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铁路建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不要让春运误导铁路建设,希望委员们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
热度 1 moxj 2014-2-26 13:59
一年一度的春运已经落下帷幕,临客、加开的航班等相继退出,部分线路高铁的空置率开始回升。待到下次春运的时候,铁道部还不会有解决春运的时间表,很多旅客也还会为买不到车票回家发愁犯难。 冷静下来看这个问题。当前很多线路的直观问题是平时铁路运力非常充足,春运客流突然增加,运力紧张。这视乎和中国人对春节的特殊信仰有很大关系。或者还有中国特殊的假期制度有关,如果投入巨资建更多的铁路去满足春运的需求,平时会有相当大的闲置。 还好,人的行为或者观念很容易被外界环境影响,今年的电视镜头里看到相当数量父母选择去城里子女处过节,而这些已经退休的长辈有更加灵活的时间支配,这大大减轻了家庭在春运上的困难。 另一方面,铁路部门是非常希望政府尽可能增加对他们投入的,所以在一些即使春运也没有太大压力的线路上,他们并不会报到他们在这些地区春运的从容,甚至会根据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需要调整售票的时间和组合批次。这在今年一些线路的春运中可以看到。遗憾的是公众从新闻里得不到全面的信息,左右自己的却是春运期间焦急的心情和那些忙碌的面孔。 举一个很多人有切实体会到的事情,我们出行的时候会心情比较满意的选择飞机、高铁或者城里的地铁这些便捷的交通工具,但很多时候不得不去挤那些人已经爆满的公交车或者在路上排队的的士。有时候你因为去机场的路途太遥远且不方便选择了离市区更近的高铁,也有时候你因为去坐地铁要走的路太远干脆在就近的公交车上慢慢往前挪。 在当前中国的城市里,人们希望有更多的选择优化自己的出行方案,但却因为各个部分之间没有很好的优化和衔接让大家滞留在了路上,当然自身的作用也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 高铁的建设明显存在这方面问题,尤其当它从东部人口稠密的地方开始向中西部人口相对分散的地方推进的时候,如果破坏了原有铁路网络系统,又没有及时推出配到的支线或者协调其它出行方式和它进行优化组合,恐怕有相当数量的老百姓享受到的不是它的快捷,而仅仅是出行费用的增加而已。 一切为了自身利益,或者说是项目争取目的的行为和老百姓的出行需求已经脱节了,即便老百姓还没有办法找到其他的替代产品被迫选择了你,但是点赞的人大大减少,抱怨的人不断在后面跟帖。这样的部门,这样的方案,这样的委员,这样的代表,你的生命还会长吗?
个人分类: 民生了望|2808 次阅读|3 个评论
华工参与加拿大太平铁路建设
黄安年 2013-10-5 07:02
华工参与加拿大太平铁路建设 2009 年 7 月 14 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10 月 5 日 发布 1881-1884年华工参与了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建设。这里发表的是笔者对在2006年出版的《沉默的的道钉》画册中第三部分“建设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先锋”一些历史图片的详细说明。 ( 一 ) 横贯加拿大全境的太平洋铁路全长3800公里,跨越加拿大西北部大批小麦区,穿越哥伦比亚省(卑诗省,B.C省)弗雷泽河谷,由穆迪港至老鹰隘口之间的615公里,是整条铁路最艰险的路段,主要是由华工修筑的。 ( 二 ) 早年到达维多利亚港的桅木帆船,早期华工就是乘坐这样的船,靠风力在太平洋上漂流几个月,淡水奇缺,日食二两,多有病饿致死,被称为“海上浮动地狱”。 ( 三 ) 图为 华工漂洋过海,由香港—旧金山—温哥华的路线图。 ( 四 ) 图为被誉为“加拿大铁路之父”的加拿大第一任总理麦克唐纳。1869年横贯美国太平洋铁路建成后,B.C地区出现了要求加入美国的呼声。在这次会谈中他们提出除非在十年内动工建设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否则就加入美国的条件,加拿大第一任总理麦克唐纳满足了他们的要求,1871年B.C加入了加拿大联邦政府。麦克唐纳下任后,太平洋铁路议程陷于停顿。在麦克唐纳第二次任总理期间,太平洋铁路正式开工,1885年建成。同年6月28日第一列火车从蒙特利尔开往温哥华。铁路的建成对开发西部,促进加拿大自治领的统一和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 五 ) 在加拿大有一支常年风餐露宿、流离颠簸的马帮,是一支能吃苦、攻无不克的人力大动脉。图为由驴子牵着矿车运送受雇的中国劳动力来修建加拿大矿山公路。当开矿者在加拿大不断朝北方移动寻找黄金时,交通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来。那里一切物品都需要依靠人背或是用马驮。在1862至1864年期间,大约有1000多名华人为修建矿山公路的劳工运送食品。他们酬劳比白人廉价,而且诚实可靠。 (六) 图为来自中国华南劳工在冰天雪地深山老林中施工。 ( 七 ) 图为开山劈岭的华人施工队。 ( 八 ) 华工用双手凿开岩石,靠肩扛人背用炸药打通隧道。弗雷泽河谷有着世界上最坚硬的花岗岩,在崇山峻岭的峭壁上2.41公里的路程内就有4个隧道。 ( 九 ) 图为华工当年修凿隧道的情景。 ( 十 ) 图为华工兴建跨越弗雷泽河铁路大桥的工地。仅在耶鲁以北到利顿之间就架桥600多座,其中在48.27公里内有近百座,为此花费了4000万顿木料和数以千吨计的钢铁,全由华工的双手搭建而成。 (十一) 图为1885年前后在大不列颠哥伦比亚修建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工棚。1881至1884年之间,约有17000多名华工为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来到了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地区。他们住在工棚、帐篷、货车里,住宿相当拥挤。饮食、生活环境恶劣。在露天烧饭,主要吃米饭和大马哈鱼干,由于收入极少,他们不吃蔬菜和水果,许多人都病了。由于冬天气候寒冷,只能靠生火取暖。铁轨越铺越多,工人不得不移到另外的工棚去。当要搬迁时,华工常常带着帐棚、生活用品等徒步40多公里去下一个工棚。华工一天的工资是1美元。他们要靠这一美元购买食品、日常用品等来维持生计。而白人一天的工资是1.5-2.5美元,而且还不需要支付日常开销的费用。华工做的是最累、最危险的工作,比如清扫路基、用火药开山等,但是工资却是最低的。在工作中常常遇到山体崩塌、爆炸等,所以意外死亡的事故常有发生。一旦生病又得不到合适的治疗,许多华工只能依靠草药来医治疾病。 ( 十二 ) 图为19世纪晚期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承包商从香港到中国广东农村招募劳工近7000人乘船到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工作,图片显示1889年中国工人在Rogers Pass西部的铁路营房附近工作。 ( 十三 ) 图为中国劳工大军紧急集结赶往铁路新工地。 ( 十四 ) 图为日夜兼程的华工铁路大军。这支2000名华工大军按照安德东克的指令在20小时内赶到了40.23公里外的新建筑工地。 ( 十五 ) 1885 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通车后,继续完善铁路建设系统,图为1897年加拿大哥伦比亚省斯卡格威(Skagway)北本内特湖(Lake Bennett)修建怀特派斯和育坤(White Pass and Yukon)铁路的场景 。 ( 十六 ) 1882 年春安德东克定购的225吨史古斯号运输汽船,在耶鲁镇附近的激流险滩受阻数周,动弹不得。足智多谋的华工建议,在陡峭的悬崖绝壁上打桩拴绳,将汽船锁定在激流中,100多名华工在峭壁两边冒着生命危险,运用在三峡绝壁上拉纤的原理,众人一心齐力借助汽船马达配合终于闯过了“鬼门关”,华工受伤过半,公司决定放假一天庆祝胜利。 ( 十七 ) 1885年11月7日9 :22分最后一颗道钉在连接太平洋铁路东西段的卑诗省克莱拉奇敲定。这一天在加拿大西海岸的老鹰山口附近的克莱拉奇聚集了一大片兴高采烈的人。身穿礼服、头戴大礼帽的 唐纳德·史密斯 在大家的欢呼声中,拿起铁锤,将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修筑工程中的最后一颗道钉敲进铁轨。从此,横跨加拿大的铁路大动脉将大西洋岸边与太平洋之滨连通。著名的弗雷泽河谷从耶鲁到利顿的93.32公里路段,山体全是坚硬无比的花岗岩,直上直下,深深的河谷中激流飞溅。要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15条主要隧道,最长的一条有487.68米长。工人们在几乎没有立足之地的绝壁上凿洞,搭上栈道以便点炮崩山,险象环生!是华人劳工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打通了落基山脉的崇山峻岭,将横跨加拿大的大铁路铺到了太平洋边上。可是在庆功仪式上,没有看到一个华人的面孔。这些真正的筑路英雄却没有资格参加最后的通车仪式。 历史记载了加拿大总理麦克唐纳的名言:“没有华工,太平洋铁路不可能如期完工,也不可能有西部的开发。” ( 十八 ) 图中位置最前面的黄金道钉为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横贯大陆铁路接驳处的最后一颗道钉。 (十九) 为纪念贯通加拿大东西岸的太平洋铁路建成120周年,加拿大“安河华裔人头税家属联盟”于2005年11月7日下午在“铁路华工纪念碑”举行纪念仪式。铁路华工的女儿杨翠贤(右),代表平权会将加拿大铁路的原始道钉送交“纪念加拿大铁路华工基金会”主席、设计工程师盘占元。盘占元的祖父盘欣昌是幸存的太平洋筑路工人之一。他说,华人是加拿大真正的先驱。如果没有贯穿落基山脉的铁路,B.C当年已经成为美国的一个州。华工将加拿大在地理上连起来,更使政治上成为一体。加拿大铁路华工基金会将把杨翠贤所送这“最后一口钉”日后陈放在计划中的铁路华工博物馆。 ( 二十 ) 图为第一列太平洋铁路列车由蒙特利尔开到西部穆迪站情况。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全线通车 , 自 1886 年 6 月 28 日 —7月4日全程运行只需要5 天 17 小时。如果在1883年则需要8天,在1870年美国有了联合太平洋铁路时需要11天,而铁路贯通前需要56天。 ( 二十一 ) 在加拿大修筑横贯北美大陆最长的铁路中,有17000名筑路华工,其中4000多人献出生命。图为兴建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中国劳工。 ( 二十二 ) 图为1909年前后加拿大修筑铁路的一群中国铁路工人。统一招募来的华工,大体上以同乡编队,每30人有一白人工头,下有登记员和厨师,他们的个人全副行装用一付扁担可以随着转移。 ( 二十三 ) 图为1875年在弗雷泽河边洗金沙的华工。1855年至1857年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探矿队沿哥伦比亚河北上,与温哥华岛的英属殖民地政府合作探矿。1857年秋冬,在弗雷泽河与汤普森河中游一带发现大金矿。仅1858年1月至8月,就有23408人在维多利亚登岸,顿时掀起了“弗雷泽河淘金狂潮”。1858年5月,一名参加过弗雷泽河勘探金矿的华人阿康回到旧金山,传播了“加拿大金山”的消息,加州华工随即大批涌进了弗雷泽河矿区。据估计,1858至1859年,美西华工经陆路进入不列颠哥伦比亚的达2000人。这一时期,从美国来到加拿大追赶淘金潮的华人约有4000人。紧随其后的是从中国来的淘金者。他们大多是经香港的公司安排乘轮船来的,也有驾驶帆船来的。估计淘金时代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华人最多时超过10000人。这些人的大多数是由在旧金山和香港的外国公司或中国商人及其组织的会馆代为垫付船费而来的“赊单工”,他们至少在一定时期内是受债权人控制的“苦力”,一登岸便立即被用小船从维多利亚送到弗雷泽河矿区,完全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 ( 二十四 ) 1897 年,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克朗代克林恩( Lynn )河道聚集了大批淘金者。华工极少数能在新矿点采矿,绝大多数是在西方人废弃了的老矿点重新采掘,称为“翻砂屎”。许多华人则受雇于西方人的矿业公司。华工的特点是从不要求平等的工资待遇,工资比白人低很多,从早到晚工作,淘得的金砂全由雇主收去。偶有私藏金砂的,一经发现便遭毒打,甚至可能有杀身之祸。估计淘金时期死亡的华工至少有 1500 人。他们结队而行,在河流及其支流的堤岸上支起营幕居住,通常被称为“中国营”。加拿大的淘金主要是用盘子或箩筐等容器,将河中的沙土铲入,然后在水中不停地摇动,冲走较轻的杂物,再细心地洗掉其它沙石,较重的金沙便留在容器里。矿工们整天泡在水里,劳动是很辛苦的,一般至少淘洗 50 盆 ( 次 ) ,才能勉强挣到维持生活的费用。河流表面的金沙淘光后,要将河流改道,再深挖下层的金坑,或到深山掘井采金。华工的工资十分微薄,无充足的食物,一瓶从家乡带来的咸虾酱要吃二三年。他们睡在简陋的木屋地板上,不少华工伤腰折背而致残,或因水土不服被痢疾夺去生命,或被土著居民和白人流氓殴打、劫掠、杀害。许多人终生辛劳,一贫如洗,无钱回国,望洋兴叹,“皓首留异域,妻儿倚门闾”。 ( 二十五 ) 图为1897年,加拿大克朗代克淘金潮期间的淘金大城道森。弗雷泽河上游一金矿区以它的发现者的名字命名为巴克维尔,它很快就发展成为金矿地区的首府,人口最多时达20000余人,是当时旧金山以北、芝加哥西北最兴旺发达的城市。居住在巴克维尔的华人最多时达8000人,华人商店、餐馆、赌馆、烟馆林立,成为当时旧金山以北、芝加哥以西最兴旺发达的城镇。现在,这里建起了华人历史博物馆,是华人在加拿大创业作贡献的见证。除了弗雷泽河和汤普森河之外,凡发现金矿的地方,都有华人的足迹。如1865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南部与美国毗邻的老士岭发现金矿后,华人进入这一矿区的有2000人。1871年后,华人冒险前往终年积雪的北部卡沙亚和拉克顿一带采矿,密潭姆溪一埠就是1878年由华人所建的。淘金华人活动范围很广,史料记载,淘金时代华人活动的城镇有43处。 ( 二十六 ) 图为1886年前后,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维多利亚华人小区里的房子。加拿大太平洋铁路1885年竣工了,铁路工人需要新的工作。除几千名华工返回中国以外,多数华工因付不起车费,只能留在大不列颠哥伦比亚,主要是在维多利亚、温哥华。一些人居住在铁路沿线的小城镇里,还有一些人则在富有的白人家里做花匠、厨师、佣人等。在东部,华人主要居住在城市或小城镇里,以开洗衣房、饭店、咖啡店谋生。这些行业不需要太多的钱、良好的英语或特殊的技能。一些工人在现在被称为艾伯塔的矿区找到了工作,另外一些工人则在农场、家畜养殖场做厨师。 ( 二十七 ) 图为1886年,维多利亚的唐人街。早期的中国移民到达了维多利亚,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小区。多数男性去金矿工作,剩下的人则在后方为那些在金矿工作的人供应食品和生活用品。由于收入微薄,居住在维多利亚的华人被迫拥挤地住在只有几条马路大小的区域内,即被称为唐人街。在唐人街中有百货店、供寄宿的房屋、还有理发店、草药店、洗衣房和咖啡店等。唐人街里建有华人联合会,专门帮助新来的人寻找住处、寻找工作。这些华人联合会还为他们的成员开设语言学校、提供法律援助、贷款等。早期在加拿大的华人绝大多数为男性。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很寂寞。唐人街的华人联合会也提供专门的场所供他们聊天、打发时间。19世纪60年代后期,维多利亚的唐人街上,除广利和泰生两大商行外,还有8家杂货店、8家洗衣店、1家西餐馆、1家菜店、1家腌鱼店等,维多利亚很快变成了一座繁荣的城市。 加拿大 BC 省会维多利亚 , 是维多利亚岛上最大的城市,以英国女皇维多利亚的名字命名 . 1868 年成为 BC 省的首府,是加拿大距亚洲最近的港口。当年华人、华工占维多利亚全部人口的 1/4 左右,也是当年加拿大白人种族主义排华势力猖獗的城市之一。 ( 二十八 ) 这是一幢加载吉尼斯世界记录最窄的商厦。它仅宽1.83米,位于温哥华的中国城,由华裔森记杂货公司老板建于20世纪初,当时市长将原定30英尺的大厦限制在1.83米内,于是出现了狭窄夹缝中求生存的“商厦”。 ( 二十九 ) 图为20世纪初B.C省昆布兰的唐人街。这里设备简陋,空气污浊,公共卫生条件极差。20世纪初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描述纽约贫民窟的情景时说:“当暑时,老妪、少妇、童男、幼女,各携一人,箕居户外,街为之塞。衣服褴楼,状貌猥琐。”“一座楼中,就局者数十家,其不透光、不透气者过半,燃煤灯昼夜不息,入其门秽臭之气鼻。”与这里唐人街的状况十分相似,唯女性很少,单身男子极多,晚景凄凉。 ( 三十 ) 图为1868年9月,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地区早期华人小区里的洗衣房。由于矿工日益增多,各种服务性行业应运而生。一般说来,做饭、洗衣都是由女性来承担,但是由于矿区绝大多数为男性,华人男子就变成了厨师、洗衣工。咖啡店、洗衣房开设在一些小的矿区和工棚附近。商店里供应中国食品和华工需要的产品。另外一些华人变成鱼类加工厂的工人、蔬菜种植者、佣人和小商贩等。 ( 三十一 ) 加拿大渔业发达,凭借华工的廉价劳动力和太平洋铁路的运输,使得罐头加工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图为华工在加拿大罐头厂生产在线工作。 (三十二) 一名华人用传统的扁担、竹箩筐挨家挨户送蔬菜 ( 三十三 ) 图为在夹缝谋生,惨淡经营的华人YAN WAR小店 ( 三十四 ) 太平洋铁路已经平稳地行驶了一个多世纪了,沉默的华工为圆加拿大统一梦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以至生命,这是一条用生命和鲜血铸成的大动脉,华工是加拿大走向现代化的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图为行驶中的加拿大太平洋铁路。 ( 三十五 ) 图为1886年7月麦克唐纳总理夫妇从渥太华到穆迪,乘专列行驶在太平洋铁路上,在BC省密欣站的情景 。 ( 三十六 ) 图为1923年6月30日加拿大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封面。加拿大的排华法共有43条,华人称之为“43苛例”,主要内容有:中国人或具有中国血统的人,一律禁止以移民身份进入加拿大;准许进入加拿大的中国人只限外交人员及其随从,正式商人和大学留学生;现居留在加拿大的华人,不管是否公民,必须于该法实施后12个月内向移民局登记,违者罚款最高额500元,或监禁12个月,或两者皆罚。加拿大华人离境者以两年为限,逾期不得重返加拿大。华人以温哥华一处为入境口岸,轮船每载重250吨只许运载一个华人入口。1923年排华法基本上排斥了华人移居加拿大。据统计,1923年至1947年的24年间,进入加拿大的华人共有1424人,而其中属移民身份的仅有15人,平均每年不到2人。1931至1941年的10年间,加拿大华人人口从46519人降低到34627人,减少了12000人。 ( 三十七 ) 1879年4月26日,加拿大新闻画报刊登一幅漫画,图中政客在驱逐一华人出境。 (三十八)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在1885年完成之后,加拿大政府开始向进入加拿大的华人收取50加元的人头税。1900年增加到100加元,1904年猛增到500加元(这个数目是等于2003年的8000加元)。从1886年至1923年,加拿大从这项收入中共获2300万元。据说,矗立在维多利亚的省政府联合大厦便是用此项开支建造的。如果以1880年太平洋铁路公司以每亩地2.50加元的价格卖给居民,500加元可以买200亩土地。华人是唯一需要支付税金才能进入另外一个国家的人群。图为1922年铁路华工盘信昌之儿媳缴纳人头税收据。有关人头税的证据还可见1918年8月2日,由加拿大内务部发出的人头税收据。1921年2月,加拿大移民机构在收了王姓华工500加元后办理了进入加拿大证明。铁路华工盘欣昌之儿媳缴纳人头税收据。铁路华工盘欣昌之孙盘占元交纳缴纳人头税500元的凭证。目前加拿大还有少量健在的人头税亲历者,92岁的周坤李女士就是其中之一。李宁玉博士2005年出版了一本《人头税始末》的新书。 ( 三十九 ) 20 世纪初的华人在太平洋修建了客死他乡先人们的墓地,死者面向太平洋,献身加拿大建设,魂系东方故土。他们默默地凝视着浩瀚的太平洋,期盼亲人们的招魂。 ( 四十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同加拿大是反法西斯的同盟国。1947年6月17日加拿大国会通过废除排华法案加拿大正式废除了1923年的“华人移民法”。未获公民权的加拿大华人居民可以入籍,凡取得公民资格的华人可以申请他们的配偶和未满18周岁的子女来加团聚。从此加拿大不再有专门对付华人移民的立法,结束了排华的历史。从1947至1967年这20年的解禁放宽时期中,共有35892名华人移民到加拿大。1967年10月1日加拿大新移民法开始实行,华人第一次取得了与其它国家、民族同等的移民待遇,开始了华人移民加拿大的平等时期。 ( 四十一 ) 2006 年 6 月 22 日 加拿大总理哈珀就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人头税”政策向全加华人正式道歉,并宣布将向受害者进行象征性补偿。图为哈珀在众议院宣读道歉声明。哈珀说,华人在加拿大建国初期的最重要工程——太平洋铁路的建设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大约1.5万华人参与了工程建设,至少1000多人在施工中丧生。“如果没有华人工人的参与,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加拿大”。哈珀指出,1885年太平洋铁路竣工后,加政府没有让任何华工参加敲入最后一颗道钉的庆祝仪式,反而开始为限制华人入境实施“人头税”,这种做法是“极其不公正的”。加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人头税”政策给华人带来的耻辱和痛苦,他谨代表全体加拿大人和政府向华人表示真诚道歉,同时也为1923年“人头税”停征后实施的《排华法案》表示最深切的悔过。平反仪式在加拿大各大电视台全程现场直播,并提供英语、法语和汉语等同声传译。300多名“人头税”受害者及其家属、华人小区代表应邀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参加平反仪式的有7位尚健在的人头税受害者,其中年龄最大的是106岁的李龙基先生,最小的马林笑容女士也已85岁。 其它数据 ( 1 ) 1870 年BC(卑诗)地区代表在渥太华和麦克唐纳会谈。 1869 年横贯美国太平洋铁路建成后, BC 地区出现了要求加入美国的呼声。在这次会谈中他们提出除非在十年内动工建设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否则加入美国的条件 , 麦克唐纳满足了他们的要求,1871年BC加入了加拿大联邦政府。 ( 2 ) 修建太平洋铁路的马帮运输队 图片说明词: 这支常年风餐露宿、流离颠簸的马帮是支能吃苦、攻无不克的人力大动脉。 ( 3 ) 在冰天雪地的悬崖峭壁上 施工的华工 ( 4 ) 史料记载华工总共运送的沙石总量超过 1100 万立方码。开山凿岭的华工还要用铁锤砸碎巨石,用手推车在狭窄的工作面运送沙石,填平沟壑。 ( 5 ) 驶过激流的 史古斯号汽船 被华工征服停靠在岸边 ( 6 ) 列车到达默迪站的欢乐场面, 这列客车共 9 节车厢,卧铺、头等、普通、行李车厢各 2 节,餐车一节。 ( 7 ) 通行中的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下面埋着数千名华工的白骨 ( 8 ) 太平洋铁路穿越的华工重镇坎卢普斯 ( 9 ) 19 世纪 80 年代, 华人洗衣工在 BC 省一家锯厂收取换洗衣服时与工人们的合影 ( 10 ) 华人洗衣工在河里取水后放在大木桶里反复手洗到干净为止 ( 11 ) 19 世纪末温哥华唐人街 华人洗衣店的全家照 ( 12 ) 1904 年艾伯塔矿区洗衣房里的华裔雇员 ( 13 ) 1868-1923 年前后华工在洗鱼车间 ( 14 ) 太平洋铁路建成后不少 华工在加拿大罐头厂干活 ( 15 ) 加拿大 华工卖菜小贩 ( 16 ) 加拿大的华工菜农 ( 17 ) BC 省的中国商人家庭 , 这样的华商在加拿大华人中为数不少 , 堪称小康。 ( 18 ) 火车 行驶在华工用血汗浇铸的太平洋铁路上 ( 19 ) 1921 年,蒙特利尔的选举规定歧视华人和日本人 ( 20 ) 加拿大排华漫画,图中写着:他要打击华人。 1923 年排华法基本上排斥了华人移居加拿大。据统计, 1923 年至 1947 年的 24 年间,进入加拿大的华人共有 1424 人,而其中属移民身份的仅有 15 人,平均每年不到 2 人。 1931 至 1941 年的 10 年间,加拿大华人人口从 46519 人降低到 34627 人,减少了 12000 人。( 130 字) ( 21 ) 1907 年 9 月加拿大排华骚乱中被毁的裁衣店 ( 22 ) 1907 年 9 月加拿大排华骚乱中被毁的华人公司 ( 23 ) 1889 年左右,中国家庭在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一艘“黑钻石”轮船的甲板上。尽管加拿大排华浪潮已起,中国华人还是不断乘船涌入加拿大,船上条件恶劣,拥挤不堪,缺水少食。 ( 24 ) 19 世纪末在前往加拿大轮船甲板上的华工 ( 25 ) 1918年8月2日,由加拿大内务部发出的人头税收据。 ( 26 ) 一名华人出示父辈的“人头税”收证明感慨万千 ( 27 ) 1921 年 2 月,加拿大移民机构在收了王姓华工 500 加元后办理了进入加拿大证明 ( 28 ) 铁路华工盘欣昌之孙盘占元交纳缴纳人头税 500 元的凭证 ( 29 ) 人头税亲历者 92 岁的周坤李女士 。 电影“金山阴影下”( In the Shadow of Golden Mountain ),由蒙特利尔青年女导演凯伦撰写剧本并执导,旨在反映加拿大华人历史事实和维护华人权益的 ,2004 年 11 月 3 日 在渥太华首映,图为现仍健在的亲历者在并倾诉。 ( 30 ) 李宁玉博士 2005 年出版的新书《人头税始末》一书的封面 。 该书分华人加拿大的历史贡献、加拿大排华反华的历史根源、加拿大华人改写历史新篇章三部分。其中第 2 部分叙述从修建太平洋铁路之前的排华倾向,到向华人征收人头税始末。李宁玉还在 1998 年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反映加拿大华工修建太平洋铁路的记录片《枫骨中华魂》,并任制片人和导演。其后又于 2000 年出版《枫骨中华魂》大型图片集。 ( 31 ) 加拿大政府首次在施政报告中就人头税向华人道歉, 图为加拿大总督米歇尔·让 2006 年 4 月 4 日 在国会做施政报告。 ( 33 ) 1903 时的 BC 省的维多利亚, 加拿大 BC 省会维多利亚 , 是维多利亚岛上最大的城市,以英国女皇维多利亚的名字命名 . 1868 年成为 BC 省的首府 . ,是加拿大距亚洲最近的港口。当年华人、华工占维多利亚全部人口的 1/4 左右,也是当年加拿大白人种族主义排华势力猖獗的城市之一。 ( 3 4 ) 1936 年温哥华的唐人街位居北美第二 ( 3 5 ) 1899 年在温哥华的基督教联合学校的华人学生 ( 36 ) 1908 年 维多利亚英华学校华人学生 ( 37 ) 维多利亚英华学校部分加拿大华裔学生 ( 选自 Provincial Archives of British Columbia ) ( 38 ) 1920 年前后,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维多利亚华人慈善联合会
个人分类: 纪念沉默道钉(07-11)|3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簡體字幕][地狱之轮 - Hell on Wheels][第二季][第1集]
lcj2212916 2012-12-10 20:37
【片名】地狱之轮/ Hell on Wheels S2 【类型】剧情 【影片长度】45分钟/集 【官方主页】 http://www.amctv.com/shows/hell-on-wheels 【海报制作】咏葭@PLX美工组 【资料编译】微笑の弧度@PLX新闻组 【剧集介绍】 《地狱之轮》是一部美国西部片。剧集把时间设置于1865年,以第一条贯穿大陆的铁路建设为中心,它被测量员、技术支持人员、工人、妓女、佣兵和其他以营地为家的人们称为“地狱之轮”。Anson Mount饰演Cullen Bohannon,是一名前南方军队士兵,做铁路工头只是为了查出杀害他妻子和幼子的凶手。 “AMC对于西部片的制作是长期的,这种类型的片子对我们频道而言也是品牌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AMC的总裁Charlie Collier这样说。“地狱之轮是AMC创造的另一部史诗般、经久不衰的故事。” 本剧 记载了第一条越州铁路的 工程 与建设,制度化的贪污和腐败,移民经历和在重建时期获得解放的美国黑人所面临的困境。地狱之轮记录了我们国家历史的有利转折点以及商业文明如何不文明。 下载地址: http://www.ctdisk.com/file/13223672 http://radarew.5d6d.net/thread-987-1-1.html
2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毕业于985 到处都占便宜
热度 12 ywang69 2012-4-13 21:06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2年度招收简章.doc 收到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负责博士后招生工作老师的邮件,这家单位是铁道部直属事业单位,受部委托承担铁路发展规划研究、经济管理研究、铁路建设项目设计咨询评审、铁路建设标准管理和造价标准管理等工作,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首批认证的投资项目委托评估机构,具有甲级工程咨询资质。 我注意到招聘条件有一条: 国家正规全日制大学,计划内学、硕、博士毕业,本科 985 大学; 看来本科毕业于985的到处都占便宜,如今社会, 出身真的很重要 。 感兴趣的通知可直接联系! 邮件如下: 王老师 : 您好 ! 我院为铁道部直属事业单位,设有博士后工作站。现在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附件里为我院招收简章。烦请您发布在贵校网站上。 祝:工作顺利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 联系人:吕昌伟 联系电话: 010-51847413
个人分类: 我有话说|5582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2011年跟踪审计结果
whyhoo 2012-3-19 21:30
(二○一二年三月十九日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审计署于2011年6月至9月对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以下简称京沪高铁)进行了阶段性跟踪审计。现将跟踪审计结果公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京沪高铁是我国“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网的骨干线路,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4省3市,全长1318公里,设天津西站、济南西站、南京南站、上海虹桥站等24个车站,初步设计概算2176亿元,其中:征地拆迁和站房、工程施工及其他投资1638亿元,动车采购、建设期利息和铺底流动资金538亿元。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沪公司)是项目建设单位,沿线各省市地方政府负责本省市境内征地拆迁工作,征地拆迁费用作价入股。   截至2011年6月底,除个别不影响运营的附属配套工程外,京沪高铁全部工程已完工,初步确认实际完成投资1962.66亿元(不含铁道部另行采购动车费用、建设期利息和铺底流动资金)。目前,还有部分设计变更、人工和材料价差等投资增加情况尚未确认,京沪高铁项目总投资需待竣工决算后最终确定。    二、审计评价   铁道部和京沪公司按照“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理”的要求,组织各参建单位做好征地拆迁、施工组织、工期质量控制和科技创新等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线建设任务。   一是铁道部、京沪公司及各参建单位积极整改审计查出的问题。截至2011年9月底,2010年度审计查出的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通过整改,项目在资金管理、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均得到加强。   二是工程建设管理整体有效。京沪公司不断完善建设、资金管理制度,优化操作流程,结合施工进度及时优化资金预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保障工程建设需要。施工现场安全质量管理总体可控,物资材料采购、供应整体到位,工程环保、水土保持措施基本有效。   三是工程施工科技创新力度较大。京沪高铁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总结和应用其他客运专线技术成果,大力开展自主研发和创新,在深水大跨桥梁建造技术、深厚松软土地基沉降控制技术、无砟轨道制造和铺设技术等重大课题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迅速运用于工程实践,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   四是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社会效益开始显现。自开工以来,参建各方克服各种困难,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至2011年6月30日开通试运营,项目实际工期为42个月。截至10月底,京沪高铁累计开行列车18169列,发送旅客1734万人,实现客票收入51.24亿元。京沪高铁的投入运行,压缩了沿线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扩充了北京至上海铁路客运能力,大大改善了沿线旅客的出行条件,已显现出较好的社会效益。   但审计也发现,京沪高铁建设还存在土建施工和个别物资采购招投标管理不规范、个别工程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三、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情况   (一)土建施工和个别物资采购招投标不规范。一是京沪高铁全线土建施工招标未认真执行有关招投标法规的时限规定。铁道部2007年12月在京沪高铁全线土建1至6标招标中,将资格预审申请文件的获取时间由规定的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缩短至13小时;将资格预审申请文件从获取到递交时间由规定的一般不少于7天,缩短至不到24小时。二是个别物资采购未按规定招标或招标评标不规范,涉及金额8.49亿元。如京沪公司自2009年10月起,未经招标采购滑动层材料71.80万平方米,涉及金额2833.73万元;在2010年3月公开招标后,京沪公司继续以应急采购的方式从未中标企业采购130.35万平方米,涉及金额4952.51万元,且有86.2万平方米的供应单价高于中标企业的单价,合计高出391.80万元。京沪公司2009年8月在桥面防水材料招标中,未按招标文件要求评价企业最大履约能力,将12个物资包件授予了10家供货商,合同金额6.98亿元,不符合招标文件有关按照最经济原则确定中标人的要求。   对于上述问题,铁道部表示,在今后的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招标投标工作中将严格做到依法合规,并出台了《铁路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实施细则》和《铁路工程施工招标标段抽签规则》,以完善相关制度,加强铁路建设招投标管理。   (二)个别工程管理不到位。一是京沪高铁取消了部分路段风屏障,造成4.13亿元物资闲置。2011年3月,京沪公司根据京沪高铁运行时速的调整,取消了正在施工的177.73公里风屏障,采用极端大风时段局部路段限速的方式保障行车安全,导致已采购的价值4.13亿元的近15万延米风屏障闲置。二是京沪高铁北京段李营牵引变电站备用电源电缆线路工程(以下简称李营变电站电缆工程)截至2011年10月底尚未完工。李营站只有一路电源供电,不符合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站应由两路电源供电的规定,降低了该区段牵引供电的可靠性。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铁道部、京沪公司提出,京沪高铁全线已设置风监测设备系统,将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风速监测,根据风速监测结果采取相应限速措施,以保障列车运行安全,并计划将闲置的风屏障材料统筹调配至其他客运专线铁路使用;李营变电站电缆工程加快了施工进度,备用电源电缆线路已于2011年12月15日完工并开始送电,达到设计要求。   (三)沿线个别地方基层单位套取、截留、挪用征地拆迁资金4.91亿元。一是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江宁开发区管委会)2008年10月使用虚假资料,以南京市汉典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名义申请征地补偿款1.40亿元。截至2011年6月底,江宁开发区管委会已套取补偿款4000万元。二是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西北斜村2008年10月多列办公楼拆迁面积,多计拆迁补偿资金143.10万元。三是天津市北辰区2008年在京沪高铁征地拆迁中,截留拆迁补偿资金3.40亿元;天津市北辰区青光镇人民政府2011年4月挪用京沪高铁拆迁资金910.20万元,用于增设声屏障。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相关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力量进行调查处理。截至目前,天津市西青区和北辰区已分别将多计和挪用的征地拆迁资金如数扣回;对于江苏省江宁开发区管委会和天津市北辰区套取、截留征地拆迁资金的问题,相关地方政府正在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调查处理。   (四)京沪高铁沿线施工企业拖欠材料款、工程劳务款等款项。审计对京沪高铁沿线施工企业欠单户材料供应商100万元以上、欠单户施工队30万元以上的欠款情况进行核查发现,由于京沪高铁概算清理尚未完成,部分施工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等原因,截至2011年5月底,京沪高铁土建、站房工程等施工企业欠付656家材料供应商材料款58.79亿元,欠付1471家施工队工程劳务款23.72亿元,合计82.51亿元。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京沪公司已加快概算清理,积极筹措资金,协调解决施工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问题,并督促施工企业加快支付拖欠款。 原文见 http://www.gov.cn/zwgk/2012-03/19/content_2094586.htm
个人分类: 交通|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铁路建设真的偃旗息鼓了?
热度 1 youwei1985 2011-9-24 21:21
昨天中铁单位的一个同学来成都,小聚了一下,他介绍说他们今年的活很少,明年还有没有活都不知道,自然几年赚的钱就少得多了。设计院的同学也抱怨说活越来越少了?难道铁路建设就真的偃旗息鼓了?我始终觉得目前只是一个缓冲期,再过个几年,铁路还是会发展的,毕竟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对国家、对人民是利多于弊的。因此中铁单位的各位同学是大可不必担心的。只是2003-2010年这段时间铁路确实是发展太快了,这几年大家赚的钱自然很多,导致同学之间的贫富不均非常严重,对于国家来说这是很不合理的,所以现在速度缓下来了也是非常合理的。
3042 次阅读|2 个评论
盛光祖说:要确保高铁营运绝对安全!再相信铁道部一次吧!
热度 3 chenmingliang 2011-8-4 18:11
京沪高铁通车一个多月以来,大小事故频发,特别7.23动车追尾事故,伤了无数国人对高铁、动车发展的热情和信心,搞得不少人出门不敢坐动车、不敢坐高铁了,胆大的虽然坐了也是提醒吊胆。但理性告诉我们,中国高铁发展战略是没有错的,错的也许是我们(尤其是相关领导)太过追求“高速”的那种心态。铁道部日前开会时,部长盛光祖要求:要严格执行铁路建设项目工期,尊重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地确定工期安排,不得随意压缩工期;同时要确保高铁运营绝对安全,提高高铁设备质量和运输组织水平,提高高铁应急处置能力。希望铁道部不仅仅是一种空头承诺,扎扎实实落实到制度、措施和行动上!为了支持中国高铁事业的发展,为了高铁建设先期天文数字般的投入不付之东流,为了不让日本人看我们的笑话,也为了对得起7.23特大交通事故中遇难的同胞(他们以生命换来了中国高铁发展的试验数据和经验教训),让我们再相信铁道部一次吧。
2943 次阅读|3 个评论
铁道部23位领导与全国人民见面
热度 5 xupeiyang 2011-7-25 09:32
(23位领导与7.23 纯属巧合) 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 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盛光祖 铁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胡亚东 铁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彭开宙、陆东福,卢春房,王志国 部党组成员、纪委书记安立敏 部党组成员、全国铁路总工会主席何玉华 铁道部原副部长、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蔡庆华 铁道部总调度长安路生 总经济师余邦利 总工程师何华武 总规划师郑健 部政治部副主任齐文超、阴成仁、宋刚、吴利民 部纪委副书记邱发义、杨沫 部副总工程师安国栋 铁总副主席张岩、郭润英 铁道部党组研究决定:对发生甬温线“ 7·23 ”铁路特别重大交通事故的上级单位上海铁路局局长龙京、党委书记李嘉、分管工务电务工作的副局长何胜利免去现任职务,接受与事故相关的调查。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2837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烈庆祝京沪高铁今日开通!
xupeiyang 2011-6-30 11:26
33年前着手研究,近18年的反复论证,3年多紧张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京沪高铁成为我国铁路建设项目的典范。   京沪高铁今日全线铺通 中国高铁“狂飙” 从工程建设、高速列车研发,到系统集成、运营维护等,一系列技术创新使京沪高铁成为我国高铁技术创新成果的集大成者。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中国心——长河孤旅:黄万里
热度 1 halcon 2011-5-24 06:18
凤凰卫视有一档栏目《我的中国心》,非常喜欢看。其中有一期专门讲了黄万里。由于国内上不了youtube,我就把文字部分整理了一下。结合其它地方查阅到的一些资料,抄录如下。 1911 年 8 月 20 日,黄万里出生在上海川沙县。父亲黄炎培时年 34 岁。 1924 年黄万里小学毕业,进入无锡实业学校, 1927 年毕业时,门门功课均列榜首。受到父亲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1927 年黄万里考入唐山交大(当时茅以升是校长),学习铁路建设桥梁工程专业,学满五年之后, 22 岁的黄万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杭州铁路担任助理工程师。 1931 年,长江汗水泛滥。水淹武汉三镇 100 天。湖北省云梦县一夜间淹没县城,淹死七万人。 1933 年,黄河决口十余处,人命财产损失无数。此时,年轻的黄万里受到震撼。此时黄万里萌发了学水利,解决中国水患的问题。其学生杨美卿回忆,黄万里总是给他们说劳动人民拿米粮养活了我们这批人,才能读书,才能上大学,所以一定要报答劳动人民。 由于当时全国的水利工程师都在关注土木工程设计与施工,在水文学上还是一片空白。而不通水文学,仅仅是明白设计施工,就相当于根本不了解水利。黄万里决定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向,转向水文学的研究。经父亲黄炎培介绍, 他拜见了当时中国水利界的重要人物,曾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的许心武。许心武跟他说我们国家现在最缺乏的是水文人才,建议他出国学习水文。 1934 年,黄万里参加了庚款赴美留学考试并被录取。此后三年间,他先后获得了康奈尔大学硕士,伊利诺伊大学工程博士。还同时学习了天文,气象,地理,地质,水文,数学等多门学科,期间,黄万里驱车四万五千英里,看遍了美国各大工程。在田纳西河域治理专区坝上实习了四个月。在密西西比河 1936 年特大洪水之后,黄万里坐船考察了整条河流直至出海口。这些经历,使黄万里大开眼界。他开始对治河有了一些认识。他的博士论文《瞬时流率线程学说》创造了从暴雨推算洪流的方法,当时在世界上处在学科领先地位。 1937 年春天,黄万里学成回国。在回国的船上认识了丁玉隽。丁玉隽是辛亥革命元老丁惟汾的小女儿。黄万里对丁玉隽一见钟情,而丁玉隽也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国后,时任浙大校长的竺可桢邀请他去浙大任水利系主任。但黄万里志在治河,他希望先当一个水利工程师,做些实际的工作。于是他婉拒了竺校长和北洋大学,东北大学的盛邀,选择了南京政府资源委员会,开始从事水利工作。 随后丁玉隽带黄万里去见父亲丁惟汾。跟随孙中山多年的丁惟汾对上海人印象很不好,听说女儿对象是上海人,很不喜欢,拒绝见面,因为他认为上海人油头滑脑。黄万里的父亲听说儿子被拒,于是出马了,找到了丁惟汾的秘书陈希豪,安排黄万里和丁惟汾见了面。丁惟汾发现眼前这个上海人不仅人很老实,而且有远大的报复,于是默认了女儿的选择。 19 37 年末黄万里丁玉隽夫妻二人辗转四川。到四川后,黄万里先后六次勘察岷江,乌江,涪江,嘉陵江,行程三千公里。这些勘察为他以后中国水文地貌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尽管当时地貌学尚未形成,他已经在自己的头脑里开始建立起水文地貌的观点。对于治河问题开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水火无情,测量过程中不仅要冒着生命危险测量数据,还要堤防土匪的冷枪。 1940 年初,黄万里在青神县岷江上修复唐朝延续至今的鸿华堰水利灌溉工程,仅花了五万元,节约预算 20 万元,灌溉农田 1.5 万亩。据黄万里儿子黄观鸿回忆:黄万里总是跟他们提他出国花了两万多两白银,在四川的一个工程就把他花的钱挣回来了,他很骄傲。 转移到甘肃工作后,中国共产党通过黄炎培,潘汉年委托黄万里策反他的顶头上司甘肃省主席郭寄桥。黄万里跟郭寄桥说过之后,郭寄桥告诉他:你是个书生,你根本不懂政治,你不是搞政治的,我跟朱德早就相识,你赶紧走吧。 解放后,因为不愿只做顾问, 1950 年 6 月,黄万里回到母校唐山交大教书。 1952 年唐山交大改为唐山铁道学院,与铁道无关的专业都被调整出去了。于是黄万里调到了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 后来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三门峡工程了。 1955 年苏联专家指导下的《黄河规划》完成了,对黄河干流的阶梯开发计划选定在陕西三门峡修建一个防洪,发电,灌溉的综合水利枢纽工程。在随后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关于《黄河规划》的第一次讨论会上,与会专家没有太大异议。现场只有黄万里否定了苏联专家的规划。他当面对周总理说:你们说圣人出,黄河清,我说黄河不能清。黄河清,不是功,而是罪。他认为黄河泥沙量是世界第一,但它造的陆地也是世界最大。他的声音并没有引起重视。 1955 年《黄河规划》在全国人大决议通过。而黄万里没有气馁,多次上书,力陈不能盲目相信苏联专家意见的理由。他在学术上不加掩饰的话语风格,和传统与现代文化冲击而形成的执着性格也开始与当时高涨的政治氛围格格不入。黄万里后来回忆说:我知道,我不去讲,我就是失职。在 1957 年 6 月 10 日至 24 日有 70 多人参加的研讨会上,黄万里一如既往地反对。会议上还有一位刚刚进入水利专业的技术员温善章提出该修低坝水库和滞洪排沙的方案,除了二人外,大部分人不说话。眼看阻止无望,黄万里提出如果一定要修,请不要将坝底的施工排水洞堵死,以便他年觉悟到需要冲刷泥沙时,也好重新在这里开洞。最后这一条,与会者全都同意了。 1958 年被打成右派后,黄万里被剥夺了教学,科研,发表文章的权利,子女的升学也受到影响。而后被拉到密云水库劳改。 1962 年 2 月三门峡第一台 15 万瓦机组试运转,三年后由于泥沙堆积,发电量已经降为设计的一半。渭河河床抬高 4.5 米,淹到西安。陕西省委紧急找到中央,于是决定排放泥沙,结果发现设计中的排沙洞已经被堵死了。迫不得已, 1969 年改造三门峡。之后毛泽东讲话说黄万里的词写得不错。面对着摘右派帽子的绝佳机会,黄万里给中央又写了封信。大意是说修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反对,国家养仕多年,这些人有什么用。为什么这些人都说假话呢。结果右派帽子一直没摘掉。 1980 年黄万里被重新派上讲台,给水利系的青年教师补习课程,不过已经不能给本科生上课了。学校和系里领导都觉得他可以上博导,不过需要提交申请。黄万里破不以为然,他说 : 写申请就是多此一举,有资格的人就是能带博士的人,还要写申请吗?不够资格的才写申请,我够资格,为什么还要写申请?因为不是博导,到了年龄,黄万里从教学岗位上退了下来 . 得知三峡上马的消息后 , 黄万里到处写信陈述不能修三峡大坝 . 修也可以 , 不过不能修高坝 . 陈述了很多原因 . 据黄万里的学生回忆 . 黄万里很是感慨说 : 现在倒是可以随便说了 , 没人给你扣帽子了 , 但是你说归你说 , 反正没人听你的 . 原来 , 他写了很多信 , 但根本得不到答复 . 1998 年大洪水后 , 黄万里赶到以前授课有些不足 , 于是向系里呈上申请 , 列出讲义 , 要求根据长江洪水的经验和分析 , 为学校上一堂课 . 他说 : ” 长江洪水愿我们 , 我们没有交给学生治河的原理 , 所以现在决策的人都不懂 ” , 他很内疚 , 于是提出来要上一门治水的原理 , 治河原理要重新讲 . 系里领导很快同意 , 安排了一堂课 , 那一年他 88 岁 , 身患癌症 . 在病床上他写下了自己的遗书 , 其中并没有对妻子蛤仔有任何嘱咐 . 也没有财产的分割 , 而是将治江的愿望转达给了沈英夫妇 . 内容如下 : 敏儿 , 沈英 , 夫爱妻姝 , 治河原是国家大事 , 蓄 , 拦 , 疏及挖四策中 , 各段仍应以堤防 ” 拦 ” 为主 , 汉口段力求提固 , 提临水面宜打钢板椿,背水面宜砌石,以策万全,盼注意,万里遗嘱 2001 年 8 月 8 日 随后在最下面又补充到:可少死几万人。
3617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