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国家治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大数据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知识中心的建构方略
geneculture 2019-6-11 07:00
邹晓辉作了题为“大数据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知识中心的建构方略”的主旨演讲。第六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高峰论坛 5月11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国家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由国际信息研究学会中国分会、《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的第六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高峰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现将与会嘉宾主要观点摘编如下,以供参考学习。 (通讯员 赵贝斯特)中美塞尔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邹晓辉作了题为“大数据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知识中心的建构方略”的主旨演讲。邹晓辉研究员认为,当今的大数据一般讲的是数据中心,它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和技术成本。而知识中心是与教育过程结合的,它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各种教学过程的语言点、知识点和原创点,从而将其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案例等内容进行提炼整理。 围绕大数据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知识中心的建构,邹晓辉研究员阐述了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通过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三大技术发展趋势图的分析比较,明确了技术领域的时代特征:从2015年开始,随着三大技术的汇聚,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作用开始集中显现,尤其显著的是机器学习及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第二,通过英美提出的高薪养廉与中国提出的大智慧养廉的分析比较,明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特征。提出了数据科学支持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三数”(数据、数字、数字化)、“三信”(现象信息、本体信息和本质信息)和“三智”(智慧、智力和智能)。最后,通过《治国理政》的智能化文本分析和知识模块精加工的示例,明确大数据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知识中心的建构方略。其结果是大数据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学科知识中心的建构过程,不仅有了目标方向而且还有了工作效率的双重保障。 邹晓辉研究员认为,该项研究的意义在于由中国首次明确提出大数据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知识中心的建构方略,而且还可在中英名校之间建立协作机制并轮流召开专业会议。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zI5ODUyMQ==mid=2649694079idx=1sn=4357bdf6a76e53a7e25f5e608f5db811chksm=83fc1a49b48b935f15881eb8da4335ee5c5e7c15d94929f0a7d604a9f05f61b594de6db44899mpshare=1scene=1srcid=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sharer_username=wxid_01k1nw17bsoh12sharer_sharetime=1560179541ascene=0devicetype=iOS11.2.6version=1700042bnettype=WIFIabtest_cookie=BAABAAoACwASABMABgAjlx4AVpkeAMKZHgDcmR4A8pkeAAOaHgAAAA%3D%3Dlang=zh_CNfontScale=100pass_ticket=k48uY4e%2Bdgns5iVU2I9rXdJa1Aish%2FP6BpscLzSyhzPyTsFyW%2F8S9zFCWWGwL3fmwx_header=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学|1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中重镇分别与三支团队交流
geneculture 2019-5-11 21:25
实战落地传真经 三大定律做支持 国家治理大数据 法学专家知识库 信息处理为先导 人工智能来相伴 知识中心数字化 协同智能是关键 华中科技做试点 多校师生齐努力 践行融智新里程 扬帆远行通三江
个人分类: 高端智库|1169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全景式到共景式理论看国家治理的困境与路径选择《探求》2016.5
zguodong2006 2017-2-21 05:00
原文刊发于:《探求》2016年第五期(双月刊) 从全景式到共景式理论看国家治理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张国栋 赵松子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南开 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300350) 【摘要】 本文以理论分析为基础,抽离出有关国家治理的内容,以中国现状为出发点,打通传统与现代,探讨当下国家治理的困境,并做出试探性回答。在全景式监狱理论审视国家治理方式,国家治理所具有的治理成本较低,自由度高等特征;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共景式监狱理论审视下,无论是对过往和现有的国家治理模式都提出了空前的挑战。中国正处于社会整体的转型期,经济、政治、文化在时空分布上的非均质化,传统与现代的共同在场,反映的国家治理层面必然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国家治理重点在于重构社会主流价值体系;难点是建立以人为本的国家治理理念;着力点是构建多主体的国家治理网络。 关键词:国家治理;全景式理论;共景式理论;国家治理路径 Abstract : In this paper, we isolate several paths of governance from twotheories, basis on theoretical analysis. We break down the barriers oftraditional and modern, according to China's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status as the starting point, discusses the plightof the current governance in China,and make a tent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avenue op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Withpanoramic prison theory as the analysis tool to examine national governancemethod, we take out the part of still effectiveness in the process ofcontemporary governance such as the lower of management cost, the high degreeof freedom. But under the “synchronic scene theory” review of prison, due to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fast development ofnetwork techn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both the past mode ofgovernance and existing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 is put forward theunprecedented challenge.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society as a whole inChina,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heterogeneity in time and spacedistribution, this transition show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synchronicpresent, and China national governance must different from the west countriesgovernance concept as reflecting the level of governance.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should focuson reform the social mainstream value system; The difficulty is to establish a“people-oriented” concept of governance; The pivot is to build a multi-agentgovernance network. Keywords: National Governance; Panoramic Prison Theory; Synchronic Prison Theory;Paths of National Governance 国家治理的困境与路径选择_基于对_省略_景式_和_共景式_治理理论的分析_张国栋.pdf 作者简介:张国栋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email:zguodong2006@126.com,研究方向:社会学
个人分类: 社科前沿|17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政府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国家治理?
ChenFengNankai 2015-11-20 08:57
近年来,大数据引起了企业界、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一些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施精准营销或提高内部管理效能。目前,美国、英国等国家已开始利用大数据提高政府决策水平或改进公共服务,在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领域已初见成效。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得我国政府大数据利用面临新的政策环境。大数据利用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会发挥何种作用?政府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进行国家治理?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已有一些探讨,但尚需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国家治理(state governance)现代化是当前我国政府大数据开发利用的重要契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指运用现代化治理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工具,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包括经济治理、社会治理、环境治理、文化治理以及各类组织治理,等等。不同于以单极治理为特征的国家统治,国家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工具的多样性。国家治理的主体是政权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等多元主体,强调合作管理,其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其目的是增进公共利益和维护公共秩序。政府大数据是政府所拥有的重要信息资产,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将会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增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可以说,大数据既是国家治理的环境和工具,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对象和结果。 大数据在为国家治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如信息安全风险,同时对数据的连续性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要对其背后深层的利益关系进行分析。 一是价值取向的争议。开放与保密是一对矛盾。两种观点的冲突实质上是价值取向的争议:在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哪个应当优先考虑?只有首先确定价值取向,才能细化制度建设。就当前我国的情况而言,应当加快个人隐私保护、国家信息安全立法的进程,制定大数据交易的法规与实施细则,使得政府数据的开放与大数据的开发利用有法可依,健康发展。 二是权益分配和保护问题。大数据的开发利用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不解决权益分配和保护问题,就难以实现数据共享。例如个人数据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个人、数据收集者、数据处理者、数据应用者及监督者5种角色,涉及个人、数据企业、政府、媒体、第三方隐私保护组织等利益主体。数据权利涉及所有权、控制权、使用权,还包括交易权、查询权和收益分享等权利。已有一些案例反映了关于数据权利的争议。2013年北京市的高考成绩还未公布,网上已有人出售2013年高考生信息,包括手机号、监护人、学校、年级、年龄等 。教育部门是否可以把高考成绩出售给信息服务公司,医院能否出售病人病历?王芳认为,政府信息资源的所有权属于社会公众,公民有权利获取和使用政府信息,并享受部分收益权,作为管理者,政府在信息公开时应当保护所有权人的利益,比如隐私或国家安全。 三是效益评价与成本考量。在给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条件下,信息公开与共享的收益成本比大于垄断状态。政府数据的开放与共享涉及到数据的采集、存储、整理、发布、挖掘和分析等整个过程,需要行政机关付出人力和物力等成本。但是,数据拥有部门和数据使用部门之间的成本分摊、收益分配以及权责归属却是难以清晰界定的问题。例如由公安部门管理的户籍信息是许多业务部门需要的数据,但是与其他部门或社会公众共享户籍数据不仅会给公安部门带来额外的工作量,而且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巨大风险。在政府数据的管理开放过程中,所投入的成本容易量化,但是其经济社会效益与潜在风险却难以量化计算。为此,需要建立政府大数据利用的成本效益评价标准,明确政府数据部门的职能、人员编制及财政预算,。 四是数据管理变革与风险防范。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化,政府信息管理部门积累了业务、财务、人事等多种数据,但是对信息部门的内控管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数据泄露的风险不断增加。知名漏洞响应平台曝光江苏、陕西等全国至少19个省份的社保系统存在漏洞,数千万用户的社保信息遭遇泄露危机。为了防范数据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风险,一些地区在数据管理体系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例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成立了数据统筹局来统筹管理各部门的数据,在管理过程中通过数据治理委员会来决定数据的开放层次和物理存放地点。当然,数据的集中管理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比如,技术人员将有机会接触更多敏感数据,增加了数据泄露风险,美国斯诺登事件表明技术人员可能会泄露敏感数据。 政府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应该符合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坚持法治化、民主化、市场化与科学化导向。针对当前我国政府大数据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以治理的思想,平衡各主体间的利益,可以从以下方面探索解决办法: 一是加快立法进程,在立法、规划、管理机构调整等多方面展开布置,明确数据公开和使用的范围,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在数据收集、存储、利用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实现依法对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开放与利用。美国在政府开放数据进程历经数十年时间,先后通过了《信息自由法》、《电子信息自由法》、《数据质量法》、《开放政府法》等法案,值得我国借鉴。 二是用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价值观争议和权益分配问题。政府大数据开发利用面临复杂的利益和风险问题,需要通过民主协商方式细致协调各方利益,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准确定位,制定具体明确的解决方案,兼顾数据开发利用的公平与效率。 三是对政府开放数据实施风险评估。政府数据的开放利用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涉及个人隐私与企业秘密泄露以及危害国家安全等问题。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类型政府数据的开放与利用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策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数据的安全利用。 四是采用经济分析方法进行大数据开发利用的成本效益评价,运用市场化的方法对成本与收益进行合理分配。没有科学合理的效益评价,政府数据开放和利用就难以有政策依据和稳定的财政保障。 五是科学利用大数据分析结果。科学合理地使用大数据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大数据分析结果通常只是揭示了相关关系,而相关关系并不一定就是因果关系。大数据关于样本等于总体的假设通常是不符合事实的,因而统计学中的抽样误差问题依然存在。“数据驱动的科学”鼓励人们进行被动的数据收集,而不是主动的实验与测试,也诱使人们搞“数据欺瞒”(hornswoggling,指缺乏统计学依据的数据欺诈)。对大数据结果的偏信和轻率接受,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因此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应结合正确的理论和其它科学分析方法,实现科学管理与利用,避免滥用和误用。 (更多内容及参考文献请参阅 王芳 陈锋 《国家治理进程中的政府大数据开放利用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11期。)
个人分类: 成果推介|4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际智库研究学者影响力No.1——迪恩·斯通博士(女)
wangqing0610 2015-4-9 17:09
迪恩·斯通(Diane Stone)教授于1993年获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政治学 与国际关系(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专业博士学位,至今已出版6部有关智库研究和治理研究的高影响力著作,均为相关研究的必读之经典文献,值得重点推荐! 这是她的靓照哦~~~ 由于其个人信息量较大,而本人时间较紧,这里不做一一翻译。 请见两个重要的参考来源: ① http://profiles.murdoch.edu.au/myprofile/diane-stone/ ② http://www2.warwick.ac.uk/fac/soc/pais/people/stone/ 现摘取部分信息以飨读者。(Diane Stone is Professor of Governance in the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which she joined in July 2013. Concurrently she is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which she joined in January 1996 and continues to teach in the Autumn term. Currently she is a founding member of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and Vice President of the newly created International Public Policy Association (http://www.icpublicpolicy.org/). She is also an Editorial Advisory Board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peer-reviewed journal ‘Policy and Politics’ (http://www.policypress.co.uk/journals_pap.asp). From 2004 to 2012 she was Professor of Public Policy at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CEU) in Budapest and a European Commission Marie Curie Chair (2004-08). At CEU she was the founding professor of public policy and 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cluding the architect of the Erasmus Mundus dual degree consortium funded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for 5 years from 2007. From late 2010 to mid 2013 she was Winthrop Professor in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t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2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沈宝祥:胡耀邦的“隆中三策”略考
热度 1 fqng1008 2014-5-19 09:58
1976 年 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叶剑英即派他的儿子去看望胡耀邦,并征求胡对治理国家的建议。胡耀邦给叶帅提了三条建议。有些人称这三条为“新隆中对”,胡耀邦在中央党校工作时的秘书陈维仁则称之为“隆中三策”。《党史博览》杂志2005年第11期发表史义军文章,披露了这个材料,本文略作考证。 关于此事,胡耀邦本人讲了两次。 第一次,是胡耀邦在党中央的一次会议上讲的。 1980 年 11月19日,胡耀邦在党中央一次会议上的发言中说: “这里我想插一点我个人的经历。这个经历我对在座的绝大多数同志都没有讲过。一九七六年十月六日粉碎了‘四人帮’,十二日叶帅的一个儿子来看我,我头一句话说,祝贺你爸爸同华主席他们一道为我们的党和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我还说,现在我们的事业面临着中兴,中兴伟业,人心为上。什么是人心?我说有三条:第一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我说,务必请你把我这个话带给你爸爸。然后我问他,你能够见到华主席吗?他反过来问我,你对华主席熟不熟?我说很熟,同过一年半工作哩。他说,我可以想办法见到华主席。我说,如果你能够想办法见到他,请你把这个话转告给他。这是粉碎‘四人帮’后的第六天。” 胡耀邦在会上还说,粉碎“四人帮”之后,究竟人心在哪里,这样的大问题,我们当时没有出来工作的人都清楚。 我们看到的一些论著中,讲这件事,大概都源于胡耀邦的这个讲话。 第二次,是胡手写的材料。 去年,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九十周年之际,胡耀邦的老警卫员李汉平,拿出了胡耀邦关于此事写的一个手稿,全文如下。 一九七六年十月十日 我同叶选宁的一次谈话 那年十月八日上午,选宁突然来我家,告诉了我已将四人帮抓起来了的大好消息,并代表他父亲叶帅问我的好,养好身体,准备迎接党将分配的工作。选宁还说,他父亲还要我想想,对当前如何治理国家有什么建议,过两天他再来,听听我的想法。 十号他又来找我了。我回答了他提出的问题。我说自古以来,有识之士,总是说,大乱之后,要顺从民心。民心为上。根据这种远见卓识的道理,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 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 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 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 这三句话我是用心想了一天一晚的,因为便于记忆,传播,我费了好一番心思编出来的。 这几句话,当时我告诉了家庭几个懂事的人和几个知心的人。以后也没有多同人讲了,因为我觉得不值得再说了。 胡耀邦追记 以上两个材料,第一个是胡耀邦的讲话。这是在党中央会议上讲的,是一个长篇发言。这次会议的议题是严肃的,胡的发言不会是即席讲话,而是有准备的,看来,他是有讲稿的,至少也是有详细的提纲。 第二个材料是胡耀邦手写的。这个手稿是怎么来的?我采访了李汉平同志。 李汉平,湖北人,从 1953年开始,就是胡耀邦的警卫员,那时还在团中央。他在耀邦身边工作前后有几十年。 据李说,大约在( 1987年1月)政治局生活会以后二十来天,耀邦还没有搬出中南海。我们俩老在一起散步。那天散步时,耀邦讲了粉碎“四人帮”以后的第二天,叶帅派他的儿子叶选宁来看他的事,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讲完后,他说,我现在是这个样子了。我追记一下吧,放在你这里。李说,放在你家里好。耀邦说,你比我年轻,将来我的事有了说头后,你再拿出来。散步后,耀邦就到我的办公室,在写便笺的纸上写了,就给我。李说,耀邦写的这个材料,我一直保存在安全的地方。今年,听说要纪念胡耀邦九十诞辰,我觉得这个材料该拿出来了。李汉平回忆中所述情况很有价值,令人感慨,也发人深思。 以上两个材料都是正式文本。但是,这两个文本却有一些明显的差别。 一是日期不同。一个说,叶选宁是一九七六年十月十二日去胡耀邦家看望的,只是这一次;另一个说,是十月八日和十日,是两次。 二是三条建议中有一个字不同。一个说“冤案一理”,另一个说“冤狱一理”。 三是胡与叶的对话内容两次有不少差别。 下面讲一点我对两个材料中一些情况的看法。 (一)关于日期。 胡耀邦在手写材料中说,三条建议他“用心想了一天一晚”,是叶选宁第二次来他家时讲的。这比较合乎情理。叶到胡家应当是两次,而不是一次。这个材料的题目标明“十月十日”,说明他对这个日期很重视。在写这个材料前的一个来月时间内,胡耀邦处在意想不到的使他刻骨铭心的境地,他会深入回忆思考许多问题,在生活会后,更是这样。看来,他的回忆思考是以粉碎“四人帮”为起点的。特别是,他决定将这件事写下来,期盼以后有机会拿出来,派用场。所以他对日期和情节讲得也具体。细看胡第一次所讲,重点在讲他与当时领导人的关系。据此,我认为,日期和次数还是书面写的材料比较准确。 (二)关于“冤案”和“冤狱”。 推敲一下,这两个提法,是有差别的。前者外延较广,后者则仅指处在被关押状态,失去人身自由的人。“平反冤假错案”这个说法,现在大家都很习惯地使用,但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还没有这样一个规范的提法。当时,胡耀邦注意的重点,是仍被关押的一大批老同志。我记得在《理论动态》创办后不久,大约是 1977年秋天,有一天,我们在他的办公室,在谈话中,他很着急地说,光揭批“四人帮”,怎么不放人啊!要赶快把人放出来啊!我们党内哪有那么多走资派啊!这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冤假错案的提法,有一个形成过程。我认为,当时强调“冤狱”,比较符合胡耀邦的思想实际。 (三)关于谈话内容。 两个材料各有侧重,详略不同。前者重点讲了与当时主要领导人有关的事,后者重点讲了他思考三条建议的情况。这两个材料前后相距六年多时间,历史背景有很大的不同,作者的处境、心情、思绪,几乎相差 180度。作者讲这件事的出发点前后也完全不同。但我认为两个材料所讲都是真实的,可以互为补充。 胡耀邦的“隆中三策”,是当时稳定大局,治理国家必须解决的三个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切中要害。“隆中三策”的实质,是要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消除其恶果,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使国家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粉碎“四人帮”后刚几天,胡耀邦就向党中央提出这样明确中肯的治国大计,在党内为仅见,确是难能可贵。 粉碎“四人帮”以后,胡耀邦衷心拥护新的领导人,但“隆中三策”表明,他的思路同“两个凡是”是对立的。他以后提出用实践标准检验总结十年“文革”,决不是偶然的。 阅看了这两个材料,尤其是后面手写的材料,必然会引起一些思考。比如,叶剑英为什么要去征求胡耀邦对治理国家的建议?叶帅要胡耀邦“养好身体,准备迎接党将分配的工作”,他对胡的工作安排会有什么样的考虑?胡耀邦原来觉得这件事“不值得再说了”,后来为什么又要写这个材料?他盼望以后他的事有什么样的“说头”?到那时向谁拿出来、作什么用?等等。这些,本文不作阐述了。 叶选宁是这件事的一位主要当事人,如果他能写出当时的有关情况,这件事情的全貌,特别是它的来龙和去脉,就更清楚了。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528 次阅读|4 个评论
国家治理理念解析
热度 7 wangfangnk 2014-3-5 08:40
博主按:本文内容欢迎转载或引用。 引用信息:王芳.国家治理理念解析.首发科学网,2014年3月5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cpac=blog . 国家治理理念解析 王芳 十八届三中全会《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开始,以“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结束,表明全会的核心主题依然是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决定》全面引入了国家治理的思想。《 决定 》全文中 共 明文 出现 “ 治理 ”一词 24次,其中社会治理5次,国家治理 3 次,政府治理2次 ,如图 1所示 。此外,还提到公司法人治理、事业单位法人治理、学校内部治理、国际经济治理、城乡社区治理、社会矛盾综合治理、环境治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等。 另外,在社会治理一节中还提到了 系统治理、 政府治理、 源头治理 、法治等概念,表明党中央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基本确立。除此之外,治理思想还渗透在政府职能转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等章节中。 《决定》指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 从上述两段论述中可以看出,国家治理的根本在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的建设,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是国家财政。国家治理包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各个领域实现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改革。国家治理的目标一是经济效率,“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是社会公平,“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1.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治理理论在公共领域的兴起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代世界民主政治与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公司治理领域, 缪勒认为治理关注制度的内在本质和目标,推动社会整合和认同 , 强调组织的适用性、延续性及服务性职能,包括掌控战略方向、协调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有效利用资源和以服务顾客为宗旨。 治理思想从企业组织延伸到公共领域,形成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环境治理等一系列重要领域。 国家治理体系是由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所形成的一种整体性的制度系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同的治理主体具有不同的制度安排、组织形态和治理机制,在治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协调资源配置,推动经济持续、均衡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公平。其中,政府在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承担着正式制度的强制供给和秩序维护的重要职责。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家庭和中介组织等,在自愿、互利原则下通过市场交易进行内在制度供给和外部秩序的维护。社会组织则通过社会资本将社会成员联系在一起,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公众以个体的方式对公共权力运行进行监督,从而维护法治的权威。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是国家治理的核心要素。现代国家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法制、分权和民主,由一系列正式(外在)制度(如宪法、普通法、政府指令、市场上的正式合约安排等)和非正式(内在)制度(如惯例、习俗、传统、文化等)构成。三中全会全面论述了法制建设、权力监督、文化体制创新等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建设问题。通过制度结构的合理安排和有效协调,实现国家治理的最终目标。 2. 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是国家治理的目标 March 和 Olsen (1995)认为 , 治理是对权利、规则、绩效及资源的修整。 国家治理的目标是通过形成一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为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结构,最终实现经济持续、有效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公正。 为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公平,需要进行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发展,主张国家在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内,在政府、市场、社会、公民关系明确定位的前提下,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其目的是建立和发展新的公共责任机制,通过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来缓和各种社会危机,调节各种利益冲突,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质量。 为了实现经济效率,需要实现有效的经济治理。经济治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强化制度建设与供给,加强对国内与国际市场的经济活动及市场主体间的关系进行规制与协调,维护有效竞争的经济秩序,提高经济效率;二是通过法律规范与政策引导,加强上市公司及其它企业组织的治理,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从而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3. 政府治理与多元参与是国家治理的途径 从治理思想的发展历史来看,治理强调主体的多元化。詹姆斯 N 罗西瑙认为,治理是由共同的目标所支持的,这个目标未必出自合法的以及正式规定的职责,而且它也不一定需要强制力使别人服从,“它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含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随着治理范围的扩大,各色人等和各类组织借助这些机制满足各自的需要、并实现各自的愿望”。 Bovaird(2003)认为 , 治理意味 着 利益相关者 通过相互合作 影响公共政策 的 结果,其稳定因素是民主决策、契约、公正、连贯性、自愿合作精神、透明度、公信度、社会包容与平等、尊重多样性与他人权利等 。 十八届三中全会《 决定 》关于国家治理的相关论述表明,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不仅要发挥多元社会力量的参与,更要实现有效的政府治理。“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张成福认为,政府治理是政府运用自身的公共权力以及自身所建立的政治权威维持社会秩序的一个过程。政府治理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政府作为国家治理的主体从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治理活动,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公共服务供给,退出竞争性经济领域,依法行政,完善行政审批许可制度。第二层含义是指政府组织内部的治理,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同合作,财税体制的完善,行政体制改革,政府执行力的增强以及法治政府的建设等。在现阶段,为实现我国国家治理的目标,不仅要充分发挥多个社会主体的参与作用,更要实现有效的政府治理,同时借助新的政策工具或技术来指导治理过程。
个人分类: 电子政务|3418 次阅读|13 个评论
计划经济是国家治理的必然趋势——兼谈“中国模式”
热度 10 shehuiguanli 2013-8-19 23:40
市场经济是西方社会大力提倡和推广的 经济模式,认为是国家治理的有效和公平的管理模式,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是一个错误的理论。 一、所有单元、任何事情都需要计划,为什么一个国家的经济这么重大的事情反而不需要计划,而需要由市场决定呢?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生、每年都要制订规划或计划,如果不制订规划或计划,人生无目标,失去前进的方向,甚至可能带来无法生存的危机。 曾经有人讲过一则故事,上海人是经济计划做得最好的,非常详尽,小到每月坐几次一元公交车,坐几次二元公交车,坐几次地铁,坐几次出租车,等等都在计划之列。 这些充分说明所有单元、所有事情需要计划,国家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关系整个国家人民的生存质量和国家的安危,当然需要有一个非常详细和周密的计划,而不是由市场决定。 中国几千年的经验告诉人们:预则立,不预则废。 二、目前的计划技术,无法做到每一件事都非常精准的计划,解决某些事情市场经济是当前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 既然所有事情都需要计划,一切按计划行事就OK了,还需要市场吗? 事实上,按目前的计划技术,无法做到每一件事都非常精准的计划。 本文以中国的房地产为例,剖析哪些地方应该以计划经济为主,剖析哪些地方应该以市场经济为主,本文仅是作者观点,不一定是最佳,仅说明一件事情,哪些部分以计划经济为宜,哪些地方以市场经济为宜。 1.房屋供应数量、种类、价格 ①房屋供应数量 房屋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应该保障“居者有其屋”,但我们无法准确掌握房屋需求的数量,因此,房屋数量应适当宽松,并按计划进行,实行计划经济。 ②房屋供应价格 由于房屋是生活必需品,房屋价格必须实行计划经济,根据房屋建筑质量、机构、地段进行定价。即使是“豪宅”,一般也应采用计划经济。 这里有一个问题,所有人都希望住好地段的大房子,解决方法是以房产税解决,提高这些住户的居住成本,觉得难以承受,可以另选居住地,而不是在房屋价格上做文章,更不能让人们一辈子不换房子。 事实上,好地段不是天生的,而是政府投资造成的,而投资需要带来收益。 ③房屋供应种类 房屋种类以保障房和廉租房为主,保障所有人有房屋居住是政府的责任,对中产阶级以保障房为主,对贫困家庭以廉租房为主,但廉租房一定是小房、地段差的房子,这是社会公平的体现,又大、地段又好的房子谁不想呀。 适当供应一些“豪宅”,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但住“豪宅”是要付出代价的,当然是指居住成本高,体现方式是房产税,而不是住房价格。 因此房屋供应种类也是以计划经济为主。 2.建筑规划、土地供给及地段 ①建筑规划 第一,整体建筑规划方案一定需要按计划进行,是计划经济。 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到每一块地的使用都需要规划,这是计划经济。而目前我国这一规划交给房地产商,当然结果是城市规划极其混乱,也不科学。 第二,制作规划的过程应该采用市场经济 制作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到每一块地的详细的规划的过程,既需要费用,更需要智慧,要制作一个好的规划非常困难,费用也无法计划。为体现公平性,减少费用,必须在比质比价的前提下采用市场经济手段解决。 ②土地供给及地段 地段的好坏一定是由政府的投资决定的,(国外也没有这一规划,由投资商决定),因此一个好的规划要兼顾各个地段的平衡性。 解决了上面这些问题,土地供给数量和地段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土地供给数量当然采用计划经济手段,决不是招投标解决。 3.房屋建造 规划已经确定,土地已经拨付,土地上的建筑规划也是确定的,剩下就只有建筑商根据规划建造即可。 建造主要涉及两个问题,质量和造价。 房屋质量在规划内已经要求,无需考虑,执行即可。这是计划经济。 但造价多少适宜,不是计划可以解决的,这一部分必须采用市场经济,由建造成本低的建筑商承建。 上述案例说明,任何事情不是绝对的必须采用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而是将一件事情分为若干基本事情,根据基本事情的特性,如基本事情比较确定,可塑性小,一般采用计划经济,如基本事情伸缩性大,人们一般难以确定,需要采用市场经济。 随着计划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可以比较准确的计划每一件事情,由市场确定的成分越来越少,计划经济成为主导,因此计划经济是国家治理的必然趋势。 三、“中国模式”是一种非常好的管理模式,由于计划技术的限制,应更多的加入“市场因素” “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计划经济,同时引入了一定的市场经济,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老百姓可以过上较好生活的主要原因。 但中国社会发展存在很多不公,造成这些不公的主要原因就是该引入市场经济的地方没有引入市场经济,如房地产市场,很多土地供给是由“关系户”得到。国家规定土地不能买卖,但国家自己就可以买卖,并煞有介事引入“招投标”,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多高价格都是合理的,这显然是极不恰当的做法。 同时,中国社会也存在很多混乱现象,导致混乱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该实行计划经济的地方没有实行计划经济,如中国房屋价格太高,已经严重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而房屋价格应该实行计划经济,而中国采用市场经济,错误的做法是导致混乱现象的结果。 因此,完善“中国模式”,需要分清如何实行计划经济,如何实行市场经济,哪些需要实行计划经济,哪些需要实行计划经济。
个人分类: 中国社会管理|1025 次阅读|14 个评论
网海泛舟:读博感悟——关注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的科学基础
pww1380 2011-6-23 19:48
杨文祥 一方面是学术管理的行政化,另一方面是真正的学术思想与研究成果难以形成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的科学基础,这是长期困扰我国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两大根本性弊端。 显然,构建专家研究成果与行政管理系统之间的有效联系机制已成为今日中国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领域的当务之急。缺乏这一联系机制,国家的治理与社会的管理就谈不上最起码的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湖北等五省区因干旱已致 3483 万人受灾:忽视警告 http://blog.gmw.cn/home-space-uid-465-do-blog-id-347478.html 2 . 杨学祥. 国家级干旱预警首发 长江中下游旱情持续:警告变现实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8864 3 . 杨学祥. 严重旱灾来袭 长江中下游 94.5% 地区受灾:忽视警告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9205
个人分类: 栏杆拍遍(Facing the Distressing Landscape)|2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