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建筑抗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日本震害实证2】伪命题:抗震设防远比搞准地震预报重要
陈龙珠 2013-4-28 08:55
就本博《 伪命题:抗震设防远比搞准地震预报重要 》,这里再给出一个辅证实例。 无论是学界还是民众,不少人认为日本的建筑普遍抗震能力高。那么,除前年311东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次生大灾外,近20年日本就没有发生过因建(构)筑物受震严重破坏甚至倒塌而造成的严重灾害吗?遗憾的是,答案是否定的。 1995年1月17日早晨, 日本 关西地区发 生了7.3级的 阪神大 地震 , 震源位于 濑户内海的 淡路岛北部,震源深度未超过20km 。这次地震死亡6400人左右,伤4万人左右 , 30 余万人无家可归,受灾人数达 140 多万人;约 14.4 万栋房屋被地震摧毁,约 7400 栋房屋被其引发的 419 起大火烧毁,生命线工程和大量公共设施被严重破坏,造成经济损失超过 1000 亿美元。原来没被人们发现的地震断层离当时处于在建初期的明石悬索大桥( 当时跨度属于亚洲之最 )不远,地震导致海岸边的桥墩位置发生了大幅偏移,要是当时已处于桥梁结构施工,则必将遭到重创。 2001年冬季本博随中国建设部防震减灾技术考察团访问兵库县灾害应急部门时获知,神户地震前,这个机构的办公楼设在一幢地面建筑的楼上,地震造成了该楼严重破坏,使得这个应急部门无法正常及时地发挥应急指挥功能。我们访问时看到的灾后新建应急指挥中心,已设在一个地下建筑里了。( 相对而言,由于受四周地基土的侧向约束,地下结构抗震性能比地上的要好 ) 神户地震灾后发生后,总结出的教训链大致是: 长期地震预报 错误判断 关西地区 不会发生大震 → 该地区的抗震设防水准较低 → 政府应急机制被轻视 → 次生灾害( 地震引发大火长时间难灭 ) → 衍生灾害( 政府部门震后应急滞后和不协调 )。 日本的这个地震灾害实例表明,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房屋和其它基础设施的地震设防以及政府的应急机制,也是基于各个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即地震长期预报的结论,有区别地对待的。因此,抗震设防与搞准地震预报,必须齐头并进。 当然,在有经济实力的地区,酌情提高设防地震的烈度和建筑抗震能力,并非坏事。但是,在中国,当前应将广大农村自建房的抗震能力提高到当地的设防地震水平,对减灾来说,尤为迫切。 每个民族都有过自己的苦难和过失,但前人以各种形式的牺牲,能为后人留下化险为夷的启迪。中国是还欠发达和不如意,但只要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踏实前行,不妄自菲薄,我们乃至后代们一定会过得更安全和更幸福! 籍此结束本话题的系列博文。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30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震害实证1】伪命题:抗震设防远比搞准地震预报重要
热度 6 陈龙珠 2013-4-27 08:09
本博在日前草就的《 伪命题:抗震设防远比搞准地震预报重要 》说过,房屋抗震设防与搞好地震预报,对防震减灾来说,是同等重要的;在已有地震设防法规要求的地区,将所有房屋的抗震能力提高到相应的设防水平,尤为迫切。 防震减灾是一个涉及学科交叉之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房子本身的抗震性能固然很重要,但并非是有效防御地震灾害的唯一要素,次生灾害有时会成为一场强震中对人类的致命打击。 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繁衍至今,是否会输在起跑线,城镇建设的防震减灾规划所依据的长期地震预报的可靠性高低,极其关键。 就拿网上可以检索到的信息,2011年 311日本近海大震 ( 东日本大地震 )灾害,尽管日本城乡建筑的抗震能力世界称道,但在地震造成的海啸侵袭下,人员伤亡以及陆地与海洋环境的破坏很大,看上去完整地 漂浮在海上的日本建筑 ,恰恰是对提高建筑抗震设防水平远好于搞准地震预报提法不科学的一个实例之佐证。 另外,如下漂浮建筑图片有一个启迪,在无地质和水等次生灾害的前提下, 锚漂于水上的建筑,是最柔的基底隔震建筑,或具极高的防震安全性。 在日本防灾考察时曾遇有一位日本同行提起过这类设想,但未见下文。有此兴趣或需求的网友,可一起商讨深化设计建造方法。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309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啥叫“8级抗震标准重建建筑”?
热度 2 陈龙珠 2013-4-24 19:26
陈龙珠sh :中青报“8级抗震标准重建建筑抵不住7级地震遭质疑”引起国民愤青。其实,根本就没建筑抗8级地震这个词。对浅源地震,8级地震的震中区烈度约为1.5x(8-1)即10~11度,7级地震的震中区烈度约为9度。按我国现行抗震规范,最高设防烈度为9度(“大震”约10度-建筑可损坏但不能倒),这意味着设防烈度超9度属地震危险区,已不适于建房。 2013年4月24日19:22 来自 新浪微博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2946 次阅读|2 个评论
打破科学技术引进中的盲目迷信
热度 25 zhengchen0 2011-12-16 03:58
打破科学技术引进中的盲目迷信
科学的进步是往往是一个证否(falsification)的过程,而非一个证明的过程,每一次小小成功往往来自于失败的积累以及对失败的反思 。 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体系,需要在跨文化的系统中被再次检验。其中,往往会有一些本土化过程的不适应和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却往往也是新的科学技术诞生的摇篮。这里,我想讲个明治维新时期关于日本建筑学和地震科学的故事。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对当代中国很有借鉴意义的故事。本故事主要基于G. K.Clancey 的《Earthquake nation :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Japanese seismicity, 1868-1930》一书 。该书2007年获得了技术史协会的Edelstein奖(该协会每年表彰一本书和一篇文章,上次分享的道路局故事就是得奖的文章)。 对于日本明治维新的技术史和科学史,往往都是讲日本如何如何勤勉地向西方学习,如何如何成功引进西方的科技和教育等等。Clancey的书一改这种陈词滥调,讲述了一个直接技术引进如何失败的故事。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个失败中,这些新的日本建筑师和地震学家们,如何和他们的外国(主要是英国)老师一起,打破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迷信,促进了防震建筑的故事。 当西方建筑师和工程师看到日本的木构建筑时,都认为这是一种很脆弱而不牢固的建筑形式。他们这样描述:这是“所有 构造 形式中自然进化的最不成熟的” ( Brunton , engineer, 1873),“几乎不能想象有比这个 还要不适应自然的 构造形式” (Dyer, 1885),这个和需要的形式“完全相反” ( Conder , 1887),“ 乍看上去, 没有任何建筑会比(日本的建筑) 还要不适应自然 ”( Pownall , 1891) 看似不牢固的日本木构建筑 那这些外国专家认为要怎么解决呢?他们引进了他们认为牢固的东西:砖石建筑。砖石建筑,这个在西方意识形态中,和文明的概念息息相关。大部分关于西方文明的记忆,都和砖石建筑,甚至砖石建筑的废墟密不可分。随着科技大学的建立,新的西方建筑技术和知识全面取代了日本大工传统的建筑技术和智慧。 Conde设计的鹿鳴館Romei Building 可是这种对砖石建筑的迷信,被1891的奈良大地震狠狠的震了一下。在这场地震中,新的“文明和牢固”象征的新的西式砖石建筑(比如下图中的长野纺织磨坊厂)不能幸免,甚至更为牢固的金属构筑物(比如下图中的长良川铁桥)也逃不过这场浩劫。日本“脆弱而不牢固”的传统建筑却依然屹立,比如京都的清水寺。 长野纺织磨坊厂 长良川铁桥 人们不得不重新研究日本的木构建筑。塔形构筑物,有中央有一个通心柱,把一层层建筑串起来。结构之间有一定的柔性,允许摆动,在地震过程中能量可以被这些摆动吸收,从而防止了更严重的损害。其实这个观点很早就被人们所知,但是在1891奈良大地震前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西方的学者不得不重新认识这些看似牢固而脆弱的,其貌不扬的柔性结构。 塔形构筑物的柔性结构 讽刺的是,日本的柔性结构反倒让日本的地震科学造成了麻烦。在地震科学更为发达西方,砖石建筑本身就是一台台最好的地震仪。科学家们只需测量地震后建筑的裂痕。由于日本的木构建筑抗震太好了,都没有裂痕,所以逼得日本的地震学家们不得不发明新的测量地震的仪器。真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oulding, K. E. (1980). Science: Our Common Heritage. Science, 207(4433), 831-836. Clancey, G. K. (2006). Earthquake nation :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Japanese seismicity, 1868-193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个人分类: 科技史|21386 次阅读|61 个评论
我国建筑设防地震烈度及抗震的若干概念
热度 2 陈龙珠 2011-9-23 01:59
最近有记者就723动车追尾事故调查采访了北京交大土木工程专业教授王梦恕院士,报道中有一句对防雷标准打比方的话:就象房子和地震的关系,有12级的地震,但房子却设计到8级就够用了。我在丛远新相关博文下评论到,并对他的回复给予了答复。我的观点主要是,这句话是采访记者不具专业知识而误记的可能性很大,要是我们也借此发挥批评王院士啥也不懂,就显得太无聊了?因为我不相信他连土木工程设防地震指标用(烈)度而不是(震)级的常识都不懂,他有缺点不假,但这码是这码,那码是那码。丛远新看似对此颇有不满( 1 ),并撰文批评( 2 )。本博虽表遗憾,但不拟继续予以纠结。 现将有关土木工程抗震设计法规和概念要点陈述如下,以作为本博当时形成上述评论观点的专业基础,并期望化解不同专业网友间可能产生的不必要的误解。 (1)地震烈度和震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全球已有记录的地震震级尚未达到和超过里氏10级。 (2)我国现行地震烈度表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12度。 (3)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主要涵盖基本烈度6-9度区,受震可修的中震烈度一般与所在地区基本烈度相当,受震不倒的大震烈度大约高此1度。这意味着基本烈度9度区按抗震设计规范建造的建筑,理论上能在大约10度的地震作用下不倒塌(容许损坏到不能经维修后使用的程度)。 (4)建筑场地选择原则包括:应尽量避开抗震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处置;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非抗震次要建筑。 (5)对基本烈度10度区,实现不倒的大震烈度大约到11度,这显然已是强震震中区的烈度水平了。这种区域应归属于地震危险地段,且按上述规范是不应建造非抗震次要建筑的。 (6)兼顾科技评估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危害程度和造价承受力等因素,国家主管部门颁布的现行标准,对北京市的大多地区,是按我国地震烈度12度制中的8度设防的,其受震不倒的大震烈度大约是9度。(@SZ)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4119 次阅读|2 个评论
日本强震后的思考:抗震建筑如何抗洪?
热度 2 陈龙珠 2011-3-14 10:55
从电视画面看,311日本大地震灾害中,强震并未使其坍塌的一些建筑-或许损伤了,但却在随后而来的海啸洪水侵袭中遭受重创。 以往在建筑设计建造时,大多不会考虑如此海啸洪水的作用荷载。这次日本强震海啸灾害后,人们愿意多花钱用于提高建筑抗潜在洪水冲击的能力吗?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685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4: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