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态学研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无人机在生态学监测的应用前景非常有潜力
热度 1 gaojianguo 2016-2-16 11:13
基础科学研究的源动力可能来自于战争需求,曾有人云战争可以推进人的智力达到它的极限,科学用于军事后,军事的工具反过来也促进科学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无人机就是很好的案例。无人机最初用于军事目的,已经在全球范围杀伤了大量平民和恐怖分子,现在无人机不仅进入寻常百姓家,还担负了辅助科学研究的重任。其中,在未来,无人机将大规模应用于生态学研究。 说起生态学监测,大家肯定不陌生,各种五花八门的传感器、仪器设备时刻记录着我们周遭的世界。无人机由于效率高、廉价已经应用于灾后重建、生态和地理绘图等工作,但在植物生态学的应用案例较少。我所关注的是,使用无人机的特性(高效和实时)进行植物种类分类,进而解决基本的生态学问题和难题。当然,使用无人机进行某个植物物种的分类目前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或许我们可以转换一下思路,进行“功能群”上的分类。打个比方,我无需知道这片山头到底长了哪个树种或植物,但根据已有的数据通过无人机上的探头能够分辨出C3或C4、针叶或阔叶、大树或小树、生长的旺季或枯萎期等功能特性估计不难实现,这些生理和结构上的差异表征了不同的功能群属性,从而大大方便生态学家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Linking physiology and morphology,从而开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崭新研究。 这个想法有点类似于微生物学上的功能群研究,由于鉴定某个微生物种类太难,所以大家转向功能群的研究。虽然鉴定某棵树不难,但难的是鉴定一大片区域的所有树种。通过对光合途径、生活型和树形大小我们就可以结合具体模型(需要经验数据的验证)量化固了多少碳、释了多少氧、防了多少风沙,可能在最初阶段我们还暂时无法计算它们具体的数值,但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清不同植物的功能群属性,即不管它是什么植物,它到底行使了什么职责?如果能够推广到区域或全球尺度,我认为,将革新我们看世界的方式,无论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量化评估上还是生物多样性方面。 最后分享一篇无人机进行生态学监测的技术层面的论文,暗示以上想法实现的可能性: Cost-Effective Mapping Using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in Ecology Monitoring Applications ( pdf.pdf ) 相关阅读: 无人机的启示
5831 次阅读|1 个评论
谈学科交叉-植物生长和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
热度 3 dongzg101 2011-4-3 11:31
上周在北京,被中科院植物所研究生同学拉去香山听一个973生态方面的结题会议,见了生态的以前植物所的院士,主持人是中科院植物所的研究员马、张等,做报告的各个大学的博导。其中有一个博导做草原荒漠化方面的报告,做关于如何阻止荒漠化。我提了一个问题。北方草原荒漠化会不会和微量元素的缺失有关。每一种植物对微量元素的偏好是不一样的。几百年来,草枯萎后会变成泥土,所以,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不会有什么变化,只要气候不发生大的变化。草原不会退化。但现在,草都被牛羊吃掉了,微量元素的自然循环被切断了。土壤中的某些含量稀少的微量元素得不到补充,久而久之。由于某种微量元素,这种草已经不适合生长,从而破坏相关的生态平衡,导致草原退化,当换另一种草得时候,如果它的微量元素的偏好性不一样,那它就能生长起来阻止荒漠化,那位做报告的导师态度很好,他说他还没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挺好的人啊!将来说不定会成为院士,后面三个做报告的都在玩数学公式和统计,我是已经看不懂了,没什么意义。 这样,就又提出了新的课题每种植物对微量元素的偏好性怎样呢。既可以从生态上来做这些课题,又可以从生理方面做这些课题。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我们对生物学的理解关键在于化学在小分子层次上的理解,如何在分子水平上理解蛋白质,核酸的化学功能。我们目前这个层次提出的化学理解还是粗浅的,没有什么系统理论。在从这个角度来看,生物学给化学提出了要求。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和讨论!以后生物学的研究生要多找些化学背景的本科生来读,或许会促进生物学的发展。 中科院新院长是化学背景,希望能对中国化学的发展带来一个契机。以前我在云南大学读书的时候,有个口号,生物、化学是一家。我在云大学植物学专业,化学是重点必须学的,无机、有机等四门化学都学了。可是在固氮酶的研究中还是感觉自己的知识不够。不记得哪位科学家说过,做科学研究要有两把尺子,一把量科学本身,一把量量自己,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科交叉是未来的方向。中科院应该能为做科学交叉研究作出贡献,有些课题要多找些不同背景的人来讨论和研究。这个世界将变得有趣。
3530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