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2017年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2017年

相关日志

Zenas 公理:2018年诺贝尔奖得主本庶佑 Tasuku Honjo 的表述
热度 5 zlyang 2020-1-7 14:38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Zenas 公理 :2018年诺贝尔奖得主本庶佑 Tasuku Honjo 的表述 http://static.t13.cl/images/sizes/1200x675/1538432935-00019n9q0.jpg (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8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18/summary/ Tasuku Honjo, Prize share: 1/2, for their discovery of cancer therapy by inhibition of negative immune regulation. (2) 本庶 佑,免疫ゲノム医学 | 京都大学大学院医学研究科・医学部 https://www.med.kyoto-u.ac.jp/organization-staff/research/doctoral_course/r-70/ 一、Zenas 公理 2012-05-03 14:23,俺提出: Top Journals :一般不发表Top的研究结果,因为这些Top 开始时不可避免地不完美、有风险。 等到完美、保险了,Top Journals 开始考虑了,Top 的创新期、原始性已经过去了。 Zenas 公理: Top Journals do not publish Top resul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44-1394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44-13949.html 可以说,Zenas 公理已经被近几年的西方大数据实证研究所证实。详见《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和改进之策》(科技中国,2019-1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6879.html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562 二、Zenas 公理:2018年诺贝尔奖得主本庶佑 Tasuku Honjo 的表述 与许多人的想象不同,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没有在顶级刊物上发表。 这是因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论,因此不受人待见,评审员会给你提很多负面的意见,你的文章也上不了顶级刊物。 迎合时代风向的文章比较容易被接受 ,否则的话,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获得认可。(2000年) 如果你的研究不能推翻定论,科学也就不能进步。当然,你的研究也不会载入史册。学术的世界是保守的。 如果你不按现有的定论来写论文,你的论文就很难获得肯定,你也会吃到不少苦头, 但能够载入史册的研究都是这种研究 。 (2013年) 我认为,发表在《细胞》《自然》和《科学》上的工作未必就是好研究, 倒是被《细胞》《自然》和《科学》拒绝的时候,你的研究或许才是真正一流的工作。 (2000年) 可惜没有找到原文。感谢您的指教! Zenas 公理,要不要改称“本庶佑定理”? 您看怎么办为好?要不要用“Arnold Principle 阿诺德原理”和“ Stigler's Law of Eponymy施蒂格勒的误称定律 ”证明一下? 【注1】这种现象一般学者都知道,用名字命名定理一般都不是作者本人所为,而是后来学者都这么称呼,久而久之学术界就默认了。 M. Berry 教授曾经提过两个幽默的原理:( ① Arnold 原理 :如果某概念出现了某人名,则该人必非发现此概念者。 ② Berry 原理:阿诺德原理适用于自身。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418-806951.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87347.html 【注2】1980年斯蒂芬·施蒂格勒的“误称定律”( Stigler's Law of Eponymy ):“ No scientific discovery is named after its discoverer . 没有科学发现是以其发现者命名的。 ” https://io9.gizmodo.com/stiglers-law-why-nothing-in-science-is-ever-named-afte-5820736 三、进一步的担心: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 同行评议扼杀大创新 → 科技回报率下降 → 美国经济大停滞 ”,不会真的存在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万一这个链条是真的,我们该怎么办? 因为还有人早就发现了: 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 哥白尼关于太阳系的学说 , 达尔文的进化论 , 都曾经被看作是错误的东西,都曾经经历艰苦的斗争。—— 一九五七年六月十九日。 相关链接: 2017-06-18,Zenas 公理:2017年继续领跑世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61527.html 张志东,2008-01-05,Top Journals 是标准吗-1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44-13949.html 2019-12-18, Zenas 公理:2017年《Nature》主编的表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0560.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4361 次阅读|29 个评论
Zenas 公理:2017年《Nature》主编的表述
热度 1 zlyang 2019-12-18 15:41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Zenas 公理 :2017年《Nature》主编的表述 一、Zenas 公理 2012-05-03 14:23,俺提出: Top Journals :一般不发表Top的研究结果,因为这些Top 开始时不可避免地不完美、有风险。 等到完美、保险了,Top Journals 开始考虑了,Top 的创新期、原始性已经过去了。 Zenas 公理: Top Journals do not publish Top resul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44-1394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44-13949.html 可以说,Zenas 公理已经被近几年的西方大数据实证研究所证实。详见《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和改进之策》(科技中国,2019-1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6879.html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562 二、Zenas 公理与《Nature》主编 2017年05月,《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Philip Campbell)先生说: 如果问问科学家们,他们 最引以为傲的研究 发表在哪里,他们回答的往往是其他一些 不太知名、不太被引用 的期刊。 换言之,《自然》以及其他一些在选择上比较挑剔、又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仅代表了 重要科研文献 的 一小部分 。 引用自:《科技日报》 2017-05-25,改变科研评估规则,现在是时候了,《自然》总编辑 菲利普?坎贝尔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7-05/25/content_370085.htm?div=-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5/377413.shtm?id=377413 If scientists are asked where they are most proud of their research, they tend to answer a list of other less well known and less cited journals. In other words, nature and other journals that are critically selective and have high impact factors represent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important scientific literature. 引用自: http://www.bestchinanews.com/Explore/4926.html Editor in chief of nature: it's time to change the rul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真傻评论: 《自然》、《科学》这样的高影响力期刊,会发表一些重要的“大科学”,如2016年7月《科学》发表LIGO检测到引力波(gravitational-wave)。因为这样的“大型实验结果”是众望所归的,基本上没有风险。“没有风险、完美”,是人类长期艰苦探索后的结果。是结果,不是开始。爱因斯坦的引力波,1936年发表在《富兰克林研究所所刊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 所以,赫胥黎说:“ 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 ” Thomas Huxley: History warns us that it is the customary fate of new truths to begin as heresies and to end as superstitions. https://www.brainyquote.com/quotes/thomas_huxley_403887 真正的“Top的研究结果”,依旧不能在“Top Journals”发表。即2012年5月3日中国人提出的“Zenas 公理”。 三、《Nature》主编坎贝尔(Philip Campbell)先生的简单背景 坎贝尔先生于1995年12月接替已故的约翰·马多克斯(John Maddox)担任《自然 Nature》杂志的主编(editor-in-chief)。在长达22年的愉快工作后,坎贝尔先生想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所以在2018年5月辞去《自然》杂志主编一职。没有任何人要求坎贝尔先生辞职。 引用自:14 December 2017, Nature’s editor to step down after 22 years in charg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7-08625-3 Skipper, who is currently editor-in-chief of the open-access journ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will become the eighth editor of Nature. She will take over from Philip Campbell, who will move to the newly created post of editor in chief at publisher Springer Nature on 1 July. 引用自:NEWS 02 May 2018, Nature announces new editor-in-chief, Geneticist Magdalena Skipper is first woman to head the 149-year-old journal.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5060-w 四、进一步的担心: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 同行评议扼杀大创新 → 科技回报率下降 → 美国经济大停滞 ”,不会真的存在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万一这个链条是真的,我们该怎么办? 因为还有人早就发现了: 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 哥白尼关于太阳系的学说 , 达尔文的进化论 , 都曾经被看作是错误的东西,都曾经经历艰苦的斗争。—— 一九五七年六月十九日。 相关链接: 2017-06-18,Zenas 公理:2017年继续领跑世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61527.html 张志东,2008-01-05,Top Journals 是标准吗-1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44-13949.html 人大经济论坛,2013-12-28,Zenas公理 http://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action=printabletid=2811402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4149 次阅读|3 个评论
(4)美国2017年家养动物和人狂犬病病例报告和分析(美国2017年的狂犬病监测)
热度 1 yanjx45 2019-4-17 07:20
美国 2017 年的狂犬病监测 ( Rabies surveill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2017 ) (4) 美国 2017 年家养动物和人狂犬病病例报告和分析 家养动物中的狂犬病 2017 年, 家养动物 占 提交进行狂犬病检测的所有动物 的 48.6 % ,占报告的 所有患狂犬病动物病例 的 9.0 %( 399 / 4,454 )。 2016 年报告的患狂犬病的家养动物为 423 只 ; 2017 年报告的患狂犬病的家养动物为 399 只 ,与2016年相比减少了 5.7 %。 2017 年检测到的 399 只 患狂犬病的家养动物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下列 5 个州:宾夕法尼亚州( n = 68 )、德克萨斯州( 42 )、弗吉尼亚州( 34 )、马里兰州( 34 )和纽约州( 33 )。 狗    2017 年,对 21,683 只狗 进行了狂犬病检测,其中 62 只( 0.3 %) 被 确诊为狂犬病 。这比 2016 年报告的 58 只 患狂犬病的狗增加了 6.9 %。大多数患狂犬病的狗来自下列 7 个行政区:德克萨斯州( n = 12 )、波多黎各( 11 )、乔治亚州( 6 )、阿拉斯加州( 3 )、加利福尼亚州( 3 )、北卡罗莱纳州( 3 )和南达科他州( 3 ), 2 只狗具有疫苗接种史 。 在报告患病的狗中,有 33 只( 53.2 %)提供了 狂犬病毒鉴定 资料,其中 12 只感染了 浣熊狂犬病毒 , 15 只感染了 中南部地区臭鼬狂犬病毒 , 3 只感染了 中北部地区臭鼬狂犬病毒 , 2 只感染了 加利福尼亚臭鼬狂犬病毒 , 1 只感染了 犬狂犬病毒 (来源于一只从埃及进口的狗)。 猫    2017 年共有 21,187 只猫 接受狂犬病检测,其中 276 只( 1.3 %) 被证实为狂犬病。与 2016 年报告的 257 例 相比,增加了 7.4 %。提交检测的猫被确认为狂犬病的百分比( 1.3 %)显著高于前 5 年的平均百分比( 1.1 % ; 95 % CI , 1.1 %至 1.2 %) 。对其中的 12 只( 4.3 %)疯猫报告了狂犬病疫苗接种状况。 9 只疯猫没有接种疫苗的历史, 而有 3 只 疯猫 据报告曾接种过疫苗 。大多数报告的疯猫病例是来源于 浣熊狂犬病毒 被认为呈地方性流 行 的下列四个州:宾夕法尼亚州( n = 60 ),马里兰州( 33 ),纽约州( 28 )和弗吉尼亚州( 25 )。报告的疯猫中有 83 只( 30.1 %)提供了狂犬病毒鉴定结果。大多数( n = 52 )是被 浣熊狂犬病毒 感染,感染其余病猫的病毒是 中南部地区臭鼬狂犬病毒 ( 23 )、 中北部地区臭鼬狂犬病毒 ( 4 )、 加利福尼亚 臭鼬狂犬病毒 ( 1 )、或 蝙蝠狂犬病毒 ( 3 ) 。 人狂犬病病例   在 2017 年,来自 14 个州 的怀疑患有狂犬病的 21 名患者 的死前和死后样本被提交给 CDC 用于诊断测试,其中 2 例 ( 9.5 %)被确认为 阳性 。 第一例 涉及一名 65 岁的女性,她在印度旅行时被一只狗咬伤后在弗吉尼亚州死于狂犬病。 第二 例涉及佛罗里达州一名 56 岁女性,她被一只 蝙蝠 咬伤后死于狂犬病。 参考文献: Rabies surveill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2017 , 原载: J Am Vet Med Assoc 2018; 253 : 1555-1568 原文全文链接: https://avmajournals.avma.org/doi/full/10.2460/javma.253.12.1555   原文全文下载 : Rabies surveill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2017.pdf 预告: 本文参考文献的原文较长,本博客将分8个部分对原文的主要内容作较全面的介绍。以下是拟介绍的8个部分的标题。已发布其中的第1- 4 部分。其余部分随后将陆续发布,敬请关注。 美国2017年的狂犬病监测(1)摘要 (2)美国狂犬病流行的历史和现状(美国2017年的狂犬病监测) (3)美国2017年野生动物狂犬病病例报告和分析(美国2017年的狂犬病监测) (4)美国 2017 年家养动物和人狂犬病病例报告和分析 (5)美国控制狂犬病的措施 (6)美国的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2017年的狂犬病监测 (7)关于美国2017年狂犬病监测结果的讨论 (8)2018年与美国狂犬病监测相关的补充资料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4320 次阅读|4 个评论
(2)美国狂犬病流行的历史和现状(美国2017年的狂犬病监测)
yanjx45 2019-4-14 23:30
美国 2017 年的狂犬病监测 ( Rabies surveill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2017 ) (2)美国狂犬病流行的历史和现状 在美国,犬狂犬病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就 得到成功控制。自 20 世纪 80 年代 以来,野生动物在美国报告的所有狂犬病动物中占 90 %以上。 负责维持狂犬病毒在美国持续存在的主要 储存宿主( reservoir ) 动物物种是: 蝙蝠 (在多个物种中有多种狂犬病毒)、 浣熊 (浣熊狂犬病毒)、 条纹臭鼬 (美国中南部、中北部和加州的臭鼬狂犬病毒)、 灰狐 ( 德克萨斯州和亚利桑那州的灰狐狂犬病毒)、 北极狐 (北极狐狂犬病毒)和 猫鼬 (波多黎各的狗-猫鼬狂犬病毒)。 除了 蝙蝠狂犬病毒 之外,与主要储存宿主物种相关的不同狂犬病毒的传播发生在地理上局限的区域,其中传播主要发生在 相同物种 的成员之间。 相比之下, 蝙蝠 的飞行能力导致其携带的狂犬病毒能更广泛地分布,并且能在 密切相关的蝙蝠物种 之间更频繁地传播。 在美国,通过成功消灭犬类狂犬病毒、动物控制计划、野生动物的疫苗接种、及时进行 暴露后处置( PEP ) 以及对卫生专业人员和公众进行的宣传教育, 已显著减少了人类狂犬病病例的数量 。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人类狂犬病病例仍然继续在发生,并且 在美国主要与暴露于 蝙蝠 有关 ,而在 犬狂犬病毒流行的国家 则主要与暴露于 疯狗 有关。对潜在的狂犬病病毒暴露进行适当的风险评估,包括针对狂犬病而对动物进行观察和检测,对于确保 明智而审慎地进行狂犬病 PEP 至关重要。 在涉及猫、狗或雪貂的潜在狂犬病毒暴露的情况下,通常建议对动物进行 为期 10 天 的观察 (十日观察法) 以判断风险 。在涉及其他动物物种(包括野生动物)暴露的情况下,动物应该提交给相关实验室进行检测,以排除狂犬病传播的风险。 对 家养宠物 普遍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可以提供有效的 屏障 以降低人类狂犬病暴露的可能性。在 美国农业部 APHIS (动植物卫生检验局 )的 野生动物服务处 ( W ildlife Services )的领导下,在大规模控制野生动物中的狂犬病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 全国野生动物疫苗接种计划 于 1995 年 启动, ORV (口服狂犬病疫苗) 的使用方式目前包括在农村地区通过固定翼飞机撒播,以及在城市和郊区借助地面车辆、直升机和诱饵站来分发或递送。 目前在美国使用的 ORV 有两种 :已获准注册的 痘苗 - 狂犬病毒糖蛋白重组疫苗 和实验性 腺病毒 - 狂犬病糖蛋白重组疫苗 。自 野生动物疫苗接种计划 开始以来,它有助于在德克萨斯州消除 狗-土狼 狂犬病毒和控制 灰狐 狂犬病毒,并帮助防止 浣熊 狂犬病毒从美国东部向西部扩张。但是 目前给 蝙蝠 接种疫苗是不可行的 ; 因此,预防人类感染蝙蝠相关的狂犬病毒依赖于二级干预方法,如健康教育、暴露后预防和处置( PEP )。 参考文献: Rabies surveill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2017 , 原载: J Am Vet Med Assoc 2018; 253 : 1555-1568 原文全文链接: https://avmajournals.avma.org/doi/full/10.2460/javma.253.12.1555   原文全文下载: Rabies surveill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2017.pdf 预告: 本文参考文献的原文较长,本博客将分8个部分对原文的主要内容作较全面的介绍。以下是拟介绍的8个部分的标题。已发布其中的第1和第2部分。其余部分随后将陆续发布,敬请关注。 美国 2017 年的狂犬病监测 ( 1 ) 摘要 (2)美国狂犬病流行的历史和现状 (3)美国 2017 年野生动物狂犬病病例报告和分析 (4)美国 2017 年家养动物和人狂犬病病例报告和分析 (5)美国控制狂犬病的措施 (6)美国的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2017年的狂犬病监测 (7)关于美国2017年狂犬病监测结果的讨论 (8)2018年与美国狂犬病监测相关的补充资料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5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届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名单
fqng1008 2018-10-1 20:11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评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的通知》(人社部函〔 2016〕282号)精神,经逐级推荐和评审,并经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授予王世民等30人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丁书文等100人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 。 一、国医大师名单( 3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1.王世民,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7月生,山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1962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西省名老中医。 2.王烈,男,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10月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1年5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 3.韦贵康,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10月生,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1964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西名老中医。 4.卢芳,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6月生,哈尔滨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61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中医。 5.包金山,男,蒙古族,中共党员,1939年6月生,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3年7月起从事蒙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内蒙古自治区名蒙医。 6.尼玛,男,藏族,1933年12月生,青海省藏医院主任医师。1954 年 1 月起从事藏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青海省名医。 7.吕仁和,男,汉族,中共党员,1934年9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8.朱南孙,女,汉族,中共党员,1921年1月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1942年 8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9.伍炳彩,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8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66 年7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名中医。 10.刘嘉湘,男,汉族,中共党员,1934年6月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11.许润三,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10月生,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1949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12.李业甫,男,回族,中共党员,1934年12月生,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59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国医名师。 13.李佃贵,男,汉族,中共党员,1950年7月生,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5 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名中医。 14.杨春波,男,汉族,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1934年1月生,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1953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名中医。 15.邹燕勤,女,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4月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国医名师。 16.沈宝藩,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7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1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民族医名医。 17.张志远,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20年7月生,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1944 年1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名老中医。 18.张磊,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10月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47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19.张震,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11月生,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主任医师、研究员。1959 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荣誉名中医。 20.周岱翰,男,汉族,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41年5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6 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 21.周学文,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1月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5 年8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辽宁省名中医。 22.周信有,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21年3月生,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1941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名中医。 23.段亚亭,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3月生,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1950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庆市名老中医。 24.柴嵩岩,女,汉族,无党派人士,1929年10月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48年1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25.梅国强,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3月生,湖北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64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中医大师。 26.葛琳仪,女,汉族,中共党员,1933月6月生,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62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 27.雷忠义,男,汉族,中共党员,1934年9月生,陕西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54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陕西省名老中医。 28.廖品正,女,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10月生,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1964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名中医。 29.熊继柏,男,汉族,中共党员,1942年8月生,湖南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56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 30.薛伯寿,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8月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1963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二、 全国名中医名单( 10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1.丁书文,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11月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4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名老中医。 2.丁锷,男,汉族,中共党员,1934年12月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55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 3.丁樱,女,汉族,中共党员,1951年2月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77 年 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名中医。 4.马骏,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5月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56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 5.王玉,女,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3月生,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主任医师。1967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 6.王永钧,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1月生,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1954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 7.王自立,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9月生,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54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名中医。 8.王行宽,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3月生,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5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 9.王庆国,男,汉族,中共党员,1952年10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69年 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0.王伯祥,男,汉族,中共党员,1924年12月生,湖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54年 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中医大师。 11.王坤根,男,汉族,中共党员,1945年10月生,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1961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 12.王常绮,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10月生,青海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63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青海省全省名医。 13.王晞星,男,汉族,中共党员,1959年3月生,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76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名医。 14.王辉武,男,汉族,中共党员,1943年8月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教授。1971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庆市名中医。 15.王新陆,男,汉族,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49年10月生,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1976年1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 16.毛德西,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10月生,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59年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17.田德禄,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4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3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8.白长川,男,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2月生,大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62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辽宁省名中医。 19.白凤鸣,男,蒙古族,中共党员,1939年11月生,辽宁省蒙医医院主任医师。1956年6月起从事蒙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辽宁省名中医。 20.皮持衡,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12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65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名中医。 21.邢世瑞,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9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药品检验所主任药师。1960年8月起从事中医药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宁夏回族自治区名中医。 22.朴炳奎,男,朝鲜族,中共党员,1937年1月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1959年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23.危北海,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6月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61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24.刘亚娴,男,汉族,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44年6月生,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70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名中医。 25.刘沈林,男,汉族,中共党员,1949年12月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75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26.刘启泉,男,汉族,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1956年10月生,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74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北省名中医。 27.刘茂才,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10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教授。1963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 28.刘宝厚,男,汉族,中共党员,1932年4月生,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名中医。 29.米子良,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7月生,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57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名中医。 30.孙申田,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3月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1961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中医。 31.孙良佐,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7月生,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4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名老中医。 32.孙郁芝,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5月生,山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1959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名医。 33.孙树椿,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7月生,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1964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34.买买提艾力·阿木提,男,维吾尔族,无党派人士,1941年4月生,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医医院主任医师。1956年6月起从事维医临床工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民族医名医。 35.严世芸,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5月生,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1964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36.杜建,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2月生,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5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名中医。 37.李文瑞,男,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11月生,北京医院主任医师。1949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38.李延,男,汉族,中共党员,1942年4月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中医。 39.杨震,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6月生,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59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名老中医。 40.吴光炯,男,汉族,1944年10月生,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70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贵州省名中医。 41.吴熙,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10生,福州吴熙妇科中医院主任医师。1957年 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名中医。 42.邱健行,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2月生,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医师。1965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 43.何成瑶,女,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4月生,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74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贵州省名中医。 44.余瀛鳌,男,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3月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5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首都国医名师。 45.汪受传,男,汉族,中共党员,1946年5月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70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46.沈自尹,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3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1955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上海市名中医。 47.张士卿,男,汉族,中共党员,1945年6月生,甘肃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70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名中医。 48.张小萍,女,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9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65年 7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名中医。 49.张之文,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2月生,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1963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名中医。 50.张永杰,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2月生,海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77年 11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51.张发荣,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7月生,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1963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名中医。 52.张西俭,男,汉族,1944年5月生,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1968 年 12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庆市名中医。 53.张伯礼,男,汉族,中共党员,1948年2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1968 年9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天津市名中医。 54.张沛霖,男,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8月生,昆明市延安医院主任医师。1947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荣誉名中医。 55.张鸣鹤,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9月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1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药专家。 56.张静生,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9月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8年 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辽宁省名中医。 57.陆长清,男,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6月生,青海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60年 8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青海省名中医。 58.阿古拉,男,蒙古族,中共党员,1940年10月生,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主任医师。1956年2月起从事蒙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内蒙古自治区名蒙医。 59.陈卫川,男,回族,中共党员,1939年5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61年12月起从事回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宁夏回族自治区名中医。 60.陈民藩,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12月生,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主任医师。1956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名中医。 61.陈如泉,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10月生,湖北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64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省中医名师。 62.陈彤云,女,回族,中共党员,1921年12月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50年1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63.陈宝贵,男,汉族,中共党员,1949年10月生,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65年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天津名中医。 64.陈绍宏,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42年4月生,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6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名中医。 65.陈慧侬,女,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2月生,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1963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桂派中医大师。 66.武连仲,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12月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8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天津市名中医。 67.范永升,男,汉族,中共党员,1955年11月生,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77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 68.范崔生,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9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1951年12月起从事中药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名中医药专家。 69.林天东,男,汉族,中共党员,1947年12月生,海南省医学学术交流管理中心主任医师。1963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70.林毅,女,汉族,中共党员,1942年3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5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桂派中医大师。 71.欧阳惠卿,女,汉族,1939年7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1964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 72.旺堆,男,藏族,1948年7月生,西藏藏医学院教授。1958年3月起从事藏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西藏自治区名藏医。 73.金洪元,男,回族,中共党员,1936年3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4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民族医名医。 74.周铭心,男,汉族,中共党员,1948年4月生,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75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民族医名医。 75.单兆伟,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10月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5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76.孟如,女,汉族,中共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37年11月生,云南中医学院教授。1962年1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名中医。 77.南征,男,朝鲜族,中共党员,1942年1月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1965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 78.姚希贤,男,汉族,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29年6月生,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任医师。1955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名中医。 79.袁今奇,男,汉族,中共党员,1942年1月生,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3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名老中医。 80.聂惠民,女,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2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81.格桑平措,男,藏族,中共党员,1945年10月生,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藏医医院主任医师。1960年7月起从事藏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西藏自治区名藏医。 82.贾六金,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5月生,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1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省名老中医。 83.钱英,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6月生,首都医科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84.徐福松,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11月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58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国医名师。 85.翁维良,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3月生,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究员。1962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86.高上林,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28年5月生,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54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名老中医。 87.高如宏,男,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10月生,宁夏回族医药研究所主任医师。1976年6月起从事回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88.郭剑华,男,汉族,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45年4月生,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主任医师。1963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庆市名中医。 89.郭赛珊,女,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10月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1972年1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90.朗嘉,男,藏族,1948年1月生,西藏日喀则市藏医医院主任医师。1967年9月起从事藏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西藏自治区名藏医。 91.桑杰,男,蒙古族,中共党员,1943年7月生,青海省藏医院主任医师。1964年8月起从事藏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青海省名中医。 92.黄文政,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8月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2年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天津名中医。 93.黄永生,男,汉族,中共党员,1942年11月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8年1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 94.黄瑾明,男,壮族,中共党员,1937年7月生,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1965年7月起从事壮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桂派中医大师。 95.崔公让,男,汉族,1938年9月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3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96.韩明向,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11月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5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国医名师。 97.蔡淦,男,汉族,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38年8月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98.廖润泉,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2月生,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1966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99.潘敏求,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10月生,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0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 100.戴永生,男,汉族,中共党员,1943年8月生,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1966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贵州省名中医。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1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肺结核诊断的新变化及疑问
fqng1008 2018-3-20 17:37
2017 年11月9日,国家卫计委发布了新版 肺结核 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肺结核诊断》,2018-05-01实施。但云南省一院孙丹雄教授针对新标准,提出了一些疑问(见“肺结核诊断标准修改了”一文)。鉴于文中有一些带情绪化的文字,笔者将其做了一些修改,也为了学习更加方便。 1 肺结核定义的修改 中华医学会2004年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 结核病分册》,里面明确指出,呼吸系统结核包括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膜结核病。很明显,肺结核就是肺的结核,不包括结核性胸膜炎,也不包括支气管结核等。教材也一直把结核性胸膜炎单独列开写一章。 然而,新版的诊断标准这样定义: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是发生在肺组织、气管、支气管和胸膜的结核病变。即气管支气管结核,结核性胸膜炎,都是肺结核。 相关文献:中华医学会气管支气管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试行),里面提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0%-40%合并气管支气管结核。 肺结核容易合并结核性胸膜炎、气管支气管结核,所以结核性胸膜炎属于肺结核?但是,支气管炎属于肺炎吗? 2 肺结核的确诊标准 结核病的金标准不是病理,因为非结核分枝杆菌也会引起干酪性坏死,所以病理不能确诊肺结核,只能临床诊断;奴卡菌、非结核分枝杆菌,也会抗酸染色阳性,痰涂片更不能确诊结核。 教科书明确写了,结核病的金标准是培养到结核分支杆菌。 然而,新版诊断标准,病理可以确诊肺结核,甚至部分患者,抗酸染色阳性可以确诊肺结核;甚至分子生物学检查阳性也可以确诊肺结核! 这可能是为了减少漏诊,早期治疗肺结核,不要为了避免医闹,把过多的精力用在鉴别非结核分枝杆菌上,从而延误治疗、引起肺结核爆发! 内科学第八版指出,痰培养不到结核分枝杆菌,也可以确诊菌阴肺结核。确诊菌阴肺结核,不等于确诊肺结核。 ■ 菌阴肺结核:菌阴肺结核为三次痰涂片及一次培养阴性的肺结核。其诊断标准为:①典型肺结核临床症状和胸部X线表现;②抗结核治疗有效;③临床可排除其他非结核性肺部疾患;④PPD (5IU)强阳性,血清抗结核抗体阳性;⑤痰结核菌PCR和探针检测呈阳性;⑥肺外组织病理证实结核病变;⑦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液中检出抗酸分枝杆菌;⑧支气管或肺部组织病理证实结核病变。具备①-⑥中3项或⑦-⑧中任何1项可确诊。 新版诊断标准如何确诊肺结核? ■ 涂片查抗酸杆菌,满足以下任何一条,即可确诊:痰查抗酸杆菌阳性2次;痰查抗酸杆菌阳性1次,同时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1次(培养已经阳性,何须涂片阳性?纳闷);痰查抗酸杆菌阳性1次,同时影像学支持肺结核(有时候,这个主观性很强)。 ■ 痰培养影像学支持肺结核,同时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即可确诊。 很奇怪,痰查抗酸杆菌阳性2次,不需要影像学,可确诊肺结核,但是痰培养阳性,且需要影像学依据才能确诊。 ■ 分子生物学检查影像学支持肺结核,同时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阳性,即可确诊。这也太厉害了,容易假阳性的分子生物学检查,居然可以确诊肺结核,其地位堪比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 ■ 病理影像学支持肺结核,同时病理检查支持肺结核,即可确诊。 很多病的确诊依靠病理,但是病理却不是结核的金标准,这个新版标准提高了病理的地位,临床医生也希望提高病理的地位,希望打官司有用,毕竟培养到结核菌不容易。 ■ 气管、支气管结核气管镜检查发现气管和支气管病变,同时满足以下任何一条,即可确诊:病理检查支持结核;气管、支气管分泌物抗酸杆菌阳性2次;气管、支气管分泌物抗酸杆菌阳性1次,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1次;气管、支气管分泌物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阳性。 ■ 结核性胸膜炎影像学提示胸腔积液(干性胸膜炎可无异常),同时满足以下任何一条,即可确诊:胸膜病理检查支持结核;胸水抗酸杆菌阳性2次;胸水抗酸杆菌阳性1次,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1次;胸水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阳性。 \03 肺结核的临床诊断 ■ 胸部影像学检查提示结核,同时满足以下任何一条,即可临床诊断:具有肺结核的临床表现(相关症状、体征);PPD中度阳性或强阳性(判定标准见后);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阳性;肺外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结核病变者。 但是,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阳性特异性很差,几乎没有临床价值。 ■ 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气管和支气管结核相关病变,可诊断为气管、支气管结核。 ■ 对于结核性胸膜炎:胸水为渗出液、腺苷脱氨酶升高,同时PPD中度阳性或强阳性;胸水为渗出液、腺苷脱氨酶升高,同时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胸水为渗出液、腺苷脱氨酶升高,同时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阳性。 γ- 干扰素释放试验的分量,居然和PPD、结核抗体一样! ■ 痰涂片(萋-尼氏抗酸染色检查)以前,很多书这样描述抗酸染色检查:弱阳性:1-2条/300视野;阳性(+):3-9条/100视野(9-27条/300视野)。 但是,3-8条/300视野,算什么?什么都不算? 鉴于这个Bug,新版标准做了修改,并且取消弱阳性,要么阴、要么阳,要么男、要么女。萋-尼氏染色抗酸杆菌阴性:连续观察300个不同视野,未发现抗酸杆菌;萋-尼氏染色抗酸杆菌阳性 抗酸杆菌菌数:1-8条/300视野;萋-尼氏染色抗酸杆菌阳性(1+):3-9条/100视野,连续观察300个视野;萋-尼氏染色抗酸杆菌阳性(2+):1-9条/10视野,连续观察100个视野;萋-尼氏染色抗酸杆菌阳性(3+):1-9条/1视野;萋-尼氏染色抗酸杆菌阳性(4+):≥10条/1视野。阳性,和阳性(1+),是有区别的! 荧光染色镜检很多医院没有开展,但在结核病医院见过,可能敏感性更好。 ■ 荧光染色镜检结果分级报告标准:荧光染色分枝杆菌阴性 (-):0条/50视野;荧光染色分枝杆菌阳性(报告分枝杆菌数):1-9条/50视野;荧光染色分枝杆菌阳性(1+):10-49条/50视野;荧光染色分枝杆菌阳性(2+):1-9条/1视野;荧光染色分枝杆菌阳性(3+):10-99条/1视野;荧光染色分枝杆菌阳性(4+):100条及以上/1视野。报告2+至少观察50个视野,3+及以上的阳性结果至少观察20个视野。 ■ PPD 阳性判断方法第八版内科学未提PPD阳性判断标准,第七版这样描述:试验后48-72小时观察和记录结果。硬结直径≤4mm为阴性,5-9mm为弱阳性,10-19mm为阳性,≥20mm或虽20mm但局部出现水泡和淋巴管炎为强阳性反应。 新版标准变了:72 h(48 h-96 h)检查反应。阳性反应(+):硬结平均直径≥5 mm者为阳性。硬结平均直径≥5 mm,10 mm为一般阳性;硬结平均直径≥10 mm,15 mm为中度阳性;硬结平均直径≥15 mm或局部出现双圈、水泡、坏死及淋巴管炎者为强阳性。 4 如何判断结核感染 大多数人都接种过卡介苗,以PPD反应≥10 mm为结核感染标准。既然没有金标准,目前只能这样。当然,这里的结核感染,包括既往感染。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2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7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redtree 2018-3-4 10:50
2017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1/1 18:52:35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7年12月31日在京揭晓。 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4次。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对宣传、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 质合成完整活性染色体 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合成了4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标志着人类向“再造生命”又迈进一大步。该研究利用小分子核苷酸精准合成了活体真核染色体,首次实现人工基因组合成序列与设计序列的完全匹配,得到的酵母基因组具备完整的生命活性。该研究结果2017年3月10日在《科学》发表,我国也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真核基因组设计与构建能力的国家。自2012年开始,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美国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共同推动了酵母基因组合成国际计划(Sc2.0),旨在对酿酒酵母基因组进行人工重新设计和化学再造。我国科学家此次成功合成的4条酿酒酵母染色体,占Sc2.0计划已经合成染色体的2/3。 2,国产水下滑翔机下潜 6329米刷新世界纪录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于2017年3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是根据中科院B类战略先导专项的部署,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水下观测平台。从原理样机的研发到深渊观测任务的圆满完成经历了13个年头,包含浅海、深海、深渊等不同型号的水下滑翔机20余台。此次“海翼”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共完成了12次下潜工作,总航程超过134.6公里,收集了大量高分辨率的深渊区域水体信息,为海洋科学家研究该区域的水文特性提供宝贵资料。 3,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 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2017年5月3日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科研团队宣布光量子计算机成功构建。潘建伟团队在多光子纠缠领域始终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团队利用自主发展的综合性能国际最优的量子点单光子源,通过电控可编程的光量子线路,构建了针对多光子“玻色取样”任务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实验测试表明,该原型机的取样速度比国际同行类似的实验加快至少24000倍,通过和经典算法比较,也比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这台光量子计算机标志着我国在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最终实现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奠定了坚实基础。 4,国产大型客机 C919首飞 我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于2017年5月5日14时许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C919的全称是“COMAC919”,COMAC是C919的主制造商中国商飞公司的英文名称简写,“C”既是“COMAC”的第一个字母,也是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第一个字母,体现了大型客机是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期望。第一个9寓意“天长地久”,19寓意C919大型客机最大载客量190人。C919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凝聚了国内最优秀的设计人才和工程人才,针对先进的气动布局、结构材料和机载系统,研制人员共规划了102项关键技术攻关,包括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电传飞控系统控制律设计、主动控制技术等。 5,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 水合物试开采 2017年5月18日,我国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这是“中国理论”“中国技术”“中国装备”所凝结而成的突出成就,中国人民又攀登上了世界科技的新高峰。源源不断的天然气从1200多米的深海底之下200多米的底层中开采上来,点燃了全球最大海上钻探平台“蓝鲸一号”的喷火装置。这是我国首次,也是全球首次对资源量占比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储层可燃冰成功实现试采。从“蓝鲸一号”起步的可燃冰试采,不仅对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保障、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能给世界能源接替研发格局带来改变。 6,我国“人造太阳”装置 创造世界新纪录 国家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一重要突破标志着,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在稳态运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将继续引领国际前沿。东方超环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对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由于核聚变的反应原理与太阳类似,因此,东方超环也被称作“人造太阳”。该成果将为未来ITER长脉冲高约束运行提供重要的科学和实验支持,也为我国下一代聚变装置——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的预研、建设、运行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7,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突破传统分类新型费米子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首次发现了突破传统分类的新型费米子——三重简并费米子,为固体材料中电子拓扑态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这一研究成果于2017年6月19日由《自然》杂志在线发表。寻找新型费米子是近年来拓扑物态领域一个挑战性的前沿科学问题,也是该领域国际竞争的焦点之一。此次新型费米子的发现从理论预言、样品制备到实验观测的全过程,都是由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它是凝聚态物理中固体理论的一个重要突破。这一研究成果对促进人们认识电子拓扑物态、发现新奇物理现象、开发新型电子器件以及深入理解基本粒子性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8,量子通信“从理想王国 走到现实王国” 2017年1月18日,我国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圆满完成4个月的在轨测试后,正式交付使用。2017年6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彭承志等带领的团队宣布,利用“墨子号”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于此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于9月29日正式开通。结合“墨子号”卫星,我国科学家成功与奥地利实现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墨子号”圆满实现了三大既定科学目标,用潘建伟的话说,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终于“从理想王国走到了现实王国”。 9,中科院推出 高产水稻新种质 由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夏新界研究员领衔的水稻育种团队于2017年10月16日宣布,历经十余年研究,团队日前培育出超高产优质“巨型稻”:株高可达2.2米、亩产可达800千克以上、具有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特点。经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DNA指纹检测,以及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56k水稻SNP基因芯片指纹图谱检测,确认“巨型稻”是一种水稻新种质材料。这种“巨型稻”光合效率高,单位面积生物量比现有水稻品种高出50%,平均有效分蘖40个,单穂最高实粒数达500多粒,单季产量可超过800千克/亩。它是运用突变体诱导、野生稻远缘杂交、分子标记定向选育等一系列育种新技术,获得的水稻新种质材料。 10,“悟空”发现 疑似暗物质踪迹 2017年11月30日,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的首批探测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刊发。“悟空”测量到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4万亿电子伏特(TeV)能量处的异常波动。这一神秘讯号首次为人类所观测,意味着中国科学家取得了一项开创性发现。如果后续研究证实这一发现与暗物质相关,将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人类就可以跟随着“悟空”的脚步去找寻宇宙中5%以外的广袤未知,这将是一个超出想象的成就。即便与暗物质无关,也可能带来对现有科学理论的突破。“悟空”投入相对小,在“高能电子、伽马射线的能量测量准确度”和“区分不同种类粒子的本领”两项关键技术指标方面世界领先。 2017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新传感器技术可实现 意念操控机械假肢 一个国际团队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发表论文表示,在他们研发的传感器技术助力下,机械假肢能探测到使用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电信号,使假肢的控制更加灵活,这相当于用意念控制假肢。有关技术有望帮助截肢人士恢复更多活动功能。这种新传感器能让机械假肢直接探测到来自脊髓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电信号,比起单纯依靠肌肉抽动来控制的方式,这样的操控可做到更精确,可完成的动作也更复杂,机械假肢的实用性随之提高。团队下一步将对这一新型机械假肢进行更大范围的临床测试,经过不断改进后,这类产品有望在未来三年进入市场。 2,DNA数据存储 新法问世 美国科学家在2017年3月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想出了一种新的方式将数据编码进脱氧核糖核酸(DNA),从而创造出迄今最高密度大规模数据存储方案。在这套系统中,1克DNA具有存储215拍字节(2.15亿千兆字节)的能力。原则上,它可以将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数据存储在一个大小和重量相当于两辆小货车的容器中。然而这项技术能否起飞主要取决于成本。用DNA存储数据有很多优势。它是超级压缩的,并且在寒冷干燥的地方可以保存数十万年。同时只要人类社会还在读取和书写DNA,他们就能够解码这些信息。科学家还可以为这些文件制作几乎不受数量限制的无差错文件副本。 3,“二手”火箭, 成功发射回收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于2017年3月30日利用翻新的“二手”火箭把一颗商业通信卫星发射上天,这是人类太空史上的第一次。此次发射的主要任务是把欧洲卫星公司的SES-10卫星送至地球同步静止轨道,但特殊之处在于这枚“猎鹰9”火箭的第一级曾于2016年4月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过货物,此后降落在太平洋的一艘无人船上,是人类从海上成功回收的第一个火箭第一级。经翻新并加上第二级后,火箭第一级被运回肯尼迪航天中心再次承担轨道级发射任务。火箭第一级回收的目的是研制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传统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一旦能够回收重复使用,将有望降低发射成本。 4,3D打印卵巢 具有生育能力 2017年5月16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报道称,美国科学家通过3D打印技术,由凝胶制成的人工卵巢能够使老鼠受孕并产下健康的后代。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使用了一个具有发射凝胶喷嘴的3D打印机,而其所使用的凝胶来源于动物卵巢中天然存在的胶原蛋白。研究人员通过在载玻片上打印各种重叠的凝胶纤维图案来构建卵巢。随后,他们利用外科手术摘除了7只小鼠的卵巢,并在其位置上缝合了人工卵巢。小鼠交配后,其中3只雌鼠分别产下了健康幼崽。这些产崽的雌鼠同时还能自然泌乳,这表明嵌入支架的卵泡产生了正常水平的激素。该成果或能帮助因放疗或化疗导致不育的癌症幸存者恢复生育能力。 5,科学家成功用引力 为星球测重 《科学》杂志于2017年6月7日发文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出100年后,科学家成功地运用该理论确定了一颗白矮星的质量,使当初在爱因斯坦看来“不可能的希望”成为现实。科学家在5000多颗恒星中寻找具有这种直线排列形式的星球,发现白矮星STEIN 2051 B恰好有着这种完美的定位——它在2014年3月正好位于一颗背景星球之前。他们利用哈勃望远镜对此现象进行观察,测量背景星球表观位置的微移动,这一作用被称作天体测量的微引力透镜效应。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他们估计,该星球的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0.675倍。直接测量STEIN 2051 B的质量对理解白矮星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6,全球首次发现 双粲重子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于2017年7月6日宣布,经多国科学家共同努力,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一种被称为双粲重子的新粒子,这将有助于人类深入理解物质的构成和强相互作用的本质。中国团队对这一发现功不可没。这一最新发现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底夸克探测器(LHCb)合作组。据介绍,这种双粲重子含有两个质量较大的粲夸克和一个上夸克,质量约3621兆电子伏,几乎是质子质量的4倍,理论预期其内部结构迥异于普通重子。底夸克探测器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粒子物理实验装置之一,专门研究重夸克粒子的产生和衰变。 7,华人科学家宣布 发现“天使粒子” 美国斯坦福大学华人科学家张首晟等人于2017年7月20日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首次发现了马约拉纳费米子存在的证据。这一重大发现解决了困扰量子物理学80年的难题,对量子计算也具有重要意义。张首晟领导的理论团队预言了通过怎样的实验平台能够找到马约拉纳费米子,哪些实验信号能够作为证据;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何庆林、王康隆以及欧文分校的夏晶领导的实验团队与理论团队密切合作,在实验中发现了被称为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的一类最基本马约拉纳费米子。意大利物理学家埃托雷·马约拉纳预言,自然界中可能存在一类特殊的粒子,它们的反粒子就是自身,这种粒子被称为马约拉纳费米子。 8,科学家用基因剪刀修复 人类早期胚胎致病基因 2017年8月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报告,一个国际团队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成功修复了人类早期胚胎中一种与遗传性心脏病相关的基因突变。这是美国国内首次进行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人员以肥厚型心肌病为研究对象。这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由MYBPC3基因突变引起,是青壮年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人员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修复了人类早期胚胎中的这种突变,且定向非常精确,没有在非靶点位置产生突变。研究人员介绍,精确的基因编辑技术还有助获得更多健康胚胎,提高体外受精成功率。但研究团队谨慎表示,相关基因编辑方法仍需进一步优化。 9,世界首个分子机器人 诞生 《自然》杂志于2017年9月20日报道,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首个“分子机器人”,其能接收化学指令并完成组装分子等基本任务,未来可用于研发药物、设计先进制造工艺以及搭建分子组装线和分子工厂。组成分子机器人的碳、氢、氧和氮等原子总共只有150个,大小只有百万分之一毫米,将几百亿个这种机器人堆起来,也只有一粒盐那么大。但如此微小的分子机器人,却拥有机器手臂,能够根据指令操控单个分子,用机器手臂搭建分子产品。由于非常微小,这些分子机器人具有很多优势,能降低材料需求、加速药物研发、大幅减少能源消耗及推进产品微型化等。 10,引力波研究 获重要进展 全球多国科学家于2017年10月16日宣布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时“看到”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捕捉到这个引力波信号。此后2秒,美国费米太空望远镜观测到同一来源发出的伽马射线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引力波天文台和电磁波望远镜同时观测到同一个天体物理事件,标志着以多种观测方式为特点的“多信使”天文学进入一个新时代。6月1日,科学家就称,第三次探测到了引力波。此次结果不仅再次验证了广义相对论,也为了解双黑洞系统的成因提供了线索。9月27日,宣布第四次探测到引力波,这是欧洲和美国的探测器首次共同发现引力波。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京发布
redtree 2018-3-4 10:43
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京发布 2018-02-28 中国科学院院刊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举办,截至2018年已举办13届。研究进展由《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和《科学通报》五家编辑部推荐,由两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专家学者经过初选和终选两轮投票选出。该项活动旨在加强对我国重大基础研究进展的宣传,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促进公众更加理解、关心和支持科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该项活动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传播工作的一个品牌,在科技界产生了良好反响。    1、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 “墨子号”卫星实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分发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发射升空,2017年1月18日完成在轨测试,正式交付开展科学实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和彭承志研究组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等,创新性地突破了包括天地双向高精度光跟瞄、空间高亮度量子纠缠源、抗强度涨落诱骗态量子光源以及空间长寿命低噪声单光子探测等多项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利用“墨子号”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空间尺度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密钥分发速率比地面同距离光纤量子通信水平提高了20个数量级,为构建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相关研究进展分别发表在2017年6月16日《科学》 和2017年9月7日《自然》 和   研究成果一经发表,随即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入选了Nature杂志点评的和美国著名科学媒体Science News评选的“2017年度重大科学事件”。   “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教授也入选了Nature杂志评选的“2017年度改变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被称之为“让量子通信驰骋于天地之间的物理学家”。    2、将病毒直接转化为活疫苗及治疗性药物   流感、艾滋病和埃博拉出血热等烈性传染病时刻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稳定,其幕后“黑手”是结构和功能多样且快速变异的病毒,而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   北京大学药学院周德敏、张礼和研究组以流感病毒为模型,在保留病毒完整结构和感染力的情况下,仅突变病毒基因的一个三联遗传密码为终止密码,流感病毒就由致病性传染源变为预防性疫苗,再突变多个三联码为终止密码,病毒就变为治疗性药物。   此类疫苗的特点是保留了野生型病毒的全部抗原、感染活力和相同的感染途径,可以诱发人体产生强而广的体液免疫、鼻腔黏膜免疫以及T-细胞活化免疫应答,但感染人体后复制能力缺失。这种复制缺陷的活病毒疫苗在老鼠、雪貂和天竺鼠模型中得到验证,达到广谱、持久和高效的效果。该方法颠覆了传统灭活/减毒疫苗的理念,前者需改变病毒抗原结构去除其毒性,只能部分激发人体免疫力,所以需要多次接种。后者需要复杂的工艺处理方能保留病毒的完整结构,但仍具有弱的复制能力和潜在的致病性,安全隐患大。该方法将是研发活病毒疫苗的一种通用方法,并可针对几乎所有病毒。   相关研究进展发表在2016年12月2日《科学》   该研究进展是我国长期支持基础研究、并鼓励基础研究进行临床转化的典型范例。Science评述该进展为病毒疫苗领域的革命性突破,Nature称其为“驯服病毒的新方法”。    3、首次探测到双粲重子 由两个粲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的双粲重子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于2017年7月6日宣布, 来自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底夸克探测器(LHCb)国际合作组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被称为双粲重子的新粒子,该粒子带有两个单位电荷,质量约3621兆电子伏特,几乎是质子质量的4倍。与质子和中子类似,新发现的双粲重子由三个夸克组成,但其夸克组分不同: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而双粲重子则由两个较重的粲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理论预期双粲重子的内部结构迥异于之前发现的粒子,对其性质的研究将有助于人类深入理解物质的构成和强相互作用力的本质。   相关研究进展发表在2017年9月11日《物理评论快报》   底夸克探测器国际合作组由来自16个国家的超过1000名科学家组成,清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武汉大学是合作组的成员单位。由清华大学高原宁领导的中国研究团队通过与国内理论家密切合作,主导了此次双粲重子发现的物理分析工作,对该粒子的发现做出了关键性贡献。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对双粲重子的发现作了专门的新闻发布,受到全球媒体的竞相报道。审稿人评价:“该论文给出了期待已久的重要结果——首次观测到双粲重子。”美国《物理》杂志同时以“倍加迷人的粒子”为题进行了专论报道,认为该发现“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检验量子色动力学的独特体系”。    4、实验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 三重简并费米子(右)与四重简并狄拉克费米子(左)和两重简并外尔费米子(中)   组成宇宙的基本粒子可分为玻色子和费米子。现有的理论认为宇宙中只可能存在三种类型的费米子,即狄拉克费米子、外尔费米子和马约拉纳费米子,其中狄拉克费米子具有四重简并,外尔费米子和马约拉纳费米子具有两重简并,而三重简并的费米子在宇宙中是不存在的。这三种类型的费米子也能够以准粒子的形式存在于固体材料中,其中狄拉克费米子和外尔费米子的存在已在实验上得到确证,马约拉纳费米子也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这些固体材料被通俗地称为“固体宇宙”,与真实的宇宙相对应。   与时空连续的宇宙空间不同,“固体宇宙”只满足不连续的分立空间对称性,这就可能出现真实宇宙中不存在的新型费米子。在“固体宇宙”中寻找新型费米子是近年来凝聚态物理领域一个挑战性的前沿科学问题,也是该领域国际竞争的焦点之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丁洪、钱天和石友国研究组与合作者,在上海光源“梦之线”和瑞士光源上利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实验技术,在磷化钼晶体中观测到一类具有三重简并的费米子。这是首次实验发现超出传统的狄拉克/外尔/马约拉纳类型的费米子。他们的实验发现开辟了探索凝聚态体系中非传统费米子的途径,对促进人们认识量子物态、发现新奇物理现象、开发新型电子器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研究进展发表在2017年6月29日《自然》    5、实现氢气的低温制备和存储 基于Pt/α-MoC催化剂实现水和甲醇低温液相重整反应产氢   氢能被誉为下一代二次清洁能源,但氢气的高效制备以及安全存储和运输一直以来是阻碍氢能源大规模应用的瓶颈。由于甲醇可以安全运输,将氢气存储于液体甲醇中,通过水和甲醇低温液相重整反应原位产氢,在释放出甲醇中存储的氢气的同时也活化等摩尔的水而释放出额外的氢气,就成为氢能利用的可行途径。这种过程装置简单、耗能低,容易和车载或固定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整合,而释放出的氢气占重比可达18.8%。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马丁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研究所温晓东以及大连理工大学石川等合作的研究表明,将铂单原子分散在面心立方结构的碳化钼(α-MoC)上制备的催化剂可用于甲醇的液相重整,在较低温度下(150—190摄氏度)能够表现出很高的产氢活性,可达每摩尔铂每小时产氢18,046 摩尔。   这种优越的制氢能力远大于以前报道的低温甲醇重整催化剂(高出近两个数量级),其关键在于α-MoC突出的解离水的能力以及铂和α-MoC协同活化并重整甲醇的能力。同时,该研究团队在在水煤气变换产氢过程(CO+H2O=CO2+H2)中也突破了低温条件下高反应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不能兼得的难题, 发展了基于Au/α-MoC的新一代催化过程。   相关研究进展分别发表在2017年4月6日《自然》 和2017年7月28日《科学》   上述研究进展被多家科学媒体报道并高度评价,美国化学会CE News杂志和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istry World杂志分别以“氢能源:制备氢燃料新过程”和“新型催化剂点亮氢能汽车未来”为题进行了亮点报道,认为“随着此高活性催化体系的成功,把氢气存储于甲醇并在需要时重整释放的概念可能得到实际应用,这是氢能储存和输运体系的一个重大突破”。    6、研发出基于共格纳米析出强化的新一代超高强钢 析出相结构及其高共格特性   超高强钢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先进核能以及国防装备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发挥支撑作用,而且也是未来轻型化结构设计和安全防护的关键材料。   然而几十年来高性能超高强钢的研究始终基于传统的半共格析出产生强共格畸变的学术思路,存在着析出相数量有限,析出尺寸不够合理且分布不均匀的固有缺陷,这既降低了材料的塑韧性又严重影响服役安全性。此外,昂贵的制备成本也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成为困扰高端钢铁工业发展的难题。   北京科技大学吕昭平研究组与合作者针对低成本高性能的目标,创新性提出利用高密度共格纳米析出相来强韧化超高强合金的设计思想,采用轻质且便宜的铝元素替代马氏体时效钢中昂贵的钴和钛等元素,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通过简单的热处理促进极高密度、全共格纳米相析出,研发出共格纳米析出强化的新一代超高强钢。他们通过调控晶格错配度使得析出相在产生极低共格畸变的同时又具有高的有序抗力,这极大增强了合金的强度但不牺牲其延展性能。所涉及的颠覆性合金设计思想也可应用于其它结构材料的研发。   相关研究进展发表在2017年4月27日在《自然》   《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发表专门评述文章指出,该研究“以完美的超强马氏体钢设计思想,简化的合金元素及析出相强化本质,为研发具有优异的强度、塑性和成本相结合的结构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    7、利用量子相变确定性制备出多粒子纠缠态 基于量子相变驱动的纠缠态生成   实现多粒子纠缠是量子物理实验研究的一大追求。清华大学物理系尤力和郑盟锟研究组,通过调控铷-87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自旋混合过程,使其连续发生两次量子相变,实现了包含约11000个原子的双数态的确定性制备。通过直接观测该纠缠态,他们表征其不同内态间原子数的差值的涨落低于经典极限10.7±0.6分贝,其集体自旋的归一化长度为近似完美的0.99±0.01。这两个指标反映该多体纠缠态可以提供超越标准量子极限约6分贝的相位测量灵敏度,以及至少910个的纠缠原子数——创造了目前能确定性制备的量子纠缠粒子数目的世界纪录。利用量子相变确定性制备多体纠缠态是一种崭新的尝试。由于连续量子相变点处有限系统的能隙很小,系统穿过相变点时会产生较大的激发。他们的研究显示即使这种激发会发生,量子相变点两边迥异的多体能级结构依然能够帮助制备出高品质的多粒子纠缠态。   这一全新的理解和纠缠态制备方法为未来其它多粒子纠缠态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思路。另外,双数态的确定性制备为超越标准量子极限的测量科学与技术的实用化发展,比如实现海森堡极限精度的原子钟和原子干涉仪等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关研究进展发表在2017年2月10日《科学》    8、中国发现新型古人类化石 许昌人一号(右)和许昌人二号(左)头骨化石   长期以来,古人类学界对在中国境内发现的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过渡阶段古人类成员的演化地位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是:他们是由本地的古人类连续进化而来?还是外来人群的成功入侵者?最近在河南灵井遗址发现的两件距今10.5—12.5万年前的古人类——许昌人的头骨化石,为探讨这一阶段中国古人类的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信息。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组与美国华盛顿大学Erik Trinkaus等合作的研究显示,许昌人颅骨既具有东亚古人类低矮的脑穹隆、扁平的颅中矢状面、最大颅宽的位置靠下的古老特征,同时又兼具欧亚大陆西部尼安德特人一样的枕骨(枕圆枕上凹/项部形态)和内耳迷路(半规管)形态,呈现出演化上的区域连续性和区域间种群交流的动态变化。此外,许昌人超大的脑量(1800 cc)和纤细化的脑颅结构,又体现出中更新世人类生物学特征演化的一般趋势。目前还无法将其归入任何已知的古人类成员之中,许昌人可能代表一种新型的古老型人类。   这项研究填补了古老型人类向早期现代人过渡阶段中国古人类演化上的空白,表明晚更新世早期中国境内可能并存有多种古人类成员,不同群体之间有杂交或者基因交流。许昌人化石为中国古人类演化的地区连续性以及与欧洲古人类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相关研究进展发表在2017年3月3日《科学》   该研究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媒体的极大关注,Science、Current Biology等国际顶端学术期刊都为此发表专题评论,认为这项研究填补了古老型人类向早期现代人过渡阶段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上的空白,是中国学者在古人类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 许昌人在现代人进化中的位置    9、酵母长染色体的精准定制合成 酿酒酵母长染色体的精准定制合成   基因组设计合成是对基因组进行全新设计和从头构建,能够按需塑造生命,开启从非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转化的大门,推动生命科学研究由理解生命向创造生命延伸。然而,基因组合成面临长染色体难以精准合成、合成染色体导致细胞失活等难题。   天津大学元英进、清华大学戴俊彪、深圳华大基因杨焕明等团队与合作者利用多级模块化和标准化人工基因组合成方法,基于一步法大片段组装技术和并行式染色体合成策略,实现了由小分子核苷酸到活体真核长染色体的定制合成,建立了基于多靶点片段共转化的基因组精确修复技术和DNA大片段重复的修复技术,成功设计构建了4条酿酒酵母长染色体,实现了真核长染色体合成序列与设计序列的完全匹配;原创性地建立了基因组缺陷靶点快速定位方法,提供了表型和基因型关联分析的新策略,通过缺陷靶点的定位与排除,解决了合成基因组导致细胞失活的难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人工环形染色体,为当前无法治疗的染色体成环疾病发生机理和潜在治疗手段建立了研究模型。该研究为深化理解生命进化、基因组与功能关系等基础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研究进展以4篇论文形式发表在2017年3月10日《科学》   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专家和媒体的极大关注。Science同期发表专文评论,Nature、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Reviews Genetics、Molecular Cell等多个顶级期刊均发表专文或亮点介绍,高度评价本工作,认为这是第一个全合成真核生物基因组的重要里程碑。    10、研制出可实现自由状态脑成像的微型显微成像系统 质量仅为2.2克的可佩戴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   北京大学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程和平及陈良怡研究组与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张云峰和王爱民等合作,运用微集成、微光学、超快光纤激光和半导体光电子学等技术,在高时空分辨在体成像系统研制方面取得突破性技术革新,成功研制出2.2克微型化佩戴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在国际上首次记录了悬尾、跳台、社交等自然行为条件下,小鼠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的高速高分辨图像。   此项突破性技术将开拓新的研究范式,在动物自然行为条件下,实现对神经突触、神经元、神经网络、多脑区等多尺度、多层次动态信息处理的长时程观察,这样不仅可以“看得见”大脑学习、记忆、决策、思维的过程,还将为可视化研究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癫痫等脑疾病的神经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研究进展发表在2017年7月《自然·方法学》   该成像系统被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Edvard I. Moser称之为研究大脑的空间定位神经系统的革命性新工具。 可高时空分辨记录神经元的突出活动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7中国农业工程学科论文发表龙虎榜
bjwang 2018-2-4 10:59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知网( CNKI )的文献组织规则, 农业工程 学科放在农业科技类目下,包括农业工程总论;农业动力、农村能源;农业机械及农具;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航空;农业建筑;农田水利及水污染防治;农田基本建设、农垦;农业工程勘测、土地测量、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等。 检索条件:发表时间(2017-01-01,2017-12-31); CNKI专辑导航:农业工程; 数据库:文献 跨库检索; 检索时间:2018-1-31 资源类型 + 2017 年 CNKI 共录农业工程学科各类文献 11601 条,主要包括期刊论文 10250 条、硕士论文 626 条、报纸 470 条和其他 255 条。 文献来源 + 2017年CNKI所收录的农业工程学科文献来源涉及 49 种期刊,其中发文量居前3的分别为 农机化研究 (770篇) , 农机使用与维修 (606篇) 和 农民之友 (445篇) 。这3种期刊有2种是农业工程学的非核心期刊。 【2014年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农业工程学科的 核心期刊 包括: 农业工程学报 ; 灌溉排水学报 ; 农业机械学报 ; 节水灌溉 ; 农机化研究 ; 中国沼气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和 中国农机化 。】 【2017年9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7年第15卷)中对农业工程学科(S2)期刊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知网的评价规则,农业工程学科中属于 Q1 区的期刊有4种,分别为 农业工程学报 、 农业机械学报 、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和 农机化研究 。 Q2 区的有5种,分别为 灌溉排水学报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节水灌溉 、 中国农机化学报 和 农业工程 。】 【 农业工程学报 和 农业机械学报 是2017年EI收录期刊 】 机构 龙虎榜 + 2017年,发文量超过20篇的机构有50家,其中发文量居前3的分别是 西北农业科技大学 (189篇)、 中国农业大学 (173篇) 和 石河子大学 (167篇) 。 发文量居前20的机构 作者龙虎榜 + 2017年,发文量超过10篇的作者有29位,其中发文量居前3的分别是 杨欣 (河北农业大学,23篇); 胡志超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22篇)和 坎杂 (石河子大学,18篇)。 发文量居前20的作者 基金资助龙虎榜 + 2017年,资助论文发表数量超过5篇的基金有50个,其中资助论文发表基金最多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3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所资助的论文发表数量也分别达到318篇和89篇。 资助发文量超过20篇的基金 喜欢请关注我们,获取农业学科与农业工程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个人分类: 学科评价|3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盘点2017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研究|聚焦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
bjwang 2018-2-4 10:57
数据来源 中国知网( CNKI )是目前国内收录各类学术论文最多的知识平台。 2017 年 CNKI 共录农业工程学科各类文献 11601 条,主要包括期刊论文 10250 条、硕士论文 626 条、报纸 470 条和其他 255 条。 研究领域 通过对所收录论文关键词 的分析,发现从研究层次上看,约50%论文的研究层次聚焦在 工程技术(自科) ;从学科分布上看,除农业工程学科外, 汽车工业 、 农业基础科学 和 植物保护 居前3位; 农业机械 、 机械化 和 拖拉机 在论文关键词中出现频次最高;在关键词的共现矩阵中,可以发现 (问题、对策) 、 (试验、设计) 和 (农业机械、设计) 是共现频次最高的词;在关键词共现网络中, 设计 和 问题 是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的中心词。 0 1 研究层次分布 0 2 学科分布 201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研究涉及CNKI中的49个学科。 前20学科 0 3 高频关键词 【计算论文中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挖掘论文核心内容、观点,可以用于揭示科研主题和科研布局状态】 统计发现,词频超过50的关键词有68个,词频超过100的关键词有20个。 农业机械、机构化、拖拉机、设计、问题等是201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研究重点。 0 4 关键词共现矩阵 【主题词的共现分析是根据主题词在同一篇论文中共同出现的次数来表示主题词之间的联系。一般认为,如果两个主题词频繁在同一篇论文中同时出现,往往表明这两个主题词之间具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发现 问题 ,寻找 对策 ;通过 实验 ,完善 设计 是2017年中国农业工程研究人员的责任所在。 0 5 关键词共现网络 发现 问题 ,寻找解决 对策 ;通过反复 实验 ,不断提高 农业机械 的 设计 水平,为尽快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 机械化 而努力工作。这是2017年中国全体农业工程科学人员以实际行动践行十九大精神,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体体现。 圆圈的大小 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多少,词间连 接线的粗细 ,表示在同一篇论文中共现的次数多少。 喜欢请关注我们,获取农业学科与农业工程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个人分类: 学科评价|1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7年撤稿十件大事
zhpd55 2018-1-2 11:09
2017年撤稿十件大事 2017年刚刚结束,回头看看2017年撤稿时间,头十件大事值得回味,请浏览来自《科学家》( The Scientist )的相关报道: Top 10 Retractions of 2017 Making the list: a journal breaks a retraction record, Nobel laureates Do the Right Thing, and Seinfeld characters write a paper By Retraction Watch | December 18, 2017 UNSPLASH, GARY CHAN When it comes to retractions, we at Retraction Watch always have a lot to say. Especially after spending much of 2017 building our retraction database , which now holds just shy of 16,000 entries—more than 1,000 from 2017 alone. That’s an increase from the 650 total retractions counted by MEDLINE in 2016. Of course, scientific misconduct involves more than just retractions. This year, we reported on the loss of a frequently cited (but controversial) resource that deemed some journals “predatory,” the ongoing saga between a Harvard graduate student and his mentor that resulted in a forced psychiatric exam and a restraining order , and a university’s decision to pay a researcher found guilty of misconduct $100,000 to leave . There are also the stories about decisions not to retract—such as when more than a dozen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resigned from Scientific Reports after the journal decided to correct, not retract, a paper accused of plagiarism . (The journal eventually decided to add an editor’s note to the story and form a committee to review it .) But there were also plenty of retractions that caught our notice this year. Here are our picks of the 10 most notable retractions of 2017, in no particular order. 1 It seems that every year, an old record falls. This year saw the shattering of the record for the most retractions issued by one journal in a single day, when Springer retracted 107 papers from Tumor Biology after discovering all had been tainted by fake peer reviews . You read that right—107 papers. In one day. As fallout, an investigation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etermined that nearly 500 researchers were guilty of misconduct ; a government news agency reported that hundreds had been temporarily banned from their institutions. The journal has since been delisted from Web of Science , a database of citation metrics. 2 2017 was a rough year for Brian Wansink , a food scientist at Cornell University. After researchers raised questions about his work following a blog post he published at the end of 2016 , the notices began piling up. He ended the year with five retractions (including one paper that was retracted twice , after the revised version was also retracted), and 13 corrections . Although Cornell initially determined his research was tainted by mistakes, not misconduct , the institution recently told BuzzFeed it was re-investigating . 3 Second time wasn’t the charm for a study linking vaccines to autism and other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After the paper was quickly retracted from a Frontiers journal in 2016 , it was re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Science in May, 2017—then retracted again only days later . (Strangely, a version of the paper reappeared online ; we asked the journal for an explanation but never heard back.) 4 What does a journal do when its entire editorial board resigns at once? Ask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 In November, the board of the periodical jumped ship over concerns that the publication was becoming too cozy with corporations. Particularly troubling to the erstwhile board members was the withdrawal (with little explanation) of a paper by the previous editor that had been critical of corporate-sponsored research. 5 When a pair of researchers from Sweden published a paper in Science in 2016 showing that fish larvae were getting sick eating tiny bits of plastic, environmentalists took notice. So did critics, who quickly began carping about the article by Peter Eklöv and Oona Lönnstedt of Uppsala University. Turns out the criticism was justified. Science retracted the article in May, after a review board deemed it was “remarkable” the paper was ever accepted . Uppsala originally found no evidence of misconduct , then reversed that decision in December, saying Lönnstedt fabricated the results . 6 Most mice look pretty much the same. For scientists, however, differences at the level of genes are what count. In July, Maureen Gannon and Raymond Pasek of Vanderbilt University retracted a 2016 article after learning they’d mistakenly been studying the wrong transgenic mouse line . Although the pair said they were “devastated” by the error, they knew they had to correct the record. After all, as they told us ,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the public needs to trust published scientific results.” 7 When John McCool received an email from the Urology Nephrology Open Access Journal seeking submissions, given that he is neither a researcher nor a urologist, he did what any self-respecting Seinfeld fan would do: He submitted a bogus article dripping with Seinfeldian references. The paper, “authored” by three characters from the TV show, was a case report about a made-up urinary condition called “uromycitisis,” also familiar to watchers of the hit sitcom. Amazingly, less than an hour after submitting the manuscript, McCool received word that his article had been accepted . The journal then demanded $799 (plus tax) to publish the paper. McCool ignored the request; the paper has since been pulled . Instead, he wrote about the sting for The Scientist . 8 “Definitely embarrassing.” That’s how Nobel winner Jack Szostak of Harvard University described the retraction in December of his 2016 article in Nature Chemistry . The authors asked for the retraction after a researcher in Szostak’s lab could not reproduce the findings, which the group attributes to honest error. Szostak wasn’t the only Nobelist to lose a paper this year. In October, Science retracted a 2014 paper by Bruce Beutler , winner of the 2011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also for failure to reproduce the results. 9 May was a bad month for Rony Seger . The molecular biologist at The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in Israel lost nine papers on a single day , all of them in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 The reason: image manipulation. Seger, who has 11 retractions in all, is under investigation by his institution, which also barred him from mentoring graduate students . 10 “Boom, Headshot!” A controversial 2012 paper about violent video games was retracted over concerns about irregularities in the data. The article, by a group at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urported to show that people who played first-person shooter games became better shots themselves. But in 2015, a pair of psychologists began raising questions about the data. The journ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decided to retract the article after the study authors could not produce their original data . One of the co-authors was stripped of her PhD by Ohio State.
个人分类: 新观察|4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见,2017年
热度 1 lhj701 2017-12-31 11:21
The end of 2017 今天是2017年的最后一天,过了今天,就是过去了一年,如果再在日期上写2017年,就是健忘的错误。 2017年日子就这么平淡的过去,虽然也是杂事忙碌的一年。唯一值得一提的是:自己的一个省高校项目意外获得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这是自己第一次获得科研奖),因此在这儿感谢那些参与评比的匿名的评审专家。另外一个是自己第一次走入神圣的法庭,参与打了平生第一个官司,并且意外一审胜诉。因此,要感谢国家的法律、法庭和公正的法官。再一个就是主编的《智能家居概论》获得出版,虽然薄些,但也是动了些脑筋,有自己的一部分想法。 ~~~ 2017年经历了冯唐的《如何避免成为一个肥腻的中年男》,冯小刚的《芳华》、以及这两天微信狂晒照片《我的18岁》,此外,伴随着疯狂的房价,正快步跨入2018年。 其实,这些都折射出 社会从小康到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ing Trap)过程中所表现的必然的仿徨-- 人和社会到底该追求什么、追求过什么,2018年要追求什么? 不论这些问题,能否回答,一个必然的现实是:2017年就要永远逝去了,明天就可以说,那一年2017年,从而最终会成为记忆的一部分---连同那些努力、那些挫折、那些“芳华”、那些“油腻”,那些“18岁”,顺着记忆必然衰老的时间单行线,正在渐行渐远。。。。。。 再见,2017年。 并顺祝所有科学网博友在2018年越来越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13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2017年地震活动盘点
杨学祥 2017-12-26 18:08
2017年地震活动盘点:全球7级以上地震8次中国5级以上地震19次 2017-12-2617:05:11 来源:新华网 作者: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汪亚)中国 地震 局2017年第四季度例行发布会26日在京举行,发布会对2017年发生的地震活动进行盘点和分析。总体来看,国内及全球地震活动均呈现频次低、强度高的特点。   据统计,2017年中国 发生 5级以上地震19次,其中大陆地区13次,台湾地区6次,最大地震为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共造成大陆地区37人死亡,1人失踪,61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45.58亿。2017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8次,最大地震为9月8日墨西哥近海沿岸8.2级地震。   截至到12月22日,2017年 中国 共发生的19次5级以上地震中,大陆地区13次,含3次6级以上地震,分别为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8月9日新疆精河6.6级及11月18日西藏米林6.9级地震;台湾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6次,最大地震为2月11日高雄5.6级和5月16日台东5.6级地震。从各个省份情况来看,2017年台湾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6次,但强度不高,未发生6级以上地震。在大陆地区,四川发生的地震强度高,发生1次7.0级地震和1次5.4级地震;新疆发生1次6.6级地震和3次5.0~5.9级地震;西藏发生1次6.9级地震和3次5.0级地震;属于多震省份的云南,2017年发生了1次5级以上地震,即3月27日云南漾濞5.1级地震;重庆在11月23日发生了武隆5.0级地震。   图为2017年全国MS(震级)≥5.0地震震中分布图   从统计数据分析来看,中国大陆地震 活动 呈现三大特点:大陆地区地震活动频度偏低、强度高;西南地区地震活动水平明显增强;新疆地区中强地震持续活跃。   2017年中国大陆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为13次,低于1900年起年均20次的平均水平。2017年发生3次6.0级以上地震,最大为九寨沟7.0级地震,也是中国2015年以来最高强度地震。西南地区2017年发生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11月18日西藏米林6.9级地震,与2016年相比,地震活动水平明显增强。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6.7级、12月8日呼图壁6.2级地震后,2017年新疆再次发生8月9日精河6.6级地震和3次5级以上地震,新疆地区中强地震持续活跃。   图为2017年 全球 MS(震级)≥7.0地震震中分布图   从全球发生的地震活动来看,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截至12月22日,2017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8次,最大地震为9月8日墨西哥近海沿岸8.2级地震,维持2004年以来全球每年都发生8级以上地震的状态。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呈现两大特点:强震活动频次偏弱;环太平洋 地震带 仍是7级地震主要活动区域,欧亚地震带7级地震继续活跃。   2017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8次,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值,远低于1900年以来年均18次的平均水平。8次7级以上地震中,5次发生在环太平地震带,包括最 大地震 即9月8日墨西哥近海沿岸8.2级地震,其中,环太平地震带东段3次地震,西段2次地震。欧亚地震带发生3次7级以上地震,最大地震为11月13日伊朗与伊拉克交界7.8级,是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之后的又一次大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刘桂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近年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在监测和预报地震活动过程中,从以往的偏经验性研究转向更多的物理方法。目前,应用的物理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数字地震观测,利用地震波形的计算处理技术,来分析地壳介质的应力和物性参数;二是通过重力场和流动地磁场复测来感知地壳深部温度密度变化,重点地震带监测提高到一年两次;三是建立历史大地震发震模型,通过跟踪各种应力和应变变化研判大地震危险性和紧迫性。 http://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1712/t20171226_16832665.htm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6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
redtree 2017-11-27 22:45
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 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工作于年初正式启动,通过中国科协组织学术团体提名和院士提名两条途径,共提名了533名有效候选人。6月4-10日,召开了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会议,选举产生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205位。第一轮评审会议结束后,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了候选人材料公示、审核把关和投诉处理等工作,并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进行了备案。10月30日-11月3日,召开了院士增选第二轮评审和选举会议,经各学部选举和全院全体院士大会终选等程序,选举产生了67位新当选院士。 新当选的67名院士中,男性63人,占94%;女性4人,占6%。最小年龄49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56.37岁。60岁(含)以下的57人,占85%;61岁至70岁(含)的10人,占15%,更多优秀的中青年工程科技专家当选。新当选院士中,来自高等院校的有31人,占46.2%;研究院所18人,占26.9%;企业及医院18人,占26.9%。多位来自企业和基层一线的工程科技专家,以及长期工作在新疆、甘肃等西部边远地区的优秀专家当选。外籍院士增选结果同步产生,本次增选共有18位外籍专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通过本次院士增选,我院院士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科覆盖和地区分布进一步改善,这将更有利于发挥院士群体的作用,推动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激励优秀人才的成长。外籍院士队伍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也从增选机制上为今后打下了坚实基础。这将为我国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院在国际工程科技界的影响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工程院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2017年院士增选,我院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了相关工作。 严把政治关,进一步加强党组对增选工作的领导。工程院党组对增选工作高度重视,按照中央巡视组的要求,依法依规严把入口关。增选启动时,以院党组名义致信全体院士,要求院士坚决抵制一切不当和违规行为,共同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及时通过主席团、全体院士大会组织院士们进行认真学习。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增选工作的领导,落实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相关工作,2017年8月,院党组成立了院士增选工作领导小组。增选过程中,院士增选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对投诉调查、违纪违规候选人处理等工作进行研究,提出指导意见。根据中央巡视组意见,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投诉信处理办法》进行修订。按照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和“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的精神,制定《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补充规定》,加强和规范对候选人违纪违规等问题的处理,不断提高院士增选工作法治化水平。 匡正风气,进一步彰显学风和品行导向。对候选人学风道德以及政治经济等问题格外重视、严肃对待。第一轮评审环节,暂停了1位涉及论文被撤稿事件候选人的资格。第二轮评审环节,暂停了1位因违反八项规定尚在诫勉谈话影响期内候选人的资格,对3位相关候选人的违纪情况在学部范围进行通报。评审选举过程中,要求院士们更加注重了解候选人的学风道德、政治经济表现和个人品行等情况。对于存在学风不端、道德缺陷等“硬伤”的候选人要格外慎重,对于存在违纪违规行为或者政治经济问题尚未作出结论的候选人要果断“搁置”。院士们普遍反馈,这些措施对于树立正确导向、匡正风气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完善政策,进一步优化增选工作机制。实行“双渠道”提名,允许候选人同时通过院士和学术团体提名,稳定和支持学术团体提名渠道,充分发挥两个提名渠道的互补作用。改进特别提名工作,将对特别提名候选人研究成果的密级要求由绝密级改为机密级,为更多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的优秀专家创造了提名和参选机会。落实分类调查机制,认真梳理区分学术学风类投诉,以及政治经济、道德品行与其他类投诉“两类投诉”,科学合理地提出处理意见。学术学风类投诉,由学部常委会确定有关院士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核实;政治经济、道德品行与其他类投诉,委托候选人主管部门进行调查核实。 我院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改进完善院士制度成果,着力加强院士队伍建设,推动我国工程科技事业科学发展,为促进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对我院院士增选工作的支持!希望继续关心中国工程院的工作,关注中国工程科技事业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已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并报国务院备案,现予公布。 附件:1.中国工程院2017年当选院士名单 2.中国工程院2017年当选外籍院士名单 中国工程院   2017年11月27日 附件1 中国工程院2017年当选院士名单 (按学部顺序排列,同一学部内按姓名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9人) 姓名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邓宗全 1956年10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 冯煜芳 1963年01月 火箭军研究院 何 琳 1957年11月 海军工程大学 黄庆学 1960年12月 太原理工大学 孙逢春 1958年06月 北京理工大学 王振国 1960年06月 国防科技大学 吴光辉 1960年02月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夏长亮 1968年04月 天津工业大学 周志成 1963年06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8人) 姓名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陈 杰 1965年07月 北京理工大学 戴琼海 1964年12月 清华大学 刘永坚 1961年11月 空军研究院 刘泽金 1963年10月 国防科技大学 陆 军 1964年11月 中国电科电子科学研究院 宁 滨 1959年05月 北京交通大学 谭久彬 1955年03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沙飞 1964年10月 战略支援部队某研究所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 姓名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戴厚良 1963年08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黄小卫 (女) 1962年01月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聂祚仁 1963年01月 北京工业大学 潘复生 1962年07月 重庆大学 彭金辉 1964年12月 昆明理工大学 吴 锋 1951年06月 北京理工大学 张联盟 1955年01月 武汉理工大学 郑裕国 1961年11月 浙江工业大学 周 济 1962年02月 清华大学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7人) 姓名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邓建军 1964年04月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毛景文 1956年12月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孙金声 1965年01月 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汤广福 1966年08月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唐 立 1965年12月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王国法 1960年08月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王双明 1955年05月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 姓名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陈湘生 1956年06月 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邓铭江 1960年06月 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 孔宪京 1952年01月 大连理工大学 李华军 1962年02月 中国海洋大学 吴志强 1960年08月 同济大学 谢先启 1960年12月 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岳清瑞 1962年01月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张建民 1960年03月 清华大学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6人) 姓名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陈 坚 1962年05月 江南大学 贺 泓 1965年01月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蒋兴伟 1959年03月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王 琪 (女) 1949年07月 四川大学 吴丰昌 1964年08月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朱利中 1959年10月 浙江大学 农业学部(8人) 姓名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包振民 1961年12月 中国海洋大学 蒋剑春 1955年02月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康振生 1957年10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王汉中 1963年12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 张福锁 1960年10月 中国农业大学 张守攻 1957年07月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赵春江 1964年04月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邹学校 1963年07月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医药卫生学部(7人) 姓名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董家鸿 1960年03月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李兆申 1956年10月 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马 丁 1957年04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乔 杰 (女) 1964年01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田志刚 1956年10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王 锐 1963年05月 兰州大学 张英泽 1953年06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工程管理学部(5人) 姓名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陈晓红 (女) 1963年05月 湖南商学院 范国滨 1958年04月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刘 合 1961年03月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卢春房 1956年05月 中国铁路总公司 王金南 1962年05月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附件2 中国工程院2017年当选外籍院士名单 (按学部顺序排列,同一学部内按姓名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姓名 出生年月 国籍 工作单位 安道琳 1952.07 英国 英国皇家工程院、 剑桥大学 胡仕新 1963.11 美国 密西根大学 米耀荣 1946.01 澳大利亚 悉尼大学 顾敏 1960.07 澳大利亚 皇家墨尔本大学 雷欧•拉斐尔•莱夫 1950.08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 李凯 1954.06 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 史提芬•博伊德 1958.02 美国 斯坦福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尼古拉斯•佩帕斯 1948.08 美国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松采夫•康斯坦丁•亚历山德罗维奇 1950.03 俄罗斯 俄罗斯科学院 余艾冰 1963.01 澳大利亚 蒙纳士大学 哈桑•卡雷姆 1947.09 美国 圣母大学 田村幸雄 1946.11 日本 重庆大学 迈克尔•霍夫曼 1946.11 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 梅纳赫姆•埃利梅莱赫 1955.07 美国 耶鲁大学 唐纳德•格里尔逊 1945.10 英国 诺丁汉大学 尼古拉斯•罗伯特•莱蒙 1957.12 英国 郑州大学 韦伯斯特•卡维尼 1951.09 美国 Ludwig肿瘤研究所、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比尔•盖茨 1955.10 美国 泰拉能源公司
个人分类: 人物|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青塔:2017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揭晓
fqng1008 2017-11-17 11:42
2017 年11月15日,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公布了全球2017年“高被引科学家(Highly-CitedResearchers 2017)”名单,本年度名单甄选出了在21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来自900所机构 、 发表了130,000篇高被引论文的3,000多位科研精英。 最新发布的2017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列出了在过去10年间在相应学科领域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最多的科研人员。 其中来自美国的“高被引科学家”人数最多,达到1,644人,相比2016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增长了12%。英国位居第二,有344位科研人员入选。 中国(不含台湾地区)位居第三,249位科研人员入选,实现41%的最高增长。 2017 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表现优异的机构: 美国学术机构拔得头筹,哈佛大学109位入选; 斯坦福大学64位入选;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47位入选; 中国科学院44位入选。 中国内地高校中, 清华大学 、 北京大学 、 浙江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等表现突出,入选人数在10人以上,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详细入选数量统计和对应的工作单位,请关注青塔明天的发布。2017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入选名单如下: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2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国际大科学而生---2017年诺奖得主巴里什小传
st69786 2017-10-4 13:56
为国际大科学而生---2017年诺奖得主巴里什小传 文|贺飞(北京大学) 201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巴里·巴里什(Barry C. Barish),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Ronald andMaxine Linde 物理荣休教授,,是前LIGO(the Laser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主任。在1990年代后期到2000年代早期,他一直致力于推动LIGO转型发展为今天的国际大科学合作项目。 2016 年2月11日, LIGO首次宣布此前于2015年9月14日人类利用臂长达4公里的激光干涉仪首次直接探测到了来自离我们13亿光年的两个黑洞合并事件造成的引力波。这一发现不仅直接验证了爱因斯坦100多年前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和引力波的存在,还开启了人类对强引力、随时间变化的引力以及黑洞的直接观测,打开了认识宇宙的一个新窗口,必将推动引力波天文学的发展。 巴里什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 Omaha ),童年生活在洛杉矶市。他于1957年在伯克利加州大学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该校ide实验粒子物理博士学位。1963年,他作为研究人员(research fellow)加入加州理工学院,1966年成为该校的助理教授,1969年任副教授,1972年任该校物理学教授,1991年受聘担任该校the Ronald and Maxine Linde物理学讲席教授,2005年担任Linde荣休教授。 在其早期科研生涯中,巴里什在费米实验室(Fermi Lab)首次完成了高能中微子束实验, 实验证明了核子(质子或中子)的夸克结构,为诺奖得主格拉肖等人( Sheldon Glashow,AbdusSalam, and Steven Weinberg )的 弱电统一理论的模型 提供了关键证据。 继中微子实验后,巴里什与加州理工同事Charles W. Peck (该校64届博士)一道成为一项致力于寻找磁单极子(magnetic monopoles)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领导者之一。磁单极子是指一些仅带有N极或S极单一磁极的磁性物质,提出超过100多年。 大统一理论( Grandunified theories )预测了超重磁单极子的存在。该理论认为,这种磁单极子的质量将是质子质量的 1 亿亿倍。 他们的这一实验称为MACRO(Monopole, Astrophysics and Cosmic Ray Observatory),位于意大利的 格兰萨索( Gran Sasso )国家实验室的3200英尺地下。尽管他们的实验并没有找到磁单极子,至今全球科学家仍在不懈地继续寻找。MACRO为中微子有质量提供了关键的证据。 巴里什同时还是设计伽马电子介子探测器的(Gamma Electron Muon,GEM)的共同领导者之一,该装置也是当时计划建于德克萨斯州的超导超级对撞机(SuperconductingSuper Collider)的两个大型探测器之一。但不幸的是,对撞机项目于1993年被美国国会叫停,其主要团队被整合到瑞士日内瓦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探测器项目(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LHC)。1994年起,巴里什成为LIGO项目的一名PI(principal investigator),1997到2005年任LIGO项目主任,领导了LIGO的最后关键设计阶段。在他出色的领导下,LIGO项目获得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资助,在华盛顿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同时建造了两台姊妹LIGO装置,并于1997年建成。1997年,巴里什创建了LIGO大科学合作项目(LSC),组织来自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100多家机构的1200多名科学家一道开展寻找引力波的工作。 随后,他又参与指导了先进LIGO (Advanced LIGO)项目书的策划和撰写,并最终获得批准。这一项目对原有LIGO设施进行了升级,极大地提升监测灵敏度。这台设施投入运行后不久,就成功捕捉到“宇宙涟漪”。 在LIGO之后,巴里什成为另一国际大科学合作项目ILC(theInternational Linear Collider)的主任,他领导该项目团队在2006-2013年间规划、设计和实施了ILC项目。 ILC 项目是由国际未来加速器委员会 (ICFA) 发起的一项大规模的国际合作计划项目,也是继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 (ITER) 计划启动之后人类又一项大规模的国际合作计划项目。其拟议中的直线对撞机是一台超高能量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它由两台大型超导直线加速器组成, 首期目标是分别将正负电子加速到2500亿电子伏特的能量,质心系能量达到5000亿电子伏特,将建造在总长约30公里的地下隧道里,涉及大量最先进的加速器技术、探测器技术及其他通用高科技技术。ILC的威力将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台正负电子对撞机,让物理学家有能力深入研究 LHC 的任何一项新发现。目前,来自全世界300多个实验室和大学的16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正致力于ILC的设计及探测器的研发,这些探测器将用来分析ILC中正负电子对撞的产物。 巴里什 2003 到 2009 年间任职于国家科学委员会( the NationalScience Board ),是该咨询委员会24名成员之一,为NSF以及美国总统和国会提供教育和科技方面的决策咨询。2001年,他当选美国高能物理咨询委员会分会(High Energy PhysicsAdvisory Panel subpanel)的共同主席,为美国高能物理发展制定长期规划。他还是同时担任粒子和场物理委员会(the Commission on Particles and Fields)以及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协会美国联络委员会( the U.S. Liaison Committee to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Applied Physics)主席 巴里什还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AAAS),曾担任美国物理学会主席(会员)。2002年,他获得美国物理教师协会的Klopsteg Memorial Lecture 奖;2016年,获得意大利物理学会的the Enrico Fermi奖。2017年,他获得Henry Draper奖章,同时获奖的还有Stan Whitcomb (加州理工73届学士,LIGO实验室首席科学家)。2017年获得the Princess of Asturias科技研究奖,同时获得该奖的还有KipS.Thorne (加州理工62届学士,2017年诺奖得主,加州理工Richard P. Feynman理论物理荣休讲席教授)和Rainer Weiss(MIT教授,2017年诺奖得主)以及LSC团队。他还获得2017年欧洲物理学会的Giuseppe and Vanna Cocconi奖,以及中国复旦大学的复旦-中植科学奖,这两项奖励都是和Thorne及Weiss一起获得,他们3人最终分享了201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曾获得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以及英国 格拉斯哥大学的 名誉博士学位。 参考文献: https://mediaassets.caltech.edu/documents/50-biography-barish.pdf (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847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代表作的被引情况
热度 1 st69786 2017-10-2 21:04
2017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代表作的被引情况 文 | 贺飞(北京大学) 北京时间2017年10月2日下午5点30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3位美国科学家Jeffrey C. Hall, 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在诺贝尔奖官网的新闻发布词中,共列出3位科学的7篇代表文献,以下是其被引情况: 1.Zehring, W.A., Wheeler,D.A., Reddy, P., Konopka, R.J., Kyriacou, C.P., Rosbash,M., and Hall, J.C.(1984). P-element transformation with period locus DNArestores rhythmicity tomutant, arrhythmic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Cell 39,369–376. 卷: 39 期: 2 页: 369-376出版年: 1984 被引频次: 145 2.Bargiello,T.A., Jackson,F.R., and Young, M.W. (1984). Restoration of circadianbehavioural rhythms bygene transfer in Drosophila. Nature 312, 752–754. 卷: 312 期: 5996 页: 752-754 出版年: 1984 被引频次: 198 3.Siwicki,K.K., Eastman,C., Petersen, G., Rosbash, M., and Hall, J.C. (1988). Antibodiesto the periodgene product of Drosophila reveal diverse tissue distribution andrhythmicchanges in the visual system. Neuron 1, 141–150. 卷: 1 期: 2 页: 141-150 出版年: APR 1988 被引频次: 264 4.Hardin, P.E., Hall, J.C.,and Rosbash, M. (1990). Feedback of the Drosophilaperiod gene product oncircadian cycling of its messenger RNA levels. Nature343, 536–540. 卷: 343 期: 6258 页: 536-540 出版年: FEB 8 1990 被引频次: 629 5.Liu, X., Zwiebel, L.J.,Hinton, D., Benzer, S., Hall, J.C., and Rosbash, M.(1992). The period geneencodes a predominantly nuclear protein in adultDrosophila. J Neurosci 12,2735–2744. 卷: 12 期: 7 页: 2735-2744 出版年: JUL 1992 被引频次: 89 6.Vosshall,L.B., Price,J.L., Sehgal, A., Saez, L., and Young, M.W. (1994). Block innuclearlocalization of period protein by a second clock mutation, timeless.Science263, 1606–1609. 卷: 263 期: 5153 页: 1606-1609 出版年: MAR 18 1994 被引频次: 230 7.Price,J.L., Blau, J.,Rothenfluh, A., Abodeely, M., Kloss, B., and Young, M.W. (1998).double-time isa novel Drosophila clock gene that regulates PERIOD proteinaccumulation. Cell94, 83–95. 卷: 94 期: 1 页: 83-95 出版年: JUL 10 1998 被引频次: 528 Jeffrey C. Hall ,194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71年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1年至1973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1974年他成为美国布兰迪斯大学faculty。2002年,他加入美国缅因大学。 Michael Rosbash ,1944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1970年从MIT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三年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做博后。1974年起,他一直是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的faculty。 Michael W. Young ,1949年出生于美国迈阿密。1975年从美国德州大学(Austin)获得博士学位。1975年至1977年,他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1978年起成为美国洛克菲勒大学faculty。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学|14343 次阅读|1 个评论
BUAS2017部分论文题录
zhpd55 2017-7-17 17:59
BUAS2017 部分论文题录 诸平 宝鸡文理学院(BUAS)作者2017年发表的部分论文题录摘引如下,仅供参考。 Emergent bimodality and switch induced by time delays and noises in a synthetic gene circuit Zhang, C. , Du, L. , Xie, Q. , (...), Jia, Z. , Wang, C. 2017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0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Multiple cross-correlation noise induced transition in a stochastic bistable system Wang, C.-J. , Yang, K.-L. , Du, C.-Y. 2017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0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Impact of time delay in a stochastic gene regulation network Zhang, C. , Du, L. , Wang, T. , (...), Zeng, C. , Wang, C. 2017 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 0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Two-parameter bifurcations in a discontinuous map with a variable gap Yang, K.-L. , Wang, C.-J. 2017 Nonlinear Dynamics 0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The synthesis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dicarboxylic acid ionic liquids Dong, R. , Wen, P. , Zhang, S. , (...), Zhou, F. , Liu, W. 2017 Tribology International 0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Biobased Green Lubricants: Physicochemical, Tribological and Toxicological Properties of Fatty Acid Ionic Liquids Fan, M. , Ma, L. , Zhang, C. , (...), Zhou, F. , Liu, W. 2017 Tribology Transactions 待刊论文 0 查看摘要 Study on the synthesis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anti-corrosion benzotriazole ionic liquid Zhang, S. , Ma, L. , Dong, R. , (...), Zhou, F. , Liu, W.M. 2017 RSC Advances 1 A solution approach to bilevel linear programming with fuzzy coefficients Ren, A. , Xue, X. 2017 Proceedings -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CIS 2016 0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A novel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ontology matching Xue, X. , Wang, J. , Ren, A. 2017 Proceedings -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CIS 2016 0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A novel approach based on preference-based index for interval bilevel linear programming problem Ren, A. , Wang, Y. , Xue, X. 2017 Journal of Inequalities and Applications 开放访问 0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Fabrication of Y and Fe co-doped BaZr0.13Ti1.46O3 fine-grained ceramics for temperature-stable 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s Miao, K. , Wang, X. , Hu, D. , Wang, Y. , Xiao, J. 2017 Ceramics International 0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Fabrication of lanthanum doped BaTiO3 fine-grained ceramics with a high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temperature-stable dielectric properties using hydro-phase method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Wang, Y. , Miao, K. , Wang, W. , Qin, Y. 2017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0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Fabrication of submicron BaTiO3@YFeO3 particles and fine-grained composite magnetodielectric ceramics with a core–shell structure by means of a co-precipitation method Ma, R. , Wang, Y. , Cui, B. , Wang, Y. , Wang, Y. 2017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in Electronics 待刊论文 0 Analysis of Steady State for Variable-Territory Model with Limited Self-Limitation Jiang, H. , Wang, L. 2017 Acta Applicandae Mathematicae 0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Computation of Time Optimal Control Problems Governed by Linear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Lu, X. , Wang, L. , Yan, Q. 2017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待刊论文 0 查看摘要 Supercontinuum generation in highly nonlinear low-dispersion photonic crystal fiber Xu, Q. , Zhao, Y. , Wang, M. , Zhang, Y. , Hao, B. 2017 Proceedings of SPIE -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0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Refinement of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aconitine Pu, X.-H. , Liu, Y. , Gou, X.-X. , Li, Z.-X. 2017 Jiegou Huaxue 0 LI Yanying A modified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Integrated selection of training subset and model Che, J. , Yang, Y. , Li, L. , Li, Y. , Zhu, S. 2017 Applied Soft Computing Journal 0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LI Feizhou Design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YC675-PSL2 travelling block Li, F. 2017 C e Ca 0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LI Xiaobo Global finite-time stabilization for a class of high-order nonlinear systems with multiple unknown control directions Li, J. , Wu, J. , Guo, X. , Li, X. , Ai, L. 201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0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Adaptive fuzzy control for full states constrained systems with nonstrict-feedback form and unknown nonlinear dead zone Wu, J. , Su, B. , Li, J. , (...), Li, X. , Chen, W. 2017 Information Sciences 1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Selective Host–Guest Co-crystallization of Pyridine-Functionalized Tetraphenylethylenes with Phthalic Acids and Multicolor Emission of the Co-crystals Feng, H.-T. , Xiong, J.-B. , Luo, J. , (...), Yang, D. , Zheng, Y.-S. 2017 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 0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Ligand field fine-tuning on the modulation of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relaxation dynamics of dysprosium(iii) single-ion magnets (SIMs): synthesis, structure, magnetism and ab initio calculations Zhang, S. , Wu, H. , Sun, L. , (...), Yang, D. , Gao, S. 2017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0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The synthesis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dicarboxylic acid ionic liquids Dong, R. , Wen, P. , Zhang, S. , (...), Zhou, F. , Liu, W. 2017 Tribology International 0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Biobased Green Lubricants: Physicochemical, Tribological and Toxicological Properties of Fatty Acid Ionic Liquids Fan, M. , Ma, L. , Zhang, C. , (...), Zhou, F. , Liu, W. 2017 Tribology Transactions 待刊论文 0 查看摘要 Synthesis of Substituted 2-Amino-1,3-oxazoles via Copper-Catalyzed Oxidative Cyclization of Enamines and N,N-Dialkyl Formamides Gao, P. , Wang, J. , Bai, Z. , (...), Fan, M.-J. , Guan, Z.-H. 2017 Chemistry - An Asian Journal 待刊论文 0 查看摘要 Topological relations and piezoelectric responses of crystal-axis-oriented BaTiO3/CaTiO3 nanocomposites Hu, D. , Niu, X. , Ma, H. , (...), Kong, X. , Feng, Q. 2017 RSC Advances 0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Study on the synthesis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anti-corrosion benzotriazole ionic liquid Zhang, S. , Ma, L. , Dong, R. , (...), Zhou, F. , Liu, W.M. 2017 RSC Advances 1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ntermolecular cycloaddition of in-situ generated allenylic esters Zhao, L. , Tong, X. , Zhu, H. , Yang, D. , Fan, M. 2017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0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Multiple cross-correlation noise induced transition in a stochastic bistable system Wang, C.-J. , Yang, K.-L. , Du, C.-Y. 2017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0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Two-parameter bifurcations in a discontinuous map with a variable gap Yang, K.-L. , Wang, C.-J. 2017 Nonlinear Dynamics 0 查看摘要 | 相关文献 其他检索结果待续
个人分类: 新观察|3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恭喜杨钊同学获得“天津大学2017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热度 10 zlyang 2017-7-5 11:26
恭喜 杨钊 同学获得 “天津大学2017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杨钊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文《季风风速优化延迟时间与短期风电功率组合预测》,获得“天津大学 2017 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学术学位)”。一共 有127位同学获得。另外,还有67位同 学获得“天津 大学2017年优 秀硕士学位论文(专业学位)”。一并祝贺这些同学! (1) (2) 相关链接: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2017-06-21,天津大学2017年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名 单公示 P020170622380405202532.zip http://www.tju.edu.cn/gs/xwb/tzgg/201706/t20170621_296378.html 2017-06-03,报喜:薛院士引用了俺们的论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58789.html 薛禹胜, 陈宁, 王树民, 文福拴, 林振智, 汪震. 关于利用空间相关性预测风速的评述 .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7, 41(10): 161-169. DOI: 10.7500/AEPS20170109002. XUE Yusheng, CHEN Ning, WANG Shumin, WEN Fushuan, LIN Zhenzhi, WANG Zhen. Review on wind speed prediction based on spatial correlation .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17, 41(10): 161-169. DOI: 10.7500/AEPS20170109002. http://aeps.alljournals.ac.cn/aeps/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70109002flag=1 http://aeps.alljournals.ac.cn/aeps/ch/reader/issue_list.aspx?year_id=2017quarter_id=10 杨正瓴, 杨钊, 张玺, 等.基于季风提高空间相关性预测的优化延迟时间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6, 44(15): 33-38. YANG Zhengling, YANG Zhao, ZHANG Xi, et al.Improving optimal lag time of spatial correlation prediction by characteristics of monsoon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16, 44(15): 33-38. http://www.dlbh.net/dlbh/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20161505journal_id=dlbh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DQW201615005.htm 杨正瓴,冯勇,熊定方,等.基于季风特性改进风电功率预测的研究展望 .智能电网, 2015, 3(1): 1-7. Yang Zhengling,Feng Yong,Xiong Dingfang,et al.Research prospects of improvement in wind power forecasting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monsoons .Smart Grid,2015,3(1):1-7(in Chinese). 杨正瓴, 刘阳, 张泽, 朱新山, 张军. 采用最近历史观测值和PLSR进行空间相关性超短期风速预测 . 电网技术, 2017, 41(6): 1815-1822. YANG Zhengling, LIU Yang, ZHANG Ze, ZHU Xinshan, ZHANG Jun. Ultra-Short-Term Wind Speed Prediction With Spatial Correlation Using Recent Historical Observations and PLSR.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17, 41(6): 1815-1822. http://www.dwjs.com.cn/CN/abstract/abstract27222.s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个人分类: 风电功率预测|10593 次阅读|22 个评论
2017年6月瞎想
热度 7 zywsict 2017-6-27 16:40
1. 每个人都得经历生老病死,可是有的人出生富贵,有的人出生贫寒;有的人老得快,有的人又老得慢;有的人经常的遭受病痛的折磨,有的人却生龙活虎;有的人长寿,有的人却短命;有的人死时痛快,有的人死时备受折磨;无论你是怎样的个体,无论你身处于身处何方,无论你权倾朝野或者富可敌国;不经要问你在人世上走一遭,留下了什么? 2. 无论你富贵、贫穷、快乐、悲伤、健康、病痛,如果远方有个挂念你的人,那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3. 当我想你的时候,你如果也在想我,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心灵默契抑或心灵感应。 4.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何活出出彩的人生,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 5. 感觉不少人都有一个通病,亦可以称之为“贱”,那就是只要失去之后,才知道曾经拥有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 6. 人的一生都在错过,在渴望长大中错过童年,在迷茫困惑中错过青春,在狐疑猜测中错过人际,在倔强无知中错过爱情;也许只有当你成熟稳重之时,才能够不再错过!
个人分类: 随想|1364 次阅读|16 个评论
2017年年会资料
fqng1008 2017-6-13 16:26
1 2 3 一、开幕词 尊敬的周主席、徐局长、方主任、张处长,尊敬的李院士、 郑院士、 吕秘书长、孔会长,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上午好! 今天,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首届杭州西溪感染·胃肠肝病高峰论坛在美丽的杭州正式召开,欢迎大家的来到! 杭州是个美丽而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等会东道主会有精彩的介绍,我不在这里班门弄斧。 本次会议,我们将从四个方面进行研讨:一是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诊疗,包括新形势下新发突发传染病应对策略,做科学感控的实践者,分子试验病毒库与HIV治疗,十年来中国艾滋病治疗的成功与挑战,H7N9禽流感研究进展,艾滋病肺部感染诊治经验分享等等。 二是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包括传染病辨证模式的梳理与构建,中医药在肝病诊治领域优势与不足,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结合诊疗,传染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建设与展望,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中西医结合指南制定程序与方法等等。 三是病毒性肝炎与终末期肝病诊疗,包括乙肝治愈路线图,血清ALT正常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HBV-RNA与乙肝治愈,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全身影响,新型丙型肝炎药物研发与临床实践, HBV与炎症性肠病,HCV抗病毒治疗的耐药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管理,一线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临床结局,新基因NS5 ATP 13 与肝纤维化,干细胞移植在终末期肝病的应用,肝癌干细胞的基础研究与治疗意义,精准医疗时代的肝癌外科和术后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处理 ( 2017证据与更新),TIPS技术临床应用新进展 , PD-1、CTLA-4 Foxp3在病毒性肝炎的作用,食管胃曲张静脉内镜下精准个体化诊断与治疗等等。 四是其他感染性疾病与消化病诊疗,包括结核病的精准诊疗,多变的布鲁氏菌感染,肺部真菌感染诊治要点,感染性疾病的母婴阻断与新生儿缺陷防治,细菌耐药的现状与应对策略,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东西方诊疗差异,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与临床实践的差距与建议,手术对肝功能的损伤及防治,菌群移植技术平台的体系建设与应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肝细胞癌,数理医学与肝脏疾病的精准诊疗,多模态超声在肝脏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等等。 在完成以上任务的同时,我们还将组织会议代表到杭州市西溪医院参观和交流,体会西溪人的盛情与美意,并祝福他们的80年华诞!当然,我们要对蔡院长、刘院长为首的西溪医院同仁在这次会议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努力就不会有今天的盛况。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各位专家健康开心! 谢谢大家! 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2017年工作会议议程 ( 一 ) 王明民:传染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建设与展望 ( 二 ) 袁成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会上不讨论,会后交流) ( 三 ) 刘寿荣: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首届杭州西溪感染·胃肠肝病高峰论坛筹备情况 ( 四 )吕文良:指导性讲话 ( 五 ) 协商: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地点、时间。 (六) 共识撰写情况:中西医结合标准化建设要迎头赶上,见附表。 附表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诊疗共识系列 牵头人 共识名称 完成情况 聂 广,卢洪洲 人禽流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已发表 李秀惠,卢洪洲 寨卡病毒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已发表 李 芹,李 勇 疱疹性咽峡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6 月份发表 李秀惠,刘映霞 重症手足口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6 月份发表 张明香等 库式杆菌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6 月份发表 聂 广等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分期辨证推荐意见 撰写中 聂 广,李秀惠 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撰写中 袁成民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撰写中 王 健,卢洪洲 艾滋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撰写中 张广宇,张国良 耐多药肺结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撰写中 刘寿荣,贾建伟 麻疹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撰写中 姜良铎等 发热待查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筹备中 张明香等 肾综合征出血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筹备中 符林春等 疟疾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筹备中 三、 闭 幕辞 尊敬的刘院 长 、 戚 院 长 , 各位 专 家、各位同仁: 经过 三天 紧张 充 实 而又精彩 纷 呈的会 议 ,第八 次全 国中西医 结 合 传 染病学 术 年会 暨 首届杭州西溪感染 · 胃 肠 肝病国 际 高峰 论坛 即将 结 束。在此,我 谨 代表中国中西医 结 合学会 传 染病 专业 委 员 会向大会的 圆满 举行 开表示祝 贺 ,向各位 专 家、教授无保留的成果分享表示感 谢 ,向几天来默默无 闻 辛勤付出的工作人 员 表示感 谢 。 本次大会内容丰富、精彩 纷 呈、交流踊 跃 、盛况空前。来自美国、俄 罗 斯、英国、德国、澳大利 亚 、新西 兰 、新加坡、 韩 国的国 际专 家, 以及 宝 岛 台湾 和 国内著名院校、医 疗 机构、研究 单 位的 40 余位 专 家学者分别作了 专题 演 讲 。尤其是中国工程院李 兰 娟院士和 郑树 森院士也分别在大会上作 了专题报 告, 为各位 同行 提供 了学 术 盛宴。 本次 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达 520 余人 , 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学 术 交流 论 文 86 篇,内容涵盖中西医感染病、肝病、胃 肠 病的 诊 断、治 疗 和前沿研究成果 。 会 议 涉及面广,参与人数多,在 历 届大会中首屈一指,不 仅 提高了与会人 员 的 专业 素 质 ,促 进 了广泛的 专业 交流与学 术 研 讨 ,也大大提升了年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相信 我们的 学 术 年会会越 办 越好,越 办 越强。 现 在,我宣布:第八 次全 国中西医 结 合 传 染病学 术 年会 暨 首届杭州西溪感染 · 胃 肠 肝病国 际 高峰 论坛顺 利 闭 幕。 再次感 谢 各位 专 家、学者和各位同僚 对 本次会 议 的大力支持。 祝大家身体健康,事 业顺 利,家庭幸福! 谢谢 大家。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开大学2017年生物夏令营欢迎各位研究生
热度 1 gaoshannankai 2017-5-9 17:44
准确的说南开大学2017年生物夏令营欢迎各位未来的研究生 标题要简练,不过容易误导人 刚刚接到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通知 我院“ 2017 年生物学夏令营”定于 7月4日-6日 举行,详见我院网上通知。网址 http://sky.nankai.edu.cn/show.asp?id=5188 。 近年来,我院夏令营宣传效果良好。在各位老师的大力帮助下,我院今年招生中,推免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7%,其中来自于985、211高校 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4.2%。 7月5日、6日 将进行实验室参观、师生交流、学生面试等活 动。 我这里已经向广大研究生进行宣传,不过由于我本人出差不在,很遗憾。 希望推免进入南开大学学习生物信息或相关专业的同学,可以加入 生物信息学天空qq群(154712987),群里提问。 这里再次强调,研究生报考一定要关注夏令营,一定要提前联系导师。 提前了解你所学专业,不要再像高考那样蒙了 目前有意报考南开大学生物信息方向的研究生,要注意到动物学和泰达学院两个地方去找,学校本部可以报考动物学,研究方向是生物信息学。 另外有个2年的专业硕士非常好,毕业快,社会认可度并不低。最主要是 考试分数比学术型(3年)的低不少,有利于大家绕开死记硬背的生物化学. 根据以往经验,以往报考我的优秀学生(英语政治很高)都不喜欢死记硬背, 导致生物化学挂了,所以考南开生科院就是这门课要占很大精力。
2010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科学院2017年新科院士来自何处
热度 3 st69786 2017-5-3 17:33
美国科学院 2017 年新科院士来自何处 北京时间 2017 年 5 月 2 日,美国科学院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本年度 84 名新科院士和 21 名新科外籍院士名单,来自哈佛大学的美籍华人袁钧瑛当选院士,中国台湾地区的陈建仁和朱敬一当选为外籍院士。至此美国科学院院士人数达到 2,290 名 (active) ,外籍院士人数达到 475 人 ( 没有投票权 ) 。这些新科院士当选时所在机构如下: 院士 84 人: 机构 人数 MIT 6 宾夕法尼亚大学 4 哈佛大学 4 哈佛医学院 4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4 耶鲁大学 4 伊利诺伊大学 4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3 斯坦福大学 3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La Jolla, Calif. 2 德克萨斯农工大学 2 佛罗里达大学 2 加州理工学院 2 明尼苏达大学 2 西北大学 2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2 芝加哥大学 2 布朗大学 1 IBM Thomas J. Watson 研究中心 1 NIH 1 The J. Craig Venter Institute, Rockville, Md. 1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 Garvan 医学研究所 1 德国波恩马普数学研究所 1 德克萨斯大学 M.D. Anderson 癌症中心 1 杜克大学 1 俄勒冈大学 1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1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1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 1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1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1 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 1 卡耐基梅隆大学 1 康奈尔大学 1 冷泉港实验室 1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 1 洛克菲勒大学 1 麻省大学 1 密西根大学 1 密西根州立大学 1 纽约大学 1 纽约市纪念 Sloan-Kettering 癌症研究所 1 普林斯顿大学 1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1 西雅图 Fred Hutchinson 癌症研究中心 1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1 印第安那大学 1 犹他大学 1 佐治亚大学 1 外籍院士来自: 国家 人数 英国 4 中国(台湾) 2 以色列 / 意大利 1 以色列 1 匈牙利 1 西班牙 1 斯里兰卡 1 瑞典 1 日本 1 挪威 1 加拿大 1 韩国 1 芬兰 1 法国 1 俄罗斯 1 德国 1 澳大利亚 1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1381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重点专项2017年项目申报指南
ericmapes 2017-3-3 13:55
附件12 “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 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fgzc/gfxwj/gfxwj2016/201610/W020161009659133438610.pdf 畜禽养殖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支柱产业。当前,我国畜禽养殖产业正面临“养殖效益低下、疫病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设施设备落后”4大瓶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开展畜禽疫病防控、净化与根除,推进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加强养殖设施设备的自主创新与产业化。 为推进我国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畜禽养殖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国办发〔2012〕31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等精神,启动实施“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专项聚焦畜禽重大疫病防控、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养殖设施设备研发3大领域,贯通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示范科技创新链条,进行一体化设计,突破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领域的重大基础理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建立应用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产 1 业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实现核心场与示范场在原有基础上,畜禽病死率下降8-10%,常规污染物排放消减60%,粪污及病死动物资源化利用率达80%以上,“全封闭、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养殖。 根据专项的统一部署,结合畜禽重大疫病与安全高效养殖科技创新链条的特点与规律。在2016年度首批启动15个项目的基础上,2017年度拟启动23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拟支持1-2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4.3亿元。其中基础研究5个研究方向,共性关键技术研究18个研究方向。项目实施周期为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1.基础研究 1.1畜禽重要疫病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我国的畜禽重要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开展病原的分离鉴定,研究病原血清型和基因型、传播途径、实验动物模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畜禽重要病原的分子溯源、遗传变异、分子进化规律;构建病原学与流行病学数据库、畜禽重大疫病传播风险评估模型。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分离鉴定畜禽重要病原6000株以上,解析至少400株病原的基因组序列,阐明8种以上畜禽重大疫病的流行病学与遗传变异规律,构建病原学与流行病学数据库3-5个;发表高水平论文45-50篇。【预期性指标】建立畜禽重大疫病传播风险评估模型4-5个。 支持年限:2017-20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 1.2畜禽重要病原菌的病原组学与网络调控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猪链球菌、畜禽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重要畜禽病原菌,研究其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网络;研究病原菌细胞分裂和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解析病原菌重要蛋白质的功能,筛选潜在药物靶标、诊断标识和疫苗候选抗原。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解析20个以上重要调控蛋白质的功能;鉴定候选药物靶标、诊断标识和疫苗候选抗原25个以上;发表高水平论文45-50篇。【预期性指标】绘制病原菌细胞分裂和生长代谢相关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与调控网络,申请专利8-10件。 支持年限:2017-20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畜禽重要胞内菌基因调控及其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动物布鲁氏菌、动物结核分支杆菌等畜禽重要胞内菌,研究病原菌的基因调控;研究胞内菌逃逸宿主免疫及感染与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胞内菌与宿主细胞蛋白质、RNA、基因组互作及其调控网络;发掘重要分子诊断标识或药物靶标。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阐明2-3种胞内菌与宿主互作机制及其调控网络;揭示胞内菌逃逸宿主免疫识别的1-2种新机制;发现重要胞内菌的分子诊断标识或药物靶标8-10个;发表高水平论文40-50篇。【预期性指标】建立重要胞内菌自身及其与宿主互作调控网络数据库2-3个,申请专利 3 8-10件。 支持年限:2017-20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4畜禽重要胞内寄生原虫的寄生与免疫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畜禽养殖的重要胞内寄生原虫,研究其在宿主内的生长发育特征及与宿主互作的网络调控机制;解析寄生原虫逃避宿主免疫清除的分子机制;系统分析寄生原虫在宿主细胞内发育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外密体、非编码RNA以及调控蛋白质等与宿主互作网络及机理;发掘重要诊断标识、药物靶标及疫苗候选抗原分子。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阐明2-3个调控寄生原虫发育繁殖以及与宿主互作的核酸-蛋白网络;揭示寄生原虫逃逸宿主免疫的新机制1-2种;发现重要的分子诊断标识、药物靶标或疫苗候选抗原8-10个;发表高水平论文40-45篇。【预期性指标】建立重要寄生原虫分化发育及其与宿主互作的网络调控数据库2-3个,申报专利3-5件。 支持年限:2017-20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5畜禽肠道健康与消化道微生物互作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畜禽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健康、采食量、营养物质利用及繁殖的关系,研究猪禽消化道微生物早期定植及其调节肠道发育及功能的机制;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代谢与消化道稳态的互作机制与营养调控;消化道微生态平衡调控机体健康的机制;消化道微生物调节采食量及营养 4 物质消化、吸收、代谢和利用的机制;消化道微生物调控畜禽繁殖生理的机制;代谢程序化影响消化道微生物表观遗传的机制;益生菌和益生元影响消化道微生物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分子机制。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揭示主要微生物定植及其代谢产物的产生和排放规律;解析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发育与瘤胃功能的互作机制;解析消化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调节肠道发育与肠道健康的关键机制;阐明消化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调控采食量及机体养分高效利用机制及关键途径;阐明消化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调控机体健康和繁殖生理的机制;获得可用于调控动物代谢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产品3-4种;筛选出6-7种可调控消化道微生物稳态的营养物质;发表高水平论文45-50篇。【预期性指标】申请专利8-10件;揭示畜禽消化道健康与消化道微生物互作机制,为动物健康饲养策略制订、技术与产品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支持年限:2017-20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关键技术研究 2.1猪重要疫病免疫防控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猪的重要疫病、新发疫病及多病原混合感染,研发新型疫苗、多联多价疫苗等免疫防控新产品;研发猪用疫苗佐剂、免疫增强剂;研发细胞纯悬浮培养、细菌高密度发酵等猪用疫苗生产新工艺;研究规模化猪场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5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猪用疫苗佐剂、免疫增强剂等产品5种以上;研发猪用新型疫苗、多联多价疫苗7种以上;研发疫苗生产关键新技术5种以上;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4-5项;申请专利12-15件。【预期性指标】发表研究论文25-30篇;制定标准4-5项;建立规模化猪场科学免疫技术体系。 支持年限:2017-20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2鸡重要疫病免疫防控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蛋鸡、肉鸡等鸡重要疫病和新发疫病,研发鸡用新型疫苗、标记疫苗和多联多价疫苗等免疫防控产品;研发疫苗佐剂、免疫增强剂;研发细胞悬浮培养、细菌高密度发酵等鸡用疫苗生产关键新工艺;研究规模化鸡场生物安全措施及免疫预防程序。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发鸡用新型疫苗、标记疫苗和多联多价疫苗7种以上;研发疫苗佐剂、免疫增强剂5种以上;研发疫苗生产关键新技术5种以上;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4-5项;申请专利12-15件。【预期性指标】发表研究论文25-30篇;制定标准4-5项;建立规模化养鸡场科学免疫技术体系。 支持年限:2017-20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3水禽重要疫病免疫防控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鸭、鹅等水禽特有重要疫病和新发疫病, 6 研发水禽新型疫苗和多联多价疫苗等免疫防控产品;研发疫苗佐剂、免疫增强剂;研发细胞悬浮培养、细菌高密度发酵等水禽疫苗生产关键新工艺。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发水禽用新型疫苗和多联多价疫苗7种以上;研发安全高效疫苗佐剂、免疫增强剂5种以上;研发疫苗研制及免疫防控关键新技术5种以上;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2-3项;申请专利12-15件。【预期性指标】发表研究论文25-30篇,制定标准4-5项;建立规模化水禽场科学免疫技术体系。 支持年限:2017-20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4牛羊重要疫病免疫防控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牛羊重要疫病,研制灭活疫苗、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及多联多价疫苗;研发牛羊新型疫苗佐剂;研发细胞纯悬浮培养、细菌高密度发酵等疫苗生产关键新工艺;研究规模化牛羊饲养科学免疫新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牛羊新型疫苗3种以上;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牛羊疫苗佐剂;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3-4项;申请专利8-10件。【预期性指标】发表研究论文25-30篇;制定标准3-4项;建立规模化牛场、羊场科学免疫技术体系。 支持年限:2017-20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5动物疫病生物防治性制剂研制与产业化 7 研究内容:针对家畜、家禽、伴侣动物重要疫病,研制新型、环保型微生态制剂;研发重组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生物肽、防御素、细菌素等生物治疗制剂;研发基因工程抗体等新型治疗性抗体;研发生物治疗性制剂的产业化生产关键工艺和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新型微生态制剂及产品5种以上;研发重组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生物肽、防御素、细菌素等产品6种以上;研发基因工程抗体等4种以上;获得新兽药证书1-2项;申请专利10-15件;建立动物疫病生物防治性制剂研发与产业化基地。【预期性指标】构建微生态制剂、基因工程抗体及细胞因子等生物制剂创制技术平台;发表研究论文25-30篇;制定标准3-4项。 支持年限:2017-20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6动物重大疫病新概念防控产品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动物重大疫病,利用病原基因组编辑或重组技术,研发快速诱导保护性免疫的速效疫苗;研发重大疫病广谱性中和抗体;研发新型抗体疫苗;研发高效诱导粘膜免疫的新型口服疫苗。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发针对动物重大疫病的速效疫苗2-3种,其诱导保护性免疫速度显著高于传统疫苗;研发广谱中和抗体2-3种;研发新型抗体疫苗2-3种;研发口服疫苗3-5种;获得上述新概念防控产品的新兽药证书1-2个;申请专利15-20件。【预期性指标】建立动物重大疫病新 8 概念免疫产品研究平台;获得新兽药证书2-3个;发表研究论文25-30篇。 支持年限:2017-20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7严重危害畜禽生产寄生虫病的诊断、检测与防控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球虫、肝片吸虫、捻转血矛线虫、血液原虫等严重危害畜禽生产重要寄生虫,开展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发掘诊断标识;研发符合现场初筛需求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方法、试剂与设备;研发区分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鉴别诊断新技术;开发安全高效的畜禽寄生虫病生物防治性制剂;研究临床畜禽重要寄生虫病防控合理用药新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发掘畜禽重要寄生虫病诊断新标识15个以上;建立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和方法10种以上;研发未知病原检测技术2种以上;研制新型生物防治性制剂5种以上;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1-2项;申请专利12-15件;制定畜禽规模化养殖中重要寄生虫病的合理用药规范3-5套。【预期性指标】发表研究论文25-30篇;制定标准3-4项。 支持年限:2017-20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8畜禽重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源头防控与阻断技术研究 9 研究内容:针对包虫、旋毛虫、囊虫、血吸虫等重要人兽共患寄生虫,发掘、鉴定适宜于活体早期诊断的标识分子;研制适宜养殖现场活体早期诊断的快速检测技术和方法并开发新型高通量检测技术及其配套试剂与设备;研制安全高效的抗寄生虫病疫苗与生物治疗制剂;研究临床合理用药新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鉴定畜禽重要人兽共患寄生虫诊断标识15个以上;研发活体动物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早期快速诊断与阻断技术12种以上;研制新型高通量检测技术及配套试剂与设备2种以上;开发新型疫苗、生物治疗制剂4-5种,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1-2项;申请专利12-15件。【预期性指标】发表研究论文25-30篇;制定标准3-4项;建立畜禽规模化养殖中重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源头防控与阻断技术体系。 支持年限:2017-20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9新型动物药剂创制与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发新型兽用原料药及制剂;研制新型兽用抗菌药、复合制剂及复方制剂;开发兽用药物新剂型;研发动物药剂生产关键新技术;研究兽药安全评价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合理用药新技术。 考核目标:【约束性指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兽用原料药及制剂3-4种;兽药复合、复方新制剂4-5种;兽药新剂型5-8种;获得新兽药证书4-5项;申请发明专利12-15 10 件;制定标准5-6项。【预期性指标】制定合理用药规程3-5个;建立兽用原料药、新制剂研发基地2-3个;建立新兽药药效及安全评价平台1-2个;发表研究论文25-30篇。 支持年限:2017-20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10中兽医药现代化与绿色养殖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畜禽生产的细菌性、病毒性疾病,开展基于中兽医药理论的温病、六经及脏腑辩证研究,建立基于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的中兽药辩证分型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展中兽药效应物质识别获取及药效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防治畜禽呼吸、消化、免疫系统疫病的现代中兽药产品创制;开展基于中兽药的绿色养殖技术集成与应用,大幅度减少化药、抗生素在饲料中的使用量。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制定畜禽主要疾病的中兽医病证辨证分型技术规程8项以上;创新中兽药生产关键技术8-10项,研发畜禽中兽药新产品8-10个;获得新兽药证书6-7个;申请专利12-15件;在不同区域建立猪、家禽中兽医药绿色养殖技术示范基地15-20个,降低发病率5%-8%,减少饲用抗生素使用80%以上。【预期性指标】制定畜禽中兽医药绿色饲养和疾病防控技术规范3-5套;培训中兽医技术人员500-1000人;发表研究论文25-30篇。 支持年限:2017-20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11畜禽疫病防控专用实验动物开发 11 研究内容:针对畜禽疫病防控科学研究对专用实验动物的特殊需求,研发SPF级猪、SPF级犬等专用实验动物培育、繁殖与人工饲喂、以及鉴定新技术;制定SPF级猪、SPF级犬专用实验动物标准体系(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研发SPF级猪、SPF级犬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与特定病原检测技术;建立SPF级猪、SPF级犬核心种子群。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SPF级猪、SPF级犬的生产、饲养等相关技术体系;建立SPF级猪、SPF级犬的鉴定技术和标准体系;培育2-3个SPF级猪、SPF级犬核心种子群并实现批量生产;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1-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15件。【预期性指标】建立畜禽疫病防控研究中所需专用实验动物开发与培育研究平台与技术体系;发表研究论文15-20篇。 支持年限:2017-20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12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重要疫病防控与驯养繁殖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大熊猫与虎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研究重要疫病病原流行病学、病原快速分离与溯源技术;研发重要疫病诊断与检测新技术;开展专用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发;研发大熊猫等健康饲养与高效繁殖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圈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与放归培训辅助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构建大熊猫重要疫病的病原谱系和大熊猫遗传谱系;建立大熊猫群体生态健康指标、人 12 工辅助技术和放归操作规范;研发大熊猫重要疫病快速诊断技术4-5种;构建大熊猫与虎用药和疫苗研究平台;研发疫病防控新产品3-4项;研发高效繁殖与饲养新产品2-3种;建立综合技术示范基地2-3个;申请发明专利10-12件。【预期性指标】发表研究论文15-20篇;制(修)订标准8-10项。 支持年限:2017-20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13边境地区外来动物疫病阻断及防控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边境地区动物及媒介生物,开展外来动物疫病监测溯源技术研究;研发阻断、防控边境地区重要外来动物疫病入侵的储备技术与产品;研究重要外来动物疫病传播扩散及后果评估模型;研究边境地区外来动物疫病防范能力评估技术;制定适合国情的外来动物疫病应急预案。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发外来动物疫病监测、溯源新技术8项以上;建立外来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型3种以上;制定3种以上重要外来动物疫病的应急预案;建立边境地区外来动物疫病防范能力评估体系;制定技术标准、规范10-12项。【预期性指标】发表研究论文15-20篇,申请自主知识产权成果8-10项。 支持年限:2017-20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14畜禽繁殖调控新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畜禽养殖业繁殖率低、种用年限短的问题,开展猪、牛、羊等动物的同期排卵定时输精等繁殖 13 调控技术研发,建立简便高效的后备母猪激素药物调控程序以及妊娠诊断与分娩控制技术,全面提高母畜的繁殖效率;开发新型繁殖调控药物制剂,提升已有调控药物药效,并进行剂型配伍优化。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3-4项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技术;建立妊娠诊断与分娩控制技术3-5项;开发新型繁殖调控药物制剂2-3个,获得新兽药证书2-3个,已有药物的药效提高5%-8%;申请专利8-10件。【预期性指标】发表研究论文15-20篇。 支持年限:2017-20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15畜禽现代化饲养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畜禽养殖技术现代化程度较低的现状,研发畜禽标准化、规范化新型生产工艺;研发种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精准测定和精细化饲养管理技术;研发畜禽节水、节料、节能等节本增效电子饲喂新技术;研发畜禽福利饲养参数和智能化饲养管理技术与操作规范;研发基于互联网的现代高效饲养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发生猪、家禽、牛、羊等不同畜禽的新型生产工艺8种以上;研发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精准测定技术3种以上;研发不同生产阶段畜禽节水、节料、节能,环境控制等电子饲喂技术与系统8-10个;形成畜禽智能化、福利化、精细化饲养管理技术与操作规范5套以上;开发用于畜禽健康生理、舍内环境监测的应用程序(APP) 14 4-5个,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2-15件。【预期性指标】发表研究论文15-20篇;制定标准3-5项。 支持年限:2017-20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16优质饲草供给及草畜种养循环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青贮发酵、高水分青贮、抑制梭菌发酵、低温发酵、提高有氧稳定性等关键技术和生物青贮添加剂等产品;研究苜蓿、天然牧草等干草低损耗高品质规模化生产、高水分调制等关键技术和干草防霉剂等产品;创制苜蓿、燕麦等成型发酵TMR产品及多元化全价草产品;研究饲草木质纤维素高效降解技术;研究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饲草型日粮配置与高效转化技术;研究粮草耦合改土增粮增草配套关键技术;研究林草畜禽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研究规模化人工草地种养结合循环模式。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发优质饲草产品加工与提质增效技术10-12项;开发多元化草产品5-6种,加工工艺技术5-6项;建立种养结合循环养殖模式3-5套;制定优质饲草评定标准或规程3-5项;在北方和南方分别建立规模化饲草种植收获加工连片示范基地5万亩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研究论文20-25篇;申请专利10-12件。 支持年限:2017-20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17畜禽群发普通病防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集约化养殖条件下,家畜围产期疾病、肢 15 蹄病、腹泻、呼吸系统疾病等群发普通病,研发疾病诊断、防控(治)技术与产品;研究畜禽钙、磷代谢紊乱等普通病的诊断、防控(治)技术与产品;研发畜禽主要群发普通病早期预警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绘制畜禽主要普通病的区域谱;建立畜禽主要普通病快速诊断方法10种以上;研发防治畜禽群发普通病的功能性制剂产品8种以上;制定标准3-5个;申报专利10-15件。【预期性指标】建立3-5个畜禽主要群发普通病预警技术,发表研究论文20-30篇。 支持年限:2017-2020 资助项目数:1-2项 2.18烈性外来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以非洲猪瘟、蓝舌病等烈性外来动物疫病为重点,通过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病原重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病原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机制;发掘诊断标识和疫苗候选抗原;引进畜禽疫病防控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发检测技术、疫苗及治疗性生物制剂等防控技术与产品。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解析重要调控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2-3个;阐明2-3种病毒核酸、蛋白质与宿主互作机制及其调控网络机制;鉴定诊断标识和疫苗候选抗原5-6个;研制预防用疫苗和治疗性生物制剂1-2种。【预期指标】发表研究论文20-25篇;申请专利8-10件。 支持年限:2017-2020 16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7 18 申报要求 1.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每个课题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含承担单位)。 2.集成示范类项目要求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联合。 3.对于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并须出具有效的经费来源证明。 4.项目所有参加单位需提供盖章的承诺函,以此作为申报书的附件。 5.如有涉及高致病性病原研究的项目,应按照国家高致病性病原管理要求,提供相应的批准文件。 6.如有涉及实验动物使用的项目,应按照国家实验动物管理有关要求,提供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7年北京的第一场雪
fqng1008 2017-2-24 15:46
十三五专项的申报开始了,和同事出差北京,这大概是传染病研究最后一次 重大专项了。虽然大多数是滚动和指定项目,仍然还有人希望再争取争取...... 1 预报有小雪,到地坛医院时还在怀疑,因为一个冬天都没有下雪 2 3 从餐厅出来已是白茫茫一片 4 看望尊敬的师长 5 6 老师留诗:丰年好大雪,喜迎远客来,天意劳筋骨,不负苦心人。 7 8 22日离开时,在302对面的部队宾馆摄 9 10 11 下面是 友人在大观园所拍,发过来算是问好 12 有诗 为证:初春雪飞纷,疑是迎客君,思君不见君,红楼园里寻。 13 14 15 16 17 18 19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2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鹏:2017年医生执业七大变化
fqng1008 2017-2-5 16:47
新年伊始,医疗政策频发,从“十三五”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印发,到2017年全国卫生计生工作会议召开,再到十三五医改规划的发布,今年注定是医疗领域“不甘寂寞”的一年,医改到底要走向何方? 一、大批军医或统一脱军装 军队医院改革一直是个敏感的话题。关注医改的人都知道,在去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当中,军队医院改革提上了国家日程。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也涉及到了军队医院改革的内容。 根据国务院文件要求,将按照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将军队医院纳入驻地有关规划,并将军队医疗机构全面纳入分级诊疗体系。据知情人士透露,现在军队医院具有军籍,改编后不再具有军籍,但仍可能担负一定的军队保障任务。如处置国内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战场救护。届时,军队文职干部可能统一脱军装。 二、医生自由执业步伐加快 从去年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开始,医生自由执业被首次提到了国家日程。此后,卫计委又先后在修改《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引导医生自由执业,再到“十三五”人才规划鼓励组建医生集团,看样子自由执业离医生并不遥远了。 新医改以来,国家层面多次发文,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完善多点执业、改革医师执业注册制度,并且准许医务人员兼职获取报酬。分析人士认为,国家三番两次发文,意在在给医护涨工资同时,也鼓励大医院医生下基层多点执业,利用自身的医疗技术取得额外收入。可以预见的是,在国家的鼓励下,实现自由执业指日可待。 三、一批医生将开诊所 在医生自由执业的千呼万唤之下,医生开诊所也将迎来高潮。据此前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1%的15000多名医生网友选择了希望可以自由地开诊所。 医生群体普遍认为:医生开诊所,就像厨师开饭店一样,在世界主流国家都是最基本的权利。但遗憾的是,虽然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医疗却依旧保留着计划经济的制度和管理思维。不允许医生开私人诊所就是典型代表。一句“不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的玻璃门,往往将大多数希望开个体诊所的医生挡在门外。 而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国家层面对于医生举办私人诊所和多点执业乃至自由执业的限制,正在逐渐放宽。自去年以来,一大波利好政策纷纷出台,都在全面鼓励医生开诊所。 四、一大批医护将“没编儿” 随着当前医生薪酬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未来公立医院逐渐取消编制,已经是大势所趋。 自去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全国医务人员所关心的“编制”问题就被摆上了桌面。随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化,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也进一步理顺。可见,未来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将会成为医改进入深水区后的又一破冰之举。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15年内,将会有数以百万的医务人员“没编儿”了。 然而,“去编”之路并不轻松,去年11月份,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公开表态,部分事业编“退编”将暂缓。但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医护“去编”将是必然之举。 五、医生数量将大幅增加 医生缺口,是医疗界的重大挑战。据获悉,中国现在儿科医生的缺口是20万人,全科医生的缺口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30万人,急诊医生也存在缺口……为了应对巨大的医生缺口,“十三五”卫生计生人员将增加185.5万。2017年,作为十三五关键一年,医生数量必将迎来大幅度增长。 “ 十三五”卫生规划提出,要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计划达50万名,全科医生计划到2020年需达30万人以上。很明显,接下来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将紧紧围绕作为“医改主力军”的医务人员身上。“十三五”接下来的几年,医生数量将大幅增加。 六、医生收入将上涨 “ 破除薪酬限制,提高医护人员待遇”,是“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的核心要义。国务院、发改委、卫计委等部门曾多次发文,要求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医务人员薪酬制度,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同时实现同岗同薪同待遇,激发广大医务人员活力。 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医务人员薪酬制度,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一直是医改努力的方向。由此可见,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包括临床一线医生、乡镇卫生院医生在内的医务人员,将要涨工资。而且,国家的卫生投入,将更加倾向于一线医务人员。 七、将被严查严惩医生收红包 医疗腐败由来已久,整个医疗领域的腐败问题,已经严重阻碍到了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进展。去年年底,央视连续三天曝光医疗腐败问题,关于药企和医药代表,一时在医疗界都成了敏感话题。 据媒体此前报道,前不久鹰潭市中医院一医生因收受3万元“红包”而被开除;临近年关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院长周胜华也因“管理混乱”被免职。一时间,在医疗界闹得沸沸扬扬。 众所周知,公立医院改革存在诸多难点,其中“塌方式”的医疗腐败问题,无疑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一直以来,由于药价虚高、过度医疗、收受红包等问题,人们对医疗领域腐败保持着高度关注。医疗的腐败现象说明医院的改革仍需深化,毫无疑问,今年的医疗反腐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8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后军改是中国未来改革的风向标
热度 17 gaoshannankai 2017-2-4 13:33
我这个喝地沟油的,多次在科学网指点江山。 从国际形势谈到国内形势,引起部分老同志不满,在这里道歉了。 不过,还是有很多青年教授和研究生喜欢看一下,嘿嘿。 对于国内形势,其实我自2013年讲的多个预测都陆续发生, 无论是大部分贪污犯自首,还是关于中国金融市场所谓阴谋论, 尽管很多无知的青年多次到我这里进行批判,但是毕竟都发生了。 我这篇2017年国内形势的博文《 深刻担忧中国2017年经济与社会发展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1029630.html 引起很多人的提问,为什么我多次反复提军改? 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最大的阻力就是来自各利益集团。 那么试问中国最大的阻力,除了退休高干这个小群体,是谁?是不是部队里面 养的这么多无关人员,唱歌的、跳舞的、玩杂耍的、做生意的,等等 这次军改能不能一刀把他们切掉,是一个风向标。 军队能切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等,都不会有问题。 当年,某位总理搞改革,信誓旦旦,甚至痛哭流涕,我当时上大二吧,讲了一句话 看他能否一刀切下政府部门,如果有一半公务员下岗,这事就成了,他将标榜史册。 如果切不下,都是扯淡。结果,果不其然,最后改革失败了,当初的99口棺材没有留给 贪官,反而留给了老百姓。 老百姓期盼社会变革,希望领袖们顺势而为;正如我预测一样,美国那边动手了,川普 来真的了,有人抗议,有人游行,但是只要代表作为主流的大部分普通劳动者利益,川普 最后注定成功,即使失败,也将名传千古。 如果军改成功,下一步就要动政府机构,大批人员富余人员将给予优厚待遇给于安置。 等这些都解决了,再下一步就能够把退休人员待遇拉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 退休人员应该一视同仁,根据工龄计算工资,等等都可以陆续解决。大家拭目以待。 逼迫中国必须要尽快军队改革的另外一个动力就是国际局势的变化,这个大家看是再看看我的 那个博文《 未来世界发展 的两条主线-你我都能看到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861742.html 围绕第一条主线,川普上台必然要全面修正民主党长期以来的军事与外交错误。重新加强 中东力量部署, 中东反恐要打仗,而且可能是大打 。大家不要忘记,支持共和党的除了底层老百姓, 更主要的是军工与石油集团,这是我反复强调的。中东打起来,一来消除恐怖主义对西方国家的 威胁,还可以借力发展军工并控制石油。下一步就是看川普能否让欧洲日本等国家替他军费买单, 另外,提高石油价格,让中国等能源消耗大国买单。对于这些我从上一届美国大选其实都说了, 而且前几天一些老师买了我推荐的QDII基金 上投摩根全球天然资源混合 ,都赚了吧? 特别是有一位老师问我是不是石油价格高了准备出货,我回答先不急,看看后面美国要打仗。 亚洲方面,日美,美台会继续深入合作,但是都是瞎嚷嚷,不会有实质动作。科学网几个老师 担心的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不会有大事。请你们有空也看看我的那篇博文,穆斯林与西方社会的 矛盾是主要矛盾,美国没有能力打赢两个半战争,所以亚太这边就是瞎嚷嚷,真正要打就在中东打。 中国的外交等一系列政策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个关键问题,力求进一步扩大这种矛盾,坐收渔利。 中国的媒体基于自身新疆等问题考虑,在反恐问题上报道对穆斯林很不友好,这是完全失策的。 中国应该一如既往坚持毛时代定的基调,强调不公平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是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 要从根源上铲除恐怖主义,必须建立公平的新秩序,中国一直以来致力于。。。。。。。 坚持这个模板不能变,在穆斯林与西方冲突中不站队,一定不要总是谴责恐怖主义,给自己找麻烦。 现在,中国媒体对于恐怖事件等发言基本上不再是这基调,估计公正公平现在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禁忌。 在这种国际局势下,中国必然要加速军队改革,准备打仗,要保护中国的能源供应,运输,海外 投资,公民安全。国富不一定强,军队腐败导致亡国,我们是有历史教训的。
3195 次阅读|20 个评论
过年
fqng1008 2017-1-29 08:33
1 2 拜年了 3 梅林山公园 4 梅林山公园 5 西湖春天小聚 6 7 看春节晚会 8 嫂子从安陆前来 9 10 看,这个橙子悬在空中 11 12 嫂子来自安陆 13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2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六字令•贺鸡年
热度 1 hucs 2017-1-24 16:08
十六字令 • 贺鸡年 胡春松 鸡。 自古诗人赞颂之。 雌雄异,生蛋报晨时。 注: 作于南昌大学,2017年1月23日。 -- 近 5 年个人专业和人文创作简介 n 胡春松, 笔名地震、青春依旧,男, 1968 年 2 月生,江西进贤人,中共党员,医生,诗人,南昌大学在职博士(生),国家公派赴美留学回国人员。著有医学专业著作以及诗集《青春诗语》(江西高校出版社, 2011 ),诗集《美丽中国 • 梦》、《地震 N 章》及《佳节诗语》(均待出版),另有 “ 青春三部曲 ” 之《青春论语》(网络版,纸质版待出版)和《青春私语》(写作中)。作者是 “ 岭峰体 ” 诗歌( 2011 年)提出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并建立了现(当)代诗歌评价的 “ 五美 ” 标准(结构美、意境美、思维美、语言美、韵律美)( 2013 年初);作品充满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交织的多重色彩;尤以 “ 纯韵 ” (亦称 “ 春韵 ”— 作者 2013 年命名)诗歌见长;首次提出并创作九言诗歌。作者参加第三届 “ 诗词中国 ” 传统诗词创作大赛,共创作作品 100+ 首,入选 “ 种子作品 ”43 首。作者是经中国诗歌网认证的诗人,作品已入选中国诗歌网《诗歌赣军》和《 2016 江西诗歌年选》等,以及在人民网( 2013 年)发表。作者主要研究方向:生活方式与心血管病(基础 临床),人文与医学等;先后创造性建立健康的 “ 种子 ” 法则、 “E ( e )种子 ” 法则和 “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 ” ,创造性建立人类疾病防治的 RT-ABCDEF 策略,创造性建立高血压管理 “ 中国方案 ” ,创造性提出并建立慢病及相关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防治通用公式(即健康 长寿方程式):健康 长寿 = RT-ABCDEF + E(e)SEED-BasED+ 210 ,它是每个人管理自己健康的金钥匙,是应对主要慢病( mNCDs ),例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各种癌症等,以及作者经多年临床观察发现并命名的 OOH 综合征、 C 型高血压和潜在的 CDC 链或 RE-CDC 链的有效策略,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大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作者创造性建立临床营养评估工具;创造性提出 “ 生命体征手机( Biophone, BP ) ” 概念和关键技术设计(详见个人科学网博客);创造性提出防治我国空气污染的 “ 空中自动吸尘器 ” 设计方案(详见个人科学网博客)。作者提出的以 “ 平台 ” 为基础的新的 “5P” 医学模式,对于我国当前医改工作和促进我国生物医学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意义;作者发展了一门新颖的生物医学学科 -- 结构编辑学( Structure-editing ),为精准医学时代的人类疾病防治提供了新的选择;作者阐述了 “ 政策性预防 ” (即 “ 零级预防 ” )新概念,为以完善立法工作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作者已在 JTD 、 CDT 、 Chin Med J(Engl) 、 Front Med 等发表医学专业 SCI 论文,在 Science 在线发表 eLetters 3 篇,曾受邀为多个国内及国际医学期刊(例如: Hypertension 、 BMJ 、 Tumor Biology 和 Ann Intern Med 等)审稿,有科普和编译文章先后在《家庭医生报》、《健康报》、《光明日报》、《江西日报》以及《中国医学论坛报》等发表。另有科学网博客( 2009.10- ),人民微博( “ 颂子 ” , 2013.3- )和雅虎博客( 2007.6-2009.9 ),科学网个人博客访问阅读量已逾 181 万人次 。 n 诗观:诗歌如药。
个人分类: 博士研究|1210 次阅读|1 个评论
深刻担忧中国2017年经济与社会发展
热度 34 gaoshannankai 2017-1-24 12:10
究竟会不会有中国 社会危机 总 爆发 的 时间窗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816991.html 2017年进入我所谓的2015-2020社会危机时间窗口。 让我一个小小屁民,吃瓜都吃不安稳。 我此前多次讲2015到16问题不大,主要是从全世界考虑, 欧洲动荡,美国经济疲软,所以大家都不行,中国的问题容易 被掩盖。但是,我同样预测了共和党必须上台,重振美国经济, 美股美元一路高升,大家还记得几个月前我推荐大家换美元 或者买入QDII基金么,我推荐的那个 上投摩根 全球 天然 资源 混合(378546) 大家那个时候买入,已经赚了12%以上。 2016年是安全事故多发的一年,多年腐败的积累造成了 我们的各种建筑和设施陆续进入不安全的状态,再加上 管理人员的低素质和不负责任,这种状况会进一步蔓延。 与安全事故相比,群体性事件更容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极大因素。 今天老妈单位送来一点点慰问金,表示政府对复转军人(非事业单位 低待遇这批人)的慰问,就我来看,也是组织上进行摸排。起因是 2016年复转军人集体上访事件。 大量复转军人由于进入亏损企业或退役后被买断,有一些人生活 遇到了困难,特别是医药费等没有找落,因此串联上访,不过大量 此类问题被各级政府机关进行压制,隐瞒。导致这次北京上访, 让中央和习大大非常别动。复转军人事件,性质非常严重,如果不从 根源上解决,只是给点钱,会导致更严重问题出现。 2017年大学毕业生达到700多万,又创历史新高,让他们去创业,不靠谱。 去创业,必定是大部分人失败,败光了父母积蓄,而后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2017年还有经济下滑带来的大量失业问题。 所有这些一环套一环,必须下大力气,从根源上解决,方能确保社会稳定。 在当前社会腐败不能根本性逆转的前提下,任何好的政策都不会有效执行, 只有深入大规模反腐败是唯一有效的和稳定社会的措施, 对于复转军人, 我有个小小建议,把这些人中没有贪污腐败历史的,纳入纪委,扩大反贪污 队伍,不仅有效转移复转军人对政府的不满,而且可以借力打力, 变不稳定因素为反腐力量。而且,对这些反腐队伍,不发经费与工资,让他们 通过反腐自筹经费和工资,如果他们搞的好,既解决自身生活待遇又为反腐出力; 如果乱搞,自己入狱,也不要埋怨政府。
4489 次阅读|52 个评论
2017年春节晚会邀请韩春雨亮相
热度 28 gaoshannankai 2017-1-15 12:48
对不起大家了,我做了一次标题党, 或者说,我打标题时,漏了一个“请”字,怎么样,我文字功底扎实吧 其实也是我的建议,春晚不应该总是婊子戏子亮相。 是否陆续也让科研工作者亮一亮,也让全体老百姓重视一下。 毕竟一个国家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靠科技发展。 我们国家太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捧戏子玩婊子,体现了我们国民素质低下。 韩春雨上春晚,是最大科普。 是真是假,都让老百姓关心一下。 老百姓都关心科研领域了,中纪委也就会注意, 才有可能真正的反腐,各位科研工作者才有希望。
8889 次阅读|37 个评论
2017年热门-小保方晴子再次被挖出来
热度 19 gaoshannankai 2017-1-8 19:02
生物信息学天空qq群,张黎一老师发来消息,网上有人要给小保方平反 在Nature子刊NatureMaterials上,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新方法,通过“挤压”细胞可将它们转变为干细胞。这种方法为大规模生成医用干细胞铺平了道路。 原文链接: Definedthree-dimensionalmicroenvironmentsboostinductionofpluripotency 原文摘要:Sincethediscoveryof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iPSCs),numerousapproacheshavebeenexploredtoimprovetheoriginalprotocol,whichisbasedonatwo-dimensional(2D)cell-culturesystem.Surprisingly,nothingisknownabouttheeffectofamorebiologicallyfaithful3Denvironmentonsomatic-cellreprogramming.Here,wereportasystematicanalysisofhowreprogrammingofsomaticcellsoccurswithinengineered3Dextracellularmatrices.Bymodulatingmicroenvironmentalstiffness,degradabilityandbiochemicalcomposition,wehaveidentifiedapreviouslyunknownroleforbiophysicaleffectorsinthepromotionofiPSCgeneration.Wefindthatthephysicalcellconfinementimposedbythe3Dmicroenvironmentboostsreprogrammingthroughanacceleratedmesenchymal-to-epithelialtransitionandincreasedepigeneticremodelling.Weconcludethat3Dmicroenvironmentalsignalsactsynergisticallywithreprogrammingtranscriptionfactorstoincreasesomaticplasticity. 文章的内容我没有看,不过,我仍然坚持支持小保,以至于把笔名改为小保山 此前发文的基本观点再重复一下 1.大日本帝国科学家即使作假,我本人也是绝对尊敬,嘿嘿; 2.小保的研究路线没有问题,但那篇文章作假是肯定的,他跟韩国黄禹锡是完全一样的性质; 3.黄和小保的水平是不容置疑,一个日本理化所灭掉大清国科学院问题不大。 对于未来生命科学领域,继续看好日本人得诺奖,理由请看我此前博文。
5503 次阅读|33 个评论
MyBioGate:2017最令人期待的10项医疗技术突破
fqng1008 2016-12-26 11:20
2016 是 医疗技术 飞速发展的一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算法分析可穿戴设备数据等新兴技术几乎每天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而这一蓬勃发展的趋势在 2017 年将会更加来势凶猛。 依照传统,由亚马逊 Top100 图书作者,医疗界知名博主 Berci Meskó 博士创建的医学未来主义者网站在 2016 年的尾声展望了 2017 最令人期待的 13 项医疗技术突破。 Meskó 博士提到, “ 医学未来主义者的作用当然不是对未来做出大胆的预测。人类的进步从来不是可以被所谓大的赌注所推动。相反,我们的工作是不断分析未来的趋势,并努力建立未来和现在互通的信息桥梁。 ”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到底 2017 年有哪些医疗技术突破最让人期待 ! 1. 糖尿病护理的新纪元 在 2016 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胰腺。该装置可以监测血糖并自动供应胰岛素,完全发挥了一个正常胰腺的基本功能。糖尿病患者因此可以可持续的方式更轻松地生活,这是多年来在糖尿病管理中迈出的最大一步。在 2017 年,这种新的糖尿病管理方式将被更加广泛的推广,成为改变许多患者生活质量的里程碑。 糖尿病护理的发展却并不止于此。 2016 年 Google 获得了一项数字隐形眼镜专利,可以通过测量眼泪的血糖水平来监测糖尿病。通过与制药公司诺华建立合作, Google 将于 2017 年开展该数字隐形眼镜临床试验。 2. 将精准医学应用于肿瘤领域 数字医疗技术将在 2017 年继续促进癌症护理方法的转变。个性化的肿瘤护理方案正在诸如 Foundation Medicine 以及 Smart Patients 等初创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的努力下变成现实。 Foundation Medicine 旨在将癌症基因组学带到癌症护理领域。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 Foundation Medicine 将为每个患者提供量身定做的治疗方案。而 Smart Patients 则通过创建在线社区来帮助患者更加积极的应对癌症。 3. 人工智能进入医院 IBM Watson 通过其先进的人工智能程序,正在将医疗保健转变为可量化的服务。通过使用它,医生无需阅读几十份文件,而只是通过几页的个性化报告便可了解每个病人的情况。迄今为止,它已被用于肿瘤学和放射学领域。而新兴的 Watsonfor Genomics 项目则通过将认知计算与基因组肿瘤测序相结合,帮助推进精准医学的发展。 在 2017 年,我们需要对 IBM Watson 更广泛的应用做好准备。虽然它不能解答任何医疗问题,但通过分析关于患者的所有数据,它可以提出与患者最相关及最可能的医疗结果。然而,医生依然会是那个做出最终决定的角色。计算机只是辅助医生工作,而绝不是完全取代。 4. 无人驾驶车将配备健康传感器 2017 年我们将迎来自动化汽车飞速发展的时代。今年 9 月, Uber 已开始在繁忙拥挤的匹兹堡提供自动驾驶车车载服务。而与沃尔沃的合作更是为了达成 Uber 想要尽快用机器人替换 100 多万驾驶员的目标。我们已经从这项合作中看到了惊人的成果 —— 沃尔沃无人驾驶卡车已成功穿行欧洲 ! 在努力尽快引入无人驾驶车的同时,各大公司也正在为汽车配备大量传感器。 Uber 、沃尔沃及特斯拉在驾驶员座椅中安装的健康传感器,将为在无人驾驶车中充当被动角色的驾驶员提供更多健康护理的可能。 5. 营养基因组学的诞生 尽管 2014 年美国 FDA 叫停了其国内最大的基因检测供应商 23andMe 的营销活动,此后依然有数家公司在未提交 FDA 上市前审查的情况下,继续提供基因检测和结果分析。在基因组学越来越得到关注的今天,一个新的交叉领域 —— 营养基因组学也应运而生。 营养基因组学是一个全新的跨领域组合,提倡从个体的基因组信息来了解所需的营养。相关的智能应用程序将通过每个人的 DNA 测序信息来量身订做食谱 —— 使不同人了解自己究竟该吃什么以及该全力避免什么。目前加州已有一家初创公司 Habit 在提供基于营养基因组学的服务。通过使用遗传标记, Habit 计划为每个客户制定理想的膳食计划,并将这种膳食直接送到他们的家门口。 6. 基因编辑工具 CRISPR 被用于临床试验 每十年左右,只有几个新的想法可以显示出革新整个医疗保健和制药行业的潜力。而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基因组编辑方法 CRISPR 便有这种潜力。 研究人员已经使用基因编辑培育出几乎可以完全抵抗引起疟疾寄生虫的蚊子。一些科学家还认为,我们将有机会编辑我们的免疫细胞,使之重新激活来对抗并杀死癌细胞。今年,科学家还通过基因编辑治愈了患有 Duchenne 肌营养不良的小鼠。 2017 年 CRISPR 有望被用于各种临床试验,来发挥改变破坏性疾病的真正力量。 7. 保险公司 Oscar Health 推出可穿戴传感器包 2017 年将是健康保险系统根据患者数据开始产生改变的年份,时髦的保险公司 Oscar Health 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对 Oscar Health 来说,没有数据支持,保险行业将是风险最大的行业。通过 Oscar Health 的协助,该公司的被保险人将提供个人 Fitbit 数据。如果他们达到了自己的健身目标,将会得到每天 1 美元的奖励。这一奖励机制形成了对人们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正向激励。 Berci Meskó 博士认为在未来,吸烟、饮酒、食用垃圾食品和不做任何运动等坏习惯不仅会影响个体长远的健康,短期来看也会引起更加高昂的健康保险额外费用。 根据预测,截止 2019 年将有 2.45 亿可穿戴设备被售出。随着可穿戴设备跟踪、记录越来越多关于我们生活方式的准确数据,保险公司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服务也将不可避免。在 2017 年,一家大型保险公司(不是一家初创公司 ! )将推出一个包含可穿戴传感器的包装,并通过在未来一年里测量数据,为健康生活提供指导。 8. 可与精妙的达芬奇手术系统媲美的谷歌 - 强生手术机器人 手术机器人有可能改变未来外科医生进行手术的方式。未来将是该行业迸发式发展的时代:到 2020 年,手术机器人的销售额预计将几乎翻番至 64 亿美元。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它具有放大的 3D 高清晰度视觉系统和小型腕式仪器,弯曲度和旋转度都远大于人类双手。使用达芬奇手术系统,外科医生仅通过几个小切口进行操作。同时在任何时候医生都可以达到对机器人系统 100% 的控制,来执行先前不可能进行的精确操作。然而最近,谷歌宣布,它开始与制药巨头强生合作创建一个新的手术机器人系统。 Google 的技术专长与强生公司的医疗经验将为达芬奇手术系统打造一个真正的竞争对手。而这项合作也将大力推动整个手术机器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9. 制药公司将开始在临床试验和药物研究中大量使用人工智能 完成一项临床试验往往需要十年时间,花费数十亿美元。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在未来大大改变这一现状。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制药公司用更少的时间便可以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获得患者数据。而制药公司 Atomwise 已在该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Atomwise 通过使用超级计算机,旨在从分子结构数据库中筛选出可用作治疗的候选分子。去年, Atomwise 开始对现有的安全药物进行搜索,以从中筛选出可以被重新设计、用来治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该公司发现用人工智能技术预测出的两种药物可以显著降低埃博拉病毒的传染性。这种分析以前通常需要几个月或几年,而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便可完成 ! 2017 年将是制药行业意识到他们需要开始积极使用人工智能的一年。否则各式各样的新兴初创企业将使他们尝到落后的苦果。当颠覆性的变化通过几种新技术开始时,即使巨人也必须改变他们的商业模式。 10. 3D 打印器官铸件将被广泛应用 想象一下,你的四肢某处不小心断裂或扭曲,需要安装人工铸件。以前,这是一个无比麻烦的过程,医生首先需要将石膏安装到你的受伤害身体部位,并在其后频繁的回访中根据炎症的消退及肌肉萎缩情况重新调整安装铸件。而现在,医生只需扫描你的手臂,并在几秒钟内用软件 “ 打印 ” 出一个防水并且超轻的铸件,然后你就可以回家了 ! 在下次回访时,医生只需将这一铸件打开来检查受损部位。 3D 打印技术为病人和医生都带来了更经济快捷的治病模式。 西班牙的 3D 打印初创公司 Exovite 曾应用该项技术进行试验,然而之后却销声匿迹。 扫描肢体及设计定制铸件技术都已被攻克,但应用上述技术的主要障碍在于获得创伤学家的认可。而在 2017 年,另一家初创公司将会在此方向进行努力,将 3D 打印器官铸件完全推向市场。 2017 年就要来了,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3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2017年值得关注的四大主题
redtree 2016-12-24 20:30
《科学》:2017年值得关注的四大主题 作者:林小春 来源: 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6/12/24 19:27:23 图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提供的第九大行星背对太阳一面的效果图。天文学家认为该行星类似于天王星和海王星,属于气态行星。 (新华社/美联) 新华网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林小春) 美国《科学》杂志22日发表对2017年科学展望的文章 ,认为有四大主题值得关注。 第一,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和英国脱欧公投对科研的影响。文章说:“对许多科学家来说,大西洋两岸惊人的选举(公投)结果可能是2016年度‘崩溃’事件。”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对气候变化问题态度消极,这不是好兆头。 研究人员还担心,美国国会和白宫都受共和党控制,而共和党曾表示要削减国内开支,并对涉及胎儿组织和胚胎干细胞等的研究课题持反对态度。在欧洲,英国退出欧盟的投票结果,将减少英国参与欧洲研究项目以及往返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学生和研究人员的流动。 不过文章也认为,最担忧的事件是否会成为现实尚不明朗。在美国,选举语言很少成为最终的政策蓝图,但2016年无疑以令人担忧的信号结束。而在欧洲,英国脱欧还需经过两年的谈判,这为妥协提供了一些空间。 第二,突破胚胎培育时间限制。2016年,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让人类胚胎发育至近两周,打破了之前9天的纪录。这项研究成果有可能会带来新的研究,但也掀起新一轮伦理争论。几十年来,研究用胚胎发育时间不超过14天的伦理限制已被广泛接受。是否应该突破这个界限,允许科学家研究14天到28天大的胚胎呢?英国两个研究团队12月就此召开研讨会,一些生物学家希望这将有助于促进广泛的公众讨论。 第三,寨卡疫苗测试。寨卡疫苗的效果将在2017年得到验证。迄今,接受测试的几乎每一种候选寨卡疫苗都能为猴子提供完全的保护,其中至少有3种疫苗开始了小规模人体试验,以评估它们的安全性与激发免疫反应的能力。如果这些疫苗通过测试,那么将在明年进行有效性临床试验。但有两个关切可能会延缓疫苗研发进展。一是理论上寨卡病毒抗体可能会与近亲登革病毒发生交叉反应,从而让人们容易感染高致命性的登革热;二是寨卡疫情在拉丁美洲传播非常迅速,许多拉美人可能出现了免疫力,这会掩盖疫苗的效果。 第四,搜索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在冥王星遭“降级”后,太阳系只剩下八大行星,但今年1月,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太阳系中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的证据。这是一个像海王星大小的行星,其轨道周期为1.5万年左右。科学家尚未直接观测到这颗行星,而是通过太阳系边缘的一些冰冻天体轨道所受引力推算出来的,此后他们还发现了这颗行星存在的更多迹象。现在,几个科研团队正利用大型望远镜搜寻“行星九”。(据新华社客户端报道)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郭艺芳:2017美国糖尿病管理指南要点
fqng1008 2016-12-21 10:19
2017 年美国糖尿病诊疗标准于18日正式颁布。基于最新研究证据,新版ADA指南对多项诊断与治疗建议进行更新。在心血管病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方面,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血压管理 1. 糖尿病患者每次就诊均应常规测量血压。 2. 多数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mmHg。 3. 在不需要过于复杂治疗的情况下,伴有心血管高风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血压可控制在130/80mmHg。 4. 糖尿病合并慢性高血压的妊娠女性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20-160/80-105mmHg。 5. 血压140/90mmHg的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应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并逐渐调整直到血压达标。 6. 血压160/100mmHg的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应立即启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或应用具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单片复方制剂治疗。 7. ACEI 、ARB、噻嗪类利尿剂和二氢吡啶类CCB均可用于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治疗。 8. 合并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推荐将最大耐受剂量的ACEI或ARB作为一线降压药物。 9. 应用ACEI、ARB或利尿剂治疗时,需注意监测肌酐、肾小球滤过率与血钾水平。 10. 血压120/80mmHg的糖尿病患者应启动生活方式干预。 二、血脂管理 1. 初次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应常规检测血脂。 2. 启动他汀治疗时应检测血脂,此后定期复查。 3. 推荐糖尿病患者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血脂。 4. 甘油三酯增高或HDL-C降低的患者首选生活方式干预。 5. 甘油三酯≥5.7mmol/L的患者,应排除继发性血脂异常并考虑药物治疗以降低胰腺炎风险。 6. 所有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患者,均应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予以高强度他汀治疗。 7. 并存其他ASCVD危险因素的年龄40岁的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考虑应用中等或高强度的他汀治疗。 8. 不伴其他ASCVD危险因素、年龄40-75岁的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考虑应用中等强度他汀治疗。 9. 伴有其他ASCVD危险因素、年龄40-75岁的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考虑应用高强度他汀治疗。 10. 不伴其他ASCVD危险因素、年龄75岁的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考虑应用中等强度他汀治疗。 11. 伴有其他ASCVD危险因素、年龄75岁的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考虑应用中等或高强度他汀治疗。 12.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治疗反应调整他汀治疗强度。 13. 近期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且LDL-C≥1.3mmol/L的患者,应考虑应用中等剂量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合并ASCVD且不耐受高强度他汀治疗者亦应考虑这种联合治疗方案。 14. 一般不推荐联合应用他汀与贝特,但甘油三酯≥2.3mmol/L且HDL-C≤0.9mmol/L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可考虑联合应用他汀与非诺贝特。 15. 不推荐联合应用他汀与烟酸。 16. 孕妇禁用他汀。 三、抗血小板治疗 1. 合并ASCVD的糖尿病患者,推荐应用阿司匹林(75-162mg/d)进行二级预防。 2. 合并ASCVD的糖尿病患者若对阿司匹林过敏,应予以氯吡格雷(75mg/d)治疗。 3.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接受至少1年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4. 年龄≥50岁并伴至少1项危险因素(早发ASCVD家族史、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明显增高,若不伴出血高危因素应考虑接受阿司匹林治疗。 5. ASCVD 风险无明显增加的患者不推荐阿司匹林治疗。 6. 伴有多种其他ASCVD危险因素但年龄50岁的患者,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予以阿司匹林治疗。 四、冠心病筛查与治疗 1. 不推荐在无相关症状的糖尿病患者中常规筛查冠心病。 2. 存在以下症状者应考虑进行冠心病筛查:不明原因呼吸困难、胸部不适、颈动脉杂音、短暂脑缺血发作、卒中、间歇性跛行、外周动脉疾病或心电图异常(如异常Q波)。 3. 确诊ASCVD者应予以阿司匹林与他汀治疗,并考虑应用ACEI治疗。 4. 心肌梗死患者应接受至少2年的b受体阻滞剂治疗。 5. 病情不稳定的心衰患者不应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 6. 病情稳定的充血性心衰患者,若eGFR30mL/min,可应用二甲双胍治疗,但病情不稳定或因心衰住院的患者不推荐应用。 一年一度更新的ADA指南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但该指南是针对美国人群制定的,不宜照搬到我国。中国应该制定相关指南,让他成为我们临床实践的唯一参考。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3月1日开始
Fanxia 2016-12-15 14:3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近日发出通告,宣布2017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工作自 2017年3月1日开始,3月20日16时截止 (3月18-19日办公,其他法定节假日不办公)。 2017年 5月5日前公布申请项目初审结果 ,并受理复审申请。 关于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 国科金发计〔2016〕89号 为做好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申请和2016年应结题项目结题等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项目申请  (一)项目申请接收。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2017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工作自 2017年3月1日开始,3月20日16时截止 (3月18-19日办公,其他法定节假日不办公)。   2.2017年度集中接收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部分联合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数学天元青年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和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等。   3.不在集中接收申请范围的部分项目类型,项目指南将另行公布。对于随时受理申请的国际(地区)合作交流等项目,申请人应避开集中接收期提交申请。  (二)申请书撰写方式。   各类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一律采用在线方式撰写。  (三)申请人事项。   1.申请人应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资金管理办法》)、《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于2017年1月15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各类型项目的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2.申请人应根据《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认真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项目申请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分别编制项目资金预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申请人汇总编制。   3.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下载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并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申请人应及时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以及有关证明信、推荐信、承诺函和其他特别说明要求提交的纸质材料原件等附件。   4.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均应使用唯一身份证件申请项目,曾经使用其他身份证件作为申请人或主要参与者获得过项目资助的,应当在申请书中说明。  (四)依托单位事项。   依托单位应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基金工作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组织申请工作,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具体要求如下:   1.依托单位应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规定的项目申请集中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统一报送经依托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一份)及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鉴于全部项目均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并提交申请书,信息系统需要一定时间处理,请依托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项目申请书收取的截止时间。   2.依托单位提交电子申请书时,需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   3.依托单位报送纸质申请材料时,还应包括本单位公函和申请项目清单,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   4.依托单位可将纸质申请材料直接送达或邮寄至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以下简称材料接收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邮寄,以免延误申请,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申请材料”。  (五)受理信息公布。   自然科学基金委于 2017年5月5日 前公布申请项目初审结果,并受理复审申请。    二、项目结题  (一)项目负责人事项。   项目负责人应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和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实事求是地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成果报告》(以下简称结题/成果报告),并保证填报内容真实、数据准确,注意知识产权保护,不得出现国家《科学技术保密规定》中列举的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范围的内容。   1.项目负责人登录信息系统,按要求撰写结题/成果报告并将附件材料电子化后一并在线提交;项目负责人下载并打印最终PDF版本结题/成果报告,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原件(不含附件材料)。项目负责人应保证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内容与电子版一致。   2.项目负责人应根据《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决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会同科研、财务等部门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如实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决算表》,确保决算数据真实、准确,资金支出合法、有效。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分别编制项目资金决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项目负责人汇总编制。   3.项目负责人撰写结题/成果报告时,请不要将待发表或未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项目批准号等的论文列入结题/成果报告;不要直接复制论文内容作为结题/成果报告内容。   4.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准予项目结题之后,将在科学基金共享服务网(npd.nsfc.gov.cn)及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 www.nstrs.cn )上公布结题/成果报告全文。  (二)依托单位事项。   依托单位应按照《条例》等要求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并于 2017年2月24日-3月1日 (16时以前,2月25-26日不办公)期间将结题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未按时报送结题材料的应结题项目,按逾期待结题处理,计入相应的限项申请范围,同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按《条例》的有关规定对项目负责人和依托单位进行处理。具体要求如下:   1.依托单位通过信息系统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并逐项确认,在规定的结题材料报送时间内统一报送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原件(一式一份),以及单位公函、结题项目清单和《项目资助经费决算汇总表》,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   2.依托单位可将纸质结题材料直接送达或邮寄至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接收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结题材料报送截止时间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邮寄,以免延误结题,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结题材料”。    三、项目进展报告、项目资金年度收支报告及管理工作年度报告   (一)项目进展报告。   项目负责人使用原有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信息系统,按要求在线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以下简称进展报告);依托单位按《条例》及相关管理办法等要求,通过信息系统对进展报告进行审核,并于 2017年1月15日前 逐项确认,无需提交纸质材料。对未按规定提交进展报告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 二)项目资金年度收支报告。   依托单位按照《关于组织编报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年度收支报告的通知》的具体要求,在线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年度收支报告》(以下简称项目资金年度收支报告),于 2017年1月1日-3月1日(16时以前) 期间提交电子材料。依托单位完成电子版撰写后,下载打印最终PDF版本的项目资金年度收支报告(一式一份,应保证纸质材料与电子版内容一致)并加盖依托单位公章,直接送达或寄送至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接收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报送截止时间 2017年3月1日前 (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邮寄,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项目资金年度收支报告”。   (三)管理工作年度报告。   依托单位通过信息系统在线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年度管理报告》(以下简称年度管理报告),于 2017年4月1日-15日(16时以前)期间 提交电子材料,无需提交纸质材料。对未按规定提交年度管理报告的,按《条例》及相关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四、材料接收  (一)材料接收组负责统一接收依托单位送达或邮寄的申请材料、结题材料和项目资金年度收支报告材料,各局(室)及科学部不接收上述材料。自然科学基金委不接收个人直接报送和非依托单位报送的材料。  (二)材料接收组办公地点设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行政楼101房间,2017年3月16-20日期间在中德中心多功能厅集中办公。    五、其他  (一)为保证依托单位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如果有依托单位发生单位名称变化的,应于3月1日前完成变更手续。  (二)《指南》于2016年12月底发行,并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公布。  (三)自然科学基金委随时公布新的项目指南、通知通告和工作动态,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关注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了解相关信息。  (四)申请书、结题/成果报告等纸质材料建议双面打印并装订。   六、电话、网址和通讯地址  (一)咨询电话。   1.材料接收组电话: 010-62328591   2.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信息中心)电话: 010-62317474   3.财务咨询电话: 010-62326760,010-62329112   4.各项目类型咨询电话:   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 010-62327230 ,010-62325557,010-62327008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等: 010-62328623,010-62325562   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重大项目、联合基金项目等: 010-62327015 ,010-62328484   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 010-62327001   (二)各部门咨询电话。 数理科学部 62326911 化学科学部 62326906 生命科学部 62329190 地球科学部 62327157 工程与材料 科学部 62326887 信息科学部 62327929 管理科学部 62326898 医学科学部 62328991 62328552 办公室 62327087 计划局 62326980 政策局 62326986 财务局 62327016 国际合作局 62327001 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 62327092 机关服务中心 62326949    (三)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 http://www.nsfc.gov.cn/   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网址: https://isisn.nsfc.gov.cn/    (四)材料接收组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   邮政编码:100085  联系电话:010-6232859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6年11月28日 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原文链接: 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87/info53432.htm
1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