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素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南京的朋友看过来:“现在是红灯……”
热度 1 lvnaiji 2009-12-5 09:46
吕乃基 家中杂务,耽误时日。发文和回复评论、留言都拖延了,致歉! 现在是红灯,请不要闯红灯。现在是红灯,请不要闯红灯。。 居住在南京的朋友,或近期到过南京,并在交通繁忙路段行走过的朋友,应该对这两句话不陌生。 记不清确切时间。就是今年吧,从某日起,在市区交通较为繁忙的路口,一夜之间,就开始传诵着这两句话。 闯红灯,是中国特色之一。行人闯,自行车闯,机动车闯。后者因有一系列措施而有所收敛,自行车也面临日益严厉的罚款,但行人则难哀哉。实在太多,法不责众。于是,南京发明了大头照,由路边的摄像头拍下闯红灯的行人登报示众。但众闯红灯者被拍下且出彩者千里挑一,几乎比中头奖还难,于是照闯不误。 于是就有了眼下的创新,就有了只要出门,一起步,就时刻陪伴着你的现在是。 时刻,是因为明明等到绿灯亮了,却依然听闻现在是红灯,请不要。当然,耳闻为虚,眼见为实。自然按绿灯的指引。 怎么回事?后来忍不住放弃一次过马路的机会,看看耳闻与眼见,究竟是听,还是看,跟着什么感觉走?原来,当南北向变绿灯时,东西向自然成了红灯。南北不响东西响。在十字路口,警示两个方向的音响设备靠得很近,甚至就安装在一个柱子上。灯光指示的方向很清楚,但声音难。除非有高超武功的传音术,但接受者也得有武功基础。当然,仔细听还是可以分辨的。如在南北向变绿灯时,在聚集在路口准备过马路的行人听来,对着东西向的现在是红灯的声音稍稍变轻了。这显然也是对行人听力的一个考验。 总之,不论是东西还南北,时刻伴随着你我的始终是:现在是红灯。 仅仅闯红灯这一件小事,政府动用了如许之手段,花费了纳税人的钱财,加上这般煞费苦心的创新,真是难为政府了。 提高国民素质,请从不要闯红灯做起。 日复一日,一遍又一遍,久而久之,那女播音员的嗓音,那节奏便铭记在心。有人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为真实。同一句话,在你耳畔重复一千遍,一万遍,那会怎样? 晚上,夫人问我,现在几点? 现在是红灯,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5750 次阅读|6 个评论
浅谈研究生的素质培养
CAUwzg 2009-11-22 21:31
浅谈研究生的素质培养 王志国 最近导师要求我们写一写自己对研究生素质培养的认识,自己学的是工科,最头疼的就是写文章。既然让写,只得随便说上几句了。放在这里和大家探讨一下。 素质一词在《词海》中的定义是: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事物本来的性质;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素质的针对的对象是人,是一种广义的概念,重点指人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素质可概括为沟通的效率与层次。层次高低取决于人的纯技术性的知识深度或者多知识修养广度,沟通方式的丰富性和准确性,人生观价值取向,情商优劣等主客观条件。 人的素质包括重量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 。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而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所以,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通过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选拔,一个研究生应该具备了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条件,而如何在这一基础上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锻炼,培养出较高层次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其次是学会生活,最后是学会学习。蒙牛乳业集团董事会主席牛根生先生曾说过有德有才,我们破格录用。有德无才,我们培养使用。有才无德,我们限制录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 这句话中每一句的前半部分,出自宋代政治家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他依才德的多少把人分为四类: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牛根生先生续了后半部分,提出了自己的用人之道。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是面向社会需求的,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培养研究生的素质,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有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和教学式四种类型 。 国外研究生教育培养呈现出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 一是学术性硕士生教育成为或正在成为一种过渡性教育,而应用性研究生教育则变为一种终结性教育;二是非常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形成 。 学徒式培养模式中研究生直接参加科研教学实践活动,而专业式模式则体现出美国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定位于双重目标,即科学研究与提供社会服务。美国实用主义的理念要求大学要与工业、农业、商业等紧密相连,培养大量各种类型的学以致用的实用型人才。这种人才介乎理论研究者与技术开发人才之间,既具有较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修课式研究生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注重与工业相结合。   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理念和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是向社会输送高端人才的迫切需要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 , 各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融合趋势。研究生教育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更加趋向多元化、多样化。既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也培养各类专业人才。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推进 , 各国更加注重跨学科、跨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教育的精华,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由于历史背景、科技实力等各方面因素的不同,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等方面同国外均有较大的差异。通过参照国外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经验,对于改革和完善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素质培养有重要的启示。 每年更新不同学科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把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对自己所在的领域的最新发展有所认识,为以后的科研选题提供指导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机电系为一年级的研究生开设《机械电子工程专题讲座》的课程,让本系从事不同领域研究的教授以讲座的形式与刚入学的研究生进行交流,以自己在科研中的亲生经历,向学生介绍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经验。这种做法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研究生必须加强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科研方法的学习与训练。不仅要加强抽象思维训练,通过丰富想象,精心的构思,辩证的推理,才能从科学理论的高度,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要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在同一问题面前,它不仅有单向思维,而且有多向思维;不仅有横向观察,而且有纵向观察,不仅有顺向认识,而且也有逆向认识。比如高校开设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可以很好的培养研究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技观。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通过对科学技术方法论学习,研究生可以知晓 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懂得用发展的、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掌握比较、分类、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研究问题的方法。但是,很多研究生对此认识不足,加上课程的政治性倾向,造成了以应付的态度学习的情形,这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强调,要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中强调,要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 经历了四年的大学本科教育,一个人虽然知识的深度不够,但是学习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有了新的高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使得学生在知识创新、科研实践和专业素质等方面获得很大进步, 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思路更加多元化。然而,作为一个一名研究生仅仅满足这些是不够的。我认为研究生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努力: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知识、获取信息、选择信息的能力;管理优化资源的能力;计划和总结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和语言能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惊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终身学习型时代,因此,在研究生阶段,努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熊卫平 . 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 高等教育研究, 2008 ( 6 ) :81-82. 王欢 .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借鉴 . 光明日报, 2008-5-21 ( 4 ) . 谭兵 . 试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三位一体的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模式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7,20(1):129-134. 肖念,沈红.国家创新体系下的研究生教育 .科技导报, 2000 , (12):30-32 . 张法瑞主编 . 自然辩证法教程 .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 : 282-292.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6559 次阅读|1 个评论
網上名言摘抄1:ghwu老師如是說
jiangjinsong 2009-11-21 15:27
【轉帖者按:ghwu老師是本網中很低調卻很受尊重的老師,我上次見過他之後,詫異爲什麽博客上沒有他的好友鏈接,結果搜尋了半天卻沒有找到,原來他並沒有開博客。他雖然沒法寫博文,但是許多留言都是很有教育意義的。這則留言不忍其埋沒,特予以轉帖。未經ghwu老師同意,特此致歉,如有反對,鄙人將立即刪去,謝謝!】 有时候,有些社会身份地位很高的人,其实是很下作的。生气是生不过来的。 人的欲望不被适当抑制即可能伤害社会和他人。各色人等都有,而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表现更强的表现欲,也不例外。在网络这种特殊环境中,这种似乎很文雅的欲望在一些自制力和羞耻心不强的人身上,会过分膨胀,以至于跨过平常熟知(并常常谆谆教导晚辈)的道德标准。 知识分子的文人相轻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表现的潜意识基础就是自私,虚荣和嫉妒(都是当年从潘多拉盒子里跑出来的东东)。在科学网上,就曾经多次出现。甚至汶川地震,纪念逝者这样的肃穆气氛都没有压住那些卑劣的冲动。 本人早年曾经到东北插队。东北一条中长铁路。听老人们说过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那就是伪满时期,铁路客车车厢中,年轻女人旁边肯定乘客一定非常很少。据说原因就是,那些车上的伪警察,常常会找茬殴打女乘客旁边的人,借以表现给女乘客看。 这种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的勇武行为当然就是出于动物的基本本能。这些伪警察当然层次很低:一边欺凌着弱者,一边斜睨这女乘客,看她们是否欣赏着他们的强势?哪里知道这并非荣耀而是耻辱。 今天,伪警察已经没有了。但是,以农民起义的政权加上一夜暴富的经济,不敢保证具有伪警察素质的人已经绝迹。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4605 次阅读|5 个评论
周光召:有创新力的科学家必备的素质
热度 1 cuncaoxin 2009-10-7 12:36
科学家周光召在《 历史的启迪和重大科学发现产生的条件 》(《科技导报》2000-1)一文中指出: 有创新力的科学家必备的素质: 包袱少,失败后不怕人笑话,对新事物非常敏感,有强烈的好奇心,不受原有思想方式和原有理论的束缚,敢想敢干。 身体相对健康,精力充沛,工作非常努力。 不受各种社会和家庭事务的干扰,脑子高度集中,日夜处于创新的临界状态,从而容易作出重要的成果。
个人分类: 科普百科|2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在的学生真搞不懂!
yuliping 2009-8-24 22:14
最近经常收到学生的短信,询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事情,至少 80% 不说自己是谁,对于这类短信,我是一概不回,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上课时我早就讲过,如果你们有困难或问题可以找我,无论是邮件还是电话,或者是网络,但是必须是实名,迄今为止,真正这样做的学生不足 10% ,如果平时不忙,我一般也不会跟他们计较,但是真的忙起来,或者心情不好时,我是绝对不会理他们的。 无独有偶,最近收到了一封邮件: 你好,请问你是俞立平吗,我是一名老师,购买了你写的《电子商务实验实训》这本书,我想问一下怎样才能下载到这本书的课件啊,你给的下载地址: www.yuliping.com 也打不开啊,怎么才能下到啊,如果你有的话就直接往邮箱里给我发一个吧,谢谢了! 同样也没有落款,也不知道他(她)是谁。显然,如果某个学校某个班级的所有老师,都像他(她)那样,可以想象,学生们必然也缺乏起码的为人处事之道。 问题是不管老师素质高低,学生的表现是一样的,即绝大多数学生在网上向师长请教问题或者寻求帮助时,不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这样的学生已经不限于专科生了,现在有些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也这样了。 常常慨叹自己命苦,我们这代人,从小受到尊老爱幼的教育,如果有什么问题请教师长,向来是发自内心的客客气气,好不容易等自己老了,媳妇熬成婆了,可是年轻人现在不尊重我们了,这样我们岂不是一辈子做小媳妇?呵呵。 可能是自己性格乐于助人,加上受恩师的影响,网上许多年轻人有问题请教或和我讨论,我都在第一时间反馈,尽最大可能提供必要的帮助。科学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经常有本科生、研究生、同行和我讨论,我都尽量表明自己的观点,必要的时候提供一些帮助,当然,我也得到了很多大师们的帮助,感觉这世界挺和谐的,可碰到了自己的学生,真是一句话说不出来。 好在自己脾气特好,反复碰到类似的事情已经不生气了。自从自己有了小孩以后,经常反思孩子的教育。我现在有一种深深的感觉,从教育小孩的角度,这世界上至少有 20% 的父母不够格,你们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小孩,他们走上社会以后必然多吃莫名其妙的苦头,也失去很多很好的机会,到头来吃苦的还是你们自己。 2009.8.24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5320 次阅读|7 个评论
你有她优秀吗?
liux831 2009-8-11 21:53
你有她优秀吗? 上高中时的教室里,有一个座右铭---优秀是一个习惯。 1.优秀是业绩 高考在即,优秀当然是考上什么样的大学。 2.优秀是一种素质 素质优秀,也是一种理解。 3.优秀就是聪明 小时,总是听人说,你真优秀。 林彪说,我的脑袋特别灵,爹妈给的嘛! 4.优秀是一种潜力 如果足够优秀,未来是无比美好的。 对选拔人才者来说,知人善任;对自己来说,正确认识自己,有利于自己发展。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文知识丰富不等于人文修养高
cutefay 2009-7-18 09:28
我博文理科人的人文情怀中的读者评论引起了我的一些新的思考。我们经常谈论人文,我们经常呼吁无论是文科的人还是理科的人都应该有人文修养。那什么是人文修养?什么样的人是人文修养高的呢? 人文是什么?我在百度百科里查到如下解释: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 到了近代,人文这个词被用来翻译Humanism。人文思考从根基处说是一种对存在的抽象玄思。实际上,Humanity(人文在中国并没有词源学基础),Humanity,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人类的角度来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 the human race),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下述超越性问题: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 修养是什么意思?在百度百科里这样解释: 修养一词原意包括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马克思主义赋予修养新的含义,就是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这种教育和改造离不开群众的社会实践,离不开在实践中个人的主观努力。修养这个词,从广义看是指人们政治、道德、学术以至技艺等方面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达到的一种能力或思想品质;从狭义看,修养通常是指思想品德修养。思想品德修养是以人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为基本内容的。 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 基于以上解释,我的简单理解是,人文就是对人以及相关事物的思考。人文修养,就是指一个人对和人以及和人相关的事物的态度、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如何。我认为人文修养的高低最重要的还是看一个人的道德如何。 我觉得人文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诚实、仁爱、宽容、大度、奉献、不计较功名利禄的精神以及对待事物客观不偏激的能力。人文修养这种精神跟人本性的贪婪、自私是完全相反的,通过人文修养的精神,来抑制人本性里的贪婪和自私,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此外这种精神跟很多宗教(例如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基督教等)的精神又是相通的。人文修养的客观不偏激的能力,可以让人更加客观地认识各种现象。 人文知识跟人文修养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的。如果一个人的人文知识丰富,那么他会对人文的东西有着更深的理解与体会,在学习和研究人文的过程中,就去思考人文修养的一些东西,慢慢地就可能会不自觉地去追求人文修养的最高境界。从这个角度上说,人文知识的丰富程度对于人文修养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影响。 然而,人文知识的丰富程度并不能代表着人文修养的高低。有多少的人文知识丰富的人却为了追名逐利而做一些对不起天地良心的事情;又有多少的人文知识丰富的人在嫉妒别人、贬低别人甚至辱骂别人;还有多少人文知识丰富的人看问题很极端。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觉得这样的人的人文修养,可能还不如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孺。 四书五经全都倒背如流又如何,如果整天干着伤天害理的事情,不能把里面的一些思想精华付诸于行动,那会背也是白背。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流芳百世,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孔子、老子等人是言行一致的人,倘若他们是说一套做一套,那有谁会相信他们宣传的思想呢? 季羡林、任继愈之所以能够被人们称之为大师,除了他们在人文方面对中国有着巨大的贡献之外,我想,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那种高境界的人文修养,他们的人文修养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科学网博客里有很多大家很敬佩的博主,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知识渊博,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为人处世的态度让大家敬佩。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10860 次阅读|15 个评论
应试教育,我们心中的痛
cutefay 2009-7-12 12:09
现在,我偶尔喜欢读一些历史故事,尽管大多是一些现代人写的历史之类的,但是这些故事大体情节还算是基本符合历史的。然而,我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很不喜欢上历史课,为什么当初学历史的时候不喜欢历史课,而现在却又饶有兴趣地看一些历史故事呢?现在爱看是因为觉得历史故事很有趣,所以会自发地去看,而当时在中学学历史的时候,所有的历史老师讲的历史课都是照本宣科,一点儿趣味性也没有,老师们总是用毫无语气起伏的语言用同样的语速把历史书给我们念一遍,然后,剩下的课堂时间就让我们背年代和历史事件以及历史意义。这样的课谁听了都会觉得无聊。于是我们当时的学校没几个人喜欢历史课。我这几天又问了我周围的几个同学,大家也普遍反映说中学时候的历史课太乏味了,也都不喜欢历史课,反而现在还经常喜欢看一些历史的知识。 前几天我们所的一些女生在排练节目的时候,有一位老师问起我们:你们怎么很多人都不识乐谱啊?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的很多音乐课都被取消改为其他的考试的课程了!的确是如此,我在小学的时候,音乐课还有80%可以保证,到了初中,音乐课只有30%的了,到了高中,压根就没有音乐课了。小学的时候,老师还教我们唱简谱,教给我们乐理知识,并且在暑期学校还有课外的电子琴培训班,我当时在二年级的时候还去参加了这个培训班,我弟弟他们班还都要每个人都学吹口琴。总之,小学的时候音乐教育还是很不错的,因为我们当时小学的时候没有小升初的压力,当时上哪个初中是按照地域划分的,所以小学老师的压力就小很多,因此我们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就很丰富了。到了初中的时候,我印象中只有初一的时候有音乐课,因为初一的时候各个班级有歌咏比赛,因此,每次音乐课都勤加练习。初二之后似乎就很少有音乐课。 美术方面的教育也差不多如此,小学的时候美术课还挺多的,当时我挺不喜欢美术课的,每次美术课作业分数都不高,原因是当时的美术课画的东西很简单,例如照着课本描一个两个重叠一部分的大圆,然后均匀地给涂上不同的颜色,我从小就是个急性子的人,没有耐心把它涂得很均匀,因此分数就低了。后来到了初中,只有初一有美术课,初二以上就没有了,初一的时候好像也只上过三四次的美术课。而初中的时候,我对画画突发兴趣,只好自己在业余时间自我摸索,于是就有了当时七龙珠图画的作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0301 )。 小学和初中的体育课的次数还可以,质量一般,因为太单调,也是纯粹的应试教育。小学时候因为要市里要组织跳绳体育达标,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来练习跳绳。我现在一分钟跳绳的个数还都没有我小学的时候跳得多呢!初中考高中的时候要考体育,所以我们当时每次体育课都练习很长时间立定跳远、仰卧起坐以及800米跑,练得我们都烦死了。高中虽然有体育课,但基本上就成了自习课了。 我们周围的大部分同学上大学之前的情况也都是如此,个别来自大城市的同学除外。也就是说这可能是大部分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的应试教育状况,尤其是一些高考分数很高的省份更是如此。 我高中的时候,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5点半到学校,然后是20分钟的集体跑步时间,之后从5:50到6:50上一个小时的早自习,40分钟的吃饭时间,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加一节课外活动课,课外活动课大多是自习。晚饭40分钟的时间,然后晚上三节自习课。晚上9:10放学回家。高一的时候两个星期放一天半的时间,到了高三,一个月才放半天的时间的假。有的班主任甚至把早饭和晚饭的40分钟的时间也都给压缩到30分钟。总之,我们几乎就是在监狱的感觉,几乎没有一点儿自由时间。 上了大学之后,我发现自己除了学习,似乎什么也不擅长,并且大学的同学都是高中班级的佼佼者,学习也都很好,因此,自己就没有任何特长了,那时的自己就像一只丑小鸭,也有些自卑。后来在大学的时间里,我去尝试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例如跳舞、绘画、书法、乐理、篆刻等等,还积极地参加和组织各种活动,慢慢地找回了自信了。 虽然各种文学、文艺、体育才能等并不代表综合素质,但是文理科的融合、科学和艺术的渗透可以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会有利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专业技能的提高。很多的大科学家同时也具备一些文艺和文学才能的。 到了北京读研之后,发现其实北京的小孩子也不比我们要轻松,北京这边小学升初中就考学校,因为家长从小学的时候就要为孩子的升学操心。虽然这边的很多小学生可以有很好的条件学习书法、美术、音乐、外语、小学奥数、舞蹈、乐器等等,但是我觉得他们这些孩子比我们当时还要辛苦,这看起来像是素质教育,其实也不过是科目较多的应试教育罢了。因为这些课外的东西如果学得好,可以被推优保送到好的中学,并且小升初的考试以及初中分班考试大多都要考小学奥数等的知识。也就是应试教育的考点范围比我们扩大了。因此,很多北京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上个好的学校,拼命地让他们报各种辅导班,尤其是要学小学奥数。小学奥数的很多知识点都是初高中的知识,并且知识点很多,要让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去接受那么多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对于聪明程度不是很高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负担。 中国的人口多,资源不足,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拼命地竞争,从小学到工作,一直如此。应试教育,我觉得从目前来说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通过考试和竞争来分配社会资源,为了能够在考试和竞争中取胜,捷径就是应试教育。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6261 次阅读|10 个评论
有关带本科毕业设计的一点认识
whitesun 2009-6-25 19:27
  昨日虽然十分努力地完成了两篇博文:饿着肚子搞科研和由一年没有给本科生上课想到的,感觉写出自己的看法,但是由于系统不断刷屏,在写的过程中就已丢过几次,但还坚持的写完,修改了小纰漏后发表了,但等后来浏览博文是,居然没内容,十分脑火,决定删除这两篇。我估计是IE8.0或Vista的问题,有类似情况的朋友,请用其他编辑工具写好后再来发表,以免出现我这样的情况。   最近一年来,我就没给本科生带过课了,原因有三:第一,系里的课有人抢着上;第二,我在外的时间长,要上课需要专门调整时间;第三,我也不想带课了,感觉划不来。当然我也不能给研究生上课,除了帮助导师义务指导3个硕士生外,基本上没什么教学工作了。   今年前半年,由于我以前上过二学位本科生的课,他们今年毕业,给我分配了四个毕业生,指导他们的毕业设计;此外,算是关照吧,系里也给分配了三个本科生。这两拨毕业生,二学位的5月18号答辩,正式本科6.16号答辩。通过和这两拨毕业生打交道,不断出现让我吃惊的事情。   我带本科毕业设计也算认真的了,管理学生也不算太吃力,今年就不同了,出现了无法联系到学生的地步,其中二学位的两个学生,给他们打电话,发短信,qq留言,人家就是不理你。实在让我无奈,最后反映到负责管他们的老师那儿,也没解决。其中一个是到答辩前的晚上才算联系上,但也只是用qq给我传了个论文初稿,没说上几句,就不理我了。其他的细节我也不多说了,总结的话,有如下特点:   第一,从如何完成毕业论文来看,感觉有一半的毕业生,在毕业论文提交之前不着急,在外实习或找工作,他们很难管理,论文是在毕业前的几天内凑出来的或者是早些时候的课程设计等改来的,与当初分配给的题目完全不同;   第二,从完成论文的过程来看,每个毕业生都比较自信,对自己撰写论文的格式、内容等都很自信,对老师提的要求几乎不怎么理会,我行我素,除非以不让毕业答辩威胁,否则很少理会;   第三,从完成论文的后收获来看,大多数学生不希望从老师那里学点什么,只求毕业找工作,对知识没什么渴望,老师很多时候充当着班主任的角色,负责好常规管理就够了,多说什么仿佛是多余。   总的来说,随着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本科教育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实践中,那些不合格的学生,最后也只能让他们顺顺利利的拿学位,找工作,很难履行教育的基本职能。说这里,心里感觉灰溜溜的,感觉世界变化太快,跟不上这些新的变化。
个人分类: 教学实践|5355 次阅读|3 个评论
发明家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兼谈怎样才能搞出有真正价值的发明创造
famingkuang 2009-5-23 15:14
众所周知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 8 岁上学,在学校连三个月的书都没读完,因愚钝糊涂而被勒令退学了。从这,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得出结论搞发明是不需要多少知识的呢? 非也,事实上爱迪生被学校开除后,懂得教育之道的妈妈做了爱迪生的家庭教师,从此爱迪生真正的爱上了学习, 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8 岁时,他读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狄更斯的著作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书籍,到 9 岁时,他能迅速读懂难度较大的书,如帕克的《自然与实验哲学》。 发明家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呢? 一,学习的主动性。外力作用下的学习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毫无所获,要么完全被洗脑;只有主动的学习者才是在自己已经建立起的思想上不断的积累着,成长着。 二,爱好的广泛性。发明家最初的学习几乎是没有选择性的,就象一块海绵,对知识的吸收是几乎没有选择性吸收的。碰到什么就学习什么,什么知识都能引起他的学习兴趣,这些杂乱无章的知识看似毫无意义,但当它们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效果就显现出来了。 发明创造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类已知的某些知识的优化组合而已,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无中生有。 我认为一个人有了这两条,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环境中就能成为发明家了。 而一些人所认可的发明家的条件:要发明创造,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热情;要有敢于破除迷信、破除陈旧观念的革新精神;要有创新的勇气和胆识;要有坚持到底的毅力。这些都只是现象不是本质。 一个人的学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纵向型,我们现在的研究生教育就是这种类型,纵向型教育能让人对某个领域有较深的了解,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就是让人知识面过于狭窄,光有这一领域的知识是难以搞出有价值的发明创造的。 二,横向型,尽可能多的学习各不相关学科的知识。 而真正有价值的创造发明只有能将这两种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的人才能做得出。但是我们现代的教育模式是不适合发明创造的产生的。 如今,在我们的大学及科研院所里知识面狭窄但尖精的人在钻牛角尖,他们的思路往往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只因为知识面过窄的缘故。 在广大民科里,大量思维活跃、知识面宽广但欠精深的人在跳着悲壮的断肢之舞,他们虽然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点子,但基于知识面的不够专深,以及缺少有力的支持,所以越搞发明创造日子过得越穷。 这两种人无疑的都不可能独立地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发明创造。 一个有创意的思路是 : 将民科里头脑活跃(如发明狂)者加入到科研队伍中,民科提供研究思路和方向,官科们具体深入研究。我想只有这样真正有意义的伟大发明才有可能被创造出来。 预告:下篇将写专利的本质
个人分类: 发明专利展示|1607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一个大学老师的困惑--“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大学的办学提案”
热度 2 luzhanguo 2009-5-17 09:53
首先声明,我是 77 级,落伍之人,观念陈旧。 1982 年本科毕业, 1985 年硕士毕业, 1987 年出国,出国后,很少回国,即使回国也是匆匆忙忙,走马观花,对国内的大学的变化还是不太了解。 2002 年回国。这十五年空缺导致我对国内大学办学观念认识的落伍和思想的困惑。我是看着 1987 年时的国内大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状况,并且带着这个概念出国的,这种概念在脑海里刻印了 15 年, 15 年后,还是带着这个概念回国。可是,我发现我好像是原始人进入现代社会;刘姥姥进大观园,已经十分落后了,不是一般的落后了。 感触最深的如下几方面: 一,学校规模之大可称世界前列;教师和学生人数之多今非昔比 国内的很多学校规模庞大令我吃惊,包括建筑物的宏伟,占地面积,装修等,不比国外大学差,甚至远远超过国外(建筑物本身和装修质量另当别论)。 N 个学生宿舍, N 个食堂,图书馆, N 个商店,购物中心等,一个小社会(虽然, 1987 年时,大学里也有食堂等,但是,规模和数量与现在无法相比)。沙家浜里的台词: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这证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我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而高兴和自豪,是令人可喜的事情。 再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人数令人吃惊。原来的一个学校才有几百人,多说千人的学生,而现在一个学院,一个系就有千人以上。一个学校光老师就几百人甚至千人以上,学生几万人以上了,而 1987 年时大学规模哪能与现在相比。 根据上述规模,我常说:中国的大学校长到日本去的话,完全可以胜任一个区长,市长或者县长(日本的县相当中国的省)。 第二:关于学生逃课,考试以及毕业证和学位证价值低廉问题 没想到中国大学生逃课问题如此严重( 1987 年以前,没有大学生逃课的名词)。甚至,应该有 100 多人的课程每次只有二三十人上课,老师视而不见,好像与自己无关,照讲不误。那么,自然会想到考试的时候怎么办呢?不用担心,这样的课程的及格率并不低。 诀窍就是:考试的时候,老师把考试题和答案印发给学生,试题就从这里出,学生们只要记住了这些试题和答案就可以答得不错。所以,平时即使不来上课也照样考试及格,这样的好方法学生何乐而不为呢?也就没必要去上课了。有的学生即使是这样也不愿去背,也有不及格的,不过,还有很多的机会,例如:补考,数不清的重修考试,还有毕业前的综合补考,毕业一年后再回来补考。听说,毕业前的综合补考和毕业一年后的学位补考最容易通过。有的人一天补考十几门课程,都通过,真乃天才。有的学生故意补考和重修,因为,可以单独找老师进行所谓的复习和指点复习范围,实际上那就是原封不动地将考试题和答案交给学生。或者补考,重修考试时,根本就没有监考,即使有也是摆设,或者开卷。总之,要比课程结束时的期末考试更容易通过。 由于我一开始不知道这里的奥秘,学生就启发我说, **** 老师, **** 院长都给我们题和答案了,你也给吧。我不愿意随波逐流,这样坑害学生,学生就会教育我:做人要厚道啊。还有的学生会警告老师:如果你不让我及格,小心你也不好过,诸如此类, 中国大学生这种效率极高的通过各科考试的先进,简便方法,在世界上也算前列。结论是,中国的大学你不用担心不及格,总会有数不清的机会让你及格的,你会轻松地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所以,可以说中国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价值低廉。 由于本人好奇,百思不得其解,曾经询问学生为什么不来上课也能及格?逃课现象如何形成等问题。学生们首先告诉我说,我们在小学,中学和高中时根本就不逃课,上大学之后才开始逃课的,这个习惯是大学养成的。不来上课理由有三, 1 ,来不来上课老师不管。 2 ,老师讲课没有意思,都是照着教材念,谁不会念啊? 3 ,考试前给试题和答案是普遍现象。所以,上不上课,学不学习考试都能及格。理由非常充沛,如果是我的话,我想我也不会来上课。我完全理解了为什么学生逃课了。可想而知,中国的大学培养了学生逃学和投机取巧的本领是不言而喻的。 另一方面,现在,社会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大学里没有竞争和淘汰,没有降级,退学,即使有也是极其个别的。形成了只要交了学费就能毕业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规则。有些大学的经营者和老师中有一种观念:人家交了学费,花了钱,就应该让人家及格,就应该给人家学位证和毕业证,特别是现在就业非常困难,就不要在毕业证和学位证上卡人家了。有了毕业证和学位证都不见得能找到工作呢。学生们也认为:我交了学费,你就得给我毕业证和学位证。 还有一种观念笼罩大学,那就是不及格率和不毕业率太高会影响学校声誉和学生来源(北大,清华等名校当然另当别论)(学生也都掌握了学校的这个弱点,认为反正你都得让我及格,要不然以后就没有学生报考了)。学校每年都要检查各专业毕业率,毕业率越高越好,否则就有问题,要进行检讨。 试想一下,有几个家长在学生高考时会考虑这个学校是不是容易拿到毕业证?然后鼓励孩子报考容易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学校呢?我想只有那些严格要求,治学严谨的学校才会受到家长的欢迎,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那里读书。所以说,不及格率和不毕业率太高会影响学校声誉和学生来源的说法这完全是一种借口而已。可是我不明白,从什么时候,学校和老师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及格率和不毕业率太高会影响学校声誉和学生来源”的理论呢?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坚定地认为“只要我交了学费,你就得给我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呢?是谁首先提出的这两个理论呢?这两种理论是我回国之后首次听到和学到的,这种办学理念和学生的交钱就得毕业证的观念实属中国首创。 很多的家长,不惜花很大的精力和金钱培养孩子,一心能让孩子考上大学,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大学里学本领,学知识,指望在大学里能有所收获,可是,他们并不知道,也没有想到的是有的学校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培养了学生不想付出,却想轻松收获的理念。大学应该是个清纯之地,可是,培养的学生都会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指望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学生到社会上能成大器吗?这样的办学理念能毁坏了一代人。孩子都是好孩子,坏就坏在大人。 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从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普及教育,以前不存在的问题,现在出现了。要想办高水平大学,培养高水平人才,那么,没有淘汰制,没有竞争,这样的学校本身终究也会被淘汰,将来这样的学校在社会上反而会失去信誉,不是吗?我赞同国外的宽进严出的方式。 上述列举的现象,至少不是一个大学存在的问题,前几天也有博客谈到相关问题,也证明了这是很普遍的问题,一条鱼腥了一锅汤,这才是真正地影响大学的声誉问题,不过,全中国的大学如果都这样的话,也就不存在影响大学声誉问题了。 在这样的现实下,一个大学老师究竟怎样做是对的?严格要求?还是随波逐流?严格要求的话,属于另类,不受学校和学生欢迎。随波逐流的话,于心不忍,良心不忍,对不起家长,对不起学生。怎么办呢?困惑!! 第三:关于大学教师的素质和质量问题 为了评估达到硕士和博士的比例指标,为了把历史欠账补齐;还为了由于扩招,教师欠缺的问题,老师也进行了扩招。和学生一样,很多根本就没有教师素质的人也被扩了进来。 有的人,讲课就是照教材念。为了体现多媒体教学普及率,干脆把教案的内容 Copy 到 PPt 上,把念教材改成了念 PPt 。所以,学生能愿意来上课吗? 有的人,连汉字都写不好。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在黑板上写的不如小学生写的,再形象一点,不如蟑螂爬的。我认为作为老师,不要求字写得很好,至少不要像蟑螂爬。在前几天( 4 月 25 日 )我在博客上阐述了我的这个观点,有的人(署名叫做哈哈鬼和无聊之极)马上反驳我说我的思想落后和观念有问题,说我还生活在 30 年前。看样子我是应该好好反省了和检讨了,我落后了。现在,不会写汉字人也可以当老师了,新观念,新概念啊!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 当老师要会写汉字都不能作为审查老师的标准了,真是时代变了。老师的课程讲的差,不吸引人,字也写得差,又不负责,那么,学生能从老师的身上学到什么呢?学生能愿意来上课吗?毕竟学校不只是搞科研,还要求会写汉字的呀!!并且还要写给学生。 世界上著名大学之所以著名,就是由于高水平,高素质的老师和学者以及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治学严谨的结果,并不是低素质的老师和对学生低要求,容易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而受到公认。 第四:关于毕业论文问题 国内大学在四年级最后半学期( 2 月末 -6 月中旬),要毕业实习,要考研究生,要找工作,要突击本学期不及格科目补考,要突击全四年的各科不及格的各个学科重修,突击全四年所有不及格科目的结业补考(注意:各种补考的名称不同,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高效率地突击发放毕业证和学位证),要做毕业论文,可想而知做毕业论文的比重大小了。 老师要求严格的学生,能做 2 个月的试验,这算是最好的了。有的学生甚至连实验都没做,可是可以写出完整的论文,答辩时,结果出奇的好,结果非常完美,有的还有可能得个优秀什么的(感谢发达的网络),天才!!!做试验的同学会把自己实际的数据写到论文里,所以,结果并不见得好,有的仅仅得个及格。所以,做实验的毕业论文成绩不如不做实验的,试验做得越多成绩就越差,还有把研究生的论文原封不动抄下来的会得个优秀的。 日本的本科学生 4 年级开始整整一年的时间在实验室里做试验(至少我读博士的横滨国立大学是这样)。而中国的硕士生才做一整年的实验,那么以此类推,中国的硕士生与日本的本科生水平相当不为过吧?本科生和日本的高中生同水平也许有些夸张。实际动手能力可想而知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大学人数扩招了,可是实验室没有扩大,或者扩大较小,弄得实验室非常紧张,连一般的实验课也要弄到星期六,星期日,甚至晚上上。那么,就更没有地方做毕业论文了。原因是实验室需要大笔的经费,成本太高的原因,所以,投入资金不足,一边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一边由于经费和实验室的紧张,不断地削减实验课时。 听说这不是一所大学的问题,是全国性的问题,所以,我国的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已经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不如不做,我建议取消,怎样? 第五:中国大学生的课程太多 学生连星期六,星期日,甚至晚上都要上课。特别是全校性选修课都是在晚上或者星期日(听说这样的课属于后娘养的,不能占用白天的专业课时间,也排不上白天的课表里,所以只要报上名,都可以通过得到学分,不管老师讲不讲课和出不出席)。学生根本就没有多少自己的时间,更不用说接触社会,接触实践了。我认为有的课就是浪费学生的青春。比较之下,日本的大学生大部分星期六就没有课。没听说晚上还上课。很多的学生去做工挣零花钱,同时学习和接触社会,毕业后马上就融洽到社会和很快就找到合适的工作,日本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远远高于中国大学生。中国,不仅小学,中学,高中生课程负担过重,就连大学生负担也太重,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走向社会,锻炼自己,不应该都束缚在学校里。有人说这样的话会出事。那么,日本的大学并不负责学生的住宿和生活问题,学校只管教育,更没有辅导员,很多学校没有学校没有学生宿舍,没有人管理,难道说日本的年轻人自制和自我管理能力就比中国的年轻人高?我不这样认为,如果给他们机会,他们也会自我管理的很好。 根据以上列举的这种情况,我想出了一个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符合的办学新思想和新办学方法:那就是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在学校门口摆上一张桌子,收钱 = 四年的学费,然后当场就发毕业证和学位证,让学生拿着学位证和毕业证直接走向社会工作就行了,反正进大学也学不到什么本领,没必要花很大的成本上课,考试,浪费学生的宝贵青春,也解决了教师素质问题,没有必要雇佣众多的老师和服务人员,也不用建设高成本的实验室,这样的办学成本很低,符合经济规律。 如何? 本文纯属瞎议论,并不针对某个学校或学校的某个人,也不是批评某个学校的领导人,哪个学校领导人都希望把自己的学校办好,所以,请不要对号入座。文章太长,浪费读者的宝贵时间,很愧疚。不过,好在我的文章产量并不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110 次阅读|20 个评论
大学的本质
胡业生 2009-4-2 15:39
当我们把评判大学的水平瞄准在大楼与大师时候,不要忘了大学里的管理者,他们的行为举止更真实的反应大学的人文、价值和精神。所以,判断大学的素质从细节开始,从管理者的言行开始。一个好的大学,管理和服务的角色不会错位。社会化程度反映了大学管理水平和学校的科研环境。尊重知识的生态从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开始体验,那是真实的。目前,大学的管理者与领导有着割不断的利益联系。他们的态度就是晴雨表,折射出大学不出场的不变的思维和本质。他们的工作效率同样反映出科研水平和教学心态。关注大学从校园文化开始,从管理人员的态度开始,不会有错。高高在上的偏见与傲慢能培养出谦卑的胸怀吗?长期在无知的文化侵染下,教师的脊梁能不断裂、扭曲吗?学校领导对下属的认同不就是他人生的价值观和用人导向吗?学术环境、学术生态体现在细微的管理上。体现在管理人员的接听电话的语气和态度上。所谓大学,不是大楼之谓也,而在大师之谓也,而在管理之谓也;
个人分类: 悟性|299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三本颇受欢迎的电子类拙著的出版--盘点2008年的收获之四
人为峰 2009-1-30 16:11
按语:在进入中国人最喜庆的日子--新年的时候,对过去的一年自己和课题组的进行盘点。虽然有些收获并不与中医药有直接的关系,但从系统、辨证的观点 来看,本人把这些工作都作为支撑自己的最大、最终目标--中医的科学探索不可省略的工作,也是自己的人生目标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本博客中将这些进展与收获 向大家报告,以期待大家的支持与帮助。 在08年,有三本电子类的拙著出版,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质量总是与数量成反比,但本人认为这次可能与这种潜规律不尽相符:一则这三本书的内容是多年的积累;二则作为本专业国内最大的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自身也不允许所出的书影响到自家的声誉与效益。出版之后的销售情况证明这三本拙书符合出版社和本人的预期,也就证明了质量还是不错。 1. 《实用电子技术 1000 问》: http://www.phei.com.cn/bookshop/bookinfo.asp?bookcode=TN060530%20booktype=main 2. 《电路学习与分析实例解析》: http://www.phei.com.cn/bookshop/bookinfo.asp?bookcode=TN058030%20booktype=main 3. 《生物医学电子学》: http://www.phei.com.cn/bookshop/bookinfo.asp?bookcode=G0072810%20booktype=main 第一本书,顾名思义,不难理解其对学生和从事机电类的工程师们的参考作用。 第二本书,是专门针对大、中专和高职的学生们而编写的:如何把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等电路的基本定理、定律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怎样分析、怎样设计、怎样......。 第三本书,是本人这门课20多年教学和研究(对编书来说,这两者决不可偏废)的总结,该课程已成为天津市的精品课程。可以自豪地说,这门绝对有特色(参见:http://202.113.13.85/shengwu/)。因此,该书也具有许多的优点。随便说明一下,该书不仅是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对机电类的各个专业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为《生物医学电子学》基本覆盖了《测控电路》、《非电量测量》等机电、电子、仪表类专业课程 的内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71 次阅读|2 个评论
什么是素质教育?
wanghongcai 2009-1-4 06:28
一 昨天从科学网上看到王鸿飞先生的高论《素质教育是个扯淡的事》,我感觉自己有话要说。关于这个话题自己以前曾经说过,既有专著,也有论文,所以旧话重提就感觉很没意思,所以想换一个新的角度说,即中国教育该向何处去?论理说,这个话题更大,因为任何关于教育话题的讨论都与此有关,但考虑这个问题在不同时候必然有不同的注释,所以从这个话题出发或许还能够谈出点新鲜玩意来,不然从老的话题出发就无法谈了。当然在谈之前还要对素质教育对一点小小的说明。 什么是素质教育呢?不管官方究竟是怎么定义的,但我自己一直是不太认可这个概念,一直是只针对具体的语境进行谈论。因为素质这个概念原来是有明确说法的,如遗传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等,大多数都是指一种从先天获得的东西,指一种先天禀性,少数情况是讲后天养成的性格和秉性。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一种结果,但与教育联系起来是没办法进行了。所以素质教育这个人造概念一直在教育学术界里争议非常大,一直没有一个确定的含义,所以最后就成了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了。装也罢,但装的东西也太缺乏一致性了,所以这个概念就成了失败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被糟蹋的概念。但是一经官方文件正式承认这个概念后,那么下面也只好执行了,至于怎么搞大家心里也没有底数,所以最后只能停留在口号和表面,这就有了人们常说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大概这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即什么东西都能够给你弄圆通了,你说要搞素质教育,好,我搞。应试教育,你说不好,但大家都需要,所以我也得搞。这样你说搞素质教育我有,你要应试教育我也有。这就是应付各方面的需要呗! 这个素质教育错误还在于把应试教育作为它的对立物了。至于应试教育是什么,也不太清楚。为了考试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那就取消考试算了,因为这样就可以彻底杜绝了应试教育了。一开始还真这么搞了,如小升初考试取消。但这不解决实际问题,因为中学上高中还有升学考试,中学升大学还有考试,你能够取消一个,不能全部取消啊。全部取消了估计就全乱套了。单独取消了小学考试结果使小升初变得更加无序,不少地方采取划片入学的办法和电脑排位的办法,把原来按成绩入学的方式变成了人为的机械的操作,变成了呆子帮忙,越帮越忙,更加有损于教育的公平性,这样就迫使许多人呼吁回归以前考试的方法。看来教育改革搞这个简单外科手术办法是不行的。 既然把考试作为应试教育的标志物是错的,那什么才是对的呢?许多人就从考试竞争压力的害处去找了,如学生的体质下降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变糟了,学生的死读书了,还有德育被忽视了,学校教学偏科了,这样五花八门,莫衷一是,说来说去说不到根本上,那么用它来指导教育改革,没有不出现失误的。所以当前的应试教育日甚一日,丝毫没有什么改进的迹象。 这说明所谓的素质教育并没有看到教育问题的实质。 教育问题由来已久,它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在教育活动中的反映。之所以人们对应试感兴趣,因为这似乎是一个唯一能够在表面上比较公平的社会分配资源的机制,因为这个分配的基础是靠个人努力,而不是依赖于先天的地位等。但是,因为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本来就是不平等的,那么这个看似平等的分配其实也是不平等的,更何况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的不平等,这些不平等不是教育本身所能够取消的,所以说,教育治不了自己的病,因为真正的病灶并不在教育自身。 素质教育之所以不能推行,就在于其目标不明确,所指方向不正确,理论基础缺乏,缺乏社会动员能力,教育战线感觉一片混乱,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这样它不仅没有功效,反而成了人们责难的对象。应该说这既是理论上困乏无能所致,也是政府过于主观臆断的结果,因为没有真正取得社会的同情和支持,没有得到学校内部的积极响应,而且各种教改方案搞得大家越来越累,越来越不知道怨气向谁发泄。 二 中国的教育确实到了转轨的时候了,大家都亲眼所见,这样下去不行!因为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特别是智力的浪费,导致人们真正学业荒废。可以这样说,无论学校里还是学校外,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学。好象上学是要学习知识,但学习知识干什么呀?为了考试!考试为什么!为了上大学!上大学为什么呀?为了好工作!好工作为什么呀? 人们把上学--知识--考试--大学--工作作为简单的等式来看待,把上学最终目的就是要参与最终分配对待。而人自身在其中究竟是什么,没有人关心,认为只要最终有一个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就是一切。什么个性啦,个人兴趣啦,德智体全面发展啦,审美趣味啦等等一切都可以不考试。所以中国教育是一个只重结果而不重视过程的教育,即不管什么招法,只要最终达到目的就行,其他一切都可以不考虑。这个可不是教育才有的毛病,而是整个社会都普遍染上的毛病,这就是急功近利。大家争夺可以不计一切后果,只问最终结果就行,这样学校教育就把人的最好年华的15-16年浪费无谓的活动上。你问大学毕业生,他们有几个知道他们喜欢干什么,能够干什么,你再问问他们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保准没几个能够给你回答上来的。还不仅如此,甚至许多研究生毕业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和自己究竟希望干什么,他们就这么稀里糊涂,反正就是考试、上学,也不管为什么。你说这样的教育有意义吗? 现在的大学生遇到了就业压力,才感到读书无用了。有这个感觉就是很不错了,这至少还能够促进他们反思一下,从而思考一下什么是真正有用的。问题是学校不反思,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不反思,社会不反思,他们反思的结果只能使他们一肚子怨气。反正中国这么大的地方,最后差不多都能够找到一个饭碗,至于与所受教育有多大关系就不能说了。你说这不是教育的浪费吗? 现在能够认识到教育浪费的不在少数。但大家象挤在一条将要沉没的船上,谁都没有勇气先跳下去,所以也只好任这只船慢慢地往下沉。 三 现在教育最大的缺憾就是缺乏理想,不知道该往什么地方走,教育已经失去了自主,是靠自己的惯性在行驶,这个惯性很大程度上也是社会的惯性,没有表现出教育的独立思考。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最大失败就是没有把教育对象当人看,只是把他们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看,把他们当成了应试的工具看,从来没有思考过他有什么特长,有什么潜能,哪些地方需要格外注意和培养,认为他们天生都是往一条路上走的,都应该去参加应试去,因为这样看上去才象公平竞争吗。 不仅如此,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也很少把自己当成主体看,也就从来不思考这样做究竟是对还是不对,都是在自己不得不这么做的状态下才这样做的,也没有机会说个不字。 现在大家都在忙于自己的活计,爬自己的小格子,对于教育究竟该怎么搞也不怎么上心,认为这天生就不是我的事情,是别人的事情,是政府的事情,或者是社会的事情,也认为自己微不足道,关心也没用。 这种思想已经积郁得太深了,所以教育里没有真正思想,只有一些鼓舌如簧的人在游说,他们在把教育导向一个不知道目的究竟在什么地方的地方。 所以,人们还得日复一日地去背、去记、去考试,日复一日地感到累、烦、没劲,日复一日地说着我也没办法、无所谓、反正就这么回事,日复一日地感到不满、怨气、难过,教育也就这样日复一日地不断地沉沦。
个人分类: 热点讨论|11745 次阅读|8 个评论
当今研究生缺乏什么-理想、态度、精神、素质和其它!?
吴信 2008-11-30 18:44
常常想当今研究生缺乏什么-精神、素质和态度!?我们比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生什么方面做的不够?国外的不了解,作为一个在读的研究生,我认为我有发言权,仅仅就我所见到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由于很多事情是和个人的经历相关,所以即使是很共性的话题,也会存在不同的理解。 第一、缺乏理想: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理想谈起来很空很大,但是没有理想的人生活不是很有意义。至少我感觉是。因为我了解,很多时候,作为学生,没有理想,即使有理想有目标的话,也不符合实际,特别是女生,幻想挺多的。 人是惰性的动物,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就缺乏动力。目标含糊,就很容易动摇。这两种都是不利的。因此,我建议在一个新开始的起点,要好好的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至少是对于研究生这几年,要明确目标。只有有了时间概念的目标才会产生真正的动力。我建议我的师弟师妹们,每周都写一篇生活心得,主要的目的是反思自己在过去的一周里,做了什么有助于自己目标的事,而那些时间是可以避免浪费的。这种思索,我称之为反馈校正过程,你要实现你的目标,客观上需要同你的目标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如果,我们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那么,出于本身惰性的驱使,就会偏离目标越来越远。所以,不是目标坚定的人, 常常思考一下自己最近的生活并且写下来是绝对必要的。你会发现多数的情况下,我们都需要校正自己行动,不然目标会越来越远! 第二、缺乏端正的态度:你读研究生的目的是什么? 混文凭的多数吧!呵呵,这个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就是因为这种想法,平时的行为就偏离了方向。 态度决定一切。我曾经给师弟师妹说,即使你将来不搞科研,但是你要在读研期间锻炼你对生活的态度,锻炼你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在以后其它工作岗位也应该有好处的。 我说如果你仅仅想拿到文凭去找工作的话,不如本科就去找,浪费时间和精力不说,也许工作三五年学习到的社会经验已经远远超过你的文凭的价值了。 第三、缺乏精神: 提到精神,也是太大的话题,但是我认为精神是支撑我们生命的支柱,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时候即使你没有感觉到,也是存在的。象母爱的奉献精神,哪个母亲平时会感受到自己有呢?但是是处处存在的。至于现在的研究生,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 吃苦耐劳的精神:当今的研究生,有多少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他不怕苦不怕累?现在优越的生活条件给更多人以方便,而很多人没有把它当作机遇,反而养成了更多的惰性。 2 勤于专研的精神:业精于勤慌于嬉!这点道理都明白,可是有多少人整天在网路上嬉戏?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很多的时间? 3 独立自强的精神:现在的年青人啊,特别是独生子女,独立处理事情的精神是否欠缺,大家有目共睹,依赖性强。 4 专一敬业的精神:有多少研究生看着自己的专业说别人的专业好的?总是感觉别人的专业好!而往往失去了本专业的兴趣和机会。 第四、缺乏综合能力 1 自我调解的能力:心理上的问题越来越多,而且这一代人独生子女的多一些,所以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值得担忧! 2 认识自我的能力:作为研究生, 我认为, 剖析问题很重要,而剖析自己应该更为重要!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研究生有多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将要干什么呢? 3 总结分析的能力:科研实验的各个阶段在达到目标或因故终止后,往往需要进行项目 总结 。对实验的成功、效果及取得的教训进行的 分析 、以及这些信息的存档以备将来利用。 4 创新 的能力:我们目前很多研究是跟着国外的走,这里主要的责任在于站在科研前线的研究生。也许很多教授对研究生做的实验只懂大方向,具体操作就要看研究生的了。那有多少人认认真真的看文献、思考、总结分析,进而做出与他人不同的科研呢? 此外, 还应该提高实践 的能力、 适应的能力以及自制能力等等多方面的能力。 第五、缺乏修养: 还有, 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很多人迷恋于此,几年前就看到一个调查说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和电脑的使用成负相关的趋势。想想我们自己,总是坐在电脑前。只有身体好了,才能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我在读本科的时候,老一辈提出:每天锻炼半小时,健康工作半辈子! 总之,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怎么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 到了研究生的阶段,就应该把自己置于社会的环境中来磨炼自己了。从客观角度上说,这个阶段是你最后一次不用担心承担任何后果的提高你的处事能力的机会了。怎样同自己的导师,同学,行政人员,企业人员乃至于本领域的权威协调各种关系,是你接触的新课题。一个成功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他的为人处世能力的,即所谓的情商。读研究生的时候,开始有机会接触真实的社会了。于是会对于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感到愤慨。记忆中,我是有一段愤青时期的,对很多不符合价值观的现象会产生抵制情绪。而现在却不得不说,抱怨和愤怒在多数的情况下是不会产生正向作用的,无论是对于你要解决的事情还是你自己个人的心态来说。所以,在研究生学习开始的时候,你要思考怎样提高你的人际关系。这里要说一下师生的关系,就是和导师的关系。因为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给师生关系赋予了太多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当一个学生真正的和他曾经向往甚至崇拜的导师一起共事时,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是失望的。因此,这里有一个观念是要校正的,现实的师生的关系事实上是工作关系的。导师招学生是首要的目的为了科研,所以这决定了你能做什么才是他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感情的因素是有的,但是那是建立在工作的基础上的。这样说,也许对于重视感情的学生们有些残酷,但是现实是这样的,你要学会适应它!事实上,只有当你对具体的工作有了具体的贡献时,才能谈感情。在此之前,不要要求太多。没有付出的回报,会被认为无理的要求!任何尊重都是需要你靠自己的能力去赢得!这是生存准则,而从现在开始,要有这个观念了。所以,不能对导师期望的太多(这一点在国外就更加明显,师生的关系就是工作关系)。如果把它理解成一种工作的关系,也许你会更觉受益,也会使你行事更加成熟(本段参考网络)。 进入到研究生阶段,也会更多的接触到社会的一些不好的方面。其中之一是行政人员的官僚态度,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应对的方法有很多,也会因情况不同而不同。底层的原因还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所以要办事,或者想办成事,要多思考办事的方法。记得,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在中国工作的老外的座右铭:在中国,没有办不成的事;在中国,没有很容易办成的事。也许话有点极端,但是一定是经验的总结。作为研究生的你,如果有什么困难,应该想想这些话,把每次与别人打交道当做自己与人交流的机会,也许也是一种学习(本段参考网络)。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403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家de品质
wheator 2008-11-28 00:49
比起他们的成就,这些大科学家留给大家的更多是精神的财富。他们身上有真正科学家的精神。在这个物质文明发达,许多人都为名利奔波的时代,这种精神更值得人们尊敬。 科学家该有什么样的精神?科学,本身即是探索未知,发现真理,发展先进,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学问,而成为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的人所拥有的精神是: 1.公正:以公正的立场观察事物。由于观察总是从自身的角度去看的,因此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很难脱离自身的角度去想象和思考现象,于是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无意识形成,当随着年龄增长观念僵化,则非常不容易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因而不容易把握事物。所以说公正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事实上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强化了公正意识。 2.简单入手多元思考:选择简单对象开始研究,建立理想模型,尽量应用数学,完整的考虑各要素,建立理论,并通过修改和扩展,扩大应用范围。这其实就是上面所叙笛卡尔提出的科学思想,所以把它称为笛卡尔精神。不仅在物理上牛顿的质点模型、克劳修斯的理想气体模型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是在其它领域也一样,如生物界摩尔幸运地选择了果蝇这个简单对象才揭开了遗传学研究的序幕。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片面思维,要有多元化思考,但大脑处理信息能力有限,所以先选择简单对象,就可以避免思考过多的因素。而较复杂问题可以用研究简单问题导出的结论通过各种方式的迭加和处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可以用已有结论定量近似和定性分析。 3.证实加证伪:科学是严格的,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一致,即理论的任何导出陈述都必须与观察相符,能用实验证实,不能被证伪的理论就不是科学。称这为波普尔精神。现代科学有许多新理论没有较多的实验支持,往往来源人为的演绎构造,这样的知识系统,只要有一个与观察不同,就应该推翻。但对经验科学,经验先于理论,则不应该轻易相信证伪,即使某个陈述被证伪,也应先考虑修改,或用更大的理论包容旧理论。 4.理性怀疑:科学只是最逼近真理,事物的真实道理只有事物自己知道,任何知识体系都是人为构造的,科学特别强调怀疑包括对自身的怀疑,但自从科学延生三百多年来由无数具有怀疑精神的科学家十分谨慎地发展,许多科学领域近于成熟,因此怀疑需要一定的理性基础。 5.争论与激励:科学是人造的,因此与人的素质有关,争论和激励能使人的素质迅速提高,因此科学需要讨论的环境和维护人们对科学的热情。 6.耐得住寂寞:它的头两条就意味着这点。与未知的东西打交道,科学家是第一人,除他和有限的几个人以外没有人会理解阳春白雪必定曲高和寡。这就要求科学家要耐住寂寞,忍受孤独,专注于自己的事业。科学很少能成为赚大钱、暴富的工具,科学家必然不会,也不应该像明星那样倍受追捧。事实上,喜欢鲜花如海,美女如云,掌声如雷者不大可能成为科学家。 7.耐得住不解。新东西,必定与许多旧想法格格不入。每到这时,科学家总会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或指责,或质疑,或嘲讽。这时就要求科学家能坚持以事实说话,顶住这些干扰,用事实说明自己是正确的。即使真的失败,科学家也要有顶住这些干扰,重头再来的勇气和决心。 8.具有普世情怀。科学需要改造世界,造福人类。所以科学家要有把自己的成果奉献出来,让它们转化为实际的产品,造福人类的决心。要是一个科学家的成果只能成为考试用的题目,那可真是可悲的事情。只有一般人能从科学家的成果中获益,这位科学家才可能被铭记,他才能被称为大家。(转自科学与情趣: http://blog.sina.com.cn/hbcr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式的教育,中国式的问题
immuneweb 2008-7-18 08:59
我想很多中国人都知道我们的教育存在什么问题,但已经习惯了,没有人想改变,中国人的惰性是很大的。 小学教育的问题 其实小学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就象万丈高楼的根基,对于人一生应该是非常重要的阶段,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道德观和法制观念都应该在此基础上形成,所以这个阶段道德和法制观念的传授要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我们国家国民素质出现的很多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小学教育注重传授知识,家长也关注孩子学习的名次,而不关注孩子道德和品行的培养。 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 无论是小学还是到大学,课堂教学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永远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我不知道其它大学如何,反正是我们学校的大学生很辛苦,和高中没有什么两样,每天甚至晚上都上课,进行课程修订的时候,各个专业的老师都认为自己课程的课时少,还希望增加学时,这也和目前高校的管理有关,学校考评教师的时候,看你的课时工作量完成没有,这样如果哪门课程学时少了,教师完不成工作量,经济上就要受到损失的。 目前的大学教育,评估的时候要看你是否用的规划教材,是否集体备课没有,是否按照大纲来讲,你想如果有这么多限制,还不如一个教授讲课录像进行播放算了。大学就应该让教授体现不同的风格,具有不同的学术观点,然后让学生去判断哪个观点正确。无论是在大学还是研究生教育,我们都是在传授知识,而不是方法,那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如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学习是为了考试 中国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考试,因为从小学开始,学生就知道考试分数的重要性。在大学里学生经常给老师提的意见就有:讲课重点不突出,说起来可笑,什么是重点?无非是将来考试的时候考题产生的章节吧了。学习是为了考试,那么只要能应付了考试,其它的就不去理他,因此平时学生感觉无所事事,等考试前一个月紧张一下就行了。 思维的局限性 因为中国的学生是被考出来的,而中国的考试是有标准答案的,你不按照标准答案答题,后果是很严重的。因此学生的思维就局限在老师给的标准答案里面,长期以来就养成了思维的局限性,不敢突破传统,不敢向权威挑战,所以这种模式下是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我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也许我观察的不准确),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当学生的时候(读博士或者博士后)能发很好的文章(science,nature),但一旦自己领导一个课题组当老板的时候就很少有他们当学生时的成绩了,这是否与我们的教育有关呢?因为当学生做的课题是老板的课题设计,而自己当老板的时候才能体现自己的能力。所谓创新性思维就需要没有局限,大胆设想,而中国式的教育使我们感到跟着别人走更安全,无法突破现有的理论和技术。 下面推荐一篇短文: 从教学生如何钉钉子看教育观的差异 刘粤平 故事围绕着中、德两国教师如何培养钉钉子的工人展开 德国。 教师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钉钉子。这里有一些工具,请大家上来尝试一下。教师一边做示范,一边辅导学生。 下课时间到。同学们都掌握了吗?学生们:会了。老师:好,下课。 中国。 教师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钉钉子。钉钉子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某著名造船厂船坞由于一颗铆钉不牢,致使一艘未完工 的万吨级轮船滑落水中。给国家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影响恶劣。所以,希望大家对钉钉子这看似小事的事情,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给同学们讲一讲钉钉子涉及到的要素。 一、钉子的材质。钉子材质的不同,作用也有不同。具体可分为钢质、铁质、木质、竹质 二、附着体。即钉子要嵌入的物体。附着体形状多样,质地也多有不同。质地不同其受力效果也不同。具体可细分为 三、击打物。俗称锤子。但严格地说钉钉子所用物件并不仅限于锤子,还可包括石头、钳子、斧头、木锤因此,在学名上我们称之为击打物更为科学和准确。击打物从外型特征上可分为 四、钉子与附着体的夹角或钉子嵌入附着体的角度。这个问题经常被人们忽视。通常钉子与附着体所形成的上夹角不得大于90度。否则。同时还要考虑钉子嵌入附着体的深度 五、钉钉子的速度与力量。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击打物的重量与钉钉子时的速度和力量之间的关系。钉子所承受到的力量与击打物运行过程中的速度和力量关系成正比 以上给同学们详细分析了钉钉子的五大要素,当然还有操作中的安全问题、工作环境。同学们听明白了吗? 学生(一脸茫然):听懂了!老师:好,下课。
个人分类: 教育|572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往事感怀
热度 1 immuneweb 2008-7-16 21:12
记得是在2003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的校园里,我拾到一个钱包,打开一看有几十欧元的纸币及几个硬币,还有一个身份证,是一个女大学生丢的,我想失主一定很着急。第二天我将钱包给了实验室的一个德国博士生,让她打电话找失主,后来失主平静地说声Danke(德语的谢谢)拿着钱包走了,她走后我有点失落,因为她没有流露出万分感谢之情,我可是拾金不昧呀!!! 在德国很多中国留学生发现本来在国内绝对是应该大力表扬的好人好事,在那里人们认为这是应该做的。反过来觉得我们的道德水准定的有点太低了,例如作为领导不受贿、作为医生不收红包和作为警察抓了几个小偷等等,本来是职责应该做的,却成为先进的典型。 还有件让我觉得我们与德国国民素质差距比较大的地方是,我在科隆大学遗传所时,我只有一把钥匙,但这把钥匙能开开研究所大楼的大门、我所在三楼所有实验室、办公室的门以及五楼研究所图书馆的门,图书馆是无人看守的。大家的钥匙都是这样,我从来没有用钥匙进过别的课题组实验室,如果在中国人们也是这样拿钥匙结果会怎么?而现在回国后我整天腰里挂着一串我几个实验室房门的钥匙。除房门的钥匙,我想国内很多实验室里很多柜子、抽屉也是锁着吧。 我时常在想,我们的经济可能很快能赶上发达国家,那么我们国民的素质什么时候能赶上呢?这个时间是很难预期的。
个人分类: 教育|4068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