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陈述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陈述彭:一部空间数据挖掘的里程碑式力作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2-12 08:47
空 间数据挖掘的里 程碑式 力作 ——序《 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 》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 使得计算机从仅仅代替人工计算, 逐渐扩展为以计算机系统来模仿人类的视觉、听觉及其思维等高级智能. 人们曾经为建立计算机专家系统而努力工作, 但不久就遇到了难以建立专家知识库的问题.随后, 计算机专家们就转向机器学习, 试图让计算机像人一样, 有自学习功能. 但这种努力也遇到问题, 即让计算机从哪儿学习呢?正在步履维艰之时,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大量的数据通过文字、图表影像、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被送到计算机中, 数据库体之大可以达到上千个TB 的量级. 到了20 世纪90 年代, 数据挖掘(或知识发现)作为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的集成而变得愈来愈引人注目. 人们终于认识到很多知识原来就隐藏在大量的数据之中. 从数据库中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程序可以获得信息;而从数据库中通过一个知识发现的工具应当可以获得知识, 这些知识可以自动构成计算机专家系统的知识库. 李德仁院士和李德毅院士兄弟 1993 年, 李德毅院士把计算机科学界开展数据挖掘的研究动向告诉了其兄长李德仁院士. 当时, 李德仁院士认为空间数据库的数量、大小和复杂性也都在激增, 特定问题或特定环境下的空间数据, 似乎是一种原始的、混乱的、不成形的自然状态积累, 但又是一种可以从中生长出秩序和规则的源泉, 为什么不可以研究空间数据挖掘呢?1994 年, 李德仁院士在加拿大第5 届GIS 年会上提出了“Knowledge Discovery from GIS”的理念, 建议在智能化GIS 中利用从数据库发现知识(KDD)的方法, 透过表观上的千头万绪、杂乱无章, 去挖掘蕴含其中的规则性、有序性、相关性和离群性. 随后, 李德仁院士和李德毅院士兄弟二人筹划共同指导空间数据挖掘的博士. 由于该项研究的难度较大, 直到1995 年邸凯昌决定跟随他们做博士论文后, 他们的上述想法才得以初步实现. 1999 年, 在邸凯昌博士答辩时, 他们发现王树良对空间数据挖掘有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研究基础, 于是又指导王树良在邸凯昌的基础上继续向前研究.后来, 他们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团体, 目前已经发展为由数十名院士、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的梯队. 兄弟二人敏捷的思维、渊博的学识、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执着的人生信念和宽以待人的品质, 引导和激励着整个研究团体, 在空间数据挖掘的道路上逐步前进. 2006 年10 月, 李德仁、王树良、李德毅 三人合作出版了《 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 》一书. 在这部力作中, 系统研究了空间数据挖掘的国内外进展, 在概述了可用于空间数据挖掘的理论方法的基础上, 主要提出了云模型、数据场、地学粗空间和空间数据挖掘视角等新技术, 构建了空间数据挖掘金字塔, 全面分析了空间数据挖掘的数据源及其清理方式, 导出了空间观测数据清理的选权迭代法,研究了基于空间统计学的图像数据挖掘, 提出了“数据场-云”聚类算法、基于数据场的模糊综合聚类算法和基于数学形态学的聚类知识挖掘算法, 研究了基于归纳学习的空间数据挖掘、基于概念格的遥感图像数据挖掘和GIS 数据挖掘. 为了展现空间数据挖掘的可操作性, 最后具体研究了长江三峡宝塔滑坡监测、银行经营收益分析及选址评价、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分类、土地资源评价、火车运行安全检测等多个关系国计民生的空间数据挖掘实例. 最后, 自主研制了一个空间数据挖掘原型系统. 可见, 作者们既有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背景, 又具备计算机科学的知识, 从事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多年, 而且都有所建树. 这些研究成果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在空间数据挖掘中真正有机的交叉、融合和升华, 同时可以满足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学者掌握计算机科学的要求, 以及计算机科学的学者了解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需要.在研究空间数据挖掘时, 他们紧密围绕空间数据的特点,理论切实联系实践, 并始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要旨. 在科学界, 如果说兄弟院士不多的话, 那么不同学科的兄弟院士共同指导的博士就更少了. 更进一步, 兄弟院士联合指导博士, 联名著述的, 就更少之又少了. 李德仁院士和李德毅院士, 为其中之一, 令人敬佩!他们第一次把自己十几年来在空间数据挖掘中的丰富研究成果汇集熔炼, 凝聚了系列国家重大课题的创新研究及其横向应用成果, 汇总了十几名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的智慧. 创新内容突出, 利用自己的创新成果研究空间数据挖掘, 而不是单纯利用已有的数据挖掘策略. 绝大部分成果都已经被邀请在国际会议上作口头报告, 并在交流时获得与会国际同行学者的赞同. 而且, 部分成果已经被国际学术期刊发表, 为SCI, EI, ISTP 等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理论研究始终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要旨, 积极把理论成果应用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中, 服务社会, 造福人民. 如长江三峡滑坡监测. 全书内容丰富, 结构严谨, 层次清晰, 逻辑严密. 成稿后多人阅读, 多次征求意见, 力求精益求精. 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值得称赞和学习. 目前, 空间数据挖掘开始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热门课题. 祝作者们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做出更大的成就! 愿空间数据挖掘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开放出更多、更鲜艳的花朵! 2005年1月28日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李德仁、王树良、李德毅 著 《 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第二版) 》 一书。 —— 热烈祝贺 —— 李德仁、王树良、李德毅著 《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第二版)》 荣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 面向大数据, 《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第2版) 》提出数据场、云模型、地学粗空间和空间数据挖掘视角,构建空间数据挖掘金字塔,给出挖掘机理,介绍概念格,总结空间数据源,导出清理空间观测数据的选权迭代法。 面向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研究空间的关联规则、分布规则、概化规则和聚类规则的挖掘,从图像中发现指导图像分类、特征提取、表情识别的空间知识,以及时空分布的视频数据挖掘。这些理论,在滑坡监测、车轮形变、银行选址、土地利用、人脸识别、公共安全等实际领域,获得了有价值的应用成果,自主研制了空间数据挖掘原型系统GISDB Miner和RSImage Miner。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科学出版社│微信号:sciencepress-cspm 转载本文请联系“ 科学出版社 ” (微信号: sciencepress-cspm )授权 同意。转载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李德仁、王树良、李德毅 著《 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第二版) 》一书。 本书相关精彩内容,见《 时空视频数据挖掘:让罪犯无所遁迹 》一文。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093 次阅读|4 个评论
《测绘科学》刊载文章纪念陈述彭院士
jlpemail 2009-1-17 10:00
刚出版的2009年第一期《测绘科学》,在头条和二条位置刊载文章 纪念陈述彭院士。作者和题目如下:  廖克          《陈述彭院士对现代地图学的开拓创新与杰出贡献》 《测绘科学》编辑部    《深切缅怀陈述彭院士》
个人分类: 消息场|47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陈述彭先生追悼会(组图)
王铮 2008-12-2 14:05
12 月 2 日上午,天气有些冷,不过没有沙尘暴,北京的蓝天也起得早了。虽然我家有一件重要的私事,在说服妻子后,我与吴静、朱永彬去参加了陈述彭先生的追悼会。门口遇到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欧阳志远主任,他也是去参加追悼会的。欧阳先生代表生态中心与会,我们搭他的车,车上大家说了陈述彭先生关爱后学的故事,也说了研究生的生活问题。 参加陈先生追悼会的人很多,估计在 2000 人以上,排了很长的队。地理所周成虎副所长在门口恭迎大家,他的眼睛发红,显然是流了太多的泪。现在的研究生对导师有这样感情的,已经很少了。 参拜灵堂的队伍 我随着队伍缓缓地来到了灵堂前,堂前摆满了花圈,其中有一个花圈我看到是我的硕士导师梅安新教授送的。在灵堂门口,挂着一幅挽联,句子长,我遗憾自己没有记下来。进了灵堂,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任所长刘毅研究员代表单位迎接了大家,他显得有些憔悴,大家都为失去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而悲痛 。 灵堂门口摆满了花圈 灵堂正面挂着陈述彭先生的遗像,凝视这大家,让人感到声容犹在,也感到了作为后辈的责任。在遗像前,我与师弟周清波站在一起,三鞠躬,寄托我们的哀思。遗像右侧是李长春同志送的花圈,再右侧花圈刘延东同志送的。左侧对应的是谁,由于时间紧,没有能够看清。猛然,我想起,这是我参加的第一个国家领导人送花圈的追悼会。 本想摄下灵堂内景,但是想到不严肃,只好留着遗憾。门口碰到林珲、闾国年,另一个好像是刘高焕,多年不见,记准不了,他们都是陈述彭先生杰出的弟子,优秀的地球信息科学家。我想起李白的那句诗:江山代有能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爆炸,学术上领几百年风骚对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的,但是一个人、一个学者能够看到自己学生代有能人出,大约此生足矣。至于追悼会谁送花圈,就不那么重要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38 次阅读|1 个评论
祭奠陈述彭先生文
王铮 2008-11-27 22:00
2008年11月27日,王铮率助手、学生刘扬、吴静、孙翊、朱永彬、汪臻代表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所政策模拟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王铮课题组全体成员,赴陈述彭先生灵堂拜祭。祭文如下: 祭文 公元 2008 年 11 月 27 日,学生王铮率自己研究生代表等,虔具清香素华之奠,致祭于师叔陈公之灵前而哀曰: 呜呼 师叔,陨灭星空, 有侄王铮,率诸学子, 拜祭灵前,诉我悲痛。 陈公治学,大气磅礴。 开启新科,等身著作。 陈公为人,谦虚亲和。 循循善诱 ,提挈后学。 陈公工作,日夜穿梭, 为国谋略,可泣可歌。 《地学探索》,为我把舵 《石坚文存》,睿智烁烁。 学界泰斗,道德楷模。 呜呼陈公, 难见音容 , 遗我学海, 何所适从。 惟生一日,刻苦用功。 惟生一日,循公攀峰。 尽此一觞, 哀哉 ! 尚飨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485 次阅读|3 个评论
深切哀悼陈述彭院士——先生西去,天地同哀,愿先生一路走好
caozd 2008-11-26 17:11
早上突然收到周成虎老师发来的邮件——陈述彭先生已于昨日仙逝(2008年11月25日20时0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心头顿感一阵刺痛,立刻登录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主页,陈先生的讣告赫然在目(http://www.igsnrr.ac.cn/moban/showCommonTopic.jsp?id=10292),很快科学网上便出现了缅怀陈先生的文章(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375,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428)。其中一篇是我师兄柏延臣发表的《沉痛悼念陈述彭先生》。 很多次在科学网上看到某某院士过世的消息,虽不甚唏嘘,然或许缘于未曾亲历,故而也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今先生西去的消息足实让我感受到切肤悲痛,一方面故然是为我国科学事业又痛失一位良师,更重要的是三年博士求学期间或直接或间接的感受到的陈先生的高尚人格。 陈先生是我的导师的导师,传统意义上我应该称先生为师祖,无论是在地理资源所求学期间多次聆听到的先生的关于地球信息科学发展的报告,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衣钵传承,亦或是作为地球信息科学一位普通青年学子对开拓这一事业的前辈科学家的敬仰,陈先生的仙去都让我深切感受到丝丝悲痛。我不信有冥世,更不信有来生,但此时,只是衷心希望先生能在西去天堂路上能了无牵挂,来世再续科学梦想! 闭目思来,还清楚记得我的导师多次提到他作为您的学生期间发生的一些小趣事;倾耳听去,去年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迎中秋会上您风趣而又朗朗的声音犹在耳旁回荡。今年地理所的大喜之一——吴传钧院士过90岁大寿时在广场上照合影时,我恰好路过,当时想下一位在人群簇拥下的应该是您了吧,虽然之前听我导师说过您经常睡不着觉—往往到凌晨三四点才能入睡,早上七八点又会醒来,而且醒来后就再也无法入睡。这毛病是您以前时常工作到午夜的习惯落下的,只是现在岁数大了,使这种状况越来越严重而已。当时虽感觉您的健康状况不会好到哪儿去,但也从来没有怀疑过您能过一个90岁大寿,毕竟实验室历次重要会议上您都基本有出席,而且走路很稳,声音也很洪亮。 唉,只叹天不假年,使先生早去,万物同悲,天地同哀哪!!! 愿先生一路走好,您所开创的事业一定会兴旺蓬勃!!! 在科学网上开号已有几个月,从来都是只看不言,更不曾撰写过半句文章,因为自认笔下功底尚浅,与其现世不如藏拙的好!今先生西去,悲从中来,也顾不得这许多,但凭纷杂思绪胡写几句,聊表一下对先生的无限哀思!!!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59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述彭院士回忆早年经历
热度 1 jlpemail 2008-11-26 14:46
  惊闻陈述彭院士逝世,十分意外。陈述彭院士 是我院主办的《测绘科学》编辑委员会的顾问之一。 陈院士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地图相关文章 在200篇以上。 特转载《地图》2004年第6期文章,以资纪念。 原文 ( 地图 , Map , 编辑部邮箱 2004 年 06 期 ) 见附件(PDF格式)。 亲切的回忆和感受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4385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师的陨落
blsm 2008-11-26 14:28
昨天回去的早,也没有上新闻网页,今天早上去中关村上了一上午的课,中午回到所里才发现与地学相关的各个QQ群里都是一片悲伤的气息,原来陈述彭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昨日逝世! 讣 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 IGBP 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国 - 巴西资源卫星应用分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地理学会原理事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陈述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 2008 年 11 月 25 日 20 时 05 分在北京逝世,享年 88 岁。 陈述彭先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近七十载,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他开拓了我国现代地图学和地球信息科学领域,带领我国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并在地学分析、野外科学考察、地学信息图谱、地球系统科学与空间信息科学对接研究等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遥感与地球信息科学的一面旗帜! 他与国内外有广泛的学术联系与合作,在国内外多个院校和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是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奠基人,为国家培育了大批杰出人才;他曾获得国内外众多科学成就与技术进步奖励,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他的杰出学术成就和高尚品格深得国内外同行的赞誉与推崇。 陈述彭先生虚怀若谷,待人宽厚,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无限忠诚;直到临终前夕还在深思地球信息科学领域的发展,考虑研究群体布局,提出发展建议。他用生命谱写的精彩人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逝世是中国科学界的一大损失。我们深切怀念陈述彭先生,沉痛悼念陈述彭先生! 陈述彭先生永垂不朽! ( 遗体告别仪式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 联系电话: 86-10-64889276, 64854841, 64879268, 64889315 接收唁电传真: 86-10-64854230, 64889630, 64889570 接收唁电邮箱: condolence@igsnrr.ac.cn 网上灵堂: http://www.lreis.ac.cn/chensp 陈述彭先生治丧委员会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陈大师的逝世,真是中国科学界、地学界、遥感界的重大损失啊!!!! 作者:李占元(广西自治区国土测绘研究院)—— 为充分发挥我国 卫星 遥感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主动服务政府宏观决策,有效解决土地利用、环境调查、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 陈述彭先生提出开展中国卫星综合应用实验,并于 2007 年 2 月 18 日(大年初一)日夜兼程飞赴北部湾(广西)沿海,进行为期 6 天的实地考察 。考察期间,陈院士以座谈和实地调查相结合,深入广西沿海三市及七县(区),了解作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桥头堡的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规划情况;了解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地方政府在推动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发展和构建国际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过程中,对遥感应用的需求;调查北部湾资源与环境状况。 为了获得直接的调查资料,为遥感综合应用实验提供科学依据,除了实地考察山口红树林、北海银滩、三娘湾和沿岸港口资源外, 88 岁高龄的陈老先生还亲自登上距北海市 36 海里以外的涠洲岛,限于交通条件,又乘冲锋舟破浪前往 9 海里外的斜阳岛,调查该区域的海洋环境、珊瑚资源、海水水质及火山地貌等。考察涠洲岛、斜阳岛后,陈院士感慨道:“几十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长期从事火山地质地貌研究,对环太平洋的火山岛做过深入调查研究,在国际上发表了重要学术论文。在对我国沿海的几大火山岛考察中,之前因台风或其他原因,就差涠洲岛没能实地考察。这次得到你们的帮助如愿考察涠洲岛,非常感谢!”。在实地考察期间,陈院士每天都工作得很晚,而且每天凌晨 3 、 4 点便起来整理考察资料、写考察日记。 陈院士认为这次考察的收获超出了预期:看到了腾飞中的广西,考察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将为我国卫星遥感应用综合实验提供有力帮助。北部湾“一湾碧水”,有红树林、海底珊瑚、中华白海豚以及完整的火山岛遗迹等原始海洋生态特征。在北部湾开发中,遥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大有可为,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帮助掌握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和开发条件,针对污染状况进行环境治理,合理开发。考察回京后,老先生根据考察的情况,很快撰写了 5 万多字的考察报告。 让我们深切缅怀陈老先生!祝他老人家一路走好!
个人分类: 科苑星空|4772 次阅读|1 个评论
沉痛悼念陈述彭先生
boyc 2008-11-26 12:43
惊闻陈述彭先生去世的消息,惊愕之余,深为我国地理学、遥感、GIS和地图学失去这样一位大师和思想家而惋惜悲痛! 得知陈先生身体不好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今年九月在兰州参加GIS协会理论与方法委员会年会时,信息室的同仁就曾经提起先生身体状况很不好,一直在医院里。没想到这么快先生就离开了。 我本人算不上先生的直系弟子。只是在地理所信息室读博士期间,常常能见到先生,聆听先生的教诲。所以我想在信息室的每一位师生都是把先生看做是导师的。 愿先生精神长存!
个人分类: 未分类|6776 次阅读|2 个评论
呀!科学界少了位大师
王铮 2008-11-26 00:42
公元 2008 年 11 月 25 日星期二晚 22 点 30 分左右,突然接到中国 IGBP 办公室通知:陈述彭先生因病治疗无效,于今天 20 时 05 分在京逝世。我心里不愿意相信,想起前些日子陈先生的嫡系传人我的好友周成虎所长提到陈先生生病,有些不放心,我给成虎所长打通电话,想得到否定的信息,没想到得到的是否定之否定。一代大师仙逝了。成虎所长的声音是沙哑的,仿佛痛哭过,我与妻也流下了眼泪。 陈述彭(1920-2008),中国地图学家,地球信息科学家。汉,江西萍乡人。 (照片来自网络) 陈述彭先生是我的师叔,他与我的博士导师严钦尚先生都是叶良辅先生的弟子。开始他工作在浙江大学地理系,在 1950 年代初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地理系搬迁到华东师大,他受当时的系主任李春芬先生的委派,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随黄秉维先生工作,但是同时具有华东师大教师身份。由于有师叔侄的情分,又来自同一个系, 1990 年我到中科院工作后,多得他的照顾,他也给我讲了他到科学院创业时的许多故事,有次还给我讲了张灵甫将军作为抗日英雄的一面。 18 年来,很多次中秋节,如果我在北京我都按我家乡的习俗去拜见他,每次,陈先生总是很客气,一定要送我礼品。由于 2008 年中秋节我在野外,所以最后一次见陈先生是 2007 年的中秋节期间,那次见面,陈先生与我讨论了他提出的图谱观念的理论发展问题,送了我两本书,希望我从复杂性理论认识图谱,提炼图谱理论。后来我专门请他的嫡传之一齐清文博士到我研究所给我研究生讲解图谱问题。布置研究生姚梓璇、赵娜、顾高翔从随机场特征和空间对称性研究图谱问题。没想到那次谈话,竟然成为了他对我最后的学术嘱咐。 与我接触的其他长辈学者或多或少不同,陈先生更多地给我战略科学家的感觉。在地理信息科学发展的兴盛日子里,陈述彭先生提出了地球信息科学的概念,地球信息科学,突破了人们习惯对地理信息科学的的空间约束,不再强调地理分析的空间性,使得地理信息分析迅速地与全球变化问题联系起来。我现在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经济分析的模拟研究,有受到先师黄秉维先生搞地球系统科学的教诲原因,也受到陈先生地球信息科学科学思想的影响。陈先生的战略思想,还体现在对科学发展问题的把握方面。 2001 年,我与陈先生同是科协代表大会代表。会议休息时,他与我谈起当时地理学界的一个大事,北京大学的地理系的独立建制被撤销了。他说,地理学家不要怨天尤人,要强化自己,而不是靠改名字生存。当前,特别是强化理论研究,形成有自己核心内容和严格科学意义的理论,在这个基础上作应用开拓,这样被撤销地理学单位一定会恢复的。果然,陈先生的预见被证实了。 在人格情操方面,先生令我感动。先生对我讲过,当年国家选拔第一批博导,他是学部委员(院士)却没有申请作为博导,因为他觉得自己培养博士的队伍还没有形成。后来建立中国工程院,搞两院院士。陈先生说:我不去申请工程院院士,一则是为了把机会让给年轻的,二则我自己工程方面也不是全国领先的。先生这种学术上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一直鼓励着我。 在证实先生去世后,我把这个消息首先通报了我的老师梅安新教授和学生吴静。他们给我们回了信: 梅安新教授的回电是:太突然了,请转告家属节哀。这是中国遥感与地图学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吴静博士的回电是: 呀!科学界少了位大师。 愿陈先生走好! 陈述彭先生与黄秉维先生在一起讨论问题(照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841 次阅读|7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8: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