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华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唐璇:中药麻醉史初考
fqng1008 2019-9-27 16:48
摘 要:我国应用中药麻醉的历史悠久。从先秦以来的各代医药家均创制了不少中药麻醉方,并运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其经验和理论值得高度重视,应当深入发掘,认真分析整理,以便更系统地了解与传承中药麻醉知识。 一、先秦时期有关中药麻醉的记载 《尚书》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在《尚书・说命》有这样一句话: “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缪。”孟子解释为:若药之攻人,人服之不以瞑眩愦乱,则其疾以不愈也。说明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发现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和麻醉作用 。 《列子・汤问》中记载了扁鹊为公扈和齐婴治病, “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 。尽管“毒酒”由什么成分组成没有文字记载,但这里的“毒酒”,显然是药与酒兼而有之,进而充分发挥药与酒的双重麻醉功效,大大增加其麻醉效果。 二、秦汉时期的中药麻醉 约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书内记载的药物凡 365种,其中不乏如羊踯躅、大麻、乌头、莨菪子等镇痛麻醉的药物。1973 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病名100多个,治疗方剂280余首,药物240多种,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学方书。其中“令金伤毋痛”方,记载了麻醉药的性能和用法。“已饮,有顷不痛。复痛,饮药如数。不痛,毋饮药”。这样的描述 ,说明当时已在一定程度上知道药物可以产生止痛的效果,从而达到今天认为的麻醉作用 。 东汉末年,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发明了 “麻沸散”。《后汉书・华佗传》中有一段使用麻沸散进行手术的精彩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这段关于割除肿瘤或肠胃吻合手术的描述与现代外科手术的情景惊人地相似。华佗用此方法成功地做了肿瘤切除和肠胃吻合等大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用中药麻醉药施行外科手术的记载。华佗被尊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麻醉药进行胸腔手术的人也实至名归。 中药麻醉剂 “麻沸散”问世,比西方医学家使用麻醉剂进行手术要早1600年左右,对外科学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华佗之名因史书记载而流传全世界,华佗对麻醉药的贡献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承认。但史书对“麻沸散”的处方没有记载,现在发现的“麻沸散”的处方始见于孙思邈的《华陀神医秘传》。 该书卷三记载了麻醉药方一组,共计三张处方,其中 “麻沸散”处方为: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 。但由于华佗的著作早已失传,孙思邈的《华陀神医秘传》所记载的“麻沸散”处方是否是华佗的原始配方,到目前为止也无人得知。 三、唐宋时期的中药麻醉 在唐宋期间,药物麻醉发展迅速,全身麻醉法已经应用于临床。唐代段成式撰写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其中记载了当时荆州的一位外科医生,对患者因小腿骨折进行全身麻醉施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的故事 。唐代孙思邈在使用中药麻醉上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其《备急千金要方》第二十五卷中强调了大麻的麻醉功效,当“治腕折骨损,痛不可忍”时,“以大麻根及叶捣汁,饮一升。无生麻,煮干麻汁服” 。不仅如此,《华陀神医秘传》中还详细记载了专用为痈、疽、疮、疡等开刀时的麻醉药方剂一组,共计三张处方。其中的“华陀琼酥散神方”最为后人称道,组方是:蟾蜍一钱、半夏六分、羊踯躅六分、胡椒一钱八分、川乌一钱八分、川椒一钱八分、荜拔二钱研为末,每服半分,陈酒调服,如欲大开,加白酒药一丸 。 唐代骨伤学家蔺道人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主张使用 “整骨药”这种麻醉药:“常用整骨药,用大草乌,刮去皮,为细末,每服逐半钱,温酒调下。如未觉,再添二分药,酒下”,“又方,用乳香、没药各一两,别研;次用血竭、自然铜、无名异、醋煮黄木鳖子各一两,地龙二两,并为末,蜜丸如龙眼大,嚼烂,热酒咽下。俟了,用生葱嚼解” 。更值得称道的是,蔺道人还对麻醉药用量、麻醉深度、麻醉药中毒的解救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由于麻醉药的应用,使中国的骨折整复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蔺道人也无可争议地成为骨伤科历史上应用麻醉药的先驱之一。 宋朝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中记载了内服全身麻醉方剂 “睡圣散”,此方由山茄花(又名曼陀罗花、洋金花、风茄子)、火麻花(即大麻)共研为末,“服此即昏不知痛,亦不伤人”,同时还强调了成人与儿童的不同用量和效果指标,成人“每服三钱, 小儿只一钱。”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最早施行全身麻醉术者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扁鹊,遗憾的是,无论是扁鹊的著作还是华佗的著作及麻沸散的配方均已失传。幸运的是,作为以山茄花和火麻花为主的全身麻醉方剂 “睡圣散”,从《扁鹊心书》收录起,以后的医学典籍无不载之,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元明清时期的中药麻醉 元代由于战争频繁,骨伤科疾病出现较多,医学家在此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外伤治疗和麻醉经验。五世名医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主张骨折在手法复位困难时,行切开复位法。在总结前人麻醉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 “草乌散”,首次提出把追加使用曼陀罗花的全身麻醉法用于骨科临床治疗,“服后若麻不得,可加曼陀罗花及草乌五钱,用好酒少些与服”。“用此麻之,任从用钳拽,或凿开取出”。麻醉用量按照患者年龄、体质及有无出血等具体情况而定,“颠扑损伤,骨肉疼痛,整顿不得,先用麻药服,待其不知痛处,方可下手。或服后麻不倒,可加曼陀罗花及草乌五钱,用好酒调些少与服,若其人如酒醉,即不可加药。被伤者有老有幼,有无力,有出血甚者,此要逐时相度加入,不可过多”。 这种既追求理想的麻醉效果,又要防止用药过量产生意外的麻醉原则,与现代医学全身麻醉的给药原则何其相似。另外,该书还记载了不少外科手术治疗的病案。如从战场上送下来的伤员中,有人肠子流出,医生将肠子送回腹中并缝合对齐,病人痊愈康复。就是现在,这也是一个大手术,可见当时的外科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准,同时说明中药麻醉在当时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以曼陀罗花、乌头为主药制成的 “草乌散”,比日本“医圣”华冈青州于公元1805年使用曼陀罗花为主的药物作为手术麻醉剂(被誉为“世界外科学麻醉史上的首创”),要早400多年。 明代朱棣的《普济方》对当时各种外治伤痛和麻醉的方剂及用法进行了总结,其中有与危亦林的 “草乌散”相类似的麻醉药方,特别强调了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并记述在骨科手术时如病人怕痛,则用曼陀罗花与坐擎草各五钱,病人即入睡,手术时用刀割,或剪骨复位,甚至将箭头从骨中拔出,都没有痛的感觉。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对许多麻醉方剂进行了验方和详细收录,把麻醉方的药味从危氏沿用下来的十余味精简到两味,证实仍然有麻醉作用,这是一大进步 。其配方为“曼陀罗花、火麻花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炙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 。 清代赵学敏在其著作《串雅内编》中介绍了一种由草乌、川乌、天南星、蟾酥、番木鳖等组成的开刀麻醉药方,不仅如此,还提出了用人参、生甘草、陈皮、半夏、白薇、菖蒲、茯苓组成的复方作为内服麻药的催醒剂,这是催醒方法的又一次发展和提高。《串雅内篇》中均详细介绍了由草乌、川乌、天南星、蟾酥、番木鳖等组成的开刀药方。另外,吴谦的《医宗金鉴》、祁坤的《外科大成》和张骥的《华陀传补注》等也都是清代中药麻醉极为珍贵的文献。 五、近现代的中药麻醉 遗憾的是,到了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内忧外患,中药麻醉的应用和发展自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1846年美国杰克逊和莫顿的乙醚麻醉获得成功,1847年乙醚麻醉技术传入中国,随着西学东渐,中药麻醉日渐式微。 值得骄傲的是, 1949年以来,我国医药工作者为弘扬祖国传统医学,对古代的中药麻醉进行了深入发掘和不断提高。以洋金花为主药的中药汤剂制成针剂并成功应用于临床麻醉,以后又进一步开发研制出新的中药麻醉剂樟柳碱,使古老而神秘的中药麻醉重现光芒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中药麻醉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运用日益广泛,主要集中在中药麻醉原理研究、中药麻醉催醒药研究、中枢抑制中草药的筛选、中草药肌松剂的筛选、中药麻醉的抗休克研究及中药麻醉的临床应用等诸多方面。随着中药麻醉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不断深入,中药麻醉目前不仅应用于多种手术,应用范围还在逐步扩大到治疗精神分裂症、闭塞性脉管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外伤性休克、顽固性头痛和癌性疼痛等。 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在中药麻醉研究和临床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要更好地应用中药麻醉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建立健全有效的中医麻醉疗效评价体系,加强对中药麻醉效果及麻醉的现代药理学机制的深入研究,以期为中药麻醉剂的推广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加强中药麻醉的研发,以期能筛选出性能强、作用快的麻醉镇痛中草药或中药复方制剂供临床应用,并积极探索中药麻醉剂的最佳用药剂量与手术时间、手术强度、手术种类间的关系等等。 参考文献 周一谋.略论中国古代的麻醉药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5,2(12):6-7. 列子 .北京:中华书局,2007:156. 江玉,和中浚.中国古代麻醉术发明史 .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2):74-76. 宋・窦材.扁鹊心书(神方)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97.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01.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二十五卷)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76. 唐・孙思邈.华佗神医秘传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52. 唐・蔺道人,韦以宗点校.理伤续断方点校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14-50.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925. 王爱芳,陈剑飞.从古方麻沸散到现代中药麻醉 .中成药研究,1981(11):43-45.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十六卷)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211. 曹云飞,俞卫锋,王士雷,等.全麻原理及研究新进展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煤城往事(9)——从积极分子到反党分子
热度 1 fdc1947 2015-10-3 07:22
煤城往事(9)——从积极分子到反党分子 学校建立了两三年后,各项工作逐步走入正规,各科教师开始按教研组分开。物理、化学的课程名称也已经恢复。我们三个科大人建起来的理化实验室就成了理化教研组,当然,教物理、化学的教师都归了理化组。我虽然已经到教导处工作,但是,一有空仍然回到理化组去坐着。 学校的工作主要是教书,工宣队员们在学校里也就很清闲了。不过这些工人或干部大多数都还是不错了,他们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对教师们很尊重,只是帮助教师维持学校的秩序。 记得有一天傍晚,我在家里吃饭——我的家就在学校门外二十来米的地方,那天还喝了一点酒,一边看书一边吃,也没有菜。那工宣队长来我家串门,他大概是值班,没有事情,就随便走走。他说他吃过饭了,我也就不客气了,陪他坐着。他看我在看书,问我看什么书,因为那书有点破烂,不是新出的——当时除了政治宣传读物外也没有什么书籍——我猜想他大概以为我在看什么样的旧小说。那本书是50年代出版的古文选读。他看不懂,我就给他讲正好翻到的那篇。读一句,讲一句。那篇文章正好是《国语》里的《召公谏厉王弭谤》,说的内容是,周厉王暴虐而不让老百姓议论他,于是找人监视百姓,谁敢说他坏话就被杀,这样谁也不再开口,“道路以目”。大臣召公劝厉王说,老百姓的嘴就像河里的水,只能够让它流,堵上它不让流,最后就会决口。可是周厉王不听,最后被“国人”也就是“百姓”赶走了。 我看他听得很有兴趣,又给他讲了下一篇,是《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说自己的妻、妾和客由于爱他、怕他和有求于他,从而歪曲事实,说他比有名的美男子还好看。通过这个例子,邹忌要求齐王不要受周围人的蒙蔽,要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我说得口若悬河,这位工宣队长也听得津津有味。 这位工宣队长三十多岁,平时话不很多,实际上大概也并不想在我们学校这里闲置着。当时学校校长出缺,实际负责人是教导主任,一个老的“知识分子”,文革前就是第十七初级中学的教导主任,很左,很要求“上进”,但是总是升不上去。 由于前两届毕业的学生只有两个班和一个班,每年从小学升上来的却有八个班。学校从一开始的11个班发展到了32个班。教师数目也必须大大增加。73年春天,从抚顺师范学校分来了一些毕业生——名义上他们都是高中毕业后再上的师范学校。一位教化学的小王甚是用功,工作也积极。她对我们三个科大人很是崇拜,有问题就问我们。我们那个地方交通不方便,乘电车早一班就来得太早,下一班就很有可能迟到。她每天总是来得很早,办公室尚未开门,她就站门口读书。由于用功学习,她的学问长进很快,书也教得不错。但是,这位青年过于直率,学校领导买自行车作为“公车”(实际上成了个别人的私车),她就不满意,就去找领导提意见:你们买化学药品没有钱,买公车却有钱。半年的实习期过去了,师范毕业生要转正。转正前照例要工作总结。别人都通过了,包括那些常常晚来早走的,业务较差的,但是这位小王的总结却通不过,那位教导主任要求她重新总结,作自我批评。给他指出的问题据说是骄傲自大,而且态度不端正。我们无法替她辩护,因为这涉及转正,总结的时间就这几天功夫,过时不候。倘若发生争论,拖延过了这几天,不能及时转正,小王就还只是拿可怜的每月24元工资,转正了就是32元。这样,只能做她的工作,让她违心地再一次“端正态度,认真检查”,以按期转正。 学校人越来越多,也比较乱。许多教师不愿意在这个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学校,想调走。而他们的办法就是“泡”,晚来早走,常常请假,一直“泡”到学校同意把他调走为止。1973年冬天,当学期快结束时,学校的上级——矿文教组的组长来学校,每天下午学生放学以后开教师会,要“整顿”。 第一天,照例是领导讲话,总结成绩,指出不足,本人亦忝为党的积极分子之列,受到表扬。第二天,动员整顿。领导动员之后,要大家表态。一位天天背着粪筐上班、一路拾粪交公的教师首先发言,表示要响应领导的号召,认真总结、认真整顿。接着,我站起来说了,我说的大概意思是,学校存在的很多问题,根源在领导,学校领导首先应该做自我批评,而不应当讳疾忌医。我说, 华佗说曹操有病,病在脑袋里,要拿刀切开脑袋,把虫子拿出来,曹操不愿意,把华佗杀了,曹操讳疾忌医,结果送了自己的命。 我只顾自己痛快,数说领导的不是,把前些天他们批判小王时压下的愤懑之气都发了出来,一下子说了二十来分钟。别人后来跟我说,在我说话停顿的时候,如有一根针掉在地下,其声音都能听得到。据说,那位领导脸色铁青,与矿文教组长交流了些什么,不过我完全没有注意,照样夸夸其谈。我说完,据说有好几位教师被我的演说鼓动得蠢蠢欲动,也想发言。不过,还是领导有政治经验,立刻宣布散会。 第三天,临开会前,那位领导对我说,有一个教改计划,让我看一看,改一改,不必参加整顿会议了。结果,他在那边的大会上对我进行了缺席批判,说我的讲话是反党、反工人宣传队,要大家与我划清界限。 一个党的积极分子,立刻成了反党分子。由于是缺席批判,并不给我申辩的机会。 在以后的几天里,都没有让我参加所谓整顿的会议,任他们背对背的批判。在背靠背的情况下总有附和领导、说些不好听的。不过,他们从来没有正面与我谈,说我哪里有问题。只是矿文教组长找我谈了一次,问我对学校领导的意见。最后,他们到底也没有把我怎么样,我还是干我的活。我估计背后还是有人帮我说了话。 开春以后,批林批孔即评法批儒运动开始了。在全矿的批判大会上,学校领导即那位主任在发言中说:在我们学校,也有人“攻击法家人物曹操”,说要像华佗对待曹操那样,抡起大斧恶狠狠的砍向工人宣传队的脑袋云云。 我想调离那里,却没有学校当局认为合适的“理由”。我最不善外交,上面又没有“人”。我只能在那里,既要卖命的干活,又永远不可能得好。
个人分类: 我的回忆|211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历史上华佗的邪门歪道被中医鄙视
wliming 2011-12-25 17:21
博主:中医经不起科学的拷问! 华佗是印度人吗   作者:龙哥   华佗是中国人熟知的古代医学家, 近年来更是被中医界喻为“外科鼻祖”, 声称华佗早于西方1000多年就实行了大型外科手术,并以此来证明中国先人的深不可测和中医的“博大精深”。然而,华佗留下了太多的疑问,如姓名的怪异、与中医迥异的医术、方法无文字记载、没有医书传世、医术不能传承、被后世医家排斥等等。这与同时代的张仲景完全不同,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关于华佗的史料记载,《三国志》为最早,《后汉书》则是因袭。而《三国志》中关于华佗的文字主要来自《华佗别传》(散佚)。所以,《三国志》可谓是华佗身世的孤证,其真实性已无旁证。史家一般认为,华佗生年难考,卒于公元208年之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生,与曹操同时代,华佗最终被曹操所杀。华佗最突出的医学成就是首创了开腹手术和全身麻醉药(麻沸散)。   由于《三国志》在史籍中的重要地位,且作者陈寿又生活在华佗身后仅几十年,故可以认为华佗并非凭空编造出来的人物,华佗应当是确有其人的。但是华佗未留下一字书稿,仅凭《三国志》的记载已无法辨别华佗医术的真伪,史学界和医学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仍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早在1930年,著名历史学家及语言学家陈寅恪先生就撰文指出,“华佗”二字是天竺语“agada”的音译,旧译为阿伽陀或阿揭陀(后省略阿字,如阿罗汉后称罗汉),华佗就是“药神”的意思(见《寒柳堂集》)。华佗的印度籍身份由此成为一个学术观点。   林梅村(考古学家及梵语学家)在《麻沸散与汉代方术之外来因素》(见《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一文中也赞同陈寅恪的观点:“agada”在梵语中的实际含义多指丸药,麻沸散为天竺胡药,华佗其名或来自五天梵音,其医术有印度因素则事在情理之中。”并称 “但只要认真观察华佗行医的社会环境,就不难发现陈说并非臆测。” 众所周知,“佗”或“陀”字多见于梵语翻译过来的佛经上,修炼成佛乃称佗(陀)。   华佗的腹腔手术也非常令人难解。在中国历史上,自古至今只有一些简单的体表小手术,如挖除痈疽、割除息肉等。中医历来没有以手术方法治疗内脏疾病的探索,这也是中医与其它传统医学截然不同的特点。在华佗之前,《黄帝内经》记载的常用治疗方法为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爇、饮药,并强调“药治其内、针治其外”是最基本的手段。可见,华佗的外科术在当时实属另类,也找不到与中医的关联。   如果华佗的开腹手术确实奇妙,则断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积累的中国医学的创新。 如此复杂的大型外科手术必然要在前人的经验之上才有可能,绝不可能靠一己之力横空出世。 而中国医学则完全没有解剖学认识,更不用说麻醉、止血和消毒的概念。 假设华佗的外科手术基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那也不可能只有华佗一人独霸此技,而是必定有一批水平接近的医者,就如每个时代都有群星荟萃般的众多名医一样。   况且, 华佗的开腹手术与中医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在手术过程中割断经络系统对中医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中医不具备基本的解剖学知识,中医理论与实证解剖也是不能相容的,所以中国的传统医学不会成为大型外科手术产生的基础。由此可见,华佗的外科术不可能源自传统中医,而是另有源头。唯一的可能是来自其它国家或民族,而在东汉时期,印度和波斯的外科手术又确实远远比中医发达。   华佗的医术没有传承下来也是个难解之谜,至少从中医历史的角度无法解释。在中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类别的疗法因一人故世而彻底失传。华佗如此惊世骇俗的外科术神秘地消失了,说明外科手术在当时不是普遍现象,这项技术只有华佗自己掌握,别的医生甚至传说中的华佗弟子都不能做类似的外科手术,这也说明腹腔外科手术不可能是中国医学的主要治疗手段。如果这类手术是在中医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绝不会因华佗去世而失传。   同时失传的还有被誉为首创的全身麻醉药----麻沸散,是否真的有那样神奇的麻醉效果,后人多持怀疑态度。但多种史料记载表明,麻沸散中的主要成分非中土所产,乃是来自西域或其它地方,这也是华佗外科术来自别国的一个佐证。至于华佗为什么没有留下片言只语的医学著作,很可能是因为华佗不能用汉字写作的缘故。    在华佗之后,中医并没有在外科手术上取得任何成就 ,甚至外科都不算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如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云:“ 故有汤药焉,有针灸焉,有禁咒焉,有符印焉,有导引焉。斯之五法,皆救急之术也。”这些治疗方法与内经时代没有什么区别,直至明清时期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也不过如此,外科手术始终都没有成为中医的主要内容。   华佗之术非但没有传承和发展,反而受到历代名医的排斥和贬低。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 :“至于刳肠剖臆,刮骨续筋之法,乃别术所得,非神农家事。” 陶弘景距离华佗时代仅二百余年,却直指华佗之术不是中医正道,极力排斥。唐代孙思邈也持同样态度,《备急千金要方》(北宋校正医书局)序言:“ 我道纯正,不述刳腹易心之异。” 华佗神奇的外科手术竟然被孙思邈斥为异术,非常看不起。   中国历史上可以称为外科手术的都是简单的体表型小手术,如骨折及脱臼、鼻息肉摘除、穿刺引流、导尿术、咽喉异物剔除、痔疮切除等,而操此术的也不是正统的中医,而是民间的江湖郎中,恃一技糊口而已。往往被主流医家视为庸俗不通文理之人,不屑与之为伍。主流中医坚持用药物或针灸治疗几乎所有疾病,中国的外科手术一直处于简单化、体表化的状态,也从未成为主流的治疗方法。   中国传统医学始终不能以实证精神面对人体,而且医学理论的发展也越来越趋于主观臆想,脱离了人体的解剖结构这一客观事实。大型胸腹腔外科手术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没有生存的基础,并且违背了中医的经络、元气等理论,中医拒绝接纳和吸收华佗的医术,使得外科手术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缺位是顺理成章的。   外科手术被视为异端、非正统,表现出中医理论的固步自封。中医认为,人体不可以实行切割和断裂等手术,否则经脉俱废、元气、真气扩散,人不可复生。即便在外科手术已成为常见医疗手段的今天,仍有人认为手术会伤元气。《宋史·方技·庞安时传》记载到:“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庞安时是名列正史的名医,但他不相信腹腔外科手术的真实性。    在中医历史上,华佗的外科术一向被视为神怪传说,为正统中医所不屑。 然而最近几十年,华佗被中医界从故纸堆中翻出来,并被包装成中医历史上的伟大医学家。华佗获得的赞誉比此前一千多年加起来还要多,从正规的中医院校教材到普通民众的认识,无不认为华佗是外科鼻祖。华佗成为中国古人先于西方获得外科成就的典范,也成为中国传统医学取得辉煌成就的象征。   略加分析不难发现,中医界对华佗外科手术的推崇是因为现代医学在外科方面的巨大成就。目睹了现代医学精湛的外科手术技艺之后,中医界恍然大悟,原来华佗之术确实有存在的可能,这对中国传统医学界的刺激是非同一般的。于是,为了证明中医的“博大精深”,华佗从非主流的异端人士摇身变为伟大而神奇的外科鼻祖。   姑且不论华佗的开腹手术与麻沸散是否真实,仅华佗的身份问题就是中医界不能回避的。即便是引经据典查找华佗籍贯与生平的蛛丝马迹,想以此证明华佗确为中国人,但从医学史的角度上看,华佗的外科术绝对不可能是中医的产物,华佗本人也极有可能不是中国人。华佗非但不能证明中医的先进, 反而证明了中医在历史上的落后,以及拒绝发展、压制创新的愚蠢。   中医界人士如果稍加考证和分析,恐怕不会贸然竖起华佗这面大旗来为自己壮胆助威。知道举错了旗子的只能默然无语,不知者犹在摇旗呐喊。奉劝中医界人士,历史也罢、故事也罢,都不是科学性的证据,拿出符合客观事实的疗效证据才是中医唯一的出路。   2011.12.19 (XYS20111220)
个人分类: 伪科学|2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不起,看来陈寅恪不够严谨(附野象分布的历史变迁)
热度 4 xcfcn 2011-5-11 19:31
对不起,看来陈寅恪确实错了。 前日,我看到陈寅恪的大作《 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 》,其中质疑“曹冲称象”和“华佗的外科手术”,我见猎心喜,立马就敲出来与大家分享。结果被老蒋和老吴训了一顿,其他网友如yc和刘庆丰也多有质疑。胡星铭先生似乎跟我有同感,觉得陈寅恪的考证不错,叫我多介绍陈氏的论文。我心想陈氏发表的论文年代久远,恐不容易寻找,今天特意上网搜寻,竟然发现数据库已经把论文上传年代追溯了,连三十年代的论文都可以看到了。这样我几乎能看到陈氏发表的所有论文,并能看到论文的反馈信息。发现最近宜宾学院现四川大学著名教授彭华先生(1969-)在《史学月刊》发表了大作“ 《华佗传》《曹冲传》疏证——关于陈寅恪运用比较方法的一项检讨 ”。对陈氏的论断做出了重要的批判。其中心论点是: 1 、曹冲和华佗的故事古已有之,而不是来自佛国故事。 2 、南宋以前,野象主要栖息在长江以北,此后才限于江南。 3 、华佗的佗不是来自 agada 。而是来自华旉(字元化,名和字互为表里。)善于治“虫”。“佗”就是“虫”。 看来陈寅恪老先生的考证还不够严谨。也说明老吴目光如炬。同时也说明老蒋这厮确实看了不少书,知道那些学术老人的底细。鄙人惭愧之至,此后将好好的夏眠思过。其他我就不多说,我把陈氏和彭氏的论文上传过来,有兴趣者可以看看。 附:中国野象分布的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大象的分布地区较为广泛,南方、北方皆有。距今 300O 多年前,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还有野象分布。甲骨文中有较多猎获大象的记载。殷商时期,中原一带不仅野象较多,而且还进行人工驯养,成为作战的工具。在殷墟遗址中,考古发现有象、獐、水牛、竹鼠等亚热带动物骨骼遗骸。《孟子·滕文公》记载:“周公相武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上述史实表明, 夏商时期,我国野象曾经分布在华北平原北部燕山山脉至吕梁山、陕北一线。春秋时代以后,中国野象分布渐由华北地区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这时,黄河流域地区的象群虽然少见,但仍有野象活动的记载。 北周时,在兖州 ( 今属山东 ) 发现大象。南北朝至宋代,大象在黄河一线以南、以长江流域一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活动,屡见于史书。南北朝时,淮南“有野象数百”,“坏人室庐”。北宋初 ( 公元 962 年 ) ,“有象至黄陂县 ( 今属武汉市境内 ) 匿林中,食民苗稼,又至安 ( 今湖北境内 ) 、复 ( 今湖北境内 ) 、襄 ( 今湖北境内 ) 、唐州 ( 今河南境内 ) 践民田”;乾德年间 ( 公元 967 年 ) ,“有象自至京师 ( 今河南境内 ) ”;开宝年间 ( 公元 976 年 ) ,“己酉,吴越王献驯象”。 史实表明:宋时,长江流域一线还有不少的象群活动。 至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当时象群活动的记载很多,《宋史》记载可数的就达几十处。 宋元以后,长江流域大象活动的记载至今未有发现,可见,元、明、清时大象的主要活动地区已转移到岭南、广西等地。 史载:洪武年间,“广东雷州卫进象一百三十二”,“驯象卫进象。先是诏思明、太平、田州、龙州诸土官领兵会驯象卫官军往钦、廉、藤、蓠、澳等山捕象,豢养驯押,至是以进。”当时,岭南象群时常出没破坏庄稼,为此,“率兵二万驱捕”。万历年间 ( 公元 1587 年 ) ,横州仍“有象出北乡,害稼”;钦州亦多象群“践踏田禾,触害百姓”。直至清乾隆年间,广西灵山一带之象,“每秋熟,辄成群出食,民甚苦之”。道光年间 ( 公元 1833 年 ) ,史载“大廉山群象践民稼,逐之不去”,至当时已变为“象间有”。这一地区的大象至 19 世纪 20 年代以后已渐趋稀少,不久即难觅其踪迹。 现今仅云南西南部才有残存象群分布。 大象的分布及变迁,大体上也反映了我国同类别的热带或亚热带动物如犀牛、长臂猿等以及适宜温暖环境的动物如竹鼠、野生水牛等分布及变迁情况。尽管它们的分布及变迁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其南迁的方向、地域生态分布与时间变化趋势等,却是基本一致或大同小异的。 参考文献: 1 、陈寅恪: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清华学报:7(1),1930.6。 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pdf 2 、彭华: 《华佗传》《曹冲传》疏证——关于陈寅恪运用比较方法的一项检讨,史学月刊, 2006.6 。 《华佗传》《曹冲传》疏证——关于陈寅恪运用比较方法的一项检讨.pdf
个人分类: 杂论|2834 次阅读|2 个评论
神医华佗做过外科手术吗?
热度 11 xcfcn 2011-5-9 16:47
神医华佗做过外科手术吗? 华佗的“麻沸散”世人皆知。华佗庙的对联“未劈曹颅千古恨,曾医关臂一军惊”就说他给关大爷刮骨疗毒过,还差点就给曹大人做过开颅手术了。 但是,据陈寅恪的考证,这仅是以佛国故事附益于一个姓华名旉字元化的医生而已。陈寅恪在《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说: 魏书二十九华佗传云: 华佗字元化,一名旉。(裴注:古敷字与 旉 相似,写书者多不能别。寻佗字符化,其名宜为旉也。案旉敷通用字,不必如裴以为写误也。)(中略)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中略)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瘥,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中略)又有一士大夫不快,佗云:“君病深,当破腹取。然君寿亦不过十年,病不能杀君,忍病十岁,寿俱当尽,不足故自刳裂。”士大夫不耐痛痒,必欲除之。佗遂下手,所患寻差,十年竟死。(下略) 《后汉书方术传》亦有《华佗传》,范蔚宗所记与魏志同出一源,而起书后成。可于此并论之。案杭大宗《三国志补注》卷四引《玉涧杂书》曰: 华佗固神医也。然范晔陈寿记其治疾,皆言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云云, …… 此决无之理。是昔人固有疑其事者。夫华佗之为历史上真实人物,自不容不信。然断肠破腹,数日即差,揆以学术进化之史迹,当时恐难臻此。其有神话色彩,似无可疑。检天竺语“ agada ” 乃药之意。旧译为“阿伽陀”或“阿羯陀”,为内典中所习见之语。“华”字古音,据瑞典人高本汉字典为 γωα ,日本汉音亦读“华  ”为“ カ ”。则华佗二字古音与“ gada ”适相应,其渻去“阿”字者,犹“阿罗汉”仅称“罗汉”之比。盖元化固华氏子,其本名为 旉 而非佗,当时民间比附印度神话故事,因称为“华佗”,实以“药神”目之。此魏志后汉书所记元化之字,所以与其一名之 旉 相应合之故也。 考后汉安世高译《捺女耆域因缘经》所载神医耆域诸奇术,如治 拘睒弥 长者子病,取利刀破肠,披肠结处。治迦罗越家女病,以金刀披破其头,悉出诸虫,封着瓮中,以三种神膏涂疮,七日便愈,乃出虫示之,女见,大惊怖。乃治迦罗越家男儿肝反戾向后病,以金刀破腹,还肝向前,以三种神膏涂之,三日便愈。其断肠破腹,固与元化事不异,而元化壁县病者所吐之蛇以十数,乃治陈登疾,令吐出赤头虫三升许,亦与耆域之治迦罗越家女病事不无类似之处。至元化为魏武疗疾致死,耆域亦以医暴君病,几为所杀,赖佛成神,仅而得勉。则其遭际符合,尤不能令人无因袭之疑。( 敦煌本《勾道与搜神记》载华佗事有:“汉末开肠,洗五脏,劈脑出虫,乃为魏武帝所杀”之语,与捺女耆域因缘经所记之尤相似。 )然此尚为外来之神话附益于本国之史实也。若慧皎高僧传之耆域,则于晋惠帝之末年,经扶南交广襄阳至于洛阳,复取道流沙而返天竺(见《高僧传》卷九)。然据《捺女耆域因缘》等佛典,则耆域为佛同时人,若其来游中土,亦当在春秋之世,而非典午之时,斯盖直取外国神话之人物,不经比附事实或变易名字之程序,而竟以为本国历史之人物,则较华佗传所记,更有不同矣。 看了陈寅恪此文的最大感受是,当年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不会低于如今西方最中国的影响。中国经历了两次如此重大的文化融合难道还不能凤凰涅磐 / 浴火重生吗? 参考文献: 陈寅恪: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一九三零年六月清华学报第七卷第一期。
个人分类: 杂论|2346 次阅读|2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8: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