候用放射性来杀灭食物里的细菌、病毒或昆虫。 食物不会因此而变得有放射性 。然而,假如辐射很强,的确会破坏食物里的某些分子,所以有时会改变食物的味道。 如果强辐射过量了,也会生成不健康的化合物 。 其实所有防腐剂和杀虫剂都存在这种情况 。辐射消毒已经过了多年研究,联合国卫生组织认定它是安全的,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美国农业部也都是同样的结论。 我们不但要应对辐射的事实,还要应对辐射的错误观念引发的恐惧。
1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日本地震灾情有点困惑
热度 1 jiasf 2011-3-18 11:35
日本此次发生有记录以来世界第四大地震。因为震源在海里,地震本身的破坏和伤害不算突出,但地震引发的海啸损失惨重,因地震损坏供电系统而引发的核电站事故更震惊了全世界。 在此次灾难中日本民众表现出的镇静、训练有素、自我约束、井然有序,令人由衷佩服! 但为何灾区、乃至不是灾区的地区会连续多天出现缺粮缺水、超市断货、灾民没有足够食品、车辆无油可加的情况?按说海啸只破坏东北部沿海附近地区,整个交通系统不至于瘫痪,实际情况也是车能上路行驶就是缺油,可为什么不组织运送货物? 包括核电站危机的处理也是很不让人放心。为什么核电厂公布的核辐射值会少了一个零?为什么核电站危机处理让人感觉信息混乱、应对不得力?电站低报辐射,自卫队拒绝施救,把民众安危放在什么地位?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7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再谈沉着冷静应对核辐射在日本扩散
黄安年 2011-3-18 11:29
再谈沉着冷静应对核辐射在日本扩散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3 月 18 日发布 两天前的 09:58 笔者撰文《沉着冷静应对核辐射在日本扩散》已有预感,文中谈到 : “日本人民祸不单行 , 继“ 3 · 11 ”日本九级特大地震和超级海啸灾难后 , 又遭受“ 3 · 12 ”以来的福岛核泄露与核辐射蔓延的灾害,两难复合极大地增加了救援难度,日本人民面临有史以来的一场劫难。面对这场灾难需要的是沉着冷静应对,在第一时间如实报告实情,让老百姓知情 , 降低恐慌情绪。 一场大危机最危险的是恐惧本身,唯有战胜恐惧情绪,才能争取将灾害影响尽可能的降低。目前在日本最大心理障碍莫过于对于核辐射蔓延的恐惧 , 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妥善处理将可能引发社会秩序的动荡 , 在这种情况下 , 尤其需要谨防流言,搅乱人心。为此需要加大对于核辐射的知识普及和信息的及时和透明。”(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3 月 16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229400 )。笔者所担心的不幸被言中 , 东京的“核慌”情有可愿,一衣带水的炎黄子孙居然在瞬间出现了“盐慌”,可见流言、谣言的极大杀伤力和防核辐射科普知识的极端重要。 日本灾民屯盐无用 , 他们急需食品和汽油,以解决维持生命的最低需要和能够出行避灾自救,只能坐以待毙。我们虽然启动应急预案,但是依然慢了半拍 , 行政决策跟不上手机和网络传言的快速反应,如果不能把老百姓最关系的问题随时随地放在心里 , 还是按部就班地眼睛向上 , 恐怕还不知道哪一天风向一变 , 又引发恐慌潮。因为核危机的不确定性和严重性会因风险抵押发生变化的,即使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和全副武装的里根航母也不能掉以轻心。我们的主管部门应当 24 小时紧盯日本核情变化中的我国的民间心态。 笔者重申如下见解: 一场大危机最危险的是恐惧本身,唯有战胜恐惧情绪,才能争取将灾害影响尽可能的降低。防恐最有效的办法是信息公开、及时而透明,同时采取切实可行措施 , 谨防流言,搅乱人心。 我们还要防止那种从众心理和怕吃亏心态。记得物资短缺时代 , 排队购物是生活中的常态,没想到现在商品如此充裕的时代也会出现抢购潮,看看日本灾民在那样困难条件下还是一连好几个小时有序排队的情况,确实很有感慨,难怪有些日本人对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际出现范围超过全日本的抢购食盐风不理解。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07-08)|4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核辐射的笑话
热度 10 caojun 2011-3-18 02:13
福岛炸后半小时,大学同学给我打电话,问我是不是核爆炸。我说反应堆的原理决定了它不会发生核爆炸,肯定是化学爆炸喷射出放射性物质。反应堆有自稳机制,专业一点叫“负反应性”。例如铀238的作用。核燃料中的铀235富集度一般只有2-4%,其余都是铀238。除了极少数高能中子外,铀238吸收中子后不会裂变,因而减少了中子数。它有很多共振吸收峰,对特定能量的中子吸收很大。如果链式反应失控,中子数急剧增多,铀235裂变率上升,核燃料温度升高,则铀238热运动产生多普勒效应,使共振吸收峰展宽,吸收更多的中子,使裂变率降下去,回到稳定状态。世界上的第一个反应堆,是费米建在芝加哥大学的体育场内的。 同学建议我写点科普,结果发现提笔千斤重,虽然接触反应堆几年,毕竟不是专业出身,没有做过的东西,拿不准的东西太多,不敢写了。不如转点写点段子,不全是笑话,就当是俺也被震得七荤八素了。 1)今天某超市,众人争相抢购食盐,唯一老太镇定自若在一旁选购其他商品,并不时摇头嘲笑。旁人上前问她为什么不抢,老太答:非典那年抢的还没吃完。(回家后,俺妈说去超市,还真没买着盐,只好打了点酱油买了几包榨菜回来了。我把这个笑话一说,俺妈不大好意思,说本来不想买,可一想别人抢完了,没盐吃怎么办?) 2)中国新闻说,风是往美国吹的,美国新闻说,风是往中国吹的,韩国新闻也说,自己很安全。这风到底是往哪里吹的?风表示自己压力很大,不知道该往哪吹? 3)中国涛哥说:西风!美国奥巴马说:东风!俄国梅德韦杰夫说:北风!台湾小马哥说:南风!核反应堆说:糊了! 4)网民们很有才,教授们也很有才。某著名高校的高领教授接受采访:“水蒸汽在极高温中会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实际上是核燃料的包壳材料锆与水反应,生成氧化锆和氢气)。“因为人的甲状腺最容易吸收到碘,容易受伤害,建议人们穿高领衣服或戴上围巾”(看来买盐的群众最好是直接将盐糊在脖子上让甲状腺吸收碘)。“最坏的结果就是发生核爆炸”。嘿嘿嘿,不是自己的专业,言多必失。幸好幸好。 5)关于铯137。这是核裂变的一种主要产物,寿命是30年。地球上原本没有,也许地球形成的时候会有,也早就衰变完了。人类学会释放核能后,铯137随着核爆的蘑菇云飘遍了全球。在冰岛的冰层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年代的铯137含量与人类核活动频繁程度的关系。碘化铯晶体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闪烁探测器材料,在用做低本底探测器时,铯137就成了一个头痛的内禀本底。铯137是怎么混进去的呢?铯矿里是没有的,但我们天天用的水里有,天上下下来的。炼矿的时候用了水,进去了就分不出来了。一声叹息。 6)核电与火电,就象飞机与汽车。飞机失事,震动全球,汽车撞车没人关心。实际上拿数字说话,坐汽车比坐飞机危险百倍。按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数字,几十年内世界上的全部核事故共直接致死73人,长期受过量辐射导致癌症高发,间接致死几千人(主要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假如全世界现有的400多座核电站全换成火电站,按我国的煤矿死亡率,每年要直接致死2000个矿工。每年因传统燃料造成空气污染死亡的人数是300万。不过温水煮青蛙,群众都不克尔。这次福岛赶超三哩岛,估计得荣升核事故次榜,世界各地都热闹起来,又给核电闷头一棒,二声叹息。不过对中国也许是件好事。核电这么跨越式发展,一涌而上,高级人才低级人才都跟不上,如果天天有进度压着,质量也难说。核电安全性不可怕,人祸才可怕。幸好温总说了,今天没买着盐的,都先排队等着,先不批了,等有了盐再说。 7)腾讯新浪都堂尔皇之地称切尔诺贝利事故致死9.3万人,所以就不要笑话老百姓抢盐了。教授都高领了,也就不要笑话腾讯新浪了。 8)911不仅仅是死了几千人,据说对美国人有更深远的影响。曾经见过讨论911对美国人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的影响。俺现在也没搞清楚是怎么联系上的。现在日本地震海啸核泄露,都在讨论对日本GDP、对我国进出口、对世界股市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核辐射、经济下滑都是浮云,对日本人社会结构、心理、行为方式的影响将是更深远的。作为近邻,不可不察。
个人分类: 生活杂谈|6462 次阅读|15 个评论
盐——谁爱抢谁抢,没有它正好,俺降降血压!
热度 4 wangxh 2011-3-17 22:54
中国人净干这种事儿,从姜昆说相声“抢购”开始,动不动就想抢购,这不是神经病吗? 人家鬼子地震、核辐射什么的,咱中国人跟着起什么哄呀?人家的语言,我们神经病似的学习,还四六级,不过不能大学毕业。人家的足球赛,我们着了魔似地半夜起来看,无论谁输谁赢,看客连一粒花生米都得不到。人家的篮球赛,哦喔,还能带动俺们的鸡腚屁猛增,并且零星几个中国人还能因此得到“五一劳动者”或“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谁是雷锋呀,全世界最大的雷锋是比尔盖茨,他那脑袋可比爱因斯坦的脑袋“值钱”多了。 是不是中国人有“储藏癖”?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当然,先不管奶粉里有没有三聚氰胺,也不管火腿肠里有没有化学添加剂——反正地球人都知道:中国的发展速度惊人。还有必要害病吗? 倒也确实是传统,比如放菜的菜窖,就是比冰箱好用、储存量大、保持蔬菜原汁原味,而且绝对“低碳”!俺小时候还经历过土井放地瓜之类的食物,大约7-8米深,经常被大人“吊上吊下”的,挺好玩的。 盐——俺是不打算买的。 如果真买不到了,俺就买碳酸钠,再买些盐酸(对了,据说盐酸不能随便买,好像是生产毒品的一种原料。高,实在是高,某些官员科技水平高啊,生产盐酸可比生产毒品难度大多了),自己合成呗,反正“活人不能因盐淡死”! 最近日本来了猛的,地震、海啸和核能。 有学生问,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把这些“绿色能源回收利用”不就好了吗?俺说是啊,可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呀!俺怀疑人类能否挨到那一天,目前来讲够呛。人类现在基本上在热力学三定律管辖的范围内活动,就是核能例外,还经常出事儿——各种事儿,限制谁家不能研究核武器呀,谁家突然发射导弹呀,谁家核泄漏啊,谁家核潜艇失踪啊,总之不一而足。 有意思,人类可以利用潮汐能,但海啸谁都不敢想;可以开采、利用地热,但地震能谁也赶不上——地震一来都是“范跑跑”......等哪天俺发明一个“大蓄电池”,专等雷公闪婆过来“充电”。 核能怎么办?如果连核能算上,是不是热力学三定律就失效了? “热”本是能的一种存在形式或过程,仅仅其中之一而已,是不是“热力学”改为“能力学”更科学啊? 哎,1克物质包含的能量,相当于多少级地震? 另外,是不是中国应该多给鬼子点救灾款项,要不他们又要觊觎我们的土地了,我们政府还要把土地卖给盖房子增长鸡腚屁呢!
个人分类: 社会|3080 次阅读|4 个评论
核辐射与心理辐射
热度 2 lmnercita 2011-3-17 22:51
3.11的日本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的爆炸,使得许多人的目光从抗震救灾,转到了讨论核辐射到底会不会影响到自己。尽管日本主要周边国家加强监测,认为目前核辐射都不会影响到本国。但心理辐射已经到达许多人。今天去超市、市场,盐都卖完了,甚至听说有人中午排队,限购,价格翻番。网上有很多出来辟谣的,但是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很多人都是跟风买进,加剧恐慌。 核辐射固然可怕,但心理辐射,是否就可以忽略呢?
3442 次阅读|2 个评论
欧美蔓延核辐射恐慌,出现抢购碘片潮
热度 1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3-17 21:57
核扩散恐慌在欧美蔓延,多国民众抢购可以抗辐射的碘化钾(碘片)。有美国生产商指,当地碘片供应开始短缺,美国西岸更出现抢购碘片潮,网上拍卖已推高至500美元一包。芬兰最大的连锁药店也指,民众周末纷纷抢购碘片。   美国弗吉尼亚州Anbex公司超过1万盒14片装的碘片在上周六售罄,公司主席莫里斯(Alan Morris)形容,他们每分钟收到的碘片订单,相等于过往1星期的数量。他们向求购者强调,辐射抵美的可能性很低,但许多人仍然害怕,尤其是在西岸生活的居民,「买不到的人还哭了。」   芬兰最大连锁药房Yliopiston Apteekki发言人表示,周六碘片一度缺货,但他们已在周日补充库存。他说,买家主要是需要飞往日本或亚洲的人士。   碘化钾是盐的一种,用于饱和甲状腺,阻止其吸收高度致癌的放射物质。加州公共卫生部呼吁居民不要自行採取预防措施,发言人警告,对贝类过敏或甲状腺病患可能对碘片产生副作用。世卫组织也对饮用或使用碘原液有保留,因为它通常被用作防腐剂,或在医生处方下用来清洁伤口。
个人分类: 其它|3985 次阅读|1 个评论
核辐射、无碘盐、青岛人、以及丈母娘的烦恼
热度 15 陈安博士 2011-3-17 19:20
  我丈母娘是一个“典型青岛人”。   所谓典型,是有特别含义的,就想说典型的上海人一般,那就是一遇到机会就要说上海话,但是其实这些人的上两代都是江浙人,纯种的上海人现在在上海的乡下。可是,代表上海的却恰恰是这些原本不是上海人的上海人,我把他们定义为“典型”上海人。   我丈母娘毕业后分配到泰安,就算离开了青岛,可是,心里的青岛情节到今天,都演变成了外婆多年之后,依然浓重得化不开。她家闺女研究生毕业没有去青岛工作而是去了北京继续读书,让她觉得很遗憾,因为可能就没有机会打回青岛了,好在大女儿嫁到了青岛,些许弥补了这一遗憾。      还比如,她每次回青岛,返回泰安的时候会带上几包盐,说青岛的盐要纯正一些,我听了后就会使劲睁大了自己不大的眼睛。   不过前段时间她也有了关于盐的烦恼,因为连青岛都没有无碘盐了,她听说吃碘太多不好,所以,在泰安买不到无碘盐,就想着也许青岛有,结果,竟然也没有!那个失望就别提了。      不过,现在,丈母娘烦恼的事情应该转变了,看全国买盐这架势,如果有无碘盐,一定能剩下来。可惜的是,加碘盐却很难买到了,以至于杨玲买了20包榨菜当盐使。      我的小朋友在我的博文后面留了一个笑话,讽刺咱们中国人真恰当:       世界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界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世界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辐射死了,盐还没用完。    还有一位贡先生在王号的博文后提供一个对联,真是妙哉    大核民族五十七座核电密布意欲核威   盐荒子孙五十六个民族抢盐盐面安在   横批:核出此盐    既然关于盐的事情这么多,那么再加一个笑话:    人们在超市里不停询问销售员,还有没有盐?恐慌异常。只见一老太太淡定滴在选尿布。我问阿婆:“你咋不抢盐呢?”阿婆答道:“非典时候抢的还没吃完呢。”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5710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美专家和世卫组织代表击破五大关于核辐射谣言
xupeiyang 2011-3-17 16:09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7日16:01 法制晚报   传放射云飘到亚洲其他国家 “据BBC报道”满天飞 吃碘片保命等以讹传讹   美专家击破五大“核谣言”   没有任何核扩散迹象 即使传播到周边国家 其浓度对百姓生活已基本无影响   “日本政府证实,第二波地震波及的福岛县核电站辐射外泄抢救工作失败,辐射物质已开始蔓延至亚洲区域国家,预计下午4点抵达菲律宾……”这条煞有介事的消息从菲律宾到中国,从英文到中文被广泛转发。   此外,出于“核神秘”给人们造成的一知半解的恐慌心理,引发出各种“据BBC报道”、“吃碘片保命”、“吃防核辐射食谱”的小道消息也开始以讹传讹。但来自美国的核专家和世卫组织代表却告诉我们,这些消息均属谣言!    谣言1   放射云飘到亚洲其他国家 北风中已经有大量核辐射   近来一直有谣言通过短信和其他方式传播,声称对生命具有威胁的放射云正从日本受到破坏的核电站向整个亚洲扩散。有网络流言说:“现在北风起,空气中有大量尘埃,有大量的核辐射。”并声称中国内地和香港方面隐瞒消息,暗示核污染已影响中国。   世界卫生组织(WHO)驻中国代表蓝睿明昨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日本核电站的辐射物质向其他国家大量扩散。北京时间昨天下午3时,福岛附近的辐射水平约为1500微西弗。   蓝睿明说:“WHO可以负责地通知各国政府和公众,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日本核电站的污染有重大的国际扩散迹象。”   美国西北大学荣誉教授、核研究专家埃尔默·路易斯告诉记者,“放射云”像“地震云”一样都是未经证实的概念。   他表示,风的确有可能将核辐射传播到中国、菲律宾等周边国家,但是等抵达时,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已经低到不足以对健康造成任何影响。“核辐射中最容易挥发的物质放射性碘的半衰期只有8天半(8天半就会减损一半),传到亚洲其他国家时基本已经没有杀伤力。”埃尔默说道。   昨天下午,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的最新预报结果显示:16日夜间至19日,日本震区近地面以西北风为主,这就意味着日本核电站核泄漏所   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在低层先向南再向东扩散,在中、高层先向东再向东北扩散,对亚欧大陆没有影响。   粉碎   没有扩散迹象即使扩散也几无影响   谣言2   周一以来各种“据BBC报道”满天飞   自本周一以来,网络流传以英国广播公司(BBC)快讯名义发布的消息,宣称BBC新闻台的最新消息:日本政府证实因第二波地震而波及的福岛县的核电站辐射外泄抢救失败,已开始蔓延至亚洲区域国家,预期下午4点抵达菲律宾,建议人们在接下来24小时尽量不要外出,穿长袖衣物,保护身体免受辐射攻击,尤其是颈项部位最容易受害,并警惕阴雨天气。请转达至在亚洲的亲朋好友,谢谢!   BBC昨天特意刊文辟谣称,从未发布日本核辐射已扩散至亚洲其他国家的消息。报道提醒广大读者,每次有灾难发生时,都会有不法分子趁乱传播耸人听闻的假消息,借机传播病毒或达到自己的目的。   菲律宾科技部当天下午就在其官方网站上声明:“让大家待在家里、如果外出要穿雨衣”的建议不是国家减灾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同时这样的建议也是   完全没有根据的,并呼吁公众不要轻信和传播谣言。   粉碎   BBC刊文辟谣从未发布核扩散消息    谣言3   吃碘片保命甚至直接喝碘酒   “日本发生核泄漏,快吃碘片保命”的谣言一出,碘片立刻被炒得火热。国内部分省份的民众以及美国西海岸的民众开始抢购碘盐、碘片,还有谣言称,通过在脖子上抹碘酒甚至直接喝碘酒,可预防放射性碘的摄入。   蓝睿明表示,食用碘化钾防核辐射的原理是,提前吸收足够的碘,短期内甲状腺就不会再吸收放射性物质中的碘,所以仅仅只能对甲状腺起到保护作用,对身体的其他部位无效。更重要的是,过量摄入碘化钾,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很严重的危害,造成甲亢症状。美国的核管理委员会(NRC)一直反对广泛发放碘片,他们认为“撤离居民”和“避免被污染的食物”是更加有效的途径,而广泛发放碘片会给公众带来困扰。   另外,碘酒有很多种,但大都是碘的有机溶液。如果真的喝了也可以从消化道吸收一部分碘,但是碘酒对消化道黏膜刺激比较严重,很可能会导致消化道意外灼伤,疼痛难忍。   粉碎   过量摄入碘化钾当心“甲亢”    谣言4   吃海带胡萝卜可以防御核辐射   传言通过饮食的方法能够抵御或减少核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有些甚至列举了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吃某些食物是可以防御核辐射的,例如海带、胡萝卜、卷心菜、蜂蜜、枸杞等。   有的防核辐射食谱声称要吃多糖食物,又有另外的食谱称要多吃糙米少吃糖,各种食谱相互矛盾。埃尔默告诉记者,食物防辐射近年来只是有些初步的动物实验,但并不是专门针对核辐射的而是针对紫外线、X光这样的辐射,而且没有确切的科研结果。   很多防核辐射食谱是由一些防“电脑辐射”“手机辐射”“太阳辐射”的食谱变身而来。有许多食物成分,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植物中的多酚化合物甚至多糖等等,有一些初步的动物实验,显示“可能有作用”。但从未得到充分的理论证实它们的“抗辐射”功能,一直处于“你想它们有,它们就可以有”的状态,是一种心理安慰。   粉碎   其功能从未得到证实只是心理安慰    其他谣言   穿白衣防核辐射   埃尔默称:“穿白衣服防核辐射这种说法我还没有听过。”据悉,穿白衣只对日光辐射有一定作用。另外,埃尔默表示,“即便是跟遭受核辐射的人同处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比如乘坐同一班飞机,也不会被传染。除非吃了遭受严重核污染的食物。”   本版文/钱业 记者 尹晓琳 黎史翔 王进雨   美国西北大学荣誉教授、美国核学会成员,美国核学会特殊服务奖、美国核学会阿瑟霍利康普顿奖获得者。著作有《核反应堆物理基础》等。   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先后在夏威夷大学获得国际卫生硕士学位,明尼苏达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90年开始在世界卫生组织工作至今,2009年10月到中国就任 (编辑:SN021)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0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放松心态,快乐每天
高铁杠 2011-3-17 14:33
3.15 让人看到了真相,也让人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疯狂;但是真正令人生畏的是那些3.15外无法曝光的东西,这些可能是远胜核辐射的环境污染,也可能是我们必须享用的一日三餐。 房子结实不结实,谁能给出答案?空气达标是否,靠谁给出真言?如果吃饭就是慢性自杀,那也未必就是耸听危言! 因此,在这个有些东西无法给出答案的时代,应该是放松心态,快乐享受,欢欢喜喜每一天。
个人分类: 心灵絮语|2578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里卖食用盐?
热度 10 zlyang 2011-3-17 13:24
那里卖食用盐? 真傻刚才去买食用盐。去了两个大超市、一个大农贸市场。都没有了。 555~~~ 这是为什么? 食用盐/食用鹽/ edible salt ,您在哪里? 这是为什么?日本干吗弄那么多老掉牙的核电站? 555~~~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 唇亡齿寒 ; 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降....... 无盐,无言。 相关链接 《深切哀悼关心遭受地震、核辐射的日本人民,但不要忘了》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422821 《没盐了,我买了20包榨菜》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8127do=blogid=423380 《抢盐抢疯了》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1702do=blogid=423389
4317 次阅读|24 个评论
有感于中日关系 —— 有多少刻骨的仇恨需要铭记?
热度 4 montec007 2011-3-17 11:57
有感于中日关系 —— 有多少刻骨的仇恨需要铭记?
这次日本巨震、海啸、核泄漏,多重灾难接踵而至。国人对之,有同情的,有诅咒的;有为之祈福的,有幸灾乐祸的;有张贴海报发动捐款的,有打死也不捐的;人间百态,不一而足。科学网也不例外:关东地震后的918事变,南京大屠杀,三流日货进中国,等等。更有博友搬出伊索寓言:农夫和蛇,告诫大家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 我一直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通的。如果我们始终将旧仇记于心间,我们永远不可能轻装前行。大家都念过大学,都住过集体宿舍,或多或少都与同学有过摩擦。如果为此而成天沉溺于“旧恨又添了新愁”,日子还过不过呢?逃也不能逃,难不成大家都要成了马加爵?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向前看?一切恩仇都是既定成本(sunk costs),它们不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包袱。 日本人这回遭了难,该救就要救。以后它要不老实,再收拾。如果怕它今后不老实而现在不救,那真的只能说,中国人卑鄙、懦弱、缺乏贵族气息。一个没有自信的民族,GDP再高,也是和那电线杆上写的一样:举而不坚、坚而不硬、硬而不能持久。总之两个字:阳萎! 一个成天宣扬恨,将大爱视为虚伪的社会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社会,是一个“ 疯掉了的社会 ”。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也是我们前进的希望。因为恨,你就得成天算计,步步小心,惟恐哪天一步机关算错,满盘皆输。因为爱,每天都可以过得开心,从哪里摔倒,从哪里爬起来。因为恨,你永远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因为爱,你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多好! 很多接触过洋人的朋友有这种印象,为什么老外笑起来那么的灿烂?我们不应该想想为什么吗?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暂且将老蒋的轮回人生搁置一边吧。我们稀里糊涂地被父母带入人间,若干年后,又复归于尘土。人间走一遭,留给世上的,到底有什么呢? 一两个孩子,一两处房产,或许再有一两件值钱的可以传家的宝贝儿疙瘩。还有什么呢?十来篇不知几人愿意读的文章,一两本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意读的所谓专著? 我们是为了希望而活着,为了明天而活着,因为我们知道,明天与今天肯定不一样。未知的明天,让我们能在夜晚安然躺下,也让我们在清晨满怀期待地起床。生活,好也罢,坏也罢,总算经历过。 我们是为了我们的后代而活着。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人生还值得让我们活着,我们才生下了后代。我们有义务为他们留下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无论我们今生遭受到了多大的不幸,我们仍然希望让我们的后代明白,The life worth living! 如果我们在他们心中播撒仇恨的种子,那么勿宁不要将她们带入人间。 恨,只可一时;爱,终将永恒。 吕乃基老师在谈到核电站的恐怖时说:“ 所谓往事不堪回首,向前看便是了;核辐射,却是不堪前瞻,只能生活在回忆之中。 ”窃以为这句话折射出了人生的真谛。 仇恨,就是我们人性中的核辐射!
个人分类: 三生有幸|4317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浙江大学核专家为您解读核辐射
hxgwzu 2011-3-17 11:28
问:我们知道福岛核电站的爆炸是氢气爆炸而不是核爆炸,氢气爆炸的烟雾怎么会带上放射物质? 答:由于反应堆冷却系统失效后,温度升高,使得核燃料棒部分熔化, 混入水蒸汽中, 水蒸汽在极高温中会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在释放蒸汽的同时会带出放射性物质和氢气等混合物,当氢气密度较高时,就有可能引起爆炸。混合有纯的放射性物质的氢气爆炸后,就会将其带入大气中,但这些放射性的物质都是微量的。若是核爆炸的话,在瞬间就会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抛入空中。 问: 日本 向出现险情的核反应堆灌入未经处理的海水,这能起到什么作用?是否铤而走险? 答:按照一般情况,是应该向反应堆灌入淡水,海水有盐分,只适合在危急情况下采用,让冷却系统起作用,铤而走险说不上,最坏的情况是,该反应堆将成为废堆。 问:消息说福岛电站装核反应堆的容器已受到破坏,这个危害多大? 答:若容器损坏的话,放射性物质的泄漏量就会大大增加,但若以液体溶液形式泄漏的话,对周边近距离有很大影响,远距离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问:核辐射一般能传多远? 答:直接的辐射是不能传太远的,如α射线一张纸就能挡住,γ射线传播的距离稍微远一些,但也不会很远,主要的传播方式是空气将放射性物质带到远处,再产生放射性。特别是高层大气可以将放射性尘埃带到很远的地方,但此时密度会降到很低。 问:美军飞机在距离核电站100公里处发现放射性物质,包括碘131和铯137,这是什么东西?美军航空母舰上官兵也受到核辐射,危害有多大? 答:碘131和铯137都是一种不稳定的放射性物质,这里的“碘”与我们生活中用到的碘不是同一种东西,是同一种元素,“化学性质差不多”,但有放射性。“放射性碘”的半衰期为8天,8天以后它的放射性就会下降一半。至于美军官兵受到的核辐射,非常微量,洗一次澡后就没事了。 问:铯137的衰退期是多少? 答:约为30年。 问:有专家说这次核事故会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泄漏”,将会持续一年甚至几十年,您对这种说法怎么看? 答:对核电厂所在地是有这样的影响,放射物质会沉淀下来,对厂房周围的土地有影响。核电厂周围几十公里以外应该是安全的。从近期看,核电厂附近的海域以及海里的鱼类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海水污染的范围不会很大,范围一宽,由于稀释效应,辐射强度就很低,不会对生物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放心,尤其对我们浙江沿海,没任何影响。 问:受污染的空气经过长距离移动,其污染程度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答:可以这么说,即便在 日本 上空,其危害也不大。等到了浙江这么远的地方,早已被稀释了。因为检测仪器是非常灵敏的,增加非常微量的放射物质都能测到。 问:有专家质疑 日本 有可能由于多种原因而刻意降低事故等级,您认为是这样吗? 答:不太可能。因为现在国际社会透明度很高。这次事故应该比美国1979年三里岛核事故的严重程度稍低或相当,国际原子能机构目前定为4级核事故,三里岛核事故为5级(级别越高越严重)。  问:为什么说如果暴露在有放射物质的空气中,首先要保护我们的颈部? 答:因为人的甲状腺最容易吸收到碘,容易受伤害,建议人们穿高领衣服或戴上围巾。若甲状腺已经吸收了足够的碘,就不容易吸收具有放射性的碘131,所以人们吃碘片可以减少甲状腺吸收碘131。 问:如果发生最坏的结果,如何应对? 答:最坏的结果就是发生核爆炸。如果发生这种事情,传到我们这里要好几天,有足够的时间应对。  问:为什么说 日本 核爆炸是不太可能的? 答:因为已经没有链式反应的条件了。 (专家:浙江大学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副主任盛正卯教授) 来源: http://www.ncku1897.net/post/topic.aspx?tid=2777249
个人分类: 分享|1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你应该知道的哪些核变放射(转载)
oaiwqiyao 2011-3-17 09:34
日本的核辐射危机还没解除,我们接着听 Muller 教授 给未来总统的物理课。 辐射会消失,不过要等很长时间。有的危险辐射,例如碘 131 的辐射,只持续几个星期。钚令人色变,因为它的辐射能持续 24 000 年,而钾 40 ——在血液和肉类(特别是香蕉)中发现的一种重要放射性原子——会持续 10 亿年!我们是该怕寿命长的原子还是怕短的呢? 问题很复杂,但也不算太复杂。一个原子核只能爆炸一次,然后就消失了。那意味着任何包含放射性的东西最终都会失去放射性。随着原子的消耗,残余的可以爆炸的核的数量也在减少。放射性在消失,它随时间衰减。正因为这个,人们常称放射性爆炸为 放射性衰变 。 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是辐射降低到初始水平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下面列举了一些有关决策问题的原子的半衰期: 钋( Po ) 215 : 0.0018 秒 锶( Sr ) 90 : 30 年 钋( Po ) 216 : 0.16 秒 铯( Cs ) 137 : 30 年 铋( Bi ) 212 : 1 小时 镭( Ra ) 226 : 1620 年 钠( Na ) 24 : 15 小时 碳( C ) 14 : 5730 年 碘( I ) 131 : 8 天 钚( Pu ) 239 : 24 000 年 磷( P ) 32 : 2 周 氯( Cl ) 36 : 400 000 年 铁( Fe ) 59 : 1.5 月 铀( U ) 235 : 7.1 亿年 钋( Po ) 210 : 3 月 钾( K ) 40 : 13 亿年 钴( Co ) 60 : 5 年 铀( U ) 238 : 45 亿年 氚( H3 ): 12 年 碘 131 的半衰期是 8 天,但它的辐射会持续几个星期,这很容易理解, 因为“半衰”不等于 消失。经过半衰期 8 天后,辐射消失了一半。你可能以为经过两个半衰期,所有辐射都将消失,那是不对的。放射性是一种概率现象,残余的尚未衰变的核与原先的一样。即使它们开始第二个半衰期,在那个期间也可能只有 50 %的几率衰变。经过第二个半衰期后,初始原子的 25 %会消失。再经过一个半衰期,它们的一半也将消失,原子数量减小到原先的 12.5 %。因为只有 12.5 %的放射性原子留下来,辐射也降到原先水平的 12.5 %。然后是 6.25 %,如此下去。经过 10 个半衰期( 80 天)后,残余的量减小到千分之一,这是 1/2 自乘 10 次的结果。再经过 10 个半衰期(共 20 个半衰期),残余量就只有原先的百万分之一。 这里的关键是,经过一个半衰期后,辐射的危险降低 1/2 ,但它还能延续很多个半衰期。只要还有最后一个原子没爆炸,放射性就不可能完全消失。但减小 10 亿倍(经过 30 个半衰期)后,大多数辐射都不可能探测,通常也就没有危害了。 让我们再回来看看碘。它之所以那么危险,部分原因是它衰变太快,在很短时间内向受害者发出很大的剂量。 碘聚集在甲状腺,其辐射诱发甲状腺肿瘤。如果你害怕近距离暴露在碘的辐射下,可以多吃碘片(无放射性的碘)。你的甲状腺碘饱和了,有足够的无害碘供给,就不会再吸收更多的碘。所以要服用碘片,把放射性碘赶出你的甲状腺。你只需要坚持服用几个星期,因为大部分放射性碘都将在那段时间里衰变、消失。 有人误以为碘片还能抵御来自核反应堆的废料。其实没用,因为核废料的放射性并不来自碘。如果废料堆几个月,那么所有放射性碘都已经衰变了。核废料的危险来自半衰期更长的原子。我们还是回到原先的问题。哪种半衰期的危险性最大,长的还是短的?结果发现,两者都不是。 长短半衰期的危险性比较 在一次核事故中, 最危险的物质通常不是半衰期很短或很长的,而是半衰期不长不短的。 那是因为,半衰期短的原子很快就消失,而半衰期长的原子需要漫长时间衰变,每秒钟的衰变很少。例如,在核爆炸尘埃中,可能导致最大杀伤的物质是锶 90 ,半衰期为 30 年。锶的危险在于,它的半衰期足够短( 30 年而不是 1000 年),在人的一生中可以发出大量辐射;同时又足够长( 30 年而不是 8 天),我们很难等着它完全自然消失。 钋 210 半衰期为 100 天,曾被人选做谋杀的材料 。为什么选它呢?杀手需要它在释放之前保持威力。假如半衰期为一个星期,他可能觉得太快。他又不想半衰期太长,那样的话,被害者也许不会很快因为大剂量死去。所以,谋杀者大概觉得 100 天的半衰期是最佳选择。 核反应堆的钚 239 的半衰期为 24 000 年,在相同质量的情况下,这么长的半衰期不像锶 90 那么危险。然而,对核废料储藏特别是核反应堆来说,它是一道难题,因为衰变的时间太长了。 氚(氢的放射性同位素)用来造手表的夜光管 ,半衰期为 12 年。这意味着 12 年后你的手表就只有现在的一半亮光。 24 年后,就要换新的了。我不担心手表的辐射,因为氚发出的电子没有足够的能量脱离表壳。我们不仅要看每秒发生的衰变数,还要看它们是否能进入身体并造成破坏。不过,要小心镭表,它们的伽玛射线很容易跑出表壳。 现在考虑长半衰期的铀 238 : 45 亿年。我们相信所有铀都是在一次超新星爆炸中生成的,那次爆炸最终导致地球在 45 亿年前的形成。现在还剩下一半的铀,因为它正好是在一个半衰期前生成的。用于制造原子弹的铀 235 的半衰期要短一些,大约 7 亿年。如果它是同时生成的,那么已经过了 6 个半衰期,只剩原来的 1/64 。实际上, 现存铀 235 的总量比那个值略低,说明它在生成时不如铀 238 丰富 。 人体内最大的辐射源之一是碳 14 ,有时也称 放射性碳(radiocarbon) 。我们从食物摄取碳 14 ,其半衰期为 5730 年。在一般人的体内,每分钟发生 120 000 次碳 14 核衰变。每次衰变发出贝塔射线(高能电子),损害周围的细胞。我们与这些体内放射性共存,它是每个生物的一部分。它是自然的,有机的,但和人为辐射一样有害。 当人死了,不再吃食物,碳 14 衰变了就不会有更新。如果考古学家发现一块化石,测量其放射性是生物的一半,那么他就知道那个生物是在一个半衰期前死亡的——也就是 5730 年前。这种方法是考古学中测定年龄的基本方法。如果放射性只有自然水平的四分之一,那么化石就有 2 个半衰期那么老。碳 14 可以用来测 10 个半衰期左右的年龄——大约 57 300 年。 在美国, 饮用酒必须用水果、谷物或其他植物酿造,用石油做是非法的。 任何通过植物原料发酵生产的酒都含有新的放射性碳 14 。相反,石油是 3 亿年前埋藏在地下的腐烂植物生成的。那意味着石油是 50 000 多个碳 14 半衰期之前就死亡了的生物形成的,因而不会包含可测的放射性碳 14 。这就为美国政府检验是否用石油造酒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法。美国酒精烟草火器与炸药管理局就检验酒精饮料里的碳 14 ,如果存在预期水平的辐射,则饮料通过检验。如果酒精没有放射性,检验人员就知道它不是用谷物或水果造的,因而肯定不适合饮用。 同样的原因,生物燃料——由棉花、蔗糖或其他农作物制造——也有放射性, 而化石燃料没有 。化石中的碳 14 的天然放射性早就消失了。 生物燃料的放射性非常微弱,不会产生任何危害,但也提供了一个简易的方法,测试它是否真的是用农作物生产的。 环境放射性 为了确定人体所能容许的辐射水平,我们需要知道寻常暴露的环境放射性。不仅你有放射性,你周围的世界也有。我们遭遇的多数辐射来自自然资源:岩石和土壤里的钾,空气中的放射性碳,自然状态下的铀和钍。放射性氡气从地球内部渗漏出来。另外,我们还遭遇很多来自太空的辐射——来自遥远的爆炸恒星(叫 超新星 )的宇宙线。一个人每年大概都暴露在 0.2 雷姆的这种辐射下,那比你从自己体内摄取的辐射剂量大得多。 这一自然辐射剂量当然会诱发某些癌变。经过 50 年,你每年暴露的 0.2 雷姆将累积到 10 雷姆。根据线性效应假说,由这一辐射导致的预期癌变率为 10/2500 = 0.04 = 0.4% 。这比 20% 的观测值小得多,所以我们可以断言,自然癌变不是源于环境辐射 。 放射性的安全水平是多少呢?如果线性假说成立,那么即使很低的剂量也会增大癌变风险。如果假说错了,那么低于 6 雷姆的辐射就是完全安全的。例如,在美国丹佛,因为天然氡的存在,生活在那儿的人每年暴露的辐射比纽约高 0.1 雷姆。对那儿生活 50 年的 240 万人来说,这个额外的辐射总量为 0.1 2 400 000 50 = 12 000 000 ,即 1200 万雷姆,足以导致额外的 4800 例癌变。这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产生的预期癌变人数高得多。但事实证明,尽管有辐射,丹佛的癌变死亡人数低于美国其他地方。 可怕的变异 辐射不仅引发疾病和癌症,还做其他坏事。早期实验表明,高强度的辐射可以在昆虫中引发可怕的变异。这一发现激发了一批恐怖电影。我特别记忆犹新的是《它们》( 1954 年)中的大如火车的蚂蚁,《深海怪兽》( 1953 )和《哥斯拉》( 1954 )中的巨型爬行动物。在原来的喜剧中,蜘蛛人被一只放射性蜘蛛咬了,产生了变异,而在最近的电影中,化身取代了遗传工程的蜘蛛。这些变异真的危险吗? 在高级动物(哺乳动物、蜥蜴和鱼等)身上,没有发现类似的变异。根据 2006 年国家科学院报告,广岛和长崎的儿童受害者没表现明显增加的生长缺陷。但在公众想象里变异太多了。 我们没有在高等动物身上发现惊悚片里的变异,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有害的变异不会发生。胎儿特别脆弱,联合国原子辐射科学委员会( UNSCEAR )研究了这一危险( UNSCEAR 的报告见 www.unscear.org/docs/reports/annexj.pdf )。报告认为, 每一雷姆的暴露下,胎儿的风险大约是 3% ,是暴露在 1 雷姆下的成人风险的 75 倍。所以我们忠告孕妇要避免辐射。某个干细胞(能转变成其他细胞的细胞)的变异可以引发智力迟钝、畸形生长或癌症,但结果通常是自然流产。 2003 年出品的一部题为《切尔诺贝利之心》的纪录片,将切尔诺贝利地区的大量出生缺陷归咎于那次事件的辐射。大多数专家认为这部影片没有准确反映事情的真相,因为其他同样的暴露(如广岛和长崎)并未引发类似的问题。举例来说,影片里表现的那些病,很可能一直就在当地流行——也许因为那儿的人都爱抽烟喝酒,但只是在当地因为切尔诺贝利事故而受到医学重视时,才向外界报道出来。因为电影不是科学研究,制片人没有义务呈现不同的解释。 X 射线与微波 X 射线是我们熟悉的一种辐射。有人因为害怕辐射而拒绝给牙照 X 光,你可以问任何一个牙医看看。假如你同意照 X 光,卫生人员会给你戴上铅围裙,将 X 光机靠近你的头,离开房间。你会听到短暂的嗡嗡声,然后看见卫生人员回来。 尽管看起来煞有介事, 给牙照 X 光却令人惊讶地安全 。这些过程会让某些病人感觉更舒坦,但也会吓坏另一些人。辐射剂量很小,小于 1/1000 雷姆,不如你在自然辐射下生活两天摄取的量。孕妇是不是应该避免这种 X 光呢?毕竟腹中的胎儿太脆弱了,照 X 光显然不是一件安全的事情。但铅毯可以保护胎儿。通过照 X 光获取的知识也许还能克服一系列牙问题,而它们在原则上会对未出生的胎儿产生更大的危害。 部分 X 光恐惧来自历史经验。过去的辐射剂量较大。小时候我住在纽约南布朗克斯区,曾在一家鞋店,在图 9.2 那样的荧光镜下给脚照过 X 光。我双脚接收的辐射大约是 50 雷姆,是我今天照牙 X 光的 50 000 倍。假如线性假说是对的,那么我仅仅光顾一次鞋店,癌变的几率就从正常的 20 %增大到了 20.1 %。科学家在那时就警告要小心癌变的危险,但很多官员迟迟不关闭那些机器,因为公众太喜欢它们了。我甚至觉得不该把我在那家鞋店的事情讲出来。我发现这次经历很有意思,是我儿时记忆中最生动的事情之一。也许因为看见我的脚趾头不停扭动,清楚看见鞋子里的一颗颗小钉子,这些离奇的画面激发了我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X 光其实是一种高能光子,其携带的能量比普通光高 25 000 倍。 X 光可以轻易穿透水和碳,就像可见光穿过玻璃一样,但它们会很快被重元素(如钙和铅)等阻挡。 X 光照片其实就是牙或骨头投射在胶片上的影像图。钙缺失的地方(例如牙溃烂或骨折的地方)允许更多 X 光通过,因而使胶片暗淡。在牙医的毯子里有一层厚厚的铅,可以保护你的身体(就像铅板抵挡超人的 X 光视线的透视)。 很多人还担心手机的微波辐射 。微波与 X 射线不同, X 射线是高能的光子,而 微波是能量极低的光子 。它们以热量的形式存储能量,那也是它们在微波炉的作用。它们不会粉碎体内的 DNA 分子(除非它们真的燃烧并把物质烧焦),因而不会像 X 光和其他高能辐射(甚至阳光)那样引发癌变风险。主要危险在于热。 人们对微波的恐惧,无疑主要来自它们与其他更危险形式的辐射(如伽玛辐射)享有共同的名字。有些人将这种恐惧转移到手机辐射,根源不在物理学,而在语言学。
0 个评论
几招核辐射防护措施
zhpd55 2011-3-17 08:01
受地震和海啸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起火和爆炸声接二连三,使险情不断升级。我国作为日本邻国,特别是沿海一些省区市是否会受到这次核事故的核辐射污染?备受民众关注,百姓到底要不要采取防护措施?已经有报道和专业人士的解答。权威人士明确指出:从目前情况看,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不会对我国造成不良影响。但是关于核辐射的防护,我还想说几句,结合日本核事故,我翻阅了20年前曾经对学生经过的“三防”(防核武器、防化学武器、防生物武器)常识的相关材料,感到昔日对学生的讲述今天对普通大众依然有参考价值。虽然说目前发生核战争的几率很小很小,几乎没有可能,但是核能和平利用过程中,出现核燃料泄露事故发生的几率愈来越高,因为在核电站不断增加的同时,出现异常是谁也无法否定的事实,因此大家应该具备一些核辐射防护常识。在谈核辐射防护之前,还是讲一个关于核辐射的往事案例。 1954年3月1日,美国在比基尼岛进行了一次核试验,爆炸威力达到1500万吨TNT当量,爆炸方式是地面爆炸,完全破坏半径4.8km,严重破坏半径19.2km,人员可能杀伤为130km,放射性沾污顺风方向的面积(危险地带)超过40000平方公里。但是,爆后由于风向突然发生变化,使附近有居民居住的岛屿与附近海域受到严重污染。约爆后4-6小时,大量的放射性落下尘开始沉降在比基尼岛周围的岛屿上,距离爆炸中心169公里的朗格拉普岛受到的污染最严重,下落的“白色雪样”的粉状物,持续降落了几个小时。在距离爆炸中心242公里的朗格里克岛上,沉降物象雾一样,虽然在其他岛屿上沉降物无法用肉眼可见,加之当地居民缺乏核辐射防护意识,因而受到严重污染,伤人达到290余人。 距离爆炸中心145公里的海面上正在捕鱼的日本渔船“福龙湾5号”,在比基尼岛爆炸后3小时,渔民看见头顶天空出现一片浮云,并伴随有粉末降尘岛船上,降尘持续了5小时左右,甲板上出现一层类似于霜冻的白色粉末。由于全船23名渔民缺乏防护意识,加上淡水缺乏,所以没有进行如何处理,象往常一样在归航的10余日,所有渔民依然穿着受污染的衣服,住在受污染的船上,用脏手抓受污染的鱼吃。虽然有人感到恶心,食欲不振,烂眼、腹泻,面、颈、手红肿,出现小水泡并溃烂。十几天之后渔船回到日本,他们已经受到270-440拉德的外照射剂量,分别发生了1-3度的皮肤比达烧伤,体内沾污量1.5-12.5毫居里,甲状腺中放射性碘含量约为3.3-28.1毫居里。23人全部受伤,其中一位叫久保山爱吉在比基尼岛核爆炸后的206天(1654年9月23日)死亡。 再说核辐射防护问题: 放射性污染通过三种途径作用于人体:(1)外照射,主要是伽马射线作用;(2)皮肤沾污,主要是裸露的皮肤严重沾污后受比达射线损伤;(3)内照射,是指通过呼吸道、食道进入人体的核污染物,以受污染的空气、水、食物、蔬菜、粮食为主。 防护措施: 1.对人员和服装消除沾污 (1)人员的局部消除措施:主要是裸露部分,如脸、手、耳蜗等用毛巾擦拭的消除率为65%左右,用湿毛巾擦拭的消除率可达到90%左右,用水洗效果更佳。 (2)全身消除,洗澡可以消除95%左右。 (3)服装消除,水洗,并加入洗涤剂可以提高消除效果,达到消除率90%左右,如果不加洗涤剂消除率只有75%左右。及时进行处理,不宜用塑料袋包装起来认为万事大吉了。 2.对装备消除沾污 (1)扫除擦拭法。用梢、扫、毛刷、草把、布团等擦拭受污染的装备,消除率可以达到60%左右,如果用水或者其他溶剂擦拭效果更佳。 (2)水射流冲洗法。采用有一定压力的水柱进行冲洗,如水泵、水压枪,消防车等,消除率可以达到70%以上。 (3)压缩空气吹尘法。用空气压缩机产生的空气流进行冲洗,消除率可以达到60%以上。 (4)吸尘器消除法。适用于精密仪器等消除处理。 3.对食物消除沾污 (1)粮食沾污消除。过筛3分钟,消除率为90%左右;加工脱壳;风吹,消除率在90%左右;水洗,经过淘洗消除率可以达到95%以上。 (2)对蔬菜处理:剥去表层,去除根部,用水冲洗,消除率可以达到90%,对肉类宜用热水多洗几次,消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 4.对饮水的处理 (1)土壤净化法。每升水加一把粘土,再加适量明矾搅拌后沉淀,倒出清水使用,一次净化率为30%左右。 (2)吸附混凝法。每升水用草木灰2克,明矾100克,搅拌、沉淀后使用清水,净化率为54%; 每升水用磷酸钠100-200mg,石灰100-200mg,硫酸亚铁50-100mg,搅拌、沉淀后使用清水,净化率为83%; 每升水用硫酸亚铁100mg,石灰200mg,搅拌、沉淀后使用清水,净化率为80%; 每升水用土20g,活性炭3g,磷酸钙2g,“三防”净水剂200mg,搅拌、沉淀后使用清水,净化率为86%. 如果选用每升水加骨灰1g,白陶土1g,高锰酸钾0.06g,硫酸亚铁0.2g与上述4种中的一种混合使用,净化率可以在80%以上。 (3)过滤法。使用石英砂、锰矿渣、磺化煤等作为分层滤料,用棕皮、麻布作为隔层,对污染水进行过滤,净化率为30%-75%;一般碎石、细沙、木炭等作为滤料效果也很好。如果在过滤前进行混凝沉淀,其净化率可以达到85%以上。 (4)纯水器净化等不再介绍,因为其使用范围有限,难以满足大众化使用。
个人分类: 新观察|5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灾人祸核辐射
热度 10 lvnaiji 2011-3-16 22:35
吕乃基 日本人民遭受了世纪地震和千年未遇的灾难。不过同样称作灾难,核辐射,却有着几乎全然不同的含义。 地震是第一级灾难,海啸说起来是次生灾难,这次造成的破坏超过地震。虽然如此,二者有两个共同点,天灾,以及几乎没有预料,或者预留的时间很短。地震无需怨天尤人,海啸在知觉时已经发生,或者刚来得及做好生理准备——撤离到高地,海啸便汹涌而至。事实已经发生,剩下的只是接受现实。 核辐射不同。其一,在天灾上迭加了人祸。天灾,可以一致对外,由人招致的祸,必将返还给人。在齐心协力抗击天灾之际,面对人祸,政府和民众发生了裂痕,救援者(包括外国)考虑自保,在日本的外国人撤离,外国停止进口日本货。记得汶川地震时有一句名言:地震在大地震出裂痕,却在人间弥合裂痕。然而核辐射却画地为牢,以邻为壑。或许正因为此,《后天》也好,《 2012 》也罢,对此都没有涉及。 其二,与在瞬间或短期内发生不同,各种核素的半衰期意味着核辐射灾难的延续。较短的是碘 -131 ,半衰期也有 8 天,衰减到 1% 需要近两个月。锶 -90 的半衰期为 29.1 年,铯 -137 的半衰期为 30 年,足以陪伴一个成年人的后半生,一个婴儿的一生! 其三,更为可怖的是,一旦受到辐射,接下来的日子“清楚”且不可逆转。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埋怨信息不对称,希望知道的更多;然而,核辐射却把后果清晰地呈现在面前:数月、数年、十几年后的情景,冰冷的文字,再配以怵目惊心的照片。 所谓时间是最好的医生,这是对过去的灾难而言;核辐射,时间是步步逼近的死神。 所谓往事不堪回首,向前看便是了;核辐射,却是不堪前瞻,只能生活在回忆之中。 所谓好了疮疤忘了痛,在某种意义上,难道不是积极的姿态?核辐射,却是预留了疮疤,然后慢慢的一层层揭…… 所谓双刃剑,在通常情况下负效应滞后且未知。人类摸着石头过河。 但核电站否。在三里岛和切尔诺贝利事件后,负效应昭然若揭。现在再加上福岛核事件。 核能,何去何从? 说到底,一定需要这么多能量,以谋求这么大的发展,以及过着如此奢华的生活吗? 顺便建议,开征“高耗能税”。
个人分类: 科技|3444 次阅读|2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