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选择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选择

相关日志

给新硕士生选择导师的建议
Mech 2010-8-18 21:39
上海大学力学学科很早以来就是就实行硕士生报名录取时不定导师,入学后再双向选择的的招生政策。因此,每年都有熟悉或者原来不认识的新硕士生询问我关于选导师的意见。说实话,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了解,因此很难给出中肯的意见。但我完全理解这些学生对选导师的谨慎甚至忐忑。在一定意义上讲,导师的选择不仅影响攻读硕士学位的三年,而且可能对一生的专业和职业发展都有影响。这里只谈一般的原则和步骤。 所谓原则,在我看来,主要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自己的兴趣;对力学学科的那个分枝更感兴趣,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还是工程力学;自己更喜欢主要进行理论分析、数值计算还是实验研究;是喜欢进行基础性的研究还是应用开发。第二是自己职业发展的需求;如果要继续攻博,最好跟学术造诣高、知名度大、以往指导学生业绩好的导师;如果想硕士毕业后就到公司工作,那就应该跟横向课题比较多,在企业界有较多合作关系的导师;如果打算投考公务员,就要跟比较和气、给学生压力小、比较容易毕业的导师。第三,选导师不能一厢情愿,还要考虑到现实可行性;本科毕业学校和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等因素,大致决定了每个学生的选择范围,对此每个人应该对自己实际能选到的导师有恰当的认识,特别是如果想跟可能在自己选择范围之外的导师,自然要有特别的理由。 选导师步骤大致给分为六步。第一步是根据上述原则确定所考虑导师的名单,这个名单可以大些,多留余地。第二步是与名单上导师的研究生做些交流,了解他们课题组的情况;要注意需要听取的是学生对导师的具体描述,而不是笼统的好或差的意见;例如,导师每周见几次面、布置工作是否要按时完成等属于事实描述,而导师要求严格与否只是研究生的个人看法,更何况同样是认为导师要求严,有点学生认为好,有的相反。第三步,根据从研究生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对名单上的导师进行筛选,确定需要先行接触的导师。第四步,与导师联系,我个人认为初次联系邮件最好,电话次之,面谈更次之,但我不肯定是否所有导师都这样认为。第五步,分析所联系导师的意见反馈;如果没有任何回复,本身也是种态度,基本就可以排除了;每个导师风格不同,有的导师可能马上答应,当然这种答应最后是否作数有时也不好说;我个人是没有兴趣的通常会婉言谢绝,但一般不会直截了当地说明原因,感兴趣的会说愿意考虑,但也希望学生再考虑多比较,而且明确说明不到报名截止日期不会做出决定,我自己指导的本科生继续读硕士的自然不在此列。第六步,根据联系导师的回复做出志愿选择。 希望上述泛泛之论,对新硕士生能有帮助。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10196 次阅读|7 个评论
人生之路有水陆两条,你走哪条?
shxzhang 2010-8-17 04:19
张 名先鉴 字 少雄 (科学网)网友提问 发表评论人: 在职研究生 张 教授,想请教您。我是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工作好几年了,想申请省级纵向课题,想在 CSSCI 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还想在今明两年 申报副 教授职称。我们学校不少人说,办这些事都要有关系,没有关系什么事儿都办不成。我不相信,但是我发现,申请到了省级课题的,发表了 CSSCI 论文的,评上了省级成果奖的,评上了副教授的,有不少人是找了关系的。我想拉些关系,又觉得很不好意思,还有些害怕出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想请教您,我该怎么办好?我在长沙某高校读在职研究生,有朋友在中南读在职研究生,我到中南旁听过您的课。恳请您回答。 先鉴回答 一、一句名言 英语中有一句名言: The moment you speak, you are placed 。你一说话,便被定位。人说话时,其语体、内容、主题与价值观等,呈示出说话人的层次,小至思维层次与行为层次,大至文化层次和社会层次;被定位,是层次自然显现与被确认。 二、一个规律 层次差别使人群分层,人群因分层而成亚群,因此,每个大群分若干亚群,每个亚群分若干亚亚群,群群复分,直到最小群。人群分层,无论是于大群还是于最小群,都呈现出一二三四律,即:四个层次,上层百分之十左右,中上层百分之二十左右,中下层百分之三十左右,下层百分之四十左右。 特定学位攻读者群,特定职称教师群,整体地看与具体到每所学校看,都有学识、能力与成就层次差别,都分化为四个层次并呈现出一二三四律。相应地,特定层次学术期刊来稿,特定层次(纵向)课题立项申请,特定层次(非民间)成果奖评奖申请,整体地看与具体到每家刊物或每种课题或每种奖项看,也分化为四个层次并呈现一二三四律。 三、两个案例 某省省属高校教师高级职称,由省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每年副教授与教授通过率都在百分之五十左右;每年评审前,总有一些申报者想方设法联系评委,或自己出面或请朋友出面递送材料甚至搞些潜规则,老评委接到评审通知后立即躲避,新评委经常不小心被联系者本人或朋友逮住。评审过后,被逮住的评委都说:从论文、课题与奖项等条件看,联系者绝大多数都处于可以下也可以上的位置上。 乙教授曾经两次担任高校教师高级职称学科评议组评委,两次都 是名望很高、资历很深的 甲教授担任评议组组长。在甲教授主持下,学科评议分步进行:第一步,评议组成员阅读全部申报材料,详细审阅每位申报者的教学业绩、科研业绩(著作、论文、课题等)、学术反响(引用、转载、获奖等);第二步,对审阅认定结果做量性评估;第三步,根据量性评估结果,以商议方式,筛选出不可以上的一组和不可以不上的一组,其余的申报者自动归入中间组,即可下可上的一组;第四步,如果不可不上的一组人数没达到百分之五十,为不浪费指标或体恤申报者,评议组各位成员从中间组推荐出重点候补者再审;第五步,投票。第四步之前,甲教授对评议组全体成员说:服众的评审,首先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在此基础上,兼顾人情人缘原则。不可以上的一个也不能上,不可以下的一个也不能下,这就是公平公正原则。硬条件相当的、可下可上的申报者,人缘好关系广的人上,这就是人情人缘原则。如果各位手中有要关照的,请早点把名字报出来,免得错过。一经提醒,果然有人报出名字,而正巧这些人都在申报者的前百分之四十之外、前百分之六十之内。评议组投票结果很有趣:不可以上的一个也没上,不可以下的一个也没下;可下可上的申报者,没联系评委的都没上,联系过评委的都上了。乙教授问甲教授:怎么要关照的那些人都在前百分之四十之外、前百分之六下之内?甲教授说:前百分之三十的,条件过得硬,不可能不上,不必联系评委;后百分之四十的,条件差得太远,不可能上,也不必联系评委,即使联系评委也上不了;中间百分之三十的,特别偏中后的,条件居中,可下可上,便想方设法联系上某位或某几位评委。有人把甲教授的评议方法捅到厅主管领导那里,说他有失公平公正,主管领导听后大笑,说:甲教授没做错。甲教授既讲公平公正,又讲人情人缘,聪明到家啦! 课题评审和成果奖评审,和高级职称评审相比,有类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类似之处主要有两个:其一,每种课题或成果奖评审之前,总是有一些申报者想方设法联系评委,或自己出面或请朋友出面递送材料甚至搞些潜规则;其二,在同一等级课题之中或同一等级奖项之中,不能上的一个也不上,不能不上的一个也不下,可下可上的,没联系过评委的都没上(而降为下一级),联系过评委的都上了。不同之处只有一个:末等(由低到高,有立项不资助、一般、重点、重大等若干等级)课题和末等奖(由低到高,有优胜奖、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特等奖等若干等级)中,有一些是拿出来搞平衡即扶持欠发达人员、机构或区域的,而被平衡上来的许多是有些关系的或者联系过评委的。 丑教授参加过多次课题立项评审和成果奖评审,每次 都和子 教授在同一学科评审组,也 都是子 教授担任组长。子教授也是名望很高、资历很深的教授,既坚持公正公正原则,又兼顾人情人缘原则,还会处理各种平衡问题。公平公正与人情人缘,子教授 和甲 教授做法相似。在平衡处理问题上,子教授有一个小窍门,少评三五个末等课题或末等奖,即在末等课题或末等奖指标中留出三五个空缺,用于处理特别问题。课题或成果奖评审,会议评审通常都包括学科组评审和全体评委评审两个环节,学科组评审是评议加票决,全体评委评审是票决;全体评委评审通常是先由各组组长向大会介绍本组入围课题或成果总体情况,再由全体评委投票决定最终结果,对于学科组全票通过的课题或成果,全体评委评审时不复评,只投票确认。有次评奖,在全体评委评审会上,有人向前来参加全体评委会议的主管领导反映一个问题,说:有三家新升格的高校和一家研究机构申报的成果全部落选,连个末等奖都没有评上。有评委问:能不能增加四个末等奖指标?主管领导面露难色。又有两位评委附和,说:增加几个末等指标不是难事吧?主管领导说:游戏规则不能临时更改!子教授说:不用临时更改游戏规则,我们这个学科组是个大组,末等奖有五个空缺!。还有一次立项课题评审,在全体评委评审会上,有人向前来参加全体评委会议的主管领导反映一个问题,说:有两所新升格的高校申报的项目全部落选,连个立项不资助都没有评上。有评委提议增加指标,主管领导表示游戏规则不能临时更改,子教授说:我们这个学科组立项不资助有四个空缺!。于是,两所高校各得两个立项不资助课题。 四、三种意见 成果奖评审、课题评审和职称评审,要不要联系评委,先鉴听到过三种说法。一是必须说:一定要联系评委,不联系的肯定评不上;(我和)我的朋友们,没联系的都没评上,联系过的都评上啦。二是不必说:根本不必联系评委,(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没联系评委,都评上啦!三是没用说:联系和不联系都没用,(我和)我的朋友们,没联系评委的没评上,联系过评委的也没评上! 三种说法都没错,都很有趣,不但呈现出说话人与其朋友的层次,还呈现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基本规律。在四个层次中,没用说者们处于第四层次,必须说者们处于第三层次,不必说者们处于第二和第一层次。 五、三种位置 在升学中,在成果奖评审和课题评审中,在论文发表与著作出版中,在职称评审与职务晋升中,因为层次差别,不同竞争者处于不同位置。有重心、临界与边远三种位置,因此有重心、临界与边远三种人或物。 泛而言之,在四个层次中,上层和中上层处于重心位置,上层被争抢,中上层受重视,学校要上水平而争抢优秀学生、重视好学生,成果奖励要有权威性而争抢优秀成果、重视好成果,科学规划要有影响而争抢优秀选题、重视好选题,刊物和出版社要提高阅读率与引用率而争抢优秀稿件、重视好稿件,;中下层处于临界位置;下层处于边远位置。 精准地说,人群分层及其比例与事物分层及其比例相关,处于重心位置、处于临界位置与处于边远位置者,随各层次比例变化而变化。如果某省某年大学(正)教授通过比例设定申报者总数的百分之十,处于前百分之七或之八以内者属于重心人物,不会不通过;处于前百分之八之后、前百分之十二或十三之前者,属于临界人物,可以不通过也可以通过,如果自己出面或请朋友出面联系联系评委,通过的概率肯定会大幅度提高;处于前百分之十三之后者,属于边远人物,几乎没有可能通过,无论是否联系评委都没有实际意义。 六、两条路径 升学、成果获奖和课题立项、论文发表与著作出版、职称评审与职务晋升、等等,都有陆路和水路两条可走路径。陆路,是靠过硬本领与显规则获得期待之物或做成期待之事;水路,是靠特殊关系与潜规则获得期待之物或做成期待之事。 处于重心位置者,不走水路,不必走、也多不屑于走水路;处于临界位置者,相对于比同层次者而言,走水路可能获得更多期待之物,可能做成更多期待之事;处于边远位置者,即使走水路,也无法获得期待之物,无法做成期待之事。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起步时,有人直接走进水路,有人直接走上陆路。一些人脚边摆着水路,挪挪脚就可以走水路,便径直走进水路;一些人总想着而且只想着走水路,想方设法寻找水路,也直接走进水路。一些人脚边只有陆路,只能走、也必须走陆路,便径直走上陆路;一些人不善于或不屑于走水路,即使脚边摆着水路也一门心思想着陆路跋涉,也直接走上陆路。有人升大学(弄运动员证而获得加分,凭加分进入录取线高于实际分数的大学)、考研究生(请老师个别指导,凭个别指导所获考取研究生)、读研(请人特别指导甚至捉刀撰写论文)、找工作、晋职、等等,通通依靠父母亲动用关系;有人升大学、考研究生、读研、找工作、晋职、等等,通通只能硬拼或只愿意硬拼。 习惯于走水路,绝大多数会一步一步下沉,一步一步走向所属或所处人群中的临界位置甚至边远位置;只有习惯于走陆路并且坚持走陆路者,才能一步一步上升,一步一步走向所属或所处人群的重心位置。富不过三代,官不过三代,这既说明水路的虚弱,也说明陆路的刚强;富二代、官二代,起步时便有富荫、官荫护着,便有水路摆在面前,如果径直走上水路,必然无法超越富一代、官一代,必然走向富的空化或官的终结。 层次决定路径,路径决定层次;路径、层次、路径、层次、路径、,是一种循环,因此,起步的时路径选择至关重要。 人生之路有水陆两条,每个行程起步时都只能选走一条,走水路和走陆路,会指向不同层次与境界,不同层次与境界又指向不同路径,不同路径又指向不同层次与境界,; The moment you speak, you are placed ,深一层看,是 The moment you decide, you are placed ,再深一层看,是 The moment you think, you are placed 。 七、一首名诗 美国诗人 Robert Frost 有一首诗 The Road Not Taken ,相当有名,抄录如下: The Road Not Taken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人生之路有水路和陆路两条,水路上走着的和在水路边观望着与等候着的多,陆路上走着的和在陆路边欣赏着的与准备着的少,年轻人,你走哪条?
个人分类: 世事閒談|5441 次阅读|7 个评论
都是爬山的,没啥不能比!
热度 1 boxcar 2010-8-13 19:54
曹广福老师因为一篇图文并茂的博文博士生们,与他们相比,你还觉得亏吗?【 1 】,又挨骂了,对此俺深表羡慕和同情。羡慕曹老师照片拍得漂亮、博文写得深刻,同情广福兄吃力不讨好,总有人读不懂文章的深意就很冒失地跑过来拍砖(匿名居多)。不过曹老师反应迅速,很快又写出雄文博士生为什么不可以和农民工比?【 2 】,更深入地分析了相关的问题。其实俺早看明白了,研究生待遇这个话题是既吸引眼球更吸引火力的,沾上了多半要挨人骂被拍砖,所以在此前俺在博文杂谈待遇【 3 】中才大耍滑头。今天早上写了篇鼓励导师和研究生说实话的博文,傍晚就借着这股劲儿说几句心底的实话(不耍滑头的实诚话),公然站出来支持一下曹广福老师。因为,在我看来,博士生和挑山工都是爬山的,没啥不能比的。 挑山工们是爬山的,这个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因为当时学过一篇著名的课文挑山工【5】,当时也曾是深受感动的。可惜我出门旅游次数太少,特别是没到过正在建设和修缮的名山古刹,所以没机会亲眼看到挑山工如何卖力气干活,只能从别人的描述和照片中去体会他们的辛劳。还有一句话攀登科学高峰,也是 20 多年前我上小学时就听过的,当时觉得很崇高很神秘,更是非常神往,以至于小小年纪曾有理想要当科学家,便是也想去攀登一下科学高峰的。科学家们攀登科学高峰是其本分,科学家最大的后备军广大的博士生们自然也应该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上。所以我才说,农民工和博士生其实都是爬山的,没啥不能比的。 其实,关于研究生(包括博士生)爬山这档子事儿,我也曾写有专门的博文【 4 】,不过该文主要强调的是导师在翻山过程中的职责。现在不妨借着这个话题说说研究生(含博士生)在攀登科学高峰过程中该做什么。如前问所论,导师固然应该带学生去翻山,在关键阶段和节点上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完全取代研究生的作用。研究生们(特别是博士生们)应该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博士生们不是两手空空、很清闲地看浮光掠影,逢良辰遇美景摆 POSE 拍靓照留下美好瞬间,更不能坐着滑竿小轿、摇着折伞优哉游哉地上山,相反,他们应该如挑山工一样是负重登山的。 博士生登山时所负之重,首先是从导师那里受领的科研任务。正常情况下,博士生手头都有导师安排下来的科研课题,无论课题难易、具体安排简繁,都有一定量的工作需要做,特别是一些以前没人做过的新东西要做(创新)。这就是博士生要背扛的砖头石块,把这些东西背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有所建树,例如在半山腰修个凉亭、竖个石碑什么的,这叫阶段性成果;最不济的也是把原来不好走的山路铺上一条不断蜿蜒向上石阶,相当于建立一些方法和手段,给后人前进铺路。所以说,博士生其实是科研的挑山工。 其次,博士生负重登山,锻炼的是能力,收获的是成功的欣喜,当然也能顺便获得一些报酬。一个新的挑山工,可能没办法一下子背 200 斤的东西,但经过多次负重登山以后就可以,博士生通过负重攀登科学高峰,可以得到必要的锻炼和磨砺,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参加过一些重要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取得的每一个进展和每一次成功,都能收获一份成功的喜悦,当署有自己名字的科研成果得到承认之时,就像一个参加过重要工程建设的工人工匠的名字刻在落成后的碑文上一样,颇为荣光。目前国内博士生的待遇总体不高,可能也不尽合理,或许和挑山工赚的那点儿辛苦钱很难说就公平合理一样。 博士生之所以不愿意被拿去和农民工(此处主要涉及挑山工)比较,大概缘于一种具备多重前途选择性所带来的优越感。因为 读过了博士生拿到博士学位以后,博士们在面临就业时是有很多选项的(至少在理论上有),可以在高校里面找个位置去当教师,也可以通过考试和其他多方努力当个端真正铁饭碗的公务员,还可以自主创业当老板,更不用说可以接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做博士后等等。相比之下,那些挑山工(农民工)除了每天背 N 多的砖头瓦块石材什么的上山,或者找另一个哥们儿搭伙抬滑竿,以外还能有什么选择?当然,挑山工富裕的是力气,博士生富有的是知识和智力,按照古人留下的那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老话,博士生难免产生优越感,而不愿意被拿去和挑山工相提并论。可惜,这句话在教育落后、智力稀缺的古代或许还有一定效果,在科学昌明、文化进步、教育都产业化了博士大批量生产的今天,已经显得不那么灵光了。 ~~~~~~~~~~~~~~~~~~~~~~~~~~~~~~~~~ 参考: 【1】 曹广福: 博士生们,与他们相比,你还觉得亏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458 【2】 曹广福:博士生为什么不可以和农民工比?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701 【3】 吕喆:杂谈待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9188 【4】 吕喆:导师要带研究生们去 翻山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1573 【5】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E0NjQ1Ng==.html
个人分类: 教育|8117 次阅读|8 个评论
不伤害喜欢自己的人
ccpicasso 2010-8-11 14:13
我是鬼魔鬼 2008-09-0608:36 告诉你一个秘密 我是上帝的使者 来这里解决你 哈哈 你还不快跑 以为我会仁慈些 我会的 让事情完成更快 嘿嘿 但不可以选择方式 你说什么 你有心爱的人 是谁 快说 你的坚忍让你坚持不说 我只能离去 魔鬼的单纯 在于不会去伤害爱自己的人 甚至不让存在这种风险 其实你什么也没说 而是我的思绪充斥 【魔鬼尚且不冒这样的风险,大家平时也该好好想想了,特别是可能会伤害他人时,万一他喜欢你呢。还有就是,从今不用怕鬼咯,他的弱点就是让他知道你喜欢他,或者可能喜欢】
个人分类: NO生活,BUT生&活|23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果声音的接收具有衍射性与选择性----杂想
yanghualei 2010-8-10 21:17
会上领导在讲话 但下面非常乱 , 想听的人又听不到 如果声音 的接收 具有衍射性 与 选择性 那该多好啊 设计一个 声音接受 仪器 , 对声音进行过滤 能 专业 识别某些领导人的声音 ,绕过噪音 每次开会只需要把要讲话的人的声音 事先输入 因为每个人 声音都有其特异性 , 其 有基本的简谐波构成 设计一个耳机 或者 设计一个药片 间接或直接进行过滤 改变想听的人 耳膜对声音的选择性 应该理论和技术上都是 可以设计
个人分类: 物理漫步|4025 次阅读|1 个评论
怎么治病不是听大夫的
jiasf 2010-7-20 23:57
今天终于去看了生病的师弟。3月份就知道师弟生病了。中间约了几次,都没有见成。昨天又约时间,知道他转到了301医院,离我住的地方还很近。今天终于见了面。经过几个月治疗,稍有些虚胖,但精神还不错。 说起怎么治病,本来说应该听大夫的,因为大夫是专家。但实际上却听不了大夫的,除非只看一家医院一个科室的一位大夫。原因是不同的医院、不同的科室、不同的大夫往往都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尤其是对于目前还没有完全攻克、治疗方法还不成熟的疾病。结果是到底怎么治还得由并不懂医术的病人来选择方案!尤其是对于层出不穷的探索性的治疗方法,病人选择的实际是成为哪种方法哪位大夫的试验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特权与公平
windlight 2010-7-17 21:39
特权是近乎一个贬义的用词。但实际上特权有公平和效率两个方面的作用,似右实左,为公存私的一个选择。 知识产权是一个典型的,为了更多人的和更广泛的利益,在短期内 保护私权,集中公权授予私人,似右实左,但在一定期限内,公权得到创新和补充,增加了更多的全民福利。 特权有时也是公共利益的必要选择路径,这可能更多为效率的考虑,比如市场失灵的时刻,在公共卫生或战争时期,这时特权必须授予给国家机器,集中优势资源,才能避免整个社会的更多损失。 特权有时也是公平的考虑,比如给少数群体或弱势群体特别的优惠或特别的权利,比如烈士子女的高考加分。比如低保的廉租房或低保房。 资源分配的时候,肯定有个筛选的标准,但例外的特权是大多数筛选时都会遇到的,这个时候,一般都不是单次博弈,而是一个历史传承的选择,或者是之前的承诺兑现,比如道路优先权赋予给救生,消防,军队等。 但特权大多数时都是对规则的一种破坏和例外。如何控制特权与绝对公平的冲突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了。
个人分类: 公平|4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坚持,挺住,我的人生故事(连载十)
liweiyin2009 2010-6-30 08:37
坚持,挺住,我的人生故事 (连载十) 我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选择 纵观我的过去,可想而知我一直是个听话的,十分正统的人,可是,文革开始后不久,特别是在对我点名之后,我变了。当时我们的组长们被点名时,我们的党总支书记就与主持会议的造反派们同坐在大房间的中央,俨然很受重视,可是她对我们的受训斥,却一言不发,没有表示一下:他们的所为是我们支部要求的。我感到愤怒,我开始明白,自己不学习,听任上面摆布,做错事是多么冤枉,我开始独立思考和自己抉择,而要自己做出正确的抉择,又要能生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非常认真地学习,看书、看报和独立思考从此成了我的终身习惯。 1967年,我这个组长完全被靠边,无所事事,早上上班与大家一齐起立背老三篇,白天听大家闲聊。一天,上面要求我们组的头去参加地上模拟核潜艇的废水处理设计,当时的头发了脾气,说,凭什么要她去,不会做!不去!另一个是原来该项目初步设计的设计者,看样子也不想去。我想了想,这既是国家任务,又可以让我逃避无聊的政治活动,于是在一片僵持的气氛中,我在最后一排举起了手:还是让我去吧!于是皆大欢喜。这样我就到楼下一间大房间里,与其他工种一起集中工作,脱离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当然是天天加班,启陆又出差在外,两个孩子天天在楼道的电梯旁的水磨石地上坐着等我到深夜,但是,我觉得活得值得。也就从那时候开始,我对文化大革命中的批判和学习活动都采取了消极逃避的态度,包括后期,我的组长被恢复后,我也拒绝参加支部统一组织的组长学习会,别人惊讶,我会回嘴:党中央没有要求所有的党员都必须参加吧?如果有了决定,那么,我就是最后一名。但是,在全室的大批判会上,每次批判白专道路,我就拿我自己做例,批判自己,既不涉及别人,也保护自己。再急了,我会向821厂示意,让他们向二院要求,需要我去配合施工,于是我就去了工地,领导对工地情况一无所知。事实上,有一次,曾经的党总支委员带队在工地,出了问题,怎么也解决不了,不得已让我速去现场,,我去后,闷头琢磨3天后,修改通知单拟就,发给了安装公司。所以,我体会到,多左的情况,你被需要,就能有自我抉择的机会。 有时候,装傻也是不受随意摆布的一种办法。 1974年,毛主席提出的设计革命十周年,总支书记要求我写篇稿。正好在这之前,我既完成了对821-120#取消凝聚沉降的修改,又获得了艺修69的批准,书记暗示我以此为内容,以说明我们是如何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的。我经过仔细考虑:这时绝不可以写这篇文章,首先是我的两项修改都还没有得到生产证实,不理解的人还很多,其次,群众最反感的是自吹自擂的人,于是,我找了组里较长时间配合施工的一位年轻同志,请她写一篇向工人阶级学习的文章,文章写得不疼不痒,在最后期限交上去后,总支书记大怒,批评我是胡写,甚至说我是不响应中央号召,帽子之大惊人。我回答:不是我不响应,是我水平太低,不明白。我如此贬低自己,他也没辙了。 我这辈子拒绝当干部又是一种选择。 还是在文革期间,我就感觉到了干群关系的紧张,如果有人和主任比较好,别人就会说他拍马屁或抱粗腿。在启陆去世后,我更感到需要生活在群众之中:我经常出差,孩子小,我需要朋友,需要同事帮我照应孩子,甚至我生了病,都需要同事关照,我永远不能置身与群众之外。其次,我分析了自己性格中的特点:一个纯粹的技术人员,不善于搞人事关系,绝不能走行政当官的道路,只能老老实实做技术工作。 1972年,我们当时以综合设计队形式组织的连队基本上都在工地,我因为启陆的去世,留在了北京,院里当时有意提拔我到连队工作,照应留在北京的一批人,甚至让人把我的办公桌都搬进了连队办公室。我坚决拒绝了:我可以代理帮忙,但是不当干部。 1982年,单位里实行群众提名推选室主任。我感觉到了群众中的意向,这时玻璃固化的玻璃悬浮液的性能试验正在进行,于是,我就天天躲在实验室,帮助筛选玻璃珠。没想到,就这样,支部书记还是把我叫了去,瞪着眼睛对我吼:你太不够意思,动员室内同志们投你的票,你对得起老室主任吗?我回答:我躲都来不及呢,你难道不明白?这就是所谓的群众推选,亏得我不想干,不然真弄一身骚。 1994年,院长找到我,对我说,秦山二期的设计希望我出面来组织,说处长一般到了60岁就都退下来了,我们却想任命你为处长,担任二期设总办的主任。我又拒绝了:我可以代管,保证把二期工作抓起来,但是2年之后就交给年轻人,不用任命我。我实践了我的诺言。 因为我的这种心态,所以我绝不会因为某种利益需求而去趋炎附势,去说假话,也就是因为这样,我在工作中能够不顾一切,按照工作的实际情况,找出办法去完成任务,期间可能会惹恼领导或一部分人,但是最后任务完成了,大部分人也就谅解了我,不谅解我的当然有,背后说我不是的有的是,可是我犯不上记仇,又不是个人恩怨。活得坦荡,也就轻松。 工作和顾家真是两难全 启陆去世前,我们就不断地因为两个人都出差,把两个孩子东托西放,启陆的父母都已过世,我的父母和启陆的大姐都曾经出过大力,可是到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在父亲被点名,家被炒之后,我只有把孩子或出钱委托给别人,或者请求幼儿园收留已经上小学的大孩子过夜,每次回到家看到孩子的可怜相,都让我心疼。启陆出事后,我就更困难了。核工业部是人走茶凉,除了给我大约300元的抚恤金(我用了那笔钱给孩子买了一个9吋电视,为了让她在我加班时不寂寞,没有想到为此毁了她的视力)和给孩子每月的16元生活费外,再也没有人过问过我,刘启陆是真正地不在了。而我,既要想让孩子过得幸福,又要完成工作任务,而事业却正好处于起步的高峰时期,真是两难全。在我不出差的时候,我一到周末,一大早起来洗完一周的衣服,然后就带孩子出去,如果是回父母家,顺路,我会带她逛王府井,为此,她从小就学会了选择物品,特别是衣物色泽、样式和价格的比较。不回家,我就带她到如今的玉渊潭公园处的昆玉河,找人教她游泳,或者让她学骑自行车。每个周末都过得满满的。但是我出差的次数实在太多了,还不是一天两天,一到现场设计或配合施工,就是几个月的分离。如果不是我的父母和好心的同志们的帮助,我简直不敢设想,或者我把工作全扔了,或者我把孩子全毁了。孩子在7岁到11岁之间,就来回在我父母的干面胡同和我们海淀区马神庙之间轮转,幸亏那时小学管理不严格,她就在遂安伯小学和花园村小学之间来回转学。1974年开始,社会上学习的空气浓厚起来,我不得不把她固定在了花园村一小。朋友们的帮助就成了唯一的救星。我出差,她住在我的同事家,正好她来例假,同事为她洗净被她弄脏的床单;唐山余震,是她同学的母亲把她拉进了抗震棚--------。 遗憾的是,一些行政官员却用极左的语言和态度伤害了我。 1973年,就在春节前夕,室主任拿着飞机票通知我,让我立即去816工地,孩子知道我要走,头一天躲在大衣柜里哭。第二天,大清早,我起来赶飞机,她也醒了,用被子蒙住头。我只能狠着心地对她说,起来后去找*叔叔,住到他家,他让我出差,他就得替我照顾你。说实在的,这位主任还是一位好叔叔,全家都对她很好。到工地后,我了解了情况,安排好各种设计工作条件,然后再赶回北京,组织设计队,要在春节过后把队伍带到816工地,开展现场设计。在前面那段准备期间,在大队部,我对当时一位在工地视察的局长表示:我出差真是太困难了,孩子没有人管。没有想到他的回答却是:以前的红军女战士生完孩子后,把孩子往农民家的窗台上一放,就又跟上队伍前进了。我听了这话之后,死死地盯了他一眼,一句话没说,回身就离开了。我心里觉得和这种没人性的家伙都不值得分辩,他自己是这样做的吗? 1977年,821#投产、49-3#设计完成,816-120#的图纸早已交付,对上海后来的秦山一期的支援任务也已落实,四人帮已经倒台,我可以松口气了。没有想到,年末,领导却通知我,1978年到大兴干校劳动。那年,孩子上初三,正是较劲的时候,我十分不理解:那么多年我就在工地,和工人一起劳动,还不行吗?回答:还需要接受农民阶级再教育。无理到了极点!我气愤,但是无奈。临走上大轿车的那天,在汽车库前的大广场上,我拿着行李坐进了汽车,14岁的孩子两只手伸向轿车,像死了娘一样没命地嚎啕大哭,同事们使劲拉着她。我把头转向窗外,气愤填满了我的心,我把眼泪吞进了肚里,我痛恨这种不讲人性的安排,再说,什么时候,领导的夫妻两个同时出差了?我的孩子可是没有了爹的孩子!我突然觉得我再不是1949年和1953年那时的我了。在那年,我们821-120的修改获得了国家第一届国家各学大会将,但是没有人正式通知我,我至今没有见到这个奖状。我对得奖毫不在意,我不是为这个拼命来着。 在大兴,我一个农民也没有见到,我被安排做了炊事班的副班长,每天为学员们蒸大包子。两个月后,我收到孩子的信:说,煤气没有了(那时还是煤气罐),两天都没饭吃了,只能吃点饼干,我真是心都碎了。我跑去找了干校书记,他的回答是:你来的时候的状况和现在一样,没有理由回去。终于熬到了大休,我回到家,在那个三天里,我为孩子补习了物理的光学,一起默写了英语单词。要强的孩子,在期中考试时物理拿了94分,英语得了102分(满分120)。我决定自己想办法找到出路。我去找了从湖北干校回来的干部部的徐杏根部长,我向他提及了他到干校那几年,他留在北京的儿子的艰难处境,并且表示:我绝不偷懒,一定在干校把最困难的插秧活干完,然后请他安排我回来干挖地道的活。回到干校不久,我就接到了通知:插完秧回院劳动。为了这个,尽管忘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大,但是徐部长的名字我永远不会忘。 半年的地道劳动结束后,我找到了情报室主任,要求调入,彻底离开生产室,我亏欠孩子的太多了,我必须回头照顾孩子。启陆去世后,我实际上不可能工作和孩子两头都不耽误。情报室接纳了我。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交大本科生2009年退学,参加今年高考,目标复旦
longfo 2010-6-29 22:03
首先要说我今年高考了,我不是标题党.我也应该给不了解我情况的朋友们解释解释了.   先要开始感谢.首先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给了我重新选择自己生活的机会,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会有魄力在今年主动地选择高考,交大推了我一把,于是我便义无反顾了.具体情况如下,本人对于工科难以接受,在大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期间研究了一下交大退学政策,发现我只要不好好复习就可以离开交大,半推半就地,我就这么地退学了.办退学那天,我爸妈受了很大的打击,我倒是内心生出不小的期许,只是真的让父母担心了,很过意不去.在交大的一年让我进一步地认清了自己,并且为自己的未来明确了方向,结束了四年迷茫的生活,这一年虽然看起来窝囊,其实意义非凡.   然后要感谢豆丁同学,至少我一开始还是很失落的,这并不是一个很有把握的选择,你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帮助.一切尽在不言中.至少,我不会失去你.   还要感谢交大的兄弟们,和关心我的女同学们,你们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好友,相遇便是有缘,走此一遭,我也要感谢你们.   还有感谢一下小璐吧,你也算是我一个精神支柱了,虽然矛盾多多,困难重重,但是带给我的美好是不可否认的.   在此我也要向我高中、初中、小学的同学说声抱歉,在这样的压力下,我无法与你们分享我的遭遇,也许带来了一些误会,希望你们会谅解.   高复的一年是对我影响异常巨大的一年,非常显著地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和人生规划,并且在那里我寻得了我的初恋,一个单纯美丽的女孩子.这一年充实饱满,并且坚定了我的信念,收获颇丰.   高考那三天真是回味无穷,没有哪怕一丝紧张,完全是兴奋与期待,整个过程充满了享受.我还改状态个么坐等通知高调了一把,还好没啥人看懂.   分数比预期低了十分,不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能够大致正常发挥就可以了,想想这分数复旦总是没问题了.说到复旦,就不得不提到我的复旦梦,我对交大素来没什么概念,误打误撞地进去了才发现简直是我的噩梦.看着那些迷茫的复旦同学们,我想说一句,别把退学挂在嘴上,有胆的就迅速退,没胆的就好好把眼前事做好,做鸽做鹰都可以,何必做乌龟呢.看我又开始高调了,年轻人总是喜欢装,大家笑一笑就好了.我已经知道了大学是什么样,在大学应该干什么,怎么做,生活就更让我充满期许了.   我现在的心态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我觉得靠高考来证明自己也太低级了,我从交大滚出来再滚进复旦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话说回来,我觉得花两年时间在这个保守的国家做出自己的选择还是非常值得的,虽然我输不起,但我还是选择了,并且我没有失败,人活一遭不容易,能放下一些牵绊还是很值得骄傲的.   各科成绩汇报如下:111 137 133 133 23,本人加化学,顺序自理,大家懂的. 转自:http://bbs.hoopchina.com/1382343.html 2008年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材料专业,但由于对工科没有兴趣,2009年退学。2010年重新参加高考,志在考上心仪的复旦大学昨天上午,某著名社交网站上一则名为本人今年高考537分,跟大家汇报一下的帖子引来众多点击,并迅速被以《一考生退学交大考复旦》的名称转到高校网站,引发热议。 退学只因不喜欢读工科 这则帖子的主人姓方,根据他在帖子及回帖中提供的信息,小方于2008年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材料专业。误打误撞地进去了才发现简直是我的噩梦。于是,小方在大一结束时退学了。 按照他的说法,由于他对于工科难以接受,于是在大一第二学期故意考砸,然后就选择退学了。小方回忆说,办退学那天父母受到很大的打击,但是他自己却在内心生出不小的期许。因为他觉得自己在交大的一年让我进一步地认清了自己,并且为自己的未来明确了方向,结束了四年迷茫的生活,这一年虽然看起来窝囊,其实意义非凡。 复读今年考了537分 小方表示,退学后一段时间内他非常失落,但高复的一年是对我影响异常巨大的一年,非常显著地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和人生规划。前几天,高考分数公布,小方的分数较预期低了10分,总分为537分。他认为,自己考取复旦应该没有问题了。我已经知道了大学是什么样,在大学应该干什么,怎么做,生活就更让我充满期许了。谈及自己作出的选择,小方表示,虽然输不起,但我还是选择了,并且我没有失败,人活一遭不容易,能 放下一些牵绊还是很值得骄傲的。 小方的帖子一经发出,立刻引来很高的点击率。有网友认为他非常有魄力,做了我一直想做的事情。也有网友认为,他将来一定会后悔的。尤其是对于小方在回帖中曾经表示希望读哲学专业,不少网友表示如果这人不是富二代,不用四年他就后悔了。 老师:退学重考不止他一人 记者辗转联系到了他当年读高三时的任课老师现在沪上某重点中学教高二年级的陈老师。陈老师告诉记者,小方的学科能力比较强,大概当初是因为误会进了交大的材料专业。其实他个人对于化学,经济都较为擅长和感兴趣。在读了一年大学后,他选择了复读。 陈老师认为学生要不要退学重考,这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此能力。每一个人对于时间和效率有着不同的估量,他如果认为自己用这两年重新做一次选择是值得,那就是值得的,应该尊重学生个人的选择。据悉,在小方所在的高中,从大学退学重新参加高考,小方并不是第一个人。我所知道的几个学生,结果都比较理想。陈老师说。 专家观点 尊重,但是并不鼓励考大学也是双向选择 已经考入大学,甚至是名牌大学,因为专业不合适而选择复读,他们的选择到底对吗?复兴高复班一位教了四年高复班的董老师告诉记者,他在四年高复班经历中已经遇到三、四个这样的学生,他们中有的是上大的,有的是华理的,复读的成绩都比较理想。除了一个最终还是回到了原先的学校,但调整了自己的专业以外,其他的都考取了更好的学校。董老师认为,从大学退学复读重考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现在的孩子都非常有个性, 当他们不满意于自己的专业或者学校,认为对自己的前途发展很不利或者不喜欢的时候,就会重新作出选择。其实考大学也是双向选择,这正表明了这个社会的进步。 在校可以修第二专业 对此,复旦大学招办主任丁光宏表示,考入大学或者读了一两年大学后觉得不满意,再重新参加高考,这可以说是90后学生的一个特征。一般的家长总是不赞成,但是学生们往往有他们的想法。他认为,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但是并不鼓励这样的行为。毕竟考大学并不容易,也是有风险的。他指出,现在沪上高校已经实行区域内联合办学,各校已经打破了校间围墙,学生可以跨校选修第二专业。据说,每年都有好几万的学生在选择跨校选修第二专业。所以,即使不复读,他也是有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的途径的。 【链接】 理科状元选择2年复读路 记者采访中发现,与小方一样从大学中退学再参加高考的学生几乎每年都有。2008年,曾经是山东省齐河县高考理科状元的吕德鑫就从同济大学退学,选择复读冲刺北大或者清华。当年,他的高考分数为669分,但由于与自己心仪的清华、北大失之交臂,他以专业不合适的理由选择了复读。 然而,连续复读了两年之后,他今年高考的成绩仍然不算理想,与平时的模拟考试成绩相差较大,只考了630分。去年,他的总分是626分。他的复读老师表示,吕德鑫今年高考发挥太失常了,可能与心理压力较大有关系。 (首席记者 朱文娟)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6/29/c_12276396.htm
个人分类: 伯乐论|3324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在一年前就推测出根叔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主题是《记忆》
xiaojunyang 2010-6-25 17:04
今天上网看到了根叔在2010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很精彩!不由得想起了母校,想起了根 叔在前两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想起了我去年的推断。 我是2008年毕业的,那一年根叔演讲的主题是《选择》,毕业后离开了母校,不过仍然时 常关注母校。我在2009年6月25日看到了根叔在2009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牵挂》,并由此 推断出根叔在2010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主题将是《记忆》!并在2009年6月25日写了日记分 享这一推断,见: http://blog.renren.com/blog/228758047/399982865 http://user.qzone.qq.com/364950229/infocenter?ptlang=2052 今天突然发现今年的讲话主体果然是《记忆》,看后为我的小聪明很激动,也很感慨根叔 的长远眼光!根叔的讲话每每都能打动民心、贴近学生,而且富有逻辑,最后附上根叔的 《选择》、《牵挂》、《记忆》三部曲。 选择在2008届毕业生典礼上的讲话 李培根 同学们: 晚上好! 几年前,你们选择了华中大,那或许就是你们人生中的第一次重要的选择。随后的几 年里,你们有了那么多难忘的选择。 在华中大,你们选择了刻苦学习,选择了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你们选择了公德长征, 选择了烈士寻亲;你们选择了朋友,选择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感。母校选择了支持、喜 爱,还加上一份骄傲。 也许你选择过迟到,选择过逃课;也许你选择过沉迷于网络,选择过沉溺于游戏;在 这个校园里,并非一切都是美好的,也许你选择过愤怒,甚至选择过谩骂。母校选择了理 解、引导,还加上一份怜爱。 08的选择是那样的不平凡,而华中大的80后在08的选择又是那么令人震撼。 当大雪、坚冰选择了中国南方大地,你们选择了火热的心,去温暖,去融化;当藏 独份子选择了骚乱,国际上某些人选择了帮腔,你们选择了愤怒,去谴责,去示威;当 山崩地裂选择了汶川,你们选择了坚强,选择了爱心,去支撑,去抚慰;08奥运选择了北 京,你们选择了欢呼,选择了渴望,去分享,去期待。对你们,华中大的80后,母校选择 了钦佩,选择了自豪。 同学们,在你们即将离开学校之际,请允许一个长者,多几句叮咛,多几句唠叨。 当你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之时,请你选择低下头,看看脚下的大地,一步一个脚印。 当你灰心丧气、迷茫彷徨之时,请你选择仰望星空,天空对你和他人一样宽广。 当你进入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而茫然不知所措之时,请你选择简单,简单可以应对 一切的复杂。 当你想有新的获得,你可能需要同时选择舍弃。不懂得舍弃,就难以有真正的获得。 对于别人的过错,请你选择理解与宽容;对于别人的给予,请你选择记忆;而你对别 人的帮助,请选择遗忘。 同学们,当你们离开学校后,请选择时而看一看母亲的容颜,偶尔浏览一下母校的网 站,去发现母亲新的美丽,去寻找那逝去的记忆。 同学们,对于已有的选择,永远不要遗憾,勇敢地去面对新的选择。 亲爱的学子们,对于你们,华中大永远的选择,那就是,牵挂! 注意最后一句话:华中大永远的《选择》,那就是,《牵挂》! 牵挂在2009届毕业生典礼上的讲话 (二○○九年六月二十四日) 李培根 亲爱的09届毕业生同学们,你们好!    四年前,我迎来了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今天,在你们毕业之际,在你们即将 踏上新的征途的前夕,我想对你们说两个字, 那就是牵挂。   今年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是困难的一年。世界的金融危机也影响到中国的经 济形势,乃至就业形势。同学们,你们是否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我们牵挂着。   你们中的一部分人,即将踏入工作的社会,那可是没有在学校那么简单和单 纯。你既需要充分地展示自己,又不能过分地表现自己;你既需要尊重领导和前辈,又不 必刻意去逢迎;你既需要有理想和目标,又不能刻意追求、过于功利;你既需要与同事竞 争,更需要与他们协同。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了吗?我们牵挂着。   也许你将走在一条大道上,在大城市,在名单位大道上有千军万马,当 你意气风发、策马奔驰的时候,可要当心,那里非常拥挤,脚下甚至还有石头。亲爱的同 学,竞争的路上,千万别摔到,我们牵挂着。   也许你将走在一条小道上,在乡村, 在城镇,甚至在西部一条小路曲曲 弯弯细又长,一样通向理想的远方。小道旁时而风景可人,或许有溪流奏响,或许有百鸟 鸣唱,还有万紫千红竞芬芳。小路上时而泥泞,时而杂草丛生,甚至蛇蝎横行。当风景迷 人时,不要太迷恋;当小路难行时,千万别退缩。纵使山穷水尽之际,只要坚持,相信会 有柳暗花明之时。亲爱的同学,你有思想准备吗?我们牵挂着。   也许你将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为学术,为创业那是一条攀登之路。你不 仅需要优化方向,选择好路径,而且你要看清脚下的每一步。攀登悬崖峭壁时,可不能有 一步的闪失。一步不慎,多年的心血,可能功亏一篑。亲爱的同学,你可有思想准备?我 们牵挂着。   亲爱的同学, 也许此刻你豪情满怀,踌躇满志。你希望未来挥毫于江河,画笔 于大山。的确中华崛起的蓝图在期待着你,你可以留下激扬之文字,你还可以指点江山。 然而,你也要常常低下头,脚踏实地。同学,你意识到了吗?我们牵挂着。   亲爱的同学,也许你此刻正感到迷茫,不知路在何方。大学的几年,你或许 后悔那糟糕的成绩,甚至痛心没有拿到那一纸文凭。同学啊,你不用灰心,不能消沉。路 ,其实就在脚下。人生的路是数不清的,通向成功的路也有千万条。低下头,从脚下最不 起眼的路起步,昂起头,仰望天空,太阳、月亮和星星对你和他人一样明亮。同学啊,你 未来的人生依然充满希望。你意识到了吗?我们牵挂着。   亲爱的同学,其实,牵挂你的人还有很多。你含辛茹苦的父母永远会牵挂着 你,他们牵挂着你的一切。你的老师,包括中小学老师,会牵挂着你;你的同学将牵挂着 你同学,能否不吝啬你的牵挂?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把牵挂给予你的父母、亲人,他们为你 付出太多。城里节奏太快,中年的他们似乎显得更加疲惫;在田野里劳作的父母,他们的 背也可能开始驼了,甚至他们可能还在盘算,什么时候才能还清为你求学所欠的外债。不 时给他们一个电话,常回家看看。看看他们的生活,惦着他们的健康。同学,你会牵挂着 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把牵挂给予你尊敬的老师,给予你尊敬 的辅导员。你的成长中,他们也倾注了心血。他们曾经对你的表扬或者批评,都可以成为 你牵挂的理由。你只需要偶尔在网上,在电话里,一个简单的问候足矣。同学,你会牵挂 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把牵挂给予你的同学。同学中 有你要好的朋友。同学之间的友情是最值得珍惜的,因为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也许某一 个同学与你有过争吵,但是那也没有本质的怨仇,一笑便泯灭。同学中可能还有你的初恋 ,即使未能终成眷属,初恋也是不能忘怀的,因为那是纯洁的。同窗的友情,可笑的争吵 ,难忘的初恋,都可以成为牵挂的理由。请把照片留着,把邮箱地址和电话号码留着。同 学,你会牵挂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把牵挂给予你未来的同事和朋友。多设 身处地为别人想想,关心、帮助别人,你将有更多的朋友,也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同学 ,你会牵挂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留一些牵挂给你素不相识的人。 5.12地 震中伤残的人们怎样了? 地震后幸存的人们生活和心理状况如何?那些从事城市建设的民 工们怎样挣扎在贫困线上,还有那些在贫穷乡村的中老年农民们如何绝望地守着那几分贫 瘠的土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善良就是这种牵挂的理由。同学,你会牵挂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留一些牵挂给你的母校。 在这里,你毕 竟度过了人生成长的最重要的岁月。在这里,你学到了知识,得到了能力培养与锻炼。你 会牵挂吗?若干年后,你的学科是否已经一流,母校是否已经国际知名?你会牵挂吗?也 许在母校你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但对于你的成长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你会牵挂吗?你在校 期间,学校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事情令你不快甚至愤怒,但那只是培根的不力 ,却不是母校的丑陋。你会牵挂吗?喻园夏日的荷塘是否还是阵阵清香?秋日月下的喻园 中是否依然浮动着桂香?同济校区里裘法祖之树一定更加茁壮,你和恋人常坐的石凳是否 还是老模样?当你牵挂时,常到网上看看,偶尔回母校走走。   亲爱的同学,我牵挂着,你牵挂着,他也牵挂着。让我们彼此牵挂着,让牵 挂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 注意最后一句话:让我们彼此牵挂着,让《牵挂》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 记忆校长李培根院士在2010年毕业典礼致辞 亲爱的2010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这几年里,你们一定有很多珍贵的记忆! 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08奥运留下的记忆,不 仅是金牌数的第一,不仅是开幕式的华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六 十年大庆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领袖的挥手,不仅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不仅是女兵的微 笑,不仅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记忆,不 仅是世博之夜水火相容的神奇,不仅是中国馆的宏伟,不仅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 的崛起,世界的惊异;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记忆了你们的不 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你们大学记忆的一定还有什锦八宝饭;还有一个G2的新词,它 将永远成为世界新的记忆。 近几年,国家频发的灾难一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汶川的颤抖,没能抖落中国人 民的坚强与刚毅;玉树的摇动,没能撼动汉藏人民的齐心与合力。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 大悲的哭泣,更是大爱的洗礼;西南的干旱或许使你们一样感受渴与饥,留给你们记忆的 ,不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道理。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会留下一生中特殊的记忆。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 气,父母亲人送你报到时的情景历历;你或许记得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 考场时的悲壮 【】,你也会记得取得好成绩时的欣喜;你或许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 学校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你或许记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济传奇以及大师离去时同济 校园中弥漫的悲痛与凝重气息;你或许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也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 与随意;你一定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 发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 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可是,你是否还记得强磁场和光 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是否记得创新研究院和启明学院的耸起?是否记得为你们领航的党 旗?是否记得人文讲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是否记得倾听你们诉说的在线的张妈妈 ?是否记得告诉你们捡起路上树枝的刘玉老师?是否记得应立新老师为你们修改过的简 历,但愿它能成为你们进入职场的最初记忆。同学们,华中大校园里,太多的人和事需要 你们记忆。 请相信我,日后你们或许会改变今天的某些记忆。瑜园的梧桐,年年飞絮成雨, 今天或许让你觉得如淫雨霏霏,使你心情烦躁、郁闷。日后,你会觉得如果没有梧桐之 雨,瑜园将缺少滋润,若没有梧桐的遮盖,华中大似乎缺少前辈的庇荫,更少了历史的 沉积。你们一定还记得,学校的排名下降使你们生气,未来或许你会觉得不为排名所累 更体现华中大的自信与定力。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 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 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 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烈 士寻亲千里,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的骄人成绩;我记 得你们时而感到无语时而表现的焦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 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 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成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 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我记得,你们都是小青年。我记得吉丫头,那么平凡,却格外美丽;我记得你们 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创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奇迹;我记 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同样是可爱的孩子。我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频 临退学的学生与我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还是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 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 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 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 但愿华中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 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甚至远离。请记住,最好不要再 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送行。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 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 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 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 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 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 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 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 骂的地方。【】多么朴实精辟!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 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 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也许你们很快就会忘记根叔的唠叨与 琐细。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 中大记忆! 【】校内BBS上某些同学的帖子中的话。
个人分类: 探讨交流|4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果让我重新读次研究生》——王泛森院士
edwina 2010-5-31 20:40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 self-help 」,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 self-help 」,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学习而已 ,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问题的人相比较。我想即使在***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 二、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第二个,身为老师你要怎么训练研究生。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侪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学部坐在那边单纯听课,听完就走人是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 (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 Research 我常说英文 research 这个字非常有意义, search 是寻找,而 research 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 research ,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近代欧洲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 等。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 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当我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来跟他讲:「作研究生不是请客吃饭。」 (二)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 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他不停的念书、不停的报告,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觉学生就会知道这个领域有些什么,我们在不停念书的时候常常可能会沉溺在细节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全景,导致见树不见林,或是被那几句英文困住,而忘记全局在讲什么。藉由学生的报告,老师可以讲述或是厘清其中的精华内容,经由老师几句提点,就会慢慢打通任督二脉,逐渐发展一种自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知道碰到问题可以看哪些东西。就像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修过一些我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国家的历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念书、不停***着自己吸收,而老师也只是不停的开书目,运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训练,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时,我发现自己仍然有自我生产及蓄发的能力,因为我知道这个学问大概是什么样的轮廓,碰到问题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询相关的资料。所以努力让自己的学习产生自发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 到了硕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而不管是硕士或博士论文,其规模都远比你从小学以来所受的教育、所要写的东西都还要长得多,虽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论文情况是如何,但是史学的论文都要写二、三十万字,不然就是十几二十万字。写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如何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并把整体架构组织得通畅可读?首先,必须要从一千字、五千字、一万字循序渐进的训练,先从少的慢慢写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到可以从一万字写到十万字。这么大规模的论文谁都写得出来,问题是写得好不好,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写作,有这么许多的脚注,还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论述一体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铜钱;是一间大礼堂,而不是一间小小分割的阁楼。为了完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有机的架构模型,必须要从小规模的篇幅慢慢练习,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因为受计算机的影响,我发现很多学生写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写论文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文笔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导原则,经过慢慢练习会使你的文笔跟思考产生一致的连贯性。我常跟学生讲不必写的花俏,不必展现你散文的才能,因为这是学术论文,所以关键在于要写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笔当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个人的生命一样,英文叫 style , style 本身就像个人一样带有一点点天生。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把内容陈述清楚,从一万字到最后十万字的东西,都要架构井然、论述清楚、文笔清晰。 我在念书的时候,有一位欧洲史、英国史的大师 Lawrence Stone ,他目前已经过世了,曾经有一本书访问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学家,我记得他在访问中说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话,他说他英文文笔相当好,所以他一辈子没有被退过稿。因此文笔清楚或是文笔好,对于将来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达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这里不是讲究漂亮的 style ,而是论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 (一)尝试接受挑战,勇于克服 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个月给自己一个挑战,要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挑战,挑战一个你做不到的东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顺利克服那个挑战,但是要努力去尝试。我在我求学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聪明但却一无所成的人,因为他们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碍里面,举例来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碰到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就是没办法克服他给自己的挑战,他就总是东看西看,虽然我也有这个毛病,可是我会定期给我自己一个挑战,例如:我会告诉自己,在某一个期限内,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三行字改掉,或是这个礼拜一定要把这篇草稿写完,虽然我仍然常常写不完,但是有这个挑战跟没这个挑战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挑战三次总会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够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觉得每一个礼拜的挑战,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时间延长为一个月的挑战,去挑战原来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过也要切记,硕士生是刚开始进入这一个领域的新手,如果一开始问题太小,或是问题大到不能控制,都会造成以后研究的困难。 (二)论文的写作是个训练过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记得我以前的老师所说的一句话:「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跟博士不是写经典之作的过程。」 我看过很多人,包括我的亲戚朋友们,他之所以没有办法好好的完成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就是因为他把它当成在写经典之作的过程,虽然事实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因为之后的时间很难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时间,沉浸在一个主题里反复的耕耘,当你做教授的时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缠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时间好好探究一个问题,尤其做教授还要指导学生、上课,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华的时间,当然就是他写博士、或是硕士论文的时候,而那一本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不一定要刻意强求,要有这是一个训练过程的信念,应该清楚知道从哪里开始,也要知道从哪里放手,不要无限的追下去。当然我不是否认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论文的完成当成一个目标,不要成为是一种的心理障碍或是心理负担。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书的时候,那边旧书摊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文的旧书店老板,我常常赞叹的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要在大学做教授。」他说:「因为那篇博士论文没有写完。」原因在于他把那个博士论文当成要写一本经典,那当然永远写不完。如果真能写成经典那是最好,就像美丽新境界那部电影的男主角 John Nash 一样,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博士那二十几页的论文,不过切记不要把那个当作是目标,因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应该要坚定的告诉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结构严谨、论述清楚与言之有物的论文,不要一开始就期待它是经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经典之作,你可能会变成我所看到的那位旧书摊的老板,至于我为什么知道他有那么多学问,是因为那时候我在找一本书,但它并没有在旧书店里面,不过他告诉我:「还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后来我对那个领域稍稍懂了之后,证明确实如他所建议的那般。一个旧书店的老板精熟每一本书,可是他就是永远无法完成,他梦幻般的学位论文,因为他不知道要在哪里放手,这一切都只成为空谈。 (三)论文的正式写作 1. 学习有所取舍 到了写论文的时候,要能取也要能舍,因为现在信息爆炸,可以看的书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树,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识树,才能在那棵树挂相关的东西,但千万不要不断的挂不相关的东西,而且要慢慢的舍掉一些挂不上去的东西,再随着你的问题跟关心的领域,让这棵知识树有主干和枝叶。然而这棵知识树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须对所关心的领域中,有用的书籍或是数据非常熟悉。 2. 形成你的知识树 我昨天还请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经七十几岁了,我告诉他我今天要来作演讲,就问他:「你如果讲这个题目你要怎么讲?」他说:「只有一点,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书要读好几遍。」因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还有几位近代思想大师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他们受的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读原典。这句话很有道理, 虽然你不可能只读那几本重要的书,但是那五、六本书将逐渐形成你知识树的主干,此后的东西要挂在上面,都可以参照这一个架构,然后把不相干的东西暂放一边。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你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好书, 所以要学习取舍,了解自己无法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很可能就会落得普林斯顿街上的那位旧书店的老板一般,因为阅读太多不是自己所关心的领域的知识,它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地的散钱。 3. 掌握工具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掌握语文与合适的工具。要有一个外语可以非常流畅的阅读,要有另外一个语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标题,能学更多当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个语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 等,一定要有一个语文能够非常流畅的阅读相关书籍,这是起码的前提。一旦这个工具没有了,你的视野就会因此大受限制,因为语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没有这个天窗你这房间就封闭住了。为什么你要看得懂标题?因为这样才不会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连标题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来帮你或是自己查相关的数据。其它的工具,不管是统计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为你将来没有时间再把这样的工具学会。 4. 突破学科间的界线 应该要把跨学科的学习当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但是跨学科涉及到的东西必须要对你这棵知识树有帮助,要学会到别的领域稍微偷打几枪,到别的领域去摄取一些概念,对于本身关心的问题产生另一种不同的启发,可是不要泛滥无所归。为什么要去偷打那几枪?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不管是科学或人文,最有创新的部份是发生在学科交会的地方。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现在的所有学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纪形成的,而中国再把它转借过来。十九世纪形成这些知识学科的划分的时候,很多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思想跟学术背景,比如说,中研院的李院长的专长就是物理化学,他之所以得诺贝尔奖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学的交界处做工作。像诺贝尔经济奖,这二十年来所颁的奖,如果在传统的经济学奖来看就是旁门走道,古典经济学岂会有这些东西,甚至心理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连 John Nash 这位数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在学科的交界上,学科跟学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处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学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经 search 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创新,所以为什么跨领域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最重要、最关键的,是那一个统摄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学科里面抓不到,是因为你已经泡在这个学科里面太久了,你已经拿着手电筒在这个小仓库里面照来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还有别的东西可以更好解释你这些材料的现象,不过这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 John Nash 这一位数学家为什么会得诺贝尔数学奖?为什么他在赛局理论的博士论文,会在数十年之后得诺贝尔经济奖?因为他在大学时代上经济学导论的课,所以他认为数学可以用在经济方面来思考,而这个东西在一开始,他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用处。他是在数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交界之处做突破。有时候在经济学这一个部分没有大关系,在数学的这一个部分也没有大关系,不过两个加在一起,火花就会蹦出来。 5. 论文题目要有延展性 对一个硕士生或博士生来说,如果选错了题目,就是失败,题目选对了,还有百分之七十胜利的机会。这个问题值得研一、博一的学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实就是要花在这上面,你要不断的跟老师商量寻找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的问题,而且不要太难。我在国科会当过人文处长,当我离开的时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请案,就有一万四千个袋子,就要送给一万四千个教授审查。我当然不可能看那么多,可是我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看申诉。有些申诉者认为:「我的研究计划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来申诉。」申诉通过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过的案子正式判决前,再拿来看一看。有几个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来讨论的,就是这个题目不必再做了、这个题目本身没有发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确认选对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经营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学生常常选非常难的题目,我说你千万不要这样,因为没有人会仔细去看你研究的困难度,对于难的题目你要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史料,才能得到一点点东西;要挤很多东西,才能筛选出一点点内容,所以你最好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题目。 我写过好几本书,我认为我对每一本书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样,虽然我写任何东西我都不满意,但是在过程中我都绞尽脑汁希望把他写好。目前为止很多人认为我最好的书,是我二十几岁刚到史语所那一年所写的那本书。我在那本书花的时间并不长,那本书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许添明老师同时在当兵的军营里面写的,而且还是用我以前旧的笔记写的。大陆这些年有许多出版社,反复要求出版我以前的书,尤其是这一本,我说:「不行。」因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读书笔记,我怕引文有错字,因为在军队营区里面随时都要出操、随时就要集合,手边又没有书,怎么可能好好的去核对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为引用太多书,实在没有力气校正。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我后来想一想,那本书之所以比较好,可能是因为那个题目可延展性大,那个题目波澜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认为,我最好的书应该是剑桥大学出的那一本,不过我认为我最好的书一定是用中文写的,因为这个语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没办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读、写任何语文一定要练习到你能带着三分随意,那时候你才可以说对于这一个语文完全理解与精熟,如果你还无法达到三分的随意,就表示你还在摸索。 回到我刚刚讲的,其实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我都很想把它写好。但是有些东西没办法写好,为什么?因为一开始选择的题目不够好。因此唯有选定题目以后,你的所有训练跟努力才有价值。我在这里建议大家,选题的工作要尽早做,所选的题目所要处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为硕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读书或看数据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时间,让你没有余力思考。而且这个题目要适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会统计学或讨厌数字,但却选了一个全都要靠统计的论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 养成遵照学术格式的写作习惯 另一个最基本的训练,就是平时不管你写一万字、三万字、五万字都要养成遵照学术规范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天成,就是说你论文的脚注、格式,在一开始进入研究生的阶段就要培养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部份,如果这个习惯没有养成,人家就会觉得这个论文不严谨,之后修改也要花很多时间,因为你的论文规模很大,可能几百页,如果一开始弄错了,后来再重头改到尾,一定很耗时费力,因此要在一开始就养成习惯,因为我们是在写论文而不是在写散文,哪一个逗点应该在哪里、哪一个书名号该在哪里、哪一个地方要用引号、哪一个要什么标点符号,都有一定的规定,用中文写还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简称。在 1960 年代***知识还很封闭的时候,有一个人从美国回来就说:「美国有个不得了的情形,因为有一个人非常不得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得了,他说:「因为这个人的作品到处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 ibid 。所谓 ibid 就是同前作者,这个字是从拉丁文发展出来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简称,像 et. al. 就是两人共同编的。英文有一本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就是专门说明这一些写作规范。各位要尽早学会中英文的写作规范,慢慢练习,最后随性下笔,就能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 7. 善用图书馆 图书馆应该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读每一本书,可是要知道有哪些书。我记得我做学生时,新进的书都会放在图书馆的墙上,而身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书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书皮就够了,但是这仍和打计算机是不一样的,你要实际上熟悉一下那本书,摸一下,看一眼目录。我知道现在从计算机就可以查到书名,可是我还是非常珍惜这种定期去 browse 新到的书的感觉,或去看看相关领域的书长成什么样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学信息教授,他告诉我他在创造力最高峰的时候,每个礼拜都到他们信息系图书室里,翻阅重要的信息期刊。所以图书馆应该是身为研究生的人们,最熟悉的地方。不过切记不重要的不要花时间去看,你们生活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跟我生长在信息贫乏的时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长在这一个时代的你,要能有所取舍。我常常看我的学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论文,却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难过,因为我强调要读有用、有价值的东西。 8. 留下时间,精致思考 还要记得给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一篇论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胜,很重要的是在现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说一定要走理论的路线,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层次再提升两三步, conceptualize 你所看到的东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整体意义是什么?整体的轮廓是什么?千万不要被枝节淹没,虽然枝节是你最重要的开始,但是你一天总也要留一些时间好好思考、慢慢沉淀。 conceptualize 是一种非常难教的东西,我记得我念书时,有位老师信誓旦旦说要开一门课,教学生如何 conceptualize ,可是从来都没开成,因为这非常难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节淹没的时候,要适时跳出来想一想,所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意义?这个意义有没有广泛连结到更大层面的知识价值。 傅斯年先生来到***以后,同时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及台大的校长。台大有个傅钟每小时钟声有二十一响、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叫《钟声二十一响》,当时很轰动。他当时对这二十一响解释是说:因为台大的学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响是欢迎国家元首二十一响的礼炮。不久前我发现台大在每一个重要的古迹下面竖一个铜牌,我仔细看看傅钟下的解释,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傅斯年当台大校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一天只有二十一个小时,另外三小时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响。我觉得这句话大有道理,可是我觉得三小时可能太多,因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个三十分钟、一小时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学习跳到比你所看到的东西更高一点的层次去思考。 9. 找到学习的楷模 我刚到美国念书的时候,每次写报告头皮就重的不得了,因为我们的英文报告三、四十页,一个学期有四门课的话就有一百六十页,可是你连脚注都要从头学习。后来我找到一个好办法,就是我每次要写的时候,把一篇我最喜欢的论文放在旁边,虽然他写的题目跟我写的都没关系,不过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写,看看他的注脚、读几行,然后我就开始写。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 Pavarotti 唱歌剧的时候都会捏着一条手帕,因为他说:「上舞台就像下地狱,太紧张了。」他为了克服紧张,他有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捏着白手帕。我想当年那一篇论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样,能让我开始好好写这篇报告,我学习它里面如何思考、如何构思、如何照顾全体、如何用英文作脚注。好好的把一位大师的作品读完,开始模仿和学习他,是入门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开始写出自己的东西。我也常常鼓励我的学生,出国半年或是一年到国外看看。像现在国科会有各式各样的机会,可以增长眼界,可以知道现在的餐馆正在卖些什么菜,回来后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着手。 四、用两条腿走路,练习培养自己的兴趣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是两只脚,我们不是靠一只脚走路。做研究生的时代,固然应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业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问题,可是那只是你的一只脚,另外还有一只脚是要学习培养一、两种兴趣。很多人后来会发现他的右脚特别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就是因为忘了培养左脚。很多很有名的大学者最后都陷入极度的精神困扰之中,就是因为他只是培养他的右脚,他忘了培养他的左脚, 他忘了人生用两只脚走路,他少了一个小小的兴趣或嗜好,用来好好的调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亚洲周刊》要访问我,我说:「我不想接受访问,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后来他们还是把一个简单的对话刊出来了,里面我只记得讲了一段话: 做一个研究生或一个学者,有两个感觉最重要 -- 责任感与罪恶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责任感,去写出好的东西,如果责任感还不够强,还要有一个罪恶感,你会觉得如果今天没有好好做几个小时的工作的话,会有很大的罪恶感。 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爱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页里面,他花了一千小时和另外一个人只花了十个小时,相对于来说,当然是那花一千个小时所写出来的文章较好。所以为什么说要赶快选定题目?因为如果太晚选定一个题目,只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好好耕耘那个题目,早点选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个题目,是三年做出的东西好,还是一年的东西好?如果我们的才智都一样的话,将三年的努力与思考都灌在上面,当然比一年还要好。 五、营造卓越的大学,分享学术的氛围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何谓卓越的大学?我认为一个好的大学,学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园的许多活动,直接或间接都与学问有关,同学在咖啡厅里面谈论的,直接或间接也都会是学术相关的议题。教授们在餐厅里面吃饭,谈的是「有没有新的发现」?或是哪个人那天演讲到底讲了什么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这种氛围中的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卓越大学。那种交换思想学识、那种互相教育的气氛不是花钱就有办法获得的。我知道钱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东西。一个卓越的大学、一个好的大学、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表示里面有一个共同关心的焦点,如果没有的话,这个学校就不可能成为好的大学。
个人分类: 名家之言|1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点点时间
热度 1 weijia2009 2010-5-30 05:36
如果我们把跳楼自尽者比喻成划过天空的一颗流星,那么深圳最近陨落了十几颗流星,可以称作为悲怆的流星雨了。 我们都生活在迷惘的今天,窒息于很多无法理解的怪象和无法排遣的愁苦,而更糟糕的是,在工作永无停息地运转下,我们连感觉自己内心苦痛的时间都没有了。 我知道很多研究生的生活也是这样,当然很多做导师的只怕也大同小异。 在国内工作时,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已成了家庭里的陌生人 - 晚上疲惫地回家时家人已睡了;早上起床,孩子们已上学去了。周末还要到外面出席各种会议和接待活动,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却可能一连几周都互相见不到面。终于有一天我跟自己说,不能再这样了。于是开始婉拒一些会议和晚上、周末的活动,当然为此也受到过领导的点名批评。还记得4-5年前有一次密西根大学的校长率团来访,交大隆重接待,特意安排了浦江夜游,校办几次三番地打电话让晚上务必赶去应酬,我还是拒绝了,因为那天晚上我要兑现我的承诺待在家里陪孩子。儿子说他很久没见到爸爸了,刚跟外公学会了下棋,想晚上跟我下几盘跳棋。 我听过一个让我印象异常深刻的小故事,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和体验生活。我把这个小故事贴在下面,也许很多人都听过,它的题目是《价值20美元的时间》。 一位父亲下班回家很晚,又累又烦,他发现5岁的孩子站在门口等他。 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 爸,你一个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说. 我只是想知道。请你告诉我,你一个小时赚多少钱啊?儿子哀求道。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我一个小时赚20美元。 喔儿子低下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美元吗? 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玩具的话,那就给我回房间上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儿子安静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父亲坐下来还在生气。过了一回儿,他平静下来,想着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钱。 父亲走进小孩的房间:你睡了吗孩子? 爸,还没,我还醒着。小孩回答。 我刚才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将今天上班时的气都撒在家里了这是你要的10美元。 爸,谢谢你。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 父亲生气地说。 因为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块钱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你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一个月前科学新闻采访中问到了我当初选择归海时的想法,我说权重最大的是个人生活的选择和家庭责任。其实不仅仅是我,每一个社会的成员都需要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拥有一点陪家人说话、和知己聊天、跟自己孩子下盘棋的时间。如果连这一点点时间都要牺牲,那我们就应该问一下自己到底在从事一种什么样的崇高事业了!我想,这种伟大、崇高到极致时也许跟蠢不可及的零就很接近了。 在五光十色的万象中,我们期盼这个社会能往前进步,进步到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 - 不论是高校的知识分子,还是流水线上的工友们。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443 次阅读|23 个评论
好读书不求甚解与60分万岁
windlight 2010-5-18 17:31
赵凤光 读武老师之文 对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理解(外二则) ,想起这个话题,不求甚解,和这样一个说法有些类似,60分万岁。 大学一进去,几个老乡在饭桌上讨论起此事,一个大二的学生会主席师姐,一个是与之同龄的保送上博士的天才师姐,他们的成绩当然都无话可说,提到此话题,我当时太年轻,错误了理解其真实表达的意思。而开始对学习有所放松,结果挂了几科。他们的原话我记得不太清楚,但大意是书本知识比较陈旧,不要太拘泥于书本和老师的教学,不求甚解,60分万岁。 而她们作为天才,有资格评判教材时,是对相关教材的更深的理解和批判,不求甚解,有些类似于倚天屠龙记里修炼乾坤大挪移,因为写书的人没有最高的功力,对最高功法想当然的推断,还是有错误。张无忌修炼书不以书唯上,不求甚解,不求满,反而避免走火入魔。 而本人资质还是比较平庸,听了一句,就当作真理,当你追求60分的时候,经常是不到60分。挂了几科也就是不可避免的教训。 读书的书目选择问题,实际上对应的是好读书,就要比别人多读,否则谈不上好,而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欲望,不可能每本精读,不求甚解也是一个泛读所自然体现的规律吧。
个人分类: 思辨|3489 次阅读|2 个评论
弱水三千,一瓢饮尽 。【组图】
pup 2010-5-9 19:40
幸福在哪里?小时候我们常常在歌里唱着问起。 头等舱的豪华休息室里的人们也一样困倦。 豪华的汽车也不过是瞬间的新鲜而已。 恋爱的回忆,也不足以支撑起几十年的漫旅。 平静的生活里,幻想着把酒言欢,言无不尽的日子。 多少人曾想过在变老之前远去,寻找所谓的真正人生意义。 到潮湿的海上小岛开一家生活杂货铺,守着云开见日出。 到安静的山林里隐居,一只退役的黑贝叫欧力。 凭借一门手艺,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 2000公里外的她们因为来到了梦想的北京而心花怒放。 村里的小贩因为众人夸其制作的糖团好吃而阳光灿烂。 北大的退休教授,心满意足看着这天使一般美好的小生命。 以不变应万变。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得恩典。
个人分类: 生活家|3996 次阅读|2 个评论
选择
dingboshi285 2010-5-2 02:11
个人分类: 未分类|474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的几次可选择的出生
大毛忽洞 2010-4-25 08:12
人的几次可选择的出生 人的第 1 次出生, 即从娘肚子里的出生是不可选择的。 没有机会读书的人, 一生中没有一次选择。 这是真正的苦命的人, 只有一个被动的命! 大学毕业是人的第 2 次出生, 这次的出生应该是可选择的。 国外的大学做得比较好(例如): 你分数最低只能进 Arts 类专业, 但是你的努力可以改变毕业时的专业, 这次的专业出生是你自己选择的。 读硕士是人的第 3 次出生, 这次出生也应该是可选择的。 选择学校, 选择专业(受一点限制), 选择导师, 选择方向, 如果你用色子(骰子)来选择, 这实际上是一种放弃! 读博士是人的第 4 次出生, 这次出生也应该是可选择的。 选择学校, 选择专业(已经有限制了), 选择导师, 选择方向, 如果你仍然用色子(骰子)来选择, 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放弃! 读(做)博士后是人的第 5 次出生, 这次出生也应该是可选择的。 选择学校, 选择专业(已经有很大的限制了), 选择导师(老板), 选择方向(也有限制了), 如果别无选择, 做不做都一个样! 本硕博后连读, 你把 4 次选择合并到了一起, 你的赌注下的太大了! 本硕博连读, 3 次选择合并到一起, 如果中途不能拿学位走人而悔棋, 输的机会多,赢的机会少。
个人分类: 导师和研究生|40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方向的纠结
mikletonsen 2010-4-23 10:39
博士预答辩完成后,论文已经送出去盲审了。从现在到论文返回还有大约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开始为自己将来的研究方向发愁了。博士期间我做的是进化计算,主要根据达尔文自然演化的思想设计算法,处理单目标、多目标与约束优化问题。自从08年夏天进入这个研究领域后,我感觉自己已经掌握的比较好了。相关的优化结果也非常好,部分结果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是,我感觉到这个方向的严重危机,也包括我在这个方向的危机。首先是进化计算的单目标即全局优化已经做的很难了,除了算法的混合与算子的小的改进,我看不到有大的发展。其次是实验量太大,国际顶尖刊物上的文章仅仅做实验就要一两个月,这其中不包括编写、调试工作,据说有篇文章竟然做了100多个实验,在这种情况下,发篇好文章太难了。再次是我单位以商科为主且工科中夜没有人做进化计算,因此在申请基金支持时,我只能拉一些非本方向的人参加,申请成功率可想而知。 变!穷则思变!但是,真的穷了吗?在进化计算方向,我有很多想法记录在电脑里,等待实现;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个研究方向的发展;良好的基础,怎舍的离开?!变,变的学术依据是什么?变到哪里去?选择的依据何在?目前我了解投资组合优化可以应用进化计算。没有任何经济学知识,我可以自学;没有人指导,我可以自学;我也喜欢经济学群星璀璨、博大精深。 既然如此为何不下定决心,而犹豫不决?你到底在担心什么?
个人分类: 网文荟萃|314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薛涌 人文学科的价值
windlight 2010-4-20 08:13
大学选专业:人文学科的价值 http://xueyongblog.blog.163.com/blog/static/13252142420103153115453/    众所周知,美国的精英大学,毕业生总是最成功的,否则大学就该重新排名了。你仔细一调查就明白,越是精英的大学,那里的学生就越务虚不务实,人文学科的香火就越盛。      年纪稍大的人,大概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大饭店》。其中有个漂亮体面的少妇,到大饭店来卖淫。结果被好心的经理发现。经理问她为什么要干这等事。她说自己被丈夫抛弃,带着孩子没有别的活路。经理又问:你没有什么技能吗?那女人叹口气:我大学的专业是英语,甚至还曾写过诗,希望出本诗集。但现在那都是不相干的事了。经理看不过去,正好他有个朋友在一个做贺卡的公司,就介绍她去给人家写贺卡辞,算是专业对口了。这个少妇也立即从原来的肮脏行当中跳出洗手不干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些荒诞不羁,却反映了实际生活中美国大众的心态:百无一用是书生。人还是要趁着年轻学点有用的东西。我过去的一位美国英文老师告诉我,当年她父亲知道她要学英文专业,就以拒绝支付学费来逼她改行。   和中国一样,在美国,人们不仅竞争着上大学,而且对专业的选择极其挑剔。许多人都觉得,选专业是找工作的第一步。专业选错了,就会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危险。结果,大学的专业越来越实用,传统的人文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以2005年为例,美国大学最受欢迎的专业竟是会计!这个结果多少让人有些吃惊。因为根据2002年的一项调查,从19901991年度到20002001年度,美国大学会计专业的学生人数,本科生和研究生加起来,从59140跌到46555,下降了21.3%。会计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枯燥无味、孤独怪僻、没有情调、只知道算账的数字处理机。但是,从2002年到2003年却时来运转,全美会计学位的授予量增加了11%。佛罗里达国际大学(FloridaInternationalUniversity)所开设的全美最大的会计课程,学生人数从2000年到2003年增加了43%。密歇根大学会计专业的硕士课程,过去3年里学生人数上涨了76%。伊利诺斯大学的会计课程也是全美最大的之一,其本科生人数从2001年到2004年增长了66%。   会计专业从消沉到流行,最大的原因是2001年安然公司倒闭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华尔街的金融欺诈丑闻。这些丑闻最大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犯罪公司做花账、虚报赢利,欺骗投资者。于是政府推出一系列新法规,加强审计、财会上的管理。仅此一举,就创造了许多会计专业的工作。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会计师是这一系列丑闻中吹哨子的英雄,形象也顿时高大、性感起来,投到这个专业的人数自然也随之猛增。   不过,华尔街的金融震荡并不能解释一切。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会计专业风行似乎在安然丑闻以前就已经开始了。这其实表现了美国人上大学的态度越来越实际:上大学就是为了赚大钱。会计顾名思义就是坐在那里点钱算账,财富看得见摸得着,当然最让人心里踏实。目前大学本科十大最受欢迎的专业,除了会计排第一外,从第二到第十的热门专业依次为:电力工程、机械工程、商务行政与管理、金融经济、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市场推销与经营、化学工程、信息科学与系统。一句话,大家不是急着做生意,就是要当工程师,全都脚踏实地。   一个2002年在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纳州进行的调查表明,22%的学生在上高中前就开始考虑他们的专业。大多数的学生在高中毕业那年开始考虑。70%的学生考虑以后做生意。计划从事医疗和法律工作的紧随其后,各占14%和13%。而潜在的收入水平,是这些专业选择背后最大的依据。在考虑读商学的学生中,70%是受这个因素的驱使。即使在考虑非商学专业的学生中,58%也是出于这个因素。而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因素,只构成40%的非商学专业的学生选择专业的主要动机。在选择商学专业的学生中,只有25%以此为动机。可见,选择商学这个专业的人,大部分是被赤裸裸的金钱所驱动。   在1970年,美国大学本科商务类专业仅占学士学位的13.6%。1981年以后,这个比例上升到19.3%到24%之间。比如2002年,是22%。也就是说,20%到25%的大学本科生(一年平均25万人)是在那里念生意经。   相比之下,人文学科节节败退。英语专业1971年占学士学位的8%,到2002年跌至4%。历史专业1971年占学士学位的5%,到2005年仅为2%。尽管全球化大潮汹涌,外国语言和文学专业在学士学位中所占的比例,也从1971年的2.4%跌到2005年的1.2%。   其实,即使是这些少得可怜的人数,也不全靠学生的兴趣来维持。康州一所大学的一位教授,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他的亲身经历。   一个叫罗伯特的新生,由家长带着来找他。家长问:选什么专业对进法学院最有利?该教授回答:任何一个强调读和写的人文学科都可以。不对!,家长急着说,我们家的罗伯特早已打定主意要当律师,我们不会让他在那些和法学院不相关的东西上浪费时间。是不是读历史有些帮助?   在美国,本科不设法学专业。想当律师,进大学常常不知干什么好。结果,许多像罗伯特这样的孩子,阴差阳错读了历史或其他什么人文专业。   上面提到的这位教授是耶鲁大学读美国历史的博士出身,亲历这种人文学科的没落,不禁痛心疾首,回到自己的母校寻求支持力量。他采访了许多成功的耶鲁毕业生。这些人捐的钱常常比这个教授一辈子的累计工资还多。但他们大学本科时,读的不仅是人文学科,而且现在也认为大学的专业奠定了他们日后成功的基础。   这并非是我们这些学历史的人不甘心自己的专业不热门而故意制造的宣传攻势。众所周知,美国的精英大学,毕业生总是最成功的,否则大学就该重新排名了。你仔细一调查就明白,越是精英的大学,那里的学生就越务虚不务实,人文学科的香火就越盛。   以耶鲁大学为例,在过去25年里,历史一直是头号热门专业。历史专业的学生占本科生的13%到15%。史景迁的中国史课年年几百人上,已经成了传奇。英语专业一直是四大热门专业之一,在90年代前半期还是第二热门的专业,后来才被经济学和政治学超出。而耶鲁的经济学,是高度理论化的人文学科,不是实用学科。耶鲁根本就没有实用的经济(即商务)本科专业。哈佛大学前四大热门专业,第一是社会科学,选该专业的人数占本科生的48%;第二是生物,为10%;第三是英语,为8%;第四是心理学,为7%。普林斯顿的传统五大专业是政治学、经济学、历史、英语和国际关系。最近心理学上升,取代了英语,目前最热门的是政治学。传统上,46%的学生集中在这五大专业。最近学校努力推行专业多元化,已经初见成效。2005年,选择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上涨了15%,选择自然科学的学生上涨了7%。学生人数上涨率最快的全是人文学科的小系,依次为: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系(100%),音乐系(100%),斯拉夫语言与文学系(60%),比较文学系(57%),宗教系(52%)。同时艺术与考古、法文、意大利文、德文等系,学生人数也明显上涨。总的趋势显然和美国一般的大学正好相反:人文学科越来越热。   解释这一现象,还要诉诸我们最基本的常识。这些精英大学,培养的是未来的领袖。当领袖,要把握大方向,其关怀和训练当然必须宏观,不能一天到晚坐在那里数钱算账。从这些精英学校的学生背景看,大部分学生出身于中高产阶层,父母受的教育很高,对大学有充分的理解,鼓励孩子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大学的最基本目标,是发现自己,认识世界,反省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大学主要是一种精神经历。度过了这样4年的人生,再想实际问题也不迟。   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则是另一番光景。他们许多人来自劳动阶层家庭,常常是家里的第一个或者第一代大学生。他们的父母没有受很好的教育,许多人反智主义情结甚重,觉得大学总是教一些读书人才喜欢的没有用的东西。可惜,如今的大潮流是蓝领工作越来越少,连招警察也开始要大学毕业生。不上大学,没有出路。所以他们的子弟勉为其难,进大学就是为了找饭碗。大学不过就是个职业培训班。如果你让他们一年花几万块送自己的孩子读什么柏拉图,他们肯定觉得你有病。   其实,劳动阶层的子弟并非一定不喜欢柏拉图。问题是,如今大学越来越市场化。学费涨得奇高,学生和学生家长成了消费者。一年几万块花出去,构成全家最大的开销。这钱花得值不值?于是有了个消费者权利的问题。结果,每年新生一入学,你就会发现家长比学生还多。和教授、校方交涉的,几乎都是家长。他们从选择孩子的宿舍、课外活动的安排到所学的专业,事无巨细,全要和学校讨价还价、给孩子决定好,保证自己花的钱不冤枉。在这样的情况下,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即使有许多梦想,希望利用大学时期探求人生、了解世界,也没有办法。他们的一切选择都由家长代劳了。   结果也可想而知。那些务虚的学生几乎肯定会成功,成为自己这一代人的领袖;那些务实的学生,还和父辈差不多,卖力气为生,等着人家给工作。何以如此?当然,精英大学的学生智商高,社会关系也多,学什么都会成功。但为什么在这群人里,彼此竞争时也要争先恐后地务虚不务实呢?可见,人文教育,对人实际的成功还是有关键作用。前述那位耶鲁毕业的教授在自己的校友中进行访谈调查,得出了有实际经验支持的结论。   1980年从耶鲁毕业的苏珊克朗(SusanCrown),读的是文学专业,目前是芝加哥一家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已经当上耶鲁的校董。她的体会是,人文教育教你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如何阅读、如何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述。这些技巧,在商业活动中每天都要用。另外,如今的社会变化快,信息多,令人目不暇接,人们对任何东西的了解都浮皮潦草。大学的人文学科,则给你提供了一生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机会,去专心致志地读伟大的历史和文学著作。这样,你就学会了专注于大的理念,不被一些琐碎的细节所支配。   理查德弗兰克(RichardFranke)是1953年的耶鲁毕业生,领导一个大投资公司24年之久,如今已经退休。他的体会更为具体:生意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不管你把公司办得多么成功,你那一套不到5年就得变。也就是说,你每5年要有秩序地重新塑造你的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但你更需要一些能够综合思考不同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的人。所以我作为公司首脑,就喜欢雇用人文学科出身的人。   他这个意见几乎代表了所有被访者的看法:人文学科培养的分析深度、创造力,比商学院教的东西更可靠。   查尔斯埃利斯(CharlesEllis)于1959年从耶鲁毕业,专业是艺术史。他创建并领导一个国际贸易咨询公司达30年之久。他强调说:如果你想当企业领袖或经理,本科学商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重大失误。你所能学到的只不过是一些高级的账目管理技术。他认为,人文学科给你奠定了管理人才的战略性的基础训练。生意场上,归根结底是跟人打交道。你想成功就得跟成功的人接触。你赢得人家尊重的最好办法,就是和人家有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你最好是把和你生意有关的人都看作是志愿人员。他们如果不感到和你接触有意义,而只是赚几个钱而已,他们早就干别的事情去了。他的这番高见也同样得到其他耶鲁毕业的大老板们的认同。大家普遍的感受是,当个成功的生意人,就要看你是否有和思想复杂、社会关怀深刻的人打交道的能力,要看你是否能够创造一个文化氛围,让这些心灵复杂的人在这个氛围中感到愉快。其实当今总统布什做生意的经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有哈佛的MBA文凭,又是贵族中的贵族,但在生意场上就是混不开。他一张嘴就让人看不起,凭老父的关系也不管用。布什家族有个不成文的家规:先赚钱再去碰政治。布什是第一个破这个规矩的人,原因是他没有别的办法。他在耶鲁只是睡过4年,其人格和企业精英格格不入。搞政治,可以绕开这些脑筋复杂、趣味精致的人。也正是因为他在脑筋简单的人看来有魅力,结果在政治上比在生意上顺利得多,成了美国历史上一个最为反智的总统。   耶鲁之外,人文教育同样培养了许多名声赫赫的企业总裁。前惠普总裁卡莉费奥利那(CarlyFiorina),当年在斯坦福学的是中世纪历史和哲学。她号称她对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转型的兴趣,与她面对信息时代社会转型时的思考非常切近。迪斯尼的总裁迈克尔埃斯内(MichaelEisner)大学的专业是英语和戏剧,没有上过一堂商学方面的课。他督促自己的三个儿子在大学里都学人文。用他的话来说:文学对人的帮助是难以置信的。你做生意时总要处理人际关系。文学帮助你理解什么才能打动人。米拉马尔系统(MiramarSystem)的总裁尼尔雷宾(NealRabin)是学创作出身。他虽然雇用MBA,但他批评说,那些哈佛的MBA,常常被管理学院的案例研究课程中企业失败的例子给吓得瘫痪,缺乏创业时必要的想象力。康宁(Corning)的总裁约翰卢斯(JohnLoose)大学学的是东亚研究。他声称自己对中、日、韩和印度的理解,帮助他在光纤市场低迷之时,发现了亚洲市场的亮点。联邦百货商店(FederatedDepartment Stores)集团的总裁休克罗尼克(SueKronick)同样也是学的亚洲研究,并靠她对印度的理解在亚洲找到廉价的供应商。米夏埃拉罗德尼奥(MichaelaRodeno)在大学学法国文学时,从来没有想到这个专业使他发现了葡萄酒这宗大买卖,最后成为一个设在加州的法国葡萄酒公司的总裁。学人文的客串高科技公司领导更是一个小潮流。加州的蓝盾(BlueShield)的总裁布鲁斯博达肯(BruceBodaken)拿了哲学的学士和硕士,还教过伦理课。他认为哲学帮助他思索深刻的问题,是他成功的关键。全景(Uniscape)的总裁斯蒂夫亚当斯(SteveAdams)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博士,后来辞掉教授的职位进了生意场,大获成功。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曾经大红大紫、在中国广为人知的前福特汽车公司总裁李艾科卡(LeeIacocca),本科学的是历史。《花花公子》的创建人休海夫纳(HughHefner),本科学的是哲学。派拉蒙电影公司(Paramount Motion Picture)集团的总裁谢里兰辛(SherryLansing),大学学的是英语。在美国前1000家大企业中,只有1/3的总裁拥有商学硕士学位。说到底,人文教育是向你展示人类最重要、最伟大的理念的交锋,并让你也被卷入这样的交锋。伟大的理念培养伟大的人,不管是在哪个领域。   这也难怪,一些在生意场成功的人,对大学生本科中的商学迷信和人文教育的衰落感到担心,觉得教育已经不成其为教育,而仅仅是训练。前面提到的查尔斯埃利斯一针见血地指出:怀疑的自由是创造的第一步。没有人文教育,你很难进行建设性的怀疑。用美国建国之父杰斐逊的话说:教育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够自己来判断是什么保证了或者威胁着他的自由。可惜,在911后两年多,大部分美国人还认为萨达姆是恐怖袭击的幕后指挥。这说明公众已经失去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这正是人文教育要训练的东西。没有这样的思维,不仅做生意时会盲从,跟着人家买股票、炒房地产,美国的民主制度,也会陷入危机。
个人分类: 知道分子 分享|1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领会了这个,你的人生将少走很多弯路
steady 2010-4-19 11:14
这个是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感言,我觉得非常有用,确实是过来人给我们年轻人的忠告,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共同进步。 一、关于工作与生活       我有个有趣的观察,外企公司多的是 25-35岁的白领,40岁以上的员工很少,二三十岁的外企员工是意气风发的,但外企公司40岁附近的经理人是很尴尬的。我见过的40岁附近的外企经理人大多在一直跳槽,最后大多跳到民企,比方说,唐骏。外企员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并非个人的成功,西门子的确比国美大,但并不代表西门子中国经理比国美的老板强,甚至可以说差得很远。而进外企的人往往并不能很早理解这一点,把自己的成功90%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实际上,外企公司随便换个中国区总经理并不会给业绩带来什么了不起的影响。好了问题来了,当这些经理人40多岁了,他们的薪资要求变得很高,而他们的才能其实又不是那么出众,作为外企公司的老板,你会怎么选择?有的是只要不高薪水的,要出位的精明强干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有的是,为什么还要用你?    从上面这个例子,其实可以看到我们的工作轨迹,二三十岁的时候,生活的压力还比较小,身体还比较好,上面的父母身体还好,下面又没有孩子,不用还房贷,也没有孩子要上大学,当个外企小白领还是很光鲜的,挣得不多也够花了。但是人终归要结婚生子,终归会老,到了40岁,父母老了,要看病要吃药,要有人看护,自己要还房贷,要过基本体面的生活,要养小孩那个时候需要挣多少钱才够花才重要。所以,看待工作,眼光要放远一点,一时的谁高谁低并不能说明什么。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不太赞成过于关注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更没有必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这在刚刚出校园的学生中间是很常见的。正常人大概要工作 35年,这好比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和真正的马拉松比赛不同的是,这次比赛没有职业选手,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要知到,有很多人甚至坚持不到终点,大多数人最后是走到终点的,只有少数人是跑过终点的,因此 在刚开始的时候,去抢领先的位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刚进社会的时候如果进500强公司,大概能拿到3k -6k/月的工资,有些特别技术的人才可能可以到8k/月,可问题是,5年以后拿多少?估计5k-10k了不起了。起点虽然高,但增幅有限,而且,后面的年轻人追赶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前两天问我的一个销售,你会的这些东西一个新人2年就都学会了,但新人所要求的薪水却只是你的一半,到时候,你怎么办?   职业生涯就像一场体育比赛,有初赛、复赛、决赛。初赛的时候大家都刚刚进社会,大多数都是实力一般的人,这时候努力一点认真一点很快就能让人脱颖而出,于是有的人二十多岁做了经理,有的人迟些也终于赢得了初赛,三十多岁成了经理。然后是复赛,能参加复赛的都是赢得初赛的,每个人都有些能耐,在聪明才智上都不成问题,这个时候再想要胜出就不那么容易了,单靠一点点努力和认真还不够,要有很强的坚忍精神,要懂得靠团队的力量,要懂得收服人心,要有长远的眼光    看上去赢得复赛并不容易,但,还不是那么难。因为这个世界的规律就是 给人一点成功的同时让人骄傲自满 ,刚刚赢得初赛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赢得的仅仅是初赛,有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大多数人都会骄傲自满起来,认为自己已经懂得了全部,不需要再努力再学习了,他们会认为之所以不能再进一步已经不是自己的原因了。虽然他们仍然不好对付,但是他们没有耐性,没有容人的度量,更没有清晰长远的目光。就像一只愤怒的斗牛,虽然猛烈,最终是会败的,而赢得复赛的人则象斗牛士一样,不急不躁,跟随着自己的节拍,慢慢耗尽对手的耐心和体力。赢得了复赛以后,大约已经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职业经理人了,当上了中小公司的总经理,大公司的副总经理,主管着每年几千万乃至几亿的生意。      最终的决赛来了,说实话我自己都还没有赢得决赛,因此对于决赛的决胜因素也只能凭自己的猜测而已,这个时候的输赢或许就像武侠小说里写得那样,大家都是高手,只能等待对方犯错了,要想轻易击败对手是不可能的,除了使上浑身解数,还需要一点运气和时间。世界的规律依然发挥着作用,赢得复赛的人已经不只是骄傲自满了,他们往往刚愎自用,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有些人的脾气变得暴躁,心情变得浮躁,身体变得糟糕,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他们自己,在决赛中要做的只是不被自己击败,等着别人被自己击败。这和体育比赛是一样的, 最后高手之间的比赛,就看谁失误少谁就赢得了决赛 。    二、根源 你工作快乐么?你的工作好么?  有没有觉得干了一段时间以后工作很不开心?有没有觉得自己入错了行?有没有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有没有觉得工作像一团乱麻每天上班都是一种痛苦?有没有很想换个工作?有没有觉得其实现在的公司并没有当初想象得那么好?有没有觉得这份工作是当初因为生存压力而找的,实在不适合自己?你从工作中得到你想要得到的了么?你每天开心么?    天涯上愤怒的人很多,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不快乐?你为什么愤怒?    其实, 你不快乐的根源,是因为你不知道要什么 !你不知道要什么,所以你不知道去追求什么,你不知道追求什么,所以你什么也得不到。   我总觉得,职业生涯首先要关注的是自己,自己想要什么?大多数人大概没想过这个问题,唯一的想法只是我想要一份工作,我想要一份不错的薪水,我知道所有人对于薪水的渴望,可是,你想每隔几年重来一次找工作的过程么?你想每年都在这种对于工作和薪水的焦急不安中度过么?不想的话,就好好想清楚。饮鸩止渴,不能因为口渴就拼命喝毒药。越是焦急,越是觉得自己需要一份工作,越饥不择食,越想不清楚,越容易失败,你的经历越来越差,下一份工作的人看着你的简历就皱眉头。于是你越喝越渴,越渴越喝,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只能哀叹世事不公或者生不逢时,只能到天涯上来发泄一把,在失败者的共鸣当中寻求一点心理平衡罢了。大多数人都有生存压力,我也是,有生存压力就会有很多焦虑,积极的人会从焦虑中得到动力,而消极的人则会因为焦虑而迷失方向。所有人都必须在压力下做出选择,这就是世道,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    一般我们处理的事情分为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如果不做重要的事情就会常常去做紧急的事情。比如锻炼身体保持健康是重要的事情,而看病则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就会常常为了病痛烦恼。又比如防火是重要的事情,而救火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注意防火,就要常常救火。找工作也是如此,想好自己究竟要什么是重要的事情,找工作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想好,就会常常要找工作。往往紧急的事情给人的压力比较大,迫使人们去赶紧做,相对来说重要的事情反而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大多数人做事情都是以压力为导向的,压力之下,总觉得非要先做紧急的 事情,结果就是永远到处救火,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很多人的工作也像是救火队一样忙碌痛苦,也是因为工作中没有做好重要的事情。)那些说自己活在水深火热为了生存顾不上那么多的朋友,今天找工作困难是当初你们没有做重要的事情,是结果不是原因。如果今天你们还是因为急于要找一份工作而不去思考,那么或许将来要继续承受痛苦找工作的结果。   我始终觉得我要说的话题,沉重了点,需要很多思考,远比唐笑打武警的话题来的枯燥乏味,但是,天下没有轻松的成功,成功,要付代价。请先忘记一切的生存压力,想想这辈子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最要紧的事情,先想好自己想要什么。    三、什么是好工作    当初微软有个唐骏,很多大学里的年轻人觉得这才是他们向往的职业生涯,我在清华 bbs里发的帖子被这些学子们所不屑,那个时候学生们只想出国或者去外企,不过如今看来,我还是对的,唐骏去了盛大,陈天桥创立的盛大,一家民营公司。一个高学历的海归在500强的公司里拿高薪水,这大约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问题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在做这个梦,好的职位却只有500个。    人都是要面子的,也是喜欢攀比的,即使在工作上也喜欢攀比,不管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家认为外企公司很好,可是好在哪里呢?好吧,他们在比较好的写字楼,这是你想要的么?他们出差住比较好的酒店,这是你想要的么?别人会羡慕一份外企公司的工作,这是你想要的么?那一切都是给别人看的,你干吗要活得那么辛苦给别人看?另一方面,他们薪水福利一般,并没有特别了不起,他们的晋升机会比较少,很难做到很高阶的主管,他们虽然厌恶常常加班,却不敢不加班,因为你不干有得是人干,大部分情况下会找个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来管你,而这些人又往往有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你想清楚了么?500强一定好么?找工作究竟是考虑你想要什么,还是考虑别人想看什么?    我的大学同学们大多数都到美国了,甚至毕业这么多年了,还有人最近到国外去了。出国真的有那么好么?我的大学同学们,大多数还是在博士、博士后、访问学者地挣扎着,至今只有一个正经在一个美国大学里拿到个正式的教职。国内的教授很难当么?我有几个表亲也去了国外了,他们的父母独自在国内,没有人照顾,有好几次人在家里昏倒都没人知道,出国,真的这么光彩么?就像有人说的很多事情就像看A片,看的人觉得很爽,做的人未必。    人总想找到那个最好的,可是,什么是最好的?你觉得是最好的那个,是因为你的确了解,还是因为别人说他是最好的?即使他对于别人是最好的,对于你也一定是最好的么?    对于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要最清楚,别人的意见并不是那么重要。很多人总是常常被别人的意见所影响,亲戚的意见,朋友的意见,同事的意见问题是,你究竟是要过谁的一生? 人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续集,也不是儿女一生的前传,更不是朋友一生的外篇,只有你自己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别人无法也负不起这个责任。自己做的决定,至少到最后,自己没什么可后悔。对于大多数正常智力的人来说,所做的决定没有大的对错,无论怎么样的选择,都是可以尝试的。比如你没有考自己上的那个学校,没有入现在这个行业,这辈子就过不下去了?就会很失败?不见得。 我想, 好工作,应该是适合你的工作 ,具体点说,应该是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东西的工作,你或许应该以此来衡量你的工作究竟好不好,而不是拿公司的大小,规模,外企还是国企,是不是有名,是不是上市公司来衡量。小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赚钱多的工作,也未必是好工作。你还是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么,如果你不清楚你想要什么,你就永远也不会找到好工作,因为你永远只看到你得不到的东西,你得到的,都是你不想要的。 可能,最好的,已经在你的身边,只是,你还没有学会珍惜。 人们总是盯着得不到的东西,而忽视了那些已经得到的东西。    四、普通人       我发现中国人的励志和国外的励志存在非常大的不同,中国的励志比较鼓励人立下大志愿,卧薪尝胆,有朝一日成富成贵。而国外的励志比较鼓励人勇敢面对现实生活,面对普通人的困境,虽然结果也是成富成贵,但起点不一样,相对来说,我觉得后者在操作上更现实,而前者则需要用 999个失败者来堆砌一个成功者的故事。    我们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意思就是,概率这件事是很准的。因此,我们不会买彩票中 500万,我们不会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我们不会坐飞机掉下来,我们当中很少的人会创业成功,我们之中有30%的人会离婚,我们之中大部分人会活过65岁 所以请你在想自己要什么的时候,要得现实一点,你说我想要做李嘉诚,抱歉,我帮不上你。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这种人,是靠命的,看我写的这篇文章绝对不会让你成为他们,即使你成为了他们,也绝对不是我这篇文章的功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真正当皇帝的只有一个人,王侯将相,人也不多。目标定得高些对于喜欢挑战的人来说有好处,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反而比较容易灰心沮丧,很容易就放弃了。   回过头来说,李嘉诚比你有钱大致50万倍,他比你更快乐么?或许。有没有比你快乐50万倍,一定没有。他比你最多也就快乐一两倍,甚至有可能还不如你快乐。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和别人比赛,比谁要得更多更高,比谁的目标更远大。虽然成为李嘉诚这个目标很宏大,但你并不见得会从这个目标以及追求目标的过程当中获得快乐,而且基本上你也做不到。你必须听听你内心的声音,寻找真正能够使你获得快乐的东西,那才是你想要的东西。 你想要的东西,或者我们把它称之为目标,目标其实并没有高低之分,你不需要因为自己的目标没有别人远大而不好意思,达到自己的目标其实就是成功,成功有大有小,快乐却是一样的。我们追逐成功,其实追逐的是成功带来的快乐,而非成功本身。职业生涯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被攀比的心态蒙住眼睛,忘记了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忘记了是什么能使我们更快乐。 社会上一夜暴富的新闻很多,这些消息,总会在我们的心里面掀起很多涟漪,涟漪多了就变成惊涛骇浪,心里的惊涛骇浪除了打翻承载你目标的小船,并不会使得你也一夜暴富。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揍。我们这些普通人既没有当贼的勇气,又缺乏当贼的狠辣绝决,虽然羡慕吃肉,却更害怕挨揍,偶尔看到几个没挨揍的贼就按奈不住,或者心思活动,或者大感不公,真要叫去做贼,却也不敢。 我还是过普通人的日子,要普通人的快乐,至少,晚上睡得着觉。 五、跳槽与积累 首先要说明,工作是一件需要理智的事情,所以不要在工作上耍个性,天涯上或许会有人觉得你很有个性而叫好,煤气公司电话公司不会因为觉得你很有个性而免了你的帐单。当你很帅地炒掉了你的老板,当你很酷地挖苦了一番招聘的 HR,账单还是要照付,只是你赚钱的时间更少了,除了你自己,没人受损失。 我并不反对跳槽,但跳槽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频繁跳槽的后果是让人觉得没有忠诚度可言,而且不能安心工作。现在很多人从网上找工作,很多找工作的网站常常给人出些馊主意,要知道他们是盈利性企业,当然要从自身盈利的角度来考虑,大家越是频繁跳槽频繁找工作他们越是生意兴隆,所以鼓动人们跳槽是他们的工作。所以他们会常常告诉你,你拿的薪水少了,你享受的福利待遇差了,又是薪情快报又是赞叹自由奔放的灵魂。至于是否会因此让你不能安心,你跳了槽是否解决问题,是否更加开心,那个,他们管不着。 要跳槽肯定是有问题,一般来说问题发生了,躲是躲不开的,很多人跳槽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开心,如果这种不开心,在现在这个公司不能解决,那么在下一个公司多半也解决不掉。你必须相信,90%的情况下,你所在的公司并没有那么烂,你认为不错的公司也没有那么好。就像围城里说的,城里的人拼命想冲出来,而城外的人拼命想冲进去。每个公司都有每个公司的问题,没有问题的公司是不存在的。换个环境你都不知道会碰到什么问题,与其如此,不如就在当下把问题解决掉。很多问题当你真的想要去解决的时候,或许并没有那么难。有的时候你觉得问题无法解决,事实上,那只是你觉得。 人生的曲线应该是曲折向上的,偶尔会遇到低谷但大趋势总归是曲折向上的,而不是象脉冲波一样每每回到起点,我见过不少面试者,30多岁了,四五份工作经历,每次多则3年,少则1年,30多岁的时候回到起点从一个初级职位开始干起,拿基本初级的薪水,和20多岁的年轻人一起竞争,不觉得有点辛苦么?这种日子好过么? 资本靠的就是积累,这种积累包括人际关系,经验,人脉,口碑如果常常更换行业,代表几年的积累付之东流,一切从头开始,如果换了两次行业,35岁的时候大概只有5年以下的积累,而一个没有换过行业的人至少有了10年的积累,谁会占优势?工作到2-3年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工作不顺利,好像到了一个瓶颈,心情烦闷,就想辞职,乃至换一个行业,觉得这样所有一切烦恼都可以抛开,会好很多。其实这样做只是让你从头开始,到了时候还是会发生和原来行业一样的困难,熬过去就向上跨了一大步,要知道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会碰到几个瓶颈,你熬过去了而别人没有熬过去你就领先了。跑长跑的人会知道,开始的时候很轻松,但是很快会有第一次的难受,但过了这一段又能跑很长一段,接下来会碰到第二次的难受,坚持过了以后又能跑一段,如此往复,难受一次比一次厉害,直到坚持不下去了。大多数人第一次就坚持不了了,一些人能坚持到第二次,第三次虽然大家都坚持不住了,可是跑到这里的人也没几个了,这点资本足够你安稳活这一辈子了。 一份工作到两三年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变成熟手,这个时候往往会陷入不断的重复,有很多人会觉得厌倦,有些人会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一切,从而懒得去寻求进步了。很多时候的跳槽是因为觉得失去兴趣了,觉得自己已经完成比赛了。其实这个时候比赛才刚刚开始,工作两三年的人,无论是客户关系,人脉,手下,和领导的关系,在业内的名气还都是远远不够的,但稍有成绩的人总是会自我感觉良好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跟客户关系铁得要命,觉得自己在业界的口碑好得很。其实可以肯定地说,一定不是,这个时候,还是要拿出前两年的干劲来,稳扎稳打,积累才刚刚开始。 你足够了解你的客户吗?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老板么?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手下么?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如果你不知道,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已经积累够了?如果你都不了解,你怎么能让他们帮你的忙,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如果他们不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你又何来的成功? 六、等待 这是个浮躁的人们最不喜欢的话题,本来不想说这个话题,因为会引起太多的争论,而我又无意和人争论这些,但是考虑到对于职业生涯的长久规划,这是一个躲避不了的话题,还是决定写一写,不爱看的请离开吧。 并不是每次穿红灯都会被汽车撞,并不是每个罪犯都会被抓到,并不是每个错误都会被惩罚,并不是每个贪官都会被枪毙,并不是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得到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次坚持都会有人看到,并不是你每一点付出都能得到公正的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个善意都能被理解这个,就是世道。好吧,世道不够好,可是,你有推翻世道的勇气么?如果没有,你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么?有很多时候,人需要一点耐心,一点信心。每个人总会轮到几次不公平的事情,而通常,安心等待是最好的办法。 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等待,需要耐得住寂寞,等待属于你的那一刻。周润发等待过,刘德华等待过,周星驰等待过,王菲等待过,张艺谋也等待过 看到了他们如今的功成名就的人,你可曾看到当初他们的等待和耐心?你可曾看到金马奖影帝在街边摆地摊?你可曾看到德云社一群人在剧场里给一位观众说相声?你可曾看到周星驰的角色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段低沉苦闷的日子,我几乎能想象得出来他们借酒浇愁的样子,我也能想象得出他们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窘迫。在他们一生最中灿烂美好的日子里,他们渴望成功,但却两手空空,一如现在的你。没有人保证他们将来一定会成功,而他们的选择是耐住寂寞。如果当时的他们总念叨着成功只是属于特权阶级的,你觉得他们今天会怎样? 曾经我也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并不比我有能力却要坐在我的头上,年纪比我大就一定要当我的领导么?为什么有些烂人不需要努力就能赚钱?为什么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的人能那么容易赚钱,而轮到我们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正规化了?有一天我突然想,我还在上学的时候他们就在社会里挣扎奋斗了,他们在社会上奋斗积累了十几二十年,我们新人来了,他们有的我都想要,我这不是在要公平,我这是在要抢劫。因为我要得太急,因为我忍不住寂寞。二十多岁的男人,没有钱,没有事业,却有蓬勃的欲望。 人总是会遇到挫折的,人总是会有低潮的,人总是会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的,人总是有要低声下气的时候,这些时候恰恰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候,因为大家都会碰到挫折,而大多数人过不了这个门槛,你能过,你就成功了。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满怀信心地去等待,相信,生活不会放弃你,机会总会来的。至少,你还年轻,你没有坐牢,没有生治不了的病,没有欠还不起的债。比你不幸的人远远多过比你幸运的人,你还怕什么?路要一步步走,虽然到达终点的那一步很激动人心,但大部分的脚步是平凡甚至枯燥的,但没有这些脚步,或者耐不住这些平凡枯燥,你终归是无法迎来最后的那些激动人心。 逆境,是上帝帮你淘汰竞争者的地方 。要知道,你不好受,别人也不好受,你坚持不下去了,别人也一样,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坚持不住了,那只能让别人获得坚持的信心,让竞争者看着你微笑的面孔,失去信心,退出比赛。胜利属于那些有耐心的人。 在最绝望的时候,我会去看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Jerry Maguire》,让自己重新鼓起勇气,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还是有希望。当所有的人离开的时候,我不失去希望,我不放弃。每天下班坐在车里,我喜欢哼着《隐形的翅膀》看着窗外,我知道,我在静静等待,等待属于我的那一刻。 七、入对行跟对人 在中国,大概很少有人是一份职业做到底的,虽然如此,第一份工作还是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两件事情格外重要,第一件是入行,第二件事情是跟人。第一份工作对人最大的影响就是入行,现代的职业分工已经很细,我们基本上只能在一个行业里成为专家,不可能在多个行业里成为专家。很多案例也证明即使一个人在一个行业非常成功,到另外一个行业,往往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情, 你想改变世界,还是想卖一辈子汽水?是乔布斯邀请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考利加盟苹果时所说的话,结果这位在百事非常成功的约翰,到了苹果表现平平。其实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好,也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差,或许有报道说哪个行业的平均薪资比较高,但是他们没说的是,那个行业的平均压力也比较大。看上去很美的行业一旦进入才发现很多地方其实并不那么完美,只是外人看不见。 说实话,我自己都没有发大财,所以我的建议只是让人快乐工作的建议,不是如何发大财的建议,我们只讨论一般普通打工者的情况。我认为选择什么行业并没有太大关系,看问题不能只看眼前。比如,从前年开始,国家开始整顿医疗行业,很多医药公司开不下去,很多医药行业的销售开始转行。其实医药行业的不景气是针对所有公司的,并非针对一家公司,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这个时候跑掉是非常不划算的,大多数正规的医药公司即使不做新生意撑个两三年总是能撑的,大多数医药销售靠工资撑个两三年也是可以撑的,国家不可能永远捏着医药行业不放的,两三年以后光景总归还会好起来的,那个时候别人都跑了而你没跑,那时的日子应该会好过很多。有的时候觉得自己这个行业不行了,问题是,再不行的行业,做得人少了也变成了好行业,当大家都觉得不好的时候,往往却是最好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金融行业好,金融行业门槛高不说,有多少人削尖脑袋要钻进去,竞争激励,进去以后还要时时提防,一个疏忽,就被后来的人给挤掉了,压力巨大,又如何谈得上快乐?也就未必是好工作了。 太阳能这个东西至今还不能进入实际应用的阶段,但是中国已经有7家和太阳能有关的公司在纽交所上市了,国美苏宁永乐其实是贸易型企业,也能上市,鲁泰纺织连续10年利润增长超过50%,卖茶的一茶一座,卖衣服的海澜之家都能上市其实选什么行业真的不重要,关键是怎么做。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关键是人。 有一点是需要记住的,这个世界上,有史以来直到我们能够预见得到的未来, 成功的人总是少数 ,有钱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人是一般的,普通的,不太成功的。因此, 大多数人的做法和看法,往往都不是距离成功最近的做法和看法。 因此大多数人说好的东西不见得好,大多数人说不好的东西不见得不好。大多数人都去炒股的时候说明跌只是时间问题,大家越是热情高涨的时候,跌的日子越近。大多数人买房子的时候,房价不会涨,而房价涨的差不多的时候,大多数人才开始买房子。不会有这样一件事情让大家都变成功,发了财,历史上不曾有过,将来也不会发生。有些东西即使一时运气好得到了,还是会在别的时候别的地方失去的。 年轻人在职业生涯的刚开始,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做对的事情,不要让自己今后几十年的人生总是提心吊胆,更不值得为了一份工作赔上自己的青春年华。我的公司是个不行贿的公司,以前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自己的员工也不理解,不过如今,我们是同行中最大的企业,客户乐意和我们打交道,尤其是在国家打击腐败的时候,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做生意不给钱的名声,都敢于和我们做生意。而勇于给钱的公司,不是倒了,就是跑了,要不就是每天睡不好觉,人还是要看长远一点。很多时候,看起来最近的路,其实是最远的路,看起来最远的路,其实是最近的路。 跟对人是说,入行后要跟个好领导好老师,刚进社会的人做事情往往没有经验,需要有人言传身教。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 一个好领导是非常重要的。所谓 好的标准,不是他让你少干活多拿钱,而是以下三个。 首先,好领导要有宽广的心胸,如果一个领导每天都会发脾气,那几乎可以肯定他不是个心胸宽广的人,能发脾气的时候却不发脾气的领导,多半是非常厉害的领导。中国人当领导最大的毛病是容忍不了能力比自己强的人,所以常常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领导很有能力,手下一群庸才或者手下一群闲人。如果看到这样的环境,还是不要去的好。 其次,领导要愿意从下属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一点其实是从面试的时候就能发现的,如果这位领导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几乎不听你说什么,这就危险了。从下属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不代表同意下属的说法,但他必须了解下属的立场,下属为什么要这么想,然后他才有办法说服你,只关心自己怎么想的领导往往难以获得下属的信服。 第三,领导敢于承担责任,如果出了问题就把责任往下推,有了功劳就往自己身上揽,这样的领导不跟也罢。选择领导,要选择关键时刻能抗得住的领导,能够为下属的错误买单的领导,因为这是他作为领导的责任。 有可能,你碰不到好领导,因为,中国的领导往往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领导,因为他坐领导的位置,所以他的话就比较有道理,这是传统观念官本位的误区,可能有大量的这种无知无能的领导,只是,这对于你其实是好事,如果将来有一天你要超过他,你希望他比较聪明还是比较笨?相对来说这样的领导其实不难搞定,只是你要把自己的身段放下来而已。 多认识一些人,多和比自己强的人打交道,同样能找到好的老师,不要和一群同样郁闷的人一起控诉社会,控诉老板,这帮不上你,只会让你更消极。和那些比你强的人打交道,看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学习他们,然后跟更强的人打交道。 八、选择 我们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其实是选择,因此在谈职业生涯的时候不得不提到这个话题。 我始终认为,在很大的范围内,我们究竟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每天我们都在做各种各样的选择,我可以不去写这篇文章,去别人的帖子拍拍砖头,也可以写下这些文字,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整理自己的思路,我可以多注意下格式让别人易于阅读,也可以写成一堆,我可以就这样发上来,也可以在发以前再看几遍,你可以选择不刮胡子就去面试,也可以选择出门前照照镜子每天,每一刻我们都在做这样那样的决定,我们可以漫不经心,也可以多花些心思,成千上万的小选择累计起来,就决定了最终我们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未来不是别人给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很多人会说我命苦啊,没得选择阿,如果你认为去微软还是去IBM上清华还是上北大当销售副总还是当厂长这种才叫选择的话,的确你没有什么选择,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选择。但每天你都可以选择是否为客户服务更周到一些,是否对同事更耐心一些,是否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是否把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一些,是否把不清楚的问题再弄清楚一些你也可以选择在是否在痛苦中继续坚持,是否抛弃掉自己的那些负面的想法,是否原谅一个人的错误,是否相信我在这里写下的这些话,是否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生活每天都在给你选择的机会,每天都在给你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你可以选择赖在地上撒泼打滚,也可以选择咬牙站起来。你永远都有选择。有些选择不是立杆见影的,需要累积,比如农民可以选择自己常常去浇地,也可以选择让老天去浇地,诚然你今天浇水下去苗不见得今天马上就长出来,但常常浇水,大部分苗终究会长出来的,如果你不浇,收成一定很糟糕。 每天生活都在给你机会,他不会给你一叠现金也不会拱手送你个好工作,但实际上,他还是在给你机会。我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没有任何了不起的社会关系,我的父亲在大学毕业以后就被分配到了边疆,那个小县城只有一条马路,他们那一代人其实比我们更有理由抱怨,他们什么也没得到,年轻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书都没得读,支援边疆插队落户,等到老了,却要给年轻人机会了。他有足够的理由象成千上万那样的青年一样坐在那里抱怨生不逢时,怨气冲天。然而在分配到边疆的十年之后,国家恢复招研究生,他考回了原来的学校。研究生毕业,他被分配到了安徽一家小单位里,又是3年以后,国家第一届招收博士生,他又考回了原来的学校,成为中国第一代博士,那时的他比现在的我年纪还大。生活并没有放弃他,他也没有放弃生活。10年的等待,他做了他自己的选择,他没有放弃,他没有破罐子破摔,所以时机到来的时候,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决定在你的每个小小的选择之间。 你选择相信什么?你选择和谁交朋友?你选择做什么?你选择怎么做?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当中,意识形态层面的选择又远比客观条件的选择来得重要得多,比如选择做什么产品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而选择怎么做才重要。选择用什么人并不重要,而选择怎么带这些人才重要。大多数时候选择客观条件并不要紧,大多数关于客观条件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要紧的是选择怎么做。一个大学生毕业了,他要去微软也好,他要卖猪肉也好,他要创业也好,他要做游戏代练也好,只要不犯法,不害人,都没有什么关系, 要紧的是,选择了以后,怎么把事情做好。 除了这些,你还可以选择时间和环境,比如,你可以选择把这辈子最大的困难放在最有体力最有精力的时候,也可以走一步看一步,等到了40岁再说,只是到了40多岁,那正是一辈子最脆弱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在那个时候碰上了职业危机,实在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与其如此不如在20多岁30多岁的时候吃点苦,好让自己脆弱的时候活得从容一些。你可以选择在温室里成长,也可以选择到野外磨砺,你可以选择在办公室吹冷气的工作,也可以选择40度的酷热下,去见你的客户,只是,这一切最终会累积起来,引导你到你应得的未来。 我不敢说所有的事情你都有得选择,但是绝大部分事情你有选择,只是往往你不把这当作一种选择。认真对待每一次选择,才会有比较好的未来。 九、选择职业 职业的选择,总的来说,无非就是销售、市场、客服、物流、行政、人事、财务、技术、管理几个大类,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 500强的CEO当中最多的是销售出身,第二多的人是财务出身,这两者加起来大概超过95%。现代IT行业也有技术出身成为老板的,但实际上,后来他们还是从事了很多销售和市场的工作,并且表现出色,公司才获得了成功,完全靠技术能力成为公司老板的,几乎没有。这是有原因的,因为销售就是一门跟人打交道的学问,而管理其实也是跟人打交道的学问,这两者之中有很多相通的东西,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让别人去做某件特定的事情。而财务则是从数字的层面了解生意的本质,从宏观上看待生意的本质,对于一个生意是否挣钱,是否可以正常运作有着最深刻的认识。 公司小的时候是销售主导公司,而公司大的时候是财务主导公司,销售的局限性在于只看人情不看数字,财务的局限性在于只看数字不看人情。公司初期,运营成本低,有订单就活得下去,跟客户也没有什么谈判的条件,别人肯给生意做已经谢天谢地了,这个时候订单压倒一切,客户的要求压倒一切,所以当然要顾人情。公司大了以后,一切都要规范化,免得因为不规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同时运营成本也变高,必须提高利润率,把有限的资金放到最有产出的地方。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股东才不管你客户是不是最近出国,最近是不是那个省又在搞严打,到了时候就要把业绩拿出来,拿不出来就抛股票,这个时候就是数字压倒一切。 前两天听到有人说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 开始的时候我们想 能做什么?, 等到公司做大了有规模了,我们想 不能做什么。很多人在工作中觉得为什么领导这么保守,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错过很多机会。很多时候是因为,你还年轻,你想的是能做什么,而作为公司领导要考虑的方面很多,他比较关心不能做什么。 我并非鼓吹大家都去做销售或者财务,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和你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有关系,有些人就喜欢下班按时回家,看看书听听音乐,那也挺好,但就不适合找个销售的工作了,否则会是折磨自己。有些人就喜欢出风头,喜欢成为一群人的中心,如果选择做财务工作,大概也干不久,因为一般老板不喜欢财务太积极,也不喜欢财务话太多。先想好自己要过怎样的人生,再决定要找什么样的职业。 有很多的不快乐,其实是源自不满足,而不满足,很多时候是源自于心不定,而心不定则是因为不清楚究竟自己要什么,不清楚要什么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没得到。 我想,我们 还是因为生活而工作,不是因为工作而生活,生活是最要紧的,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总是觉得生活的各方方面都是相互影响的,如果生活本身一团乱麻,工作也不会顺利。所以要有娱乐、要有社交、要锻炼身体,要有和睦的家庭 最要紧的,要开心,我的两个销售找我聊天,一肚子苦水,我问他们,2年以前,你什么都没有,工资不高,没有客户关系,没有业绩,处于被开的边缘,现在的你比那时条件好了很多,为什么现在却更加不开心了?如果你做得越好越不开心,那你为什么还要工作?首先的首先,人还是要让自己高兴起来,让自己心态好起来,这种发自内心的改变会让你更有耐心,更有信心,更有气质,更能包容否则,看看镜子里的你,你满意么? 有人会说,你说得容易,我每天加班,不加班老板就会把我炒掉,每天累得要死,哪有时间娱乐、社交、锻炼?那是人们把目标设定太高的缘故,如果你还在动不动就会被老板炒掉的边缘,那么你当然不能设立太高的目标,难道你还想每天去打高尔夫?你没时间去健身房锻炼身体,但是上下班的时候多走几步可以吧,有楼梯的时候走走楼梯不走电梯可以吧?办公的间隙扭扭脖子拉拉肩膀做做俯卧撑可以吧?谁规定锻炼就一定要拿出每天2个小时去健身房?你没时间社交,每月参加郊游一次可以吧,周末去参加个什么音乐班,绘画班之类的可以吧,去尝试认识一些同行,和他们找机会交流交流可以吧?开始的时候总是有些难的,但迈出这一步就会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而 每天工作得很苦闷,剩下的时间用来咀嚼苦闷,只会陷入恶性循环,让生活更加糟糕。
个人分类: 感悟|3608 次阅读|3 个评论
见到了母校校长
yuliping 2010-4-18 23:09
4 月 15 日星期四,接到华中科技大学扬州校友会秘书长宇锋的电话,说母校校长李培根院士本周六来扬州,晚上准备抽时间看望一下我们扬州的部分校友。周六下午,我 4 点赶到扬州石塔宾馆,校友会会长沈友松、扬大机械学院王隆太教授、三电办黄主任等几位老前辈也早早赶到,他们三人是华工大学同学,王教授和李校长是华工研究生同学。三位前辈最近几年都已退休,但是谈到母校,大家都充满了感情,黄主任的孩子现在也在华中科技大读书。 李校长是应扬州市政府之邀来参加扬州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的,大概 5 点半钟,李校长在扬州中学做完报告后,一行 5 人来到石塔宾馆。我们校友会来了七八个代表,见到李校长,大家都很高兴,聊母校的发展与学科建设,聊在母校读书的难忘岁月,聊露天电影场我问李校长,您目前感到最难办的是什么事情?李校长脱口而出:行政!他说虽然学校的发展面临激烈的竞争,但是教学和科研相对而言还好办一些,最难办的就是与教学和科研无关的其他的事情,牵涉了很多精力。他举了几个例子,第一是校园内一中学生骑车不幸撞死了一个女研究生,因为中学生家境一般,结果该女研究生家长找学校赔钱,其实这与学校确实没有多大关系,虽然学校答应从人道主义角度适当补贴一些,但家长就不答应。第二是华工原来有个殡葬车,后来因为快要报废了,有人提议再买一辆,李校长没有同意,华工地处武汉,本来就没有太大地理优势,把有限的教学科研经费用在这方面实在浪费(不仅买车,而且还要养驾驶员,一年也用不了几趟),完全可以由部门补贴这个费用,同样可以解决问题,但还是有人有意见。李校长说,中国的校长不仅他遇到类似的问题,其他校长也差不多。校长都是知识分子,遇到这些问题确实头疼。 席间,华工学生处祝处长谈到毕业典礼,说这两年李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都是他自己亲自写的, 2008 年毕业典礼讲的是选择, 2009 年毕业典礼讲的是牵挂,两次讲话,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今天我在网上看了李校长两次讲话的视频,确实令人感动! 我是 1985 年华工入校的, 2009 年国庆节我们回校参加毕业 20 周年聚会, 38 个同学来了 28 个,今天下午收到了照片光盘,真的非常怀念在母校的日子,下次专门写一篇博客,谈谈我的大学生活。 以下是转载李培根校长 2008 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同学们: 晚上好! 几年前,你们选择了华中大,那或许就是你们人生中的第一次重要的选择。随后的几年里,你们有了那么多难忘的选择。 在华中大,你们选择了刻苦学习,选择了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你们选择了公德长征,选择了烈士寻亲;你们选择了朋友,选择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感。母校对你们选择了支持、喜爱,还加上一份骄傲。 也许你选择过迟到,选择过逃课;也许你选择过沉迷于网络,选择过沉溺于游戏;在这个校园里,并非一切都是美好的,也许你选择过愤怒,甚至选择过谩骂。母校对你们选择了理解、引导,还加上一份怜爱。 08 的选择是那样的不平凡,而华中大的 80 后在 08 的选择又是那么令人震撼。 当大雪、坚冰选择了中国南方大地,你们选择了火热的心,去温暖,去融化; 当 藏独 份子选择了骚乱,国际上某些人选择了帮腔,你们选择了愤怒,去谴责,去示威; 当山崩地裂选择了汶川,你们选择了坚强,选择了爱心,去支撑,去抚慰; 08 奥运选择了北京,你们选择了欢呼,选择了渴望,去分享,去期待。 对你们,华中大的 80 后,母校选择了钦佩,选择了自豪。 同学们,在你们即将离开学校之际,请允许一个长者,多几句叮咛,多几句唠叨。 当你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之时,请你选择低下头,看看脚下的大地,一步一个脚印。 当你灰心丧气、迷茫彷徨之时,请你选择仰望星空,天空对你和他人一样宽广。 当你进入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而茫然不知所措之时,请你选择简单,简单可以应对一切的复杂。 当你想有新的获得,你可能需要同时选择舍弃。不懂得舍弃,就难以有真正的获得。 对于别人的过错,请你选择理解与宽容;对于别人的给予,请你选择记忆;而你对别人的帮助,请选择遗忘。 同学们,当你们离开学校后,请选择时而看一看母亲的容颜,偶尔浏览一下母校的网站,去发现母亲新的美丽,去寻找那逝去的记忆。 同学们,对于已有的选择,永远不要遗憾,勇敢地去面对新的选择。 亲爱的学子们,对于你们,华中大永远的选择,那就是,牵挂!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3353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