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核辐射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核辐射

相关日志

以生命的名义致敬五十义士 (文摘 徐百柯)
xuxfyuwp 2014-4-25 14:21
最高贵的牺牲往往并没有仪式般的送别。这是发生在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故事,检测出辐射强度超标后,人员迅速撤离,但有50个人留下——维持核电站运作的最少人数。 50人中大部分年龄在50岁以上,有的即将退休。其中,20人是自愿留下的,另30人由公司指派。 他们被视为“拯救日本于核泄漏灭顶之灾的最后唯一的依靠”。数十小时内,他们裹着防护服和面罩,在因失去电力导致的一片漆黑中,在机器错综复杂如迷宫的设施内,在巨量的辐射里,穿行、匍匐、暴露,进行注入海水的作业。这是防止炉芯核燃料熔毁的最后防线。 作为专业人员,他们比任何外人都了解核辐射的可怕后果。无论如何,这都意味着一种牺牲:即便不至于因强辐射而立即致命,也无人能预料幸存的结局意味着什么,或许是漫长的痛苦,或许是终其一生被死亡阴影笼罩的恐惧。 所以他们被称为“敢死者”——无论生死,抱定赴死的决心。 大灾难中的死,有时或显得平庸。然而这50人——无论他们的命运最终如何——揭示了死亡最高贵的面相,那便是为拯救同类而甘愿接受牺牲的命运。尤其是自愿留下者,他们揭示了人类意志最伟大的一面,以自由意志进行自由选择,再以生命的代价去承担和完成这种选择。 很少有这么少的人保卫这么多的人,除了好莱坞末日灾难片以外。全日本、全世界都在不断增长的恐惧中盯着福岛,等待着他们以牺牲所换来的结果。 当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核电站内留守人员“暂避”这一消息时,美国CNN的评论员“几乎失去理智”:“但愿这是口译失误。不能撤离现场!”确实,世界在屏息凝视这场灾难,一旦失控,或将波及全球。 德国媒体评论:牺牲不能超越死亡,但是却能超越折磨和死亡带来的痛苦。无论是出于爱国、出于善心还是出于责任感,整个世界都要向这些人表达最深切的敬意和感谢。 灾难史上,由长者而不是青年承担拯救使命,此类情形并不多见。这使得发生在福岛核电站的事,蒙上了一层特别的高贵的光晕。已知信息中,似乎没有人说出这句话,“因为我老了”,但我们都能知道,他们是以年龄和生命阅历累积起的勇气,来承担这一使命的。 灾难史上,因未被记录而无名的英雄有过,但几乎被全世界媒体记录却仍旧默默无名的英雄,并不多见。这50个留下的人,因其平静与沉默而显得高贵。这是一群“在缄默之中被要求舍身的人”,没有名字,甚至没有面目。 从他们发给亲人的短信中,能依稀触摸到“勇敢而颤抖的灵魂”:“我不回来了……”、“好好照顾妈妈,我已接受了命运,就像接受死刑一样。” 他们本是平凡之人。一个日本女孩在微博中写道:听到半年后就要退休的父亲自愿报名时,我哭了。他说“现在的决定可能改变核电的未来,这是我的使命”。平时觉得父亲似乎不是那种能做大事的人,但今天,我真为他感到自豪。祈祷他平安归来。 在核电站暗影中隐现的脸,那些防辐射面罩后的脸,那些满是皱纹的脸,至此加入人性词典中对“高贵”这一词条的注释。 灾难激发人性,无疑,善恶两面兼而有之。在此,我愿赞美那善的面相,以及能迸发出惊人勇气的心。 不要只哀叹灾难在重复,人类那高贵的勇气不也一样吗?25年前,曾有过一群“清理者”,正是这些人“拯救了欧洲”。切尔诺贝利,这个名词指向灾难,指向恐惧,但也指向最深沉的勇气。 1986年,也有一支由老专家组成的志愿者小组前往切尔诺贝利。根据联合国机构的一份报告,3个月后,这批人中就有28人因过量核辐射死亡。 发生核爆炸的苏联反应堆如今沉寂在石棺里。石棺上刻着现场参与建造者的名字。这些名字,毫无疑问,大多与死亡和无尽的痛苦相联。切尔诺贝利的陈列馆里,能见到信纸上小儿子稚嫩的笔迹:妈妈在哭,爸爸快回来……下面画着小男孩所理解的撤离路线图。 这一次,没有送别,但愿有仪式般的凯旋。核电站内敢死者人数,先是增至180人,再增至580人。愿他们平安归来。 (原文写于2011-04-05 17:08:05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文摘|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续效应:生物畸形
热度 11 book 2014-2-20 21:04
【日本福岛核电站污染造成生物畸形】我的一个日本同事做了跟踪研究,他发现 2012 年春天采集自距福岛第一核电站 32 公里的榆树上的蚜虫出现明显的畸形,比如腹部分叉,长瘤子瘸腿啥的,畸形个体比例为 13.2% 。 http://t.cn/8FC6f77 畸形在其他生物如蝴蝶也有发现,并可能会遗传。其后续效应值得关注。 上面是我前些天发的一个微博,介绍我一个日本同事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 Shin-ichiAkimoto, 2014. Morphological abnormalities in gall-forming aphids in aradiation-contaminated area near Fukushima Daiichi: selective impact offallout? Ecology and Evolution , 4: 355–369 ),引起很多朋友的关注。 2011 年 3 月发生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是自 1986 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来最严重的。那么短短两年里是否能揭示核污染带来的生物学效应?已有的一些研究告诉我们答案是肯定的。感兴趣的同志可以读读这篇论文。 针对核污染带来的生物学效应,正好前几年由于准备某个材料查过一些关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对人类健康和动物影响的资料,觉得可以贴出来供大家参考。 1. 明斯克遗传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切尔诺贝利核污染地区的一种田鼠( bank voles )其染色体发生了断裂和重排,且染色体损害的程度跟田鼠所吸收的辐射剂量有关;即使生活在明斯克附近控制区的田鼠也有一定程度的 DNA 损伤,进一步研究发现,那些所谓的清洁地区也是被污染的,体现在这些地区的田鼠 DNA 发生了损伤。虽然许多科学家认为低水平的辐射是无害的,但 DNA 损伤的证据说明即使很低剂量的长期辐射也导致了生物学效应。研究也发现核辐射可以造成这种田鼠( bank voles )细胞色素 b 基因的突变。( Nature, 1996,380: 707-708 ) 2. 生活在切尔诺贝利的一种燕子 Hirundorustica, 有局部白化病的发生,这种形态性状的失常伴随着其生育力、适应度的部分丧失。研究发现,配子遗传物质的突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白化病的发生;并且该地区配子遗传物质突变率是对照地区鸟类的 2-10 倍。( Nature,1997, 389: 593-596. ) 3. 1986 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该地区成为各国科学家的研究焦点,美国、英国、乌克兰等国的科学家曾经一起进行研究。 1998 年 7 月,美国和乌克兰政府共同出资在乌克兰的 Slavutych 建立了一个国际辐射生态学实验室,以研究核辐射对周围动物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对于核电站附近或核试验辐射区动物方面的研究在我国报道不多。有研究发现,大亚湾核电站运转后鱼类红细胞和肝组织中较运转前明显提高;蟾蜍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较运转前明显提高,而肝组织中呈现下降。 5. 从下面这个简短的文献清单可以看出:包括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美国内华达核试验场在内,给人类也带来了很重要的影响,比如甲状腺癌等甲状腺相关疾病发生率的增加。 Baker J.R., Van DenBussche A.R., Wright J.A. et al. High levels of genetic change inrodents of Chernobyl . Nature,1996,380:707-708. Balter M. and Williams N.. Chernobyl ResearchBecomes International Growth Industry. Science, 1996,272: 355-356. Balter M.. Poor Dose Data Hamper Study ofCleanup Workers. Science;1996,272: 360. Baverstock K. and Williams D.. Chernobyl: AnOverlooked Aspect? Science,2003,299. Call for more research into health effects of Chernobyl accident .Nature,1995,378:429. Chernobyl's legacy to science.Nature,1996,380:653. Ellegren H., Lindgren G., Primmer R.C., etal. Fitness loss and germline mutationsin barn swallows breeding in Chernobyl . Nature,1997, 389:593-596. Gilbert S.E., Tarone R., Bouville A. et al. Thyroid Cancer Rates and 131I Doses FromNevada Atmospheric Nuclear Bomb Tests .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Institute,1998,90(21): 1654- 1660. Hillis M.D. Life in the hot zone aroundChernobyl. Nature,1996,380:665-666. Hundahl A.S.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Summary Report About Estimated Exposures and Thyroid Doses Received from Iodine131 in Fallout After Nevada Atmospheric Nuclear Bomb Tests. CA Cancer J Clin.,1998;48:285-298. Jonsson B., Forseth T., Ugedal O. Chernobyl radioactivity persists in fish .Nature,1999,400. Kovalchuk O., Dubrova E.Y., Arkhipov A. etal. Germline DNA: Wheat mutation rateafter Chernobyl . Nature,2000,407:583-584. Santoro M., Thomas A.G., Vecchio G. Gene rearrangement and Chernobyl relatedthyroid cancers .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2000,82:315-322. Smith J.T., Comans J.N.R., Beresford A.N. etal. Pollution: Chernobyl's legacy in food and water. Nature,2000,405:141. Stone R. Livingin the Shadow of Chornobyl . Science,2001,292: 420-426. Turuspekov Y., Adams P.R., Kearney M.C..Genetic diversity in three perennial grasses from the Semipalatinsk nucleartesting region of Kazakhstan after long-term radiation exposure. BiochemicalSystematics and Ecology, 2002,30: 809-817. Zhumadilov H.Z., Land C., Hoshi M. et al. Fallout exposure in the SemipalatinskNuclear Test Site area and the induction of thyroid nodules diseases .Internal Congress Series,2002,1236: 47-50. 大亚湾核电站运转前后附近地区动物体肝组织、红细胞中超氧物歧化酶活性 . 海洋环境科学 ,1996,15(4): 8-11. 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对临近水域鱼卵、仔鱼的影响 . 热带海洋 ,2000, 19(1): 44-51.
个人分类: 研究进展|25384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勇当我国海洋核辐射环境监测尖兵—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
samzhou2 2013-7-17 14:59
勇当我国海洋核辐射环境监测尖兵—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应对日本福岛“ 3 · 11 ”核泄漏事故纪实 中国海洋报 20120328 期 ■周 鹏 黄楚光 李瑞山 吴荣林 2011 年 3 月 11 日 14 时 46 分(北京时间 13 时 46 分),日本以东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 9.0 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核泄漏。为了有效应对福岛核泄漏事故,国家海洋局迅速启动了海上核事故应急工作,组织实施海洋放射性监测并及时发布了海洋核安全监测预警信息。核泄漏事故发生一年来的全国海洋放射性环境实时监测,是中国海洋核应急预警系统史无前例的第一次,是超越了以往演习操练的真正实战。如此大范围实施海洋放射性监测、高频次发布辐射信息,凝聚了我国海洋核辐射监测预警人员多年的心血。在这次核泄漏危机应急响应中,我国海洋系统唯一的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机构——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成功经受住了考验。 3 月 12 日,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启动了南海管辖海域放射性应急响应,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制订了海上应急监控预警的方案和实施计划,并于 13 日上午 8 时 30 分派出监测人员,赶赴应急监控一线实施现场监测和样品采集。如此快速启动海洋核辐射事故应急工作,得益于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拥有的一支技术一流、设备先进、反应迅速、训练有素的放射性监测队伍,一套制度健全、体系完备、常备不懈、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更得益于中心 30 多年来对海洋放射性环境监测业务的重视和发展。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一周年之际,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吸取教训,更应总结经验,努力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切实履行国务院“三定”方案赋予国家海洋局“参与国家核事故应急计划,组织实施海洋放射性监测”的职责。 一年奋战成功 保障南海海洋放射性环境安全 3 月 12 日晚 19 时 45 分,南海环境监测中心紧急召开核应急监测响应会议,启动核应急监测响应程序。会上,中心主任黄楚光、书记张立范、副主任方宏达和牛东伟等领导决定组建海上核应急监测小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连夜编制了《日本福岛核电站海上应急监测实施方案》和《南海海域放射性应急监测计划》,并连夜做好了应急监测采样、分析、评价和预警的准备,所有应急监测分析仪器保证 24 小时开机,核应急监测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保持 24 小时待命,并且对现有的放射性应急监测技术人员、仪器、放射性样品满负荷分析能力进行评估,盘点现有辐射防护设备,同时联系购买多功能环境辐射巡测仪和辐射防护服等应急装备。 不畏艰险奔赴第一线 在放射化学实验室及其他科室的协调和帮助下, 12 日晚,海上核应急监测小组连夜进行出海准备,在 13 日零时将多功能环境γ辐射巡测仪、大气采样设备、海水采样仪器、水文气象设备以及核防护装备等全部准备就绪。 3 月 13 日 8 时 10 分,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领导为海上核应急监测小组成员送行。临行之际,南海环境监测中心领导特别强调:国家利益无小事,一定完成好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并再三叮嘱小组成员一定要保重身体。 8 时 30 分,专门执行海上核应急监测任务的“中国海监 72 ”船和海上核应急监测小组起航赶赴监测海域,于当日 17 时 50 分在粤东海域采集了首批海水监测样品,并连夜送回广州实验室分析。同时,开始对海上环境γ辐射剂量率进行 24 小时不间断巡航和定点测量,并同步对海洋气象进行观测。在作业过程中,海上应急小组与船员同甘共苦,顶住狂风巨浪,克服晕船等种种困难,顺利完成了预定任务。 4 月 25 日 7 时 30 分,“中国海监 73 ”船在前往巴士海峡的作业途中受到外国船只的 3 次干扰,但是大家沉着冷静,排除干扰,顺利完成了任务,并于 4 月 26 日 22 时 40 分返回广澳湾。本次任务共出动“中国海监 72 ”船、“中国海监 73 ”船和“中国海监 83 ”船 3 艘海监船;共布设了 14 个海水和大气监测站、 1 个连续监测固定监测站,项目包括环境γ辐射剂量率、总铀、总β、铯 -137 、锶 -90 、氢 -3 和碘 -131 等多介质多放射性核素监测,监测范围覆盖我国粤东海域、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和南沙群岛海域。 全天候待命准确提交监测数据 自 3 月 13 日起,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放射化学实验室里的仪器 24 小时开机,放射化学领域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保持 24 小时待命状态;放射性样品监测实验室 24 小时运转,及时分析海上采集的样品。自 3 月 14 日起,中心又建立了放射性监测预测预报会商制度和应急工作日报制度,成立了核辐射监测专家组。专家组依据获得的监测数据,每天编制一期《海洋核应急监测简报》,集中会商后上报;同时抄送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应急办公室,为国家、地方政府有效应对海洋放射性污染、保护公众安全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经过一年的奋战,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应急队伍经受住了考验,赢得了南海海洋放射性应急监测的阶段性胜利,进入常态监控状态,并持续到现在。截至 2012 年 3 月 15 日 16 时,中心共获得环境γ辐射剂量率现场数据 9414 个,采集并分析海水样品 265 份、大气气溶胶放射性样品 40 份,完成《海洋核应急工作简报》 97 期。 监测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南海海域的放射性监测数据水平与历史水平相当,暂未受到日本福岛核泄漏放射性污染的影响。 选派专家 参与全国海洋核辐射应急监测工作 针对我国其他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核辐射监测能力薄弱的情况,南海环境监测中心第一时间选派技术专家赶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和东海分局,支援全国的海洋核辐射应急监测工作。 2011 年 3 月 12 日 21 时,选派的技术专家携带专业核应急监测设备赶赴山东青岛和上海,对北海分局和东海分局的监测人员进行现场操作培训,指导和帮助开展海上核应急监测工作。为了有效应对福岛核事故对我国海域的影响,初步建立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南海环境监测中心还积极参与西太平洋放射性监测,于 2011 年 6 月 16 日派出两位放射化学专家,协助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开展首次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监测工作。 三十年磨一剑 构筑海洋放射性环境安全保护堤 面对福岛核泄漏事故海洋应急监测的挑战,南海环境监测中心之所以能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得益于其 30 年来在海洋放射性环境监测战线上的坚守、创新和发展。据悉,我国海洋监测系统放射性环境监测队伍在上世纪 80 年代达到了顶峰,后来随着国际上核试验的减少以及经费受限制等原因,海洋放射性监测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多个海洋环境监测单位和科研院所均放弃了这一领域的工作。但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始终没有放弃,经过不懈的努力,目前已成为我国海洋系统唯一的海洋放射性环境监测机构。 强化能力建设搭建技术一流的监测平台 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拥有我国海洋监测系统唯一的放射化学实验室,配备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道高纯锗γ谱仪、低本底α / β测量仪、超低本底液体闪烁能谱仪、同位素比值质谱仪等设备,并建立了高纯锗γ谱法、液闪能谱法等一系列放射性分析方法,项目涉及放射性核素达 20 多种,技术和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组织负责南海区放射性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基础上,中心还负责我国北海区和东海区(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放射性样品的检测工作,并主持《全国海洋环境放射性质量监测和评价报告》等多个专题报告的编制工作。 自从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心先后承担了多个海洋放射性调查项目,其中包括南海珠江口( 1976 年)等沿海的放射性调查、大亚湾核电站本底调查( 1990 年)、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 1996 年)、“ 908 专项”调查( 2006 年 ~2007 年)等放射性调查项目;同时,还主持编制了多项海洋放射性监测与评估标准,并积极研究相关的管理技术和理论体系,为海洋放射性环境监管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承担核应急工作建设响应快速的监测队伍 作为南海分局海上核应急指挥中心的核心成员,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承担着我国南海区海上核应急的监测工作,同时也是广东省核应急组织的成员单位,多次参加广东省以及全国核事故应急演习,并被广东省民用核设施管理委员会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广东省核管办)授予先进单位称号。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发展,中心打造出了一支技术先进、训练有素、响应快速、应对有效的海上核应急监测队伍。 1990 年以来,中心多次参加广东核电站事故场外应急演习并组织实施海上放射性监测工作,主持和修订了《广东省核电站事故场外应急计划——海上应急监测实施程序》。在技术研发方面, 1999 年中心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发核电事故应急监测地理信息指挥系统, 2001 年中心与暨南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制出大亚湾核电站事故场外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软件,研究成果为核事故应急监测、救援和评估提供了的决策依据。 2012 年 2 月 9 日,南海分局及南海环境监测中心顺利通过广东省核管办组织的 2011 年核应急管理考评。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监测工作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大人才引进,强化人员培训,致力于建立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提升海洋放射性监测的技术力量,促进海洋监测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001 年作为广东省核管办的主要成员,中心与国家核安全局等相关机构一起审评和观摩岭澳核电站首次装料应急演习; 2003 年应邀参加了国家原子能机构组织的有关核应急响应系统和国家原子能机构国际合作网上办公系统培训; 2008 年 4 月参加了广东省核事故应急医疗救护与人员辐射防护培训; 2010 年 4 月和 10 月分别派人参加了 IAEA/RCA (国际原子能机构 / 亚太地区核科学技术协议组织)在菲律宾马尼拉和越南河内举办的海洋放射性及同位素技术培训班。 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发挥监测技术的支撑作用 根据国家海洋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应对日本核事故海洋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意见》和《关于立即开展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培训的通知》的精神,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制订了核辐射应急监测培训计划和方案,于 2011 年 4 月 ~6 月期间分别针对南海区和全国海洋监测系统举办了第一届南海区海洋放射性应急监测技术培训班,第一期和第二期全国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培训班; 4 月 27 日 ~5 月 3 日对 6 名监测人员进行了海洋放射性培训。目前培训人数已达 70 人,对提高南海区及全国各海区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能力、全力做好应对日本核事故的监测工作、整体提高我国海洋放射性监测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一步,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海洋局“三个六”的部署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核应急工作方针,全面提升应对各类核辐射事故或突发事件的能力,继续坚守在海洋放射性监测的第一线,以 30 年的经验磨砺精湛监测技术,加强对我国及周边国家沿海核电站海域的放射性动态监测,为保护人民构筑一道海洋放射性环境安全保护堤。 目前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正在申请建立国家海洋局环境放射性监测与同位素示踪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海上核应急监测和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这两个实验室建成后,将整合现有应急成果,大幅度提高我国在海洋放射性应急处理和快速响应能力。 ​
30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生物放大作用的一个案例:放射铯在日本福岛县山林生物体内显著聚
chenhuansheng 2013-3-4 13:47
“青蛙在食物链中的地位居于昆虫之上,而螽斯科和步甲科昆虫的生活环境相似。此次研究发现一种趋势,即越是位于食物链上层的生物,其所含放射物浓度越高。” 放射铯在日本福岛县山林生物体内显著聚集 新华社电 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和北海道大学的研究小组3月2日宣布,他们经调查发现,在福岛县二本松市山林内栖息的某些生物所含放射铯浓度高达每千克样本数千贝克勒尔。日本政府制定的一般性食品放射性标准值仅为每千克样本100贝克勒尔。 该研究小组去年8月在发生泄漏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以西约40公里的二本松市大泽川地区采集生物样本,测量了干燥状态下每千克样本的放射性铯137的浓度。 结果发现,这种放射铯的浓度在每千克蛙类样本中为2397贝克勒尔至6732贝克勒尔,在小河蟹样本中为2843贝克勒尔,螽斯科昆虫(蝈蝈属于螽斯科)样本为4313贝克勒尔,步甲科昆虫(别名步行虫)样本为957贝克勒尔。 研究小组指出,在未受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直接影响的上述地区,从生物样本中检测出如此高浓度的放射铯难以想象。 在距离二本松市约180公里的群马县绿市大谷山地区,研究小组发现此地部分生物所含放射铯浓度较高,其中蛙类所含放射性铯137的浓度达每千克样本396至903贝克勒尔,在螽斯科昆虫样本中为403贝克勒尔。 青蛙在食物链中的地位居于昆虫之上,而螽斯科和步甲科昆虫的生活环境相似。此次研究发现一种趋势,即越是位于食物链上层的生物,其所含放射物浓度越高。 东京农工大学副教授五味高志指出,考虑到土壤和河流中放射物移动和食物链因素,与核泄漏相关的放射物对生物的影响有可能因时间推移而显现,因此有必要继续调查。 研究小组指出,此前日本科研人员掌握的陆地生物所含放射物数据很少,此次调查将为了解放射物如何在山林生物体内聚集提供线索 。(蓝建中) 《中国科学报》 (2013-03-04 第2版 国际)
2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切尔诺贝利清理工人患白血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zhpd55 2012-11-9 18:19
据“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环境与健康展望 ) 杂志网站 2012 年 11 月 8 日报道,由美国、乌克兰、俄罗斯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对前苏联领土乌克兰地区 1986 年发生的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进行了 20 年的跟踪研究,特别是其中 110645 名当年事故的清理者。 研究结果表明,当年的事故清理工人在 20 年之后,已经显示出患白血病的风险大大增加。这些研究结果可能会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定义癌症风险与来自医疗诊断的低剂量辐射过程如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和其他辐射的关系。 这项研究是由美国加州大学 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辐射流行病学研究室的切尔诺贝利核研究中心 的研究人员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科学家合作,对 1986-2006 年 20 年之间进行跟踪研究。在当年事故的清理着中间,患白血病的风险增加,这种风险包括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例的患者人数要比预期的人数更多,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在过去许多专家并不认为与辐射暴露有关。这项新的研究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涉及切尔诺贝利 清理工人 的研究,也有事故发生之后曾在靠近核电站的工作的工人。 总的来说 , 在 20 年跨度的跟踪研究中已经有 137 例白血病 ,16% 的癌症都归因于切尔诺贝利核辐射。 在此 研究中有近 111000 名乌克兰工人,更多信息请浏览: More information: The article, "Radiation and the Risk of Chronic Lymphocytic and Other Leukemias among Chernobyl Cleanup Workers" by Lydia B. Zablotska, Dimitry Bazyka, Jay H. Lubin, Nataliya Gudzenko, Mark P. Little, Maureen Hatch, Stuart Finch, Irina Dyagil, Robert F. Reiss, Vadim V. Chumak, Andre Bouville, Vladimir Drozdovitch, Victor P. Kryuchkov, Ivan Golovanov, Elena Bakhanova, Nataliya Babkina, Tatiana Lubarets, Volodymyr Bebeshko, Anatoly Romanenko and Kiyohiko Mabuchi will be published online by the journal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on November 8th, 2012. See: ehp03.niehs.nih.gov/
个人分类: 新观察|3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核·花
热度 4 taol 2012-5-31 13:31
核·花
这几天北京的天气格外的出乎我的意料,往常这个时候已经热得让人有些难受了。但是这几天的天气确是十分凉爽,尤其是早晚。凉风吹到身上非常舒服。前天下午还下了点雷阵雨,到晚上6、7点钟太阳又出来,温度、湿度和光线都让人十分的舒服。北京大学技物楼东面外围的那些小花这些天一直都开得很好,之前中午拍过一次阳光太足了,有些晃眼。那天光线很好,不能辜负了这么好的光线,忍不住了。拍花的时候看到那核辐射的标志。一边是无坚不摧的“核”,一边又是柔弱无比的花花草草,感觉很有趣。 ===============分割线====================== 下面的内容来自:《 【地震特辑】核辐射标志简史 》 这个标志一出世的时候就已经和现在大同小异了。它于1946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辐射实验室设计出来,最开始的图案底部颜色为蓝色,辐射标记为洋红色。如下: 辐射实验室的生化健康组负责人Nels Garden解释道:采用蓝色做背景是因为在使用放射性物质的房间墙壁或工作台很少是蓝色的,在这种场合下蓝色比较容易识别;采用洋红色是它不同于常见颜色,并且当时这种颜色的颜料价格昂贵,其他标志很少会采用这种颜色,不易混淆。 由于蓝色比较黯淡,容易褪色,很快人们进行了改进。1948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Bill Ray和George Warlick 与伯克利大学的学者们共同设计出新的黄黑两种颜色的标准电离辐射标志,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最常见到的核辐射标志。 这个标志中扇形和圆形的相对大小关系也有明确规定(见下图):图案正中心是一个直径为D的实心圆形,在其周围有三个对称放置的大小相等的扇叶,其中一个扇叶位于正下方,中心轴在竖直方向。扇叶展开的角度为60度,靠近实心圆的扇叶到实心圆圆心的距离为0.75D,远离实心圆的扇叶到实心圆圆心的距离为2.5D。三个扇叶和实心圆是黑色的,背景则是亮黄色的。这种新的设计很快被采纳,并成为国际标准。 但是,这个标志已经不是目前最新的了。由于核工业的发展,普通人接触到核辐射的可能性逐渐增多,其中大多数人对上述电离辐射标志不熟悉,为此,国际标准组织(ISO)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于2007年推出新标志: 该标志采用了表示危险的红色背景,在传统的三扇叶电离图案下方画出五条标识电离辐射的含箭头波纹线,并在波纹线下方标出骷髅和交叉腿骨图案,逃离图案,该方案通俗易懂,正在逐步取代传统标志。
个人分类: 摄影|6114 次阅读|10 个评论
日本专家认为受福岛核辐射儿童无癌症之虞
dema1947 2011-8-17 16:15
日本专家认为受福岛核辐射儿童无癌症之虞 马德 翻译 原文网址: 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dn20793-radioactive-fukushima-children-given-cancer-allclear.html 作者:Rowan Hooper/New Scientist 2011.8.16 据日本国家广播公司NHK报道,福岛县1149名儿童中有半数在甲状腺中检测出放射性碘。 日本广岛大学的田代小智在日本儿科学会于东京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称,这次测定的最高核辐射程度为35毫西弗(millisieverts)。而辐射量在100毫西弗(millisieverts)以下被认为没有危险性。田代说,甲状腺癌发病率未来不会有增加的趋势。 由于公众普遍对核辐射存在恐惧心理,田代小智的发言看来不会令受辐射儿童的父母放心。不过,可以用来对照的是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后的造成的灾难。 切尔诺贝利电站发生核爆时,大约有1.76 × 1018 贝克(becquerels,译注:放射性活度单位)的碘131进入了大气(译注:碘131是人工放射性核素,核裂变产物,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不会存在。碘131带有强能量射线,这些射线可以穿过人体组织,导致人体的DNA发生断裂,随后产生一系列的后续反应,如细胞表达异常,细胞变性或者坏死,或长时间细胞异化后形成恶性肿瘤)。据日本核能与工业安全局(NISA)提供的数据,由于福岛第一核电厂反应堆部分熔毁而逃逸的碘131为1.30 × 1017贝克(becquerels),小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1/10(参见世界原子能协会提供的报告)。由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CTBTO)最初测量的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为切尔诺贝利事故的一半。与之相比,已于1963年被禁止的大气层核武器试验的碘131释放量为6.75 × 1020 贝克(becquerels)。 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格里-托马斯(Gerry Thomas)是切尔诺贝利组织库的管理人员(译注:切尔诺贝利组织库建于2000年,属于国际项目,目的是收集在童年时期或青春期受到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的癌症患者的甲状腺组织。有了这些素材和患者数据,就可以较好地从分子角度对癌症,特别是由辐射引发的甲状腺癌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她认为没有理由为田代提供的数据担心,她说:“我同意日本专家的意见,就目前所测定的辐射程度而言,不会造成未来甲状腺癌症发病率增加的风险。” 关于切尔诺贝利的问题 托马斯(Gerry Thomas)指出,切尔诺贝利核扩散可能增加儿童甲状腺癌症发生率的风险性预测,唯一能得到生物学效应证明的只是那些当时直接暴露在核辐射下的儿童。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大约有1000万儿童暴露在高浓度的碘131污染区,而且其中许多人受到的辐射程度超过日本核事故辐射最高纪录的100倍。从1986年以来,已经发现6000个甲状腺癌症发生的病例,其中可能在今后30至50年致命的重症占1/100。迄今为止,由于切尔诺贝利核辐射引发甲状腺癌而导致死亡的病例为15人,不过托马斯说,这也不意味着在日本也一定会出现导致死亡病例。 “第一,(福岛核事故)受到核辐射的程度不是很严重。第二,比较及时地提供了碘剂。第三,日本人崇尚自然,他们的许多食物中含碘量很高。最后一点,甲状腺癌症已经不属于不治之症,而且在日本具备高效率的检测手段和高水准的医疗技术。” 甲状腺具有接受、储备和供应碘元素的功能(译注:碘元素是形成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这使得它特别容易受到辐射碘的侵害。通过服用含稳定性碘的药品,使腺体内充满稳定性碘元素(译注:即碘-127,该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与之相应的碘-131,具有放射性,是不稳定碘),即可阻止放射性碘的侵入,而正是这一点避免了日本未来的灾难。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中,只有很少比例的灾区人口服用了稳定性碘剂,而他们接受这种必要的预防性措施时已经太晚。据托马斯说,“绝大多数灾区人口根本没有能够服用碘剂,而且他们不得不继续吃受到污染的食物——最要命的是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孩子——他们喝的也是受污染的牛奶。” 孩子更容易受到核污染的侵害,这是因为他们的甲状腺正处于发育过程,如果长期受到放射性的攻击,致癌因素会不断积累,这就容易引起突变。 期刊参考:Clinical Oncology, vol 23, p 251 【马德译自New Scientist网站】
个人分类: 译稿|4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次去日本开会的一点体会
热度 3 郑玉峰 2011-8-16 19:43
本次去日本开会是我第一次入境日本,因为是朋友邀请,而且是到东北大学去,尽管仙台离核辐射很近,我还是欣然前往。吸引我的是东北大学在大块非晶上的Inoue教授和做医用钛合金的Noiimi教授,这两个方向都是我感兴趣的。有趣的是他们我都没有看到,而是参加了东北大学和九州大学为主的一个大课题组的年会,不过里面除了大量的材料专家还有很多的牙科教授,做的很多是涉及到口腔用金属材料和界面科学的事情,所以我还是不虚此行。此次的3天之行还是有很多感触。 (1)日本的正教授的地位还是很高的,比如一到成田机场出海关,人家一看表上我写的职业是教授,就问我你是教授,我说yes,然后人家说这是你全部东西,我说yes,然后就没废话直接盖章开路。至于在开会期间的宴会,更是教授一排居中,准教授和助教授以及学生们混坐在一起,轮到敬酒期间,在教授席面前跪坐一排学生,频频点头,对教授毕恭毕敬。 (2)日本人和国家的命运相关意识很强烈,目前日本的电力还是有些问题,所以很多教授和实验室都不开空调。我们开会的地方离仙台要1个小时车程的山区,我们中午到达也不说吃午饭,直接就开会吧午餐都省了,晚上4-5人一间房,睡榻榻米,可是够节省的,我们中国的三个教授睡在一起感觉就没多少空间了,不过倒是很好的回忆。 (3)日本人还是很友善,我晚上9点多到的仙台,下新干线找旅馆,问路,三女一男的几个年轻人,说是来帮助救灾的准备第二天离开,其实不是仙台本地人,但立即动用他们的手机的GPS定位,热情地带路到我的宾馆,期间我表示我可以自己找,因为他们也不顺路,但他们还是决定送我到宾馆,真的很友善。 (4)参观了东北大学加藤的实验室,我觉得条件很是不错,而且很多是自己研制或制作的设备,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应该比我们强。
5561 次阅读|3 个评论
想生儿子要搞地质 尤其要搞物探
热度 10 chrujun 2011-8-16 18:40
刘庆丰博主介绍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从事化学类职业的科技工作者 生女儿的几率要远远大于生儿子的几率【1】。 相反,我发现我们单位搞物探的同事的子女绝大部分是儿子。 三十多号人中,生儿子的几率在90%以上。 这极不可能是小概率事件,可能有一些必然性的因素在发挥作用。 据单位的一位老同事介绍,有一个从事放射性研究的单位,其职工的后代全部是男性。 据说地学楼有放射源,现在不知在什么地方。 不知是不是放射性元素的影响? 也有可能是搞物探的人员经常跑野外,尤其在火山岩多的地方找金属矿。很容易遭受剂量比较大的核辐射。此外,物探仪器往往没有搞EMC认证,电磁辐射可能高得惊人。 操作物探仪器的人可能受到了过量电磁辐射。在电磁辐射和核辐射的双重影响下,可能导致了本单位从事物探的职工生儿子的概率远远高于生女孩的概率。 【1】刘庆丰,生男生女的概率好像与化学类职业有密切关系! 生男生女的概率好像与化学类职业有密切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5154do=blogid=475685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及仪器|4299 次阅读|20 个评论
被核辐射污染过的牛奶,煮开了能喝吗?
songshuhui 2011-8-15 22:43
沐右 发表于 2011-07-05 05:26 2011年6月28日,科学松鼠会出现在了当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里,随后,科学松鼠会网站的访问量激增,很快导致网站的彻底瘫痪 。然而,节目里面主持人和记者拿来说明科普的一个问题,却让人忍不住要说两句。敬一丹阿姨说“被核辐射污染过的牛奶,煮开了能不能喝?”,而记者去街头采访的时候,问的是“被核辐射过的牛奶,煮开了是否能喝?”。这个问题虽然取材于《第八次中国全民科学素养调查》(以下简称为《调查》),但是却并不准确。《调查》里面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判断对错题,题目为“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牛奶经过煮沸后对人体无害” ,答案是“错误”。这几个题目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 “核辐射”和“核污染”是两个有联系但是并不等价的概念 ,相比《调查》的原题,主持人和记者的表述将这两个概念混淆在了一起。 自然界存在很多放射性元素,人类也制造了很多人工的放射性元素。这些放射性元素在发生聚变、裂变、衰变等核反应的时候就会放出各种核辐射,包括携带很高能量的质子、中子、氦原子核、电子、光子等等。核辐射是一些快速运动的微观粒子,除光子外,它们的速度一般接近光速的量级,带有的能量都比分子里面的化学键的键能高。因此,这些核辐射的粒子在碰到人体的时候有一定的可能性破坏人体内分子的化学键,造成分子的性质改变,就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损伤。一般来说,这些损伤都是可以修复的,只要我们受到的核辐射水平不超过一定的数值,就可以认为是安全的。 用来衡量辐射对生物体组织的伤害(剂量当量)的数据,国际单位是Sv(Sievert,译作西弗或者希沃特),一Sv等于一焦耳每千克,实际使用中很多数据比较小,常用毫(千分之一,m)Sv或者微(百万分之一,μ)Sv。全球人均每年受到的自然辐射是2.4 mSv,一些常见的辐射数据请参考《 辐射伤害知多少?(上) 》和《 辐射剂量图表 》。对于牛奶来说,质子、氦原子核(alpha射线)、电子(beta射线)还有高能光子(gamma射线)的辐射并不会对牛奶的营养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粒子也不会停留在牛奶里面,并不会对牛奶造成污染,对人体也不会有影响。受到这些核辐射的牛奶,即使不煮开,也是可以喝的。甚至对于部分食品,辐照灭菌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参见云无心 《 辐照食品,望文生“疑” 》)。 前面说过,自然界里面就存在有一定的放射性元素。实际上,我们喝的水,呼吸的空气,里面都含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比如地下水和土壤里就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氡。所以实际上,我们体内就有一定量的放射性元素,给我们带来从内到外的核辐射。而且我们平时吃的食物喝的水,里面都会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只要剂量在一定范围内,通常认为对健康并不会造成影响。核辐射(准确来说是包括核辐射和x光在内的电离辐射)对人体产生的伤害有两种效应,一种是确定性效应,指辐射剂量超过一定数值之后发生的效应,比如说,在原子弹爆炸或者核电站发生严重核泄漏事故的时候 因为受到高剂量辐射导致的辐射病或者放射性损伤(比如上千mSv的剂量有可能导致不育等严重伤害身体机能的症状甚至致命),空气、食物和水里面含有的放射性物质一般都低的很,远小于确定性效应需要的数值。另一种是随机性效应,我们受到的电离辐射不管剂量多小,总是有可能诱发癌症以及遗传疾病,受到的辐射剂量越高,诱发癌症或者遗传疾病的可能性也越高 。 从防护随机性效应的角度出发,可能有人希望除去所有空气和食物里面的放射性物质,然而,这样的想法在技术上是非常困难的,其经济成本也是我们不能承受的。 前面提到的全球年人均受到的自然辐射里面,来自于呼吸的空气和摄入的食物里面的氡、钾-40和碳-14等的贡献约为1.5 mSv ,只要从食物里面获得的电离辐射剂量不比这个数字大太多,就可以不用担心食物里的放射性问题。 然而,如果是原子弹爆炸,或者是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放射性元素泄漏事件的时候,就有可能在一定地区里面含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粉尘,这样的区域就是核污染区域。核污染区域里面生产的牛奶、青菜等,就可能含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对福岛核事故有一定关注的读者肯定比较熟悉。被核污染的牛奶,如果含有超过一定标准的放射性物质,那么对人体就有可能造成伤害。而且,其内部含有的放射性物质不会受到“煮沸”的影响。因此,《调查》里面的那道题目,“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牛奶”经过“煮沸”之后并不能保证对人体无害,而是要看里面含有的放射性物质究竟有没有超标,这道题答案应该是“错误”。 举个例子来说,半衰期约为8天的碘-131是核污染中常见的一种放射性元素(参阅vivimice的《 “盐”尽于此 》),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给出的牛奶里面碘-131为例,其限定值( Derived Intervention Level)为170贝克勒耳每千克 ,相当于每秒钟一千克牛奶里面有170个碘-131原子发生衰变反应,超出这个数值的牛奶长期饮用有可能对人造成危害。煮沸并不能保证把牛奶里面超过标准放射性元素含量降到标准以下。而体重70公斤的成人体内每秒钟有约4300个钾-40原子发生衰变,有约3000个碳-14原子发生衰变 ,相比较来说,符合FDA这个标准的牛奶不会明显增加人们被电离辐射诱发癌症等的几率,也不会对人的健康造成明显的影响。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在前边提到“核辐射”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提到中子辐射(可参见松鼠Sheldon 关于中子辐射的文章 )。这一般在接近原子弹爆炸的中心点附近或者发生严重泄漏的核电站附近才会有很大的影响,在很强的中子辐射作用下,一般的物质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放射性,对周围的人员造成后续的辐射伤害 。不过,对于牛奶来说,考虑安全问题时极少会涉及到中子辐射,对于核污染区域的牛奶,一般只会考虑里面含有的放射性物质的含量。 总结来说,“核辐射过”的牛奶,除一般不常见的大剂量中子辐射之外,一般来说对健康是没有影响的,可以放心饮用,应不应该煮沸跟它“被辐射过”没关系。“核污染”的牛奶,或者“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牛奶,如果放射性物质含量超过一定的数值,则可能对健康产生危害,煮沸也无济于事。因此,将“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牛奶经过煮沸后对人体无害”的问题转变成“被核辐射污染过的牛奶,煮开了能不能喝?”或“被核辐射过的牛奶,煮开了是否能喝?”,其答案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感谢 Sheldon , 云无心 , 赵承渊 和 游识猷 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参考资料: 1. 科学松鼠会 上镜 CCTV《焦点访谈》 ,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6396 2. 在 中的视频里02:21处给出了部分题目的内容。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部,郑钧正《 确定性效应与随机性效应的区别 》。 4.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the Effects of Atomic Radiation to the General Assembly ". 5.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FDA Derived Intervention Level (DIL) or Criterion for Each Radionuclide Group ". 6. www.rerowland.com ," THE RADIOACTIVITY OF THE NORMAL ADULT BODY ";Harvard Natural Science Lecture Demonstrations, " Radioactive Human Body ". 7. 世界核能协会,“ Hiroshima, Nagasaki, and Subsequent Weapons Testing ”
个人分类: 物理|15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在还有核辐射吗?
热度 1 jxz1963 2011-7-3 08:49
日本 3 月 11 日大地震后引发海啸,造成日本核电站核泄漏,给国际造成极大的恐慌。中国作为日本的近邻,对其核泄漏的恐怖自然可以想象而知。 前天下午,我通知同事,周日去机场接日本教授。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同事居然问我:“核辐射了算谁的?”我笑笑了:“多吃些盐吧!” 事后我想,同事还是真有警惕性。日本的农产品现在都可以吃了,也可以到日本去旅游了,难道连一个日本人都不敢接触了吗? 日本核泄漏已时隔三个月后,中国还会有核辐射吗?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3516 次阅读|4 个评论
不要把科幻当真!
热度 3 iwesun 2011-5-19 18:11
不要把科幻当真!   我是最喜欢看科幻的。   但许多不看科幻的同学才是最容易把科幻当真的。    日本核电站,50勇士,穿着 塑料雨衣 进入核辐射区,是不是你的科幻要破灭了?    你是不是要想想的尽管比不上航天服,也得至少是全密封等的,那些高科技的机器人都哪里去了?   你生活在科幻里,尽管你不喜欢科幻片。   同样的问题,在汶川地震里也一样。   不就得将来,如果中日再搞一次,你还是生活在科幻里。   你从来不看科幻片,你儿童片看多了。   你的周围全是儿童片,也怨不得你。
193 次阅读|4 个评论
又见仙台
qiuyuqq 2011-5-18 12:56
回来已经20天了。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 也没有和朋友聊过,我还是写下自己的经历好了。 回来后感觉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战战兢兢(4.29-5.10)。 到仙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贵重物品,地震必备用品全部装在那个nike的包包里,把它摆在床角。预备着第一时间能抓起来跑出去。 然后就是去了办公室,把数据copy出来,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可以没有后顾之忧了。 办公室也有禁令,在假日,周末,晚上,学生不能单独呆在办公楼,然后我就在宿舍呆了一个周,把《老友记》又看了一遍。 这样也好,在办公室的时候没时间去看网页,整天埋头研究自己的进展。 学校组织了一次大型的关于地震,核辐射,海啸的学术报告。 我积极去参加,最后学术报告指出, 现在辐射水平一切正常。 我扫了一下核辐射的时间序列,才知道在3月11-3月15日是核辐射最高的时候。 而那时,我们还在仙台,15日以后,反而都降到了正常水平。还好,那时全是I131。 也学了一下,核辐射的基本知识。 鉴于这次日本的核辐射事故,日本政府决定全国从初中开始普及核辐射基本知识。 海洋辐射精过大洋环流,也能到达仙台。 夏威夷大学的模拟结果显示, 5年核物质能达到夏威夷,2年能到达广州。然后说,那时核物质已经衰减没了。 不过,我很怀疑的是,难道鱼类只呆在一个地方么,它们一游动,就和模式结果不一样了。 模式结果终究需要实际数据的验证。 然后与小朱参加了周六工学部组织的烤肉活动。 大家畅所欲言,自己的地震感受,地震新得。得到的一个小道消息便是,仙台还会有一场大地震。碰到了好多朋友,比如赵,姜等。 第二个阶段,温锅里的青蛙(5.10- ) 每天都有几场小地震,震着震着就没有了感觉。 在第一个阶段,如果躺在床上有地震的话(2-4级),我还不敢睡觉,等着震完。 而今,想着还是睡觉要紧。 晚上也不再害怕自己一个人呆在办公室,现在能呆到九点了。 还是没有吃餐厅里的鱼。 生活已经变得正常。 最近开始讨论一些开会的事情,下个月我要做报告了。 看到地震,海啸,核辐射,才知道自己做得东西是多么微不足道。 如果能够预报到天灾,那才是最终目的。 我们也开始想着周末去做volunter的事情 ,海边可能真的一片狼藉, 多少年才能恢复那种自然美。 地震时大家所说的什么都是浮云 变成了浮云。 又开始学习,工作, 打拼。 闲静中带着忙碌。 还是需要往前迈进。
25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是骗局?
songshuhui 2011-5-7 11:57
沐右 发表于 2011-04-24 04:44 本文已发表在 果壳网 - 谣言粉碎机 ( 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是骗局? )。 流言1:原子弹轰炸日本其实是个骗局,核泄露可导致几十年不能居住,那核爆呢?看看现在的广岛,长崎,再看看当年的切诺贝尔核电站所在地,这是一个天大的谎言,小日本别有用心,如今遭到天遣,看你们再如何掩盖事实。 流言2:一位参加过“ 曼哈顿计划 ”的科学家和一位当年美军的上级军官却联合披露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历史――美国从来没有在日本本土投放过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的事件是一场骗局, 那只是美军进行的一场非同寻常的信息战和心理战,一次非常成功的“软战争”。 真相:因为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的发生,有关核弹、核辐射的种种旧文及言论又开始活跃起来,试图迷惑公众。这个谣言的源头,大概就是一篇早就在互联网上流传的题为《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骗局 》 的文章。这篇文章就从各个角度分析了为什么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是“骗局”,但其实里面的大部分内容根本经不起仔细思考。二战中,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的 事实是有着大量的普遍接受的历史资料支持的。如果要质疑这样一个普遍接受的事情,需要给出相当过硬的证据才可以,而这篇文章依据的都是风传的小道消息,里 面很多地方连人名、时间都没有。这篇文章认为,因为科学家及一些军方人士的反对使得美国政府采用了“信息战”的方法虚构了对日本原子弹的袭击。但这样的方 法居然就能成功地骗过日本的军方,使得他们无条件投降,实在是太不合理了。日本当时的政府和军方这么容易欺骗吗?连亲自去广岛和长崎看看都没有,就投降 吗? 核弹爆炸与核电站泄漏有何不同? 在质疑广岛和长崎遭原子弹轰炸的说法里面,“原子弹爆炸没有对这两个城市造成严重的核污染,没有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样‘几十年不能居住’”被认为 是证明没有遭原子弹轰炸的一个重要证据。首先,很多人印象里面的关于核污染区的一些说法是错误的。核污染区不会成为不毛之地,辐射并不会让动植物无法生 存,反而有可能因为人类的退出而繁盛起来;核污染区里面的动物也不会变得巨大无比或者发着绿光(参阅果壳文章《 美国汉福德出现食人巨鼠? 》)。 其次,原子弹和核电站反应堆含有的放射性物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在广岛投下的名为“小男孩”(little boy)的原子弹,里面装了60千克的高浓缩铀 。在长崎爆炸的“胖子”含有大约6.4千克 或者8千克钚239 。可以看出,这两个原子弹里面的放射性物质并不多,只有数十千克,而核电站反应堆里面则有近百吨吨的核燃料(参阅果壳文章 《 福岛核电站有多少乏燃料 》) 。以受损严重的福岛核电站三号反应堆来说,它里面有约90吨的混合氧化物(MOX)核燃料,以其中里面含有7%的钚239来估计 ,这些燃料里面可以发生裂变反应的钚239有5吨多,不可以发生裂变反应但是有放射性的铀238有近74吨(参阅果壳文章《 日本的沸水堆可以造核弹原料么? 》, 松鼠会链接 )。核反应堆里面的放射性物质是原子弹的成千上万倍。 此外,这两个原子弹爆炸都发生在空中,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发生裂变反应,会放出很强的中子和伽马光辐射,还有巨大的能量。原子弹的剩余的放射性物质会 随着加热的空气一起上升,形成蘑菇云,比如长崎爆炸的“胖子”,蘑菇云高达18千米,大部分放射性物质会被带到平流层里面,扩散到世界的其他地方,而另外 一部分也会被爆炸和随后的风散布到更远的地区。这样以来,落在爆炸附近的放射性物质并不多 。这两次核爆中人们受到的伤害主要是爆炸的时候放出的巨大 能量引起的冲击波、大火和当时的高辐射,核爆之后的辐射伤害并不严重。之后三十年在这些地区生活的人们中间,因为辐射导致的癌症据信有四五百人的样子(受 辐射并被关注的约9.3万人) 。 而核电站发生事故的时候并不会产生那么强的爆炸,因此放射性物质并不会被抛洒到很远的地方,如果发生严重的泄漏,那么在靠近核电站的地方浓度会更 高,辐射强度会很大。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后,周围数十公里区域内的居民被疏散开来,就是因为在这些区域放射性物质的含量会比较高。 虽然在这些区域生活并不一定会得癌症,但是因为辐射的增加,得癌症的几率也增加,为了居民的安全有必要进行疏散,这并不能理解为这些区域就变成了进去就不 能活着出来的凶险之地。核电站泄漏控制不好的话会将周围变成核污染区,但是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就没有那么强的效果。 广岛(左)和长崎(右)核爆的蘑菇云 。 不过,这两次核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辐射水平造成了长期的影响。核爆之后产生的放射性尘埃随着雨水沉降到地上,这种雨被称为“黑雨”。由于这 两次核爆带来的黑雨,使得广岛的西部和西北部以及长崎的东部地区土壤里含有的放射性物质的含量要比正常情况高一些 。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铯137 等裂变产物的影响并持续多年(铯137半衰期约30年) ,土壤里面的铀等半衰期很长的放射性元素含量比例和未受核爆影响 的地区有可以测量的差别 。不过根据美国政府1945-1946年在日本的统计,这两个城市因为原子弹爆炸而增加的辐射量并不算大 。 广岛和长崎遭受了怎样的破坏? 相比阴谋论依据的小道消息,这两次核爆对广岛和长崎造成的破坏是有大量史料依据的 。 根据世界核能协会的数 据,1945年美国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给这两个城市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加在一起大约共有15平方公里的城市区域被摧毁。同时造成了大量的伤亡,轰炸 当天广岛估计有4.5万人死亡,此后的四个月时间里有估计1.9万人死亡。在长崎,轰炸当天有2.2万人死亡,此后四个月内估计有1.7万人死亡 。 其他来源的资料里面,城市的破坏面积和死亡人数有一些差别 ,不过造成的破坏和死亡是相当巨大的,这一点是所有资料都认同的。必须要说的是,在当时的 国际情况下,这两次原子弹轰炸迫使日本政府放弃了顽抗,选择了无条件投降,避免了美国军人出现更多的伤亡 ,也避免了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人 民继续受日本军队的压迫和屠戮。 关于这两次核爆,有诸多的文字、照片等历史资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分别用Hiroshima和Nagasaki加上atom或者bomb做关键词搜索(返回的图片结果可能会引起不适)。这里,我们列一些事实,大概说明一下这两次核爆的伤害情况。 轰炸广岛的美国“小男孩”照片 1945年8月6日,美军一架B-29轰炸机飞临广岛市区上空,投下了一颗名为“小男孩”(little boy)的原子弹。“小男孩”是一颗铀弹,里面装了60千克的高浓缩铀 ,整个炸弹4吨多重,它在9470米的高空被投下,43秒之后在离城市 580米的高空爆炸,这段时间内,投下它之后转向的艾诺拉·盖号B-29轰炸机飞出了11.5英里的距离 。爆炸释放出了相当于1.3万吨TNT炸药 的能量,由于爆炸的中心位于城市的正中,这个座落着日军南方司令部,并集结了实力可观的防御部队的大城市受到重创 。 核弹爆炸前后的广岛 ,圆环的中心是核爆的中心点,夷为平地是最准确的解释。图中相邻的同心圆半径相差1000英尺(约305米) 。 1946年3月的广岛废墟(来自 这里 )。 “小男孩”摧毁了数平方公里的建筑,引起了整个城市的大火,对广岛造成的伤害具体如何,我们不需要列举详细的数字,上面的地图就是最清晰的说明。 轰炸长崎的原子弹“胖子” 。 然而日本仍然没有接受无条件投降。因此,三天之后,也就是1945年8月9日,一架名为Bockscar的B-29轰炸机给长崎带来了“胖子”。 “胖子” 是一颗用钚239制造的原子弹,它含有大约6.4千克钚239 (或者按照世界核能协会的说法,含有8千克钚239 ),爆炸的当量相当于2.1 万吨TNT炸药,爆炸发生在离地面近470米的空中,由于爆炸点离预定的目标点差了大约3千米,也由于地形的不同(广岛地处平原),对这个日本最大的造船 工业中心造成的伤害并没有广岛那么严重 。 “胖子”爆炸前后的长崎地图,同心圆的单位仍然是英尺 。 距离核爆中心800米处长崎医学院的医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它是附近仅剩的建筑(来自 这里 )。 随后,日本政府表示接受无条件投降。 结论: 广岛和长崎的这两颗原子弹爆炸是有诸多历史资料支持的,爆炸对广岛和长崎造成的伤害也是有丰富且真实的资料展现的。这两个原子弹爆炸含有的放射性物质少、 扩散范围广,因此不会在地面形成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辐射污染那么严重的结果。不能依此就认为广岛和长崎受原子弹轰炸不存在。 感谢果壳网的 秋秋 。 参考资料: 1. 世界核能协会,“ Hiroshima, Nagasaki, and Subsequent Weapons Testing ” 2. 维基百科,“ Atomic bombings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 ” 3. Science Insider,“ How much fuel is at risk at Fukushima? ” 4. 世界核能协会:Mixed Oxide Fuel 5. Jun Takada et. al., J. Radiat. Res. 24, 229 (1983). 链接 6. 美国政府解密文件,“ Radiation dose reconstruction U.S. occupation forces in Hiroshima and Nagasaki, Japan, 1945-1946 ”. 7. 1995年执行轰炸的Charles Sweeney在美国国会的证词( 译文链接 ) 8. 维基百科,“ littleboy ” 9. 维基百科,“ fat man ”
个人分类: 物理|3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