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30年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30年

相关日志

[请教] 量子集成电路、量子芯片 Quantum Chip 今后30年内的实用前景?
热度 3 zlyang 2019-7-1 15:49
量子集成电路、 量子芯片 Quantum Chip 今后 30年 内的 实用前景 ? 量子芯片 Quantum Chip,不懂是怎么回事。 很想知道“量子集成电路 Quantum Chip”在今后30年内能不能达到实用阶段。 一、原子弹 与 裂变核能发电 1939年8月2日 ,爱因斯坦给罗斯福总统的信:“这一新发现,也可以用于制造炸弹。一枚这样的炸弹,如果用船载着去轰炸一个港口,就可以摧毁整个港口,连同它周围的部分地区”。 1941年12月,美国制定了代号为“曼哈顿”的绝密计划。1942年6月,美国正式实施,10多万人,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原子弹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 1945年7月16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果尔多沙漠爆炸成功,方圆60公里内都被巨大的火球照亮。 1951年12月 美国实验增殖堆1号(EBR-1)首次利用 核能发电 ,是 裂变 (Nuclear Fission)。 二、高温可控热核聚变 Nuclear Fusion 1929年 ,阿特金森(Atkinson)和奥特麦斯(Houtermans)提出高温聚变理论。1934年,奥利芬特(Oliphant)实现了第一个核聚变反应。1952年11月1日,氢弹爆炸。 1951年 ,开始研究 可控核聚变。 1958年解密。 所以,人类事先很难判断一项技术的未来。 美国国会和总统都不看好的原子弹,只用了7年就爆炸。1951年12月核能发电(Nuclear Power),也就 13年。 都很看好 高温可控热核聚变 ,可是, 60 多年 了,还 没有实用 化。 10倍以上是时间判断误差。 三、发愁 我在1995年提出,存在一种“传统集成电路设计的新原理” 。目前美国研究人员 Naveen Kumar Machal 等人的研究,实际上属于该原理。 假如量子计算与量子芯片在30年内不能实用化(类似“高温可控热核聚变”,瑶池蟠桃、天上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则有必要下决心研制这种“新型的传统集成电路,即 ‘半路、半场’集成电路 ”。反之,如果量子计算机在30内实用化,则没有必要研究 “半路、半场”集成电路 。 人类实用集成电路芯片的可能未来发展阶段,一种推断如下: Naveen Macha https://www.linkedin.com/in/naveen-kumar-macha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Naveen_Kumar_Macha https://ieeexplore.ieee.org/author/37086616155 相关资料: 量子芯片_百度百科,Quantum Chip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7%8F%E5%AD%90%E8%8A%AF%E7%89%87 科技部,2018-02-26,我国半导体量子芯片研究获突破:国际上首次在半导体量子点体系中实现三量子比特逻辑门 http://www.most.gov.cn/gnwkjdt/201802/t20180226_138211.htm 新华网,2019-02-12,量子技术,颠覆未来战争 http://www.xinhuanet.com/mil/2019-02/12/c_1210058129.htm 量子探测:将引发战场侦察巨变;量子通信:将引发信息安全革命;子计算:将引发“庙算”革命 2018-03-07,量子芯片霸权争夺,不得不知的6家大佬(终于有中国了)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4264218898476839wfr=spiderfor=pc 麻省理工;谷歌;IBM;英特尔;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中国科技大学 2018-03-08,谷歌发布量子芯片,打破01计算规则,破解你密码分分钟的事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9b9d9c1a68d85235d9269e5clemmaId=6927839fromLemmaModule=pcBottom 2019-01-10,澳大利亚量子科学家展示了全球首个3D原子级量子..._国防科技信息网 http://www.dsti.net/Information/News/113469 Spin read-out in atomic qubits in an all-epitaxial three-dimensional transistor 2015-04-29,IBM Shows Off a Quantum Computing Chip - MIT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s/537041/ibm-shows-off-a-quantum-computing-chip/ 闵应骅,2018-01-12, 放开思路,重振计算科学技术 (180112)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0937-1094444.html 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的Naveen Kumar Macha和他的团队 Macha他们发现,适当安排连线可以出现类似的逻辑行为。譬如三根平行线,给旁边的一根或两根线一个电压,就会在中间那一根上引起一个串扰,这不就是一个或门吗?明智地增加一个晶体管,他们构建了与门、或门、异或门,以及一个有进位功能的电路。这四种电路都比相应的CMOS电路更少的晶体管和少得多的芯片面积。 4 Strange New Ways to Compute - IEEE Spectrum https://spectrum.ieee.org/nanoclast/computing/hardware/4-strange-new-ways-to-make-a-computer 2018-05-15,中国芯酸: 芯片行业需要百万年薪顶级人才,而非骑自行车的老专家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0541737421569302wfr=spiderfor=pc http://m.kdnet.net/share-12766846.html 芯片的产业化, 需要依靠无数百万年薪的顶级工程师, 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拿几千块工资骑自行车上下班的老专家们的无私奉献。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个问题,中国人只能在产业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去怀念那些记忆中的劳模和雷锋。 1995,关于“互容”概念的意义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DZ199504010.htm http://www.cqvip.com/QK/98031X/199504/2000725.html 2019-02-25,俄罗斯学者将俺的电路理论“互容”概念写入了教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4136.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集成电路(资料)|5537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30年,从造纸工人到国际知名科学家,他的学术之路让人感动
Kara0807 2019-4-9 16:38
青塔 4月4日,清华大学和中科院合作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科学》连发两篇长文,揭示了植物抗病蛋白管控和激活的核心分子机制。 这项成果解决了困扰全世界 20多年的难题,并有望使化学农药的使用大大减少,国外专家甚至将这项成果的发现称为植物免疫研究领域的里程碑事件。这一成果由清华大学柴继杰团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周俭民团队和清华大学王宏伟合作完成。 除了这一成果引人注目外,领导完成这一成果的科学家之一 ——柴继杰教授的个人经历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国际知名生物学家,柴继杰教授长期从事先天免疫和植物受体激酶相关蛋白质复合物结构方面的研究,先后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 SCI论文80多篇,其中包括通讯作者论文《自然》和《科学》10篇,到目前被引用12000多次。2009年获得长江学者称号,2010年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7年,获得有“德国的诺贝尔奖”之称的亚历山大•冯•洪堡教席——国际研究奖,奖金高达500万欧元,而柴继杰教授是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中国学者。 不过,令人惊叹的是,他个人并非科班出身,在本科时就读造纸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造纸技术员。后来经过近 30年的艰苦努力后,逐步成长为世界知名科学家,他的科研经历值得我们学习。 学造纸专业出身 柴继杰 1966年生于辽宁。1983年9月,考入大连轻工业学院(现在大连工业大学)制浆造纸专业832班,是不折不扣学造纸出身。 “当时的校园很小,只有一进校门的那一栋教学楼,后面有几栋零星的宿舍楼,其他地方都是荒地。”柴继杰教授2018年7月在母校大连工业大学演讲时曾回忆。 1987年毕业后到丹东鸭绿江造纸厂担任助理工程师。在工作了四年后,1991年他考取了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硕士生,据他回忆,当初老师来到他工作的工厂进行面试,为他在那样的环境下还能坚持学习所感动。 1994年柴继杰教授到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攻读博士,这是他接触生物学的开始,1997年到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后,1999年到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后,师从著名科学家施一公院士,进行结构生物学研究工作。 博士后师从施一公 作为非科班出身的博士后,柴继杰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科研之路异常艰辛。关于他的经历,施一公院士曾在多个场合提到,以此用来鼓励大家。 2017年6月1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在京举办2017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行前集训视频会议,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院士在讲座中提及:柴继杰教授在普林斯顿从事博士后的经历: 施一公院士说,我的两个学生都比我年纪大一点,柴继杰加入我实验室的时候,我看了他的简历,我以为他是大连工学院的,其实是大连轻工业学院的,是学造纸的,后来在丹东造纸厂工作了四年,为什么收他?就是因为他有个性。 就拿他做对比,我有一个特别好的学生,就不说名字了,是科班出身,南京大学第一名,中科院周承儒先生的博士, 97年申请我实验室的时候已经有七篇第一作者的CNS文章,在中国当时是不可思议的,柴继杰一篇都没有,他只有一篇第二作者的小文章,但是我就看重了他在工厂干了四年,能考回协和医学院做博士生的经历。 他在我那五年做的非常优秀,当然这五年他非常曲折,这就是我说的来的时候英文很差,每天半个小时,我发现继杰现在还每天半小时的英文报刊杂志的阅读,他保持下来了,他在和他的学生讲,说你要每天读半小时。 柴继杰在我那前两年就是技术员,他不明白他在做什么,因为基础太差了,手把手教他,但在某些研究学科,某个生命科学的大部分学科,我说难听点讲,你确实不需要太多太深厚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做的很好。他前两年就是技术员,第三年开了点窍,第四年有自己想法的时候我非常非常欣慰,当时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即使这样的学生我也可以带出来,他和你们想象意义上的学生完全不一样,他就凭一点,就是好强,继杰是从来不认为世界上有什么事情他做不到的,他付出比别人大得多的努力,当然他也很灵气,他找了一个适合自己做的领域和专业,在我那做了五年很优秀。 回国成就斐然 2004年,柴继杰教授选择回国,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这是我国第一所由国家直接支持的一体化现代生命科学交叉研究中心,采用的是向美国看齐的“非升即走”体制,五年为一个考核期,柴继杰教授回来的时候该所才刚刚挂牌,如此选择也是冒着巨大的风险。2009年柴继杰教授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获得德国科隆大学和马普遗传与育种研究所教授席位。 作为世界一流的生物学家,柴继杰教授的科研成果不胜枚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一项,研究课题 “植物受体类蛋白的结构研究”(项目号31420103906);是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蛋白质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研究课题“先天免疫相关蛋白质复合物结构与功能的研究”(项目号2014CB910101)。以第一作者身份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两项:2,4-二羟基-5,6-取代-1-卤代苯衍生物、其合成方法及其应用,专利号CN201210442700.7;2-环基氧或硫取代的羟基苯乙酮治疗新陈代谢疾病的应用,专利号CN201010621153.X。获得学术奖励两项:2016年获得河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柴继杰教授长期从事先天免疫和植物受体激酶相关蛋白质复合物结构方面的研究,先后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 SCI论文80多篇,其中包括通讯作者论文《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10篇,到目前被引用12000多次。2009年获得长江学者称号,2010年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并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1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好奇心和兴趣是坚持科研的源动力 谈及自己的科研事业时,他表示,好奇心和兴趣是坚持科研的源动力。 柴继杰教授表示,在他看来选择是人生当中最难的一件事情。衡量自己适不适合做科研,与其考虑自己能否坚持,不如思考自己是否对科研感兴趣。在科研之路上勤奋是必须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勤奋的人都能出成果,只有发自内心地想要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时刻想要了解 “为什么”,才能做好科研。 “科研事业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般光鲜亮丽,大家在新闻中看到的仅仅是1%成功的案例,他背后可能累积着99%的失败,所以,科研本身是一个很单调、很无聊的过程,甚至可以说乏味。因此,只有好奇心和兴趣,才是坚持科研的源动力。” (部分内容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和大连工业大学新闻网等)
个人分类: 德先生|234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年前的自我简介,30年前的宿愿
热度 17 yanjx45 2015-9-26 10:20
20 年前的自我简介 (《北大人》第2卷) 在1994年4月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北大人》第2卷第636页,载有我当年写的自我简介: 严家新 (YanJiaxin) 1945 年出生,武汉人。 现为湖北省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即将调往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1964-1970 年在北大生物系学习,此时正逢北大历史上最黑暗的“文革”时期,他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变成一场恶梦,就连对本应最美好的初恋的回忆,也成为重嚼苦涩的青果。毕业后两年的军垦劳动使他的 四肢更加发达 ,随后6年他在农村高中教 过 工、农、医 及英语 ,貌似全才,其实 头脑 仍 然简单 。 1978-1981 年在武汉大学病毒学系获 理学 硕士学位, 随即 被分配到现单位。 在 1986 年 曾被公派到 美国堪萨斯大学 生化系 进修一年, 接着又 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奖学金,在 拥有世界一流实验室的 纽约市立大学西奈山医学院 微生物系作两年博士后研究。 他在 病毒分子生物学 领域 共有 20 多篇论 文 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或在国际 性专业 会议上报告。 目前正在进行基因工程疫苗的应用基础研究。 其简历曾 被录 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医学病毒学名人录》。 作为一个北大人,他博览群书, 兴趣广泛, 喜欢独立思考。他 写的《 性医学的创立者和他们向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提出的挑战 》 一文 , 早在1985年初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当年第1期)上发表 后 曾引起较大反响,有助于推进 西方现代 性医学在中国的普及。他还在《健康报》 、 《历史大观园》等报刊发表 科普及 文史方面的文章,其中不乏标新立异之作。 目前业余 研究 的重点是社会生物学 , 正撰写有关的 科普书籍。 他认为社会生物学的合理内核 ( 基本思想)应在每个中国人的理论思维中 都 占有一席之地。 他曾五次游泳横渡长江,至今仍“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 在光明网(卫生频道)专家专栏(2012年4月)对本人的简介( http://health.gmw.cn/2012-04/13/content_3958589.htm )中,也曾提到本人“对 人类分子遗传学 和 社会生物学 有浓厚兴趣。” 30 年前的宿愿:研究社会生物学 在1986-1989年第一次到美国留学的3年时间里,我有相当一部分业余时间都是用于个人爱好:收集与本人的主业(病毒学)关系不大的 社会生物学 方面的资料。 就个人爱好来讲,当时我对 社会生物学 这门跨越社会学和生物学两界的新兴学科的兴趣几乎与我对病毒学的兴趣相当。由于病毒学专业方面的书刊当时在国内相对比较容易获得,所以我回国时所带的书刊资料90%以上是当时国内难得见到的社会生物学方面的。我和夫人回国时,我们尽量少带生活用品,托运的4个大箱子几乎全是社会生物学方面的书刊资料。 回国后,本来也想抽“业余时间”做些社会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和科普工作。但本专业方面的工作一直比较忙,只能偶尔翻看一下这些“闲书”,偶尔做点笔记,而将主要希望寄托在退休之后。 因此,在将近30年前,我就有了在退休后研究社会生物学的宿愿。 到了正常退休年龄60岁之后,单位因带研究生等工作的需要,又将我的实际退休时间推迟了将近9年。 现在完全退休了,是实现30年前的宿愿:研究社会生物学的时候了。 以后可能要将较多的时间逐步转到社会生物学这个数十年来一直非常感兴趣,但没有机会深入研究的学科上来。 “ 知者乐, 仁者寿。”看最感兴趣的书,研究最感兴趣的问题,岂不快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680 次阅读|44 个评论
大学毕业30周年聚会致词
热度 2 dongleon 2014-10-4 08:33
女同学好,同学们,大家好: 十月金秋,我们相聚在都江堰,这块经历了千年风水侵润的人文胜地。天是有点凉了,而秋正因为凉才丰富。 在来的路上,我望着窗外,重拾多年前歌乐山下,嘉陵江畔的美好时光。回忆起团结广场的青春飞扬,风雨操场晒月亮,教室里她的回眸,还有临江路飘过的发香。所有的这一切都成往事。只有民主湖里的云影依旧,嘉陵江边的石头依旧,那些年写的诗依旧,对母校的思念依旧。60后的我们也许不再恋江山,也不再恋美人了。生活的激情已被秋风冷却,只愿做一片自由自在的落叶,随风。 1984年我们毕业,大部分同学20/21岁,小的才19岁。适逢社会人才断层,很多同学刚走入工作岗位就被委以重任,寄予未来。那时的大学毕业生真是天之骄子啊。不负众望,我们中的同学今天已经是社会中坚,国家栋梁。当年青涩的重大热动80,如今枝繁叶茂,遍布九洲大地。 三十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姑娘,已经五十了。我们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经历了事业的坎坷与成功,我们曾经欢乐惊喜,也或在风中叹息。我们经历了春的萌动和夏的热烈,到了秋的冷静。有过了人生的种种体验,但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人生的内涵? 30年,意味着什么?我们今天相聚在此,不是一起来回首这30年来的升官发财喝酒泡妞的成就,也不是来讨论经济发展和官场腐败的问题。我们今天的相聚是为了告别昨天的荣耀与艰辛,是为了准备明天的出发。50岁,人生的第二春刚刚开始。过去30年我们各自奋斗,为工作努力。未来30年我们要紧密联系,为生活快乐。 过去的日子精彩!未来的日子更精彩!! 最后祝同学们身体健康,生活和谐。 附:为x同学代笔写的小诗一首 给曾经暗恋的女生 Leon 在这个世界上, 得到的或失去的都不在乎了 但是,我要在你花期还在的时候 告诉你我曾经的伤感 和无眠 你的花容已经少了些颜色 头发又添了点白 但在你的眼里, 我还是读到了当年少女似的羞涩 或许你未曾注意到我的爱 你却在无意中走进了我的生活 我曾在你的书包里 悄悄地放进一片树叶 那是那年校园小树林的 第一抹新绿 三十年不见, 却感觉不到陌生 你说过去的都是烟云 我感知的却是秋天之外的意境
个人分类: 我的风景|287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将在未来的30年内重新成为世界科技的强国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4-7-22 22:43
中国将在未来的 30 年内重新成为世界科技的强国 蒋继平 2014 年 7 月 22 日 最近科学网对中国科技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的人认为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历史中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曾经领先世界科技很长一段时间。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 中国人领先的是技术和制造工艺, 不是科学发现和创新, 尤其是对人类生活影响深远的近代科技发明和创造, 中国人远远比不上西方人。 我不是搞历史研究的, 从小也很少有机会和兴趣阅读历史书籍, 所以,对这样的话题没有发言权。 不过, 虽然对中国过去的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界的贡献心里没有定数, 但是, 根据最近以来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我认为中国在未来的 30 年内将成为世界科技的强国, 将会起到引领世界科技的作用。 我的预测是建立在以下的一些事实和逻辑推理上的。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创新, 大力提倡,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 并采取实际的行动, 制定和推行各种人才计划。 这些人才计划从一开始的以引进为主, 到现在的引进和本土培养相结合的举措, 给中国的科技界注入了研发创新的活力,导致了中国科技界人才济济的空前盛况。 海归人才的作用是双重的。 这些引进的海归人才, 他们不但带来了西方的最新科技知识和科研方法手段, 而且传导着西方文化的信息。 这些西方文化信息是西方社会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社会体制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环境基础, 当然也是科研发明创造的重要基础, 所以, 海归带来的信息可以对中国传统的体制产生一些影响, 打破几千来年来形成的固定不变的逻辑思维模式。 我的意思是, 这些海归人才将起到育种家的作用, 他们将把西方的知识技术, 社会体制的特性,思维逻辑推理的格式和中国的固有文化体制进行有效的杂交。 这种杂交将会产生一些非常重要的成果, 将会在不久的将来体现出杂交优势的特性。 科研环境的改善。 由于政府对科技研发的重视, 加上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中国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已经具有相当规模, 一些必要的硬件设备几乎与西方强国很接近。 而且政府强调科技创新, 为科技人员提供了应用知识和才能的场所, 所以, 科研的软环境也在不断的改善中。 中国的科研人才基础雄厚。 这个雄厚的人才基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数量,另一个是质量。 在数量上, 中国每年有几百万大学毕业生, 在世界上可能属于真正的第一位。 我估计这个数量在不远的将来仍然会增高。在质量上, 中国的高中生受到非常系统的基础教育, 尤其是数理化的基本知识,中国学生可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最优秀的学生群体之一。 有了这样的人才基础, 出几个世界级的科研成果是一件不难的事。 中国人聪明能干。我发现中国人真的很聪明能干。近代中国本土没有出现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 不是中国人愚笨, 而是社会大环境抑制了人们发挥聪明才智的潜能。在这点上, 海外华人的表现可以用来作为最好的注解。同样的中国学者, 在海外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还有, 海外学者的子女在海外的表现也能充分证明这一点。我的儿子和女儿在他们的美国同学中的表现非常突出, 成绩一般遥遥领先。顺便说一下, 我和太太两个月前去看望大学中的女儿。 她的美国同学, 也是室友, 告许我们, 她非常敬佩我们的女儿,原因是她们两人几乎上同样的课, 一学期一共五门课, 我的女儿 3 门 A + , 一门 A, 一门 A - , 而她本人最好的成绩是 B 。她说她们这个系是美国这个专业最好的系, 竞争极其激烈, 因而, 她无论如何努力, 还是得不到 A 的学分。我说这点, 不是为了炫耀, 而是实事求是地提供一个实例。 其实, 我的儿女在海外中国人的子女中属于平均水平, 也就是说, 绝大多数海外华人的子女都很优秀。 综上所述, 政府政策上的支持,社会经济条件和环境的改善, 海归人才作用的发挥,雄厚的人才基础, 加上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中国将在未来的岁月中获得科技方面的重要进展, 成为世界科技界的强国和主要贡献者。 我估计若干年内, 中国科学家一定会在诺贝尔奖上获得突破, 30 年后, 诺奖对于中国学者来说, 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3111 次阅读|6 个评论
在美国三十年
热度 17 youxue 2013-7-10 09:49
张有学 到美国三十年了。似乎该反思一下人生,最好有一些深刻的思想,以流传后世成为“张有学思想”。但一想到 30年,首先蹦出来的竟然是“ 误 落 尘 网中,一去三十年”。杂七杂八的东西记多了,需要的时候拿不出来精辟合适的,怎么反而尽蹦出不怎么应景对情的句子呢? 在美国这 30年 应该说还 是很逍遥自在的,不需要摧眉折腰,说不上误落了尘网,甚至可以说是跳出了尘网。基本没有生活上的困难 (见“ 好学术环境第一条:没有生活压力 ”),工作上也算洒脱。甚至自我感觉年级轻轻就差不多做到了 至圣先师 孔夫子 70岁才能做到的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了。(是不是在美国比较容易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呢?)还在 当研究生 时 ,科研 课题就已经 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见“ 找科研课题的经历 ”)。当博士后 时虽然课题 不是自己找的,但 还 是很 对 自己的口味( 兴 趣和特 长 )。当了教授更加独立自由。除了必 须 教 课 以外,其余 时间 自由支配。当然我不能免俗,大都用来做科研了(近些年在网上浪费了不少时间,包括上科学网写博客) 。由于没有生活压力,甚至都没有为了挣夏天工资而夏季在密大教课(虽然那比当长江学者工资高多了)。做课题也是从心所欲,想到哪做到哪,从不跟 风 做 课题 。现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科研经费越来越难了,也许以后不能自己想到哪就做到哪,而是经费指到哪我就打到哪了。 曾经多次自吹在美国当教授感觉不错(如“ 在美国当刺头 ”,“ 在美国当教授就是好啊 ”, “ 我参与学术争论的经历 ”)。再举一例说明教授的自由。到了密西根大学当助理教授后,在本系一位同事家的聚餐 party 上聊天,我 说 到了不久要去中国开会。同事 问 :“你是 觉 得那个会 议 学 术 上重要, 还 是因 为 那个会 议 是在中国而去开会呢?”这好像是我到美国后被同事问的最尖 锐 的非学术 问题 。我正在考 虑 如何回答,例如回答两种考虑都有,或反 问对 方如果去英国开会,是 觉 得那个会 议 学 术 上重要, 还 是因 为 那个会 议 是英国而去开会呢? 但另一位教授解 围 了, 说 :“不要回答。当了教授,就有那么一些特权,包括可以自己决定到世界任何地方开会,而且不用向任何人 解释或请示。”(当然一个先决条件是自己有开会需要的经费,到中国开会还是比较贵的。)大家都一笑了之。 条件虽好,心态也还行,可惜没有做出大的传世成果。当年在北大读书时,极狂,和一些其他理科生一样希望成就能比肩牛顿。现在看来不知差了十万八千里, 确实很惭愧 !当年北大文科生希望能当总理(这一点我在“ 我与北大 ”里留了一手没说,怕耽误北大文科校友),如今实现了。北大其他理科生得加油,向文科生学习要说到做到啊! 美国虽好,但我还是勉不了俗,总想着是否回国做事。例如我 们 iPaces 曾希望在国内 办 一个研究所。后来我自己也当过一阵长江学者,亲历了国内工作的不容易。虽然我还算是 从心所欲,但很可能被认为是异类。(那也比文革时好多了。文革时稍微从心所欲,就被关起来了。见“ 一次挨整的经历 ”。)那时不怎么上网,因此当长江学者有点像孙悟空当 弼马温/齐天大圣 一样自我感觉良好。谁知被 丘成桐教授攻击北大长江学者而站出来参加网争以至于挨大部分网民的 骂之后才发现当长江学者好像不是好差事,辛苦还要挨国人骂 。如果不是那时猛醒,也 许现 在就在国内了。不在国内也好,避免了许多内斗。虽然后来偶尔也还考虑过加盟某大学,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总是不了了之。每逢春暖花开时节,只有自嘲自吟: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密州当岳州。 三十年之际冥想,还忽然蹦出来了个“ 30年河东,30年河西”。或者说“30年洋东,30年洋西”。这个好像还有点应景。三十年前,中国贫穷落后,对美国的富强只能遥望。三十年前在哥伦比亚认识一位国内来的研究法学的访问学者,感慨地对我说:什么是物质极大丰富,美国就是物质极大丰富,离共产主义只有一步了。这30年中国发展迅猛,连美国总统在国情咨文里都要追赶中国的高铁。虽然老百姓平均收入比美国还差一截,穷人还多,但富人也多,听说一些人已经开始在美国抢购房地产了。 说“误落尘网中”,也不是完全不应景 。虽然没有为五斗米折腰,但尘网其实无处不在,有几人真能免俗跳出来呢?而且落入尘网也不一定就猥琐了。想当年孔丘为尘网所误,50多岁了还周游列国求职如丧家犬。孔丘还是被尊为圣人。牛顿建立了物理学大厦之后, 50多岁,但还是没有清高到拒绝一个荣誉性的不用干活而挣大钱的公务员岗位(an honorable and lucrative post, Wikipedia )。 老爱建立了相对论之后,离婚再娶,也算是尘网吧。这尘网难逃啊。我怎敢自吹没有“误落尘网中”呢?我在美国 30年虽然没有完全掉到钱眼里以至于被同胞们讥笑工资太低,可总希望做出能名垂千古的贡献,不也是尘网吗?老没回去(没有借口,只有深深道歉),但又老想着是不是该回去了,是不是也算另一种尘网?不禁想起了也不一定应景的半句对联: 心中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9554 次阅读|18 个评论
细菌-想你、爱你、恨你进入第30个年头啦
热度 6 lpzhao 2013-1-19 04:13
我1983年考进南京农大,师从著名的植物细菌学家方中达先生,开始了学习和研究细菌的生涯。一转眼已经是30个年头了。 这几天在读OUTLIER这本书。书中有一个观点,认为一个人要想在自己的行当里成为最顶尖的佼佼者,至少需要1万个小时的专业训练和磨练。如果每天花5个小时在自己的专业上,用够一万个小时,需要5年的时间,差不多是读个博士学位的年头。昨天,在饭桌上与太太和儿子说起这个观点,我想算算我已经在细菌研究这个行当花了多少时间了。我刚说了一句:每天算3个小时,30年是多少小时,没想到太太和儿子都大摇其头:你算的太少了,你每天干啥都神不守舍,心思全在细菌上,有时做梦说梦话都和细菌有关系,怎么能说自己每天只用3个小时来想细菌的事呢?他们的结论是:你至少每天有10个小时是在说细菌、想细菌、梦细菌、做与细菌有关的事情。如果这么一算,我岂不是在细菌研究这个行当已经花费了:10x365x30=109500小时了!10万小时啊!!够培养出10个顶尖人才啦,而我连一个都没有成!真是惭愧啊。 惭愧归惭愧,我却满心欢喜,幸福感十足。我1979年上大学,1989年博士毕业。博士毕业后,在山西农科院有了自己的第一个课题组,从那时算起,从来没有停止过科研。不断地在努力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终于在1990年前后,开始了肠道菌群的研究,而且一做就是几十年。从非本专业的业余爱好式的研究,终于变成了我的主业。从一个植物病理学博士全靠自学和探索,进入了微生物生态学领域,并且与人体健康搭上了边。 这30年来,读了数不清的论文、专著和教科书,让自己不断地学会研究肠道细菌需要的新知识和技能,参观、访问了数不清的实验室,参加了数不清的各种会议,做了数不清的各种报告,但是,只写了有数的那么几篇学术论文,总感觉数量太少。不过,仔细看看自己的论文,每一篇都有自己的创新的观点,让同行看了都说很有意思!这么想想,也很有点成就感了。只不过,不敢与人家高产的科学家比论文数量啦。 在细菌研究上,特别是肠道细菌与肥胖、糖尿病的关系研究上,我还想再投入10万个小时=30年的时间,那就做到80岁啦。 也许到了那一天,我会说:我还想再投入10万个小时=30年的时间,那就做到110岁啦。 也许到了那一天,我会说:。。。。。。。。。。。。。。。。。。。。。。。。。。 “老不死的,你有完没完!!”
个人分类: 真情真性|3365 次阅读|9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大学继续瞄准了诺贝尔奖
热度 10 laserdai 2012-9-13 17:36
原来题目:不得不嘲笑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简称 国科大)的前身是中科院研究生院,2012年升级为现在的名字。 中科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 30年前,该院刚成立时,开学典礼时上:第一任院长 周光召 就在这个校园里,对着集会的同学们说过一句话,“ 我希望,你们当中能够有人站在中国的土地上获得诺贝尔奖! ”当时,喧闹的会场瞬间陷入了一片沉思。 这球在中场轻轻一滚,比赛开始了 快30年了,周院长的愿望还没有实现。 国科大2012年9月6日举行了首届开学典礼,现任中科院院长、国科大校长 白春礼 院士 在典礼上把承载着中国科技界几十年夙愿的这句话送给了2012级新生:“ 希望你们有人站在中国的土地上获得诺贝尔奖。” 白春礼寄语国科大新生:望有人在中国获诺奖 这个球二传,踢得很漂亮! 下次谁还这样传下去?射门则看不到任何机会,因为不知道射手在哪里。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2569 次阅读|26 个评论
回到三十年前
热度 1 mqr 2012-2-18 22:43
回到三十年前 在委勒根河找金找了一段时间没有找到矿,无矿的结果,使投资人内部产生了矛盾,有的人撤出了。唯 PTZ 等坚持了下来,并决定打主河道。他们能坚持是因为他们知道 30 年前的内情。 30 年前,在主河道,曾用土法探查过沙金,见矿很好。我们重新打就是回到30年前,按他们的可靠资料施工。在叙述我们的工作之前,先谈谈沟内人事关系发生的变化。 现在的沟内有 5 种人:一是林业部门的防火队进山了,他们 20 多人,可以管我们所有的人;二是农场的人到位了,要马上开始春耕;三是猎人,他与林业部门的人是老鼠和猫 的关系,但能和平相处;四是农场顾的临时工,到这种地方当临时工,有的人确有前科;五就是我们。所以沟里十分热闹也十分复杂。 我们的沙钻班班长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相中了猎人。不仅把他拉住在我们的帐篷里,还让他和我们一起吃饭。一是相中他有一条船,我们打主河道若有船就会如虎添翼,二是他有渔网,如果渔网为我们所用,一定可以大大改善我们的伙食。农场主是个很小气的人,常到我们处借柴油,班长的方针是每次少少借,这样借的次数就多,拉的时间就长,可以为我们吃农场的菜打下基础;与防火队的关系绝对不能弄僵,他们随时都可以让我们停产或停伙。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常过去与他们唠嗑,或送点钢丝绳等他们有用的东西。对农场临时工,要倍加小心,怕有的人秉性难移,偷我们的东西。不注意这些,我们的工作,将会遇到很大麻烦。 在待命期间,机器已从原施工地运回驻地。这次进主河道要重新开路。我的任务是要以最快的速度找到 30 年前的见矿孔,仅凭一个罗盘和孔号,连图纸都没有,实在困难,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最后总算“判断到了”(后经验证判断是对的)。 首先要打的就是这条有见矿钻孔的勘探线。打这条线唯一可修的道路,就是一侧是河另一侧是悬崖的狭长地带,长约 500 米。人行可以通过,车行则不行,大石头多,倒树多,小沟多。仍然是前边修路,后边“猴子”跟着。东西除大吊锤可拖之外,其他东西全要由人来扛,因为和石头撞来撞去会撞坏。这条路整整修了两天,才到达施工地点。 修路过程中,有一个小的收获,就是路在阳坡,蛇特别多,这两天打死不少,我们可以每天用蛇和防火队换鲶鱼,他们那么多人,没事就捉鱼,吃不了,每人都晒许多鱼干儿。吃蛇是他们的一大爱好。 第三天施工第一个钻孔,见有 200 多粒金,大家都很高兴。于是我决定以这条线为准,直接以 400 米线距先向上游推进,一直打到无矿。然后回来打下游,也要一直打到无矿。因确实有矿,故放弃 800 米线距的探查要求。 最后施工结果,储量远远超过 300 公斤(沙金储量以 300 公斤为限,达到这个标准,甲乙双方单位都可以得奖,当然储量多多益善,不过很难)。 实际上,这个矿是 30 年前发现的,我们干的活儿,回到了 30 年前。那时候没有机器,全凭人力,比我们要吃更大的苦,而且什么奖都没有(只有先进生产者的奖状),向发现这个矿的前人致敬!
个人分类: 龙江情怀|353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到南京林业大学上班30年
热度 23 lin602 2012-1-12 14:14
1982年1月13日上午,拿着中山大学大学生分配报到证,第一次踏进南京林业大学(当时叫‘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大门,到今天夜里12点,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整整30年了(期间家住南林,到南京大学读三年研究生)。记得那天,从玄武湖公园的正门玄武门进公园,穿过玄武湖公园,再走过几百米的土路,来到‘南京林产工业学院’报到。因为那年江苏省高校的大学生规定要2月5日才能报到,所以我是学校来报道的第一人(比其他来工作的大学生多拿一个月工资)。 30年过去,从一个25岁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即将退休的老者(55岁应该可以叫老者了吧,至少半老者了吧),感叹岁月的力量与人的微小。 30年中,人来人走,许多当年的同事,出国的出国,调走的调走,当官的当官,死的死,病的病,风光的风光,五光十色。每当认真想这事,按我一朋友短信所说‘让人不免伤感’。为了让自己保持快乐,酒是我最好的‘朋友’。 除了有事,保留着我中山大学学生时期的习惯,每天散步。校园中的一草一木,每一点点的变化,都在自己的眼前,留在自己的脑海中。许多同事到外面买房子,住外面去了,我仍然对这校园‘情有独钟’,走在校园的路上,心中有种安详的感觉。 在这校园中,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时期,有过激动,有过‘冲动’,有过迷茫,更经常有自己的悲伤,当然也有许多许多幸福的回忆,更是有自己解脱不了的惆怅。 但时常也在安慰自己,工作三十年,尽了自己努力,没有跑在这个队伍的最后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阿Q经典)。面对自己的学生,有自信不会被他们‘埋怨’。 我的多位一起考上大学的‘考友’都相继去了天堂,来南林工作住的一间集体宿舍,四人中一人已经离开我们,另一人也生活质量不高(换肝)。昨天我以前带的研究生王小兵一家路过南京,请我与杨雅琴老师等一帮人吃饭,从杨老师口中得知,我三十年前来学校时的有机化学教研组主任范自强教授及有机组何淑英老师都离开了我们(惭愧,我经常二点一线上班回家,信息不灵)。我经常调侃说,与他们相比,我还能够喝酒,应该知足了。 五天前与一帮朋友打扑克喝酒,他们笑话我是‘每天都当最后一天过’,哈哈,我高兴这样评价我。 夫人到单位活动去了,中午又是独自三两白酒,有点酒兴,涂鸦此文。以纪念自己来南京林业大学工作30周年。 工作让自己生存,事业是顺带的,爱是永恒的!
6774 次阅读|52 个评论
[转载]转载:青蒿素争议已经有30多年了!
twsliu 2011-10-1 23:09
转载这篇博文的目的是想说明:有关青蒿素发明人的争议已经有30多年了,不是因为有了这个美国奖才开始的,而是在1978年青蒿素鉴定会上的青蒿素和黄花蒿素命名时,以及1979年国家发明二等奖的时候就开始的!这个美国奖不会平息这一争议的。 拉斯克奖重新引起关于青蒿素发现的争议 (+补充) 2011-9-30 郝炘 ( 英文报道见 2011 年 9 月 29 日 Science Insider ) 拉斯克基金会首次发给在中国大陆工作的科学家的 大奖 重新点然一个 30 年之久的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 — 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 -- 归功于一个人。上周五在纽约,基金会把 2011 年的拉斯克 - 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颁发给中国中医科学院 80 岁的植物化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 “ 发现了青蒿素 — 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 。但是,一些中国科学家不同意这个嘉奖的措辞,尤其是只提屠呦呦一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退休研究员吴毓林曾帮助测定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他在答复《科学内幕》询问的电子信中写道,屠 “ 对化合物的发现有贡献 ” ,但在后续工作中没有 作出值得称道的贡献 。拉斯克奖的批评者强调,如今使用的基于青蒿素的组合疗法是一个科学接力赛的产物,经过了许多阶段。他们在互联网以及相对独立的 报纸 上指出这个成果不能只归功于一个人。 屠的支持者则认为她的贡献最突出。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负责疟疾细胞生物学研究的 Louis Miller 和同事苏新专是屠的两位支持者,他们在 9 月 16 日的 《细胞》杂志发表文章 描述了屠的贡献,写道 “ 毫无疑问主要贡献必须属于呦呦 ” 。苏说他们的结论基于屠和中药研究所领导给他们看的保密文件。 北京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饶毅支持屠呦呦的立场则更细致入微。饶和他的同事说,他们看到了参与青蒿素研究单位的档案中更多的保密文件和内部资料,并且采访了多位主要参与人。饶说, “ 虽然我们同意 Miller 和苏的观点 -- 应该承认呦呦是一个代表人物,但我们发现他们的结论超出了现有资料支持的数据,他们基于一些如果不是错的、至少是有争议的 宣称就 把 功归给(一个人了) ” 。饶毅将他们的部分研究发现包括在 一篇博文 中。他说, “ 我们的文章非常具体地理清了屠呦呦的作用,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她是项目的一个代表人物。我们清楚地提到其他人比如余亚刚、 钟裕容 。我们也指出其他人的作用仍有待研究和确定。 ” 导致青蒿素发现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 60 年代,当时北越南政府寻求中国的帮助来寻找治疗抗药性疟疾的新药,抗药性疟疾大大地摧毁了印度支那丛林中部队的战斗力。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中国在 1967 年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启动代号 523 的秘密项目,调动了军事和民用部门 60 多个单位的 500 多位研究人员参加。 523 项目针对抗药性疟疾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用西方的手段研发新药,从传统医学和民间偏方中筛选中药,以及寻找防止疟疾感染的方法。屠所在的中药研究所接受了第二个方面的任务。据饶毅等人的研究,与屠同在一个研究所的余亚刚用统计方法分析了 1965 年出版的疟疾传统疗法汇编《疟疾专辑》,发现青蒿是配方中常用的成分之一,于是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同事开始用鼠疟模型来筛选这些成分,发现青蒿能杀死疟原虫,药性为 60% 到 80% 。余亚刚把结果报告了给担任组长的屠呦呦。不久余亚刚被调走参加一个更大的项目 — 治疗老年气管炎研究。屠让组里的其他人着手重复余亚刚的结果,但是他们得到的青蒿粗提物的药性不稳定。 屠呦呦在 10 月份出版的 Nature Medicine 上比较详细地描述了这些工作。当时她怀疑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的有效成分,她回到中医书中仔细阅读,看到一个偏方说用凉水浸泡,于是产生了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活性化合物的想法。屠的支持者认为这个洞察朝发现青蒿素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但屠的批评者说用乙醚或其它低沸点溶剂从植物中提取活性成分是植物化学的常规方法。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退休研究员李英做了许多青蒿素衍生物合成的工作,她在 2008 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屠呦呦组所用的提取和纯化方法得到的晶体含有其他化学成分,在临床试验中导致较高的毒性。大约在这期间,山东药物研究所的魏振兴和云南药物研究所的罗泽渊听到屠呦呦组的突破后,分别独立地用不同的方法从当地植物黄花蒿 ( Artemisia annua ) 中提取出抗疟化合物。虽然传统医学把不同品种的蒿都当作药用青蒿,但是后来发现只有 A. annua 含有足够的青蒿素。云南的研究人员还在另外一个省找到 A. annua 最好的产地,用那里的原料他们得以提取大量的纯青蒿素晶体,加快了药物研发。屠的组后来也采用了云南的提取方法。 同时,上海的研究人员在 1973 到 1975 年间着手解析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他们发现青蒿素具有一个全新且罕见的过氧基团结构。已知天然化合物中目前只发现青蒿素具有这个结构,这是其抗疟属性的关键,也使得基于青蒿素的药物完全不同于奎宁的衍生药物(比如绿奎),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已有抗药性。李英的上海研究组合成了一些青蒿素衍生物,它们比青蒿素杀疟原虫的药性更高,而且具有更好的化学性质(比如水溶性),使衍生物成为比天然青蒿素更好的药物候选。青蒿素衍生物是如今使用的药物的基础。直到 1977 年 523 项目不再保密之后,研究人员才开始发表文章。 屠呦呦获拉斯克奖后似乎切望缓和与批评者的关系,她告诉 新华社 : “ 我想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 ” 。 因为拉斯克奖被看作诺贝尔奖的 “ 风向标 ” ,中国媒体 充满了预期 。不过有人担心对功劳归属的异议也许会让诺贝尔委员会为难。饶毅说,如果因为诺贝尔奖的限制只能提名三位的话,他也许推选余亚刚、屠呦呦、 钟裕容作为发现青蒿素的代表,或者推选屠呦呦、罗泽渊、李英作为青蒿素早期研究工作的代表,这些早期研究导致了抗疟药物的产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4do=blogquickforward=1id=491937 补充: shiganghe 2011-9-30 15:16 何士刚评论:我觉得萃取 , 结构测定和化学合成是三个同样重要的方面 , 从科学价值看 , 后二者可能更重要 . 博主回复 (2011-10-1 08:50) :我也同意化学结构的确定是很重要的工作。青蒿素的结构很特别,花了不少时间才推测出来。南斯拉夫人虽然 1972 年就从 Artemisinin annua 中提取出与青蒿素分子式和分子量相同的新化合物,但他们没有测出这个化合物的结构,虽然在一次会议上报告了这个新化合物,但是没有正式发表论文。 化学结构测定的工作谁是代表呢?我曾提到周维善,因为他是论文的通讯作者,现在看来主要贡献者是吴毓林,他在鹰爪素化学结构的启发下,想到青蒿素也可能含有过氧基团,并用试验验证了这个关键结构的存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4do=blogid=491937
2273 次阅读|0 个评论
难忘30年前的初中校园和学习片段——纪念初中毕业30年
gardening 2011-7-3 21:51
难忘30年前的初中校园和学习片段——纪念初中毕业30年
今年是初中毕业30年(1981年7月毕业),我们是1978年秋季入学,是首届初中采用全国统一教材的年级,也是浙江省最后一届小学采用过渡班(一年级春季入学,五年半学制)的年级,应该是值得书上一笔的一届。如上一届英语课本的第一课是:Long,long C hairman Mao,而我们则是plane了,呵呵。 我是 1978 年 9 月入学,在泰三中完成了初一和初二的学业。 1980 年 9 月到泰一中继续初三学业。虽然,已经过去 30 年,但当时的一些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入学的那年,国家百废待兴,但 “ 科学的春天 ” 已来临,记得一入学,就学习叶剑英元帅的 “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 诗句,陈景润的故事在传诵。大家的学习劲头很足,读书气氛也很好,都希望自己能成才,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特别对 21 世纪有着非常强烈的憧憬。曾记得夏盛益校长来我们班,给我们描绘了美好的 21 世纪,并希望我们能大有作为,特别希望我们当中 能有人 培 育出拇指一样大的稻粒 ,朴实而形象的期望,留下了恒久的记忆。 三中的两年学习,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学校的气氛很活跃,老师非常敬业,一心一意传经送道,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更是非常融洽。老师基本都住在学校里, 我们也常到老师家里 ,不会感觉到不方便,有什么问题和困难都能得到及时的沟通和解决。我有时还帮数学课的徐秀英老师和语文课的王少虹老师批改作业,这不仅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更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增进了学习的兴趣,受益非浅。 当然,当时的三中还是比较艰苦的, 校园里面有坟墓和住户 。当时,常玩扔泥块和棕榈籽等游戏,不小心会扔到那户人家的房顶和家里,常常招来呵斥,告到老师那里,就难免挨批评了; 教 室的墙面常常有洞 ,非承重墙面往往是竹篾、稻秆和黄泥混合而成,常被同学踢塌。当然,现在的校园已经很现代了,那时的情景更是难以想象了。 那时,英语的师资还很弱,两年的授课老师记得达4人,且是高中毕业生,多现学现教,发音不准,同学们学习英语也很吃力,水平差异特别大,到初二的时候,许多同学根本难以继续,只好又重新学一年级的课程。可是,等我到泰一中读初三的时候,由于同样的原因,我们居然又重学初一的英语课程。 初中三年,竟然将初一的英语学了三次! 后来,跟人家谈论此事,竟都难以置信。
个人分类: 家乡泰顺|4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周年纪念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tangminqian 2011-3-7 13:29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首页 学位三十年 聚焦三十年 纪念活动 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xw30/jjssn/jnhd/268371.shtml 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国教育报记者 樊世刚 摄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讯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月12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刘延东充分肯定了学位条例实施30年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巨大历史成就,深刻总结了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与任务。她强调,要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高质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提供有力支撑。   纪念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吉林大学教授刘中树,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王恩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读博士生、藏族高级工程师尼玛次仁分别代表高校、科研院所、研究生导师、优秀学位获得者及在读研究生先后在会上发言。作为我国学位制度改革发展的亲历者和实践者,代表们或讲述了自己在学位制度的影响下成长、成才,选才、育才的经历和体会,或讲述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的感受、体会以及给本单位(部门)和国家经济建设等各个方面带来的变化,从不同侧面见证了新中国学位制度建立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表达了对我国学位制度缔造者的崇高敬意和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的决心。 高校代表黄伯云发言 科研院所代表王浩发言 研究生导师代表刘中树发言 优秀学位获得者代表王恩哥发言 在读研究生代表尼玛次仁发言 中国教育报记者 樊世刚 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1980年2月12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于1981年1月1日正式实施。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中国学位制度从此诞生,也标志着新中国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极大地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纪念大会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持。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历任学位委员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成部门及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代表,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代表,高校研究生院院长,导师和研究生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纪念大会。 相关链接: 学位三十年网站专题 中国已授予各类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逾2100万人( 新华网) 首页 学位三十年 聚焦三十年 纪念活动 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xw30/jjssn/jnhd/268368.shtml 新华网北京2月12日电(记者刘奕湛)记者12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30周年纪念大会上获悉,30年来,中国共授予各类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分别达到33.5万、273.2万和1830万多人。   据了解,条例实施30年来,中国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基本建立了学科门类与类型齐全、结构布局相对合理的学位授权授予体系,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截至2009年底,中国博士、硕士、学士授予单位已分别达到347所、697所、700余所。目前全国在学研究生已达140.5万人,其中博士生24.6万人。共招收各级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90多万人。   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1981年1月1日正式实施。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中国学位制度从此诞生,也标志着新中国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极大地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9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百纳木板双人床用了30年
热度 1 黄安年 2011-3-7 10:11
百纳木板双人床用了 30 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3 月 7 日发布 20 世纪 90 年代前 , 我国的社会生活基本上还是生产和消费短缺的时代 , 许多物品供应是需要凭票证和 ( 副食 ) 本供应的 , 令我始终难忘的是 1963 年结婚时 , 需要添置一张双人床 , 记得是凭证在西四家具商店买来的 , 价值 34 元人民币 , 这张双人床的木板不仅质量很差 , 而且是各种各种残缺的短木料拼凑而成的百纳木板床 , 还是用钉子钉上的 , 床板有点凹凸不平 , 需要铺上一层厚厚的棉垫才能整平。 这样的木板床陪伴我们生活了近整整 30 年 ,1992 年时搬家时才更换了新的双人床。 当时的情况并不是有钱就可以拥有一切 , 有钱还得有票证,否则并不管用。当时购物讲究的不是外包装 , 而是经济耐用 , 是否耐用是个重要标准 , 因为当时的物资供应是十分紧缺的。回忆当年情景,真有点不堪回首的味道,但是我们这代人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一个人的生活是需要比较的 , 有了比较,对于幸福的理解也有了多元的体验。今日的生活要比当年好 , 明天的生活会更美好 , 靠的是艰苦奋斗,创造未来!多年来意识形态挂帅、阶级斗争哲学没有改变我们的穷日子,现在的经济建设为中心 , 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 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日子很重要 !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10-11)|2757 次阅读|2 个评论
未来30年科学发展预测
xupeiyang 2010-12-12 11:52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41389-1.shtm 美国《探索》杂志:未来的科学何去何从 11位顶尖科学家对今后30年科学将引领人类走向何方进行预测 How Far Have We Come, and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http://discovermagazine.com/2010/oct/30-years-past-30-years-future/?searchterm=Ken%20Caldeira%20Jack%20Horner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苏北农村家庭联产30年之变》0:前言
purplelab 2010-5-6 11:29
0 :前言 睢宁,我的家乡,苏北,苏皖交接处一个普通的县城,对于孩童的我,那可是遥远的大地方。 睢宁,意为睢河安宁。睢者,目隹也;目者为看,可见也;隹者,鸟也;合者,处处可见鸟也。睢河,到处都是鸟的河流,原来,这是个鸟地方。 生我、养我的闫生村,一个渺小到睢宁地图都不曾画点的地方。老人说,该村有个大户叫闫玉生而得村名,直到今天,村一队(自然一组)有块高高的大宅地,无声地配合着大炮楼的传说。 我们村分六个队(自然组),一个十字架的主干土道把村庄分成 4 大块,我们六队坐落在第三象限,紧挨着十字路口, 40 多户人家, 150 余人。村人姓氏杂,穆、常人口最多,其次有黄、岳、何、郭。传说这个村的祖先都是闫玉生的下人,而其他 5 个自然组全是闫姓似乎也印证了这个传说。在闫姓眼里,我们是小六队,杂姓庄。而我们自己却无力地反驳为 6 比 5 大。这是农村露天电影小青年打架和我们上小学时打架的主要原因。 家谱告诉我穆家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 150 年前从 10 公里 外的穆集村搬家到此。我的太爷爷是个瓦匠(今天的建筑工),常年为后村一向姓地主家打工,也许爷爷自幼聪明,也许太爷爷与地主交情不错,爷爷的童年角色是太子待读陪地主儿子读书。这个出力不讨好的角色,让我爷爷熟读五经四书的同时,也一辈子谨小慎微。 我爸爸享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福,一群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的牛鬼蛇神下凡到我们那个刁民之乡,戴着眼睛片的人是干不了什么农活的,都被关在小学教书了。我爸爸是个聪明的活跃分子,乒乓球可以正手反打,是学校唯一一个用双面有胶皮球拍的人(我不清楚是不是王浩的打法)。歌唱的也不错,徐州文艺团来选演员,他不止一次告诉我那个考官很厉害装着看报纸,实际在考察。学习也不错,我小学时就知道水是 H2O ,还知道世界上最难的问题是您是谁,您从那里来,你到那里去。在那个推荐上大学的年代,他是 2 个侯选人之一,只可惜我爷爷不是党员,而提前结束他的工农兵大学梦想和学业。最后隆重介绍他的班主任,朱以勋老师,全世界有名的护鸟大使。 爸爸毕业后在爷爷的庇护下,顺利当上了我们 6 队的队长, 1980 年他有了第二个孩子,我出生了。但我从没见过我姐姐,她三四个月就夭折了,在那个年代夭折是平常的。我小时候身体也不好,起了个很有特色的名字小丁,希望赖不啦叽地丁在这个世界上。 一伯母每当问我几岁的时候,都会说,哦,分到户 n+1 年了(家庭联产承包)。这让我朦胧地感到我和分到户有个什么联系。 因此,才有下文
个人分类: 《苏北农村家庭联产30年之变》|3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饶毅(52度二锅头)-深圳卫视22度=30度诺贝尔奖
大毛忽洞 2009-12-14 17:57
饶毅 (52 度二锅头 ) -深圳卫视 22 度= 30 度诺贝尔奖 关于诺贝尔奖,北大 饶毅 教授预测得很准,科学网曾经专门报道过。 因此, 饶毅 的水平是北京二锅头级别的,是 52 度。 深圳卫视有一个 22 度的节目,也曾经讨论诺贝尔奖。 显然, 52 度高于 22 度。 无巧不成书: 52 度- 22 度= 30 度。 这正好是 饶毅 的预测高度: 30 度= 30 年。 预计:中国 30 年内将出现多项值得获诺贝尔奖的工作 ( 饶毅 ) 常言道:几度春秋几度风雨。 因此,30度=30年! 请看 22 度水平讨论诺贝尔奖(来自新语丝): 诺贝尔奖 中国需不需要 深圳卫视 22 度观察    09 年诺贝尔奖新鲜出炉,中国本土再次落空。诺贝尔奖已走过百年历史,在获奖的几百名科学家、作家及社会人士中,中国本土竟无一人上榜,不能不成为国人心头之痛。人们不禁要问:我泱泱大国、人才济济,为何百年来无缘问鼎?强烈的 诺奖情结 促使很多媒体、专家也高声呼吁:关注诺贝尔奖、冲击诺贝尔奖!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发出质疑,诺贝尔奖对中国真的重要吗?中国需要诺贝尔奖,是大国崛起的面子工程,还是理性追求的科学精神?中国的诺奖之路又该如何前行?《 22 度观察》,正在关注。   主持人:欢迎各位收看《 22 度观察》。我们都知道有一个科学家叫做诺贝尔,这位科学家很有钱,他在去世之后就把他的钱全部交给了一个基金,说要办奖,这个奖叫做诺贝尔奖。 1901 年这个奖就开始颁发,直到现在我们中国人还从来没有得到过。有些人觉得很遗憾,有些人觉得无所谓,有些人觉得诺贝尔奖本来就是外国人的游戏,跟咱们中国人毫无相干。到底我们该如何来看待诺贝尔奖呢?这个奖对我们来讲是不是很重要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介绍一下今天的几位嘉宾,他们是中科院院士 何祚庥 先生,欢迎您。著名学者 方舟子 先生,欢迎您。文化批评家 叶匡政 先生,欢迎您。还有我们今天的评论员,他是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 时统宇 先生,欢迎您。   第一帕:诺贝尔奖,中国人为什么拿不到?   主持人:请教一下各位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中国人没有拿到过诺贝尔奖,是我们不行呢?还是他们有偏见?首先有请何院士。   何祚庥: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当然他们也有偏见。物理学奖化学奖怎么样?那是中国人不行。但是如果说文学奖或者和平奖或者经济奖,我觉得这个就可以讨论了。   主持人:不知道 方 先生怎么看?   方舟子:说中国人没有得诺贝尔奖,这个说法实际上不太准确。杨振宁、李政道他们当时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候拿的还是中国的护照,所以在诺贝尔奖那个网站上是把他们列为中国人的,这就说明诺贝尔奖在自然科学领域并不是歧视华人或者歧视中国人的,因为我们中国人、我们华人也得过奖。说你诺贝尔奖不给中国人,并不是说是诺贝尔奖本身的原因,而是我们中国本身的原因。   主持人:还是我们没干好。 那叶 先生怎么看?   叶匡政:我认为也是我们不行,因为比如像物理学奖、化学奖还是医学奖它这个学科本身都是从西方来的,比如一百年前中国可能没有这些学科,这种基础学科的研究机制的建立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时统宇:我倒是觉得,尤其中国的文学界乃至我们整个的文化界应该反思,我愿意在这里放一炮:中国文学界让我们不是很满意,包括一些著名作家说现在中国的文学创作处于一个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觉得根据不足。坦率地讲在整个中国文学已经有的创作几乎到了所谓脏乱差、身体写作的情况下,我们文学本质的那种对于人性和人情的那种关注和关怀已经显得非常的薄弱。坦率地讲,我想到了我们著名的京派作 家老舍 先生当年和诺贝尔文学奖曾经擦肩而过,这样称之为人民艺术家的中国的文学家和戏剧学家们,今天我认为已经凤毛麟角了。中国文学界在诺贝尔奖面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反思,而不是抱怨。   主持人:好,那我们再请教一下我们的观众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待这个诺贝尔奖跟我们中国人自身的关系?是我们做得不好呢?还是他们没有把这个奖给到咱们身上? 那位 先生。   观众 A :我首先说一句,中国人不要有阿 Q 精神,你不足就要承认自己的不足,不要说他们的评论体系有问题。诺贝尔奖在经济学领域它的评判标准以及它所评判的成果都是得到全人类所认可的。   主持人:但最近也发现他们前几任得奖的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导致我们目前全球经济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观众 A :理论的影响本身就是理论的成功。   何祚庥:理论它要符合客观实际,这个理论才是有用的理论。它的理论导致很错误的结果,你说这个理论有什么好?   观众 B :本人以前比较关注文学这块。我首先认为中国作家应该首先学会外语,并且让世界能够读懂中国的作品,因为一个作家只有能够了解外语才能汲取各路文化,从而能够集百家之大成,来成他们一家之说。   主持人:所以呢我们就得学外语,然后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逻辑去写作就容易得奖,是这意思吗?   时统宇:这个观点有点为获奖而获奖,甚至有一些迎合的嫌疑,我觉得这条道路是一条穷途末路,走不得。   观众 C :我主要说一下,就是经济学这个领域的颁发上西方是存在偏见的。因为西方在研究经济学这个体系里边,它跟我们国家是有一定偏差的,我们国家有好多很注重实际的能解决人们基本生活问题的这样一些好的经济学家却不能获奖。   时统宇:这位同学,我倒是想发表点不同的意见。你认为中国的经济学也有这种获诺贝尔奖的这种实力,我恰恰认为不是。我对中国现存的经济学家这个群体表示一种整体的失望。坦率地讲当中国的股市到六千点的时候,他们高唱说看见八千点了,当中国股市跌到一千多点的时候,他们又鼓吹要集体重来了。他们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对于我们的国计民生,我觉得缺乏一种应该有的那种人文的关怀。坦率地来讲,我认为在中国的这种居高不下,甚至越来越高的房价的这个非常让人感到焦虑的事实面前,中国的经济学家在整体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导视一】   【配音】外籍华人科学家频频得奖,诺贝尔为何只在墙外开花?中国的诺贝尔奖之路,为何如此艰难重重?   【同期】何祚庥:诺贝尔奖奖金获得者绝对不是学校可以培养出来的。   方舟子:最好最聪明的学生不去搞科学研究,怎么可能得诺贝尔奖?   【配音】下一节《 22 度观察》,为您继续解析中国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   主持人:到底现在就是华人获得诺贝尔奖的都有哪些人?我们从中看能不能找寻一条规律?到底我们是怎样可以得到诺贝尔奖?   时统宇:这个名单首先一眼看去,他们在获奖的时候有相当一批人都比较年轻,比如说我们比较熟悉的 李政道 先生,他获奖的时候只有 31 岁,杨振宁 35 岁,丁肇中 40 岁,包括我们今年的高锟 -- 光纤之父,他已经有这个称号的时候也就是三十多岁。第二点呢他们都有共同的一个中国和西方文化教育的背景,比如说 1998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崔琦,他只出生在河南,在中国的大陆上了小学,在台湾上了中学,在美国受到了本科的就是大学的教育。还有一点我最想强调的,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他们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他们获奖以后一致表示根本就没想到能获奖,他们这些年来一贯的淡薄名利远离浮躁,他们甘于寂寞,踏踏实实搞研究,远离尘世间的利益之争,这是他们成功的最关键的一样。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科学家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何祚庥:我觉得他说的不对,为什么不对?如果了解一下 李 先生跟 杨 先生得奖的过程,你说他怎么远离名誉,远离什么得奖,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要知道我们一个国家科学水平不完全取决于人,取决于它一系列的过去的传统,过去老师关注过什么问题,老 师的 老师关注过什么问题,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它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他们之所以得奖,是由于继承了西方的科学的传统,加上在中国的学校基础还不错,能力也很强,跟西方的传统一结合,因此他赶上了时代,就得了奖。   时统宇:中西结合。   主持人:用时髦的话叫与国际接轨。这个名单里面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问题,除了崔琦之外,其实其他人都没有在中国受过基础教育。   何祚庥:李远哲是台湾受的教育。   方舟子:有的是甚至连中国话都不会说了,像钱永健他就从小就在美国长大,在美国受的教育。李政道、杨振宁当时是在西南联大读的本科,他们也只是受到本科的教育,研究生是在美国读的。   主持人:那就是说这些人没有在新中国受过基础教育,这是不是我们教育有问题啊?   时统宇:对我们的教育制度呢也有一种反思。我很同意这种思路,就是咱们教不出诺贝尔奖来。在目前中国的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高等教育的这种状态下,要想能够板凳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踏踏实实地搞研究,淡薄名利,尤其现在大学生本科生就业形势这么严峻的情况下,要想冲击诺贝尔奖?做梦吧。   何祚庥:我不认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绝对不是学校可以培养出来的,一流的科技也是在一流的科技实践基础产生的,不是教书教出来的,所以这个跟基础教育没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我们现在科学评价体系有很严重的问题,什么叫做好的工作,什么叫做坏的工作,这件事情讲标准跟诺贝尔奖金的标准不一样,得奖给领导人,给官。   方舟子:给奖的话还不是说看你的工作,跟其他的因素是很有关系的,比如说跟人事的关系,排第一位的还看领导喜不喜欢你。   何祚庥:你去了解了解,院士的位置远不如官高。   主持人:毕竟他领导大家嘛。   何祚庥:德国绝对科学家的地位比政治家高得多。   时统宇:实际上到底是官本位,还是学术本位?   何祚庥:学问的话,他怎么奖励科学家?给你封个官,到了院士就要当校长,不当校长好像这个院士就不怎么样了。   方舟子:我们国内采取的这种体制是一种官本位的体制,最后实际上是由当官的来拍板的。如果说体制好了,即使是你去当科学院院长,也影响不了这个评估;体制不好随便再好的科学家当院长,他还是   主持人:我这就有一个特别活生生的例子,是我父亲的中学同学,他是一家大医院的手艺特别好的大夫,他是某个可的主任,后来医院跟他谈话,说希望你来当院长,他就不想当,他说我要搞医学,我不去管行政。结果他不当,医院就派了另外一个人来当,发现那个人又不行,就老管他,于是他就产生很大的心理反差,说这院长是我不当的,你派了个院长不懂反而还来管我,就不对。于是他也放弃了他的学术研究,整整花了十几年跟那个院长一直在做斗争,直到他前不久退休了。   何祚庥:比如说我就问,我们中国科学落后,我们哪一个领导人站出来说话,你这个科学太落后了?但是一个足球项目要惊动领导人来讲话。为什么我们科学上的落后,领导人就没听见他在讲话?可见得是一个评价体系问题,对不对?反映了领导上对这个科学啊他看的位置不重要。   观众 D :我不同意 何 先生的观点,其实领导人在很多场合都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强调了我们要抓紧抓牢科学技术的研究。   方舟子:诺贝尔奖它主要是颁发给基础科学研究的,作为领导来说可能觉得你这个基础科学研究它不能产生什么太大的经济的效益,所以把重点实际上主要的是放在技术方面,或者是等别人研究出来了我跟踪一下,模仿一下。   主持人:好像当年日本人就这么干的。   方舟子:但是日本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它也重视基础研究,所以日本就拿了很多的诺贝尔奖。所以我们一直说科技、科技、科技,实际上强调的都是技术方面的。   主持人:你要把科技变成生产力嘛。   方舟子:对,都是强调是生产力的一方面,但实际上诺贝尔奖颁发给这种比较具体的技术应用很少。   时统宇:学术科研环境已经非常恶劣的环境下,我还是那句话,要想冲击诺贝尔奖,做梦吧。   叶匡政:我觉得是跟教育有关的,因为我们的教育也好,还是我们的现在研究机制也好,还是给学生的这种人格培养也好,它其实都是功利主义的。无论是对你的科学精神的培养,还是文学精神的培养,还是理想主义的这种或者对良知或者对这种真理的这种探寻,它没有在整个教育体制里面,这一块整个是空白的。   主持人:其实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问题。   叶匡政:对,因为价值观也必然影响到你工作的态度,或者你对待一个学问的态度,基础研究是要远离功利的。   方舟子:现在不仅说老师功利,包括学生也非常功利,对科学本身已经不是很感兴趣了,不像七八十年代那个时候说向科学进军,然后最好的学生都去学物理学化学学生物,那你现在看看这几年的那些最好的学生,高考状元去学了什么?学经济学金融,都是想着以后要赚钱的,最好最聪明的学生都不去搞科学研究,你怎么说可能去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怎么可能拿诺贝尔奖?   主持人:那我们中国目前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呢?是迢迢千里呢?还是只有一步之遥?   何祚庥:绝对不是一步之遥,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为什么?我们没有传统的问题,我们的科学研究绝大部分都是跟着人家走,就是说人家干什么我就跟着干什么。   主持人:好听点叫借鉴。   何祚庥:借鉴也可以,它糟糕的话就是还不是借鉴,就是抄。这样一种心态鼓励出的东西怎么可能得国际大奖呢?   主持人:我们四位嘉宾都认为目前我们中国人离诺贝尔奖其实路还很远,不知道我们在座的这些观众朋友们有没有谁认为其实挺近的了,过不了两年?女孩子都是理想主义者。   观众 E :我是学教育的,所以我对中国的教育还是怀着一种很虔诚的心态。我对中国人得诺贝尔奖还是很有信心的。我们可以把诺贝尔奖作为我们的一个目标,或者说是激励国人的这么一种全国人民   时统宇:得诺贝尔奖不是大跃进,不是人海战术,不是全民参与。仰望星空,永远是比较少数人的事情。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凡是这种大忽悠、一窝蜂的,大家都搞一个什么工程,一定要在未来多少年或者下几代拿到多少诺贝尔奖,对于我们的教育,对于我们整个科学的发展,我觉得危害太大,此风不可长。   观众 F :我想我们的教育应该有个诺贝尔奖的意识,诺贝尔奖它讲的是创造性、创新性,但是我们的教育现在也在提创造性和创新性,我觉得如果从小要他们都有创造意识的话,他们将来很可能就会拿到诺贝尔奖,会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而且我觉得是中国人本土人拿到诺贝尔奖,不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如果说像老师刚才说的中国人想拿奖做梦去吧的话,如果这期节目被我们的幼儿看到了,自己就消沉了,说我自己就拿不到。   主持人:你一句做梦吧,伤害了千千万万孩子的心。   时统宇:如果要是这个观点放在三十年前呢,中国刚进入改革开放的时候大家一定会掀起非常火爆的爱国主义热情,出现中国女排得一个冠军大家上街游行,热血沸腾。中国男排包括中国的足球三比零赢了科威特,大家就觉得长出一口恶气,因为那个时候在中国我们 60% 的玉米面,你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的情况下,中国太需要一个理由证明我能行。但是三十年改革开放告诉我们,中国人行不是表现在我们要拿一个奖或者赢一场球,中国的综合实力是通过多方面表现的。我觉得我们在诺贝尔这个情结上过多的一种狭义的,甚至是激愤的那种爱国主义教育恰恰会影响我们得奖。   主持人:对,这是一种巨大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要慢慢的,既要向往,同时也要克服我们的这种心理障碍。好,我们稍适休息,马上进行第二回合讨论。   第二帕:诺贝尔奖,中国真的需要吗?   主持人: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基本上达成一个共识,中国就目前我们中国的内地人离诺贝尔奖其实还比较遥远。那么在这个比较遥远的过程当中我们是不是再讨论另外一个问题,那我们到底是不是真的那么需要诺贝尔奖?既然太远了我们就放弃了,就跟中国足球一样,我们是不是特别需要一个世界冠军?没有那个冠军我们一样踢球,一样挺开心的,也一样好多球迷。到底需不需要?我们再请教何院士。   何祚庥:中国该不该冲击诺贝尔奖的问题,我是赞成冲击的。为什么赞成冲击?不一定冲击就成功,但这个冲击有一些好处:第一、让我们了解一下跟诺贝尔奖差距多大,现在我们很多人不知道我们差距多大。了解一下比如那九个人,为什么他能够得诺贝尔奖?当时同时竞争者有谁,为什么他们能胜出?胜出的原因在什么地方?这里有个标准的。为什么他得了?为什么别人没有得?比如李政道、杨振宁得了, 吴健雄 教授没有得,为什么?因为吴健雄做的实验的思想是李政道杨振宁建议的,原创性在李政道杨振宁,一定要原创性。得不着,就知道我们差距在什么地方,评价体系在什么样,我们挑选的题目它有什么问题。这些地方最影响我们科学发展,所以我赞成适当冲击一下,至于成败看冲击的效果。   方舟子:适当的冲击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去过分的关注,为什么?因为这个诺贝尔奖,我说了是自然科学的奖,它本身实际上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就是物理化学还有生理医学,生物学很大一块领地它是不奖的。所以如果说过分地去关注这个诺贝尔奖,然后把钱都给投到这几个有可能得诺贝尔奖的领域,你可能就把其他的领域就给忽略掉了,这样的话是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的。第二,得不到诺贝尔奖,也不要说因此对我们中国这个科研的水平就太过于失望。得了诺贝尔奖不一定能够代表说你这个国家的科技整体的科技水平就发展到多大的程度。如果说你很多人很多人得,像美国日本欧洲这些国家时不时来冒一个,这能说明问题;如果说你只冒出那么一个,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的。像印度巴基斯坦都有人得过那个物理学奖的,不能说明印度或者巴基斯坦的整体的科技水平就比我们中国强。   主持人:但我们国人可能就因为这一点:巴基斯坦人都得了。   方舟子:主要是个面子问题。实际上中国的科研水平在某一些领域里做得还是不错的,就像你刚才提到袁隆平,他得到沃尔夫的农业奖,可以说就是农业领域的一个诺贝尔奖。还有一个我提一下,就是我们已经去世一个院士,叫刘东升,他是搞黄土高原研究的,他得过一个叫泰勒环境奖,这个是环境科学领域的最高奖,也可以说是环境科学里面的诺贝尔奖,所以我们也没必要把眼光只关注到诺贝尔奖这一块。   时统宇:那好了,我不跟你玩儿了,我自己踏踏实实干我的事情。我们的毛主席有一句名言:一定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先把我们的事情办好,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基础打扎实了,整个科研环境都比较真善美了,干净了,也安静了,我觉得这比获一般两个奖大概要重要得多。   何祚庥:这里有一个问题,什么叫做把我们这个事情办好?好的标准是什么?因为诺贝尔奖的标准我认为是公道的。   方舟子:是世界的标准,说我们中国人不跟你玩,那是跟整个世界对着干。   何祚庥:物理、化学、医学这几个奖它的标准是比较公道的,所以我刚刚问一个问题:什么叫做搞好?你不按这个高标准来,你搞了半天就搞不好,这就是我就赞成为什么适当冲击这个原因。适当的冲击知道了人家为什么是好,我们为什么搞了半天还不怎么好。   主持人:观众朋友还有什么意见?   观众 B :我认为我们对那个诺贝尔奖应该区别对待,相对公正的物理化学还有那个生理医学,我们认识差距,并且自我努力,但是它明显存在意识形态性,比如像和平奖、文学奖,我们就应该听之任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主持人:但我觉得至少这一届和平奖还是比较公平的。他们说那个奥巴马总统什么事没干,怎么会得和平奖呢?但是问题就在这儿,一旦美国总统什么事都不干的时候,世界就和平了呀,对吧?   第三帕:要得奖,怎么做?   主持人:诺贝尔奖它是一个高峰,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但不一定说要把它当做我们必须要去奋斗的一个方向。如果我们要把它当做一个目标的话,现在我们该怎么做才有可能接近诺贝尔奖?   何祚庥:必须整治学术腐败,如果不整治学术腐败的话那什么奖也得不到。   叶匡政:无论是我们的学者还是我们的知识分子也好,能多一点理想主义,多一点对良知的追求,可能离诺贝尔奖距离就会近一点。   方舟子:我觉得对诺贝尔奖没有太必要过度地关注和刻意地追求,我们应该更关注的是我们现在的这种科研的环境,如果你把科研环境搞好了,那以后得诺贝尔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那可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至少在目前十年、二十年内,我是看不到中国能够在自然科学领域得诺贝尔奖的这种希望。   时统宇:我们讨论了一个非常高端也非常专业的问题,但是最后还要回到常识,我想回到大家比较爱看的《士兵突击》的许三多:第一、不抛弃不放弃;第二、更重要的是要有平常心。我认为在未来中国人冲击诺贝尔这个奖的高峰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淡薄名利、甘于寂寞,这个比聪明才智更重要也更迫切。 主持人:谢谢。诺贝尔是一个奖,诺贝尔的奖金很高,很多人都愿意去得这个奖,得到这份奖当然是一份光荣,但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只问播种,少问收获。谢谢各位。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2820 次阅读|2 个评论
艰难的复兴 广阔的前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30年回顾与前瞻(转载)
eagerss2008 2009-11-24 20:33
艰难的复兴 广阔的前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30年回顾与前瞻
个人分类: 民办高等教育|2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30年后再聚会
王铮 2009-5-24 19:47
2009 年 5 月 23 日,我们班的同学在上海正大广场聚会。今年是我们入学 30 年(我是 1978 年考上大学的,但是生病推迟入学),全班 20 个同学,来了 12 个。 来,举杯, 不管你点到为止, 还是要喝个 酩酊 大醉 。 老同学了, 就不要搞官场的阿谀奉承 也不要弄商场的利益平衡。 三十年了, 友情已经化作当年彻夜观察的长江水。 来,举杯, 不管你点到为止, 还是要喝个 酩酊 大醉 。 老同学了, 就不要问你什么原因换了中国户口, 也不要提你是用什么交通工具参加聚会。 三十年了, 理想已经随着岁月各自纷飞。 争一争,周立波笑侃三十年艺术美不美, 虽然我你都有奔波的辛酸眼泪; 提一提,丹霞地貌岩石是陆相还是海相, 虽然你是为了开发我仅仅欣赏美。 嗨,今天是星期六, 一起赴普陀山, 找回那把当年 海滩测量后偷偷游泳丢失的地质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66 次阅读|1 个评论
黄安年发表的文章目录 (二)
黄安年 2008-12-23 07:04
黄安年发表的文章目录 (二) (1978 2008 年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12月23日发布 说明:这里所列出的是笔者 1978-2008 年间在纸媒上发表的文章、报道、采访及对于笔者文章的评论 , 分别按照时间顺序列出,相同内容计算为一篇文章,放在最先发表的年代里。相关文章多数可以从学术交流网或者黄安年的博客中查阅到。在这些文章中 , 有些是学术论文 , 还有部分为普及性文章和随笔。 1998 年笔者退休 ,1999-2008 年十年间发表的文章比在职时要多 , 内容也广泛得多 , 迎来了一个自由学术新时期。 (一)文章部分 1978 年 -1998 年部分见 ( 一 ) 1999 年 134. 《人类壮大 : 从三亿到六十亿》 , 《视点》 ,1999 年 , 第 1 期 , 第 15 页。 135 .《黑死病与艾滋病》 , 《视点》 ,1999 年 , 第 1 期 , 第 18 页。 136. 《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贡献》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9 年第 2 期 , 第 97-113 页。 137. ( 1 )《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 ----130 例质疑引发的思考》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 上 ),1999 年第 7 期 , 第 9-14 页。(全国报刊索引 1999.12, 991115431 )( 2 )《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 ----130 例质疑引发的思考》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 中 ),1999 年第 8 期 , 第 8-12 页。 ( 全国报刊索引 2000.4, 000413472) 。 ( 3 ) 《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 ----130 例质疑引发的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999 年第 9 期,第 32-37 页。 138 .《一部富于求实精神的研究专著 评《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9 年第 1,2 期 ( 总 80,81 期 ), 第 32-39 页。 139. ( 1 )《美国历史光盘迅猛发展的启迪》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9 年第 1,2 期 ( 总 80,81 期 ), 第 48-51 页。 ( 2 《 历史教学问题》, 1999 年第 6 期,第 58-60 页。 ( 全国报刊索引 2000.2, 000215053) 2000 年 140. 《论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 载《史学论衡》 (3), 第 191-213 页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141. 《近代中美之间的平等和不平等关系》 , 《九江师专学报》 ,1999 年第 3 期 , 第 47-54,76 页。 ( 全国报刊索引 1999.11, 991102928) 142. ( 1 )《三位美国总统改善中美关系的战略抉择》 ( 上 ), 《兰州学刊》 ,1999 年第 4 期 , 第 61-64 页。 ( 全国报刊索引 2000.1, 000202364) ( 2 ) 《三位美国总统改善中美关系的战略抉择》(中),《兰州学刊》, 1999 年第 5 期,第 64-65 , 61 页。 ( 全国报刊索引 2000.3, 000303449) ( 3 ) 《三位美国总统改善中美关系的战略抉择》(下),《兰州学刊》, 2000 年第 1 期,第 56-60 页, (001103056) 143. 《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 ----130 例质疑引发的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999 年第 9 期,第 32-37 页。 2 144. 《开发人才资源 促进西部崛起 从美国西部经济腾飞的启示谈起》,《兰州发展论坛》, 1999 年第 2 期,第 23-29 页。 145. ( 1 )《论 20 世纪资本主义整体研究》,《社会科学战线》 ,2000 年第 2 期,第 135-147 页;( 2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CUPA , 2000 年第 2 期,第 84 页 (0010000986) 146. ( 1 )《论 20 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地位》,《史学月刊》 ,2000 年第 1 期,第 84-92 页;( 2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研究》 2000 3 D1 P130 ; (001004496) 147. 《改革开放与中国美国学的发展》,《学术界》, 2000 年第 2 期,第 220-232 页。 (001220896) 148. ( 1 )《学术评奖中的非学术因素》 , 载《学术权力与民主 ---- 长江 〈读书 奖论争备忘》,第 353-373 页,鹭江出版社, 2000 年 8 月版;( 2 )《学术评奖中的非学术因素》 , 中华读书网 , 2000 年 8 月 10 日 8 日 www.creader.com 中华读书网 百位学者谈长江读书奖风波 (74) 2000-08-10 。( 3 )《文摘报》 2000 年 10 月 15 日 第 5 版。( 4 )《社科信息》 2001 年第 6 期第 33-35 页,摘登《学术评奖中的非学术因素》自《学术权力与民主 长江〈读书〉奖论争备忘》,马各选编。 149. 《来自教学第一线的声音 -- 浙江硕士学位课程班部分教师对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 册)教材( 1996 年版)的意见》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0 年第 9 期。 150. ( 1 )《评任史识先生的也谈 ---- 兼论学术书评的开展》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0 年第 10 期 , 第 13-24 页。( 2 )《如何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 ---- 兼答任史识先生》(上),《学术界》, 2000 年第 6 期,第 109-119 页。 (010912636) ( 3 )《如何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 ---- 兼答任史识先生》(下),《学术界》, 2001 年第 1 期,第 140-152 页。 151. ( 1 )《论当代世界史教材体系的改革 -- 兼谈教学实践》(上) , 《历史教学问题》杂志 ,2000 年第 5 期 , 第 33-41 页。( 2 )《论当代世界史教材体系的改革 -- 兼谈教学实践》(下) , 《历史教学问题》杂志 ,2000 年第 6 期 , 第 39-41 页。 152. 《国情、球情与历史教材》 1500 字,《北京日报》, 2000 年 11 月 13 日,第 9 版。 153. 《 20 世纪资本主义的历史演变》 ,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0 年第 4 期 ,40-44 页。 154. 《 WHITE PLAINS 的今与昔》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0 年第 2 期(总 85 期),第 47-53 页 , 2000 年 10 月 31 日 出版。 155. ( 1 )《评新版 追根溯源 ---- 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 1945-1950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0 年第 2 期(总 85 期),第 32-35 页 , 2000 年 10 月 31 日 出版。( 2 )《全国新书目》 2000 年第 12 期,第 21-22 页。 ( 3 )《一部研究中美关系的力作 ---- 评新版〈追根溯源 ---- 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 1945-1945 )〉》,《文汇读书周报》第 830 期, 2001 年 1 月 20 日 。 156. 《评人民教育出版社 世界近代现代史 ( 下册 ) 试验教材》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0 年第 11 期 , 第 26-38 页。 157. 《历史教材仍健康 硬伤只是皮毛伤? ---- 从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硬伤谈起》,《中学历史教材参考》 2000 年第 11 期,第 19-23 页。 158. 《维护史实、追讨公道、保障和平 ---- 记美国旧金山〈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抗日战争研究》 2000 年第 4 期,第 180-196 页。 (011017277) 2001 年 159 .( 1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026 会诊质疑 ---- 再论如何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1 年第 1 期,第 12-16 页。( 2 )《人民教育出版社 1026 会诊质疑 ---- 再论如何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续),《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1 年第 6 期,第 16-22 页。( 3 ) 《学术批评与非学术因素 质疑人民教育出版社 1026 会诊》(上),《河北社会科学论坛》, 2001 年第 3 期,第 19-26 页。 (010912626) ( 4 ) 《学术批评与非学术因素 质疑人民教育出版社 1026 会诊》 ( 下 ) 《河北社会科学论坛》, 2001 年第 4 期第 32-36 页。 160. ( 1 )《〈学术批评丛稿〉和实话实说 ---- 兼谈学术书评的开展》,《史学月刊》 2001 年第 1 期,第 143-149 页。《全国报刊索引》 2001 年第 7 期, 010716591 。 ( 2 )《学术批评丛稿》和实话实说兼谈学术书评的开展,载杨玉圣著《交流是幸福的》第 337-347 页,北京奥德文化传播中心, 2006 年版。 161. ( 1 )《贵在写真 ---- 评戴洵的 真诚岁月 、 西来桥 》,《全国新书目》 2001 年第 3 期,第 12 页。( 2 )《评戴洵的 真诚岁月 和 西来桥 》,《老人天地》, 2001 年第 6 期,第 46 页。 162. 《中学历史教材争议的思考》,《九江师专学报编辑部》, 2001 年第 2 期,第 62-67 页。 (01103111) 163 .( 1 )《狗道主义》,《美国大观》 2001 年第 5 期,第 20-21 页。( 2 )《美国的狗道主义》,《作家文摘》第 12 版《域外风采》, 2001 年 6 月 12 日 摘自,《美国大观》 2001 年第 5 期。 164. 《考博应当鼓励,博导热需要降温 ? 》,《社会科学论坛》 2001 年第 7 期,第 59-63 页。 165. 《一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论丛 ---- 读〈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美国史论丛〉》,《全国新书目》 2001 年第 8 期,第 12 页。《美国研究》 2001 年第 3 期第 154 页《著述巡礼》中摘录。 166. 《中国儿童喜爱的精神食粮 初读〈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 《教师之友》 ,2001 年第 7 期,第 41 页。 167. ( 1 )《怀特普莱斯市的今与昔》,《美国大观》, 2001 年第 7 期,第 26-28 页。( 2 ) 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第 3-7 页,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2005 年 11 月版。 168. 《读 黎明前的沉思与憧憬 ----1948 年文集 》,《全国新书目》 2001 年第 9 期。 169 .《学术过度量化的背后》,《北京日报》 2001 年 9 月 10 日 第 15 版《学界万象》。 170 .( 1 )《世界赌城之最 ---- 拉斯韦加斯》,《美国大观》 2001 年第 9 期,第 28-29 页。( 2 ) 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第 122-125 页,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2005 年 11 月版。 171. ( 1 )《实事求是 学术为公 ---- 学术批评的生命线》,《学术界》 2001 年第 5 期,第 158-160 页。 ( 2 )《学术为公 实事求是学术批评的生命线》,载学术批评网编:《为了学术共同体的尊严》第 35-37 页,北京奥德文化传播中心, 2006 年版。 原载《学术界》 2001 年第 5 期。 172 .《科教兴国奠基工程的里程碑 ---- 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启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1 年第 8 期,第 8-10 页。 173 .《面向世界,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知识》, 2000 年第 19 期,第 1 页。 174 .( 1 )《 各色赌城》,《美国大观》 2001 年第 10 期,第 26-27 页。( 2 ) 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第 126-127 页,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2005 年 11 月版。 175. 《我国第一部〈犹太教学〉专著面世》,《全国新书目》 2001 年第 11 期,第 17 页。 176. 《面向世界,需要了解世界 ---- 呼吁加强二十世纪世界史教育》,《人民政协报》, 2001 年 11 月 6 日 ,第 6 版,《文教周刊人才时空》。 177 .( 1 )《在美国过万圣节》,《美国大观》 2001 年第 11 期,第 22-23 页。( 2 ) 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第 90-92 页,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2005 年 11 月版。 178. ( 1 )《是承认还是认识到 ---- 评人教社历史教材对外交原则问题的歪曲》,《学术界》, 2001 年第 6 期,第 118-130 页。( 2 )《是承认还是认识到评人教社历史教材对外交原则问题的歪曲》,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外交》 D62002 年第 2 期,第 50-57 页。( 3 )《是承认还是认识到评人教社历史教材对外交原则问题的歪曲》,《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2 年第 4 期,第 45-47 页。 179. 《 5 月还是年内 ---- 德黑兰会议决定何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世界知识》, 2001 年第 24 期第 45 页。 2002 年 180. 《实事求是强化学术批评》,《学术界》, 2002 年第 1 期,第 286-287 页。 181 .《论 20 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制约因素》 , 《史学月刊》, 2002 年第 1 期 , 第 77-88 页。 182 .《谈学术批评、学风建设与学术繁荣》,《社会科学论坛》, 2002 年第 1 期,第 50-54 页。 183 .( 1 )《伦敦桥的克隆身》,《美国大观》, 2002 年第 1 期,第 36-37 页。( 2 ) 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第 116-117 页,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2005 年 11 月版。 184 .《喜读〈当代美国经济〉》,《全国新书目》, 2002 年第 1 期,第 19 页。 185 .《〈美国史探研〉有新意》 , 《全国新书目》, 2002 年第 2 期,第 19-20 页。 186 .《新世纪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九江师专学报》, 2002 年第 1 期,第 65-69 页。 187 .( 1 )《再访尼克松图书馆》,《美国大观》 2002 年第 3 期,第 31 页。 ( 2 )以 《尼克松图书馆》为题载 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第 194-196 页,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2005 年 11 月版。 188 .《是欧洲还是西欧 ---- 重读〈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谈话》 , 《世界知识》, 2002 年第 4 期,第 47 页。 189 .《如何遏制学术腐败? -- 从北大王铭铭教授学术剽窃案谈起》,《社会科学论坛》, 2002 年第 2 期,第 35-38 页。 190 .( 1 )《老年公寓见闻》 , 《美国大观》, 2002 年第 4 期。 ( 2 )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第 268-270 页,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2005 年 11 月版。 191 .《从认识到到承认 ---- 〈中美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的不同表述》 , 《世界知识》, 2002 年第 5 期 ,第 40-41 页。 192 .《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中美上海公报》 , 《理论前沿》 2002 年第 5 期,第 13-14 页。 193 .《当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求是学刊》, 2002 年第 3 期,第 110-115 页。 194 .《一部系统整理现代化理论学术传统的著作, ---- 评〈什么是现代化〉》,《全国新书目》, 2002 年第 5 期,第 11 页。 195 .《〈当代美国宗教〉:第一部有关今日美国宗教的入门读物》,《全国新书目》, 2002 年第 6 期,第 16 页。 196 .《务实创新 富有时代气息新版〈战后美国史〉( 1945-2000 年)面世》,《全国新书目》, 2002 年第 7 期,第 11-12 页。 197. 《内蒙古还是内外蒙古 -- 〈田中奏折〉中的蒙何指?》,《世界知识》, 2002 年第 13 期,第 41 页。 198 .《从今年高考的一道试题讲起 ----APEC 是个什么样的组织》,《世界知识》, 2002 年第 15 期,第 36-37 页。 199 .《北京师大图书馆和美国研究》,《百年情结我与北师大图书馆征文文集》,第 78-81 页, 5000 字,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2 年 8 月版。 200 .《学术评估岂能变 ABC 》,《社会科学报学术批评》,改版第 36 期(总第 836 期)第 5 版, 2002 年 9 月 12 日 。 201. 《波茨坦公告》还是波茨坦宣言历史教科书中应怎样表述 , 《世界知识》, 2002 年第 19 期 , 第 43 页。 202 .《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华工的历史性贡献》,《庆祝北京师范大学一百周年校庆历史系论文集》,《史学论衡》下册第 756-765 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8 月第一版。 203 .《 2000 年中国的美国问题研究定量分析》,《史学月刊》, 2002 年第 9 期,第 5-13 页。 204. 一份特别的贺礼《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刘绪贻教授九十华诞祝贺集》序,黄安年 任东来 杨玉圣,《博览群书》, 2002 年第 10 期,第 52-53 页。 205 .《高中世界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功能》,《历史教学问题》, 2002 年第 5 期,第 34-37 , 17 页。 206 .历经 23 年攻关 六卷本《美国通史》出版,《全国新书目》, 2002 年第 12 期,第 11 页。 207. 《论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 《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2 年第 6 期,第 89-91 页。 208 .( 1 )《究竟是承认还是认识到?就中美上海公报中的一个史实问题答罗志田先生》,《学术界》, 2002 年第 5 期,第 105-114 页。( 2 )《究竟是承认还是认识到就中美上海公报中的一个史实问题答罗志田先生》,载《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刘绪贻教授九十华诞祝贺集》, 645-667 页,黄安年、任东来、杨玉圣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年 4 月第一版。 209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开幕词》,《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2 年第 2 期(总第 89 期),第 17-18 页。 210. 《历史课堂教学技巧序言》,载《历史课堂教学技巧》,第 1-3 页,徐世德、郑郁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年 10 月版。 2003 年 211. 《学术官僚化与官学一体化值得注意的十种表现》,香港《明报月刊》, 2003 年 3 月号。 212. 《也谈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学科体系》,《历史教学》, 2003 年第 3 期,第 34-37 页。 213 .《申报教授必须在〈历史研究〉发表文章吗?兼谈某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规定的非科学性》,《云梦学刊》, 2003 年第 3 期,第 12-15 页。 214. 《痛悼只唯实不唯上的李慎之先生》,载《怀念李慎之》,上卷,第 234-236 页, 2003 年 7 月版。 215. 《 2000 年中国的美国问题研究对当年文章的定量分析》,载《美国社会发展与中美交流》,梁茂信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 7 月第一版,第 3-27 页。 216. 《学术的量化和量化后的学术》,载《大学之道》,第 76-80 页,杨东平主编,文汇报出版社, 2003 年 8 月第一版。原载学术批评网 2001 年 11 月 15 日。 217. 《出精品、育人才》,《史学月刊》, 2003 年第 10 期。 218. 《高度重视美国国家档案馆中的日本解密文献资料》,《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3 年第 2 期( 2003 年 12 月),第 57 页。 2004 年 219. 《评目前的学术量化管理体制及其流弊》,载《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 2004 年第一辑,第 148-164 页,中国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5 月版。 220. 《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检验标准读刘宗绪著〈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述评》,载《向真理真理投降刘宗绪学术思想道德风范论集》第 180-192 页,楼均信主编,岳麓书社, 2004 年 7 月第一版。 221. 《布什政府前财政部长出书倒布》,《全国新书目》, 2004 年第 9 期,第 21 页。 222. 《关于办好学术期刊的几点意见》,《社会科学论坛》, 2004 年第 10 期 A ,第 64-66 页。 223. 《奥尼尔门事件曝光与布什决策内幕的代价》,《社会科学论坛》, 2004 年第 11 期 A ,第 18-24 页。 224 .《关于南开美国史研究机构 40 年发展历程的思考》,《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4 年第 2 期( 2004 年 12 月),第 20-22 页。 225. 《德高望重的邓蜀生先生和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4 年第 2 期( 2004 年 12 月),第 23-27 页。 2005 年 226.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 刘宗绪教授和高考命题组、中学历史教材改革》,《云梦学刊》, 2005 年第 1 期,第 12-6 页。 227 .《严格把好博士学位论文同行专家评审和论文答辩关》,《社会科学论坛》,第 3 期,第 44-46 页。 228 .《究竟是奖励学术刊名还是奖励论文质量评本末倒置的文科成果奖励津贴》,《社会科学论坛》, 2005 年第 4 期,第 82-91 页。 229 .《加快美国问题网站建设 发展美国问题网上传播和交流》,《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5 年第 1 期,第 57-58 页。 230 .《学术批评和司法诉讼的良性互动问题沈履伟剽窃案谈起》,《社会科学论坛》,第 9 期,第 89-92 页。 231 .《高度重视 20 世纪世界史教学和研究》,《史学月刊》, 2005 年第 10 期,第 23-26 页。 2006 年 232 .( 1 )《 7 月 4 日美国独立纪念日不是法定国庆日》,《中国新书》, 2006 年 1 月号 , 第 73 页。( 2 )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第 87-89 页,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2005 年 11 月版。 233 .《评高校教授聘任中的唯学历倾向兼谈博导称谓的误导性》,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第 3 辑( 2006 ),第 134-144 页。 234 .( 1 )《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学术界》, 2006 年第 1 期第 268-273 页;( 2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 2006 年第 4 期,第 85-89 页。 235 .( 1 )《从刘心武秦学引发的争议看学术批评》,《红楼梦学刊》, 2006 年第 1 期第 176-182 页。( 2 )收录于公孙冶编:《揭秘与猜谜刘心武秦学透视》,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年 1 月。 236 .( 1 )《美国的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场》,《出版参考》 2006 年第 14 期。( 2 )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第 56-58 页,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2005 年 11 月版。 237 .《违背学术规律 漠视个性与人性评目前高校流行的量化管理制》,《云梦学刊》, 2006 年第 2 期,第 10-11 页。 238 .《学术商品化与教育产业化》,《同舟共进》, 2006 年第 5 期,第 7-8 页。 239 .《评高校教授聘任中的唯学历倾向》,《人民政协报》, 2006 年 6 月 19 日 C2 版。 240 .( 1 )《从 100 年前的美国宠物公墓说开去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之四),人民政协报, 2006 年 2 月 13 日 C2 版。( 2 )原题《宠物公墓》载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第 66-69 页,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2005 年 11 月版。 241. 《在美国感受应对禽流感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之三),《人民政协报》, 2006 年 01 月 23 日 C2 版。 242 .《当代世界经济现代化、全球化、多元化进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 年第 1 ~ 2 期),第 46-48 页。 243 .《当代世界政治民主化、国际关系多极化进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 年第 3 期,第 12-14 页。 244 .《当代世界思想文化多元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 年第 4 期,第 18-20 页。 245 .当代世界六十年( 1945-2005 )科技篇( 1 )《自然科学、原子能、航天技术的发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 年第 5 期,第 15-17 页。 246 .当代世界六十年( 1945-2005 )科技篇( 2 )《信息技术的兴起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 年第 6 期,第 16-18 页。 247 .当代世界六十年( 1945-2005 )科技篇( 3 )《生物科学、海洋经济、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 年第 7 期,第 13-15 页。 248 .当代世界六十年( 1945-2005 )科技篇( 4 )《当代发达国家发展高新科学技术的对策》,《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 年第 8 期,第 22-24 页。 249 .当代世界六十年( 1945-2005 )科技篇( 5 )《新科技革命发展的世界影响和特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 年第 9 期,第 12-14 页。 250 .当代世界六十年( 1945-2005 )可持续发展篇( 1 )《全球大气、水、资源生态环境恶化》,《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 年第 10 期,第 9-11 页。 251 .当代世界六十年( 1945-2005 )可持续发展篇( 2 )《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和全球环保运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 年第 11 期,第 20-22 页。 252 .当代世界六十年( 1945-2005 )可持续发展篇( 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治理和环保对策》《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 年第 12 期,第 11-13 页。 253 .《评罗宣著〈自爱梦想与现实之间鲁斯与中国〉》,《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6 年第 1 期,第 40-43 页。 254 .沉痛悼念刘祚昌先生(两则)( 1 )《鍥而不舍 严谨治学深切怀念刘祚昌先生》,《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6 年第 1 期,第 2-4 页。( 2 )《北京师范大学黄安年教授唁函》,《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6 年第 1 期,第 16 页。 255. 黄安年、吕启祥:《中美月亮一样圆中秋节寄自美国》,香港《华夏纪实》,第 8 期( 2006.9 ) , 第 3 页。 256 .《学术批评重在言而有据说》,载杨玉圣著《交流是幸福的》第 335-336 页,北京奥德文化传播中心, 2006 年版。原载学术批评网 2002 年 1 月 16 日。 257 .《一河之隔的两所学校,缘何反差如此巨大从杨玉圣离开北师大到政法大学谈起》,载杨玉圣著《交流是幸福的》第 490-492 页,北京奥德文化传播中心, 2006 年版。原载学术交流网 2004 年 1 月 11 日。 258 .《杨玉圣和学术批评网》,载学术批评网编:《为了学术共同体的尊严》第 26-32 页,北京奥德文化传播中心, 2006 年版。原载学术批评网 2006 年 2 月 15 日。 259 .《学术批评应当成为学界中人的共同事业写在学术批评网开通一周年之际》,载学术批评网编:《为了学术共同体的尊严》第 38-40 页,北京奥德文化传播中心, 2006 年版。原载学术批评网 2002 年 3 月 15 日。 260 .《学术为公 众志成城纪念学术批评网创办三周年》,载学术批评网编:《为了学术共同体的尊严》第 41-42 页,北京奥德文化传播中心, 2006 年版。 。 5. 《美国史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筹备工作全面展开》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2 年第 4 期 , 第 19 页。 6. 《毛泽东与历史科学学术座谈会综述》 , 《光明日报》 , 1993 年 7 月 4 日 , 第 7 版。 7. 《推荐中国学者的美国史著作目录》 ( 英文 , 与杨生茂、刘绪贻合作 ), 《美国历史杂志》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80 No.2 Sept.1993 。 8. 《中国美国史研究信息两则》 ( 英文 ), 美国 Connections,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i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No.1. Spring 1994 。 9. 《简讯》 ( 关于美国历史杂志发表中国学者的美国史著作目录 ), 《美国研究》 ,1994 年第 1 期。 10. 《推荐中国学者的美国史著作、论文、博士论文目录 (1990-1992) 》 ( 英文 , 与杨生茂、刘绪贻合作 ), 《美国历史杂志》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80 No.4 March. 1994 。 11. 《北京市历史学会 1994 年工作计划》 , 《探索与交流》 ,1994 年第 2 期。 12. 《中外学者对开展中美城市市比较研究的反响》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4 年第 2 期 , 第 34-35 页。 13. 《美国现代化研究论文选目 (1984-1993) 》 ( 署名英堂 , 与杨玉圣合作 ), 《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 , 东方出版社 , 第 360-371 页 ,1994 年 6 月版。 14. 《推荐中国学者的美国史著作、论文、博士论文目录 (1990-1992) 》 ( 英文 , 与杨生茂、刘绪贻合作 ), 《美国历史杂志》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81 No.1 June 1994 。 15. 《推荐中国学者的美国史著作、论文、博士论文目录 (1993) 》 ( 英文 , 与杨生茂、刘绪贻合作 ) ,《美国历史杂志》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81 No.3 Dec. 1994 。 16. 《坚持学术活动原则普及和发展历史科学》 , 《新时期的学会工作》 , 第 30-36 页 , 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编 , 1994 年版。 17. 《万心蕙教授在京津地区进行学术访问》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4 年第 4 期 ( 总第 65 期 ), 第 32 页 ,1994 年 12 月。 18. 《唐纳德科恩教授来北京师大等地义务讲学》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4 年第 4 期 ( 总第 65 期 ), 第 32 页 ,1994 年 12 月。 19. 《推荐中国学者的美国史著作、论文、博士论文目录 (1994) 》 ( 英文 , 与杨生茂、刘绪贻合作 ) ,载《美国历史杂志》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82 No.3 Dec. 1994 。 20. 《 1988 年以来中国美国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活动》 , 《美国史研究通讯》 , 第 25-26 页 ,1995 年第 1 期 ( 总 66 期 ),1995 年 4 月。 21. 《《美国历史杂志》学术成果目录中的中国留美学生美国史博士论文部分目录》 , 《美国史研究通讯》 , 第 26-29 页 ,1995 年第 1 期 ( 总 66 期 ),1995 年 4 月。 22. 《本会在京理事举行碰头会》 , 《美国史研究通讯》 , 第 30 页 ,1995 年第 1 期 ( 总 66 期 ),1995 年 4 月。 23. 《书讯》 , 《美国史研究通讯》 , 封底 ,1995 年第 2 期 ( 总 67 期 ),1995.6 。 24. 《推荐中国学者的美国史著作、论文、博士论文目录 (1995) 》 ( 英文 , 与杨生茂、刘绪贻合作 ), 《美国历史杂志》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 83 No.1 June. 1996 。 25. 《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的演义体美国通史 -- 美国通史演义三人谈 》 , 《中华读书报》, , 1997 年 3 月 19 日 第 6 版。 26. 《推荐中国学者的美国史著作、论文、博士论文目录 (1995) 》 ( 英文 , 与杨生茂、刘绪贻合作 ), 《美国历史杂志》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 83 No.3 Dec. 1996 。 27. 《富有特色的 当代世界五十年 》 ( 署名翔宇 ), 〈光明日报〉, 1997 年 5 月 27 日第 5 版。 28. 《推荐中国学者的美国史论文目录 (1996) 》 ( 英文 , 与杨生茂、刘绪贻合作 ), 《美国历史杂志》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 84 No.1 June. 1997 。 29. 《《美国历史杂志》继续刊登我国学者美国史论著目录》 , 《美国史研究通讯》 , 1997 年第 3,4 期合刊 , 第 57 页。 30. 《推荐中国学者的美国史论著、博士论文目录 (1997) 》 ( 英文 , 与杨生茂、刘绪贻合作 ), 《美国历史杂志》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 84 No.3 Dec. 1997 。 31. 《谈本世纪世纪对改善中美关系影响最大的三位美国总统》 (China Agog at Cliton Visit, He s a Hero Akin to Noxon),The NewYork Times International Wennesday, June 24, 1998,P.A1,A10 。 32. 《关于学术书评精神 在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 , 摘自《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研讨会纪要》 , 《中华读书报》 , 1998 年 7 月 29 日 , 第 8 版。 33. 《推荐中国学者的美国史论文目录 (1997) 》 ( 英文 , 与杨生茂、刘绪贻合作 ), 《美国历史杂志》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 85 No.1 June. 1998 。 34 .《关于美国为收北约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事件的思考 ---- 答春球学社》 , 《春秋》 , 1999 年 5 月 20 日 。 35. 《推荐中国学者的美国史论文、著作、博士论文目录 (1997) 》 ( 英文 , 与杨生茂、刘绪贻合作 ), 《美国历史杂志》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 85 No.4 March. 1999 。 36. 《坚持原则 , 据理力争》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9 年第 1,2 期 ( 总 80,81 期 ), 第 62 页。 37. 《推荐中国学者的美国史论文、著作、博士论文目录 (1998) 》 ( 英文 , 与杨生茂、刘绪贻合作 ), 《美国历史杂志》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 86 No.2 Sept. 1999 。 38. 《推荐中国学者的美国史论文目录 (1999) 》 ( 英文 , 与杨生茂、刘绪贻合作 ), 《美国历史杂志》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 87 No.1 June. 2000 。 39 .《博导考博可嘉》,载 2001 年 4 月 16 日,《北京日报》第 15 版《理论周刊》《学界现象》中从杨义个案看博导考博中的三人谈的一篇。 40 . 《推荐中国学者的美国史论文目录 (1999) 》 ( 英文 , 与杨生茂、刘绪贻合作 ), 《美国历史杂志》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 87 No.4 March. 2001 。 41. 《推荐中国学者的美国史著作和博士学位论文目录 (1999) 》 ( 英文 , 与杨生茂、刘绪贻合作 ), 《美国历史杂志》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 88 No.1 June. 2001 。 42. 《推荐中国学者的美国史论文、著作和博士学位论文目录 (2000) 》 ( 英文 , 与杨生茂、刘绪贻合作 ), 《美国历史杂志》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 89 No.2 Sept. 2002 。 43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三届万心蕙奖学金通报》,《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2 年第 2 期(总第 89 期),第 25-27 页。 44. 《关于万心蕙奖学金基金情况的通报》,《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4 年第 2 期( 2004 年 12 月),第 40-42 页。 45 .《跨世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社会介绍》,《中国新书》, 2006 年第 2 期( 1 月下旬)。 (三)电视广播、报刊采访、评论 1. 《我国的复关受阻和美国》 ( 电台广播 ), 1994 年 12 月 29 日 , 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2. 《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的前景》 ( 电台广播 ), 1995 年 1 月 13 日 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3.(1)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启迪》 ( 上 ) ( 电台广播 ),1995 年 7 月 10 晚 8:30-9:00 中央二台、 11 日早 10:30-11:00 中央一台《全球嘹望》节目广播。 *(2)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启迪》 ( 下 ) ( 电台广播 ),1995 年 8 月 10 晚 8:30-9:00 中央二台《全球嘹望》节目广播。 4. 接受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采访 (2000.10.20,8:00-10:50pm): 有关中学历史教材 硬伤 问题引起的争论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大视野节目( 2000 年 10 月 22 日 )播出 5. 接受中央电视一台新闻三十分采访 (2000.10.23,11:40am-12:30pm): 中学历史教材错误百出 出版社自有说法不以为然 中央电视台新闻三十分重点新闻时间: 2000 年 10 月 26 日 中午播出 6. 接受北京电视三台采访 (2000.10.25,3:20-4:50pm): 中学历史教材质疑引发的争议 北京电视台科教新干线节目 , 时间: 2000 年 10 月 28 日 8:48-8:51pm 播出 7. 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台采访 (2000.10.26,2:30-3:30pm): 有关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一场争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背景节目( 2000 年 10 月 30 日 )播出 8. 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 ,2000.10.20 晚 , 张东操 : 2000.10.23 第 1 版《中国青年报》:《我更希望有面向 21 世纪的教材 ---- 质疑中学历史教材第一人黄安年教授》 9. 肖向云 :2000.11.23 《杭州日报》第 9 版《视点新闻》:《学术批评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安年访谈》 10. 《沈阳日报》记者李作明 : 《中学历史课本多有硬伤 史学教授黄安年纠错六年》,《沈阳日报》 2000 年 12 月 14 日 第 12 版《特别报告》 11. 李直:《谁为中学历史课本纠错》,《燕赵都市报》 2000 年 12 月 22 日 第 24 版。李直 : 《为中学历史课本纠错》 , 《深圳特区报》《鹏城今版》, 2001 年 1 月 6 日 第 17 版。李直 : 《西安晚报》 2001 年 1 月 10 日 第 13 版《特写频道》:《为中学历史课本纠错》。 12. 朱雪林:《历史教材大争论之后》 ( 专题 ), 《教师之友》 2001 年第 1 期 , 第 12-14,28 页 ( 四川教育出版社主办 ) 13. 教材多年出错又得不到及时纠正,说明教材的编写、审订、纠错和监督机制存在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安年呼吁:打破独家垄断 引入竞争机制由对中学历史教材的争议引发的思考(之二)团结报记者 汪业芬 , 《团结报》 2001 年 5 月 10 日 第 1 版。 还要思考为什么由对中学历史教材的争议引发的思考(之三)团结报记者 汪业芬 , 《团结报》 2001 年 5 月 12 日 第 1 版。 14 .陈香(中华读书报记者):《低水平重复的教材缘何没完没了?》,《中华读书报》 2007 年 11 月 7 日 (其中有采访黄安年的段落) 15 .《爷孙俩的奥运生活》,《科学时报》, 2008 年 8 月 22 日 , 第 A1 、 3 版。 16 .张聚国:《汗水和生命浇铸的丰碑读沉默的道订: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2007 年第 6 期上卷,第 110-111 页。 17 .王旭:《沉默的道订、鲜活的历史评介大型画册沉默的道订: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7 年第 1 期,第 23-76 页, 18 .孟庆龙:《 一部很有特色的图片专题史大型历史画册《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评介 , 《世界历史》 2007 年第 6 期。 19 杨玉圣:《道钉并不沉默读黄安年教授编著〈沉默的道钉〉》,《世界知识》 2008 年第 18 期 ( 总第 1493 期 ) 第 67 页, 2008 年 9 月 16 日。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08A)|4944 次阅读|1 个评论
黄安年发表的文章目录 (一)
黄安年 2008-12-23 07:01
黄安年发表的文章目录 (一) (1978 2008 年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12月23日发布 说明:这里所列出的是笔者 1978-2008 年间在纸媒上发表的文章、报道、采访及对于笔者文章的评论 , 分别按照时间顺序列出,相同内容计算为一篇文章,放在最先发表的年代里。相关文章多数可以从学术交流网或者黄安年的博客中查阅到。在这些文章中 , 有些是学术论文 , 还有部分为普及性文章或随笔。 1998 年笔者退休 ,1999-2008 年十年间发表的文章比在职时要多 , 内容也广泛得多 , 迎来了一个自由学术新时期。 (一)文章部分 1978 年 1 《科技是生产力的论断不容篡改》 , 《解放军报》 , 1978 年 3 月 24 日 第 3 版。 2. 《四人帮把学校办成全面专政工具的反动实质》 , 《破于立》 ,1978 年第 4 期 , 第 20-27 页。 1979 年 3.(1) 《外来移民和美国的发展》 , 《世界历史》 ,1979 年第 6 期 , 第 67-73,66 页 ,1.4 万字 ;(2) 载《美国史论文选》 , 第 260-274 页 ,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3) 又载《世界现代史论文集》 ,1980 年版;( 4 )以《美国的发展和外来移民》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38-50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4. 《一块褪了色的民主布》 , 《北京师大》 ,1979 年第 142 期 , 第 3 版。 5. 《美国总统史话》 , 《世界知识》 ,1979 年第 6 期 , 第 14 页。 1980 年 6. 《美国移民的国家》 , 《百科知识》 ,1980 年第 1 期 , 第 30-33 页。 7. ( 1 )《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条件》 , 载《美国论文集》 , 第 94-118 页 , 三联书店 ,1980 年版。( 2 )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13-37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8. ( 1 )《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 《史学评林》 ,1980 年第 1 期 , 第 17-22 页。( 2 )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393-403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1981 年 9. ( 1 )《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影响的消除》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1 年第 1 期 , 第 31-38 页。( 2 )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51-64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1982 年 10. ( 1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 , 《北京师大学报》, 1982 年第 4 期 , 第 61-69 页。( 2 )以《罗斯福新政改革》为题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377-392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11.(1) 《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历史上的战争》 , 《兰州学刊》 ,1982 年第 3 期 , 第 53-60 页 ;(2) 并载《美国史论文集 (1981-1983) 》 , 第 487-508 页 , 三联书店 ,1984 年版 , 发表时有修改。 (3) 《北京市历史学会学术年会论文综述》,摘载《北京社联通讯》, 1982 年第 7 期 , 第 20 页。( 4 )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65-86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12. 《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关系的演变》 , 《世界现代史教学与研究》 ,1982 年第 2 期 (1982 年 9 月 ), 第 17-29 页。 13. 《历届美国总统之最》 , 《史学评林》 ,1982 年第 3-4 期。 1983 年 14. 《美国历史发展的分期和特点初探》 , 《史学评林》 ,1983 年第 1-2 期 ,( 总 7-8 期 ), 第 71-79 页。 15. 《南北战争》 ( 世界近代史讲座中的一章 ), 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3 年版。 16. 《从美国历届总统交通工具看科技的发展》 , 《外国史知识》 ,1983 年第 12 期 , 第 28 页。 1984 年 17. ( 1 )《美墨战争和美国的发展》 , 《济宁师专学报》 ,1984 年第 2 期 , 第 35-45 页。( 2 )以《美国的发展和美墨战争》为题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65-86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18. ( 1 )《美墨战争和天定命运思潮的泛滥》 , 《北京师大学报》 ,1984 年第 4 期 , 第 53-60 页。( 2 )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104-117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1985 年 19. 《别具一格的美国史话》 , 《人民日报》 , 1985 年 5 月 6 日 , 第 5 版。 20.(1) 《论近代美国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创新》 , 《济宁师专学报》 ,1985 年第 2 期 , 第 2-10 页。 (2) 以《美国的发展与近代科学技术》为题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175-189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21.(1) 《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北京师大学报》 ,1985 年第 4 期 , 第 32-39 页; (2)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 ,1985 年第 4 期 , 第 50 页 , 转摘题《评苏德条约》。 (3) 以《美国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为题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118-133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4 )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收录于《人类历史的进程》 , 第 239-258 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年 3 月版,齐世荣、罗荣渠等著。 22. 《欧洲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几大事件》 , 《中国青年报》 , 1985 年 5 月 8 日 , 第 2 版 ( 与段炳麟合写 ) 。 1986 年 23. ( 1 )《论美国史教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 《高等教育学报》 ,1986 年第 4 期 , 第 47-56 页。( 2 )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557-571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24. ( 1 )《肯尼迪、约翰逊社会改革与罗斯福新政的异同》 , 《兰州学刊》 ,1986 年美国史研究专辑 , 第 34-42 页。( 2 )《六十年代美国政府的社会改革》为题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404-4181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25. ( 1 )《论胡佛总统反危机的自愿联合政策》 , 《世界历史》 , 第 34-41 页 ,1986 年第 10 期。( 2 )以《胡佛总统反危机的自愿联合政策》为题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362-376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26. 《永远怀念黄德禄教授》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通报》 , 总 34 期 (1986.9) 。 1987 年 27. 《世界现代史》 ( 第 74 条目 ), 《百科自学大全》 , 第 371-376 页 ,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1988 年 28. ( 1 )《读黄绍湘新著 美国史纲 (1492-1823)-- 兼谈美国早期发展历史的几个问题》 , 《世界历史》 ,1988 年第 2 期 , 第 146-150 页。( 2 )以《浅论美国早期发展历史》为题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547-556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29. ( 1 )《略论本世纪上半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 《济宁师专学报》 ,1988 年第 1 期 , 第 25-32 页。( 2 )以《本世纪上半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题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204-229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30. ( 1 )《试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 , 《北京师大学报》 ,1988 年第 5 期 , 第 18-27 页。( 2 )以《美国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为题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230-249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31.(1) 《战后四分之一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改革和调整》 , 《兰州学刊》, 1988 年第 6 期 ( 上 ), 第 65-73 页 , (2) 《战后四分之一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改革和调整》 , 《兰州学刊》 ,1989 年第 1 期 ( 下 ), 第 79-83 页。( 3 )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471-497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1989 年 32. ( 1 )《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当代世界史》 , 《光明日报》 , 1989 年 1 月 4 日 第 3 版。( 2 )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542-546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33. 《从里根到布什没有里根的里根时代》 , 《学习》 ,1989 年第 1 期 , 第 29-30 页。 34. ( 1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及其世界性影响》 , 《济宁师专学报》 ,1989 年第 4 期 , 第 18-25 页。( 2 )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230-249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35. ( 1 )《美国资产阶级两党制度不适合我国的国情》 , 《保定师专学报》 ,1989 年第 1 期 , 第 19-29,9 页。( 2 )以《美国的发展和两党制度》为题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139-159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36. 《战后新科学技术革命及其世界性影响》 , 载《中学世界历史辅导教材》 , 第 261-291 页 , 北京市历史学会 ,1989 年版。 37. 《论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 载《中学世界历史辅导教材》 , 第 205-237 页 , 北京历史学会 ,1989 年版。 38. 《英国经济的缓慢发展和英国病》 , 《新编世界当代史》 , 第 147-150 页 ,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 1989 年版。 39. 《轮流上台同演一戏 -- 美国两党制的实质》,〈学习〉 ,1989 年第 12 期 ( 总第 15 期 ), 第 46-47 页。 40.(1)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世界历史》 ,1989 年第 6 期 , 第 11-19 页 ,1.2 万字。 (2) 摘载于《新华文摘》 ,1990 年第 3 期 , 第 78-82 页。( 3 )以《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为题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250-266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1990 年 41. ( 1 )《一百五十年来我国出版的美国史著译作纵览》 , 《世界史研究动态》 ,1990 年第 8 期 , 第 19-25 页。( 2 )以《我国出版的美国史著译作 150 年》为题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572-586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42. 大百科全书词条 :(1) 《麦卡锡主义》 ,(2) 《非美调查委员会》 ,(3) 《赫伯特 胡佛》等 ( 条目 ), 《中国大百科全书 外国历史卷》 (I), 第 297 、 412 、 614-615 页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 年版。 1991 年 43. ( 1 )《雅尔塔体系与美苏两极世界格局》,《世界历史》 ,1991 年第 1 期 , 第 13-14 页。( 2 )以《雅尔塔体系与美苏两极世界》为题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134-138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44. ( 1 )《十年 , 四十年和一百五十年 ---- 美国问题中文著译作综述》 , 《美国研究参考资 4 》 ,1991 年第 1 期 , 第 10-16 页。( 2 )以《我国出版的美国问题中文著译作 150 年》为题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587-601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45. 《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 《世界历史》 ,1991 年第 2 期 , 第 20-28 页。 46. ( 1 )《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观述评》,《史学论衡》 ( 总 1 期 ), 第 333-349 页 , 北京师大出版社 ,1991 年版。( 2 )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345-361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47 .( 1 )《一部富有启迪意义的美国经济史新著 -- 谈斯图尔特 . 布鲁彻著 进取精神 -- 自由人民的经济动力 》,《美国研究参考资料》 ,1991 年第 6 期 , 第 48-49 页。( 2 )以《一部富有启迪意义的美国经济史新著》为题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605-608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48. ( 1 )《有关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兴衰的思考》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通报》 , 第 50 期 ,1991 年 3 月。( 2 )以《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兴衰的思考》为题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605-608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1992 年 49.(1) 《美国牌的人权 -- 对外推行强权政治 , 对内维护垄断资本统治的工具》 ,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1992 年第 7 期 ( 总 85 期 ), 第 62-67 页 ;(2) 北京社联通讯《探索与交流》 ,1992 年第 2 期 , 第 32-35,38 页 ; (3) 摘载《社科参考报》 , 1992 年 3 月 30 日 , 第 3 版。 50.(1) 《人权问题在美国》 , 《外国问题研究》 ,1992 年第 2 期 ( 总第 27 期 ), 第 37-42 页 , 有修改。 (2) 《人权问题在美国》 , 《世界人权纵横》 , 时事出版社 , 1993 年 10 月版。( 3 )以《美国历史上的人权》为题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160-174-608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51. 《电脑与美国历史研究》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2 年第 1 期 , 第 12-13 页。 52.(1) 《论近代美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 《九江师专学报》 ,1992 年第 4 期 , 第 56-60 页。 (2)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史》 ,1993 年第 4 期全文转载。 53. ( 1 )《美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改革高潮》 , 《史学论衡》 ( 总 2 期 ), 第 448-462 页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年 8 月版。( 2 )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284-299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54. 《现代美国改革的启示》 ,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与发展专题学术座谈》 , 《社科参考报》 , 1992 年 8 月 24 日 , 第 4 版。 55. 《 80 年代中美国重要行业的主要公司》 , 《史学选译》 ,1992 年 9 月 , 第 312-319 页。 1993 年 56. 《美国社会经济史论序言》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3 年第 1 期 ( 总 58 期 ) 。 57.(1) 《美国现代史上四次经济改革调整高潮及其特点》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3 年第 3 期 , 第 40-48 页。 (2)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中心 , 《世界史》 ,1993 年第 7 期全文转载。 58. 《美墨战争简述》 , 《军事历史》 ,1993 年第 5 期 , 第 27-29 页。 59. 《现代美国公共课考试情况分析》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3 年第 2 期 ( 总第 59 期 ), 第 16-20 页。 60.(1) 《富兰克林罗斯福和 1935 年社会保障法》 , 《世界历史》 1993 年第 5 期 , 第 37-46 页。 (2)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K5 《世界史》 ,1994 年第 2 期。 61. 《从九十年前美国的反回扣法说起》 , 《光明日报》 , 1993 年 9 月 29 日 第 5 版。 62. 《面向四化、面向世界、办好学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3 年第 3 期 ( 总 60 期 ), 第 13-17 页。 63. 《美国现代史上的第一次改革浪潮》 , 《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 第 300-344 页 ,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64. 《七十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调整》 , 《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 第 419-466 页 ,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65. 《开放型的美利坚合众国》 , 《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 第 498-526 页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1993 年版。 66.(1) 《百年来美国问题中文书目 (1840-1990) 编后记》 , 《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 第 602-605 页 ,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2) 又载《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通报》 , 第 19-20 页 ,1990 年 7 月 。 67.(1) 《一个半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美国经济著、译作概述》 , 《世界经济》 ,1993 年第 11 期 , 第 81-84 页 ;(2) 中国人民大学书资料中心《出版工作评介》 ,1994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 1994 年 68.(1) 《跨世纪的当代世界改革潮》 , 《历史教学》 ,1994 年第 3 期 , 第 16-18 页 ,0.8 万字。 (2)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史》 ,1995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 69 .( 1 )《美国历史散论序》 , 《美国历史散论》 , 第 6-9 页 ,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4 年 3 月版。 (2) 《谈美国历史散论》 , 《博览群书》 ,1994 年第 7 期 , 第 32-33 页。 ( 3 )谈《美国历史散论》,载杨玉圣著《交流是幸福的》第 360-362 页,北京奥德文化传播中心, 2006 年版。原载《博览群书》 1994 年第 7 期。 70. 《二十世纪西方经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兰州学刊》 ,1994 年第 2 期 , 第 22-22 页。 71. 《美国主要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公司》 , 《信息博览》 ,1994 年第 2 期 , 第 39-40 页。 72. 《 1935 社会保障法和美国的现代化》 , 载《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 , 东方出版社 , 第 245-258 页 ,1994 年 6 月版。 73.(1) 《我所认识的万心蕙教授》 , 《美国史研究通讯》 , 第 11-12 页 ,1994 年第 4 期 ( 总第 65 期 ),1994 年 12 月。 (2)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春秋》 ,1994 年 9 月 , 第 7-9 页。 74. 《重视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性现象》 , 《史学集刊 ( 增刊 ) 》 ( 中外现代化研究专集 ), 1994 年 10 月 , 第 3-4 页。 75.(1) 《试论二十世纪西方经济的几个特点》 , 《史学月刊》 ,1994 年第 5 期 , 第 68-72 页 ;(2)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世界史》 ,1995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 76.(1) 《 20 世纪的现实和高中〈世界历史〉课本》 ( 上 ), 《历史教学》 ,1994 年第 11 期 , 第 28-32 页。 (2) 《 20 世纪的现实和高中〈世界历史〉课本》 ( 下 ), 《历史教学》,第 23-24 页。 (3)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历史教学》 1995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 (4) 载《中华优秀科学论文选》总第一卷教育卷 (II), 第 317-322 页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12 月。 77.(1)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运动》 , 《兰州学刊》 ,1994 年第 6 期 ( 总 81 期 ), 第 38-42 页 , 1994 年 12 月。 (2)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K92 1995 年第 2 期转载。 78. 《美墨战争》 , 载《世界战争通鉴》上册 , 第 725-730 页 , 军事科学院出版社 ,1994 年 11 月版。 1995 年 79.(1) 《近年来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工作》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5 年第 1 期 ( 总 66 期 ) 第 1-6,18 页 ,( 未完待续 ), 1995 年 4 月。 (2) 《近年来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工作》 ( 续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5 年第 2 期 ( 总 67 期 ), 第 6-11 页 ,1995 年 6 月。 80. 《关于《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中译本》 , 《美国史研究通讯》 , 第 24-25 页 ,1995 年第 1 期 ( 总 66 期 ),1995 年 4 月。 81.(1) 《当代世界五十年历史发展的主潮流》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5 年第 3 期 , 第 56-63 页 ,1995 年 5 月。 (2)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世界史 K51995 年 7 月转载。 82.(1) 《二十世纪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 《历史学习》, 1995 年第 5 期 , 第 3-5 页 ,1995 年 5 月。 (2)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史》 K5 1995.6 转载。 83.(1) 《当代世界 50 年的多样化统一进程》 , 《世界历史》 ,1995 年第 3 期 , 第 11-19 页 , 1995 年 6 月。 (2)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史 K51995 年 8 月转载。《全国报刊索引 95.5 登 950610612 号。 84.(1)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和雅尔塔体制的兴衰》 , 《历史教学》 ,1955 年第 6 期 , 第 3-7 页 ,1995 年 6 月 ,7600 字。 (2)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史》 K5,1995. 10 转载。 85.(1) 《论建设富有时代特色的世界现代史》 , 《历史教学》 ,1995 年第 10 期 , 第 19-23 页。 (2)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史》 ,K5 1995.12 转载。 86. 《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 50 周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兰州学刊》, 1995 年增刊 , 第 1-3 页。 87. 《历史的转折 , 深刻的启迪》 , 《兰州学刊》 ,1995 年第 5 期 , 第 7-11 页。 88.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世界战争史分册》条目 共 6 条 (1, 美英战争 ; 2, 美国内战 ;3, 第一次布尔河之战 ;4, 维克斯堡之战 ;5, 葛底斯堡之战 ;6, 美西战争 ),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 世界战争史分册 ) 上册 , 军事科学出版社 , 第 169-170,202-206,207-208;242-243 页 ,1995 年 9 月出版。 1996 年 89. 《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 , 《历史教学》 ,1996 年第 1 期 , 第 34-38 页。 90. 《了解世界新视角》 , 《人民日报》 , 1996 年 1 月 26 日 第 11 版。 91. 《雅俗共赏品位高 了解世界新视角评介 世界系列 100 从书 》 , 《美国史研究通迅》 ,1996 年第 1 期 ( 总 70 期 ), 第 26-27 页。 92. 《当代美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历史演变》 , 《史学月刊》 ,1996 年第 1 期 , 第 97-103 页。 93. 《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 ---- 世界现代史》 , 载刘竼编著 : 编著历史学科测量的理论与实践 , 第 141-159 页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1 月版。 94. 《我国跨世纪面临的有利机遇和严峻挑战》 , 《北京社会科学》 ,1996 年第 2 期 , 第 1-7 页。 95. 《严重困扰当代世界发展的贫困问题》 , 《兰州学刊》 ,1996 年第 4 期 , 第 45-50,62 页。 ( 上海图书馆资料索引号 970403260) 96. 《切实推动学术研究 , 开创跨世纪的新局面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1996.8.5) 》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6 年第 3 期 , 第 4-12 页。 97. 《美国完善垄断和公平竞争立法的历史演变》 , 载《美国历史问题新探杨生茂教授纪念论文集》 , 第 81-94 页 , 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美国史研究室编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7 月版。 1997 年 98. 《当代美国十大奇案前言》 , 黄安年主编 : 《当代美国十大奇案》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10 月版。 99.(1) 《心蕙精神 永载史册》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6 年第 4 期 , 第 13-18 页。 (2) 《心蕙精神 永载史册》 , 载北京师范大学春秋学社编《万心蕙先生纪念专刊》 ,1997 年 , 第 5-14 页。 (3) 《心蕙精神 永载史册》 , 载《万心蕙教授纪念文集》 , 第 18-31 页 , 江西美国史研究编 ,1997 年 5 月。 100.(1) 《法制社会的美国和当代美国的奇案》 , 《博览群书》, 1997 年第 2 期 , 第 28-29 页 ,4000 字 ;(2)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7 年第 1 期 , 第 1-4 页。 101. 《当代世界人口的运行特点及其影响》 ( 上 ), 《兰州学刊》 ,1997 年第 1 期 , 第 46-50 页。 ( 上海图书馆资料索引号 970500599);(2) 《当代世界人口的运行特点及其影响》 ( 下 ), 兰州学刊 ,1997 年第 2 期 , 第 52-55 页。 ( 上海图书馆资料索引号 970700717) 102.(1) 《当代世界历史研究和和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 上 ),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1997 年第 1 期 , 第 6-8 页。 (2) 《当代世界历史研究和和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 下 ) ,载《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1997 年第 2 期 , 第 3-7 页。 103.(1) 《克林顿政府改革美国家庭福利保障的对策》 , 《美国研究》 ,1997 年第 2 期 , 第 87-105 页。 (2) 《克林顿政府改革社会福利保障的对策》 , 载牛军主编 : 《克林顿治下的美国》 , 第 261-277 页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版。( 3 )《克林顿政府改革美国家庭福利保障的对策》 , 载朱世达主编《当代美国文化与社会》,第 400-417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 104. 《 1990-1995 年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成果及其国际比较》 , 《世界历史》 ,1997 年第 3 期 , 第 114-119 页。 105. 《战后美国的贫困、贫困结构和贫困线》 , 《史学月刊》 ,1997 年第 4 期 , 第 90-98 页。 106. 《社会救济时期的社会保障 --17 世纪初至 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 , 《山东师大学报》 ,1997 年第 4 期 , 第 32-39 页。 107. 《当代世界各国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及其启示》 , 《兰州发展论坛》 ,1997 年 10 月创刊号 , 第 24-35 页。 108. 《论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 《九江师专学报》 ,1997 年第 4 期 , 第 58-66 页。 1998 年 109.(1) 《现代当代世界史的基本线索 ---- 现代当代世界史专题 15 讲第一讲》 ( 之一 ), 《中学政史地》 ,1998 年 1 月号 , 第 22-26 页。 (2) 《现代当代世界史的基本线索 ---- 现代当代世界史专题 15 讲第一讲》 ( 二 ), 《中学政史地》 ,1998 年 2 月号 , 第 29-32 页。 110.(1) 《世界现代历史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矛盾 ---- 现代当代世界史专题 15 讲第二讲》 ( 之一 ), 《中学政史地》 ,1998 年 3 月号 , 第 47-50 页。 (2) 《世界现代历史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矛盾 ---- 现代当代世界史专题 15 讲第二讲》 ( 二 ), 《中学政史地》 ,1998 年 4 月号 , 第 57-60,36 页。 111.(1) 《当代世界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发展轨迹》 ( 上 ), 兰州学刊 ,1998 年第 1 期 , 第 48-51 页。 (2) 《当代世界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发展轨迹》 ( 中 ), 《兰州学刊》 ,1998 年第 2 期 , 第 60--62 页。 (3) 《当代世界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发展轨迹》 ( 下 ), 《兰州学刊》 ,1998 年第 3 期 , 第 53-55,59 页。 112. 《通往成功之路 ---- 读《美国行业内幕》》 , 《市场报 财富周刊》 , 1998 年 4 月 11 日 , 第 7 版。 113. 《美国企业经济管理图书一览》 , 《市场报 财富周刊》 , 1998 年 4 月 18 日 , 第 7 版。 114. 《从事美中贸易者必读 ---- 《美国法典 ---- 商业贸易法海关法卷》》 ,, 《市场报 财富周刊》 , 1998 年 6 月 13 日 , 第 3 版。 115. 《本世纪中叶美国政府就业培训法案内容及相关政策》 , 《九江师专学报》 ,1998 年第 3 期 , 第 21-28 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 F102 , 1999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 116. 《学习罗荣渠先生的求实创新精神 ---- 读《美洲史论》》 , 《世界历史》 ,1998 年第 3 期 , 第 114-118 页。 117.(1) 《 1917-1941 年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 现代世界史专题 15 讲第三》 ( 一 ), 《中学政史地》, 1998 年 7 月号 , 第 43-46 页 ,4400 字。 (2) 《 1917-1941 年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 现代世界史专题 15 讲第三讲》 ( 二 ), 《中学政史地》 ,1998 年 8 月号 , 第 41-45 页。 118. 《 1900-1939 年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危机 ---- 现代世界史专题 15 讲第四讲》 , 《中学政史地》, 1998 年 8 月号 , 第 45-46 页。 119. 《论多样性统一的历史观》 , 《史学理论研究》 ,1998 年第 3 期 , 第 52-61 页。 120. 《从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现代世界史专题 15 讲第五讲》 , 《中学政史地》 ,1998 年 9 月号 , 第 20-28 页。 121.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曲折发展 ---- 现代世界史专题 15 讲第六讲》 , 《中学政史地》 ,1998 年 9 月号 , 第 28--36 页。 122. 《当代资本主义的两重发展趋势 ---- 现代世界史专题 15 讲第七讲》 , 《中学政史地》 ,1998 年 9 月号 , 第 36-42 页。 123. 《现代民族独立运动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 ---- 现代世界史专题 15 讲第八讲》 , 《中学政史地》 ,1998 年 10 月号 , 第 26-34 页。 124. 《当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 现代世界史专题 15 讲第九讲》 , 《中学政史》 ,1998 年 10 月号 , 第 35-42 页。 125. 《 20 世纪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 现代世界史专题 15 讲第十讲》 , 《中学政史地》 ,1998 年 11 月号 , 第 31-42 页。 126. 《当代世界多样化统一的发展特色 ---- 现代世界史专题 15 讲第十一讲》 , 《中学政史地》 ,1998 年 11 月号 , 第 43-49,5 页。 127. 《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潮流 ---- 现代世界史专题 15 讲第十二讲》 , 《中学政史地》 ,1998 年 12 月号 , 第 26-33,50 页。 128. 《建设富有时代时代气息的世界现代史体系 ---- 现代世界史专题 15 讲第十三》 , 《中学政史地》 ,1998 年 12 月号 , 第 34-41 页。 129. 《世界现代史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 现代世界史专题 15 讲第十四讲》 , 《中学政史地》 ,1998 年 12 月号 , 第 42-4 页。 130. 《美中关系史上的新篇章和启迪 ---- 评王淇主编的从中立到结盟》 , 《抗日战争研究》 ,1998 年第 3 期 , 第 226-236 页。 131. 《论经济发展观的误区 ---- 再论我国跨世纪的机遇和严峻挑战》 , 《历史教学问题》 ,1998 年第 5 期 , 第 3-11 页。 132. 《美国政府住房福利保障政策 ---- 从罗斯福新政到约翰逊伟大社会时期》 , 《山东师大学报》 ,1998 年第 4 期 , 第 34-39,70 页。 133 《当代美国的社会福利政策自序》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8 年第 1-2 期 , 第 51-54 页。 1999-2008 年文章及第二三部分 , 下见 ( 二 )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08A)|6660 次阅读|0 个评论
30年30个测绘大事(转)
jlpemail 2008-12-18 12:40
改革开放30年测绘大事 1.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测绘工作。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指示: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保障服务能力;加强测绘统一监督管理和基础测绘工作。江泽民同志的重要指示:发展我国测绘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加强测绘工作,发展地理信息产业。温家宝同志的重要指示:测绘和地理信息产业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测绘局是国家不可缺少的要害部门,在信息化时代愈来愈重要,不可小看。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颁布实施。 1992 年 12 月 28 日 ,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自 1993 年 7 月 1 日 起实施,成为推动测绘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002 年 8 月 29 日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修订案; 1994 年开始,建立测绘法宣传日制度,每年在全国各地举行测绘法宣传活动。 3. 国务院颁布三部测绘管理条例。 1995 年 7 月,国务院以第 180 号令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 1996 年 9 月 4 日 ,国务院以第 203 号令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测量标志保护条例》; 2006 年 5 月 27 日 ,国务院以第 469 号令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 4. 《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印发。 2007 年 9 月 13 日 ,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国发 30 号),成为新时期指导测绘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推动测绘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5. 基础测绘管理制度日益完善。 1995 年 3 月,建立全国基础测绘分级管理制度,印发《关于对全国基础测绘实行分级管理的通知》; 1997 年起,基础测绘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2006 年 8 月 23 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 6. 测绘资质资格管理制度建立。 1995 年 1 月发布《测绘资格审查认证管理规定》, 2004 年 2 月发布《测绘资质管理规定》; 2007 年 1 月,人事部、国家测绘局共同颁布《注册测绘师制度暂行规定》。 7. 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体系基本建成。 1978 年 12 月,国家测绘总局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 1982 年 5 月,我国天文大地网平差计算全部完成,建立了 1980 国家大地坐标系,建成 1980 国家平面控制网; 1985 年,建成 1985 国家高程控制网和 1985 国家重力基本网; 1998 年 6 月,建成我国第一个高精度、高分辨率 GPS A 、 B 级网; 2001 年 3 月,公布我国新一代分米级精度大地水准面( CQG2000 )成果; 2003 年建成 2000 国家 GPS 大地控制网, 2004 年建成 2000 国家大地控制网; 2008 年 7 月启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8. 大力发展测绘高等中等教育。 1978 年 2 月,武汉测绘学院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 1985 年 10 月改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1978 年 4 月,国家测绘总局郑州测绘学校成立, 2000 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级重点中专。 9. 学会协会蓬勃发展。 1979 年至 1981 年,中国测绘学会先后被四大国际测绘组织正式接纳为国家会员; 1994 年 4 月,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成立; 1995 年 9 月,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成立。 10. 抗灾救灾测绘保障可靠有力。 1981 年四川特大洪涝灾害中,测绘及时提供地理信息,使 62000 名居民在一天之内安全撤离,避免了人员伤亡; 1998 年夏,长江、松花江、嫩江遭受历史罕见的特大洪灾,测绘部门为抗洪救灾提供及时有效的测绘保障,特别是为荆州分洪的重大决策提供重要监测数据,避免直接经济损失 150 多亿元; 2008 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测绘技术优势和基础测绘成果优势,以最快的速度加工制作各类抗震救灾专用地图,开发三维地理信息服务系统等,满足了抢险救灾、灾情评估、灾害监测和恢复重建等对测绘的急需。 11. 国家大地图集编制出版。 1981 年 12 月开始国家大地图集编制工作,历时 10 多年,先后编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地图集、国家经济地图集、国家普通地图集、国家自然地图集; 1989 年编制完成了由 8 册组成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1997 年 7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区域图》以国务院第 221 号令公布; 1999 年 12 月 20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区域图》以国务院第 275 号令公布。 12. 军委表彰成都军区第一测绘大队。 1982 年 11 月 29 日 ,中央军委授予成都军区第一测绘大队丈量世界屋脊的英雄测绘大队荣誉称号; 1989 年 3 月 24 日 ,中央军委授予总参第一测绘大队英雄测绘大队荣誉称号。 13. 极地测绘成效显著。 1984 年开始进行极地测绘,自 1984 年 12 月参加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 20 余次赴南极开展测绘工作,取得大批测绘成果; 2004 年,开展北极测绘,在黄河站建立了我国在北极的第一个 GPS 常年跟踪站。 14. 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逐步建成。 1984 年,开始全国 1:100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迄今为止,已建成了覆盖全国的正射影像数据库和全国 1:400 万、 1:100 万( 1993 年)、 1:25 万( 1998 年)、 1:5 万( 2006 年)数据库,都成为当时覆盖面积最大、数据量最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15. 准确测定国界线。军地测绘部门与外交部合作,完成了 10 条陆地边界的勘界测绘,其中,先后 3 次开展了中国、尼泊尔边界联合检查测绘; 2001 年以来,开展了 1300 多公里的中越陆地边界勘界测量,为勘界谈判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16. 首次全面完成省界县界行政区域界线测绘。 1989 年至 2002 年,与民政部合作开展了 68 条省级界线和 6300 多条县级界线勘查测绘工作; 2002 年 12 月,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幅标示法定省级行政区域界线的标准地图 1:400 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发布; 2006 年 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集》出版。 17. 地方基础测绘硕果累累。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测制 1:1 万地形图,成为经济建设重要用图,目前 1:1 万地形图已经覆盖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约 47% 。 2004 年 9 月,我国首个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在陕西建成,目前,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启动了 1:1 万数据库建设,部分地区已经建成,部分城市还建成 1:500 和 1:2000 数据库。 18. 国务院表彰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 1991 年 4 月 17 日 ,国务院总理李鹏签发《国务院关于表彰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的决定》,授予该大队功绩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测绘大队荣誉称号。 19. 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全面建立。 1991 年 11 月,建立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研究被列为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1999 年至 2004 年,实施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推动了我国传统测绘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历史性跨越。 20. 测绘宣传不断加强。 1993 年 1 月 1 日 ,《中国测绘报》创刊; 1999 年 3 月 15 日 ,国家测绘局政府网站建成并正式运行。 21. 测绘成果成就展览隆重举行。 1993 年 8 月 6 日 至 12 日,全国首届地图展览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江泽民总书记参观了展览; 2006 年 10 月 16 日 至 21 日,经纬之光全国测绘成果成就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长春、曾培炎、路甬祥、钱正英等参观展览。 22. 国务院综合国情地理信息系统建成。 1993 年 12 月,国务院综合国情地理信息系统( 9202 工程)在中南海建立。自此,各省先后开展了服务省级政府的综合省情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23. 成功举办国际测绘会议。 1993 年,在北京举办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科学大会,这是我国首次举办测绘领域的国际大会; 1994 年 5 月,第 13 届联合国亚太区域测绘会议在北京举行; 2001 年 8 月,第 20 届国际制图大会在北京举行; 2004 年 8 月,第三届亚洲测绘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 2008 年 7 月,第 21 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国际测绘界会议。 24. 地图市场整顿初见成效。 2001 年 10 月 26 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测绘局、工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外经贸部、海关总署、外交部等六部门《关于整顿和规范地图市场秩序意见》,开展地图市场秩序整顿规范工作; 2005 年 1 月 22 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测绘局、中宣部、外交部、教育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 8 部门《关于加强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和地图市场监管的意见》, 2006 年 5 月至 10 月,国家测绘局、中宣部、外交部、教育部、民政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 10 部门联合开展爱我中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活动; 2008 年,国家测绘局、外交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工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国家保密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网站监管的意见》,加强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网站的监督管理。 25. 发布重要地理信息数据。 2003 年 3 月 25 日 ,以国土资源部第 19 号令公布《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管理规定》。 2007 年 4 月 27 日 ,国家测绘局和建设部联合公布我国第一批 19 座著名风景名胜山峰高程数据; 2008 年 9 月 28 日 ,国家测绘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批 31 座著风景名胜名山峰高程数据,同时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公布中国陆地最低点新疆吐鲁番艾丁湖洼地高程新数据为 -154.31 米 。 26.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建成。 2003 年 5 月 25 日 ,第三颗北斗一号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建立了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 27. 精确测定珠穆朗玛峰新高程数据。 2005 年 5 月 22 日 ,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并开展测量工作, 2005 珠峰高程测量取得决定性胜利, 10 月 9 日 ,公布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 8844.43 米 ,精度 0.21 米 ,峰顶冰雪深度 3.50 米 。原 1975 年公布的珠峰高程数据 8848.13 米 停止使用。 28. 西部 1:5 万地形图测图工程启动。 2006 年 4 月 27 日 ,西部 1:5 万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西部 200 万平方公里无实测地图的历史即将结束。 29. 地理信息产业蓬勃发展。截至 2007 年年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超过 1 万家,从业人员超过 30 万人,创造年产值约 500 亿元,地理信息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0. 刘先林院士先进事迹广为传诵。 2007 年 8 月开始,中共中央 宣传部 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对刘先林院士的先进事迹作了集中广泛深入的报道。 9 月 4 日 ,刘先林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个人分类: 资料库|3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美关系未来三十年遐想
黄安年 2008-12-17 17:26
中美关系未来三十年遐想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17 日发布 今年底明年初是中美建交三十周年 , 建交公报发表在 1978 年的 12 月 16 日 ( 北京时间 ), 但正式建交的日期从 1979 年 1 月 1 日开始。对中美关系来说 , 回顾 30 年以前 , 展望 30 年后的未来 , 是个需要将历史、现状和未来结合起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中美建交的 30 年前是 1948 年底,那是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举旗不定时期,自 1948 年前的 30 年是 1918 年底 , 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期,威尔逊总统没有把握好一战后美中关系的时机,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 , 在全力争取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关键时刻 , 认识到美国要取得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是离不开中国支持的,美国的战后长远利益也需要中国,从而罗斯福作出了对华战略的重大抉择 : 美国由对华中立走向与华结盟政策 , 开创了中美关系史上尽管很短暂、但却是空前友好和发展的结盟的密月时期。但是杜鲁门政府没有把握好处理美中关系时机,开始了美中交恶时期。冷战年代的 70 年代初 , 美国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相对削弱,同时面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越来越大的挑战,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在这个重要关头,果断地调整全球战略以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 , 从而开始改变美国 22 年来对华敌视和遏制、孤立政策 , 转入由美国对华冷战对抗走向缓和友好发展的新时期 , 揭开了 1972 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性进程。 1979 年初以来的 30 年来,美中关系正朝着众所周知的健康双赢的方向广泛而纵深地发展。 10 年前,笔者在《 20 世纪三位美国总统改善中美关系的战略抉择》一文中曾经写道 : 20 世纪行将走过她的整整百年了。在这 1900-1999 年的百年间,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世纪初,她还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受尽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而世纪末的中国,则坚定地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她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和最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 , 任人欺凌的时代已经过去 , 中国人民已经站立起来了。特别是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上升和现存唯一社会主义大国的现实,以及世界多极化趋势与单极独霸趋势的较量加剧 , 使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尤其是与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关系,发生了令人注目的曲折变化。拥有近 13 亿人口的中国,已经告别了屈辱的昨天,以中国主权不可侮、中国人民不可欺的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大无畏气概昂首阔步走向 21 世纪。美国 100 年来在经济上一直居于世界各国的前列 ,19-20 世纪之交,她开始走上了海外扩张的道路,但在远东地区她尚未站稳脚跟。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并向全球扩张。冷战结束后,美国不仅是世界上经济、科技、军事实力最强,而且是全球唯一的超级霸国,她有持无恐地不时推行美国化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世界霸主自居,扮演国际警察的角色 , 并动辄以制裁和动武相威胁。所有这些对于美中之间的互动关系,不能不带来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100 年来,中美两国间的双边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波澜起伏, 1971 年以来美中关系开始了正常化的进程 , 但是往往好景不长,随起事端 , 而挑起或扩大事端的 , 恰恰是哪些着眼于私利 , 缺乏高瞻远瞩战略目标 , 并对中国缺乏足够清醒认识的美国某些坚持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决策人。百年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中美两国之间的平等互利、友好健康和稳定发展的正常关系,直接影响到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面向 21 世纪的今天,由于中美两国在世界地位的举足轻重和影响力的增大,中美两国间关系的稳定与友好发展,比起 20 世纪以来的任何时期,都显得更加重要和更加引人瞩目,它不仅关系到中美两国,而且直接影响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综揽在本世纪美中关系改善的三个关键时期 , 美国政府首脑的战略思考和抉择 , 有着富有启迪意义的共同点 : 他们都站在未来时代的高度来处理两国关系 ; 都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分歧来寻求战略共同点 , 求大同存小异 ; 都超越各个利益集团的驱动 , 立足于国家利益的大局。对于曾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自己贡献的中美两个伟大的国家和人民来说,我们有千条万条理由相信,中美两国应当从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携手共进,排除何种干扰和障碍,不断发展中美关系,为跨世纪的太平洋地区和全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繁荣作出新贡献!(《兰州学刊》 1999 年第 4 、 5 期 , 2000 年第 1 期;学术交流网 2002 年 5 月 2 日发布) 历史学者不是未来学家 , 但是了解过去,清晰现在,有助于展望未来。本文将把重点放在未来 30 年美中关系遐想上。 谈到未来 30 年间的美中关系,离不开地球村的大环境 , 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将日益强化而不是弱化,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之间的利益相关也只会强化而不会弱化。不仅在经济层面上 , 而且在政治层面和思想文化层面上 , 美中之间,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 , 难以切割,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和美国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之间优势互补,求大同存小异,共存共荣,尽管美中关系会矛盾不断 , 但同舟共进的大趋势难以改变。 未来的 30 年间,世界上大国格局将发生有利于海洋地区国家的进一步变化 , 传统的发达国家、后起的发达国家、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力量对比将发生进一步有利于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变化 , 这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反映 , 从发展趋势上看 , 经济总量上的两个最强大的国家恐怕要数美国和中国 , 美国力求保持世界第一地位,而中国只要避免日本的 90 年代持续低速发展 , 在十来年后赶上日本的难度并不很大 , 至于 30 年后或者晚些时间能否首先在经济总量上和美国持平或者略有超过,则要看美国的发展战略和中国的发展战略如何运行 , 领导人如何掌舵 , 但是不管排行第一或第二 , 谁先谁后 , 实现美中携手双赢符合美中两国人民间和世界人民之间的根本利益。 就经济总量而言 , 按美国 GDP 年均增长率为 2 %计算则 36 年翻一番, GNP 年均增长率为 3 % , 则 24 年翻一番。照此推算 : 按美国 GDP 年增长率为 2 %计算, 2040 年美国 GDP 为 279600 亿美元,按美国 GNP 年增长率为 3 %计算 , 2028 年美国 GDP 为 279600 亿美元, 2052 年为 559200 亿美元。按中国 GDP 年均增长率为 7.2% 计算 , 则 10 年翻一番 , 照此推算 :2017 年中国的 GDP 为 60200 亿美元 ,2027 年为 124000 亿美元 ,2037 年为 248000 亿美元, 2047 年为 496000 亿美元,按中国 GDP 年均增长率为 10% 计算 , 则 8 年翻一番(相当于 214% ) , 照此粗算 :2015 年中国的 GDP 为 60200 亿美元 ,2023 年为 124000 亿美元 ,2031 年为 248000 亿美元, 2039 年为 496000 亿美元。这就是说 , 在美元汇率和人口增长率大体不变的情况下 , 即使以中国年增长率 10% 的速度增长 , 美国仅以 2% 的速度增长 , 那么两国经济实力持平的交汇点在本世纪的 30-40 年代间。这个前提是中国高速增长和美国的低速发展 , 是人口增长率和汇率基本不变 , 而保持这样的前提,我们并不能掌控美国,至于中国则需要下大力气排除各种发展干扰,一心一意谋和平发展。 无论是共和党总统还是民主党总统执政 , 都会宣布遵循美中关系三个公报的原则精神致力于发展两国关系,这是不会改变的 , 但是同时美国领导人不管怎么改变 , 也不会放弃对于世界的领导和主导责任。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以不损害美国和其他国家利益为前提的 , 中国宣布永不称霸,如何处理世界上两个最大影响的国家间关系 , 自然不仅关系两国也关系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百年来 , 美国对待世界处于前列强国的态度 , 大体上有三种 : 对于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德国,通过战争 , 打败德国;对于社会主义苏联,通过冷战,挤垮苏联;对于重新崛起中的日本通过美国领导下的结盟来扶植和控制。战争手段和冷战战略已经过时,掌控策略仍在使用 , 但是这些对于中国恐怕难以奏效。有人说美中之间是先结婚 , 后恋爱,同床异梦,殊途同归 , 如果这个梦是经济发展梦、政治民主梦、文化多元梦 , 那是一个好梦 , 符合各自利益的异梦 , 如果做着美国世纪梦,恐怕难以实现,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多元化时代将不可能是一个国家的世纪 ,21 世纪,既不是美国的世纪 , 也不是中国的世纪 , 或者日本的世纪、俄罗斯的世纪 , 或者欧洲联盟地区的世纪,那是一个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圆梦的世纪,而未来 30 年则是实现这个世纪梦的关键时期。同床共筑现代化、民主化、多元化、多极化之梦 , 殊途同归符合多元化的各国国情之路,对于美国有利、对于中国有利 , 也对全世界有利。在美中之间共同发展 , 互利互惠,求同存异,建设性合作既有利美中两国的发展 , 也不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 , 何乐不为 ? 在美中关系史上 , 小罗斯总统、尼克松总统把握了历史机遇,克林顿曾经有过机遇,但是错过了 , 在美中建交 30 年,走向未来 30 年之际,奥巴马总统能否把握新的应对当前严重经济危机的机遇,营造美中共赢,发展美中经济和政治文化关系的新局面 , 要看领导智慧了。 深入研究美中建交 30 年来的全方位关系 , 涉及秘密档案的开放程度 , 和参与研究成员的广度及深度,我们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两个领导人和高层互动的解读上 , 不能仅仅限于少数机构和智囊的层面,需要大幅度地开放档案让更多人方便快速地利用外交档案 , 也需要扩大我们的研究队伍和研究领域,不仅仅是国际关系交往层面,而且涉及经济、军事、安全环境、历史、思想和文化各个领域。未来 30 年间 , 美中两国之间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合作共赢空间。 话说回来,和平发展不能靠遐想过日子,路要一步一步的走 , 不可能一路坦途,但是道路已经指明,航线已经开通 , 美中关系第二个 30 年起步的新发展,寄希望于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 , 寄希望于美中两国掌舵者们的智慧。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4647 次阅读|1 个评论
改革30年时尚回顾之1998—2007(图)
sxzx 2008-11-26 21:20
改革30年时尚回顾之19982007(图) 作者:三峡在线 三 十年,时尚的百转千回,让三峡在线人感慨万千。让我们一起重拾时尚30年,你就会发现,每一次时尚的变迁,就是一种对往昔再造的过程。在历史的流转中,它和建筑、音乐、绘画一样有着相似的轨迹。应新浪编辑之邀,三峡在线与大家一起回顾:改革30年时尚回顾之19982007。 1998:伟哥和格格    伟哥走红折射两性意识的开放。Viagra主治ED,非常有效,以致台湾省叫它威尔刚,而内地和香港称呼它伟哥。从此,伟哥大名带着强烈的暧昧弥漫了中国在国人看来,它就是种蠢药。伟哥引发的全球社会效应前所未有:在美国,一77岁老翁要求卖给他1000粒,以便讨回他多年来的损失;它在台湾省一上市,一些老太太就投诉说,她们清晨在公园里运动时,有部分老先生对她们毛手毛脚;一名60岁埃及男子视伟哥为唯一的救星,但收效不佳,一气之下引火;Viagra尚未在内地上市前,其中文伟哥商标之争已引发多起官司,1999年,沈阳飞龙集团销售伟哥开泰胶囊被禁事件受到广泛关注。     格格热。格格原为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姑娘之意。琼瑶在1998年推出的电视剧《还珠格格》大热。连续火了两年后,至今仍有电视台重播。女主角小燕子的扮演者赵薇一跃成为中国内地最热门的偶像明星,甚至引发社会上小燕子热的大辩论因为其拥趸都是少年儿童。 1999 建立中国式品牌意识    曾经,我们的身边似乎很少看到有中国式品牌意识。那时的时尚开始和世界接轨,前卫、冲动、幼稚甚至可笑混杂在一起。中国第一代名模马艳丽、热衷于向古典要时尚的香港设计师张天爱,都洋溢着怀旧情愫。怀旧的时尚主题断断续续地流行着。这一年,三峡在线看到我们已经在建立中国式品牌意识。秀水街成为关键词,仿货当道。班尼路,真维斯成为流行品。    1999年9月9日。在整个20世纪再也找不出比这个日子更合适结婚的了,本着天长地久的美好愿意,中国婚龄男女有相当一部分都选择了这一天结婚。 2000 痞子蔡的网恋和超模吕燕 E时代到来,都市里,对互联网经济的痴迷已到令人盲目的程度,E时代就这么来临了。网站遍地开花,以致泡沫泛滥。这股热潮引发了大跃进式的炒作概念热、网恋异军突起,也带动了电脑的普及,CNNIC机构统计,到2000年1月,中国上网电脑有892万台,上网用户数达2250万人。     台湾成功大学水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蔡智恒以jht为笔名,在网上电子公告栏完成了长达34篇的连载《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让网恋成为最时髦的恋爱方式。    同步,MP3逐渐替代CD机成为年轻人喜欢的音乐播放器。     这一年,世界超模大赛爆出大冷门,亚军吕燕。在2000年世界超级模特大赛上,小眼睛、厚嘴唇、雀斑点点的中国少女吕燕获得亚军,这是中国模特迄今在世界上获得的最高荣誉。前段时间一直以金黄头发形象示人的吕燕,这次在一个时尚聚会上出现时,又变成了一头黑发的中国娃娃。 2001 旗袍唐装年,中国式美丽成为专有名词    唐装享誉全球,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国家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齐刷刷地穿着大红色和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刹时光彩四射,此情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传遍全球,中国唐装迅速流行。         《花样年华》掀旗袍热,带动旗袍热片中张曼玉身着旗袍的造型性感、优雅,使旗袍弥漫了第二年的春夏秋。    2001年中国首次时尚颁奖盛会风尚大典在北京21世纪剧院隆重举行,从此中国娱乐界、时尚界开始了颁奖盛典时代。     贵族车发表宣言,虽然1994年劳斯莱斯就在中国现身,但直到这一年,劳斯莱斯才正式在内地建立了专门的展示厅。 2002 蕾丝、BOBO、白骨精和汤加丽     蕾丝是该年里最受欢迎的服饰。它们被点缀在服装中所有能够点缀的地方,从领口到裤脚。    8月,环球小姐大赛第一次设立了中国小姐的席位。卓灵获亚军。随后一年,世界小姐正式落户中国举办。     新概念炒翻天:白骨精综合了以前对白领、骨干和精英的称谓;BOBO族一词开始流行。BOBO族指的是那些拥有较高学历、收入丰厚、追求生活享受、崇尚自由解放、积极进取的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一类人。    江诗丹顿 1755年问世的、排名世界第二的手表江诗丹顿在北京开第一家专卖店。     直到2003年9月,这本2002年9月出版的写真集,仍然跻身各大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它就是号称中国第一本人体模特署名的《汤加丽人体艺术写真》。     手机短信拜年火爆。三峡在线听说这一年的春节期间,共有70万条短信从手机发出。 2003 非典口罩成必备品     彩屏手机的兴起。彩屏手机。在02年已经出现,随着价格的走势和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在03年,它才真正摆满了各大手机专柜。     SARS口罩热。今年的流行元素并不突出,但一种流行疾病却让大半个中国陷入恐慌。那就是非典。非典的出现也导致口罩热销。这样的场景三峡在线相信大家一定都还记得吧?    杨利伟。随着神舟五号的飞天,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小朋友们的心中的最高理想比成为科学家又多了一个选择,成为一名航天员!     7月,中国男模首获国际排名,李学庆成为世界10大男模,排名第9,中国男模首次获得国际排名。 2004 外滩3号和性小康生活,讨论性不再罪不可赦        外滩改造升级,外滩三号时尚人聚集地。全球首站,2004年对于中国,特别是对于上海来说,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尚年。这一年里,许多顶级国际品牌将新品发布的全球首站或亚洲首站设在中国,设在上海,各种国际水准的豪华派对也在上海滩频繁上演,上海俨然已成为世界时尚的第六大都市。    性小康,有关统计,2004年网络上的关键词是刀郎、宝马、性小康。性小康还有性商,更是从2004年的年初就进入了火热讨论阶段,直至2004年的年尾仍是经久不衰。     刘翔!刘翔!刘翔赢了!那一个名字在一刹那之间响彻了全世界,大家也都记住了那个双手高举着五星红旗,张扬地跳上了奥运会最高领奖台的小伙子。刘翔,你是中国的骄傲! 2005 超女带来中性风潮    超女中性风潮,金牌电视人制作人王平操刀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掀起全国热潮,冠军李宇春的中性风潮引起很大争议,并迅速在中国流行普及,成为亿万少年少女模仿的对象。     中国模特登《TIME》封面。杜鹃以中国模特身份第一次登上《TIME》副刊封面,并代言多个国际品牌,世界名牌有了中国面孔。 2006 中国整型术赶日超韩     黄金甲带动丰胸热。三峡在线注意到,在黄金甲中,包括女主角巩俐在内,几乎所有女性都穿着低胸宫廷服,展示着丰满的胸部。这强烈的视觉冲击没想到引来了另一种热潮丰胸。不少整形美容医院趁此也抓住商机,搞起了满城尽带丰胸热。韩星簇拥中国整形业,韩国艺人俊男美女如云使得韩国鬼斧神工的整形医术扬名国际,但06却是韩国艺人选择来中国整容最多的一年。杭州、成都、昆明等大都市都成韩星整形首选。究其原因,中国整容技术好,费用低廉是最大诱因。     zara进入中国。2006年,在国际时装业界享有盛誉的Inditex集团,在上海核心商业区设立了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Zara首家旗舰店,并以此做为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标志。 2007 环保时尚年,街上塑胶袋减少,棉花袋越来越多     中国选手获世姐冠军,在世界小姐落户中国后的第五年,中国选手张梓琳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世姐冠军。        我不是塑料袋环保布袋引发抢购狂潮。禁止或劝导少用塑料袋,已逐渐成为国际趋势,这也是地球意识提升的具体表现。     hm进入中国。法国里昂内衣展在里昂举办,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内衣商,法国本地品牌商占30%,海外品牌商占70%,中国内衣品牌爱慕首次以品牌的名义亮相里昂。 这是一名 liuxh333的留言,有画龙点睛之妙,三峡在线特意修改到正文之中,与大家分享! 改革三十年,变化实在大; 科学大发展,性趣也不差; 国人破茧出,当惊世界殊; 伟哉是中华,壮哉唯华夏。
个人分类: 社会时评|7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总结表彰大会
JJZHU 2008-11-25 14:57
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生态环境效应遥感监测与评估第二课题三北防护林体系生态环境效应遥感监测与评估研究课题组全体科研人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总结表彰大会已经结束,希望大家关注相关内容,这对我们课题的完成将有很大帮助! 我院资环局主管赵涛博士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总结表彰大会发布的信息非常重视,已经给我发了Email,要求我们进一步关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周年发布的新数据、新资料。 相关资料我已经下载,也与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局进行了沟通,也请课题组全体科研人员关注此事! JJ Zhu
个人分类: 防护林工程|349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