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不确定性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不确定性

相关日志

逻辑学溯源 - 因果律
liuyu2205 2020-4-2 15:04
“ 因果 ” 是人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对因果的哲学文化探究历史悠久,东方佛儒道皆以因果为本,西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也建立于因果之上,在养生、生命科学中因果一直是重要的课题。 这里仅从逻辑学的角度,通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工作溯源因果,一窥 “ 因果律 ” 与 “ 不确定性 ” 的内在联系。 一,亚里士多德的 “ 四因说 ” ( 中国思想和亚理士多德哲学——互补的中西文化之三 ) 亚理士多德广泛地考察各种哲学和自然哲学,把所有当时流行的学说总述为追求事物的终极原因,他看出了事物的终极原因既不能归结为某一个事物,比如泰勒斯主张 “ 水 ” 为万物之因,也不能归结于事物之外的超验存在,如柏拉图的理念,而是在于事物的自身原因,事物的自身原因存在于事物的自身但又不等于事物自身,因此事物的自身原因既不是别人又不是自己,这种困惑几乎成了所有的哲学家无法逾越的障碍。 亚理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 “ 四因说 ” ,将因果关系归纳为四大类: - 质料因( material cause ):指构成事物的材料、元素或基质,例如砖瓦就是房子的质料因; - 形式因( formal cause ):指决定事物 “ 是如此 ” 的样式,例如建筑师心中的房子式样,就是房子的形式因; - 动力因( efficient cause ):指事物的构成动力,例如,建筑师就是建成房子的动力因; - 目的因( final cause ):指事物所追求的目的,例如 “ 为了安置人和财产 ” 就是房子的目的因。 二, “ 休谟问题 ” 休谟( 1711-1776 )不赞同大多数人都相信的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的思想观点。 休谟在《人性论》中反驳了 “ 因果关系 ” 具有真实性和必然性的理论, “ 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像中归类。 ” 由此产生了 “ 休谟问题 ” :我们对于因果连结的认知是从何而来的?而我们又能认知到怎么样的连结? 三,康德的 “ 先天综合判断 ” ( 中国思想与先天综合判断 - 解构西方1 ) “ 休谟问题 ” 是康德哲学的出发点: - “ 自从形而上学诞生以来,还没有发生任何事件,能够比大卫 · 休谟对它的攻击更具攻击性。休谟并没有给这一类知识带来任何光明,但他毕竟打出了一颗火星,如果这颗火星遇到一个易燃的火绒,而这个火绒的火苗又得到细心的养护并燃烧起来的话,人们就有可能用这颗火星点燃起一片光明。 ” “ 尽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开始的,它们却并不因此就都是从经验中发源的 ” ,任何一个经验既包含有 “ 物自体 ” 刺激我们感官形成的各种知觉和印象,也包含有先天的成分,这种先天的直观形式包括时间和空间,因果律等范畴,一切知识都是由经验中的先天成分和后天成分复合而成的,即 “ 先天综合判断 ” 。 康德所举的一个常识例子是 “ 一切变化皆有原因 ” ,这是一个综合经验知识,因为原因不包含在变化中,而且 ” 变化 ” 也是经验的,如果除去了这个经验内容,它就能成为纯粹的知识: “ 一切变化皆有原因 ” ,这就是先天的综合判断 —— 因果律,而且是一个最重要的范畴。 四,波普尔的 “ 世界 3” ( 智能哲学:人与人工智能 ) 随着科学的发展,从因果到科学,人们继续追问: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人类自己提出来的一个假设,一个理论,用来解释和预测世界,它没法被彻底证实,但是可以观测,可以重复,可以实验,可以证伪。 对此,波普尔( K. R. Popper , 1902-1994 )提出 “ 世界 3” 理论: - 这个过程可以用如下有点过于简化的图式: P1—— 〉 TT—— 〉 EE——P2 这就是说,我们从某个问题 P1 出发,提出一个尝试性的解答或尝试性的理论 TT ,它可能在部分或整体上是错误的,无论如何它都必须经受消除错误的阶段 EE ,这可以由批判讨论或实验检验组成,无论如何,新问题 P2 产生于我们自己的创造活动,并且这些新问题一般不是由我们有意识地创造的,它们自发地从新的关系领域中涌现出来,我们的一切行动都不能阻止这种关系产生,尽管我们很少打算这样做。 - 第三世界的自主性,第三世界对第二世界甚至对第一世界的反馈作用,是知识发展中最重要的事实。 五,因果律与 “ 不确定性 ” 从因果的溯源看,涉及到对因果律所内涵的 “ 不确定性 ” 探究,这对以逻辑为工具的西方传统哲学似乎是难以逾越的困难,反映了现代人对知识和认知的全面反省,。。。
个人分类: 在法国教逻辑课|4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薛定谔猫和珠峰高程值
热度 3 yeses 2020-1-26 09:59
薛定谔猫和珠峰高程值 武汉大学 叶晓明 薛定谔曾用一个假想的猫实验来嘲讽哥本哈根学派,其意图是说明微观领域里的测量原理和宏观领域里应该是一样的。那么,问题的根子究竟出在哪里呢?我今天就用宏观领域里的珠峰高程测量例子来做一个对比。 2005 年,珠峰高程的测量结果(计量术语叫测得值,后同)为 x =8844.43m ,其精度为 σ ( x )=±0.21m 。这是测量学家们熟视无睹的数学表达式,从来没有人认为这其中有什么问题。 但是! 8844.43 显然是个常量。又因为 x =8844.43m ,所以, x 也是常量,这样一来, σ ( x )=±0.21m 所表达的数学含义实际就是 σ (8844.43m)=±0.21m ! —— 一个简单的等量代换而已,测量误差理论总不至于连 “=” 的含义也不承认吧。 一个常数 8844.43 的方差居然不是 0 ! —— 这简直不可思议。 由于受测量结果的发散性概念所洗脑,测量学家们通常难以接受测量结果 8844.43 是常数的论断,并且通常反驳说所有可能测量结果值构成一个随机分布,未来重新测量时测量结果会随机变化,测量结果就未必是 8844.43 了,或许是 8844.44 、 8844.45…… 。 但不幸的是,这个反驳不仅不能解释等式 σ (8844.43m)=±0.21m ,而且又扯出了等式 σ (8844.44m)=±0.21m 、 σ (8844.45m)=±0.21m…… 。 相信这时您已经注意到了传统测量理论中的一个最大的败笔:那就是在 “ 测量结果 ” 这个字眼上实际玩了一个文字游戏 —— 在所有可能的测量结果和当前确定的测量结果之间来回地偷换概念。在等式 σ ( x )=±0.21 中,测量结果 x 是个 数值不确定的 随机变量, ±0.21 是所有可能的测量结果的发散性,针对的是所有可能的测量结果;但在等式 x =8844.43 中,测量结果 x 又是个具有确定数值的常量, x 实际只代表当前一个 数值确定的 常数 8844.43 ,而常数 8844.43 在数轴上就是一个点,没有发散域可言(常量的数学期望是其自身,常量的方差是 0 )。因为采用了同一个数学符号 x ,测量结果 x 实际就成了一个既确定又不确定的概念怪胎,而测量学家们则更多地是因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等式 x =8844.43 所表达的常量含义。 薛定谔用一个假想的猫实验来嘲讽哥本哈根学派实际也是针对偷换基本测量概念问题。所谓的原子衰变概率本来是大量已衰变的原子的数目与总原子数目的比例统计值,却被偷换成了一个原子客观上处于衰变与未衰变的叠加态;本来应该解释成大量的死猫数目和猫的总数目的比例统计值,却被偷换成了一个薛定谔猫客观上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态。这显然和珠峰高程案例完全一样,把所有可能测量结果的相互发散偷换成一个测量结果客观上处于随机变化的状态,于是认为当前一个确定的测量结果是个随机变量,常数 8844.43 也就偷换成了一个随机变量。 一个另外的概念逻辑问题是,姑且就算 8844.43 是一个 “ 随机变量 ” ,那么, “ 随机变量 ”8844.43 的数学期望值又是多少呢? —— 学过概率论的人都知道 随机变量需要数学期望和方差两个参数来表示,二者缺一不可! 在没有数学期望的情况下,一个孤立的标准偏差 σ (8844.43)=±0.21 能表达出什么数学意义?但如果承认 8844.43 的数学期望就是 8844.43 ,那又必然要出现 σ (8844.43)=0 ! 实际上,传统测量误差理论中的概念缺失状态如表 1. 表 1. 现有测量误差理论中的概念缺失问题 测量结果 x 随机误差 x - E ( x ) 系统误差 E ( x )- x T 真值 x T 数学期望 缺失 0 缺失 缺失 方差 σ 2 ( x ) σ 2 ( x ) 0 0 而正确的测量概念解释 是:测量结果是常量,误差和真值才是随机变量。如表 2 。随机变量是指其数值存在于一定概率区间内的未知量,或者说其数值虽然未知,但其所有可能取值构成了一个随机分布。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分别是随机变量的所有可能取值的平均值和发散性,是随机变量所存在的概率区间的评价参数。 表 2. 新概念理论中的测量概念解释 测量结果 x 0 误差 Δ 真值 x T 数学期望 x 0 0 x 0 方差 0 σ 2 (Δ) σ 2 (Δ) 请注意,虽然测量结果 x 0 是所有可能测量结果中的一个样本,但因为测量结果 x 0 代表一个具有确定数值的常量,它不需要用所有可能测量结果的发散性来描述它的 “ 概率 ” ,就如同你的性别、你的年龄、你的工资、你的考试成绩等一样,都是常量,你的这些信息也都同样可以被人拿去当作统计样本用。只有未知量 —— 误差和真值才需要对其概率区间进行描述。 再请注意,误差 Δ 的数学期望必须是 0 ,是指未知偏差 Δ 的所有可能取值的平均值是 0 ,不是 0 的成分必须归入测量结果 x 0 之中。 这样,珠峰高程案例的正确数学表达式是:测量结果 x 0 =8844.43m ,其误差值的不确定性为 σ (Δ)=±0.21m 。 对于薛定谔猫而言,如果是以原子衰变的概率来间接测量猫的死活,假定原子衰变的概率为80%,那么就可以给出测量结果为该猫死了,测量错误的可能性为20%;如果是打开箱子直接观察,那就得到了猫死活的真值了,当然直接以其真值作为测量结果,出错的概率为0%。 测量结果是所有可能测量结果之中的一个样本(薛定谔猫的所有可能测量结果只有2个:死和活),它是一个常量(样本本来都是常量);一个测量中测量结果的数值既然已经给出,就意味着其数值已经确定,确定了的数值就不能再说不确定了。而真正的测量不确定性是指误差值的不能确定,或者真值不能确定。误差的不确定是因为误差的机理没有被掌握,微观领域也同样是这个道理。——这就是问题的答案:测量结果的发散性是一个错误的测量概念,测量不确定性是指误差值的不能确定。 曾经与某大佬交流过这个问题,但他一听说测量结果是常量就立马打断了我的话,说我善于绕数学概念,说我一定是把期刊社的编辑和审稿人都绕晕了才发表了论文 。测量学家们几乎都是这样,把自己的学问看得很高,根本就听不进你讲基础概念逻辑。 40 年前我以 96 分的数学成绩进考入武汉测绘学院电子仪器专业,我真不相信他的分数还能比我高出多少,包括他入校后的成绩,但我不能这样跟他说。 1 就是 1 ,永远只代表 1 ; 2 就是 2 ,永远只代表 2 ; 8844.43 永远只代表它 8844.43 ,这就是常量的含义,谁也不能用 8844.44 、 8844.45 等去证明 8844.43 不是常量。因为 8844.43 是常量,测量结果又是 8844.43 ,所以测量结果就是常量。 —— 这还需要绕吗?是真的不懂?还是不愿承认?还要继续跟学生说谎吗? 测量结果是常量,误差和真值是随机变量,测量误差理论的论述方法就全变了。因为在基本概念方面与传统测量理论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学术思想对立,与传统流派之间的学术纠纷已经发生,所以已经向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提出了裁决请求。理论的完整表述见上一篇帖子:《测量误差及其不确定性的普适理论》(共享版)。 2020 1 26 于武汉大学 叶晓明 , 丁士俊 . Comparison of variance concepts interpreted by two measurement theories. Journal of Nonlinear and Convex Analysis, Volume 20, Number 7, 2019, Pages 1307-1316. 推荐阅读: 《测量误差及其不确定性的普适理论》(请下载评论区里的最新版本)
6759 次阅读|6 个评论
有丰富经历和阅历的人更有包容心也更能应对不确定性问题
geneculture 2019-7-23 07:57
能否包容自然、社会、心理、人工和人文以及哲学和宗教乃至逻辑与数学等诸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是大智慧与小聪明之间的最大区别。-邹晓辉(塞尔科技) 附录: 【有很多人,毕生都在追求安全感,为了得到对未来的确定性,他们愿意做任何事情。 而另一些人,则非常能容忍不确定性。他们对世界的复杂有深刻认识,善于接受不确定性,并且习惯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作出决策。 后一种人,更容易成为成功的政治家或企业家。 任正非把华为管理哲学的核心归结为“灰度理论”。马化腾也把腾讯的成功归因于“灰度哲学”。 所谓“灰度”,是介于黑和白之间的一种状态。世间万物的发展、每个人的特质、每个团队的情况,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其中有广阔的灰色空间。 幼稚的人采用黑白二分法来看世界,就像小孩看电影总要分出好人和坏蛋一样。 而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认识灰色、接纳灰色。 因为,灰色才是世间万物发展的常态。】 【…】 from: 世界上所有的成功,都是搞定了“不确定” https://mp.weixin.qq.com/s/gn31mVX6X3Rn1UM1ffKsKw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14 次阅读|0 个评论
防火门“关”不住火灾
热度 1 dfedhw 2019-2-4 10:46
在一则关于某酒店火灾事故的原因分析中说到:由于常闭式防火门被人为采用灭火器箱挡住,使其处于敞开状态,火灾烟气由此迅速充满走廊,导致多人中毒死亡。因而得出结论:不要小看了一扇门,它可能关系到多条人命,所以防火门及相关培训很重要。 在以往其它的火灾事故分析中,也曾经有人提到:如果能够在起火部位附近提前安装一只火灾报警器,应该可救人一命,言外之意:区区几十块钱的报警器为何还会有人弃之不用? 然而,建筑中随机可能起火的部位成千上万,那么“这一只”报警器究竟该装在哪里?即便只考虑风险较高的区域,也无异于海量,火灾又不常有,几年下来,大部分基本上趋于报废,火灾防控设施的总体成本问题无法回避。 再回到防火门的问题中来,无论常开式还是常闭式防火门, 首先它是一道“门” ,它的主要功能是供人员通行,频繁的开关与期望中的防火门状态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几年时间下来,风平浪静中,估计许多人都会忽略这扇厚重的门到底该关还是该开。 为什么会有人拿灭火器箱去挡住防火门?必然有他当时的考虑,无非就是方便通行,尤其是替老年人考虑,在正常的状态下,这种行为自有它的“道理”,只不过在起火的状态下,这种行为就“变”成了违规行为, 日常生活图方便与防火安全问题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 。 现实生活中会遇到无数防火门,伴之以极小概率的火灾事件,在漫长的时间段里,谁人能够随时精确控制住某一扇门的正确开闭状态?对人员在遭遇火灾的惊恐状态下还能保持清醒更是不敢奢求。恰好遇到一扇门关闭,也许能在一定时间上阻挡烟雾扩散,然而如果起火时偏偏处于错误的状态,也不该只揪住这一点不放,人毕竟不是“机器”,不可能每个人随时都依照规程“循规蹈矩”。 尽管也许火灾损失惨重,依然不该将其原因仅仅归结为一道“门”,因为除了一扇门的“错误”,还可以归咎于一台老化设备,一只报警器,一次巡检维护不到位,一具灭火器材失效,一些胡乱堆积的杂物,一项看似不经意的误操作……当事人面对这样的追责也有口难辩,真实的火场中,会有许多个类似 的不确定因素引发火情并导致损失扩大,然而, 防火门终究不过是火灾防控链条环节中诸多不确定的措施之一 。 倘若过于强调防火门的作用,难免带有“幸存者偏差”的视角,只看到一起火灾筛选之后的结果,并未追溯和意识到火灾之前的状况,以点带面的同时还可能给后人形成一种错觉和误导:造成严重后果仅仅只是一扇门的原因,往后多加注意即可,从而忽略整个火灾问题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诚然,我们应该看到防火门之类的防控措施发挥正面积极作用的那部分比例,但同时更应注意和分析防火门“失效”的那部分比例,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实存在增大其确定性的可能?如无可能,相关的讨论及要求则失去意义,更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于此。 安全防护与事故代价的权衡
2191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在团队中尝试创新?
yaojunwei 2018-10-29 20:27
问:如何在团队中尝试创新? 答:我们要学会忍受科研的不确定性。我们唯一的任务就是做好眼下手头的事情,不要焦虑未来会发生什么。 科研新生态,科研合研共建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这个声音不是来自书本,不是来自作者,不是来自约定俗成的文字,而是来自没有说出来的那部分,来自客观世界中尚未表达出来而且尚无合适的词语表达的部分。当然,接受不同声音不是抛弃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是学会思想开放和思想拥抱。 科研团队和谐有时会阻碍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和创新。破坏团队和谐的两个常见因素:多样性和任务不确定性,对创造性表现有着正面的影响。同样,能够参与生产任务冲突的团队 ——更倾向于表达不同意见,在不同观点之间进行谈判讨论,并在一定程度的紧张状态下工作ーー往往都更具创新性。 对现状感到满意也是逃避创造力一种形式。文明史上的任何重大创新都是不满思想的产物,成为对当前的事物秩序不满意并试图破坏现有和谐的人可能更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因此,给你的团队和组织注入一些张力,并且接受适度的冲突。 咱们社区可以建立一个辅助服务社区,模拟公开讨论,形成一个开放性反馈且具有规范性的科研环境。与此同时,要创造条件有助于激发大胆创新的思维,不断的推进和反馈引起持续的紧张和冲突。 ‘做有勇气的科研人员’,其含义不仅仅是培养获取已有知识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指做有勇气抱着怀疑精神进行研究的人。”
个人分类: 应如室|2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许小峰博主:不确定性信息与清洁能源的利用
zlyang 2018-9-30 18:21
许小峰,2016-12-28,不确定性信息与清洁能源的利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10230-1023781.html 不久前参加了一次电力部门的学术研讨会,通过一些介绍,对供电部门在能源品种选择上常会“弃风”、“弃光”的做法有了新的理解。 尽可能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是推进环境保护、转变发展方式政策落实的重要举措之一,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正是顺应了这一需求,按说应受到普遍欢迎才对。但任何事物的选择总会受到利弊平衡的制约,仅考虑有利的一面往往难以达到决策优化的效果。 风、光能源的弊端在于所供应的电量存在显著的不稳定性。风力风向、日照辐射都会随时发生变化,且对供应量强弱变化的预测准确率难以满足供电部门及时调节供电量以确保稳定性的需求。据介绍,用电部门对供电量稳定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要达到98%以上才算达标。要想满足这一要求,就意味着对风、电变化的预测也要达到相应的准确度,才能在供电时可以根据预测来进行供电方式的调节,而这一问题在利用传统的火电时是不存在的。 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专家们给出了不同的选择可能,但都尚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首先是从供给侧来看,最直接的考虑是尽量提高风与光的预报准确率,这是供电部门对气象预报最期盼的要求,但实现起来有很大难度,受到目前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 就目前的预报准确率而言, 98%的定时定量指标确实太高了。气象预报人员可以做出100%的努力,但尚难以达到90%以上准确率的需求。 那么再看需求侧,能否也做些改进相互适应呢?专家的建议是要提高大规模能源存储能力,显然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构想,当然也具有战略性。且这种技术在日常生活中也已常见,如手机上用的充电电池,新能源汽车用的充电桩,都是应用了类似的储能原理而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但作为大规模能源供应的电厂是否也能这么做呢?按照专家们的看法,在技术上还有难点,有待于提升。 若供给侧和需求侧在当下都尚不能完美地解决各自的问题,又该怎么办呢?这正是需要认真研讨的。有人提出了应对现实的解决方案。若气象预测不能达到完美,但应给出相对稳定的准确率,这一要求应不算苛刻,如70%或80%,只要不低于这个标准,供电部门可以根据这一概率指标制定供电调节计划,并采取措施应对可能的风险。应对风险的方式可以进行多种选择,如自己承担后果,或交给市场予以补偿,让保险公司介入其中。这会涉及到一系列机制设计,如对使用清洁能源的奖励、承担市场风险的可能收益、用户的可承受能力等,也包括提升能源存储技术水平。尽管实现起来或许有些复杂,但只要能设计好,把握好规律,应能找到可行的方案,这是需要智慧的。 在大数据时代,对许多复杂且不确定的信息,通过合理的分析就可能得到相对确定的结果。而对于不确定的天气预报,挖掘其确定性的应用显然也是值得尝试的。实际上,每天对公众发布的天气预报,都是不确定的,远达不到100%的准确,但从存在众多的天气预报用户这一角度来看,又有谁能说这些信息没有用呢?
个人分类: 风电功率预测|935 次阅读|1 个评论
赌博的乐趣与挑战——不确定性与统计推断(上)
dongmingwang 2018-9-11 10:55
You cannot be certain about uncertainty. ——Frank Knight 人本能上是追求确定性的。确定性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提高预测和判断未来发展的可靠性。而在现实世界中,许多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不确定性:有些不确定性是来自事物本身,另一些则是由于外在影响因素过多。对这些不确定事物作完全精确的预测并不现实可行。 不确定性会给人们带来困扰和不安,也会给人们带来挑战和乐趣。人类早期对不确定性的分析和讨论大多与赌博、掷骰子等随机游戏紧密相关。据文字记载,两河流域的西亚人几千年前就已使用距骨、植物等原始材料来制作骰子进行娱乐。古埃及人则利用投骰子来玩一种“猎犬和豺狼”(类似于现代的“蛇与梯子”)的游戏。 图1 13世纪的“猎犬和豺狼”游戏棋 吉罗拉莫·卡尔达诺(Girolamo Cardano)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西方最早给出了二项式系数和二项式定理。据传,卡尔达诺年轻时对赌博情有独钟,他经常欠债,却又总能通过赌博或下棋来偿还债务。卡尔达诺借助掷骰子来理解不确定性和概率,并使用发生比(odds)来刻画赌博中有利或不利情形出现的可能性,以对赌博结果进行预测。卡尔达诺1564年前后完成的《论赌博游戏》(Liber de ludo aleae)一书是首部概率论著作,他对概率论有开创之功,被视为概率论的创始人。 17世纪,赌博游戏在欧洲宫廷盛行。法国赌徒谢瓦利埃·梅内(Chevalier de Méré)在赌资分配上同他人产生了分歧,于是他向数学家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请教。1654年,帕斯卡与皮埃尔·费马(Pierre de Fermat)讨论了赌博中的点数分配问题,将期望的想法引入到推理和计算。在帕斯卡的鼓励下,荷兰数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深入分析了点数分配等博弈游戏,明确了期望的概念。1657年,惠更斯将研究结果总结成文《论赌博中的计算》(De ratiociniis in ludo aleae),作为弗兰斯·斯霍滕(Frans van Schooten)《数学练习》附录的形式出版。该文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在欧洲多次再版,并作为概率论的标准教材达50年之久。 《猜度术》(Ars conjectandi)是概率论发展史中的另一部经典著作,由瑞士数学家雅各布·伯努利(Jakob I. Bernoulli)完成。该书既包含伯努利对前人工作的总结和整理,也包含他自己对概率的哲学思考。伯努利认为,概率作为事件确定性的量度并非是先验已知的,而必须由后验确定。基于这种看法,伯努利给出了大数定律的最早描述,认为事件的概率可以由大量独立的同类型随机试验的频率统计来刻画。因此,人们朴素的认知经验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达。1837年,法国数学家西莫恩·泊松(Siméon D. Poisson)在《关于犯罪和民事判决的概率之研究》(Recherches sur la probabilité des jugements en matières criminelles et matière civile)一文中介绍了单位时间内随机事件发生次数的概率分布——泊松分布,并借此将“大数定律”推广到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可以不同的情形。大数定律奠定了“由频率估概率”的理论基础,为不确定事件的参数估计提供了支持。 图2 《猜度术》 为了快速计算二项式展开系数,法国数学家亚伯拉罕·棣莫弗(Abraham de Moivre)借鉴级数和微积分的方法定义了斯特林公式,用于计算概率论中常用的n!。在此基础上,棣莫弗发现了中心极限定理的一个特例:他在《机遇论》(De Mensura Sortis seu)第二版中介绍了使用“正态分布”来逼近抛硬币正面向上的频率,实现了二项式展开中间项系数的近似表示。 1801年,德国数学家约翰·高斯(Johann K. F. Gauß)结合观测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等计算方法发现了谷神星的运行轨迹。随后,高斯专注于曲面、曲线计算:在假定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具有最大可能性这一前提下,他采用最小二乘法成功得到用于刻画误差的高斯钟形曲线(即正态分布曲线)。高斯认为,如果观测误差符合正态分布,那么采用最小二乘估计算出的回归系数具有最大的可能性。 图3 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 在棣莫佛和高斯工作的基础上,法国天文学家、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Pierre-Simon marquis de Laplace)扩展了棣莫弗的理论,他证明了可使用正态分布近似计算二项分布(这一结论后来被称为棣莫佛-拉普拉斯中心极限定理)。1901年,俄国数学家亚历山大·里雅普诺夫(Aleksandr M. Lyapunov)使用随机变量严格地证明了中心极限定理。中心极限定理被认为是概率论最重要的定理之一,为人们认识误差、开展统计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而正态分布也因其具备良好的数学特性而广泛应用于误差估计。 随着数学公理化进程的加速,俄国数学家安德雷·柯尔莫哥洛夫(Andrey N. Kolmogorov)将样本空间和测度理论结合起来,于1933年在《概率论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Probability)一书中首次较完整地建立了概率理论的公理体系。该体系为不确定问题的严格分析提供了统一的框架。人们能基于具体概率假设,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或数学计算获得特定随机变量的数学特性,进而实现对不确定问题的分析和预测。 概率论能够帮助人们在概率假设的基础上实现对不确定事件的分析和预测,但要获得对事件的基本认识还需要使用多种统计方法。 统计学是数学的另一个分支,它通过收集、整理、解释和分析数据,帮助人们实现对事件特性、规律的正确判断。古希腊思想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一书中记述了公元前5世纪雅典人通过派士兵统计斯巴达城墙砖块的数量来评估斯巴达城墙高度这一事件。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和自然科学家艾•肯迪(Al Kindi)使用频率统计的方法破译了加密消息。1662年,约翰·葛兰特(John Graunt)和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将统计方法应用于人口普查。1710年,约翰·阿布斯诺特(John Arbuthnot)将统计推断用于伦敦地区新生儿的性别调查,这也是假设检验方法首次被用于统计分析。 图4 Al Kindi基于统计的密文破译 随着概率理论的不断完善,统计学也向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英国统计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和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被认为是现代数理统计的主要创始人:高尔顿提出标准差、相关性、回归分析等概念,并将相关统计方法应用于人类心理特征的研究;皮尔逊则发展了回归分析和相关性理论,他提出了用于曲线总体参数估计的矩估计法。1900年,皮尔逊又提出了著名的卡方假设检验,用于检测随机变量的分布类别和独立性。此后,英国统计学家威廉·戈塞(William S. Gosset)提出了学生t-分布假设检验,解决了未知方差的小样本分布的参数估计问题;英国统计学家罗纳德·费希尔(Ronald A. Fisher)在方差分析的基础上完善了极大似然估计,提出了基于F分布的假设检验方法。 假设检验是一种重要的统计推断方法。它从假设出发,根据随机变量的统计特征推断假设的可靠性。假设检验是一种基于不确定性的显著性差异判断,其推断基础并非逻辑推理中的排他律,而是假定小概率事件在一次实验观测中不可能发生。这一推断假定使得人们能够以较小的成本和较低的风险开展数据推断。1930年前后,埃贡·皮尔逊(Egon Pearson)与耶日·内曼(Jerzy Neyman)系统地分析了假设检验方法,他们认为假设检验会存在两类错误:第一类是“以真为假”,即检验假设H0真实成立,但统计推断却认为H0不成立;第二类是“以假为真”,即检验假设H0并不成立,但统计推断却判定H0成立。为此,人们往往会采用一致最大功效(UMP)检验、无偏性检验、似然比检验等方法降低两类错误出现的可能性。 现代统计学已被广泛用于各种决策领域,它与概率论一起已成为众多学科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随着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与方法的快速发展,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并已被用来解决聚类、关联分析、异常检测、特征学习等诸多问题。人工智能的研究正在并将进一步深化,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对以数据采集为基础的新兴学科的发展势必产生深远影响。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与核心思想是什么?它们如何在迅速崛起的数据与智能学科中扮演无可替代的角色?能够规避概率和统计不确定性所蕴藏的风险吗?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读者,请关注“不确定性与统计推断(下)”。 (北京林业大学 蒋东辰) 来源: 阿狗数学AlgoMath
个人分类: 阿狗数学|8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混沌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jiasf 2018-5-11 21:49
因为混沌的不确定性,往往本能地与随机性联想到一起,但其实混沌的确定性与随机的不确定性有很大不同。 混沌指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别可以引起系统运行结果的巨大差别。 混沌似乎就表示未来的不可预知,也就预示着不确定性。但是,混沌系统的动态方程却往往是确定性的。 例如 Logistic 映射是生物学家 Robert May 于 1976 年提出的一种经典的、应用广泛的一维混沌映射,其数学表达式可以简单的表示为: X(t + 1)= u X( t)( 1 -X( t)), 式中X(t)是 范围内的动态变量, u 是一个常数,通常取值为 4 ; t 为时间步长顺序号。 显然此方程是确定性的。但确定性的方程可以产生不确定性的结果: 当X ( 0)=0, X( t)=0, 当X(0 )=1, X( t)=0, 当 X(0 )=0.5, X( 1)=1,对于t1, X( t)=0, 当 X( 0)取(0,1)之间的其他值,系统的最终状态是未知的。 虽然都是不确定性,随机的不确定是扰动产生的,而混沌的不确定性是确定的机制产生的。 问题是:这样的混沌的不确定机制,仅仅是人为编写的数学方程造成的呢?还是现实世界真存在这样的物理机制?
个人分类: 知识点滴|5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变暖使北半球风力会减弱:发展风力资源的最早警告
杨学祥 2018-4-19 16:21
全球变暖使北半球风力会减弱:发展风力资源的最早警告 杨学祥 关键提示:最新研究表明,酒泉等风电场潜力或下降。目前,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基地位于我国甘肃酒泉。截止到 2012 年,风电装机容量已超 6000 百万瓦特,相当于能供给英国全国的电力需求,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升中。甘肃位于我国西北 - 蒙古地区风能富集带,常年风速较大,风能密度超过 150 瓦特每平方米,是我国投建风电厂的理想场所,也对当地就业、税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若气候变暖持续,这一区域的风电潜力很可能随之下降,现有风电设备的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包括中国和美国两大能源消费巨头在内,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的许多国家都将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也将给人类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增添更多压力。 我们在 2010 年指出,北半球最近 30 年风速减慢的研究提出如下两个重要课题:其一,风速减慢是否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二,利用风能是否存在负面效应。 事实上,大陆集中在北半球,比森林高得多的城市高层建筑密布在沿海地区,阻挡陆海之间的季风循环,是北半球最近 30 年风速减慢的人为原因。密布在大陆内部的高架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如蜘蛛网,也是减慢内陆风速的重要原因。风力发电机利用风能发电,更是风速减慢的重要人为因素,这表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风能利用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由温差产生的大气环流是信风和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其结果是均衡赤道和两级、大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营造全球正常均衡的气候变化。人为降低风速,阻碍大气环流的正常运作,可造成热带地区更热、寒带地区更冷的极端气候频发,是严重气象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城市内涝与城市减慢风速、云层阻挡在城市上空有关。由于城市减慢风速和改变风的方向,大城市的无序扩张将导致周围农村大气环流的改变和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和解决。 如果说目前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那么。全球变暖导致的风力减弱也包含人为的主要因素:风力资源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这表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风能利用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我们在 2010 年 10 月 23 日 指出,风速减慢对风能利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从 1979 年到 2008 年,大部分地方的风速都有所下降,风速下降幅度介于 5% 到 15% 之间。这可能意味着风力发电机的发电能力同比下降 5% 到 15% 之间。 其次,过度的城市高层建筑开发和过度利用风能将导致大气环流功能的减弱甚至降低到影响人类正常生活的水平,城市扩张和开发风能也应该受到合理的限制。 第三,人类应该汲取浪费清洁的空气、无污染的淡水、净化环境的森林的无数教训,慎重对待风能的开发,重视能源利用的负面效应。 重要的启示是,破坏和阻挡大气环流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同样是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城市高层建筑的无序扩张和风能利用也在其中。我们不能等到大气环流恶化了、风能利用受限制了、城市灾害频发了,再做事后的调整和修补。“发然而后禁,则悍格而不胜”,“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研究必须要有预见性。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37609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0405.html 与化石燃料相比,风力资源不仅有限,而且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盲目发展,急于取代化石燃料,将带来极大风险。 相关报道 全球变暖,北半球风力会减弱? 2018 年 01 月 10 日 07:56 来源:北京日报 编者导读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研究人员不久前在《自然·地球科学》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全球变暖或将对世界范围内的风能资源分布产生深远影响。到本世纪中后期,北半球可供利用的风能资源将大量减少,南半球一些地区风能资源则可能急剧增加,风电开发潜力整体向南转移。 1. 风能资源分布或向南半球转移 极地冷,赤道暖,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常年盛行西风,也叫热成风。这一道风带中,平均风速比其他地方更大,聚集了大量的风能资源,并覆盖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北半球许多国家。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纬度西风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风能资源的利用潜力。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全球变暖或将对世界范围内的风能资源分布产生深远影响。到本世纪中后期,北半球可供利用的风能资源将大量减少,南半球一些地区风能资源则可能急剧增加。 研究人员利用超级计算机的模拟结果,对未来两种不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风能资源的演变进行探讨。第一种是中等排放情景,假定碳排放量在本世纪中叶达到最高,随后保持稳定;到本世纪末,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目前浓度的 1.5 倍,全球平均气温增暖 1.1 至 2.6 摄氏度 。第二种是高排放情景,对应能源结构改善缓慢、缺乏气候应对措施的发展模式,碳排放量将持续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本世纪末超过当前 3 倍,全球气温升高 2.6 至 4.8 摄氏度 。 结果显示,无论在中等排放情景还是在高排放情景下,北半球的风能资源都将整体显著减少,尤其是包括中国西北、西伯利亚、东北亚、美国、加拿大、英国、地中海沿岸等在内的中纬度地区,即沿北半球西风带一线。在高排放情境下,到本世纪末,内蒙古至东北一带的风能资源甚至将减少 10% 到 20% 。 南半球的风能资源在中等排放情景下变化不大,在高排放情境下却将整体大幅增加。尤其在高排放情景下,到本世纪末,巴西东部和澳大利亚东北部的风能资源将迅猛增加超过 40% 。 2. 原因在于南北极增暖幅度不同 这种差异的产生,或归根于全球变暖以不同方式影响南北半球的风带演变。在北半球,北极增暖与海冰消融是一个互相促进的正反馈过程,以至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地增暖更为明显;于是,赤道与极地之间的温度梯度被削弱,中纬度西风带风速整体减小。一些模拟结果也指出,由于高纬度增暖显著,中纬度地区南北侧的冷暖对峙减弱,风暴系统的活动整体减少,也是风能资源减少的一个原因。 而在南半球,尤其在高排放情景下,南极增暖不如南美中部、非洲南部和澳洲的陆上增暖明显。这部分大陆与同纬度海洋间的温度梯度增大,成为主导风带强度变化的因素。陆地变暖更快,陆上热低压增强,海陆气压梯度增大,风速增大,风能资源因此增加。除南极洲外,南半球大陆主要分布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所以整体风能资源的增加也以热带和副热带最为明显。而值得一提的是,在南美和澳洲的中高纬地区,风能资源仍趋于减少,和北半球类似。 3. 北欧极端大风出现几率反而增高 西风带内常见南北冷暖气团的对峙,又叫锋面。如果大气中有小扰动发生,譬如某一方气团主动移向另一方,气团运动轨迹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发生偏转,就会诱生出大尺度的大气涡旋,又叫锋面气旋。从气候角度而言,锋面气旋频繁发生并通过的地区,便是“位于风暴轨迹上”的地区,平均风速也通常比其它区域更大。 但想要利用风能,并非风越大越好。极端的猛烈阵风反而会对风车造成破坏。风车的设计一般基于能应对若干年(譬如 50 年)一遇的最大风等等标准,这个标准跟当地气候背景的统计数据直接相关。 科学家们使用超级计算机对北欧的模拟结果表明,若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的“风暴轨迹”会整体向北移动,锋面气旋的数量会减少,但单个风暴的强度增强。由此一来,北欧地区的极端大风出现频率会升高,强度也会增大。这对按过往气候数据标准设计的风车而言不是好消息,也意味着新建风电场必须考虑在将来承受更强的风暴袭击的可能性。 与可能增大的极端大风相对应,海上的极端大浪也会随之增大。对北大西洋未来风浪演变的研究表明,目前“ 20 年一遇”的大浪,在 2080 年可能每 4 至 12 年就会出现一次;对欧洲北海的气候模拟显示,到 21 世纪末,海浪平均高度会上升 5% 至 8% 。由于陆上空间有限且摩擦阻力更大,海上风力发电正是当下发展的热门方向;而风和浪的双重考验,对中纬度地区近海风电场的建造提出了新的挑战。不过,在纬度稍低的地区,譬如地中海沿岸,由于风暴轨迹朝北移动,未来气候展望中的风浪反而会减小。 4. 增暖对于高纬度地区是把双刃剑 在高纬度或北极地区,寒冷的天气是阻碍风能发电推广应用的一个原因。风车叶片暴露在零下温度的潮湿空气中存在结冰的风险,而一旦结冰,叶片将失去平衡、阻力增大,风电转换的效率将因此降低,而且存在安全隐患。据统计,在芬兰, 9%-45% 的风车停转事件都和结冰有关。当然,设计不易聚集冰雪的叶片、使用电流加热等方法,能一定程度上克服结冰的问题,但这也会让运行和维护的成本变高。 气候变暖对于这些地区而言可能是一个好消息。超级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无论假设的升温是大是小,在本世纪末,高纬度地区的霜期均会明显缩短,结冰频数大幅下降。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一些地方,结冰频率甚至将会下降 100% 。与此同时,由于风暴轨迹北移,高纬度带也会更频繁受锋面气旋系统影响,潜在风能资源变得更充足。于是,一些原本不适宜布局风电场的区域,将来可能成为开辟风能资源的新领地。 与气温上升相对应,高纬永冻土地带也会因而缩减,而这会带来利弊两方面的影响。一来由于冻土层的范围和深度减小,输电线路铺设、风电场建造等会变得更加方便;二来若冻土层持续消融,风车基座如何设计也成了问题,因为风车和土壤之间的受力和支撑关系将持续改变,稍不平衡就会有倒伏的风险。如何权衡其中得失,减小风险扩大效益,还得靠工程师们的智慧头脑。 不仅对陆上风电场,增暖对于高纬地区的海上风电场也有多重影响,尤其对海上风电场数量增长最快的区域——欧洲而言。对未来海冰演变的研究发现,北波罗的海及波的尼亚湾一带的海冰覆盖天数将从目前的 130-170 天减少到本世纪后期的 0-90 天,不少区域甚至将终年不封冻。而海冰减少会使海上风车的基座稳定性变差,且更易受到大风大浪的破坏。与此同时,海平面上升也会增加风车基座被淹没的风险。不过,冰川消融会使海水盐度降低,这将有利于减缓海水对风车基座和传输线路材料的腐蚀。 延伸阅读 酒泉等风电场潜力或下降 目前,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基地位于我国甘肃酒泉。截止到 2012 年,风电装机容量已超 6000 百万瓦特,相当于能供给英国全国的电力需求,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升中。甘肃位于我国西北 - 蒙古地区风能富集带,常年风速较大,风能密度超过 150 瓦特每平方米,是我国投建风电厂的理想场所,也对当地就业、税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若气候变暖持续,这一区域的风电潜力很可能随之下降,现有风电设备的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包括中国和美国两大能源消费巨头在内,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的许多国家都将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也将给人类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增添更多压力。 研究人员指出,当前风力发电能力的评估和布局大多基于过去的气候资料统计,而很少考虑受将来大气环流受人类活动影响发生变化后对风能资源分布的影响。新研究对未来风电厂布局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为决策者衡量和规划替代能源的策略提供了新的参考。(周明灏) ( 责编:左瑞、邓楠 ) 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手机人民网 http://sn.people.com.cn/n2/2018/0110/c378305-31124061.html 《科学家》杂志: 2013 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 已有 3038 次阅读 2014-3-17 19:20 2013 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 杨学祥,杨冬红 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 2013 年 12 月 25 日 报道盘点了 2013 年全球各地在气候和能源领域的五大话题事件,中国雾霾排第一。 2013 年 1 月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 4.7 天,较常年同期 (2.4 天 ) 偏多 2.3 天,为 1961 年以来最多。今年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重庆、天津十三省市,雾霾日数均为历史同期之最。辽宁雾霾天数已经破了历史纪录。 2013 年雾霾高发的原因是什么?偶然还是必然? 雾霾天气的出现主要受两个条件的影响:一是大气颗粒物浓度,二是气象条件。 大气污染是雾霾发生的元凶,这是人们的共识,这里就不多讨论了。本文主要讨论雾霾发生的气象条件规律性,以便有效的预测和预防。 一、雾霾发生的半年周期和年周期 最近的研究表明,雾霾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每年 11 月至次年 1 月的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雾霾的形成,每年 2 月 -4 月的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雾霾发生;每年 5-7 月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雾霾发生,每年 8-10 月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雾霾发生,潮汐组合类型转化的周期为 6 个月。这个半年周期是固定的,每年都是这样。与雾霾季节性相叠加,雾霾频发期是每年的 1 月和 12 月。 吴兑等人根据 1951-2005 年中国大陆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出同样的结论:就中国大陆而言, 12 和 1 月霾天气日数明显偏多, 2 个月霾日数的总和达到了全年的 30% ; 9 月霾天气日数最少,约占全年的 5% 。这一研究结果与潮汐类型的划分完全一致。 2013 年的中国雾霾首发在 1 月,并于 12 月进入高潮。预计 2014 年 1 月会仍保持高发态势。相关的检验数据发表在科学网上。 二、潮汐南北震荡的 18.6 年周期 美国科学家相信,即使没有温室效应 , 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是地球的恒温器。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当月亮在南(北)纬 28.6 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 12 小时后从南(北)纬 28.6 度向北(南)纬 28.6 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 18.6 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数据, 1998 年是最热的年份,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 1961 年至 1990 年的平均温度 14 ℃ 高 0.54 ℃ 。 2005 年地表温度比这 30 年的平均值高出 0.48 ℃ ,名列第二位 。全球最热年的排序: 1998 、 2005 、 2002 、 2003 、 2004 , 2006 年。由此可见,自 1998 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难以恢复到 1998 年的水平。 1998 年是最热的年份,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 1998 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 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 2013 年 12 月初的雾霾波及 25 个省份, 100 多个大中型城市,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 13 地雾霾天数均创下历史纪录。权威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 29.9 天,较常年同期偏多 10.3 天,达到 52 年来的峰值。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 2013 年雾霾高发,并将在今后三年持续高发。 52 年前, 1959-1960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前一周期的雾霾高发。 三、准 60 年“太平洋十年涛动”周期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 1996 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 PDO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近 100 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 1890 年至 1924 年,而 1925 年至 1946 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 1947 年至 1976 年, 1977 年至 1999 年为“暖位相”。第三周期的“冷位相”为 2000 - 2035 年之间。 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西方工业化国家雾霾事件频繁发生: 1946 、 1948 年在美国洛杉矶两次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8 年 10 月 26-31 日 ,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发生因烟污染而导致 43 %的人受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而病倒 , 17 人死亡事件; 1952 年 12 月 5-8 日 , 伦敦烟雾事件 , 造成 4000 人死亡 ,8000 多人得病; 1955 年 8-9 月 , 又在洛杉矶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 , 造成 400 老人死亡 , 在该地的 250 万辆汽车 , 日排 1000 多吨碳氢化合物石油烃废气、一氧化碳和氧化氮 , 铅烟进入大气与空气中其他化学成份反应产生浅蓝色烟雾 , 由于地势使之长期滞留造成污染; 1970 年 7 月 8 日 , 在日本东京也发生光化学烟雾和二氧化硫废气使万人受害事件。 2013 年中国雾霾事件频发也是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显示了雾霾发生的拉马德雷周期性,也表明雾霾高发时间的长期性。在 2030-2060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雾霾事件将进入相对平静时期。 四、风速减弱是雾霾频发的重要原因。 一项研究表明,北半球最近 30 年风速减慢。法国和英国研究人员分析了欧洲、亚洲、北美的 822 个气象观测点的风速记录,结果显示,从 1979 年到 2008 年,大部分地方的风速都有所下降,风速下降幅度介于 5% 到 15% 之间。风速下降可能有多种原因,比如气候变化可能影响了气流的传统活动模式,导致风速下降。一些地方的森林植被恢复和增长使得地球表面更为“粗糙”,也会起到降低风速的效果。 澳大利亚 Tim McVicar 博士研究小组发现近 30 年来澳大利亚平均风速以每年 0.009 米 每秒的速度递减,该递减的现象遍布 88% 的国土范围。不只是大洋洲,已有的文献表明,包括亚洲、欧洲和北美州在内的中纬度的世界,好像真的都正在变得风平浪静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莫兴国研究员的研究小组也发现华北平原风速在过去 50 多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我们在 2010 年指出,北半球最近 30 年风速减慢的研究提出如下两个重要课题:其一,风速减慢是否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二,利用风能是否存在负面效应。 事实上,大陆集中在北半球,比森林高得多的城市高层建筑密布在沿海地区,阻挡陆海之间的季风循环,是北半球最近 30 年风速减慢的人为原因。密布在大陆内部的高架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如蜘蛛网,也是减慢内陆风速的重要原因。风力发电机利用风能发电,更是风速减慢的重要人为因素,这表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风能利用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由温差产生的大气环流是信风和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其结果是均衡赤道和两级、大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营造全球正常均衡的气候变化。人为降低风速,阻碍大气环流的正常运作,可造成热带地区更热、寒带地区更冷的极端气候频发,是严重气象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城市内涝与城市减慢风速、云层阻挡在城市上空有关。由于城市减慢风速和改变风的方向,大城市的无序扩张将导致周围农村大气环流的改变和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和解决。 最典型的例子是 三北防护林 工程。三北防护林是防治沙尘暴的成果,也是 2013 年中国雾霾高峰的生成原因。近年来北京的沙尘暴确实减少了,但是,北京的雾霾也确实在突飞猛进:一种灾害的防治意味着另一种灾害的增强。灾害防治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该综合防治,合理布局。 转载自《科学家》杂志 2014 年第三期 90-91 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6836.html 杨学祥,杨冬红。 2013 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 Meteorological Analysis of Reasons Causing China's Frequent Smog Weather in 2013. 科学家 Technology and life. 2014, (3): 90-91.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3279 次阅读|0 个评论
量子纠缠究竟是怎么回事?
热度 15 leiyian 2018-3-5 21:05
Understanding the 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 manuscript in English.pdf 文章尚未发表,PDF贴在这里供参考。这一版本的英文论文已经较下面的中文内容有较大调整,但我不想改了。这里的中文版与原始的英文版也有很大差别,写着写着就随意了。 用一句话说明这篇文章: 爱因斯坦说,什么都不能超光速。有人说,量子纠缠可以,而且是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的基础。我说,量子纠缠也不可以,你们用错理论了。量子纠缠是因为光子的相干距离长,并受测量影响的一种现象,不存在超距作用。 量子纠缠究竟是怎么回事? 雷奕安 一、缘起 量子纠缠,或者反映为量子态的非局域性,是量子力学最难理解的一个概念之一。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也会感觉困惑不解。爱因斯坦就把它叫做“超距怪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因为它无法理解,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有问题,不完备,并与合作者写了一篇历史上最有名的文章之一 ,证明量子力学的描述方式是不完备的。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薛定谔,也有同感 ,并首先使用了“纠缠(entanglement)”一词。 1964年,贝尔 注意到,有办法区别爱因斯坦支持的隐变量理论和量子力学。从1972年开始,S. Freedman and J. Clauser , 1982年A. Aspect , 一直到2015年的B. Hensen等 ,从实验上排除了很多基于局域实在论(爱因斯坦主张)理论,证明了量子力学的正确性。逐渐地,对量子态非局域性的质疑越来越少,而基于该特性的研究,如量子通讯,量子计算,等,蓬勃发展起来。 不仅如此,许多量子通讯,量子计算的研究者,还声称,“量子纠缠无论相距多远,都会瞬时发生”,甚至,“不论如何封装”,“相隔几亿光年”。那么,会吗?任何一个严肃的科学家都会自然提出疑问。毕竟,实验上并没有证明这些条件下量子纠缠还存在。最长距离的实验不过1200公里 ,离几亿光年实在差得太远。那么量子纠缠是不是真的能跨星系实现,或者等价地,持续非常长的时间呢? 我们先从这个说法的理论依据看起。 二、量子纠缠的理论表达及其隐含假定 作为一切量子纠缠相关研究的基础,量子纠缠的数学表达是几个本征态的叠加,如贝尔基: , (1) 和 GHZ 态 : (2) 这些定义中,每个符号具体含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上面的每个符号都是常数。也就是说,从纠缠的定义开始,所有的相关研究对象都不会随时间变化,永远是一个常数。这是一个很大的隐含假定,但没有任何人证明过该假定的合理性。从这样的定义出发,当然“无论相隔多远”,量子纠缠都能保持。 这些定义是物理的吗?如果是物理的,它们完备吗? 在真实世界中,或者说在实验中,量子纠缠的状态会随时间发生改变(否则它就不会发生了)。也就是说,上面的定义既不物理,也不完备。只是一个过于简化的数学表达,剥离了很多重要的物理属性。我们不能从这样的定义出发,引申到“宇宙的另一头”。 三、光子的定义 鉴于全部现有的量子纠缠实验中,都离不开光子(作为纠缠粒子,或者纠缠的媒介。如果认为纠缠不需要实体或者媒介,需要非常大的基本概念改变,相关研究将变成哲学或者数学,而不是物理),而且光子处于纠缠的中心地位,那么光子究竟是什么东西,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物理体系中,光子的地位虽然非常基本,非常重要,但是定义并不清晰。 光子的正统定义(标准模型)来自量子电动力学(QED)。按照该定义,光子是一个稳定的基本粒子,无静止质量,自旋为1(也就是,圆偏振),有确定的能量,正比于其频率,是电磁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遗憾的是,这一定义只有理论上的意义,因为这样一个光子的波函数是覆盖整个宇宙的平面波,实验上不可能观测到。在这一定义下,“相隔几亿光年”的纠缠是可以的。 但是,在真实世界(实验)中,光子是通过原子(分子,固体)中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这样的光子有一个内禀线宽,也就是能量不确定性。每一时刻波函数大小有限,在本地存在的时间有限。它可以有各种偏振方式,也可以是很多频率的叠加。 我们应该从物理的光子定义出发讨论量子纠缠,因为物理,或者实验,正是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根本。而不应该从数学定义出发,否则就是数学了。 对于一个物理的光子,内禀线宽是什么意思? 四、内禀线宽与海森堡不确定性 任何一个物理的光子都有一个内禀线宽,即能量不确定性,与相关能级跃迁的寿命,也就是时间不确定性相关,两者满足海森堡不确定性关系: (3) 关于能量不确定性,可能会有一个误解。有人可能会认为能量不确定性是统计性的,也就是,对于每一个光子,能量是确定的,但是每个光子能量不一样。根据正统的哥本哈根诠释,每个光子的能量和时间不确定性都是其内禀属性。对于单个光子,其能量就不确定。要注意,从测量角度来说,这一误解是无法证伪的。 还要注意到,在通常的量子力学中,经常把体系当成定态,只能解出能级的能量,得不到能级宽度,从而得到单能光子,同样是不物理的。 物理上,激发态能级都有一个寿命,对应光子的时间不确定性。可以认为,这个时间不确定性宽度,决定了非局域性的尺度范围,也就是为量子纠缠的距离设定了一个极限。下面我们将从实验上找到证据。 如果该光子被用来产生一对光子,比如在自发参量下转换(SPDC)中,这对光子的时间不确定性宽度不一定与该光子相同,但是它们的时间不确定性宽度将为它们的纠缠距离设定一个极限。这还是局域实在论(Local realism),与爱因斯坦的局域实在论的差别在于由光子的时间不确定宽度限定了非局域效益的范围,也就是量子纠缠的极限。 可惜的是,不确定关系并不能给出这个距离,只能有一个大致的最小极限。 五、哥本哈根诠释与尺度时间 除了海森堡测不准关系外,波函数的定义是哥本哈根学派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波函数 Ψ (x, t)包含量子态的所有信息。 那么波函数的时间不确定性 Δ t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通常说波函数的坐标不确定性 Δ x,意思是,该粒子在空间坐标维度上有一个分布,同时处在这些地方。完全对等考虑时间不确定性,意义是一样的,该波函数在时间上有一个分布,该波函数也只能处在这一时间段。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在这段时间之外呢?波函数或者粒子没有了?的确是的,如果我们把空间时间看成对等的,粒子在这个时间段没有了,出现在别的时间(空间)里了。这里实际上是场论的观点。时间和空间至少在形式上是对等的。相应的各种不确定性都没有经典对应。 我们可以把这种时间概念叫做尺度时间,以区别通常的牛顿时间概念。实际上,在量子理论中,从来没有论证过时间是牛顿时间。只是从一开始,大家就那么默认了。 如果把时间看成波函数的一个维度,那么很多奇怪的反直觉量子现象就很好理解了,比如纠缠,延迟选择干涉,等。因为从波函数的概念可以知道,波函数是基本方程在一个势场和边条件下的解。边条件就包括如何测量,甚至包括你改主意,只要波函数的时间不确定性,以及相关的空间不确定性覆盖了你的测量设备和你的动作。波函数是这些条件下的解,所谓的纠缠只是这些条件的体现。或者说,光子知道你将怎样测量它,只要不超过它的时间不确定性。 实际上,这还是局域实在论,只是这个局域占有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局域实在论,也就是不能出现超光速联系,是我们理论体系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因此,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违背了局域实在论,实际上引起了非常大的混乱。本文将证明,量子纠缠并没有违背局域实在论。 补充说明一下,非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理论框架中,没有光子的概念,因此无法处理光子。但量子纠缠离不开光子,也就是说,非相对论量子力学根本不可以用来理解量子纠缠。 但是本文在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框架内解释量子纠缠,因此需要把波函数的解释稍微扩展一下。 六、实验证据 有人会说,那么多人的实验都证明了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你雷奕安凭什么说量子纠缠不违背局域实在论。我们来看实验。 由于以前都用非相对论量子力学讨论量子纠缠,所以有上述的常数纠缠定义。 量子纠缠一般用Bell-CHSH不等式定义纠缠度,该值最大值为2.828,大于2才有非局域的量子纠缠。满足局域实在论的隐变量理论值为2。 我们整理了几十年内多个科研组的实验结果,列表如下: 由于实验是不同的研究人员在很长的时间跨度内用不同的实验设备完成的,因此细致的定量分析恐怕不够严谨,但是,我们仍然有下述结论: 1. 在离子纠缠的情况下,CHSH不等式值很小,偏离2不多。 2. 只有光子能用来做长距离的纠缠实验,离子纠缠距离只有米的量级。 3. 随着纠缠距离的增加,总的来说,纠缠度降低。 4. 有一个组相继做了距离不同的两个实验,距离增加,纠缠度降低。 图1,纠缠度随距离变化。左下角两个是离子的纠缠实验结果。 七、讨论及结论 对于离子纠缠实验,纠缠度低是因为一般原子(离子)的能级寿命只有几个纳秒,相应的纠缠媒介粒子,即光子的作用距离只有光速乘以几个纳秒,也就是1米的量级。 在光子纠缠情形,光子一般是由激光器产生的。我们知道,激光是由亚稳态能级产生,相应能级寿命很长。对于普通的1046nm YAG激光器,能级寿命是203微秒,而红宝石激光器的能级寿命是3毫秒。要注意,时间不确定性并不是一个刚性的限制,即使经过了5个寿命时间,指数衰减后的光强仍然有e -5 ~ 1%。对红宝石激光器来说,意味着等于15毫秒,也就是真空中4500公里的距离。 一般的说法,光子的纠缠是两个光子朝不同的方向运动,并维持纠缠。这种说法谈不上有根据,只是一种说法,而且非常可疑。在基本的量子力学理论中,对量子现象的解释,都是通过单一量子态的波函数。比如双缝干涉现象,一般认为,一个光子/电子/原子/分子同时通过两个缝,才能发生干涉,也就是,每个量子只与自己干涉,因为只有一个波函数。 如果两个光子纠缠,那叫相互作用,而非相对论量子力学不能描述相互作用(只能通过一个维象的势场)。但是根据量子电动力学,两个低能光子是不能相互作用的(非常弱,只有高阶项,否则我们将看不到远处的星星),所以两个光子纠缠的说法没有根据。即使根据贝尔基的定义,一个贝尔基是一个波函数,是归一的,积分出来得到一个粒子。而按照上述说法,两个光子的纠缠态波函数积分出来会得到两个光子,这在概念上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居然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差别。 按照我们上面的理解,单个光子自己跟自己纠缠完全可以理解,哥本哈根的测量理论也能很好地解释实验结果。 “一个光子朝左,一个光子向右”这种描述本身,已经违背了量子力学中无法知道一个粒子的确切位置,和全同粒子不可区分等基本原理。如果它们已经分离了,就是无关的两个粒子(对低能光子)。 量子纠缠更合理的一种理解方式是:在设定测量环境条件下,电磁场的一种激发模式。 这也是纠缠无法传递信息的原因,光子只是被动地对测量方式做出响应,当然两端无法传递信息。 考虑了量子态的时间不确定性后,局域实在论仍然是成立的,不存在超光速相互作用。 (以上关于单光子纠缠,贝尔基积分,全同粒子等说法可能有点问题,感谢陈学雷,徐纲等的讨论,但不影响上面大的结论) 本文的 澄清与补充 量子纠缠“主流理解”及几个典型比喻的错误 量子纠缠的“诡异论”和平凡测量解释,究竟谁更有道理? 本文的一篇审稿意见 数学量子位和物理量子位的差别 量子叠加是完美线性的吗?
个人分类: 量子力学|38547 次阅读|36 个评论
理论神经信息学初探一书介绍
热度 1 bitong 2018-2-24 07:34
书的名称:理论神经信息学初探 一个副标题是:生物声纳及其他感觉系统机理研究。浙大出版社 2018 年 2 月出版。 内容介绍 现有文献中有关于脑和神经的数学模型都是以 稳定性 稳定 和确定性为基础,或者 能 采用统计方法 进行 分析 的 结果 。例如现在的神经网络模型,基本上以聚类分析、最优极值点理论为基础。(这就是以稳定不动点为基础的思想)。计算神经科学虽然已经发展了几十年(有关计算神经科学杂志已有很多种),科学杂志( Science )还说这已是成熟的研究领域【 1 】。生物学家虽然都认为神经脉冲序列代表神经信息,但是几十年来还 不知道脉冲神经还 没有看到能分出神经脉冲序列的大小的文章。究竟神经信息编码是什么还是一个谜。 我们的观点是:脑是一个不稳定和不确定系统。脑中所有脉冲序列几乎都是不稳定轨道。我们就在这不稳定轨道中找到区分脉冲序列大小的方法。而且可以达到很精细的程度。在研究不稳定脉冲序列中逐渐建立了“ S 空间 理论”。 正因为观点相反,所以在脑研究中很多看法都与文献不一样,反映在书中除开始 3 章外,后面每一章都有全新概念引入。这些概念构成了全书的统一理论。为了便于了解书的基本内容,在这里简要地作一介绍。 1 ) 提出 S 空间假设 我们少许修正了“笛卡尔”坐标的定义(把确定性的内容去掉,留下不确定性部分)。也就是把笛卡尔坐标从刚体移到弹性膜上 ---- 建立了 S 空间理论。 2 ) 有了 S 空间理论,再次证明用 H-H 方程来描述神经元(细胞)的输入和输出关系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然后用圆映射和符号动力学理论分析 H-H 方程,根据分析逐渐建立起全书各章节内容,后者是成熟的理论,如果 H-H 方程是正确的,则由此推导的结果应该是可信度比较大的。 3 )有了 S 空间假设,使我们对神经信息编码有了进一步认识。 在计算机仿真中逐渐认识到神经信息编码的基本形式、基本原理和变换的规律,使我们真正理解神经脉冲序列的含义,并证明脑内所有的有用神经信息脉冲序列的集合组成的空间是距离空间,完全符合数学上的距离空间定义。并用此原理解释神经信息中各种信息处理原理,这种原理与现有神经信息理论完全不一样,虽然目前没有实验证明哪一种理论更合理些,但是从两种说法比较中感到我们的理论可能更接近生物实际一些。很多以前无法解释的现象至少能得到解释。 4 )有了 S 空间假设,使神经信息研究由定性走向定量。 有人说任何研究都是先从定性开始,然后走向定量,这是一般研究的必然规律,问题是 100 年来,神经系统分析为什么一直处在定性研究阶段,为什么一直跨不出定量研究的步伐,应该看到这里存在一条鸿沟。神经学家都公认神经脉冲是输送信息的载体的事实,可是 100 年来连神经脉冲序列大小也分不清,这是为什么?关键是神经科学家都知道神经脉冲序列是不确定的【 2 】,不确定的东西如何能分出大小?看来神经信息只能停留在定性研究的阶段。神经信息要实现定量必须在观念上要有突破。有了 S 空间假设,才使神经脉冲序列有了大小比较的方法,由于神经脉冲序列的集合空间是一距离空间,从而使脉冲序列编码可以达到很“精细”的程度 , 使研究走向真正定量化。 5 )有了 S 空间假设,才使我们理解脑是利用不稳定来测量小信号的 因为系统不稳定才会有初值敏感性,利用初值敏感性来测量小信号,可以测到很细小的信号变化,系统越不稳定灵敏度越高。同时也解释了 Konishi 等提出的“ 5 微秒之谜”【 3 】【 4 】。 6 )有了 S 空间假设,使 Edelman 提出的脑内“简并”问题有了进一步发展【 5 】。 每人的指纹、微血管分布各不一样,同样每一神经元生长的突触 像树根一样 也是各不相同,由这样神经元组成的脑也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个问题会否引起信息处理中的重大差异?应该说确实是这样,正因为这一差异,使人们看到神经网络无法理解, Edelman 明确指出,脑不是计算机……这些观察给基于指令和计算之上的脑模型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 5 】。每一脑在结构上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 这是结构不确定性表现 , 但是每一人脑的行为基本上是一致的 . 在这里不能用统计来说明问题 , 只能用“简并性”进行解释。 Edelman 对脑的分析很正确 , 但是没有具体的回路例证 , 虽然它的理论在上世纪 80 年代引起轰动 , 但是后来也受到很多批评【 6 】【 7 】 【 8 】 . 我们用 S 空间假设在神经回路中把 Edelman 提出的“简并性”现象具体化了 . 并能精细地分析系统每一细胞的信息过程。使我们认识到“简并性”可能是解决神经网络结构的不确定性“唯一”的分析方法。 7 )发现 S 空间假设已经跳出了“统计”的框框。 一般认为杂乱无章的东西只能用统计处理,如果连统计规律也找不到,说明这是真正噪声,可是我们发现不符合统计规律的现象却能符合 S 空间的规律,这说明 S 空间已经跳出了统计的框框。有了这一点想法,使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学习问题有了不同看法。人工智能的核心是学习,而学习的关键是要有数据库,可是人在学习(如学听外语)时不用数据库,用数据库实际上是在用统计方法,人的神经系统并不用统计 , 学生学习听外语并不需要人工智能那样数据库。这就是人工智能与脑的智能的最大差别之一。现在流行“大数据库”的说法,数据挖掘基本手段就是“统计分析”,其实“统计”并非到处可用,统计方法中有一中心极限定律 , 它仅仅对线性稳定系统适用,对于非线性不稳定的生物系统原则上是不适用的。对统计的不同看法可以衡量一个人对”不确定性”认识的一个指标。 8 ) 有了 S 空间假设,根据神经网络运动特点分析,得出脑内信息存在高、低层次之分, 在脑内信息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应该看到两个层次的信息有本质不同 , 凡是现代信息科学所研究的信息都是属于低层次信息,它是可以用动力学进行分析的 . 意识和智能是属于高层次信息,光靠动力学是不能实现分析。多少年来的经验表明,再复杂的动力系统还是一个动力系统 , 还是没有产生智能。 但是两个层次信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层次信息是在低层次信息基础上产生的 . 只有彻底认识了低层次信息,才能很好地分析高层次信息 . 很多心理学家喜欢做心理物理实验。其中有很多视觉错觉的实验,由于神经系统处理信息确实与现代信息科学的方法不同,我们已经发现原来是简单的图像识别问题 , 由于脑识别与现代信息理论存在差异,信息科学家一时还不知道这一简单原理,结果被人说成是“图像认知”问题 , 加上“认知”两个字使问题神秘化起来;原来是一个简单的条件反射现象 , 却被说成有意识或无意识问题 , 使问题越搞越复杂 . 不分清层次会使研究越搞越复杂 . 难怪 Edelman 说 : 像意识和注意原本是很清楚的 , 可是 100 年后越搞越糊涂【 5 】。 9 ) 有了 S 空间的假设,对脑内同步、自组织、涌现等现象的解释有了不同看法 , 有些脑科学家把产生智能和意识的希望押宝在脑的 ” 涌现 ” 上,这种想法应该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动力系统出现的自组织或涌现还是动力系统 , 动力系统不可能出现智能和意识,同样对灵感出现也有了新的看法。它使我们认识到只有神经脉冲的不确定性才使脑的行为出现在诸如”灵感”、”智能”等那样丰富多彩的行为。 10 ) 有了 S 空间概念使我们发现在脑中结构性神经回路与信息通路是完全分离的, 大脑中神经元组成的网络是结构性回路,这些回路中并不都流通信息,在大脑中只有流通真正信息的通路才是信息通路,信息通路是在结构性通路中形成的。脑在结构性通路中自发地产生信息通路过程就是思考开始过程,也是灵感出现的过程。人的性格、各种习性和思维方式都与信息通路形成模式有关 . 如果信息通路形成出现差错 , 这就是形成强迫症 , 忧郁症等精神方面疾病的原因 . 11 ) 有了 S 空间概念使我们认识到目前对混沌的认识和对脑的认识犯了同样的错误 对于不确定性问题不仅仅在脑中存在。非线性科学在上一世纪是非常热的科学,可是到现在反而被冷落下来了。非线性科学没有得到很好应用,很多非线性科学家纷纷改行研究其他领域。原来认为混沌通信可以很好应用,但是直到现在还是没有得到应用,由于混沌轨道的不可预测性,不可预测的轨道如何能代表确定的信息?不稳定混沌系统如何测量小信号?这是不可想象的,非线性科学家认为研究单条混沌轨道是毫无意义的。脑作为不稳定和不确定系统,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串串神经脉冲序列(不稳定轨道),不研究神经脉冲序列还能研究什么 ? 看来我们对混沌的看法和对脑的看法存在同样问题 -- 对于“不确定性”的认识问题没有解决。可是脑却是利用不稳定性,也就是利用初值敏感性来测量小信号的。“脑”确实是利用混沌的专家。而且根据我们研究经验不确定的系统还有更大更多的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脑丰富多彩的行为。 12 ) 有了 S 空间概念,认识到了数字机不能精确仿真脑 . 正像数字机不能仿真混沌一样数字机是不能正确仿真脑 , 数字机只能在有限位数字范围内工作 , 它只能工作在有理数范围内 , 脑是模拟机 , 它是在实数范围内工作 , 有理数可以无限接近实数,但永远不能达到实数 , 要无限接近实数必须要有无限多位的数 ( 实际上做不到 ). 这些误差对于稳定系统问题不大 , 因此在工程中用数字机来计算长轨道还是常被采用 . 可是对于不稳定系统就不能用了 . 基于这一想法提出全新的模拟计算机的思路。 13 ) 只有有了 S 空间概念,使我们对微观和宏观的关系出现全新的看法, 书中提出 M 效应, M 效应是反映在不稳定系统中宏观和微观存在一种新的关系。这种现象可能可以解释“灵感”突然无中生有的机理。 14 )我们的观点:神经信息学研究每一步进展都会给信息科学带来促进和突破。因为信息科学理论与脑的机理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因此信息科学家对神经信息学的很多新的成果都会感到不可理解或惊喜。这些惊喜足以引起信息科学的突破。在本书中已经给出很多引用方法,无论在编码原理、抗干扰原理、信息处理原理都给出全新的方法。 15 ) 只有有了 S 空间概念,才使不确定系统有了具体化的看法。 如果我们对上述分析只停留在文字上,这仅仅是一般性谈论,即使对不稳定和不确定有了准确的看法,还是显得比较空洞 . 这些分析都必须落实到神经回路之中,这才算是真正认识到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也容易被信息科学所利用,从而推动信息科学发展。我们在计算机仿真中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反过来对现有脑理论的正确与否也可用“不确定性”来衡量,如果这些理论是采用确定性的思想,那么这些理论估计是无效的,因为它根本没有脱离老的思想方法。 应该说,我们对不确定性了解还是很肤浅的,随着对不确定的深入理解,将会看到更多原来认为不可能的现象。 本书是理论神经信息学,没有实验,很多概念都是新的,肯定会存在很多问题,很需要大家批评和指正。 参考资料 【1】 SPECIALSECTION Of Bytes and Brains SCIENCE Vol. 314 6 OCTO. 2006 P 75 【2】 Conor Houghton Studying spike trains using a van Rossummetric with a synapse-like filter J Comput Neurosci (2009) 26:149–155 【3】 Nicholls JG, Martin AR, WallaceBG, et al. From Neuron to Brain Fourth Edition Sinauer Associates, Inc. 2001 (J.G. 尼克尔斯 ;A.R. 马丁 ;B.G. 华莱士等,神经生理学:从细胞到脑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4】 5 微秒之迷 Konishi M.Listening with two ears. Scientific American, 1993,268(4):34~41 【5】 G. M. Edelman, G. Tononi, A Universe of Consciousness (中译本)意识的宇宙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3 【6】 Barlow H B. Neruoscience:a new era? Nature 1988, 331 :571 【7】 Anderson P W. Shadows of doubt, Nature 1994,372: 288-289 【8】 Crick F. NeuralEdelmanism, TINS Vol12 No.7: 1989 240-248
个人分类: 神经信息学|1502 次阅读|1 个评论
爱波之争:波尔太“狡猾”?
热度 2 jmluo0922 2017-9-6 14:52
量子论发展历程中,爱因斯坦与波尔的争论是非常著名的, 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论战。 当代主流认为, 波尔的不确定性最后取得了胜利, 争论过程也使得量子论的一些基本问题获得了解答。 其实我不这样认为, 波尔将争论引到了一些前提条件不成立的问题上了。 量子力学,作为一个可以用实验验证的理论。 首先要搞清实验观测与理论描述的关系, 也就是实验测量参照系与理论描述参照系的关系,事先必须明确和确定的。 这样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才可以进行比较。 这个前提条件论证清楚了,后面的争论才有基础, 否则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波尔的观点是正确的, 那么粒子的微观运动就具有不确定性, 在电子与质子组成的氢原子中,无论是其质心,还是质子的运动都应该是不确定的, 选择质子或质心作为参照系描述氢原子结构, 原则上讲,参照系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不能与实验室参照系建立确定的逻辑关系。 那么理论是不能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的。 上面的基本逻辑论证,是完全可以否定波尔的观点的。 因此,爱波后面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这场辩论,我们只是吃瓜群众)
个人分类: 杂谈|2867 次阅读|7 个评论
偶有所得:不确定性和最大广义纠缠新解
冯向军 2017-7-10 07:41
偶有所得:不确定性和最大广义纠缠新解 美国归侨冯向军博士,2017年7月10日写于美丽家乡 所谓不确定性就是决定性的或确定性的不可执着性。 所谓最大广义纠缠就是,如活人中的灵与肉一样, 决定性的或确定性的不可分别性。 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指可执着 、 可分别的一切相, 决定性地或确定性地象 活人中孤立的灵与肉一样,不可取 、 不可得 。 现代量子理论的两大“怪论”:薛定鄂猫和量子纠缠是现代自然科学系统性地认识物质的基元本具不可执着性和不可分别性的开端。
个人分类: 决定性概率论|1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集合论的观点看NP
热度 2 liuyu2205 2017-1-28 13:04
Cook在介绍千禧年难题“The P versus NP Problem”[1]时说: -The P versus NP problem is to determine whether every language accepted by some nondeterministic algorithm in polynomial time is also accepted by some (deterministic) algorithm in polynomial time. 这就是NP完备理论中P和NP的形式化定义:P是图灵机(TM)接受的语言类;NP不确定性图灵机(NDTM)接受的语言类。 对于这种定义,Garey、Johnson在其书“Computer and intractability”[2]中简单解释到(p.18,19, 20): As a matter of convenience, the theory of NP-completeness is designed to be applied only to decision problems. The reason for the restriction to decision problem is that they have a very natural, formal counterpart, which is a suitable object to study in a mathematically precise theory of computation. This counterpart is called a language and is defined in the following way. 其实之所以将NP作为“decision problem”研究,并非简单的“As a matter of convenience(为方便起见)”,而是有深刻的哲学背景,就 形式化方法 研究 而言,可借助于称之为“language(语言)”的概念,将 “decision problem” 与集合论产生联系。 本文与博文 认知云里说NP 互补,从集合论的角度再说NP,进一步揭示NP的流行定义中“不确定性”的消失,阐释NP的本质。 一,集合、问题与问题求解 集合论被认为是近代数学的基础,指以“集合”为基本概念,形式化地定义数学对象加以研究。集合者,将一些对象汇集而成的整体,构成集合的对象称为“元素”,元素与集合的“所属关系”定义一个集合。 于是,从集合论的观点,可以形式化定义“问题”及“问题求解”。“问题”指“所有实例的集合”,“语言”指“所有存在解的实例的集合”,“问题求解”指以“算法”为工具判断任何一个实例是否属于“语言”这个集合。“算法”被形式化表达为“图灵机”,“问题”则被表达为“判定问题(decision problem)”。 比如,SAT问题指所有的合取范式的集合,SAT问题的“语言”指所有可满足的合取范式的集合,记作:SAT={所有可满足的合取范式}。求解SAT问题就是指用算法来判断任何一个合取范式w是否属于SAT,若w属于SAT,则w是可满足;否则w是不可满足的。 二,图灵机接受的语言,P与NP 从集合的角度,如果图灵机能判断任何一个实例是否有“解”,就意味着定义了“语言”这个集合,也就是求解了对应的“问题”,在此意义下,称此问题是“图灵机接受的语言”,由此来定义P和NP。 图灵机是通过“计算”来“判断”的,即任给一个实例w,若图灵机计算得到一个解,则回答“yes”,说明w有解,图灵机“接受”w;若图灵机计算得不到解,则回答“no”,说明w无解,图灵机“拒绝”w。 显然P问题是图灵机接受的语言,即可确定性求解的问题,计算复杂性理论中由“多项式时间”(Polynomial time,P)来表达。 对于NP问题,图灵机的计算实际上是“猜测+验证”:任给一个实例w,图灵机只能在多项式时间“猜测”出一个候选解c,并能在多项式时间“验证”c,若验证回答“yes”,则c是w的“解”,图灵机“接受”w。然而这里的关键是,若验证回答“no”,只能说明c不是w的“解”,却不能由此判断w没有“解”,也就是说,w可能有解也可能无解,故“no”的判断是“不确定的”,因此图灵机还不能“拒绝”w,需要继续搜索,这样就又回到了原问题,如此图灵机可能永远不停机,就是说,真正的NP是下面图示中下方那个无穷追索,永不返回的“no”的路径。所以,图灵机对NP问题的判断具有“不确定性”,即“NP不是图灵机接受的语言”,也就是说,NP是“不可判定(undecidable)”的,这才是NP的本质! 然而,在NP完备理论中,却把代表NP的本质的“不确定性”的判断“no”与“确定性”的“拒绝”混淆了[2]: The computation ceases when and if the finite state control enters one of the two halt states (either qY or qN ) and is said to be an accepting computation if it halts in state qY . All other computations, halting or not, are classed together simply as non-accepting computations. 然后将上述错误解释判断“no”的图灵机的计算模式,谓之“不确定性图灵机(NonDeterministic Turing Machine, NDTM)”,将NP问题定义为“不确定性图灵机接受的语言”。 三,NP的流行定义与“不确定性”的消失 由此,NP的流行定义对“NP”的权威解释就是“不确定性多项式时间”(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 time),指存在多个“多项式时间”因而具有“多选择”,但这等于说,(事先)肯定(至少一个)多项式时间存在,所以NDTM只不过是在多项式时间内搜索得到一个确定性的回答,也就是说,NDTM与TM等价[3],由此得出“NP是可计算的,可判定的”,这正是现有的NDTM这个概念的实质。 进一步,又把“解的确定性验证”作为NP的标准定义,即所谓的“可验证定义”,是有NP二个定义等价之说。然而从集合的角度,可以清楚看到,“解的确定性验证”是典型的P问题! 所以,无论是用“不确定性多项式时间的多选择”还是“解的确定性验证”来定义NP,都是暗中肯定NP=P,源于回避上述图灵机判断的“不确定性”,其结果是NP的“不确定性”本质从现有的NP完备理论中彻底消失,“P versus NP”遂成悖论,是有千禧年难题( 《紐約客》科普“P versus NP”(MAY 2, 2013) ),。。。 四,“不确定性”与Entscheidungsproblem 我们的NP理论工作就是致力于寻找消失了的NP本质-“不确定性”。实际上,“不确定性”与图灵1936年论文对“Entscheidungsproblem(判定问题)”的研究密切相关,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追本溯源重新解读图灵1936年的论文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Stephen Cook,ThePversusNPProblem.ClayMathematicsInstitute. http://www.claymath.org/millennium/P vs NP/pvsnp.pdf . [2]Michael R. Garey, David S. Johnson, Computers and Intractability: A Guide to the Theory of NP-Completeness.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79). [3] Michael Sipser,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Computation, Second Edition.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6).
个人分类: 不确定性问题和算法讨论|5068 次阅读|6 个评论
等待
yag195544 2017-1-23 06:06
岳爱国/文 一直在等待 究竟在等待着什么 ? 连自己都无法言清 等待着的是永远的混沌未知 等待着的是升华的澄明之境 等待着的是大谬不然的无奈 等待着的是洞见阃奥后的偾兴 等待着的是殆无虚日的忙碌 等待着的是胼手胝足后的收成 等待着的是怆天呼地的殂落 等待着的是大喜过望后的怡情 等待吧 一直地等下去吧 一个个崭新的未知 由等待演变成人生
个人分类: 诗歌|17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确定性信息与清洁能源的利用
热度 7 xuxfyuwp 2016-12-28 08:52
不久前参加了一次电力部门的学术研讨会,通过一些介绍,对供电部门在能源品种选择上常会 “ 弃风 ” 、 “ 弃光 ” 的做法有了新的理解。 尽可能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是推进环境保护、转变发展方式政策落实的重要举措之一,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正是顺应了这一需求,按说应受到普遍欢迎才对。但任何事物的选择总会受到利弊平衡的制约,仅考虑有利的一面往往难以达到决策优化的效果。 风、光能源的弊端在于所供应的电量存在显著的不稳定性。风力风向、日照辐射都会随时发生变化,且对供应量强弱变化的预测准确率难以满足供电部门及时调节供电量以确保稳定性的需求。据介绍,用电部门对供电量稳定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要达到 98% 以上才算达标。要想满足这一要求,就意味着对风、电变化的预测也要达到相应的准确度,才能在供电时可以根据预测来进行供电方式的调节,而这一问题在利用传统的火电时是不存在的。 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专家们给出了不同的选择可能,但都尚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首先是从供给侧来看,最直接的考虑是尽量提高风与光的预报准确率,这是供电部门对气象预报最期盼的要求,但实现起来有很大难度,受到目前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就目前的预报准确率而言, 98% 的定时定量指标确实太高了。气象预报人员可以做出 100% 的努力,但尚难以达到 90% 以上准确率的需求。 那么再看需求侧,能否也做些改进相互适应呢?专家的建议是要提高大规模能源存储能力,显然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构想,当然也具有战略性。且这种技术在日常生活中也已常见,如手机上用的充电电池,新能源汽车用的充电桩,都是应用了类似的储能原理而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但作为大规模能源供应的电厂是否也能这么做呢?按照专家们的看法,在技术上还有难点,有待于提升。 若供给侧和需求侧在当下都尚不能完美地解决各自的问题,又该怎么办呢?这正是需要认真研讨的。有人提出了应对现实的解决方案。若气象预测不能达到完美,但应给出相对稳定的准确率,这一要求应不算苛刻,如 70% 或 80% ,只要不低于这个标准,供电部门可以根据这一概率指标制定供电调节计划,并采取措施应对可能的风险。应对风险的方式可以进行多种选择,如自己承担后果,或交给市场予以补偿,让保险公司介入其中。这会涉及到一系列机制设计,如对使用清洁能源的奖励、承担市场风险的可能收益、用户的可承受能力等,也包括提升能源存储技术水平。尽管实现起来或许有些复杂,但只要能设计好,把握好规律,应能找到可行的方案,这是需要智慧的。 在大数据时代,对许多复杂且不确定的信息,通过合理的分析就可能得到相对确定的结果。而对于不确定的天气预报,挖掘其确定性的应用显然也是值得尝试的。实际上,每天对公众发布的天气预报,都是不确定的,远达不到 100% 的准确,但从存在众多的天气预报用户这一角度来看,又有谁能说这些信息没有用呢?
个人分类: 文章|4254 次阅读|9 个评论
不确定性问题(NP)与“不确定性”- 基本定义的一个简要解释
热度 6 liuyu2205 2016-11-28 13:23
李红雨等诸网友的提问集中在我们将NP定义为“不确定性问题”上。李红雨实际上是在问:“不确定性”有很多意义,我们为何能统一为NP这个概念?所以这是在认知意义上提问:自然语言中的“不确定性”究竟指什么? 自然语言中的“不确定性”确实有各种不同的意义,这才会有李红雨提到的不同层次上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说自然语言中,“不确定性”的意义本身就是“不确定的”,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们所定义的“不确定性问题(NP)”在自然语言中也是意义一致的,就是说,正是由于人们所知道的不确定性的问题具有各种不同的“不确定性”的意义,所以“不确定性问题(NP)”这个概念与“不确定性”本质才一致。在最终的意义上,“不确定性”是人的本质的不确定性。 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研究是在“不确定性问题(NP)”这个概念内进行的,而且已经把“算法”领域中的研究推进到逻辑学意义上的“判断”层次。对“不确定性”这个概念的研究,已经涉及到如人工智能、智能哲学等更深广的领域,但所有这些研究所基于的“确定性”的标准是数学和计算机意义的“(能行)可计算性,effectively calculability, computability”,即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共识:著名的丘奇-图灵论题。 所以,李红雨认为“如果(NP)问题至少可以用指数时间来判定,也仍然是确定的,尽管对于计算机来说可能是个难得问题”所代表的观点,我们认为在表达上有问题。以“可计算性”概念为标准:NP就是不可判定的,也就是没有“确定性的解”,我们正是在与“可计算性”这个标准相对的意义上定义NP的;从这个标准出发,认为“NP有确定性的解”就是不正确的,首先就是把以“可计算性”意义为标准的NP偷换成了认知意义上以自然语言表达的“不确定性的问题”,正如上文所说,在自然语言中的“不确定性”的意义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只有在讨论中清晰地保证概念的一致性并避免层次上的混乱,才不会发生概念上的混淆;其次,把以算法“可计算性”意义上定义的NP概念换成日常语言中的“不确定性的问题”,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把P意义的“确定性解”换成了具体的可接受的“近似解”,即把数学意义上的“变量”换成了具体机器能接受的“常量”,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NP-算法”,即现在一般所称的各种启发式算法,这与我们的定义也是相容的。 正因为我们是在“可计算性”的严格意义上定义NP的,所以我们NP理论的基石是可计算性理论,须追溯到图灵1936年最初的工作(见图灵1936年论文解读系列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22490do=blogclassid=171716view=mefrom=space)。
个人分类: 不确定性问题和算法讨论|8648 次阅读|11 个评论
里约奥运随想:老二雄起
jiangming800403 2016-8-24 22:20
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于不确定性。自里约奥运开幕以前,人们就不断猜测,巴西是否可以成功举办奥运会,受禁赛困扰的俄罗斯队战绩如何。实际上持续两周多的里约奥运会上最大的悬念就是中英两国的探花之争。最终,在美国的一骑绝尘之下,联合王国凭借比四年前伦敦还好的发挥,以一枚金牌的优势(27:26)压倒中国成为金牌榜的第二位,当然,整个奖牌榜还是中国多 如果不是举重、体操等项目受到了裁判的严重干扰,中国拿到30面以上的金牌仍然是个大概率事件。 而且英国的奥运金牌主要来自自行车、划船(赛艇、皮划艇)、马术等项目。而在这些项目上与英国存在竞争的澳大利亚和中东欧国家,特别是曾经问鼎奥运金牌榜第三和第四位的澳洲军团,这次表现比较疲软,这成就了不列颠帝国的辉煌。 在英国奥运奖牌榜中,外籍军团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为英国勇夺男子1万米和5000米两项冠军的运动员就出生在索马里。 里约是近四届奥运会中,中国军团战绩最差的一次。但田径、自行车项目也都取得了突破。跳水、乒乓球也延续着梦之队的辉煌。虽然里约奥运会上中英之间的直接搏杀并不多,但跳水丢掉的唯一一枚金牌——男子双人三米板就是输给了英国,这成为中英在金牌榜上逆转最关键的一根稻草。在三十年前,男子跳水也在中国军团兵败汉城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在男子10米台中,中国小将熊倪虽然发挥得更加出色,但冠军却属于代表美国队的萨摩亚跳水王子洛加尼斯。由于当时奖牌榜竞争白热化,仅仅一枚金牌的差异,中国就由第九位变成了第11位,那次奥运会中国和法国、意大利相当胶着,中国的五块金牌,仅比法、意少一块,而奖牌总数却比法、意多很多,甚至比第八位的罗马尼亚(7金)和第六位的匈牙利(11金)还多。 当然,英国的跳水冠军也是中国教练训练的。实际上,中国的优势项目——跳水、体操、乒羽、女排,几十年来一直向外输送教练和运动员。美国女子体操梦之队的背后是中国和罗马尼亚的教练。传奇教练——郎平,多年来执教美国、中国和意大利等国的女排球队,取得了比运动员时期“铁榔头”更伟大的成绩。 在里约奥运会,中国举重收获5枚金牌和许多奖牌,金牌总数仅次于跳水梦之队,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少,由于自身和裁判问题,莫名其妙的丢了好多金牌。羽毛球女子项目和混双全军覆没,男单和男双两枚金牌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当然如果中国羽球的统治力更强,东南亚国家(主要是印尼和马来西亚)离奥运金牌会更遥远。李宗伟——这个距离奥运金牌最接近的大马羽球国手还是没有改变命运,拼尽全力打赢了可能是最后一次林李对决,在羽球大满贯中首次战胜了林丹,但是那仅仅是半决赛,决赛不敌中国新一代羽球国手——湛龙,湛龙以胜利实现了中国羽球和自己的救赎。 游泳和射击各仅仅一枚金牌的成绩更是差强人意(当然拿了很多银牌、铜牌,特别是射击)。而由于队伍青黄不接和规则、裁判等不利因素。中国体操队,实现了零金这个比兵败汉城还差的成绩。当然,美国女子体操梦之队的冠军选手中也有很多黑妞,不过体操运动毕竟不是跳高。 虽然在搏击类项目中,特别是男子项目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除了跆拳道的两金之外,前几次奥运会都有金牌入账的柔道、摔跤、拳击等项目这次都寸金未获。 历次奥运会中曾经获得过金牌的水面项目(赛艇、皮划艇、帆船)、射箭、击剑、网球等潜势项目这次也寸金未获。 三大球整体上继续疲软,男足、男排都未能重出亚洲,男篮、女篮止步于小组赛,女足状态有所回升,1/4决赛负于瑞典(瑞典女足最后获得亚军)。中国军团征战里约的最强音,除了傅海峰/张楠、湛龙捍卫中国羽球的荣誉,更高亢的音符是中国女排逆势夺冠,这是时隔12年之后,中国队第三次获得奥运女排冠军,也是中国女排第三个黄金一代在国际排坛获得两连冠,除了运动员时期“铁榔头”不朽的荣耀外,作为主教练,郎平又重新书写了女排精神——英勇顽强、不为挫折、勇于胜利。郎平第一次执教国家队,使中国女排从低谷中崛起,成为世界亚军,也为陈忠和打造中国女排第二个黄金时期打下了基础。郎平又是在困难重重下,重掌女排教鞭。女排的里约之旅一开始跌跌撞撞,以小组第四的身份出现,在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淘汰赛中联克未免冠军巴西、欧洲劲旅荷兰,在决赛中3:1击败欧洲冠军塞尔维亚,这振奋了人心,鼓舞了民族精神。 里约奥运,中国军团虽然意外重重。但是女排这种勇于拼搏、勇于胜利的精神还是让国人的心畅快淋漓。在女子和混双项目接连出局之后,并不被人看好的傅海峰/张楠、湛龙成功夺冠,捍卫中国羽球荣誉,也展现了这种敢于担当、遇强则强的拼搏精神。 女排的这种拼搏精神,对于在里约表现差强人意的体操、射击、游泳、羽球、重竞技和其他潜势项目也是有借鉴意义的。任何事业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一个人一支队伍英国经得起打击,有勇气面对挫折和失败,敢于担当、勇于拼搏,遇强更强。日本的乒乓球、体操和女排都曾经是世界强队,但也经历了长期的低迷和重新崛起。英国领跑奥运金牌榜第二集团背后是20年前亚特拉大仅仅获得一枚金牌(奖牌榜三十三位)的尴尬。里约时间已经过去,不论是梦之队,还是差强人意,一切从头再来,四年后,东京再见。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世界经济的体育的强者,大概仍然是欧洲五虎(英法德俄意)和太平洋五雄(美中日韩澳),奥运金牌榜十强大概也是这十个国家。英国连续两届奥运会的强势能否再三再四,2020年日本凭借主场优势是否可以挑战历史最好成绩? 在美国一骑绝尘一超多强的局面下,最有可能挑战美国的世界竞技体育老二仍然是中国。很多世界体育强国,仍然有其优势甚至垄断的项目。欧洲史现代体育的发源地,英国和德国及中东欧国家主要是车船马、球类,田赛中的投掷和中长跑以及游泳等方面仍很强势,击剑是法国和意大利的优势项目,澳大利亚的优势项目如游泳、自行车,韩国的金牌基本是射箭和跆拳道,日本有柔道、摔跤、体操等优势项目。俄罗斯基本是大力士(重竞技中的大级别、田径中的投掷、竞走、撑杆跳)+美女(花游、艺术体操)。亚非拉地区也有一些可能在奥运会上夺牌甚至夺金的优势项目,如东欧、中西亚国家的大级别的重竞技和搏击项目以及射击,东南亚的轻量级重竞技和搏击项目、羽毛球、乒乓球等,加勒比地区(主要是牙买加)的短跑、古巴的拳击/摔跤/柔道/田径/棒球/排球。 南美地区特别是人种和美国相近,既有欧洲裔也有非洲裔,还有印第安裔和亚裔,但是除了三大球和网球以外,在竞技体育方面基本上还是一片荒原。三大球和桑巴证明,拉美人不缺乏运动基因,拉美崛起将会是颠覆二十一世纪体育格局的关键力量。还有非洲,非洲黑人在田径方面还属于未开发的处女地,只有东非(主要是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凭借着天赋奇才在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的中长跑领域向世界地坛顽强的表达非洲的声音。 虽然,世界体育还处于大国垄断的局面。但是里约之后,奥运金牌俱乐部又增加了10个国家(地区),分别是亚洲的新加坡、越南、塔吉克、巴林、约旦、科威特(独立运动员),拉美的波多黎各,大洋洲的斐济,非洲的科特迪瓦以及欧洲的科索沃地区。特别是斐济七人橄榄球队,在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下夺冠,这是里约奥运最感人的逆袭传奇。另外,里约的田径场应该不仅会记住飞人博尔特,中国和日本的4*100米接力,两破亚洲纪录,跑出了比黑人更快的速度,携手晋级决赛,决赛中中国第四,日本亚军。 在奥运赛场上中国跳水、体操、乒羽、射击、举重、搏击类项目以及游泳、田径、自行车、水面项目(赛艇、皮划艇、帆船)、射箭、击剑、网球、高尔夫等潜势项目夺金点在40个以上,按80%-90%的比例计算,中国代表队可能获得的金牌应该至少在32枚左右。 中国冲击美国金牌领跑地位,除了要增强自身强势项目的优势以外,还要尽量增加潜势项目的广度和厚度,特别是欧美体坛仍居于优势地位的游泳、自行车、水面项目(赛艇、皮划艇、帆船)、田径中的投掷、中长跑以及跨栏、撑杆跳等需要较强技术含量的项目,以及大级别的重竞技和搏击项目,射箭、击剑以及球类项目等。 中国一般不会征召外籍运动员,但是黄种人缺乏黑人的爆发力和速度,这不是通过后天训练可以弥补的。由于人种差异,依靠本土运动员,中国奥运军团在短跑、跳远以及篮球、足球方面的成绩永远不会太好。而且,中国竞技体育的举国战略的对象仍然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三大直辖市以外,体育大省主要是在东北(主要是辽宁)、江浙、两湖、广东、山东,以及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 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落后地区体育事业还比较落后,造成很多优秀的体育人才被埋没。中国未来可能取得突破的奥运项目主要是力量型和耐力型项目,这对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体育运动人才将提供更多机会。如藏族运动员对缺氧的适应力。在大级别的重竞技和搏击类项目中,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都能取得几枚奥运金牌,他们的人口其实和中国新疆差不了多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997727.html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活是一场无法回头的旅程
wxminmin1987 2016-4-13 16:52
普里戈金教授的著作《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在这本书中他与我们讨论了很多有趣的话题,主要围绕他在耗散结构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探讨了关于自然界中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确定性与随机性以及时间的方向性等主题,给了我们一个关于自然界新的解释框架。在某种程度上,他也给我们关于人生一个新的启迪,即人生是一场不可逆的旅程。人生之美,美在未来之不确定性。 当读完这本书,蓦然回首,发现人自身又何尝不是一个耗散结构呢?人的一生充满着不确定性。人自出生开始,便伴随着各种决定性与随机性。这就好比,人一出生就被赋予了一个初值,人的成长过程便是一个随机性的组合,一个人最终会走向何方,谁有可知呢?而且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自身也会有涨落,在非线性的作用下涨落会不断破坏人原有的稳定秩序,突破一个个临界点,从而由突变到“涌现”,实现自身的“自组织”与有序发展。当然,初值是重要的,但它并不会决定一个人的终态,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 不仅如此,人的生命还是一个无法回头的旅程。按照人类学的说法,时间在不同文化里的想象是极为不同的。人对时间的认识,根据文化主体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很多文化里,时间是循环的。时间一天天的计算,一年年的重复。但在普里戈金看来,时间有个“时间之矢”,人生便成了单向的和不可逆的过程。因此,也就不可能会存在一个平行时空,让一个人在另一个时空里去弥补在当前生活中留下的遗憾。当然,也不会有来世了。我们更失去了浪费时间和生命的理由。 也许我们知道这些是残忍的,因为人生已经走过许久,浪费的便无法回头。但还好,剩下的时间还足够多,还可以做成许多事情,只是时间有些紧迫。又或许,也会让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恐惧。因为不确定性意味着风险,而大多数人都是风险回避者。尤其在当前社会转型与变革背景下,我们希望能够预测未知,我们更渴望得到稳定与确定的生活。 其实,大可不必害怕,我们不妨换个视角来重新审视人生。人生之美,美在何处呢?我想,人生之美,正是美在未来的不可知,美在人生的不确定性。因为人性是有限性,人的知识是分散的,人的生活中充满着随机性,决定了人生充满不确定性。而这正是人不断追求进步与自我实现,不断发展自己,不断去努力的原动力。 每次仰望星空,一想起未来的无数种可能性,我总是对生活满是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未知激发探索的欲望,由探索消释众多的疑惑与迷茫。
个人分类: 闲话生活|2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杂系统与不确定性”的教学实践
热度 2 liuyu2205 2016-2-5 21:17
我一直希望尝试“不确定性问题理论(NP理论)”的教学,目的是启发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学校大量课程其实是属于P(确定性问题)性质的,即所学的知识、所做练习题,其陈述明确且有确定答案,然而这只是“树木”,后面却是NP(不确定性问题)的大森林,避免在认知上不知不觉地被误导到P=NP的错误方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一方面有利于对理论课程的理解,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结束学业走入公司企业,面对NP森林感到要“从头学起”的困境时心里有所准备,。。。 我任教大四一门课:“研究入门”,课时26小时。此课比较特别,没有固定的教学程序,内容由授课老师自定,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什么是研究,此课的自由度恰好给了我尝试NP理论教学的机会,希望对现在的计算机理论基础的教学能有所改进。 “研究”不同于“学习”的地方就在于确立自己作为研究者的主动性地位,所以我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去“学习‘研究’”,而是让一个“学者”通过寻找研究目标而确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研究,第一步就要让他们知道,对“树木”的“学习”是学生达到“森林”的必要道路,但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则是面对复杂的“森林”去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NP理论是“复杂性”这个概念在理论上的一种严格研究,是我们研究领域中的“森林”。 去年,我讲授“复杂系统”,让学生二人一组做课题设计:自选一个复杂系统研究,阅读相关文献,结合上课的内容,分析和理解此系统的“复杂性”,从开阔学生眼界的角度,授课的效果还不错,但是学生的课题设计限于文献研读,缺乏实际体验。 今年,我继续讲授“复杂系统”,仍然让学生二人一组自选一个复杂系统研究,但是把重点放在借助复杂系统来认知NP上,为此要求学生必须做系统的模拟实验,模拟所需要的工具来自开源软件。学生们对此课题设计表现出难得的积极性,所作课题设计内容丰富,答辩刚刚结束,我将此课的实践初步整理与大家分享如下: 一,课程设计 课程主题:复杂系统与不确定性。 课程结构:课堂讲授,学生作自选的课题,课题答辩。 每次二小时的课,我先给学生讲解“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相关的内容,然后让作学生自己的课题。学期中间,学生需交“第一阶段报告”,报告他们的选题和课题初步进展情况;学期结束,学生需交“正式报告”、答辩PPT文件。 二,课堂讲授 -“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背景 -“P versus NP” -判定问题 -复杂性理论和不确定性理论 -案例分析示范:生命游戏 三,课题指南 学生的课题设计分二部分:文献研读和案例研究 1,文献研读 -阅读与“复杂系统与不确定性“相关的文献 2,案例研究 -介绍自选的复杂系统,其背景知识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系统的行为模拟实验 -分析模拟实验结果,讨论系统的不确定性 -结论 我特别强调为什么需要做系统的行为模拟实验,让他们将之与熟悉的学习经验相比较。 四,学生自选的一些课题 -三维游戏“当个创世神(Minecraft)”的地盘生成 -博弈论中的“智猪博弈” -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 -人工智能中的医学机器人 -天气预报 -生物世界 -蚂蚁算法 -SAT问题与密码分析 -背包问题与密码分析 -股票市场 -量子物理的波粒二象性 -量子计算 在此课程的最初阶段,学生普遍感到困惑:不知我到底要他们做什么,学生的困难曾一度让自己怀疑此教学尝试的可行性,但是随着我逐渐阐释“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并用“生命游戏”和别的例子帮助解释,学生们慢慢进入了课题,后面的进展就相对容易了,。。。 在讲授“复杂性理论和不确定性理论”时,我从经典的系统论开始,讲到当代有代表性的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的复杂性思维,最后讲到中国思想的“阴阳原理”,学生都能比较自然的接受。 总之,此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探索过程,虽然只是一个开端,却具有启发性、鼓励性的意义,。。。
个人分类: 不确定性问题和算法讨论|4483 次阅读|4 个评论
微信影响生活
热度 4 ncepuztf 2016-1-18 22:19
有一次,我给姐姐拨了微信电话,立即接通了。 我问:干吗呢? 姐姐:聊微信,要不接这么快! 我问:姐夫呢? 姐姐:聊微信! 我问:飞呢?(我外甥) 姐姐:聊微信! 姐姐:和他们说吗?直接拨他们就是! 我问:你们不在一起吗? 姐姐:我在南屋,你姐夫在客厅,飞在北屋。 我说:好吧! 微信真够火,它将陌生人拉得很近,却将亲人变得更远。 公交站,马路上,地铁里,到处是低头看手机的人,一些人因此丧命。 当然,微信也不是一无是处,对于喜欢不确定性的人,可以通过抢红包来解闷。 它比炒股强。这东西发来发去,没有漏洞,没有人抽成。 既不会跌停,也不会熔断,几乎是可以永续的。 除非有一天参与的人死掉了,那也算伴你终生。
个人分类: 生活|1573 次阅读|12 个评论
没有必要为将来的不确定性担忧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6-1-17 18:36
当年的下岗职工, 大部分都成为了百万房东, 车到山前必有路, 实际上, 没有必要为将来的不确定性担忧。 今朝有酒今朝醉, 酒醒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272 次阅读|1 个评论
“确定性” versus “不确定性”
热度 6 liuyu2205 2016-1-9 12:07
克莱因的书“数学:确定性的消失”(Mathematics: The Loss of Certainty,Par Morris Kline),追溯数学在19世纪、20世纪的发展,从非欧几里得几何、悖论、公理化运动到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揭示了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的变化。“确定性的消失”一说,指当人们看到数学的“不确定性”如沉在海水下面的冰山开始崭露头角时的困惑,如罗素所说:“我在数学里总是希望得到的那种壮丽的确定性,消失在不知所措的困惑之中了”,此“不确定性”与关于数学基础的反思密切相关,谓之“问题的问题”,。。。 后起之秀的计算机科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伴随着数学的公理化运动,为了定义什么是机器可以计算的问题,提出“可计算性”概念,进一步表达为“图灵-丘奇定律”。于可计算问题,计算与判断一致,故“可计算问题”具有“确定性”。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角度不同,图灵是从计算的角度,证明了存在着“不可计算问题”-“停机问题”,“停机问题”不可判断,也就是说,“停机问题”具有“不确定性”。 然而随着计算机运用的广泛开展,相对于算法可以求解的问题(P),出现了某些实际问题算法求解困难(NP)。从可计算性的角度,问题可以算法求解实际上就是指“可计算性”,只是这里人们用算法的“多项式时间复杂度”表达了“可计算性”,指机器的能力与问题实例的规模增长相匹配,故机器对这样的问题具有计算的能力:P是可计算的;而问题算法求解困难就是指“不可判定性”,即可计算性意义的算法的存在出现了问题,机器对这样问题不具有(精确)计算的能力:NP“难”到不可计算。然而,就是在这里人们的认知开始出现了偏差:没有看透“多项式时间复杂度”的本质是“可计算性”,仅仅局限于具体问题,混淆了“多项式时间复杂度”与实际计算的“多项式时间”的本质区别(见博文: 对“多项式时间复杂度”的误解 )!从而,把P认为是一类可计算问题,而NP是另一类可计算问题,NP由此失去了“不确定性”的本质(见博文: NP是可计算的吗?- “问题”的分类 )。 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或许也可以说,“流行的算法理论:不确定性的消失”!但是,这里的“不确定性的消失”是一种认知的迷失,而克莱因所说的“数学:确定性的消失”的困惑,实际上是一种认知的觉醒。正如克莱因在书的开篇所说: -战争、饥荒和瘟疫能引起悲剧,然而,人类思想的局限性也能引起智力悲剧。(There are tragedies caused by war, famine, and pestilence. But there are also intellectual tragedies caused by the limitations of the human mind.)
个人分类: 不确定性问题和算法讨论|4214 次阅读|9 个评论
文理相通
csiro 2015-6-10 08:36
最近看《民国就是这么生猛( 4)》 ,在220页,有一段觉得很有趣, 节录如下。我觉得文理是相通的。我们做作物模型,也是这样有一个模型不确定性的问题,就是变量考虑的越多,可能导致计算误差越大。 “这是因为,理论和实践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就是在于控制节点的数量。 章太炎老先生的医学理论也好,梁启超的君宪思想也罢,都是由几个变量相互作用,架构成一个浑然天成、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如果理论体系涉及的变量多了,那就成了大杂烩,过多的变量突破了人类大脑的思维极限,就无法思考了,更无法用以指导实践。 而现实世界的变量,确是以无穷数量来衡量的。 这就导致了任何思想理论体系,都有局限性。一个理论用在你身上,让你获得成功,威风八面,可用在邻居身上就显得很扯。所以单以思想理论而言,只有两种理论才是正确的:一是完全构建于人性根基之上的哲学,二是完全过滤掉不稳定任性因素的实证科学。 也就是说,梁启超先生的君宪思想,与章太炎老先生的医学思想,二者都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个人分类: 感悟篇|3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狼真的来了:为什么没人真正担心厄尔尼诺
热度 5 杨学祥 2015-5-20 05:45
狼真的来了:为什么没人真正担心厄尔尼诺 杨学祥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程实最近指出,201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厄尔尼诺在沉寂多年之后,再度来袭,气象学家们已经发出了警示,但有意思的是,人们并不恐慌。其实,一直以来,自负的人类似乎就从没有真正对环境问题付出过足够关注和努力。究竟是什么让习惯“创造性破坏”的我们如此不懂迷途知返、亡羊补牢呢?也许答案就是:不确定性。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2015年5月12日报道,许多专家告诫说,今年将出现一次“超级厄尔尼诺”现象。 这不是超级厄尔尼诺的第一次预测,2014年也出现过一次失败的超级厄尔尼诺预报。 2014-08-15华尔街见闻报道,五个月前,美国等多国国家气象机构都发出警告,有预测认为今年可能爆发1998年以来最严重厄尔尼诺。如今立秋也已过去,形成超级厄尔尼诺的要素还未全部出现,这不禁让一些业内人士怀疑,今年的预测可能和2012年一样又放了空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9887.html http://finance.jrj.com.cn/2014/08/15205217823120.shtml 2014年3-5月,世界气象组织和各国著名气象机构纷纷预测2014年7月将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使2014年成为最热年。 我在2014年5月4日指出,最强厄尔尼诺不会重演。 按照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连续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1999年林振山等人给出2014-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累计值为12,有利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2014-2015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这一数据与1997-1998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条件相同。 除此之外,1995-1997年和2014-2016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两个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1997-1998年与2014-2015年比较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前者处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后者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因此,2014-2015年发生的厄尔尼诺要比1997-1998年厄尔尼诺弱很多,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2015-2016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33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27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85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059.html 2014年超级厄尔尼诺没有发生,谁的预测更准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8641.html 虽然,这次厄尔尼诺事件在不断抬头,但杨教授推测,强度不会超过1997年到1998年那次。判断的标准是拉马德雷处于冷位相时期。   拉马德雷现象在气象学上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当拉马德雷处于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20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了两次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分别 为 1982~1983 年 、1997~1998年,都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2000~2030年,拉马德雷处于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因此,杨教授推测,这次强度应该不会超过那两次。   还有一个参数,南极半岛海冰面积变化。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变化具有调控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我们称之为南极环大陆德雷克海峡海冰的气候开关效应。   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使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快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慢,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使秘鲁寒流变弱,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减弱沃克环流,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形成厄尔尼诺事件。反之,“拉尼娜”事件出现。   2014年9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1979年以来最大值,阻止了2014年超级厄尔尼诺的发生,2015年超级厄尔尼诺能否发生,取决于2015年9月南极海冰最大值的异常程度,异常变小将导致强厄尔尼诺的发生。“我们都在密切关注南极半岛海冰的面积变化。”他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1160.html 近年来气象学家过分地渲染了全球变暖造成的气象灾害,一些言过其实的预报降低了自身在公众心目中的可信度,导致质疑之声不断升高。提高预报水平迫在眉睫。 当狼来了的呼声成为习惯,人们对“真的狼来了”也将信将疑,优柔寡断,这就增大了事件发生的危害强度,导致天灾后的人祸不断。 我们必须告诉公众,这一次狼真的来了,与“不确定性”无关,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相关报道: 为什么没人真正担心厄尔尼诺 程实 发表于2015-05-19 09:48 地球从来都不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几十亿年漫长生涯的绝大多数日子里,她总是在狂热和冷酷的两极变换间不断挑战着寄生者的演化极限。   地球从来都不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几十亿年漫长生涯的绝大多数日子里,她总是在狂热和冷酷的两极变换间不断挑战着寄生者的演化极限。在一万年前某个时候,反复无常的地球突然在疲惫中变得温柔起来,稳定而写意的自然环境营造了人类进化的黄金时间。我们不知道地球还会在多远的未来再次狂暴起来,但很显然我们正在加速这个自然“审判日”的到来。   201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厄尔尼诺在沉寂多年之后,再度来袭,气象学家们已经发出了警示,但有意思的是,人们并不恐慌。其实,一直以来,自负的人类似乎就从没有真正对环境问题付出过足够关注和努力。究竟是什么让习惯“创造性破坏”的我们如此不懂迷途知返、亡羊补牢呢?也许答案就是:不确定性。   环境问题不确定性的表象之一是变化趋势的不可预知。“理性经济人”总是不愿意为“小概率事件”付出过多沉没成本。从绝对风险规避的角度看,人类每一天的生活都像是在走钢丝,飞机可能坠落、火车可能出轨、甚至喝水也可能被呛死,如果没有适当的“善意忽视”,我们只能沦为“套子里的人”。环境问题也基本上被拉出了绝大多数人的“选择菜单”,因为这个问题有可能并不是很糟糕。研究数据显示,厄尔尼诺再怎么凶猛,在一个世纪中也很难让地球温度上升超过10度。如果现实演化偏向预期下沿,温度仅仅提升1-2度,那么只会让赤道附近的生活更加火热一点,而其他地区的气候反而可能变得更加舒适。当然,如果现实演化偏向另一个极端,温度飙升5-10度,人类很可能在飓风、干旱、洪流的循环肆虐中苟延残喘,但那似乎也不是这一两代人会立即经历的事情。在变化趋势不可预知之中,人类很容易滋生侥幸心理,进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环境问题不确定性的表象之二是成本收益的不可预知。金融学家经常会用复杂的模型告诉我们,概率和效应是不确定性问题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虽然火灾的可能性很小,但我们会给住房买上保险,因为一旦火灾发生,损失就是无可挽回的;虽然战争的可能性很小,但国家会花费巨资维持军备,因为一旦战争发生,军备就是不可或缺的。厄尔尼诺的尴尬在于,不仅毁灭性概率不大,经济效应也是难以估算。更无奈的是,收益不可预知之中,成本也是模糊不清,一些经济学家和环境学家们尝试估算控制厄尔尼诺现象的经济牺牲率,结果却大相径庭,分布在1%到7%的大区间内。更耐人寻味的是,对于一些习惯于透支自然、粗放增长的国家而言,“路径依赖”也许还会产生一些难以预料的“制度成本”,而缺乏经验的“干中学”模式也难以做到有效的成本控制。于是乎,在成本收益比较扑朔迷离之际,人类似乎有足够的理由在环境问题上“谋定后动”。   环境问题不确定性的表象之三是成本分摊的不可预知。很不幸,环境问题是一个“公有地悲剧”问题,这意味着问题的解决需要规模效应的彰显,而任何单方面的放纵都可能让其他努力付之东流。在利益冲突之中,全局合作、多方妥协的达成越来越像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所有人都打着“搭便车”的如意算盘之时,整个环境问题就面临不断放飞的潜在尴尬。在“谁应先动”的问题上,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世界经济“发动机”上,中国的无奈在于经济转型尚需较长时间的结构调整,而美国则一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和诚意。从微观层面看,如果按照经济学家建议的那样用征税或配额形式解决环境问题,那结果很可能是部分高耗能产品的价格飙升,无辜的消费者在被征收通货膨胀税之后成为了政策调整的成本负担者。为避免这种成本转移,必须对替代型产业给予适当扶持,但关键在于,这无形中动了传统产业的奶酪,保守势力的反抗会给政府带来许多压力,而政府能否承压并推动改革,还是一个未知数。   总之,由于不确定性广泛存在,厄尔尼诺即便危险,也没能得到全球足够的重视和应对。凯恩斯曾有句名言:长期中,我们已经死了。面对厄尔尼诺及其它环境问题,很多人也在想:在危机爆发前,我们已经死了。而这,恰是厄尔尼诺重新来袭,市场却有些不为所动的真正原因。■ (作者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录入编辑:王卉 http://www.dfdaily.com/html/8762/2015/5/19/1270415.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616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不确定性图灵机(NDTM)与“不确定性”
热度 7 liuyu2205 2015-4-14 13:28
在NP完备理论(NP-completeness theory)中,把“不确定性图灵机”(NonDeterministic Turing Machine,NDTM)因一个问题存在多算法或多解而具有的“多选择”,当作了“不确定性问题(Nondeterministic Problem)”的“不确定性”,遂有用NDTM定义NP一说,这种观点的理论表达就是教科书中的流行概念:NP=不确定性多项式时间(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 time) 。 我们认为,存在多算法或多解与存在唯一算法或解,在图灵机的意义上是等价的,图灵机并不关心具体的算法或解的多少,有算法就是“确定性”;这种情况与图灵机并不关心具体的计算时间长短一样。图灵机是(所有可计算性)算法的模型:图灵机就是算法可计算性 — “图灵-丘奇论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算法理论中的“确定性”就是“可计算性”。 由此可见,NDTM因多算法或多解而具有的“多选择”,仍然是“确定性”意义的,但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确定性意义的“多选择”的解释混入了日常的价值选择,此价值选择不是算法或机器性质的,而是人的选择性。通常情况是,暗中假定了对多算法或多解的选择是自然数顺序、字典顺序或随机性,就是说暗中将人的选择性以自然条件形式附加给了机器,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价值选择所具有的似是而非的“不确定性”与NDTM具有确定性意义的“多选择”混淆了,从而导致与“不确定性问题(NP)”本身的“不确定性”混淆。 所以,这里存在双重的混淆,一方面,不确定性图灵机(NDTM)混淆为确定性图灵机(DTM),另一方面,这种具有确定性实质的机器(DTM)又被混淆为真正的“不确定性”意义。 为了理清混乱,在概念的定义上作如下的清理是必要的: 1,NDTM,译作“不确定性图灵机”,即文献中的“非确定型图灵机”或 “非确定性图灵机” ,NDTM相对于DTM(确定性图灵机),而DTM就是TM(图灵机)。 2,NTM(Non Turing Machine),直译为“非图灵机”,也就是“非机器”,相对于“图灵机(TM)”,这是图灵本来意义上的,但在语言表达上不通顺,所以图灵才有“神喻机”这个不得已的用法。 3,NP(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 time),译作“不确定性多项式时间”,这个流行术语指存在(多个)多项式时间算法或解,与上述对NDTM的解释一致,本质是“确定性”的。 如我们以前的论述,把多算法或多解的“多选择”当作“不确定性”,就是NP的“不确定性的消失”。
个人分类: 不确定性问题和算法讨论|8222 次阅读|28 个评论
解读NDTM的概念偷换-NP定义中二个不同的NDTM
热度 6 liuyu2205 2015-3-13 15:32
在计算复杂性理论中,NP是用“非确定型图灵机(nondeterministic Turing machine,NDTM)”来定义的,从“语言”的角度,存在着二个流行的定义(见 : Michael Sipser,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Computation, Section 7.3): 1,基于验证的定义:NP是“确定型图灵机”在多项式时间内可验证的语言类; 2,基于判定的定义:NP是“非确定型图灵机”在多项式时间内可接受的语言类。 实际上,这二个定义涉及到二个内涵完全不同的NDTM,但是学术界未能认识到这点,将这二个NDTM混淆,得出NP二个定义等价,导致了对NP的认知偏差。 这里,我们试分析NDTM的二个不同所指,使得进一步追究NDTM成为可能。 一,验证定义中的NDTM 验证定义中的NDTM,是学术界公认、源自“非确定型自动机”的“非确定型图灵机”[1]。 其定义为:与“确定型图灵机(deterministic Turing machine,DTM)”相对,在计算的每一时刻,根据当前状态和读写头所读的符号,机器的下一个状态存在“多选择”。 其计算如下:对于表达成字符串w的一个问题的例子,在多项式时间内,猜测一个“证书 c”,然后在多项式时间内验证c,若验证的结果为真,M接受w;但若验证的结果为假,M并不能真正拒绝w,因为c仅是一个“猜测解”。于是,此NDTM不能在多项式时间内接受语言! 因上述NDTM的计算在多项式时间内完成,故可用DTM来模拟,如Sipser书中Theorem 3.16所说,“Every nondeterministic Turing machine has an equivalent deterministic Turing machine”[1],遂有基于验证的NP定义。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基于验证定义中的NDTM本质上只是TM。 二,判定定义中的NDTM 判定定义中的NDTM,最初出现在Cook那篇奠定计算复杂性基础的论文《The Complexity of Theorem Proving Procedures》(1971年)中: Theorem 1 If a set S of strings is accepted by some nondeterministic Turing machine within polynomial time, then S is P-reducible to {DNF tautologies}. 这里的“a set S of strings is accepted by some nondeterministic Turing machine ” 以后被作为了NP问题的原始定义,即基于判定的NP定义,被学术界广泛接受[2],解释为NDTM在多项式时间内接受某个语言,这意味着此NDTM可以: 1,在多项式时间内判断一个具体的NP问题实例是否有解; 2,在多项式时间内为此问题求得“精确解”。 那么,具有这样能力的只能是“神喻机(Oracle)”,而不是验证定义中的NDTM了! 换句话说,此NDTM非彼NDTM也,实指“神喻机”!对此议题,我们已在文章“What is Cook’s theorem?”作了详细的论证,故不在此深入。 三,NDTM概念中的“不确定性”内涵 由此可见,NP二个定义中的NDTM术语未变,所指却完全不同: 于验证定义,NDTM = 确定型图灵机; 于判定定义,NDTM = 神喻机。 这里的“确定型图灵机”与“神喻机”在NP问题形成的学术史中处于完全不同的层次,NP二个定义中的二个NDTM具有不同的意义,它们的混淆正是NP问题中的“雾霾”。 然而,无论是指“神喻机”意义的NDTM,还是指“确定型图灵机”意义的NDTM,在现有的两个NP定义中,二者其实都只有“确定性”的意义,并无真正的“不确定性”的本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不确定性”从流行的NP定义中消失了! 在现有的NP问题概念中厘清这些混乱,在NP理论中建立真正的“不确定性”概念,是我们现有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 Michael Sipser,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Computation, Second Edition.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6). [2] Garey Michael R., David S. Johnson, Computers and Intractability: A Guide to the Theory of NP-Completeness.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79).
个人分类: 不确定性问题和算法讨论|5570 次阅读|25 个评论
中国人的认知水平停留在是非阶段:从最热年可信度38%说起
热度 2 杨学祥 2015-1-31 19:49
中国人的认知水平停留在是非阶段:从最热年可信度 38% 说起 杨学祥 2014 年,全球平均气温为 14.6 ℃ ,比 20 世纪的平均水平高出 0.69 ℃ ,成为 1880 年有记录以来的最暖年。尽管此前有科学家质疑,自 1998 年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停滞”,但事实并非如此。 2005 年和 2010 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仍比 1998 年高出 0.04 ℃ 和 0.05 ℃ , 2014 年更是高出了 0.07 ℃ 。 2014 年最热年无疑证实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 http://roll.sohu.com/20150127/n408098576.shtml 有报道称,虽然不乏“全球变暖是阴谋”的论调,但科学记录在忠实记录这个星球的体温。继 美国 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英国 气象局、世界气象组织、 日本 气象厅之后,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是自1880年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在这个难得有共识的世界上,也许只有这种难以做手脚的数字才会让人们暂时消停一会,想想如何面对共同的问题,这也将是2015年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面对的棘手难题。 http://news.hexun.com/2015-01-27/172801310.html 因为没有见到不同的意见发表,我以“ 铁的事实: 2014 年成1880年以来最暖年”为小标题,转载了多国气象机构的报告结论,提出了温室气体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共同对2014年最热年有贡献,因为2014年南极海冰40年来的最大面积无法用温室气体的增加来解释,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的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减少,减弱两极和赤道的热交换,可以使低纬度地区变暖,两极地区变冷。 网友发来的信息令我吃惊: NASA: We ’ re only 38% surewe were right.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我们仅以38%可信度认为我们是对的。) http://www.climatedepot.com/2015/01/18/update-feds-conning-the-public-scientists-accuse-nasa-of-misleading-lying-about-hottest-year-claim/ thealleged ‘ record ’ amounted to anincrease over 2010, the previous ‘ warmest year ’ , of justtwo-hundredths of a degree – or 0.02C. The margin of error is said byscientists to be approximately 0.1C – several timesas much.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358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190.html 数据之间的差距太小,数值的误差太大,可信度自然不高。 有人会问,美国人在说谎吗?显然不是,因为100%可信度的科研报告是不存在的,测量误差、计算误差和分析水平的高低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是和非是最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判断,适于确定性事件的判断。对于不确定性事件和人们尚未完全认知的事件,我们认知的可靠性就不会是100%。 以中国的天气预报水平为例,我国1~3天的天气预报水平处于世界先进行列,24小时的晴雨预报准确率也达到了83%的高点。但总体来看,我国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仍然相对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落后很多年。有专家指出:干旱是因为降水少,气象学界大部分人都研究温度变化,研究降水变化较少,那是因为降水预报十分困难。比如,在降水方面,今年的梅雨季节到底是早来还是晚来,降雨量多少,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但是预报难度相当大。专家解释,灾害性降水预报的准确率也就20%,甚至更低。 以2014年最热年的数据为例,图1给出了 1880-2014 年美国航天局与国家海洋大气局的数据对比(上图)以及日本气象厅数据(下图),上图和下图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上图中, 1998 、 2005 、 2010 、 2014 年的温度是逐步上升的,而下图中, 2005 和 2010 年比 1998 年低。 图 1 1880-2014 年美国航天局与国家海洋大气局的数据对比(上图)以及日本气象厅数据(下图) 按照美国数据, 2005 年和 2010 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仍比 1998 年高出 0.04 ℃ 和 0.05 ℃ , 2014 年更是高出了 0.07 ℃ 。 2014 年最热年无疑证实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 按照日本数据, 2005 年和 2010 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比 1998 年低,与美国数据相比,误差高出 0.04 ℃ 和 0.05 ℃ ,那么, 2014 年更是高出了 0.07 ℃ 的可信度会有多大呢? 一定不会是 100% 。自认 38% 是一种客观科学的态度,盲目相信者应该自省。 图 2 2014 年 1-12 月全球气温变化水平(不包括两极海冰覆盖地区) 图 2 给出 2014 年 1-12 月全球气温变化水平,由于不包括两极地区,所以不能反映全球气温的真实变化。例如, 2014 年南极海冰面积40年来最大值,在图2中只表现出德雷克海峡海水变冷。这样的真实资料的取舍包含太多的主观任意性。 2014 年 10 月 14 日 凤凰科技讯 科学日报报道,近日消息称今年南极洲的海冰结冰程度创了新的记录,相比科学家们自 20 世纪 70 年代晚期开始进行的海冰结冰程度长期卫星记录相比,今年的海冰覆盖了更多南部海洋。然而,南极洲这一上升趋势只相当于北冰洋海冰丢失程度的 1/3 。 自 20 世纪 70 年代晚期以来,北极每年丢失了 53900 平方千米的冰;南极每年增加了 18900 平方千米的海冰。今年 9 月 19 日,自 1979 年以来南极洲的海冰结冰区域首次超过了 2000 万平方英里,根据国家冰雪数据中心( NSIDC )这样显示。这一基准的结冰程度持续保持了几天。 1981 年至 2010 年间平均最大的结冰范围为 1872 万平方千米。 今年单日最大结冰量发生在 9 月 20 日 ,据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在这一天海冰覆盖面积为 2014 万平方千米。今年五天平均最大结冰量发生在 9 月 22 日 ,海冰覆盖了 2011 万平方千米。 图 4 2014 年 9 月 20 日 南极海冰分布 http://www.weather.com.cn/climate/2014/10/qhbhyw/2209601.shtml 是非判断是简单判断,人世间的纷争正是这种简单判断的产物。事实上,争论双方不是 100% 的对和 100% 的错,各有对错的百分数才是最准确的判断。 更为重要的是,正像我们准确预测 2014 年最热一样,我们的研究得出冷暖极端事件将连续发生的结论: 结论之一:如果 2015 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与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叠加,将形成比 2014 年更高的气温。 结论之二:赵得秀教授根据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理论预测, 2023 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 2023-2025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与之叠加,将产生极冷气温,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了这一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358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190.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060 次阅读|5 个评论
“判断”的层次
热度 1 liuyu2205 2015-1-7 18:15
“判断”是人最基本的思维活动之一。 于汉字(汉字基因): 判═半刀,分也,辨也,斷也; 斷═絲斧,使不連續,折也,判也,絕也,無也。 判斷者,分辨後令之不再連續也。 按西方哲学的传统观念,也是人们现在普遍接受的观念,人的思维活动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为此,我们引用在西方语言、逻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书“Grammaire générale et raisonnée(普遍唯理语法),Antoine Arnauld (1612-1694)和Claude Lancelot (1615-1695)”中一段话: Tous les philosophie enseignent qu'il y a trois opérations de notre esprit: concevoir, juger, raisonner. Concevoir, n'est autre chose qu'un simple regards de notre esprit sur les choses, soit d'une manière purement intellectuelle, comme quand je connaît l'être, la durée, la pensée, Dieu; soit avec des images corporelles, comme quand je m'imagine un carré, un rond, un chien, un cheval. Juger, c'est affirmer qu'une chose que nous concevons est telle, ou n'est pas telle: comme lorsqu'ayant conçu ce que c'est que la terre, et ce que rondeur, j'affirme de la terre, qu'elle est ronde. Raisonner, est se servir de deux jugements pour en faire un troisième: comme lorsqu'ayant jugé que toute vertu est louable, et que la patience est une vertu, j'en conclus que la patience est louable. “所有的哲学家都教导说,我们头脑中有三类活动,即: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指我们头脑简单地观察事物所得,或者是纯粹抽象的,如当我想到存在、时间、思想或上帝;或者是有形象的,如当我想到一个正方体、一个圆形、一只狗或一匹马。 判断,指断定我们构想的事物是这样的或者不是这样的,如当我构想什么是地球和什么是圆形以后,对地球作出判断,认为地球是圆的。 推理,是运用两个判断来求出第三个判断,如当我判断一切美德都是值得赞扬的,并且耐心是一种美德,就得出结论,耐心是值得赞扬的。” 也就是说,按一般的理解,“判断”指对事物的某种性质进行肯定或否定的断定。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判断”是有层次之别的。 比如,一个人早上起来,对“昨晚是否下雨”进行判断,若他看到地上有雨水等现象,可肯定:“昨晚下雨了(yes)”,或否定:“昨晚没下雨了(no)”。 他还可以对“明天是否下雨”作出判断,若借助天上压得很低的云等现象,他可断定:“明天下雨(yes)”,或者:“明天不下雨(no)”。 但是,这二个判断却有本质的区别。于前一判断“昨晚是否下雨”,事件已结束, 结果 已形成,故能与 结果 对照,验证 判断的 “对错 / 真假 ”,故此判断是“确定性”。但于后一判断“明天是否下雨”,因 事件仍在进行中, 结果 尚未形成,无 结果 可对照,以验证其“ 对错/ 真假”,故此判断是“不确定性”的。 在P问题和NP问题中,涉及到的正是这二种本质完全不同的“判断”,但因人们忽视了二者的本质区别,造成了现今理解“NP问题”的困难,故我们称之为“不确定性的困惑”。
个人分类: 不确定性问题和算法讨论|3839 次阅读|3 个评论
浅谈熵
热度 2 ljrsch 2014-12-8 17:08
熵就是对不确定性的衡量。信息是有价值的。信息的价值在于减少不确定性。 比如掷筛子,掷一次筛子,猜中的概率是1/6。换个方式问:掷一次筛子,猜几次才能猜中? 让我猜的话,我可以先问“是大于3还是小于3?”这算一问,回答小于3,“是大于2还是小于2?”,这算第2问。就这样不断的减少不确定性。通过获取信息,减少不确定性,才是信息的价值所在。 熵的计算:假设X是一个离散随机变量,即它的取值范围R={x1,x2...}是有限可数的。设p i =P{X=xi},X的熵定义为(单位为比特): 对于掷筛子,H=1/6*6*log(1/6)≈-2.6;掷硬币,H=1/2*2*log(1/2)≈-1。显然前者的不确定性大于后者。
335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厄尔尼诺预警慌了农产品 对国内CPI影响有限
杨学祥 2014-6-25 15:49
厄尔尼诺预警慌了农产品 对国内CPI影响有限 2014年06月23日 07:44 来源:国际金融报 张竞怡   今年以来,关于厄尔尼诺发生的概率以及强度不断被气候组织和专家上调。虽然目前厄尔尼诺尚未出现,但其影响力已波及全球,一些嗅觉灵敏的游资早已提前布局,瞄准时机疯狂炒作,与之相关的农产品、金属期货在今年内均大幅走高。不过,从历史经验看,金属等工业品受到影响的可能性比较小,厄尔尼诺主要影响的是农产品价格   参与外盘期货投资的期货投资者夏青(化名)最近又多了一个投资习惯,关注境外天气研究报告。   “今年上半年,最吸引我的两大品种都与厄尔尼诺概念炒作息息相关,分别是美国大豆、伦敦镍。”他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今年以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已经累计上涨约15%。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镍期货是今年市场的黑马,仅5月以来就上涨18.51%,年内涨幅已经超过53%。两大品种上涨都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的减产预期影响。   “天气将是今年商品市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对此不敢掉以轻心。”夏青说,“关于厄尔尼诺发生的概率以及强度不断被气候组织和专家上调,但到底厄尔尼诺概念只是‘狼来了’,还是真实的,之后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还需密切关注。”   厄尔尼诺概率上调   与夏青持有相同看法的投资者不在少数,5月底中国多个省市迎来罕见高温,这让市场担忧厄尔尼诺现象已经临近,投资者神经高度紧绷。   厄尔尼诺现象是热带太平洋东部水域周期性变暖的一种现象。通常被界定为上述水域的温度异常至少达到0.5摄氏度以上。一旦温暖水流到达表面,就会跟大气产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天气模式会在全世界引起干旱、风暴、火灾和洪灾。本该凉爽的时节却骄阳似火,本该温暖的气候却出现降雪,旱季的地区遭遇洪水等都是厄尔尼诺的表现。   全球不少机构的气象专家都在研究今年发生厄尔尼诺的概率,目前,概率已经从“可能发生”提升到“70%、80%可能发生”。   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气象组织4月15日曾发布新闻公报称,鉴于目前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温度已达到出现厄尔尼诺前兆的程度,今年中期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而据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气候预报中心(CPC)于5月10日发布的一项预测结果,厄尔尼诺很可能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出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SUNY-Albany)的科学家Paul Roundy甚至认为,今年出现超级强劲厄尔尼诺现象的几率高达80%左右。进入6月,机构预测厄尔尼诺下半年出现的概率进一步加大。6月16日,NOAA给出了北半球厄尔尼诺70%的发生几率,以及秋冬季80%的发生几率。   预示厄尔尼诺的现象之一是赤道太平洋信风逆转,一般来讲,应该是从东吹向西,但过去几个月频现强烈的西风。   美国国家气象服务中心的气象学家Michael Ventrice发现了超级厄尔尼诺的一些先兆:“来自东面的强烈的开尔文波(Kelvin wave)在海面以下对海水形成推动,这种水波正是因为西方信风所致,能够把温暖海水从西太平洋带到东太平洋,酝酿厄尔尼诺。”   但是,Ventrice表示,要形成真正的厄尔尼诺还需要更大的推动力,目前的开尔文波已经达到了1997年超级厄尔尼诺现象前的高强度,但是要形成超级厄尔尼诺还需要额外的一些条件,比如来自西方的信风持续强劲。   根据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数据显示,2014年5月份全球厄尔尼诺指数(即ONI指数)为0.15,这是ONI指数近18个月来首次转正。ONI指数越高意味着厄尔尼诺现象越明显。按照往年经验,一般ONI指数从零点至厄尔尼诺指数峰值需要约半年左右时间,所以如果世界气象组织等机构的预测报告准确,那么厄尔尼诺现象将会于今年年底附近达到较严重水平。   厄尔尼诺事件将对全球的天气造成巨大的破坏,打乱作物生长节奏,影响农业生产和部分工业。上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于2009年至2010年,而在1997年至1998年,出现过较为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气候科学家Kevin Trenberth预计,即将到来的这次厄尔尼诺事件在强度上跟1997年的那次不相上下。   不过,也有部分中外学者认为,今年出现超级厄尔尼诺的可信度不高,因为洋流的运动并不一定有规律。   恒泰期货副总经理郭洪钧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经过探讨,我们认为,今年可能遭遇较弱的厄尔尼诺现象。”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认为,2014年伊始,异常天气轮番上演,但极端天气并非厄尔尼诺现象所致。   他认为,目前还不能够断定今年肯定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4月已经出现征兆,预计7月才能见分晓,9月南极半岛海冰变化趋势是关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2015年爆发厄尔尼诺。   游资闻风而动   无论厄尔尼诺是否来临,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已经成为全球商品市场上持续关注的焦点。上海中期期货分析师朱罡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厄尔尼诺对商品市场的影响不小,是一场可以真正影响到全球相关大宗商品市场供需的一个气候异常现象。因为其历时较长,通常会持续2-3个季度的时间,对商品市场的影响通常也是中长期的作用。”   中融汇信期货研发部经理田锋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有关天气的题材炒作永远都是‘狼来了’的故事,然后是判断‘狼’真的来了吗?商品市场对天气现象的反应路径是先预期,然后回归实际影响状况,这些都会在价格中得到反映。”   在气象学家们提出关于厄尔尼诺的相关报告后,触觉敏锐的游资已经瞄准时机进行炒作,与之相关的农产品、金属期货在今年内均大幅走高。标普商品指数显示,软商品(如糖、棉花、橡胶、咖啡等)价格已较年初上涨20%,明显强于其他商品,而部分农作物(如咖啡)价格已上涨60%以上。   粮食期货也受到资金的青睐。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数据显示,多个农产品期货的基金净多单明显增加,甚至逼近3年来高位。从今年年初至4月30日,美国农产品市场出现一波牛市,其中,美豆、美麦、玉米价格的累计涨幅分别达到20%、17%、19%。   田锋表示:“一般来说,农作物生长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就是天气,所以天气只要异常,本身就是题材概念,市场将围绕这一题材做文章。”概念炒作并不能持久,最终要视厄尔尼诺事件究竟对农作物产量有没有产生实际性影响,如果发生减产,则会影响未来实际供应,就不是简单的概念问题了。“目前,市场价格也非常关注作物的实际生长状况,所以最近市场的回调就说明现阶段厄尔尼诺实际对作物影响还很小。”田锋表示。   恒泰期货分析师郭世玲也预计,市场将更为关注厄尔尼诺现象的实际影响。从历史经验看,金属等工业品受到影响的可能性比较小,厄尔尼诺主要影响的是农产品价格。   上海中期期货分析师朱罡指出,厄尔尼诺现象对农产品影响喜忧参半,直接利多的品种是东南亚的棕榈油和南美的咖啡、白糖等作物。而对北美的大豆则是较为利空的因素,当然对一些小众品种,如鱼粉、大麦,厄尔尼诺也体现出较强的利多效应。   朱罡指出,厄尔尼诺影响途径主要来自对供应的影响,以棕榈油为例,一旦厄尔尼诺现象发生,那么印尼和马来西亚就将进入一个较为干旱的夏季,棕榈油是喜高温、多雨的作物,一旦干旱的夏季发生较长时间,那么棕榈油的产量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因为这两个地区的产量占国际棕榈油总产量的90%左右。厄尔尼诺现象对大豆的影响则相反,厄尔尼诺会给北美夏季带来充沛的降雨,而夏季通常是大豆生长的灌浆期,充足的水分将提高大豆的单产,因此厄尔尼诺发生的年度通常北美大豆的单产都偏高。从CBOT大豆的历史价格走势看,在1997年-1998年那次较严重的厄尔尼诺期间,大豆价格反而下跌了4%。   但总体来说,历史上出现的较为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都导致了农产品大牛市。   据宏源证券研究,过去5次厄尔尼诺期间,国际小麦价格平均约上涨10%,大豆和玉米价格分别平均上涨4%和1%左右,而2002年厄尔尼诺期间,CBOT小麦价格上涨了26%;2009年厄尔尼诺期间,玉米价格上涨9%。   此外,郭世玲指出,2000年以来的4次厄尔尼诺有3次让全球原糖的供应出现短缺,其中2009年尤为明显,短缺量达到近400万吨。国际原糖价格2009年涨幅达到110%以上。   瑞银证券总结说,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时,全球咖啡价格在1997年至1998年上涨了200%;即使在2009年小型厄尔尼诺发生时,咖啡价格在2009年至2010年上涨了近100%。   除了农产品,不少机构预计,工业品也会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波及。   法国兴业银行近期发布了“厄尔尼诺大宗商品指数”,用它来衡量天气现象对整个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该指数显示,从以往记录看,金属镍最有涨价潜力。自1991年以来,每逢厄尔尼诺现象发生,镍价格平均上涨13%。法兴银行大宗商品研究全球负责人Michael Haigh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厄尔尼诺通常会使全球最大镍产国印度尼西亚出现干旱,而印尼的采矿设备依赖水电。除了镍,厄尔尼诺大宗商品指数看好的还有铜。因为厄尔尼诺期间,全球最大铜产国智利和秘鲁会大量降雨,遭遇洪水的矿区会减产。   海通证券也发布研报认为,厄尔尼诺逼近,从主要矿产国的优势品种看,锂、铜、锡、银、锌和镍这6个品种可能成为主要的供给冲击对象,价格有望受此预期提振。   朱罡表示,对工业品而言,厄尔尼诺气候的影响是间接的,这主要是气候的大幅变化会影响到一些地区,比如东南亚和南美沿海一些矿业的开采效率和运输效率,从而影响到短期的供应。但在经济增速放缓、需求面并不乐观的背景下,厄尔尼诺对于工业品的影响是短期的,也是有限的。   对国内CPI影响有限   尽管厄尔尼诺现象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屡屡掀起滔天巨浪,但是,业内人士也指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不小的区别,特别是在农产品上,一些进口量小、国内因素占主导的品种受影响较小。   通常在厄尔尼诺期间,中国南方易发生洪涝,北方易出现暖冬,此外,还有东北的冷夏和东南沿海台风登陆减少。考察过去5次厄尔尼诺期间历史数据,我国粮食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在“厄尔尼诺年”较“非厄尔尼诺年”有所下降,但降幅并不显著,传导到粮食价格上,由于国家平抑粮价的政策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不发达,国内粮食价格受厄尔尼诺的影响进一步弱化。   “我国主要粮食类农产品对外依存度不高,比如玉米、麦稻等。”朱罡表示。除大豆外,我国几大主要粮食产品的进口依赖度都比较低,均在3%以内。   宏源证券指出,受厄尔尼诺影响最大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而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小麦产量占全球的17%左右,小麦的进口依赖度不到2%。国际小麦价格大幅波动时,我国国内小麦价格走势基本平稳,受境外市场影响不大。   厄尔尼诺通过农产品价格渠道影响国内物价水平的传导机制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直接传导渠道,即厄尔尼诺通过直接影响中国农作物生长,从而影响价格;另一条是间接传导渠道,即厄尔尼诺造成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从而影响国内相应产品的价格。   虽然粮食类农产品受影响不大,但是我国大豆、油脂油料等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一旦厄尔尼诺发生,气候不利导致全球大豆、菜籽等油料、饲料作物减产,那么国内食用油、猪饲料等价格将上涨,而这些商品都是国内基础生活消费品,豆粕更是生猪和禽类的重要蛋白饲料,可能会形成成本推动型的猪肉和禽类等肉类价格上涨,进而推高CPI走势。   不过,机构研究发现,厄尔尼诺期间,国际玉米价格平均涨幅在1%左右,对我国玉米价格和CPI推动影响几乎为零。大豆方面,我国大豆进口依赖度约80%,价格随国际市场波动。按过去5次厄尔尼诺的历史均值情形,厄尔尼诺期间国际大豆价格上涨将带动我国CPI同比增长约0.03%左右。在极端情形下,厄尔尼诺带动我国CPI同比增长约0.13%,影响亦可控。   宏源证券认为,厄尔尼诺通过农产品市场显著影响我国CPI的情形不会出现。即便在最为极端的情形下,厄尔尼诺带动我国CPI同比涨幅提升约0.13个百分点,影响可控。   对于国内期货投资者来说,朱罡认为,应对国际市场预期炒作,要早做准备。   “农产品的炒作,看似是在炒天气,其实是在炒天气因素带来的相关品种产量数据的变化。比如,最为普遍的美豆天气炒作,如果没有美国农业部(USDA)周度生长数据、月度供需中的单产数据,对应美豆天气炒作的步步调整,那么美豆的天气炒作就缺乏应有的指引,也就无法形成理性的趋势性节奏。”朱罡以棕榈油举例说,“一旦厄尔尼诺的发生概率进一步加大,甚至在七八月被确认,那么棕榈油目前的筑底行情将收尾,价格将于8月末、9月左右开始尝试反弹。随着10月将迎来棕榈油年度的季节性减产时间窗口,常规的各类棕榈油库存数据将趋于利多,期价将形成主升趋势,直到厄尔尼诺最终在纸面上体现出它对该作物的产量影响。因此,做多最有效的时间节点在第三、四季度交界的时间,而合约则以2015年1月、5月合约为主,其中5月合约可能成为主力做多合约。” (责任编辑:彭金美) http://intl.ce.cn/sjjj/qy/201406/23/t20140623_3017656.s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1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市场的不确定性
heitiedan2012 2014-1-13 00:01
市场最大的特点,或者说最大的魅力,也可以说是最大的麻烦,就在于市场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有市场本身的原因,也有市场以外的原因。 市场自身的原因实在是太多太复杂了。一个小小的传闻,一个心灵的悸动,都可能带来市场的不确定性。 1992 年,不知什么原因,呼拉圈一下子就火起来了,满城尽是转圈圈,然而,没几天的工夫,这呼拉圈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呼拉圈刚火时,厂家恨得自己没多生产一批,商家恨自己没多进一批货物。等到厂家商家急速跟进时,情况骤变,厂家又恨自己一下子投产量过多,而商家则痛恨自己将货进得太多,现在再怎么消化处理也来不及了。这类情况在市场中实在是太常见了。 而市场外的因素从来都是存在的,市场本身不可能不受市场外因素的影响。股票市场的股民们没有一个不盼着得到点内部消息,来决定自己是做空头还是做多头。这所谓内部消息,恰恰就是市场的外部因素。搞不到内部消息,股民们心急火燎,搞到了内部消息,也不知道这消息是真是假,仍旧心急火燎。等到内部消息坐实,黄瓜菜都凉了,做什么都晚了,干看着大户把钱卷走,自己什么也没落着。 做餐饮的,这几年也特别地火。特别是大饭店、大餐厅,凡是兜里有点钱的,都想干餐饮,而且都要做高端。原因很简单,做高端餐饮利大呀。如果都是小饭馆,就整点炒饼、面条晤的,那能赚什么钱?做高端,又省事,又赚钱,越是高端,就越省事,也越赚钱。本来一大伙子人都惦记着做高端餐饮,甚至做高端会所,没承想中央一个禁令下来,高端餐饮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刹时间就歇菜了。高档餐馆忙不迭地改弦更张,生怕耽误了买卖。这种情况似乎是在市场之外的因素所造成的,可是谁又能说,市场只管自己内部,而可以不问市场以外的事呢?不问市场以外的事,也总要受到市场之外的因素的制约,你看不透,能怪谁呢?市场中的多数人都只看到眼前的利好因素,至于这种利好因素能否持久,他们多不过问。但这却是商家必不可少的一种敏锐性,缺少这种敏锐性,就可能吃亏。这不,原来都觉得公款吃喝是大头,一般情况下动不了,改不了。所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往这一条道上奔。可是,凡事都有变,这一变,就会让有人伤筋动骨,这又怨得了谁呢? 以上多为突发因素,但也有预先就说明了的,也有人不以为然。比如,关于最低工资的规定。这在很多企业家来看,都不是什么利好消息。企业要赚钱,成本自然是越低越好。而有的成本,是企业家自己做不了主的,什么原材料费、水电费等,企业家都不能自己说了算。唯独能自己说了算的,就只有劳动力成本这一块。所以,企业家们尽可能去降低劳动力的成本,以便从这个夹缝中寻找利润的更大空间。谁知,政府抬出一个最低工资的紧箍咒,逼着老板减少降低成本的空间。这老板们心里极不爽。按照某些人的观点,市场就是市场,就应该由市场自己来做主,政府不要干预太多。如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那么老板就会没有多少钱可赚,那么这个行业就可能被弄垮了。所以老板们和他们的代言人们都极力反对。但是,政府有政府的观点,如果老板总是拼命压低工资,企业成本是下去了,可是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下去了。再有,工人工资减少了,消费能力也就更有限了,那么,企业生产出那些大量的消费品也就不那么好卖了,积压几乎是可以肯定的。积压过多过久,就会造成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马上就会陷入危机,甚至可能破产。 政府对最低工资标准的要求看来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它保护了广大工人们的利益,其实另一方面,也在保护企业家的利益。没有工人收入的增长,社会产品的消费就会遇到很大的阻力,企业家自身最终也会成为受害者。但是,老板们自己很难有这种长远的眼光,他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叫“在商言商”,意思是,我只管我赚钱的事,别的事我管不了,我也不想管。我不需要想那么长远的事,那对我没有什么意义。但事实证明,老板这种缺乏长远的眼光,多会给自己的生意带来一定的损失。 在商海中遨游是需要胆识的,也是需要勇气。但是现在看来,光有这两样似乎还不够。可是似乎也不能要求老板们都具有那种远见卓识。只是,在商海中航行的人们,如果能够顺风使舵,不要贪欲过剩,还是有可能驶向目的港口的。 原
3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与“不确定性”化敌为友? (下)
热度 3 fouyang 2013-10-31 07:48
既然不可能预测未来,那么通常以改进预测方法和增加冗余度来减少脆弱性的做法就非上策了。塔列伯在本书中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反脆弱。也就是说,不是躲避,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害,而是利用不确定性得益。如果找到和采取了反脆弱的策略,那我们根本就不需要预测未来。 其实反脆弱并不新鲜。它至少与地球上的生物一样古老,因为进化就是一个反脆弱的例子。生物世界就依靠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来选择具有优势的种群,而使得自己的生存能力越来越强。反脆弱在生物个体层次也有体现。体育锻炼就是给机体创造威胁和挑战,而让机体变得更强健。那么怎样把这个理念能动地用到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去呢?对此,本书提出了几个策略。 最容易想到的策略就是模仿自然选择,利用变化的环境来选择较优的体系或策略。长此以往,总体水平就会提高。当然自然选择有个条件,就是外界的威胁挑战不能造成整体的覆灭。一定程度的环境压力有助于提高,但压力太大影响到生存就不行了。为了创造这样的条件,一个策略就是分散化。例如,一个中央领导的国家,一旦政府犯了错误,就可能有致命的后果。而如果地方政府比较强的话,任何一个地方政府的错误不会有那么大的后果,而它自己和其它同行就有了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所以一个分散管理的国家就有抗脆弱的性质。另一个策略是不要刻意追求“稳定”。人们往往喜欢消除和压制随机因素,使得系统“平稳运转”。但是不确定因素总是存在的,特别是小概率事件,是无法预计,因而也无法压制的。而人为的“平稳运转”使得系统失去了在小“动乱”中发现和弥补弱点的机会,从而削弱了抵抗大动乱的能力。这个思路对个体来说就是“锻炼”,对社会机构来说就是保持一定的自由度,也有人称之为 “控制下的混乱”( controlled chaos )。 另一个策略是“杠铃策略”。以投资为例,“杠铃策略”是说把大部分钱放在非常安全的地方(如银行存款),然后拿出一小部分放到非常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上。这样,最坏的情况是输掉冒险的那部分钱,因为整体损失不大,是可以接受的。而最好的情况是冒险的那部分赚大钱,而那是没有顶的。当然纯粹从投资角度说,不可能有肯定赚钱的策略。但它比人们通常采取的“中低风险”策略还是有优点。如果把钱都放在“中低风险”如大公司股票,债劵等投资上,看起来是安全的,但遇到不可预计的“小概率事件”还是有可能赔到不能生存的地步。“杠铃策略”实际上就是创造了对我们有利的非对称情况:坏的风险是有限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不会影响到生存),而好的机会是无限的(虽然是小概率的)。它不仅可以用在投资,也可用在很多其它地方。例如,一个人可以有两个职业:一个是十分稳定的工作如公司会计,另一个是十分冒险的业余活动如写作。这样既能保证基本的收入,又保有取得巨大成功的可能。对于作家来说,如果所有读者反应都类似,那就是坏消息。因为这样的反应很难好到足以让他们买你的书。而如果读者反应两极的话就赢定了。那些非常喜欢你的人会来买书,而非常不喜欢的人对你并没有害处。这也是“非对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多想想这几个例子,悟出背后的道理,就可能在生活中找到更多使用“杠杆策略”的机会。 第三个“反脆弱”的策略是“减法”。对任何体系的改进都包括加法和减法,即加进新的行为和去掉已被证明无效或有害的行为。但是实际上,“减法”往往比“加法”要难得多。这一方面是因为人的心理趋向:遇到问题时,增加行动比减少行动更让人心安。而社会上的奖惩机制也给了“行动”更多的动力。例如,一个政客推行新政策就有了政绩,但停止旧政策却只会带来既得利益者的抱怨。于是所有事情都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脆弱。最明显的是医疗。其实很多疗法的副作用和危险大于得益,很多病不治疗也自己会好,或不好也没大的害处。但整个医疗体系越发达,每个人接受的“治疗”也就越多,而这些疗法之间又会有相互影响,出现更多灾难的可能。在小病面前顺其自然,反而是发挥人体本身“反脆弱”能力,借此提升人体机能的机会。另一个急需“减法”的领域是数据。随着数据收集和传送能力的日新月异,我们每天面对的数据急速增长,对我们的决策过程影响巨大。实际上,大多数收集来的数据都是噪声,不反映事物的本质。与其受数据的驱使,还不如远离这一切,静心思考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减法”是降低脆弱性的有效措施。因为虽然证明一个行为的正面作用很困难(涉及到随机系统的不可预见性),但一个行为的错误是可以很可靠地证明的。所以排除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行为实际上也就排除了相关的风险。 另一个重要的反脆弱策略是保持选择权( optionality )。“选择权”最普通的例子是证卷交易中的“股权”( option )。例如,一种股权让你在某一个日期以某一个价钱购买某种股票。如果届时股票市场价格超过了这个预订价格,你就赚了。否则你可以选择不买,也不亏。“选择权”带来了有利的非对称:不管情况如何变,我只会得利,不会受害。所以我根本不用去预测未来。当然“股权”并非只赚不赔,因为它是需要花钱购买的。而且市场上大家都知道它的价值。然而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受重视的“选择权”,只要很小甚至没有代价就能获得,从而得到反脆弱的好处。例如,一个公司的成功之道不在于有完善的“战略计划”,而是有健全的应变机制,在不可预见的未来变化中可以抓住机会获利。又如,重大的创新都不是预先计划的,而是小概率随机事件。所以要从创新中得利,重要的不是现在“押准”某个技术而是在各种技术中都保留未来参与的席位。 当然,一个最直接的反脆弱策略就是从别人的脆弱中得利。以前说过,未来是不可预见的。但有一点是可以预见的:凡是具有脆弱性的系统早晚会在小概率事件里崩溃。如果你能从这种崩溃中得利(例如卖空一家脆弱性较高的公司的股票),你就获得了“反脆弱”。当然这个事情也远非容易做到。例如,即使能预见到2007年金融危机那么大的“崩溃”,要从中赚钱也需要一定的条件(见博文“关于做空,赌博与趁火打劫的随想 -- 《当今最强交易》读后, 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63086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333950.html )。但是有了这个思路,总是个帮助。当然,一个事物的崩溃是小概率事件,而且崩溃的时间也是不可预计的。但是世上脆弱的事物比比皆是。如果能够敏锐地识别它们,还是可以经常获利的。 说到这里,可以回答开头的问题了:买彩票有没有好的理由?按照“反脆弱”理论的思路,我们首先可以看到这里的非线性。虽然我们通常衡量的是钱,但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幸福度。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每天几块钱的增减对幸福度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但如果中了彩票得了几百万,整个生活都会改变,那得益就大了。所以买彩票就创造了“非对称”的状况:最坏可能是每天损失几块钱,不影响生存。而最好可能(虽然是小概率事件)却有着巨大的得利空间,也许可以让我们梦想成真。当然了,这是对普通百姓而言。对于富翁来说,得奖的几百万对他们幸福度的影响也很小,所以就没有“非线性”,也就不应该去买彩票了。读者应该可以看出,这也是“杠铃策略”的一个例子。 “反脆弱”不仅可以用来应对明显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情,而且在生活其它方面也能开阔我们的思路。例如,它可以解释“九斤老太”现象:为什么古老的东西看起来更好?这是因为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过滤器。只有具有“反脆弱”性能的事物才能通过时间的选择而生存下来。所以古老的东西如果今天还存在的话,很可能明天也会继续存在下去。而今天的新鲜玩意儿却大多数在明天就被淘汰了。认识到时间的这个作用,我们即使不了解古老的思想,艺术,建筑等的本身,也能了解它的价值。 “反脆弱”的思路也能指导创新活动。那就是:抛弃预先设计好的研究计划,而是从现存的(经过时间考验)的东西出发,通过分散,零星的“小修小补”来改进提高。在这个过程中,革命性的创新会以“小概率”事件出现。那时我们抓住机会就行了。这种“小修小补”的过程其实也是摸索的过程,即根据上一步的结果来决定下一步如何走。有希望的途径就继续,否则就放弃。这就模仿了自然界的进化机制保持了“选择权”,因而得到了“反脆弱”的能力。相比之下,集中领导的,从上而下的“研究计划”对于具有高度确定性的任务(通常是创新以后的推广和完善化)更为有效,而对于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创新”本身却是无能为力的。更有甚者,它所要求的条理性,逻辑性恰恰扼杀了创新的潜力。 社会不公正不光体现在财富分配上,也体现在“脆弱性”分配上。有些人得到了“反脆弱”,而把“脆弱”留给了别人。例如,财经分析家,时事评论员经常作出对未来的预言。局势越是动荡,他们就越受重视(反脆弱)。但是那些预言的后果并不影响他们的名声实利,而是由听信他们的民众去承担(脆弱)。又如大公司可能从冒险中获得暴利(反脆弱),而当预料之外的小概率事件导致他们面临崩溃时,却振振有词地要求政府救济(脆弱)。公司高管享受着高度的“不对称性”:公司盈利好的时候他们能获得巨额奖金,但亏本时他们并不损失基本工资。这种公司和个人的“反脆弱”地位不仅让他们得到巨大财务回报,而且鼓励他们去冒更大的险,从而增加了整个经济体系的脆弱性。所以,追求社会公义的一个目标就是要求“玩者下注”,决策者和公共政策的提倡者在个人利益的层次上承担他们的立场的后果。理顺了这一条,当今社会的很多弊端就能得到纠正。 《反脆弱》这本书出版后立即受到了广泛的注意。许多主要媒体都发表了书评。然而,这些反应并非全盘赞扬。评论者普遍反感作者的自大,夸张和“横扫一切”的风格。我认为除此之外,本书的立论严重证据不足,常常从一些冷僻的引言或个人例子中引出普遍性很强的结论。而且他对主流科学的否定,特别是对于我所了解的部分的否定,让我觉得很不靠谱。所以正如我在开头处所说,这本书应该被视为哲学而不是科学。他的论点是一个参考角度,不能直接指导决策。另一个有趣之处是,作者是金融投资业出生,又是风险管理专家,但书里却没有一点定量的分析。这也许是他刻意与主流对立的姿态。但我认为,小概率事件固然重要而目前常被低估,但毕竟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在追求“反脆弱”的同时也不能在日常生活的“大概率事件”中牺牲太多。离开了定量分析,就无法把握这个“度”。 所以,如果你喜欢风格另类,标新立异的书,《反脆弱》是本不错的读物。否则的话,看完这篇介绍就差不多了。 如何与“不确定性”化敌为友? (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735288.html
个人分类: 书山有路|5738 次阅读|6 个评论
如何与“不确定性”化敌为友?(上)
热度 4 fouyang 2013-10-23 09:26
我们都知道,买彩票是件不合算的事,因为回报的期望值是负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玩很多很多次的话,最终肯定是输钱的。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买彩票呢?反之,有些事如同负面的“中彩”,如几年前的金融危机,就是很多小概率事件的“杰作”。那么这样的事情,为何那么多风险控制专家却无法避免呢? 《反脆弱》( 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 by NassimNicholas Taleb, 2012 )这本书为认识这类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作者塔列伯 (Nassim Nicholas Taleb) 以 2007 年的《黑天鹅》( T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 )一书而出名。今天“黑天鹅”已经成为“小概率,大影响”事件的专有名词。在《黑天鹅》一书中,作者指出很多现代的系统,包括政治,金融系统或公路,电力,网路等,都面对着具有不确定性的环境。而通常应对不确定性的方法是通过几率分析和统计来预测和优化系统的平均性能。塔列伯指出,这样设计出的系统在“黑天鹅”事件面前往往会崩溃。原因是小概率事件往往是没有先例的,它对系统的影响也很难估计。所以当“黑天鹅”事件发生时,系统的反应会超出人们的预料而导致灾难。系统的这种弱点被称为脆弱性( fragility )。 在《反脆弱》这本书里,塔列伯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思路。他的目标不仅是克服脆弱性而生存下来,而且要从不确定中得益,这就是反脆弱( anti-fragility )的含义。“反脆弱”就是要把“不确定性”从敌人变为朋友。要理解这本书的脉络,我们可以从三个概念入手:小概率,非线性和反脆弱。 在继续介绍本书内容前,我先要声明:这本书应该被看作哲学而不是科学。也就是说,它提供了一个视角和理念,而不是普适的方法和定理。下面要讲到的概念,策略等都有局限的应用范围,而且都只是考量的一个片面。书中的很多陈述(包括我要介绍的原则和事例)都有推敲的空间。后面我还要讲到本书的缺点和问题。但首先,我把它的基本观念以自己的理解介绍一下。我认为,如果我们批判地吸收这些智慧,对开阔思路还是很有帮助的。 一般具有不确定性的事物中,各种可能的事件都有一定的发生几率。所以我们能用统计的方法来应对不确定性。但是,如果有些事件发生的几率非常小的话,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就非常少。首先,可能有些事件从来没发生过,我们根本没有任何经验去知道它会不会发生,怎样发生。例如全球变暖问题。它究竟会带来多大灾难?我们无法基于经验来预见。第二,即使发生几率是确定的,但由于几率非常小,其中的不确定性(或称涨落)就非常大。例如大台风,我们说“百年一遇”就是说的几率。但如果几年都遇到大台风也不奇怪,这就是涨落。第三,人脑先天就缺乏直观理解小概率事件的能力。这也是进化的结果:要是老担心小概率事件(如遭雷击,大地震)的话,人就没法活了。所以对小概率事件的重要性,人们通常是估计不足。如果这些小概率事件会带来大影响的话,我们的认知限制就严重影响了我们的预见能力了。 另外还有一类事件,其实不是小概率,但在我们的经验之外,所以我们也无法预见。设想一下一只火鸡,它整天受着主人的照顾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一定觉得主人很爱它,周围环境也很和平,明天发生大灾难的可能性几乎是零。但有一天,它就上了屠宰场了。(这个比喻实际来自于哲学家罗素,但本书中似乎没有说明出处。)人类社会也是一样。有些灾难其实是迟早要发生的,但发生前人们总有意无意地忽略它。 对未来的预计之困难,除了小概率事件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非线性。一般地说,我们分析不确定系统时关注某些参数的统计分布。而对系统的评估就看这些参数的平均值。但实际上,真正对我们有影响的是这些参数的某一个函数。如果这个函数是非线性的话,那么它的平均值就不仅取决于参数的平均值,还取决于参数变化的情况。例如,对一座大桥进行力学分析,我们往往把应力作为参数,但真正关心的是材料的破坏。而应力较小时没有任何坏影响,但超过一定阈值后就会带来材料破坏。所以即使应力的平均值很低,但如果变动范围太大的话仍然不安全。当然工程上这类问题很多,人们也有适当的解决方法。但在生活其它方面,这种“非线性”关系就往往被忽略了。例如,当系统能力接近其极限的时候,稍有负荷的增加就会导致超过极限而崩溃。这时负荷与稳定性之间就是非线性关系。高速公路就是这样的系统。平时通车速度与车辆的数量关系不大。但当车辆数量接近负荷极限时,稍有扰动(如小事故或施工)就会引起严重拥堵。而现代的“高效率”观念让很多系统运行在接近极限的状态,就导致了更高的“脆弱性”。这类系统的行为对扰动很敏感,因而也很难预测。另一个例子是尺度的影响。对一个公司来说,如果尺度增加一倍而运作方式不变,按理说利润也该增加一倍。但当尺度大到一定地步时,公司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到整个市场,这时的环境也就完全不同了。所以尺度与利润之间也是非线性关系。当然从环境角度看也一样。一个市场有一家大公司还是十家小公司,货物供给的平均值是一样的。但一家大公司带来的“脆弱度”却会高很多,因为它的错误会影响到整个市场的供应。 非线性还有一个表现,就是非对称。有些不确定性对我们的利和害在一端是有限的,而另一端是无限的。例如,我们开车旅行,路上会有不少不确定因素。但所有这些很少会缩短我们的旅行时间,而有些事会大大加长旅行时间。所以我们面临的正负风险是不同的。一个复杂的物流系统也是如此:意外事件不会让运行更顺利,而可能造成很大的干扰。也有相反的例子。比如投资一家创业公司的话,可能的损失限于投资的数量。但万一那公司成了下一个苹果,谷歌的话,得益就几乎是无限的了。 由于小概率事件往往伴随着大大偏离平均值的现象,所以在这些现象中非线性也特别厉害。例如,金融市场波动使得银行有亏有赚,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如果市场发生巨大波动(小概率事件),使得很多银行遭受巨大亏损而面临倒闭(亏损与公司生存的非线性关系),那就是大问题了。小概率和非线性“狼狈为奸”,使得对某些系统的预测不是很困难,而是本质上不可能。 如何与“不确定性”化敌为友?(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737619.html
个人分类: 书山有路|1110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关于Leontief投入产出方程不确定性的计算实验
jackyjjp 2013-6-13 23:47
2016年6月27日补充:曾力生在《投入产出经济学理论与矩阵理论之间关系的新进展》一书中对 某一元素及某一行元素变化对 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可基于此进一步更新本文结果。 =============== 目录 问题 综述 计算实验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结论 参考文献 尾注 -------------------------- 问题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时得到的是一个确定值。例如,若2007年建筑业的最终需求增加100万元,求各部门总产值的变化量。利用Leontief投入产出公式 可以求解上述问题,其中 、 和 已知,得到的 是一个确定值。不过,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忽略了两个问题(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 (1)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保留三位(二位或四位等)小数对 有多大影响?由于 的元素是由中间流量 除以部门j的总产值 计算而来(即 ),因此 必然存在保留几位小数的问题 。 (2) 的误差 对 有多大影响?投入产出表是基于一系列假设和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编制的,必然存在误差。 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影响对 可信度的判断。若不确定性过大,如超过50%,那么我们就应该谨慎使用结果了。 综述 (Hendrickson et al.,2006) (1)Sherman及Morrison(1950)用代数方法研究过矩阵 某一元素 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其逆矩阵 的各元素的。他们发现 中某一元素的变化存在一个界限,超出这个界限 就成为奇异矩阵。 (2)Quandt(1958, 1959)利用数值实验的方法研究了Leontief方程中存在的概率误差,认为可以用对数正态分布来近似估计 的置信区间。不过,Quandt的研究受当时计算设备的限制,他们仅利用 的矩阵进行数值实验,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存疑。 (3)West(1986)基于 中各元素服从连续正态分布的假设对Leontief方程进行了随机分析。Raa及Steel(1994)对West(1986)的研究做了细致检验,认为该研究的最大问题是 元素的值可以小于0(这与现实情况不符)。Raa及Steel(1994)建议将假设改为 中各元素服从 分布,以便将 元素的值限制在0和1之间。 上述研究均有不尽如人意之处。Sherman及Morrison(1950)仅研究了 某一元素 变化的影响,未涉及所有元素变化的影响。Quandt(1958, 1959)、West(1986)以及Raa及Steel(1994)均假设A服从一定的分布特征,但是缺少足够的实证数据来支持相应的假设。不管如何,上述研究者仍提供了研究第一节中所述问题的基本思路。本文的下一节将利用上述研究思路进行实证计算。 计算实验 实验1、实验2和实验3针对“问题”一节中的第一个问题而设,实验4针对第二个问题而设。 实验1 (Hendrickson et al.,2006):改变矩阵 (见表1)中的元素 ,使其增加25%(新值为 ),最终需求列向量 保持不变(见表2)。比较改变前后Leontief逆矩阵 (下文用 表示)的值以及 的值,结果见表3和表4。 表3显示Leontief逆矩阵所有的元素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元素 的增加率与 的增加率接近,表明两个矩阵对应元素的变化有很强的正向关联。另外,Construction行(即行向量 )与Manufacturing列(即列向量 )的增加率均为0.17%,表明 的变化对部门 的后向联系部门和部门 的前向联系部门有相同的影响率 。 表4显示各部门的总产值都有所增加。Manufacturing的总产值(即 )变化最大,变化率约为 的十分之一。Construction总产值(即 )的变化率与向量 、 各元素的变化率相同。 表1 1998年美国9部门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 表2 1998年美国9部门最终需求 (按实际最终需求的部门比重缩减为1亿美元)单位:百万美元 表3 实验1中Leontief逆矩阵各元素的变化率 表4 实验1中总产值的变化率 实验2 (Hendrickson et al.,2006) :将矩阵 (见表1)中的元素 由0.298四舍五入至0.30,即由三位小数改为两位小数,最终需求列向量 保持不变(见表2)。比较改变前后Leontief逆矩阵的值以及 的值,结果见表5和表6。本实验与“实验1”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只是改变 的一个元素,差别在于改变的规则不同。四舍五入后,本实验中的 增加了0.7% 。由于本实验与“实验1”在本质上相同,因此实验结果的特点也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表5 实验2中Leontief逆矩阵各元素的变化率 表6 实验2中总产值的变化率 实验3 (Hendrickson et al.,2006) :将矩阵 (见表1)所有元素四舍五入为两位小数,新的直接消耗矩阵见表7,最终需求列向量 保持不变(见表2)。比较改变前后Leontief逆矩阵的值以及 的值,结果见表8和表9。 表8显示Leontief逆矩阵个元素的变化差异较大,变化率有正有负。正向变化最大的是 ,达到71.7%。负向变化最大的是 ,达到-54.1%。“实验2”结果和本实验结果的差异表明,虽然 中一个元素的四舍五入对 几乎没有影响,但当 整体四舍五入时 部分元素的变化率极大,要慎重对待由此产生的其他计算结果。 表9显示各部门的总产值都有所变化。Agriculture和Construction的变化率最大,其他部门的变化率都在5%以下。这一结果表明, 保留的小数位数对总产值向量 有一定影响。实际应用时最好交代 保留的小数位数,并给出不同小数位数对最终结果的影响。 表7 1998年美国9部门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 (保留两位小数) 表8 实验3中Leontief逆矩阵各元素的变化率 表9 实验3中总产值的变化率 实验4 :假定 各元素的取值符合均匀分布,有 ,即下限为原元素值的95%,上限为原元素值的105%, 的原始值见表1。最终需求列向量 的值见表2,保持不变。考察Leontief逆矩阵各元素值和 各元素值的分布特点。利用@Risk软件实施10000次随机试验。 以元素(4,3)为例说明Leontief逆矩阵的实验结果。 的取值范围和频率如图1所示, 的结果如图2所示。 的均值为0.5245,等于 取原始值(表1)时的结果。 的上限为0.5650,占均值的1.077,下限为0.4855,占均值的0.926。可见 取值的变化幅度(均值上下7.5%左右)要大于 的变化幅度(均值上下5%)。进一步分析 取值的频率分布特征,发现其值符合 分布(图3)。 以Construction为例( )说明总产值 的实验结果。Construction总产值 的均值为7.909,与 取原始值(表1)时的结果相同。 的上限为8.032,占均值的1.016,下限为7.785,占均值的0.984,即 的取值上下限在均值上下的1.6%左右(图4)。另外, 的取值符合 分布(图5)。事实上,实验结果表明 各元素的取值均符合 分布。为何在 元素值遵循均匀分布的情况下, 元素值却遵循 分布?这一结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各部门 总产值的变化率均不超过 ,详见表10。 图1 直接消耗系数 的取值范围和相应的出现频率 图2 Leontief逆矩阵元素 的取值范围和相应的出现频率 图3 Leontief逆矩阵元素 的取值符合 分布 图4 Construction总产值( )的取值范围和相应的出现频率 图5 Construction总产值( )的取值符合 分布 表10 实验4中总产值的变化率(与各部门总产值的均值相比,变化率的符号为 ) 结论 最后,对本文开篇时的两个问题进行回答。 (1)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保留三位(二位或四位等)小数对 有多大影响? 实验1、实验2和实验3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表9的结果表明,当 元素的小数由3位四舍五入至2位时,各部门总产值的变化率在5%以内。当然,变化率的波动范围跟实际值有一定关系,我猜测其他情况下的变化率不会与5%这个数字相差太大。 (2) 的误差对 有多大影响? 实验4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表10的结果表明,当 元素取值符合均匀分布时(波动范围为均值上下的5%),各部门总产值的变化率在5%左右,且总产值的取值符合 分布。 当然,就像本文在综述一节指出的那样,缺少足够的实证数据来支持关于 元素取值分布的假设是最大的不足。 参考文献 HENDRICKSON C T, LAVE L B, MATTHEWS H S, 2006. Environment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Goods and Services: An Input-Output Approach . Washington, D.C.: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213-225. SHERMAN J, MORRISON W J, 1950. Adjustment of an Inverse Matrix Corresponding to a Change in One Element of a Given Matrix . Annal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21(1):124-127. QUANDT R E, 1958. Probabilistic Errors in the Leontief System.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Quarterly, 5(2): 155-170. QUANDT R E, 1959. On the Solution of Probabilistic Leontief Systems.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Quarterly, 6(4): 295-305. WEST G R, 1986. A Stochastic Analysis of an Input-Output Model. Econometrica, 54: 363-374. RAA T, STEEL M F J, 1994. Revised Stochastic Analysis of an Input-Output Model.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4: 361-371. 尾注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大多通过软件来计算,无须对 进行四舍五入,直接用 的原始值进行计算即可,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使用软件可以让 对 的影响显著变小,但不能消除这个问题。例如,广泛使用的Excel软件也不会保留无限多个有效数字,仅保留15个有效数字(见微软官方文档“ Microsoft Excel retains 15 significant digits ”)。 由于 ,因此也可以说是中间流量和总产值的误差。 某一行的行元素表示该行部门的前向联系部门(forward linkage), 某一列的列元素表示该列部门的后向联系部门(backward linkage)。 本博文的版本历史 2013.06.13: 初始版。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个人分类: 学习|5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SNNU INST-CPC关于EPISTEMOLOGIE中不确定性的讨论与科学普及
hing1378 2013-5-4 23:29
INST-CPC关于EPISTEMOLOGIE的讨论 【EPISTEMOLOGIE 知识论】 知识论是最为重要的一门科学工具性课程,是进入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在自然科学领域必须掌握的一门学术性理论工具。其作为科学哲学论重要部分不断由自然科学家、哲学家与艺术家一同贡献并促进其发展。 SNNU INST-CPC交叉过程感知与控制实验室今日进行了知识论研究范畴:不确定性(法语:INCERTITUDE, 英文: UNCERTAINTY)这一重要议题的讨论。 ---------------------------------------------------- 希腊文 Incertus 拉丁文 Incertitudo 英 语 Uncertainty 古希腊时代在造词时,已经给我们现代人提供了许多被定义的特征,我们要善于回到古人对此事物的思考中:不确定性词根为CERTUM,及“确定的”。那么如何做到确定呢? CERTUM/CERNO : I SEPARATE; DISTINGUISH; SEE 那么通过“分割”、“辨别”与“看到”等一系列过程,我们可以确定某一事物,于此相反,如果我们不能通过上述的方法来确定,我们就称其为不确定性事物。虽然上述的分析仅仅是古人的思考和对不确定性初步的认识,但我们可以顺着古代人的思路向前继续探索。 维尔纳·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 1901年12月5日-1976年2月1日 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代表性人物,193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指在量子力学系统中,粒子的位置和它的动量不可被同时确定。 位置的不确定性X和动量的不确定性P 是不可避免的: XP=h/2 (h是约化普克朗常数) 不确定性也是一种波的特性。在经典物理中波也有不确定性。在很长时间人们将这种效应与观察影响效应混淆意义,误称不确定性原理为“测不准原理”。 ----------------------------------------------------- 1. 您今天晚饭吃什么?您确信您能如愿以偿的吃到您说想要吃的到食物吗? 2. 十年后的今天(2022年10月26日)晚饭您吃什么? 3. 十年后您有几个孩子?几个男孩?几个女孩? 根据古人的词汇本体本解内涵方法来分析: 1. 我晚上要吃法国大餐,但是这顿法国大餐还在不远的未来位面,我没有能力马上吃到今天的晚餐(法国大餐), 如果我现在吃到了晚饭,那么现在是几点呢?我们怎么确认我们现在吃到是晚餐而不午餐?更严谨的分析,如果今天晚上如果有人请我吃葡萄牙大餐,我可能衡量了我不需要为这顿饭出钱,那么我可能会去赴宴而放弃法国大餐。那么如何能在此刻非常确定(确信无疑)晚饭一定是法国大餐呢? 2. 对比上个问题,我可能更确定今天晚上我吃什么,而十年后的今天,我没有想的那么远,但是无论我怎么策划未来那天我吃什么晚餐,但是几乎无法确定这个计划能够实现。从严格的科学概念上界定,我们什么都确定不了。 3. 这是一个几乎让各位在座同学无法回答的问题,如果有人回答一双儿女应该是计划内的,那么我想再追加一个问题,他们都叫什么名字?你几乎都不能确定那个未来的时代,是否青年人已经自由到不愿意再贯您今日古老的姓氏。 在不确定性的错略问题中,我们发现了几个非常有趣的情况,当我们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在GIS(地理信息系统)上的距离越远,我们就越不确定;另外一方面,当我们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时间上未来的方向差越大时,我们越来越不确定;(不确定:我们需要什么?它们是什么?我们和它们的关系?什么是启发它们的条件?它们真的是客观存在吗?而不是我们的主观臆造?) ------------------------------------------------- 不确定性催生三组产物: 1. 风险/成本 当我们的计划和行动被未来不确定因素所影响,人类总是试图通过多种方法来减少这样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如果对我们本身行动和计划有负向推动作用,那么我们简单的称其为“风险”。减少风险的也就是消除一部分我们可能出现的负面不确定性,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词汇并是消除,而是补救负面不确定所造成的损失。例如,我们不能阻止也很少能准确判断未来时间中海洋风暴的发生与影响,但是我们可以给商船购买保险,如果风暴发生商船倾覆,但是我们能够得到赔偿。那么必然我们需要预先付出资源来进行这样的防范(或者称为补救),我们付出了风险成本。 2. 没有最优选择/仅能选择到次优结果 因为我们的行动是现在这个时刻上所决定或者开始实施的,那么面对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我们仅在理论上得知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在正面推动我们的行动。但我们无法得知是否存在一个极小概率下的最优正面不确定性,所以无论我们如何为未来最好的情况做好准备,总有微小概率发生比我们最好预期更好的结果。例如,我们乐观的估计演出活动会有1万人到场,结果1万1千人到场。虽然更多的到场人数出现呈概率性下降,但是总存在概率大于零的可能。 3. 创新/继承 每当面临不确定性时候,时空给我们总提出了选择的机会。如果我们根据历史的经验和已有的科学判断,进行了选择和准备,接着不确定性因为时空条件转为确定(即未来被收拢到现在时刻点并成为确定的历史),并评价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用时空因素对我们进行了回馈(更省时间,更快的GIS移动,更稳定)。我们继承了历史经验和已有科学判断,即“继承”了“正确”的并避免了惩罚。 当我们没有历史经验或者不按照已有科学认知来判断,进行了有别选择,那么未来不确定也将根据向既定方向移动的结果来对我们的选择的进行评价,如果我们的选择被正面评价,即形成“创新”。否则就遭遇不确定性惩罚。换句话说不确定向确定运动过程是检验一切决定与行为的唯一标准。 ---------------------------------------------------- 总结与思考: 1. 如果我们甚至不确定今晚吃什么晚餐,那么我们如何能通过研究认定在任何条件下我们的理论都正确?从这个角度文学化形容,是否应该说:科学方法论下,科学的本质就是怀疑一切?不仅要质疑我们对极大不确定性选择的猜想(假说),也要质疑我们已经形成的科学认知本身(理论、推断、公理),因为如果不确定是科学面临的终极问题,那么不断的重复“继承”是否能克服一切不确定性因素?如果不能,那么有别选择并承担“创新”失败的后果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而创新的失败概率仅为“继承”成功概率,换句话说,“继承”的失败概率应该就为“创新”概率。 2. 数学期望是一种纯逻辑的表达,体现最优化。那么如果严谨的贯彻科学方法论,不确定性是不会让我们选中其结果的数学最优结果。(前面已经给大家阐述过,不确定性产物中次优总是存在,但是概率不等于0的更优结果总是存在,形成无限连续非匀称离散排列)那么同学们试图用初等数学、高等数学等纯逻辑工具来为事物选择一种或几种解决方法是否能如数学工具本身那样寻求出最优结果呢?答案是否定的。数学与不确定性是内在矛盾的,但是并不妨碍数学在其寻优的过程更接近最优结果,但也永远不能够达到最优。(如果数学或其他科学达到了最优,哪怕是局部的,那么科学就此终结。) 3. 无论什么自然科学门类:数学、物理、天文学、化学、生物、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都在各自领域寻找对不确定性准确的把握,即逐步增加确定程度与范围。在“创新”与“继承”的交替过程中不断总结发展。例如:欧几里得创立了几何学(实际上仅为欧几里得几何)此后很多伟大的人类工程实践均在此科学的帮助下取得了成功,但这些成功的“继承”并不妨碍人类对欧几里得几何先设条件的怀疑,甚至是对平行线公理的怀疑,在有别判断和选择后“创新”了非欧几何这一重要几何学领域。 ---------------------------------------------------------- @CR 2012-2012 Shannxi Normal University P.R.CHINA @CR 2012-2012 INST-CPC OF SNNU P.R.CHINA
1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数学,还是用统计学?
热度 1 csiro 2012-12-10 13:43
数学是周密的,它不允许有漏洞。我实际上很喜欢数学,也就是喜欢逻辑推理。我喜欢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这样简单的思维方式。 但是做久了科学研究,就发现我们探索的问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就说一个地表温度,它就有不同的定义,不同的数值。气象上百叶箱的温度,大体是确定的,因为它排除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地表温度或者植被的温度,则不同。它可以是辐射温度,是由长波辐射所对应的温度(但是光知道辐射量还不行-那只能得到黑体温度,还需要知道灰体系数才能算出温度),另外呢,还可以是空气动力学温度,是由热的传输对应的温度,如果冠层温度高,出来的热量要多。看看张仁华老师遥感方面的书,就会知道:地表的温度由不同的小单元组成,最后要得出一个平均的温度,就需要统计方法。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就是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不同的数值。 我喜欢文学,但是不喜欢古文,因为它多少要猜测。我最近才想清楚,为什么古文都那么简略,那是因为过去没有纸张,文字都是刻在骨头上,或者写在竹子上,字多了一本书就很重,所谓学富五车——知识是用重量来衡量的。 过去看过一个学术“超女”的电视访谈,观众提问: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是什么意思? 答曰:小人,就是小孩子的意思,说明女人与小孩子都需要呵护。 我写到这里查了查百度,其中说法很多,但是此句话后面的“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 ,这仅仅是说小孩子吗? 在自然科学中,不能用数学,起码还可以用统计学。
个人分类: 感悟篇|4229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结论背后的“不确定性”
smartdou 2012-10-28 13:30
在我们目前的科学研究活动中,我们应该坦诚的说,用科学无法进行解释宇宙中所有的现象。 究竟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运用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体系。科学的职能是总结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通常,人们理解、运用一些科学原理来解释一些现象和解决一些实际的科学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呢?这主要归咎于我们对一些科学知识的理解因人而已,有人掌握多种知识,有人掌握一种知识,他们运用自身的知识去解决某一科学问题时,处理的角度和方法就不同,所得结论自然就有差别。但各自都认为自己的结论是科学的、是可靠的、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事实上不尽其然。可能有正确、有错误,或都不正确。由于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的程度,运用的正确性,决定了结果的研究结果的正确性。科学知识运用者是人,那就说有人参与的任何问题都存在其主观性,在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背后都某种程度上存在一种“不确定性”。 在科学上,不是学习了微积分或更多的知识的人就能用其正确的解决某种科学问题,就能真正地揭示出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规律。肯定的说:就是处理同样一个科学问题,恐怕结果正确和错误两者都存在,或者一些结果更符合一些,而另一些结果差之甚远。出现差异较大的研究结论,样要归咎于科学工作者本身的科学素养,这些科学素养包括其对基础学科知识的掌握和正确应用的能力,同时也包括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 在科学研究中挖掘自身的科学潜质,主观上勤奋、坚持不懈的训练优良科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科学结论背后的“不确定性”。
个人分类: 学术讨论|6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指导学位论文:《DEM误差对基于专家知识滑坡危险性评价的影响》
热度 1 qincz 2012-6-25 12:32
硕士论文:DEM误差对基于专家知识滑坡危险性评价的影响 包黎莉(2012) 指导教师:秦承志 副研究员 摘要 基于 DEM 计算得到的坡度坡向等地形属性是滑坡危险性评价的重要输入数据, DEM 误差会导致地形属性计算结果不确定性,进而影响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的结果,但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比较缺乏。近年新提出的基于专家知识的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被认为比传统的基于多元统计的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好的外推性,本文针对该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研究具有不同大小和不同空间自相关程度的 DEM 误差所导致的基于专家知识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包括在不同空间分辨率下应用时不确定性的变化,以及在建模区和外推区应用时不确定性的变化。本文在长江中上游地区选择两个具有相似地形条件的研究区分别作为建模区(开县研究区,约 250 km 2 ,采用 5m 、 25m 分辨率的 DEM )和外推区(云阳 - 巫山研究区,约 4600km 2 ,采用 25m 分辨率的 DEM ),以序贯高斯模拟方法生成不同大小(误差标准差为 1m 、 7.5m 和 15m )和空间自相关性(变程为 0m 、 30m 、 60m 和 120m )的 12 类 DEM 误差场,每次模拟包括 100 个实现,通过对每次模拟分别计算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的标准差图层和分类一致性百分比图层,用以评价结果不确定性。逻辑斯第回归模型是目前滑坡危险性评价中常用的多元回归模型之一,本文也将相同的蒙特卡洛模拟应用于基于逻辑斯第回归滑坡危险性评价中,用以与基于专家知识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作不确定性对比。不确定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不同 DEM 精度条件下,随着 DEM 误差空间自相关性的增加,基于专家知识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不确定性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在不同空间自相关性程度下,随着 DEM 误差大小的增加,评价结果不确定性也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相比于 25m 分辨率 DEM 数据,基于专家知识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对于 5m 分辨率 DEM 数据的误差更加敏感。当基于专家知识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从建模区移植至外推区时,评价结果不确定性降低。逻辑斯第回归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不确定性对误差大小更加敏感,与基于专家知识滑坡危险评价不同,逻辑斯第回归对于较低分辨率的 DEM 数据( 25m 分辨率)的误差更加敏感。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3284 次阅读|2 个评论
超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
热度 2 liwei999 2012-4-20 08:29
超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 作者: mirror (*) 日期: 04/19/2012 17:02:47 日本人 长谷川佑司 最近完成了这个工作的证实( http://www.nature.com/nphys/journal/v8/n3/full/nphys2194.html )。 一般教科书上对海森堡不确定性关系的解说都是比较模糊的、甚至说是不正确的。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提出了 不确定性关系 的海森堡本人。因为海森堡不确定性关系(式)的不完整性,因此才引来了玻尔和爱因斯坦的争论,才有EPR,才有了贝尔的不等式,才有了人们对量子力学的“难解”。 人们“磕磕碰碰”地对不确定性关系误解了几十年,直到量子力学不确定性问题关系到物理的测量极限,必须要正面突破。当初在推进重力波检测的实验工作时,因为要用巨大的预算,物理界里有过不确定性和测量极限的讨论:在原理上,重力波检测实验是否可以超越不确定性关系的制约,达成所期望的测量精度呢?最终,日本的数学(?)家 小泽正直 给出了这个问题数学上的表达式(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7596010200659X),使重力波检测工程获得了巨大预算的支持。小泽投稿到PRL时,两个评审中一个同意发,一个不同意。编审没有水平,在小泽给出说明后依然不能理解这个事态。小泽改投欧洲的杂志,一次就获得的通过。欧洲的学术传统对这类物理学的基本问题有个比较深刻的理解,这个差距是美国人必须承认的。 问题的核心在于,在这个不确定性关系中,登场的演员不止是测量“误差”的ΔX和因测量X带来的干扰ΔP这两个人,还有位第三者——量子本征的不确定性σ。有三个人的世界就“热闹”了,就可以“游戏”了。正如猜拳要有石头、剪子和布这三个要素一样。 小泽不等式是: Q和P是一般坐标和动量的表达。ε、η和σ分别代表了测量误差、测量干扰和量子本征的不确定性。传统的对海森堡不确定性只是这个表达式中的第一项,相当于没有量子本征的不确定性时(西格玛项为零)的情况。长谷川佑司中子实验证实了小泽不等式,在不久的将来,量子力学的教科书的这个部分需要改写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是说物质世界的“点”的结构的问题。 作者: mirror (*) 日期: 04/19/2012 18:40:06 若以为“点”无大小的话,则用有限的点撑不起来有限的实空间。因此原子的“点”有大小。这个大小的尺度, 就是量子的尺度。 正因为海森堡不等式可以被突破,所以才有了检测引力波的大项目,检测微小的空间变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0337 次阅读|4 个评论
《思维,快慢有别》(Thinking, Fast and Slow)
yhy188 2011-12-2 18:07
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2011年新作 1 2002 诺贝尔奖得主 卡尼曼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 卡内曼 的获奖理由简洁地概括为“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经济学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卡内曼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其主要贡献是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为判断对决策作用的发现。他展示了人为决策是如何不同于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 2 2011年新作 thinking.rar 与其说人类的大脑是理性的集合,还不如说它更像一个轻浮的少年:反复无常,容易分神,缺少自觉意识。当然这本书不是人们悲观的忠告。卡内曼’对认知的双层分类模型:“系统一,快速,受直觉引导,易犯上述的错误。 3. 不确定条件下的判决 在管理学研究中,行为研究更为重要,因为管理过程不仅是一个管理物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管理人的过程。卡内曼1979年提供了架构依赖的证据,研究了人们对预期亏损的反应。例如,假定你面临一个选择:接受一个确定无疑的亏损7500元;选择一个机会,这个机会有25%的不亏损概率,75%的亏损10000元的可能性。两个选择的综合亏损都是7500元,你将选择哪一个?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搏一把。 卡恩曼把这种现象叫做 亏损回避 。这种亏损回避就是架构依赖的例子。通常,人们喜欢一种使亏损变得模糊的架构,而当他们感觉到对导致亏损的决策负有责任时,对亏损的经历感受就更强烈。这种责任导致人们产生后悔心理。 【文献】 Kahneman, D. Thinking, Fast and Slow 2011: Farrar Straus Giroux Kahneman, D., Slovic, P., Tversky, A.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1982: Cambridge Univ Pr 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4-08-09/1042400688.shtml
6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可能性、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 “三个代表”了
liwei999 2011-11-18 15:06
不可能性、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正可谓是“三个代表”了。 作者: mirror (*) 日期: 11/17/2011 09:06:27 不可能性定理 比起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和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来,一是年轻,二是不被多数人知道。比较一下汉语的维基就可窥一斑 所谓“理想民主制度”的不可能性,可以从Kenneth_Arrow定理给出证明来。文科的人能理解到这个档次,中国的很多问题就好理解了。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相比之下, 百度的解说 还算充实。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61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不确定性与粒计算学术研讨会
tiger723 2011-10-25 14:59
2011年不确定性与粒计算学术研讨会 会议网站: http://see.tongji.edu.cn/tjgrc2011 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粗糙集与软计算专委会和上海市计算机学会理论与人工智能专委会联合主办,同济大学和加拿大Regina大学承办的"不确定性与粒计算"学术研讨会定于2011年11月16日-11月18日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 本次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粒计算与不确定性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做精彩报告,并围绕粒计算方法论、云模型、商空间模型、粗糙集、粒计算中的不确定性分析等内容展开深入研讨。 本次研讨会 不征文 ,整个研讨会 不收注册费 (参会者如需要住宿,本研讨会可以负责联系,食宿费和往返车费自理)。欢迎不确定性与粒计算及相关领域的学者、研究生前来参加研讨会并参与现场讨论。为了帮助研究生解决资料费用问题,报名参加会议的 前100名研究生 (硕士生、博士生),会务组 免费提供会议资料 (《不确定性与粒计算》,科学出版社, 2011, 10.)。 热忱欢迎从事粒计算、不确定性及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前来参会!请大家互相转告! 报名方式: 填写"研讨会报名回执表"于 2011年11月5日 之前发送至会务组邮箱 tjgrc2011@163.com 或 tjgrc2011@gmail.com 。 重要日期: 报名截止时间: 2011年11月5日 报 到 时 间: 2011年11月16日 会 议 时 间: 2011年11月17日至18日
2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气候变化的周期性,不确定性以及给联合国的一项建议
热度 4 cswen 2011-5-16 23:39
气候变化的周期性,不确定性以及给联合国的一项建议
第 1 章 气候变化的周期性,不确定性以及给联合国的一项建议(温景嵩) 1.1 气候变化的周期性,不确定性和气候预报 1.1.1 气候变化最基本的特征:周期性 气候变化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它并不是没有一点规律可循。 (1) 首先最重要一点就是它的变化有周期性。气候变化以冷暖交替准周期性和多周期性变化为其基本特征,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都有。全部地球上气候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这是气候变化的最基本特征。因此,它应当成为人们探讨气候变化成因时之出发点。应该强调指出:周期性是人们在探讨气候变化之成因时所无法回避,也不应当回避的基本问题。 (2) 先看最短的周期数量级为几十年的冷暖交替变化。从近百年我国平均气温的变化看,它存在 50 年的冷暖交替周期变化(丁一汇等 2007 ,见附图一);从近百年我国的降水变化看,它存在 30 — 40 年的周期(朱珍华 1957 ,参见本书第 3 章的第 3 节),或 20 年的周期(罗勇 2010 ),或 70 年的周期(钱维宏 2010 );从我国近三百二十年树木年轮的研究看,它存在 40 年的周期(新疆研究人员,光明日报科技版 2007 年 3 月)。 (3) 再看长一些的周期数量级为几百年的变化。从我国两千年的文明史看,它确实存在这种周期为几百年时间尺度的冷暖交替变化(竺可桢 1973 ;李爱贞,李群 1998 )。 (4) 更长周期的时间尺度,诸如千年尺度的冷暖交替周期变化,应当也有。这由我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在 1973 年发表的工作可以看出。他根据我国历史文献和考古学的资料分析了我国 5000 年来气温的冷暖交替变化,从而证明 5000 年来我国气温确实存在这种由温暖时期开始(大致发生在公元前 3000 年的仰韶文化时代,到公元前 1000 年河南殷墟时期,这个时期的温度,要比现在还高 2 摄氏度 )。然后变冷,到公元 1200 年(南宋),以及公元 1700 年(明末清初)就到了两个气温最低点。然后气温就再度开始变暖的进程,这个变暖进程竺可桢先生没能分析完,他的分析只能到 1950 年为止,(见附图二)。但是,我们可以把丁一汇等人 2007 年发表的我国近百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数据合起来看(见附图一),那就很明显地看出气温在后来还是一直呈上升趋势直到现在。由此可以估计,在千年时间的尺度上很可能存在 5000 年的冷暖交替的周期变化。竺可桢先生还把这一成果和挪威雪线的高低变化趋势做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出这两者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证明这种千年尺度冷暖交替的周期变化是全球性的。当然,以上变化是大趋势,实际上还存在几百年尺度的冷暖交替的周期起伏。从竺可桢先生给出的数据看:在公元前 1000 年殷末周初时为气温极低点,公元 400 年(六朝时期)是另一个气温极低点,而汉朝(公元前 200 年到公元 200 年)和唐朝(公元 600 年到公元 900 年)却是两个温暖期。这两个温暖期都是我国最强胜的盛世,而其它的寒冷期大抵都是衰败时期,这再一次证明变暖是好事,不是坏事,变冷才是真正的坏事。 (5) 至于万年尺度的冷暖交替周期变化,也确实存在(欧洲南极冰芯分析项目组, 2005 )。 (6) 由此上溯一直到众所周知的地质时代冰河期与间冰期的冷暖交替,这可说是超长尺度的冷暖交替周期变化了。 (7) 综上所述,可见铁的事实已经证明,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交替周期变化是气候变化最基本的特征,不容回避,更不容否定。同时也就可以知道,如何解释气候的冷暖交替周期变化并预测其变化,应当是气候动力学研究的根本任务,也是检验一切气候动力学研究成果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1.2 气候动力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解释气候冷暖交替周期性变化的成因并预测其演变 ( 1 )太阳活动变化是解释所有这些不同时间尺度周期变化之成因的一个最自然,最合理也是最有希望的选择。因而是在进行气候动力学研究根本任务时不容忽视的一个最重要的因子。当然我承认这种太阳活动变化说还缺乏观测数据的直接支持。但否定它却也不那么容易。 ( 2 )有一种说法认为太阳辐射变化很小,不足以解释气候变化的成因。然而这种说法所依据的直接数据来自近二十年来人造卫星对到达大气层顶的太阳辐射的直接观测。用这样短的二十年时间的直接观测数据,来否定太阳辐射可能存在有周期为五十年,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几万年的变化,从而能够引起地球上气候系统发生相应的各类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这种否定实际上是很轻率的,难以令人信服。 ( 3 )退一步讲,即使万一以后真的会有说服力的论据出现来否定太阳说,那也不会轮到人为二氧化碳变暖说来代替(这一点我们下面就会讲到)。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只能继续从其它的自然因素的周期性变化来寻找。 ( 4 ) IPCC 所提出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说无法解释气候的冷暖周期性变化,所以应当被排除在气候动力学成功的研究成果之外: 1 .首先冷暖周期性变化在人类出现以前就有了; 2 .其次,气候的冷暖周期性变化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也已经有了; 3 .最后,就是在工业化的现代,人类已经向大气排放出了极为大量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然而用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框架下的气候模式计算出来的我国近百年来的平均气温变化进程,却只能得到一个线性变暖的趋势,而无法得到两个冷暖周期性变化的实际进程(丁一汇等 2007 ,见附图一)。也就是说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在现代,即使人类已经向大气排放了极为大量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但是为什么气温仍然会两度再次大幅度地变冷。人为二氧化碳说无法完整地解释气候冷暖周期性变化成因,而这正是气候动力学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认为它应当被排除在气候动力学成功的研究成果之外。把它奉为不容非议颠扑不破的真理,则更是一种后果严重影响深远的错误行为。 ( 5 )人为二氧化碳说不能解释气候冷暖交替周期变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本质上是一个增温的理论。怎么可能让一个增温的理论,又能让它同时来解释变冷的现象呢? 1.1.3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和气候预报 ( 1 ) 虽然气候变化有周期性,但却不能据此做气候预报。这是因为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非常大,问题非常复杂。我们现在只知道它变化周期的数量级,而不知道它的具体数值。从降水要素看,这个周期长短的具体数值变化还很大。此外,要预报还要知道相位是多少,振幅是多大,这些更是未知数,所以我们仅凭现有的这点知识无法做出成功的确切的气候预报。之所以无法做出气候预报的更根本原因还在于:气候变化并非是个严格的确定论型的周期现象。实际上它是个带有随机性质的准周期与多周期的随机过程,这就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以为现在就来谈论做气候预报的问题,为时尚早。 ( 2 )然而联合国却集合了全世界几百名据他们说是顶级的气候学家组成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IPCC )”,经过多年的评估和研究,他们提出了上述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并向全世界做出了气候预报。实际上应该说这是一项非常严厉的确定论型的气候警报。 ( 3 )它是非常强的一项确定论型的气候警报。它宣称:由于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全球气温将因此而持续不断地变暖上升 100 — x00 年。这项预报,既不承认气候会有几十年周期的冷暖交替变化,又不承认气候还会有几百年周期的冷暖交替变化。于是在他们这种主观臆断出来的,气候会持续不断地线性增暖一百年几百年的预测基础上, IPCC 就警告说:这将导致一场大灾难:两极冰盖和喜马拉雅等地的冰川将融化干净,海平面将急剧上升,众多的岛国将被淹没,各大洲的沿海繁荣地区也将被大海所吞噬,好似世界末日真的即将来临。 ( 4 )于是,联合国就在 2009 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了抗击气候变暖的世界峰会:意图在全球部署节能减排抗击变暖的工作。然而很不幸,随后到来的冬天以及冬天后面的新一年的春天却违反了 IPCC 的全球气温将持续不断地变暖上升的警报。在哥本哈根会后,降临的却是席卷北半球打破几十年记录的严寒和春寒。严寒激化了本来就存在的气候冷暖之争。 ( 5 )以俄罗斯天文学家阿卜杜萨玛托夫为首的太阳说派,根据他们对太阳活动存在 200 年周期性变化的研究,提出未来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不但不是变暖,而是相反地变冷。 ( 6 )以德国气候学家,这位居然还曾是 IPCC 的一位重要成员的拉提夫为首的“迷你冰河期派”,则认为当前的严寒只不过是一个气候将进入他们称之为迷你冰河期的信号,他们认为这一冰河期将持续 20 — 30 年。他们的主要依据是美国冰雪观测中心的观测数据。这些数据表明,北极夏季海冰的面积不但没有像 IPCC 所预言的那样逐年消退,自 2007 年直到现在,三年来它反而增加了 40.9 万平方英里。 IPCC 所预言的到 2013 年北极海冰将因气候不断变暖而消融干净的警报,就此在事实面前碰壁。 ( 7 )在西方还出现了“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NIPCC )” 他们发表了与 IPCC 针锋相对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 8 )在我国,也出现了气候变暖的少数派。他们已经提出了不同于 IPCC 气候变化理论的新的理论和预报。 ( 9 )由此可见, IPCC 的预报的可信性已经发生很大动摇。加以前曾揭发出来的 IPCC 的重要成员,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学家的变暖数据造假事件;还有后来揭发出来的关于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将在 2035 年全部消融干净,事实证明这一说法没有甚么可靠的科学根据。因此,已经有人提出要 IPCC 主席辞职。虽然这位主席拒绝辞职,但已可想见, IPCC 的预报的威信,确已岌岌可危。 ( 10 )怎么办?这样的预报,已经给国家带来了损失。例如,我国南方福建,云南,广东,广西等省,按照 IPCC 的全球气温将持续不断地变暖上升的预报,做出了要各地农业改种热带水果和热带花卉的决策,结果这次大寒潮下来全部冻死,损失惨重。可以设想,假若人们硬要继续坚持 IPCC 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预报,就必然就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损失,这一点则确定无疑。 ( 11 )因此,我认为最好的办法仍然是联合国收回 IPCC 的气候预报,老老实实地承认气候预报还是个没有解决好的科学问题,从而把问题交回给国际科学界。要把 IPCC 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从神坛上请下来,从而使各个学派大家都成为平等的一员。在此基础上,由国际科学界通过平等的百家争鸣之学术办法来解决气候变化的学术问题,这才是最好的出路。既有利于气候变化学科的正常发展,也有利于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正常发展。我以为这才是件大好事,联合国又何乐而不为? (两个附图见下一页) (两个附图的拍摄和粘贴的工作都由朱珍华完成) 附图一 我国近百年来平均气温变化(丁一汇等 2007 ) 附图二 我国 5000 年来气温变化和挪威雪线变迁(竺可桢 1973 ) ( 2010 年 1 月 30 — 31 日写于南开园) ( 2010 年 2 月 4 日 修改稿于 南开园) ( 2010 年 8 月1 4 日再次做出修改) 1.2 给联合国的一项建议 1.2.1 引言 本节记录了我在 2009 年年底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时期写的三篇博文。 那个冬天,全球气候变冷变暖问题特别突出,它引起世界各方关注。先是联合国在哥本哈根召开了世界峰会,研究部署在全球开展节能减排以抗击全球变暖的工作。紧接着老天爷就和联合国开了个大玩笑。它不但没有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IPCC )所断言的那样:全球气候会持续不断地变暖 100 年,并会引发一场世界末日式的大灾难;恰恰相反,它反而立刻就变冷了,而且冷得出奇。现在,席卷北半球的是几十年没见过的大寒潮。国际科学界一片混乱,严寒激化了气候冷暖之争。在这个大背景下,本人也先后在科学网我的博客上,贴出三篇博文。许多朋友支持并建议我把它们正式发表。接受他们的建议,我现在就把它们放在本书之中正式发表。(此段写于 2010 年 1 月 19 日 ) 1.2.2 换一个角度看全球变暖——迎接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 (本文选自 2009 年 7 月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拙著《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百家争鸣,一家之言》之前言中的一段,在收入本书时又做了些修改) 对于全球气候为什么变暖问题,我们也提出了和 IPCC 的论断完全不同的见解。全球气候之所以变暖照道理应该是热源增强了。然而二氧化碳并不是热源,大气活动的热源主要来自太阳。因此,这次全球性气候变暖主要的因素应该归因于太阳辐射的新的周期性增强,其主要原因不应该是非热源的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作用结果。此外,与这次地球变暖同时,太阳系中其它星球也在变暖,这更加证明目前太阳活动确实在增强。最后,按照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理论框架下的气候模式计算出来的我国近百年来平均气温变化进程,只能得到一个线性变暖的趋势,而算不出两个周期性的冷暖变化。应该强调指出,我国近百年来平均气温的变化确实存在两次周期性的冷暖变化,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应该成为检验一切气温变化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理论框架下的气候模式既然无法计算出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就只能说明他们那个计算机里的气候模式并不代表地球上真实存在的气候系统,无法令人信服,不能把它看作是无可辩驳的真理。此外,对于气候变暖是否是一场大灾难,我们也与 IPCC 持完全相反的见解。 IPCC 认为是,我们认为不是。至少根据我国两千年来的文明史,可以证明我国气候一直就存在周期为几百年的冷暖变化。当气候变暖时,农业就发展,社会就发展,国家就强盛。反之,当气候变冷时,农业就萎缩,社会就退步,国家就衰败。就是对于正在实现工业化的我国现代社会,气候变暖也必然同样是发展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好时机,千万不可错过。当然,我们不反对节能减排。相反,我们赞同大力开展节能减排。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确实存在另外两种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因此,必须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和开发新能源的工作,才能使我们应对好这两种危机。总之,面对这次气候变暖, IPCC 就好像那个童话中的牧羊孩子大喊:“狼来了!狼来了!”。我们却觉得来的并不是“狼!”而是解决三农大问题的极好机会。真正的气候上的“狼”一定会来的,那就是跟在这次变暖的后面气候再次变冷。我们认为,这次气候变暖不可能像 IPCC 所预言的那样,会持续一百年甚至几百年。根据我国近百年来平均气温存在两次周期性的冷暖变化事实,根据我国近百年来降水变化存在三十到四十年周期变化的事实,根据我国树木年轮研究所发现的我国近三百二十年来气候存在八次周期变化的事实,我们的预测则和 IPCC 所预测的相反。我们认为:用不了一百年和几百年,最多三四十年后气候就必然会再次变冷。那时,真正的“狼”,亦即真正的气候危机就会到来。未雨绸缪,我们以为现在就应当做好准备,以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能顺利地度过未来那场真正的气候变冷带来的危机,从而让他们有一个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1.2.3 究竟是应该抗击变暖,还是应该抗击变冷?——喜见气候变暖少数派正在壮大 时间过得真快,自从 2007 年 3 月我们在网上发表了第一篇质疑 IPCC 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的文章后,匆匆已过去近三年。在这三年中,事情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我以为莫过于气候变暖少数派的队伍正在壮大。先是在西方,有 NIPCC( 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 出现,他们发表了和 IPCC 针锋相对的报告。其后又有俄罗斯著名天文学家阿卜杜萨玛托夫联合了近 20 多个国家 140 位科学家于 2009 年 12 月 8 日 向联合国秘书长发出了质疑“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的公开信。和 IPCC 相反,他们认为气候变暖主要源自太阳活动的变化,而人类的影响微不足道。根据他们对太阳活动存在 200 年周期的研究,他们认为未来的大趋势不但不是持续变暖,而是相反,未来大趋势将是变冷。在今冬席卷北半球破几十年记录的严寒形势下,我国学者也开始进行了反思。前不久,今年 1 月 7 日《参考消息》转载了一篇香港《南华早报》网站今年 1 月 6 日在这方面的报道。鉴于这篇报道的重要性,我们现在把它转载于此,以供更多的读者参考。在转载前有必要再回顾一下我们和 IPCC 之间的三个主要分歧点。 1. IPCC 认为此次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我们却认为主要源自于太阳活动的一次新的周期性增强。 2. IPCC 认为此次全球气候变暖将不断地持续一百年甚至是几百年,我们却认为变暖最多只能持续三四十年,随后就要再次变冷。这是太阳活动周期性所致。 3. IPCC 认为此次全球气候变暖是一场大灾难,全人类应起而抗击变暖。我们却认为,变暖是好事,变冷才是坏事。人类应该起而抗击的是变冷而不是变暖。 下面我们转载 2010 年 1 月 7 日 发表于《参考消息》上的香港南华早报网站上的这篇报道报道如下: 严寒侵袭引专家质疑“全球变暖” (《参考消息》为这篇报道加的标题) 专家质疑气候变化报告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为这篇报道加的原标题) 内地眼下正经历 1951 年以来最寒冷的冬天,北方各省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科学家再次发出质疑的声音:作为气候变化政策支柱的全球评估是否可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IPCC ) 2007 年发布的第四份评估报告预计从 1900 年到 2100 年,全球气温将不断上升,气温走势图大致类似于曲棍球杆的形状。内地一些农民损失惨重,因为政府官员利用 IPCC 的报告作为长期农业规划的指导原则。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承继成说, IPCC 使用的“曲棍球杆”图使公众产生了全球气温只会上升,永远不会下降的印象,但事实却是大不相同。如果公民和政府官员把 IPCC 的估计当真,并依此做出决定或决策,国家会陷入一片混乱。 中国有一批科学家反对 IPCC 的结论。其中最直言不讳的当数北大的承教授了。他们属于少数派,因为中央政府仍然赞同这些结论。而大多数研究人员宁愿与政府保持一致。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宗慈去年在一篇论文中也曾经写道,在所有 4 份评估报告中, IPCC 对未来做出预测时,只考虑了人为的因素,几乎完全忽视了自然因素。被忽略的因素有太阳活动,地球磁场,火山爆发等。 赵宗慈估计,从 2020 年到 2030 年,自然因素可能使中国的气温下降多达 0.8 度,而人类活动仅可能使气温上升 0.5 度。这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气温并不会继续变暖,实际上它可能下降。 南京大学气候变化专家陈星也说, IPCC 的这些模型并非意在做出天气预报,而只是一种假设,不应作为决策。然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孙忠富说,地方政府恰恰已经这样做了。他说,广东,福建,广西和云南等省鼓励农民种植热带水果和花卉,因为他们相信了冬天只会变暖,变短的说法。但是,现在气温下降了,大部份热带植物被冻死,给农民造成严重损失。(此段写于 2010 年 1 月 11 日 ) 1.2.4 把全球气候变冷变暖之争引导到正常的学术争论轨道上来——给联合国的一项建议 事情发展得很快,昨晚我刚在网上贴出拙文《究竟是应该抗击变暖,还是应该抗击变冷?——喜见气候变暖少数派正在壮大》一文,马上就有网友 lixuekuan 先生告诉我,国家气候中心还有人在报纸上坚持 IPCC 的二氧化碳变暖理论,认为这次席卷北半球的特大寒潮,仍然可以用 IPCC 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来解释。在我刚想答复 lixuekuan 先生的时候,今天,中央电视台和《环球时报》又同时报道了由全球多位著名的气候学家组成的“迷你冰河期派”,他们之中居然还包括了 IPCC 的一位重要成员:德国著名气候专家拉提夫的最新表态。由于《环球时报》用了一个整版,报道得很详细,所以本文主要引用他们的报道。对此消息《环球时报》使用的大字标题是: 北半球严寒激化冷暖之争; 小标题是: 地球冷得进入“迷你冰河期”,还是被热得天气异常? 《环球时报》这则消息指出,该学派现在完全否定了 IPCC 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针对此次特大寒潮他们提出这是全球将进入所谓的“迷你冰河期”的信号。该学派还预测,这次地球的迷你冰河期将持续 20 — 30 年。这则消息来源于 1 月 10 日 英国的《星期日邮报》的报道。该报道说这些气候学家是根据太平洋和大西洋水温自然循环的分析做出这项预测。他们最重要的一个依据是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观测。这些观测数据指出自 2007 年起到现在,北极夏季海冰面积不但没有按照 IPCC 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所预报的那样消退,反而增加了 40.9 万平方英里。这一事实却正是 IPCC 的二氧化碳变暖理论所无法解释的。按照 IPCC 理论的预测,北极夏季海冰应逐步消退,到 2013 年北极海冰将因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变暖作用而消退到完全消融净尽。 IPCC 的这项预测现在事实面前却不幸碰了壁。 事情很严重。严寒确使一些气候学家,按照 IPCC 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来宣传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努力,变得更加困难。一些坚持 IPCC 二氧化碳变暖理论的人提出,能否因为这次北半球特大寒潮就说地球已进入一个新的,为期 20 — 30 年的迷你冰河期,这个理论还应进行深入研究。我很同意这项建议。然而,我认为当前为主流学派所公认的 IPCC 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却更需要进行深入一步的研究。实际的气候变化会真的像 IPCC 的变暖理论所预测那样,会有一个为期 100 — x00 年的持续不断的变暖期吗?这次的变冷已经说明这个论断是不对的。 IPCC 的二氧化碳变暖理论果真也可以解释这次北半球特大寒潮吗?我非常怀疑。因为,按照国家气候中心原主任丁一汇院士课题组 2007 年在《沙漠与绿洲气象》创刊号上所发表的《中国气候的检测及预估》论文,从他们所公布的数据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过去的一百年平均气温实际变化进程,确实经历了两次气温冷暖的周期性变化,也就是说过去的一百年,不仅有两次变暖的时期,而且还有两次变冷的时期。而不幸, IPCC 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却只能计算出近百年来只有一个线性变暖进程。它算不出冷暖两次周期变化,也就是说过去的一百年中存在的两次变冷时期它一次也算不出来。那么,又怎么能让我们相信这次席卷北半球的特大寒潮它竟能算出来? 针对现在全世界科学界存在的关于地球变冷变暖的激烈争论, 1 月 10 日 美国的《底特律自由新闻》在一篇评论中呼吁:大家要冷静地坐下来,对气候的冷暖变化问题进行更务实,更缜密,更科学,更广泛的讨论。我非常赞同这项建议。然而,在此之前先还应问清楚,为什么大家现在冷静不下来?我以为问题出在联合国。联合国在科学界还有争议的时候,过早地进行了行政干预。从一开始联合国就不适当地把它当成一项政府行为,从而组织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这就使得 IPCC 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高居于其它理论之上,成为政治正确,科学也正确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并要求世界各国政府贯彻执行。我国现在的气候变暖少数派中曾有朋友讲到,各地方政府不应当把 IPCC 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当真,不应当据此制定自己的方针政策。否则就会造成农业的损失,国家会陷入一片混乱。但是如上所述,问题不在地方政府,也不在中央政府,问题仍在于联合国。是联合国在要求世界各国政府这样做。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联合国把问题暂时从自己手里解放出来,不再继续去组织抗击变暖的全球峰会,例如据说在今夏联合国还将在墨西哥组织另一次世界峰会,继续讨论抗击全球变暖问题。我认为联合国现在需要做的是:暂时收回 IPCC 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的气候警报,从而把问题交给国际科学联合会,由他们另外组织一个“国际气候变化学术委员会”,其成员应该包括国际气象,海洋,地球,天文,生物等各界的代表人物。该委员会应该组织系列的跨学科跨学术观点的学术讨论会。邀请各方面专家,既包括非主流派的科学家,如 NIPCC 的代表,太阳活动说派的代表,迷你冰河期派的代表,以及我国现在的气候变暖少数派代表等,当然也要包括 IPCC 主流学派的代表,不过在此之前应先把他们从神坛上请下来,以使各个学派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大家都来在会上做百家争鸣式的学术报告,报告后要展开平等的,务实的,冷静的公开辩论。辩论应环绕以下三个中心问题 , 即 : 1. 究竟这次变暖主要因素是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的 , 还主要是以太阳活动增强为代表的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 ? 2. 究竟这次变暖会不断地持续 100 — x00 年 , 还是最多只能持续几十年 , 然后就会再度变冷 ? 3. 究竟气候变暖是坏事 , 还是变冷是坏事 ? 人类应该起而抗击变暖 , 还是应该起而抗击变冷 ? 辩论结果,如果是 IPCC 这边赢了,那当然,联合国可继续去组织抗击变暖的全球峰会。否则,就不必了。可是在我国,却仍然应该继续大力开展节能减排,我们早已指出,这是应对我国确实存在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需要 , 但也确实不是抗击所谓的变暖危机的需要。(此段文字写于 2010 年 1 月 12 日 ) 1.3 IPCC 二氧化碳变暖说的政治方面 1.3.1 引言 本节将通过两封给友人的信,表达出我对 IPCC 人为二氧化碳变暖说政治方面问题的一点看法。我不是政治问题方面的专家,所以还从来没有专门写过这方面的文章。然而我也不是对这问题没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刚好在这一时期中,在和两位友人通信时我谈到了这个问题。鉴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尽管我谈得很简略,但却仍然要把这两封信放入本书之中,以便本书能全面而完整地表现出我对 IPCC 人为二氧化碳变暖说的看法,以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这两位友人一位是马培民教授。他是长期研究人工影响天气的著名学者,我的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的老同学。 另一位友人是袁淼教授。他是著名的水利水电专家,我的北京师大附中的老同学。 以下两小节分别给出这两封致友人的信。 1.3.2 致马培民教授的一封信 培民兄:你好! 感谢你的回信。关于 南方周末 的那篇文章《谁绑架了科学? IPCC 遭遇了史上最强的信任危机》, , 科学网曾有人把它转载过,所以我已经拜读过了。那篇文章曾提到,在 IPCC 会上讨论问题时,虽然都是些科学问题,但发言的人都代表了一定的利益团体,所以他们的发言都反映出一定的政治诉求。对此,我很赞同。我觉得这其中最大的利益团体就是西方的反华势力。 IPCC 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正好代表了他们最大的政治诉求。有一位网友曾在科学网上一针见血地指出: IPCC 这一套是帝国主义的阴谋。另一位网友就出来辩解说:参加 IPCC 的人都是些科学家,他们不会是阴谋分子。我虽然同意后面这位网友的解释。然而不幸的却是: IPCC 这一套说法在客观上已经沦为西方反华势力企图遏制中国快速发展的重要工具;最新的研究还表明,这个说法还是西方反华势力企图掠夺我国财富的一个重要的工具。“谁绑架了科学?”,正是西方的反华势力。这一点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已经很明显地看出来,而不管研制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的科学家们主观意图是甚么。这确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以上看法不知你以为如何?欢迎继续进一步讨论,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再次祝你过一个快快乐乐的春节! 景嵩 2010.2.8 1.3.3 致袁淼教授的一封信 袁淼兄:你好! 谢谢你的提醒。我已在昨天的《今晚报》第 6 版找到这篇报导了。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的钱维宏教授能公开站出来以他自己的研究成果驳斥 IPCC 的谬论,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我们终于看到了有分量的气候学专家也出来反对 IPCC 的理论了。看来这场斗争还是有希望的。但另一方面,我也很担心。因为这场斗争其实并不是纯科学问题,实质上这是一个政治问题。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已经明显地证明: IPCC 这一套早已沦为西方反华势力企图扼制并企图掠夺我国的重要工具。他们绝不肯轻易放弃这个工具。因此,斗争很可能是艰难曲折而且是长期的。有关 IPCC 政治方面的问题,我曾在和另一位朋友通信中讨论过此事。随信附上供你参考,欢迎继续进一步讨论,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再次祝你过一个快快乐乐的春节! 景嵩 2010.2.11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8184 次阅读|4 个评论
与“不确定性”共生、共舞
liwei999 2011-5-2 10:33
回答: 上次大家请你给讲讲FT,你没理会 由 淘气? 于 May 27, 2005 11:22:46 wavelet等遇到“冯小波”后再说吧。 拿“测不准原理”说事儿的,往往不得要领。还是要回到“不确定性”上来,与“不确定性”共生、共舞。 从“误差”到“不确定性”是这二十年来的概念的“进化”。有关“崇敬”争论的两派还都是停留在“误差”的阶段:一方讲另一方跟土豆似的,不圆不方,另一方则说一方拿个尺子瞎比画,不知规矩。 “不确定性”的认识在于:不去“追究”是观察的人的问题还是被观察的客观对象的问题了。因此也就没有“误差”的概念,把过去的叫“误差”的现象改口叫“不确定性”了。也不必“深刻”的去想,老爸领来个新媳妇,叫妈就是了。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确保万无一失,走为上策 福岛核电站事故愈演愈烈并带不确定性
黄安年 2011-3-15 15:32
确保万无一失,走为上策 福岛核电站事故愈演愈烈并带不确定性
确保万无一失 , 走为上策 福岛核电站事故愈演愈烈并带不确定性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3 月 15 日发布 自 12 日以来,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露和核辐射超标事故愈演愈烈并愈来愈带有不确定性 , 没有迹象表明日本政府和核技术专家已经有效掌控事态的发展 , 如果搞得不好 , 难以避免类似三里岛甚至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在日本重演 , 那将是继“ 3 · 11 ”九级大地震后的又一场大灾难。 据中国网 3 月 15 日中午报道 :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布紧急公告称,日本东北地区强烈地震发生以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全力救助受灾的中国在日公民。鉴于目前福岛核电站事故的严重性和不确定性,本着对中国公民人身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我馆和驻新潟总领馆根据自愿原则,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与措施,安排尚在重灾区的中国公民有序撤离。希望我在重灾区同胞保持冷静,听从指挥,理解和配合撤离工作。我馆和驻新潟总领馆将安排大巴车前往宫城县、福岛县、茨城县、岩手县的指定地点接出我公民,分别送到成田机场和新潟机场,并联系航班,协助回国。现阶段安排我在重灾区(宫城县、福岛县、茨城县、岩手县)中国公民撤离,优先老人、儿童和妇女。”紧急公告并公布了具体撤离方案。   人命关天 , 在目前紧急情况下为确保万无一失,有组织的“走为上”实在是最佳选择。 话说回来但愿情况没有设想的那么严重 , 不过我们不能把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危寄托在日本官方发言人和厂家宣布的“可能”、“也许”的基础上。不能坐以待毙,如果丧失时机,搞得不好有朝一日 , 出不去 , 又无水无食品 , 处境更加险恶。与其如此 , 不如立足最坏 , 争取最好 , 居安思危,以我为主。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附相关报道 : ******************* 日本东京地区检测到放射性物质辐射量超过正常标准 2011 年 03 月 15 日 12: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核辐射强度及危害示意图      日本政府表示,当地时间 15 日晨 6 时 10 分左右,福岛第一核电站 2 号反应堆附近传来爆炸声。早些时候的报道指出,福岛第一核电站 2 号反应堆容器出现部分破损,这表明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核泄漏。图为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前(左)后(右)对比图。       3 月 14 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 3 号机组当地时间上午 11 点过后发生氢气爆炸。 NHK 电视台画面显示,现场冒出白烟。   中新网 3 月 15 日电 综合媒体报道,当地时间 15 日,日本的首都东京地区检测到放射性物质辐射量超过正常标准。   据悉,东京市检测到辐射量超出正常标准,但该市一名政府官员表示,这样的辐射量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日本首相菅直人当地时间 15 日上午 11 时在首相官邸发表告国名书,指出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问题趋向严重,要求在核电站 20 公里至 30 公里范围内的居民也要做好防止核辐射的准备。   稍早时候的消息说,含有超标辐射物质的云将抵达东京,市政府呼吁市民留在室内,关好门窗。   另有消息说,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一支穿戴特殊防辐射服的防化部队,已经紧急开赴福岛第一核电站,接替原先派往核电站的中央特殊武器防护部队。   此外,驻日美军表示,为向发生事故的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提供援助,美军横田基地与横须贺基地 15 日早晨出动了 2 辆泵车前往当地。   有意见认为,由于反应堆丧失冷却功能的第一核电站 2 号机组的燃料棒露出水面, 2 辆泵车将协助进行海水注入作业。泵车已分别于当天早晨 5 时许与 8 点半左右从基地出发。   受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影响,美国政府已派遣熟悉该核电站所用沸水反应堆的美国核管制委员会 (NRC) 的专家赴日。 相关专题: 日本发生 9.0 级大地震 关注日本核电站爆炸 福岛核电站危机: ·福岛第一核电站 2 号机泄漏扩大 辐射量为全年正常 8 倍 ·日本测到 3 号机组附近核辐射量达法定剂量 400 倍 ·福岛第一核电站 4 号机组爆炸 辐射值继续升高 ·福岛第二核电站原子反应堆在 15 日前全部停止运转 ·法核安全局称日核事故可能被评估为 5 级或 6 级 辐射影响: ·法国驻日使馆:低度放射物质 10 小时内随风吹到东京 ·日媒:东京地区放射线量超标 20 倍 ·核泄漏影响东京人心理和生活 ·日媒称 150 毫西弗核辐射将导致健康男子不育 ·陈辉桦:核电站爆炸产生惰性气体将影响健康 ·日媒称福岛核电站辐射量相当于普通人年受辐射量 8 倍 辐射强度: ·背景资料:辐射 FAQ ·背景资料:辐射对人类构成的影响 ·解析:福岛一小时核辐射量等于平时一年 ·独家揭密辐射剂量单位: 4000 “毫希”即可致死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日核电站爆炸事故:堆芯熔化不等于核泄漏 ·答疑:核电站机组爆炸意味什么 ·专家称福岛核事故最坏将令上万人患癌症死亡 ·凤凰网访谈核电工程师:日本核电站究竟发生了什么 ·专家:福岛爆炸和切尔诺贝利爆炸根本不同 属化学爆炸 ·核专家解读撤离避险细节 ·专家介绍防辐射措施:冲澡但不可刷洗身体 日本应对: ·日本正式请求美国及 IAEA 帮助解决核电站问题 ·日媒称日本自卫队一支特殊防核部队正赶往福岛 ·日本军队警察已封锁福岛沿海岸三四十公里地区 ·菅直人要求核泄漏避难扩大至 30 公里 ·核电站两机组问题若无法解决 日或永久性掩埋两反应堆 中方措施: ·中国启动沿海核安全监测装置 防日本核泄漏 ·日本核泄漏放射性污染物未来三日对中国无影响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布紧急公告 安排撤离 ( 附方案 )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ribendizhen/content-2/detail_2011_03/15/5161690_0.shtml *************************8 专家称福岛核事故最坏将令上万人患癌症死亡 2011 年 03 月 15 日 07:32 来源:凤凰网专稿   据港媒报道,今次日本爆发核灾难的严重程度至今难以完全掌握,受天气等多个因素牵制,但若情况恶化,有美国专家指,最坏的结果是导致“数以万计人患癌而死”。   福岛第一核电站外侦测到两种放射性同位素,可能意味着两个或以上核反应堆核心严重损毁,受影响的核反应堆核心至少发生了“局部熔化”事故。事故造成“最好”的可能情况是,核电站作业人员将会把足够的海水和冷却剂泵入受损反应堆核心,以防持续过热;如果成功的话,便能阻止更多辐射从发生爆炸的核反应堆向外释出。   死伤方面,预料可能只有核电站当值工作人员会在事故中伤亡,那些工作人员曾于周日报称出现急性辐射症病症。   至于“最差”的可能情况则难以作出准确推测,但包括事核电站周围广泛地区在未来数十年不适宜人类居住。   但更差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倘风向转南祸延全岛一旦为核反应堆降温的努力徒劳无功,每条容纳数以吨计放射性燃料的圆柱形核心可能会燃烧,释出超过四千度的高温,足以熔掉以多层坚钢和水泥打造成的围阻舱壁。   如果核反应堆核心“完全熔化”,大量放射性物料将会烧毁所有围阻物和整座核电站,再向外溢出,慢燃中的有毒放射性粒子随之而散播在风雨中。   主要有两个因素决定核灾难的严重程度──天气和所放射性物质的泄漏总量。国际原子能机构周日表示,现时在福岛第一核电厂上方的盛行风吹向东北面,朝海的方向吹去,预计风向在未来三天维持不变。这风向或可有效减低对人和环境的影响,但若然风改为吹向南面,放射性粒子则会扩散至整个本州岛。   反核组织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的高级科学家莱曼 (Edwin Lyman) 曾模拟美国爆发核灾难的情况,指反应堆核心熔化估计会导致“数以万人因患癌症而死”。   本州岛位于福岛第一核电厂以西南约二百四十一公里,据二○○五年的人口调查数据,包括首都东京的本州岛有一亿零三百万人口。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布紧急公告 安排撤离 ( 附方案 ) 2011 年 03 月 15 日 13:37 来源:新闻中心 - 中国网 作者:陈玉广   中国网 3 月 15 日讯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布紧急公告称,日本东北地区强烈地震发生以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全力救助受灾的中国在日公民。鉴于目前福岛核电站事故的严重性和不确定性,本着对中国公民人身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我馆和驻新潟总领馆根据自愿原则,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与措施,安排尚在重灾区的中国公民有序撤离。希望我在重灾区同胞保持冷静,听从指挥,理解和配合撤离工作。   我馆和驻新潟总领馆将安排大巴车前往宫城县、福岛县、茨城县、岩手县的指定地点接出我公民,分别送到成田机场和新潟机场,并联系航班,协助回国。现阶段安排我在重灾区(宫城县、福岛县、茨城县、岩手县)中国公民撤离,优先老人、儿童和妇女。   具体撤离方案如下: ?     集结地     工作人员     联系方式    宫城县   仙台国际饭店   (仙台国際ホテル)   邓德英    080-4329-9651    福岛县   福岛市车站东出口广场   郡山市市役所   会津若松市市役所   李建民   路达明   待定    080-3931-9656    080-3315-8321   待定    茨城县   鉾田市新鉾田 2-16-16    CALS 交流中心   刘斌   谢城   陈玉广    090-2230-0371    090-1128-3856    080-4178-3088    岩手县   待定   注:岩手县的集合地点确定后,将立即在我馆网站公布,请注意查阅。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ribendizhen/content-2/detail_2011_03/15/5162232_0.shtml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4730 次阅读|0 个评论
镜子微博: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liwei999 2011-1-11 18:19
回答: 真的没有人了解身高智商性格的遗传程度吗? 龙生九子尚且各有不同,更况且人乎? 作者: mirror 日期: 01/11/2011 04:15:46 身高的问题有一部分是营养的因素。比如镜某家的亲戚 中,乡下的人平均身高就低。 智商就更是如此了。的确是有聪明人,但也不都是遗传决定的,因为发生学本身是一种“自己形成”的过程,是比遗传更基本的法则。脑路的形成很多是后天,连头盖骨都是生后才合并。 会说话的能力是基因的作用。这是与类人猿对比。但是说什么“语”就是后天的了。 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蹦极,一闭眼睛也就下去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医疗卫生专栏|3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集对分析相关论文全文浏览与PDF下载(2010-12-15更新)
热度 5 gongshiliang 2010-8-21 22:31
在此辑录集对分析(SPA)相关文章的全文PDF文本,以飨同行,并供研究与应用时参阅。 (内容将逐步增补,敬请关注。递次上传,未予细分,烦请根据文题自行检索,各取所需。文献引用敬请标注源刊) ( 点击进入浏览全文 ) 一、理论研究 【1】 赵克勤:《智能系统学报》2008(6) :二元联系数A+Bi 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算法及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 【2】 刘秀梅,赵克勤:《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23) :基于联系数复运算的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方法及应用 【3】 刘秀梅,等:《模糊系统与数学》2009(2) :基于SPA 的D 2U 空间的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模型及应用 【4】 刘秀梅:《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基于联系数的直觉模糊数多指标评价研究 【5】 刘秀梅:《淮阴工学院学报》2008(5) :基于联系数的三角模糊数多指标评价方法 【6】 刘秀梅:《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8) :基于区间数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互作用点的多属性决策 【7】 刘秀梅:《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9(10) :基于联系数的三角模糊数多属性决策新模型 【8】 刘秀梅:《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1) :基于集对分析联系数的信息不完全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 【9】 王万军:《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9(2) :基于集对逻辑与不确定集对分析的应用 【10】 朱红宁,等:《计算机科学》2009(9) :特征加权集对分析方法 【11】 陈圣兵,等:《计算机科学》2010(7) :不完备信息系统中基于集对相似度的粗集模型 二、应用研究 (一)航空航天 【1】 赵刚,等:《兵工学报》2010(7) :火箭漏电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2】 颜春艳,等:《飞机设计》2010(1) :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安全分析研究 (二)军事科学 【1】 单鑫,董文洪:《现代防御技术》2007(5) :基于变权SPA的空中目标威胁综合评估方法 【2】 玄一民,等:《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 2009(5) :基于联系度的雷达导引头综合能力评估 【3】 王亮,等:《物流技术》 2009(11)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集对分析法的军用车辆器材保障能力综合评价 (三)决策控制 【1】 赵克勤:《智能系统学报》2006(2) :集对分析的不确定性系统理论在AI 中的应用 【2】 赵克勤:《智能系统学报》2007(5) :SPA 的同异反系统理论在人工智能研究中的应用 【3】 赵克勤:《智能系统学报》2008(6) :二元联系数A+Bi 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算法及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 【4】 王坚强,等:《控制与决策》2009(12) :基于集对分析的区间概率随机多准则决策方法 (四)信息工程 【1】 黄德才,等:《机电工程》2000(3) :a+bi+cj型联系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 【2】 张平,等:《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2(1) :基于Rough集联系度的决策表简化方法 【3】 黄德才,等:《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0(3) :联系数a+bi的运算及在网络计划中的应用 【4】 黄德才,等:《系统工程学报》1999(2) :用联系数描述和处理网络计划中的不确定性 【5】 黄德才,等:《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1(5) :同异反网络计划的工期预测方法 【6】 赵克勤,等:《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0(11) :同异反网络计划的不确定性分类与分析 【7】 黄德才,等:《计算机科学》2007(8) :基于a+bi型联系数的不确定网格静态调度算法 【8】 黄德才,等:《计算机工程》2009(8) :基于联系数的网格任务动态调度算法 【9】 Huang De-Cai, Yuan Yuan, Zhang Li-Jun, Zhao Ke-Qin. Research on tasks scheduling algorithms for dynamic and uncertain computing grid based on a+bi connection number of SPA . Journal of Software , 2009,4(10): 1102-1109. (容量超限不能上传,敬请鉴谅。若需全文请与博主或黄德才教授联系,此处先提供相关资讯以备参考文献引用著录) (五)水文水资源 【1】 龚士良:《地下水》1998(1) :上海地下水资源管理集对分析 【2】 龚士良:《地下水》1999(2) :基于集对分析的地下水水质评价 【3】 龚士良:《上海地质》2000(2)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集对分析方法 【4】 王文圣,等:《中国科学(E辑)》2009(9) :水资源系统评价新方法集对评价法 【5】 焦士兴,等:《自然资源学报》2009(4) :区域用水水平评价中的集对分析方法研究 【6】 王红芳,等:《海河水利》2007(5) :基于集对原理的年径流状态时序变化特性分析 【7】 蒋茹,等:《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 :基于集对分析的污水处理工艺设计优化 【8】 金菊良,等:《水利学报》2008(4) :基于联系数的流域水安全评价模型 【9】 张利平,等:《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8)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与海河受水区旱涝遭遇研究 【10】 王慧,等:《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0(1) :五元联系数在黄河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11】 宋立松,等:《泥沙研究》2005(2) :集对分析在河床演变分析中的应用探讨 【12】 Huang Q,et al:《Proc. 16th IAHR-APD Congress 》 :Research of Region Water Security Evaluation By Set Pair Analysis (六)工程技术 【1】 龚士良:《岩土工程技术》1998(4) :工程测量精度评价集对分析方法 【2】 龚士良:《勘察科学技术》2000(3) :基于集对分析的上海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处理 【3】 汪明武,等:《岩土力学》 2008(S) :岩爆预测的改进集对分析模型 【4】 吴大国,等:《岩土力学》2008(S) :基于模糊集对分析的黄土路堑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七)气象科学 【1】 王国强,等:《科技通报》2004(2) :天气预报多元回归模型中模糊因子的集对分析 (八)农业科学 【1】 郭瑞林,等:《麦类作物学报》2007(3) :单株同异选择原理与方法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 【2】 郭瑞林,等:《作物学报》2004(9) :基于同一度的亲本分类方法研究 【3】 郭瑞林,等:《棉花学报》2006(6) :棉花品种区试的同异联系势分析原理与方法 【4】 郭瑞林,等:《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3) :品种区试的四元联系数多因素态势排序分析法 【5】 郭瑞林:《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3) :同异反灰色相关分析方法及其在小麦中的应用 【6】 郭瑞林:《麦类作物学报》2004(1) :同异分析的联系势测验及其在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7】 王阔,等:《杂粮作物》2004(1) :同异分析方法在绿豆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研究 【8】 郭瑞林,等:《麦类作物学报》2010(3) :同异相似性栽培理论与方法及其在小麦上的应用 【9】 郭瑞林,等:《麦类作物学报》2001(3) :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的同异分析方法研究 【10】 郭瑞林,等:《麦类作物学报》2009(5) :小麦品种同异布局的原理与方法 【11】 郭瑞林,等:《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2) :作物育种同异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2】 郭瑞林,等:《湖北农业科学》2010(7) :作物育种中的同异现象及其研究 (九)教学科研 【1】 郭瑞林,等:《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1) :高校试卷质量评价的同异综合评判方法 (十)灾害与安全 【1】 龚士良:《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2) :中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集对态势分析方法 【2】 龚士良:《灾害学》2009(3) :地质灾害防治集对论优态共存准则 【3】 龚士良:《资源环境与工程》2010(2) :基于集对分析的地质灾害防治优态共存准则 【4】 龚士良:《四川地质学报》2010(1)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集对态势分析 【5】 蒋复量,等:《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8) :基于粗糙集神经网络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及应用 【6】 李德顺,等:《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4) :论基于多元联系数的集对分析评价模型 【7】 刘晓,等:《岩土力学》2009(8) :基于集对分析的滑坡变形动态建模研究 【8】 Zhou J.H.,et al:《Proc. Safety Science 》:Application ofSet Pair Analysis in Safety Assessment (十一)中医学 【1】 李斌,等:《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8) :基于联系数的痛风性关节炎血瘀证辨证因子研究 【2】 李斌,等:《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1) : 慢性皮肤溃疡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数学建模探析 (十二)社会经济 【1】 张倩:《中国储运杂志》2007(6) :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供应链优化模型 【2】 孙军,等:《经济论坛》2008(7) :集对分析在选择危险品物流供应商中的应用 【3】 李冲,等:《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2) :火电厂综合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十三)城市环境 【1】 龚士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8(5) :集对分析及在城市地面沉降研究中的应用 【2】 龚士良:《工程勘察》2000(5) :集对分析及在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3】 龚士良:《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3(2) :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集对论准则 【4】 苏美蓉,等:《中国环境科学》2009(8) :基于能值-生命力指数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集对分析 (十四)土地管理 【1】 徐保根:《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基于集对分析的征地补偿价格评估方法研究 (New) 【2】 鲍海君,等:《上海地质》2010,31(3):农村宅基地适宜性评价集对方法及其应用 (New) (感谢赵克勤研究员、刘秀梅教授、黄德才教授、郭瑞林教授、鲍海君副教授提供相关文献,特此致谢!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集对分析|4834 次阅读|4 个评论
mirror - 波粒二相性答疑(现在进行时...)
liwei999 2010-8-6 04:58
在你另一个帖子跟了一下波粒二相性的问题,求辅导。 (86 bytes) Posted by: cruiser2009 Date: August 05, 2010 01:18AM 这个问题是不是没有直观的解释? moon说实际上是用来描述物理现象的数学工具的不同造成的。 浏览: 前帖 下帖 选项: 回复此帖 引用此帖 Reply via PM 跟随该话题 向斑竹报告此帖 又是求上进青年? (945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05, 2010 07:44AM 波粒二相性的问题有个确定的提法:量子性或不确定性。 第一需要理解不确定性与不可知性的区别。量子理学中的不确定性是在人们的掌控之中的不确定,而非不理解、不知道的不确定。 不确定性与波动光学是等价的。或者说不确定性的一个表达形式是波动光学。波动光学在极限条件下可以导出几何光学结果。 学机械的应该知道加工顺序的道理。作出一个工件来需要有个加工顺序。以前在坛上出过这个题目:如何加工出来一个边长100mm的立方体? 光学上也是一样的,有个作用的顺序。顺序不同会导致结果的不同。两者抽象到数学上就是矩阵数学了。矩阵的成份就是量子化。因此量子力学又被称为矩阵力学。弹性理学上不是有这样的现象么?x方向的应力会通过泊松比影响到y、z方向。这就是矩阵力学了。 但是对工科生来说弹性力学一般都很难学,也就不会有人把弹性力学连到量子力学上去了。 x方向的应力会通过泊松比影响到y、z方向。 这个事件人们人为是天经地义。其实这个天经地义的事情就是量子论的不确定性,不过是变成了x和px的一对儿罢了。 你说的弹性力学现象是不是指张量啊?对非各向同性物体倒是不难明白为什么 需要这样做。 (1156 bytes) Posted by: cruiser2009 Date: August 05, 2010 08:27AM 建筑系和力学系会学,别的系本科一般不用学。 你是说波动光学可以理解成各向同性的量子光学? 一个光学工程师跟俺讲光电二极管就是数光子,然后把光子变成电子; 激光器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子就是对应着不同能量的光子。 我想象那个光子应该是个粒子,类似电子那样。 跟你说的对不上啊。 波动光学的简化就是几何光学,倒能明白。 其实几何光学描述光的传输路径也用矩阵。 这个量子论我上大学的时候就没弄明白,就听老师忽悠了几个词说了几个人名, 带我们算了一下氢原子的能级,然后两手一摊,说这就是量子。 我没那么好奇,只是去年开始负责一个光器件项目,所以想搞清楚。 其中还要用到温度控制,用温度来控制半导体激光器输出波长。 这是这几天俺追着酒歌问一些控制论相关问题的原因。 控制论我学过不少相关课程, 可惜没懂,而且越学越不懂, 以为问题会带到退休后再研究,如果那时侯不想每天打牌的话。 控制论我可以拍胸脯说,没几个真正弄明白的,成了一门数学课, 理论一到现场就打回原形。 机械加工顺序我倒是曾经很熟,不过你说的我还是没明白。 我直观感受量子应该指不连续,离散,就像原子能带那样; 你说的矩阵我目前理解成描述各向异性, 光、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都有可能遇到。 学理科可以把一根电缆看成无限长算它的磁场, 也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算他的轨道, 这么算工程问题非把老板算破产不可。 很求上进么。 (527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05, 2010 09:18AM 1)矩阵演算的不可交换性就是机械加工顺序了。不可交换性与不确定性是等价的。不连续,离散性都是这个不可交换性的延续。 2)就是张量。波函数就是表述这些张量的势。 3)其中还要用到温度控制,用温度来控制半导体激光器输出波长很在理。 4)波动光学可以理解成各向同性的量子光学?不是。量子光学是另一类的光学了,或者说是对应着量子化的电子学-量子电子学。什么时候理解了量子电子学就是激光啊,就是入门了。 5)光电二极管就是数光子,把光子变成电子不错。问题是变成多少?如何能知道有多少光子进来? q1:不确定性跟概率那个不确定性是一回事么? (347 bytes) Posted by: cruiser2009 Date: August 05, 2010 09:50AM q2:波函数是maxwell方程那个解么?还是? q3:势函数的势是不是势能的势? q4: 量子化是因为正好使数学描述变得简洁(或者说变得可能)?以至于我们把数学工具当成了实在? q5:电子在原子核边上的随机运动是否是因为采用经典力学的方法计算电子轨道根本就无解析解或者近似解析解,而不得已采用概率来描述? 好了好了,你回答这几个我就不问了。 能解释下电子的波粒二象性么?我们上电子技术课都把它当粒子看, (152 bytes) Posted by: cruiser2009 Date: August 05, 2010 08:35AM 电子就是一个小球,能带就是各种不同高度的悬崖, 电子跃迁就是从悬崖上跳下来或者跳上去。 交流电就是电子小球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来回跑(忽略掉电子的随机运动)。 显然是课没有上好。电子技术课上是说电流 (186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05, 2010 09:22AM 与电子无关。因此电子学也就是到电波为止,到不了光波的级别。到了这个光波的级别就要带量子的说法了。 交流电并不是电子小球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来回跑。理由是那时候还没有发现电子呢。 是这样,我们定义电流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截面的电子数量, (330 bytes) Posted by: cruiser2009 Date: August 05, 2010 09:37AM 电子学书上都这么讲,如果是这么回事得话肯定跟电场(因而也就跟电子定向运动的那个速度有关)。 跃迁之类的词是在讲激光器的时候提到的,大意是电子从不同能带向下跃迁同时释放 光子,就像武侠从墙上跳下来同时扔了个飞镖一样。 电磁波是跟电磁感应一起讲的,但是没讲为啥在真空传播速度是30万公里。 不过全忘了。 你能不能讲讲电子波是怎么回事。 蒋科学受骗析 (1978 bytes) - mirror 2010-08-03, 08:06PM (64961) (76 reads) 嘿嘿,上硅所有个古陶瓷研究中心,这个数据库是他们的成果之一 (66 bytes) - weiguan 2010-08-04, 01:10AM (64968) (37 reads) mirror受骗析 (212 bytes) - jimi 2010-08-04, 05:31AM (64971) (34 reads) 显然是胡搞。 (290 bytes) - mirror 2010-08-04, 08:51PM (64975) (27 reads) 在你另一个帖子跟了一下波粒二相性的问题,求辅导。 (86 bytes) - cruiser2009 2010-08-05, 01:18AM (64978) (32 reads) 又是求上进青年? (945 bytes) - mirror 2010-08-05, 07:44AM (64981) (21 reads) 能解释下电子的波粒二象性么?我们上电子技术课都把它当粒子看, (152 bytes) - cruiser2009 2010-08-05, 08:35AM (64983) (18 reads) 显然是课没有上好。电子技术课上是说电流 (186 bytes) - mirror 2010-08-05, 09:22AM (64985) (15 reads) 是这样,我们定义电流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截面的电子数量, (330 bytes) - cruiser2009 2010-08-05, 09:37AM (64986) (17 reads) 电子波,不是说电磁波 (0 bytes) - cruiser2009 2010-08-05, 10:32AM (64989) (7 reads) 哈哈,你真好学。镜老师碰到你这样的学生该乐坏了。 (0 bytes) new - moon 2010-08-05, 12:17PM (64990) (4 reads) 你说的弹性力学现象是不是指张量啊?对非各向同性物体倒是不难明白为什么 需要这样做。 (1156 bytes) - cruiser2009 2010-08-05, 08:27AM (64982) (23 reads) 很求上进么。 (527 bytes) - mirror 2010-08-05, 09:18AM (64984) (18 reads) q1:不确定性跟概率那个不确定性是一回事么? (347 bytes) - cruiser2009 2010-08-05, 09:50AM (64988) (13 reads)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4961,64978#msg-64978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244 次阅读|1 个评论
猎人与狗的故事 —— 一个教学案例
huxiaoxuan 2010-7-11 13:08
管理决策过程是离不开信息的,那么到底信息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在《管理信息学》的教学过程中常使用下面的案例进行解释。不过这个案例不是我想出来的,是教学课程小组的杨老师、刘老师等人想出来的 。 猎人依靠打猎为生,他有一条猎狗,主要的猎物是兔子。 每天打猎的收获并不多,猎狗很难逮到兔子。 猎人于是质问猎狗:为什么你总是逮不到兔子? 猎狗答道:你不知道我和兔子的奔跑是完全不同的,我只不过为了一顿饭在奔跑,它却是为了保命在奔跑,你说我怎么追得上它? 猎人觉得猎狗说的也有道理。经过仔细琢磨,猎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又买来几条猎狗,并实行奖惩措施,凡是能在打猎过程中逮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几根骨头,逮不到兔子就没有骨头吃。 猎人的措施起到了效果。猎狗们开始努力地逮兔子,因为谁也不愿意看到别人有骨头吃,自己饿肚子,因此在一段时间内,猎人收获颇丰。 好景不长,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猎狗们觉得太不公平:凭什么我们辛苦地逮兔子,最后只能得到可怜的几根骨头?于是有一部分猎狗离开了猎人,开始单干。 猎人注意到猎狗正在流失,而且这些流失的猎狗像野狗一样和自己的猎狗抢兔子。不得已,猎人用食物引诱了一条猎狗,然后询问它当野狗比当猎狗强在哪里。 猎狗吃的是骨头,吐出来的是肉啊,野狗感叹道:不过当野狗也不是顿顿都有肉吃,单独逮兔子并不容易,很多情况下连骨头都没得吃,要不然我也不至于被你诱惑。 猎人很快进行了改革:凡是逮到兔子的猎狗,不但可以得到骨头,还可以得到 n % 的兔肉。 这一方法大大激发了猎狗们的工作热情,它们与猎人一起努力,将野狗们逼得叫苦连天,纷纷强烈要求重归猎狗队伍。 故事还在继续 在案例 中,管理者是猎人,管理对象是猎狗,管理目标是为了多逮兔子。在管理过程中,猎人产生疑惑:为什么猎狗逮不到兔子?为了消除疑惑,猎人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了调查,从而获取了信息,消除了疑惑,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新措施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又会出现新的矛盾,于是再进行调查,再进行改进,这样周而复始,使管理越来越优化。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起到的作用就是消除猎人的疑惑(或称为不确定性),从而使猎人做出正确的决策。 不确定性的存在给管理决策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比如在对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就做出一个投资决定,这样的决策显然是不妥当的。因此一般来说,管理决策往往需要从调查研究开始,采集信息,消除不确定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个人分类: 教学生涯|1120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全球变暖:须关注大趋势中的不确定性
杨学祥 2010-6-8 10:53
全球变暖:须关注大趋势中的不确定性 2010年06月07日13:58《科学时报》刘丹   尽管温度趋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但各种因素只能影响增温幅度的大小,而不改变全球在变暖这一总体趋势。地球处于高温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本报记者 刘丹   2010年5月初,应联合国秘书长的要求,国际科学院理事会(InterAcademy Council, IAC)宣布组成一个有12名成员的独立调查小组,对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工作程序与过程进行独立调查。北京大学长学者、生态学家方精云院士,榜上有名。   长久以来,IPCC报告几乎成为人们了解气候变化的标准手册。但自从2010年冰川门事件爆出,IPCC的信誉几乎跌落谷底。   方精云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植被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2009年,受中科院委托,承担中科院学部咨询评议委员会紧急启动的重大咨询项目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研究。在日前举行的一次学术活动中,他发表了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观点。   全球变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长久以来关于全球变暖争议不断变暖是否在发生?主要因素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基于现有的气候模式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的准确性究竟如何?   我本人认为,在关于气候问题的所有争论中,气候变暖的是人为作用大还是自然因素贡献大,才是争论的核心焦点所在。方精云说。   方精云引述了IPCC的报告,在过去的100年中(1906~2005),全球平均气温升高0.74度,未来20年仍将增加0.4度。   他同时指出,在过去1万~1.2万年之间,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此后全球温度急剧上升,至今地球气候出现过多次冷暖交错的过程。但总体趋势呈现出气候变暖的过程。而且目前的气温是超过1.2万年以来的最高点。   方精云强调,以上所引述的数据都是通过对冰芯、植物年轮和地质遗存等分析推算间接获得。   尽管人类真正有气温直接记录的历史十分短暂,但在人类进入气象器测时代的150年以来所记录的温度变化,也呈现出气候变暖之势。   方精云在报告中指出,人类进入气候观测时期之后,每10年气温增加0.45度。增加最明显的时期是20世纪的1910年~40年代,30年间气温增加0.6度,50年代~60年代气温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而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呈现急速上升之势,至90年代末又开始趋于平缓。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这10年(1998~2009),全球温度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尽管温度呈现冷暖交替的过程,但方精云认为,最近100年温度上升,可以从海平面上升,物候变化,冰雪冰川融化速率加快等现象得以验证。   我国南方降雪在减少,北方降雪在增加,全球冰川在萎缩。过去30年中,北极夏季冰盖面积呈线性下降。方精云指出,生物物候期延长,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推迟。植物生长季延长,据我们的观测,一些植物生长期平均每年延长了1.16天。   这些现象反映出全球确实在变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方精云说。   气候预测中的不确定性      应被充分表达   仅仅依赖150年左右的温度记录历史难以反映漫长的地球气候变化历程。因此,地球气候历史的研究者们往往通过文献分析、植物年轮、地质遗存等提出学术观点。其中南极冰层是地球演变史的记录器,珍藏着古气候和古环境的信息,南极冰芯的研究已成为全球气候研究最具权威性的一种方式。问题在于,真实的冰芯数据被提取并绘成图表之后,一定会得到真实的解读吗?   对此,方精云院士认为,历史性温度的推算来自于间接数据,其结果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即使在器测时代,气象站点的数量和分布变化也会显著影响全球温度和趋势的估算。   气象观测站大部分分布在城市和附近地区,城市化过程会对温度产生深刻的影响。方精云说,这也是许多人士质疑IPCC报告的重要因素。   关于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问题,方精云认为,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在9%~26%,它并不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   据方精云的研究显示,温度与二氧化碳浓度既有相关的时候也有不相关的时候。它们会呈现出正相关,负相关,以及无关三种关系。至于温度与二氧化碳之间具体什么关系,关系强度有多大,我也说不上。方精云坦承。   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导致了温度的变化,那么两者增量之间应该有很好的相关性,但二者之间没有这样的相关性。现实的情况大家都不清楚。这就是科学界应该告知大众的结果。方精云说。   方精云对气候预测中的不确定性没有被充分表达表示了担忧。   根据方精云的研究报告,全球自然和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250PgC(1PgC相当于10亿吨碳),其中自然活动排放240PgC,人类活动排放9~10PgC。全球海陆和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总量230PgC。照这样估算,地球总排放量与吸收量之间不能达到收支平衡,相差约有20PgC,这是目前人为总排放的2倍,可见大气中二氧化碳来源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这是最近人们才意识到的事情。   尽管温度趋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但各种因素只能影响增温幅度的大小,而不改变全球在变暖这一总体趋势。地球处于高温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方精云强调。   中国需要减排且潜力巨大   但是不确定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未来,不采取任何行动绝非明智的选择。   方精云认为,环保与低碳,已经形成强大的思潮,任何人在此面前都无法抵挡。按道理说,在还没有彻底搞清楚之前,我们何必要减排?但现实是没有人能够抵挡这个潮流。   对我国目前的节能减排目标,方精云的观点是,目前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实现减排的潜力很大。   而对于未来排放前景的预测,方精云的观点是:不确定性很大。第一是发展速度,第二是新能源使用情况,都不确定。他说,预计中国碳排放将在2030年到2035年左右达到峰值,西方国家希望中国在2020年之前开始实现绝对减排,这将阻碍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   对此,方精云提出的建议包括:实现政策保障,科技支撑,增强自然碳汇能力,公众意识的普及和提高,外交努力和国际合作。   公众的节能减排意识很重要。不能否认,减排是国际压力,但这也是一种契机,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我们一样需要减排。方精云说,面对低碳思潮,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甚至包括气候变冷的因素也应该在考虑范畴之内。 http://news.qq.com/a/20100607/001303.htm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造生命:为世界未来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hucs 2010-5-24 17:33
人造生命:为世界未来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 一 人造生命:从实验室走向现实 二 世界未来增添新的变数 1 人造生命物种的不确定性 2 人造生命伦理的不确定性 3 人造生命应用的不确定性 三 审慎评估:将危害最小化、获益最大化 四:附录(来源: www.baidu.com ) 人造原理    1. 科学家选取一种名为丝状支原体的细菌,将它的染色体解码。然后利用化学方法一点一点地重新排列 DNA 。    2. 将重组的 DNA 碎片放入酵母液中,令其慢慢地重新聚合。    3. 将人造 DNA 放入另外一个受体细菌中。通过生长和分离,受体细菌产生两个细胞,一个带有人造 DNA ,另外一个带有天然 DNA 。    4. 培养皿中的抗生素将带有天然 DNA 的细胞杀死,只留下人造细胞不断增生。    5. 几个小时之内,受体细菌内原有 DNA 的所有痕迹全部消失,人造细胞不断繁殖。新的生命诞生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谭人中:[复杂网络观察]之九: 人性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研究
Fangjinqin 2010-4-8 08:17
之九 人性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研究 谭人中 由复杂与不确定性的定义,我们亦可理解到人的复杂性,亦与历史(时间箭头)有关,而不确定性,更与其在有序与无序兼而有之的行为特征中直接关联在了一起。我们能很直观地感觉出,在一件事情上人的行为,若既可采取有序手段,亦能用无序方式去解决,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但从本质上说,人是具有文化性的,而且人的文化性将客观地服从于自然规律下的、世界存在基本状态:秩序与混乱的事实之中。 所以人行为的状态特征,不会超出世界存在基本状态的范围,的确是因为人的行为受制于人的文化性,而由人文化性意义上推出的文化内涵,我们给出的定义是: 文化是人类行为价值导向理念的集合,是基于文化因子被遗传、复制、传递、和更新的基础,且由思想意识升华而成;具有情境意义上开放、封闭、孤立的属性。(有关这个定义的论证过程,请见系列文章之四,这里且按下不表。) 这个定义把人的行为受文化引导的本质,给予了充分的表达。因此,由这个定义,我们能本质地理解人的行为,将受到环境文化的影响。但所具有的行为趋向,则无可如何地被限定在世界存在基本状态秩序与混乱的范围之中。 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人性复杂与不确定性的内涵,及其活动趋向的范围。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6939 次阅读|1 个评论
气候变化:大趋势中的不确定性(转载)
杨学祥 2010-1-14 16:03
气候变化:大趋势中的不确定性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黄永明 实习生 林吴颖 2010-01-13 17:35:41 来源:南方周末 不确定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未来,不采取任何行动绝非明智的选择 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的杰夫奈特(Jef Knight)和他的八名同事发现,全球变暖在过去10年里发生了停顿。从1999年到2008年,世界变暖了0.07C0.07C,并不是预测中的0.20C。考虑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并进行修正后,气温变化的幅度刚好是0C。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今年的《美国气象学会公报》增刊上。 研究者们对于全球变暖打盹的确切原因持有不同解释,但一致的意见是,没有一种自然界的力量能够长时间对抗温室气体带来的变暖。在科学家的模型中,极少会出现长于15年的变暖暂停现象,所以许多人认为升温会在今后几年内恢复。 全球变暖仍然被看作是一个大趋势,尽管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中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喜马拉雅山的未来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其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喜马拉雅山的冰川正在以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速度退缩,可能到2035年就会完全消失。 英国《自然》杂志报道说,不丹境内有983个冰川和2794个冰川湖,喜马拉雅山冰川的快速融化使得其中一些湖产生致命的洪水。图托麦措(Thorthormi)冰川湖是不丹最大的冰川湖,在10年前,科学家们还从未想过它会对人们构成什么威胁,2001年尼泊尔对区域威胁湖泊的研究中也还没有将它纳入视野。然而现在图托麦措的水塘正在以令人惊异的速度扩大。 不丹1994年的一次冰川洪水向河中释放了1800万立方米的水,造成21人死亡。一组科学家预测,由于图托麦措冰川湖不断增加的水压,它和另一个叫做Rapstreng的湖之间的冰碛可能在2010年垮塌,释放出5300万立方米的水。这一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是1994年的十倍。 比测量中的不确定性更复杂的是模型的不确定性。 ■英国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全球变暖在最近10年似乎出现了打盹现象,但是科学家相信,没有一种自然界的力量能够长时间对抗温室气体带来的变暖。 ■印度冰川学家的一项新近研究认为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加速融化的观点是一种错误的印象。但著名冰川学家瑞格诺表示,他不认为那篇报告能够得到数十年来的数据的支持。 ■对于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冲击,有很多情况是我们没有完全理解其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这种不确定性比数字上的不确定性更难以描述和处理。 ■问题的关键不是全球变暖,不是水,不是能源,不是饥饿,而是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是我们如何走上一个更聪明、更少自我毁灭的道路,以便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生活下去。 喜马拉雅地区变暖的速度比全球变暖的速度快五倍还要多。美国宇航局(NASA)哥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大气科学家威廉姆劳(Wiliam Lau)说,这种不同让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温室气体不是造成此区域变化的唯一因素。这里肯定有当地的现象在起作用。 劳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亚洲的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黑炭附着在尘土上随风飘到喜马拉雅地区时,会被困在山麓之间。黑炭吸收太阳辐射,在山体上空形成一层温暖的空气,这成为喜马拉雅山冰川冰雪融化的主因。 劳的研究结论是通过数值分析得到的,一些实地的考察计划正在试图验证他的结果。劳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此前已经有其他研究提出黑炭对于喜马拉雅地区升温的贡献与温室气体一样多。 此前有研究表明,自1960年代初以来,喜马拉雅冰川的面积已经减少了超过20%。在这种背景下,印度被认为是另一个受到喜马拉雅山冰川融水严重威胁的国家,它也成为媒体反映气候变化紧迫性的热点地区。相关报道称,距离加尔各答150公里的海边小岛苏得班斯原本有140个村庄,其中50个村庄已经被洪水冲毁,160人丧生。恒河的洪水被认为正在由于冰川的加速融化而变得越发暴戾。 然而,一项新近发表的研究却认为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加速融化的观点是一种错误的印象。这种错误印象基于对少数冰川的研究,便得出了印度大约一万个喜马拉雅山冰川因气候变化而快速退缩的结论。 印度的冰川学家Vijay Kumar Raina在11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引用了数个印度研究小组的遥感和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的考察结果,得到以上结论。他在报告中提到了恒河的源头之一甘戈里(Gangotri)冰川。该冰川在1934年到2003年间平均每年退缩22米,但在2004年和2005年,退缩速度减小到了每年12米,而自2007年9月起,退缩处于停滞。 克什米尔的希亚琴(Siachin)冰川长七十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山冰川之一。有媒体报道称希亚琴冰川已经退缩了50%,而Raina说这是完全错误的。他在报告中称希亚琴冰川在过去50年里没有显示出明显的退缩。 美国《科学》杂志采访了几名西方的冰川学家,他们对Raina的报告表示赞同,即便该报告的结论与IPCC的报告相左。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喜马拉雅山冰川专家约翰施罗德(John Shroder)断言IPCC报告中关于喜马拉雅山冰川的判断是错误的。他们只靠很少的数据就跳到结论上去了。他说。 对于Raina等人观察到的现象的一种解释是,对喜马拉雅山冰川稳定性起到更大作用的是降雪状况而不是气温。此外,科学家对高海拔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时间尚未有充分的研究。 另有一项新近的研究还表明,恒河的水主要来自于雨季的降水,相比之下,冰川每年只贡献恒河水量的3%到4%。 不确定性的根源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气候学家格兰杰摩根(Granger Morgan)在2009年为美国国家大气和海洋管理局(NOAA)撰写的一份报告中描述了气候科学中的不确定性的根源。 第一个来源是测量中的随机错误。他举例说,你和你的朋友读同一个温度计的显示,读出的数字会有微小的差异。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更加先进的仪器上。另一种情况是系统错误。同样是温度计,生产过程中如果在玻璃上标注刻度时就有偏差,那么从这支温度计上读出的所有数字都会偏高或者偏低。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更先进的仪器上。 比这些更为复杂的是模型不确定性。模型的作用是对未来有根据的猜测。科学家通过了解基本前提、评估潜在的效应并将附加的细节整合到模型中,便能够减少猜测并更加接近可能的未来状况。决策者、管理者、实践者都喜欢确定的东西,他们寄希望于科学能够提供确定性。他们希望他们所采取的行动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美国雷斯岬观鸟站保育科学会的约翰韦恩斯(John Wiens)及其同事在近期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文章说,但是他们似乎在每一个路口都要面对不断增加的不确定性。他们所依赖的系统不仅复杂,而且充斥着反馈、间接效应、非线性因素,所有这些都破坏了确定性。现在,不仅仅是未来总呈现出不确定,连预测未来所采用的工具都被包围在各种不确定性之中。 一些模型的研究显示出与人们印象相反的结果。在一个包含了气候和地质异质性的模型里,2051到2080年间山区消失的物种的数量仅仅是单以气候考虑的模型的一半。但是,对于平原上的物种,前一个模型预测的数量则是后者的两倍。 发表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上的一篇文章则在模型中发现,当考虑到二氧化碳的肥效作用之后,它们就会抵消掉气温上升带来的负面作用,以前预测的大规模的植物死亡不会发生,赤道雨林的生物群落会保持不变或是由更潮湿和富饶的生物群落所代替。 在另一个个案研究中,失去家园的蝴蝶的种类并没有出现大幅度下降。由于未知的原因,这些蝴蝶能够在碎片化的森林里生存下来。这些研究提示出了我们在模拟和预测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时遇到的不确定性的程度。牛津大学长期生态实验室的凯西威利斯(Kathy Wilis)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评论说。 对于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冲击,有很多情况是我们没有完全理解其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这就是说,很多情况下我们不知道其内在的因果模型。摩根写道,这种不确定性比数字上的不确定性更难以描述和处理。就像是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之前,人们隐约知道引力的存在,却不知道它是怎么运作的。 最后一种不确定性的来源是无知。只有当我们积累到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世界不是以我们认为的那种方式运行,科学家才会开始注意到也许有一些基本的东西是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摩根写道,就好像伽利略注意到地球绕着太阳转,却不知道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气候系统或气候变化的问题当中可能还存在一些我们仍然完全不知道的事情,我们现在甚至都不知道在研究中提出正确的问题。 现实是否比预测的糟糕 自IPCC第四份报告发布以来,它几乎成了人们了解气候变化的一个手册。许多时候,科学家会说情况比IPCC的报告更糟糕。然而,在另一些科学家看来,现实的情况是更为复杂的。 事情比1970年代和1980年代时想的要更加糟糕。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气候科学家史蒂芬施耐德(Stephen Schneider)最近在接受《科学》杂志采访时说,但是只是少数事情比IPCC 2007报告更糟糕。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地球科学家迈克尔奥本海默(Michael Oppenheimer)有点担心气候预测中的不确定性没有被充分表达。我们仍然无法预测海平面上升的幅度。他说。 根据2007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预测,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将近1米。但在不同的模型得出的数字相差甚远,从数十厘米到2米不等。 奥本海默指出,在北极冰盖融化与海平面上升的问题上,我们需要小心不要把一个突发的变化推演到遥远的未来。我有点关切的是,北极气候快速变化的紧迫性被过分强调了,或者说其中的不确定性没有被表达。他说。 在12月14日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秋季会议上,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气候学家罗伊斯宾塞(Roy Spencer)在大会报告中讨论气候变化研究中因果关系问题带来的挑战。 研究气候模型的科学家们从卫星数据中发现,温暖的年份里云量较少。他们认为这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了云的消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可能出现正反馈,发生强烈的全球变暖。 我给他们的问题是,你们怎么知道不是云量较少造成了温暖的年份,而不是相反的过程?结果他们不知道。他们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斯宾塞说。 斯宾塞解释说,由于云非常复杂,我们对它们的理解又极为有限,因而IPCC的所有模型使用的都是经过高度简化的云参数来代表云。但是这些参数的计算是基于假定的因果关系之上的。 他认为这些假定可能导致人们的工作走向不正确的方向。斯宾塞自己的模型得出的结果是负反馈,与其他许多模型刚好相反。全球变暖理论中的这个关键组成部分云反馈在现实的气候系统中是不可能直接测量的。他说,我们还没有发现一个鉴别因和果的好方法,所以我们无法直接测量云反馈。那么如果我们不知道反馈是怎么样的,我们也就仅仅是在猜测人类对于气候变化有多大影响。 在去年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秋季会议上,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著名冰川学家艾瑞克瑞格诺(Eric Rignot)在报告的结尾说,面对海平面上升,我们不需要往山上跑,走路就行了。 他最近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这样说并不是否定气候变化的严重性,我们不会很轻易地就阻止海平面上升,它不会来得很快,但它是我们需要适应而非控制的事情。所以在我的想法里,毫无疑问我们要迁到山上去。没有必要恐慌,但也不应认为这件事不会发生。它会发生的。瑞格诺说。 我不认为气候快速变化的紧迫性被过分强调了。我不认为其中的不确定性没有被充分表达。我不认为那篇喜马拉雅山冰川没有融化的报告能够得到数十年来的数据的支持。瑞格诺表示。 在我研究的领域,现实远远超出了预测。瑞格诺说,世界上每个地方的冰川都在快速融化。我们认为永恒不变的冰盖,尤其是在南极洲,已经要让海平面在2100年上升1米。他说。 摩根在其主笔的报告中归纳出当前气候变化的三条基本认知:1)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或地面上的植物燃烧,二氧化碳会产生被释放到大气层中。这一点上是没有不确定性的。2)由于二氧化碳能够吸收热量,所以过多的二氧化碳会使气温上升,最终导致气候变化。至于气温会上升多少、速度多快,以及类似问题中的细节存在不确定性。3)为了降低二氧化碳浓度,排放量必须大幅削减。这个基本事实上不存在不确定性,但是减排的速度要多快、程度要多大才能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稳定,这其中存在不确定性。 但是不确定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未来,不采取任何行动绝非明智的选择。韦恩斯等人表示。 瑞格诺认为,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要如何适应?我们如何更加聪明地使用我们这个行星上的环境资源?问题的关键不是全球变暖,不是水,不是能源,不是饥饿,而是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是我们如何走上一个更聪明、更少自我毁灭的道路,以便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生活下去。瑞格诺说。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 http://www.infzm.com/content/40063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确定性现象之三——灰色系统描述
lxj6309 2009-12-14 18:04
灰色现象是当我们只知道系统的有关部分信息时,不能准确给定系统的状态属性值的现象。 对灰色现象的系统理论研究由我国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 原华中工学院 ) 邓聚龙 先生于 1982 年所开创。根据邓先生的定义, ( 当对于研究主体而言 ) ,一个系统的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时,该系统就称为一个灰色系统。灰色系统是界于白色系统和黑色系统之间的一类系统。虽然,不少灰色系统方法遭到了人们的严厉批评 ,但是,灰色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仍然值得研究。 本文对灰色系统的有关概念给出了新的定义。其中的灰数四则运算规则是本人独立提出的,《系统评价学》书出版后才看到有关区间数运算规则的文献。二者形式上相同,但本文强调加减运算及乘除运算的不可逆本质,认为不能离开灰数论灰值。 朱宝璋 . 关于灰色系统基本方法的研究和评论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4 , (4): 52-60. 方乐润 . 关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若干问题 . 黑龙江水专学报, 1994 , (1): 8-14. 链接: 不确定性的灰色系统描述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4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确定性现象之二——模糊
lxj6309 2009-12-7 11:25
对于实质科学来讲,模糊是个客观存在,模糊现象的定义必须给出其物质内容的含义。从纯数学的定义是看不出这种含义的。对模糊现象的科学描述关键是给出了隶属度函数的概念,这就是使得不确定性有了确定性。实际上,对任何不确定性的科学描述就是给出其确定性的方面。有不确定性的问题就是科学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完成的科学理论不能有不确定性。所以,科学是用确定性来描述不确定性。本文的工作包括: 1. 建立了从模糊概念到模糊数、模糊变量到隶属函数分布的概念序列; 2. 把归一性作为一个公理,认为其避免了一个元素同属两个相斥集合的悖论的出现。 3. 提出了模糊数公理,该公理肯定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能力,不会把一个对象归属到两个极端相反或距离很大的模糊类上。 链接: 模糊现象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462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确定性现象之一——统计规律
热度 1 lxj6309 2009-12-1 21:59
随机现象或统计规律是人们最熟悉的不确定性现象,但是,除了纯粹的数学定义,从来没有给出一个符合实质科学的定义。我认为,在数学和现实世界之间需要一个桥梁来连接,这个桥梁是公理性质的。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知识方法的应用就可能犯错误。 因为数学公式较多,所以,我把关于这部分的认识放在附件中。另 见 刘新建. 系统评价学,第四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8-33 链接: 统计规律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569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确定性现象的基本类型
热度 1 lxj6309 2009-11-18 22:54
人们对自然和社会中的不确定性现象已经提出了许多类型,典型的有:随机现象、模糊现象、灰色现象、混沌现象、突变现象等。但是,从基本特征上分析,各种复杂的不确定性都可以分解为三种基本的不确定性:近似不确定性、随机不确定性和模糊不确定性。本节首先论述这三种不确定性的一些基本现象特征,后面再逐节予以理论探讨。 1 近似性 近似性与精确性相对。由于物质的无限可分性和具体实体的时空有限性,最精密的测量仪器也只能给出一定精度的近似结果,量子力学中测不准原理的发现为人类的认识能力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即使今后这一障碍被消除了,又会有新的障碍出现,以至无穷。所有近似数的最后一位或数位是估计得来的,所以有不确定性。 2 随机性 随机性与决定性相对应。古典科学理论认为,有果必有因,通过因可以完全确定果,但是大量的随机现象的存在(即一定的因不一定有唯一确定的果),使人们对这一信念产生了怀疑。在近代物理学史上曾发生爱因斯坦与玻尔的决定性与 掷骰子 之争,它涉及到我们的世界在本质上是决定性的还是统计性的重大哲学问题。我们这里认为:决定性规律和统计性规律都是我们的世界中的本质规律,它们的文字表述都是世界的本质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都具有同样水平的普遍性,这两种类型的规律是世界本质的两个方面。 从本质上说,我们发现并表述的一切客观规律都是统计的,或通过统计数据认识到的事物的决定性本质。随机性的本质是客观的,是大量相对微小的瞬息变化的事件对事物本质行为的扰动形成的,人们难以,几乎完全不能了解这些扰动的具体的完全的行为,只能发现它们的群体联合结果的统计特征(数字特征或分布特征)。 随机现象的研究是当今非常成熟的科学领域,尤其是在自然科学中。从一般方法论上说,概率论和统计学已有相当完善的基础;从实证方面说,已产生了很多实际随机过程理论,如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排队理论、随机控制,等等。 3 模糊性 模糊性与明晰性相对。虽然模糊性自人类有了语言 ( 同时就有了思维 ) 以来一直存在着,并时常困绕着人类,但是由于它的规律性难以发现,所以不如统计规律那样容易研究,直到 1965 年方摆上人类的科学日常 。 模糊现象与人类的语言及思维过程密切相关,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模糊性的存在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根源。它是由于事物存在与运动的连续性和人的认识概念的合理离散性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结果。 当前关于模糊性的研究多集中在数学和形式逻辑领域,在系统应用方面的研究仍处在摸索阶段,模糊性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实现智能计算机。 4 不确定性现象的产生场景 不确定性现象产生的场景有三种情况,我们分别称为测量不确定性、预测不确定性和决策不确定性。 这里的预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未来事物变量值的判断,二是对历史事物变量值的估计。比如在回归分析中,根据历史样本数据建立模型是估计,根据模型可以对过去的历史进行估计,也可以用来预测事物未来的状态。这里把这两种工作都称为预测。预测中的不确定性是我们熟知的,一般都用概率统计方法来处理。 测量的不确定性是指当人们用某种仪器确定现存事物的状态时发生的不确定性。决策的不确定性是指当人们根据主观感觉对事物类的归属做出判断时所发生的不确定性,如人们对某些决策方案的优劣性判断、对某些事物类属的判断。 【例】 人们将人类的年龄状态划分为五个阶段:婴幼儿时期、儿童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这五个时期的确切分界是模糊的,没有一个明晰定义。 不确定性现象的产生来源于人们对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产生不确定性现象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事物变量值或类属做出判断时掌握的信息不充分,没有达到充分条件的要求,二是人们对某些概念的认识隐含不确定性。 信息不充分带来了测量和预测的不确定性,认识隐含的不确定性带来了决策的不确定性。前两种不确定性属于客观操作中的不确定性,在纯粹的约束条件下,它们分别产生的是近似性和随机性。后一种不确定性属于主观评价不确定性,产生的是模糊性。 1965 年美国控制理论学者 L . A . 扎德发表了论文《模糊集合》 ( 或译不分明集合、弗晰集合 ) ,标志着模糊数学的诞生。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15171 次阅读|3 个评论
【图】 人类总是对不确定性充满恐惧
gwailee 2009-7-6 01:10
人类总是对不确定性充满恐惧 李貴 2009-7-5 你也许不知道,人最害怕的恐怕不是灾难,是不确定性。人类总是对不确定性充满恐惧。 你也许注意到了日常生活的细节。当你在坐电梯的时候,你一个人害怕吗?当然不会,不胆小的人如是说。但是,当电梯什么都没有,难道你不会心慌?当然,如果电梯放了一个倒计时,你会感觉很安全,不会出现等待未知的恐慌。你当然也知道,人类也发明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就是在电梯里面放上一个玻璃镜子,让你有事可做,忘却了时间。 当忘却了时间也就没有了恐慌。 事实上这是一种消极的方法。为了消除恐慌,以其用忘记时间来消除不确定性,还不如头脑冷静的去查清事由。就像最近安徽合肥传言地震一样,很多人相信传言,没有去查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整天提心掉胆。我花了半天的时间,统计了安徽近 2000 年来的地震分布情况,发现几乎没有超过 6 级的地震(只有一次霍山地震)并且我们所在的地区不属于地震带,于是我把调研结果与我的学生一探讨,大家也都放下心来了。 人类不思考,地球停止转动。 由于研究的需要,我经常与肿瘤医生接触。你晓得的,肿瘤癌症基本都是绝症。你知道当一家人突然听到他们中的一员得了癌症,他们是什么感受吗?医生告诉我们,这时整个家庭面临崩溃,每一个人都紧张得不得了。如果你是医生,你也会很痛苦。一方面,你明知道是无药可救,仍然说如果注意饮食起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有 10% 的患者成功度过 3 个月;如果十分注意治疗,对自己充满信心,有 20% 患者成功度过一年;如果你成功度过一年,并得到有效治疗,有 30% 的患者成功度过 5 年 ... 另外一方面,你将不得不面对着每天不断向你苦苦哀求的家人甚至愿意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可是,如果你一旦宣布患者将要死亡的日期,或者无药可救的信号纵使注意饮食起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有 90% 的患者也难以度过 3 个月;纵使十分注意治疗,对自己充满信心, 80% 患者也难以度过一年;即使度过一年,并得到有效治疗,有 70% 的患者也难以度过 5 年 ... ,世界安静了。 不确定消失,地球恢复了转动。 不知到你听说过没有?人有时候恐慌到死亡,因为他错误确定了结果。一个在美国监狱心理学试验让我记忆特别深刻:一个心理学家找到一个罪大恶极的死刑犯,请他配合做一个实验。心理学家告诉死刑犯:你已经罪大恶极,临走前给人类做点贡献吧。我们想了解一个人失血多少时会死亡,所以在试验中,我们会割开你的血管让血液缓缓地流出,直到你死亡为止。试验开始了,心里学家带来一大帮学生来造势,死刑犯躺着一张床上。心理学家做了适当的处理,使他看不见自己的手臂。躺在床上的死刑犯感觉到自己的手腕部有被利器割开的感觉,然后就听到了自己的血液从伤口流出滴到容器的滴答声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觉得自己的越来越虚弱,最终血液流尽死亡 可事实上,心理学家只在他的手臂只是被轻轻划了一下,根本就没有伤口,而他所听到的流血的声音只不过是流水的滴答声!! 认定了灭亡,灭亡就会发生。 因此,不要被不确定性吓坏了,相信自己,把事情调查清楚,心里自然就踏实了。
个人分类: 水煮人生|1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概率论问答之二
zhouda1112 2009-7-2 13:35
Q:我也一直在考虑随机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 随机性是良定义的不确定性模型 不确定性模型随机性假定数据具有随机性特征,基于概率论 有两类概率概念: 1 偶发可能性,代表未来事件发生的似然程度,这些事件根源于某些随机物理现象。这个概念可以进一步分为信息可搜集且可预测的物理现象,以及本质上不可预测的现象。 2 认知可能性, 代表缺乏因果关系的知识条件下的不确定性。这类条件有可能关于将来或者过去,但不一定要是这样。 一个比较直接的例子,如何描述那些无法用概率分布描述的随机或者不确定性现象,希望与周兄共同探讨 A: 博主回复:谢谢你的信任。其实这些基本的问题,我这样科班出身的学生平时思考得很少。真得感谢你的问题。 首先,我还是得明确一点,数学研究概率论总是从概率公理化体系出发。再具体些,就是要有明确的概率空间,即是在一个(有一定结构的)集合中赋以明确的概率测度。这里,测度是先验给定的。我们对这个测度能以多大把握刻画现实没有太多见解,我们更关心这个测度被确定之后,这个数学系统会有怎样的性质特点,或者有怎样的美感。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往往概率论中关注的测度是具备相当物理背景的,有很多测度本身都是物理学家凭借经验归纳出来的,然后经过数学家的严格推理演算,不断发现有意义的结构和现象。并且可以跟物理实验相对应。 所以,现代概率论是非常强调物理背景的,因为我们存有这样的信仰:自然界是美的,物理世界存在大量规律的,用概率论来讲就是物理中能够提出很多有意义的概率空间,并值得研究。 那么回答你的问题,也许你不能满意:概率论的研究火力一定是集中在那些具有价值的、或者是有深刻物理背景的问题上。而且,这类问题比比皆是。 回到你的困惑,对于那些无法用概率分布描述的随机现象,概率论能做什么? 我想,数学在科学中扮演的角色绝不是急先锋,但不排除数学思想在一些前沿问题中发挥启蒙作用。如果无法用概率分布描述,也就是无法定义测度,那么至少目前的概率论几乎什么都干不了。但是,有一个问题,你是否真的确定这个问题无法用分布刻画?通过一些手段变换,也许可以逼近你要的问题。概率空间可以很复杂,测度也可以很复杂。并不是大家平时接触的二项分布那么简单。所以,我的观点,那些看似无法用概率分布刻画的问题,有一些还是可以用更高级的概率空间去刻画。 那么,如果您再追问,如果真的真的无法用概率分布描述怎么办?如果一定要到连测度都无法定义的地步,概率论当然是没有办法发挥作用。问题来了,那用什么?我不知道当下时髦的复杂性研究有无好的处理办法,我所知的,统计学在处理一些复杂性问题的时候,发展了一些方法。
个人分类: 概率论问题讨论|4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概率论问答之一
zhouda1112 2009-7-2 13:31
Q:概率论讨论的是一些良定义的不确定性问题,是否可以这么理解,也就是说,还有一些不确定问题,是概率论不好直接解决的。 请指教。 A:博主回复:您的问题提得很好,也很大。我只能尽力解释一下,毕竟本人资历尚浅。 现代概率论是根植于测度论的,也正是因为有了公理化体系,它才被传统数学认可。所以,如果你把概率论作为一种数学理论去研究,严格化当然是必须的。但是看看概率论的发展,您会发现,公理化体系只是上世纪30年代的事情,而概率论很多重大的成果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只是不大被传统数学认可罢了。但不代表那些研究没有意义。为什么现代教育体系中并未要求广泛学习测度论,却要广泛学习概率论呢?个人理解是把概率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并不是一定要那么严格的推导,反而培养概率直观和随机思想更为重要。如果抛开概率论的直观背景,仅仅把概率论变成分析学的一个分支,那就会失去很多有意义的东西。 所以,我的看法是,实际中的不确定问题都可以用概率论去研究,但不一定都要从公理化出发。现代统计学中有相当一些方法也许没有所谓的数学结构,而仅仅是一些数据处理,但已经广泛应用到诸如生物等复杂问题中。
个人分类: 概率论问题讨论|4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皮罗的梨树【刘华杰】
jiangjinsong 2009-4-23 09:23
文章是別人的好,從今天起,爭取每天都轉帖一篇老蔣欣賞的文章。 先貼一篇略帶情色意味的文章吧。 皮罗的梨树 刘华杰   贵族尼柯特拉多年迈娶美妻丽迪雅,却不能令精力旺盛的她心满意足。久之,丽迪雅看上主人的仆役皮罗。   皮罗为试探她的诚意,提了三件难事,为情欲所迫的丽迪雅一一照办。非但如此,她还策划当着丈夫尼柯特拉多的面,与情夫作乐。计划是这样的:尼柯特拉多 扶夫人到花园散步,命仆从皮罗上梨树摘几个梨来吃。皮罗在树上故意大嚷,示意夫妇两人在树下作着不雅的事情。尼柯特拉多颇为诧异,认为皮罗是在做梦。皮罗 却坚持说尼柯特拉多光天化日之下把丽迪雅压在身下,还说若是这梨树像他们俩运动得那样厉害,梨树的果子恐怕都摇落了。   尼柯特拉多则坚持什么也没有做,认为皮罗神经错乱了。尼柯特拉多忍不住,终于说:我倒要看看是不是这棵梨子树附上了妖魔,是不是随便什么人一爬上这 棵树,就会看见这种出奇的事情。于是他就爬了上去。这正是丽迪雅和皮罗的计谋。此时丽迪雅和皮罗放心大胆地做起那事,尼柯特拉多看在眼里,大吼起来。丽 迪雅和皮罗却坚持什么也没有做。尼柯特拉多下到树下时,见到那俩人坐在各自的地方,原来当他下树时他们俩才假装回到原位的。   尼柯特拉多臭骂了俩人,皮罗却说,这都是错觉,和他刚才看到的情景是一样的。你太太是个最贞洁的女人,万一她存心要丢你的脸,她也一定不会当着你的 面做。至于我自己更不必提了,不要说我当着你的面做出这种没廉耻的事来,即使存在一丝半点的邪念,你也可以把我粉身碎骨。这样看来,毛病一定出在这棵梨子 树上,所以才引起我们的幻觉。尼柯特拉多听了这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他想,他们即使要做那事,也不敢当着自己的面做,他于是只觉得这树蹊跷。妻子丽迪雅 反而装出气恼的那样,最终命皮罗把那梨树砍了。从此情夫情妇便随心所欲,寻欢取乐。您瞧,这无辜的梨树,就这样被砍了!   这是《十日谈》中的故事,出自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卜伽丘(1313-1375)之笔。(见卜伽丘,《十日谈》,第七天故事第九,方平、王科一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656-667页。)讲故事的人在故事开始前曾提示,这位太太丽迪雅并非由于智谋高,而是由于运气好,得了美满的结果。他 并非想劝他人担着风险去学她,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老是走好运,天下的男人也不是个个都容易蒙混的。   不过,这则故事还有科学哲学或者现象学方面的深刻含义:我如何知道我此时不是在做梦?因为人做梦时并不觉得自己在做梦。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经验论者都相信知识最终源于感觉经验,可是感觉经验是可错的,我们如何为知识作有效的辩护? 尼柯特拉多凭什么就相信皮罗的论证,而否定自己的感觉?当周围所有人都说你错了之时,实际上你并没有错,但你还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吗,三人成不了 虎,30人或者一万人却可能成了虎。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明明是自己在做梦,却指责天下所有人都在作梦。你可能想到了,关键是标准问题,以及检验问题。   在上述故事中,树被砍了,检验之路也被堵死了。尼柯特拉多还是相信皮罗的话为好,至少可以少生烦恼,谁让他一把年纪还要霸占多情MM啦! (2003.3.13) 2003 年6月7日 加入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960 次阅读|1 个评论
信息论的局限性及其根源分析
wangyong77 2009-3-16 21:07
信息论的局限性及其根源分析 1. 引言 香农(Shannon,又译仙农、申农)的信息论是针对通信问题的,对于现实中的信息问题并不一定非常适用 ,后人将他的信息论称为狭义信息论,而对应的广义信息不仅研究通信问题,还研究其他与信息有关的领域。针对广义信息,一些学者提出了全信息理论、广义信息论、统一信息理论等 。这些理论认识到了狭义信息论的某一些局限性,但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信息论局限问题,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来分析狭义信息论的局限性。 2. 香农信息论针对现实信息问题的局限性 目前被认识到的香农信息论的局限性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信息论仅仅考虑到了随机不确定性,而没有考虑到信息表示中集合的局限性和信息的模糊性等不确定性,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模糊集、粗糙集理论。第二,信息论没有考虑语义和语用,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信息论的局限性的主要根源 。国内钟义信就提出包括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全信息理论 。 笔者也发现信息论存在如下局限性:第一,信息论没有考虑信息的可靠性问题,而现实中的信息大多数都是不可靠的。而信息的可靠性却是信息价值的前提,比如情报类信息的可靠性就非常重要。信息的可靠性是信息的主要指标,但是信息论没有考虑,仅仅是考虑到信息的不确定性。第二,信息的完备性问题,信息论并没有考虑信息并不完全发送的情况,而现实中许多信息都是不完全(完备)、片面的,需要融合。在没有更加完备信息的场合下,人们往往权宜地将片面的信息姑且当作全面的信息来对待,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不完备的信息相对于完备的信息而言是不可靠的 。第三,在信息论中一些简单的信道并联和串联可以合为一个信道,比如简单的两个串联信道的信道矩阵可以直接通过相乘而当作一个信道,但是信息论没有考虑信息复杂的多重传递,比如,信息从一个信源传递到中间信宿,而中间信宿又转发给一个最终信宿,而且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信息的表示发生了改变,在这种多重传递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多重不确定性。现实中的信息往往需要经过这种多重传递,导致多重不确定性。比如,当然如果考虑前面提到的模糊集合等,这种多重不确定性性将更加复杂。信息论没有考虑到信道矩阵的传递概率等参数的复杂性。现实中这种传输特性可能不是确定不变的,而可能是随机变量,甚至可能更加复杂。第四,信息论中以通信为研究对象,其传输的信号本身是确定的,然而现实中却存在许多不确定性问题。在通信中,定义信息为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无可厚非,但是面对本身不确定的信息,我们如果去消除其不确定性,只会导致信息失真,这是舍本逐末的。量子信息论就是对经典信息论的一种推广,量子比特除了是0和1外,还可以是0和1中间的一个叠加态。在文献 中,考虑了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指出信息的可靠性比确定性更加重要,现实中,人们也是宁可选择不确定,但是可靠的消息,也不会选择不可靠而确定的消息。第五,信息论中的条件相对而言是简单的,而且多是以条件概率来表示的。然而现实中许多中的信息的条件是比较复杂的,比如,给出的条件可能是知识、规律等等,在已知先验概率的情况下,又得知某一个规律,通过这个规律并不能简单得出相应的条件概率来。第六,信息论用先验概率来表示已知的信息,然而,现实中,许多已知的信息并不是可以用先验概率来表示,比如可能包含未知数,可能是某个约束条件,可能是某个规律,甚至可能是完全未知的。第六,信息论由于不考虑语义,没有考虑到信息可能本身都是不相容的,自相矛盾的。现实中,有大量的信息可能是不一致和矛盾的。 3. 信息的实例分析 针对以上局限性,为了让问题更加明朗,可能通过举例来分析: 例子一:发送者给接收者发送重要情报:某两国即将开战。从信息论而言,这本身是一种信息量很大的信息,但是如果这个消息不正确,可能它就会造成很大的祸害,人们更加看重消息的可靠性,如果信息不可靠,通信是无意义的,信息的价值也不存在。信息论只是力图保证接收者接收到的消息是原来的消息,而对来自于信源的信息是否真正可靠,并没有进行研究。若以上信息不可靠,则两国开战的概率可能不是 1,而是介于0和1之间,这样概率值本身具有随机不确定性。为了不至于将概率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确定性混淆,可以假设发送的情报改为:某两国即将开战的概率为0.7。如果这个情报不绝对可靠,则可能这个概率值不是0.7,而是在0.7附近,此时概率本身不是确定的,值0.7可能只是平均。这种可靠性问题还可能更加复杂,比如除了针对于是否开战可能不可靠外,还可能针对主语有不可靠的可能性,比如,可能不是两国,而是三国,或者两人等等。 例子二:某一事件 m的概率是由一些条件确定的,假设这些条件是c 1 ,c 2 ,,c n ,且假设事件m的概率可以表示为 P(m)= f(c 1 ,c 2 ,,c n ) 假如我们只是对于条件 c 1 未知,其他均已知,或许可以根据条件c 1 的概率分布,求出P(m)的平均值。针对具体的情况,条件c 1 却是已知且确定的,但是在未知该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权宜地利用该条件未知情况下的平均的概率值来代替真实的概率,这种情况下,两个概率值虽然相近,但是并不等同。当用平均值取代具体的某一值的时候,信息显然不可靠,因此,在本例子中的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也可以转换为信息不可靠的问题。一般而言,知道的条件越多,条件越完备,得出的概率就越可能接近条件完备的情况下的概率,进而信息也越可靠。本例子的情况可能更加复杂,比如,m的概率在所有的条件都确定的情况下,依然可能是随机变量,好比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并不是因为隐参量的存在或者量子力学的不完备,而是一种自然的不确定性。 例子三:通过几次实验来测试某一事件 m发生的概率,当已知条件t:实验结果为P t (m)=0.7的情况下,我们并不能知道此条件下事件m发生的概率P(m∣t),只能确定P(m∣t)是在0.7附近的一个随机变量,如果一定要将该随机变量用固定的值0.7代替,该值就会带来可靠性的问题。概率论和信息论中都频频出现联合概率分布和条件概率,但是并没有说明许多条件下,条件概率或者联合概率分布中的概率值本身可能是随机变量,或者部分未知,甚至完全未知的。这样容易导致本来概率值不确定,但是却将不确定的概率值当作确定的概率值。 例子四:某生考试成绩一向非常理想,得优秀的概率为 0.875,但是在一次考试之前,因为生病而耽误了功课,所以其得优秀的概率会下降,假设降到0.75。在未知考生生病和耽误功课之前,我们知道的先验概率的不确定性要小于知道耽误功课以后的后验概率的不确定性。从信息论角度看,后者的信息量反而减少了。现实中,人们并不会因为先验概率不确定性小而选择它,而是会选择条件更加完备的情况下的后验概率,因为它更加贴近实际。这一点说明,以不确定来度量信息是受到限制的,这对于本身不确定的问题是不适用的,此外也说明信息需要有度量其可靠性和完备程度的指标,而且这一指标比度量信息不确定性的信息熵更加重要。 例子五:甲从乙处得到情报:敌人明天早晨百分之九十九要发动进攻。此后,甲同样从丙处得到相同的情报。从信息论角度来看,对于问题敌人明天早晨是否要发动进攻,不确定性是一样的,因而信息量一样,丙似乎并不提供新的信息。但是人们依然会感觉从丙处得到了信息,这种信息使得甲更加确定敌人明天早晨百分之九十九要发动进攻,这一例子进一步说明信息的可靠性应当是一个度量信息的指标。 例子六:当获得消息所有的事件都是等概率发生的的时候,对这句话的内容是什么,或者对于问题所有的事件发生呈现什么样的概率分布而言,它消除了不确定性。但是对于什么事件将发生情况,不可能是更加确定,信息量不可能增加而只可能是减少。这一点说明信息量仅仅是针对于消息本身的不确定性而言的,而该消息衍生出来的问题的不确定性并不与消息的信息量有必然联系,因此,信息熵这一度量的应用范围也是有限的,并不适合应用在日常的信息问题中。 例子七: Brillouin曾经提出了一个悖论:假如一段信息被以文本形式发送,文本的最后一部分却告诉接收者,说明此前的所有的信息都是不真实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有信息被传输?Brillouin建议要关注负信息。在该悖论中,有两部分消息,第二部分消息是对前面的一种否定。笔者认为,这两部分消息前后矛盾的,它们的可靠性都是相对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假如发送者是诚实的且没有故意开玩笑,则根据语境和情理分析,后面部分的消息正确的可能性大的多,这种情况下,综合前后部分的信息,可以认为没有发送有用的信息。当然也不能绝对地排除发送者在后面犯错误或者是发错消息的可能性。信息论中,消息的各个符号之间的关联采用冗余来表示,但是,该消息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从整体上看成是一种冗余的编码,即不可能被发送的编码(发送概率为0的编码),由于通信中时延的存在(如果没有时延存在,一般情况下消息会是自恰的),使得本不相容的,也不可能被发送的信息在一个完整的消息中发送。 通过以上的例子分析,暴露出信息论的一些局限性,为挖掘信息论局限性的根源提供了基础。当然,还有许多局限性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4. 信息论局限性的根源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以得出,信息论没有考虑信息的可靠性,而信息的可靠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通信中,由于消息是确定的,因此,不确定性的消除与可靠性的增加有一定的联系。实际上,我们要消除不确定性是很容易的事情,而香农信息论的消除不确定性是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完备性为基础的,比如利用纠错码纠错,利用后验概率来增强信息的完备性。假如把信息的确定性当作唯一的指标,抛开信息的可靠性问题,则可以随便确定某一事件的概率为 1,其余事件的概率为0就可以了。再假如,我们把信息的确定性当作首要考虑的目标,其次考虑其可靠性,则我们也可以指定概率最大的事件概率为1,其余事件概率为0。这样首先保证了确定性,可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如果如此,信息论和信息处理就变得相当的简单了。显然现实中人们不是这样的。根据以上多处的分析,可靠度是信息的一个首要指标。 以上的信息的可靠性、完备性以及经典集合的不切和实际都可以归结为对信息的多重不确定性的忽视,比如,在实例分析中,我们发现不可靠的信息,它的信息表示本身是不固定的,其概率值可能是随机变量,不完备的信息也是类似。对于模糊集和粗糙集之类的非经典集合,则可以认为是某一个集合包含的对象不确定而造成的,比如,在粗糙集中,对象 a 可能属于也可能不属于集合X,对象a 是否属于集合X就具有随机不确定性。其中一些不确定性与信息论原有的不确定性叠加起来就可能产生多重不确定性。这里的不确定性除了随机不确定性、模糊不确定性,还可能有更多形式的不确定性,包括某些不完全的约束条件造成的不确定性。可见,对信息多重不确定性的忽视是信息论的局限性的重要的根源。对信息可靠性的忽视也是信息论无法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鉴于所有的信息都很难可靠和完备,所以我们可以将可靠性和完备性问题总归为信息的相对性问题。实际上,现实中人们很难得出完全可靠的信息,只有权宜地采用相对可靠的信息,当有更加可靠的信息的时候,人们会利用更可靠的信息取代先验的信息。由于可靠性也与概率值的不确定性有关系,对信息可靠性的度量也可以借鉴香农对信息不确定性的度量,然而,计算概率的不确定性会比信息熵的计算复杂,因为概率需要满足更多的约束条件。 从 Brillouin悖论和例子四与例子六可以看出香农信息量公式仅仅是用来度量传输特定信息的时候最少的传输量,在通信场合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可靠性,但是当考虑信息对应引申出来的意义的时候,信息量大小与消息的意义的确定性和内容的多寡并没有必然关系,且某一信息可能增加其他信息的不确定性,甚至一些信息可能一方面增加一些信息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减少另外一些信息的不确定性,比如今天下雨这一信息可能减少今天路上潮湿与否的不确定性,但是也会增加今天学生迟到与否的不确定性。可见,是否需要考虑负信息也是值得商榷的。 当然,信息论也与现实信息问题具有很强相似性,信息论的方法很值得在现实的信息问题的研究中(包括信息的可靠性的研究中)借鉴,比如 Brillouin悖论中的自相矛盾与纠错编码出现错误导致的不一致性很相似,可以类似采用取最大概率事件作为真正发生事件,而当概率都很相近的时候,可以类似删除信道进行信息删除。 总而言之,信息论的局限性是源于信息论是针对通信问题的,其模型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当然也与概率论的局限性有关系,由于对概率值随机性和多重随机不确定性研究的不足,使得人们容易陷入概率(包括联合概率分布)就是确定值,而不可能是随机变量, 给定条件就可以得出条件概率等思维定势中,而这些思维定势只是适用于现实概率论问题中的一部分。由于信息论的这些限制条件能够较好地满足通信问题,使得它能够在通信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而推广到一般的信息领域则需要针对它的局限性解除相应的约束条件。 5.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香农信息论的一部分局限性,通过对其局限性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明确它的适用范围,避免对信息论的滥用,将信息论应用在适用的领域。另一方面,可以为推广和借鉴信息论提供方向,比如可以根据信息表示中概率是固定值的局限性改进信息的表示来适应对信息可靠性研究的需要,进而推广信息论。此外,还为概率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信息论也与现实中的信息问题有许多的相似性,如前面提到的对信息可靠性和完备性的考虑。这些相似性为借鉴信息论提供了条件。 参考
个人分类: 相对信息论|2160 次阅读|2 个评论
启发大家发现一些很难发现的局限
wangyong77 2009-3-13 20:41
这篇文章指出,概率论中,忽视了概率本身往往也是随机变量,假如大家以此类推,会发现更多的问题,许多问题变得异常复杂起来。 我们经常把随机的数当作确定的数,而把多重随机的数当作随机变量,或者是确定的数,这样必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以此类推,可能现实中更多的东西是随机的,比如某个理论它也不是绝对正确的,可能此时符合理论a,彼时符合理论b,等等,当然这把问题都弄得复杂起来了。在比如,我们建立的一些模型,可能此时符合模型a,彼时b,在比如采用的方法,可能也是随机变量,采用的运算符号,也可能是此时加,彼时减,当然还可能是更加抽象的运算,一次推下去。可能一切都是不牢靠的了,以前许多东西要重新开始考虑了。 论概率的相对性 摘要: 指出了现有概率论的局限性,它没有认识到概率的如下特点:首先,先验概率和后验概率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先验概率本身也是条件概率;其次,概率未必绝对是固定的,可能是随机变量;还有,概率是随着已知条件的增加而进化的。最后,概率是复杂相关的。同时分析了概率论在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概率论;相对性;条件概率;信息论 引言 目前的概率理论并非可以解决所有的概率问题。比如对事件的概率,可能不同的条件,或者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概率,那么应当如何来综合和折衷,概率论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没有得到研究源于概率论本身具有局限性,目前的概率论是以柯尔莫哥洛夫(kolmogorov)公理系统为基础的 。该公理系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菲纳特和熊大国等学者指出了该公理系统的一些缺点和不足 。而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概率论本身在许多时候也是有前提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概率问题,而其中有一个根源在于概率值完全可能是随机变量,而不是一个固定的值。 概率论的局限性分析 目前的概率论中,没有考虑到条件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一般在指定一个条件B的情况下会给出事件A的条件概率值P(A|B),但是有时候条件概率值P(A|B)往往是未知的,而且可能还是随机变量,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确定的值。一旦条件概率是未知的时候,我们解决多个条件下的概率问题就无能为力了,比如已知P(B) ,但是P(A|B) 未知,则可能无法求解P(AB)。概率是用来描述随机现象的,但是概率本身也可能是随机变量,但是我们的概率表述中往往是给出一个定值,这造成许多概率的理论应用中,都把概率当作一种固定值来考虑,进而会有许多局限性。我们从一下几个角度来分析概率论的局限性和概率的相对性: 首先,概率论中,把先验概率和后验概率绝然分开。实际上,这种先后都是相对的。比如先验概率也是在某种情况下才能得出的,有一定的已知条件,否则概率的来源就没有基础,当然已知先验概率的分布本身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条件,这个条件可以表述为:已知各种可能值的先验概率分布分别是多少。此外,还存在多个条件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它们的先后关系是可以互换的。假如我们对一个事件一无所知,那么它有几种可能的取值都不知道,别说这些取值各自对应的概率了,可见,我们得出的先验概率也是基于已知的条件的,先验概率也是一种条件概率。认识到概率是相对于相应的各种形式的条件的性质有助于在分析中有意识地、仔细地去认定每一个存在的条件,将不同的条件区分开,而不是混为一谈,从而能够有效区分相应的各种概率。实际上有时候由于条件的隐蔽性,往往不能充分认识到许多条件的存在。 其次,有些条件下,概率并不是固定的,概率虽然是描述随机不确定性的,但是,概率本身也未必是确定的、恒定的,它也可能是一个随机变量。现实中不确定的事件往往比确定的多。概率也有自己的随机不确定性,好比导数也有自己的导数,多阶导数等。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概率的不确定性:对某事做实验,得到了它各种结果(可能值)发生的概率,但是实验的结果与理论上的概率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差别的。如果我们对此事及其结果发生的其他的情况一无所知,但是仅仅知道实验的结果,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权宜地采用一个不是很可靠的概率,我们以此为条件,则可以得出事件可能结果发生的理论上的概率是一个以实验得出的概率(或者接近该概率)为中心的一个随机的分布。这说明在某些条件下概率是不确定的。再比如,当我们以不可靠的方式得到某事发生的各自可能的概率分布的时候,理论上的真实概率依然是以这个概率为中心的一个随机分布,此时概率并不是确定的,我们可以看到增加了一重随机不确定性。有时候容易产生概率是定值的看法可能是源于:把某种概率是定值的情况作为基本的前提,然后认定概率是不变的,比如抛硬币的正反概率(不考虑硬币正反不同造成的影响)。有时候,还会有不区分条件的变化,把此条件的概率当作彼条件下的概率,从而导致错误。认识到这种概率的随机性,有助于我们摆脱传统概率论的框架,不再把随机的值当作确定的值,把未知的值当作已知的值。现实中,我们得到的条件和信息往往不是绝对可靠的,则真实的概率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我们用这些条件和信息得到的概率来取代真实的概率是具有一定相对性的,或者说是不可靠的。许多情况下,可以得出概率的平均值,那么我们是否知道概率的平均值就可以了呢?我们可以在举例说明:还是实验的例子, A和B对相同的某事做实验,都各自得到了它各种结果(可能值)发生的概率,但是他们得出的概率恰好一样,其中A只做了10次实验,而B做了一万次,虽然他们得到的各种取值(结果)的概率一样,而且我们根据他们各自的结果都可以判断某事的各种可能的概率是围绕在他们两个的结果附近分布的。但是,B的结果平均情况下更加可靠,在这种情况下,它的结果会更加靠近真实的概率(我们假设某事各种取值的概率是确定的)。可见,知道概率的概率分布特征,即事物的双重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可靠性分析有价值。还可以举一个例子, 有人因为对抛硬币的正反情况一无所知,所以,他干脆猜测是抛硬币后落地的正反的平均概率是相等的,这样公平一些。而有人根据硬币的对称性(基本可以认为是对称的),从理论上分析得出硬币正反的结果平均概率是相等的,而另外有人根据自己 100次实验的结果(恰好是等概率的)而认定硬币正反的平均概率是相等的。虽然此时他们认定的平均概率都相等,但是其意义显然完全不一样。 再次,概率是随着已知条件的增加而进化的,概率值是相对于我们的已知条件的。波普尔和达尔文都有进化的思想,概率也是根据条件来进化的。已知条件越多,概率就越可靠。另外,好比人对事件的了解往往是从未知到已知的,对某事发生的概率的了解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不确定到确定的。比如抛硬币的概率,如果对于当时的情况不了解,根据硬币的基本对称性,我们可以认为正反概率都是 0.5,但是如果知道了抛硬币中的所有决定因素,则其正反是确定的,在抛硬币的过程中,所有的作用力、初始的速度和位置、地板的情况等因素将可以决定硬币的正反,当然可能我们的已知的条件有限,尚不能知道所有的决定性因素,这样的条件下其概率可能也可以得出一个概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知道的条件都是不完备的,在这些条件下概率可能是随机变量(如上面实验的例子),也可能是固定的值。假如我们不能得到更加完备的条件,但是要去求完备条件下的概率,则此时不能不权宜地依靠条件不完备的情况下得出的概率,此时的概率至少会增加一重随机不确定性,则此时的概率可能是多重随机、双重随机、或者是随机变量。对事件的了解从不确定到最后确定,是因为已知的条件发生了改变,概率随着条件发生了改变。认识到这种逐步进化的相对性,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理解并且应用概率论,认识到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到确定的改变本身也是一种概率的演化。现实中,我们往往知道事件的片面的条件,所以得到的概率也是片面的,相对于我们的不完备的已知条件而言的。 最后,现实中的概率比目前概率理论中复杂得多,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比如关于股市涨跌的概率具有多方面的复杂性。第一,假如有人根据股市的现在状况,包括股民的心态,总结出了股市的动态概率的规律,一旦有人了解到此规律,并且充分利用此规律来炒股的时候,股市的规律将会变化,比如如果大家只是简单从众,可能股市涨的时候就更涨,跌的时候更跌,一旦到跌的时候,就很惨,但是如果通过研究发现股市物极必反的规律,大家就会规避,在涨到一定程度就收手,这样股市的规律就会改变了,从而相应的概率就会改变。第二,还是从股市来说,如果大家都是不了解其他股民的决策,特别是以后的决策,可能就会分析股市的涨跌,如此可以得出股市的一个涨跌概率,但是如果了解其他股民未来的决策,就会根据相应的决策来决定自己的最优决策,从而此时的股市涨跌概率将会改变。第三,由于股市的变化是取决于众多不确定性因素,包括股民和上市公司的运作情况,而且这些情况互相影响和作用,股市的涨跌概率也是一个多重不确定的量。以上方面可以说明概率的复杂性。但是由于概率理论没有考虑足够复杂的问题,一些公式,比如全概率公式、 bayes公式,都是把条件概率作为已知的,固定的值来看待,这往往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从而,生硬死板地应用这些公式,导致一些问题。 从以上的一些分析也可以看出,条件本身也是多样化的,而且它们对于概率值的制约也是多样化的,不能简简单单用条件概率来表示。比如,条件还可以是实验结果、定理、规律、知识、常识、语言的翻译转换方法、语法、编码的方式、信息的可靠性等,这些都可能不能完全地决定某个概率是一个确定的值,而仅仅是制约它,或者给出一个大致的概率分布,特别是当涉及到语义的时候,编码方式、语法、定义等这些往往是公认的、基础性的,隐含的条件,由于它们的公认性,所以具有隐蔽性,往往不以为是一种条件。但是这些条件往往本身可能具有歧义和不可靠性,这会使得概率值更加复杂,具有多重的随机性,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些条件的存在,并且认识到其可能带来的多重随机不确定性,就可能得出一些悖论。再比如,如果我们用一种方法得到某一事物发生的概率是固定的值 P,但是,我们根据研究发现,这一个方法并不是可靠的,那么真实的概率值可能是在P的附近波动。还有我们从某人那里得到了一个信息,但是从更加可信的途径得到这个人的不是绝对信息的可靠的,则相应的信息表达会更加复杂。 概率论在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传统的概率论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是一种绝对概率论,但是由于理论的不完善,没有充分认识到概率论的相对性,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中,往往不觉陷入一种绝对的概率论的思路中,它没有认识到大多数情况下概率是介于确定和完全未知之间的,因此可能具有随机性,乃至多重随机性。一旦考虑概率的随机不确定,概率论的许多公式就可能需要修改,或者必须增加概率是确定值得前提条件,因为许多公式实际上是将概率当作固定的值对待的。 概率论的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是信息论。信息论中,利用概率论的时候,也往往利用以前概率论的模型。假如概率是不确定的,这信息论的一些公式就无法进行计算。上面我们提到了,当一个消息不可靠的时候,它的概率可能是随机变量。香农很难得地认识到了事件的不确定性,但是没有注意到到概率本身也可能是不确定的。比如如果这个信息是不可靠的,那么可能它的概率不是一个定值,而是一个随机变量,也可以说,香农的随机不确定性的本身也是有随机不确定性的。实际上目前的超熵理论,也是在研究这个问题,超熵就是熵的熵,更加通俗地说是随机不确定性的随机不确定性。不过还不能确定概率的不确定性用超熵来表示就是正确的 。 问题的展望和推广 从概率的表达的局限性我们可以看到,概率值可能远远不是固定的值,也不是单纯的随机变量可以表达的,假如无限重的随机性都考虑进去,将是无法表达的,而且也不便于进行许多研究的,目前概率论的这种简化带来了便利,但是也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限制了各种数和值的自由度。除了概率的值,可能许多的值和变量,也是具有多重随机不确定性的。以此类推,可能现实中更多的东西是随机的,比如某个理论它也不是绝对正确的,可能此时符合理论a,彼时符合理论b等等,当然这把问题都弄得复杂起来了。再比如,我们建立的一些模型,可能此时符合模型a,符合模型b,再比如采用的方法,可能也是随机的,采用的运算符号,也可能是此时加,彼时减,当然还可能是更加抽象的运算,以此推下去,可能许多我们当作是确定的对象都是不牢靠的了,以前许多东西要重新审视其局限性。进一步这一问题也启示我们,当我们用很简单、规范、形式化的数学方法来表示、描述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会砍去问题的许多自由度,或者对问题进行五花大绑,限制了它的适用范围,而且有时候往往很难被发现,不仅仅是变量和概率值,还包括模型、理论、采用的运算等其他更加复杂的对象,都可能有多重的不确定性。可见我们既要看到简化问题带来的便利,但是绝对不能忽视和忘记它带来的局限性 。 结束语 概率的这种随机性是广泛存在的,现实中,我们往往是在不可靠和不完全的情况下得出的概率,可能得到的概率是相对的,与真实概率有差距,而有时候不得不权宜地参考这些相对正确的概率。研究概率这种相对性,有助于解决许多现实问题。本文分析了这种概率的相对性,但仅仅是抛砖引玉,针对这类问题还有大量的新问题尚需要研究,比如关于信息的可靠性和信息的完备性相关的理论研究。。这两类的问题除了在概率统计领域广泛存在,而且在其他的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提出的相对性问题不仅仅利于概率论理论发展,还利于促进其他的应用性学科发展完善。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393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续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学标准化预备性研究之三
人为峰 2009-2-2 14:40
续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 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三 包含飞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信息化 - 标准化研究室 摘要: 中医学与其他医学或生命科学具有相同的观控对象和观控目标,相互之间共性是主 要的。与现代生命科学一样,中医学同样无法避免复杂性科学规律的支配。本文继续讨论复 杂性科学及其与多样性或个性、不确定性和混沌动力学的关系;从动力学视点探讨了作为中 国古代科学基石的太极阴阳图符的循环零维空间的哲学意义;提出了当今生物医学知识的关 系、网络和动力学三个表达层次及总结了心脏泵血循环从分子层次到整体层次的定性动力学 模型;最后以中医学气论为例分析了中医学层次动力学的特征。 关键词: 复杂性科学中医学混沌动力学不确定性太极图 本文为有关中医学的信息学属性探讨性系列文章之一 ,主题是继续讨论复杂性科学 及其与中医学的关系。 ( 1 )复杂性与多样性或个性: 当前主流科学研究也是以忽略个性和变化性开始的。当牛顿建立他的定律 F = MA 和爱 因斯坦建立他的方程 E=MC 2 时,我们这些聪明盖世的人类与石块、木块、卫星、流星、陨 石等毫无区别,统统被认为仅有质量而无其他任何属性的质点。连体积、形状、表面不 光滑引起摩擦力、比重不均衡分布等都统统被忽略不计。生物学医学的实验需符合统计学规 律,要求随机抽取足够大小的样本。因为根据统计学原理,足够大的样本具有代表性,能够 代表该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只要达到要求,群体中形形色色的个性和差异统统可被认为是 无意义的,仅是噪音或扰动而已。因此我们应清醒地知道当今的医学知识仅仅是那些表达一 般性规律的知识,是非个性的知识。它们描述的是典型的、标准的生命世界,不是富有个性 的生命世界,不包括个性差异。然而个性是绝对的,世上没有二瓣相同的叶子,周末熙熙 攘攘的上海南京路上没有二张相同的面孔。只要我们的科学所处理或操作的对象为事物原 __________ 型,就会遇到个性,就会遇到复杂性。而医学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正是千变万化的富有个性或 体质差异的病人,个性是产生复杂性的另一个源泉。 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已开始关注人体的个性的形成机制,例如正在兴起的关于机体对药 物的反应、体内药物与药物之间的交互作用和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个体差异的遗传学机制的 研究。现代遗传学重视基因的多态性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其中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 SNP) 。不同个体同一条染色体同一位点的核苷酸序列绝大多数 碱基序列相同而单个碱基有异的现象称为 SNP 。 SNP 是人类基因组 DNA 序列中最常见的变异 形式。估计发生在基因的蛋白质编码区的 SNP 约有 4 万个,这些 SNP 可以导致蛋白质合成时 氨基酸错义。 SNP 还可发生于基因的非编码区,影响相关基因的调控。这些 DNA 序列的 变异可以影响人们对疾病易感性和对药物的反应,形成个性。 科学家认为影响人类药物反应性的个体差异的基因多态性包括:( a )药物靶蛋白分子的 2 基因多态性;( b )血浆药物结合蛋白的基因多态性;( c )药物运输蛋白的基因多态性;( d ) 细胞色素 P450 酶系的基因多态性等 。 ( 2 )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也许只有纯理性系统才有绝对的确定性,如数学体系中 1+1=2 。自然系统中不确定性是 永恒的和绝对的,确定性是相对的。 ( a )概念的不确定性: 1965 年美国数学家查德( Lotfi Assker Zadeh,1921- )在其开创的 Fuzzy 数学中,提出了概念的不确定性:对一个具体对象或原型进行分类,我们往往不能确 定地说是或否。查德由此引进隶属度概念,隶属度就是一种不确定概念 。普 通逻辑学又告诉我们,由于概念的建立依赖于思维的抽象过程,而抽象过程就是求 同存异即忽略差异的过程。一个高度抽象内涵极小的概念可以涵盖(或关系) 很多实例,因此在把概念转化为实例时会遇到一对多的不确定性。 ( b )动力系统的不确定性: ( i )非决定系统:随机系统,如城市交通控制系统。 ( ii )决定系统:混沌系统虽然为决定性系统,但由于其对初态高度敏感,其行为可 表现拟随机性,难以预测(下文有专门介绍)。 ( c )冗余性和容错性: 生物物种在漫长的生死搏斗的进化过程中,发展了一种冗余战略,也即我们常说的备 战备荒策略。无论是物质流(脂肪库、血库)、能量流、信息流、结构构建、时空 分划与各种通道(如侧枝旁支)、生理机制种类均有相当的储备、富裕或备选方案, 使机体有足够的包容性和容错性应付各种不测情况。力求以相对少变应相对多变, 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外环境的变化与内环境变化往往不呈现为线性关系,一般内 环境相对少变,外环境相对多变,导致一些非常规医学逻辑。 ( d )三体决定性动力系统的不可预测性: 科学家指出,三个运动着的相互作用的物系如太阳 - 地球 - 月亮三体系统,即使精确地 知道它们的初态(初速度、初位置等),也无法预测其遥远将来的位置和速度。能预 测任何决定性系统未来状态的所谓拉普拉斯妖并不存在。 ( e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 不确定关系 ) : 1927 年德国科学家威纳海森堡( 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1-1976 )发现了人们观 测过程的基本局限性,即一种观测无奈:为了预言一个粒子的未来的位置和速度, 人们必需精确地测量其当前的速度和位置。我们常常用光照射这颗粒子并通过反射光 获得粒子的位置。但相关的物理规律告诉我们测定粒子的位置的精确程度不能超过光 的相邻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波长)。为了更精确地测出粒子的位置,我们必须用波 长较短的光来测量。但当光量子照到被测粒子上时,二者可发生相互作用(扰动), 以一种不可预见的方式改变粒子的动量。光量子波长越短,位置测得越准,光量子能 量越大,扰动越大,动量的不确定性就越大。换言之,位置测量越准,动量测量越不 准。反之亦然 。科学家还发现时间与能量也服从不确定关系:微观粒子存在于某一 状态时间越短,这种状态的能量的确定程度越差。 ( 3 )物理学的三次革命: 刘式达 教授在为 C 格里博格, J.A. 约克著的《混沌对科学和社会的冲击》 一书 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牛顿 1680 年在伦敦皇家学会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算起,物 理学已经历了 300 年。在这 300 年中,物理学已经完成了几次革命: 3 ( a )以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 17 世纪物质、力和运动的研究; ( b )本世纪量子力学、相对论和放射性的发现; ( c )混沌和分形的发现使物理学进入复杂物理学阶段,物理学将以生命科学、地球与环境 科学等为主要标志。 传统的物理学为确定论所统治,以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的名言为代表:只要知道初条件, 我就可以决定未来的一切。物理学的发展一次又一次地给确定论以冲击。首次冲击是分子运 动论,对大量分子的运动,不可能用经典力学描述每个分子运动的动力学,众多的分子动力 学汇总即可发生质的突变,转化成宏观的必须用统计方法描述的热力学动力学。上述海森堡 测不准关系给确定论又一次冲击。而混沌的发现给确定论以最猛烈的冲击,它显示确定系统 同样可以出现类似随机的现象,表明绝对确定论和典型随机论之间存在着貌似随机实为确定 的事物。很多像天气、地震等现象看起来是随机的,无规律的,但却遵循决定性方程的动力 学。 ( 4 )复杂性与混沌系统: 1963 年美国气象学家 E . N . Lorenz 在分析气象预报模型时指出远期气象是不可预测的。 人们开始认识到一种混沌原理,即使决定系统其未来行为也可能是不确定的 。 ( a )什么是混沌系统 目前对混沌的认识和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尚没有公认的严格的数学定义。科学家仅仅 从不同的角度描述混沌的行为和规律。即使是描述性定义,有时也会产生自相矛盾。为了说 明混沌,我们按确定性的大小列举三类动力系统,从中我们也许可以领悟出确定性混沌系统 涵义。 ( i )确定性动力系统:初始态、中间轨迹、终末态都是确定的,其行为可以预测,如 钟表等机械系统、电脑系统和软件系统。读者请注意其中大多是人类智能的产物。 ( ii )随机系统:对初值极端敏感,中间轨迹不可知,结果不确定,或只能按概率确定 (具体不确定)。如某路口交通事故发生率,某种疾病的死亡率(我们无法确定某个病人是 否一定死亡)。又如无数粒子的布朗运动,摸彩票,抛绣球,掷骰子等行为。因为中间过程 是黑的,人们只能对系统的两端(输入 - 输出)进行观察,此即我们常用的统计学实验方法。 ( iii )确定性混沌系统: 首先,混沌 (chaos) 运动不是随机运动,而是一种拟随机运动,是决定性系统的行为和 丰富内涵的表现。也许我们可以用以下特征描述混沌系统: (ⅰ)此种系统对初态敏感; (ⅱ)中间轨道复杂、多变、发散、相邻轨道指数分离和局部轨道不稳定,但尚可以用 某些变量加以描述; (ⅲ)最终结果收敛到一个确定值域内(奇异吸引子)。从初始态、中间轨迹到终末态 理论上每一步都是决定性的,但实际操作上不可能确定; (ⅳ)所有可能的初态出发形成的轨线族称为流,作为流和吸引子源头的这个初态 集合称为吸引子的吸引盆或吸引域,终极结果的集合称为吸引子。 ( v )混沌只出现在非线性系统中,而非线性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是未来科学的主要领域。 与混沌有关的一类吸引子称为奇异吸引子 ( 与平凡吸引子比较而言 ) 。奇异吸引子的主要 特征如下: (ⅰ)奇异引子为有限区域,从它的吸引域内任一点出发的轨线都归宿到该奇异吸引子, 轨线终点的总和填满该区域,表现了它的稳定性; ( ⅱ ) 吸引子空间结构复杂,有时可具有无穷自相似结构 ( 多重分形 ) 。 ( b )观察描述混沌系统的参量 4 可用混沌系统的吸引盆,流和吸引子的非线性特性如维数、密度、测度、概率及相互 关系来描述混沌系统 。如(ⅰ)动力学系统的熵:由 Kolmogorov 和 Sinai 提出,一种测 度熵,本质上与 Shannon 信息熵相同;(ⅱ)拓扑熵:由 Adler,Konheim 和 McAndrew 提出, 用某个区域的测度代替概率的测度;(ⅲ)混沌的功率谱;(ⅳ)豪斯道夫( Hausdorff )维 数;(ⅴ)容量维数;(ⅵ)相关维数;(ⅶ)信息维数:随着描述系统的精度或位数的增加, 确定吸引子上某一点的所需的信息量增加的快慢;(ⅷ)李雅谱诺夫( Lyapunov )指数:估 计系统在物理相空间或时序相空间中轨道的收敛率或发散率,反映相邻两条轨道的局部特 征;(ⅸ)测度熵:表证随着时间的延长,轨线对初始值的依赖程度。极限环的测度熵为 0 (轨线由初始值全确定),纯粹随机运动轨线的测度熵为 + (初始值无法确定轨线)。而奇 异吸引子的测度熵是一个正数(初始值可以但难以确定轨线);(ⅹ)吸引子的多重分形性。 ( 5 )从阴阳太极图到动态循环零维空间: 天才的数学家、微分学的创始人之一莱布尼茨曾说过他的二元律的思路受启发于古代 中国伏羲氏的阴阳学说。现代计算机技术把二元律用激发器的二态体现出来,开创了令人眩 目的现代计算机文明。然而计算机再聪明也不等于生命系统。莱布尼茨也并未穷尽太极 图之哲学涵义。据笔者所见,太极图所阐发的不仅是阴阳二元问题,太极图中阴阳二色形不 是机械的二分,而是呈相互首尾相接之势,寓有周而复始之意,是一种太极二元循环动力学。 我们知道古希腊哲学和欧几里得空间源于被称为零维空间的点,由点生线,由线生面, 由面生体。而点为无高、无长、无宽的概念,因此它实际上不能作为一个存在,仅 能作为一个概念以示区别于虚无,为纯理性的产物。在此哲学基砖上创建了现代科学体 系的质点结构科学大厦。中国古代科学源于太极阴阳二元,太极二元循环动力学是一种动态 循环零维空间,与点零维空间有本质区别,是西方科学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哲学分水岭。 循环动态零维空间的深刻的哲学和科学意义至今远未为人们所真正认识,可以说动态循 环零维空间是生命系统得以存在的一种基本空间,无论是形形式式的反馈(如下丘脑 - 垂体 - 靶器官反馈)、周期(如月经周期、细胞周期)和循环(如血循环)机制,还是诸如类球形 (细胞、器官、人体)、螺旋形(如 DNA 双螺旋)都遵循了这一空间原则。至少有如下理 由(ⅰ)点零维空间是一个静止概念,而动态循环零维保证了物质、能量、信息的运动 性,保证机体为一个可演化发展的耗散系统;(ⅱ)循环动态零维保证了稳定性,为把在演 化过程中系统获得的新信息加以固化并形成组织和结构提供了哲学基础,因此动态循环零维 是结构形成的重要原理,由此我们也许可以创建动态循环结构科学的新体系;(ⅲ)除了上 述动静相济特征以外,动态循环零维无须如非零维空间那样冒无穷延伸之险,也符合 赵南元 教授提出的事物发展的一个基 __________ 本原理即经济原则 (因为动态循环零维空间结果 就是原因,产物就是原料,而经济原则与生存原则是一致的)。无穷延伸、无穷 大、无穷小仅是纯理性世界的概念。 M 克来因指出被我们认为绝对严密的纯理性系统 数学系统蕴涵了多方面的确定性危机 。而据笔者的研究,一些危机就与无穷大有关。 因为我们知道自然世界自身应该只有极大或极小的概念,应该不存在无穷大和 无穷小的概念,至少是谁也没有经历过无穷大。因此由中国古代科学太极循环动力 学引申的动态循环零维空间比古希腊的点零维空间更接近自然。 ( 6 )从动力学看人体: t 也许我们可以从关系、网络及动力学三个认知层次或认知阶段来描述生命系统。(ⅰ) 当今关于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知识的主体为相对分散的关系,我们只能通过逻辑思维把这些关 系连接起来。此类知识占据了当代生物医学知识体系的绝大多数,媒体为书本、杂志等文本 形式和数据库形式。(ⅱ)网络型知识是目前全世界生物学、医学及生物医学信息学科学家 5 携手协作的主攻方向。符号级知识有关于医学标准化(或经典的)概念语义网络研究,如统 一医学系统( UMLS )和 GALEN 工程 。生物医学信息学方面有基因组调控网络、蛋白质 相互关系网络 、蛋白质空间构型网络、生物化学网络、生理过程网络、信息通道网络等 等。(ⅲ)用动力学来描述机体最为困难,有人认为动力学是不可能用符号来表达的 。将 来的所谓虚拟生理人体、虚拟病理人体、虚拟药理人体可称得上是动力学意义下模 拟人体,但可想而知,这将是多少代科学家的前赴后继的努力。现在的国内外正在进行的虚 拟解剖人体只存储静态空间信息,故尚不能称为动力学意义下的模拟人体。 也许我们不应拘泥于严格的混沌动力学系统,若用生物 - 医学信息学方法从动力系统的 初态、对初态的敏感性、轨道及轨道流及其分散性、吸引子或终态等方面研究生命系统必将 开创生命科学的新局面。 笔者总结了心脏搏动周期中从分子生物学层次到心脏整体泵血层次各循环机制相互衔 接的动力学定性模型 ,这些动力学循环分别由诸如离子通道、离子泵、膜电位、动作电 位、内质网与钙离子、 ATP 酶、肌丝蛋白(粗肌丝、细肌丝)、神经递质 - 受体、突触、心肌 细胞、心肌、流体力学、活塞原理、结构和生理规律所决定,一个正常的泵血循环,依赖于 这些异质的动力循环各相态的相互准确衔接,最后整合为心脏整体的泵血行为。任何相态之 间的不准确衔接均有导致疾病的可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图 1 :心肌循环连接图: 1. 膜电位循环; 2. 钙离子从肌浆网收放循环 ( 借助于钙泵即 Ca ++ 依赖 式 ATP 酶的循环 ) ; 3. 肌钙蛋白与 Ca ++ 结合与释放循环; 4 .肌钙蛋白分子构型循环; 5. 原肌凝蛋白的构型变化循环; 6. 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 - 扭动 - 解离循环 ( 依赖于肌球 蛋白的头部即 ATP 酶激活 - 分解 ATP- 释放能量 - 抑制循环 ) ; 7. 粗肌丝与细肌丝的滑动 循环; 8. 肌节的缩舒循环; 9. 肌纤维的缩舒循环; 10. 肌肉的缩舒循环; 11. 心室内血 液压力循环; 12. 房室瓣开闭循环; 13. 心房内血液压力循环; 14. 主动脉瓣开闭循环; 15. 主动脉内血液压力循环; 16. 心脏泵血循环。 ( 7 )医学气论的动力学的层次性: 现代科学意义下的机体动力学系统是无数宏观的、微观的动力学系统相互衔接、穿插、 6 交叉、嵌套的整合系统。中医学理论强调其中的层次关系。以中医学气论为例。中医内科 学 有如下描述人体的气,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和五脏之气。元气是先天精所化 生,发源于肾,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 与脾胃运化来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聚集于胸中,其功能主要是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的运行。 营气与卫气皆由水谷之气化生,但营气运行于脉中,内注五脏六腑,外营四肢。卫气运行于 脉外,其主要功能是保卫体表,抗御外邪入侵。五脏之气,也就是五脏功能的具体表现。 所以,根据中医学理论,气是有层次性的:元气乃根本之气,统帅之气,是驾御其他诸气的 气。中医气论的动力系统为嵌套动力系统,元气动力系统承载着宗气、营气、卫气和五脏之 气的动力系统。因此,决定元气动力系统的驱动因素应是一些根参量、主导参量、慢参量或 序参量(用协同学创始人哈肯的话),有时候可能是资源极度匮乏紧张的参量。这就是动力 系统中的各变量的君臣佐使关系,循此探索,也许柳暗花明的一片新天地正等待着我们。 (待续) 参考文献 (1) 包含飞,严世芸:中医学概念的信息学属性及中西医学互通性初探中医标准化预备 研究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15 ( 4 ): 8-11 , 2001 (2) 包含飞: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待发表) (3) 卢业宏,洪钧言:从药物遗传学到个体化医学,科学, 54(2) : 26-29 , 2002 (4) 粟载福等编著:《模糊数学与医学》,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1989 (5) (美) C 格里博格, J.A. 约克著,杨立,刘巨武等译:《混沌对科学和社会的冲击》, 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6) 刘心东,蒋大宗:混沌及其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16 ( 2 ): 63-70 , 1993 (7) 赵南元著:《认知科学揭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8) M 克来因:数学:确定性的丧失,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9)JH van Bemmel, M Musen 主编,包含飞,郑学侃主译:《医学信息学》,上海: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 2002 (10)B. Schwikowski, P. Uetz and S. Fields : A network of 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s in yeast(published in Internet web site) (11)Klaus Prank : Data mining and mathematical modeling in systems biology ( published on Internet Web Site ) (12) 张镜如主编,乔健天副主编:《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86-88 , 39-45 , 1996 (13) 张伯臾主编,董建华,周仲英副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量子干涉的几个量子力学基本原理
热度 1 yunping 2009-1-5 09:01
(1)量子干涉可以是粒子跟自己干涉,跟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无关。 关于这一条有一个著名的单光子干涉实验,在光子的双缝干涉实验中,把光子通量调到很低,使得光子在其相干时间内,最多只可能有一个光子通过双缝。这种情况下虽然单个光子只可能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点,但不同时刻(在时间上不相干)通过双缝的很多光子却可以在屏幕上形成双缝干涉图象。 (2)量子干涉必须在存在路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当关于路径确定的信息原则上有可能被人获知时,干涉就会消失。 著名的惠勒延迟选择实验( Wheeler's delayed choice experiment )就是关于这一条的事例。 更精彩的实验是1991年在美国留学的两个中国学生在他们导师的带领下,完成的一个双光子干涉实验【PRL67, 318 (1991)】。实验表明,双光子干涉中也遵循这一原理。该实验后来在《科学美国人》上有详细报道。 (3)从量子干涉实验中,人们可以得到粒子跟环境相互作用的某些信息,但永远不可能得到粒子内部状态方面的信息。 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实验事实违反这一条。 当今国际超导物理界对超导量子干涉的理解违背了上述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在这种理解基础上构想出的超导波函数自然也就不可能是合理的(参见我们的论文 http://cn.arxiv.org/abs/cond-mat/0210285 )。 附: 因为和湖南大学刘全慧教授的讨论中受到启发,于2009年4月21日修改过第一条。
个人分类: 量子物理|27401 次阅读|28 个评论
关注不确定性问题的讨论
nipy 2008-11-27 09:46
关注不确定性问题的讨论 . 近几个月,在潜科学网站上对不确定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确定性问题讨论的起因可能由于以下两方面: ( 1 )汶川大地震后,人们对于地震能否预报的争论,提出了自然界客观事物产生不确定性的原因?人能否对不确定的事物进行控制或优化? ( 2 )在信息本质问题讨论中,涉及香农信息概念: 信息是能用来消除或减少信宿关于信源不确定的东西 ,有人提出,信息消除的是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还是人认识的不确定性?是否存在两种不确定性:客观的不确定性与主观的不确定性。 潜科学网站上的朋友,对不确定性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不同观点也有不少争论,我试把这些争论的不同观点归纳如下: ( 1 )不确定性只能是认识层次对客观事物认识判断的不确定,本体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运动发展都是由因果关系确定的,本体层次不存在不确定性问题。 ( 2 )不确定性是本体层次客观事物的普遍属性,包括无序性、随机性、不稳定性等,认识只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映像,由于认识的主观局限性,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能不正确、不可靠、不全面或不本质,但不存在不确定问题。 ( 3 )存在两种不确定性: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和主观认识的不确定性。 ( 4 )不确定性体现在认知过程主体对客体认识的不确定,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属性,体现主体从客体获取信息的多少。 可见,不确定性问题涉及系统工程、系统复杂性、信息概念与度量、认知的本质以及系统与信息的关系等许多重要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不确定性问题在潜科学网站上仍在继续讨论,我把它介绍过来,希望科学网朋友给予关注或参加讨论,因为我觉得不确定问题与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以至哲学的密切联系,可能对各种具体学科的研究都有影响。 下面是潜科学网讨论不确定问题比较集中和跟贴较多的几个贴子供参考: * 陈雨思:什么是不确定性? * 邱嘉文:信息到底是消除那种不确定度的东西? * 倪鹏云: 不确定性问题究竟是客观事物本性问题还是主观认识判断问题? 潜科学社区论坛大家谈链接 倪鹏云
个人分类: 人与自然|4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