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综合素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显著地提升大学生进而是中小学生综合智力水平就是融智方略的优势
geneculture 2013-1-17 01:49
显著地提升大学生进而是中小学生综合智力水平就是融智方略的优势
我的一个理想就是:把书里的信息通过能力培养或教育与知识处理或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再在计算机辅助的数字化三类双语联动软件平台上,来实现“第三脑的智慧能力”。其基本目的就是:便于提高人口的素质尤其是首先显著地提升大学生进而是中小学生的综合智力水平。
个人分类: 高教管:特色与质量|1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大多数国人觉得活得很累?
热度 1 duke01361 2012-9-11 01:48
为什么大多数国人觉得活得很累? 人感到累的情况大致有两种情形,一是身体的累,一是精神的累;身体的劳累只是体力或脑力或两者的透支,只要适当休息,适当放松,适当营养就大致可以恢复;但是,精神压力过重,人际关系复杂且紧张而导致的心累却实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得以恢复得了的。 我的生活感触告诉我,国人确实活得不那么轻松,活得不轻松,不潇洒不说,甚至很多人的活法自己都感觉异常不幸! 当前的我国社会却实不适合健康居住,这不光是觉得多数的人生、老、病、死丝毫得不到保障,而且更糟糕的是国人对金钱,物质生活的全力追求使人也如处角斗场一般... 我见多了普通工人、农民和所谓“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说心里话,我对这些人的处境充满了异常复杂的认知。一方面,这些人的生境却实堪怜,另一方面这些人所具有的个体能力、综合素质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也正是导致国人方方面面难尽人意的主因。 在他们当中,朴实夹杂着愚昧,勤劳中也充满了做事情不论方式方法的问题,在紧守传统的同时,他们也存在辨不清精华和糟粕的问题...诸如此类地问题,决定了这些人的生境难容乐观! 但客观事实是,国家的工人最近社保越来越少,而国家的占绝对多数的农民本来就毫无社保可仰仗,也就在今年才全面取消农业税,而这早已在全世界绝迹的东东生生在我国延续了近三千年,只是迫于wto的压力不得不与国际接轨的举措,看在农民眼里到成了国家盛世的之后的英明之举!但从这点看我国农人却实朴实到有些可爱了! 大量的大学生工作问题难解决,今年又四百多万毕业的学生找饭碗!市场上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助长了资本持有人的剥削欲望!用工不讲“人权”的事情光在我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就报道了许多许多! 社会伦理渐进沦丧之边缘,离婚率大约到了30%强,一{www}夜情招聘广告充斥互联网和报刊;欺骗、暴力、偷窃等等事情时有发生;杀人越货也并非耸人视听之新闻!见死不救也见冠冕堂皇...等等等等,使人们之间不能提供社会支撑,当然,人们也别想容易地得到社会支撑! 所以生活在这样的我国社会之国民,难!累!孤独无助这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爹亲娘亲,不如钱亲!我国国民现存问题之首! 我总觉得一只肮脏的猪,再发达成了肥猪,那也变不了其生境.....
个人分类: Life a Bit|3413 次阅读|1 个评论
因材施教与教育改革的探讨!
hifly2008 2012-5-27 23:55
因材施教,大致是将学生分成几种类型,根据其特点进行针对性培养,简单的说就是“扬长补短”,根据“木桶理论”让长板更长,短板增长,不断均衡发展,提高综合储水能力!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对学生的情况非常了解,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很难做到全面掌握学生的第一手档案资料并进行系统研究,故无从谈起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另一个基本前提是,学生想成才,也愿意努力,但不知道途径,教师的作用那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将之引入正轨,专注于培养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教育这样的学生,容易产生效果,从而产生成就感,但也存在弊端,培养乖学生谁都会,但他们在现有的教育系统下完成学业,就一定是好学生么?!也不一定,例如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评价标准出了问题,即使各项指标高标准完成,那么也不能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是,教的方法、途径、手段的多样性和有效性。这对教书育人的条件提出更高要求,对教师和教育设施和条件提出挑战,我们需要的资源更加多,而不只是三尺讲台!还需要社会智力支持。无论是思想文化教育、专业教育、兴趣爱好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等方面,都需要开拓思路,不拘形式,优化教育工具!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其成长得更快、更好! 因材施教必须改变观念,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中经常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看似十分美好,但不一定现实!全才往往是少数,偏材可能是大多数,一味的去贪大求全未必可取。如今大学以90后为主,他们往往个性较强,凭兴趣做事也凭兴趣学习,偏科的现象十分突出,而对于一些不关痛痒的课程,未必需要占用他们大部分精力来学习,并作为评价学习好坏的标准!对于发展不平衡但在某方面优势突出的学生,但如果以此为标准来进行评价,对其打击很大,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也有一类90后学生,对自己完全没要求,没有目标,也不知道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该做什么事情!这类学生通常还自我膨胀度很高!常规的中国式的教育方法大概行不通了!要将他们引入正道困难重重,因为你看不出他能成为什么人才?!这让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头疼不已!而客观的说,出现这种现象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他们让你更加清楚的看到现有教育系统存在的问题,而且只有必须痛下狠心,进行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践教学比例,通过更加直观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思考,让他们麻木的心灵受到冲击!比如,让他们有机会听几堂具有煽动性的成功学讲座,参与一定时间的军事化训练,加入某项探险活动,去最贫穷的地方生活一段时间,去参加一项调查研究,去生产一线实习等方面。而这些项目很少会及时的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没有几所大学试图这样做过!个人认为,对于这一类学生,以他们那种低迷的状态呆在学校,还不如先将他们放到社会中去磨炼,在入学初期,想方设法让他们找到方向比什么都重要! 这样看来,仔细想想,大学对于招生也需要改革,如果都只能通过高考招生,今后那些高考失败,经过一定时间工作锻炼又想回到大学来读书的就没有机会深造了!研究生招生相比高考招生就较科学,本科毕业生可以工作几年后再考研!对于整个教育系统来说,放弃对这些人的培养是一种遗憾,他们其实比那些没有经过社会磨练的人有更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欲望。突然联想起毛主席时代知青们的生活,他们被下放到农村生产一线,虽然没有很好的学习条件,后来却涌现了大量优秀人才。现在的大学,闭门造车的多,学的课程中,垃圾课程太多,学的肤浅,学得空泛,学得东西也落后!既不利于理论体系建立,也不利于掌握实用技术!所以科技人才培养水平难免低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的话大家都知道,可总是不去实践!为什么呢?不得不说责任在于管理者和教育者!管理者管得太死,思想僵化,教育者随波逐流,无所作为!所谓教育的创新不是在现有教育系统中的局部改良,而是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人才评价标准的全方位的变革和创新!看一所学校办学水平怎么样,看看他们这几个方面的情况就知道大概了,可惜的是,我们国家的大学这些体系和标准都千篇一律!要找到有特色的还真难了!要创新,还是可以鼓励标新立异的吧!既然都知道不行,为什么不鼓励推进切实的改革呢?!既然国家都鼓励改革,为什么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呢?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僵化的教育系统,毁的是一代又一代人啊!教然后之困,有道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作为一名教师,身处其中,深感任重道远!
个人分类: 新观点|4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授们应在困惑中求不困惑
热度 2 vcitym 2012-2-2 16:20
这两天科学网有热,主 要是正对 赵教授的《一位教授的困惑》等引发的一系列讨论,参与评论的几百条观点可谓“百花齐放”。如果总结一下,可以用冯巩的一句话“在相声界,我电影演的最棒,在的电影界,我相声说的最遛”,如今玩的的是综合素质。教授的困惑引发的争论,可谓与此相仿,评价侧重点不同。 这里我想说的不是对这些观点的评论,而是觉得这样的讨论有必要,但需要更广、更深入地讨论。这个广、深其实不能简单归因。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模仿也好,创新也好,甚至称中国化也好,毕竟我们强大了。模仿也好,创新也好,毕竟我们进步了。这个过程就像一个小孩从咿呀学步,步履瞒珊。然后是少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等,而在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时会出现“叛逆期”。虽然我们国家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也曾经强大,但那些毕竟是历史。新一轮的强大同样有其“生命周期”,只是这样的生命周期较之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算是一个“螺旋上升阶段”,或者是一个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暖期”。因此,我们有困惑是正常的,从困惑中找到解决应对不困惑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个人分类: 杂谈|295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科普工作并不简单,更需要热情和综合素质 精选
dongzg101 2012-1-6 15:38
科普工作并不简单,更需要热情和综合素质 精选 已有 148 次阅读 2012-1-6 13:27 | 个人分类: 学术生态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科普工作 热情 综合素质 前几天,由于有些媒体对入侵互花米草问题的失实报道,激起了我写博文进行科普的欲望,非常有幸这篇稿子还被《科学时报》在网谈栏目发表出来,取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正好,《中国科学报》今天以“ 科普能否摘掉不务正业的帽 ” 为题,发表了一篇新闻报道,我读了,深有感触,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这篇新闻报道中,中滕吉文院士说,一开始做科普,是被“逼上梁山”。我似乎也是被“逼”的,我并不算互花米草方面的专家,但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向公众澄清这个问题,刚开始是动员我们这里的专家来写,但他们都很忙,借用滕吉文院士的话来说,就是“ 科学家们都你推我我推你,最后只好我接了这个活 ”。 这篇新闻中的调查显示: 科学家群体对自身参与科普方式的选择中,仅有16.4%选择个人自愿;我国一直倡导科学家参与科普,但忽视了科研机构在科普中的重要作用,科普人才的成长缺乏更好的社会环境 。目前的现状是,科普文章不算任何贡献,评职称用不上,甚至领导认为是“不务正业”,费力不讨好。但如何改革让科普工作体现在科学家的“绩效”中,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这篇报道中,主要强调了 目前科普工作的环境不支持,导致科普工作者的意愿不足 ,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但 另一个方面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保留科普工作者的热情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上述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存的,没有政策环境难于培养更多人的热情,但如果热情完全是受政策左右的,那这个科普工作的出发点就成了问题。我这里说的热情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含义是 心诚 ,而不是为科普而科普,但综合素质就需要长时间的锻炼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我自己来说,我其实一直对科普工作是满怀热情的,我并不在乎这是否有什么回报,但我顾虑的是我本事不够。小时候,我是看着中国科普大师叶永烈先生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碳的一家》,以及他负责参编的《十万个为什么》长大的。那个通俗劲,让我刚学会识字的小学生都能读懂,我一直崇拜他,觉得他懂的东西真多,我长大后也要成为他那样的人。慢慢读了高中和大学,我就坚信自己未来的职业一定是科学家,所以之后一直沿着这条路走过来。我开始逐渐认识到,科普工作更需要综合素质,所以我一直让自己知识面尽量拓宽,不是我专业的东西,只要我有兴趣,我也会像对待自己的专业一样进行钻研。我一直对学生说, 如果要将一件自己领域非常专业的问题讲得让外行都能听明白,你才算真懂了!如果只能让内行明白,并不算真懂,因为有些不懂被同行之间的默契掩盖了。 所谓外行,就是不懂某些问题的背景,需要首先用简单的话介绍清楚,这里不需要追根溯源的探索,但需要通俗,需要对整个问题的把握,有全局的观点,甚至从听众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所以科普工作者必须具备足够高的综合素质,不仅懂自己的专业,还要懂其他的一些相关专业 。 这篇新闻报道中的另外一个调查结果,与我猜测的大体相似: 在读研究生群体与科学家群体相比,在参与科普上的个人主动性更强 。文中,高宏斌乐观地估计这对未来科学家群体参与科普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发展态势。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对科普的热情就是刚接触科研,不韵世事的年轻人的特点之一,慢慢为了学业和生计就会被迫放弃。所以,应该有相应的措施来保留这种热情,这天生的人情兴趣,是不需要培养的,所以会很心诚。如何保留, 远远不是拿一点钱出来,搞几个示范项目,看上去很热闹,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要壮大培养科普人员的队伍,首先应该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科普,如果从来没有被科普过,很难有科普的热情。我前面的故事中说,我的热情与读叶永烈先生的书有关,我们小时候的科普书籍其实还真不少!现在,科普书籍鱼目混珠,而且很难找到学生爱读的科普书籍,所以总体上是匮乏的。进入小学开始,就是一切以考试为导向,以升学为目标,完全缺乏科普氛围的宣传。由于缺乏科普,伪科学就开始抬头,年幼的学生们辨别不清楚,甚至将科普理解成炒作,那就更加麻烦了,电视中有些打着科学幌子的广告宣传就是如此。 现在,我给大学生上课的时候,一般会用20分钟的时间,收集本周发生的一些与课程相关的重要事件,用我的专业知识和理解,对他们进行科普教育。这种教学方式一直受到学生们的称赞,所以我一直保留这种方式四年了。
1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普工作并不简单,更需要热情和综合素质
热度 17 lionbin 2012-1-6 13:27
科普工作并不简单,更需要热情和综合素质
前几天,由于有些媒体对入侵互花米草问题的失实报道,激起了我写博文进行科普的欲望,非常有幸这篇稿子还被《科学时报》在网谈栏目发表出来,取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正好,《中国科学报》今天以“ 科普能否摘掉不务正业的帽 ” 为题,发表了一篇新闻报道,我读了,深有感触,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这篇新闻报道中,中滕吉文院士说,一开始做科普,是被“逼上梁山”。我似乎也是被“逼”的,我并不算互花米草方面的专家,但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向公众澄清这个问题,刚开始是动员我们这里的专家来写,但他们都很忙,借用滕吉文院士的话来说,就是“ 科学家们都你推我我推你,最后只好我接了这个活 ”。 这篇新闻中的调查显示: 科学家群体对自身参与科普方式的选择中,仅有16.4%选择个人自愿;我国一直倡导科学家参与科普,但忽视了科研机构在科普中的重要作用,科普人才的成长缺乏更好的社会环境 。目前的现状是,科普文章不算任何贡献,评职称用不上,甚至领导认为是“不务正业”,费力不讨好。但如何改革让科普工作体现在科学家的“绩效”中,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这篇报道中,主要强调了 目前科普工作的环境不支持,导致科普工作者的意愿不足 ,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但 另一个方面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保留科普工作者的热情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上述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存的,没有政策环境难于培养更多人的热情,但如果热情完全是受政策左右的,那这个科普工作的出发点就成了问题。我这里说的热情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含义是 心诚 ,而不是为科普而科普,但综合素质就需要长时间的锻炼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我自己来说,我其实一直对科普工作是满怀热情的,我并不在乎这是否有什么回报,但我顾虑的是我本事不够。小时候,我是看着中国科普大师叶永烈先生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碳的一家》,以及他负责参编的《十万个为什么》长大的。那个通俗劲,让我刚学会识字的小学生都能读懂,我一直崇拜他,觉得他懂的东西真多,我长大后也要成为他那样的人。慢慢读了高中和大学,我就坚信自己未来的职业一定是科学家,所以之后一直沿着这条路走过来。我开始逐渐认识到,科普工作更需要综合素质,所以我一直让自己知识面尽量拓宽,不是我专业的东西,只要我有兴趣,我也会像对待自己的专业一样进行钻研。我一直对学生说, 如果要将一件自己领域非常专业的问题讲得让外行都能听明白,你才算真懂了!如果只能让内行明白,并不算真懂,因为有些不懂被同行之间的默契掩盖了。 所谓外行,就是不懂某些问题的背景,需要首先用简单的话介绍清楚,这里不需要追根溯源的探索,但需要通俗,需要对整个问题的把握,有全局的观点,甚至从听众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所以科普工作者必须具备足够高的综合素质,不仅懂自己的专业,还要懂其他的一些相关专业 。 这篇新闻报道中的另外一个调查结果,与我猜测的大体相似: 在读研究生群体与科学家群体相比,在参与科普上的个人主动性更强 。文中,高宏斌乐观地估计这对未来科学家群体参与科普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发展态势。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对科普的热情就是刚接触科研,不韵世事的年轻人的特点之一,慢慢为了学业和生计就会被迫放弃。所以,应该有相应的措施来保留这种热情,这天生的人情兴趣,是不需要培养的,所以会很心诚。如何保留, 远远不是拿一点钱出来,搞几个示范项目,看上去很热闹,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要壮大培养科普人员的队伍,首先应该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科普,如果从来没有被科普过,很难有科普的热情。我前面的故事中说,我的热情与读叶永烈先生的书有关,我们小时候的科普书籍其实还真不少!现在,科普书籍鱼目混珠,而且很难找到学生爱读的科普书籍,所以总体上是匮乏的。进入小学开始,就是一切以考试为导向,以升学为目标,完全缺乏科普氛围的宣传。由于缺乏科普,伪科学就开始抬头,年幼的学生们辨别不清楚,甚至将科普理解成炒作,那就更加麻烦了,电视中有些打着科学幌子的广告宣传就是如此。 现在,我给大学生上课的时候,一般会用20分钟的时间,收集本周发生的一些与课程相关的重要事件,用我的专业知识和理解,对他们进行科普教育。这种教学方式一直受到学生们的称赞,所以我一直保留这种方式四年了。 扩展阅读: 中国科普的傲慢与偏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1/255977.shtm ) 科普能否摘掉不务正业的帽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58189.shtm )
个人分类: 科普荟萃|8774 次阅读|46 个评论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思维能力培养
vcitym 2011-12-3 09:27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谈不上心理发展。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都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也就是说,个体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因此,对人的素质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百度百科)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还有其他解释: 综合素质是指人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综合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认识、分析、处理事物的潜能。 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两方面,其中综合素质是指为人处事、逻辑思维、开拓创新等方面的素质。 综合素质是指业务能力、外语能力、电脑操作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公关能力等等。 综合素质是指学识、技能、品格、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 博主:我们一般理解的素质教育其实只是将“能力”狭义理解为“技能”。素质与能力接近,但是在我国,其他很多方面都忽略了,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百度百科) 博主: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觉得它比较抽象,而且耗时多,周期长,不符合当下人们的短频快需求。于是出现了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这本书虽然找到了很多中国人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不好的素材,但始终还是批判(破),没有建立。也就是有破但无立。下面是部分文摘。 我们的僵化教育,从学前儿童就开始了,几岁的孩子探索未知世界,拓展自己的智力空间的黄金时期。但却被我们的家长们逼着去学这个年龄段不该去学的东西:识字、英语、弹琴等(个别特别喜欢干这件事的除外),有些还要背什么唐诗三百首等,就这样活生生地扼杀了孩子们拓展智力空间的能力。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很难做到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虽然经常把“实事求是”挂在嘴上,但有不少的人没有真正去做,反而是不“实事求是”的居多,如果实事求是都做不到,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更难做到了。 近代世界知名的大数学家同时也是大哲学家怀特海写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生命智力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周期的;智力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即智力发展的三节奏:第一是浪漫阶段;第二是精确阶段;第三是综合运用阶段。怀特海认为:浪漫阶段大致延续到13或14岁;从14岁到18岁是精确阶段;从18岁到22岁是综合运用阶段。这三个阶段大致是:从学前阶段到小学是浪漫阶段,从初中到高中是精确阶段,大学是综合运用阶段。怀特海认为;浪漫阶段是儿童开始体验世界,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将形成关于世界的基本“图式”这是关系到儿童是以继承为主或以创新为主。所以,在浪漫阶段对儿童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在此阶段“人们所讨论的题目具有新奇的活力;它自身包含未经探索的因果逻辑关系,也以丰富的内容为探索者提供了若隐若现的机会”。在此阶段中,儿童能体验到一种兴奋,因为他们“从接触单纯的事实,到开始认识事实未经探索的关系的重要意义,这种转变会引起某种兴奋而浪漫的情感,本质上就属于这样一种兴奋”。
3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里的孤家寡人》
热度 2 xiaolu8755 2011-12-2 22:37
昨天听了一个小故事,名字是《大学里的孤家寡人》,讲的是一个大学生家境并不好,但初入大学的他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太大,学会了和室友们攀比,把家里给的钱都用在了请客买名牌上,直到有一天他知道父亲一星期卖了五次血,因为要打工钱,不惜站在楼上以死相逼。他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有两个选择,一是为了自己的虚荣,不顾父亲的死活;二是为了父亲好好学习,争一口气,而不是这样浪费生命。他选择了后者,但他从此受到了室友们的鄙视,没有人再理他。从那以后,他每天早起去读英语,每天穿梭于教室与图书馆之间,平时也通过参加些活动锻炼一下自己。他的学习成绩一下就上来了,但他成了个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毕业临近,中国银行来招募工作人员,他以全优的综合素质成为了唯一的赢家。毕业的时候他父亲兴高采烈地拿了一百元钱要请他的舍友们吃烧烤,他一时很尴尬,因为他认为他的舍友平时都不理他,这次也不会例外的,他小声对父亲说他们都忙,要不就不要喊他们了吧,他边说边推着父亲往外走。但他的舍友这次都主动说他要去,他们那天喝了很多酒,其中一个抱着他说“你才是真正的男人”……
个人分类: 对生活的感慨|1896 次阅读|2 个评论
考研报名误区之一
bestkiller2008 2011-10-15 09:12
今天应该是考研的预报名时间了,突然想到一点,仅供考研同学参考。在报名时,我们有的同学只是看着导师名气而去,却不跟导师联系或者去找其身边的人打听其往年招生情况,这是一个大忌。因为,越是好的高校或研究所的导师,报他的人肯定越多(当然,不排除大小年情况),所以一定要提前了解这个导师今年是否已经接受推免生或者往年他一直接受推免生。在预报名前后,一定要跟导师联系,最好直接打电话,因为发邮件他不一定会回(大牛都很忙,每天收到的邮件很多的,很认真的导师才会挨个回复),力争通过电话把其往年和今年招生情况了解清楚。如果他说已经有人选了,那你还可以在正式报名时改动。 当年,我曾看到我们所长在电话中直接说: “ 不好意思,我今年已经有人选了,建议你报考其他老师,谢谢! ” 。当然,在打电话前一定要先跟人家发个短信,咨询合适的打电话时间。在类似的细节上,导师会感觉这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句话,不要只顾着拉车,还要看看前面的路标。 2011.9.25
2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苏州大学试点“书院制”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dongzg101 2011-9-6 22:41
苏州大学试点“书院制”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很期待敬文书院这样全新的大学管理模式,我想能体会的不仅是与众不同的大学生活,还是自身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培养。”近日,来自深圳的大一新生陈东煜正式成为苏州大学新设立的敬文书院的一员,对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他充满了期待。 据介绍,设立敬文书院是苏州大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创新举措,旨在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敬文书院借鉴了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管理模式,将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会聚在一个小型社区进行集中管理,社区内除有学生宿舍外,还有供书院师生研讨、活动、生活的多用途场地,连院长、辅导员的办公室都设在书院里,方便与学生交流。 今年暑期,敬文书院共向校本部、东校区和北校区11个学院的3000多名2011级新生发出了加盟邀请函,共收到1000多份学生申请表,通过资料审核、电话面试等程序,最终从41个不同专业中选出111名学生。“选出来的学生都是新生中的佼佼者。”敬文书院副院长王剑敏介绍说。 每一个被选拔进书院的学生都有双重身份,既隶属于敬文书院,同时也是所在专业学院的学生。他们的专业学习主要由专业学院负责,而专业课程以外的学习和生活,包括党组织、团组织和学生活动的开展等将由书院负责管理。 “为国储才、自助助人,是我们所提倡的敬文精神。”王剑敏告诉记者,书院将开设敬文讲坛,推行好书阅读计划;实施第二外语启蒙计划等方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生涯发展辅导计划中,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将实行学生干部轮流制、竞聘制,提升其未来发展的竞争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0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也凑凑热闹,谈谈我心中的农村生源和城市生源的区别
热度 3 pinjianlu 2011-8-9 17:42
一直以来我心中都很困惑:学历越高的生源中,农村生源的比例也就越高。后来我发现其实城市的生源中很少有人会青睐在国内读个博士,我是属于一个异类。我来自于国企,但企业在山里,所以我从小也在农村小学读书,对农村生源和城市生源都接触比较多,这里我想谈谈我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现在中国这个环境有点儿理想和志气的都想出国,比如我认识一中南大学的博士生,花3年时间就在国内搞了个博士学位,但觉得不过瘾,目前去了德国攻取第二个博士学位了。能出国的,家庭条件好的肯定占优势,因为老外可不是只看分数的。就算考个什么GRE等等之类的,人家也可以去新东方搞个培训,那什么都得花钱。我读硕士的时候和我同门的一位,家里条件就比较好,可说他在国内读硕只是为了缓冲一下,因为本科就过了GRE、托福,花了一大笔钱,还在新东方认识了一美女,多划算啊,可是没申请到好学校。于是就在国内混着,读了两年硕士发了一些论文后才申请到美国一州立大学的全奖,高高兴兴地走了,据他后来说在美国过得很开心。所以能去国外的,要考外语,还要看一些综合素质,家里条件差了肯定占劣势,不过我也认识一些家庭条件差的,那是非常非常努力才出去的,而且本科绝对是985中的9所之类的,如果本科学校不太好,那就……,呵呵。 家里有关系的,经济条件好的,本科毕业基本上都进入了社会:有老爸花钱自主创业的、有老爸找关系找到不错的工作的、也有跟着老爸混接老爸班的。我本科一同学,浙江的,父辈是资本家,连本科毕设都是抄的,因为做毕设那段时间他老爸就给他投了几十万让他成立了一公司,三天两头地坐飞机去上海参加董事会议。就算人家不创业、不找关系的工作,要进入社会,由于从小就学过很多东西,综合竞争力也比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强很多,所以人家就算找工作也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比如我认识一重庆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学计算机,大学读计算机专业,那些专业课其实他早就自学过了,大学阶段一直在诺基亚研发中心兼职,获得过比尔盖茨亲笔签名的由微软颁发的奖证。这些难道还不够吗?我认识他的时候他才大2,就在程序员杂志上发表过系列文章,那时他的水平就绝对比我周边的绝大多数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水平高多了。 家里没关系的、条件差的怎么办呢?找工作都难,于是就只有继续读书这一条路了。当然我不否定在国内一直深造的人中也有综合实力很强、能力强的真正有理想的人,但是我很失望!因为这种人实在太少了,更多的都是只会考试之徒。这些人往往来自于偏远地区或者家庭条件较差的,他们从小就没培养过什么能力,比如参加什么少年宫之类的,他们的老师从小一直以来都给他们灌输着一种思想:那就是考试,只有考试和读书才能改变他们人生的命运。就拿我读研时所读的计算机专业来说,我们计算机专业就我这一届就有100多研究生,当然其它更厉害的高校还更多。这些生源来自于本科不同的专业,基本上什么专业都有,他们之所以跨专业考到计算机并不是因为他们很喜欢计算机这种东西,有的人对计算机的了解仅是打过游戏而已,其实他们考计算机的研究生原因很简单,以前找不到工作,以为可以通过一次考试和多读3年书来改变,但几年毕业之后很多人会失望。而且毕业得越晚失望的越多,因为这个专业人越来越多,饱和了。以前毕业的很多还可以进高校,可现在高校哪怕是很差的都不找硕士了。最近几年计算机专业的就业连续吃黄牌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我虽然觉得这类人有点儿可悲,但是更可悲的还是这个社会——因为教育的不公平就是最大的不公平——当局政府有义务尽最大的努力来维持教育的公平,如果教育都不公平了,那这个社会的马太效应会愈演愈烈,还谈什么和谐?!我相信任何一个和谐的政府都会抑制马太效应,而不是发扬它、增强它和扩大它。 我想这就是为啥越往上读书,农村生源的比例越高的原因吧,当然这仅是我个人的理解而已。
个人分类: 心路历程|8323 次阅读|11 个评论
52H 可以链接的 综合素质教育资源
icstu1 2011-7-14 13:08
52H 可以链接的 综合素质教育资源
52H 如: 综合素质 · 世纪大讲堂 · 国学 · 个人修养 · 中国记忆 记住: http://159.226.100.90/adksvod/ 综合素质 · 世纪大讲堂 · 国学 · 个人修养 · 中国记忆
个人分类: H 发现有用文章的推荐、摘录和指向链接|1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承鹏:正确认识郭美美【转载】
halcon 2011-6-30 06:52
有人问我怎么看郭美美。我说,史将证明这是一个传奇的女子。这双拎过爱玛仕坤包的小嫩手已经打开了一道门,这辆玛莎拉蒂已带我们跑向真相的超跑俱乐部。我 觉得郭美美身上具备着建党伟业里小凤仙、拉链门里莱温斯基、潜伏里翠萍的综合素质,以及上述三位不具备的IT素质,在一个技术决定一切的时代,她会用微 博。且果真决定了一切。 你看,键盘前我们中的哪一位敢用一条微博就让泰山崩于面亦不动色的红十字连开两次发布会,又让千万计的微博用户成了福尔摩斯和华生,让我们忽然知道了天 略、王鼎、商红会、红博会、百达翡丽这些生僻的字符,以及郭子豪不是郭长江儿子更不是郭沫若孙子这个非生物链DNA事实……这季节,官员干了黑社会的工 作,情妇干了反贪局的工作。 我不会道德谴责郭美美,只是想讲些故事。红十字会到底是怎样一个会?我认为,这个会就是你需要它时根本找不到它,你不需要它时它却忽然出现……的一个会。 前一种情况可参考河北农民孙文辉的故事:为治疗儿子的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孙文辉已欠了三十多万,后来病情恶化,医生说只有换骨髓,不换就死,换得花四十 万。可年收入才几千的孙文辉已借无可借,卖掉房子也凑不齐这笔钱。那天上午儿子又开始发烧,听说红十字有个天使基金会可救儿子的病,他奔驰一百多公里来到 首都。在这家基金会里他碰到很多天使,可天使都说,这里只治白血病啊不治再生障碍性贫血,即使白血病也不是人人都有资格救……他跪下了,天使还是不救。后 来,他拿出早揣好的一把菜刀架在一个天使脖颈上。再后来,他被赶来的特警一举制服,菜刀飞得老远。 这个故事有个感人的结尾,报纸泄露了这个消息后很多好心人捐来了款。孙文辉也保外就医了。可这些跟红十字没关系,这个会没有出现,它天天有太多的会。 至于后一种情况大家已很熟悉——每当出现大灾大难,这家会就会大量出现,之所以用大量这个词汇,因为这时它会变幻成各种庄严宝相,一会儿是红总会,一会儿是红基会,一会儿是红博会,还有商红会,总之你莫名其妙,也得心领神会,否则单位会计发工资时就自动把你教会。 天底之下只有这个会是在灾难来时才会高调现身。这多少有些不祥。我尝试给它一个准确定位:它是不干事的,垄断经营垄断收费,它全靠别人干活,每回还要提取 固定回扣,它对下面态度恶劣,对豪客阿谀奉承,它迎来送往,资金不明,背景神秘,倘你敢说不字,它便告诉你别惹老娘,老娘上面有人……大家知道,这其实就 是妈咪,这会其实就是夜总会,下面的那些分舵就是些小姐。这样说对小姐有些不公,想必很多朋友看过一个帖子,说汶川地震那年深圳有一些川籍小姐捐了一百 万,有票有收据,央视上那一个亿就有她们的一份子,可是没报纸敢登她们的名字,因觉得这钱来得不干净。这是一个永远证不了真也证不了伪的事情,我只有认为 这属于反抗不了妈咪的情况下,大家寄托的一种哀思。 红十会也不要怪我用妈咪、小姐这样庸俗的字眼,因为我也有一个庸俗的故事:今年年初,修女吴丽莎从玉树发帖说,那里有几十个老人没奶喝也没保暖设备。作家 李西闽和陈岚联络我一起弄点钱,大家很热血的样子,徐小平一下就捐了六万元,陈坤也捐了不少,出版人张小波还误把两万元当成一万来捐了,一两天下来就有二 十多万……我忽觉恐惧,大叫打住。因为突然想到我们没通过红十会,这个数目是可以被当成非法集资的,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标准普法版。这件事的尾巴 挺尴尬,我们不甘把这钱通过红十会,这样的话老人们恐怕喝不到牛奶,自行成为红十会的奶牛。至今还有一笔钱只得在几人监督下挂在账上,以徐小平私人借款名 义,等到明年再给老人买牛奶。 别怪我庸俗,这样一个慈善信用下,你们有牌照的妈咪,有坐台的小姐,私下募捐的我们是站街打游击的暗娼。我们是这样三位一体的。这样总满意了吧。 凡有人群之处必有爱心,这是人性 。 可现在大家找不到释放爱心的信任渠道,偶尔做点好事也做贼心虚的样子 。前段时间“固特异”请我参加一个活动,介绍道路安 全常识和一些普通人事迹,比如60万安全行驶无事故的上海司机戴明明,用双脚跟生命赛跑的消防队员周庆阳,孤独生存于岛上监测海洋气象和核幅射的观测员王 仁亮。还可以提供一笔出场费。当时我正想挣笔钱捐给沈阳小贩夏俊峰的儿子学画画,在找了至少十人证明的前提下就去了。可是这笔钱怎么交付是有难度的一件 事,我不能分期付款,这样有占利息之嫌,又不敢交给中间机构,怕这机构忽然不见了,直接交给夏妻张晶,她又得交不少的个人所得税。我做贼心虚了很久,最后 还是我代交了税再拿给她。可这是很不合理的,交给红十会可以免税,交给其他的就不可以免税。本就垄断的红十会,连免税权都垄断,就是说只有从了这个妈咪才 能省下茶水钱。这里面就藏有很多猫腻,比如是否有大户表面在捐款,其实在逃税。 我只是讲点故事。郭美美其实讲的不是一个二百五式的炫富女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国家信用破产的故事。大家在一片谣言中顽强直指红十会、青基会一干会,因为大 家都知道这些会其实什么都不会,却天天装会。另一方面,这里人民的底线一直在退,从高房价退到中石油退到铁道部,现在连红十会这种慈善机构的底线都守不 住。我刚知道红十字享受着部级待遇,有些像国企,可国企破产是可以的,国家信用破产不可以。 昨天红十会开了新闻发布会,这么一个吸金无数的垄断机构居然说出“红十会任务繁重,人员和资金又明显不足”这个病句,那个领导一直在红商会和商红会的文字 游戏里搅来搅去,这位领导装不记得,我们只好解释为该名总妈咪下面小姐太多,因此都不记得商红会了。写到这里其实我有很大的一个笔误,因为世界上有两种红 十字会,一个是红十字会,一个是中国红十字会。跟世界上有足球和中国足球是一样的,跟文学和中国文学也是一样的。小时候在老式战争电影常看到红十字救护队 在炮火中向两方士兵大喊“这里是红十字救护队”,炮火便会停止,虽不免有心怀不轨的士兵也开枪开炮,可总得找点借口,这证明各方还是要给些面子给全世界公 认的民间、中立的红十字。但假想一下,倘若有天开战,你打着一杆猎猎的“中国红十字会”大旗,难免会成为炮靶子,因为“中国红十字”等于就在表明:来啊, 这旗下有政府官员啊,部级的。一炮过来,略等于端了司令部。 我从审计署那里知道中国红十会是既拿财政拨款还提成的。这很像一个妈咪拿着文工团薪水,还要让小姐们交提成。这比喻是有些刻薄,可我的心没红十会那么红, 也没黑社会那么黑,我批评即使不是为了建设,侧面也让大家明白拿公务员工资的妈咪这性质,从而更科学地搞好慈善事业建设。昨晚相声演员王自健说起,这事儿 最大隐患是,以后没人捐红十字了,红十会将下文从抽烟喝酒吃饭打车里硬扣慈善税,你不交也得交,没辙。因为要保证它的赢利。我们的央企是可以不赢利的,我 们的红十会却要赢利。 所以郭美美是一传奇女子,她小宇宙爆发,轻轻一点发送键就把一民间慈善协会的马甲,还原成官办爱心公司。下一步我准备跟著名投资人徐小平、薛蛮子商量,怎样把它包装成红十字股份集团有限公司,A股上市,旗下若干概念股。
37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从中国科学院走向成就——求索讲坛第四讲
DynamoChina 2011-6-26 21:03
从中国科学院走向成就——求索讲坛第四讲 2007年3月14日下午2时,求索讲坛于中科大厦三楼报告厅迎来了第四讲——“从中国科学院走向成就”。生科院研究生会特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教授,为同学们讲述中国科学院里的起始和发展,成长与成就,并就中科院学生的生活、心理、就业等大家十分关注的话题发表了深刻的看法。研究生部的吕幼翔老师和王蔷老师一同参加了此次讲座。 马教授从中科院的体制谈起,介绍了中科院从产生到现在所经历的许多改革和变化,剖析了现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矛盾,并就未来的发展和成功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之后,马教授就当下同学们最为关注的成功、就业等问题,分享了个人积累多年的经验与体会。他鼓励大家以投入的态度对待事业,培养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妥善处理好科学与失败的关系。马教授强调:成功意味着奉献,对于我们科学院的同学们来说,只要积累丰富的技术知识,保持坚定的社会责任感,持续不断的努力,一定能成为比人才更加成功的“人材”。马教授的讲座幽默中不乏深刻,诙谐中更有思考,讲座自始至终同学们都听的非常投入,讲座的最后还与马教授进行了极为热烈融洽的讨论。更值得感动的是,马教授此次在阴雨天气专门乘坐飞机前来演讲,讲座结束后又马上赶回去参加其他重要会议,他对于生科院 同学的关怀和给予求索讲坛的重视,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 “求索”之名来源于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我们坚信只有注入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才能成就一流的科学大师。我们的求索讲坛就是以“求内心和谐、索人生真谛”为宗旨,以“拥有哲学的头脑、科学的眼光以及人文关怀的心灵”为目标。每一期讲坛将真诚邀请哲学社会科学界知名学者、高新科技产业界成功人士、当代文学艺术界一流大师,与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希望能帮助大家缓解考试造成的压力,忘掉实验带来的烦恼,让我们的内心多一份宁静,人生多一份从容。 求索讲坛项目组成员: 外联组:韩思飞(药物所,任组长)、张堤(营养所)、李婷(药物所)、孙靓(研发所)、王奎峰(药物所)、武元峰(药物所) 事务组: 曹刘丽(研发所,任组长)、孙晓潇(药物所)、查业(研发所)、谢鹏(健康所)、薛博亮(研发所) 宣传组: 黄超峰(研发所,任组长)、李胜(生化细胞所)、刘金凤(药物所)、李中山(计算生物所)、葛东亚(研发所)、汪超峰(计算生物所) 项目组负责人:严中华(研发所) 照片1. 马院长做精彩演讲 照片2. 现场热烈场面 照片3. 合影
2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能教会导师的研究生才是真正的好学生!
xinliscau 2010-4-23 16:12
究竟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不同的学生或老师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诸如:听话的学生,有较强创新力的学生,有主见的学生,有领导能力的学生,等等。可是对于这问题,我的导师给的答案是:只有能教会导师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好学生! 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要求学生自身不断进步,提高自己,成为领域内的专家,才会具有教会老师的能力;另一层意思是:导师要乐意成为“被教”的对象,要有虚怀若谷的心境。 回顾自己读研究生的五年时间,正是在导师的这种思想下成长的,感觉从导师那收益最大的不是从导师那学到到少知识,而是凡是遇到问题都要自己独立研究透彻,然后与导师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导师不断地质疑我,并提出很多问题,往往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又要去学习很多新的知识,查找很多新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还有一点非常感谢导师的是,在讨论过程中,导师还比较重视我们自身人文素质培养与提高,经常会指出一些与科研关系不大,但是对我们未来成长会很重要需要锻炼和强化的能力和素质,这一点与我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关系很大。 现在自己开始作为老师,独立指导学生。自然也想使自己的学生成为自己的一张名片,所以指导的也格外认真,要求也很严格。对于自己指导的本科生,我的作法是,把自己已经产生试验思路的参考文献发给他们阅读,然后让他们自己设提取方案,修改,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追问他们一些问题,使他们不断地去学习,去体会科研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可以轻易地看出学生之间的差别,悟性好的学生一点即明,悟性差的要反复修改很多次。在指导其做完第一个思路之后,从第二思路开始,就放开让学生去自己查资料,自己设计试验,然后断地通过他的学习研究来说服我他的思路合理可行,也就是让他们在做第二试验思路时开始教我,通过这么两个过程,学生进步往往是神速的。自然,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也我也会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是塑造综合性人才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以,我认为,一个学生,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必须经历从导师那里学习,到教会导师这样两个不同的阶段。前一种阶段是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学生自己走向成熟并施展才华的阶段。每一个导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优秀的学生,在每个学生走上社会教别人之前,先让学生教会自己的导师,或许是塑造高水平研究生的一种有益的方法!祝愿越来越多的导师乐意成为被自己学生教的对象,更祝愿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成为优秀研究生!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1423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
landscape 2008-11-27 10:17
今日得以有空,得以回顾一下即将逝去的2008年,感触良多,现略记如下 总结:时光飞逝!!!碌碌无为!!! 想想又是月底,还有30多天这一年就结束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而自己终是碌碌而无为,作为刚刚起步的青年科研人员,在科研方面的精力投入和产出均很少,除了严重的自责之外,又如何能抓紧时间,尽力弥补哪些已经逝去时间呢(孩子尚小,秋季送的幼儿园,尽管我们细心照顾,却总是有疏漏之处,三天两头患病(医生和同事们说,现在3-6岁的孩子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好,最易感病),每次患病,我不得不在家照看(他妈妈很忙)。他妈妈、岳母和其他亲友只能来应急照顾一下,不能给长时间照看),回过头来想想,他每感冒咳嗽一次,基本上要花费月余时间来照管他,经常打断和搅乱我的工作计划,使得很多科研事情都积压下来了,科研进展缓慢至极。想来真的很焦急啊............近日请了一位知名老中医给孩子看病,希望孩子能早日恢复健康,也希望自己能抓紧时间做点事情,要不然这一年就真的要荒度了。 昨日在整理笔记本时,看到2月份实验室开会时的一些随笔记录,是实验室主任和别的同事们开会的发言,有些话语很令人震撼,现重抄,以督促自己! 1. 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本人所在的是一所985高校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在地理学方向的科研成果而闻名国内外,实验室的负责人向来都非常注重科研)。 2. 提高理念!走出去,多看,多想,多思考!! 3. 关键在于自己!! 4. 时不我待!! 还有很多事情积压在心头,思绪比较混乱,就此随便乱写一些,以志提醒!!!
个人分类: 未分类|544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