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震火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17年4月22日早报:21日厄尔尼诺指数减速趋稳
杨学祥 2017-4-22 04:47
2017 年 4 月 22 日 早报: 21 日厄尔尼诺指数减速趋稳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我们在 2016 年 11 月 17 日 开始的拉尼娜指数通报的检验结果表明,日食发生在赤道或低纬地区、地球季节性自转变化、南极半岛海冰变化、潮汐组合双周循环、寒潮强弱变化、 地震火山活动, 对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理论预测基本符合实测数据,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和依据,请相关部门检验和利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069.html 潮汐组合影响海温变化的理论计算得到实践证实: 1 月 6 日 以前数据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11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0215.html 图 1 2017 年4 月21 日00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483 ,比 4 月 20 日 18 时 的 0.501 减速 0.018 ,减速变慢,进入下降区间 。 2017 年 2 月 23 日 00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013 ,进入谷值,这是寒潮结束,回暖开始的结果 。 预计 26 日日食后进入峰值 , 3 月 1 日 18 时 的 0.485 为 峰值 。 3 月 5 日 12 时 的 -0.145 为谷值 。 3 月 7 日 06 时 的 0.196 为峰值。 3 月 10 日 00 时 的 -0.267 为谷值 。 3 月 11 日 00 时 的 -0.081 为峰值。 3 月 13 日 12 时 的 -0.132 为谷值。 3 月 17 日 06 时 和 3 月17日18时 的 0.306 为 峰值。 15-21 日将快速上升到峰值得到证实,实际上, 3 月 20 日 00 时 的 0.387 为峰值 。 预计, 3 月 30 日后进入谷值。事实上, 3 月 24 日 18 时 的 0.093 为谷值,这是 30 日前的小波动。 3 月 26 日 00 时 的 0.132 为小峰值。 3 月 28 日 00 时 的 0.078 为谷值。 4 月1日06时 拉尼娜指数 0.334 为峰值。 8 日木星冲日和 10-11 日强潮汐组合可能导致厄尔尼诺指数下降。 预计 9 日达到峰值。 2017 年4月9日00时 厄尔尼诺指数 0.428 为峰值,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0 日 00 时 的 0.403 为谷值。 4 月 11 日 00 时 的 0.424 为峰值 。 13 日继续验证厄尔尼诺指数 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3 日 00 时 的 0.305 为谷值。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4 月 16 日 12 时 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12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为峰值。 图 2 2017 年4 月21 日 12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465 ,比 4 月 21 日 00 时 的 0.483 减速 0.018 ,减速趋稳,进入下降区间 。 2017 年 2 月 23 日 00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013 ,进入谷值,这是寒潮结束,回暖开始的结果 。 预计 26 日日食后进入峰值 , 3 月 1 日 18 时 的 0.485 为 峰值 。 3 月 5 日 12 时 的 -0.145 为谷值 。 3 月 7 日 06 时 的 0.196 为峰值。 3 月 10 日 00 时 的 -0.267 为谷值 。 3 月 11 日 00 时 的 -0.081 为峰值。 3 月 13 日 12 时 的 -0.132 为谷值。 3 月 17 日 06 时 和 3 月17日18时 的 0.306 为 峰值。 15-21 日将快速上升到峰值得到证实,实际上, 3 月 20 日 00 时 的 0.387 为峰值 。 预计, 3 月 30 日后进入谷值。事实上, 3 月 24 日 18 时 的 0.093 为谷值,这是 30 日前的小波动。 3 月 26 日 00 时 的 0.132 为小峰值。 3 月 28 日 00 时 的 0.078 为谷值。 4 月1日06时 拉尼娜指数 0.334 为峰值。 8 日木星冲日和 10-11 日强潮汐组合可能导致厄尔尼诺指数下降。 预计 9 日达到峰值。 2017 年4月9日00时 厄尔尼诺指数 0.428 为峰值,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0 日 00 时 的 0.403 为谷值。 4 月 11 日 00 时 的 0.424 为峰值 。 13 日继续验证厄尔尼诺指数 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3 日 00 时 的 0.305 为谷值。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4 月 16 日 12 时 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12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为峰值。 相关预测 2017 年 4 月潮汐组合: 4-7 月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已有 1030 次阅读 2017-2-2 06:55 2017 年 4 月潮汐组合: 4-7 月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7 年 1 月、 3-7 月 11-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7 年 2 月、 8-10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7 年 4 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二个月。 每年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 A : 4 月 4 日 为日月小潮, 4 月 3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北纬 18.5857 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 B : 4 月 10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0 度。 4 月 11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C : 4 月 17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19.0546 度, 4 月 19 日 为日月小潮, 4 月 15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 D : 4 月 24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5 度, 4 月 26 日 为日月大潮, 4 月 28 日 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强,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最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E : 4 月 30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9.1108 度, 5 月 3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0901.html 4 月 3-4 日潮汐组合较弱,气温以变暖为主,预计厄尔尼诺指数将大幅上升; 10-11 日潮汐组合较强,变冷和厄尔尼诺指数下降为主要趋势。 我们在 4 月 14 日 指出:预计 4 月 17-19 日潮汐组合期间变暖和厄尔尼诺指数上升为主要趋势。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8907.html 4 月 16 日 12 时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 12 时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我们在 2017 年 3 月 21 日 指出, 2017 年 5 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0717.html 我们在 2017 年 4 月 19 日 晚报中指出, 2017 年4月19日00时 拉尼娜指数为 0.622 ,接近峰值。 2017 年4月19日 12 时拉尼娜指数为 0.616 ,比 4 月 19 日 00 时的 0.622 减速 0.006 ,增速变减速,进入波动区间 。 4 月 19 日 00 时的 0.622 为峰值得到验证。 我们在 4 月 14 日 指出:预计 4 月 17-19 日潮汐组合期间变暖和厄尔尼诺指数上升为主要趋势。 4 月 13 日 00 时 的 0.305 为谷值。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4 月 16 日 12 时 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12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为峰值。 从 4 月 13 日 的 0.305 为谷值,上升到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的峰值, 增速 0.317 ,除 17-19 日潮汐组合作用外, 15 日的 智利阿根廷边境地区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和 18-19 日的秘鲁厄瓜多尔地震火山活动作用不可忽视。 我们在 4 月 19 日 指出, 厄尔尼诺来了:地震、潮汐、自转、海冰四大特征预示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9755.html 厄尔尼诺的地震火山说得到验证。 关注 4 月 24-28 日潮汐组合中厄尔尼诺指数的减速幅度。预计 27 日前后进入谷值。 相关报道 智利阿根廷边境地区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 2017-04-15 17:01:21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 4 月 15 日 电 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北京时间 4 月 15 日 16 时 19 分 在智利、阿根廷边境地区附近 ( 南纬 23.05 度,西经 67.74 度 ) 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4/15/c_129538696.htm 6.0 级地震震动厄瓜多尔首都 民众跑到街上避难 国际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 年 04 月 19 日 10:00 A-A+ 原标题: 6.0 级地震震动厄瓜多尔首都 民众跑到街上避难   中新网 4 月 19 日 电 据“中央社”报道,北京时间 19 日凌晨,南美洲的安地斯山区发生 6.0 级地震,震撼厄瓜多尔首都基多 (Quito) ,目击者说,许多人跑到街上避难。去年厄瓜多尔的太平洋岸曾发生大地震,造成惨重伤亡。    美国地质勘探局表示,这次地震发生在与厄瓜多尔毗邻的秘鲁,这种在丛林地区城镇伊基托斯西北方约 263 公里 ,当地人烟稀少。   厄瓜多尔的亚马逊森林地区离伊基托斯不远,是这个石油输出国家组织 (OPEC) 成员国的石油业重镇。   据报道,这次地震发生在秘鲁北部,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都有震感,但目前尚未传出伤亡或灾情。 厄瓜多尔去年 4 月发生规模 7.8 大地震,造成近 700 人丧生,并且摧毁了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 http://news.cctv.com/2017/04/19/ARTIi12ghSUQrLCNVSbVo5Qx170419.shtml 新华社快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北京时间 19 日 1 时 11 分斐济附近海域发生 6 . 0 级地震。 (责任编辑: HN666 ) http://news.hexun.com/2017-04-19/188888216.html 秘鲁南部萨班卡亚火山频繁喷发 2017-04-19 11:18:09 来源: 新华社 .   新华社利马4月18日电(记者张国英)据秘鲁地质矿业冶金研究所火山观测台18日公布的最新报告,位于秘鲁南部阿雷基帕省的萨班卡亚火山近日频繁喷发,上周内平均每天喷发37次。   火山观测结果显示,4月10日至16日,萨班卡亚火山平均每天喷发的气体达4051吨,并出现11次地热异常现象,喷出的火山灰柱最高达3000米。   萨班卡亚火山灰已飘落至附近方圆40公里地区。火山观测台专家建议当地居民户外活动时戴口罩和眼镜,以保护呼吸系统和眼睛。   报告还说,秘鲁南部位于莫克瓜省的乌维纳斯火山活跃度近日降低,每天约有10次喷发,喷出的灰柱最高达500米,每天喷发的气体为278吨至1793吨。 萨班卡亚火山和乌维纳斯火山均位于安第斯山脉。萨班卡亚火山海拔高度为5976米,在沉睡200多年后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活跃期,最近一次喷发发生在今年3月。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4/19/c_1120836595.htm 验证厄尔尼诺地震火山说 证据显示,从 1964 到 1987 年南方涛动五个最低值和沿东太平洋隆起从 20 o S 到 40 o S 插入式的地震活动几乎同时发生,厄尔尼诺和地震群相关。在过去最持久的 6 个厄尔尼诺与最反常的插入式地震活动完全一致,它们在 1964 到 1992 年沿东太平洋海隆从 15 o S 到 40 o S 同时发生。 对 1763 年以来的十九次强厄尔尼诺事件的统计结果表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强烈的年份, 20 世纪以来七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全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异常年 .Adv.Atmos.Sci. 2005, 22:359-374. 2.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Thehypothesisoftheocesnic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globalwarming.Progressin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 ~ 1818. 3. 杨学祥,杨冬红。 2014 年 1-2 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 2014 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 2014 , 224-237 ,万方数据库。 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 610-615.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 ~ 615. 5.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 - 动力机制。世界地质。 2010 , 29 ( 4 ): 652-657.YangDH,YangD B. Thermal dynamic mechanism of ElNino induced by solareclipse.GlobalGeology(in Chinese), 2010, 29 (4):652-657. 6. 杨学祥,杨冬红。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 2013 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 ,万方数据库。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ofgeophysics(inChinese),2011, 54(4): 926-934 8. 杨学祥,杨冬红。 2013 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 2014, (3): 90-91.YANG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 of ReasonsCausingChina'sFrequent SmogWeatherin 2013. Technology andlife. 2014, (3): 90-91. 9.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Yang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offormation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in Geophysics (inChinese),2013,28(4):1666-1677. 10. 杨冬红 , 杨学祥 .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07, 22(5):1680-1685.YangDH,Yang X X. Australiasnow in summer and threeice regulatorsfor El Ninoevents.Progress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7,22(5):1680-168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54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7年4月21日晚报:20日厄尔尼诺指数快速下降
杨学祥 2017-4-21 19:47
2017 年 4 月 21 日 晚报: 20 日厄尔尼诺指数快速下降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我们在 2016 年 11 月 17 日 开始的拉尼娜指数通报的检验结果表明,日食发生在赤道或低纬地区、地球季节性自转变化、南极半岛海冰变化、潮汐组合双周循环、寒潮强弱变化、 地震火山活动, 对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理论预测基本符合实测数据,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和依据,请相关部门检验和利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069.html 潮汐组合影响海温变化的理论计算得到实践证实: 1 月 6 日 以前数据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11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0215.html 图 1 2017 年4 月20 日 18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01 ,比 4 月 20 日 12 时 的 0.525 减速 0.024 ,减速变慢,进入下降区间 。 2017 年 2 月 23 日 00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013 ,进入谷值,这是寒潮结束,回暖开始的结果 。 预计 26 日日食后进入峰值 , 3 月 1 日 18 时 的 0.485 为 峰值 。 3 月 5 日 12 时 的 -0.145 为谷值 。 3 月 7 日 06 时 的 0.196 为峰值。 3 月 10 日 00 时 的 -0.267 为谷值 。 3 月 11 日 00 时 的 -0.081 为峰值。 3 月 13 日 12 时 的 -0.132 为谷值。 3 月 17 日 06 时 和 3 月17日18时 的 0.306 为 峰值。 15-21 日将快速上升到峰值得到证实,实际上, 3 月 20 日 00 时 的 0.387 为峰值 。 预计, 3 月 30 日后进入谷值。事实上, 3 月 24 日 18 时 的 0.093 为谷值,这是 30 日前的小波动。 3 月 26 日 00 时 的 0.132 为小峰值。 3 月 28 日 00 时 的 0.078 为谷值。 4 月1日06时 拉尼娜指数 0.334 为峰值。 8 日木星冲日和 10-11 日强潮汐组合可能导致厄尔尼诺指数下降。 预计 9 日达到峰值。 2017 年4月9日00时 厄尔尼诺指数 0.428 为峰值,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0 日 00 时 的 0.403 为谷值。 4 月 11 日 00 时 的 0.424 为峰值 。 13 日继续验证厄尔尼诺指数 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3 日 00 时 的 0.305 为谷值。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4 月 16 日 12 时 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12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为峰值。 图 2 2017 年4 月21 日00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483 ,比 4 月 20 日 18 时 的 0.501 减速 0.018 ,减速变慢,进入下降区间 。 2017 年 2 月 23 日 00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013 ,进入谷值,这是寒潮结束,回暖开始的结果 。 预计 26 日日食后进入峰值 , 3 月 1 日 18 时 的 0.485 为 峰值 。 3 月 5 日 12 时 的 -0.145 为谷值 。 3 月 7 日 06 时 的 0.196 为峰值。 3 月 10 日 00 时 的 -0.267 为谷值 。 3 月 11 日 00 时 的 -0.081 为峰值。 3 月 13 日 12 时 的 -0.132 为谷值。 3 月 17 日 06 时 和 3 月17日18时 的 0.306 为 峰值。 15-21 日将快速上升到峰值得到证实,实际上, 3 月 20 日 00 时 的 0.387 为峰值 。 预计, 3 月 30 日后进入谷值。事实上, 3 月 24 日 18 时 的 0.093 为谷值,这是 30 日前的小波动。 3 月 26 日 00 时 的 0.132 为小峰值。 3 月 28 日 00 时 的 0.078 为谷值。 4 月1日06时 拉尼娜指数 0.334 为峰值。 8 日木星冲日和 10-11 日强潮汐组合可能导致厄尔尼诺指数下降。 预计 9 日达到峰值。 2017 年4月9日00时 厄尔尼诺指数 0.428 为峰值,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0 日 00 时 的 0.403 为谷值。 4 月 11 日 00 时 的 0.424 为峰值 。 13 日继续验证厄尔尼诺指数 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3 日 00 时 的 0.305 为谷值。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4 月 16 日 12 时 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12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为峰值。 相关预测 2017 年 4 月潮汐组合: 4-7 月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已有 1030 次阅读 2017-2-2 06:55 2017 年 4 月潮汐组合: 4-7 月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7 年 1 月、 3-7 月 11-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7 年 2 月、 8-10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7 年 4 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二个月。 每年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 A : 4 月 4 日 为日月小潮, 4 月 3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北纬 18.5857 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 B : 4 月 10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0 度。 4 月 11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C : 4 月 17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19.0546 度, 4 月 19 日 为日月小潮, 4 月 15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 D : 4 月 24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5 度, 4 月 26 日 为日月大潮, 4 月 28 日 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强,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最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E : 4 月 30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9.1108 度, 5 月 3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0901.html 4 月 3-4 日潮汐组合较弱,气温以变暖为主,预计厄尔尼诺指数将大幅上升; 10-11 日潮汐组合较强,变冷和厄尔尼诺指数下降为主要趋势。 我们在 4 月 14 日 指出:预计 4 月 17-19 日潮汐组合期间变暖和厄尔尼诺指数上升为主要趋势。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8907.html 4 月 16 日 12 时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 12 时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我们在 2017 年 3 月 21 日 指出, 2017 年 5 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0717.html 我们在 2017 年 4 月 19 日 晚报中指出, 2017 年4月19日00时 拉尼娜指数为 0.622 ,接近峰值。 2017 年4月19日 12 时拉尼娜指数为 0.616 ,比 4 月 19 日 00 时的 0.622 减速 0.006 ,增速变减速,进入波动区间 。 4 月 19 日 00 时的 0.622 为峰值得到验证。 我们在 4 月 14 日 指出:预计 4 月 17-19 日潮汐组合期间变暖和厄尔尼诺指数上升为主要趋势。 4 月 13 日 00 时 的 0.305 为谷值。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4 月 16 日 12 时 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12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为峰值。 从 4 月 13 日 的 0.305 为谷值,上升到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的峰值, 增速 0.317 ,除 17-19 日潮汐组合作用外, 15 日的 智利阿根廷边境地区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和 18-19 日的秘鲁厄瓜多尔地震火山活动作用不可忽视。 我们在 4 月 19 日 指出, 厄尔尼诺来了:地震、潮汐、自转、海冰四大特征预示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9755.html 厄尔尼诺的地震火山说得到验证。 关注 4 月 24-28 日潮汐组合中厄尔尼诺指数的减速幅度。预计 27 日前后进入谷值。 相关报道 智利阿根廷边境地区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 2017-04-15 17:01:21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 4 月 15 日 电 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北京时间 4 月 15 日 16 时 19 分 在智利、阿根廷边境地区附近 ( 南纬 23.05 度,西经 67.74 度 ) 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4/15/c_129538696.htm 6.0 级地震震动厄瓜多尔首都 民众跑到街上避难 国际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 年 04 月 19 日 10:00 A-A+ 原标题: 6.0 级地震震动厄瓜多尔首都 民众跑到街上避难   中新网 4 月 19 日 电 据“中央社”报道,北京时间 19 日凌晨,南美洲的安地斯山区发生 6.0 级地震,震撼厄瓜多尔首都基多 (Quito) ,目击者说,许多人跑到街上避难。去年厄瓜多尔的太平洋岸曾发生大地震,造成惨重伤亡。    美国地质勘探局表示,这次地震发生在与厄瓜多尔毗邻的秘鲁,这种在丛林地区城镇伊基托斯西北方约 263 公里 ,当地人烟稀少。   厄瓜多尔的亚马逊森林地区离伊基托斯不远,是这个石油输出国家组织 (OPEC) 成员国的石油业重镇。   据报道,这次地震发生在秘鲁北部,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都有震感,但目前尚未传出伤亡或灾情。 厄瓜多尔去年 4 月发生规模 7.8 大地震,造成近 700 人丧生,并且摧毁了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 http://news.cctv.com/2017/04/19/ARTIi12ghSUQrLCNVSbVo5Qx170419.shtml 新华社快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北京时间 19 日 1 时 11 分斐济附近海域发生 6 . 0 级地震。 (责任编辑: HN666 ) http://news.hexun.com/2017-04-19/188888216.html 秘鲁南部萨班卡亚火山频繁喷发 2017-04-19 11:18:09 来源: 新华社 .   新华社利马4月18日电(记者张国英)据秘鲁地质矿业冶金研究所火山观测台18日公布的最新报告,位于秘鲁南部阿雷基帕省的萨班卡亚火山近日频繁喷发,上周内平均每天喷发37次。   火山观测结果显示,4月10日至16日,萨班卡亚火山平均每天喷发的气体达4051吨,并出现11次地热异常现象,喷出的火山灰柱最高达3000米。   萨班卡亚火山灰已飘落至附近方圆40公里地区。火山观测台专家建议当地居民户外活动时戴口罩和眼镜,以保护呼吸系统和眼睛。   报告还说,秘鲁南部位于莫克瓜省的乌维纳斯火山活跃度近日降低,每天约有10次喷发,喷出的灰柱最高达500米,每天喷发的气体为278吨至1793吨。 萨班卡亚火山和乌维纳斯火山均位于安第斯山脉。萨班卡亚火山海拔高度为5976米,在沉睡200多年后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活跃期,最近一次喷发发生在今年3月。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4/19/c_1120836595.htm 验证厄尔尼诺地震火山说 证据显示,从 1964 到 1987 年南方涛动五个最低值和沿东太平洋隆起从 20 o S 到 40 o S 插入式的地震活动几乎同时发生,厄尔尼诺和地震群相关。在过去最持久的 6 个厄尔尼诺与最反常的插入式地震活动完全一致,它们在 1964 到 1992 年沿东太平洋海隆从 15 o S 到 40 o S 同时发生。 对 1763 年以来的十九次强厄尔尼诺事件的统计结果表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强烈的年份, 20 世纪以来七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全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异常年 .Adv.Atmos.Sci. 2005, 22:359-374. 2.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Thehypothesisoftheocesnic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globalwarming.Progressin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 ~ 1818. 3. 杨学祥,杨冬红。 2014 年 1-2 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 2014 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 2014 , 224-237 ,万方数据库。 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 610-615.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 ~ 615. 5.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 - 动力机制。世界地质。 2010 , 29 ( 4 ): 652-657.YangDH,YangD B. Thermal dynamic mechanism of ElNino induced by solareclipse.GlobalGeology(in Chinese), 2010, 29 (4):652-657. 6. 杨学祥,杨冬红。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 2013 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 ,万方数据库。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ofgeophysics(inChinese),2011, 54(4): 926-934 8. 杨学祥,杨冬红。 2013 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 2014, (3): 90-91.YANG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 of ReasonsCausingChina'sFrequent SmogWeatherin 2013. Technology andlife. 2014, (3): 90-91. 9.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Yang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offormation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in Geophysics (inChinese),2013,28(4):1666-1677. 10. 杨冬红 , 杨学祥 .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07, 22(5):1680-1685.YangDH,Yang X X. Australiasnow in summer and threeice regulatorsfor El Ninoevents.Progress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7,22(5):1680-168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7年4月21日午报:20日厄尔尼诺指数快速下降
杨学祥 2017-4-21 15:26
2017 年 4 月 21 日 午报: 20 日厄尔尼诺指数快速下降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我们在 2016 年 11 月 17 日 开始的拉尼娜指数通报的检验结果表明,日食发生在赤道或低纬地区、地球季节性自转变化、南极半岛海冰变化、潮汐组合双周循环、寒潮强弱变化、 地震火山活动, 对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理论预测基本符合实测数据,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和依据,请相关部门检验和利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069.html 潮汐组合影响海温变化的理论计算得到实践证实: 1 月 6 日 以前数据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11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0215.html 图 12017 年4 月20 日 12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25 ,比 4 月 20 日 00 时 的 0.581 减速 0.056 ,减速变快,进入下降区间 。 2017 年 2 月 23 日 00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013 ,进入谷值,这是寒潮结束,回暖开始的结果 。 预计 26 日日食后进入峰值 , 3 月 1 日 18 时 的 0.485 为 峰值 。 3 月 5 日 12 时 的 -0.145 为谷值 。 3 月 7 日 06 时 的 0.196 为峰值。 3 月 10 日 00 时 的 -0.267 为谷值 。 3 月 11 日 00 时 的 -0.081 为峰值。 3 月 13 日 12 时 的 -0.132 为谷值。 3 月 17 日 06 时 和 3 月17日18时 的 0.306 为 峰值。 15-21 日将快速上升到峰值得到证实,实际上, 3 月 20 日 00 时 的 0.387 为峰值 。 预计, 3 月 30 日后进入谷值。事实上, 3 月 24 日 18 时 的 0.093 为谷值,这是 30 日前的小波动。 3 月 26 日 00 时 的 0.132 为小峰值。 3 月 28 日 00 时 的 0.078 为谷值。 4 月1日06时 拉尼娜指数 0.334 为峰值。 8 日木星冲日和 10-11 日强潮汐组合可能导致厄尔尼诺指数下降。 预计 9 日达到峰值。 2017 年4月9日00时 厄尔尼诺指数 0.428 为峰值,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0 日 00 时 的 0.403 为谷值。 4 月 11 日 00 时 的 0.424 为峰值 。 13 日继续验证厄尔尼诺指数 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3 日 00 时 的 0.305 为谷值。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4 月 16 日 12 时 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12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为峰值。 图 22017 年4 月20 日 18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01 ,比 4 月 20 日 12 时 的 0.525 减速 0.024 ,减速变慢,进入下降区间 。 2017 年 2 月 23 日 00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013 ,进入谷值,这是寒潮结束,回暖开始的结果 。 预计 26 日日食后进入峰值 , 3 月 1 日 18 时 的 0.485 为 峰值 。 3 月 5 日 12 时 的 -0.145 为谷值 。 3 月 7 日 06 时 的 0.196 为峰值。 3 月 10 日 00 时 的 -0.267 为谷值 。 3 月 11 日 00 时 的 -0.081 为峰值。 3 月 13 日 12 时 的 -0.132 为谷值。 3 月 17 日 06 时 和 3 月17日18时 的 0.306 为 峰值。 15-21 日将快速上升到峰值得到证实,实际上, 3 月 20 日 00 时 的 0.387 为峰值 。 预计, 3 月 30 日后进入谷值。事实上, 3 月 24 日 18 时 的 0.093 为谷值,这是 30 日前的小波动。 3 月 26 日 00 时 的 0.132 为小峰值。 3 月 28 日 00 时 的 0.078 为谷值。 4 月1日06时 拉尼娜指数 0.334 为峰值。 8 日木星冲日和 10-11 日强潮汐组合可能导致厄尔尼诺指数下降。 预计 9 日达到峰值。 2017 年4月9日00时 厄尔尼诺指数 0.428 为峰值,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0 日 00 时 的 0.403 为谷值。 4 月 11 日 00 时 的 0.424 为峰值 。 13 日继续验证厄尔尼诺指数 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3 日 00 时 的 0.305 为谷值。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4 月 16 日 12 时 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12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为峰值。 相关预测 2017 年 4 月潮汐组合: 4-7 月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已有 1030 次阅读 2017-2-206:55 2017 年 4 月潮汐组合: 4-7 月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7 年 1 月、 3-7 月 11-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7 年 2 月、 8-10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7 年 4 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二个月。 每年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 A : 4 月 4 日 为日月小潮, 4 月 3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北纬 18.5857 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 B : 4 月 10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0 度。 4 月 11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C : 4 月 17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19.0546 度, 4 月 19 日 为日月小潮, 4 月 15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 D : 4 月 24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5 度, 4 月 26 日 为日月大潮, 4 月 28 日 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强,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最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E : 4 月 30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9.1108 度, 5 月 3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0901.html 4 月 3-4 日潮汐组合较弱,气温以变暖为主,预计厄尔尼诺指数将大幅上升; 10-11 日潮汐组合较强,变冷和厄尔尼诺指数下降为主要趋势。 我们在 4 月 14 日 指出:预计 4 月 17-19 日潮汐组合期间变暖和厄尔尼诺指数上升为主要趋势。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8907.html 4 月 16 日 12 时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 12 时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我们在 2017 年 3 月 21 日 指出, 2017 年 5 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0717.html 我们在 2017 年 4 月 19 日 晚报中指出, 2017 年4月19日00时 拉尼娜指数为 0.622 ,接近峰值。 2017 年4月19日 12 时拉尼娜指数为 0.616 ,比 4 月 19 日 00 时的 0.622 减速 0.006 ,增速变减速,进入波动区间 。 4 月 19 日 00 时的 0.622 为峰值得到验证。 我们在 4 月 14 日 指出:预计 4 月 17-19 日潮汐组合期间变暖和厄尔尼诺指数上升为主要趋势。 4 月 13 日 00 时 的 0.305 为谷值。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4 月 16 日 12 时 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12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为峰值。 从 4 月 13 日 的 0.305 为谷值,上升到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的峰值, 增速 0.317 ,除 17-19 日潮汐组合作用外, 15 日的 智利阿根廷边境地区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和 18-19 日的秘鲁厄瓜多尔地震火山活动作用不可忽视。 我们在 4 月 19 日 指出, 厄尔尼诺来了:地震、潮汐、自转、海冰四大特征预示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9755.html 厄尔尼诺的地震火山说得到验证。 关注 4 月 24-28 日潮汐组合中厄尔尼诺指数的减速幅度。预计 27 日前后进入谷值。 相关报道 智利阿根廷边境地区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 2017-04-1517:01:21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 4 月 15 日 电 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北京时间 4 月 15 日 16 时 19 分 在智利、阿根廷边境地区附近 ( 南纬 23.05 度,西经 67.74 度 ) 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4/15/c_129538696.htm 6.0 级地震震动厄瓜多尔首都 民众跑到街上避难 国际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 年 04 月 19 日 10:00A-A+ 原标题: 6.0 级地震震动厄瓜多尔首都 民众跑到街上避难   中新网 4 月 19 日 电 据“中央社”报道,北京时间 19 日凌晨,南美洲的安地斯山区发生 6.0 级地震,震撼厄瓜多尔首都基多 (Quito) ,目击者说,许多人跑到街上避难。去年厄瓜多尔的太平洋岸曾发生大地震,造成惨重伤亡。    美国地质勘探局表示,这次地震发生在与厄瓜多尔毗邻的秘鲁,这种在丛林地区城镇伊基托斯西北方约 263 公里 ,当地人烟稀少。   厄瓜多尔的亚马逊森林地区离伊基托斯不远,是这个石油输出国家组织 (OPEC) 成员国的石油业重镇。   据报道,这次地震发生在秘鲁北部,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都有震感,但目前尚未传出伤亡或灾情。 厄瓜多尔去年 4 月发生规模 7.8 大地震,造成近 700 人丧生,并且摧毁了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 http://news.cctv.com/2017/04/19/ARTIi12ghSUQrLCNVSbVo5Qx170419.shtml 新华社快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北京时间 19 日 1 时 11 分斐济附近海域发生 6 . 0 级地震。 (责任编辑: HN666 ) http://news.hexun.com/2017-04-19/188888216.html 秘鲁南部萨班卡亚火山频繁喷发 2017-04-1911:18:09 来源: 新华社 .   新华社利马4月18日电(记者张国英)据秘鲁地质矿业冶金研究所火山观测台18日公布的最新报告,位于秘鲁南部阿雷基帕省的萨班卡亚火山近日频繁喷发,上周内平均每天喷发37次。   火山观测结果显示,4月10日至16日,萨班卡亚火山平均每天喷发的气体达4051吨,并出现11次地热异常现象,喷出的火山灰柱最高达3000米。   萨班卡亚火山灰已飘落至附近方圆40公里地区。火山观测台专家建议当地居民户外活动时戴口罩和眼镜,以保护呼吸系统和眼睛。   报告还说,秘鲁南部位于莫克瓜省的乌维纳斯火山活跃度近日降低,每天约有10次喷发,喷出的灰柱最高达500米,每天喷发的气体为278吨至1793吨。 萨班卡亚火山和乌维纳斯火山均位于安第斯山脉。萨班卡亚火山海拔高度为5976米,在沉睡200多年后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活跃期,最近一次喷发发生在今年3月。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4/19/c_1120836595.htm 验证厄尔尼诺地震火山说 证据显示,从 1964 到 1987 年南方涛动五个最低值和沿东太平洋隆起从 20 o S 到 40 o S 插入式的地震活动几乎同时发生,厄尔尼诺和地震群相关。在过去最持久的 6 个厄尔尼诺与最反常的插入式地震活动完全一致,它们在 1964 到 1992 年沿东太平洋海隆从 15 o S 到 40 o S 同时发生。 对 1763 年以来的十九次强厄尔尼诺事件的统计结果表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强烈的年份, 20 世纪以来七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全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异常年 .Adv.Atmos.Sci.2005,22:359-374. 2.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Vol.23(6):1813 ~ 1818 。 YANGDong-hong,YANGXue-xiang.Thehypothesisoftheocesnicearthquakesadjustingclimateslowdownofglobalwarming.ProgressinGeophysics.2008,23(6):1813 ~ 1818. 3. 杨学祥,杨冬红。 2014 年 1-2 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 2014 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 2014 , 224-237 ,万方数据库。 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29(2):610-615.YANGDong-hong,YANGXue-xiang.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icesheetsmeltingandlowtemperature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Geophysics.2014,29(1):610 ~ 615. 5.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 - 动力机制。世界地质。 2010 , 29 ( 4 ): 652-657.YangDH,YangDB.ThermaldynamicmechanismofElNinoinducedbysolareclipse.GlobalGeology(inChinese),2010,29(4):652-657. 6. 杨学祥,杨冬红。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 2013 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 ,万方数据库。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YangDH,YangDB,YangXX,Theinfluenceoftidesandearthquakesinglobalclimatechanges.ChineseJournalofgeophysics(inChinese),2011,54(4):926-934 8. 杨学祥,杨冬红。 2013 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3):90-91.YANG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ofReasonsCausingChina'sFrequentSmogWeatherin2013.Technologyandlife.2014,(3):90-91. 9.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4):1666-1677.YangXX,ChenDY.StudyoncauseofformationinEarth’sclimaticchanges.ProgressinGeophysics(inChinese),2013,28(4):1666-1677. 10. 杨冬红 , 杨学祥 .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22(5):1680-1685.YangDH,YangXX.AustraliasnowinsummerandthreeiceregulatorsforElNinoevents.ProgressinGeophysics(inChinese),2007,22(5):1680-168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7年4月21日早报:20日厄尔尼诺指数快速下降
杨学祥 2017-4-21 04:53
2017 年 4 月 21 日 早报: 20 日厄尔尼诺指数快速下降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我们在 2016 年 11 月 17 日 开始的拉尼娜指数通报的检验结果表明,日食发生在赤道或低纬地区、地球季节性自转变化、南极半岛海冰变化、潮汐组合双周循环、寒潮强弱变化、 地震火山活动, 对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理论预测基本符合实测数据,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和依据,请相关部门检验和利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069.html 潮汐组合影响海温变化的理论计算得到实践证实: 1 月 6 日 以前数据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11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0215.html 图 1 2017 年4 月20 日00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81 ,比 4 月 19 日 18 时 的 0.601 减速 0.020 ,减速变快,进入下降区间 。 2017 年 2 月 23 日 00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013 ,进入谷值,这是寒潮结束,回暖开始的结果 。 预计 26 日日食后进入峰值 , 3 月 1 日 18 时 的 0.485 为 峰值 。 3 月 5 日 12 时 的 -0.145 为谷值 。 3 月 7 日 06 时 的 0.196 为峰值。 3 月 10 日 00 时 的 -0.267 为谷值 。 3 月 11 日 00 时 的 -0.081 为峰值。 3 月 13 日 12 时 的 -0.132 为谷值。 3 月 17 日 06 时 和 3 月17日18时 的 0.306 为 峰值。 15-21 日将快速上升到峰值得到证实,实际上, 3 月 20 日 00 时 的 0.387 为峰值 。 预计, 3 月 30 日后进入谷值。事实上, 3 月 24 日 18 时 的 0.093 为谷值,这是 30 日前的小波动。 3 月 26 日 00 时 的 0.132 为小峰值。 3 月 28 日 00 时 的 0.078 为谷值。 4 月1日06时 拉尼娜指数 0.334 为峰值。 8 日木星冲日和 10-11 日强潮汐组合可能导致厄尔尼诺指数下降。 预计 9 日达到峰值。 2017 年4月9日00时 厄尔尼诺指数 0.428 为峰值,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0 日 00 时 的 0.403 为谷值。 4 月 11 日 00 时 的 0.424 为峰值 。 13 日继续验证厄尔尼诺指数 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3 日 00 时 的 0.305 为谷值。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4 月 16 日 12 时 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12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为峰值。 图 2 2017 年4 月20 日 12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25 ,比 4 月 20 日 00 时 的 0.581 减速 0.056 ,减速变快,进入下降区间 。 2017 年 2 月 23 日 00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013 ,进入谷值,这是寒潮结束,回暖开始的结果 。 预计 26 日日食后进入峰值 , 3 月 1 日 18 时 的 0.485 为 峰值 。 3 月 5 日 12 时 的 -0.145 为谷值 。 3 月 7 日 06 时 的 0.196 为峰值。 3 月 10 日 00 时 的 -0.267 为谷值 。 3 月 11 日 00 时 的 -0.081 为峰值。 3 月 13 日 12 时 的 -0.132 为谷值。 3 月 17 日 06 时 和 3 月17日18时 的 0.306 为 峰值。 15-21 日将快速上升到峰值得到证实,实际上, 3 月 20 日 00 时 的 0.387 为峰值 。 预计, 3 月 30 日后进入谷值。事实上, 3 月 24 日 18 时 的 0.093 为谷值,这是 30 日前的小波动。 3 月 26 日 00 时 的 0.132 为小峰值。 3 月 28 日 00 时 的 0.078 为谷值。 4 月1日06时 拉尼娜指数 0.334 为峰值。 8 日木星冲日和 10-11 日强潮汐组合可能导致厄尔尼诺指数下降。 预计 9 日达到峰值。 2017 年4月9日00时 厄尔尼诺指数 0.428 为峰值,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0 日 00 时 的 0.403 为谷值。 4 月 11 日 00 时 的 0.424 为峰值 。 13 日继续验证厄尔尼诺指数 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3 日 00 时 的 0.305 为谷值。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4 月 16 日 12 时 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12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为峰值。 相关预测 2017 年 4 月潮汐组合: 4-7 月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已有 1030 次阅读 2017-2-2 06:55 2017 年 4 月潮汐组合: 4-7 月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7 年 1 月、 3-7 月 11-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7 年 2 月、 8-10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7 年 4 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二个月。 每年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 A : 4 月 4 日 为日月小潮, 4 月 3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北纬 18.5857 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 B : 4 月 10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0 度。 4 月 11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C : 4 月 17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19.0546 度, 4 月 19 日 为日月小潮, 4 月 15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 D : 4 月 24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5 度, 4 月 26 日 为日月大潮, 4 月 28 日 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强,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最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E : 4 月 30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9.1108 度, 5 月 3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0901.html 4 月 3-4 日潮汐组合较弱,气温以变暖为主,预计厄尔尼诺指数将大幅上升; 10-11 日潮汐组合较强,变冷和厄尔尼诺指数下降为主要趋势。 我们在 4 月 14 日 指出:预计 4 月 17-19 日潮汐组合期间变暖和厄尔尼诺指数上升为主要趋势。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8907.html 4 月 16 日 12 时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 12 时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我们在 2017 年 3 月 21 日 指出, 2017 年 5 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0717.html 我们在 2017 年 4 月 19 日 晚报中指出, 2017 年4月19日00时 拉尼娜指数为 0.622 ,接近峰值。 2017 年4月19日 12 时拉尼娜指数为 0.616 ,比 4 月 19 日 00 时的 0.622 减速 0.006 ,增速变减速,进入波动区间 。 4 月 19 日 00 时的 0.622 为峰值得到验证。 我们在 4 月 14 日 指出:预计 4 月 17-19 日潮汐组合期间变暖和厄尔尼诺指数上升为主要趋势。 4 月 13 日 00 时 的 0.305 为谷值。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4 月 16 日 12 时 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12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为峰值。 从 4 月 13 日 的 0.305 为谷值,上升到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的峰值, 增速 0.317 ,除 17-19 日潮汐组合作用外, 15 日的 智利阿根廷边境地区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和 18-19 日的秘鲁厄瓜多尔地震火山活动作用不可忽视。 我们在 4 月 19 日 指出, 厄尔尼诺来了:地震、潮汐、自转、海冰四大特征预示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9755.html 厄尔尼诺的地震火山说得到验证。 关注 4 月 24-28 日潮汐组合中厄尔尼诺指数的减速幅度。预计 27 日前后进入谷值。 相关报道 智利阿根廷边境地区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 2017-04-15 17:01:21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 4 月 15 日 电 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北京时间 4 月 15 日 16 时 19 分 在智利、阿根廷边境地区附近 ( 南纬 23.05 度,西经 67.74 度 ) 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4/15/c_129538696.htm 6.0 级地震震动厄瓜多尔首都 民众跑到街上避难 国际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 年 04 月 19 日 10:00 A-A+ 原标题: 6.0 级地震震动厄瓜多尔首都 民众跑到街上避难   中新网 4 月 19 日 电 据“中央社”报道,北京时间 19 日凌晨,南美洲的安地斯山区发生 6.0 级地震,震撼厄瓜多尔首都基多 (Quito) ,目击者说,许多人跑到街上避难。去年厄瓜多尔的太平洋岸曾发生大地震,造成惨重伤亡。    美国地质勘探局表示,这次地震发生在与厄瓜多尔毗邻的秘鲁,这种在丛林地区城镇伊基托斯西北方约 263 公里 ,当地人烟稀少。   厄瓜多尔的亚马逊森林地区离伊基托斯不远,是这个石油输出国家组织 (OPEC) 成员国的石油业重镇。   据报道,这次地震发生在秘鲁北部,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都有震感,但目前尚未传出伤亡或灾情。 厄瓜多尔去年 4 月发生规模 7.8 大地震,造成近 700 人丧生,并且摧毁了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 http://news.cctv.com/2017/04/19/ARTIi12ghSUQrLCNVSbVo5Qx170419.shtml 新华社快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北京时间 19 日 1 时 11 分斐济附近海域发生 6 . 0 级地震。 (责任编辑: HN666 ) http://news.hexun.com/2017-04-19/188888216.html 秘鲁南部萨班卡亚火山频繁喷发 2017-04-19 11:18:09 来源: 新华社 .   新华社利马4月18日电(记者张国英)据秘鲁地质矿业冶金研究所火山观测台18日公布的最新报告,位于秘鲁南部阿雷基帕省的萨班卡亚火山近日频繁喷发,上周内平均每天喷发37次。   火山观测结果显示,4月10日至16日,萨班卡亚火山平均每天喷发的气体达4051吨,并出现11次地热异常现象,喷出的火山灰柱最高达3000米。   萨班卡亚火山灰已飘落至附近方圆40公里地区。火山观测台专家建议当地居民户外活动时戴口罩和眼镜,以保护呼吸系统和眼睛。   报告还说,秘鲁南部位于莫克瓜省的乌维纳斯火山活跃度近日降低,每天约有10次喷发,喷出的灰柱最高达500米,每天喷发的气体为278吨至1793吨。 萨班卡亚火山和乌维纳斯火山均位于安第斯山脉。萨班卡亚火山海拔高度为5976米,在沉睡200多年后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活跃期,最近一次喷发发生在今年3月。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4/19/c_1120836595.htm 验证厄尔尼诺地震火山说 证据显示,从 1964 到 1987 年南方涛动五个最低值和沿东太平洋隆起从 20 o S 到 40 o S 插入式的地震活动几乎同时发生,厄尔尼诺和地震群相关。在过去最持久的 6 个厄尔尼诺与最反常的插入式地震活动完全一致,它们在 1964 到 1992 年沿东太平洋海隆从 15 o S 到 40 o S 同时发生。 对 1763 年以来的十九次强厄尔尼诺事件的统计结果表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强烈的年份, 20 世纪以来七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全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异常年 .Adv.Atmos.Sci. 2005, 22:359-374. 2.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Thehypothesisoftheocesnic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globalwarming.Progressin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 ~ 1818. 3. 杨学祥,杨冬红。 2014 年 1-2 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 2014 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 2014 , 224-237 ,万方数据库。 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 610-615.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 ~ 615. 5.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 - 动力机制。世界地质。 2010 , 29 ( 4 ): 652-657.YangDH,YangD B. Thermal dynamic mechanism of ElNino induced by solareclipse.GlobalGeology(in Chinese), 2010, 29 (4):652-657. 6. 杨学祥,杨冬红。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 2013 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 ,万方数据库。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ofgeophysics(inChinese),2011, 54(4): 926-934 8. 杨学祥,杨冬红。 2013 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 2014, (3): 90-91.YANG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 of ReasonsCausingChina'sFrequent SmogWeatherin 2013. Technology andlife. 2014, (3): 90-91. 9.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Yang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offormation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in Geophysics (inChinese),2013,28(4):1666-1677. 10. 杨冬红 , 杨学祥 .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07, 22(5):1680-1685.YangDH,Yang X X. Australiasnow in summer and threeice regulatorsfor El Ninoevents.Progress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7,22(5):1680-168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7年4月20日晚报:19日峰值验证厄尔尼诺地震火山说
杨学祥 2017-4-20 16:19
2017 年 4 月 20 日 晚报: 19 日峰值验证厄尔尼诺地震火山说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我们在 2016 年 11 月 17 日 开始的拉尼娜指数通报的检验结果表明,日食发生在赤道或低纬地区、地球季节性自转变化、南极半岛海冰变化、潮汐组合双周循环、寒潮强弱变化、 地震火山活动, 对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理论预测基本符合实测数据,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和依据,请相关部门检验和利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069.html 潮汐组合影响海温变化的理论计算得到实践证实: 1 月 6 日 以前数据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11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0215.html 图 1 2017 年4 月19 日 18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601 ,比 4 月 19 日 12 时 的 0.616 减速 0.015 ,减速变快,进入波动区间 。 2017 年 2 月 23 日 00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013 ,进入谷值,这是寒潮结束,回暖开始的结果 。 预计 26 日日食后进入峰值 , 3 月 1 日 18 时 的 0.485 为 峰值 。 3 月 5 日 12 时 的 -0.145 为谷值 。 3 月 7 日 06 时 的 0.196 为峰值。 3 月 10 日 00 时 的 -0.267 为谷值 。 3 月 11 日 00 时 的 -0.081 为峰值。 3 月 13 日 12 时 的 -0.132 为谷值。 3 月 17 日 06 时 和 3 月17日18时 的 0.306 为 峰值。 15-21 日将快速上升到峰值得到证实,实际上, 3 月 20 日 00 时 的 0.387 为峰值 。 预计, 3 月 30 日后进入谷值。事实上, 3 月 24 日 18 时 的 0.093 为谷值,这是 30 日前的小波动。 3 月 26 日 00 时 的 0.132 为小峰值。 3 月 28 日 00 时 的 0.078 为谷值。 4 月1日06时 拉尼娜指数 0.334 为峰值。 8 日木星冲日和 10-11 日强潮汐组合可能导致厄尔尼诺指数下降。 预计 9 日达到峰值。 2017 年4月9日00时 厄尔尼诺指数 0.428 为峰值,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0 日 00 时 的 0.403 为谷值。 4 月 11 日 00 时 的 0.424 为峰值 。 13 日继续验证厄尔尼诺指数 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3 日 00 时 的 0.305 为谷值。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4 月 16 日 12 时 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12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为峰值。 图 2 2017 年4 月20 日00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81 ,比 4 月 19 日 18 时 的 0.601 减速 0.020 ,减速变快,进入下降区间 。 2017 年 2 月 23 日 00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013 ,进入谷值,这是寒潮结束,回暖开始的结果 。 预计 26 日日食后进入峰值 , 3 月 1 日 18 时 的 0.485 为 峰值 。 3 月 5 日 12 时 的 -0.145 为谷值 。 3 月 7 日 06 时 的 0.196 为峰值。 3 月 10 日 00 时 的 -0.267 为谷值 。 3 月 11 日 00 时 的 -0.081 为峰值。 3 月 13 日 12 时 的 -0.132 为谷值。 3 月 17 日 06 时 和 3 月17日18时 的 0.306 为 峰值。 15-21 日将快速上升到峰值得到证实,实际上, 3 月 20 日 00 时 的 0.387 为峰值 。 预计, 3 月 30 日后进入谷值。事实上, 3 月 24 日 18 时 的 0.093 为谷值,这是 30 日前的小波动。 3 月 26 日 00 时 的 0.132 为小峰值。 3 月 28 日 00 时 的 0.078 为谷值。 4 月1日06时 拉尼娜指数 0.334 为峰值。 8 日木星冲日和 10-11 日强潮汐组合可能导致厄尔尼诺指数下降。 预计 9 日达到峰值。 2017 年4月9日00时 厄尔尼诺指数 0.428 为峰值,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0 日 00 时 的 0.403 为谷值。 4 月 11 日 00 时 的 0.424 为峰值 。 13 日继续验证厄尔尼诺指数 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3 日 00 时 的 0.305 为谷值。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4 月 16 日 12 时 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12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为峰值。 相关预测 2017 年 4 月潮汐组合: 4-7 月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已有 1030 次阅读 2017-2-2 06:55 2017 年 4 月潮汐组合: 4-7 月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7 年 1 月、 3-7 月 11-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7 年 2 月、 8-10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7 年 4 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二个月。 每年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 A : 4 月 4 日 为日月小潮, 4 月 3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北纬 18.5857 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 B : 4 月 10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0 度。 4 月 11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C : 4 月 17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19.0546 度, 4 月 19 日 为日月小潮, 4 月 15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 D : 4 月 24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5 度, 4 月 26 日 为日月大潮, 4 月 28 日 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强,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最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E : 4 月 30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9.1108 度, 5 月 3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0901.html 4 月 3-4 日潮汐组合较弱,气温以变暖为主,预计厄尔尼诺指数将大幅上升; 10-11 日潮汐组合较强,变冷和厄尔尼诺指数下降为主要趋势。 我们在 4 月 14 日 指出:预计 4 月 17-19 日潮汐组合期间变暖和厄尔尼诺指数上升为主要趋势。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8907.html 4 月 16 日 12 时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 12 时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我们在 2017 年 3 月 21 日 指出, 2017 年 5 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0717.html 我们在 2017 年 4 月 19 日 晚报中指出, 2017 年4月19日00时 拉尼娜指数为 0.622 ,接近峰值。 2017 年4月19日 12 时拉尼娜指数为 0.616 ,比 4 月 19 日 00 时的 0.622 减速 0.006 ,增速变减速,进入波动区间 。 4 月 19 日 00 时的 0.622 为峰值得到验证。 我们在 4 月 14 日 指出:预计 4 月 17-19 日潮汐组合期间变暖和厄尔尼诺指数上升为主要趋势。 4 月 13 日 00 时 的 0.305 为谷值。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4 月 16 日 12 时 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12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为峰值。 从 4 月 13 日 的 0.305 为谷值,上升到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的峰值, 增速 0.317 ,除 17-19 日潮汐组合作用外, 15 日的 智利阿根廷边境地区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和 18-19 日的秘鲁厄瓜多尔地震火山活动作用不可忽视。 我们在 4 月 19 日 指出, 厄尔尼诺来了:地震、潮汐、自转、海冰四大特征预示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9755.html 厄尔尼诺的地震火山说得到验证。 关注 4 月 24-28 日潮汐组合中厄尔尼诺指数的减速幅度。预计 27 日前后进入谷值。 相关报道 智利阿根廷边境地区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 2017-04-15 17:01:21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 4 月 15 日 电 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北京时间 4 月 15 日 16 时 19 分 在智利、阿根廷边境地区附近 ( 南纬 23.05 度,西经 67.74 度 ) 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4/15/c_129538696.htm 6.0 级地震震动厄瓜多尔首都 民众跑到街上避难 国际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 年 04 月 19 日 10:00 A-A+ 原标题: 6.0 级地震震动厄瓜多尔首都 民众跑到街上避难   中新网 4 月 19 日 电 据“中央社”报道,北京时间 19 日凌晨,南美洲的安地斯山区发生 6.0 级地震,震撼厄瓜多尔首都基多 (Quito) ,目击者说,许多人跑到街上避难。去年厄瓜多尔的太平洋岸曾发生大地震,造成惨重伤亡。    美国地质勘探局表示,这次地震发生在与厄瓜多尔毗邻的秘鲁,这种在丛林地区城镇伊基托斯西北方约 263 公里 ,当地人烟稀少。   厄瓜多尔的亚马逊森林地区离伊基托斯不远,是这个石油输出国家组织 (OPEC) 成员国的石油业重镇。   据报道,这次地震发生在秘鲁北部,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都有震感,但目前尚未传出伤亡或灾情。 厄瓜多尔去年 4 月发生规模 7.8 大地震,造成近 700 人丧生,并且摧毁了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 http://news.cctv.com/2017/04/19/ARTIi12ghSUQrLCNVSbVo5Qx170419.shtml 新华社快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北京时间 19 日 1 时 11 分斐济附近海域发生 6 . 0 级地震。 (责任编辑: HN666 ) http://news.hexun.com/2017-04-19/188888216.html 秘鲁南部萨班卡亚火山频繁喷发 2017-04-19 11:18:09 来源: 新华社 .   新华社利马4月18日电(记者张国英)据秘鲁地质矿业冶金研究所火山观测台18日公布的最新报告,位于秘鲁南部阿雷基帕省的萨班卡亚火山近日频繁喷发,上周内平均每天喷发37次。   火山观测结果显示,4月10日至16日,萨班卡亚火山平均每天喷发的气体达4051吨,并出现11次地热异常现象,喷出的火山灰柱最高达3000米。   萨班卡亚火山灰已飘落至附近方圆40公里地区。火山观测台专家建议当地居民户外活动时戴口罩和眼镜,以保护呼吸系统和眼睛。   报告还说,秘鲁南部位于莫克瓜省的乌维纳斯火山活跃度近日降低,每天约有10次喷发,喷出的灰柱最高达500米,每天喷发的气体为278吨至1793吨。 萨班卡亚火山和乌维纳斯火山均位于安第斯山脉。萨班卡亚火山海拔高度为5976米,在沉睡200多年后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活跃期,最近一次喷发发生在今年3月。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4/19/c_1120836595.htm 验证厄尔尼诺地震火山说 证据显示,从 1964 到 1987 年南方涛动五个最低值和沿东太平洋隆起从 20 o S 到 40 o S 插入式的地震活动几乎同时发生,厄尔尼诺和地震群相关。在过去最持久的 6 个厄尔尼诺与最反常的插入式地震活动完全一致,它们在 1964 到 1992 年沿东太平洋海隆从 15 o S 到 40 o S 同时发生。 对 1763 年以来的十九次强厄尔尼诺事件的统计结果表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强烈的年份, 20 世纪以来七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全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异常年 .Adv.Atmos.Sci. 2005, 22:359-374. 2.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Thehypothesisoftheocesnic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globalwarming.Progressin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 ~ 1818. 3. 杨学祥,杨冬红。 2014 年 1-2 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 2014 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 2014 , 224-237 ,万方数据库。 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 610-615.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 ~ 615. 5.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 - 动力机制。世界地质。 2010 , 29 ( 4 ): 652-657.YangDH,YangD B. Thermal dynamic mechanism of ElNino induced by solareclipse.GlobalGeology(in Chinese), 2010, 29 (4):652-657. 6. 杨学祥,杨冬红。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 2013 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 ,万方数据库。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ofgeophysics(inChinese),2011, 54(4): 926-934 8. 杨学祥,杨冬红。 2013 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 2014, (3): 90-91.YANG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 of ReasonsCausingChina'sFrequent SmogWeatherin 2013. Technology andlife. 2014, (3): 90-91. 9.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Yang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offormation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in Geophysics (inChinese),2013,28(4):1666-1677. 10. 杨冬红 , 杨学祥 .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07, 22(5):1680-1685.YangDH,Yang X X. Australiasnow in summer and threeice regulatorsfor El Ninoevents.Progress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7,22(5):1680-168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7年4月20日午报:19日峰值验证厄尔尼诺地震火山说
热度 1 杨学祥 2017-4-20 11:37
2017 年 4 月 20 日 午报: 19 日峰值验证厄尔尼诺地震火山说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我们在 2016 年 11 月 17 日 开始的拉尼娜指数通报的检验结果表明,日食发生在赤道或低纬地区、地球季节性自转变化、南极半岛海冰变化、潮汐组合双周循环、寒潮强弱变化、 地震火山活动, 对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理论预测基本符合实测数据,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和依据,请相关部门检验和利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069.html 潮汐组合影响海温变化的理论计算得到实践证实: 1 月 6 日 以前数据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11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0215.html 图 1 2017 年4 月19 日 12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616 ,比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减速 0.006 ,增速变减速,进入波动区间 。 2017 年 2 月 23 日 00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013 ,进入谷值,这是寒潮结束,回暖开始的结果 。 预计 26 日日食后进入峰值 , 3 月 1 日 18 时 的 0.485 为 峰值 。 3 月 5 日 12 时 的 -0.145 为谷值 。 3 月 7 日 06 时 的 0.196 为峰值。 3 月 10 日 00 时 的 -0.267 为谷值 。 3 月 11 日 00 时 的 -0.081 为峰值。 3 月 13 日 12 时 的 -0.132 为谷值。 3 月 17 日 06 时 和 3 月17日18时 的 0.306 为 峰值。 15-21 日将快速上升到峰值得到证实,实际上, 3 月 20 日 00 时 的 0.387 为峰值 。 预计, 3 月 30 日后进入谷值。事实上, 3 月 24 日 18 时 的 0.093 为谷值,这是 30 日前的小波动。 3 月 26 日 00 时 的 0.132 为小峰值。 3 月 28 日 00 时 的 0.078 为谷值。 4 月1日06时 拉尼娜指数 0.334 为峰值。 8 日木星冲日和 10-11 日强潮汐组合可能导致厄尔尼诺指数下降。 预计 9 日达到峰值。 2017 年4月9日00时 厄尔尼诺指数 0.428 为峰值,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0 日 00 时 的 0.403 为谷值。 4 月 11 日 00 时 的 0.424 为峰值 。 13 日继续验证厄尔尼诺指数 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3 日 00 时 的 0.305 为谷值。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4 月 16 日 12 时 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12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为峰值。 图 2 2017 年4 月19 日 18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601 ,比 4 月 19 日 12 时 的 0.616 减速 0.015 ,减速变快,进入波动区间 。 2017 年 2 月 23 日 00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013 ,进入谷值,这是寒潮结束,回暖开始的结果 。 预计 26 日日食后进入峰值 , 3 月 1 日 18 时 的 0.485 为 峰值 。 3 月 5 日 12 时 的 -0.145 为谷值 。 3 月 7 日 06 时 的 0.196 为峰值。 3 月 10 日 00 时 的 -0.267 为谷值 。 3 月 11 日 00 时 的 -0.081 为峰值。 3 月 13 日 12 时 的 -0.132 为谷值。 3 月 17 日 06 时 和 3 月17日18时 的 0.306 为 峰值。 15-21 日将快速上升到峰值得到证实,实际上, 3 月 20 日 00 时 的 0.387 为峰值 。 预计, 3 月 30 日后进入谷值。事实上, 3 月 24 日 18 时 的 0.093 为谷值,这是 30 日前的小波动。 3 月 26 日 00 时 的 0.132 为小峰值。 3 月 28 日 00 时 的 0.078 为谷值。 4 月1日06时 拉尼娜指数 0.334 为峰值。 8 日木星冲日和 10-11 日强潮汐组合可能导致厄尔尼诺指数下降。 预计 9 日达到峰值。 2017 年4月9日00时 厄尔尼诺指数 0.428 为峰值,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0 日 00 时 的 0.403 为谷值。 4 月 11 日 00 时 的 0.424 为峰值 。 13 日继续验证厄尔尼诺指数 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3 日 00 时 的 0.305 为谷值。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4 月 16 日 12 时 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12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为峰值。 相关预测 2017 年 4 月潮汐组合: 4-7 月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已有 1030 次阅读 2017-2-2 06:55 2017 年 4 月潮汐组合: 4-7 月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7 年 1 月、 3-7 月 11-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7 年 2 月、 8-10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7 年 4 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二个月。 每年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 A : 4 月 4 日 为日月小潮, 4 月 3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北纬 18.5857 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 B : 4 月 10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0 度。 4 月 11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C : 4 月 17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19.0546 度, 4 月 19 日 为日月小潮, 4 月 15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 D : 4 月 24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5 度, 4 月 26 日 为日月大潮, 4 月 28 日 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强,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最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E : 4 月 30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9.1108 度, 5 月 3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0901.html 4 月 3-4 日潮汐组合较弱,气温以变暖为主,预计厄尔尼诺指数将大幅上升; 10-11 日潮汐组合较强,变冷和厄尔尼诺指数下降为主要趋势。 我们在 4 月 14 日 指出:预计 4 月 17-19 日潮汐组合期间变暖和厄尔尼诺指数上升为主要趋势。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8907.html 4 月 16 日 12 时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 12 时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我们在 2017 年 3 月 21 日 指出, 2017 年 5 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0717.html 我们在 2017 年 4 月 19 日 晚报中指出, 2017 年4月19日00时 拉尼娜指数为 0.622 ,接近峰值。 2017 年4月19日 12 时拉尼娜指数为 0.616 ,比 4 月 19 日 00 时的 0.622 减速 0.006 ,增速变减速,进入波动区间 。 4 月 19 日 00 时的 0.622 为峰值得到验证。 我们在 4 月 14 日 指出:预计 4 月 17-19 日潮汐组合期间变暖和厄尔尼诺指数上升为主要趋势。 4 月 13 日 00 时 的 0.305 为谷值。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4 月 16 日 12 时 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12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为峰值。 从 4 月 13 日 的 0.305 为谷值,上升到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的峰值, 增速 0.317 ,除 17-19 日潮汐组合作用外, 15 日的 智利阿根廷边境地区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和 18-19 日的秘鲁厄瓜多尔地震火山活动作用不可忽视。 我们在 4 月 19 日 指出, 厄尔尼诺来了:地震、潮汐、自转、海冰四大特征预示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9755.html 厄尔尼诺的地震火山说得到验证。 关注 4 月 24-28 日潮汐组合中厄尔尼诺指数的减速幅度。预计 27 日前后进入谷值。 相关报道 智利阿根廷边境地区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 2017-04-15 17:01:21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 4 月 15 日 电 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北京时间 4 月 15 日 16 时 19 分 在智利、阿根廷边境地区附近 ( 南纬 23.05 度,西经 67.74 度 ) 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4/15/c_129538696.htm 6.0 级地震震动厄瓜多尔首都 民众跑到街上避难 国际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 年 04 月 19 日 10:00 A-A+ 原标题: 6.0 级地震震动厄瓜多尔首都 民众跑到街上避难   中新网 4 月 19 日 电 据“中央社”报道,北京时间 19 日凌晨,南美洲的安地斯山区发生 6.0 级地震,震撼厄瓜多尔首都基多 (Quito) ,目击者说,许多人跑到街上避难。去年厄瓜多尔的太平洋岸曾发生大地震,造成惨重伤亡。    美国地质勘探局表示,这次地震发生在与厄瓜多尔毗邻的秘鲁,这种在丛林地区城镇伊基托斯西北方约 263 公里 ,当地人烟稀少。   厄瓜多尔的亚马逊森林地区离伊基托斯不远,是这个石油输出国家组织 (OPEC) 成员国的石油业重镇。   据报道,这次地震发生在秘鲁北部,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都有震感,但目前尚未传出伤亡或灾情。 厄瓜多尔去年 4 月发生规模 7.8 大地震,造成近 700 人丧生,并且摧毁了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 http://news.cctv.com/2017/04/19/ARTIi12ghSUQrLCNVSbVo5Qx170419.shtml 新华社快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北京时间 19 日 1 时 11 分斐济附近海域发生 6 . 0 级地震。 (责任编辑: HN666 ) http://news.hexun.com/2017-04-19/188888216.html 秘鲁南部萨班卡亚火山频繁喷发 2017-04-19 11:18:09 来源: 新华社 .   新华社利马4月18日电(记者张国英)据秘鲁地质矿业冶金研究所火山观测台18日公布的最新报告,位于秘鲁南部阿雷基帕省的萨班卡亚火山近日频繁喷发,上周内平均每天喷发37次。   火山观测结果显示,4月10日至16日,萨班卡亚火山平均每天喷发的气体达4051吨,并出现11次地热异常现象,喷出的火山灰柱最高达3000米。   萨班卡亚火山灰已飘落至附近方圆40公里地区。火山观测台专家建议当地居民户外活动时戴口罩和眼镜,以保护呼吸系统和眼睛。   报告还说,秘鲁南部位于莫克瓜省的乌维纳斯火山活跃度近日降低,每天约有10次喷发,喷出的灰柱最高达500米,每天喷发的气体为278吨至1793吨。 萨班卡亚火山和乌维纳斯火山均位于安第斯山脉。萨班卡亚火山海拔高度为5976米,在沉睡200多年后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活跃期,最近一次喷发发生在今年3月。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4/19/c_1120836595.htm 验证厄尔尼诺地震火山说 证据显示,从 1964 到 1987 年南方涛动五个最低值和沿东太平洋隆起从 20 o S 到 40 o S 插入式的地震活动几乎同时发生,厄尔尼诺和地震群相关。在过去最持久的 6 个厄尔尼诺与最反常的插入式地震活动完全一致,它们在 1964 到 1992 年沿东太平洋海隆从 15 o S 到 40 o S 同时发生。 对 1763 年以来的十九次强厄尔尼诺事件的统计结果表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强烈的年份, 20 世纪以来七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全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异常年 .Adv.Atmos.Sci. 2005, 22:359-374. 2.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Thehypothesisoftheocesnic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globalwarming.Progressin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 ~ 1818. 3. 杨学祥,杨冬红。 2014 年 1-2 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 2014 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 2014 , 224-237 ,万方数据库。 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 610-615.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 ~ 615. 5.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 - 动力机制。世界地质。 2010 , 29 ( 4 ): 652-657.YangDH,YangD B. Thermal dynamic mechanism of ElNino induced by solareclipse.GlobalGeology(in Chinese), 2010, 29 (4):652-657. 6. 杨学祥,杨冬红。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 2013 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 ,万方数据库。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ofgeophysics(inChinese),2011, 54(4): 926-934 8. 杨学祥,杨冬红。 2013 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 2014, (3): 90-91.YANG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 of ReasonsCausingChina'sFrequent SmogWeatherin 2013. Technology andlife. 2014, (3): 90-91. 9.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Yang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offormation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in Geophysics (inChinese),2013,28(4):1666-1677. 10. 杨冬红 , 杨学祥 .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07, 22(5):1680-1685.YangDH,Yang X X. Australiasnow in summer and threeice regulatorsfor El Ninoevents.Progress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7,22(5):1680-168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682 次阅读|1 个评论
19日峰值验证厄尔尼诺地震火山说:2017年4月20日早报
杨学祥 2017-4-20 05:54
19 日峰值验证厄尔尼诺地震火山说: 2017 年 4 月 20 日 早报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我们在 2016 年 11 月 17 日 开始的拉尼娜指数通报的检验结果表明,日食发生在赤道或低纬地区、地球季节性自转变化、南极半岛海冰变化、潮汐组合双周循环、寒潮强弱变化、 地震火山活动, 对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理论预测基本符合实测数据,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和依据,请相关部门检验和利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069.html 潮汐组合影响海温变化的理论计算得到实践证实: 1 月 6 日 以前数据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11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0215.html 图 1 2017 年4 月19 日00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622 ,比 4 月 18 日 18 时 的 0.604 增速 0.018 ,增速变慢,进入上升区间 。 2017 年 2 月 23 日 00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013 ,进入谷值,这是寒潮结束,回暖开始的结果 。 预计 26 日日食后进入峰值 , 3 月 1 日 18 时 的 0.485 为 峰值 。 3 月 5 日 12 时 的 -0.145 为谷值 。 3 月 7 日 06 时 的 0.196 为峰值。 3 月 10 日 00 时 的 -0.267 为谷值 。 3 月 11 日 00 时 的 -0.081 为峰值。 3 月 13 日 12 时 的 -0.132 为谷值。 3 月 17 日 06 时 和 3 月17日18时 的 0.306 为 峰值。 15-21 日将快速上升到峰值得到证实,实际上, 3 月 20 日 00 时 的 0.387 为峰值 。 预计, 3 月 30 日后进入谷值。事实上, 3 月 24 日 18 时 的 0.093 为谷值,这是 30 日前的小波动。 3 月 26 日 00 时 的 0.132 为小峰值。 3 月 28 日 00 时 的 0.078 为谷值。 4 月1日06时 拉尼娜指数 0.334 为峰值。 8 日木星冲日和 10-11 日强潮汐组合可能导致厄尔尼诺指数下降。 预计 9 日达到峰值。 2017 年4月9日00时 厄尔尼诺指数 0.428 为峰值,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0 日 00 时 的 0.403 为谷值。 4 月 11 日 00 时 的 0.424 为峰值 。 13 日继续验证厄尔尼诺指数 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3 日 00 时 的 0.305 为谷值。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4 月 16 日 12 时 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12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图 2 2017 年4 月19 日 12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616 ,比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减速 0.006 ,增速变减速,进入波动区间 。 2017 年 2 月 23 日 00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013 ,进入谷值,这是寒潮结束,回暖开始的结果 。 预计 26 日日食后进入峰值 , 3 月 1 日 18 时 的 0.485 为 峰值 。 3 月 5 日 12 时 的 -0.145 为谷值 。 3 月 7 日 06 时 的 0.196 为峰值。 3 月 10 日 00 时 的 -0.267 为谷值 。 3 月 11 日 00 时 的 -0.081 为峰值。 3 月 13 日 12 时 的 -0.132 为谷值。 3 月 17 日 06 时 和 3 月17日18时 的 0.306 为 峰值。 15-21 日将快速上升到峰值得到证实,实际上, 3 月 20 日 00 时 的 0.387 为峰值 。 预计, 3 月 30 日后进入谷值。事实上, 3 月 24 日 18 时 的 0.093 为谷值,这是 30 日前的小波动。 3 月 26 日 00 时 的 0.132 为小峰值。 3 月 28 日 00 时 的 0.078 为谷值。 4 月1日06时 拉尼娜指数 0.334 为峰值。 8 日木星冲日和 10-11 日强潮汐组合可能导致厄尔尼诺指数下降。 预计 9 日达到峰值。 2017 年4月9日00时 厄尔尼诺指数 0.428 为峰值,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0 日 00 时 的 0.403 为谷值。 4 月 11 日 00 时 的 0.424 为峰值 。 13 日继续验证厄尔尼诺指数 在 11 日木星合月和 10-11 日潮汐组合加速下降。 4 月 13 日 00 时 的 0.305 为谷值。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4 月 16 日 12 时 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12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为峰值。 相关预测 2017 年 4 月潮汐组合: 4-7 月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已有 1030 次阅读 2017-2-2 06:55 2017 年 4 月潮汐组合: 4-7 月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7 年 1 月、 3-7 月 11-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7 年 2 月、 8-10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7 年 4 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二个月。 每年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 A : 4 月 4 日 为日月小潮, 4 月 3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北纬 18.5857 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 B : 4 月 10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0 度。 4 月 11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C : 4 月 17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19.0546 度, 4 月 19 日 为日月小潮, 4 月 15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 D : 4 月 24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5 度, 4 月 26 日 为日月大潮, 4 月 28 日 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强,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最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E : 4 月 30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9.1108 度, 5 月 3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0901.html 4 月 3-4 日潮汐组合较弱,气温以变暖为主,预计厄尔尼诺指数将大幅上升; 10-11 日潮汐组合较强,变冷和厄尔尼诺指数下降为主要趋势。 我们在 4 月 14 日 指出:预计 4 月 17-19 日潮汐组合期间变暖和厄尔尼诺指数上升为主要趋势。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8907.html 4 月 16 日 12 时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 12 时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我们在 2017 年 3 月 21 日 指出, 2017 年 5 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0717.html 我们在 2017 年 4 月 19 日 晚报中指出, 2017 年4月19日00时 拉尼娜指数为 0.622 ,接近峰值。 2017 年4月19日 12 时拉尼娜指数为 0.616 ,比 4 月 19 日 00 时的 0.622 减速 0.006 ,增速变减速,进入波动区间 。 4 月 19 日 00 时的 0.622 为峰值得到验证。 我们在 4 月 14 日 指出:预计 4 月 17-19 日潮汐组合期间变暖和厄尔尼诺指数上升为主要趋势。 4 月 13 日 00 时 的 0.305 为谷值。 4 月 16 日 00 时 的 0.378 为峰值。 4 月 16 日 12 时 的 0.368 为谷值。 17 日继续上升。 4 月18日12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72 ,跨过厄尔尼诺门槛 0.5 。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为峰值。 从 4 月 13 日 的 0.305 为谷值,上升到 4 月 19 日 00 时 的 0.622 的峰值, 增速 0.317 ,除 17-19 日潮汐组合作用外, 15 日的 智利阿根廷边境地区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和 18-19 日的秘鲁厄瓜多尔地震火山活动作用不可忽视。 我们在 4 月 19 日 指出, 厄尔尼诺来了:地震、潮汐、自转、海冰四大特征预示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9755.html 厄尔尼诺的地震火山说得到验证。 关注 4 月 24-28 日潮汐组合中厄尔尼诺指数的减速幅度。预计 27 日前后进入谷值。 相关报道 智利阿根廷边境地区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 2017-04-15 17:01:21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 4 月 15 日 电 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北京时间 4 月 15 日 16 时 19 分 在智利、阿根廷边境地区附近 ( 南纬 23.05 度,西经 67.74 度 ) 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4/15/c_129538696.htm 6.0 级地震震动厄瓜多尔首都 民众跑到街上避难 国际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 年 04 月 19 日 10:00 A-A+ 原标题: 6.0 级地震震动厄瓜多尔首都 民众跑到街上避难   中新网 4 月 19 日 电 据“中央社”报道,北京时间 19 日凌晨,南美洲的安地斯山区发生 6.0 级地震,震撼厄瓜多尔首都基多 (Quito) ,目击者说,许多人跑到街上避难。去年厄瓜多尔的太平洋岸曾发生大地震,造成惨重伤亡。    美国地质勘探局表示,这次地震发生在与厄瓜多尔毗邻的秘鲁,这种在丛林地区城镇伊基托斯西北方约 263 公里 ,当地人烟稀少。   厄瓜多尔的亚马逊森林地区离伊基托斯不远,是这个石油输出国家组织 (OPEC) 成员国的石油业重镇。   据报道,这次地震发生在秘鲁北部,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都有震感,但目前尚未传出伤亡或灾情。 厄瓜多尔去年 4 月发生规模 7.8 大地震,造成近 700 人丧生,并且摧毁了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 http://news.cctv.com/2017/04/19/ARTIi12ghSUQrLCNVSbVo5Qx170419.shtml 新华社快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北京时间 19 日 1 时 11 分斐济附近海域发生 6 . 0 级地震。 (责任编辑: HN666 ) http://news.hexun.com/2017-04-19/188888216.html 秘鲁南部萨班卡亚火山频繁喷发 2017-04-19 11:18:09 来源: 新华社 .   新华社利马4月18日电(记者张国英)据秘鲁地质矿业冶金研究所火山观测台18日公布的最新报告,位于秘鲁南部阿雷基帕省的萨班卡亚火山近日频繁喷发,上周内平均每天喷发37次。   火山观测结果显示,4月10日至16日,萨班卡亚火山平均每天喷发的气体达4051吨,并出现11次地热异常现象,喷出的火山灰柱最高达3000米。   萨班卡亚火山灰已飘落至附近方圆40公里地区。火山观测台专家建议当地居民户外活动时戴口罩和眼镜,以保护呼吸系统和眼睛。   报告还说,秘鲁南部位于莫克瓜省的乌维纳斯火山活跃度近日降低,每天约有10次喷发,喷出的灰柱最高达500米,每天喷发的气体为278吨至1793吨。 萨班卡亚火山和乌维纳斯火山均位于安第斯山脉。萨班卡亚火山海拔高度为5976米,在沉睡200多年后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活跃期,最近一次喷发发生在今年3月。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4/19/c_1120836595.htm 验证厄尔尼诺地震火山说 证据显示,从 1964 到 1987 年南方涛动五个最低值和沿东太平洋隆起从 20 o S 到 40 o S 插入式的地震活动几乎同时发生,厄尔尼诺和地震群相关。在过去最持久的 6 个厄尔尼诺与最反常的插入式地震活动完全一致,它们在 1964 到 1992 年沿东太平洋海隆从 15 o S 到 40 o S 同时发生。 对 1763 年以来的十九次强厄尔尼诺事件的统计结果表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强烈的年份, 20 世纪以来七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全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异常年 .Adv.Atmos.Sci. 2005, 22:359-374. 2.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Thehypothesisoftheocesnic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globalwarming.Progressin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 ~ 1818. 3. 杨学祥,杨冬红。 2014 年 1-2 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 2014 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 2014 , 224-237 ,万方数据库。 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 610-615.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Geophysics. 2014, 29 (1): 610 ~ 615. 5.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 - 动力机制。世界地质。 2010 , 29 ( 4 ): 652-657.YangDH,YangD B. Thermal dynamic mechanism of ElNino induced by solareclipse.GlobalGeology(in Chinese), 2010, 29 (4):652-657. 6. 杨学祥,杨冬红。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 2013 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 ,万方数据库。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ofgeophysics(inChinese),2011, 54(4): 926-934 8. 杨学祥,杨冬红。 2013 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 2014, (3): 90-91.YANG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 of ReasonsCausingChina'sFrequent SmogWeatherin 2013. Technology andlife. 2014, (3): 90-91. 9.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Yang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offormation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in Geophysics (inChinese),2013,28(4):1666-1677. 10. 杨冬红 , 杨学祥 .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07,22(5):1680-1685.YangDH, Yang X X. Australiasnow in summer and threeice regulatorsforEl Nino events.Progress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7,22(5):1680-168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20年至2030年太阳活动减弱 地球进入次小冰期
热度 3 杨学祥 2016-8-8 15:03
2020 年至 2030 年太阳活动减弱 地球进入次小冰期 杨学祥,杨冬红 核心提示: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日前召开的会议上,英国科学家瓦伦蒂娜·扎尔科夫预测,太阳活动在第 26 个太阳活动周,也就是 2030 年会减弱至当前活动周峰值的 40% ,届时地球将很有可能进入小冰期。对此,有媒体将该结论解读成太阳“休眠”。该消息一传出,就引起了网友广泛关注。 一、 红遍全球的“太阳休眠”:众说纷纭并非一家之言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 2015 年 7 月 10 日报道,近日,科学家警告称太阳将在 2030 年“休眠”,这将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得地球步入“小冰河期”。 http://difang.gmw.cn/newspaper/2015-07/12/content_107826118.htm 近期国内新闻纷纷报道了《科学家称太阳 2030 年将“休眠”地球迎“小冰河期”》,新闻里提到英国天体物理学博士瓦伦蒂娜•扎尔科夫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预测太阳活动将在 2030 年左右减少 60% ,这将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届时地球将很有可能进入“小冰河期”。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太阳休眠、小冰河期,这些关键词让不明科学真相的网友,开始操心要不要提前准备过冬物资,但是从科学角度看,媒体用太阳休眠的说法比喻太阳活动减少是不妥当的,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们指出这也是广大网友造成误解的主要原因。 太阳活动是太阳标准模型基础上发生的扰动,主要是 11 年的太阳周期(或是太阳黑子周期),其活动形式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等,其中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太阳活动周期从 1755 年后正式计算, 2015 年处于第 24 周期,据查询瓦伦蒂娜•扎尔科夫论文原文,她提到的是“ 25 周太阳活动是现在的 80% ,在 26 周太阳活动是现在的 40% ”。据推论 2030 年后太阳活动应该是大幅度减少,可能出现一个太阳活动极小期。 http://tech.sina.com.cn/d/s/2015-07-17/doc-ifxfaswm0846964.shtml 英国天体物理学博士瓦伦蒂娜•扎尔科夫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预测太阳活动将在 2030 年左右减少 60% ,这将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届时地球将很有可能进入“小冰河期”。这并非是一家之言。 【科技讯】 2014 年 6 月 5 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根据俄罗斯科学家研究结果称, 2030-2040 年,人类或许会忘记全球变暖效应,地球将进入 200 年的冷却期。 俄罗斯气候专家认为,每隔 200 年,太阳活动性将临时衰减,释放较少的热量。这一冷却期将导致地球平均温度下降几摄氏度。上一次地球冷却期出现于 1650-1850 年之间,该时期也被称为“小冰河期”,当时英国境内多数河流在冬季都冻结了,同时代绘画作品显示人们甚至使用滑冰鞋穿过泰晤士河。预计下一个冷却期将出现于 2030-2040 年之间,但是俄罗斯圣彼得堡普尔科沃天文台的科学家认为,未来该冷却期不太可能像上一次那样寒冷。 研究员尤里 - 纳戈维特辛说:“最终太阳活动性将逐渐减小,这一冷却期将持续 200-250 年。太阳低活动期开始于 2030-2040 年,但不会像 17 世纪末期的冷却期扩散至全球各地。” 俄罗斯科学院的弗拉基米尔 - 科特亚科维说:“目前没有依据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将持续至本世纪末。气候变化在温暖和寒冷的自然周期之中,较早的降温信号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将显现出来。人类活动性和工业排放会严重影响地球环境,但是自然的力量却更为强大。” http://www.kejixun.com/article/201406/47292.html 新华网 2011-6-16 10:54:46 报道,科学家推测:太阳黑子 2020 年开始或进入“冬眠”。 美国科研人员预测,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 科学界相信,到 2012 年,太阳黑子将进入活动高峰期。但美国国家太阳能观测台和空军研究实验所专家发现,太阳黑子近来出奇安静,具体迹象包括一股高速带电粒子流消失、一些黑子逐渐减弱、太阳两极活动放缓。 这些科研人员 6 月 14 日发表 3 份研究报告说,人们熟悉的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 “这实在不寻常,出人意料,”国家太阳能观测台“太阳天气观测网”副主任弗兰克·希尔说,“但是,这 3 项完全不同的太阳观察项目发现相似迹象,这一事实是有说服力的指标,显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或许正进入冬眠期。” 黑子是周期性地成群出现在太阳表面的暗点,温度相对较低,与强磁场有关。太阳黑子通常每 11 年进入活动高峰期,会产生太阳风暴,即从太阳大气层射出高速带电粒子流,能严重影响地球空间环境,干扰无线电通信等人类活动。 希尔说,研究人员正研究这段“冬眠期”是否会成为第二个“蒙德极小期”、即 1645 年至 1715 年几乎无法观察到任何黑子活动的太阳活动持续低潮期。 这 3 份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拉斯克鲁塞斯市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太阳物理学分会年会上。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8488.s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56213.html 美国科研人员预测,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些科研人员在美国天文学会太阳物理学分会年会上发表 3 份研究报告说,人们熟悉的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目前处于 200 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二、 短周期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 我在 2004 年指出,正当全球变暖的证据铺天盖地而来之际,地球变冷的信息悄然而至。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地球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已发生重大的变化,预示一场类似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变冷过程正在到来。 我在 2004 年指出, 2000 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警惕全球迅速变冷!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2732.ht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350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4189.html 目前处于 1800 年周期的变暖期, 200 年和 60 年周期的变冷期,潮汐在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达到最强,由于潮汐强度的长期减弱,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要小于 18-19 世纪道尔顿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不可能再现 17-18 世纪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再现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需要在 3107 年附近。 拉马德雷冷位相的作用正在被证实,警惕气温继续变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971.html 人们听惯了天方夜谭的童话,对科学家的一再警告毫不留意,往往看不到未来危险对自己的威胁。这一次你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971.html 1200-1800 年的小冰期周期 杰拉尔德 . 邦德通过分析大西洋底的沉积层,发现地球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出现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大约为 1500~1800 年。 2000 年季林指出,这一周期与潮汐变化周期相一致, 15-17 世纪小冰期是潮汐的高峰期,现在潮汐低谷对应变暖高峰,还将持续 400 年,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相一致。再现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需要在 3107 年附近。 200 年冷暖周期 过去 5000 年间,太阳活动较弱或没有的时期与历史记录中的寒冷期相对应。太阳活动减弱的主要时期有:奥特极小期,沃尔夫极小期,史玻勒尔极小期和蒙德极小期和道尔顿极小期。最近发现,潮汐与太阳活动有相同的 200a 的周期,与 200a 气候周期相对应。 美国科研人员预测,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些科研人员在美国天文学会太阳物理学分会年会上发表 3 份研究报告说,人们熟悉的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目前处于 200 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表 1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Om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Wm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Sm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1570-1600 蒙德 Mm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Dm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1850-1860 1870-1890 1900-1920 21 世纪 21m 2007- ?? 1997- ?? 1974 1980-?? 低温? 注:数据来自文献 。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和潮汐作用的叠加导致气候变化,单一因素很难形成气候巨变。 60 年拉马德雷周期 近百年来的气象资料表明,我国气候存在大约 30 年左右的周期变化, 20 世纪 20-40 年代为 30 年左右的暖周期, 50-70 年代为 30 年左右的冷周期, 80 年代以来又转入暖周期。 近十年来研究发现,厄尔尼诺( El Nino )和拉尼娜( La Nina )的发生与更大时间尺度的太平洋十年涛动( Pacific DecadalOscillation ,缩写为 PDO )密切相关,周期为 50~70 年。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 . 黑尔于 1996 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 简称 ODP) 。科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 ODP 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 “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根据资料分析,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 2014 年初,各国气象机构纷纷预测 2014 年 7 月将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事件,是 2014 年成为最热年,甚至可以将拉马德雷冷位相改变为暖位相,改变目前全球变暖停滞状态。 5 月,我们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的发生规律,预测强厄尔尼诺事件不会在 2014 年发生。最大的可能是厄尔尼诺在 2015 年发生。这一判断正在得到实践的证实。 孙林海和赵振国在 2003 年指出,在未来的 5 到 10 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 30 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 30 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任振球和韩延本也提供了相关证据。 在 2009 年 3 月,凯尔·斯旺森和安纳斯塔西奥斯·托尼斯就指出,在 21 世纪气温总体上升趋势中,会交替出现阶段性的 30 年变暖和 30 年变冷。全球气候在 2001 年至 2002 年间就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阶段 。 丹·伊斯特布鲁克教授认为,“太平洋十年涛动”周期是影响全球气候冷暖的决定性因素。这是一种冷暖交替的周期,在 30 年的暖周期后,现在它已经开始变冷了。地球在 1945 年至 1977 年的变冷就与太平洋上一次的冷周期时间一致。 2006 年我们发现太阳潮和月亮潮 54-56 年叠加周期与拉马德雷周期对应,目前为 60 年气候周期的变冷阶段。 1979 年,东京大学副教授、太阳物理学家吉村宏和发现了太阳活动的 55 年大周期。他发现,欧洲饥馑和经济危机的发生,跟太阳活动的 55 年大周期惊人一致。岛中雄二在 1987 年写出了《太阳景气经济学》一书,专门探讨如何通过观察太阳黑子的活动来预测人类社会的经济景气周期,试图运用物理学的方法来分析解释这些社会经济现象。他在书中指出, 1929-1933 年的世界严重经济危机和 20 世纪 70 年代的世界通货紧缩,都与太阳黑子极小有关, 2008 年的金融危机被准确预测。 根据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观测, 2008 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 266 天,这一数据的出现距 1913 年记录的观测史上天数最多的 311 天已经有 95 年之久,是仅次于 1901 年的 287 天和 1878 年的 280 天的历史第四低的纪录。 2008 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量 2.9 也是自 1913 年的 1.4 以来, 95 年后的最低点。而 2009 年 8 月平均太阳黑子数为 0 ,更是创下了 1913 年 6 月以来 96 年内的最低纪录。而且, 2009 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只有 2.4 ,也是 96 年以来的低点,这岂止是“ 50 年一遇”?美国宇航局修正为“大致百年一遇”。 反观世界经济, 2008 年,美国受当年 9 月爆发的雷曼事件冲击,金融危机日益严重,进而波及全世界,以至于美国前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认为,这是“百年或五十年一遇的事态”。这也恰恰暗合了太阳黑子的异动。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9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971.html 18.6 年月亮赤纬角极值变化周期 我们的研究表明,当月亮在南(北)纬 28.6 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 12 小时后从南(北)纬 28.6 度向北(南)纬 28.6 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 18.6 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在这个周期中,月亮赤纬角从 18.6 °增加到 28.6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周期为半年。 1998 年是最热的年份,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 1998 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利于全球变暖。 我们的研究结论是: 1995-1997 年和 2014-2016 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全球变热, 2005-2007 年和 2023-2025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全球变暖减缓。 数值计算表明,潮汐形变、圈层差异旋转和潮汐南北震荡是太平洋冷暖海流南北循环和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在圣诞节前后发生的原因。 1998 年是最热的年份, 1997-1998 年 20 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 1998 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 1998 年 6 月至 2000 年 8 月的强拉尼娜事件( 1999 年全球强震频发)和 2004-2007 年印尼苏门答腊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 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 2009-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2013 年为太阳黑子峰年、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5 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2013 年 7 月的高温只是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全球变暖增强的序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4142.html 2014 年最热年新纪录给出了最新证据。 2015 年将再次刷新最新最热年纪录。 我们在 2008 年指出, 1998 年是最热的年份, 1997-1998 年 20 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 1998 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 1998 年 6 月至 2000 年 8 月的强拉尼娜事件( 1999 年全球强震频发)和 2004-2007 年印尼苏门答腊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 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 2009-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0375.html 我在 2014 年 1 月 4 日指出, 2014 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 1959-1960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了中国高温干旱和雾霾,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发生了近百年来最强的 9.5 级地震。我在 2012 年 5 月 22 日 指出,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12 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我们在 2012 年 5 月 22 日指出, 2013 年为太阳黑子峰年、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5 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新华社华盛顿 1 月 16 日电美国政府机构 16 日发布的两份报告显示, 2014 年是全球自 1880 年有气温统计以来的最热年,这也是全球最热年纪录 10 年来第三次被刷新。 我在 2014 年 7 月 21 日指出,研究表明,厄尔尼诺是热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拉尼娜是冷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温度降低。科学界忽视了影响全球气温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海洋及其边缘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其集中爆发期的周期为 55 年; 1998 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它不仅与 1997-1998 年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有关,也与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关。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14 年正在发展的厄尔尼诺有可能使其成为最热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333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2014 年 8 月史上最热,都是 2014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惹的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99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6865.html 2014 年最热年的出现验证了这一预测, 2015 年将再次验证这一预测。 早在 2015 年 1 月 25 日我们就指出, 2015 年的警钟: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 2015 年和 2016 年是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的第二年和第三年,与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相似,如果 2015 年像 1997 年一样发生较强厄尔尼诺事件,将使全球气温变得更高,突破 2014 年最热年的纪录。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是一个不利条件,将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543.htm 我们在 2014 年 3 月 26 日指出, 2014-2016 年全球最热年 2023-2025 年全球最冷年。 2014 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 2013 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 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我在 2014 年 1 月 4 日指出, 2014 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 1959-1960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了中国高温干旱和雾霾,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发生了近百年来最强的 9.5 级地震。我在 2012 年 5 月 22 日 指出,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12 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 2013 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 2010 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 2013 年为太阳黑子峰年、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5 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2014 年最热年的出现验证了这一预测, 2015 年将再次验证这一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682.html 四、结论 短周期的气候变化表明,强潮汐对应气候变冷,弱潮汐对应气候变暖;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对应小冰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大期对应温暖期;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拉尼娜,有利于气候变冷;拉马德雷暖位相增强厄尔尼诺,有利于气候变暖;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利于气候变暖,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有利于气候变冷。 证据之一: 1977-1999 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1997-1998 年发生 20 世纪最强厄尔尼诺事件, 1995-1997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这三个重要因素导致 1998 年有史以来最热年的发生。 证据之二: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98-2001 年发生最强拉尼娜事件, 2005-2007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这是全球变暖停滞 16 年的重要原因。 证据之三: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5 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 20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是最热年在 2014 年回归、在 2015 年可能再次发生的重要原因。 可供检验的证据之四: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6-2017 年将发生最强拉尼娜事件, 2023-2025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气候变冷将进入新高潮,气温将远远低于最近 16 年变暖停滞时期,是本轮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最冷阶段。 过去 15 年地球变暖的速度明显放缓,这令科学界困惑不已。中美科学家 2014 年 8 月 21 日在美国期刊《科学》上报告说,这可能是因为许多热量被存储到了大西洋和南大洋深处,这一变暖减缓现象还将持续 15 年左右。 在一份发表于 8 月 17 日的《自然—气候变化》杂志的文章中,一个由 Trenberth 领导的小组认为,太平洋的自然可变性是“停歇期”发生的主要原因。他们经过分析数据和气候模拟认为,一种名为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模式(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或拉马德雷现象,笔者注)是导致深层海水上升以及其他气候变化趋势的“始作俑者”,包括快速变暖的北极和近期逐渐变冷的欧洲冬季,这种模式每隔 20 年到 30 年就会变化一次。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49318332395234412.shtm 公元 1425-1770 年潮汐强度最大,对应小冰期时期;公元 2337-2540 年潮汐强度最小,对应气候适宜期。目前处于潮汐 1800 年周期的变暖阶段,变暖至少还能持续 400 年,这是全球变暖的天文背景和自然条件。 2020-2030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2023-2025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是气候变冷的三个重要因素。短期变冷将持续 70 年左右。 目前处于 1800 年周期的变暖期, 200 年和 60 年周期的变冷期, 18.6 年的变暖周期。潮汐在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达到最强,由于潮汐强度的长期减弱,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要小于 18-19 世纪道尔顿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不可能再现 17-18 世纪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再现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需要在 3107 年附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9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7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762.html 实践检验将在几年内得出结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9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7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5139.html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 2013 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 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根据以往记录,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过程还将持续 30 年以上。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综合因素表明, 2020 年气候变冷将达到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7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487.html 参考文献 1. RichardA. Kerr. End of the Sunspot Cycle? 2011-6-14,FollowScienceNOW on Facebookand Twitter.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1/06/end-of-the-sunspot-cycle.html 2.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Vol. 23 (6): 1813 ~ 1818 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5236.html 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6205.html 相关报道 2030 年太阳 休眠 ,地球进入小冰期 ? 核心提示 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日前召开的会议上,英国科学家瓦伦蒂娜·扎尔科夫预测,太阳活动在第 26 个太阳活动周,也就是 2030 年会减弱至当前活动周峰值的 40% ,届时地球将很有可能进入小冰期。对此,有媒体将该结论解读成太阳“休眠”。该消息一传出,就引起了网友广泛关注。   媒体的解读是否准确?英国科学家的预测是否正确?地球是不是即将进入“小冰期”?让我们来听听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科学家的看法。   坐“诊”专家:王华宁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太阳活动减弱=太阳“休眠”?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贺晗仔细阅读过这篇论文:“这是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结果也发表在影响因子比较高的学术杂志上。”不过这是科学家对太阳活动进行的预测,并不意味着太阳就不再发光发热了。“太阳‘休眠’可能是某些大众媒体的误读。”   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表层大气层里各种活动现象的总称,其中包括太阳黑子、日珥、日冕物质抛射、耀斑等,主要标志是太阳黑子和耀斑;而太阳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谭宝林说,“这二者之间具有本质的区别”。   谭宝林介绍,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基本上是稳定的,被称为“太阳常数”。科学家们观测发现,无论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时候,还是在最平静的时候,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不会超过千分之二。“这样的变化,是人类很难直接感受到的,要用专门仪器才能检测出来。”谭宝林说,“当然,恒星也会衰老、死亡。不过大家无须紧张,我们现在的研究显示,太阳正值‘壮年’,至少还有 40 亿年的寿命。”   英国科学家的预测正确吗?   由于太阳活动会对保护地球的电离层、地球磁场等产生很大影响,进而影响通信、电力、航空航天等活动,因此一直是天文学研究的焦点之一。那么,英国科学家的预测是正确的吗?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王华宁研究员介绍,在太阳活动预报领域,国际上每年发表的论文有近千篇,但谁也不敢说自己的研究结果就是正确的。“太阳是很有意思的。”王华宁说,“历史上也出现过对一两个周期预测成功,但接下来又不成功的案例。”   自 17 世纪人类首次用望远镜观测到太阳黑子的活动开始,人类尝试预报太阳活动已经有几百年了,目前还无法给出准确的结论。“英国科学家的预测只是种种预测中的一种,仅代表科学家本人的观点,并不是科学界的共识。预测是否正确还需要实际观测结果来检验。”王华宁说。   太阳活动减弱会带来地球“小冰期”吗?   如果英国科学家的预测是正确的,那地球会不会进入偏冷的“小冰期”?想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提到“蒙德极小期”。英国天文学家蒙德发现 1645 年至 1715 年间太阳活动异常平静,被称为太阳活动的“蒙德极小期”。也是在这段时间,地球明显更寒冷。   那么,这两者之间是偶然的孤例,还是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有科学家之前做过统计分析,发现太阳活动曲线与地球温度曲线有一致性。贺晗说:“对这个问题科学界有不同认识。我们倾向于认为太阳活动会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又是如何产生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致的实验结果和公认的理论。”   谭宝林补充,还有科学家曾指出, 1645 年至 1715 年战乱频发,人类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记录是不完整的,因此对“蒙德极小期”是否存在本身就有疑问。“即使两者之间真有关联,公众也不必恐慌。‘小冰期’和‘冰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冰期是以万年为尺度的概念,地球大气平均温度会下降 6~8 摄氏度;而‘小冰期’的平均温度下降只有 0.5~1 摄氏度,不会对地球生命系统产生显著的影响。”   不过专家也提醒,“小冰期”可能给农作物带来影响,特别是在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的高纬度地区,可能会导致农作物不同程度减产。   “太阳活动的增加或减少,肯定会引起地球空间环境发生变化,甚至是剧烈变化。我们必须对太阳活动加强观测,探索其中的规律,做好预报预测。”王华宁说,“这并不意味着人类面临末日威胁,没必要感到恐慌。”   (光明日报记者 齐芳)返回光明网首页 http://tech.gmw.cn/iscience/2015-07/20/content_16353152.htm 小冰期 时代即将到来 地球将经历些什么? 2011-07-0109:05:27  来源:齐鲁晚报   “小冰期预言”,是危言耸听,还是有据可查?美国国家太阳能观测台专家表示,太阳黑子进入活动低潮实在出人意料。但权威报告的数据充分证明,太阳黑子活动正在进入冬眠期。小冰期时代即将到来   太阳黑子“静悄悄”地球变得更凉快   自从 1850 年上一个小冰期结束以来,人类已经度过了相对温暖的 1 个多世纪。近年来,太阳黑子出奇地安静,预计到 2020 年,太阳将进入一个较长时间的“超级安静模式”,太阳黑子活动将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而太阳黑子进入冬眠期,被看作是“小冰期”到来的标志之一。   火山爆发地球“打寒颤”   火山喷发引致的气候灾难,最有名的要数 1816 年的“无夏之年” 1815 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翌年全球气温下降了 0.4 ℃至 0.7 ℃;中国亦有“【嘉庆二十一年 (1816 年 ) 八月】天气忽然寒如冬”的记载; 1982 年,墨西哥埃尔奇琼火山喷发后,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了 0.2 ℃。   除了太阳黑子,大型火山   喷发将会降低气温。火山爆发后,会产生大量的火山灰,这些火山灰进入高空对流层,频繁的火山活动等使得大气平流层包含了火山灰,透明度降低,一些太阳光波被火山灰折射无法进入地面,减少了太阳的辐射量,导致地球变冷。   事实上,伴随地震次数变多,一些大火山也跃跃欲试。去年底日本鹿儿岛樱岛火山喷出浓烟;今年, 5 月 23 日,冰岛最活跃的火山之一格里姆火山喷发;今年, 6 月 5 日,智利普耶韦火山喷发; 6 月 13 日,厄立特里亚北部地区的纳布罗火山突然喷发。   温度正在下降预示着什么   种种自然迹象表明,地球在往“冷”发展。而判断是否进入小冰期,有个非常显著的“标志”:平均气温会下降。中科院研究所专家表示,进入小冰期,全球平均气温会降低 0.5 ℃ -1.5 ℃。科学家们纷纷进行预言,有人根据太阳黑子的活动情况推测,如果来得快, 2015 年,我们就一脚踏进了“小冰期”。 1972 年,由于异常的寒冬, 20 多位欧美学者聚首美国,开会讨论,并刊登了“当前间冰期之终结”。“间冰期”①的结束,意味气温的直转急下。学者们预期不出几千前,也许只是几百年,全球变冷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来临,   规模将远远超过人类历史上的任何经历。   说到底是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的一次较量,看谁的力量更大些。 ( 链接:间冰期:气温呈波浪线变化,一段时间温度高,甚至进入至高点;尔后,温度逐渐下滑,甚至陷入至低点。温度在很高的时候,有一个平均范围,在平均值以上的就是间冰期。 ) (宗禾) http://tech.gmw.cn/2011-07/01/content_2162595.htm 2020 年后太阳黑子或将消失数年 地球或现冰川期 2011-06-1710:47:33  来源:中国日报网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 6 月 15 日报道,科学家称太阳正在迎来一次罕见的“休眠期”,到 2020 年之后太阳黑子将持续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这有可能使地球出现一次迷你冰川期。 太阳的这一罕见活动在过去也有记录,但自从 18 世纪初后至今就再未出现过。尽管科学家们尚不知道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但有许多迹象都表明太阳未来将进入一次“休眠期”。参与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弗兰克 希尔说:“太阳的活动周期可能将会中断。”希尔和他的同事们是根据太阳活动的三个变化作出这一判断的:太阳黑子减弱;日冕区域的电流减少;太阳的喷射流消失。 另一名研究人员理查德 阿尔特罗克表示,这三种变化表明“太阳即将进入一个阶段,而且这个阶段会经历很长时间”。本月初,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研究太阳风暴的权威科学家大卫 哈撒韦预测,目前太阳所处的活动周期将是本世纪中最不活跃的一次。阿尔特罗克也认为这一周期的太阳活动不会太多。   太阳的磁极每 22 年变换一次,太阳黑子活动以 11 年为一个周期。在太阳活动开始下一个周期的几年前,太阳最外层会频繁出现喷射气流。目前太阳所处的活动周期开始于 2009 年,按照这一规律,太阳活动的下一个周期将于 2020 年开始。然而天文学家现在并未观测到应有的喷射气流,这也就意味着到 2020 年时,太阳活动将很少或太阳活动的出现将有所延迟。   希尔的同事马特 佩恩说:“ 1998 年以来,太阳黑子磁场强度一直在减弱。若按照目前的速度减弱下去, 2022 年前后太阳上将不会显现太阳黑子。” http://world.gmw.cn/2011-06/17/content_2104375.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6784 次阅读|7 个评论
在劫难逃的自然周期:美国经济前景利好只是风暴前狂欢?
热度 1 杨学祥 2016-4-23 06:14
在劫难逃的自然周期 : 美国经济前景利好只是风暴前狂欢 ? 杨学祥,杨冬红 据 2016-04-14 08:28:13 凤凰国际 iMarkets 报道:下一场金融危机爆发的醒目日期: 2018 年 1 月 1 日 。 2020 年开始的次小冰期使世界经济危机在劫难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9690.html 多因素叠加是小冰期发生的根本原因,导致 2020 年“次小冰期”出现的原因有五: 其一、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其二、处于全球强震频发时期 其三、处于全球火山活动频繁时期 其四、地球轨道周期变冷时期 其五、处于强潮汐活动时期 潮汐强度变化具有 1800 年周期,与小冰期对应的潮汐强度在 3107 年发生,因此,小冰期不会在今后 100 年内发生。 1425 年以后潮汐强度开始变弱, 2337-2540 年达到最低值,这就是说在 1800 年潮汐周期中,全球变暖至少要持续到 24 世纪。 潮汐变化还有约 200 年周期和 50-70 年周期,对应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200 年周期和拉马德雷 50-70 年周期。目前处于 2007 年以来发生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对应超前的 1974 年潮汐高潮和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低温期。根据以往记录,这个过程还将持续 30 年以上。这次变冷过程被 20 世纪 80 年代的全球迅速变暖所打断, 198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是自然因素,温室效应包含人为因素。 2 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本周期内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见表 2 )。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 此外,潮汐变化还有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 18.6 年周期,与气候变化 18.6 年周期对应。早在 2008 年和 2014 年我们就指出, 1998 年最热年记录与 1995-1997 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有关,此后 16 年气候变暖间断的原因之一是 2005-2007 年的最大值时期(见:杨冬红等, 2008 ),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变暖增强 , 2023-2025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冷达到高潮。 气候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变化都表明,气候变冷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 2014 年和 2015 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理论预测的可靠性。 2020 年开始的次小冰期使世界经济危机在劫难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9690.html 一、美国经济前景利好只是风暴前狂欢 ?   第一白银网 4 月 20 日 讯 本周三 (4 月 20 日 ) 著名财经分析师 Michael Snyder 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警告称,美国当前正经历着曾在希腊、塞浦路斯、阿根廷以及委内瑞拉上演过的“风暴前的狂欢”。他还称美国经济有严重危机并在加重。 对于近期美国经济数据表现,他称,尽管昨晚美国股市大涨,标普 500 指数逼近年内新高,整个华尔街都欢欣鼓舞,就连美国总统也暗示美国经济发展向好,但这一切都只不过是“风暴前的狂欢”。 Snyder 认为,尽管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股市大涨是美国经济复苏的一个信号,但从历史数据来看,美国的隐藏危机是多方面原因的。   “也许从巨额负债到股市泡沫,只需一个导火索,市场就很有可能上演大崩盘,” Snyder 警告说。 Snyder 认为,这些经济问题将会蔓延至全球,美国、欧洲、亚洲甚至南美都将无一幸免。 http://futures.cnfol.com/baiyinqihuo/20160421/22614055.shtml 据 2016-04-14 08:28:13 凤凰国际 iMarkets 报道:下一场金融危机爆发的醒目日期: 2018 年 1 月 1 日 。 报道指出,那些想弄清楚下一次金融危机何时发生的人,可能会希望给自己设定这样一个提醒日期: 2018 年 1 月 1 日 。届时,一系列新法规将会生效,可能会进一步限制银行的放贷能力,并促使银行只向债信状况最佳的借款人提供贷款,从而大大加快全球破产案的发生频率。可笑的是,在这些金融监管下,金融危机会比预计的时间更快到来。 有两项监管规定可能会引发 2018 年金融危机,它们一个是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规定,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9 号》引入的杠杆比率。另一规定是要求银行禁止使用其内部措施来评估风险。 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414/14321686_0.shtml?wratingModule=1_15_103 德国《焦点》周刊网站此前报道,南方的欧元区国家正酝酿着一场与 2009 年规模类似的灾难。 http://roll.sohu.com/20160411/n443891184.shtml 第一白银网 4 月 11 日 讯,美国的经济复苏已延续至 69 个月,是美国现代史上最弱的一次经济复苏。如果持续到 2017 年,那么这次复苏就将是大萧条以来第三长的持续不间断增长周期, 2018 年这个座次还能提升到第二。 再进一步,只有在风平浪静的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经济才享受到如此长的复苏周期,但这一纪录有可能在 2019 年被当前的周期打破。 http://futures.cnfol.com/baiyinqihuo/20160411/22548438.shtml 一场新危机或来临: 2020 年欧洲和美国经济灾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9580.html 二、经济危机的 55 年周期: 2020 年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结束 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为 1890-1924 年、 1947-1976 年,“暖位相”为 1925-1946 年、 1977-1999 年。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 1890 至 1913 年,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 1945 至 1973 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应起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也就是说 21 世纪头 20 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比可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表 1 PDO 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3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5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8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 1890-1924 年和 1947-1976 年为拉马德雷的“冷位相”,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 1890 至 1913 年,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 1945 至 1973 年。对比可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战争是对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的最大威胁。 基于世界经济长波的发展规律,我们不仅要做好迎接 2020 年以后世界经济长波下降期的准备,而且要做好突发战争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的准备。历史曾经发生过同样的事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c3d95b010091mm.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3174.html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气候是如何影响经济景气的?对此可归纳了以下三种原因: 一是农林水产品收成说。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太阳、气象循环导致某个地区农林水产品的供给周期性地减少或增加,会产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或下跌,工业部门企业利润也就会下降或增加。同时,该地区的进口能力也将减弱或增强,而工业地区的出口也会减少或增加。 二是人类心理说。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使电磁平衡错乱并引起人类生理变化,导致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大众对未来前景乐观和悲观的心理周期性地变动,从而左右投资、消费和估价。 三是能源需求说。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冷暖变化,引起维持人类体温所需的卡路里的摄取量的变动,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石化燃料消费和农林水产品需求的稳定。自然也影响了初级产品整体的价格变动,进而波及经济整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5433.html 三、 200 年周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导致的自然灾难使经济危机在劫难逃 NASA 科学家曾发一个警告,他们对太阳近 20 年的观测发现,我们将进入蒙德极小期,可能导致气温直线下降,这是太阳周期的又一个低谷点。有研究指出,如果我们进入小冰河时代,那么泰晤士河可能会被冻结。从 2020 年到 2030 年,太阳活动周期将进入新的模式,如果说得通俗点,那么太阳的“心跳”会减慢。 美国宇航局在对太阳进行数十年的研究,目前已经精确预测出 11 年活动周期的规律变化,在接近于太阳表面和太阳对流层深处的两个能量层上,对流作用开始降低,本世纪 30 年代太阳活动性将降低 60% ,接近 1645 年的状态,即迷你冰河时期。 http://new.qi-che.com/xinwenbaod/20160304156178.html 研究人员警告,地球可能会进入一个“小冰河时代”。一项新研究称, 2020 到 2030 年间,太阳周期会相互抵消。科学家说,这使一个叫“蒙德极小期”的现象出现。 1646 到 1715 年出现时,它被描述为小冰河时代。当时,它使伦敦的泰晤士河结了冰。   太阳周期的新模型对太阳 11 年“心跳”内的不规则活动作出空前准确的预测。它充分利用了两层太阳区域的“发电机效应”。一层接近太阳表面,另一层在太阳对流区的深处。根据万伦蒂娜 - 扎科娃教授在兰迪德诺市举行的国家天文学会议上提出的结果,太阳周期新模型的预测显示,相比上一次开始于 1645 年的小冰河时代, 21 世纪 30 年代的太阳活动将减少 60% 。   这个模型预测,两个磁波会在 2022 年进入顶峰的第 25 个太阳周期渐渐抵消。进入跨越 2030 到 2040 年的第 26 个太阳周期,这两个磁波就会变得完全不同步。这会使太阳活动明显减少。 扎科娃表示:“在第 26 个太阳周期,这两个磁波将成镜像。它们同时出现,却分布在太阳对立的两个半球上。它们的相互作用会带来破坏性影响。它们或许会相互抵消。我们预测,这会使太阳出现蒙德极小期的特性。实际上,这些磁波大致同步时,它们就有更强的相互作用,太阳会出现更强烈的活动。它们不同步时,太阳活动最少。它们完全不同步时,就会出现上一次于 370 年前发生的蒙德极小期的情形。” http://www.guangyuanol.cn/news/prnasia/2015/1014/485719.html 美国太空总署( NASA )近日发放太阳的最新照片,当中显示在过去数日,太阳表面非常平静,没有肉眼可看得到的太阳黑子,反映太阳正经历逾一世纪以来最平静的时期。 科学家指在 1645 年至 1715 年约 70 年间,地球曾出现“小冰河期”,是因为当年太阳活动录得有纪录以来最少,故此科学家推算,在 2020 年至 2030 年,地球或会再出现类似情况。 http://www.wokeji.com/explore/qykj/201602/t20160215_2227781.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6564.html 目前,太阳正处在第 24 活动周的高峰年,其活动理应处于最活跃的时期。然而,太阳活动强度明显不及上一个活动周,甚至出现太阳表面连黑子都没有了这种罕见现象。这个太阳活动高峰年百年来最弱。有科学家指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太阳将沉入超长的最低活动期。 目前科学界仍然在探讨太阳黑子周期是如何影响全球气温的。有人认为地球将进入所谓的小冰河期,有人称会在 2020 年之前,有人则称会更早。 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具有 11 和 22 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11 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200 年。近 20 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地震火山活动频发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 2 )。 表 2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1570-1600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1850-1860 1870-1890 1900-1920 21 世纪 2007- ?? 1997- ?? 1974 1980-?? 低温? 多因素叠加是小冰期发生的根本原因,导致 15-17 世纪小冰期和 2020 年“次小冰期”出现的原因有四: 其一、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过去 600 年间,太阳活动较弱或没有的时期与历史记录中的冷期相对应。太阳活动减弱的主要时期有: 1450-1550 年的史玻勒尔极小期和 1640-1720 年的蒙德极小期。 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目前处于 200 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其二、处于全球强震频发时期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其实强震也能导致全球变冷。 2002 年郭增建提出 “ 深海巨震降温说 ” :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范围内的 Ms 8.5 级和大于 Ms 8.5 级的海震。郭增建等人指出, 9 级和 9 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 20 世纪 4 场最强的特大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 1952 年堪察加地震, 1957 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地震, 1960 年智利地震, 1964 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地震,与 50-70 年代低温期相对应。 表 3 1890 年以特大地震和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全球 9 级以 上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1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 6 ) 0 2 2000-2030 冷 极端低温事件频发,低温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 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其三、处于全球火山活动频繁时期 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因为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火山喷发物到达平流层后,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到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漂浮 1~3 年,使太阳直接辐射减弱,造成大气降温 。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火山喷发导致了 “ 小冰期 ” 的到来。研究报告称, 1275 年到 1300 年之间,热带地区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喷发出来的大量硫酸盐颗粒进入大气层上空反射了太阳辐射,使地球气温降低; 1430 年到 1450 年,也发生了一轮大规模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一样,火山喷发与气候冷暖变化导致的冰盖消长有关(见表 2 )。 其四、地球轨道周期 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 60 年振动相一致。在 20 世纪初的低温期和 60~70 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 1901 和 1960 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 94( 相当于日地距离的 0.6%) 和 57 万公里;在 30-40 年代和 80 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 1940 和 2000 年)分别缩短了 76 和 44 万公里。 2000-2020 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 2020 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 韩延本分析了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起自 19 世纪中期的全球及南北半球的温度异常变化资料,得到它们存在约 60 年的准周期性波动的初步结果。该周期是它们的中周期波动的主要周期分量之一,它对调制温度的总体变化趋势可起到重要作用。分析表明,该周期分量是时变的,周期长度在 19 世纪略超过 60 年,之后缓慢变短,到 20 世纪后期月在 55 年至 60 年间。所谓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似乎并未有打乱这一周其分量的存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1728.html 其五、处于强潮汐活动时期 2000 年查尔斯 · 季林( Keeling )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 1800 年。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 3107 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 3107 年进入下次小冰期。 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425 年、 1629 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峰值对应 18 世纪的低温,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 54-56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 50-70 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我们的结论:地球的气候变化不仅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而且与潮汐强度、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2004-2012 年全球已发生 Ms 8.5 级以上强震 6 次,与 1998 年以来变暖减缓相对应。地震火山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潮汐强度变化具有 1800 年周期,与小冰期对应的潮汐强度在 3107 年发生,因此,小冰期不会在今后 100 年内发生。 1425 年以后潮汐强度开始变弱, 2337-2540 年达到最低值,这就是说在 1800 年潮汐周期中,全球变暖至少要持续到 24 世纪。 潮汐变化还有约 200 年周期和 50-70 年周期,对应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200 年周期和拉马德雷 50-70 年周期。目前处于 2007 年以来发生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对应超前的 1974 年潮汐高潮和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低温期。根据以往记录,这个过程还将持续 30 年以上。这次变冷过程被 20 世纪 80 年代的全球迅速变暖所打断, 198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是自然因素,温室效应包含人为因素。 2 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本周期内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见表 2 )。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 此外,潮汐变化还有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 18.6 年周期,与气候变化 18.6 年周期对应。早在 2008 年和 2014 年我们就指出, 1998 年最热年记录与 1995-1997 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有关,此后 16 年气候变暖间断的原因之一是 2005-2007 年的最大值时期(见:杨冬红等, 2008 ),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变暖增强 , 2023-2025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冷达到高潮。 气候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变化都表明,气候变冷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 2014 年和 2015 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理论预测的可靠性。 2020 年开始的次小冰期使世界经济危机在劫难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9690.html 相关报道 美国经济前景利好只是风暴前狂欢?危机来袭?   第一白银网4月20日讯 本周三(4月20日)著名财经分析师Michael Snyder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警告称,美国当前正经历着曾在希腊、塞浦路斯、阿根廷以及委内瑞拉上演过的“风暴前的狂欢”。他还称美国经济有严重危机并在加重。      对于近期美国经济数据表现,他称,尽管昨晚美国股市大涨,标普500指数逼近年内新高,整个华尔街都欢欣鼓舞,就连美国总统也暗示美国经济发展向好,但这一切都只不过是“风暴前的狂欢”。   Snyder认为,尽管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股市大涨是美国经济复苏的一个信号,但从历史数据来看,美国的隐藏危机是多方面原因的。   “也许从巨额负债到股市泡沫,只需一个导火索,市场就很有可能上演大崩盘,”Snyder警告说。   Snyder认为,这些经济问题将会蔓延至全球,美国、欧洲、亚洲甚至南美都将无一幸免。   “债务泡沫癌”已到末期   美国正处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债务泡沫的末期。Hoisington投资管理公司的Lacy Hunt博士表示,2015年美国经济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非金融债务出现了巨大膨胀,使经济陷入了低增长阶段。   2015年,美国非金融债务的增长速度要比GDP快3.5倍(非金融债务是家庭债务、企业债务、联邦债务、州和地方政府的总和)。以下是非金融债务中的一些“坏消息”:   家庭债务:家庭债务的拖欠率走高,次级汽车贷款占汽车贷款总额的比例达到10年来最高水平。   企业债务:2015年企业债务增长7930亿美元,而私人投资总额仅增长了930亿美元。   联邦债务:2015年美国政府总债务为7807亿美元,较GDP的增长额超出约2300亿美元。   州和地方政府债务:本已资金不足的养老金计划或将面临资金枯竭。   通过数据可以推出,那些增加的企业债务大多流向金融领域,无法产生能够满足利息和还款要求的收入。这种做法对于支持就业、生产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没有太多帮助。因此随着企业债务的增长,经济反而可能会被削弱。   除此之外,债务总额(非金融、金融和外国债务)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在去年增加了1.968万亿美元,比名义GDP的增加额高出了1.4万亿美元。   学术研究表明,债务总额占GDP的比例达到250%-300%的水平时,债务就会开始抑制经济活动,而美国今年的这一比例接近370%,远高于这一水平。   Lacy Hunt表示,过度负债损害了货币政策的效力,不仅在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如此。美联储、欧央行、日央行和中国央行一直未能从货币政策中获得经济牵引力。   美、欧、中、日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率分别为370%、457%、350%、615%,都超过了债务抑制经济增长的水平线。尽管各大央行都推出了前所未有的货币政策,例如:量化宽松、负利率、接近零的隔夜利率、前瞻指引等等,但经济放缓仍然如期而至。   “股市泡沫”一触就破   美银美林(America Merrill Lynch)的首席投资策略师Michael Hartnet就在最新的分析报告中指出,股市当前像极了1998-1999年的情况,类似于2000年的大崩盘可能不会远了。   Hartnet认为,“眼下简直就是1998-1999年的翻版,在央行流动性和财富不平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里,资产价格出现投机性膨胀是一个非常正常的。”   “就连新兴市场面临的问题和全球决策者们做出的反应,也与上世纪90年代末非常相似,”他说。      上世纪90年代的噩梦   牛市引领的经济复苏被新兴市场危机“粗暴地”打断了,纳指在1998年7月至10月间暴跌33%。随后,决策者不计后果地放宽货币政策,股指和利率水平急剧飙升,市场泡沫不断膨胀,最后以破裂告终。   当前的严重事态   就在去年的8月-12月和今年1月-2月,全球股市遭遇了两次严重抛售浪潮。美联储的利率早已接近零值,几乎没有空间进行实质性的宽松。   去年12月,美联储的确加了一次息,但随后因全球经济忧虑而不断推迟加息,与全球范围的负利率政策不谋而合。   除了Hartnett之外,美国著名金融分析师Harry S. Dent也曾在3月中旬撰文称,美股即将面临“大崩盘”。   Dent表示,2009年初至2015年3月的这轮牛市就像历史上出现过的许多“泡沫”一样,从许多信号中都可以得知:市场在去年5月就已经见顶。   2011年末至2014年末,美股形成了一条陡峭但类似泡沫的上升通道,之后市场就丧失了上涨的动能。因为当时美联储结束了量化宽松,而美联储是股市泡沫最开始形成的主要原因。   市场已经见顶的首个信号就是去年8月,市场跌破了上述上升通道。看起来,没有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刺激,市场终于开始挺不住了。   自2014年末以来,一个个主要指数纷纷见顶:   2015年4月,德国DAX指数和英国FTSE指数见顶   2015年5月,道指和标普500指数见顶   2015年6月,上证综指见顶   2015年7月,纳指、生物科技指数和罗素2000指数见顶   2015年8月,日经225指数于触及峰值   另一个信号就是泡沫破裂后,生物科技股重挫40%,并于2月11日触及底部。德意志银行的股价自2015年高点回落59%,较2008年高点跌落89%,意大利的大型银行股表现同样糟糕无比。   典型的股市泡沫在破裂后会崩跌70%-90%,换言之,市场不会进行所谓“调整”、也不会“软着陆”,而是“爆裂”(BURST),历史上的泡沫无一例外。   图中所示的“圆顶”中,如果市场无法打破去年5月中旬见顶时的记录,而标普500跌破1810水平并创下新低,那么市场很可能会迎来一波更猛烈的下跌,这或许会延续到7月初左右,而道指也会在2017年末来到5500点至6000点附近。   对此,Hartnett表示,相比于90年代末,新兴市场目前的局势没有那么糟糕,美联储实际上也还没有结束宽松措施。知名财经网站Business Insider评论称,两个阶段只是表明上相似,最终结局可能不会那么“惨烈”。 !-- 责任编辑: -- 责任编辑:cnfol001 http://futures.cnfol.com/baiyinqihuo/20160421/22614055.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888 次阅读|1 个评论
智利西部海域发生8.3级地震:9月13-14日潮汐组合预警得到证实
热度 2 杨学祥 2015-9-17 09:41
智利西部海域发生8.3级地震:9月13-14日潮汐组合预警得到证实 杨学祥,杨冬红 中新网9月17日电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消息,北京时间17日6时54分左右,智利西部海岸发生8.3级地震,或将引发危险海啸。 我们在2008年6月1日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 。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2010年2月27日发生智利8.8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发生日本9级地震,2012年4月11日发生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2015年5月30日日本发生8.1级地震,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地区),验证了我们的预测。 余下的北美和俄罗斯仍然是高风险地区;海岛地震连续发生,日本依然是高风险地区;回归点中国的高风险地区在西部(包括云南)和台湾,美洲西部山脉的冰川融化也构成回归点。 2015-2018年为特大地震活跃期,发生概率较高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068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0707.html 美洲西部山脉的冰川融化也构成回归点。智利地震就是证明。 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华盛顿大学地质学家布赖恩·阿特瓦特表示:“在一段很长的地质史时期内,智利发生什么,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就会发生什么。这并不是一个有关‘是否’的问题,而是有关‘何时’,即下一场地震何时发生。”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北美的地震也指日可待。最近在南北美洲的周围,6级以上地震频发,2012年-2014年美洲强震频发的趋势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096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3/229065.sht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169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306 美国爆发特大地震的概率在不断增加。 自8月15日以来,中国地震台网已有近一个月未探测到5级以上地震。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北京时间10时35分许,位于大西洋南部的南桑威奇群岛地区发生里氏5.3级地震。北京时间9月9日13时43分,俄千岛群岛海域发生里氏5.2级地震,震源深度57.3公里。此次地震震中距千岛群岛198公里。北京时间9日20时41分,印度尼西亚西部海域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26.4公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9693.html 大震已积累了足够的能量,关注9月中下旬潮汐组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9770.html 2015年9月13-14日期间,全球地震火山频发, 日本气象厅14日说,当地时间当天9时43分左右,南部九州地区阿苏山的一个火山口突然爆发,喷出的浓烟高达2000米。 当地时间2015年9月15日,印尼北苏门答腊省,锡纳朋火山喷发,火山灰直冲云霄。 我们在3月30日4时36分指出,统计表明,70%的厄尔尼诺年是地震火山活动活跃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发生,导致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40-60厘米,破坏地壳均衡,激发地震火山活动。 2015年3月26-29日,日本、墨西哥和智利火山喷发是厄尔尼诺发展的必然结果。 日本、墨西哥和智利火山喷发:敲响2015年灾害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829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8588.html 事实上,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地区),2015年5月30日日本发生8.1级地震,验证了我们的预测。 2015年9月13日为日月大潮(日食),9月14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02度,9月14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2015年9-11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4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1207.html 我们多次发布9月13-14日潮汐组合预警: 9月14-16日火山地震频发:关注9-11月地震高潮 2015-9-17 04:57 9月14-16日火山地震频发:关注9-11月地震高潮 杨学祥,杨冬红 9月13-16日全球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发生:印度尼西亚东部北马鲁古省附近海域16日发生6.3级地震,在9月16日21时08分,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北纬24.3度,东经121.9度)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7公里。台湾附近 ...个人分类: 备忘录 | 119 次阅读 | 没有评论 分享 火山频发敲响自然灾害警钟:关注9月13-14日强潮汐组合 2015-9-16 15:07 分享 台湾东部9小时连续地震14次:关注9-11月地震高潮 热度 1 2015-9-16 14:02 分享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发生5.7级地震:关注9月13-14日潮汐组合 热度 1 2015-9-16 05:35 分 分享 河北昌黎发生两次地震:关注9月13-14日潮汐组合 热度 1 2015-9-15 05:33 分 分享 日本阿苏山发生火山喷发:关注9月13-14日潮汐组合 热度 2 2015-9-14 09:31 台湾花莲附近海域发生4.4级地震:关注9月潮汐组合 热度 1 2015-9-11 07:47 分享 美国南加州酷热高温天气:高温、干旱与地震 热度 3 2015-9-10 18:37 个人分类: 备忘录 | 381 次阅读 | 3 个评论 分享 今年厄尔尼诺与1997年惊人相似:天文条件大致相同 2015-9-10 13:06 个人分类: 备忘录 | 337 次阅读 | 没有评论 分享 加州地震或引发强大海啸袭击:加州干旱与地震 2015-9-10 12:35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 | 301 次阅读 | 没有评论 分享 9月9日5级地震频发:关注9月中下旬潮汐组合 热度 2 2015-9-10 04:59 个人分类: 备忘录 | 274 次阅读 | 2 个评论 分享 5级地震和潮汐组合 2015-9-9 19:14 相关报道: 智利西部海域发生8.3级地震 或将引发危险海啸 国际时事中国新闻网 2015-09-17 07:28我要分享 318 智利西部海域发生8.3级地震或将引发危险海啸 图片来源:美国地质勘探局。 中新网9月17日电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消息,北京时间17日6时54分左右,智利西部海岸发生8.3级地震,或将引发危险海啸。智利首都震感强烈,民众跑向街头躲避。 此次强震震源深度12.5公里,震中距离伊拉佩尔约55公里。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已经发布海啸预警,称可能会出现“广泛而危险”的海啸。 此前,地质勘探局曾经报道称,智利西部连发两次强震。 路透社报道,智利8.3级地震震央附近的Illapel市长表示,至少一人被倒塌的墙砸死,另有15人受伤。美国地址勘探局的预计,智利海岸会在当地时间晚上9时30分(北京时间今晨8时30分)左右开始迎来巨浪。目前智利、秘鲁和夏威夷都已经发布海啸警告。 事实+ 全球地震有21%发生在智利 智利东倚安第斯山脉,西临太平洋海沟,海岸线蜿蜒4000多公里,是个形状如同辣椒般狭长的国家。 由于恰好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智利成为全世界火山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全世界平均每年记录的9000余次地震中,21%就发生在这里。 智利大学地震服务中心科研主任塞尔希奥·巴里恩托斯博士在2011年这样解释:根据板块移动理论,智利西部沿太平洋一侧正处于纳斯卡板块和南美板块边界上。在岩浆的沉降作用下,两板块相向运动,互相碰撞、挤压。属于海洋板块的纳斯卡板块比重较大,沉降于南美板块之下,并不断挤入南美板块。 由于纳斯卡板块移动速度较快,它与同样相当活跃的南美板块碰撞形成的地震往往较为强烈。另外,纳斯卡板块的俯冲沉降运动会在海下产生强烈的纵向波动,继而引发海啸。 圣地亚哥大学地震分析专家葆莉娜·冈萨雷斯指出,伊基克地区130多年来没有发生过大地震,因此积聚了大量能量。(腾讯新闻综合今日早报报道)返回腾讯网首页 http://news.qq.com/a/20150917/015887.htm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6.82015-09-17 07:18:42-31.6-71.430智利 8.22015-09-17 06:54:31-31.6-71.620智利中部沿岸近海 4.4 2015-09-16 22:29:57 24.3 121.9 9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6.0 2015-09-16 22:03:21 -6.1 151.5 20 新不列颠地区 4.0 2015-09-16 21:30:25 24.3 121.9 16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5.4 2015-09-16 21:08:57 24.3 121.9 7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3.2 2015-09-16 19:20:34 35.2 78.5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 4.8 2015-09-16 19:10:08 35.5 78.5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 6.22015-09-16 15:40:581.9126.550马鲁古海 3.8 2015-09-16 06:38:30 35.4 78.5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 5.7 2015-09-16 03:37:34 24.3 121.9 7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4.3 2015-09-16 01:56:22 24.3 121.8 8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3.1 2015-09-15 01:21:31 26.9 103.3 10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 3.3 2015-09-14 18:23:41 39.7 118.8 13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 4.2 2015-09-14 18:10:10 39.7 118.8 14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 3.6 2015-09-14 17:45:36 27.6 100.2 11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 3.0 2015-09-14 12:40:00 32.0 104.3 9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2.8 2015-09-13 17:43:47 22.9 103.5 18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 6.62015-09-13 16:14:1225.1-109.410加利福尼亚湾 4.8 2015-09-13 15:51:10 45.1 91.5 8 蒙古 2.9 2015-09-13 05:20:47 39.5 74.2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3.0 2015-09-13 02:21:58 44.2 84.3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 3.2 2015-09-12 17:40:36 31.1 88.0 7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3.2 2015-09-12 16:40:05 40.3 78.5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柯坪县 3.0 2015-09-12 16:07:23 41.8 88.5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 3.0 2015-09-12 12:50:59 34.4 119.4 10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 3.0 2015-09-12 10:54:53 27.6 100.3 5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3.0 2015-09-11 17:24:34 38.8 75.0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 4.4 2015-09-10 23:23:25 24.3 121.9 9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3.0 2015-09-08 17:07:51 33.4 93.7 10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 3.7 2015-09-07 01:51:15 29.1 102.1 14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 3.7 2015-09-06 11:21:41 36.0 78.4 3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3.4 2015-09-05 17:56:57 37.8 76.0 1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 3.0 2015-09-05 01:54:22 37.5 78.1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2.6 2015-09-04 23:59:25 46.0 129.1 12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河县 3.1 2015-09-03 16:30:28 27.7 100.3 5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4.1 2015-09-02 11:03:35 24.9 122.0 8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4.4 2015-09-02 10:18:14 25.0 121.9 8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2.9 2015-09-02 09:47:48 32.4 105.0 19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 3.1 2015-09-02 05:51:46 44.4 81.4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 4.5 2015-09-02 01:34:08 24.2 122.3 8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5.0 2015-09-01 21:24:45 24.0 121.5 6 台湾花莲县 4.5 2015-09-01 00:13:42 38.3 73.8 120 塔吉克斯坦 http://www.ceic.ac.cn/ 2015年9月强潮汐组合:9月至11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已有 509 次阅读 2015-8-4 11:10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潮汐组合 潮汐预警 厄尔尼诺 地震 推荐到群组 2015年9月强潮汐组合:9月至11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杨学祥,杨冬红 2015年1-4月和8-11月为强潮汐时期,2014年11-12月,2015年5-6月为弱潮汐时期。2015年9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二个月,9月强潮汐出现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9月至11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潮汐组合A:9月5日为日月小潮,9月7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16334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B:9月13日为日月大潮(日食),9月14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02度,9月14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C:9月21日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8.13319度,9月21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较弱,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D:9月28日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9月28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0057度。三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大,地球自转变为最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2015年9-11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9月强潮汐出现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使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减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地震活动相应增强。 9月13日日食在极区,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9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极大值如果异常变小,则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极大值如果异常变大则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473.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2671 次阅读|2 个评论
9月14-16日火山地震频发:关注9-11月地震高潮
热度 1 杨学祥 2015-9-17 04:57
9月14-16日火山地震频发:关注9-11月地震高潮 杨学祥,杨冬红 9月13-16日全球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发生:印度尼西亚东部北马鲁古省附近海域16日发生6.3级地震,在9月16日21时08分,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北纬24.3度,东经121.9度)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7公里。台湾附近今天震个不停,从凌晨到刚才,已有20次大大小小的地震。16日新不列颠地区6级地震。 日本气象厅14日说,当地时间当天9时43分左右,南部九州地区阿苏山的一个火山口突然爆发,喷出的浓烟高达2000米。 当地时间2015年9月15日,印尼北苏门答腊省,锡纳朋火山喷发,火山灰直冲云霄。 我们在3月30日4时36分指出,统计表明,70%的厄尔尼诺年是地震火山活动活跃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发生,导致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40-60厘米,破坏地壳均衡,激发地震火山活动。 2015年3月26-29日,日本、墨西哥和智利火山喷发是厄尔尼诺发展的必然结果。 日本、墨西哥和智利火山喷发:敲响2015年灾害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829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8588.html 事实上,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地区),2015年5月30日日本发生8.1级地震,验证了我们的预测。 2015年9月13日为日月大潮(日食),9月14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02度,9月14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2015年9-11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4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1207.html 关注9-11月地震高潮。 相关报道 印尼马鲁古海域发生6.3级地震 我要评论 2015年09月16日 16:56:5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雅加达9月16日电(郑世波)印度尼西亚东部北马鲁古省附近海域16日发生6.3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   据印尼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网站消息,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6时40分(北京时间15时40分),震中位于北马鲁古省西哈马黑拉县西北125公里处海域,距离北马鲁古省首府特尔纳特市约161公里,震源深度为10公里。印尼地震监测部门未就本次地震发布海啸预警。   印尼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每年发生大小地震数千次。2004年12月,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印度洋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9/16/c_1116583869.htm 印尼摩鹿加群岛附近发生6.4级地震 2015-09-16 16:41:00新华网 夏 分享 参与 新华网快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印度尼西亚摩鹿加群岛附近16日发生6.4级地震。 编辑:夏可欣 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5-09/7504574.html 台湾今天已地震20次 最大一次5.4级 2015-09-16 21:58:21来源:综合 作者:厦门日报   在9月16日21时08分,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北纬24.3度,东经121.9度)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7公里。台湾附近今天震个不停,从凌晨到刚才,已有20次大大小小的地震。 (责任编辑:UN660) http://news.sohu.com/20150916/n421314587.shtml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4.42015-09-16 22:29:5724.3121.99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6.02015-09-16 22:03:21-6.1151.520新不列颠地区 4.02015-09-16 21:30:2524.3121.916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5.42015-09-16 21:08:5724.3121.97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3.22015-09-16 19:20:3435.278.5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 4.82015-09-16 19:10:0835.578.5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 6.22015-09-16 15:40:581.9126.550马鲁古海 3.82015-09-16 06:38:3035.478.5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 5.72015-09-16 03:37:3424.3121.97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4.32015-09-16 01:56:2224.3121.88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3.12015-09-15 01:21:3126.9103.310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 3.32015-09-14 18:23:4139.7118.813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 4.22015-09-14 18:10:1039.7118.814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 3.62015-09-14 17:45:3627.6100.211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 3.02015-09-14 12:40:0032.0104.39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2.82015-09-13 17:43:4722.9103.518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 6.62015-09-13 16:14:1225.1-109.410加利福尼亚湾 4.82015-09-13 15:51:1045.191.58蒙古 2.9 2015-09-13 05:20:47 39.5 74.2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3.0 2015-09-13 02:21:58 44.2 84.3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 3.2 2015-09-12 17:40:36 31.1 88.0 7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3.2 2015-09-12 16:40:05 40.3 78.5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柯坪县 3.0 2015-09-12 16:07:23 41.8 88.5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 3.0 2015-09-12 12:50:59 34.4 119.4 10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 3.0 2015-09-12 10:54:53 27.6 100.3 5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3.0 2015-09-11 17:24:34 38.8 75.0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 4.4 2015-09-10 23:23:25 24.3 121.9 9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3.0 2015-09-08 17:07:51 33.4 93.7 10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 3.7 2015-09-07 01:51:15 29.1 102.1 14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 3.7 2015-09-06 11:21:41 36.0 78.4 3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3.4 2015-09-05 17:56:57 37.8 76.0 1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 3.0 2015-09-05 01:54:22 37.5 78.1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2.6 2015-09-04 23:59:25 46.0 129.1 12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河县 3.1 2015-09-03 16:30:28 27.7 100.3 5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4.12015-09-02 11:03:3524.9122.08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4.42015-09-02 10:18:1425.0121.98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2.92015-09-02 09:47:4832.4105.019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 3.12015-09-02 05:51:4644.481.4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 4.52015-09-02 01:34:0824.2122.38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5.02015-09-01 21:24:4524.0121.56台湾花莲县 4.52015-09-01 00:13:4238.373.8120塔吉克斯坦 3.6 2015-08-31 21:56:06 31.9 104.4 11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3.8 2015-08-31 08:27:49 35.6 77.5 6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 3.1 2015-08-31 00:05:02 40.5 109.4 14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 4.0 2015-08-30 04:26:18 40.2 77.5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 2.8 2015-08-29 19:15:11 41.9 123.9 0 辽宁省抚顺市市辖区(矿震) 4.0 2015-08-28 21:26:39 41.7 80.7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 http://www.ceic.ac.cn/ 潮汐组合 E : 8 月 30 日 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 8 月 31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 0.00057 度。三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大,地球自转变为最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 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强)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0689.html 2015年9月强潮汐组合:9月至11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已有 560 次阅读 2015-8-4 11:10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潮汐组合 潮汐预警 厄尔尼诺 地震 推荐到群组 2015年9月强潮汐组合:9月至11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杨学祥,杨冬红 2015年1-4月和8-11月为强潮汐时期,2014年11-12月,2015年5-6月为弱潮汐时期。2015年9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二个月,9月强潮汐出现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9月至11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潮汐组合A:9月5日为日月小潮,9月7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16334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B:9月13日为日月大潮(日食),9月14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02度,9月14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C:9月21日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8.13319度,9月21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较弱,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D:9月28日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9月28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0057度。三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大,地球自转变为最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2015年9-11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9月强潮汐出现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使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减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地震活动相应增强。 9月13日日食在极区,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9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极大值如果异常变小,则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极大值如果异常变大则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473.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3468 次阅读|1 个评论
日本樱岛火山性地震超千次:关注8月地震火山增强
杨学祥 2015-8-17 04:41
日本樱岛火山性地震超千次:关注8月地震火山增强 杨学祥 中新网8月16日电 据“中央社”16日报道,日本鹿儿岛县的樱岛的火山性地震15日开始增加,超过千次,日本气象厅分析,樱岛可能会有大规模喷发,并宣布喷发警戒提升至4级,呼吁部分地区民众严加戒备,准备疏散。 我在8月10日指出,7月22日以来,留尼汪岛、危地马拉、印尼、阿拉斯加、智利、日本和墨西哥等多地发生多次火山喷发, 70%以上的厄尔尼诺年是地震火山活跃年。 关注地震火山活动持续增强。 关注8月潮汐组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1773.html 8月9日巴拿马、新西兰、菲律宾相继发生5级地震。 8-9月地震火山活动将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1871.html 潮汐组合C:8月14日为日月大潮,8月18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10度,8月18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D:8月25日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8.20500度,8月23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较弱,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E:8月30日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8月31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0057度。三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大,地球自转变为最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0689.html 8月30-31日潮汐组合为本月最强,厄尔尼诺的持续发展将导致重大灾害发生。 我们在2015年1月25日指出,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如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高温、干旱、洪水将接连发生。监测厄尔尼诺非常关键。 2014年为太阳黑子峰值,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年如果发生较强厄尔尼诺,那么2015年的严重灾害将持续发生:强震、流感、旱涝、雾霾和严重低温冻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795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0813.html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8月13日报道,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气象预报中心当日发布最新预测显示,2015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十分显著,而且正在加强,有可能成为自20世纪50年代有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预计将给全球多地带来巨大灾难。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8/14/c_128129949.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3216.html 据2015年06月01日中国新闻网报道,日本继5月30日发生8.5级强震(日方后修改为8.1级)之后,第二日又发生了6.4级地震。由于最近接连发生强震,地震学家敦促日本保持警惕,为下一场大地震的来袭做好准备。 特大地震路线图:往返于冰川消融山区和海平面上升的沿海地震带 我们在2008年6月1日指出,全球变暖导致山地和两极冰盖溶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山地失去冰盖负载减少,将均衡上升;海洋水面上升增加负载,将均衡下沉。这就是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 。根据山东防震减灾信息网的资料,自2004年到2007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了4次8级以上地震,中国和日本各2次,其他地区2次(见表1)。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 。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2010年智利地震、2011年日本地震、2012年印尼地震证实了这一预测。 除了8.5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9级地震发生后,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2004、2005、2007年、2012年的连续4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4次8.5级以上地震。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500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759.html 北京时间5月25日下午1时30分左右,日本崎玉县北部发生了里氏5.6级地震,茨城县土浦市的最大震度为5度弱(日本标准)。我们在2015年5月26日对日本大震又一次提出警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759.html 日本5月30日8级地震再次验证了地震路线图。 2015年1-4月为强潮汐时期,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证实了4月进入地震高潮。由于2015年厄尔尼诺的出现,地震高潮持续到2015年5月。 尼泊尔毗邻中国的青藏高原,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表明新一轮的陆海地震路线图的开始。日本大震之后,美国大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280.html 历史记录表明日本8级地震与厄尔尼诺有关 2015年5月30日我们指出,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5年和201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2016-2017年和2019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04-2018年预测为全球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年: 2015年5月为弱潮汐时期,强烈的地震活动是由厄尔尼诺造成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导致赤道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40-60厘米,破坏了地壳原有的重力均衡,引发海洋地壳反向降升13-20厘米,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频繁的地震火山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2678.html 2015年较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是日本8级地震发生的重要原因。 历史记录表明,日本8级地震与厄尔尼诺事件密切相关,在1896.~1897最强厄尔尼诺事件中,日本发生8、8.4、8.6级三次特大地震。从表2中可以看到,1854-2011年日本8级地震与厄尔尼诺事件有非常好的一一对应关系,这预示2015年5月30日的日本8级地震可能仅仅是前兆,并非是强震的终结。 冰川融化是全球特大地震的主要动力 近十年研究发现,厄尔尼诺(El Nino)和拉尼娜(La Nina)的发生与更大时间尺度的“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缩写为PDO,亦称为拉马德雷现象)密切相关 。PDO是近年来揭示的一种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强信号,它是叠加在长期气候趋势变化上的一种扰动,直接造成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影响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 South Oscillation,缩写为ENSO)事件的频率和强度 。 PDO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一个世纪以来,PDO已经出现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890-1924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25-1945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946-1976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77-1999年。2000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一个周期为50-70年 。 地震数据统计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6次(国外资料1900-1924年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1次(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11次(7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0次(0次),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已发生6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1952年、1957年(国外数据低于9级)、1960年、1964年4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见表1)。 特大地震频发地区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板块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与全球变暖造成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密切相关。 我们在《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文章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第4期上。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8.5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PDO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5232.html 1896-1897年日本三次8级以上地震的统计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首先,1896-1897年处于189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8.5级以上特大地震全球发生了6次,其中日本发生了一次。 其次,1896-1897年全球发生了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日本发生了3次8级以上特大地震。 第三,1854-2011年日本8级以上地震和厄尔尼诺事件有一一对应关系。 第四,2000-2030年全球重新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第五,2015年较强厄尔尼诺已经发生; 第六,2015年5月30日日本已经发生8级地震。 敏感的历史性事件巧合表明,美国和日本大震在劫难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75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098.html 综合数据分析表明,日本目前的地震趋势和条件与1896-1897年最强厄尔尼诺事件时期大致相同,2015年5月30日日本8级地震可能是更大地震的前兆。 关注2015年厄尔尼诺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962.html 关注日本更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60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680.html 日本可能还有更大地震:海岛大震连续发生的统计规律正在得到验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blog-2277-896582.html 相关报道 日本樱岛火山性地震超千次 或有大规模火山喷发 2015-08-16 13:15:00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16日电 据“中央社”16日报道,日本鹿儿岛县的樱岛的火山性地震15日开始增加,超过千次,日本气象厅分析,樱岛可能会有大规模喷发,并宣布喷发警戒提升至4级,呼吁部分地区民众严加戒备,准备疏散。   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称,气象厅表示,从15日上午起,鹿儿岛的樱岛以南岳的直下附近为震央的火山性地震达1028次,岛内观测到震度2或1级摇晃的地震,总计有4次。在岛内(倾斜计、伸缩计)观测到显示山体持续膨胀的急遽地壳变动。   截至16日上午9时,火山性地震达44次,比截至前天的情况多,显示地壳变动持续发生。   日本气象厅分析樱岛发生大规模喷发的可能性高,宣布喷火警戒如同15日的4级。距离昭和火口、南岳山顶火口约3公尺以内的鹿儿岛市有村町、古里町民众,有必要准备疏散。15日已有部分民众疏散。   日本气象厅呼吁民众,严防火山喷发时所发生的大喷石、火山碎屑流。 (责任编辑:UN660) 原标题:日本樱岛火山性地震超千次 或有大规模火山喷发 http://news.sohu.com/20150816/n418969928.shtml 2015年8月强潮汐组合: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地震相应增强 已有 519 次阅读 2015-6-26 11:07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潮汐组合 潮汐预警 厄尔尼诺 地震 推荐到群组 2015年8月强潮汐组合: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地震相应增强 杨学祥,杨冬红 2015年1-4月和8-11月为强潮汐时期,2014年11-12月,2015年5-6月为弱潮汐时期。2015年8月是强潮汐过渡时期第一个月,7月末8月初和8月末,有强潮汐出现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地震活动相应增强。 潮汐组合A:7月31日为日月大潮,8月4日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12度,8月2日为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B:8月7日为日月小潮,8月10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28817度。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变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C:8月14日为日月大潮,8月18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10度,8月18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D:8月25日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8.20500度,8月23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较弱,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E:8月30日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8月31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0057度。三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大,地球自转变为最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0689.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2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和厄尔尼诺叠加:2015年为什么灾害频发?
杨学祥 2015-7-24 07:06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和厄尔尼诺叠加: 2015 年为什么灾害频发? 杨学祥,杨冬红 一、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惹的祸 1. 地震火山活动 强潮汐激发地震和火山活动已得到世界科学界的关注 ,但是,月亮赤纬角变化影响地震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使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使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扁率变化和自转速度变化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发生。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359.htm 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 1905-1906 年、 1923-1925 年、 1941-1942 年、 1959-1960 年、 1977-1979 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在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 1896-1897 年、 1913-1914 年、 1931-1932 年、 1949-1951 年、 1968-1970 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 8 级以上地震高潮也有相应的约 9 年变化周期: 1897- 1906- 1914- 1923- 1932-1941- 1950- 1960- 1971- 1978 年。 1890-1924 年和 1947-1976 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8 级以上地震频发期, 1925-1946 年的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 8 级以上地震的减少时期。 应该说明的是,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南部发生 9.5 级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 8.5 级地震的 30 倍。 20 世纪共有 4 次 9 级以上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 1952 年 11 月 4 日 堪察加发生 9 级地震, 1957 年 3 月 9 日 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 9.1 级地震,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发生 9.5 级地震, 1964 年 3 月 28 日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 9.2 级地震 。因此,在 1952-1964 年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的 1959-1960 年地震活动也很强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520.html 2. 高温干旱 18.6 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以 18.6 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当月亮在南 ( 北 ) 纬 28.6 度 (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 时,高潮区在 12 小时后从南 ( 北 ) 纬 28.6 度向北 ( 南 ) 纬 28.6 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快速南北运动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而当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的时期,月亮只能在南北纬 18.6 度之间摆动,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小,导致赤道与两极的热交换减弱,形成旱涝异常和冷暖异常。主要表现在中国南方暴雨和北方干旱,例如 1995 年至 1997 年就处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几年大旱,南方发生暴雨。 在历史上,对月亮赤纬角变化所带来的天气灾害也有记录: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 1941 至 1943 年 ( 河南大旱 ) 、 1959 至 1960 年 ( 山西大旱 ) 、 1977 至 1978 年 ( 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 ) 、 1995 至 1997 年 ( 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 4 至 5 年大旱 ) ,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 1932 年 ( 松花江大水 ) 、 1933 年和 1935 年 ( 黄河特大水 ) 、 1951 年 ( 辽河大水 ) 、 1969 年 ( 松花江大水 ) 、 1986 年 ( 辽河大水 ) ,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 http://tech.gmw.cn/2014-05/26/content_11426315.htm 我们在 2008 年发表的期刊论文中指出,当月亮在南(北)纬 28.6 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 12 小时后从南(北)纬 28.6 度向北(南)纬 28.6 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 18.6 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儿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高潮区在 12 小时后从南(北)纬 18.6 度向北(南)纬 18.6 度震荡一次,振幅减少超过三分之一。这导致海底冷水上涌减弱,海洋表层变暖,全球气温上升。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 1998 年是最热的年份,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 1998 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利于全球变暖。 我在 2014 年 1 月 4 日 指出, 2014 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 1959-1960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了中国高温干旱和雾霾,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发生了近百年来最强的 9.5 级地震。我在 2012 年 5 月 22 日 指出,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12 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 2013 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 2010 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 2013 年为太阳黑子峰年、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5 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中国旱涝主要取决于月亮赤纬角变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在 1925-1946 年和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1941-1942 年、 1977-1979 年和 1995-1997 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 1942 年河南严重旱灾、 1978 年长江中下游大旱灾和 1997 年大旱灾,在 1947-1976 年和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59-1960 年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旱灾连发, 2014 年 6 - 8 月东北黄淮等地旱灾,也都发生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26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53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667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7745.html 我在 2008 年 9 月 16 日 指出,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因而也是未来可能的严重干旱的爆发时期。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严重干旱发生的准备。 我们认为,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 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 。世界市场不是中国的可靠粮仓,天灾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困难。 2007 年世界粮食危机值得关注。 2010 年开始我国南方可能进入干旱时期,并将在 2014-2016 年达到高潮,必须做好预防准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9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57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60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8959.html 我在 2010 年 4 月 12 日 指出,尽管气象界对旱涝发生的原因和特征争论不休,下一场灾害是干旱已经成为事实。在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干旱带来的不仅仅是自然灾害。对当前全球气象灾害频发,特别是东南亚和中国西南干旱,我们不能轻描淡写,掉以轻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50014.html 我们在 2008 年指出, 1998 年是最热的年份, 1997-1998 年 20 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 1998 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 1998 年 6 月至 2000 年 8 月的强拉尼娜事件( 1999 年全球强震频发)和 2004-2007 年印尼苏门答腊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 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2014 年成为 1880 年有记录以来最热年,验证了我们的预测。 2015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两者叠加,将导致 2015 年开创最热年新纪录,并导致我国北方严重干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3382.html 我们在 2013 年 2 月 28 日 指出,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 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 。世界市场不是中国的可靠粮仓,天灾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困难。 2007 年世界粮食危机值得关注。 2010 年开始我国南方可能进入干旱时期,并将在 2014-2016 年达到高潮,必须做好预防准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9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5779.html 我们在 2015 年 1 月 25 日 指出,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如果 2015 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高温、干旱、洪水将接连发生。监测厄尔尼诺非常关键。 2014 年为太阳黑子峰值,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15 年如果发生较强厄尔尼诺,那么 2015 年的严重灾害将持续发生:强震、流感、旱涝、雾霾和严重低温冻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7952.html 我们在 2015 年 1 月 25 日 指出,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15 年高温、干旱继续威胁我国南方、北方地区,新一波厄尔尼诺将增加灾害的强度,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监测,积极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959.html 二、厄尔尼诺惹的祸 1. 地震火山活动 统计表明, 70% 的厄尔尼诺年是地震火山活动活跃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发生,导致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 40-60 厘米 ,破坏地壳均衡,激发地震火山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8297.html 根据张丽欣的记载,对 1763 年以来的 19 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 70% 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 1900 年以来的 7 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高庆华 , 胡景江 , 徐炳川等的统计表明, 70% 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 1990 年战淑芸根据地震统计资料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增暖的年份全球地震增多的结论。 1950~1979 年期间,共有 15 个暖水年,其中 12 年均发生了 8 级以上强震,几率高达 80% 。根据公元前 2000 ~公元 1979 年重大地震统计结果,在厄尔尼诺年,地中海、土耳其至帕米尔、喜马拉雅东段、东南亚、中国大陆及日本、台湾一带为地震多发区;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 统计表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在地震活跃年,其形成机制为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在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的转换中,赤道东风和西风的转换使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差反向升降 40-60 厘米 ,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使洋壳反向升降 13-20 厘米 ,形成环太平洋地震带特殊活跃期, 2004 年我们定义其为东西太平洋地震带的地壳跷跷板运动。 厄尔尼诺前后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反向变化产生的地壳均衡和水均衡,是地震活动的激发因素,因此,厄尔尼诺前后一年内必有增强的地震活动。从 1904 年到 1980 年,仅有 1934 年一年例外。地震活动的韵律是预测厄尔尼诺事件的重要依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5139.html 近期地震火山活动增强预示厄尔尼诺快速发展, 2015 年初变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37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4199.html 目前厄尔尼诺已经发生,活跃的地震火山活动不可避免。 意大利火山喷发和日本火山喷发是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的标志。两大地震带夹击下的中国将进入地震活跃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530.html 火山频发敲响自然灾害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1473.html 2. 高温干旱 厄尔尼诺是全球最强的热事件,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当年,全球将发生高温热浪,我国北方将发生严重干旱。 如果 2015 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高温、干旱、洪水将接连发生。监测厄尔尼诺非常关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5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5093.html 2015 年厄尔尼诺现象致亚洲大旱,国际米价飙升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8562.html 我在 2015 年 1 月 25 日 指出,如果 2015 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高温、干旱、洪水将接连发生。监测厄尔尼诺非常关键。 高度关注 2015 年警钟! 2015 年的警钟: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543.html 三、结论 我们在 2013 年 11 月 6 日 指出: 一、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可能激发强震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720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1375.html 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将导致中国雾霾进入高发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3926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38339.html 三、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将导致中国高温干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60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5532.html 四、此期间爆发的拉尼娜和厄尔尼诺将加大灾害的强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39003.html 所以,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和较强厄尔尼诺叠加,是 2015 年灾害频发的原因。 最近印尼、阿拉斯加、智利、日本和墨西哥等多地发生多次火山喷发,专家认为,这是环太平洋火山带发生大灾难的前奏,相关部门必须做好预防工作。 我们在 2015 年 5 月 6 日 指出, 2015 年 7 月是强弱潮汐过渡时期, 7 月末 8 月初有强潮汐出现。 我们在 2015 年 2 月 26 日 指出, 2015 年 8 月是强潮汐过渡时期第一个月, 7 月末 8 月初和 8 月末,有强潮汐出现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地震活动相应增强。 7 月末 8 月初全球地震火山活动将进入高潮。 请关注相应的潮汐组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644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7749.html 参考文献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08,23(6): 1813~1818. YANG D H, YANG XX.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inChinese), 2008, 23(6): 1813~1818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 Yang D H, Yang D B, Yang X X, Theinfluence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geophysics (in Chinese), 2011, 54(4): 926~934 )
个人分类: 备忘录|2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警钟之下的地震趋势和预防:日本出应急对策活动计划
杨学祥 2015-3-31 04:13
警钟之下的地震趋势和预防:日本出应急对策活动计划 杨学祥 我在3月30日4时36分指出,统计表明,70%的厄尔尼诺年是地震火山活动活跃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发生,导致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40-60厘米,破坏地壳均衡,激发地震火山活动。 26-29日,日本、墨西哥和智利火山喷发是厄尔尼诺发展的必然结果。 日本、墨西哥和智利火山喷发:敲响2015年灾害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8297.html 3月30日07时48分在新不列颠地区(南纬4.7度,东经152.6度)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消息,南太平洋岛国汤加附近海域30日晚间接连发生两次6.8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日本政府30日出台了旨在应对南海海槽大地震的“应急对策活动计划”。其中规定了派遣救援部队进行人员搜救及救援物资输送的相关方针。 我在2011年指出,除了8.5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9级地震发生后,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2004、2005、2007年的连续4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3次8.5级以上地震。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5007.html 我在2012年指出,海岛特大地震连续发生的现象值得关注。在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9.1级地震和海啸,2005年3月28日和2007年9月12日又接连发生两次8.5级以上地震。关注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地震活动增强。 补充: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9.1级地震和海啸,2005年3月28日、2007年9月12日和2012年4月11日又接连发生三次8.5级以上地震。 1957年3月9日阿拉斯加发生8.6级地震,1964年3月27日和1965年2月4日又接连发生9.2级和8.7级两次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发生后,至今未发生8级以上地震,表明其能量还未释放完毕,属于苏门答腊-阿拉斯加类型,但由于半岛和岛之间有区别,间隔时间不会太长,不会超过7年,3月和9月为最可能的发震时段。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周期为18.6年,对全球地震有重要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5677.html 新不列颠地区发生7.4级地震 2015-03-30 18:58:00参考消息 分享 参与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3月30日07时48分在新不列颠地区(南纬4.7度,东经152.6度)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巴布亚新几内亚震央1000公里以内有可能发生巨大海啸。 编辑:龙明洁 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5-03/6050329.html 汤加附近海域发生两次6.8级地震 2015年03月30日 18:44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汤加附近海域发生两次6.8级地震 新华网苏瓦3月30日电(记者刘鹏)努库阿洛法消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消息,南太平洋岛国汤加附近海域30日晚间接连发生两次6.8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美国地质勘探局的地震监测信息显示,第一次地震震中位于汤加希希福东北方向107公里处海域,震源深度10公里。第二次地震震中位于汤加希希福东北方向99公里处海域,震源深度10公里。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没有对这两次地震发布海啸预警。 汤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因地壳板块相互碰撞地震频发。 美国地质勘探局30日曾报告,南太平洋岛国萨摩亚附近海域当晚也发生了6.8级地震。但美国地质勘探局随后撤销了这一报告。 http://news.ifeng.com/a/20150330/43447683_0.shtml 日本出应急对策活动计划 应对南海海槽大地震(图) 2015年03月30日 20: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月30日电 据日媒报道,日本政府30日出台了旨在应对南海海槽大地震的“应急对策活动计划”。其中规定了派遣救援部队进行人员搜救及救援物资输送的相关方针。   报道称,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将可能会遭受重大损失的静冈等10个县列为重点支援对象,在灾害发生约3天以内最多派遣14.26万名来自日本全国的自卫官、消防人员和警官等。   约1300处日本各地灾害派遣医疗队(DMAT)也会立即出动。计划明确表示将举全国之力应对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灾害。   此外,计划还划定了紧急运输道路、作为部队派遣和活动据点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及机场。今后,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或将需要展开合作,反复开展重病患者跨区域运送等训练,以提高计划的实效性。   有关救援物资,日本政府计划要求在灾害发生后3天以内依靠家庭和地方政府的储备物资,第4天以后迅速运送食物、毛毯、奶粉和尿布等物资。   活动计划将太平洋沿岸的静冈、爱知、三重、和歌山、德岛、香川、爱媛、高知、大分和宫崎10县列为重点支援对象。据预测,这些地区将发生震度6弱(日本标准)以上的晃动,远远超出县内警力和消防的应对能力。   计划还提出,除此之外的37个日本都道府县尽可能出动消防人员和警力。最大派遣规模为自卫队11万人、消防人员1.66万人、警察1.6万人。DMAT等计划通过陆路和空中交通迅速前往灾区开展医疗支援。症状较轻的病人在附近的医院接受治疗,重病患者将根据需要通过飞机被送到灾区以外的地方,接受全力救援。 编辑:陈少婷 http://www.hi.chinanews.com/hnnew/2015-03-30/379535.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火山激发厄尔尼诺
热度 2 杨学祥 2014-7-3 13:18
地震火山激发厄尔尼诺 杨学祥 我国著名探险家、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登义最近指出,西北信风加强会把西太平洋的暖海水吹向中东太平洋地区,逐渐使得海表温度增加,并且抑制中东太平洋地区深处的冷海水上涌,从而形成厄尔尼诺事件。上述原因,中国科学家在20世纪80到90年代,在中东太平洋和西太洋科学考察研究中已经证实。另外,最近也有科学家提出,中东太平洋地区海底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引起厄尔尼诺事件的因素。 厄尔尼诺事件与气候异常变化 高登义 2014年07月03日09:47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厄尔尼诺事件与气候异常变化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有“圣婴”的意思。一百多年前,人们用它来表示发生在厄瓜多尔南部和秘鲁北部沿岸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最早记录厄尔尼诺现象是1795年,当时人们发现,在圣诞节前后,秘鲁沿岸的海水表面温度持续异常升高,不仅给附近各国渔业带来严重灾害,而且还带来洪水暴发。从此,厄尔尼诺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当中东太平洋海表气温出现异常增温(即其海表温度距平值大于零度),其增温幅度大于0.5℃,且维持6月时,就叫厄尔尼诺事件建立。   与厄尔尼诺事件相反,如果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域的海水表面温度比常年平均状况持续偏低,就会发生所谓的“拉尼娜事件”(西班牙语,原意是“小女孩”,也称为“反厄尔尼诺”),也将引起地球气候的异常。   厄尔尼诺事件是影响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因素。我们知道,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是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厄尔尼诺事件是海洋变化异常对气候异常变化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如南北极浮冰面积和厚度变化异常,也是海洋异常变化对气候变化异常的重要因素;再如,陆地表面变化异常(如南北极冰盖、青藏高原雪盖等),也是影响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重要原因……   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2007年冬到2008年春,我国西南地区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冰冻灾害,大家仍然记忆犹新。而这次灾害的原因是与2008年冬天北极浮冰面积突然增加有密切关系。2008年冬天,北极浮冰面积突然比2007年增加约70万平方千米,即比前一年的浮冰面积增加了百分之五,是有卫星资料以来年增加率的最大值。这样的浮冰面积增加,必然引起北极海域的冷源作用大大加强,北极冷空气强度加大,容易形成强寒潮影响我国,为我国西南部形成冰冻提供了冷空气条件。   厄尔尼诺事件对于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一般说来,会使得中东太平洋及其邻近地区形成洪涝灾害,而在西太平洋及其邻近地区形成旱灾。然而,正如前面所述,由于影响全球气候异常的因素较多,各个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各次厄尔尼诺事件带来的气候灾害影响也不同。例如,1987—1988年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其带来的气候灾害在我国表现为夏季几乎是全国的洪涝灾害,使得我国长江流域、东北松花江流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发生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   因此,即使到了9月可以确定厄尔尼诺事件建立的时候,对于其带来的气候异常灾害,我们也应该认真分析后做出短期气候预测。一般说来,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要在圣诞节前后最为显著。我们应该密切关注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变化,也应该密切关注其他影响全球前后预测变化的因素,做出综合的、比较准确的短期气候预测。   厄尔尼诺事件是如何形成的呢?研究表明,西北信风加强会把西太平洋的暖海水吹向中东太平洋地区,逐渐使得海表温度增加,并且抑制中东太平洋地区深处的冷海水上涌,从而形成厄尔尼诺事件。上述原因,中国科学家在20世纪80到90年代,在中东太平洋和西太洋科学考察研究中已经证实。另外,最近也有科学家提出,中东太平洋地区海底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引起厄尔尼诺事件的因素。   (作者为我国著名探险家、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4/0703/c1057-25233557.html 大水引发的深层思考:地震火山激发厄尔尼诺 作 者:杨学祥,杨冬红  上传日期:2005-7-7         大水引发的深层思考:地震火山激发厄尔尼诺               杨学祥,杨冬红   目前学术界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有认为是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导致信风变化引起;有认为是大气系统随机振荡导致大气系统变化并由此带来信风变化所致;还有认为与天体运动异常有关。近期的南方大水引发厄尔尼诺异常的讨论。   匡耀求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与太平洋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有关。事实上,早在1993年科学家就已证实东太平洋海域附近是地球上最大的活火山密集区。在相当于纽约州大小的一个海域的海底有1133座火山和火山锥。自从对东太平洋洋脊地区有了可靠的地震记录数据以来(即从1963年以来),所有厄尔尼诺事件均在事先于东太平洋洋隆的部分地区观测到了异常的地震活动。因此,可以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其实就是赤道东太平洋海域洋底地热活动突然增强的结果 。   研究表明,北太平洋对北极的半封闭状态和南太平洋对南极的开放状态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构造基础,它导致北太平洋海表热能的积累和周期性向南太平洋输送。强潮汐振荡和火山喷发是其激发因素 。   1994年,李宪之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1991年大地震时间特别集中并且发生在火山爆发期?日本云仙岳火山和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以及塔阿尔火山,同在一个断层构造带上。当岩浆向上冲击时,容易同时爆发。云仙岳火山在1991年5月24日、6月3日和6月8日三次爆发;塔阿尔火山自1991年3月12日起频繁颤动,于4月2日一天中震动了27次。接着,皮纳图博火山在4月4日爆发,6月9日、6月15日和6月26日又有三次爆发。在4月5日至6月20日两个半月内亚太地区发生了5次大于7级的大地震:4月5日秘鲁东北部马丁省(59oS,77.1oW),震级7.3;4月22日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发生了7.5级大地震;4月29日格鲁吉亚首府第比里斯发生了7.1级大地震;5月30日阿留申群岛(54.6oN,161.7oE)发生了7.2级大地震;6月20日印尼发生了7.2级大地震,震中在苏拉维西海里(1.2oN,123.1oE)。大地震较多、地点分散、时间集中,是显著特点 。   1991年5月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它是1991年春夏两季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而李宪之给出的天体影响、岩浆运行、火山喷发和半球间宏观天气系统与厄尔尼诺事件密切相关 。进一步研究发现,火山地震活动是厄尔尼诺现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我国气象工作者对1763年以来的19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了统计,发现70%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1900年以来的7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 。根据公元前2000~公元1979年重大地震统计结果,在厄尔尼诺年,地中海、土耳其至帕米尔、喜马拉雅东段、东南亚、中国大陆及日本、台湾一带为地震多发区;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这是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的有力证据 。统计还表明,70%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 。侯章栓等对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与外强迫因子信号检测的结果表明,火山活动是影响ENSO(厄尔尼诺和南方涛 动)的最重要的外强迫因子 。它不但揭示了地球流体、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而且使厄尔尼诺的海底火山说 、引潮力说 和地球扁率变化说 得到有力的支持。东太平洋海隆有加拉帕戈斯三合点,中太平洋莱恩群岛一带有活火山分布。太平洋暖池与地幔热气排放相关 ,海底火山在秘鲁和厄瓜多尔西边海域的加拉帕戈斯三合点和热点喷出会加速厄尔尼诺现象形成 。Herbert Shaw等估计,海底火山比大陆火山要强烈得多,平均每年至少有100km3的岩浆溢出海底 。   模拟试验表明,冷水下沉和热水上升,都是沿类似热幔柱状的连续通道上下运动,与周围热交换极少,符合刘厚赞等模拟计算结果,即地幔排出的热液会很快覆盖海洋表面 。海底探测资料表明,东北太平洋样脊有两个地热排泄区,位于12~24oN,110oW和 40~50oN,135oW。大量岩浆由洋脊轴部溢出形成海底火山活动带。1982-1983,1986-1987,1991-1992年3次厄尔尼诺事件形成前这两个地热排泄区(1982-1983年只有其中一个)表层海水均有持 续发展的海面水温(SST)正距平区 。   刚果(金)北基伍省省会戈马市附近的尼拉贡戈火山于2002年1月17日大爆发,戈马市几乎被熔岩吞噬,市政府下达弃城令。2002年7月26日戈马市附近的尼亚穆拉吉亚火山发生猛烈喷发,喷出的岩浆高达百米。这两次火山喷发与2002年厄尔尼诺形成有关,是发生在印度洋和大西洋地壳上的跷跷板现象。近30年的资料分析表明,在大部分太平洋的厄尔尼诺年里,大西洋东部的非洲近岸的海温也比较高 。据新浪网1999年9月27日报道,日科学家发现印度洋也存在厄尔尼诺现象。值得研究的是,尼亚穆拉吉亚火山喷发、欧洲大水、莫斯科周围森林大火和意大利西西里岛5.6级地震都在7~9月连续发生在大西洋东岸。太平洋地壳跷跷板和地气耦合模式是一个合理的解释 。   匡耀求认为,地球内部蓄积的总能量是有限的,不但在时间上有一个从逐渐蓄积到突然爆发的过程,而且在空间上也有此消彼涨的规律。2004年底至2005年3月,在西太平洋暖池的西边,印尼的苏门答腊岛西侧的赤道印度洋东部沿岸海域发生了多次强烈地震,并引发了历史上最强烈的大海啸,这是西太平洋暖池附近地球内部一次重要的能量释放过程,由于该处能量的大量释放,使赤道区域地球内部能量调节达到了暂时的平衡状态,因此,在东太平洋区域再次出现海底大规模地热释放的可能性就大为减少了。东太平洋海底碳酸钙物质在低温下融解,产生二氧化碳,冷水随二氧化碳上升,形成冷舌,厄尔尼诺继续推迟。这可能是厄尔尼诺迟迟未来的重要原因。从目前的形势判断,短期内出现厄尔尼诺的可能性很小。受印尼大地震影响,最近一两年内东太平洋很可能不会再出现大规模地热释放活动,也就是说东太平洋冷舌将一直存在,厄尔尼诺现象可能还要推迟。近几年华南仍有出现洪灾的可能 。这为拉尼娜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   计算表明,对于圆心角大于90度的海洋地壳板块,潮汐变化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累加力矩数值巨大,等效应力为10亿牛顿,足以形成板块相对运动,产生地震活动和火山喷发。厄尔尼诺前后的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已产生明显的大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 参考文献 1.杨 江。滔滔大水何处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12:32 新民周刊 http://news.sina.com.cn/c/2005-07-06/12327148275.shtml 2.杨学祥. 厄尔尼诺现象的构造基础与激发因素.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4):367-370 3.李宪之. 亚太地区1991年春夏两季自然灾害的探讨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30(3): 355~360. 4.杨学祥. 2002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 . 西北地震学报,2002,24(2):190-192. 5.杨学祥, 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0, 20(3): 39~48. 6.高庆华, 胡景江, 徐炳川 等. 地壳运动问题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6. 131, 135, 148. 7.张丽欣. 厄尔尼诺——来自天道的警告 . 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9. 42~43, 293, 294, 315~316. 8.战淑芸.地震活动特征及其与埃尔尼诺事件的关系 . 自然灾害学报. 1997, 6(2): 60-64. 9.侯章栓, 李晓东. 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与外强迫因子信号检测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6 (5): 641-650. 10.刘厚赞,刘辉,俞永强。海底火山喷发引发厄尔尼诺事件的数值模拟 . 气象学报. 1998,56(5): 602~610. 11.郭增建, 秦保燕, 郭安宁. 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 .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6. 116-117, 135-138, 198. 12.杜乐天. 自然灾害可能的深部流体肇因 . 地学前缘, 1996, 3 (4): 298~305. 13.Shaw H and Moore J. Magma flows blamed for El Nino events . New Scientist, 1988, 12 (10): 17. 14.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的时空特征及其地球物理解释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1, 7(4):509~510. 15.张家诚. 再见, 厄尔尼诺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7, 50. 16.杨学祥,杨冬红。关注2005年拉尼娜事件预测。 6-28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4555 17.杨冬红,杨学祥。潮汐-均衡模式的球面跷跷板模型. 9-2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362 18.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2004,47(4):616-621。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219.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057 次阅读|2 个评论
等待检验:潮汐引地震?7/12強震襲美西
热度 2 杨学祥 2014-6-7 20:54
潮汐引地震? 美作家:7/12強震襲美西 TVBS新聞分享 潮汐引地震? 美作家:7/12強震襲美西 放大照片 大地震有可能精準預測嗎?美國一名長期研究地震的自然科學老師,日前大膽預測,下一個侵襲美西的強震,將會發生在今年的7月12日,而且是在清晨或是下午日落時刻,他認為過去幾次大地震,都是受到潮汐所引起,不過地震專家認為,地震都是發生在5英里以下的地底,地表的天氣活動,根本沒辦法影響到這麼深處,因此認為這樣的預測,不太可能成真。 地震觀察家:「所有那些大地震,都發生在新月或滿月的日出或日落。」 地震真的有可能預測嗎?還是純屬巧合呢?大衛納布罕是一名中學的自然科學老師,不過他長期研究地震,認為大地震會發生有規則可循。 地震觀察家:「日月引發的潮汐可能會引發相互作用,促使本來就要爆發的地震發生。」 納布罕整理1933年到1994年間,發生在洛杉磯曾經造成死傷的地震,發現大地震幾乎都發生在新月或滿月前後,不是日出就是日落,像是1933年的長灘地震芮氏規模6.4,發生在下午5:54分,當時正值滿月,1971年加州SYLMAR大地震,芮氏規模6.6發生在清晨6:00,也是滿月,1991年在SIERRA MADRA,芮氏規模5.8地震,發生在日出後不久7:43分,同樣也是滿月,看似有規則可循,不過在專家認為這些都只是巧合。 地震專家瓊斯:「他們中間的關聯非常小,不足以預測任何地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地震理論,很多人嘗試著要把他們害怕的事情找出一套規則解釋,我們還沒有找到任何證據,大地震和一般地震有什麼不同。」 儘管不被支持,納布罕還是大膽做出預測,下一個侵襲美西的大地震很有可能發生在7月12日,以及9月9日的清晨,或是下午4點45分到7點55分之間。 地震專家瓊斯:「常常會有人對我們說,他們預測地震會發生。」記者:「有嗎?」地震專家瓊斯:「非常多。」記者:「正確率有多高?」地震專家瓊斯:「幾乎所有都一樣(低)。」 而納布罕的潮汐引發地震說法,也被地震專家給否定了。 地震專家瓊斯:「事實上,地震是發生在地底5-10英里深的地方,地表的天氣活動根本不會影響到這麼深處。」 儘管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預測地震的方法,但科學家也提醒,隨時做好地震教育和萬全準備,一旦真的大地震發生,才能把傷害降到最低。 內容來源 : TVBS新聞 更新日期 : 2014/6/3 21:48 http://news.msn.com.tw/news3732243.aspx 前科学教师大胆预测美国将在7月12日出现下一次地震 来源: 神秘的地球 网站编辑:杨毅 时间:2014年6月02日 14:29 纳卜汉声称地震有规律可循,可计算出会何时发生。 纳卜汉声称地震有规律可循,可计算出会何时发生。 (神秘的地球报道)美国宾夕凡尼亚州一名前科学教师出版新书,声称地震的发生存在一定规律,可计算出会何时发生,并大胆预测美国将在7月12日出现下一次地震。 纳卜汉(David Nabhan)在书中称,研究过美国洛杉矶在30年代遭遇的6次大规模、造成人命伤亡的地震,全在破晓或黄昏时分发生,并称地震一般在月圆或新月期出现。他以此计算,预测美国将在7月12日及9月9日,上午或下午4时45分至7时55分之间发生地震。 虽然纳卜汉言之凿凿,但美国地质勘探局研究人员称,其提出的计算方法不足以预测地震。 http://www.uux.cn/viewnews-60669.html 美国宾夕凡尼亚州一名前科学教师出版新书,声称地震的发生存在一定规律,可计算出会何时发生,并大胆预测美国将在7月12日出现下一次地震。 7月13日为月亮近地潮,7月12日为日月大潮,1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18.98145度,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强,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 9月8日为月亮近地潮,9日为日月大潮,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0.00069度,三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大,自转变慢,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4年6-10月为强潮汐时期,是全球强震活跃期,近期火山活动是前兆,北美、日本、印尼的火山喷发显示地球应力的集中趋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权威也有出错的时候:事实胜于雄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1354.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628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1年地球自然灾害 地震多发火山活动频繁(组图)
热度 1 杨学祥 2011-12-23 04:07
2011年地球自然灾害 地震多发火山活动频繁(组图) 2011年12月19日09:19  科学网(kexue.com)讯 2011年眼看就要过去,在一年中地球也是历经磨难,而自然灾害的多发也令人不禁对即将到来的2012而感到恐惧。其实2012世界末日仅仅是谣传,没有确凿的理论可以证实,而最近也有科学家对此进行了辟谣,不过如果人类不重视自然,那么世界末日或许将在不久的未来真的爆发。   当今世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随着工业化时代来临,为了追求更享受的物质生活,往往不顾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污染破坏地球,但是,对地球造成的伤害愈多,最终这些力道仍会反噬。为了控诉人类对她造成的伤害,我们共同的母亲地球,正以灾难来警告世人,面对大自然,我们能做的,就是怀抱感恩及谦卑的心。   2011年里,一次次的巨大自然灾难摆在人类面前,似乎也想人类证明自然在是无法对抗的。当人类在发展自己工业化的同时,如果在不加以控制,保护地球的话,或为未来的地球的毁灭不是因为自然的力量,而是我们人类自己。2012这个“末日”年的到来,或许可以帮助人类认清自己在地球中的地位。我们可以盘点下今年发生的多起重大的自然灾害。    新西兰地震   2月22日,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发生6.3级强烈地震,造成多人人死亡。由于此次地震震级大、震源深度较浅,因此造成的破坏相当严重。当地警方称,地震已经造成了“多人死亡”,市民则反映有多人被困在倒塌的建筑下。整个城市的空气中弥漫着煤气的味道,克莱斯特彻奇大教堂也部分被毁。连铁轨都被地震震到扭曲。    美国大雪   今年美国东北部遭受暴风雪吹袭,造成多人死亡。陆空交通大受影响,华盛顿部分地区积雪厚度超过1英尺(约合0.3米),民众回家路受阻。纽约市入冬以来,降雪纪录达到将近140厘米,单是2月就已达96厘米,刷新今年1月份纪录。    日本大地震   3月11日下午2点46分左右,日本东北和关东地区发生国内观测史上最大的里氏8.8级地震,震源位于宫城县附近的三陆近海。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从北海道到冲绳的大范围地区,最高达到10米。据日本防卫省称,福岛县南相马市约1800户人家遭受毁灭性打击,死者预计将超过千人。灾区很多房屋在地震中倒塌烧毁,还有一些被海啸冲走,损失惨重。    美国中部龙卷风   5月25日,美国中东部11个州正遭受史上最大规模的龙卷风袭击。美国密苏里州乔普林市,民众站在被龙卷风摧毁后房屋的废墟上,统计显示,乔普林市龙卷风灾害导致122人死亡。    智利火山喷发   2011年6月4日,智利南部Puyehue Cordon Caulle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火山岩灰,并出现火山闪电现象。大量火热的火山灰及石块上冲云霄达10公里,导致航班取消,附近3500多人撤离。智利政府已将该火山之红色警戒层级提升至第6级,并紧急疏散附近居民,以及暂时关闭附近通往阿根廷之道路及边界关卡。    中美齐大旱   7、8月份,美国德克萨斯州遭遇特大干旱,湖泊干涸。与此同时中国也遭到了旱灾的“攻击”。一场历史罕见的大旱将中国水资源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推上了尴尬境地,曾经烟波浩渺的两大淡水湖中心区成了“草原”。监测显示,今年前5个多月,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八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评估,这是长江中下游自1954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较为严重的旱情,达到极端气候事件标准。 2011年地球自然灾害 地震多发火山活动频繁    土耳其强震   北京时间23日18时41分,土耳其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8.8度、东经43.5度,震源深度10公里。受灾最严重的是凡省东部的埃尔季什镇,那里有25至30栋建筑和一栋宿舍楼倒塌,在凡城多栋建筑被震塌。来源科学网) http://roll.sohu.com/20111219/n329466241.shtml 天灾人祸让全球经济今年损失达3500亿美元 已有 91 次阅读 2011-12-22 14:18 |个人分类:防灾信息|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灾害 损失 预防 推荐到群组 天灾人祸让全球经济今年损失达3500亿美元 杨学祥 据德国慕尼黑保险公司估计,还未计算下半年度,已经创下有史以来最大天灾经济损失的纪录,单是2011年上半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总数为2650亿美元。瑞士再保险(Swiss Re)估计,天灾人祸让全球经济今年损失达3500亿美元,创史上新高。而曾被Discovery新闻指天灾造成损失历年最严重的2005年,当时经济损失总数只是为2200亿美元。 今年天灾频仍,每次均死伤忱藉,造成极大经济捐失,而接连不断的大型天灾亦令全球供应链继裂,是造成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原因之一。上半年涝旱成灾,澳洲水患、中国大旱,影响矿物、粮食出口,而日本“311”大地震影响最为深远,重创工业,同时引发核灾,全球反核声四起,日本经济亦一并震散,而下半年则以泰国水灾对全球经济影响最大。 我在2010年12月18日指出,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 。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0950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2010-12-18 07:1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杨学祥 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灾害的最强信号。我们在2009年初就关注下一次不寻常的厄尔尼诺事件,因为它会给全球带来流感全球大流行等重大灾害 。事实上,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不仅给全球带来流感爆发,而且给全球带来暴雪和酷暑、干旱和洪水、强震和大风灾害。 2010年的拉尼娜事件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一、干旱 二、洪涝 1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 。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 参考文献(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9472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59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气候变暖引地震火山未定论 专家称未来灾害频发
杨学祥 2010-6-14 13:07
气候变暖引地震火山未定论 专家称未来灾害频发 2010-06-14 10:00 来源:科学画报 作者:王经 共 0 条评论 不少人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地下的岩浆升温,地球的温度升高,从而造成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科学家指出,冰盖融化和海水面上升还会引发一个较为严重的后果,即海洋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分解,造成大规模的甲烷释放。   4月17日冰岛南部火山喷发,火山口浓烟翻滚熔岩流淌,蜘蛛型闪电在火山口上空出现。 距火山爆发不远处的冰川上残留的冰坨。    科学画报6月14日报道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到目前为止,地震已造成2200多人死亡,上万人受伤。与此同时,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附近的一座火山喷发,不仅使部分冰川融化引发洪水,冲毁了附近道路和桥梁,而且产生的大量火山烟尘严重地影响了欧洲的空中交通,多国机场被迫关闭。对于接连发生的地质灾难,有人说,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更多的强地震和火山爆发;也有人说,气候变化和地震、火山活动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那么,全球气候变暖真的会引发地震和火山爆发吗?    气候变化疑似祸首    早在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发生后的几天内,互联网上就充斥着各种关于气候变化导致这次海啸的讨论。不少人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地下的岩浆升温,地球的温度升高,从而造成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不过,科学家至今没有找到印度洋海啸的发生与海水面升高之间有直接联系的证据。    虽然气候变暖引发地震和火山爆发的理论有些牵强,但是其中包含的一些理论还是值得人们思考,即气候变化与极端的地质事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气候学家理查德?贝茨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学术研究课题,可能会取得有趣的结果。之前我们假定气候变化和这些事件无关,但不妨推测两者之间其实可能存在一些关系。从长期、大量的气候变化研究中,可能会看到一些效果。不过,贝茨表示,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当前的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与中国的地震和冰岛的火山爆发有关。    2009年9月,英国伦敦曾召开了一个关于气候对地质和地貌的影响的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气候变化会打破地球的微平衡和诱发地质灾害。他们指出,在远古时代,大气的巨幅升温就曾和地质变化有关。对于未来几十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会不会导致类似的地质变化,虽然目前下定论还为时过早,但是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必须严肃对待这个问题。如果全球气候变暖不能被遏制的话,人类面临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更加炎热的未来,而且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未来。    水与冰对地壳的影响    地质学家指出,气候和地壳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是通过地球上的水-冰转换进行的,水和冰给予地壳的压力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1立方米的水质量为1吨,而1立方米冰的质量为0.9吨。如果向地面倾倒1000米厚的冰盖,或者从海洋中移去等体积的水,都会造成地壳岩石所受到的压力和张力的变化。因此,水和冰在地壳上的改变会引起地震和火山爆发自然并不奇怪。    一般情况下,地面上的水和冰对地壳的作用并不明显。但是,如果出现一些极端的、突发性的气候变化,这种作用就会变得明显,比如在冰期的开始和结束,再比如我们面临的未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在这样的情况下,岩石所受到的压力和张力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其内部的力的平衡被打破,就很容易引起地震和火山爆发。    类似的事情在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在过去的65万年中,地球上大约出现过7次较大的冰期,当时南北两极的冰盖大大超过今天。由于大量的水被冻在海洋中和大陆上,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大大改变,海水面大幅下降。其直接后果就是地壳所受到的压力和张力发生改变。当冰盖融化时,水在地球上再次被重新分配,而地壳所受到的压力和张力又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些频繁的变化中,地壳很容易产生新的断层并诱发更多的地震。    1970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约翰?查普尔研究了冰期的循环与火山爆发频率的关系。从最近一次冰期结束(距今1万年前)地球开始变暖算起,冰岛经历了4次剧烈的火山爆发,这被认为是冰盖融化导致地壳内的岩浆所受到的压力变化的结果。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地区进行研究发现,过去80万年中这里也出现过类似的事情。此外,在美国喀斯喀特山脉和安第斯山脉中的中纬度冰川的进退也与火山活动的增强有着一定的联系。    地震活动与火山爆发有点相似。瑞典科学家指出,在过去的冰期中,地壳所受的压力和张力的平衡发生变化,触发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地震,类似的事情在苏格兰和北美也都曾发生。此后,加拿大科学家进一步指出,这种效应在今天依然存在。他们特别说明,北美大陆应力的回弹可能是1811-1812年之间美国新 马德 里大地震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暖不容忽视    在今天,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开始显现出来。2004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地球物理学家珍妮?索伯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学家布鲁斯?莫尔纳指出,阿拉斯加州西南部的冰川快速消融使得该地区地壳所受到的压力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1979年当地的7.2级大地震。这种事情将来还会继续发生。他们警告说,在那些与阿拉斯加州相似的地区,评估地震威胁的时候,必须将地震和冰川融化之间的联系考虑进来。这对那些冰川和断层并存的地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比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以及新西兰的南阿尔卑斯山脉。    在格陵兰岛的大陆架上还存在一个特别的问题。冰盖的融化会导致海底所受的压力发生变化,有可能触发地震。而在这个地区的大陆边缘存在着数量巨大的沉积物,一旦发生地震,必然造成海底滑坡,进而引起巨大的海啸。一旦这种事情发生,其规模将与8000年前在挪威西海岸发生的由海底滑坡所造成的海啸不相上下。挪威西海岸发生的那次海底滑坡被认为是由一次海底地震引起的,造成了三次巨大的沉积物滑坡,继而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在苏格兰北部的设得兰群岛附近形成了20米高的海浪,在苏格兰东岸也形成了6米高的海浪。目前,这个地区很稳定,但格陵兰岛的这些沉积物却存在很大的风险,有可能重蹈覆辙。    1997年,伦敦大学学院的比尔?麦圭尔领导的研究小组分析了从沉积物的岩心中获取的数据后指出,过去8万年间地中海的海水面变化与火山爆发的强度有直接的关系。最强烈的火山爆发事件恰恰发生在过去15000年中海水面一直上升的时期,而且这并不是一次区域性的事件。新汉普郡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从格陵兰冰盖的冰芯中找到了同时期火山爆发的证据。    冰盖融化和海水面上升还意味着以前暴露的大陆边缘将被海水淹没。在最近一次冰期结束的时候,大部分主要的海盆边缘的断层异常活跃,并触发地震,还在洋底引起了巨大的滑坡。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在北大西洋盆地发现了27个这样的滑坡遗迹,其中很多被证实是由过去15000年间海水面上升触发导致的。    那么,这些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啸是否会再次发生呢?索伯和莫尔纳的研究暗示,它们其实已经发生了。最近,英国南极调查局的研究人员注意到,格陵兰冰盖的加速融化和南极洲西部冰盖的崩塌可能是当今海水面升高的开端。这意味着在未来几个世纪内海水面将升高数米。这几乎和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海水面上升的最快速度一致。也就是说,我们将来可能不仅仅面临着一个更加温暖的地球,还将面临着一个充斥着火山爆发和地震频发的地球。    对于火山而言,目前全世界依然活跃的600多座活火山中有57%分布在岛屿或者海岸线上,还有38%分布在海岸线附近250千米之内。这些活火山很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而压力则可能来自极地冰盖融化引起的海水面上升。同样,大陆边缘也会因此提高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并引起一些不稳定地区的海底滑坡和海啸,如美国的东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沿岸以及加勒比地区的北部。    科学家指出,冰盖融化和海水面上升还会引发一个较为严重的后果,即海洋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分解,造成大规模的甲烷释放。在海盆边缘的沉积物中储藏着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由海水温度上升或者海水面上升引起的地震都会使它们分解并以甲烷的形式释放出来。虽然海水面升高,海底所受到的压力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天然气水合物保持稳定,但是作为比二氧化碳更加厉害的大气保温气体,甲烷释放也会进一步促使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火山爆发和地震都与气候变化有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很可能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地质灾害因为气候的变化而产生。唯一令人欣慰的是,火山爆发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这可能使地表温度下降而减缓大气保温效应。    火山爆发竟是天气惹的祸    在白令海峡,有一座叫做巴甫洛夫的火山,它的爆发由天气控制。    巴甫洛夫火山的爆发几乎都发生在秋天和冬天。阿拉斯加火山观测站的史蒂夫?麦克纳特认为,这是因为寒冷天气下的低气压控制了该火山的爆发。按照麦克纳特的说法,气压降低会使巴甫洛夫火山附近的水平面上升30厘米,而暴风有可能将水面推得更高。他推测,高水面使火山受到更大的压力,继而把岩浆通过火山通道向上挤压,就像挤牙膏一样。因此,巴甫洛夫火山形成了有规律的喷发。    巴甫洛夫火山并不是唯一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的火山。剑桥大学的本?马森和他的同事认为,大部分的火山对周围的环境都非常敏感。他们通过对1700-1999年间3000多次火山爆发的时间进行统计研究,总结出了地球上火山爆发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即发生在11月到次年3月之间的火山爆发比一年内其他时间更多。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跟海水面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有关。由于季节的冷暖变化,使得亿万吨的水在海洋和大陆之间转移。这种转移必然使地壳所受到的压力产生巨大变化,继而导致火山爆发。    一些因断层产生的地震同样对季节非常敏感。与巴甫洛夫火山相似,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的地球物理学家将发生在台湾东部的一类慢地震(发震持续时间较长)与台风的超低气压联系起来。    研究人员推测,很多潜在的地质灾害都与洋流、海水面和气压的短期变化有关。在过去30年间,气候变化导致超出预期2倍多的热带气旋出现。强热带气旋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和影响力,更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本文来源:科学画报 作者:王经) (新民网编辑:)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6/14/5247749.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4743 次阅读|1 个评论
正确认识海平面上升的后果:真正的威胁是地震火山活动
杨学祥 2010-6-9 10:44
正确认识海平面上升的后果:真正的威胁是地震火山活动 杨学祥 2007 年 3 月 18 日 新快报讯 全球气温再上升 2 摄氏度 ,上海将被淹没!前天在由广州市科协和英领馆联合举办的论坛上,来自英国的资深环保记者保罗布朗语出惊人。他更指出,在 2050 年后,如果广州的气温再上升 3 摄氏度 ,没有空调难以生活。保罗布朗曾是英国《卫报》的资深记者,此次他来到中国时,就带来了国际权威机构的最新研究结论:如果人们仍不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控制的话,到 2050 年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再上升 2 摄氏度 ,而至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 5 摄氏度 。 布朗为中国描绘出一幅可怕的远景:中国经济上最发达的两个地区都将首先受到全球变暖的威胁,这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能是致命一击。气候恐怖主义者的恐怖袭击手法远远高于一般的恐怖主义,以预言 50 年内的世界末日来胁迫世界进入其布下的经济陷阱!经济基础影响人们的政治观点,布莱尔不是为了世界利益而是为了英国的经济利益而成为控制全球变暖的领头羊 。 与全球变暖论的预测相反,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并未使太平洋岛屿消失,也未使格陵兰岛沉没,情况恰恰正好相反。 据德国媒体 2010 年 6 月 3 日 报道,科学家曾表示,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正在不断升高,许多小岛有被海水淹没的危险。但从太平洋上空航拍的一些照片来看,这种担心似乎有些多余。由于珊瑚的存在,虽然海水正不断上涨,但小岛们的面积却增加了。   由于海平面上升,气候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警告称,海岛和沿海地区将被海水淹没。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还有代表称那些岛国有亡国之忧。之前,马尔代夫政府也称本国可能会因气候变化沉入海面以下。 然而近日,学者在美国的科技期刊杂志《全球及星球变化》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上发表文章称,尽管海平面在上升,但在过去 60 年中,很多太平洋小岛的面积却增加了。奥克兰大学的保罗肯奇和斐济的地球研究学者亚瑟韦伯通过对上世纪 50 年代太平洋的 27 个小岛的航拍照片和卫星图片与现在的资料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只有 4 个小岛的面积变小了,剩下的 23 个面积没变甚至变大了。曾被认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岛国图瓦卢,全国没有任何地方海拔高度超过 5 米 ,在过往这些年中,领土也由曾经的 7 个珊瑚岛增加到现在的 9 个,尽管在这段岁月里,海平面上升了 0.12 米 。 新华网洛杉矶 2010 年5月18日电(记者 高原)18日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冰盖加速融化,从而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海拔高度上升。 美国迈阿密大学罗森斯蒂尔海洋和大气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将特制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安放在格陵兰岛海岸,以观察冰盖大小变化与海平面升降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对1995年至今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过去,尽管格陵兰岛冰盖会随着季节变化时大时小,但总体会达到一种平衡。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格陵兰岛冰盖融化后难以复原,而冰盖加速融化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受到的压力下降,陆地海拔高度逐渐上升。越是在温暖的海岸,这种现象越明显。 研究人员指出,格陵兰岛某些海岸区域的陆地上升速度已经达到每年2. 5厘米 )左右,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其上升速度在2025年有可能达到每年 5厘米 。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1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网络版上 。 我在 2006 年指出,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同样,卸载的冰盖消失的大陆地壳会均衡上升, 2000 米 厚冰盖融化了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已经上升了 500 米 ,还将上升 200 米 。格陵兰岛在重复同样的均衡过程。 在远古时代,大气的巨幅升温就曾和地质变化联系在一起。虽然目前说未来几十年的气候变化能够导致类似的地质变化还没有什么根据,但是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必须严肃对待这种威胁了。有些专家已经把目前的全球变暖与山区的大规模落石和山崩联系到了一起 。 专家指出,全球变暖的确能够影响包括地震在内的地质灾难,因为它能移动地球表面的大量物质。融化的冰川和上升的海平面改变了大规模水体的分布,这种改变将通过地面释放压力。压力的变化使地裂和地震变得更有可能。德国的研究显示,地壳有时非常脆弱,一场滂沱大雨就可以引起地球表面压力的变化,从而导致地震发生 。 专家指出:这是个新兴的科研领域,可能会带来很有意思的研究成果。原来,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和此类事件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现在的观点是气候变化可能会引起更多的地质运动。长远来看,如果气候的确出现了巨大变化,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变化带来的影响 。 中国学者早在 2002 年就提出了气候变冷与深海地震之间的关系,并相继提出全球变暖与地震火山活动频发的关系。 全球 20 世纪初的低温期、 30-40 年代的增暖、 50-60 年代的低温和 80 年代后的迅速增暖,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一一对应。 2002 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 。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的增强,近 20 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建立全球防冷机制迫在眉睫 。 我们发现,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18 次。在 1889 ~ 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次,在 1925 ~ 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次,在 1946 ~ 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 11 次,在 1978 ~ 2003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4 ~ 200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2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开始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预测显示, 2000 ~ 2035 年应该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 莫斯科大学地质教研室火山学科研究员安纳托里指出,冰岛火山进入喷发活跃期,冰岛火山喷发大约有 50-80 年左右的周期, 1998 年火山学专家在雷克雅未克大学,对冰岛火山 800 年的历史记录和资料的熔岩层样本进行研讨,专家达成共识,冰岛火山所通过的高,低活动周期与地震有直接关联,冰岛附近的地质构造为大西洋裂谷断层,在地质运动的张裂过程中,向地壳水准延伸,导致蛀牙地质结构出现,断裂层即可引发地震为界。安纳托里认为,目前大西洋地质分裂才刚刚开始。安纳托里指出,冰岛火山灰将对人类造成重大威胁,由于火山灰位于 35000 至 40000 英尺的大气平流层,这个高度的大气中没有风雨干扰,水蒸气少,火山灰在 60 年内难以在平流层消失。安纳托里预测,冰岛火山将在 2030 年和 2040 年之间进入喷发的高潮期 。 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周期为 50-70 年,冰岛火山喷发大约有 50-80 年左右的周期,两者的对应关系表明冷气候与地震火山强烈活动密切相关 。 由于地壳均衡作用,海平面上升的幅度因为洋壳下降至少被减少三分之一,洋壳下降使地下流体被挤入大陆地壳之下,导致陆缘及岛屿上升,海平面相对上升幅度会进一步被减少。与此同时,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活动加剧,这是近期地震火山活动异常活跃的原因。 海平面上升幅度被高估了!!!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程度被低估了!!! 近十年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刘正旭,李莹,刘萍。英国环保记者:全球气温再升 2 ℃ 上海将被淹没。 2007 年 03 月 18 日 13:54 金羊网 - 新快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7-03-18/13541421472.shtml 2. 杨学祥。气候恐怖主义能维持多久?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7-3-20 8:19:37 。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012 3. 研究发现海平面上升 太平洋诸岛反而变大 ( 组图 ) 。 2010 年 06 月 07 日 08:33 国际在线。 http://news.sina.com.cn/w/p/2010-06-07/083320425696.shtml 4. 高原。研究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陆地部分上升。 2010 年 05 月 19 日 17:31:46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5/19/c_13303964.htm 5. 杨学祥 . 全球变暖还是变冷 . 《科技潮》 2006 年 9 期: 20-22 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 23 (6): 1813 ~ 1818 7. 张红。关注冰岛火山爆发。《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 年 04 月 21 日 第 02 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0-04/21/content_496483.htm?div=-1 8.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2, 24(3): 287 9.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10. 卢宇光。专家指欧洲上空火山灰 60 年难消除。 2010 年 04 月 18 日 23:32 凤凰卫视。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bingdaohuoshanbaofa/zuixin/201004/0418_9990_1607148.shtml 11. 杨学祥。火山猛喷无关地震是误传。刊发时间: 2010-04-19 08:41:55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19/content_1097037.htm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5722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不能按常规来思考:全球变暖与冰河世纪
杨学祥 2008-11-25 16:28
2008 年 11 月 24 日 ,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发布汶川地震对成都的影响课题结题报告 ( 下称报告 ) ,称汶川 8 级强地震将千年不复发。强震发生后,地震专家根据强震能量积累的时间规律来预测震后安全期,这是地震学界的惯例,唐山地震后,有关部门也预测该地区百年内不会发生同样级别的地震。 现在的问题是,目前地震能量的积累速度是否与历史时期完全相同?显然,把地震能量的积累速度看成是一个常数,是渐变论的观点,不符合突变论的客观实际。由于人类活动的参与,全球变化的速度和强度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迅猛的加速不容置疑。 1. 汶川 8 级强地震将千年不复发 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袁海良说,成都市防震减灾局组织成都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地震局和本局的知名专家,对成都市所处区域的深部地质构造背景、地震地质状况、主要活动性断裂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清理和研究,并在收集国内外权威地震学者对汶川地震研究的大量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这一初步研究报告。 报告表示,成都市外围地区有多条规模较大的活动性断裂带分布,但其中距成都市最近、对成都市威胁影响最大的,还是龙门山断裂带。根据多种方法研究,龙门山带 8 级地震的复发周期在千年以上,汶川地震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在龙门山带上再发生 8 级或 8 级以上的特大地震。 成都市防震减灾局研究员洪时中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龙门山断裂带复发 8 级及以上强地震的周期大约在 2000 年 ~6000 年之间,保守估计约为 3000 年。因为,超强地震的能量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朱介寿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专家们搜集、分析了从公元前 26 年至今长达 2034 年的龙门山地震史料,发现 8 级及以上地震仅此一次, 7~7.8 级的地震共 19 次,差不多 100 年一个 7 级地震 。 2. 全球变暖与冰河世纪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科学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们不能确定,未来的气候究竟是全球变暖还是冰河世纪?   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可能远远超出想象!当人类正不断往大气中注入二氧化碳时,地球这个行星本身可能正进入一次剧烈无比的冰川期中。科学家最新数据模型认为,几千年后,整个北半球都将被冰层覆盖,如同现在的南北极一样前提是新的冰川期没有和大气变暖发生冲突。 最近,一个研究团队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地球将迎来另一个冰河世纪,而且是几百万年来最强烈的一次。不过,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等仍会持续加热大气层,继而延迟新的冰河世纪的来临。气候变化怀疑论者可能会说,这么说来二氧化碳还是件好事。爱丁堡大学这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克劳雷说。但事实不会这样。克劳雷说,如果大气变暖真的能抵消或延缓冰河世纪的到来,这不是一个让人安心的消息,因为人类正在进入高异常的气候变化状态中。 这份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作者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文章说, 1 万年到 10 万年之后,地球的北半球大部分如加拿大、欧洲和亚洲都将被永久性的冰层覆盖,情形就像现在的南极一样。但同时,克劳雷也说:我认为以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看,这已足够阻止这样的情况出现。   史前气候专家洛兰李斯基 (Lorraine Lisiecki) 说:这次研究第一次让我知道,下一个冰川期可以比此前 100 万年中的任何一次都要来得严重。她也说,还需要做大量的测试来验证这项预测是否正确。   洛兰同样也表示,因为人类造成的大气变暖的原因,可能人类永远都没法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目前的温室气体集中程度可能和 300 万年前类似,它高到足够在几十万年中阻止冰川期的到来。    250 万年前左右,地球气候进入了全新的震荡阶段,冰川期与间冰期频繁交替一直到现在。在此期间,北半球的冰层也不断扩大。这期间,北欧、北亚和北美洲的覆冰厚度一度高达 4000 米 ,海平面则在今天海平面的 120 米 之下。   我们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比过去 80 万年的排放总量都多。这可能会永久推迟任何剧烈的冰川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能正把自己往另一极端推,那就是 500 万年前曾经发生过的热室地球。 这不意味着我们避免了一次灾难。温度只要升高 3 到 5 度,我们就可以面临过去 5000 万年从未遇到的气候。克劳雷说。而在冷与热的冲撞中,到底会发生什么,我们谁也不知道 。 3. 冰川地壳均衡运动速度加快 我们大幅引用前两篇参考文献是有理由的,因为气候变化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全球变暖不仅意味着海平面的大幅上升,而且意味着翻天覆地的地壳均衡运动。 100 -200 米 厚的海水层在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变化中不断地从两极冰盖和赤道海水中转换迁移,将引起地壳的巨大形变,破坏了原来的地壳均衡,引 发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就像轮船装载和卸载会引起吃水线变化一样)。最后一次冰期的结束,导致海平面上升了 130 米 ,如果两极冰盖全部融化,海平面至少会继续上升 60 米 。这意味着,大洋地壳因负载增加,要均衡下降 20 米 ,两极地壳因冰盖消失而卸载,要依据原冰盖的厚度,上升其 1/3 的数量(岩石和海水密度比为 3 : 1 )。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 1 万年前有 2000 米 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 500 米 ,并将继续上升 200 米 。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 130 米 ,洋壳均衡下降了 43 米 (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 3 : 1 )。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 87 米 ,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末次冰期中冰盖厚度为 2000 米 ,冰盖融化后,已上升了 500 米 ,还将继续上升 200 米 。科学家称其为冰期地壳均衡理论的大自然实验室 。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2 月2日 在法国首都巴黎发表一份评估报告摘要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有超过90%的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报告说,全球变暖将持续数百年,海平面将持续上升。IPCC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88年创建,汇集来自130多个国家的2500多名专家。从1月29日起,IPCC第一工作组500多名专家以及政府和地区代表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会议,讨论全球变暖问题的第四份评估报告。由于在海平面升高问题上发生争论,会议延长到2月1日午夜后闭幕。这份长21页的报告说,过去5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极可能与人类使用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增加有关,报告说,极可能意味着可能超过90%。在2001年发表的第三份评估报告中,IPCC认为,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有关的可能性至少是66%。IPCC最新报告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 18 至 59 厘米。在2001年发表的评估报告中,IPCC曾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至5. 8摄氏度 ,海平面将升高 9 至 88 厘米 。这意味着海洋地壳将均衡下沉 3 至 29 厘米,由此引发的地震火山活动将越来越强烈。 据大洋网报道,北极地区冰盖面积 2007 年夏季迅速减少,速度是先前的两至三倍。这是我们未曾预料到的,用于预测北极冰盖融化的国际模型应该调整以追赶上这一速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让 - 克洛德加斯卡尔说, 2007 年 9 月,北极冰盖面积为 413 万平方公里,而 2005 年这一数据为 530 万平方公里,两年间冰盖融化面积相当于两个法国。加斯卡尔介绍说, 2008 年夏季北极冰盖面积可能已经又减少了 100 万平方公里。北极地区冰盖何时会全部融化?如果不遏制地球变暖的趋势,科学家们按照现在的速度推算,快则 50 年,慢则 100 年 。 4. 气候变暖的速度和地壳均衡的速度都难于估计 在人为全球变暖的大形势之下,气候变暖的速度和地壳均衡的速度都难于估计。我们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比过去 80 万年的排放总量都多,我们可能正把自己往另一极端推,那就是 500 万年前曾经发生过的热室地球。目前的温室气体集中程度可能和 300 万年前类似,它高到足够在几十万年中阻止冰川期的到来。由此而来的地壳均衡运动规模就可想而知。按历史常规速度估计的千年不能重复的地震,相对几十万年的时间尺度收缩就没有精度可言了。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 8.7 级地震发生时,人们就没有查到该地区发生同样大震的历史记录,更没有查到该地区连续发生三次 8.5 级以上大震的记录。事实上, 2005 年 3 月 29 日 和 2007 年 9 月 12 日 该地区又发生两次 8.5 级以上大震,这能量是怎样积累的呢? 气候剧变海平面升降地壳运动火山地震活动生物大规模灭绝。这就是地球气候变化史、构造演变史和生物进化史,尽管时间循序千差万别。读懂这个历史,对当前防灾减灾很有意义 。 气候变化已经无法用历史记录来推测,难道地震还会按照历史记录来发生吗? 参考文献 1. 漆小均。成都市防震减灾局:汶川 8 级强震将千年不复发。 2008 年 11 月 25 日 01:48 第一财经日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8-11-25/014816715788.shtml 2. 金煜。科学家研究称冰川万年后冰冻地球 ( 图 ) 。 2008 年 11 月 23 日 09:49 新京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8-11-23/09492597279.shtml 3. 杨学祥 , 陈殿友 . 重力均衡与质量均衡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 1995, 25(1):87-92. 4.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水平运动。世界地质。 1988 , 7 ( 1 ): 43-48 5. 杨学祥 . 地壳形变与海平面变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1994, 14(4):29-37. 6.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7. 杨学祥 . 地壳均衡与海平面变化 . 地球科学进展 . 1992, 7(5): 22-29. 8. 杨学祥。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地质科学。 1992 ,( 4 ): 204-408 9. 刘浩,王宇。联合国最新报告: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 2007 年 02 月 03 日 08:41 来源:中国证券网 . 上海证券报 http://it.sohu.com/20070203/n248019491.shtml 10. 王飞。百年后北极夏季无冰。广州日报 2008 年 9 月 4 日 A2 版。大洋新闻 2008-09-04 。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8- 09/04/c ontent_308525.htm 11. 杨学祥 . 构造运动中的天文因素 两极冰盖融化的威胁 . 发表于 2008-10-13 6:41:5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2439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3609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