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营养过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试论食物与肥胖的关系
蒋高明 2017-9-29 20:06
试论食物与肥胖的关系 蒋高明 自从人类进入了现代文明社会以来,工业化农业大大改变了人类食物供应渠道,一年四季的、全球各地的、丰富多彩的食物满足了人们对多种食物的需求。在社会分工中,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越来越小,而不依靠农业谋生的人群越来越大。城市化人口比例高被认为是国家发达的象征。全球贸易、现代交通运输、微商城与微信等,使得人们获取食物越来越快捷。然而,廉价的、不计环境污染的食物生产途径、迅速变化的食物供应,造成了一种叫做富贵病的病人出现,其突出代表就是肥胖病。 之所以用“富贵病”描述肥胖人群,是因为以前肥胖是有钱人吃得好才会出现的。“富贵病”又称 “ 现代文明病 ” ,是人们生活富裕后,吃得好、吃得精,营养过剩,活动量减少,从而产生的非传染性流行病,如便秘、肥胖、肠道癌、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糖尿病 、 脑卒中等。 这些病以前在贫穷人群是很少的,所以叫“富贵病”。过去,“大腹便便”的很少有穷人,劳作是辛苦的,他从食物中获得的能量变成了力气,用来做功了,只有很少出力气的人,才将食物中的能量转换为脂肪储存起来。以前是富人才可能肥胖,如今这种病变成了很多穷人都得,这在美国社会最为典型。 以肥胖为代表的“富贵病”,已成为危害国人健康的主要病种。据调查,我国中老年人 15% ~ 20% 便秘,六成是白领。我国有 22% 的人超重, 6000 多万人因肥胖而就医,高血压 2 亿多人,糖尿病 5000 多万人,高血脂 1.6 亿人。全国每天因“富贵病” 导致死亡人数超过 1.5 万,占死亡总人数的 70% 以上,因 “ 富贵病 ” 治疗的费用占疾病负担 60% 以上。英美等西方国家医务工作者,对富裕起来的中国“富贵病”发展情况感到忧虑。如果不加遏制,预计十年后,中国将步美国后尘,以肥胖为主的“富贵病”将广泛流行开来。 二、肥胖的原因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 1000 斤的牛是正常的, 1000 斤的人几乎不可能,但就是这样不可能的事件今天已经发生了。 2017 年 9 月 25 日,埃及女子 Eman Ahmed 离世,寿命仅 37 岁。她被称为世界上最胖的女人,体重曾达到过 500 公斤。从医学上理解,肥胖症 是一种代谢症。当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热量就会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其量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且达一定值时即演变为肥胖症。正常男性成人脂肪组织重量占体重的 15% ~ 18% ,女性占 20% ~ 25% 。随着年龄增长,体脂所占比例相应增加。 遗传因素被认为是引起肥胖症的首要内在因素。有研究认为,双亲中一方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约为 50% ;双亲中双方均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上升至 80% 。人类肥胖一般认为属多基因遗传,遗传在肥胖病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个内在因素是中枢神经问题。已知人类和多种动物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一对为腹对侧核,又称饱中枢;另一对为腹外侧核,又称饥中枢。饱中枢兴奋时有饱感而拒食,破坏时则食欲大增;饥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则厌食拒食。二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在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食欲调节于正常范围而维持正常体重。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不论是炎症的后遗症(如脑膜炎、脑炎后),还是发生创伤、肿瘤及其他病理变化,如果腹内侧核破坏,则腹外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贪食无厌,引起肥胖。 激素水平也会影响肥胖。这个因素可能是遗传的,也可能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尤其食物环境。许多激素如甲状腺素、胰岛素、糖皮质激素等可调节摄食,这些激素可能诱发单纯性肥胖。肥胖者对胰岛素抵抗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使胰岛素受体降调节而增加胰岛素抵抗,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胰岛素分泌增多,可刺激摄食增多,同时抑制脂肪分解,因此引起体内脂肪堆积。 除了上述指出的遗传因素外,饮食引起的肥胖可能是造成当今社会“小胖子”、“大胖子”的主要原因。热量摄入多于热量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是肥胖的物质基础。过量进食对小肠刺激,产生过多的肠抑胃肽,胃肽刺激胰岛 β 细胞释放胰岛素。临床上,肥胖以女性为多,特别是经产妇或经绝期妇女或口服女性避孕药者易发生肥胖,就与这种病因有关。 肥胖还与生活行为方式、摄食行为、嗜好、气候以及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其中,以食物为主引起的肥胖是不容忽视的,毕竟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在垂体功能低下,特别是生长激素减少、促性腺及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引起的性腺、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情况下,所发生特殊类型肥胖症,可能与脂肪动员减少,合成相对增多有关。在食物生产过程添加激素,也可能造成人体激素水平变化,进而导致肥胖;摄取过量高热量食物或饮料,都很有可能造成肥胖。对于容易引起肥胖的食物,下面还要介绍。 三、美国为什么有那么多肥胖人群? 因工作和学习需要,笔者分别于 1995 , 2005 和 2014 年赴美国,最近的一次是 2014 年国庆节期间,接近 2015 年。这样看来,我基本上每十年到美国,几次的感受是明显不同的。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国街头、商店、饭店、车站、旅馆和机场等等公共场所见到的肥胖的人群越来越多了。 笔者在芝加哥、达拉斯、奥克拉荷马、加利福尼亚、旧金山等地随机做了个简单的调查,即对美路过的十个美国人,默默数下肥胖的人数,得出的数据大约在 20%-40% 之间,最高的一次是在奥克拉荷马一家中餐馆,高达 75% (那次我数了 15 人),重复了 20 多次。通过这样的小调查,我初步判断美国的肥胖人数大约在 30% 左右,比起 20 年前遇到的肥胖比例明显增多了。那么,具体的数据是多少呢?百度数据如下: 美国肥胖问题在近几十年来越来越严重,并成为一个普遍的健康问题,美国 肥胖人口 比率在发达国家中最高。从 1962 年开始,肥胖率由 13 %一直上升,在 1997 年达到 19.4 %; 2004 年达 24.5 %; 2007 年达到 26.6 %; 2008 年,有 33.8 %的成人和 17 %的儿童属于肥胖人口。在 2010 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指出肥胖率再一次上升, 35.7 %的成人和 17 %的儿童有肥胖问题。 肥胖问题在美国每年造成约十万至四十万人死亡,并增加医疗服务的使用和支出。社会的直接成本(预防,诊断等治疗服务)和 间接成本 (损失 劳动力 及由于过早死亡而失去的未来收益)的总额估计为 1170 亿美元。这数字已超过 吸烟 及 酗酒 问题的医疗保健成本,并占美国医疗卫生支出的 6 %至 12 %。 笔者了解的最近数据( 2010 )显示,美国成人的肥胖人数成人 35.7% ,比我判断得略高一些。美国的肥胖人数为什么不断增多?这其中有遗传、医学和生活习惯的各种原因,不过据笔者观测,美国农业和食物结构的变化才是主要原因。 美国农民数量不断下降,其总人数不足 2%( 也有人说不足 1%) , 98% 的美国人口是靠这不足 2% 的农场主生产的食物养活的。由于劳动力从农业一线分离出来,许多传统的农活不得不借助机械和化学物质,食品加工和运输更离不开这些技术,大量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进入食物链就难以避免了。 美国食物以高热量高蛋白的肉、蛋、奶类为主,蔬菜、五谷杂粮少,工业化食品多,从种植到养殖都采取工业化集约化的办法,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容易导致肥胖。其次,美国人大多不愿意动厨,超市里卖很多食物的半成品,回家微波炉一热就能吃。自己吃饭都不愿意多付出劳动,进入肠胃的东西安全性估计连他们自己都不明白。再次,美国人活动少,上下班都在车里,回家坐着的时候多,摄取的多余能量来不及排出也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科技越来越发达,人就越来越懒,食物链出现的问题会在人体中显现出来,肥胖或许是美国发展模式的一种沉重代价。如果倒过来看, 98% 的人群都在努力生产或寻找自己的食物,还有那么多肥胖的人口吗?当然,一切不能假设,时光不能倒流,肥胖问题是否是个问题也不能公开讨论,因为肥胖是个人隐私问题。很多人认为,农业越简单越好,农产品越便宜越好,躺在家里等人来送吃的那多么舒服啊。但这样的舒服是有代价的。 四、哪些食物可导致肥胖 一般来讲,高热能的食物会导致肥胖。哪些食物属于高热能食物呢 ? 其实,任何食物吃多了都会引起发胖,不过高热量食物更容易引起发胖而已。一般认为,下面的食物被认为是诱发肥胖的高热量食物: ① 高热量、高密度食物 。通常经过油烹调的食物,会提高 60%-100% 热量,尤其是炸、爆、煎、炒、油 ( 油食品 ) 酥等方式。薯条本身是碳水化合物,只有很少脂肪,可是油炸过后就不同了。一小包薯条含 220 千卡热量及 12g 脂肪,热量差不多相等于一个汉堡包。 ② 容易上瘾的食物 :香脆可口的花生米、腰果、开心果、杏仁、瓜子等坚果类,或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可乐、奶茶、巧克力,乃至糖果、通常果汁饮料,这些食物都会在让人上瘾的情形下,使人发胖。 ③ 口味重的食物 :又酸、又甜、又辣、又咸的食物,会诱使你胃口大开,在不知不觉中多吃了,也会发胖。这些食物包括大碗炸酱面、古老肉、宫爆鸡丁等。 ④ 过分精致的加工食品或速食食物 :加入大量奶油、糖、香料的蛋糕及西式点心 ; 加火腿、奶油、面粉、马铃薯、玉米的西式浓汤 ; 汉堡、鸡块、奶昔、可乐等这类食品的热量相当高。 ⑤ 啤酒饮料 。啤酒是一种高热量的酒精性饮料, 1 升啤酒的热量相当于 200g 面包或许 500g 马铃薯,不仅如此,啤酒中还含有 17 种氨基酸、 12 种维生素,营养丰富,所以一直有 液体面包 美誉。常喝啤酒的人往往会有 啤酒肚 ,久之就会发胖。 五、肥胖导致的其他疾病 过去困难时期,吃得饱、吃得胖是有福的象征,因此以前将微胖或肥胖引起的身体变形称为 ” 发福 ” ,大肚腩称为 ” 将军肚 ” ,没有几个将军是贫穷的。殊不知,放在健康医学的角度,肥胖尤其当今社会的肥胖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肥胖本身可能并不是病,因此诱发的其他疾病则是病。上述埃及女性寿命只有 37 岁(在床上 25 年),就说明过度肥胖可能是一种重病。 ① 心血管系统疾病 。肥胖症患者容易得冠心病,高血压几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腰围(男性 2250px ,女性 2125px )中型肥胖患者发生率一般 5 ~ 10 倍于非肥胖者。过度肥胖可致心脏肥大,后壁和室间隔增厚,心脏肥厚致使血容量、细胞内和细胞间液增加;心室舒张末压、肺动脉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增高;部分肥胖者存在左室功能受损和肥胖性心肌病变。肥胖患者猝死发生率明显升高,可能与心肌肥厚、心脏传导系统的脂肪浸润造成的心律失常及心脏缺血有关。高血压在肥胖患者中常见,由肥胖引起的高血压也是加重心、肾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② 呼吸功能疾病 。肥胖患者肺活量降低,肺功能异常。如肥胖性低通气综合征,临床以嗜睡、肥胖、肺泡性低通气为特征,常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致肺心综合症,由于腹腔和胸壁脂肪组织堆积增厚,膈肌升高而降低肺活量,肺通气不良,引起活动后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导致低氧、发绀、高碳酸血症,甚至出现肺动脉高压导致心力衰竭,此种心衰往往对强心剂、利尿剂反应差。重度肥胖者尚可引起睡眠窒息,偶见猝死。 ③ 糖、脂代谢紊乱 。进食过多的热量,可促进甘油三酯的合成和分解代谢,肥胖病人脂代谢,表现得更加活跃,而糖代谢受到抑制,这种代谢改变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形成。肥胖症脂代谢活跃的同时,多伴有代谢的紊乱,会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等;糖代谢紊乱表现为糖耐量的异常和糖尿病,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者。体重超过正常范围 20% 者,糖尿病的发生率增加 1 倍以上。 ④ 内分泌系统紊乱 。 a) 肥胖者生长激素释放降低,特别是对刺激生长激素释放因子不敏感。 b) 肥胖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分泌节律正常,但峰值增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轻微增加。 C) 肥胖者多伴有性腺功能减退,垂体促性腺激素减少,睾酮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降低。脂肪组织可以促进雄激素向雌激素的转化,所以肥胖男性部分会出现乳腺发育,肥胖女孩,月经初潮提前。成年女性肥胖者常有月经紊乱,无排卵性月经,甚至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生率高。 d) 肥胖者甲状腺对促甲状腺激素反应性降低,垂体对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反应性也降低。 ⑤ 骨骼病变与痛风 。脂肪增多无疑增加了骨骼承重,久而久之导致骨骼疾病,最常见的是骨关节炎。由于长期负重,肥胖者关节软骨面结构发生改变,膝关节病变最多见。肥胖者还会患骨质疏松,肥胖者脂肪细胞分泌多种脂肪因子和炎性因子,可能会加重肥胖者骨质疏松和骨折发生。此外,肥胖还可引起痛风。肥胖患者中大约有 10% 合并有高尿酸血症,容易发生痛风。 六、科学饮食预防肥胖 脂肪是吃出来的,但合理的吃也会吃掉你多余的脂肪。人类日常膳食中存在许多能减去体内多余脂肪的有效物质,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又能减掉身上多余的脂肪。当然,有助于减肥的食物必须是安全的,不能含有激素、农药残留,甚至诱发肥胖的成分在内,尽量远离大化肥、激素催肥、速生速熟的食物。通常认为,下述优质安全的食物可以有助于减肥。 燕麦或裸燕麦 :含丰富的亚油酸及皂甙素,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玉米 :含有丰富的钙、磷、硒、卵磷脂、维生素 E 等,具有减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印第安人几乎没有高血压、冠心病,这主要是得益于他们长期以玉米为主食。 洋葱 :含前列腺素 A ,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等功能;还含有烯丙基三硫化合物及少量硫氨基酸,可降血脂,预防动脉硬化。 大蒜 :含硫化合物,可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可阻止血栓形成,有助于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保护心脏动脉。 韭菜 :除了含钙、磷、铁、及糖类、蛋白、维生素 A 、维生素 C 外,还含有胡萝卜素和大量的纤维素,不易消化,能增强胃肠蠕动,有很好的通便作用,能排除肠道中过多的脂肪及其毒素。 冬瓜 :经常食用冬瓜,能去除身体多余的脂肪和水分,起到减肥作用。另外,冬瓜含的营养成分较少,具有较强的通便作用。 胡萝卜 :富含果胶酸钙,它与胆汁酸磨合后从排便中排出。身体要产生胆汁酸势必会动用血液中的胆固醇,从而使血液中的胆固醇的水平降低。 白萝卜 : 含有辛辣成分芥子油,具有促进脂肪类物质更好地进行新陈代谢作用,可避免脂肪在皮下堆积。 番茄 :含有红素、食物纤维及果胶等成分,可以降低热量的摄入,促进肠胃蠕动。 黄瓜 : 与其它营养丰富的蔬菜相比,黄瓜所含营养成分较少。黄瓜中含有的丙醇二酸,有助于抑制各种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体内转化为脂肪。 辣椒 : 含有丰富辣椒素,能促进脂质代谢,并可溶解脂肪,抑制脂肪在休内蓄积。 绿豆芽 : 含水分多,进入人体内后产生的热量少,不容易形成脂肪堆积皮下。 苹果 :因富含果胶、纤维素、维生素 C 等,有非常好的降脂作用。苹果可帮助排除多余的钠盐,可以防止腿部水肿。富含果胶的苹果,可以帮助肠子与毒素结合,加速排毒功效并降低热量吸收。 柚子 :柚子内酸性物质可以帮助消化液增加,促进消化功能,消除疲劳,美化肌肤。葡萄柚含丰富的维生素 C ,含糖分少。 牛奶 :含较多乳清酸和钙质,这些物质既能抑制胆固醇积于动脉血管壁,能抑制人体内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还可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葡萄、葡萄汁、葡萄酒 。这些葡萄食品中含有一种白藜芦醇,能降低胆固醇。动物实验证明,它能使胆固醇降低,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所以葡萄是高血压患者最好的食品之一。 香菇 :能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经常食用,可使身体内高密度脂蛋白有相对增加趋势。 海带 :含丰富的牛磺酸、纤维藻类,这些物质可降低血脂及胆汁中的胆固醇。 豆浆 :含有大豆皂甙,对血中的胆固醇、中性脂肪均有降低作用。人体中,中性脂肪增加,就会引起发胖。醋豆皂素能排除粘附在血管壁上的一种脂肪,并能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 七、结语 除遗传因素之外,肥胖作为一种“富贵病”或者文明病,是人类农业结构改变、且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一种慢性疾病,如果控制不好,将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问题。肥胖不是仅仅是营养过剩,而是由结构性营养不良造成的。高热能的食物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食用优质健康食品,改善肠道微生物系统,可有效防止肥胖发生。经常食物低糖谷物、安全蔬菜,饮用鲜豆浆,可起到平衡营养,调整内分泌和脂肪代谢系统,激发人体内多种酶活性,分解多余脂肪,增强肌肉活力的作用,既保证人体有足够的营养,又达到健康减肥作用。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5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都是营养过剩惹的祸
fqng1008 2017-9-3 15:17
当营养不良时代渐行渐远的时候,营养过剩时代已经来临。这不,肥胖是典型的营养过剩,是因为过多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我们的皮下组织、内脏器官的周围以及腹部网膜上。男性体脂肪率超过25%,女性体脂肪率超过30%,就称之为肥胖 。 因为生命必须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能量的摄入也不例外,如果机体摄入能量远超过机体消耗的能量,必定会造成能量的储备,就是营养过剩的表现 。 最近,发表在全球知名学术期刊《柳叶刀》的两篇文章,给喜欢吃肉的人带来了欢 心 ,但立即又引起一些人的质疑,难道我们能够沉溺于高粱肥厚?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营养物? 营养物是 指 有机体 需要从外界吸取、并为维持 生长发育 等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它包 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矿物质、维生素及纤维素等 。 《柳叶刀》 上的这两篇文章 , 是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公布的一项历时10年,包括18个国家13万多人的大型队列(PURE)研究的结果,这是全球首个在经济水平不同的地区开展,将饮食习惯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联系在一起的研究。这个大型队列研究可能为膳食指导的制定提供了可修改的“余地”。 参与研究的18个国家包括加拿大、瑞典等3个高收入国家,中国、巴西、马来西亚等11个中等收入国家和印度、巴基斯坦等4个低收入国家。志愿者年龄均在 35-70岁之间,没有心血管疾病史 。 研究提示,每天摄入375-500g的蔬果和豆类在降低非心血管死亡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上效果最明显;生蔬菜的摄入也很重要,每天吃2份以上的生蔬菜能将全因死亡风险降低31%;脂肪和饱和脂肪酸摄入较多,全因死亡风险和中风风险下降;碳水化合物摄入较多,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8% 。 在第一个研究中,研究人员将125g果蔬(不包括土豆等块茎类)或是150g熟制的豆类定义为一份,经过统计,他们发现平均摄入量为3.91份,但实际上不同的地域差异也很大,中东、南美和北美地区每天可以超过5份,而有些低收入地区则可能只有1份 。 图1 全部志愿者、北美 / 欧洲、南美、中东、南亚、中国、东南亚和非洲(从左至右)水果(红)、蔬菜(蓝)和豆类(绿)摄入的对比,纵坐标为份数 在7.4年的中位随访时间内,研究人员共统计到了5769例死亡和4784例心血管疾病。通过计算,他们发现,果蔬和豆类的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没有显著关联,但是非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则存在显著关联。和那些每天吃不到1份的人相比,每天吃3-4份(375-500g)果蔬豆类可以将非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 23%,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2%。 当摄入量超过4份时,这些风险还是会有很小幅度的下降,不过研究人员表示,对于许多中低收入国家,购买果蔬的成本较高,综合成本和收益,那么3-4份的量可能是最为合适的。所以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有钱且身体健康的话,多吃几份果蔬也是没问题的,不必严格恪守3-4份的摄入量,如果手头拮据,那么3-4份是性价比最 高的选择。 至于心血管疾病,虽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但是随着摄入量的增加,还是能看到一些好处的,比如在每天摄入量≥8份的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就降低了10%,死亡风险降低了27% 。 当将水果、蔬菜和豆类分开分析时,研究人员发现,水果和豆类的作用更明显些,蔬菜则好像没起到什么作用。不过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相对于熟的蔬菜,生的蔬菜才是“蔬生赢家”,因为每天吃1-2份生蔬菜的人比每个月吃不到1份的全因死亡风险下降了19%,超过2份的更是下降了31%!研究人员指出,在南非、非洲和东南亚,人们很少吃生的蔬菜,这是饮食习惯中可以改善的一点 。 图2 全部志愿者、北美/欧洲、南美、中东、南亚、东南亚和非洲(从左至右)生蔬菜(红)和熟蔬菜(蓝)的摄入对比,纵坐标为份数 在同期配发的社论中,两位研究人员指出,增加果蔬的同时应该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如含糖饮料、精制谷物和甜点等等,我们的饮食是复杂的,不应该单一的改变,而是应该做出整体的调整 。 这个结果没有多大问题,但在另一个研究里,可就有了一些“颠覆性”的结论 。 研究人员发现,与最低脂肪摄入组(10.6%)相比,最高摄入组(35.3%)全因死亡风险、中风和非心血管死亡风险都更低,下降程度从18-30%不等!而且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这项上,脂肪摄入量与它并不存在明显相关。同样的结论还可以推到饱和脂肪酸上,摄入量较高(10-13%)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也均未受到影响,全因死亡风险和中风风险也下降了! 除了脂肪和脂肪酸摄入量外,研究人员还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进行了研究,碳水化合物也是我们人体的三大必需营养素之一,我国的膳食建议中指出,健康人群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为总能量的55%-65%。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过多确实不好,摄入最高组(77%)与最低组(46%)相比,全因死亡风险和非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分别增加了28%和36%,但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没有明显影响。 图3 脂肪、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从左至右)与总死亡风险(上)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下)的相关性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过高会增加死亡风险,而较高脂肪量的食物却不会。 研究人员指出,由于PURE研究的参与者多来自中低收入国家,饮食内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例本就偏高,且多数来自精米、精面这些已被证实与一些疾病发生风险有关的精加工食物,因此推荐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是可行的,不过他们不建议将这一比例降至50%以下。 至于脂肪的摄入,这次的结果再结合以前的一些相关研究,可真是对现有的标准和观念提出了不小的挑战,WHO制定的两条“摄入量红线”不知道是不是要考虑更改了呢? 当然,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相当复杂,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其制定膳食指南的依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个是各类食品中的营养素含量,一个是各人群吃的各种食物的量,一个是世界各国对于不同营养素的健康研究证据。《柳叶刀》的这两篇论文以后肯定是要纳入这个整体进行分析的,但它也只是其中一个证据,还要经过专家的荟萃分析,离真正颠覆我们的 《国民营养计划》 或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还要很远的距离 。 图4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推广的 “ 5125 ” 下面,看看什么高甘油三酯血症(HTG)? 这是一种异族性甘油三酯蛋白合成或降解障碍。指血中的甘油三酯以乳糜微粒和前β-脂蛋白中含量最高,它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很大的的关系。甘油三酯的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血清甘油三酯升高的价值比胆固醇为大,心肌梗塞尤为明显,82%的心肌梗塞者有高甘油三酯血症,而高胆固醇者仅有47%。原发性高脂血症、肥胖症,动脉硬化、阻塞性黄疸、糖尿病,极度贫血、肾病综合症、胰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长期饥饿及高脂饮食后均可增高。饮酒后可使甘油三酯假性升高。 临床上,严重的HTG可引起胰腺炎、疹性黄色瘤及脂血症性视网膜炎。一些病例中,非常高的CM可引起乳糜血症而表现为反复腹痛、恶心、呕吐及胰腺炎等,在这种情况下TG水平大于2000mg/dl。疹性黄色瘤是直径为1~3mm的高出皮面的黄色丘疹,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但以背部、胸部及近端肢体常见。 参考文献 Miller V, Mente A, Dehghan M, et al. Fruit,vegetable, and legume intak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eath in 18countries (PUR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2017;Epub ahead of print Dehghan M, Mente A, Zhang X, et al.Associations of fats and carbohydrate intake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mortality in 18 countries from five continents (PURE): a prospective cohortstudy. Lancet. 2017;Epub ahead of print. Toledo E, Martinez-González M. Fruits,vegetables, and legumes: sound prevention tools. Lancet. 2017;Epub ahead ofprint.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ealthy diet fact sheet number 394, 2017. 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94/en/ (accessed Aug 19, 2017). De Souza R J, Mente A, Maroleanu A, et al.Intake of saturated and trans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risk of all causemortality,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systematic review and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 Bmj, 2015, 351: h3978. Grasgruber P, Sebera M, Hrazdira E, et al.Food consumption and the actual statistic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epidemiological comparison of 42 European countries . Food nutritionresearch, 2016, 60(1): 31694. Praagman J, Beulens J W J, Alssema M, 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ary 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ischemic heartdisease depends on the type and source of fatty acid in the European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Netherlands cohort . The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6, 103(2): 356-365.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3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营养过剩已成为国民健康大敌
热度 33 何裕民 2014-4-9 16:42
冬令膏方时节又到,人们又开始“补”了,喜补而恶功是人之常情,但是膏方不是一个“补”字了得的,更重要的是用膏方进行调整,保持阴阳五脏的平衡。 在现代中国,营养过剩已经是触目惊心,已造成了严重的国民健康危机。据一系列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与营养过剩有关的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高达18.8%,约1.6亿人,比1991年增加了7000多万;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也已高达2.06%,全国共约2000万患者;大城市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从1996年的4.6%上升到6.4%。此外,营养过剩所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脂肪肝和动脉硬化等“文明病”泛滥,肥胖已成为社会“公害”。而所有这些,都涉及到营养不合理问题。在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居民死因顺位已从50年代的麻疹、肺结核和老衰让位于现在的主要与膳食结构与食物营养相关的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其中心脏病的死亡率已超过日本。因心、脑血管病和癌症死亡的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64%以上,占国民死因首位。特别是糖尿病,1979年的患病率仅占该市全部人口的0.67%,而生活条件的迅速改善,快速的富营养化过程,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营养学知识,到了1998年已上升至3.21%,2001年北京等地区糖尿病患病率竟高达6%!营养偏颇的现代“文明病”正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给中华民族的健康与生存敲响了警钟!这一现状同时也明白无误提示:它不是用简单的每日摄入定量维生素等“营养型”的现代营养学所能解决,也非以补益为主的传统中医营养学思路所能改善。它需要的是全新的思路与方法,需要的是针对不同特点的“调整”。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3537 次阅读|34 个评论
略谈中医的“补”
热度 29 何裕民 2014-2-13 15:16
“补法”是中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有适应症,不是百试百灵的。“补法”主要运用于虚损症状,可以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补法”运用的要旨是缺什么,补什么,如果什么也不缺,就不能补,滥用补药反倒有害。在温饱也没解决的情况下,补法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医圣张仲景用当归羊肉汤治愈贫穷百姓的故事被传为佳话。随着时代的变化,温饱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是问题,在他们身上更多显现的是营养过剩,高血脂、高胆固醇、肥胖等问题困扰着现代人。疾病谱的变化实际上让中医的补法失去了过去显赫的位置。进补不当加重病情的事情时有发生,比如有许多肿瘤病人不论寒热虚实喜欢用人参,很可能最初会感觉身体状态好了一些,但复查发现肿瘤并没得到抑制,增长反倒快了,我们绝不能被一时的表象所迷惑,对肿瘤病人而言,毫无疑问,首要任务还是控制肿瘤生长。 我们反对滥用补药,尤其是参类运用要当心。我们赞成调整的策略,调整是双向的,讲究动态平衡,有可能是补,也有可能是泻,更确切一点说是改善人体的内环境,让人体整个机能状态处在一个平衡位置,让免疫机制、神经机制、内分泌机制等处于最佳状态。有人说,中医的补就是增强免疫力,所以不管怎样先补再说。这是不成立的,一方面补法不一定会增强免疫力,另一方面也不能断言增强免疫就是好的,比如过敏性体质本身是一种免疫异常,并非免疫力缺乏。 西医本身没有“补”的概念,西药又多是成分单一的化合物,无“补”可言。如果微量元素缺乏,一般的改善饮食又不能解决,用一点维生素、钙片等也无防,只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对绝大多数国人来说是防止滥用。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3135 次阅读|29 个评论
对现代营养学的强烈需求
热度 29 何裕民 2013-5-10 14:42
有哲贤曾云:社会的客观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促进学科的发展。验之现代营养学,此话完全正确。目前社会对新营养学知识与技能的需求,主要是下列客观因素所造就和强化的: 1、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的双重挑战 当前,我国大部分人口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就全国而言:我国目前恩格尔系数(食品类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已低于50%,初步进入了小康,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成果之一。但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食物消费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根据国家卫生部2002年开展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正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在,贫困与富裕文明病并存”。这就是现阶段我国所特有的国民营养状况。 一般认为:国民营养状况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中国膳食营养结构正处于迅速变化的关键时期,改善国民营养失调已成当务之急,而这就迫切需要有正确的营养科学知识作指导。从另一方面而言,欲应对这一特殊的国民营养状况,就需要有针对性的、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且又遵重民族膳食习惯的科学合理的营养学知识作为支撑。 再者,横向研究表明:中国目前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是进行健康干预和营养指导的最佳时机。 2、营养过剩已成为国民健康大敌 在上述的这种双重挑战中,营养过剩也许更是触目惊心,它已造成了严重的国民健康危机。据一系列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与营养过剩有关的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高达18.8%,约1.6亿人,比1991年增加了7000多万;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也已高达2.06%,全国共约2000万患者;大城市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从1996年的4.6%上升到6.4%。此外,营养过剩所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脂肪肝和动脉硬化等“文明病”泛滥,肥胖已成为社会“公害”。而所有这些,都涉及到营养不合理问题。在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居民死因顺位已从50年代的麻疹、肺结核和老衰让位于现在的主要与膳食结构与食物营养相关的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其中心脏病的死亡率已超过日本。因心、脑血管病和癌症死亡的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64%以上,占国民死因首位。特别是糖尿病,1979年的患病率仅占该市全部人口的0.67%,而生活条件的迅速改善,快速的富营养化过程,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营养学知识,到了1998年已上升至3.21%,2001年北京等地区糖尿病患病率竟高达6%!营养偏颇的现代“文明病”正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给中华民族的健康与生存敲响了警钟!这一现状同时也明白无误提示:它不是用简单的每日摄入定量维生素等“营养型”的现代营养学所能解决,也非以补益为主的传统中医营养学思路所能改善。它需要的是全新的思路与方法,需要的是针对不同特点的“调整”。 3、现代医疗的弊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上述情况相匹配,人类疾病谱正在悄悄发生十分显著的变化,首先就是食源性疾病增多。2000年WHO宣布,全世界因营养过剩死亡的人数,首次超过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人数。其次,药源性疾病不断增加。据WHO统计,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死于药物的滥用,我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如果住院病人平均每天合并用五种以上药物的话,不合理用药发生率就高达21.8%。伴随化学药物特别是抗菌素的滥用,已造成了诸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许多难治愈性疾病不断涌现。其实,很多滥用药物所致的疾病危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改善饮食营养,针对性地作出调整,甚至可以消除许多疾病发生与发展的隐患,改变其可能的不利趋势。 4、看病贵和难——世界性的社会顽疾 美国每年为医疗健康的支出占其国民GDP的15%左右,但也只能承担约2亿多人口中的80%的国民的医疗费用,还有约4000万在美国的人士享受不到基本的医疗保险。而就中国这么一个有13亿人口大国,在这个庞大的基数下,患病人数巨大。如果得了病才忙于治疗,高昂的医疗费不仅普通的家庭难以承受,还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并常造成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而仅靠国家公费医疗投入与社会医疗保险,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只有重视膳食营养知识的普及,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才能既确保国民健康,又节省庞大的医疗费用,也维护了家庭和社会的安宁。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2942 次阅读|30 个评论
除少数鲜食蔬果外,农药残留绝不是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2-5-20 12:44
只要按照规范使用,农药对食品安全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任何农药的药效都有残效期,特别是有机农药,暴露在风吹日晒中,时间一长要不因风吹雨打流失,要不就分解了。残效期一过,农药就没什么毒性了,否则农民也不会反复不断的喷药了,农药对食品安全的危害远远比不上对农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的干扰以及其对施药者健康的潜在威胁。除了新鲜的蔬果,粮食、根茎类和很多果类(比如苹果、香蕉、柑橘)往往采收一段时间后人们才食用。因此,即使未按规范用药,农产品收获后贮存个十天半月,农药残留差不多就分解干净了。同时,除了少数内吸传导式农药外,农药残留主要集中施药部位的外表,去壳脱皮后的可食部分,农药存留就更少了。 除了少数鲜食蔬果(主要是叶菜、茄果类、瓜类、桃杏李樱桃草莓等)农药残留绝对不是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当前世界最严重的食源性安全问题是营养过剩、酒精中毒和尼古丁依赖。可以毫不客气地说,麦当劳和KFC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比粮食表面上粘得几滴农药严重得多。人往往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况且,除了化学合成农药外,自然界本身也有很多有毒物质,黄曲霉素就不是人工合成的。显然抗菌制剂能减少霉菌的污染。其实,园艺业中农药用得要比粮食生产更多。如果没有抗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某些产业比如葡萄在华北将无法进行。过量使用有机肥,也会带来地下水和食品的硝酸盐、亚硝酸盐污染。 而且,某些农药,如价廉物美至今仍在大规模使用的抗菌剂——波尔多液等铜制剂,本身就没有多少环境毒性和生物毒性。某些合成农药,比如马拉硫磷对高等动物也是几乎无毒的。 当然农民也不喜欢用农药,喷药的劳动强度很大并有一定的急性中毒和慢性累积风险,而且成本也很高。从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植物保护当然不能简单依靠喷药,而应该综合防治,如调控环境,消除病原体生存和传播条件;生物防治,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病)毒治虫、以(病)毒(噬菌体)治菌等;光、性诱剂诱杀,人工扑杀等。但是其他防治方法的投入更大,或者有很强的外部性,农民不愿意干,比如释放天敌或诱杀,天敌也不会呆在你自己的地里不动,诱杀也会消灭别人地里的害虫,这些都是费力的事情,让别人搭便车,没人那么“傻”,但人就是太聪明了。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2164 次阅读|17 个评论
麦当劳的“半小时军规”是真得维护消费者权益吗?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2-4-25 18:41
油炸食品放置半小时并无腐败变质的风险,但麦当劳是标准化生产,规定油炸食品只能存放半小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考虑到了食品的感官性状。这些细节方面的严格规定,只是为了保证食物更好吃,也便于消费者接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7127do=blogid=563098cid=1719314 其实这和往肉食里面加入亚硝酸盐并没有本质区别,甚至影响更坏。现代农业-食品工业(包括麦当劳)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满足人的营养需求,而是尽可能的调动人的食欲。千百万年来的进化过程中,进化的本能使人类对好吃的(当然在长期的饥荒年代也是高价值)高蛋白、高热量食品产生了本能的偏好,从进化机理上很难抑制大脍而的冲动,当然在存在普遍的饥荒古代,这是生存的需要。然而现代大多数中等以上人文发展程度国家,已经解决了国民的基本食品需求,由于人的生理需要,食品消费量不可能无限制增加,大型农业-食品集团面临着严重的生产过剩的问题,只能通过一切手段调动人的食欲,而并不顾及消费者是否真正需要这些影响。实际上大型农业-食品集团和烟草、烈性酒制造商一样,已经成为了现代人健康的主要杀手。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包括中国,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尼古丁依赖、酒精中毒和营养过剩,解决了这些人均预期寿命应该可以轻松超过80岁,而且公共卫生开支应该减少1/3-1/2,因为50%的医疗开支集中用于5%的危重病人身上,而且治疗后效果也不佳,这些病症大都不是传染病,而或多或少与生活方式有关。麦当劳等大型食品集团如果是真正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应该在店面门前立一面牌子,写着“为了您的健康,体重超标20%以上的顾客谢绝入内”,再摆上一台秤(当然这恐怕侵犯人权了)。 这种标准化生产简直是暴殄天物。欧洲议会今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欧盟每年浪费食品多达8900万吨,平均每人每年浪费179公斤,相当于人均消费量的30%。当然这个数据比美国还要好一些。但是据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联合会《2011年度世界灾难报告》统计,全球约10亿人挨饿度日,全球尤其在非洲,每年约有近1.78亿儿童因缺乏食品发育不正常,300万儿童因营养不良死亡,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但是直布罗陀海峡并没有足够的宽度。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2644 次阅读|3 个评论
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尼古丁依赖、酒精中毒和营养过剩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2-4-20 18:24
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尼古丁依赖、酒精中毒和营养过剩,解决了这些人均预期寿命应该可以轻松超过80岁,而且公共卫生开支应该减少1/3-1/2
1954 次阅读|3 个评论
统仁103简介
tongren103 2011-3-5 17:32
人生健康长寿的四字秘诀:清、补、调、抗。这是统仁博士多年的创新成果。 中国古代医学经典名句"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其意:高明的医生能治好潜伏在人体内未察觉的疾病,防患于未然。一般医生只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统仁博士一直有着一个美好的梦想:假定有能治未病,又能治已病,防与治相结合的保健产品该多好啊!为此他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奔波,上下求索几十年,终于总结出了"把防治疾病的过程放在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素质,调节机能平衡,令自身的力量战胜疾病"的统仁理论,简称为:"清、补、调、抗"四字诀。并且依据这个理论研制出了以统仁103为代表的系列保健产品,使他美梦成真。 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生活水平飞速提高,人们的生活及饮食结构也随之飞速变化,在人类完全没有来得及改变遗传基因的情况下,随之而来的巨大工作及社会压力、搞工业化带来的空气污染、病菌、病毒、饮食方面更是生猛海鲜、高糖、高脂肪、高热能、高胆固醇,加之附有防腐剂、添加剂、化学色素、味素等等各种非天然成分。人们不知不觉会患上这样那样的现代病。如结肠癌,直肠癌,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症,动脉硬化,中风,糖尿病等这些营养过剩病一直高占疾病榜首。另一系列免疫功能失调的免疫病、免疫缺陷病、如癌症、艾滋病、红斑狼疮等,也促使人体早衰,早逝。 在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就曾有多处论述清肠的重要性,如"欲得长生,腹中当清;欲得不死,腹中无滓"。古代人尚且要清肠,现代人就更不必说了。而且仅仅清肠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清肠的同时清肺,清血。道理十分简单:空气污染损伤了肺部;多余的脂肪、胆固醇侵入人的血液、脏腹。但面市的各种排毒药一般只具清肠功能而已,且又多是采用泻下的方法,服后常常水泻不止,使用不当可致虚脱,伤人真阴元气。针对此, 统仁先生研制出了既清肠、清肺、清血,同时又具有补气补血功能的《清肠宝》,真正达到了以补促清,清补结合的完美统一。这里强调的以补促清:就是补人之元气,促使人体恢复正常功能。如肠胃的正常蠕动,肝脏对血液,毒素的正常分解能力等,以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使人体健康逐步纳入良性循环。 中国医学经典《素问》中有一句名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所说的"正气",主要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和各脏器的正常功能以及一切抗病物质,"邪"指的是一切致病因素。所以我们说,人体本身是所大医院,只要正气强盛,邪气就无从侵入,即使偶尔得小病,有时无需治疗,就会不治自愈。可惜的是,人体的免疫力随着年龄的变老或其他因素而逐渐衰退、失调、因此抗病能力也就越来越差。统仁103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而研制出来的。它可以充养人的正气、调节阴阳平衡;调节与五形相对应的五大系统的平衡、增强抗病能力。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诠释就是: 统仁103通过增强脑细胞活力,调节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增强红细胞的带氧能力,促进白细胞的调节,特别是调节人体免疫能力使身体机能恢复正常。 大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脑细胞在人的一生中只能生成一次,而不能像人体其他部分的细胞可以分裂大约50次,所以我们更是需要特别的保护她。人从出生到少年,大脑迅速成长,需要大量的营养供应。如果这一时期脑发育不好,成年之后无法补救。到了成年之后,人用脑越来越多,脑所需之营养自然也就是很大量的,占人体2%的脑所需营养占人体的20%。而到了大约40岁左右,脑细胞就开始萎缩,衰死,脱落。因此, 人的一生都需要"补脑",而不是只局限在小孩子时期。那么如何补呢?人脑首先需要氧的供应,然后是各种营养物质。而氧气和营养物质是通过血液循环输送的。统仁103通过改善血液微循环,增强红血球的带氧能力,来增强脑细胞的活力,所以服用了统仁103之后,人会感到精力旺盛,记忆力增强,思维敏捷,睡眠香甜等等,原因就在自于此。 内分泌失调可以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常见的糖尿病,唾液减少症,更年期综合症等,都与内分泌失调密切关联。人类的性行为,也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支配下,(包括生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共同协调进行的。如果内分泌系统出问题,性功能就会减退甚至丧失。 人体同自然界一样也需要新陈代谢。如排泄、呼吸、细胞分裂等等,这种代谢能力降低就会导致身体受损而患病。 统仁103具有良好的促进新陈代谢功能。假如你是平时喝一两酒就会醉的人,当你服用统仁103一段时间之后再喝酒的话,二两酒恐怕也不会让你醉。原因就是他提高了肝脏分解代谢酒精的能力。自然对保护你的肝脏,大脑和整个身体大有益处。 人体内有一个专门保护身体健康的免疫系统。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免疫功能的降低和紊乱,是人体衰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说到免疫,我们不能不谈及免疫系统的"司令部"-胸腺。人的胸部中间有一小块胸骨,胸骨的后面有一个小小的腺体叫做胸腺。胸腺可以产生一种对其他免疫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T-淋巴细胞。这种细胞平时就在淋巴系统和血液中循环,当人体受到病菌、病毒或其他有害物质侵袭时,免疫系统中的白血球,巨噬细胞就会出来战斗,如不能取胜,T-淋巴细胞就会指令B-细胞分裂增殖并亲自参与战斗,直至胜利。但是,人的胸腺十几、二十岁左右就会开始萎缩,T-淋巴细胞也随之逐渐减少,自然人的免疫能力从20岁左右也就开始下降了,大约到40岁左右时会降为高峰时的50%;70岁左右时降为高峰时的10%左右。被称为免疫缺陷症的红斑狼疮、癌症等老人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青少年的原因就在于此。 再者,B-细胞是在T-淋巴细胞的指令下根据需要分裂增殖并有目标地攻击病原体。当T-细胞减少后,B-细胞就可能失去指导地过多增殖,而无目标地杀死人体自身的健康细胞,因此造成一系列被称为自体免疫疾病的中老年常见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糖尿病等等。所有这些在医学上称之为免疫缺陷症及自体免疫问题的疾病,主要就是缺陷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而导致患病。 而药效学研究证明:统仁103可激活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由此我们自已就可以得出这种结论:统仁103对提高人体素质,防止早衰,预防、治疗和推迟中老年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防和治疗癌症等顽固病症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加之毒理学试验、药效学研究和近二十年来在很多国家、地区大量的临床应用证明,统仁103的的确确是人类强身健体,兴旺精力,怯病延年,特别是防治习惯性感冒,失眠,健忘,偏头痛,中风后遗症,唾液减少症,脱发,老年斑,自体免疫疾病及癌症、艾滋病和抗衰老的理想特效保健药。 从传统的中医学上说:统仁103性平和而攻力强劲,打破了补品必热燥,壮肾必含激素的规律,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男女老少皆宜,大可放心服用。 如果我们说清肠宝是以清和补为其主要功能,那么统仁103就是以补、调、抗为其主要功效。这两种产品形成以"补"为衔接点,而又统一于"清、补、调、抗"之中。我们把这两个药比喻为《四字诀》中的一对孪生兄弟真是太恰当不过了。
5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营养过剩已成为国民健康大敌
何裕民 2008-11-25 22:35
上海地区服用膏方已蔚然成风,人们喜补而恶攻无可非议,但是如果任凭这种风气蔓延则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一些中医为迎合患者需求,一味蛮补将得不偿失。尤其是我们不能将膏方片面理解为补,膏方之珍贵主要还在于它长期的调整作用。 在今天营养过剩让人触目惊心,它已造成了严重的国民健康危机。据一系列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与营养过剩有关的 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高达18.8%,约1.6亿人,比1991年增加了7000多万;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也已高达2.06%,全国共约2000万患者;大城市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从1996年的4.6%上升到6.4%。此外,营养过剩所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脂肪肝和动脉硬化等文明病泛滥,肥胖已成为社会公害。而所有这些,都涉及到营养不合理问题。在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居民死因顺位已从50年代的麻疹、肺结核和老衰让位于现在的主要与膳食结构与食物营养相关的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其中心脏病的死亡率已超过日本。因心、脑血管病和癌症死亡的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64%以上,占国民死因首位。特别是糖尿病,1979年的患病率仅占该市全部人口的0.67%,而生活条件的迅速改善,快速的富营养化过程,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营养学知识,到了1998年已上升至3.21%,2001年北京等地区糖尿病患病率竟高达6%!营养偏颇的现代文明病正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给中华民族的健康与生存敲响了警钟!这一现状同时也明白无误提示:它不是用简单的每日摄入定量维生素等营养型的现代营养学所能解决,也非以补益为主的传统中医营养学思路所能改善。它需要的是全新的思路与方法,需要的是针对不同特点的调整。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3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