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阿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生活杂记——用写微博的方法写成
josh 2012-7-2 21:14
很少写生活方面的博文。试着写一篇。 在食堂,点一份“滚水汤饭”,一杯“红豆冰,走冰”,然后开始看冯唐的新书,《三十六大》,散文集,三十六篇。 比起冯唐的小说,还是觉得他的散文与杂文更好。但好像他认为他的小说比散文好,而最好则是小说《XX》。试着分析原因,大概写小说要把一个人骨子里的、灵魂深处的东西写进去;而写散文与杂文则只需是对一些人和事的描述或观点,再不就是自己的经历——都是社会赋予的、外在的东西。 翻过他前不久出的《XX》《XXX》(危险动作、切勿模仿),写得触目惊心,但我却读不下去。而最近的散杂文结集《如何变成一个怪物》,我则读的津津有味。也许,我对他骨子里、灵魂深处的东西不感兴趣,倒是对他的一些经历,特别是他对香港、上海、北京、纽约等地生活实况的描述,非常喜看。 这本书是昨天“行山”回来看到的。说起昨天的爬山,看看现在被晒得通红、而且火辣辣疼的脖子与胳膊,突然想起大学时候,多少个夏天中午在艳阳下踢球(危险动作、切勿模仿),好像也不记得被晒疼过——顶多是不知不觉地被晒黑。是香港的太阳格外厉害,还是我老了呢? 香港的山大都三四百米,最高也不过几百米,在内地顶多算是山头,基本没啥难度,所以很多人行山可以保持每周一次的频率,几乎当成是散步运动了。这倒让我想起了爬过三次的泰山与记不清多少次的千佛山。 先从泰山说起,说是三次,其次是两次,因为有一次已经爬到十八盘,有个同学说自己的钱包丢了,能回忆到的最近一次使用是在刚开始爬的时候。于是我跟另外一个同学,仗着年轻力壮,直接下了山,找到那个地方,结果当然是没找到,接着又连夜爬了上去,相当于一晚上“上下上”地爬了两次(危险动作、切勿模仿)。 首次爬也很传奇。是在高考完,跟几个高中室友和朋友去爬。当时年轻力胜,总觉得顺着台阶一步步往上爬太没意思,而且也想省钱,于是我们商量着,在泰山脚下的山村里,找到一个带路的,能领着我们把绕过各个检票关卡,从后山绕上去。 后来走的应该不是后山,而是正道旁边的那座山,没有见到传说中恐怖的黑龙潭。跟正道不同,我们走的路是没有台阶的,很多地方都需要手脚并用(危险动作、切勿模仿)。不过后来还是被逮住了,老老实实付了门票钱。其中经历相当离奇,这里不表。 说说千佛山。临大学毕业那阵,搬回南校,因为离学校近(现在南校改名千佛山校区),再加上七点前可免门票,于是经常约几个同学一起去爬。因为山很矮,不到三百米,所以可以每天去爬。后来便试着跑着上山,从跑前四分之一开始,到能跑一半,最后基本能跑上去(危险动作、切勿模仿)。 见到很多市民在爬山或锻炼,有一种特别有趣:几个人站成一圈,相互扔接一装半袋沙的麻袋(危险动作、切勿模仿)。看着很简单,他们很轻松的样子,我试了试,很沉,连提着都很吃力,别说扔出去了,更别说接住了。 很多老外都说,在香港或是内地爬山,其实就是爬楼梯。这点说的也对。不过楼梯也有多种不一样的爬法吗。 其实这篇文章,就是按照一段段的、每段大概是240字的微博的感觉来写的,然后就凑成一文——这也许是顺应趋势的写长文方法,虽然本文并不长。
3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阿金说5
josh 2012-6-21 15:25
阿金说 R,新西兰人,今年30岁左右,性格开朗,酷爱运动,尤其是健身。但吃饭却只有两碟素菜和一小碗粗粮,后来才得知,他有糖尿病。在诊断出之前,他非常喜欢喝酒。有朋友结合他知道的中西医知识分析说:肌肉训练对体内糖元代谢要求很大,也就是中医说的伤脾,过多则不符合中国人讲的“三分练,七分养”的道理。而且,大量饮啤酒更进一步增加身体的负担,过多的麦芽糖使他的身体进一步不堪重负。 Z,台湾省人,曾代表台湾参加国际上的跆拳道比赛(具体什么比赛没记清)。偏瘦,但身上是肌肉,运动员身材。看不出的是,长期的跆拳道训练使他脊椎、腰有伤,腿和膝盖也有伤:这些都是跆拳道经常受冲击的部位。 W,从12岁左右开始踢足球,直到现在。一次,一个懂中医的前辈告诉W,W的膝盖头有伤。然后他让W摸了摸他和一位女士的膝盖头:活的,可以稍稍移动。W的则是右膝盖完全不能动,左膝盖能动一点点:W右腿用的多。坐的时间一长,两条腿会发麻,尤以右腿为甚,有时像抽筋一样。 B,自幼习武。与我们比试,让几个学生一起上,他只用教格挡,不还击,不用手,我们却根本无法接近他。见过他不经意的露过几手,身子很轻。一日,我摸他双臂肱二头肌位置,吓了我一跳:很软,没有肌肉,直接摸到骨头,像女人。那他的力气从哪里来的呢?我肱二头肌还有一点肌肉呢。他身体其它部分也几乎没什么肌肉,仙风道骨,大概就是如此吧。
个人分类: 阿金|1019 次阅读|0 个评论
阿金说4
josh 2012-6-21 15:21
阿金说: 为什么住在大城市? 是为了吃得更好?大概不是,因为在某个农村或山区,自己种菜养殖,吃得会更好。 是为了生活的更好?每天朝九晚五,上班对着电脑,上下班挤车,车上闲得再无聊,也不会和邻座聊天,于是各玩各的手机,刷微博、状态、邮箱刷到无聊,上班压力大,各种政治、关系,中午吃快餐,胃病颈椎病一堆,晚上睡不着靠安眠药,为了释放压力去泡吧、去唱歌、去音乐会,有的甚至靠纵欲、嗜酒、吸毒来麻痹自己,性趋向越来越扭曲,身体越来越差,这难道就是生活的好? 是为了与世界保持联系?微博、Twitter、QQ、MSN、Facebook等等等等,给我们到底带了什么?互联网给我们一个错觉:好像世界都在我们眼前。从某种意义上,确实如此。但为什么说是错觉呢?因为你只是个受众,顶多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出自己的呐喊”,而这些几乎不会对这个世界造成哪怕一丁点的改变。说句不好听的,一辈子在电脑前、或对着手机,对这个世界造成的影响,可能还不如你花一天去敬老院做义工。 是为了医疗?如果不在大城市生活,就不会的那些职业病了啊。如果回到桃花源似的生活,算不定连感冒都不会有。 是为了下一代的教育?让你的孩子接受大城市的教育,接触的是大城市成长的孩子和老师,以继续你这毫无头绪的人生?
个人分类: 阿金|2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阿金说3
josh 2012-6-21 15:15
阿金说: 回到香港后,不到九点,干脆跑到PageOne,开始读李光耀的新书《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中英文独自发行,新加坡出版,价格都是273港币。中英文版内容差别较大,应该不是翻译的。猜想李光耀应该就这一个话题,用中文和英文分别做过不少演讲和访谈,后来便成了这本书的中英文版。 这里面的许多内容很有参考价值。他说大陆人、台湾人中文好,且文化底蕴厚;英文也不错,但文化底蕴不够(比如莎士比亚、圣经什么的),也没有在西方文化中真正的浸淫。香港中英文都不错,但两方面的底蕴都不够,虽然更西化一些;倒是粤语文化自成一家。新加坡英文好、文化底蕴够;中文不错,但文化底蕴差很远。了解了这些之后,才好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为自己定位。 中国苏州市、天津市已经先后分别与新加坡合作,建设小新加坡;很多跨国公司大中华区、甚至亚太区总部在新加坡,总裁选新加坡人;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新加坡的优势。今后新加坡想要发展,离不开中国。李光耀提到,苏州不把自己学到的传授给其他城市,因此其他城市只能挨个到新加坡取经。这对新加坡是好事,对中国也是好事,这就是中国的地区竞争经济制度,不仅省与省、市与市之间如此、县与县、乡与乡、镇与镇、村与村之间也是如此。中国就是靠这样发展起来的。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前不久认识的一个在香港念翻译硕士的新加坡人,他在长大的过程中,已经耳濡目染了四种语言:英语、中文的普通话与粤语、马来语。他现在又在学法语和西班牙语。听他讲了自己的经历后,再听他讲英语、普通话和粤语的流利程度(另三种语言我无法判断),我心中暗想:“靠!以后怎么跟新加坡人竞争啊!” 不仅仅如此。认识一些台湾人,从20多岁的到50多岁的,很多都可说中文、英文、日语三种语言。中文不必说,就是台湾人讲的“国语”;英语虽比不上新加坡,但跟上海差不多;日文我无法判断。相比之下,香港人普通话就太差了;英语吗,已经比上海好不了多少啦;日语,好像没听说香港人的日语好。 这些都是我们未来的竞争对手。当然,说起竞争对手,不得不提印度。数学好,特别是关于数的数学,如组合学啥的(曾出过一个拉马奴扬);英语好(虽口音独具风格,但英语的驾驭能力超出中国一大截);聪明;能干;人多。不得不说的是,计算机语言(包括硬件与软件语言)是英文的变种,英语好在这个行业是大优势。 来去的地铁上,我基本上看完了王文华的《Life 2.0 我的乐活人生》。比起那些故事,我更注意的是其故事的背景:也就是台湾的现状。就如我去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一样,我更注意的是电影的背景,以观台湾这十几年的变化。
个人分类: 阿金|3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阿金说2
josh 2012-6-19 22:00
阿金说: 王打小开始学武,先在少林寺(是学武,不是出家),后在武当山,现在是武术老师。因此一头长发,皮肤偏黑但很健康。比我小两岁,但看起来比我成熟很多,也确实比我成熟很多。他吃过很多苦。据他自己讲,在武当山刚开始时,连厕所都是自己盖的。没怎么上过学,但对世事知得广而深,对人生的理解也很透彻,因此做人、做事无不大气自然。他经常跟我开玩笑,笑我为什么上这么多年的学,说上学没用。不过当我真跟他交心而聊时,他又劝我说:“上学当然有用了,学会一样本领养活自己,甚至能靠它济世度人。” 我为什么说他健康呢?一次与他走路去食堂吃饭,才发现我走路比他快那么多。于是慢下来,一边聊天,一边观察他走路。他肩膀是平的,往下松的,胳膊前后甩的幅度很大(我长这么大,中国人、外国人见过不少,但从没见过正常走路时,胳膊幅度甩动这么大的,又这么自然的),身体稍微向后,脊椎挺直,头也很正、很直,步伐慢而从容。我问他:“你这样甩胳膊走路,是自然而然的吗?”他笑着说:“你以为我是装的?不过,你不说,我还真没注意我们走路有不一样。”我忙解释:“我的意思是,你是小时候就这样,还是练武之后如此的。”他想了想,说不知道。 后来我又偷偷观察他很多次,发现确实是自然的。再后来认识了他的师兄弟张和龙,同样是武术老师,发现也是如此。这时,我才感到自己的悲哀:现在大部分的人不健康、不正常,反而把正常的看作不正常。 不管是在上海还是香港,看到的人走路,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是背着包,挎着包,或是拎着包,头往前探,肩膀很紧、且往上耸,有的肩膀还斜(前后斜或上下斜),脊椎不正,腰板不直,屁股翘着,身体前倾,两个胳膊甩不开,或甩的幅度小,还不对称(心脏病,或腰有病),脚前部着地,越走越快,像是抢什么一样。这是时代的悲哀。 还有一个大的区别,那就是他们三人脸上都有自然的微笑,特别是龙,一直在笑。而对比我们,绷着脸,讨债的面孔,眉头皱着,不能开怀、释怀,接不到人气,好像身边的人都不是好人,遇到熟人也是挤出一个微笑。如果有人爱笑,我们还会以我们的标准来衡量对方:不傻即疯。这更是时代的悲哀。 我们住、工作在楼房、小高层(不就是鸡笼子吗?),脚下是水泥地,接不到地气;我们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宁吹空调不晒太阳,接不到天气;我们对着电脑、手机,敞不开胸怀交流,处处防备别人,处处搞政治,人人都是苦瓜脸,一年也笑不了几次,接不到人气。这些方面上,越是“发达、先进”地区,越是严重。进步否?退步否?
个人分类: 儒释道|2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博导与倒泼…???
josh 2012-6-12 21:52
博导与倒泼…??? 黄高证 近二十多年来,台湾如雨后春笋抢着办大学,制造了满街跑的博士、硕士和大学生,多数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文不能墨。 大陆这些年来,忽然有许多博导、导博满街跑。有的连纸条都写不好,剩下的只有无知与傲慢。 人性在知能才性上,绝对不是人人都有智能上大学的,要成为一位博导,其所应具备的多种条件,就更用不着说了。 ……。 总有一天,整个中国所有人民全是博导、导博,那就好了。 黄河的水天上来,莫倒泼也。 附语: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坚持只办好柏林大学,其它为专科职业学校,俾人人各安其位、各得其用,此所以德国自俾斯麦以后复兴站起来,良有以也。 台湾早期在蒋介石、蒋经国先生领导下,大学没几个,好的专科学校倒是一大堆,再加上老百姓家庭的「客厅即工厂」,才艰苦备尝的创造出一个「路不拾遗」的小康社会。 现在呢?乱做一堆,天天有人自杀……。 再附语: 以前中国小学教师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像神一样。只因其修养、热诚与奉献像神一样,如今不要说小学老师,就是大学教授又如何。 二零一二年六月十一日 于湘潭道南书
个人分类: 儒释道|1 次阅读|0 个评论
“法家拂士”劝我说
josh 2012-4-5 15:50
据说中国人好面子,不喜欢别人当面批评,我也不例外。虽然不喜欢,但我却非常期待别人当面说出我的不是(每每听到的时候很上火,但事后却反复掂量,受益良多)。而且也很幸运,遇到了很多曾经当面劝说我的人。这些话其实不好听,往往经过了相当程度的思想斗争才接受。但到了现在,我却以之作为选择朋友的标准,并相信了一句话:如果你发现周围的人不再劝说你,而总是在迎合你,那你该换个地方了——此之谓“无法家拂士”也。“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孟子说的。我想个人也一样。 如下是别人当面劝我的话,有一些是整合不同人的劝说。回想时,突然发现这些劝说的场面,包括劝说人是谁、我当时的想法和反应,都还历历在目。 大概是因为觉得我这个人太好争辩,得理不饶人,于是有人劝我:“何必一句话噎死人呢?何必争论争到大家都不开心呢?其实就算你辩赢了,你真的开心吗?” 大概是因为觉得我这个人太爱讲大道理,于是有人劝我:“不要总是说教!” 大概是因为认为我这个人太目中无人,于是有人劝我:“评论别人的成败得失总是容易的,也算不得本事,看你自己能做成什么吧。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大概是因为觉得我这个人太理想主义,于是有人劝我:“评论、想法一箩筐,何不自己亲自去试试呢?” 大概是因为觉得我这个人虽然我行我素,但却不是真的潇洒与洒脱,于是有人劝我说:“事大事小,到时就了。” 大概是因为认为我太嫉恶如仇、黑白太分明,于是有人劝我:“不该说的别说,不该问的别问,看不惯的事情扭扭脸不就完了?” 大概是因为觉得我这个人太患得患失、太求稳、做决定太慢(或曰磨叽),于是有人劝我:“放开胆量,关键时刻要放开手脚,胆子要更大些。” 大概是因为认为我这个人太小气,于是有人劝我:“你能舍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多。你能取得的成就是与你的大方程度成正比的。” 大概是因为觉得我这个人太爱面子,自尊心太强,于是有人劝我:“不要因为觉得不好意思和难为情而去做一些事情。” 大概是因为认为我这个人太大男子主义,于是有人劝我:“不要女人说什么就去做什么,也不要在女人面前太表现自己。” 大概是因为觉得我这个人政治智商太低,于是有人劝我:“以你的性格,千万不要进入政治圈。甚至不要与之挂钩。” 大概是因为觉得我这个人不愿做重复和没挑战的事情,于是有人劝我:“你不够淡泊名利,也不够安分,还是不要做教育、当老师了。” 大概是因为认为我这个人太好强,于是有人劝我:“容不下兄弟,怎么能当大哥?让大家都好,才是真的好。” 大概是因为觉得我这个人说话不经过大脑,于是有人劝我:“你太高调了,太锋芒必露了,该学会韬光养晦。” 大概是因为觉得我这个人太较真,于是有人劝我:“辩论、哲学、心理学、政治甚至是日常的负面新闻,都不要去碰。相互抨击,甚或是抨击你的言论都不要去听。否则容易陷入其中。” 大概是因为认为我这个人毅力太差,于是有人劝我:“可以因为兴趣去追求别的东西,但不要因为困难去放弃正在追求的东西。” 大概是因为觉得我这个人太爱表现自己,于是有人劝我:“不要故意哗众取宠,不要刻意与众不同,不要故意另辟蹊径。” 大概是因为认为我这个人开玩笑会开得过于过分,于是有人劝我:“开玩笑开得大家都不开心,就不好了。” 大概是因为我这个人一旦有事,很容易往心里去,并表现在脸上,于是有人劝我:“不要整天一副讨债的苦瓜脸,要笑,要如沐春风,要开心,什么事情都不值得为之动心、动容。” 大概是因为认为我这个人太好为人师,于是有人劝我:“自己做到,甚至做到高好几层,才有资格教育别人。不要有点啥,都炫耀出来,半瓶子醋。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笑。” 大概是因为觉得我这个人有时过于注重细节,于是有人劝我:“每个行业中人都有其容易陷入的误区。而上学过多、在学校待的时间过长的人,往往心思过于缜密,过于注重细枝末叶,甚而至于心胸狭窄。这点,不可不时刻谨记。” 大概是因为觉得我这个人有时太好面子,自尊心太强,怕丢脸,太注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所谓形象,于是有人劝我说:“大多数时候,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和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不大会关注你的;另外很多时候,我们这一生很难再与某些人第二次碰面了。做你想做的,觉得应该做的。只要做,就会有人风言风语,不过他们也只是说说而已,不是真的在意,因此你更不消在意了。” 大概是因为觉得我这人太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于是有人劝我:“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工人中,一百个,就有一百个对社会有用的;但书生中,一百个,也难挑出一个来。原因大概是,书生往往穷酸,又臭又长。” 大概是因为觉得我这个人自以为无所不知,于是有人劝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出了它,你就是二等的。比如,你要跟英语为母语的人比编程,而编程语言就是英语的变种,因此你基本就只能在二等的水平上,跟着别人跑了。这也是印度人在信息时代的优势之一:他们英语比我们好,数学也差不多(出过一个拉马努扬)。个人也是,你做政治可能拼死拼活最多做到三流,但做另一些可能轻而易举做到一流。这一些的性向,你需要认清。” 大概是因为认为我这个人玩游戏时太认真,于是有人劝我:“赢时才笑代表着输不起。” 大概是因为觉得我这个人兴趣过于广泛,而往往浅尝辄止,于是有人劝我:“做了一件事之后,你得到了什么?你个人的成就,最终还是要以可见成果来界定的。不会等到老年,还说自己有潜力、有可塑性吧?而你也总不能以见解、理解这些虚的东西来搪塞的自己一无所成吧?” 大概是因为我这个人太斤斤计较,不肯吃亏,于是有人劝我说:“吃亏的常在。” 大概是因为我这个人在言语上太好胜,总是想澄清,而不能接受误解,于是有人劝我说:“当大哥的,就应该接受各种嘲笑、摸黑、误解、嘲弄而不辩解,并以此扩大胸怀。” 大概是因为我这个人太喜新厌旧,而又好高骛远,于是有人劝我说:“赚钱赔钱,常在行里。不要因为一时的起起落落而否定长远的判断。” 大概是因为我这个人太一根筋,于是有人劝我说:“不要抱着一种想法到底。没有什么值得这么做。” 待续
个人分类: The Art of Learning and Research|35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给明年依然年轻的我们
josh 2012-3-9 23:29
转自: http://blog.renren.com/blog/235476456/791550419 作者: 奶牛Denny 备注:多谢 顾晓如 的分享,让我看到这篇文章 今天是22岁的最后一天。几个月前,我从沃顿商学院毕业,用文凭上“最高荣誉毕业”的标签安抚了已经年过半百的老妈,然后转头辞去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跟一家很受尊敬的公司、还有150万的年薪道了别,回到了上海,加入了“刚毕业就失业”俱乐部,开始了一天三顿盒饭的新生活,中间许多精彩剧情暂时略过。 我肯定不是第一个做过这样事的人,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所以在说自己的一些有趣故事前,我想先说点别的,也就是过去的一年里,想和大家分享但是一直没说的一些话。所以前两部说的是对于一些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关键词的理解和体会。他们是:欲望、外界、标签、天才、时间、经历、人生目标、后悔、和现实。 这可能会是一篇科普文,也可能会是一篇长篇小说,但我不想这篇文章变成一篇励志文 ,大家都审美疲劳了。所以我想忽略阳春白雪,尽管信息量很大,但是至少说一些实实在在的经验和故事,说一些效果立竿见影的观点,再说说活捉林志玲什么的,总之让大家多看一点就多获得一点实际的价值。 ------------------------------------------------------------------------------------------------------------------- 第一部:那些最容易被理解错误的事 ------------------------------------------------------------------------------------------------------------------- 关于欲望 这些是我们内心里和人生理想一样真实的东西:学历、工作、房、车、财富、以及爱。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为了这些欲望去付出,无论付出的是汗水、鲜血、还是身体健康、又或是其它你懂的。尽管我们付出的方式可能不被社会主流认同、可能没那么具有有戏剧性,但你和我、北大图书馆里的学生和网吧中奋斗的少年、职场杜拉拉和夜场里跳舞的小姐、韩寒和芙蓉凤姐(韩少躺着也中枪-_-),我们谁没有为了一个目标连续熬夜奋斗过呢?我们谁没有为了得到一样东西而撕心裂肺地付出过呢?谁没有过那种拼命得快受不了的感觉呢?所以我们最不缺励志的故事,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付出领域的专家。 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跑得越快,越是无法考虑我们是否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奔跑。 北野武讲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他说他没出名之前想有一天有了钱,一定要开跑车,吃高档餐厅,跟女人们睡觉。而真正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发现开保时捷的感觉并没有那么好,因为“看不到自己开保时捷的样子”。结果他就让朋友开,自己打个出租车,在后面跟着,还对出租司机说:看,那是我的车。 我想说,过去几年里我认识的、深交的、共事过的所有人,包括身边一批又一批二十出头收入一百多万的金融朋友、三十岁左右收入几百万的前辈朋友、以及简历金碧辉煌得已经不在乎收入的大BOSS、以及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两件事: 一,顶级学校的文凭、顶级公司的工作、顶级的收入、顶级的房、顶级的车、顶级的声望,这些都无法满足人类。 二,无论是通过爸妈,通过运气,还是通过奋斗得到这些顶级的东西,人类都不会得到更多的幸福感。 接着北野武的故事说下去。想象一下:你今天骑在一辆助动车上,一个小山村来的年轻人经过,说你的车好帅,你不会有任何的满足感。十几年的奋斗后,你坐在一辆你今天都叫不出型号的保时捷的驾驶位上,一个路人经过,说你的车好帅,相信我,你也不会有任何的满足感。你不在乎他,就像你今天不在说你助动车帅的人。 你的视角在变。每当我们考虑许多年后能够取得的成就,我们总是习惯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衡量幸福感和满足感。你今天的视角只是错觉,却让你相信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这是我们最容易跑错方向的时候。 人类的需求是很奇特的。我们吃第一个面包的时候的幸福感,和我们吃第一千个面包的时候的幸福感,是差不多的,前者甚至比后者还多一些。同样的感觉适用于我们赚到的第一笔一万元和第一笔一千万元,第一辆十万的车和第一辆一千万的车,第一个女孩和第十个女人,第一个男生和第十个男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著名的马斯洛五大需求中,你从任意一个细分需求里获得的幸福感只能有那么多。 我们清楚地知道快感和幸福感的不同,我们也知道欲望和需求是两个东西(你从来没有听说过“马斯洛五大欲望”对不对?),但是我们的不幸福却是因为 不小心把快感当成了幸福感,把欲望当成了需求,而这就是因为我们常站在现在的视角去想象未来的感受。 事实是,就好像我们不需要很多的面包一样,我们不需要很多的财富,不需要很多的爱。因为他们很难给你带来更多快乐。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去拔高理想和自由的重要性。你可以尝试着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五种需求是否真的有高低之分,思考一下,是否连最贫穷最饥饿的人们,都一直在生活中同时追求着这五个高低层次的需求。你会发现其实这五种需求一样真实,离你一样近,也一样远。然后你需要找到一个可以同时实现这五种需求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只属于你的奔跑方向。这篇文章会实实在在地帮你找到这个方向。但在这之前,我们先谈一些别的。 关于外界 外界带给我们生活最大的影响是嫉妒和比较。 我们一直高估了嫉妒。举个例子,没有人嫉妒雷帝Gaga。雷帝Gaga应该要比我们都更有名、更有钱、坐更好的车、住更大的房子,比我们更随心所欲,而且也比我们更有才华。但你不嫉妒她,对么?我们没有人嫉妒雷帝Gaga--因为她实在是太雷了。她奇怪得让我们完全不能把我们自己跟她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在名利和才华面前没有自卑,也没有嫉妒,更没有仇恨。反而,我们会去思考,觉得她挺有趣的,挺发人深省的,不是么? 所以当你见到好事情发生在了那个他或者那个她身上,嫉妒的小火苗在你心中扑哧扑哧的时候,不如把TA当成那个很奇怪的雷帝Gaga吧。因为这样的时候,我们就会懂得抛开个人的杂念,去真正思考别人的亮点。 至于比较(Social Comparison),我们可以选择努力向那个绩点4.0的同学看齐,努力向那个年薪几十万的旧识看齐,努力向那个不断得到提拔的同事看齐。或者,我们也可以选择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那些和我们一样年轻的人们。看上去像是有30岁阅历的阿呆Adele,19岁时出了张白金专辑《19》,21岁时出了全销量1200万张的专辑《21》,拿了两座格莱美。她出生于1988年。眼神和心态似乎已经像中年人那样淡定的杜兰特和德里克罗斯,两个毫无疑问的超级球星,他们也出生于1988年。如果你喜欢实用一点的,那么iPhone上用户量最大的个人开发第三方浏览器猛犸浏览器的开发者,是一个1992年出生的北京少年。 如果你的视线中有一个世界舞台,那么你会看到上面的人物已经越来越接近你的年龄。 我们不需要去看齐,我们只需要去“看”。去看到这个世界除了你现在正处在的那个若干平米的封闭空间以外,还有许多许多精彩的事正在发生。 当你发现这个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你就会发现你跟你身边的那些“同类人”根本没什么好比的。这个世界太大了。 你不是你自己的标杆,别人也不是。谁都不是你的标杆,这是一个没有标杆的时代。 我们要做的是试着不去嫉妒,不去比较,更不要批判,但要试着 去观察、去倾听,然后去思考、去沉淀、去让所有外界的信息在你大脑里经历一个长时间的处理过程。在你的大脑还没有沉淀出你自己对一件事的观点前,不要发表观点,不要给出你的定论。 我们可以不断在大脑中质疑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我们可以不断挑战自己的想法、挑战任何理所当然的存在,只要我们保证我们的大脑一直在思考,独立地思考。要记得,你和世界上所有人都不一样。 关于标签 “牛逼”是过去几年里笔者听到的比较多的一个形容词。当我们喜欢的人称赞我们的时候,我们总是P颠P颠的。在这里为自己开脱一下,觉得这挺好,说明活得挺真实。 但笔者想用一个很好的朋友(晗欣同学请来认领)去年当着我面描述我听的原话,来翻译一下这个已经被用得和“帅哥”“美女”一样烂俗的词。她说,“你想太多了(这是她一贯的开场白)。你只是有很多很牛的标签--上海中学、沃顿商学院、最高荣誉、黑石的全职Offer、百万年薪。至于你本身么,牛不牛就说不清楚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牛”和“帅哥”“美女”一样,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二、“牛”的从来都是那些标签,那些改变了金融产业的企业,那些通过培养人才改变了世界的学校,那些定义了时尚的品牌。虽然我无意改变大家打招呼的方式,但对于还没奔到三的人类来说,“高档”“精英”“牛逼”其实不如“做得不错”或者“挺有意思的”来得更实在。当然,等奔到了三,我们就更不想用这些词了。 如果你曾经或者将来获得了任何标签,不管是高盛中金麦肯锡,还是北大清华常春藤,又或是Gucci Prada Armani,有两件事值得思考一下。 第一件事用来提醒自己:撕去这些标签,我们或许还未能为500强的客户们创造等同于我们年薪的价值,我们或许还未能用知识改变世界,我们或许还未能把那件衣服穿出五位数价格的范儿。 第二件事用来看清自己:这的确是一个人人都用标签来识别对方的社会,但要我们记住我们的价值和我们身上的标签没有半毛钱关系。 成功不是你有什么标签,而是你用这些标签做了什么。 (是的,文章开头的“沃顿商学院”“150万”“最高荣誉毕业”这些个标签让一部分人把这篇文章看到了现在,这顺便解释了为什么导师们总是教育我们简历要吸引人看就一定要把标签名称写得清清楚楚、而且能数字化就数字化。 但无论如何,对于心理上被冒犯到了的人,在此致以诚恳的歉意 )。 总之,把标签用在正确的地方,创造一些价值,虽然不是大到改变世界,也至少带来一些存在的意义。就不展开来说了。 关于天才 不要去考虑什么天赋异禀,一切都来自经历和渴望。特别是这些年,当我认识了一些全中国、甚至全美国最“天才”的年轻人以后,才发现哪有什么天才,如果把他们的经历一个个说出来,大家肯定觉得完全就是一群苦逼啊。但这些苦逼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并且很嗨地追求着。 ------------------------------------------------------------------------------------------------------------------- 第二部:那些最重要的事 ------------------------------------------------------------------------------------------------------------------- 关于时间 时间是唯一的货币。 你所拥有的财富很重要,因为你可以用它用来换很多东西。你所拥有的时间远远更重要,因为 你可以用时间来换这世界上的任何东西 ,包括财富,包括成就感,包括幸福感,包括其他那些我们都清楚的、比财富更让我们的生命有价值的东西。是的,每个人拿时间换每样东西的汇率都不同,有些人可以用很少的时间换到很多的财富,有些人需要用很多的时间换到很少的幸福。但是事实是,只要你愿意花时间,你可以换到任何东西。所以 你要想清楚,你到底要用时间来换取这世上无限可能中的哪些 。打开你的视野,你会发现有太多经历和体验可以让你去换取。但你的时间银行里每天只存了24个小时。你可能以为你还有一辈子的时间去做一些你想做的事,但事实是,没有人可以保证明天上帝是否会往你的银行里存另一个24小时。所以,你要想清楚。 关于经历 如果你今天能从这篇文章中带走任何一样东西,我希望会是接下来关于经历的这一段。 经历的英文叫什么?如果你曾经玩过角色扮演类游戏(RPG),你会知道有一个概念叫EXP,全称叫Experience,这就是经历的英文。 人生就是一场巨大的RPG,你扮演你自己。你唯一升级的方法,就是不断地积累EXP。 我们都了解那些故事,我们都懂那些道理,看了那么多励志贴,我们甚至都快知道为什么乔布斯会成为乔布斯。但只有经历才能让我们真正把那些道理变成意识。 那些改变我们一生的道理,都是不是别人教会的。 所以即使你有最完美的理论,你都没有把握说服那些还没有开上保时捷的人们,让他们懂得保时捷不是他们想要的,也没有把握去说服那些还没有在投行工作过的孩子,让他们懂得去放弃投行(更何况,对于那些热爱金融的孩子来说,你的劝诫极有可能是错的)。所以哪怕这篇文章非常努力地想要往实用的方向靠拢,可能你看完以后还是没有任何领悟。这一切就像你 无法说服还没有吃过很多很多面包的人们,让他们懂得吃一千个面包是要反胃的。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只有我们已经拥有的那些经历,决定了我们下一步会做什么 。所以很多时候,你只要记得一件事,那就是: 去体验不同的经历。去爱,去恨,去在热恋中没心没肺地笑,去在失恋后声嘶力竭地哭,去翘课,去打架,去拼了命的读书,去让自己真的领悟那些道理。 你所尝试的事,你所认识的人,都是你经历的一部分。他们帮助你去理解你一只知道但是不曾真正理解的事,他们帮助你去看到一直存在着但是你不曾看到的世界。 但是,你的人生很短,你的时间货币只有那么多。所以除了乔布斯已经告诉你的“不要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你还要记得, 永远不要重复一样的经历,因为你不会从第二次一样的经历中收获到更多,更因为这个庞大的世界有太多有趣的人等待着我们去认识、太多截然不同的经历等待着我们去体验。 这篇文章也会实实在在地帮助你探索不同的经历。你只要记住,如果你个星期都在做着差不多的事情,那么一年以后你还是一年前的你,只是老了一岁。如果你愿意每个星期、或者每个月都去尝试一种新的体验,或者认识一个来自完全不同背景的朋友,那么一年后你和一年前一样年轻,只是比别人多活了一年,多了一年的阅历和对世界的认知。 关于是否会为了去经历、去追随感情和理想而后悔 我们一定会后悔。但我们不会为了作出追随感情、或者追随理想的决定而后悔。事实是,如果我们有努力追寻、不愿放弃的梦想、如果我们有深爱的、不想伤害的人,那么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必然会为我们曾经做过的某些事而后悔。 当我们离理想和真爱越是近,我们越是容易后悔。 就好像晚了一分钟错过飞机的人会比晚了一个小时错过飞机的人更后悔懊恼--因为我们会清楚地看到如果自己不曾犯下某些错误,如果我们再多那么一点点的坚持,就或许已经实现了理想。所以后悔其实是一个信号,它告诉我们,离目标已经很近了。更重要的是,我们活着不是为了追求什么瞎扯的“无悔的生活”,我们不用为那些后悔而伤心痛苦。 因为在我们选择的这条道路上,后悔不是告诉我们曾经做错了,而是告诉我们怎样可以做得更好。 关于如何找到人生目标 兑现承诺的时候到了。我想用一种最简单、直接、有成效方法来解决那些励志文章和成功故事的一个通病:就是他们一直鼓励我们“做我们想做的事”,但从来不告诉年轻迷茫的我们怎么去找到“我们想做的事”(以至于误导了很多小朋友以为那就是“我想一觉睡到国庆节”或者“我想做个吃货”之类的意思)。 我要说的这个方法在我认识的许多人身上成功过,但它不是我想出来的。知名博客写手Steve Pavlina在它的博客中对这个方法有很详细的描述,但似乎也不是Steve Pavlina自己想出来的。网上也有不少中文翻译版本,有可能你曾经看到过,但那些翻译都有失偏颇,以至于让读者很难理解精髓。所以在这里把原文重新编辑,结合以上的经验分享,再用比较适合中国人的陈述方式分享给大家。如果你愿意尝试,愿意按照要求去做,或许我们可以用接下来的不到500个字,帮助你在20分钟到1个小时内找到你的人生目标。 我们开始吧。 (1) 先在你忙碌的生活中找出一个小时的完全空闲的时间。关掉手机,关掉电脑,关上房门,保证这一个小时没有任何打扰。这一小时只属于你,和你要找到人生理想这件事。你要记住,这可能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小时。你的生命可能在这一个小时候变得不同。如果一个小时的时间货币只能用来换一样东西,那么就是找到你的人生目标绝对是最值得的。 (2) 准备几张大的白纸,和一支笔。 (3) 在第一张白纸上的最上方中央,写下一句话:“你这辈子活着是为了什么?” (4) 是的,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回答这个问题。把你脑中闪过的第一个想法马上写在第一行。任何想法都可以,而且可以只是几个字。比如说:“赚很多钱。” (5) 不断地重复第4步。直到你哭出来为止。 是的,就是这么简单。尽管这个方法看上去很傻,但是它很有效。如果你想要找到人生目标,你就必须先剔除脑中所有那些“伪装的答案”。你通常需要15-20分钟的时间和过程去剔除那些覆盖在表面上的那些受到外界观念、主流思维影响而得出的答案。所有的这些伪装的答案都来自于你的大脑、你的思维、和你的回忆,但真正的答案出现时,你会感觉到它来自你的内心最深处。 对于从来没有考虑过这类问题的人来说,可能会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一个小时或者更多)才能把脑子里面的那些杂物剔除掉。在你写到50-100条的时候,你可能会想放弃,或者找个借口去做别的事。因为你可能觉得这个方法没有任何效果,你的答案很杂乱,你也完全没有想哭的感觉。这很正常。不要放弃,坚持想和写下去,这个抵触的感觉会慢慢地过去的。记住,你坚持下去的决定会将这一个小时变成你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小时。 当你写到第100个或者第200个答案的时候,你可能突然会有一阵内心情感上的涌动,但还不至于让你哭出来。这 说明那还不是最终的答案。但是把这些答案圈起来,在你接下来的写的过程中你可以回顾这些答案,帮助你找到最终的答案,因为那可能会是几个答案的排列组合。但无论如何,最终的答案一定会让你流泪,让你情感上崩溃。 此外,如果你一开始不相信人这辈子活着有什么目的,你也可以写下“1. 活着不为了什么。” 没关系,只要你愿意坚持想和坚持写下去,你也会找到让你哭出来的答案。 作为你的参考, Steve Pavlina 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花了25分钟在第106步找到了他的最终答案。而那些让他有一阵情感涌动的答案分别出现在在第17,39,53步。他将这些抽出这些答案重新排列,最后在第100步到第106步答案得到了升华。想要放弃的感觉出现在第55到60步(想站起来做点其他事情,感觉极度没有耐心等等)。写到第80步的时候,他休息了2分钟,闭上眼,放松大脑,然后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绪。这么做很有效果,在那2分钟的休息后,他的思路和答案变得更加清楚。 如果你一定要拿笔者来做参考,那么答案是我当时比较无知,还不知道这个系统的方法,所以我用了四个月的摸索和迷茫,撞了很多墙,才找到了最终的答案(在第三章个人故事里会提到)。但经过笔者核实,这个方法科学有效,只因为它提炼出了关键的原理。 无论你愿意用什么方法,你最终的答案一定会是一句比较长的句子,或者几句句子的组合。 这个答案在外人看来一定非常的空洞,就像是我前面所说的那种“谁都知道,但是只有少数人真正理解的大道理”。但是这几句空洞的句子会对你有非常丰富而且有意义的含义--因为这是你自己用了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你过去所有的经历,去思考,去判断,去剔除,去整合,去沉淀,最终领悟出来的。如果你认真看完了从文章开始到这里为止所有的分析,你就会理解为什么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关于为什么要有个人生目标(以及它和活捉林志玲的关系) 这是个好问题。所有人的终极目标其实都一样,就是用有限的人生货币去换最多的幸福感(这个幸福感可以来自内在的、外在的、和世界上任何人和物)。但大部分人都觉得这是件很困难、而且不知道如何下手的事。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最大化人生幸福感是一个几万行的方程式,当中你要做出数亿个选择,而我们却指望用逻辑去解决它。你也知道,逻辑是多么不靠铺的一个东西。很多时候,你往往觉得你已经把脑子想炸了,但还是做不出一个选择,这是大脑逻辑功能达到处理极限的问题,它只能解决绕五个弯的问题,面对绕一百个弯的问题它弱得和奔2一样;又有的时候,你的逻辑很容易被你的欲望给废掉了,这个情况最常出现在早上起床的时候--“我该起床么?”“Hmmm...睡着挺舒服的,不起了。”-- 你以为你用逻辑完美地解决了问题,其实你只是让欲望解决了问题,然后用逻辑完美地说服了自己 。所以我们经常在过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发现,我们的欲望挂着“逻辑”的羊头“解决”了所有问题,但是自己却空虚得没有任何幸福感。我们不想这样,所以我们需要把你的大脑处理每一个选择的过程变得非常简单正确。 确立一个人生目标为什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人生目标把你那个不知道是什么火星进制的大脑逻辑简化成了二进制。假设你的人生目标是“活捉林志玲”(当然,这只是一个不可能发生的例子,千万不要有人因为写到这个目标哭了出来),那么你每天早上的起床的时候的过程就是:“我该起床么?”“Hmmm...继续睡下去能帮助我活捉林志玲么?”“很明显不能。起床!” 这就是你听过很多励志演讲者会说:“ 究竟是什么让那些幸福快乐的人每天一大早醒来想也不想得就冲下床去做他们要做的事情 ?”--是林志玲。噢不,是他们的人生目标。其他事情也一样:“我要吃饭么?”“不吃饭我能活捉林志玲么?”"不能,所以我要吃饭。”“我要去夜店么?”“去夜店能帮我活捉林志玲么?”“不能,锻炼好身体一定可以。所以我还是用去夜店的时间货币去换强健的体格和咏春拳吧。” 你会发现你不用再去依赖不靠谱的复杂逻辑,做任何决定都很简单而且正确 。当然,你的人生目标会“活捉林志玲”看上去高尚、空洞很多,它也一定会涵括你对自己、对身边亲人好友、对世界的考量。但记住无论如何,你那外人看似空洞的目标曾让你哭出来,所以它对你来说一定有极为丰富的含义。 最后,你可能会问:“我怎么能确定一直按照人生目标做出选择,我一定能最大化幸福感呢?” (其实这个问题看上去不怎么需要解释的)那是因为你的人生目标是你自己剔除了你欲望带来的杂七杂八的“伪装的需求”,经过沉淀以后得出的你内心最深处最想要的东西,它是你真正的需求。跟随着它你会在短期获得应该获得的快感,更会在长期得到你需要的幸福感。 关于现实和人生目标 我想给所有已经、即将、或者希望找到人生理想的人,和大家分享两个很平凡的故事,作为结束。 我想讲的第一个故事来自我大学最重要的两个导师之一。他是沃顿的一个明星教授,麻省理工本科,哈佛法学院毕业,五十多岁,教了十七年谈判学的课程。尽管他的课作业量很大,但每一年他的课都已几乎满分的学生评分位列沃顿所有课程的前三甲。 在我大学毕业前,我约他在费城附近的一个小镇吃了顿午饭。他跟我讲他年轻时候的故事的时候,我问他,他这辈子做出过得最让他后悔的决定是什么? 他说,他从小一直很想当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当他二十多岁从麻省理工毕业的时候,他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家里附近的一家他很喜欢的小学做老师。但即使在美国,小学老师也几乎是待遇很低、不受尊重的一个职业。而同时,他拿到了哈佛法学院的Offer。最后他去了哈佛法学院,而这就是他这辈子做出过最让他后悔的决定。他后悔,不仅仅因为他后来发现哈佛法学院是那么的无聊而且勾心斗角,更因为他当时为了一个被社会所尊重、所仰慕的选择,放弃了一个被社会遗弃、看不起的选择。 他说他很幸运,一直那么喜欢当老师,在从法学院毕业许多年的颠沛流离以后,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个老师。当我和一些人说起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乱说么?如果不是去了哈佛,他可能现在还只是个小学老师,根本不可能成为沃顿教授啊。我想,现实和理想的意义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只需要理解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成为成为名校的教授是比普通学校的小学老师更伟大、更幸福的成就。 第二个故事开头,我想问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考虑过我们每天上校内上微薄,看到很多人分享各种励志、免俗、追求梦想的文章,但他们最后究竟做什么去了?你可能以为他们马上回归现实去了。但其实他们很多时候,是怀揣着那些道理,继续去做他们知道怎么做的事情。这就有了第二个故事。 每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都像一台高速运行的电脑。一代比一代运转地更快。我们从懂事开始就有别人告诉我们要运行各种程序,上幼儿园,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工作,等等等。我们停不下来。关键是,我们很难运行自己想要运行的程序,因为过去二十年里面我们运行的所有程序都是别人编好以给我们的--我们自己不会编程序。 如果有一天,有一台电脑突然下了决心,要运行自己的程序, 他就必须先停下来。这时,他会看着周围所有的电脑依然在高速运行着,甚至嘲笑他怎么不动了,然后把他远远地甩在后面。而他,需要慢慢地开始学习自己编程,这个过程很漫长,很痛苦,因为从来没有人教过他。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只有少数人在运行自己的程序。 说这两个故事不是为了励志,而只是为了告诉大家如果今天或者明天你找到了人生目标,将会发生一些什么:一、即使你内心已经明确地知道你想要什么,依然会有一些更为社会认同的东西来诱惑你,要永远记得坚持。二、如果你坚持了,你一定会经历一个学习自己写程序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是痛苦并漫长的。总有一天我们会愿意去面对这个过程。好消息是,我们都还年轻。所以不如趁着现在还有那些热情和勇气,去撞一撞那些墙,用最少的代价。 ------------------------------------------------------------------------------------------------------------------ 第三部:过去一年里的个人故事, 给所有十年来认识的、和喜欢听故事的 朋友们 ------------------------------------------------------------------------------------------------------------------ 辞职前的故事 我从去年暑假结束,拿到回黑石的offer后,就开始了寻找自己人生目标的旅程。2010年的九月到12月,我过得挺糟糕的。因为我每天起来都在想我接下来这辈子要干什么。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如果我接受了那个offer,我未来两年的前景。我们办公室里有一个韩国人Jay,我实习的时候是他做分析师的第三年。每年的反馈中,他都是黑石他那一届全球所有分析师里最强的那一个。我没有怀疑自己能够成为这届最好的分析师,但同时,我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J是我能成为的极限。但仔细想想,J也不过只是那样,像永动机一样地在办公室努力工作,像尊贵的孩子一样在夜店潇洒地玩耍。J是最出色的,但也是黑石所能创造的最出色的。 后来我想到了环境的局限性,想到了密集网络。我在上中的时候,我这届最好的学生去了北大和清华。而在沃顿时,最好的学生去了高盛直投、贝恩资本、凯雷、KKR、Jane Street等买方。我想到我们是不是已经成为模式化思维的牺牲品(victims of stereotypes)。 我们的社交圈里都是与我们同类的人,我们互相交流、竞争、鼓励、启发,处于所谓的密集网络。我们自以为我们充分见识了整个世界,但其实我们只是在重复肯定同一类信息。所以如果你是“最出色的”那一个,那么你极有可能就是所有和你同类的人当中最出色那一个。但这也就是你的极限。 而有另外一群人,他们只是想和别人有点不一样,他们想去外面看看,去见识见识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大,他们想要找到自己独特的生活。对于这些人来说,天空才是极限。说实在的,所有当年选择DIY出国的朋友们,如果今天你有幸拿到了让那些当年去北大、清华的那些同学羡慕的Offer(再次向躺着也中枪的北大、清华同学致以崇高的歉意),如果你有了比同龄人更多的见识,那绝对不一定是 因为你比他们更出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那个出国还没有像今天一样流行的年代,你没有被那个上北大、上清华的模式化思维所套住。所以老天很弄人,因为 所有一直在追求“出色”和“卓越”的人最后都在他们最坚信的标准上“输”给了那些只是想过自己独特生活的人。 当然,2010年末的时候,我只是确定了自己是被老天玩弄的人哪。但幸好我还有一年时间,我决定一定要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目标,然后坚定地走下去。一开始,我和很多人一样,觉得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多走走,去见识这个世界,活出自我。但后来我发现这个目标其实只是说着好听,但是其实不能给人带来持续的动力,然后我就很伤心。再然后,我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有点与众不同的目标,就是“做个有意思的人”(Be an interesting person)。因为对我来说,这是我当时能给另一个人的最高评价。但后来我又想了想,这个目标用管理学的标准来说,就是太不具体太不精确所以很难提供持续动力。然后我就更伤心了。所以从九月到十二月的四个月里,每天起来就因为找不到人生目标而痛苦。因为自己跟自己的内心对话太多,经常一不小心就错乱了。当时也没有人告诉我什么20分钟就可以找到人生目标的这种好事。于是我就上了很多奇奇怪怪的课,和各种奇奇怪怪的人交流,希望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一些启发。那段时间我过得真的很彷徨也很烦躁,好在我坚持了下来。我谈判课上的教授成为了我很重要的一个导师--尽管他从来没有一对一给予我任何指导。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些改变我们人生的道理,都不会是别人教会的。进入到十二月以后,我的目标慢慢找到了我。 四个月里经过无数内心挣扎之后沉淀下来的思想最终被我总结成了两句很简单、看似和“做个有意思的人”一样不具体、但对我而言包含了丰富含义的话: "To grow and to help others grow. To live and to help others live." "成长,并帮助别人成长。体验和经历生活,并帮助别人体验和经历生活。" 这两句话就成了我的人生目标。它能让我感动得哭,也能让我感动得笑。 最重要的是,尽管这两句话在外人看来可能莫名其妙,但我发现这两句话解释了过去二十多年里自己做的许多事情背后的原因 ,其中包括了我为什么从小一直都不好好读书,为什么选择出国,为什么一直逃课,为什么在2009年和一群朋友一起创建了BIMP这样一个神奇的项目,等等等等。 关于辞职的决定 在确定了人生目标以后,我的思路和视野都变得清晰了很多。我很快找到了我想要做的事。和身边许多的朋友一样,创业也曾经是我大脑中的考虑过的一个想法。但我一直想不到任何我愿意用我几乎所有的时间货币去换的一个创业项目。但在确定了人生目标的今年一月份,我几乎没有花什么时间就确定了一个项目的大方向,这个商业项目的创意像是奔着我而来的。然后再通过不断的完善从一个不成熟的产品渐渐变成一个成熟的产品,一个真正可以持久给所有人带来价值的产品。 所以,可能和许多我很尊敬的朋友不同, 我的出发点并不是“慈善”和“义务服务”,“创业”也从来都不是我的目标(一个学了四年金融的人怎么可能一直心存“创业”这个目标呢),我的目标就是实现 “成长,并帮助别人成长。体验和经历生活,并帮助别人体验和经历生活。 ” 简单的说,我的内心并没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你一定要创业、你一定要创业”,只是碰巧创造一个商业化的项目是实现这个目标最好的方式,而创立一个商业项目这件事碰巧叫做创业。 而另一方面,在黑石工作可以帮助我“成长”和“经历”,但是我觉得在黑石的一个暑假实习里,我用20%的时间经历了接下来的两年里可能会经历的80%的体验,对我来说已经很值得了。我也一定会“成长”,但是未必会比创业成长得更快、更深刻、更理想、更多样化(比如说我就没有办法做我一直很想做的美工设计工作了!)。最重要的是,我意识到在黑石我基本上不能实现我人生目标的另外50%--“帮助别人成长。帮助别人体验和经历生活”。所以结果就是,“是否辞去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直接成为无业游民”这么重大的一个选择,被我用人生目标给瞬间解决了。有多瞬间呢?我后来发现了个有趣的巧合。 四年前,我曾经尝试着去写一篇回忆录,来回忆出国两年多的旅程,然后这篇回忆录不幸地才写到出国的第一年就没有后来了。尽管写回忆录是一件有点折磨人的事情,但读回忆录绝对是件超开心的事。当中我写到过六年前我决定放弃轻松进北大清华的机会,毅然决定出国念高中,因为上海中学不支持孩子们申请国外大学。原文如下: “北大清华这种学校我肯定不去!”我当时的有两个很简单也很清晰的想法:一,I deserve the best in the world,二,也是更重要的想法,我想,就算最终在美国毁了,我至少做了一个帅到五体投地的决定,我鄙视了北大清华。更离奇的是,从那以后的两年至今,我几乎从来没有为这个决定后悔过,也不觉得这有什么好想的。仿佛这道选择题是在侮辱我的智商而不是测试我的智商一样。无论如何,两年后的现在,我相信,这个帅到五体投地的决定,是我一生至今最正确的决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是不会变的。把上文中的北大清华换成黑石,就是我的大脑在半秒中以内做出辞职这个决定的思考流程。 可见大脑在考虑一些人生大事上是不怎么需要运作的,让心去运作就足够了,而你的人生目标就是你的心。 如果说这六年里,相比上面这段话我又多了什么领悟,那就是(1)一个人生目标(2) 人生没有任何决定是错误的,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另外一个选择是否是正确的。 撞上的许多堵墙 Randy Pausch在他著名的“最后的演讲”中提到过一个很实在的观点。他说,在我们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撞上很多墙,但是这些墙不是为了阻挡我们,它们只是为了阻挡那些没有那么渴望理想的人们。这些墙是为了给我们一个机会,去证明我们究竟有多想要得到那些东西。 我撞上的第一堵墙,就是我没有如我所愿地一毕业就辞职。考虑到团队开发的进度,个人诚信问题方面带来的压力,家庭的压力,以及很多直接辞职可能带来的负面因素,我最终还是回去工作了四个月才得以正式辞职,其中包括一个月的培训。很长一段时间里,大老板都不允许我告诉任何人我辞职的事情,但大老板自己却没有做好保密工作,以至于同事们最终都知道了我一个小小的分析师要辞职。但我又被规定不能公开,所以在我座位附近的办公室气氛很糟糕,上班感觉度日如年。当中还穿插了许多压力山大的故事,比如我遇上了公司最高管理层一年一度的3v1谈话,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被三个在华尔街响当当的名字各种拷问,因为我光荣成为了公司历史上第一个干都没怎么干就宣布不干了的分析师(从小到大,坏孩子光荣榜上真是永远有我的名字)。又比如曾经跟我关系很好的一个VP整整四个星期把坐在整个办公室出入口的我当空气。但是无论当时多煎熬,现在想来都是非常独特的人生经历。 其实我很感谢和尊敬黑石,不仅因为我仍然是个热爱金融的家伙,更因为每一个我接触过的同事的做事风格都对我的个人风格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情感的层面上,我最感激的是负责团队人事的韩国VP,在我辞职的过程中帮我做了许多疏通的工作。在我离开的前两天的晚上,他说了一句我印象很深的话。他说,“ Denny,你知道,作为你的上司,这次我面对着一个选择,是照顾公司的利益还是你一个年轻人的利益。我选择了后者。我希望你以后不用面临这样的选择。但如果你有一天遇上了,我希望你可以跟我做一样的决定。 ” 我离开的那一天,我的同事和几个以前一起共事过的朋友给我发来了道别邮件。让我很高兴的是,他们在祝福中都用了同一句话“You are very brave”(“你很勇敢”)。之所以高兴,是因为无论今后的道路如何艰难,至少在旅程的起点我实现了奥巴马用来形容乔布斯一生的第一个形容词。对于一个活在当下的傻子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现在我在上海的家中,和我非常喜欢而且非常有创造力的人们一起工作。虽说生活条件很普通(以银行家的标准来说的话简直是糟糕透了),虽说工作强度和时间依然和在黑石的时候差不多(以银行家的标准来看的话处于中上水平),但回到上海后的这段日子确确实实是我人生中自我学习曲线上升最快的一段日子。所以顺便说一个建议, 当那些备受尊敬的金融机构告诉你为什么要选择他们的时候,特别是关于学习曲线的那些理由,不要那么快就为之屈服。他们不仅有可能(虽然也仅仅是可能)在推销给你一些你并不需要的东西,并且他们永远不会带你看清楚这个世界上全部的可能性。你要跳出“密集网络”,自己去看清楚 。这个建议出自依然热爱金融的笔者。 我一年的故事就这么讲完了。如果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人生,那么最好的形容就是从一年前我确定了人生目标的那天起,一切就开始失控。但我想在这个回顾的最后,和所有确定了自己前进方向的朋友,分享这一年最大的感想: 你的理想就像一辆车,如果你觉得这辆车的一切都在你的控制之中,那么可能说明你开得还不够快 (Your dream is likeyour car. If you are in full control of it, you are not driving it fast enough)。 关于感谢 感谢所有支持你、欣赏你、否定你、看低你的人。 我一直说,永远不要忘记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不是一出生就上了好到可以改变我的学校,一直到六年前,我都不算是个好学生,学生生涯当过的最高的职位是小队长,期中期末考试好像从来没有进过班级前三,有一年甚至还是全校倒数10%,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感谢自己不知为什么突然一根筋地开始愿意好好努力,自从那以后就知道实现梦想就靠坚持付出,没有别的秘诀。后来我出国,看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世界,在一路的坚持中,遇上了许许多多带给我灵感的人,他们用他们的经历影响和改变了我。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要忘记你从哪里来,这也是为什么我想继续传播我受到的影响,可能是作为一种感谢。 今年上半年还在上创业课的时候,我一边要照顾自己的项目的开发,另一边又创业课项目团队中的其他四个成员眼看即将毕业,完全不作任何事情。我的教授Gelburd,一个前创业家,也是我在沃顿的第二个导师,他并没有因为我一个人担纲整个项目的开发和准备而减轻对我们团队的项目的要求,但是他给了我很多鼓励。期末演示日的那天,我在一天有三个期末演讲的情况下,被迫一个人完成了80%的项目演示。没有什么奇迹,我们的质量肯定不是最好的。但在我毕业的前几天,我收到了这门课的成绩。Gelburd给了我A+。我写了一封感谢信给他,他回复我说,每一年上这个课的学生中,真正去创业的不出三个,I think you will become very successful。 收到他的邮件,我告诉我自己,绝对不能辜负曾经看好你的人。哪怕只有一个看好你的人,为了那一个人,你都必须要坚持下去。 同样地,过去的许多年里,我被许许多多人否定过,甚至包括身边很好的朋友。从五年前的:“就你也想进沃顿?”一直到过去几个月里的:“你还是别创业了吧”,“你肯定不会辞职的”等等。这些否定和质疑一路上给我很大的鼓舞,让我很清楚的知道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 在美国的这六年,我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了许许多多强大的人,他们强大的地方可能是一些人生经验,可能是一个很偏门的技巧,有或者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一个坚持了几十载的生活细节。今后我会一一道来。 在这里,我想特别感谢Stacy,你是我出国最早认识的朋友之一。是你对音乐的坚持让我看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精彩。还想特别感谢袁帅、甄欢、柳潼、质含、瑞之、盛杰、和筱纯,感谢2009年的时候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把BIMP这个项目做起来。这是理论上我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按照BIMP现在的强大程度,它必然只会越来越强大,我真心希望它会给更多的对金融真正感兴趣的孩子带去帮助。 最后,特别匿名感谢所有从今年一月开始到今天,给目前还处于隐形状态的小网站提供过帮助的人们。 无论你现在是否在和我们一起并肩作战,我们始终是一个团队。 最后,两个改变你生活的礼物 其实我一直准备了两个礼物。这篇这么长的文章,所有因为一些共鸣或者因为一丝共同的信念而坚持看到了这里的人们,这两个礼物会改变你们的生活的。 拆开第一个礼物,是一首旋律很简单的歌,来自Cat Steven,叫做" If You Want To Sing Out, Sing Out ." 歌词简单的甚至不需要任何中文翻译: Well, if you want to sing out, sing out; And if you want to be free, be free; Cause there's a million things to be, you know that there are. And if you want to live high, live high; And if you want to live low, live low; Cause there's a million ways to go, you know that there are. You can do what you want, the opportunity's on; And if you can find a new way, you can do it today. You can make it all true, and you can make it undo. 如果你还很难看到"there's a million things to be, and there's a million things to do",那么请拆开第二个礼物。 第二个礼物将帮助你看到生命中的无限可能。这是一个明年一月才会开始邀请测试的网站,这个网站是我为我自己创造的,但如果你看到了这里,那么它也是为你创造的。怎么来形容这个网站呢? 对于互联网行业研究者来说,它和移动互联网、移动应用、云服务等当下潮流一点关系都没有,也没有任何国外的成功案例或者相同模式可以C2C(Copy to China)。所以,它可能很无聊。 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我的目标是让这个网站做到以下三点: 1. 它要很好看、很酷、很好玩 2.它要颠覆现有网站的传统,要很真实,几乎和现实一样真实 3. 它要实实在在地帮助用户获得让生命更有价值的经历 它叫做“ 连客 ”,来源于英语单词“ Link ”。它会帮助用户将过去和未来的经历连接在一起,让用户看到生命中的无限可能。就像乔布斯说得那样,“连接人生中的那些点”。 我知道,以上的一切听上去很不靠谱。但没关系,它若存在一天,就会给用户带来一天价值,给这个社会带来一天的活力。 过去一年里大家都有各种各样精彩的故事,而我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着这个网站。 lianlianke.com 我想把它分享给所有相信人生就是不断经历的朋友们。明年,我们依然年轻。 Denny( 微博 ) 2011年12月18日 --- 后记:想说一声感谢,看到一篇1.7万字文章在24小时内被浏览了将近15万次,让我们相信连客正在做的事或许有希望创造一种具有正能量的文化。感谢每一个转发的朋友,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明天开始闭关做事,期待一月的邀请测试。很高兴认识了很多经历丰富的朋友,保持邮件联系:denny艾特lianlianke.com(请将"艾特"替换成@)。 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感兴趣的朋友,如果你在中国,如果你有和我们一样的信念,如果你喜欢我们在做的事情,欢迎你申请加入我们,主要需要宣传、摄影、法务、和程序人才(也请理解我们会有比较严格的筛选过程)。我们在同时招实习生和全职人员。请理解前者无薪,全职人员是底薪,因 为所有现有团队人员基本上都是在无薪或底薪工作。 除了学习曲线以外,这份工作会保证你见识到世界上很多有意思的事 。 对于 所有从这篇文章中读出站着说话不腰疼、异想天开、理想化的朋友: 请试着重读第一段“关于欲望”。每个人都需要、也只需要同时满足五大需求到一定程度。我至今没有找到理由证明人为什么要追求你明知道你不需要那么多的东西。另外,这篇文章和成功学无关。标签有价值,但是他们从来都不应该是目标。他们只是往正确方向前进的人们必然会创造的副产品,而只把光环当目标的人往往很难有任何光环。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同时满足五大需求的那个方向。我只是将我所经历的和所感悟的分享给了大家,我们每一个人可以选择从别人的经历中领悟那些道理,还是通过自己的经历去领悟,后者比前者更容易头破血流,但是前者比后者更需要个人的冷静思考和沉淀。总之,在看完这篇文章以后,让每个人自己决定怎么去使用自己的时间货币去处理这篇文章。
个人分类: “人-书-博-文”系列|1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怎样精通9国语言?辜鸿铭的西文学习法
热度 1 josh 2012-1-4 10:57
转自: http://blog.renren.com/blog/227208626/796127480 作者: 花开不败 辜鸿铭,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国学造诣极深,曾获赠博士学位达13个之多。他的思想影响跨越20世纪的东西方,是一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者,又是近代中学西渐史上的先驱人物。   辜鸿铭10岁时就随他的义父——英人布朗跳上苏格兰的土地,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中学,受极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课余的时间,布朗就亲自教辜鸿铭学习德文。布朗的教法略异于西方的传统倒像是中国的私塾。他要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布朗告诉辜鸿铭 :“在西方有神人,却极少有圣人。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之。西方只有歌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要想把德文学好,就必须背熟歌德的名 著《浮士德》。” 他总是比比划划地边表演边朗诵,要求辜鸿铭模仿着他的动作背,始终说说笑笑,轻松有趣。辜鸿铭极想知道《浮士德》书里讲的是什么,但布朗坚持不肯逐字逐句地讲解。他说:“ 只求你读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 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半年多的工夫辜鸿铭稀里胡涂地把一部《浮士德》大致背了下来。   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著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够一听就懂。这段时间里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士德》的记诵,已经可谓“倒背如流”了。   学完《浮士德》,辜鸿铭开始学“莎士比亚”的戏剧。布朗为辜鸿铭定下了半月学一部戏剧的计划。八个月之后,见辜鸿铭记诵领会奇快,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这样大约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   布朗认为辜鸿铭的英文和德文水准已经超过一了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将来足可运用自如了。但辜鸿铭只学了诗和戏剧,尚未正式涉及散文。布朗安排辜鸿铭读卡莱尔的历史名著《法国革命》。辜鸿铭此次基本转入自学,自己慢慢读慢慢背,遇有不懂的词句再去请教别人。但只读了三天,辜鸿铭就哭了起来。布朗吃惊地问“怎样了?”辜鸿铭回答说:“散文不如戏剧好背。”布朗又问辜鸿铭背诵的进度,发现他每天读三页,于是释然:“你每天读得太多了。背诵散文作品每天半页到一页就够多了。 背诵散文同样是求熟不求快,快而不熟则等于没学。”   辜鸿铭所在的中学课业本来是极繁重的,但由于辜鸿铭各科在布朗身边都提前打下了基础,整个学习过程便显得毫不费力。学校的功课既然顺利进行,没事时辜鸿铭便接着记诵卡莱尔的《法国革命》。他越读越有兴致,可是读多了便无法背诵。若按布朗的要求慢慢来,又控制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就这样时快时慢地把卡莱尔的《法国革命》读完了。后来辜鸿铭终于征得义父的同意,可以随便阅读义父布朗家中的藏书了。有许多书,辜鸿铭并没有打算背诵,但也在不经意间“过目成诵”了。   布朗对养子的寄望极高。他曾告诉辜鸿铭:“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作一个学者,拯救人类;不作一个百万富翁,造福自己。让我告诉你,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多想学习中国。我希望你能够学通中西,就是为了让你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上真正是人的生活!”   依照布朗的计划辜鸿铭应该先在英国学文、史、哲学及社会学,然后再到德国学习科学。学成之后才可以回中国修习传统文化。布朗当初确实没有看错,辜鸿铭十四岁时,学术造诣就已经非一般人所能比。他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不仅初步完成了布朗拟定的家庭教学计划,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学的各门主要课程。布朗不禁暗自为养子的聪明而感到骄傲。辜鸿铭在学校里初步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其他课程的成绩也都很出色,已经可以申请毕业了。   大约在1872年春季,辜鸿铭正式入爱丁堡大学就读。辜鸿铭在爱丁堡大学的专修科为英国文学,同时兼修拉丁文、希腊文时又不知暗自哭了多少次。他立志遍读爱丁堡大学图书馆所藏希腊、拉丁文的文、史、哲名著。 刚开始时,读多少页便背诵多少页,还没觉出什么困难;后来随着阅读量的逐渐增大,渐渐感到吃不消了。他要自己坚持,再坚持,一定要一路背诵下去。 辜鸿铭晚年忆及此事时曾说:“说也奇怪,一通百通,像一条机器线,一拉开到头。”   到后来,不仅希腊、拉丁文,即如法、俄、意各国的语言、文学,辜鸿铭也能做到一学就会,触类旁通。据说辜鸿铭回国后,除本国语言外,尚能操九种文字与人交流,则其基础主要是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打下的。   《论语·季氏》有云:“生而知之才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兽而学之,又其次也。困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至于“困”字的意思,旧注谓“有所不通”,钱穆先生解作“经历困境”,辜鸿铭则自谓“吃不消”。他晚年曾对人说:“其实我读书时主要的还是坚持‘困兽而学之’的方法。久而久之不难掌握学习艺术,达到‘不亦说乎’的境地。 旁人只看见我学习得多,学习得快,他们不知道我是用眼泪换来的!有些人认为记忆好坏是天生的,不错,人的记忆力确实有优劣之分,但是认为记忆力不能增加是错误的。 人心愈用而愈灵堂!”辜鸿铭忆起读书时的往事,不禁慨叹道:“困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兆文钧《辜鸿铭先生对我讲述的往事》)则当时人们多认为辜鸿铭的博学在于他的天赋聪明,辜鸿铭自己是不承认的。   1877年4月,辜鸿铭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所有相关科目的考试,在英国文学方面的学位考试中又表现非凡,顺利获得了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这一年辜鸿铭仅20岁。   辜鸿铭自莱比锡大学毕业后,又赴巴黎短期进修法文。布朗又为辜鸿铭联系入巴黎大学,意在让他学一些法学与政治学。其实当时辜鸿铭只22岁即已遍学科学、文学、哲学,并熟谙各国语言,造诣确非一般中国留学生可比。辜鸿铭以极快的速度读完了巴黎大学整学期的讲义和参考书,除偶尔去学校上点感兴趣的课以外,辜鸿铭每天都抽一点时间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文。从刚开始教他学希腊文字母那天起,辜鸿铭就教她背诵几句《伊利亚特》。他的女房东笑着说:“你的教法真新鲜,没听说过。”于是,辜鸿铭就把布朗教自己背诵《浮士德》和莎翁戏剧的经过讲给她听。她说:“好,我就这样学下去。”辜鸿铭说 :“等你背熟一本,你就要背两本,拦都拦不住。”   辜鸿铭的女房东常常拿着《伊利亚特》来到他的房间,把学过的诗句背给他听,请求他的指点。辜鸿铭的教法果然有效,他的女房东在希腊文方面进展神速。许多客人见辜鸿铭教她学希腊文的方法与众不同,都大为惊讶。   辜鸿铭后来曾对晚清直隶布政使凌福彭说:“学英文最好像英国人教孩子一样的学,他们从小都学会背诵儿歌,稍大一点就教背诗背圣经,像中国人教孩子背四书五经一样。”若辜鸿铭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国土受希腊纯正的启蒙教育一般。此法乍看强度大,难度亦大,其实则不然。若由字母而单词再简单拼句,则学习者在心理上就产生学外国语言的隔阂情绪了。辜鸿铭还依此法教会了他的女房东简易的拉丁文,也不过三两个月的工夫而已。   辜鸿铭深厚的西学素养极得益于童年背诵《浮士德》、《莎士比亚》的经历。他后来在北京大学教英诗时,有学生向他请教掌握西学的妙法,他答曰 :“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作根基。” 辜鸿铭曾说 :“今人读英文十年,开目仅能阅报,伸纸仅能修函,皆由幼年读一猫一狗之式教科书,是以终其身只有小成。”他主张“中国私塾教授法,以开蒙未久,即读四书五经,尤须背诵如流水也。”
个人分类: 外语学习|2115 次阅读|2 个评论
系统科学家与毛拉
热度 1 josh 2011-12-12 13:51
系统科学家:“系统分为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 毛拉:“动物分为狗与‘非狗’。” 系统科学家:“我们研究完线性系统后,可将某些非线性系统,在某些假设下,近似为线性系统。” 毛拉:“我们研究完狗之后,可将某些‘非狗’,在某些假设下,近似为狗。例如,Assume that狼是家养的,then狼属于狗。” 系统科学家:“我们研究完线性系统后,可以将其某些性质,推广到非线性系统,并得到类似结果。” 毛拉:“我们研究完狗之后,可以将其某些性质,推广到‘非狗’,并得到类似结果。例如,推广‘狗叫得越凶,越不会咬人’,尝试在某类‘非狗’中,如‘四条腿的非狗’,得出类似的结论。” 系统科学家:“不知道今后研究啥了,哎。” 毛拉:“忘掉狗吧,去研究其他动物,不要再假设和推广了。”
个人分类: Engineering Cybernetics|3634 次阅读|6 个评论
阿金的征婚启事
josh 2011-12-5 21:37
对对方的要求:女性,热爱生活,生性乐观 我的三个关键词:儒释道、教育与工程控制论,因此推崇南怀瑾、大前研一与钱学森三位老师。 喜欢读张五常老师的散文,喜欢听卡拉扬的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喜欢看周慧珺老师的书法,喜欢 Escher 、达利、达芬奇的画,喜欢徐渭的《杂花图卷》。 曾经用过三个英文名, John 来自冯 · 诺依曼, Josh 来自 Josh Waitzkin , Charles 来自高锟与查理 · 芒格。 曾经喜欢玩 Martin Gardener 专栏上的数学游戏,现在有点喜欢玩乐高,未来可能喜欢玩乐器(是单簧管,还是小提琴呢?) 山东济宁出生长大,济南待了四年,上海待了三年,现居香港。现在最想居住一段时间的城市或国家是北京、台北、新加坡、日本、美国,希望到西藏、印度、北美、欧洲诸国一游,当然也想进一步畅游神州大地。 喜欢读书:读传记,配合历史;读经典,配合传记。所谓 “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 ,此言不虚,但需另加上, “ 配合传记 ” 。 虽然接受的是理工科教育,但对世间一切学问尽皆好奇, “ 有酒学仙,无酒学佛 ” ,再加上孔孟、耶稣等等,方知 “ 世事洞明皆学问 ” 。 高中的梦想是当一名 Feynman 一样的物理学家,大学的梦想是当一名 John Conway 一样的数学家,研究生的梦想是当一名 Kalman 一样的控制大家,现在的梦想是什么呢? 之一是想要拜几个姓李的人为师:李谨伯、李青原、李居明。 之二是,怎么说呢,自己就像是一个角色,一直在找寻自己的剧本。
个人分类: 儒释道|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交易》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5分钟感人微电影
josh 2011-10-29 22:39
一个5分钟的短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0MjY5NTk2.html
个人分类: 儒释道|1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父亲、母亲
热度 1 josh 2011-10-25 19:06
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 这世间唯一与你有着最亲密血缘关系的人都不在了。所以。孩子们啊。人在世的时候。要对父母好点。别让父母总是为你们操心。父母不需要你挣多少钱但他们很需要子女的陪伴。因为子女是父母最深的牵挂。 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 这世间就再没有任何人会毫无保留的真心真意地疼爱你了。所以。孩子们啊。当你们再去回忆和父母的一点一滴的时候是不是会流泪满面?是不是在父母的坟前哭得肝肠寸断?没事的时候要常回家看看。看看父母。他们只需要你们回家而已。别把时间都花费在娱乐上面那些娱乐场所的朋友不值得你去深交。请记住酒吧不是你的家。KTV也只是消遣而已。别让父母眼睛望穿了。却还看不到你们。 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 这世间就再没有谁会在你不吃饭的时候。明明知道你会发脾气。而却还是要喊你吃饭的人了。所以。孩子们啊。不管外面有多大的事情都要记得回家吃饭。别让父母打了无数次的电话。你却依然不接。孩子们啊。别让遗憾留在心里。别到了以后父母都走了。想和父母吃饭。却没有了机会多遗憾啊。 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 这世间不会有谁会每时每刻地管着你了。管你工作怎么样了。管你瘦了还是胖了。管你的身体怎么样了。管你吃得好不好。管你睡得好不好。因为管人是很累的。谁会愿意这样的去劳累呢?那还不是父母吗?所以。孩子们啊。在父母生病的时候。你们也要多去关爱他们啊。在他们生病的时候他们也需要你们的关爱啊。 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 这世间除开父母。没有谁会一生一世把你放在心上了。没有谁会暖暖地喊你的小名了。所以。孩子们啊。别做不孝之人。多问问父母最近好不好。如果不在父母身边。那么至少每个星期打给电话给父母。告诉父母自己的状况。别让父母为你担心。别不接父母的电话。 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 假如父母真的走了。就再也没有谁会心无杂念对待你了。所以。孩子们啊。别伤父母的心。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里。多给父母一些快乐。别说自己没时间别说自己工作忙。别老是把时间都在了其他人身上。要知道爸爸和妈妈都只有一个。失去了朋友。可以再找。工作没有了。可以再找。甚至连心脏没有了都可以重新换一个。但是父母没有了。到哪里去找呢? 别把不尊敬父母的人带回来。别跟不尊敬父母的人做朋友。别找不尊敬父母的男人或女人做老公或老婆。因为心里没有父母的人不值得去交往。 照片是时光最好的证明。孩子们啊。至少要跟父母照一张相。以后他们即使真的走了。还有照片活在你的心里。如果还没有跟父母照相的。那么就别废话了。赶快去照吧。孩子们啊。你们有大把的时间跟别人照相。那么跟父母照相就那么没时间了吗?如果父母走了翻遍了照片却找不到和父母的合影。多遗憾啊。所以。孩子们啊。别等到你们想和父母照相了。父母却不在了。多痛苦啊。多遗憾啊。 任何人都可以不是谁的谁。但唯一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偏偏就是谁的谁。任何人都有权利不再理你。任何人都有权利抛弃你。任何人都有权利不帮助你。甚至你都没有必要去抱怨男人甩了你。因为除开父母。谁都不是谁的谁。孩子们啊。父母是这个世间上最关爱你的人。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血浓与水的亲情。还有哪种情会比父母之情来得深厚?想必很多子女对父母的感情都没有父母对待子女的一半吧。孩子们啊。你们光光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从小到大。父母为你们洗过无数的澡。为你们洗过无数次的衣服。你们不会走路。他们牵着你们的小手过马路。你们不吃饭。他们就喂饭。等到把你们喂饱了。饭菜都凉了。但你们呢?你们为父母洗过什么呢?你们为父母做什么呢? 父母打过你们。骂过你们。你们恨他们。甚至跟他们吵架。然后几天不回家。孩子们啊。你们可以恨任何人。 但唯一不能恨的两个就父母啊。孩子们别傻了。别恨了。有什么好去恨的。他们是父母。是生你养你的父母。你们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会比父母更加疼爱你。 父母在世的时候。多留点笑容与安慰给父母。还有谁的恩情可以大过父母。还有谁的关怀可以大过父母。是谁在你病重的时候抱你去医院?那还不是父母吗?你们难道以为还有其他人会在你病重的时候会带你去医院吗?别傻了我敢保证。除开父母。没有人会为了你的病急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只到你开心了父母才会开心。 在复杂的社会里。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很单纯的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爱可以大过父母。多看父母两眼。在爸爸难过的时候。你不要说出来。男人的脆弱不习惯被任何人看出来。你只需要默默地陪着他。在妈妈难过的时候。你不要走开。让她在你的肩膀上哭。在父母吵架的时候。你不要不闻不问。你要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父母为你们付出了这么多。你们难道不应该也为父母做点什么吗? 父母是最真最真的人。父母是唯一不会抛弃子女的人。任何人都会抛弃你。但父母不会。所以孩子们啊。别和父母闹矛盾。有话好好说。他们会谅解你孩子们啊。别难过了。别傻了。你们做错了事。父母是不会跟你们计较的。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大过天啊。 孩子们啊。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真的走了。是真的不在了。他们再也不会说话了。再也不会喊你们的名字了。再也不会睁开眼睛了。再也不会和你一起吃饭了。那么。乖孩子。我们擦开泪水。我们不哭。我们要勇敢。我们要坚强。人总是要走的。我们要乖。要听话。 孩子们啊。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真的走了。是真的不在了。那么我们要多烧点钱给他们。给他们烧一座大大房子。有很多父母甚至连好的房子都没有住上。如果他们真的走了。就别让他们再寒酸了。 好好生活。善待父母。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那么我们也就不会有遗憾了。因为在父母在世的时候。自己已做了该做的。
个人分类: 儒释道|148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一篇自警的文章
josh 2011-10-25 19:01
转自互联网,出处未知 秀秀是我高中很要好的朋友,同在一个班里度过了高三的辛苦时光。她学习努力,成绩很棒,后来考上了北京的名校,现在在离我不远的大学里读研究生,同时在一家500强公司里做实习生。秀秀所在的公司是全球IT领域首屈一指的老大哥公司,但是她在里面做人力资源部实习生,而她的专业好像是什么行政管理还是什么管理来着,反正跟人力或者IT都不搭边。 我问她以后想做什么,秀秀说想去某奢侈品公司做业务,因为听说那边实习生待遇是一天500大元儿,要是能当正式员工,肯定钱多的数不过来。 我问她那为什么在这里做实习生,一个跟未来和现状都不搭边的实习工作,秀秀说她只是想混一个实习经历而已,其他不重要。 我问她对未来有什么打算,秀秀说准备过年辞了这个实习回去写论文,然后再找个实习,能转正的那种,然后就工作了。至于找什么,还不知道。 我有点默然,觉得哪里不对,但是又说不出来什么。我总是下意识的觉得,当年秀秀这样人上人的好学生,结果为什么一点都不让我觉得精彩和震撼。我一直觉得,秀秀应该是那种一直让我惊艳的人。 秀秀说她总觉得自己的生活缺点什么,缺动力缺激情,似乎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她从一类重点大学、保研、金牌导师、500强实习,一路上很稳定,很顺溜。但是我一直记得一句话:“顺利,只是一种平庸的人生。”当年我不太理解,但是现在看着我们平静的没有一点涟漪的生活,瞬间觉得这句话说的太到位了。秀秀的生活被一种模式牵绊着,好像出轨了就是大错特错,当然,一贯优秀的秀秀也不会让自己出轨,而只是在轨道里做跑的最快的那个。我跟秀秀说,我怎么就觉得你生活不该是这样的普通呢?秀秀说:“那我去国外再读个博士,你觉得如何?这样就有海外背景了。”我差点翻了凳子。 秀秀,还记得轩轩么?当年我们班那个弹琴很好,但是成绩很差的轩轩,每天悠哉的来上课的高高个子的轩轩。我想给你讲讲她的现在。 当年轩轩她老人家有清华北大等多个名校的音乐特长生的录取通知书,可是她成绩太差,只上了一个二类学校的本科,还是特长生进去的,费牛劲了。她四年师从了个钢琴家,最后在毕业的时候考到了加拿大前三的一所大学继续学音乐,师从世界著名钢琴家XXX ( 我没记住),我们经常在飞信上聊天,我看着她慢慢的适应国外生活,慢慢在另一片天空下寻找内心的荣光,我看见她的音乐梦想一点点绽放起来,她的音乐慢慢从学校的琴房,走向舞台,走向世界,走向更大更美的地方。轩轩最近正在申请耶鲁的博士学位,问题不大,等学出来就是音乐家了。我一直在想,当年她不是最好的,甚至是最糟糕的,但是你现在纵观一下当年我们那个所谓的强化班里的学生,哪一个的世界有她精彩,有她开的盛大而顽强?随便打个电话问问当年我们班前十名的好学生,有的挣扎在一年年的考研班里,似乎考不上就对不起之前20年好学生的名誉;有的考上研究生了,每天出来找个公司实习,或者帮导师编书赚小钱;有的工作了,每天两点一线上下班,赚点钱租个小破房子,读读书看看报扯扯淡。 我刚重遇到轩轩的时候,她真的让我内心受到了震动。她一直追寻自己的挚爱,用自己的特长来打拼自己的世界。在12年的大学之前的生活里,她都没有突破考个倒数第十一名,但是她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那就是音乐,就是钢琴。她内心有爱有音乐,她的内心有所向往,有所执着追求。我还记得她某个晚自习拿到清华的特长生能减掉80分的通知书的时候,她在班里跳跃着,喊叫着。当时全班都不屑的看着她,知道她减掉180,也考不上清华,而且特长生又算个毛,文化课高才是硬道理。但是秀秀,我们都错了,轩轩高兴的是她的音乐终于被承认,这是她梦想启航的一刻。她自己都知道,就是少280分,她也考不上清华的。 而我们呢?我们过的很规矩,特别规范。我们用abc和XYZ进好的大学,上牛的硕士,挤进500强作渺小的实习生,试图给自己的背景上加朵花儿,其实也就是个喇叭花,加不上什么牡丹;然后入职,拿4K一个月的工资互相攀比,比谁小资,谁名牌,谁出门能打车了,谁租的房子比较大,是精装的,未来不久我们会继续攀比谁有房子有车了,谁嫁入豪门了。但是你有发现么,轩轩的世界越来越大,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小,变得很小很小,最后就变成了我们拿着自己用青春加班熬夜赚来的十万块钱,在北京几个烫手的楼盘和几个华而不实的名贵餐厅里显摆+得瑟。我们当了20年的好学生,最终成就的是一个个小小的蜗居和在虚荣的外表下隐藏着的脆弱的心灵。 你说你没有想到我现在会变的很好,而我当年也就是个中等生,也没有轩轩的特长。其实我特别不想说这些话,因为好像说起来是我鄙视你的样子。其实我没有对你任何不好的感情,只是因为你现在经历的一切是我曾经的样子,我特别想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你这些过往的心里痕迹。在我的大学里,我一直认为要高薪、要体面的工作、要当传说中的小白领,出门要住五星级宾馆,买东西再也不用看价格,于是我就冲着这个目标piapia的跑出来了。但是在毕业后一年外表光鲜的白领生活中,我看不到自己的目标,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加班熬夜通宵拼命,我做的这一切难道是要别人看起来我很忙很牛X么?我忙的没有时间给妈妈打电话,我忙的对朋友不耐烦,我忙的在家里和家人发飙,其实我没有那么忙,我是很烦,烦我自己失去了目标。我是一个目标导向的人,没有了目标,的生活就成了死水。 直到今年7月的一天,我在火车上突然想起来了我的梦想。芥末说,人在17岁时候的梦想很大程度上就是终生的梦想。是的,我17岁的梦想一点点复苏在我心里,变得生机盎然起来。那之后的我,也奇迹般的恢复了元气和精力,开始了很多我想做的事情,也想明白了很多问题,比如我为什么要经常加班工作,而且还很开心的忍受没有加班费的事实。我开始变得特立独行,开始变得坚定而彪悍。这全部只是因为我内心有了一个目标,在通往这个目标的道路上,我明白自己该要点什么,该放弃点什么。我学会从多角度来看待我的世界和别人的世界,我的视野变得圆润而饱满,我的胸怀变得宽广而有秩序。我尝试读曾经厌恶的历史,我尝试用做生意的方式做事情,我尝试海纳不同的声音入耳,我尝试曾经标准好孩子不应该做的所有事情。 兔斯基说:当你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你才有可能看到和别人不一样的风景。在我变成一个人人眼中的特殊的小孩的时候,我才看到了世界上原来有这么多的精彩的活法,我才开始由衷的赞叹穿着一身油腻腻工作服的工人的伟大,我才感动于一个个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朴实和善良。而这些,都曾经被我用标尺划出了我那标准的生活。 下个月我要换一个地方租房子了。我从20平米的房间搬进一个8平米的蜗居里,我大大的双人床要换成小小的单人床,我要把自己的东西都规矩的整理好,而不能像现在这样满地乱扔都能找见了。新房子的姐姐担心我是否能接受即将到来的变化,毕竟由奢入俭难啊。可是秀秀,你知道么?我的内心并不在意,相反我觉得很幸福,因为内心有一个目标在,所有的一切都只为这个目标而变化,能屈能伸才是我未来人生当中重要的标尺。 今天早晨,轩轩在飞信上说,她如果最后考上了耶鲁,让我给她一个大大的奖赏。我笑了,轩轩像一只美艳的蝴蝶,一步步飞向了高远的音乐天堂。而她的故事和我走过的日子也让我明白,成功不是一个点概念,而是一个成长概念。只有那些有目标、有爱、有激情、能坚持到底的灵魂,才能走出一路不断的生机盎然,活出一个越来越大的世界。 原作者的感悟 看完以后我沉默..然后思考,,,我17岁的梦想是什么?真讽刺...我一点都记不起来了..我不是没有,而是我真的忘记了 我的路也还算顺利..小学优等生初中优等生高中优等生一路走过来.我优等生优等生地被束缚着了 偶尔的放纵也觉得是会偏离自己的正常轨道,于是又回到优等生的生活 但是我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我的正常轨道我追求的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难道真的就是优等生的那些老路么??? 小时候的梦想很远大,但是怎么说也有多少不现实..科学家教育家发明家老师呵呵 于是长大啦,这些梦想投影到现实中去我发现都是是这么的不堪一击 为什么? 走的路已经模式化了.很悲哀,我意识到但是我竟然觉得力不从心 因为之前的路都被模式化了..于是现在长大了也由于惯性思想也走上这样的路 优等生的生活一定要过得好,一定要找到好工作,一定要享受到好的东西好的一切 现在进了大学,优等生模式他妈的又出来了! 我就好像里面的秀秀,虽然我承认自己还不够她高级 但是我们都很悲哀.我很早就认为并断定..我读大学就是为了以后工作,一个好的工作一个好的生活 没有这些做目标,,大学都是吃白饭混的.. 我不能说这些目标不好,,但是我真的很悲哀,,我为了这些目标.忽略了什么错过了什么丢掉了什么!!! 数不胜数啊 为了过上小白领小资的生活,我都干了什么 努力学习,努力使学分绩往更上的方向排去,为什么 因为想拿奖学金,想在自己以后的简历上写的东西好看些 狂参加许多活动与比赛,参加了再说.为什么 我已经变得极端了,,为了什么就为了以后简历能写得好看一些 我当初为什么当团支书,为什么进外联部,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我都做了什么..我太功利了 17岁的梦想..我现在才20岁.,,短短3年前的梦想都忘了 我现在最大的梦想是做一个为中国老百姓排忧解难的好官,这是我真真正正想成为的一个人想拥有的一个定位与功利无关与专业无关只与我的心我的兴趣有关 可是我现在甚至连去实现梦想的勇气都没有 噢..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 我(非本博博主)的感悟: 看完之后我沉默了很久 最近遇到很多事,自己的、别人的、书上的、电影里的,总觉得脑子里多了些什么想法,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我也是一直这样在跑道上奔跑,跑了好多年了,莫名其妙地跑,没日没夜地跑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在这条道儿上跑。小时候爸妈让我跑,于是我就跑了,后来看到大家都在跑,那我也就继续跑了 进入大学后,父母功成身退了,我开始有些不自在了。凭着一些微薄的羞耻感和从众心理,还有这么多年跑步养成的习惯,我跟在奔跑的大部队后面 但没人鞭策久了,我偶尔也多出了一些想法:我干嘛要跑?前面有什么值得我这样跑? 得坦言,我跑地并不快,而且常常在跑道上东张西望,还时不时窜一下道,虽然我有意识到立马回归正常轨道,但这样一来我比起那些闷头跑的人,越发地落后了 所以我就想:别在这儿跑了,出去其他地方看一下? 没人阻止我,但也没人支持我。我犹豫了一下,但面对一大片茫茫未知还是退缩了,认命地继续按原跑道前进 面对很多跑了一辈子的老前辈“学无止尽”“终身制XX”的淳淳告诫,我深深地涌起一种无力感 说到底,我也不过是个中人之姿 转眼大三的人了,我得承认这学期骤然增加的课程让我感到压力了 有时候我会想未来的我会是什么样的 我似乎已经可以预见了,白天上班看病人,晚上看书或者玩电脑,周末也许和老板做实验 每每想起这个我就有些沉默,未来虽然不灰暗,但我也没看到亮色 再接下来呢?我没想那么远,但无非是毕业后找家医院继续做医生 有朋友羡慕道:“医生多好啊,多稳定”我笑着打了个哈哈 曾几何时我也对那些高中时代就一步步规划好高考、大学、考研、出国十年目标的人嗤之以鼻,笑骂他们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没一点激情 但是现在我沉默了,因为我也已经捆绑在某条既定的轨道了 甚至我还不如他们,他们是自己选的轨道,而我是什么时候上的这条轨都不知道 17岁时候的梦想?开玩笑,我连上学年上过哪几门课都记不太清楚了 主流价值观上说人要在投入社会的某项事业中寻找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只能说我从小的思想道德课老师很失败 我期待将来某天我突然能和这种崇高的价值观相契合,或者找到自己的理想梦想也好,这样就不会在这种文章面前长吁短叹沉默良久
个人分类: 儒释道|1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阿金说,关于救人
热度 2 josh 2011-10-20 12:39
我问阿金关于最近一些事情的看法,这是阿金说的: 不管是“人品守恒”,还是“出来混,是要还的”,还是“因果报应”,都在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对别人见死不救,那么不要庆幸自己没受牵连,因为一定有一天,别人会对自己见死不救。这不是吓唬人,这是必然。 如果你我曾经见死不救,那也千万不要找理由,说什么世风日下,说什么天朝制度使然。如果你我曾经见死不救,那就是因为我们自己素质差,没有别的原因。 最应该感到丢人的是那些:把自己不救人的原因归结到别人身上,归结到社会身上,甚至归结到国家身上的人。不救就不救吧,还拿出冠冕堂皇、看似牢不可破的理由,然后心安理得。我们可以不高尚,但我们不可以可耻。 我们敢于承认自己技术不行,或者经济不行,当然更多的是乐于承认我们政治不行、制度不行,但我们为什么就不敢承认我们自己素质不行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技术、经济、政治、制度都可以归结到国家身上,好像与自己无关(当然有关);而素质则要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所谓素质,包括信仰,包括忠孝仁义。 中国救人的那么多,报道也不少,大多数都是好人好事,为什么我们不去学习呢?为什么我们只是抓着那些讹人的个例不放呢?我自己知道与经历的所有的救人,没有一次是讹人的,没有一次不是被救人大为感激的。这些,我们为什么不记在心上呢?难道我们在为自己的“不高尚”找理由? 都说讹人的人多,那到底有多多呢?与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比例是多少呢?超过1:1了吗?超过10:1了吗?或者只是0.1:1?或者更少?我们(包括看见这句话的你,也包括我)不要再为自己的冷漠这找借口了. 人生在世,如果没做过几件感动自己、或是感动别人的事,也算是白活了几十年。这是俞敏洪说的。做好事是要有一些代价的(如果不用付出任何代价的话,大家都会去做了),但做完好事之后肯定能感受到一股“浩然正气”,说小了有治病之效,说大了有因果报应。 另外,媒体行业的同胞们注意啊:10000次扶起跌倒老年人或救人中,有9999次都皆大欢喜(绝大多数人都是有良心的),有1次被讹。现在有些媒体却不论这9999次做的好事,只大肆报道这1次讹人的,而且铺天盖地,后果当然是大家都觉得所有的需要帮助者都会讹人,被吓得不再“多管闲事”。这点很严重!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zOTg0Nzc2.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wOTk3MzIw.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yNTc0NTg0.html
个人分类: 儒释道|2618 次阅读|10 个评论
阿金谈我们缺少的主人公态度
josh 2011-9-28 11:25
阿金说: 一年轻人出身农村,后进入城市,发现城市里房子不漏雨。于是立即回农村老家,骂自己的父母、村长甚至村民:你们丫的怎么弄的? 试看当今中国,似乎每个人都如这个年轻人一般了:出去国外见识一些比自己国家好的东西,回来立即骂自己国家、政府和人民。 甚至一些人更甚,只要是自己家的房子出现些许问题,比如漏雨、有老鼠,就立即搬出城市里的房子作为“论据”,对着自己的父母、村长和村民发表高谈阔论:我们应该怎么怎么样,应该怎么怎么样,云云。从没想过那是咱们这一代年轻人的责任。现实中的例子,如这次上海地铁出事。 老家农村是不好,但村里培养你出来去大城市,不就是希望你在过好自己的生活之后,能为自己的老家做点贡献吗?即使让老家的房子不漏雨也行啊!高谈阔论有什么用呢? 中国是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责任,不就是在过好自己的生活之后,能为这个民族担起一些担子吗? 我们这代年轻人,好像很“洒脱”:出任何事情都不关自己的事,一律包到别人头上,实在找不着”发泄对象“就包到“政府“头上。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政府”只是个代名词,它是由像你我一样的人组成的;而且20年后的政府,不就是我们这些70、80、90后吗? 地铁出事了,说明咱们技术不过关,也说明咱们上一代人在技术上落后了,拼不过先进国家,这点大家总所周知,没必要再“高谈阔论”了。 但是然后呢?我们这一代人呢?上一代人至少一直在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我们能继续追赶吗?我们这一代是不是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呢?我们是不是该做点什么呢? 中国从来就不缺批判者,不缺“指正”者,也不缺“愤怒”者。如果农村房子漏雨,城里人笑话+批判+指正,大家伙也都跟着笑话+批判+指正,甚而至于愤怒,那谁去修屋顶?我们是不是该痛定思痛之后,立志学习修屋顶的技术? 同样,如果高铁或地铁出事了,“好心”的外国人笑话+批判+指正,大家伙也都跟着笑话+批判+指正,甚而至于愤怒,那谁去让它们不再出事?我们是不是该痛定思痛之后,立志在技术更进一步? 为什么这些问题不去思考,而却看上代人的笑话呢?好像嘲笑别人、揶揄别人是很大的本事似的,况且我们不久将从其手中接过接力棒。我们说不定还不如上代人。更有甚者,都扯到“民主、自由”上去了。
个人分类: 儒释道|1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内各高校自动化专业点评
josh 2011-6-7 09:38
不少网友对自动化学科颇感兴趣,甚至跨专业报考者也不乏其人,一时之间关于国内各高校自动化专业排名的话题也就自然呈现出热紫之势。只可惜网上相关的文章大多比较零散而且充满主观偏见,不同的观点交织碰撞,莫衷一是,令人以获得一个明晰的轮廓。小弟不才,也算学了几年自动化,所以不揣冒昧在这里发表一下个人陋见,同时希望各牛校同仁就各自的研究领域作出有益补充,共同展示国内自动化学界的真实水平。 首先谈谈顶尖牛校。毫无疑问, 清华一支独秀,上交紧随其后,这在圈内是人所共识的 。 清华自动化的特点是研究领域广度深,在拥有传统优势,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方面极负盛誉,在新兴的信息学科交叉领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方面以明显优势领先于国内同行。 之所以会取得如此骄人成绩,归功于该校强大的工科整体实力。 事实上自动化系的许多研项目都是在与计算机系,电子工程系紧密合作下开展的。清华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挂靠这三个系。自动化系负责智能信息处理的相关研究。另外,清华的CIMS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更是该系的金字招牌。因此,无论国家投入,自身实力,国际声誉,发展前景上看,清华自动化在中国的霸主地位短期内不会动摇。 上交是传统的工科牛校,自动化系又是该校工科中的重点方向。虽然它规模不大,但却发展均衡,锋芒毕露,极具实力。在自动控制和模式识别方面均有牛人如席裕庚,施鹏飞等主持。这两个领域曾入选国家重点学科,获此殊荣的仅清华,上交两家,其实力可见一斑。另外该系在CIMS,机器人装配方面也大有作为。 接下来可以谈谈第二档牛校---浙大与东南。 浙大自动化发展很不均衡,几乎朝着工业自动化一边倒。在这方面,既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家工程中心,也有以孙优贤院士为首的一群牛人撑腰,在国内将同行们甩开了一大截。可惜其他领域乏善可陈,如不加强新兴方向的研究投入,很难获得较高的国际声誉。毕竟,工业自动化只是自动化的一个经典分支,并且在国际学术界受重视度十分有限。 东南大学自动化有着与浙大相似的学科构成,也是偏于工程控制。该系于这方面的历史浸淫颇深,全凭多年来打下的深厚功底运作到现在。老一辈院士钱钟韩,冯纯伯为其在国内赢得了很高地位。现在的人才梯度建设也不错,有田玉平,郭雷等,CIMS更是国内独领风骚(北京第一机床厂CIMS工程:该校是工程唯一的技术依托单位,由本建设项目中的三个二级学科与"计算机应用"学科联合攻关,最终完成的,该工程获得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颁发的"工业领先奖"。这是该组织第一次授予非美国企业的国际性大奖。),不过近年来在势力强大的弱电学科(无线电系,电子系)影响下,有着偏弱电的倾向,目前在重点发展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两个二级学科。如果学科领域再有所拓展的话,应该能保住其现在的排名。 第三档学校当推哈工大,西交,国防科大,北航,东北,华工等。 它们的特点是在某些方向上比较突出,整体实力也还较为强劲。 如哈工大,国防科大的机器人研究走在国内前列,西交的模式识别在顶尖牛人郑南宁的带领下异军突起。另外,北航的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西工大的飞行器控制,南开的系统理论,中科大的系统仿真,化工过程自动化...都是值得一提的亮点。 至于其他学校,继续往下排就比较模糊,意义不大了,一般可依学校名气,博士点,师资而定。小弟不再赘述。 对于考研的朋友还可以考虑一下中科院的研究所。单从实力上讲的确是不错的选择。沈阳自动化所在机器人研究方面与哈工大,国防科大并称为中国的"三驾马车",北京自动化所的人工智能可与清华比肩,模式识别更是独步中华,每年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数超过国内高校的总和。另外,502所的空间卫星控制实力超群,有志于国防领域高精尖技术研究的朋友可以留意。 以上观点纯属本人平时与学长交流,以及翻阅有关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形成的总体印象,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本意只是写出来以资参考,就教于方家。欢迎朋友们讨论。
个人分类: Engineering Cybernetics|0 个评论
阿金的故事(1)
josh 2011-6-3 12:04
有人问阿金:“听所你买彩票中了 100 万,是真的吗?” 阿金:“不是 100 万,是 1000 万: 10 万一注,我买了 10 注, 10 万× 10 不等于 1000 万 吗?” 那人大笑:“你真笨, 10 万× 10 等于 100 万,小学生都会。”说完很有优越感。 阿金:“那你为什么没有中彩票?” 那人很尴尬,便接着问:“好吧,那你告诉我你的秘诀吧。” 阿金说:“很简单啊,当天是 6 月 7 号,我一算, 6 × 7 = 45 ,便选了 45 号。” 那人又大笑:“ 6 × 7 = 42 啊!你的数学学得真差!” 阿金说:“那我幸亏没学好数学。” 那人(因为阿金得奖而自己没得奖)的失落情绪总算因为阿金的数学“真差”得到了缓解,便又回到了之前朝九晚五、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阿金大笑:“这小子竟然相信了我的数学真的这么差!不过总算做了件好事,让他心理平衡了:晚上回家他老婆数落他怎么中不了彩票的时候,他总算可以给自己开脱了。” 也许身边的那些我们认为“傻有傻福”(如 6 × 7 = 45 的阿金)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而那些说起什么来(数学啊、 6 × 7 = 42 啊、股票啊、石油啊、利比亚战争啊、房价啊、粮食啊、国际版啊、核危机啊、中美日关系啊、人民币汇率啊)都头头是道的人,却总是“中不了彩票”。
个人分类: 儒释道|295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