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选择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选择

相关日志

每个人都有资本选择【骄傲】
热度 5 outcrop 2012-11-4 11:29
昨天看MIT华人女生可能因压力自杀的新闻,琢磨了一件事,刚又想起来了。 就是: 每个人都有资本选择骄傲,也有理由选择谦卑,也可以选择自卑,也可以选择愤怒,也可以选择开心……等等。 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生存状态如何,都不一定妨碍他生活姿态的选择;或者说,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某种生活姿态,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可能保持那种生活姿态。 比如在文化方面,一个MIT的女生可能在某些方面对比,感觉到极度自卑;而一个文盲大妈却能很骄傲的表示自己通过自学能读报纸。 又比如,“比我聪明的没我漂亮,漂亮的没我聪明”这句话;也可以悲观的理解为“没我聪明的比我漂亮,没我漂亮的比我聪明”。 一个人,总有相对别人擅长或者不擅长的地方;也就是如何看待半杯水的问题了。 这类例子见多了,我就逐渐觉得,生活的姿态,不过是一种选择,也就是主观上决定了,和其他的外在因素好像没什么关系。 当然,这种姿态可能因外因而变化,那就是复杂点的过程,不讨论了。 延伸阅读 麻省理工中国女留学生公寓内自杀身亡 疑因压力大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70 次阅读|10 个评论
是选择医生还是医院,经爱沙话题,选择个体品牌还是集体品牌?
热度 1 windlight 2012-9-23 07:26
赵凤光 和朋友微博讨论这个话题: 营养师顾中一 : 实用// @赵凤光windlight :第一点不绝对。个人品牌和集体品牌,前者很难宣传到个人,所以一般人选择是,先到大城市,然后打听单科最好的医院,然后是找到里面最好的医生,但通常最好的医生很难排上,所以退而求其次,选择这个科里其他相对好的人。 ◆ ◆ @营养师顾中一 : 爸爸在给奶奶讲:①看病应该选大夫而不是选医院 ②看病应该看西医 (以上我同意) ③螃蟹是大寒的,而且不能和很多食物搭配…… 在此展开讨论这个话题: 宏观角度来说 就医选择是个很大的话题,中国医改一个核心问题是三甲医院好的科室忙得不行,但基层医院和社康中心吃不饱。有的医改专家给出的方法就是先社区医生(私人医生)全科诊治,再转诊到专科医院。避免小病或开药占用永远稀缺的三甲医疗资源。 从病患角度来说 之前在丁香园讨论过找医生的一个方法:最好找副高职称的医生看病。理由如下1、副高已经有多年临床经验,虽不如正高丰富但比初级职称通常要见多识广2、副主任医师相对年富力强,手上还有力量,尤其是大手术,需要医生很好的体力。3、还有上进心,希望晋升正高,所以态度会好,注意力更集中。4、正高医生基本都带实习医生,通常都是实习医生来具体动手,选副高避免自己被练手的机会更多些。 这也是病患选择医生的一个原则:既从医生的职称角度来选。对病患个人来说性价比最好的选择或最有利的选择(这是丁香园医生自己总结出如何选择非同行医生给自己或亲属看病的秘密 ,即大同行评价)。 例外也有很多,对老百姓来说,口碑可能更关键。职称系统也有很大机会失灵。我曾经就医针灸,一个三甲医院的博士的手法还是不如一个没学历没职称的社区医院的赤脚医生,同样是这个小医院,这个赤脚医生很多人跨市来求医,而其他医生也是门庭冷清。 医生很难自己去推广,所以口碑好的医生相当于多次博弈结果,基本形成病患的最优选择,久病成良医。 从经济学理论来说: 是个人品牌和集体品牌的选择和推广问题。也有用户体验的问题。 医疗服务本质来说是高端服务业,是人与人的互动,不是去照相馆拍个标准的证件照就行。用户体验就是集体和个人都在发挥作用。在乡的名医如果也是需要排队3天才能看上的话,其排队体验应该不如大医院的好,更不用说起如果是手术背后几人或几十人的服务团队。 小顾没有提到钱的问题。本文也不展开费用门槛问题。只说同等经济条件下,如何让病患的钱花的更好。 大医院和社康中心从地域角度来说对病患是空间感受,他们之间的选择有一定门槛。空间可及性
个人分类: 经爱沙|3506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系一生的选择:申请北美phd应该如何比较学校、导师优劣(一)
热度 15 wutherings 2012-9-21 12:54
博主是一位在美国高校即将毕业的博士生,专业是计算机科学 经过多年混迹于学术圈,对于读博的学校、导师选择颇有心得,想写一篇短文来总结一下 个人以为,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应该略有规划。大致来说,到北美读博的人在心中的规划分为两类: A: 如果你意向博士毕业以后从事学术工作(高校教授、研究所研究员等) 博主对于选择phd offer的优先程度排序为: A1, 导师和研究小组的历史成绩 读博士,找到一个优秀的导师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好的导师能让任何学生有机会在未来的求职中成功。有些教授一味的压迫学生工作而不为他们的人生考虑,这样的导师不能选,即使他们在很好的学校,发了很多厉害的文章。有些教授为人很随和,但是学术水平不高,或者对学生不闻不问,这样也不能算十全十美的导师。怎么看导师到底学术实力和为人如何呢,只要看他过去的学生的出路即可知道。我们用网络界大名鼎鼎的Hari Balakrishnan教授做例子,请看他的学生的出路: Mythili Vutukuru (June 2010, now at Movik Networks) Bret Hull (January 2010, now at Meraki Networks) Kyle Jamieson (June 2008, now Lecturer (= Assistant Professor)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Michael Walfish (November 2007, now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S at UT Austin) Jaeyeon Jung (May 2006, now at Intel Research) Allen Miu (May 2006, now at Ruckus Wireless), Magdalena Balazinska (December '05, now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SE at the Univ. of Washington, Microsoft Faculty Fellow) Nick Feamster (September '05, Sprowls award Honorable Mention, now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S at Georgia Tech., PECASE winner and Sloan Fellow) Nissanka Bodhi Priyantha (May '05, winner of a Sprowls Award, now at Microsoft Research) David Andersen (December '04, winner of a Sprowls Award for best MIT CS thesis, now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S at CMU) Alex Snoeren (December '02, Sprowls Honorable Mention, now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SE at UCSD) Wendi Heinzelman (June '00, co-supervised w/ Prof. Chandrakasan, now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CE at Rochester) 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在名校当教授,其中不乏已经成名者。跟这样的导师,你的前途是很光明的。 A2, 从可靠途径得知的导师情况 博主认为一个优秀的导师应该具有下面几点:对学术有自己的追求和道德底线,尊重学生,愿意帮助学生,人际关系好等等。如果你能从可靠的途径知道他/她具有这些特点,那么请选择他/她吧。请你注意可靠这两个字。 A3, 该校该系在你的研究方向上的实力 如果你还不确定导师,但是知道一个系拥有3位或者3位以上在你研究方向上都有成就的导师,那么那个系是你的优先选择。具体一点的例子有Wisc-Madison的数据库,UMass的网络等,另一个列子是UT Austin,top10的cs program,虽然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专家坐镇,但是独缺数据库这个方向,如果你想做数据库,那你千万不应该去UT Austin. 我把这条列在第三位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 你会找到很多的合作者来帮助你科研,包括老师和学生。2.你在寻求职位的时候会有多个人的推荐信。3. 即使你跟自己导师相处不好,也会有机会换其他的导师,而不用换研究方向。 当然这条标准非常难衡量,尤其是对于没有很多经验的本科生来说,所以下面我就列了一条所有人都能衡量的标准。 A4, USNews 专业排名 http://www.eduwo.com/usaspeciality/71220.htm USnews专业排名是几乎每个本专业教授心中都能背出的,在美国拥有很高的权威性。如果你想从事学术工作,那么尽量要去排名靠前的学校。如果你可以挑选前十和第30的学校,那么请去前10。如果在第25和第30的学校之间犹豫,那么也不一定要迷信排名高的,请参考其他的标准。 A5, 导师和科研小组目前的文章、基金 如果导师年年发表很多篇一流会议的文章,手握基金无数,那么他也是很好的选择。一流会议的列表和讨论有很多,我就不在此多说的。请注意:千万不能迷信这条标准,因为你永远无法从发表的论文里面知道他/她的人品。 A6, 上海交大全世界高校专业排名 http://www.shanghairanking.com/SubjectCS2012.html 如果实在做不了决定,这个排名也还算是挺靠谱的 千万不能参照的: USNews college rank,经常被误翻译为综合排名,实际上只是本科质量排名 http://www.eduwo.com/usarankings/7646.htm college rank对你的求职, 没有任何帮助 。对于一个把UC Berkeley排到20名之外的排名,对你读博士实在是误导性太大了。
18383 次阅读|21 个评论
分析软件的选择
热度 1 renyz518 2012-9-20 21:44
新学期刚开始,研一的师弟师妹们来到了导师的门下,看到他们每个人满怀信心,对自己研究生三年的生活是多么的期望,这是件好事,作为他们的师兄也颇为感到自豪,但是最近几天发生的事情让我不得不唠叨几句了。 我们这个课题组项目比较多,导师每天都为项目在奔波,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关系稍微少点,研一的新生刚进来每天就那么几门课程,感到自己的研究生的生活不能碌碌无为而度过,于是就去找导师问问怎么度过,导师就说先学学分析软件,将来在课题上一定会用上的,因为现在硕士毕业大多数都靠数值模拟来搞定,导师就说了好几个软件,什么ADINA、ANSYS、MIDAS、FLAC等等一些列,我们都知道这些软件都有自己的特点,学习软件就像找女友似的,适合自己课题的才是最好的,并不是学的越多就越好,我们往往用的是一个软件,有时候为了验证误差,采用另一个软件去校核一下,所以新生现在就懵了,应该学哪个呢? 今天下午有个师弟就跑过来问我,导师说了一大堆软件,他应该学哪个呢?我首先问你现在课题定了没有啊?如果定了的话我可以给推荐,如果没有定,我也不知道你应该学哪个,这些软件都很好,这么一说,师弟支支吾吾的也说不清自己要研究什么课题,就说反正跟咱们课题组里面有关项目,我笑了一下,我只能坦言的说首先告诉自己打算去何方,再准备交通工具,不要辛辛苦苦攒了一年的RMB,好不容易买了张飞机票,结果一打听哪里没有飞机,到那时就真的悲剧了,不仅仅是你的精力的问题了,更重要的是时间,因为它是一维的,以前就有这样的师弟,刚开始什么都不懂,看着其他人学那个软件,就跟风,结果两年了,学了没用,我希望在选择软件是慎重一点为好。
个人分类: 心得|3299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小说】童年里那个男人的哭声
热度 2 Terrace 2012-9-19 08:48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镇上度过的,和中国千千万万的乡镇一样,她开始很宁静,宁静得像50年代的一个小村庄;接着是彷徨,彷徨得像80年代的一个小城市;然后是噪杂,嘈杂得像90年代的菜市场。那是个极为普通的地方,没有什么现在所谓米国的风情,更没有什么狗屁卡萨布兰加或伊士坦堡的文明交会,就是一个宁静、彷徨、嘈杂的小镇,偶尔出现异样的火花也是有人在街上被群殴。当然,群殴就是群殴,也没人管,也管不了。 小时候搬过很多次家,所以邻居对于我来说,总是新鲜的。以前,有个姓孙的老伯家,孙伯书法写得极好,母亲就让我跟他学书法。孙伯人极好,很愿意教我,后来我们搬走了,但是我还经常回来,向他学习,一直到我小学毕业。有个姓张的老爷爷教我下象棋,小时候就控这个,长大后发现我不太喜欢这个,所以也就下得越来越差劲了。 曾经有个邻居好像是个“老夫少妻”,想必师生恋,但是没有“炸药奖”得主那个8228的那么离谱,应该相差个10岁的样子吧。我今天说的故事就是这两位啦。好像前几年,他们生活的很幸福吧,男的是做官的,书法写得也很好,是个左右方圆里的高级知识分子吧。在我跟着孙伯练永字八法的时候,他也曾经来指点过,只是男人事情太忙,也就没时间太顾虑到一个邻居家的毛头小子。 一年春节,孙伯得了风湿病,拿不住笔,也就没法写字了,就让我和男人写对联,他女人帮我们研墨,研着研着,他们两好像为什么事情就吵起来了,我当时也不太懂,现在也基本没搞懂,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只知道,这一年,男人当了镇里的大官,仕途开始好起来,天天有点不着家了。女人和我母亲一个单位,业务水平一般,刚开始来做人毕恭毕敬,什么事情都比较小心,后来慢慢混熟了,也就肆无忌惮了,天天往领导办公室跑。这是后来我同学跟我说的,因为那个领导就是我同学他爸。他是怎么知道的呢?是在家,他爹和他妈吵架的时候兜出来的。 等我们临搬走的那个冬天,男人和女人的家不再有争吵了,我们很不习惯,因为近一年来,我们听他们吵架已经听习惯了,不吵我反而是不习惯。我一般放学回家就写作业,爸妈让我吃完饭再写,我偏不,赶紧写完,这时候父母已经吃完了,我才开始吃,吃着吃着,他们就吵起来了,我就一边听一边吃。父母一开始还去劝劝,后来就不劝了,假装出去散步不在家。 上灯时分,我去男人家,问问他要不要写今年的对联,女人不在,他说不用了,哑然失语。我也搞不懂他,现在看来那就是郁闷吧。我就问他,“叔叔你会下棋吗?我陪你下棋吧!”男人也没事情做就答应了。我那是也不太会下,他基本上是一边下一边教,我小卒过河之后被逼死了,我就想往回走,他制止说不可以,我说为什么不可以啊,他说小卒不河不能回头的!我根本不听他的,他就恼了,但是又突然停了下来,面如死灰,从来没见过他这样,吓得我拔腿就跑,跑到门口的时候他突然哭了,其声很是悲凉。吓得我跑回家跟母亲保证,我绝对没有欺负他,他就哭了,哭得很惨。母亲没说什么,要我回被窝里睡觉,别管闲事。 后来母亲告诉我,男人和女人离婚了,这也许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离婚”,当然我没有像一些小朋友在那追问,什么是离婚。女人傍了一个大款跑了,听说是搞房地产的,男人原来是镇长的有力候选人,也因为这件事情一蹶不振,从此碌碌无为,成了一个很普通的办事员,就像这座城镇一样普通地过活。 再后来,男人又娶了个女人,生了个孩子,很可爱。这次回去看到了那个孩子,但是那个男人的哭声,在深夜,很悲凉,悲凉得我一生难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0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未选之路
Xinliangzhu 2012-9-1 20:37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by Robert Frost
个人分类: 思念&思考|1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我为什么选择出国工作?--喻海良”
blueice1126 2012-7-26 19:15
今天看到喻海良老师发表在小木虫上的“我为什么选择出国工作?”( http://emuch.net/html/201205/4518693.html )一文,一时感慨颇多,不了解喻老师的,估计只能看到喻老师32岁成为教授的风光,感觉喻老师科研生涯的顺利。但看完这篇文章,我们才能又一次深刻体会到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每个人都不可能随便成功,命运的永远喜欢垂青那些有准备,更努力和用功的人们。正如乔布斯说的那样,有事命运会用砖头敲打你的脑袋,但千万别灰心。正如喻老师,看到他硕士毕业就能留校,我们都不仅羡慕万分,可我们忽略了随后喻老师的不得已所做的艰难选择及卓越努力。所以我们不应该抱怨什么,没有人永远是一番顺风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再努力。自己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喻老师全文如下: 我第一次知道学生可以出国留学是高三毕业后,班上有一个学习成绩相对差一点的同学,由于家境较好,去了乌克兰最好的大学。由于当时她的学习成绩真的不是很好,而且能进乌克兰最好的大学,所以,我当时觉得那里的大学教育太差,可能还不如国内的二本。进入大学后,我们学院和英国伦敦大学有合作,国内3年,英国2年,最后获国内大学本科文凭和伦敦大学硕士学位。由于两校合作关系,每年可以派不少学生过去,前提是,伦敦大学免除一半学费的优惠,学生自己出一半的学费。对于穷学生的我,自然只能望而却步。但是,进一步对出国留学没有好感,因为有钱就行。上研究生的时候,某日本朋友推荐我去大阪大学学习,前提是放弃国内大学的博士学位。自己觉得不值,导师也不太赞成,就放弃了。 博士毕业后,由于人事变动,我突然不再被认为是可以培养的“人才”,在原单位受到几个和导师意见相左的“学霸”的排挤。为了自己的前途,我决心暂时离开学校,以躲避风头。此时,导师建议我去德国做洪堡学者,并帮助我联系了某著名大学的副校长,对方看到我的CV后,很快同意要我,并给我一些相关材料。就在这时,我自己还联系了清华大学的老师,他们收到简历后,第二天就写信欢迎去他们组。由于我急于躲避成为“枪头鸟”,早日离开是非之地,再次放弃了出国,办理停薪留职到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的确,在我的眼里,清华并不比国外名牌大学差。 在清华大学期间,我一方面每半年回原校汇报工作,另一方面,打听大家对我的看法是否改变。很遗憾,每一次都受伤而走,虽然我依然希望回到那里工作。在此期间,我给领导写信希望得到单位的培养与肯定,因为“杰青”以上才是我将来的定位目标。但是,后来我们实验室的人事领导做的非常过分。我到清华后不久,单位的另一个同事接着去了加拿大。然而,在职称评定的时候,该领导以我现在不在单位为由不同意给评定职称,然而,却帮助那个同事评了职称(现领导得意弟子)。此时,我写信给了学校人事处处长,没有回复。为此,在完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决定辞职,彻底离开这片伤心地。可怜我原计划回去,白白浪费了清华大学可以给我提供的2万多住房补贴(在职人员没有)。 也就在此时,卧龙岗大学这边老师知道我的情况后,主动邀请我出国。他给我讲了很多出国的好处。考虑到现在的情况和将来发展的空间,我同意了。很快,他们让我写了一个申请书,并帮助填写了一些材料,最后,我以第一的身份获得了卧龙岗大学提供的三个岗位之一。刚来这里的时候,很多人问我是不是从美国过来的,的确,从国内博士毕业获得国外工作岗位不易。获得这个岗位后,我可以申请澳大利亚绿卡。但是,害怕自己将来不回国,而主动放弃了。的确,在出国之前的最后一个月,我把人事关系落到了另一所学校。 现在再总结一下我出国的原因:(1)国内非学术因素对人的成长影响过大,很多学霸完全把自己的私人恩怨施加与别人头上,让人看不到希望,甚至绝望;(2)国外大学以学术发展的眼光评级“人才”,而且各种待遇比国内高出4倍以上,为何拒绝?(3)的确以前没有深入了解国外学术发展情况,有志者应该走出来看看,否则永远只知道自己井口上的一块天,不利于成为“大才”;(4)走出来也是能力的一种象征,的确岗位稀少,我要证明给某些“人”看。(5)将来我还可以回国,而且,可能还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最后列出最重要的一条,“出国之目的,在于将来为己国造新文明”,希望将来有机会做到。
6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少有人走的路
热度 7 szc009 2012-7-21 23:28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瞧不见前人的足迹 瞅不着来者的身影 我久久伫立在那路口 遥望那无边的悠长、寂寥和孤独 但我却毅然选择了上路 行走一个人的风景 聆听前进的脚步声 无论是萋萋芳草幽香满径 抑或是泠泠水寒荆棘遍布 我深知此路绵延无尽处 夜间相伴群星璀璨 日里漫随乱云飞渡 远离那无聊的悲愤与踌躇的哀伤 我不再返回也不去问归途 直到我再也迈不开脚步 那时我会欣然回顾 也许只是轻轻叹息 而终不会后悔我的选择 尽管我人生踏上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个人分类: 躬省力行|3827 次阅读|15 个评论
生态学文献17:生态学家在哪里工作?
热度 1 mengchanghe 2012-7-18 14:38
Martin et al 2012 Mapping where ecologists work - biases in the global distribut.pdf 一切的保护策略措施一般都是基于科学理论(论文)的研究的发表才逐渐被广泛接受采纳的。因此,论文所依托的样地产生的理论是否适用于大尺度是很值得商榷的。如热带森林的理论与温带的也许不兼容。所以本文假设如果不同的地区不容的生物圈乃至不同的国家经济其样地的调查研究也应该是相对均匀的。当然,结果是有偏好性的。 本研究收集了10个高影响因子(IF4.5)杂志6年来发表的文章中设计的样地,并对样地进行校正,共有8000多个样地,同时收集这些样地的环境、经济等数据,发现以下规律: 1. 经济好的国家、保护区以及温带落叶林是最常研究的。 2. 部分地区如美国、南美其研究样地有尤其之多,而西亚地区则鲜有研究。 可见,这存在显著的偏好度。于是倡导要加大如热带落叶林,沙漠等的研究。应该鼓励去那些没有研究过的区域。当我们还在考虑样地设计时候空间自相关的时候,人家已经在全球尺度考虑全球样地设计的伪重复了…… 本文的不足之处依我看有: 1. 所选的杂志有一定的可商讨性:在这些杂志没有研究可能在本土杂志或者一些较低研究的杂志上有研究,且这些杂志偏好保护区的文章。 2. 十个杂志实在是太少了,而且这些杂志本身就有偏好度。 总体上我是很喜欢这篇文章的,可以继续做……
个人分类: 文献阅读及心得|3311 次阅读|1 个评论
选择与风险
heitiedan2012 2012-6-30 19:06
这些年,经常听到有人参加高考连续考了多少年,也有人连续考研考了多少年。有人考上了,有人仍然没有考上。考上了的,被人说成终成正果,考不上而继续考的,被人说成执着和坚韧。遇到这样的情况,即连续多年参加考试而未中的,到底要不要坚持,这还真是个问题。 其实从来就没有唯一正确的事,对于某一件事,这样做有这样做的道理,那样做也有那样做的道理。关键是如何选择,如何做决定。很多事,很难说这样做就一定是对的,或者那样做就一定是不对的。对于那些多年来一直坚持参加高考或者考研的人们来说,人们可以说他们很有毅力,百折不挠。如果最终考上了,自然皆大欢喜;如果没有考上,自然也会有人勉励他们继续努力。这种All or No的逻辑也难说到底是对是错。 即使努力多年,达到了我们预先的目标,但是这中间还是有很多损失,最大的损失是时间的损失。时间的损失也会造成机会的损失,因为我们不知道,在你坚持多次做这一件事的时候,会不会有新的机会擦肩而过。我们不知道,这些机会中会不会有一些会给我们带来更为适合的工作、学习或者生活。虽然我们在实现考试的目标上如愿以偿,但是考上以后的方方面面我们有很多还是无法预知的。比如,我们在专业学习上是否还有新的困难,我们在确定课题上到底能够了解多少相关领域的进展和情况,而且由于年龄偏大,有的甚至已经结婚生子,这些因素都会对我们的学习与研究有不确定的影响。或者,虽然我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我们的愿望,可是再往下走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碰到新的很不容易克服的挫折。 假设我们没有那么坚持,在试过几次后,尽早放弃了我们原来的考试目标,也许我们永远进不了大学的课堂,或者在我们的一生履历上填写不了研究生的字样,但是我们完全有可能走上另外一些道路,而这些道路也是有可能让我们走向成功,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当然,事情也可能向另一面发展。在考试的目标实现之后,我们在后面的人生道路上走得很顺,我们有可能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假如我们放弃了原来的考试目标,我们的人生道路有可能会存在很多坎坷,甚至有可能一蹶不振。 所以,不管我们坚持还是放弃,我们都面临着不容易下定决心的抉择,因为每一个抉择都有风险。虽然我们可能得到很多告诫,要我们认真思考,分析各种有利不利的因素,分析我们有可能碰到的各种机遇,也许我们在诸多分析之后,做出了一个对于概率最大的可能的选择,但是风险依然存在。虽然说到不了一失足成千古恨,但是那种事后的遗憾和懊恼仍然会让我们痛苦不休。 不仅考试的道路是如此,即使在我们做研究,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你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课题,要走怎么样的研究道路,同样面临这样的抉择。选择对了,一顺百顺。选择失误,处处梗塞。那我们究竟要怎么办? 说实在的,基本没有什么办法来保证我们永远会是顺风顺水。我们所有的选择都有风险,既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可能。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选择之前,要想好了:这样的选择是有风险的,是有可能失败的。那么我们既然要做出选择,就必须面对风险,当然这主要是意味着失败。可是在很多情况下,很多因素是我们无法主宰的,我们只能做好事先的心理准备——失败的准备。 没有人喜欢失败,可是没有人没有遇到过失败,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平和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失败。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成功,但是我们仍然会失败。对于失败,有没有心理准备是很重要的。没有心理准备,我们就可能被失败打垮,精神上的垮台比起所面对的失败,可能会更可怕。如果我们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在失败来临时,我们的心理承受力要大一些,这样,我们或者会继续朝着我们原来的方向努力,或者我们重新开始走新的道路。 电影《李时珍》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李时珍与他的儿子和学生花费了多年的时间,遍访山川,写好了《本草纲目》的书稿,但不幸被出版商给遗失了。这个打击不能说不小。但是李时珍没有气馁,重新做起,终于在历时27年后,完成了这部名著的出版。也许有人会认识,这并不能算李时珍的失败。当然,失败有多种形式,这到底算不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失败也不是绝对的,正如成功也不是绝对的一样。成功的过程中,我们会失去不少东西,会有不少小的失败。在我们尽力努力但是最终失败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得到不少小小的收获,不知这算不算小小的成功。 其实,人生道路上总有成功与失败,只是这成功的大小或者失败的大小的差别。人们的每个抉择都会有风险,都有失败的可能。这也许是人生对于未知的一种乐趣呢。
3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存在是因 选择是果
热度 4 qiongfeng 2012-6-19 22:59
既然最终结局都一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5358-583782.html ),人,蛆,应该如何选择?(这里比较的标准“好”是限于局部的,个人的。) 第一个问题:活着还是死着?活着是选择1;而死后的世界有风险,死是选择2。 那选择了活着,怎样活着?活着的时候应追求什么?个人的生长。为什么现在有些制度不利于某些人?这是一个天枰。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的生长,大多数人把天秤压倒在他们那一边。这就是选择。我们把这个规律赋予给自然,也是存在。 存在是因,选择是果。先有蛋(种子的无限可能),而后有鸡(确定的一个形体)。我们不知道蛋的本质,只知道蛋的存在,它可以变成一个石头,也可能孕育生长成鸡。蛋就是鬼王说的“小球藻”。蛋就是上帝。选择让它自己来做。选择就使一些表面的东西消失,但只要有存在,就会有新的矛盾,新的选择。 蛋不只有一个,最起码有两个,或者说上帝就是雌雄同体。它的生长也在左右互搏。上帝吃素还是吃肉,他也在纠结。而我们成了他的映像。我们的生长源于不确定性,却最后走向一个确定。在这一时刻我们回不到源头,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决定了我们现在的确定。所以,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不要回头。
1247 次阅读|5 个评论
选择“放弃”,不如放弃“选择”
热度 24 boxcar 2012-6-16 09:37
前些日子,我在在博士放松群( QQ 群号: 61398794 )中看到了据说是刚刚评出的 2012 年上半年最给力的十大名言: 1 .笑只是个表情,与快乐无关。 2 .思想就像内裤,要有,但不能逢人就证明你有。 3 .纯,属虚构。乱,是佳人。 4 .我可以选择放弃,但绝不放弃选择。 5 .以前,养儿防老。如今,养老要防儿。 6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小人报仇,从早到晚。 7 .如今,人们经常需要马桶精神,按一下,什么都干净了。 8 .眉毛上的汗水,眉毛下的泪水,你总得选一样。 9 .人家有背景,而我只有背影。 10 .财富改变不了个性,却可以让人露出本性 ! 这些名言,其实对其中每一条做点儿点评都够写篇博文(甚至博士论文),不过我浏览了一遍之后,觉得第四句最值得率先一写,因为它比较能反应咱们现代人,特别是现代一些年轻人的思想和方法。于是,我终于在 N 多天后写下了本文——选择“放弃”,不如放弃“选择”。 最近这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驰续、经济的疼飞、信息的爆闸,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人们心中却反而有了更多的纠结和迷茫。因为,当您看啥都觉得挺好,而事实上却又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做出一个英明、正确、伟大、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损失最小化的选择就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其实谁也不知道快速发展的社会和坚持不歇的改革,会让今天的最热火的东西在那天突然淬火,所以面对各种选择的时候就难免倍感纠结。 面对选择,采取的对策是“揪皆”——统统抓住不放手,也就是所说的“不放弃选择”。于是乎,传说中的“面霸 120 ”们就闪亮登场了。不少毕业生,会在招聘季中身穿高价订制的职业装、足蹬锃亮的皮鞋、打扮得利利索索然后捏着一摞外观很华丽的简历去“赶场”——参加 N 多个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和不相关的、和自己的志趣爱好投缘或不投缘的各种面试和招聘会。面霸们济济一堂之后,都不免要感慨当今竞争之激烈,然后在独自里(肚子里)暗叹选择之艰难。 但是,无论如何,他们就是不放弃选择,而永远希望把选择的主动权牢牢地攥在自己的手心里。然而在事实上大多数其实并不靠谱的“选择”的最终结果其实是不得已的“放弃”。很多时候,与其最终选择放弃,到不如最初就放弃这样的选择。我这么说,很多人可能不以为然,毕竟“放弃”本身就意味着失去,意味着某种损失,似乎并不是件好事,其实不然。 最初兴致勃勃地选择,在不久感觉失败就选择的“放弃”,产生的效果其实是“放气”——让自己泄气。这种选择放弃的次数多了,人就会有很大的挫折感,而逐渐失去自信心,甚至出现习惯性的放弃,最终可能一事无成。相反,如果再做出选择的时候别太患得患失,果断地放弃一些选择(那怕它们很有吸引力),而更专注地去做那些自己定下决心选择去做的事情,即使遇到了困难也努力克服而不选择放弃,往往可以做得很好,最终取得成功。这种通过坚持“不抛弃、不放弃”而最终所取得的成功,往往可以大大地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因此我认为,在有些情况下, 在做事的过程中选择“放弃”,其实不如最初就放弃那些不合时宜的“选择” 。
个人分类: 社会|7733 次阅读|60 个评论
[转载]莫让名利影响自己的选择
热度 2 cjxiang 2012-5-28 22:13
施一公教授告诫学子在喜欢的领域做到最好,机会自然“从天而降” 莫让名利影响自己的选择 来源:文汇报 2012-05-24 姜澎 庄逸秀   大屏幕上展示着一幅略显抽象的山水画,“大家猜猜,画这幅画的‘工具’是什么?”来到复旦大学星空讲坛为大学生演讲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卖了个关子,随后揭晓答案:是表达不同荧光蛋白的大肠杆菌,“理论上来说,大肠杆菌也可以用来冲洗照片,因为它们有感光性,不过它们的副作用太难控制了。”此时,台下已是一片惊叹声夹杂着笑声。   施一公带来的这堂以“少年壮志不言愁”为题的讲座,就在这些由微观物质构成的精美图案中缓缓展开。施一公研究的专业是结构生物学,他结合艺术,带领学子探索生命现象的机理和本质,以结构生物学揭示新的药物靶点以及如何进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从而造福人类。 科普有赖科学家的努力   “艾滋病是绝症吗?”面对施一公的问题,全场几乎90%的学生举起了手,只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不是”。“艾滋病不是绝症。之所以在中国还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中国医药研发水平还很落后,而且我们在疾病控制和治疗方面投入依然不足。”他说,在美国,艾滋病人只要按时吃药,甚至可以活到80岁,因为美国有20多种可以抑制艾滋病的药品,疗效明显。   “我之所以要回来,投身教育是最重要的原因。”施一公认为,提高中国的科学水平,政府和媒体的力量不容小觑,“政府的作用很强大,它首先要‘懂’,然后上行下效,作用更为显著;科学的前途与媒体也关联甚大。媒体应该负责任地向公众报道更多准确的科学新闻。”   回国已有几年的施一公深有感触地说:“如果科学家都不做科普工作,那么伪科学就会盛行,国内现在就是如此。为什么张悟本的那些‘养生食疗法’会有那么多人相信,为什么一些保健品的广告会这么火爆?这说明国民整体科学素质偏低,不仅媒体脱不了干系,科学家也脱不了干系。” 喜欢科研就别轻言放弃   施一公讲了一个故事:“我认识一位美国的教授,他一直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做科研,也是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了著名跨国企业Merck的任命,成为这家公司研发部的负责人,带领着一万人的研发团队。说说我自己——从事教学和科研,我认为是我一辈子的事业,但我也希望能够把我的发现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现在我是5家著名药企的科学顾问。”   施一公说:“我说这些就是想告诉大家,千万不要为了眼前的名利,放弃你所喜欢的东西;也别让名利影响了你对自己兴趣和爱好的选择。当你在你喜欢的领域做到最好,更好的机会就会‘从天而降’。很多同学认为毕业以后要到跨国大公司去任职,才有更多的机会。我想告诉这些同学,如果你喜欢科研,喜欢你所做的事情,千万别轻易地放弃,因为你在实验室里也能获得同样的机会。即便你短视,那些跨国企业却并不短视。”   “今年9月,有一项外国的制药专利就要到期,我猜最快11月,中国企业就会投产。”施一公说,中国研制新药的成本远低于美国,因为美国在原原本本地创新,而我国却大多在走破译对方专利的“合法捷径”,短期内这也许是中国制药的唯一出路。“未来十年生命科学行业会大热,分子制药业也会成为其中最大的行业。” 等待历史把你推上舞台   不少施一公的“粉丝”最关心的问题是,成为他的研究生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施一公笑言:“做我的研究生,第一是要刻苦,时间的付出是必要的,不存在所谓的捷径;第二是要勇于挑战权威,也就是要有批判性的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我喜欢有个性的人,有追求的人。科学家是应该有脾气的。”   青年人总是焦急地思考着如何实现强国之梦,施一公说:“过去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焦虑和迫切的心情,希望能够做点什么,能够改变国家落后的命运,但是我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做好我自己本分的事情,时间到了,历史会把我们推上历史舞台。”   他建议年轻人老老实实做研究、老老实实学本领,“十多年后,历史的车轮会让优秀的年轻人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所有的岗位都可以为人民带去福祉,到那时,仍保持着自己为国效力的初衷就是最可贵的”。
1959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与人生
热度 67 weijia2009 2012-5-19 10:08
大学与人生 贾伟 从上海刚搬到北卡的第一年,有次我去儿子的学校接他回家,记得那天小学三年级部的孩子全在外面草坪上玩,我找到儿子带他离开时,旁边荡秋千的一个小女孩看见了我们,便大声地喊我儿子的名字。但儿子(听到了)却低头疾走,没有理睬她,结果那位女同学一面喊着一面就追来了,跑得太急,小女孩狠狠地摔了一跤,我赶紧上去把她扶起,不无歉意地把她交给(后面赶来的)她的妈妈。 回到车里,我批评了儿子不讲礼貌没有风度的行为,于是我们便开始了(父子之间第一次)关于女人的对话。我问他为什么对那位女同学不理不睬,儿子嘀咕着说:她老爱跟在我身边,班上所有人都在笑我,烦死了。我问:为什么要烦她呢,她很可爱啊?儿子:她长得丑死了。我问:凭什么你觉得她丑呢?儿子:她黄头发、头发乱七八糟的。我说:人家金黄色的头发是天生的,你从前没有看惯而已,她头发乱那是风吹的。儿子:她缺一颗门牙,难看死了。我说:这算什么理由,你还缺过两颗门牙呢,无非现在长齐了,爸爸觉得你这个同学长大以后肯定很漂亮。儿子迟疑了一会,问:那你又有什么理由呢?我笑着把话题就此打住,告诉儿子他还小,过些年可以继续这个话题的讨论。当时心里在说,傻孩子,她以后是否漂亮你看下她妈妈那模样,那还用猜吗! 看来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早就有一套(对异性的)审美标准,哪怕是一个远未成人的小学生。而这套审美标准的由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看TA的认知水平和生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就像我们社会对“人才”和一个人的“前途”的判断,也有着我们根深蒂固的衡量尺度。 我女儿在高中毕业时说过几件值得我沉思的事情。女儿就读的是北卡一所比较不错的高中,到了升大学的时候,她的很多同学在选择大学这样的“人生大事”上所做的决定是有点让人费解的。其中一个同学(也是女儿的好友)被本州的杜克大学录取,最后选了去南卡大学,是跟男朋友一起去的;一个非常优秀的男生被一所名牌高校录取,但最后说服家人,去了佛罗里达南部的一个大学,说那个大学一直是自己的梦想;而女儿的小姊妹中有好几个人没有去东部三角区(那里集中了北卡最好的几个大学)上学,而是选择了北卡州西部山区的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我仔细问女儿那几个同学到底为什么选择ASU,她也答不上来,说有几个家长曾经是ASU毕业的,估计那几个同学是受了父母影响。我之所以对女儿的同学选ASU很感兴趣,是因为我本人去过几次北卡东部的山区,那里风景秀丽,就像世外桃源,但那个地区的几所高校排名是比较靠后的,曾经心中有个疑问:这种人烟稀少的山区高校怎么会招得到像样的学生?从女儿同学的毕业去向上看,这似乎不是个问题,但是,为什么会这样的呢? 最近我收到北卡一所“寄宿”高中的来信,邀请我带儿子去访问。这所高中是北卡州立大学系统17个成员之一(另16所都是大学)。他们的校长(曾访问过我实验室)跟我详细介绍过这个(类似于大学预科的)中学的情况。他们是美国版的“重点高中”,而且是“官办”的 – 运行经费全部来自于州政府,北卡本地的中学生有资格通过考试进入这个学校完成高中的最后两年学业,择优录取,学费(和住宿费)全免。可想而知,这个学校的学生入学竞争非常激烈,可以说该校毕业生代表了北卡的最高水平(除此以外,北卡还有其他少数几家私立和公立的优秀高中具备相似的质量)。我仔细看了下这个“重点高中”近5年来的高考录取和入学统计数据,发现有不少(跟女儿的高中差不多的)异于我们常理的结果。五年来该校共毕业了1571个学生,申请的学校约300所,平均每人收到3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60名毕业生被哈佛大学录取,但最终选择哈佛(enrolled)的只有7名,被普林斯顿、哥大、康奈尔、斯坦福、宾州大学录取的各有72、40、41、43、38人,实际去报到上学的人数分别是10、12、10、9、11人。被麻省理工和耶鲁录取的为62和61名,实际去了 22、18名。录取最多和选择最多的两所学校不难想像,是本州除杜克以外的两大巨头:UNC Chapel Hill和NC State U,前者录取了928人,实际招到了632人,后者录取了867人,实际去了342人。杜克录取人数265名,实际去了73名。我特地看了下这些优秀毕业生中有没有去位于山区的ASU和UNC Asheville,结果也很有意思,两个学校录取85和61人,有22和19人去了。我估计选择位于北卡金融城市(也是最大城市)Charlotte的UNC Charlotte会有不少人,结果是:录取54,实际去了10人;位于大都市纽约的名校NYU,录取52人,实际去了6人。从择校比例和范围来分析,看不出什么规律,能看出的一个特点是这批学生比较自主、随性、平和,他们普遍喜欢本州的大学,没有特别的欲望一定要上常春藤等名校,也没有完全不考虑排名相对靠后的“偏僻”的高校。 从北卡两个中学毕业生的择校取向,我感觉到自己脑子里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在经受着冲击。其实教育本没有那么复杂,教育的本质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和知识传授过程,让学生固有的人性特质得以健康的成长,成为一个人性健全的人。我想这些中学毕业生是幸福的,他们可以独立的、自由的按自己的意愿去尝试人生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高校不就是要培养这样一些(思想独立和人性健全)的青年人吗?一个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而我们国内的中学和大学教育,大多走在与常理相反的道路上,老师和家长都在狠劲地把学生们往“出人头地”的方向push。我们借助各种指标,测量学校的排名、学历、单位名声、财产、官职,据此给每一个人定性,给每一个学生设计未来的人生。凡是不在我们“指标体系”里的东西,便被忽略不计了。而那些不在“指标体系”内的,恰恰可能是我们业已丢失的、让我们的人生真正具有意义的东西...... 末尾再交代一下:到北卡三年后,女儿问她弟弟那位金头发的女同学怎么样了,儿子不耐烦地说,班上女生没有不是金头发的,你如果说上次那个“摔跤”的女生的话,她早转学走了。不过这一问我们意外地发现儿子审美的“指标体系”出现了大幅变化,因为贾同学用让他老姐(也包括他老爸老妈)内心彻底崩溃的口吻说:金头发的女孩的确比黑头发的要好看多了!
20780 次阅读|128 个评论
生活:我们平庸是因为我们选择了平庸
热度 123 stone1971111 2012-5-18 11:12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好比即便在村子里,也希望让别人尊重,让别人觉得自己很牛。但是我们很遗憾的发现, 不管我们的主观愿望有多么强烈,最终的结局我们还是很平 庸,并没有成为自己想象中那种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我个人短暂的人生经验,加上看书得到各种信息,个人以为, 这不是外在原因和先天缺陷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在潜意识当中选择了平庸 。这就是很矛盾的,表面看,我们并不希望平庸,但是为什么潜意识中选择平庸呢?我认为如下几条可以探讨。 一、中国人的现实主义情节造成了我们选择的保守性。 我们生活在这个土地上,从出生到死亡,无时无刻不受到这个土地上的各种明文化和潜文化的影响。其中中国人的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其中积淀最深厚的一种文化。我们的父母师长,无时无刻都在传递这种精神,但是正是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让我们变得更加平庸。 实用主义让我们需要立刻看到效果,而不是长远的虚无缥缈的未来。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下的最优选择往往不是历史的最优选择。 整体原因还在于我们的目光往往并不长远,只看到现在,是远远做不到整体最优的判断。西方人总的来说喜欢冒险,在不知道有任何结果的情况下,愿意付出最大的努力去奋斗,这样即便不是个个都能成功,但是毕竟走出了局部极小值的范围。 对现实利益的过分看重也限制了我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得我们总是去思考身边的问题,而不是思考更广泛的问题。 二、我们对于结果的重视远大于过程。 成王败寇的历史给我们太多的告诫,那就是一定要好的结局。实际上谁都不知道如何达到好的结局。结果是坏的,那这个人就是坏的。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思想抹杀了人性中复杂和丰富的本质。 当一个人在风光的时候,我们很多人跟着捧场和赞扬,而不去看他成功的过程和真正经验,也不去赞叹其中的各种值得分析的精神,我们看的都是表面的东西,这使得我们往往失去自己成长的机会。 我们可以看历史上的各种文学和历史书,很少有客观的,大多数一边倒。 这种文化氛围并不是适合各种有意义的探索,因为我们不能真正的尊重所谓的失败者。 三、思想的懒惰让我们平庸。 我们在大多数成长的过程中, 思想是懒惰的,因为我们过于相信老师,相信名人,把自己的未来完全的交给别人。 谁说中国人勤奋,勤奋只表现于体力劳动,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愿动脑筋。 我们把太多的时光浪费在小事情上,把太多的关注浪费在口舌中 。法国的勒庞在他的书《乌合之众》中详细分析了类似现象。为什么一个个好人,最后可以被一个领导引领到一个危险的地步。这种群体心理的扩大化,导致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失去了独立的自我,甚至以参与其中而感到自豪。说中国人聪明,也都体现在小的细节上,我们可能在精雕细刻上有自己的思想, 自秦朝之后,中国似乎就没有新的思想,这就反映了我们思想上的懒惰, 我们躺在老祖宗的功劳簿上在享受而不知道自耻。 四、贪心让我们平庸。 我们大多数人表面看是对人都很好,但是往往 实质上是贪婪的,既希望事业成功,也希望声望成功,也希望生活成功, 实际上,世界上肯定不存在这么完美的事物,包括人生。 我们的贪婪使得我们在每一个选择中总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会去选择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这在《失败的逻辑》一书中做了有趣的分析,我们之所以选择去做一件事,在内心深处是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大致的预期,我们的选择恰是我们很容易达到的,而我们不选择的,往往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如果一切都是没有风险的平静,平庸是必然的结局。梁漱溟是个倔老头,但是他不能失去自己的精神,他敢于和毛主席对着说,尽管他要付出自己的代价。 可是与其没有精神的活着,还不如有精神的死去。 我们不是没有成为杰出者的潜力,也不是没有成为有用人才的条件,我们最终成为了平庸的人,成为社会上可有可无的人,那是我们潜意识中选择的结果,我们过于现实主义,过于重视结果,我们过于懒惰,也过于贪心,因此,对于平庸的结局,我们也似乎只能“幸福”地面对。
个人分类: 空闲时光|30592 次阅读|260 个评论
重温经典:《阿甘正传》
热度 2 liyanwu 2012-4-15 10:03
重温经典:《阿甘正传》 之一:关于生活 每次想起在美国东西海岸之间的奔跑, 心里都会止不住伤感而精神为之振奋。 关于生活关于爱情关于选择的阳光道, 一个智障儿的成功来得比聪明人平顺。 阿甘只知道在路上凭直觉不停得前进, 从不晓得聪明人那样的不满委屈愤恨。 他们看见的是细枝末节而非关键部位, 患得患失中生命已惶惶然消磨到怠尽。 那洁白轻柔的羽毛从片头飘悠到片尾, 似乎在诉说着冥冥命运的必然与偶然。 迎风而上亦或随风飘摇终归掉落尘埃, 似一件艺术品浑然天成有着美的震撼。 也许生活本应该就这样简洁与执着啊, 足够的智慧才会赢取它的青春与精华。 之二:关于爱 阿甘的妈妈从不厌弃自己的傻儿子, 她给予了儿子一份坚忍健全的母爱。 成长中的阿甘拥有纯洁无暇的恩赐, 最终成为母亲一辈子的骄傲与开怀。 阿甘在战场冒着生命危险救出战友, 并实现了与好友布约定的梦想人生。 阿甘坚定地认为丹是他心里的英雄, 如此观念让丹有了生活下去的勇猛。 珍妮是阿甘一生唯一并永恒的姑娘, 善良的她一生凄苦叛逆彷徨与无助。 虽然珍妮并没有一直陪伴在他身旁, 阿甘却拥有珍妮至纯的倩影和骨肉。 真爱让人永远无所畏惧地给予奉献, 得到的回报便是精神的光辉与灿烂。 之三:关于选择 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两个不同的路口, 一条路通往阳光灿烂歌舞升平的天堂。 另一条却是过失懊悔黑暗忧郁的等候, 两条路的取舍似在不经意间来回摆荡。 谁说阿甘选择的不是一条智慧的路呢? 在小伙伴儿珍妮难过的时候不离不弃。 在男孩辱骂追击中选择明智地去回避, 在收获荣誉后依旧谦虚谨慎不躁不急。 阿甘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机会与礼遇, 从不计算别人的私心和各种名誉利益。 勤奋高尚与诚恳变成真实的物质回馈, 精神的光明带来人人艳羡的成就自己。 这本是每个平凡人无比快乐的逍遥路, 而今却是聪明人不屑一顾的末路穷途。
个人分类: 文学习作|2857 次阅读|5 个评论
找工作小计
热度 1 ruby0912 2012-4-14 23:27
2011年10月底之后开始制作简历。此后,南京招聘会打酱油一次,看看;部委事业单位尝试三次—海洋局放弃笔试,规划院笔试败笔,农研中心面试、体检2了一回;高校海投7个—哈工大被鄙视;西北农林被鄙视;南京工大被鄙视;佳大放弃试讲;首都经贸试讲后放弃;东华理工试讲后等待;曲师大在等待(貌似单位越来越差……)。总结之后才发现,就业面还真TMD窄,当然了,经济困境+带家属的问题困扰,一直没敢去尝试那些所谓的地方政府引进高层次人才,所谓的正科级之类的;但是,那些所谓的985,211貌似我也望而止步了呢? 下一步?边走边看吧。毕业论文赶紧造完,可能还有东北农大?黑大? 先把论文写完。
310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