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科技期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第二期资助名单
kexuechuanbo 2016-8-14 14:44
关于公布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第二期入选项目的通知 2016-08-13 学会学术部 中国科技期刊 2016年08月12日 科协学函刊字〔2016〕163号 各有关单位:   根据《中国科协 财政部 教育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关于继续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通知》(科协发学字〔2016〕65号)(以下简称《实施通知》),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第二期项目(2016-2018)。经项目发布、自主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和项目公示,遴选出105种期刊和20种拟创办期刊(详见附件1)。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入选项目及奖补经费   A类期刊15项,每项200万元/年;   B类期刊40项,每项100万元/年;   C类期刊50项,每项50万元/年;   D类期刊20项,每项50万元(待期刊取得刊号后一次性拨付)。    二、具体要求及有关事宜   (一)项目要求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采取“以奖代补、定额资助”方式,实行项目管理。   项目承担单位须按照《实施通知》要求,明确项目总目标和总任务,以及年度建设方向和任务目标,并严格按照签订的《项目任务书》(见附件2)组织实施,专款专用,确保项目绩效。项目承担单位应尽可能匹配相应经费、提供相应条件。   (二)《项目任务书》签署   本期项目A、B、C类期刊执行周期为3年。各项目承担单位须依据《实施通知》,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入选期刊的建设方向和任务目标,每年与中国科协签订《项目任务书》,一式5份。其中项目承担单位及账号请填写期刊主办单位名称和账号,年度起始时间均为本年1月至12月。   《项目任务书》是执行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的依据,也是项目监督检查和总结验收的依据,须如实逐项填写。   (三)项目实施及检查 各项目承担单位须按照签订的《项目任务书》实施项目,完成年度任务,并于每年底提交当年项目总结报告及体现项目成果的有关材料。联合实施部门将组织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项目标识使用 入选期刊在第二期项目周期内可在期刊封面或目次页上印制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标识(见附件3)。 (五)其他 请登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期刊重点项目管理数字平台——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专项管理平台”(http://58.250.204.14:9407/egrantweb/),填写《项目任务书》,并在纸质版上加盖相关单位公章。 2016年度《项目任务书》请于8月22日前报送至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东501室。2017、2018年度《项目任务书》请于当年1月31日前报送。 联 系 人:许冰 赵勣   联系电话:010-62132403,68581259    材料报送联系方式:   联 系 人:许冰   联系电话:010-62132403   地 址: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东501室,100081)      附件:1.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第二期项目入选期刊名单.doc 2.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任务书.doc 3.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标识.doc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办公室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代章)   2016年8月12日 附件1: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第二期 项目入选期刊名单 (以中文刊名拼音为序) A 类 序号 英文期刊名称 中文期刊名称 主要主办单位 主管单位 1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 GEOSCIENCE FRONTIERS 地学前缘(英文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教育部 3 MOLECULAR PLANT 分子植物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4 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 光:科学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 四川大学 教育部 6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国家科学评论(英文)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 7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 8 NANO RESEARCH 纳米研究(英文版) 清华大学 教育部 9 CELL RESEARCH 细胞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0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植物学报(英文版)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1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 中国航空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12 SCIENCE CHINAINFORMATION SCIENCES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 13 CHINESE PHYSICS B 中国物理B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4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中国药理学报 中国药理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15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B 类 序号 英文期刊名称 中文期刊名称 主要主办单位 主管单位 1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畜牧与生物技术杂志(英文版)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催化学报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3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大气科学进展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4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地理学报(英文版) 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5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英文版)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 6 CURRENT ZOOLOGY 动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7 ZOOLOGICAL RESEARCH 动物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8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仿生工程学报 吉林大学 教育部 9 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机械工程前沿(英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教育部 10 FRONTIERS OF MEDICINE 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医学前沿(英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教育部 1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国际泥沙研究(英文版)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 水利部 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国际灾害风险科学学报(英文版)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 民政部 1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 国际自动化与计算杂志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4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计算数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15 BUILDING SIMULATION 建筑模拟(英文) 清华大学 教育部 1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矿业科学技术学报(英文) 中国矿业大学 教育部 17 INSECT SCIENCE 昆虫科学(英文) 中国昆虫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18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林业研究(英文版) 东北林业大学 教育部 19 FRICTION 摩擦(英文) 清华大学 教育部 20 NANO-MICRO LETTERS 纳微快报(英文) 上海交通大学 教育部 21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能源化学(英文)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 22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部 23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 清华大学 教育部 24 PETROLEUM SCIENCE 石油科学(英文版) 石油大学 教育部 25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数学物理学报(英文版)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 26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 27 PEDOSPHERE 土壤圈(英文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8 JOURNAL OF RARE EARTHS 稀土学报(英文版) 中国稀土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9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亚洲男性学杂志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30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文版)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31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遗传学报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32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ENGLISH EDITION) 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 上海大学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33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34 INTEGRATIVE ZOOLOGY 整合动物学(英文)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35 CHINESE OPTICS LETTERS 中国光学快报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36 CELLULAR MOLECULAR IMMUNOLOGY 中国免疫学杂志(英文版) 中国免疫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37 CHINESE PHYSICS C 中国物理 C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38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中华医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39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杂志(英文版) 中华中医药学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40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MATEIRALS INTERNATIONAL 自然科学进展·国际材料(英文)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C 类 序号 英文期刊名称 中文期刊名称 主要主办单位 主管单位 1 PROTEIN CELL 蛋白质与细胞 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教育部 2 ACTA GEOCHIMICA 地球化学学报(英文)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3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地球科学学刊 中国地质大学 教育部 4 ANIMAL NUTRITION 动物营养(英文)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5 DEFENCE TECHNOLOGY 防务技术(英文) 中国兵工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6 JOURNAL OF ARID LAND 干旱区科学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7 NUMERICAL MATHEMATICS: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英文版) 南京大学 教育部 8 FRONTIERS OF PHYSICS 高等学校学术文摘·物理学前沿(英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教育部 9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高分子科学(英文版) 中国化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10 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高功率激光科学与工程(英文)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1 BONE RESEARCH 骨研究(英文) 四川大学 教育部 12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英文版) 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13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W SERIES)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英语版) 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14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ENGINEERING 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教育部 15 GENOMICS, PROTEOMICS BIOINFORMATICS 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报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6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计算机科学前沿(英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教育部 17 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结构与土木工程前沿(英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教育部 18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结合医学学报(英文)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19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ENGLISH LETTERS) 金属学报(英文版)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 CONTROL THEORY AND TECHNOLOGY 控制理论与技术(英文版) 华南理工大学 教育部 2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英文版) 北京科技大学 教育部 22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老年心脏病杂志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 解放军总医院 23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理论物理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4 THEORETICAL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 力学快报(英文)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5 FRONTIERS IN ENERGY 能源前沿(英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教育部 26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气象学报(英文版) 中国气象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7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山地科学学报(英文版)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 28 NEUROSCIENCE BULLETIN 神经科学通报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29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30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生物医学研究杂志(英文版) 南京医科大学 江苏省教育厅 31 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 世界儿科杂志(英文) 浙江省医学学术交流管理中心 浙江省卫生厅 32 RICE SCIENCE 水稻科学(英文版) 中国水稻研究所 农业部 33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天津大学学报(英文版) 天津大学 教育部 34 MICROSYSTEMS NANOENGINEERING 微系统与纳米工程(英文)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35 RARE METALS 稀有金属(英文版)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36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英文版)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37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先进陶瓷(英文) 清华大学 教育部 38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ENGINEERING 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 中国工程院 中国工程院 39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药物分析学报(英文) 西安交通大学 教育部 40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植物分类学报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41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植物生态学报(英文版) 中国植物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42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中国癌症研究(英文版) 中国抗癌协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43 VIROLOGICA SINICA 中国病毒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 44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45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中国海洋湖沼学报(英文版)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46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中国化学 中国化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47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中国机械工程学报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48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49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 OF CHINA 中国运筹学会会刊(英文) 中国运筹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50 THE CROP JOURNAL 作物学报(英文版) 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D 类 序号 拟英文期刊名称 拟中文期刊名称 主要主办单位 主管单位 1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安全科学与管理(英文版)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 3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OLICY 创新与发展政策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4 JOURNAL OF BIG DATA MINING AND ANALYTICS 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英文) 清华大学 教育部 5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PLANETARY PHYSICS 地球物理与行星物理学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6 PEDIATRIC INVESTIGATION 儿科学 中华医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7 HIGH VOLTAGE 高电压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8 PRECISION CLINICAL MEDICINE 精准临床医学 四川大学 教育部 9 SCIENCE CULTURE REVIEW 科学文化评论(英文版)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10 AUTOMOTIVE INNOVATION 汽车创新工程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11 BIOSURFACE AND BIOTRIBOLOGY 生物表面和生物摩擦学 西南交通大学 教育部 12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石油勘探与开发 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3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食品质量与安全 浙江大学 教育部 14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世界急诊医学杂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大学 15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数字中医药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省教育厅 16 JOURNAL OF CYBERSECUR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网络空间安全科学与技术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7 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亚洲药物制剂科学 沈阳药科大学 沈阳药科大学 18 CES TRANSACTION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电机与系统学报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19 ACTA LABORATORIUM ANIMALIS SCIENTIA SINICA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 STROKE VASCULAR NEUROLOGY 卒中与血管神经病学 中国卒中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附件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进行下载 阅读原文 阅读 1164 13 投诉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1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二期项目陈述开始
kexuechuanbo 2016-7-26 12:51
关于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二期项目申报陈述答辩的通知 2016-07-26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科协学函刊字〔2016〕143号 各有关单位: 按照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二期项目有关工作安排,定于2016年7月29日进行项目陈述答辩。现将有关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地点 2016年7月29日,铁道大厦(北京市海淀区北蜂窝102号),一楼大堂签到,具体答辩时间安排参见附件1。 二、参加人员 申报期刊(创刊)主办单位和出版单位主要负责人各1位(共2位)。 三、陈述答辩方式 1.每个申报项目陈述时间为8分钟,采用PPT(office2007兼容)幻灯片形式; 2.专家提问,陈述单位进行答辩。 四、陈述内容 陈述内容包括4部分: 1.项目概述,包括项目立项依据和目的、项目申报优势; 2.国际化发展情况介绍,包括期刊编辑出版国际化和期刊国际化建设等方面的建设成果及目标; 3.项目实施措施,包括重点突破方向、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 4.支持经费使用方向,包括项目经费使用方向及目的等。 五、具体要求 1.请各申报单位按上述要求做好陈述答辩准备; 2. 请各申报单位于7月27日17:00前将回执(附件2) 发送至luluyu@istic.ac.cn ; 3.请各申报单位将陈述PPT以U盘方式存储,在陈述答辩前交由工作人员处理; 4.请各申报单位参会人员请于答辩时间前30分钟到达一楼大堂签到,陈述答辩时间安排详见附件1。迟于答辩时间到达,视为放弃。 六、咨询方式: 联系人:俞征鹿 赵勣 联系电话:010-58882552 13581753595 010-68581259 附件:1.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评审会陈述答辩安排.docx    2. 答辩回执.docx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办公室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代章) 2016年7月25日 通知原文和附件1、2请登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站 ( http://www.cast.org.cn/n17040442/n17041423/n17052289/17313546.html ) 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浏览。 阅读原文 阅读 147 1 投诉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26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办好中文科技期刊的提案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6-3-11 15:01
关于办好中文科技期刊的提案 2016-03-10 王涌天 中国激光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部 《光学学报》常务编委 王涌天 为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扶植我国自己的知识服务产业,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将原创性成果用中文发表在国内期刊;同时加大对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科技进步举世瞩目。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支持研发活动的经费年均增长超过20%,2015年已超过1.4万亿人民币。我国的研发活动每年产出数百万篇学术论文。然而,由于目前国内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的导向、科研院所和高校在科研绩效评价中对SCI的不当使用,致使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水平论文是发表在国外的SCI英文期刊上,2014年SCI收录的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为176.63万篇,其中我国科技论文26.35万篇,占14.9%。与此同时,国内中文科技期刊的地位和水平岌岌可危。有人说“5000种中文期刊中,很大比例是为了让研究生毕业及教师的职称晋升发表论文而存在的,其中很多文章完全是信息污染”。尽管危言耸听,但扪心自问,不无道理。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会带来诸多弊端,列举如下: 1 不利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政策措施的落实。很多国外学术期刊,在阅读论文全文前需要支付高额的版权费(每篇数十美元),在大学、国有研究所中工作的研究人员,是由单位每年批量支付版权费的。而我国众多的创新、创业群体、以及广大中小企业中的工程师们,却不是那么方便获取这些论文;即使能够拿到全文,其中不少人对英文专业论文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也远不如使用中文母语时那样快捷。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通过中文获取科技知识。如果我国学者的顶级成果都发表在国外英文刊物上,而国内的中文科技期刊只能刊登一些二流、三流的文章,就很难完成去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提出的“发展创业服务、构建创业生态”,“激发创造活力、发展创新型创业”的任务,难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 2 不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科技期刊是科学研究成果的载体,是国家自主知识资产的记录,是科技信息传播的渠道,是支撑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培养科技人才的手段,是一种重要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也是国家科学文明发展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是民族文化软实力、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俄罗斯和日本的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知名学者的许多重要论文是在本国期刊上发表的。如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学者益川敏英教授在本国科学杂志《理论物理学进展》发表的一篇讨论对称性破缺的文章,到2006年为止是历史上被引用次数第三的高能物理相关文章,有力地提升了日本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再如俄罗斯科学家泽罗斯•阿尔费罗夫因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而获200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文章几乎全部都发表在俄罗斯出版的学术期刊,其中很多用俄语发表。 同样,我国学者屠呦呦50年前在中文期刊上发表的科研成果并没有阻止她获得诺贝尔奖的步伐。 事实上至今我国学者向美国等西方国家刊物投稿,仍会时常遇到不公正的对待,有时甚至遭到国外个别无良审稿人的知识产权侵害。就在我撰写这个提案之际,网上又爆出3月4日美国刊物PLOS ONE因为英文用词问题(而不是数据问题或内容问题)撤销中国学者稿件的新闻!中国只有办好一批自己的学术期刊,才能真正在国际科技界享有话语权、主导权。 3 不利于我国知识服务产业的发展。办好科技期刊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我曾经做过统计估算,我从事的研究领域的一本美国著名科技期刊,对作者收取强制性版面费(Mandatory Fee),仅2013年一年、仅此一刊对大陆和港澳地区作者收取版面费就超过138万美元,或840余万人民币。 2016年第5期《凤凰周刊》发文,引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研究员喻海良的数据,2015年全世界发表了约17万篇被SCI收录且收取强制性版面费的期刊论文,其中中国作者贡献了20%左右,几乎所有这些期刊均为国外刊物,版面费基本上都在1200美元以上,因此中国作者至少交纳了2.448亿人民币。 也有很多国外科技期刊不向作者收取强制性版面费,但其出版机构会转而向读者收取阅读版权费,我国各大学和研究院所每年都在向国外各大出版商和专业学会支付高额版权费用, 其总额又是一个令人咋舌的天文数字 。显而易见,没有自己的优秀学术期刊群,导致我国宝贵的研发经费通过出版业对外大量流失,也难以建设一个自己的无污染、高声誉、高收益的朝阳服务产业。 有鉴于此, 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1】 为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扶植我国自己的知识服务产业,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在国家科技项目申请和验收、人才项目评估、科技奖励评审等各个环节提出要求,鼓励科技人员将原创性成果用中文发表在国内期刊。2016年1月召开的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该学会学术工委提出的“评奖时将发表母语论文作为刚性要求”的动议,以增强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希望中国科协积极加以推广。 建议【2】 加大对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为了支持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我国政府先后推出精品科技期刊项目(中国科协)、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六部委)等多种计划,其中对优秀的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平均资助强度为120万,而对中文期刊的最高资助为每年30万。这种重英文轻国语的期刊资助政策使得以“立足本土的国际化战略”为办刊宗旨的中文期刊雪上加霜,将被迫承受优秀人才流失和优质稿件外流的双重压力,这一不正常的现象应尽快得到改变。 阅读原文 阅读 2011 50 投诉 精选留言 写留言 3 韩群 光鼓励不行,行政干预更等同强奸。根本是要提升国内期刊的影响力和改变评价体系。如果不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走出sci崇拜,一切都是扯淡。 昨天 王耿 希望某些国内期刊不要被大牛们垄断 昨天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170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首次跻身SCI世界百强
kexuechuanbo 2015-7-16 19:41
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首次跻身SCI世界百强 发布时间: 2015/7/10 14:26:39 浏览次数: 100 次 分享到: 0 人民网北京7月10日电(赵竹青)汤森路透集团日前发布的2015年科技期刊引证报告(JCR 2014)显示,中国期刊国际学术影响力再创新高。 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光:科学与应用》影响因子大幅提升至14.603,在我国位于Q1区 期刊中名列第1位,在SCI收录的8618种国际期刊中名列第95位,跻身世界百强。 另外,在我国位于Q1区期刊中位列第2位的,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其影响因子也已持续提升至12.413。 记者从中科院了解到,该院所属期刊在2014年中影响因子显著增加。国际同学科排名位于Q1区(前25%)的期刊数量由2013年的9种上升至12种,占中国大陆17种期刊的71%。其中,《光:科学与应用》、《细胞研究》、《分子植物》等3种期刊SCI影响因子位于同学科前10%;位于Q2区(前25-50%)的期刊由2013年的16种上升到21种;位于Q1区、Q2区的期刊数量占全院SCI期刊总数的比例由2013年的35%上升到43%。此外,中国科学院期刊在学科排名呈上升状态的有31种,呈持平状态的有38种,两者共占全院SCI期刊总数的95%。 《光:科学与应用》是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主办,与Nature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PG)合作出版的中国第一本开放获取的光学期刊,网络版于2012年3月29日上线,印刷版于2013年开始出版。期刊在2013年10月份先后被国际知名的联机检索系统— —汤森路透的SCI和Elsevier的Scopus数据库收录,2014年7月,被国际最大的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OAJ收录。 来源:人民网 原文链接: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5/0710/c1007-27283340.html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1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评审会在京举行
kexuechuanbo 2015-5-23 22:54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评审会召开 2015年05月21日   5月19日,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2015年度D类项目专家委员会评审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出席评审会并讲话。会议由中国科协常委会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陈运泰主持。评审委员会29名院士、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王春法在讲话中表示,评审的主要任务是择优遴选出代表我国前沿学科和优势学科,或能填补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学科空白的高水平新创办英文科技期刊,希望各位专家以科学、公正的态度参加评审工作,不代表部门和单位,不为部门、单位和个人谋取利益,自觉维护评审工作的声誉,按照规定的评审程序、标准和要求,独立、客观、公正、科学地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和计分。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本次评审会奖项设置、申报情况、名额分配及评审程序。   本次评审分为3个学科组,分别是基础科学、农业、综合组,医药学组和工程技术组。评审专家通过审阅申报材料、听取陈述答辩等,从73项申报期刊中择优遴选出10种新创办英文科技期刊入围名单。本次评审由监督小组全程负责纪检工作。   2013年起,中国科协和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面向全国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这是六部门贯彻落实中央书记处有关要求,提升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学术水平,促进我国优秀科研成果的对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我国国际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英文科技期刊基本被纳入计划支持范围,并新创办了一批填补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学科空白的高水平英文期刊。   学会学术部供稿   责任编辑:赵颖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1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期刊,首先要向《中国药理学报》学习——出英文版进SCI
热度 1 YUNYANGZHANG 2013-7-12 16:13
中国科技期刊,首先要向丁光生教授创刊的《中国药理学报》学习:出英文版,进入SCI。最好,同时要出好(可与英文版中英对照的)中文网络版。逐渐大力提高科技人员英文写作能力。从长远目标来说,中华民族,要有志气成为中英双语的伟大的民族。 第二,在如何规划与办好中国科技期刊英文版、中文版的方面,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要深入考察、研究非英语的发达国家科技期刊出版的实践与经验,如向俄罗斯、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界学习。 第三,鲍海飞老师的博文(醒醒---迷茫中的中文期刊(中国科学网)),是好文章。但是,要醒醒者---好像真不应该仅仅是“迷茫中的中文期刊”,而好像更应该是学术界学科带头人与大学里的手握大权、手挥“学术评价、晋升标准”指挥棒的领导者。领导是关键! 张云扬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复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已退休))
3115 次阅读|2 个评论
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一个缩影
热度 1 suqing1961 2011-2-27 10:54
——科技导报社与《科技导报》发展历史 《科技导报》是中国科协主办的惟一一份科技期刊,该刊由中国科协下属的科技导报社编辑出版,为中国科协学术会刊。除编辑出版《科技导报》(半月刊)外,科技导报社还主办有《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半月刊)和 China Science Abstracts (月刊)两种科技期刊。 一、科技导报社发展概况 科技导报社的前身为成立于 1984 年 11 月 16 日 的“中国科技导报社”,负责编辑出版综合性科技期刊《科技导报》;首任社长为时任清华大学名誉校长的刘达,副社长为中国首任驻美国大使柴泽民、机械工程专家沈鸿院士和钱止庵 高级工程师 。 中国科技导报社成立之初,归属第三机械工业部(后先后更名为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空航天工业总公司)主管,社委会成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洪、国家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子野、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北京市副市长陈昊苏、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段子俊、煤炭工业部部长高扬文、上海工业大学校长钱伟长、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童大林,总干事为第三机械工业部 628 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谢善骁。 中国科技导报社成立之际,陈云、邓颖超、徐向前、杨尚昆等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人,以及严济慈、卢嘉锡、茅以升、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裴丽生等著名科学家均题词祝贺。 1986 年 1 月, 中国科技导报社归属中国科协主管,刘达继任社长,钱止庵任常务副社长,柴泽民、沈鸿、李超、陈绳武任副社长。 1989 年 1 月,蔡德城担任常务副社长,柴泽民、沈鸿、李超、李宝恒任副社长。 1994 年 1 月, 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恕研究员担任社长,蔡德城、蔡玉林分别任常务副社长和副社长。 1994 年年底,科技导报社创办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该刊为中国唯一的一份综合性科技类检索期刊,英文刊名 Chinese Science Abstracts ( Chinese Edition ),简称 CSAC 。 CSAC 致力于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全面、快速地传播和交流我国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原创性学术论文成果,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科技管理人员重要的资料性、工具性期刊。目前,《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编委会主任委员为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副主任委员为冯长根、沈爱民、王务林和苏青,冯长根任主编,副主编为沈爱民、王务林(常务)和苏青。《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现为半月刊, 每月 10 日和 25 日出版, 以我国 500 余种高水平科技期刊为收录源期刊,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文摘著录,根据“学科分类与代码”对文摘进行学科分类,每期刊载学术论文文摘和中国科协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题录合计约 5 000 条,并附有“关键词索引”、“作者索引”、“作者单位收录文摘数量排名表及索引”,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医药科学、农业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 5 大学科门类。 2003 年 7 月,中 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教授担任社长,陈家俊、苏青先后任副社长。 2003 年 11 月,中国科 技导报社更名为科技导报社。 2006 年 2 月, 科技导报社创办 Chinese Science Abstracts 。该刊是中国惟一的一份英文版综合性科技类检索期刊,中文刊名为《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简称 CSAE 。它与《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互为姊妹刊, 编委会主任委员为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副主任委员 为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冯长根教授以及沈爱民、王务林、苏青;主编冯长根,副主编沈爱民、王务林(常务)和苏青。目前, Chinese Science Abstracts 为月刊,每月 15 日出版,以我国约 400 种高水平核心科技期刊为收录源期刊,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文摘著录,根据“学科分类与代码中英文对照表”对文摘进行学科分类,每期收录学术论文文摘约 1200 条,并附有“关键词索引”和“作者索引”,内容涵盖基础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 4 大门类。 2006 年 5 月,科技导报社与中国科协所属的学会管理服务中心、继续教育学院、人才交流中心和干部学院部分处室合并,成立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对外仍保留科技导报社名称,冯长根任社长,李桐海任常务副社长,苏青任副社长。 2010 年 10 月,王务林接替苏青任科技导报社副社长。 二、《科技导报》发展概况 1978 年 11 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谢定裕、钱宁、陈国忠、黄谔、任奇峰、元休 、牛春匀 等提议创办一份中文出版、英文提要的综合性科学刊物——《科技导报》,英文刊名最初拟用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Review ,后确定为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 聂华桐等人的倡议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金祖怡、田长霖、吴耀祖、朱祺瑶、范章云、易家训、陆卫平、林同炎、周文德、冯元贞、葛守仁、郭晓岚、李耀滋、黄寿林、杨庆堃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科技导报》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 1980 年 1 月,《科技导报》创刊号由上述华裔科学家创办者筹资在美国出版,出版单位为 美国教育和科学协会( Education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中 、英文刊名由著名书法家、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段云题写。 创刊伊始,《科技导报》分别在美国东海岸纽约州石溪市和西海岸加州伯克利市设立编辑部,在美国亚特兰大等 14 个城市以及加拿大、瑞士、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选派办刊代表,其中中国大陆负责人为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师孟桂芝。 《科技导报》创刊号“发刊词”指出:“《科技导报》是一份综合性科学刊物,是为从事中国现代化的各科各界人士(包括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服务的……”,“旨在围绕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课题,研究和分析世界各国的经验和现状,借石他山,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管理与经济、社会与人文科学、教育与科研等方面探讨现代化的道路和方法”,办刊宗旨由此被确定为“促进中外科技学术交流,探讨现代化的道路和方法”。 1980 年 1 月 26 日 ,《科技导报》创刊号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 10 万册,引起社会轰动。 由于没有固定经费来源并缺乏专职编辑队伍, 1980 年出版 2 期、 1981 年出版 1 期后,《科技导报》遂停刊。 随着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海内外各界人士强烈要求《科技导报》复刊。由刘达、马洪、柴泽民、沈鸿、高扬文等一批老同志倡议,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航空工业部和兵器工业部的大力支持下,《科技导报》 1985 年春节正式复刊,由中美两国合办,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事业奠基人、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系教授 孟昭英院士担任主编。 1986 年 1 月,《科技导报》归属中国科协主管。 1987 年 1 月,蔡德城、冷远猷担任副主编。 1991 年 1 月,《科技导报》由中国科协主管主办,成为中国科协学术会刊。 1994 年 1 月,中国科协主席、“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院士担任主编,蔡德城任副主编。 2003 年 7 月,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冯长根教授接任主编职务,同年 10 月苏青任副主编。 自 2004 年 7 月起, 《科技导报》调整办刊定位,由发表软科学论文为主的综合性科学刊物转变为以发表自然科学各学科专业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主的学术性期刊,力图办成一份有影响、有特色、有品位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学术期刊。 2010 年 1 月,《科技导报》增补王飞跃、高炜为副主编; 2010 年 10 月,增补王务林为副主编。 《科技导报》现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为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副主任委员为冯长根、沈爱民、王务林和苏青。 《科技导报》 1980 年创刊时为不定期出版; 1985 年第 1 期改为季刊; 1988 年第 1 期改为双月刊,每期 64 页。 2007 年第 1 期始改为半月刊,全刊开始彩色印刷,页码增至 80 页。自 2007 年第 13 期始,《科技导报》每期页码增至 96 页; 2008 年第 1 期始增至 112 页,第 19 期始增至 120 页; 2009 年第 1 期始增至 128 页,第 13 期始增至 144 页。 2011 年第 1 期,《科技导报》改为旬刊,每期 96 页,全刊彩色印刷,每月 8 日、 18 日和 28 日出版。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48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期刊早期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kexuechuanbo 2010-9-23 20:53
中国科技期刊早期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8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朱联营:中国科技期刊文化交流思想初探
kexuechuanbo 2010-9-20 18:09
中国科技期刊文化交流思想初探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5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朱联营:中国科技期刊文化交流思想源流考之三——应用性科学文化交流思想的深入渗透
kexuechuanbo 2010-9-20 17:56
中国科技期刊文化交流思想源流考之三应用性科学文化交流思想的深入渗透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朱联营:中国科技期刊文化交流思想源流考之二——普及提高并举科学文化交流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kexuechuanbo 2010-9-20 17:55
中国科技期刊文化交流思想源流考之二普及提高并举科学文化交流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朱联营:中国科技期刊文化交流思想源流考之一——中国科技期刊文化交流思想的雏形
kexuechuanbo 2010-9-20 17:53
中国科技期刊文化交流思想源流考之一中国科技期刊文化交流思想的雏形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陷阱:有多少外国人看中国科技期刊
杨学祥 2010-9-17 07:27
陷阱:有多少外国人看中国科技期刊 杨学祥 《自然》杂志从暴漏中国科技期刊家丑,到指导中国科技期刊改革,善意还是阴谋? 既然中国科技期刊没有多少中国读者,没有多少含金量,外谤内毁,声名狼藉,改出英文版,能有多少外国读者?外国读者喜欢低水平的中国英文版期刊? 中国的英文版期刊各大院校都有,有读者吗? 中国人读不懂,外国人懂不读。主动权在外国人手里。 英文版不是解决中国期刊问题的灵丹妙药,而是更大的陷阱。 让奄奄一息的中国科技期刊与世界名刊竞争,那只有死路一条。 保住中华民族特征,为中华民族科技发展服务,这是中国期刊的根。国际交流是第二位的,不要喧宾夺主。 轮到中国科技期刊高唱《国歌》和《国际歌》的时候了。 谢谢《自然》杂志的合理竞争,你的聪明对比了对手的愚蠢。 附件: 《自然》社论:中国学术期刊何去何从 改革势在必行;政府部门应该起强势主导作用 9月1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社论《出版或灭亡》(Publish or perish),阐述中国学术期刊目前的颓势,并建议制定详细计划来挽救衰退的中国学术期刊。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中国的学术出版正处在令人为难的窘境当中。中国学术期刊的数量已达到5000份还多,然而,其发表的文章很多都未被关注,无人引用。这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这样的研究还有没有意义?同时,中国学术出版的有效性也遭受许多质疑毕竟,学术出版的目的是为了向更多人传播详细的研究信息,以推进科学的发展。 比较在英文国际期刊中发表的学术文章数量,中国科学家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在中国国内开始质疑为什么自己的期刊发表的高质量文章那么少的时候,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GAPP)开始试图推进革新,振兴本土的学术出版业。这是好事,但目前GAPP并未透露革新措施的具体细节。人们不免感到困惑:接下来到底要怎么做? 正如它所承诺的那样,GAPP应该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对期刊进行重新评估,精简期刊数量,将各种资源和出版发行权给予那些熟悉国际出版的科学家和知道如何物尽其用的出版社。同时,期刊可以适时地推出英文版,并通过其他一些手段增加学术文章同行评审的公正性及学术成果传播的广泛性。 此外,中国的学术公开程度也是需要强调的,要想重振中国的学术出版,不论是中文版还是英文版,一个最好的机会便是建立一个开放获取的平台这在西方国家的期刊中已经成为主流趋势。许多中文期刊对文章作者是收取版面费的,所以他们应该有能力实现期刊向开放获取模式的平稳转变。同时,政府也应该通过引入投资、提供经费和专业意见引导出版商走入一个新阶段。(科学网 张笑/编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7632.shtm 与Nature 编辑和中国新闻出版署领导唱个反调 (王德华) 刚读到新闻:李东东:科技期刊要建立优胜劣汰机制(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7628.shtm ),文中说到:(中国的)科技期刊要利用内容制作的优势,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在刊物的表现形式、为读者服务的功能及延伸期刊的价值上,进行大胆尝试,作引领期刊数字化的表率。 很巧,世界名刊《自然》(Nature)今天也发表了社论:发表还是死亡 (Publish or Perish) :中国需要详细说明实施其(整治)日趋下滑的科技期刊的现代化进程的计划。社论引用了一位中国学者的话:中国当今的多数出版属于(信息)污染。(One Chinese scientist has referred to the majority of Chinas publication as Pollution)。文章主要希望中国在加快数字化和开放阅读平台的建设(open-access platform)方面加大投资。很难得中国出版署高层与自然编辑意见这么一致。 《自然》今天还刊发了另一篇新闻稿,题目是:中国期刊的一剂猛药(Strong medicine for China's journals)。文章提到一位心脏病学专家说只有5-10%的期刊是有价值的,其他的都是信息污染(Wu Haiyun, a cardiologist at the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in Beijing, says that only 510% of these journals are worth saving, and the rest are information pollution.)。文章提到了中国的大学学报情况,自然也就提到了中国大学学报的代表《浙大学报》报告的31%的投稿剽窃率,提到了中国期刊的现状,还提到了中国的主流期刊《遗传学报》、《动物学报》纷纷改为英文版的情况,并特意说明1935年创刊的《动物学报》是中国创刊时间排行第二的学术期刊,现在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位置(生态位)(一位国际学者评价的)。 中国大学学报的整体质量,大家心里都是有数的。废除大学学报的声音也一直不断。中国国内的自然科学的学术期刊的质量(包括主流期刊),也是让人担忧。主要原因大家都清楚,就是几乎所有的质量稍微好一点的文章,无论学生还是导师都会毫不犹豫地投向国际英文期刊 (SCI期刊),不少被退回来的稿件或不是很好的稿件(希望出版快的稿件)再投向了国内的那些SCI期刊,这都是为了课题交差,为了学位,为了经费,为了职称,为了荣誉。所以,说中国的科技期刊质量不错,那是说胡话。这个现实是必须承认的,但是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才是根治的第一步。中国的中文学术期刊的确到了半死不活的时刻了,也可以说是生死存亡的时刻了。看来国家要出重拳、下猛药了。 我很高兴看到中国的当局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出台相关措施进行彻底整治。但是对于加快信息化建设和公开阅览的速度,我并不赞赏。我倒是觉得(纯粹个人观点)正是中国由于在期刊数字化、信息化方面的滞后,开放阅览的困难性,才使得那些(主要是近几年)问题百出、甚至是错误百出,或者是剽窃抄袭的文章,没有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学生和初出道的科研人员)读到。这些被称为信息污染的文章,没有被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和学生)读到和引用,不能不说是学术界的一件幸事。(做个广告:《动物学报》、《兽类学报》早就实现免费开放阅览了,可以直接上刊物网站上下载PDF。《兽类学报》从创刊开始的文章,都已经上网公开)。 所以,在加大加快中国学术期刊现代化的决策实施前,还是要清楚将那些已经发表出来的信息污染的稿件,让更广泛的读者阅读,是不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相信大家的眼力和判断力,但我们也要相信大学生、高中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是有限度的。对过往期刊的现代化,社科方面的期刊更要慎重。 现代化进程是挡不住的,我个人很支持期刊现代化,实行开放阅览,信息共享,但那些已经刊出来的明显是信息污染的论文,怎么办呢? (王德华 2010年9月16日午间随感)。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3634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3667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6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中国科技期刊源流与历史分期
kexuechuanbo 2010-9-13 22:36
姚远.中国科技期刊源流与历史分期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5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刘正怀,高立勋:探求中国科技期刊之源_读我国第一部科技期刊史专著
kexuechuanbo 2010-9-8 15:52
探求中国科技期刊之源_读我国第一部科技期刊史专著
个人分类: 姚远纪事|2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人大方兢:中国科技期刊传播的历史漂流
kexuechuanbo 2010-9-6 23:01
中国人大方兢:中国科技期刊传播的历史漂流 科技期刊 ; 丛刊 ; 源流 ; 姚远 ; 中国 作者:方兢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13 0:24:40 中国科技期刊传播的历史漂流 这部接近百万字的工具性专著,上溯清代乾隆年间1792年,下迄1949年,涉及400余种科技期刊。这无疑是我国迄今最大规模的科技期刊史著作,不仅开拓了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新方向,也开拓了新闻事业史和科技传播史研究的新领域。 读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资助项目、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西北大学姚远教授新著《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感觉就像实现了一次科技期刊传播历史长河的漂流。这种从未领略过的新鲜和震撼,又让人感觉到在科技学术王国中,竟然还有这样一片未开垦的荒地,被人长期地忽略。 姚远否定了中国期刊起源单一源于西方传教士的说法,认为其源流受中国传统新闻出版文化的影响和中西出版文化交融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多源性,并将其归结为三大源流说。 其一是受唐以来千余年间报纸出版形式的启发,即自唐玄宗开元十二年至十四年(724~726)的《开元杂报》,到宋、元、明、清1200余年间的《进奏院状》、《邸报》、《京报》这种悠久的似报又似刊的出版传统的影响,特别是其连续发布或周期性、求新求快、册页式装订等形式是期刊诞生的适宜温床。小张式《清华周报》向册页装订式《清华周刊》的嬗变是这一源流的典型。 其二是受宋以来近千年间丛书、丛刊图书连续出版形式的启发,以南宋《儒学警语》以来的两三千种丛书为代表,及至清代,丛书和丛刊已略有区别,丛刊则在统一的丛刊名下分辑出版,多不定期(也有以三个月、半年或一年为一辑的,但不标卷期次号),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八月,江苏长州(吴县,今苏州)人唐大烈(?1801)刊刻的《吴医汇讲》是为典型。 其三是经由西方传教士的上帝赐予。欧洲期刊的发源远早于我国,1588年(中国明万历十六年)创刊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书市大事记》半年刊是世界上最早的期刊;1665年(中国清康熙四年)1月5日由法国议院参事戴萨罗律师(Denys de Sallo)创办于巴黎的《博学者杂志》(Journal des Scavans)和1665年3月6日由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亨利奥尔登伯格(Henry Oldenburg)创办于伦敦的《哲学汇刊世界各地有创造才能者当前的探索、研究和劳动的若干总结》是世界最早的两份科学技术期刊。这种媒体形式由英国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的鼻祖马礼逊(Morrison Robert,1782~1834)输入我国的。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的文理综合性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清道光十三年(1833)在广州创刊的文理综合性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正是这一源流的典型。 在此基础上,姚远还提出了报刊同源离析的重要观点,它给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以来将报刊史混为一谈的做法,以及对期刊在丛书、丛刊和小册子出版温床中的萌芽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的做法,既是一个批判,又是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这部接近百万字,分上、中、下三册出版的工具性专著,上溯清代乾隆年间1792年,下迄1949年,涉及400余种科技期刊,并附有2800余种期刊名录。这无疑是我国迄今最大规模的科技期刊史著作,连同作者先期完成的《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一起描绘了中国科技期刊传播历史的壮丽画卷,不仅开拓了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新方向,也开拓了新闻事业史和科技传播史研究的新领域。 我们顺其源头漂流而下,饱览大河的浩荡壮美,也感受到其艰难曲折。然而,毕竟是第一次大规模地涉及这一题材,故留下很多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好在这一方向新近又以晚清民初期刊演化与科学传播研究为题获准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期待着作者选取断代和文理交融新方法进一步拓展的新成果早日问世。 《科学时报》 (2008-11-13 B3 科学 文化)
个人分类: 姚远纪事|3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科技期刊必须改变办刊理念
yangwenzhi 2009-2-9 23:48
与传统科技期刊的运营模式相比,现代科技期刊更加突出其属性的信息性、产品的创新性、运作的集群性等。我国科技期刊基本理念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由卖物品向卖信息转变 物品与信息有很大不同。仅从流动特征来看,物品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物性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而信息流是电子商务与信息流的紧密结合,是物品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统一,是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结合。已经作为现代信息产品的科技期刊,必须以科技期刊互联网平台为载体,才能实现科技期刊信息的广域性(跨越国界,穿越时空)、即时性(地球变成地球村,随时随地获取)、共享性(有别于地理空间的虚拟空间或虚拟社会,形成信息共享)、互动性(人性化、方便性;直接交流,良性互动)的信息流动的时代化需求。 2008年,是我国科技期刊以信息流动为特征、翻江倒海的年头,发生几件对科技期刊信息理念具有历史转折性的大事,正在改变着我国未来科技期刊信息资源市场配置的格局。 事件一:我国科技期刊源信息采购价猛涨。2008年2月29日,中华医学会100多种期刊组成的集群与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排他性地战略合作签约,签下我国科技期刊有史以来首份信息资源超巨额卖单,这迅速引燃我国科技期刊信息源价格的导火线,促使我国科技期刊源信息10倍至数十倍以上的采购信息猛涨,同时引发在线商业期刊出版机构的激烈竞争。这无疑使众多的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单位从中受益,但也引起一些专业人士对我国本土民族性在线商业科技期刊出版机构由于经营成本的上升,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担忧。 事件二:科技期刊外刊在线信息销售强势涨价。2008年6月,爱思唯尔在线科技期刊平台信息强势涨价,立即引起我国一批高校图书馆联合和强烈的抵制,并引发我国学术界、科技信息界对现行科技期刊信息价值的再估量,以及对外刊依赖的深刻反思。据中国青年报记载,爱思唯尔科技期刊在线平台ScienceDirect自2000年进入中国以来,一直执行低价策略,中国地区SD科技论文的收费为46美分/篇,为世界发达国家的16.7%,而全球平均价格为2.75美元/篇。到2006年爱思唯尔SD向我国高校师生提供3000多万篇下载量,占这些高校全部外文科技论文下载量的59%,形成对其产品的高度依赖。每年我国一些高校都要花巨资购买爱思唯尔SD,如2007年北京大学为49.7万美元、吉林大学为39.9万美元、南开大学为31.2万美元,如果涨价到发达国家水平,每所高校每年将付出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这印证了中国科协原副主席胡启恒院士早期的一席话:发展中国家的优秀科技成果多在国外商业性学术期刊发表,这往往使本国作者的知识产权落到国外出版商手里,使得本国公共投资产出的科研成果,成为国外出版商的私有资产。这些出版商再以高价卖给发展中国家,赚取高额利润。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研究人员却因当地图书馆经费不足而无法获取这些信息。 事件三:电子出版方面的维权促使我国在线期刊出版规范化。据法制日报记载,2008年6月,2位硕博士将万方数据公司告至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要求其停止侵权;8月,又有480名硕士、博士以自己的学位论文未经许可就被万方数据公司上传至网络为由,告至法院。这极大触动我国网络电子期刊出版和销售的规范运作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敏感神经,无疑将大大提升了我国在线期刊出版规范化。 二是由苦笑向微笑转变 现代科技期刊遵循台湾著名IT企业家施振荣提出的创意与品牌主导的微笑曲线式价值分配率,即现代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链中,在前端的创新-研发-设计环节,以及后端的物流-行销-品牌环节中,其产品附加值的分配权重达到8090%,而在产品的生产环节获得的附加值仅为5%15%。如,一只芭比娃娃在中国工厂的出厂价仅1美元,而在美国沃尔马的零售价为9.9美元,国外企业依靠设计与创意、品牌与销售赢得的利润远远高过中国的生产厂家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作为商品仍然没有走出芭比娃娃的苦笑曲线的境地,即在科技期刊的研发、创意、销售、品牌等环节极其薄弱,而主要力量集中在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的生产环节,科技期刊的市场竞争力弱,获利的空间非常有限,生存发展极其艰难。我国科技期刊必须强化研发、创意、销售、品牌等环节,由苦笑向微笑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科技期刊作为服务产品应从传统工业产品的掷石观(站在起点上思考问题),向现代服务产品的投鸟观(站在终点上思考问题)转变,即从科技期刊生产者的自我出发,向科技期刊读者的用者出发。 三是由群猫向大猫转变 营销界有一个皆知的大猫非猫故事:山里来了一只狼,很饿。突然见到一群猫,把狼吓一跳。可狼实在太饿,就壮着胆子向一只猫下手,结果把猫吃了。这只猫虽然拼命挣扎,但其他猫并没有给予有益的帮助。狼很得意,于是每天吃只猫。狼吃完这群猫,又四处觅食。正饿极时,看到一只大猫,狼高兴极了,以为这次可以吃饱了。狼冲上去就咬,结果这只猫不但气力大,也凶猛。把狼打倒在地,猫把狼吃掉了。狼至死不明白,这只貌似猫的东西原来不是猫而是老虎。大猫非猫,一只大老虎的力量远远胜过一群猫。 猫虎论可以很好地诠释现代科技期刊的营销观。在科技期刊营销过程中,分散力量、分兵作战是目前我国许多科技期刊采取的自以为上策的营销措施。实践证明,一旦市场竞争对手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我国科技期刊是很难挡得住的。如果集合营销力量形成集群化作战,我国科技期刊也会成为一只人见人畏的老虎。我国一些本土期刊出版集群的出现,已经让一些国外科技期刊出版机构感到畏惧。如,中华医学会期刊集群虽然是初生的虎犊,目前拥有顶尖的医学类期刊120种,但在我国科技期刊界拥有的谈判地位、话语权、分配权越来越高。还有一批全国学会拥有大批科技期刊,如,中华预防医学会58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36种,中国物理学会24种,中国药学会22种,中国化学会20种,中国兵工学会16种,中国力学学会15种,中国计算机学会15种,亟需把这些群猫变成真正的大猫。
个人分类: 学术期刊|447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科技期刊积弱不振谁之过?
Bobby 2008-12-2 07:21
一、中国科技期刊积弱不振谁之过? 编辑怨作者,作者怨期刊,差不多成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作者注:到底是鸡先生出了蛋,还是蛋先孵出了鸡?即那个是因,那个是果?)。 代表性的观点如编辑怨作者不支持国货(即中国科技期刊)、唯名和利是图( IF 值和奖金)、没有把国家利益放在心上、没有骨气、不爱国或崇洋迷外(甚至沦为洋奴)、吃里扒外不是东西等等;怨完作者怨官员,官员不好怨,那就怨中国科技评估和奖励体制。 而作者则抱怨国内期刊不是 SCI 期刊或 IF 值太低,可见度低(例如在国际重要的学术论文搜索平台上找不到全文及欧美科学家不了解中国科技期刊)及在国际学术界产生的影响小,或中国科技出版界潜规则太多等等因素。 以笔者对基础科学类论文的发表情况观察,没有必要将中国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外期刊上与国家利益、骨气、不爱国或崇洋迷外等挂起钩来,但除此之外的其它原因确实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常提起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科技期刊编缉发行单位大多依附于科研教学单位,编辑虽然有心做大,但可惜只是个小角色,而上面的领导也未必加以认真对待。而从纯粹学术交流的角度看,国内科技期刊几乎全是国人的作品,多为应付职称评定和课题结题的应景文字,或为学生练笔作品、粗制滥造的残次品、重复前人无新意的仿制品、国外期刊发表之前的初步研究成果或之后无甚意义的残羹冷炙之类,稍有创新的研究成果,无不以发往国外期刊为荣,而羞于厕入国内期刊作品之列。当今之世的世界科技交流语言为英语,英美等国由于占据据科技和语言霸权位置,加上经济和学术全球化及赢者通吃效应,全球科技创新成果涌向欧美高影响因子期刊乃势所必然,如水向下流,气向上漂。中国如此,德国如此,日本也如此。打个通俗的比喻,聂卫平不会找一个不入流的选手下围棋,而如果没有中国乒乓球选手参加,你赢得一个国际乒乓球比赛的冠军也不算一个真正的冠军。所以,从科技交流的角度看,不应该对论文发往国外期刊有更多的道德责难。 二、有无跳出鸡生蛋,蛋生鸡死循环的办法? 有。那就是国际化,编辑国际化、稿源国际化、发行国际化(见《国际化、公司化、集团化运作是中国科技期刊崛起的不二法门》: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565 )。 为什么非要国际化不可? 中国期刊由于国际化程度不高,且办刊者过分强调为中国科学家服务的意识,很多刊物(即使是 SCI 刊物)几乎全部刊发中国的科研论文,致使其国际交流功能大大弱化,因此陷入困境几乎是必然的。一方面在那里埋怨作者,埋怨科技评价机制,一方面翘首以待国家给政策或限制论文发往国外,这些被动的举措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也是徒然的。因为中国目前的论文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甚至连韩国都比不上。因此指望中国人自己的论文就可使中国期刊走向世界是不切实际的,至少目前是如此。如果只想留住中国人自己的论文,恐怕不仅难以振兴中国科技期刊,当然更不会留住中国为数不多的高质量论文。 至少在过去的两年来,中国期刊的论文质量还没有提高,高质量的论文仍然是大批投往海外 。当前的情势是,由于现阶段阻碍中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的主要问题是欠缺高质量的论文, 即使与爱思唯尔的全球最大的科学期刊数据库 ScienceDirect 合作亦收效甚微 ,(见贾鹤鹏《张玉国的无奈和游苏宁的叫停:科技期刊国际合作艰难前行》: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9/210929.html )。 如果不能将中国基础科学类科技期刊国际化,即使是《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这样的中英文学术刊物 近年来也面临着稿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发行能力低、学术影响力偏低等问题。 好在现在已看到了中国期刊国际化的举措: 《中国科学》杂志社首先从科学出版社中剥离出来,成立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重组了各辑编辑部,面向海内外招聘编辑部主任,自主办刊,加强编辑和经营能力。同时,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还要求中国科学杂志社开拓国内国际发行市场,扩大海内外发行量,并鼓励探索开放获取办刊模式,实现部分乃至全部论文全球免费公开获取 (见陈欢欢《朱作言谈《中国科学》与《科学通报》改革》: http://www.sciencenet.cn/html/shownews.aspx?id=208283 )。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有两个途径,一种就是与现在的国际科技出版巨头如爱思唯尔合作,另一种是中国科技期刊洗心革面,从编辑到组稿、从发行到进入数据平台,全部国际化。两种方式可齐头并进。 除国际化外,还可尝试进行公司化、集团化运作。国外汤姆森 路透( Thomson Reuters )公司做科技信息都能上市 , 更不用说还有一大批国际著名科技出版商如 Elsevier 、 Springer 、 John Wiley 、 Cambridge 、 Blackwell 、 Artech House 等。难道别人可以公司化运营,我们的科技出版事业就只能国家拨款办刊不成?科技期刊公司化运营的好处包括有利于部门内部协调管理,提高经营效率,达到规模效应,灵活有效的管理有利于业务的拓展和提升国际化管理运营水平,有利于形成主体多元化的市场良性竞争格局及参与国际科技出版的竞争与合作,同时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目前, 很多国际性知名期刊和出版发行机构纷纷进军中国,争夺优秀稿源和市场 ,而我们的科技出版单位难道就只有在那里眼巴巴地指望中国的科技管理部门采取强制措施,限制科技工作者向外投稿不成?为什么不有点 ambition ?为什么不 aggressive 一点? 目前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困难是不小的,但如果努力坚持若干年,相信 打造一批我国自己高水平的国际性学术刊物 是指日可待的! 一般参考文献 1 、蒋廷臣的博客《 95 份中国期刊在 SCI 学科分库排名情况》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811 2 、张其瑶的博客《路透社:缺乏创新,中国人论文影响力不如韩国》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278 3 、傅 鹰的博客《科技期刊 N 种病象(转载)》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017 4 、张旻浩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98685 5 、司平占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39096 6 、何学锋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90441 7 、郑怡嘉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39855 8 、王志明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57000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714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国际化、公司化、集团化运作是中国科技期刊崛起的不二法门
Bobby 2008-11-27 12:56
我在上一篇博文《终结与消亡是基础科学类中文期刊的唯一命运》(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005 )提出如果将国内自然科学中文期刊分为基础科学类、应用科学类和工程技术类的话,那么基础科学类中文期刊的唯一命运就是终结与消亡,全部采用英文发表与出版才是唯一出路之后,我再写一篇来阐述一下我关于中国期刊如何发展的观点。 科学网博客关于中国期刊发展的争论,似乎已经很久了,而且当时除编辑外还有很多人参加,躬逢盛事,记得我也曾写了篇《中国期刊走向世界的条件与对策》(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817 )。那场争论一直延续到现在仍未停息,较近的一篇是司平占的博客《中文科学期刊的消亡之痛》(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403 ),其观点无非是哀叹 中国科学期刊的凄凉前景 。我虽然也同意 政府应该做点事情了 ,但方向正好与他说的相反。那就是,基础科学类科技期刊先行一步,扶持出版单位全英文出版,国际化、公司化、集团化运作。国际化就是编辑国际化、稿源国际化、发行国际化,而公司化和集团化就是将中国期刊出版发行单位进行公司化运营,集团化推出。以解决所谓 仪器买进来,文章发出去这种两头在外的基础研究之痛 (见 张建武 先生博客《 两头在外 的基础研究之痛》系列文章(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8877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926 ))。关于全英文出版的必要性读者可参看我的《终结与消亡是基础科学类中文期刊的唯一命运》里面的内容和回复。 何学锋 先生的博客《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五:傲慢和偏见往往产生谬误》(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508 )对我的《终结与消亡是基础科学类中文期刊的唯一命运》进行了批驳,读者可一并看看。这里主要论述一下国际化运作的必要性。 张玉国 先生在他的博客文章《科学出版集团 / 爱思唯尔期刊会议 音乐的影响因子》(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5476 )说 我来爱思唯尔以后,确定了这么一个口号 爱思唯尔:与中国科技一起成长。我们的目标是:把中国最需要的科技信息引进来,让中国最优秀的科技成果走出去。 我当时很赞叹不错的口号 , 有号召力 , 感召力 ! ,但细细品味人家的话,实质是你成长,我赚钱。而且 张玉国 先生在回复王晓峰( slowlight )编辑的评论 在目前体制下,中国的优秀科技成果自然会走出去的,而且很积极。我想张总的意思更多的是让这些优秀成果坐 Elsevier 的船出去吧。 时说, 没错,是希望用 Elsevier 的船出海,这艘船比较大,行驶平稳而且能抵抗风浪。 哈哈,这可倒好,我们中国的优秀科技成果坐 Elsevier (爱思唯尔)的船出去,那我们中国的期刊这条破船就搁浅在内湖里不成? 我虽然不同意王志明博客《办好中国高水平的期刊,关键是编辑水平》(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7386 )里的主要观点,但却同意他对 中国科技出版界的指责 在科学网上,中国科技出版界的人士们一再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由,把中国期刊质量差的责任推给了广大的科研工作者。这些人也进一步抱怨中国的科研评估体系,把高质量的稿源推给了国外期刊。中国科技出版的有关管理部门,也开始要求国内的科研工作者支持国内期刊。好像期刊质量真成了科研工作者的问题 。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界不应指责中国的科研评估体系,也不应对科研人员往国外发 SCI 论文围追堵截,而是要制订 国际化、公司化、集团化运营战略,暂先由国家扶持上路,以尽快加入国际科技出版行业的竞争之中。也就是要丢掉行政拨款办期刊这个奶头,到国际科技出版市场去下海,早日建成国际化、公司化、集团化运作科技出版企业,跟那些国际科技出版大鳄抢食吃,别让 王志明 先生 调侃 在中国办刊钱不是问题,国家赔钱都乐意干,那还办不好期刊,科技出版界的人士们去撞墙算了 。中国科技期刊现状如同中国的电视台一样,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县都有各自的电视台,如何能够做大做强?而应该像当年中石化挺进 世界 500 强企业那样的方式来做。 当然我不同意某些同志说的,因为经济全球化,公司跨国化,公司的国家属性就会消失。正如微软、麦当劳是美国企业一样,我们希望世界科技出版界出现中国自己的微软或麦当劳,而不是美国佬的微软或麦当劳。让中国科技出版业航母扬帆出海,去挣洋人的钱去! 同样我也不同意做基础类科技期刊就是为了本国科学家发表科技论文作为最主要的目的。殊不知科技期刊稿源全球化正是科技期刊能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保证。否则按照国内科技出版界现状,不仅得不到好的国内稿源,国外的稿源更是如同做梦,办出有影响的科技期刊只能是缘木求鱼、镜花水月。 哈哈,开出的药方可能是中药,如果效果太慢或没有效果,那就是中国科技期刊业没有病对! 欢迎公开批评,慝名漫骂!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5573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5: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