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三北防护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言难尽“三北”防护林
热度 4 蒋高明 2013-10-8 22:20
蒋高明 刚才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针对三北防护林(杨树林)成片死亡问题,回答记者提问。这个问题笔者呼吁了十几年,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格局不是以乔木为主的,而是以草为主的,还有一些灌木。在上述地区大面积种植人工林,被大自然淘汰是迟早的事。十几年前,笔者做讲座,用的图片就是在三北地区拍的,当时就是小老头树,15年了没有成材,想不到今天还是成片死亡了。 三北防护林张北段林木大批死亡 杨树一推即倒 2013年10月07日 06:45:54 来源: 央视 分享到: 0   张北防护林调查   张北:杨树一推就倒 防护林大面积老化 死亡   随着假期临近结束,短途休闲游需求开始释放,城市周边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出行量明显增长。离北京仅200多公里的 张北县 坝上地区是近年来北京人消暑旅游的热门去处,而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那里更是从上世纪50年代起大力植树造林,为首都北京的防风固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谓是守护首都北京的最后一道绿色防线。而近期我们的记者走访时发现,张北县防风林出现了大面积死亡的情况。一起来看记者的报道。   安重福是张北县张北镇林场的护林员,看护着2000亩林地,在这里已经五年了。老安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生活在林场旁的村子里,以前这里的杨树林郁郁葱葱,但现如今却成片成片的死亡。   护林员 安重福:(您看这两年这里树木死亡的状况严重吗)我守得这几年每年至少有20%的死亡,得有20%。(那这些死了的树,您会做一些补救吗?)什么也做不了,救了也活不了。   无独有偶,记者在张北县的另一片林区,也看到了同样的情景。   记者魏欣: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位于张北县城区旁的张北中心林场,现在是初秋的季节,但是我身边的树木却是光秃秃的一片,我身边的这个树的树干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干裂,树皮也完全脱落,而这边的这棵树木已经出现了倾斜的状况,树根也已经完全糟烂。而像这种死亡的树木在这片林区随处可见。   据了解,目前出现老化死亡的大多是杨树,而在整个张北县160多万亩的防风林中,杨树面积达到三分之一。   张北县林业局副局长王进焕:可惜就是,树死了,木材腐朽了,没效益了,整个树死了, 防护效益 也没了,经济效益也没了。   说着话,王进焕在一棵杨树旁停下,用力的推了几下树干,这棵小叶杨树就折断倒地了。王进焕告诉记者,这棵杨树的树龄已经超过了40年,树的根部完全没有水分,已经彻底死亡了。   张北县林业局副局长王进焕:如果再不维护这60万亩树林都要面临这个情况。   据了解,由于种植成本低、生长速度快,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的三北防护林中,杨树成为了主要的种植品种,而像张北地区这样杨树大面积老化死亡的情况,在整个三北防护林地区都普遍存在。   张北防护林老化调查   多重因素致50万亩杨树防护林濒临死亡   目前出现大面积死亡情况的主要是杨树,杨树的种植面积在张北县的防风林中达到三分之一,当地人更是用“杨老大”来形容这一树种单一的现状。曾经挺拔的杨树行列整齐、绿树成荫,风景无限。为何出现大面积死亡的情况?这种情况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继续来看记者的调查。   据张北县林业局负责人介绍,张北坝上地区的杨树防护林主要都是在1970年前后栽植的,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而《全国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规定,我国北部杨树树龄30年以上即进入 过熟期 。   张北县林业局副局长 王进焕:生理因素因为它岁数大了,肯定是死,迟死早死吧,这是决定它要死。(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从2007年,出现了整株枯死的现象,但是后来就逐年多一点了   据统计整个坝上地区现有杨树防护林152.9万亩,其中141.8万亩已达到过熟期,衰死和濒临衰死的有50.7万亩。除了树龄老化,张家口市水务局的监测数据显示,坝上地区从2000年到2010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至3米,这也大大加快了防护林的衰死速度。   张北县林业局副局长王进焕:今年是降雨最好的一年,每几年都是不足三百毫米的降雨量。   记者:这对于杨树的生长非常不利?   非常不利。如果要是每年要遇个特殊干旱,就这种情况有可能就大面积死。   除了老化和缺水,资金缺乏、人力成本激增导致的维护不利,也在客观上加剧了防护林的衰弱。两届全国人大代表袁妙枝,就曾连续7年呼吁增加这方面的财政投入。   张北县张北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袁妙枝:(现在真正的国家,加上地方,每年给咱们拨款一亩地多少钱?) 连种子,苗木费,带那个整地费是360块钱,咱们那个拨款3百块钱。(您的工作经验,大约需要成本大约是多少?)从现在的这个社会的发展情况,从咱们雇佣农民工的情况,一亩地最少四千块钱,最少,一亩地最少四千块钱。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5751 次阅读|7 个评论
北京今年首现重污染天- 沙尘暴低调了吗?
热度 2 陈龙珠 2012-4-30 11:20
没想到,真实情况很快答复了日前本博外行的质疑: 真已尘埃落定了? 2012-04-23 新京报:北京今年首现重污染天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2-04/30/content_334990.htm?div=-1 新京报讯(记者金煜)昨日,京城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污染天。受沙尘影响,全天出现“重污染”,这也是今年以来的首次重污染天。和北京同为“重污染”天的重点城市还有天津和大连。   所有区县都达到“重污染”程度   昨日截至12时,空气质量级别达到V级,空气污染指数为473,为“重污染”,这是今年以来首次出现重污染天,此次重污染天主要是受到沙尘天影响。   市环保监测中心官方微博昨日连发四帖进行解释。其凌晨1时发微博称,“大部分子站可吸入颗粒物已连续数小时超过500微克/立方米,而此次外来浮尘天气对我市空气质量的影响预计还将持续”;上午8时,其继续发布:此时全市大部分子站的可吸入颗粒物小时浓度依然超过500微克/立方米,北部个别子站的小时浓度也超过400微克/立方米。   从截至12时的PM10数据看,全市所有区县都达到了“重污染”程度,城区和南部地区更为严重,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地稍微好一点,但同样属于“重污染”。   中国气象局解释,此次浮尘天气产生的原因是,4月27日沙尘在高空偏西气流的控制下,将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的沙尘从高空输送到辽宁东部和朝鲜西部后产生沉降;28日至29日早晨,沉降到大气底层的沙尘又在经过低层偏东气流的输送下,经过渤海到达天津、北京,形成浮尘天气。 北京上两次重污染天是2011年的2月21日以及2010年的11月19日。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3744 次阅读|3 个评论
Do you know “Green Wall of China (三北防护林)”?
热度 1 zuojun 2011-2-2 07:47
I would appreciate some experts’ view about this project, besides what I can read from wikipedia: Green Wall of China Why do I can as a layman? Well, this undergraduate cours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has one lecture on “Forest Deforestation.” So, I need to learn enough to teach. Help me out, please.
个人分类: Uniquely Hawaii|3551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京青年报》误导性的转载报道已经删除
JJZHU 2010-11-2 16:09
《北京青年报》误导性的转载报道已经删除!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70603548 经过《北京科技报》采访我的记者负责任的努力,《北京青年报》编辑《北京科技报》对我所做的采访内容,误导性报道三北防护林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的文章三北防护林遭科学质疑已经删除。但是,现在影响已经造成,昨天( 11 月 1 日 )输入三北防护林遭科学质疑仅有 320 多条转载,现在已经是 2470 余条转载,而且均是转自《北京青年报》,并不是原报道的《北京科技报》( http://www.bkweek.com/pfWebplus/Emagazine/pfPrdArticle.aspx?ArticleId=9fc08ec8-1efa -459a -a 99a -2409f 21515f 8 )。因此,请《北京青年报》在删除文章的位置(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70603548 )发表一个声明:《北京青年报》 2010 年 10 月 25 日 报道的三北防护林遭科学质疑的文章在根据《北京科技报》记者关于外电报道《中国绿色长城计划存隐忧》采访 朱教 君博士的内容编辑发表的,编辑时加上了小标题三北防护林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并把 朱教 君博士在修改《北京科技报》相同报道样稿时的一个评论 这是由于在防护林工程启动之初并没有把保护原有森林、草原等天然植被纳入到工程管理之中,因此有些地区,原有植被遭到破坏,为人工林的衰退埋下了隐患。 截取作为三北防护林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的佐证,造成误导性的报道!特此声明。 关于外电报道《中国绿色长城计划存隐忧》采访 朱教 君博士的内容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8656 。
个人分类: 防护林工程|5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外电报道中国“绿色长城”计划存隐忧》的评论
JJZHU 2010-10-30 13:33
 读到《外电报道中国“绿色长城”计划存隐忧 》(中文《参考消息》),一直在查找报道的原文;各方面信息源均没有找到外电报道的原文。现仅根据《参考消息》转译的中文谈一下我自己的观点(没有彩色覆盖的是原报道内容,我的评论用彩色标出)。 《参考消息》 9 月 30 日 文章:《外电报道中国 “ 绿色长城 ” 计划存隐忧 》 埃菲社北京 9 月 25 日 电 中国用来防止沙漠快速扩张而栽种的人工林被称为 “ 绿色长城 ” 。到 2050 年,中国人工林面积将达 4 亿公顷 ,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42% 。然而,专家们仍对上述措施减缓气候变化的效果争论不休。 这里的数据是错误的(可能是翻译错误),如“到 2050 年,中国人工林面积将达 4 亿公顷 ,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42% ”,这显然是错误的!我想这应该是翻译者误译了,否则,就是报道的人对中国一无所知! 中国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总面积达 50 万平方公里。中国政府称,中国已经实现了到 2010 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 20% 的目标。 这个数据基本正确,实际上, 2009 年底国家林业局已经公布:人工林总面积已经达 6168.84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20.36% 。 据统计,过去 1 0 年中国共植树 560 亿株, 2009 年种植人工林 588 万公顷。环保主义者、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表示,这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工程,中国每年种植的树木是世界其他地区总和的 2.5 倍。 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预计随着经济的增长,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北京为清洁能源技术投入了大量资金,并关停了许多高污染企业。 这个数据与描述基本正确 。 植树造林的支持者说,这种做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有助于制止中国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沙漠扩张。 专家称,新生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生长缓慢的植物更强。生长迅速的杨树、白桦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几乎是冷杉、落叶松等树木的两倍。 上述观点,我基本是认同的,但前提是:植树造林必须是遵从自然规律的植树造林,是“适地适树”的造林,只有这样的造林才有助于制止沙漠化的扩张、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与固定。相反,如果植树造林没有遵从自然规律、没有“适地适树”,则不能实现其应有的功能甚至会产生更坏的生态后果。 因此,政府在宣传中把 “ 绿色长城 ”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样板,并一直强调植树造林对于制止环境遭破坏的重要性。 我认为这没什么不妥,“绿色长城”(“绿色长城”是在三北防护林启动建设 10 周年、 1988 年 5 月 11 日 邓小平所题)是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工程建设的一个标志,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提高了全中国人民的生态意识,以此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样板无可非议。上述观点并不是否认三北防护林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当时技术与认识水平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一些问题。 然而,这场官方运动招致了众多非议。 批评人士称,人工林的树木种类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 “ 绿色长城 ” 造成了森林质量明显下滑。此外,很少有动物能够适应新生林。 “人工林的树木种类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绿色长城”造成了森林质量明显下滑”,这些话本身就不通,不知道是原作者的错误还是翻译的错误。如果是原文就是这样,显然这种观点是没有根据的。人工林的树木种类怎么能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呢?“绿色长城”又怎么造成了森林质量明显下滑呢? 专家指出,新生林使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面临极大压力,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虽然当地土生的树木能够更有效地预防沙漠化,但 “ 绿色长城 ” 使用的树木大都不是土生品种。 “新生林使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面临极大压力,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也是老生常谈;这也是众多非议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依据。我们的研究与观测结果同样证明,在不适合造林的地方(比如降水量低于 300 - 350mm 干旱、半干旱区)造林,尤其是大面积造林,势必要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当地土生的树木(应该称“乡土树种”)。这一观点仍是基于以往人们普遍对三北防护林存在问题的理解;而目前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中已经注意到干旱区造林失败的问题,也认识到“乡土树种”的重要性,并在工程规划,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 2011-2020 年)中充分考虑了“乡土树种”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这也是我们研究团队一直关注的问题。 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和中国复旦大学今年 5 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在原本没有森林覆盖的地区植树造林实际上会削弱当地植被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力。 这里引述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和中国复旦大学(实际都是中国人做的研究)的研究报告结果,我查到研究报告原文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10867) ,作者是通过“元分析 Meta—analysis ”方法得出的报道所引述的结论,应该说这个分析结果是相对可靠的;但作者强调的是人工林与天然林及人工林与农田相比的结果,这些结果对于三北防护林区是否适用有待今后大量的试验证明。 而且使用新品种树木代替土生树木无助于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退耕还林会降低土壤吸收污染气体的能力,改变用途后,土壤降解甲烷的能力会下降 80% 。 这方面我没有进行过专门研究,这里引述《北京科技报》记者采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心主任蔡祖聪研究员说的话: “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研究发现,耕地氧化大气甲烷的能力普遍较低,最主要的原因是施用氮肥。还林或还草后,不再施用氮肥,土壤氧化大气甲烷的能力不会再下降,甚至有可能恢复。” 专家表示,虽然 “ 绿色长城 ” 在防止沙漠化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会对当地的生物链造成影响,包括动物在内。 有关三北防护林对当地的生物链造成影响的研究报告鲜有报道(至少我没有看到相关研究报道),缺乏相关的科学观测试验数据。
个人分类: 防护林工程|4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青年报》误导性的转载报道是不负责任的!
JJZhu 2010-10-30 08:18
《北京青年报》误导性的转载报道是不负责任的!  关于外电报道《中国绿色长城计划存隐忧》答《北京科技报》记者问的全部内容已经在昨天( 2010-10-29 )在这里发表了。虽然《北京科技报》记者在昨天( 2010-10-29 )的 Email 里答应:北京青年报上的第一个小标题处理得有点失误,我刚才看过了。其它没有什么问题。我会协调北青网将稿件撤下来。现在他们已经下班,争取周一就解决。但是,现在网络上这篇误导性报道已经被到处转载!因此,今天早上我还是挤出一些时间来说明一下《北京青年报》转载《北京科技报》报道的过程中,通过断章取义地编辑《北京科技报》对我所做的采访内容,误导性报道三北防护林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我在 回答 《北京科技报》 记者的问题时已经清楚地告诉他,这里只是针对 外电报道《中国绿色长城计划存隐忧》的一些观点,在发表时一定要经过我的同意!《北京科技报》的 记者做到了这一点。但是, 《北京青年报》在转载《北京科技报》报道的过程中,并不是全文转载,而是对《北京科技报》的报道进行了编辑与加工!不知道编辑的人是出于何种目的,目前《北京青年报》的报道显然是在否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北京科技报》并没有小标题,而《北京青年报》的转载却在最显著的位置编辑加上三北防护林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这样的小标题,这显然是在有意误导读者,给读者造成三北防护林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的假象! 三北防护林在建设初期,乃至现在,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防护林建设失败的例子是在西北干旱区的确存在;但是,不能因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建设初期由于受到技术与认识水平的限制而出现的问题就全面否定三北防护林工程! 然而,《北京青年报》转载的报道只是 截取 了《北京科技报》报道内容中的一小段(《北京科技报》原文报道: 2010 年 5 月,记者在甘肃省看到很多光秃秃的山丘。当地的生态专家告诉记者,在十多年以前,这些山丘上还有一些低矮的灌木丛和草皮覆盖,可是后来的植树造林活动,把这些灌木丛和草皮都给破坏了,所种的树也没有成活,因此只留下了一些裸露的山丘。即使偶尔有些成活的树木,也一直很难长大,根本就没有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这是由于在防护林工程启动之初并没有把保护原有森林、草原等天然植被纳入到工程管理之中,致使有些地区,原有植被遭到破坏,为人工林的衰退埋下了隐患。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研究员 朱教 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 ;《北京青年报》借此来支持三北防护林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的标题,这显然是在误导!因为三北防护林是一个标志性工程,这种误导性的转载报道是极不负责任的! 注: 据 《北京科技报》的 记者讲, 因为《北京青年报》和我们(《北京科技报》)是一个集团,他们(《北京青年报》)每周要用我们(《北京科技报》)的稿件,但是并不通知我们(《北京科技报》) 再次强调我的观点: 1 、这里所有观点 是针对 外电报道《中国绿色长城计划存隐忧》的。虽然《北京科技报》在报道中没有提到这个外电报道(这是我的错误,在读《北京科技报》记者发来的定稿时本应该让他把这个背景材料加上,但是,由于我一时疏忽没有提醒他)。 2 、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建设初期,乃至现在,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正在不断解决。绝对不能因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建设初期由于受到技术与认识水平的限制而出现的问题就全面否定三北防护林工程! 3 、三北防护林建设不是一个万能的工程,不要指望所有三北地区( 406.9 万平方公里)的生态问题都由三北防护林来解决!三北地区风沙侵蚀严重,这是由于那里的气候条件严酷(比如干旱、风灾),再加上人类社会活动的加剧以及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缺失等等原因造成的,怎么能指望一个三北防护林工程来解决呢! 4 、三北防护林工程通过 30 多年的建设,的确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家三北防护林局公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已使三北地区 20 %以上的沙漠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 40 %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工程建设还使工程区 2/3 的平原农区实现了林网化,庇护农田达 3 亿多亩;工程区还营造水源涵养林 100 余万公顷,年净增涵养水量 3.3 亿吨;但是工程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5 、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建设 10 周年、 1988 年 5 月 11 日 邓小平所题)是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工程建设的一个标志,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 提高了全中国人民的生态意识 ,遏制了三北地区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6 、我们的观点主要发表在《三北防护林呼唤生态文明》,我们对三北防护林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们相信,三北防护林工程在科学的经营理论与技术的指导下,会向着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向发展的,并最终会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 7 、我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我们对三北防护林建设的系列观点,在很多方面我们最了解三北防护林,知道三北防护林存在的问题及其结症,而不是国外的媒体。另外,我不喜欢某些国外媒体对我国很多相关事情的报道:只要是负面的、对中 国政府、中国人不利的,某些国外媒体就会放大报道!
个人分类: 防护林工程|3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百忙之中不得不发的一篇博文!
JJZHU 2010-10-29 17:19
关于《外电报道中国绿色长城计划存隐忧》答记者问 《北京青年报》下属于的《北京科技报》记者李鹏于2010年10月18日要电话采访我对外电报道的看法,当时拒绝电话采访,请他把所问的问题用Email发给我。10月19日收到记者李鹏发来的问题(附后),我非常认真负责地回答了所有问题,并把我对外电报道的评论及对问题的回答一并发给他,特别强调成稿后一定要我看过才能发表!并且电话一再强调,成稿后一定要我看过才能发表!10月21日我收到样稿,并进行了修改。该采访报道于 2010年10月25日《北京科技报》发表。 今天上网查资料,看到 《北京青年报》竟然断章取义地又发表了一次! 《北京青年报》所表述的观点具有极大地误导性!我打电话找了《北京科技报》记者李鹏,请他帮助处理 《北京青年报》的误导性报道! 《北京青年报》 是国内的大媒体,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附:1) 《外电报道中国绿色长城计划存隐忧》全文 2)记者对我的采访问题及我的回答与评论 1)《外电报道中国绿色长城计划存隐忧》全文: 《参考消息》 9 月 30 日 文章《外电报道中国绿色长城计划存隐忧 》,原文如下: 埃菲社北京 9 月 25 日 电 中国用来防止沙漠快速扩张而栽种的人工林被称为绿色长城。到 2050 年,中国人工林面积将达 4 亿公顷 ,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42% 。然而,专家们仍对上述措施减缓气候变化的效果争论不休。 中国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总面积达 50 万平方公里。中国政府称,中国已经实现了到 2010 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 20% 的目标。 据统计,过去 1 0 年中国共植树 560 亿株, 2009 年种植人工林 588 万公顷。环保主义者、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表示,这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工程,中国每年种植的树木是世界其他地区总和的 2.5 倍。 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预计随着经济的增长,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北京为清洁能源技术投入了大量资金,并关停了许多高污染企业。 植树造林的支持者说,这种做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有助于制止中国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沙漠扩张。 专家称,新生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生长缓慢的植物更强。生长迅速的杨树、白桦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几乎是冷杉、落叶松等树木的两倍。 因此,政府在宣传中把绿色长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样板,并一直强调植树造林对于制止环境遭破坏的重要性。 然而,这场官方运动招致了众多非议。 批评人士称,人工林的树木种类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绿色长城造成了森林质量明显下滑。此外,很少有动物能够适应新生林。 专家指出,新生林使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面临极大压力,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虽然当地土生的树木能够更有效地预防沙漠化,但绿色长城使用的树木大都不是土生品种。 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和中国复旦大学今年 5 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在原本没有森林覆盖的地区植树造林实际上会削弱当地植被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力。 而且使用新品种树木代替土生树木无助于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退耕还林会降低土壤吸收污染气体的能力,改变用途后,土壤降解甲烷的能力会下降 80% 。 专家表示,虽然绿色长城在防止沙漠化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会对当地的生物链造成影响,包括动物在内。 2) 以下是我对记者问题的回答 读到这个报道(中文《参考消息》),一直在查找报道的原文;但只是查到了报道中引用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和中国复旦大学(实际都是中国人做的研究)的研究报告结果,各方面信息源均没有找到外电报道的原文。现仅根据《参考消息》转译的中文谈一下我自己的观点。以下蓝色标记的是贵报(北京科技报)给我的问题,没有标记的是我的回答。 1、对外电的这个报道您怎么看,有哪些是事实? 1 )该报道中有很多数据错误(这可能是翻译错误),如报道中到 2050 年,中国人工林面积将达 4 亿公顷,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42% ,这显然是错误的!我想这应该是翻译者误译了,否则,就是报道的人对中国国情一无所知! 2 )该报道中对于中国人工林数量、森林覆被率以及 2009 年的人工造林数据都是基于我国政府林业部门发布的数据,应该没有问题。 3 )对于植树造林支持者的观点,我基本是认同的,但前提是:植树造林必须是 遵从自然规律的植树造林 ,是适地适树的造林,只有这样的造林才有助于制止沙漠化的扩张、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与固定。相反,如果植树造林没有遵从自然规律、没有适地适树,则不能实现其应有的功能甚至会产生更坏的生态后果。 4 )至于政府在宣传中把绿色长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样板,并一直强调植树造林对于制止环境遭破坏的重要性 ,我认为这没什么不妥,绿色长城(绿色长城是在三北防护林启动建设 10 周年、 1988 年 5 月 11 日 邓小平所题 )是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工程建设的一个标志,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提高了全中国人民的生态意识,以此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样板无可非议。上述观点并不是否认三北防护林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当时技术与认识水平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一些问题。 5 )对于报道中批评人士的观点,如人工林的树木种类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绿色长城造成了森林质量明显下滑,这些话本身就不通,不知道是原作者的错误还是翻译的错误。如果是原文就是这样,显然这种观点是没有根据的。人工林的树木种类怎么能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呢?绿色长城又怎么造成了森林质量明显下滑呢? 报道中批评人士的观点:新生林使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面临极大压力,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也是老生常谈;这也是众多非议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依据。我们的研究与观测结果同样证明,在不适合造林的地方(比如降水量低于 300 - 350mm 干旱、半干旱区)造林,尤其是大面积造林,势必要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报道中批评人士的观点:虽然当地土生的树木(应该称乡土树种)能够更有效地预防沙漠化,但绿色长城使用的树木大都不是土生品种,这一观点仍是基于以往人们普遍对三北防护林存在 问题的理解;而目前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中已经注意到乡土树种的重要性,并在工程规划(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 2011-2020 年))中充分考虑了乡土树种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这也是我们研究团队一直关注的问题。 6 )报道中引述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和中国复旦大学(实际都是中国人做的研究)的研究报告结果,我查到研究报告原文(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 2F 10.1371%2Fjournal.pone.0010867 ),作者是通过元分析 Metaanalysis 方法得出的报道所引述的结论,应该说这个分析结果是相对可靠的;但作者强调的是人工林与天然林及人工林与农田相比的结果,这些结果对于三北防护林区是否适用有待今后大量的试验证明。 7 )报道最后虽然绿色长城在防止沙漠化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会对当地的生物链造成影响,包括动物在内,有关三北防护林对当地的生物链造成影响的研究报告鲜有报道(至少我没有看到相关研究报道),缺乏相关的科学观测试验数据。 2、您研究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多长时间了,目前都在研究哪些基本问题?最近的进展是什么? 我自 1988 年师 从姜凤岐 先生读硕士研究生开始一直从事防护林经营研究工作。目前承担的课题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第二课题: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环境效应遥感监测与评估研究。最新进展结果将集中反映在 2011 年 4 月份提交的研究报告中。 3、目前我们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的面积有多少?有哪些实质性的效果? 根据我们 2008 年 12 月举行的 2008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研究学术讨论会( http://www.iae.ac.cn/2007/0025038.html )来自三北防护林建设局的刘冰高级工程师(三北局办公室副主任)的报告,截止到 2008 年 12 月(三北防护林建设三十周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为 2446. 9 万公顷 ; 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 1977 年的 5.05% 提高到现在的 10.51% (这一数据与网络、报刊发布的数据有一定的差距,关键在于对造林面积的不同定义上)。三北防护林工程实质性的效果主要包括: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已使三北地区 20 %以上的沙漠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 40 %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工程建设还使工程区 2/3 的平原农区实现了林网化,庇护农田达 3 亿多亩;工程区还营造水源涵养林 100 余万公顷,年净增涵养水量 3.3 亿吨(这是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相关数据,在网上都可以查到)。下表是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刘冰高级工程师于 2009 年第 9 期发表于《生态学杂志》上的一个列表,从中可见三北防护林取得的实质性效果(当然这些效果的取得也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粮食产量的增加,肯定有种子、化肥的作用)。 4、该项工程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该怎么改进?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三北防护林工程自启动至今 32 年过去了,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生态工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多问题,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观测结果,主要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有: 1 ) 三北防护林存在的衰退问题影响其生态服务功能有效发挥 ;有关三北防护林衰退的原因,我们基于上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于 2006 年提出《 关于我国防护林衰退问题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的咨询报告,被中央办公厅采用,并被《科学时报》转发( http://www.cas.cn/xw/cmsm/200610/t20061009_2696326.shtml )。 2 ) 三北防护林区的生态环境仍然恶化,需要科学合理的防护林营建 ;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建设(经营)了 30 余年,在一定程度、一定时期和特定区域上改善了三北地区(主要为农牧区和绿洲)的生态环境,遏制了荒漠化的恶性蔓延和水土流失;但是,由于三北防护林具有可再生性的特点,其最大生态防护效应的发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由于防护林是一个需要经营的实体,必须有适合防护林经营的理论与技术作为指导才能最大程度、可持续地发挥其生态防护效应,因此基于科学研究结果的防护林经营理论与技术十分必要。 3 )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全面评估; 需要明确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已完成的建设(经营)中,其防护效应(正面生态环境效应)到底发挥到什么程度?需要明确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在什么地方建设防护林、建设多少防护林、建设怎样的防护林)?只有科学合理的评估已有防护林工程,才能保证后期防护林防护效应(控制水土流失、防止风沙害、碳汇功能)的正常发挥。 4 )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引发的一些争议;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被认为是北方地区生态安全的屏障,然而,在三北防护林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社会、经济等种种原因影响,出现了新的或工程前期没有预测到的社会问题;使人们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三北防护林的生态功能等产生怀疑:如,三北防护林是否是抽水机、是否引起了干旱化?(我们认为仅仅三北防护林不会引起了干旱化,就算三北防护林全部都保存下来,也就约 10% 的覆被率,怎么能引起了干旱化)。三北地区日益严重的沙尘暴到底与三北防护林建设有没有关系?三北防护林是否与该区气候格局、人口压力条件和社会主义市场规律相冲突等等。针对这些社会问题,需要明确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经营)成效、存在问题的症结,需要明确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可能达到目标,需要建立防护林体系建设与三北地区气候格局、人口压力条件和市场规律之间的联系。 对策: 三北地区的风沙危害、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是长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引发的复杂过程,即便防护林不衰退,并按规划设计完成并保持正常生长发育,也不能在短时间内(三十多年)完全解决三北地区所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其生态防护作用具有局限性。另外,导致沙化、水土流失扩展的各种自然、人为因素(强烈的干扰)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种人为破坏防护林植被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完全制止,滥放牧、滥开垦等行为在部分地区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有减小 / 消除各种人为干扰,才能保证三北防护林生态防护效应的正常发挥。 针对上述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国已经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如,在局部三北防护林区进行了更新改造;加大了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力度(先后启动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辽河流域防护林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等工程)等。但是,由于没有全面、准确地掌握三北防护林的生态适宜性、三北地区的土地适宜性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发挥程度等重要基础信息,因此,目前的应对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北防护林工程存在的问题。 另外,具有可再生性特点的三北防护林的成功与否并不能在工程的一个生命周期内就完全表现出来,其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是永续的。因此,我们除了要像其它重大工程一样在工程规划和设计阶段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之外,还必须进行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中评估、后评估和跟踪监测,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 5、西北干旱区植树造林该不该,会有哪些后果? 三北地区,尤其是西北干旱地区,其地带性植被应是以灌草为主要类型,因此,这决定了西北地区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植树造林,尤其不适合营造大面积纯林;在降水量低于一定程度(如 300mm )的地区,肯定不适合大面积植树造林,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而营造不适当的人工林必将造成失败。但是,造林与否除取决了上述大的气候条件(降水)外,立地条件也是限制因素,如在干旱地区的小气候条件下可能地下水条件好,就适合造林;另外,人工林的营造还有人为措施,如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必须有防护林保护)等。 6、有人说三北防护林劳民伤财,效果有限,您怎么看? 三北防护林劳民伤财,效果有限我不同意这种绝对的说法。由于人工林较天然林生长迅速,植树造林比完全凭借植被的自然恢复能够更快获得生态服务功能,但是也要需要前期更多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等的投入;同时,防护林的生态防护效应的最大发挥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短短的三十余年有些地区的防护林防护效应可能还未呈现出来。但是,根据国家林业局公布的统计数据,三北防护林建设三十余年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提高了全中国人民的生态意识,遏制了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建设初期,乃至现在,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防护林建设失败的例子在各个区域都有,尤其是在西北干旱区,那些本不该造林的地方营造的防护林几乎全部失败;但是,不能因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建设初期由于受到技术与认识水平的限制而出现的问题就全面否定三北防护林工程。 请读者参考我们的 2009 年于《生态学杂志》出版的专栏,尤其是《三北防护林呼唤生态文明》对三北防护林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们相信,三北防护林工程在科学的经营理论与技术的指导下,会向着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向发展的,并最终会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 7、植树造林与降雨量的具体关系是什么?如果是地下水丰富的地区,植树造林有什么要求和注意事项? 这个专业上的问题太大,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明白的事。任何植被的生存与生长均受制了热量与水分这两大生态因子;一般在三北地区热量不是问题,关键是水分。因此,降雨量肯定是决定植树造林与否的最重要因子。这与第5问题西北干旱区植树造林该不该有相似之处,请参考第5问题的回答。 8、我今年去了一趟甘肃,在飞机上看到,过了太行山,风沙侵蚀土地特别严重,似乎防护林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您怎么看? 三北防护林建设不是一个万能的工程,不要指望所有三北的生态环境问题都由三北防护林来解决。你所见到的情景,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有些地区是属于干旱区,大部分土地是不适合植树造林; 2 )由于即便可以造林,由于防护林体量太小(全三北地区的森林覆被率仅为 10.5% ); 3 )可能是防护林的年龄没有达到防护的年龄。因此,那里的风沙侵蚀依旧。实际上,风沙侵蚀土地特别严重还由于那里的生态环境恶劣,再加上人类社会活动的加剧以及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缺失等等原因造成的。 9、很多地方政府将植树造林当作政绩工程,会带来哪些问题? 如果地方政府真正将植树造林作为政绩工程(即是名符其实的政绩工程:按着科学规程造林、如实上报、科学经营)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仅为政绩而政绩,这显然对防护林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注: 我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我们对三北防护林建设的系列观点,在很多方面我们最了解三北防护林,知道三北防护林存在的问题及其结症,而不是国外的媒体。另外,我不喜欢某些国外媒体对我国很多相关事情的报道:只要是负面的、对中国政府、中国人不利的,某些国外媒体就会放大报道!
个人分类: 防护林工程|3956 次阅读|3 个评论
急寻资料:《外电报道中国“绿色长城”计划存隐忧 》原文
JJZHU 2010-10-19 17:36
急 寻资料:《外电报道中国绿色长城计划存隐忧 》原文 埃菲社北京 9 月 25 日 电,中国用来防止沙漠快速扩张而栽种的人工林被称为绿色长城。 其中,有些数据是错误的,中文翻译也是非专业的,文中有些观点也有问题。本人想就此报道做一评论,由于没有查到报道原文,不知道是原作者的错误还是翻译的错误! 能提供 埃菲社 报道原文的朋友,请帮忙(发到下面Email地址),谢谢先! Email: jiaojunzhu@iae.ac.cn
个人分类: 防护林工程|415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三北”工程成绩显著,问题不少
蒋高明 2009-10-20 21:22
三北工程成效显著 问题不少 2009年09月16日10:40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李海楠   专家:三北工程成效显著 问题不少   ■见习记者 李海楠   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31年来,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环境,促进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有报道称,作为三北工程重点治理地区的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通过20多年的建设,植被覆盖率已分别达到15%和20%以上,基本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进入全面改造和合理利用沙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的新阶段。 =0) loc=document.cookie.substr(pos+6,4); d=(loc=='CN11'); if(d){ var sohuFlash2=new sohuFlash('http://images.sohu.com/bill/s2009/shuowang/life/3502500904.swf','_swf','350', '250', '7'); sohuFlash2.addVariable("clickthru",escape("http://sohu.ad-plus.cn/event.ng/Type=click&FlightID=200908&TargetID=sohu&Values=5a573b46,21cad098,7b54d5aa,a0e82f1f&AdID=2883")); sohuFlash2.addParam('quality','high'); sohuFlash2.addParam('wmode','opaque'); sohuFlash2.write('TurnAD12'); }else{ var sogou_is_one = new Object(); sogou_is_one = 'sohu__brand'; sogou_is_one = 'gb2312'; sogou_is_one = document.location.href; sogou_is_one = '350'; sogou_is_one = '250'; sogou_is_one = '2301'; sogou_is_one = 'TurnAD12'; function q(s) {return s.replace(/%/g,"%25").replace(/&/g,"%26").replace(/#/g,"%23");} var sogou_is_one_url = "http://cpc.brand.sogou.com/brand_ad_new"; var one_cnt = 0; for(var p in sogou_is_one) { sogou_is_one_url += (one_cnt++ ? "&" : "?") + q(p) + "=" + q(sogou_is_one ); } var one_j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one_js.src=sogou_is_one_url;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head') .appendChild(one_js); } } } showTurnAD12(intTurnAD12); }catch(e){} if(window.location.href.getQueryString("ip")==null) Loc=sohu_IP_Loc.substr(0,4); else Loc=window.location.href.getQueryString("ip"); 不少地方出现了人进沙退,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景象。   但是,三北防护林建中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树种选择和规划布局   往期的工程建设还是有着一些问题的。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林实际上是不太成功的,有些地方种植一些常绿的树种,显然是不适合在草原和干旱半干旱地区生长的。   另外,在树种的选择以及树木的规划布局上,蒋高明表示,树种主要集中在杨树、樟子松、油松、沙柳等,灌木种类较多;此外还有沙棘。樟子松是常绿和耐旱的,尽管在沙地上表现很好,但是保证其成活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蒋高明说。   据了解,杨树在整个三北防护林体系中占比例较多。蒋高明说:比如新疆的河谷两岸也有一些杨树,但不是在草原或者荒漠上。现在很明显的,应该长草的地方,种植了乔木;随后,很多专家反对种植乔木,又改为种植灌木。灌木种不好同样也是一种破坏,像新疆的干旱区就是以灌木为主。   蒋高明认为,树种的选择和种植应当强调的是本地植物,就是适合当地传统、有着亿万年形成历史的植物。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吕一河也对本报记者表示,树种的选择和规划布局应当和防护林区域的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要尽量适合当地的气象气候和地形条件。他认为,类似因地制宜,因树制宜的说法只是泛泛而谈,实际上落实到具体工程上,就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决定施工方式,这在全国是没有统一标准和模式的,即使是三北地区的东北、西北和华北三地也都不一样。   据了解,在整个三北防护林体系内,选择种树要多于近地植被的种植。因为种树直观效果会大一些,但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树成本和维护成本就会很高,成活率也较低。吕一河说。   另外,病虫害也是困扰树木成活的一大隐患。吕一河表示,并不是说单一树种就必然发生病虫害,只是说,如果发生病虫害以后,单一树种的防病抗病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是混交的话,那就只有一种树木受害,其他的就不会受害。   蒋高明也举例说:虫子是有很多宿主的,比如天牛,就很容易把杨树破坏掉,宁夏的防护林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天牛。   防护林投入和收益   据了解,防护林本身作为一种功能性措施,基本上也是世界通行的一种做法。生态退化了,就需要植树种草,恢复生态。   工程实施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外,投入和收益也应着重考虑。吕一河说,从经济角度看,工程需要长期大量的投入才能够维持,这就要看决策者怎样去考量和把握了。   蒋高明认为,投入与收益相比,显然投入更大一些。长期的对树木维护投入、对百姓种树的补贴投入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如果最后的效果不好,树木成活率达不到预期目标,是得不偿失的。   在工程投入和建设方面,还应当注意全局性。蒋高明说:我们比较反对的是,区域内本身有很好的草原,应该拿草来覆盖的地方不要轻易去扰动和改变它,因为林和草分别是林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管理,希望整个国家一盘棋,不要只站在一个部门的利益上。   蒋高明说,防护林的工程实施有一段利益链。现在选择的树种都是苗圃里面的树种,但苗圃是控制在包括经营者、规划者、决策者在内的林业系统手里的 。   他建议,可以用遥感卫星技术来看一看,林木到底成活了多少。据我了解,他们甚至把50年代的烈士陵园都列入三北防护林,这显然是不合理的。50年代还没有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是1978年才开始实施的。   对于防护林带来的收益,吕一河认为,从生态角度看,肯定是做了比不做好;从防灾抗灾的角度看,做了这个事情比不做肯定也要好。但实际上,决策者考虑问题,不会单纯从生态和防灾角度考虑;做这些事情的企业或者机构从工程当中也会获得一定收益。总之,从多种利益的角度权衡,才能够知道这个事情的合理性在哪里,这需要综合考虑。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5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科学家提供一个思路
famingkuang 2009-9-20 10:30
近来,沙尘暴日益猖獗,三北防护林收效甚微。蒋高明博士在护林防沙上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我觉得他的观点虽然是正确的,但却提不出什么有力的证据因为证据主要来源于经验,而经验是很难说服人的。 我想,要提供沙漠地带不宜种树的理论依据并不难,只要做几个实验就可以了。 我们知道,给树木提供的水分正常情况下只能是来源于雨水,而树木在成长过程中除了极少部分的水经树木光合作用变成有机成分积蓄下来外,绝大多数的水都被树叶蒸发掉了。所以一个地方宜不宜林,宜什么林,只要看当地的年降水量是多少,而某一树种单位面积上年消耗的水量是多少,就能判断此树种在此地宜不宜种了。 我的实验构想是这样的:在欲植树地带建立实验室,研究各种树种的各种年龄段及它们的根系所达到的最大面积、它们的年耗水量,如果在这一面积上年降雨量少于此树种的年耗水量,那么此树种就不宜种了。用这种方法甚至可以找到树木的耗水量/年降水量在什么比值的时候,该树才能种活,少于某一比值,该树种必死无疑的科学依据。 依据这一方法,可以找到某地是宜林还是宜草,宜什么林,宜什么草;还是什么都不宜的最科学的数据了。 有了这些科学数据后,就能科学的植树造林,不再盲目的瞎折腾了。 此只是俺的一些构想,不知是否原创,仅供参考。 另:为什么三北防护林中,在树木还小的时候可以成活,大了就不得不死了呢?这是因为,树木变大变高后它的根系所占的有效面积(如果树木密植,那么某树所占的有效面积就不是它的根系所能到达的所有面积了)上的年降雨量已经达不到该树的年耗水量的缘故了。而树木还小的时候每一棵树所占的有效地面面积上的年降雨量是能够达到它年耗水量的要求的。
个人分类: 智慧点滴|1161 次阅读|9 个评论
“200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研究学术讨论会”专栏正式出版发行
JJZhu 2009-9-15 18:42
2008 年 12 月 20 日 - 22 日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召开的 2008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 专栏正式出版发行 。 2008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研究学术研讨会结束后,共有 35 篇投稿论文,按《生态学杂志》要求,经同行专家审稿,最终有 17 篇论文录用组成 《生态学杂志》 28 ( 9 ): 1673 - 1772 专栏。专栏 内容涵盖了气候变化、景观生态、恢复生态、物种引种、植物特性、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经济学、生态文明等领域的问题,展示了三北防护林研究的最新进展。 专栏论文目录: 三北防护林工程呼唤生态文明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防护林衰退研究进展 发展林业碳汇推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三北地区防护林气候生态适应性分析 气候变化对三北防护林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关于三北防护林一词的英文表达 基于 MODIS 数据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覆盖度提取与分析 黑河中游分水前后土地利用 / 覆盖类型动态监测 基于遥感和 GIS 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基于决策树的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 / 覆盖分类变化监测 基于 ETM+ 影像的森林资源信息提取 陕西省长武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 基于 RS 与 GIS 的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 基于田间尺度的东北农防林防护效应分析 风沙地菊芋的主要生态学特性 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地下水埋深季节变化
个人分类: 防护林工程|50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构建祖国北方生态屏障
JJZhu 2009-8-28 17:4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 (国办发〔 2009 〕 52 号) 2009-8-15 国务院办公厅于 2009-8-15 下发了国办发〔 2009 〕 52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意见),请三北课题组关注!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1978 年,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以下称三北工程)的重大决策,开创了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三北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三北工程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二)三北地区生态形势依然严峻 (三)加快三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二、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四)指导思想 (五)基本原则 (六)目标任务 三、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布局 (七)编制分期规划并落实任务 (八)合理布局防护林体系建设 (九)加快重点区域治理 四、强化科学营造和依法管护 (十)优化营造林结构 (十一)加大科技推广和服务力度 (十二)加强保护和利用管理 (十三)科学开展工程效益监测和评价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十四)完善投入机制 (十五)创新建设机制 (十六)建立金融扶持机制 (十七)落实生态补偿机制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十八)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 (十九)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工程建设 (详细内容: http://www.gov.cn/zwgk/2009-08/21/content_1398552.htm ) 相关链接:林业局 : 加快三北工程建设 构建祖国北方生态屏障( http://www.gov.cn/gzdt/2009- 08/26/c ontent_1402042.htm )
个人分类: 防护林工程|4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三北防护林”一词的英文表达(Last version)
JJZHU 2008-12-27 21:47
关于三北防护林一词的英文表达在2008年12月20-23日的2008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研究学术讨论会上进行了讨论。与会人员讨论后认为:尽量以目前权威期刊发表过的英文表达为依据。因此,讨论决定,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即全称,以李文华院士2004年在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中使用的The Three Northern Regions (northeastern, northwestern and northern China) Shelter Forest System Project为基础,统一为: the Shelter Forest System Programme in Three-North Regions of China ;三北防护林,即简称,以方精云院士和Wang et al.分别于2001年和2008年在 Science 中使用的the Three-North Protective Forest Program和the Three-NorthShelterbelt DevelopmentProgramme为基础,统一为: the Three-North Shelter Forest Programme ,可缩写为 TNSFP 。也许同行对此还有异议,但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生态环境效应遥感监测与评估研究课题组成员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时将使用本次研讨会确定的名词。请三北防护林体系生态环境效应遥感监测与评估研究课题组成员周知。
个人分类: 防护林工程|10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研究学术讨论会在沈阳召开
JJZHU 2008-12-23 11:24
2008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2月20日-22日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胜利召开。共有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国家林业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辽宁省林业厅科技处、辽宁省林业厅三北防护林办公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大连大学、山东临沂进出口检验检疫局以及《生态学杂志》编辑部等17个单位65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全文或摘要28篇。本次研讨会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果与挑战为主题,并有幸邀请到6位防护林领域的科学家分别就三北地区的干旱问题、防护林生态环境效应评价、防护林经营管理理论与技术、三北防护林工程与生态文明以及三北防护林的机遇与挑战等方面做了主题报告,并有12名参会代表做了大会报告。 会议经过两天激烈的研讨,提出了三北防护林研究存在的问题,如三北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衰退问题、三北防护林体系生态环境效应大尺度评估问题以及三北防护林的经营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了具体讨论,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本次研讨会以中科院重大项目课题三北防护林体系生态环境效应遥感监测与评估研究为依托,在三北防护林建设30周年之际,顺利召开,对于本课题的更好完成以及推动防护林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此,感谢与会的各位领导、同仁和同学!感谢对本次会议给予大力支持所有人! 照片: http://www.iae.ac.cn/2007/0025038.html
个人分类: 防护林工程|4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研究学术讨论会_进行中(Dec 21st 9:00...)……
JJZHU 2008-12-18 17:52
2008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研究学术讨论会经过近两个月的筹备,现在正在进行 附:会议指南与论文摘要目录 附WORD文件: 会议指南与论文摘要目录
个人分类: 防护林工程|4454 次阅读|2 个评论
2008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研究学术讨论会_会徽
JJZHU 2008-12-15 13:48
个人分类: 防护林工程|4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三北防护林”一词的英文表达(Version 2)
JJZHU 2008-12-10 11:12
关于三北防护林一词的英文表达我与USA的同行进行了商讨,至今没有最后确定统一或规范的英文表达。可否译为:Shelter Forest System Project in Northern Regions of China?另外,是不是没有必要进行规范和统一?只要能清楚地定义即可(Any term can be used as long as it is clearly defined)?但是,三北防护林这一词汇如果每次都定义势必非常麻烦! 请大家讨论
个人分类: 防护林工程|6173 次阅读|2 个评论
2008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研究学术讨论会(第二轮)
JJZHU 2008-12-5 15:44
2008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研究学术讨论会(第二轮)今天已发布( http://www.iae.ac.cn/2007/0025006.html )。初步确定了会议五个议题的主题发言人: 姜凤岐(中科院应用生态所) 洪家宜(三北防护林建设局) 杨维西(国家林业局治沙办) 颜长珍(中科院寒旱所) 秦秀忱(辽宁省林业厅三北防护林办公室) 朱教君(中科院应用生态所) 有兴趣的同行可以提出参加会议申请和拟做的主题报告或会议报告,届时会务组将根据情况做适当安排。 Dec.12 2008
个人分类: 防护林工程|4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三北防护林”一词的英文表达
jjzhu 2008-12-3 17:30
各位同行,关于三北防护林一词的英文表达我查阅了很多期刊(包括我们自己发表的论文),但是不同期刊、不同作者翻译的均不一样。我想把三北防护林一词的英文表达统一或规范一下;综合了现有发表文献中关于三北防护林一词的英文表达,可否译为:Shelter Forest System Project in Three Northern Regions of China 请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JJ Zhu
个人分类: 防护林工程|6793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总结表彰大会
JJZHU 2008-11-25 14:57
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生态环境效应遥感监测与评估第二课题三北防护林体系生态环境效应遥感监测与评估研究课题组全体科研人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总结表彰大会已经结束,希望大家关注相关内容,这对我们课题的完成将有很大帮助! 我院资环局主管赵涛博士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总结表彰大会发布的信息非常重视,已经给我发了Email,要求我们进一步关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周年发布的新数据、新资料。 相关资料我已经下载,也与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局进行了沟通,也请课题组全体科研人员关注此事! JJ Zhu
个人分类: 防护林工程|350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