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死亡原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何裕民工作室】与癌博弈,悠着点的四大优势
zqing150 2014-2-27 17:44
何裕民教授在《生了癌,怎么办》全书中讨论得出了一个结论:与癌博弈,悠着点更好!而且,悠着点更好体现在四大方面: 第一,生活方式悠着点,癌症可以少惹你。这可从大量结论性的数据中体现出来,美国生活节奏快,在发达国家它的癌症发病率居前列。中国越是发达的城市,癌症发病率越高;越是高压力人群,癌症发病率也就越高。反面的例子,同样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它的癌症发病率就比中国低得多了。有人对印度具有代表性的小区域的死亡原因进行评估:随机选择的6671个地区的110万个家庭的122429个死亡案例中,有7137例死于癌症,只占总死亡人数的5.83%,与2010印度全国556400例癌症死亡(在总死亡中所占)比例一致。年龄为标准的每10万人群癌症死亡率在农村和城镇地区相近(农村地区:每10万男性95.6人,女性96.6人;城镇地区:男性102.4人,女性91.2人)。这个数据与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水平有所接近(据国内资料,1973年我国的癌症死亡率在10万分之100上下)。他们不仅仅发病率低,死亡率也远远低于中国!印度人的生活节奏是比较拖沓的,我们不是说拖沓好,但在今天我们身体走得太快的情况下,适度放慢一点节奏对我们是大有好处的。 第二,一旦怀疑或者确诊自己生了癌,悠着点往往更好。因为悠着点有助于你从容思考,理性判断,在评估利弊基础上才能做出合理的应对。因为今天的肿瘤,特别是在中国,很多人往往是死于无知慌忙应对;或者说,是匆匆忙忙冲进手术室的恶果!从容点,悠着些,有助于你理性应对;避免匆忙出错,错上加错! 第三,悠着点,往往是一种从容的生活态度,伴随着有所调控的情感状态及生活节奏,悠着点让你免受焦虑、急躁等的干扰。已经有大量证据表明,焦虑、急躁等加剧了内在功能的紊乱,导致了代谢的失常,干扰了内分泌等的协调,这些,对癌症既是触发剂,又是加速因素,可以说是癌症的帮凶。因此,情感态度能够悠着点的话,至少可以消解这些危险因素,减少帮凶“作孽”。 第四,悠着点可以让你的整个生活节奏更趋向于稳定和有序,后者不仅仅是防范癌症最有力的保障,也就是基础条件;同时还是守住健康,杜绝其他疾病骚扰的重要一环。打个通俗比喻,一般的治癌方法像在杀敌,杀伤癌症的有生力量,谁都知道,要彻底杜绝死灰复燃单靠杀伤有生力量远远不够,还要清扫战场,巩固后方,稳定基础。悠着点的生活态度,就有助于工具后方,稳定基础,协调功能,杜绝癌细胞死灰复燃。 总之,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肿瘤,悠着点,是人们最可取的一种应对智慧、态度及措施。而且,印度人生了癌症后的死亡率亦低,则不能不说也与他们悠然从容的生活态度不无关联!学会放慢点生活节奏,悠着点,其意义远远不只是在于与癌症博弈,可以说涉及健康生活非常重要的基本点。而从容点、放慢点、悠着点,既是种生活态度,也是种生活智慧,更是种价值取向,或者说还涉及价值观,并涉及很多技巧问题。对此,容日后再做深入讨论!如何在工作中讲究效率,生活中控制节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容点、放慢点、悠着点,既是中生活态度,也是种生活智慧,更是价值取向。《生了癌,怎么办》一书附录中有4位智者面对癌症时时怎么应对的,他们都是教授,涉及不同领域,而且患的都是晚期难治性癌症(也可以说是最难治的),都有转移,但他们都成功了!希望患者朋友们能够从智者应对癌症的智慧中,涉及充分的养料! 何裕民教授2014年5月中旬将莅临广东工作室,为广州、深圳等地广大肿瘤患者朋友提供中医中药咨询,名额有限,请提前预约! 联系方式电话:0755-83250007 QQ:1584766949
个人分类: 生了癌,怎么办|1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施焕中教授: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
windlight 2013-4-14 16:14
施焕中教授: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 2013-04-13 23:04 来源: 丁香园 作者:shihuanzhong 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 施焕中教授 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活条件、营养及卫生保健的改善使得婴儿死亡率及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逐步减少,导致死亡模式发生改变。 1957年,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和 结核 病是主要死亡原因;同期,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分别为第五位、第六位和第七位主要死亡原因。到了1975年,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前三位死亡原因;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肺结核紧随其后。最近的一项包括成年中国人口代表性样本的大规模前瞻队列研究并于2005年报道结果,发现男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意外事故和感染性疾病;女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肺炎和流感、传染性疾病(N Engl J Med 2005; 353: 1124-1134)。 虽然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总人口的国家死亡登记系统,但国家卫生部可以通过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和全国疾病监测点(DSP)系统获取全国范围的关于死亡率的估计信息资料。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的样本地点不具代表性,因为这些地点几乎全部集中于东部地区,样本监测地点数量逐年变化。相反,DSP系统监测地点不变,基本上可以代表全国人口。因此,由DSP系统得来的死亡原因统计数据是估计中国疾病负担的主要数据。 中国死亡原因统计基于根本死因,其定义为引起直接导致死亡的一系列病态事件的那些疾病或损伤。国家卫生部自1983年开始每年一次出版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按照原因、性别及年龄报告死亡。为了分析过去近30年以来中国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我们翻阅和剖析了自1983年至2011年共计29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同时重点分析了2010年年龄特异性死亡率的主要死亡原因及首位死亡原因??恶性肿瘤的类别范围。 如附录表A1和表A2所示(数据被索,有兴趣者请直接于作者联系索取电子版),我国于1982~2010年主要死亡原因包括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围生期疾病、结核病、或非结核感染性疾病。自1987年起内分泌和代谢疾病进入城市居民前十位死亡原因且稳定增长;自1997年农村人口出现类似的情况。城市居民自1992年、农村居民自2005年,结核病滑出前十位死亡原因。自1992年城市居民精神疾病导致死亡成为一个大问题,这事儿于13年后出现于农村居民。神经系统疾病也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 1982~2010年,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均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图1)。在过去29年中,上述5个主要死亡原因每年占所有死亡的比例超过85%。 1982年城市人口首位死亡原因为脑血管疾病,1983~1986年被变成心脏疾病(图1A)。1987~2003年,与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相比,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下降更加迅速;自2004年起,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逐渐增加,变化趋势几乎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相同,这两种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均低于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对于城市居民,自1987年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排首位,1999年明显增加,直至2010年一直处于高水平。呼吸系统疾病在过去29年中一直是第四位主要死亡原因,自1987年起增加至与心脏疾病同样的排名;然而,并未像心脏疾病一直呈增高趋势,其保持稳定水平。在过去29年中损伤和中毒一直是第五位死亡主要原因。中国城市地区主要慢性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呈现总体增加趋势,由405.8人/10万人增加至485.6人/十万人。 与城市人口情况类似,1982年至1986年期间,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在农村人口排名第一,1987年减少一半,之后在过去8年中轻微增加(图1B)。同期,呼吸系统疾病是第四位死亡原因,1987年起增加双倍,之后15年成为首位死亡原因,随后除2005年,在最近9年中均大幅度下降。过去29年中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非常相似,2004年之前均低于农村居民。2002年小幅度下降后,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自2003年起逐渐增加,2010年分别成为第一位和第二位死亡原因,其水平几乎相同。2010年在中国农村居民观察到主要慢性疾病增加趋势,由1982年443.1人/十万人增加至2010年489.4人/十万人。 关于男性和女性人口死亡率趋势比较的数据发表于自1998年出版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城市和农村地区男性及女性前十位死亡原因见补充附录中表A3-A6,关于死亡前五位原因比例趋势比较见图2。在过去23年中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在城市男性人口中排首位(图2A),均比同年城市女性人口高(图2B);而对于城市女性人口来说,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通常排首位。剩余死亡模式在城市居民男性和女性人口中类似。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在1988年至2010年逐渐增加,2001年替代呼吸系统疾病在农村男性人口排名首位(图2C),而在农村女性人口中,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死亡率每年均高于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图2D)。农村居民男性和女性人口剩余死亡模式类似。 2010年中国城市地区10大主要死亡原因的相对比例见图3A,这些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28.2%)、心脏疾病(22.3%)、脑血管疾病(21.6%)、呼吸系统疾病(11.8%)、损伤和中毒(6.6%)、内分泌和代谢疾病(3.1%)、消化系统疾病(2.9%)、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2%)、感染性疾病(1.2%)和神经系统疾病(1.0%)。恶性肿瘤中, 肺癌 (28.2%)、 肝癌 (22.3%)、 胃癌 (21.6%)、 结直肠癌 (11.8%)、食管癌(6.6%)、 乳腺癌 (3.1%)、 白血病 (2.9%)、膀胱癌(1.2%)、 宫颈癌 (1.1%)和鼻咽癌(1.0%)是前十位肿瘤类型(图3A)。 2010年农村地区前十位死亡原因排序及相对比例完全不同,分别为脑血管疾病(25.0%)、恶性肿瘤(24.7%)、心脏疾病(19.1%)、呼吸系统疾病(15.1%)、损伤和中毒(9.1%)、消化系统疾病(2.5%)、内分泌和代谢疾病(1.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1%)、感染性疾病(1.1%)、神经系统疾病(0.7%)。恶性肿瘤中,肺癌(27.2%)、肝癌(22.3%)、胃癌(18.7%)、食管癌(16.3%)、结直肠癌(6.7%)、白血病(2.8%)、乳腺癌(2.4%)、鼻咽癌(1.7%)、宫颈癌(1.0%)、膀胱癌(0.9%)为前十位肿瘤类型(图3B)。 如附录表A7所示,2004-2005年肺癌成为首位癌症死亡原因,1990-1992年排名第三,1973年-1975年排名第四。 2010年城市人口(图4A)和农村人口(图4B)不同年龄组死亡模式类似。年龄小于40岁人群主要死亡原因为损伤和中毒,这不包括小于1岁的新生儿。2010年,超过20%的30至74岁中国人死于癌症。不包括小于4岁的新生儿及围产期婴儿,随着年龄增加,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逐渐增加,而感染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率总体下降。 上述分析结果提示中国在过去近30年中超过85%的死亡归因于以下五种原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其他主要死亡原因包括内分泌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围生期疾病、结核病、非结核感染性疾病等。 一些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原因被认为与烟草相关,我们注意到中国近30年来的烟草相关死亡率大幅度增长。2010年,中国估计有28.1%成年人(52.9%男性和2.4%女性)为现时吸烟者,即中国估计有301百万现时吸烟者,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烟草消费者(N Engl J Med 2011; 364: 2469-2470)。此外,估计72%的非吸烟者包括180百万儿童暴露于二手烟;中国戒烟率非常低,只有11%吸烟者成功戒烟,82%吸烟者从未考虑戒烟(Lancet 2011; 377: 1218-1220)。据估计,吸烟是2005年大约673000中国成人过早死亡的原因,归因于吸烟的男性死亡数多于女性(N Engl J Med 2009; 360: 150-159)。此外,男性中归因于吸烟的主要死亡原因为肺癌,女性中归因于吸烟的主要死亡原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实际上,肺癌近年成为中国最常见的癌症。 大约有153百万中国成年人患有 高血压 ,但是只有24%的人知晓其患病,只有19%的人正在接受抗高血压药物(Circulation 2008; 118: 2679-2686)。更遗憾的是,只有24%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能够完全控制血压,只有不足5%的所有高血压患者能够完全控制血压。高血压病人如此之低的的控制率可能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脏疾病及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风险有关。据估计在中国大约2.11百万心血管死亡由高血压引起,其中1.15百万人为过早死亡。此外,0.22百万心血管死亡归因于高血压前期,其中0.12百万人为过早死亡。所有高血压相关死亡中,心血管疾病死亡超过80%(Lancet 2009; 374: 1765-1772)。 过去近30年中,运输方式、居住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促成了事故及损伤的新模式,而迅速都市化对于促进这种趋势起关键作用,尤其是交通相关及职业事故、损伤。交通相关损伤、自杀、溺水和高空坠落占所有损伤死亡的79%;农村损伤死亡率是城市的两倍,男性损伤死亡率为女性的两倍。我们的显示显示过去29年中损伤和中毒是城市和农村居民第五位主要死亡原因,大约占中国所有死亡的5~10%。 在过去30年中,中国已经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城乡移民国家,导致城市人口从1980年的191百万增加至2009年的622百万,预计接下来的10年将会有另外200百万城乡移民者。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比例达51%,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导致人类行为、饮食及社会结构改变,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内分泌和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神经精神障碍等有重大影响(Lancet 2012; 379: 843-852)。鉴于饮食及体力活动的改变,城市居民成人高血压和儿童超重、肥胖率几乎为农村居民的两倍便不足为奇。早期的研究报道了中国城市化相关的饮食和体力活动改变伴随癌症增加,而城市和农村地区癌症死亡率非常不同。城市化也会导致精神疾病,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据估计17%的中国成年人患有一种或更多种精神疾病23。有报道称在中国有173百万成年人患有精神疾病,其中158百万患者从而接受任何专业帮助(Lancet 2009; 373: 2041-2053)。我们注意到城市居民自1992年、农村居民自2005年,精神疾病进入前十位主要死亡原因。 可能部分由于独生子女政策,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近70%,从1950年每名妇女5.6个孩子降到2000年每名妇女1.8个孩子。2005年预期寿命达73岁,与1950年年龄中位数23.9岁相比,2005年年龄中位数达32.6岁。至2050年,中国年龄中位数预计达49.8岁,高于全球人口年龄中位数(37.8岁)。在中国2000年至2040年,仅仅人口老龄化预计会使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增加200%。除了人口老龄化,中国正在经历很多社会和经济环境的显著性改变,将会继续增加主要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中国环境健康恐惧很明显。工业化带来的经济增长已经改善了健康和生活质量指标,但同时排放入环境中的化学毒物及环境灾难率也增加了,对于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环境危险因素尤其是空气和水污染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来源。 最引人瞩目的进步在于儿童存活的改善。1至10岁死亡率下降最明显,男性和女性及每个时期的年下降率从4%到9%。此外,结核病和非结核感染性疾病占死亡的比例很小,但是不能忽略。 虽然传染病及孕产妇和围产期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在1982~201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内分泌和代谢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增加,损伤和中毒导致的死亡率仍高。这些结果连同巨大的吸烟及老龄化人口、城市化扩增和环境风险增加,提示中国迫切需要在卫生保健和公共卫生系统树立一个更加偏重于预防的方向。 专家简介: 施焕中教授( @shihuanzhon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和《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编委,以及《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常务编委等。 学术成就: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荣获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荣获首届中国呼吸医师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药物注射人群的死亡率: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xuxiaxx 2013-2-25 14:48
目的 系统回顾药物注射人群死亡率的队列研究,检查该群体的死亡率和死亡原因,并确定与较高死亡风险相关的参与水平和研究水平变量。 方法 使用定制的搜索字符串搜索EMBASE、Medline和PsycINFO。通过网上灰色文献数据库识别灰色文献。咨询专家以获取更多的研究和数据。执行随机效果荟萃分析来估计汇集的粗死亡率(CMR)和标准化死亡率(SMR)。 结果 确定67 个药物注射人群队列,其中14 个来自中低收入国家。汇集的CMR为每100 人年2.35 例死亡(95%置信区间,CI:2.12-2.58)。报告32 个队列的SMR;汇集的SMR为14.68(95% CI:13.01-16.35)。CMR的比较和CMR比率的计算表明,中低收入国家的队列、男性以及艾滋病毒(HIV)呈阳性的药物注射人群中的死亡率较高。治疗结束期间死亡率也较高。药物过量和艾滋病(AIDS)是各个队列的主要死亡原因。 结论 尽管不同环境中的死亡率各异,与普通人群相比,药物注射人群的死亡风险更高。任何改善该群体的健康疗效的综合方案都必须包括减少艾滋病毒感染以及其他死亡致因(尤其是药物过量)的努力。 来源: 世界卫生组织简报,2013年,第91期,第2号 http://www.who.int/bulletin/volumes/91/2/zh/index.html
1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抗逆转录治疗可显著提高人均寿命
xuxiaxx 2013-2-25 14:20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21日在《科学》杂志网络版发表研究报告称,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农村地区在大规模推广抗逆转录治疗后,人均寿命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提高了11.3岁。   此前研究表明,抗逆转录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存活率,而新研究首次直接衡量了抗逆转录治疗项目对大量人群预期寿命的影响。   研究人员比较了来自南非一个人口监控系统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2000年至2011年间夸祖鲁—纳塔尔省农村地区10万多人的出生和死亡信息,数据每两年由夸祖鲁—纳塔尔大学非洲卫生和人口研究中心通过家庭调查方式获取。   数据显示,在2003年大规模推广抗逆转录治疗之前,上述人群的预期寿命为49.2岁,而随着抗逆转录治疗的推广,到2011年上升至60.5岁,其中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分别上升了9岁和13.3岁。   分析人群的死亡原因后,研究人员发现,人均寿命的提高得益于艾滋病所引发疾病的死亡率下降。参与研究的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蒂尔·巴尼豪森表示,“这是公共卫生史上人均寿命增长最迅速的事例之一”。 来源: http://health.people.com.cn/n/2013/0225/c14739-20589236.html
1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儿童:降低死亡率
xuxiaxx 2012-7-10 14:32
重要事实 根据2010年数据,每年有760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 这些早期儿童死亡一半以上是由一些通过负担得起的简单干预措施可以预防或治疗的病症所导致。 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肺炎、早产并发症、腹泻、出生窒息和疟疾。所有儿童死亡中约有三分之一与营养不良有关。 低收入国家儿童在五岁以前死亡的可能性是高收入国家儿童大约18倍。 新生期,即生命最初28天中,儿童的死亡风险最高。安全分娩和有效的新生期护理对于避免这些死亡至关重要。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约40%发生在新生期。 早产、分娩期相关并发症(出生窒息或出生时没有呼吸)以及感染造成大多数新生期死亡。从新生期结束到五岁这个过程中,主要死亡原因是肺炎、腹泻和疟疾。营养不良使儿童较易罹患严重疾病,它是导致三分之一以上儿童死亡的根本因素。 2010年全球新生儿和五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 五岁以下儿童死亡 新生期死亡 肺炎 14% 4% 早产并发症 14% 腹泻 10% 1% 出生窒息 9% 疟疾 7% 新生儿败血症 6% 伤害 5% 非传染性疾病 4% 先天性异常 3% 艾滋病毒/艾滋病 2% 麻疹 1% 新生儿破伤风 1% 其它疾患 16% 2% 资料来源:世卫组织全球卫生观察站 谁风险最高? 地理区域 所有儿童死亡中70%以上发生在非洲和东南亚。在各国内部,农村地区以及贫困和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的儿童死亡率较高。 新生儿 每年约有300多万婴儿在生命第一个月中死亡,死产婴儿数量与此类似。在这第一个月中,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死亡发生在出生后最初24小时内,75%发生在第一周内。出生后最初48小时对于新生儿的存活最为关键,在此期间应为母婴提供后续护理以预防和治疗疾病。 出生前,母亲可以通过参加产前保健咨询、接种破伤风疫苗和避免吸烟喝酒等,增加其孩子的存活机会并保证其良好健康状况。 出生时,如有熟练的接生人员在场可以大大提高婴儿的存活机会。出生后,新生儿的基本护理应当包括: 确保婴儿有呼吸; 立即开始纯母乳喂养新生儿; 为婴儿保暖; 触摸婴儿前洗手。 确认和治疗新生儿疾病也十分重要,因为如果不能识别和妥善治疗疾病,婴儿可能迅速病重和死亡。必须立即带患病婴儿前往训练有素的卫生保健人员处就医。 五岁以下儿童 五岁以下儿童死亡中三分之二以上是由一些可通过负担得起的简单干预措施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所导致。加强卫生系统,向所有儿童提供这类干预措施,将能拯救许多幼小的生命。 2010年,世界各地约有2000万儿童患有严重急性营养不良,他们较易感染重病和过早死亡。这些儿童大多数可以在家中通过食用治疗性即食食品得到有效治疗。2010年,全球估计约有1.71亿五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1.04亿五岁以下儿童体重不足。 新生后期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风险因素和应对 死亡原因 风险因素 预防 治疗 肺炎或其它急性呼吸道感染 低出生体重 营养不良 非母乳喂养儿童 过分拥挤的环境 疫苗接种 营养充足 纯母乳喂养 由训练有素的卫生保健人员进行妥善护理 抗生素 对重症进行氧气治疗 儿童期腹泻 非母乳喂养儿童 不安全的饮用水和食品 个人不良卫生习惯 营养不良 纯母乳喂养 安全的水和食品 适当的卫生设施和个人卫生 营养充足 疫苗接种 低渗透压口服补液盐 锌补充剂 通过疫苗预防 对于某些最致命的儿童期疾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破伤风、百日咳以及肺炎链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肺炎等,现已具备疫苗,可以防止儿童染病和死亡。 全球应对:千年发展目标4和5 2000年联合国通过了千年发展目标,旨在到2015年时降低全世界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千年发展目标4的内容是将1990年的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儿童死亡率与旨在改善孕产妇保健的千年发展目标5也密切相关。 由于三分之一以上儿童死亡发生在生命第一个月中,因此,在妊娠期间以及在出生过程中和出生以后向孕产妇提供熟练保健服务,即可大大有助于儿童存活。会员国为降低儿童死亡率和监测进展制定了具体目标和特定战略。 来源: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178/zh/index.html
1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肺癌研究进展
热度 1 xupeiyang 2012-5-3 10:27
肺癌在所有癌症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全世界每年约有140万人死于肺癌。卫生部2008年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肺癌的发病人数约70万,2/3的患者发现时已失去手术根治机会,导致在1~2年内死亡。目前,肺癌死亡居我国肿瘤死亡原因首位,占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22.7%。 参考文献 • 中国 肺癌 防治联盟成立钟南山院士任名誉主席 • PLoSONE:发现 肺癌 关键基因 • Cancercell:非小细胞 肺癌 (上) • Cancercell:非小细胞 肺癌 (下) • 日本研究发现5种引起 肺癌 的遗传基因 • CellResearch:新型 肺癌 致病基因突变 • 麻省总医院成功基因定位治疗 肺癌 • 中科院谢东Nature子刊再发 肺癌 研究新成果 • 两PI合作发JBC文章解析 肺癌 • 新的 肺癌 检测能预测患者生存几率 • Cell头条:揪出 肺癌 的“罪魁祸首” • 研究人员获干细胞研究新突破 肺癌 治疗露曙光 • 不吸烟为何患 肺癌 测序找答案 • 香港中大研究发现吸烟兼烧香者患 肺癌 机率高4倍 • 研究人员发现非烟民罹患 肺癌 的重要基因 • 法在 肺癌 疫苗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科学家研制出新型 肺癌 疫苗 • 寻找东方人 肺癌 治疗新靶点 • 哈医大四院院长 肺癌 课题获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资助 • 两项研究显示出早期 肺癌 患者的放射治疗前景 • 钟南山院士PLosONE文章 肺癌 免疫治疗新成果 • 研究人员发现血液蛋白与 肺癌 早期发展相关 • XALKORI成6年来FDA批准第一个治疗 肺癌 新药 • 美国研究发现小细胞 肺癌 扩散与基因缺失相关 • 中国学者Nature等多篇顶级期刊文章解析 肺癌 • 肺癌 权威专家Science子刊新文章 • 抗独特性 肺癌 疫苗第三阶段临床试验启动 • 碳纳米管有致产业工人 肺癌 风险 • 素食新说:多样化素食可降低 肺癌 风险 • 验血可比CT扫描提前28个月发现 肺癌 • 韩国称发现导致 肺癌 因子“AIMP2-DX2” • Nature:助 肺癌 转移的遗传变异被发现 • 美称氡污染成 肺癌 重要诱因 • 第三军医大学最新文章获 肺癌 研究进展 • 美研究人员称脚趾甲或有助诊断 肺癌 • 易瑞沙获非小细胞 肺癌 一线治疗批准 • 南京大学Oncogene解析miRNA与 肺癌 • 乳腺癌药物或可抗 肺癌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5381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人大提案的一个建议,死亡原因的全国性统计
windlight 2012-3-4 13:00
赵凤光 刚过了2月29日世界罕见病日。 周五又听到天津汤永达老师提到我国缺乏对罕见病的定义和统计,更谈不上对罕见病的药物研发和审批,以及生产的支持。 这个是需要政府先行的,我想首先应该是政府完善法规建设,要求医院,公安系统对死亡原因必须有所确认和规定统计流程,明确其对国家的数据统计义务。然后才能谈到罕见病的确认,研发生产单位才能有明确的目标市场,慈善或政府对这个群体的病人关怀才能有的放矢。 这是几万人的生命机会问题。希望得到人大,政府的重视。
个人分类: 思辨|2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创伤、精神打击后机体抵抗力下降原因推测
热度 1 blz0533 2012-2-6 15:49
有研究表明,在机体受到重大打击或刺激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机体的抵抗力出现大幅下降的现象,表现之一是血液中的有效免疫细胞绝对数量减少 20-50% ,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创伤患者死亡原因,一是不可医治的创伤本身,二是的抵抗力下降导致感染而死亡。 经对有关资料复习发现,血液中白细胞或淋巴细胞的绝对数量的降低,并不意味着机体损伤部位局部环境内免疫功能的降低,原因在于,发挥免疫功能的是结合到损伤或病变组织的免疫细胞,不是随血液一起流动的细胞。理由很简单,免疫细胞只有锚定到病变组织或病菌表面,才能发挥免疫功能,而在血液中滚动的细胞,如果没有结合免疫对象,便不能发挥其功能。 已有明确研究,机体在受到创伤等打击后,血液中的免疫细胞数量会有应激性增高,即血管内血细胞池中的细胞会迅速释放到血液中去,结合到血管表面或组织的细胞减少,这个时窗内机体的抵抗力迅速下降。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人们情绪剧烈波动,特别是生活中一些不愉快事件等,机体表现出一些不适或临床症状,例如:疲乏、头晕、心慌、失眠等,有精力耗尽的感觉。同时,机体长时间处于负面情绪,容易诱发不良疾病,这也已经是定论。 创伤后免疫细胞的降低,可能有多重机制,其中之一是,创伤初期,血管细胞池过度释放(本身是动态平衡),尔后过度消耗,在一段时间内免疫细胞处于负平衡状态。这里有一个时间窗问题,可以设想,创伤、情绪等刺激刚发生时,细胞池细胞释放,随后免疫细胞游走到病变位置,免疫细胞发挥作用并消耗,此时如果机体不能有效的提供免疫细胞,细胞池出现“入不敷出”负平衡状态,虽然各种细胞总数不一定减少,流动的血液所含免疫细胞将减少,机体的抵抗力就会明显下降。如果机体能够迅速有效的补充细胞池,机体发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幅降低,不表现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 应激发生时,血液细胞池的释放,是细胞的自主行为,且这种行为受体内多种信号机制的综合调控。机体接收到刺激信号,神经合成或释放某些激素或分子物质,与免疫细胞膜上的配体或配基结合,配体或配基空间构象发生活化型改变,暴露活性位点,迅速解除与血管壁细胞的锚定作用状态,释放入血。 应激后一定时间内,这种信号被“消化”后,即应激刺激峰值过后,另外的信息物质或信号发挥作用,诱导免疫细胞向“信号源”集中,此时,在病变部位会检测到大量的免疫细胞,有的甚至已经活化或功能结构改变。由于细胞池容量有限,细胞被消耗后,如果得不到迅速及时的补充,血液中细胞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 当创伤等刺激逐渐消退,如创面结痂、情绪稳定等,细胞不再消耗,细胞池中细胞也将逐渐恢复到正常动态平衡状态,即机体产生 — 进出细胞池的动态平衡状态。 创伤、情绪剧烈波动往往伴随感染事件的发生,症状表现为发烧、脓痰等,中性粒细胞甚至脓细胞打量出现,免疫功能为主的淋巴细胞相对降低,尔后淋巴细胞、白细胞等逐渐恢复。实际上,中性粒细胞的生成比淋巴细胞更高效,补充时间更短。这是个时间差问题,重度颅脑创伤、重大精神打击状态下, 2 周内易发生重度感染,多数颅脑创伤患者也容易在这个时间窗内死亡,是临床的危险期, 2 周后,患者无论是否昏迷,生存率逐渐提高。 所以,创伤、精神打击等应激刺激发生后,可能不仅仅是免疫抑制问题,可能还有免疫储备耗尽所表现的问题。
709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老年痴呆的临床研究
xuxiaxx 2011-10-18 08:29
在发达国家,痴呆已成为继心脏病、癌症和卒中之后的第四位死亡原因。随着我国社会人口逐渐老年化,老年痴呆的患病率也逐渐增高。在1.3亿老年人中,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患者达1000万,其中老年痴呆约600万,每年新发病率为1.2%。老年痴呆疾病给老年人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阿尔兹海默病是老年痴呆的主要类型,是以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活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为特征的老年常发疾病,是以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和广泛的神经元缺乏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进行性大脑退行性变性疾病。当前,治疗老年痴呆的药物主要有胆碱酯酶抑制剂、脑血管扩张剂和钙拮抗剂、氧化剂、激素、防止β淀粉样蛋白形成的药物和抗炎药等,一些抗精神病药物、传统的中医中药也有助于患者症状的改善。 来源: http://med.wanfangdata.com.cn/topic/283.aspx
1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居民死亡原因癌症连续4年居首
热度 2 xuxiaxx 2011-10-12 07:50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11 日发布《 1995-2010 北京市恶性肿瘤发病报告》称,自 2007 年以来,恶性肿瘤已连续 4 年居北京居民死因第一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11 日举行建院 35 周年大型公益暨学术交流活动启动仪式,并发布《 1995-2010 北京市恶性肿瘤发病报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党委书记李萍萍说,近年来北京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攀升,自 2007 年始,恶性肿瘤一直是造成北京居民死亡的首因。 2010 年,北京居民平均每 4 名死亡者中,就有 1 人死于恶性肿瘤。 《报告》显示,北京市恶性肿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25 岁前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逐步升高,发病高峰集中在 75 岁至 85 岁之间。 2010 年,北京市户籍人口中,平均每天有 105 人被确诊为恶性肿瘤新发病例。 李萍萍说,普查落后是造成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早期发现治愈率可达 65% 。然而,受目前肿瘤普查系统的限制,很多恶性肿瘤在早期不能得到准确检查,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到了中晚期。 该医院发起了 “ 专注肿瘤防治,关注百姓健康 ” 大型公益暨学术交流活动。并深入社区普及肿瘤防治知识。 来源: http://news.qq.com/a/20111012/000117.htm
158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癌谱仍保留发展中国家特征
xuxiaxx 2011-9-29 12:14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郝希山院士22日说,目前我国癌谱正在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高发的上消化道癌症居高不下,以发达国家高发癌为特点的肺癌、结直肠癌等迅速上升,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膀胱癌和肝癌的死亡率上升很快,肿瘤已经成为第一大死亡原因。 正在此间召开的2011年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分会 “ 癌症流行趋势和防控的策略研讨会 ” 上,郝希山说,近30年来,世界癌症发病数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30年,新发病例将达到2640万,死亡病例达到1320万,带瘤生存病例达到7500万。 郝希山说,四分之三的癌症新增病例发生在新兴工业国家及发展中国家。2007年癌症造成790万人口死亡,约80%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全世界45%的癌症新发病例在亚洲,我国是亚洲第一大国,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呈持续的增长趋势,当前的死亡率分别比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增加83.1%和22.5%。 据统计,2008年世界男性癌症发病率前三位为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胃癌,女性前三位为乳腺癌、宫颈癌和结直肠癌;中国男性和女性均以肺癌高发。 郝希山院士说,人口的增加和老龄化是引发癌症增加的主导因素,另外,常见肿瘤的危险因素在发展中国家日益增加,如吸烟、膳食结构、肥胖和缺乏体育锻炼等。发展中国家中因感染引发的癌症发病率下降依然缓慢,因感染引发的癌症大约为26%,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仅为8%。 来源:新华网
1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居民的死亡原因
xupeiyang 2011-6-23 15:06
1 北京居民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占总死亡人数的90.36%。 2 前三位死因是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这三类死亡共占全部死亡的73.75%。 3 在医院外死亡占总死亡的57.70%。 4 在医院外死亡原因以心脏病和脑血管病为主,共占医院外死亡总数的60%。 5 急性心肌梗死医院外死亡的比例高达76.56%。 6 25—44岁的因急性心肌梗死而死亡的人群中,88%死于医院外。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5: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