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事实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搞科学和写文章:不做实验的VS做实验的
大毛忽洞 2010-8-9 08:55
搞科学和写文章:不做实验的 VS 做实验的 表面上看,有些人不做实验,却写出了划时代的文章。 例如,爱因斯坦关于解释光电效应的文章,爱因斯坦自己没有做实验,但是别人替爱因斯坦做了,而且做实验的还是高手。当然了,爱因斯坦更是高手中的高手。 18991902 年间, 勒纳德 ( PLenard )对光电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命名为光电效应。 1905 年, 爱因斯坦 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一文中,用 光量子 理论对光电效应进行了全面的解释。 1916 年,美国科学家密立根通过精密的定量实验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理论解释,从而也证明了光量子理论。( 来自百度百科 ) 1905 年,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工作,爱因斯坦一没有实验室,二不喜欢自己做实验。但是,这并不影响爱因斯坦写与实验有关的文章。 爱因斯坦相对论里的一些(光速)的实验数据,也不是爱因斯坦自己做的实验,耗时费力的以太漂移实验,爱因斯坦也没有为此开支分文,但是爱因斯坦把这个实验结果用到了底! 现在有些老板科学家是自己不做实验的,是手下的团伙(或团队)替做了,这是小儿科,因为能复制这种模式的人太多了。 爱因斯坦则是高手中的高手,替爱因斯坦做实验的人,都是别人(或别人的团队或别人的团伙),和爱因斯坦一点关系都没有,爱因斯坦不用给那些做实验的人支付一分一厘,白(引)用他们的实验数据,连个虚名也不给挂。这就是科学研究的高手,是中国真正最缺少的人才。 实事求是地讲,就现在的行情来说,做实验的人更容易写出文章。但是,如果说做实验的人容易出新东西那就错了。 绝对不是有设备有经费就能做出完全新的东西,你有设备有经费可以出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处女结果,自己解释不了),但是不一定能 出 新的东西。有时候,你就是做出了世界上第一次新(原始新)的东西,你也会视而不见,你没有洞察力能意识到你的实验结果是个新的东西。 我在东营听过科学院金属所一位搞纳米管的权威专家的报告。他讲过一句题外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的话的大意是: 他们很早以前就拍摄过碳纳米管的照片,比日本人都早。但是,当时他们不知道那是碳纳米管,直到日本人发表文章之后,回过头来看,才知道他们当年拍摄的照片就是碳纳米管的。 事实表明,你不缺实验设备,也不缺实验经费,你也不缺一流的实验结果(没有解释的处女结果),但是,你不会解释你的实验结果,因为你看不懂你自己的实验结果。 如果再有机会,你(和你的小组)在世界上又第一次做出一个 完全新 的实验结果,你可能还不知道你的实验结果是个什么东西。 什么叫第一新呢? 就是领头地新,后面可以跟着一大串的新。 例如,当日本科学家点破了碳纳米管之后,中国科学家可以跟在日本人后面,也搞点新花样,但是无论如何也跑不出碳纳米管的圈子了。 由此可见,会做的实验的人很多,善于做实验的人也很多。 但是,能做出世界第一新的实验结果的人,却是不多的。 能解释世界第一新实验结果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自己不做实验却能解释世界第一新实验结果的人,有多少呢? 有 X 个,不妨如下计算: X = 1/N N ,是全国有番号学者的总和!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14497 次阅读|17 个评论
搞科研需要站在巨人肩上嘛,写论文需要参考文献嘛
热度 1 yanghualei 2010-8-8 23:12
1.一个大师的肩膀能站多少人,做个估计,学力学的? 科学之路是从一个范式到另个范式 ,有时这些范式是平行的 ,但又满足费曼路径,交换知子 2.是大牛站在小牛肩上,还是小牛站在大牛肩上;那 第一个牛站在谁肩上? 也许牛根本就不需要站在牛肩上 大牛是博大的,集众人之所长,居百川之下 3.有些话称为名言原因:一,出自名人口,二,听起来拔气(家乡话:形式美)。不过 真正实在的东西还是有待考证的 当一人某方面牛的时候,光环总是波及其他方面 4.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成为大师? 估计站在巨人肩上的人继承了其理论,毕竟不是自己的,心里没底老是向下看 而 大师批判多于继承,摸牛鼻子的多于给牛端水的 ! 5. 牛人是胚子+工艺?( 李维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0675 ) 一,大师不是善假于外物,送其上青天的人 二,牛人不是人培养的,是培养人的 6.孔子说过:君子不器? 光继承不怀疑的人 ,充其量是个科学普及者,如果职位太高 搞不好误人子弟 7.学者应该经常站在那个地方? 站在角斗场上,对另一牛说:如果不信,那就比试,比试 8.写论文一定要搞什么参考文献,大量引用吗? 发现国人 论文模式=(ctrl+c)+(ctrl+v), 很多都是搞零部件加工,装配的;有点深度的还是深加工的,估计是拆了在重装 9.存在的,并且已知的理论都是美的嘛? 存在皆不美,美在趋势中 10.科学有无对和错,还是只是符合情境的规定;科学需要证伪还是证明? 命题本就无对和错,用一个错就可以描述所有命题 , 只不过是错的程度而已 要想寻找一个命题成立的条件,估计证据随处可拈 要想证明一个命题错误的条件,理由估计也不逊色 11.科学的态度与精神是啥? 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同时科学又是实事求是的 科学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怀疑 科学最基本的态度之一是评判 ------摘自《生命是什么》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6816 次阅读|9 个评论
要有勇气站上巨人的肩头
热度 2 lix 2010-8-8 04:10
昨天看孙学军博主給扣帽子很厉害,才发现原来还有这样的教条:不做实验就发表论文是机会主义、走捷径、为发表而发表。联想起国内数据的相互封锁,觉得这样的教条对国家推动科学数据共享,是一种阻力。所以出来说了几句。从网友的反应看,大多数网友还是不认同这一个教条的。扣帽子的网友也分别意识到:大师们(Watson和Crick;Einstein; 霍金;魏格纳)都不是这样的教条能压得住的。实际上,除了这些扣帽子的网友意识到的这几位以外,还有牛顿,普朗克,甚至伽利略,都是充分理解和应用已经存在的科学数据和成果,作出他们的重大贡献的。可以说,大师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成为大师的。 但是,更多的网友表达了一种比较合理的担心:科学发展到了今天,还能更好理解和充分利用他人的实验数据,作出比较重大的贡献吗?应该说,是挺难的。但并非就是不可能的。科学研究的历史证明,科学进步产生的新问题,总是比已解决的多。而且可以供大家爬上肩头去站的巨人、大牛、小牛,总是越来越多。 对年轻研究生来讲,与老师商定大方向后,首先就应该从检索该方向的有关文献作起。文献检索的目的首先是要了解该方向的前沿,有些什么巨人、大牛、小牛,都已经作了些什么工作,同时要特别注意他们哪些地方做得不对、不妥、和不足(Knowledge gap)。换言之,要留心能站上他们肩头的路。文献检索一定要按文献综述的格式作记录,不是为了发表文章,而是1)反正今后写论文有这么一节;2)练习写作;3)理清思路;4)自己查阅方便;5)便于与老师商讨。运气好,这个阶段就能找出前人的错误并予以纠正,例如前文中提到的金斯纠正了瑞利的小错( 没作实验,有创新性的解释,才是水平 )。这时发表文章是无可非议的,尽管金斯什么实验也没作。但是,金斯的成就是有限的,只算是沾了瑞利的光。更狠的是普朗克,一只脚踏在瑞利的的肩上,一只脚踏在维恩的的肩上,因为瑞利公式在长波灵,维恩公式在短波灵,但是,可不可以找到一种函数形式,能自动从瑞利滑到维恩?所以普朗克在确定函数形式的时候,什么实验也不用作,就找到了站到这两位大牛肩上去的路。但是要真站上去,有一个常数必须通过实验确定。这是没有现成实验数据的,所以普朗克设计实验,一位合作者帮他作,终于确定了普朗克常数的值,完满地解决了全波谱的黑体辐射问题。可惜,在理论上,普朗克没敢再进一步,所以终于又被爱因斯坦站到了他的肩上。 在评论中,有几位认为,像普朗克那样站到两位大牛肩上,只是小聪明。我不同意。我认为这是大智慧。把利用前人的科学数据,斥为:用人家的实验数据,不算剽窃吗,你不觉得可耻吗,就不怕人家告你吗,这是对科学发展规律和科学研究规范的完全无知。以不做实验就不准发表论文为教条,更是在压抑大师的成长。以学生中出普朗克的概率小,而坚持让学生流汗打工,不准学生仰望巨人的肩头,这是导师的职业道德问题,不是概率问题。总之,不做实验就不准发表论文这个教条,不但阻碍着我国科研数据的共享,而且压制着我国的人才培养,形成一位网友说的,我们花钱费力出数据,洋鬼子出思想的局面。必须坚决反对。 很高兴评论 中,网友 lovewbye 问:如果我发现外文文章里的错误公式,分析,或观点 能写评论评述?这种评论有期刊收? 老邪答复:应该是可以的。但越是大牛的错,越是关键的错,才越有价值。而且确定是错以后,最好是直接和该大牛私下沟通,由他自己纠正。这样的效果好于写一篇letter炫耀自己。只有在遇到死不认错的蛮牛时,才考虑公开发表。一般说来,专业期刊都有纠正自己刊登文章中错误的义务。 另外,老邪不主张研究生的文献综述写完后,就急着发表。我讲了,这是为您自己指路用的。如果您的综述写得不好,那是垃圾文章,发表了害人。如果您的综述写得实在好,指明了通往巨人之肩的路,发表了害自己。因为您还是登山人,赶紧自己开干,没有义务去指导竞争者。当然,导师也没有理由禁止学生去发表写得实在好的综述。 老邪绝不是轻视实验,比较完整的看法见 遥感试验:设计原则
个人分类: 课件科普|13244 次阅读|32 个评论
没作实验,有创新性的解释,才是水平
热度 2 lix 2010-8-6 06:22
博主孙学军 不作实验同样可以发表SCI论文 写得挺不错的,应该对青年学生很有帮助。但似乎饱受非议。主要是有的(导师?)可能误解为在教学生发表SCI文章的终南捷径,会误导一批年轻人。 其实,各学科不一样,一般来讲,除了需要积累基础数据的学科,不作实验同样可以有创新性的想法,可以发表论文。认为不掌握实验数据就不能发表文章,可能是国内一种典型的误解,是造成国内数据共享老推不动的原因之一。所以我愿意顶孙学军的博文,而且说得更尖锐一点。 博主说:阅读高档杂志上的精品论文,发现错误,写letter。。。建议有了这样的文章千万别声张,以免被人耻笑。我们可把这类文章作为入门。 后边的建议可以删掉,因为发现大牛文章的错误并纠正之,就是好文章。瑞利是个大牛,在理论和实验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他从实验中总结推导出一个关于 热辐射 的公式。发表以后,金斯发现了其推导中的一个小错误,写letter纠正后的公式就是著名的 瑞利-金斯公式。 紧接着的普朗克也是一个不亲自作实验的。但是,他用 插值法 将瑞利-金斯和 维恩 公式两个公式化成了一条公式也即 普朗克公式 ,成功解释了当时所有的实验数据并提出了 能量 量子化 假设,从而成为普朗克定律。科学发展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就不多讲了。 所以我反复要求同学们一定要用批判的眼光广泛阅读文献,要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绝不能误以为没有数据就不能发文章,有了数据发高质量文章就有了保障。国内很多垃圾文章的特点就是时间和经费主要都花在实验上,实验数据却解释不好,但要结题了,要毕业了,只好在结论与讨论里胡混,靠嘴巴过关。这一点,孙学军博主在其系列文章中也有很好的描述。这种垃圾文章,要特别注意其数据质量,质量好的话,其实就是在为后来成功的解释者提供数据源。这里说明一下,瑞利和 维恩 都是大牛,他们的公式不是垃圾,而是普朗克成功的基础。但人生中遇到这种情况的机会不多,多数是有数据,却没很好解释数据的垃圾文章。所以我取这么个标题。 老邪绝不是轻视实验,比较完整的看法见 遥感试验:设计原则 。
个人分类: 课件科普|18574 次阅读|42 个评论
文献阅读和论文投稿
孙学军 2010-8-1 13:12
实际上这方面的文章已经很多,我这里的看法只是以一个门外汉的观点去谈这个问题,但这是我个人长时间的思考、学习总结和实际经验。希望对开始入门的人,特别是研究生有一定帮助。我们2007年以前没有发表过一篇SCI论文,但在过去三年内,我们的课题组已经连续发表将近40篇SCI论文,虽然论文的档次不高,也算不错,因为被引用情况比较理想,总引用已经超过200次,引用超过10次的文章已经达到9篇。部分论文甚至有专门评论。 我发表的论文统计 。 第一条.我认为英文论文的类型有两大类,一类属于精品,另一类属于普通品。属于精品一般情况下是发表在 CNS 或专业顶级杂志上。 论文的最重要部分是结果,因为论文所以发表的最重要目的是把研究结果告诉别人,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因此我们主要看的是这个部分。对精品类文章,我们应该反复看,一句句看,反复思考。这是学习和欣赏的范围。普通品类文章,是属于我们批判地看的范围。大部分论文都是这类的,一般论文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当我们看文章的时候,能发现论文存在的问题才是我们水平的最主要体现。 关于论文的讨论。当你看过许多这样的文章后,你会发现,普通论文特别是讨论有两类。 一类论文的讨论属于胡说八道型,就是能自己根据结果说出一定道理,但实际上作者自己都不相信,或者自己也不懂。另一类论文的讨论是人云亦云,就是别人怎么写,我也怎么写。 第二条.不建议先写中文在写英文。实际上有许多文章不错,因为英文表达不过关没有发表,甚至作者都没有信心尝试发表英文。首先我们要清楚,英文的论文与中文的论文在写作风格上有很大不同,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先写中文然后翻译。无论你的英文有多差,都建议你直接写英文,可以多用点时间,经过2-3次的折磨,就可以顺手上路了。 第三条.从写作上,论文都是八股文。前言和讨论的写作是我们非英语工作者最难的部分。前言实际上有三个内容。第一是一般背景介绍。例如是关于脑缺血,你就要写脑缺血是一个重要的疾病,目前研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你这次研究的一个方面等等。第二是你研究内容与主题关系的介绍,例如你如果研究氧化损伤方面的,你需要介绍有关活性氧、氧化应激等方面的内容。第三个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个文章,就是存在一个什么没有明确或解决的问题什么的。一般英文文章在这一部分要简单介绍主要实验结果和甚至结论。讨论是最不重要,但最难写的部分。讨论写的格式并不一致,比较常用的模式是。先总体把实验结果描述出来,并得到一个结论第一段。然后对研究进行分类分别分析,例如关于氧化损伤方面的,你要介绍这个方面的背景,然后把你的这类结果与过去的研究对比,经过分析得到你的一个分结论。然后对另一个部分进行类似分析。最后是结论,有的文章要写自己文章存在的不足或简单说需要更多研究等等虚词。 第四条.不做实验也能发表SCI。 请看下集 。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11534 次阅读|3 个评论
mirror - “逻辑”对人口一半的女性,是讲不通的
liwei999 2010-7-27 05:21
立委按:都说镜文晦涩难懂玄而又玄。镜文跳跃性强,有时让人跟不上是实,可镜文的生动活泼也多有表现。请看这篇:生动诙谐妙趣横生而把道理给讲透彻的,非大师不能也。我为下列语录叫绝,可谓字字珠玑:女人们优秀的地方就是:一方面信仰天然的宝石,一方面明知道是伪造的,但也买些来用。而且从来不利用科学证明两者是如何如何等价的。等攒足了私房钱,或者老公出轨的时候,狠狠地买个天然的来。这是什么精神?这是知道不科学却不拿科学来说事儿的精神,是不用科学去横扫一切不科学的、非科学的存在的丰厚胸怀的具现,是明知道不是很美,但是敢于化妆、善于化妆的行为。 看来您也是逻辑的信奉者了? (26850)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14, 2006 05:33PM 不要以为博士了、博士老婆了,在做选择的时候就可以比普通人强。大众太迷信科学了。其实,那不过是几个动听的辞藻罢了。 科学可以作出人造宝石来,可以科学地证明,晶体的结构比天然的还要完整。但是,这根本说服不了女士们对天然的崇拜。这就是个信仰的问题了。 女人们优秀的地方就是:一方面信仰天然的宝石,一方面明知道是伪造的,但也买些来用。而且从来不利用科学证明两者是如何如何等价的。等攒足了私房钱,或者老公出轨的时候,狠狠地买个天然的来。这是什么精神?这是知道不科学却不拿科学来说事儿的精神,是不用科学去横扫一切不科学的、非科学的存在的丰厚胸怀的具现,是明知道不是很美,但是敢于化妆、善于化妆的行为。 妇女们对化妆的投入还少吗?没有上当受骗的吗??有人敢质疑妇女的化妆吗???有因为美容存在的各种后遗症,而讨论废除妇女美容的吗?这样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妇女们尚能作出合理的选择,为什么对一个小小的中医问题,男人们那么不开窍呢?是不是喝汤药的钱比化妆美容的钱多得多,男人们负担不起呢?只有鬼才知道。 可见,用逻辑对人口一半的女性,是讲不通的。这时人们面临一个选择:是相信逻辑和科学、还是相信人口一半的女性的判断?逻辑不过是个推理,不是选择的判断。镜某宁可不顾逻辑和科学的结果,也要尊重女士们的判断。因为女士们的判断构成了一个事实,而所谓的科学是无法战胜事实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看来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26897)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15, 2006 03:19AM 已经送过几回老人了。有些体验。作决定的时候基本上没有科学什么事,是抽签的心情。 引用: 女士无论多优秀,大多辨别不出人造还是天然宝石。所以要想不花冤枉钱,就得找个行家鉴定一下。 的是少数。买的时候就知道。因为用处不同。这个您大约不是女士,不理解其中的奥妙。 引用: 不讲逻辑的人大多是由于偏见或信仰太深。 据镜某观察,逻辑也是个能力。如同说洋文那样。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399 次阅读|1 个评论
“李大眼儿”这回OUT了
boxcar 2010-5-11 13:33
刚才看到反面教材大宝司机同学转载了李大眼儿(李承鹏)的博文 质疑小学语文课文:《飞机遇险的时候》 (2010-05-08 05:08:12)【1】。其实这篇博文昨天我已经在李承鹏的新浪博客上看过了,有些话当时就想说,不过因为一个立刻沉底儿的评论其实就算写了也没什么什么物理意义,只好暂时憋在肚子里了。今天看到大宝同学把这篇博文转到科学网上来了,就不想继续憋了,冒个泡来评说一下。我的看法是:李大眼儿这回OUT了(当然,事实求是地说,大眼儿在说足球和体育的时候非常内行,所以我常看他的博客)。理由如下: 1、李大眼儿显然是把二战时期的军用运输机想象成现在的波音7N7了,这很OUT!其实当时用来飞普通航线(不是驼峰航线)的C-47军用运输机,座舱通常不会增压,这样舱门可以打开以便于空投物资和人员跳伞。当然,这种座舱不增压的飞机的航线的高度也不会太高,钻进水汽充沛的云层中造成机翼和螺旋桨等部位结冰很正常,至于舱门是否结冰,我说不准。 2、说到有没有降落伞包,大家还是去找专家陈纳德问问吧(看看飞虎队和当时空勤人员的回忆录,寻找蛛丝马迹)。我记得在科学网上其实也有位解放初期干过空军的老专家倪鹏云老师,当时的运输机大概是什么水平,也可以请倪老师帮助回忆一下。 3、在军用运输机上跳伞,开伞不是问题,因为都是挂钩自动拉开的,正常情况下是不需要跳伞员自己掌握开伞时机的。落地才是真正的考验,不过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只要不被摔死就行,挂在树上等别人去救助,或者折胳膊断腿只能自己认命了。如果不跳伞随着飞机一起掉下来是肯定没命了。 4、所谓中共对高层核心领导人严格的保卫制度最OUT了!请注意,这个故事发生在1946年,当时周恩来等人来往重庆-延安之间乘坐的飞机多半是美国空军的运输机,别人的地盘儿人家说了算,飞机上给预备了几个降落伞包这样的事儿,还真不一定能找到值机柜台去理论。当时中共方面只有在东北捡到的日本人遗弃的破破烂烂的99式高级教练机,既没有自己的飞行员,更没有领导人专机机队。 这篇课文的真实性和渲染加工成分有多少我不知道也无法评论,但我认为无论如何不能用60多年后的后现代经验去对历史做这样的分析和解读,否则会比他认为不靠谱的东西更不靠谱。 ~~~~~~~~~~~~~~~~~~~~~~~~~~~~~~~~~~~~~~ 后记: 刚才在蒋永华老师对李承鹏博文进行转载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1544 )下面看到如下评论: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iangpub ip:222.92.67.* 飞机是马歇尔派的c47,机师都是美国人,飞机自西安起飞往重庆,途中遇到冷空气团和冰雹,由于结冰加重飞机无法爬高,无法安全翻越秦岭,最后谨慎起见返回西安。 故事确实进行了一点艺术加工,不过无伤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 周总理确实是把自己的伞让给了叶扬眉,不过副官何谦把伞给了周总理,随后美国人又拿出了伞包,伞是够用的。 博主回复:谢谢!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文学加工与理性质疑让问题生辉。 叙述的清晰,简直感到亲眼看到一般。 ~~~~~~~~~~~~~~~~~~~~~~~~~~~~~~~~~~~~~~~~~~~~~~~~~~~~ 参考: 【1】吴宝俊: 质疑小学语文课文:《飞机遇险的时候》 (2010-05-08 05:08:12)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2708
个人分类: 社会|6636 次阅读|9 个评论
“意义在于过程”
zhangxp 2010-5-9 02:50
若干年前,办公室有两个同事在聊天,说到生活的意义方面的话题,其中有一个说意义在于过程(该同事几个月后因肝癌逝世,可能不到三十岁),我就插了一句:意义在于过程,这种观点有段时间很流行,该同事说:你的意思是这种观点其实也是不对的?,我略有一楞,说不是,我只是说这种观点有段时间很流行这个事实,没有说我对这种观点的态度。 说完我就觉得哪里不对,我感觉到一丝虚伪,感觉到一种内心的自相矛盾,好象我只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在摆出一个事实,只是以高高在上的冷眼在旁观,因而不失公正与公平,而你们是在江湖中混着。 一个人摆出一个事实必然暗含着后面的一个态度----至少是在有选择地摆事实,都在江湖中混着呢,没有无态度的事实。 由此想到尼采说:一个哲学家是以个人的身份与他的问题发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看到了他的命运、他的需要、甚至他的最高幸福----呢?还是他只能用冷静而又好奇的思想的触角,以非个人的身份去感觉和把握它们。由此产生了世界上的一切差别。,注意,尼采说的是一切差别,即是说这是有普适性的根本问题。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企图象科学一样客观地研究世界是不可能的,我们都被卷入世界之中。做一个不相关的旁观者,这种立场是虚伪的,后面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隐藏着利益,即使是物理上的客观存在物,也是人的利益心产生的。 再引申一句尼采的话,基于道德上的不为事实上都是不能,却因为权力意志的本质是不可改的,因此要将这种不能掩盖起来,所以说,即便是腐朽的道德也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后来德国人认为自己已经能了,所以就为了,不过天意难测,以失败告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3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叶笃正院士:科学,不能什么事情都到时候再说
slei 2010-5-5 15:06
叶笃正院士:科学,不能什么事情都到时候再说 科研需要朝前和超前的治学精神 科研上的朝前和超前眼光,既来自于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也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学识素养。 就在2004年5月电影《后天》开始公映时,仍有很多科学家批评说,这部科幻电影毫无科学依据,离现实为时尚远。但是,5年后的今天,即使科学素养一般的普通人,也不能否认全球变暖的现实。 24年前,意识到这一点的人还是凤毛麟角。当时,这在国际学术界是颇受争议的领域。 1984年夏天,叶笃正的美国朋友、气象学家马隆找到他,希望合作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那时候还谈不上研究全球变暖,只说全球变化。但已有证据显示,那么多的温室气体进入了大气层,它不可能呆在那儿不作为,它一定会引起变化。 当时,马隆的观点在美国很孤立,没多少人理会。于是,他找到叶笃正,同时提出找一位比他们小一辈的年轻人,因为全球变化不是三年五年就能有定论的。 叶笃正就找了符淙斌,后来又找了陈泮勤。我们的压力也不小大家认识不到这事的意义啊!甚至有的院士说,什么全球变化,让它去变呗,关我们什么事?叶笃正说。 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变化肯定会有,问题是怎么变?面对变化,中国应该怎么办?我们是搞科学的,科学不能什么事都到时候再说。叶笃正说,这种信念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团结到了先行者的周围。现在,无论是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这样的高深学问,还是装修房子、安窗玻璃这样的具体问题,都必须考虑到全球变暖的因素。人类第一次抢在了自然界大规模变化前面,预测和把握自己的未来。 从此,叶笃正积极组织并领导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刚成立,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叶笃正专门来到地球科学部,介绍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意义及其重大科学问题。从此,基金委持续地对全球变化研究予以有力支持。 1987年,叶笃正倡议设立了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的观测实验研究(HEIFE),但没有让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申请,而由更具地域优势的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主持。 叶笃正积极参加全球变化科学组织(IGBP)的创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贡献了一系列科学思想:气候和植被过渡带的敏感性、全球变化中大气化学的作用和有序人类活动适应全球变化等。他通过模拟计算后指出,大范围的灌溉对气候和水文的影响时间可长达3~6个月,从而证明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的可能性(被称为陆面记忆)。 叶笃正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全球变化研究所揭示的问题人类活动可以导致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又牵制了人类活动,人类必须限制自己的行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近百年来,人类无序的活动造成了环境的急剧恶化。叶笃正提出的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诱发的全球变化、充分利用全球变暖的正面效应、降低其负面效应的研究等课题,成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核心研究内容。2003年,他首次提出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 正是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研究使叶笃正在2003年获得了有气象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第48届世界气象组织奖。世界气象组织评价叶笃正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开创者。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这样评价他: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2005年初,叶笃正院士和符淙斌院士在《2005年科学发展报告》中建议国家开辟专门渠道,支持我国主持若干国际重大科研计划,这样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最新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在国际科学研究中争取更大的发言权。 2005年6月,叶笃正联合8位院士联名上书中央,提议设立国家气候变化科学特别顾问组。这一建议得到积极回应。2006年1月12日,丁一汇、潘家华等12位专家组成首届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被称为中央的气候变化智囊团。 开创性的研究才更能体现科学家的宝贵价值,叶笃正的学生、动力气象学家李崇银院士说,叶笃正先生是一个大科学家,是中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国开创了一个学科,一个领域。国内著名的气象学家几乎都是他的学生。中国在国际大气科学方面占有一席之地的几个研究方向,都与叶老的学术贡献密不可分。 叶笃正说自己之所以具有超前的精神,都得益于留学美国时老师的培养。1945年,叶笃正从清华大学地理地质气象系毕业后,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罗斯贝。 你要问我,你在芝加哥学到了什么东西?我说不出来。要说有,就是我老师罗斯贝跟我的对话,他跟我说:Facts are all the important事实是最重要的。但他又不局限于眼前,他向前看,从来都不就事论事。叶笃正说。 老师罗斯贝这种朝前和超前的治学精神,给了叶笃正打破常规的勇气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 《科学时报》 (2009-9-23 A1 要闻) 【今遇此文,深感其理,故转来收藏】
个人分类: 科学文丛|2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答:发表评论人:huayuwujie [2010-5-3 1:08:36]
ccpicasso 2010-5-3 22:35
发表评论人: huayuwujie 长期如此的后果就是:做什么的,不吃什么! 反对有效吗? 答: 且先不说我们的问题,什么是有效呢,这本身就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按照常理,人之常情,有效应该是说有作用,可以改善现状。不管有没有效,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还是很重要的,大家有权知道事实是怎样的。这本身就是有效的了。所以您提出这个问题 其实,话说回来,我不认为做什么的,不吃什么是不好的,因为此事也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理与否,而我认为那也是再合理不过的了。
个人分类: 答复读者|2357 次阅读|2 个评论
基于事实,正确推理
jeweliu 2010-1-21 11:30
很喜欢数学,数学的事实很清楚:1+1=2。基于事实,然后正确去推理,就会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是我上课不断向同学们强调的一点。我觉得这一点不仅仅用在数学上,也应该用在生活中。 ??比如有个题目很多同学做错了。两个级数an ,bn.如果 bn发散,加上什么条件可以推出an 也发散? 条件A:只要n充分大,an=bn;条件B:只要n充分大,|an|=bn;条件C:只要n充分大,an=|bn|;条件D:只要n充分大,|an|=|bn|; ??很多同学用的是正项级数的比较判别法。要用这个判别法,其前提就是两个级数都要是正项级数才行,很多同学却忽略了这个前提,前提错误,推理过程再正确,结论也是错误的。有的同学选择D,通过条件D,我们知道,bn发散可以推出|bn|发散。而条件D:只要n充分大,|an|=|bn|,是基于正项级数上的比较判别法,可以推出|an|发散,但是|an|发散,并不能推出an发散,所以不能选条件D。 ??这样的题目很多,这种题目反映了最基本的思考方法。基于事实,正确推理,就会得到正确的结论。很多同学说数学难,其实主要的问题也就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没有基于事实,或者说对于事实了解不清。另一方面就是不能正确的推理。 ??但是我发现,很多进行辩论的,并没有正确的去说服人家,有的并没有基于事实,或者断章取义,或者对实际情况避而不谈。这样即使推理再正确又能说明什么呢?得到的结论仍然是错误的结论。比如有的人骂范美忠,说他连自己的母亲都不救,太无耻了。事实是什么呢?他真的不救自己的母亲了吗?他只是在博客里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又是基于特定的背景之上,如果断章取义,就推理出范美忠无耻,这肯定是错误的结论。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希望我的学生都能正确的,积极的去思考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2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寒流暴风雪猛袭欧洲:否认事实的理论将走到尽头
杨学祥 2010-1-9 10:15
寒流暴风雪猛袭欧洲 (2010-01-09) ● 赖筱青 整理   (伦敦综合电)北半球继续遭寒流袭击,暴风雪导致欧洲各地的交通大受影响。情况较为严重的英国正面对近30年来最寒冷的冬天,一些地方的气温降至零下22摄氏度。   当地的严冬还引发能源供应短缺之忧,近100家大公司的天然气供应在星期四遭切断,用来扫除积雪的盐存货也出现短缺。   英国国家电力供应公司指出,严寒的天气使得英国的天然气需求创下了自2003年1月以来的新高。为避免能源短缺的情况出现,近100家大公司的天然气供应在星期四遭切断。另外,用来扫除积雪的盐存货也告急。   英国的普通中学教育文凭(GCSE)和A水准等全国会考原定在下周开始举行,但数千所学校因天气恶劣而继续关闭。当局已经预先发出警告,若考试无法在下周如期进行,一些考生可能得等上5个月才能参加考试。   至于其他欧洲国家,挪威中部的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42摄氏度,当地的电力需求暴增。首都奥斯陆的巴士引擎油冷得冻结,巴士公司被迫减少服务班次。   在法国,共有37个部门已为预期中的暴雪拉响警报。由于电线杆被大雪压倒、法国南部城市阿尔勒有至少1万5000人的电力供应被切断。   德国则预料会降下40公分的大雪。欧洲汽车俱乐部表示,这可能会导致德国不少地区的交通陷入瘫痪。到目前为止,德国已经有10名流浪汉禁不住严寒而被活活冻死。   异常恶劣的天气也严重影响了欧洲各地的交通。欧洲之星一列班车前天再度受困于英吉利海峡隧道。这列往返伦敦和布鲁塞尔的列车受困长达两小时,但过后已被拖车拖了出来。   由于天气实在恶劣,廉航易捷航空(easyJet)在过去两天共取消了百多趟航班,英国、法国和爱尔兰也有大批航班被取消。伦敦希思罗机场表示,机场将继续开放,但提醒乘客应该询问他们的航空公司,以了解其航班是否受影响。 http://www.zaobao.com/gj/gj100109_001.shtml 寒流暴风雪猛袭欧洲 (2010-01-09) 美国佛州气候反常   在美国,通常阳光普照的佛罗里达州竟出现寒冷的反常天气,气温甚至还降到了零摄氏度。而其他一些地区的气温已降至零下45摄氏度。美国国家气象局警告,得克萨斯州以及南北卡罗来纳州等南部州属可能还会下起罕见的雪。 http://www.zaobao.com/gj/gj100109_001_1.shtml 发表评论人: 全球变暖 ip:210.76.194.* 删除 回复 老先生,这点证据能得出什么结论?知道全球变暖的证据有多少吗?知道全球变暖报告的研究流程吗? 博主回复:过去的数据只能说明过去,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的事实。几亿年中生代全球变暖的数据能否定第四纪的大冰川的到来吗?片面的、局部的数据越多,得出的结论就愈离谱,与事实背道而驰。否认事实是一种理论走向衰亡的开始。 点评:全球变暖理论已经承认自然因素造成气候波动,局部历史的变暖证据否定不了全部气候历史冷暖波动变化的规律。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4045 次阅读|2 个评论
四谈研究生杨元元一事
wangdw 2010-1-4 08:40
四谈研究生杨元元一事 本博主从贴出有关杨元元不幸的博文后,马上遭遇到一些反对舆论。他们起名为 求真务实,不要人云亦云、评论社会问题请不要歪曲事实、客气一点的 请尊重事实、以及文雅的 清荷听雨等,大力反对本人的博文观点。 他们的第一招就是说我歪曲事实了。他们以为,本人是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事实他们怎么说就怎么是了。说什么你不调查就关心社会问题,是 嚼舌头根,讽刺挖苦。 等我看完他们说的大量事情,尤其是看了清荷听雨的大段文字后,发现,本人的第一篇文章只有一处说的事实与他们不符,他们说杨元元母亲是内退,我写的是下岗。但是,对我们反复论证杨元元家的确贫苦这一结论没有影响。其他的我所知道的与他们的没有出入,只是他们带着有色眼镜或出与一个不对的目的,我们之间看法和观点不同。 他们的第二招就是不顾起码的常识,硬说杨元元家不困难。好象他们生活在真空里,不知我们的现实生活。要供两个小孩从小学上到大学要花多少钱,他们不知也不管。 40 岁就被内退,一个月几百元,单亲家庭,日子能富裕吗?!他们才是糊涂,以为老百姓这点判断能力也没有。谁家都有小孩上学,都知道就是双职工也是负担重的。何况杨家有两个小孩,都是读到大学!现在大学生一年要花多少,你们不知道吗?估计你们有些就是海事大学的,如果这些教育界的常识都不知那可是真的糊涂了! 他们的第三招就是抿着良心把杨元元自杀的原因说成是母亲。他们说是母亲要跟着她,母亲成为她的甩不掉的负担。他们千方百计埋汰杨的母亲,说什么 这样的母亲,自私得让人惊讶。不给女儿一点点交友、恋爱的时间和空间、 贪婪的母亲,等等。 我们在三谈中用大篇幅论证对杨的母亲要尊敬。他为我们国家培养出两个研究生!可是她家的条件又是如此之差,这更衬托出她的杰出贡献。 他们如此亵渎死去的杨元元,心安吗?我们说杨元元是个孝女,你们却把她往坏里推,不怕遭报应吗?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海事大学解脱。为了这个目的,不择手段,甚至抿着良心说话。父母把子女养大,培养成人。在父母需要照顾时,子女怎么能视为负担?!杨元元是个孝女,他们偏要说她不是。她现在是不能辩解了! 他们的第四招照就是千方百计为海事大学洗刷责任,这也正是他们的终极目的。他们对本人在第三篇里的一段话有点气得跳起来了。武汉大学领导扶贫,照顾他们母女。你海事大学就是不照顾,甚至有人说没钱就不应该来读书。我们认为他们也应该照顾,他们可以不听。但是,在道德法庭上他们是要遭谴责的!并且,正因为此,杨元元想不通才走上绝路。这是符合逻辑的推理。我们说到点子上了,他们当然要跳起来。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 为了他们的这个目的,用尽了挖苦讽刺、无中生有的种种词句,如:老人家:你这么大年纪还站在这里嚼舌头根,不容易啊。我为什么语言刻薄地对你?那是因为你们这些人不顾事实地胡言乱语,极大地消耗了国民那点可怜的热情。我是看不惯你们这帮人罔顾事实、颠倒黑白、胡言乱语,才过来说两句。要不是看到你这么大年纪,真想说你一句:你以前的那个教授是怎么混到手的?不打搅你啦,糊涂老大爷。怪不得这个社会,包括科学网上的好多博主,只能是这个社会上的失败人士,原因在于他们起码的是非不分。 有理不在声高,有理更不用去挖苦讽刺甚至谩骂。那样做正好说明他们没有理。至于他们下结论说科学网上的好多博主都是失败人士,我们只能一笑了之。他们连一点策略都不懂,打击一大片,悲哀啊!为了一个不成立的命题,难上难啦!
个人分类: 研究生、大学生|3590 次阅读|3 个评论
遥感试验:设计原则
lix 2009-9-30 10:02
实验与建模必须一起作, 可以说是我们团队的特色。1986年我回国后, 在《林业遥感》上读到禹秉熙老师的文章, 强调了波谱测量的必要性。但最后他说, 森林、树木结构太复杂,多变, 建模是不可能的, 只能不断测, 测, 测。我是搞森林反射建模的, 也就写了一篇短文, 强调波谱测量与建模必须在一起做, 每测一次, 都要试图理解或解释为什么测到这样的结果。日积月累, 有了能用的模型, 测量数据也就有了外延能力, 有了生命。禹老师接受了我的意见, 开始合作,后来张仁华老师也参加。那时经费很少,两个面上基金(3+8)一共才11万, 小打小闹。但是效果不错。打下了后来的基础。 1990年在美国开了一个学术交流会, 总结FIFE, 推动BOREAS. (这是两次大型的多国合作实验)。会上各国科学家达成共识, FIFE 的教训是建模与测量分离; BOREAS 应在这方面大力加强合作。可惜各国科学家的共识未能成为各国官员的共识, BOREAS的进步是非常有限的, 仅仅多了一些模型验证。各国官员其实也不是不知道,但他们的责任是分钱。实验花钱多,所以测量就主导,最后就只搞现有模型的验证,基本上没有已有模型的新进展。 反而是我们 咬定青山不放松, 从禹老师、张老师和我小打小闹的合作开始, 在基金委和科技部长期接续的支持下,我们的团队始终保持着建模与实验的密切合作, 以建模为主导,坚持测量必须心中有模型(验证和可能的改进),同时坚持依靠实验数据简化模型或建立新模型。这样才能稳步前进,形成基础数据和研究成果长期的积累。 与国家大型对地观测计划密切配合,开展包括观测、建模、反演和验证的综合实验 (1)在实验设计时充分考虑建模、反演、验证及示范应用等多方面的研究需求。 (2)星-机-地同步的遥感综合试验。 (3)主被动数据同步获取,为主被动协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4)兼顾了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效应研究的需求,可以支持生态环境参数的四维同化。 (摘编自为王锦地等《地物波谱知识库》写的序)
个人分类: 课件科普|7915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船只骚扰美测量船说法严重违背事实(转载)
杨学祥 2009-3-11 03:52
美国防部称中国船只在南中国海跟踪美军测量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0日 10:34 环球时报 美国国防部9日发表声明表示,中国船只近几天来连续在公海区域尾随、跟踪美国测量船 美军公开图片显示一艘中国船只距离美军测量船很近 资料图:美国海军无畏号测量船   环球时报记者 雷志华   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9日报道,五角大楼当天发表声明,指责中国船只在南中国海危险地尾随、跟踪美国海军舰艇,骚扰美国船员。目前中方未就此事有任何评论,中国媒体也无报道,五角大楼在中美军事交流的敏感时期,单方面放开调门炒作此事,不仅十分轻率,而且显得蹊跷。   美国海军官员称,已经向北京军方官员发出了抗议。五角大楼发言人安普顿说,中国船只的行为违反了国际法,将就这件事向中国政府表达美方的不快。   安普顿在声明中说,美国海军的非作战船只无畏号测量船8日在距离海南岛120公里处的南中国海国际水域进行海洋测量,船上毫无武装并且都是商务性质的船员,却遭到一艘中国情报船以及4艘其他船舰的包围。声明坚持说,当时,无畏号正在南中国执行测量任务。   安普顿说,无畏号放下一艘船,船员们利用消防水龙头驱散了中国船只,但中方船只仍然持续靠近至距离无畏号25英尺处的地方。他说:我们希望中国船只采取负责任的行动,不要做出挑衅性的事情,以免出现误判或相撞事故,危及中美两国船员的安全。报道还称,美方8日表示,最近几天中国船只在这一水域制造了越来越多的挑衅性行为。   据《环球时报》了解,美国测量船经常在中国东海、南海等海域从事各种所谓的测量活动,中美围绕着军事测量船进行的侦察与反侦察较量时有发生。在世界其他地区,美国测量船也经常从事这种放肆的活动,引起很多国家不满,并引发不少纠纷。中国一位军事专家9日对《环球时报》说,美国军方此时爆出这一消息,疑点很多,在离中国这么近的地方进行活动,反倒说中国船只对其进行尾随、骚扰,这种逻辑本身就强词夺理。而且在当前比较敏感的时候,美方作出这种强硬表态,也很蹊跷。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10/1034544988.html 中方:中国船只骚扰美测量船说法严重违背事实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0日 15:1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3月10日电 (记者 齐彬)中国外交部今天举行例行发布会,新闻发言人马朝旭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美方关于中国船只在南中国海危险地尾随、跟踪美国海军舰艇、骚扰美国船员的指责,严重违背事实,中方不能接受。   马朝旭说,美国关于 中国船只尾随、跟踪美国海军舰艇 、骚扰美国船员,美方的指责严重违背事实,中方不能接受。   他指出,美方船只未经中方许可,在中国专属经济区活动,违背了国际海洋公约和中国法律,中方已就此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并要求美方立即停止有关活动,要求美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据美国媒体9日报道,五角大楼发言人安普顿说,美国海军的非作战船只无畏号测量船8日在距离海南岛120公里处的南中国海国际水域进行海洋测量,船上毫无武装并且都是商务性质的船员,却遭到一艘中国情报船以及4艘其他船舰的包围。他在声明中说,当时无畏号正在南中国执行测量任务,并就此指责中国船只的行为违反了国际法,将就这件事向中方表达不快。    相关阅读:    高清图集:美国称中国船只在南海骚扰美军监测船    美国防部称中国船只在南中国海跟踪美军测量船    海外媒体称中国驻美使馆已就美调查船事件表态    宋晓军博客:美国音响测定舰为何来中国海南?    名词解释: 公海 领海 200海里专署经济区 12海里领海线   相关专题: 中国船只跟踪美军测量船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10/1518545001.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886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球科学原理之六 60个地质事实
热度 1 rock6783 2009-3-9 14:17
广东海洋大学 廖永岩 (电子信箱: rock6783@126.com ) 就目前来说,虽然地学方面的很多问题尚有争议,但有些事实,得到地学界一致认可。就地球来说,大家公认的基本事实有很多,现举一些与地球演化假说相关的事实: 1 、海洋地壳薄,一般不足 10 km ,大多仅 5 -7km ,大陆地壳厚,一般 30 -35 km ; 2 、海洋地壳一般没有褶皱,一般也没有变质,大陆地壳毫无例外,都是由褶皱的且大多高度变质的岩石构成; 3 、古老的大陆壳,一般包括两层,底层的高度变质和褶皱的结晶底,及覆盖在其上面的没有变质且没有褶皱的沉积盖层,且这两层的形成年代相差很大,褶皱、变质的结晶底形成早,没有褶皱、变质的沉积盖层形成晚; 4 、现有的海洋壳的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 5 、在地球演化的早期,只有海洋壳,没有大陆壳,大陆壳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且大陆壳的面积在不断增加; 6 、大陆壳大多由类花岗岩构成,含二氧化硅较多,一般我们称之为酸性岩石,且越古老的大陆壳,岩石的酸性越强,越新的大陆壳,岩石基性越强,海洋壳由类玄武岩构成,含二氧化硅较少,一般我们称之为基性岩石; 7 、古老的大陆壳,一般没有山脉或没有较大的山脉,地势较为平坦,在其平坦的结晶基底上,大多覆盖有不整合、后形成的沉积盖层,而后形成的大陆壳往往有山脉或巨大山脉,上面一般没有沉积盖层; 8 、现有的海洋壳,都是中生代以来形成的,海底没有发现中生代以前的海洋壳; 9 、山脉下,一般都有和山的高度相对应的山根 ( 但山根深度的绝对长度比山的高度大 ) ; 10 、在地球演化的过程中,洋中脊破裂,有洋浆上涌,上涌的类玄武岩岩浆冷却后形成洋壳; 11 、越接近洋中脊的洋壳形成时间越新,越远离洋中脊的洋壳形成时间越老; 12 、大洋(如太平洋)留存的洋壳较老(如太平洋尚有侏罗纪形成的洋壳),较小的洋(如大西洋等)则留存的洋壳较新; 13 、板块之间的确存在漂移,板块之间形成洋中脊,则板块漂离,板块之间没有洋中脊而只有洋壳,则漂合;板块之间是新形成的陆壳,而没有洋中脊,也会适当漂合;若板块之间是稳定的大陆壳区域,一般漂移不明显; 14 、在洋中脊、部分海岭、裂谷及洋壳和陆壳的边界处,会有热流或岩浆上涌; 15 、在陆壳上,有时也会有裂谷形成; 16 、离洋中脊越近,形成的岩浆越呈基性,离古老大陆壳越近,岩浆越呈酸性; 17 、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水平运动或垂直运动剧烈处;火山一般发生在陆壳和洋壳交接处或海岭处或裂谷形成处; 18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地球的自转总体上是逐渐减慢,但在逐渐减慢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多次振荡,有时快,有时慢,存在交替变化; 19 、地球有磁场,且磁场有变化,并有反转; 20 、地球上曾形成多次冰川,地球演化过程中,冰川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 21 、硅岩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 22 、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太古代之后; 23 、硅岩和碳酸盐岩是火山岩和碎屑沉积岩之外数量最大的两种岩石种类,也是数量最大的两种自生沉积岩; 24 、地球形成的早期没有氧气,除少量氧气是由水的光解产生的之外,绝大部分氧气是由生物的光合作用形成的; 25 、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总体上是逐渐减少的,但出现过多次浓度的波动,一般来说,冰川期二氧化碳浓度较低,而间冰期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26 、地球去气气体含有大量的酸性气体,所以,去气气体冷却或溶于水后形成的液体是强酸性液体; 27 、太阳光的能量是逐渐增强的; 28 、地球的整体温度是逐渐降低的; 29 、从表至里,地球的温度逐渐增高; 30 、从表至里,地球的压力逐渐增大; 31 、地球应具有铁、镍等重金属核心; 32 、地球表面的地壳,具有各向异性,这种特性陆壳比海洋壳更强烈或明显; 33 、构成地球的物质,表面的地壳比重最小,由表及里比重逐渐增大,直至最中心的铁、镍核心; 34 、地球具有均衡调整能力; 35 、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的确有温室效应; 36 、地球去气气体相对于现今大气来说,具有强烈的还原性; 37 、地球的大气,是由于去气作用和生物的光合作用共同形成的; 38 、地球上的生物经过多次大灭绝和复苏; 39 、地球演化过程中,曾经有过多次海进和海退; 40 、曾经有陨石撞击地球和月球及其它太阳系的星体;太阳及太阳系的其它星体上有大量的氢等还原性气体; 42 、地球是仅有的大气里有大量氧气的太阳系星球; 43 、地球是太阳系仅有的有大量液态水的星球; 44 、地球是太阳系仅有的有强烈构造运动的星球; 45 、地球是太阳系仅有的有大量生物生存的星球; 46 、地球是太阳系里仅有的大气里有大量氮气存在的星球; 47 、地球具有固体潮,在月球的作用下能产生潮汐现象; 48 、地球上的岩石能被风化作用风化; 49 、地球是太阳系里仅有的有臭氧层的星球; 50 、地球上的主要能量有太阳能、放射能、重力势能、动能(如碰撞能、自转能); 51 、地球的大地水准面的确存在着重力异常和大地水准面异常; 52 、月球只有一面对着地球; 53 、地球的两极的确存在漂移; 54 、大地震主要发生在大潮期; 55 、火山发生时,会伴随着发生地震; 56 、现阶段的地球,的确存在着北半球收缩南半球扩张; 57 、就南、北极大地水准面来看,目前的地球的确呈梨形; 58 、厄尔尼诺形成时,东太平洋表面海温会升高,会引起气候异常,而这时往往地球自转减慢; 59 、北美及北欧地区在第四纪曾经有冰川形成,而现在的确存在反弹性上升; 60 、代表氧气增加的红层,只出现于元古代之后 以上事实到底是不是事实?各位大侠若有高见,欢迎拍砖。 若以上列出的确是不容否定的地质事实的话,那么,利用以上地质事实,对地球科学的假说进行检验性分析,哪些假说是正确的?哪些假说又是错误的?且听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下回预告 : 地球科学原理之七 对现有假说的分析 (注: 本地球科学原理系列,是根据廖永岩著,海洋出版社( 2007 年 5 月)出版的《地球科学原理》一书改编而来,转载者请署明出处,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 )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4206 次阅读|3 个评论
哲学、信仰和科学
杨学祥 2008-12-28 08:24
2008 年度问题: When thinking changes your mind, that's philosophy. When God changes your mind, that's faith. When facts change your mind, that's science. WHAT HAVE YOU CHANGED YOUR MIND ABOUT? WHY? Science is based on evidence. What happens when the data change? How have scientific findings or arguments changed your mind? 如果思考改变了你的想法,那是哲学。 如果上帝改变了你的想法,那是信仰。 如果事实改变了你的想法,那是科学。 你在什么问题上改变了想法?为什么? 科学基于证据,那么数据改变了的情况下发生了什么?科学发现或科学论据是怎样改变了你的想法的【 1 】? 这是明确的社会的分工: 如果思考改变了你的想法,那是哲学。 如果上帝改变了你的想法,那是信仰。 如果事实改变了你的想法,那是科学。 哲学和信仰可能为科学增加动力,也可能折断了科学的翅膀。 参考文献 1. 武夷山 . 前沿网每年推出年度问题 , 科学网呢 ? 发表于 2008-12-27 7:13:0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7154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06 次阅读|1 个评论
什么是“事实”?
可真 2008-11-27 14:56
我昨日写了《 事实胜于雄辩 ? 》的短文,初步谈了事实与雄辩的关系,但未深入展开。要使该问题的研究深入下去,关键还在于弄清事实这个概念。我记得很清楚,毛泽东解释实事求是概念时曾提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虽然这里解释的是实事,而实事不等于事实,但可以看出,毛泽东是把实事的实解释为客观存在着的,这是一种哲学解释,具有普遍意义,它理应适用于事实的实,故事实便可以解释为事物客观存在着。 然而,什么叫事物客观存在着?这里的关键词是客观。在哲学上,客观是与主观相对的概念,主观是指人的意识,客观是指人的意识之外的存在物。故所谓事物客观存在着,就是指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如此看来,事实就是指这样一种存在物,它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人的意识之外的东西。 那么,人的意识之外的东西是什么呢?人的意识之外的东西,就是人的意识的对象性存在,即可以被人意识到的存在。可以被人意识到的存在有两类:一类是已经被人意识到的存在,这是人的意识的现实对象;另一类是尚未被人意识到的存在,这是人的意识的可能对象。这也意味着事实有两种:一种是现实事实,另一种是可能事实。 现实事实与可能事实的分野在于是否被人意识到。被人意识到的客观事物,就是现实事实;没有被人意识到的客观事物,就是可能事实。讨论至此,倘要再深入下去,就得探讨何谓被人意识到的问题了。这首先涉及到什么是人的意识? 对人的意识的研究,最初是哲学的任务,到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后,它既是哲学的任务,也是科学的任务。在哲学视野中,人的意识是一种区别于物质现象和物质过程的精神现象和精神过程;在科学视野中,人的意识是一种区别于人的生理现象和生理过程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而介于哲学与科学之间的认识论或知识论也研究人的意识,它把人的意识理解为区别于人的行动或实践的知识现象和知识过程。 总之,对人的意识的研究,涉及到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与生理的关系、意识与实践的关系等问题。 在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中,所谓被人意识到,按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是指自然界中产生了能够意识到它的存在的人。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事实就是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人所面对的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自然界;可能事实就是尚未产生有意识的人类的自然界。 在意识与生理的关系中,所谓被人意识到,是指人感觉到刺激物的存在以至于产生对这种刺激物的注意、兴趣、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心理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事实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对象,可能事实就是与人的心理无关而仅与其生理相关的刺激物。 在意识与实践的关系中,所谓被人意识到,是指人的行动受其知识的指导而成为有目的的实践。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事实就是人的自觉行动;可能事实就是人的盲目行动。 若本于上述事实概念,则无论如何事实胜于雄辩都是无从谈起的。更何况雄辩通常是指知识论范畴内的理论活动包括逻辑思维活动及其外显形式理论建构活动,与此相对的事实则是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在这种关系中,离开了理论就没有实践,反之,离开了实践,理论便失去其归宿,故无所谓事实(实践)与雄辩(理论)孰胜孰负或孰优孰劣的问题。
个人分类: 理论探讨|8868 次阅读|4 个评论
“事实胜于雄辩”?
可真 2008-11-26 22:59
许多人所皆知的所谓事实(公认的数据、文献材料、实验结果等等),其内在的联系并不是不言自明的,是需要靠人的抽象思维、理论思维才能把握得到的,哲学思辨就是这种抽象思维、理论思维的典型形态。中国人崇尚事实胜于雄辩,那是因为中国文化中缺乏雄辩的逻辑基础,以其如此,雄辩就成为玩弄文字游戏,如此雄辩当然不如摆事实了。 但是,否定玩弄文字游戏的雄辩,并不等于肯定真是事实胜于雄辩,如果离开抽象思维、理论思维、哲学思辨,事实就只是一种经验材料的机械堆积,在这堆积物面前,除非不予解释,只要加以解释,那就只有那些自称先知先觉的圣人才有话语权。这类独占话语霸权的圣人当然完全无需雄辩,他们只需凭借掌握在其手中的话语霸权特别是支撑这种话语霸权的政治强权,就足可以令人信服了。故崇尚事实胜于雄辩,其实是信奉权力胜过理智,这是对自身作为有理智的人的理性的贬低,是在理智上自卑的一种典型表现。
个人分类: 逻辑学|5750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惊讶到思考:事实还是矛盾?
freton 2008-11-17 23:38
生活中一些话语或一些小故事总充满神秘色彩,令人玩味。一开始,你可能不会不会体会到其中有什么玄机,可等你再细细追究、思考一番,诸多疑点就迸发出来。你再继续深究下去,或者,你揭示本质呵事实;或者,你晕头转向,感知到矛盾重重。 给出以下经典例子,让我们来一回生活中的事实与矛盾揭秘之旅: (1)安全事故 使用安全事故,有问题吗?怎么又是安全又是事故?安全和事故怎么跑到了一起?明摆着矛盾啊?! 然而,这个词没有一点问题,新闻报道中经常提到安全事故一词,它很正常,没有问题,可以认为它已成为一个习惯用语。如果硬要按前面的思路去理解和分析它,我们恐怕就要陷入死胡同里了。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初中时,两个同学就为这个词辩论半天,甚至要吵起架来:) (2)差点没把我吓死 差点把我吓死 以上两句话意思相反吧?一个有没一个没有没啊!差点没把我吓死,我到底吓没吓死?差点把我吓死,我是吓死还是没吓死?答案是,两句话表达的是一个意思:我被吓到了,但我没被吓死,我,活得好好的。 就像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和中国队大胜美国队都是中国赢了一样。(来自Vince) (3)数字游戏 案例一:一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成本是18元,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100元要买这件礼物,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79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还了街坊100元. 现在问题是: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多少钱???(其中损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案例二:一天,3人去住店,房费30元,每人分别付10元。老板拿钱后对伙计说优惠他们5元。但是伙计只退了他们每人1元,自己拿走了2元,(相当于每人出了9元)。那么每人出了9元,3*9=27元,在加上伙计拿走的2元(27+2=29元) 那一元哪去了??? 解决上面两个问题我们用数据流图(或者是输入输出法)的思想可以看得很明白。再或者,用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来求解。 拿案例一来说,街坊没有损失钱,年轻人赚的就是王老板亏的,即王老板亏了79+18=97元。 对案例二,30=25 (住宿只要25,优惠5元)+ (1+1+1)(退回给每人一元) + 2(伙计拿走两元),看到问题出在哪了吧?29=3*9+2,偷换了概念,应该是30=3*9+(1+1+1),每人出9元,是针对25+伙计拿走的2元来说的。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298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