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八月南京行与机场惊魂
热度 1 csiro 2012-8-17 13:21
8 月 9 号到南京,住了 3 天, 12 号离开去新加坡开会。当天中午到,我去南京水科院,应平直接回旅馆,因为有别的事情需要处理。访问水科院王国庆教授,并做一个报告。见到很多学生,跟他们的讨论也很有意义,因为我们关心相似的问题,比如气候变化对蒸发的影响,抑或蒸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晚饭的时候,与王教授谈到他在黄委的同事-老彭,那是我的师弟,令人唏嘘感叹。 次日上午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见到几位年轻的博士,有些即将去澳洲,有些打算去。参观了老同学李旭辉的实验室。 Lee 现任耶鲁大学教授,千人学者, Agr For Meteorol 主编。他在国内最早是同我合作,我们还一起申请了海外杰出青年基金( B 类)。我的学生肖薇负责全面的管理,她给我们介绍了太湖通量观测网的计划。我同应平都非常赞叹,这个工作定位准确,避开与他人重复,有现实意义,有创新的方法,是国内少见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中午与申双和院长(现任滨江学院)欢聚,又见到郑有飞等教授。下午参观了农业气象实验站,都是很传统的方法。我们的想法是,要结合国际前沿,如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开展研究工作。 11 号,上午仍去应用气象学院,见到刚上任的高志球院长,然后我同应平在学院做了报告,高院长接着也做一个报告。中午一样是浓烈的气氛。 几天前,应平在北师大巧遇陈镜明教授(多伦多大学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千人学者),邀请我们去访问。时间就定在 11 号下午。应平在南大似乎更有知音的感觉。亦见到老同学居为民教授,他刚从宁夏回来,也是去宁夏气象局访问老同学-黄峰等。 晚上在北京西路的丽晶饭店聚餐,正好马路对面就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傅抱璞教授的家,师弟刘建栋也到南京开会,饭后我们就一起去先生家坐坐。也没有坐太久, 9 点多就回旅馆了。 12 号最后一站还是南大,访问的李建龙教授,是做草地的。因为晚上去新加坡开会,从南京有直飞,我原来记得是 6 点多的飞机。应平随口说一句是 8 点半的,我头天看一下行程单,有 8 点半。这就给我们后面可怕的错误留下伏笔。 李教授认为 4 点半安排车子送我们去机场。时间当然足够了。我们到机场后,见到很多人等待安检,以为与我们没有关系。我们就先去喝啤酒,应平一瓶不够又加一瓶,然后又出去办事,我一个人在那里等着。很久等他回来,我们还不知道在哪里检票,他就拿出来行程单看看具体的时间。这一下子,让我们大惊失色:飞机不是 8:30 的,而是 6:50 的! 这个时候已经 6:20 了,拎起包就跑啊,过问讯处问一下朝那个方向跑。到了出国大厅已经没有旅客了,赶忙喊新加坡的,来到东航的柜台前。人家问了行李数,用对讲机通知一下,然后给我们办手续。 已经没有可以挑选的座位了。我们两个都坐在中间,不靠窗也不靠走道。但是对我们来讲,我们足够幸运了。这个大落大起的感觉,比平平淡淡的登机过程,结局虽一样,但是感觉却大不同。 后来想起,8:30是我们后面一段行程的时间,又看错了。又想起我的老师王天铎先生的每每遇到尴尬的事情,就引用臧克家的诗句,一万只暗箭埋伏在你身边,等待你一千次小心中一次的不检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35 次阅读|1 个评论
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气象学院林院长有感
热度 1 banyang2011 2011-10-10 21:24
今天我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还书,正好去拜访了水文气象学院林炳章院长。从林院长的神情可知,在中国办水文气象学存在不少困难,他给我第一个困难就是气象与水文学人士的观念不同,这种观念致使两者相对有保守性,就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水文、气象二专业只是由于形势所迫,更多的表现为外在的结合,但仍缺乏结合的内势,这反映在能够兼顾懂水文和气象专业的老师极为欠缺,还有,水文、气象专业各自有保守性,都想维持自己的主导地位,不想受限于他专业,致使二专业既要结合又仍存排斥力,并没有达到有机的结合。 在美国气象协会( AMS )在1993年之前办了近十届水文气象会议,并出版会议论文,但之后未开会了,可见研究讨论不见长。从 2000 年起 ,AMS 开办《 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 》杂志,其影响因子在逐年增大 , 反映了自新世纪以来,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对水文气象的愈加重视。现在,国外如美国的水文气象专业也是刚刚起步,有些大学开始招水文气象研究生。近来略看《 Introduction to Hydrometeorology 》《 Hydrometeorology 》《 Hydrometeorology Forecsting and Applications 》等著作,发现此类著作大都是将水文学和气象学一些知识的松散组合,是借水文气象之名强调其应用,然而其学科基础却是异常薄弱,模糊得让人觉得水文气象学存在之尴尬。看张学文老师之《空中水文学初探》更有系统和理论性,应细读,并深化,从而奠实空中水文学的基础。 要办好水文气象学,不能太偏重其运用,其基础研究更重要,今有林院长开办水文气象学院,已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实为难能可贵。其若能培养出既懂水文又懂气象的学生来,这对中国未来发展真正之水文气象事业,是意义深远的。路漫漫其修远兮,今人当上下求索。
5799 次阅读|2 个评论
回国的脚步
热度 1 csiro 2011-9-24 15:34
刚刚回来,又要打算回国的活动。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培训为11月1号全天。估计3号陪同UTS副校长访问南大。然后回北京,计划11号左右返回。
个人分类: 消息篇|155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1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