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季节特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2019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反季节疗法(全光疗法)
杨学祥 2020-3-1 10:09
中国2019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反季节疗法(全光疗法)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1. 流感流行的季节性特征 我国的冬季为前一年12月到次年2月,是一年中紫外线最低值时期;在美国较冷的秋季,冬季和春季出现流感高峰,从10 月到次年 5 月,避开了紫外线夏季高峰。这说明,流感高峰与低温和紫外线低值有关。 图1 一年中紫外线量的变化(把7月的量作为1000来计算的相对值) 2. 冠状病毒爆发的季节性特征 SARS事件开始于冬季高峰在春季 图2 SARS2003年感染人数和死亡率统计:5月进入峰值 SARS事件从2002年12月5日或6日开始至2003年7月13日,共历时约8个月。即爆发于紫外线冬季低值,消失于紫外线夏季高值。 中东呼吸综合症爆发于冬季高潮在春季 图3 MERS病例发病数时间分布图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613952 根据图3,中东呼吸综合症发现于2012年冬季,疫情高峰在2014年3-5月春季,在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迅速消失。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在2019-2020年冬季无黑子期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在2019-2020年冬季紫外线谷值时期,又恰逢太阳黑子低值年,这是此次疫情异常凶猛的原因。由于太阳黑子最低值已经过去,根据前两次疫情的统计规律,估计在春季疫情将进入高峰,夏季消失,秋冬季是否复出,取决于中国的调控力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98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7031.html 冠状病毒为什么爆发在2019年12月? 因为2019年为太阳黑子谷年,太阳在2019年11月14日开始进入无黑子期,一直持续到了12月23日,四十天的“无黑子”期与2019年12月开始的疫情完全重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447.html 2020年1月1日至2月19日太阳活动很低。日面上无可视黑子。该期间无C级及以上耀斑发生。地磁场平静。有利于病毒的繁殖和传播。 3-5月春季太阳活动增强,6-8月夏季达到峰值,有利于疫情结束。 http://rwcc.bao.ac.cn/history/queryForecast.jsp http://rwcc.bao.ac.cn/history/index.jsp http://rwcc.bao.ac.cn/history/index.jsp http://rwcc.bao.ac.cn/history/queryForecast.jsp 根据约翰霍普斯金大学的系统科学与工程中心统计的灾情数据,截至2020年2月14日14点,全球已确诊64,437例2019-nCoV病例。其中,中国63936例,其他24个国家501例。日本的一艘大型邮轮钻石公主号上发现的病例最多,有218例。其次是新加坡58例、泰国33例、日本本土29例。 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基于395例海外病例的流行学病学研究显示,1月底前主要是中国湖北和其他地区的输入性病例,1月底后输入性病例减少,未有旅行史的病例增多,并出现人传人和聚集性传播的情况,如新加坡出现5起聚集性疫情,涉及28人。 图4 2020年1-2月中国以外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流行曲线 (图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上观新闻汉化) https://www.sohu.com/a/373900289_260616 图5 2020年1月20日至2月24日欧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流行曲线 太阳辐射对流感病毒的影响 我们在2009年6月25日指出,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谷年,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旧病毒复发);在太阳黑子峰年,太阳活动增强,辐射出的紫外线增加,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基因变异(新病毒产生)。这是流感大流行一定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的原因。由于在太阳黑子峰年爆发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病毒基因变异,所以强度大,危害重,如1918-1919年、1957-1958年和1968-1969年;由于太阳黑子谷年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旧病毒复发,所以强度小,危害轻,如1900年和1977年。这是后两次流感大流行被人们忽略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0114.html 根据相关条件,2002年SARS发生在太阳黑子峰值,所以强度大。2020年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发生在太阳黑子谷年,其强度相应变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5677.html 新型冠状病毒在最适宜地方和时间出现,在防范最薄弱的地方聚集爆发,在有利条件消失后自行消失。其最大特征是病毒在空气中的浓度变化:浓度小时人体免疫可阻止感染;超过临界点将有少数弱体质人群被感染;高浓度将形成大规模流行,浓度降低将出现拐点,最后直至自动消失(见相关数据)。苏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5691.html 图1-5表明,相对于流感流行,冠状病毒的爆发和结束具有更强的季节性特征。 3. 中国2019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反季节疗法(全光疗法) 2002年中国爆发了SARS事件,2012年中东爆发了中东呼吸综合症,2019年中国爆发了2019-nCoV,但是,治疗冠状病毒依然没有特效药和疫苗。因此,根据冠状病毒自然兴衰的规律,在医院病房模拟夏季的环境,让医院内夏季提前到来,应该是当代科学可以达到的最有效方法。 夏季的最大特征是高温和强紫外线。 方法之一为增强紫外线消毒,营造不利于病毒生存的环境。我们建议用太阳灯和紫外线消毒灯交替连续杀毒,保证医护和患者的环境安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7766.html 方法之二,提高室温,采用红外线和远红外线治疗。 红外线照射体表后,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被皮肤吸收。皮肤对红外线的反射程度与色素沉着的状况有关,用波长0.9微米的红外线照射时,无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60%;而有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40%。长波红外线(波长1.5微米以上)照射时,绝大部分被反射和为浅层皮肤组织吸收,穿透皮肤的深度仅达0.05~2毫米,因而只能作用到皮肤的表层组织;短波红外线(波长1.5微米以内)以及红色光的近红外线部分透入组织最深 穿透深度可达10毫米,能直接作用到皮肤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及其他皮下组织。 在红外线区域中,对人体最有益的波段就是4到14微米这个波段范围,这个在医术界里面统称为“生育光线”,因为这个红外线波段对生命的生长有这促进的作用,这个红外线对活化细胞组织,血液循环有很好的作用,能够提高人的免疫力,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 红外线红斑 足够强度的红外线照射皮肤时,可出现红外线红斑,停止照射不久红斑即消失。大剂量红外线多次照射皮肤时,可产生褐色大理石样的色素沉着,这与热作用加强了血管壁基底细胞层中黑色素细胞的色素形成有关。 功效 红外线治疗作用的基础是温热效应。在红外线照射下,组织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物质代谢增强,组织细胞活力及再生能力提高。红外线治疗慢性炎症时,改善血液循环,增加细胞的吞噬功能,消除肿胀,促进炎症消散。红外线可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镇痛、解除横纹肌和平滑肌痉挛以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作用。在治疗慢性感染性伤口和慢性溃疡时,改善组织营养,消除肉芽水肿,促进肉芽生长,加快伤口愈合。红外线照射有减少烧伤创面渗出的作用。红外线还经常用于治疗扭挫伤,促进组织肿张和血肿消散以及减轻术后粘连,促进瘢痕软化,减轻瘢痕挛缩等。 红外线对血液的作用 因为红外线能够深入人体的皮下组织,所以利用红外线反应,使皮下深层皮肤温度上升,扩张微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复活酵素,强化血液及细胞组织代谢,对细胞恢复年轻有很大的帮助并能改善贫血。调节血压:高血压及动脉硬化一般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肾脏等细小动脉收缩及狭窄所造成。远红外线扩张微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能使高血压降低,又能改善低血压症状。 红外线对关节的作用 红外线深透力可达肌肉关节深处,使身体内部温暖,放松肌肉,带动微血管网的氧气及养分交换,并排除积存体内的疲劳物质和乳酸等老化废物对消除内肿,缓和酸痛之效果卓越。 红外线对自律神经的作用 自律神经主要是调节内脏功能,人长期处在焦虑状态,自律神经系统持续紧张,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头痛,目眩,失眠乏力,四肢冰冷。红外线可调节自律神经保持在最佳状态,以上症状均可改善或祛除。 红外线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远红外线照射的全面性和深透性,对于遍布全身内外无以数计的微循环组织系统,是唯一能完全照顾的理疗方式。微循环顺畅之后,心脏收缩压力减轻,氧气和养分供应充足,自然身轻体健。强化肝脏功能: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化学工厂,是血液的净化器。远红外线照射引起的体内热深层效应,能活化细胞,提高组织再生能力,促进细胞生长,强化肝脏功能,提高肝脏解毒、排毒作用,使内脏环境保持良好状态,可说是最佳的防病战略。 红外线对眼的作用 由于眼球含有较多的液体,对红外线吸收较强,因而一定强度的红外线直接照射眼睛时可引起白内障。白内障的产生与短波红外线的作用有关;波长大于1.5微米的红外线不引起白内障。 光浴对机体的作用 光浴的作用因素是红外线、可见光线和热空气。光浴时,可使较大面积,甚至全身出汗,从而减轻肾脏的负担,并可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肾功能的恢复。光浴作用可使血红蛋白、红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增加,轻度核左移;加强免疫力。局部浴可改善神经和肌肉的血液供应和营养,因而可促进其功能恢复正常。全身光浴可明显地影响体内的代谢过程,增加全身热调节的负担;对植物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也有一定影响。 https://baike.sogou.com/v101782902.htm?fromTitle=%E7%BA%A2%E5%A4%96%E7%BA%BF 远红外线有助于消炎抑菌,机理如下: a) 远红外的热作用通过神经体液的回答反应,消除了炎症的病理过程,使原来遭到破坏的生理平衡状态加速恢复正常,提高了局部和全身的抗病能力,同时能激活了免疫细胞功能,加强了白细胞和网状皮细胞的吞噬功能,达到消炎抑菌的目的。 b) 红外的热效应使皮肤温度增加,交感神经感受能力减低,舒血管活性物质释放,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循环改善,增强了组织营养,活跃了组织代谢,提高了细胞供氧量,改善了病灶区的供血供氧状态,加强了细胞的再生能力,控制了炎症的发展并使其局部化,加速了病灶的修复。 c) 远红外的热效应,改善了微循环,建立了侧支循环,增强了细胞膜的稳定性,调节了离子的浓度,改善了渗透压,加快了有毒物质的代谢产物的排出,加速了渗出物的吸收,导致炎症水肿的消退。 https://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583025506ver=1signature=AgAmNZdKgz*Z1ZwUNzq*0aeXvbk-2uPWggq9t*z8PXzATH1J7GhbKE2yJWrvRxeD-ngEctoNl3iABhd3BXW97Y1Ho0JUx7DO-h21nlXDQHIjhR11e64q4*h3gsnnGvLxtKrrlb3rObwMqH6d*-1fj-slgxLGM0cUuIBa*VJHemE=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3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冠状病毒为什么在冬季爆发:一年中紫外线数量最少
热度 4 杨学祥 2020-2-4 20:00
冠状病毒为什么在冬季爆发:一年中紫外线数量最少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流感病毒为什么爆发于冬季? 2018 年 12 月 19 日,CID 杂志在线刊发了 IDSA 关于季节性流感诊断治疗预防及暴发处理指南,改版指南是对 2009 年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制定的季节性流感治疗指南的更新。 「流感季节」是指通常会出现流感流行并需要监测的特定时期,例如美国 10 月到次年 5 月。 「流感流行高发季节」是指季节性流感(甲流和乙流)感染病例数增加的时期,例如在美国较冷的秋季,冬季和春季出现流感高峰。(笔者按:在我国北方指冬季低温时期) 「非流感流行季节」是指季节性流感病毒(甲流和乙流)不在当地流行的时期,例如美国炎热的夏季。 流感是由甲型、乙型或丙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在美国,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的流行季节为每年的秋季,冬季和春季,而丙型流感多呈散发状态。季节性流感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无症状的感染,伴或不伴发热的轻症流感(见附表),严重者可出现并发症导致死亡(见附表)。一项研究估计,在 2010 年至 2016 年期间,美国所有年龄段中季节性流感发病率大约为 8%(3%-11%)。在 2010-2016 年期间,在美国,季节性流感约造成每年 430 万-1670 万次就诊,14000-710000 例患者住院治疗以及 12000-56000 例患者死于呼吸和循环衰竭。最近一项模拟研究估计全球每年约有 29 万-64 万例患者死于季节性流感相关的呼吸衰竭。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80809510ver=2138signature=S-V-oW6YjdR1NiPl0J6d1t5oUjmxUEoXar1J031Z12vIctMcMUJ2unTBs8MNo0I2gDRXmV4sVr5ea0ZW-5X0nc5BNGdLfQMeqW*OMTtEQg8plA9OZXWX8-ZJvimNaGVFnew=1 冬季感冒的高发,一般认为有三个原因。首先,冬季气候寒冷,人呆在室内的时间变长,从而增加人与人接触的概率。其次,冬季的空气比较干冷,在这种条件下病毒颗粒更容易存活,传播也更容易。最后,由于经济活动的增加,人群的迁徙比之前更加频繁,比如旅行,这也加重了流感病毒的传播扩散。 对于流感的高发,目前学界还有另一种解释:冬季人们在室内的时间变长,从而人体维生素D水平降低,导致抗流感病毒的免疫力下降。 http://www.sohu.com/a/199603321_135814 我们发现流感冬季高发的第五个原因:全球一年中紫外线处于最低值,有利于病毒的繁殖和传播。 紫外线并非夏季的阳光所独有,而是每天都存在,只不过从每年的3月份开始,紫外线的量逐渐增加。数据显示,一年中,3月至4月紫外线已达盛夏的90%,5月至8月为全年度紫外线量的高峰期。即使在冬季,紫外线的量也有夏季的2/3(见表1)。 紫外线指数是通过一组变化范围在0至15的数字来标示太阳光线中紫外线对人体皮肤可能损伤的程度,指数越高,紫外线对皮肤伤害的程度越大。公众应该学会通过看紫外线指数预报来防晒。” 根据2002年新制定的紫外线指数标准,紫外线强度划分为弱、中等、强、很强和极强5个等级。紫外线指数在2以下, 人们可以放心安全地呆在户外;指数在3至6之间,人们外出时就该采取保护措施,比如,中午尽量寻找遮荫处,不要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指数在8至11甚至11以上,如果还在户外,赶紧找个庇荫处躲起来,防晒服、防晒霜、遮阳帽和太阳镜, 一样都不能少。 图1 一年中紫外线量的变化(把7月的量作为1000来计算的相对值) 我国的冬季为前一年12月到次年2月,是一年中紫外线最低值时期;在美国较冷的秋季,冬季和春季出现流感高峰,从10 月到次年 5 月,避开了紫外线夏季高峰。这说明,流感高峰与紫外线低值有关。 SARS事件开始于冬季高峰在春季 SARS事件从2002年12月5日或6日开始至2003年7月13日,共历时约8个月。即爆发于紫外线冬季低值,消失于紫外线夏季高值。 2002年12月15日世界首例病人黄杏初发病后住院,2003年1月2日,河源市将有关情况报告省卫生厅,不久后中山市同时出现了几起医护人员受到感染的病例,广东省派出专家调查小组到中山市调查,并在2003年1月23日向全省各卫生医疗单位下发了调查报告,要求有关单位引起重视,认真抓好该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2003年1月12日起,个别外地危重病人开始转送到广州地区部分大型医院治疗。截止到2003年2月9日,广州市已经有一百多例病,其中有不少是医护人员,在广州市发现的该类病例中共有2例死亡。 2003年5月31日,WHO将新加坡从疫区中除名。 2003年6月23日,WHO将中国香港从疫区中除名。 2003年6月24日,WHO将中国大陆从疫区中除名。 2003年7月2日,WHO将加拿大从疫区中除名。 2003年7月5日,WHO将中国台湾从疫区中除名。 2003年7月13日,全球不再增加新增病例和疑似病例,疫情基本结束。 https://baike.sogou.com/v74652279.htm?fromTitle=SARS%E7%96%AB%E6%83%85 图2 SARS2003年死亡率统计:5月进入峰值 中东呼吸综合症爆发于冬季高潮在春季 中东呼吸综合症(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又称新沙士、2012年新型冠状病毒(Novel coronavirus 2012)、2012年伦敦1号新型冠状病毒(Lodon1_novel CoV 2012),是一种2012年才发现的新型病毒,被认为和造成SARS的病毒相似,最早出现在中东。 图3 MERS病例发病数时间分布图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613952 根据图3,中东呼吸综合症发现于2012年冬季,疫情高峰在2014年3-5月春季,在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迅速消失。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在2019-2020年冬季无黑子期 2019年12月,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武汉市持续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病毒性肺炎病例27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7021-1216189.html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日地研究卓越中心的通讯专家Jan Janssens在整合了有关太阳的研究之后说:“太阳在2019年11月14日开始进入无黑子期,一直持续到了12月23日”,他在邮件中同时告诉《科学在线》(天文在线):“这个40多天的无黑子期是20多年里持续最长的一次。” 一个新的太阳黑子区域的特写—在一连串四十天的“无黑子”期之后,也就是两个十一年的太阳黑子周期间的太阳活动最低时期之后,首次被观测到。太阳气象预报中心预测,SC25的活动周期预计在2024年达到巅峰,接着在2031年出现最小值。 太阳在2019年11月14日开始进入无黑子期,一直持续到了12月23日,四十天的“无黑子”期与2019年12月开始的疫情完全重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447.html 2019年11月14日至2019年12月23日,国家天文台在日面上没有观测到活动区,没有发生过C级及以上耀斑。预计2019年11月14日至2019年12月23日, 太阳黑子相对数平滑月均值为5.0。预计2019年11月11日至2020年1月19日, 太阳耀斑活动水平为以0-1级为主。 http://rwcc.bao.ac.cn:8002/solarweather/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5860.html 太阳耀斑通常可分成A、B、C、M、X五个级别,每个级别又可划分10个等级。一般地球上观测到的弱耀斑是C级,M级是大耀斑,而X级则是极大耀斑。 紫外线、X射线和伽玛射线以及高能粒子流可以杀灭病毒,对地球进行定期消毒。在太阳活动低值时期,紫外线、X射线和伽玛射线以及高能粒子流的强度变弱,有利于冠状病毒加快繁殖和传播,导致疫情的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3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469.html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在2019-2020年冬季紫外线谷值时期,又恰逢太阳黑子低值年,这是此次疫情异常凶猛的原因。由于太阳黑子最低值已经过去,根据前两次疫情的统计规律,估计在春季疫情将进入高峰,夏季消失,秋冬季是否复出,取决于中国的调控力度。 陈薇院士最近指出,从现在来看,拐点可能很快就会到来。但是第一个拐点到来之后,疫病会不会还有第二峰、第三峰呢?对此我们还是要做好最坏的打算,拿出最充分的方案,准备最长期的奋战。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2/435299.shtm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11172 次阅读|8 个评论
河北唐山市开平区2.8级地震:关注7月14日潮汐组合
热度 1 杨学祥 2016-7-5 04:49
河北唐山市开平区 2.8 级地震:关注 7 月 14 日 潮汐组合 杨学祥,杨冬红 河北唐山市开平区 2.8 级地震 基本信息周边城市历史地震 发震时刻: 2016-07-04 14:28:07 纬度: 39.70 ° 经度: 118.33 ° 深度: 9 千米 震级: 2.8 参考位置: 河北唐山市开平区 http://news.ceic.ac.cn/CD20160704142808.html 我们在 6 月 8 日 的特别提示: 6 月 21 日 为夏至,太阳在北纬 23.5 度,月亮在南纬 18.61037 度。当地球在日月中间,日、地、月近似在一条直线上,潮汐力最大,地球潮汐形变最大,激发地震火山活动也最强。 2016 年 6 月是 3-6 月强潮汐最后一个月,地震火山活动进入高潮。 关注最近地震火山活动频发的警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3137.html 地震频繁和全球进入火山活跃期:厄尔尼诺惹的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3085.html 关注 6 月潮汐组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3201.html 关注 2016 年 6 月 20-21 日潮汐组合: 潮汐组合 C : 6 月 21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18.61037 度, 6 月 20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 高纬度扩张,低纬度收缩)(特别提示: 6 月 21 日 为夏至,太阳在北纬 23.5 度,月亮在南纬 18.61037 度,日、地、月近似在一条直线上,潮汐力最大,地球潮汐形变最大,激发地震火山活动也最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3693.html 我们在 6 月 14 日 至 19 日多次指出,日本和台湾发生 6 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48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57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654.html 关注福建漳浦海域发生 3.3 级地震。 关注 6 月 20 日 台湾以南的南海海域发生 4.9 级地震。 菲律宾中部一座火山 18 日喷发大量烟灰敲响亚洲地震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676.html 关注台湾台东县海域发生 4.3 级地震。 欧洲地中海地震中心:台湾发生 5.1 级地震 2016-06-20 16:03:16 来源:汇通网汇通网 欧洲地中海地震中心:台湾发生 5.1 级地震。 http://finance.stockstar.com/SS2016062000002828.shtml 台湾,你真的很危险:关注 6 月 27-28 日潮汐组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805.html 表 1 2016 年 3 月 30 日 至 7 月 4 日 中国部分地区地震分布和潮汐组合的关系 潮汐组合 时间 新疆 台湾 云南 西藏 四川 河北 辽宁 合计 3 月 31 日 5 1 6 4 月 6-8 日 5 5 4 月 12-14 日 1 3 1 5 4 月 19-22 日 3 4 1 1 9 4 月 27-30 日 2 7 1 1 11 5 月 4-7 日 2 5 5 2 1 15 5 月 10-14 日 3 5 1 3 2 1 14 5 月 17-19 日 5 1 5 1 1 13 5 月 22-24 日 5 3 7 2 2 19 5 月 29-31 日 2 3 2 7 6 月 3-6 日 1 2 2 2 7 6 月 12-15 日 1 3 4 6 月 20-21 日 3 3 1 1 1 9 6 月 27-28 日 5 1 3 1 10 7 月 1-4 日 1 1 1 3 合计 43 32 17 23 16 5 2 13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9318.html 表 1 显示,小震频繁,大震降临。 中国新疆边境地区附近发生 6.7 级左右地震,敲响灾害的警钟。 6 级以上强震与 6 月潮汐组合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关注 2016 年 6 月 27-28 日潮汐组合。 根据中国 1940-1981 年 7 级以上地震目录及天文条件, 杨冬红根据 1940-1981 年中国 7 级以上地震的统计结果(表 5.2 )得出以下结论“中国 7 级以上地震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中国 1940-1981 年 7 级以上地震,发生在 1 月的地震有 8 次,排位第二;发生在 7 月的地震有 9 次,排位第一。发生在 6 月地震为 0 ,概率最小。排列次序为: 7 、 1 、 2 、 3 、 4 、 8 、 5 、 9 、 10 、 11 、 12 、 6 。这对地震预防有重要意义。” 表 2 中国 1940-1981 年 7 级以上地震的按月分布(杨冬红, 2009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地震次数 8 7 7 6 5 0 9 6 3 3 3 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9722.html 虽然 2016 年 7 月进入弱潮汐时期,但中国 7 级地震在 7 月的高发特征仍须特别关注。 地震和潮汐组合对比 : 震级 (M) 发震时刻 (UTC+8)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2.8 2016-07-0414:28:07 39.70 118.33 9 河北唐山市开平区 3.2 2016-07-0323:56:43 39.39 73.50 11 吉尔吉斯斯坦 3.7 2016-07-0119:01:14 39.44 73.72 8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3.0 2016-07-0118:57:47 39.40 73.30 7 吉尔吉斯斯坦 4.4 2016-07-01 16:23:42 24.05 122.32 19 台湾花莲县海域 3.1 2016-07-0112:19:45 39.41 73.44 8 吉尔吉斯斯坦 4.2 2016-06-30 21:33:54 33.26 84.95 8 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 3.1 2016-06-3021:33:45 39.46 73.53 10 吉尔吉斯斯坦 3.1 2016-06-3020:02:05 39.54 73.57 9 吉尔吉斯斯坦 5.8 2016-06-30 19:30:34 -16.09 167.42 40 瓦努阿图 4.2 2016-06-30 18:29:56 32.66 84.93 8 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 4.2 2016-06-30 15:09:40 38.39 72.78 7 塔吉克斯坦 2.6 2016-06-2919:45:22 39.17 106.06 0 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 爆破 ) 3.3 2016-06-2919:23:49 39.47 73.62 11 吉尔吉斯斯坦 3.1 2016-06-2917:40:17 39.55 73.44 8 吉尔吉斯斯坦 4.2 2016-06-29 16:08:13 39.41 73.38 7 吉尔吉斯斯坦 3.0 2016-06-2911:22:00 39.44 73.39 7 吉尔吉斯斯坦 3.0 2016-06-2908:27:22 39.48 73.57 9 吉尔吉斯斯坦 3.0 2016-06-2906:57:46 39.42 73.24 6 吉尔吉斯斯坦 5.5 2016-06-29 05:38:02 39.46 73.29 7 吉尔吉斯斯坦 3.0 2016-06-2823:09:54 39.45 73.65 8 新疆克孜勒苏州 阿克陶县 4.1 2016-06-28 20:43:13 39.46 73.32 7 吉尔吉斯斯坦 3.3 2016-06-2819:26:43 24.96 100.09 9 云南临沧市凤庆县 3.7 2016-06-2817:07:15 39.43 73.61 11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3.2 2016-06-2806:02:23 39.45 73.68 8 新疆克孜勒苏州 阿克陶县 4.3 2016-06-28 03:29:31 39.40 73.48 8 塔吉克斯坦 4.7 2016-06-28 03:28:48 39.40 73.48 8 塔吉克斯坦 3.3 2016-06-2723:53:10 39.39 73.60 6 新疆克孜勒苏州 阿克陶县 3.2 2016-06-2722:53:18 39.45 73.38 7 吉尔吉斯斯坦 3.6 2016-06-2722:52:55 29.07 87.22 6 西藏日喀则市昂仁县 3.2 2016-06-2721:28:32 39.47 73.43 8 吉尔吉斯斯坦 3.0 2016-06-2720:59:10 39.35 73.33 6 塔吉克斯坦 3.4 2016-06-2720:38:11 39.61 73.17 8 吉尔吉斯斯坦 3.3 2016-06-2718:57:20 39.46 73.68 9 新疆克孜勒苏州 阿克陶县 3.2 2016-06-2718:24:47 39.36 73.45 5 吉尔吉斯斯坦 4.6 2016-06-27 18:13:05 31.89 104.38 14 四川绵阳市北川县 3.2 2016-06-2716:53:59 39.37 73.47 7 塔吉克斯坦 4.1 2016-06-27 15:34:12 39.46 73.61 6 新疆克孜勒苏州 阿克陶县 3.6 2016-06-2714:46:01 39.32 73.51 8 塔吉克斯坦 4.2 2016-06-27 14:25:36 39.39 73.31 9 吉尔吉斯斯坦 3.4 2016-06-2713:45:18 39.36 73.42 7 吉尔吉斯斯坦 4.1 2016-06-27 13:08:19 39.46 73.56 5 吉尔吉斯斯坦 3.1 2016-06-2712:23:23 39.30 73.41 8 塔吉克斯坦 3.0 2016-06-2711:35:51 39.40 73.45 6 吉尔吉斯斯坦 3.3 2016-06-2710:54:56 39.31 73.24 7 吉尔吉斯斯坦 3.2 2016-06-2710:32:03 39.38 73.34 6 吉尔吉斯斯坦 3.4 2016-06-2708:37:50 39.47 73.44 9 吉尔吉斯斯坦 3.0 2016-06-2707:37:45 39.31 73.45 7 吉尔吉斯斯坦 3.6 2016-06-2705:16:40 39.50 73.52 7 吉尔吉斯斯坦 3.7 2016-06-2704:00:32 39.52 73.30 6 吉尔吉斯斯坦 3.7 2016-06-2702:51:08 39.49 73.27 11 吉尔吉斯斯坦 3.2 2016-06-2702:22:35 39.48 73.44 8 吉尔吉斯斯坦 3.0 2016-06-2700:09:16 39.42 73.48 5 吉尔吉斯斯坦 3.2 2016-06-2700:01:58 39.65 73.37 9 吉尔吉斯斯坦 3.1 2016-06-2623:56:50 39.41 73.43 6 吉尔吉斯斯坦 3.0 2016-06-2623:48:06 39.51 73.23 7 吉尔吉斯斯坦 3.0 2016-06-2623:20:51 39.37 73.45 6 吉尔吉斯斯坦 3.0 2016-06-2623:06:25 39.35 73.27 7 吉尔吉斯斯坦 3.0 2016-06-2622:58:16 39.46 73.53 7 吉尔吉斯斯坦 3.0 2016-06-2622:40:17 39.35 73.49 8 吉尔吉斯斯坦 3.7 2016-06-2622:21:30 39.62 73.28 6 吉尔吉斯斯坦 3.0 2016-06-2622:18:41 39.43 73.32 7 吉尔吉斯斯坦 3.4 2016-06-2621:46:14 39.38 73.18 7 吉尔吉斯斯坦 3.1 2016-06-2621:42:16 39.44 73.39 8 吉尔吉斯斯坦 3.1 2016-06-2621:18:22 39.44 73.44 8 吉尔吉斯斯坦 3.1 2016-06-2620:50:01 39.49 73.22 7 吉尔吉斯斯坦 3.3 2016-06-2620:31:22 39.37 73.40 7 吉尔吉斯斯坦 3.2 2016-06-2620:30:31 39.32 73.52 8 吉尔吉斯斯坦 3.3 2016-06-2620:21:56 39.39 73.40 10 吉尔吉斯斯坦 3.1 2016-06-2620:08:08 39.36 73.30 6 吉尔吉斯斯坦 3.0 2016-06-2619:56:46 39.44 73.32 9 吉尔吉斯斯坦 3.0 2016-06-2619:48:31 39.36 73.03 8 吉尔吉斯斯坦 3.2 2016-06-2619:36:14 39.45 73.47 8 吉尔吉斯斯坦 3.1 2016-06-2619:35:23 39.41 73.29 6 吉尔吉斯斯坦 4.1 2016-06-2619:32:39 39.44 73.26 6 吉尔吉斯斯坦 3.2 2016-06-2619:30:19 39.43 73.40 5 吉尔吉斯斯坦 3.7 2016-06-2619:29:53 39.34 73.14 7 吉尔吉斯斯坦 3.7 2016-06-2619:28:19 39.53 73.06 7 吉尔吉斯斯坦 3.2 2016-06-2619:27:16 39.43 73.40 5 吉尔吉斯斯坦 3.2 2016-06-2619:26:06 39.43 73.40 5 吉尔吉斯斯坦 6.7 2016-06-2619:17:11 39.43 73.40 10 吉尔吉斯斯坦 3.7 2016-06-2518:33:30 39.27 73.66 9 新疆克孜勒苏州 阿克陶县 3.0 2016-06-2410:41:01 28.70 95.38 7 西藏林芝市墨脱县 3.7 2016-06-2320:34:06 44.21 84.36 7 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 4.0 2016-06-2308:37:34 40.95 114.20 14 河北张家口市尚义县 3.3 2016-06-2221:22:24 38.33 75.65 130 新疆克孜勒苏州 阿克陶县 6.0 2016-06-2200:26:34 22.57 -44.90 10 中大西洋海岭北部 3.4 2016-06-20 15:53:32 24.95 121.75 85 台湾新北市 4.3 2016-06-20 08:39:47 23.20 121.57 26 台湾台东县海域 2.4 2016-06-2007:09:31 35.81 99.57 10 青海海南州兴海县 4.9 2016-06-20 02:20:58 20.61 120.72 10 南海海域 3.4 2016-06-1917:48:48 27.94 101.14 8 四川凉山州木里县 6.3 2016-06-1917:47:20 -20.45 169.50 10 瓦努阿图 4.5 2016-06-19 11:05:12 42.17 81.43 15 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 3.3 2016-06-18 09:38:04 23.94 118.04 14 福建漳州市漳浦县海域 3.2 2016-06-1623:12:22 28.11 103.54 12 云南昭通市永善县 2.8 2016-06-1612:22:30 32.99 105.55 7 甘肃陇南市武都区 3.0 2016-06-1506:50:38 37.53 78.11 10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6.2 2016-06-1421:49:23 -18.75 168.84 120 瓦努阿图 3.4 2016-06-1413:29:28 39.78 106.37 7 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2.7 2016-06-1203:41:24 26.11 99.58 12 云南大理州洱源县 3.1 2016-06-1120:41:25 26.09 99.60 10 云南大理州洱源县 3.1 2016-06-1013:47:29 28.32 87.58 7 西藏日喀则市定结县 6.0 2016-06-1012:17:43 -8.65 160.47 40 所罗门群岛 6.1 2016-06-1011:25:22 13.00 -87.00 10 尼加拉瓜 3.1 2016-06-0915:13:35 35.01 81.15 7 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 6.0 2016-06-0912:13:08 -11.36 116.27 10 印度尼西亚 3.0 2016-06-0817:17:55 23.32 103.25 5 云南红河州个旧市 3.3 2016-06-0816:36:16 28.40 104.83 12 四川宜宾市长宁县 6.3 2016-06-0803:15:16 1.32 126.33 50 马鲁古海 6.2 2016-06-0718:51:40 18.47 -105.13 20 墨西哥西海岸远海 6.1 2016-06-0610:35:25 -30.15 -177.78 10 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 6.3 2016-06-0600:25:33 -4.59 125.66 450 印尼班达海 2.8 2016-06-0401:11:02 30.20 102.83 16 四川雅安市天全县 4.2 2016-06-0319:50:12 20.74 120.38 8 台湾恒春县海域 3.8 2016-06-0318:01:53 26.11 99.60 10 云南大理州洱源县 6.4 2016-06-02 06:55:59 -2.10 100.70 60 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海域 2.9 2016-06-0116:31:12 38.63 99.17 8 青海海北州祁连县 2.9 2016-06-0103:09:38 30.53 103.09 13 四川雅安市芦山县 3.8 2016-05-3120:13:20 36.45 77.94 95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6.2 2016-05-3113:23:49 25.43 122.41 239 台湾新北市海域 3.3 2016-05-3104:17:58 27.68 119.99 5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 3.4 2016-05-3101:50:50 24.16 122.53 25 台湾花莲县海域 4.1 2016-05-3010:52:46 24.17 121.82 4 台湾花莲县海域 4.3 2016-05-2910:14:37 31.49 104.29 13 四川绵阳市安县 7.2 2016-05-2817:47:00 -56.20 -27.10 70 南桑威奇群岛地区 4.2 2016-05-2817:39:03 27.53 85.15 8 尼泊尔 6.5 2016-05-2813:38:49 -21.95 -178.20 400 斐济群岛地区 2.6 2016-05-2805:29:59 38.76 110.18 0 陕西榆林市神木县 ( 塌陷 ) 3.2 2016-05-2803:08:14 36.30 77.99 91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6.2 2016-05-2712:08:42 -20.80 -178.65 570 斐济群岛地区 http://www.ceic.ac.cn/ 潮汐组合 E : 5 月 31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 .0003 度, 5 月 29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 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 弱,全球发生 4 次 6 级以上地震 ) 。 ( 低纬度扩张,高纬度收缩)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2016 年 3-6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3733.html 我在 5 月 27 日 和 28 日指出, 5 月 27-28 日斐济群岛地区发生 6.2 级和 6.5 级地震:关注 29-31 日潮汐组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06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0843.html 2016 年 6 月潮汐组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已有 606 次阅读 2016-4-22 06:33 | 个人分类 : 潮汐预警 | 系统分类 : 科研笔记 | 关键词 : 潮汐组合 地震高潮 潮汐预警 推荐到群组 2016 年 6 月潮汐组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杨学祥,杨冬红 2016 年 3-6 月和 9-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6 年 1-2 月, 2015 年 7-8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6 年 6 月是强潮汐时期第四个月, 2016 年 3-6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潮汐组合 A : 6 月 6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北纬 18.57640 度, 6 月 5 日 为日月大潮, 6 月 3 日 月亮近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全球发生 6 次 6 级以上地震)。 ( 高纬度扩张,低纬度收缩) 潮汐组合 B : 6 月 13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16 度。 6 月 12 日 为日月小潮, 6 月 15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 弱 ) ,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 弱 ) 。 ( 低纬度扩张,高纬度收缩) 潮汐组合 C : 6 月 21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18.61037 度, 6 月 20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 高纬度扩张,低纬度收缩)(特别提示: 6 月 21 日 为夏至,太阳在北纬 23.5 度,月亮在南纬 18.61037 度,日、地、月近似在一条直线上,潮汐力最大,地球潮汐形变最大,激发地震火山活动也最强。) 潮汐组合 D : 6 月 27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56 度, 6 月 28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 弱 ) ,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 弱 ) 。 ( 低纬度扩张,高纬度收缩)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2016 年 3-6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1816.html 2016 年 7 月潮汐组合: 潮汐活动变弱 杨学祥,杨冬红 2016 年 3-6 月和 9-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6 年 1-2 月, 2015 年 7-8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6 年 7 月是弱潮汐时期第一个月。 潮汐组合 A : 7 月 4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北纬 18.59868 度, 7 月 4 日 为日月大潮, 7 月 1 日 月亮近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 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 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潮汐组合 B : 7 月 11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39 度。 7 月 12 日 为日月小潮, 7 月 13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 弱 ) ,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 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 弱 ) 。 潮汐组合 C : 7 月 18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18.57032 度, 7 月 20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 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 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 D : 7 月 2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 00011 度, 7 月 27 日 为日月小潮和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 弱 ) ,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 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 弱 ) 。 潮汐组合 E : 7 月 31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纬 18.52901 度, 8 月 3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次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 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 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次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7345.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537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争论的典范:关注季风和潮汐对中国地震的影响
热度 1 杨学祥 2016-7-3 09:07
学术争论的典范:关注季风和潮汐对中国地震的影响 杨学祥,杨冬红 学术争论的由来;中国 7 级以上地震的季节性特征是否靠谱? 2014 年 6 月 2 日 ,网友秦四清在科学网发表博文:杨老师给出的《中国 7 级以上地震的季节性特征》分析不靠谱。 杨学祥老师在博文《中国 7 级以上地震的季节性特征》指出:根据中国 1940-1981 年 7 级以上地震目录及天文条件, 杨冬红根据 1940-1981 年中国 7 级以上地震的统计结果(表 1 )得出以下结论“中国 7 级以上地震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中国 1940-1981 年 7 级以上地震,发生在 1 月的地震有 8 次,排位第二;发生在 7 月的地震有 9 次,排位第一。发生在 6 月地震为 0 ,概率最小。排列次序为: 7 、 1 、 2 、 3 、 4 、 8 、 5 、 9 、 10 、 11 、 12 、 6 。这对地震预防有重要意义。” (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9722.html ) 表 1 中国 1940-1981 年 7 级以上地震的按月分布(杨冬红, 2009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地震次数 8 7 7 6 5 0 9 6 3 3 3 3 图 1 中国 1940-1981 年 7 级以上地震的按月分布 以上得到的统计规律正确吗?为此,秦四清对公元前 70.6.1-1969.7.18 间,发生在中国的 Ms 7.0 级地震(表 2 ,共计 122 个事件)进行了分析。由于 1896 年 7 级地震没有具体月份,该事件不在统计范围内。统计结果列于表 2 和图 2 。 表 2 公元前 70.6.1-1969.7.18 间 , Ms7.0 级以上地震的月分布频次(秦四清,2014)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地震次数 9 7 11 12 6 10 15 14 12 7 5 13 图 2 公元前 70.6.1-1969.7.18 间 , Ms7.0 级以上地震的月分布频次 可看出排列次序为: 7 、 8 、 12 、 4 和 9 、 3 、 6 、 1 、 2 和 10 、 5 、 11 。除 7 月份排名第一和杨老师的结果相同外,其它月份不同。 6 月份发生的大震还是不少的。 秦四清认为,若根据统计分析得出靠谱的结论,得需要一定样本数量的时空数据。样本数量越大,统计分析得到的结论才有一定可信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799754.html 问题是,统计结果主要是看变化趋势,并非是每个细节都必须完全相同,否则将重蹈“白马非马”的覆辙。图表 1-2 数据表明, 7 月是中国地震的第一高峰期, 1 月或 12 月是第二高峰期,与季风变化对中国地震的影响相对应。 6 月份发生的大震数量差别不影响这一统计结论。图表2出现的3-4月地震第三高峰是潮汐季节性变化的结果。 新的数据证据 表 3 中国 1890-1924 年 7 级以上地震的地区和月份分布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西藏 2 1 3 新疆 3 2 1 6 广东 1 1 四川 1 2 3 云南 1 1 吉林 1 1 2 宁夏 2 2 台湾 1 2 1 1 2 2 1 10 东海 1 1 中国 3 1 1 3 2 5 6 2 2 4 29 图3 中国 1890-1924 年 7 级以上地震的月份分布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表 4 中国 1925-1946 年 7 级以上地震的地区和月份分布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西藏 1 1 新疆 1 2 1 4 山东 1 1 四川 1 1 云南 1 1 1 3 甘肃 1 1 2 青海 1 1 台湾 1 1 2 3 7 南海 1 1 1 3 黑龙江 1 1 2 中国 2 1 2 2 3 1 5 3 6 25 图 4 中国 1925-1946 年 7 级以上地震的月份分布与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 表 5 中国 1947-1976 年 7 级以上地震的地区和月份分布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西藏 2 2 1 5 新疆 1 2 1 1 5 内蒙 1 1 四川 1 1 1 2 5 云南 1 1 3 5 吉林 1 1 河北 1 2 3 青海 1 1 2 辽宁 1 1 甘肃 1 1 渤海 1 1 黑龙江 1 1 台湾 4 2 3 2 1 1 3 2 18 南海 1 1 中国 6 7 6 6 4 0 7 6 2 3 3 0 50 图 5 中国 1947-1976 年 7 级以上地震的月份分布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表 6 中国 1977-1999 年 7 级以上地震的地区和月份分布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西藏 1 1 新疆 1 1 1 3 青海 1 1 四川 云南 1 2 3 吉林 1 1 宁夏 台湾 1 1 1 4 1 2 10 中缅交界 1 1 中国 1 2 1 2 2 1 4 1 4 2 20 图 6 中国 1977-1999 年 7 级以上地震的月份分布与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 季风影响中国地震的地球物理机制:海洋跷跷板运动 中国 1940-1981 年 7 级以上地震,发生在 1 月的地震有 8 次,排位第二; 2 月和 3 月各有 7 次,排位第三;发生在 7 月的地震有 9 次,排位第一。这符合印度洋跷跷板运动的季节性特征,即 1 月盛行东北季风, 7 月盛行西南季风,与理论模型预测完全相符(见 2.3.1 节印度洋地壳跷跷板运动模型)。 1-4 月和 7-8 月地震次数较多, 6 月和 9-12 月地震次数较少。上半年地震次数为 33 次,下半年为 27 次,上半年多 6 次,地震活动较强烈。 在亚洲大陆东部的西太平洋沿海,由于 1 月盛行西北季风, 7 月盛行东南季风,西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也受季风的影响,使地震活动在 1 月和 7 月非常显著。这是图表 1-5 出现规律性特征的另一个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799754.html 过去,人们仅仅把日月大潮时发生的地震火山活动看成是潮汐激发的结果,因而,强潮汐与地震火山活动的对应关系并不明显。如果我们考虑朔、望、上弦、下弦、月亮近地潮、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和最小值七个天文要素,强潮汐与地震火山活动的对应关系就非常明显了。 潮汐的东西震荡和南北震荡,使东西太平洋海平面和南北太平洋海面发生反向升降,幅度为 60 厘米 ,破坏了地壳均衡,使洋壳反向降升 20 厘米 ,由此引起的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可激发地震和火山活动 。月亮近地潮、日月大潮和月亮视赤纬角极大值可以起到增效作用。 从春分( 3 月 20-22 日)到夏至( 6 月 21-22 日),从秋分( 9 月 22-24 日)到冬至( 12 月 21-23 日),太阳潮高潮区由赤道移到南北回归线,潮汐南北震荡逐渐加强,月亮视赤纬角极大值与之叠加,易发生强震;从冬至到春分,从夏至到秋分,太阳潮高潮区由南北回归线移到赤道,月亮视赤纬角最小值与之叠加,形成赤道潮汐高潮叠加区,易发生强震。 从 6 月 21 日 或 22 日夏至到 9 月 22-24 日秋分,太阳从北回归线返回赤道,太阳潮的高潮区从南北回归线迁移到赤道,地球扁率变大,自转速度变慢,当月亮赤纬角变到最小值时,两者叠加,形成赤道潮汐最大高潮、地球最大扁率和最慢地球自转速度,由于赤道海水和地壳突然隆起,引发赤道附近地壳扩张的强烈地震。在此期间,月亮视赤纬角最小值对地球形变影响最大,因此对地震起重要作用。从 12 月 21-23 日冬至变到 3 月 20-23 日春分情况相似。 图 1 北太平洋跷跷板运动的季风效应(杨冬红, 2009 ) 图 2 印度洋跷跷板运动的季风效应(杨冬红, 2009 ) 从 3 月 20-23 日春分到 6 月 21 日 或 22 日夏至,太阳从赤道转移到北回归线,太阳潮高潮区从赤道转移到南北回归线,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当月亮赤纬角最大时,两者叠加,形成南北回归线最大潮汐,地球扁率变最小,自转变最快,由于赤道海水和地壳突然下降,引发赤道附录地壳收缩的强烈地震。在此期间,月亮视赤纬角极大值对地球形变影响最大,因此对地震起重要作用。从 9 月 22-24 日秋分变到 12 月 21-23 日冬至情况相似。日月同纬是一个重要因素。 从潮汐使地球形变和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角度来看, 3 月末 4 月初、 6 月末 7 月初、 9 月末 10 月初、 12 月末 1 月初,是地球形变和自转速度变化的转折点,对地震激发有重要作用。 结论 图表3-6中可以看到中国7级以上地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从潮汐使地球形变和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角度来看, 3 月末 4 月初、 6 月末 7 月初、 9 月末 10 月初、 12 月末 1 月初,是地球形变和自转速度变化的转折点,对地震激发有重要作用。 季风作用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别明显: 7-8 月和 12-1 月中国 7 级以上地震出现明显的两次高峰(见图表 3 和 5 )。 原因在于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拉尼娜事件,使西太平洋海面异常增高,加大了跷跷板效应。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1091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6120.html 由于 2016 年 7-8 月为弱潮汐时期,关注 2016 年 7-8 月的地震活动。 参考文献 杨冬红。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博士论文,吉林大学, 2009.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杨学祥 , 韩延本 , 陈 震 , 等 .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 地球物理学报 , 2004, 47(4): 616-621.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 ElizabethS. Cochran, John E. Vidale, and Sachiko Tanaka. Earth Tides Can Trigger ShallowThrust Fault Earthquakes . Science. 2004, 306: 1164-1166. Métivier,Laurent; de Viron, Olivier; Conrad, Clinton P.; Renault, Stéphane; Diament,Michel; Patau, Geneviève. Evidence of earthquake triggering by the solid earthtides .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9, 278(3-4): 370-375.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87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7级以上地震的季节性特征
热度 2 杨学祥 2014-6-2 10:17
中国 7 级以上地震的季节性特征 杨学祥 中国 7 级以上地震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中国 1940-1981 年 7 级以上地震, 发生在 1 月的地震有 8 次,排位第二;发生在 7 月的地震有 9 次,排位第一。发生在 6 月地震为 0 ,概率最小。排列次序为: 7 、 1 、 2 、 3 、 4 、 8 、 5 、 9 、 10 、 11 、 12 、 6 。这对地震预防有重要意义。 杨冬红的博士论文对强潮汐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在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叠加的基础上,加入月亮赤纬角极值的因素,使以强潮汐数据预测冷空气活动、暴雨、暴雪和地震的准确性得到提高。 根据 中国 1940-1981 年 7 级以上地震目录及天文条件, 杨冬红 对 1940-1981 年中国 7 级以上地震的统计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 1940-1981 年中国 7 级以上地震总数 60 次。由于地震对潮汐的滞后效应和潮汐本身的滞后效应,以最大潮汐发生后对地震的影响来计数天数。这是一个很严格的规定,可能把受到潮汐影响的个别地震舍掉了。例如, 1947 年 7 月 29 日 发生在西藏朗县东南的 7.7 级地震, 8 月 2 日 月大潮, 7 月 30 日 为月亮视赤纬角最大值: -26.3 度,受潮汐作用很明显。(正号表示北纬度数,负号表示南纬度数) 2. 日月大潮周期为 15 天,距日月大潮不超过 3 天的地震次数: 19 。出现频率为 19/60 ,小于 1/3 。与前人的统计结果大致相同。 3. 月亮近地潮周期为 27.5 天,距月亮近地潮不超过 5 天的地震次数: 8 。出现频率为 2/15 。 4. 当月的月亮视赤纬角最大值到最小值的天数为 6.8 天。距月亮视赤纬角最大值不超过 3 天的地震次数: 22 。出现频率为 11/30 ,大于 1/3 。 5. 距月亮视赤纬角最小值不超过 3 天的地震次数: 9 。出现频率为 3/20 ,小于 1/6 。 6. 不符合以上条件的地震次数为 11 。出现频率为 11/60 。受条件影响的地震占 49/60 ,即 81.67% 。 7. 受月亮视赤纬角极大值影响的地震频率最大,为 11/30 ;受日月大潮影响的地震频率次之,为 19/60 ;受月亮近地潮和月亮视赤纬角最小值影响的地震频率最少,都小于 1/6 。不符合条件的地震次数为 11 ,其中 7 次距上弦和下弦时差不超过 2 天。 60 次地震中有 17 次距上弦和下弦时差不超过 3 天,占 17/60 ,相排在第三位。不受潮汐影响的地震仅占 1/15 。 2006 年 5 月 16 日 接连发生两次 7 级以上强震。这一天的特殊天文条件是,月亮 视 赤纬角在南纬 28.54009 度为最大值。南纬 28 度和北纬 28 度的地壳在 12 小时内经历了高潮与低潮的南北摆动,潮汐负载的剧增和剧降激发了地震和火山活动。而当月亮 视 赤纬角最小值时,月球在地球赤道面上,使地球的瞬时扁率达到最大,使地球自转速度减慢,也会影响地震。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与最小值年间隔 9.3 年,一个周期变化为 18.6 年;在每月内,月亮 视 赤纬角最大值日与最小值日间隔为 6.8 天,一个周期变化为 13.6 天。 中国 1940-1981 年 7 级以上地震, 发生在 1 月的地震有 8 次,排位第二; 2 月和 3 月各有 7 次,排位第三;发生在 7 月的地震有 9 次,排位第一。这符合印度洋跷跷板运动的季节性特征,即 1 月盛行东北季风, 7 月盛行西南季风,与理论模型预测完全相符(见 2.3.1 节印度洋地壳跷跷板运动模型)。详细地震的月份分布见表 5.2 。 1-4 月和 7-8 月地震次数较多, 6 月和 9-12 月地震次数较少。上半年地震次数为 33 次,下半年为 27 次,上半年多 6 次,地震活动较强烈。 表 5.2 中国 1940-1981 年 7 级以上地震的按月分布(杨冬红, 2009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地震次数 8 7 7 6 5 0 9 6 3 3 3 3 在亚洲大陆东部的西太平洋沿海,由于 1 月盛行西北季风, 7 月盛行东南季风,西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也受季风的影响,使地震活动在 1 月和 7 月非常显著。这是表 5.2 出现规律性特征的另一个原因(见图 5.2 )。 图1 北太平洋跷跷板运动的季风效应(杨冬红, 2009 ) 图2 印度洋跷跷板运动的季风效应(杨冬红, 2009 ) 学者徐道一指出,某些地区的地震频度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有关。例如,北极地区(大于等于北纬 50 度) 7 级以上地震逐月频数在 3 月和 7 月有两个峰值,在 1 月和 9 月有两个谷值;南极地区正好相反。南中纬度地区( 13-33 度之间) 1 月和 8 月有两个峰值,在 3 月和 11 月有两个谷值,北中纬度地区正好相反 。 3 月和 9 月与春分和秋分有关, 1 月和 7 月与季风、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有关。南北半球情况反向变化,与季节性冰盖消长和风向海流变化有关。表 5.2 的统计结果并不是一个特例,与以往统计结果相比符合普遍规律。 地球自转确实存在 13.6 天和 18.6 年周期。 李国庆发现月亮视赤纬角变化周期 13.6 天、 27.3 天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是地震的激发原因之一 。 过去,人们仅仅把日月大潮时发生的地震火山活动看成是潮汐激发的结果,因而,强潮汐与地震火山活动的对应关系并不明显。如果我们考虑朔、望、上弦、下弦、月亮近地潮、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和最小值七个天文要素,强潮汐与地震火山活动的对应关系就非常明显了。 潮汐的东西震荡和南北震荡,使东西太平洋海平面和南北太平洋海面发生反向升降,幅度为 60 厘米 ,破坏了地壳均衡,使洋壳反向降升 20 厘米 ,由此引起的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可激发地震和火山活动 。月亮近地潮、日月大潮和月亮视赤纬角极大值可以起到增效作用。 从春分( 3 月 20-22 日)到夏至( 6 月 21-22 日),从秋分( 9 月 22-24 日)到冬至( 12 月 21-23 日),太阳潮高潮区由赤道移到南北回归线,潮汐南北震荡逐渐加强,月亮视赤纬角极大值与之叠加,易发生强震;从冬至到春分,从夏至到秋分,太阳潮高潮区由南北回归线移到赤道,月亮视赤纬角最小值与之叠加,形成赤道潮汐高潮叠加区,易发生强震。 从 6 月 21 日 或 22 日夏至到 9 月 22-24 日秋分,太阳从北回归线返回赤道,太阳潮的高潮区从南北回归线迁移到赤道,地球扁率变大,自转速度变慢,当月亮赤纬角变到最小值时,两者叠加,形成赤道潮汐最大高潮、地球最大扁率和最慢地球自转速度,由于赤道海水和地壳突然隆起,引发赤道附近地壳扩张的强烈地震。在此期间,月亮 视 赤纬角最小值对地球形变影响最大,因此对地震起重要作用。从 12 月 21-23 日冬至变到 3 月 20-23 日春分情况相似。 从 3 月 20-23 日春分到 6 月 21 日 或 22 日夏至,太阳从赤道转移到北回归线,太阳潮高潮区从赤道转移到南北回归线,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当月亮赤纬角最大时,两者叠加,形成南北回归线最大潮汐,地球扁率变最小,自转变最快,由于赤道海水和地壳突然下降,引发赤道附录地壳收缩的强烈地震。在此期间,月亮 视 赤纬角极大值对地球形变影响最大,因此对地震起重要作用。从 9 月 22-24 日秋分变到 12 月 21-23 日冬至情况相似。日月同纬是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强潮汐在地球自转变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配合下,激发地震火山作用更加明显。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极值点是重要的判断依据。地球自转最快 ( 慢 ) 、西太平洋海面上升到最高 ( 低 ) 值 ( 见图 2. 2 中的 a) 和日长变化 (△LOD) 取得极小 ( 大 ) 值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 强潮汐激发地震在国内外都有研究,统计分析表明,中国 1940-1981 年 7 级以上强震发生在月亮近地点、朔日、望日、上弦、下弦、月亮视赤纬角极大值和最小值七大天文奇点的频率最大。其中,月亮视赤纬角极值共占 31/60 (极大值占 22/60 ,最小值占 9/60 ),日月大潮(朔日和望日)占 19/60 ,上弦和下弦月相占 17/60 ,月亮近地潮占 8/60 。月亮视赤纬角极值的作用远远高于日月大潮,这是一个新发现。 中国 1940-1981 年 7 级以上地震, 发生在 1 月的地震有 8 次,排位第二;发生在 7 月的地震有 9 次,排位第一。这符合印度洋跷跷板运动的季节性特征,即 1 月盛行东北季风, 7 月盛行西南季风,与理论模型预测完全相符。在亚洲大陆东部和西太平洋沿海,由于 1 月盛行西北季风, 7 月盛行东南季风,西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也受季风的影响,使地震活动在 1 月和 7 月非常显著。这是表 5.2 出现规律性特征的另一个原因。伴随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的摆动,赤道信风带在 7 月向北移动,加强亚洲的东南季风;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带在 1 月伴随赤道辐射带南移而南移,加强亚洲的西北季风,这对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杨冬红。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博士论文,吉林大学, 2009.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个人分类: 潮汐预警|8902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